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名企暑期实习总结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名企暑期实习总结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名企暑期实习总结

篇1

人均预期寿命是指如果当前的分年龄死亡率不变,同一时期出生的人预期能继续生存的平均年数。它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也是最常用的预期寿命指标。宏观和微观两方面的因素制约着寿命的长短。从宏观方面看,卫生医疗水平和社会经济条件制约着人口的寿命,所以,人均预期寿命可以反映出一个社会生活质量的高低。从微观方面看,人口寿命还受到遗传、体质等个人差异的影响。

国民总收入(Gross National Income,简称GNI),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收入初次分配的最终结果。国民总收入以人口作为统计标准,只要是该国公民,无论在什么地方创造的最终产品与劳务的市场价值都应计入。其等于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简称GDP)加上来自国外的净要素收入。

人均国民总收入是指国民总收入除以年均人口。它反映了一个国家公民的平均收入。一个国家的人均国民总收入是衡量一国经济实力和该国一般普通公民的生活水平的重要指标,它与其社会、经济和环境指标密切相关。

一、数据来源及简单分析

世界各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十分不一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人均国民总收入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因此,本文首先将各个国家分为三类,分别是低收入国家、中等收入国家和高收入国家。根据《2003年世界发展报告》的规定,按2001年人均国民总收入划分,低收入国家是指745美元及以下的国家,中等收入国家是指746~9205美元的国家,高收入国家是指9206美元及以上的国家。每个类别分别选取了15个国家(共45个国家),对其2011年的人均预期寿命和人均国民总收入进行分析,具体数据如表1所示。

表1 世界低、中、高收入国家的人均国民总收入及人均预期寿命

类别 国家 人均国民总收入(现价美元)(美元/人) 平均预期寿命(年)

低收入国家 印度 1,420.00 65.48

印度尼西亚 2,940.00 69.32

巴基斯坦 1,120.00 65.45

越南 1,270.00 75.05

尼泊尔 540 68.73

乌兹别克斯坦 1,510.00 68.27

赞比亚 1,160.00 48.97

津巴布韦 660 51.24

乌干达 510 54.07

卢旺达 570 55.4

肯尼亚 820 57.08

布隆迪 250 50.34

海地 700 62.06

巴布亚新几内亚 1,480.00 62.8

摩尔多瓦 1,980.00 69.21

中等收入国家 中国 4,940.00 74.68

泰国 4,440.00 74.09

黎巴嫩 9,140.00 72.59

土耳其 10,410.00 73.94

马来西亚 8,770.00 74.26

埃及 2,600.00 73.2

南非 6,960.00 52.62

毛里求斯 8,040.00 73.27

俄罗斯联邦 10,650.00 69.01

捷克 18,700.00 77.87

阿根廷 9,740.00 75.8

巴西 10,720.00 73.44

墨西哥 9,420.00 76.89

智利 12,280.00 79.02

斐济 3,720.00 69.35

高收入国家 日本 44,900.00 82.59

韩国 20,870.00 80.87

以色列 28,930.00 81.76

新加坡 42,930.00 81.89

阿联酋 40,760.00 76.74

英国 37,780.00 80.75

德国 44,230.00 80.74

法国 42,420.00 81.67

荷兰 49,660.00 81.21

挪威 88,870.00 81.3

冰岛 34,820.00 82.36

意大利 35,320.00 82.09

加拿大 45,550.00 80.93

美国 48,620.00 78.64

澳大利亚 49,790.00 81.85

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

基于以上数据,运用探索性数据分析方法即EDA方法,对三类国家的人均国民总收入和人均预期寿命进行数据描述与挖掘,根据数据的特点,建立适当的数学模型。

二、原始数据的分布

对于原始数据的分布,可以用EDA方法来探查描述。各类国家数据的五数总括(中位数、四分位数和极端值)能够体现不同类别国家的数据的分布特点,据此绘制平行箱线图能够直观的比较低、中、高收入这三类国家数据的位置和展布的差异。通过matlab软件计算出三类国家人均预期寿命和人均国民总收入的五数总括,并绘制出箱线图,如图1所示。

图1 三类国家人均预期寿命与人均国民总收入原始数据箱线图

从图1可以直观看出,低、中、高收入国家的人均预期寿命的水平有显著差异。人均预期寿命的箱线图中,低收入国家的上四分位数小于中等收入国家的下四分位数,说明有75%的低收入国家的人均预期寿命要低于中等收入国家。同样,75%的中等收入国家的人均预期寿命也要低于高收入国家。从展布(箱线图的长度)来看,低收入国家的人均预期寿命分布比较分散,随着收入的升高,预期寿命的分布越来越密集。此外,还应注意到在中等收入国家和高收入国家的人均预期寿命中存在离群值,分别是南非、美国和阿联酋。三组数据的对称性都较好,说明国家的选取比较合理。

三类国家的人均国民总收入水平也存在显著的差别。低收入国家的人均国民总收入比较密集,而高收入国家的数据相对来说比较分散。每组国家都存在一个离群值,分别为印度尼西亚、捷克和挪威。

三、数据变换及变换后的分布

由于原始数据中三类国家人均预期寿命的展布不够稳定,低收入国家和中等收入国家的人均国民总收入分布比较密集,所以我们考虑对原始数据进行幂变换。变换公式为:

首先,需要分析展布对水平的关系来确定数据变换的方式即 值。利用matlab软件,首先分别计算出三类国家的人均预期寿命和人均国民总收入的中位数对数和四分展布对数。对每个指标的中位数对数和四分展布对数进行拟合。人均预期寿命的展布对水平,拟合得到的直线斜率为-9.92。因此根据公式 , =10.92。采用估算的方法,将 值近似成10,即将人均预期寿命数据做幂指数为10的幂变换。人均国民总收入的展布对水平,拟合得到的直线斜率为0.72,同理计算 值近似为0,将人均国民总收入做对数变换。

将人均预期寿命做幂指数为10的幂变换,人均国民总收入做对数变换后,通过matlab求出这两个指标的五数总括,并画出数据变换后的箱线图,如图2所示。

图2 三类国家人均预期寿命与人均国民总收入数据变换后箱线图

由图2可以看到,经过数据变换后的箱线图的展布更加稳定,不像原始数据的箱线图的分布这么密集,数据更直观清晰,人均国民总收入中的离群值个数减少。三类国家的人均预期寿命和人均国民总收入的差异更加明显。数据变换后的比较箱线图更能体现出两者的正相关关系。

四、最小二乘法与三组耐抗线比较

从以上的两步探查――原始数据分布和数据变换来看,人均预期寿命与人均国民总收入存在着明显的正相关关系,但人均国民总收入的增加在多大程度上延长人均预期寿命还需要进行回归分析做进一步研究。为了比较两种方法拟合效果的优劣,本文分别采用最小二乘法和三组耐抗线法对数据进行拟合。

1.最小二乘法

利用matlab对原始数据进行最小二乘法回归分析,得到回归模型为:

(其中, 为一国人均国民总收入, 为一国人均预期寿命)

模型的伴随概率为 ,因此认为人均国民总收入对人均预期寿命的影响显著。

2.三组耐抗线法

根据原始数据分布的探查,我们发现,原始数据中存在离群值。而离群值的存在会影响最小二乘法的拟合效果,因此再采用三组耐抗线的方法对原始数据进行拟合。三组耐抗线法拟合出来的直线受到离群值的影响较小。

由于数据已经分为了大小不同的三组,每组15个数据,因此把低收入国家作为左组,中等收入国家作为中组,高收入国家作为右组。求出三个组内的总括点为 , , 。为了提高拟合精度,初始直线为 。然后计算初始斜率 和初始水平 ,公式为: , 。

然后计算各点的残差, ,用 代替 ,重复上述的拟合过程,得到斜率与水平的调整值 。则调整后的斜率和水平值为 , 。继续计算新的残差 。然后继续不断地进行迭代过程,直到斜率的调整值不超过 的绝对值的0.01%,得到最后的水平a和斜率b。

通过matlab进行上述步骤的计算,得到的三组耐抗线的拟合直线为:

3.比较分析

利用最小二乘法和三组耐抗线法拟合得到的直线分别为:

将两种方法得到的直线与原始数据的散点图绘制在一起可以比较拟合效果的优劣,如图3所示。

图3 最小二乘法与三组耐抗线法拟合直线

图3中斜率较大的为三组耐抗线的方法拟合得到的直线,较小的为最小二乘法拟合得到的直线。最小二乘法得到的斜率比三组耐抗线得到的斜率小,这主要是因为偏小的离群值的存在使得最小二乘法的拟合产生了偏差。从散点图可以看到最小二乘法得到的直线对点密集的部分拟合得并不好,而三组耐抗线的方法受到离群值的影响较小,点密集的部分比较贴近三组耐抗线法得到的直线。

此外,我们通过绘制残差图来进一步比较两种方法拟合效果的优劣,如图4所示。

图4 最小二乘法与三组耐抗线法残差图

图4中十字形的点是最小二乘法产生的残差,圆圈的点是三组耐抗线法产生的残差。通过比较两类残差可以发现,三组耐抗线法在数据密集部分产生的残差比最小二乘法产生的残差要更接近于0这条水平线。

经过上述分析综合来说,在对人均预期寿命与人均国民总收入的关系研究中三组耐抗线法得到的直线比最小二乘法更能符合数据的特点。因此,本文采用三组耐抗线得到的结果来对这两个指标的关系进行描述。

五、结论

1.低收入国家、中等收入国家和高收入国家的人均预期寿命存在明显的差异。

2.人均预期寿命与人均国民总收入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低、中、高收入国家的人均预期寿命随着人均国民总收入的上升呈阶梯型上升。

3.通过探索性数据分析方法中的三组耐抗线法拟合得到的直线比最小二乘法更能反应人均预期寿命与人均国民总收入的关系。两者的数学模型表达式为

,人均国民总收入增加1个单位,人均预期寿命增加 年。

六、参考文献

[1]李杨,安瑞娟.探索性数据分析在我国人均可支配收入研究中的应用[J].商业经济,2012(9):21-23.

[2]严春.探索性数据分析在我国人均GDP研究中的应用[J].经济研究,2011(3):26-29.

