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管理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技术管理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技术管理论文

篇1

船舶技术管理水平高低的最关键因素是人,尤其是高素质船舶技术管理人员他们将决定着整个技术水平的高低,但是由于我国航运事业发展较快,高等院校培养的技术人员数量有限,同时这些理论人员只有和实践相结合才能磨练出高水平高素质的高素质船舶技术管理人员。另一方面随着新型船舶的应用及各种新技术、新手段船舶管理中的应用这些都对船舶技术管理人员提出更高的要求,显然目前的船舶技术管理人员还达不到这种要求。第三,同时船上生活比较单调、枯燥乏味,条件比较艰苦,易造成高素质船舶技术管理人员大量流失。

2.船舶管理制度不完善

在对船舶进行技术管理的过程中,涉及到多系统复杂的技术操作和技术要求,建立制度化是保障技术人员按照规范操作的必备条件之一,通过制度化规范操作,防止因不当操作导致的船舶事故发生。但是目前由于从事航运的技术人员文化水平不高,公司规模大小不一,企业制度建设不健全不完善,这些都影响到船舶管理技术水平的高低。

3.船舶技术管理提升资金投入少

船舶的设备正在不断更新,船舶相应的技术也在不断进步,给船舶技术的管理带来了困难和挑战,船舶管理技术的提升必须让技术管理人员进行进修和培训,这些培训都需要相应的资金,但是现在船舶公司并不太重视员工培训,对船舶技术管理提升资金投入少也影响技术的提升。

二、提高船舶技术管理水平的建议及对策

船舶技术管理涉及到船舶企业从企业组织结构到管理模式,从制度到个体等各个方面,提高船舶技术管理水平,可以通过改变传统船舶技术管理模式,创建管理新模式、加强船舶技术管理制度化建设、加大船舶技术提升的资金支持和培训机制建设、提高船舶技术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建立完善的提升船舶技术管理的激励机制等方面进行。

1.改变传统船舶技术管理模式,创建管理新模式

传统的船舶技术管理模式往往缺乏统一性,经常管理混乱,经常出现问题分析不明、计划控制不力、人才缺乏、组织内部冲突等各种矛盾,使得船舶组织管理失去应有的活力。因此应打破各自为政的封闭式管理,构建开发新的技术管理模式。多项目船舶技术管理模式就是一种新的技术管理模式。多项目管理模式简单地说就是一个项目部门同时管理多个项目,采取组织、协调、调配等管理手段,协调现行船舶技术管理组织中所有的项目的筛选、评估、计划、执行与控制等各项工作,并将多个项目有机的组合起来,进行综合统计、分析、比较、协调和均衡统筹的项目管理方式。这既是一种思想,也是一种方法。通过创建新型的船舶技术管理模式能够实现让船舶技术管理的决策层,管理层,和基层之间建立双向互动的联系。实现船舶技术管理的计划性和资源平衡和共享,最终追求整个船舶技术管理水平的提升。

2.加强船舶技术管理制度化建设

制度能使工作规范化,保证船舶技术管理的正常进行避免杂乱无章和乱无头绪的状态。船舶技术管理制度建设应制定总指挥负责管理工作的总体协调与安排,审批船舶重点检修项目安全控制措施,指定专人对船舶的运行维修负责。贯彻执行国家安全环保法规和条例,以及公司的各项安全环保规章制度。比如对船舶维修过程的技术管理应该制定详细、具体的方案,对每一步骤都要有明确的要求和安全环保注意事项,所有控制措施落实专人负责。同时要对检修项目进行危害辨识和风险评价,依照辨识和评价结果,根据安全环保法律法规、技术标准、规范、管理规定,参照以往事故案例、经验教训,制定科学合理的检修方案。

3.建立完善的提升船舶技术管理的激励机制

船员对提升船舶技术管理水平有一定的认知误区,也缺乏一定的能动性,只凭借自觉自愿有时很难达到应有的提升船舶技术水平的要求。应建立一套完善的提升船舶技术管理的激励机制,通过对船员者的激励,让他们自觉自愿的进行自身技术和能力的提升。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给船员提供提升船舶技术的经费和补助。通过资金扶植和奖励,能够让船舶从业者享受企业提供的进修机会和培训机会,用于自身能力的提高。这种方式要比简单的命令和硬性规定更能调动进修培训的积极性。

(2)建立相应的竞争机制。如果自由培训没有考核可能也会使培训流于形式,船舶公司可以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活动和技能比赛,一方面给参与进修的船舶从业者一个展示的平台,给没参加技术培养的人员以榜样的作用。另一方面通过竞争性比赛对参与船舶进修和培训的人员来说也是一种宽松的考核方式,达到监督培训效果和提升业务能力的作用。

(3)激励机制要把精神奖励纳入激励范围。人的需求即有物质的,又有精神的。在建立激励机制的时候可以考虑建立必要的精神激励机制,通过各种表彰和技术能手称号等精神激励能让船舶技术能力强的船舶从业者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和成就感,让员工认为自己的工作很有价值或很有创造性时往往会有很大的工作热情,同时对其它员工也有很好的引领作用。

4.加大船舶技术提升的资金支持和培训机制建设

船舶技术作为一个前沿领域从理论到技术上发展和变化很快,技术水平日新月异,因此要想提升船舶技术的管理水平必须要进行进修和培训,及时掌握先进的理论和技术,这些需要一定的财力支持和资金投入。在培训机制的建设时应建立健全人才培训机制,通过制度化的定期培训和不定期的业务培训,然后在结合船舶营运的周期性变化合理安全培训日程和内容。在培训时还要做到岗位培训与实践相结合,结合岗位的特点和所需要的知识和技术开展相应的培训后要融入日常工作中进行锻炼、磨合达到技术的提升。对职工定岗定责,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同时结合岗位技能进行培训和锻炼,进行规范化操作,达到的防止事故发生目的。

5.提高船舶技术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提高船舶技术管理的信息化水平是提高船舶航运企业效率的重要途径。现代企业只有提升企业的效率才能获得良好的效益。通过船舶技术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能轻松的构建立体的综合的组织结构网络,让船舶航运企业内部的管理更顺畅也更便捷,也更有利于船舶技术管理水平的提升。在进行船舶技术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应着力构建技术培训信息化,让培训技术和实际工作的结合,这样既不耽误工作又不耽误学习达到工作学习的双收益。提高船舶技术管理的信息化水平的过程中还应该着力构建船舶航运企业内部各部门及各岗位的信息化建设。通过信息化建设能及时让管理者了解各个部门的工作状况并及时提出相应的决策,对于执行者也能及时了解高层的决策部署,调整工作部署和工作安排。

篇2

1.1茶树幼龄期的定型修剪

在茶树幼龄期进行3~4次定型修剪,可抑制幼龄茶树主干的顶端优势,促进腋芽萌发,增加骨干枝数量,迅速形成健壮的具一定高幅的采摘面。第1次定型修剪在扦插苗移栽后进行。当移栽苗高达25cm以上时,在离地面15~20cm处留1~2个分枝,剪去顶端新梢,部分茶苗高度不足25cm时,可留到5月中旬。进行修剪时,用整枝剪逐株修剪,只剪主枝,不剪侧枝,剪口要平滑,剪后留柄宜短。第2次定型修剪:一般在翌年春茶萌动前的2月下旬至3月上旬进行。用整枝剪在第1次定型修剪的剪口上提高15~20cm,剪去上部枝梢,剪后茶树高度为30~40cm。修剪时注意剪去内侧芽,保留外侧芽,以促使茶树向外分枝伸展,同时剪去根颈处的下垂枝及弱小分枝。第3次定型修剪:在第2次定型修剪1年后进行,用篱剪在第2次剪口上提高10~15cm,即离地面40~55cm处水平剪除上部枝梢,并用整枝剪将根颈和树蓬内的下垂枝、弱枝剪去,促进骨干枝正常生长。通过3次定型修剪后的幼龄茶树,可形成树高40~55cm、树幅60~100cm,具有一定数量的、粗壮的骨干枝层,然后采用“春、夏茶打顶轻采,蓄枝养蓬”的技术措施。秋茶后进行轻修剪,即在上次剪口上提高5~10cm,用篱剪剪成平顶形或略带弧形。经过2年打顶轻采养蓬,在茶树高达60~80cm、树幅达100cm以上时即可正式投产,进行成年茶树修剪管理。

1.2成年茶树的周期修剪

1.2.1常规茶园的周期修剪。①轻修剪。主要目的是平整树冠面,使发芽部位相对一致,调节芽数和芽重,控制树高,刺激下轮茶萌发,提高鲜叶质量等。树势强健的修剪宜浅,只要剪去3~5cm即可;树势较弱的修剪稍重,以剪去5~10cm为宜。修剪偏重可使单芽重明显增加,但芽的密度减少;修剪较轻则有利提高发芽密度,修剪时需根据茶园具体情况灵活掌握。轻修剪可在每年秋末冬初(11~12月)进行,也可隔年修剪1次。如在高寒山区为了早发春茶,多采春茶,轻修剪最好延迟到春末夏初(5月下旬)时进行。修剪的茶树以弧形为好,可增大发芽面和采摘面。修剪工具都采用绿篱剪(杭州、四川生产),有条件的地方也可用电动整枝机修剪(日本零件,杭州组装)。②深修剪。茶树经过几年轻修剪和采摘后,树冠面的枝条会变得密集而瘦弱,为使采摘面上的枝条得到更新就需进行比轻修剪重的修剪,这种剪法称为深修剪。深修剪程度一般是剪去树冠面绿色层10~15cm,大叶种20~30cm处,即基本上剪掉上一年留下的全部枝叶。深修剪对当年产量有一定影响,应隔3~5年进行1次较为恰当。

