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项基金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专项基金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专项基金论文

篇1

2.1环保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评价视角

何芹(2009)针对目前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评价中的主流两大类指标,即经济指标和环境指标提出质疑,认为两者的独立运用都存在一定的缺陷,并建议采用生态效率的概念来衡量真实的绩效。袁广达(2007)建议以货币方式作为计量单位,从生态环境变化影响的视角,考察资源耗费、环保成本等方面评价绩效。并且参考《循环经济城市评价指标体系》,从环境保护资金投入使用效益、环境保护能力建设、环境保护管理的监督以及社会效益综合评价等维度评价环境保护的效益。黄溶冰等(2012)从真实性、合规性、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和回应性6个维度来定义绩效,并且对每个维度的特征进行了分析。贾卉(2013)建议可以运用共性指标与个性指标,从项目决策、项目管理和项目绩效三个方面对环境保护财政资金绩效进行评价。

2.2环保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评价标准

刘晔、窦国栋(2007)以山西省污染防治资金为例,强调制定了农业与资源环保资金与项目的效益审计标准的重要性,建议将标准划分为定性标准和定量标准。其中,定性标准主要包括人大批准的部门预算、健全的法规和管理制度、是否有利于发展的根本标准以及审计人员的经验判断等;定量标准主要包括计划概算指标、部门或行业绩效指标以及其他相关指标等。何芹(2009)指出,评价标准是判断和衡量环境审计对象真实合法、环保公平以及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尺度,它主要包括与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国家颁布的环境标准、绩效指标的具体标准等。刘长翠等(2007)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对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绩效评价的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问卷结果显示,69.39%的被调查者参照其他行业经济效益评价的标准,18.37%的被调查者将监管人员的主观判断作为绩效评价的标准。

2.3环保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评价方法

刘晔、窦国栋(2007)以农业与资源环保效益审计为例,认为效益审计分析评价的内容复杂多样,应该采用一套有效的技术方法全面、深入的进行审计评价,例如价值分析法、因素分析法和对比分析法。程亮等(2012)在其构建的中央环境保护专项资金项目评估模型中建议,对项目效果层次的评估可选用系统分析、专家评议、文献调查法、横向对比法、费用效果法等;对项目影响层次的评估可以选用规制对比法、有无对比法、先后对比法、横向对比法以及系统分析和专家评议等方法。杨玉楠等(2010)认为绩效的评估适宜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评价中央环保专项资金项目的实施是否满足保障环境保护规划可持续运行的需求。袁广达(2007)认为环境效益评价中,可以运用“因素量化法”把一些与环保资金相关的非计量因素进行量化,并且按照其影响和重要程度进行排列,进而运用“对比分析法”与有关行业标准进行比较,以便得到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综合评价结论。王爽(2012)建议环保财政资金绩效审计评价可以选用沃尔评分法、模糊数学分法、综合指数法、因素分析法以及方案比较法等,并且举例说明了沃尔评分法和因素分析法的具体应用。

2.4环保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评价模型

房巧玲等(2000)运用系统论的观点构建环保项目财政支出评价模型。模型涵盖了作为一个系统的财政资金运作的全过程,绩效的评价作为行之有效的系统反馈回路,由三级指标构成,一级指标分别为关注环境保护支出系统运作转换过程的指标———合规性、环境保护支出系统输出的指标———环保的效果和资金的使用效率。万寅婧(2012)以江苏省节能减排(重点污染排放治理)专项引导资金为例,基于逻辑框架法构建了包括从投入、管理、产出和效益三个方面在内的环保专项资金绩效评价模型,并且对应模型的三个方面构建了有三个级别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程亮等(2013)运用逻辑框架法从投入、产出、效果和影响四个方面构建了包括评估内容、评估指标、评估信息来源、评估方法在内的中央环境保护专项资金项目评估模型。孙童等(2007)分析评价了河北省省级环保专项资金绩效评价办法,该办法坚持从质和量两个方面对环保专项资金的项目实施内容和功能情况、资金保障情况、经济社会效益情况以及实施管理情况建立分层次的评价指标体系,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张芳丽(2007)认为环保专项资金使用效益不仅包括经济效益,还要考虑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在此基础上,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三个方面设计了相对系统的、涉及资金使用过程的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袁广达(2007)借鉴《循环经济城市评价指标体系》,从环境保护项目资金投入的使用效益、环境保护的能力建设、环境保护管理的监督以及社会效益综合评议等四个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李强(2012)将模糊综合评判法运用到环保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评价中,首先使用德尔菲法、文献调研法以及层次分析法构建一套由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和主要观测点组成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级指标的权重,基于此构建基于模糊综合评判法的综合评价体系。

篇2

2.1集成创新的目标成果导向模糊

专项资金始终紧紧围绕全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大科技问题,专注于重大公益技术、产业共性技术的研究和攻关,逐渐形成了品种创新、技术创新、模式创新、体系类项目和探索性项目几大类别,研发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模式。创新项目初期只是将主要成果目标定位于品种、技术等单一点上的创新,尚未实现由技术点到技术面再到全产业链覆盖的集成创新,集成重大科技成果的目标导向并不突出。随着农业科技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与创新需求的不断升级,这一现状已不适应现代农业科技发展对于集成创新的要求,科研团队与科技成果分散存在的状态,难以从整体上组装集成出具有影响力和冲击力的大成果。

2.2缺乏利益趋同引导的组织方式

当前,传统农业优势技术研究领域在研究内容与学科建设上普遍存在重叠与交叉,一些能够体现新兴农业发展趋势,符合市场发展规律的先导、前沿产业和边缘领域并不容易获得支持与重视。而专项资金项目的申报、组织方式相对分散,承担单位的基本科研单元又普遍较小。因此,在没有统一科研目标导向与合理利益分配机制引导的状态下,各申报主体之间难以形成明确的团队分工与层次排位,容易将项目的立项与执行定位于分“盘子”和抢占资源,进而对自身所掌握资源和信息形成保护意识,加剧彼此之间条块分割,甚至可能出现恶性竞争。有限的资源难以聚焦,不仅无法促成紧密的学科体系,也难以在团队建设中产生聚集优势,同质化趋势将不断降低科研协同创新效率。

2.3过程管理与绩效考核有待加强

专项资金由财政厅委托省农科院组织实施并负责项目的全程管理,此举解决了科技人员的后顾之忧,激发了科技创新的原动力。但是专项资金所涉及项目的数量、领域、单位和专家的体量较为庞大,项目执行期间有限的管理人员难以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与监管,不利于专项资金管理制度的落实与执行。另外,目前专门针对专项资金项目特点与目标的绩效目标考核机制尚未真正建立,难以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若对成果产出与转化的激励不足以拉大科研人员之间的收入差距,那么思维方式将难以摆脱“重立项、轻过程”的老套路。

3强化专项资金管理模式的建议

经过广大科技人员的共同努力和各方力量的支持,专项资金已经走过了6个年头的光辉历程,对江苏省现代农业产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带动了财政支农方式的转变,积累了宝贵的管理经验,为全国科技创新方式的探索提供了参考。为了更好地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创新需求,根据专项资金的运行现状,结合科研体制机制改革的具体要求,针对性地提出关于改进专项资金管理运行模式的一些建议如下。

3.1贯彻落实顶层设计,明确项目管理目标

通过积极创建和宣传重大科技成果培育的目标导向机制,强化对项目执行过程的监管,培育具有重要社会影响科研成果的意识已经在科研人员中初步形成并得到统一。围绕这一工作重心,专项资金的项目管理应借助科研绩效评价、政策倾斜等渠道,最大程度调动和提升科研人员的主观能动性与积极性,通过目标管理和绩效管理凝聚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和协同攻关能力。特别是在重点项目和奖项的服务支持上,要把专项资金作为推动全省重大科技产出的主要抓手,由省农科院牵头,策划遴选出重点部署项目予以优先支持,并从项目申报、中期检查和项目验收等环节开展全程化、便捷的项目管理服务。科研管理部门立项前就要引导科研人员先行一步,紧密围绕当前国内外学科发展的前沿与农业生产中的关键性技术需求,结合团队优势与科技成果的定位和特点积极引导,为提高科研人员对重大项目的占位申报和主持实施能力做好铺垫与准备工作。

3.2调整学科结构布局,构建交叉型创新团队

针对创新专项申报主体分散不成体系的现状,一是建议在全面梳理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学科特点的基础上调整学科大类结构,进行统筹分类,按照农作物、动物、生命环境、食品与信息及加工与装备五大类别设置一级学科群。再由学术委员会讨论按照领域划分设立二级学科组,每个二级学科组内部都可以选出一名首席专家(学科带头人),由所在团队根据当前学科发展的现状,提出3~5年的学科发展规划与成果目标方案,经学术委员会讨论通过后方可生效。只有通过调整现有学科结构布局,才有望打破单位内部各个小团体的利益堡垒,聚集优势科研资源形成创新的内生动力。二是重新组合包装全院科研力量,打破“专业所—研究室—项目组”的单一框架设置,以二级学科组为基本单元,以专项资金为平台,探索建立以产业为主线,以学科带头人为领导,以重大成果产出为目标,以利益共享,责任共担为原则的多层级人才培养机制与学科交叉型团队建设机制,进而在全省范围内深化有特色农业科研单位之间的联合协作,加快构建江苏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形成分工合理、功能互补、竞争有序和支撑有力的良性发展格局。

