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客家文化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妈祖,同神州版图的许许多多地名关联在一起,成为祖国统一和的一条精神纽带。传说香港的香炉峰是由于妈祖庙的流入港而得名。澳门之所以被西方人称为“妈阁”(MACAU),就是由于葡萄牙人初登岸见到妈祖庙殿阁即以之为名。澎湖列岛则由于“屿中曰娘宫屿,其状如湖,因曰澎湖”,其首府马公市也是由“妈宫”间转而来。总之,从祖国东北的丹东至南海群岛的许多地名,都与“妈祖”有关。此外,以天妃宫或天后宫为乡、村、寮、街、巷、澳、路命名的则不能悉计。
妈祖,在中国和平外交史上享有特殊的美誉。15世纪初郑和七次下西洋,前后历时28年,访问了亚、非两洲近40个国家和地区,靠的是祖妈精神统率数万人的意志,才能战胜无数艰难险阻,在世界航海史和外交史上谱写了光辉的一页。中日友好关系的厉史更是同妈祖密切相关。自15世纪至19世纪,中国的使船和琉球的学者、商人都是以妈祖为护佑而频频往来于两国之间,而长崎的自然航标野间岳(娘妈山的日译),则堪称历史上中日人民友好往来的门户。
妈祖,在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的斗争中,留下了许多光辉的纪录。
妈祖,对推动中国近代商品经济发展起着重的作用。由于中国海运贸易与妈祖信仰息息相关,所以中国沿海沿江的许多港口、商埠的开发,也是以妈祖信仰在当地的开始传播为标志的。各地天后宫保存的清代以来的碑刻,都记载着极为丰富的有关海运贸易和商港开发的珍贵资料。
妈祖,这一名字凝聚着千千万万海内外炎黄子孙爱国爱乡,虔诚向善的心愿。瞻拜妈祖,已成为许多华裔、华桥和台湾同胞寻根谒祖的美好寄托,因此有了今天的“妈祖热”。
妈祖文化不仅是上述所提及的思想文化,妈祖文化的全部还应包括宗教、民俗、文学、艺术、建筑、服饰等等。可以从各个领域去探索、研究。
客家人是汉族一个系统分明的支派。
客家民系有着极为鲜明的特色。它继承着中华民族众多优秀传统品质,又是最具开放性和最善于吸收其他民族优秀文化的汉族民系。客家先民来到闽粤边区和当地土著民族杂居在一起,一方面与当地人友好相处,吸收土著文化和外来文化、海洋文化,一方面面又顽强地保持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为振兴中华作出了卓越贡献。
客家人所居的地方属于绵延千里的大山区,条件极为恶劣,交通极为闭塞,因而受外界的冲击和影响较小。千百年来,他们虽然也随着整个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地前进,但在客家人的这个文化圈内却始终保留着一些古代的文化特征,诸如信仰习俗等。他们一方面保留中原的传统文化,一方面又吸收新鲜的东西,使之互相渗透、融合。南宋理宗绍定年间,著名法医学家宋慈任长汀县令,为缩短运盐路程,沟通汀潮经贸往来,打通了汀江韩江间的商业航道,接受了沿海一带崇祀盛行的妈祖信仰,从此妈祖信仰就融入了汀州民众民俗信仰的大潮,成为民间十分崇敬和信仰的“妈祖女哩”。(哩即母亲,把妈祖喻为母亲以上的祖辈之意)。妈祖是民众对这位海上女神的俗称呢称,天后则是清朝康熙皇帝所赐的封号。在客家地区,妈祖信仰和福建沿海及广东潮汕地区一样,十分普遍。可以说,几乎每县都有妈祖庙(宫)。在长汀城区就达6座之多。此外,庵杰(龙门)、古城、策武、馆前、水口、濯口、铁长、羊牯等乡镇也在汀江或其它河边建有妈祖庙(天后宫),尽管规模不一,但建筑风格却大同小异,妈祖信仰还启遍及城乡,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客家民俗文化现象。妈祖信仰和妈祖庙宇作为载体,对于了解客家人外传、海交、商贸、民间信仰、居民迁徙、会馆组织等都是具有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的。可以认为,研究妈祖文化是研究客家大文化圈中一个有机的整体,应从广义的角度去认识、去理解、去探究,应该多视角、全方位、深层次去发掘。三、汀江与妈祖
汀州天后宫,是汀州群众为纪念聪慧、善良的海上女神林黩娘而建的庙宇,它寄托着汀州民众美好的愿望和追求。妈祖“升天化仙”的祖籍地湄州岛,后人建祠奉祀,这是陆地上最早的妈祖庙。妈祖原是一个地方的民间神,为什么会成为远近闻名至高无上的海上女神?以历史观点考察。总的来说应与航海事业的不断发展有密切的关系。当然这也与科学不发达,民众有迷信思想以及历朝皇帝出自统治的需要不断给妈祖加封有关。
“客家母亲河”汀江,是福建省四大水系之一,是福建省第三条大江,是唯一通往外省的航道。汀江发源于宁化治平赖家山将军凹,流入长汀境内大屋背、赤凹背、上廖、上赤、庵杰,穿过龙门,流经新桥、大同、汀州镇、策武、河田、水口,左纳南山河,右纳濯田河、再纳武平县桃兰河,经武平县店下,再经羊牯的回龙,直通上杭,经永定县峰市入广东,在三河坝与梅江汇合称为韩江,主流在澄海县入海,全长328公里,其中福建境内285.5公里,长汀境内153.7公里。“汀江自古以来便有舟楫之利”,一度号称“上河三千,下河八百”。到了宋代,汀州已建成相当繁荣的城市。
古代,汀州没有公路,交通极为不便。汀州各县市和外界经贸往来的通道主要是靠汀江航运。汀江沿岸居住的客家先民的生产、生活和汀江有着密切的关系,妈祖信仰和汀江航运更是有着直接的联系。据有关史料记载,南宋理宗绍定年间,著名法医学家宋慈出任长汀县令,打通了汀江、韩江间的商业航道,使汀州与广东潮汕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大大加强。但汀江河道曲折,水流湍急,有险滩27处,“三百滩头风浪恶”。州县吏和商贩们在潮州了解到妈祖作为海上航运保护神有祷必应的传说,很自然的接受了妈祖信仰,并按潮州“三圣妃”宫的样式在长汀自建一“三圣妃宫”以求得妈祖庇护。
篇2
本文作者:吴良生工作单位:赣南师范学院
上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市场营销学家温德尔•斯密斯(WendellRSmith)在总结西方企业市场营销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市场细分理论,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已经成为市场营销学中一个比较成熟的理论。市场细分的目的就是对产品进行比较准确的市场定位,从而在市场条件下对产品进行有效营销。但是,市场细分理论只解决了“向谁出售”的问题,是在已有产品的基础上进行的市场选择,或针对目标市场开发产品,但如何选择产品,在资源丰富、创意无限的文化产业领域,显得更为复杂。文化产业化开创了一个新的经济时代,产品的生产与营销更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许多文化产品的生产和消费过程是同时进行的,如节庆、演出、文化旅游等,市场细分的结果可以作为文化产品和生产的一个目标方向的参考依据,而要解决文化产品的定位和其开发项目与内容,就必然要对所要开发的文化资源进行细分,文化细分理论正是基于解决此问题而产生的。文化细分即是以文化资源的某些特征或变量为依据,区分具有不同市场定位文化因子,并结合市场细分结果对其进行细项分析,得出其文化定位、开发项目与内容。文化细分主要是为了满足文化产业化的前期分析要求,其主要作用有:一是为产业开发提供相对准确的文化定位。文化定位就是结合市场分析在自身文化细项中取一项将自已在竞争类的文化产品和项目中区别开来。市场定位需要独特性、可信度等要求,文化定位亦是如此。[4]文化产品的文化定位与其市场定位密不可分,两者通常相互支撑。二是寻找市场空缺,确立文化产品的差异优势。尽管每一种文化都可能是有特色的资源,但其中的大部分放到市场竞争的位置并不是独有或不可替代的。如何寻求市场空缺,打差异牌,是文化产业化的关键,这也是文化细分与市场细分的综合分析结果。三是确立文化产品与项目开发体系。文化细分是在文化归纳与分类的基础上得出的细项体系,但文化细分绝不仅仅是归纳与分类,文化细分更重要的任务是结合市场分析,其中还加上文化创意的过程,最终得出文化开发的产品与项目体系,为开发和经营者提供决策支持。
文化细分与市场细分对应,主要是对该文化资源进行细项分类与组合,方便定位与产品开发选择。其主要方法有:1.资源细分法。即以传统的客家文化研究分类方法对资源进行细分,大类可分成客家建筑与民居、客家民俗、客家方言、客家艺术、传统工艺、客家名人、客家精神等,文化旅游开发比较经常用这种细分方法。这种方法的优点是相对简单,在客家文化丰富资源的基础上进行旅游开发分项,操作容易,有利于文化资源迅速转化为产品。笔者在《江西省安远县三百山镇乡村旅游规划》中对客家文化资源开发就采取了资源细分法。在对三百山镇客家文化资源进行调查后进行分类,其文化产品的开发方向与项目体系就相对清晰了。结合区域旅游竞争分析,得出的结论是:三百山镇乡村物质文化在区域旅游竞争中缺乏竞争实力,而其丰富的非物质文化富有特色,开发后更容易占得先机,因此三百山乡村旅游的定位是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的乡村旅游形式。2.主题细分法。即以一个文化主题为中心,细分可用的文化资源,以便产品开发,文化节庆活动和博物馆开发比较适合此法。3.产品细分法,具体单项产品的开发如工艺产品可参考此方法,目标是扩展产品系列,即从原来的单一产品形式扩展到多样化。4.文化层次细分法,即以精神层面、行为语言层面和标识层面对文化进行细分,深度旅游、广告策划与设计、企业文化经营等可采用此类细分法。