1.2.2密植茶园的修剪。密植茶园成园投产后,在年度轻修剪时尽量减少对萌动芽的损害,充分利用秋冬季形成的越冬顶芽和上位肥壮腋芽的生长优势,从而实现继续增产。为此可采用抽枝修剪法,即只剪去蓬面的鸡爪枝和徒长枝。这种修剪法,绿色叶面损失极小,枝条受伤少而轻,越冬芽完好无损,既保证了芽的数量又增加了芽的重量,并且可以比一般轻修剪提早5~7d萌发,春茶提早10d以上开采,增产达2成以上。抽枝修剪不受时间和季节限制,一年中的任何时候都可进行,对密植茶园来说也是协调个体、群体矛盾的有效手段。连续抽枝修剪几年之后,茶树高增长太快可用深修剪进行调节。密植茶园因树冠面大,可在每年秋冬季(也可在春茶前)修剪1次边脚枝。

2茶树采摘

2.1幼龄茶树的采摘

在正常肥培管理条件下,经过2次定型修剪后的幼龄茶树,在春茶后期树高可达45cm以上,经过第3次定型修剪,茶树高达60cm左右,均可采用“打顶留叶”的方法采茶。其采留标准是春茶留2~3叶,采1芽1~2叶;夏茶留2叶,采1芽1~2叶;秋茶留1叶,采1芽1~2叶。在幼龄茶树采摘过程中应注意“采顶养边、采高养低、采密养稀”的原则。经过3次定型修剪和打顶留叶采摘后的幼龄茶树,在树高达60~80cm、树幅达130cm左右时,即可用成年树采摘措施管理。

2.2成年茶树的采摘

成年茶树应坚持“以采为主、采留结合、及时开采”的原则,才有可能在较长时间内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春茶采名优茶原料,多为单芽,1芽1叶初展或1芽1叶展,如有5%达到开采标准时即可采茶。采名茶要求原料细嫩匀整,一般采摘1芽1叶初展、1芽1叶展或采单芽。大宗红条茶、绿茶、红碎茶要求原料为中等嫩度,一般以采1芽2~3叶为主及采嫩的对夹叶。打油茶和六堡茶则要求采基本成熟的新梢和对夹2~3叶。一般可采用“全年留鱼叶”或“春、夏茶留鱼叶,秋茶留1叶,及时、分批、按标准采留”的方法采茶。

2.3机械采茶

篇3

一、创设情景引发动机

心理学指出,问题的起点是“疑”,疑能唤起学生的思维,能唤起学生自觉的学习活动。利用CAI课件集声、光、图等于一体的特点,可以在教学中创设疑难情景,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如学习“圆的知识”,引入时有的教师用课件演示:一辆小车的几个轮子做成扁圆形,小三角形,长方形等,车上的小熊被颠簸得四脚朝天。在学生的笑声过后,教师提问:这小车为什么会这样?怎样的轮子才不会颠簸?为什么圆形的轮子不会颠簸?这一演示利用了学生身边的事情,学生感兴趣的事情为主,创设了疑难情景,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以一种跃跃欲试探究谜底的心理状态进入新知的学习,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展示过程形成新知

课堂教学中要正确地、充分地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应创造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条件,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多媒体教学在充分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例如长方体体积计算,可设计这样的教学过程:(1)探讨体积大小与什么条件有关。启发学生提出有关如何解决体积计算方法的问题,用电脑演示长方体的长、宽、高有怎样的关系。用电脑依次显示:①一个棱长为1厘米的正方体;②把这样的5个正方体摆成一排;③把这样的正方体4排摆成一排;④同样的,共摆3层(最后得到一个体积为60立方厘米的长方体)。要求学生先说出每次摆成的长方体中含有多少个体积为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再说出每个长方体的体积。(3)分组实验填写实验报告单。学生以4人为一组,用60粒的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拼出3个大小不同的长方体。然后派代表上台当“小老师”,用实物投影显示学生的拼法,并对照本组的实验报告单说出每排个数、排数、层数与总个数的关系,长、宽、高与体积的关系。(4)归纳体积公式。(5)验证公式。以上教学过程,多媒体的优化组合发挥得淋漓尽致,将知识的形成过程充分展现在学生面前。

三、点拨导思探究释疑

学生在求知的过程中,必定有疑难和理解不透的地方,这时在教师的启发、点拨下,通过多媒体演示,通过人机之间、师生之间的启发商讨,让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共同参与,用观察、操作、尝试、分析、比较、抽象、概括、发现的方法,尽最大可能保证学生自主学习时间和合作交流机会,可使自我学习过程成为探索研究过程,实现学生主题学习过程的多边互动,让学生在相互交流、启发中,迸射智慧光芒。如教学“求压路机压过路面的面积”时,教师可拍摄工程队修筑柏油马路时的场景,让学生真观看到压路机压过路面一周的面积实际上是一个长方形的面积。它的长是压路机滚轴圆柱体的周长,宽是它的长。

又如,在教学“圆的周长”用课件演示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关系时,可设计大小不同的三个图(画有直径),分别将圆周曲线拉直,让“直径路段”在“圆周直线”上翻动,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容易得出圆的周长与它的直径有关,究竟有什么关系?你是怎样发现的?再让学生观看、笔算(圆的周长除以直径的商),脑想,口说,使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为学生理解圆周率概念积累了丰富的感性认识。用CAI课件演示,提示题目内容,直观展示题中情景,可收到粉笔、黑板不能达到的教学效果。

四、直观展示构建结构

知识系统的建构对提高学生的数学活动至关重要。只有在这种系统中去掌握知识,才能掌握牢固。而图形知识的关系对小学来说比较复杂,有相似关系、转化关系、从属关系等,所以知识的建构也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平常教学中一般采用列表、编提纲等方法,但在直观特别是“动态演示”上还不够。多媒体恰好可弥补这个缺陷。

如引导学生建构平面图形中四边形知识系统时,用课件可直接用直观图形以提纲形式展示:先出示一个不规则的四边形,然后复制一个一样的不规则四边形列右下角,用动画的方式使其中二条边平行,得到梯形;同法可在原图形基础上使四条边中对边分别平行,得到平行四边形的内角为直角,则得到长方形;使长方形的长和宽相等,得到正方形……通过这样的动态提纲式的整体展示,学生对这些图形的种属关系和联系差异,会有一个深刻的印象,很好地掌握这个知识系统。

五、拓展延伸诱发求异

篇4

我国自1974年从墨西哥引入滴灌设备至今,地面滴灌技术应用和设备开发已取得长足的进展。但地下滴灌技术的初步应用则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主要用于果树作物。近年来,这些技术在山西省运城地区得到大面积应用,取得了一引起研究成果,但由于采用人工扎孔方式制成灌水器,应用中系统供水均匀性较差、出水孔易堵塞等问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影响到地下滴灌系统的正常使用和运行。

二、应用及效益

地下滴灌技术在国外已等到广泛应用,服务对象以经济作物最为常见,多集中在果树、蔬菜和其他高产值作物上;大田作物中也有少量使用,以棉花和玉米作物为主。国内地下滴灌技术的应用以果树为主,目前在山西运城地区7667h平方米的地下滴灌面积中,果树、蔬菜和大田作物的比例分别占总数的78.3%、4.3%和17.4%,大田作物是棉花和冬小麦。

地下滴灌条件下的作物产量高于或至少等于其它灌水方法下的相应值,而灌溉用水量则显著小于后者。Adamsen对地下滴灌和喷灌进行对比的结果表明,地下滴灌下的花生产量明显高于喷灌方法下的产量,而对玉米产量,两者间没有显著差别,然而前者省水约30%。DeTar等人对地下滴灌与地面沟灌进行对比试验显示出,砂壤土质下,地下滴灌的棉花产量较高,砂质土时,两者产量基本相等,但无论对哪类土壤,地下滴灌用水量都较沟灌低40%。Hjenggeler对美国得克萨斯州西部地区进行大面积调查表明,地下滴灌与沟灌相比,棉花产量可提高20%。Phene等人的研究结果说明,在美国南卡洛雷纳州,地下滴灌条件下的甜玉米产量比沟灌高1%~14%,番茄产量高20%,甘蓝和夏季南瓜产量均提高35%,而玉米、棉花、高梁、甜瓜和部分蔬菜的产量基本持平。山西运城地区的资料表明,与地面灌溉方法相比,果树可节水75%,增产50%,西瓜节水60%,增产30%,而对大田作物,平均节水达50%,增加产量30%以上。地下滴灌技术不仅节水增产效果明显,还具有节省劳力、能源等诸多优点,此外还能有效地抑制杂草生长。Grattan等人发现,对应用地下滴灌的地块在不使用除草剂条件下,田内杂草生产程度明显低于使用沟灌和喷灌方法并施用除草剂的地块,但在降雨较多的湿润地区,效果并不明显。