3.3强化立项审核,规范评审机制

专项资金所支持的项目数量与资金体量在持续增加,现有科研管理力量难以确保过程管理的全面性。为降低项目风险与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管理部门应根据所划分学科类别建立专家库,旨在汇集各领域的归口专家,从源头上为项目启动把关,避免盲目立项。遴选入库的专家只负责对各自归口领域内项目实施的必要性、可行性、合理性和竞争性进行综合评判。一般项目可通过问卷或打分的形式完成,重要项目的评审则需会上讨论,并全部参加盲审。对于科研人员则要求坚决破除“分盘子、要经费”的消极思想,敢想敢干,且能够提出明确具体的支持要求和保障需要。项目的最终立项必须签订合同书与成果责任状,明确界定实施的具体时间段、负责人和详细成果,同时启动责任追究与末位淘汰制。对参与的专家不设身份限制,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成员均可以自荐或推荐的形式入库。同时,为提高项目审核的效率与可操作性,所吸纳专家除特邀顾问之外均需参加针对专项资金项目管理、考核和成果产出的统一培训。管理部门可邀请专人对专家进行培训,培训后方可参加评审。

3.4调整项目结构模式,提升集成创新能力

建议专项资金调整为前瞻性项目、体系类项目、产业类项目、应急性项目和推广服务类项目五大类别。设立前瞻性项目,旨在为原始创新提供一个宽松的探索环境。专项资金应针对制约区域农业发展的关键性技术难题进行长期性的非项目化支持,不设置目标绩效考核,鼓励尝试,包容失败。通过加强高新技术的前沿跟踪研究,为新兴学科发展与冲击高层次奖项打好基础。其中,也包括设立为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和产业发展研究服务的软科学课题。设立体系类项目,旨在围绕培育重大成果的目标导向,进一步扩大专项资金资助范围,围绕产业发展重大关键性技术需求建立全省同类优质资源协同攻关的合作机制。设立产业类项目,旨在搭建多元合作创新平台,集中优势资源加快推动具有较大实际应用价值的科技成果产出,提高成果的产业化程度。建议将该部分项目选题完全向市场与企业开放,科研单位负责把握研究的大方向,企业根据自身需求与市场需要给出具体命题并享有成果最终知识产权。设立应急性项目,目的在于处置农业生产过程或科研管理过程中遇到的一些急需解决的重大突发性事件或问题,为高层管理者决策及时提供处置方案或政策建议。根据紧急程度,可随时成立应急课题组开展工作而不受选题范围、申报流程等常规要求的限制。设立推广服务类项目,旨在依托科研项目成果的熟化程度来设立的一种孵化与推广应用型农业项目,通过其对农业科研成果的中试熟化,客观、真实地评价研发成果的稳定性、适应性和效用性,从而降低大规模推广应用的使用风险。其承载着农业服务活动所需的物资、资金和机制等,是沟通科技创新与实际生产需求的桥梁,是破解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度低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实用型人才的重要平台,是提高科技服务实效的主要抓手。

篇3

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由中央财政预算安排了大量的企业发展资金,有力促进了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但是审计发现,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在项目申报、资金管理、绩效评价等方面存在虚报骗取、挤占挪用、缺乏完善绩效评价体系等方面的问题,应引起高度重视。如何加强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的的审计,笔者谈谈如下的看法。

一是要从项目申报真实性入手。项目申报是否符合国家有关政策规定,是否存在有无不符合条件的企业或已关闭停产的企业,用已过期的机构代码证、排放污染物许可证、未年检的工商营业执照等证照或通过伪造、变造、捏造材料、出具虚假证明获取中央财政资金的行为。审计时可查阅企业申报材料、核实企业财务报表、生产数据,延伸调查工商局、环保局、税务局、供电公司、供水公司等部门和单位。

二是要从资金投入流向入手。首先要关注企业发展资金是否拨付到位,有无滞留、截留、挤占挪用专项资金或用专项资金平衡预算或其他不按照规定范围使用资金的现象。审计时可查阅财政年度结算表、指标账及财政系统上下往来账;其次审查下拨资金的实际用途,是否按申报材料中规定的范畴使用,有无先按正常渠道下拨再通过企业“转圈”返回或者虚开发票套取资金的现象,以及是否存在资金审核部门通过下属机构以评估、服务等名义向企业乱收费乱摊派等问题。可通过审计承建企业的项目资金帐与申报资料核对来发现问题,根据资金流向延伸相关部门和个人,必要时还可以向开户银行询证、核实,发现疑点一查到底。

三是要从项目实施绩效情况入手。审计时要调查获取资金的项目承担单位管理、使用专项资金的成效情况,看资金使用和项目实施是否达到预期效果,有无因可行性研究不够、决策不当、管理不力等原因造成损失浪费等问题;有无因配套资金不到位、地方政府和项目承担单位投入不足等原因,造成已列入规划或批准转产的项目难以启动或未按期完工,以及未正常运营等问题;有无不按资金安排顺序使用资金,导致职工安置不到位,引发社会稳定的问题。

四是要从严肃政纪法纪入手。在对中小企业专项资金审计中,若发现资金在投入、运行、建设中存在通过伪造、变造、捏造材料等手段,内外勾结套取财政资金的违纪违法问题,除给予必要的经济处罚外,还要移送有关机关追究党纪政纪责任,触犯刑律的要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篇4

一、国际金融危机对转型国家的影响

始于上世纪后半叶的世界性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大转型,使近30个转型国家相继摆脱了计划经济下的经济停滞状态,逐渐走上了加速发展道路。中国保持了30年年均9.8%的高增长,越南取得了22年的快速增长,中东欧和波罗的海国家分别获得了近15年左右的快速增长,俄罗斯及独联体其他一些国家也在10年前结束了经济的持续低迷和衰退,步入高增长行列。但2008年以来,这些转型国家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经济增长速度出现了明显的下滑。

(一)国际金融危机对转型国家的冲击

1.金融体系遭遇重创。首先,银行体系受害深重。一些中小商业银行出现支付危机,一些私人中小银行已被国有大银行收购,如BankGlobex等这样的中型银行2008年10月由于支付困难一度停止储户提现5天;乌克兰工业投资银行因外债过重而被政府接管,2008年10月13日乌克兰中央银行宣布未来半年内禁止储户提前提取定期存款,并禁止银行扩大贷款规模。其次,转型国家股指、币值普遍下跌。自2007年10月以来中国股指下跌70%,股票市值损失24万亿元,仅2008年10月,股指就下跌24.6%。俄罗斯股市灾难也同样严重,2008年5至10月,俄罗斯交易系统(RTS)指数下跌73.16%,损失市值达1万亿美元,停盘成为俄罗斯股市休克疗法的一部分。同时,一些转型国家货币出现贬值趋势。自1998年金融危机后,卢布随俄罗斯经济一路走强,卢布对美元累计升值了1.43倍,但能源跌价和全球金融风暴终结了卢布的上升趋势,卢布自2008年7月以来回落15%。由于贬值,居民开始提取本币转存美元,中央银行为支持银行系统应对居民大量提取卢布转存美元或欧元,已经支出了数百亿美元。2008年10月17~24日一周内俄央行国际储备从5157亿美元降至4847亿美元,减少310亿美元,达到创纪录的下降水平。乌克兰原本坚挺的格里夫纳9月份一度贬值20%,导致民众挤兑。匈牙利股市暴跌、本币不断贬值,为度过难关,乌克兰和匈牙利方面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欧洲央行请求救援,于10月17日分别获得140亿美元和50亿欧元的贷款。再次,对外投资、并购活动损失严重。金融危机对中国金融企业、特别是外汇金融企业造成巨大损失,凸显中国金融业的不成熟和监管不力。如,中国投资公司30亿美元的黑石股份价值暴跌2/3,中信泰富澳元杠杆对冲基金大幅度缩水,中铁股份19.4亿元的外汇存款损失、中国铁建股份有限公司3.2亿元的外汇贬值、50亿美元的大摩可转换债券前景不佳、中国外汇储备在次贷危机中遭受了较大的损失,等等,表明中国金融行业损失较大。

2.企业经营困难,失业加剧。在外需降低、汇率升值和劳动力成本提高等因素影响下,多数转型国家出口遭到阻碍,出口导向型企业陷入困境。中国沿海劳动密集型出口企业首当其冲,仅据不完全统计,2008年上半年中国规模以上中小企业倒闭多达6.5万家,失业人数上千万。受能源行业不景气的影响,俄罗斯银行业、建筑业、房地产、钢铁业等也受到拖累。2008年10月,包括远东航空公司在内的多家俄罗斯小航空公司宣告破产。钢铁巨头“马格尼托戈尔斯克钢铁公司”已宣布减产15%,裁员3000人。许多在建工程冻结和停工,大批外来建筑劳工突然失业。俄罗斯15大建筑公司平均负债5~15亿美元。据估计,俄罗斯建筑业将有20%,即上百万人失业,将对经济增长造成巨大打击。