文化产品的生产其实是这种文化的表达与再现。可以说,表达与再现形式的选择是客家文化产品生产的关键,特别是在现代经济和全球化条件下尤为如此。王琛发认为“客家人和客家文化如果不能在这种全球化的新条件下把自己的文化资源通过有效的方式再现,并积极参与和贡献给世界的多元格局,它就可能要淹没在百花竞放的五光十色边沿,或被淡忘于缺乏文化消费的经济规律下。”[5]因此,研究创意模式成为客家文化产业化研究的必要一环。1.文化表达的方式与文化创意在英国,文化产业称为创意产业,指“那些依靠个人创意、技能和天才,通过挖掘和开发智力财产以创造财富和就业机会的活动。”[6]英国的文化产业着重创意,并将创意理解为个人的行为。笔者认为,创意包括个人创意和民众的集体创造,这些创意是民众对自己文化的表达形式。俞龙通认为“孕育此(创意)想法……虽然有时只有个人的思考与发想,但并不限于一个人,多人同时进行创意的工作,其成果也更加丰富。”[7]客家文化是上千年的文化创意沉淀,对其进行产业化的重点就不在于文化本身,而是市场创意了。文化产业创意其实就是文化的产业表达,用何种形式表达文化的产业形态即是创意的过程。文化表达有三个层次:一是塑造文化精神的向心力。文化产业最核心的是市场竞争力,文化产品的核心竞争吸引力是文化精神力,这是源于文化的凝聚力、认同感。客家通过近百年的建构运动,大大增强了海内外客家人的认同感。其中对于“祖地”文化的打造,掀起了海内外客家人“寻根”旅游的热潮,带动了相关文化产业的发展。在文化认同中创造出无穷的文化市场需求,这应当成为文化资源开发的最终目标。二是形成文化体验的生活方式。选择文化产品,即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在休闲旅游这个综合文化产品上体现得特别明显。上班族寻找放松的方式,城市人想过乡村生活,汉族人想体验少数民族文化,都是这种心理使然。因此,客家文化产业的理念应当发挥自己文化特色优势,针对客源市场需求,给消费者不一样的生活方式。而要做到这点,前提是开发者对客家文化自身的特色与目标市场的生活方式要有相对充足的了解。三是要能给文化消费者文化符号的冲击与感受。符号是人们对一种文化认知的窗口,决定了人对文化的认同感和差异感。文化消费的过程即是一种文化认知的过程,认知是一种符号行为,是人们获得知识的符号操作,[8]因此文化符号在文化产业化中充当重要角色。在旅游景观设计与旅游区文化气氛营造、广告设计、影视作品、文字创作、音乐美术创作乃至饮食开发等方面,文化符号随处可见。在四川洛带镇的客家文化产业过程中,也是“把概念性的客家文化转化为为让游客可以触摸、感受的文化符号。”[9]不少文化符号本身就可直接开发为文化产品,最典型的是可用于特色旅游纪念品的开发,客家文化中有围屋模型、江西赣县白鹭古村“福”字产品的开发等。2.客家文化的创意方法与模式客家文化的创意主要方法有两种。客家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本身就是文化创造(创意)沉淀,如客家民居建筑、民俗、民间信仰及其仪式、流传下来的山歌与戏曲等,这些资源中相当一部分就是客家文化传统的最恰当表达,可直接成为文化产品,其开发过程更重要的是文化的挖掘与保护,其产业创意的重点在市场运行方式的创意,客家节庆、文化旅游、饮食开发和文物贸易等产业属此类形式。另一种形式是利用客家文化资源与现代技术、生活方式结合,产生新的文化产品,即用现代技术与生活方式来表达客家文化的内涵,这一产品开发的创意过程体现得更为直观,该种形式以个人的创意为核心,与英国所谓创意产业的基本思想更为接近,主要是在文化项目策划、影视与文学创作、广告传播策划、文艺与工艺美术创作等行业中运用。创意的过程注重个人文化理解基础上的思考与创新,这种自由的个人创造过程不像科学试验和工业生产一样有较强的重复性,但无论其创新规律如何难以捉摸,我们还是能从现有的文化创意中总结出以下几种模式。模式一:综合文化元素的集合综合文化元素的集合就是将客家文化资源分类选择,按产品市场需求与文化定位等抽取其中的文化符号与文化事项进行新的排列组合,形成一个产品集群,在资源丰富的地区开发旅游与节庆最常用此模型。如在闽西客家土楼民俗文化村的开发中,开发者把土楼连线、民俗表演、旅游纪念品与特产等按规划整合在一起,向游人集中展示当地的客家文化;又如2008年河源首届中国客家文化节,采集了客家音乐、饮食、民俗表演等文化元素,安排了六个重头戏:客家交响诗篇———“土楼回响”迎宾交响音乐会、开幕式暨客家民间艺术巡演、客家美食嘉年华活动、客家民间文艺汇演暨龙川建县2222年庆典晚会和客家山歌演唱大赛。这种整合是一种简单的排列组合,是客家文化的初级开发形式,可以更为深入整合。文化产业对客家文化的整合过程一般可循以下几个步骤:一是确定产品主题;二是根据产品主题在客家文化资源中抽取与主题相关的符号与事项;三是对所抽取的符号与事项根据产业操作的一般规律以及时空条件进行排列组合。模式二:传统与现代的结合结合是创意的基本形式之一,两种本不同类的元素,用相关的方法结合在一起,成为一个新的整体,并且自然混成即为结合。这种创意模式主要是传统与现代的结合,特别是与现代生产生活和技术的结合,寻找客家传统与现代的结合点为其关键。在现代客家节庆、广告策划、文艺影视等行业中使用较多,三百山农家温泉旅游项目为其中一例。泡温泉虽是一种很古老的休闲疗养方法,也是现代旅游业的一个重要项目。三百山镇乡村旅游规划组提出选择田园风光较好的接待点改建成乡村温泉,外观设计乡土化,设施则现代化,提高温泉服务水准。核心是以当地姜苗、草药和水酒等本土对人体有较好疗养作用的本地土产配以温泉,做出乡村温泉的特色,与现代化的温泉度假村相得益彰。模式三:异文化之间的融合将客家文化元素嫁接至其它产品中,加深其文化内涵,增加产品吸引力和价值。生态旅游、特产包装、广告传播和企业文化建设等可用此模式。我国台湾客家地区从2002年起选择了桐花这个点,将大量的客家传统文化元素聚集到桐花盛会,运用文学影视、网络等文化传播途径,形成了台湾旅游界一年一度的客家文化旅游。这种方法使得原本简单、较低价值的桐花观光有着深厚的客家文化内涵,产品吸引力和价值大为提升。本模式在客家地区企业文化建设中也有出色表现,无论是本地企业还是外来企业,进入客家地区后都有一个文化适应与文化建设的过程,一些企业用客家文化充实到企业文化中去,使其成为企业的核心文化价值,突出了企业特色,增强了文化竞争力。综上所述,文化细分与市场细分两种方法相结合,可为客家文化产业发展提供相对准确的市场定位,并提供创意基础。以综合文化元素的集合、传统与现代结合、异文化之间的融合三种创意模式进行客家文化创意与生产,可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文化生产的流水线化,文化产业的生产效率也会有所提高。
篇3
1.1系统论思想尽管近代的系统方法是从20世纪40年展起来的,但一些朴素的系统思想却早在二三千年前就在东方出现了。中国古代存在着典型的有机整体观念,早在公元前一千多年前就形成了朴素的整体系统观。如在我国最早的著作《易经》和“洪范”中就提出了“八卦”(天、地、雷、火、风、泽、水、山)、“五行”(金、木、水、火、土)说。八卦说把世界看作为一个由基本要素组成的系统整体,以代表天地的乾坤二卦作为起始形成八卦,八卦重叠形成六十四卦,从而形成了概括天地间万事万物的世界体系。而且《易经》还把世界看作由基本矛盾关系所规定的层次系统整体,是一个动态的循环演化的系统整体。同样五行说也是将世界看作是由五种基本要素金木水火土组成的系统整体,这五种要素彼此相生相克形成不同层次的系统结构,从而构成一个复杂的大系统。所以这些理论基本上都是将最基本的物质元素看作是组成世界万物的基本元素,而整个世界无非是由这些元素组成的整体系统,它们之间相生相克,使得整个世界不断循环演化,形成不同层次不同内容的系统整体。公元前五百多年,以老子为创始人的道家对系统提出了精辟的看法,在其经典著作《老子》、《荀子》等著作中提出的“有无”“阴阳”学说用一些更抽象的范畴,如有与无、一与二、始与终、阴与阳等对立统一的关系来表达自然界的统一性。它们认为“道”是事物之本源,又是事物的法则。天、地、人都是道的产物,它们具有统一性。道是天、地、人的主体,也是天地人运动必须遵守的规律和行动法则,认为世界的起源于“无生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
植根于中国古代文化土壤中的中国古代医学思想同样包含有丰富的系统观念。《黄帝内经》中人体被看作一个和谐的有机整体,并进一步被看作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因此人的养生规律是与外界自然环境密切相关的,故有“天人相应”的医疗原则,主张把生理现象与自然现象相联系,提倡整体辨证施治的观点。
中医药学的这种观点受到国际上系统科学家的高度重视。当代著名系统科学家,耗散结构理论的创始人普利高津(Prigaogine)曾说:“我们正是站在一个新的综合、新的自然观的起点上。也许我们最终有可能把强调定量描述的西方传统和着限于自发组织世界的中国传统结合起来”[1]。
中医的诊断方法中依然蕴涵着大量的系统论思想,中医的诊断包括四诊和辨证,四诊除通过望、闻、问、切外,还包括参考病人的社会心理状况、体质状况以及自然环境状况等信息,对病因、病位和病机做出明确判断。辨证是以一定的经验(包括理论)为基础的信息加工、分析和处理的过程,辨证既是对四诊资料的处理,又反作用于四诊技术的运用,同时还受治疗结果的反馈,并不断完善和更新。中医药学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两种,药物治疗的方法是针对证候组方遣药,非药物治疗也同时针对证候或病因,选择针灸、推拿或心理、音乐等来治疗。其治疗思路整理如图1。
1.2演化论思想中国古代演化观主要表现在阴阳学说、五行说、太极图等学说之中。大多都是将万物的演化描述成为一个相生相克、连锁轮回的变化链条,其变化在一个闭合的回圈中进行,而始点最后又变成了终点。中医药学思维活动是动态的过程,通过人的机体在自然状态下的动态描述,去反映出症状或生理现象的表现,如临床中获得的脉象、病人的面色、舌体形状。中医药理论认为人的复杂性在于它自身和环境的相互联系及相互作用的动态变化,元气学说阐明了“形”与“气”相互转化的发展观,强调“从其气则和,违其气则病”,注重人的生命活动统一过程状态演化,如中医理论中健康概念实质上体现的是阴阳之间交互作用,形成自和的最佳状态,医疗的任务就是调整这种状态的非平衡或非最佳状态。中医学对生理过程的认识角度是从气化的结构和气化的活动这一“耗散”系统出发的。