篇2

大学生社团是各种学生组织的重要部分。北师大教育学部的学生社团多是以大学生兴趣以及所学专业为特色而组建的,如教育学社、木铎手语社、野社等。教育学部分团委整体统筹各个学生社团和班集体的实践活动,配备相关专业教师进行指导,如木铎手语社请特殊教育专业的教师进行指导,野社请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进行指导,以彰显各个社团的专业特色,使学生在实践中感悟教育的内涵;同时,给予充足的学生社团社会实践活动经费,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减少后顾之忧,全身心深入扎根基层,到实践中去锻炼自我、提升自我。各个班集体开展了学习雷锋活动,深入到校内外社区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教育学社长期组织志愿者到打工子弟学校支教,为中小学生补习功课;木铎手语社走进特殊学校帮扶残障儿童,义务向社会教授手语;野社长期坚持不懈地为民工孩子开办幼儿园,多次被多家新闻媒体报道,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大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体悟到了教育的真谛,发现了自身的价值,增强了服务社会的本领。

三、实践与志愿服务相结合的模式:组织大学生进行暑期社会实践,深入社会基层传递教育理念

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是大学生参与社会的重要形式,是将自己所学所思应用到社会实践中的重要途径,也是大学生提前磨炼自己的重要平台,是深入基层、了解基层和服务基层展示自我的机会。北师大教育学部高度重视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每年都给学生社会实践配备充足的师资和经费。2010年派出6支队伍近百名学生,分别赴安徽、湖北、四川、云南等六省市,初步形成了暑期社会实践的模式;2011年将特色模式进行了完善,最终组建16支队伍,共有200多名学生踏上了实践征程,实践地点跨越了广西、甘肃、、新疆、云南、四川、内蒙古等全国13个省16个市;2012年总结出“调研—实践—结对子—研究”这一独特的暑期社会实践模式,最终有14支队伍奔赴祖国各地,深入基层,进行实践。暑期社会实践主要通过调研、支教以及宣传采访等形式进行,主题内容包括教学实践、素质拓展培训、教育宣讲、环保节能宣传、访谈先进党员、探寻新农村建设、关注特殊群体等,项目内涵丰富,紧跟社会热点,发挥专业优势,传递教育理念。在教育学部有计划、有步骤的指导下,学部的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取得了巨大的成绩。

四、实践与就业相结合的模式:搭建学生实习实践平台,实践中指导学生,增强就业竞争力

篇3

我被分派到了联想下属的电脑经销公司工作。是联想在地区最大的分销商,和联想的业务关系很是紧密,由于联想暑期的“千城巡展”、“灵活推广”及“电影下乡”的活动开展,的暑期活动相对来说任务量也是蛮大的。我的指导人是,但我被具体的分配由负责乡镇推广的负责。姐会给我分配一些关于乡镇推广中比较程式化或相对较简单的任务,我也在其中学习到了一个分销商是如何进行运转的。我之前是学市场营销的,也接触到渠道商的运作,但真正的企业和书本上描述却差别很大。自身的感触颇多。

我一共接到了三项比较大的任务:对联想的乡镇网点N’和N’’进行沟通并向他们索要网点的实景照、对各个接手“千城巡展”、“灵活推广”和“电影下乡”的经销商进行跟踪式的沟通、对各个经销商网点进行话术检查。大任务的间隙也会穿插着无数的小任务类似于输入数据、整理表格和核对信息等。总体来说实习生活还是比较充实的。在客观原因上,正好赶上了洪水灾害,这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任务的困难性和复杂性,而主观上,由于自己的经验不足和认识不足,也发生过很多问题。下面,便陈述一下我在实习中碰到的一些问题和自己的收获。

二、实习中遇到的问题

1、实习规划的不合理

在实习的初期,自己没有对实习做个很好的整体规划,心想指导人应该会给自己安排满满的任务,就想老师对学生的那样,会安排好一切的。可是,来了之后并非想象中的那样,指导人自己的工作很忙,而自己常常被晾在一遍,与指导人的沟通也都不怎么合理,他经常出差,所以弄得自己很被动。并且,在开始的时候,也没和指导人就整体实习安排进行充分的沟通,导致自己在实习的进行过程中很盲目,浪费了不少时间。这个其实是很不必要的。

2、没有效率的沟通

自己负责的任务大部分都需要和不同的人进行沟通。我需要和的各个同事沟通,以便于自身的工作更加的顺畅;我需要和联想哈办的实习生沟通,以便于推进自己的实习活动;我需要和各个经销商沟通,以便于我将联想和的重要消息传达下去,以确保渠道的运转正常。

沟通是重要的,而沟通需要很多的技巧和经验。由于自己的沟通不合理,在与指导人姐的交流有些时候效率很低,有时候自己会理解不了任务的含义,导致在执行过程中,将信息传达失误;与经销商的沟通中,由于经验的不足,经常不能识别经销商的“缓兵之计”,导致工作在开展中困难重重;与哈办陶玉玉的沟通不细致,导致我们两个在最后总结中发生了策划方向不一致的后果。沟通是个大问题,需要不断的锻炼,不断的总结。

3、没有对工作和信息进行详细的记录

这貌似是比较小的点,但在我这次实习中却由于没有做的很好而让我的工作进行的异常艰难和复杂。具体的,在和经销商打电话沟通的时候,由于自己记录的不完整,并对最关键的信息没有记录,导致了我后来对任务的跟进时发生了困难,因为我不知道上次打电话时对方接收信息的是谁,所以我在第二次催任务的时候也不知道该向谁要照片。我就只能硬着头皮打了。

4、工作的主动性不足

这个主要是在前期的问题。刚来的时候,感觉每个人都很忙,所以总觉得自己的任务应该会很多。反而,事实上自己却很清闲的。我觉得,可能还是自己主动性不强,平常在学校中都是以“老师教学生”的习惯来等待任务的安排,而不是自己主动去帮助指导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从而让自己的实习在开始阶段比较清闲。

三、实习中得到的收获

1、培养了有效的沟通技巧。

一个多月的实习给自己最大的收获可能就是让自己重新诠释了如何有效的沟通。之前感觉沟通只要做到换位思考就能进行得很好,现在看来,沟通中需要做的远远不止这个。沟通需要经验,需要面对不同的人讲不同风格的话;沟通需要技巧,需要自己在沟通过程中把重点要点更加有效的传达出去;沟通更要有自信,需要在面对紧急情况下都正定自若,冷静处理问题。一切的心得对自己已经感觉收获很多,不过这可能都只是沟通的冰山一角,真正的沟通经验还得在以后慢慢的学习。

2、加强了对工作细节的重视

虽然在实习的刚开始阶段,以及在实习的某些方面,自己的记录还有可能不够完整,但在大部分的任务中,还是慢慢的使得自身在工作中对细节的把握更加的详细和具体。很多的详细记录都是在工作中慢慢的体会出来的,有些时候不用姐提醒,自己就能把现有的信息进行合理的分类和标注,并且在每项任务完成后都能很规范的对收上来的信息进行规整,做必要的标注,使得姐的工作更加的顺畅。这个习惯希望能一直坚持下去。

3、要认真学习上级下发的文件

这一点可能很多人都会觉得我说的是废话,因为上级下发的文件必然都会很认真的学习了。不过,我相信大家看的时候都是那种无目的的看,发现不了自己不明白的问题。我在一次任务中,由于也是无目的的学习资料,在随后的沟通中愣是把很多信息通知错了,我当时很是慌张,自己犯下了错误,并担心因为自己的失误而让渠道降低效率,从而我顶着压力又打了遍电话,最终把失误弥补了。我相信,如果我之前能认真的、有目的性的看资料,发现出自己含糊的地方,都不会发生这样的失误了。:

4、要合理的对任务进行安排规划

我在实习期间的最大一个失败,可能就是我没有按照照片的要求和时间的要求把各个乡镇网点的照片收集上来。沟通的不顺畅固然是一个比较大的阻力,而我自己的疏忽可能才是最大的问题症结。我应该在任务下来的时候,根据截至日期对任务进行合理的规划,列出一个打电话的时间表,而不是我当时的没有计划性的打。结果导致在时间截至的时候,自己只进行了两遍的敦促,再加上沟通时经常被经销商以各种名义的借口推脱,导致我最终完成任务的质量没有达到预期的水准。虽然最终的任务还是得到了姐的认可,可我自己对自己的不满意表现进行了深刻的检讨。

四、总结和展望

篇4

我被分派到了下属的电脑经销公司工作。是在地区最大的分销商,和的业务关系很是紧密,由于暑期的“千城巡展”、“灵活推广”及“电影下乡”的活动开展,的暑期活动相对来说任务量也是蛮大的。我的指导人是,但我被具体的分配由负责乡镇推广的负责。姐会给我分配一些关于乡镇推广中比较程式化或相对较简单的任务,我也在其中学习到了一个分销商是如何进行运转的。我之前是学市场营销的,也接触到渠道商的运作,但真正的企业和书本上描述却差别很大。自身的感触颇多。

我一共接到了三项比较大的任务:对的乡镇网点N’和N’’进行沟通并向他们索要网点的实景照、对各个接手“千城巡展”、“灵活推广”和“电影下乡”的经销商进行跟踪式的沟通、对各个经销商网点进行话术检查。大任务的间隙也会穿插着无数的小任务类似于输入数据、整理表格和核对信息等。总体来说实习生活还是比较充实的。在客观原因上,正好赶上了洪水灾害,这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任务的困难性和复杂性,而主观上,由于自己的经验不足和认识不足,也发生过很多问题。下面,便陈述一下我在实习中碰到的一些问题和自己的收获。

二:实习中遇到的问题

1、实习规划的不合理

在实习的初期,自己没有对实习做个很好的整体规划,心想指导人应该会给自己安排满满的任务,就想老师对学生的那样,会安排好一切的。可是,来了之后并非想象中的那样,指导人自己的工作很忙,而自己常常被晾在一遍,与指导人的沟通也都不怎么合理,他经常出差,所以弄得自己很被动。并且,在开始的时候,也没和指导人就整体实习安排进行充分的沟通,导致自己在实习的进行过程中很盲目,浪费了不少时间。这个其实是很不必要的。

2、没有效率的沟通

自己负责的任务大部分都需要和不同的人进行沟通。我需要和的各个同事沟通,以便于自身的工作更加的顺畅;我需要和哈办的实习生沟通,以便于推进自己的实习活动;我需要和各个经销商沟通,以便于我将和的重要消息传达下去,以确保渠道的运转正常。

沟通是重要的,而沟通需要很多的技巧和经验。由于自己的沟通不合理,在与指导人姐的交流有些时候效率很低,有时候自己会理解不了任务的含义,导致在执行过程中,将信息传达失误;与经销商的沟通中,由于经验的不足,经常不能识别经销商的“缓兵之计”,导致工作在开展中困难重重;与哈办陶玉玉的沟通不细致,导致我们两个在最后总结中发生了策划方向不一致的后果。沟通是个大问题,需要不断的锻炼,不断的总结。