3.出口和吸引外资能力下降。外部需求降低对转型国家的出口和吸引外资造成严重打击。2008年,我国广东3万多家玩具企业已有3/4倒闭,1~9月全国只有3507家企业有出口业务,同比下降了53%。前三季度,剔除汇率、出口价格上涨等因素,中国实际出口增长已下滑至个位数,即比上年下降近20个百分点;出口顺差下滑,对中国经济增长贡献率为12.5%,同比下降8.9个百分点;拉动经济增长1.2个百分点,同比下降1.2个百分点。中国社会科学院预计2008年出口对中国经济增长贡献率为负,而2007年对11.9%的经济增长中贡献了2.5个百分点。俄罗斯外贸收入和顺差因油价下降而出现缩水。按照测算,每下降1美元/桶,全年俄罗斯收入将下降30亿美元。70美元/桶是俄罗斯保持预算平衡的基准价,油价继续下跌,将使俄罗斯经济出现一系列严重问题,过去十年的高速经济增长或许即将结束。越南、俄罗斯、中东欧等均发生外资抽逃,由于金融危机的快速蔓延和影响,自2008年8月开始到10月初为止,使银行系统的可自由兑换外汇储备损失了近400亿美元。由于国际资本市场危机和俄罗斯环境恶化,2008年俄罗斯流入外资额同比将下降一半(2007年达800多亿美元)。中国资本项目平衡表下的热钱大量下降,出口顺差和外汇储备增长率明显下降。

4.政府财政收入增长减缓。2008年7月,中国税收同比增长13.8%,出现了2003年来的首次降低,当月税收增速比去年同期回落了19.3个百分点,比上半年回落了19.7个百分点。8月税收收入同比增长11%,增速比去年同期大幅回落了31.9个百分点,9月全国税收收入增速也在加速下滑,同比增速只有2.5%。与今年上半年全国财政收入累计增长33.3%相比,三季度全国财政收入增长仅为10.5%。

5.经济快速发展步伐受阻。在金融风暴冲击下,外部需求下降导致内部经济减速。各转型国家经济增长率普遍下降。越南自2007年开始经济即陷入危机状态,外资抽逃和出口剧减使经济增长率严重下挫,2008年1~9月的增长率只有6.52%,同比下降2个百分点以上。10月14日IMF声明指出,波罗的海三国经济迅速发展在较大程度上依赖廉价外国信贷资本,从而使其金融体系非常脆弱,外资加速流出会推动三国银行崩溃过程,可能很快会遭受与冰岛银行破产类似的危机。目前,三国经济正陷入衰退,标准普尔降低了对三国的评级。2008年立陶宛、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三国经济增长率从前几年连续8%左右的高增长率下降到4%~5%,2009年将继续下降到3%以下。中国连续5年超过10%的增长率在今年被打破,2008年第3个季度已下降到9%,同比下降了3个百分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NF)预计中国经济增长率2008年为9.7%,2009年为8.5%,东欧、俄罗斯及其邻国增速将急剧降低。

(二)转型国家受到剧烈冲击的原因

原本欣欣向荣的多数新兴转型国家为何在这场全球金融危机中受到较大冲击?在英国《独立报》10月19日发表的西蒙·埃文斯等发表的“谁是下一个滑落下去的国家”的文章中列举的步冰岛后尘的16个国家中,波罗的海三国、乌克兰、哈萨克斯坦、匈牙利、俄罗斯、中国等均名列其中。这虽是一家之言,但也并非空穴来风。转型国家受到了国际金融危机较大影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

1.金融体系脆弱,国际应对经验欠缺。中东欧国家、俄罗斯等银行体系过度开放,并按照美国的金融模式运作。但因金融机构弱小、债务过重、应对危机管理水平偏低,一些中东欧国家模仿美国的高赤字、高举债经济模式,对外部的依赖度较高,如匈牙利的外债高达GDP的60%,而且外债的1/3是以外币方式存在的。拉脱维亚的经常项目赤字也高达20%以上。由于过分偏重借助外资加快发展,加上加入欧盟的便利条件,2007年中东欧吸引了全球新兴市场流入资金约7800亿美元的近一半。其中,大部分体现为外资对当地银行债券等金融产品的购买,而吸引的外资又被大量投入到美国债券等金融产品的购买。从2007年下半年开始,随着全球性金融危机的蔓延,一度被称为外资天堂的中东欧,在西方资金短缺大量抽逃时,其经济因失血而陷入困境,无法偿还债务的风险巨大。中国、越南等国则由于金融开放不够,虽然避免了过度卷入危机旋涡而受到严重损失,但外国热钱抽逃,使资本项目平衡状况产生逆转。同时,中国外汇储备对外投资及金融机构和企业的杠杆对冲投资,因经验不足和决策失误遭遇了不小损失。2.经济结构不合理,对外依存度过高。转型国家经济对外部依赖度过高是这次金融危机冲击波对转型国家造成较大震荡的基本原因之一。中国、越南、俄罗斯、中东欧和波罗的海国家等均存在极大的外国资本、技术和市场依赖症。罗奇认为,中国经济在很大程度上依然是以出口为导向的外向型经济,国内需求比重较低,而且,经济总量相对较小、人均收入水平太低。在美国等主要出口市场萎缩的条件下,由出口收缩进而导致一系列的问题,如就业、出口收入减少和增长乏力。而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严重依赖能源、原料等资源禀赋优势,同样因国际经济增长放缓,对燃料和原料需求减少而导致出口降低、预算收入减少,就业者收入降低,进而导致进口增长放缓和经济活力降低。而波罗的海和中东欧转型国家则在资本、市场上严重依赖西方国家。越南近年吸引外资成效显著,但因多数投资集中于宾馆、饭店、房地产和旅游娱乐等行业,在金融危机背景下,这些热钱出逃很快,使其经济受到严重损害。可见,转型国家过分倚重外部资金、市场来加快发展而形成依赖度太高,势必增加经济增长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

二、转型国家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策略

转型国家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增长速度从短期看,需要沉着冷静应对,抵御冲击,重点防止经济过快回落,要妥善处理好促进外贸外需行业转型与防止经济过快回落的关系;加强对商业银行体系的流动性管理,保持银行体系的稳健,特别是保证部分流动性相对紧张的中小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充足。从长期看,则需要抓紧推进改革转型,调整结构,扩大内需,持续快速发展。

(一)推进金融创新、强化金融服务与金融调控。这次危机肇始于金融体系并波及到实体经济的事实表明,金融体制是现代经济的集中体现,金融创新及其监管水平关系到经济运行健康。正是由于中俄等转型体的银行体系改革不彻底,金融市场和调控机制不完善,给外部金融冲击以可乘之机。如何处理放宽金融市场与防范金融风险间的矛盾,变得愈加重要。美国金融创新遭遇内部崩溃,一方面说明美国金融体制并非至善至美,不能照抄照搬,但另一方面更不意味着要停止或放慢金融体系的改革,恰恰相反,应利用危机契机,深刻反思作为我们金融转型榜样的美国金融体系的经验和教训,从其错误中学习,并作为有效推进金融改革创新的动力。美国次贷危机告诉我们,金融创新不能没有监管,监管缺失的金融创新蕴含很大风险。应在大力鼓励市场主体开展创新的同时,对创新进行过程监管;放贷结构在发放房地产等贷款时必须负责详查借贷者的信用和偿还能力,不能为了扩大业绩或者盈利而不顾潜在风险。因此,加快资本市场创新,构建金融防火墙,以创新模式、工具等加快经济转型步伐,促进发展战略转变,形成资本市场与经济发展间的良性互动循环。构建集中统一的跨部门金融监管、调控体系。转型期,中国等一些转型国家尚未建立起集中统一高效的金融监管体系,如中国直接的金融职能部门有央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外管局等,同时,发改委、财政部、商务部、国资委等部委也有部分相关金融监管职能,金融领域多龙治水的局面不利于对国际国内金融市场特别是流动性危机和金融风险进行有效监督和预警。因此,可考虑设立跨部门国家金融综合监管机构,建立涵盖制度监管、市场监管、全程监管、协同监管等形式的统一监管框架,有助于改变多龙治水、风险控制不力的状况,促进金融服务转型。多数转型国家金融体系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工业大企业,而不是多数中小企业,这样不仅容易造成产业集中和垄断,还容易形成产能过剩,不利于加快金融体系流动性向产业投资的转化。在金融风暴冲击和对外投资风险加剧条件下,中国、俄罗斯等外汇储备充裕的国家,可以推动金融体系由间接融资主导向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并举的结构转变;投资模式由政府主导向以民间投资为主导、多元化投资并存的结构转变;金融类型由一般商业金融为主向商业金融、能源金融、农业金融、创业金融等多种政策性金融并举的结构转变。从抵御金融风暴、维护国家经济安全角度看,要通盘考虑深化金融改革、维护金融安全和促进发展转型三者关系。

(二)调整货币政策目标,追求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平衡。现代金融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原有宏观经济运行的规律和结构,出现经济虚拟化和货币虚拟化特征。由此,资产价格波动导致货币流通速度和货币供应量具有非稳定性,货币政策发挥作用的基础条件、传导途径、作用效果也相应发生重大变化。转型国家的货币政策也应进行适当结构性优化,使其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从以往的主要关注通胀、就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等实体经济目标,转向同时关注实体经济和金融经济目标(金融体系稳定、资产价格稳定)。拓展货币政策调控政策目标,使货币中介目标逐渐从单一实体经济目标(控制通胀或经济增长)转移到“经济稳定+物价稳定+金融稳定”的三重目标(调控中介:增长率+通胀率+金融资产价格与收益率)。这会更有利于统筹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发展,能够稳定经济周期和金融周期。

