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高中体育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为实现这一教学目标,教师应该把教学活动的组织围绕在此基础上展开。特别是注重对田径这一项目的教学,发挥田径运动对学生体能训练的作用。教师可以制定分期计划,不一定要对田径教学进行一次性的课程,而是把田径教学贯穿在整个高中体育教学中,有计划的分期进行授课。如在向学生讲述田径基本技术和动作规范等前提下,可以把长跑和短跑项目分开训练,在每周的体育课前都组织学进行一定量的长跑训练,让学生的体能得到循序渐进的增强;而短跑则主要是在学生体能得到提高的基础上,进行爆发了的训练。通过这样有层次,有计划的分层教学,可以保证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提高。
而在体能训练的过程中,心理素质的训练也必须同时进行,唯此才能把握住"强调学生的整体身心健康水平的提高"这一教学目标的实现。
主要的方法可以采用竞赛形式,激发学生好胜心理,让学生在高强度体能消耗下,保持良好的竞争心态,增强心理承受力。此外,教师还可以采用梯度法,不断的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让学生从心理上获得自信,如长跑由800米到1000米,再到1500米,这样递进式的梯度教学也可以从心理上增强学生的信心。
2.教材突出技术点,强调锻炼的实效性
人的素质是个综合的概念,身体素质是人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和劳动技术素质的基础。离开人 的身体谈人的素质发展,在理论上是片面的,在实践中也是要失败的。新编教材以素质教育为指导思想,抓住 体育学科增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基本功能,把体育技术作为锻炼身体,提高人的身体素质(指身体机能、形态等 身体质量)的桥梁,在初中的基础上,提高了体育的技术要求。教材突出技术点,便于学生掌握,增强身体锻 炼的实效性。
体育教学中不能排斥运动技术,更不能一见到竞技技术的名词术语就认为是竞技技术。教材中出现的技术 与竞技运动技术有很大区别,即使是学习一些初步的竞技运动技术,其目的是用它来发展学生的身体,增进健 康、增强体质,而不是让每个高中学生都成为运动员,实际上也不可能都成为运动员。基于上述思想,教材中编写的技术不过分强调技术细节和面面俱到,而是突出"技术点",便于学生掌握运动项目的基本技术,更好 地指导自身体育锻炼,提高锻炼的实效性。
篇2
(一)创新教学环境,营造新的学习氛围
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教学环境和学习氛围对教育而言是很关键的。要是学生始终处于紧张的状态下,心理负担势必沉重,其创新的欲望和劲头就会被削弱,即使教师千方百计地弄出新花样,他们也不见得会接受。因此,要培养创新型人才,教学环境和学习氛围就必须进行变革、调整。比如,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但不应不假思索地否定学生异想天开的想法,反而应鼓励学生多角度地思考问题,表扬学生的创新性想法和行为,帮助学生在轻松、宽容的环境中养成求新、求变的思维方式和敢想、敢做的学习习惯。
(二)创新教学方法
在高中体育教学中,教师应摒弃传统的教学方法,积极采用实践操作、集体激发、问题探讨等有助于师生间、同学间互动的教学方法,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激发学生的挑战欲和创新欲。例如,游戏环节是体育课上最受学生欢迎的一个教学环节,教师在组织学生玩游戏前,可先将传统的游戏规则和玩法介绍给学生,然后让学生创造新玩法或者新规则,并将新玩法新规则应用于课堂教学,如此可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人性化教学
在教学中,由于学生的身体存在差异。即使是同一年级同一班级,学生的体质体能也千差万别。因此,教师在进行体育教学时绝不能“一刀切”,不能采用唯一评价标准来评价和要求学生,更不能不尊重学生,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否则会打击学生的自信,削弱学生对体育课的热情。例如,有的学生喜欢跳远,而有的学生则有跳高的天赋,教师在教学中就应针对学生个人的喜好和能力分别加以指导,重点培养学生该方面的技能。如果教师不尊重学生的意愿,强迫学生练习不喜欢的运动,或者忽视学生的天赋,让学生练习不擅长的运动,不仅达不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反而会扼杀学生的个性,最终失去教育的意义。学生的个性被扼杀,还谈什么创新?因此,教师在进行体育教学时要因材施教,开展人性化教学。只有学生的个体差异得到尊重,个性得到发展,创新教学才能落实,教学质量才能提高。
(四)循序渐进地教学
由于学生有不同的体育基础,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区别对待”,但教师在“区别对待”不同学生的同时必须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即教师要保证学生经过教学训练后,其体育素质较训练之前有所提高。比如,在进行跳高教学时,教师不能要求所有的学生一下全部跳过1.6米,而应根据学生的运动能力和身高提出不同的高度要求,并随着学生运动能力的不断提高,适度提高横杆高度,以此激发学生的挑战性,帮助学生发掘潜力。
篇3
1.不断转变体育观念,帮助学生树立终身体育思想
长期以来,高校以及教师都特别重视学生竞技体育项目的锻炼,这忽视了学生锻炼方法、锻炼习惯以及体育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当学生踏出校门后,他们就会将所谓的体育抛于脑后,也就是说学校所谓的体育教育实质就是一种终结性教育,当学生毕业后,体育学习也就终止了。为有效促进学生发展,教师必须不断地转变体育学习观念,帮助学生树立终身体育思想。首先,教师可以在授课时不断地向人们宣传终身体育教育的先关概念以及知识,让他们在课前能够对终身体育意识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其次,教师还要重视培养学生自我锻炼、自主学习的意识,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意义上的全身心投入到体育学习中去;再次,教师要不断地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对于学生的“突发奇想”,要正确地对待。
2.不断完善课程体育,积极更新体育教材内容
在我国众多高校,存在以下现象:只在大一、大二开设体育课,每个星期的体育课只有两个学时,这样的开课年限以及学时远远不能满足体育教学的实际需要。为此,本文提出应进一步的完善高校体育课程体系,对于其中存在的问题,要及时的给以解决,以保证学生体育学习的连续性,这既有利于培养学生不断锻炼的习惯,也有利于增强学生的重视体育学习意识。此外,学校应及时的更新体育教材的内容,建立一种以学生终身体育为主线的、灵活的、个性化的教材体系。最后,教师可以在教学活动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以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培养学生锻炼的习惯,最终提高学生的体育锻炼能力,为重视体育意识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3.不断丰富体育知识,提高学生运动技能
丰富体育知识,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方法。首先,应为学生创造学习体育基础知识的条件,具体包括人体的基本知识、体育卫生以及体育保健学等方面的知识,这有利于学生在未来的生活中运用这些知识指导自身的身体锻炼。其次,教师应不断引导学生掌握并了解相关的知识、理论以及技能,让学生学会将这些运用到体育锻炼的具体实践中去。学生的运动能力是指学生不断运动、不断练习、不断训练中所具备的能力,要想提高学生运动能力,就必须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具体做法包括以下几点:
(1)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他们能够进行反反复复的练习,最终掌握技能,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主动性;
