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美术鉴赏学习心得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美术鉴赏学习心得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美术鉴赏学习心得

篇1

首先,导课是关键,好的导课是课堂成功的一半。新课程美术鉴赏模块内容打破了传统美术欣赏课程以美术类别或美术史为线索的编排方式,每一课都按照一个主题来进行概括,整合了更多的美术现象,更加贴近了生活,扩大了视野。作品类型涵盖了中国画、油画、版画以及建筑、雕塑、工艺、民间美术、电脑美术等。教材内容的这种变化,使美术教学的课堂容量变的更加庞大,我们不可能在每一节课中都对教材的内容以及相关的知识一一罗列,这就要求我们对导入的点有所选择。正如德国教育家根舍因的范例教学论所描述:在现代知识量无限膨胀的背景下,要提倡"角落教学",应该注意学生的心智特点,选择一种具有共性,而且能激发学生兴趣,能起到"以点带面"作用的一种个案作为范例,使学生从典型范例中发现所属知识的规律,获得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那么,导入哪一点?如何选择?我们认为:只要选择一个最具典型意义的问题,作为课堂教学的切入点,并对此展开深入的挖掘和理解。这个具有典型意义的问题可以是一件美术作品,也可以是一位画家,可以是一句美术评论,可以是一种美术现象等等都可以作为导入的素材。当然,我们要让学生掌握的不仅是该"点"本身,更重要的是挖掘该"点"的背后隐藏着的规律与本质。而这个规律与本质恰是我们教学要达成的目标,要突破的教学重点与难点。所以,我们选择导入的不仅是切入点,也要是教学的重难点的外在形式,对这个"点"的挖掘能直指教学目标并是突出重点和解决难点的关键。

2.追求课堂教学艺术化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应该让我们的学生在每一堂课上,享受到热烈的、沸腾的、多彩多姿的精神生活。"这是新课改所追求的课堂,是呈现教学艺术化的课堂,也是可以让学生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的课堂。

学生由于生活阅历、知识修养、审美经验的不足,难以积极主动地对美术作品进行赏析。因此教师要深刻理解有效教学理念的内涵,避免偏面地追求形式的"高效"却无实质效果的教学行为,真正达到促进学生发展的课程目标。教育学家第斯多惠在教师规则中讲过:"我以为教学的艺术,不仅仅在于传授的本领,而更在于激励、唤醒。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激励人?怎么唤醒沉睡的人?"这句话应该能给我们以启迪,在美术鉴赏教学中需要教师对学生作适当的引导和激发。

3.美术鉴赏教学方法有哪些

针对上面的状况,我们美术教师有必要让美术鉴赏方法进入美术课堂中,让美术教学顺利有序的进行。具体的方法有:

3.1比较欣赏法。这一鉴赏方法要求学生在美术课上从时空的维度去欣赏、比较美术作品,所谓"时空"指的是时间和空间,即古今和中外。此方法要求每一个学生对不同的美术作品进行分析,通过相互间的对比,总结出不一样的特点和感受。它可以指导学生从作品的创作背景出发,分析作品的创作特点和风格,从而让学生之间交换彼此的意见和感受。同时,比较欣赏法体现了一个重要的哲学观点,那就是分析与综合的思想。

3.2四阶段分析法。这一教学方法最先由美国的费德门提出,对中学美术教学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四阶段分析法顾名思义,有四个鉴赏阶段,包括理解、分析、描述、评价四个环节。对于学生学习美术课而言,很容易把握其中的内容,对学习美术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理解,先让学生欣赏作品,再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见解,提高了学生学习美术的主动性;分析,是指美术教师指导学生分析美术作品的造型、制作工艺等特色,让学生善于发现美,对美提出自己的见解;描述,是指美术教师要让学生描述自己看到美术作品后的第一感受,从而深入到总体感受中去,激发他们学习美术的兴趣;评价,指的是综合前三个阶段,进行不断的练习和思考,得出最终的结论。我认为,这一方法是比较全面系统的,也容易在具体的美术教学中进行。它比较注重基础,通过一点一滴,调动学生学习美术的情趣,教会他们基本的鉴赏方法。

篇2

    一、中学美术欣赏课缺失学习反馈的表现

    在中学美术欣赏课中,很多教师采用单一的师生谈话式教学方法,课堂中,学生的参与度不广,仍然只有极个别有胆量的学生发言。一些欣赏课的学习效果只能通过教师评价个别学生的回答来得到反馈,一节课结束了,美术教师对全体学生的学习效果,往往不是很清楚。

    同语、数、外等学科相比,中学美术欣赏课更没有作业布置或练习巩固,没有欣赏课的学习反馈,造成美术欣赏课走马观花一般,教师上完了,教师走了,学生散了,学生不清楚怎么学的,有什么内容,也不知道学到了什么。这就是师生之间没有明确的学习反馈的常见现象。试问:教师怎么知道学生的学习达到了教学目标要求呢?学生有何所得?

    除了技能型美术课外,我们需要思考这么一个问题:欣赏课就一定不需要作业、不需要学习反馈吗?欣赏课需要什么样的学习反馈形式呢?笔者认为我们有必要探讨并解决这个极少被人重视的问题。

    二、造成缺失学习反馈的原因

    本人认为,美术欣赏课缺失学习反馈的原因有学生方面的,有教师方面的,也有教学设计模式方面的,主要原因如下:

    1.学生参与度不够。一般欣赏课上,基本上只有个别学生参与欣赏互动,大部分学生如果不主动参与教师的讨论和问题思考,学生的反馈就只能局限在个别尖子生上。

    2.没有作业反馈。欣赏课没有作业,学生没有学习任务,欣赏课有时候成为讲座课,学生想听就听,不想参与就不参与。

    3.反馈缺少途径。美术欣赏和绘画课相比较,没有更多的途径,所以期末综合考评就没有任何欣赏课的成绩记载。

    三、解决美术欣赏课缺失学习反馈的措施

    想要切实解决美术欣赏课缺失学习反馈的现象,应该及时、准确、多渠道、多形式地接收信息,然后将信息反馈给学生,督促其再次快乐地投入欣赏课学习活动中。

    1.直接反馈。所谓直接反馈,就是不经过中间事物的传递,当面对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评判。欣赏课堂上倘若经常采用这种方式,不仅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能活跃课堂气氛。常见的有两种方式:①无声语言反馈。所谓无声语言反馈,就是指教师运用表情、眼神、动作、手势等态势语言,针对学生在教学过程反映出的学习态度、方式、方法、结果作出反馈。此反馈的恰当运用,能达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②有声语言反馈。开门见山地用简洁、热情的语言赞扬、鼓励、启发学生融入所欣赏的内容,就是另一种效果颇佳的直接反馈方式。心理学证明:学习者内部的情况影响学习效果,学习者的态度在决定他的行动和成功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所以,言为心声,当教师发自肺腑真诚地赞叹学生时,便会拨动学生的心弦,奏响欣赏课堂欢快的乐章。

篇3

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最有效的策略就是把教学活动安排成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的学习活动,其主要内容有:① 自我定向。学生自己确定学习目标,安排学习程序,制定学习计划,为自主学习定向。② 自我探究。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知识的发生过程,培养学生独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得出结论的能力。③ 自我评价。学生依据学习目标和自身的评价指标和准则,对自身学习目标、策略、方法、计划进行自我反思与评价,进而对学习过程进行积极的监控与调节。④ 自我调控。面对学习目标能寻找学习差距,考虑进一步改进自己的学习策略和方法,并采取针对性措施,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目标、策略和方法,以促进目标的达成。⑤ 自我激励。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要不断激励自己战胜困难,获得学习成功,使自己始终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

下面是高中欣赏课中《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的教学设计,从中可看出研究性学习的具体策略。

【教学目标】

① 认知目标:欣赏世界名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了解作者想表达什么?他是用什么手段、方法、形式来表现的; ② 情感目标:通过欣赏《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了解作者作画的背景,感受作品传达给我们一种沉重、同情、忧虑感。

【教学设计】

一、教学重点与难点

① 重点:《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的主要艺术成就的认识;② 难点:作品所传达的审美理想与情感的感悟;

二、教学准备

① 教师准备:欣赏课件;② 学生准备:课前查阅俄罗斯美术作品的相关知识,并重点了解画家列宾的作品。

三、教学过程

(1)导入。① 体验:对作品进行造型、构图、色彩、肌理、线条等画面形成和内容上的自我体验。② 教师提问:你有什么感觉?

