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能力提升计划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一、自身能力建设
1.加强专业技能的学习,把学习到的新东西运用到工作中去,在工作中不断的实践和总结。
2.学会思考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自己多想多问,跟大家多多交流,在交流和沟通中解决问题。
3.态度决定一切,端正自己的工作态度。
4.在工作中学会换位思考,站在公司的立场和同仁的立场上思考问题
5.文明形为,礼貌用语。
见到公司的同仁基本的礼貌要有。
6.勇于展现自己,抓住机遇把握机遇。
7.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对大家做的好的地方加以学习,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
8.阶段性目标,完成本月公司制订的100万目标。
9.每月写工作总结,总结上个月有什么好的经验和收获。
二、团队建设
1.根据每个人的工作职责安排大家的工作,完成公司制订的销售业绩。
2.努力促进团队精神,让大家保持积极的工作态度,努力完成工作目标。
3.大家在工作中做的好的地方给予鼓励,做的不好的地方指出来,让大家去修改,把工作更好的完成。
4.积极与其它小组进行工作交流。
5.打破惯性思维,在工作中要创新,实现共赢。
三、管理建设
1.加强自身的专业技术水平和管理方面的能力
2.绩效和考核方案带大家学习,让外推人员知道考核哪几个方面,每个方面具体实施要求是什么;
每个月小组完成目标公开化。
3.分析网站各个方面的数据,竞争对手的数据。
通过这些数据来安排下一步的工作方案。
创新能力提升计划范文2忙碌而充实、疲惫却喜悦。是啊,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又将在这忙碌、疲惫中充实、喜悦、收获着。我将吸取遗憾的教训、收获的经验,脚踏实地,不断学习。现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制定如下计划:
一、思想道德素质
在本职工作上,注重个人道德修养,严于律己,关心同学的学习、生活,在与同学的相处中,注意加强团结,与同学相处融洽,合作愉快,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组成一个团结协作的大家庭。
二、个人学习素质
作为一名学生,除了要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高尚的道德情操;还需要具备较高水平的知识水平和技能。本学年我将注重开拓视野,仔细研读各科知识,搜集最新的知识信息,争取在较短的时间内提高学习成绩。经常上网浏览教育教学相关网页,随时记下可借鉴的优秀案例等材料,以备参考。不断为自己充电,每天安排一定的时间扎实提高基本功,努力使自己成为能随时供给别人帮助的人。
三、课堂学习素质
1、注重日常教学常规的扎实与提升。
精心准备每一堂课,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和教学常规,做到课前有预习、不迟到、不提早下课、不挖苦讽刺同学等。
2、勤于反思,完善自我。
每堂课都应该有新收获新启发,课后及时反馈。记下
学习中的成功点和失败点,及其改进方法。
3、练就自己扎实的基本功。
4、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辅助学习。
四、心理素质
心理素质指表现在每个人身上的那些经常的、稳定的、本质的心理特征。我要努力将自己的心理素质调整好,力争达到以下表现:(1)广泛的兴趣。(2)高尚的道德情感。(3)坚强的意志。表现为明确的目的性;一贯的坚持性;处理问题的果断性;克服困难的勇气性。(4)良好的性格特征。要热情开朗,耐心细致,沉着冷静,诚实正直,与人为善,温和宽厚。(5)发达的认知能力。包括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等。
五、身体素质
健康标志可分为:(1)精力充沛,能应付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压力;(2)身体各部分发育良好,功能正常;(3)随机应变的能力强,能适应外界环境的各种变化等。为了能更好的工作,我会努力提升自身的身体素质。
六、工作能力
1、提高应变能力。
应变能力是当代人应当具有的基本能力之一。在当今社会中,我们每个人每天都要面对比过去成倍增长的信息,如何迅速地分析这些信息,是人们把握时代脉搏、跟上时代潮流的关键。它需要我们具有良好的应变能力。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人们所面临的变化和压力与日俱增,每个人都可能面临择业,下岗等方面的困扰。努力提高自己的应变能力,对保持健康的心理状况是很有帮助的。
2、沟通协调能力。
沟通协调是通过情感、态度、思想、观点等各种信息的交流,来控制、激励和协调他人的活动,使之相互配合,从而建立良好协作关系。沟通协调贯穿于工作的各个环节,无论制定计划、做出决策,还是进行监督、控制和处理各种人际关系,都离不开沟通协调。沟通有利于我们在工作中获取信息,发挥出自身的潜能,而协调是一种黏合剂,也是一种组织力,有利于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发挥出单位的整体效能。要提高沟通协调能力,一是要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只有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下,才能充分发挥职工的积极性,为各项工作开展提供强大的动力和支持。二是要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确保沟通协调的顺利进行。借助语言这一工具传递信息、表达情感,进行良好的沟通与协调。三是提高非语言表达能力,增强沟通协调能力。非语言表达能力也就是体态语言表达能力,通过自身的体态语言达到沟通协调的效果。四是提高行政沟通能力,就是提高理解别人的能力和增加别人理解自己的可能性。
3、改善表达能力。
要想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首先,要敢说话。就是说在讨论问题中,无论你的回答的正确与否,都应该敢于说话;其次,要学知识。能不能善于表达,敢于表达,主要还取决于你的文化知识程度;第三,加强锻炼。平时应该多学习各种问题的表达方式,包括语气高低灵活运用。
说到底首先要全面提高个人的素质,只有提高了个人的素质,才能更好地培养能适应社会,改造社会的创新人才。做为一名新时代的青年,我会有计划的努力提升自己的个人素养。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对于我们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我压力很大,但我将变压力为动力,无论工作还是学习中都保持一种脚踏实地的作风,胜不娇、败不馁的健康心态,锐意进取、追求卓越的精神,我也坚信我的付出会有收获。在以后的工作当中争取做一个各方面全面发展新时代人才。
创新能力提升计划范文3为全面提升公司全面质量管理和公司ISO体系维护,结合目前的工作特点,从以下几方面来谈我的个人提升计划:
一、自身现状分析
(一)优势分析
1、熟练精通电源行业品质管理和项目管理,精通ISO品质管理体系。
2、有较强的团队组织能力和部门间沟通能力,大局观强(凡事依公司的利益为第一原则,依维护公司形象和公司制度为基础)。
3、遇事积极主动,凡找自身不足,不推诿,有担当。
4、有较强的处理客诉能力,有丰富处理海外客户事务经验。
(二)不足剖析
1、品质宣传不够,品质培训不够,公司体系制度推行不够,。
2、忍性不够,有时计划实施不能自始至终,造成结果不算完美。
3、表达能力有待加强。
4、制程监督不彻底,标准化推行不够。
5、问题追踪不彻底,品质纠正预防措施实施有待进一步提升,执行力还须加强提升。
6、部门工作品质有待进一步提升,人员素质提高、工作技能提升还需进一步加强。
二、个人能力提升具体方案实施
(一)、加强产线各级品质意识培训、加强品管部门品质技能培训、加强公司品质体系全面推广。
自2014年春节后,待公司人员稳定,将计划安排2次/月的品质意识培训(含品质技能培训和品质体系推广实施)。
(二)提升公司品质提升计划实施力度。
按管理循环PDCA(计划-实施-检查-改进)体系推行公司品质提升计划实施,确保所有活动推行做到有始有终,和循序改善。
(三)表达能力的提升
在工作中,自信、大胆、积极、主动地多与他人沟通交流,勤学好问,谦虚求教;熟练掌握思维的程序化策略,在工作生活中,把自己置身于问题之中,善于发现问题,多思考、多总结,多运用。
(四)产品制程监督提升,配合技术部推行标准化
根据公司发展计划,在品管部设置专职制程巡检人员,并对巡检人员定期培训,使所有产品生产中制程问题得到彻底改善;督导和协助工程技术部门全面推行标准化作业,确保产品遵照精益生产流程得到全面提升(包括生产效率和生产品质)。
(五)品质改善活动纠正预防措施执行力提升
依据ISO品质管理体系要求,遒照8D处理原则,对所有品质改善活动的纠正预防措施做全面跟踪,并做彻底执行,确保所有改善活动完善解决。
(六)品质工作品质提升
强化部门员工对公司的忠诚度,加强部门凝聚力,积极推动部门各成员与其他部门在工作协作中得到有效沟通,培训部门人员工作素养和工作技能。
三,个人成绩:
1,主导并协助技术部门推行产品评审作业程序
2,强化各产线作业指导书执行力(推行规范作业指导书,摈弃之前所有手写作业指导书)
3,针对公司缺失或不完善的管理规范,已做部分修订和增补:供应商来料管理规范、成品检验规范、品质部门制度规范、成品合格率管理规范、产品评审规范、设计变更管理规范等
4,全面优化和修订进料检验规范(针对之前检验缺失项做增补,不合理项做优化)
5,制订PCBASMT首件确认管理流程,制订PCBASMT检验标准、制订PCBA三防漆工艺/检验标准。
6,对公司重要产品制程问题做了全面分析和提出改善建议,并提交产线主管和组长进行改善;产线老化流程执行力有较大提升。
7,售后维修工作做了重新部署和优化,维修品产量较之前有10%提升。
总而言之,在以后的工作中,严格要求自己,发挥自己特长,定期检讨自身不足,不断提升个人能力!为公司的业绩成长和品牌提升发挥我的一份光和热。
创新能力提升计划范文4从建委到区委办公室,自己的工作资料,工作性质,服务对象都发生了变化,应对的将是一个压力大、竞争性强的工作环境,要适应新的工作需要,按照新形势下办公室工作的要求,优质、高效的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只有不断加强学习、加强锻炼,全面提升自身的素质与潜力,为此,制定个人工作计划,促使自己进步。
一、近期目标
20__年是在新的工作岗位工作的第一年,是熟悉工作,用心参与,认真履职,探索方法,积累经验的一年,这一年中务必做到一个转变,一个明确,即转变工作主角,明确工作职责。
转变工作主角:参加工作近十年了,但是自己从事的工作一向都相对单一,以至于对其他行业的工作所知甚少,以至陌生,区委办公室作为全区的核心机构,工作涉及到全区各行各业,对此,在思考问题,处理事情时,务必跳出以前在部门的思维方式,摆正自己的位置,树立全局意识,切实转变工作主角。
