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七年级上册语文春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七年级上册语文春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七年级上册语文春

篇1

1、一起长大的玩具(金波)

2、捅马蜂窝(冯骥才)

3、海鸥乔那坦(张灯)

4、只要翻过那座山(杉美树子)

5、望天树(乔传藻)

诗词诵读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夜雨寄北(李商隐)

口语交际:认识新朋友

作:过去的时光

综合性学习:童年的游戏

第二单元 阅读:情感的涟漪

6、诗两首

纸船——寄母亲(冰心) 母亲(泰戈尔)

7、短文两篇蝈蝈 赵丽宏 空山鸟语郭枫

8、故乡的桂花雨(琦君)

9、羚羊木雕(张之路)

10、最后一片藤叶(欧•亨利)

诗词诵读

秋词(刘禹锡)

画眉鸟(欧阳修)

口语交际:让我来解说

作:心事

第三单元 阅读:光荣与梦想

11、理想(流沙河)

12、袁隆平的“寻梦园” (曲志红)

13、航天女英雄——女教师克里斯塔•麦

考利夫追记(刘绪源)

14、体育颂(皮埃尔•德•顾拜旦)

15、万里长城(刘雨田)

诗词诵读

泊秦淮杜牧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

作:喝彩

综合性学习:走近奥运

第四单元 阅读:探秘与发现

16、你一定会听见的(桂文亚)

17、牧鹅散记(陈天昌)

18、蒙娜丽莎微笑揭秘(沈致远)

19、尼斯湖怪被抓住啦?(王直华)

20、写在雪地上的书(维•比安基)

诗词诵读

淮上与友人别(郑谷)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王观)

作:窗外的世界

综合性学习:成语探究

第五单元 阅读:月光下的故事

21、猎狐(沈石溪)

诗词诵读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渡荆门送别(李白)

口语交际:成长

作:书的故事

第六单元 阅读:思辨的智慧

22、两小儿辩日(《列子》)

23、短文两篇

枭逢鸠(《说苑》)穿井得人(《吕氏春秋》)

24、晏子使楚(《晏子春秋》)

25、《世说新语》三则(刘义庆) 咏雪

道旁李树

复裈

26、蜀鄙二僧(彭端淑)

27、河中石兽(纪昀)

28、木兰诗(《乐府诗集》)

诗词诵读

黄鹤楼(崔颢)水槛遣心二首(一杜甫)

作:花儿的话

七年级语文课本知识点

童话:一种儿童文学。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语言通俗、生动,故事情节往往离奇曲折、引人入胜。往往采用拟人的方法,鸟兽虫鱼、花草树木,乃至整个大自然以及家具、玩具等都可赋予人的生命,注入思想感情,使它们人格化。

写作常识

象征:写作的一种方法。指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的抽象事理、思想和感情。象征由象征体(某种感情形象)和象征义(某种抽象事物)构成。象征义隐藏在象征体中,曲折隐约地表现出来。象征借助于想像、联想等形象思维方式,化抽象为具体,以所见知所不见。如《只要翻过那座山》,通过联想,我们就会想像到生活中也有类似的事和感觉,这里的大海已不是自然界的大海,而是一种理想的象征。

心理描写:指对人物在一定环境中的心理状态、思想状况的描写。恰当地描写人物心理,可以直接表现人物的思想和感情。如《捅马蜂窝》中“爷爷不敢开窗子,怕它们中间哪个冒失鬼一头闯进屋来”,表现了爷爷尊重生命以及对马蜂敬畏的情感。

看了“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目录”的人还看了:

1.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目录

2.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本目录

篇2

1.教材中的节日诗词

苏教版语文教材写节日的诗词有五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三年级上册)、《清明》(三年级下册)、《元日》(四年级上册)、《十五夜望月》和《水调歌头》(均为七年级上册)。所提及的节日按照先后顺序分别有春节、中秋和重阳。清明既是节气又兼节日,虽为节日,但主要作为时令的标志,因此将清明归入时令一类,此处不再赘述。首先看古诗里对春节的描写。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又被称为新正、元日、元旦、正旦等,是夏历的一岁之首。春节表现了中华民族注重家庭和睦、五谷丰登等美好愿望,时间为夏历的正月初一,后,为了与世界历法同步,我国开始推行公历纪年,定公历一月一日为元旦,夏历一月一日为春节。春节广义上并不是指正月初一当天,从祭灶到元宵约二十天期间皆可称为春节。从节俗看,春节的内容丰富多彩,热闹非凡,包括贴春联年画、吃团圆饭、放爆竹、亲友贺年等。教材中所选的北宋王安石的诗歌《元日》(四年级上册)就描写和反映了这一习俗。诗题《元日》所指的就是正月初一。第一句“爆竹声中一岁除”,交代了当时春节燃放爆竹的习俗,这一习俗延续至今。另一习俗是饮屠苏酒,诗人于是写到:“春风送暖入屠苏”,古代的习俗是正月初一这一天,全家人先幼后长,来饮屠苏酒(美酒名)。[1]末句“总把新桃换旧符”交代了古时春节的另一习俗,在正月初一这天,人们用新的桃符换下旧的。“桃符”是用桃木写的神荼、郁垒二神的名字,悬挂在门旁,以之来压邪,与现今的贴春联年画有些类似,王安石的诗歌说明在北宋时期民间便有这种习俗了。换新桃符表达了人们渴望新年万象更新的美好祝愿,也有希望新的一年吉祥如意、家人平安的寓意,其次是对中秋节的有关描写。中秋节作为我国另一个重要的民俗节日,集中体现了中国人合家团圆的心愿,包括对月亮的特殊情感。但中秋成为法定节日的时间较晚,北宋太宗时才定为官方节日。具体时间是夏历八月十五日,中秋节恰逢三秋之半,仲秋之中,故亦称为“仲秋节”;又因为此节在八月,适逢秋季,所以又称为“秋节”和“八月节”。节俗有赏月咏月,吃月饼,家人团圆。苏教版语文教材中选择了唐代诗人王建的《十五夜望月》(七年级上册)一诗,其中有诗句“今夜月明人尽望”,正说明了当时中秋赏月的习俗。北宋苏轼的词《水调歌头》(七年级上册)序是一首著名的咏月词,开头是“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词句已经家喻户晓。之前的小序写到:“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交代了写作背景。此次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苏轼大约四十一岁,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自请外任,来山东密州做地方官,与弟弟苏辙已经七年未见。此时正值中秋,作者醉酒诗兴大发,于是赋词表达与手足深情,又表现出中秋应当赏月和团圆的节俗,还提及了赏月时饮酒的习俗。古代,人们庆祝中秋由来已久。《周礼•春官•竽章》中云“中春、昼击土鼓,咏诗以避暑;中秋夜迎寒,亦如之”[2],即在周朝时期,其节俗已经初露端倪,当时每逢秋分会举行迎寒和祭月的活动。从汉魏到南北朝,中秋的节俗才从祭月发展到赏月。如汉代枚乘《月赋》、南朝梁沈约《咏月诗》等[3],都说明了当时社会赏月之风盛行,而现在的节俗是唐宋以后才逐渐形成和完善的。最后为重阳节的民俗描写。在古人的观念中,九为阳数,农历九月初九两阳相重,所以称为重阳[4],节俗有登高、赏菊和佩茱萸等。重阳登高大约萌芽在汉代,其原始意义是驱邪免祸消灾。登高野宴也成为了主要的内容。[5]届时,人们登临高山或其他高处,饮茶酒,插茱萸,形成复合型的节俗活动,所以重阳节又称为登高节或茱萸节。王维有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三年级上册),诗句后两句有“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就体现了佩茱萸和登高这两个重要的节日习俗。此外重阳节正值秋季,正在盛开,因此还有赏菊和饮菊酒之俗。孟浩然《过故人庄》中有“待到重阳日,还来就”,就说明了这一点。