(三)优化外汇储备结构,积极稳妥推进对外投资。随着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越来越大,推进外汇储备结构多元化调整,改变以前被动的美元储备和投资美国国债的方式,寻求合理的外汇储备结构和寻找新的投资渠道变得越来越迫切。作为世界第一和第三位的外汇储备国的中国和俄罗斯,以美元为主的外汇储备结构,在美元币值下降周期中已显示出明显的风险和遭受相当大的损失。为此,必须加强外汇储备结构调整。同时,积极利用国际金融市场的周期调整时机和多元化投资背景,通过兼并收购等渠道实施全球布局,致力于将庞大外汇储备转为战略性资产,由债权投资为主转向股权投资为主,通过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的进一步融合,推动产业并购和结构升级。对中国而言,一方面,通过对外并购促进产业结构和效益重构,减小外部需求萎缩给经济增长带来的压力;另一方面,抓住近期国际资源价格下滑的有利时机,为推进工业化进程积累廉价资源的储备。中国商务部鼓励重化工业、电信运营业、咨询业等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学习运用股权投资和跨国并购等新的对外投资方式,积极“走出去”。对俄罗斯而言,可通过对中亚、伊朗、委内瑞拉、非洲等地能源资源的资产并购和参与,增强俄罗斯油气资源的全球配置话语权,维护油气价格稳定和自身战略利益。

篇5

2003年9月4日,《文化部关于支持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争取一定数量的政府投资,作为文化产业引导资金,对重点文化产业项目的开发与运营,特别是内容产业文化产品的生产给予资金补助和信贷贴息等支持” 。2008年4月16日,文化部落实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明确要求“完善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要“设立国家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采取贷款贴息、资助、奖励、设立投资风险基金等方式,扶持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和优秀文化产品生产”。 文化产业发展专项基金(以下简称专项基金)指的是由财政拨款,由有关宣传文化部门负责管理,由财政部门负责监管,专门用于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的资金。对于我国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来说,专项基金是非常关键的、不可或缺的。文化产业链的形成也亟需其支持,尤其是在当前金融危机的特殊时期。设立专项基金,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充分发挥政府职能的客观需要,也是学习和借鉴国际经验的必然选择。实践表明,设立专项基金对于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和结构升级,对于转变政府职能和规范政府文化投资行为,对于充分发挥政府在文化产业发展中引导、扶持、推动、调控和服务作用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自2003年云南省政府最先设立每年1 500万元的专项资金后,到了“十一五”规划开局之年――2006年,国家和地方政府纷纷设立文化产业发展的专项基金。据来自文化部的数据显示,2006年年底,全国已经有13个省区市设立了专项资金,如:深圳6 000万元,珠海1 000万元,南京1 500万元,河南

2 000万元,山东5 000万元,江苏1亿元,北京5亿元……至今,全国大部分省及部分省会城市已经设立了专项资金,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的二三级城市乃至一些县级市也设立了专项基金。这些基金通过一次性补助、贷款贴息、陪同投入、配套投入、奖励等多种形式,通过具体的项目带动,对演艺业、娱乐业(主要是电子娱乐业)、文化会展业、网络文化产业等新兴文化产业以及独具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还有包括原创研发环节、原创作品的产业化环节、品牌塑造和推广环节、产品推广和营销环节以及国际营销环节等进行了重点资助,有力地推动了当地文化产业的发展。以长三角地区为例,据统计,上海、江苏、浙江三省(市)2007年文化产业分别实现增加值683.25亿元、587.35亿元、 595.93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分别比上年增加14.2%、30.68%、18.8%,均高出该地区的GDP增长速度:13.3%、14.8%和14.5%。文化创意产业已经成为北京的支柱产业、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据统计,北京市在2006年即实现增加值812亿元,已占GDP的10.3%,之后每年将以15%的速度增长;2006年,广东省实现增加值达1 680亿元,占GDP总量6.5%,占比仅次于北京。

然而,专项资金普遍存在着部门管理和运行不规范、监管缺失和投资效益低下、退出机制不健全等问题。政府在专项资金的使用和管理方面还不够成熟。很多时候政府的做法是直接给予奖励或补贴,以至于提到专项资金,很多人认为就是“国家给钱,企业得好处”。 由于绩效评估体系还没构建完善及监督机制严重缺失等原因,专项基金在使用分配过程中出现了一些腐败问题。

二、寻租的内涵

在经济学中,“租”或称“经济租”,其原意是指在一种生产要素所获得的报酬中超过社会平均水平的那部分剩余。寻租一直是研究经济管制和政府失灵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寻租”概念是由著名经济学家克鲁格于1974年在其《寻租集团的政治经济学》一文中首次提出来的。克鲁格认为,寻租是利用资源通过政治特权构成对他人的损害大于租金获得者收益的行为,它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寻租活动的最终结果是社会效率的损失而不是社会资源的增进;二是寻租活动与管制、特权、垄断有关。布坎南认为,寻租产生的条件是存在限制市场进入或市场竞争的制度或政策,而这往往与政府干预的特权有关。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不再是通过增加生产、降低成本来寻求利润,而是把资源投入到以下活动:一是利用现有政策的空隙通过游说或贿赂等手段(事后寻租)直接获得租金;二是通过改变制度环境(事前寻租)来获取租金。现在一般把寻租定义为在体制作用下,因权力和组织设置干预而获得的额外收益。更进一步讲,租金被用来表示政府干预或行政管制市场造成了不平等竞争环境而形成的垄断利润或价差。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在社会中,经济租金是普遍存在的,因为只要政府对市场进行干预或者实施垄断行为,影响资源配置,都会产生经济租金。有经济租金存在,就会有寻租行为发生。寻租活动盛行,使人们倾向于在非生产性过程中寻求利润,使经济出现全方位的扭曲, 造成了对社会财富的很大浪费。此外,寻租造成了不公平竞争,打乱了市场规则, 破坏了机会均等法则,有权就有机会得益,这不利于减少流通环节,节约资金,降低交易成本。寻租活动的最大危害是造就了靠寻租而生的“利益集团”。

专项基金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产业投资基金,它来自财政的预算安排,具有性质上的公共性和数量上的有限性的特点,也就是说,它不是简单的用于“输血”的资金,而是用于“造血”的资金。这种造血机制是通过其广告效应、杠杆效应、基础效应、导向效应体现出来的(贾旭东,2007)。专项基金的管理和分配属于典型的政府型社会公共经济行为,由于其稀缺性和政府管理的垄断性,造成专项基金运作过程中存在巨大的租金,因而使得寻租行为在所难免。在专项基金运作中,寻租是指政府官员(或能左右项目评审结果的首席评审专家)利用手中的权力转移社会财富分配,为团体或个人争得利益的行为。

三、文化产业发展专项基金寻租行为的博弈模型分析

文化产业发展专项基金寻租行为的博弈过程如图1所示,其中括号左侧表示政府官员收益,而右侧表示文化企业的收益。博弈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政府官员选择阶段。在进行专项基金项目申请、评审等过程中,政府官员事先决策是否发生寻租行为,即是否设租。如果政府官员不设租,除固定薪酬外,得不到任何额外的收益,因而可设此时收益为0;第二阶段由文化企业选择是否发生寻租行为。假定在有政府监管的情况下,政府官员和文化企业的设租和寻租行为若败露,均受到相应的惩罚。

对各方的支付(pay off)作如下假设:R为政府官员设租时的收益。当文化企业不寻租时其不能获得额外收益,假设此时的收益为0;假设项目评审如文化企业能获得通过,政府给予的资助款项为M,而文化企业向政府官员行贿的金额为R,则文化企业寻租成功时实际能获得的收益为M-R,R即为文化企业向政府官员行贿的金额,亦即政府官员设租时的收益,显然这里R

四、对策与建议

目前,专项基金的使用过程中重分配、轻管理的现象十分普遍。从专项基金使用过程中设租、寻租行为的产生原因和过程分析来看,治理其中“设租”与“寻租”行为的路径选择应为:一方面,根据设租者“经济人”的特性,建立有效的监督约束机制,使设租的成本和风险加大,导致设租行为得不偿失,即增大相关的惩罚力度和监管力度;另一方面,建立租金的消散机制,使寻租者的寻租预期下降。

(一)建立设租者(政府官员)的监督约束机制

通过制度化的形式出善的文化产业专项基金管理办法,建立完善的监督约束机制,增加寻租和设租成本,可以成立专门的监督或纪律检查委员会,对专项资金在使用中的资助对象、资助方式及支出结构的确定、资助条件及标准、资助申报和审批流程、资金的使用和项目管理等各个环节进行监督检查。此外,要实施有效的惩罚机制,加大政府官员的设租风险,使其设租成本加大,进而得不偿失而放弃主动设租。对受贿者依法从严惩处,使设租者的风险明显加大,从而不敢轻易入局。对设租者的惩罚应该同时进行党纪惩罚、行政惩罚、经济惩罚乃至刑事惩罚,不可分别进行或相互替代。

(二)建立租金的消散机制

专项资金的管理和使用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实行“企业申报、专家评审、社会公示、政府决策、绩效评价”的管理模式。成立专门的专项基金管理委员会、项目评审专家委员会、项目审计评估委员会等机构,这些机构可由不同的政府官员、专家学者、行业协会以及企业家代表组成。其中,项目评审委员会和项目审计评估委员会可以建立专家库,对每次或每个项目的评选和审计评估均随机抽调专家组成,按相对独立、封闭操作的原则开展工作,而且事前严格对文化企业保密。对项目的审计评估要建立科学、完善的指标体系并提交审计评估报告。 这样就会减少设租者的设租机会,加大寻租者的寻租成本,从而减少和消除专项基金使用中的租金。

(三)加强政府官员和文化企业家的思想道德教育和专业

知识培训

加强政府官员的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其道德操守和道德品质,使其严格执行政府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各种规章制度,认真履行职责,消除其主动设租的意识。此外,要积极开展各种知识培训,提高其业务水平,减少无意设租和被动设租的机会。同样,对文化企业家而言,通过对其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和专业知识培训,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促使其自觉、诚信守法经营,提高资助项目的管理水平,打消主动寻租的念头。

【主要参考文献】

[1] 登图洛克.对寻租活动的经济学分析[M]. 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1999.