3、没有对工作和信息进行详细的记录

这貌似是比较小的点,但在我这次实习中却由于没有做的很好而让我的工作进行的异常艰难和复杂。具体的,在和经销商打电话沟通的时候,由于自己记录的不完整,并对最关键的信息没有记录,导致了我后来对任务的跟进时发生了困难,因为我不知道上次打电话时对方接收信息的是谁,所以我在第二次催任务的时候也不知道该向谁要照片。我就只能硬着头皮打了。

4、工作的主动性不足

这个主要是在前期的问题。刚来的时候,感觉每个人都很忙,所以总觉得自己的任务应该会很多。反而,事实上自己却很清闲的。我觉得,可能还是自己主动性不强,平常在学校中都是以“老师教学生”的习惯来等待任务的安排,而不是自己主动去帮助指导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从而让自己的实习在开始阶段比较清闲。

三、实习中得到的收获

1、培养了有效的沟通技巧。

一个多月的实习给自己最大的收获可能就是让自己重新诠释了如何有效的沟通。之前感觉沟通只要做到换位思考就能进行得很好,现在看来,沟通中需要做的远远不止这个。沟通需要经验,需要面对不同的人讲不同风格的话;沟通需要技巧,需要自己在沟通过程中把重点要点更加有效的传达出去;沟通更要有自信,需要在面对紧急情况下都正定自若,冷静处理问题。一切的心得对自己已经感觉收获很多,不过这可能都只是沟通的冰山一角,真正的沟通经验还得在以后慢慢的学习。

2、加强了对工作细节的重视

虽然在实习的刚开始阶段,以及在实习的某些方面,自己的记录还有可能不够完整,但在大部分的任务中,还是慢慢的使得自身在工作中对细节的把握更加的详细和具体。很多的详细记录都是在工作中慢慢的体会出来的,有些时候不用姐提醒,自己就能把现有的信息进行合理的分类和标注,并且在每项任务完成后都能很规范的对收上来的信息进行规整,做必要的标注,使得姐的工作更加的顺畅。这个习惯希望能一直坚持下去。

3、要认真学习上级下发的文件

这一点可能很多人都会觉得我说的是废话,因为上级下发的文件必然都会很认真的学习了。不过,我相信大家看的时候都是那种无目的的看,发现不了自己不明白的问题。我在一次任务中,由于也是无目的的学习资料,在随后的沟通中愣是把很多信息通知错了,我当时很是慌张,自己犯下了错误,并担心因为自己的失误而让渠道降低效率,从而我顶着压力又打了遍电话,最终把失误弥补了。我相信,如果我之前能认真的、有目的性的看资料,发现出自己含糊的地方,都不会发生这样的失误了。

4、要合理的对任务进行安排规划

我在实习期间的最大一个失败,可能就是我没有按照照片的要求和时间的要求把各个乡镇网点的照片收集上来。沟通的不顺畅固然是一个比较大的阻力,而我自己的疏忽可能才是最大的问题症结。我应该在任务下来的时候,根据截至日期对任务进行合理的规划,列出一个打电话的时间表,而不是我当时的没有计划性本文来自免费范文大全的打。结果导致在时间截至的时候,自己只进行了两遍的敦促,再加上沟通时经常被经销商以各种名义的借口推脱,导致我最终完成任务的质量没有达到预期的水准。虽然最终的任务还是得到了姐的认可,可我自己对自己的不满意表现进行了深刻的检讨。

四、总结和展望

篇5

大学生党员是大学生群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绝大部分大学生党员担任学生干部,起着主力军的作用,因此,如何引领学生党员发挥作用将成为工作的重点。北师大教育学部高度重视学生党员的引领工作,力图引领大学生党员在社会实践中树立先锋模范作用,成为学生的旗帜,以提升所有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教育学部在社会实践中重点突出学生党员的德育教育、党性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在学部分党委的指导下,硕士党支部分别深入多个社区开展了为学校后勤工作人员献爱心和帮扶学习、走进临终关怀医院、帮助残障儿童进行康复训练等志愿服务活动;本科生党支部组织参与了“人人参与,节水北京”大型社会公益活动、“访老教授,知学科发展”、为灾区爱心捐助以及社区党支部共建活动。大一本科生党支部被推选为学校的标兵党支部,代表学校荣获了北京市高校红色“1+1”示范活动二等奖,此荣誉是对大学生党员参与社会实践的最佳认可。分党委每年都大力支持大学生党员寒假返乡调研,深入基层,了解民情,仅2012年就组织了25个研究生项目与19个本科生项目。项目经过立项、开题、中审和答辩等环节,完成效果良好。在众多的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意识、党员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增强,各方面的实践能力得到了提升。

二、实践与德育相结合的模式:创立四叶草教育感恩基金,社会实践中重视感恩教育,加强志愿服务

感恩教育是高校开展德育教育的重要方面,高校要鼓励和引导青年学子走进基层、投身实践、真情奉献、服务社会。本着传递教育感恩理念、实践奉献精神的目的和宗旨,北师大教育学部在2011年5月组织学生创立了四叶草教育感恩基金,力求吸引和感染更多的学生切实参与到感恩奉献的具体行动中来,汇聚爱心,为需要帮助的人们积蓄力量。作为北师大教育学部精心打造的思想政治教育特色平台,四叶草教育感恩基金面向在校大学生开展感恩教育,同时又针对需要帮助的中小学和孩子开展志愿支教服务和筹集物资、善款等活动。通过这个感恩、实践和奉献的平台,向全社会传达教育人“心系教育,兼济天下”的理想夙愿。短短一年的时光,“四叶草”在师大师生们的关心与呵护下茁壮成长,先后启动“大手牵小手,帮扶结对子”“关爱生命,幸福续航”“助力明天,共爱一家”“志愿行动,心系教育”和“捐赠图书,传递知识”等五大项目;先后募集善款53 790.09元,共资助76人,资助总额达32 860.19元,共支持14支暑期社会实践队开展四叶草“大手牵小手,帮扶结对子”活动,支教队员们与64名优秀寒门学子结成帮扶对子;先后开展志愿者交流、爱心募捐、校园宣传等活动。

三、实践与专业相结合的模式:指导学生社团在社会实践中彰显教育的魅力,增强服务社会的本领

大学生社团是各种学生组织的重要部分。北师大教育学部的学生社团多是以大学生兴趣以及所学专业为特色而组建的,如教育学社、木铎手语社、野社等。教育学部分团委整体统筹各个学生社团和班集体的实践活动,配备相关专业教师进行指导,如木铎手语社请特殊教育专业的教师进行指导,野社请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进行指导,以彰显各个社团的专业特色,使学生在实践中感悟教育的内涵;同时,给予充足的学生社团社会实践活动经费,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减少后顾之忧,全身心深入扎根基层,到实践中去锻炼自我、提升自我。各个班集体开展了学习雷锋活动,深入到校内外社区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教育学社长期组织志愿者到打工子弟学校支教,为中小学生补习功课;木铎手语社走进特殊学校帮扶残障儿童,义务向社会教授手语;野社长期坚持不懈地为民工孩子开办幼儿园,多次被多家新闻媒体报道,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大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体悟到了教育的真谛,发现了自身的价值,增强了服务社会的本领。

四、实践与志愿服务相结合的模式:组织大学生进行暑期社会实践,深入社会基层传递教育理念

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是大学生参与社会的重要形式,是将自己所学所思应用到社会实践中的重要途径,也是大学生提前磨炼自己的重要平台,是深入基层、了解基层和服务基层展示自我的机会。北师大教育学部高度重视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每年都给学生社会实践配备充足的师资和经费。2010年派出6支队伍近百名学生,分别赴安徽、湖北、四川、云南等六省市,初步形成了暑期社会实践的模式;2011年将特色模式进行了完善,最终组建16支队伍,共有200多名学生踏上了实践征程,实践地点跨越了广西、甘肃、、新疆、云南、四川、内蒙古等全国13个省16个市;2012年总结出“调研—实践—结对子—研究”这一独特的暑期社会实践模式,最终有14支队伍奔赴祖国各地,深入基层,进行实践。暑期社会实践主要通过调研、支教以及宣传采访等形式进行,主题内容包括教学实践、素质拓展培训、教育宣讲、环保节能宣传、访谈先进党员、探寻新农村建设、关注特殊群体等,项目内涵丰富,紧跟社会热点,发挥专业优势,传递教育理念。在教育学部有计划、有步骤的指导下,学部的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取得了巨大的成绩。

五、实践与就业相结合的模式:搭建学生实习实践平台,实践中指导学生,增强就业竞争力

篇6

一、卓越工程师项目简介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和改革措施主要是通过“卓越计划”参与专业的培养,指定适合专业的培养方案和措施,能否培养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简称“卓越工程师”),制定合理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是该项目的核心内容。高校必须根据该计划对人才培养的标准和目标制订相应的、创新的、有意义的培养方案,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完善,最终形成一套完整、成熟的特色培养方式,为国家未来培养卓越并适合实际生产的后备工程师。根据“卓越计划”的指导思想,上海大学金属材料工程专业从2011年开始探索卓越人才的培养方式,迄今已历时4年,不仅从专业配套课程设计改革探索新的培养方案,还从学生角度出发,为学生量身打造多种不同模式的联合培养,既从理论上提高了学生对材料的学习和感悟,又采用校企合作的方式让学生“走出去”,进入企业一线,学习材料工艺过程,提高学生对材料的热爱和实践能力。同时,还通过鼓励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在比赛中锻炼自己,提高科研能力和动手能力。

