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工程技术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1.2化工工程技术实训基地的建设特点
1)实训过程中要具有专业基本技术技能应用的真实性。操作训练按照企业对学生未来专业岗位群对基本技术技能的要求设置。
2)技术要求方面要具有专业领域的前瞻性、先进性。使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学到和掌握本专业领域先进的技术和工艺路线。
3)内容安排上要具有综合性。通过实训掌握本专业的核心技术和技能,得到基本能力、基本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全面培训。
4)环境和总体设计上兼具有社会开放性。不仅承担本院的基本技术技能实训,而且能承担各级各类职业技能的社会培训任务。
5)积极创造条件,开展高等职业教育的科学研究和专业技术应用研究,努力实现产、学、研相结合,在开发推广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6)实训基地要不断充实与改进培训内容,改革培训方法,培养学生职业技术技能及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1.3化工技术实训基地的基本功能
1)承担学院的高等职业学历教育和社会非学历教育的职业技术技能培训任务。社会培训的主要对象的定位在将来在企业生产一线从事生产工作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即二类人员(化工工艺技术人员、化工总控工操作人员),四类岗位(生产操作岗位、DCS操作岗位、生产工艺岗位、环境监测工位)。培训内容将根据陕西石油化工、精细化工等技术密集型企业生产技术对技术应用性人才的需求,按化工行业基本知识技能、化工各个单元操作、化工过程仿真控制操作等方面的开展实训。基本能够满足石油化工、煤化工、精细化学品、轻工、日化的岗位培训要求。
2)开展专业技术技能鉴定考核工作,并进行专业研究、技术开发、生产及新技术的应用推广等。逐步发展为陕西乃至周边地区培养高等职业教育人才的实践教学、职业技术技能培训、鉴定考核和高新技术推广应用的重要基地。“化工技术实训基地”的实训内容包括:①化工工艺流程类的技能实训。②化工计算机仿真操作实训。③化工单元操作实训。④化工单元拆装实训。
2建设安排及实施
此次改扩建重点项目为化工仿真实训室和化工单元操作实训室两个项目。化工仿真实训室目前拥有仿真用计算机100台套,软件有早期的单一设备仿真操作以及成套的工艺操作。本次扩建拟再购置尿素工艺、煤气化工艺、均苯四甲酸二酐合成工艺、丙烯酸甲酯工艺等最新版仿真软件,进一步丰富实训内容;同时,考虑到火炸药生产现场安全的特殊要求,计划与兵器第805厂、兵器第845厂及东方仿真软件公司联合开发两套火炸药生产工艺综合仿真软件,解决学生火炸药生产技术等课程仿真实训需要,军工企业员工相关岗位岗前培训的需要。化工单元操作实训室主要是在原有实验设备基础上添置大型可DCS远程操控的精馏、吸收、传热、干燥及萃取等实训设备,以及石油化工、煤化工等化工生产工艺仿真模型。扩建后的工程技术实训基地包含仿真实训室、单元操作实训室、管路拆装室、化工设备(泵及换热器)拆装室。可满足优质专业核心课程《化工单元操作技术》的项目化教学及实训,满足化工总控工、化工工艺试验工中级工至技师的职业技能培训及鉴定,以及对周边企业员工进行工艺操作等岗位的培训工作。
3基地建设对青年教师的培养
化工工程技术实训基地不仅满足学生的培养,其功能定位还应包括对青年教师的培养。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实训基地建立了有效的保障制度:①建立导师负责制的培养制度。青年教师成长有专门的“导师”负责。安排青年教师助课、答疑、讲解习题、评卷试卷、指导实验等基本教学环节,熟悉教学内容。②制定长期的培养培养计划。积极提供机会鼓励青年教师进修学习,提高专业理论水平和学术水平,并支持青年教师积极参与国内的学术活动交流。加强知识的交流,防止知识的僵化。③为青年教师提供下工厂、企业进行职业技能实践锻炼提高的的机会。培养教师的动手能力和科研能力,并学到一定的教学经验,较好地承担高职教学工作,使其尽快成为“双师型”教师。同时带动中青年教师参加各类实践环节,坚持教学科研并重。④建立青年教师考核制度。导师不定期地听青年教师讲课。坚持定期开展教学内容和方法的研讨活动;培养青年教师树立热爱学生、热爱教学、热爱教育事业的思想;由导师对青年教师进行考核指导。
篇2
在农田水利工程中应用砖衬砌矩型防渗渠技术,可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可以降低农田灌溉的需水量,避免在农田灌溉的过程中出现水资源浪费问题,实现对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优化配置,从而达到节约用水的效果。在农田灌溉中应用砖衬砌矩型防渗渠技术,还可以降低渠道塌陷的概率,可以提高渠道抗冲击能力,有利于延长渠道的使用寿命。防渗渠可以改变水的流速,可以提高灌溉的效率,有利于为农作物生长提供充足的水源,帮助农作物更加健康的生长。砖衬砌矩型防渗渠技术施工成本比较低,在应用的过程中,可以降低灌溉的成本,提高农田水利工程的经济效益,从而改善农民的生活。
3农田水利中的砖衬砌矩型防渗渠工程技术
3.1清理平整
在农田水利灌溉工程施工前,首先需要做好清理平整工作,施工人员需要对渠道周围的杂草以及杂物进行清理,还要保证施工场地的平整性,这样才能保证后续工程项目的顺利进行。在农田中如果杂物的数量比较多,而且不好清理,施工单位可以利用挖掘机进行平整,可以在其他地区购买优质的土质进行填充,在这一过程中,一定要保证施工场地的清洁性,这样才能保证砖衬砌矩型防渗渠工程项目施工的安全性,在清理的过程中,需要同时做好平整工作,这样可以保证砌砖工程项目的顺利进行。
3.2施工工作
3.2.1找平弹线。砌筑前,先在基础上用水泥砂浆找平,然后根据龙门板上的轴线定位打或用轴线控制点弹出轴线、边线。
3.2.2摆砖样。在放好线的基面上按选定的组砌方式用干砖试摆,核对所弹出的轴线,边线等是否符合砖的模数,以便借助灰缝进行调整,尽量减少砍砖,并使砖墙灰缝均匀,组砌得当。
3.2.3砌筑。砌筑时为保证水平灰缝平直,要挂线砌筑。一般可在墙角及纵横墙交接处按皮数杆先砌几皮砖,然后在其间挂准线砌筑中间砖。砌筑时宜采用“三一”砌砖法,即一铲灰、一块砖、一挤揉。如采用镜灰法砌筑,铺灰长度不得超过750mm。
3.2.4砖砌体的质量要求及保障措施。
1)横平竖直,即要求砖砌体水平灰缝平直、表面平整和竖向垂直等。为此,要求砌筑时必须立皮杆数、挂线砌砖,并应随时吊线、直尺检查和矫正墙面的平整度和竖向垂直度。
2)灰装饱满,砌体灰缝砂桨的饱满程度直接影响它的作用和砌体强度。因此要求砖砌体书平和竖向灰缝砂浆应饱满,实心砖砌体水平灰缝的砂浆饱满度不得低于80%。
3)错缝搭接,砖砌体的砌筑应遵循“上下错缝,内外搭砌”的原则。其主要目的是避免砌体竖向出现通缝,影响砌体的整体受力。
