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清明节的古诗全首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清明节的古诗全首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清明节的古诗全首

篇1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古诗的意思为: 清明节这天细雨纷纷,路上远行的人好像断魂一样迷乱凄凉。向人询问酒家哪里有,牧童远远地指了指杏花村。

这首小诗,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一幅生动形象的雨中问路图。小牧童的热情指引,自然会叫诗人道谢连声;杏花村里那酒店的幌子,更在诗人心头唤起许多暖意!这首诗整篇是十分通俗的语言,写得自如之极,毫无经营造作之痕,音节十分和谐圆满,景象非常清新、生动,而又境界优美、兴味隐跃。

1. 译本1

The Pure Brightness Day

It drizzles thick and fast on the Pure Brightness Day,

I travel with my heart lost in dismay.

“Is there a public house somewhere, cowboy?”

He points at Apricot Village faraway.

(吴钧陶 译)

在吴钧陶英译的《清明》中,采用的韵律格式为“aaba”,韵脚分别为“Day, dismay, cowboy, faraway”,韵律优美,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在首句中,译者将清明节翻译为“the Pure Brightness Day”,此处虽然将清明节的字面意思完全翻译过来,但是没有忠实于原文的意思,不能让读者完全明白清明节的具体用途,和这首诗的整体意境没有会很好地融合。“纷纷”是用来形容初春雨滴的“细”与“密”,在生活中,常常会用“细如牛毛”来形容春的雨滴,译者使用动词“drizzle”贴切地形容清明时节的毛毛细雨。同时,译者用“thick”和“fast”来生动形象地描绘出雨滴的“密”与“急”。

第二句中的“欲断魂”形象地描绘出诗人此时此刻愁苦又无奈的心情。清明这个节日,本来就容易勾起出门在外的人思归之念,而春雨绵绵,更增添旅途的愁苦和艰辛。译者用“heart lost in dismay”只描绘行人内心中的沮丧,而没有贴切地描绘出行人出门在外的思归之心,以及对天气糟糕的埋怨之情。并且“travelers”的定义为“a person who changes location”,指的是旅行者。而原文中的“行人”,多指“路上匆匆返回家乡,准备进行清明扫墓的人”,而不仅仅是旅行的人或者是迁移的人群。显而易见,译者将“行人”翻译为“travelers”,并没有忠实于诗句的原意。

第三句是诗人在经历了路途的艰险和天公不作美的情况下,希望能够找到一家酒馆,能够借酒消除心中的苦闷。译者将“酒家”翻译为Public house是Pub(酒馆)的意思,然而却不符合中国的文化背景,显然不能够将原诗中的“酒家”的意义表达出来。

第四句中,译者将“杏花村”翻译为“Apricot Village”,意思是那个村庄的名字是杏花村。而原诗中“杏花村”指的是“在那天满杏花的村庄”,因此,译者此处的翻译是不恰当的。并且,译文中的“he”指代并不是非常明确,无法表达出牧童在原诗中的稚嫩、可爱的样子。但是,“point”形象地描绘出牧童给诗人之路的生动画面,诗中描绘的一切景象全展现在读者面前,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译本2

The Mourning Day

A drizzling rain falls like tears on the Mourning Day;

The mourner's heart is going to break on his way.

Where can a wineshop be found to drown his sad hours?

A cowherd points to a cot 'mid apricot flowers.

(许渊冲 译)

在许渊冲英译的《清明》中,采用的韵律格式为“aabb”,韵脚分别为“Day, way, hours, flowers”,韵律优美,句型工整,使得读者朗朗上口。许渊冲将题目《清明》翻译为“The Mourning Day”,意为“哀悼日”。清明节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也是人们怀念先祖、哀悼逝者的日子,“The Mourning Day”很贴切地表达了哀悼逝者的主题,令读者一目了然。

在第一句中,译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清明时节的毛毛细雨比喻为“tears”(泪珠),将毛毛细雨视为哀悼逝者的眼泪,非常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清明节这一天人们的日常活动,与原诗表达的意思完全吻合。

第二句中的“break”是形容在路上匆忙赶回家的行人的心将要碎了,体现出诗人以及行人心中的哀愁与路途的艰辛,使得读者体会到“断魂”的真实感受。

第三句中的“wineshop”使用确切恰当,与原诗中的“酒家”的意义和用途完全一致。同时,“drown his sad hours”意思为度过他难过的时光。也写出了诗人苦寻酒馆的意图,希望能够借酒消除内心的哀愁。

第四句中,“cowherd ”的选用非常贴切,意为放牛娃儿。在乡村的放牛娃儿给诗人指路,该意象的表达非常“接地气”,更加有助于营造清明时节乡村生活的清幽氛围。同时,诗人在译文中使用“a cot 'mid apricot flowers”描绘出在那开满满杏花的村庄里有一家酒馆的美妙景象。该译本与原诗的意思及意境都十分吻合,译者笔下的译文充分忠实于诗句原本的意义。

译本3

In the Rainy Season of Spring

It drizzles endless during the rainy season in spring,

Travelers along the road look gloomy and miserable.

When I ask a shepherd boy where I can find a tavern,

He points at a distant hamlet nestling amidst apricot blossoms.

(杨宪益、戴乃迭 译)

在杨宪益、戴乃迭英译的《清明》中,采用的无韵体诗,句子结构比较完整,句意明了,重在表达原诗的诗意。杨宪益、戴乃迭将题目翻译为“In the Rainy Season of Spring”,只注重春季的天气状况,没有将清明节的习俗表达出来,使得译文的重点完全发生改变。

第一句中,“endless”的定义为“seemingly without end”,意思是不知何时停止的,重在描述雨不知何时停止,而没有表达出清明时节的毛毛细雨,从而更无法表达作者心中的苦闷与路途的艰辛。

第二句中,“gloomy and miserable”只是描述了路上行人的沮丧与不幸,没有将原诗中的“欲断魂”的情感基调表达出来,读者将无法体会性热的沮丧和不幸与清明节有何关联。

第三句中,译者将“牧童”翻译为“a shepherd boy”,意思是一个牧羊童。原诗中的“牧童”指的是放牛娃儿。仅仅从意思上来说,译者已经改变了原文中的意象,并没有忠实于原诗中的“牧童”。

二、译文分析对比

《清明》是一首即景叙情诗,描写诗人清明春的雨中所见所感,色彩清淡,心境凄冷,历来广为传诵。整篇是十分通俗的语言,写得自如之极,毫无经营造作之痕。

在三首译文中,原诗的动词分别被译为“纷纷”(drizzles, falls, drizzles)、“问”(无, 无,ask )、“指”(points, points, points)。译文1中,吴钧陶的英译本虽然韵律优美,但是没有将原诗中的意境充分表达出来。译文2中,许渊冲的英译本不仅将原诗中的意境表达得非常完美,而且用词得体恰当,充分忠实于原诗所表达的意义。并且译文韵律优美,句式工整,在写诗风格上也与原诗高度一致。然而,译本3中,杨宪益、戴乃迭的英译本只注重春季的天气状况,没有将清明节的习俗表达出来,使得意象完全发生改变。

三、 结语

通过上述从文体学的角度对《清明》三个译本的对比与分析,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对原诗意思的进行深入的理解,能够熟练运用翻译的策略与方法,使得译文在忠实于原诗的基础上,能够达到韵律优美、句型工整的“雅”境界,从而使译文达到文体得当,使得读者完全理解译文及原诗所表达的意思。译者需要从文体学的角度审视和度量译文的得体与否,更好地传播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古诗词。

[参考文献]

[1]黄懿. 唐诗省略现象与英文翻译[J].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报,2007(8).

[2]姜莉. 论唐诗英译的意境传达[J].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8).

篇2

1 古典诗词中的春节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第一大节,在1911年以前称为新正、元日、正旦、三元日等。自汉武帝颁行《太初历》始,新年就定在夏历的正月初一,此后历代相延。春节,在数千年的传承发展中形成为一个巨大的历史文化传统,它负载着厚重的文化积淀,是亿万中国人情感的聚合。新春佳节,是辞旧迎新的时刻。古往今来,文人墨客每到此时,总是诗兴大发,赋诗言志,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名篇佳作。这些诗篇,有的描写春节的习俗,有的抒发诗人的情怀,是春节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

除夕之夜,人们通宵达旦地守岁,等待天明。南朝诗人徐君倩的《共内人夜坐守岁》,描写了除夕之夜,阖家团圆,一边饮酒一边等待天明的情景:“欢多情未及,赏至莫停杯。酒中喜桃子,粽里觅杨梅。帘开风入帐,烛尽碳成灰。勿疑鬓钗重,为待晓光催。”唐太宗李世民在《守岁》一诗中描绘了皇宫之内除夕守岁的情景:“暮景斜芳殿,年华丽绮宫。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阶馥舒梅素,盘花卷烛红。其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 唐代诗人张说的《钦州守岁》表达了春节辞旧迎新、春回大地的特殊意义:“故岁今宵尽,新年明日来。悉心随斗柄,东北望春回。”宋代晏殊的《元日》描绘了人们斟满美酒,贴上门神,祈求福寿的情景:“屠苏醴酒盈金校郁垒神符卫紫关。三境上真垂介福,绵绵洪算等南山。”北宋王安石的《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尤眨总把新桃换旧符。”描绘了一派喜庆吉祥的节日景象:在哔哔啵啵的鞭炮声中,人们送走了旧的一年;春风把温暖吹进屠苏酒里,一家人团聚在一起,饮着屠苏酒,迎接新年的到来。每天的旭日照耀着千家万户,人们忙着除旧布新,取下旧桃符,换上新桃符,庆贺新春佳节。

春节有拜会、拜年的习俗。三国曹植的《元会》:“初会元祚,吉日为良。乃为嘉会,宴此高堂。衣裳鲜洁,黼黻玄黄。珍膳杂沓,充溢圆方。俯视文轩,仰瞻华梁。愿保兹善,千载为常。欢笑尽娱,乐哉未央。皇室荣贵,寿考无疆。”描绘了皇帝在“元日”这一天朝会群臣的景象,君臣穿着有华美纹饰的礼服,朝堂上陈列着美味佳肴,君臣欢笑喜悦,祈祝皇家荣贵,祝愿皇帝万寿无疆。

普通农家的新春佳节也别有一番风味。唐代孟浩然的《田家元日》:“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我年已强壮,无禄尚忧农。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此诗风格清新,展现了农家庆祝新年的情形,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春节拜年时,长辈要给晚辈压岁钱。清代吴曼云的《压岁钱》:“百十钱穿彩线长,分来再枕自收藏。商量爆竹谈萧价,添得娇儿一夜忙。”描写了儿童得到压岁钱,悄悄藏在枕头底下,琢磨着是买爆竹还是买萧吹,兴奋得整夜睡不着觉。清新自然,十分传神。

春节还是辞旧迎新的时刻,容易让人感到岁月的无情,因此,感慨时序变化和时光流逝,勉励人们珍惜光阴,是春节诗词的另一大主题。北宋文学家梅尧臣的《除夕》诗云:“莫嫌寒漏尽,春色应来早。风开玉砌梅,熏歇金炉草。稚齿喜成人,白头嗟更老。年华日夜催,清镜宁长好。”

2 古典诗词中的元宵节

元宵节是新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据一般的文献资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元宵)在西汉已受到重视,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被后人视为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不过,元宵真正作为民俗节日是在汉魏之后,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于形成元宵节俗有着重要的推动意义。赏月、观灯是元宵节的主要活动,也是历代元宵诗词歌咏的主要内容。唐朝诗人崔液的《上元夜》描绘了元宵之夜家家赏月观灯的盛况:“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夜开。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唐朝卢照龄的《十五夜观灯》:“锦里开芳宴,兰红艳早年。褥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描写了元宵节的各种灯饰,远看如繁星落地,近观如明月高悬,更有少女的笑脸相映成辉,为节日增添了无限的情趣。宋代曾巩的《上元》:“金鞍驰骋属儿曹,夜半喧阗意气豪。明月满街流水远,华灯入望众星高。风吹玉漏穿花急,人近朱阑送目劳。自笑低心逐年少,只寻前事铀毛。”诗人登上高楼,凭栏远眺,只见月光如水,花灯似星,一群少年骑马驰骋,意气风发。诗人感慨万千,勉励向年轻人学习,焕发生命的活力。

元宵观灯赏灯之际,人们还参与猜灯谜的游戏。清人顾震涛有一首《打灯谜》的诗:“一灯如豆挂门旁,草野能随艺苑忙。欲问还疑终缱绻,有何名利费思量。”除了观灯赏灯,元宵节还有一项传统活动,那就是吃元宵。在历代的元宵诗词中,也有很多歌咏这种节庆美食的篇章。宋朝周必大“”星灿乌云里,珠浮浊水中”的诗句,形象地描绘了煮元宵的情景。清代李调元在《元宵》中描绘了元宵节深夜小贩叫卖汤圆的情境:“”元宵争看采莲船,宝马香车拾坠钿。风雨夜深人散尽,孤灯犹唤卖汤元。”

3 古典诗词中的清明节

清明作为重要传统节日,它是唯一兼节气与节日于一身的时日。在唐宋之前,清明主要为时令的标志,时间在冬至后一百零七日、春分后十五日(即今公历的4月5日左右)。清明时节,天地明净,空气清新,自然万物显出勃勃生机,“清明”节气由此得名。唐宋以后清明逐渐将与自己日期临近的寒食节俗纳入名下,清明由普通节气演变为重要民俗节日。作为清明节文化的载体,清明节诗词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人统计,在《全唐诗》和《全宋词》中,与清明节有关的诗词达八百首以上,现存清明节诗词的总数可能几倍于此。

提到清明节抒怀的诗词,就不得不说唐代诗人杜牧的那首千古佳作《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首诗的广为流传不仅在于其意境的深刻,更在于其置“清明”二字于首,描绘了清明时节的物候。在每年清明节的丝丝细雨中,人们首先想到的便是这首诗。

早在战国时代,介子推的故事就与清明节产生了联系,后世更相传清明节就是起源于介子推,在清明节歌颂介子推就是理所当然了。北宋黄庭坚《清明》:“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由清明时节百花盛开的景象联想到埋葬在荒郊野外的逝者,进而思考人生的价值。

凄风苦雨再加上离愁别绪,使清明节诗词笼罩在一片愁云惨淡中。如唐代张继《清明日自西午桥至瓜岩村有怀》:“晚霁龙门雨,春生汝穴风。鸟啼官路静,花发毁垣空。鸣玉惭时辈,垂丝学老翁。旧游人不见,惆怅洛城东。”大唐帝国的两座都城长安与洛阳,聚集了无数文人墨客,也饱含了这些人的辛酸血泪,洛阳城东,张继惆怅;长安城内,顾非熊憔悴,其有诗《长安清明言怀》:“明时帝里遇清明,还逐游人出禁城。九陌芳菲莺自啭,万家车马雨初晴。客中下第逢今日,愁里看花厌此生。春色来年谁是主,不堪憔悴更无成。”

但也并不是所有的诗人在清明节都是愁云惨淡的,比如宋代大文豪坡,一生虽然历经坎坷,但始终保持着“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平稳心态,一首《南歌子》一扫哀节悲凉,让江南的春意跃然纸上:“日薄花房绽,风和麦浪轻。夜来微雨洗郊垌,正是一年春好近清明。”