三、研究现状

1.设备及灌水器

国外使用的地下滴灌设备均来自地面滴灌系统,灌水器采用内镶式或带有补偿性能的滴头以确保系统供水均匀性。由于系统停止供水时易在管内产生负压,造成管外土壤颗粒内吸而引起滴头堵塞,故常在系统上安装真空破坏装置,这对系统运行管理要求较高。由于作物根系的亲水性,根系在毛管滴头四周的旺盛发育有可能造成灌水器孔口堵塞,有人试图在滴灌水器堵塞的目的。山西运城地区在地下滴灌中使用的灌水器是在毛管上利用简易工具人工扎眼形成出水孔,该结构形式不具备防堵和压力补偿功能,有待改进和完善。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在北京大兴县开展的有关地下滴灌室内外试验结果证明,对内镶式或带有补偿性能的滴头采用外包无纺布处理地埋后,既可获得较为理想的防负压堵塞效果,又能在适当的毛管间距布设范围内获得较高的灌水均匀度。对于滴头防负压堵塞问题,除考虑在地下滴灌系统中设置真空破坏装置外,研制一种既可防止负压堵塞,又具有良好压力补偿和调节功能的灌水器是十分必要的。

2.毛管埋深间距

毛管埋深通常需考虑以下几个因素:一是田间耕作深度,避免因耕翻土壤造成系统管网损坏。对无需耕作的作物(如草皮、紫花苜蓿等),可根据土壤质地和作物根系发育深度等条件减小毛管埋设深度;二是土壤条件,对土壤导水性能较强的轻质土,则可适当增加埋深来减少因地表湿润引起的无效土面蒸发损失。基耕层内含有透水性较差的黏土夹层时,毛管埋深要考虑其影响,如毛管埋在该夹层以下,会影响土壤水分向上运动,对作物生长发育不利。最后是作物生长发育期,由于幼苗根系较浅吸水范围有限,毛管埋深较大无疑不利于作物生长,但较浅的埋深又将无法满足作物后期对水分需求。有时为了保证苗期土壤墒情,作物生长前期使用其他灌溉方法,后期再采用地下滴灌方式,但会增加灌溉成本费用,降低收益率。综合考虑上述因素,毛管埋深多介于20~70cm之间。以山西运城地区情况为例,果树下的埋深一般在40~50cm,大田作物则为35~40cm较为适宜。

毛管埋设间距主要取决于当地气候条件、土壤质地和作物种类。对于种植在沙性土壤或干旱地区的作物而言,较小的毛管间距有助于田间土壤水分均匀分布,当然这将增加投资成本。在多雨湿润地区,可以使用较宽的间距,但这取决于作物类型、土壤条件和可接受的风险水平。一般较窄的间距多用于平播密植类作物,如草皮、小麦等,而较宽的间距则常见于蔬菜、果树、棉花、玉米等行播作物,毛管应置于窄行间。运城地区的果树滴灌一般采用3m间距,权株排列不正规的果园使用随行布设形式,棉田的毛管间距是1.2~1.5m,小麦田多采用1.0~1.2m的距。

3.灌溉制度

地下滴灌制度一般以实测或计算的腾发量、土壤和作物特性为依据制定。若按作物耗水速度确定灌水时间,应按小定额多次灌水的方式;当土壤水分下降下某个限值时才考虑灌水,则需数天供水1次。对蔬菜等水分含量较多的作物通常使用前一种灌水频率,果树和大田作物则适宜于后一种灌溉制度。Caldwell等人的研究结果表明,只要土壤含水量保持在可允许范围内,采用每日灌水1次与周灌水1次的灌溉制度对玉米产量没有影响。EL-Gindy等人对每天灌水1次和每3天灌水1次的周期进行对比后发现,高频次小流量的灌溉制度不仅能较大幅度地提高番茄和黄瓜的产量,还能改善根层内的土壤水分布,提高水分利用率,这非常适宜于地下滴灌系统的运行特点。在山西运城地区,苹果树年内一般滴灌3~5次,小麦通常灌溉2~3次,每次用水230~450m3/hm2。

4.化肥和农药施用

滴灌技术的优点之一就是可以在整个作物生育期内,适时适量地通过微灌施肥技术高效地将肥料、微量元素和农药等作物生长所必需的养分和物质按比例精确的施用到作物根区土壤,这既可以提高肥料利用率,又能减少因灌溉淋洗产生的溶质数量,减轻对地下水的污染,并节省大量施肥劳力。Mikkelsen根据研究结果得出结论,与地面灌溉方法相比,地下滴灌条件下磷肥施用量较少,主要原因就是因肥料被直接施用到作物根层,明显减少了流失量。为延长地下滴灌系统使用寿命、防止灌水器堵塞,除对灌溉水进行适当过滤、清除杂质外,还可在系统中随水注入适量稀盐酸,定期清除地下滴灌系统内滋生的微生物以及灌水器内的沉淀物,这同时也能起到减轻灌溉水碱性的作用。这些措施在国外已得到普遍重视并投入实际应用,国内仍处于将化肥技术溶于灌溉水中应用的初级阶段,对系统管件进行化学处理、清除根系和沉积物的应用研究还未提到议事日程。

5.设计与管理

地面滴灌系统的设计方法同样适用于地下滴灌系统,特别是在管道水力学性能和灌水均匀性方面。地下滴灌系统的设计及管理具有自身的特殊性,首先设计中必须考虑在系统上安装进排气阀门,防止断水进行更好的过滤处理,并对系统实施定期冲洗。与地面滴灌相比,地下滴灌系统的检修更为困难,在设计和施工阶段应对此问题给予重视。

6.经济适宜性

Henggeler等人发现将棉花沟灌改为地下滴灌后,能获得较高的经济回报,对玉米大豆作物而言,与中心支轴式喷灌系统相比,地下滴灌方法具有较高的经济可行性。山西运城地区的资料数据也表明,就当地使用的简易地下滴灌系统而言,每公顷果园的投资成本是4500元、大田为6000元。该投入强度低于当地采用固定式喷灌的投入,虽高于地面灌溉的投资,但其节水、扩灌、增产效果非常明显。当然仅就灌水技术本身,很难得出哪种方法更为经济适宜的结论,它取决于自然和社会经济两大因素。其中关键因素是当地可利用的水资源数量以及获取它的成本费用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在类似山西运城这样典型的干旱缺水地区,工业和城市用水激增导致可供农业使用的水量锐减,这对农业节水灌溉提出更高的要求。由于地下滴灌系统具有无可辩驳的节水增产效益,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人们选择地下滴灌方法的迫切性和必要性。

7.主要问题

由于地下滴灌系统埋设在地下,使得人们无法直接观测到灌水器出流状况和灌水效果。当系统需要进行检修时,往往要比地面滴灌系统投入更多的时间,耗费更多的人力物力,管理费用也相对较高。其次,为防止水中杂质引起的灌水器堵塞以及滴头负压堵塞等问题,必须在系统内增加相应的附加设备,并对管路经常进行冲洗。冲洗阀及进排所阀的安装势必增加系统的造价和运行费用,在某些情况下将致使地下滴灌技术的经济可行性大打折扣。

篇5

1林地选择

科学研究表明,杨树要求生长季节雨量充沛,土壤有效层厚度在1m以上、地下水位1.5~2m是最适宜杨树生长的立地条件;土壤有效层厚度80~100cm、地下水位1m左右的为中等立地条件;土壤有效层厚度在40cm以下、地下水位长期在50cm以上,如无排水条件,则不宜栽植杨树。

2苗木选择

一是杨树品种繁多,同一品种在不同区域生长状况有很大差别,所以要按照“适地适树适品种”的栽培原则,选择合适的造林树种,切不可盲目引进推广新品种。二是杨树苗木质量与造林成活率和林木的生长有重要关系。一般选择二年生的苗木,即2年的根1年的干。要选择苗木高度3.5m以上、胸径4cm以上、梢不弯曲的壮苗。

3整地挖穴

杨树速生丰产栽培,宜采用“三大一深”栽植技术,即要大苗、大穴、大株行距和深栽。这样可以提高造林成活率,促进杨树根系发育,增强抗旱、抗风能力,有利于培育圆满通直的无节良材。造林密度在造林前进行细致地深翻整地能使低产的林地转变为丰产林。深翻整地能降低土壤的紧实度,改善土壤的通透性,有利于杨树根系对深层土壤的利用。根据造林密度,在定植点上挖80cm×80cm×80cm以上的大穴。

