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情境教学理论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2.1在情境中学,情境中用
语言有一定的创造性和灵活性。说话人的时间、地点、场合以及身份等方面的因素都制约着他说话的内容、语气等。要想在课堂上、学校里培养学生创造和活用语言的能力,创设情境是十分必要的。教师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无论是呈现新知识,还是巩固、复习旧知识,都应使学生尽量在一种有意义的情境中进行。因此日语教师的教学内容要与学生的生活、学习环境紧密联系,便于“学”、“用”结合。日语教学的过程就是日语交际能力的习得过程,学生在交际中不断地掌握日语技能、日语知识。情境教学法是在课堂上设置一些真实性和准真实性的情境来学习和使用知识,从而达到教学目的的一种教学方法。因此,在情境教学法的教学实践中,是以课堂教学为主线,综合运用多种办法创设真实语言情境,营造日语氛围,实践交际。教师可以用图片、模型、实物、简笔画等教具,利用自己的手势、动作、表情等体态及多媒体实行情境教学,展示情境。目前,“CAI”(Computer?Assistant?Instruc-tion计算机辅助教学)技术在教学中广泛应用,它逐渐实现了课堂教学大容量、多信息、多趣味、高效率的优越性。网络教学和多媒体技术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真实又立体地展现了所学语言的背景和使用背景,它通过声音、图像、视频等多种媒体信息的综合运用使教学过程有序化、整体化、形象化、趣味化,令人赏心悦目。单调的讲解、翻译,单纯的机械训练只能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如果教师就某一个内容创设一个情境,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易到难、由浅入深地学习,最终学生不仅能牢固地掌握课本知识,还能根据教师所给的情境,从自己的水平出发,编出更切合生活实际的会话,在情境中学,在情境用。在情境中理解、在实践中运用是学生学好日语的重要途径。但是教师要注意所设置的情境要与所学内容、学生生活实际、社会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而且自然。练习的方法也要灵活多样,体现出练习充分、广泛、有深度的特点。
篇2
但是,目前大部分学者只是指出“诵读是立足于‘读’而致力于‘悟’教学方法”,但具体还没有一个统一、确切的定义。以笔者的观点,诵读虽然作为传统中国语文教育的方法,却体现了现代情境教学的教育理念——它以“读”为途径,营造一种氛围,以次来缩短学生由于所处环境和知识背景的差异对古诗文产生的隔阂感,并且通过自我积极地联想和想象,构建一种情感体验,以达到理解文本意义和体会作者情感的目的。至于诵读具体是怎么创设情境促进教学的,有必要先从情景教学的相关理论谈起。
一、情景教学的定义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情境即情况、环境,是由外界、景物、事件和人物关系等因素构成的某种具体的境地。这种境地既含有时间因素,又包括空间因素;既囊括客观因素,又暗含主观因素。
情境教学来源于建构主义相关教学理论。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一种意义建构的过程,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假设或者假说,而不是问题最终的答案。尽管现在很多的知识经过人们的整理变得系统,客观,可描述,其一定的外在形式也得到了较为普遍的认同,但不同的学习者还是会基于不同的经验背景来建构起自己对该知识的理解,这种理解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活动过程。于是,基于知识具有情境化、个体化特点的这种观点,1989年,布朗(J. S. Brown)等人提出并界定了“情境性学习”(situated learning)的概念,他们认为“情境通过活动来合成知识”,即知识是情境化的,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是它所被应用于其中的活动、背景和文化的产物。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尽量创设真实的或接近真实的具有丰富学习资源的学习情境,提供的直观的、生动的形象激发学生有效的联想,以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
二、诵读——一种有效的情境创设方式
为什么古诗文教学要提倡诵读?古人说的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读百遍,其意自现”等词句深刻反映了诵读在培养语感、积累语言材料和整体感知理解文本内涵三方面的重要意义,从情境说的角度来看,诵读能通过声音的方式让学生置身在一定的语言情境里,借助语言本身的形象性和语言环境的生动性来受到感染和陶冶, 从而获得语言体验, 激发语言情感, 体悟语言的美学意义。而这正切合“新课标”中“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的要求。
(一)就语言的学习规律而言,诵读能通过制造情境来培养语感
根据我们儿童时期的母语习得经验,学习一种语言的最好方法就是在这种环境中,通过不断地听说熏陶,自然而然地学会。即学习语言要从听、说入手创造情境培养语感,古诗文也同样如此。
我们这里所说的古诗文包括文言文和诗词曲两大部分。文言,是以先秦汉语为基经过加工的书面语体。但由于在近两千年历史中,它一直处于与各个时代的口头语言相脱离的状态,不光现代人没有学习文言的环境,就是秦汉以后的各时代古人所面临的问题与难度都跟我们没有实质性差别。正如王力先生说的那样:“咱们现在模仿清代以前的古文,恰象罗贯中模仿汉末或三国时代的古文一样困难。”而阅读心理的角度研究表明,书面语的阅读理解有两条通道——视觉通道和听觉通道。视觉通道,以文字的视觉表征为中介达到词义,即文字——词义;听觉通道,通过语音转录到达词义,即文字——语音——词义。选择哪条道路往往与阅读材料、阅读水平和任务要求有关。较难的阅读材料、阅读水平较低、需要记忆的材料等因素都会使读者选择语音通路,即听觉通道。所以郭绍虞先生才说:“学习这种超方言的文学语言(指“文言”引者),等于学习另一种语言,所以要求能够应用于写作,只有像鹦鹉学舌般的从诵读入手。…… 离口语愈远,那么学习的方法也就愈需要诵读。”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营造一种文言的语言交际环境,通过读的方式多接触文言材料,强化听说两方面的训练,增加对于文言的感性认识。
至于中学教材中的诗词曲,它们大都来源于远古歌谣,虽然后来脱离了音乐成为独立的文学样式,但歌唱赋予的句式整齐、合于音律的言语形式却被保留了下来,一般讲究用词凝练、声韵和谐,因此读起来朗朗上口。这种特殊的语言组合以及它与诗人情感相结合的特征,决定了读者只有通过诵读才能领略其音乐美,进而体会到诗人的情感韵味和精神实质。
(二)就古诗文的特点而言,诵读能通过声音深入理解文本内涵
汉语具有独特的词音形式,它用类似于事物的自然声音的听觉符号为能指形式来指称对象,使得特定的声、韵、调与相应的情感色彩在特定的语境中具有一定的对应性。由于汉语词音的这种直接表意的功能,人们在诵读汉语文本的过程中,仅凭这些语词在诵读时的音韵特征,不仅能对全文或个别语句的情感韵味的总体把握,而且这种体验的深刻与真实,对读者情感的震撼,更是一般单纯的教学无法企及的。
因此古人讲究“循声以求义”的方法正,就是要以感知话语声音形态的方式,尽量还原作者创作时的真实情境,通过亲身体验实现文本的感悟理解。文本是无声的话语,但当它以文字的形式独立存在的同时就失去了它赖以生存的语境,“也必然减损了言语生成之时的具象与鲜活,漏失了声音,也意味漏失了一部分的情味。这就为读者的创造提供了空间”诵读类似一种话语的还原过程,主要通过对语调高低的调整,节奏快慢的掌握,不断地猜测、预期和选择,与文本进行对话。在这个过程中,读出来的文本除了原始意义已经包含读者自我的情感态度与认知了。
(三)就阅读的目的而言,诵读能通过整体感知积累言语材料