明确工作职责:按照办公室对自己工作安排,尽快熟悉自己的工作和职责,一是熟悉区委办公室的各项规章制度,明确工作要求;二是熟悉区委办公室总体工作及相关业务年初工作目标,明确工作任务;三虚心听取办公室其他同志的指导,善于学习、勤于思考,在干中学、学中干,明确工作的运行和处理问题的程序;四要认真与科室其他同志总结前期工作,明确工作努力方向。
二、中期目标
在明确工作职责、工作任务,熟悉工作方的前提下,20__年,务必进一步加强自身锤炼,做到政治素质、业务潜力、工作绩效三个提升。
提升政治素质:一是要善于从政治角度看问题。无论面临的状况多么复杂,要坚持从政治角度分析决定问题,持续清醒头脑。二要持续政治敏锐性。密切关注时事、了解时事,透过网络、报刊、电视等,敏锐把握各项方针政策动向,持续工作的主动性。三是要树立高尚的政治品格。做到眼界宽广、胸襟广阔、淡泊名利、甘于奉献、坚持原则。
提升业务潜力:一是提升写作潜力。加强理论学习,注重平时公文写作中的锻炼,注意办公室其他同志撰写材料的学习,能较好完成交办的新文件拟稿任务。二是提升语言表达潜力。加强说话训练,做到汇报工作准确、简洁、清楚。三是提升办事潜力。准确领会工作资料,勤于思考,能按照工作职责或领导交办事项要求,较好的完成任务。
提升工作绩效:虚心听取领导、同志、部门等对自己工作的意见和推荐,总结经验教训,提高工作效率,优质的完成各项工作。认真做好调研、信息报送等工作,能超额完成办公室下达的工作目标。
三、远期目标
加强学习,确保思想上的先进和作风上的优良;加强锻炼,促进服务意识和业务水平进一步的提高。服从组织、领导安排,善于思考、用心创新,能独立且出色完成各项工作。
四、工作措施
1、加强学习。
学习是历史使命,选取学习就是选取进步,忽视学习就是忽视进步,放下学习就是放下进步,要把学习作为终身任务和长期实践的行为,要透过学习到达身强体健。一方面要加强马列主义、思想、理论和重要思想的学习,运用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改造主观世界,端正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学习贯彻的深入、深度和深化上下功夫,增强贯彻党的指导思想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另一方面要加强办公室业务知识的学习,做到守纪律、知程序、明资料、讲方法,学于用、知与行、说与做的统一。
2、踏实工作。
只有踏实工作,才能创造业绩,只有艰苦奋斗,工作才会不是一句空话。坚持两个务必是一个党员的根本作风,无论在任何时候都要坚持艰苦奋斗,都要坚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不论什么时候都应以饱满的热情,充沛的干劲,投入工作中,切切实实履好职,认认真真服好务。
3、善于调研优秀个人发展计划范例优秀个人发展计划范例。
调研是保证自己头脑清醒,认识超前,工作进步的有效途径。在繁忙的事务工作中,自己应合理安排,抽出时间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进行调查研究,从不同的途径了解自己的工作状况,针对实际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改善工作方法。要善于调研,乐于调研,透过调研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加强自己对全县社会经济发展和方方面面工作的熟悉,提高处理工作的潜力。
4、勇于创新。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事业发展的动力;创新,使人始终充满活力与朝气。作为一名党员、一名办公室工作人员,在方针政策、规章法纪、制度程序范围内,为提高工作效率、工作质量,更应在工作方法等方面用心作出新的探索,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篇2
刘乐尝尽了没有技术的苦。临沂、日照、青岛、嘉兴、上海、济南都待过,水产加工、空调装配、仓库管理、服务员都做过……“没技术,没文凭,也不知道能干什么。最长的干了两年,最短的只干了两三天。”
家里狠狠心,拿出5000元学费,让他学驾驶。就是凭着开车的技术,他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路――往社区超市销售面包。今年春节,凭着多年积攒的收入,他把一台崭新的大众小轿车开回家,全家人乐得合不拢嘴,这个农村小伙儿的生活体体面面步入正轨。
“农民工参加培训,能帮助他们在城市稳定就业,大大提高幸福指数和获得感。”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葛道凯说,更重要的是,当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很大,结构调整的任务很重,这表面上是技术升级,本质上是人的升级。广大―线产业工人水平的提升,是我国实现产业结构调整、经济转型升级的基本保证。
诚然如此。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5年,全国城镇就业人员共4.04亿人,其中农民工占到2.77亿人。然而,这个挑起现代产业大梁的群体,综合素质、学历层次和技术技能水平存在明显弱势。有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我国高中及以上学历农民工占23.8%,大专及以上学历农民工仅占7.3%,接受过技能培训的农民工占34.8%。
“户口迁入广州了!我从一位农民工变成了‘新广州人’”。来自广东揭阳农村的吴钦德高兴地告诉记者。能够在自己打工的城市落户、扎根,是广大进城务工人员的梦想。可是,城市落户政策“卡脖子”。很多人跃不过“积分制落户政策”的“龙门”,只能对着“高技能先落户、低技能后落户、少技能难落户”望洋兴叹。
令人欣慰的是,这一切都将发生变化。“农民工学历与能力提升行动计划”的出台,将给更多农民工凭借自己努力改变命运的机会。其实,这一计划已经经过了多年的探索和积累:2010年,共青团广东省委联合北京大学等,遴选100名符合条件的新生代产业工人上北大;2014年,国家开放大学积极探索“产业与教育融合”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良好成效;福建广播电视大学为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培训提供服务,每年完成全省3000多名农民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培训任务……
农民工培训是件利国利民的大好事,好事更要办好。那么,农民工最需要什么?怎么才能把培训办到农民工心坎里?
“‘农民工学历与能力提升行动计划’,将建立学历与非学历教育并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农民工继续教育新模式,提升农民工学历层次和技能水平,帮助农民工实现体面劳动和幸福生活,有效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转型。”葛道凯介绍了计划的主要目标。
计划提出5项重点任务:一是提升农民工学历,包括本科、专科两个层次,并提高专业技能;二是提升农民工岗位胜任能力,并对节能减排、产能落后、产能过剩的企业,积极开展转岗培训、技能提升培训或技能储备培训;三是对具备较高职业技能和发展潜力,具有较强职业发展需求和自主创新创业意愿的农民工,开展创新创业培训;四是提升农民工综合文化素质,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职业生涯规划、基本权益保护、心理健康、安全生产、城市生活常识、疾病防治等;五是搭建面向农民工开放优质网络学习资源的公共服务平台,助推农民工随时学习、终身学习,
“通^培训提升能力圆了我的大学梦和城市落户梦,是我个人的巨大飞跃,我感觉很幸福、很踏实。”听说了“农民工学历与能力提升行动计划”,吴钦德非常激动,“这样一来,就能有更多像我一样的农民工通过边工作边学习改变命运,实现自己的梦想!”
一组数字令人振奋。根据计划,我国每年将在全国范围内资助30万农民工接受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到2020年,在有学历提升需求且符合入学条件的农民工中,资助150万名农民工接受学历继续教育、农民工能够在国家支持下提学历增水平,改变自己和家人的生活了!
那么,资助形式怎么确定?中华全国总工会宣传教育部副部长万珍丽说:“资助形式根据各地情况因地制宜,比如杭州市总工会进行的农民工培训,对市级以上劳模全额资助;区县和系统劳模资助90%;对市区级技术能手、创新能手职业技能带头人,资助80%;其他资助70%。”
只有晚上和周末才有时间;他们经济收入有限,承受不起太高的培训费用:他们迫切希望培训提升能力,对“花架子”不感冒,最希望培训内容真正管用……“如果对农民工开展的培训不适应他们的特点,说一万遍‘欢迎农民工参加培训’也是假的。”葛道凯一针见血、
那么,怎么处理如此之多的“矛盾”?计划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对策:
建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直击“专业课程体系及内容针对性不强”的难题。要求参与高校开发优化与岗位直接对接的专业课程,努力实现学历和培训课程紧密对接岗位要求职业标准和生产过程,并根据农民工成长规律和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与企业共同研制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建立校企双导师制和弹性学制。
建立基于信息化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直击“工学矛盾突出,难以保证学习时间和效果”的难题。要求探索建立网络教学与面授教学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个性化学习与师徒传承学习、理论学习与实践实训学习等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并建立全国行动计划的信息服务平台,提供丰富的开放资源与支持服务。
篇3
根据“2011计划”重大需求的划分,协同创新中心分为面向科学前沿、面向文化传承创新、面向行业产业和面向区域发展四种类型。
1.面向科学前沿的协同创新中心,以自然科学为主体,以世界一流为目标,通过高校与高校、科研院所以及国际知名学术机构的强强联合,成为代表我国本领域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水平与能力的学术高地。
2.面向文化传承创新的协同创新中心,以哲学社会科学为主体,通过高校与高校、科研院所、政府部门、行业产业以及国际学术机构的强强联合,成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主力阵营。
3.面向行业产业的协同创新中心,以工程技术学科为主体,以培育战略新兴产业和改造传统产业为重点,通过高校与高校、科研院所,特别是与大型骨干企业的强强联合,成为支撑我国行业产业发展的核心共性技术研发和转移的重要基地。