(2)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增强学生学习的好奇心以及求知欲,让学生找寻到学习体育的正确方法;
(3)引导学生根据天气、器材以及地理环境等因素锻炼身体,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发展。
篇4
篇5
高中阶段的武术教学内容大都是一些简单常规的动作套路,但对于武术基础薄弱的高中而言,依旧会有一些困难,特别是面对那些动作比较复杂的武术套路。而分解教学和完整教学的合理适当运用能解决上述这些问题。先把一个复杂的动作分成若干个简单的动作,再让学生进行练习,学生熟练掌握每个动作的要领后,引导学生把各个动作连贯起来勤加练习。通过这样的方法,学生能较轻松地掌握一套复杂武术套路。但在这里应当加强后期完整教学,及时强化后期教学的强度,强调动作的连贯性,因为学生有可能把分解的动作视为一个完整的独立动作,这样就会破坏动作的完整性,影响武术教学效果。
(二)讲解、示范与教师领做相结合
讲解、示范与教师领做贯穿于整个武术教学过程中。无论任何形式的武术套路,教师都是先向学生介绍套路的基本内容,使得学生有个大概的了解和认识,然后逐步示范每个动作,强调动作要点,最后教师领做。经过几遍的练习后,安排动作比较标准的学生在前面带着大家做,在练习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及时纠正学生在手型、手法、步型、步法和基本动作的不规范。教师除了要言简意赅,语言简单易懂外,在示范和领做时要注意位置的选择,尽量不要产生盲区,或者不断地变化位置,以使每个学生都能看到。
(三)提早预防与及时纠错相结合
武术对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协调能力要求很高,所以动作不规范和不标准的事时有发生,对于这些问题,教师应采取提早预防与及时纠错相结合的方法加以应对。在武术的练习中突出动作要领,一旦发现手脚不协调或动作不规范要立刻给予纠正,这样就能避免错误的重复出现。一人动作出现问题了就纠正一人的,出现一个纠正一个,总之,有多少就纠正多少。因为学生一旦熟悉错误的动作,由于肌肉记忆,很难再纠正过来,就算纠正过来也将付出很大的代价。
(四)“高低”结合与“想练”结合
学习武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并且对体力的消耗很大。我们可以采用“高低”结合与“想练”结合的方式加以应对。“高低”指的上肢动作练习和下肢动作练习,对于上肢动作比较多的武术套路,可先把下肢的动作学会,然后再练习上肢的动作,过段时间后把上下肢的动作合到一起进行练习,直到达到技术要求。在学生休息的时候,引导学生对所学习的技术动作在脑海中过映,这样能加强对技术动作的记忆。而“高低”结合与“想练”结合不仅使学生劳逸结合,也将对教学效果带来积极影响。
篇6
1.全面锻炼学生身体,增进学生身心健康
在初中体育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生理机能、身体素质和基本运动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2.掌握体育的基础知识、技能,提高学生的体育意识和能力,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使学生进一步获得体育、保健的基础理论知识;
掌握从事体育锻炼、体育娱乐、卫生保健和其它社会体育活动的必要技术、技能与方法;
增强学生的体育、保健意识,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和爱好,提高学生的体育、保健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陶冶学生情操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教育,提高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
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创新、合作和应变能力,以及自立自强、坚毅勇敢、顽强拼搏和开拓进取的精神;
培养学生分辨是非的能力和文明行为,使学生建立健康的审美观点,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
这三项内容是高中体育教学目的的整体,它们之间是互相联系和融合的。高中体育教学目的是整个高中各年级、各项教学内容和教学管理、评估的出发点和归宿。根据高中体育教学目的,确定编选教材内容的原则,构建了各年级体育教材内容的教学目标和年级的教学目标。各项教材内容,按其特点,从简单到复杂,从易到难,提出了纵向发展的系统性和层次性。年级目标是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有关文化科学知识基础、身体的发展状况和掌握技术动作的水平,按年级层次确定了年级的综合目标。各项教材纵向系统的年级划分,将同一年级的内容归纳在一起,确定为年级的综合目标,其目标体系如下。
二、高中学生体育教学目的具体内容
高中学生的体育是高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学是学校体育的主要组织形式,体育教学目的完成得好坏,直接影响着学校体育目的的完成和教育方针的全面贯彻;也影响着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的优秀的新生和为国家培养优秀的劳动后备力量。
体育课程作为一个学科,同各种教学以及学校的各项教育活动相配合,共同完成高中的教育目的。
现对高中体育教学目的的三个方面,就自己的学习体会概述如下。
(一)全面锻炼学生身体,增进学生身心健康
在初中体育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生理机能、身体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这条目的,强调了“在初中的基础上”,说明体育教学目的的连续性,身体的发展不是截然分开的。同时也强调了“高层次的基础教育”在体育课程中和体育教学中的反映,要求全面地锻炼学生的身体,增进学生身心健康。
身心健康是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的意思。在有的人看来,往往把没有病视为健康的标志,这是传统的、很低的标准。没有病固然是健康身体的起码条件,但对一个身心健康的人来说,必须是健壮的同时还要具有健康心理。身体是否强壮,或体质的好坏,是由遗传和环境、营养、体育锻炼、劳动、生活与卫生习惯等所决定的。遗传是先天决定的,但不是固定不变的。营养、正常的生活制度、卫生保健措施,特别是科学的体育锻炼,会促进身体的健康成长。
高中学生处于青春期后期,向青年的过渡期,正是从身体的正常发育期,向健壮型发展时期。改善健康状况,增强体质(身心发展),仍然是体育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
1.体育锻炼与高中学生的生长发育在高中体育教学目的中,为什么仍提出正常发育的内容?人体从胚胎到成年,不仅表现在人体重量和体积的增加(即生长),而且构造和机能同时发生从简单到复杂的变化(质的变化,表现为发育),这种正向的生长发育的变化,在高中阶段并未结束。经常地参加体育活动,不断地促进各器官系统的发育,并使其强壮,对高中学生具有现实的意义和长远的意义。高中《体育教学大纲》的教材内容,选编相当数量的基本体操和基本活动,就是为了达到促进身体正常的、更好的发育所安排的。
2.全面发展身体素质和人体基本活动能力高中《体育教学大纲》的体育教学目的提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生理机能、身体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的要求,这里指的“进一步提高”是与初中相比较而言的。身体素质、基本的运动能力和生理机能之间的关系如何呢?身体的各种素质,其中包括速度、灵敏、力量、耐力和柔韧等主要素质(还应包括主要身体素质以外的一些素质)。身体素质是人体机能能力的表现形式,它是衡量一个人体质状况的重要标志之一。但是,这些素质又是在神经系统(大脑皮层)的指挥下,通过肌肉的活动表现出来的,也是内脏器官(特别是心脏、肺脏)功能的反映。其表现形式是人体的各种活动水平和能力(动作的质量),如跑得快、跳得高、投得远等能力的表现,虽然有技术、技能的问题,但其基础是身体素质水平的反映。
人体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人体内部各系统虽然都有各自的功能,担负着不同的任务。但是,它们之间并不是毫不相关的、孤立存在的,而是密切相关的。包括体育在内的一切生命活动,都是整个机体高度协调配合发展的结果。因此,从生理的角度来看,没有身体各器官和身体各系统的功能普遍提高,就不可能有某一系统的单独提高。只有在整体提高的基础上,才能有效地提高身体的总体水平。当然这并不否认某一活动器官的发展,也会起促进身体整个水平相对发展的作用。