人们在清明节扫墓,缅怀逝者,寄托哀思:“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宋代高翳《清明》);人们怀念亲人和故友:“二年隔绝黄泉下,尽日悲凉曲水头。”(罗隐《清明日曲江怀友》);人们踏青郊游:“芳草绿野恣行事,春入遥山碧四周”(北宋程颢《郊行即事》);人们蹴鞠“白打”,强身健体:“清明寒食好,春园百卉开。彩绳拂花去,轻露雀罄础!保ㄌ拼韦应物《寒食》);人们荡秋千,放纸鸢:“好似隔帘红杏里,女郎缭乱送秋千”(韦庄《丙辰年~州遇寒食城外醉吟》)、“石马当道立,纸鸢鸣半空。”(宋代范成大《清明日狸渡道中》)。节庆活动在古典诗词中生动再现,古典诗词也因为节庆文化而有了更深沉的底蕴和更加长久的生命力。

4 古典诗词中的端午节

古代有以地支记月的习惯,称五月为“午月”。从史籍上看“端午”一词最早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端午节为夏季大节,它从夏至节俗演变而来,人们要在仲夏之月(五月)的端午这一天煮粽子吃,人们把这一天当做夏至一样的大节日来对待。唐代以后,端午才用来专指五月初五。

《全唐诗》与《全宋诗》中有95篇作品与端午节有关,这些诗词记述了节日的意绪,描摹了节日的习俗,追忆了节日的源流,寄托了诗人的感遇,成为了端午节庆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

屈原与端午节的关系最为密切,所以历代在端午节歌颂屈原的诗词也最多。古典诗词以其特有的魅力弘扬了屈夫子”“好修为常,怀瑾握瑜”的独立不迁的文化人格。如唐代文秀的《端午》:“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端午节的习俗也会勾起诗人对屈原的感慨,如唐代张耒在观看龙舟竞渡时写了一首《和端午》凭吊屈原:“竞渡深悲千古冤,忠魂一去讵能还。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端午节纪念屈原这样的爱国先贤,不仅来自民俗社会的朴素情感,“楚人悲屈原,千载意未歇”,更应该是国家层面的祭祀,在诗的国度对爱国诗人的纪念,其意义重大而深远。“多难兴邦”,中国在崛起的过程中,必定会历经磨难与挑战,我们需要培养屈原那样的对国家忠诚、对人民悲悯的家国情怀。

端午节是传承家国情怀的重要节日,端午节在起源时主要是避瘟保健、水上祭祀活动等,随着历史的推移,人们逐渐在端午节日中加注纪念爱国先贤的内涵。自汉朝以来,屈原成了端午节文化习俗的核心,但我们也发现,各地端午纪念的历史人物不尽相同,除了楚地纪念屈原之外,越地纪念勾践、曹娥,吴地纪念伍子胥、古苍梧郡祭祀陈临等,但在历史长河的淘洗中,同时由于区域的局限性,歌咏除屈原之外其他爱国先贤的诗词较少,影响也有限。如北齐魏收的《五日诗》:“麦凉殊未毕,蜩鸣早欲闻。喧林尚黄鸟,浮天已白云。辟兵书鬼字,神印题灵文。因想苍梧郡,兹日祀陈君。”在这首诗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当时的端午习俗,并且可以感受到当时民族大融合的时代背景,处在北方的鲜卑族政权已经知道南海之滨的苍梧郡于五月五日祭祀陈临的风俗。

端午节习俗众多,在古典诗词中多有反映。在这一天,人们吃粽子,插艾枝,储草药,配药方,饮雄黄酒,如南宋陆游的《乙卯重五诗》:“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在这一天,人们龙舟竞渡,百舸争流,如唐代张说《岳州观竞渡》:“画作飞凫艇,双双竞拂流。低装山色变,急棹水华浮。土尚三闾俗,江传二女游。”在这一天,人们还击球、射柳,如清人饶智元:“簇簇朱衣分两队,百花深处蹴珠隆薄《天启宫词百首》:“飞凤三花逐电流,例逢e柳拜前旒。”在这一天,人们还插石榴花,采药,系五彩线,贴辟兵符,蒋之翘有诗云:“葵榴初缬药阑敷,彩线珍成续命需。遥听三韩烽火急,真人刚进避兵符。”

5 古典诗词中的中秋节

中秋节,是仲秋之节,以仲秋十五月圆为节日标志。中秋起源于古代“秋分夕月”的礼俗,唐朝时期中秋明月为游历之人思乡的物象寄托。唐代还出现了影响深远的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杨贵妃变月神、唐明皇游月宫等神话故事,使仲秋明月充满浪漫色彩。宋朝中秋节开始成为社会民俗节日,明清时期中秋节上升为仅次于春节的民俗大节。古代诗词中关于中秋节的内容有很多,但广为传诵、最为广大世人所熟知的,当属唐朝诗人张九龄的《望月怀远》和宋代词人苏轼的《水调歌头》。

张九龄在唐玄宗时,当过中书侍郎等大官,是个很有才华的人。他一生写下不少诗歌,但最为著名和广为流传的就是这首《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气象恢弘,意趣不凡。

另一首家喻户晓关于中秋节的诗词,就是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是词人在一个中秋之夜,思念弟弟“子由”就是苏辙,感时伤情,大醉,对月抒怀,发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吟啸。这一声长啸,成为后世亲友之间忆念、共勉的永恒绝唱。就是在千年后的今天,这些句子依然令人动容,因为这是最接近生命本体的人生情怀,具有千古不灭的普世价值。

古人对于中秋的重视,仅次于春节,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更远胜过年。因为在这个晚上,仰望天上的月亮,无限感慨涌上心头,于是想及关于它的传说和故事。早在唐朝,就已经有了月亮上银蟾玉兔的传说。白居易在《中秋月》一诗中说道:“照他几许人肠断,玉兔银蟾远不知。”宋代词人辛弃疾在《满江红・中秋》一诗中也说:“著意登楼瞻玉兔,何人张幕遮银阙?”唐代诗人皮日休在《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中,就认为月亮上是有嫦娥居住的:“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高高在上的那轮明月,成为诗人浪漫、遐想的最好事物。

在很多古人关于中秋的诗词中,不仅仅只是怀念亲人、感怀身世,充盈着惆怅和低沉。也还有很多关于中秋风俗、节庆饮食等方面的描述。有个叫袁景澜的诗人,专门为中秋的月饼写了一首《咏月饼诗》。诗中道:“形殊寒具制,名从食单核。巧出饼师心,貌得婵娟月。入厨光夺霜,蒸釜气流液。揉搓细面尘,点缀胭脂迹。戚里相馈遗,节物无容忽……”这应该是对制作月饼最为详细的诗歌了。

可以这样说,翻开古代文人关于中秋节的诗词歌赋,从中不难窥见那高挂天空的一轮圆月在中国人心中的分量,也能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

6 古典诗词与传统节庆的关系

古诗有云:“有雪无梅不精神,有梅无诗俗了人。”我们则可以说,有人类活动而无节庆活动则无精神,有节庆而无诗词的点缀则俗不可耐。幸运的是,中国传统节庆不仅与文学艺术早早结缘而行,而且相得益彰、泽被后世。

㈠传统节庆在内容上赋予古典诗词强烈深刻的启发刺激,同时又提供给其以充分展示、不断创新的机缘。

中国的传统节日,从悠远的时空隧道一路走来,经历了几千年的岁月,形成了富有民族特色的节庆文化。中国的传统节日,浓缩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体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道德情感和人文精神。

多姿多彩的传统节日,满足了人们的精神需要,清明节的怀祖情思、端午节的爱国情怀、七夕节的爱情绝唱、中秋节的团圆之盼……饱含了人们多少情感和寄托。传统节日也折射着中国人对“天、地、人”的思考,体现了中国人追求“天、地、人”的和谐统一,讲究顺应天时地宜、遵循自然规律的思想。中华民族的节庆文化,体现着一种民俗情结,凝聚着一种民族精神。传统节日,使每一个中国人加强了同家庭、家族、家乡和国家的情感联系,寻找到了个体融入群体的安全感和归属感。这一切,都为古典诗词在内容和气度的提升上增添了丰厚的文化内涵。

㈡古典诗词不仅大大活跃了节庆气氛,扩展了节庆影响,提高了节庆品味,而且它们本身也成为节庆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节庆文化载体。

“诗言志”是中国文化的正统,可以说诗歌历来便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渗透于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其文化身份的独特标志。对一个诗歌大国来说,诗歌便是中国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与人生观――大至忧国忧民的社稷之慨,小至抒怀感悟,迎来送往,起居作息的生活常态,几乎无不成诗。因此,大量以节庆为主题的佳作名诗早已成为流传不辍的千古绝句。如:“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等等。这些人人都耳熟能详的佳句,早已成为了节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节庆文化的重要载体。

参考文献

[1]萧放.文化遗产与文化资源―现代语境下的春节习俗意义[J].江西社会科学,2006(2).

[2]萧放.传统节日:一宗重大文化遗产[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

[3]柏宏军.中华传统节日诗词赏析[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6.

[4]赵东玉.中华传统节庆文化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5]彭定求,沈三曾,杨中讷等.全唐诗[Z].北京:中华书局,1960.

[6]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全宋诗[Z].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篇3

一阵扰人的鞭炮声把我从睡梦中惊醒,我皱着眉头,举目远眺窗外,才知道今天是清明节。我迅速洗漱完毕,带着纸钱、香烛、鞭炮,领着妻小一起去祭祖。一路上,我看见人们或兴高采烈,或嬉笑打闹,或神色匆匆,就是没有"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的愁绪。我觉得他们更像是在过 春节 ,如此的画面我仿佛已感到有些异样。不过,偶尔会有一两个神色忧郁的人路过,让人多少有些欣慰:袅袅的青烟孤独而又彷徨的在天地间飞翔,雨很给面子的下了起来,仓皇失措的路人忙着找避雨所。我们一行四人在雨住之后来到墓地也照例烧纸钱,放鞭炮,点香烛。

一路上,我睹物释怀,不禁浮想联翩。都已经是21世纪了,还用得着这样吗?现在不是提倡 低碳生活 吗?我们的清明节非这样过不可吗?清明节不该是一个清清净净,怀恋先祖的日子吗?我们可以过得不那么喧闹吗?

其实,我们每次不用那么大肆张扬,我们只要怀着 感恩 的心,踏着泥泞的小路走到祖坟前,轻轻的向他们倾诉自己心中的哀思。或采上一两朵美丽又带有芳香的鲜花放在坟前,让芳香的鲜花陪伴长眠地下的3逝者,那不会费太多的金钱,也留给逝者一个干净清爽的环境。我们完全可以过得如此绿色。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我知道:

一、噪音扰民。清明节放鞭炮,鞭炮声不绝于耳。年纪大的老人,或心脏病患者或胆小的孩子,可能会被吓着,那可真是罪过,罪过。

二、污染空气。燃放的纸钱中带有二氧化碳,点燃的鞭炮中有硫磺等这些都是污染环境的罪魁祸首,本来嘛,我们环境已经够坏的了,如果再这样,这不是促进环境的恶化嘛。

三、影响不好。在我们看来是祭祖,可更像是在搞迷信活动,你瞧嘛,给死人烧纸钱。死人能收到,能用吗?这不是迷信的心理吗?

四、浪费金钱。太浪费金钱了,不是吗?虽然是小小的几块,几十块,更甚者是几百块。你加起来算算,一年三次(还有一次阴历十月一和一次过年嘛)一次就算你五十嘛,一年就一百五;两年就三百,五十年就将近一万块,一万块,可以买好多东西了,并且每个 家庭 的费用加起来,可以促成一个亿万富翁了。

真不知什么时候才能既缅怀先烈,又不污染环境。两全其美呀!

清明节祭祖习俗演讲稿

清明,我国农历二十四节期之一,约在公历的四月五日前后,具体的说清明是在冬至后的第108天。到了这个时候,我国大部分地区已经是草木葱绿、春意盎然、天气清朗、四野明净、大自然处处显示出勃勃生机,改变了冬季寒冷、枯黄、银装素裹、凄凉的景象。农业生产也多忙于春耕、春播了。江南谚语:“清明谷雨两相连、浸种耕田莫迟延”。就是在寒冷的北大荒,为了不违农时,清明节前后也抢着播种小麦了,并有“清明忙种麦”的谚语。

清明的习俗是丰富多彩而极其有趣的,除了禁烟火、吃冷食、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放风筝、插柳……

清明节在山东省胶东地区人们普遍叫“过寒食”。寒食节在鲁胶东地区人们的心目中仅次于春节和正月十五元宵节灯节,都要庆贺三天。孩子们都要脱去穿了一冬的旧棉衣,换上新做的单衣。民间有传说:“清明不穿棉,穿棉死后变兔子”。民间还有传说:“老牛老马也要过个寒食节”。这三天也要给牛、马一些好草、好饲料,并休耕三天。

记得儿时,每逢寒食节学校都要放假三天,老师带领学生到效外踏青、郊游。山东吕剧中有一段唱词:“清明佳节三月三,老师踏青去游玩……”充分说明清明节老师与学生们的踏青、郊游是清明节的一项很有意义的健身活动。

清明节,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祀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去的先人的一种活动。每到清明节,家长都要带上供品、香、纸、扛着铁锹、举着扫帚,领着孩子们去自家的祖坟祭扫坟墓,将供品摆放在死去的先人墓碑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柳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供品回家。

记得儿时寒食节玩得最有兴趣的当数放风筝,荡秋千了。荡秋千不仅可以增进身体健康,而且还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人们特别是儿童最喜爱荡秋千。放风筝是儿童最喜欢的一项活动,牵着高高飞翔的风筝的牵线,仰望着风筝悠哉,悠哉飞翔的形态,踏着绿毯似的小草,吸着春天郊外的新鲜空气,仿佛进入了仙境,别说有多高兴了。

清明不仅是祭祖的祭日,同时又是儿童们踏青、郊游、放风筝、荡秋千玩耍的好时光。

清明节祭祖习俗演讲稿

有这么一首古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这首诗句就是描写清明的。

我记得每年的清明我都和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一起上坟。今年也不例外,我早早地起了床,等待着爸爸妈妈。我又仔细的看了一下要带去上坟的东西,那么多的纸钱,还有手机、麻将、各种各样现代高科技,甚至还有摇钱树,我不由的叹了口气。

我国自古就有祭祖的习俗,是为了纪念我们的祖先,我们的亲人,让我们永远不要忘记他们。我们虽然没有见过他们,但是没有他们就没有我们,是他们给了我们的今天,难道我们不应该去祭拜他们吗?

我每一次清明节上坟时,总有一个奇怪的问题,那就是我们烧的纸钱,上的香,他们能收到、能看见吗?我们当然会说,肯定不会啊!可我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如果是纪念祖先的一种方式的话,那么我们是不是迷信了呢?

清明节祭祖习俗演讲稿

四月,清明,几分阴冷,像是储蓄了好久,一瞬间,涌了上来。

家乡的清明,是淡淡的绿,不似洛阳城的金红一片。门前,有点发蔫的墨绿色柳枝散发着轻轻的香气,枕边的艾草露出了嫩绿的脸颊,蔚蓝的天空里,游离于白云之间的风筝,似乎也是那样的绿。

于是,在这淡淡的飘动着的,亦或是摇曳着的绿里,和着细细的雨丝,清明,悄然而至,一切都静了下来。

雨,刚刚下过,泥土变得湿润而有些粘稠。一家人,一前一后,在这泥泞的小丘上走着,终于来到了坟头。爷爷拿出两张又白又长的纸条,用砖压在坟头上。接着,奶奶把纸祭品拆开,分给她的三个儿子,还叮嘱着哪些东西应该放在哪里烧。

然后,把香递给小孩子和几个儿媳。香一枝接着一枝被点着,顿时,小山丘上烟雾缭绕。紧接着,奶奶开始请求祖先保佑大家一年里顺顺利利,大家都闭上眼睛,手里紧紧地握着一捆香,或是蜡烛。那些平时调皮的小孩,也分外安静,学着大家的样子。

上过香,烧过纸,请祖宗吃过饭,放过鞭炮后,就结束了。山上,萦绕着无尽的思念。

回到家,奶奶把烧猪,切成一块一块 的分给大家,曰:“太公分猪肉。”原本死气沉沉,大家都静默着,没有一丝声响。现在,又回归热闹。小孩子们推推拉拉,争先恐后地抢烧猪肉,大人们则在一边拉拉家常。清明,一家人又聚在了一起。

柳枝还像以往一样,紧紧地贴着门,艾草的香气溢满了整间屋子。屋外,不知何时又下起了雨,一切景物,又变得模糊。

四月,春,雨,柳,家乡的清明。

清明节祭祖习俗演讲稿

各位宗亲,各位来宾,大家好!