(2)创设情境。揭示课题:欣赏《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在课件演示中、在体现主题的背景音乐下,静静地欣赏名画,感悟作品的美。

(3)新授。① 欣赏《伏尔加河上的纤夫》。② 理解:推测美术作品含义,或者说探讨美术家通过作品所想表达的观念。③ 教师提问:作者想表达什么?他是用什么手段、方法、形式来表现的?④ 评价:判断出作品的价值,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如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是否统一、和谐等。⑤ 教师提问:你喜欢这件作品吗?为什么?

(4)小结。教师对作品做出较为恰当的评价,同时也是对学生的讲解作出一个综合的评价和肯定,以肯定的态度对学生的感受作出积极的回应。

四、延伸活动

学生欣赏活动结束后,要求他们把自己的感受和体会与同伴进行分享和交流,从而为其独特的艺术视角提供交流的平台与发展的空间。

此次教学实践的结果是:学生提出了多种观点,他们的感受也是独特的,甚至对于我们老师来说也是全新的,课堂气氛热烈,学生思维活跃。

二、在美术欣赏课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几点思考

(1)反对只讲过程不讲成效的形式化追求。美术欣赏课中,研究性学习同样存在时间长、进度慢、有随机性、教师难控制、有时达不到预期目标等问题。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为了在教学中持续地开展研究性学习,应着眼于潜在的、长期的学习效果,并兼顾当前的学习目标。设计研究性学习活动时,既要考虑研究活动的展开,又要照顾学习的效率,注意提高研究的成效。

(2)反对盲目排斥接受性学习的极端化主张。提倡研究性学习,并非完全排斥接受性学习。要根据教材特点和内容把握住研究性学习和接受性学习的关系。如画种分类知识还得通过教师以较直观的方式将知识传授给学生。

(3)提倡提高教师综合素质的长远性做法。开展研究性学习,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观,不能拘泥于教材、教参,需要重视对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判断,要研究学生的认知程度和能力发展水平,了解学生对美术的态度,从而设计出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案。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也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实现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在高中美术欣赏课中进行研究性学习对于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提高其综合素质有着积极的意义,是值得推广的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

参考文献:

篇4

二、中学美术鉴赏课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思想也在不断进步,美术领域也得到了普遍的关注,所以美术课程也得到了重视,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制约美术鉴赏教学有效性的因素有以下几点:

(一)学校不够重视

学校局限于升学率,只重视主要科目的教学质量,导致一些学科得不到应有的上课时间,有些主要课程时常占用这些课程的时间,即使上课也是考虑到考试,对学生审美能力和创造力的训练很少,要求也不严格,学生兴趣本来就没有被开发出来,自然也不会重视。

(二)教师受传统教学方式影响严重

很多教授在传统美术教育的影响下,很难改变教育观念,达不到新课标对美术鉴赏课的要求。教学方法单一,只一味的按照课本讲授,完全没有与学生的互动,学生根本没有参与到学习中来,自然无法产生共鸣。在新课改的背景下,网络技术以及多媒体的教学方式为师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习与交流的平台,但在当下的美术鉴赏课上,这些多媒体教学工具都成了摆设,并没有发挥其作用,原本应该生动活泼的美术教学变得死气沉沉。还有的教师只重视学生专业性和应试能力,对学生品鉴能力和审美能力没有很好的教授,学生得到的只是应试的训练,并没有达到美术鉴赏课本来要求的教学目标。

(三)学生、家长对美术鉴赏教学的认识误区

在美术鉴赏课中,教师要达到的不是让学生怎样应付考试,而是让学生通过美术欣赏,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从而获得全面健康的发展。而在当代的美术鉴赏教学中,学生和家长普遍认为这种课程完全没有必要获得重视,学生在上这些课的时候主要是休息或者玩别的,并没有把注意力放在课堂上,当然就得不到应有的锻炼和审美体验。

三、新课改背景下中学美术鉴赏课的有效教学对策分析

高中阶段是中学生思想和审美能力逐渐成熟的阶段,美术欣赏课又是高中美术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教育改革不断深化,明确提出了要提高中学生的审美意识,那么要迎合新课改的要求,培养高中生的审美意识和意识鉴赏能力成为了当前高中美术教学工作的主要任务。如何提高美术鉴赏教学的有效性,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学校对美术课提高重视

美术课是中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开设美术课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是素质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个课程,学校不应鼓励占用美术课,要通过各种手段让学生在美术课上充分体验到美术欣赏的乐趣,这样才能保证美术鉴赏课有效性的体现。

(二)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新课程改革强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鉴赏能力,教师在这一方面也要遵循新课改的要求,不能仅仅停留在课本的讲解方面,还要引导学生去思考和品鉴,由过去的乏味的讲授改变为以启发和引导为主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注重师生间的交流和互动,多运用讲解、讨论、比较的方式教学,让学生用文字、绘画和表演等方式来表达,鼓励学生利用多种途径来收集资料,要充分保证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学模式从“以教为主”变为“以学为主”。将美术与学生的生活体验加以结合,可以让学生搜集一些报纸和画册,从生活的角度出发,将学生自己的感情运用到美术鉴赏中。充分利用多媒体的教学方式,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作为教师,应该有意识的将学生对课堂中的感受上升为审美修养,帮助学生以专业的角度来看待身边的事物,但是在引导学生是,要注意不能用粗暴的方式影响和干扰学生对审美的体验,每个人对事物有着不同的感受,只要是积极的,大方向是对的,那么教师就应多多鼓励,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价值观,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以利于他们通过美术鉴赏课,拥有自己的审美体系和更高的审美能力。注意评价时方式要多样化,可以用自我评价、互相评价最后教师点评的方式,因人而异,鼓励学生积极向上,综上,学生才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达到新课改要求的审美观和艺术修养。

(三)学生、家长要提高对美术鉴赏教学的重视

篇5

美术欣赏教学中应充分运用这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将传统的教学形式和信息技术计算机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并不断挖掘硬件和软件的潜力,发挥信息技术的声音、图像、文字、影像以及交互功能的作用,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中去感受美、体验美、欣赏美、创造美,达到培养学生审美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信息技术课程一定会在教学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对增长学生的见识、开发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求知欲望,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到课堂中来,优化了教学过程,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可以说,信息技术让小学美术鉴赏课流光溢彩。

一、直观生动无可替代

因为人的感官对信息的接受以视觉为主,而美术是视觉艺术,所以离开了视觉的直观传达,美术教学将无法进行。在传统的美术教学中,无论教师表达能力有多强,缺少了对画作的直觉感受,学生难以理解,课堂乏味可陈。计算机辅助教学具有声画并茂、视听结合、动静相宜、感染力强的特点,能对学生的感官进行多方位的刺激,原本单调的课堂会变得生动有趣,使学生感到易学、乐学、爱学。借助计算机放大画面局部,引导学生研读其皴法特点,这种直观生动的信息技术形式应运用于教学以后,对于较难讲授的概念和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效果非常好。

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小学美术欣赏课教学,能最大程度的展示作品具体可感知性、生动鲜明的艺术形象,能提高学生参与艺术实践、艺术讨论的兴趣,发展想象力、创造力和综合实践能力,从而学会用新的视觉艺术形式,艺术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思想和情感,使美术课堂教学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二、减负增效无与伦比

计算机辅助教学图文并茂,视听结合,具有信息容量大,转化快,易操作等特点,减少了教师板书、悬挂挂图等教学程序,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在美术知识的难点突破方面,因其直观性,学生一看即会,其减负增效之能无与伦比。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广和深入,美术课程资源不再局限于美术学科本身,必将拓展到自然、文化、社会、经济等领域,美术欣赏的教学也不会例外。因而,在课堂教学中需要大量的美术课程资源,并保证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达到信手拈来的效果,满足教师教学和学生探究式学习的需要。要达到这种要求,传统手段是不可能实现的。而利用信息技术电脑系统的网络功能,就能在课堂中打破时间、空间和地域限制,驰骋于古今中外快速获取美术教学资源,让教师和学生在美的知识长河中倘徉,对于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是取之不尽的资源库和信息源。