4.面向区域发展的协同创新中心,以地方政府为主导,以切实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为重点,通过推动省内外高校与当地支柱产业中重点企业或产业化基地的深度融合,成为促进区域创新发展的引领阵地。(四)实施范围。
面向各类高校开放,以高校为实施主体,积极吸纳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地方政府以及国际创新力量参与。(五)实施周期。
“2011计划”自2012年启动实施,四年为一个周期。教育部、财政部每年组织一次“2011协同创新中心”的申报认定,通过认定的中心建设运行满四年后,教育部、财政部将委托第三方评估。二、实施原则(一)统筹部署,分层实施。
各类高校应按照“2011计划”的精神和要求,积极组织开展协同创新,加快机制体制改革,提升服务国家和区域发展重大需求的能力。鼓励有条件的高校制订校级协同创新计划,先行先试,积极培育。鼓励各地设立省级2011计划,结合当地重点发展规划,吸纳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组建协同创新体,建立协同创新机制,营造协同创新环境氛围。发挥行业产业部门的主导作用,利用行业产业部门的资源与优势,引导和支持高校与行业院所、骨干企业围绕行业重大需求开展协同攻关,在关键领域取得实质性突破。在此基础上,国家每年评审认定一批“2011协同创新中心”,形成分层实施、系统推进的工作机制。(二)分类发展,择优支持。
根据不同需求协同创新的任务和要求,分类型开展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坚持“高起点、高水准、有特色”,明确有针对性的建设要求、准入条件、评审标准、管理机制以及绩效评价工作体系。在高校、地方、行业等前期充分培育的基础上,每年择优遴选出符合“国家急需、世界一流”要求、具有解决重大问题能力、具备良好机制体制改革基础的协同创新体,认定为“2011协同创新中心”。
(三)广泛聚集,多元投入。
促进各类创新要素的有机融合,充分汇聚现有资源,积极吸纳社会多方面的支持和投入。面向科学前沿和文化传承创新的协同创新中心,要充分利用国家已有的科技、教育、文化等领域的资源和投入,形成集聚效应;
面向行业产业发展的协同创新中心,要发挥行业部门和骨干企业的主导作用,汇聚行业、企业等方面的投入与支持;
面向区域发展的协同创新中心,要发挥地方政府的主导作用,整合优质资源,吸纳社会支持,建立地方投入和支持的长效机制。在此基础上,经评审认定的“2011协同创新中心”,国家可给予相关政策倾斜和引导性、奖励性的资金支持。三、计划管理
(一)领导机构。
由教育部、财政部联合成立“2011计划”领导小组,负责顶层设计、宏观布局、统筹协调、经费投入等重大事项决策。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规划设计、组织实施、监督管理等工作,办公地点设在教育部。
(二)专家咨询委员会。
由来自有关部门、高校、科研机构、行业企业、社会团体以及国际的知名专家组成“2011计划”专家咨询委员会,为重大政策、总体规划、评审认定、监督评估等提供咨询。
(三)第三方评审、监督机制。
引入相对独立的第三方评审、监督机制,开展论证评审、定期检查和阶段性评估等工作,充分体现公开、公平、公正的要求。
评审专家选取遵循的基本原则是:在国际上具有较大影响、国内具有较高威望的战略科学家;
长期从事教育、科技、文化、经济以及其他社会事业行政管理的知名专家;
具有国际视野、熟悉国内发展状况、有较深学术造诣的国内外专家;
同时,评审专家还必须对协同创新有较深认识和了解,为人公正,精力充沛。四、实施方式
“2011计划”的实施分为培育组建、评审认定、绩效评价三个步骤。(一)培育组建。
依据计划实施原则,由地方政府、主管部门以及行业产业和高校组织前期培育。重点开展协同创新方向确定、协同创新体组建、创新资源与要素汇聚、创新环境与氛围建设等,逐步形成协同创新的新平台和新机制。
1.确定协同创新方向。从国际科技发展前沿和国家、行业、产业、地方的重大需求出发,结合高校自身的优势与特色,确定协同创新方向。方向选择应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战略性和前瞻性,具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充分体现科学研究与国家需求的紧密结合,体现多学科的交叉融合,避免成为单纯的研究项目。
2.组建协同创新体。由高校牵头,积极吸纳国内外优势力量,形成强强联合的协同创新体。建立实质性协同的组织管理机构,并结合协同创新体的特色与能力,切实地选择协同创新的模式与类型。制定整体实施路线,明晰各方职责,确定具体分工,建立协同创新的新平台。
3.汇聚创新要素与资源。发挥协同创新的聚集作用,充分利用现有国家、行业等方面的资源,积极吸纳地方、企业以及国内外社会的支持与投入。以人才作为协同创新的核心要素,加快与基地、平台、资本、信息、成果、仪器设备等创新要素的整合,形成协同创新的新优势。
4.构建创新环境与氛围。结合协同创新目标与任务的要求,系统设计机制体制改革,创新人员聘用与考评方式,完善高校学生培养机制,建立有组织创新、协同管理、资源整合与成果共享等制度体系,形成有利于协同创新和解决国家重大需求的长效机制。(二)评审认定。
在培育组建并取得明显成效的基础上,教育部、财政部按照组织申报、专家评审和综合咨询的程序,每年认定一批“2011协同创新中心”。
1.申报条件。
(1)方向选择应符合重大科学前沿或国家、行业产业和地方的重点发展规划,协同创新模式选取合理。
(2)已建立了实质性的协同创新体,各方任务明确,职责清晰,建立了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协同机制和形式,形成了良好的协同创新氛围。
(3)从协同创新的实际出发,在组织管理、人员聘任、科研考核、人才培养、资源配置等方面开展了有效的机制体制改革,方案具体,措施得当,进展顺利,成效明显。
(4)按照新的人才选聘机制,已聚集了一批国内外优秀团队,具备解决重大需求的能力和水平,所有聘用人员不得在其他协同创新中心兼聘。有充实的科研任务,主持承担了一定数量在研国家、行业、地方以及企业等方面的重大项目。有效地整合了相关的各类创新要素,形成了较强的资源汇聚能力,相关各方面的支持落实到位。
(5)牵头高校和主要参与高校,协同创新方向依托的主体学科须为国家重点学科,并建有运行良好的国家级或教育部重点科研基地,具备组织开展协同创新的能力和实力。在基础设施、研发平台、仪器装备、日常运转等方面,能够为协同创新中心的有效运行提供良好的支撑与保障。
2.评审程序。
(1)组织申报。采取限额推荐的方式,经牵头高校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报送到领导小组办公室,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对申报材料进行形式审查。其中,区域发展类协同创新中心,须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组织和推荐,教育部直属高校可直接报送领导小组办公室。
(2)专家评审。经形式审查合格后,领导小组办公室委托第三方按照申报的类型,采取答辩的方式对申请认定的协同创新中心进行评审。评审专家组按一定比例择优提出建议名单,并形成专家组评审意见。
其中,科学前沿和文化传承类协同创新中心的评审,以学术同行和管理专家为主体,积极吸纳科研院所和境外专家参与;
行业产业类协同创新中心的评审,要充分发挥行业产业部门、企业管理和研发人员的作用;
区域发展类协同创新中心的评审,要突出地方政府、骨干企业与同行专家的有机结合。
(3)综合咨询。由“2011计划”专家咨询委员会负责,采取会评的形式,在听取汇报、审阅材料和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提出咨询意见。
领导小组办公室根据专家评审意见和综合咨询意见,提出拟认定的建议名单,报领导小组审议后,批准认定为“2011协同创新中心”。
3.评审要求。
除上述申报条件中提出的共性要求外,针对不同类型协同创新中心,设定具有针对性、特色化的评审标准。
(1)面向科学前沿的协同创新中心。
――符合科技前沿发展的趋势,且我国在该方向的研究具有较好基础。协同创新体组建合理,能够代表我国该方向的最高水平,具备冲击世界一流的基础与能力。
――已经开展了行之有效的机制体制改革,探索建立了符合国际惯例的知识创新模式和运行管理机制。
――已经吸引和集聚了一批国内外一流的人才与团队,队伍结构合理,规模适度,主要负责人在国际学术界有较高的声望和影响力。
――牵头高校以及主要参与高校,依托的主体学科原则上应进入esi学科排名的前1%,并建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科学研究中心或优秀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面向文化传承创新的协同创新中心。
――符合国家文化体制改革的要求和文化事业发展的重点规划,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根本需求。协同创新体组建合理,能够代表我国该方向的最高学术和人才培养水平。
――结合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特色,在人员聘用考评、人才培养以及管理运行等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机制体制改革,建立了跨学科、跨高校乃至跨部门、跨地区的协同机制。
――已吸引和集聚了一批国内外一流的人才与团队,结构合理,规模适度,任务明确,分工具体。主要负责人具有较高学术威望、较强的开拓意识和组织协调能力。
――牵头高校以及主要参与高校,在该方向上应具有较强的学术积淀和较明显的学科优势,依托的主体学科应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并已建有相应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
(3)面向行业产业的协同创新中心。
――切合国家及行业产业的重点发展规划,协同创新体组建合理,有良好的长期合作基础,得到行业产业部门的充分认可和有力支持。
――已开展了富有成效的机制体制改革,初步形成以任务为牵引的人员聘用机制和产学研用融合发展、有组织创新的模式。人才队伍结构合理,分工明确,职责清晰,主要负责人在行业产业中具有较高声望和影响。
――牵头高校以及主要参与高校,须在行业产业内具有明显特色和行业企业的影响实力,依托的主体学科应处于国内领先行列,并建有相应的国家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等研发基地。
――参与企业、研究院所等应是行业内领先、影响力强,具有较好研发基础和对重大技术创新的需求与接受能力。有效地聚集了多方资源,得到了参与企业的实质性投入。
(4)面向区域发展的协同创新中心。
――符合地方产业和社会发展的重点规划,协同创新体组建合理,并拥有良好的长期合作基础。牵头高校在该方向、该地区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具备协同创新的牵头实力,参加企业应具有一定规模和较强的产业影响力。
