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尼斯的小艇教学设计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威尼斯的小艇教学设计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威尼斯的小艇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学会“尼、艄”等7个会认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书写“尼、斯”等15个会写字;正确读写“纵横交叉、手忙脚乱、祷告、雇定”等词语。

 

2.学习课文,了解课文从几个方面介绍小艇的写作方法,并以此为依据理清课文层次。

 

3.领会抓住事物特点写的表达方法,体会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写作方法,领会作者抓住特点和把人的活动同事物、风情结合起来描写的表达方法。

 

4.了解威尼斯独特地理风貌、小艇的特点及它同威尼斯水城的关系,感受威尼斯的风光美、小艇的形态美。

 

教学重点

 

了解写作方法,理清课文层次;领会抓住事物特点写的表达方法,体会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写作方法,领会作者抓住特点和把人的活动同事物、风情结合起来描写的表达方法;感受威尼斯的风光美、小艇的形态美。

 

教学难点

 

了解威尼斯独特地理风貌、小艇的特点及它同威尼斯水城的关系,感受威尼斯的风光美、小艇的形态美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出示课件2、3】

 

威尼斯是一个别致地方。出了火车站,你立刻便会觉得;这里没有汽车,要到那儿,不是搭小火轮,便是雇冈多拉。大运河穿过威尼斯像反写的“S”;这就是大街。另有小河道四百十八条,这些就是小胡同。轮船像公共汽车,在大街上走:冈多拉是一种摇橹的小船,威尼斯所特有,它那儿都去。威尼斯并非没有桥;三百七十八座,有的是。只要不怕转弯抹角,那儿都走得到,用不着下河去。

 

威尼斯是“海中的城”,在意大利半岛的东北角上,是一群小岛,外面一道沙堤隔开亚得利亚海。在圣马克方场的钟楼上看,团花簇锦似的东一块西一块在绿波里荡漾着。远处是水天相接,一片茫茫。这里没有什么煤烟,天空干干净净;在温和的日光中,一切都像透明的。中国人到此,仿佛在江南的水乡;夏初从欧洲北部来的,在这儿还可看见清清楚楚的春天的背影。海水那么绿,那么酽,会带你到梦中去。——选自朱自清的《威尼斯》,有改动

 

2.学生自由阅读,说说从这段话了解到什么。

 

3.简介威尼斯【出示课件4】

 

威尼斯是意大利北部的一座水城,位于亚得里亚海海滨的一个新月形的泻湖中,四周为大海所环抱,只有西北角有一长堤与陆上相通。

 

威尼斯是一座开门见水、以河为街的城市。城中河道纵横交错,河道两岸排列着风格迥异的各式建筑。威尼斯也是一座以船代车的城市。河道中多种多样的船只穿梭于大小河道上,构成了水城特有的风景。

 

4.谈话导入:现在让我们去走走看看,领略一下异国风情。(板书课题:威尼斯小艇)学生齐读课题。

 

5.简介作者【出示课件5】

 

马克8226;吐温(1835年11月30日-1910年4月21日)是美国的幽默大师、小说家、作家,亦是著名演说家。虽然其家财不多,却无损其幽默、机智与名气,堪称美国最知名人士之一。他曾被誉为:文学史上的林肯。

 

6.谈话过渡:美国著名的大作家马克8226;吐温,也就是本文的作者,他在游览威尼斯时,进行了多次的观察。可他为什么在众多的事物当中,选择了“小艇”来写呢?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轻声、自由地读一读他的文章,边读边思考。(学生自由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1.学生默读课文,要求【出示课件6】:

 

(1)默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遇到自己喜欢的语句,多读几遍。

 

2.自学课文生字词,可以用笔在文中圈出来,然后用合适的方法来解决生字词。

 

3.检查学习效果,相机指导。【出示课件7】

 

三、再读感知,理清结构

 

1.学生默读课文,想想: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介绍威尼斯的小艇的?是按照什么顺序将材料串接起来的?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读后的收获,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组推荐一名同学汇报交流的结果,其他同学做补充。