2.教材中的时令诗词

苏教版中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时令诗词有五首:《春夜喜雨》和《春晓》(均为二年级上册)、《清明》(三年级下册)、《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和《观刈麦》(均为七年级上册)。先看对“雨水”的描写。雨水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个,历史上很早就有相关记载,《礼记•月令》中有“仲春之月,始雨水,桃始华”。[6]时间是公历二月十九左右,物候是气候回暖,雨水连绵。杜甫的《春夜喜雨》(二年级上册)反映了这一节令,“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说明在雨水前后有大量降水过程,天气渐暖,预示春天已经到来。此外民间又有“以雨水为二月节”的说法,即把雨水作为农历二月的开始。再看“清明”这个时令。民俗节日中,节气兼节日的唯有清明,因此显得十分特别。由于还有插柳和祭扫祖先的节俗,因此清明节又被称为插柳节和拜扫节。时间大约是公历的四月五日,物候有气温升高,雨量增多,适宜春耕春种。晚唐的杜牧长于近体诗中七绝这一艺术形式,被选入教材的诗歌是《清明》(三年级下册),有诗句“清明时节雨纷纷”,就说明了降雨的物候。节俗有:扫墓祭祖,春游踏青。祭祖扫墓是清明时的主要节俗,包括坟前祭拜和培修坟墓两个方面。唐玄宗鉴于当时寒食上墓风气之盛,下令民间在寒食扫墓;又由于两者时间相近,所以寒食节的部分节俗与清明发生关联,后来清明扫墓就沿袭下来。[7]清明正值暮春,人们把扫墓和郊游巧妙地结合,使得踏青也成为一项重要节俗。踏青时有放风筝、荡秋千等娱乐活动。杜牧所写的“路上行人欲断魂”一处,一语双关,说明人们祭拜祖先时庄严神圣而心情沉重;绵绵春雨又使人们更为愁苦,如同“断魂”一般,这是时令引起的人们情绪上的变化。最后谈谈“芒种”。芒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九个节气。因为此时适宜种植如稻、麦等有芒的农作物,所以称之为“芒种”。[8]时间是公历六月六日左右,物候有:炎热潮湿,梅雨不断;节俗有:夏收夏种,饯别花神。白居易在《观刈麦》(七年级上册)中写到:“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垄黄。”芒种时节小麦成熟,人们忙于在入梅前收割小麦。此处讲的就是芒种节气前后农民收麦时的农忙场景。此外,芒种节气过后,春花多凋谢零落,预示着花神退位,因此民间也有饯别花神的节俗。[9]

二.语文教材中节令诗的写作特点

教材中涉及的节令诗都比较通俗易懂,语言简练而生动。虽然描写的节令并不相同,但是都描写了相应的节日或者时令所特有的风俗与物候。

1.写作手法:白描为主,借景抒情节令诗的描写相对应节令的物候和节俗,通常都使用白描手法,如韩愈的“草色遥看近却无”或是王安石的“千门万户瞳瞳日”,都是直接描写物候和节俗,十分生动形象。此外,借景抒情也是主要的写作手法,不同的物候能表达出不同的情感。正因为杜牧的“清明时节雨纷纷”,因此“路上行人欲断魂”;而苏轼的“人有悲欢离合”,如同“月有阴晴圆缺”,也都用了借景抒情的写法,通过景物描写达到抒感的目的,例如,“雨纷纷”既是景语也是情语,借雨天表达了对祖先的悼念崇敬之情。此外如韩愈的“绝胜烟柳满皇都”,巧用对比,但相对白描和借景抒情来说对比的手法出现较少。

2.修辞艺术:使用多样,相得益彰节令诗喜用修辞手法,如对偶、比喻、夸张、通感等,都比较常见,这体现了中国古典诗词创作的精湛技艺。A.对偶:整齐悦耳,凝练和谐中国古典诗词的一个常见的修辞手法就是对偶,如律诗的中间两联均要求对仗,节令诗中这种手法也有,如苏词中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诗句既朗朗上口,又起到了比较的作用,人的离合如月的圆缺,更好表达出对于手足分别、人生无奈的感慨。又如杜甫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都是这种手法。B.比喻:生动形象,文采斐然在节令诗中也使用了比喻的修辞,诗人用本体、喻体的有关文字,找出了事物的相似点,更有利于情感的表达。如“天街小雨润如酥”,意思与“润物细无声”类似,但是以“酥”喻春雨,更能表现出春雨滋润万物、使万物复苏生机盎然的强大力量,正因为如此,韩愈的这首七绝就令人耳目一新了。C.夸张:借助想象,引起共鸣夸张也是节令诗中重要的修辞手法之一,适当的夸大需借助丰富的想象力,可以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杜牧的“路上行人欲断魂”,“断魂”既能表现出阴雨不断使行人心情沉郁,更能表现出扫墓时的庄严而神圣。D.通感:感同身受,真情流露节令诗中广泛运用通感。通感又叫“移觉”,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如苏轼的词句“高处不胜寒”,使用非常精妙,有空灵蕴藉之感。[10]作者虽未曾去过天上,但是通过想象之语使人如身临其境,通感能表达作者与笔下人物同样的情感。

3.语言风格:典雅含蓄,通俗质朴中国古典诗歌历来注重典雅含蓄之美,通过描写景物,创造意境,为表达情感服务,节令诗也是如此。“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借这种浪漫想象之语,表达出世与入世的矛盾。但一般来说,节令诗多以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为主,语言不夸饰雕琢,而是朴实平易,如王维的“每逢佳节倍思亲”,直言明说,今天读来仍然通俗易懂。