三、情景创设无所不能

1.设置动感场景。计算机辅助教学可以使平面物象立体化、动态化,非常符合美术学习的认知规律。在美术鉴赏教学中,可利用FrontPage、Dreamweaver、Photoshop、Flash 等软件把平面图片转化成动感场景,引人入胜,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创设声像情景。在美术鉴赏教学中,可以把美术教学与音乐、戏剧等姊妹艺术融合起来,使知识立体化,营造美的氛围。特别是音乐、诗词朗诵等与美术画面的结合,可以调动学生的各个感官,全方位地感受艺术美。

3.再造虚拟时空。利用计算机对各类视频进行剪辑,创设出亦真亦幻、引人入胜的虚拟情景,使学生入情入境。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改变传统教学结构、实施创新人才培养的一条有效途径。教师应利用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开展美术教学,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利用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资源主动地收集、筛选、分析、整理图像和相关背景资料,扩展学习资源,开阔视野;指导学生学习用计算机技术创作美术作品,并利用互联网大胆发表和传播自己的美术作品与学习心得。

四、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

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小学美术欣赏课教学,能最大程度的展示作品具体可感性、生动鲜明的艺术形象,形成时间、空间、立体式的艺术审美教学氛围,使学生产生由衷的赞美、感叹、引起兴奋、热情等一系列的审美心理变化过程,从而积极参与情感体验与艺术思考,达到提高艺术素质教育的目的!

信息技术可以推动美术教育向高层次、多元化、信息化发展,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它对培养探究型、创造型人才提供了优良的环境,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施展的平台。因此,在美术欣赏教学中应充分运用这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将传统的教学形式和多媒体计算机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并不断挖掘硬件和软件的潜力,发挥多媒体技术的声音、图像、文字、影像以及交互功能的作用,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中去感受美、体验美、欣赏美、创造美,达到培养学生审美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的目的。

五、结论与建议

互联网的出现,极大地缩短了知识和信息传播的时间和周期,网络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和对外交流的一个重要方式。我们的美术教学应该充分利用网络,获得最新的美术教育资源,开发新的教学内容,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开展本校乃至国内、国际之间的学生作品、教师教学成果等方面的交流。因此,基于网络的美术教学模式亟待深入探讨和研究。

在小学美术鉴赏教学中,信息技术的运用是建立在适合教学内容基础之上的,以提高教学效率为目的,不能为用而用,画蛇添足。总之,信息技术为我们的小学美术教学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信息技术与美术课程的整合仍需不断研究,不断发展,不断完善,使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之花开得更艳!

参考文献:

篇6

在美术特色教育方面,学校根据国家教育部《高中美术课程标准》的规定和要求,率先实施美术模块教学的课程改革与实验。通过几年的实践与摸索,在推动模块教学课程实验中,能正确理解、深刻领会、全面落实课程标准所确立的课程目标和要求,深入研究,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使我校新课程美术教学目标和任务得以顺利实现。通过自身的努力,我们不仅对普通高中如何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实施美术模块教学进行了有益的探讨,而且有效提高了学校美术学科的教学质量,学校的美术高考年年都走在全市的前列,彰显了学校美术特色教育的成果与魅力。

一、设计富有学校特色的美术模块课程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由9个学习模块构成,在9个模块中选一个模块,修习18个学时可获得1个学分,每个高中学生必须修习3个学分。鉴于“美术鉴赏”对高中生形成美术鉴赏能力、提高美术素养具有主导性和基础性的作用,我校在3个学分中采取“1+2”的选择策略,即先选修“美术鉴赏”,以获得1个学分,再在其他系列内容中任意选修两个模块获得另外2个学分。下表是我校美术课程设置的方案:

备注 1.充分利用学校教学条件,注重整合学校教学资源与教室的条件,尽可能多提供学习模块。

2.课程开设既考虑高一年级选修美术,高二选修音乐课程的需要,同时也需要考虑部分学生高一至高三美术课程继续深入学习的需要。

1.在时间的安排上,保证每个学期安排18个课时给每一个教学模块。

2.在功能室的安排上,尽量调配好美术班的专业课和模块课教学的冲突。结合功能室的布局,根据学校现有可利用的资源,尽可能开设一些不用功能室的美术模块,如工艺中的剪纸、工艺制作、篆刻等模块。

3.课程的开设方面,结合专业教师自身的特长,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和未来发展的需要,开设学生喜欢的课程,比如漫画、剪纸、国画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4.在班级的管理上,我们主要采取行政班教学的模式,这样既方便了管理,又避免了走班所带来的功能室短缺的问题。另外,我们还根据学生的兴趣,采取了学生社团的形式走班教学,让学生学到自己感兴趣的美术模块。

二、加强资源配置,为模块教学提供保障

硬件方面,学校优先保障美术教学功能室的需求,安排了专用美术室作为美术教学及模块教学使用,为美术模块教学购买相应的器材设备。在版画方面提供了版画机及学生用的木板、刻刀等器材;在泥塑方面,购置了教学相关的转盘、泥巴等用具;在篆刻教学方面,给学生提供相关的工具书、刻刀、石头等工具。根据学校学科发展规划,将逐步配齐所有必需的设备和器材,力求在三至五年内开设全部美术学习模块,为学生提供更大的选择空间。

软件方面,学校制定了美术特色发展规划,以教师的专业发展为核心,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了具体要求,每年学校对美术教师的专业基本功进行考核,包括“四个一”,即一节公开课、现场写生一幅素描、一幅色彩和一幅速写作品,并进行评奖;每年举办美术教师个人创作作品展;定期组织美术教师外出写生、交流学习;美术教师创建个人工作室等相关提高美术教师专业技能的措施,加强软件的建设。教师们不仅美术基本功扎实,且各具特色,能开设相应的模块教学。

三、充分挖掘资源,有效实施模块教学

1.合理利用与开发高中美术课程资源

美术模块课程的开展由于受师资和设备条件的影响,在课程的设计上具有多样性和弹性。现阶段我校根据自己的师资状况和设备条件开设美术学习模块中的部分课程。在现有教学条件的基础上,我校美术教师积极主动地利用和依靠本地资源,根据学生、学校和本土资源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改变和创造,广开思路,发扬创造创新精神,尽可能挖掘更多的教育资源,拓展、丰富教学模块,并寻找更适合学生成长和发展的方式进行教学。我校地处森林里的城市,草、竹、石、金属、塑料等各种废旧物品容易找到,教师就充分挖掘利用这种资源,开设了以综合材料为主的立体工艺制作课程。

2.创设艺术情境,拓展学生实践能力

依据学校创建人文校园、艺术校园、数字校园、安全校园的校园文化建设规划,我们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美术作品展示场所,结合社区文化建设开展美术创作活动,如宣传栏、海报设计、校园景观设计、走廊的壁饰美化等。同时,充分发挥好学校每年艺术周这个平台,对学生美术作品进行全方位展示,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班服设计、会徽设计、艺术主题设计等,提高学生艺术的感受、想象、创造等能力。此外,利用当地美术资源开展社团课外活动。通过这些平台,给学生以展示的空间,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模块选修课程中去,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拓展空间。

3.充分发挥网络资源的优势

我校以走读生为主,几乎每个家庭都已经买了电脑,所以我们鼓励学生在业余学习中利用计算机和互联网资源,引导学生主动收集、整理视觉图像和相关的资料,拓展学习资源,开阔视野。例如鼓励学生制作班级主页、个人主页,制作艺术贺卡,并利用互联网发表自己的作品写学习心得等。

四、探索合作、探究、自主的模块教学模式

如何使美术课堂教学更加有实效,一直是我校美术教师研究的课题。

1.美术鉴赏教学。在美术教学的过程中,将鉴赏与体验、鉴赏与动手实践结合起来,能更有效地提高美术鉴赏能力和美术创造能力。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较多的还是应用常规的讲授式教学。除此以外我们还采用了情境教学法,或者在讲述美术鉴赏的过程当中因地制宜地将当地的各种文化设施、展览场所和我们的美术鉴赏课结合起来。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积极探索自主学习的模式,即先让学生分组挑选教材上的课题,进行自主研究性学习,然后根据课题创设个性化的课堂情境,学生可以扮演教师角色,设计一系列的问题与学生互动交流,带动其他学生学习,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自觉进行自主研究性学习,从而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2.在技能、技法课传授方面。引导学生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参与合作互助构建多形式、多渠道的教学模式。