清风习习催秧绿,明月悠悠映麦黄。在这个花红柳绿、风清雨润的时节,我们吴氏家族吴岗支系汇聚在xx县xx镇,隆重祭奠我们的吴氏祖先,追思先人的丰功伟业,联谊今人的亲情友情,共谋吴氏家族的发展大业。我们感到无比的自豪和荣幸。

吴姓在百家姓中摆第六位。吴氏是黄帝轩辕氏的直系后裔。以吴姓为国号,又以国号为吴姓。千百年来,吴氏宗族至贤让德,励志修行,齐家治国,名扬四海。今天,我们站在先人吴复的墓前,又看到了吴复当年横刀立马、驰骋疆场的英姿,感受到吴复位列公侯,神采威毅的气度。悠悠六七百年,吴氏子孙,家兴族旺,遍及华夏。在政界、商界、科学界、艺术界……所有行业的功德榜上,无不有我们吴姓的名字。这是先祖功德的庇佑,这是后世子孙自强不息、拼搏奋进的见证。

今天,我们怀着一颗虔敬至诚的心,来祭奠我们的先祖,就是要缅怀先祖的英德,就是要感激先祖的教诲。古人有云,国之大事,唯祀与戎。祭祀大地,报天地覆载之德;祭祀祖先,报先辈养育庇佑之恩。我想,这是我们今天祭祖的意义之一。

斯人已乘黄鹤去,辉煌前程待后人。今天站在这里的我们吴氏后人,当弘扬先祖美德,积极促进和加深宗族联谊,念血脉相通之情,思同宗共祖之谊。我辈当以全族利益为重,不分南北,不分支系,明礼诚信,精诚团结,互通有无,族亲融合,互帮互助,共谋发展。我想,这是我们今天站在先祖前,祭奠先祖的又一更重要的意义。

篇4

朱熹是南宋人,他在世期间,山东省曲阜泗水流域尚在金国的管辖地带,他怎么能去金国统治地去寻芳?教学用书上的解说依据是什么?如果不是山东省的泗水,又是哪儿的泗水?如果不是山东泗水,那“寻芳”之解便有失偏颇。

查阅一下宋朝历史事件及年代结合朱熹的生平,就会发现诗人根本不可能在山东泗水边游玩。

公元1127年靖康之变后,宋王朝南迁,定都临安(今杭州),历史上称之为南宋。公元1141年宋金议和,南宋向金国称臣,划淮水至大散关为界分而治之。朱熹出生在1130年,已经是金国灭亡北宋3年之后,宋金划线分治11年之后,所以他根本不可能到金国地界上去游览,更别说山东曲阜已经是深入金国腹地。

朱熹是南宋大儒,盛名远播。就在朱熹晚年,金国的统治者还在关注、打探着朱熹的消息“南朝朱先生出处如何”(《婺源县志》)朱熹会不会作为两国交流使者去泗水讲学呢?假设朱熹真的到金国统辖的山东泗水去讲学,那必定是惊动两国朝野的事儿,可宋金交往史上并无记载。查阅朱熹生平事件也并无去泗水的记载。

由此可推断,《春日》所写泗水寻芳绝对不是山东省的泗水。那么诗中所说“泗水”到底是哪里呢?

查阅朱熹生平,“朱熹,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婺源人(今江西婺源)”他虽然生于福建省尤溪县,但其祖籍在婺源。另有资料记载朱熹曾两次回婺源省亲祭祖,分别在绍兴十九年(1150年)和淳熙三年(1176年)。

古人有清明节祭祖扫墓的习俗,非常重视。早在汉代,在朝做官的严延年,每逢清明,要不远千里“还归东海扫墓地”(《汉书.严延年传》)清明祭祖也得到官方的肯定。“士庶之家,宜许上墓,编入五礼,永为常式。”(《旧唐书。玄宗纪》)魏朝官府允许官吏请假祭扫,并且时间极长:“任事之官,吉凶请假,定省扫拜,动辄历十旬。”(《魏书.高阳王传》)

朱熹两次在清明时节回婺源祭祖,在季节上与《春日》所写季节是对应的。只要证明婺源有河流名为泗水,就能佐证《春日》是在婺源泗水所写。百度搜索会查到,在婺源县思口镇有一条小溪,名为思溪,原名为泗水,但是由于住在这里的村民大多姓俞,俞的谐音为“鱼”,而泗水的谐音为“死水”,鱼儿不能活在死水里呀,所以改名为“思溪”。另外俞氏家谱中也有泗水字样,(“泗水俞氏於同公支谱十卷首一卷末一卷”)。

综上我们可以大胆推断,朱熹《春日》所写寻访之处,必定是在祖籍婺源。

既然诗词中所写泗水为婺源的泗水而非山东曲阜之泗水,教师教学用书把“寻芳”解释为“寻访圣人之道”便有些牵强了。试想朱熹清明时节荣归故里、祭奠先祖,正值江南百花盛开、花团锦簇之际,作者漫步于泗水之滨,陶醉于春日美景,描绘一下家乡美景,也是对回乡省亲的一种纪念。非要因为“泗水”之名而产生孔门之道的联想,难逃主观臆测之嫌,甚至是一种误读。

教师教学用书中对《春日》解说中说“东风面”指的是春风的面貌。理由是“我国春夏季多为东南风,故称春风为东风。”依据编者的想法,那夏天的风也可以称之为东风。但查阅古诗典籍目录中描写夏天景色的古诗,很少有古诗谈到风说是“东风”。可见东风为写春天的诗词所特有,即为春季所特有,可以推想“东风”代指的就是春天,“东风面”指的是春天的面貌,而不是春风的面貌。古人善借细微处代表全体,如: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

-------(李清照。《p字木兰花》)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叶绍翁《游园不值》

前句一枝花便代表了整个春天,后句一枝红杏便代表了满园春色。

再者从整首诗的结构上看,第一句“胜日寻芳泗水滨”,他说在风和日丽的日子里我到泗水边寻找春景。第二句便是对春景的整体感觉“无边光景一时新”,我虽没有到过江西婺源,但从网上查阅婺源思溪(古称泗水)的图片,看得出在晴朗的春日里,溪水倒映蓝天,一切都显得非常明亮,所以作者所写应该是这种令人炫目的明亮的春景。这只是作者虚写春天给自己的感觉,但作者已经感受到了春天的美丽。于是在第三句感叹“等闲识得东风面”,他说我轻易就认识了探寻到了春天的面貌。“等闲”说明寻芳很容易便寻到了,“识得”也是说已经认识到了、已经见到了。这是对“寻芳”结果的一个交代,也表现了当时已是春意盎然。既然是寻春,也寻得了,就要描述一下春景的样子。作者想到了四个字来概括“万紫千红”,写出了春天的生机勃勃。

寻春-----感受春-----写春扑面而来-----概括春的样子,就是这样一个结构顺序。这样一分析,就与“东风”无关了。“东风面”不是指春风的面貌,而是代指春天的面貌。

篇5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选编的古诗词作品,短小精纯,文质兼美。那一首首小诗,或表现胸怀大志,或抒发浓浓乡情;有豪放有婉约,有喜亦有悲,无不蕴涵着浓郁的文化。它们对于启迪学生的思想、陶冶学生的情操,都有着积极的意义。其中的一些名言警句,常常令读者终生铭记,并作为一种正能量影响着一个人的人格修养及文化素养的形成。比如《 长歌行 》(二年级上)“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表现了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少壮及时努力,避免虚度光阴。教学生学习古诗词、诵读古诗词,正是在运用它所蕴涵的丰富文化意蕴滋润学生的心田。

2.当前小学古诗词教学存在的问题和缺陷

(1)曲解目标重文言释义,让学生对古诗词兴味索然。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常发现小学生对于古代诗词的学习缺乏兴趣,除了因为古诗词跟今天的生活存在较大的时空距离、造成学生的理解困难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教师对古诗词的教学方法不当,曲解教学目标。一些教师以为,“识字、释词、译句”就是古诗词教学的全部,因此,在教学时一味强调词语解释,重视串讲,甚至于将一首古诗词一句一句地翻译成现代白话文,完全破坏了古诗词的意境美,使学生对于古诗词的想象、体验和品味受到极大的限制,学生仿佛只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学习的主体地位完全丧失。

假若我们把孟浩然的《 春晓 》用白话文翻译成:“春天睡觉很香,天亮了都不知道。一觉醒来只听到到处有鸟叫的声音。昨晚吹风又下雨,院子里的花儿不知道打落了多少。”这时,一首意味隽永的小诗将会完全丧失它的意蕴,读来让人感到味同嚼蜡,学生也不会对它产生喜爱之情和探究的兴趣。用教学文言文的方法来教学古诗词,显然是曲解了古诗词的教学目标。

(2)走近经典而不能深入,学生无法获得体验的乐趣。有人说,我们的古诗词教学让学生距离古诗词很近,但是又可以说很远,我认为这是有道理的。因为仅仅是“走近”而已,并没有“走进”古诗词,与新课程理念的差距仍然很遥远。

其实,很多教师都明白,小学古诗词的教学应该以“诵读”为基本方法,这是新课程标准极力倡导的。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的诵读指导却不够理直气壮,不够细致入微。他们的教学程序一般就是让学生“读一读,背一背”,教师再“讲一讲”,就算完成了古诗词的教学。这种读,只是一种如流水般的自由朗读,缺乏教师的悉心指导,结果很多学生小学毕业了,依然不懂得诵读的要领,不能从诵读中获得乐趣。连节奏、顿挫和声调等,都不知所以然,学生怎么可能从中获得对诗词情感的理解和体验?

还有一些教师,比较钟情于现代教学手段的应用,在带领学生鉴赏古诗词的时候,喜欢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古诗词的意境,结果造成了对作品缺乏深入思考的新问题。朗读诗词作品之后,我们往往要求学生应用形象思维再现诗词作品描绘的画面,这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思维能力都是很有好处的,也有助于学生对诗词作品进行品味和深度探究。但是,如果在朗读之后,教师立即播放课件中的彩色画面,这就是在让学生品“图”,而不是品味意境了,学生失去想象的空间和品味的机会,怎么可能领略到诗词的意境神韵?

二、带领学生走进古诗词的途径

1.强调诵读,激发学生情感

新课程标准对小学古诗词的教学,反复强调了诵读,强调低、中、高三个学段的教学都要以诵读为基础。经验告诉我们,诵读诗词不仅能够体会到诗词中的情感,而且能够唤醒诵读者的内心情感,引起情感共鸣。因为小学生阅历浅,理解诗词内容会有较大的难度,所以诵读是小学生最好的学习方式。《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丰富积累、增强体验,培养语感。”可见,诵读应贯穿于小学古诗词教学的始终,成为沟通古诗词作者与学生之间情感的桥梁。

强调诵读,要求教师通过自己的诵读示范来感染学生,使学生获得对古诗词情感的初步感受,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诵读的方法。古代读诗词的方法是吟诵,类似于歌唱,今天我们要求小学生吟诵古诗词,有点不切实际。但是,教给他们诵读的方法,却并不难。

诗词之所以有轻重缓急,全在于它的节奏。因此,教师首先要教会学生把握诗词节奏的方法。一首诗中,每一句的节奏基本相同,诵读起来能给人一种舒适感;一首词的节奏显得错综复杂,诵读时则给人一种新鲜感。苏教版小学教材中的古诗词以绝句为主,律诗和词很少,学生掌握节奏并不难。比如五言诗基本是“二/三”和“二/一/二”两种形式,七言诗也基本是“二/二/三”和“二/二/二/一”两种形式。难的是掌握处理语调和声调的方法,语调有高低、升降和节奏的缓急等几种处理方式,不仅和声调有关,还与平仄有关。一般来说,平声流畅舒缓,仄声雄健挺拔;重读要落在关键词上,比如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词语。此外,诵读的过程中还必须注意情感的投入,要准确把握诗词的感情基调,或恬淡宁静,或痛心悲愤,或低沉悲凉,或昂扬激越。在小学古诗词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理直气壮地让学生充分诵读,悉心指导学生掌握诵读要领,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逐渐体会到诗词的思想美和情感美,进而激发出他们内心的情感因素,形成健康的情感认知。

2.品味意境,体验诗词的美好情境

《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对于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而言,积累了一定的语言知识,也能够依据诗词的意象对诗词的意境进行想象和再创造。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选编的我国古代诗词,或写景,或叙事,或说理,或抒情,大多是“诗中有画”。教师如果在学生诵读的基础上能够引导学生抓住诗词中的意象开展联想和想象,在头脑中再现出诗词中描绘的多彩画面,势必会更容易让学生体会到诗词的意境之美,领会到诗词的丰富内蕴,也会大大增强小学生探究古诗的兴趣。比如张志和的《 渔歌子 》(六年级下)描绘的是一幅简约的江南垂钓图,但却营造出一种恬淡优美的意境。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先找出“西塞山、白鹭、桃花、箬笠、蓑衣”等意象,然后用这些意象展开联想和想象,在脑海中形成一幅幅清丽的江南春景图,最后还可以让学生把自己脑海中的图用笔画出来,或者用语言表达出来,开展交流活动。这样做不仅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了诗歌内容,体验了诗歌意境之美,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对古诗词进行再创造,为古诗词学习增添乐趣

篇6

触景生情也就是景生情,情随景生,强调物的兴发感动作用。诗人原先并没有自觉的情思意念,但在生活中遇到某种景物,有所触动和领悟,于是通过景物表达情志。这种触景生情,情随景生,是一个由外到内的感情的触发过程。

例1:(2011・天津卷)

春日秦国怀古

周 朴

荒郊一望欲消魂,泾水萦纡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878)①〔周朴〕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西部,古属秦国。〔萦纡〕旋绕曲折。

问: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

诗人的哀愁是由荒郊中看到的景色引起的:泾水弯弯曲曲萦绕着遥远的村庄。因为过多的放牧牛马,春天的草已经看不到多少了。原野上的田地荒芜,无人耕种,只有秦朝时的古碑还在诉说着这里曾经的兴盛。天色已晚,云彩与积雪一道围绕在苍山上,几缕炊烟伴着残阳,绿树显得格外昏暗,行客之路尽是黄沙。看到这荒凉的景色,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再回想唐王朝的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参考答案为:诗歌用了触景生情的手法,借泾水、春草、古碑、苍山、残阳、绿树、黄沙等凄凉败落的景物,表达了自己的怀古伤今之情。以乐景衬哀情,用极富特征的荒凉景物抒发了对唐王朝国势日衰的悲叹。

二、寓情于景

寓情于景即情藏于景,诗歌中情感的表现十分隐蔽,寓藏在具体的景物描写之中。或者说主体的感彩比较淡薄,尽可能把景物的客观性显示于读者的眼前。从表面看,只是纯客观的写景,但他细品味则知景物之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感情。正如王国维所说的“无我之境”,当然,“无我”并不是真的无我,因为“一切景语皆情语”,只不过主体已将情感隐于景物之中,化虚为实,情藏于景。

例2:(2009・江西卷)

喜外弟卢纶见宿

司空曙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

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

【注】①〔蔡家亲〕表亲。

前人认为全诗动人之处在“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两句,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分析其独到之处。

前四句描写静夜里的荒村,陋室内的贫士,寒雨中的黄叶,昏灯下的白发,通过这些,构成一个完整的诗歌画面。这画面之后充满着辛酸和悲哀。尤其是“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不是单纯的比喻,而是进一步利用作比的形象来烘托气氛,“雨中”“灯下”这两个形象的萧条恰恰吻合了诗人所要传达的凄凉迟暮之叹。

与寓情于景相对应的是移情于景,诗人有强烈的主观感情,有意识地移之于景,使客观景物染上主体情感色彩。“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之泪,鸟之恨皆是诗人忧国忧民之悲戚。诗人往往选择最能表现主观感情的景象,将自己的情感投之其中,“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王国维《人间词话》)。

三、以景衬情

以景衬情主要分为正面衬托和反面衬托。所写的景物与所抒发的感情的基调相一致叫正面衬托。如2011年天津卷的《春日秦国怀古》,诗人用极富特征的荒凉景物抒发了对唐王朝国势日衰的悲叹,为以哀景衬哀情。景与情的基调不一致则为反面衬托。王夫之在《姜斋诗话》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来我思,雨雪霏霏’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

例3:(2011・江西卷)

清 明

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芜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候。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注】①此诗作于诗人被贬宜州期间。②〔士〕指介之推,春秋时晋人。从晋文公出亡十九年,功成后拒绝做官,隐居锦山被烧死。

问:这首诗首联写景抒情有什么特点?