二、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探索

1.“卓越工程师”暑期实习计划――校企合作。金属材料工程专业作为全国首批试点卓越工程师计划培养方案的试点专业,为了着实推进“卓越计划”实践课程部分的改革进程,于2011年开始实行“卓越工程师”暑假实习计划,而且随着进程的推进,不断有新的专业引入该培养模式,努力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实践机会。几年来,为广大学生争取了30多个材料领域知名的企业作为学院学生“产学研”基地和暑期实习的基地。这些企业涉及材料研发与制备、材料检测、电子材料、机械设备制备等众多材料领域,如艾伯纳工业炉有限公司、上海机床铸造一厂、上海硅酸盐研究所、久立特钢、美国肯纳公司、山特维克集团、香港万通集团等。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不仅可以让学生在课程学习之外了解自己的专业知识是如何应用于企业生产的,还可以学到专业课没有的内容,并能从实际生产的角度了解自己的专业。而且,通过企业实践能让学生学会从一个消费者转变成一个服务者,学习在工作中敢于承担责任,学会独立思考、独立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我是2012年“卓越工程师”暑假实习计划中的一员,当时金属材料专业与10个企业实习单位合作为学生提学研基地,每个学生可选择5个目标企业作为志愿,再由企业进行面试筛选合适的实习生。这是个双向选择的过程,一方面要尊重学生的意愿,另一方面学生要符合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但是,很遗憾当时没有一家企业选上我。我觉得这是个难得的机会,所以向学院发邮件争取机会,刚好有个同学不去上海机床铸造一厂,所以我就刚好顶替他的位置,并最终有幸进入上海机床铸造一厂实习,同行的还有5个同学。在2个月的实习中,我们主要是在生产线实习,主要跟生产工程师交流铸造的操作工艺,通过与他们的交流,我们知道铸造行业并不是简单的铁水熔炼然后凝固成型的技术,其中富含了中国几千年铸造技术的结晶和几千年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我们在实习的过程中发现,虽然我们学过铸造工艺设计,但是很多实际问题并没有那么简单易懂,有些理论上的知识根本不实用,只有能产出合格的铸件的技术才是真正的理论知识。实习过程中,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不断与实际生产技术发生冲击,不断的磨合,让我们学会了把理论的知识和实际生产结合起来,了解真正的铸造技术。然而,这些还只是铸造技术中的九牛一毛,很多东西并不是我们短时间能了解的,需要时间的不断积累、不断沉积、不断总结才能慢慢参透的。在这段期间,我们通过现场观察和与工程师的交流过程中,学习了铸件的熔炼、球化、外模制作、砂芯制作、配模、浇注、喷丸等工艺过程,并把一些师傅的经验转化成操作流程,这样能够有利于铸造技术和经验的传承。总之,实习生活充实而有意义。最重要的是让我们体会到了工作的现实和艰辛,提高了与人沟通的能力,让我们认识到学习对我们来说有多么重要。图1所示是金属材料专业学生到上海机床铸造一厂进行暑期实习的现场照片。

2.学科竞赛。

篇7

专业能力是作为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今后从事市场营销相关工作所需要的一些专业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大致包括市场调查与分析能力、营销策划能力、销售管理能力、公共关系能力、商品鉴别能力、商务谈判能力、客户管理能力、电子商务能力等。同时,从事市场营销活动必须对本企业生产经营所涉及的各种专业知识有充分的了解,特别是对本企业产品的技术性能、结构特点以及生产过程要非常熟悉,因此,市场营销专业学生还要了解生产制造和流通方面的知识。沟通能力包括口头沟通能力和书面沟通能力,也被称为语言能力,这种能力对于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来说显得尤为重要,而且,企业在招聘时可以直接对学生的这种能力进行测试。

2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的构建

本科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应突出高层次的个性特征与功能,区别于高职院校,必须构建完整的教学体系,专业实践教学应该包含教学的整个过程,具体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模块:社会实践、专业实习、课堂实践、专业技能、实验教学和校外实训。其中,社会实践和专业实习模块是教育部规定的市场营销专业本科实践教学内容,一般学校在教学计划中已做安排。具体内容如下:

(1)社会实践模块。包括军事训练与理论教育、本专业有影响的知名的理论与实践的专家讲座、各类社会实践(包括社会调查、社会体验、思想政治教育)等。

(2)专业实习模块。一般包括专题讨论(学年论文)、教学实习以及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市场营销专业是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专业,相对于社会对应用型人才所需的能力来说,单单完成以上两条实践教学要求是远远不够的,在市场营销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专业的特点和社会的需求。

(3)课堂实践教学模块。简单地说,就是由学生来对课程内容进行讲述、展开讨论。上课前,老师把学生分组,各组学生把各自要讲的内容制作成PPT,然后,每组派成员在课堂上进行陈述,教师最后进行总结。在进行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4)实验教学模块。将本专业相关学科的演示性、验证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整合为一套完整的实验教学体系。其中较为常见的有案例教学(casestudy),这在国际工商管理教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这是一种根据教学活动需要,由教师选择和安排,以学生为中心对现实问题和某一特定事实进行交互式探索过程的实践性教学形式。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与方法对案例进行分析、推理,提出解决方案,从而改变被动、消极地接受知识的状况;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综合分析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5)专业技能训练模块。主要有角色模拟教学,这是一种针对那些只有通过实际操作才能真正掌握的内容而采取的一种模拟教学法。具体运用时,教师先通过理论教学让学生熟练掌握该部分内容,然后让学生扮演具体角色。例如:商务谈判,教师先给学生提供一个具体的环境,然后让学生模拟角色进行谈判,让学生自己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去体会和掌握一些谈判的技巧。角色扮演法从操作过程来看,可以分为五个步骤,即情景设置、情景分析、仿真表演、评委会评议、教师总结评价。

(6)校外实训模块。联系校外的企事业单位,与之签订合作协议,定期送学生去协议单位实地实习,由协议单位派专人对学生进行指导,对于优秀的学生,可以考虑毕业后留用。例如:与一些商场或家电卖场进行合作,定期送学生去进行实习,锻炼学生的沟通能力、销售能力等。另外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中,还应将素质教育贯穿始终。采取多种措施,利用各种机会和手段将素质教育融入实践教学。

3我院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的探索

我院市场营销专业,根据应用型本科教学的特点,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开展了一些有益的探索,构建了较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

(1)第一学期安排了军事训练与理论教育,专业思想的培养教育;第二、四、六学期分别安排了暑期社会实践。专业思想的培养从新生入学教育开始,贯穿于整个大学教育过程,采用校内外专家讲座、学生专题讨论等形式,使学生明确市场营销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及要求。根据学院的总体安排,常年不间断地聘请有影响、知名度高、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家、营销专家等介绍他们在市场营销中的现实问题,使学生及早了解专业的发展趋势及未来的职业要求,并要求学生在校参加相关的讲座不低于一定场次。社会实践是指学生实地从事一项调查研究或管理实践活动。在具体社会实践中我们根据专业的特点,由学生自主确定调查题目,报学院审核批准,并由专业教师积极参与指导学生根据题目开展调查活动,进行暑期社会实践,写出调查报告(或体会)。

(2)第八学期安排了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毕业实习要求学生写实习小结报告,记录实习内容和实习收获;教师对实习单位进行定期回访,掌握学生的实习情况。毕业论文抓好选题、指导和答辩三个环节,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所有专业课程中都根据课程特点在各门课程的教学大纲及教学内容中具体安排了实践教学,而且不同课程须保证具体学时要求。比如:《市场调查与预测》的实践课时须保证占总课时的20%。

(4)实验教学模块。依托市场营销实验实训中心,在市场营销系统教学中实际应用操作,起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该实验实训中心包括:商务谈判实训室、市场调研实训室、商务策划实训室、学生营销公司和销售训练室。另外,还引进了一套《因纳特市场营销模拟软件》,让学生在电脑上模拟市场营销的整个过程,把课堂上学到的理论进行应用,巩固了所学知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篇8

本文的总体研究思路是根据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办学定位、学生管理特点,从新形势下国家对高职教育发展的要求和高素质专门技能人才的培养需要出发,基于已有的院系会计专业学生培养和管理平台,在部分感兴趣的教师和学生中有针对性地试点特色导师团队组建、学生遴选和贯穿三年全过程的个性化培养等全程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通过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实现其人生发展规划、知识技能积累与职业生涯起航无缝对接,使高职教育更加贴近国家定位和学生的发展需求。在此基础上全面总结经验,初步建立适合于高职院校其他专业的全程导师培养制度、实施方案和评价指标,构建纵向衔接、横向贯通的立体化的学生培养方案,构建立体化的高职教育培养平台,形成“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特色鲜明、质量优异”的全程导师培养机制。以下是会计专业实施全程导师制的具体方案:(一)构建综合指导教师团队及其绩效评价体系。1.确定严格的导师选拔标准和选拔程序。从政治思想素质、师德师风表现、专业学术素养、教育教学水平和学生威信等方面综合考量,不片面追求学历、职称等显性因素;选拔师德高尚、治学严谨、责任心强、有奉献精神的会计教师担任导师,克服“教师”即“导师”的现象。2.试点组建职责明确的导师团队。拟组建的导师团队为“3+1”结构,由3名校内导师(2名教师负责课程学习和项目指导,1名辅导员对学生进行日常管理)、1名企业导师(提供实训帮助和实习机会)组成。首先对大一新生进行基本素质摸底,从中选取20到30名同学,对其从专业教育、课程指导、校内实训、毕业设计、校外实习、竞赛等方面进行全程导师制培养。具体来说,导师将组建成两个特色团队(分别由1名企业导师、2名会计专业教师、1名辅导员组成),每个团队各带领10到15名学生。其中导师侧重于对学生的学习辅导、项目指导、职业竞赛指导等,其职责有:指导学生全面了解会计专业;根据学生的个人情况,指导学生合理制定学习计划和未来职业生涯计划;负责对学生选课、拓展知识结构等方面进行指导;在学生校内外学习实践过程中,有计划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原则上应该承担所指导学生毕业设计的指导工作;指导学生参与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如学生技能大赛,创业项目等,参与实施过程。辅导员主要侧重于日常管理学生。3.建立健全评价体系、激励和约束机制。侧重过程考核,把导学双方的目标预期、导学环节、导学步骤、导学效果等分项量化,通过学生评价、小组评价、导师自评、导师组综合考核等方式,对导师的工作效果量化,作为后续选导师的重要参考数据。把导师工作计入正常的教学工作量,对完成效果好的导师按评价指标体系在年度评优、在职进修、职称晋升、专业负责人或学科带头人选拔等方面予以倾斜,提高导师工作积极性。(二)构建信息对称的全程导师制交互式信息沟通平台。由会计专业网站作为主要信息沟通平台,此平台将专门设有导师制交互论坛、qq群、资料库等多种功能,完成三个方面的信息交互:导师制和具体导师的介绍及学生兴趣的激发、运行过程中的信息交互与阶段性成果汇报、导师制的实施效果展示等。(三)初步建立会计专业特色全程导师制实施方案。根据导师组特色,分别设立其培养目标和实施方案,下面是以项目竞赛实训为主要抓手,以职业技能提升为目标的全程导师制实施方案具体思路。1.激发学生兴趣。会计新生入学时对会计专业缺少认识,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兴趣不高,而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时对所从事的职业没有充分了解,盲目就业,不愿从基层做起,嫌待遇差,频繁地换工作等。针对上述情况,在第1-2学期开设大学基础与会计职业生涯导航课程,组建“3+1”导师团队,以企业导师为主,在校内导师协助下,带领新生到相关企业参观调研。使新生刚入校就能够对专业以及毕业后可能从事的职业岗位有所了解,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企业导师和校内导师分别从职业与专业的角度为会计学生解读专业指导性教学计划,使学生对即将学习的课程间的关系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产生“导学”效果,同时新生对指导教师在心理上也会产生认同感和依赖感,有助于他们迅速融入新的学习环境。2.培养学生专业知识能力。在第2-4学期,对学生进行会计专业知识构建和会计专业技能初训。校内导师团队侧重给予学生会计专业知识的指导,校外导师侧重指导学生会计实训课程,使得学生构建理论适度、实践可用的会计专业背景知识体系。3.项目、实训或大赛训练。在第3-5学期,着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的提升。此阶段应是方案的重点。导师团队通过指导学生参加会计专业的各种技能竞赛、实训及拓展训练等,能够提升会计专业学生学习兴趣、拓展专业技能,全面提升学生会计从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会计职业技能大赛能够很好地锻炼学生的专业能力,而各类手工及电子仿真模拟会计实训课程为学生提供了一线岗位实践的平台。4.企业实践检验。在第5-6学期,是职业能力形成与就业完成时期。由企业导师负责会计学生实习,即依托企业导师的技术资源和人力资源,为会计学生制定寒暑期实习计划,定期提供实习机会。企业导师针对每一个参与实习的学生特点,制定相应的培训项目,培养会计职业技能。实习使学生加深了对会计职业岗位的认识,更加明确了学习目的。一些优秀的会计实习生会被实习公司留用,继而形成了实习与就业相结合的良性循环,使学生实现专业能力与职业能力的融合。(四)以点带面,发挥示范作用,逐步推广。全程导师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先行试点积累经验,发挥示范作用,逐步推广。先在部分会计专业学生中开始试点,以他们的实际成果感染周围的人,同时加强经验总结,不断进行量的积累,逐步将这项制度推广至绝大多数会计学生,最终目标是使所有会计学生都能受益。