――已开展了相关的机制体制改革,初步建立了社会化的人员聘用与流动方式,形成了持续的技术创新与技术转移新模式,改革成效明显。
――牵头高校依托的主体学科应切合区域发展的重大需求,并建有相应的国家级或教育部重点科研基地。
――得到省级协同创新的支持,在支撑区域创新发展中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并产生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三)绩效评价。
“2011协同创新中心”坚持动态、多元、融合、持续的运行机制,建立由协同创新体以及其他方面代表组成的中心理事会或管理委员会,负责中心重大事项的决策。中心实行主任负责制,设立相应的组织和管理部门,全面负责中心的运行管理。中心成立科学(技术)咨询委员会,负责把握学术方向、指导人才培养、参与人员遴选、推动国内外合作等。牵头单位应充分整合多方资源,在人、财、物等方面为中心提供必要的支撑和条件,在政策和资源配置等方面给予必要的倾斜,以确保中心的良好运行和预期目标的实现。
加强对“2011协同创新中心”的目标管理和阶段性评估,建立年度报告和周期评估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年度检查以协同创新体自查为主,牵头高校应在每年年初向领导小组办公室提交中心上一年度的进展报告。中心运行满四年后,教育部、财政部委托第三方组织评估。建立绩效评价机制,对于成效显著、评估优秀的中心,可进入下一周期的实施。对于评估不合格的中心,国家将要求其整改或予以裁撤。五、支持措施(一)政策支持。
经批准认定的“2011协同创新中心”,依托高校应在自身现有的条件和能力范围内,给予中心充分的政策支持与保障。在此基础上,国家、地方将根据实际情况和需求,给予中心新的、更大的政策支持力度,使之成为有利于协同创新的政策汇聚区,成为高校改革优先发展的实验区。
1.在人员聘用与评价制度、人才培养机制、招生模式以及国际合作与交流等方面,赋予“2011协同创新中心”改革的相对自主权。
2.在研究生招生、优秀人才计划、公派出国学习和交流等相关资源配置方面,给予“2011协同创新中心”重点和倾斜支持。
3.在组织申报国家相关科技、文化、人才以及行业重点任务时,给予“2011协同创新中心”优先支持。(二)经费支持。
中央财政设立专项资金,对经批准认定的“2011协同创新中心”,可给予引导性或奖励性支持,主要用于协同创新中心开展协同创新活动和形成协同创新机制直接相关的开支,不得用于与协同创新中心无关的支出。具体开支范围和资金核定办法由财政部、教育部在资金管理办法中另行规定。
牵头和参与单位须严格按照国家财政的有关规定,加强对专项资金的监督和管理,专款专用,不得挤占、截留和挪用,并接受财政、审计等有关部门的监督检查。专项资金使用管理情况将作为中心年度检查和阶段评估的重要依据。一旦发生违规违纪现象,将从严从重处罚。情节严重的,可直接撤销“2011协同创新中心”。六、其他
“2011协同创新中心”运行管理办法、资金管理办法、评审认定办法、绩效评价办法等另行。
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类型:
xxxx协同创新中心
实施方案(试行)
主管部门(公章):
牵头单位(公章):
联系人:
联系电话:
传真:
二o一年月日
信息表
中心名称
中心类型
科学前沿 文化传承 行业产业 区域发展
推荐部门(可多个)
牵头
单位
情况
单位名称
牵头人
姓名
年龄
职务/职称
联系电话
电子邮箱
主要
参与
单位
培育
组建
情况
包括:协同创新体构建与分工、已开展的机制体制改革、资源汇集与获得的支持情况以及取得的主要成效(限500字内)
起止时间
下阶段
主要
任务
包括:新的机制体制改革重点、可新增资源与支持情况、人才引进与聘任以及主要研究计划等(限500字内)
拟申请国家
政策与专项
经费支持计划
概述(2000字内)1.建设背景2.总体目标与重点任务3.前期培育组建情况4.下阶段计划开展的重点工作5.预期成效与社会贡献一、建设依据、背景与意义1.1协同创新方向选取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1.2该方向国内外现状与发展趋势
1.3我国在该方向科技创新面临的主要机制体制问题
1.4开展协同创新的迫切性与可行性
二、总体目标与重点任务
2.1近中期发展目标
2.2整体发展思路
2.3重点建设任务
三、申报基础与培育组建情况
3.1牵头和主要参与单位的已有基础与影响力
注:在人才、学科、科研等方面的基础和代表性工作
3.2协同创新体的基本形式、主要构成与任务分工
3.3已开展的体制机制改革和主要措施
3.4人才队伍建设情况
3.5创新要素的汇聚情况
注:包括国家级或教育部重点平台、基地整合,现有用房、仪器设备、图书资料、后勤保障等基础条件
3.6已获得的相关支持情况
3.7前期培育取得的其他主要成效
四、下阶段计划开展的重点工作
4.1新的机制体制改革计划与措施
4.2拟开展的主要研究计划与重点任务安排
4.3人才队伍建设和学生培养计划
4.4新的资源汇聚计划与措施
4.5实施周期与年度计划安排
五、中心组织管理保障与政策支持
5.1组织机构与职责
5.2管理运行方式
5.3骨干人员介绍
六、政策支持与保障
6.1已建立和落实的相关配套政策与措施
注:包括部门、行业、地方、高校等已给予针对性的政策支持以
及已有的各类国家级基地和教育部平台等
6.2希望国家给予的政策支持
七、经费需求与筹措方案
7.1总体经费需求与测算依据
7.2经费筹措及落实情况
注:部门、行业、地方、企业、985工程、211工程以及高校自
筹和其他方面的投入等
表1:
来源
支持方式
(含项目名称)
金额
(万元)
支持
年限
可使用的
主要范围
7.3专项经费总体使用计划
注:须扣除筹措经费中可解决的部分后,详细说明中央财政专项
资金的总需求和使用计划、年度需求和使用计划以及协同创
新体间的分配计划等。
八、预期成效
8.1科技产出
8.2人才培养
8.3学科发展
篇4
近年来,中原油田分公司以促进物资计划编报准确性和及时性为目标,以推进物资计划管理标准化和信息化为手段,实施计划编报、执行、考核闭环管理,强化从需求产生到需求满足全过程控制,持续改进完善物资计划管理体系,为提升物资采购经济效益,增强供应保障能力提供了可靠保障。
一、加强专业管理,完善物资计划管理工作机制
1.完善管理工作机制
制定《中原油田物资计划管理实施细则》,按照需求计划和采购计划两种类型,明确了业务管理和操作主体职责,规范了计划编制、审核、执行、考核及责任追究等各环节的业务程序和工作标准;各生产单位根据管理要求和生产特点均制定了《物资计划管理办法》,按照材料消耗方向实行费用部门切块管理,明确了计划编报要求、管理考核方法,保证了计划管理和操作方面有章可循。
2.明确划分岗位职责
按照计划管理与现场使用相分离的原则,各生产单位在物资供应站(科)设置专职计划岗,负责本单位物资需求规律分析、需求计划编报、基层单位需求计划执行情况的监督考核;按照计划管理与采购操作相分离的原则,物资供应处在物资供应过程控制科设置专职计划岗,负责物资消耗规律研究、生产单位需求计划和业务部门采购计划执行考核、异常情况监控。
二、强化需求研究,夯实物资计划管理基础工作
1.重视常耗物资的调查与分析
物资供应处建立生产物资历史消耗分析数据库,坚持每年组织开展油田常耗物资需求调查和消耗分析,对每项物资的历年消耗数据可自动检索比对,进行年度需求数据分析,掌握了常耗备品配件、油田化学剂、专用工具及通用设备等物资的需求规律、采购周期等供应特性,提高了物资需求的预测和把握能力。
2.严格实施材料消耗定额管理
依据年度生产任务和物资消耗规律,每年初制定基础材料、常用材料额和大类材料的消耗定额,按照单井、单站、单项设备实行物资消耗展布管理,同时建立物资消耗公开公示制度,每月开展单耗指标对比或百元产值材料含量排名,为加强物资需求计划管理提供了基础依据。例如:采油四厂供应站对三角带、压力表、卡箍阀等467项生产常用物资,编制了消耗定额,每月从单井―注采井组―开发单元―油藏经营管理区进行需求计划考核和单耗比对分析,2013年需求计划准确率达到99.39%。
三、应用信息技术,加强物资计划业务全程监控
1.规范物资需求计划编报程序
基层井、队、站的物资需求计划全部通过油田成本动态管理系统向本单位物资供应站提报,物资供应站汇总并经专业部门审核后,在ERP系统线上向物资供应处提报。通过需求计划系统提报、管理部门网上审核、物资部门线上核销,形成需求计划、材料核算、消耗控制的闭环管理路径,材料消耗做到了实时监控。
2.规范物资采购计划编制程序
物资供应处业务部门对各单位提报的需求计划,在ERP系统中运行MRP平衡合同和库存资源后编制采购计划,物资供应过程控制科组织相关部门进行计划集中会审,并与计划管理系统的历史消耗和年度需求数据进行综合比对后下达采购计划,保证了需求资源的有效整合,为实现集中批量采购创造了良好条件。
3.规范物资计划管理考核程序
开发应用物资计划管理管理辅助系统,实现了对物资需求计划编报和执行情况的实时监控、双向考核。系统每月按照设定考核计算公式,自动导出各单位的需求计划准确率和领料及时率进行排名通报,同时自动导出业务部门的采购计划执行率和合同履约率进行排名通报,保证了物资计划执行的严肃性。
四、把控重点环节,提升物资计划精细管理水平
1.严格计划审核,确保物资需求计划的准确性
中原油田物资需求计划编报实行生产单位和专业部门“两级审核”制度。各生产单位对基层井、队、站提报的物资需求计划,每月组织本单位物资、财务、技术、生产、作业等部门召开物料平衡会,按照生产运行计划和需求紧急程度,从资金预算、规格型号、技术要求、使用时间等方面进行综合平衡和核实确认;油田生产、装备、技术、科研等职能部门,按照专业管理范围和储备资金占用责任,对各单位编制的油套管、井下工具、采油助剂、钻井助剂、矿建料、防洪料等物资需求计划,统筹进行资源平衡,严格计划审核把关,保证了需求计划准确性。
2.提前介入需求,确保物资需求计划的及时性
对油田改扩建、检维修等重点项目,物资供应处建立了驻厂驻点跟踪服务机制和项目进度信息通报制度,组织人员提前介入需求形成过程,及时指导设备材料需求计划编报,为物资采购准备和排产制造留足时间,提高了物资供应工作的主动性。同时,编制油田生产建设主要物资的采购周期手册,对需求计划编报提前期进行明确规定,印发至各生产单位和有关部门指导需求计划编报、审核,改变过去物资需求计划及时率要求只有定性没有定量的情况,保证了物资需求计划提报的及时性。
3.推进需求标准化,提高物资需求计划规范性
对油田ERP系统内7.6万条物料编码进行全面梳理,删除和冻结非标码、个性码编码10304条,强化了需求物资信息标准化;结合消耗规律、市场资源状况及用户使用意向,编制了14个大类、134个品种的《物资需求标准化品种目录》,明确了品牌范围、规格型号以及对应的编码列表;编制了重要设备原厂配件、井下修井类工具、机电产品的《标准化采购技术规范指引》,物资供应上即可按照统一规范的产品名称和技术标准实施标准化采购。
五、总结
总之,物资计划管理与供应保障直接关系到油田企业的正常生产工作、产量及效益,必须引起相关部门及工作人员的高度重视。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物资采购与供应管理过程中,必须注重管理的专业化,了解现阶段的实际需求,合理应用各种信息技术手段,以及对于重点环节进行严格把控,这样才能保证整体的工作效率与质量。
参考文献:
[1]陈辉.建立协同运作机制提高物资计划管理水平[J].中外企业家,2014(01):21-22.