3.提高学生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人的机体的发展与周围的环境有密切关系。生物体与生物环境相适应,这是一切生物(包括人在内)生存发展的基本原理。机体与环境的统一的主要表现之一,是机体对环境的适应。适应并不是消极的“迁就”,而是为了更好地发展。进行日光浴、深呼吸、游泳的锻炼,对寒冷和酷暑的适应,都是高中学生体育教学所追求要达到的重要目标。
4.要重视培养健康的心理新的健康观包括心理健康。为了完成某一身体活动的目标,例如,跑完1500米的全程,除了有良好的身体素质,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社会发展在各个领域人才的需求,对心理健康的要求越来越高。例如:航天飞行,几个人甚至一个人在宇宙度过相当长的时间,要经受难耐的寂寞;到南极考察要经受寒冷和艰苦的磨炼;一次又一次的科学实验;等等。这一切都与顽强的意志这种健康的心理有关。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标准都包括哪些内容呢?这是个比较复杂的问题,而且难用定量的量表加以评价,一般认为应包括以下几项。
(1)智力发育正常。正常的智力是青少年能够正常生活和学习的基本心理条件之一。智力发育是否正常,也是衡量心理健康的标志之一。
(2)人际关系的心理适应。这里讲的人际关系,就是个人与家庭成员、教师、同学之间能否建立起良好的关系。
(3)心理特点与年龄相符合。所谓心理特点与年龄相符,即心理特征的表现与同龄人是一致还是超常?高中学生的心理受年龄、社会、教育和家庭的影响,尽管不可能完全相同,但他们的心理状况正向成熟发展。为了当前的学习和未来的发展,顽强拼搏的精神,开拓进取的态度,同他们的思想有关,与心理发展也有密切关系。在教学活动中,从个体与群体的比较中,即可发现学生心理表现的异同,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
(4)行为协调,反应适度。青年的心理与其自身的行为表现应是和谐统一的。如果高中学生的行为表现仍十分幼稚或特殊的“老套”,都是心理不健康的反映。
(5)良好的情绪。青年正处于积极向上、朝气蓬勃、活泼愉快的时期,也正是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如果忧心忡忡、恐惧焦虑、心理压力很大,这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必然影响身心的发展。
通过体育教学,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活跃学生生活,培养他们生动活泼、顽强勇敢、坚韧不拔的精神是高中体育教学目的的重要内容之一。
(二)掌握体育基础知识、技能,提高学生体育意识和能力,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高中体育教学这一条目的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要使学生获得体育和保健的基础理论知识;第二,要使学生掌握体育和卫生保健的基本技术、技能,提高他们的学科能力;第三,对体育兴趣、爱好和体育意识的培养。从这条目的内涵来看,其内容是十分丰富的,我们必须对其内容有深刻的理解,它反映了结合高中学生的特点,体育课程的基础性和与初中相比的“高层次”性。
1.对高中学生体育基础知识的要求提高了
在本条内容中,理论知识用了“基础”,技术和技能用了“基本”,这两者是否有区别呢?这两个词在有的地方用法和意思是相同的,例如,作为一种事物的“根本”等。但严格的说又是有区别的,基础带有面的意思,如房基或打地基,只能说基础不能说基本。此外,基本又带有主要的意思,例如,“基本完成了……”,还含有没完成的地方。而基础是比较肯定的、必须具有的意思,一般与知识联系起来用,多用“基础”知识。
新大纲对学生体育基础理论知识的要求提高了,既考虑其基础性又提高了要求,主要围绕对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科学方法的运用,体育学科能力的形成与发展。理论知识不仅在课堂上集中讲授,而且在实践活动中,要结合操作方法、运动原理,向学生讲解。
体育基础理论知识,包括体育常识,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运动文化以及卫生保健知识。
2.重视体育基本技术、技能的培养和训练
学习和提高学生的体育运动技术和技能,是体育教学的目的之一,尤其是对高中学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有人认为体育课不必学习运动技术,只要活动起来,身体受到锻炼,精神得到满足,就达到了“体育的目的”。表面看来,这并没有什么大错,但是这里忽略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即活动或运动的合理性和规律性。我们都认为学校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不同,在体育教学中不一定学习过于繁杂的竞技技术和追求运动技术的细节,但是,只要参加体育运动,就有运动技术的问题。至于那种否定体育教学是一门学科的教学,把体育课降低为一般体育活动的思想,更没有正确认识体育作为一门必修课程的意义。
关于技术和技能的关系问题,这里需要进行一些解释,因为这两者是有一定区别的。
什么是技术(这里指运动技术),也可称为身体练习的技术、动作技术:是指在学习和练习动作时,所做的动作符合人体科学原理,能充分发挥人体的潜力,合理而有效地完成动作的方法。
什么是技能(这里指运动技能):是指学生按运动技术的要求,通过反复练习,较好地掌握了某种运动动作的方式,形成动作系统,并能充分运用自己的体力去完成,这即是运动技能的形成过程。
按心理学的解释,技能即个体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练习而形成的智力动作方式和肢体动作方式的复杂系统。
这里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技能是在已获得的知识、经验和技术的基础上,经过反复练习形成的。技能又分为较低级、中级和高级三个层次,高级的技能亦称熟练技巧。
只有掌握了运动技术和技能,经过反复练习,才能促进身心的全面发展。不学习技术动作怎么能运用技术进行反复的练习;不反复的练习怎么能形成技能,进而用以锻炼身体。参加体育锻炼促进身心发展的结构如下图式:
附图{图}
上图可以说明学习技术,经过不断的练习形成技能与促进身心发展的关系。对高中学生应在初中已学的基础上,对技术动作提高要求,并逐渐形成技能,提高锻炼身体的效益。
高中学生在强调对学生进行体育价值观的教育的同时,仍然要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和爱好,并形成良好的运动习惯。这里提出的“提高学生的体育、保健能力”,笔者体会是指体育这一学科的综合学科能力,包括掌握技术动作、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和自我设计、自我锻炼、自我调控、自我检查评价以及自我卫生保健的能力。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陶冶学生情操
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体育教学中始终应十分重视的教育目的。其中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是思想品德教育的核心问题。这一教育目的的实现是通过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潜移默化地渗透和行为指导进行的。还应把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提高到国家、社会对青年一代的期望联系起来,进而进行体育的价值观、人生观的教育。
社会主义教育是由我国的教育总目标和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需要决定的。当前体育理论界研究讨论的运动项目的目的论与手段论之争,同样涉及培养什么样人的问题。高中教育应通过各学科教学,进行基本观点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把学生和锻炼同自己的社会责任相联系。体育教材内容有理论有实践,包括体育的社会文化、生理和心理学知识、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和相关的操作技术与行为,都应以完成教育和体育教学目的为准则,脱离教育、教学目标,单纯把参与田径、体操、球类、民族传统体育、韵律操和舞蹈的“活动”作为终极的个人兴趣和目的,不符合我们社会主义性质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
