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法制科工作计划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篇2
1、2、3、4、5、6
全班人数
266
任课老师
李乐
期末
质检
成绩
平均分
合格人数
合格率
优分人数
优分率
88
266
100
241
90.6%
基本情况
教学对象
五年级学生孩子经过四年的学习后基本懂得了学校生活规则,初步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多数学生文明有礼貌,能遵守课堂学习规定,能积极学习,能安全健康地学习生活。还有少数学生比较顽皮,自我控制能力差,在课堂上、集体活动中不能很好地约束自己,甚至个别孩子有模仿社会上不良言行的现象。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现有情况调整教学,用不同的方法开展教学,激励所有孩子努力学习。
教学内容
第一单元《面对成长中的新问题》、第二单元《我们是班级的主人》、第三单元《我们的国土 我们的家园》、第四单元《骄人祖先 灿烂文化》。
教 学 目 标 要 求
1.让孩子们按照自己的想法如何正确的安排课余生活,遇到问题,能真诚坦率的沟通可以有效地化解矛盾,促进和谐,远离烟酒,拒绝,提高防范意识。
2.帮助孩子们建立集体观念,学习做好班委,培养孩子们初步的集体意识和自主管理意识、责任意识。
3.引导孩子们了解我们的幅员辽阔的国土,共同生活着56个民族,我们彼此尊重,互帮互助,成为相亲相爱一家人。
4.让孩子们爱祖国民族瑰宝美丽文字,了解祖国的古代科技,认识源远流长传统美德,为伟大祖国感到骄傲自豪。
提 高 质 量 措 施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寓道德概念和行为要求于生动、活泼的具体形象之中。
2.利用插图,图文对照,边看边说边想,帮助学生理解。
3.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活动。以孩子们生活中的现实问题为抓手,以实际生活案例为依托,突出正面引导,让孩子们在学习中体会到法治让生活更美好。
4.结合大队部的各项活动进行教育。
5.充分利用教学用书中的儿歌及小故事穿插于课堂教学中。
6.领略大自然的美,了解社会的繁荣,培养学生的环境素养。
7.根据小学生心理发展水平和认知特点,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采取由浅入深、由近及远、循环往复、螺旋上升、形式多样等方式,引导孩子们通过学习,从不同角度、侧面感悟和践行核心价值观。
8.课程中积极发挥绘本生动活泼、有趣有启发性的作用,引导孩子们通过自主阅读、小组讲述或者表演等形式,自然而然地懂得其中蕴含的规则、法理等,使教学从课堂延伸到学生更广阔的生活领域,做到实实在在的知行合一。
教 研 教 改 课 题 及 实 施 措 施
1.从儿童真实生活出发实现学科内容的整合。着眼于儿童现实生活的整体性,从学生生活原型出发,重新融入儿童生活之中,有机整合为学习主题。2. 强化教材的生活指导职能。
一方面通过现实情景的捕捉和再创造,让儿童感受生活的美好和快乐,激发热爱生活的情感;另一方面通过引入儿童生活中的典型问题,鼓励儿童自己在探寻问题解决方案过程中,参与生活、创造生活,展示儿童多样化的个性和丰富的智慧,培养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3. 以活动型教学为主要特征的过程导向设计。教材试图从学生的学习行为出发组织主题单元,促进自主活动,在学习活动的渐次展开中,引导教师重点关注学生学习过程里呈未分化状态的整体学习状态和学习需要,使学生能在活动的不断演进过程中实现原来被课程目标割裂的“情感态度、行为习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目标的自然统整。4. 让教师和学生走进教材,保持教材的弹性和广泛适用性。各主题单元均选择具有通用性的、可供师生具体真实地参与的活动题材,使教材成为师生开展活动的指导,从而将各地具体而微的自然、人文资源和经济、文化背景,以及师生的经验和兴趣等等都纳入课程资源体系,为师生在活动中进行二次开发留有空间。
培优扶差具体措施
1、给优生以个性化的作业和辅导,激励他们更上一层楼。
2、紧密与家长联系,争取家长支持配合,关注后进生成长。
3、号召全体学生给后进生以关怀帮助,鼓励他们点滴进步,为他们树起信心,前进。
扶助中层生,向优秀方向发展。
教
学
进
度
第一单元 面对成长中的新问题
1 自主选择课余生活
2 学会沟通交流
3 主动拒绝烟酒与
第二单元 我们是班级的主人
4 选举产生班委会
5 共同商定班级事务
第三单元 我们的国土 我们的家园
6 我们神圣的国土
7 中华民族一家亲
第四单元 骄人祖先 灿烂文化
8 美丽文字 民族瑰宝
9 古代科技 耀我中华
篇3
(一)高度重视,认真落实
为了更科学、更合理的考核各乡镇、各部门全年依法行政工作推进和完成情况,县政府决定对今后的依法行政工作年度考核,实行季度考核和年终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各乡镇、各部门要高度重视依法行政工作,由主要领导牵头抓总,分管领导负责督促落实,工作人员具体组织实施,确保依法行政各项工作落实到位。
(二)依法行政考核工作人员职责
各乡镇、各部门的依法行政宣传联络员负责依法行政考核资料的收集、完善、整理和上报工作,其具体职责如下:
1、负责与县政府办法制科联系对接依法行政考核工作;
2、负责向县政府办法制科报送每季度依法行政工作计划;
3、负责向县政府办法制科报送每季度依法行政工作总结和完成工作的旁证材料;
4、负责向县政府办法制科报送每季度依法行政工作台帐;
5、配合县政府办法制科做好依法行政其他相关工作。
二、具体要求
(一)报送依法行政季度工作计划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要根据《年县依法行政工作要点》,结合各自实际,制定本单位每季度的依法行政工作计划。工作计划要有前瞻性、指导性,要突出重点,简明扼要,操作性强。要按照报送的时间和要求,及时报送每季度依法行政工作计划。
(二)报送季度依法行政工作总结及其旁证材料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要认真总结每季度推进依法行政工作情况,工作总结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1、季度依法行政工作总结。围绕各单位季度依法行政工作计划,详细说明上一季度各项工作计划的完成情况,总结季度推进依法行政工作的完成情况。各乡镇人民政府,县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应当在工作总结中认真分析本季度在推进依法行政工作中的问题,查找出现问题的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对依法行政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2、旁证资料。在报送工作总结的同时,应当一并报送能够反映总结中提到的工作内容的旁证材料(原件、复印件或图片等),总结中的工作内容与旁证材料必须相对应地进行编号,能便捷地查询出与工作内容相对应的旁证材料。
(三)填报依法行政工作台帐
各单位应当在日常指标任务进展工作中建立工作台帐,严格按照本通知的要求填写和报送台帐。
1、填写台帐。各乡镇、各部门应当围绕年第一、第二季度已经开展的工作填写《年()季度依法办事台帐》;自年第三季度起,各乡镇、各部门应当围绕季度工作计划在《年()季度依法办事台帐》上填写每一季度所完成的主要工作。
各乡镇、各部门的依法行政宣传联络员要具体负责台帐管理,台帐记录要体现工作过程,与工作计划、工作总结和旁证材料相互印证,做到真实、准确、完整、有序。
2、审核台帐。县政府法制科将结合各乡镇、各部门的工作计划、工作总结和旁证材料等有关情况,对工作台帐进行审核,作为年度依法行政考核的考核资料,计入考核总分中。
各乡镇、各部门要高度重视依法行政目标责任考核工作,严格按照本通知要求将需要报送的文件资料装订整齐、编排有序,以档案袋、文件盒收纳,按照规定时间报送。逾期不报的或资料不全的、没有完成相应工作任务的,将扣除相应的考核分数。在年终考核时,将依据每个季度的考核结果和依法行政、行政执法的检查结果对各乡镇人民政府,县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的依法行政年度考核工作进行评价打分。
篇4
进入21世纪,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在高等教育中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是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的主要渠道之一,在促进我国教育、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我国高职教育发展年限较短,往往只注重规模的扩大,而在实质内涵建设方面没有紧跟到位,出现以“学科本位”为主线构建的课程体系与职业需求联系不紧密、教学理论与施工实践脱节等问题,导致培养的人才与企业需求脱轨。本文结合所上课程《道路工程施工技术》,以道路工程施工的工作过程为课程设计与实践导向,基于道路工程施工过程对课程的目标、内容、学习情境、教学方法及效果评价进行全面的创新与改革,并对课程实施效果进行有效的评价,探索研究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设计与实践。
一、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构建过程
对《道路工程施工技术》进行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构建是指按照工作顺序进行课程内容的选择、排序、教学情境设计、教学方法的选取,通过对课程的工作化设计与实践以期真实模拟与再现道路工程施工中的每个工序与工种。将学习能力、专业能力、职业迁移能力融汇贯穿于学习情境设计中,使学生能够亲历结构完整的道路施工的工作过程,获得实际操作技能,缩短课程教学培养的能力与工地实际要求及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
1.综合情境分析。由于社会在飞速地发展,行业的发展、职业岗位需求势必也会产生变化,因此,有必要通过各种方法对岗位、企业、行业、社会进行综合分析,从更广阔的层面上对课程《道路工程施工技术》进行分析,以保证专业的可持续发展。课程体系的开发应具有前瞻性,并实时更新以适应行业乃至社会发展的需求,确保课程体系的时代合理性,加强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及行业走势之间的联系。