3.2.5抹面。抹面是砌筑的最后的一道工序,具有保护墙面和美观的作用。当砌筑结束后,需用水泥砂装在墙体的两侧均匀的涂抹。涂抹的越平整就越有利于灌溉水在渠内的流淌。
3.3养护
当上述工作都完成后,就表明该项工程已经初步完成了。此时对防渗果的保养护理工作就变得尤为重要了。在常温条件下用适当的材料(如草帘)搜盖在已完成的工程表面并进行适当浇的水,维持2-3d。养护期间,切忌随意翻动覆盖在表面的材料,确保工程的养护效果。
3.4质量检查
在工程的施工过程中要不断地进行检查:最初要对砖的质量进行检查,在各阶段施工过程中也要检查施工的质量,最后当养护工作结束后也要进行最后的检查并对其验收评定。检查工作一定不能马虎,对于在检查时发现的问题要及时的解决处理,确保工程能够顺利的进行下去。
3.5砖衬砌矩型防渗渠采用的新工艺
当前对砖衬砌矩型防渗渠运用的工艺大体上有两种改进方式:
1)对砖的用料进行改进,像利用已有的工业废料进行再次利用的节约型砖、运用新型高分子材料制造的新型砖等。这些砖绿色低碳环保,符合当今社会的发展方向。
篇3
1.实践教学环节设置较少
目前,我校工程造价专业《工程技术经济》课程的设置中只有课堂教学部分,实践教学包含在课堂教学内容中。没有设置课程实训和毕业设计这两个实践环节,而在课堂教学中的实践环节大多仅局限于习题练习与少量的案例分析,与实际的工程经济分析内容脱节较多。没有课程实训及毕业设计这两个实践环节的设置,使学生学过理论基础知识之后,不能将理论更好地运用到实践中去。并且在毕业的时候,有可能会对工程技术经济所学的内容产生遗忘。
2.实践教学课时不够
该课程课堂教学总共48课时,其中理论教学课时数为32课时,实践教学课时数为16课时,16课时的实践教学大多为前面理论教学的习题练习。并且由于总共的课时数只有48学时,因此在工程技术经济教学内容上,只能够将前面的现金流量分析、方案评选、盈亏平衡分析、敏感性分析等基础内容介绍完,后面的财务评价内容以及可行性研究部分的内容。只为学生进行介绍性的讲解,实际练习内容较少。学生综合运用理论基础知识,进行整体项目的财务评价以及项目的可行性研究练习分析较少。
3.电子表格EXCEL软件运用不够充分
工程技术经济包括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其中定量分析占主要部分。在定量分析中,工程实际的经济分析都有可能会用到Excel软件来处理函数计算及数据整理,其实践操作过程都离不开Excel软件的运用。但是在该课程中,由于教学条件有限,只注重理论部分的教学。对于Excel软件的操作运用,并没有给学生进行详细的讲解,而只是做概要的介绍。很多学生对该软件不熟悉、不熟练,甚至有些学生根本不会运用Excel软件进行经济分析。因此,造成了该课程与实际运用有一定的脱节。
二、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措施
为了提高工程技术经济课程的教学效果,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该课程的实践环节设置改革迫在眉睫。针对上述分析的实践环境中存在问题以及多年工程技术经济课程教学的经验,建议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步骤来进行实践教学的改革。
1.增加多样化的课程实践环节
首先,增加课程课堂教学的总课时数,及其中实践环节课时数。课堂教学课时,由以前的48课时增加为64课时,增加财务分析及可行性研究等方面内容的讲解。并搭配进行案例分析及习题练习,使学生能够在课堂教学中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其次,由于前面分析本课程没有课程实训、毕业设计这两个实践环节。因此在以后的教学计划中,应考虑增设这两个实践环节。通过课堂教学、课程实训、毕业设计这三个环节,循序渐进强化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2.在课堂教学中融入案例教学分析
本课程的案例教学非常重要,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再适当增加实际案例,进行启发式教学。将前面所学的现金流量分析、方案比选、盈亏平衡分析等分散的理论、公式,融合在一起通过案例的方式进行表现出来,并进行综合练习。并且可以在案例中引入Excel软件的应用讲解,向学生演示怎样整理基础数据,怎样处理基础数据。并通过基础数据编制相应的计算表格,将各种表格联系起来进行计算。最后,通过案例教学重点考察学生对工程项目经济效益评价的方法的实际应用能力。
3.在实训环节中加强Excel软件应用
定量分析是工程技术经济在工程实际运用中的一个重要特点,它包含了大量的函数模型及经济技术指标的分析计算。而Excel软件强大的函数与数据处理功能,正好能够完成工程技术经济定量分析这一任务。并且能够构建直观简明的计算表格,将各个表格通过数学公式及模型联系起来,对项目的经济分析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本课程的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将Excel软件的基本操作向学生讲解。并且通过课程实训环节,将课堂教学所讲解的Excel内容进行强化练习。例如,在课程实训环节中,设计相应的综合练习,让学生运用Excel软件自己构建计算表格,练习资金时间价值的计算、运用软件函数计算NPV、IRR等经济指标、通过函数的计算绘制盈亏平衡图及进行敏感性分析的计算,并在Excel软件中绘制敏感性分析图,最终完成一个项目的综合的财务评价。由此使学生在扎实理论基础上,能够正确运用Excel软件来强化实践操作。
4.在毕业设计环节中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
可行性研究是工程技术经济的重要内容,可行性研究报告是从经济、技术等方面对项目可行或不可行做出的评价,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是将所学的工程技术经济内容进行融会贯通。在毕业设计中,增加学生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内容,主要考察学生对工程技术经济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学生对理论的实践运用的综合能力。由教师提供一定的建设项目资料,由学生自行进行项目实地调查,项目预测分析,收集项目相关经济分析基础数据。再将搜集到的资料结合Excel软件进行分析汇总,构建经济分析表格、模型。最后运用Excel计算出建设项目相应的经济指标,并进行归纳、总结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从而将书本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充分地与实践结合,为将来进入工作岗位并且顺利上岗奠定扎实的基础。
三、结语
工程技术经济课程的教学环节中,实践教学虽然非常重要。但是我们也必须认识到,实践教学必须在掌握基本理论的前提下才能进行。因此,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并且各个实践环节还要循序渐进,相互配合。这样才能达到提高工程技术经济课程的教学的效果,满足工作岗位的需求。