(1)书法、篆刻教学,对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培养民族审美意识有着很重要的作用。但书法、篆刻与其他美术模块教学相比,学生平时接触得不多,而且初学起来也很枯燥,在短时间内不容易看到明显的进步。针对这种状况,授课之前我们安排一至两节课讲一些基本常识,让学生有一些感性的认识。然后尝试让学生刻出自己的姓名、生肖、格言等其感兴趣的东西,使其享受学习成果的乐趣。至于其他的一些技能,比如用笔、怎样创作、如何用刀、如何鉴赏、如何了解各种书体、各种字体的基本知识等,全部融入到具体的训练中,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知识,并体验成功的快乐,激发学生对学习书法、篆刻的兴趣。

(2)设计、工艺美术教学是领域里面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实践性比较强的一个科目。学校开设这个工艺课的教学,让学生制作出美化生活的工艺品,一方面能培养学生周密思考、动手实践、团结协作的能力,另一方面培养学生专心、细致的良好习惯。在工艺课的教学中我们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培养学生要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如编织、剪纸、张贴和各种各样生活废旧物品的再利用。这样的结合利用,通过学生灵巧的双手能够做到“变废为美、变废为宝”。

(3)绘画、雕塑教学模块。在绘画方面我们开设了素描、速写、版画和漫画的教学,让学生体验绘画品种的丰富、不同绘画门类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教学的着眼点都是注重兴趣的激发和培养。版画的制作是一个严谨的过程,在制作的过程中要求学生有一丝不苟的态度,渐渐地培养了学生严谨处事的态度;在漫画题材的选择上面也主要偏向于人物,让学生观察身边的同学或自己的家长、老师,把观察结果用一种夸张、变形的手法画下来,这样学生将体会到自己作品的快乐。雕塑的教学让学生主动积极地探索,大胆地动手体验,调动其创造性思维,把生活和艺术有机地结合起来。

五、建立多元开放的模块教学评价机制

1.在鉴赏课方面。评价主要就是符合教学实际,多采取自评和互评的方式并通过学期末总结进行综合评定的方式进行综合评价。

2.在技法课方面。在自评和互评的基础上,还采取了多元、开放、生态的评价机制。学生的作品,学校会定期在全校或全市展出,并让观众投票进行评价;也邀请家长和社会同行一起来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被推荐或大家认为好的作品,在学校建立个人挡案,把作品留校收藏,以增加学生的成就感和自豪感。

无论是欣赏还是技能操作课程,我们最后的评价方案从这几个角度来进行考核:学生的参与程度、作业的完成质量、学生的合作学习和参与。

通过几年的探索和努力,我校在美术模块课的教学上颇具特色,学生来上美术课没有压力和负担,在学中玩、在玩中学,课堂上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学生合作学习、动手制作能力以及课堂作业的水平不断提高。

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的新课程、新教材仍处于实验阶段,课程改革是一个不断发展、永不停歇的过程。因此,我们会继续更新教育观念和教育理念,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地总结和创新,探索一条更适合自身发展的新课程改革之路。

[参考文献]

1.钱初熹《有关美术教育的新思考》[J](《中国美术教育》2003.3)

篇7

人类的文化成果是经过漫长的历史积累而有所成就,任何一种创新发明都只能在吸收和借鉴前人文化成果的基础上进行。而中国画是数千年文化积淀的成果,是人们观察世界,表现客观世界和主观精神世界的语言符号,笔墨之间饱涵着对生活的理解和情感,正如艺术理论家克里斯(Emstkris)所指出的:“长期以来我们逐渐认识到,艺术不是产生于虚空,没有哪个艺术家与前辈和样式毫无关系……”

1.临摹是学习中国画的必由之路

临摹是中国画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也是掌握中国画本体规律的重要学习方法。清代董启运说:“初学欲知笔墨,须临古人,古人笔墨,规矩方圆之至也。”中国画的特点是“意象”造型,它不要求模拟现实,以实际不存在的线为造型手段,以阴阳、虚实、轻重等处理对象空间关系,并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将这些具体方法归纳成程式。无论山水、花鸟、人物各画种都形成自己独特的审美思维、绘画模式和表现语汇。这些程式也就是中国画的特色,这是面对实景和人物模特写生的方法所不能代替的。要传承中国画的民族文化精神,就得要通过临摹这个途径,掌握传统的绘画语言和技巧及造型规律,领悟文化精神特质。

2.正确引导学生学习临摹

临摹是把学生引向艺术殿堂的必经之路,临贤习圣是启迪我们自身本原的智慧和光明,通过临摹又会将自身的潜能得以充分发挥。教师不能用固有的知识结构简单应对学生,更不能完全用自己的理解和认识代替学生具有丰富想象的思考。那么如何对学生的临摹学习作正确的引导?我觉得首先应从选择好的范本开始,宋人刘道淳在《圣朝画评》中说:“师学舍短”,也就是指临摹学习,必须有所选择,去短取长。二是采用临摹和鉴赏相结合,不能傻临,如唐志契所说“临摹最易,神气难传,师其意而不师其迹,乃真临摹也。”因为临摹不仅仅是解决技术问题的过程,也是整体上解决感受与理解传统绘画的过程,还是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应把作品放到特定的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中去理解、体味,在临摹中,要学会比较,学会品味,学会分辨优劣雅俗,判断笔墨高下,领会笔墨与风格的关系,增强审美鉴赏能力,提高表达能力。三是临摹、观察、记忆和写生相结合,因为临摹不是目的,临摹主要是让学生获得一种把握和表现现实的方法,并形成创新的基础。

三、中学中国画临摹教学中应把握的几个问题

1.坚持“因材施教”和“因势利导”

我们的教学多是为了全体学生的发展,所以只有在了解不同学生的兴趣与爱好、基础和能力等具体情况的基础上,组织实施教学。同时也要引导学生了解自己,防止盲目的或单纯的教学。因势利导作为教学的指导原则,教师以自身的修养,对不同学生身上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智能结构和艺术修养等,能够全面性透视,并对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提出他们自身发展的潜力优势,充分发挥个性,培养出独特艺术创造力,而不是改变学生的个性特点。

2.充分利用“范画”在中国画教学中的作用

因为教师一系列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都是为了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技巧,而教师“范画”是最直接、最具体、最直观的教学方法,因此,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接受,教师把作品进行分解、剖析和演示,在示范的过程中有重点地结合讲解,尤其中国画的墨色浓淡调配,用笔用墨的方法、色彩的配置予以详细的示范。学生经此直观感受之后才能加深体会,尔后引起学习兴趣与表现冲动,由此及彼,触类旁通。

3.形式技巧传授不能僵硬

形式技巧传授在中国画教学中虽然程式很强,但在向传统学习过程中,要从作品的精神上去领会和把握,不能用“硬性强化”的教学方法,而形式技巧的传授必须打破僵硬的概念模式,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必须在激发学生兴趣基础上进行。

4.在临摹教学中树立学生的创新意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创新精神是社会成员最重要的心理品质之一。所以培养创新意识是教学的根本任务,在国画教学中,使学生懂得“古人之法是用,造化之象是体。”在造化之前,所以除了临摹学习古人之外,向自然和生活学习,通过这种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记忆能力和写生能力,在此基础上,结合学习心得,个人阅历,修养体悟进行个性化创造,也就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进入一个创造层面。

马蒂斯宣称“一幅新画应是一种惟独一次的事迹,一种新的诞生,对人的精神所把握的世界观增加了一种新的形式”。这说明了美术作品的价值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独创性体现出来的。中学国画教学中不能象专业教学那样,有较充裕的实践循序渐进地从临摹到写生,但教师应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采取各种方法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比如创设宽松的教学气氛;民主、亲密、平等与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学内容利于产生联想和创造思维激起等。在对待不同形式和不同想法的学生作品时,教师不能以自己的观点、好恶轻易评价,正如美国当代哲学家莫里斯(C.Morris)所言:“如果人的潜力和人的差别得到尊重,自我创造的方法就必然是多种多样的。”艺术是个性的产物,是民族的产物,它的取向是求异,为此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多样性。

参考文献:

[1]赵保平.中国画教学设想.2007,6.