篇5
教育部在2010年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指出工程教育应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模式,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大批各种类型的工程师。机械专业是大部分理工科高校开设的专业,具有实践性、集成性和创新性的特点。而创新能力差、工程实践能力相对薄弱是该专业毕业生走向工作岗位后普遍存在的问题。随着传统工业以及新型工业的迅猛扩展,社会对于工程科技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要求高校师资队伍不仅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更要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实际工程经验。
2、机械专业教师工程实践方面存在的问题
机械专业与社会、行业的发展紧密结合,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是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依靠科学的理论对工程实践中的具体现象进行解释,完成习学并进的过程,形成深刻的认知和扎实的功底,因此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是其能否胜任工程人才培养重任的基本要求。
工程技术类知识随着科学技术飞速地增长,教师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更新自身知识体系,另外在有限的授课时间传授所有工程专业领域的知识也是不可能实现的,所以应教会学生自主发现、探索以及解决问题,从继承性学习向创新性学习转变。教师工程实践能力以及工程创新性不强表现为以下方面:首先,教学内容的先进性不足。教学内容应该能运用于生产实际,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工程情境的使用却与现场实践大相径庭,缺乏工程实践背景使得教师在讲授专业知识时一般基于理论知识和既得经验,介绍的技术或方法与工程现场的生产实际不一致,有些是早就淘汰的,有些虽然理论上可行,但由于应用成本高、工序复杂等原因实际并不采用,课堂教学与工程实际脱节导致学生无法学以致用。另外在承担教学及科研任务中往往注重专业理论学习,缺乏工程现场的真实体验以及工程实践性的培养。其次,校企合作科研成果经济效益不高。目前很多高校与企业联合建立了产学研基地,研究项目层出不穷,部分项目与应用联系不大,不能产生足够的经济与社会效益,有的科技创新成果无法应用于现场,难以产生规模效益。科研成果不仅要在生产技术层面上可行,更重要的是要有市场前景并能产生经济效益,而教师在此表现出的创新性明显不足。
3、影响高校教师工程实践能力提升的因素
3.1 师资考核与评价制度不健全
目前我国对于高校教师的资格认定标准一般基于学历和教育教学能力两个方面,缺乏不同科类教师的具体能力和素质的明确要求,教师的任教学科一般遵循与其所学专业一致的原则。为了能够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机械专业卓越工程师,对应聘者是否取得相关工程领域的执业资格证书、技术等级证书等可以证明工程实践能力的证书应做相关要求,从而提高教师任教过程中参与工程实践的意识与积极性。与此同时,高校教师职称评定大都对承担科研项目、等有明确的规定,承担研究课题和的级别和数量是当前考量高校教师科研水平的重要标准,这些无疑是重科研、轻教学和工程实践的表现,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3.2 缺乏必要的组织及制度保障
高校教师参与工程实践锻炼就必须深入到企业一线,这就需要企业参与到工程类教师的培养中。目前虽然有不少学校和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但很多企业并不愿主动给在校教师提供实实在在的见习、实习机会,以帮助其提升能力。我国出台了一些校企合作的政策,如给企业税收方面的优惠等,但实际操作存在制约性,因此企业参与产学教育的源动力严重不足。另一方面,教师到企业参加实践锻炼,缺乏学校与企业层面完善的评价体制,导致教师积极性不高,整个实践过程不一定能取得实效,这也对教师的工程实践性、技术创新性等专业性的成长造成了消极影响。
4、教师专业化成长的策略
4.1 完善高校教师工程能力的教育体系以及职称评定、师资考核制度
第一,可将工程实践作为教师岗前培训内容,充分创造条件为教师设置挂职和顶岗的机会。第二,可采用青年教师导师制,聘请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专家教授或企业工程师与新入职的教师结对,传授经验,提升新入职教师的工程教育能力,促进其教育教学能力的提升。第三,在教师的评聘和考核等环节可增加在企业工程实践经历的要求,同等看待教师在产学合作与技术服务等方面的成果。第四,充分吸纳企业专业人才,建立起与相关企业和行业长期的人才合作机制,对这部分企业兼职教师队伍应完善考核与评价机制,给予他们较高的身份认同,最大限度地提高从教积极性。
4.2 充分调动企业积极性,建立校企合作共同培养的方式
一方面,政府可以从制度的制定和执行两方面加大力度。让企业从支持教师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得到实惠,如资金供给、税收减免、资源调配等。另一方面,引导企业明确社会责任,可以借鉴外国经验,从制度层面上规定企业和高校必须共同承担工程类人才培养的责任,如在企业内建立一定规模的培训中心或出资由行业协会建立。
4.3 提高教师参与实践锻炼的效果
高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出台合理的评价制度,共同监督教师在企业参加工程实践的全过程,保证学习效果。建立合理的指标对教师进行全方位的评价与考核,应包括参与工程实践的数量,实际操作情况,以及能否将学习到的工程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相结合,并用于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性。另外,应充分考虑到科研与教学成果产生周期较长的特征,相应的评价周期和纬度也要做适度的设置。
4.4 组建科技创新团队
考虑到现代工程规模大和复杂程度高的特点,组建工程技术研究创新团队是提高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的有效手段。国内有部分高校与企业联合建立研发中心,形成了多支创新团队,获得了良好的经济与社会效益。因此,以工程技术为依托,高校为载体,采用团队模式,教师互通有无,加强交流,着力提升团队的创新能力,让教师在团队的研究活动中不断增强技术创新能力是切实可行的。作为技术创新能动主体的教师,充分融入团队合作,积极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从而共同实现技术创新的目标。
4.5 开展研究性实践教学
卓越工程师计划要求教师应该围绕工程技术、科研和生产实践中所出现的问题开展研究性实践教学。国外的CDIO教育模式与和卓越工程师计划在人才培养理念上有相通之处,以体验式教学为方式,以工程实际问题为研究对象的研究性教学方式,在此过程中实现自身的专业化成长,这对我国研究性实践教学模式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意义。可将教师教师置于亟需解决的工程实践问题之中,全程参与问题的构思、设计、实施等环节,使他们能够获得最真实的工程体验,同时在体验的过程中向学生讲授自身的心得体会,实现能力的提升。
5、结语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学习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及社会适应能力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是社会发展对创新型高级工程人才培养的要求。高校教师是培养卓越工程师的核心力量,教师队伍的工程实践水平直接决定了能否培养出优秀的工程人才。构建高水平工程教育师资队伍需要强化教师对工程实践的认同感,激发教师自我激励的意识,也需要加强校企合作,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让企业深度参与到高等教育中来,共同承担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责任。
[参考文献]
[1]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学校工作方案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5).
[2]曾永卫,刘国荣.“卓越计划”背景下科学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探析[J].中国大学教学,2011(7).
篇6
国培计划(2015)—甘肃省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从2015年12月24日开始以来,我就积极参与,认真配合,完全按照研修计划的时间规划,与2016年1月4日进行了学前测评,并将测评结果以截图的方式提交到研修平台;2016年1月8日开始,认真聆听了西北师范大学教授郭绍青讲解的《信息技术引发的教育教学变革》《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课程标准研制说明》等两门教师专业发展类课程的微课视频,也积极参与到各位同仁们的讨论之中,还能够认真完成作业;2016年1月15日开始,努力学习和认真聆听了西北师范大学教授赵健老师讲解的《多媒体演示文稿设计与制作(初级)》(必修)、《微课设计与制作》(选修)和吴文春教授讲解的《多媒体图像素材加工与处理》(选修)共计三门技术素养类课程的文献资料和微课视频,并且积极参与讨论,认真完成作业;2016年1月22日开始学习和聆听了《交互多媒体环境下的初中历史教学》为主的综合类课程的文献资料和微课视频,并根据课程要求积极参与讨论,认真完成每一环节的作业;2016年2月23日开始,学习和聆听了《技术支持的初中历史课堂导入》(必修)、《技术支持的初中历史课堂讲授》和《技术支持的初中历史课堂总结与复习》(选修)等三门专题类课程,积极参与课程的讨论和认真完成每一阶段的作业任务;2016年4月1日开始,根据每一阶段的学习和实践,再结合自身的教育教学实际,撰写培训总结。在这半年多的学习培训中,我认真聆听了专家教授们的讲座,感受着他们的激情和幽默、亲历着他们的教育智慧和幸福,使我受益非浅。在我的十七年教育教学工作经历中,在教育教学和班级管理上虽然有了一套自认为行之有效的方法和经验。但是通过培训学习,还是使我领略到了教育教学艺术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内涵与境界,也使我认识到在平时教育教学工作的粗糙与不足。我感觉到自己在教育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知识增长了许多,自己的能力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无论是专业理论知识还是教育教学工作经验,都在培训中得到了较大的提高。想想以前在工作中的一些做法,感到自己的肤浅和不足。
在将近半年的培训学习时间里,每天坚持进行理论学习,,晚上完成一些作业,还要努力配合助学老师的工作,积极为班上的同学服务,虽然有点累,但是觉得每一天过得很充实,也很幸福。本次培训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具有前瞻性、科学性、可操作性的新颖的教育教学的培训知识、信息技术与技能,满足了我们对教育教学专业知识的渴望和对信息技术专业技能的需求。现将我半年以来的网络研修培训工作总结如下:
一、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树立正确的教育教学理念。
通过《信息技术引发的教育教学变革》的学习,是我认识到新时期的教师在对教育对象实施影响的同时,更要不断地学习教育教学的先进经验,提高自身素质,树立正确的教育教学理念,将掌握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新时代的教师要从“经验型”向“科学型”转轨,既要有奉献精神,又要有科学的态度;既要有高超的专业技能,又要有高尚的师德,才能做一个既让学生幸福,又让自己幸福的教师。
二、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要讲究艺术和技巧。
通过《多媒体演示文稿设计与制作(初级)》(必修)、《微课设计与制作》(选修)和吴文春教授讲解的《多媒体图像素材加工与处理》(选修)的学习,让我更深刻地认识到与学生交往,要讲究艺术和技巧。现在的教育提倡对学生多表扬少批评,多运用赏识教育,但并不是说不批评和惩罚,而是说要会批评和惩罚,才能使学生更好的成长进步。。因此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时,要正确适度的进行表扬和批评,使表扬的含金量要高,避免表扬过度,滥用表扬。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主要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三、教师要学会换位思考,学会欣赏,爱护学生,切实做到关注每一位学生。
通过本次网络研修培训学习,让我明白,选择了教育,那就是选择了责任。作为教师,为了让我们的教育更有效果,我们就应该换位思考,善于从从学生的角度审视自己的管理,学会理解学生,学会倾听,学会关爱,尤其是学会关爱后进生和一些特殊生(单亲学生、自闭学生、留守儿童)。总之我们要学会善待他们的“缺点”,把每个孩子当成自己的孩子,使学生从心底里体会到老师的所作都是为了学生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和幸福。还要学会及时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转化角色,做到与时俱进,做一个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教师。
篇7
那么如何利用好各种实验形式,使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全面提升呢?