体育教学是组织起来的班级集体活动。教学中因材施教,加强对教材内容的选择性,是在群体教育活动中进行的。我们要反对“一刀切”或“齐步走”,但这不是反对进行集体主义教育的依据。体育教学中的群体活动是本学科的特点,在体育活动中每时每刻都要发生人与人、即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联系;教学比赛中的个人与群体、这一小群体与另一小群体之间的较量;技术与战术的运用;等等。上述一切都是在充分发挥个人聪明才智和运动能力的同时与集体发生关系。发挥群体的作用,进行集体主义教育,不是限制学生个性的发展;同样,发挥个人的特长,重视个性发展,不是发展学生的个人主义。因此,对高中学生进行团结合作、互相帮助等优良品德的教育更应加强。
新大纲明确地提出了“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创新意识及自立自强、坚毅勇敢、顽强拼搏和开拓进取的精神”。这反映了教育改革培养目标的时代特征,对高中学生提出的自立、自强、勇于开拓进取的创造精神。这里特别值得指出的是关于“发展学生个性”问题。什么叫个性?通常是指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它是由人在适应或改变现实环境的活动中形成的各种意识倾向和心理特征的总和。但是,问题并不是这么简单,它是由多层次、多侧面结构复杂构成的整体。这些层次有:(1)能力——完成某种活动的潜在可能性特征;(2)气质——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3)性格——完成任务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的特征;(4)活动的倾向特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等。对于体育教学来说,发展学生的特长,是发展个性的一个方面,但不是全部,而且更重要的不是简单的结果,而是一系列的心理过程的动机、兴趣、理想、信念的倾向和完成“任务”的态度与行为。只有把发展学生的个性作为教育、教学目的重要内涵之一,才能有效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这就要求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当把学生视为主体,把教与学看成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不仅重视教师的教法,更要重视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学法。
怎样看待发展个性与群体教育活动的关系呢?有的人往往把发展学生个性与重视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对立起来,这是一个误区,这两者的关系是不矛盾的。社会观察和科学实验证明,离开社会群体,离开人际关系,个性是不可能形成的。个性属于社会范畴,它存在于通过个人与他人之间的关系,通过社会参与并与群体的人际关系表现出来的。“群体中的人际关系是以微观的形式而存在的,但它又受宏观的社会关系系统所制约的。”其基本图式是:
─────────
───────│在群体中通过交往而│──
│宏观的社会关系││││个性│
───────│形成的微观人际关系│──
─────────
参考文件:
1.《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
2.《九年义务教育初中体育教学大纲》
3.《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体育教学大纲》
4.《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体育教学大纲(供试验用)》
参考书:
1.《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体育教学大纲学习指导》,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2.王焕勋主编:《实用教育大词典》,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3.朱智贤主编:《心理学大词典》,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4.潘菽主编:《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版。
5.瞿葆奎主编:《教育与人的发展》(教育学文集之一),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6.陶景@①等主编:《学校体育大辞典》,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7.吕达著:《中国近代课程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8.[日]松田岩男著:《体育心理学》《中国大百科全书》(体育卷)编写组编译(内部参考)。
篇7
(二)终身体育理念的重要性
由于人的健康状态在一定条件下可转化。长期进行体育锻炼可以改变个人体质,锻炼可以使得身体素质强的人变弱,身体素质弱的人变强。由此可见,终身学习体育理论知识和贯彻体育锻炼才可以帮助高校生获得真正的健康以及体育精髓。高校教学的体制改革,建设校园基础设施以及增加师资力量,仅起外辅作用,最重要的还是由内而外,以终身体育理念作为教学理念,促使高校生能自主学习,有兴趣、有计划、有目的地实现终身体育锻炼。其次,高校生的学习任务重,身体素质的高低决定了学习和生活的质量。最后,终身体育锻炼有助于高校生长期保持体能,日益增强体质。因而,终身进行体育锻炼是提高高校生身体健康的有效方式,也是一种全新的高校体育教学理念。人体的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人要经历生长发育期、成熟期和衰退期。由于体育锻炼具有增进体质的作用,对人各个时期的身体健康都有积极影响。所以,高校发展体育锻炼要根据不同时期的人体特点提出相应要求。具体而言,一是生长发育时期要促进身体的正常生长发育;成熟期要保持旺盛的精力与充沛的体力;衰退期要延缓衰退。根据不同时期,不同的目标和要求,采取不同的体育锻炼方法,才能达到合理锻炼的功效。现代生活方式的变化可对人的健康带来消极影响。体力活动的减少,工作和生活的节奏加快,精神过度紧张,生活的不良习惯,食物摄取热量过多等变化,造成了高血压、心脏病、肥胖症等病患,严重威胁着高校生的身体健康。因此,贯彻终身体育锻炼理念是提高高校生学习和生活质量的有效方法。
(三)现阶段高校体育所存在的问题
高校体育的发展、教学体制、教学模式单方面要求高校生的体育成绩,过于重视体育动作的规范和运动技能的培养,盲目教学比赛,忽视了高校体育的教学目标。
1、缺乏教学理念
高效体育教师盲目追求体育成绩,对体育教学理念不加重视,导致终身体育理念不能贯彻,也难以实现教学质量。高校生步入社会必会承受就业与生活压力,因此,要有健康的体魄与强大的心理承受力。据调查,我国高校生的身体和心理素质有明显的下降趋势。并且高校体育教学目标不明确,不能帮助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理念。因此,高校体育课程单一枯燥,严重约束了体育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降低了高校生对体育运动的学习兴趣,致使高校生体育锻炼意识浅薄,造成对体育锻炼的轻视。可见推广终生体育是教学改革的重点。
2、缺乏教学条件
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到高校生的体能素质。高校的体育课程并未选择专业教科书,而是根据教师安排来进行体育学习。高校体育对体育锻炼的不重视,致使体育设备建设滞后,配套设备难以跟上教学需求,使得高校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受到影响。且由于我国体育专业的师资力量不足,难以提高体育教学理论水平和全新的教学理念。
二、终身体育与高校体育的发展