[2]转引自冈布里奇·艺术与幻觉.湖南人民出版社.

[3]清.董起云.画学钩玄.

篇8

改革开放以来,美术教育蓬勃发展。在中学美术教育事业中,中国画教学由于学生长期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课堂教学大多以临摹为主,摹本大多以美术教师自制,学生成绩评定以教师眼光作为标准,致使大部分学生觉得学习太难索然乏味,使他们与生俱来的爱美之心和美术表现潜能及由此引出的全面发展的可能性被扼杀。不适合我国把了解中国美术被作为普通公民的一般素质要求。多年的国画教学实践还反映出这样的问题:一是表现在把国画的教与学局限在单纯的技法训练与照本临摹之中;二是缺乏对学生进行思维方式的正确引导与培养,从而无法把握中国画造型法则和实践的应用;三是对中国画概念的误导与忽视,造成学生对中国画本质与内涵的模糊,从而使教学目的得不到很好的贯彻与落实。这些以教师为中心的课程实施,忽略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需要,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的接受知识的次要位置,课程的评价也缺乏全面性。

二、对国画临摹教学的再认识

人类的文化成果是经过漫长的历史积累而有所成就,任何一种创新发明都只能在吸收和借鉴前人文化成果的基础上进行。而中国画是数千年文化积淀的成果,是人们观察世界,表现客观世界和主观精神世界的语言符号,笔墨之间饱涵着对生活的理解和情感,正如艺术理论家克里斯所指出的:“长期以来我们逐渐认识到,艺术不是产生于虚空,没有哪个艺术家与前辈和样式毫无关系……”

(一)临摹是学习中国画的必由之路

临摹是中国画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也是掌握中国画本体规律的重要学习方法。清代董启运说:“初学欲知笔墨,须临古人,古人笔墨,规矩方圆之至也。”中国画的特点是“意象”造型,它不要求模拟现实,以实际不存在的线为造型手段,以阴阳、虚实、轻重等处理对象空间关系,并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将这些具体方法归纳成程式。无论山水、花鸟、人物各画种都形成自己独特的审美思维、绘画模式和表现语汇。这些程式也就是中国画的特色,这是面对实景和人物模特写生的方法所不能代替的。要传承中国画的民族文化精神,就得要通过临摹这个途径,掌握传统的绘画语言和技巧及造型规律,领悟文化精神特质。

(二)正确引导学生学习临摹

临摹是把学生引向艺术殿堂的必经之路,临贤习圣是启迪我们自身本原的智慧和光明,通过临摹又会将自身的潜能得以充分发挥。教师不能用固有的知识结构简单应对学生,更不能完全用自己的理解和认识代替学生具有丰富想象的思考。那么如何对学生的临摹学习作正确的引导?我觉得首先应从选择好的范本开始,宋人刘道淳在《圣朝画评》中说:“师学舍短”,也就是指临摹学习,必须有所选择,去短取长。二是采用临摹和鉴赏相结合,不能傻临,如唐志契所说“临摹最易,神气难传,师其意而不师其迹,乃真临摹也。”因为临摹不仅仅是解决技术问题的过程,也是整体上解决感受与理解传统绘画的过程,还是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应把作品放到特定的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中去理解、体味,在临摹中,要学会比较,学会品味,学会分辨优劣雅俗,判断笔墨高下,领会笔墨与风格的关系,增强审美鉴赏能力,提高表达能力。三是临摹、观察、记忆和写生相结合,因为临摹不是目的,临摹主要是让学生获得一种把握和表现现实的方法,并形成创新的基础。

三、国画临摹教学中应把握的几个问题

(一)坚持“因材施教”和“因势利导”

我们的教学多是为了全体学生的发展,所以只有在了解不同学生的兴趣与爱好、基础和能力等具体情况的基础上,组织实施教学。同时也要引导学生了解自己,防止盲目的或单纯的教学。因势利导作为教学的指导原则,教师以自身的修养,对不同学生身上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智能结构和艺术修养等,能够全面性透视,并对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提出他们自身发展的潜力优势,充分发挥个性,培养出独特艺术创造力,而不是改变学生的个性特点。

(二)充分利用“范画”在国画教学中的作用

因为教师一系列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都是为了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技巧,而教师“范画”是最直接、最具体、最直观的教学方法,因此,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接受,教师把作品进行分解、剖析和演示,在示范的过程中有重点地结合讲解,尤其中国画的墨色浓淡调配,用笔用墨的方法、色彩的配置予以详细的示范。学生经此直观感受之后才能加深体会,尔后引起学习兴趣与表现冲动,由此及彼,触类旁通。

(三)形式技巧传授不能过于僵硬

形式技巧传授在中国画教学中虽然程式很强,但在向传统学习过程中,要从作品的精神上去领会和把握,不能用“硬性强化”的教学方法,而形式技巧的传授必须打破僵硬的概念模式,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必须在激发学生兴趣基础上进行。

篇9

人类的文化成果是经过漫长的历史积累而有所成就,任何一种创新发明都只能在吸收和借鉴前人文化成果的基础上进行。而中国画是数千年文化积淀的成果,是人们观察世界,表现客观世界和主观精神世界的语言符号,笔墨之间饱涵着对生活的理解和情感,正如艺术理论家克里斯所指出的:“长期以来我们逐渐认识到,艺术不是产生于虚空,没有哪个艺术家与前辈和样式毫无关系……”

(一)临摹是学习中国画的必由之路

临摹是中国画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也是掌握中国画本体规律的重要学习方法。清代董启运说:“初学欲知笔墨,须临古人,古人笔墨,规矩方圆之至也。”中国画的特点是“意象”造型,它不要求模拟现实,以实际不存在的线为造型手段,以阴阳、虚实、轻重等处理对象空间关系,并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将这些具体方法归纳成程式。无论山水、花鸟、人物各画种都形成自己独特的审美思维、绘画模式和表现语汇。这些程式也就是中国画的特色,这是面对实景和人物模特写生的方法所不能代替的。要传承中国画的民族文化精神,就得要通过临摹这个途径,掌握传统的绘画语言和技巧及造型规律,领悟文化精神特质。

(二)正确引导学生学习临摹

临摹是把学生引向艺术殿堂的必经之路,临贤习圣是启迪我们自身本原的智慧和光明,通过临摹又会将自身的潜能得以充分发挥。教师不能用固有的知识结构简单应对学生,更不能完全用自己的理解和认识代替学生具有丰富想象的思考。那么如何对学生的临摹学习作正确的引导?我觉得首先应从选择好的范本开始,宋人刘道淳在《圣朝画评》中说:“师学舍短”,也就是指临摹学习,必须有所选择,去短取长。二是采用临摹和鉴赏相结合,不能傻临,如唐志契所说“临摹最易,神气难传,师其意而不师其迹,乃真临摹也。”因为临摹不仅仅是解决技术问题的过程,也是整体上解决感受与理解传统绘画的过程,还是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应把作品放到特定的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中去理解、体味,在临摹中,要学会比较,学会品味,学会分辨优劣雅俗,判断笔墨高下,领会笔墨与风格的关系,增强审美鉴赏能力,提高表达能力。三是临摹、观察、记忆和写生相结合,因为临摹不是目的,临摹主要是让学生获得一种把握和表现现实的方法,并形成创新的基础。

三、国画临摹教学中应把握的几个问题

(一)坚持“因材施教”和“因势利导”

我们的教学多是为了全体学生的发展,所以只有在了解不同学生的兴趣与爱好、基础和能力等具体情况的基础上,组织实施教学。同时也要引导学生了解自己,防止盲目的或单纯的教学。因势利导作为教学的指导原则,教师以自身的修养,对不同学生身上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智能结构和艺术修养等,能够全面性透视,并对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提出他们自身发展的潜力优势,充分发挥个性,培养出独特艺术创造力,而不是改变学生的个性特点。

(二)充分利用“范画”在国画教学中的作用

因为教师一系列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都是为了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技巧,而教师“范画”是最直接、最具体、最直观的教学方法,因此,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接受,教师把作品进行分解、剖析和演示,在示范的过程中有重点地结合讲解,尤其中国画的墨色浓淡调配,用笔用墨的方法、色彩的配置予以详细的示范。学生经此直观感受之后才能加深体会,尔后引起学习兴趣与表现冲动,由此及彼,触类旁通。