4造林密度

根据杨树人工林培育的目的材种,采用适宜的造林密度。培育大径级材,在一个轮伐期内不主张间疏伐,通常稀植,并实行农林间作,以保证每株树有充分的受光条件。采用6m×6m、7m×7m或8m×8m的株行距,间作5年左右;也可以采用行距10m、株距4m的规格,或者是大行距20m、小行距3m的大小行种植形式,间作农作物6~7年。在这种密度下,轮伐期为10~12年,成材胸径40cm,每公顷立木蓄积可达到180~240m3。培育中小径级材,株行距可以小于4m×4m,轮伐期可短些,约5年左右,胸径20cm,每公顷立木蓄积100m3。在杨树片林栽培中,密度偏大的现象比较普遍,但通过调查对比可知,栽植密度过大,不但费用增加,且生产的木材径阶小、价格低、效益相对较差,而培育大径材效益则较高。

5造林方法

采用“三埋两踩一提苗”的造林方法,即首先在80cm见方的大穴中回填1/3左右的土,把苗木放入穴中扶正、标直;然后再填土一部分,轻提苗木,使苗木根系舒展;接着踩实浇2桶左右的定根水,等水渗透后再填土踩实、培起风堆等。

6幼林抚育

抚育杨树幼林,最有效、最经济的措施是实行林粮间作。实行林粮间作不但在栽植后的几年内可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通过间作,抚育了幼林,给幼林生态创造了较好的条件。值得注意的是,林粮间作应以矮杆豆科作物为主,如花生、黄豆等。

7松土除草

松土除草能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对促进林木生长效果十分明显。每年夏冬两季都要翻耕土壤,除掉杂草,疏松土壤,增加土壤通透性,让杨树根系生长发育更良好。在沿河土壤比较粘重的地区尤其需要推广这种技术,而不是一味地增加施肥。实践证明,仅此一项技术,就可使用材产量提高1倍。

8肥水管理

杨树对水分的要求很高,一般每年应灌水3~4次。3月下旬至4月上旬发芽前灌返青水;5~6月灌促生水,促枝叶扩展;11月灌防冻水,促进根系生长。施肥后遇天气干旱亦应浇透水。施肥分基肥和追肥。基肥是在植树时施入穴中,一般株施有机肥5~10kg或过磷酸钙250g,将所施肥料与熟土掺匀,回填于30~60cm的根系活动层内。施追肥在树冠边缘下开施肥沟,沟长80cm、宽20cm、深20~30cm,株施尿素250g。施肥后应及时浇水、中耕除草。

9整形与修枝

篇6

3.ID号使用混乱。为加强电子病历的监管,医院为具有资质的不同医生设置不同的ID号码,密码由个人自行设置,要求专号专用,但实际工作中就会发现以下问题:a、实习医生和来院进修医生使用带教医师的ID码,这样在带教老师审查不及时或不严格的情况下,就会出现病历记录内容错误;b、在检查过程中通过核对医生排班本与电子病历中医嘱的下达人就会发现有时两者并不相同,而且在电子病历医嘱中一个病区几个病人连续几天的24小时医嘱都是一个医生下达的。

4.电子病历的法律效力问题:尽管实行了电子病案,纸质病案仍然是不能完全取消的,如手术知情同意书、麻醉知情同意书、各种有创操作的知情同意书、授权委托书以及当病人病情变化需要进行及时沟通的记录等等,这些都是必须要用纸质病历打印出来让患方签字认可的,这是电子病历永远不可能完全取代的。在现行情况下一般采用电子病案与经医生手写签名的打印病历并存的保存模式。

二、防范措施

1.加强教育。通过对医务人员开展真实、典型的案例教育,让医务人员提高责任意识与法律意识,能按照病历书写要求客观、真实、准确、及时、完整、规范的完成电子病历的录入、修改、打印等事项,逐步增强医务人员的证据意识,使其充分认识到电子病历在一系列涉医诉讼中的重要作用。

2.健全病案质量监管体系,认真执行病案的三级监管措施。医院建立由科室病案质控小组、职能科室(医务科、护理部、信息科)、病案管理委员会组成的三级质控监督体系,逐级加强对病案的质量控制和监管,不断提高院内病案的整体质量。

篇7

1.2杜绝机械设备的不安全状况

对于机械设备来说,要想使其不安全状态得到很好的控制,就一定要确保机械设备始终保持在优良的工作状态。

(1)机械设备运到施工现场时一定要做好检查工作,对于设备的安全性、合格性、完整性和合法性都要进行认真的检查,也就是对机械设备的生产厂家、出品合格证、产品的完整性能以及安全保护设备等进行认真的检查,对于没有达到标准或者超过一定使用年限,甚至国家和地方明令淘汰禁止的机械设备一律不准运送到施工现场。

(2)对于大型起重机械设备的安装和拆卸,一定要要由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承接,安装和拆卸的时候要编制专项施工方案并按规定流程完成审批和备案。超过一定危险规模的,还必须按照规范要求组织专家论证。

(3)工作人员要对施工现场的机械设备做好维修保养工作并做好记载工作,对塔吊、施工人货梯、物料提升机等安全保护设备进行重点检查,现场工作人员为了简单操作,例如有时候层间安全门一直都处于开放的状态,所有的问题工程安全管理人员和机械管理员都要进行认真的检查,确保安全装置都可以发挥其真正的作用。此外,定期对机械设备进行检查,不能有任何的大意,机械设备的内部损耗和钢结构劳损不容易被直观发现,此时可以正常工作,过段时间不一定可以正常工作。

1.3消除危险的工作环境

建筑机械设备的工作环境十分的复杂,大多数都是露天作业,风吹日晒,施工现场建筑材料杂乱堆放,环境非常糟糕,因此建筑机械设备拥有一个优良的环境非常的必要。例如卷扬机、砂浆机搭建防雨棚,四周干净整洁,操作台宽敞安全。塔吊回转半径之内所有机械设备须搭设双层防护棚。钢筋加工机械周边的成品、半成品、零料等分类摆放。木工机械作业棚内木屑垃圾及时清理,并配备齐全灭火器材。桩基、土石方施工机械作业平面地基承载力须满足要求,作业路径须清理满足施工要求。各机械设备专用电箱按规范要求配备,留出合理操作空间等等。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避免高空坠物、物体打击、机械伤害等事故的发生。因此在日常工作中一定要定期勤清理,多整理,长保持的活动。这同时也是文明施工,绿色施工的要求。

1.4做好质量验收工作

建筑机械设备安装完成后,要根据检验规范或检查标准对机械设备的安全装置和性能进行验收或检测,保证机械设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相关技术指标达到规定要求后,要认真将资料填好,检测人员或机械管理人员要签字确认。大型起重机械设备(塔吊、施工人货梯、物料提升机等),还需使用单位向地区建设主管部门申报,由建设主管部门签发使用登记证书后方可投入使用。此外,在拆除建筑机械设备前也要做好验收工作。

篇8

要确保机电设备具有良好性能,首先要加强新材料的入库管理,如新采购的机械零件、仪器仪表、电器元件等。有统计显示,大部分机电设备故障的发生多因为使用了不合格的零件材料,这不但给公司企业造成财产损失,也造成了国家资源浪费。因此,要重视新购材料的检查问题,生产许可证、合格证、说明书、型号等,检查无误方可分好类入库。此外,要严格进行日常保养,保证机电设备以最佳技术状态运作,把机电设备非正常磨损或损坏风险降到最低。经调查表明,不良的措施会加大机电设备故障的发生。机电设备各零件间组合精密,以维持正常的间隙和适宜温度做好工作,降低零件间摩擦磨损程度,能减少机电设备故障的发生。在日常保养工作中,一方面,要根据不同机电设备需求、工作环境选用合适的剂,另一方面,要经常检查剂的质量和数量。质量发生改变时要及时更新,数量不足就要及时补给。同时,要综合考虑机电设备的技术状况、保养周期、工作环境等相关因素,制定有效保养计划,必要时要停机保养。最后,要加强维修管理。性能再高的机械,即使享有细致的养护,经长时间运作后难免发生故障。这时便需要进行科学、合理、及时的维修,减少工程损失。在维修方面需要重视的是,莫要轻视小故障,以为小故障不会影响使用就只作小维修,甚至让机电带故障继续作业,其后果可能是小故障酿成大损伤,不仅加大了修理困难,还延长修复工期,更有甚者便是机电设备报废,得不偿失。

1.2操作人员的综合素质

首先,企业要保证招入合格的工作人员,并对其进行上岗前的技术培训并组织上岗后的定期培训,提高其操作技能和职业素养。这要求操作人员要精通机电设备的规范操作,懂维修,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为操作不当造成的机电设备故障。其次,企业一方可以在各部门员工之间开展各种技能比拼比赛并给予奖励,为员工提供展示才华的平台。通过参与比赛进行现场操作,员工间技艺比拼、相互学习,有助于提高员工规范操作和爱护机械的意识,达到强化机电设备技术管理的效果。

2.强化机电设备维修成本的管理

第一,赏罚分明,增强相关人员对机电设备维修成本的重视。公司要就维修成本问题制定赏罚条例,已引起各部门对机电设备维修成本的重视。例如,年度指标计划,根据当年的生产经营情况定一个指标,考核后公开表扬对机电设备维修成本管理做出可观贡献的单位,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而对超标了的单位给予深刻批评,视轻重扣取部分年终奖金。第二,提倡节约。践行节约维修成本目标,首先要做好对机电设备修理费和材料费的监控工作。尤其技术部门,应认真核对各单位递交的刘永新内蒙古昆明卷烟有限责任公司010020修理费用计划,联系实际情况尽量缩小维修费用。维修人员方面,要适当“变废为宝”能修理好的不要更换掉,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浪费。最后,要节约成本,可倡导创新、改革技术,提倡使用新技术、新工艺。不断改进生产技术,优化经济效益,为此公司应树立“为生产服务”的宗旨,允许员工参与讨论改进生产技术相关活动,集思广益,真正为生产服务。