4.形式体裁:古体近体,诗词兼具教材中诗歌的形式多样,如《观刈麦》(七年级上册)是古体的乐府诗,《春晓》是五言古诗,因为近体诗不押仄声韵。《清明》(三年级下册)、《元日》(四年级上册)、《十五夜望月》和《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均为七年级上册)等都是近体诗,且都是七言绝句;《春夜喜雨》(二年级上册)是五言律诗。除了诗歌,还有词作,如苏轼的《水调歌头》(七年级上册)。

三.研究古代节令诗的现代意义

学习古代的节令诗词,不仅与今天的中小学生语文学习有关,而且对现代的许多读者都有启发意义,也有利于推动中华传统文化的广泛传播。

1.拓宽学生与读者知识视野的意义

在节令诗的研究及其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会将文学的内容与民俗学、文化学等相关学科联系起来,也会让同学们了解古代民俗的特点,甚至比较古今民俗的不同,这样就可以扩充语文教学知识的内容,又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教学可谓事半功倍。同时,对于成人读者来说,在阅读这些节令诗时,因为需要了解多方面的知识,也能促进人文学科不同知识的学习,无论是历史文化,还是文学民俗,都会加以了解,从而拓宽视野,激发了学习兴趣。

2.保护与传承民族文化的意义

篇3

七年级上册第21课《风筝》,作者为鲁迅。注释①:选自《野草》(《鲁迅全集》第2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何谓注释?现代汉语词典中有“解释”之义,而百度百科解释为“对书籍或文章的语汇、内容、背景、引文作介绍、评议的文字”。大多数学生除了课本,课外辅助资料较少。在日常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我认为这样的注释简单化,在教学过程中没有起到较好的解释和助读作用。最好将课文下的注释①进行拓展延伸,增加“资料助读”一项,以知识卡片的形式出现,附于课文之后。学生阅读时再加以教师的生动解说,这样做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文学常识,拓展阅读视野,深入文本阅读,而且在培育民族精神方面有一定的作用。现结合课堂教学案例谈点个人体会。

一、 了解文学常识

注释①的一两句话对于帮助学生了解作者作品是远远不够的,在接触文本之前,应该让学生对相关文学常识有初步且较为全面的了解。如教授朱自清的《春》,可在课文之后附上“资料助读”,以知识卡片形式呈现。教师介绍时,可结合朱自清的生平作简单介绍,通过老师的介绍,让学生对朱自清先生有一定的了解。

鲁迅的作品在初中课本中出现频率较高。七年级学生第一次接触鲁迅作品,就应该全面了解鲁迅的相关文学常识,为今后学习鲁迅其他作品作铺垫。另外《风筝》一文涉及鲁迅的弟弟,所以资料助读中也应该增加相关知识,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二、 拓展阅读视野

在介绍一些作家作品时,资料助读的内容是可以进行延伸拓展的。有的资料介绍可能与文本无关,但对于学生拓展阅读视野,提高语文素养是很有帮助的。新课标明确指出初中学段的学生应该“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 。如学习九年级下册第7课《变色龙》,可以在课文后附上资料助读,将作者契诃夫与另外两位世界短篇小说巨匠莫泊桑、欧・亨利的简介及代表作品并为一起进行介绍,从而激发学生对短篇小说的喜爱。

三、 深入文本阅读

资料助读在课堂教学中最大的作用是帮助学生解读文本,理解文本内涵。如在教授陶渊明诗歌时,可做知识卡片,简介陶渊明一生为官的经历及东晋社会的背景。了解相关背景之后,学生自然能够体会到诗人在《归园田居》中“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热爱自然、躬耕田园的情趣,也能感受到诗人在《饮酒》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悠然自得,寄情山水的情怀。

又如,在教授冰心《荷叶母亲》时,如果不作资料助读,只能引导学生理解到这个层次:文章写荷花是为了写“我”,写荷叶是为了写母亲,感受到母亲对子女的呵护,以此抒发子女对母亲的爱。如果作资料助读, 则既可以帮助学生积累相关文学常识,又可以推荐学生阅读冰心代表作品――散文诗集《繁星》《春水》,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还可以使学生进一步地了解到冰心作品的思想内核,即“爱的哲学”。

四、 培育民族精神

《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明确指出:“各学科有机渗透民族精神教育,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纳入中小学教育全过程,贯穿在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此时,资料助读可以不是文学常识的积累,不是课外阅读的推荐拓展,也与文本解读没有紧密的联系,但它却有着更重要的作用,即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如在教授朱自清作品时,资料助读中可以介绍“朱自清不领美国救济粮的故事”,这一点正体现他作为民主战士不屈的尊严和骨气。

篇4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基础题

(共23题;共124分)

1.

(9分)选出划线字正确的读音。

蒙________(mēnɡ

ménɡ)骗

处________(chǔ

chù)死

固执________(zhí

zhì)

传________(chuán

zhuàn)记

乘________(chéng

chèng)虚而入

呼吁________(xū

yù)

惬________(qiè

xiè)意

卓________(zhuó

zhuō)有成效

虎穴________(xué

xuè)

2.

(4分)给下划线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堙(yīn

yān)________

溺(nì

nǐ)________

曰(yuē

rì)________

帝(dì

chì)________

3.

(4分)把上联和下联搭配连起来。

一径竹阴云满地________

A.近水遥山皆有情

树红树碧高低影________

B.一城山色半城湖

四面荷花三面柳________

C.半帘花影月笼纱

清风明月本无价________

D.烟淡烟浓远近秋

4.

(5分)对对联。

5.

(4分)在下面横线上填上合适的词语。

________的眼珠

________的芦苇丛

________的舌头

________的生活

6.

(2分)请你写一副课外的有关梅、竹或者松的对联:________,________。

7.

(1分)选择正确的读音

juàn

juān

绢________花

8.

(8分)给划线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扬________(yánɡ

yán)起

汉________(hàn

hàng)族

摔跤________(jiáo

jiāo)

绒________(yóng

róng)球

坪坝________(bà

pà)

打扮________(bàn

pàn)

凤________(fèn

fèng)尾竹

粗________(cū

chū)壮

9.

(7分)课前预习

①本文作者是________,你所知道的他的作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②课文详细描绘了________和________时海上日出的景观。

③文中的中心句是________。

10.

(3分)读诗文《望天门山》,我知作者

李白:(701年2月8日—762年),字________ ,________ 族,号________ 生于四川省江油市青莲乡。中国唐朝诗人。有“诗仙”、“诗侠”、之称。

11.

(10分)填上合适的词语。________的云海

________的山峰

________的风景

________的岩石

________的雄鸡

________山峰

一________石头

一________树叶

一________仙人

一________秋风

12.

(8分)把词语补充完整。

________存高远

大________凛然

斩________截铁

铁面无________

秉________执法

刚正不________

左________右盼

精________报国

13.