西方的“格式塔心理学”(也称为“完形心理学”)主张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他们认为人对事物的认识具有整体性,心理、意识不等于感觉元素的机械总和。文学作品同样具有“格式塔质”,虽然是由各个部分构成,但作品整体的意蕴超过各个部分的综合,这也正是作品的张力所在。因此在教学中,不能一味的将其割裂为背景简介、文言知识、句子翻译、背诵课文等几个单独的教学模块,这样不仅破坏了文章的整体美感,而且不符合心理学的认知常规。
古诗文的美存在于它外部言语和内部蕴涵的思想内容中。因此,诵读古诗文其实通过鉴赏主体对言语形式的把握去感受其中的意境,是一种由内而外的审美活动。在这个过程中眼、口、耳、脑等感觉器官共同参与协同活动,包含了感觉、知觉、记忆、联想、思维等多种复杂的心理因素,体现了整体的观点。语言现象都是通过“整体”发挥作用的。诵读以其极强的整体记忆功能而成为积累语言材料的最有效手段。同时,语文教材中所选的古诗文,都是历经千百年仍然传诵至今的名篇,其文质兼美的特点让我们不仅能通过学习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当中蕴涵的道德情感、思维方式和审美价值更是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教育的最佳载体。
三、诵读教学中的情境设置
任何文本都有其特定的语境,对文本的阅读过程就是读者根据自身情感经历去感知作者沉淀在作品中的情感的过程,读者的经历不同,对文本的解读就可能存在差异。古诗文由于其特定的创作情境,文本与学生之间不仅存在着时代的隔阂,还有人格和情感的隔阂。这就要求教师要创设这些条件性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们克服感受和理解文本的困难,使学生在文本的创作语境中,体验、理解作者,由诵读“读”出“滋味”。具体到实践中应该怎样设置这种情境呢?教师范读和配乐诵读是一线教师经常采用的两种方法。
在诵读教学活动中适时地范读是需要的。范读的作用不是使范读成为学生简单模仿的范本,而主要在于让学生整体感知富有意味感的声音形态,引导学生走向文本所表现的意义情调,为自己的感知表现找到准确的路径,从而以他自己的方式读出来。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往往喜欢使用专家的范读录音,认为专家的诵读比自身完美。但是其恰恰忽略了范读的作用就是营造一种情感上的共鸣,以拉进学生与古诗文的距离,只有身在现场才能切身体会,专家即使读的再好都会有一种无法企及的隔阂感,无论从感染力还是气氛的营造上,都不如教师亲自示范效果好。
诵读时也可以找一些意境接近的曲子来配合。音乐其实是一种情绪,其感召力是靠情绪的渲染。中学生诵读古诗文困难,很多时候不是因为字句难懂,而是不能进入带着感情进入作者营造的意境,这时候就需要音乐这个媒介。《登高》的二胡曲,《雨霖铃》的排箫声,《孔雀东南飞》时梁祝交响乐…… 这些在音乐配合下的古诗文,能大大扩展学生们的想象力,很容易将读者带入“角色”,不仅激发了“读”的兴趣,还加深了“品”的深度。但在应用的时候要注意围绕课堂主题,有针对性的引入,切不可无目的的乱用滥用,那样表面看上去热热闹闹的课堂会因为偏离教学目标而本末倒置。
四、小结
普遍认为的情景教学法有四个特征:形式上的真实,情感上的真切,所含意境的深远,围绕学习内容的中心或主题展开。诵读就是这样一种立足于围绕教学目标,通过用语音的“读”营造形式上真实的情境,在这种情境中能引感上的共鸣,以达到体会作品中深远的意境的目的。但这只是一种理想状态的“应然”,怎样将“应然”转化为“实然”达到诵读的目的,还需要教师们的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与完善。
参考文献:
[1]高晶.正解诵读法[J].中学语文,2008(9).
[2]李泓. 谈语文情境教学中的语感特征及其培养途径[J]. 教育与职业,2006(10).
篇3
碱式碳酸铜受热分解,绿色变成了黑色;
氢气的爆炸实验;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中黑色变成亮红色;
酸碱盐中的变色、沉淀反应;
……
这些内容在教学过程中经过教师的进一步开发和完善足以突出化学学科教学的明显特征,营造化学思维和化学创新的良好氛围。因此,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设计鲜明有趣的实验,尤其是将学生的验证性实验变为探索性实验,引导学生全面细致地观察实验现象,认真思考和分析有关问题,最后归纳总结出正确结论,从而顺利地实现教学目标。
二、化学问题情境
所谓问题情境,简单地说就是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精心设计问题立“疑”设“障”,从而创设激发学生进行积极思维的学习情境。作为一种教学手段,问题情境的设置取决于教师运用恰当的方式方法,使学生处于探索的情境中,激发他们进行一定的智力和动作技能来分析和解决问题。
1.实验问题情境
如前所述,纷繁灿烂的化学实验可以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探析这种氛围,则是由一系列问题构成的。针对学生渴望了解的事物,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实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启迪学生思维,使学生能自己在化学知识的迷宫中找到答案,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大有益处。
在学习燃烧这一知识点时,做完演示实验“燃烧的条件”后,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总结出燃烧的两个条件后,接着教师又分别点燃两根火柴,学生观察到一根竖起来火焰向上的火柴很快熄灭,而平放的火柴火焰却不会熄灭,如此反复数次,结果都一样。这是为什么?教师及时提出问题。由这种司空见惯的现象,再一次唤起学生心灵深处的探索欲望,经教师的引导,学生共同分析、讨论,得出正确的解释结论。
在《氢气的性质和用途》的教学中,把氢气还原氧化铜的演示实验改进为探索性的随堂实验。在介绍该实验的注意事项时,有的同学会提出“假如实验结束时,没有继续通氢气到试管冷却为止,会有什么现象呢?”这时,不要急于回答学生的问题,而是要求学生进行两种不同实验操作结果的比较。根据前后两次实验的不同现象,再组织学生讨论、分析,从而得出结论:如果实验结束时没有继续通氢气到试管冷却为止,则灼热的铜就会再次被氧化成氧化铜。
2.思维问题情境
思维总是从疑问开始的。一部优秀的影片,往往把尖锐的矛盾冲突呈现在镜头的开篇,扣人心弦,欲罢不能。所以,一个成功的教学过程,教师应有目的、有计划、有层次地设疑、激疑、导疑、释疑,使学生的思维环环相扣,层层登攀。通过思维问题情境的创设、解决的不断循环,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提高。在化学计算中,培养学生一题多解的能力,是训练学生思维的常用方法。
例:在溶液中含有铁的氯化物1g,使其和过量的硝酸银溶液反应,可得沉淀物2.65g,求此氯化物是FeCl2还是FeCl3?(此题有多种解法)
解法一:用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
将该氯化物的化学式设为FeClx。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FeClx+xAgNO3——xAgCl+Fe(NO3)x
然后列比例计算,求得x=3,即化合物为FeCl3。
解法二:用化合物中元素的质量分数进行计算。
将该氯化物的化学式设为FeClx。由2.65g氯化银沉淀中含氯元素的质量代入FeClx,求得x=3,即化合物为FeCl3。
解法三:用假设法(或讨论法)计算。
把FeCl2或FeCl3代入方程进行计算,通过讨论分析,舍去不符合题意的答案。
3.辨析问题情境
学习能力的提高和发展是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它需要通过学生对问题的分析、讨论和辨析而完成。因此,设置一系列递进层次的辨析问题情境,对于教学目标的达成会产生积极的效益。例如下面问题:
溶于水的钡盐[如Ba(NO3)2,BaCl2等]对人体有毒,但是不溶于水也不溶于酸的BaSO4,不但没有毒,还由于它不易被X射线透过,医疗上被用作为X射线透视胃肠的内服药剂——“钡餐”。
①有人认为也可以用BaCO3作为X射线透视胃肠的“钡餐”,你认为可以吗?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②若误食了BaCl2,可用于解毒的药剂是__________。