这是诗人触景生情之作,清明时节,春雨绵绵,大地回春,桃李盛开,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首联以清明节时桃李欢笑与荒冢生愁构成对比,流露出对世事无情的叹息。高考参考答案:运用拟人、对比的修辞手法,描写清明时节两种不同的景色,以乐景写哀情,哀景衬哀情。

四、以景作结

以景结情,是指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渲染气氛。这类作品的意境和韵味,全靠结尾处的以景言情之句,对于以景语作结之景,不能以单纯的景语视之,而应借助景物描写,驰骋想象,体味诗的意境。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结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就是以景语作结,从而使全诗韵味深长隽永。

例4:(2005・重庆卷)

从军行(其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问题:诗歌最后一句写法和前三句有什么不同?有何作用?

此诗前三句叙事抒情,这一句写景以景结情,寓情于景。仿佛在军中置酒饮乐的场面之后,忽然出现一个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对此景,生发出的是无限的乡愁,还是立功边塞的雄心壮志和对于现实的忧怨?还是对祖国山川风物的深沉的爱。创造意境,引发读者想象,含蓄蕴藉。高考参考答案:前三句叙事抒情,最后一句写景。以景作结,寓情于景,创造意境,含蓄无限。

篇7

二、教材分析

本册共有32篇课文。

其中有8组教学内容(即8个专题):春天里的发现;奉献与关爱;爱祖国,爱家乡;用心思考、勇于创造;美丽神奇的大自然;培养优秀的品质;正确看待问题,善于思考;走进科技的世界。

还有4篇略读课文,它们是:《卡罗尔和她的小猫》《充气雨衣》《玩具柜台前的孩子》《阿德的梦》。 “语文园地”包括四~五个栏目,在上册教材四个栏目的基础上,新增了“宽带网”。八组课文之后,有六篇选读课文,供学生课外阅读。教材最后是两个生字表。生字表(一)是全册要求认识的字,有400个。生字表(二)是全册要求会写的字,有300个。

三、教学目标

1、继续复习、巩固汉语拼音,借助汉语拼音识字、正音。

2、认识400个字,会写300个字。要求认识的字能读准字音,结合词句等语言环境了解意思。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要求认识的字不要作过细的字形分析,也不要求书写。要求会写的字则要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意思,正确书写,并练习运用于口头和书面语言表达之中。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在生活中自主识字。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3、继续使用音序查字法和部首查字法查字典,培养独立识字的能力。

4、喜欢阅读,对阅读有兴趣。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指定的课文和自己喜欢的课文片段。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

5、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主动积累词句。

6、能阅读浅显的课外读物,能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养成爱护图书的习惯。

7、学习使用句号、问号和叹号,体会所表达的不同语气。

8、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对联、古典诗词、格言警句。

9、逐步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增强愿意与人交流的意识,认真听别人讲话,能听懂主要内容。能主动与别人交谈,讲述简短的故事和见闻。说话时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有表达的自信心,能就感兴趣的话题发表自己的意见。

10、对写话有兴趣,能把看到的、想到的写下来。在写话中学习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根据表达需要,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学习写日记。

11、对周围的事物有好奇心,乐于观察大自然,热心参与学校、社区活动,并能表达自己的感受。

四、教学重难点

1.继续掌握正确的读写姿势,并养成习惯,养成爱惜学习用品的习惯。培养专心听讲、积极发言的习惯。继续培养勤于朗读背诵、乐于课外阅读的习惯,养成认真完成作业和查字典的习惯。

2、巩固汉语拼音,利用汉语拼音识字,学习普通话,认识隔音符号。

3、能按笔顺正确默写生字,能按字的结构把字写端正、匀称。

4、能在观察图和事物后,用普通话说几句意思完整通顺的话。

5、继续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默读课文。

6、能联系语言环境和生活实际,理解常用的词语。凭借语言文字理解课文内容,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情境,知道课文的大意。借助字典学习生字,初读课文,提出问题。

五、教学措施:   

1、让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分析记忆字形,看图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发挥创造性,设计活泼多样的教学方法,在游戏中、在活动中、在语言环境中巩固识字。注意纠正学生的写字姿势,培养良好的写字习惯。

2、重视朗读指导,采用多种方法,每篇课文都要给学生充分朗读的时间,充分利用插图,联系生活实际,帮助学生在语言环境中理解词语和句子的意思。

3、注意每组教材在内容上的联系,从整体上把握教材内容,设计教学方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4、教学时要充分发挥“学习伙伴”的作用,借以引导学生认真思考,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积极参与交流、讨论和语文实践活动。将游戏、唱歌、猜谜语、表演等引进课堂,也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校门,走进自然、社会,走进沸腾的生活,使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

5、引导学生积累好词佳句、优秀篇段并复习巩固学过的字词,利用周末作业和学校作业展示的要求,进行语文基础知识的综合练习。教学时,要鼓励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主动积累词句,将积累的词语运用于口头和书面语言之中。 『 1 栏目查看更多内容 >>

查看更多>>

6、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举手发言,互相释疑,合作释疑,培养他们勤思善问的习惯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前20%和后20%学生名单及辅导措施

七、教学安排

第一单元:13~15课时

第五单元:13~16课时

第二单元:11~13课时

第六单元:12~14课时

第三单元:13~16课时

第七单元:13~16课时

第四单元:13~16课时

第八单元:13~16课时

周次

日      期

教   学   内   容

备注

1

2"18——2"24

1找春天(2)2古诗两首(2)3笋芽儿(2)机动(3)

 

2

2"25——3"2

4小鹿的玫瑰花(2)语文园地一(4)机动(3)

 

3

3"3——3"9

5泉水(2)6雷锋叔叔,你在哪里(2)7我不是最弱小的(3)机动(2)

 

4

3"10——3"16

8卡罗尔和她的小猫(2)语文园地二(4)机动(3)

 

5

3"17——3"23

9日月潭(2)10葡萄沟(2)11难忘的泼水节(2)机动(3)

 

6

3"24——3"30

12北京亮起来了(3) 语文园地三(3) 机动(3)

 

7

3"31——4"6

13动手做做看(2)14邮票齿孔的故事(2)15画风(2)清明节放假(3)

 

8

4"7——4"13

16充气雨衣(2)语文园地四(3)机动(4)

 

9

4"14——4"20

17古诗两首(2)18雷雨(2)19最大的“书”(2)机动(3)

 

10

4"21——4"27

20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2)语文园地五(4)机动(3)

 

篇8

一、汉字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融合与渗透

(一)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进行编字猜字谜

组合法、象形法以及意会法是教师让学生明白猜字谜的三种方法。组合法是根据字谜的表面暗示,把要猜字的笔画进行加减,再组合另外一个不同的字。例如,四个人搬木头猜一个字,四个人把木头举起来,木头在上人在下,四个人一根木头就组成了“杰”字。在例如,一个人搬两个土猜一个字,一个人把两个土堆起来放一起就组成了“佳”字。

象形法是需要通过一定的空间想象力和观察力把字的P画来比拟成不同的事物。例如,窗下一支冲锋枪,因为“畀”字上部为田象形窗户,下部“丌”酷似一枝冲锋枪,所以这个字是“畀”字。再例如,草下藏着一只鸭(猜一字),谜底是"艺"。这里把"乙"字看作是"鸭子"的形象,谜面"草下藏"("草"字的下面部分掩藏起来)即为"艹",与"乙"合之为"艺"字。平地盖起楼三层(猜一字),谜底为"且"。"且"字底下一横看作"平地","且"字的整体结构就象是一座在平地上盖起的三层楼房。意会法是要用联想的思维去猜出字的意思,让学生有了一定的联想思维后老师再去解答,例如,“客满”猜一个字。客满就是人太多,谜底就是“侈”。采用这三种方式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汉字的印象,同时激发了学生对汉字的兴趣也提高了汉字的趣味性。

(二)了解汉字的起源对汉字趣味性的增加

要想提高学生识字写字能力就要让他们先了解汉字的起源和发展。例如,老师可以专门做一个汉字起源与发展的视频教学,让学生了解汉字的起源从商朝的甲骨文开始,历经了由甲骨文 金文 小篆 隶书 楷书 行书的发展历程,也可以让学生阅读相关的书籍《文字的起源与发现》加深他们的了解。只有在学生足够了解的基础上才能进行教学中的实际演练过程。

例如,学习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识字1》的时候,教师可以先让学生通过观察图中的美丽秋天景色,说出图中的树木花朵都像什么字,再用多媒体的方式实际演练出这些字的发展历程,最后告诉学生要学的字都是根据图上的图像演变而来的。识字的过程一般都是从简单笔画的字到复杂笔画的字,这样的认识方式加深了学生对文字的了解,也提高了学生的认识能力更使得学生了解了文字的魅力。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适当的拓展课外的知识丰富学生的视野,让他们有学好汉字的信心。

二、诗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融合与渗透

(一)有节奏感的朗读能更好的体会诗中的情感

只有通过具有节奏和带有情感的朗读,才能让学生更好的感知诗中所表达的形象,理解诗的内容体会更好的情感,所以对教师而言,要先培育学生读出诗歌美感的方法。例如,五言诗的诵读节奏或称音调节奏为上二下三,如唐代王勃的“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其基本句式也应为上二下三,即“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七言诗的诵读节奏或称音调节奏为上四下三,或上二中二下三,前两个字一起,顿下,两个字一起,顿下,然后三个一起,比如,两个/黄鹂/鸣翠柳等。

又例如,王维的《山居秋瞑》:“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1]。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诗的首联点题,交代时间、地点,可用叙述口吻读。颔联、颈联是诗的主体部分,写的是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同时寄托了诗人闲适的感情。末联出句是陪衬,对句“王孙自可留”是全诗主旨所在,要用肯定的语气缓缓读出,表现诗人对隐居生活的满足心情。在学生朗读的时候老师要注意学生的发音和咬字重力,以及朗读的语气和语调的高低,有必要的时候可以搭配背景音乐,让学生更好的感受诗中的美感,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二)运用想象感受诗歌的意境

如果只是仅仅理解了诗歌的内容而没有更好的领悟出诗歌的意境,那么也就不能学习到诗歌的精髓。如王维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两句诗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景象,唯有“孤烟”,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着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必须用一个“长”字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个“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圆”“直”二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达了作者的深切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广阔的自然景物的描绘中,达到了至高的艺术境界。通过使得学生更好的体验诗中的意境,才能更好的对他们展示诗歌的魅力,产生对古诗中传统中国文化的兴趣[2]。

(三)感受诗歌中传统节日文化的魅力

我国的传统节日有很多,最熟悉有春节、元宵节、中秋节、清明节等,这些不同的传统节日给人们的生活也带来了不一样的文化氛围。传统节日也出现在了我国小学语文的教材课本中,例如,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传统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因此春节的习俗也多种多样。因为相传年兽怕红色,怕火光和怕响声,所以人们便有贴春联、放鞭炮、敲锣打鼓等习俗。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习俗都不相同。在语文课本中就有描写春节的诗歌,王安石的《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3]。

三、总结

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是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渗透的过程。小学语文教师应该认真对待教学中的工作,引导学生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使他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美丽。

【参考文献】

篇9

本学期仍将写作、阅读作为重中之重,尽心辅导,力求质量为先,面向全体学生。以训练促思维,促进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本学期的语文教学还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 突出个性发展,提倡个性培养.坚持语文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相结合,开展好以名篇阅读为主体的读书计划, 广泛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加强阅读积累,狠抓现代文阅读理解、作文教学和写字教学,全面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全方位提高每个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班级情况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54人,其中男生 28人,女生 26人。绝大部分学生的语文成绩比较不稳定,15人左右的成绩很不理想,经常有不及格的现象发生,这与他们的基础差、家庭不和、学习习惯差有着密切的关系。

三、教学目标

(一)识字与写字教学

本册识字200个,写字150个,把字写端正。在强调写字质量的同时,还可适当要求提高写字的速度,并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二)阅读教学

1.继续加强阅读基本功的训练

2.发现语言规律,学习表达方法

3.把握每个单元丰富的人文内涵,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落到实处

(三)口语交际教学

1.激发兴趣,引起学生交流的欲望,体现双向互动

2.不断提高学生的口语水平,培养良好的语言习惯

(四)习作教学

1.进一步明确小学生作文的性质。小学生作文的性质是练笔,是习作,不是创作。

2.培养观察、思维、表达三种能力

(五)综合性学习

    综合性学习,要提高学生策划、规划自己学习的能力,用多种途径、方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语文的综合运用能力。

四、全册教学重点、难点

(一)识字与写字教学本册识字200个,学生在阅读中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自己查字典解决。教师要鼓励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快速浏览,联系上下文,理解字词的意思,以便在手边没有字典、词典的情况下,不妨碍阅读。

(二)阅读教学

1.朗读要求,不仅要做到正确、流利,而且要做到有感情提高默读速度。教师在教学时,应该为学生留有充裕的默读时间,并提示相应的方法,引导学生按照要求认真思考,在默读之后要检查学习效果。

2.通过课后的思考练习题,引导学生理解内容,领会表达方法

3.要根据课文的不同特点,设计和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过程与方法策略

(三)口语交际教学要激发兴趣,引起学生交流的欲望。要创设特定的情境

(四)习作教学

1.作文指导从内容入手,作文讲评重在激励

2.加强平时练笔的指导

(五)综合性学习

充分利用阅读材料中的《古人传递信息的故事》、《因特网将世界连成一家》、《神奇的电脑魔术师》、《网上呼救》等文章,了解从古代到现代信息传递方式的变化和不同;另一方面通过自己搜集资料、调查访问、亲身操做。

五、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

(一)识字与写字教学

1.对于生字新词,要及时听写检测。鼓励快速浏览,联系上下文理解字词的意思。

2.在强调写字质量的同时,还应适当提高写字的速度,并养成良好写字习惯

(二)阅读

1.在以前的基础上,继续加强阅读基本功训练

2.阅读教学中,要注意表达方法的学习和积累

3.教师根据课文的不同特点,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策略

(三)口语交际

1.首先要激发学生兴趣

2、要创设特定的情境。创设情境要把握好以下几点:一是情境的创设要真实、有意义,体现学生实际交际的需要,让学生了解在不同的场合、针对不同的对象,围绕不同的目的,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二是考虑到儿童的年龄特点,情境的创设还要注意趣味性,要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来激发学生。

