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护理专业知识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自从南丁格尔开创了现代护理学以来,护理逐步形成了一门独立的系统学科,护理不再是简单的生活护理,也不是从属于医疗而被动地完成“症状护理”任务。而是注重研究症状出现的原因和采取必要的护理干预;现代护理正形成以服务“健康”为中心的护理体系,与这个体系所对应的知识和技能,就是护理的专业系统。
护理的专业系统由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延伸出的各要素具体体现,这些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并且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地完善和充实,护理学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研究成果都会导致护理的“专业系统”发生“量”和“质”的改变;护理“专业系统”与毗邻学科乃至整个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也发生垂直的和横向的多态联系,每一项重大的发明创造会对护理专业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应用“系统论”理论,将与护理专业直接和间接的内容有机地进行逻辑关联和精取优化,我们称之为“护理专业系统整合”,这是一种方法学的应用,对于促进护理专业系统应用有极大的潜在价值。
学生专业系统整合能力的提高,学习会更加主动、知识会更加全面、应用会更加灵活、能力会更加发展。用“专业系统”的理念组织教学,课堂不再是被肢解后的“学时内容”,而是专业系统中的一个个组成部分。“专业系统”的整合能力越强,知识之间的有机联系更清晰,学生就变得“聪明”、“灵活”,通过系统的整合既可以扩充知识,也可以放大能力。通常所说的“学习能力强”、“动手能力强”其根本原因就是有较强的“系统整合”能力。
我们的护理教学总是从系统局部元素开始的,按常规,系统整合过程需要执业后几年方能完成,但在教学中主动培养学生的系统观,改革课程结构、改进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系统整合能力的发展,对真正地做到“能力本位”、“授之以渔”、“素质教育”等教育理念,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
本文将对护理“专业知识和技能系统整合”(以下简称专业系统),进行一些我们初步的分析和探讨。
一、护理“专业系统”的特点
护理“专业系统”同其它“系统”一样,是由各个子系统(系统子集)构成,护理“专业系统”以“必要的医学基础知识、相关的社会人文知识、基本的普通文化知识”三大架构形成知识子系统,各子系统又由多个子集相互联系而形成,而每个基本内容构成系统的基本知识要素,同时,护理又是一门操作性较强的学科,64项基本操作构成了护理“专业系统”的操作子系统,基本操作之间、基本操作与基本知识之间相互联系,又可衍生出更多的与健康服务相关的操作技能。
系y的总体功能大于各子系统、各要素的功能之和,换言之,具有较强的系统整合能力,则系统发挥的效能要比简单的知识技能相加要大得多,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也是“系统论”的主要观点之一。与其它系统不尽相同,护理“专业系统”也有自己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专业性
护理“专业系统”是生命科学中以护理作为手段来进行健康服务的独立系统,它既不是医疗的一部分,也不是“生活料理”的专门化,它有支撑这个系统的基础知识、医学知识和基本技能,很多人认为:护理就是在医疗机构“伺候”患者、按医生的指令“打针、拿药、拖地板”,做到态度好、有耐性、打针利索、拿药不错,就是一个好护士,其实,真正的好护士除了上面这些基本行为外,还应将自我、患者、环境、心理、社会当作一个整体来研究,由于影响患者健康的变量很多,患者的具体情况则是千差万别的,要做到针对不同的个体进行合理的健康问题进行护理干预,离开了护理“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将是一事无成的。护理系统的专业性不仅仅体现在学科的独立性上,还体现在知识结构的技能要求与相关的医疗卫生方面的其它专业有明显差异,这种差异表现在它不需要很高深的文化基础知识,也不需要很精到的医学知识,比起其它专业来,它更需要的是必要的理论知识、娴熟的操作技能、较强的沟通能力、良好的仪表仪态、得体的行为举止。护理的学科独立特点和差异特点决定了护理“专业系统”的专业性。
(二)广博性
护理“专业系统”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生物、心理、环境、理化等方方面面,凡是影响人类健康所涉及的因素,护理“专业系统”都将其作为研究和整合的内容,但它以专业从事和研究这些各方面的专业系统不同,它更注重是这些相关领域的基本知识,甚至是常识性的知识,而不要求成为相关领域精深专家,知识广博,一方面有助于了解各种因素对患者健康的影响,另一方面可以使同患者的沟通更融洽,更重要的是,我们将生命和健康放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来审视,护理的干预措施会上升到一个系统化的层次,护理干预的整体效果会好得多,现代护理学中的“系统化整体护理”的理念,正是从广博性的特点来设计护理的教学知识结构。每一个学科,在护理“专业系统”中只是充当“配角”,同时又是系统的要素,共同构成了完整的护理“专业系统“。
(三)实践性
护理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应用学科,除了系统自身的技术性操作之外,其它构成“系统”的学科知识,也比较注重其“应用性”和“实用性”,比如护理心理学的课程,护理“专业”系统更需要的是应用心理学,是如何应用心理学的原理来进行心理护理诊断和心理护理,而不是一大堆抽象的“心理学”名词;其它学科的“完整性”的“系统性”在护理“专业系统”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则是基本的、常识性的知识和有护理价值的、在护理实践中能应用的“适用型”知识,而这些“知识”最终被护理实践“同化”为护理专业的组成要素。通过实践,不断修正和完善护理“专业系统“自身,这种学科的发展历史,其它专业也毫无例外。
(四)人文性
护理“专业系统”体现着强烈的人文特点,人文是人类文化中的先进部分和核心部分,护理所服务的对象是人,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不同的价值观念,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的影响不完全一样,护理措施就要因人而异、因“文”有别,同时还要注重自身的文化修为和道德规范,即便是简单的护理语言应用,对患者的心理影响也大相径庭。
二、护理“专业系统”的形成与整合
“专业系统”是一个主观上能够认识、客观上具体存在的事实,这种客观存在我们大脑中形成了以“系统理念”为架构、以“专业要素为基础”的“专业系统化”既是一种系统的自身发展过程,也是对“专业系统”进行整合的过程,主动将专业系统理念渗透到平时教学工作中是培养学生整合能力的基本方法,具体则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实现:
(一)系统要素的积累
系统要素构成系统基础,系统要素的积累一是依靠课程设置,通
过教学内容进行直接扩充;二是将非专业知识优化汲取;三是参与社会实践中不断获取。积累过程只是量上的改变,并没有发生真正质的变化。当然,没有数量上的积累,也就很难发生质变,因此,在系统要素积累阶段,要按照护理“专业系统”的特点,有意识有目的地加于引导和指导,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组织学生课外活动、参与社会实践,并“有意”地使这些活动同专业结合起来,学生则在“无意”中得到了系统要素的扩充,专业要素量上的积累为专业系统整合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二)系统要素的优化和重组
系统要素的积累总是孤立地进行的,无数个孤立的知识成果,不联系起来进行系统优化,这些知识的作用是有限的。系统优化就是将孤立的要素进行关联,分清因果、弄明逻辑,形成一个基本的护理系统框架和要素间垂直、横向联系的系统网格。
系统要素的积累大部分是被动进行的,我们的教学内容也是预先设定的,然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的废旧周期越来越短,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的更新和扬弃是护理“专业系统化”的一个重要方面。重组就对系统素进行更新和扬弃,让知识间的逻辑关系更清晰、实用性更强大、冗余性更减少、扩充性更便捷,从而能够使护理“专业系统”发生质的改变,优化和重组是“专业系统”整合的重要方法。
(三)专业系统的理性认识同实践活动关联
专业系统最终的形成要通过理性认识同专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在专业实践中应用系统理论的指导,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对“专业系统的认识,不断地在新的层次进行”认识与实践“,最终完成“专业系统”的整合。一个合格的专业技术人才的成长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专业系统”的整合过程。“专业系统”的整合在短期内是不能够完成的,通常要延伸到工作后三到五年,但在学校教育中,我们可以有意识地培养和强化学生的系统观和系统整合能力,对提高学生专业素质将产生积极地影响。
三、护理“专业系统”整合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系统整合能力是护理专业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的、但又容易被忽视的问题。我们认为培养学生的专业系统整合能力,要特别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调整课程结构
“文化课、医学基础课、专业课”医学教育界称为“三段式课程结构”,多年来,我们在课程结构调整和改革中作过许多尝试,有的精减内容,有的压缩学时、有的增删科目,这些办法各有利弊。我们认为:课程结构的调整实质上是系统原始要素的重组。要适应现代护理的“系统化整体护理”模式,该从顶层设计入手,按照护理“专业系统”的特点来规划设计系统要素,将构成各要素的课程内容进行整合,形成新的科目,这才能从根本上逐步调整到位。“新科目”的形成,涉及师资的不适应,学科“体系”的打乱等诸多问题,因此,师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调整也就当与之同步,这也应该从顶层中进行科学地设计。总之,调整结构要围绕“专业系统”进行,需要什么设置什么,尽管破坏了原有科目的完整性、系统性,但却形成了护理专业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这是一条漫长的但又必须走的路子。