[2] 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6.

[3] 布坎南.寻求租金与寻求利润[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88(6).

[4] 杨占武.我国政府采购中寻租行为及对策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篇6

3.具体格式要求,请参见《法语学习》稿件模版及要求。

4.论文涉及的课题如取得国家或部、省级以上专项基金或属攻关项目,应注于文章正文下方。

5.本刊实行无纸化办公,欢迎通过电子邮件(word文档附件)进行投稿。

6.投稿时请登录浙《西南金融》杂志社网站进入“西南金融”界面,通过网上投稿系统在线投稿。为了保证本编辑部能及时收到所投稿件,请将稿件另行发送到本刊电子信箱:

7.作者网上在线投稿成功后,请按照网站上的地址,及时将纸质稿件寄到编辑部。为便于稿件的及时受理,作者投稿时请一律寄编辑部收,不要寄给个人。请勿一稿多投,以免影响审稿和刊用。

8.作者投稿时应选择稿件所投栏目。本刊2010年推出的栏目主要有:专稿、金融理论与政策、金融改革与创新、国际金融、金融监管、保险研究、金融与区域开发、金融与统筹城乡、金融市场、银行管理、金融与经济、金融热点等等。本刊尤其欢迎有关金融经济热点类的文章。

9.凡投稿3个月未收到编辑部刊用通知,作者可另行处理稿件。

10.本刊编辑出版执行国家有关编排规范标准,稿件形式上请遵循以下要求:

(1)来稿篇幅以5-8千字为宜,一般不要超过1万字。若论文受到省、部级以上基金项目支持,请注明基金名称和项目编号,本刊将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

(2)来稿要附文章题目、作者单位、姓名、摘要(100-300字)、关键词(3-8个);

(3)作者简介的信息必须完整,格式为: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籍贯(具体到省市县),工作单位,职称,最高学历,研究方向,主要著述、通讯地址(邮编)、联系电话和电子邮箱;

(4)文章格式务必以《西南金融》参考文献及注释规范为标准.

(5)作者应尊重知识产权,文责自负。

篇7

1.1设置独立的科学传播项目

第六框架计划在第二部分“构建欧洲研究区”中设置了专门的科学传播项目,主题为“科学与社会”,研究预算为0.8亿欧元。这个主题下的所有项目旨在促进科学与社会和谐关系的发展和开展欧洲创新,为科学家的“批判性见解”和对社会关心的问题的反映提供帮助。项目侧重促进科学与社会之间的对话[2]。第七框架计划在四大研究计划之一的“研究能力建设计划”中设置了科学传播板块,主题为“社会中的科学”,总预算为2.8亿欧元。这个主题下的项目强调科学作为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家与公众要互动,公众要对科技项目知情并参与进来[3]。社会中的科学主题在“能力建设计划”中承担重要的作用,主要目标是建设更加有效和民主的欧洲知识社会,加强科学家与广泛大众之间的深系。社会中科学主题是以往框架项目科学传播工作的重要拓展。

1.2其他科研项目中嵌入科学传播内容

除了单列的科学传播项目,欧盟框架项目另一推动公众参与和知晓科学研究项目的措施是在科研项目中嵌入科学传播内容,嵌入是全程式的,从项目申请、项目执行、结题评审以及成果宣传都要有科学传播的内容。欧盟把研究成果与公众交流作为申请欧盟框架计划项目的条件之一,鼓励的科学传播形式包括多媒体、展览、教学与教学材料、公众辩论、研讨会等。在项目执行过程中,项目参与人要在适当的时候与研究界之外的广大公众就科学事宜和研究成果进行对话和讨论,与政策制定者和社会团体就科学相关事宜进行对话和讨论;在所有级别开展教育合作;开展活动以促进科学研究的社会影响。框架计划资助项目成果评估时要求项目承担人在项目完成60天之内提交相关报告,报告中要对项目的广泛社会效应,特别是公众的广泛参与、扩大影响以及成果的使用和宣传计划等进行详细描述。框架计划对科研项目成果的社会影响有较高的要求。要求项目承担人积极开展专项宣传行动宣传项目成果;通过CORDIS(欧共体研发信息服务网页)服务,以易用的方式促进知识的传播和研究成果的利用;推动与更广泛的大众,包括民间社会组织,而不局限于研究界,就科学事宜和研究成果展开对话与讨论[4]。

2政策背景、实施基础以及实施效果分析

2.1政策背景

2001年,第六框架计划的“科学与社会行动计划”被欧盟委员会采纳以及欧洲委员会研究网络计划的实施,标志着欧盟已经投入到促进和鼓励科学与社会间的对话中。欧盟委员会的目标之一即是在科学团体中培养一种科学传播的文化,希望能够拉近科学与公众的距离,促进公众对科学研究的理解。在第六框架中,欧盟委员会对大型项目给予了支持(50~100名合作者)。在这样的背景之下,研究成果的传播就成为参与欧盟FP6计划所支持的研究活动中的一种契约性义务。这一条款的特殊目的在于促进知识的共享、公众了解、透明度和教育[5]。欧盟委员会的传播策略尤其注重通过“大众媒体”的传播(电视、广播和报纸媒体),此外,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传播中还涉及网络。

2.2政策实施基础

在欧洲实施基础研究与科学传播相结合不但受到广大公众的欢迎,同时也得到科学家的支持,政策实施基础有如下几点:首先,欧洲公众希望更多的了解科技信息和科学研究。“欧洲晴雨表(Eurobarometer)”公众意见调查报告表明,78%的欧洲公众表示对“科学新发现”非常有兴趣或者有兴趣。相比1992年的调查,2005年的调查中公众希望从“科学新发明”和“科学新发现”中获取信息的比例分别提升了2%和1%[5]。不管是对科学技术很了解的人还是不了解的人都同意“参与科技政策的制定过程非常重要”。其次,欧盟委员会积极参与到资助项目的成果向公众和媒体开展的科学传播活动中。欧盟委员会对项目执行人开展科学传播活动给予很多支持,一方面是给予经济支持,比如资助项目开设自己的网站定期公布研究进展[6],另一方面对项目团队给予很多针对性的帮助,使他们能够掌握必要的科学传播的技巧,使得成果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和最大化利用。第三,欧盟委员会特别希望框架项目资助项目的参与者认识到自身也有公众传播层面的内容,不断让参与者认识到他们有能力改善科技以及科学家在公众中的形象。越来越多的科学家认识到让非专业人士了解他们的科研成果能够增强公众对科技发展的理解,有助于科技政策实施的成功。科学家对如何开展科学传播活动的兴趣和需求都愈加强烈。

2.3政策实施效果

欧盟框架计划对科学传播项目的投入增长很快,预算成倍增长;研究目标愈加明确;研究主题不断具体化。欧盟委员会对框架项目评估发现,设置独立科学传播板块产生了比较好的科学传播效果。欧盟委员会于2007年公布了对第六框架中“科学与社会”主题的中期评估,报告显示项目取得了较大的成果,主要包括:这个主题的研究已经确立了考核欧盟科学与社会问题的讨论框架和背景———在科学技术研究相关问题上提供反思性的活动;“科学与社会”主题的研究在扩大科学团体的范围上做出重大的贡献,特别是科学家与公众之间开展的活动数量的增长是显而易见的,可以说,单列的科学传播研究板块对整个欧洲社会的文化和能力建设起到重要的作用[7]。网络对于科研项目宣传其科研成果和让公众了解更多的信息方面也有很好效果。欧盟第七框架中期监测报告中有数据表明:欧盟委员会研究网站(EUROPA)目前已经有26000个页面(2008年),月访问量已经超过125000人[10]。EUROPA随时更新欧洲研究的最新决策和最新进展。2008年,有将近8500万访问量,直接产生了16200万的浏览[8]。#p#分页标题#e#

