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小学教育德育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二)小学阶段德育教育的主体是实现“中国梦”的生力军
在党的十上提出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为“中国梦”的具体参与者,每一个中国人都肩负着这种神圣使命。而小学生作为祖国的希望,更是未来“中国梦”的主力军,是民族的未来。在将来的日子里,他们将会成为社会的主体,他们是社会的继承者,对社会文化具有改革和创新的能力。现代的德育教学的走向就是在社会中学习,并且终身学习,永远都不能停止。在小学生处于成长的时候,给他们涂上浓重的道德思想和道德品质的色彩,不仅会使他们终身受用,而且,能有效地提高祖国下一代整体的道德素质,为实现民族复兴发挥顶天立地的作用。
二、当前小学教育中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
当前的小学教育中,德育教育的成绩总体来说是值得肯定的,教师通过各种努力在为学生的德育教育方面也做了许多努力。但是,综合看来,当前我国小学阶段德育教育中仍存在不少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小学德育教师专业性不足
教师是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的引路人,尤其是在小学教育期间,教师在课堂教育中更是担负着重任,教师对德育课程的理解程度和专业技能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率和预期的目的。然而,在当前的小学中,德育课程的专业师资力量薄弱。甚至有些学校,是语文教师或者数学教师、音乐及美术教师兼任德育教师,在德育知识的专业技能方面缺乏系统的学习和培训,教学活动经常流于形式,难以得到实质性的教学成果。
(二)小学德育教学的形式单一
德育教育可以说是伴随人终生的一种学习,它也是一种实践哲学,离不开人的生活实际。而我国当前的小学德育教育,考虑到小学生的年龄和接受能力及小学德育教育的引导功能,往往只是采用课堂理论的灌输和简单的是非对错的直接判断教学,很少有学校给小学生提供深入社会实际的锻炼机会。所以,德育教育局限于学校课堂,教师灌输的纯理论的东西,在孩子们有限的理解力下,根本起不到实质性的作用,完全是泛泛而谈。
(三)小学德育教材不规范
教材是小学教育的重要一环,是决定教育内容和形式及教学时间安排的关键。然而,在当前我国的小学教育体系中,德育教材的内容和形式还有不规范的现象存在。有些教材与小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脱节,空洞说教的成分居多,教师的教学只能是照本宣科,学生在学习中很难理论联系实际,对德育教育的体会不深,缺乏明确可感的对象。另外,目前的小学德育教育中也缺乏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系统梳理,不能从传统文化方面对小学生进行传统德育培养。
三、对做好小学阶段德育教育的建议改进
小学德育教学是新时期小学教育改革的议题之一,也是提高小学德育教育水平的必然要求。笔者在大量查阅相关资料的前提下,结合自身多年的小学教育实践,认为改进小学德育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发挥家庭与学校教育的联动作用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父母是孩子最早的启蒙老师。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发育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自足以来就有父母言传身教的优良传统。著名的《颜氏家训》就对子孙的教育问题尤其是德育问题提出过深刻的见解,“教者,上行下效也”,明确指出,教育就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潜移默化的过程。家长应该积极行动,积极配合学校和教师共同关注孩子的成长,关注孩子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从小事抓起,良好的思想品质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形成的,应从平时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做起,而学校作为孩子成长的摇篮,更是肩负着不可推卸的重任。孩子从入学开始就应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通过家长和教师的教育使孩子能够真正认识到为什么是对、为什么是错,什么是真正的是非善恶,教育孩子明礼诚信,积极向上。因此,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必须双管齐下,发挥联动作用,才能真正有助于培养孩子健康的德行。
(二)积极拓展校外德育实践
的认识论就明确指出:理论一定要联系实际,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对理论的认识才能更加的深刻。德育教育也应该是一个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学校课堂倚重教材的教育只是一种纯粹理论的灌输,如教育孩子要尊老爱幼,而在实际生活中,必须让孩子多参与校外实践,去敬老院看望老人,去孤儿院去照顾残障儿童,这些深入生活的实践活动更能让小学生切身体会到什么是真正的尊老爱幼。如教育孩子要爱国,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不能只是去照本宣科的讲述书本知识,还必须让孩子切实感受到国家的伟大,感受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强烈责任意识,就应该带小学生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接受红色革命的教育,让学生在感动中接受爱国主义的内涵。
篇2
二、利用教材与生活实际更好结合
数学在我们生活中常常会用到,它与我们的衣食住行联系非常紧密。它甚至在科学、建筑、医学等方面也广泛应用。在数学课上我请同学们结合实际来说一说数学的作用,这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从而更加积极地加入到课堂学习中,顺利达到了教学目标。比如通过一年级的元角分知识学习,学生明白了人民币在我们生活中的作用。
三、利用榜样的力量,培养学生学习习惯
数学的学习需要具有一丝不苟、认真仔细的良好品质。所以在学习新知识时,学生要积极思考,分析理解,发表自己的见解。在巩固练习时,需要认真审题,仔细计算,小心验算。时间久了就能培养学生做事有条理、严谨的态度,从而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而这些和课堂上教师和优秀学生的示范及老师严格要求是分不开的。教师的示范要多方面体现,一言一行,每一个细微之处都会彰显教师的榜样作用和力量。所以,身为教师要时刻牢记这一点,通过严谨的教学和健全的人格魅力去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为人处世的态度,真正彰显榜样的力量。
四、利用学科的特点,培养学生优秀品质
数学这一门学科本身有很强的严谨性,而这一理念应贯彻在整个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在对数学教学中的概念进行讲解时,要尽量运用专业的数学语言进行准确描述;对公式的具体作用,要进行确切的讲解;板书的书写要有一定的条理,一定要在小学生中做好严谨认真的带头作用。其次,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还可以进行启发式教学,在教师的启发下让学生亲身实践和探索,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出答案,得出结论,这样学生记忆牢固深刻。在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中,间接培养了学生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涵养了学生勇于探索、开拓的精神。
五、利用数学中的实践过程,来涵养师生共同
合作的价值和意识社会竞争日趋激烈,除了人才竞争外,还有品质、精神竞争,人事模式不再是单打独斗,而是更需要大家精诚合作,才能成功。所以合作意识和合作模式的训练,尤其重要。因此在教学中应有意强化学生的合作观念,通过团体合作探索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和途径,使他们认识到集体和团结协作的重要性,如小组合作的方式,比较适用。
六、利用数学课后广阔空间,强化德育教育
篇3
1、以“ 趣 ”入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学生对学习主题产生兴趣,就会产生探索知识的迫切愿望,并积极主动地,心情愉快地投入学习。品德课程中许多主题是指导学生热爱生活,学会基本的生活技能,这些内容,学生都有一定的亲身经历,非常感兴趣。这类课堂的导入,设计时采用精心的裁剪的生活情景,凸现潜在的教育导向意义,以“趣”入境,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让他们自然的对教育主题感兴趣。
例如《走进市场》的安排目的是让学生尽早的学会一些选购商品的知识,培养他们独立选购简单生活用品和学习用品的能力。课始,老师问学生:“喜欢在超市购物吗?”(学生雀跃)
再问:“为什么喜欢在超市购物?”(学生纷纷说了自己的感受)
(随即播放超市里人们购物及一位顾客在仔细挑选商品的情景。)问老师:“这位顾客购买物品时在干什么?”