(二)改革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中“复习、导入、讲授、小结、作业”这五个环节对于资深的教师来讲已经是驾轻就熟了,但大多数情况下,“复习”是将上一堂的内容简要复述、“导课”的形式不外乎“设疑、故事、病例、问题……”,“讲授”大多是课本上的内容,“小结”则是内容的精简版,“作业”也就提几个问题,这种教学方法很难让学生树立一个“专业系统”的理念,因此应该加于改进和改革。复习的内容可以不是上一堂的旧课,而是与本课内容相关的重要的基础知识(当然也包括上一堂的内容),导课的形式更广泛一些,讲授内容时有意识地将相关的文化知识、基础知识溶入渗透、小结时从系统着眼、从要素着手抓住重点和要害,作业则用来巩固当堂课和相关内容与当堂课的联系。这种方法上的改变,会让课堂形式发生重大改变。我在讲“静脉输液”时,先复习人体血液大小循环,再以“一个空气泡在人体血管中的旅行”导入内容,既讲清了操作要点、也强化了学生在操作中的注意事项、同时强调了护理观察,课堂气氛极佳,学生反映甚好。除了平时对教学方法进行改进和改革外,每学期开展一到二次串讲,帮助学生对已经学过的知识进行系统化联系,这些都是最有效地促进学生对“专业系统”整合能力的途经。
(三)开展社区实践
组织学生有目地的进行社区实践,社区实践要围绕护理专业相关的内容展开,并有相应的目的要求。如到医院参加“志愿者”活动,了解医院环境和患者需求;到社区、敬老院进行义务服务,锻炼人际沟通能力;假期到乡村卫生室服务,熟悉基层医患情况。
围绕在现实中、社区实践中发现的问题,设计好专题,利用班会,请资深教师进行专题讲座,我所担任两届班主任的班级都安排了这些相应的活动,这对学生的“专业系统”观念的形成和系统化整合能力的提高有很大帮助。
(四)强化模拟实训
模拟真实的医患环境,进行针对性的强化实训。五年来,学校安排学生实习前进行强化实训,我们将这段“强训”时间作为培养学生专业系统化整合能力的重要部分。从训练项目、标准制定、场景安排、操作要求、考核指标都具体进行了周密安排,在训练指导上,不仅仅就完成项目为目的,而是帮助学生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在训练中进行关联,让学生的操作训练向系统化延伸。比如静脉输液的训练,整个操作不过十多分钟,但我们将无菌技术、病源微生物知识、病理学知识、免疫学知识、解剖学知识、人际沟通、心理学应用等相关知识通过项目的训练进行了整合,让学生通过一个项目的训练,知道了操作规程的其然、也知道了其所以然,孤立的操作项目变成立体的、多方位的“专业系统”的要素集,这对加深学生“专业系统”理念的认识、提高系统整合能力有极大的好处。经过强化实训的学生,进行临床实习,角色转变快、熟练程度高,实践证明是一项行之有效的方法。
(五)认真组织实习
实习是护理专业学生的重要学习环节,学生通过实习,知识得到验证和巩固、技能得到提高和强化。如果实习组织得法、引导得当,系统整合能力在这一阶段也将会得到比较大的提高。平时在校的教学是按教材内容进行的,大部分是护理专业共性的、普遍的内容,而一旦进行实习,接触的则是针对个性的、特殊性的内容,实习教学与理论教学的这种差别,正好是培养学生系统整合能力的最好时机,因此,学校教学管理部门除了做好实习计划、与实习医院保持沟通,督促检查计划的落实之外,还要组织校内教师对实习学生进行相应的实习辅导。辅导的形式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也可以定期巡回指导,辅导的内容一方面是跟踪思想变化,另一方面是进行实习的指导。通过这些工作,可以提高学生实习效果,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以上四个方面对于培养学生的专业系统整合能力是有意义的,这四个方面的工作都是常规性的教学工作,表面看没有更多技术含量,也容易走过场,但只要树立“专业系统”的理念,强化培养学生系统整合能力的意识,主动将培养学生专业系统整合能力的理念和方法渗透其中,是能够取得较好效果的。
四、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影响专业系统整合能力培养的困惑问题。认识的缺位是其中之一,“专业系统”的观点是我们总结了自身工作的体会和参考了一些国内外科学学、心理学学者提出来的,认识并认可它还有一个过程,加之开展这项工作的探讨和研究需要各学科的通力配合,共聚物是一种隐性劳动,既无工作量可计算、也无研究经费可支撑,所以一般被当作额外的工作而淡化,在学校倡导开展这一工作后,并没有纳入学校正式的教学计划,仅仅少数教师坚持探索很难取得大面积效果;其次是整体改革的不到位:护理教学的改革乃致整个教育改革,其推进形式是自上而下的,或多或少带有主观性、随意性和脱离实际,反反复复多轮改革,但都很少触及到体制的机制障碍的实质。改革的不到位,对我们研究探讨护理专业的系统化工作Ю戳擞跋欤表现在支撑力不够、积极性不高,计划难于落实,成果不易认可等方面;再次是教学场地设施和教学学时不足:一些专题训练需要模拟正规场景,训练场地不足,影响了真实感,也给“系统化”的有意培养带来一定困难,进行“专业系统化”的培养需要一定的时间,教学学时不足也给这项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再次是开展这项工作的探讨研究时随意性强:一方面整体的教育教学改革不到位,另一方面由于教学任务较重,导致了这项工作存在着随意性,特别在实习这个重要的环节,学校、教师、医院、学生四方面的联系发生重大变化,计划实施的难度都不同程度地影响了这一工作的开展。
针对这些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对策:一是强化对护理专业系统的形成和整合能力培养的认识,继续探索护理专业系统的基本内涵、要素组成、相互关系,自上而下的推动这一工作开展,自下而上地形成探究氛围;二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做好顶层设计,从整体上对护理教学进行全面的改革重组;三是通过研究的积累,取得经验,形成一套完整的培养学生专业系统整合能力的科学方案,有计划地推动这一工作的开展。
我们的工作只是在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方面进行一些的初陪的认识的探索,就开展这项工作的局部班级来看,毕业生普遍受到社会认可,学生素质明显提高,参加全国的护理专业执业考试的成绩远远高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我们认为:只要坚持开展这一工作,广泛动员师生参与,认真总结成功经验,不断完善方法,是能够在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学生专业素质方面有较好的促进作用的。
篇2
通过组织《体育文化艺术节》《、校园歌手大赛》、《中华古诗词大赛》、《校规校纪大赛》、《护理礼仪风采大赛》、《人文大课堂》、《舍务知识大赛》、《文秘学讲座》、《社会学入门讲座》、《就业指导讲座》等活动,使护理专业学生亲身加入到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中来,使其感受到人文知识的内涵,锻炼其在工作中的交往能力,培养其展现自己的能力,提升自己的品德素质。
多元化职业素养教育手段
在现代护理工作中,加强护士的礼仪修养,已经成为提高护士全面素质的一个重要环节。护士的礼仪修养不仅反映出从事护理工作人员的外在精神面貌,更是其内在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责任、职业作风等深层次现代护理理念的体现[3]。社交礼仪不仅在当今社会的人际交往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当今的护理工作中也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我们通过开设《社交礼仪》、《人际沟通》等课程,使护理人员熟练地掌握社交礼仪,以改善护患关系,促进护患之间的语言沟通,使护患之间建立起深厚的友谊,在日常护理工作中相互支持与帮助。护理人员通过学习社交礼仪,面对患者时会更加自信,应对自如,同时还能学会如何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凸显出护理人员的个人魅力。此外,我们还通过组织观看多媒体教学示教片及组织分组现场演练等手段对护理人员进行礼仪培训。比如,对护理专业百人礼仪队成员进行礼仪知识专题讲座,组织指导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社交礼仪情景剧”,以此来提高护理人员的职业素质。
医学专业学生是距离生命最近的人,他们在以后的工作实践中会直接接触生命、呵护生命、拯救生命,因此,医学专业学生的生命意义观是至关重要的。早在2007年,我校就在全国同类高校中率先引进并开发了生命教育课程,并采用课堂教学、团体心理辅导和个体心理咨询相结合的方法,运用后现代叙事教育理念,向学生讲述生命故事,让学生在学习医学知识的过程中感悟生命的意义,使其发自内心地尊重生命、珍惜生命、提升生命价值观。同时,向其灌输“医乃仁术”和“医道天德”的医学职业理念,培养其“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和“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使其形成健康向上的人格。目前,我校已建立了国内首家生命教育教研室,并成立了面向全国的生命教育推广中心,率先在高校中将生命教育课开设为必修课。同时,我校生命教育团队汇总了12万字的校本教材、国家教材和23万字的学生感言集,开创了2+2+N教学团队,摸索出一整套“5新”(新观点、新体系、新课程、新方法、新角色)教学模式,并组织建立了“生命会心”志愿者队伍,目前已成功地推出一套多媒体课件和多集教学录像。
结果
篇3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学生分流到了高职院校。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学生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时间意识缺乏,浪费现象普遍。调查表明,在经历了高考进入相对自由的大学后, 84%的学生表示对大学生活的时间管理很茫然,仅有48%学生具有较强的时间管理倾向,21%时间管理倾向比较弱 ,28%管理倾向一般。许多学生将大量的课外时间都用于上网、聊天、玩游戏、谈恋爱、运动、影视娱乐及聚餐等方面,很少到图书馆吸取专业知识或专业相关知识。
(2)时间管理的计划性差。有关调查显示,51.5%的大学生不善于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有计划地安排好每天、每周的日程。40%左右学生经常感觉自己处于无所事事的状态,近半数的同学生活规律反常。少部分学生对时间的安排有计划,但也没能按计划很好的实施。还有部分学生根本没有自己的时间计划,时间安排随意性大。
(3)时间管理满意度普遍较低。很大一部分学生对自己的时间管理感到不太满意,尤其在自己拥有的零碎时间管理方面。调查显示仅有 26.8%的学生认为自己善于利用零碎时间,35.2%的学生认为自己不善于利用零碎时间。
2 学生时间管理问题探析
笔者通过四年做护理系辅导员的经验和切身体会,初步分析有以下原因:
2.1 没有形成正确的专业观