3.重视机电工程质量控制管理

3.1确保施工前阶段的质量控制万无一失

在施工准备阶段,相关人员一定要认真看待工作设计图,若发现有较大误差要敢于提出修改,以免影响正常施工。高素质的施工人员决定好工程的顺利完成的关键。因此,为保证工作完满完成,有必要安排好施工人员数量比,并对其进行考核。编制施工方案要依据实践情况,并给予严格审查,要保正质量体系完善完整,确保做足工程质量各项技术准备;以符合国家的验收标准。一般,施工人员的流动性比较大,上层在组织员工交底时要分批次、分阶段进行,用详尽周密交底工作保证工程如期开展。明文深化对现行的规范和操作规程的认识,工程的执行要全方位符合该工程所需的资料及有关的技术文件、标准、要求,还要检查好工程中运用到的所有材料、设备,为起始实施工作做准备。此外,编制落实电气工程进度计划、人员计划、机具计划时,要根据业主和土建工程的总体进度来实现,并在施工过程中基于实际情况做适当修补完善整体工作。

3.2保证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正常运作

篇9

1生态习性及形态特征

火棘喜光,稍耐阴,可以耐受-6℃左右的低温。耐旱力强,不择土壤。萌芽力强,耐修剪。火棘又名救兵粮、救命粮、火把果、赤阳子,蔷薇科火棘属常绿灌木或小乔木,高可达4m,短侧枝常成刺状,小枝细长,水平延展或平卧。叶倒卵形或倒卵状长圆形,先端圆或微凹,边缘有钝锯齿,齿尖内弯,近基部全缘,表面暗绿色,两面无毛。花集成复伞房花序,直径3~4cm,花白色,直径约1cm,萼筒钟状,花序梗和小花梗近无毛,雄蕊20枚,花柱5枚。梨果扁圆形,萼片宿存,果实橘红或深红色。花期5~6月,果期9~12月,种子千粒重2g。

2繁殖技术

2.1播种繁殖

(1)种子采收和贮存。火棘果熟期在9~12月,育苗果实适宜在1~2月采收。采收后,除去叶片、枝刺、果柄等杂物,置于阴凉处摊开通风约10~15d,并每天翻动1次。

贮存方法:先用塑料盆或桶,放入适量40℃的温水,再把果实放入容器中浸泡2h,使果皮松软,用手挤压,使种子从果肉中挤出,再用清水漂洗4~5次,除去果皮、果肉及瘪种子等杂物,即获得纯度较高成熟饱满的黑色种子。将种子与细沙按1∶3比例进行混合,细沙要经过200目的筛子筛过,湿度为手握成团,松手即散为宜。在室内墙角下层铺3cm厚细沙置入种子,上层覆5cm厚细沙进行贮藏,并经常检查湿度,防止冻害。也可以将火棘种子从果肉中取出,晾干备用。

(2)播种。火棘适宜翌年春季播种,种子贮存时间太长,其萌发率明显下降,并且火棘不宜在20℃以下的环境中播种。应于3月上旬,将种子和细沙一起均匀地撒播于冬前准备好的苗床上,覆盖细土,厚度以不见种子为宜,因种子较小,覆土不可过厚,并在苗床上覆盖稻草,浇足水。约10d左右开始出苗,此时去除稻草,并视苗床湿度进行水分管理。播种出苗率为82%,用0.2‰的赤霉素处理能够提高火棘种子的发芽率。

(3)苗期管理。苗期3个月内每天要查看温、湿度。若低于20℃或高于30℃,均应采取升温或降温措施,主要措施有控制遮荫、喷雾等。若无异常情况,每周浇水1次即可。雨季要注意防水、排水。

2.2扦插繁殖

春插一般在3月下旬至4月上旬,选取一至二年生的健康丰满枝条剪成15~20cm的插条扦插。夏插一般在6月中旬至7月上旬,选取一年生半木质化带叶嫩枝,剪成12~15cm的插条扦插,并用ABT生根粉处理,注意加强水分管理,一般成活率可达90%以上,翌年春季可移栽。

2.3压条繁殖

春季至夏季都可进行,进行压条时,选取接近地面的一至二年生枝条,预先将要埋入土中的枝条部分刻伤至形成层或剥去半圈枝皮,让有机养分积蓄在此处以利生根,然后将枝条刻伤至形成层埋入土中10~15cm,1~2年可形成新株,然后与母株切断分离,于翌年春天定植。

3应用

3.1制作绿篱

因火棘适应性强、耐修剪、萌发快,作绿篱具有优势。火棘的自然抗逆性强,生长迅速,病虫害也少,只要勤于修剪,当年栽植的绿篱当年便可见效,适宜在城市中作绿篱植物。

3.2景区、庭院布景

火棘作为球形布置可以采取拼栽、截枝及修剪整形的手法,错落有致地栽植于景区草坪之上,点缀于庭园、花坛中。火棘球规则式地布置在道路两旁或中间绿化带,还能起到绿化美化和醒目的作用。

3.3作盆景和插花材料

篇10

一、基层畜牧兽医技术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1、管理机构不健全。从某种程度上来分析,兽医是一个比较特殊的行业,其针对不同的牲畜治疗,需要采用不同的手段来完成,但是对于基层畜牧兽医技术的操作,则存在统一的标准。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很多地方的基层畜牧兽医技术管理机制,都展现为不健全的情况,这就促使畜牧业的发展,会遭受到一定的挑战,无法将所有的工作都按照体制的标准来实施[1]。分析认为,管理机构不健全的问题,主要是展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基层缺少足够的兽医人才。全国各地方的畜牧业发展中,除了要在本身的经营体制上努力,兽医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人才,如果在该方面表现为缺失现象,则牲畜的正常生长和一些特色培养等,都无法达到较好的效果,难以在最终的畜牧业进展上得到预期的目标[2]。第二,管理机构本身表现不足,工作人员少、职责分配上不清楚,同时部门之间的合作也存在较大的问题。2、认识不到位。畜牧业在国内的发展中,给国家带来的帮助,以及对居民生产、生活的改善而言,具有很大的积极影响。可是基层畜牧兽医技术管理体制,还是没有良好的提升,这与主观上的认知不到位具有很大的联系。首先,相关工作人员对于基层畜牧兽医技术的理解,主要是集中在疾病的预防和处理上,这种认知的缺失将会造成很大的影响。基层畜牧兽医技术是一种综合性技术,对于牲畜的养殖和成长,以及各个阶段需要规避的问题,饲养者本身的注意事项遵守等,都能够提供较多的支持和指导。如果没有综合性的认知,则基层畜牧兽医技术的管理将处于消极怠工的状态,由此演变出的各项隐患会非常突出[3]。其次,基层畜牧兽医技术的管理工作当中,相关的机构并没有积极落实国家的各项政策、条文。基层机构数量较多,因此在整体的工作前进中,总是展现为按部就班的工作,没有加快效率,造成的负面影响较为显著。

二、基层畜牧兽医技术管理体制的改革思考

1、设立专门管理机构。基层畜牧兽医技术在现阶段的发展中,正展现为一个快速进步的态势,我们在管理体制的改革上,也必须加快速度,这样才能为今后的工作提供更多的保障。建议在基层畜牧兽医技术的管理体制当中,要设立专门管理机构。首先,该管理机构的设定要是隶属于政府机构的组成部分,要求在权利、责任上做出明确的划分,必须要将国家的相关规范、条文等,积极按照正确的手段来执行,减少过往的拖沓、懒散问题。其次,在管理机构的日常工作中,需要对基层畜牧兽医技术的使用、推广、反馈等,均做出调查研究,要从社会、畜牧业、饲养者三个方面来开展,尽量搜集到较多的数据与信息,再结合国家的畜牧业调整方向、发展方向等,对基层畜牧兽医技术做出综合的管控、调整,创造出更高的价值。第三,管理机构必须在技术团队、管理团队上不断的健全,确保两个团队能够互相合作,要将客观上的问题更好的解决。2、提高基层体制认知。基层畜牧兽医技术的管理体制,在各项问题的积累上,表现为时间长、根深蒂固的特点,所以想要在短期内彻底的实现改革,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在今后的管理体制改革中,需要在主观的态度上努力,要进一步提高基层体制认知。第一,要求所有的兽医接受相关培训、指导等,必须端正自身的工作态度,针对畜牧业的发展和各个养殖场的指导工作,要将基层畜牧兽医技术有效的落实,达到专业问题、专业技术解决的目标。第二,基层体制在出现问题后,绝对不能表现为放任不管的状态,要采取合理的手段去管控和处理,从而在多个角度上,让所有的工作人员都意识到,基层体制所产生的影响特别广泛,敦促大家在今后的工作中,对于基层体制更好的执行,加强配合。第三,基层体制的革新,需要按照阶段化的原则来执行,确保体制本身拥有足够的技术依据、管理依据,消除基层工作的各项矛盾。3、建立完善法律法规。国家畜牧兽医有关部门要积极出台关于畜牧业发展的法律法规文件,作为基层畜牧兽医发展的指南。在处理一些畜牧兽医方面出现矛盾的时候,要有法律作为依据,解决实际工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完善畜牧兽医发展,提升基层畜牧兽医技术管理部门职责,体现出为养殖户服务的意识。对于基层畜牧兽医技术管理体制而言,法律法规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能够起到强制性的约束作用,在今后工作中必须进一步的健全处理。