工程技术经济学论文范文二:工程技术经济课程实践教学改革
一、课程实践教学现状
1.实践教学环节设置较少
目前,我校工程造价专业《工程技术经济》课程的设置中只有课堂教学部分,实践教学包含在课堂教学内容中。没有设置课程实训和毕业设计这两个实践环节,而在课堂教学中的实践环节大多仅局限于习题练习与少量的案例分析,与实际的工程经济分析内容脱节较多。没有课程实训及毕业设计这两个实践环节的设置,使学生学过理论基础知识之后,不能将理论更好地运用到实践中去。并且在毕业的时候,有可能会对工程技术经济所学的内容产生遗忘。
2.实践教学课时不够
该课程课堂教学总共48课时,其中理论教学课时数为32课时,实践教学课时数为16课时,16课时的实践教学大多为前面理论教学的习题练习。并且由于总共的课时数只有48学时,因此在工程技术经济教学内容上,只能够将前面的现金流量分析、方案评选、盈亏平衡分析、敏感性分析等基础内容介绍完,后面的财务评价内容以及可行性研究部分的内容。只为学生进行介绍性的讲解,实际练习内容较少。学生综合运用理论基础知识,进行整体项目的财务评价以及项目的可行性研究练习分析较少。
3.电子表格EXCEL软件运用不够充分
工程技术经济包括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其中定量分析占主要部分。在定量分析中,工程实际的经济分析都有可能会用到Excel软件来处理函数计算及数据整理,其实践操作过程都离不开Excel软件的运用。但是在该课程中,由于教学条件有限,只注重理论部分的教学。对于Excel软件的操作运用,并没有给学生进行详细的讲解,而只是做概要的介绍。很多学生对该软件不熟悉、不熟练,甚至有些学生根本不会运用Excel软件进行经济分析。因此,造成了该课程与实际运用有一定的脱节。
二、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措施
为了提高工程技术经济课程的教学效果,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该课程的实践环节设置改革迫在眉睫。针对上述分析的实践环境中存在问题以及多年工程技术经济课程教学的经验,建议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步骤来进行实践教学的改革。
1.增加多样化的课程实践环节
首先,增加课程课堂教学的总课时数,及其中实践环节课时数。课堂教学课时,由以前的48课时增加为64课时,增加财务分析及可行性研究等方面内容的讲解。并搭配进行案例分析及习题练习,使学生能够在课堂教学中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其次,由于前面分析本课程没有课程实训、毕业设计这两个实践环节。因此在以后的教学计划中,应考虑增设这两个实践环节。通过课堂教学、课程实训、毕业设计这三个环节,循序渐进强化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2.在课堂教学中融入案例教学分析
本课程的案例教学非常重要,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再适当增加实际案例,进行启发式教学。将前面所学的现金流量分析、方案比选、盈亏平衡分析等分散的理论、公式,融合在一起通过案例的方式进行表现出来,并进行综合练习。并且可以在案例中引入Excel软件的应用讲解,向学生演示怎样整理基础数据,怎样处理基础数据。并通过基础数据编制相应的计算表格,将各种表格联系起来进行计算。最后,通过案例教学重点考察学生对工程项目经济效益评价的方法的实际应用能力。
3.在实训环节中加强Excel软件应用
篇4
1.2虚拟工程技术应用过程
利用虚拟工程技术进行设计的时候,基本上都是依据产品的生命周期进行分析的。所以,在设计的时候,需要依据客户提出的相关建议和需求进行分析,明确产品的主要性能和实际使用功能,然后在利用虚拟工程技术进行相关的设计,利用虚拟加工进行产品的生产,如果能够符合客户实际需要,就可以进行实际生产,一旦出现问题或者不符合客户的要求,需要进行及时修改模型,然后进行相关理论计算、实践推理以及循环修改等,保证能够符合实际规范和要求,然后利用计算机进行优化设计。在设计相关零件的时候,应该具有一定的专家系统,依据不同的设计规范和特点得到不同的数据特征,从而建立符合实际情况的模型,形成相应的零件元模型[2]。然后在模型的设计前提下,进行分级和分类,利用一定的理论和推理得到相应的产品。在进行虚拟工程设计的时候最主要的就是设计产品模型,在设计的时候出现不同的领域,所以,应该依据不同的类型建立不同产品模型,保证产品虚拟模型具有一定的意义和作用。
2虚拟工程技术的机械虚拟样机技术在机工程设计中的应用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出现了一种新的机械工程设计技术,虚拟样机技术,是利用计算机技术逐渐发展和更新的一种辅助计算机机械工程技术,虚拟样机技术也可以被叫做机械系统动态仿真技术。相关设计人员在计算机上设计一定的模型,然后合理的进行一定的动态分析,不断改进技术和设计方案,利用数字化模式来合理代替物理样机。使用这种虚拟样机技术可以很好的降低成本,有效增加产品的性能以及产品质量,得到最符合实际的设计方案,所以,在技术刚刚发展起来的时候,就已经得到各界的关注和重视,很多大型企业也开始逐渐使用这种技术,对于企业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具有一定的意义。在设计机械工程的时候,适当的使用计算机仿真技术,可以有效的建立各种模型,包括加工零件的方式、加工零件的顺序、选用的工装以及参数、连接件具有的连接性以及运动性。数字化虚拟样机实际上是一种全新的管理和设计方式[3]。机械虚拟样机是一种在三维CAD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技术,三维CAD是一种可以进行自底向上、自顶向下的造型模拟设计方式,能够进行仿真装配,结构分析以及仿真运动等很多比较困难的过程,保证设计更加合理。这种方式可以更加方便的联系CAE系统,适当进行合理的仿真,为设计提供一定的数据信息。依据UG、SolidEdge等作为基本设计平台,从而建立一定全参数三维模型。适当的分析零件的有限元和模拟整体的运动性,利用虚拟化机械技术完善和实施,建立一套符合企业自身发展的三维CAD机制,从而可以有效的转变设计模式,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效率[4]。
3虚拟样机技术在机械工程设计中的优势