一、以实验促思路,培养观察、理解能力,形成学科素养
教师在实施过程中,要宏观地把握大纲、教材的整体要求,通过典型实验,围绕实验的“三大原理”(实验原理、装置原理、操作原理)引导学生展开思维活动,有计划、有目的、分层次、分阶段地逐步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等。
例如实验室制取氯气,首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原理:在此实验中MnO2和浓HCl发生什么样的反应?MnO2和浓HCl的作用各是什么?用稀HCl可以吗?能否用其他物质代替MnO2和浓HCl?反应物之间应采用怎样的物质的量的关系?为什么要采取此种关系?其次分析装置图:根据实验原理和反应条件,应选择什么样的制气、除杂、干燥、收集、检验、尾气处理装置?教材中的装置图有什么缺陷、如何改进?再次引导学生分析操作:为达到良好的效果,选用的仪器应采取怎样的连接顺序?实验操作过程应注意什么问题?在实验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依次观察反应物的颜色状态、药品的添加顺序、反应发生的条件、生成物的颜色状态等等。随着实验的进程和问题的不断提出,学生边观察、边思索,从而达到了培养思维,发展能力的目的。
二、以实验促探究,培养操作技能及自主探究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营造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鼓励学生就观察到的现象、分析的思路以及得到的结论进行相互交流、展开讨论,对出现错误和偏差的实验进行分析总结找出失败的原因。讨论时,教师要认真听取学生的分析、建议,同时不断提供信息,启发学生层层深入地分析问题,疏导思维障碍,纠正思维偏差等。培养学生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由被动接受式向互动探究式的转变。
例如在进行氯水的漂白性教学时,我给学生创设了这样一个探索知识的情景:将酚酞试液滴入氢氧化钠溶液中,试液变红,在向上述溶液通入氯气,红色退为无色。组织学生讨论原因,原因可能有两种:其一,氯气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其二,有一种漂白性物质使红色漂白。进一步要求学生设计实验求证真实原因。在教师有意识创设的探索氛围中,学生的科学思维方式得到了很好的训练,对学生而言将终生受用。
三、以实验促思考,培养分析思维能力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所见到的使之迷惑不解的现象,就是促使他们进行认真分析思考的巨大动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创设条理清晰、合乎逻辑与学生认知心理特点的“阶梯式”问题情景,引导学生由浅入深,自现象到本质,从具体到抽象,一步步深入地思考和探究,做出科学的推理和正确的判断,最终抓住事物的本质属性,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
如在卤族元素性质教学中,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安装一套制备氯气的装置,制备氯气并验证氯气的性质。实验时准备了 KI溶液,要学生尽可能多地将碘置换出来。学生按照自己的思路做,结果却让他们大吃一惊:通入氯气时间过长反而几乎收集不到碘,为什么呢?学生带着问题查阅了相关资料,了解到碘能被过量氯气氧化成碘酸盐等知识。有几位同学通过分析、讨论,通过实验验证了查阅到的知识:他们将刚制的清液分成两份,一份加稀硫酸,另一份加氢氧化钾溶液,然后分别再加入少量 KI溶液,结果正如预料的那样:碘酸盐在碱性条件下的稳定性比在酸性条件下高,通过思考写出了下列反应式:6H++IO3-+5I-=3I2+3H2O学生们通过动手、动脑,既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开阔了视野,切实地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切身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四、以实验促设计,培养发散、创新思维能力
首先,在实验教学中,将演示实验改为边讲边实验,通过设置“辐射式”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从不同方向、途径、角度分析思考问题,同时寻找与此有密切联系的尽可能多的知识点,进行发散思维。在进行发散思维的培养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做好示范、指导,另一方面还要加强训练。
篇8
二、借助管理案例,提升管理督导技能技巧
不论身居哪个岗位,实践加学习才是完美的结合,日常管理工作我们更多的实践是稳扎稳干,坐下来学习就是总结提炼的过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知道实践却不思考和总结就会迷惑而无所适从;只知道学习却不实践,是理想主义没有实际作用。建立督导管理案例收集和完善相关机制,对于以后信任管理人员来讲就是一本丰富的管理实战教科书。案例来源于实际工作,每周一次的督导管理案例分析、讨论、情景练习和总结,能够让我们在案例中学习督导管理要点、思考有效沟通的方法、总结工作、接受和委派的技巧,直接有效的提升我们的督导管理技能技巧。
三、学习力是货真价实的可持续的优势
有时候,我们在岗位上工作一段时间,就会觉得技能已经非常的熟练了,无需再接受培训和学习,总觉得一些管理理论也学习的差不多了。但是社会每时每刻都在进步,周围的同事、同行都在不断地学习,客户的要求和期待也越来越高,如果不学自然无法有所突破。我们只有常思常新,像一块海绵一样不断地排除旧的思想和空间,吸纳新的能量,才能够不被残酷的现实所淘汰。学习是职场一项关键技能,对于个人而言如果说学历和成绩属于过去,那么学习力、意愿度、和决心代表明天和将来,它们是货真价实的可持续优势,对于团队而言更是如此。
篇9
写作教学几乎占语文课程的半壁江山,学会写作则是学生必须具备的一项综合能力。对学困生而言,提升其作文能力更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成功教育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培养成功心理,积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内在潜能,促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获得成功,体验成功感,从而激发学生形成自我学习和自我教育的学习动力机制,最大限度地开发潜能,有效地获得学习上的成功。日常教学中,大多数学困生害怕写作,作文能力得不到提升,一个重要原因是这些学生缺乏成功的心理体验。因此,要培养和提高学困生的写作能力,教师必须高度重视其写作成功心理的培养,有目的、有步骤地指导他们去获得成功。
一、加强思想教育,广泛积累素材是学困生作文成功的首要前提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要在生活和学习中多方面地积累素材。”“根据写作需要搜集素材。”掌握大量素材是写好作文的前提,没有素材就没有作文。常言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语文教师只有帮助学生解决缺“米”的问题,才能从源头上解决学生因没东西可写而惧怕写作的问题,让学生为写好作好充分的心理准备。为此,教师要引导学困生从写作过程中的切身感受出发,充分认识积累素材的重要性,牢固树立积累意识,养成坚持积累的习惯。
二、深化写作指导,培养良好的写作习惯是学困生作文成功的重要保证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如果学生没有掌握一定的写作技法,写作就会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写出来的文章质量就可想而知。学困生由于没有掌握一定的写作技能,自然就会对作文缺乏信心和动力,写不好作文也就在情理之中。在作文教学中,教师无法直接教给学生写作能力,但可以从方法上加以指导,并使之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
1.写作有章法可循,语文教师应重视写作指导
(1)课文是学生写作的典范,教师要善于利用语文教材
除了学习基础知识和分析思想内容外,教师还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课文写作技巧进行深入探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2)充分利用作文课堂主阵地,上好写作指导课
语文教师应重视审题立意、选材组材、构思布局、语言表达等技能指导,并且把每一个写作知识点和能力点落到实处。
(3)做到讲练结合
功夫是练出来的,作文亦如此。作文教学必须坚持有讲必练、有练必批、有批必评、有错必改。通过专题训练和综合训练,引导学生进一步运用写作知识,达到融会贯通。在训练中,教师应因材施教,帮助学困生查找写不好的原因,在此基础上积极帮扶,使其真正从心理上感到“我能写”和“我会写”。只有经过合理训练,写作才能熟能生巧。不过,写作训练也要有计划地进行,注意循序渐进,不能过于频繁,防止学生产生厌倦心理。
2.良好的写作习惯是提高写作技能的重要保证
教师要引导学困生平时多读多写,养成编列提纲、反复修改、反思总结的习惯,养成坚持练笔和写日记的良好习惯等等。
三、积极鼓励评价,让其感受成功的愉悦是学困生作文成功的强大动力
人性最深层的需要就是渴望得到别人的欣赏和赞美。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沉重的负担。”古今中外,无数教育家都非常重视赏识教育。如果教师无视学困生写作的进步,总是采用批评、责备与惩罚为主导的评价方式,那么学生接受到这些坏的信息后,就会改变对自我的认知,降低自尊心和自信心。在评价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写作态度和写作水平,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采取多元评价。对写得好的学生,要给予充分肯定,并可提出更高的期望;对能力薄弱的学生,更应多激励,少批评,不打击,最大限度地保护其自尊心。一句鼓励或赞扬,能让学困生心灵充满阳光,能够激励他们不断进取,不断探索。
一个人经常获得成功,可以使心理需要不断得到满足,产生情感愉悦,就会萌发进一步努力的欲望。惧怕写作的学生有多次受挫失败的经历,天长日久就产生不能写好作文的主观知觉,对作文反感、厌倦甚至退避。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的写作氛围,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形成积极的心理情境。为让学困生能够经常感受到写作的成功感,激发写作兴趣,教师还应努力创造条件,适当降低对其作文的要求,使每一个学困生都有成功的机会。在学生写作遇到困难时,教师可适时地、恰到好处地给予启发、点拨,甚至和其共同构思、选材或修改,以助其顺利完成写作任务。
实践证明,学困生惧怕写作,作文能力差并不可怕。只要语文教师能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法,学生畏惧心理就一定能够消除,写作能力将会得到不断提升。成功心理是作文教学的催化剂。为了学生快乐作文,让我们从培养学生的成功心理开始吧!
参考文献:
[1]陶行知.陶行知文集.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
篇10
Diversified teaching to enhance students' programming ability
He Yuanxiang, Shi Baoming
(School of Electronics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Gansu Lianhe University, Lanzhou, Gansu 730000, China)
Abstract: Basic computer course is very important for the college of basic education, especially computer education.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 stops at multimedia presentation by teachers and independent practice by students. The passiveness of students makes it difficult to enhance students' programming ability. In order to allow the students to become active, make the class lively and teaching effect better, diversified teaching mode is proposed, combining with the 271 mode, situational teaching, task-driven, hierarchical group teaching etc, flexibly applied in actual teaching. The results prove that it works well in improving students' computer application ability.