2中医药学传统方法论对现代科学研究的启发
2.1中医药整体认知论的科学思想为现代科学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天人观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特征之一是注重天人关系,即人与自然的关系,主张人与自然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关系,相互影响,相至制约,因而人应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这种天人观在古代曾表现为“天命论”“天人感应论”的思想和“天人合一”的观念,其中有不少秘化、不科学的内容。但在西方工业化进程带来的诸如环境污染、生态失衡、资源和能源浪费等社会问题日益加重的今天,注重天人和谐的中国古老天人观有助于在现代科学基础上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保持与自然的和谐持续发展。
从实践角度看,现代生态农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中国传统科学思想的影响。日本哲学家和农学家福冈正信先生依据老子的“道法自然”的思想,提出要以“自然农法”取代建立在工业文明基础上的“科学农法”,并亲身实践,取得了显著成功[2]。世界著名建筑大师赖特(F.L.Wright)受老子“崇尚自然”思想的影响,主张“有机建筑”的理论,充分注意建筑物与自然环境的有机统一,体现了人与自然有机协调的特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还影响到现代技术的发展,这就是强调技术程序应有益于人的身心愉悦和健康,强调技术的功能是解放人,现代的人体工程学、人-机系统工程学和技术美学研究,正是适应这种需求的体现[3]。
2.2中医药直觉、体验的方法论为现代科学发展提供了创造性的思维模式日本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汤川秀树从小就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浓厚的兴趣。在他看来中国传统文化中某种不同于西方的艺术特性——既有原则,又能进行灵活调整;不仅有科学思想,而且有驾驭科学的智慧。他说:“中国人和日本人所擅长的并以他们的擅长而自豪的,就是直觉的领域——日语叫做‘勘’(がん),这就是一种敏感或机伶。”[4]老庄的思想在汤川秀树的物理学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受庄子的倏和忽为浑沌凿七窍的故事的启发,联想到万物中最基本的东西并没有固定的形式,而且和我们今天所知的任何基本粒子都不对应。它虽未分化,却有着分化为一切种类基本粒子的可能性,这就是“浑沌”。汤川秀树还受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中“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这句话的启发,提出了时空量子的空域概念。
中医药学思维中的直觉和理性总是互补存在,这种直觉赋予了科学家以新的顿悟使其有所创造。正如美国物理学家卡普拉所说:“量子力学迫使我们认识到,宇宙并不是物体的集合,而是统一体中各部分相互关系的复杂网络。但这正是东方神秘主义体验世界的方式。”[5]卡普拉相当重视“体验”的作用,他通过中医和《易经》来体验事物的对立统一和动态平衡,通过《华严经》来体验事物的相互依赖和时空的相互渗透,通过中国哲学中道与气的学说体验“空”与“形”的关系,并将这些体验同现代物理学研究紧密联系起来,从而获得了对基本粒子结构和关系、量子场论和宇宙自洽性的深刻理解。
西方思维模式的严密逻辑性决定了其强调“非此即彼”的刻板和局限性,这限制了创造力的有效发挥,而中国传统文化中体验的模式认识成果恰恰能够启发和激励科学家的创造和想象力的发挥。
3中医药学协调思想为现代科学关于有机事物的研究提供了有益启示
李约瑟将中国传统科学思想成为“有机自然主义”[6],因为中国传统科学思想主要是针对存在有机联系的事物加以整体的认识和体验,其典型的科学成果应该就是中医药学。这是传统科技体系中至今仍有现代价值的为数不多的成果之一。中医药学在不破坏生命有机体的内外联系的前提下,通过观察、体验和辨证施治,调节人体内在机能,达到内外平衡,抗病祛邪的治疗特点,以其举世公认的疗效说明了中国传统思想在认识生命有机体方面独有的方法论意义。
管理科学是现代科学体系中体现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相互渗透的新兴学科,其研究对象是具备社会有机体特点的组织或群体。早期的管理科学理论重物不重人,西方的“泰罗制”实际上把工人看作从属于机器生产工具,用机械论观点看待生产活动中的人与人、人与机器的关系。现代管理科学中的Z型理论改变了这种倾向,开始强调以人为中心,注重人际的有机协调。提出Z型理论的美籍日本管理学家威廉。大内主张经济组织中每个人和每个团体正好象人体中的器官,管理的机能主要不是控制而是协调,这种观点显然带有东方文化的特征。日本管理学家伊藤肇进一步指出,日本企业家能够使战后日本经济迅速复兴,中国经典的影响应居首功[7]。
从分子到细胞再深入基因,希望能找到针对功能的遗传学早有定论:基因产物必须在细胞内环境中发挥功能,细胞必须与其他细胞相互作用,机体必须在多变化的环境中生存,因此基因表达及作为结果产生的表型常是通过个体基因型与内外环境相互作用而被修饰和改变[8]。最新文献也认为,很多人类常见病代表着我们的基因组与环境毕生相互作用的一种积累,预测基因在复杂疾病过程中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是一种令人气馁的任务[9]。由上可见,基因型与表型不总是一一对应。因此单纯以基因表达谱作为“证”的实质或作为“证”“病”的连结点似欠全面。
正如李政道教授指出的,“仅是基因并不能解开生命之谜,生命是宏观的”[10]。美国《科学》杂志19990402出版复杂系统专刊,其编辑部导言“超越还原论(BeyondReductionism)”就直截了当指出现代基因组学还原论方法的不足,指出:“还原论的缺点越来越明显,主要是信息过载和过分简单化,从而可能需要把整合性提上议事日程(integrativeagenda)以补充占支配地位的还原论方法”[11]。
中医药学中蕴涵着现代系统科学的基因,复杂性科学的兴起和发展为中医药学特色和优势的深入挖掘和理解提供了可能。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在科技发展呼唤中国传统科学观启迪的今天,中医药现代化步伐会进一步加快,其科学内涵将会得到充分揭示和发展,中医药学一定能全面走向世界,对人类健康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绽放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中医药学对生命活动的认识,提供了人类认识和把握人体复杂体系的有效途径;中医药学研究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认知方法及其个体化诊疗体系反映了整体医学的特征;中医药丰富的治疗手段和灵活的方法,符合人体生理病理多样性的特点;中医药浩瀚的古典医籍,是人类生物信息的巨大宝库;中医药学充分体现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有机结合,展示了现代科学一体化的新趋势。从以上的优势和特色可以看到中医药学不但具有极强的科学性,而且在许多方面提示和反映了现代人体科学、现代生物学、现代医学以至现代科学发展的方向和研究的前沿。科学进入后现代时代,正在从分析的科学嬗变为整合科学,中医药学中所蕴涵的文化优势、思维优势将对现代科学文化的发展发挥重要的启发作用。
【参考文献】
[1]伊·普利高津.从混沌到有序[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12.
[2]葛荣晋.道家文化与现代文明[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
[3]张相轮,凌继尧.科学技术之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4]汤川秀树.创造力和直觉——一个物理学家对于东西方的考察[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9.
[5]灌耕.现代物理学与东方神秘主义[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
[6]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2卷)·科学思想史[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0.
[7]林德宏,张相轮.东方的智慧[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
[8]KlugWs,CummingsMR.ConceptsofGenetics,Columbus:CEMerrillpubl,1983:81.