在机械工程设计的时候,虚拟样机技术具有一定的通用性,可以有效的解决设计中出现的困难问题。虚拟样机技术实际上是在动力学和力学前提下发展和创新的,是简化处理困难问题的有效方式。大部分的虚拟样机基本上都是利用代数混合方式建立的,可以简化复杂问题。虚拟样机可以由很多六个自由度来建立结构域,并且互相约束,具有一定的通用性,为建立不同种类的模型提供依据和条件。此外,虚拟样机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方便进行系统维护和建设,保证软件具有更高的后期处理作用。依据运动情况进行传统的机械分析,需要建立一定的模型,虽然没有多少步骤,但是由于会涉及很多方面的数据和运算,导致过程比较复杂,经常会出现错误,从而浪费大量的物力、人力以及财力,才可以保证具有一定的精确度[5]。使用虚拟样机技术,可以有效的降低人力、财力等的使用,有效的增加工作效率。在建立一定模型之前,可以利用计算机来完成数据的计算和求解,具有操作方便、精确度高的特点,提高了相关设计人员的创新能力,保证机械设计能够得到一定发展。传统技术会出现很多数据信息,需要具有一定的经验。而虚拟样机技术具有更加方便的计算优势,可以直观的展现计算结果和机械性能,保障具有很高的技术和水平。
篇5
在普通机床上加工零件时,一般是由工艺人员按照设计图样事先制订好零件的加工工艺规程。在工艺规程中确定零件的加工工序、切削用量、机床的规格及工具、夹具等内容。操作人员按工艺规程的各个步骤操作机床,加工出图样给定的零件。这样,整个零件的加工过程都是由人来完成。在由凸轮控制的自动机床或仿形机床上加工零件时,虽然不需要人对它进行操作,但必须根据零件的特点及工艺要求,设计出凸轮的运动曲线或靠模,由凸轮、靠模控制机床运动,最后加工出零件。在这个加工过程中,虽然避免了操作者直接操作机床,但每一个凸轮机构或靠模,只能加工一种零件。当改变被加工零件时,就要更换凸轮、靠模。因此,它只能用于大批量、专业化生产中。数控机床和以上两种机床不同。它是按照事先编制好的加工程序,自动地对零件进行加工。编程人员把零件的加工工艺路线、工艺参数、刀具的运动轨迹、位移量、切削参数以及辅助功能等,按照数控机床规定的指令代码及程序格式编写成加工程序单,再把这一程序单中的内容记录在控制介质上,然后输入到数控机床的数控装置中,从而控制机床加工。从零件图纸到制成控制介质的过程,称为数控机床的程序编制,即数控编程。数控编程是数控加工的基础,数控机床之所以能加工出各种形状、尺寸和精度的零件,就是因为有编程人员为它编制不同的加工程序。数控编程主要有手工编程和自动编程两类。对于简单的零件,通常使用手工G代码编程的方法;而对于复杂的零件,就常常借助于CAD/CAM软件自动编程。从零件图样的分析及工艺处理,数学处理和数值计算,编写程序清单,直到程序的检查和校核,均是由人工完成的,称为手工编程。异型轧辊作为非圆截面零件,由前一章分析可知,加工点计算复杂且繁琐,而且需要逐点计算各加工点的加工坐标,工作量大,显然不适用于手工G代码逐个加工点编程。
3自动编程
手工编程工作量很大,通常只适用于一些简单的零件。对于几何形状复杂或者编程量很大的零件,手工编程便难以胜任。正是因为这种客观上的需要,自动编程技术出现并发展起来。如今,自动编程技术已是数控加工中的关键技术。一般认为,凡是大部分或者全部采用计算机软件处理图形并由计算机自动产生数控加工程序的过程就可以称为自动编程。目前,图像交互式自动编程技术发展迅速,应用已经非常广泛。交互式图形自动编程系统采用图形输入方式,通过激活屏幕上的相应选单,利用系统提供的图形生成和编辑功能,将零件的几何图形输入到计算机,完成零件造型。同时以人机交互的方式指定要加工的零件部分、加工方式和加工方向,输入相应的加工工艺参数,通过软件系统的处理自动生成刀具路径文件,并动态显示刀具运动的加工轨迹,生成适合指定数控系统的数控加工程序,最后通过通信接口,把数控加工程序送给机床数控系统。这种编程系统具有交互性好,直观性强,运行速度快,便于修改和检查,使用方便,容易掌握等特点。因此,交互式图形自动编程已成为国内外流行的CAD/CAM软件所普遍采用的数控编程方法。交互式图形自动编程系统实现了造型—刀具轨迹生成—加工程序自动生成的一体化,它的3个主要处理过程是:零件几何造型、生成刀具路径文件、生成零件加工程序。
(1)零件几何造型
一般交互式图形自动编程系统都提供CAD设计模块,可以很方便地建立零件几何模型。除此之外,交互式图形自动编程系统还提供标准图形转换接口,可以通过导入、导出、转换等得到编程系统的图形格式。
(2)生成刀具路径文件
在完成了零件的几何造型以后,交互式图形自动编程系统便可以生成刀具路径,这一过程也常称为前置处理。其基本过程为:首先确定加工类型,选择加工部位,选择走到路线或切削方式;选取或输入刀具参数等加工所需的全部工艺切削参数;编程系统根据这些零件几何模型数据和切削加工工艺数据,自动计算、处理,生成刀具运动轨迹数据,即刀位文件,并动态显示刀具运动的加工轨迹。
(3)生成零件加工程序
这一过程也称为后置处理,其目的是生成针对特定数控系统的数控加工程序。每一种数控系统所规定的代码及格式不尽相同。因此,自动编程系统通常提供多种专用或者通用的后置处理文件。后置处理文件的作用即是将已成生的刀位文件转变成合适于被选择数控系统的数控加工程序。这些文件多数是开放的,编程人员可以根据需要对其进行修改。
4R参数编程
篇6
1.212脉动换流器
江门换流站采用的12脉动换流器是由两个6脉动换流器在直流侧串联而成,其交流侧通过换流变压器的网侧绕组并联。换流变压器的阀侧绕组一个为星形接线,另一个为三角形接线,从而使得两个6脉动换流阀的交流侧得到相位相差30°的换相电源。12脉动换流器由V1-V12共12个换流阀组成,在每一个工频周期内有12个换流阀轮流导通,它需要12个与交流系统同步的间距为30°的按序触发脉冲。12脉冲换流器的优点之一就是其直流电压的质量好,所含谐波成分少。其直流电压为两个换相电压相差30°的6脉冲换流器的直流电压之和,在每个工频周期内有12个脉动数,称为12脉动换流器。直流电压中仅含有12k次的谐波,而每个6脉动换流器直流电压中含有6(2k+1)次谐波,因此彼此的相位相反而相互抵消,有效的改善了直流侧的谐波性能。12脉动换流器的另一个优点是其交流电流质量好,谐波成分少。交流电流中仅含12k+1次谐波,每个6脉动换流器交流电流中的6(2k-1)次谐波在两个换流变压器之间环流,不进入交流电网,12脉动换流器的交流电流中不含这些谐波,有效的改善了交流侧的谐波性能。
1.3换流阀
换流阀作为“心脏”存在于直流输电系统中,江门换流站换流阀采用400+400kV配置,0-400kV为低端阀厅,400-800kV为高端阀厅,当直流输电线路电压升至800kV时,高、低端阀厅同时投运,如果任何一个阀厅出现问题,另一个桥可在400kV的电压下继续运行,此时输电线路电压为400kV。每个12脉动桥包括2个串列的6脉动桥。每个6脉动桥包括3个200kV直流电压的双重阀塔,每个双重阀塔由2个单阀组成,单阀由2个晶闸管组件组成,每个双重阀塔包含4个晶闸管组件。一个晶闸管组件包括两个阀段,每个阀段由15个晶闸管单元、一台阀电抗器(限制晶闸管开通时电流突增和关断状态下瞬态dU/dt)、一台均压电容(均衡阀塔内电压、为RPU提供电源)组成。一个晶闸管单元包括晶闸管、TVM、直流均压电阻(均衡晶闸管上的电压)、阻尼电阻(减少阻尼电容和电感引起的震荡,承担阻尼电容电流)、阻尼电容(吸收晶闸管关断时的冲击电压)等元件。
1.4阀基电子(VBE)