 

4.教师总结:课文从作者美国作家马克8226;吐温的所见所感入手,首先交待了小艇是威尼斯的主要交通工具,接着介绍了小艇独特的构造特点,然后讲了船夫的高超驾驶技术,最后详细介绍了小艇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讲小艇是威尼斯的交通工具,是全文的总起。

 

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讲小艇的样子和坐在舱里舒服的感觉。

 

第三部分(第4自然段)讲船夫驾驶小艇的熟练技术。

 

第四部分(第5、6自然段)讲小艇在威尼斯的作用。

 

(板书:小艇是威尼斯的主要交通工具;小艇独特的构造特点;船夫的高超驾驶技术;小艇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四、图片展示,欣赏美景

 

【出示课件9】多媒体出示“威尼斯风光图片”,学生认真观察,用感官来威尼斯美妙的水上风光。

 

五、课堂总结,朗读感受【出示课件10】

 

1.这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词,并跟随大作家马克8226;吐温一道欣赏了威尼斯美妙的水上风光,我想大多数同学可能都有一种冲动,就是想马上到威尼斯去看一看,去坐一坐威尼斯的小艇,去感受水上乐园的情趣。

 

2.自由朗读全文。

 

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看拼音写词语。

 

我来到了向往已久的“水上城市”威ní( )sī( ),坐上了船头和船shāo( )微微向上qiào( )起的小tǐnɡ( ),小艇上的坐diàn( )柔软舒服,船夫对小艇操zònɡ( )自如。打开船舱的窗lián( ),看到其他小艇上许多孩子在保mǔ( )陪下,可能去郊外呼吸新鲜空气;也有老人可能是乘坐小艇去教堂dǎo( )告;远处可能是戏院散场了,人们坐上各自gù( )定的小艇,cù( )拥在一起的小艇在人们的huá( )笑声和告别声中离开了mǎ( )头。我被这威尼斯独特的风景陶醉了。

 

二、给多音字选择合适的读音。

 

1.海水哗( )哗地涌上岸滩,水中海豚精彩的表演引来一片哗( )笑。

 

(①huā ②huá)

 

2.牧童骑着黄牛吹着牧笛在弯曲( )的小路上走着,曲( )调时而高昂,时而低沉,传遍乡村的原野。

 

展开全文阅读

 

(①qǔ ②qū)

 

3.一只( )老牛在上坡上只( )管独自吃草,小牛跑到很远的地方去它也不知道。

 

(①zhī ②zhǐ)

 

4.蒙蒙的细雨夹( )杂零零星星的雪片飘落下来,寒风中的李晓军只穿着一件夹( )衣,冻得瑟瑟发抖。(①jiá ②jiā)

 

三、对下面句子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威尼斯是世界闻名的水上城市,河道纵横交叉,小艇成了主要的交通工具,等于大街上的汽车。( )

 

A.这句话主要是说小艇是威尼斯的主要交通工具。

 

B.这句话主要是说威尼斯河道多。

 

C.这句话主要是说威尼斯是世界闻名的水城,小艇是威尼斯的主要交通工具。

 

【答案】

 

一、尼 斯 艄 翘 艇 垫 纵 帘 姆 祷 雇 簇 哗 码

 

二、1.①② 2.②① 3.①② 4.②① 三、C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领会抓住事物特点写的表达方法,体会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写作方法,领会作者抓住特点和把人的活动同事物、风情结合起来描写的表达方法。

 

2.了解威尼斯独特地理风貌、小艇的特点及它同威尼斯水城的关系,感受威尼斯的风光美、小艇的形态美。

 

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1.检查,指名学生分自然段合作读课文,师生评议,纠正读得不准确的字音。

 

2.谈话导入新课【出示课件2】:上节课我们我们学习了生字词,并跟随大作家马克8226;吐温一道欣赏了威尼斯美妙的水上风光。这节课,我们将继续跟随大作家马克8226;吐温坐上威尼斯的小艇,去感受水上乐园的情趣。