高校体育的发展目标就是要将提高高校生的全面发展体能以及良好的行为习惯,这并非一日之功,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也是培养了大学生体育意识及兴趣、强化体能和增强意志的学习目标。终身体育理念的提出在一定程度上配合了高校体育的全面体育教学,更诠释了体育乃持之以恒的运动精髓。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对体育认知的深化,高校体育围绕终身体育理念,开展体育教学工作,就是由被动转为主动,培养学生终身进行体育学习和锻炼的观念和习惯,并使大学生真正掌握终身体育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不再将体育锻炼流于形式,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国民普遍健身意识低下,体能不足的现状。此外。高校体育是高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终身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终身体育理念确定了高校体育的培养目标。因此,把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相链,就必须落实终身体育的教育思想,把终身体育纳入高校体育教学内容。
三、落实终身体育理念的教学改革
(一)学校方面
1、转变教学观念
教育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高校体育教学结果。因此,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必须对传统教学体制进行改革。高校开展体育教学活动应以培养高校生的终生体育意识为目标,体育教师应转变传统教学观念,将高校生视为教学主体,建立起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转变教学理念,提高专业素质,不能重成绩轻理念,要多注重高校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的内心建设为重点,不断对高校生进行终身体育的教学辅导。
2、转变教学模式
传统高校体育的教学方法单一陈旧。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发挥高校生的主动性,变被动为主动。将理论和实际有效结合,增加教学趣味,增强运动意识。首先,教学组织的形式应多样化发展。高校体育教师创新教学模式,加强拓展训练,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有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譬如多媒体设备等;充分利用专业教材落实高校生的理论学习,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不止进行场地训练。其次,体育教学向个别化发展。采用个别教学方式,发挥学生潜能,培养高校生进行自我发展和自我锻炼。
3、改善体育器材
体育项目必须要有相应的训练器材和场地支持。所以,高校应改善教学制度,保障高校生依据个人喜好,开展体育运动。还可设置专业教师对高校生的训练进行辅导,使高校生获得更好的运动效果。改良体育器材,拓展体育运动。高校可引进轻巧便捷的体育器材,譬如排球、乒乓球等体育设施。这些全新项目可增强高校生对运动的乐趣,易被学生所爱。教师可借助体育器材来促进体育教学改革。
(二)学生方面
1、注重体育兴趣培养
加强对高校生终身体育思想的培养,树立正确价值观,使高校生充分认识体育锻炼的作用。尤其,高校生对终身体育锻炼的认识水平愈高,对体育锻炼的兴趣就愈大,终身体育思想的发展就愈稳固,从而提高高校生对终身体育理念的认识。坚持终身体育锻炼就必须充分调动高校生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因此,在体育教学中要善于发现和主动培养高校生的锻炼兴趣,切不可为完成任务而抹杀学生对体育的兴趣。除此之外,还要注重高校生的创造性,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尊重学生个性,培养高校生的体育特长。
篇8
1.2高等院校体育教学的内容单一
由于学生在校学习任务重,压力大,因而对高校体育学习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都是抱着玩乐的心态在上体育,教师对高校的体育教学内容也没有独到的见解,虽然存在一些新的教学内容,但是教师并没有将之付诸实践,也没有将新的教学内容落实到实处,教学内容还是以单一的田径、球类运动为主,教学内容枯燥无味,缺乏交叉学科,很难激发学生学习体育和上体育课的热情。同时,一些高校教学本身就对体育教学不重视,造成体育课被其他专业课霸占,还被认为是习以为常的事情,这样就使高等院校体育教学的内容无法完成,教学目的很难实现。另外,高等院校体育教师在传授体育知识的时候,都是参照体育教材,没有将体育教学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缺乏科学性和有效性,因而就会造成教学的信息量减小,限制了学生视野的开拓、思维能力的进一步挖掘,无法满足社会对高等人才的需求。
1.3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方式亟待改进
高等院校体育教学的教学方式主要采用教师讲解法、学生练习法等等,教师在教授一个体育动作时,都是采用教师讲解和做示范的方法,学生仿照教师的动作进行模仿,然后让学生机械的练习相应的动作,因此必然造成教学方式的单一和学生对体育课的厌倦。同时,高校教师在体育授课时并没有注意到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每一位学生都渴望被肯定,希望受到鼓励和尊重,高等院校的大学生更是如此,但是高校体育教学采用唯一的标准来衡量每一位学生,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挥和主动性的创造。因此,从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学生身心的发展。同时,高等院校并没有一套完整的对体育教学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模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就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和把握,造成教师对学生的评价简单和单一,学校对体育教师的评价也不到位,不利于学生和教师的双向发展[3]。
2针对高校体育教改的措施
2.1确保将新的教学观念落到实处
针对高等院校体育教学观念落实不到位的现象,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改变原有的旧观念,树立新的符合时展要求的新观念。第一,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体性的发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体育知识,加强体育锻炼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体育教学中不仅仅要在课堂上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和爱好,同时还要注重与课堂之外的结合,提高学生课外体育运动自主学习的能力,保障学生的主体性在课外体育运动中也能发挥作用。第二,将新的体育教学观念落实到实践之中,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在书面教材和资料中实现,更需要在平时的课堂实践中检查和落实。第三,高校教师在教学中还要树立“健康第一,终身运动”的教学理念,敦促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的习惯,做到终身运动。
2.2不断完善高等院校体育教学的内容
高度重视高等院校体育教学,不仅需要学生在观念上树立体育运动的理念,更需要高校教师和领导重视体育课程的设置,保证体育课程开足开全,高校教师应该树立新的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观,保证体育教学的质量和水平。因此,这就要求各高校体育教师要改变原有的传统教学模式,在完善和更新的过程中将一些新的教学内容补充到教学活动中来,并将一些新的具有发展前景的交叉学科引入到体育教学中来[4],同时,还要结合网络信息技术,教师要对教学活动进行灵活的处理,扩大学生课堂学习的信息量,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