A.糖水
B.硫酸钠溶液
C.食盐水
D.硫酸镁溶液
此题的信息是隐含的,要通过观察分析,挖掘出其中的一条信息“可溶于水的钡盐如Ba(NO3)2,BaCl2等对人体有毒”;另外,挖掘出第二条信息是“胃酸的主要成分是盐酸”。这样,盐酸与BaCO3反应生成BaCl2就会引起人体中毒,所以第①小题的答案就很明显了。在已学知识的基础上,对问题进行辨析,不仅会使学生学会如何获取问题的信息,进而分析信息,最后利用这个信息与学过的知识进行联系、推导,根据题意进行选择;而且由此获得成功的体验,领略成功的喜悦,更能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三、化学史实情境
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科学史实、记载、故事、传记、格言等生动活泼、引人入胜的情节都是青少年所喜闻乐见的。课堂上一个动人的故事、一个美妙的传说,都会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角色,将注意力转移到本学科的情境之中。因此,从化学科学史实故事及化学趣闻等方面入手开展教学,引发学生兴趣,使之在一定的人文历史背景下学习,在良好的精神支配和积极的价值判断及其选择过程中学习,其学习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当学习《空气的组成》时,可以在介绍各国的科学家如何通过不断的实验探索,发现空气组成的科学精神后,再引入新课。
学习有关氧气的知识时,以氧气的发现过程引入新课。
学习盐时,可通过讲述侯氏制碱法及其为纯碱和氮肥工业技术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的故事吸引学生等等,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趣味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故事可以由教师讲,也可以让学生课前准备好以后上台讲,然后教师再根据学生讲的内容引入新课。
四、化学语言情境
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的手段和工具。在教学中,不论采用何种教学方式,都是以语言为主要手段,它支配、调节着学生的认识活动。课堂上时时刻刻都伴随着教师以自己的口头语言、板书语言和体态语言,以此向学生源源不断地输送着各种信息,这就是所谓的语言情境。如果化学教师的课堂语言具有戏剧语言的生动,相声语言的幽默,演讲语言的激情,军事语言的果断,并且在课堂教学中,语言表达精练简洁、生动有趣、通俗易懂、诙谐幽默,还能借助诗歌、谚语、比喻、歌词、笑话等活跃课堂气氛,则可将化学教学的语言激活。在这样的前提下,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效率就会大大提高。
氢气的性质和用途的教学中,为了便于学生记忆和掌握那些“易混难记”的知识点,教师可将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步骤编成顺口溜,引导学生记忆。
篇4
1、游艺活动创设情境。喜欢活动,这是学生的天性和共性,活动中蕴合着字富的作文内容,加之学生是活动的参与者,将”活动”与”写作结合起来,文章自然会”言之有物,言之有情”。因此,我们应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参加一些贴近自然,贴近社会,贴进生活的活动。如参观名胜古迹、田园风光、工业园区,访问市场商厦、旧城新村、科技台站,进行歌咏比赛、智力竞赛、田径运动会,举行升旗仪式、演讲会、颁奖会等,让学生在缤纷的大千世界中观察生活,更多地吸收感性信息,丰富写作素材。
2、实践活动感受情境。实践活动也是学生所喜爱的活动形式,它不但培养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和动手实践能力,还让学生在实践过程的感知、体验中丰富了作文素材,如标本制作、科技实验、栽花种草等。也可以引导学生走出校门,参加社区劳动、新闻调查、人物专访等。
3、表演活动体验情境。运用“角色表演法”让学生扮演写作题材中的人物,通过人物的音容笑貌、言行举止,栩栩如生地创演或重演事情经过,让扮演者亲自体验事件中的人和事,让观看者素眼目睹事件的全过程,从而大家都能在写作中形象生动地反映出所见所闻所感,写出真切感人的文章来。如上海浦东师范附小贾校长在全国情境作文教学研讨课中,就采用了这种方法,让学生据词造句,据句构段,据段扩篇。在处理据段扩篇这一教学重难点时,让学生创造性地设计情节,登台表演。表演者和欣赏者都入情入境,体察细微,表演者的创造性反映出文章的新颖性,表演者的多样性反映出情节内容的丰富性。
二、音乐渲染情境,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篇5
2、亲切的教学态度,给学生兴趣的幼芽提供生长的契机。《心理学》告诉我们,情感的培养和知识的传授是不同的,光靠讲授并不能奏效,而要充分运用情景陶冶的手段。教学是师生双方情感和思想的交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待学生的提问回答,应该扬长避短。小学生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都有很大的局限性,不可能每次都把问题答得那样圆满、正确。教师对他们回答的总是草率地加以否定或指责,就会大大挫伤他们课堂发言的积极性,造成他们课堂上安分守己,不敢“轻举妄动”的局面。因此,在课堂提问时,教师能和蔼地微笑着使用“请你来回答这个问题”,“你还能想出第二种解答方法吗?”,“你的回答很好,请坐下”等带有感彩的提问方式,有助于搞“活”课堂气氛,给学生回答问题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环境。学生动脑动口,踊跃发言,这是因为教师通过言行倾注于学生身上的爱激起了学生对教育情感的回报。
二、引进游戏,增添学习兴趣
引进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是实施快乐教学的重要途径。采用游戏,创造宽松愉快的环境,易于消除疲劳,使学生在兴奋、和谐的气氛中学习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增添学习兴趣。
1、竞赛:数学竞赛的内容很多。比如一年级数学凑十对口令、二年级数学乘法口诀接龙、
各种口算开火车等内容可开展对抗赛、擂台赛、接力赛。具体的程序和操作过程:首先以小组为或男女生为单位,取学生喜闻乐见的名称。其次,教师出示卡片或幻灯,安排题目的内容和要求。最后,选拔两位公证人当考官,主要任务是“秉公执法”,考试打分、判断正误。教师的主要职责是“穿针引线”、“牵线搭桥”,让他们平稳地交换比赛权,对于获胜方给予表扬或鼓励。
2、找朋友:找朋友是学生最感兴趣的游戏之一,任何内容都可以搞。比如在教学“6的乘法”口决时,可请两名同学分别拿着“6×4”、“4×6”站在讲台左右找他们的朋友,另外的同学分别拿着“6个4”、“4个6”、“6+6+6+6”、“4+4+4+4+4+4”、“四六二十四”等卡片,让他俩辨认谁是自己的朋友,当两个学生教师准确地找到自己的朋友时,全班同学高兴而热烈的鼓掌。
3、漫游知识宫(得数和算式相对应):金字塔形的知识宫端正地挂在黑板上,宫殿前面有扇紧锁着的大门,门面上四把暗锁上面标着不同的号码(算式的得数),每个学生手中都有一把“钥匙”(写有算式的卡片),谁的“钥匙”能把这些门打开呢?现在打开卡片,自读算式,写出得数,和知识宫上的号码一一对应,谁算出的得数和门栏上的号码相同,就对号入座(拿着卡片贴在相应的得数下面),全班学生订正无误,鼓掌祝贺,欢送他们到“知识宫游览”。
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始终保持了良好的学习心态和高昂的学习情绪,由苦学变为乐学,笨学变为巧学,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又享受到成功的快乐,促进了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减轻了学生的心理负担。正如教育家斯卡特金说过;“教师要用自己全部力量来把教学工作中由学生沉重的负担变成欢乐鼓舞和全面发展的源泉”。课堂引进游戏的教学正是以教师的“苦”换来学生的乐。
三、媒体组合,深化学习兴趣