 

3.大作家马克8226;吐温笔下的威尼斯的小艇到底是什么样的呢?请同学们仔细阅读文章,想想威尼斯的风光到底美在哪里,你是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的。画出有关句子,并想一想这些语句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4.学生作批注,自我品读探究。

 

5.学生小组交流自学结果,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交流自己的感受。

 

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二、了解小艇的重要作用。【出示课件3】

 

威尼斯是世界闻名的水上城市,河道纵横交叉,小艇成了主要的交通工具,等于大街上的汽车。

 

1.指名朗读,全班齐读。

 

2.此处的“大街”指的是什么?(河道)“汽车”指的是什么?(小艇。)

 

3.说说从这段话你了解到什么?(小艇在威尼斯的重要作用。)(板书:大街上的汽车)

 

三、了解小艇的样子和特点。

 

(一)【出示课件4】

 

威尼斯的小艇有二三十英尺长,又窄又深,有点儿像独木舟。船头和船艄向上翘起,像挂在天边的新月,行动轻快灵活,仿佛田沟里的水蛇。

 

1.默读这段话,找出直接描写小艇特点的词,说说从句中体会到什么?

 

(1)小艇的特点:长、窄、深、翘、轻快灵活。

 

(2)交流体会:样子奇特,行动轻快灵活。

 

2.作者是怎样把小艇的特点写具体的呢?(作者观察很仔细,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得很生动很具体)(板书:比喻)

 

(1)威尼斯的小艇有二三十英尺长,又窄又深,有点儿像独木舟。(第一句写制作比较讲究,长、窄、深,联想到“有点像独木舟”。用“独木舟”比喻小艇,说明小艇‘又窄又深’的特点。)

 

(2)船头和船艄向上翘起,像挂在天边的新月。(写小艇的形状,“像挂在天边的新月”,能使我们想象它静止时的样子。用“新月”比喻小艇,说明小艇两头翘起的特点。)

 

(3)行动轻快灵活,仿佛田沟里的水蛇。(写小艇的行动,“仿佛田沟里的水蛇”,能使我们想象它运动时的样子。用“一条蛇”比喻小艇,说明小艇的行动轻快灵活。)

 

3.教师小结:作者主要运用了比喻的方法,对小艇由静到动地描写生动、形象,给人以深刻地印象。我们眼前就出现了小艇的样子、造型,以及它行动起来的感觉。今后我们写作的时候也应该像作者那样做到仔细观察,也要学习这些描写的方法,抓住特点,合理想象,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使我们的文章也同样生动、形象。

 

4.指导朗读:这样的小艇怎么会不惹人喜爱呢!谁愿意读一读这段话?指名读,评议,齐读。(引导学生读出对小艇的喜爱之情。)

 

5.谈话过渡:如果有这么一艘小艇就在我们面前,你想不想体会一下坐在里面的感觉呢?

 

(二)【出示课件5】

 

我们坐在船舱里,皮垫子软软的像沙发一般。小艇穿过一座座形式不同的石桥。我们打开窗帘,望望耸立在两岸的古建筑,跟来往的船只打招呼,有说不完的情趣。

 

1.教师适当放慢速度范读,学生闭上眼睛,一边听读,一边想象自己坐在小艇里的感受。

 

2.坐在这样奇特的小艇里有什么样的感觉呢?

 

(1)学生交流,教师小结:(感觉很舒服,很有趣味。)

 

①舒服(皮垫子软软的像沙发一般。)

 

②新鲜(小艇穿过一座座形式不同的石桥。我们打开窗帘,望望耸立在两岸的古建筑。)

 

③兴奋(跟来往的船只打招呼。)

 

……

 

(2)说话练习:坐在小艇里可以……可以……还可以……有说不完的情趣。

 

(例1:坐在小艇里,可以欣赏一座座形式不同的石桥;可以望望耸立在两岸的古建筑;可以跟来往的船只打招呼。有说不完的情趣。例2:手机可以用来接通电话,可以玩游戏,还可以敢看影视节目。有说不完的情趣。)

 

3.指导朗读:是啊,人们坐在既美观独特,又舒服惬意的小艇里游览威尼斯的风光是多么有趣味的一件事呀!让我们一起捧起书再来体会体会。

 

4.谈话过渡:坐在这样奇特的小艇里感觉那样舒适、充满情趣,其实这个离不开船夫的驾驶技术,那作者又是怎样具体地写出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呢?