阀基电子(VBE)设备:对换流阀晶闸管进行触发与监视,将各阀连接至控制和保护系统,包括晶闸管控制与监视系统(TC&M)模块,光发射和接收模块,控制保护恢复模块(RPU),电源模块和接口。晶闸管控制与监视系统(TC&M):接收来自极控制盒保护的信号,将这些信号转换成触发晶闸管的脉冲和对每个阀段内的控制脉冲,这些脉冲通过光发射板或RPU接口板转换为光脉冲,通过光缆送到每只晶闸管和RPU。光发射板:从TC&M接收信号,将其转换为触发光脉冲。光接收板:接收每个TVM的回报信号,将信号传送到TC&M系统。晶闸管电压检测(TVM):检查晶闸管的闭锁能力、检测晶闸管能否开通、检测晶闸管导通结束时刻、检测晶闸管的过电压保护电路是否能够正常工作。反向恢复保护单元(RPU):每个阀段有一块RPU板,RPU板串联到阀组件均压电容上,RPU板工作电源取自均压电容两端,晶闸管关断且处于反向恢复时,VBE发送信号,如果RPU监测到阀段上正向电压的上升速率超过允许值,就会向该阀组件中的MSC发出触发光脉冲,控制阀段内所有晶闸管的导通。多路星形光耦合器(MSC):每个晶闸管组件安装有一台多路星形耦合器MSC,MSC包含两个单元,一个单元对应一个阀段,MSC接收三路激光二极管发出的光脉冲,并均匀发送到与其相连的光触发晶闸管。
篇7
2输变电工程技术向智能化的发展趋势
2.1智能化工程管理系统在输变电工程中的应用智能化工程管理信息系统是实现输变电工程管理的智能化、系统化、实时化、统一化管理,它对输变电工程施工的安全性、可靠性,提高工程效率,降低施工成本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智能化工程技术管理信息系统能准确计算工程各个环节数据的计算,还能对工程进行智能化管理,比如工器具管理、工程流程管理、工程安全管理、工程进度管理等,可使输变电工程管理高效化、科学化,有利于缩短施工周期,降低造价成本,提高工程安全,保证施工企业综合效益。
2.2智能化工程技术在输变电架线中的应用智能化工程技术是输变电工程今后发展的必然趋势,由于传统的工程技术管理的方式和方法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化输变电工程建设,时代的发展,要求输变电工程向智能化、集成化和软件化方向发展,这样,很大程度上提高作业效率和施工安全性,实现工程机械智能化,将工程施工作业调整为智能化施工系统,实现智能化作业,开启智能化输变电工程新技能。
2.3智能化工程技术在输变电工程后检测维修中的应用饱和盐密技术是一种智能化工程技术,它利用光传感器对输变电设备绝缘子进行盐密在线实时监测的一种技术,这种监测系统是由传感器对线路的绝缘子污秽现象进行数据采集并传送到控制中心进行数据处理分析,并准确检测绘制污秽区分布图,由维修人员进行现场维护。饱和盐密技术由数据监测终端和数据监测中心两部分组成,是一种智能化大范围远程分布式严密实施监测系统。智能化工程技术节约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有效地防止污闪事故的发生,目前该技术已经被各大电力公司广泛采用。
篇8
1.2安全监测阶段
此阶段高层建筑的兴起,时基坑的开挖程度达到15米甚至更大。与此同时,相关理论技术水平的发展,使人们逐渐意识到施工工序的影响,于此同时,监测技术水平的提高,为了保证基坑安全,开始了基坑监测技术,预测事故的发展,此阶段基坑工程技术积累的大量的开挖经验和监测结果,为以后的工作提供了积极的参考。
1.3技术跃升阶段
此阶段的进步主要来自先前的工作经验和监测结果,研发了相关的软件进行分析,其中有限元软件的开发推动了基坑工程案例分析的极大进步,同时,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极大发展,对基坑数据的分析也越来越准确,同时能够进行合理的模拟,使基坑数据的理论指导更为准确。但是,值得提出的是,由于设计经验的不足,相关的设计参数并不准确分析精度有待提高。
1.4环境保护阶段
此阶段的开挖深度更大,范围更广,所以对周边的环境条件要求也更为苛刻,对环境的保护也越来越重要。基坑时空效应理念的提出,是人们对基坑周边环境的保护上升了一个高度。根据基坑的条件进行合理的开挖,充分利用时空效应进行作业。时空效应的考量,对基坑的设计和施工有了更好的指导作用。
2深基坑工程技术的特点
2.1深基坑工程技术的综合性较强
深基坑工程技术包括岩土分析,结构建设等过程,知识面较广,涉及工程地质,结构力学,环境工程等多门学科,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技术。前期设计和施工需要考虑多方面学科因素,涉及范围广,程度深,需要各专业领域配合完成。
2.2深基坑工程技术与其他因素有很大的关联性
深基坑技术不仅仅考虑建设范围本身的施工条件、工程地质等,更需要考虑的是周边的建筑物、环境、地下管线等因素。牵一发而动全身,其他因素条件直接影响深基坑的建设。
2.3深基坑工程有较强的时空效应
时空效应是指当基坑开挖后,上方的土方被挖掉,基地土方被卸荷,使其产生了应力释放,从而导致地基土方变形隆起。所以在基坑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基坑工程的时空效应,特别是一些复杂土质,如软粘土的时空效应。
2.4基坑的支撑体系复杂
随着城市建筑的高层化,基坑的深度也越来越大。基坑的开挖长度和宽度有可能达到数百米,基坑的复杂程度直接影响着支撑体系的难度。
2.5基坑的施工难度大
首先基坑的施工要考虑土层的位移沉降对周边建筑,环境和地下管线的影响。其次基坑工程的施工周期都比较长,降雨,废物堆放等问题对基坑的稳定性有着直接的影响。最后,基坑工程师一项复杂的工程,施工过程需要打桩、挖土、浇灌等工序的相互制约和影响,增加了相关协调工作的难度。
3深基坑工程技术存在的问题。
3.1设计不合理
深基坑工程设计阶段的不合理主要体现在基坑工程结构选型的不合理,土压力计算模型不准确,综合因素考虑不全面等。举例来说,基坑支护的方法较多,但各种方法都有其独特的优点和缺点。在设计计算时要全面分析,考虑到各种不同条件下的施工状况,结合相关的经验,进行综合分析。
3.2施工过程中问题严重
(1)不能对基坑施工中的地下水问题进行很好的处理。地下水问题的处理是基坑施工中的主要难题,尤其是沿海等高水位地区,地下水的处理根据地区的不同而不同,如何有效的处理地下水是深基坑工程成败的关键因素地下水的的处理主要是降排水,解决土层上部的治水和疏排雨水关键在于排水,而降水主要包括喷射井点降水的方法。同时,地下水的降低带来的问题是引起地面的沉降,这直接对环境造成了恶劣的影响,所以如何处理好深基坑中的地下水问题是深基坑工程的技术关键问题。
(2)信息化程度不高。深基坑工程地质条件的复杂性,直接导致设计阶段的预测和计算的不准确。此外,深基坑工程的成败不仅与前期设计有关,而且与建设施工过程中的安全监测息息相关。深基坑工程的安全性主要的保证就是对基坑的安全监测。基坑事故发生前都会有预兆,通过安全监测可以有效的对事故进行合理的判断。通过信息化施工不仅可以优化设计方案,确保基坑的安全,还能建立基坑的动态信息,建立采集修正的动态过程,从而实现最佳工程的目的。
4深基坑工程的研究热点和发展展望。
4.1深基坑工程的研究热点
(1)土层性质研究。土层性质研究一直是深基坑研究的热点,当今的主要研究热点有以下几个方面:陈永福、曹名葆和曾国熙对土体在卸荷和再加荷等过程中的性能研究。侯学渊、刘国彬对上海软粘土的几种卸荷应力进行相关的路径实验。魏道垛、高大钊基于上海软土力学性状的工程实践的经验和研究成果和对上海软土的工程特性作了综述。时蓓玲根据基坑位移监测资料,建立了土体的三元件粘弹性本构模型。
