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实践活动汇报材料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教育实践活动汇报材料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教育实践活动汇报材料

篇1

活动一开始,该所就组织民警进行“为什么要开展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的大讨论。引导广大民警从思想深处解决为什么入党,为什么从警,为什么奋斗和为谁掌权、为谁执法、为谁服务的问题。通过思想大讨论,统一了三方面的认识:一是开展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是增强党性的必然要求,以纪念建党90周年为契机,紧密联系党的光辉历程,广泛深入地开展党性党纪党史教育,继承优良的革命传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权力观;二是开展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是加强公安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目前,基层科所队需要的就是一种艰苦奋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和实事求是的精神,教育的目的就是要针对当前队伍建设的薄弱环节和内部管理漏洞,着力解决存在的理想信念缺失、宗旨意识淡薄等问题;三是开展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是传承和弘扬枫桥经验的有效手段,枫桥经验的内涵与开展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的目标和内容从本质上讲是一致的,“枫桥经验”作为一面旗帜,多年来熠熠生辉,受到各级领导的肯定,就是因为其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生命力,枫桥派出所要以开展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为抓手,切实转变思想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坚持公正廉洁执法,加强社会管理创新,大力弘扬“枫桥经验”的基本精神,把开展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作为探寻和创新发展“枫桥经验”的新途径、新方法,不断充实丰富“枫桥经验”的内涵,赋予其鲜明的时代特征。

二、加强学习,浓厚氛围

该所结合实际,认真制定主题教育实践活动计划,精心谋划活动载体,丰富拓宽学习内容,突出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的针对性、趣味性和实效性,不断提高教育活动的参与力、吸引力和影响力,通过加强学习交流,打造学习平台,提高活动效果。

1、设立学习教育园地。通过成立专门的学习活动中心、设立电子阅览室、开设学习交流园地、创建派出所文化走廊等形式,打造一流的学习环境,并配发专门学习笔记本,进行读书笔记评比活动,引导民警形成认真学习的浓厚氛围。

2、建立民警互学讲坛。开展设立互学讲坛,围绕平时工作的经验、教训和方法,每周确定一名民警作为主讲,其他民警一同参与讨论。今年以来,该所领导带头已开展六次主题讲座。同时该所结合警营文化大讲堂内容,实行所内大讨论,用传统文化、国学文化、现代管理等理论更新民警的理念,提高执法能力和水平。

3、精心设计主题活动。该所结合工作和队伍建设的实际,每月每阶段有计划、有重点地组织一系列有特色、有新意、有趣味,民警喜闻乐见、活泼生动的主题活动,增加活动的参与性,激发民警的激情。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该所先后开展了“社区民警之星、执法为民之星、学习创新之星”评选活动、征文比赛、读书比赛、红歌比赛、青年民警座谈、民主生活会、“大走访”开门评警、警民肯谈等活动,全力营造民警学习交流的氛围,受到较好的效果。

三、联系实际,注重效果

针对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治安形势复杂、矛盾日益增多等不和谐因素,该所紧紧围绕大局、服务中心,把密切联系群众、服务群众、依靠群众和提升社会治安管理效率作为贯穿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始终,为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和谐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1、全面建立联系群众制度。建立全警联系、经常性联系制度。要求每名民警联系10名村干部代表、贫困户、户,每月走访1次,并做好记载、反馈工作。目前,该所已联系干部群众240名,今年还梳理出对派出所存在意见或不满的重点联系对象10名,通过近3个月的重点走访联系,沟通解释,10名同志全部转变为该所开展工作的重要依靠人员。另外,还建立基层治保干部例会制度,实现每季一次与基层干部的工作例会;建立驻村小分队制度,每季排查出一个治安重点村,今年已整治重点村2个。

篇2

二、做好基层单位教育实践活动档案规范与管理的几点建议

(一)领导重视、组织得力。基层单位党政主官要从讲政治、讲党性的高度,亲自挂帅督办负总责,加强检查、指导、督办,做到与单位重点档案“五同”:即同计划、同布置、同检查、同落实、同考核。在指定专人负责建立教育实践活动档案的基础上,把建立教育实践活动档案编入单位工作目标责任制中,责任细化到科室、人,做到群策群力、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确保教育实践活动各个阶段、各个环节都能从组织上保证档案不疏漏、不散失。

(二)科学统筹、高效开展。基层单位要切实有力地加强对建立教育实践活动档案工作的指导,做到提前着手、稳步推进、常抓不懈、贯彻始终;及时选派单位政治强、业务精、作风好的档案管理精兵强将,负责教育实践活动各个时期、各个环节档案资料整理归档工作,建立教育实践活动档案独立全宗,做到同步整理、同步归档、同步著录、同步利用;着实做到文字资料、图片资料、音像资料齐全完整、井然有序,切实保证教育实践活动档案的真实性、可靠性、完整性和可用性。

(三)保障得力、全面监管。基层单位要聚焦“”改进作风,做为民务实清廉的务实者,要及时主动为教育实践活动档案管理工作提供服务与全面监管,要指导督促职能科室、承办人具体工作,要带头多措并举挖掘教育实践活动题材与内容,要深入研究并牵头组织编制翔实有效的教育实践活动档案的管理要求与规范,要全程跟踪指导与督办,切实做到工作有计划、开展有指导、全程有监管、结束有落实,实实在在地将单位教育实践活动形成的各项材料规范建档、落到实处。

(四)措施得力、规范明确。基层单位要在第一时间明确对教育实践活动档案归档的要求与规范,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认为基层单位教育实践活动档案建档原则:按照教育实践活动时间、环节、步骤、要求等进行归档。要按单位(部门)分类整理,对部分有交叉的资料可视情把握,在分类说明、备考表中注明。教育实践活动档案整理归档完善好后要及时向有关部门做好移交工作。

三、做好基层单位教育实践活动档案管理的主要措施

(一)制定教育实践活动档案归档范围。笔者结合国家档案法规和工作实践认为教育实践活动档案归档范围主要有以下几类:

1.上级文件。上级印发的有关教育实践活动的各类文件、通知、会议材料、领导讲话、信息简报、培训资料、影音资料等。

2.本级文件。(1)活动部署:一是基层单位成立教育实践活动机构文件;二是教育实践活动实施方案;三是召开领导班子会讨论教育实践活动的会议记录、会议纪要等;四是教育实践活动动员会、推进会、组织生活会、通报会、座谈会、总结会等相关资料,包括会议方案、会议通知、签到表、讲话汇报、发放的资料等;五是领导批示件。(2)总结汇报:报上级的各类统计表、情况汇报、活动小结、阶段总结等资料。(3)信息刊发:上级刊物和各类新闻媒体刊发的本单位活动信息资料等。(4)影像资料:开展活动的照片、视频、专题片等各类影像资料。

3.活动各环节的专项档案资料。(1)学习教育、听取意见环节相关资料:一是组织学习教育实践活动的相关资料、学习计划、学习心得及组织集中学习时的签到表等;二是本单位征集意见收发的调查问卷、征求意见表、信函等原始统计数据资料,开展民主评议、座谈约谈、入户走访等工作的记录性资料,以及梳理汇总后的意见建议等。(2)查摆问题、开展批评环节相关资料:包括查找“”表现、聚焦“”问题、开展谈心交流、撰写检查资料、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和组织生活会、满意度测评、对照检查等相关资料。(3)整改落实、建章立制环节相关资料:包括整改方案、落实举措、制度规定,开展民主评议过程中的原始统计数据资料及梳理汇总材料,对活动成果的总结材料等。

4.需要归档的其他资料。

(二)细化教育实践活动档案保管期限。

1.永久保存资料。(1)教育实践活动机构、计划、方案、环节计划、总结等。(2)建章立制资料:整改方案、措施、长效机制等。(3)会议记录资料:党组(党委、党支部、党小组)会、活动领导小组会及党课记录等。(4)领导讲话及党课讲稿。

2.长期保存资料。(1)活动考核考勤资料。(2)活动记录、学习笔记等。(3)征求意见、查摆问题台账与公示、信息报道、活动统计表、班子与个人对照检查、心得体会、教育实践活动标准与要求。

3.短期保存资料。上级单位文件材料、本单位一般性资料,下属单位文件材料等。

(三)强化教育实践活动档案利用与开发。

1.扩大利用效益。要充分利用好教育实践活动档案服务党建、服务发展的具体作用,对所属各单位、各部门教育实践活动档案的利用情况加强检查指导督促,使其发挥到各项工作与活动中去,营造出学有榜样、做有标杆的良好发展态势。

2.强化档案编研。要从研究层面对教育实践活动档案进行深入编研,把握好其各个环节重点进行深层面研究与剖析,深挖和展示其精髓与实践历程。

3.强化档案宣传。要多措并举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好内部宣传载体和外部新闻媒体进行广泛宣传,让单位教育实践活动既可深入人心、落地生根,又可为单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起到积极助推作用。

篇3

一、“做”

1.准备阶段。制作毽子的方法是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怎样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观察生活,如果留心观察,就能收集、整理到毽子与人们生活密不可分,从而更多地了解毽子,同时培养学生模仿别人不同的制作方法,也是学生综合运用动手能力的有效途径。

2.制作阶段。A.以小组为单位再看图研究。B.组员之间讨论、交流。让学生充分地“说”,以“说”促“做”。C.确定制作步骤。阐明为什么这样确定步骤的原因,还是让学生“说”。使其在学生意识中形成毽子整体概念,为动手“做”铺垫。D.然后小组选择两组不同的毽托毽羽制作不同的毽子(羽毛类、塑绳类)。E.动手“做”,学生完全掌握扎毽羽方法后动手“做”。让每个组员都参与其中自主、配合。F.把毽羽如何固定在毽托上使之牢固,这是重点,关键所在,让每个小组畅所欲言、集思广益、交流、讨论,解决疑难问题。

在我们的充分放手中,孩子们用自己灵巧的双手,聪明的头脑,实现了一次完全自主的学习过程。望着拿在手里的毽子,他们幸福得无以言表。

二、“说”

1.汇报阶段。让学生通过口头交流、汇报搜集到的有关毽球这一体育运动资料,进行资源共享。同时使学生初知毽子的运动历史、传播方式等。让孩子们知道这小小的毽球运动已传出亚洲,传遍了世界,可见与人们的生活运动紧密相关。

2.整理阶段。通过教师展示图和学生的观察后进行汇报、总结,使学生更全面地认识毽子的制作方法、使用材料。

3.小组汇报阶段。请小组组员代表说它们的制作过程,以及在制作过程中所遇到难题,怎样解决的,同时请一名同学来做一个演示(教师提示:注意安全,小心剪刀,不要划破你的手)。这样以“说”促“做”,“说”“做”结合,只有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完完全全地“说”,实实在在“做”起来,才能使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综合能力全面提升。课堂上我们必须千方百计地为学生创设各种有利于感知、实践、体验的环境。

4.展示。每个小组选送一个作品。比一比,哪一组做得好?说说理由,讨论交流。

“说”和“做”在现实中实现,给他们创设一个真实的动手环境,让他们亲历活动过程,他们才能真正得到发展。 以“说”爱“做”。尽量全面地设计活动前需要的准备工作,我先通过让学生搜集准备的方式让学生感知、提兴趣。在进行整理、汇报、交流、小组团结协作中动手制作,按照小组的方式进行综合汇报,展示、检验、再认识,最后拓展让学生走出课堂,打破现有的课堂约束,这样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探究、自主实践。

如,我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亲自体验毽子的发展历史,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始终保持着调查、了解、求知、学习的热情,正是由于我们正确处理了实践学习与文本学习的关系,从而使学生表现出了极强的求知欲望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在实际制作过程中进行了交流、配合、探究性学习,在小组交流过程中学生是主动探究的,印象深刻,正是由于我们没有只是“纸上谈兵”,而是实实在在让学生去做,贴近生活,学习效果十分明显。

综上所述,脱离“做”的“说”,容易让学生脱离实际,“做”的过程是综合实践活动的生命力所在。课程与教学回到学生“说”与“做”的统一中,将学生想的付诸实际行动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可以开启学生的心智,使他们更好地和生活融为一体,体现实践出真知的教育理念。对解决综合实践活动课中存在的脱离实践的问题是大有益处的,有利于逐步形成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萌发创新意识,让课程落在实处!这也是传统的课程所缺少的,真正体现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