 

(三)教师小结:第二自然段运用了三个比喻句来写小艇的样子。第一句写制作比较讲究,长、窄、深,联想到“有点像独木舟”;第二句写小艇的形状,“像挂在天边的新月”;第三句写小艇的行动,“仿佛田沟里的水蛇”,轻快灵活。对小艇由静到动地描写生动、形象,给人以深刻地印象。第三自然段讲了乘船游览舒适自在、情趣无穷的快乐感受。

 

四、了解“船夫驾驶技术特别好”。【出示课件6】

 

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行船的速度极快,来往船只很多,他操纵自如,毫不手忙脚乱。不管怎么拥挤,他总能左拐右拐地挤过去。遇到极窄的地方,他总能平稳地穿过,而且速度非常快,还能作急转弯。两边的建筑飞一般地倒退,我们的眼睛忙极了,不知看哪一处好。

 

1. “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一句在这里起什么作用?(“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是中心句,总领全段。下面几句话围绕中心句具体叙述。)(板书:先总后分)

 

2.那么,船夫的技术如何呢?下面请同学们读一读这段话,想一想,哪些词句说明船夫驾驶技术特别好? (操纵自如、挤过、穿过、急转弯)

 

3.“两边的建筑飞一般地往后退”在这里起什么作用?(“两边的建筑飞一般地往后退”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来反衬小艇速度之快,船夫驾驶技术高超。)

 

4. 此时此刻,假如你坐在小艇上,你想对船夫说些什么?(你的驾驶技术如此高超,平时一定不断练习吧,你太棒了。)

 

5.教师小结:第四自然段中“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是中心句,总领全段。下面几句话围绕中心句具体叙述:行船速度极快;来往船只很多,船夫能操纵自如,毫不手忙脚乱;在很挤很窄的地方总能平稳地穿过,还能作急转弯;“两边的建筑飞一般地往后退”,则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来反衬小艇速度之快,船夫驾驶技术高超。当然,船夫对小艇操纵自如,除了和熟练有关,和小艇奇特的样子也是分不开的。

 

6.指导朗读。

篇2

生1:威尼斯是个水上城市。

生2:威尼斯的主要交通工具是小艇。

生3:威尼斯的人们离不开小艇。

生4:威尼斯的小艇很多。

……

(学生各抒己见,情绪高涨。)

师:是啊!威尼斯这座水上城市太特别了,仅仅去一次还不过瘾,今天让我们再一次走进威尼斯,去欣赏那个特别的城市。请同学们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第一自然段。

(学生自由读第一自然段)

师: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生1:威尼斯是个水上城市。

生2:小艇是威尼斯的主要交通工具。

生3:小艇是大街上的汽车。

师:在黑板上画了一只小艇,并在船肚里写上“主要的交通工具”几个字。

师:课文的哪些自然段体现了小艇是主要的交通工具?请同学们快速读课文找一找。

(学生迫不及待地阅读课文,一时读书声此起彼伏。)

片段二:(动手实践――学习小艇与人们的密切关系)

生:课文第5、6自然段体现了小艇是主要的交通工具。

师: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读5、6自然段,合作完成你们手上的调查表。

(学生看了看调查表,一边读课文一边填调查表,此时有读书声,有讨论声,有沙沙的写字声,学生个个积极踊跃。)

师:拿出自己的调查表贴在黑板上,与同学们一起检查调查表的完成情况。

片段三:(发挥想象、个性创新、发展口语交际)

师:青年妇女乘着小艇会去干什么?