(三)形式技巧传授不能过于僵硬

形式技巧传授在中国画教学中虽然程式很强,但在向传统学习过程中,要从作品的精神上去领会和把握,不能用“硬性强化”的教学方法,而形式技巧的传授必须打破僵硬的概念模式,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必须在激发学生兴趣基础上进行。

篇10

于是我磨了几年便去上了一个美术班。但是开始我依然是那么毛躁,毛手毛脚。我老爸每次都跟我讲大道理,但是他很啰嗦,反反复复地讲,一开始我很反感,但是等我六年级时,老爸和我促膝长谈了一常老爸告诉我,他会这样反反复复地讲不是因为他愿意,是因为他希望我不要像他年轻的时候那样没有耐心。没有耐心使他在职场上吃了很多的亏,突然我觉得老爸苍老了好多,老爸他已经不再年轻了。老爸说,学会有耐心并不是一件坏事,有耐心你会不骄不躁。只有你有耐心了,你才会有出息。如果你没有耐心,无论你怎么满腹经纶你都是一个废材。我感到惭愧,因为我既不是满腹经纶也没有耐心。我决定好好的去学习美术,不让我爸失望。

假如你没有耐心,试想一下,那该有多恐怖。没有耐心你会做不成一件事,你会烦躁,会因为一点小事而斤斤计较 。何必弄得自己不开心呢 而且没有人会安慰你,因为什么呢 因为你是自寻烦恼,怪不得任何人。所以有耐心是一件好事。再说了,如果你没有耐心,你如何持之以恒,没有耐心,什么持之以恒都是空话,所以学会有耐心会让你受益无穷。

美术的好处并不止这一点。假如你想表达一下你的心情的话,你可以画一幅画来自娱自乐一下,亮丽的画作挂在墙上,你不会感觉生活充满了动力嘛 并且你郁闷时可以画一幅作品来消散你的郁闷呀。

美术中,线条要连贯,这是我们的美术老师教我的。线条要连贯,我觉得也可以理解为做任何事情都要连贯,不能半途而废。还有美术非常注重细节,你的精致度会让你的画作更高一筹。细节,就是微小的情节,无论它多微小你都要能考虑的到,为别人想得周到一点,心比别人细一点会赢得别人的好感。在人与人的相处之间,如果你心细一点,在天寒地冻的冬天递上一杯热茶,这需要心细。假若在考试中,你如果马大哈,不细心检查,那完了,勉勉强强的80分试卷发下来,我相信你一定会悔不当初,那么细心一点不就可以避免问题了吗

你在绘画的同时,其实也在梳理着自己的内心,并且把自己的心情淋漓尽致的展现在画面上,甚至你还可以让看的人不知道是谁画的。在没事的时候,拿起画笔,随意画两笔,集中精神,一画就是一两个小时。不仅能打发无聊的时间,也能得到一种异样的满足。那么何乐而不为呢

你总有失望、发脾气、恼火、郁闷、悲伤的时候,你可以用画来宣泄感情,把你自身的感情宣泄在画纸上,会不会比大声吼叫、砸东西好得多呢 而且你画出来的东西不仅仅是表达了一份感情,更是一种艺术,你拿过去的画跟现在比,无论是超越了还是改变了,它都是你那一瞬间的思维,包含着你的心血。一幅画,是需要自己尽心去画,努力去画,无论你画的好看与否,你都尽力了。你不必感到脸红和羞愧。因为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审美角度,也许他觉得你的画难看,但是没准另一人会觉得你的画有创意。所以,画画不需要达到人人说好的境界,只要自己满意,别人怎么说和你完全没关系。

看着五颜六色、十分艳丽的色彩涂绘在画纸上,看到绚丽、璀璨的画作,你会不会感到惊艳 那是一种视觉上的享受,看到如此绚烂多彩的画面你会从内心中发出感慨,赞叹这画面是如何的美好。你会发现自己所理解的境界会更高层次一些。你将会被一种唯美的艺术氛围包围,你会慢慢发现自己能沉得住气了。学会稳重,会让你的人生变得不那么坎坷。

当你领悟到其中的乐趣时,你会发现你变得宁静,能多宽容别人了,宽容是一种美德。拥有它你会快乐很多,不必苦苦的钻牛角尖。心思比别人细腻一些,耐心比别人多一些,业余生活比别人丰富一些,内心比别人宁静一些,这些会让你在人生的旅途上虽然称不上一帆风顺,可它们会让你少走很多荆棘路,让你大多时候在平坦的大道上倘佯。你会享受绘画的乐趣,你会发现一些更有意义的事情,你可以避免一些没有必要的纷争。因为你知道虽然天空不会总是晴朗的,但是最起码你会拥有一份自己的专属天地,你会感觉到满足和喜悦。

我之所以榷美术影响人的一生》这个题目是因为美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的人生旅途会因为你学习绘画而变得平坦许多,所以学一学美术吧,无论你的绘画能力如何,学学总是好的。

学习美术新课标的心得体会

今天我参加了教育学院组织的美术新课标培训,由姬爽老师主讲,从中感受最大的是美育课改中的两大变革。一从单纯的美术技能训练到美术的人文教育。二 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能力。

美术课中的技能教育比较好理解和把握,而如何参入人文意识,在教学中应注意哪些呢?其实,人文性质就是美术课程的基本性质!美术是文化最重要的载体之一,不能脱离文化情景,美术作为人文学科的核心之一,凝聚着浓郁的人文精神,课程改革是让我们从单纯的技术传授转向关注人的理想、愿望、情感、意志、价值、道德、尊严、个性、教养、生存状态、智慧、美、爱、自由等等。通过美术教育,我们可以有效的促进形成和发展学生的人文意识。这首先我们就要努力通过各个方面的学习形成和发展自己的人文意识,丰富自己的人文素养,如果我们老师不具备人文意识和素养,就不可能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向学生进行人文素养教育,其实,不要将美术教育视为单纯的技术训练,不要将美术从丰富的人文背景中剥离出去,再次要高度重视美术作品的鉴赏,理解发掘人文内涵。这一活动一般在教学欣赏、导入上运用,在课堂中尽可能让学生接触感受最大限度的信息量,课堂中所学的任何东西,都应视为浩瀚的人文海洋中的几个小岛,通过这些小岛,他们接触的应该是人文精神的海洋。但在不同领域的学习过程中要注意时间的安排,在“造型表现”学习领域及“设计 应用”领域中不能放弃对学习技能的探究性学习及技能训练。

新课程的另一重大举措就是该以往的授之于鱼为授之于渔。转换课堂角色,改变往昔以师为主生为辅的教学模式为以生为主,师为辅的过程,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导地位。帮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自主,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和增强学生主体人格。而美术学科本身的性质决定了本学科更适合学生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我们首先要尊重和爱护学生,要承认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差异无好坏之分,它代表的是人的多样性,在课堂上,差异是一种资源,不同是一种财富,这在课堂交流讨论中得到了充分的运用。 当然,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并不是对学生的学习采取放任自由的态度,我们应该作为主导,起向导,顾问作用,指导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学习美术的体会

转眼间,我已渡过了七年的学习生涯,今年9月我也要上初二了。

在这七年里,我学到了许多知识,懂得了许多做人的道理,但最能影响我的还是美术这一门吧!

我从小就爱好美术,幼儿园时就已经开始接触它,学习它,当时老师都说我很有美术天分。我有没有美术天分我不知道,我只知道我很喜欢美术。

虽说如此,可是还是有许多人都反对我学习美术,他们都说学美术没用,应该学习英语这类有用的科目,将来才可以在社会上立足。不过,我坚持自己的主见,坚持自己的理想,我相信我将来一定靠美术而扬名立万,使那些看不起美术的人刮目相看!

说实在,美术对我的影响真的很大。可不是?因为美术,使我变得更有气质;因为美术,使我的内心变得安静;因为美术,使我变得更“美丽”。

从一年级开始,我就是老师“御用”的美术科代表,至今从未中断过。可是就有许多人跟我说“做美术科代没用”“做美术科代好惨”之类的话,但每次他们这样说,我 就当是一阵风从耳边吹过,我也并没有去反驳他们,因为我想用我的行动去证明----做美术科代一点也不可怜!