(7分)查字典填空。

“融”字用部首查字法,应先查________部,再查________画。用音序查字法,应先查________,再查________。“融”在字典里的解释有:①固体受热变软或变为流体;②融合,调和;③流通。在下面三个词中应分别选哪种意思,把序号填在括号里。

冰雪融化________

融洽________

金融机构________

14.

(6分)我会连

gāo

tang

áo

suàn

shòu

què

熬________

糕________

糖________

确________

算________

售________

15.

(4分)想一想下面的四副对联该用在什么地方,在括号里填写序号。

A.乐器店________

B.照相馆________

C.裁缝店________

D.药店________

①只愿世间人无病,不怕架上药蒙尘

②摄将真面目,幻出化身来

③白雪阳春传雅典,高山流水觅知音

④一寸布一寸丝,物尽其用

不自高不自大,量体裁衣

16.

(10分)对对子。

天对________,________白,

雨对________,________红,

大陆对________。________对云横。

山花对________,雨中________落,

________对苍穹。灯下________鸣。

17.

(6分)比一比,再组词

________ 绣

________  洲 ________

州 ________

颂________  诵________

18.

(6分)比一比,再组词

苗________   描________   会________

绘________   益________   盖________

19.

(4分)读《春联》,填空

课文中出现了五幅春联,描写美丽春光的是________;展现祖国欣欣向荣景象的是________;歌颂劳动人民幸福美好生活的是________;表达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美好祝愿的是________。

20.

(4分)读《春联》,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春联最讲究________。就是上下联不仅要________,而且________,细心________体会,能从中学到一些使用文字的技巧。

21.

(4分)连线

①物华天宝年年好

________    a梅开万树五岳红

②柳垂千丝三江绿

________    b放歌高唱好河山

③几点雪花几点雨

________    c人杰地灵处处春

④举杯喜迎新岁月

________    d半含冬景半含春

22.

(3分)读课文《春联》,按要求选抄课文中的春联

①展现祖国欣欣向荣景象的:

________

②调表达人们对新的一年美好祝愿的:________

描绘美丽春光的:

________

23.

(5分)读《春联》,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春联读起来________,________,如果下功夫背诵一些________,就能帮助我们感觉到其中的________,领略祖国语言的________。

二、阅读题

(共2题;共24分)

24.

(18分)读课文《春联》,回答:

(1)从短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好学不倦________   推敲________  花团锦簇________

(2)写出你对短文中“绿柳舒眉辞旧岁,红桃开口贺新年”这副春联的理解。

(3)春联有哪些特点?作者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把这些特点介绍清楚?

(4)请写出你课外积累的一副对联。

25.

(6分)

某镇有个木匠,在门前贴了一副春联:曲尺能成方圆器,直线调就栋梁材。木匠的左邻是个剃头的,他不甘示弱,也写了副春联贴上:进门来苍头秀士,出户去白面书生。木匠的右邻是个药店老板,他见两位近邻因贴出春联后生意十分红火,也在门前贴了一副春联:但愿世间人无病,何愁架上药生尘。病人见药店老板心地善良,纷纷都到他店里去买药。

这三户的春联一贴,使对面一家三兄弟十分眼热,他们商量了半天也贴出一副春联。上联是:数一数二的大户;下联为:惊天动地的人家。为了与众不同,他们另加一条横批:先斩后奏。四邻见了,啧啧称妙,都夸这副春联既恰如其分,又极有气派!

正巧,这天有一位新上任的县太爷路过此地,准备到县衙接任。他见这么多的人围观一副春联,觉得好奇,也下轿观赏。不看则已,一看吓了一跳:这户人家不是皇亲准是国戚,可千万别错过了拍马屁的良机。于是,他分开众人,登门拜访。县太爷对三兄弟恭恭敬敬地作了自我介绍,然后,便问他们是干什么职业的。

老大听罢,呵呵笑道:“我是卖烧饼的,卖时,一个两个地数;二弟是做爆竹的,所以惊天动地;老三杀猪,乡亲们都称他先斩后奏。其实,我们都是卖苦力的,犯不着你来巴结。”

县太爷这才知道自己拍错了马屁,不由羞得满脸通红,在众人的哄笑声中,他钻进轿子,灰溜溜地走了。

(1)“曲尺能成方圆器,直线调就栋梁才”表面了木匠________。

(2)“进门来苍头秀士,出户去白面书生”显示了剃头人________。

(3)“但愿世间人无病,何愁架上药生尘”说明了药店老板________。

(4)“数一数二大户”说的是________的老大,“惊天动地的人家”说的是________的老二,“先斩后奏”说的是说的是________的老三。

参考答案

一、基础题

(共23题;共124分)

1-1、

2-1、

3-1、

4-1、

5-1、

6-1、

7-1、

8-1、

9-1、

10-1、

11-1、

12-1、

13-1、

14-1、

15-1、

16-1、

17-1、

18-1、

19-1、

20-1、

21-1、

22-1、

23-1、

二、阅读题

(共2题;共24分)

24-1、

24-2、

24-3、

24-4、

25-1、

篇5

1.太阳每天自东方升起,从西方落下,这是由于 ( )

A.地球自西向东公转 B.地球自东向西公转

C.地球自西向东自转 D.地球自东向西自转

2.下列比例尺中,最小的是 ( )

A. 1:5000 B.图上一厘米代表实地2000千米

C.1:30000000 D .1:40000

3.下列山脉中,不属于横贯亚欧大陆南部和非洲西北部的山脉带是 ( )

A.喜马拉雅山脉 B.阿尔卑斯山脉 C.安第斯山脉 D.阿特拉斯山脉

4.“地球之肺”是指 ( )

A.热带草原 B.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C. 亚寒带针叶林 D. 热带雨林

5.跨经度最多的大洲是 ( )

A.欧洲 B.大洋洲 C.亚洲 D.南极洲

6.聚落的形态有 ( )

A.乡村和工厂 B.牧场和城市

C.城市和乡村 D.牧区和林区

7.目前,世界发展已进入 ( )

A.工业时代与信息时代 B.工业时代与后工业时代

C.知识经济时代与信息时代 D.知识经济时代与工业时代

8.下列关于人口迁移论述不正确的是 ( )

A.一个国家人口增长越快越好 B.一个国家人口增长越慢越好

C.人口问题只是在少数发展中国家较为突出 D.人口增长应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资源、环境相协调.