篇9

(二)教学方法略显单一

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在教学上,一些课程的讲授仍然是以教师为主体,进行“满堂灌”,师生之间缺乏必要的互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不理想。单一的理论教学无法满足沿海开发对行政管理专业人才的要求,同时也增加了课堂学习的乏味性,使学生无法轻易地掌握内涵丰富的行政管理理论。

(三)实践教学相对滞后

实践教学作为培养和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的重要途径,与理论教学相互依存。如若忽视实践活动,片面强调能力的培养,会导致学生无法学以致用。虽然我校的行政管理实验室已经投入使用,但是模拟训练跟管理工作实践还是有一定距离;尽管也安排了假期社会实践,但学生对此重视不够,多流于形式,并没有获得实践能力的显著提高;专业实习基地基本都是行政机关或事业单位,有助于学生更好理解公共行政的内涵,但企业基地极少,不利于企业行政理论知识与实践的结合。实践教学的滞后,致使很多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寻找工作、走上工作岗位时,往往不能得心应手。

(四)师资队伍建设较薄弱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实战”经验丰富的教师队伍。目前我校行政管理专业的新进青年教师绝大部分是“从学校到学校”,理论基础较扎实。虽然青年老师们都进行过为期一个月的机关企事业单位实践,但是具体的公共行政管理及企业行政管理操作经验还是相当欠缺,在行政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还不能充分发挥有效的“导师”作用。

二、完善行政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思路

(一)优化课程模块设置,突出能力培养

沿海开发战略的实施,将使江苏沿海城市得到进一步发展,会对地方政府的执政能力及公务员队伍素质提出更高要求,将吸引更多的投资。在这样的背景下,既往的教学理论体系亟需进行改革和创新,以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因此要完善模块化的课程设置,加强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可从总体上划分为公共行政管理与企业行政管理两大模块。其中,公共行政管理模块中再设政府管理模块,讲授行政学、政治学、西方行政学说史、中外政治思想史、地方政府管理学、市政学、领导学、国家公务员制度、社会保障概论等课程,以夯实学生的政府管理理论基础,以培养学生服务民众的意识和能力;设法律入门模块,讲授法学概论、行政法等法学课程,以增强学生依法行政、依法维权的理念;设第三部门管理模块,讲授公共管理概论、非营利组织、社区管理、社会工作概论等课程,以提高学生对除政府以外的其他公共组织开展公共管理活动的认识;设机关文秘模块,讲授公共关系学、公共公文写作、文书与档案管理等课程,为学生的机关工作奠定写作基础。至于企业行政管理模块,则可再设企业行政模块,讲授管理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企业行政管理、秘书学等课程,用以培养学生从事企业人事、办公室工作的知识和能力;设经济管理模块开设经济学、经济法、劳动法等课程,以提升学生的经济管理能力;设信息化管理模块,讲授C语言、数据库、管理信息系统、办公室自动化等课程,以使学生具备较强的计算机操作能力;设素质拓展模块,教授演讲与口才、社交礼仪等课程,以提高学生的交流沟通能力。

(二)探索教学方式多元化,强调学生“主体”地位

为满足沿海开发的创新型人才需求,培养基础厚、素质高、能力强的应用型行政管理人才,行政管理专业应该探索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推广启发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以及“角色互换”教学法。启发式教学要求教师在管理学基础之上,通过逻辑推理、启发联想、激发疑问等手段开展各类课程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针对专业学习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大胆提出个人见解,并及时予以积极鼓励和正确引导。讨论式教学法就是教师通过预先的设计与组织,学生经过课前预习思考,在课堂上经由教师引导就某一问题发表见解,教师就讨论结果作一定总结,从而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探寻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性较强,这要求专业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紧密联系公共行政及企业行政管理实际,援引案例,鼓励学生将知识融会贯通并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学生对宏观及微观行政管理的深刻认识。“角色互换”教学法是一种换位教学法,也即是教师与学生的“教”、“学”角色互换。教师可在授课计划中指定一章(节)的内容,由学生进行讲授,教师听课、点评,互相学习。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与演讲能力,增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相理解。

(三)拓展实践教学,重视理论联系实际

行政管理学理论与实践并重。在抓好理论教学的同时,必须加强实践教学。首先,专业基础课如行政管理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等可适当增加实验课时,相关教师要及时更新案例,模拟情境,令学生能够充分消化课堂所学理论知识。其次,要加强对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的监控。为提高学生对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视度,应要求学生不仅交实践小结,还要有图片或媒体文字报导证据,在新学期开学后的一两周内择时举行汇报会,以避免社会实践流于形式。再次,建立校企实习基地。根据统计,我校该专业有2%左右的学生考进公务员队伍,约10%左右的学生能考取事业编制,其余的学生绝大部分都是进入企业工作。因此,针对企业实习基地过少的不足,学校可争取地方政府、知名企业的支持,组织参加集中实习的同学到悦达集团、森风汽摩公司等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增加学生对企业内部管理流程、操作流程的认识和理解,并找出自身素质与企业要求之间的差距加以弥补。

篇10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中国市场本身也正变成一个国际化的市场,无论中资企业还是跨国公司,都把其核心竞争力的构建放在“国际化人才”的吸纳上。麦肯锡的《应对中国隐现的人才短缺》指出:“今后五年,中国需要7.5万名能够在国际市场中施展才能的管理人员,但目前这类人才只有5000个”。风电技术和行业的国际化需求随着风电各大企业的国际化进程也越来越高,为满足全球市场对风力发电人才的需求,华北电力大学于2006年开设了国内外第一个风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培养具有风力发电机组及风电场设计、制造、运行和管理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风电人才。国际化人才就是具有国际意识、国际交往能力、国际竞争能力的人才,因为这种人才能立足于本土,放眼于世界,积极主动地参与国际竞争,对国家经济建设能起到有利的推动作用,未来将成为可持续发展的执行者。因此,专业创建了国际化风电人才培养方案,毕业的学生除了适应新能源电力发展需求外,还可从事动力工程、电气工程及机械工程等相关领域的专门技术工作,甚至可在国际能源咨询业工作,成为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引领者。

一、国际化的教育理念和培养目标

教育国际化就是教育观念国际化、人才标准国际化、人才培养国际化、教育市场国际化,并且要确立教育国际化的培养目标,构建国际化的课程体系,加强教育国际化的交流和积极发展国际合作办学。就华北电力大学风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的国际化战略来讲,设定的总体目标就是,建设多学科交叉风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培养高素质、创新型、国际化人才。其分目标:①学科建设目标:提升学科的国际化水平,加快高水平学科建设的步伐;②人才培养目标:提高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在全球可再生能源领域活动中具有领导力和竞争力的高层次、创新型国际化人才。为适应国际化的需求,要培养学生具有以下优质素质:坚实宽广的专业知识;良好的外语水平;明确的国际化意识;较高的国际交流水平;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复合创新型国际化高水平人才。通过专业教学,提升学生的国际竞争力,使之成为能够适应国际环境的复合型人才,实现国际化先进人才培养的价值取向。

二、国际化风电专业人才培养的战略

国际化人才培养战略的核心是探索办学模式的国际化,它首先是办学理念的国际化、发展战略的国际化,然后是由此所决定的策略、行动方案的国际化。办学宗旨和理念的国际化先行,就能有效指导课程体系、师资建设、教学方式与手段、教学管理和质量保证体系、管理运行模式等方面的国际化。

1.办学理念。提出了国内外领先的“多学科交叉,国际化教育与工程化教育融合,科技创新与教学相长,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风电人才培养理念,在全程教学环节中贯彻实施、研究、总结、提升。力求使学生做到“一专多能”,“一专”即指专于空气动力工程,“多能”即指能掌握国际风电所需要的机械、电气、控制、计算机、外语、经济、运行、管理等学科知识和技能。同时,还应强调学生具备从全球角度观察、思考和处理问题的实际能力。在培养人的过程中,倡导“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力求在教学大纲设计、课程设置和教学管理中,充分注重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不仅关注其知识的获取,还关注其综合素质的提高。教育过程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

2.办学模式。就学科建设国际化措施来讲,要建立战略性的研究方向,就要先确定几个主要的战略性研究方向,与国外的一些高水平学术机构进行合作研究,把世界各国的专家、学者汇集在一个平台上。培养学生的学术研究队伍,让学生参与到学术科研中,参与到国际的学术团队中,借助于联合培养的机制。①英语课程:贯穿于听力、口语、阅读、写作、语言知识、自主学习指导等各部分,互为交融和强化,旨在对学生进行全面语言训练。②实践课程:鼓励并开展学生的专业实践活动,加强校企合作,让学生参与诸如暑期社会实践的暑期实习,有助于学生的国际化,并有助于专业课程学习与实践的对接,培养学生成为国际化高水平的复合型人才。③科研合作交流:开展国际合作研究项目,举办高水平的国际学术会议,鼓励教师参与国际学术交流。国际学术交流的主体是教师和管理人员,并让有适当能力的学生都参与。在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方面,制定一些措施,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3.教学方案。教学方案以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机械工程三大学科的基础课为主,专业工程化训练,是以开设了全新的《风力发电原理》、《风力机空气动力学》、《风力发电机组设计与制造》、《风力发电机组监测与控制》、《风力发电场》、《风电场电气工程》等六个主干专业课的学习,来完成多学科的交叉与融合。每门专业课的教材组织行业著名专家新编。为了完成多学科交叉的工程化实践,鼓励并开展学生的专业实践活动,课程体系中设有四大实践环节,大学二年级就将学生派往风电机组制造厂和风力发电厂进行两周的认识实习,大学三年级时,派到风电机组总装厂进行两周的拆装实习,大学四年级时,根据学生就业方向,分别派往电力设计院、风电场以及风电机组制造厂进行4周的毕业实习,最后,针对学生的科学研究志向,进行14周的毕业设计。同时还设置了风电大讲堂,由国际知名学者进行授课,保证学生得到最新的国际技术动态。通过教师和学生互换和学分互认等制度性的安排,进而逐步与国外院校建立合作关系,实现并逐步增强国际化。