“在挑选商品,看看是否是自己想要的。”
“在看产品使用说明。”
“在看是什么材料做成的。”
……
学生回答踊跃。
现在从城镇到农村,处处可见超市。在超市购物较为熟悉。用“超市购物”情景来导入,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增强了导入的趣味性,营造了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2、以“ 思 ”入境
“学而不思则罔”,从反面说明了思在学习中的作用。在导入时,结合内容,创设情景,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使学生处于“心愤口悱”的积极思考的学习状态。这是一种非常理想的导入设计。提高认识,引导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现行品德课程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这类课堂导入时,应更多的考虑,在导入环节中以“思”入境引发学生对课堂教育主题的做一定的思考,便于把课堂主题教育进行的更为深刻。
《诚实是金》让学生懂得说谎的危害,只有诚心才能赢得尊重和信任。要做到不说谎话,言行一致,诚实守信。课始老师讲述故事:
在德国,一位中国留学生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后,到德国大公司寻找工作,可是一连20多家公司都没有接受他。他想自己才能出众,找家小公司应该没有问题吧。可是小公司也把他拒绝了。
同学们,为什么德国的公司都拒绝他呢?猜猜,可能是什么原因?
(悬念一摆,学生都积极猜想)
想知道真实原因吗?那家公司的老板告诉他,不录用他的原因,竟然是因为他在德国期间乘公共汽车曾经逃过三次票。留学生很吃惊,难道我的博士文凭还抵不过三次逃票。德国老板说:“是的。我们不怀疑你的能力,但我们认为您惟独缺少了非常重要的两个字!”
此时老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是什么吗?”“你有什么感想?”
感触学生心里,学生都发表了自己的感受,深切体会到说谎的危害。
篇4
小学生活泼烂漫,对很多事情和事物都保持着旺盛的求知欲和丰富的情感。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妨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和情感,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暴露自己情感的偏好和取向、教师再根据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和材料,选择优质的文学作品让学生进行欣赏学习,感受文学作品中饱满的情感,让这种情感影响学生的价值观,从而形成正确的思想品德。比如,为了教育学生珍惜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感受革命先烈为今天的和平所付出的努力。笔者选择了放牛郎王二小的事迹作为学生学习的对象。因为王二小的年纪和我们的学生的年纪相仿,同龄人之间的感受也更容易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我为学生讲了王二小保护村民的事迹。学生听后十分感动,我又让学生学习了《歌唱二小放牛郎》的歌曲,学生听后更加感动,爱国教育就在不知不觉中进行了。
三、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到思想教育的影响
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心智还处在发展阶段,对很多事物的理解可能会不到位。如果教师盲目采用讲述和灌输的方法来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话,学生不但可能无法理解透彻,还很可能会产生厌学的抵触心理。教师要借助一定的教学方法来帮助学生建立更多的直观思维去理解。其中,创设情境就是一种很好的方法。教师要创造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到思想品德教育的魅力。笔者在课堂实践中创设情境最常用的教学方法就是采用课本剧。课本剧的剧情丰富,学生能够还原课本,并参与其中,学生对这种表演的感受也很深,所以不失为一种好的办法。比如,在学习《晏子使楚》的教学中,我找了学生分别扮演《晏子使楚》中的几位的主要的人物,学生在扮演的过程中,很容易感受到晏子的幽默和智慧,以及大度的风范。学生在快乐中感受到了思想品德的教育的内容。
四、找到合适的机会
在课堂上予以点拨思想品德的教育除了要集合课堂教学的实际之外,还要充分结合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有时,教师不必刻意地强调思想教育,也可以适时结合教学的具体情况对学生进行点拨。同时,语文教育的主要的内容还是要进行课堂教育,千万不可以为了过度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而本末倒置。教师要在学生感到迷茫的时候,适时地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的思维方法去点拨学生,让学生感到恍然大悟,而加深印象。
篇5
发挥导入的激励功能就是,要求我们在设计品德课堂导入时,要根据教材呈现的不同情景,结合学生的实际,设计灵活多样的导入方法,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参与学习的欲望,保持对学习主题的高度关注,积极主动学习。
1、以“ 趣 ”入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学生对学习主题产生兴趣,就会产生探索知识的迫切愿望,并积极主动地,心情愉快地投入学习。品德课程中许多主题是指导学生热爱生活,学会基本的生活技能,这些内容,学生都有一定的亲身经历,非常感兴趣。这类课堂的导入,设计时采用精心的裁剪的生活情景,凸现潜在的教育导向意义,以“趣”入境,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让他们自然的对教育主题感兴趣。
例如《走进市场》的安排目的是让学生尽早的学会一些选购商品的知识,培养他们独立选购简单生活用品和学习用品的能力。课始,老师问学生:“喜欢在超市购物吗?”(学生雀跃)
再问:“为什么喜欢在超市购物?”(学生纷纷说了自己的感受)
(随即播放超市里人们购物及一位顾客在仔细挑选商品的情景。)问老师:“这位顾客购买物品时在干什么?”
“在挑选商品,看看是否是自己想要的。”
“在看产品使用说明。”
“在看是什么材料做成的。”
……
学生回答踊跃。
现在从城镇到农村,处处可见超市。在超市购物较为熟悉。用“超市购物”情景来导入,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增强了导入的趣味性,营造了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2、以“ 思 ”入境
“学而不思则罔”,从反面说明了思在学习中的作用。在导入时,结合内容,创设情景,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使学生处于“心愤口悱”的积极思考的学习状态。这是一种非常理想的导入设计。提高认识,引导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现行品德课程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这类课堂导入时,应更多的考虑,在导入环节中以“思”入境引发学生对课堂教育主题的做一定的思考,便于把课堂主题教育进行的更为深刻。
《诚实是金》让学生懂得说谎的危害,只有诚心才能赢得尊重和信任。要做到不说谎话,言行一致,诚实守信。课始老师讲述故事:
在德国,一位中国留学生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后,到德国大公司寻找工作,可是一连20多家公司都没有接受他。他想自己才能出众,找家小公司应该没有问题吧。可是小公司也把他拒绝了。
同学们,为什么德国的公司都拒绝他呢?猜猜,可能是什么原因?