9.下列数据分别表示出生率和死亡率,其中自然增长率最高的一组是( )

A.2.2%,1.7% B.2.1%,1.5% C.1.5%,0.7% D.1.0%,0.8%

10.麦哲伦环球航行没有经过下列哪个大洋 ( )

A太平洋 B印度洋 C大西洋 D北冰洋

11.一年四季中,高台县白昼时间最长的季节是 ( )

A.春季 B.夏季 C.秋冬 D.冬季

12. 关于高台县区(约39°N、99°E)位置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位于东半球、低纬度 B.位于北半球、高纬度

C.位于北半球、中纬度 D.位于西半球、低纬度

13.世界上最长的山脉是 ( )

A 安第斯山脉 B喜马拉雅山脉

C落基山脉 D 昆仑山脉

14.世界最高的高原 ( )

A巴西高原 B西伯利亚高原 C黄土高原 D青藏高原

15.主要居住在北冰洋沿岸的土著居民的因纽特人是 ( )

A.白种人 B.黑种人 C.混血种人 D.黄种人

二、读图题(共30分)

16.读东西半球图完成下列问题(共14分,每空1分)

(1).写出图中字母所表示的大洲名称 A B C

(2).写出图中数字所表示的大洋名称 ① ② ③

(3).图中甲处为  运河,它是 洲与 洲的分界限。乙处为 运河,它是它是 洲与  洲的分界线。(4)东西半球的划分标准是 和 .

17.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图和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图”(部分),完成下列问题。共8分,每空1分.

(1).由图中等温线的变化可推测,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的一般规律是(能答出一点得满分,多答不得分) 。

(2).图中A地的气温在 ℃以上,B点的气温在 ℃以下。

(3).图中B地的气温比周围同纬度地区低10 ℃以上,这主要是因为该地海拔高, 联系一下世界地形图,该地主要地形区为 。

(4).图中C地月平均气温最高值出现在 月,D地月平均气温最高值出现在 月。

18.读图回答问题:(共10分,每空1分)

(1)地图上测得龙岭与云岭两山之间的距离为5厘米,那么龙岭和云岭之间的实地距离是: 。

(2)图中a、b、c、d是山脊还是山谷?a ;b ;

C ;d 。

(3)图中甲、乙两处分别是什么地形?甲 ;乙 。

(4)若d处有一小河,则该河的流向大致是 。

(5)A点在B点的 方向。

(6)龙岭与云岭的相对高度是 。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期末试题参考答案

一、 单项选择题(共15分,每小题2分,共30分)

1C 2B 3C 4D 5D

6C 7C 8D 9C 10D

11B 12C 13C 14D 15D

二、读图题(共30分)

16.读东西半球图完成下列问题(共14分,每空1分)

(1).写出图中字母所表示的大洲名称 A 亚洲 B 北美洲 C 非洲

(2).写出图中数字所表示的大洋名称 ① 太平洋 ② 大西洋 ③ 印度洋

(3).图中甲处为 巴拿马  运河,它是 北美 洲与 南美 洲的分界限.

乙处为 苏伊士 运河,它是它是 亚 洲与 非 洲的分界线。

(4)东西半球的划分标准是 西经 20度 和 东经160 度 或 20°W和160°E.

17.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图和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图”(部分),完成下列问题。共6分,每空1分.

(1).由图中等温线的变化可推测,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的一般规律是(能答出一点即可得1分.多答不得分) 从低纬向高纬递减;或 同纬度高原、山地的气温比平原、低地的气温低 或 同纬度海陆气温不同.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陆地气温低,海洋气温高 。

(2).图中A地的气温在 30 ℃以上,B点的气温在 0 ℃以下。

(3).图中B地的气温比周围同纬度地区低10 ℃以上,这主要是因为该地海拔高, 联系一下世界地形图,该地主要地形区为 青藏高原 。

(4).图中C地月平均气温最高值出现在 7 月,D地月平均气温最高值出现在 1 月。

18.读图回答问题:(共10分,每空1分)

(1)地图上测得龙岭与云岭两山之间的距离5厘米,那么龙岭和云岭之间的实际距离是: 50千米 。

(2)图中a、b、c、d是山脊还是山谷?a 山脊 ;b 山谷 ;

C 山谷 ;d 山谷 。

(3)图中甲、乙两处分别是什么地形?甲 陡崖 ;乙 鞍部 。

(4)若d处有一小河,则该河的流向大致是 自北向南 。

(5)A点在B点的 西北 方向。

(6)龙岭与云岭的相对高度是 17米 。

看了“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期末试题”的人还看了:

1.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材目录

2.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材目录

篇6

1、了解《骆驼祥子》的故事梗概

2、体会在烈日下祥子的悲惨生活。

3、说出本文在自然景物描写上的特点及作用。

4、学习用自然环境描写烘托人物的写法。

重点:

1、了解《骆驼祥子》的故事梗概

2、体会在烈日下祥子的悲惨生活。

难点:

1、说出本文在自然景物描写上的特点及作用。

2、学习用自然环境描写烘托人物的写法。

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喜欢夏天吗?在烈日炎炎或者暴雨中,你们上体育课是什么感受?你们知道在旧社会里车夫是怎样生活的吗?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老舍">习老舍先生的《在烈日和暴雨下》。

二、作者简介

老舍 (1899~1966) 现、当代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主要著作有: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剧本《龙须沟》、《茶馆》等。

三、课文说明

老舍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写于1935年,1936年在《宇宙》杂志上连载。本文是从长篇小说《骆驼祥子》里节选的,可以当作独立的篇章来读。祥子是小说中的主人公,生活在旧中国,以拉人力车为生。

四、介绍《骆驼祥子》

五、生字词

憋(biē)闷 吆(yāo)喝

腥臊(sāo) 哆嗦(duō suō)

六、整体感知: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快速阅读课文。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情节。

2、文章按照什么顺序,可以分成几部分?

七、走进烈日

1、文中抓住哪些景物来表现天气的酷热?找出描写这些景物特点的词语或句子。

2、哪些语句是写人的感受?拉车人的表现又是怎样的?

3、作者对天气、拉车人和物的景物描写是为了突出了

4、在烈日炙烤下的祥子的心情又怎样呢?在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

5、作者竭力渲染天气的极度炎热,目的是什么?

6、作者描写景物的用意是什么?

八、讨论

1、祥子的痛苦感受及苦难生活仅仅是恶劣天气所造成的吗?

2、好天气,祥子会不会有好的命运?

3、祥子的遭遇给你什么启示?