3对我国基础研究与科学传播相结合的启示

近年来,我国的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取得重大成果,仅在2009年就获得97.7万件专利,发表科技论文47.2万篇。据2008年SCI、EI、ISTP统计,我国作者发表在国际期刊和重要会议的论文共27.1万篇,居世界第2位[9]。可见我国的科技成果总量已经居世界前列,有充分的科技资源供公众利用。2010年我国公布的最新一次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结果表明:71%的公众认为“科学家要参与科学传播,让公众了解科学研究的新进展”;77%的公众认为政府应该支持基础研究,即使这些研究不能马上产生效益;71.6%的公众对科学新发现感兴趣。能够看出,我国大部分公众有了解科学新发现和基础科学研究的需求,这一点与欧盟公众非常相似。因此,在我国实施基础研究和科学传播相结合是非常必要且有实际需求的。

3.1建立重大科技专项和科研基金的“科普专项基金”

篇8

教师资格考试和定期注册制度改革试点逐步铺开。2015年有22个省份推进试点改革,2016年上半年共有90万人参加中小学教师资格笔试考试。2015年有35 261所中小学校的178.8万名教师首次申请注册,合格175.9万名,通过率98.36%,暂缓注册21 539名,不予注册1 122名不合格教师。教师资格考试和定期注册制度改革,提高了教师准入门槛,破除了教师资格终身制,提升了教师队伍的质量和水平。

教育部: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将统一管理

教育部官网消息 教育部办公厅日前印发《关于统筹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管理工作的通知》。

《通知》表示,统筹全日制与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协调发展,坚持统一标准,保证同等质量。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将纳入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范围,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学位论文也将纳入抽检范围。同时,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学历学位证书具有同等法律地位和相同效力。从明年开始,教育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按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两类分别编制和下达全国博士、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

教育部还表示,此次统筹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管理,将采取“新人新办法,老人老办法”执行,2016年11月30日前录取的研究生按原有规定执行;2016年12月1日后录取的研究生按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形式区分。

篇9

主办单位:中国电子学会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0732-2112

国内刊号:11-2087/TN

邮发代号:2-891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62

期刊收录:

CA 化学文摘(美)(2009)

SA 科学文摘(英)(2009)

SCI 科学引文索引(美)(2009)

CBST 科学技术文献速报(日)(2009)

EI 工程索引(美)(2009)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中科双高期刊

第二届全国优秀科技期刊

第三届(2005)国家期刊提名奖期刊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电子学报》(月刊)创刊于1962年,是中国电子学会主办的高级学术刊物, 刊登电子与信息科学及相邻领域的原始(original)科研成果。 本刊的办刊宗旨是反映中国电子与信息科学领域内的新理论、新思想、新技术,具有国内外先进水平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技术进展,为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促进中国电子与信息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服务。

本刊的办刊宗旨是反映中国电子与信息科学领域内的新理论、新思想、新技术,具有国内外先进水平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技术进展,为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促进中国电子与信息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服务。

本刊设有:学术论文,科研通信,综述评论等栏目。凡以电子与信息科学为主体(交叉学科论文必须侧重电子与信息领域),在理论与应用实践上具有创新的,代表我国研究水平的学术论文,有科学依据和可靠数据的技术报告,阶段性成果报告,以及属于前沿学科,并对学科发展有指导意义的展望评论性文稿,均可向本刊投稿。

篇10

1.1建立了建筑节能政策法规体系

于2008年率先在全国实施了《重庆市建筑节能条例》,在条例中创新设立了强制性建筑能效测评与标识制度,要求所有新建民用建筑工程项目在建筑节能分部工程验收完成后、工程竣工前,向建设主管部门申请建筑能效测评。经测评达到建筑节能强制标准要求的,根据测评结果发给相应的建筑能效标识和证书;未经建筑能效测评,或者建筑能效测评不合格的,不得组织竣工验收,不得交付使用,不得办理竣工验收备案手续,实现了建筑节能闭合管理,建筑节能纳入了依法管理的轨道。

1.2完善了建筑节能管理体制

以机构改革为契机,在2008年成立了重庆市建筑节能中心,在2009年又新设立了建筑节能业务处室,在市级层面推动设立了专门的建筑节能管理机构和执行机构,同时,全市各区县均明确了建筑节能工作承办部门,部分区县还设立了独立的建筑节能工作机构,完善了建筑节能管理体制。

1.3建立了技术支撑体系

编制了《居住建筑节能50%设计标准》、《居住建筑节能65%设计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加气混凝土》等50余项建筑节能地方标准和图集,形成了设计标准、施工验收规程、标准设计齐全配套的技术法规体系。自2008年1月1日起,主城核心区1061km2范围内的新建居住建筑率先执行了节能65%标准;自2010年6月1日起,执行节能65%标准的范围拓展到了主城区2737km2,其他地区居住建筑执行节能标准。

1.4发展壮大了建筑节能产业体系

认定推广了360余项建筑节能新技术,召开了180余场新技术(产品)研讨会和推广会,培育形成了年产节能型页岩空心砌块200万m3、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300万m3、新型高效无机保温砂浆500余万m3、节能彩钢门窗20万m2生产能力的建筑节能产业,并率先在全国规模化推广应用了安全、防火、耐久性能好、综合造价低的墙体自保温技术体系,有效降低了实施建筑节能的增量成本。

1.5强化了新建建筑节能监管

在全国率先实施了建筑节能初步设计专项审查制度、建筑节能设计质量自审责任制及强制性的建筑能效测评标识制度,实施了建筑节能技术备案认定制度及建筑节能材料应用动态监管制度,每年定期组织开展2次建筑节能专项检查,通过以上措施,城镇新建建筑设计阶段执行节能强制性标准的比例达到100%,施工阶段执行节能强制性标准的比例达到97%。

2重庆市新建建筑节能工作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2.1建设各方建筑节能法制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个别建设(开发)单位建筑节能法制意识淡薄,为节约成本,擅自变更节能设计图纸,降低节能设计标准;个别设计单位建筑节能设计水平不高,建筑节能设计深度不够甚至缺乏可操作性;个别施工图审查机构技术力量较薄弱,把关不严;个别施工单位不按图施工,偷工减料,保温层施工厚度不足;个别监理单位未有效履行监理职责,使得建筑节能材料入场复验、旁站监理流于形势;个别材料供应企业以伪劣产品进行低价恶性竞争,扰乱市场秩序;个别检测单位存在弄虚作假,出具虚假检测报告。

2.2区县建筑节能实施能力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根据2010年的建筑节能相关统计数据,通过建筑能效测评的市管项目共计224栋301.40万m2,全市通过能效测评的项目共计2472栋2156.20万m2,市管项目约占14%。通过初步设计审查的市管项目共计188个2591.03万m2,全市通过初步设计审查的项目共计1555个6917.52万m2,市管项目约占37.5%。市管建筑节能工程项目从设计、施工、验收到能效测评实现了闭合管理,而主城部分区县及“一小时经济圈”、渝东南、渝东北等部分区县建筑节能管理人员流动性较大,对建筑节能标准、建筑节能设计软件及相关管理规定掌握程度不一,建筑节能材料检测手段未有效建立,建筑节能初步设计专项审查和建筑能效测评与标识制度未全面有效落实,建筑节能监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2.3建筑节能产业支撑体系有待进一步发展壮大

近年来,国家和重庆市先后颁布了一系列建筑节能规定和标准,建筑节能强力推进,新修订的DBJ50—071—2010《居住建筑节能65%设计标准》自2010年6月1日实施,标准以强制性条文对围护结构各部分的热工性能提出了具体要求,同时新增设了楼地面保温、建筑通风器应用的要求[5]。尽管楼地面保温、建筑通风器的应用对提高建筑节能效果,提高居住舒适度方面具有积极作用,但是受行业接受程度、增量成本、施工工艺、质量通病的影响,建筑通风器、楼地面保温材料产业尚在起步阶段。特别是在建筑保温方面,因北京央视新址附属文化中心、上海胶州教师公寓、沈阳皇朝万鑫大厦等火灾事故的发生,为遏制当前建筑易燃可燃外保温材料火灾高发的势头,公安部于2011年3月14日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明确民用建筑外保温材料消防监督管理有关要求的通知》(公消[2011]65号),将民用建筑外保温材料纳入建设工程消防设计审核、消防验收和备案抽查范围,明确要求民用建筑外保温材料采用燃烧性能为A级的材料。该文件下发后,建筑工程普遍只能采用无机保温材料和自保温墙材,而现有的无机保温材料如岩棉价格昂贵且自重大,无机保温砂浆为非本地材料需从外省市采购原材料,且其保温性能较差(常用的密度等级导热系数在0.075~0.12W/(m•K)之间,而以前常用有机保温材料膨胀聚苯板导热系数为0.041W/(m•K),挤塑聚苯板导热系数为0.030W/(m•K)),部分项目要满足建筑节能标准的规定,无机保温砂浆的实施厚度必须增厚,缺乏施工可操作性。自保温墙材产业尽管得到有效发展,面对广大的建筑市场,存在供应缺口,加之其价格相对较高,在一定程度影响了其推广应用。当前,建筑节能工程存在无经济适用节能材料应用的尴尬局面,建筑产业支撑体系有待进一步发展壮大。