2.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道路工程施工技术》以真实的工作任务为载体设计教学过程,对教学内容进行基于施工顺序的整合序化,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根据施工顺序把课程分为三篇(施工放样、路基施工、路面施工)16个单元,每个单元根据具体的材料及工序不同而细分为若干工作任务。
3.基于典型工作的学习情境设计。由于每个具体工作程序的实际工作环境与学习环境存在很大的差异,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最大化地模拟或再现实际工作中的要素缩短二者之间的差异就成了关键。利用真实的问题、案例或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并要求学生按实际操作过程来解决问题,对完成效果参考施工规范进行综合评价。将工作任务转换为学习情境任务,并将职业能力要求融入情境任务中。每项任务均按照“资讯—策划—决策—实施—检验—评价”六步教学法组织教学,学生每完成一项任务,即经历了一次相应的工作过程。
4.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实施。以项目任务为载体,将教学单元设计成单项任务,实行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做中学,做中教,做中思”的教学方法,并根据具体教学任务,灵活使用“教、学、做、思”合一教学、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启发引导式教学、现场教学、直观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采用“工学交替”、“任务驱动”等“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氛围、学习任务与工作过程一致。
5.基于校企合作的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一般包括对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教学环境、教学管理诸多因素的评价。教学评价的两个核心环节:对教师教学工作(教学设计、组织、实施等)的评价——教师教学评估(课堂、课外)、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考试与测验。学校对教学效果的评价是从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技能的熟练程度和职业素养方面展开,而企业则主要是从学生完成工作任务的角度进行评价,如何在完成学校既定的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达到企业的考评标准需要我们继续进行探索。
二、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实施效果评价
高职教育课程开发与工作过程相联系,那么其教学评价必然离不开工作方面的因素。从工作方面对课程实施效果的评价主要是从招生企业和毕业参加工作的学生两方面着手。走访企业,搜集企业对参加工作的学生的职业技能、职业素养的评价和对课程结构的认可程度;对参加工作的学生进行定期回馈信息的调研,调查课程体系的合理性和岗位乃至行业实际操作技能的有无变迁及变迁方向。通过对企业和学生的调研,利用搜集加工后的信息对课程体系进行实时更新,使课程体系的构建动态化、岗位化、行业化。
三、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1.加快双师队伍的建设。课程与工作过程紧密联系,必然在“理论知识”和“实体工作”方面对教师提出要求,既要求教师在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方面对理论知识能够深刻地把握,又要求教师具有实际工作经验或到企业生产一线定岗实践,积累实际的工作经验,具有较高的实践教学能力。
2.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推广“校中企,企中校”,深化校企合作模式改革,充分发挥“校中企”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建立“工地流动学校”,形成有特色的人才共有合作模式。建立“校外顶岗实训管理指导小组”,对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和学生顶岗实训进行管理和指导。
3.教材的动态化。教材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而应该是动态的。教师应针对综合情景分析,能根据社会或道路行业经济及技术的发展水平及时对教材进行增删、修改与整合,使学生及时了解道路行业的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新技术。
参考文献:
[1]燕晓红,刘芳,张建新,陈庆丰,等.“工程力学”在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中的探索与实践[J].价值工程,2012,(27).
[2]李学锋.工作过程系统化高职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3):10-15.
[3]张燕,王建华,葛秀萍.工作过程导向的“建筑设计”课程教学设计[J].职教通讯,2011,(6).
篇5
2018年以来,执法督导科在局党组的正确领导下,立足实际,紧紧围绕局中心任务, 按计划、分步骤开展行政执法督导工作,现将上半年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2018年上半完成的主要工作:
(一)做好日常及领导交办的各项工作。
在做好每月执法稽查管理平台数据上报和日常督查工作同时,按照局领导要求,做好重点时间节点和重点路段的市容市貌、环境卫生、扬尘整治、查处两违、治理非法小广告等监督检查工作,并及时将督查情况汇报给局领导。对需要落实的工作,做到及时提醒和催办,较好的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
(二)及时通报有关问题,使问题得到及时有效地整改。
借助在局例会上汇报工作的机会,及时通报近期督查中发现的有关问题,提醒存在问题的大队及时整改。
(三)积极开展我局行政执法活动全过程记录制度落实情况的专项督查。
按照法治政府的工作要求,积极实施行政执法专项检查。今年3月我科室草拟了2018年我局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落实情况专项督查实施方案,并征求各方意见。方案于4月开始实施,分为三个阶段进行,一是自查自纠;二是现场抽查;三是总结经验。通过落实专项督查实施方案,督促执法人员进一步落实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提高了执法人员法治意识。
(四)对外勤大队上下班制度落实情况进行监管。
为了进一步落实上下班和加班制度,我科室制定加班核查表,并安排专人进行核查。通过核查上下班、加班人员与签到人员名单,及时对照排班表名单,对当天没有疑问的加班人员在核查表相应名单上打钩。同时采取不定期到现场进行抽查,查看监控录像等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督查。通过有效监管,外勤执法人员的上下班和加班制度得到进一步落实,工作纪律有了进一步的好转。
(五)对执法队伍着装问题进行抽查。
为了树立执法队伍新形象,我局出台着装规定。为了更好执行该规定,我科室对执法队伍装着问题进行不定期抽查。截止目前,抽查发现不按规定着装人员15人,口头指正15人;发现着装问题12起,提醒12起。通过对着装问题的抽查,有效督促我局执法人员按规定着装。
(六)强化队伍建设,参与完成我市城管执法骨干培训有关工作
为了切实提高执法人员综合素质,住建厅印发了开展2018年城管执法队伍骨干培训的通知,根据通知要求我科室积极拟定我市培训人员名单和分配好培训名额,由分管领导审核,经主要领导审定后,上报住建厅城管局。现在此项工作正在有序开展中。
(七)加大督查力度,助力我局城市管理工作取得成效。
今年来,按照市委市政府和局领导对扬尘污染整治实施“严管重罚”的工作要求,我科室加大了对城区主要街道占道经营、建筑工地及道路扬尘污染等问题的巡查力度。截至目前,我科室开展监督检查50多次,检查中发现主要街道流动摊贩80多起,现场劝导20多次,严重占道经营等问题15起,建筑工地扬尘污染8起,道路扬尘污染9起,通过电话、微信通知整改40多次,填写巡查记录表18份,发送督查函6份。经过与两个支队共同努力,我市城市管理工作取得较好的成绩。
二、2018年下半年工作计划
我科室将继续围绕我局的中心工作,结合本科室工作职责,助力我局城市管理工作再上新台阶:
一、继续做好日常督查和领导交办其他工作;
二、继续对外勤大队上下班制度落实情况进行监管;
三、继续对执法人员着装问题进行抽查;
四、组织督查人员加强业务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强化工作职责。
主要工作措施:定期集中组织督查人员学习有关业务知识,下班空闲时间自主学习,做到熟练掌握相关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等,并在工作中运用自如。同时,积极争取年内一次以上到先进的单位学习有关业务方面的经验。
五、加强和一线工作人员沟通交流,让监督检查为一线执法活动提供更好的助力。
主要工作措施:采取定期邀请一线执法人员开展座谈会或茶话会等方式进行工作上沟通交流。日常采取到执法一线和工作人员谈心谈话等方式进行交流。通过交流学习,更好地为一线执法人员做好服务工作。
六、制定城管规范化执法工作方案,提高综合执法水平
按照我局主要工作任务计划安排的方案要求,我科室牵头制定我市城管规范化执法工作方案。主要工作步骤:一是6月前起草好城管规范化执法工作方案;二是7月征求各方意见,汇总好意见后修改最终定稿;三是8月组织实施。
篇6
二、工作安排
(一)统计双基建设行政指导
1.指导内容及实施部门
法制科:按照国家统计局规范化建设标准及省、XX市局及XX市统计局相关文件要求,督查指导镇(园区、办事处)统计站、开发区计划统计科的对标整改,加强统计基层基础建设常态化管理;对示范、合格镇(园区、办事处)统计站、开发区计划统计科全面组织“回头看”,鼓励指导示范乡镇巩固示范成果,提炼特色,放大示范效应。
各业务科室:由法制科配合,抽调统计执法中队人员,抽取20%的已通过认证的合格联网直报企业,组织“回头看”和抽检工作,对统计基层基础规范化建设常态化管理中存在的薄弱环节,补缺、补短、补软。
农业科:由法制科配合,对村(社区)基层基础建设示范单位组织“回头看”,固示范成果,评选“示范村(社区)”。
综合科:按照国家规范化建设标准,结合统计业务工作,由法制科配合,选定市人社局、市农委、市经信委等部门开展统计基层基础规范化建设试点工作,重点督查指导市级有关部门建立健全统计台账情况;健全统计资料,完善审核、签署、交接、归档等管理制度情况;统计人员具备统计从业资格情况。
