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建筑设备工程技术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前言
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机电设备安装是其中的一个重点项目,机电设备的安装要更加的科学和合理,就必须从科学安装的角度出发,切实明确安装的重要性,并控制安装质量。
一建筑机电设备安装施工中常见问题分析
1、螺栓联接问题
螺栓、螺母联接是机电设备最基本装配,其用于电气工程传导电流的螺栓、螺母联接,安装时需考虑设备的机械效应,更要注意其电热效应。
① 螺栓、螺母联接时,压接不紧、联接过松都会使部件间的装配松动,增大接触电阻,造成通电时发热、接触面氧化、电阻增大的恶性循环,甚至在严重过热时,会烧熔联接处,引发接地短路、断开等事故;对于那些一次设备和母线,其联接线的并沟线夹、设备线夹、T型线夹和接线相等也都可能受其影响而出现不同程度的事故。
② 螺栓、螺母联接过紧,容易使长期在机械力和电磁力作用下的螺栓产生金属疲劳,出现剪切或螺牙滑丝。
2、电气设备问题
① 隔离开关安装时操作不当或动、静触头接触压力与接触面积不够,会导致接触面电热氧化,增大接触电阻,灼伤、烧蚀触头,引起事故。
② 断路器弧触指与触头的装配不正确,接触压力、插入行程、分合闸速度及同期性达不到要求时,将使触头过热、延长熄弧时间,导致绝缘介质分解、压力骤增,甚至引发断路器爆炸事故。
③ 安装检修不慎,会使电流互感器的一次绕组开路,产生高强的过电压,对设备安全和人身造成威胁。
④ 在装配有载调压装置的调节装置机构时的装配错误,装配时不慎掉入的杂物卡住机构等问题,也将引发不同程度的事故。
⑤ 主变压器的主变吊芯及高压管等安装时,不慎掉入如螺帽与钥匙之类的杂物、器身及套管内排水不彻底、密封装置安装错误或在安装中损坏等,都会降低主变压器绝缘强度,导致局部绝缘被击穿或破坏,造成恶性事故。
3、超电流问题
① 泵内有异物、泵内轴承损坏、泵的转子与壳体相摩擦等会引起超电流。
② 电机的功率偏小、过载电流整定偏小、线路电阻偏高及电源缺相等也会引发超电流。
③ 工艺操作中密度大、粘度高、需求量高等现象,使所送介质超过泵设计能力,导致超电流。
4、振动的问题
① 泵的问题,多见泵内轴承间隙大、转子不平衡、转子和定子相摩擦、转子与壳体同心度差等。其工艺操作参数与泵的额定参数偏离太多,就会引起泵的运行不平稳。
② 电机的问题,常见为转子不平衡、轴承间隙大、转子和定子气隙不均匀等。
二建筑机电设备安装过程质量控制体系框架
建筑机电安装项目的质量管理必须有一个健全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有必要成立以项目经理为主,生产副经理、项目总工程师、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工长和各分包负责人构成的质量控制管理组织机构,做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质量控制除严格执行国家、行业有关规程、规范及施工各相关方管理文件外,施工现场应建立质量控制方面的管理体系制度,对施工过程各个工序的质量关键点进行控制。
质量控制活动从设备采购开始,涉及到安装准备、设备安装、运行调试,竣工验收各个阶段,最终以满足建筑物的使用功能为目标,主要控制内容应包括体系文件、标准规范、系统平台、支撑技术、人员控制,即可定义为质量控制活动的“四个环节、五个层面”,如图。
三建筑机电设备安装施工中常见问题的应对措施
1、关于安装建设时期要关注的原则理念
① 结合不一样的规定选取对应的装置
经由科研工作者的技术探索,选取优秀的装置,确保安装活动顺畅开展。
② 预定计划实施,总体布置,安装主次分明
科学、合理的计划机电设备的安装顺序,确保设备安装的连续性。施工前,对变电所、压风机等主要设备进行总体布置,以保证安装工作顺利。同时,在安装井架、提升绞车等设备时,按照主次分明的原则,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安装,以保证施工的工程质量。
③ 结合设计规定开展安装工作
该项安装要切实依照设计规定开展,以降低安装活动时的损耗。
④ 保证建设者的综合素养优秀
安装项目的工作者要具有非常优秀的专业理论,在建设之前,应对其开展岗前培训活动,使其了解有关的安装内容以及建设规定,进而达到保质量、保安全的目的。
2、安装建设时期的品质管控活动
① 设置合乎建设的规定的综合化建设流程
建设活动的顺畅开展,离不开综合化的布局,在投入建设阶段要始终遵循先难后易、先大后小、先高后低的步骤。
② 建设前期的品质管控活动
在建设之前,要针对项目开展好前期的准备活动。比如要明确设计内容,熟悉所有的文件资料,而且要对有关的机械进行检查。最后要明确相关的活动规定,并开展好技术交底活动。
③ 建设时期的品质管控
安装的时候要切实遵循图纸和相关技术规定。如果发现图纸中存在问题,要及时进行修整,坚持执行“三检”制,重要的安装部位要有旁站监督;编制合理的质量控制程序,最后完成施工的相关记录。
④ 通电调试刚出厂的设备和已用过的设备
安装完成后,都要尽早的进行通电调试的操作。此外,新增、自制、改造的机械设备在使用之前需要进行调试。同时,在施工现场还要进行空负荷和负荷测试,确保其各项功能都能够达到有关的技术要求。
④ 关于验收
当项目完成之后,要对其开展综合化的自评活动,保证项目没有问题之后通知监理机构,由其开展预验活动。
四针对性的质量监控措施
配电装置构成电气工程的核心,一旦出现了问题,设备将无法正常工作,供电的可靠性下降,整个工程会失去安全重心。由此,对配电装置从设备进货再到安装调试,都应严格按图纸进行施工并做规范性验收。配电设备都较先进,其生产厂家通常规模可观,具有电业部的认可的产品使用许可证,通常不会出现技术性的问题。
电缆是用于传送电能的主要载体,如果电缆的质量存在问题,则会酿成火灾等恶性事故。大多数情况下,电缆主要沿桥架、竖井及、沟道进行铺设。电缆密度大、数量多、型号规格也比较繁杂,如果不仔细分类归纳,严格审查,就容易造成施工混乱,导致运行中的电缆温度过高,电信号相互干扰。建筑机电的安装是一种工艺性与技术性都比较强的工作,如果想做好整个建筑机电安装工作,主要是要抓住施工阶段安装设备的技术条件与安装工艺的具体技术要求。现场的工程技术人员要严格把关,凡是遇到与规范及设计文件中不相符的情况或施工的过程中做了现场修改的内容,都要记录在案,为最后再进行系统整体的调试和开通,并建立技术管理档案和数据。
配电箱的种类型号颇多,而工作原理又比较复杂,不同专业都有各自的运用特点,比较容易受到干扰,这一现状很可能造成大量的设计修改通知单,变电箱内的设备与回路修改过多等问题。若施工单位订货过程中仅考虑到蓝图设计而忽略了其他的修改之处,在安装过程中单纯的对号入座,不进行严谨的技术审核,则很难满足部分专业性的功能要求。除此之外,建筑机电安装技术文件是工程具体实施过程中的根本依据。这些文件包括了弱电系统的产品说明书、施工图纸、相关的技术标准、设计说明、各子系统的调试大纲、验收规范、弱电集成系统的功能要求、验收标准等信息,需要系统而科学的管理。
电梯的供电电源线必须单独进行敷设,同时还要保护接地系统的状态良好。电线槽、电线管、箱、盒的连接处跨接地线时,要紧密牢固,同时避免遗漏。电梯随行电缆在敷设过程中,长度要保证电梯轿箱处于极限位置时仍然不拖地、不受力。电梯机房内的配电及控制柜、屏、盘的安装布局要合理,摆正横竖端正。配电箱、配电盘以及设备配线的链接要保证牢固、包扎紧密、接触良好、绝缘可靠、标志清楚。
闭路电视系统调试工作具体包括接地电阻测量、电源检测、电动云台、线路检查、门禁系统、摄像机、监视器、控制器等进行单体的系统测试与调试。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建筑工程实施的过程中,机电安装工作是其中不可小视的组成部分。为了避免在机电安装中出现不必要的问题,施工过程需要严格按照安装的流程和步骤进行作业,以此为提高安装质量的依据,进而为整体建设工程做好保障。
篇2
智能小区弱电系统包括信息设施系统、信息化应用系统、建筑设备管理系统、公共安全系统。信息设施系统包括有线电视系统、电话系统、信息网络系统、公共广播系统、信息与导引系统。信息化应用系统包括物业运营管理系统、信息服务系统、智能卡应用系统、信息网络安全管理系统、家居管理系统。建筑设备管理系统包括建筑设备监控系统、能耗计量及数据远传系统。公共安全系统包括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周界防范系统、电子巡查系统、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停车场管理系统、访客对讲系统、紧急求助报警装置、入侵报警系统。下文就一些重要的子系统进行介绍。
一、信息设施系统
住宅小区内普遍设置有线电视系统、电话系统、信息网络系统(宽带上网)。目前比较流行的是光纤入户(FTTH),电话和宽带网络信号通过一根光纤传入各家各户,在新建小区中基本已经实现。光纤入户有很多种架构,其中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点对点形式拓扑,从中心局到每个用户都用一根光纤;另外一种是使用“点对多点”拓扑方式的无源光网络(PON),采用点到多点的方案可大大降低光收发器的数量和光纤用量,并降低中心局所需的机架空间,具有成本优势,目前已经成为主流。光纤接入所用的设备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部署在电信运营商机房的局端设备,叫光线路终端(OLT),另一种是设在住户内的设备,叫光网络单元(ONU),二者之间通过无源分光器实现。采用目前最先进的GPON技术,宽带网络上行速度最高可达1.25Gbps,下行速度最高可到2.5Gbps。
公共广播系统目前主要是在小区的景观、水系、健身广场、主干道等设置草地蘑菇音箱,音源主要采用的是DVD、MP3、数字调谐器、话筒等。信息与导引系统主要是在小区的出入口、广场、物业管理处设置LED信息显示屏,播放一些通知、公告、广告等。
二、信息化应用系统
物业运营管理系统、信息服务系统、信息网络安全管理系统在目前的智能小区设计中主要还是预留信息网络通道。智能卡应用系统也就是一卡通系统,实现出入控制、停车场管理、消费、物业收费实现一卡通。家居管理系统,即智能家居,可对家电、窗帘、空调、灯光进行开/关及定时控制,住户可通过拨打电话、手机短信或者网络方式控制家电设备的开闭。
三、建筑设备管理系统
建筑设备监控系统对冷冻水及冷却水系统、热交换系统、采暖通风及空气调节系统、给水与排水系统、供配电系统、公共照明系统、电梯和自动扶梯系统进行设备运行和建筑节能的监测与控制。制冷机内部设备自动控制和安全保护由机组自带的控制系统监控,供应商提供数据通信接口,通过网关集成到建筑设备监控系统中,冷冻水及冷却水系统外部水路的参数监测与控制由现场数字控制器完成。当变电所采用综合自动化保护系统时,可通过通讯网关与自动化保护主机相连,读取主机上传的信息,监视电力运行状况。能耗计量及数据远传系统,主要是水表、电表、天然气、暖气表的计量与远端传输。
四、公共安全系统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周界防范系统、电子巡查系统、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停车场管理系统、访客对讲系统、紧急求助报警装置、入侵报警系统。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根据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进行设计,周界防范系统主要有主动红外对射探测器、振动电缆、振动光纤、静电感应电缆、脉冲电子围栏这几种探测模式,各防区的探测器与摄像机实现联动。电子巡查系统在围墙死角、各单元入口、屋顶、地下车库死角、重要的设备机房门口设置感应巡更点。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在小区的出入口、主干道、地下车库出入口、停车位、单元入口、电梯轿厢设置摄像机,规模较大的监控系统均采用数字监控系统,规模较小的监控系统采用模拟监控系统。