大部分新生选择护理专业盲从性较大,其自身对护理专业的了解不深,兴趣也不高,他们选择护理专业主要是家长和亲戚朋友的决定,这直接导致护生对本专业没有信心,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护理专业观的形成。有调查显示,专业思想稳定和不稳定的学生分别占学生总数的22.2%和36.6%,余属专业思想不够稳定的中间型。2003年华北煤炭医学院护理系对142名护理本科生的调查显示:专业思想很巩固者占7%,比较巩固者占57%,尚不确定22%,不太巩固2%,而在142人中很喜欢护理专业者仅占9%。没有良好的专业观直接导致学生不能建立起明确的护理职业规划,这使得部分护理学生在校期间,找不到具体的努力方向,也就随波逐流,时间的浪费现象自然就普遍了。
2.2 没有形成良好的时间观念
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学生生源整体素质不高,他们没能进入本科院校的主要原因在于中学阶段的学习不够勤奋,没有形成良好的时间观念。进入高职院校以后,又不能很好地完成从中学被动学习到大学主动学习的思想转变,面对大量的自由安排时间,不懂得应该如何进行有效的利用,造成时间管理计划性差,安排和分配不合理问题尤为突出。
2.3 缺乏时间管理技能的培养
高职院校注重培养专业化人才,很少针对学生的时间管理进行系统、明确的指导和训练。这使得学生在时间管理上却普遍存在着模糊意识,对自己的时间管理缺乏信心,在实施时间管理时存在很大的困难。
3 改善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学生时间管理建议
3.1 加强学生专业观的培养
学生只有从心里认同自己所学的专业,才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护理专业学生专业观的形成离不开整个社会大环境,护理工作的神圣而伟大是不可否认的。高职院校必须加强对护理专业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让他们意识到护理职业发展的美好前景,引导学生热爱护理专业。具体措施:
(1)系部将学生专业思想教育贯穿始终。首先,做好新生入学教育工作,让学生清楚的了解护理专业课程的设置及安排,同时让学生从思想上真正认识护理专业。其次,积极组织学生参加与专业相关的各项活动,如“5.12”护士节系列活动、护理操作技能比赛、护理协会社团活动等,营造良好的专业氛围。再次,做好学生就业思想的教育,树立学生甘于奉献的南丁格尔精神。
(2)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通过专业思想、人生价值观和学科教育的综合作用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使其逐步树立正确、积极的专业观。
(3)学生工作管理者在日常管理中,注重从培养学生人生价值观出发,逐步树立学生的专业荣誉感和使命感。
3.2 加强学生时间观念的培养
杜拉克认为,有效的管理者最显著的特点就在于他们能够珍惜时间。不能管理时间,便什么也不能管理;有效的管理者不是从他们的任务开始,而是从掌握时间开始。由此可见管理时间的重要性。而时间观念是管理时间、运筹时间的前提,良好的时间意识是强化时间观念的基础。
良好的时间观念,对护理专业的学生来说极为重要。护理专业90%以上的学生毕业后将要从事护理工作,成为一名护士。对每一位患者来说,时间是真正意义的生命,护士要有良好的时间观念,才能更好的服务于患者,而护士时间观念的培养必须提前到在校期间进行培养。只有树立起了护理学生良好的时间观念,他们才会在大学的学习和生活中珍惜时间,更好的完成学业,进而走上工作岗位成为一名合格的护士。
学生工作管理者是完成学生时间观念培养的重要角色,必须让学生认识到时间的特点及价值,理解时间对个人和社会的生存与发展的意义,从而树立起现代时间观念。因此要从日常的细微之处抓起,如:上课迟到、早退、旷课等,对学生结合专业特点进行深刻教育。
3.3 加强学生时间管理能力的培养
时间管理能力的强弱是决定学生能否管理好时间的关键,提高时间的利用率和有效性是时间管理的基本原则,让学生学会管理时间的方法就能逐渐培养好他们的时间管理能力。因此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者应通过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进而培养其良好的时间管理行为,并且有意识的针对学生的时间管理开设专题讲座进行指导,教会学生一些有效的时间管理技巧,如“二八定律”法,abc分析法,时间“四象限”法等。
参考文献
[1]方郑钢,曾春燕.大学生时间管理问题探讨及对策研究.商情,2010(2).
[2]刘维利.大学生如何进行时间管理.潍坊学院学报,2009.10.
[3]黄卫新,张欣颖.护理本科生专业观的调查分析.吉林医学,2008.8.29(l6).
[4]邢凤梅,董胜莲,马连娣,等.142名护理本科生专业观及影响因素调查分析.现代护理,2003.9(7)
篇4
1987年国家教委首次指出临床护理实习教学在护理专业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根据《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文件精神,护理临床实习是护理专业学生必经的阶段,借助临床实习可以历练学生的护理技能、职业态度和行为,为学生获得护士执业资格夯实基础。
一、云南经济管理学院护理专业学生实习管理概况
云南经济管理学院是经教育部批准具有独立颁发学历文凭资格的全日制应用型普通本科高校,学院创建于1992年,2012年招收第一届护理专业学生,2014年7月派送首批护理专业学生到实习单位进行毕业实习,2014年学院经教育部批准由全日制普通高等专科职业院校升格为本科院校,护理专业也随之成为学院医学类首个申报本科的专业。近年来,随着护理教育事业的迅猛发展,以及云南经济管理学院生源扩招,护理专业在校生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见表1),护理专业实习生将不断增多。
目前,为解决护理专业学生实习问题,学院成立了教学医院,并与多家医院签订了实习协议。将护理专业学生安排到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第二附属医院、第三附属医院、云南省第三人民医院、昆明市第二人民医院、延安医院高新分院、石林天奇医院、安宁鑫湖医院等单位实习。学院领导高度重视学生实习工作,然而护理临床实习管理涉及学院、实习单位、指导教师、学生等诸多方面,当前学院对护理专业实习学生的管理和指导还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云南经济管理学院护理专业学生实习管理,呈现集中实习与自主实习并存、实习单位数目逐年增多,实习单位分散、大多数同学选择校外住宿的特征。表2显示了2012―2013级护理专业学生实习的基本情况(见表2)。
二、护理专业学生实习管理和指导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院实习管理层面的问题
1岗前培训机制缺失
每年派送护理专业实习生到医院实习前,学院总是应付性地安排科任老师对学生进行简单的岗前培训,培训内容偏向护士礼仪、职业指导等方面,然而这样的岗前培训由于科任老师专业知识的参差不齐导致培训整体效果较差,很难抓住培训要点。究其原因,在于学院没有形成一种规范、有效的护理岗前培训机制。
2实习生考核评价制度不完善
目前,学院对学生实习考核评价主要是通过检查学生的《实习指导手册》,借助手册中实习科室负责人对学生的评价,再结合实习指导老师意见,最终评定出实习成绩。这种考核评价制度不够完善,不能具体衡量出学生的实习质量,只能看得到出勤情况和学生出科成绩;而学生的出科成绩也多由带教教师根据印象主观打分,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护理学生实习的积极性,无法系统有效地对实习学生进行考核评价。
3学生安全管理教育制度待完善
从表2可看出,绝大部分实习学生均选择校外住宿,学生在外租房住宿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自主实多分散在各地实习,安全管理更是存在许多隐患而无法排查。在笔者带教过程中,实习学生虽无重大安全事故发生,但也时有宿舍偷盗事件发生,存在宿舍使用大功率电器等安全问题。究其原因,对实习学生管理制度还应该进一步完善。
(二)学生实习过程中凸显的问题
1学生理论差
由于近年来生源扩招,学生的理论基础水平差,加上三年制学生在校时间短,护理理论知识不扎实,受到了医院带教老师的歧视,甚至让极个别理论差且学习态度也不好的学生找个地方坐着玩手机,给实习指导工作带来了挑战。
2学生沟通能力欠缺
有效沟通能力是护士应具备的一种职业核心能力。在实习指导工作中,偶有学生打电话给笔者,诉说护士长嫌其笨难沟通,让学生自己玩手机,这说明部分学生的沟通能力较差。在临床实习中,学生面对不同文化程度和信仰的患者,不同科室的带教老师,往往会不知道该如何与其交流,沟通时表现拘谨,甚至只埋头做事而无任何语言交流。
3学生心理问题多
实习是学生首次接触实践工作,期间难免遇到各种挫折。学生的自我心理调适能力不足,在实习过程中,她们又经常面对病人死亡、病情突变、急危重症病人的抢救及经常的轮换工作班次等各种职业应激,沉重的心理压力导致她们的心理健康水平下降,产生了一系列的心理问题。
三、护理专业学生实习管理和指导工作的建议和措施
(一)健全管理制度,提高管理质量
1形成有效的岗前培训制度,缩短学生适应期
(1)完善技能培训制度。学院专科护理专业学生在校学习两年后,便会被分配到实习单位进行临床实习,实习期为八个月。为了使学生尽快进入实习角色,学院应该高度重视学生岗前基本护理技能的培训,完善技能培训制度,让学生熟练掌握较重要的操作技能如静脉穿刺、青霉素皮试液的配置等,到医院实习后就能缩短适应期。
(2)岗前心理抗压培训。针对学生自信度不高、自我管理意识薄弱、沟通能力不强的实际,学院应该举办一些讲座,坚定学生完成实习任务的信心,让学生提早了解护生在实习中容易遇到的问题,医院规章制度,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应对策略。从而打消学生参加实习前的顾虑,坚定他们完成实习任务的信心。
2优化实习学生考核评价机制,完善“校―院―班”三级管理
当前,学院推行实习生“校―院―班”三级管理机制,顶层机构为就业处实习领导组,主要职责是统筹、协调学校实习管理工作;第二层机构为二级学院,主要职责是选派和管理实习指导教师,全程实施实习学生管理;第三层就业机构是班级,从班级成员中选定实组长和小组长,参与学院实习管理,服务实习学生。
目前,这套体系修改了两次,已经基本适用于护理专业学生的管理,但在今后的工作中还要不断去改进和完善,只有结合现存的问题,对这套体系进行修改,才能提升管理水平。
3落实“四方联系机制”,做好实习学生安全管理
云南经济管理学院对实习学生的管理形成了“四方联系机制”,所谓四方,即校方、实习单位、学生、学生家长。实习指导教师有责任对这四方进行定期联系,对遇到问题的学生,应当对其进行一对一帮扶,帮扶的形式可以多种,如面授、电话、邮箱、微信、QQ等,并建立台账。同时与实习单位负责人沟通交流,询问学生实习情况,并将学生在实习单位的表现及时反馈给学院和学生家长。
实习学生的安全管理一直受到学院的高度重视,学院应当继续坚持以下做法:在实习前与每一位学生签订安全协议,与医院签订安全管理协议;要求实习指导老师定期走访学生宿舍,排查安全隐患;加强安全教育及宣传,让学生注意实习安全。
4领导重视,提高实习管理质量和实习效果