Key words: diversified teaching; 271 mode; situational teaching; task-driven; hierarchical group teaching
0 引言
计算机基础课程是大学里第一门计算机课程,在高校基础教育特别是计算机教育方面非常重要 [1]。传统的授课模式大多停留在教师作多媒体演示和学生上机自主实践,学生学习较被动,很难达到综合培养的目标。
为了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跃起来,让教学效果好起来,笔者采用了多元化教学模式,把学习计算机基础变成一件快乐的事,让学生在轻松愉悦中掌握所学知识,提升计算机基础能力,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人生观及健康的生活态度。
1 多元化教学模式
多元化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将271模式、分层分组、情景教学、任务驱动等模式结合起来,灵活运用于教学。
⑴ 271模式[2]:对学生、内容、时间等按照2成、7成、1成这样的比例来划分。也就是学生按成绩优异,成绩中等,成绩一般各占2成、7成、1成。在内容上,2成是不讲就会的内容;7成是教师简单讲解引导、学生练习即可掌握的内容,这部分内容往往是重点;1成是教师采用多种角度讲解,学生经过练习、互相交流、思考讨论后才能掌握的内容,这部分内容也是重点。对一堂课的时间安排,2成老师讲解;7成学生练习,其间老师引导答疑;1成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交流点评。
⑵ 分层分组[3]:对学生分组,一般从学习成绩、认知能力等方面采取互补方式进行分组,使组和组之间大体平衡,以便在学习时互相帮带;在备课、讲解、指导时,根据学生不同情况进行不同处理。
⑶ 情景教学[4]:将生硬的学科知识以案例或情景为载体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消除学习疲劳,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从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⑷ 任务驱动[5]: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使他们都能根据自己对当前问题的理解,运用共有的知识和自己特有的经验提出方案,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不断地获得成就感,更大地激发出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
2 多元化教学过程
本文以计算机基础的重点章节Excel中的图表创建为例对多元化教学模式进行描述。
在教学中,根据当今社会需求,将“自信比知识更重要、创新比技能更重要、学生间的交往合作比竞争更重要”作为育人理念,结合高职高专学生喜欢学操作性强--很快就会看到成果、善于发散思维、自信心缺乏等特点进行教学设计。
2.1 选好教材,做好学前准备
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重要资源。在选教材时既要考虑到科学性,还要考虑实用、贴近生活、具有拓展性。既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各有所得。
上课前教师不仅要充分准备好一节课的知识内容,还要检查教学环境,带齐教学资源,明确教学目标、分清重点难点,并对学生进行合适的分组。教师还要把自己积极饱满的情绪带进整个课堂,以带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2.2 教学实施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将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层次阶梯化、梯次渐进化,本着“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我们将教学过程划为几个环节,如图1所示。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选取 “管好你的零用钱”这样生活化的实例来组织教学内容,同时培养他们勤俭节约、体贴父母等良好的情感。
课堂从讲一个真实的例子开始,如:一名学生挥霍掉学费,以此引发学生对于大学生不良消费观和生活态度的思考。紧接着提问学生:你的零花钱主要都干了什么?心中有数吗?该如何管理?
教导学生面对新问题,尽量先试着用已掌握的知识能不能解决,提醒他们用EXCEL数据表格管理。这时,分层回顾已学内容,探求是否能解决得当。
给学生展示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效果,如某同学的零用钱数据统计表,让他们从中看到对数据进行清晰、明了的统计。但如果要进一步对数据分析,比如想知道该学生的某月份各项开支所占份额及直观的分析结果,从而引出Excel图表。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应及时展示几张图表效果,并针对数据分析结果进行不同角度的展示。要求学生通过此内容的学习,独立做一个相关同学的零花钱比对数据表,展示给自己的父母,一方面培养他们体贴父母的良好情感及正确的消费观,同时充分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环节:任务驱动,分组协作
将授课内容以任务驱动,使学生积极学习,同时指导他们将自主学习、学练结合、协作探究、总结交流等学习方法结合起来进行高效的学习。
将任务细分成三个子任务:任务1—图表元素的辨识,这个阶段是打基础阶段;任务2—利用向导创建图表,这个阶段要求学生能按部就班地做,也就是会做即达到目标;任务3—知识应用,不仅要求学生要会做,还要求做得好,要求他们正确地选择数据源,并根据具体的数据选适合的图表类型。这样分层任务,由浅入深,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要求学生协作学习,互帮互助,培养他们交往协作及沟通能力。
下面是具体任务教学的探讨。
首先是任务1—图表元素的辨识。在任务开始前,教师先下发材料,并对如何寻找图表元素,及右键弹出各元素的快捷菜单等方法进行简单介绍;并要求学生分组完成,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看哪组找到得多;然后给出具体操作要求,让学生通过此任务认识各图表元素。
任务2—利用图表向导来创建图表。这个阶段要求学生以个人为单位自学自做,组内互相帮带,教师在学生做前简单演示,其间主要是引导、答疑,及时鼓励。要求学生充分利用向导中的图表预览功能,观察不同的选项在图表中的不同表现。并且要求时间充裕的学生在完成额定要求的同时,多多观察题目中未提及的选项的作用。在学生做的过程中,教师对于易错点及时给予提醒。
任务3—知识应用。这个阶段将做的内容分成必做和选做。必做内容是重点。必做内容完成后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情况去选做一部分内容,选做部分往往是难点,比如:更改表中数据,观察图表变化;更改图表对应选择范围,观察变化;美化图表,使数据分析不仅直观而且艺术。
第三环节:交流点评,强化重难点
通过分享评价,集思广益,发现自己的不足、找到更好的解决办法。首先让每组派出代表展示各组成果,回答任务中要求思考讨论的问题,组内同学可以补充,组间进行评议,教师及时进行补充强调。通过交流点评,使学生对各知识点有进一步的理解,但此时还不够系统,接下来教师再对重点及难点进行梳理,总结强化。
第四环节:拓展延伸,总结反思
课后给学生分层布置作业。比如本例,可将作业分成三个层次:先是课本上的课后作业,利用题目给的数据,按要求绘制“用电趋势图”;然后思考并实践—有没有其他图表类型来表达数据,对比优缺点;最后是弹性作业,如让大家统计自己生活中感兴趣的数据,创建图表进行分析,并对图表进行美化,享受学习的乐趣。
课后学生可通过邮箱、QQ、飞信、电话、短信等方式与教师进行单独交流,也可在群里进行交流、讨论,这样拓展了课堂,使知识得以进一步延伸。
课后教师对这节课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反思,以改进教学。在教与学上,坚持“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灵活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使学生学会、乐学;在知识上:发现所学知识直观、简洁、灵活,很容易掌握,而且也提升了艺术素养;在能力上:提升了信息处理技能、实践技能、创新能力、交流沟通和互相协作的能力;在情感上: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自信,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及健康的生活态度。通过这几方面反思发现,这样的教学方式达成了预期的教学目标,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2.3 教学反馈
我们从两方面对这种多元化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反馈。一方面,反馈学生的“学”,学生“学”的效果是衡量教学的最直接标尺,可通过任务的完成情况,课堂的问答情况,或者学生自评、互评,还有机试、笔试,作业,竞赛等,反映出教学的效果。与传统教学效果相比,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并且应用能力及素养都有了明显提高。另一方面,反馈教师的“教”,除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反馈,还可以通过量化考核、期末的学生评价,教学竞赛,同行评价,甚至社会评价等方式来进行综合评价。通过评价反馈,挖掘亮点、发现不足,使教师的专业水平不断提高,有效地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升。
3 结束语
计算机基础这门课是各高等院校非计算机专业的基础核心课程,也是培养大学生信息素养及计算机应用技能的必要课程[6],其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不仅掌握基本的计算机基础知识,而且提升计算机应用能力,以使他们在工作后能够灵活的应用计算机进行日常办公。如何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跃起来,让教学效果好起来,一直是教育工作者探讨的问题。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出多元化教学手段和方法,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占德臣.“大学计算机”所有大学生都应学习的一门计算思维基础教育课程[J].中国大学教学,2011.4.
[2] 陈德菊.“271”高效课堂的魅力与困惑[J].教育教学论坛,2012.5.
[3] 毛景焕.谈针对学生个体差异的班内分组分层教学的优化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9.