篇4
要通过客家方言去了解客家文化,首先须弄清何为“客家”。
一、客家民系
客家是汉民族的一个支系。权威的《辞海》中“客家”这一条目这样说道:“相传西晋末永嘉年间(四世纪初),黄河流域的一部分汉人因战乱南徙渡江,至唐末(九世纪初)以及南宋末(十三世纪末)又大批过江南下至赣、闽以及粤东、粤北等地,被称为‘客家’,以别于当地原来的居民,后遂相沿而成这一部分汉人的自称。”客家人与当地生民、土著共处,开发了东南沿海腹地这片蛮荒山区。他们在适应、改造崭新的自然物质环境和社会习俗过程中,一方面继续保持了汉族古老文化和语言,没有随祖地中原汉人走相同的变化道路;另一方面,也发展、变革了自身,以及与操赣、闽、粤语的旁系和百越后裔土著接触,又融入了他们的一些特点,从而形成了一个与中原汉人有别的群体。宋末至明清时期,在赣南、闽西的这个群体又一批批陆续往粤东北迁徙,被当地的福佬人及广府人称为“客家”。从此,“客家”这一称谓便一直延续至今。
客家方言是客家人所说的话,属于汉语方言之一。它有别于其他的七大方言都是以地域而得名,客家方言则是以客家这一民系来命名。这也侧面反映了客家民系在世界范围内分布之广。客家话的词语丰富多彩,既保留有相当一批古汉语词语,反映历史的沉淀;又有了自身变更、创新的以及与土著或旁系接触融合的一些词语,承载客家特有的文化。下文主要从客家方言中的语词、熟语、谚语等语言现象来揭示其反映的移民文化和地理文化。
二、客家方言体现的移民文化
一般学界认为客家的形成有五次迁徙,如此大规模的迁徙在世界范围内都是罕见的。客家人行走天下移民世界且在海外商界不乏成功者,因此还有“东方犹太人”之称。这是客家文化中的移民文化。客家先民从遥远的黄河流域一路迁徙至今天的粤、闽、赣交界处。因外来人的身份而被迫到了偏远的山区安家落户,与当地的百越土著共同磨合、共同开发蛮荒山区。
来自中原地区的客家先民对于故土有着沉重的思念,而身在异乡最好的寄托便是乡音。客家先民也认为客家方言是中原音韵,是族群的象征,也是联系起整个客家民系的纽带。因此即便过去千百年,客家话也还保留着中古音韵。在客家人中也有一句“宁卖祖宗田,不卖祖宗言”的组训,这也可以看出客家方言对于客家人的重要。但是语言是一个开放的系统,词汇更是这个语言系统中发展最活跃的因素,不管客家人怎样固守客家话,在与古百越少数民族长期的接触中,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古百越语的痕迹遗留在客家方言当中。最明显的即表现在客家方言的词汇上。
邓晓华在《客家话与苗瑶壮侗语的关系问题》(1999)一文指出,词汇学的证据表明了客家话与苗瑶语(特别是畲语)和壮侗语有极其密切的关系,最基本、最常用,最有客家话特色的一批词来源于苗瑶语和壮侗语。在他列举的68个客家话最常用,最基本的口语特征词当中,有三分之二的词的音义形式与苗瑶语更接近。这就反映了在历史上,由中原而来的客家先民南迁到粤闽赣交界地区后与古百越的畲、苗瑶语族群以及壮侗语族群之间有过密切的文化互动关系。这种语言上的接触正是客家移民文化的印证。
在客家族群的先后五次大迁徙中,曾出现过回迁的现象。这就导致了闽西、粤北地区的客家话内部比较一致,而赣南地区的客家话则比较复杂。不同的移民层次带来的差异也反映在了词汇上。以“荸荠”为例,赣南的早期移民所居地域以及移民层次较单一的地区今一般说“马荠子”或“马荠”(于都、宁都、石城、瑞金、安远、定南等普遍如此),而移民年代较晚和移民层次纷杂的地区今一般说“荸荠”。据韦树关(2000)考证,“马荠”一词中的“马”是台语素,壮侗语族壮傣语支中的水果即为“mak7”,那么很显然“马”这一语素是古百越语在客家话中的底层遗留。“马荠”又是客家方言与古百越语接触的一个例证。而移民年代较晚的和移民层次纷杂的地区,如大余、南康、崇义,上犹等,没有与百越杂处的历史,因此用的是“荸荠”
三、客家方言中的地理文化
在前面提到过,客家先民南迁到粤闽赣交界处的山区,在那里安家落户,繁衍生息。在客家方言中有很多语词及熟语能够反映出客家先民的所生存的自然环境。有很多的词汇与山居稻作相关。这些词当中有一批是外区罕见的特征词,这类词对内有很强的“一致性”,对外有很大的“排他性”,是客家方言的“代表”。(温昌衍,2005)
例如“”,山脊义,有屋(屋脊)、岭。“坑”,ha1,山沟、山谷义。在客家话中,如果说一个地方很偏僻、很闭塞、很多山,也会说成“蛮山”、“蛮坑”。vo1,凹陷成窟处,有熟语“大~细湖唔好行”,值得注意的是,因地面凹陷成坑,则有可能会有积水,而客家方言是将之称为“湖”的。小小的水洼,也能称作湖,可见客家先民居住的地理环境特点是山多湖少。
还有一些词汇是与稻作文化有关的。如“陂”,pi1,堤坝;“圳沟”,te5k1,水渠,水沟。圳沟通常是在水田之间用作储水用的一条水沟,陂则是为拦水而垒砌的堤坝。而同样的客家话中的“旱地”hn6 thi3一词,则是指山上种作物的地(与水田相对)。由此可见客家先民有着深厚的山居稻作文明,并且形成了这样山地的地理文化。
结语
客家是我们汉民族一支独特的民系,客家方言很好的记录了这支民系在迁徙中所形成的客家文化。其实,本文所谈的只是很小的一部分,客家文化还有很深厚的内涵值得挖掘。我们研究客家方言与客家文化,是为了更好的发扬、传承这种文化中的精华,摒弃其中的糟粕。(作者单位:广西民族大学研究生院)
参考文献:
[1] 爱德华・萨丕尔.语言论[M].商务印书馆,1985
篇5
价值工程(VE)是通过各相关领域的协作,对所研究对象的功能和费用进行系统分析,不断创新,旨在提高对象价值的思想方法和技术[m。在价值工程当中,功能分析和费用分析是两大部分,前功能分析又是整个价值工程的核心。自从价值工程理论被创立到现在,其理论体系不断被完善,但是在实践当中,其真正意义被很多人所误解冈。即使是在西方发达国家,在很多场合,实践者仅把VE简单地看成是一项降低成本(CostReduction,CR)的管理技术,而并不是从提高产品价值,满足客户所需要功能的角度出发。
实际上,价值工程中的功能代表了客户(使用者)的利益,成本(寿命周期成本)代表了企业的利益。只有这两者紧密结合,才能够为企业创造出更多的“价值”。但由于产品的定位客户群不同,产品都只能满足消费者的部分需求,对不同消费者的不同需求,我们应该有差别的对待。更多关注于我们产品的目标客户群,兼顾其他的客户,才能真实地评价我们产品的价值,突出产品的特色。
1基于客户需求价值分析方法的一般步骤说明
一般用价值工程的方法来对产品进行评价分为四个步骤:对象选择,功能分析,功能评价和价值计算。但在实际操作过程当中,在进行功能分析之前,还应加入一个步骤,那就是产品定位。
功能不同于性能。性能是产品的自然属性,是客观存在的;功能是一种主观的认识,是依附于其作用对象而存在的。对于一个唐三彩的碗,对家里很奢侈的人来说这只碗的主要功能就是盛饭,而不会在意这只碗是不是真的好看;而对收藏家而言,这只碗有其历史、美学价值,那对他们来说这只碗的主要功能就是用来珍藏,而不会在意这只碗能盛多少饭。一般的价值分析方法没有考虑到产品的各种不同使用者对产品功能需求的差异性。所以,通过先进行产品定位,就可以明确我们的目标群体,而这部分客户群体,也是在我们产品定位的前提下消费我们产品可能性最大的一群人。我们在进行产品的价值评估时,应优先考虑这一部分人的需求。
由于我们的功能评价是建立在消费者的基础之上,所以,必不可少的是进行客户调查。虽然如前所述,我们会优先考虑我们目标消费群体的需求,但事实上很难对目标消费群体和非目标消费群体进行明确的区分,只能用不同程度来衡量。
对于产品定位的目标消费群体的限值,在此限值处的消费者使用此产品的可能性最大;相应的,离此限值越远的消费者使用此产品的可能性越小,呈现出连续变化的趋势。所以,在进行客户调查时我们应选取各个不同层次的消费者进行抽样,通过连续性的差别权重函数来进行区分。通过一定量样本的调查数据,连续函数的形式是可以通过相关计量经济学方法来确定的。
由于正态分布的优良数学性质,在期望值处概率密度值最大,而离此期望值越远,概率密度值越小,基本符合我们在前面对消费者购买产品可能性的定性分析,所以我们以正态分布函数为例进行介绍。
对于正态分布N(μ,σ)μ林是对客户分群的一个指标值,反映了在此种收入程度上的人最容易接受我们的产品。。大小反映了客户对产品定价(或者是区分客户群体的因素)的敏感度,。越大,说明我们产品的目标消费群体越集中,反之亦然。
在遵守一般价值工程方法的大原则下,我们提出了基于客户需求价值分析方法的一般步骤:对象选择(目标产品选择),产品定位(确定目标消费群体),功能分析,客户调查,功能评价和价值计算。
2实际计算过程与算例
下面通过基于客户需求价值分析方法来完成一个实际项目的产品决策问题。
某房地产开发商要在某城区内的二级地段进行住宅开发,地块面积为200亩,一边临水,一边紧邻城市次干道,周边居民收入水平和环境条件一股。现对此住宅开发进行产品的档次定位分析。
根据地块的城市规划用途、地段特征及周边城市居民的收入状况,现拟定建设3种不同住宅标准的住宅小区。
对于产品定位来说,A方案定位于高收入阶层,月薪10000左右;B方案定位于中等收入阶层,月薪6000左右;C方案定位于中低等收入阶层,定位于月收入3000左右。由于对于不同的方案,不同收入的被调查者来说,其权数不同,而各被调查者的权数变量Aij看作类似服从正态分布(Aij~N(μi,σi)。其中,i表示方案号数,j表示调查的消费者编号。在此,我们假设σi都相等,且都等于样本标准差,样本标准差计算可得。σ=4364.25在样本容量N>30的大样本前提下,样本方差近似等于总体方差,本例为计算简便所以取小样本计算)。那么,我们可以得到:A1j~N(10000,4364.25);A2j~N(6000,4364.25);A3j~N(3000,4364.25)。在每一方案T,我们就可以得出一个权数的集。
对于本项目,我们抽取了6名不同收入水平的消费者来进行调查,在方案A的条件下,其收入水平与各消费者权数如表2,方案B和方案C的计算相似:
在方案A条件下,用MATLAB绘出不同收入水平消费者评定各消费者权数的连续曲线进行参照本例中,我们把住宅分解为5个上位功能和10个下位功能(参考文献4),通过业主方、承包方、用户和第三方来联合打分得出各功能权数,并让6位客户用0-4评分法站在他们各自需求的角度进行打分,以之前得到的aij进行加权,得到每个方案的价值系数。
根据这种思路,我们可以相应算出B,C方案的功能评价系数,并计算其价值系数。
假设我们用相同的数据,不考虑目标消费群体,即所有顾客打分的权重相等(aij=1)的话,我们计算的价值系数。
篇6
从数学教学大纲到数学课程标准,教材变了。数学课堂教学的方式更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患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就基础教育而言,数学教学的文化价值在课堂教学中非常重要.数学教学中所体现的文化价值主要是指教师对于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以及世界观等方面产生的重要影响.