生1:青年妇女乘着小艇去商场买化妆品。

生2:她们乘着小艇到亲朋好友家玩。

生3:青年妇女乘着小艇去公园散心。

生4:青年妇女乘着小艇去茶馆打麻将。

……

(全班学生开动小脑筋,联系生活,发挥想象。学生的想象五花八门。)

师:除了以上这些人会乘小艇去干各自的工作。想象一下,还会有哪些人会乘小艇去工作或学习呢?

(学生再一次进入大胆的想象之中,不一会,班里小手如林,学生争相发言。)

生1:叔叔乘小艇去公司上班。

生2:爸爸带这全家乘小艇去旅游。

生3:星期天,小朋友们乘小艇去溜冰场溜冰。

(此时学生兴趣盎然,发言再次进入。)

师:是啊!这么多的人都乘小艇去干各自的事,同学们,这些都说明了什么?

生1:说明了在威尼斯,小艇是主要的交通工具。

生2:说明了小艇与人们的密切关系。

师:小艇与人们的关系密切是为什么呢?引导学生用“因为……所以……”说话。

生1:因为威尼斯是水上城市,所以它与人们的关系密切。

生2:因为威尼斯是水上城市,所以小艇成了主要的交通工具。

(学生争相发言)

教后反思:

1.设疑导课,激发学习兴趣。当代教学设计理论家和教学心理学家梅里尔教授提出,教学必须以问题为中心,要围绕激活、展示、应用和整合这样一个循环圈展开。即创设问题情境,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经历探索思考的过程。在教学一开始,我便设置疑问巩固了已学知识,使学生对威尼斯有更深的印象。一句简单而有意义的问话也激发了学生兴趣,使学生很快地投入学习的中。其次,在以下的教学中也设计了一些关键性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篇3

关注全体学生,这意味着以往被忽视的学生群体应该得到更多的关注。每堂课上,都会有一些非常积极的参与者,还会有一些被动的参与者,或者根本不参与者。我们的任务就是要帮助调动这些学生的积极性,并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如何让更多的学生卷入到活跃的学习活动中来。在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多媒体教学,借助现代化手段可以使课文的背景介绍变得生动形象,课堂内容变得直观丰富。为学生的学习设置了良好的学习情境,打破思维混沌的状态,听歌曲、看视频、放映幻灯都能激起学习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强化优美的学习气氛。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教师将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学过程不只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方案)的过程,而且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课程变成一种动态的、发展的,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 知识是认知的结果,更是认知的过程,在教学中诱导学生发现、探求、辨别、判断,能有效地培养学生求知的欲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教学中要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学习的愿望、追求真知的愿望。由于那些众多的“细小的根须”积极劳动,学生有意无意中会发现令自己惊喜、惊异或惊讶的问题。此时此刻,学习所获得的快乐会使学生增添自信,增强自尊,增长自豪感,学习会进入佳境。

让学生在课堂上动手操作,是一个手脑并用的过程,是解决知识抽象性与小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矛盾的一种有效的手段。同时,丰富的情感体验可以把客观的要我学,内化为主观的我要学,改变被动消极的学习局面。我在讲授《威尼斯小艇》时,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1)动手制作。每人动手制作一只漂亮的威尼斯小艇。(2)同桌相互扮演船夫演示。让桌面当作河,书本、笔、文具盒当作水中的小艇,让学生拿着自己的小艇在水中自由穿梭,体会船夫发驾驶技术。(3)设计。让学生们都大胆地到黑板上设计威尼斯这座水上城市。有的同学设计水面,有的同学设计两岸的楼房,再让同学们把自己的小艇贴在水面上。不一会儿,一座美丽的水上城市就诞生了。(4)扮演船夫。再请一位同学上来扮演船夫,其他同学读课文。(5)评比。根据学生们的表演情况,评出最佳船夫。整节课都是让学生们在轻松愉快的情况下完成的,同学们兴趣盎然,课文内容掌握很快,几乎人人都能熟背。