只有领导重视实习管理工作,才能提高毕业生实习管理质量和实习效果。当学院具备了高质量的实习管理水平,才能培养出专业技术过硬的护理人才,从而使护理专业学生的就业得以保障。学院优质的就业工作势必助推学院招生工作的进步,进而为学院搭建一个良性循环的工作链,从而加快学院的发展步伐。
(二)提升实习指导水平,帮助学生应对实习困惑
1加强理论学习和指导
(1)强化实习前期理论学习。一是加强课堂督查。通过教学督导、辅导员对课堂进行纠察提升教学质量。二是落实留级制度。对理论成绩较差的学生要求留级。三是实习前进行理论知识测试,只有成绩合格者才可进入医院实习,并对派送学生进行理论强化训练。
(2)加强实习期间的理论学习督查和指导。实习中要求学生巩固理论知识,学院可以集中护理专业优秀教师,编写《走进执考》等学习教材,要求实习指导教师定期监督学生学习情况,并定期汇总反馈,实习单位每个季度安排一次出科理论考试。定期指派专业教师对学生进行理论指导,提升学生理论知识水平,为实习结束后的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做铺垫。
2为学生开设国家职业核心课程,重视实习指导教师技能培训
针对学生在实习期间沟通能力弱、适应能力不强、心理问题多的问题,学院在实习前的教学中,应注重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开设更多的职业指导课程,目前,学院开设了国家职业核心能力测评课程,但都是大班教学,没能达到应有的效果。学院应该进一步优化国家职业核心课程教学,在派送实习前完成教学任务,切实提升学生的表达、沟通能力。在实习过程中,学院应当借助互联网络学习平台,增设系列职业指导课程,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实习指导老师在实习指导中起着重要作用,学院应当重视对实习指导教师技能的培训,对实习指导教师开展护理职业、沟通交流、心理咨询、突发事件处理等技能的培训,提高指导教师指导水平。实习指导老师有了较强的指导技能,才能对学生进行实习指导,帮助学生应对实习过程中遇到的困惑。
篇5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09-0155-01
预防医学作为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的重要核心课程之一,是培养与现代医学模式相适应的21世纪新型医护人才的重点课程。长期以来,护理专业的学生普遍对预防医学课程不够重视,护理专业的学生掌握和了解预防医学的知识和方法,对培养医学生预防为主的大卫生观念是十分必要的,对加强疾病预防和控制也是很有帮助的。为适应新的公共卫生形势的要求,预防医学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势在必行,本文就存在的问题和教学体系改革浅述如下。
一、预防医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学生预防观念淡薄,对预防医学课程兴趣低。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疾病谱发生了改变,慢性病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已占主要地位,而对慢性病的有效控制,群体预防比个体治疗更显重要。但在实际生活中,人们还是重视临床工作,大多数人对健康和身体的关注还停留在有病去医院的被动阶段。预防医学相关的科室在医院并不被重视,很多学生不愿意去预防医学相关的科室工作,也就对预防医学课程不感兴趣。通过对2008级护理专业的293名学生的抽样问卷调查可知,41.8%对预防医学教学不满意,74.5%认为学习预防医学没有多大用处。学生不满意的主要原因是教学方法落后,教学内容与临床实际工作联系不紧密,实验课单调。
2.教材陈旧,跟不上时代的发展。目前邢台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以下简称我校)护理专业学生所使用的预防医学教材实际上是预防医学专业的压缩版,以环境卫生、劳动卫生、营养卫生、卫生统计学和流行病学为主,有的内容已经过时,与临床实践脱节,即流行病学和卫生统计学等医学方法学与临床实践相差甚远,不能学以致用,不能激发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听课注意力不集中,教学效果不理想。由于各种原因,我校护理专业的预防医学学时逐渐减少,现在只有56学时,其中理论课48学时,实验课8学时,实验课内容只有案例讨论和卫生统计习题计算。由于受学时的限制,有些教学内容无法深入讲授,许多重要内容只能一点而过,没有足够的时间给学生讲解透彻,学生掌握的知识较少而且肤浅。
3.教学方法单一,基本上以课堂教授为主,再加上很多实验课,由于时间、条件等限制无法开展,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我校护理专业的预防医学课程列为考查课,大多数学生甚至一些教师只关心和重视本专业课程,认为预防医学不重要,考核容易通过。
4.不重视实践教学。目前,我校预防医学的实验课主要以专题讨论为主,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太少,再加上部分专业课教师没有公共卫生实际工作经验,讲课比较枯燥乏味,不能有效地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在教学过程中很少培养学生现场调查的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学生没有参加过岗位见习,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预防医学教学改革实践
1.加强护理专业学生的预防医学教育,让学生充分认识学习预防医学课程的重要性。由于21世纪我国将进入老龄化社会,这也将使医学人才的知识结构发生变化,一些原来不受重视的课程,如社会医学、预防医学、老年医学、康复医学等将成为医学院校重要的课程。护理专业学生除了要掌握临床护理知识外,还必须掌握预防医学、社区医学等其他专业知识,向个人和家庭提供集预防、保健、康复和健康教育于一体的基本医疗服务。另外,临床医护人员除了为患者诊治、护理疾病外,还需要进行专业研究,课题研究的每一个步骤,从设计到搜集资料、整理资料、分析资料都离不开预防医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即流行病学方法、医学统计学方法等。基于以上认识,必须加强预防医学,特别是非预防医学专业的预防医学教育。
2.调整预防医学的课程设置,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现代社会对公共卫生的需求也出现了变化,应改变长期以来重治轻防的观念,改变护理专业的预防医学学时数较少的现状,适当增加学时数,同时,减少课程之间的重复,加强课程之间的联系。我们重新编写了预防医学教材,调整了教学内容,增加学生感兴趣的、反映学科进展及与临床实践联系紧密的内容。适当增加了卫生管理学、卫生监督学、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临床预防服务等内容。同时,调整了教学内容的顺序,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深刻理解和接受。
护理专业学生对预防医学教学缺乏学习兴趣,学习动机不强,表现为上预防医学课程时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从心理学的角度观察,学生若先认清学习目标,便有求知的需要。因此,在进行每次课教学之前,首先要向学生展示目标,说明目标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使学生觉得学有所用,实践中可以操作,具有价 值意义。在教学方法上,采取一些新的教学方式,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分成小组讨论,通过教师的引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可以活跃课堂气氛。结合教学重点和难点,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通过问题的提出,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采用了多媒体教学,使抽象的、枯燥的学习内容转化成形象的、有趣的、可听的动感内容,可以提高课堂容量,使教学内容更加充实。另外,预防医学课程中的卫生统计学比较难学、难懂,以前的实习课主要是用计算器进行统计计算,学生感到学习吃力。教改后,增加了卫生统计软件的学习和使用,减少了繁琐的计算过程,减轻了学习负担。
3.建立预防医学实习基地,提高师资队伍的业务能力。当前世界各国的医学院校越来越重视社区医学教育和社区卫生服务实践,近年来我国已有不少医学院校安排一定时间让学生参加社区卫生服务实践,利用寒暑假期,选派一些教师到疾病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所等单位相应的科室参与公共卫生的日常管理工作,参与这些单位的一些课题研究,提高教师的实践经验。同时,聘请公共卫生领域的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兼职教师,担任部分预防医学课程。只有这样,预防医学教育才能培养出适应新形势的实用型人才。组织学生在学校进行现场调查,例如大学生就业观念、吸烟情况、艾滋病知识等调查,撰写调查报告,有了一些经验后,与疾控中心合作,深入社区,进行不同形式的疾病预防的研究与干预,如针对成年人高血压的发病情况,在社区开展戒烟、控制体重、调节饮食结构等内容的健康教育,预防和降低高血压的发病率、改善预后。通过深入社区,使学生了解到基层存在的卫生问题,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融合预防医学内容,培养学生大卫生观念,进行疾病的一级预防,提高综合服务的能力。
4.改变考核方式。护理专业学生课程负担较重,记忆性知识比重大,结合本学科特点,增加实践考试所占的比例,试卷成绩占50%,实验课占25%,社会实践占25%,这样可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有助于增加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通过以上各种教学措施的改革,充分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我们随机抽取2008级护理专业的两个班级,分为传统教学班级和教学方法改革班级。经过一个学期的不同教学方法的实践,通过对学生期末成绩的评估和不同教学方法效果问卷调查发现,采用新的教学模式后,教改班级平均成绩高于传统教学班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自主性都有了较大的改观,获取知识的途径也在不断拓展,尤其重要的是学生逐步明晰自己的学习方向,形成良好的学习技巧,这对于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工作都大有益处。
[参考文献]
[1]任峰玲,李宇飞,霍东红,等.非预防医学专业《卫生学》教学效果的调查报告[J].西北医学教育,2002,10(1).