2.实施时间。2015年全年。
(二)统计业务指导
各业务科室按照日常工作实际需要,结合统计双基建设行政指导,根据工作需要,及时对联网直报企业,开展统计法规、统计业务指导。及时对行政指导工作予以记录和登记。
1.指导内容。统计数据采集、整理、审核、汇总及统计报表编制情况;统计人员学习统计业务和统计信息化知识、参加统计继续教育情况;统计人员熟练运用联网直报系统报送统计报表情况;统计人员持证上岗情况;统计调查制度执行情况。
2.实施部门。工业科、固定资产投资科、服务业科、综合科、农业科负责组织实施,法制科、统计执法中队配合;各镇(园区、办事处)统计站、开发区计划统计科。
3.指导对象。联网直报单位、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各镇(园区、办事处)统计、开发区计划统计科、村(社区)及相关部门。
4.实施时间。2015年全年。
三、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统计行政指导工作在局党组领导下组织开展,局长为全局统计行政指导工作第一责任人,各分管局领导为所分管部门统计行政指导工作的责任人,局各专业科室主要负责人为本科室统计行政指导工作第一责任人,专业统计人员为本专业统计行政指导的直接责任人。
(二)明确职责分工。法制科职责:拟定全局年度统计行政指导工作计划,组织协调市局各专业科室、各镇(园区、办事处)统计站、开发区计划统计科、统计执法中队开展统计行政指导工作,实施全局性统计行政指导工作,对全市统计行政指导工作进行指导、监督检查和考核。
各专业科室职责:依据局统计行政指导工作计划及任务分解的要求,牵头开展本专业统计行政指导工作,法制科、统计执法中队做好协助配合。
各镇(园区、办事处)统计站、开发区计划统计科职责:依据局统计行政指导工作计划及任务分解的要求,根据日常统计工作实际,对辖区内联网直报企业、村(社区)开展统计行政指导工作。
(三)规范指导程序。采取统计巡查形式的,事先与指导对象做好沟通、协调。实施指导时,指导人员应就指导内容听取指导对象情况介绍,查看相关材料,对指导对象统计工作方面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进行指正和指导,在《行政指导工作日志》上记载指导内容,填写《统计行政指导巡查登记表》,由指导对象盖章确认。
采取集中培训、会议等指导形式的,指导人员应将培训讲义、材料列出清单、培训内容在《统计辅导、示范登记表》上登记,由参培人员签名确认。培训结束后,指导人员将培训时间、地点、培训课件、参加人数等在统计行政指导工作手册上记录。培训资料、培训人员签名薄(复印件)等,报法制科存档。
篇7
二、考核内容
统计普法宣传工作,统计执法检查工作,统计基础建设年活动开展情况、统计单位登记和年度检验工作四个方法。
三、考核方法
考核采用计分制,基本分为100分,每项扣完为止,加分不封顶,考核的起止时期为20*年1月至12月,考核的实际得分×15%计入全区统计工作目标考核总分。
具体计分标准及考核办法如下:
(一)统计普法宣传工作(基本分20分)
1、开展统计普法宣传教育活动有工作计划和活动安排(5分)。未制定和未上报工作计划不得分(以印发文件为依据)。
2、根据阶段性工作任务要求在规定的期限内制作宣传标语、横幅和利用本级宣传工具开展统计普法宣传教育活动(10分)。未开展不得分,开展不力酌情扣分(查看本级综合统计台账和有关汇报材料)。
3、建立“四五”统计普法对象普法教学档案,主要包括单位、姓名、职务及培训时间和考核成绩等方面内容(5分)。未建立不得分,建立不完整酌情扣分(查看花名册)。
(三)统计执法检查工作(基本分40分)
1、开展经常性统计检查工作(20分)。
①完成对统计单位的统计检查数量(10分)。要求大乡镇每月10-15家,小乡镇每月3-5家,未完成酌情扣分(查看综合统计台账和统计检查现场笔录)。
②每月月底前向区统计局法制科上报在检查中发现的具有较重统计违法行为的统计对象(10分)。要求大乡镇3家,小乡镇和部门各1家,未报送执法检查名单不得分,迟报扣2分,少报酌情扣分,对已查明情况并上报区局要求进行统计稽查的单位被查处的不扣分,对未上报区局统计执法机关而被查处的单位,警告每家扣1分,罚款每家扣2分,通报每家扣3分(查看法制科检查记录)。
③承担并接受省、市两级统计机关平时的统计稽查任务,每次统计稽查另加10分,若在稽查中发现有统计违法行为,并被上级统计执法机关查处并在全区统计法制工作造成不良影响的单位不仅不加分,而且要酌情扣分(查看法制科检查记录)。
2、开展统计执法专项检查工作(20分)。
①及时上报区局要求的专项执法检查相关报表和总结报告(2分)。未报不得分,迟报扣1分(查看法制科专项执法检查台账)。
②在规定检查对象范围内自查率要达到100%(3分)。每少一个百分点扣0.5分(查看《基本统计单位执行〈统计法〉情况自查表》和《基本统计单位执行〈统计法〉情况自查汇总表》)。
③通过市区两级统计执法机关的专项执法大检查(15分)。在专项执法大检查中,如本级被区级检查机关查处的扣10分,其所属统计单位被区级检查机关查处的,警告每家扣1分,罚款每家扣2分,通报每家扣3分。被市、省级检查机关查处的要加倍扣分(查看法制科专项执法检查台账)。
(三)开展统计基础建设年活动情况(20分)
1、及时上报开展统计基础建设年活动相关报表和总结报告(5分)。未报不得分,迟报扣1分(查看法制科统计基础建设年活动情况记录本)。
2、全面通过市、区两级统计机关基础建设年活动考核验收(15分)。在考核验收中被定为先进单位的为满分,合格单位的单位为13分,不合格并在规定时间内能够改正符合达标验收要求的单位为10分,不合格单位不加以整改或整改后又不符合达标要求的单位为0分计算(查看法制科统计基础建设年活动情况记录本)。
3、在开展统计基础建设年活动中,如有创新举措,并有推广价值的,要酌情加分(查看法制科统计基础建设年活动情况记录本)。
篇8
[关键词]工作过程系统化高职课程开发
[作者简介]刘志峰(1981-),男,山西吕梁人,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管理工程系教学办公室主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职业
教育学、教育生态学、企业生态学。(河北秦皇岛066100)
[课题项目]本文系河北省职业教育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
2011-2012年度立项重点课题“国家骨干高职院校紧密型校企合作
机制、模式与策略研究”的中期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ZJYA1104)
[中图分类号]G71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15-0019-04
课程建设是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也是提高高职育持续发展,已成为多数高职院校的共识。随着高职教育改革
教学质量的核心因素。推进课程建设既要全面学习和充分借鉴的深入推进,高职课程改革经历了“由从传统的学科体系课程向
已有课程建设理论知识,也要积极探索和有效实践课程改革新“指向职业适应能
加强实践教学的改良型学科体系课程转变”
模式、新方法和新途径。尤其在目前高职教育发展规模化背景力培养的课程改革”两大阶段,正处于“以职业竞争力培养为导
下,通过课程改革来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实现高职教向”的课程改革阶段。20世纪
90年代,德国不来梅大学
Felix
Rauner教授提出了基于工作过程的职业教育课程理念和方法,
掀起了以职业竞争力培养为导向的课程改革浪潮。近年来,以
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整体化工作任务分析法(BAG)不断引起国
家高层部门重视,教育部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倡导高职院校课程
设置和课程改革要遵循企业实际工作任务,并组织专门人员开
展相关课题研究,使得
BAG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在国内得到了进
一步推广。一些高职院校积极响应教育部号召,选派优秀教师
赴德国学习培训,结合自身课程建设和改革实际,探索实践基于
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取得了显著成效。尽管如此,但尚
未形成与我国高职院校实际相适应的课程开发模型,即便有的
高职院校提出了具体的开发模式,但不具有普适性,很难得到大
范围的应用。因此,需要系统分析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
课程开发的概念、存在问题及解决途径。
一、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课程开发的概念模型
按照马树超先生的理解,概念模型是介于实体模型和数学
模型之间的基本模型,即通过对研究对象系统的分析与抽象使
之简约化。其基本特点是:一是对实际对象系统的抽象,二是体
现实际对象系统中的要素,三是反映要素间的关系。①从广义层
面上来看,概念模型也可称为理论模型,是主体构建操作模型的
重要依据,也是主体理解研究对象的有效手段。尤其对于新事
物,更需要借助概念模型来认识和理解。尽管
BAG理论提出至
今已有二十余年,但被引入我国职业教育界的时间较短,对其思
想内涵的认识也多种多样。因此,就有必要建立基于工作过程
系统化的高职课程开发的概念模型,这既有助于高职课程体系
的开发设计,也有助于高职课程建设和改革的成效评价。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中指出:也是教学改
“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
革的重点和难点。高等职业院校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
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
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这对于高职院校推进课程建
设、深化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深刻领会教育部文件
精神和要求,充分吸收国外先进课程开发理论和思想,结合我国
目前高职教育发展实际和课程改革实践,提出基于工作过程系
统化的高职课程开发的概念模型。这种课程开发应当以工学结
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为背景,在基本理论知识、技术、技
能体系的支撑下,通过设计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领域课程,来有
效整合学习过程、工作过程以及与学生能力、个性发展之间的内