众所周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小学生是以好动、好玩为天性。在学习上是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过度,并且集中注意力时间较短,容易被新奇的事物吸引。因此,以新颖、奇特的教法设计进行教学,能有效地集中学生学习的注意力,使学生在新奇的刺激下萌发快乐思维的情趣,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奥妙。
1.录音引进课堂:如教学三年级“小数的初步认识”一节时,可以把事先编好的故事进行录音。教学“小数的初步认识”一课开头就播放故事给学生听:“从很远的大森林里有一群可爱的小动物来到我们镇,想先参观我们的学校,然后再到商场去逛逛,买些漂亮的小玩具带回它们的老家。它们当中有可爱的熊猫、美丽的松鼠、漂亮的山鸡、小兔子。在商店里,它们看到琳琅满目的商品、色泽鲜艳的服装,真想买上满满的一包,可是一看商品下面的标签。有0.20元的橡皮、1.50元的面包、25.34元的足球……奇怪?这些数中间为什么有一个圆点?这些数表示的价钱是多少?这可难坏了它们,还是聪明的小猴子想出了办法,它们要请我们班的小朋友帮忙,大家愿意吗?故事的导入极大地吸引了学生们的好奇心,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为认识小数打下了基础。
篇6
(二)运用史学理论研究成果是教师专业不断发展的需要
很多高中历史教师主要的依照教材进行历史事件以及历史知识的解说,很少有超出教材范围外的知识拓展或者对相关的历史知识进行建设性的解说、评价,有很少部分教师认识到了教学中应用史学理论研究成果的意义并进行了实践,然而应试教育及自身的史学理论研究成果知识的限制,加上史学理论研究成果学习的机会少,这不仅增加了史学理论研究成果在教学实践中应用的难度,而且阻碍了教师专业的发展。因此,正视自身理论知识的缺陷,积极学习先进的史学理论成果,拓展学术视野,提高历史教学专业素质,已经成为教师专业不断发展进步的迫切要求。
(三)运用史学理论研究成果是当今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传统的历史教学可以有效的帮助学生完成对整体历史事件和发展趋势的初步的、基本的认识和掌握,有利于其逻辑思维和观察能力的培养,然而还没有达到深入的、多角度的、辩证的认识历史事实与当今时代、局部历史事实与历史进程、我国历史与世界历史等种种的联系和区别,再加上,高中学生处在快速成长的阶段,对其科学合理的教学和引导对其全面发展意义重大。而运用史学理论成果进行教学不仅可以加深其对人文主义和精神的理解及认识,还可以培养其科学健康的价值观,具体来说,将史学理论研究成果中的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史观运用于历史教学中有利于提高学生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的认知水平,帮助其尊重和理解不同文化和文明的思想,促进其开放意识的形成;将历史唯物主义研究成果运用教学中有利于在历史学习中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因此,运用史学理论研究成果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发现、思考和解决问题,进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实现。
二、史学理论研究成果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一)创建良好的史学理论成果运用氛围,充分尊重并发挥学生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不断的帮助学生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等多种观念和方法从多种角度找到正确的分析和思考角度,并用正确的历史语言表达出来;应当不断地打破传统教学活动中单传的依靠教材,过分侧重于历史事件的梳理,而应当积极地使用大量的历史史实资料和丰富的史学理论成果,模拟或者想象相关的历史场景,指导学生在原有所学历史知识的基础上,对先关的历史知识在新的史学理论角度或视角下进行创新的理解和阐述,进而将得到的新的启发和结论有效的表达出来;同时,教师还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充实的历史材料,组织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等形式进行灵活的、深入的学习和探索,为其提供良好的史学理论成果的学习和运用环境,促进史学理论成果在教育过程中的推广和应用。
(二)提高教师史学教养素质,促进其在教学过程中的融入
首先,教师应当转变教学理念。教师应当有意识的进行运用史学理论成果进行历史实践教学,通过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完成教学意识的不断转变和深化,更加注重史学理论成果的运用,一切的历史教学活动应当以此为指导,在学生的历史学习和自身的历史教学及史学知识的完善等方面有意识的、主动的运用多种史观来引导和学习,进而促进教学理念的成果转变。其次,教师应当不断地提高史学理论素养。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之余应当加强对史学理论的研究与学习,及时的关注史学研究动态和新成果,不断地奠定自身的史学理论功底,丰富史学知识,并不断地结合新课改要求和先进的史学理论成果从新的角度去重新思考、分析各个历史知识,深入对其的认识,形成自己独特的新的论述和结论,避免在教学中出现照本宣科,提高历史教学的备课质量,并在教学中结合当今社会现状来思考和感悟历史,这样就能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质量,只有教师史学知识和素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完善才能在具体教学中正确的引导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素质的全面提升。再次,教师应当深入的研究并吃透教材内容。当前我国各个地区使用的历史教学教材并不统一,这就要求教师深入分析并把握各教材的侧重点,合理的整合教材不同板块及其之间联系,不断地提升已有理论,结合史学理论成果和新课改的要求和学生的学习目标及兴趣,科学合理的选择适当的教材内容,及时的补充教材中没有而学生又需要学习和掌握的内容,并适量的删减教材中不必要的内容和知识,探索学科规律,逐步的实现教学中对教材的过分依赖。最后,教师应当建立新型教学评价模式。根据新课改对学生评价的全面、多元和发展的原则不断的更新各种学生评价的方法和模式,打破传统的百分制评分模式,指引学生综合利用多种史学观念和理论来表达和阐述自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感悟,旨在培养学生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并在此过程中实现史学理论知识的运用。
篇7
例如牛顿第一定律是较抽象的物理规律.教师可边演示边提出两个相互矛盾的观念:把小车轮子朝上放在桌面上,用手推小车使其运动,停止用力时,小车就静止.按照人们的生活经验得出“力是使物体运动的原因”;把小车翻过来,轮子朝下,向前一推,手离开了小车,小车还能继续向前运动.又得出“物体运动不需要力维持”,“力不是使物体运动的原因”.至此,引起了学生认知的矛盾冲突,创设了问题的情境,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以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去探究上面提出的问题.这一教学情境使学生获得探究的满足和乐趣,从而激发了学习动机.
二、凭借情境,在创造中提高素质