篇6
目前,部分高职院校开始重视英语教学与专业的结合,甚至开设了专业英语课程。然而,由于公共英语教学与专业教学之间的衔接存在着诸多的矛盾和问题,使得高职公共英语教学达不到预期的目标。笔者多年来从事护理专业的大学英语教学,对护理专业大学英语教学的专业化有一定的思考与探索。
一、护理专业大学英语教学专业化的实践研究
1.明确课程目标,优化课程设置
为满足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要求,实现培养技术、生产、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高技能人才的目标,从2008年开始,本院的公共英语教学已经尝试性地进行了一些改革,制定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相关方案,并在本院的重点专业护理专业试行。方案突出能力培养的目标,并把英语教学分为两个阶段:第一学期要求学生进一步巩固基础的语言知识,重点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英语的习惯,树立大胆开口说英语的信心,积极开展听说训练,能通过大学英语应用能力考试;第二学期,针对专业特色,通过对行业的调研,分析临床护理岗位对职业人英语应用能力和人文素养的基本要求,确立课程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态度目标,并且按照认知规律,遵循“必须、够用”的原则,归纳学习单元,序化学习过程,构建护理专业课程内容体系,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特点,为加强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教学改革实施以来,取得了显著成效。
2.依据典型工作情景设计教学
确立以典型临床护理工作岗位所需要的英语交际能力为主要内容的听说训练。将临床护理五大典型工作情境中的十项主要工作任务转化为五大学习情境和十个学习任务,内容包括入院护理(入院接待、病情评估)、用药护理(用药前解释、用药后观察)、手术护理(术前告知、术后观察)、生活护理(卫生评估、生活指导)和出院护理(出院告知、出院指导),突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适用性。同时加强与护理专业的专业教师沟通,参与到学生的社会实践工作中进行现场指导,让学生了解英语在所学行业的运用情况,强化所学知识的运用。
3.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应用语言的能力
教师要设法给学生提供体验、实践英语对话的机会,且内容要与护理工作密切相关。可通过恰当的医护对话、请学生介绍病房情况或鼓励他们自己扮演护士或病人等形式,让学生在讨论、小组活动、角色扮演等情景活动中学会使用医护英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以使教师及时得到反馈信息,从而更好地组织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不断积累经验、掌握技巧,合理调整各项活动,激励学生创造性地参与学习活动,使他们从语言实践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转贴于
4.开发适合高职护理专业的大学英语教材
教材内容的确定必须以培养目标为依据。高职护理专业培养的是从事临床护理、预防保健、护理管理和涉外护理工作的高级医疗护理人才,是具有较高英语水平的护理人才。因此,我们应据此开发护理专业的大学英语校本教材,使学生通过接触与今后的工作密切相关的语言材料,提高自身的学习兴趣,改变学习态度和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
5.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要搞好与护理专业的大学英语教学,相应的师资配备是前提。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顺利进行英语教学的基本保证。高职大学英语教师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学生的专业,因此,英语教师不仅要掌握英语教学的理论和方法,具备扎实的语言基础,还要了解护理专业的基本知识。学校应有计划地培养“双师型”教师,挖掘现有的英语教师潜力,通过进修等渠道,让他们在短时间内掌握护理专业的英语知识,督促教师在提高英语水平的同时,不断探索适合高职护理教育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
二、护理专业大学英语教学专业化的意义
1.有助于改变教学内容与工作实际相脱离的现状
护理专业是培养能从事医院临床护理、社区卫生服务中的护理工作,具有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护理人才,而传统的大学英语课程属于综合素养类课程,与专业结合较少。大学英语课程作为工具课程应该服务于专业,重在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英语能力。专业化的大学英语教学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为学生就业和未来的工作打下良好的英语语言基础。
2.有助于提高学生实际应用语言的能力
高职护理专业大学英语专业化改革,打破了大学英语一贯式、单一化的教学模式,将有关听、说、读、写的各项技能的学习内容与专业知识相融合。学生通过接触与今后的工作密切相关的语言材料,提高自身的学习兴趣,从而培养实际应用语言的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
3.有助于促进高职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改革
在护理专业大学英语教学中,以专业课程中需掌握的内容为主线展开,所有教学内容以专业工作职场要求为核心,将英语教学渗透到专业知识的不同章节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巩固了英语知识,而且掌握了系统的专业知识,积累了大量的灵活运用专业英语的经验。护理专业的大学英语教学专业化的实践有利于完善护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其他专业的大学英语教学提供有益的借鉴,并促进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改革。
篇7
1.2教学进程
课程实施分段模块课程实施时设置课程组,由课程组教师集中讨论知识点,以“必须、够用”为原则,进而做好协调和分工。校内授课后,组织1~2周临岗实习。临岗实习对护生的要求低于顶岗实习却高于临岗见习,是以学习知识和尝试技能为主。学习知识的开展形式为针对典型案例的小组讨论或床边查房,通过讨论或床边查房调动校内所学专业知识;尝试技能主要是对护士岗位技能中容易上手、要求不高的操作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尝试。临岗实习结束后由课程组教师组织考核和评定。前一模块结束后再进入下一模块课程学习。
2新课程体系的主要特点
以技能为主线构建课程内容各模块课程在内容的敲定和取舍方面均以护士岗位能力为依据。以呼吸模块为例,首先结合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相关规定和医院工作实际情况,确定呼吸内科和心胸外科所涉及的与呼吸系统有关的护士岗位工作内容,再确定这些岗位技能在实施时需具备的知识能力(如病情观察、健康教育、操作指导等),进而提炼出护生需掌握的常见病、多发病的病种类型及其解剖和生理结构。
3新课程体系优点
3.1以能力为本位构建,凸显高职教育技能目标
新的课程体系在内容的构建上是以国家政策为依据,根据国家卫生计生委《关于实施医院护士岗位管理的指导意见》(卫医政发〔2012〕30号),将课程原本的学科体系分解,再按人体系统从正常结构、功能到异常结构、功能,再到常见病、多发病的判断及所需护理技能为流线进行重构,对应目前医院科室设置及护士岗位职业能力。通过临岗实习中床边查房或小组病案讨论将课堂所学理论知识在真实病例上进行检验,能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能提前演练学生在真实工作情境中病情观察的能力。尝试技能的方式能让学生在实境中练习操作技能,既是练习也是检验,对学生后续课程的技能练习有较好的反馈作用。
篇8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8B-0143-02
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s,简称ESP)是指与某种特定职业或学科相关的英语,是根据学习者的特定目的和需要而开设的英语课程,它强调开展基于学科内容的语言学习,学生可在提高英语水平的同时,掌握一部分专业英语技能。ESP教学要求根据学习者的需求,通过学习与专业和职业向关联的英语知识,并把英语作为一项工具完成交际任务。
20世纪60年代,Halliday在功能语言学中提出:ESP教学指的是和特定的职业或学科有关的英语,依据学习者自身特定的目的和需要而开展的英语教学。他当时没有给出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的明确涵义,只给出了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的一部分具体的形式,例如药剂师英语、法官英语、公务员英语、护士英语、警察英语,等等。ESP的种类有很多,分类方法也有很多,David Carver(1983)把ESP为三类:作为受限语言的英语、学术英语(EAP)和职业英语(EOP)、特定主题的英语。
一、构建中职护理专业英语教学ESP模式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1997年,在日本召开的有关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的会议上,St.John和Dnudley 指出专门用途英语通常是为中级或高级学生设计,适合在高等学院或职场上为成人学习者设计,也适合为中等学校的学生设计。
专门用途英语强调的是学习的方向和目的,指与某种职业相关联的英语教学。它的特点是具有很强的职业目标和具体的学习内容,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让学生通过与专业相关的英语语言的学习,在以后的职场工作中能有效地利用英语进行与专业相关的表达和交际,帮助就业和职业发展。
(一)符合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以及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背景下,作为世界全球化语言的英语,它的交流工具地位更加突出。培养具有现代专业技术并具有英语交流和沟通能力的人才,是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和客观要求。中等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是“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教育部护理专业领域人才培养的基本原则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强调的都是培养学生在护理工作中应用英语进行沟通的基本能力以及对职业要求的能力的对应性。中职护理专业的专门用途英语教学,正是适应了新时期医疗市场护理行业的社会需求,也符合国家对护理行业专业人员的整体规划目标。
(二)人才培养的倾向。为满足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培养能在国内外医疗卫生机构里从事临床护理、社区护理和预防保健等工作的技能型双语护理人才是我国中职教育护理专业发展的新趋势。因此,护理人才必须掌握英语这门语言,尤其是能够用英语口语进行交流和获取信息。普通英语口语教学模式的缺点在于无法做到把专业技能和英语两者结合在一起,无法满足护理专业学生在在专业上对英语的特殊需求,致使人才培养与行业发展不一致。英语口语 ESP模式引入护理专业正好解决这一发展需要。
(三)ESP教学模式更适合中职英语口语教学的实际。英语口语ESP教学模式具有“用”和“学”相结合的特点,它符合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发展水平。中职学生的英语基础水平本来就薄弱,而且还普遍对英语失去学习的兴趣,尤其是口语能力,能用简单的英语交流表达的人寥寥无几。而且三年的中职护理专业学习中,学生大部分的时间用于各种专业护理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英语课程的学习时间相对有限,在较少的时间里按照普通英语教学要求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五个方面的能力,学生的英语学习就如蜻蜓点水一样,什么都学了,但是什么都没学好。有所取舍,抓住重点,培养与护理专业相结合的英语口语,与学生将来工作具体环境相结合的ESP教学模式在中职护理专业英语教学中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中职护理专业英语教学引入ESP模式的措施
(一)根据ESP的需求分析整合课程的设计。需求分析是确保ESP教学效果的先决条件。而需求分析的关键就是要找出学习者现有的语言能力和现有水平与社会对他们自身所期望达到的程度之间的距离。ESP是以调查学习者具体的学习目标和目标场景对语言技能的实际需求为前提的。ESP课程模式可在需求结果的分析的基础上,制定合理的教学目的,选择合适的教学资源以及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和合理的评价体系,使英语课程在教和学两方面都更加合理有效。所以,中职护理英语教学应该在分析学生要求的前提下,整合课程设计,以满足学生将来的就业和职业发展需求。
教师对于一门课程的学习目标有非常清晰的总体认识,知道学习的重点是什么,学生要学什么。课程的目标还需要学生要有意愿去实现。应该让学生在工作前的学习中可以接触到与未来工作环境相似的一些情景,让学生认识到未来工作中需要什么样的具体知识,在学习的过程中知道学习的重点并能有意识地去掌握所需的知识。因此,在了解学习者的需求的前提下,教师可根据学习者的具体目标对教材进行选择,调整或者删除,有目的地使教材内容和培养目标相结合,对护理专业的要求和向对应的英语知识做一个整合课程的设计。
(二)教学方法的整合。具体如下:
1.ESP教学在情景教学中的应用。从基础英语的教学转向专业英语教学,势必要求培养能力的范围更加广泛和深入,需要在基础英语必须掌握的听说读写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将专业知识运用于口语交流中。此外,ESP教学还要求学生知道为什么要学 ESP,从而从自身去激发他们对这门课程的兴趣。也就是说,ESP要有它的教学意义。达到这些目标就是通过需求分析来实现。遗憾的是,在中职护理学校的大部分英语课堂中,只是进行一些基础性的学习,没有经过实际或者模拟的场景让学生去体验和实现这些目标。但是,这些模拟性的情景练习却可以帮助学生在将来职业发展上取得优势。中职护理专业的很多毕业生在学校的护理专业技能非常优秀,很容易找到工作,但是在就业后许多年内,很多学生职业发展空间有限,职业生涯遇到了发展瓶颈。究其原因,在于护理行业向着国际化方向发展,而她们缺乏除了本身的护理专业知识外的国际化的观念和英语沟通能力。因此,在ESP 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选择适合护理专业发展的英语教学资源,依照学生将来职业发展中可能会遇到的场景设计教学任务,让学生模拟工作场景进行情景角色表演。这样促使学生在情景教学过程中掌握语言知识,学习的兴趣得到激发的同时,也帮助学生培养在将来的职业发展中遇到相似或者相同的场景能快速展现自己的专业能力和语言沟通能力。因此,情景教学是 ESP教学的重要方法。
2.使用交际法进行ESP教学。中职护理专业英语教学主要是让学生能用基本的语言能力来表达与专业相关的信息。ESP教学就要由原来的语法教学转向现在的交际式教学。
要达到把护理专业知识体现在英语交流上的准则,ESP教师在课程设计上一定要有目标性。虽然中职学校的学生英语基础知识较为薄弱,但是很多同学已经具备语言系统学习的能力,ESP教师在课程设计上要认识到学生的学习难点在于与专业相关的英语知识以及用运用相关英语知识在专业领域上不会表达。因此,教师在选择教学资料的时候,要把重点放在与专业相联系的语言练习,通过场景的交流练习或者角色扮演,使学生能在实际交流环境中能顺利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护理专业ESP教材的选择要把英语知识和护理专业知识结合在一起,让学习者在以后的工作交际中能用英语把护理专业知识表达出来。ESP英语教师在日常教学行为中需要寻找合适的教学方法,帮助护理专业学生在掌握基本语言技能的基础上进行与护理专业相关的英语交际表达,使学生在将来工作环境中能因为ESP英语教学成果在护理专业和职场工作中得到促进和发展。
(三)ESP教师的培养及发展。目前,我国大部分中职护理专业的英语教师由毕业于师范类学校的英语语言教师队伍构成。他们掌握的是英语语言教学的基本理论和教学方法,并不具备护理专业的相关知识和教学技能。这样,由于护理理论知识的缺乏,他们就无法进行有效的护理专业专门用途英语的课堂教学。因此,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是ESP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第一,中职护理专业ESP教师队伍必须具有较强的英语语言教学能力。这是保障ESP教学的前提和基础。第二,中职护理专业的英语教师必须掌握护理专业的相关基础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应建立鼓励ESP英语教师学习相关护理基础知识的进修机制和评价系统,让ESP英语教师能通过有效的途径取得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的资质和能力。第三,ESP英语教师的培养离不开护理专业教师的配合和帮助,ESP英语教师应和护理专业教学的相关教师紧密配合,促进自身护理专业知识的发展,并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与护理专业教师合作和学习,促进护理专业ESP英语教学的形成和发展。
【参考文献】
[1]Halliday M,Strevens P.The Linguistic Sciences and Language Teaching[M].London:Longman,1964
[2]Carver,D.Some Propositions about ESP[J].The ESP Journal,1983(2)
[3]丁双红,张学辉.理工科专业英语教学特点及改革意见[J].理工高教研究,2004(2)
[4]安宁.高职院校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1
篇9
按照我国发展的需求,在高职院校中开展涉外护理英语口语教学,这样的教学方式是一项新的挑战,将专业知识英语不断融入到专业知识的教学当中,利用英语口语的形式进行描述。涉外护理专业英语主要分为这样的几个阶段:(1)鼓励学生克服自身的心理能力,要将先张开嘴列为第一项任务;(2)将学生在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提高,让学生在学习英语口语的过程中的“要我说英语”逐渐的转变成“我要说英语”使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3)将专业的英语知识与护理专业的教学相结合,在以后的临床实验学习中能打下坚实的基础。
1高职开展涉外护理专业英语口语教学所遇到的问题
高职院校开展涉外护理专业英语口语教学,是为了更好的教育教学,将教学的重点全面贯彻到实际当中。护理专业在实践过程中对护理专业英语更是要不断的进行练习交流,通过这样的方式对专业在实践中不断地提升学生的交际能力和英语的学习兴趣,从这样的教学方式中调动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加深。
1.1涉外护理教学的开展中教学目标不明确
涉外护理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这样的教学方式是现在最为常见的,也是最容易犯的错误,使教学没有目标去追寻。在开展护理教学的过程中,教学方式的不完善也是一项最严重的问题,教学任务更是没有更好的规划,例如在护理专业中讲述专业知识时,专业的知识所涉及的方面在教学中老师只是将这样的词汇或者知识一笔带过,没有将教学的重点在教学中体现出来。从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就能看出教学的问题,教学的重点是什么,教学所要实现的目标又是什么,这些目前都没有更为明确的诠释。
1.2护理专业在英语口语的教学上没有适合学生教学方式
涉外护理专业英语在口语的教学上没有合适的教学方式,利用现有的教学方式继续对学生展开教育教学,在实际的教学中没有更好的发挥出来。在教学方式上,教学的重点和教学的主要任务都应当在实际的教学中表现出来,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往往将这样的教学方式没有考虑进去,只是利用最传统或者现有的教学方式,这样的教学方式随着社会的发展已经不能满足新的教学需求,在教学的任务下更加不能直接体现出教学的重点。在英语口语的教学方式上,更是没有体现出对英语口语的重要内容在教学中表现出来,口语是一门经常要练习和发声训练的一门语言,但是这样的教学方式却往往将这项重点内容忽略了,迫使教学方式的落后和不完整。
1.3护理英语中所存在的问题
护理英语在教学英语专业时本身就具有严重的问题,在实际中发现护理英语都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些问题,主要的问题都是在专业英语与实际中不符。在专业英语中一些英语教学没有与实际中的护理英语相关,总是讲述一些与护理专业以外的英语,英语教材的选择本身就具备严重的问题。
2将高职涉外护理专业英语口语教学所存在的问题进行解决并进行实践
将高职院校的涉外护理专业英语教学不断的与实际相结合,让护理专业英语不断的在实际中得到应用,解决对专业知识迷茫问题,并且对口语的表达能力上也有更好的提升。
2.1涉外护理教学任务中明确教学目标的解决措施
护理专业的英语口语教学应当具有针对性很强的教学目标,在教学目标的形成时就决定了一切的教学计划都要本着教学目标的方向前进,使教学在完成上能更加完整。护理的专业英语口语教学是一项特殊的英语教学方式,在专业英语口语上更是要制定出一个教学目标,目标要对教学中的训练情况和语言表达情况进行重点教学,使专业英语能在实际的应用中有更好的提升空间。教学的任务更是要遵循教学中的重点内容进行讲述,将重点内容放在教学任务中,要明确的指出哪些的重点的教学内容,并且将重点内容在教学的任务中对学生进行更加细致的讲解,从而使学生对教学目标更加明确。
2.2护理专业在英语口语教学方式上的应对措施和解决办法
护理的专业英语口语教学要制定出一套完整的教学方案,所教学的内容都要跟着教学的任务走,使口语在教学上能有更好的锻炼。专业英语口语的教学方式应当遵循英语口语上的练习和训练,从这样的教学方式中不断的加深对护理专业英语的印象,是英语能更流利的表达出来。措施是英语口语在教学上应当不断随着社会的发展进行,使教学的英语能贴合实际中的应用,使护理的专业英语更能适应国际化。
2.3护理英语更能适合护理专业的学习
篇10
1优化实训环境
按照现代化医院的规格、布局、设施进行规划,建立了面积近8000 m2国内一流的现代化护理实训中心,包括“1个医院、5个中心”,形成了高仿真的职业环境。“1个医院”指1个模拟医院,内设护士站、治疗室、器械室、中心供氧及病房呼叫系统、内科病室、外科病室、儿科病室、母婴室、老年病室、更衣室、外科洗手室、产房、手术室、重症监护室等。“5个中心”指基础护理实训中心、专科护理实训中心、综合技能实训中心、卫生技术人员考试培训中心、护士执业模拟考试中心。创造学生能看、能触、能做的教学环境,实现学生与实际护理岗位的零距离,满足学生校内实训需要,充分实现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
2整合实训设备
在确保基本实训条件完善的前提下,紧跟护理教育的发展趋势,引进国内外先进的护理教学模型和仪器设备,其中包括ECS高级综合模拟人、KERI护理模型人、妇科检查模型、分娩及急救模型、动脉穿刺手臂、电脑心肺复苏(CPR)急救人、心肺复苏仪、呼吸机、心电监护仪、心电图机、全功能手术床、全功能分娩床、虚拟静脉注射培训考核系统、臀部肌内注射训练及对比模型等。先进的实训教学条件,充分满足了护理专业实训教学的需要,有效地提高了教师实践示范和学生练习的质量和效率,使学生在教中学、学中做、做中学,实现教、学、做一体化。
3强化教师队伍
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形成具有“双师素质”结构的教学团队,采用“走出去引进来”的策略。一方面,每学期及假期派送青年教师到临床一线进行实践锻炼,强化青年教师的临床实践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优化教师的知识结构。通过实践锻炼,教师将临床护理的新技术、新理念、新动态引入实训教学,例如留置针的使用、中心静脉压(CVP)的监测、新版CPR技术、一次性氧气湿化瓶和自动止液输液器的使用等。实现教学与临床需要零距离,缩短教学与实际的差距,使学生到工作岗位时就能达到专业知识够用,技能要求实用的目的。
另一方面,聘请临床医护人员来校兼职任教,把临床工作经验及所见所闻带入课堂,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加强教师间学习与交流,每周二召开教研室会,兼职教师与专职教师集体备课,既可统一操作标准、规范示教,对质疑问题进行讨论,又可把临床新动态传授给专职教师,促进“双师素质”师资队伍的培养和建设。
4创新课程设计
4.1充分利用校内实训资源采用情境教学等方法,实现教、学、做一体,突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以“心肺复苏”为例,教师组织学生在校内模拟病房利用ECS高级综合模拟人进行心肺复苏的教学。首先,教师指导学生对患者进行快速评估。通过电脑参数的调整,学生可以观察到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掌握心脏骤停的判断方法。第二步,学生运用CPR技术对患者进行抢救,通过模拟人的反应,学生可得知自己的操作是否到位,进而掌握心肺复苏的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复苏成功所带来的成就感会激发学习兴趣,在兴趣的指引下学习的积极性升高。最后,教师结合学生的实际操作情况,带领学生进行心肺复苏效果的评价,并启发学生说出自身不足之处,便于学生进一步提高。在此过程中,学生也切身体会到生命重要,争分夺秒的急迫感,促进学生良好职业素养的养成。
4.2开放式实训教学在课余时间开放实验室的设备和资源,提高设备的使用率。学生课余可到实训室练习,大大的增加了学生操作训练的机会。不仅提高学生操作技能,同时可培养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及“慎独”的精神。
4.3与临床见习交叉进行第3个学期安排学生到临床见习,使学生能够感受到真实的职业环境和医院文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见习过程中,专业教师与临床带教教师之间相互沟通,及时反馈,对教学与临床实际相脱离的内容进行及时的调整。
5更新教学方法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激励学生主动学习。其中问题教学通过设置一定的问题场景,鼓励学生质疑,如学生在练习普通吸痰法过程中,教师会请问学生,如果遇到老年、儿童、气管插管、气管切开、痰液黏稠的患者怎么办?启发学生运用批判的眼光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辨别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角色扮演法能大大提高学生的新鲜感和学习欲望,变被动接受式学习为主动参与式学习。在实训教学中采用真人模拟、真人实践,如各种注射、口腔护理,给学生以身临其境的感觉,切身体会“患者”的感受,进而能够“急患者之所急,痛患者之所痛”。对于一些枯燥、抽象、难理解的内容,如整体护理查房,采用案例教学法、小组讨论法,用生动的案例说明具体问题并进行讨论。既能提高学生多方面能力,又有助于培养团队合作的精神,真正实现既授之以“鱼”,又授之以“渔”的教学目的。
6调整考核方式
多元主体、多元内容、多元方式评价能客观、公正、全面地反映学生学习效果[2]。在实训考核中采用口试、实验报告、病例讨论和临床能力测试等多种形式。考场设在模拟病房,实施患者床边考核。在操作技能考核过程中,灵活变化床号、考生号、场景的设置及物品的准备等,考核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应变能力。在强调实践操作的规范性、熟练性的同时,注重对患者的情感关怀和语言沟通技巧,增加人文素质的测评,素质要求包括仪表形象及语言态度,占总分的10%,目的是培养学生“以人为本”的护理观念。对于考核不及格的学生,考过后教师进行个别辅导,当场补考,目的是使每个学生能都掌握护理操作。
7小结
高职高专护理专业实训教学,尽管很多教育者已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多方面进行了探索研究,取得了可喜的进展,但由于课时的限定,传统教学方法的思维定势的影响,很难从根本上解决实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3]。所以应通过全方位多层次的改革,贯彻“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才能确保实训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的整体护理水平,培养出合格的高级技能型护理人才。
参考文献
[1]柴翠萍,赵翠枝.自主合作与探究型实验教学模式在急危重症护理教学中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2010,25(5):65-66.