九、揣摩运用

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说说自己在烈日下的所见所闻所感,要求叙述中要提及景物。

十、小结

看了九年级上册语文在烈日和暴雨下教案的人还看:

1.初一上册语文书 绿色蝈蝈

2.绿色蝈蝈分段

3.标题

篇7

一、改进课堂教学内容

1.在阅读教学中,要将基本的阅读方法列入教学内容,教会学生一些基本的阅读方法。例如,结合《在山的那一边》、《金色花》(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等现代诗歌教学,重点进行朗读训练,教会学生朗读的技巧、方法,学会处理停顿、轻重音、缓急、扬抑、悲欢等。

2.提高阅读效率的方法。例如,“抓文眼”就是一种简便有效的方法。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背影》、《台阶》、《老王》三篇文章的教学,其中的一项教学重点就是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文章的一种方法,即抓“关键性语句”或“抓文眼”。“抓文眼”能有效提高阅读能力,是学生快速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重要方法,必须提高学生的这种能力。

二、改进课堂教学模式和方法

1.教学方法的选用。例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春》可以运用传统的引导启发法;《济南的冬天》可以运用问题教学法;《山中访友》可以运用体验教学法;《秋天》可以运用成功教学法。

2.多媒体教学。充分、综合运用多媒体,能有效改进课堂模式。例如在《背影》(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一文的教学中,不妨做些课件。

3.室内课与室外课相结合课。为什么语文教学总要在教室内上呢?如《行道树》、《秋天》(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等课,如果把它们放在室外来上,不是可以“文”、“景”结合吗。让学生置身于自然界之中,亲身去感受和体验,便可以此进行“人文对话”和“人景交融”。

4.学科间互动。如《散步》(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让学生在自读课文的基础上按要求作画,将课文描写中最感人的一幕作一幅画,并为此画题词。美术课与语文课配合,然后在课堂上进行交流。

三、改进课堂提问方式

1.预习时提出问题。课堂教学前,教师可要求学生在预习课文时至少提出一个问题,然后教师进行收集、整理、归类,并选择与本课学习目的相关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

2.课堂教学活动中提问题。在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要提倡并欢迎学生提出问题。首先,可以以学习小组互助的形式组织学习活动和实践,可以让学生在学习小组里互相提问题、互相请教。其次,可以采取全班探究的形式进行实践体验,各学习小组将本小组里无法解决的问题提出来,组织全班同学共同探究。再者,也可以以答记者问的形式来组织学习活动,组织部分学生先学习“例文”,组成“先学团”,课堂上,让还未阅读此“例文”的同学在自读的基础上向“先学团”的同学提问题,由此共同探究。

四、改进课堂表演对象

1.个人阅读阶段。要让学生独立阅读,进行独立的与文本对话和情感交流,独立查找工具书,独立解决语言障碍,独立做阅读标注,独立理解,独立思考,独立提出问题,培养独立自主的学习习惯。

2.小组学习阶段。可建立四人或六人学习小组,在小组学习中,让学生自己组织,每位学生可以尽情发言,将自己的疑问请教小组同学,也可将自己的理解与小组同学分享。由于小组讨论阶段学生面对的是自己的“小天地”,每位同学都将无拘无束地提问、讨论、发表见解。

3.全班讨论阶段。让各小组将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老师汇总引导学生共同选择较有代表性的问题作为讨论重点,然后引导全班同学进行探究。此阶段,由于问题都是学生在小组中无法解决的、急于求知的,大有主动“请战”的情境,课堂气氛异常活跃,轻松,学生互相启发,互相质疑,共同论证,共同解决问题。特别是那些较高层次的同学,他们更深层次的求知及表现欲都得到了满足,分层教学和因材施教也可以有效落实。

总之,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在阅读、提问、讨论等主体学习活动及实践过程中获得知识、掌握方法、锻炼能力、体验情感、确立价值观,以及逐渐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课堂教学要真正体现学生主体及以人为本的思想,就要不断从以上诸多方面加以改进。如此改进,必将有力地促进新一轮中学语文课改走上成功之路。

篇8

【观沧海】(曹操"东汉)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次北固山下】(王湾"唐)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唐)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西江月】(辛弃疾"南宋)明月别枝惊鹊, 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 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 路转溪头忽见。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元)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从时代上看,主要集中在汉代唐代宋代,从形式上看,有三首诗歌两首词;从选取的内容看,主要是励志和风景的描绘;从艺术特点来看,选取的诗词都是同时代的翘楚之作,是中华诗词传诵不衰的典范之作,值得学生认真欣赏、涵韵和背诵。

二、从中考考点的角度把握诗词

从中考题的诗歌赏析题来看,所考诗歌都是课内教读的诗歌,考查点主要是:

一是对诗词内容的理解:①对中心思想的理解;②对所抒感情的理解;③对抒情主体形象的理解;④对象征意义的理解。二是对所用表现手法及其作用的理解。

三是对诗词语言的理解:①对关键词语的理解;②对关键语句的理解。 四是对诗词意境的理解。还可以按内容把初中古诗词分为:①写景抒情诗,歌咏山水名胜、描写自然景色。②咏物言志诗,通过所咏之物寄托诗人品质或理想。③即事感怀诗,因一事而引发感慨。④怀古咏史诗,以历史典故为题材,或借古讽今,或抒发感慨。⑤边塞征战诗,描写边塞风光和戍边将士的军旅生活等。按人物形象还可以分为:豪放洒脱的形象,如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忧国忧民的形象,如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乐观豁达的形象,如刘禹锡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慷慨悲壮的形象,如范仲淹的“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忠心报国的形象,如苏轼的“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踌躇满志的形象,如辛弃疾的“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等等。

解题思路与技巧主要有这些方面:一是从作家、作品的相关背景资料人手,把握作品的旨趣、作者的情感倾向、诗句的原意。二是从作家风格(豪放、婉约等)和语言特征(如简约、含蓄等)去领悟诗句的含义及表达的情感。三是从关键词语着手,如抓住诗词中关键的动词的用法、含义及作用去赏析。四是从关键句(如主旨句、哲理句、情感句)着手,分析概括、推理解答。五是从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着手,品味语言、想象意境。六是从诗词的具体内容的全面理解着手,把握各类(送别、咏物、爱国等)诗词的思想内容。对于主观性试题的解答,还应注意文字表述应简洁、明了,切中要害。

三、举例欣赏诗词

篇9

文言文在教和学中具有重要地位,文言教学既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点,也是教学过程中难度最大的,因而,对于文言文注释的准确性也就要求更高。有鉴于此,本文拟通过对中学启蒙阶段(初中年级)教材中所涉文言,对注释模糊,甚至空白的地方,以及注释中存在错误的地方进行辩证,旨在更准确地帮助学生学习文言文,从而奠定学生在古文方面的基本功底,为深入学习文言知识,继承传统文化奠定坚实基础。现就校读情况条列如下,以就教于方家。

1. 《童趣》(沈复):“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中端,为之怡然称快。”注⑧:“〔唳〕鸟鸣。”(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9页)

按,唳,本指鹤高亢地鸣叫。《说文新附・口部》:“唳,鹤鸣也。”丁福保《说文诂林》:“案,慧林《音义》七十九卷五页‘唳’注引《说文》:‘声也,从口,戾声。’盖古本如是,今逸,宜据补。”后泛指鸟鸣。《玉篇・口部》:“唳,鸟鸣也。”

由上下文有“鹤鸣云端”语看,本条径释作“鸟鸣”,不妥。可改作:鹤鸣,也泛指鸟鸣。

2. 《论语・学而》:“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注⑤:“〔愠〕生气,发怒。”(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43页)