3.要体现双向互动。交际的过程并不是要学生一个一个挨着说的过程,而是一个互动的过程,要在互动中使交流逐步深入。

4.要不断提高学生的口语水平,培养良好的语言习惯。如,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说话要使用礼貌用语;要针对不同对象,文明地进行交际。

(四)习作

1.进一步明确小学生作文的性质。小学生作文性质是练笔,是习作,不是创作。

2.作文指导从内容入手,作文讲评重在激励。作文指导,要从内容入手,首先解决写什么的问题,使学生都找到想写、要写的内容。“放”开了,学生就有东西写。再就是讲评的时候,要概括全班此次作文的优点与成绩,肯定大多数同学的努力和进步。使每个学生通过讲评看到成绩与进步,享受习作成功的快乐,更真切地懂得应当怎样写。

3.观察、思维、表达三种能力结合起来培养。

4.加强平时练笔的指导。

(五)综合性学习

1.阅读单元导语,激发学习兴趣。

2.阅读前四篇阅读材料,了解信息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3、根据主题,搜集有关信息,并写报告。  

六、教学进度安排表 

 

 

 

 

 

 

 

五年级下册教学进度表

周次

具体内容

周课时

备注

一、二

1.草原   2.*丝绸之路   3.白杨

4.*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6

口语交际.习作一 回顾  拓展一

5.古诗词三首

6

6.冬阳 童年 骆驼队    7.*祖父的园子              8.童年的发现   9.*儿童诗两首

6

口语交际.习作二       回顾  拓展二

10.杨氏之子     11.晏子使楚

6

12.*半截蜡烛    13.*打电话

口语交际.习作三      回顾  拓展三

14.再见了,亲人

6

15.*金色的鱼钩       16.桥

17.*梦想的力量

6

清明节

口语交际.习作四      回顾  拓展四

18.将相和      19.草船借箭

6

期中复习

6

期中测试

20.*景阳冈     21.*猴王出世

口语交际.习作五        回顾  拓展五

6

十一

信息传递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利用信息,写简单的研究报告

6

劳动节

十二

22.人物描写一组    23.*刷子李

24.*金钱的魔力

6

十三

口语交际.习作七      回顾  拓展七

25.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6

十四

26.威尼斯的小艇   27.*与象共舞

28.*彩色的非洲    口语交际.习作八

回顾  拓展八

6

十五

总复习

6

十六

总复习

6

端午节

十七

总复习

6

十八

总复习

6

篇10

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是幼儿所熟悉、感兴趣的,又是具有教育价值的。大班幼儿已经有多次中秋节庆祝的体验,对中秋节的传统习俗有一定的了解。此次开展中秋节庆祝活动,更注重的是让幼儿了解中秋节的有关知识,以及感受现代中秋节所特有的艺术性。

活动时间:20xx年9月29日(星期六)下午3点整

活动目标:

1.通过中秋知识竞答的形式,了解中秋节的来历,知道基本的文化习俗。

2.通过一起过中秋,共同分享节日的快乐,加深对我国传统节日的体验。

3.动手操作能力的锻炼。

活动准备:

1.视频《月亮姑娘做衣裳》、爷爷为我打月饼、中秋月儿圆

2.请爸爸妈妈和小朋友一起收集关于中秋节的知识,(中秋节的来历或者古时候的人怎样过中秋节的知识,月亮的大小变化、月亮的故事、月亮的古诗等等)

3.关于中秋节的知识小问答

4.盘子若干

活动流程:

各位家长好,感谢大家能来参加今天的活动,明天就是中秋节了,今天我们邀请了小朋友的爸爸妈妈陪我们一起欢度中秋,之前也让家长和孩子们了解了相关中秋节的知识,知道了月亮在中秋节这天是最圆的,下面我们来欣赏一个故事感受月亮形状的变化。

流程一:欣赏故事《月亮姑娘做衣裳》

看完故事老师总结:在一个月的时间里,月亮的形状是不断变化的,所以月亮姑娘的衣服总是穿不上。

流程二:中秋知识问答小比拼

有关中秋节和月亮的知识有很多,下面就来考考我们家长和小朋友,来个“中秋知识问答小比拼”

1.八月十五又称什么节?(B)

A月饼节 B团圆节 C故乡节 D诗人节

2.中秋节又可以称为什么?

(A) A仲秋 B月夕 C秋节 D追月节

3.在哪个朝代中秋节才开始成为固定的节日?

(A) A唐 B宋 C元 D明

4.月饼最初是用来做什么的?(A)

A祭奉月神的祭品 B馈赠亲友的礼物 C节日食品 D地方小吃

5.“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是谁的佳作?

(A) A王安石 B李白 C杜甫 D白居易

6.在典故中,吴刚伐的是什么树? BA槐树 B桂树 C柳树 D杨树

7.以下哪个不是中秋节传说? D

A嫦娥奔月 B吴刚伐桂 C玉兔捣药 D迎涛神说

8.中秋节在亚洲其他国家也很盛行,在( B ),中秋节也叫感恩节。

A 日本 B 韩国 C 新加坡 D 马来西亚

9.在古代月圆和月缺一般形容什么?(A)

A悲欢离合 B天气的好坏 C凶吉的象征 D身体是否健康

10.“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是描写中秋节的千古名句,它出自( A )

A 苏轼《水调歌头》 B 苏轼《中秋月》

C 王建《十五夜望月》 D 辛弃疾《太常引》

游戏三 《猜灯谜》

1. 老师提前将若干灯谜藏在教室的各个角落

2. 请宝宝们站在教室中间,告诉宝宝们在教室内去寻找灯谜(并拿一个写有灯谜的卡片,让宝宝进行观察,知道去找什么样子的卡片)

(1)有时落在山腰,有时挂在树梢,有时像圆盘,有时像镰刀---月亮

(2)中秋归来---八归

(3)嫦娥下凡---月季

(4)中秋菊开---花好月圆

(5)明月照我还---归有光

(6)举杯邀明月---赏光

(7)举头望明月---当归(药名)

3. 找到后,交到自己的爸爸妈妈的手中,请爸爸妈妈去猜灯谜,用时最短的家庭获胜。

流程四:合唱歌曲《中秋月儿圆》、亲子表演

为了庆祝中秋节,我们小朋友学了一首新歌,一起来唱给爸爸妈妈听。

老师还知道小朋友在家和爸爸妈妈也学习了新的儿歌和歌曲,欢迎大家到前面来表演。 流程四:亲子制作月饼我们中秋节必吃的一样食品就是月饼,下面老师带来了许多颜色形状都很特别很漂亮的月饼,请大家一起欣赏,看到自己喜欢的可以用橡皮泥模仿着做出来,当然也可以发挥想象做出自己想吃的月饼。

流程五:月饼展示

故事《月亮姑娘做衣裳》

夜晚,月亮姑娘出来了,细细的,弯弯的,好象小姑娘的眉毛。凉风吹得她有点冷,她就撕了一块云彩裹在身上,月亮姑娘想:我还是找一位裁缝师傅做件衣裳吧。

裁缝师傅给她量了尺寸让她五天以后来取。

过了五天,月亮姑娘长胖了一点儿好象弯弯的镰刀她来取衣裳了,衣裳做得真漂亮,可惜太小了,穿在身上连扣子也扣不上。

裁缝师傅决定给她重新做一件,重新量了尺寸,让她再过五天来取。五天又过去了,月亮姑娘又长胖了一点,弯弯的象只小船。她来取衣裳,衣裳做得更漂亮了,可惜月亮姑娘连套也套不上。

裁缝师傅涨红了脸,说:“我只好重做了。”又是五天过去了,月亮姑娘来取衣裳,裁缝师傅看到月亮姑娘变得圆圆的,象一只圆盘那样,吃了一惊:“啊,你又长胖了!”裁缝师傅叹了一口气,对月亮姑娘说:“唉!你的身材量不准,我没法给你做衣裳了。”

原来,月亮姑娘每天都在变化,所以她到现在还穿不合身的衣裳。你看,白天太阳公公出来了,她不好意思出来,只是在晚上才悄悄地露面。

小问题:

1.月亮姑娘为什么要做衣裳?

2.月亮姑娘为什么三次都没做成衣裳?

3.月亮姑娘她是怎么变的呢? 故事里把月亮姑娘比作什么?

2019幼儿园年中秋节活动方案二

设计意图: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悠久历史,积淀着许多洋溢着浓厚东方文化色彩的传统节日。文化是民族的根本,而节日正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春节、元宵节、清明节、中秋节等传统民俗节日,无不大力弘扬着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传承民族精神。时值中秋节的来临,让我们的孩子了解这一传统节日,学到科学小知识,并且在活动过程中把礼仪渗透到各个细节处。 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让幼儿初步了解中秋节的来历,知道中秋节是我国传统的团圆节。

2、体验与同伴老师一起过节的快乐。 活动准备:

活动形式:班级集体活动 环境布置

1. 展示幼儿在节前观察月亮、绘制出的“月亮变化册”。

2. 在语言去投放相关月亮知识的图书。

3. 悬挂灯笼,水果图案营造热闹的节日气氛。

家长工作

1. 家长帮助搜集关于中秋节的资料,并提供给大家分享。

2. 为这次主题活动准备一些月饼盒。并与幼儿一起做一个灯笼,最好是共同制作的。

3. 督促幼儿节前节后连续观察月亮,并记录月亮的变化。

4. 关注主题活动的进展,及时协助主题活动的展开。

5. 有时间带幼儿在有月亮的夜晚赏月。

主题活动一 :中秋的来历 活动形式 集体 活动目标

1、幼儿初步了解中秋节,知道为什么要过中秋节,

什么时候开始过中秋节。

2、幼儿能够通过多种渠道来收集资料,并学会分享交流资料。

活动准备:请家长帮助幼儿收集关于中秋节的资料,以及一些中秋节的图片。 活动过程:

一、导入。以谈话的形式导入,激发幼儿兴趣。

师:小朋友们,你们知道我们国家有那些节日吗?

二、向幼儿介绍中秋节,包括时间,来历。

1、教师请幼儿介绍,并请其他幼儿倾听从中知道

了哪些,与别人有哪些不同。

2、教师介绍自己的材料,使幼儿了解中秋节的来历。

三、扩展幼儿经验,并介绍中秋节的习俗,让幼儿了解更多。

师:小朋友们,你们知道中秋要吃什么吗? 师:除了吃月饼,我们还干什么呢?

四、教师像幼儿介绍获取资料的方法。

师: “呀,小朋友了解那么多知识,那你是从哪里了

解到的?”

1、幼儿交流自己获取知识的渠道。

2 、教师帮助幼儿总结从哪获取知识:方法及渠道。

主题活动二:制作月饼

1、 活动要求:

(1)在活动中,家长放手让孩子去做,家长只是起帮助指导的作用。

(2)进入活动室,要小声说话,以不影响他人为原则。

(3)、活动结束后,整理好所有的东西,物归原处。

(4)、准备好制作月饼的材料(擀面杖、面板、模子、月饼馅),油面和水面统一准备。

活动过程:

(1)、孩子和家长一起制作月饼。

(2)、 将做好的月饼放入烤箱中。

篇11

1、通过各种活动,让幼儿知道阴历八月十五是中秋节,初步了解中秋节的来历,知道中秋节是我国传统的团圆节。

2、了解中秋节人们的活动,让幼儿通过品尝月饼、观赏月亮、学习和欣赏歌曲、制作水果拼盘等活动来体验节日的快乐,感受中国人的文化习俗。

3、通过活动,促进亲子交流,增进幼儿与父母之间的感情,体验节日的快乐。

4、体验分享与同伴老师一起合作过节的快乐。

活动形式:班级集体活动

活动内容:介绍中秋节、故事、儿歌、各类游戏等。

活动时间:20__年_月_日

环境创设:

1、和幼儿一起布置中秋的大型壁画,其中有月亮的变化、宫灯。

2、悬挂灯笼,水果图案营造热闹的节日气氛。

3、展示幼儿在节前观察月亮、绘制出的“月亮变化册”。

(事先发放记录单)。

区域活动:

1、绘画:提供水果图片,供幼儿绘画——好吃的水果。

2、泥工:橡皮泥,供幼儿制作月饼。

3、美工:提供各色彩纸、胶水、绘画笔供装饰节日的灯笼。

4、制作灯笼:运用空瓶子、彩色胶带、色纸、粘贴素材,做一个灯笼。

家园共育:

1、家长晚上带着孩子一起观赏中秋的月亮,并讲讲关于月亮的故事或教给幼儿有关月亮、中秋的古诗。

2、与幼儿一起准备灯笼,是共同制作的。

3、督促幼儿节前节后连续观察月亮,并记录月亮的变化。

介绍中秋节:

秋风送爽,丹桂飘香,送走了炎炎夏日,我们迎来了硕果累累的秋天,又迎来了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小朋友知道中秋节是哪一天吗?(农历八月十五)古时人们将一年分四个季节,八月正好是秋季中的一个月叫“仲月”,八月十五是这个月中间的一天,所以叫中秋节。

中秋节又叫团圆节、丰收节。八月十五这一天,月亮最圆最美,月色最皎洁,人们看到圆月就会联想到一家人的团聚,所以又把中秋节叫做团圆节,过节吃的月饼也做成圆形的,象月亮一样,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粮食丰收,水果丰收,所以中秋节也叫丰收节。在中秋之夜,家家户户把瓜果、月饼等食物,摆在院中的桌上,一家人一边赏月,一边吃月饼。正是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这是多么美好的景象啊。

小故事《月亮姑娘做衣裳》:

夜晚,月亮姑娘出来了,细细的,弯弯的,好象小姑娘的眉毛。凉风吹得她有点冷,她就撕了一块云彩裹在身上,月亮姑娘想:我还是找一位裁缝师傅做件衣裳吧。

裁缝师傅给她量了尺寸让她五天以后来取。过了五天,月亮姑娘长胖了一点儿好象弯弯的镰刀她来取衣裳了,衣裳做得真漂亮,可惜太小了,穿在身上连扣子也扣不上。

裁缝师傅决定给她重新做一件,重新量了尺寸,让她再过五天来取。五天又过去了,月亮姑娘又长胖了一点,弯弯的象只小船。她来取衣裳,衣裳做得更漂亮了,可惜月亮姑娘连套也套不上。

裁缝师傅涨红了脸,说:我只好重做了。

又是五天过去了,月亮姑娘来取衣裳,裁缝师傅看到月亮姑娘变得圆圆的,象一只圆盘那样,吃了一惊:啊,你又长胖了!

裁缝师傅叹了一口气,对月亮姑娘说:唉!你的身材量不准,我没法给你做衣裳了。原来,月亮姑娘每天都在变化,所以她到现在还穿不合身的衣裳。你,白天太阳公公出来了,她不好意思出来,只有在晚上才悄悄地露面。

游戏1:《水果拼盘》比赛

游戏玩法:

每个家庭介绍自己带来的水果名称,基本特性。举行制作水果拼盘大赛的活动。

游戏规则:

1、以三个家庭为一小组,发放号牌。

2、在规定时间内,不但要比造型还要比桌面整理。

3、幼儿参与性将作为优先评奖标准。

4、奖项有:配合默契大奖和造型奖。

游戏2:猜谜

“有时落在山腰,有时挂在树梢,有时像只圆盘,有时像把镰刀。”请你猜猜是什么?