在关系,使职业竞争力培养成为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目标,突出
职业竞争力在职业能力构成要素中的重要作用,并构建与之相
适应的政策和措施,由此来提升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满足
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课程开发是以提升职业适应能
力为指向的,这是基于现代经济社会和企业运行管理进入过程
为导向的时代需求。目前,多数行业企业技术领域、职业岗位的
任职要求都具有明显的过程性,技能型人才不仅要具备基本的
岗位能力,也要拥有综合职业能力,以保证持续的竞争力和发展
力。加强高职课程建设与改革,不仅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对技
能型人才素质和能力的综合性要求,也适应了技能型人才能力
和个性发展的内在要求。因此,高职院校必须依据现代职业工
作实际和任职要求,贯彻教育部文件精神,合理组织利用资源,
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满足高端技能型人才培
养的需求,使得学生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课程内容与岗位任
务、能力养成与个性发展相结合,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
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相统一,实现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可持续发
展能力的培养目标,进而提升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
不同理论和思想指导下的课程开发具有不同的开发路径、
方法和内容,在课程体系设计、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应用、教
学质量评价等方面也有所区别。在职业教育理论视域下,
“工作
过程”至少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工作过程结构的完整性,即从工
作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到评价整个过程;二是工作要素的全面
性,即工作主体、工作对象、工作内容、工作手段、工作成效;三是
工作过程知识的系统性,即认识把握工作过程结构、工作要素所
必需的知识信息。②与之相对应,以工作过程为基础的课程开发
必需同时满足上述三个要求,这与传统的基于知识的学科课程
相比有很大区别,也是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课程开发建
设的最大瓶颈和关键所在。课程设计主体严格遵循工作过程蕴
涵的完整性、全面性和系统性等原则,按照固定的步骤和环节来
确立某个专业的课程体系,就形成了该专业的基于工作过程系
统化的课程体系。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课程开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
程,其重点在于对高职学生学习目标的设置、学习内容的选择及
其顺序排列、课程管理和质量控制进行可行性研究。同时还包
括对教育环境和在这个环境中所进行的教育活动的细致研究。
要保证这些环节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必须充分考虑经济社会发
展变化对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特点以及实现这一目标所依附
的课程结构、课程模式、课程内容、课程管理方式和质量控制手
段。由此,可以将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课程开发划分为
静态和动态两个层面,静态层面是指工作过程系统化原则指导
下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的选择与确定;动态层面是指
课程内容的组织实施、评价和监控。这两个层面相互影响、互为
依存,共同组成课程开发过程。经过开发得到的学习领域应该
是以一个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为基础的专业教学单元,它是从
具体的工作领域转化而来,通常表现为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综
合性学习任务③,其基本特点是保证工作过程的完整性。学生通
过若干体系化学习领域的学习,获得完成工作任务、处理问题情
境的过程性知识、意识和技能,进而形成从事某个职业的职业资
格和综合能力。
二、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课程开发存在的问题
1.开发主体层面:缺少课程开发理论的深入学习。专业建
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其中,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核心和关键。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课程开发突出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
际工作问题的能力和经验,使得学生由单纯的工作劳动者转变
为工作参与者和设计者。现实中,一些高职院校既不注重课程
开发新方法和新理论的系统学习,也不注重自身专业建设实际
的全面分析,没有经过科学的论证和思考就直接从基于工作过
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理论中演绎出各种开发方法、手段、模式和
策略,短时间就完成了课程开发和课程建设,甚至有的院校教师
根本不了解“工学结合”“典型工作任务”
“工作过程”“学习领域”
“学习情境”“课业”“课程评价”等概念的内涵,就随意引用,进而
出现概念滥用和泛化现象,严重影响了课程开发的水平和质量。
2.开发过程层面:缺少课程体系的合理建构。服务职业能
力培养是高职课程建设和开发的基本出发点。要实现职业教育
目标,服务职业能力培养,必须结合行业企业工作任务、工作过
程、职业成长规律和学生能力培养要求,来科学设置和优化完善
专业课程体系。专业课程体系的完善与否直接影响基于工作过
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的绩效。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要
求主体必须基于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实际,着重从培养
学生“设计导向”能力方面来确立专业教学目标和人才培养方
向。具体而言,就是要在充分全面的专业调研基础上,确立专业
对应的岗位、岗位群及任职要求,分析岗位工作中的典型工作任
务,归纳总结行动领域,将行动领域转化为学习领域,最终确立
专业课程体系。现实中,一些高职院校忽视对课程体系的合理
构建,忽视课程体系对每门专业课程开发的制约性分析,不注重
课程体系与每门专业课程以及不同专业课程之间关系的细致分
析,在专业课程开发过程中没有从系统论角度把握开发过程的
动态演替。
3.开发基础层面:缺少行业企业的积极参与。基于工作过
程系统化课程开发是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体现。不同高职院
校进行课程开发过程中,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校企合作基础、背
景和条件的不同,这种不同往往会影响到课程开发水平及其应
用范围的不同。校企合作基础优越的高职院校能够更加充分地
利用地区行业企业资源进行课程开发,其课程开发过程中确立
的典型工作任务、行动领域以及转化的学习领域更具科学性和
合理性,成果推广和应用也具有广泛性。校企合作基础薄弱的
高职院校由于参与课程开发的企业有限,难以形成一个建立在
诸多企业研讨基础上的开发方案,因而课程开发过程中会出现
很多问题。从整体上看,缺乏行业企业的有效指导和积极参与,
已经成为目前多数高职院校进行课程开发面临的共性问题。即
便是高职院校具有技术研发创新和继续教育的设备、师资优势,
一些行业企业也不愿意参与课程开发,这样就会造成课程开发
目标不明确、开发方法不规范、开发重点不突出、开发内容不合
理等问题,必然会影响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
4.开发环境层面:缺少管理机制的有效支撑。课程开发是
以特有的管理机制为支撑平台,借助管理机制来保证课程开发
有序进行,实现课程开发目标。以管理制度为内核的管理机制
对课程开发的影响是深远的,既可以视为解决课程开发实施问
题、适应人才培养需求问题的方略,也可以视为督导和评价课程
效果的手段。例如,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在实施时,首先
要考虑配套的教学管理制度,由于课程从学科知识型转变为学
习领域型,原有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课时核算、学生管理、教
师管理、课堂组织、实习实训等方面的管理制度、方式,已经不适
应课程改革后教育教学的实施管理。特别是课程效果的评价,
如果没有科学系统的评价体系,评价主体很难做出准确的评价,
进而影响到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改革及其有效实施。
5.开发资源层面:缺少专业师资的培训建设。基于工作过
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与传统的构建知识理论体系为核心的课程
开发存在不同:在开发主体上,行业企业专家、能工巧匠在基于
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从每个要素、环
节和层面再到整个过程均离不开行业企业的参与;在开发内容
上,校内外专家共同研讨专业所对应的岗位和岗位群,分析工作
任务和典型工作任务,确定学习领域课程,校内专业教师在开发
课程内容时需要更多地关注校外专家的意见和建议,侧重于学
生职业岗位的工作实际和任职要求。只有以校内外专家为主体
的课程开发才能够保证学生“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
学习”,即工学和学习一体化。现实中,一些高职院校虽然重视
课程建设和课程开发,但不注重课程建设和开发主体的培养,使
得基于工作过程的系统化课程开发流于形式。
6.开发评价层面:缺少科学系统的评价体系。从教育经济
学角度来看,课程开发是一个具有效率和效果的教育行为,需要