按,愠,《说文・心部》:“愠,怒也。”《玉篇・心部》:“愠,恚也,即也,恨也。”《诗经・邶见・柏舟》:“忧心悄悄,愠于群小。”毛传:“愠,怒也。”《后汉书・冯衍传下》:“愤冯亭之不遂兮,愠去疾之遭惑。”李贤注:“愠,怨也。”唐柳宗元《梓人传》:“其不胜任者,怒而退之,亦莫敢愠焉。”由是,“愠”是埋怨、怨恨的意思。埋怨、怨恨与生气、发怒是有程度上轻重、发泄方式的不一的区别。“人不知”是别人不知道自己的意思,此时,人的正常心情应该是怨恨,而不是简单的生气、发怒。故此处的“愠”当注为“怨恨、埋怨”。

3. 《论语・泰伯》篇:“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注⑤:“〔弘毅〕刚强,勇毅。”(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45页)

按,弘,动词,光大,扩大。《字汇・弓部》:“弘,大之也。”《论语・卫灵公》:“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毅”有果决,刚强,坚韧的意思,《说文・殳部》:“毅,有决也。”《广韵・未韵》:“毅,果敢也。”引申有意志坚强的意思。“弘毅”,即使意志坚强。本条所释,仅仅揭示“毅”的意思,并没有揭示“弘”的意思;注释成“刚强、勇毅”,亦未能揭示该词作为动词的性质。

4. 《马说》(韩愈):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注⑦〔或〕:“有时。”(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75页)

按,按前后语意,大概是说一日能跑千里的马,其食之也多。“或”解作“有时”,则不能突出这样的意思。当解作“常,时常”。作此义时,古代文献中的例子如:《史记・秦始皇本纪》:“九年,慧星见,或竟天。”《后汉书・盖延传》:“延等往来要击宪(董宪)别将于彭城、郯、邳之间,战或日数合,颇有克获。”唐王昌龄《淇上酬薛据兼寄郭微》诗:“酒肆或淹留,渔泽屡栖泊。”

5. 《诗经》:参差荇菜,左右d之。注释③〔d〕:“挑选。”(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83页)

按,由《诗》句式,可知“d”与“流”“采”一样,都是采摘、捞取的意思。《尔雅・释言》:“d,搴也。”郭璞注:“谓拔取菜。”《广雅・释诂一》:“d,取也。”课本以“挑选”注,可能源于对《毛传》注释的误解。《诗・周南・关雎》“左右d之”《毛传》注:“d,择也。”《毛传》此注下,“择”应读作zhái,即“采摘野菜”的意思。《庄子・让王》:“孔子穷于陈蔡之间,七日不火食,藜羹不糁,颜色甚惫,而弦歌于室,颜回择菜。”《吕氏春秋・慎人》:“孔子弦歌于室,颜回择菜于外。”

6. 《陈涉世家》(司马迁):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注释???〔刑其长吏〕:“惩罚当地郡县长官。刑,惩罚。”(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87页)

按,“刑”解释为“惩罚”,不妥。由“以应陈涉”事看,“刑其长吏”即杀掉长官的意思。“刑”有“杀”义。《广雅・释诂四》:“刑,刭也。”《吕氏春秋・顺说》:“甲之事,兵之事也,刈人之颈,刳人之腹,隳人之城郭,刑人之父子也。”高诱注:“刑,杀也。”《战国策・赵策二》:“(豫让)自刑以变其容。”《韩非子・二柄》:“何谓刑、德?曰: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后汉书・列女传・刘长卿妻》:“生一男五岁而长卿卒,妻防远嫌疑,不肯归宁。儿年十五,晚又夭殁。妻虑不免,乃豫刑其耳以自誓。”教材注为“惩罚”,可能是为了避复(下有“杀之”一词),其实不必。

通过以上对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注释的研究可以看出,注释中存在的问题较多,这无疑给教学和学习带来了阻碍。加之,学生处于学习文言的起步阶段,教材的不准确将误导学生走入学习的盲区。特别是在平时的文言文阅读训练中,遇到一些与教材注释不完全相同,模棱两可的注解,这让教师和学生都感到十分的为难。因此,文言文的注释务必做到准确、明朗。

同时,文言文中还有大量的典故、故事背景等内容,注释所提供的只是小部分情节,更为具体和丰富的资料还有待教材编写者广大教育工作共同关注和参与。

【参考文献】

篇10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一门新兴的课程,它的取材十分广泛,学习主题随处可觅。语文课本中的综合性学习主题仅是给教师和学生的提示,有些主题本身就是学生的生活,是地方教学资源的组成部分,对于这些主题,我们应该按课本的安排组织学生实施,并在实施过程中丰富主题活动的内容。例如,七年级上册《这就是我》,这是学生进入初中开展的第一个主题,教材的编排意图在于让学生从身边的环境开展主题活动,我除了按教材的安排完成了自我介绍,求职表演等外,对主题进行了适当延伸:一是建立相册,让学生自己在每一位同学的页面下写上一段话,评出这位同学的特点,这一活动将学生的目光扩展到全体同学,引导学生正确评价他人;二是组织跨级对话,组织与八年级、九年级同学联谊会,促进了校内同学间的沟通;三是建立家庭和谐档案,要求学生每月为家庭成员提一项建议或解决一件家庭事务并记载下来。这样延伸,丰富了主题内容,扩大了活动空间,易于创造成果,达到了表达、交流的目的。同样应遵行的课本主题还有七年级上册《我爱我家》,七年级下册:《成长的烦恼》,八年级下册:《献给母亲的歌》等。 初中学生的思维一般是“经验型”的,而不是“理论型”的,即在进行抽象思维时,需要具体、直观的感性经验做支持。而主要的性认识和经验是学生在主动参与、亲自经历的各种实践活动。因此,在开展学科教学时,就不能抽象地传授学科有关的知识、法规、原则;而必须加强教学的直观性、活动性,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学习情境中去感受、去体会、去发现。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将语文教学与语文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运用结合起来,创设具体生动的学习情境和学习活动,使教学成为学生语文知识和能力具体运用的一种实际尝试或“模拟”,学生通过参加活动,得到感性认识、经过反复,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样获取的知识不仅是准确可靠的,也是比较全面深刻的,更是切实有用的。

二、语文综合性学习课堂教学有效性教学

从语文知识的积累出发,包括文化的、文学的、文章的、逻辑的、修辞的等等,通过综合性信息的搜集、筛选、事例、运用活动,让学生在点滴积累的过程中,在快乐的活动中,丰富文化,开拓视野,得到综合收益。

篇11

苏教版教材在七、八年级都有单元主题词,共24个。而在九年级的各单元之首,换成了学习方法指导,当然,这些学习方法的命名,也是值得玩味的。北师大版则是始终如一,共36个,