在数学教学中关键是对教学内容的挖掘和理解.不但要将知识的工具价值展示出来,还要把它的文化价值、育人价值挖掘出来.既要注意它的知识形态,更要注意它的文化形态.达到全面育人的目的.下面结合教学实例谈谈数学课堂教学中文化价值的挖掘.
关注学生。改进方法,挖掘学生主动参与的智慧
在现实生活中.当你跟孩子交流时,你站着与蹲下来跟他说话.他向你提出问题。他的思路、交流的方式活跃程度是不同的.
在教学中.我们也可以有意识地设计一些缺憾.让学生在回答、提问、交流的过程中间把这些问题以及它的结果逐步完善,也就是说,教师在教学中间,营造与学生在平等起点上交流的氛围,让学生不但能够接受你。而且还能勇敢地挑战你.跟你进行更深层次的交流.追求“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境界.
例如.宜兴外国语学校的杭字教师在《图形的旋转》的小结时,让学生自己总结.并在班上交流:本节课,我学到了……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我感到最困难的是……然后.结合学生所述,教师给予适当指导.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及时回顾自己在本课学习中的收获、困难和需要改进的地方.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口头表达能力.更能使学生更主动、更自主、更智慧地学习.
注重生活中的数学美。让学生感受数学美
喝白开水与品茶,感受是不同的.如果你只把数学当做一门工具,很可能是淡而无味的:而作为一种文化来讲.就要慢慢地让学生有一个体验和感悟的过程.
在数学中.一个复杂问题的简单解法,一个对称的式子,一个优美的图形,一个和谐的结构。一个奇异的念头,都会使你沉浸在数学美的海洋中.数学美在发现问题、提出猜想和欣赏解法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泰州九龙实验学校的陈建教师在上《黄金分割》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感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中黄金分割的应用。在播放国歌的同时。用多媒体展示升旗的画面.在歌曲达到(我们万众一心……)的时候。画面旗杆的对应部分出现闪烁的红点.这样。把歌曲中的黄金分割转化为线段中的黄金分割,让学生直观地体验国歌的雄壮之美,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注重数学问题生活化,挖掘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师要鲜活地使用教材.同一教材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处理方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以建立新的教学方式,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培养学生的重点,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对课本素材的充分利用,或挖掘内涵,或利用变式。或改变题型.这是数学课程标准中创新使用教材的要求.
例如,宿迁中学的韩成云教师《从问题到方程》一课中,把整个一节课的问题情境通过李雪同学在家中与父母的交流,以故事的形式把它呈现出来。使得师生互动、学生交流积极性的调动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注重思维训练。挖掘学生潜能
(1)数学课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则诱发创新.教师要创设求异的情境,激发学生多思、多问、多变,让学生在质疑、探索和求异中有所发现和创新.
例如,徐州市九里中学的朱黎生教师在《图形的旋转》一课中,采用学生喜欢的笨笨熊、企鹅为例,通过企鹅荡秋千的情境引入图形的旋转,并由学生类比图形的平移得出图形的旋转的概念.这样设计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使学生利用已有知识与经验,类比出当前学习的新知识,在探索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篇7
现代心理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等理论认为,阅读是一种复杂的、主动思维的心理活动,是根据自己的已知信息、已有知识和经验对信息进行筛选、验证、加工和组合的思维过程,是一种相对独立的认知行为。积极高效的阅读教学活动应具备以下特征:
1、个人参与。有两层含义:作为阅读主体—学生要使其心智全方位参与;作为实施教学的教师要设法让每一个学生都作为主体参与阅读活动。
2、自我发起。就课堂上某一次阅读活动而言,学生可以借助外部的推动或刺激使其转化为自我阅读的需求,才能变“要我读”为“我要读”,才能使学生的阅读活动从形式化的表面上升为阅读的本质—理解内容并伴随着各种阅读能力的有效提高及阅读情感的实际体验与交流。
3、自我评价。积极的阅读体验和自我评价是阅读主体不断进行阅读活动并获得更多实践的心理基础,也是阅读主体不断调整和完美自己阅读行为的动力源。因此,阅读体验的强烈程度和评价能力的高低,是学生参与阅读活动的具体体现。
当前,初中学生英语阅读能力不尽如人意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学生未能真正参与课堂阅读教学过程,从而缺乏相应的、及时的课堂教学环节评价,即形成性评价。阅读课上仍以教师讲解、学生记笔记为主,即使有检测阅读理解效果的提问或讨论,也往往流于形式,或局限于教师与个别学生的相互“应和”上,而大多数学生更多的只是充当“听众”的角色,因此,初中阅读教学的方法必须加以改进。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做的不仅仅是语篇内容的知识的传播,更重要的是积极创设学生参与阅读活动的条件和氛围,使教、学和课堂评价一位一体;课堂评价应成为教师和学生教学与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课堂评价始终贯穿于教与学的整个过程,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认为:将课堂教学程序评价化是进行阅读教学行之有效的一条途径。
一、 课堂教学程序评价化实施的理论依据—形成性评价
《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7月)明确规定:“在各类评价活动中,学生都应是积极的参与者和合作者。”还提出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并重的评价思想,既关注结果,又关注过程。形成性评价是学生学习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和重要推动因素。如果形成性评价使用恰当,就可以使学生意识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成功之处,并得到激励,建立自信心和成就感,从而形成继续进步的动力;也可以让学生反省和反思自己的欠缺之处,调整学习策略,并对自己的学习进行适当监控,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 将课堂教学程序评价化的阅读教学的具体操作
(一)实施前
以卡片的形式出示给学生阅读的具体目标及策略。学生在阅读中检验自己是否达到了这些目标、运用了这些策略,这是教师进行阅读教学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自我进行评价的过程。
李静纯先生的“阅读的具体目标”具有极大的参照性,见下列卡片:
卡片一、阅读过程
1、 Considering the purpose for reading.
在接触文本之前的几秒钟内对阅读目的进行定位。
2、 Identifying the type of the text.
确认文本的体裁
3、 Predicting what massage might follow.
随着视觉扫描进程不断地对接踵而来的信息进行预测。
4、 Controlling the speed.
依据阅读过程的实际需要把握阅读速度。
5、 Scanning
跳读
6、 Skimming
略读
7、 Deciding what the active words should be in the text.
根据阅读目的确定文本中起作用的积极词汇。
8、 Deciding what the receptive words should be in the text .
根据阅读目的,确定文本中需要暂时接受的词汇。
9、 Deciding what throw—away words should be in the text .
根据阅读目的,确定文本中可以忽略的词汇。
10、Storing important information.
为了后续的需要,把扫描过程中的有用信息暂时存储在头脑中。
11、Recognizing the presuppositions underlying the text.
确认作者根据接受对象而预先略去的信息表述。
12、Recognizing implication and making inference.