在教学中,要为学生提供观察、实验的设施和有关文献资料,引导学生凭借与教材相关的特定情境,对问题进行分析、探索,通过讨论、归纳等,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例如在《电磁感应现象》的教学中,在奥斯特实验的基础上,由学生或教师启发下提出“是否能用磁产生电呢?”的问题,教师介绍法拉第初期实验失败的史话后,学生根据现有器材(灵敏电流计,空心线圈带铁心的原副线圈,铜棒,电源,滑动变阻器,开关,导线,条形磁铁、蹄形磁铁等)用小组合作形式,按照自己的设想进行探索性实验,探求产生电磁感应现象的各种可能的方法,并找出各种不同方法中所包含的共同特征.然后,组织学生交流,获得感应电流的各种实验方案(如相对运动,切割磁感线,回路面积S变,磁感强度B变,穿过回路磁通量φ变等),进一步讨论“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是什么?”为了得到产生感应电流的普适条件,通过两个假设性实验,即φ不变,B变或S变;B、S不变,φ变,由学生运用分析比较和归纳推理的方法,得出产生感应电流的普适条件.在实验过程中,部分学生由于实验技能和理解能力的不足,难免会遭到失败.这时教师应作必要的提示,引导学生找出失败的原因,鼓励重新探索.
当学生凭借教师为他们创设的情境,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潜能,最终获得成功时,他们不仅提高了实验、观察、归纳、推理的能力,还培养了坚韧不拔的意志品格,使自身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
三、优化情境,在辩论中培养能力
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起来后,教师应不失时机地优化情境,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亲身体验,并从中培养自身的能力.
例如在讲完《电磁振荡和电磁波》一章后,笔者组织了一堂“电磁波的功与过”的辩论课(师生都事先作了准备).让学生自愿分成三个派别:①功大于过派,②过大于功派,③功过均等派.主要由①②两派相互提问、置疑、辩论.教师作为主持者,只是及时归纳和引导,以保证辩论的顺利进行.通过热烈的辩论,学生更清楚地认识到:电磁波在给人类带来巨大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容忽视的环境污染,学生还交流了一些更诱人而无污染的未来通讯方式,如“中微子通信”、“引力波通信”、“光孤子通信”等.更令人高兴的是,学生对电磁波的应用与防护提出了一些新设想.这些设想虽然不够完善,有的甚至异想天开,但这种创造发明的精神可贵.
这一教学方式的改进,优化了教学情境,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在获得知识时,并不是简单地接受知识,而是在体验创造中学习,从而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四、拓宽情境,在生活中增长知识
篇8
2运用现代科学技术
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给历史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了良好的机会。多媒体的不断普及和发展让历史内容从文字变成了更加可感的图片、音频甚至是视频资料。在课堂时使用这些资料可以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从更加直观的角度、更近的距离观察当时的事件经过。比如说在教学的相关内容的时候笔者首先对学生们简要介绍了一下的相关内容。然后笔者紧接着就放了一段有关于的歌曲。这首歌曲激昂壮阔、雄伟奇绝,在听完之后学生们的情感都受到了很强烈的感染。内心之中被革命先烈敢于牺牲、为了中华民族的光明前途不怕死亡的精神所感动。一时之间学生们的情感都很激动。这个时候笔者再趁热打铁将的细节内容讲述出来,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比较高,因此注意力也很集中,这样一来学习成绩也就会有比较明显的提高。在学生们对的细节有了具体的了解同时对的主题内容熟悉掌握之后笔者又放了一段关于的影响资料给学生看。在之前的教学内容的帮助之下学生很容易就能够理解这段视频资料,同时关于过程之中遇到的苦难有了更加深刻和直观的印象。在影片放映到有的战士因为寒冷和饥饿死去的时候笔者故意用了慢速进行放映,这样学生对相关内容就会有更加深刻的印象,学生心中的爱国精神和情怀也会得到更好的教育。
3将历史故事和历史教学结合起来
中等师范的学生年龄相对来说也比较小,他们对于历史故事其实还是比较感兴趣的。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之中可以有意识的将历史故事和教学内容结合起来,这样可以让原本比较枯燥和无聊的学习内容变得比较生动和有趣。这一方法同样有助于情境的创设。举个例子来讲,在讲述到南宋历史的时候我们可以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岳母刺字这个故事和教学内容结合起来。在尽心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就以岳母刺字这个故事作为课堂的开始。“同学们,在南宋的时候有一个著名的人物叫做岳飞,相信大家都通过岳飞大将军的名字。著名的《武穆遗书》就是岳飞大将军写的哦。在岳飞小的时候由于宋朝国立孱弱,国家在对金朝的战争之中接连失败,损失惨重。而岳飞因此就立下了保家卫国的理想。在这一理想的知道之下岳飞勤奋习武,终于在金朝有一次南侵宋朝的时候岳飞参军了。临走的时候岳飞的母亲非但没有组织儿子,反而在岳飞的背上刺上了精忠报国四个大字。这就是著名的岳母刺字的故事”学生们在听完这个故事之后纷纷表示岳飞的母亲很伟大,为了保卫国家的利益不惜牺牲小家的利益。在这样的气氛之中笔者再进行南宋的相关知识点的教学的时候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比较高,注意力也显得比较集中。
篇9
我国现阶段高等院校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主要包括: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这些课程开设的目的是着眼于引导和帮助学生掌握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确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宗旨是树立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因此可以这样认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由一系列观念教育组成,不只是一般的知识教育,其核心是培养学生在对思想政治理论的认知、情感和意志。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不仅仅要求学生掌握理论知识,更需要大学生获得某种感同身受的直接体验,从而获得个体信念上的一种认同,由此才会导致相应的行动,从而达到我国高校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初衷。这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客观需要,是改革传统教学模式的必然要求,也是适应“十二五”期间实施“本科教学工程”的必然之举。而当今时代,体育院校的学生大多性格比较外向、热情直率、乐于表现,参与意识强,乐于尝试新鲜事物,个性鲜明思维活跃,同时,体育院校学生文化层次参差不齐,政治理论水平有高有低,对理论性学习内容常有枯燥无趣之感,对政治学习的兴趣也日趋下降。针对体院学生的特点和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的特点,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中应引入情境模拟教学法来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情境教学直观形象、情真意切、理寓于境的特点有助于使高校的思想政治教学“活”起来,有助于让学生关注生活、强调课程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课程理念落到实处,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参与其中,与案例情境中的人或事产生互动,并根据就具体情境中具体问题的不同选择,导致案例发展有不同过程和不同结果。通过对不同过程和不同结果的不同体验和反思,引导、启发学生对教学内容的体悟和理解,并提高学生在特定情境中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直接关系到学生政治素养的切实提高和体育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情境模拟教学模式探析