篇4

一、选择简约的活动内容,贴近生活

教学内容的简约不是简单、机械地减少教学内容,减少教学的知识容量,而是要求教师认真地钻研、解读教材,对教学主题进行科学、合理的整体把握。

生活中有很多现象一直存在,一个个很有价值的研究问题就在我们身边,而我们的学生却很少关注。因此在活动主题的设置上,要引导学生能够更多地关注生活中的种种现象,帮助学生确定与生活有密切联系的主题,便于学生自主探究。

如可以指导学生注意观察社区商店的经营情况,就会发现有的商店生意好,而有的商店却门可罗雀,濒临倒闭。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思考,确定活动的主题:

(1)为什么人们要在这个商店买东西,而不去别的商店呢?(质疑)

(2)通过向顾客调查,也可以通过其他一些办法了解。(调查)

(3)约几位同学一起讨论这一现象。(设计实验)

(4)人们对这个商店感兴趣的原因是什么? (提出问题)

(5)该商店是否在价格、品种、质量、购物环境、服务态度等方面与别的商店不同?(提出假设)

(6)然后设计出表格,分别到各商店了解,统计。(操作实验)

(7)通过分析比较,就可以得到问题的答案了。(得出结论)

以生活中的实际事例为活动主题,贴近生活,不神秘,更不复杂,容易实施,很有成效。

二、 设计简洁的教学环节,突出主题

综合实践活动探究的基本流程是“提出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交流计划—观察实验—汇报交流—得出结论—总结应用”等。很多时候我们都是按照这个标准模式进行教学,并试图充分展开,好像展开越充分越能体现探究的理念。但我们在教学中需要根据学情灵活设计探究。教师应找准探究的关键,舍弃与学习内容无关的环节,删繁就简,突出重点,无意义的活动不做,不容易落实的活动不举办。如《摆钉子》一课,有 “摆钉子”和“立钉子”两个活动。考虑到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探究能力,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摆钉子”,不必花费大量的时间考虑摆放的步骤,以及如何合作、如何记录和汇报等,教师只需做一些简单的提示,重点放在“立钉子”实验活动和汇报交流阶段,注重在交流中比较、分析、归纳、综合,从而突出生成性。

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倡导探究活动的切入点要小一些,挖掘要深一些,有时还可以适时补充相关资料。如《摆钉子》,学生通过操作立起钉子后,得出考虑问题可以进行再创造。此时,可引导学生:类似于钉子立起来的结构在生活中有什么应用,从而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习惯。

同时,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要严谨、简练、总结性强,切忌啰嗦,把认为是重点的不厌其烦地说,听得学生心生厌烦,在每堂课结束时,要求学生能用简单的一两句话总结、归纳本课的主要内容。

三、准备简易的材料,易于操作

材料的准备是最让我们综合实践活动教师头痛的一件事,每一节课准备材料就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如果没有合适的材料,综合实践活动课就寸步难行。我们提倡让学生参与材料的准备,这样不仅可以减少教师的工作量,更重要的是可以使学生熟悉材料,提高实验的积极性,从而取得好的学习效果。

如生态瓶的制作需要的基本材料:玻璃或透明的塑料容器、小型水生动植物。可以让学生将家里的大塑料色拉油瓶切掉上半部分,而后洗干净做生态瓶的容器。需要的各种各样的小型水生动植物,可以让学生在家长的带领下到附近的浅水池塘或水沟里采集,这样会使材料变得丰富多样。同时,学生参与了整个准备过程,对这些采集到水生动植物生活的环境比较熟悉,在制作生态瓶中考虑得也更为周到,对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非生物之间的密切联系了解得也就更为透彻了。

在准备材料上,指导教师也要做个有心人,在平时注意积累生活中的废旧材料,将其收集起来,以应不时之需。

四、运用简便的教学方式,积极参与

对于综合实践活动而言,传统的“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的教学方式显然是不行的,这是由这门课程的“实践性、生成性及自主性”特点所决定的。传统教学模式所带来的后果就是学生学习的热情不高,创造性思维被完全抹杀,动手能力不强。如何改善呢?我们可以试着改变教学方式,使之更加贴近学生,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其中。

1.体验式教学

学生的体验是他们已有生活经验的积累和对学习对象的感知,产生碰撞而形成的对问题的新认识,是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综合反映。体验式教学的操作方法可以是:

娱乐体验:是指看电视、看电影、网上冲浪、做游戏等,让学生在吸收信息中进行体验。

教育体验:主要形式有培训、听课、讲座、讨论,在教育活动中让学生自己获得体验。

展示体验:参加各种操作、制作比赛,让学生在主动参与、展示自己才华的过程中,获得真实的体验。

篇5

2.营造一个温馨、和谐、自然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到了班里就象回到了家里一样。

3.教会学生学会生存,学会与人相处,学会付出和爱。

4.利用各种活动增强班级的凝聚力,让每一个学生都为班级而自豪。

5.关爱每一个学生,走进每一个学生的心里,成为学生真正意义上的朋友,为学生排忧解难,树立信心。

6.上好每一节课,认真抓好课堂纪律,让班级充满活力、积极、向上!

(二)班级各月主要活动内容

二月份:

1、组织学生报到,了解学生假期活动情况,进行教育。收齐学校和班级假期要求上交的各种材料。

2、带领学生认真学习我校和班级各项规章制度。

3、每位同学都制定自己的新学期计划。

4、班干部改选。

三月份:

1、向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2、进行学雷锋、树新风教育,出版一期黑板报。

3、开展庆祝植树节活动,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x爱护环境的好少年。

4、指导学生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的制定

四月份:

1、对自我管理进行一次大检查。(书包的整理、穿着、个人卫生等)

2、组织班级钢笔字比赛。

3、组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以及课题的中期交流与汇报。

五月份:

1、学生常规工作指导。

2、“五一节”庆祝活动。

3、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春季运动会。

六月份:

1、组织迎“六、一”活动。

2、期末复习考试。

3、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的总结汇报。

篇6

一、研究课题的生成

综合实践活动的自主性、开放性、生成性和实践性决定了学生是课题的主人,研究性学习的主题应以学生的兴趣和直接经验为基础,以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类现实性、综合性、实践性问题为内容,由学生基于兴趣与知识能力层次而自我选定。但事实证明,当学生对于研究性学习体验少、认识浅时,由学生完全自主确定研究课题的确有一定的难度,可操作性较差。实践中,我们将综合实践活动的推进按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分为三个阶段,在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方式生成研究课题。