(2)基坑支护。基坑支护设计是基坑工程的主要研究热点,基坑支护体系中主导型的结构是传统的排桩支护。此外还有地下连续墙技术,但该技术的的造价高,施工设备以引进为主,造成了该方法的不能普及。而逆作法技术也仅在少数基坑工程中应用。近年来,支护体系开发越来越多,新体系主要有逆作拱墙技术和喷锚土钉技术。此外,对排桩帽梁和内支撑设计也有所创新。基坑支护工程的另一项技术是地下水控制,当今的防控地下水技术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为帷幕型,另一种是帷幕和封底复合型。
(3)基坑变形。基坑变形主要包括围护墙体变形,坑底隆起等。目前基坑变形技术主要是采用M法和有限元的方法惊醒变形估算。此外为了提高估算的准确性,现今的预测模型主要以BP人工神经网络为基础实现对基坑变形的非线性预测。
4.2深基坑工程技术的发展展望
(1)对排桩、地下连续墙应力变形的精确计算。目前的模型,很难反应其空间效应,今后的技术热点要放在三维计算程序上。
(2)对时间效应的精确计算。对围护墙变形的时间效应进行深入分析和理论计算,对深基坑支护技术的提高意义重大。
(3)对支撑体系在不同环境下的温度应力和收缩应力进行研究改进。将支撑影响因素尽量全面化。
(4)在建筑密集型地区进行基坑建设时,要考虑对基坑建设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基坑建设会引起周边建筑的沉降,应该进一步提高如何计算和控制周围地面沉降的研究程度。
(5)今后基坑支护的主要发展方向是地下连续墙两墙合一的逆作法,目前在此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需要进一步的提高。
(6)人工神经网络对解决岩土工程分析十分有效。后续要加大对神经网络算法的优化。
篇9
(2)对于一些复杂地质环境中进行水平井和复杂结构井的研究仍需要不断地进行研究。
(3)继续完善对深部的调剂技术。
(4)提高低渗透油田的产量以及不断完善完井质量。
(5)降低对地面集输系统的成本。
(6)开发和使用采油基础应用的有关软件。
(7)加大对弱冻胶调驱技术的研究。
2我国采油工程技术发展趋势
随着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信息,生物,纳米技术等高新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快速发展,将为整个石油行业的快速发展创造一个全新的高新技术,其发展方向如下:
2.1生物工程技术。生物技术产业涉及医药,食品,环保,能源等领域。据估计,生物技术产业的市场容量大约是10倍,如果21世纪是信息产业市场,未来十年将是生物技术产业的时代。随着老油田,油田废水处理的含水上升的越来越多的问题,要积极探索生物污水处理技术,为油田废水处理技术的新保证。可以预料,随着生物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生物工程技术将在强化油采收方面发挥显著积极作用。
2.2信息技术。在传统行业中,石油行业是首先使用计算机的应用程序的,在IT行业中具有最高的依赖。在计算机的早期发展中,在石油勘探数据处理和解释生产工程是与计算机连接在一起的,成为了信息时代的主要用户。目前,信息技术在生产工程的应用和发展是一个多结构域,多层次的,它包含了一些关键技术,如:盆地模拟,地震成像,油藏模拟,虚拟实现技术,过程模拟,实现优化等等技术。
2.3纳米技术。由于小尺寸效应,量子尺寸效应和宏观量子隧道效应的纳米颗粒,等等,使得它们的磁,光,电,和常规的材料的敏感区域表现出不同的特性,在有磁性材料,电子材料,光学材料,高密度烧结材料,催化,传感和增韧陶瓷等方面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同时,纳米生物技术是一个涵盖生物,化学和物理超越集成技术领域,可以学习这一技术以帮助清理石油管道和地下堵塞以及防沙固沙处理,甚至清除原油的形成流动路径,以提高地层流体的能力。
2.4特殊岩性的采油技术。随着油田勘探开发的深入,也呈现多样化的趋势,特殊岩性的采油也应该得到发展,以满足实践的需要。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泥岩裂缝、火成岩等特殊岩性油藏被发现,在该类油藏的采油技术上要发展防膨压井液、深穿透射孔等技术,再根据测试取得的资料对地层进行相应的处理后进行开发。
篇10
渠道防渗工程不但减少渠道渗漏损失、节省灌溉用水量、有效地利用水资源,降低灌溉成本,提高灌溉效益,而且还可以提高渠床的抗冲能力,防止渠坡坍塌,增强渠床的稳定性,提高渠道输水能力,防止渠道长草,减少泥沙淤积,节省工程维修维护费用。灌区渠道下部土层为含砂透水层,渗漏严重,采用土工膜防渗措施,预制混凝土板作为保护层,取得了良好的防渗效果。
1.2灌区雨水集蓄利用工程
杭埠河灌区水资源量有限,不能满足灌区用水需求,灌区管理部门想方设法多渠道开辟水源,最大限度地合理利用水资源。根据灌区的地形条件,雨水集蓄利用工程非常适合灌区灌溉发展。舒城县地处江淮之间,大别山东麓,地形复杂,山、丘、岗、库、圩兼有。舒城县在历史上水旱灾害频发。勤劳的舒城人民在与大自然抗争中,建有与都江堰齐名的汉代水利工程七门堰、世界第一人工土坝龙河口水库、千米飞虹将军山大渡槽、世界三大灌区的淠史杭水利工程杭埠河灌区等。全县现建有水库122座,其中小(I)型水库5座,小(II)型水库117座。排涝泵站70座,装机112台,6666kW,小水电站46座,装机59台,20080kW,设计年发电量7000×104kW·h。主干渠3条,其中杭北干渠长68.9km,舒庐干渠36.15km,杭淠分干渠12km,666.667hm2以上支渠22条,支渠、斗渠、农渠长4070km,有效灌溉面积4.333×104hm2。全县还有200km2以上的中小河流7条,内河14条,大山塘17500口,引水堰坝200多处,有效地解决了水资源紧张的状况。
1.3灌区的喷灌工程
喷灌是发展经济作物种植的一种非常好的灌溉方式,能达到增产增收的良好经济效果。它对地形、土壤等条件适应性强,与地面灌溉相比,大田作物喷灌一般可省水30%~50%,增产10%~30%。铺设喷灌固定总干管11条,总长度14.5km;铺设喷灌固定干管42条,总长度47.0km,将对灌区实现有效的控制。总干管、干管以及地埋竖管均采用HDPE管,HDPE管材水流阻力小、流率高、耐候性优良,不能被细菌及菌类腐化,运输安装方便、成本低、保养费用低的特点。
1.4灌区的移动软管
喷灌支管为地面可移动聚乙烯软管,采用平移的方式进行作物喷灌。支管可通过快速连接接头与竖管连接,支管上每隔18m安装一个高压喷头进行喷灌。干管固定,支管移动,这样可大大减少支管用量,从而使得单位面积投资仅为固定式的50%~70%。采用这种喷灌方式既能满足作物喷灌要求,又能节约大量的投资。
2对杭埠河灌区节水灌溉的特点分析
2.1利用多渠道开发杭埠河灌区的水资源
灌区水资源比较紧缺,对雨水以及回归水灌区采用“长藤结瓜”的形式最大限度地加以集蓄利用,多方面开发水资源,有效解决了灌区水资源不足问题。同时,修建的蓄水池可以接纳区间排水以及区间降水径流,可使弃水、渗水与跑水回归利用,基本实现灌溉期零排放。
2.2节水灌溉工程技术运用