篇4

1.提出问题——作者围绕小艇介绍了哪些内容,用精练的语言概括;2.学习三个比喻句,体会小艇的外形特点;3.在“船夫的驾驶技术”一段中找出中心词,学习仿写;4.紧扣“有说不完的情趣”,引导想象:古老的威尼斯有哪些说不完的情趣。

1、2环节,训练重点放在“精练概括”与“比喻句的运用”上,以提高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第3环节,意在利用课文范例,训练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第4环节“情趣”是这篇文章的“文眼”,应侧重引导学生整合文本信息与平时的积累,开展小组讨论,继而运用文本内外的语言,将此“情趣”变成一幅幅动人的场景,一句句优美的诉说。在孩子们绘声绘色的想象中,古老的威尼斯鲜活起来,作者对威尼斯的那份独有的钟爱、欣赏也在孩子的语言中得以诠释升华。

二、精简设计,留足自主实践的时间

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实现自我建构,在获得情感体验、文化积淀、智力提高、语言发展的同时,能通过与文本的对话生成新的内涵,实现个性化的感悟,就要精简教学设计,尽量减少教师的“讲解”,确保学生自主实践的时间。

1.留足时间,丰富阅读积累。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为了确保学生生自主实践的时间,教师应当退居幕侧,设计较大的问题、有弹性的练习,进行智慧引领,让学生潜心解读文本。只有当学生静心潜读,沉心思考,才能深刻体悟文本的内涵,感受作品的精彩,不断丰富阅读积累,更好地表达。

2.创造机会,开放阅读空间。在留足学生自主实践时间的同时,还要精心准备问题,为学生创造表现的机会,体验成功,树立自信。于永正老师上《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为了让学生理解“饱经风霜”一词,他作了这样的设计:先出示“这位拉包车的才三十多岁”的句子,然后请学生接着写。学生静静地写了5分钟后,老师让他们自读自改,最后指名上台读,老师当场批改点评。学生的答案各具精彩。其中一个学生这样写道:“这位拉车的才三十多岁,可看上去足有五十多岁。脸黑瘦黑瘦的,布满了一道又一道的皱纹,眼眶深深地凹下去了,眼里布满了血丝。那乱糟糟的头发上,蒙着一层灰。看上去,这张枯瘦的脸真像霜打的茄子。”入木三分的描写博得全场掌声。于老师看似随意的一个设计,起到了“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充分激发了学生的思维,调动了表现欲。无需解释“饱经风霜”,而学生已经运用自如,语文的魅力也就突出地彰显出来。

3.智慧引领,激扬思维火花。开放的课堂需要教师具备更丰富的知识、更开阔的视野、更有效的调控能力。教师要能及时捕捉学生发言的闪光点,巧妙点化;及时发现思维的偏谬处,纠正引导;及时找到思维的障碍点,牵线搭桥,唤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崭新境界。如有一老师执教《刷子李》)(五年级下册)提出问题“文章中,哪些地方写出刷子李刷墙的技艺高超”后,有这么一段对话:

生:我认为文章写刷子李总是穿一身黑,也能表现他的技艺高超。(读句段)

师:厉害,抓住了人物的穿着。具体说说你的看法。

生:刷子李故意穿一身黑,要是有一个白点沾上,就容易发现,这就说明他对自己很自信。

师:谢谢你的自信。可是,作者笔锋一转,曹小三发现了身上的白点了啊!

生(急了):那是场误会。

师:作者为什么要特地写这场误会呢?

生1:我认为,这是作者要吸引读者的好奇心,让故事更有趣。

生2:这是作者故意将文章写得跌宕起伏,埋下伏笔,主要突出人物的技艺。

……

师:谢谢,我们已经触及到文学上的一种写法,欲擒故纵,一波三折。(板书)

(先前的学生站起来):老师,冯大作家也是一位技艺高超的写作能手啊!