篇8
1.2入组标准
(1)所有患者均患有不同程度眼科疾病;
(2)排除有精神障碍、认知功能障碍等不愿或不能配合完成护理、研究患者。
1.3方法
根据患者挂号号码采用计算机随机抽签方法选取2013年7月实施人性化护理前后3个月内各100例患者,采用自制调查问卷调查问卷调查患者满意度,采用HAMA量表评定患者焦虑情绪,采用抑郁状态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价患者抑郁状态。评价实施前后护士工作责任心、主动服务意识、与患者沟通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护理质量。
1.4观察指标
(1)满意度:采用自制满意度调查问卷,包括护理态度、护理质量、护理效率、就诊满意度、护理满意度等10项内容,总分100分,根据患者得分规定,非常满意:得分≥85分,满意:得分60~85分,不满意:得分≤60分。
(2)焦虑情绪:采用HAMA量表进行评定,HAMD量表:0~8分表示无焦虑,9~19分为轻度焦虑,20~34分为中度焦虑,34分以上为重度焦虑。
(3)抑郁状态:抑郁状态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SDS量表包括20个评价项目,将20个评价项目得分相加为粗分,将所得粗分×1.25为标准分值,正常<35分,轻度为35~49分,中度为50~69分,重度>70分。
(4)护理质量:通过科室主任、医生、患者共同对每项护理内容进行评分,总分100分。(5)统计实施前后3个月内医疗纠纷情况。
1.5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采用SPSS18.0软件包对所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采用x2检验,检验水准α=0.05,P<0.05则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患者满意度为98.00%明显高于对照组87.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组别n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满意度[n(%)]观察组对照组1001008173171421398(98.00)87(87.00)x2P8.72070.0031
2.2两组患者不良情绪和护理质量比较
观察组焦虑情绪、抑郁状态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实施前后医患纠纷比较
实施后3个月内医患纠纷发生15起明显少于实施前3个月内发生32起,实施前护理引发医患纠纷占65.63%明显高于实施后护理引发医患纠纷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随着医学模式转变,“以疾病为中心”医学模式转化为“以患者为中心”,眼科门诊患者中有着不同年龄层次、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职业,接诊患者时不仅需要精湛技术,还应在护理服务上让患者满意,以消除患者焦虑、抑郁、恐惧等不良情绪,有助于疾病的诊治和预后。人性化护理根据就医环境、患者心理、患者疾病进行全方位人性化护理,对减轻患者不良情绪、提高护理质量、提高患者满意度有重要帮助,具体实施如下:
(1)营造温馨就诊环境:眼科门诊患者较多,环境嘈杂。在走廊上增设患者就诊排队休息座椅,增设免费饮水机,宣传眼科疾病及保健知识,增设花卉、植物等。增加门诊护士,帮助就诊患者指导就诊程序。保持就诊区域环境干净、整洁,温度适宜。
(2)就诊护理干预:患者到眼科就诊应主动和患者进行沟通,了解患者存在眼部疾病,沟通过程要态度热情、语言的得体大方,主动表示关心和支持患者话语。介绍就诊流程和科室环境,消除患者陌生感,积极回答患者及家属存在问题,消除患者存在不良心理。指导患者应就诊的眼科医生,引导患者快速就诊。
篇9
【中图分类号】G617
课程评价功能寄生于课程评价,是通过课程评价活动及其评价结果作用于评价双方,引起评价双方的改变而得以体现的。课程评价功能的大小和内容主要取决于课程评价活动本身的结构以及其运行机制。根据幼儿园多元文化课程的特点,可将其评价功能归纳为诊断鉴定、信息导向、教育发展和管理监督功能。
一、诊断鉴定功能
诊断鉴定功能包括检测、分析、比较、判断和鉴定等方面。(一)检测。检测不是测验。在幼儿园多元文化课程评价中,检测环节最重要的是收集检测材料的真实性、综合性、全面性,鉴于学前教育的特殊性,评价主体须动态收集评价信息,体现获取信息的动态性、及时性、准确性,深层挖掘和拓展评价内容。(二)分析、比较和判断。分析是课程评价过程的重要环节和课程评价结果的功能表现,课程评价结果的获得必然包含了分析环节,而课程评价结果又反过来促进和深化分析过程,分析评价结果包括探究评价结果形成的影响因素,以及根据检测结果进行反思,分析课程目标的合理性、评价方式方法的适宜性、评价机制的有效性、检测结果的可行性等。(三)鉴定。通过鉴定,课程评价活动获得结果,这一轮课程评价活动也进入了最后环节,但评价活动的结束并不预示着课程评价功能的终结,恰恰相反,通过课程评价结果,评价活动还将发挥出重要的评价功能,并奠定下一轮课程评价的基础。
二、信息导向功能
信息导向功能主要包括解释、反馈、调节、引导等方面。(一)解释。课程评价是对课程运行的解释,通过对课程评价结果的理解,促进课程各方之间的理解。教师加深对课程运行和儿童的理解,从而提高自己分析判断的能力,调整和改进自己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能更有针对性的帮助儿童、引导儿童,因材施教,促进儿童的发展。(二)反馈。通过课程评价,教师和儿童理解课程评价结果,获得反馈信息,反馈信息在课程运行中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课程评价本身是一种教育活动、一种信息活动,儿童与教师通过课程评价,获取相关的信息,在这过程中,教师应善加利用信息,使信息的交流与分享成为促进儿童发展的资源。(三)调节。调节功能是很重要的。平等、公正、客观、多元化的评价,对儿童自我意识、情绪情感、评价意识与能力等各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甚至影响到儿童身心的健康,教师通过与儿童建立多主体、多元化、立体化的评价方式,不仅仅有利于儿童的身心健康,也有利于教师的课程实施。(四)引导。课程评价引导课程目标的实现,引导课程生成与发展的方向、引导教师促进儿童的整体发展等。
三、教育发展功能
教育发展功能是幼儿园多元文化课程评价最重要、最核心的功能。主要包括预测、激励、深化、改进、推动等方面。(一)预测。预测教育需求和结果。1.预测教育需求。儿童的教育需求有别于其他年龄阶段儿童的教育需求,由于学前阶段存在各方面发展的敏感期,学前期发展的巨大价值、学前儿童的认知方式也体现出具体形象化特点等,必然促使其教育需求更多的遵循儿童“成长大纲”,所以,满足儿童的教育需求,必须以儿童发展为本。2.预测教育结果。通过对教育结果的预测,可制定课程评价的标准和指标体系,以改进、优化课程评价,或是调整课程目标,使之更有利于儿童的整体性发展。(二)激励。激励儿童进步。激励是一种引发需要、激发动机、并通过对行为的指导以求达成有效实现目标的心理过程,激励是通过评价机制的运行得以实现和发挥作用的。儿童的兴趣、动机、态度、情感、意愿、自我认识等对课程实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及时的评价信息反馈,让儿童学会认识自己、欣赏自己,了解自己的情况,看到自己的强势与弱势,体验成功和正确认识挫折,激发儿童竞争与进步的意识和动机,以促进儿童的进步。(三)深化。深化课程实施。在课程实施过程中,通过课程评价活动,引导和帮助教师去关注儿童,分析儿童的言语、行为、情感、观念、兴趣、愿望等,指导教师正确、客观、公正的评价儿童,引导儿童发现问题,进行探究,深化儿童的求知欲;针对儿童个性心理特征,引导儿童克服不良情绪,促进儿童心理健康;采取多种课程实施策略,保持儿童兴趣,激发儿童积极性和主动性等。(四)改进和推动。改进课程设计,推动课程发展。幼儿园多元文化课程评价存在课程设计的每一个环节中,也存在课程运行的每一个环节中,并在评价中积聚变革力量,积极推进课程改革、改进课程设计和推动课程发展。
篇10
2.加强水电工程造价管理,必须建立统一的工程造价信息网
目前国内许多地区建立了当地的工程造价信息网站,一般都是按照当地的习惯来划分工程分类、材料分类、材料编码以及指标和价格等,对全国的应用者来说存在众多不便。从发展的角度来看,根据工程类别划分,统一信息采集标准,统一信息编码,统一口径内容,统一数据库解决方案,建立全国统一的工程造价信息网是信息技巧在工程造价管理领域利用的必定产物,也是造价工作者们所期待的。该网站应供给全国各地的工程造价信息,包含建材价格信息、造价指标、行业动态以及文件法规等等。它不但有利于应用者查询、分析和决策,更有利于国家主管部门履行统一的管理和和谐,使得工程造价管理统一化、规模化、有序化。
3.加强水电工程造价管理,必须打造工程造价网络市场操作平台
利用信息技巧建立工程造价网络市场操作平台,在网上建立虚拟的建材市场,网络管理,开辟网上定购等电子商务利用。从世界领域来看,推动建筑业管理网络化、主动化、电子化和全而信息共享已是大势所趋,建立在现代通信网络基础上的视频会议网络将成为建筑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得到各单位的器重,因而实现网络招投标工作也成为一种必定趋向。在这个操作平台上,可按照这样的程序实行摘要:招标公告、投标单位网上报名、对投标单位的资格预审、随机抽取专家评委、网上递交标书、网上开标、评标、定标,合同管理。这样不但做好了招投标工作,而且加大了管理的公平性、公平性、透明性,更利于工程造价管理领域的健康发展。
4.加强水电工程造价管理,必须完善工程造价管理网络系统
篇11
“语文”从前称“国文”、“国学”是汉语文学的总称。新课程中的语文教学必须把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放在首位,而传统的民俗文化,对广大青少年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振奋民族精神,起着积极作用,所以,要利用民俗文化资源作为校本教材来充实语文课程。
民俗文化是语文课程文化之根,也是解读语文课程的必经之路。鲁迅说:“歌、诗、词、曲,我以为民间物,文人取而为已有”。从课程文化角度看,语文课程既是“语文”的,又是“文化”的。文化的源流表明,民俗文化本身是社会文化的集成,它含盖着政治的、经济的、人文的文化范畴。语文课程作为具体文化载体的一部分,反映了不同时期、不同社会、不同民族、不同区域的文化特点,也浸透着传统的民俗文化的内涵,语文课程的内涵结构也是民俗文化的集成。因此,语文课程就必须重视传统文化,挖掘民俗文化。在语文新课程教学中,例如我国古今名著──曹雪芹的《红楼梦》、鲁迅的《阿Q正传》、《祝福》、《药》、老舍的《茶馆》、沈从文的《边城》等作品涉及大量平凡的民俗生活相描写,要真正读懂这些作品,只有从地域特点的民俗生活相描写中,来分析人物艺术形象,拓展主题思想,从而领会作品的独特风貌。
二 民俗文化:丰富语文课程文化的重要资源
在语文新课程教学中,许多精品篇目能借助民风民俗理解教材内容和经典文本尤为重要。这能消除学生的认知断层,贴近民间生活,从真实的民俗文化氛围中去领会作者的思想和创作意图,从中得到知识和教育。在课改背景下的语文教学必须开掘民俗文化资源,学好有丰富民俗文化内涵的精典文本。 鲁迅的作品占有很大的比例,授课时不能总是强调其反传统反封建的一面,忽视了民俗文化的一面。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长妈妈给“我”讲的关于“美女蛇”的民间故事,是民俗文学中“人・鬼・神”相斗这一典型模式的体现。课本中诸如牛郎织女、宋定伯捉鬼、封神榜、西游记等文学故事最终结果都是人定胜天,真善美战胜假恶丑。又如端午节,形式上是吃棕子、划龙舟,但在本源上却蕴含屈原忧国忧民的情怀。中学语文教材中选的近当代著名作家老舍、沈从文、赵树理等的作品,都是中国民俗文化的集成,都是从自己熟悉的风俗习惯、风物民情入手,塑造人物形象语言风格。如老舍作品里北京风味的大杂院、小胡同、铺户、茶馆、戏园、市场、各行各业人员的服饰、四合院的建筑式样;茅盾笔下蚕乡特有的“糊箪纸”“蚕箪”“蚕花”“蚕房”等。以高一语文一册14课《胡同文化》为例,北京胡同是北京建筑的特色,胡同代表着一种封闭的文化,这种胡同文化折射出北京人的易于满足,安分守己,逆来顺受心态与思想意识,进而影响到其生活方式。民俗文化就类同于“胡同文化”、民居文化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人的习俗、人格及其生活方式。就像北方甘肃等地的窑洞、蒙古包也形成了民居文化。