任何一种节水灌溉类型都有自身优缺点,都有其适用条件。杭埠河灌区根据自身条件,因地制宜,采用了多种节水灌溉工程技术措施,每年节约用水30%以上。
2.3灌区喷灌大大减少了占地
采用部分骨干渠道加半固定式喷灌系统,较之自流灌溉不需要大填方,减少占地,降低技术难度,方便工程使用,可减少占地60%,减少投资50%以上,大量节约了水资源,提高了灌溉水生产率。
2.4灌区多种喷灌模式并存经验
灌区大部分作物采用可移动聚乙烯软管喷灌,还有小部分作物采用小型卷盘喷灌机,有利于灌区进行两种灌溉模式的比较分析,总结节水灌溉经验,完善灌区灌溉模式。
篇11
二、凡公共绿地,居住区绿地、单位附属绿地等各级各类绿地及景区内具有引导游览、组织交通、构成园景功能的道路应遵守本规程,同时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强制性标准的规定。
三、原则上参与创城的工程所有园路应具有完整的设计图纸。对于工程量较小,不影响创城验收的园路其设计文件可以适当放宽,但是必须能有效指导施工。
四、园路设计可选用标准图集,并结合现场实际情况,予以综合补充和修改。
五、园路建设应体现功能、景观要素,使其在引导交通的同时具有观赏价值。
六、园路线形应流畅、优美、舒展。断面形式、尺度、路面材料的质感、色泽等应与周边环境协调。
七、在建造园路时,应切实保护原有树木和植被。对确需破坏的植被和树木得到有关部门的批准。
八、园路路径布局合理,弯曲道路应采取适当措施,避免游人走捷径损坏绿化。人行道路与机动车道交接部位应设置路障防止机动车破坏行人园路。
九、园路路形及道路宽度、转弯半径等应合理、适用;园路建设时应考虑园灯、坐椅、排水等要素,园路尽量采用自然排水或明沟排水。明边沟应按设计要求施工。可采用混凝土、块石、石板、软石等材料砌筑,明边沟底不得低于附近高水位。
十、园路纵横坡应符合设计要求,主干道应设置无障碍通道。设计无要求时横破2%---3%,主路纵坡宜小于8%,支路和小路,纵坡宜小于18%横坡,纵坡超过15%路段,路面应作防滑处理;
十一、园路基层设计要区分人行道和机动车道,对通行1、5吨以上的机动车道和停车场要按照市政道路设计或参照有关图集。
十二、园路基层设计宜采用透水透气的砂、石等材料,除机动车行车道外尽量不采用混凝土基层。园路基层必须压实并符合设计要求。如遇软土地基,应进行补强处理。
十三、园路路面应耐磨、平整、防滑、适用、美观。除起装饰、点缀作用的线条等部位,不应使用光滑面层。面层材料宜选用当地材料,充分体现自然特色,面层图案应丰富多样,避免单调乏味。
十四、园路路面设计可结合我市常用的路面用材合理确定,通常园路路面(地坪)可分为下列几类:
1石质路面(地坪):如石板、块石、条石、片石、石板嵌草、石板软石等。
2混凝土路面(地坪):如普通混凝土划块、斩假石、混凝土预制块铺装、混凝土预制块嵌草等。
3鹅卵石路面
4各类行道砖铺路(地坪)
5花街铺地路面(地坪):用小青瓦、砖和碎缸片、碎瓷片、碎石片等。
6陶制品路面(地坪):如广场砖、地板砖铺设等。
7混合路面(地坪):用多种路面材料,经设计组合而成的路面或地坪。
8使用功能有特殊要求的园路,如老年漫步径、健身道、盲人道等,应按功能要求使用相应的路面材料。
9其他路面。
十五、路缘石安装其色泽、尺寸等应与路面协调并符合设计要求,无缘石路面应作好周围土体保护,防止水土流失、污染路面。
十六、施工单位园路施工时应作好充分的施工组织工作,确保工程质量符合有关要求。
十七、园路工程、地坪等应在主体工程、地下管线工程完工后,方可进行施工。
十八、施工时应严格执行材料进场验收制度,进场材料未经验收不准使用。有些对环境景观效果影响较大的材料要经上级有关领导批准。
石板、块石、弹石、侧石的强度、色泽和加工精度均应达到设计及要求。棱角应完整、无翘曲。
十九、施工过程中有关单位和部门应加强施工质量的监督管理,力争创造精品工程。工程施工过程中有关责任单位应认真执行工序验收制度,未经验收不准进入下一道工序。
二十、施工单位在施工前应进行施工放样,经有关单位和部门验收后再大面积施工。有些对环境景观效果影响较大的部位,其施工放样要经上级有关领导验收。施工放样尤其应注意交叉路口,不同材质的路面结合处等特殊部位。
园路交叉口及二种不同路面材料衔接点的放样,面层铺设以主路优先,次路服从主路为原则,应注意标高和坡向,防止积水。
园路放样时,应尽量利用自然地形,减少踏步,减少土方挖填。
二十一、园路铺设时结合层应密实、牢固。如发现结合层不平,应取出路面材料,以结合材料重新找平,严禁用砖、石材料临空填、塞。
卵石面层施工,在基础层上浇筑后3—4天方可铺设面层。卵石要求质地好,色泽均匀,颗粒大小均匀,粒径3—5cm为宜。基础层上的粘结层以厚度为5cm的1:2砂浆为宜,卵石在水泥砂浆层嵌入应大于2/3,并应竖向排列不得平铺。要求排列美观,面层均匀高低一致,面层卵石无水泥浆等污染物。
大理石碎片、广场砖的铺砌,宜座浆施工,要求结合层密实,表面平整。特殊功能要求的路面应按设计施工,并结合相应施工规范的要求进行操作。
二十二、现浇混凝土路面及基层为混凝土的路面应合理留置伸缩缝,伸缩缝的留置不允许破坏观感效果。伸缩缝的留置距离按照设计文件执行,设计无要求时涨缝按30米,缩缝按6米。
混凝土表面如需做图案或压纹时,应在表面收水、终凝前划线或模压。
二十三、排水管道及各类检查井应按设计要求施工。井盖顶标高应与路面持平。
二十四、园路尽量不设置踏步,确需设置踏步时不应少于2步并符合以下要求:
1、踏步宽一般为30~60cm,高度以10~15cm为宜,特殊地段高度不得大于25cm。
2、踏步面应有1~2%的向下坡度,以防积水和冬季结冰。
3、踏步铺设要求底层塞实、稳固、周边平直,棱角完整,接缝在5mm以下,缝隙用石屑扫实。石料的强度、色泽、加工精度,应符合设计要求。
4、踏步的邻接部位,其叠压尺寸应不少于15mm。
二十五、园路施工完成后应作好养护、保养及成品保护工作。
二十六、园路工程完成后应及时组织验收,
二十七、施工过程中及工程验收后应按要求作好资料整理归档工作。
二十八、本规定同时适用于各类广场、停车场等。
附:园路面层有关检验标准
园林中园路铺装工程
质量标准:
1)保证项目
①.面层所用板块的品种、质量必须符合设计要求。
②.面层与基层的结合必须牢固,无空鼓。
2)基本项目
①.板块面层的表面质量应符合以下规定:
合格:色泽均匀,板块无裂缝、掉角和缺楞等缺陷。
优良:表面洁净,图案清晰,色泽一致,接缝均匀,周边顺直,板块无裂纹、掉角和缺楞等缺陷。
检验方法:观察检查
②.地漏及泛水应符合以下规定:
合格:坡度满足排水要求,不倒泛水无渗漏。
优良:坡向符合设计要求,不倒泛水,无积水,与地漏结合处严密牢固,无渗漏。
检验方法:观察和泼水检查。
③.踢脚线的铺设应符合以下规定:
合格:接缝平整,结合基本牢固。出墙厚度适宜。
优良:表面洁净,接缝平整均匀,高度一致;结合牢固,出墙厚度适宜。
检验方法:用小锤轻击和观察检查。
④.踏步、台阶的铺贴应符合以下规定:
合格:缝隙矿度基本一致,相邻两步高差不超过15毫米。防滑条顺直。
优良:缝隙宽度一致,相邻两步高差不超过10毫米,防滑条顺直。
检验方法:观察和尺量检查。
⑤.镶边应符合以下规定:
合格:面层邻接出镶边用料及尺寸符合设计要求和施工规范规定。
优良:在合格的基础上,边角整齐、光滑。
检验方法:观察和尺量检查。
3)各类路面的具体质量要求及允许偏差
一、混凝土路面工程