三、结语

本文对基层畜牧兽医技术管理体制展开讨论,现下的各项问题还在可控范围内,各个地方正在积极的执行相关手段来解决,整体上未出现严重的恶性循环。日后,必须加强对基层畜牧兽医技术的关注,要在管理体制上配套建设,从而将技术优势更好发挥出来。

作者:张青 单位:湖北随州曾都区畜牧兽医特产局

参考文献

篇11

1.1成熟度是烟叶质量的基础和中心

研究和生产实践认为,烟叶成熟度有两个含义:一个是采收烟叶成熟度,即田间生长发育和物质转化达到的成熟度;一个是烤后烟叶成熟度,即烘烤过程的物质转化达到分级要求的成熟度。所以,烟叶成熟度的本质都是紧紧围绕着最终烟叶品质和可用性进行充分而完善的物质转化。

据研究结果,我国下部叶组织结构松驰,叶质重(单位叶面积重量)较小,填充值高,单叶重轻,而上部叶组织结构紧实,叶片厚,叶质重较大,单叶重高(表1)。其原因显而易见。下部叶田间生长时间过长,物质转化消耗(也有物质向上运输)过度,已经达到过熟;上部叶叶片没有能充分展开,生长时间不足,物质转化不够,从烟叶质量要求的工艺成熟概念讲属于不熟采青。实际上,目前生产中下部叶过熟、中部叶采生、上部叶采青,再加上烘烤中的烤熟(后熟)转化不够是影响烟叶内在品质和可用性很重要的原因。因此,烟草生产的各项农艺操作过程,也必须以满足大田烟叶生长发育需要,从而能够达到真正成熟,然后在烘烤中提供适宜的环境条件,将烟叶烤熟。

资料来源:郑州烟草研究院。进口烟叶来自巴西、津巴布韦,各部位均为4~6个样品平均数;国内烟叶来自云南(陆良)、贵州(余庆)、福建(三明)、湖南(郴州)、河南(宝丰)、山东(诸城)、陕西(淳化)、辽宁(凤城)、广西(百色、富川),各部位均为10个样品平均数。

1.2三段式烘烤技术的核心和关键点

通过对烘烤环境温度、湿度、时间调控,实现对烟叶水分动态和物质转化的协调,达到最终将烟叶烤黄、烤干、烤香的统一,这就是三段式烘烤技术的核心,也是烟叶烘烤的根本目的。

根据对烟叶在烘烤中变黄、变香和非正常情况下发生棕色化反应变褐的化学和生物化学过程及其与水分动态、烤房温湿度关系的研究结果,认为三段式烘烤技术的关键点如下。

1.2.1低温变黄,黄干协调

即要求烟叶在比较低的温度下达到比较高的变黄程度。烟叶变黄阶段起始温度32~34℃,大量变黄温度35~38℃,完成变黄温度38~42℃。烟叶在变黄阶段失水量为30%左右,达到叶片发软。若烟叶黄变和干燥其中之一达不到要求即必须采取保温保湿变黄或排湿脱水的措施并延长时间。

1.2.2适速升温定色

在46~48℃以前以平均1℃/3h的速度升温,之后以平均1℃/2h的速度升温边升温边排湿定色。当烤房温度达到54℃后需稳定较长时间(12h以上),使淀粉彻底水解,糖分和致香物大量形成和积累。我国不少上部叶和较厚的叶片,正面呈黄色,背面黄白色明显,其叶内淀粉含量较高,若在54℃左右给予比较多的时间,这种现象会得到改善,烟叶香吃味也会因此得到增进提高。

1.2.3重视湿球温度

即依鲜烟叶的素质状况确定和控制烘烤各阶段的湿球温度指标,并以湿球温度高低作为烧火和通风排湿的主要技术依据。一般变黄阶段控制干湿球温度差1~4℃,定色阶段控制湿球温度37~40℃,干筋阶段控制湿球温度40~43℃以下。

1.2.4允许烘烤技术指标必要时作调整由于我国烟叶生长的气候、土壤等环境条件的多样性,以及不同品种、部位等,鲜烟叶素质存在人为不能抗御的差异,烘烤技术也必须服从于具体鲜烟叶的质量潜能,才可能最大限度地反映其品质和可用性本质。因此,在实施三段式烘烤中,允许对上述主要指标在一定范围内作某些必要的调整。

1.3普通烤房主要技术指标

烤房是适应烘烤技术烤好烟叶的保障。据1996~1997年对全国烤房普查统计,我国共有烤房500余万座,平均种植2868m2烟田使用一座烤房。调查结果显示,烤房陈旧落后、结构不合理是影响烟叶品质最重要的原因,严重影响三段式烘烤技术的落实。具体反映是:温度不均匀,升温不灵敏,排湿不顺畅,操作不方便。要改进烟叶品质,提高烟叶整体生产水平,引进和修建先进的烤房设备十分必要。但是由于其投资大、成本高,尚需视各地的实际经济水平考虑。根据我国国情,实施烤房主要技术指标标准化改造更为可行有效。我们提出了普通烤房的质量标准和主要技术参数。普通烤房质量标准是:①大小适宜,结构合理,设备齐全,进行烧火、观察、通风排湿等操作方便;②升温灵敏,控温稳定,保温良好,平面温度均匀;③排湿顺畅,调控灵活;④坚固耐用,节省燃料。

2主要工作成效

烤烟三段式烘烤及配套技术应用推广,作为国家烟草专卖局和烟叶公司的重点科技推广项目,自1997年正式启动以来,受到各级烟草公司领导的高度重视,进展顺利,成效显著,对于推动科技兴烟和生产水平提高,已经和正在产生积极影响。

2.1人才培养和烟农技术素质提高

几年来层层技术培训和技术研讨,各级烟草公司培训了一大批烟叶烘烤技术队伍,各地建立的技术服务体系通过技术培训和专题技术讲座、观摩和巡回指导、播放科教录相片、印发简明直观的技术图表等,有效地把三段式烘烤技术传授给烟农。据不完全统计,1997~1998年省级技术培训共4200多人次,地(市)县级技术培训近10万人次,发放烘烤技术录相带近300盘,河南、福建、云南、四川、广东等省及其地(市)按照三段式烘烤规程的基本要求印发烘烤技术图表190万套(份)以上。这些措施都为提高技术员和烟农科技素质产生了积极影响。

2.2烤房标准化改造力度大,步伐快

各地根据本地区烤房存在的影响烟叶烘烤最普遍、最突出和最关键的问题,按照标准化指标的要求,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实施改造,新建烤房坚持高标准、高质量,一步到位。据调查,各地每设一座烤房一般补贴70~300元,新建一座烤房补贴500~1000元。到1998年底,全国共完成烤房标准化改造(包括新建)270万座左右,占1998年实际烤房总数的70%以上。云南省1998年利用压缩烟叶种植面积契机,各地市普遍加大烤房改造步伐。昆明卷烟厂1998年共投入2300万元,新建改造烤房近6万座,并预期1999年完成烤房标准化改造80%以上。河南省1997、1998年共新建改造标准烤房32.8万座,占全省烤房总数54.17%,其中1998年各地市用于烤房改造的投入约6700万元以上。

2.3三段式烘烤技术快速推广

烤房质量的提高,为落实三段式烘烤技术创造了良好条件,表现了改进烟叶质量和节煤降耗的技术潜力,同时由于各地编制印发了适于烟农使用的烘烤技术图表,1997~1998年,三段式烘烤技术得到快速推广,烟农收益匪浅。据统计,1997年全国应用推广面积30万hm2,1998年达63.3万hm2以上,初烤烟叶均价增加0.36~0.78元/kg,烤烟耗煤量降低0.8~1.7kg/kg,耗煤量减少20%~35%。按示范结果推算,烟农可增收9.24亿元,同时节约烤烟用煤200万吨以上,节煤折款约3.0亿元以上,税利可增加3.5亿元以上。

2.4几种新型增质节能烘烤新技术由示范转向推广,经济和社会效益十分显著

2.4.1立式火炉烤房

立式火炉的最大优点是燃料燃烧充分,燃烧时高温区集中,燃烧强度容易控制,节煤效果明显。目前,辽宁、黑龙江、云南、贵州、四川、河南、山东等省已大面积推广,其中辽宁省推广比例达95%以上,全国共有立式火炉烤房约55万座左右,占应用烤房总数14%以上。