在小区有多个出入口时,停车场管理系统采用联网运行模式,设置图像对比摄像机、语音提示、中文显示屏、自动发卡机等。在地下停车场规模超大时,可以采用车位引导系统,方便业主快速找到空余车位、迅速停车。
访客对讲系统主要是彩色可视对讲系统和黑白可视对讲系统,采用联网运行,由管理中心机、小区围墙机、单元门口主机、分支保护器、室内分机构成。小区围墙机、单元门口主机呼叫可以室内分机和管理中心机,管理中心机与室内分机可以互相呼叫,室内分机可以监视住小区围墙机、单元门口主机。户内的紧急求助按钮和入侵探测器的报警信号可通过室内对讲分机传输到管理中心。
防雷与接地是信息传输质量、系统工作稳定性、设备和人员的安全的保证。防雷工作是一种系统工程。建筑物的防雷的六项要素包括:接闪功能、分流影响、均衡电位、屏蔽作用、接地效果和合理布线。在建筑物内部总体的及雷措施可分为安全隔离距离和等电位联结两床。安全距离指在需要防雷的窨内,两导体这间不会发生危险火花放电的最小距离。等电位联结的目的是使内部防雷装置所防护的各部分减小或消除雷电流引起的电位差,包括靠近进户点的外来导体上也不产生电位差。
五、总结
在我国,智能小区虽然有许多种定义,但还没有一个完善的定义能全方位的解释其基本理念。国家建设部住宅产业办公室于2001年提出一个关于智能化小区的基本概念:“住宅小区智能化是利用4C(即计算机、通信与网络、自控和IC卡),通过有效的传输网络,将多元的信息服务与管理、物业管理与安防、住宅智能化集成,为住宅小区的服务与管理提供高技术的智能化手段,以期实现快捷高效的超值服务与管理,提供安全舒适的家居环境”。这仅仅是一个现阶段关于智能化小区的基本概念,智能化小区的内涵也会随着新技术、新成果的产生和应用以及我国人民住宅状况的发展变化而产生相应的变化。
弱电工程是完成建筑知能化系统建设的一项新生的、综合性的、复杂系统工程,涉及“A+4C”工程技术,以及管理科学、施工管理技术等学科知识的全面支持。随着现代社会高新技术要求也日益提高,这就要求从业人员不断掌握新技术,对系统中的各组成部分进行认真细致的设计,只有这样才可实现一个理想的安全可靠的弱电体系。
参考文献
[1]陈建文,张素兰,刘建.浅谈智能建筑弱电工程防雷接地[J].数字社区:智能家居,2007.
[2]施清.浅谈智能建筑弱电工程施工中的常见问题和监理措施[J].建设监理,2007.
[3]张言荣,张宏庆.智能建筑弱电技术及其发展—智能建筑弱电技术研究之一[C].山东建筑学会成立50周年优秀论文集,2003.
[4] 陈耀辉. 浅谈智能小区室外弱电工程的设计[J]. 中国集体经济, 2011,(10)
篇3
智能建筑是以建筑为平台,兼备通讯、办公、建筑设备自动化,集系统结构、服务、管理及它们之间的最优化组合,向人们提供一个高效、舒适、便利的建筑环境。建筑智能化系统就是在建筑(包括环境)平台上,利用系统集成技术实现的通讯自动化系统(CAS)、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BAS)、办公自动化系统(OAS),它们与建筑环境一起构成了整个智能建筑。
建筑智能化技术是现代建筑技术与通讯技术相结合的产物,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逐渐发展和充实,它的技术基础是现代建筑技术(Architecture)、现代控制技术(Control)、计算机技术(Computer)、通讯技术(Communication)、图像显示技术(CRT),即所谓的“A+4C”技术。“A+4C”的发展,推动着智能建筑不断集成化发展的进程,并在一些现代建筑中形成一种崭新形式的建筑弱电系统(建筑智能化系统),从而实现信息资源和任务的共享与综合管理,充分体现智能建筑投资合理、安全、高效、舒适、便利、灵活的目标,这也是人们追求建筑智能化的目的。
二、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实施特点
建筑智能化系统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需要“A+4C”以及管理科学、施工管理技术等学科知识的全面支持。同时,建筑智能化系统建设首先是一项建设工程,必须科学地进行投资、效益、工期规划,并按建设总目标实施全过程的质量控制、进度控制、投资控制。但是,作为一项新生的、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在系统规划设计、施工、验收和行业监管方式都与传统的建筑机电系统有所不同,相应的标准和规范还不完善。建筑智能化系统各子系统间、建筑智能化系统与其它机电系统、建筑智能化系统与土建和装饰都有一系列相关的配合与协调。因此,在系统实施过程中,将对系统规划设计、工程施工与管理的人员在工程技术、管理经验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表1(例图)略是建筑智能化系统各子系统与相关工程的配合配套情况。
建筑智能化系统系统相关工程配合表系统名称相关技术、知识配合工程配套与监管楼宇自控自控、建筑设备安装、强电、空调、给排水、电梯、装饰安保电子、电视、安防知识安装、装饰、消防报警、门禁公安技防办消防报警与广播电子、控制、消防知识安装、强电、空调、给排水、装饰消防局综合布线通信、计算机安装、装饰卫星电视接收与CATV电视土建、安装、装饰音像管理处门禁电子、自控、安防知识安装、安保、装饰背景音响音响、广播安装、装饰程控交换机通信综合布线、装饰电信电话通信综合布线电信无线直放站通信安装无线电管委会停车控制自控安装LED大屏电子、计算机安装、装饰、综合布线BMS计算机BA、消防报警、安保、综合布线等办公自动化网络计算机、管理综合布线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跨越诸多专业技术领域,在工程实施中又有许多相关工程的配合协调要求,且在系统设计、设备选型、工程公司选择、施工安装、工程验收等环节上,现行的标准和规范还不太完善,缺乏有效的质量监督和保证体制。现在大多数系统集成公司从属于IT行业,而设备安装公司又属于建设行业,因己方利益的驱使和行业的局限性,设计院或系统承包商在规划、设计、施工过程中难免犯重技术、轻效益或重设计、轻实施的毛病。造成一方面系统功能盲目升级,增加业主投资,另一方面因缺乏有效的施工管理和质量控制,往往是一流规划与投资、二流施工管理、最终落成三流的系统。施工、调试期间,因设计、施工、集成、设备供应等界面划分不清,造成设计、安装、集成、设备供应各方相互扯皮,业主忙于调解,不堪重负。类似情况严重损害了用户利益,也影响了建筑智能化系统的健康发展和功效体现。因此,利用社会力量对建筑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的规划设计、队伍选择、施工管理、调试验收等全过程实施技术咨询与监理是确保工期、质量、减少投资的一种有效的解决方法,这在一些重大建设项目的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的成功实施中已经被证明了。以下是笔者对在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中如何实施工程监理的一些认识和体会。
三、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监理的性质和特点
在建筑智能化系统建设过程中,涉及众多单位和机构,它们有业主(或建设单位)、设备生产制造单位(设备供应商)、管线与设备安装单位(安装公司)、系统承包商(工程公司或系统集成公司)、建设或设备监理机构,要完成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的监理工作,首先必须明确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监理的职责范围,同时处理好与其它单位和机构的关系。
1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监理与业主间关系
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监理机构是受业主委托承接监理任务的。经业主授权,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监理可代表业主对系统的规划设计、工程承包商的选择、设备选型等提供咨询服务,对系统的安装质量、系统性能、建设工期、投资进行监理。所以,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监理与业主间关系是一种被委托与委托关系,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监理活动是一种特殊的咨询和监理服务,该服务贯穿系统的整个建设过程,服务内容在委托合同中体现。
2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监理与设备供应商、安装公司、系统承包商间关系
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监理机构之所以能够担任工程监理职责是经业主授权,业主应向规划设计部门、设备供应商、安装公司、系统承包商及时通报委托与授权事项,明确那些机构和人员可以代表业主行使工程监理的职责,而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监理机构与这些单位间不签任何合同,监理活动是以业主与这些单位签订的合同为依据,按有关标准和规范执行。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监理机构与这些单位间关系是监理与被监理关系。
3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监理与建设监理间关系
在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建设中,既有项目建设监理及其分支机构,又有建筑智能化专业监理机构。它们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它们的监理的根本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以投资、质量、进度为控制目标。从监理的业务看,建设监理机构通常是对一项基本建设工程进行全过程监理,包括土建和机电设备部分的监理。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监理则仅对其中的建筑弱电系统(智能化系统)进行监理,两种监理的内容有所覆盖,却各有侧重。因建筑智能化技术发展迅速,且愈来愈专业化,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监理进入施工现场,可以弥补建设监理机构、人员在专业技术、监理方式和管理经验上的不足。从实施监理时间跨度来看,建设监理通常是土建施工开始,项目整体验收结束(包括土建和主要机电设备验收)。而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监理的业务可从系统规划设计、设备安装施工、调试运行和系统验收,通常要延伸到建筑整体竣工以后一段时期。在全过程的监理中,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服务形式,有不同的专业技术人员介入,体现出专业化监理机构特有的优势,这是一般建设监理公司所不及的。总之,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监理是一种专业化的、全过程的工程监理,是在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建设中对建设监理从专业技术和监理制度上的补充和完善。