幼儿园中秋节活动方案2设计意图: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悠久历史,积淀着许多洋溢着浓厚东方文化色彩的传统节日。

文化是民族的根本,而节日正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春节、元宵节、清明节、中秋节等传统民俗节日,无不大力弘扬着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传承民族精神。

时值中秋节的来临,让我们的孩子了解这一传统节日,学到科学小知识,并且在活动过程中把礼仪渗透到各个细节处。

总体活动目标:

1.让幼儿知道农历八月十五是中秋节,并了解中秋节的来历。

2.丰富幼儿的科普知识,了解“月食”现象,与影像知识。

3.了解中秋节的风俗,让幼儿自己动手制作食物再一同分享,同时体会到劳动与分享的乐趣。

活动时间:

中秋节当天下午14:30——17:30

活动准备:

环境准备:园所室外与教室能凸显中秋节日氛围的环境布置。

有些简单,再具体些,都可以准备哪些具体的材料,列举出来,有图片也可以附上

道具准备:绘画工具;灯泡、皮球(大、小各一个);手电筒、白墙/屏幕;月饼、水果、盘子、水果刀。

其它准备:凳子、大桌子、家长签到本、话筒、条幅等。

活动过程:

全园孩子参加,通过自愿报名的形式选择自己活动的项目。

活动一.美丽图,我来画

时间:14:30——15:30

活动一、二、三、四是同时进行的,所以有一个统一的时间就行,活动五的时间可以另加的,但要结合实际定时间

活动准备:教师事先准备一些中秋相关的图片贴、挂在教室。

让孩子在作画期间寻找灵感,以及准备绘画工具。

活动目标:让孩子用绘画的手法表达自己认识的中秋节,开发幼儿的动手能力与想象能力。

活动过程:形式不限,画风不限,工具不限,作画出与中秋相关的美丽图画。

作画期间,其它幼儿以及家长可以保持秩序的观看。

作画后(15:50)教师帮助幼儿一起把画粘贴在教师四周墙壁上。

过程太简单,形式、画风、工具虽不限,但是也要给老师提供一些可参考的,否则老师会觉得很空,例如:水粉画、水墨画、黏贴画、添画、手工折纸、剪贴、拓印、砂纸、陶艺、装饰瓶子(将瓶子外层图上水粉。

等晾干后,在水粉上作画,也可在瓶口处系上丝带作为装饰)等等,都可以,每种后边说明玩法,具体需要准备的材料,是否需要老师参与指导,都需要配合哪些环境布置,供老师参考,不一定都用,但是老师可以选用,这样老师就觉得简单多了。

活动二.小故事,大家讲

时间:15:00——15:50

准备:提前两天教师给讲故事的孩子布置任务,和家长一起寻找、准备中秋节的小故事。

目标:准备期亲子互动,提高家长的认识。

通过孩子讲故事培养幼儿语言表达能力。

活动:

1、先由一名教师生动的给大家讲中秋故事。

再每位幼儿轮流上台讲故事,幼儿独立讲,其他人做观众,要有观看的礼仪。

要求:家长、教师、幼儿都保持安静状态听故事,并对讲者用以掌声鼓励。

第一组作画的幼儿边听故事,边作画。

可以再丰富些,比如,小讲台可以怎样布置,观众席怎么摆椅子,上台讲故事的幼儿可以穿上有魔力的魔法衣、魔法帽(也可以换成其他的名字,要对幼儿有吸引力)并附上咱们能搜集到的所有故事,供老师选择

2、可以将故事改编成剧本,幼儿排演成情景剧,情景剧的表演和讲故事可以穿插着进行,提前准备好道具和服装,小演员要画好妆,舞台可以跟讲故事的是同一个舞台

活动三.学科学,懂知识

时间:16:00——16:40

道具准备:投影仪/手电筒,白墙/幕布,月亮图片,抠画出嫦娥形态的纸板;灯泡,气球(大、小各一个);整间教室都要遮光

知识准备:熟悉一些物体、动物的轮廓形状。

注意:

1、在幼儿进入此活动教室前,老师要跟前来的家长和幼儿沟通好,活动时的注意事项:要尽量保持安静;由于活动室内很黑,请幼儿不要乱跑以免磕伤;

2、如果空间不够,可以选择大一点的教师或分批进入。

目标:开发幼儿的创造力与艺术想象力,培养手指精细动作,和动手能力,模仿能力;丰富幼儿科学小知识。

活动:

(一).奇妙的手影

教师引导幼儿用小手做各种各样的动作,激发幼儿对手影游戏的兴趣。

教师通过一个小故事(如果有要附上)让幼儿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根据故事做出相应手影。

(二).“嫦娥奔月”

用“小孔成像”法,展示嫦娥奔月

前期教师与幼儿共同抠画出嫦娥奔月形态的纸板,用纸板遮挡在屏幕与投影仪之间,屏幕上就会形成物的倒像,我们把这样的现象叫小孔成像。

在幕布左上角粘贴上月亮图片。

前后移动中间的板,像的大小方位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通过此方法,既让幼儿更生动的看到了嫦娥奔月的情形,并且让幼儿增加了小孔成像的科普知识。

(三).神奇的月亮

1.导入:展出各种形状的月亮图片。

2.模拟月食全过程:使用灯泡代替太阳,一个孩子举起大皮球代替地球,另一名还在举起小皮球代替月球。

打开灯泡,大皮球围绕太阳转,小皮球围绕大皮球转,观察大皮球、小皮球各自被对方的黑影遮挡的情况。

第二个和第三个活动,是否尝试过,是否在操作时能完成?

活动四.齐动手,共劳动

时间:16:40---17:15

准备:各种水果与食品、水果刀、盘子

目标:培养幼儿帮助父母做家务的良好行为习惯。

活动:幼儿、教师、家长齐动手制作美味的食物,教师与家长帮助切食物,例如水果、月饼等。

让孩子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空间制作水果拼盘以及食物作画等。

此活动都要准备什么(除了水果、还有哪些图片)?准备多少?

水果有一部分可以做成拼盘,另一部分直接清洗好并分类

什么人负责切水果?什么人洗?什么人拼摆?

制作月饼都需要准备什么?制作过程是怎样的?

画鸡蛋要准备哪些图片供幼儿参考?

活动五.吃月饼,同分享。

时间:17:15——17:30

准备:若干名教师做为引导员,个人小餐具,音响,乐曲。

活动:用自助餐的形式,把每组小朋友做的食物都摆放在大桌子上,然后全园共同品尝。同时欣赏歌曲《春江花月夜》、《爷爷为我打月饼》等。

备注:

1、前四个活动的方式想有个小调整,原计划是幼儿报名,然后一下午都在一个教室活动,这样可能幼儿会觉得没意思,所以,在这里做一下改动,先报名做活动,然后自己报名的活动完成后,可以再到其他的教室参加或参观其他的活动。

家长陪同,然后整个活动中老师、幼儿、家长都要有礼仪行为,比如:不影响他人、学会排队、等候、老师在指引家长时的手势语,迎宾时要注意的礼仪等等,这些环节都要体现出来。

2、一共四个活动,四个教室,如果幼儿园班级较多,可以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班级搞同意个活动,幼儿园可以自己按实际情况安排。

幼儿园中秋节活动方案3活动目标

1、幼儿初步了解中秋节,知道为什么要过中秋节,什么时候开始过中秋节。

2、幼儿能够通过多种渠道来收集资料,并学会分享交流资料。

活动准备

请家长帮助幼儿收集关于中秋节的资料,以及一些中秋节的图片。

活动过程

1、导入。

以谈话的形式导入,激发幼儿兴趣。

师:小朋友们,你们知道我们国家有那些节日吗?

2、向幼儿介绍中秋节,包括时间,来历。

(1)教师请幼儿介绍,并请其他幼儿倾听从中知道了哪些,与别人有哪些不同。

(2)教师介绍自己的材料,使幼儿了解中秋节的来历。

3、扩展幼儿经验,并介绍中秋节的习俗,让幼儿了解更多。

师:小朋友们,你们知道中秋要吃什么吗?师:除了吃月饼,我们还干什么呢?

4、教师向幼儿介绍获取资料的方法。

师:“呀,小朋友了解那么多知识,那你是从哪里了解到的?”

(1)幼儿交流自己获取知识的渠道。

(2)教师帮助幼儿总结从哪获取知识:方法及渠道。

幼儿园中秋节活动方案4活动目标:

1、通过各种活动,让幼儿知道阴历八月十五是中秋节,初步了解中秋节的来历,知道中秋节是我国传统的团圆节。

2、了解中秋节人们的活动,让幼儿通过品尝月饼、观赏月亮、学习和欣赏歌曲、制作水果拼盘等活动来体验节日的快乐,感受中国人的文化习俗。

3、通过活动,促进亲子交流,增进幼儿与父母之间的感情,体验节日的快乐。

4、体验分享与同伴老师一起合作过节的快乐。

活动一:快乐的中秋节

主要涉及领域:语言

〔活动目标〕

1.知道农历八月十五是中秋节,初步了解中秋节的有关风俗习惯。

2.能在调查、访问、欣赏等活动中获得中秋节的相关经验,并大胆地进行表达与交流。

3.能安静的倾听同伴的表述。

〔活动准备〕

1.家长协助幼儿收集各种资料和丰富相关经验。

2.幼儿每人一本《嫦娥奔月》的图书。

〔活动过程〕

1.交流相关经验,知道中秋节的时间和有关风俗习惯。

(1)幼儿自由结伴交流自己调查的结果。

(2)集体交流,丰富相关经验。(教师引导幼儿根据调查表的内容进行交流,提醒幼儿能安静地倾听同伴的表述)。

(3)拓展有关经验。

指导语:你还知道哪些关于中秋节的事情或问题?

2.通过欣赏图书《嫦娥奔月》,了解中秋节的有关传说。

(1)欣赏图书,了解《嫦娥奔月》的主要故事内容。

(2)交流自己对图书内容的理解。

指导语:你从这本书上看懂了什么?有什么问题?

(3)边看图书边完整地倾听老师讲述故事。

(4)交流自己听过的其他传说。

活动二:为歌曲《爷爷为我打月饼》伴奏

主要涉及领域:艺术

〔活动目标〕

1.在熟悉歌曲旋律的基础上,尝试选用铃鼓、小铃、舞板等乐器为歌曲伴奏。

2.在看指挥演奏的过程中,能与集体的演奏保持和谐。

3.体验集体合作演奏的快乐。

〔活动准备〕

乐曲磁带、乐器(小铃、舞板、铃鼓等)。

〔活动过程〕

1.欣赏歌曲,进一步感受歌曲欢快的风格。

指导语:你们还记得这首歌吗?名字叫什么?听了有什么感觉?

2.通过身体的动作,感受歌曲的节奏。

(1)边听歌曲边拍手,初步表现歌曲的节奏。

(2)共同设计身体动作表现歌曲的节奏。

(3)看指挥分声部进行身体动作。

3.尝试用铃鼓、小铃、舞板等乐器为歌曲伴奏。

(1)模仿乐器演奏的动作表现歌曲节奏。

(2)尝试看指挥,用铃鼓、小铃、舞板等乐器为歌曲伴奏。(教师提醒幼儿在演奏过程中,注意有节奏地敲击乐器。)

(3)交换乐器进行演奏。

幼儿园中秋节活动方案5活动目标与准备:

本活动的主要目标是引导幼儿观察月亮的变化,知道中秋之夜月亮最圆、最亮;了解中秋节的来历和有关风俗,体验节日的快乐;初步激发幼儿对民族文化的兴趣;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活动开展前,进行墙饰布置,墙饰的主要内容包括花灯、嫦娥奔月图等;给幼儿讲述关于月亮的故事、中秋节与月饼的传说;美工课上,幼儿学会了用橡皮泥捏月饼,会沿着扎有小孔的月亮图形纸撕月亮(提供用缝纫机扎出小孔的月亮图形纸;制作投影片或挂图:一幅中秋节夜景图,四张月亮逐渐变圆的投影片或图片;录像带:中秋赏月;音乐磁带《飞月夜》、《月光曲》、《爷爷为我打月饼》。

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观察教室墙饰的变化,激发兴趣,导入课题。

2、出示投影片或挂图:中秋节夜景图,引导幼儿描述自己观察到的月亮,教师根据幼儿的描述分别出示四张不同形状的月亮投影片或图片,启发幼儿想象,月亮像什么?(如:像弯弯的小船、像一块西瓜、像咬了一口的月饼、像圆镜子等。

)

3、放录像:“中秋赏月”,向幼儿介绍中秋节。

今天是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晚上月亮特别圆、特别亮。我们中国人有个习惯,中秋节这一天,圆圆的月亮挂在天上,一家人一边看月亮,一边吃月饼,也可以玩花灯、放焰火,一家人团团圆圆,真快乐,所以把中秋节叫做团圆节。又香又甜的月饼也被人们做成圆圆的,像月亮一样,“月饼”古代也被人们叫做“团圆饼”,中秋节是我们中国的传统节日。

秋天也是收获的季节,粮食丰收了,水果丰收了,所以中秋节也叫丰收节。

4、教师讲述《嫦娥奔月》的故事(播放录音:《月光曲》或《月夜》二胡曲)。

5、师生一边欣赏歌曲《爷爷为我打月饼》(放录音),一边品尝月饼和秋天的水果,共享节日的快乐。

6、操作活动:幼儿用橡皮泥捏月饼、撕月亮(用缝纫机扎出小孔,变成月亮的形状,让幼儿撕下来。

)

活动区域设置与日常活动组织:

1、组织幼儿参观大班的游戏“乐乐月饼超市”;

观看大班小朋友的幻想画《到月亮上去做客》。

2、在美工区,提供月饼盒子、橡皮泥、吹塑纸、蜡光纸等材料,引导幼儿运用各种材料创造性地表现月亮和月饼。

3、在图书区提供嫦娥奔月,吴刚砍伐桂花树等与月亮有关的神话故事。

在语言区幼儿看月亮图片说月亮的诗歌。

4、在日常生活中鼓励幼儿将自己熟悉的有关月亮、中秋的古诗或儿歌讲给同伴听。

5、学习歌曲《爷爷为我打月饼》。

与家长沟通计划:

1、活动前,请家长给孩子讲一个关于月亮的故事或教给幼儿一首有关月亮、月饼的歌曲或诗歌。

2、请家长在八月初十至八月十五晚上带幼儿观察月亮的变化,并将观察到的月亮画在纸上,装订成观察月亮变化的记录簿。

3、请家长带幼儿到食品超市,观看各式各样的月饼。

4、活动在中秋节前一天进行,中秋节晚上请家长与孩子一起进行赏月活动,创编幻想故事――《到月亮上去做客》。

附故事一:嫦娥奔月

羿是神话传说中远古时最著名的射手,曾经为人间除了许多凶禽猛兽,是老百姓心目中的射神。

在一个明月当空的晚上,羿的妻子嫦娥偷吃了羿从王母娘娘那里要来的长生不老药。嫦娥吃下药以后,身子突然轻飘飘地飞了起来。她身不由己地飞出了窗口,越飞越高,升上了夜空。飞啊飞啊,一直向月亮飞去。到了月宫,嫦娥又日夜思念人间。她叫玉兔为她捣药,想吃些能降落人间的灵药,回到羿的身边。可是玉兔没有捣成灵药,于是嫦娥便成了月宫中的主人――月中仙子。

这个故事经过世世代代的流传、补充,嫦娥成了月神和古时候人们中秋拜月的对象。

故事二:月亮姑娘做衣裳

夜晚,月亮姑娘出来了,细细的,弯弯的,好像小姑娘的眉毛。凉风吹得她有点冷,她就撕了一块云彩裹在身上。

月亮姑娘想:我还是找一位裁缝师傅做件衣裳吧。裁缝师傅给她量了尺寸,让她五天以后来取。过了五天,月亮姑娘长胖了一点儿,好像弯弯的镰刀,她来取衣裳了,衣裳做得真漂亮,可惜太小了,穿在身上连扣子也扣不上。

裁缝师傅决定给她重做一件,重新量子尺寸,让她再过五天来取。五天又过去了,月亮姑娘又长胖了一点,弯弯的像只小船。她来取衣裳,衣裳做得更漂亮了,可惜月亮姑娘连套也套不上。

篇12

今天早上,爸爸沉重的对我说:“爷爷快不行了,你得做好心里准备。”下午,蒋老师告诉我家里有事,妈妈要先接我回家。这时,我便有一种不祥预感。“政涵,快点出来!”姐姐慌张地在我教室门口叫着。我赶快背起书包,跑出教室。“爷爷是不是……”我问姐姐。姐姐点点头。我们便以最快的速度乘车来到爷爷新造的别墅。

一踏进家门口,只见奶奶扑在爷爷身上,痛苦地哭泣着;姑婆在一旁一边痛哭一边诉说着以前和爷爷在一起的幸福生活;爸爸、伯伯、姑父这几个坚强的男人也流泪了;我在一边安慰奶奶,可自己的泪水也情不自禁地流了下来……

回想爷爷还在古色古香的乡间旧居时,天天早晨起床还要做早锻炼。每个周末我去玩时,还陪我下棋,每次都是他赢,因为爷爷是我的老师。然而不幸的是一年前爷爷体检时发现已是晚期肺癌,自从爷爷的家因拆迁搬到我家来住的一段时间,爷爷还坚持晨读、练字。有时,约好朋友一起去锻炼身体,或到公园散步。可如今却……到了吃晚饭时间,我们个个难过地咽不下饭,我们不停地哭泣着,爷爷的邻居、亲戚等不断有人前来悼念。他们含泪坐在爷爷身旁哭诉。

可恶的癌症,你夺去了多少人的生命;可恶的癌症,可恨的是你连我的爷爷也不放过。爷爷您放心,我一定好好学习,长大后为您“报仇”!两张照片打开我家厚厚的相册,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两张大小不一,新旧不同的照片,爸爸为什么要将它们放在一块儿呢?看上去多不雅观呀!