2.4建筑节能经济激励机制有待进一步建立

当前实施建筑节能执行建筑节能标准,经测算每平方米建筑增量成本约为150~200元。但自1994年财税体制改革以后,原先对节能项目和产品实行税收减免、贷款优惠等激励政策措施大大减弱甚至取消,当前国家及地方缺乏对建筑节能的实质性经济鼓励政策,建筑节能缺乏必要的资金支持,出于经济利益最大化的考虑,开发单位主动实施建筑节能的积极性并不高,因此,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活动遮阳、新风系统、高效节能门窗、可再生能源等节能措施的推广应用。当前,建筑节能方面包括通风技术、遮阳技术、太阳能利用技术、地热利用等科技成果都已研发出来,但向开发商推广时却存在一定的工作阻力。一些新的建筑节能科技成果,只能库存在研究者的电脑里,或作为学术论文使用,在市场上的应用少得可怜,并没有被发挥出应有的社会价值。目前缺乏的并不是节能的新技术,缺的是市场的支持和政府的鼓励。尽管我市积极争取国家和市级财政支持,争取了一部分建筑节能专项经费,但是尚未落实有效的建筑节能经济激励措施,新建建筑节能管理工作还主要依靠政府强制推动,难于通过政策引导逐步形成推动建筑节能的市场机制。

3重庆市新建建筑节能工作发展对策

3.1强化建筑节能培训,提升建筑节能实施能力

针对管理部门及建设各方主体,分别研究制定建筑节能专项培训教材,组织开展市区两级建筑节能专项培训,提高建设各方主体建筑节能实施能力;加大对区县开展建筑节能初步设计审查、建筑能效测评的技术帮扶、指导,提高区县建筑节能监管水平及实施能力,逐步统一全市建筑节能管理工作尺度,促进全市建筑节能工作协调发展。

3.2完善技术支撑体系,促进建筑节能产业发展

针对建筑防火安全需要,研究制定墙体自保温、无机材料保温、楼地面保温、热反射隔热涂料应用的技术标准及标准图集,为材料应用提供技术支撑,引领建筑节能产业发展壮大。积极引导自保温墙材企业在区县发展合理布局,支持区县因地制宜的发展建筑节能地方产业,为实施建筑节能提业支撑。

3.3加强建筑节能检测管理,提高建筑节能检测质量

严格执行GB50411《建筑节能施工质量验收规范》对建筑节能材料检测的相关规定,确保建筑节能材料检测内容、检测数量达标;加强建筑节能检测报告的抽查力度,建立建筑节能虚假检测报告投诉制度,及时向行业通报违规行为,限制和禁止出具虚假检测报告的检测机构承接建筑节能检测业务,切实加强建筑节能检测机构检测行为和质量的管理;对建设各方及检测机构存在弄虚作假的情况,依据《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重庆市建筑节能条例》、《建设工程质量检测管理办法》予以严肃处理。

3.4开展建筑节能监督检查,强化建筑节能实施的过程管理

认真落实建筑节能专项检查制度,加强建筑节能标准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对建设各方违反建筑节能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的,依照《民用建筑节能条例》、《重庆市建筑节能条例》有关规定予以严肃处罚;督促监理单位、工程质量机构严格履行工作职责,确保建筑节能材料进场复验、旁站监理、保温材料实施厚度以及建筑节能工程质量监督等得到有效落实。

3.5建立建筑能效预测评制度,加强“事前控制”

篇11

1.3设立专项基金为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的实施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华西医院成立人才专项基金资助国内外进修、参会和交流学习,与国(境)外先进医疗卫生单位合作交流的机会大大增加。截至2013年6月,使用该基金赴国(境)外高水平医疗科研单位进修学习(三个月以上)达30余人次;跨学科组建专业小组团体出访学习专项技术达30余人次;参加国际会议进行会议发言或壁报交流人数达100余人次。华西医院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的数10所国际知名临床及科研单位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签订了人才培养协议,每年选派相关专业技术人员赴对方院校进修学习,并带回先进的前沿科学信息及实践技术,为在我院开展更先进的医疗服务打下坚实基础。国家留学基金委、省市以及四川大学等各方面都积极肯定了我院支持继续医学教育所达到的力度,其结果却是促使了在职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跟上现代医学科学发展的步伐。

1.4继续医学教育取得硕果作为西南地区大型综合性医疗科研单位,华西医院在继续医学教育工作上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自2006以来医院共发表SCI论文总数3546篇;国家级科研项目项、省市级科研项目项,发明专利项。在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的《中国最佳医院排行榜》上已经连续3年排名第二,其中科研学术得分更是连续三年获得满分。

2继续医学教育管理工作体会,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2.1向先进国家学习继续医学教育制度继续医学教育自上世纪50年代在美国兴起,随后在欧美各地开展。卫生部于1996年颁布了《继续医学教育学分授予试行办法》,并在部分省、市进行试点,取得了一些经验。单就目前的情况来说,由于制度实施的时间较短,传统的一次性学校教育观念影响较深。医院的核心竞争力与继续医学教育的开展密切相关,为此我们有必要借鉴世界先进国家成熟的继续医学教育体系作为我们改善制度的指路明灯。在加拿大,能力保持计划鼓励临床医师通过关注每天能从日常学习中学习一些只是来调控他们的继续医学教育。在美国,继续医学教育分成2类。一类活动包括正式教育计划、杂志上刊登的或永久保存的材料、美国医学会批准的学术会议及医师资格考试等;二类活动包括向同行请教、综述、小组讨论、参加杂志俱乐部、参加教学、撰写文章等。作为继续医学教育的管理部门,我们应该思考出适合教学型科研型医疗单位的制度和实施办法,让员工的在职提升作为医院核心竞争力发展的驱动能源。

2.2学分制形式化从近几年的现状来看,继续医学教育学分制度的开展有一定的难度,学分很大程度上不能完全反映医院对员工培训的投入力度及相关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的价值。继续教育学分管理办法中规定每位专业技术人员每年须获得25个继续教育学分,部分人员单纯为了“挣学分”参加继续教育项目而导致学习未能达到预期效果,耽误临床工作时间及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因此我们建议学分制应切实根据医院学科发展建设需要及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职业生涯发展需要而制定。继续医学教育的形式和内容应该具有实用性、多样性、灵活性、先进性等特点。

篇12

绽放梦想

任俊莉在攻读博士期间,师从于华南理工大学孙润仓教授(杰青、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在良师的教导下,她主要针对蔗渣和麦草秸秆中半纤维素的分离、结构表征及定向转化为造纸助剂进行了系统研究,完成了博士论文。怀揣着对校园的热爱,对科研的执著,她选择了毕业留校,继续从事于农林生物质半纤维素的分离及其转化为高附加值的多元化产品的基础和应用研究。

2008年2月,任俊莉受单位资助赴瑞典隆德大学化学工程系做访问学者,在此期间,她针对农业秸秆转化生物乙醇过程中的关键技术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考察了碱预浸渍和蒸汽爆破相结合的技术对麦草秸秆转化乙醇产率的影响。

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学术氛围的交融在任俊莉身上起了奇妙的化学反应,对于科研的激情更甚。

在生物质能源的科研道路上,她不高大,但执著。

半纤维素在自然界中的含量十分丰富,在植物中的含量占1/4-1/3,仅次于纤维素的含量。因半纤维素独特的化学结构,较高的环保价值,使其在造纸、食品包装、生物医药、污水处理等领域有着潜在的商业价值。半纤维素被公认为是制备环保材料的理想材料。因此,以半纤维素为基质制备功能材料的研究为农林生物质资源的高值化利用提供了新的资源化道路。

为此,任俊莉将研究方向定为农林生物质高值化利用的基础和应用研究,尤其在半纤维素转化为多元化高附加值产品方面有着丰富的研究经验。

放飞梦想

每个人都有梦想,难得的是将梦想坚持下去。

恩格斯曾说过,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在任俊莉负责的诸多有影响力的项目中,主要以基础研究为主,其中,她带领的课题组在研的广州市科信局应用基础研究计划项目“新型环保半纤维素基重金属离子吸附材料的制备及应用研究”凝结了团队成员的心血和智慧。制备的半纤维素吸附材料具有较好的吸附性能,尤其对重金属离子具有较好的吸附性能,同时还对尿素具有一定的缓释效应,将在农业、污水处理等行业有着潜在的商业应用前景。

其中,该项目体现了两大创新:首先提出一种新型环保生物质基吸附剂的方法。该方法工艺简单易行,该方法的提出基于“过程绿色,产物与环境友好”,具有科学性与先进性。该吸附剂具有生物可降解性,能够多次循环利用,可应用于污水处理中的重金属离子富集和回收,将为半纤维素在新材料研究应用领域开辟一条资源化道路。

其次提出一种温和条件下均相体系制备带有碳碳双键的半纤维素衍生物新方法。该方法在较温和的条件下合成出均一性好、分子量高的GMA修饰的半纤维素。该聚合物可以进一步通过接枝共聚等技术制备功能材料。该研究将为半纤维素工业化均相改性以及大规模应用于污水处理、造纸、医药等工业领域奠定理论依据。

谈到实实在在的成果,任俊莉告诉记者,该项目以农林废弃物半纤维素转化为可生物降解的功能材料为目标,研发了一种吸附重金属离子的新型环保材料,属于污水处理、高分子材料、高分子化学、林产化学等多学科交叉研究领域,涵及可降解高分子材料技术及污水处理技术,具体为一种新型环保重金属离子吸附剂的制备及其对重金属离子吸附和脱吸行为以及再生性能的研究。