四、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监理主要任务
建筑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监理工作可以分成以下阶段和任务。
1规划设计阶段
(1)帮助业主明确和提出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建设总目标
(2)对系统的实现目标、投资规模、可行性作出综合评估分析
(3)按业主要求制订系统规划书或对设计院的系统规划书作出评估分析
(4)对系统设计过程实施监理与提供技术咨询
2系统承包商选择与设备选型阶段
(1)按业主要求,制订或审核项目招标书
(2)协助业主组织实施招投标工作,提供技术咨询
(3)审核系统承包商资质、资历、工程业绩
(4)作出系统方案、设备性能价格比分析
(5)为业主商务谈判提供技术咨询
(6)审核设备供应和工程承包合同条款
3施工准备阶段
(1)审核承包商施工计划、设备供应计划
(2)审核承包商项目实施组织设计
(3)组织召开设计、安装、工程承包商、设备供应商协调会,做好技术交底
(4)科学划分设计、安装、设备供应、调试工程界面
(5)审核设计院、承包商的系统深化设计图
(6)监督完成相关系统(如消防、安保、电话等)施工报批手续
(7)审核系统调试、验收方案和相应计划
(8)审核人员培训计划
4安装施工阶段
(1)定期组织召开工程例会,协调各方关系和进度
(2)审核批复施工联系单、技术核定单
(3)组织系统设备到货开箱、验收、移交
(4)按施工计划实施进度控制和工作量认可
(5)协助建设监理实施设备、管线安装质量监理和隐蔽工程验收
(6)参与土建总包组织的工程例会,协调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与其它工程(如机电、安装、装饰)间进度与关系。
5系统调试阶段
(1)线缆测试、单体设备性能测试监理,签署认可测试报告
(2)单项系统调试监理,签署认可调试报告
(3)系统联动调试监理,签署认可调试报告
(4)调试计划进度控制
(5)组织实施系统阶段验收
6系统试运行阶段
(1)组织实施系统试运行
(2)协调业主、物业、系统承包商间关系,明确职责界面
(3)审核系统技术培训资料和人员培训监理
(4)审核系统操作规程、设备管理制度
(5)审核与确认试运行记录
7系统验收阶段
(1)审核系统竣工资料准确性、一致性、完整性
(2)按设计要求、合同条款对系统性能、试运行情况进行审核
(3)分阶段、分步骤协助业主组织系统验收
(4)协助业主组织第三方测试与行业主管部门验收
(5)督促落实系统保修责任制度
(6)按工程合同、设备供应合同、变更记录审核系统造价决算。
新的世纪已经到来,随着城市信息化发展进程,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有了蓬勃发展的机遇,如何在一些投资大、技术新的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项目中实现投资、质量、进度的有效控制,对包括业主、承包商之内的各方人员都提出了极高的专业技术和工程管理知识的要求,而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监理概念和模式的引入,无疑是提供了一种较好的解决方案。
篇4
实验教学在实践教学中,实验教学是重要的一个环节,本专业原有实验教学内容中演示型实验较多,存在一定问题。原有实验教学是基于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而设置的,主要配合专业基础课流体力学、传热学、工程热力学、电工电子学和专业核心课程供热工程、锅炉及锅炉房设备、制冷技术、空调工程、通风工程、建筑电气、建筑设备自动化等而设立,实验开设种类齐全。但是受实验场地和实验设备数量的限制,许多实验设备数量不够,仅能进行演示型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学生被动地听教师讲解,没有机会实际操作,设计实验方案更无从谈起。在这种实验课中,学生被动接受,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这种实验教学条件不能满足新工科所要求的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要求。课程设计本专业原有的课程设计是针对这一门课程设置,并没有兼顾统筹其他课程,缺乏综合性和总体性。原有课程设计分别为供热工程、冷热源工程、工业通风、空调工程、工程概预算、建筑给排水、建筑电气、建筑设备自动化等课程对应的课程设计,每一个课程设计的时间一般为2~3周。这种课程设计的方案时间短,学生往往刚刚理清思绪,明白该怎么做,方案怎么选择,负荷计算的方法是什么,就花费了大量时间;接下来还要熟悉规范,进行图纸绘制等工作,可以想象对于一个刚接触工程设计行业的学生,这样完成的课程设计计算的准确性和图纸的完善度都不会太高。同时,经过长期与学生的沟通发现,把这种课程设计安排加在一个刚入设计行业的学生身上,只会使他对这个行业充满畏惧,最终仅仅为了完成课程设计而做课程设计,毕业后也不会再选择这个行业,这是这种教学方法最大的问题。毕业设计在本专业的毕业设计中,以前主要是进行一个完整项目的工程设计,但是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些项目不都是真实存在的项目,有的是虚拟项目,这样就会导致建筑上可能存在不合理,设计出来的方案与实际中的方案相差较大。比如建筑是按照北方的标准设计,而进行暖通设计时却采用南方的气候条件,或者采用了过时规范设计的建筑,将会导致建筑本身就与现有规范冲突,让学生无所适从。另外,地方高校的学生也存在考研热,每年都有大量学生在本科毕业后能够升学,进入科研型大学从事科研工作;而地方高校的年轻教师大都是博士毕业,有一定的科研基础,考上研的学生没有人将其带入科研大门,而想做科研的教师又缺乏助手,实际上毕业设计正是这两种需求能很好结合的途径。实习实训实习实训是工科教育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在这个环节学生直接与企业接触,能比较深入地了解本专业的应用情况并能提高实践能力。以前的实习实训,除了在校办工厂内进行实践操作外,企业一般难以接待如此规模的学生进行实践动手操作,所以实习实训往往停留在走马观花的参观中。虽然一般都有工程技术人员参与实习中为学生答疑解惑,但是通过长期观察,整体效果不佳,需要找到一条合适路径来提高实习实训的质量,这也是目前各个高校都面临的困境。
3建环专业实践教学改革
篇5
1智能建筑的理论体系
长期以来,对智能建筑是否存在理论与学科特征,一直未能形成比较一致的认识。有些人士认为智能建筑就是把计算机、控制及电子设备运用于建筑物,只是高新技术的综合应用而已,并无理论可言。
然而,笔者认为经过二十年的实践,智能建筑已不如早期那么神秘朦胧,在长期的建设、应用与管理中,已经凸现其深层的特征,有必要对此进行探讨。图1所示为智能建筑理论的结构,下面将分别进行阐述。
a.应用对象层。智能建筑为人类活动提供信息化、自动化的工作和生活场所,它的应用对象就是建筑物的使用者、管理者与服务提供者。
b.特定功能层。只要是按现代化、信息化运作的机构所在地都有智能建筑的需求,因此智能建筑早已不是办公建筑的专利,公共建筑、住宅建筑、工业建筑、军事建筑都可以按智能建筑建设。近十年来,中国与全球一样建成了大量智能型的办公楼、酒店、体育场馆、会展中心、医院、学校、法院、图书馆、剧院、博物馆、机场、车站、住宅、电子厂、食品厂、化工厂、发电厂、军营、应急指挥中心等建筑物,这些建筑物在世界的经济与社会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这一层面上,智能化系统功能需求与设备配置往往受建筑物个性、建设目标,管理模式和投资力度的影响而有较大的差别。
c.应用技术层面。这是智能建筑的技术基础,由通信网络技术、智能控制技术、信息处理技术和综合管理技术等组成。在这些技术领域中,最新的技术成果及其形成的装备会以最快的速度应用于建筑业。如在5年前,当软件工程界刚开始讨论中间件技术时,市场上立即推出了采用中间件技术的智能建筑系统集成软件IZ BMS集成化智能建筑管理系统)。又如当工业以太网技术出现突破,随即出现了基于工业以太网的楼宇自动化系统。
d.基础理论层。虽然从表面上看,智能建筑嵌人了许多令人目眩的五光十色的技术,但实质上智能建筑并不仅是新技术的综合与新装备的组合,而在其深层次中是有基础理论的支撑。
1945年奥地利人贝塔朗菲创建系统论形成了“系统哲学”,这是把世界看作一个巨大组织的机体主义世界观,它包括了系统本体论、系统认识论、系统价值论和系统方法论。系统理论的概念(等级秩序、渐进分化、反馈、开放等)与方法(图论、集论、控制论、对策论、排队论等)是智能建筑总体设计与工作流程规划中的重要工具。
美国人香农在1948年奠定了信息论的理论基础,使人类传统的科学从以材料与能量为中心的体系,转变为以材料、能量与信息为中心。当建筑物的智能水平日益提高后,人们已不满足仅在通信信道容量、噪声抑制、数据加密上应用信息论,而需要进一步通过统计及随机过程的分析来讨论语义分析、信息的嫡的应用。
“以人为本”在如今似乎已成为一句时尚的语句,但在智能建筑的功能设计与运行管理中,如果缺乏针对使用者与管理者的工作和生活便利考虑,缺乏以人机工效学对人机界面、机器与人的共享空间的设计,缺乏在智能化、数字化环境下对不同职能与层次人的行为处理分析和对策,那么任何再先进的智能化系统也是失败的。
智能建筑不仅仅是当前高新技术的尽情应用,而且必须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建筑物的一切进行考量:设备与材料的环保、系统运行方式的综合能效设计、建筑物节能模式的选择、建筑物管理的组织结构设计,都需要从有利于协调“自然·社会·经济”关系,提高“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水平来考虑。这些工作要有助于建立7项工作:选择资源节约型的经济体系、推进社会公平化的社会体系、重视提高国家综合实力的科技体系、保持自然生产能力的生态体系、促进环境质量提高的环境体系、提高国民整体素质的人口体系和规范合理行为的政策法规体系。“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之一,已深人到整个社会。智能建筑自然也在“可持续发展”政策的覆盖之下。
显然,在智能建筑所有的相关领域,以上的理论都在工作过程中起着宏观导向与微观指导的作用。
2智能建筑理论的特征
通过上述分析可见,智能建筑不仅存在理论,而且其理论结构相当复杂,还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a.多目标的优化智能建筑不是机械的技术与设备集合,而是一个大系统,需要多视角地考虑技术、管理、经济、人文、环境等因素的大系统运行目标,并且调动各种手段使系统达到最优的综合目标。即系统的优化目标函数为:S=f