(悬念一摆,学生都积极猜想)
想知道真实原因吗?那家公司的老板告诉他,不录用他的原因,竟然是因为他在德国期间乘公共汽车曾经逃过三次票。留学生很吃惊,难道我的博士文凭还抵不过三次逃票。德国老板说:“是的。我们不怀疑你的能力,但我们认为您惟独缺少了非常重要的两个字!”
此时老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是什么吗?”“你有什么感想?”
感触学生心里,学生都发表了自己的感受,深切体会到说谎的危害。
3、以“ 情 ”入境
情感在教学中,对教师和学生的行为或活动具有支配、指导作用,学生强烈的内心体验,能使教学主题的要求较为容易的转化为学生的学习需要,以“情”入境,即要用语言、情节感染学生,引起情感共鸣。如果课堂品德教育主题,主要是通过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道德情感的体验中受到教育,那么在导入时,就要先行孕育道德情感。
《孝心献老人》的教学关键是激发学生体贴老人,关心老人的情感,因此,以情感渲染来导入是触动学生心灵的基点。课始,老师出示两幅漫画:一幅是奶奶累了坐在椅子上。旁白:老了不中用了。第二幅是孙子兵兵在给奶奶捶背,奶奶很高兴。旁白:真懂事。问学生这画面在讲什么?
学生一看就能够清楚把图意说上来。回答后,老师过渡:“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老人曾经为家庭,为社会做出了自己的贡献。现在年纪大了,该是按享晚年的幸福生活了。我们作为晚辈,承接了长辈的养育之恩,要懂得汇报。画中的兵兵真得非常懂事奶奶累了,就给奶奶捶捶背,老人并不渴望家人为她付出多少。就是希望自己的晚年生活能够幸福、美满。你看,孝顺的孙子给奶奶那轻轻地捶背,奶奶就一点儿也不觉的疲劳了。那脸上洋溢的笑容,多么开心,多么幸福啊!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
在老师深情的讲述中,学生都为之动容,在其心头激起情感的涟漪——老人很需要我们的关爱啊!带着这样的情感进入课堂教学,学生怎么会不受到深刻的教育呢?转贴于
二、发挥导入的铺垫功能
1、为突破重点作好服务
有些品德教育主题可能离学生的生活经验、感受有一定的距离。如果 ,在课堂学习开始时没有解决这个问题。那么,要想在课堂上让学生真正领会课程教育意图则有困难,从而影响整堂课的教学效果。鉴与这样的考虑,我们要在课堂导入环节把问题解决好。
(1)、事实说话导入补认识
用事实说话:就是采用社会上出现的事例,自然界存在的现象,来安排课堂导入。由于它的真实性,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这类课堂导入的设计对与那些学生感性认识上不足或者模糊的品德教学主题特别合适。
例如《保护环境》的教学,目的是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唤起学生的环保意识,引导学生学会保护环境。现实生活中,学生知道身边存在着比较严重的环境污染,但是他们并没有觉得环境污染对自己的生活带来什么影响,水污染了,他们觉得现在有自来水;电池乱扔,对土地的污染似乎也看不出来环境污染的严重性,环境污染对人类的生存和繁衍的威胁认识就较为欠缺。因此,在导入时,老师用多媒体播放了“森林大肆砍伐;污水排放,河水变质,鱼儿死亡;不可分解塑料袋漫天飞舞……”随着画面的切换,学生脸上的表情变的严肃了,雄辩的事实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环境污染的严重性,那么“我们要保护环境”的意识立即萌生出来。接下去的课堂学习实效就有很好的保障。
(2)、情景再现导入温经历
现在的孩子生活幸福,在家里无时不刻都享受着亲人的关爱,有一种“以我为中心”的意识。许多孩子忽视了生活经历中许多值得珍惜的东西。品德课程中,许多主题安排的目的就是引导学生认识自我,深刻理解生活。这类课堂的导入时,要把曾经的生活情景重新再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有意识的温习、再新认识生活,这对与课堂的学习显得尤为重要。
教学《谢谢你们,我的父母》的重点是感受自己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关心,体会到日常生活中父母的辛苦操劳。作课前调查,和学生交谈中发现,许多学生认为:“父母照顾好孩子的生活,是天经地义的。”有的还埋怨:“父母对自己的关心不够,没有其他的父母那么好。”那么,课堂导入就需要老师精心选择生活中一些温馨的情景,能打动孩子心灵的生活细节展示给学生看。如“灯下,妈妈给孩子打毛衣;孩子生病父母精心照顾;晚上,妈妈给孩子折叠第二天穿的衣服;孩子睡着时,妈妈起床为孩子盖棉被”等等。在重温这些每位学生都经历过的生活小事后,可顺势提问:“看了以后,你有什么感受?”学生内心深处一定能感受到,自己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关心,体会到父母的辛苦操劳。
(3)、亲身体验导入强感受
由于年龄的原因,生活状况不同的原因,我们的孩子对他人的心理,生活不可能有切身的体会。如何引导学生和他人交往,学会与人相处是品德课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这类品德课程教育,在导入时要让学生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最好的办法是设计活动让学生去亲身体验体验,这样对马上进行的课堂教学非常有利。
残疾人生活上的困难,一般健康的人都不会有什么体会和感受。看到残疾人遇到困难,好大一部分学生会嘲笑他们。《关心残疾人》课堂导入时,如果老师选择“一位盲人在行走时,不小心摔了一跤”或“一位脚残疾人走楼梯”的情景来导入。希望引导学生认识到“他们遇到困难需要得到我们的帮助。”那么,肯定会有部分学生最先关注的是盲人摔跤,脚有残疾的人走楼梯的情形。这情形在他们眼里看到的可能只是摔跤时的狼狈,走楼梯时的滑稽。
有位老师的导入很巧妙。设计一个生活情景:在讲台上放本书,旁边再放些其他的东西,过道上也摆些凳子或物品,设置些障碍,让学生蒙上眼睛,独自去取书。然后在同学的帮助下再去取回书。在课堂导入时,请大家谈谈取书的感受。这样回避了前一案例中出现的尴尬场面,同时让学生亲身来感受一下残疾人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体会一下渴望得到他人帮助的那种心理,效果就不一样了。
2、为解决难点做好服务
有些品德课的教育主题尽管与学生的生活经验非常的贴近,学生理解起来难度不是很大,但是这一教育主题中可能会涉及到一些易混淆的概念,较抽象的道理,认知上有困惑的现象。这些我们在课堂上必须需要处理的问题,可以考虑在课堂导入的时候来先行解决,从而为课堂学习打好一定的伏笔,促进学生对课堂主题有更深刻的理解,为提高课堂的学习质量奠定基础。
(1)、形象感知导入释概念
现行的好多品德课的主题涉及到概念,这是老师在课堂教学时遇到的最令人头疼的问题。对概念进行解释吧,学生听不懂,再说对小学生讲概念也没有这个必要;不解释吧,课堂上出现这样那样的混淆,弄不明白。对与这类主题的教学,在课堂的导入时,可以把概念的外延一一具体摆出来,学生在大量的具体形象面前就自然理解可这个概念。