情境模拟教学模式中,对教师提出了比以往更高的要求,教师的课前准备、活动的精心布置与安排以及活动结果的总结与反馈中,教师的指导作用更加明显,尤其体现在情景模拟教学的内容、程序及考核的设计方面。
(一)教学内容设计
对于哪些教学内容采取情境教学这是开展教学活动的起端,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所学专业或方向,紧抓学生特点,改变课本章节,预设若干专题,在内容的选择上要关注当前热点、焦点事件,情境的创设要贴近生活,具有真实性,并且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同时重视听取学生的意见及合理采纳,这样学生在参与过程中,主动性更高,对于课本中的理论理解得更透彻。比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崭新的大学生活、树立正确的婚恋观、就业观都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着密切联系。
(二)教学程序设计
情境教学程序大致包括以下环节:1.情境模拟活动的确定。教师根据课时安排和学生人数确定所要进行的情境模拟活动以及活动的具体时间。2.编制活动方案。根据所确定的情景模拟活动主题,由教师和学生根据学生的人数和现有的教学资源共同来编制活动细化方案。3.设计模拟活动场景。在现有的教学资源之中,通过学生着装的变化等手段尽量模拟大学生求职活动场景。如组织学生参加毕业年级的就业招聘会,能够让学生真切感受到就业的压力与用人单位的需求,从而在低年级就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4.设计角色,进行任务分工。5.先期知识准备。学生根据自己的角色和任务分工,利用网络、图书馆资源了解相关背景,进行先期准备活动。6.活动进行和总结评定。教师作为情境模拟活动进程的控制者和学生情境模拟行为的评价者参与情境模拟活动,并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情境教学体验结束后,教师应在课堂上及时对该过程尤其是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进行总结,并提出意见和建议,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不足,并在未来的其他思政课实践模拟活动中予以改善。这一总结的过程一定要避免教师的个人主观意见,尽量多角度地看问题。在教学程序设计中,最重要的环节就是情境的创设,情境创设最常采用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角色扮演创设情境。此种方式的采用主要是为了增强学生的参与度,学生在亲自扮演角色体验角色的过程中,可以更好地对课程内容进行领会和理解。2.利用社会实践活动创设情境。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学生的体验都是真实的,例如法律基础中关于掌握法律的尊严性以及我国司法程序的内容,如果把课堂搬到法庭上,使学生有机会参与一次真实案例的旁听,对学生而言更具冲击力与说服力,可以增强学生对教材理论与知识的理解,打破课堂与社会的界限,能更具实效性的完成教学目的。3.利用新媒体技术创设虚拟情境。互联网以及移动终端技术的普及可以使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内容更为丰富,教学互动更为便捷,学生也更容易被带入利用新媒体技术所常设的虚拟情境。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网络技术将任务以文本、音频或视频的形式呈现给学生。
(三)教学考核设计
政治理论课程的考核方式不能采取传统单一的考试方式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情境模式教学需要采取丰富且灵活的考核方式,重点考核学生对知识理论的融会贯通、能力与素养的提升。在考核方式的选择上,可以在情境的创设中、角色的扮演中、小组的讨论中以及案例的分析等各个环节中,根据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以及运用来灵活打分。
篇10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学习从低年级到高年级,从阅读到写作,都突出了“想象”。儿童的想象需要情感伴随,儿童记忆屏幕中的形象要组合成新的形象,需要“力”的推动。儿章常常会因为好奇而想象;因为想改变眼前的现实而想象;因为可以获得心理的愉悦而想象。想象可以展示孩子的聪慧可以给孩子带来快乐的体验,想象力是儿童拥有的巨大财富。
语文教学中的情境教育是最受孩子们喜爱的一种教学方法。小学语文教材中选录的多是生动有趣的童话、小说、寓言等文章。在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中,教师运用多种手段给学生创设一个环境、一种氛围,让学生能深刻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尽快进入文本描摹的情境中。课堂上借助音乐渲染情境、巧用图画再现情境、扮演角色体悟情境、通过语言描绘情境。这些情境设置能让学生在想象的情境中自由翱翔,弥补了单纯课程容易陷入知识系统状态的缺陷,将知识的系统性、活动的操作性、审美的愉悦性和环境的广阔性融为一体,凭借特定的氛围,激起学生热烈的情绪,在优化的情境中,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李吉林设计的各种“情境”,“无论是进行语言训练,提供作文素材;进行审美教育,促进整体发展;还是考虑到多种题材体裁的教学:识字的情境教学、阅读的情境教学、散文的情境教学、诗歌的情境教学、童话的情境教学、寓言的情境教学、作文的情境教学,对学生来说,都是种新鲜的刺激。这些精心设置的“情境”具有显性的目的指向,及时“提供人的自我意识、场景记忆、他心想象共生演化的学习环境”,因而引领着儿童迈向更优化的方向,促进儿章全面深入的发展。
二、培养兴趣指导观察,注重学生实践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思维能力逐渐增强,语文课堂上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就显得尤其重要。如果只靠直观性的教学情境,极容易使教学简单化、表面化,不利于学生抽象思维的培养与训练,也不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满足学生对真、善、美更高层次的追求。固情境教学提出了“强化感受、淡化分析”,即“通过优化情境,引导儿章从感受美的乐趣中感知教材”。小学语文教师非常注重课堂设计,所设计的每一个问题、所展示的每一幅画、所吟唱的每一首歌、所分配的每一个角色能做到精益求精,能最大程度地引起学生的兴趣。
李吉林老师是把学生引入“形真、情切、意远、理蕴”的情境,利用课文创设情境、联系生活展现情境、运用实物演示情境、借助图画再现情境、扮演角色体会情境、锤炼语言描绘情境,极大地激起了学生的学习愿望,培养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他们的热情,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在情境教育的课堂上,每个学生都是那样的欣喜、兴奋,在唯美的活泼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情境中,他们感受、体验、表达,语言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得到自由、充分地发展。李吉林情境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课堂的实践训练使学生学习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训练,潜在的智能也得到开发,学生情感的培养、知识的渗透出现一派生机,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极大程度的提高。