这个项目主要以农林生物质蔗渣和竹材加工下脚料分离和纯化得到的木聚糖类型的半纤维素为原料,从分子学角度设计了半纤维素基新型吸附材料的组成和结构;通过调控反应参数,制备了系列阴离子型的木聚糖基水凝胶,其吸水率在80-900范围内,表现出对pH、有机溶剂极好的智能响应行为和反复的开-关特性。该水凝胶对铅、铬、锌重金属离子的最大吸附量达859、495、274mg/g,重复使用8次之后仍保留原来90%的吸附容量。制备的系列木聚糖基水凝胶可以作为吸附材料、吸水/保水材料、智能开关等可以应用于污水处理、医药等行业。该功能材料具有生物可降解性、可再生能力,能够循环使用,富集的重金属离子能够被分离和回收,在污水处理工业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我们可以预见到,利用生物质制备生物能源、生物质基材料和化学品,以补充或逐步替代不可再生石化资源是目前资源转化的一种重要发展趋势,将推动现有的庞大的化石基工业体系向生物质工业体系的良性转变。

实现梦想

科技人才最重要的价值体现在他们的创造价值上。科技人才能够利用他们掌握的专业知识进行创造性的劳动,提出新的理论和新的解决方法,并转化为新的生产力。

目前,任俊莉的具体研究方向是构建半纤维素功能材料理论体系和方法,制备高性能的复合膜材料、具有良好选择性的吸附材料以及对药物具良好控释性能的药物载体等功能材料,并考察了它们在食品、污水、农业及医药行业的应用。

另外,她将“绿色催化化学”理念应用于半纤维素高选择性合成化工中间体的研究中,主要利用纳米催化技术在水相和绿色溶剂体系催化转化半纤维素及单糖合成糠醛及糠醛衍生物等高附加值化学品,实现了原料天然、过程绿色、产物环保的目的,符合当前绿色经济的发展。

为此,从工作至今,任俊莉主持了大大小小多个项目,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项目、教育部高等学校全国优博论文作者专项基金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首届)、广东市科技计划项目、广东省教育厅育苗工程、华南理工大学第一批优秀青年学者培养对象、华南理工大学中央业务费重点项目和面上项目、中国科学院可再生能源与天然气水合物重点实验室、重点实验室人才基金、新教师基金及开放基金等多项项目。

目前,她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项目、教育部高等学校全国优博论文作者专项基金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首届)等项目主要是针对农林生物质半纤维素的清洁高效分离及高值化利用进行基础研究,建立了半纤维素高效分离技术体系,提出均相改性新方法,创立半纤维素均相化学修饰体系,揭示半纤维素在离子液体体系的溶解机理,依据半纤维素的化学结构,设计合成了系列不同功能的半纤维素基材料,阐明了半纤维素结构与材料性能之间的关系,这些研究为半纤维素的工业应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除了在半纤维素领域取得了一定成果,任俊莉同时还担负着传道授业的师者责任。她协助孙润仓教授指导了博士研究生3名,其中两名研究生分别获得华南理工大学优博创新基金的特等资助。指导5名硕士研究生。在指导研究生时,任俊莉在生活上给予他们物质和精神的双重支持;在科研方面,她细心指导,时刻跟踪学生科研工作动态,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并且,还积极参与和协助学科带头人对学科的建设,帮助团队青年教师在项目申报、等方面快速成长,完善学术梯队建设。

收获梦想

6月22日,由《科学中国人》杂志主办的“科学中国人(2012)年度人物颁奖典礼”在北京万寿宾馆举行。此次,共评选出百余位科学中国人(2012)年度人物及年度人物特别奖。

荣誉的殿堂上,任俊莉如莲花般夺目。当杰出青年科学家获奖者登台领奖,所有人都关注到了那万花丛中一点红,她是获奖者中唯一的女性。组委会给她的提名理由这样描述:多年来以造纸植物资源半纤维素的高值化利用为研究核心,针对制浆造纸过程中半纤维素资源化利用效率低、成本高及转化产品类型少等瓶颈问题开展工作,在解译蔗渣、麦草和黄竹半纤维素化学结构的基础上,依据半纤维素的构效关系构建了多元化半纤维素基产品合成新理论和新方法,建立了具有自主创新的半纤维素转化技术体系,研究成果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跟进。研究成果获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项(2012年,2008年,排名第五)。申请人2010年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2012年入选广东省高等学校“千百十工程”第七批校级培养对象,同年获得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项目、华南理工大学首批杰出人才培养计划培养对象―优秀青年学者等人才项目资助。

篇13

在谈行政事业绩效审计同时,我们有必要先了解一下什么是绩效审计,绩效审计也称三E审计,是对一个组织或企业资金使用的效率,完成任务和目标的效益,资源使用和配置的合理性、有效性进行全面审计并对照有关的法律、法规、相关标准和最佳管理模式进行有效地评估。行政事业绩效审计:就是对政府职能机构及事业单位在履行法定职责过程中资源(财政资金使用)的经济性、效率、效果以及法定职责实现程度,预期目标完成程度的评估或评价。行政事业绩效审计的目的是通过开展绩效审计特别是对政府资金投入较多的领域和项目(以前没有开展的新领域、新项目如信息技术服务领域等)公众关注的项目的审计,评估其是否用较少的资源最大限度地为国家节约资金,从而体现绩效审计的成果和效益,同时督促被审计单位的领导进一步了解和掌握下属是否忠实地执行了各项政策和指令以及所属各部门和机构的运作效率,调动其积极性,主动要求对其进行绩效审计,真正为政府提高效益,节省开支。

2、绩效审计的程序

行政事业绩效审计和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的程序应相一致,审计方法以财政财务收支审计方法为基础。它同样包括以下几个阶段:

2.1准备阶段。填写审计项目登记表,填列项目名称,被审计单位的基本信息审计的目的和规模;所需的审计资源,需要被审计单位协助的事项,对该项目进行风险分析,存在何种风险,防范的措施,审计组长的责任,审计成员的责任等。

2.2计划阶段。在实施审计之前审计人员要对审计项目的可审性充分评估,对审计报告要有初步的设想:问题会集中哪几方面?重点放在哪里?这些问题进驻被审单位之前就要确定。

2.3实施阶段。检测各项制度和文件的真实性、可行性。从而发现整个部门的效率工作程序和风格。

2.4审计报告阶段。绩效审计报告的口气不应是批评性的,要站在帮助被审计单位改进工作的角度上,要求其增加工作的经济性提高管理效率,以更好地完成政府下达的各项指标。

3、如何进行绩效审计

以上谈到绩效审计是在进行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的基础上,收集相关经济事项的数据和信息,然后运用管理学上的分析技术对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综合评价。假若对某项财政专项资金的绩效审计其内容应包括:

检查设立此专项资金有无违反国家现行法律、规章的有关规定,是否符合有关规则。如果与这些规定规则不否就会受到处罚,不但会给国家带来经济损失,而且也会影响到投资环境,社会效益也会受到一定的损失。按常规财政财务收支审计方法和方式,检查此专项基金财务核算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为下一步开展效益分析和效果分析提供真实准确的数据。

对专项基金的成本与效益进行分析,权衡其成本与效益。在计算专项基金所扶持的高科技项目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时,还要考虑其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所产生的社会效益。

4、开展绩效审计必备的外部环境

行政事业审计的对象即政府各职能部门,他们具有较强的可评估性。他们为社会提供的服务、质量、目标、使用公共资源的投入和产出等尽量采用量化的指标体系。首先,各级政府给所属部门和单位下达的任务和目标是非常明确和具体的,都有详细的文件规定并列示一系列量化的指标;其次,公务员的工作质量、程序都有一些可考核评估的量化标准;再次,各部门各单位结合本身的业务特点都制定一套详细的员工操作手册,对每一职级和岗位都有一系列考核评价指标,用以指导工作和考核公务员工作成果和效率。因此,各被审计单位运作的可评估性和完整的工作记录给绩效审计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使开展绩效审计成为可能。

5、绩效审计的作用

绩效审计使政府审计由经济警察变成了被审计单位的智囊团、顾问团,颇具建设性。使我国的政府行政职能部门财政财务收支审计逐渐转型并按照现代审计的轨道不断发展和创新,主要标志是:审计的着力点从“向后看”转变为“向前看”。向后看即审计着眼于发现被审计单位既往存在的问题和错弊,最多也只是当前存在的问题。然后依据国家的法规、规章、有关规定以及会计准则、审计准则来加以纠正,更多的是关注已经发生的事情。向前看即审计的着力点放在如何改进被审计单位的经营管理,提高效率上来。绩效审计行为,尤其是审计意见和建议客观上已经成为政府各部门、单位改进管理,提高效率的源动力和助推器。绩效审计更多的是关注被审计单位的未来,通过对目前状况的评估以及风险分析,提出适合被审计单位特点的审计意见和建议,从而堵塞漏洞。

6、我国目前开展行政事业绩效审计的困难及对策

我国市场经济体系刚刚建立,开展行政事业绩效审计存在以下困难:

(1)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各被审计对象的具体情况也不尽相同,因此绩效审计难以形成统一的、可操作的审计规范和评价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