篇11

在重视了学生的学习之后,下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学习的有效性问题。通常说当学生有了学习积极性后,就有了学习动力,有了学习动力之后就要看学习的效果了。所以有效学习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中之重。而有效学习也还得从学生和教师这两个方面入手讨论。1.学生学习方面(1)明确学习要解决的问题明确学习方向是有效学习又一个重要方面。教师可以采取分发题目的方式,把学习要求都写在上面。学生打开题目就明确了任务,积极性很高。有的是全班统一研究一个题目,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研究。任务越明确工作效率就越高。所以有时候,开门见山地明确任务,也不失为一种明智的方法。(2)分享学习成果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心得,应和集体共同分享交流。相互取长补短也是一种重要方法。美术课也需要小组讨论,在经历了这个学习过程之后,学生的眼界将更加宽广,学习会更有方法,也会更有效果。2.教师教学方面(1)教师要有较高的美术素养俗话说得好:“要使学生有满杯水,教师必须有满桶水。”教师的水平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水平。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教师必须有很高的教学水平。(2)课堂中教师必须注重学生的学习教师的教学设计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围绕学生的学习开展教学活动,突出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习动力,在课堂里开展形式丰富多样的活动。要充分挖掘美术教育的有利因素,有的放矢地开展活动,真正做到使学生在愉快的活动中学到美术知识。(3)要有机地与其他学科结合起来实现美术课既学到美术知识,又学到其他学科知识。做到学科之间的互相渗透,在提高学生知识面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能力。教师也要学习其他学科教师的长处,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使多彩的教学手段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4)要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的教学设施使课堂丰富多彩,使学生置身于美术教育的良好环境中,不断地吸收美术知识和美术情操,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素养。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的发展,教学设施会越来越完备,因此,教师应不断地学习新的现代化的先进的教学手段,及时了解和掌握这些前沿科技,把它应用于教学中,使教学更加丰富多彩,使学生更加乐学,使教学效果更加突出。我坚信,只要我们努力,美术教育的明天会更加光辉灿烂。

篇12

正是基于艺术学习中理论学习的重要性,以及美术类学生的专业性和特殊性,中职美术学校开设美育课,在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教学态度和课程安排等方面,都应比普通中职学校的美育课程给予更足够的重视,有更高的教学要求。在教学过程中,笔者深感美育课内容的丰富性和综合性,给美育教学造成很大的难度。通过几年来的教学实践与探索,笔者认为,只有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结合,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美育课与欣赏课相结合

中职美术学校的美育课,是建立在学生对艺术、对美具备了一定的感性理解能力,有着较强的审美需求的基础上的。它要求教师必须运用系统、科学的方法,从专业艺术理论的角度准确地讲解美学知识,尤其是艺术美的相关问题。引导他们了解艺术的发生、发展、种类及各艺术门类,进而理解艺术家的创作,理解艺术作品,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将美育课与欣赏课相结合,在美育课堂上,将艺术欣赏的内容融合进去。一方面简明准确地讲解艺术理论,同时通过具体作品展示,结合艺术史的故事性、情节性,通俗易懂地讲授艺术问题,让学生轻松地理解艺术美,在情和境中提升自己对美的认识。

例如讲授《绘画美》这一章节,其中关于绘画的含义、特点、要素、分类等基本问题,学生早已在绘画训练中充分地接触和理解,课堂上只需简要概括归纳,就可一笔带过。讲授本节时,笔者将授课内容作了延伸,把讲课重点放到了对中外绘画发展历程的介绍,中西方绘画艺术特点的比较,分析中西方绘画风格形成的原因上;并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将中西方绘画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代表性画家及其代表作品,展示给学生观看,辅以说明解释,帮助学生了解绘画艺术的发展演变,从绘画的发展历史中,轻松地理解中西方绘画风格的不同是由于民族的文化传统、哲学思想和审美趣味的不同而形成的,并体会到了艺术创作扎根民族文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整节课避免了肤浅、重复,深深吸引着学生,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二、美育课与专业特点的结合

中职学校的美育课,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对美的认识,懂得什么是美,学会如何欣赏美,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美育课不能等同于普通文化课,要通过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灵活变革,避免抽象、空洞、照本宣科的理论说教,才能达到其教学效果。

结合我校造型艺术的特性,笔者将美育课同学生所学专业结合起来,适当调整了教学内容。如《艺术美》一章,是关于艺术各门类的介绍。备课时,针对我校专业设置的特点,笔者将教学侧重点放到造型艺术:绘画、雕塑、书法和摄影艺术的讲解介绍上,还补充了工艺美术、篆刻艺术和现代设计艺术等内容,其他艺术门类,如戏剧、舞蹈、音乐等,则只做简要介绍。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对每一门造型艺术学科,都要搜集大量的资料和图片,按其风格、类型或按其发展演变,整理制作成幻灯课件展示教学,鉴赏分析。学生从美育课堂上获得了与所学专业相关的丰富知识,结合自身的学习体会,加深了对专业的理解,体会到艺术创作的丰富内涵,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更加热爱所学专业。

我校地处工艺美术之乡――潮州。在美育课堂上,笔者特别为学生专门开辟一章,向他们介绍潮州工艺美术门类,把课堂镜头延伸到陈列馆、陶究所、实训基地等场所,参观优秀的地方工艺美术作品,探访作者艰辛的创作历程,了解现代工业化的生产流程。在这些熟悉的本土艺术和艺术家的精品杰作中,学生感受了艺术的精妙,艺术创作的魅力,也感悟到艰辛的学习能带来成功的喜悦,更从中受到启迪,激发起他们对学好专业的欲望和热情,也让美育课堂变得更丰富、精彩。这些教学调整和扩充,得到了学校领导和教研室的充分肯定和支持。

三、美育课与艺术实践的结合

艺术类中职学生,由于技能起点较低,使他们只有通过勤学苦练,取得一技之长,才能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占得一席之地;也由于文化基础较差,自然而然存在“重技能,p文化”的特点。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生的专业特长,以自愿为原则,让学生将自己在各个学习阶段的实践习作整理制成网页或幻灯,放到美育课堂上,运用美术理论基础知识,总结学习心得和创作体会,谈谈自己对艺术、对美的理解,展开讨论。学生在互相学习和探讨中,从自身的学习历程中,感性地体会艺术美、感受艺术美、理解艺术美。既总结学习经验,又尝试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创作问题,真正实现理论与艺术实践的结合,同时活跃了理论课堂,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到理论学习对艺术实践的重要指导作用,自觉重视美育课。

四、美育课与德育的结合

早在上个世纪初,鲁迅先生就提出,美育可以辅翼道德。这是因为,艺术求美,艺术的美能唤起人类美好的情感,艺术能解决人的情感问题。美育课堂,正是培养学生美好情感的途径之一。

篇13

二、构建新的美术通识课教学模式

面对高校美术通识课普遍课时少、一般大学生又缺乏美术基础的实际矛盾,我们选择了利用乡土人文景观资源,以构建学生实践创造能力为主、边做边学的综合美术创作教学方法。这让不具有写生基础的学生一开始就较快地进入我们所倡导的重过程、重行动,以创造为主的美术学习,把专业技能掌握与创作、综合运用结合起来,这种互相融合的创作与技能训练,会使学生在动眼、动脑的认知训练和动手、动口的实践过程中,更快地懂得艺术与技术的不同之处,开阔他们的艺术创作视野,培养他们的艺术创作修养,积累他们的艺术创作经验。在此基础上,加快形成非专业学生的艺术诸元素的应用经验和形式美构成能力,如对构图、形体、黑白、色彩关系、疏密、点、线、面的处理能力等。创作课强调美术与社会生活的联系,重视培养学生们的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我们期盼用全面综合的美术教育手段,去提高学生富有创造性的、积极的认知、动手技能和情感体验水平,使他们内在发展需求与美术学习相吻合,从而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这一教育目标的实现。