主题词是对单元学习内容的一种概括提炼,因此,它应该是非常凝练的,并且非常鲜明,吸引眼球。比较两套教材,我们就会发现,苏教版的主题词比较平实,如“动物世界”“人与环境”“童年趣事”“道德修养”“事理说明”等。它是对单元内容的直接解说,缺少让人品读玩味的东西。从主题词就可以看出单元的内容。譬如同样是科学说明的内容,七年级的主题是“关注科学”,八年级是“高新科技”,这就表明其内容的区别。同样是写童年,七上是“金色年华”,七下是“童年趣事”。可能突出的是“金色”与“趣事”上,则似乎难以区别其本质。北师大版的主题词则不同,它表现出一种诗意、一种大气、一种寻味、一种思考。譬如,“秋目撷英”“斑斓春色”,一种诗情画意。“仰望苍穹”“千古涛声”,一种豪迈的高远感,一种历史的凝重感,一种时空的穿透力。“天人对话…‘叩问月亮”,一种探索,一种追寻。“幽默三昧”“性灵愚慧”,给人的是思考寻味。同时,许多主题词很有时代精神、如“红色经典”“精神家园”“心灵净土”,体现出一种时代价值的取向。如果我们把两套教材相同内容的主题词比较一下,又会有所发现。譬如,写童年生活的,苏教版为“童年趣事”,而北师大版为“童年梦痕”:写人物的,苏教版为“人物风采”,北师大版为“慷慨正气”“伟岸人格”:科技说明的。苏教版为“关注科学”,北师大版为“科学之光”“当代视线”等。北师大版的主题词更为出色,给学生一种诗意境界的创设,一种积极向上力量的引导,一种与时俱进的影响。

三、单元主题及主题词的思考

主题单元,是课文编排的一种理性选择,人教版、语文版也都是这样。以主题为单元进行编排课文,可以在学习的内容上相互补充,放大了学习的效益。但遗憾的是,人教版、语文版教材都没有提炼鲜明的主题词。虽然人教版也暗示出单元主题词,但没有明确标示出来,而是在单元导读中,让读者来提取。如七年级上册,第一、二单元都是“人生”,且单元内容是有所侧重的。第一单元是追求美好人生,第二单元是人生的理想信念等。但没有一个醒目的主题词提挈。不能说不是一种遗憾。而语文版虽然也是主题单元,但没有主题词,这是教材编者需要思量的。

篇12

一是提前熟悉教材。弄清教材的来龙去脉,把握编辑的编排意图,根据时令季节教学进度,与其他学科时间差异,适时适当的对教材进行调整。

《音乐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春之声》

配乐诗朗诵 《春》

唱歌 《渴望春天》

《春》是著名散文家朱自清先生的作品,语文课本将其编在七年级上册。这种编排与时令季节是相悖的,冬日学习春天,体味春天,远不如结合时令去感受自然亲切。征得语文老师的同意,把《春》这篇课文调到七年级下册,音乐课上配乐诗朗诵《春》这篇优秀的散文,遍又一遍。第一遍学生凝神静听,第二遍学生们和着优美的旋律读起来,第三遍读的声音更加响亮。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

伴随着诗一般的语言,同学们踏进了春的情境。

“音乐课听了配乐诗朗诵,语文课看你咋上。”我打趣语文老师。

“我要真的让学生感受春天,走出课外,投入大自然的怀抱。”

学生们说,音乐课放松了我们的神经,我们向往春天的温馨。语文课实地感受春天万物复苏的浓情,我们伴着《春之歌》的优美旋律,拥抱明媚的春光。音乐、语文合作互补,煞是快乐。

二是提前与其他老师联系。教育需要教师之间的协作。教师在彼此之间的协作中了解其他学科并发现彼此之间的关联,在共同的主题设计过程中逐步超越自身学科的限制,在合作过程中达到共同促进之目的。将《春》的教学与时令同步进行,就是与其他教师提前沟通的结果。

2.两沟通

篇13

记得新课改刚开始时,几位资深语文教师曾告诫我:备课之前既要认真学习《语文课程标准》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又要深钻《语文教师教学用书》七年级上册登载的“七~九年级教科书总说明”(以下简称“总说明”)。因为只有真正体会到三者的精神实质,才能遵循语文学习的规律,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

新课改实施近十年来,不管是在哪个年级教语文,在不忽视对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学习习惯和能力培养的同时,我都十分注重对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习惯和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在七年级的语文教学中,我投入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这样做,不但贯彻落实了《语文课程标准》和《纲要》以及“总说明”的精神,而且让我和我所教的历届学生获益颇多。我教得轻松,教得洒脱,教得舒心;学生学得自在,学得扎实,学得快乐。

首先,要让学生做到有话可说,不致尴尬。毋庸置疑,要想较为顺利地进行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就必须让学生事先做好充分的准备,以便上课时有话可说,不致尴尬。为此,我每次准备上新课前,都会根据学生实际布置相应的预习任务。

如前年秋季开学后不久,在准备教学七年级上册第二课《捅马蜂窝》时,我布置了下列预习任务:1、认真阅读课文,试根据记叙文的六要素简述“捅马蜂窝”的过程;2、在所有动物中,你最害怕最厌恶的是什么动物?你和它(它们)之间发生过什么冲突?请准备在班上说给老师和同学听;3、读完这篇课文后,你对这些厌恶的动物是否有了新的看法?

这样的训练持续了一段时间后,一般学生上课时不管是合作学习,还是点起来回答问题,大都能说几句,不致于让同学或老师都感觉到非常尴尬。课堂教学中教师唱独角戏的现象较之刚开学时有了明显的好转。

其次,要让学生做到有话想说,不吐不快。根据教学规律,教师只有真正做到让学生在课堂上有一种有话想说并且不吐不快的感觉,课堂气氛才能活跃,学生才能感受到学习是一种快乐、是一种享受。

我在进行作文《心事》的训练时,首先让学生复习本单元的《羚羊木雕》,让学生再次说说小主人公有着怎样的心事,自己是否也有过相类似的心事;其次让学生回忆自己从记事起到现在,在与家人或他人交往中有过怎样的心事,并说说是什么时候有了这个心事、是什么原因引发了这个心事,试根据记叙文的六要素将其说给同学或老师听;再次就是让平时性格比较开朗且发言比较大方的同学带头在课堂上简述自己的心事,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通过多次训练,大部分学生都能够主动地向同学或老师敞开心扉谈想法,大大方方介绍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

最后,要让学生做到会说想说的话,力争不出现语法修辞上的错误。根据教材安排“口语交际”的八次训练,我着力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述能力。因为这些口语训练的话题来源于现实生活,与学生生活实际很贴近,既注意到了交际过程中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要求,又注意到了交际过程中文明素养的培养与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