三、陶冶情操渗透审美,培养学生感悟性
少年儿童在小学阶段活泼好动、好奇心强、情绪色彩明显,非常注意那些直接的令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创设情景寓情于教,促进学生素质的主动协调发展,情境教育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学生读一些作品时,由于时空原因,由于学生年龄认知、修养、阅历等原因,理解起来有些“隔”。他们也许会叹服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却不会被感动。而语文教学如果不能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就注定是失败的。因此,语文课堂上,教师不能紧扣文学术语,应挖掘学生已有生活经验、鼓励他们去寻找周围相似的人或事,充分调动学生情感,达到与文章的共鸣。
从思维规律来看,人的思维具有多向性,教材中往往只提供了一种思维模式,我们不妨利用反向思维,为学生提供另一种拓宽思维的方式,让学生去感知、想象、发挥。文学作品讲究含蓄就如同绘画讲究留白,讲究“言外之意”“意外之象”。从这个角度出发,运用李吉林情境教育理论的语文课堂可以更大程度地调动学生想象力,在揣摩作者写作目的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感知分析能力,引导学生寻根究底,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可以加深学生思维深度。
篇11
历史诚然是对过去的陈述,但是历史更是曾经的鲜活生活的缩影,老师应着力还原其真实。情境教学要做的就是以情感教学为枢纽,以思维为核心选择那些符合学生身心特点的情境进入课堂,力求将学生的认知和情感巧妙链接,从而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一句话,情境教学是以人为本,把人的需求放在首位建构教学。所以,情境教学是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率的一种创新模式,学生在老师的情境设计下调动非智力因素参与课堂,学习效率将大大提高。
三、初中历史情境教学的实施途径
1.营造和谐课堂氛围,打造情境教学的平台。
功夫在诗外。课堂教学是一个系统,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因素很多,要在课堂上进行情境教学绝非是想来就来的。打个简单的比方,如果一个人长时间不苟言笑,你让他突然演绎爱笑的角色,那么一定是皮笑肉不笑,达不到理想的效果,所以平时师生关系怎样对于情境教学的效果影响极大。“亲其师,信其道”说的就是要注意教学中的非智力因素。由此可见,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应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情境是靠人创设的,要将历史课堂变得鲜活,人是最关键的。那么,如何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呢?方法多种多样。但是笔者认为以下几方面必不可少:一是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实行民主教学;二是多给学生学习和思考的空间,把课堂还给学生;三是精心设计课堂;四是多与学生交流,走近学生。故而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打造情境教学平台非常重要。
2.善用多媒体激发兴趣。
我们在教学时完全可以根据他们的特点激发兴趣。现阶段,随着国家对教育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走进课堂,多媒体技术得到广泛运用,这为我们激发学生的兴趣增添了一个有效手段。历史曾经是鲜活的生活,学生要对历史理解深刻需要贴近它。多媒体技术弥补了传统板书的短板。文字可以想象,但无参照。对于初中生来讲,由于受知识和经验所限,他们在还原历史时常常出错,而多媒体海量的资源可以解决这一问题。多媒体图文并茂,画面栩栩如生,使人身临其境。所以在历史教学中创设情境时效果很好。如在讲时,笔者这样创设情境:笔者先找到电视、电影的录像进行剪辑,让学生依次看看这样的画面:中国人未吸食鸦片前的社会状况、旧时人们吸食鸦片的丑态、吸食后带来的危害、今天吸食者的下场。通过这样一些画面和文字还有数据的呈现我发现学生的情绪被我调动起来了,他们的表情里有震惊、愤怒、害怕、决绝……这堂课上学生思考得很深入,很多问题都能切中要害。课后笔者分析原因,无非是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调动了,大脑活跃了,参与度高了。
3.用生动的、饱含激情的语言创设教学情境。
语言是教师进行教学的最重要手段。有人认为,既然多媒体有那么多的优势,那么用多媒体不就解决了所有的情境创设问题了吗?非也。我们重视多媒体的作用,但并不唯多媒体马首是瞻。战争是人类历史中很重的一页,初中历史课本中有很多战争场面。如何处理呢?是简单地读一读还是照本宣科地介绍一下呢?此时不妨用生动的、饱含激情的语言进行描述。如在讲“一国两制”时,完全可以朗诵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充满相思之愁、离别之痛的诗句有助于学生理解“一国两制”的伟大意义,使学生的爱国之情得以激发和升华。
篇12
问题情景的创设对于问题本身有着一定的要求,否则情景的创设会受到影响,使得教学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其要求有以下几个方面。问题不能模凌两可,必须要具体明确。问题情景的设计要有明确的目标,所提出的问题必须具有清楚的题意,不能够让学生感觉到有歧义;问题必须条理分明,不能让学生觉得听了半天课后,还不知道顺序是什么;问题的表述要正确,不能出现科学性的错误。很多时候有的教师提出的问题不是范围太大,就是问题含糊不清,这些都会影响到物理教学效果。虽然有的时候这些问题会使得课堂气氛变得十分的活跃,但是最后却对学生实际能力没有效果。所以任何一个问题的提出都应该是像出考题一样,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应该进行斟酌。问题的难度要适宜。一个班里的学生肯定存在着差异,这就对于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在进行问题设计的时候需要同时考虑到成绩好的学生和成绩不好的学生。同时教师提出的问题,应该以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为前提。在进行问题设计的时候必须要有让学生成功的可能性,问题需要具有培养物理思维的的价值。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只是起一个引导者的作用。问题的提出是为了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获得知识。这时教师最忌讳的是在问题中指出学生应该如果去做,怎么做才是正确的。这样的问题对学生能力提高所起到的作用十分有限的。如果问题过难,则大多数学生都失去了成功的可能性,这样对他们的自信心是一种打击。长此以往则学生的能力不会有提过,对于物理学习的兴趣也会大大降低。但是太简单的问题则会让学生产生骄傲自满的情绪,也不会让学生的能力提高多少。所以在课堂上尽量不提出类似于“是不是”、“对不对”这样的问题。问题要有层次感。物理中时常会遇到许多具有一定难度和深度的问题。对于此类问题,也许成绩好的学生有能力解决,但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都不具备解决此类问题的能力。所以在进行问题设计的时候,应该从浅入深的进行设问,慢慢的将学生的思维进行扩展。通过层层剖析、循序推进、最终到达解决问题的彼岸和释疑明理的高峰。对于整体性较强的问题,需要分割成几个并列的或递进的小问题来提问,把一个个小问题解决了,整个问题自然也就解决了。
三、问题情景创设的方法
问题情景的创设重在通过恰当的情景,提出适当的问题。通过问题的提出激发出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让学生有进行探究学习的兴趣和动机。进行问题情景创设的方法主要介绍以下几种。