2.4.2蜂窝煤炉烤房

蜂窝煤烤房优点:火炉燃烧强度调控简便,且燃烧稳定,即燃煤在简单控制下自然燃烧放热能够与烟叶烘烤需热规律相吻合,烤房温度只能上升,不会出现猛升、猛降,因而对落实三段式烘烤,确保烤烟质量十分有利,并有一定节煤效果。再加上烤烟添煤次数很少(单蜂窝煤炉加煤1次,双蜂窝煤炉4~5次),烤烟工作量极大降低。福建、广东、湖北、陕西等省作为重点新技术已大面积推广,重庆、湖南等省市示范效果很好。据调查结果,烟叶均价增加0.42~0.96元/kg,每炉烟节煤60~100kg,每座烤房一年可节煤400~800kg,即烟农减少烘烤投入130~160元。全国共有蜂窝煤烤房18万座以上。

2.4.3立式火炉平板式换热器烤房

立式火炉平板式换热器烤房的优点:燃料燃烧充分,烧火灵敏,火管内烟气流速慢,热量释放完全(排烟温度低),烤房内温湿度均匀,实行热风进风,热能利用率高。生产中大面积应用结果,烟叶均价提高0.21~0.36元/kg,节煤效率提高30%~45%。这种类型烤房昆明市1998年修建59700座,1999年达14万座左右,占全市烤房总数80%以上。黑龙江省绥化地区也在示范成功基础上大面积推广。

2.4.4部分热风循环烤房

强制通风、热风循环是国外烘烤设备的一项通用技术。叶间隙风速增加,能够使上下层烟叶环境温度变得一致,有利于烟叶达到更高变黄程度后,再及时转入定色,且烟叶在空气运动状态下不断干燥。整体上烤房湿度有所增加,叶内转化充分,烤后烟叶内在品质和外观质量明显改善。1997年,河南省示范推广这类烤房3.77万座,1998年改造5.71万座,共达9.48万座。山东、四川、辽宁、福建等省示范获得很好效果,1998年也将大面积推广。据测试,这种烤房内烟叶间隙风速比普通烤房快0.04~0.06m/s,烤烟均价提高0.64~1.00元/kg。

2.4.5红外线烤房涂料应用

红外线是一种带有高热能的电磁波(波长0.76~1000μm),这项技术在工业上应用很广泛,在烤房火管上涂以红外线涂料后,使烤房内的传热过程由空气对流换热变为辐射与对流并重,使烤房内平面温差和垂直温差都很小(据青州烟草研究所用贵州登峰红外涂料多试点测定结果这两个温差都在1℃以下),这样能够有利于烟叶在38℃以下的低温情况下均匀变黄达到9成黄以上转火定色。而且红外线涂料产生的电磁波中包含了烟叶中水分子振动的几个波段(小于3μm、5~7μm、14~16μm),有利于充分变黄的烟叶及时干燥,从而保证烟叶内在品质和外观质量提高,并有一定节煤效果。据严格实验结果,烤烟红外线涂料,对水分大的烟叶和结构紧实的上部叶有独特的增质增效功能,正常烟叶均价提高0.31~0.68元/kg,节煤10%~20%。实践证明,这是一项简明有效的实用技术,在黑龙江、陕西、四川、重庆、贵州、山东、辽宁等省市已经有较大使用面积。

2.5新的研究进展

近几年,在烤房改造即新技术应用方面已有明显成效,新技术研究也不断深化。1998年,蜂窝煤火炉半堆积烤房和普通烤房供热的温湿自控已实验成功,可望在2~3年内能在生产中示范应用。立式火炉燃烧充分,易烧火,目前已能够使烤烟全过程加煤次数减少到3~5次,有望同对烘烤加热过程实行温度自控,结合热风循环装置使用即可向自控半自控发展。一种全新型的烧煤温湿度自控装置今年也开始在各地实验示范。

3三段式烘烤及配套技术应用推广中的几点体会

新技术应用和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永恒动力。三段式烘烤及配套技术应用推广项目,从高一个层次讲就是在国家局“1144”发展战略指导下开展的一项技术创新工作。这项工作开展两年来,我们有以下几点体会。

3.1新技术推广应用是成熟技术的再成熟和消化吸收过程

三段式烘烤是国外烟叶烘烤通用的一项先进技术,在我国应用,是经过引进试验和理论上深化研究实现技术消化,接下来进行较大面积和范围示范取得成效、取得经验、产生影响后,再组织全面推广。几年来进行过多次研讨、培训,几次印发了《烟叶烘烤技术规程》(讨论稿),几个类型区和省(市)在对《规程》修改的基础上,又根据各地烟叶的具体特点,编写了自己地区的《烟叶烘烤技术规程》和适于本地烟农使用的烘烤技术图表,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新技术的再成熟和消化吸收,因而实用性更强,反映效果好,推广速度快。

3.2新技术落实措施到位

使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关键是落实。本课题在实施过程中的技术落实措施是:①坚持强化技术推广和管理体系,重视人才培养和烘烤技术队伍建设,加大培训力度,实行全员培训,省市(地)两级重点培训技术骨干,县(市)及重点培训乡及乡以下技术人员和种烟大户。②包括三段式烘烤技术应用和烤房标准化改造,坚持高标准、高质量;坚持讲实际,讲实效,保证技术不变形,一次到位,不搞二次推广;坚持以点带面,示范辐射推广。③层层分解任务,细化目标,严格责任制和检查验收考核评比,确保3年完成既定目标。④在新技术应用推广过程中,遇到的有关技术问题,一方面及时积极指导引导,同时坚持边研究边创新。⑤坚持综合技术应用推广。即烤房标准化改造,新型节能烘烤技术,三段式烘烤工艺全面推广,发挥新技术综合效益。

3.3投入资金到位

在确定烤房标准化改造年度任务进行资金投入核算之后,不少省市烟草公司和地市烟草公司,按照投入概算指标,以上级公司拿一点儿,基层公司拿一点儿,烟农投入劳动力的办法,确保烤房改造顺利进展。昆烟企业确定了1998年把烤房改造作为技术应用的新项目后,经过测算,每改造一座烤房需材料费260元,决定分公司拿50%,县公司拿50%,及早到位。集中并定点制作改造型材,层层进行技术员观摩培训,烟叶收烤前统一组织验收。一年完成立式火炉平板式烤房改造达全市烤房总数45%。拟于1999年改造任务为82~9万座,目前已有30%以上动工修建,有把握在1999年烘烤季节到来之前完成本年度任务。所以说,资金投入是新技术应用和技术创新的一个关键点。

3.4组织领导到位

落实技术创新实施科技兴烟和科技带动战略,组织领导保证。近几年烤房标准化改造和三段式烘烤推广工作得以顺利进展,成效显著的成功经验就是各级领导高度重视,有强有力的政策,把这项新技术作为目前提高烟叶质量和效益新的增长点和突破口。计划可行,责任到人,投入到位,措施得力。

41999年的任务和技术改进重点

1999年是烤烟三段式烘烤及配套技术应用推广项目的最后一年,由于我国各主产烟区自然和经济状况差异较大,烤烟三段式烘烤及烤房标准化改造发展不平衡,距离既定的“三段式烘烤工艺应用和烤房改造达到80%以上,烟叶内在香吃味品质得到改进、亩收益得到明显提高”的目标,工作任务依然很重。

4.1完成和基本完成烤房标准化改造

按照1997年三明会议要求,1999年烤房标准化改造既定任务为120万座以上,事实上,各省市过去两年烤房改造的标准,有些仍然偏低,包括烤房的主要结构不合理的情况仍大量存在。所以,仍然需要加大步伐,倾斜投入,对影响烟叶质量的关键点实施改造,确保完成或基本完成烤房标准化改造这一基础性工作。

4.2烟叶成熟度问题仍然是制约各地烟叶质量的重要因素

具体表现在下部叶轻飘,单叶重小,上部叶和较厚的烟叶背面偏白和正面与背面反差大的问题突出。需要更新烟叶成熟度的观念,尽快扭转下部叶过熟、中部叶采生、上部叶采青的局面,做到下部叶适时早收,中部叶成熟稳收,上部叶充分成熟采收,顶叶4~6片集中一次采收。要坚持把成熟度作为烤烟生产全过程的技术中心,烟叶生产的全部操作过程都要紧紧围绕和满足烟叶最终真正长熟、养熟。烟叶成熟的标志,除了一般的外观特征外,以烟叶烘烤变黄时间确认。下部成熟叶变黄时间为60~72h,中部叶为48~60h,上部叶为36~48h。只有首先扭转烟叶成熟度的观念,才可能保证烤后烟叶内在品质得到明显改善,达到内在品质与外观质量统一。

4.3全面高质量推广三段式烘烤技术

篇12

现代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方向,是从以低频技术处理问题为主的传统电力电子学,向以高频技术处理问题为主的现代电力电子学方向转变。电力电子技术起始于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的硅整流器件,其发展先后经历了整流器时代、逆变器时代和变频器时代,并促进了电力电子技术在许多新领域的应用。八十年代末期和九十年代初期发展起来的、以功率MOSFET和IGBT为代表的、集高频、高压和大电流于一身的功率半导体复合器件,表明传统电力电子技术已经进入现代电力电子时代。