《生活中的你我他》这课的难点是,学生对职业这个概念弄不清楚。容易把外地人、领导、超人、魔法师等当做职业来看待。如果要引导学生把哪些是职业,哪些不属于职业分辨开来,有些难度,因为什么叫职业这个解释,小学生理解不了,也没有理解的必要。怎么办?仔细想想,学生对生活中各种不同职业有一定的接触和了解,“医生、老师、工人、农民、护士、警察、售货员”等等应该都认识。因此,解决这个难题可以直接采用“职业”的具体形式来说明。
在导入时,展示“不同职业人员的劳动场面以及模仿各种职业的典型动作,让学生来猜猜他是从事什么职业的人?”这样形象感知导入的效果真的好,学生兴趣很浓,而且对各种职业的名称很快有了清楚的认识。在整节课的学习中再也没有出现把外地人、领导、超人、魔法师等当作职业来看待。
(2)、类比感悟导入渗道理
品德课程中涉及到一些比较抽象的道理,这是我们在课堂教学时所遇到的难题。我们可以在导入时,用比较形象的、例子进行类比,让学生对抽象的道理有个较为感性的认识。
《集体的力量大》要求通过学习,让学生明白集体的力量的无比。一个人办不到的事情,很多人在一起齐心协力,互相合作就有可能办到。难点:人多并不一定力量大,只有团结一致,力往一处使才行。要在课堂上让学生明白这个道理,可以通过课本中的《运水果》的故事来突破,但是总觉得学生的认识不够深刻。所以在导入课堂教学的时候,我们可以采用能类比说明问题的“折筷子”的游戏来作好相应的铺垫。先请一位学生上前来折筷子,给一根,轻而易举折断了,再给两根,有点费力,但还是折断。作后给一把筷子,结果怎么也折不断。整把筷子请其他的同学也来折,可……游戏结束后,老师组织学生讨论。通过游戏,你明白了什么?学生讨论后,然揭示课题。
这个游戏中蕴涵着团结,力往一处使,力气就大的道理。在讨论中,学生认识到筷子多了就折不断了。这是对道理的最为朴素的认识。在课堂中《运水果》的故事学完后,再让学生说一说对“折筷子”的游戏有什么新的认识。这时学生对道理的认识就深刻到位了。
(3)、情境体悟导入揭困惑
篇6
农村德育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通过教导把德育理论内化成自己的良好行为。因此在德育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的首要教学目的就是要注重实效。在教学过程中不讲空话,打破陈腐教条,采取多种形式将理论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做到言行有果。同时,由于农村小学硬件软件的限制,在德育教学中要最大限度地挖掘德育资源,立足于课堂教学主要阵地,从学生基本的行为习惯抓起,由浅入深、循环渐进。课堂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也应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德育点、连接点、落实点的备课要求切忌贴标签。应使德育有意、有机地落实在教学活动之中,使教育教学活动内容落实、要求明确,为人人都能成为教育工作者搭建舞台,开拓更广阔的空间。如可利用主题班会、演讲比赛、一日早报、升旗仪式等多种形式对学生开展德育观念的灌输渗透,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扭正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篇7
1.2语文课堂与德育教育
所以如何引导学生自我成长是教育工作者的主要工作内容,从一定程度上说对于小学生品性的培养要比知识教育更为重要。反过来说,语文学科本就是一个主观性很强的学科,对于小学高段的学生来说,除了基础知识以外,阅读理解和作文等的能力的提高与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很大的关系。所以说在语文课堂上开展德育教育,有利于小学生自我健康成长,有利于语文学习成绩的提高,当学生自我发现语文课是他的人生导师的时候,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就会随之增长。另外,通过语文课程的学习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会显著提高,这对于其他学科的学习也非常有利。综上所述,在语文教学中开展德育教育,对于小学生思想的正向引导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学校德育教育要与家庭教育相结合
2.1由5+2=0引发的思考
Y同学的妈妈打电话给我说,孩子,整天捧着电视看,也不学习,以前学会的也都忘了。我非常吃惊,吃惊后是仔细地分析与思考,为什么孩子在家、在校判若两人。我想这种结果要归咎教育方式,在学校有小竞赛竞争,孩子生性好胜,像小狼一样所向披靡。但是回到家里,有宠爱自己的姥姥姥爷,有疼爱自己的爸爸妈妈,还有比他大很多又很爱她的长姐,哇,家里都供着他,没有竞争了,没有了斗志的“小狼”就变成了“慵懒的狗狗”。另外,孩子总想在老师面前留下好印象,这也是他在家、在校判若两人的原因之一。对此,我在班级,把他的表现真实地讲给大家,要他跟大家保证:“在教室认真听讲不捣蛋,周末回家认真做作业,只看半个小时的动画片。”我告诉他,我会和妈妈通电话,如果做不到,就取消小组长的职位。(他非常在乎这个职位)周一班会课上,我当着他和其他同学的面,拨通了Y妈妈的电话,询问了他在家的表现,妈妈说,“还是看电视,确实没以前那么厉害了,我还奇怪呢,咋一回家就说今天不看电视了呢。老师,你再给他个机会吧。”结合家长意见,我把他降为副组织,考察一周。第二次通话,Y妈妈说那个周末表现不错。学校5天的教育和学习成果,周末放假2天,一切努力就都付诸东流了。这个结果归因两点:①家长把教育基本完全推向学校,自身缺少教育孩子的观念或者缺少有效的教育方法。②学校和家庭的沟通不够多,不够有效。
2.2加强家校沟通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父母的言行举止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孩子的品德形成。因此,德育教育应该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结合,在家长的配合下,使思想品德教育贯彻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一方面,学校需要及时通家长沟通交流,使家长了解德育教育的重要性,也了解到自己子女在学校的品德表现情况。另一方面,通过组织家长和学生一起参加教育活动,让家长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孩子,发现孩子的优缺点。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三种形态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该课题的研究,有助于充分利用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教育资源,有助于发挥每一种教育形态的优势与长处,从而形成“教育合力”;有利于解决当前学校教育所面临的许多棘手问题,促使青少年一代更好的发展。
2.3加强综合实践活动