投入和耗费一定的人财物资源,使得课程开发表现出成本性特
征。由于课程开发过程是以成本投入为基础,这就决定了基于
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必须关注成本和收益问题。目前,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建设和开发过程中一个突出的问题
就是忽视对开发成本和收益的考虑。已有的课程开发成果要么
是对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模式的生搬硬套,要么是
对课程内容体系的简单调整或引用一些时髦名词,缺乏对课程
开发阶段性成果的合理评价,使得一些课程开发初期出现的问
题得不到及时解决,影响到课程开发整体水平的切实提高。课
程开发过程及结果的评价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实
践提供了管理和决策依据。课程开发也必须建立在科学系统的
评价基础之上,即以开发评价为保证和基础,在课程开发实践中
不断完善和提高课程开发水平。
三、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课程开发存在问题的解决
途径
1.加强职业教育理论的学习。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培养
目标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必须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
相结合的学习模式,实施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部关
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
号)文件指出: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
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验、实训、实习是三个关键环节。
实现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课堂教学与实习地点
的一体化,高职院校必须通过企业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校企合
作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共同完成人才培养目
标确定、学习领域的课程模式构建、职业和典型工作任务分析、
课程门类和课程结构确立、课程内容组织、教学实施、教学环境
构建和教学质量控制评价等内容。每个层面的有效实施不仅要
求课程开发主体掌握职业教育理论,而且能够应用相关理论知
识解决开发和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2.突出课程体系的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
要求高职院校借助校企合作平台和资源,在行业企业的参与指
导下,根据技术领域、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和学生职业能力养成
的规律,确定专业课程体系,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产业
转型特征、行业企业资源、专业特色优势、人才培养目标之间的
有机结合与相互对接。④基于行业情况和工作的系统分析,认真
研究典型工作任务,明确典型工作任务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完成
典型工作任务的工作过程是什么,从认知、动作技能和情感三方
面统一性的要求切入,确定课程目标,做到能力表述的明确性和
理论与实践关系表述的明确性,提高高职教育的普适性。以行
业人才需求标准、企业技术领域的技能要求和职业岗位的任职
要求,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要求。按照
职业成长和生涯发展规律,即“从完成简单工作任务到复杂工作
任务的能力发展过程”和“从初学者到实践专家”的发展阶段,有
序排列课程之间的关系。立足于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提高,紧
密结合实际工作过程,合理选择和系统组织课程学习内容,系统
考虑学生专业水平和学习能力、专业教师实践能力、专业教学资
源和条件,科学设计和排序学习情境。适应学生特点,突出高职
教育特色,围绕明确的学习目标,通过完成一系列学习任务,来
实施行动导向式的专业教学,并基于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质量
的控制,构建教学质量控制与评价体系。
3.提高行业企业的参与。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
发,需要以提高行业企业参与办学育人积极性为核心,不断拓宽
校企合作领域,深化校企合作内容,促进校企紧密合作与结合,
提高课程开发质量和水平。一要找准校企合作的利益结合点,
使得校企双方能够在资源共享、文化交流、师资培训、课程开发、
应用研究方面形成优势互补,特别是在课程开发层面找出可能
存在的利益收益,校企双方都能为对方提供相应的服务;二要保
证行业企业的利益目标,使得行业企业能够通过参与课程开发
获得更大的竞争优势,实现差异化的利益诉求和利益最大化;三
要拓宽行业企业参与课程开发的范围和领域,使得行业企业不
只是针对课程开发单一方面参与合作,也要在此基础上发挥校
企双方的资源优势,按照互惠多赢的合作目标,以经营的理念尽
可能地拓展参与课程开发的范围,切实提高行业企业参与的积
极性和热情;四要建构完善行业企业参与课程开发的机制。根
据岗位群的素质和技能要求以及学生的智能发展基础,由企业
专家参与重构并确定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专业课程体系,将区域
产业发展特征、校企利益共同体各类优势资源、专业自身优势和
课程培养目标等要素进行有效对接。⑤构建完善行业企业参与
课程开发的管理机制,是扎实推进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
开发的关键,也是课程开发取得长效的保障。
4.注重管理机制的创新。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需
要依托特定的管理机制。通过管理机制将课程开发目标落实到
具体的课程开发实际过程中,使得开发实际与开发目标保持一
致,前一阶段开发与后一段开发有机衔接,并根据课程开发管理
制度和质量标准,合理解决课程开发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保
证课程开发的有序进行和绩效实现,提高课程开发的科学性、监
控性和可操作性。在横向维度,管理机制可以分为协调机制、保
障机制、整合机制、激励机制四个层面。协调机制主要是根据课
程实施和人才培养需要,来有效协调课程开发主体、对象、内容、
方法之间的关系,重点协调不同开发主体间关系,引导开发主体
形成有效合力,全面推进课程开发;保障机制主要是从人财物资
源角度保障课程开发过程的有序推进,理清课程开发各层面之
间关系,为开发重难点层面提供资源保证;整合机制主要是整合
课程开发过程各环节、要素和内容,有效解决开发过程中面临的
各种问题,提高课程开发目标的统一性;激励机制主要是激励课
程开发主体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促进不同合作主体互动合作,高
质量完成课程开发任务。这四个层面机制之间相互联系、相互
影响,共同形成和决定管理机制的整体功能及运作。
5.加大专业教师的培训。对课程开发产生决定性影响的因
素并非仅仅是行业企业、政策制度等,更多的是专业教师,专业
教师的业务素质和能力直接决定着课程开发。即使是校企合作
基础和条件优越的高职院校,如果其专业教师不具备课程开发
最基本的素质和能力要求,也不能够有效推进课程开发。对于
校企合作基础薄弱的院校而言,在缺少课程开发理论指导的情
况下将受到更大的影响,为此就需要加大专业教师在课程开发
方面的培训。将国外最前沿,又具有普适性的课程开发理念和
模式介绍给专业教师,保证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高
起点,增强课程开发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坚持从专业教师队
伍中选派业务能力突出的教师骨干,参加课程开发学习培训班
或进修班,依据相应的考核制度和标准要求,对教师骨干的学习
培训或进修情况及课程开发的业绩表现进行量化考核,考核结
果纳入教师年度考核体系,作为教师职称晋升和聘任的重要依
据;定期组织课程开发经验、心得体会的交流活动,通过交流合
理引导专业教师对课程开发的认知和理解,促进专业教师课程
开发思想和理念的进步,提高专业教师的课程开发和设计能力。
6.注重开发绩效的评价。从教育经济学角度看,课程开发
是一种教育投资行为,投资主体主要是高职院校、行业企业。由
于教育资源具有稀缺性和价值性,因此要对教育投资行为进行
绩效考核与评价。同样,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也必
须开展绩效评价。首先,明确课程开发绩效评价的指导原则,认
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意见精神,适应高
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需要,立足课程开发和实施需要,着眼于
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深化课程建设和课程改革,为基于工作
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提供依据和保障,促进课程开发实践的
持续尽心。其次,明确课程开发绩效评价的基本思路,根据课程
开发绩效评价的指导原则,校企合作研讨和设置课程开发绩效
评价的监测点和监测指标,明确评价主体及其责权利,校企共同
组成评价机构,加强课程开发的过程评价,规范评价要求和办
法,合理构建评价机制。最后,确立评价工作在课程开发过程中
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明确课程评价工作的重点、关键和核心,不
断完善课程开发评价制度和流程,使得课程评价工作步入正常
化、科学化和合理化的发展轨道,真正发挥出课程开发绩效评价
应有的作用。
[注释]
①马树超.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的概念模型与发展战略思考[J].江苏教育,2010(1):14.