[2]冉波,左凤林,谭严,等.高职高专护理专业校内实训教学评价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护理研究,2012,26(7):2001-2003.
篇11
跨学科教育发展沿革
跨学科是指由不同学科互相渗透、彼此结合而产生的新学科。20世纪后半期,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学科之间相互交叉、渗透的特征加强,出现了跨学科的趋势。
1970年9月7日,一个以“跨学科”为主题的国际学术讨论会在法国尼斯大学召开,该会对跨学科研究、跨学科教育问题作了系统、全面的探讨,会后出版了文集《跨学科学――大学中的教学和研究问题》,标志着对跨学科的研究正式确立。跨学科教学符合“知识传授、知识创新、知识物化为一体”的现代高职教育的职能观,符合以综合素质与创新意识相统一为核心的现代高职教育人才观的时代要求。同时,跨学科课程的开设扩大了学生的知识覆盖面,为学科之间的相互借鉴、相互交叉提供了便利,不仅可培养学生完善的人格、复合的知识结构,而且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创造、创新与创业的资本。因此,跨学科教育已经成为21世纪教育改革一个众望所归的潮流。
高职教育跨学科教学必要性
高职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类型,既有别于“学科研究型”的高等教育,也有别于“能力本位型”的中职教育,兼有高等性、职业性与社会性等综合化特性。高职院校的专业是根据劳动力市场对从事各种社会职业专门人才的需求而设置的,培养的是具有综合素质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不仅如此,随着社会对新技术人才素质要求的不断提高,他们所从事的专业相关知识的综合性也越来越强。
跨学科教学通过不同学科知识与知识、知识与技能的纵横、交叉融合,通过各科知识中专业技能的渗透作用,赋予松散、独立课程以更多的专业方向,在拓展学生思维空间,提升学生思维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同时,也改变了以往高职教育中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段式学科型课程设置模式,增添了课程设置的职业导向性。因此,跨学科教学以其特有的知识综合性和可拓展性,架起了高职教育与综合型高技能人才培养之间的桥梁。随着高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跨学科教学已逐渐成为高职教育改革的关键,目前已有许多高职院校参与了跨学科教学研究。我校根据高职护理专业的特点,已经开展了包括《康复体育》、《护患纠纷与法》、《实用医护写作》、《免疫、病原生物与传染病护理》、《护理药物学实训教程(案例式)》、《护理物理学》、《医护英语实训教程》等跨学科教学。通过跨学科教学,加强了基础、专业、技能之间的对接,为学生综合能力培养提供了良好的认知平台。随着大学科观念的形成以及跨学科课程的开设,跨学科复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也已成为高职院校的共识。
跨学科师资队伍存在的问题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建设一支具有良好政治业务素质、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师资队伍,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大计”。跨学科教学的关键是跨学科师资队伍的建设。目前跨学科教学主要形式是不同学科教师的协同教学或互助教学,如密歇根大学的跨学科协同教学模式,即由来自多个学科的教师组成教学团队,共同设计、同堂讲授跨学科课程,同一团队的教师在课程内容设计、教学方法运用、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策略运用等多个方面互相支持、取长补短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使教学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使课程教学效果达到最大化。但跨学科协同教学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却存在许多问题,包括管理体制及部门协调困难、师资组合困难、教学场地选择困难、教学时间安排困难、学时及学分分配困难、教学责任归属困难等。而且,跨学科教学主要通过讲座形式由多位教师协同完成,很难作为正规课堂教学予以规范化。此外,高职跨学科教育更受到学生学习时间的有限性、学习能力的有限性以及教师资源有限性等制约。
当前,职业教育师资队伍仍然存在整体素质偏低,生产实习指导教师数量不足、技能不高等问题,难以满足培养大批高素质劳动者的需求。所以,建设一支集跨学科理论、技能于一体的复合型师资队伍对于高职跨学科教育的发展显得尤其重要。
跨学科师资队伍建设方案
我国跨学科研究学者金吾伦认为,人类不可奢望存在大一统的理论来全面科学地说明世界万物,甚至对于某一具体的现象、过程等也不太可能存在全能的理论。
因此,高职护理专业跨学科师资建设的目的并不是形成一支通科教师队伍,也不是盲目追求教师什么都学、什么都懂、什么都会,跨学科师资队伍的形成起始于跨学科课程开发,实践于跨学科教学过程,发展于跨学科学习,是基于“需要、必要、可行、实用”基础上的教师能力的纵向升华,是在以护理能力为本位基础上对文化基础课程与相关护理专业课程进行知识技能拓展的一种跨学科整合过程。比如,《康复体育》课程的开发,赋予了体育康复应用的价值,《免疫、病原生物与传染病护理》、《护患纠纷与法》等课程的开发体现出相关联课程间的知识与技能的整合等。由此可见,高职护理专业跨学科教学并非纯粹的课程组合教学,也不是课程间的泛泛综合,而是对护理能力项目的一种分层整合。同时,并非所有的课程都可以形成跨学科整合课程,跨学科教学还应包括跨学科内容和跨学科实践等相关专业知识的拓展教学等。因此,跨学科师资队伍建设除了针对特定的跨学科整合课程外,还必须具备多元化和前瞻性等特点,为课程教学与临床应用以及学生综合护理能力的培养创造良好的师资教学平台,真正形成一支高素质、高技能的跨学科师资队伍。
多元化跨学科型师资的培养模式
跨学科师资队伍建设将围绕教师跨学科教育意识养成以及跨学科能力形成两个方面进行。
教师跨学科教育意识的养成 教育意识是指教育者基于教学对象的发展要求以及社会对教师职业素养和责任的规定在教育实践中所形成的认识,是主动将外在职业要求与自身结合起来产生的主体体验,是对职业的认识、认同并付诸行为实践的过程,因此,跨学科教育意识的养成是培养高素质跨学科型师资的前提和基础。高职教育注重的是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因此,无论文化基础课程还是专业课程教学,均应体现出课程内容的职业应用价值。就业导向性是文化、基础、专业的连接纽带,也是理论与实践的衔接纽带。教师跨学科教育意识的养成应在强化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理念的基础上,强化跨学科教育必要性认识,并在参与跨学科课程开发、跨学科教学实践等活动中使跨学科教学内化为教师自身的兴趣和需要,从而形成教师自觉有效的跨学科教学行为。
教师跨学科教学能力的形成 跨学科教学既可以实现课程的设计和建设、课程的内容和扩展、课时的安排、课程的考核和监督、教材的编写和深化、教师队伍建设及物力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共享,同时又可以有效形成理论与实践师资、院校师资以及人文与专业课师资的三大组合。跨学科教学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专业课与非专业课教师共同备课、相互听课、校内外培训以及临床实践等多元化培养方式进行。一支集跨学科理论、技能于一体的复合型跨学科师资队伍的建设模式如图1所示。
课程改革的核心是教师,关键是打造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优秀教师队伍,基于高职教育的就业导向原则,高职教学应更注重专业技能在各课程中的渗透。因此,重视教师跨学科能力的培养,建设一支集跨学科知识与技能于一体的跨学科师资队伍将有利于推动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仲林,张淑林.中外“跨学科学”研究进展评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3,(9):5-8.
[2]邱士刚.关于大学跨学科教育的思考[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4,6(1):78-82.