1、混凝土面层不得有裂缝,并不得有石子外露和浮浆、脱皮、印痕、积水等现象。
2、伸缩缝必须垂直,缝内不得有杂物,伸缩必须全部贯通。
3、切缝直线段线直,曲线段应弯顺,不得有夹缝,灌缝不漏缝。
4、混凝土路面工程偏差应符合下表规定。
序号
项目
允许偏差(mm)
检验频率
检验方法
范围
点数
1
厚度
不得小于设计
每块
2
用尺量
2
相邻板高差
3
缝
1
用尺量
3
平整度
5
块
1
用3m直尺量取最大值
4
横坡
±10且不大于±0.3%
20m
1
用水准仪具测量
5
纵缝直顺
10
100m缝长
1
拉20m小线量取最大值
6
横缝直顺
10
40m
1
沿路宽拉线量取最大值
7
井框与路面高差
3
每座
1
用尺量取最大值
二、路缘石安装工程
1、缘石应边角齐全、外形完好、表面平整,可视面宜有倒角。除斜面、圆弧面、边削角面构成的角之外,其他所有角宜为直角。缘石面层(料)厚度,包括倒角的表面任何一部位的厚度,应不小于4mm。
2、缘石必须稳固,并应线直、弯顺、无折角,顶面应平整无错牙,缘石不得阻水。
3、背后回填必须密实。
4、缘石安装允许偏差应符合下表规定。
序号
项目
允许偏差(mm)
检验频率
检验方法
范围
点数
1
直顺度
水泥砼
10
100m
1
拉20m小线量取最大值
花岗岩
5
2
相邻块高差
砼
2
20m
1
用尺量
石材
1
3
缝宽
砼
±2
20m
1
用尺量
三、广场砖和大理石(花岗岩)板铺装工程
1、铺砌必须平整稳定,灌缝应饱满,不得有翘动现象,面层与其它构筑物应接顺,不得有积水现象。
2、大小方砖表面平整,不得有蜂窝、脱皮、裂缝,色彩均匀、棱角整齐。
3、广场砖和大理石板铺装偏差应符合下表规定。
序号
项目
允许偏差(mm)
检验频率
检验方法
1
平整度
贝斯特砖
<5
每桩号(1点)
用塞尺量
大理石板
<3
2
相邻块高差
贝斯特砖
±2
40m
用
尺
量
大理石板
±1
3
横坡
±0.3%
每桩号(1点)
4
纵缝直顺
贝斯特砖
≤10
20m
大理石板
≤5
5
横缝直顺
贝斯特砖
≤10
20m
大理石板
≤2
6
缝宽
贝斯特砖
≤3
10m
大理石板
≤2
7
井框与路面高差
≤3
每座
4、广场砖和大理石板外观规格偏差应符合下表规定。
序号
实测项目
允许偏差(mm)
检验频率
检查方法
1
砼抗压强度
不小于设计规定
台班
检查试块试压报告
2
对角线
3
每100
块抽
10块
用尺量
3
厚度
±3
4
外露面
缺边掉角
贝斯特
<10不得多于1处
大理石
不得有损坏
5
边长
±3
6
外露面平整度
1
用水平尺、横塞尺量
四、卵石栽装工程
1、卵石的规格、颜色应符合设计要求。
2、铺装基层应牢固并清扫干净。
3、卵石粘结层的水泥沙浆或混凝土标号应满足设计要求。
4、卵石栽培大头朝下,埋深不小于2/3。
篇12
在实际工作中,施工现场内往往同时存在多个专业工程,其间在作业空间、人员、设施设备和材料等方面存在交叉使用的情况,非常容易发生互相抵触影响的问题。为保障各项工程都能顺利实施,加强各专业工程间的组织协调工作必不可少。进行专业工程协调,必须要围绕工程的质量目标,采取科学的管理方式与方法,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采取妥善周全的措施,防止因协调不良造成施工混乱。首先要保证施工设计的质量水平,避免因设计问题导致协调工作量无谓地增多。图纸会签工作是做好专业协调的重要环节,由于设计图纸包含多个专业的内容,由于设计人员对于非本专业的内容的不了解,设计图纸中各专业的衔接部位就有可能不够严密完整。图纸会签的作用之一就是查找出这些问题,并及时整改,保障图纸质量。另外,图纸会审与技术交底也具有各专业技术协调的功能。图纸会审会对各专业工程的交叉部分进行重点审查,查找深层次的问题,并进行整改。技术交底是通过让施工人员对设计意图有个全面清楚地了解,对施工过程的各个环节、工序的要求有个明确的认识,从而减少各交叉施工环节可能出现的问题。在进行技术协调管理时,要防止令出多门的现象,要统一调度、统一指挥,确保施工目的明确。为保障技术协调工作的有效开展,必须建立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用规范的制度来约束人员的行为,降低施工对人员配合的需求,减少管理难度。要组建项目管理领导机构,通过系统的管理机制对人员、设备、工序等予以实时调整,保障各工序施工顺利有序。
3 实施工程质量责任制
建立实施质量责任制,是提高技术措施落实效率,保障施工质量的有效手段。首先将施工任务和质量目标细化分解,层层落实到班组、人员,同时做好施工验收工作,对于不合格的施工工序,必须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在具体施工过程中,项目投资方和施工方要加大协调力度,明确划分责任区域,遇到问题及时处理,防止出现推诿扯皮现象。要杜绝形式主义,扎扎实实做好验收、审核、整改各道措施,力争通过严密的质量责任体系,将工程质量问题发生的可能性降到最小,对于发生的问题予以及时整改,消除不良影响。
篇13
在传统的齿轮冷精锻成形过程中,一直有着几大方面不足,即齿轮精度等级不够,致使齿轮使用时噪音大、寿命低;齿轮冷精锻成形载荷过大,该过程对设备要求偏高;齿轮冷静段成形所使用的模具寿命低、加工成本高。正因为齿轮冷精锻工艺中存在着相关问题,则需深入探究改善之方法,比如深入寻找更好的成形工艺,以有效改善齿轮的充填性、降低成形工作载荷以及提高模具的使用寿命等。目前国内对直齿内齿轮冷精锻成型技术所进行的研究和应用实践较多,但在直齿内齿轮冷精锻成形技术方面存在如下问题亟待解决:
(1)在出模方面,现有的直齿内齿轮不存在拔模斜度,导致出模十分困难;(2)在同心度方面,以空心坯料挤压内齿轮时,坯料上反挤出来的中心孔与其外圆的同心度无法完全吻合;(3)在精度控制方面,由于齿轮精度受到较多因素的影响,比如坯料尺寸、凸模、条件、模具出现磨损和弹性变形、凹模型腔形状等,使得齿轮精度不易控制;(4)在模具设计和使用寿命方面,直齿内齿轮结构本身的特殊性,使某些机器结构的直齿内齿轮经过冷精锻成形时对模具的设计提出了更为特殊的要求。此外,有些机器结构的内齿轮在冷态下锻造成形时载荷较大,造成了模具寿命降低,这成为直齿内齿轮精锻工艺不能实用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3直齿内齿轮冷精锻成形工艺的优化方案
针对当前直齿内齿轮冷精锻技术出现的问题,应积极优化和改善直齿内齿轮冷精锻成形工艺,其可选方案包括:
3.1贯通内齿轮冷精锻成形工艺
贯通内齿轮即内齿轮底部完全贯通,底面和内齿轮截面之间形状一致、不具备其他结构。单从制造工艺分析,贯通内齿轮冷精锻成形包含了挤压前坯料的加工、齿形冲头的设计、退料环结构的设计、坯料孔径的选择等多项工艺。若以数值模拟角度分析,则首先分析坯料孔径对内齿轮成形质量的影响,即通过轮齿成形的饱满程度评估齿轮冷精锻成形工艺;分析内齿轮模数对成形质量的影响,其中要把内齿轮面积划分为两部分,即齿形部分以及齿槽部分;分析冲头入口角对挤压成形力的影响,这主要因为冲头入口角在内齿轮挤压成形工艺中占据最重要模具结构参数的地位;分析冲头入口角对冲头承载的影响,以及有效齿高和摩擦的影响等。
3.2非贯通内齿轮冷精锻成形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