2.3不断改善高校体育改革的教学方式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自主学习和指导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在学习篮球运动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方式练习,然后教师再针对学生在自主练习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指正,学生就会通过对比和模仿练习来加强篮球运动的锻炼,激发学生学习正确投篮运动的热情,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学习篮球、热爱篮球的积极性,这样就比单纯的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效果要好。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积极鼓励学生自发的组织体育比赛,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参与热情。最后,高等院校各层领导还要注重对体育教师的评价,更要加强对学生平时课堂表现和测评。根据实际的需要将过程评价和最终评价相结合。
篇9
1.多措并举,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高中生活泼好动,影响他们学习的因素更是多种多样。相对于智力来说,兴趣和爱好更能促进学生勤奋学习,它是学好英语的首要条件。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创设情境,给学生实践的权利和机会,做到兴趣活动育才能、培养兴趣露才能、创造条件展才能,使兴趣、才能、成果紧密结合在一起,让学生置身于一个生动活泼、充满情趣的学习氛围中,体会用另一种语言表达的喜悦,从而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运用英语的浓厚兴趣。一是教师要热爱自己的事业和学生。要把自己对英语、对生活的爱和理解传授给学生;要把自己最真实、最美丽、最健康、最阳光、最富有激情的东西展现给学生、感染学生,让其产生共鸣,从而激起他们内心深处对语言、对生活的热爱和激情,从 而转化为学习动力。二是改革传统的教学手段,将教材所设置的情景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声音、文字、图像等直观手段,可以化静为动,化难为易,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其在具有游戏性、趣味性、探索性、竞争性等各种活动中获得乐趣,增长知识。三是对学生进行成功教育,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一个人只要体验过一次成功的喜悦,便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成功愿望,在课堂教学中争取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成功的体验,使每个学生快乐地学习。
2.加强口语训练,创设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外语的学习语言离不开环境。但学生在学校接触真实英语语境的机会非常有限,学习的主要场所就是课堂。作为英语教师,要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上,给学生提供足够的口语训练的时间,要让学生进行语言实践,充分利用教材的优势,组织并设计好各种口语活动,创设一个近似自然的语言环境。创设与生活相关的情境进行对话,如聚会、拜访、打电话、看病、购物、体育活动等,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把生活引入课堂,再把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延伸到生活,这样学生无时无刻不在感受英语,锻炼英语,突破口语屏障,在乐趣中学习,在娱乐中获益。
3.打好基础,让学生善于模仿。英语的学习,具体来说,首先是一种模仿。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播放录音、影像资料等手段,让学生充分接触真正的英语,让学生在听、说的过程中模仿英语的发音。要刻苦模仿.掌握好每一个音节。要突破语音关,先要搞清单个音素的发音方法,在此基础上把握连读、弱读等语音现象,进而练习语调和节奏。练习时最好模仿原声录音,有条件的还应录下自己的发音,与原声进行对比,这样容易发现自己的不足。纠正发音是一个枯燥的过程,但唯有耐心、细心和恒心,不断地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才会有进步。
4.坚定信心,激励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习一门语言,是一个缓慢、长期的过程,需要在听、说、读、写、译方面付出辛勤汗水。越学到后面越需要更多的努力,越需要挑战毅力。在这个过程中会遭遇无数次的失败,承受许多压力。比如记一个单词,背了很多遍都没有记住,最后花了好大的功夫终于勉强记住了,可没隔几天又忘得无影无踪。一次次的失败,带给学生极大的失望。此时此刻,学生最需要的不是老师的专业知识或者一道题的标准答案,而是点亮他们心中的希望,用精神去感染他们,用希望去激励他们坚持下去。帮助他们明确目标,懂得失败是成功之母的道理;帮助他们建立自尊心,树立信心,从而更积极地再次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篇10
目前,我国部分高校在体育课程内容的安排上往往更注重体育技能的传授,而忽视对大学生体育文化的教育和培养,这种重技能、忽视人文教育的体育教学模式无疑不利于大学生身心的共同发展。针对于此,在实际的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就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将体育技能和体育文化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
一、高校体育教学中体育文化缺失的表现
1、以兴趣、休闲、娱乐为标志的教学内容产生异化。当前,各个高校进行的体育教学改革,有些改革的内容倾向于:一是根据学生的爱好、兴趣、接受性等因素,来确定体育教学的内容;二是忽视学生坚韧不拔、不畏艰难等意志品质的培养。这些改革没有体现体育文化的传承,只是重视学生的兴趣、爱好,或以娱乐、休闲为主,在实际的体育教学中,一些极具文化特征并对学生的身体素质有较大促进作用的运动项目往往被忽视,甚至出现学生不喜欢体育项目就不被安排课程现象。
2、竞技为标志的经典体育文化被逐步的淡化或者缺失。人类的共性在多数情况下是通过经典文化来传承和体现的,经典文化与现实的差异性就是经典文化的一个独具特色的特征。在经典文化的氛围中,人们更易深刻的感悟到人生更多层次的审美沉淀,不断提升人们的精神世界。公平、公正、团结合作是现代竞技体育固有的特点,也是现代体育文化的主流思想,更是体育教学中体育文化传承的一个重要部分。但是目前,许多所谓的体育教学改革已经将竞技体育的经典文化淡化甚至缺失,更多强调的是只是娱乐、休闲。
3、体育教学内容多元化,体育自身文化研究淡化。体育教育理念的不断多元化,使得教学内容、形式也层出不穷。目前,部分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特征之一是把和体育有联系的内容也过多地纳入教学中去,比如,思想、道德、人文、社会等。在这种理念的影响下,往往出现忽视对体育自身文化的研究和教育的情况,这就必然导致体育教学中体育自身文化教育不突出、内容广泛没有重点等现象。
二、体育教学中体育文化的传承
1、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学生在体育教学中学到的体育技能、知识就是学生的体育素养,可以引导学生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形成正确的体育观,是学生在体育教学的影响下形成的社会、精神、体育能力等方面的综合体现。在现阶段的体育教学中,教学内容要根据社会和学生的实际需求进行选择,改变以前单一的生物体育观教育,建立一个多元化的体育教学观,从知识、技能、个性、品德等方面对大学生进行全面的培养。因此,高校体育教学要逐步的改变教育理念,从育体向育人的教育理念慢慢过渡,把大学生身体的全面发展作为体育教学的目标。在实际的体育教学中,在以运动技术教学为主的模式上,结合科学的运动实践教学来全面提升大学生的体育健身意识、能力、意志品质等,给大学生终身从事体育锻炼打好坚实的基础。人的素养对文化的传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推动抑或阻碍文化的发展有赖于每一个个体的基本素质。大学生是文化传承的中流砥柱,肩负着文化传承的责任和义务。大学生在传承体育文化的同时,要学会选择和创新,使得体育文化时刻是一种与时俱进的先进文化。所以,只有不断的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才能保障学生能够真正的对体育文化进行传承和创新。