②高林,鲍洁.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创新[M].北京:人民邮电出
版社,2009:7.
篇9
一、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的现有课程体系设置
结合我们学院及兄弟院校的情况,现有的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近几年在进行改革,我们学院进行了基于工作过程的四阶段课程体系开发设计,结构图见下表。
以学生获得职业行动能力和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总体目标,以典型的工作任务或工作过程为线索,以专业核心技能和最新的知识为主线,确定课程结构和内容;实时引入行业企业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标准、新成果和国际通用的会计技能型人才职业资格标准,将企业对会计人员的职业素养要求融入课程,并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全方位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深入开展项目教学、现场教学、模拟教学,真正实现“教、学、做一体化”。
二、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的现有课程体系实施存在的问题
1、职业能力分解不全面
将会计职业能力分为出纳核算、成本核算和财务成果核算能力太片面。会计职业是通过对单位资金运动过程中的数据进行采集、加工、整理、传输,连续、系统、全面地反映单位资金运动的全过程,并生成反映单位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所有者权益变动等信息,从而为会计信息需求者进行管理和决策提供客观信息,以达到实时控制现在,准确预测未来,做出正确决策的目的。会计职业岗位主要包括:出纳岗位、会计核算岗位、会计监督岗位、会计管理岗位和财务管理岗位。职业能力分解应该紧贴职业岗位全面分析,只是高职院校的学生不用具备所有会计岗位的全部职业能力,课程体系设计时侧重达到会计初级职称职业能力的要求即可。
2、课程设置没有完全基于会计工作课程
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开发程序,首先应进行会计职业岗位调研,分析每个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划分为若干行动领域,再转化为学习领域、具体设计每门课程的学习情境。现有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有结合职业岗位改革,但是没有完全基于会计工作过程。
3、实训课程设计不尽合理
现有的课程体系对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投入严重不足;实践教学体系运作过程中,行业、企业参与色彩不浓;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兼职教师数量过少;尚未形成独立完整、科学权威的实践教学评估体系;校外实训基地利用率不高,有的只是挂了牌子,但实际上没有开展实践教学活动。
现有实训课程主要是基础会计实务、财务会计实务、会计电算化实务、会计综合实务。还是按课程对应添加实训,没有紧贴工作过程,没有充分体现每一工作过程实训的目的和要求。
三、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开发设计
1、专业课程体系设计思路
根据市场调研会计岗位的会计人员,确定各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所需要的会计专业知识、素质和技能,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出纳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办理现金收支、银行转账、日记账登记、现金保管、银行存款核对以及银行账户管理等业务。会计核算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处理资产核算、权益核算、收益核算、税费计算与申报、产品成本计算与分析、企业财务会计报告编报等业务。会计监督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参与处理单位内部年度审计计划的编制、日常经济业务合理合法效益性审计、年度审计报告的编制等业务;协助处理社会中介机构签订审计约定书、编制项目审计计划、进行业务循环审计、撰写审计报告等业务。会计管理岗位典型工作任务:从事或参与会计信息管理、会计制度设计、会计制度管理、会计人员管理、会计档案管理等工作。财务管理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参与企业内部资金筹集管理、投资业务管理、收益分配管理和全面预算管理等工作。
出纳岗位的专业技能是出纳业务操作,设计《出纳实务课程》。基层会计核算岗位要求的专业技能主要是会计资料的整理与归档、企业基本经济业务的核算和税费的计算与申报,设计《基础会计》、《初级会计实务》、《会计单项实训》和《企业纳税实务》等课程。会计管理岗位的专业技能侧重熟练操作财务软件,实现企业财务业务一体化管理;能正确运用ERP资源管理系统存储、输出企业资源信息;能运用财务软件帮助企业实现信息化管理,及时提供管理者决策信息,设计《会计电算化实务》课程。财务管理岗位的专业技能是企业财务管理和企业报表分析,设计《财务管理》课程,报表指标分析和别的课程融合。会计监督岗位的专业技能暂不做高职学生学习的技能。
2、整合课程,优化课程体系
为了避免课程内容重复,将现有的课程《成本会计》和《管理会计》整合成《成本管理会计》。考虑《初级会计实务》内容太多,课时不够,将现有的《财务报表分析》和《财务会计-会计报表》整合成《财务报表编制与分析》。根据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分为专业基础、专业必修、专业拓展、公共基础和公共选修五大模块,采用学分制考核。
3、强化实训教学体系
课程设计要强化实践操作能力,这两年带学生参加湖南省会计技能大赛,就可以体会到点钞、计算器和电脑的数字输入,电脑文字的输入、Excel表在会计中的运用都很重要。所以会计基本技能操作除了《出纳实务操作》,还应开设《会计手工模拟实训》、《Excel在财务中的应用》、《会计电算化实训》、《税务实训》、《会计综合实训》、《会计技能》等课程。实训体系的设计分为单项型(知识点)实训、岗位(课程)综合性实训、专业综合型仿真实训和企业顶岗实训,强调实训体系考评方案的落实,使学生的职业能力、职业道德和职业意识逐步提高。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
[2]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6.