原来第一张是照片是张黑白两寸照,照片已经发黄了,照片上的那个小孩,一看就知道是爸爸了,他身着洗得发白的中山装,双手叉着腰,挽着裤脚,站在一幢瓦房前正咧着嘴笑呢。后来爸爸告诉我,这张照片的由来,在他十二岁的那年夏天,爷爷和他正在门口的大树下乘凉下棋,一位拍照片的师傅路过我家门口,并向爷爷问路,爷爷请他喝茶并休息片刻,在闲聊当中,拍照师傅顺便给爸爸拍了这张照片,爸爸如获至宝的把它保存到今天。爸爸还告诉照片中的这幢泥瓦房是爷爷在1972年时建造的,当时,爷爷有四个孩子,还要赡养年迈的父母,家里的负担十分重,省吃俭用才造了这幢简陋的泥瓦房。这幢瓦房经历了几十年的风雨洗礼,泥墙上到处是雨水打湿后留下的斑迹,房间内的地面也是凹凸不平的,屋顶上的瓦片歪歪斜斜,一到梅雨季节,屋外就下大雨,屋内就滴滴嗒嗒的漏水,这时奶奶就会把家里所有的盆盆罐罐摆上用来接水,每到这个时候,爷爷就发誓要想办法重新建一幢新房子。

第二张照片是一张彩色照片,在一幢三层楼的别墅前一个小男孩正兴高采烈地骑着自行车,车篮里放着牛奶、巧克力,蛋糕……一看就知道是个“小馋猫”了,告诉你吧,这个小男孩就是我,那是去年暑假,我带着零食去爷爷新盖的别墅玩,“咔嚓”一声,爸爸用数码相机给我照了这张照片,就这样,我家相册里又来了个“小馋猫”。照片中我身后的别墅就是爷爷在2006年建造的。原来,随着经济的发展,爷爷的家庭收入也逐渐地增加了,县政府为建设新农村,把爷爷的旧瓦房给拆迁了,使爷爷终于有机会建造起了自己的豪华别墅,遂了他多年的建房心愿。

从旧瓦房到别墅,两个不同时期,两代人不同的样子,我终于明白了爸爸将这两张照片放在一块儿的意思了,它们让我们看到了人们的生活在不断的变化,在不断的前进!三代家电我家有一件“怪事”,你想知道吗?好!下面我就告诉你。我家有三种收听广播的家电。爷爷、爸爸和我各爱其中一种。爷爷喜欢用收音机;爸爸喜欢用黑白电视机;而我却喜欢用大彩电。我为了搞明白这件事,我等到爷爷和爸爸都在时,我便大声说:“明天把黑白电视机和收音机都存放起来,都啥时代了。”“不,别存放起来,存放起来我们用什么叫听广播呀!”爷爷说。唉!你们怎么还用那些旧电器了。后来,在我劝说下,他们存放了黑白电视机和收音机,同我一起看大彩电。爸爸还告诉我,爷爷那时生活在落后的旧社会只有收音机,我虽然生活在新社会,可经济条件有限,只能看上黑白电视机,我们都习惯了。你生活在改革开放的好时代,想用什么收听广播就用什么。是呀!我们在生活环境在变化,在前进!在这经济腾飞的好时代,又何止家电有多种选择呢?少年愁辛弃疾曾经吟诵过这么一首词:“少年不知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诗强说愁。”我们这些即将跨入中学的少年,早就尝尽了愁的滋味。要小升初了,家长们个个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不知从何方搬来一摞又一摞的习题集,压在我们这些嫩胳膊嫩腿的莘莘学子身上。他们将我们当成了学习机器,可是机器也是需要保养的,有多少个家长懂得好好给机器擦洗、抹油。“十•一”

国庆长假我们更是成了不停息的机器,不停地运转。请看我的长假安排,一共七天,除去校园作业两天,自己“软磨硬施”地求来休息两天,还剩余三天,便成了父母的天下,一天中,已知语文、数学、英语、常识各可以占二至三小时,一天24小时-10小时-吃、喝、拉、撒、睡的时间=所剩无几。

妈妈道:“再熬一熬,‘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你不常说,只需再熬九九八十一天的四倍就到头了,要努力呦!”正确,我又振作精神。这时,朋友致电要我去她家玩,她远在杭州,一年只回家三次,再说过了年后我便会更加繁忙。父亲曰:“一寸光阴十寸金,苦一年甜一百年,乖,啊!”完全正确,今昔苦,日后方才甜。父母说得对,只好先苦一阵子了,“闭门苦读书”,整整六年的寒窗苦读,只在这小小的一场考试之间,一考定喜哀,一考定……我终于大彻大悟了,趴在窗台,仰望天空,愁绪渐渐化融于这星辰之间……

岁月的磨练“嘿,施政涵,Miss陶叫你过去!”一个同学奔来告诉我。“知道了!”我漫不经心的回答。老师叫你有什么好处,我心里暗暗叫苦。走出教室,远远地看见Miss陶严肃地站在办公室门口,不由我多想,已经到了Miss陶面前。“施政涵,你翻译的小诗要在大嘴英语上刊登,你下午带几张脸部表情突出的照片。”哦,原来是这喜事,我绷着的心也松弛了下来,可是又找什么照片呢?我的心又紧了起来,一转眼,下午到了,我照片一张也没找到。“嘿,施政涵,Miss陶叫你过去!”又一个同学来转告我,怎么办?怎么办?我一边想一边走,不知不觉便到了Miss陶面前,她见我空手而来,便说:“咱们去拍几张照吧!”说完,便向楼下走去,我马上跟了上去……不知不觉中,我们已来到楼下的操场上,操场上已经有一们穿白衣服的老师(在学校,基本是老师喽)仿佛在等我们,刚下台阶,Miss陶快速地跑到那位“白老师”跟前,她们俩了兴奋地谈了起来,现在站在我面前的Miss陶根本不是一位老练的教师了,在我看来倒像是大学刚毕业的大姐姐,随后,Miss陶便和那“白老师”一块儿为我选景地……然而Miss陶在给我们上课时为什么那么严肃呢?她不懂得快乐吗?其实呀,人人也懂得快乐,只是四周的环境和岁月的磨练使他们迷失了原有的自我,隐蔽了自己的快乐之心,而这种迷失与隐蔽只有用心才可以重新地体会。哦,让我们一起快乐起来,让咱们的世界变得温馨美好。我学会了放弃曾在一本书上看到这么一句话:学会放弃,你会收获更多。可为什么要学会放弃呢?不是说要有毅力吗?当时,我便疑惑了,便是今日也不知原因。或许是凑巧吧,今日我再次看到了这句话,就决定来验证一下,可是用什么方法来验证呢?我心烦意乱,为了调节一下神经,我随意翻开了一本书,这时,一行文字映入了我的眼帘:蚂蚁是一个大力士,它可以搬动比自身重量大60倍的物体……我一下子将刚才的疑问与烦恼抛到了九霄云外,又打算去观察蚂蚁。来到楼下,我发现路边草丛下有一队蚂蚁在走动,我顺着这条“蚁路”,到了一个十分大的骨头旁边,那儿已有许多蚂蚁了,蚂蚁越聚越多,大概已有四五十只了,可骨头依然纹丝不动,又过了几分钟,“蚁路”已经断了骨头上的蚂蚁也寥寥无几,我想:着蚂蚁,毕竟是群小生物,一点恒心也没有。我站起身来,正准备回去,却又发现蚂蚁们又在搬其他的食物了,我又想起了书上的那句话,忽然眼前一亮,豁然开朗:蚂蚁之所以不再搬运那块大骨头,是因为他们选择了放弃,这块骨头实在是太大了,再增加几千只同胞也是白搭。如果选择放弃,那就可以在同样的时间里收获更多的食物。哦,那书上的话不正是这个意思吗?连着小小的蚂蚁都知道放弃,我们这些自称是“高级动物”的人呢?在学习上也是这样,有得有失,该放弃的地方就该放弃,不然就会连最基本的也把握不住。哈,我学会了放弃!心灵的赞歌1——读《村民的好支书》有感你认识郑九万伯伯吗?我知道,他是村民们的好村官。你了解他吗?我清楚。当他生病时,村民心急如焚。当他住院时,村民竟为他筹集了七万元的医疗费,当他出院时,村里如过节一般地响起了喜庆的鞭炮。为什么郑伯伯能受村民们如此爱戴呢?我从《村民的好支书》一文中找到了答案,原来郑伯伯帮助村民就像是他的“家常便饭”。郑伯伯所在的这个村四面都有海拔800多米高的山,他带领村民们修路,但修这条路必须要占用村民的地,他便掏钱赔偿,最终,“天堑”变通途;这个村的村民都要上几公里以外的水坑里排队挑水吃,而且坑里的水都是黄泥汤,郑伯伯又带头出钱,使自来水来到了山旮旯贫困的村子里;有位村民做生意亏了本,郑伯伯又卖了家中的大肥猪,伸去一双暖意浓浓的手……郑伯伯为村民做的好事三天三夜也说不完。读了这篇文章,我深受感动,郑伯伯为了村民们生活方便,带着大家重新在失败的地方站起来,自己还一次次地从腰包里掏钱。他这种举动深深地感动了我,影响着我,也教育了我。过去,别人问我借东西,我总推说借给别人了,或没有带来,因为我怕别人弄坏我的东西,怕别人一借不还,还怕别人耽误我的学习时间,所以一推了事。读了这篇文章之后,我觉得很惭愧。我下定决心:改正自己的缺点,做一个像郑伯伯一样心地无私的人。晚上,我竟然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成了一只爱心小鸟,扇着羽翼,不停地飞翔,飞向人们的心房。心灵的赞歌2——读《青山入云风涌动》有感你认识郑九万伯伯吗?我知道,他是村民们的好书记。你了解郑九万伯伯吗?我清楚。当他生病时,村民心急如焚。当他住院时,村民竟连夜为他筹集了七万元的医疗费,当他出院时,村里如过节一般热闹。为什么郑伯伯能受村民们如此爱戴呢?我从《

《青山入云风涌动》一文中找到了答案,原来郑伯伯帮助村民就像是他的“家常便饭”。郑伯伯所在的村子里,一逢干旱,村民们就得半夜起床,到几公里以外的山坑里挑水喝,一担水得挑一个上午,郑伯伯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后来,他又带头拿出家中仅有的几百元钱。终于,清澈的自来水在村里溅起了欢乐的笑声。郑伯伯做的好事远不止这些。郑伯伯所在的这个村四面环山,他带领村民们硬是在悬崖峭壁上开凿出了一条路,使“天堑”变通途;后来,村子里要通电,他又亲自带领村民们搬运水泥杆,终于灯光亮在了每家每户,也亮在了每个村民的心中……郑伯伯为村子做的三天三夜也道不完,他心中始终装着群众,记挂着群众的冷暖,把村民们的事看得比自家的事还重要。而他自己所居住的房子已经受了几十年风雨的洗礼,陈旧不堪,两个儿子结婚全没办酒席。郑伯伯吃的是粗茶淡饭,穿的是旧衣素衫,他家中不多的积蓄,几乎全用于对村民的救济。郑伯伯为节省村集体开支,他掰着手指花钱。他曾经说过:“我入了党,就得对得起党,就得为百姓做事。”读了这篇文章,我深受感动,郑伯伯为了村民们生活方便,带着大家重新在失败的地方站起来,自己还一次次地从腰包里掏钱,向村民们伸去一双双暖意浓浓的手。想想我们身边不乏有着许多像郑伯伯一样的人:那在教育战线上默默无闻地奉献出自己的青春年华的教育者;那坚守岗位,为保家卫国甚至贡献出自己年轻生命的勇士们;那救死扶伤的医务工作者,用一双双神奇的手,使患者脱离病魔的折磨;他们这种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工作作风深深地影响着我,教育着我,鞭策着我。想自己以前同学找我借东西,我总会推脱说没带或直接说自己要用。因为我怕别人一借不还,怕别人弄坏,怕别人耽误我的时间,所以随便找个借口,一推了事。但自从读了这篇文章后,我惭愧极了,我在心里给自己下了决心,以后一定要做一个像郑九万伯伯一样心地无私的人。晚上,我竟然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成了一只爱心小鸟,扇着羽翼,不停地飞翔,飞向人们的心房。圆圆,使我联想到那香喷喷的月饼和圆溜溜的月亮。每逢每年的中秋节,我们一家人就会团聚在一块儿,坐在门口那棵桂花树下,一边吃着月饼,一边赏着圆月,好一个温暖的家。可是,就在去年圆月之夜,我最亲也最疼爱我的爷爷以前健壮的身材逐渐消瘦了,往日炯炯有神的双眼也变得黯淡无光。第二天,我去看望被病魔折磨的爷爷,他叫我好好学习,我的眼泪不禁夺眶而出,奶奶早已泣不成声了。第三天,我再次去看望爷爷,没想到爷爷已经离开人世间了,被埋进了他辛勤了一辈子的大地。从此以后,我只能从梦中和爷爷相见了,我的中秋夜晚已失去了欢乐,月亮在我眼中也不那么圆了。小时候,爷爷喜欢抽烟,而我就依偎在他怀中,去捕捉他嘴中吐出的一个个小烟环,爷爷此时会笑呵呵地看着我。后来啊,我和爷爷开始下象棋。渐渐地,我长大了,去学校学习,很少与爷爷比拼,我再也无法从圆圆的棋子中得到乐趣了。圆,对我来说已支离破碎了……中国的文字真奇妙今天,我又打开了那本厚厚的字典,又随意地翻起来。第一个印入我眼帘的就是“腌(yān)”了,它大家一定十分熟悉吧!它的部首是“月”,意思也就是用盐、糖等浸渍鱼、肉、蔬菜、果品等食物英文名叫“salt”和朋友组成的词语有“腌菜”、“腌肉”、“腌萝卜”……它还有个名声不大,人缘很少的哥哥,我找到了它,它名字叫“腌”(ā),意思是脏;不干净,英文名是“dirty”,有一个意思,是心里别扭,不痛快,英文名是“clumsy”。组成的词是“腌?”。对了“?”读什么,我又查起了字典通讯录,按它身体构造找,原来它叫“zā”,部首“月”其它的全和“腌(ā)”一样,没有兄弟,它人缘也不大好,只有一个“腌?”。没想到中国的文字这么奇妙,我还有这么多的字不认识,还有许许多多的多音多义字,我真应该好好学习了。记事写人篇前座档案前座姓名:名为昕妤,一个多么文静的名字,可她的爸爸偏偏姓郑。笔名:星语,挺有诗味的。听说她拿自己的名字琢磨了半天才琢磨出来。性别:女。年龄:和我一样过了十二个快乐的生日。外貌特征:身材中等,眯着眼睛——二百多度的近视眼仍不肯戴眼镜。总爱穿淡色衣裤。所在学校:和我在一块儿(也就是常山县天马一小六(2)班)。所任职务:英语组长;小班长;全班第一。崇拜的人:咱蒋老师。(也许还崇拜我。)信奉的格言:打扰别人就得挨揍。爱好:爱扁人,一天不扁人手就痒痒,她同桌常被扁。(不过还爱跟别人谈学习,只不过没有充分体现出来。)学习简介:爱数学,喜英语,也好语文,不耻下问,常借书看。不过她常感叹:“体育烦,常识难,美术不想谈!”住址与电话:保密,不过你也可以问她后座的施政涵。大事不妙,快收工。她哼着歌“冲”过来了。要被她发现,那我的成果将毁于一旦。Goodbye!