b.多学科的综合这一点是显然的,智能建筑的规划、设计、运行和管理,所涉及的技术,经济、管理以及法律问题,都必须有效地应用各学科的知识成果来解决。
c.多因素的相关性智能建筑与社会信息化、社会经济发展、管理模式、装备技术发展、政府导向等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尽管就表面来看智能建筑仅是一种建设行为与经营管理方法。但是从建筑物的生命周期成本(LCC Life Cycle Cost)(见图2)来看,当某种设备与技术采用后,可改变其生命周期中许多相关的分项状态。
比如采用完善的BA(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进行照明系统的节能控制(按照度、时间、夜间最低照度、分区等),可以有效降低电耗与照明设备的运行时间,而照明设备因此而延长寿命减少了照明设备的维护更新费用。这可使建筑物生命周期成本中的能耗费与设备更新费用减少。但是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设置完善的BA系统,要增加建设的一次投资.同时,降低能耗的效益并不仅仅体现在LCC的图中,它对于广义的环境保护价值更是巨大的。
3智能建筑工程实践的分析
近年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全国各地的智能建筑热潮有涨无退。由于我们已经历了较长期的探索,在工程建筑中有许多成功的经验,也有不少失败的教训,无论是建设方/业主,工程技术人员,还是物业管理人员,都逐步趋于成熟。因而最近起步建设智能建筑的地区(暂称为后行地区),往往可以比北京、上海、广州等先行开发建设的大城市(暂称为先行地区)有更好的建设效果。我们将之称为后发优势,见图3
智能化系统工程先行地区由于一开始处于探索前进的过程,不可避免地在早期建设中存在着各种过份的行为(控制论中称之为超调),随后又出现因失误而放弃的行为(称之为振荡过程),最后趋向于合理的装备与功能水平。而后行地区由于可以借鉴先行地区的经验与教训,可以比较合理稳妥地确定自己的智能化系统工程建设目标与行为,虽然起步稍迟,但最终可以与先行地区趋向于同样的建设效果,而他所化的代价则比先行地区要小得多(如早期智能住宅小区建设成本高达230元/mz,而近年来则在60元/mz左右,而且装备的性能与质量更好)。
4智能建筑已经形成产业链
建筑业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与现实清楚地告诉我们,国民经济状态上升建筑业必然兴旺,建筑业发达了,国民经济必然形势大好。中国近年来持续的经济增长其中就有1---2个百分点来自建筑业贡献。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全国的基本建设规模不断增大,北京市2008年的奥运会与上海市2010年的世博会,大大刺激了建筑业发展,智能建筑与智能住宅小区则成为建筑业的精品。在工业建筑物、民用建筑物、军事建筑物与市政建筑物中的电气设备投资已从上世纪80年代总投资的6%一7%,增长到总投资的10%----18%,并且还在不断上升。与此同时,市场中的各类智能建筑电气设备不仅引进了大量国外先进技术与产品,也推出了一定数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据不完全统计,与智能建筑电气设备相关的国内企业约有6---8千家,智能建筑电气设备的民族企业在稳定成长。目前智能建筑行业,已基本形成了一条稳定的产业链,产业链的各方关系可以用图4来描述。
图中箭头表示各方的相互关系:①提供建筑化系统设备工程与技术服务;②提供智能化系统设备功能信息、设备使用改进意见;③提品与设备技术信息;④提供系统设备需求信息与系统设备功能信息;⑤人才与技术的需求与供应。
图4智能建筑的产业链示意图
图4所示的关系中,工作的基础是国际标准、国家标准与行业标准(注:GB/T50314为《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50339为《智能建筑施工及验收规范》)。
5智能建筑应用的发展趋势
随着文明的进步,人们对工作与生活的环境要求不断地提高,建筑物的功能与相应的标准也逐步提升.智能建筑作为现代建设技术的核心,面临着新的挑战。
篇6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8-0168-02
1998年,工程管理正式成为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下设专业,距今只有14年的发展历程。相对于国内的一本、二本院校,三本院校工程管理专业的建设和发展时间就更为短暂。我国独立院校的工程管理专业一般是在原有经济、管理等专业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工程技术类课程上的力量都显得相对薄弱。2012年,西南大学育才学院以抽样调查的形式对重庆地区部分国有和民营房地产建筑公司、装修公司、市政工程公司、监理公司等企业进行三年内对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的需求情况调查,得出的统计数据表明:近三年,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的需求量年均增长率超过15%,其主要就业方向包括工地施工、工程造价、工程监理、建筑材料实验员、建筑合同管理、建筑设计等岗位。同时,对近三年我校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进行跟踪调查,显示其主要就业岗位为施工员、预算员、房地产销售人员、资料或合同管理员等岗位,其中做施工现场工作的占到整个被调查男生的54%,做预算工作的占到被调查女生的32%。在此现实情况下,本文认为,工程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应该以市场为导向,从独立院校的实际出发来构建和优化,体现“求实,求是”的特色。
一、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
由上述,本文认为,独立院校工程管理专业应该以就业为导向,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确定以“应用型能力结构、管理―工程型专业知识结构、内向型服务范围”为主体的培养目标。首先,作为独立院校,在办学实力上较为薄弱,科研能力普遍较低,所以在学生能力机构的培养上应以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为主;其次,独立院校的工程管理专业一般是以经济学、管理学为依托发展而来,所以在学生知识结构的培养上应该发挥优势,建立管理―工程型结构,即以经济管理类知识为主,兼顾土木工程类知识;最后,独立院校的毕业生,主要的服务范围一般是面对地区、面对国内,应建立内向型的服务目标。
二、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
根据调研,用人单位对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在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上可以总结为六点:一是要求掌握扎实的工程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二是要求掌握投资经济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三是要求熟悉土木工程技术知识;四是要求熟悉工程项目建设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五是要求毕业生具有施工、测量、材料等方向的初步实践能力;六是要求具有运用计算机辅助解决管理问题的能力。由此,本文认为,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建设应该包括以下三个步骤:
1.首先,根据用人单位的需求调查,从岗位需求、精化岗位知识和技能出发,设定专业主干课程设置。独立学院工程管理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应该包括建筑施工、工程概预算、工程测量、工程项目管理、建筑材料、项目可行性研究、工程监理、物业管理等。
2.其次,根据专业主干课程的需要设置专业基础课程。结合专业特色,工程管理专业应设置四大类的专业基础课程:一是工程类基础课程,主要包括工程制图、建筑设备、工程力学等;二是经济类基础课程,主要包括经济学、工程经济学、投资经济学、统计学等;三是管理类基础课程,主要包括管理学原理、运筹学、工程财务管理等;四是法律类平台课程,主要包括经济法、工程建设法律法规。由于该部分课程较多,独立学院应该根据自己的优势,进行轻重点抉择,以便突出自身特色。
3.最后,结合公共基础课程,毕业论文(设计)和实习,共同构建系统、务实,合理的专业课程体系。独立学院工程管理专业在课程体系的建设上充分考虑社会需求、考虑学校的具体情况,考虑工程管理专业的特色,考虑课程之间的衔接关系,从而才能构建出系统,合理、务实和操作性强的课程体系。
三、应进一步强化工程管理专业课程实践条件的建设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决定了课程实践对独立学院工程管理专业教学的重要性,强化专业课程实践条件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对理论的理解,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以提高学生的就业率,使毕业生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根据本专业的特点和独立院校的基本情况,课程实践的形式应主要包括学生自主实践、教师指导实践、实习基地的现场观摩与操作、课堂教学实践、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各种形式。而要提高实践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应该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加大对工程管理专业实验室建设的投入,建立有针对性的、与岗位工作密切相关的实验课程;二是拓展实习基地,给学生以更多的机会接触各种岗位,以明确自己未来的专业发展方向。
总之,秉持以需求为导向,“求实、求是”的原则有利于我国独立院校科学、系统、合理的构建和优化工程管理专业的培养方案,提高独立学院工程管理专业的竞争力。主要包括经济法、工程建设法律法规。由于该部分课程较多,独立学院应该根据自己的优势,进行轻重点抉择,以便突出自身特色。
参考文献:
[1]傅兰英,柳佳,付强.独立医学院校复合型人才培养特色教学模式研究[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年9月.
[2]徐仂.独立院校应用型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职教论坛,2012(17).
[3]冯宇楠.对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探索与思考[J].职业技术,2008(11).