进行德育教育,单纯地靠外界的说服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学校还要不断地开拓创新,努力寻找德育的新方法,让大家在实践活动中提高道德修养。只有通过综合实践活动,才能让学生们真正领会到品德教育带来的益处。小学生的生活环境比较简单,而他们却憧憬比较丰富多彩的生活,希望能更多的同这个社会和大自然接触,因此,学校老师应该多安排适当的社会实践活动,一方面,满足孩子们的意愿;另一方面,可以把品德教育渗透到实实在在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学校应该定期地组织安排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如带领学生去养老院探望老年人,这样既可以给老年人带来温暖,又能让学生们在同老年人的接触中得到思想品德的提升。再就是带领大家到大自然中,进行环境观察记录活动。让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切身体会到乱扔垃圾对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从而学生们会自然而然地形成正确的环境保护观念。
篇8
由于职业学校学生基本素质普遍不高,道德水平有待提升,职业学校德育主要偏重对学生进行道德理论知识的灌输及道德行为的教育。导致并且过于重视道德知识传授和道德教育,受教育者只能在伦理的范围内判断是非善恶,缺乏对国家、民族,对社会、他人,对法律、规章,对权利、义务与个人的关系的思考与处理,导致职业学校的一些学生缺乏做合格公民的身份诉求。职业学校一些学生公民教育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权利、义务意识认知模糊。不明确与自身权利相关的法律规定,甚至对自己学校的规章制度也不关注和了解。虽然维权意识较强,但多会盲目维权,而且在权利受损时,寻求救济较为被动。对权利义务的关系不能正确理解,对公民的义务知之甚少或感到反感。(二)规则意识存在理论与实践、感性与理性分离现象。学生关于规则知识学得很多,对国家法律法规,社会公序良俗,以及学校的规章制度有一定掌握。但对规则的尊重和遵守比较欠缺,现实生活中“知”、“行”分离,不遵守规则的事时有发生,不愿意受纪律的约束。(三)责任意识淡薄。部分学生缺乏对他人,对集体,对祖国的责任意识,多以自我为中心。“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对国家、集体事务缺乏关心。在日常生活中,只顾自己,少虑国家;追求索取,不讲奉献;强调权利,不讲义务;把个人利益置于他人和集体利益之上。社会意识淡化,只求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却不强调自己对社会的贡献。(四)主体意识相对淡薄。主体意识,是指公民作为一名社会成员对自己的基本认识和定位,意识到公民是社会的主体、主人。职业学校学生都有爱国之心,但当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冲突时,大学生往往注重的是个人利益而忽视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不能自觉关心和维护国家、民族的利益、荣誉和安全。认识不到自己和国家、社会的相关性。(五)法治意识不足,守法的自觉性较差。学生对待是非基本上是清楚的,但态度不够坚决,缺乏必要的自我保护和防范意识,致使自己的切身利益受到侵犯或自身的行为触犯法律。(六)公德意识方面。部分学生道德水平认知较低,道德情感淡薄,道德行为的水平较低,缺乏为他人着想、为社会服务的观念,更缺乏对公德的严格遵守。综上所述,对职业学校的学生进行公民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篇9
再问:“为什么喜欢在超市购物?”(学生纷纷说了自己的感受)
(随即播放超市里人们购物及一位顾客在仔细挑选商品的情景。)问老师:“这位顾客购买物品时在干什么?”
“在挑选商品,看看是否是自己想要的。”
“在看产品使用说明。”
“在看是什么材料做成的。”
……
学生回答踊跃。
现在从城镇到农村,处处可见超市。在超市购物较为熟悉。用“超市购物”情景来导入,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增强了导入的趣味性,营造了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2、以“情”入境
情感在教学中,对教师和学生的行为或活动具有支配、指导作用,学生强烈的内心体验,能使教学主题的要求较为容易的转化为学生的学习需要,以“情”入境,即要用语言、情节感染学生,引起情感共鸣。如果课堂品德教育主题,主要是通过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道德情感的体验中受到教育,那么在导入时,就要先行孕育道德情感。
《孝心献老人》的教学关键是激发学生体贴老人,关心老人的情感,因此,以情感渲染来导入是触动学生心灵的基点。课始,老师出示两幅漫画:一幅是奶奶累了坐在椅子上。旁白:老了不中用了。第二幅是孙子兵兵在给奶奶捶背,奶奶很高兴。旁白:真懂事。问学生这画面在讲什么?
学生一看就能够清楚把图意说上来。回答后,老师过渡:“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老人曾经为家庭,为社会做出了自己的贡献。现在年纪大了,该是按享晚年的幸福生活了。我们作为晚辈,承接了长辈的养育之恩,要懂得汇报。画中的兵兵真得非常懂事奶奶累了,就给奶奶捶捶背,老人并不渴望家人为她付出多少。就是希望自己的晚年生活能够幸福、美满。你看,孝顺的孙子给奶奶那轻轻地捶背,奶奶就一点儿也不觉的疲劳了。那脸上洋溢的笑容,多么开心,多么幸福啊!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
在老师深情的讲述中,学生都为之动容,在其心头激起情感的涟漪——老人很需要我们的关爱啊!带着这样的情感进入课堂教学,学生怎么会不受到深刻的教育呢?
3、以“思”入境
“学而不思则罔”,从反面说明了思在学习中的作用。在导入时,结合内容,创设情景,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使学生处于“心愤口悱”的积极思考的学习状态。这是一种非常理想的导入设计。提高认识,引导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现行品德课程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这类课堂导入时,应更多的考虑,在导入环节中以“思”入境引发学生对课堂教育主题的做一定的思考,便于把课堂主题教育进行的更为深刻。
《诚实是金》让学生懂得说谎的危害,只有诚心才能赢得尊重和信任。要做到不说谎话,言行一致,诚实守信。课始老师讲述故事:
在德国,一位中国留学生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后,到德国大公司寻找工作,可是一连20多家公司都没有接受他。他想自己才能出众,找家小公司应该没有问题吧。可是小公司也把他拒绝了。
同学们,为什么德国的公司都拒绝他呢?猜猜,可能是什么原因?
(悬念一摆,学生都积极猜想)
想知道真实原因吗?那家公司的老板告诉他,不录用他的原因,竟然是因为他在德国期间乘公共汽车曾经逃过三次票。留学生很吃惊,难道我的博士文凭还抵不过三次逃票。德国老板说:“是的。我们不怀疑你的能力,但我们认为您惟独缺少了非常重要的两个字!”