1.通过物理实验创设出问题情景。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有很多的物理结论都是通过实验得到的。物理实验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通过物理实验可以为学生提供各种直观且形象的材料,同时实验还可以是课堂教学充满着趣味性、思维性、挑战性、探索性和创造性,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所以利用实验内容的魅力创设问题情境,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有利于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研究和分析去思考问题、探索问题,从而揭示物理现象的本质、探究物理现象的内在规律。
2.以社会生活为基础,创设出各种问题情景。
物理中有许多的知识都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将各种物理知识融入到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生活问题以及学生所关系的各种热门课件问题中去,可以让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地位,让学生切实的感觉到物理知识可以学有所用,从而激发学生对于物理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探究性学习的兴趣。
3.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系,提出问题,创设问题情景。
各种知识都是从浅入深,由简到繁,前后的知识都有着各种各样的联系,物理知识也不例外。在进行问题情景创设的时候,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学习过的旧知识与新知识之间的关系,创设出各种问题情景。最后达到诱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进行探究学习的目的,从而促进学生知识的增长。
4.与现在在教学中运用的各种新技术息息相关
这就是利用现在的各种现代教育技术以及现代的教学手段为背景,创设出各种问题情景。现代科技为物理教学提供了大量先进的教学设备,如双向闭路电视、多媒体等,作为一种新的教学辅助手段,它具有形象、直观、动态逼真、表现力丰富等常规教学手段所无法替代的优势。特别是它能把一些无法看清的现象模拟出来,从而让学生获取足够的感性材料,为思维加工奠定基础。它恰当的使用,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还能焕发学生的创造性联想。
四、物理课堂问题情景创设的思考
很多事情都是知易行难,知道是一回事,做起来的时候就不是那么一回事了。在物理课堂进行问题情景创设基本上每一个物理教师都知道。但是如何才能进行有效的问题情景创设却不是每一个物理教师都能找到答案的。虽然物理知识基本不会改变,但是教师所教授的学生却是会发生改变的。问题情景的创设就是要能够让所有的学生都对物理学习产生兴趣。在进行问题情景创设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一下几方面。
1.问题情景选择的素材必须要具有一定的针对性。
问题情境的创设,必须基于对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教材内容的全面的、科学的分析。要深入分析和挖掘教材内容中蕴含着有能力价值和情感价值的知识,利用这些知识作为情境素材,创设问题情境,才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2.问题的提出必须要具有明确的方向性。
篇13
2、掌握一定的环境知识。
3、明确个人对社会的价值,具有保护和改变环境的坚强意志。
4、能为解决社会环境问题而采取适当行动,以此增强对环境问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环境情感教育在地理教学中的优势
地理学科是开展环境教育的主阵地。首先,地理学科与环境学科有较多的相似性和交叉性。地理教学中强调人的关系与环境教育中强调人与环境的关系是基本一致的,因此地理课程有着丰富的环境教育素材。其次,环境教育是中学地理新课程标准的重要内容。《地理课程标准》指出:地理学是研究人地关系及地域系统的科学,是解释地区特征、人与环境在地球上出现、变化和分布规律以及协调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科学,所以环境教育在地理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地理教学是环境教育的主阵地。
三、中学地理教学渗透环境情感教育的途径
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培养学生自觉参与环保活动的意识与能力,不能只靠一两次宣传教育、单纯的说教、提一些保护环境的要求就可以完成的,而是需要通过多种教育途径和方法以及反复参与实践活动等才能内化为自身的环保意识,外化为环保行动。学生环保意识和良好的环保道德的形成,绝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长期进行教育,正反推进,螺旋上升。课堂教学是环境教育工作的主渠道,利用教材中所包含的环保教育题材,有意识地对学生实施环保教育,是行之有效的途径,能起到深化环保教育的作用。在此方面,我们在认真抓教学的基础上,认真学习环境教育的有关精神,在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的环境教育因素,凡是能涉及环境教育的渗透点都要挖掘出来,将环保教育渗透其中,并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找准切入点,力求渗得透、渗得巧,有目的、有计划地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深化、扩充,做到有机结合适时适度,使环境教育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从而增强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感性和理性认识。具体的途径有:
1.理论联系实际,融入环境情感教育
地理科学与环境科学有较多相似性和交叉性,地理教学内容多涉及地理环境的内容,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可理论联系实际,自然融入环境教育。例如“中国的水资源”教学,可渗透环境教育思想,培养惜水、节水美德,增强保护水资源的责任感、紧迫感;在“人类面临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教学中,通过课堂教学,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和人类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等。地理课堂渗透环境教育的优势之一:便于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相应的环境知识、技能和情感,无需专门的环境教育师资和教学时间。
2.开展丰富的活动,渗透环境情感教育
2.1环保知识讲座
《中国21世纪议程》中强调教育必须重新定向:应该把增强公众的环保意识和支持环境发展的态度、价值观,树立受教育者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作为现代化教育的重要目的。然而,这一目的实现需要我们把培养学生环保意识与主体自觉参与环保活动的能力作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工程。为此,我们充分利用地球日、植树节、爱鸟周、环境日开展专题讲座,专题教育活动。结合3.12植树节、3.22世界水日、4.22地球日、6.5环境日等环保日和资源日,我们开展了《土地沙漠化与气候环境》《水土流失与植树造林》《环境与健康》《环保从我们身边做起》《为了美好的明天》等环保讲座,将环保知识和相关理念渗透给学生,并要求学生写出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