第一阶段――针对初次接触综合实践活动或对综合实践活动尚缺少经验的学生,即高一新生所开展的第一个课题,由学校统一规定为班级文化建设项目设计。

第二阶段――针对有一定综合实践活动经验,但实践经验尚不充足的学生,如进入高中阶段的第二、三个课题,由学生自主结组提出选题,教师组织一定单位内的选题分析讨论,以可行性分析报告和答辩为主要方式进行选题,选出可行性强,研究价值高的主题,进行二次选题结组后开展活动。

第三阶段――针对综合实践活动经验较充足的学生,如进入高中阶段的第四、五个课题。在前几个课题的研究基础上,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课题选择和研究能力,由学生完全自主结组提出选题,论证后进行研究。

在主课题生成之后,子课题生成可以选择在课题生成课上进行。由师生共同提供主课题的背景材料,根据研究价值与可行性分析,结合兴趣取向选择确定研究角度,生成子课题,在大课题组内完成子课题小组的自由结组。

二、活动指导的开展

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活动指导是教师最主要的活动之一。根据指导的范围和目的,可分为一般性指导和针对性指导两种组织方式。

一般性指导――指面向大集体(行政班级组合、年级等)的,以集体授课、讲座等方式进行的关于诸如什么是研究性学习、如何选择研究课题、如何书写开题报告、常用研究方法介绍、如何选择成果汇报方式、如何书写调查报告、如何撰写结题报告等共性指导,也包括对常用研究具体实施方法的进一步讲解等,多在活动开展前期,特别是在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推行初期(如学生的第一次活动)进行。

针对性指导――在活动开展过程中,针对生成性问题做专门指导。如报告的具体撰写问题、调查研究过程遇到的困难或与预设相距较大的问题、成果汇报具体方式的选择问题等。可以以课堂讨论或个别辅导形式进行,视具体情况灵活组织。

三、研究性学习过程中主干课型的组织

1.开题课

开题课是在主课题和子课题选定,完成活动小组组合后,组织小组进行开题展示评价的环节,通常以同主题小组同课的方式进行。具体课堂组织可参考以下流程:小组展示(开题报告)――答辩(由其他小组及教师提问)――小组互评(分项目讨论打分)――组间交流(评分及说明)――教师指导发言――组内修订。这样的组织既有利于总结前期工作,为后续研究提供保障,又强化交流和组间的竞争与合作,提高该环节的活动成效。

2.成果汇报课

成果汇报课按内容可以分为中期汇报与结题汇报。旨在为学生构建一个交流展示研究成果的平台,同时通过交流互评体现多角度的评价机制。具体课堂组织可参考以下流程:小组展示――组内互评(由小组成员对活动中每个同学的表现给予评价)――小组互评(讨论打分)――组间交流(评分及说明)――教师指导发言――选优并表彰优胜者。

在该课型组织过程中要注意鼓励创新,一方面强调汇报方式的多样性,另一方面注意汇报平台的多样性,指明课堂展示只是一种汇报形式,还可以选择网络、宣传园地、组织主题活动等形式进行汇报展示。另外,要关注成果评价的客观性,不以成果展示形式的差异作为评定活动过程的唯一标准,而要引导学生关注过程的真实性、方法的多样性、操作的有效性和成果的价值性。

3.结题总结

结题总结的组织多采用较大范围的集会型大课堂形式,一方面选择优秀小组或课题进行终结性成果的集中展示;另一方面作为一些实用型课题研究成果的推广平台,如提出倡议、发起新活动等;再有就是对课题完成情况做出终结性评价。其中在评价方面强调评价方式多元化,指导意见具体化,研究成果发展化。即要汇总多方面评价作出总体评价,多角度进行表扬与肯定;无论是肯定还是在谈不足时,均明确举出具体环节的实例,避免泛泛而谈;对研究成果的发展提出中肯意见和建议,鼓励成果的进一步深化,指出研究活动的结束并不是课题的结束,提高综合实践的效力。

四、课题研究的拓展延伸

某些研究课题具有强大的现实意义、教育意义和旺盛的生命力。深化这些课题的价值在于有意识地推进课题结题后的拓展。我们的做法是尝试将课题与德育教育活动、校园文化建设活动、社区服务等有机结合,组织相关主题活动,发挥同学们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所收集资料、所获得研究成果和所提出倡议建议等的功能,在研究性学习课程之外展现研究性学习的收获,使学生真正体会到科学研究的实用价值,提高社会责任感,自觉提高自身认识,服务于社会。

篇7

一、体验学习概述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教育教学改革也在进一步推进,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等也在不断涌现出来,体验学习则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体验学习,顾名思义,就是教学者从学生身心发展的特殊规律出发,创设科学合理的教学情境,从而呈现教材内容,使学生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理解知识、提升自己的能力的学习方法。与其他学习方式不同,体验学习是一种真正参与学习的过程,也是保证学生主体性和积极性充分发挥的方式。体验学习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悟,也十分重视学生的亲身经历以及其知识与技能的形成过程,是一种充分体现现代教育理念的新型教学方法。对于小学生来说,其身心发展均不成熟,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体验教学法的应用有利于提升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从而更快速地投入学习过程。下面,笔者将对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中体验学习的实践进行深入探讨。

二、体验学习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中的实践探讨

综合实践活动课时小学生的重要科目之一,对于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意义重大。因此,近年来,我国小学教学十分重视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展。对于小学生来说,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应该重视学生的过程表现,关注学生确立实践活动课题,重视学生综合实践活动成果的汇报。就目前来说,体验学习已经开始应用于我国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过程中,也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但是,我们必须注意,要充分发挥体验学习的积极作用,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首先,要重视课题生产的过程,从而才很充分体现主体精神。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而教学必须要设定一个主题,并以此为线索,带动学生选择自己所喜欢的视角进行综合研究。这也是学生综合实践课中课题产生的过程,也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就是说,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展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兴趣所在的课题,但是课题选择的主动权应该掌握在学生手中。