此时老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是什么吗?”“你有什么感想?”
感触学生心里,学生都发表了自己的感受,深切体会到说谎的危害。
二、发挥导入的铺垫功能
1、为突破重点作好服务
有些品德教育主题可能离学生的生活经验、感受有一定的距离。如果,在课堂学习开始时没有解决这个问题。那么,要想在课堂上让学生真正领会课程教育意图则有困难,从而影响整堂课的教学效果。鉴与这样的考虑,我们要在课堂导入环节把问题解决好。
(1)、事实说话导入补认识
用事实说话:就是采用社会上出现的事例,自然界存在的现象,来安排课堂导入。由于它的真实性,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这类课堂导入的设计对与那些学生感性认识上不足或者模糊的品德教学主题特别合适。
例如《保护环境》的教学,目的是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唤起学生的环保意识,引导学生学会保护环境。现实生活中,学生知道身边存在着比较严重的环境污染,但是他们并没有觉得环境污染对自己的生活带来什么影响,水污染了,他们觉得现在有自来水;电池乱扔,对土地的污染似乎也看不出来环境污染的严重性,环境污染对人类的生存和繁衍的威胁认识就较为欠缺。因此,在导入时,老师用多媒体播放了“森林大肆砍伐;污水排放,河水变质,鱼儿死亡;不可分解塑料袋漫天飞舞……”随着画面的切换,学生脸上的表情变的严肃了,雄辩的事实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环境污染的严重性,那么“我们要保护环境”的意识立即萌生出来。接下去的课堂学习实效就有很好的保障。
(2)、亲身体验导入强感受
由于年龄的原因,生活状况不同的原因,我们的孩子对他人的心理,生活不可能有切身的体会。如何引导学生和他人交往,学会与人相处是品德课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这类品德课程教育,在导入时要让学生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最好的办法是设计活动让学生去亲身体验体验,这样对马上进行的课堂教学非常有利。
残疾人生活上的困难,一般健康的人都不会有什么体会和感受。看到残疾人遇到困难,好大一部分学生会嘲笑他们。《关心残疾人》课堂导入时,如果老师选择“一位盲人在行走时,不小心摔了一跤”或“一位脚残疾人走楼梯”的情景来导入。希望引导学生认识到“他们遇到困难需要得到我们的帮助。”那么,肯定会有部分学生最先关注的是盲人摔跤,脚有残疾的人走楼梯的情形。这情形在他们眼里看到的可能只是摔跤时的狼狈,走楼梯时的滑稽。
有位老师的导入很巧妙。设计一个生活情景:在讲台上放本书,旁边再放些其他的东西,过道上也摆些凳子或物品,设置些障碍,让学生蒙上眼睛,独自去取书。然后在同学的帮助下再去取回书。在课堂导入时,请大家谈谈取书的感受。这样回避了前一案例中出现的尴尬场面,同时让学生亲身来感受一下残疾人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体会一下渴望得到他人帮助的那种心理,效果就不一样了。
(3)、情景再现导入温经历
现在的孩子生活幸福,在家里无时不刻都享受着亲人的关爱,有一种“以我为中心”的意识。许多孩子忽视了生活经历中许多值得珍惜的东西。品德课程中,许多主题安排的目的就是引导学生认识自我,深刻理解生活。这类课堂的导入时,要把曾经的生活情景重新再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有意识的温习、再新认识生活,这对与课堂的学习显得尤为重要。
教学《谢谢你们,我的父母》的重点是感受自己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关心,体会到日常生活中父母的辛苦操劳。作课前调查,和学生交谈中发现,许多学生认为:“父母照顾好孩子的生活,是天经地义的。”有的还埋怨:“父母对自己的关心不够,没有其他的父母那么好。”那么,课堂导入就需要老师精心选择生活中一些温馨的情景,能打动孩子心灵的生活细节展示给学生看。如“灯下,妈妈给孩子打毛衣;孩子生病父母精心照顾;晚上,妈妈给孩子折叠第二天穿的衣服;孩子睡着时,妈妈起床为孩子盖棉被”等等。在重温这些每位学生都经历过的生活小事后,可顺势提问:“看了以后,你有什么感受?”学生内心深处一定能感受到,自己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关心,体会到父母的辛苦操劳。
2、为解决难点做好服务
有些品德课的教育主题尽管与学生的生活经验非常的贴近,学生理解起来难度不是很大,但是这一教育主题中可能会涉及到一些易混淆的概念,较抽象的道理,认知上有困惑的现象。这些我们在课堂上必须需要处理的问题,可以考虑在课堂导入的时候来先行解决,从而为课堂学习打好一定的伏笔,促进学生对课堂主题有更深刻的理解,为提高课堂的学习质量奠定基础。
(1)、类比感悟导入渗道理
品德课程中涉及到一些比较抽象的道理,这是我们在课堂教学时所遇到的难题。我们可以在导入时,用比较形象的、例子进行类比,让学生对抽象的道理有个较为感性的认识。
《集体的力量大》要求通过学习,让学生明白集体的力量的无比。一个人办不到的事情,很多人在一起齐心协力,互相合作就有可能办到。难点:人多并不一定力量大,只有团结一致,力往一处使才行。要在课堂上让学生明白这个道理,可以通过课本中的《运水果》的故事来突破,但是总觉得学生的认识不够深刻。所以在导入课堂教学的时候,我们可以采用能类比说明问题的“折筷子”的游戏来作好相应的铺垫。先请一位学生上前来折筷子,给一根,轻而易举折断了,再给两根,有点费力,但还是折断。作后给一把筷子,结果怎么也折不断。整把筷子请其他的同学也来折,可……游戏结束后,老师组织学生讨论。通过游戏,你明白了什么?学生讨论后,然揭示课题。
这个游戏中蕴涵着团结,力往一处使,力气就大的道理。在讨论中,学生认识到筷子多了就折不断了。这是对道理的最为朴素的认识。在课堂中《运水果》的故事学完后,再让学生说一说对“折筷子”的游戏有什么新的认识。这时学生对道理的认识就深刻到位了。
(2)、形象感知导入释概念
现行的好多品德课的主题涉及到概念,这是老师在课堂教学时遇到的最令人头疼的问题。对概念进行解释吧,学生听不懂,再说对小学生讲概念也没有这个必要;不解释吧,课堂上出现这样那样的混淆,弄不明白。对与这类主题的教学,在课堂的导入时,可以把概念的外延一一具体摆出来,学生在大量的具体形象面前就自然理解可这个概念。
《生活中的你我他》这课的难点是,学生对职业这个概念弄不清楚。容易把外地人、领导、超人、魔法师等当做职业来看待。如果要引导学生把哪些是职业,哪些不属于职业分辨开来,有些难度,因为什么叫职业这个解释,小学生理解不了,也没有理解的必要。怎么办?仔细想想,学生对生活中各种不同职业有一定的接触和了解,“医生、老师、工人、农民、护士、警察、售货员”等等应该都认识。因此,解决这个难题可以直接采用“职业”的具体形式来说明。
在导入时,展示“不同职业人员的劳动场面以及模仿各种职业的典型动作,让学生来猜猜他是从事什么职业的人?”这样形象感知导入的效果真的好,学生兴趣很浓,而且对各种职业的名称很快有了清楚的认识。在整节课的学习中再也没有出现把外地人、领导、超人、魔法师等当作职业来看待。
(3)、情境体悟导入揭困惑
现实社会缤纷复杂,现实生活丰富多彩。学生对生活中许多现象存在认识上的困惑,觉得到底该怎样来正确认识,感觉很难,品德课程中如果涉及到了,我们就要花时间把它讲透彻。因此,在课堂导入时就让学生来面对困惑,对于积极解决困惑帮助很大。