篇7
前言
在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建筑业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其中工业与民用建筑也处在蓬勃发展之中。而事物都具有双面性,伴随着一系列的建筑业绩,工程质量也存在着不少问题,通过实践检验,从内业资料、规章制度到现场培训、技术管理、班前教育等多方位的管理体系有利于工程质量的提高,在建筑施工中可以有效防范一些不良问题的出现。
二.建筑工程中质量管理的理解
质量管理活动涉及工程项目实施的全过程,施工阶段质量的好坏归根结底就是施工作业过程中直接形成的。因此,施工技术方法的正确选择和施工作业能力的充分发挥是质量控制的出发点,施工人员具备相关的技术能力,是提高施工质量的前提条件。在机械高速发展的条件下,只有通过科学的管理,对施工过程全方位进行组织和协调,才能使施工技术能力得到充分发挥,才能实现预计的质量目标。
三.对建筑工程质量的影响因素
通常情况下,影响工程建设施工质量的主要因素有以下五个方面:
1、人员素质
人是工程项目建设的决策者、管理者、操作者,工程建设从规划、决策、勘察、设计到施工的全过程都是人来完成的。人员的文化水平、技术水平、管理能力、决策能力、组织能力、控制能力、作业能力、身体素质及职业道德等,都将会在某种程度上对工程的规划、决策、勘察、设计和施工产生影响,进而将对工程质量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2、材料的因素
材料包括原材料、成品、半成品、构配件、材料的贮存、运输等。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把好材料质量关,组织专人对原材料进场进行检查验收,对质量有问题或货源不明的材料严禁使用。原材料进场后经检验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对检验不合格的材料进行标识,清退出场。建立完善的管理台账进行追溯管理,避免混料。
机械的因素
在工程施工的过程中使用的机械设备的质量好坏也会对工程质量产生重要的影响,机械设备大致上可以分为两类:一是构成建筑设备安装工程和工艺设备安装工程的各类工程实体及配套的工艺设备及机具。二是在施工过程中要使用到的各类机械工具和设备。施工机械设备应建立保养制度,定期进行保养,避免疲劳作业,以之处于最佳使用状态。同时,机械设备的能否正确使用也是影响质量的重要因素,所以在施工之前,应综合考虑各种条件,选择合适的机械设备并确保机械的使用方法得当。
4、方法的因素
方法包括施工方案、质量技术措施等,主要应符合工程实际、解决施工难题,施工方法的正确与否是工程质量目标能否实现的关键。往往由于施工方法考虑不周而拖延工期、影响质量、增加投资。为此,在制定和审核施工方法时,应切合工程实际,从技术、组织、管理、工艺、操作、经济等多方面进行全面分析、综合考虑,力求施工方法可行、经济合理、操作方便、措施得力。
5、环境条件
一般来说,影响工程质量的环境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工程技术环境:工程水文、地质、气象等;
(二)工程作业环境:施工环境作业面大小、通风照明、防护设施以及通讯条件等;
(三)工程管理环境:工程合同结构与管理关系的确定,组织体制及管理制度等;
(四)周边环境:工程邻近的地下管线、道路布置、构筑物等。
四.建筑工程施工中多位方管理的方法
1、事前质量管理
即在施工开始前进行的制动质量控制,它强调预防为主,领导重视,狠抓质量意识教育,着眼于产品的全面质量,如果施工准备工作出错,必须会影响施工进度和作业质量,甚至直接导致质量事故的发生。
(一)图纸会审。接到施工图纸后,应及时组织有关技术人员熟悉及会审图纸,根据图纸情况和合同要求,尽快与业主、协作单位取得联系,进行项目划分工作,明确各自工作范围。同时将图纸上的问题及合理化建议提交给业主、工程监理单位及设计部门共同协商,争取将重大工程变更洽商集中在施工前全完成或大部分完成。
(二)通过编制施工质量计划、施工质量策划,明确质量目标,分析影响质量目标完成的各种因素,针对这些影响因素制定切实有效的预防措施,防范于未然;
(三)制定施工组织设计及专项施工方案,必须充分发挥组织的技术和管理方面的整体优势,把长期形成的先进技术、管理方法和经验智慧应用于项目之中。施工方案的编制应当全员参与。编制中,所有参加施工的管理人员应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只有那些在全员集思广益,反复探讨而得到的施工方案,才能是最科学合理、最切合实际的优秀施工方案;
(四)施工采用的主要材料、半成品、成品、构配件、器具和机械设备应进行现场验收,做好记录,不合格的坚持不准进场使用。
2、 事中质量管理
事中质量管理是在施工中进行控制,对影响施工质量的各种因素进行全面的动态控制。事中质量控制的目标是确保施工质量的合格,杜绝质量事故发生。控制的关键就是坚持质量标准。
(一)开工前检查。开工前检查的目的是检查是否具备开工条件,开工后能否正常施工,能否保证工程质量;
(二)工序施工中的控制。施工图纸设计没有注明标准的、均应按施工规范有关规定及产品说明书认真施工。对每个施工工段的全部工程进行跟踪检查、控制、使之达到规范标准及设计要求,纠正易造成问题的施工方法,出现质量通病及时处理、确保工程质量。
(三)对于重要的和对工程质量有重大影响的工序,负责人应在现场进行控制,确保使用材料及工艺过程质量;
(四)成品保护质量检验。在施工过程中,某些分项工程已经完成,而其他分项工程尚在施工,或分项工程的一部分已完成,另一部分在继续施工,施工单位要对已完成的成品采取妥善的成品保护措施加以保护,以免受到损伤和污染,从而影响到工程整体的质量。
(五)要及时、准确收集,整理、编制技术资料、确保技术资料全面、真实地反应工程实体。
3、事后质量管理
事后质量管理就是事后质量把关,对检验不合格的项目要立即整改,经监理单位人员验收合格后方可进行下一道工序。事后控制是对工程质量的评价、认定、对错误的工序进行纠正;对不合格的产品进行整改和处理。事后质量管理的重点是发现施工质量方面的缺陷,并总结缺陷发生原因,通过分析施工质量改进的措施,保持工程质量始终处于受控状态。环境是有大自然提供的,人们在施工的时候是基本无法改变环境的,而且环境对工程质量的影响,具有复杂而多变的特点,因此,施工人员在进行施工的时候要注意对环境因素的考察,选择合适的环境,同时要注意能够控制能够改变的环境因素,比如现场的工作环境,比如保证工作场所清洁整齐,施工程序井井有条,为确保质量、安全创造良好条件,以保证将环境对工程质量的影响降低到最低。
五.结束语
现在,我们能够做到就是进行多方位的严格管理,提高管理的宽度,严把施工的每一关,控制住可能会发生质量问题的因素,以保证工程质量能够最大限度的满足人们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魏虹 陈传明 质量危机下中国企业的问题分析及应对思路 [期刊论文] 《现代管理科学》 CSSCI -2011年7期
[2]孙佩 石海明 赵伯诚 吕耀欣 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在我院的实践与探讨 (被引用 2 次)[期刊论文] 《东南国防医药》 ISTIC -2008年5期
[3]王利强 魏小强 土建工程的施工质量如何控制 [期刊论文]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12年5期
篇8
消防工程;教学改革;强化实践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以及城市建设的不断加快,各类功能建筑层出不穷,城市规划跟不上城市发展步伐,火灾隐患逐渐增多,城市及建筑的火灾发生率也有逐年提高的趋势,恶性火灾事故时有发生。因此,作为预防和消除火灾的消防工程在城市建设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1]。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消防工程课程是建筑给水排水课程的延伸,但内容更集中、更突出,主要是在建筑给水排水课程学习的基础上有效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设计能力,使其充分了解消防工程的基本原理,掌握消防法规、防灭火工程技术和灭火救援等方面的基础知识,掌握建筑消防各个子系统(建筑防火、消防给水灭火系统、消火栓灭火系统、气体灭火系统、泡沫灭火系统、防排烟系统、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等)的主要工程内容、技术手段、设计要求以及基本的设计参数,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2]。在现有的教学体系中,设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的高等院校消防工程课程多为选修课程,课时较短,并且与建筑给水排水课程多有交叉,课程延续性、系统性不强,实践能力强化较弱,整个教学过程中存在一定的不足,亟需进行课程教学模式的深入改革。济南大学土木建筑学院市政工程系建筑给排水学科团队,针对消防工程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整合现有资源,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为目标,深入教学改革,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一、课程现状及存在问题
1.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消防工程课程与建筑给水排水课程多有交叉,极易导致教学内容重复,教学重点不明确,不能有效发挥其对建筑给水排水等课程的拓展作用。建筑消防是建筑给水排水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给水排水课程讲授过程中会涉及建筑消防的内容,如果在消防工程课程中重复讲授,会降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产生不耐烦的情绪,降低教学质量[3]。
2.教学内容优化不够,偏重于理论教授,工程实践应用不强。消防工程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课程,涉及物理、化学、数学、建筑、机械、电子、信息等多种自然科学学科,一些基本的灭火原理及建筑消防各个子系统的基本理论知识,如果学生不能全面地掌握,后续的课程内容很难进行下去,而大部分设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的高等院校一般将消防工程设置为选修课程,学时数量有限,这就使得基础理论知识内容讲授偏多,占用一定课时,导致学生在学习时失去重点,不能很好地理论联系实践。
3.作为一门工程学科,随着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与消防工程相关的规范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和重点会发生变化,而现有的教材时效性不强,很难全面反映现行的工程技术要求。
4.对于建筑消防工程的各个子系统,由于设计复杂,成本较高,大部分学校不能有效地组织实验教学。学生不能直观有效地观察和体会消防系统的灭火过程,很难有效地进行理解,易导致教学效率不高。
5.作为一门选修课程,目前消防工程课程考查形式过于单一。多以闭卷考试或提交论文的形式进行考查,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往往应付了事,很难达到有效考查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实际应用能力。
二、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1.教学内容改革。
济南大学市政系隶属于济南大学土木建筑学院,建筑给水排水学科团队除承担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建筑给水排水、消防工程等课程,还承担了建筑学专业的消防工程及土木工程专业的建筑设备等相关课程。这些课程的教学内容有很多相互交叉的地方,但是侧重点各有不同。为了更好地优化课程衔接,打造重点突出、强化实践的课程体系,我团队统一规划教学内容,做到教学内容的优化配置,突出重点,减少重复讲授内容,有效地提高课程体系的授课效率。例如,对于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建筑给水排水和消防工程课程进行有效结合,消防工程做到建筑给水排水的有效扩充,在建筑给水排水过程中重点讲授的消防基础知识,在消防工程课程中进行少量的回顾,重点进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内容不再拘泥于一套或几套常规教材,以现行规范为主,结合工程案例,深入解读规范条文的变化及其原由,加深学习印象,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同时,为了促进学生快速、直观地了解和掌握消防工程相关的理论知识,结合建筑给水排水课程,增加实验教学,丰富教学内容。
2.教学模式与教学手段改革。