其次,在实践活动的开展过程中,要大力倡导合作体验。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一项综合性的时间活动课程,需要学生各方面知识与能力的共同配合。小学生身心发展还不成熟,自身的交流艺术、合作意识还没有形成。在体验学习模式下,教学者要从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出发,积极开展各种有意义的活动,并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使所有小学生在相互帮助、相互配合的过程中解决课程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例如,在开展“绿色食品”这一主题时,教师如果采用传统的“讲述型”教学法,非但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反而还会降低教学效。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下,通过讨论,小组成员能够集思广益,找到解决方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但掌握了学习内容,还体验到了小组学习的快乐,能够以更为积极的态度投入学习过程。

再次,重视学习过程中,做好成果展示。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展过程中,教师要定期让学生进行学习成果的展示与汇报工作。要帮助学生审查所要汇报的材料,指导学生进行材料准备工作,通过多样化的表现形式彰显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成果。例如,在“保护家乡水资源”这一活动课的开展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对当地的水污染情况进行调查和分析,并让学生进行调查结果的汇蟆Q生可以选择自己所喜欢的汇报方式包括多媒体、板书等方式,而教师要认真聆听学生的调查成果,并给予学生一定的奖励。随后根据调查情况引导学生开展下阶段活动。这样一来,学生既完成了学习任务,又体验到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的乐趣。

最后,做好发展性评价工作。新课程标准下,教学评价应该以学生的发展为主要目标,改变过去的甄别与选拔功能。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展过程中,要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方法,着眼于学生的进步与发展。与其他科目不同,小学实践活动课的教学目标是不可量化的,它是为了培养学生综合实践的能力和运用各方面知识的能力。在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时,教师应该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评价,给出中肯而合理的结论。为了体现评价的科学性与民主性,教师可以采取以下评价方式 第一,建立学生成长档案袋,记录学生的“成长足迹”,从而为后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第二,制定三级评议表。在每节课结束之后,教师都要对学生展开综合测评,包括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与学生互评等,从而得出综合性评价。第三,三分钟活动反思。每节课,教师都留出三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讲述一下实践活动课的体验,从而对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实践活动参与度等进行评价。总之,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评价过程中,教师要综合各方面的因素,从而得出合理的结论,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三、总结

体验学习是一种高效的学习方法,极大地提高了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的效率,提升了学生实践活动课的兴趣,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小学生的身心发展仍不成熟,综合素质、探究能力都偏弱。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展过程中,教师要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出发,积极为学生创设体验学习的各种情景,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从而让“体验学习”成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的“主旋律”。未来,各个小学教育工作者必须高度重视体验学习法的应用,重视体验学习法应用的关键点,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提升小学生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兴趣,从而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相信未来,体验学习会成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的“主旋律”,并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提升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质量。

篇8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提出:“课程学习是知与行相统一的过程,注重学生在体验、探究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形成良好道德品质,实现社会性发展。课程设计与实施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在实践发现和提出问题,在亲身参与丰富多样的社会活动中,逐步形成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社会实践课在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的教学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基于品德学科社会实践课型常见问题的分析,进行了社会实践的策略探究,形成了社会实践的基本操作流程,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促成了学生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

一、常见问题与分析

1.重“安全”,轻“实践”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和《民法通则》等法律都明确规定学校有保护青少年学生的合法权益的义务,且更多文件也规定领导的相关责任。安全问责制的实施加大了领导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压力,同时,“安全第一”这一前提也导致许多教师为保护自己和学生而取消各项社会实践活动。殊不知学生的认知水平是由感性向理性螺旋式上升发展,品德中学到的一些道德认识如果只是宣而不为,那就很难令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内化为自己的行为方式。

2.重“结果”,轻“过程”

谋求学生自我、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引导学生在实践体验中不断成长,是社会实践的重要目标。可在现实的活动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就是过于追求实践成果,带来的仅仅只是一些结果汇报、成果展示,而往往忽略了实践过程、活动本身所带来的一些思考。认为实践活动无非只是一个活动而已,忽视了在这个实施过程中作为一个人应有的积极情感、态度与价值情操,或是一个人对自然、社会应尽的责任。我们往往也忽视了活动前延后续的特点,所以我们的目光不应仅仅锁定在结果上,而应聚焦在其过程上,和在这个过程中所带来的一些更深层次的思考上。

3.重“校园”,轻“社区”

品德课是小课堂,反映的却是大社会。品德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学会做人,对社会有用的人。我们的教科书不是唯一的教材,品德课教师也不是唯一的老师,应当“走出去,请进来”,实行学校与社会的合作,教师与社会上特殊老师的合作。但目前,我们更多地发现,品德老师因为怕麻烦,把社会实践的范围压缩在校园里,学习《春天在哪里》,就带领学生到学校植物园里去转一圈;学习《塑料与我们的生活》,就组织学生到校园或校门口去捡拾白色垃圾……如此实践,学生根本就没有与社会亲密接触,学生的体验也是浅层次的。

二、实施策略与内容

1.确定主题,制定方案

这个环节是社会实践课型的关键点。只有确定实践的主题,制定明晰的调查方案,学生才可以有的放矢地进行实践,保证实践的质量。教师要基于对教材的分析和学生的分析,引导学生选好主题,并进行方案的策划。

如学习《在公共汽车上》一课,需要帮助学生了解公共秩序是社会生活正常进行的重要保证,自觉遵守公共秩序是现代人应该具有的基本素质。老师就可以引导学生以“公共汽车乘车环境的调查”为主题开展实践活动,在方案策划的过程中,要求用好家长资源,要在家长的带领下进行一次乘车体验,并要让学生在乘车过程中去发现值得赞扬或应当批评的行为,然后让学生带着体验走进课堂,实现与文本的沟通和对话。

2.合理分工,开展活动

在主题、方案基本确定的前提下,小组长要根据社会实践的具体内容进行合理的分工,每个人根据实践的要求领取任务,实践的目的就更明确。还是以《在公共汽车上》为例,学生根据主题和方案,可以结合自己的特点,领取自己比较容易完成的任务进行社会实践:擅长设计调查表的,进行调查表的设计;比较会动脑筋的,就进行调查内容的策划;乐于与人交流的,就成为社会实践活动中的小记者,通过采访了解乘车环境的现状;擅长总结的就把实践活动中获得的一手资料进行汇总和分析;表达能力比较强的,就准备在课堂汇报的时候进行汇报。但虽然各有分工,社会实践的过程需要小组成员全程参与。