2、改革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只有打破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才可以让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得到更高水平的发展,才可以创造出充满文化氛围的体育教学环境,才可以让学生在浓郁的体育文化氛围中学习到体育知识和技能,从而达到强健身体与文化熏陶的双重目标。在实际的体育教学中,教师应该转变教学方法,改革教学内容,改变以往以传授技能为主要形式的教学模式,做到体育技能与文化共同进步,这样才能达到体育教学知识的多向交流和教学氛围的优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做到体育文化与技能并重这一特点,注重为学生营造体育文化氛围。总之,现代的体育教学模式是一个文化观念、理论知识、运动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只有不断改革体育教学观念,才可以让学生对体育文化的认识得到变化和提高。
3、有效利用课外体育活动。课外体育活动丰富多彩,是体育课的延续和补充,因此,有效利用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可以将课堂学习的内容和课外体育活动的内容形成有机整体,让学生更深刻、完整的加深对体育文化的理解。课外体育活动可以通过网络教学、俱乐部、体育社团等形式来实现,也可以通过举办体育知识讲座等来实现。体育本身就是一门多样化的课程,体育的课外活动形式也一定要做到多元化,让学生在多元化的体育教学氛围中认识体育,继而传承体育文化。
4、对体育竞赛进行创新。为了有效的培养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就要对目前高校中的体育竞赛模式、观念、内容等方面进行全面的改革和创新。从传统文化的视角出发,可以将高校的运动会演变为体育节,名称的变革意味着校运会的性质、对象、目标、功能等的根本改变。将高校运动会的模式、内容进行拓展和创新,使得体育竞赛更具文化意味和魅力,从而使学生在筹备和参与运动会的同时更多的了解体育文化。
5、加强校园体育文化环境建设。大学生体育文化的培养是体育知识、体育能力、思想意识、价值观等多方面因素相互作用的一个过程,体育文化对学生的意志品质、价值观念的形成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高校可以通过树立运动项目宣传牌、运动项目简介、注意事项、技术要领等来进行体育文化的宣传,也可通过体育明星、体育格言来进行体育文化宣传,从各个方面来加强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为体育文化的传承打好基础。
篇11
在体育技能教学时,我通常先讲解动作原理和生理基础知识,把学生对动作的认识由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同时利用多媒体创设出更富启发性的教学情景,选择更加优美的示范动作。比如在排球运动的正面双手下手垫球的技术这节教学中,我先领学生看排球实际比赛录像片段,然后自主体验,发现问题。体验失败的感觉后,教师讲解示范垫球技术动作,让学生了解垫球的重点难点,亲身体验技能的形成过程。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分步练习,体会手臂夹、插、提的协调自然,分层讲解,由浅入深。教师创意性地给学生录像,让学生看自己动作的回放录像,找到不足,巡回一对一指导,再次讲解纠正学生易犯错误。接下来,分组训练,最后进入游戏环节。让学生们在自主、探究、合作的氛围下进行学习。学生通过交流,互相纠正动作,掌握垫球的技术,为后续的比赛打下坚实的基础。
3活用多媒体,增加课堂教学容量,拓宽教学的广度和深度
高中体育课程要求教师要充分注意到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应该根据差异合理设置学习目标,选择学习内容和方法。为此,我们高中体育课有选修内容。有的选修羽毛球,有的选修篮球,有的选修健美操,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而太极拳是我校的传统体育项目,凡是我校的毕业生都应该掌握,还会经常进行全校性的展示表演。我们把一些学生必须掌握的体育教学视频放到学校的教学资源共享栏目里。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掌握程度,回家登录学校的体育教学资源网,反复观看教学录像和动作讲解,逐步提高,保持对运动的兴趣以及养成体育锻炼的意识和能力。
篇12
一、注重语感培养,提高学生英语学习效率
所谓语感,就是人们对语言的领悟感应能力。英语语感包括听说活动中语音的轻重缓急、语调的抑扬顿挫,以及由听说内容所带来的情感体验等。它是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自然形成的。英语教学有它固有的特点,语感便是英语教学的支点。语感强的人理解力强,听别人说话抓得住要领,语言表达流畅得体,反应迅速,表现出来就是外语学习的高效率。事实证明:要做好一份答卷,离不开好的语感。通过对近年高考试题中单项填空和完形填空失误的分析可以看出,其中一个原因就是缺乏语感,即在单句学习、语篇习得中尚未形成较强的语感。如:
—I’ll be away on a business trip. Would you mind looking after my cat?
—Not at all. _________.
A. I have no time B. I’d rather not
C. I’d like it D. I’d be happy to
此题易误选C。学生没有搞清问话人是想知道对方是否愿意帮他照看猫。表示“愿意做”有多种表达:I’d like to/I’d love to/I’d be glad to /I’ll be glad to/I’d be happy to 等。如有很强的语感,这一题就很容易把握。此题应选D。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主要是通过以下两种途径培养学生语感。
1.强化朗读背诵,帮助学生形成语感。
“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只有多读、多背诵,才能更好地理解句子或文章的意思。朗读要注意意群停顿、重读、升降调,同时注意句子结构上的变化和上下文的贯通,读出英语的韵味和美感。平时经常选一些英语小诗、谚语、绕口令让学生朗读。教材中的对话、好的段落基本上都要求学生背出,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文。
2.营造听说氛围,帮助学生增强语感。
语感的培养离不开大量的语言材料和语言环境,中国学生缺少自然的英语氛围。因此,要增强语感,必须创造英语环境,尤其是英语听说环境。
首先,教师上课时必须尽量用英语授课。从第一课开始,走进教室后尽量少讲母语,兼用手势、眼神、音调、动作等作为辅助手段,让学生专心听,专心学,长此以往,对营造英语氛围、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增强学生语感大有益处。
其次,英语教师的英语口语必须纯正地道,使学生受到标准英语的熏陶,提高对真实英语的敏感度,更好地形成语感。
二、强调语境创设,发展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要发展学生的听、说、读、写的综合语言技能,要特别强调让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得体地使用英语。教师必须在英语教学中创设真实的语言情境。
1.充分利用好课堂时间,让学生在真实的语言情景中学习语言。
课堂是英语教学的主阵地,用英语充满课堂,让学生被英语包围。利用好课堂四十五分钟,让学生主动开口,积极参与,完全浸入英语的海洋中。要结合真实情景,利用真实情景进行交际。例如:可以谈论外面正下着的雨。
It’s raining outside.Do you think it will rain tomorrow?