三、风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的教学实施

在国际上第一次聘请18名以世界风能协会主席为代表的国际风电规格专家为客座教授,为本科生授课和开设专题技术讲座;聘请国内外著名企业的风能知名专家为本科生授课和开设专题技术讲座。将国内外最新的科技成果、新技术、新产品的内容融入教学内容中,将工程化实际的成功经验和存在的技术问题融入教学内容中。每年选拔优秀本科生,派往美国等国外知名大学学习。提出并运用了“科技创新与教学相长”的教学方法。将国内外最新科技成果、新技术和新产品编入教材,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中运用。教学团队承担国家“863”项目、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国际合作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和企业委托重大项目,培养建设多学科交叉、国际化、工程化的年龄、专业结构合理的高素质教学团队。

1.国际化人才培养。①国内首次制定并完善了风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培养方案,建立并完善了符合国家经济建设和国际风电技术发展需求的风电人才培养方案和多学科交叉型与国际化的课程体系。②构建实施了国际化教育与工程化教育融合的教育模式。聘请国际知名专家和企业知名专家给本科生授课和开设专题讲座,建立风能专家大讲堂,多次与英国剑桥大学、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丹麦技术大学、Manchester大学、Strathclyde大学、Loughborough大学,荷兰Delft科技大学等名校在教师培养和学生交流等方面合作,为培养国际化人才提供条件,同时不断提高教学水平。聘请国际知名教授为本科生授课。使学生始终站在国际风电技术最前沿。③按照多学科交叉、国际化、工程化的师资培养模式,建立了教授与青年教师“传、帮、带”的共同发展模式,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教学与培训方法,建设了一支年龄、专业结构合理的高素质、国际化的教学团队。

2.多学科相融的教学。①组织编写出版了国际上第一套6部风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教材。将最新的国际领先的科技成果、新技术、新产品编入教材中。由世界风能协会主席贺德馨任教材编审委员会主任,组织全国风力发电产学研领域的著名专家审稿、多次试用和修订。②建设了大型风洞实验室、风电场与风电机组仿真实验室、风力发电运行与控制实验室、风电机组设计与制造实验室、风力发电机组拆装实验室和物理模拟实验室,解决了本科生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难题。与北京金风科创风电设备有限公司、沈阳工业大学风能技术研究所等企业和科研院所,建立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得到了同行的大力支持和资助。③在中国政府/世界银行/全球环境基金——中国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发展项目(CRESP项目)、国家“211”工程建设项目、教育部修购专款项目、国际风能教研项目、企业风电专业赠款和企业风电奖学金共同资助下,分别完成了风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培养方案建设、教材建设、教师能力培养、实验室建设、风电资料室建设和国际化人才培养工作。

华北电力大学的风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是教育部批准的第一个风电本科专业,通过6年的教学实践,取得了一些教学经验和成果,但是与国际的一流教学相比还有差距。我们将不断努力,全面开展并推进教学进程,完善对学生及教学的国际化教育,致力于培养高水平、复合型的国际化风电科技人才。

参考文献:

[1]世界一体化带来人才培养难题[EB/OL].

http:///html/news/2009-10-13/8750.htm.

[2]裴文英.高效发展视野中国际化人才培养研究[J].江苏高教,2007,(6).

篇11

近年来,高职会计专业一直是高职院校报考的热门专业,据不完全统计,一半以上的高职院校都开设有会计专业。2010年财政部的《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明确提出了在着力培养高级会计人才的同时,重视会计从业人员、会计初中级人才的培养,促进会计人才资源结构优化、布局合理、努力打造一支职业道德水准高、业务娴熟、技能综合、职业判断能力强的会计人才队伍。

高职会计专业以中小企业人才需求为定位,立足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适应社会和行业急需的初中级复合型的会计专门人才。要实现规划的目标,需要高职会计专业培养一批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具备一定创新能力,能熟练掌握会计领域实际工作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满足会计第一线岗位需要的技能型应用人才。而导师制的核心思想正是基于具体过程的个性化能力训练和素质提升。对于高职会计专业而言,导师制无疑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在高职会计专业推行全程导师制的个性化培养方案,对于改革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职业能力培养方式,提升高职会计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相关文献回顾

目前专门研究高职会计专业导师制的文章仅有两篇:裴清华(2012)描述了“1+1+1专业导师制”在该校会计专业学生中的改革方案;郭长平(2011)给出了高职会计专业实施导师制的意义,分析了导师制的实施成效并提出了建议。而更多探讨高职教育导师制的文献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研究导师制在高职院校的推广应用现状。杜钢清(2013)指出了导师制在高职教育中的实施遇到许多不可避免的问题并给出建议;赵振洲(2013)提出了适合工科类尤其是信息技术类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即“导师引领、技能打包、因材施教、分流培养”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张学林等(2013)指出了在民办高职院校建立“2+1”人才培养模式下的“三导师制”;张新科等(2013)构建了一种全新的“PFPT”人才培养模式,并提出了该模式的实施途径和需重点解决的关键问题。二是研究导师制在高职院校其他某专业中的应用。李小敬等(2013)分析了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实施导师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彭远芳等(2013)结合上海工程技术大学高职学院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开展专业团队导师制试点实际情况,阐述团队导师制的实施策略,并介绍了实施效果;童玉芹(2013)结合轮机专业的具体情况,阐述了导师制运作模式、实践效果、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策略。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目前对于高职院校导师制的研究多停留在理论方面的定性分析,尚缺乏系统可行的论证和实施方案,而对于会计专业的导师制研究更是屈指可数。因此,建立一套适合于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导师培育制度,找到适合高职会计专业学生的导师制实施方法及评价体系,是全面提升高职会计专业学生素质,并向高职院校其他专业全面推行导师制急需解决的问题。

三、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全程导师制的构建

本文的总体研究思路是根据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办学定位、学生管理特点,从新形势下国家对高职教育发展的要求和高素质专门技能人才的培养需要出发,基于已有的院系会计专业学生培养和管理平台,在部分感兴趣的教师和学生中有针对性地试点特色导师团队组建、学生遴选和贯穿三年全过程的个性化培养等全程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通过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实现其人生发展规划、知识技能积累与职业生涯起航无缝对接,使高职教育更加贴近国家定位和学生的发展需求。在此基础上全面总结经验,初步建立适合于高职院校其他专业的全程导师培养制度、实施方案和评价指标,构建纵向衔接、横向贯通的立体化的学生培养方案,构建立体化的高职教育培养平台,形成“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特色鲜明、质量优异”的全程导师培养机制。以下是会计专业实施全程导师制的具体方案:

(一)构建综合指导教师团队及其绩效评价体系。

1.确定严格的导师选拔标准和选拔程序。从政治思想素质、师德师风表现、专业学术素养、教育教学水平和学生威信等方面综合考量,不片面追求学历、职称等显性因素;选拔师德高尚、治学严谨、责任心强、有奉献精神的会计教师担任导师,克服“教师”即“导师”的现象。

2.试点组建职责明确的导师团队。拟组建的导师团队为“3+1”结构,由3名校内导师(2名教师负责课程学习和项目指导,1名辅导员对学生进行日常管理)、1名企业导师(提供实训帮助和实习机会)组成。首先对大一新生进行基本素质摸底,从中选取20到30名同学,对其从专业教育、课程指导、校内实训、毕业设计、校外实习、竞赛等方面进行全程导师制培养。具体来说,导师将组建成两个特色团队(分别由1名企业导师、2名会计专业教师、1名辅导员组成),每个团队各带领10到15名学生。其中导师侧重于对学生的学习辅导、项目指导、职业竞赛指导等,其职责有:指导学生全面了解会计专业;根据学生的个人情况,指导学生合理制定学习计划和未来职业生涯计划;负责对学生选课、拓展知识结构等方面进行指导;在学生校内外学习实践过程中,有计划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原则上应该承担所指导学生毕业设计的指导工作;指导学生参与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如学生技能大赛,创业项目等,参与实施过程。辅导员主要侧重于日常管理学生。

3.建立健全评价体系、激励和约束机制。侧重过程考核,把导学双方的目标预期、导学环节、导学步骤、导学效果等分项量化,通过学生评价、小组评价、导师自评、导师组综合考核等方式,对导师的工作效果量化,作为后续选导师的重要参考数据。把导师工作计入正常的教学工作量,对完成效果好的导师按评价指标体系在年度评优、在职进修、职称晋升、专业负责人或学科带头人选拔等方面予以倾斜,提高导师工作积极性。

(二)构建信息对称的全程导师制交互式信息沟通平台。由会计专业网站作为主要信息沟通平台,此平台将专门设有导师制交互论坛、qq群、资料库等多种功能,完成三个方面的信息交互:导师制和具体导师的介绍及学生兴趣的激发、运行过程中的信息交互与阶段性成果汇报、导师制的实施效果展示等。

(三)初步建立会计专业特色全程导师制实施方案。根据导师组特色,分别设立其培养目标和实施方案,下面是以项目竞赛实训为主要抓手,以职业技能提升为目标的全程导师制实施方案具体思路。

1.激发学生兴趣。会计新生入学时对会计专业缺少认识,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兴趣不高,而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时对所从事的职业没有充分了解,盲目就业,不愿从基层做起,嫌待遇差,频繁地换工作等。针对上述情况,在第1-2学期开设大学基础与会计职业生涯导航课程,组建“3+1”导师团队,以企业导师为主,在校内导师协助下,带领新生到相关企业参观调研。使新生刚入校就能够对专业以及毕业后可能从事的职业岗位有所了解,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企业导师和校内导师分别从职业与专业的角度为会计学生解读专业指导性教学计划,使学生对即将学习的课程间的关系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产生“导学”效果,同时新生对指导教师在心理上也会产生认同感和依赖感,有助于他们迅速融入新的学习环境。