《当冲突发生后》的难点,就是希望学生尽量避免与人发生矛盾,当矛盾发生的时候,要冷静处理,不激化矛盾,能理解他人,做到宽容待人。在现实的生活中,学生知道不该为一点小事与同学闹的不可开交。但在事情发生时,总觉得自己吃亏了,于是剑拔弩张干起来。对此孩子们在认识上很困惑,“我们到底怎么办?”很希望在课堂上在老师的指点下,知道如何来处理。结合这样的情况,可以设计如下的导入:
篇10
1.1.1人具有不确定性和可塑性并存。人来到这个世界时是无暇的,他在成人后所具有的知识或是技能都是通过后天学习习得的,就是说人的可塑性是很强的。而人与人的特点是不一样的,接受不接受教育也是不一样的,因此所达到的效果是不确定的。1.1.2德性的必要性。正如我们前文提到的,对于没有德性的人,我们会指责,因为德性是一个人自身具备的最基本的品质,这也是区别于动物的重要品质。
1.2道德的性质
1.2.1道德是一种知识体系。道德是具有一定的知识体系,这样在理论知识的指导下人们才能有所实践。如果德育缺失了知识体系、思想根基,那么德育的实践就只能是“以其昏昏,使人昭昭”,也就谈不上有什么效果了。[5]1.2.2道德是需要实践的。道德不仅仅是一种理论知识,并且还是需要实践的,并且还是不同于普通的技能。道德的知识只有在理论的指导下在实际生活中进行实践才是一个完整的过程。然而质疑者会认为不可在中小学开展德育课程,他们主张在其他课程的讲授中渗透德育内容,像这种含糊笼统的方法确实省却了不少的工作量,但是往往一件事情有多少的诱惑力就会有多少的危险性。[6]由此我们证明德育是可教的,并且我们应当继续在中小学开设德育课程。
篇11
二、把微笑带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
“微笑是教师职业的需要”。教师推门走向讲台,就象演员出幕走向舞台一样,应立即进入角色。无论在生活中遇到什么不愉快的事情,决不能将其情绪带人教室,若将不愉快的情绪传染给学生,注定这节课失败无疑。教师微笑的面容、亲切的目光,可以消除师生问的鸿沟.缩短师生问情感的距离.可以给课堂定下一个愉陕而安详的基调,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心理环境。把微笑带进课堂,和谐的师生关系必须靠“情”来维系。老师上课时面带微笑,精神饱满,同学们马上就会感到亲切,这微笑像一股爱的暖流,流进学生的心田,推开学生紧缩的心扉。作为教师,请不要吝啬自己的微笑,多给学生一点微笑就是多给学生一点信心。送给学生一个微笑,他们会回增你一个明媚的春天。不过,笑,运用于教学中,要恰到好处。因为,他们毕竟是小学生,还未成人,他们的性格,意志、注意力和情感决定了他们不仅需要温暖和微笑,同样需要严格要求。把微笑带进课堂,让情感充满校园。教育是科学,是艺术,笑的艺术如果恰到好处的运用于教学中,将会锦上添花,生机无限。
三、把幽默带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
苏联著名教育家斯维特洛夫曾说过:“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幽默是一种美,是一种机智,是使课堂充满欢笑与快乐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是充满艺术的过程,需要幽默。幽默可以融洽师生关系,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整个课堂教学达到师生和谐、充满情趣的美好境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无数教学实践已经证明:幽默是融洽师生关系的剂。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说,良好课堂气氛的感染要胜过长篇大论的说教千百倍。因为,幽默风趣的课堂教学语言可以使课堂气氛变得和谐而愉快。新奇生动、形象可感、诙谐风趣、含蓄夸张的课堂教学语言都是幽默的精灵,可以将学生牢牢地吸引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课堂上运用幽默的教学语言时,必须以为教学服务为准则,并努力做到恰到好处。赞可夫说:“好的课堂教学要有幽默,要有笑声。”幽默是智慧的海洋,语文教师更应该用幽默丰富语文课堂教学,让语文课堂更精彩。
四、视听并茂,趣化教学氛围
兴趣是儿童认知的需要。也是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因此愉快教育把在课堂教学中能否激发学生的兴趣作为是否贯彻愉快教学的标志。从这个意义上讲愉陕教学就是兴趣教学。电化教学根据自身声象并茂、视听结合的特点,以直观、形象的图像、艳丽的色彩、逼真的音响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兴趣,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保持着兴奋的情绪。如教《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时,先让学生闭目倾听配有音乐的课文朗读录音,逼真、生动、优美的声音。使学生仿佛来到了西沙群岛。紧接着教师让学生一边看大屏幕上西沙群岛的美景,一边讲解启发,这样,五光十色的海水、海底嬉戏的鱼群、蠕动着的海参、披甲的龙虾、美丽的珊瑚;海滩上各种好看的贝壳和巨大的海龟:生长着奇特树木的海岛和鸥鸟翩飞、嬉戏、孵卵、多种鸟蛋堆放于鸟巢等新奇有趣的事物活生生地呈现在儿童的面前。加上教师适时适度地点拨,教学始终抓住了学生的心灵,使它们处于情绪愉悦的状态之中,兴趣盎然地投入学习活动.愉快地完成了学习任务。
篇12
2.积极创设情境,联系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实际,利用课文素材来解决
学生的实际问题,在潜移默化中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在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时,班里有几名学生因为高中学习太累,想从高中部转到学校的职专部去。针对学生的这一情况,我创设情境,让学生讨论分析“我”脱险时的心理变化过程,并适时地问学生:“同学们,我们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怎么办?是当逃兵,还是勇敢地一步步地去克服困难?”孩子们有几秒钟的沉默,然后就有同学勇敢地站起来,说:“老师,我不想转专业了,我会继续上高中。”我不由得为他鼓起了掌,同学们也都为他的勇敢而鼓掌!就这样,一个棘手的问题,在课文课堂教学中就迎刃而解了。
3.多媒体辅助、研究性学习等教学方式,丰富德育渗透形式
《送东阳马生序》一文,借助多媒体课件,出示图片资料,把课文中艰苦学习条件与现在的学习条件作对比,在对比中学生感受到了现在学习条件的优越,体会到了国家对残疾学生的特殊照顾,爱国感情油然心生。同时,学会了珍惜宝贵的学习机会,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二、灵活采用德育教育的方式,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活动
1.鼓励并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丰富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情操