篇10
随着我国3g网络商用的全面铺开,我国的信息产业将迎来新一轮的高速增长,对移动通信人才的需求将迅速增加。在探索高职移动通信专业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发现,课程质量是影响毕业生就业的一个重要隐性因素,也是根本因素。为此,应根据移动通信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并借鉴德国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方法,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开发高职移动通信专业课程。
工作过程系统化思想的引入
高职课程改革经历了校企联合开发课程的阶段。在此阶段,高职院校引进国外能力本位的cbe理论和dacum课程开发方法,经过大量的课程改革和建设,使教师转变了观念,很多专业形成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体系。高职院校运用这种课程开发方法基本明确了课程定位和课程内容的设置,构建了理论实践一体的模块化课程。但由于没有进行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工作系统化,使提炼的工作任务模块又不自觉地回归到原学科化的体系之中,没能构建出职业化的课程。因此,虽然在课程中注入了与职业岗位贴近的教学内容,针对性比原课程增强,初步保证了毕业生的职业能力符合生产实际要求,缩短了毕业生的上岗适应期,但仍与毕业生“零距离”上岗的目标有一段距离。
德国“双元制”教学依据“工作过程系统化”思想,基于工作过程导向开发课程,提出了解决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结构的重构思路和方法,解决了dacum课程开发中的不足,使职业教育更贴近生产实际。但是德国和中国的体制不同、国情不同,生搬硬套是行不通的。因此,在借鉴国外课程方案开发方法的基础上,要结合我国的高职教育实际,创新具有中国特色的可操作、可实施的课程开发方法。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开发流程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课程开发流程如图1所示,主要包括以下三个阶段。
市场调研阶段市场调研是课程开发的一项基础性和关键性工作,目的在于解决专业准确定位的问题。调研的内容包括行业的专业发展趋势、人才需求状况,工作岗位对知识能力的要求、应具备的职业资格等等。在此基础上确定专业定位、专业化方向、专业服务面向的岗位群、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改革的思路等。该阶段的难点是在职业分析的基础上对岗位群进行分析,对需要基本相同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职业(岗位)进行合并,进而形成一种建立在职业分析基础上、符合教育规律的教育载体,即专业,然后再确定具体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而人才需求与专业调研报告必须经行业技术专家充分论证,并在以下几个方面达成共识:行业、企业对高职人才的需求情况;就业情况;专业所对应的工作岗位(群);应设置的专业化方向;职业资格证书;课程体系结构;现行的课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课程改革的思路与对策。
确定培养模式阶段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了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因此,移动通信专业课程开发必须是以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基础的、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改革,离开了企业就没有改革之源。同时,学校必须以自己的教育服务优势,建立互惠的市场机制,激活企业的“校企合作共建”的兴奋点,使校企合作做到双赢。只有这样,校企双方才能共同探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框架,签订协议,实施校企合作方案(明确合作方式、各自责任和操作形式)。由于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强调教学过程的开放性、实践性及职业性,必须将专业教育融入产业及产业链,明确培养对象面向的岗位(群)职责和任务,结合生产实际,明确专业培养目标。
课程开发阶段课程开发是整个流程的核心部分,是落实就业导向的实质性改革阶段。要解决课程设置的原则、课程载体的选择、课程内容的重构、课程标准的制定、课程情境的创设、课程的实施与评价等问题。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实例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结合我校移动通信专业毕业生的反馈信息以及通信企业的用人需求,对移动通信专业基站维护岗位的学习领域课程开发过程如图2所示。
开发过程中的“三个转换”是把工作过程系统化理念转化为相应课程的关键之处。第一个转换是从工作任务到行动领域的转换。按照从高端复杂的典型工作任务到低端简单的典型工作任务的顺序,进行任务分析,并依据技术复杂程度和知识难易程度,逆向归纳形成由复杂到简单三个层次的典型工作任务。第二个转换是从行动领域(典型工作任务)到学习领域的转换。按照从低端简单的典型工作任务到高端复杂的典型工作任务的顺序,顺向分析对行动领域(典型工作任务)进行教学论加工。第三个转换是从学习领域到学习情境的转换。划分学习领域的内容,构成学习领域框架内的“小型”主题学习单元——学习情境。学习情境以完成工作中的某一任务为基本单位,以行动导向为教学的出发点。
改革前后的课程对比
以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思想为导向,经过“做中学,学中研,研中做”的多次循环,开发移动通信专业课程。课程改革前后的情况对比如表1所示。
总之,课程建设与改革任重而道远,高职院校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强化教育教学质量意识,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学锋.工作过程系统化高职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4(3).
[2]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篇11
一、前言
目前,广西地方政府正在积极筹划发展现代物流产业,把物流作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把北部湾打造成“承东、启西、联南”最为便捷的出海通道。中职物流教育作为培养物流生产管理第一线技能应用型人才,承担着为社会物流行业输送不同岗位技能人才的重任。
二、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物流专业课程开发与实践的意义
虽然目前中职学校物流专业在培养目标和专业课程内容设置上一直在不断的积极探索和改革,但始终存在工学不能较好结合、学生职业技能不能得到较好训练的现象,未能形成一个能满足社会需要的专业课程体系结构,物流专业课程的建设、改革仍然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专业课程开发是中职院校课程建设的一种新的模式,是通过企业调研,把握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知识、素质、能力,形成课程内容设置与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对应和衔接的课程体系构建的过程,有助于知识、能力的对接,工学的结合。同时,课程的结构的调整和改革,能够满足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
三、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中职物流专业课程开发与实践思路
(一)工作过程系统化思想
“工作过程系统化”的理论认为,课程设计必须建立在符合职业情境的工作分析基础之上,这就意味着教学环节必须与学生未来岗位工作职业环境相吻合,涉及师生角色的转换和学生实践参与度的提高。专业教育可以通过创造仿真的工作环境和教学工厂,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学习,使学生从专业技能、问题分析到现场管理等方面得到锻炼。
(二)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中职物流课程开发与实践的思路
1、课程内容设计。物流专业是一个复合型专业,涉及技术、经济、贸易、管理等学科,物流的职业岗位内涵也非常丰富。但是目前物流专业课程内容理论多而实践少,所培养的学生动手能力差,不能较好适应企业岗位需要。因此,课程内容的设计应体现能力本位,以岗位需要和职业标准为依据,基于物流企业工作流程进行系统化设计,打破原有的以理论为主的内容结构,重构教学内容,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整合相应的知识、技能,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培养学生在工作过程中做出判断并采取行动的综合职业能力。
2、教学方法设计。以行动为导向选择教学方法,将学生的课堂主体作用发挥出来。每一种方法应与工作任务相适应,融“教、学、做”于一体,集理论、实训操作于一体,完成项目任务。通过这些方法使学生在课堂的能够做中学,学中做,教师在学习过程中起着组织者与协调人的作用,让学生通过独立地获取信息、独立地制定计划、独立地实施计划、独立地评估计划,掌握职业技能和专业知识。
3、教学活动组织设计。以工作过程为主线,以完成任务为目标,教学活动组织由易而难,结合物流教学工厂和实训场所,配以相应的教学方法,在不同的教学场地,建立工作任务与知识、技能的联系,再现企业工作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完成工作任务,为学生提供体验完整工作过程的机会,逐步实现从学习者到工作者的角色转换,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求。
四、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中职物流课程开发与实践的具体做法
1、通过企业调研,归纳物流岗位典型工作任务。结合国家发展改革示范校物流专业建设的需要,我校通过对广西物资贸易储运有限责任公司、广西顺丰速递有限公司、广西桂华物流有限公司等第三方物流企业调研,了解这些物流企业的公司概况、组织机构、业务范围、作业流程、岗位以及对知识能力的要求、相应的职业资格等。