I think so./I hope not./Probably not.
How heavily it’s raining!
If it rains tomorrow,...
If it were to rain tomorrow,...
Should it rain tomorrow,...
如果连续几天下雨,抓住这情景听一首诗。
Rain,rain,go away.
Please come another day.
Little John wants play.
Rain,rain,go to Spain.
And never,never,never.
Show your face again.
And rain on green grass.
And rain on the tree.
Rain on the house top.
But not on me.
诗虽然浅显易懂,但是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语感。
2.合理利用好课外时间,让学生在日常生活场景中使用语言。
课外应是课堂的延伸,应是学习和使用语言的更大、更广的课堂。老师要帮助学生利用好课外时间,让他们将语言学习回归日常生活这一最大的语境中,创造更多学英语和用英语的机会,真正发挥英语的交际功能。例如鼓励学生用英语开班会,用英语写日记,用英语写假条。组织实际的购物、待客、问路、面试等活动,提供实际运用英语的机会。课后多听英美人士朗读的音频材料,多看英文电影和电视节目,多参加英语角活动等。
三、运用语篇教学,增强教学效果
语篇是指实际使用的语言单位,是一次交际过程中的一系列连续的话段或句子所构成的语言整体。它可以是对话,也可以是独白,它包括书面语,也包括口语。高中英语是以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为目的,以话题为中心,以对话、阅读、语法学习、听力和写作等内容所构成的整体教学单位;另外,通过语法和词汇在语篇中的多次循环,可以反复打好语言基本功。因此高中英语教学要着眼整体,突出语篇教学,否则会导致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能理解词句,不能理解全文。
语篇教学就是在英语教学中从宏观的角度出发,将语篇作为一个整体处理,不能只停留在对孤立的词、句的分析上,而应从语篇的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入手,结合语言运用的环境理解和掌握语篇,语篇教学不仅注重语言形式,更注重语言功能。一滴水放到大海里就不易干涸,词句如同水滴,而篇章如同大海。篇章提示了词及句子所适用的和可以言之成理的语境。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首先将注意力集中于引导学生抓住篇章的主题和中心思想,然后讲解和分析词汇、短语和句子的意义,从而使学生具有通览全篇的能力,掌握文本的主题,掌握句子在表达篇章整体意义上所起的作用,达到“见林又见木”的阅读教学目的。
总之,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摆脱“一支粉笔一本书,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学生在底下埋头笔记”的课堂教学模式,摒弃只注重字、词、句的分析和语法讲解而忽视整体语篇教学的教学方法,立足语篇教学,积极地创设语言情境,注意培养学生的语感,将英语教学的目标从提高学生成绩转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能力上来,达到英语学习的真正目的。
参考文献:
篇13
为此,我国提出了“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并以此设置了新的课程目标,实施了新一轮课程改革。但是调查发现,目前高中学生普遍对健康的概念缺乏全面认识,还片面认为没有病就是健康。呈现出对体育和健康教育缺乏学习兴趣和动力的状况。同时,繁重的学业负担和巨大的升学压力、电视、计算机游戏、网络情结、饮食习惯、运动条件限制、生活环境变化等,使得高中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不佳,心理脆弱、社会适应能力不强。
因此,要进一步完善高中体育与健康教育过程,拓宽保健知识,提高高中学生的健康意识,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达到增强体质、提高健康水平的理想效果。
二、重新审视体育和健康教育的结合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验实施和推广,2001年到2003年国家教育部颁发和修订了《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和《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课程标准》将不同性质的学习内容划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领域,这五个领域由两条主线构成:一条是运动主线,另一条是健康主线,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健康主线的三个领域符合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下的定义。同时在课程名称上,小学叫《体育》,初、高中叫《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指出,初中的体育与健康课程,不是“体育+健康教育”,是“对原有的体育课程进行深化改革,突出健康目标的一门课程”。而高中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却是“以体育为主,同时融合健康教育内容的一门课程”,是“体育+健康教育”,并规定了高中学生必修1个学分,一般18学时。因此,课改后的高中阶段,体育与健康教育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
三、体育与健康学科中健康教育的教师安排和组织形式
课程标准指出:“高中体育与健康学科中健康教育可采用集中安排,也可有计划地分散安排,或者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健康教育的途径除了专门授课外,还可以健康咨询、健康经验讲座、体育与健康教育相结合的课程等,最好在高一、高二阶段完成。这样就出现了体育教师和保健教师授课安排问题、教学内容的整合问题。目前,大多数学校达不到《学校卫生工作条例》要求的600名学生一名卫生人员的要求,而体育教师健康教育的专业知识存在不足。因此,在解决这些问题上,首先要认真梳理和整合健康教育的教学内容;其次,要根据保健教师和体育教师的特点安排教学任务;最后,要采用多种方式组织教师进行学习、培训,提高健康教育的业务能力和水平。
在授课安排上,一般情况下保健教师安排上集中式(多个行政班集中)健康教育辅导、讲座,同时负责日常健康、心理咨询等,而体育教师则根据学科特点以分散式(必修自选系列模块形成的班级)展开健康教育。
四、体育教师在健康教育中面临的新要求
体育教师要认识到提高健康体能的重要性,要积极指导学生掌握促进健康的行为,要创设一个有利于健康学习的环境,要客观地评定健康资源并提出一个合理的健康教育计划。
体育教师应理解学生学习方法的不同,并创造教育机会以适应不同学生的要求;体育教师要能深入了解不同学生在学习方法上的个体差异,并能根据他们的差异创造适应这些差异的相应教学指导。
体育教师应知晓学生成长和发展规律,通过教学帮助学生有效地发展自身的体力、认知水平以及社会和情感的需要。
体育教师要善于整合利用课程标准水平目标要求的内容,结合体育与健康实践课引导学生掌握安全健康的学练方法,还要善于结合当前发展形势,主动摄取新的、和体育与健康相关的知识技能、教学内容开展教学。
由于体育与健康课程兼有科学性和活动性特点,并以大量课外体育活动为其强大支撑,因此除了本身所具有的健身功能外,还能有效地提高人体的各种自救能力,避免机械外力的伤害和人体伤害。它能使青少年掌握自救、互救的知识和本领,具有灵敏的反应能力和应变能力,克服意外事故的良好体力,并给人以处变不惊的良好心理状态。因此体育教师在工作职责上,要主动关注学生安全,不仅如《课程标准》所言,应当保证学生“安全地进行体育活动”,也应当与社会和家庭相互配合,共同做好学生的生命安全教育和维护工作,要能真正担负起学生安全教育的职责,成为学生生命安全和健康的“护花使者”。
参考文献
[1]陈华卫 窦丽《美国爱达荷州健康教师标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