2.培养学生专业知识能力。在第2-4学期,对学生进行会计专业知识构建和会计专业技能初训。校内导师团队侧重给予学生会计专业知识的指导,校外导师侧重指导学生会计实训课程,使得学生构建理论适度、实践可用的会计专业背景知识体系。

3.项目、实训或大赛训练。在第3-5学期,着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的提升。此阶段应是方案的重点。导师团队通过指导学生参加会计专业的各种技能竞赛、实训及拓展训练等,能够提升会计专业学生学习兴趣、拓展专业技能,全面提升学生会计从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会计职业技能大赛能够很好地锻炼学生的专业能力,而各类手工及电子仿真模拟会计实训课程为学生提供了一线岗位实践的平台。

4.企业实践检验。在第5-6学期,是职业能力形成与就业完成时期。由企业导师负责会计学生实习,即依托企业导师的技术资源和人力资源,为会计学生制定寒暑期实习计划,定期提供实习机会。企业导师针对每一个参与实习的学生特点,制定相应的培训项目,培养会计职业技能。实习使学生加深了对会计职业岗位的认识,更加明确了学习目的。一些优秀的会计实习生会被实习公司留用,继而形成了实习与就业相结合的良性循环,使学生实现专业能力与职业能力的融合。

(四)以点带面,发挥示范作用,逐步推广。全程导师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先行试点积累经验,发挥示范作用,逐步推广。先在部分会计专业学生中开始试点,以他们的实际成果感染周围的人,同时加强经验总结,不断进行量的积累,逐步将这项制度推广至绝大多数会计学生,最终目标是使所有会计学生都能受益。

四、实施保证

要实现会计专业全程导师制的构建,必须在学校院系管理层面和导师学生实施层面分别落实。

(一)在学校院系管理层面。研究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从实施方案到考核办法要经过充分调研论证,做好顶层设计;会计专业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具体实施细则,重点做好具体落实;做到思想认识统一,制度层层落实,有效保证导师制的顺利开展。

(二)在导师学生实施层面。会计学生从一年级到三年级都要有导师指导,在总体目标的前提下,不同的阶段又有阶段性目标。为此,本文拟采用三种措施,以确保全程导师制的实现。

1.导师为主,全员配合。为了有效利用教育资源,原则上学院机关各行政部门、教学各系部的教师都可以依照导师标准应聘学生导师,全员参与学生的培养工作。会计专业导师可在学生大一阶段不定期的介绍自己的科研情况、教学内容及业务专长,而辅导员应在学生入学之初就开始宣传这种导师制度,培养学生对导师科研和教学内容的兴趣,动员学生自主选择导师。

2.接力指导,无缝对接。导师制在运行过程中,如果一个学生的最初导师不是专业教师,他对学生专业不能实施具体指导,当该学生需要接受会计专业和实践能力指导时,最初导师就将此时的指导接力棒传给专业教师去指导,由专业教师做学生在这一时段的导师,具体指导学生提升会计专业水平和能力。虽然导师换了,但是对学生的指导没有中断。

3.合力指导,全程互动。以导师团队的形式指导学生,导师团队中具有不同专长的导师,可以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某一方面的发展,并解决相应的问题,形成优势互补,使多名导师对学生的指导形成合力,有力地促进了会计专业学生培养目标的实现。

总之,全程导师制有利于对高职会计专业学生提供全面的指导,提高会计专业的教学质量和人才素质;有利于对会计专业学生的教育保持整体性和一贯性,有利于会计专业学生个性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当然导师制的实施是一项艰巨的工作,可以先根据学校自身的特点,在部分会计学生中先实行一段时间的导师制,在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之后,再向更大范围推广。S

参考文献:

1.张新科,王斌.专业导师制下高职院校人才核心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3,(2).

2.裴清华.高职会计“1+1+1专业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2,(4).

3.杜钢清.高职实施导师制的瓶颈分析及有效机制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13,(8).

4.周明.对高职导师制培养模式的探讨[J].职教论坛,2011,(14).

篇12

一、技能大赛中折射出会计专业建设薄弱环节

随着近年来民营企业的发展壮大,对会计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高职院校为顺应时展,及时开设会计电算化及其他应用性较强的管理类学科,职业技能竞赛活动也随之开展起来,高职院校通常都有一批经验丰富的会计竞赛指导教师,通过职业技能竞赛逐步发现一些影响会计专业建设的薄弱环节:

(一)职业技能竞赛的内容与企业实际需求脱节

会计是一门应用性较强学科,其人才培养主要目标是“岗位导向,T型结构”,以企业中实际会计岗位设置为指导方向,凸显岗位需求,强调学生专业核心技能培养的硬技能和加强学生职业岗位适应广度软技能的拓展,提高实现学生就业质量,然而现阶段的部分竞赛内容与现实脱节。例如翻打传票技能,银行类企业一般使用电脑小键盘边输入数据边打,而且讲究输入的正确率,而我们现阶段的职业技能竞赛一般使用计算器,仿真度不高;又如手工点钞技能,在企业里面收款的时候一般边点钞边验真假币,而职业技能竞赛的时候只是简单地点出数目的多少,房地产企业开盘的时候一般都是上百万,用手点钞是不现实的。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以上这些技能竞赛多少跟现代社会有些脱节,然而作为基本入门的技能训练,这些竞赛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更深入学习会计类课程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所以职业技能竞赛的内容也不应该仅仅为赛而赛,而应该与社会需求相契合,让职业技能竞赛有更强的生命力,在辅助专业建设的道路上走的更远,更踏实。

(二)职业技能竞赛内容凸显出学校的课程设置不合理

目前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课程大多是根据教育部针对专科专业制定的目录而开设的,不仅没有体现出各校会计专业建设的特色,而且没有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及体系,更没有体现各地区不同层次会计人才需求的特色和导向。

通过对职业技能竞赛的内容的研究可以凸显出以下问题:例如部分课程重复设置,同一专业不同方向课程差异化不足,基础技能课程设置较多,高技能课程设置少,学生学习的功利心理也比较重,对自己未来有用的他们才有兴趣学,过于注重实操,导致学生对基本的一些理论不清楚。

(三)实践教学不到位,学生动手能力差

职业技能的培训往往是通过学校的实践教学来完成的,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发现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导致教学实施不到位。首先,学校思想上对实践教学重视程度不够,课时比重较低,管理不严格;其次,组织不合理,总体设计不严密,没有形成一个前后衔接、层次清晰、共同为人才培养目标服务的有机整体。从实践方式看,学生仍处于被动地位,有些实践课只不过是在授课过程中加入一些小案例,甚至是把习题课当成是实践课;再次,实践性教学环节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执行。如教学计划中的“课程实习或实践”、“毕业实践总结”流于形式,毕业顶岗实习形同放羊;最后,缺乏组织实践教学的师资力量,具有实践经验的教师较少,学生开展专业顶岗实习及毕业顶岗实习的企业指导教师作为学生的实践指导教师,往往会难于管理。另外,实验实训基地建设相对薄弱,会计专业的会计电算化主要是为考证服务,没有及时链接到最新的企业软件。

二、技能竞赛对会计专业建设优化的支持路径

(一)努力打造创建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

通过组建“双师型”等同时具有企业实操技能和高校教学经验的优秀中青年教师团队,让这些富有实践经验的老师指导学生培养职业技能竞赛能力,加强校企合作,促进学生创新能力。

为了更好地促进职业竞赛的发展,提升对学生技能的培养,高职院校一般都高度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是学科特色和实力建设的灵魂,没有高素质、勇于创新的教师队伍,学科建设和培养人才就无从谈起。以广州城建职业学院为例,其所实施的“四大人才计划”:城建名师、中青年人才、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有效地激励了一批具有先进教学理念和奉献敬业精神的人以极大地热情投入到对学生的高技能培养中去。

(二) 完善建立新型的更贴合现实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

通过多年指导职业技能竞赛的经验,目前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可将会计专业所有课程分为四大类(如下表所示):

这样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可以彰显对基础课的重视、突出素质教育;压缩必修课、突出核心课程;增加选修课、突出专业重点发展方向;强化实践,突出动手创新能力的特色。在新型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应充分结合广东省高职院校的地处珠三角及临近香港、澳门、台湾等外贸企业发达地区的区位特点,在提高学生会计职业技能基础上,加强学生特色能力培养。同时根据财务会计制度和税收法律法规等的不断变化,及时更新补充新的知识和技能训练及时将新知识、新理论和新技术充实到教学内容中去,为学生提供符合时代要求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

在会计专业技能竞赛往纵深层次发展中,应用当前具有影响力的财务竞赛软件,竞赛完毕后,调研学生的熟练环节和薄弱环节,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可以增加相关的技能训练。

(三)理论与实践结合,拓宽学生技能竞赛能力发挥的平台

高职院校会计系应具备较好的校内校外实训条件,有专属会计系实训室并配备有最新的各种财务类专业软件操作平台,配备有专门来自企业一线的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会计实训指导教师,同时也要竭力与一些知名的财务软件公司、知名企业及会计师事务所等签订协议,建立校企合作基地,积极实践工学结合模式。

(四)以竞赛引领会计专业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强化技能教学创新

创造性地改善教学模式,将传统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起来,初步建立起会计岗位职业实践体系,并从单一的手工会计模拟实习,发展到会计电算化实践、ERP沙盘实践,财务管理咨询实训室,不断加强与改善实验、实习条件;开创全方位、多层次、多类型的会计实践教学新形式。

三、技能竞赛对会计专业建设深层次改革的整体思路和建议

(一)会计专业建设的人才培养目标及培养特色定位

依据珠三角地区对人才培养的要求,结合学院学科、专业发展的优势,会计专业定位为培养有较高外语水平,具备管理、经济、法律、理财和金融等复合专业知识方面的知识和能力,以广州城建职业学院为例,其办学优势是建筑施工类、工程造价等专业,所以在会计系的专业特色中应该凸显出这一鲜明特点,体现理工类和会计新兴交叉特点,将会计电算化专业建设成是独具学院品牌特色的专业。