3.调查实践,记录信息

小组成员在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原则下,开展调查实践活动。在调查实践的过程中,首先需要家长和辅导员的全程参与,确保调查实践活动的安全开展;其次,需要整合实践资源,保障社会实践的顺利进行;再次,根据事先的分工,让组员进行相关的记录,尽量把原始的数据记录清晰,或者可以用数码相机记录调查实践的过程,为小组汇总积累最原始的数据。

4.成果汇报,互动交流

小组将成员调查的信息进行汇总,并从汇总的信息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形成小组调查实践的结论,组长或组员在充分掌握材料的基础上,进行全班交流,汇报时确保信息的真实可靠。在交流汇报的过程中,组与组之间进行互动,可以通过“有一说一”“你问我答”等互动的形式,把实践的目标、过程和认识说清楚、说透彻,并通过小组互动交流,实现组与组之间思维的碰撞,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

篇9

语文教材本身提供了很多丰富多彩的内容,可以根据每个单元教学的整体目标,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系列的拓展微活动,如:专题故事会,读书报告会、阅读整本书的交流、幻灯放映故事会、十年校庆原创诗歌朗诵会、汉字听写大赛、交流对西部的感受、写剧本演剧本、评选感动班级的人等等。这些微活动改变了传统的以教授为主的方式,而且也促进了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全面提高。

(二)与生活相结合的微活动

1.“我从哪里来”。寻根问祖,查查家谱,找找自己的老家,写写家乡的变化。展示家乡的风土人情,激发热爱家乡的情感。

2.“我的名字”。说说自己名字的来历,了解名字中蕴含着父母的期望。给自己取名字,赋予名字含义。

3.“我们家生活的变化”。深入走进自己的家庭,了解家庭的变化,进而更加热爱自己的家,关心家人。

4.“本班同学近视情况、肥胖情况等调查及其原因的分析”。关心身边同学们的健康情况,了解近视及肥胖的原因,写一写调查报告。

5.“小鬼当家”。学做一天父母,学会记账,学写家庭一日支出,并写一写调查报告。

6.“辩论会”。生活中总会碰到一些让人不知可否的矛盾,可以适时举行辩论会。如“上网是利大还是弊大”的辩论会,解决思想问题的同时,还可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7.“家长会上自主汇报”。家长会前期为学生提供各方面展示的平台,如汇报各科学习情况,汇报班级自主管理情况、汇报同学们生活情况等等。学生自主选择汇报项目,开展调查,做做采访,写写汇报材料,学生会前做准备,家长会上每人轮流上台汇报班级各项情况。

8.“身边的社会现象小调查”。社会有多大,语文学习就有多广阔。可以让学生以一个社会现象进行调查。如,电子产品(手机)使用的调查、网络小说《查理九世》等风靡现象、“撕名牌”风靡现象的调查专题。

(三)与学校教育教学活动联动的微活动

学校在每个学期的各个阶段都会有计划地举行各项教育教学活动,可以抓住这些活动的时机,联系每月的节气,开展一些语文微活动。

如:时逢端午节,学校美术组进行了端午艺术作品的展览,我们班级开展了《端午节的历史与现状研究》;学校安全办进行了防溺水等相关的安全教育,笔者就开展了《关于自我加强保护》等方面的微活动,可以写感想,谈感受;在学校的倡议下,不少学生乐于参与家务劳动,笔者开展了《家务劳动知多少》方面的微活动,可以写家务劳动的日记,也可以做关于劳动的手抄报;一年一度的体育科技节和文化艺术节,有很多的活动可以去亲自体验,学生们谈感想、写体会、编小报,不仅延伸了节日的快乐,也促进了语文素养的内化。

二、微活动带来的启示与挑战

(一)微活动带来的启示

从教学形态层面看,微活动的开展使语文学习更加贴近时代、贴近学生,贴近生活。在实践过程中,学生的语文实践机会很多,语文学习变得生动有趣,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得到提高的同时,还提高了与他人合作的能力,提升了语文素养。在实践活动中学习语文,充分地体会到语文在生活中的作用,活动又给语文学习带来了乐趣,因此,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的快乐。同时,在这样一种新颖的教学方式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变化,教师是活动的引导者也是参与者,教师也在不断地创造,教师的再学习成了一种内在的需求。

(二)微活动带来的挑战

1. 给教师带来的挑战

篇10

一、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教育部明确提出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加快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将综合实践活动和信息技术教育列为相互整合,相互渗透的课程,这是对现在基础教育的及时补充和拓展。

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机整合,是推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向前发展的需要,亦是将信息技术综合运用于实际的发展需求。

“凡为教,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叶圣陶先生的思想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学会”的目的是为了“会学”,即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这也是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最终目的。

二、整合运用的方法与作用

1.整合教学形式,变“接受学”为“合作学”

综合实践活动课上,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建立合作小组。无论是活动方案的设计、分工,还是活动的实施,活动收获交流,都离不开生生、师生之间的密切合作。学生运用电脑搜集资料、整理资料。然后,通过多媒体设备以组的名义展示、交流,突破传统“师讲生学”的教学方式,构建师生互学、生生互学的新型学习方式。

2.整合教学方式,变“单一型”为“多样型”

与传统教学相比,信息技术能为学生提供最理想的教学环境。多媒体教学,图文并茂,能多角度调动学生的情绪、注意力和兴趣,培养学生观察力、记忆力和想象力。它节约了空间和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能为孩子展示更多的资料,进行更多适宜的引导。

以综合实践活动课《我们身边的动物朋友》为例:在开题课上,老师运用一个经典的老歌MV《一个真实的故事》作为导入,那深情的朗诵和美妙的歌声,把学生带进优美而凄惨的境界,用心聆听那个小女孩为救一只受伤的丹顶鹤牺牲的感人故事!鲜明生动、声情并茂的画面,激发、引导孩子们用心关爱、保护我们身边的动物朋友。在这次活动的第一节阶段性汇报课上,老师还特意准备了一段藏羚羊迁徙的视频播放,然后配合解说,引导学生观察,想象并展开讨论,藏羚羊有什么样的生活习性?我们应该怎样保护它们?激发对孩子们研究动物,研究保护动物的方法的兴趣。

3.整合学习工具,变“接受学”为“主动学”

综合实践活动给学生创设了一个自主学习的平台,让学生在这个平台上,根据确定的主题自主进行信息的收集、整理、加工,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信息获取及处理的能力。