篇12
收稿日期:2006-09-18
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培养中小学生科学精神的途径的研究” 的结题成果(FHB011550)
作者简介:梁成祥(1950-),男,北京人,讲师,从事教育原理、教师专业 化发展研究。
一、家庭文化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的必要性与可能 性
(一)家庭文化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的必要性
良好 的家庭文化氛围是学校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的重要基础,正如十九世纪德国教育家福禄贝尔所 说,国家的命运与其说是操在掌权者手中,倒不如说是掌握在母亲的手中。
当前,我国正进入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 提升全民族科学素养,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科技竞争力,是这一时期重要战略任务之一。要 实现这一伟大任务,家庭承担着重要责任。
(二)家庭文化对学生科学精神培养的可能性
从人类文化学的角度而言,社会文化存在与发展的基础是家庭文化。同时,人类个 体文化社会化又是始于家庭的。初生儿只是具有自然生命的人文化的载体,要完成人的文化 社会化,必须在交往中才能实现。
从教育社会学的角度看,家庭被视为是一个具有“面对面”交往特点的初级群体。第一,家 庭成员在地理空间上充分的接近,儿童与他们接触的方式是面对面进行的;第二,家庭成员 人数较少,儿童与父母互动的频率高;第三,家庭成员之间相互控制和影响主要通过非正式 进行;第四,家庭成员彼此利益相关,目标一致,联系十分密切;第五,家庭群体关系在时 间上最为持久,青少年学生三分之二的时间要在家庭度过。
从现代社会家庭社会化角度看,家庭文化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也是可能的。在以往的以自然 经济为主的农业社会里,家庭文化主要反映农业文化。而人类社会步入工业文明之后,社会 生产需要的不再是那种仅凭经验和体力从事简单劳动的个体,而是必须掌握一定科学知识和 技能,并具有批判、质疑、协作精神的生产者。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大量核心家庭 的出现,家长文化素质的提高,社会可利用的教育资源的增加等,人们已有时间、有能力关 注青少年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培养学生科学精神是完全可能的,也是现实的。
二、家庭文化的构成、作用及特点
(一)家庭文化的构成
首先,家庭的物质文化属有形文化。它是家庭成员在一定社会关系下,为解决自己 的生存与发展问题,参与各种社会生活的活动中,创造并积淀下来的物质文明成果。诸如家 庭住房、各种生产工具、生活物品等。家庭物质文化,不是一堆物品,而是人类劳动与智慧 的 结晶。这里面蕴含着人类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社会生产条件下的价值判断、审美观点,以 及人们在协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过程中的一种价值认识、价值实践。
其次,家庭意识文化属无形文化。它是家庭成员在创造家庭物质文化过程中形成并积淀下来 的思想观点、道德规范、价值认识、家庭心理等,它同时也是社会意识文化的组成部分。社 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家庭意识文化的形成及其内容,同样不能摆脱社会生产方式的规定和 社会传统意识文化的影响。
第三,家庭行为文化。家庭行为文化属有形文化,是指家庭成员在已形成的家庭意识文化指 导下,参与社会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较为稳固的做事方式,如言语表达方式,接人待物、处 理问题的方式,家庭生活方式等,家庭行为文化是家庭成员在内部和外部交往中,外显出来 的文化。
(二)家庭文化作用的特点
1.家庭文化的需求性
需求是家庭文化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单位,它在参与社会文化创造的同 时也在消费文化。现代社会,人们对文化的需求之所以日渐提高,原因在于现代人需要用文 化支撑自己的信心、信念,需要用文化丰富自我。在当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物欲的膨胀,生 活节奏的加快以及竞争的日益激烈,带来了人们精神世界一定程度的压抑与困惑,这种压抑 与困惑只能用精神文化来滋养与充实。
青少年作为家庭的新生代,在家庭内部交往和参与社会生活的社会化过程中,也表现出很强 的文化需求性:一方面,他们要求摆脱家庭的监护,以独立的人格参与家庭和社会生活;另 一方面,又因自身知识、经验的不足,需要家庭在信心、信念等方面给予支持。
2.家庭文化的先入性
人的社会化始于家庭。学生在接受学校教育之前,早已是家庭文化的享用者。无论家长是否 有意识地把自己拥有和认可的文化传递给下一代,他们各自特有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等文 化 因素,都会以先入为主的方式影响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生活在不同家庭文化氛围的学生,极 易形成与家庭文化相一致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3.家庭文化影响的持久性
在家庭这个初级群体内,家庭成员在营造家庭文化的过程中,彼此接触频繁,家庭文化影响 能够在多次重复的条件下作用于身处其中的学生个体。与学校教育和学校文化不同的是,家 长们往往是以“遇物则诲”的方式,用自己的经验和情感,通过生活中或与孩子共同参与的 活动中,向学生灌输着特定的价值观和道德规范,进行价值判断和行为方式培养训练。这种 教育方式,加之家长“血缘伦理权威”的教育地位,使得家庭文化对学生的影响持久而又深 刻。
4.家庭文化影响的差异
由于种种因素,家庭文化必然具有其个性色彩。比如,有的家庭喜欢读书,家庭文化就有一 定的深度和厚度;有的家庭喜欢听音乐,参加文娱活动,家庭的艺术氛围就比较浓厚;有的 家庭爱好科学,常搞些科学小发明,其家庭文化就更富有创造性;有的家庭喜欢假日观光旅 游,参观名胜古迹,其家庭文化往往体现出活泼开放。
三、家庭文化对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
(一)视家长为一种教育资源,树立正确的家、校合作观
学校教育要构建优秀的学校文化,培养出富有科学精神的创新型人才,必须打开“ 封闭”的学校大门,放开学校教育视野,视家长为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的重要资源。
家长作为一种教育资源,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内涵:一种是积极的、正面的家校合作观,即 强调家长作为一种教育资源,一种有益的教育参与者和教育影响力量,对学生的成长和科学 精神的培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此,学校可以通过家长委员会、举办家长―教师联谊会 、学校重要庆典活动、有条件地开放教学等形式,让家长参与学校文化的构建。
另外一种则是消极的、世俗化、功利化的家校合作观,即从学校的近期考虑,仅仅把家长当 作可利用的资本。基于这样一种家校合作关系,家长与学校之间成为一种利益关系,并演化 为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家长之间的一种私人往。在这个过程中某些违规的操作,不实事 求是的做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校、教师在学生和家庭中的威望,不利于学生科学精神 的培养。
(二)通过家长学校,创建学习型家庭,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1.通过家长学校,除进行一般的家校教育理论、教育方式方法的辅导外,还可以 举办一些科普讲座,让家长了解什么是科学精神,怎样在家庭平时的文化互动中培养这种科 学精神,全面提升家长的科学素养,把学校文化对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延伸到家庭之中去。
2.挖掘优秀的家庭文化资源,以“案例分析”的形式在家长学校交流,发挥榜样的作用。 告诉家长们,那些在学校教育活动中涌现出来的,具有批判、质疑、求真精神,并卓有成绩 的学生,如科技小制作、小发明,或在其他创新大赛中的获奖者,就是在这种家庭文化的沃 土上成长起来的,以促进各具特色的家庭文化互补短长,同时也可以促使低层次家庭文化向 高层次文化的流动,进而推动学校所在社区文化氛围的提升。
3.创建“学习型家庭”,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学校在开发家长教育资源,发挥其正向功 能的同时,更要引导家长扭转家庭教育的负向作用。当今家庭文化的负向作用,首先是不少 家长把孩子的考试分数作为 唯一追求的目标,学校给学生“减负”,家庭则在给“加负”,从而强化了那种重知识、轻 情感、重功利、轻价值的影响。其次,父母对子女的物质需求的提供大大超过精神需求的提 供,造成今天家庭物质富裕,文化贫困,出现精神文化缺失。
面对时代的要求和学生发展的需要,如何减少学生科学精神培养中家庭文化的负向作用,学 校有责任做出反应,那就是创建学习型家庭。学校可为每个家庭提供个性化服务,从改变家 长的教育观念入手,优化学生的家庭环境,逐步淡化家长的负向作用,逐渐提升家庭文化的 水平。可以这么说:推进和创建“学习型家庭”是现代学校教育制度改革过程中不可缺少的 组成部分,也是建设家庭文化,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的重要突破口。
(三)通过社区构建和谐家庭文化氛围,培养学生科学精神
中小学校是办在一定社区里的,社区同样成为学生社会化的重要场所。由于社区内 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会形成水平各异、各具特色的社区文化。社区的基本单位 是家庭,家庭文化构成社区文化。而人们长期在社区内生活,相互交往,彼此认同,就会形 成属于这个社区所共享的风俗习惯、价值取向及人们的做事方式。这种社区文化氛围既影响 社区内家庭文化,又会影响到学校文化的建设。因此,社区文化氛围高低,是否和谐,将成 为构建优秀学校文化,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的重要因素。
通过家、校、社区互动教育机制,不仅可以适量地解决家庭问题,构建民主和谐的家庭文化 氛围,为培养学生科学精神搭建家庭文化平台,还可以充分利用、挖掘社区内科学教育资源 ,为“科学课”,“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有效实施铺平道路。围绕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家 、校、社区教育结合,形成以家庭文化为基础,学校文化为主导,社区文化做支撑的三种文 化良性互动的文化氛围,一代富有科学精神,蓬勃向上的学生会源源不断地从学校走出来。
参考文献:
[1]鲁洁.教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2]吴圣刚.论当代‘家庭文化’[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3(1).