在教学过程中以多媒体教学为主,不断完善和凝练授课课件,明确授课内容,突出课程重点,使学生更容易把握学习内容。同时,与实际相结合,综合运用动画、视频、图表等多媒体进行展示,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授课效率。在课程伊始,播放重大火灾事故的发生及危害,火灾发生时如何逃生等和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使学生深入了解课程的重要性和教学目标。在进行建筑消防子系统的讲授过程中,对各子系统的灭火过程进行动画展示,学生的掌握程度明显优于单纯的文字说明。结合实际工程案例和规范条文,设置启发式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展开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对基础理论的认知,同时强化工程思维培养,使学生真正从书本规范中走出来,能够从工程实践角度去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并能初步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在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整个本科学习阶段,不断优化教学体系,使基础课程与消防工程课程能有效地结合起来。例如,在给排水CAD课程讲授过程中,教师拓展讲授3D制图以及BIM制图技巧。在消防工程学习过程,学生在课堂上掌握基本理论知识以及工程设计要求后,在课下利用课余时间采用3D制图或BIM制图,进行三维建模,针对建筑消防子系统,对其核心部件进行绘制,更加深入地剖析各子系统的构成和连接,不仅提高了学生对建筑消防系统的理解,有利于今后的工程设计,还了解了管道连接,对设备安装也有了一定的认识,为建设施工打下了一定的基础。结合学校课程网站建设,不断完善和改进课程网站,使其成为内容丰富、积极互动的第二课堂。网站上传教学大纲、授课课件等,学生可以自由下载。教师授课过程中会将下节课的主要内容告诉学生,学生通过课程网站可以进行预习,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同时,在课程网站会留有课下作业及学习要求,学生通过课余时间完成作业上传,由教师批改,压缩学时,能够充分地利用课堂时间进行其他知识点的学习。此外,学生还可以通过课程网站将疑难问题进行提问,对于简单问题教师可以通过网站回复,对于普遍性的、代表性的问题,教师进行整理后于课堂中进行统一解答。济南大学土木建筑学院市政系建筑给排水学科团队针对建筑给水排水、消防工程等相关课程,自主研发了相应的实验器材,设计了实验内容,面向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在建筑给水排水和消防工程课程开设了实验课程。在消防工程课程中,实验课程的开设,使得学生更加直观地认识和了解了消防系统的工作原理和设计安装过程,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3.教学队伍建设。
本科阶段一个专业方向的培养需要形成一套合理有效、前后呼应的课程体系,这就需要优化学科建设,形成合理的学科建设方向。济南大学建筑给排水学科团队,以高级职称并具有较强工程设计能力的资深教师为团队负责人,负责优化整合课程资源和任课教师。定期召开教学研讨会,对课程体系进行把握,有效地梳理各门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目标和授课内容等。济南大学建筑给排水学科团队,充分发挥老教师的带头作用,积极培养青年教师,形成良好的“传帮带”教学氛围。青年教师在担任课程主讲教师前,首先进行一学期的听课学习,学习老教师的授课技巧,以及把握课堂的能力。同时,为了切实提高青年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利用课余时间,安排青年教师至相关企业进行培训学习,有效地提高青年教师的工程设计能力。同时鼓励青年教师参加各级教学研讨会议,夯实基础,不断提升。在课程讲授过程中,合理安排时间,聘请具有注册设备师资格的专家作为兼职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提升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并且不定期聘请建筑设计专家来校进行讲座,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了解行业的最新动态和前沿科技,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4.课程考查。
消防工程课程由于涉及规范较多,数据复杂,传统闭卷考试的考查方式很难有效地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和对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为此,我团队对消防工程课程考查形式进行了改革。考查过程不再拘泥于试卷、论文,而是以实践考查为主的多层次考查方式。首先,在课程讲解过程中,针对不同重点内容,结合工程实际和注册考试,布置大作业,主要为计算题目和简单的设计题目。其次,在结课后,要求学生针对实际建筑进行调研,绘制建筑的消防设计实际系统图,并结合课堂讲授内容和规范条文,对实际设计加以分析评价,提出优化方案。最后进行答辩。通过这项实践活动,学生提高了实践应用能力和协作能力,普遍反映收获很大,能够全面有效地掌握所学内容,并能做到深刻理解。针对消防工程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整合现有资源,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手段,强化实践,改革考查形式,激发学习兴趣和动力,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满足新形式下对消防工程人才的需求。
作者:谢康 邱立平 王嘉斌 张守彬 单位:济南大学土木建筑学院
篇9
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是广东省第一批高职重点建设专业,为满足广东省建筑产业转型升级、企业绿色节能技术创新及走向国际建筑市场的需要,以绿色建筑为特色,将绿色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建筑工业化、绿色建材的理念及知识和绿色建筑节能构造及施工技术推广有机地融入到了人才培养计划及专业课程的教学中,不断推进课程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将建筑信息模型技术(BIM)融入专业教学过程
建筑信息模型技术(BIM)的核心的理念是各阶段的技术信息共享,贯通建筑设计、工程施工以及运营维护等阶段,是全生命周期的管理技术,在可持续设计方面有着巨大的优势,并对提升绿色施工的设计和施工效率,改进绿色施工项目的管理模式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BIM技术的应用可缩短约8成的造价估算所需时间,且使造价估算的精度控制大幅提高,消除约4成预算外的更改。通过BIM的三维模型技术,在施工前发现并解决冲突,可以有效降低合同价格,使项目工期缩短,尽快实现投资回报。学院在2011年即与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由学校提供场地、设备,企业方提供软件和技术,建成BIM校外实训基地,开发了建筑信息模型技术课程。BIM教学资源库及实训基地的建设,完成了将BIM技术与《建筑制图》《房屋建筑构造》等课程的融合式教学,结合学生的专业能力、兴趣爱好安排建筑设计、结构设计、设备设计、虚拟建造、工程造价确定等实践项目,并通过完成虚拟的BIM咨询项目,使学生体验到BIM咨询服务的全过程工作方法,为今后真实项目的参与和实施打下基础。在顶岗实习阶段,学生在校企双方的指导教师共同指导下参与真实的BIM咨询项目,至今共完成39项,包括“慈溪大剧院”“蚌埠博物馆”等,共同培养具备“工程能力+BIM能力”的人才。BIM教学基地建成至今也培养了一批具有BIM技术的骨干教师,多次为设计院、施工企业进行BIM技术培训同时完成BIM省培项目2次,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将建筑工业化融入专业教学过程
建筑工业化是绿色建筑发展的必由之路,推动建筑的工业化是绿色建筑行动方案中的十大重点任务之一。建筑工业化是主要指建筑设计的标准化、构配件生产的工厂化、建筑施工机械化和施工组织管理科学化四个方面。建筑工业化是按照大工业的生产方式,通过现代化的制造、运输、安装和科学管理对建筑业进行改造,逐步采用现代科学技术的新成果,使建筑业从分散的、低水平的、低效率的现场人工湿作业及手工业生产方式,过渡到以工厂化生产制造为基础,运用预制混凝土结构(PC)构件在现场以高度机械化的方法施工的大工业生产轨道上,使建筑业从目前的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从而实现文明施工、保护环境的目的。建筑工业化区别于传统建筑业设计与建造环节分离的特点,体现出全生命周期的理念,是设计施工一体化的生产方式,具有降低工程成本、提高工程质量、成本可控、进度可控的优势,且工业化建筑施工现场没有传统建筑施工现场的粉尘、噪音、污水等污染。由于目前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教材滞后于新的国家设计和施工规范,为此,学校采取了多种方式将建筑工业化融入日常教学中。首先,进行了人才培养方案的修改和补充,在相关课程中增加了建筑工程技术新进展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就可以接触到行业发展的前沿知识,了解到行业发展的前景,从而对建筑工业化有初步的认识。其次,将建筑工业化的相关内容融入相应的课程体系中,如,在《建筑工程概论》课程中对工业化建筑的起源、具体特征、特点、建筑方式和现状及发展前景进行详细的讲解,观看我国建筑工业化住宅视频等,让学生了解新型的结构体系,包括预制装配式结构体系和钢结构体系的特点;在《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中增加了组合式预制混凝土结构的设计、预埋件设计等内容;在《建筑工程施工》课程中增加了预制装配式住宅和装配整体式住宅的建造方式,内容有施工工序的特点、施工中的关键点、预制配件的吊装计算和施土组织设计等内容,还介绍了现场建造的工业化住宅,如,大模板住宅、滑升模板住宅和隧道模板住宅等;此外,在《房屋建筑构造》课程讲授中介绍模数等标准化设计的内容。第三,确定课程教学目标,进行关于建筑工业化理论及实训课程的开发,开设选修课,使学校建筑工程技术学院的学生行业视野更加开阔,能够了解国家对建筑业发展的推广方向,对绿色建筑、绿色施工的认识更进一步,从而主动涉猎相关的专业知识,为今后的工作和深造奠定良好的专业基础;最后,在条件允许时,学院还安排学生在工业化建筑工地进行参观,鼓励学生到相关建筑工地进行实习、实训。
篇10
1人才培养的基本定位
不同层次的高等学校应有不同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也应多样化。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属于一般本科地方院校,根据我院战略发展纲要及人才培养规划,确立“立足安徽、面向全国、依托建筑业、服务城镇化”的办学定位。在学院办学定位前提下,我们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培养定位是:具有较宽理论基础、较强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能够综合应用所学专业知识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目的是:通过加强本科学生培养方案与工程实际的结合,注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强化实践环节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提供更多的机会,鼓励学生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实验室成为学生动手能力训练和技术创新的主要基地。
2就业目标
比较重点院校,我院学生的入学成绩显然较低,尤其高等学校扩招以后,进入我院学习的生源质量进一步降低,如何适应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培养符合社会需求、具有实际动手能力和一定创新能力的应用型技术人才,是我们面临的、急需解决的重大课题。
经过对我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情况的分析发现,我院毕业生的就业主要集中在全国大大小小的I T公司、弱电公司、设计院等部门,大多数学生从事工程设计、技术开发、系统运行与维护、技术支持等工作,因此就业单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要求较高。针对这样的就业目标,我们对本科专业的培养计划和教学大纲做出进一步调整,基本要点是:强化电子电路的设计能力;增设选修课程,拓宽知识面;依托我校与建筑相关的专业,设置智能建筑专业方向;开设其它实践性较强的课程,特别强调电子综合设计能力的培养。同时,引导学生积极开展课外科技实践活动,参加各种科技比赛。从而扩大了我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面。
3专业特色建设
处在建筑类一般本科院校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特色建设,不仅要注重符合社会需求、具有实际动手能力和一定创新能力的工程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培养,还应注重结合建筑类院校的特点和优势,形成自己独到的专业特色。
3.1智能楼宇控制专业方向的设立
建筑院校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如何体现它的专业特色,我们认为应紧紧依靠建筑院校的特点和优势,设立与建筑相关的专业方向。1998年我们在98级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设立智能楼宇控制专业方向,如表1所示,经过几年的建设,已基本成熟。智能楼宇控制(既楼宇自动化系统)属智能建筑范畴。智能建筑是以建筑为平台,综合应用现代计算机技术、电子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及电气技术等方面的先进技术,使建筑物成为具有远程通信功能、办公自动化功能和建筑物自动化功能的建筑。实现建筑物自动化功能的系统称作楼宇自动化系统(或称建筑物自动化系统,简称BAS)。楼宇自动化系统的含义是将建筑物内的各种机电设备以集中监视、控制和管理为目的,构成的一个综合系统。智能楼宇控制专业方向适应了现代建筑电气行业的迫切需要,满足了建筑电气行业中从事产品开发、系统集成、工程设计、施工、监理和物业管理人员对相关知识的需求。近几年,该专业培养的学生供不应求,且大部分学生被分配到建筑行业。