钓趣“小鸟在前面带路,风啊吹向我们……”我和几个小伙伴手拉着手,一人扛着根鱼竿,一边唱歌一边跳着,活像一只快乐的小鹿。原来爸爸和他的几位同事约好一块去钓鱼,我们也理所当然地沾了边。沿着蝉鸣声声的林荫小道,我们来到目的地——常山县同弓乡大坞水库,这时一阵湿润山风吹来,令我心旷神怡、精神振奋。我们迫不及待地将鱼竿拉开,捆上鱼线,在鱼钩上挂上准备好的鲜鱼肉,扔向水库,这回我们收了收好嗓子,不唱也不闹,然后戴上遮阳帽静静地坐在草地上,像座雕塑一般。“劈啪”,在我旁边的郑于谦刚放下鱼钩就钓上条大鲈鱼,我羡慕极了,看着他放进鱼篓的鲈鱼,心里别提有多着急。这时,我感到鱼竿往下沉,爸爸把我从羡慕中拉了回来,“政涵,鱼咬钩了!”我赶快把鱼线往回拉,这时,鱼竿好像轻了许多,唉呀,鱼脱钩了,我丧气到了极点,正在我灰心的时候,我想起了“小猫钓鱼”这个故事,又重整鱼钩,接着钓鱼。旁边郑于谦又钓到条鲈鱼,这回我不敢多关注他,注视着自己的鱼漂。这时我的鱼漂往下一沉,鱼儿咬食了,我如梦初醒,告诫自己要小心,我又用力往上一提,咦,怎么又是空钩?钓鱼专家——付伯伯看到一切经过,他对我说:“你看见鱼咬钩时不要迟疑,马上拉上来。”我似懂非懂的点点头。这时,鱼又咬钩了,我不在多等,猛地往上一拉,一条大鲈鱼跟着被拉了上来,它那银色的鳞片在阳光下闪闪发光,我沉浸在收获的喜悦之中。随后,我有以同样的技巧,连续钓上好几条大鲈鱼。太阳落山了,彩霞满天,鼓噪一天的蝉终于安静下来,鸟儿也鸣叫着飞回了树林,我们总算给一天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大家拎着大桶小桶活蹦乱跳的鲈鱼满载而归,离开水库走出树林时月亮已悄悄的爬上枝头,给大地洒下一片银辉……画眼镜童年是奇妙的,它充满了无尽的想象。驾驶着童年之船在记忆的长河中游荡,旁边记忆的沙滩上,散落着无数珍珠与宝石,它们都在炫耀着自己的奇光异彩。有一个小贝壳散发出与众不同的光彩,它是那样的引人注目,默默地将它从沙滩上拾起,我不由哈哈大笑……还记得那是一个周末的傍晚,我不用去上幼儿园了,便理所当然地坐在了电视机前,一边看着精彩的动画片,一边舒坦地啃着甜瓜,惬意极了。这时爷爷不知从什么冒了出来,正好挡住了我的精彩镜头,不等我开口,他先说了:“乐乐,要不要跟爷爷上山玩呀?”“好呀!”我以平时最快的速度关了电视机,欢天喜地地搀着爷爷的手出发了。爷爷知道我最爱游山玩水,这回我可以好好地疯一回了。我们爷孙俩追鸟、捉鱼、逮蚱蜢……不知不觉,太阳西下,小鸟归巢。我们俩又登上天马山山顶,躺在草地上休息,爷爷毕竟年事已高,一下子就睡着了,我开始仔细打量他,头发已全白,土布衣服,解放鞋鞋底上沾着黄泥巴。瞧瞧隔壁家的汪爷爷,教师出生,燕尾服,皮鞋,特别是那一副大眼镜,别提有多神气了!我掏了掏口袋,摸出了一支画笔(小时我酷爱画画,所以随身带着画笔),准备给爷爷戴上一别眼镜,让他也神气一回。我先在爷爷眼睛上画上两个圈,哎呀,太大了,我小心地搞了些口水抹掉,幸好爷爷困,没发现。我再次画上了两个圈,再连接起来,接上镜架,这回不错。我饶有兴致地欣赏着自己的佳作,这回爷爷醒了,我只好咬住嘴唇,忍住笑,和爷爷回家了。正巧,我们碰上了在菜园里摘菜回来的奶奶,见了爷爷这样子,捂着嘴大笑起来,我终于我忍不住地大笑起来,爷爷见了,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地跟着笑了起来,笑声在空中久久地回荡……家庭“联欢会”一个夏天的星期六傍晚,大家聚集在奶奶家吃晚饭,饭后,大家都觉得十分无聊,这时“小机灵鬼”——表弟提议道:“咱们家的‘联欢会’好久没开了,我建议在客厅里开一个小型家庭“联欢会”。“好!”经过家庭成员的讨论,一致同意表弟的意见。大家都开始精心准备了,奶奶退出当裁判,表演说开始就开始了。表弟自告奋勇,第一个出场,他献给大家的节目是:《西游记》里的主题曲。他唱着唱着就走调了,他滑稽的样子逗得大家笑得前俯后仰。完了奶奶还给他打了9.85分。表弟还冲着奶奶鞠了一躬,这下把这个裁判也逗乐了。接下来,哥哥出场了,他朗诵散文,他声音时高时低,时轻时重。我们听得如痴如醉,连哥哥什么时候下台也不知道,好一会儿,才传出一阵阵掌声。奶奶给他打了9.95分。按照先前安排,下一个是妈妈。咦,妈妈人哪儿去了?这时,妈妈从房间里走了出来,面带羞涩,微笑着出场了,她身着连衣裙,脚踏高跟鞋,步伐轻盈。她时而拉着衣裙走,时而转几个圈儿,时而双手叉腰,表演轻松自如,十分有魅力,在我眼里,妈妈好像年轻了几十岁。奶奶给她打了9.96分。妈妈下台后,爸爸拿着一幅“树叶画”上了台,这是他刚拼好的,只见蓝蓝的天空中飘着几朵白云,两只孔雀正在比美,栩栩如生,这是我前几天教给爸爸的,他这天就……奶奶欣赏了之后,挥手打了个9.92分。最后,轮我上场了,我身穿蓝色衬衫,脚穿白色球鞋,从容地走上台,我一会儿一蹦一跳,像一只活泼的小鹿;一会儿双手裤袋,做出一副学生的样子;一会儿,我仰头,挺胸,目视前方,步伐稳定,下了台,奶奶情不自禁地给我打了9.97分。这时,表弟说:“本次一等奖,小哥哥和舅妈,奖一瓶饮料或水晶糕一碗;二等奖大哥哥、我和舅舅,奖苹果一只或西瓜三块;其余观众奖西瓜一块。”表弟一本正经的样子让大家捧腹大笑,笑声在屋中回荡,飘出窗外,越飞越远……。童年趣事———调闹钟每当课间我趴在桌子上休息时,总会想起童年的一些趣事,就会不由自主地会“呵呵”一笑,这时才觉得自己已经在慢慢地长大了,懂事了。在我四岁那年的一个炎热的夏天里,一阵阵热风吹来,感觉夏天洋溢着一首欢快的歌,大树换上了浓浓的新装,太阳穿上了火红的外套,我也因为拉肚子而犯了个大笑话。那天,妈妈在厨房里边忙着做午餐边对着正在津津有味地看连环画的我说:“政涵,等一下十一点半,可记得吃药,不然的话你拉肚子很难好的”,啊!我皱着眉头,嘴上答应妈妈,可心里直犯嘀咕,唉!又要吃药了,那药又苦又臭,太难吃了,我现在连闻都不想闻了。突然,我灵机一动,我想到了一个好主意。平时,大人们都有一个好朋友——闹钟,大人们做什么事,都是通过闹钟的提醒,才有计划的处理事情。对了,我可以把闹钟调慢一点。可闹钟放得太高了,我够不着,怎么办呢?还是调手表吧,妈妈现在在厨房忙碌着,没有时间看闹钟的。我自作聪明,悄悄地拿出阿姨刚送我的奥特曼挂表,对它说:“拜托你了,让我躲过吃药的时间吧”。说着便调起了手表。调到十点半吧!显得真实一些,调好了,我把它挂在脖子上。正在这时候,妈妈又叫我了“施政涵,来吃药吧”!我怀着紧张的心情去对妈妈说:“妈妈,时间没到,才十点半,不用急,不信,自己瞧去”,妈妈凑过来一瞧,“呀!都过十二点了,快!赶紧吃药”。原来那时候我对数字概念还不太清楚,把分钟调到“三十”就算完事了。我只得硬着头皮咽下了药水,唉!这个药可是最苦的了,一直苦到心里去,为啥这么苦,只有我自己知道。喝了药,妈妈好像看出点什么来,弯下腰,拍拍我的背,笑着说:“傻孩子,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时间是不可以用手表来控制的,你现在只要学会节药和利用时间,长大了才会有充足的学习时间。我似懂非懂地点点头,抿着嘴走进我的小书房内,继续想着这个令人发笑的想法是怎么被妈妈发现。至今,事隔已多年,但我只要一想起这件有趣的事,还在为当时的幼稚想法而感到暗暗发笑。我抱了回“大鸭蛋”看了这个题目之后,你也许还会问我怎么会抱“大鸭蛋”呢?不过,我确实抱了回“大鸭蛋”。还就在参加向阳文学社时得的呢。话说上学期的向阳文学社作文课里,指导老师雷老师对我们说:“各位写作高手,我们来个课外小测试,测试时间就给你们六分钟,注意了要细心审题,不准交头接耳。”啊……唉!要我们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完成,还不准讨论,我们情不自禁的叫了起来。不过,我对此感到十分好奇,便从老师手里接过考卷,随着老师的一声“开始做”的令下,我们就迫不及待地做了起来。我先写我所在的学校班级,然后写上我的姓名,便看起题目来,第一题请写出你喜爱的两首古诗的题目和作者;第二题请将第一首古诗默写出来,不必写题目和作者……呀!真是太简单了,我不假思索地填了起来,正在这时,“我做好了!”一位六年级的大哥哥叫了起来。我紧张地把笔攥出汗来,他怎么这么快就做好了呢?我忙加快写字速度,可是做到第七题时中国的“四书五经”是什么?把我给卡住了,这时教室只听见大家“沙沙”的书写声,大家都做得那么流畅吗?我急得直跺脚,我绞尽脑汁反复回忆也没想起来什么叫做“四书五经,”唉!都怪我平时看书时走马观花没注意,我正暗暗的埋怨自己时,时间如流水,一闪六分钟时间就到了,老师下令叫六年级的大姐姐来收卷了,只见大部分同学们都垂头丧气,想必他们也没有做好,我心想:没关系,虽然考不到满分,但是九十分以上总应该有的,我自我安慰地心里想着。只见讲台上,雷老师在翻阅着同学们的考卷,翻着翻着老师的眉头越皱越紧,然后又摇摇头,怎么回事,我们有考得那么糟的吗?此刻,我的心紧张的提到了嗓子眼上了,屁股做在凳子上如坐针毡般的难受。过了好一会儿,老师失望地对我们说:“我把考卷发下来,你们再仔细地看一遍题目它是怎么要求的。”我忙拿过考卷仔细地看起来,直到看到最后一题,我这才恍然大悟,原来最后一题是这样写的:读完以上各题后,只做一、二两题。呀!难怪刚才有人做得这么快,原来如此,“早知如此,何必当初!”同学们纷纷地叽叽喳喳地谈论起来。雷老师做了个停止手势,叫大家安静下来,宣布道:“本次测试只有六年级的几位同学得了满分,其他的同学全都得大零蛋,什么原因呢?你们回去好好地想一下。

唉!这次的教训真是太惨痛了,以后我还真得改改这粗心,做作业不认真审题的坏习惯了!大家眼中的我狗说:“嗯,不行,是个胆小的男孩子。见了我,就会绕道儿行走,再不就躲躲闪闪地溜过去。”猫说:“嗯,不行,是个让人讨厌的男孩。天天将我和我同伴的初生孩子‘倒挂金钩’。”鸡说:“嗯,不行,是个顽皮让人怕的男孩,一见我和同伴,就会将我们赶得‘屁滚尿流’。”鹦鹉说:“哇,我太爱他了,他是个爱心十足的男孩,天天想着法子让我品尝各种美食。”乌龟说:“哇,我太喜欢他了,他是个心灵纯洁的少年,一有空就陪我玩,一玩就十分来劲。”笔说:“嗨,他呀,是个丢三落四的人,总是把我们弄丢,害得我们蒙上‘卖国贼’的罪名。”桌子说:“嗨,他呀,是个让人生畏的男孩。总是在做作业时将大把大把的书放在我身上,压得我腰酸背痛腿抽筋。椅子说:“嗨,他呀,是个让人‘难忘’的男孩”一坐在我们身上就会动个不停,害得我骨头总响个不停。”书本说:“嗨,他呀,是个让人有喜有忧的孩子。高兴时会十分小心地保护我们,不高兴时就会在我们身上写一些字。”铅笔盒说:“嗨,他呀是个粗心的人。总是让笔在我们身上乱画,还让我们从桌子大哥身上摔到在地上两三次。”朋友说:“他是一个聪明爱读书的男孩。总会在玩游戏时提出让人玩头疼的数学游戏。”同学说:“他是一个爱担心思的同学。什么事没做好,就会唠叨个半天,唉,真让人烦心!”爸爸说:“是个不爱学数学的孩子。一见高难度数学题目,想都不想就来问我。”

妈妈说:“是个自理能力不好的孩子。自己的衣服裤子总洗不干净,系鞋带总系不紧,老是散掉,唉!真拿他办法。”语文老师说:“是个责任心特强,课堂守纪律的学生,就是受不了上课要说话的吸引力。”数学老师说:“是个成绩时好时坏的学生,应该将学习稳定一下了。英语老师说:“英语成绩不错的男孩,就是得认真一些,争取英语考试拿满分。”哦!这就是别人眼中的我?他们——记不文明的事{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