1.1整流器时代

大功率的工业用电由工频(50Hz)交流发电机提供,但是大约20%的电能是以直流形式消费的,其中最典型的是电解(有色金属和化工原料需要直流电解)、牵引(电气机车、电传动的内燃机车、地铁机车、城市无轨电车等)和直流传动(轧钢、造纸等)三大领域。大功率硅整流器能够高效率地把工频交流电转变为直流电,因此在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大功率硅整流管和晶闸管的开发与应用得以很大发展。当时国内曾经掀起了-股各地大办硅整流器厂的热潮,目前全国大大小小的制造硅整流器的半导体厂家就是那时的产物。

1.2逆变器时代

七十年代出现了世界范围的能源危机,交流电机变频惆速因节能效果显著而迅速发展。变频调速的关键技术是将直流电逆变为0~100Hz的交流电。在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随着变频调速装置的普及,大功率逆变用的晶闸管、巨型功率晶体管(GTR)和门极可关断晶闸管(GT0)成为当时电力电子器件的主角。类似的应用还包括高压直流输出,静止式无功功率动态补偿等。这时的电力电子技术已经能够实现整流和逆变,但工作频率较低,仅局限在中低频范围内。

1.3变频器时代

进入八十年代,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的迅猛发展,为现代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将集成电路技术的精细加工技术和高压大电流技术有机结合,出现了一批全新的全控型功率器件、首先是功率M0SFET的问世,导致了中小功率电源向高频化发展,而后绝缘门极双极晶体管(IGBT)的出现,又为大中型功率电源向高频发展带来机遇。MOSFET和IGBT的相继问世,是传统的电力电子向现代电力电子转化的标志。据统计,到1995年底,功率M0SFET和GTR在功率半导体器件市场上已达到平分秋色的地步,而用IGBT代替GTR在电力电子领域巳成定论。新型器件的发展不仅为交流电机变频调速提供了较高的频率,使其性能更加完善可靠,而且使现代电子技术不断向高频化发展,为用电设备的高效节材节能,实现小型轻量化,机电一体化和智能化提供了重要的技术基础。

2.现代电力电子的应用领域

篇13

规划南水北调西线工程从长江上游通天河末端,即金沙江起始段调水80亿m3,从雅砻江干流及两条支流调水65亿m3,从大渡河的3条支流调水25亿m3。调水量与调水河流多年平均径流量的比例:占金沙江渡口570亿m3的14.0%,占雅砻江河口604亿m3的10.7%,占大渡河河口495亿m3的5.0%。从三条河调水170亿m3,占所在河流河川径流量的5%~14%。对一条河而言,调多少水才算适度呢?当前,还没有明确的标准,不过国际通常认为一条河的用水率以不超过40%为宜。三条调水河流域的用水情况:调水区处于特殊的地理位置,人烟稀少,社会经济不发达,现状工农业用水及生活用水等用量不大,用水主要在河流下游,特别是河口地区。预测2030年,三条调水河流域工农业及生活等需水量占全河河川径流量的5%~7%,因此,从调水河流上游调取5%~14%的水量,三条河仍有足够的河川径流量,可以满足下游社会经济发展对水的需求,故此调水量称作可接受调水量。然而,就引水点而言,调水占引水坝址处河川径流量的比例却较大,达65%~70%。也就是说,调水后引水坝址下游河道的水量,只有原水量的30%~35%。这个下泄量是否能维持该河段生态系统的平衡,就需要研究并估算坝址下游河段的生态环境用水量。

生态环境用水是指用于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所需要的水量。目前,河道生态环境用水量的确定"还没有统一的计算方法,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河流的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状况都有所不同。北京师范大学环境科学研究所与水科学研究所推荐了两种计算方法:第一种是用河道枯水流量的百分比确定;第二种是用Tennant法确定#后者是目前美国使用的一种方法。鉴于西线调水河流的特殊性,这里仅简述河道枯水流量法。

依据调水河段特殊的高山峡谷地形和年降雨量700mm左右的相对较多的雨量以及流量的年际变化较小,枯水期流量相对比较稳定等较好的条件,选用坝址多年系列的最小月均流量作为基准,年内各月生态需水取该流量的60%。计算表明,生态环境需水占多年平均最小月流量的42%左右。通过水库数、入库水量、水库蒸发、渗漏水量、水库上游需水量、下泄水量、河道生态用水量等参数公式的运用和库容、输水工程输水能力、最小下泄流量!供水保证率等约束条件的换算,得出三条河引水坝址处可接受的调水量为171亿m3,与规划调水量170亿m3基本相符。

2第一期工程方案的可行性分析

第一期工程地处青藏高原东南部,海拔3500m左右,位于四川省甘孜县到阿坝县一带。工程方案由“五坝七洞一渠”组成。“五坝”坝高63~123m,初步推荐坝型为适合当地材料的混凝土面板堆石坝;穿越巴颜喀拉山的输水入黄河隧洞长244km,分为7段,开凿人工支洞后,最长施工洞段长37km,洞线上覆盖山体厚度(即埋深)300~600m,最厚达1150m;“一渠”为一段明渠,长16km。

2.1筑坝技术

从筑坝技术看,我国对各种坝型的建筑技术已趋成熟。20世纪80年代以来,开始重视和推广混凝土面板堆石坝坝型。这种采用当地石料,分层振动碾压堆石的施工方法,使坝体密实,面板较少出现裂缝,防渗效果也好,具有断面小,安全性好,施工简便!造价低的特点。当前,大型、多功能、高效施工机械的应用大大提高了施工质量,加快了施工进度,降低了工程造价。我国在广西与广州交界处的南盘江上于1999年建成混凝土面板堆石坝的坝高为179m,在海拔2900m处于1999年建成的青海黑泉面板堆石坝坝高为123.5m,最近才开工建设的湖北清江水布垭混凝土面板堆石坝坝高233m。这说明!在筑坝技术方面,西线工程虽有海拔3500m地区的气候寒冷问题,但从当今的施工技术看!完全有措施解决。

2.2开凿长隧洞技术

开凿长隧洞技术,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发展迅速。开凿短隧洞,一般采用打眼、装炸药爆破,即常规的钻爆法。随着开凿长隧洞技术的发展,已采用适用于硬岩的开敞式掘进机施工法,以及适用于软岩、土砂层隧洞施工的盾构掘进机施工法。掘进机技术的特点是:高度机械化、专业化施工,掘进、出渣、衬砌、灌浆等工序一次完成,进度快、质量好。近年来掘进机广泛采用电子、信息技术,对全部作业进行指导和监控。欧洲隧道,即英吉利海峡隧道,在掘进过程中,安装约200部仪表,工程技术人员每天读取数据120个,运用计算机分析掘进机的运转效果,指出机械和电器存在的问题,从而明确机械维修保养的目标!使掘进机的时间利用率提高到90%,整个系统的时间利用率达60%。若使掘进机在掘进过程中始终处于最佳状态,其掘进速度一般为钻爆法的8~10倍,甚至更高!最佳日进尺可达150m以上。

从隧洞施工段的长度看,我国已建成的甘肃引大入秦30A输水隧洞长11.6km,成洞洞径5.5m;西康铁路秦岭隧道长18.4km,成洞洞径7.6m。国外已建成的英吉利海峡海底高速铁路两条平行隧道,即欧洲隧道,每条长38km,成洞洞径7.6m;正在施工的瑞士圣哥达高速铁路两条平行隧道每条长57km,成洞洞径9.6m。

这些长隧洞的特点:1采用掘进机开凿。秦岭隧道采用开敞式掘进机,欧洲隧道和引大入秦30A隧洞采用盾构式掘进机。2埋深大。欧洲隧道在海水面以下平均40m,最深达130m;圣哥达隧道上覆盖山体最厚近3000m。3没有条件开凿人工支洞。仅圣哥达隧道在山体上人工开凿了一个直径12m、深800m的竖井。

上述特点说明,无论是通过山体或水下的长隧洞,也无论硬岩或软岩,运用掘进机开凿,技术上都可行。

第一期工程输水隧洞通过的围岩主要为砂岩、板岩或砂板岩互层,岩石抗压强度30~100Mpa,属中等硬度,有利于掘进机的开凿。虽然,当地气候寒冷缺氧,地质条件复杂,需要认真研究开凿隧洞可能出现的问题和需要采取的措施,但是类比国内外已建工程,开凿最长37km隧洞段以及其他各施工洞段,技术上是可行的。

3供水对象和供水范围分析

第一期工程调水40亿m3入黄河,现就规划的供水对象和供水范围进行分析。

供水对象:生态环境用水,城镇生活和工业用水,兼顾农业用水。供水对象把生态环境用水放到了第一位,这不是说其他供水不重要,而是考虑了地处黄河上中游地区的自然地理特点不同于其他地区。该地区年降雨量一般200~300mm,干旱少雨,水资源严重缺乏,已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大规模的生产建设活动,使本来就十分脆弱的生态环境恶化加剧。当前,西部大开发建设加快,人类对自然的索取还要不断增加,生态环境的压力会越来越大,因此,西线调水首先要考虑为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供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