3.2学生能力的培养
培养工程型应用人才的总体特征是“能设计、会操作、懂管理”,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有创新精神。实践教学是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关键环节。对此,我们除了加大实践性教学环节,还对实践性教学环节进行一系列的改革。
(1)建立新的实验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根据实验教学基本内容整体优化实验教学选题,重组实验教学,增加独立的综合实验课程,构建新的实验教学体系。整合实验室和实验教学设备,最大限度地提高现有教学设备的使用率。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使他们能从实验中领略各专业学科之间的最本质的联系和内在规律,更有利于学生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如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增设信息电子技术综合实验和智能楼宇控制综合实验课程,其中信息电子技术综合实验涵盖:《Computer Control Technology》、《DSP 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单片机原理》、《嵌入式系统》等课程的实验,智能楼宇控制综合实验涵盖:《智能建筑设备》、《安全防范》、《电气控制与PLC》、《电缆电视技术》、《智能建筑及小区总体方案设计》等课程的实验。同时,由学生参与组建我院“智能建筑实验室”的建设,目前,“智能建筑实验室”已正式批准为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重点实验室。同样,其它信息类专业根据各自专业特点,增加相应的综合实验课程。
(2)因材施教,以“优生导师制”促进创新人才脱颖而出
为加快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研究和高层次人才培养。挑选优秀学生,创建各种人才创新基地班,并配备具有丰富实践(工程型)的老师作为他们的导师,指导他们有针对性地学习某些科目,或直接进入老师的科研课题组,接受科研能力的训练,接受创新意识的熏陶,进行特色培养,以充分发挥高校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設和科学研究等方面的优势,同时积极开展理论研究与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最终将基地建设成为集教学、研发功能于一体的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在信息类人才培养领域起到示范、辐射作用。由于采取因材施教,近年来,我们取得如下成果:培养的学生,分别获得“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竟赛二等奖一项”、“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竟赛安徽区二等奖一项”、“西蒙杯征文竞赛(智能建筑)二等奖一项”、“中国智能机器人大赛银奖一项、铜奖一项”。
(3)开设综合课程设计,体现职业培训技能
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既需要科学家,也需要工程师,但大量需要的是工程师。为提高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在原有的毕业设计的基础上,开设部分综合课程设计。如电子信息专业开设信息电子综合课程设计和智能建筑综合课程设计等。综合课程设计覆盖工程训练的各个环节:需求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现,系统调试,系统测试与性能评估;既培养工程能力,又积累工程经验。职业化素养训练应训练学生工作的规范性,综合课程设计引入一定的工业界规范与标准来进行学生职业化素养训练,同时,包含一定数量的符合工业界需求的辅助工程工具的使用训练。
4结语
我们还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等专业开设与建筑相关和能力培养方面的课程。信息类专业开设与建筑相关的专业方向,是我院在教学方法和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所进行的一次探索和创新,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充分发挥了高校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設和科学研究等方面的优势,同时积极开展理论研究与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最终为社会培养出综合素质高,适应能力强的有用人才。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体现建筑内涵,是建筑类高校的优势和特色,是其它类型的高校无法比拟的,是电子信息与建筑两大学科相互渗透的具体实现。它所培养人才,将会占领它所独有人才市场。
参考文献
篇11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intelligent building energy saving is the ultimate goal, through the energy saving management, it can effectively save the building operation and management cost, at the same time it is also specific reflect of building a high rate of return and high efficiency. But my wisdom construction in energy saving also has many problems, this paper discussed on building energy saving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Key words: intelligent building; building energy-saving; problems; counter measures
“智能建筑”节能也即是在智能建筑内实现能源利用和消费的合理平衡的关系。节能是智能建筑建设的终极目标,通过节能的管理,可有效节省高层建筑的运行和管理费用,同时这也是建筑高回报率和高效率的具体体现。一般情况下,建筑物节能对象和内容主要有空调系统、照明与设备和建筑设计。那么,智能建筑在节能方面存在哪些问题呢?
一、建筑节能的重要性
当前,世界范围内的煤炭、石油、天然气三种传统能源正日趋枯竭,人类在以后将不得不转向开发成本较高的水利、生物能、风力、地热、太阳能以及核能,而我国在能源方面面临的问题更严重。同时,随着城市建设高速发展,我国建筑物能耗正逐年大幅度上升,已达到全社会能源消耗的32%,再加上每年的房屋建筑物材料能耗约1 3%,现在建筑物总能耗已经达到了全国能源消耗总量的45%。当前我国建筑物面积约为400亿m2,其中绝大部分是高能耗建筑物,并且每年新建的建筑物近20亿m2, 95%以上仍然是高能耗的建筑物。如果我国继续实行节能水平比较低的设计标准,将会留下很沉重的能耗负担与治理困难。因此建筑物行业的全面节能是势在必行。全面的建筑物节能将有利于促进能源资源的节约与合理利用,并缓解我国能源资源供应和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有利于循环经济的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有利于保护环境、保障国家的能源安全、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
二、智能建筑在节能方面存在的问题
2.1对智能建筑节能的系统性认识不足
智能建筑的节能除了涉及通常意义上的建筑节能,也要考虑到建筑智能化各子系统的充分利用、降低能耗等问题。而目前智能建筑节能的重点主要局限于建筑使用过程中的水、电、气、设备等方面,对建筑智能化系统使用当中的节能问题比较忽视。主要表现为:很多智能建筑的设计标准高、技术也先进,但在项目建成交付使用后,智能化系统的开通率低,实际应用程度也不高,系统长期处于闲置状态,造成巨大的能源和设备资源的浪费。
2.2智能建筑采暖、照明等方面资源浪费严重
高耗能建筑比例大,加剧能源危机。我国每年新建房屋20亿平方米中,99%以上是高能耗建筑;既有的约430亿平方米建筑中,仅4%采取了能源效率措施,单位建筑面积采暖能耗为发达国家新建建筑的3倍以上。由于智能建筑的许多监控设备和OA机器24小时运转,目前智能建筑的耗电要比普通建筑增加30%。在采暖方面,为保证室内气候的舒适,智能建筑均采用中央空调调节室温,空调温度过低,空调装机冷量过大,大型设备的散热等都增加了空调的负荷;在照明方面,“室外阳光灿烂,室内灯火通明”的现象已日益普遍;此外,大面积玻璃幕墙的广泛使用,也加大了环境光污染和空调负荷。
2.3节能材料自主创新能力有待提高
目前市场上供应的节能材料品种单一,而且大多使用一次性能源,采暖、制冷、通风所需要的能源也大多为煤碳或石油,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相对滞后,目前所使用的技术大多还只有从国外引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能够形成主流产品与技术骨干的企业不多,难以满足日益扩大的市场需求,产品的价格较高,为普遍推广应用节能材料带来难度。
三、智能建筑节能问题的应对措施
3.1大力培养工程技术人员,以高效的运行管理促进节能
针对工程技术人员缺乏、管理不善,导致智能建筑能耗高、自控效果差、设备损耗加速、智能化系统开通率低等问题,需要加强对现有工程技术人员的培训和后续队伍的培养。一方面,可以组织专家讲授、设备制造商与系统集成商指导,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力争在短时期内培养一批技术过硬的工程人员,组建具有较高专业水准的智能建筑管理队伍,从整体上提高国内智能建筑的水平;另一方面,还要通过高等院校的相关学科建设,培养出一批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效管理人才,充实到物业管理与节能改造的实际工作之中,提高智能建筑的综合节能水平。
3.2进行建筑设备改造,以主动式节能模式减少能耗
这是智能建筑实现节能的重要环节。被动式节能是指在建筑的外型及外装修材料上着手,尽量获取自然能源,减少自身能源散失。而主动式节能是指整个建筑的节能系统的设计和改进,包括自动调温、自动调光、自动通风换气、自动开关、太阳能利用、节水器具、能量回收等。对于采暖、照明等方面能耗较大的智能建筑,开发商或物业应运用主动式节能模式,改造基础设备,通过各种传感器将末端数据输送到中央电脑,经过与外界气温、光照等对比处理后,再由电脑将命令发送至调节系统,从而达到充分利用外界的阳光、气温和空气等自然资源调节室内环境的目的。这样即可降低能耗,节省资金,又能保持室内环境的最佳状态。
3.3推广先进的节能技术
国外先进的建筑系统节能技术(楼宇自控系统、建筑内各个子系统集成等),并强制推广。国家应针对企业引进消化国外先进的建筑节能技术出台具体措施,鼓励企业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结合国内实际情况吸收创新,并经国家相关主管部门论证,在建筑节能特别是新建公共机构建筑中强制推行。对于已经成熟的节能技术与民族品牌予以相应的支持,做好推广的工作。在节约不可再生能源的同时,要积极的开发新能源尤其是可再生能源,如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潮汐能、水力、地热及其他可再生的自然界能源。如人们在建筑上不仅能利用太阳能采暖,太阳能热水器还能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并且将光电产品与建筑构件合为一体,如光电屋面板、光电外墙板、光电遮阳板、光电窗间墙、光电天窗以及光电玻璃幕墙等,使耗能变成产能。
有效的利用现有能源,降低能源消耗并积极开发科再生能源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节能建筑将成为建筑行业的发展趋势,因此,我们要深刻的认识到节能设计的重要性。建筑的节能设计要从实际出发,使建筑的能耗降到最小化,不断提高能源利用率,为建设资源节约型, 环境友好型社会做贡献。
四、智能建筑节能的发展方向
中国的建筑节能工作已经走过了20多年的艰苦路程。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随着住房体制改革的前进,房屋用能费用理所当然地要由住房承担,节约建筑用能势必逐渐成为广大居民的自觉要求,加上改善大气环境愈来愈迫切,要求减轻建筑用能带来的污染,建筑节能将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是国家民族利益的需要。
五、结束语