(1)运用信息技术,搜集网络的资料

信息化时代的今天,我们积极运用网络技术等信息技术手段,拓展了综合实践活动的时空范围、提升了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水平。很多时候,孩子们能知道的甚至比我们多得多。

例:我们曾经开展的综合实践活动《走进端午节》。上网查找相关资料,成为孩子们的首选。学生从网上不仅查找到了端午节的习俗、起源,还找到了不同地区的习惯与传统。

(2)运用音像设备,捕捉身边的资料

搜集、积累和保存资料对开展有效的综合实践活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录音、录像、照相等信息技术都是值得我们鼓励孩子们使用的方法。

例:在研究综合实践活动主题《书香伴我们成长》的时候,学生连着两个周末蹲点市图书馆,拍摄同学在图书馆看书的照片,进行采访,并录下采访过程。

(3)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实践研究

在综合实践课上,无论是制作问卷调查表,统计图,表格,电子手抄报,电子组牌,还是最终完成《综合实践研究报告》,样样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

4.整合教学设计,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信息技术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运用,可以给予老师、孩子更多灵感,进行更加细致、深入的研究。网上资源不受时间、空间和地点的限制,它是真正意义上的开放性的学习资源,学习者可以在网络中任意地学习、研究,自主确定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可以查阅资料,也可以进行对话等,这是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

如:《我们身边的饮料》综合实践活动中“我会做自制饮料”的这一子课题就是由孩子们在搜集资料、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自主提出的。于是,第一节的阶段汇报课,我还为他们分了一个新的小组。孩子们自己取名“饮料制作能手集中营”。最后,这个小组的同学们,通过网络上的图片和制作方法介绍,自己买材料,自己研究制作,还偷偷跑到甜品店“偷师”。终于,这几个学生在期末的总汇报课上展示了自己在家制作各种饮料的照片,还现场为老师、同学们端上了美味健康的蜂蜜红枣茶。

5.整合教学内容,变“综合课”为“信息课”

综合实践需要用到的技术,信息技术课上已经教学;信息技术课上的内容,可能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上已涉及。

6.整合评价体制,变“老师评”成“大家评”

网络平台是学生表现自我,展现活动成果的有效手段。将学生的活动日记、作品等成果利用拍照、资源整理等信息化手段上传到班级博客,可以极大地激励学生学习兴趣和参与活动的热情。课后,我将阶段性成果拍照,上传博客,让电脑前的同学、老师、家长随意在回复栏提出疑问与小队的同学交流,真正落实了评价的过程化。

三、整合运用研究的总结与反思

适当整合, 信息技术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中的合理运用。不是让现代教育技术取代传统的教学工具,而是将多媒体作为一种有力的学习工具,在教学过程中起很好的辅助作用。

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课的整合,推动了教学理念与方法的更新,构筑了新型的教学系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了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开辟了一条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学与教的新路子。

篇11

二、加强组织领导

为更好推进我局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立了由局党总支书记、局长任组长,局党总支书记副书记任副组长,党总支其他委员、机关办公室相关人员为成员的城管局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局办,由党总副书记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领导小组具体负责活动的指导、协调、督导等日常工作。同时,挂牌成立了办公室,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开展提供了保障。

三、制定详细可行的实施方案

篇12

一、从内容上看,学生通过小组活动达到了教学目的了吗?

案例1:

[情景再现] 一位教师在教模块8第四单元的Important film events around the world时,在阅读前的导入阶段,开展了这样一个小组活动:Oscar Awards is very famous in the world. Please give the names of some kinds of awards of the Oscar Awards。学生四人一组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三、四分钟后陆续有学生给出了诸如最佳表演奖、导演奖、摄影奖等奖项及英文名称。学生在近十分钟的讨论发言中,能够积极参加,教师及时给予评价,课堂气氛达到了一个小。

[分析与探讨] 教师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为目的设计了该小组活动。从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教师的问题确实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在一定程度上也锻炼了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但是,通过对后面阅读材料的分析,我们发现,阅读材料的主要信息是介绍Shanghai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Berlin Film Festival等六个国际电影节的各自特点,并不涉及具体的奖项。该节课要求学生所掌握的词汇有finance,amateur,high-quality,distinguish,highlight,boycott等,在学生的表述中这些词汇都不用涉及。我们可以看出,教师所设计的小组活动,既不能在内容上激发学生的认知图式(schema),也不能够在语言知识方面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帮助。这样的小组活动与后面的阅读学习是脱节的,起不到有效导入的目的。

[方法与对策] 高中英语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不仅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要考虑这个活动对整体教学目标的作用。在本案例中,教师给学生所扩展的内容,无论是在语言知识和背景知识方面,都不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进一步学习课文。根据教学目标,可以考虑让学生讨论这一现象:有不少中国电影在国际电影节中获得大奖,而在国内却票房平平,其中可能的原因是什么?这一主题同阅读材料的话题与词汇等都有密切的关联,会起到很好的导入作用。通过小组讨论导入活动,可以使学生会意识到自己想表达和自己能够表达之间的差距,引起有意注意,从而更好地促进语言知识的学习(Swain,1995转引Shinichi Lzumi,1999)。

二、从形式上看,每个学生都参与活动了吗?

案例2:

[情景再现] 一位教师在教模块4第三单元Tomorrow’s world时,设计了这样一个小组活动: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ome of our wildest dreams could com true in the future. Let’s predict what life will be like in the future. 学生经过几分钟讨论后,给出了外星人将来到地球、机器人将控制世界及月球将成为人们新的旅游景点等答案。

[分析与探讨]教师从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科技发展对人类生活的影响的角度出发,设计了这一小组活动。这一活动构思巧妙,而且紧扣课文内容。但从学生的回答中,我们还是发现了问题:学生的陈述都是个人感受,而不是小组讨论的结果。在课堂讨论中,英语能力强的学生往往常会代表组内其他同学发言,而英语能力弱的学生也乐于有人代劳,每次的发言的都被那几个英语能力强并且乐于表现的同学包办了。

[方法与对策] 为了避免英语语言能力强的学生主宰语言实践活动、语言能力弱的同学基本不发言这一现象,教师可以让小组中的每个成员轮流担当发言人、记录者、信息提供者的角色,提醒语言能力强的学生在其他同学遇到困难时要给予帮助,语言能力弱的同学要克服焦虑情绪,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去,在高中英语课堂中,常见的分组是就近组合:把座位相邻的学生组成一组,如同桌的两人组合和前后排两桌的四人组合。而我们知道,分组最好遵循互补的原则,这样分组使学生在学习中取长补短,共同进步(程晓堂、高洪德,2006)。在本节课中,授课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和性格特点适当调整学生座位,这有利于学生开展学习活动。

三、从反馈上看,生生、师生之间能相互学到什么?