三、美术通识课创造性思维的本质特征

结合美术通识课的特殊要求,笔者着力把激活学生的创造力作为教学重点,把创造性思维的本质特征——标新立异,具体运用到美术创作的各步骤与各阶段学习实践中,结合各个环节中的问题与困难,通过美术教学平台,贯通与开发学生的认识方法、思维方法、实践动手方法、解决问题能力和表达他们情感的能力。因此笔者在教学中充分鼓励与肯定学生表现出来的任何有个性的想法与做法,在形象思维与创造中,发现与张扬每个学生的天性与爱好,用平等、民主、协商的态度,营造创造性思维发挥的教学氛围,积极与学生切磋、讨论,解决碰到的各种问题,想方设法让学生逐渐认识自我的价值,鼓励学生自信,充分发挥自身无穷的潜力与智力,和老师共同努力,实现美术创造的成果。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激发学生“标新立异”的创造力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选择本地人文景观,突出美术课程“视觉直观”的特点与优势,强调“开眼”“开心”的艺术学习方法

我们学院地处珠江三角洲腹地,是典型的南国水乡景观。我们可以把学生从苦读多年的书斋带到水乡深处,带到既熟悉又陌生的桑基鱼塘,“小桥流水人家”的景色之中,这样他们满眼都是富有人文景观的教学环境,处处都有新鲜生动、无限多样的创作原料,无疑会使学生美术写生的情绪高涨。但是,作为美术通识课程的组成部分,自愿报名参加学习的学生实际都没有受到专业写生绘画的训练,面对崭新、陌生的美术创作课,学生难免既缺乏方法又有点紧张。为此,教师应先在校园内做大约十课时左右写生技能的练习铺垫,着重教学生“开眼”的线描写生方法。面对没有美术基础的学生,虽然他们在美术技能上如一张白纸,但是只要善于调动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培养他们学会“开眼”的观察方法,也能让他们画出新颖、别致的画。在教学中,老师要特别强调用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为基础,引导他们客观地看待周围的物象,提倡独立思考和认知,让他们各自选择喜爱的景观,注重每个学生的差异,充分尊重学生用新的角度和方式看待平凡事物。特别带学生到水乡写生的时候,更要保持这种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创意,通过写生手段提供教育机会,来帮助与鼓励学生形成独立的、积极的认知能力,让学生非常自主地看待客观景物,培养他们敢于形成自己创新画法的行为。

老师让学生各自学习运用唯物主义观点看自己喜欢的、画自己看到的,甚至想到的物象。他们绘画表达时,要完全自我地、自由地画出来。对处于这种敢于“开眼”状态的学生,老师的任务是肯定与表扬,让他们“开心”,更有信心地去画。老师要让学生了解到只有“开眼”,才会“开心”,也才能“开心”。我们要关注和突破这个重点,对提高艺术创作质量和效率,用美术发展学生认知智能,促进学生形象思维能力与创作主动性可以起到重要的、示范性的作用。由于非专业学生没有美术专业学生的清规戒律,在老师的“开眼”“开心”教学氛围的引导下,学生容易形成自己的个性想法以及他们喜欢的写生画面。至于他们的技法教学问题,通过多次下水乡写生,可以逐渐提高。通过写生,学生也为创作积累了很多不同的视觉表达的原始素材。同时,学生在写生过程中,用美术的手段,培养了唯物主义认识观,也容易理解那些观察、选择、思考等知识创新的道理。在贴近生活的过程,学生们了解到了社会的实际生活情况,陶冶了学生的情感。

2.下乡写生后的专题座谈,有益于师生互相交流“开眼”“开心”的学习心得

回到学院后,我们采用讲下乡心得体会的方式召集同学座谈,总结所见、所闻、所感。他们可谈与美术创作有关的专业内容,也可以联系写生谈社会、政治、哲学、经济、文化、科学等。在让同学们互相讨论的过程中,老师也会乘机从画写生入手,谈“开眼”“开心”在知识学习过程,艺术与科学的方法过程,艺术与哲学的过程,艺术与人文创造过程,艺术与人生过程的同样重要意义。让学生在民主的气氛中自由畅谈,让学生在深入生活中“开眼”后,不仅画得“开心”,而且在课堂中要谈得“开心”。如何把“开眼”的写生画,变成“开心”的创作画,是老师要具体解决的一个棘手的教学问题。如何把“开眼”“开心”的艺术过程,迁移到做人、做事,以及贯通到求学基本能力的学习过程,是老师想追求的教育目标。

3.选取“开眼”的写生素材,构成“开心”的艺术画面

和每个同学讨论“开眼”后的写生,分析素材,找到每个同学最“开心”之处,并让他们形成最有画趣的画面,或每个画面最“开心”的部分,然后各自“搜尽奇峰打草稿”。对没学过画画的同学,只要让他懂得动手画画就是独立观察的个性反映过程,他们的画面自然会产生很新鲜的、富有创意的画法与画面形式效果。老师要有意识地鼓励学生,肯定与保持学生们各自表达出来的差异和特点,让学生们得到赞扬后,“开心”地画,自由地画,这就是在培养学生形成创造力的教学氛围。可惜我国艺术教育不太重视保护学生的个性,特别是美术教育,往往教出来是千人一面,没有差异,画得像一个老师画的,越教越没有真正意义的创新,越没有创造力。

其实学生有无穷的创新潜力,关键在于老师怎么引导、肯定、保护。我们的校园艺术创作为什么是闭门造车?为什么有人感叹创作上“江郎才尽”呢?关键就是师生不去体验与深入生活的大课堂,寻找挖掘艺术创作的源泉,体会人民的感情和生存现实。学生深入生活写生,通过自己独立思考、取舍后,可以形成很多“开心”的画面构图,有的同学还创造一些不太可能的、耳目一新的形式与构成,这是学生敢于突破陈规,从新的角度和方式处理平凡景物的富有创新性的具体成果。这就是艺术创新的思维过程,是艺术培养、启发人的创新精神、认知方法、过程的学科优势。在教创作的全过程中,对学生不断出现的阶段性困难与疑问,教师应及时加以引导和帮助,但是,要提醒自己保护学生色彩组合的创新、技法处理与形式的创新、情感表达的创新。例如版画创作,要放手让他们处理形,用什么色彩、采取什么处理手段都可以由他们自己做主,老师只是起引导的作用。

四、争取社会教学资源参与美术通识课教学

1.邀请专家进行指导,寻找差距

鉴于笔者所在院校是综合性的高职院校,建校时间短,美术师资、经验等方面比较欠缺,而美术创作仅仅是大学生选修的通识课程。要搞好校园高雅文化,做好人才培养方式的探索,肯定不能仅仅依靠校内资源,而要积极主动争取借用校外社会教学资源,获得各方面专家和教授的指导和帮助。我们主动邀请省级、国家级著名专家学者如广东著名版画家郑爽教授、现任广东省美协主席许钦松老师,请他们给同学们上课。他们的讲话与评述,指出了今后“开眼”“开心”努力的方向,以及现今艺术上存在的诸多问题,这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提升了课堂教学的成效,鼓舞了学生的自信心,进一步推动了校园文化的学术氛围。

2.积极参与高层次展览,进行学习对照

学生的作品要推向社会,进而影响社会,服务社会。其中重要的途径就是参与高水准且影响大的国家级与省级展览。一是我们看重展览的社会影响,二是看重展览的专业性与公平性,三是有助于学校整体提升教学效果,有助于提高学生课外投入的积极性。这给师生带来了挑战性和竞争性,将有利于师生的教学打破课内、课外的时空,打破院内、院外限制,有助于检验学院校园文化实践的水平。将课堂教学效果放在国家级、省级的竞争平台上,借鉴其他专业院校、专业团体的不同艺术思维与艺术方法。从学生角度讲,利于他们在更大的舞台上,通过竞争激励自己,逐渐树立自信心,走向艺术创作前沿。从老师角度讲,他们可以总结“开眼”“开心”方法的体验和感受,以及由“标新立异”带来的创造成就感。他们可以参与展览竞争,感受到学术和专业要求的高度,体验到创作过程的艰辛与突破的快乐,肯定学习创作的过程与方法。

笔者认为面对普通大学生的美术通识课教学,要真正以艺术学习为手段,突出学科人文精神育人与创新育人的优势,追求辩证唯物主义认识与实践方法的应用,重在培养学生做人、做事及艺术创新、科学创新的能力。这是当今时代对高校美术通识课改革和发展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