智能建筑节能是一门新兴科学,与原有专业分工不同,它包含建筑、施工、采暖、通风、空调、电器、家电,建材、热工、能源、环境、检测、计算机软件等许多专业内容,是许多专业学科边缘交叉并结合形成的。对智能建筑的分析和评价应坚持节能的原则,确立智能建筑能量管理与控制系统优化的基本出发点、优化原则及技术措施对于智能建筑节能实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程大章;张俊;姜平;王伟军;建筑智能化过程中的节能探讨[J];IB智能建筑与城市信息;2007年04期
篇12
住宅卫生间是与人类的休憩密切相关的场所,随着居室户型的设计日趋合理,其面积越来越大,成了一个美观实用、功能齐全的活动空间,已不再局限于“清洁”和“方便”。因此,卫生间的水环境设计就显得越发重要。
一、同层排水系统的设计
1.设计缘由
长期以来,我国住宅的卫生间排水一直沿用将用水器具的排水管敷设在下层房间上部的方式。这种传统的敷设方式在管道渗漏或堵塞需检修时,会给下层住户造成不良影响;其次,上层住户夜间冲水的噪声对下层住户也存在干扰。这样,同层排水系统的设计就越来越受到重视。
2.设计依据
《住宅设计规范》(GB50096-1999)6.1.6条规定:住宅的污水排水横管宜设在本层套内。
《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2003)4.3.8条规定:住宅卫生间的卫生器具排水管不宜穿越楼板进入他户。
《健康住宅建设技术要点》(2004年版)2.7.4条规定:排水支管应以本户为界。
以上条文用语中有的是“宜”,有的是“应”,但都表达了同一个概念:住宅卫生间排水设计要采用同层排水。
3.设计方案
目前,同层排水系统设计有三种方式:
(1)垫高卫生间地面敷设排水管的排水方式
垫高卫生间地面敷设排水管的排水方式如图1所示。该方式适用于受建筑专业布置位置影响的卫生间和旧房卫生间改造以及加设卫生间等;但是这种方式采用的不多,原因是容易产生“内水外溢”,最主要的是不符合无障碍设计。
图1 垫高卫生间地面敷设排水管的排水方式
(2)后排水方式
后排水方式适用于小康以上住宅卫生间,并要求采用边墙型地漏(如图2所示)和后排式坐便器(如图3所示)。后排水方式的主要特点是隐蔽式安装系统,即将卫浴系统整合在墙体内,在墙体内设置隐蔽式支架,不同的卫生器具具有不同的杜菲斯支架,排水和给水管道也设置在隐蔽式支架内,并与支架充分固定,卫生器具也直接与支架固定,整个系统只有配水龙头和卫生器具本体明露。
图2边墙型地漏图3 后排式坐便器
(3)下沉卫生间楼面敷设排水管的排水方式
下沉卫生间楼面敷设排水管的排水方式是将卫生间的楼板降低或局部降低30~40cm,在这个空间内敷设排水横管。横管敷设完成后,再做卫生间地面。降板法使卫生间的布置更加灵活和方便,较适合商品化住宅卫生间布置的需要,因而应用最广泛。
二、卫生间的“干湿分区”
在卫生间内,普通家庭所要实现的功能通常包括方便、洗漱、淋浴、冲洗拖把,甚至洗衣服等。除“方便”外,其他活动几乎都可能使水花四溅,而洗浴完毕后,更会在卫生间墙上、地上留下水渍以及浓浓的一层水气。如此一来,不仅易使人滑倒,而且还需经常擦抹打扫以避免因潮湿而滋生细菌。
要想做到不让淋浴或盥洗时溅起的水花肆意扩散,就得多动一点脑筋了。“干湿分区”便是设计师通常会采用的一种方法,其作用就在于合理地把“方便”和“清洗”分成两块不同的区域,使其互不干扰。
空间大小决定分区手段。如果卫生间空间较大,面积在10平方米左右,设计干湿分区时,就可将衣柜和化妆间也设计到卫生间里面,一边是储藏衣物和化妆区域的,而另一边则是洗漱沐浴区域;如果空间在5平方米左右,这样的空间则可以用玻璃或者其他材料将马桶与浴缸分隔开来,一边是方便用的,另一边则是洗澡的独立空间。
淋浴房是划定卫生间干湿分区的经济选择。干湿分区最简单的方法是安装淋浴房把洗浴单独分出,可以有效地避免水花、水气扩散。不了解的人可能会将整体浴房与淋浴房搞混,因为他们都是淋浴用,又都能划定卫生间干湿区。但其实二者是有很大差别的,相较而言,虽然整体浴房要舒服一些,但淋浴房也是很好的选择。只要保暖措施得当,淋浴房也是很舒服的,最重要的是淋浴房比整体浴房要便宜得多。
巧妙利用地面处理或装设玻璃隔断等也可以实现干湿分区。有条件的家庭也可用不同材料来处理浴室地面,在安置浴缸、淋浴器的地方用耐水性能好的瓷砖、马赛克等材料,而在入口、洗脸池附近选用防水的室外地板等脚感舒适的材料,用不同地面来划分干湿区;若装的是浴缸,则可采用玻璃隔断或者玻璃推拉门,也可装道浴帘来遮挡水花。这种方法最简单、经济,而且不同风格、图案的浴帘还会给浴室增添情调。
参考文献:
[1]上海市建设和管理委员会.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2003)[M]. 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3.
[2]谭章荣.“一户一表与水表出户”的设计方案[J].中国给水排水,2004,(1).
[3]国家住宅与居住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健康住宅建设技术规程[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5.
[4]鲍东杰. 建筑设备工程[M]. 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9.
[5]陈宗杰. 国内建筑给水排水新技术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03.
[6]于丽萍. 卫生间装修新思路: 干湿分离[J]. 中国房地信息 , 2003,(09).
篇13
我校是辽宁省唯一的一所建筑类院校,是全国高校最早开展智能建筑教学与科研的单位之一。根据建筑类院校特点和社会发展需求,制定了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专业定位。以专业建设为重点,以精品课建设为先导,深化教学改革,更新教学内容、完善教学方法与手段、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培养综合素质高具有智能建筑技术特色的应用创新型人才。2000年国家建设部将国家住宅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沈阳中试基地设在我校,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学科被建设部评为首批重点学科,智能建筑与系统实验中心被评为建设部首批重点实验室。强化自动化专业建设,在人才培养体系、实践教学、课程建设、教材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被评为辽宁省特色专业。
一、优化教学体系培养特色的人才
以人才智能建筑特色人才培养为目标,建设具有建筑特色的自动化专业培养体系,形成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基础层、提高层和综合层的教学平台,强调教学活动与研究性自主学习和课外创新活动的有机结合,以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为切入点,强化对学生个性培养,优化了自动化专业教学体系,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机制,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充分体现智能建筑技术专业特色
根据智能建筑技术发展需求,优化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了专业特色课程模块,主要包括:控制理论模块、建筑电气模块、建筑智能化模块等,这些特色课程包含了智能建筑技术的主要内容,形成了完善的具有特色的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和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课程体系体现了多技术的融合
智能建筑技术是多技术多学科交叉综合技术,在课程体系设置中,将多技术、多学科有机地结合,将自动化技术、信息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与智能建筑技术有机结合,形成了系统、科学、合理、有机结合。
(三)重视科技实践
通过校内外实习基地实习、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校外专家讲学、学生参与教师科研等多样化的实践教学活动,提高了学生实践技能力,将学生科技实践作为学生的必修课程,通过科技实践,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提高了学生科技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二、优化课程设置强调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建筑类院校的自动化专业是控制技术、信息技术、通信技术与智能建筑技术的有机结构。知识结构为:电气技术+信息技术+智能建筑技术。该专业培养的人才不仅需要具有强电+弱电知识,更重要的掌握信息和智能建筑技术方面的知识。根据专业学习特点,认真研究专业课程设置,完善、优化了专业课程体系,突出了专业特色,增加了网络与综合布线、楼宇自动化、建筑机器人、智能建筑技术概论等反映本专业的特色课程。增加选修课的比例,充分体现培养专业学生的个性。
采用多种形式强化学生个性发展:开放实验室,提供了大量选做实验,也可以学生自拟题目进行相关的实验,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在一些专业课程中让学生撰写论文,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
三、强化实践环节重视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
根据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要求,制订科学、合理实践教学培养方案。实现多样化的实践教学活动的有机结合,其主要特点是:
(一)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结构
构建了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结构,主要包括:课程实验、课程设计、课程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社会实践、科技实践、社会实践等,形成系统、科学、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同时在专业基础实验和专业实验的课程内容上从整体上考虑内容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使实验内容更好衔接建立分阶段、多层次、模块化、开放型、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综合素质。
(二)采用多样化的实践教学模式
通过校内外实习基地实习、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校外专家讲学、学生参与教师科研等多样化的实践教学活动,提高了学生实践技能力,为学生毕业以后走上工作岗位,尽快适应职业需要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更新实践教学内容
修订了实验教学计划和实验教学大纲,对实验内容进行了调整,增设了智能建筑技术实验和课程设计内容,在专业实验课中,加大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比例。
规范课程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在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中,强化学生的设计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到设计院、企业等部门,结合工程实际,收到良好的效果。
多年的实践表明,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毕业生受到社会欢迎,就业率在辽宁省名列前茅。
四、加强实践教学建设提高实践教学效果
(一)加强实验室硬件建设提供良好的实验环境
学校现有建设部重点实验室智能建筑与系统实(下转第20页)(上接第18页)验中心,信息与控制工程实验中心、国家住宅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沈阳中试基地、智能建筑技术研究所、大学生创新基地等,还有10个校外实习基地。智能建筑与系统实验中心设有:建筑供配电实验室、楼宇自动化实验室、家居智能化实验室、智能建筑设备控制实验室等,实验室设备先进。
智能建筑与系统实验中心是建筑智能化教育的综合实训基地,多次接待了国内外同行专家的考察指导,受到高度评价。通过多年实践,本中心实验教学系统密切结合工程实际,实现了体现学科特点和实际工程的多模块化实验教学仿真平台。学生在该系统中不仅可以完成设计性、综合性、还可以通过该系统进行科研及创新性实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建立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新基地,对学生开放,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科技活动。
建立校外设有实习基地,与东北建筑设计院、辽宁省建筑设计院、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沈阳电梯厂等单位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良好的实践教学的条件为学生提供了实践教学和科研环境。
(二)实验教学与科研、工程和社会应用实践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