[3]程祖德.跨学科整合是高校课程改革的方向[J].航海教育研究,2005,(2):20-22.
[4]金吾伦.跨学科研究引论[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
[5]贾晓娟.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的实践路径[J].职业技术教育,2008,(19):29-30.
[6]李晴.就业导向下的高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J].郧阳医学院学报,2006,25(5):316-318.
[7]肖彬,邓晓蕾,任浩.解读大学跨学科组织的四种理论视角[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8,31(4):19-21.
篇12
教育部较为明确地规定,双师素质教师是指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教师:①具有两年以上基层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本专业实际工作经历,能指导本专业实践教学,具有讲师(或以上)的教师职称;②既有讲师及以上教师职称,又有本专业实际工作的中级及以上职称;③主持(或参与)两项(或以上)应用性研究,研究成果已被社会企事业单位实际应用,具有良好的经济或社会效益[1]。但笔者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评估工作中发现,有的院校将双证书(学历证书、资格证书)简单相加认定为双师素质教师;也有的院校将双职称(教学职称和临床职称)简单相加认定为双师素质教师;在以上双证和双职称中,有的所持的资格证或者医院职称与教学专业不对口,这反映了对双师素质内涵的认识模糊,基于认识的模糊,为培养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带来了困难。
(二)护理专业招生数量多,教学任务重
在高职院校中,护理专业的招生一直火热,各校每年招生数量一般为1000~2000人,有的院校还兼招初中起点5年制护理,这使得教学工作量成倍上涨,而专业教师数量不足,教学任务繁重,有的周学时达到了20余节。因忙于学校教学,难得有时间和精力去临床一线实践进修锻炼,应用型课题研究也难以有所作为,严重影响了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
(三)认证制度与培养制度缺失
目前由于双师素质教师的资格认证制度缺失,使双师素质教师队伍难以遵循规范化的标准进行培养,没有规范化的培养,也没有统一的标准认定。同时也存在培养制度的不完善、不健全问题,从一个普通教师如何培养成双师教师缺乏培养制度的保障。也有的教师具有一技之长,可视为某一方面的能工巧匠,但没有教师资格证书,无法认定为双师素质教师。
(四)激励机制不健全
就目前的职称晋升评定而言,还较为普遍的沿用普通高等教育的评价模式,明显存在重,重教学工作量,轻实践技能水平及实际应用研究,对不具备双师素质教师依然可以晋升高一级职称。有的是从医院引进的一线护理教师调入学校后,尽管授课生动,深受学生欢迎,但在论文方面的劣势,却很难获得相应的职称。
二、高职护理专业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的对策
(一)制定培养计划和培养目标
各高职院校应把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纳入学院总体发展规划。由于临床医学和临床护理学的迅速发展,知识和技术日新月异,护理专业教师关键是要临床实践经常化、制度化,并具有相对连续性,因此,应规定所有专业教师每年在教学工作之余必须到三级医院从事临床护理实践和带教,时间不少于3个月,并明确临床实践的具体内容和目标,以掌握和熟悉临床医学和护理学的新进展、新技术、新方法;学习临床护理新仪器设备的使用、新护理技术的应用;学习临床医疗检查治疗技术,同时也要参加专家查房、疑难病例分析等临床活动,以期使理论教学能紧密与临床实践接轨,全面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对新进教师第一学年要系统听一遍高年资教师的理论课和实验(训)课,并参与准备实验,掌握各项临床护理技能操作标准以及实验室管理,经试讲合格并能全部承担本课程的全部实验实训课教学任务后,第二学年开始参与临床实践和带教。
(二)参加不同类型的继续教育
所有专业教师都要参加国家继续教育学习,每年获得国家继续教育Ⅰ类学分至少为8分。同时选派优秀中青年教师做访问学者出国进修学习,学习国际先进的护理技术、先进的高职教育理念、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育技术。学成回国进行校本培训,以带动整体教师队伍的双师素质。
(三)鼓励教师开展应用型课题研究
拨出专项经费,支持鼓励护理专业教师开展应用性课题研究,以医院为依托,形成横向联合,联合医院的护理专家和临床专家组成课题组。笔者所带领的护理教学团队先后开展了“危重症病人心血管活性药物应用的监测”“山东省护理人力资源的调查研究”和“冠脉支架植入的护理要点”等应用课题的研究,通过开展横向联合实现了院校深度合作,促进了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的知识交流、技术交流和临床护理经验交流,通过相互学习、相互借鉴,促进了专兼职教师队伍整体双师素质水平的提高。
(四)制定科学的双师素质考核办法
篇13
就业指导在宏观上讲就是要掌握国家就业政策,及时捕捉经济发展的信息和就业需求,积极开拓就业渠道。但对于就业单位来讲,毕业生所学的专业知识及毕业生在校期间的实习、实验、实训等情况是他们最关心的,这也是学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所以,将教学环节及内容纳入就业指导范畴,让用人单位充分了解毕业生是关键。
做好就业工作,尤其对于学生人数较多的护理专业,必须要充分发挥学校每一位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和责任感,树立就业工作人人有责,就业工作人人受益的理念。此外,要使每一位学生就好业,还必须进行个性化指导,使就业指导工作落到实处。
一、问卷调查
设计问卷对目前护理系开展就业指导课的内容和质量、就业指导课师资队伍及学生期望从就业指导课中获得的信息等方面做一个调查,找出目前就业指导课开展情况与学生的期望值之间的差距,为今后就业指导课的开展提供方向,并且对就业指导课的内容和形式进行改革。问卷内容如下:
1.性别: A.男 B.女
2.年级: A.大一 B.大二 C.大三(做14题)
3.参加过几次学校开展的就业指导课( )
内容分别是:
4.在这些指导课中对你影响最大的是:
5.我校就业指导课程的量是否足够:A.是 B.否
6.对当前就业指导课的内容满意与否:A.是 B.否
7.若不满意内容安排,那么你希望有哪些方面的内容(可多选)
A.就业政策讲解 B.求职技巧(笔试.面试)
C.相关法律法规讲解 D.就业信息
E.其他
8.就业指导课以讲座的形式开展是否满意:A.是 B.否
9.若不满意就业指导课的形式,希望采取的形式(可多选)
A.单向式教学(如教师讲解)
B.经验式教学(如专家说法)
C.体验式教学(如实地演练)
D.其他
10.对就业指导课教师队伍组成满意与否:A.是 B.否
11.若不满意教师队伍组成,希望如何改进(可多选)
A.高校就业指导机构工作人员
B.用人单位人力资源部门人员
C.具有丰富指导经验的专家
D.知名校友
E.表现出色的学生
F.其他
12.除了学校所开展的就业指导课以外,你还通过哪些途径了解相关指导:
13.什么时候开展就业指导课最佳:
A.大一 B.大二 C.大三
原因是:
14.参加双选会时是否存在困惑:A.是 B.否
若有困惑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15.你认为我系现目前的就业指导课对自己职业发展有帮助吗?
A.帮助很大 B.帮助较大
C.帮助不大 D.毫无帮助
二、结果分析
通过对300名大二学生和300名大三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如下:
1.学校每年开展6次就业指导课(具体内容为:就业心理调适与培养、职业应试、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素养养成),但是大多数学生已经记不清楚具体就业指导课的内容。在第三题中学生能记得最多的就是四项,其中,职业应试、相关法律法规讲解、职业生涯规划这几项给学生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其他几项的效果并不是那么明显。
2.在学校开展的就业指导课中,对于自身影响最大的一项,63%学生认为是职业应试,28%的学生认为是法律法规讲解,7%的学生认为是职业生涯规划,2%的人认为是就业心理调适。
3.73%的学生不满意目前所开展的就业指导课内容,67%的学生觉得就业指导课课程的量不够,应该加一些求职技巧、合同讲解、毕业生就业协议运用、职场礼仪等内容。
4.82%的学生对目前开展就业指导的形式不满意。目前的教学形式以单项教授为主,学生希望可以增加一些经验教学,如请专家来讲座,或者请已经就业的学生来做一些交流。此外,学生还想增加一些体验式的教学,比如模拟应聘、实地演练等。
5.谈到我校现目前的就业指导师资,80%的学生不满意,认为人员不充足,结构不合理;75%的学生希望可以增加一些用人单位人力资源部门的人员,这样能直接地了解用人单位的意向,使指导工作更为直接、更为有效。
6.除了学校开展的就业指导课外,很多学生还从网上、朋友、教师、兼职等途径了解就业。74.3%的学生认为大二开展就业指导课最佳,因为快实习了,这个时候开展就业指导课能让大家有直观感受。
7.83.5%的学生在参加双选会时都存在困惑,很多学生觉得不了解来招聘的单位,学校所标注的注意事项不明,远在省外实习的学生回校不现实,希望可以远程视频面试。46%的学生觉得就业指导课对自己的就业帮助比较大,52%的学生觉得帮助不大,2%觉得毫无帮助。
三、改革实践
1.通过对调查结果分析,科研组对护理专业就业指导内容及模式方面做了改革:
一是转变观念,就业指导贯穿从入学到就业乃至就业后的发展,贯穿于教学环节、思想政治工作、学生的言行举止等方方面面;
二是采取“包班”制,树立专业教师与辅导员齐抓共管的思想,并落实任务和责任;
三是找准问题,认真做好调查,搞清学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听取学生及用人单位的建议,为就业指导提供针对性更强的内容;
四是根据每位学生的具体情况,提供个性化指导,做好针对性的就业指导。
2.把这种改革后的新模式运用在2012届毕业的学生,最后将2011届毕业的学生就业率和2012届毕业的进行了对比:
(1)就业率:2011届大专为98.66%,2012届为100%。
(2)医学专业就业人数比例:2011届大专为69.81%,2012届为89.92%。
(3)进入医院的学生数量:2011届大专有122名学生进入医院,2012届为357名,同比增长为39.1%
改革后的新模式不仅使学生的就业人数有所提高,而且在就业质量上也有明显提高,就业相关性增强。所以,改革后的新模式更加适合对护理专业的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指导后效果更为明显。
参考文献:
[1]吴忠民.论就业的社会意义[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2,(11):180-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