我国当代著名教育家朱永新说过,一个多读书的人,其视野必然开阔,其志向必然高远,其追求必然执着。我们的听障学生由于听力的缺失,和普通孩子比,知识面比较狭窄,仅仅局限于课本上的知识,因此课外阅读显得尤为重要。在学校倡导的“书香校园”活动的引领下,我们教研组也积极开展学生的课外阅读活动,老师们都给学生推荐适合不同年龄阶段的阅读书目,通过阅读开阔学生的视野,陶冶学生的性情,丰富学生的思想,提高他们对生活的认识,更加理性地看待现实问题。
2.开展校园征文、成语故事大赛、手抄报评选等多种形式的语文活动,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我们的听障学生不能进行演讲比赛,不能进行诗歌朗诵比赛,但他们可以写,可以画,可以表演。老师需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发挥他们的特长,组织一些适合我们听障学生的语文活动,能过这些活动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形成坚强的意志、良好品质和个性。比如,我们的校园征文系列,已经成功举办两次,作文展活动成功地培养了学生观察事物、感受生活及语言表达的能力,激发了学生亲近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在济南特殊教育中心的校园里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成语故事大赛,手抄报评选等活动,让听障学生们既能发挥自己的表演天赋和绘画才能,又让学生能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精炼形象,祖国灿烂文化的源远流长,从而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
3.在作业批改中渗透德育教育
学生的作业既能检验他们掌握知识的熟练程度,也最能及时反映出他们的思想动态。所以,在作业批改中,我们应该随时注意各种苗头,及时加以引导、纠正,并不失时机地渗透思想教育。例如,我在批改作业时,发现有的同学写的不认真,这是一种对他人不尊重、对自己不负责任的表现,在评语中及时引导与纠正。经常在班级树立榜样,搞作业展览,这样不但规范了作业,也规范了学生的行为,使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对于学生的日记,更是能反应出学生当天的学习生活情况,在一天当中有什么高兴的事情与我们分享,遇到了什么困难需要我们的指点,有什么疑问需要我们来解答,这时,老师的评语显得尤为重要。有一名寄宿学生在日记中写到:“今天我心情不好,不想写日记,也不想值日了。”想到这几天发生的事情,我连忙在日记中写了这样评语:“你心情不好,是因为昨天老师没带你去配眼镜吗?对不起,老师因事未能带你去,老师向你道歉。今天下班后,老师一定带你去配眼镜。值日还是要坚持的,同学选你做值勤生,说明同学们信任你,你不能辜负同学们对你的信任,老师也相信你能做好这项工作!”在意识到可能是因为自己的原因而导致学生心情不好时,我勇敢地、真诚地向他道歉,让学生感受到我的真诚态度,让他从心里感觉老师是在乎他的,老师是尊重他的,同时告诉他做为一名值勤生应该承担的责任,让他有责任感,不能因为自己的心情而置班级工作于不顾。
篇13
一、自主阅读内涵和理论依据
1、自主阅读的内涵。
自主阅读指学生以自主的行为方式和认知特征而进行的阅读活动。学生在阅读过程的自主性主要体现于两个层面:行为层面和认知层面。行为层面的自主强调学生对阅读过程和环节的充分占有;认知层面的自主又有两层含义,一是学生在阅读时支持和调控行为自主的认知背景(包括阅读思维、方法、策略等),二是指向文本内容的认知自主,即学生对文本的自主解读(包括个性化解读、批判性解读和创造性解读)。在将自主阅读的涵义界定于两个层面的同时,我们更为关注认知层面的自主,因为只有认知层面的自主性得到充分的发展,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行为的自主;否则,行为上的自主将由自觉退化为低层次的自由。
2、自主阅读的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意义的能力,而不取决于学习者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教师是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
二、小学语文自主式阅读有效性保证策略
自主式阅读以学生自读为主,遵循“读中悟、疑后想、探后练、练中创”的教学原则,学生是课堂活动的主体。那么,如何有效保证阅读过程不出现偏差及每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投入阅读及问题探讨之中呢?我们认为至少必须采取四项措施:
1、任务驱动。自主式阅读不是漫无目的地翻书,更不是学生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也不是小部分成绩好的学生忙忙碌碌而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无事可干作旁观者。教师要确保全班每个学生都投入到阅读、质疑、探讨活动之中,要使全体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活动之中。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设计具体的、可操作的阅读及探究任务,利用任务调动学生阅读思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任务必须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是分层次的,包括预先设计的和课堂生成的;任务必须能满足不同个体阅读需求的多样性,能切合不同个体阅读心理的独特性。任务驱动是实施自主式阅读有效性的基本保证。
2、小组讨论。新课程标准下,小组讨论是课堂活动最常见的形式。小组讨论有利于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和调动所有学生的思维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展示学生的个性思维及不同见解。讨论是一种学习过程,也是一种思辩的过程。通过讨论可以使学生思维清晰化、条理化,也可以使思维深化。但是,小组讨论也不可滥用,使用小组讨论,讨论的问题必须具体、有可讨论性,其结果应该是多向性的,能充分引发学生个体思维的独特性,展示不同的思维结果。
3、有效调控。有效调控课堂活动走向也是教师主导地位的表现之一。课堂活动中,老师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要时刻关注班级的整体情况。尤其是学生自主式阅读课堂,老师要注意教室的每一个角落,特别是后半部的“死角”,发现有学生没有进入状态,要立即采取相应措施,使每一个学生都能集中精力,进入阅读和思考状态。教师还要特别关心那些性格内向、羞于主动发言的学生,要利用调控手段鼓励引导这些学生大胆陈述自己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