(二)培养突出学校特色的会计职业技能

依托广州珠三角濒临港澳台地区的办学优势,并考虑到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的不同,将专业人才培养重点定位于外贸企业及中小型企业,开设国际贸易、国际金融、涉外会计、会计专业英语,财务会计、财务管理、Excel在会计中的应用等特色专业课程,突出外向型及实用导向性特色。专业课学习过程中和以用友ERP软件为载体,加大了学生对会计电算化核算的熟悉程度;涉外会计、国际结算的设置,开拓了学生的国际视野,从而达到形成明显的外向型特色的目标,以期为珠三角地区输送大量优秀的基层财务管理人员,以广州城建职业学院为例,由于学校是建筑类工科院校,应相应开设建筑施工企业会计、房地产企业会计、工程造价会计等课程,体现会计专业不同就业方向的特色,提高学生在建筑类企业任职能力,譬如:建筑施工企业会计要求有较好的会计成本核算和收入确认以及运算能力,扎实的理论逻辑实际分析会计实务的知识功底,更要有吃苦耐劳的毅力和迅速适应环境的能力;而房地产企业会计要求学生既熟悉销售又熟悉财务以及对销售软件和财务软件的对接等问题能灵活地处理;工程造价会计要求既懂工程工艺流程,又熟悉会计预算和财务评价等内容,这些都要求高职院校的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有意识地去培养学生这些方面的职业技能,凸显出学校的会计专业培养特色。

(三)突出职业能力培养

在保证完成专业培养目标的前提下,坚持将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教育相结合,将职业资格教育引入理论和实践教学环节,锻炼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和动手能力,增强学生的择业竞争能力。每学期都组织学生参加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和初级会计师等证书的考试培训,为学生就业上岗提升资历和资格认定,增加学生就业的砝码,同时通过暑期在会计师事务所及企业的财务部门进行专业顶岗实践和毕业顶岗实习使学生较早地置身于职业环境中,为学生毕业之后能够迅速适应岗位的要求,进入会计人员角色转变奠定基础。

(四)突出职业技能的应用型特点

会计专业进行的实践教学项目主要包括社会调查、创新实践、校内财务会计咨询公司、校内实训工厂、会计手工实训室、会计综合模拟一体化实训室、会计暑期专业顶岗实习、模拟实习、毕业顶岗实习、毕业设计等项目。其中模拟实习中除财务会计核算外,还引入了一系列财务管理案例分析,可让学生接触大量的各种类型企业的实际财务管理案例,学生自己扮演财务经理角色对案例进行分析,作出判断,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并通过相互间的案例讨论,发现自己的不足,补充、修正自己的判断和决策。高职院校还可以结合企业财务管理发展的最新进程,与一些知名软件公司合作,开设ERP沙盘仿真实验实训,力争能够在省市、国家级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

四、对技能竞赛在促进会计专业建设方面的几点建议

(一)创造性地开发会计专业课程

由富有会计实践经验的教师指导学生广泛开展职业技能竞赛,通过调研,深入了解学生对竞赛的认知和掌握程度,教师可以根据高职教育学生的特点,编写一些有针对性和创新性的教材,让学生反复操作练习,使专业建设和学生的特点有机动态结合,开发相关专业课程,从而为专业建设提供更好的支撑。

(二)通过职业技能竞赛探寻有效实施和评价课程的方式

高职会计专业学生在学习会计类的课程中,普遍认为比较枯燥,如何调动学生学习会计课程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可以从职业技能竞赛入手,对于实操类的课程可以恰当地引入职业技能竞赛,让学生检验自己实践类课程的学习效果,评价老师教学的情况。通过设置激励性方式,提高同学们的课堂参与性和学习会计类课程的热情。

(三)通过鼓励学生参与职业技能竞赛,在课程培养学生能力方面上可以多项技能相互渗透培养

在会计专业课程设置中针对学生的不同学习阶段增加管理沟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文字和语言的表达能力、批判性思维等技能要素。拓宽学生的知识面,适当增加操行、行为科学、数量分析法、交际能力等课程。教师通过案例教学、角色模拟、企业实习等方式在实战中锻炼职业判断能力、逻辑分析能力、沟通能力等,注重学生信息技术技能的培养,指定创新能力培养方案,使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恰当的途径加以培养。

综合上述,广泛而深入职业技能大赛可以有效地促进会计专业教学改革,职业院校可以结合学生在职业技能竞赛的表现和结果,利用竞赛,掌握市场需求信息,创新培养模式,进而加快教学实践研究与教学改革进程。职业技能大赛连接着学校和企业,理论和实践,学院更要充分利用职业技能竞赛的桥梁作用为学生提供与企业面对面及与生产岗位“零对接”的机会。应充分把握职业技能大赛平台,改革专业教学,培养更快适应会计岗位要求的学生。为学生开辟一条“就业直通车”,同时高职院校也应在合作中积极寻觅优秀的会计人才担任会计专业的兼职教师,优化师资队伍结构,从而实现校企合作双赢。

总之,会计专业建设是一个长期课题,如何寻求有效的优化会计专业建设的途径问题需要不断地进行探索和实践,通过对技能大赛在会计专业建设深层次的优化研究,以此开发出更多与技能大赛相关的教学项目,构建完善的会计专业体系,推动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在职业教育的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好。

参考文献:

[1] 田正.从技能竞赛谈高职专业教学改革[J].教育与职业,2006,(7).

[2] 刘克旺.以职业技能竞赛引领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Value Engineering,2011,(2).

[3] 廖晨君.职业教育应以竞赛为支点构建教学改革平台[J].职业技术教育,2009,(24).

[4] 何福贵,张梅.职业技能竞赛促进教学改革的研究[J].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学报,2010,(3).

[5] 陈利,李绍忠.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技能竞赛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11,(5).

[6] 车广侠,周秀民,于慧玲.论职业技能竞赛对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影响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0,(5).

篇13

2存在的问题

该实践教学模式构建之后,便被应用到软件工程专业的实际教学工作中,得到了学生的一致好评和社会的广泛认可。一方面,软件工程已成为学校最热门专业的之一,从近几年的新生招录情况看,尽管软件工程专业的招生数量逐年增加,但每年该专业的第一志愿投档人数仍然年年爆满。另一方面,毕业生的质量也不断提高,根据学校组织的就业情况回访及社会调查结果显示,毕业生受到了用人单位对的广泛好评,同时学生对专业建设的满意度不断提高,毕业生的薪资水平、就业竞争学科探索力等方面稳居学校各专业前列。

此外,根据实际的学生和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该方案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和欠考虑的地方,具体如下:

(1)合作企业更换频繁,缺乏长期合作。目前学校选择合作企业的方式,主要采用企业到校宣讲,之后学生根据个人情况进行报名,学校根据学生报名情况确定合作企业的方式。这种方式尽管从公平、公正的角度,最大限度的给予了学生自由选择的机会,但是由于学生缺乏社会经验,容易受到上一届或者前几届师兄师姐的言论影响,主观因素占主导地位,从而导致了合作企业每年更换频繁,学校和企业之间难以形成长期的合作,不利于学校和企业的长远发展。

(2)时间安排与校园宣讲冲突,错失就业机会。校内实训的部分时间是每年9月到10月中旬,而这段时间恰好是每年各大企业的校招时间。由于知名企业或规模以上的用人单位一般不会到普通地方高校进行宣讲,因此大部分学生想趁这次机会到附近地区的高校参加校招,从而增加自己就业的几率。但是这段时间要求学生在学校完成相应的实训项目,可能会导致一部分学生,特别是一些能力强的学生,白白错失机会,这个问题也是学生反馈意见最多的问题。

(3)实训内容一刀切,缺乏个性化定制。目前的校内实训,主要分知识补强和项目应用两个阶段。这两个阶段的教学内容在具体实施中,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知识水平的差异和素质能力的不同,要求所有学生都要参与到这两个阶段的学习中,最终导致那些能力强的学生索然无味、浪费时间,而能力差的学生来不及消化,跟不上节凑,疲于应付。

(4)实习管理不到位,缺乏有效跟踪。关于学生在毕业实习过程中的监督和管理,目前主要采取学校定时巡查、合作企业跟踪的形式进行。由于学生广泛分散于不同实习企业,每个企业情况迥异,这种做法很难保证对每一个学生的实习情况进行有效的管理和监督。比如,有的学生频繁更换实习单位,导致毕业论文难以完成;有的学生则以企业培训或者工作繁忙等理由推脱,不去积极配合学校相关活动的开展。

3改进措施

(1)对合作企业的选择,需建立在合理的评价制度上。首先,在意向企业到校宣讲前,需学校组织相关人员通过查阅有关资料、听取企业汇报、现场走访调查、进行座谈交流等方式,对该企业进行全面的调研,重点考察企业的资质、主营业务、企业规模、社会影响等方面的情况,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形成对该企业综合实力的科学判断,淘汰那些不符合要求的企业。其次,可组织学生去符合要求的企业进行见习,提高学生对企业的认知度。第三,结合企业到校宣讲后学生的选择情况,最终决定合作企业。最后,根据实际情况将对合作企业的考察周期进行调整,可由原来的每一年变更为每两年或者更长时间,这样有利于校企双方积累相关经验,改正出现的问题,提高教学效果,从而达到校企双方的长效共赢。

(2)合理安排实习实训进度,解决时间冲突。对于实训时间与“秋招”时间冲突的问题,可以通过调整教学进度或时间来解决。一方面可将9周实训贯穿整个暑假,即将原来9月到10月中旬的实训提前到暑期中,这样既可以解决时间冲突的问题,又可以留下一段时间让学生进行实训知识的总结和消化,查漏补缺。另一方面也可通过适当调整实训课程内容解决这一问题,即在实训后期的内容安排上进行合理设计,提高团队项目开发的时间自由度,让学生在不影响各自团队项目总体进度的情况下,可安排时间去处理进行其他事情。

(3)个性化制定教学内容,做到全员覆盖。对于教学内容单一,容易出现一刀切的情况,学校可释放更多的权力给合作企业。合作企业可根据学生生源的质量、知识水平层次等因素,制定多样的个性化的教学内容。如对那些基础知识薄弱、能力稍弱的学生,可加大知识补强阶段的授课力度,实训内容以知识补强为主;而对那些基础知识掌握扎实、实践能力较强的学生,可安排具有一定挑战性、难度较高的项目,或者补充一些新的科技前沿知识或应用给这些学生。让所有的学生均可以通过实习实训有所收获,了解当前的技术发展情况和社会需求状况。

(4)实行专人管理,增加过程考核。学生到校外进行实习之后,由于各实习企业的地理位置、实习岗位的要求等情况迥异,导致学校和合作企业对实习学生的管理难度陡增。对于校外实习学生的管理人员安排,无论是对学校还是合作企业,大都是安排相关的老师或者员工进行兼职管理,而繁重的日常工作压力,极可能导致他们根本无暇顾及这方面的管理工作,为此如果条件允许,可安排专人负责这方面的管理工作。另一个解决思路是让学生毕业论文的校内指导老师进行日常的跟踪管理,学生的毕业论文与其实习项目关联密切,同时毕业论文关系到学生的学业学分、甚至顺利毕业,因此该方案可能会成为解决这一问题行之有效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