篇11
一、精心设计预习任务,使他们“学进去”
课前预习是“学进去”的关键环节,教师精心设计的导学案、导学提纲,可以使预习落到实处,提高预习的有效度。如《常见的天气系统》教学前,教师可以在研究教材的基础上,设计自学提纲,包括知识点和预习检测题。对于知识点的预习,可以以纲要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让学生了解知识体系,如:
1.锋面天气系统
(1)锋面的含义
(2)锋的分类:冷锋和暖锋
(3)锋面天气
(4)影响我国天气的主要锋面系统
2.低压(气旋)和高压(反气旋)系统
(1)低压(气旋)系统
(2)高压(反气旋)系统
这样的导学方式,以提纲的形式展示给学生,使学生对即将要学习的内容从整体上把握概要,也利于学生从教材中去捕捉主要信息,方便学生抓住重点,抓住教材,自主学习也可以有的放矢。
二、提供足够多的交流时间,使他们“讲出来”
传统课堂上,教师喜欢单刀直入,直奔主题,唯恐少讲一会儿,教学任务会留下空白,教学任务完成不了。这样忽视预习环节的检查和交流,会使学生逐渐放松预习。
给学生足够多的时间,或者以提问的形式,和学生一起回顾预习内容,掌握主要的知识结构,为课堂的学习做准备和铺垫。也可以直接给学生5~8分钟,让他们充分交流预习成果,交流预习心得体会,提出预习中的疑难问题,组间讨论、组际讨论,让他们充分地“讲出来”所预习的知识,他们在“讲出来”的过程中,也尝到了预习的快乐,尝到了预习的甜头。
如《常见的天气系统》课之初的交流,可以让学生在小组中交流预习的情况,如对于预习提纲中的“锋面的含义”,让学生说出“锋面是冷暖气团的交界面”,再在一起以作图的形式,从锋面、上界、长度、暖气团以及冷气团、地面、下界、宽度和锋线等方面说出两侧大气物理性质的差异,交流冷锋和暖锋的不同等。
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学习,不仅仅体现在对预习环节的交流和讨论,也应该包括在课堂教学和学习过程中,教师提出的每一个问题,设计的每一个任务,都应该让学生主动思考,合作探究,教师不能“代劳”。否则,如果在预习检查上用“学讲”,然后一反常态,课堂教学仍然是教师“一言堂”,那么,这样的学讲模式的构建,就有走过场、搞形式之嫌。
三、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为学生拨开迷雾
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棘手”的问题。对于学生共同的问题,学生自主探究、合作讨论都无济于事,此时,教师的情境的创设、巧妙的问题、言简意赅的点拨,都会为学生拨开迷雾,使他们眼前一亮,产生顿悟现象。如对于这节课的教学,在学生交流预习后,教师用多媒体呈现“徐州市一周天气预报”。情境的给出,既是自主交流向新课的过渡,也为学生构建了“天气系统”的直观概念。
对于学生的疑难问题,教师的指导和析疑更是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应善于运用有效的方法,给予提示和启发,让学生善思、善悟。如对于“锋面系统”,知识点散乱,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看图分析和归纳,再以列表的形式,将“冷锋、暖锋与天气”以表格的形式归纳出来,使知识一目了然。对于难以理解的知识点,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谈论,如“准静止锋”的问题,呈现一幅图,让学生分组讨论锋面过境前、过境时和过境后的天气状况等,教师的“导”和“引”促使学生会学、学会。
此外,教师导学行为的重要性,还体现在学生经过长时间的学习、讨论,总会有书到临尾渐渐松的感觉,如果教师不能调控好课堂的节奏,课堂会“虎头蛇尾”,教师应巧妙设计任务,促使学生从低谷中走向。如呈现“梅雨”的背景,让学生结合所学的知识,探讨梅雨发生的时间和地区,探讨梅雨是由什么天气系统形成的。再让学生综合分析影响我国天气状况的天气系统等,促使学生再次回归课堂,也起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学讲模式是传统课堂的革新,是接受学习的彻底改变,学讲计划也为我们实施新课改提供了方法论和理论的指导,为我们改革课堂教学指明了方向,学讲计划的提出和推进,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宰者,让课堂生机一片、精彩无限、魅力无穷。
篇12
“培养什么样的会计人”是高等职业院校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问题,而目前大部分的学校会计实训课的教学项目单一,实践教学课时偏少,实训资料更新慢,实训课教师缺乏实践经验等原因,造成学生的职业化程度不高。会计实训课作为会计专业最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须在以下几方面下功夫,以此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
一、根据职业化的标准,制定会计实训课的专业教学计划
专业教学计划是贯彻、落实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纲领性文件,也是职业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要素。同样的会计专业岗位,甚至在不同的发展时期都会有不同的职业需求。会计实训课的专业教学计划要立足于把学生作为一个将要走上工作岗位的员工看待,根据不同企业会计专业岗位的用人标准和国家劳动部和社会保障部制订的专业岗位职业技能鉴定标准去设计。这个教学计划的内容应包括职业化精神的培养、会计职业道德建设,会计职业生涯规划设计、职业化会计人的形象设计等模块,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融入职业化标准,使学生通过会计实训课程逐渐培养起自己的职业内涵。
二、强化模拟实验室建设,实现手工模拟与电算化模拟一体化
实训教学项目要与学生将来从事的工作岗位的多样化相适应,《基础会计模拟实训》《财务会计模拟实训》还是《企业综合模拟实训》都要避免只以工业企业会计为例的现象,在实训内容上,除了会计岗位基本技能的学习和训练功能之外,建立以ERP企业经营实战模拟沙盘为基础,同时纳入企业内部供、产、销、财务、信息中心等各部门,企业外与本企业有经济利益关系的各单位及部门的一个多维空间的大型校内仿真实验室。会计专业的学生不仅要掌握本专业知识,还要会用会计软件进行一系列诸如财务预测、财务分析、财务控制、财务决策等技能,会计实训课程中可以选用某一企业的典型业务,先让学生以手工模拟的方式完成企业一个月的会计核算业务,然后将手工实训后取得的一系列资料再输入到电脑里进行处理,输出财务资料,利用会计软件把本期和前期的财务数据进行对比、分析、预测、决策和控制,为下一阶段的财务工作提出可行性建议,实现手工与电算化模拟一体化。
三、利用毕业顶岗实习阶段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毕业顶岗实习是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和强化专业技能的最好途径,要使这一阶段的教学效果好,应采用“企业为主、学校为辅”的管理模式,依照“手工账、电脑账、纳税申报”等模块进行,通过在企业实际岗位的操作,通过参与真实的账务处理,独立完成企业的会计核算和纳税工作,培养学生的会计职业素养。
四、建立以企业专家为主体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高职教育的需要,目前的高职会计教师普遍缺乏会计实践经验,自身的动手能力不强,存在着教学与实践脱节的现象。因此,会计实训课的教师应广泛吸收企业会计岗位专业人员参与,同时,利用校企合作关系,使企业能定期接纳专业教师进行专业实践,通过鼓励专职教师脱产竞聘企业专业职务,或定期深入企业挂职锻炼等多种形式,全方位提升师资队伍的职业化素质,从而建立起一支以企业专家为主体的真正意义上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实现师资力量的职业化。
五、改进会计实训课的考核方式
会计实训课的考核方式一般采用在实训期末在学生上交的凭证、账簿、报表上计分,再结合实训期的出勤和表现综合给出考核成绩,这种考核方式不客观,现在许多高职院校已经开始采用单人现场测试和职业资格证取得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单人现场测试就是在学生完成手工实训和电算化实训的基础上,将实训考核内容由学生在考核现场进行实际处理。另外,学生考取会计从业资格证等相关证书后,可以在实训考核成绩中加分。在职业资格证的获取过程中,必将引导高职学生对职业的认知而产生对职业的期望,也就是他们职业价值取向的逐步形成过程,可以更好地唤起他们学习和实践的兴趣与驱动力将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理念贯穿于会计实训课的各个环节。
日本管理大师大前研一说:不是这个世界的人才少,而是所谓的人才都不够“专业化”。高职院校培养的是生产与管理工作一线的实用专业人才,因此高职院校的会计实训课的教学要具有较强的职业倾向。我们要在会计实训课的教学中强化学生的“职业化素养、职业化行为规范和职业化技能”三个部分,同时,把会计职业资格考证的标准融入教学各环节,突出教学目标的职业化方向,增强学生的会计岗位的适应性和就业竞争力。
注:本论文是江苏省教育厅2009年度高校哲学社会基金指导项目《高职院校基于学生职业化发展的实效性研究》(09SJD880073)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篇13
(一)文化因素是影响城市应急能力的深层次因素
城市应急管理能力是政府、企事业单位、公众等在处理公共突发事件过程中,通过建立必要的应对机制,采取必要措施,合理使用人力、科技、组织、机构和资源,保障公众生命财产安全、减少灾害损失,促进社会和谐健康发展的能力。影响城市突发事件应急能力的因素很多,包括政府应急救援、指挥与协调、培训与演练、信息沟通共享、宣传以及法律法规的完善程度等,而且这些因素之间也存在交叉、相互影响。但总体来说,除了物质条件和技术保障外,关键因素都在于人,也就是与应急管理主体密切相关。其中,政府管理者应急管理能力、社会公众应急能力的培养提高和主观能动性发挥又是城市有效抗御危机的重中之重。文化管理的作用在于提升城市应急管理主体的素质和能力,进而影响其在城市应急管理中的能力。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公众通过有效的宣传教育和自我学习,参加培训及政府组织的各种教育演练活动,养成有效应对突发事件的备灾意识、心理应急能力、自救互救能力和应急协作能力。须指出的是,这些均与文化管理效应有关,但文化管理在影响应急管理能力过程中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又是实实在在存在的深层次因素。
(二)文化力影响城市应急管理能力的基本途径
第一,释放文化导向力,提高防灾备灾意识和心理应急能力。文化管理强调以理念体系为出发点,这些理念体系包含应急理念文化、应急行为文化、应急制度文化、应急物质文化等。其中,应急理念体系包括应急意识、应急管理理念、应急伦理道德等,通过对这些理念和知识体系的普及和推广,必然会在加强思想引领、教化的同时,影响城市应急管理主体的个体价值观、人生观,增进其学习风险文化、应急知识和应急技能的自觉,更好地激发城市个体危机应对中的潜能;而以城市应急理念文化为出发点的城市应急管理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的建立,将营造另一种良好的、有形的城市应急文化氛围,潜移默化地改变城市个体的心理和行为,进而提高人的应急能力。
第二,发挥文化激励力和约束力作用,增强城市应急主体自救和互救能力。无论是自救能力还是互救能力都需要人文化、制度化的环境条件,需要文化的激励力和约束力的共同作用。在文化管理模式下,既要弘扬、回归互帮互助、守望相助这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让城市市民从文化中感受到一种积极的、催人奋进的力量;又要通过应急制度、应急行为规范等加以硬约束,使城市各应急管理主体的行为在自觉的基础上,能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全面提升城市居民自救、互救能力。同时,文化管理还以教育为基本方式,通过应急知识的系统教育、培训和学习,能提高广大民众的安全意识和自救与互救能力。综观纽约、东京、伦敦三大世界城市的应急管理机制特点,对市民进行公开透明、及时、多渠道、多层次、多方面的危机信息沟通,都对应急管理效率提升和应急能力的提高起到重要作用。
第三,放大文化凝聚力、辐射力,增强应急协作能力。实施文化管理,是发挥文化的凝聚和辐射效应,产生文化的凝聚力、辐射力作用。人心齐,泰山移,文化力是一种氛围,是一种力量。在城市范围内所倡导的、并广为社会民众接受的应急理念文化,能在心理上产生共鸣,精神上达成共识,全体公民能正确面对各种突发事件,并齐心协力,增强应急管理各个环节协作能力。
二、实施文化管理,用文化力提高城市应急管理能力
(一)重视人的因素在城市应急管理能力提升中的作用
第一,以人为本,重视和发挥城市应急管理中人的作用。在影响城市应急能力的诸多要素中,人始终是核心因素。应急能力很大程度是由政府管理者、社会民众等应急管理主体的能力决定的。应重视和发挥城市应急管理中人的作用,以人为本,从提高人的应急素质、能力出发,培养人、教育人是提高城市整体应急能力的前提和首要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