篇13
1.引言:
城乡规划的可操作性是一个历久常新的话题,编制出可操作性强,实施性强的规划,是每一位规划师极力追求的目标。但规划的实施往往受到政治、经济、社会等客观环境的影响和制约,规划的有效实施,也需要从法律、政策、管理等方面创造促进其实施的环境条件。从规划师自身角度而言,如何从改进规划编制的方法出发,制定出科学性强、透明度高,广泛反映社会意愿的规划,来加强规划的可操作性,是每一位规划从业人员所认真思考的问题。
2.当前城乡规划可操作性不强的缘由
“城市规划的问题,既是理论问题,更是实践问题。从根本上说,城市规划并不是为了“纸上画画”去编制文本,而主要的是付诸实施,它是一个从编制到管理、再到实施和反馈的连续过程”。[1](马武定)这一论断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城乡规划的本质,也揭示了规划编制与实施之间的关系。
规划与实施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规划的目的是为了指导建设实施,规划只有实施才能体现价值。不能实施的规划不能算是合格的规划。同时,实施可以反馈规划中的一些问题,以便于更好的编制规划。然而,由于存在规划的可操作性不强,导致目前很多情况下规划与实施的脱节,规划成果成为“图上画画,墙上挂挂”的摆设。规划的可操作性成为规划工作者的软肋。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因素:
2.1偏重对空间形态等“硬”规划的研究,缺乏对实施机制等“软”规划的认识。
规划的实施分析需要实施机制的强力支撑,而实施机制往往涉及到各级政府的各个部门。由于受传统“技术工具型”规划编制技术路线的影响,规划设计人员往往偏重对空间布局、空间形态等“硬”规划技术的研究,而对实施机制等“软”规划的认识不够。而一个规划的实施与政府的财政体制、行政体制、社会保障体制等实施机制关系密切,如果规划编制不能与现行的实施机制有效衔接,规划的可操作性就无从谈起。
2.2缺乏对实施路径、建设时序的考虑,使规划缺乏弹性。
事物发展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都要求规划方案有一定的弹性,以应对不断变化的情况。然而,目前“静态蓝图式”的规划模式,使规划人员往往忽视对实施路径和建设时序的考虑,不能帮助实施者对规划实施的路径、时序做出较为明确和清晰的把握。现实情况稍微有点变化,规划就无法应对,导致规划应变性差,操作性不强。
2.3规划方案的唯一性,使规划缺乏科学性
事物发展存在的多种可能,然而,目前规划过程中往往是强调规划方案唯一性,把事物发展存在的多种可能方向,最终规划成一种发展可能,对规划的实施发展诉求存在的更多的可能条件分析不足,这使规划缺乏一定科学性。也就降低了规划的可操作性。
2.4、规划设计过程中没有充分反映民意,闭门造车,缺乏民意基础。
我国规划师往往存在一种观念,认为规划是一项需要复杂技术的职业,甚至受计划经济时代自上而下观念的影响,视为技术官僚和技术精英。在内容上往往偏重在建设形态,空间形态的研究,缺乏对多元化的社会利益平衡的考虑。对规划受外部各种变化的力量所作用的连续进程这一点,漠不关心。对民意诉求和社会各界其他的意见吸纳不够。使规划不能体现多元主体利益的要求和充分反映民意,缺少可操作性的基础。
2.5对实施主体认识的缺位,缺少与大部分实施主体的沟通
目前,规划阶段对实施问题研究的偏少,跟广大的实施主体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也是导致可操作性不强的一个重要原因。规划人员往往偏重与规划编制组织主体的沟通联系,在城乡规划领域内规划编制组织主体一般是规划建设部门,但是在现行的体制背景下,建设规划部门不是一个综合、全局的部门,她仅仅被赋予了一个专业部门的职权,只承担了规划实施一部分职能。这种工作方法导致规划与相当多的实施主体的沟通不足,在规划编制阶段没有充分暴露矛盾,揭示问题,没有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方案的可操作性也大打折扣。
3、提高城乡规划可操作性的对策与思路
3.1重视多视角的切入,多目标的统筹,加强规划“广度”。
规划中重视多视角的切入,可为规划方案的制定提供多元的考虑因素,注重多学科与多价值观的合作与交叉,可增强了规划的“广度”,使规划的思路更加宽厚,为规划更具有科学性,提供了较好的基础条件。城乡规划牵扯到经济、社会伦理、生态环境、空间布局等方方面面,若规划论规划,未免视线过于狭隘。因此规划强调多视角的切入,按照目标与问题双重导向的思路,强化多目标的统筹。为规划方案的制定提供较为全面的视角考虑。
3.2以人为本,强调公众参与的实践规划。
公众参与是多元主体思想和观念的交流、碰撞和整合过程,为不同利益主体对话,协调乃至最终走向合作构建了一个有效的平台[2]。。公众参与可以起到集思广益的作用,从而有效减少规划过程中的失误。城乡规划涉及政府、公众、开发商等多方主体,各方主体在目标导向和主体利益上会有所不同,在主体的的观念和思想上,会存在着较大的分歧。因此,城乡规划编制过程中要多路径推进规划的公众参与。通过公众参与能保证规划成果能够较为全面地反映不同主体的要求和意见,通过公众参与实现不同利益主体分歧的协调,减少实施中矛盾的激化。
3.3多方统筹,重视多部门利益的综合协调,调动各部门参与规划的积极性。
长期以来,城乡规划制度的研究往往集中在规划部门本身,城乡规划获得的权限也是建立在特定的行政组织结构基础之上的。导致城乡规划编制的侧重点也往往偏重在建设规划部门归口,对其他部门职能利益考虑不全,规划的实施也往往得不到相关部门的应有的支持。城乡规划的综合性要求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加深对其他职能部门职权与城乡规划之间关系的研究,重视多部门利益的综合协调,突出各部门价值的导向,主动引导、明确职责,以期能得到了相关政府部门的积极响应,为规划的实施提供良好的政府基础,充分发挥城乡规划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统筹和综合调控作用。
3.4重视规划的政策属性,加强“配套政策”的研究和支撑
规划编制具有技术与政策的双重特性,规划成果既是蓝图,也是规划管理的依据。规划编制既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技术,也是建立目标,指导实践的公共政策过程。为了体现规划“公共政策”的属性,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应该加大了配套政策和实践保障措施方面的研究,进行体制创新。配套政策是城乡规划发挥效用的制度基础,也是规划具有较强可操作性的主要体现。从政策层面来研究规划实施中的管理制度、标准、政策等问题,可以大大提高规划的可操作性。
3.5、强调成果表达方式易读性和规划管理的便利性
规划成果的表达更具有易读性,提供方便性,可增强规划的公众参与性,加强规划管理的便利性,也是提高规划可操作性的一个方面。因此,在规划成果表达上从不同层次公众能看懂、读懂的角度,把规划的主要过程和规划设想表现在成果体系上,使规划从现状得出结论的过程,以及规划的措施和方法一目了然。另外,也要强化规划与实施的互动,从实施过程中反馈问题,给规划编制提供经验借鉴,形成规划与实施的良性互动,增强规划编制的可操作性。。
4、结语
规划实施是规划编制最终结果,而规划可操作性是推动实施的根本动力。随着城乡规划实践的深入,规划编制的类型越来越多,规划编制工作充满了更多的复杂性与挑战性。做为一个城乡规划设计人员,责任感促使我们要从规划实施的角度来更多探讨规划的可操作性。把规划的可操作性作为主线贯彻规划编制的始终,通过不断的实践,来把握规律,寻找共性,服务社会,体现城乡规划应有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