新课程改革的主要指导思想之一是要优化学生的英语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学生通过观察、体验、讨论、合作、参与和探究等积极主动的学习方式,形成有效的英语学习策略,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陈仕清,2006)。

案例3:

[情景再现] 一位教师在教模块5第二单元The environment的Project部分,要求学生对于这些问题进行研究后交流:What do you think are the biggest environmental problems in China?What is the Chinese government doing to protect the environment?不同小组分别选择了空气污染、沙尘暴、城市噪音、工业废气、白色污染等话题,在汇报中每个小组的学生充分发挥了团队合作精神。整堂课气氛很好,每个小组汇报后学生都报以热烈的掌声,教师一律评价为“Good”,“Wonderful”等。但是在听课中笔者还是发现,有时当一组学生在上面汇报时,下面的同学在低头看自己的材料,有些和同桌在悄悄交谈。

[分析与探讨] Project对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有很多帮助,学生们的展示也很精彩,为什么部分学生不认真听呢?笔者认真观看了几组学生的表演,发现有不少学生不能完全听懂,只能猜测大概意思。主要原因有:1)有些学生在汇报时声音太小。2)有些学生发音不准,而且有些语句错误。3)在汇报中用了许多其他同学不熟悉的词汇。在讲台上的同学对汇报的内容是精心准备的,对汇报内容也是很熟悉的。那么,如何使他们的展示内容被其他同学充分理解和利用,成为相互学习的良好资源,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了。

[方法与对策] 在本节课中,汇报的同学为了能够很好地说明问题,都查了很多资料,不少同学直接从因特网上查了相关的英文材料。在汇报时,如果学生能够将一些关键的和比较生僻的英语单词用多媒体展示出来,会更容易被大部分学生理解。另外,还可以要求听的学生必须对汇报者提问。授课教师如果能够在课前对学生汇报的内容(特别是词汇和语句)把关,在课堂中对学生的汇报进行及时、具体的评价,那么师生会共同学到更多的知识,从而达到课堂效率最大化。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程晓堂,高洪德.理解与实践高中英语新课程―与高中英语教师的对话.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篇13

[文章编号]1004-0463(2012)06-0029-01

作为湿地实验学校,水车园小学积极尝试针对小学生的湿地保护教育活动,同时将湿地保护教育与科技活动相结合,在普及湿地知识,提高湿地保护意识的同时渗透科技教育,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

一、湿地教育活动

我校把普及湿地知识作为学校的教育任务之一,主要从两方面开展湿地教育活动,一是邀请专家进行湿地方面的知识讲座,引领学生从专业的角度去认识湿地。二是学校将湿地教育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一项内容,有计划地开展湿地方面的教育活动。课程从学生的接受能力、兴趣、认知水平出发,对学习内容进行了规划,形成了以湿地类型为主线,渗透湿地知识的教学内容框架,让学生在感受不同湿地景色的同时去了解湿地的相关知识。

课程以三年级为湿地教育的起始年级开展教育活动,具体内容如下:三年级初步了解湿地,认识沼泽湿地,四年级认识湖泊湿地、滨海湿地,五年级认识河流湿地、人工湿地,六年级认识湿地中的鸟,开展与湿地的交流活动。

三年级第一学期安排的学习内容是初步了解湿地,让学生对湿地的定义、类型、作用等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六年级安排的内容是认识湿地中的鸟,因为我校濒临黄河,开展黄河水鸟的观察活动比较方便,学生通过考察身边的环境理解湿地与生物的关系、湿地与环境的关系。三至五年级的学习内容安排认识几种不同类型的湿地:沼泽湿地、湖泊湿地、滨海湿地、河流湿地、人工湿地的内容,每一种类型的湿地我们设置的教学内容分为两个方面,一是通过欣赏某一类型的一些著名湿地美景,让学生认识这种类型的湿地;二是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其中1个著名湿地的生态系统及生物情况。

二、湿地交流活动

2006年我校主办了第五届中日韩青少年湿地交流活动。之后我们先后11次参加了在中国、韩国、日本、泰国、马来西亚举办的“青少年湿地周活动”。我们珍惜每一次的湿地交流机会,把交流活动作为检验学校湿地教育成果、推动湿地教育的手段,精心策划认真开展相关活动。经过几年的探索我们在这方面已形成了“选拔――集训――汇报”的常态模式,这种模式已普遍被师生所接受。

“选拔”就是在五年级公开选拔代表学校参加国际举办的青少年湿地交流活动的学生。“集训”就是对选拔出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和训练。“汇报”就是参加交流活动的学生给全校师生汇报活动情况。

三、湿地宣传活动

作为西北第一所湿地实验学校,我们深知仅仅在校内做这些工作是不够的,还应该努力尽到我们的社会责任,通过我们的行动使更多的人了解湿地,参与到湿地的保护中来。因此,我们开展的湿地活动在立足本校的同时积极尝试由校内向校外的延伸,开展湿地保护宣传活动。

我们利用每年的“国际湿地日”、“中国植树节”、“世界水日”、“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等环境主题日开展宣传活动,如:近几年的“国际湿地日”我校都会与甘肃省林业厅、甘肃省动植物保护局、兰州市林业局等部门共同开展保护湿地、保护黄河的宣传活动,前往湿地公园开展观鸟、给水鸟投食等活动。

在“植树节”期间我校学生走出校园参加植树节宣传活动,向行人散发保护环境的倡议书,传播保护环境理念,倡导大家为绿化、美化家园,保护生态文明作贡献。

在“爱鸟周”我校开展“给小鸟安个家”的实践活动,孩子们把自己亲手制作的鸟巢安放在市民广场的大树上,以他们的爱心行动为小鸟筑起温暖的家。学生们还向广大市民分发倡议书及爱护鸟类宣传材料,并对他们进行宣传,提高广大市民爱鸟护鸟的意识,激发广大市民保护野生动物的自觉性。让广大市民能够行动起来,共同保护鸟类,与鸟类同享一片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