2、进行工作任务分析,提炼岗位职业能力。工作任务分析是对物流所对应的职业中需要完成的任务进行分解的过程。确定每个工作项目的具体工作任务,并将完成任务应掌握的职业能力提炼出来,形成了物流岗位职业能力分析表,体现企业实践与理论知识的融合,也是进一步设计课程内容的基础。
3、确定学习内容。以物流企业中仓储和配送作为基础工作任务,根据工作流程设计商品入库、在库、出库以及配送作业的操作环节,实现了职业能力向课程内容的转换。这些课程的内容遵循了职业成长与认知的规律,来自于真实的企业环境,体现了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更有针对性。
4、进行学习情境的设计。在教学中,将每一个情境划分为若干学习子单元,进行每一个单元的教学教案设计、任务书、工作单设计,然后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组织教学,最后以笔试或口试方式进行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企业评价,完成单元教学目标。
5、形成精品课程。从满足物流领域岗位需求出发,物流品牌课程建设紧紧围绕工学结合特点设计,打破过去传统的理论与实践分离的教学模式,构建精品课程的教学做考一体化教学模式,建立集图形、文字、视频、音频、网络资源于一体的教学资源库,实现教学资源的服务与共享。
五、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中职物流课程开发与实践的创新
(一)学校教育与企业岗位的对接
课程开发从企业调研入手,基于物流活动的工作过程和岗位能力要求,确定物流各学习领域内容和相应学习领域的学习情境,每一个学习情境在内容安排上都体现了企业完整工作过程,进一步通过单元教案设计、工作任务书设计和多元化的考核评价方法,使学生所学与物流企业岗位需求对接。
(二)形成多样的教学方法和考核手段
每个学习单元的教学设计注重采取任务驱动、角色扮演等新颖多样的课堂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模拟的工作情境和实训情境中,掌握物流的业务流程和操作方法,实现课程教学目标。对学生的考核手段也呈现出灵活性和多元性,采用理论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教学工厂实训、校内实训与校外实践报告相结合、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相结合等多种考核方法,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物流管理综合能力培养和健康人格的发展。
(三)工学的有机结合
篇12
高等院校尤其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作为办学定位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应以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以及知识能力的系统化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抓手和根本出发点。传统以学科体系为着眼点的教学模式注重知识点的讲授,学生所学知识不少,但是缺乏知识掌握的系统性和连贯性,进而无法顺畅地将所学知识综合应用实际当中。为解决这一问题,天津理工大学中环信息学院大力推进课程改革,选取实践性较强的部分课程作为前期试点进行课程开发,重在理清课程开发的思路和目标、课程开发的实现方式以及课程开发的成果应用等问题。本文主要针对《网络设备配置与管理》课程的改革进行阐述。
1 课程开发的思路和目标
1.1 课程开发的思路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讲授,其要点和精髓在于工作过程的系统化,而非学科架构的系统化。《网络设备配置与管理》课程授课的一般讲授顺序是:第一部分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知识,包括IP地址、子网划分、VLSM(Variable Length Subnet Mask,可变长子网掩码)、CIDR(Classless Inter-Domain Routing,无类域间路由)和以太网基础知识;第二部分路由器相关知识,包括不同路由协议的工作原理和配制方法、访问控制列表、NAT\PAT技术等;第三部分交换机相关知识,包括交换原理、STP以及VLAN技术等;第四部分广域网、WLAN(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s,无线局域网)相关知识及配制方法;第五部分IOS(Internetwork Operating System,网际操作系统)安全配置等。针对《网络设备配置与管理》课程的内容及特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授课内容进行整合:打破以往知识点的讲授顺序,将知识结构进行重构,依托实验教学环境,以实际应用中网络工程技术人员要完成的工作任务为主线,以实施任务的过程和步骤为载体,构建工程项目任务。
1.2 课程开发的目标
(1)构建以提升实际动手能力为目标的教学环境。教学软环境的构建包括:编写教学大纲、教材、案例汇编等;教学硬件环境的构建包括:模拟真实环境的场景设计、实验环境的搭建等。
(2)构建以提升实际动手能力为目标的考核评价体系。在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的基础上,探索以提高实际动手能力为导向的考核评价体系,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
2 课程开发的软硬件平台与教学方法
2.1 课程开发的软硬件平台
以网络工程与网络安全实验室为依托构建课程开发的软硬件平台。硬件平台:该实验室有三层交换机12台、二层交换机12台、路由器12台、防火墙6台、无线AP6台、CVM虚拟机3台(可同时模拟48台PC),上述硬件设备可同时供6组48名学生进行开放式网络实验;软件平台:该实验室共有Dell品牌的PC48台,根据需要装有packet tracer、GNS3、HW-Routesim3等模拟环境,可支持工程类复杂网络拓扑的搭建与设备配置。
2.2 课程教学方法
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选定“某大型会议中心网络接入”、“某大型企业内部网络接入”、“某大型三甲医院内部网络接入”、“某综合性大学校园网规划”、“某智能小区内部网络接入”、“某连锁快捷酒店内部网络接入”、“某大型银行网络接入”、“某大型购物中心网络接入”、“宽带城域网汇聚层与接入层的规划”以及“某大型综合图书馆网络接入”10个有实际应用价值的项目,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对上述项目进行选择,依托网络工程与网络安全实验室的软硬件设备,将《网络设备配置与管理》课程中所涉及的相关知识点进行整合,应用到上述项目中。下面以“某综合性大学校园网规划”为例,说明《网络设备配置与管理》课程开发的具体过程:
某综合性大学校园网规划
(1)网络的规划与设计。如图所示。内容包括:1)从模块化和层次化两方面来考虑网络的拓扑结构设计。模块化设计可解决网络扩展性及网络间冲突的问题;层次化设计将网络分为核心层、汇聚层和接入层三层架构。2)IP地址的规划应与网络拓扑结构相适应,既要有效利用地址空间,又要体现出网络的可扩展性、灵活性和层次性,便于网络中的路由汇聚,减少路由表的长度,同时还要考虑到网络地址的可管理性。
(2)网络设备的选型。根据实际需要,查阅质量过硬、性价比高、售后服务好得多的品牌交换机、路由器、防火墙以及无线接入等网络设备的技术参数并进行比较。
(3)接入层交换机的配置。接入层交换机直接与用户节点相连接,是各个网络模块接入汇聚层的重要设备,主要通过VLAN技术划分子网,进而隔离各模块之间的广播流。
(4)隔离网段间的互联互通。配置三层交换机或者路由器实现VLAN间的连通。
(5)路由器的配置。配置静态路由和动态路由实现多区域多网络之间的连通。
(6)网络安全配置。主要涉及交换机、路由器以及防火墙的安全配置,例如交换机的端口绑定、路由器的访问控制列表、防火墙的过滤规则以及网络地址转换等。
(7)其他技术在网络建设中的应用。主要涉及无线网络技术等。
通过对上述“某综合性大学校园网规划”项目的分析,将原有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网络设备配置与管理》任务式课程体系,开展教学活动。
3 结 论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建设是应用型本科高校培养应用技术人才的重要载体。《网络设备配置与管理》打破传统的以学科体系为主线的课程结构,以实际工程案例为背景,以模拟组建真实网络为工作过程,以前后具有逻辑关系的递进式工作任务为驱动进行课程体系的开发,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篇13
二、 统计稽查的对象和数量
稽查对象主要是20__年以来未被检查过或者涉嫌统计违法问题的镇、街道、部门和企事业单位。重点稽查:
(一)第二次经济普查各关键阶段的普查单位;
(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限额以上批零贸易住宿餐饮企业和固定资产投资统计数据,建筑业房地产企业统计单位;
(三)旅游、教育、电力、金融系统统计单位报送的单位从业人员和从业人员劳动报酬;服务业统计调查对象;
(四)抽样调查样本单位(不含住户调查样本)。
在全市范围内稽查单位40家以上,其中:工业 40%、劳动工资10%、固定资产投资和建筑业企业20%、房地产企业10%、贸易餐饮业和三产服务业20%。
三、 统计稽查的内容和组织方式
认真贯彻执行统计法律法规,确保统计稽查的顺利进行,明确稽查内容、稽查方式和稽查对象。
(一)稽查内容。统计法律法规贯彻执行、组织管理统计工作和学习《统计法》情况。重点稽查统计基础工作(统计单位登记(来源:文秘站 )、统计从业资格、原始记录和统计台帐)、统计资料报送及时性、统计数据准确性三方面情况。
(二)稽查方式。经常性统计稽查,以我局各专业科、室、队组织为主,局法制科给予业务指导和配合,检查时间为全年度。局各科室队、各专业可以结合实际工作情况,安排对稽查对象的具体稽查时间。对日常统计工作中存在严重问题的单位可以随时组织稽查。
专项的、重点的、领导交办的、部门移交的和群众举报有线索的统计稽查,由法制科牵头,各科、室、队配合;如遇全国、全省统计执法大检查,则与相应检查相结合。
(三)稽查对象由各科、室、队经过排摸和随机抽样,统计局将抽调业务骨干组成若干稽查组,对有关单位进行统计稽查。在开展统计稽查前报局法制科备案,具体稽查对象由各稽查组确定。
四、 统计稽查的要求
统计稽查是一项严肃而细致的工作,因此要认真组织,加强领导,一丝不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