师:你也是一位学习高手,来,我们进一步讨论冯大高手的写作精妙之处。

就这样,在教师的点拔下,学生学习激情被迅速点燃,学习思维活跃起来,从课文内容的理解到作品特色的挖掘,层层递进,水到渠成。

篇5

在教师、课文和学生三者中,学生无疑是阅读的主体。但传统的阅读教学,教师一味把自己对阅读材料的感悟理解灌输给学生,学生只能生吞活剥,被动接受,教师是主宰,学生只是一个忠实的听众,失落了应有的阅读主体的地位。一段时期以来,许多教师在课堂上注意运用课堂提问,以唤起学生的积极思考,参与对课文的学习过程,无疑,这是一大进步,但运用中,常见的则是教师让学生猜自己手中的底牌,而不是促进学生更好地直面课文,走近阅读对象;或者课堂成为少数尖子学生答问的表演舞台,学生的阅读主体地位依然没有得到有效落实。新的阅读教学理念主张还权于学生,强调阅读主体的切实回归。下面是《可爱的草塘》的教学片断: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这段话,挑一个你最喜欢的句子反复地、有滋味地读。待会儿,我们来交流一下:你为什么喜欢这个句子。(生自由地读。师巡视,倾听,提醒学生:让老师一看到你读书的表情,就知道你真的喜欢所读的句子。)

生:我最喜欢这个句子:“这么大、这么美的草塘我还是第一次看到,走进去,就像置身于大海中一样。”因为这个句子把“草塘”比做“大海”,让我感受到草塘非常大。

生:我也觉得这句话写得好,让人一读就深刻地感受到茫茫的草塘没有边际,像大海般广阔。

生:我喜欢的是:“仔细瞧那浪花,近处的呈鲜绿色……茫茫的跟蓝天相接。”这句话写出草塘的草绿得有变化、有层次。

生:我补充。这句话不但写出草塘的草绿得有变化,还写出草塘大得很,没有边际。

师:你读书真认真啊!

生:我喜欢“浪花翠绿翠绿的,绿得发光,绿得鲜亮。欢笑着,翻滚着,一层赶着一层涌向远方”这句话,因为它让我感受到草塘的草很绿很绿。

师:能抓住关键词具体谈谈吗?

生:“发光”和“鲜亮”这两个词用得好!

生:我还从这两个词中感受到草旺盛的生命力,生机勃勃,令人百看不厌。

生:我也喜欢这句话。特别是句中“欢笑”和“翻滚”这两个词把草塘当作小孩来写,写出草塘的动态,把草塘写活了。

师:是把草塘当小孩来写吗?

生:(思考片刻)噢,是把草塘里的草当作活泼可爱的小孩来写。

生:我也认为这两个词用得好,我还从中体会到作者当时的心情非常愉快,所以他才会说这草是在“欢笑”。

师:你体会得真好!那么,读这句话时应该怀着怎样的心情?

在这个教学片断中,教师准确把握住自己和学生在课堂上的角色定位,把自己视为组织者、指导者,而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其突出的表征是:在不背离本课教学目标的前提下,让学生对学习内容拥有适度的、在教师引导下的自主选择的权利。学生应该拥有的权利是多方面的,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时机,我们必须让学生拥有对教学目标的认同权,以及适当的制定目标的参与权;在不误解或不曲解内容要旨的前提下,对课文的自我感悟、自我诠释权;对教材和教师讲解的质疑权;对学习方法选用的决定权等等。只有把这些权利真心实意地还给学生,才能实现主体的切实回归。

三、综合共振的学习方式

传统的阅读教学理念,把阅读的功能定位于吸收与写作的表达,泾渭分明。于是乎,课堂教学中重视学生吸收的听读,而鲜见学生表达的说写。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发现,语文能力的提高和发展不是各个单项能力的累加,而是综合地、整体地、螺旋式地向前推进和发展,听读与说写分家,吸收与表达分离,弊多利少。新的阅读教学理念不赞成阅读是写作的附庸的观点,也坚决反对在听读与说写之间,在阅读与写作之间,划一条天然沟堑的做法,主张把说写请进阅读教学课堂,使之成为听说读写能力的培育场。当然,强调听说读写并重,并不意味着主张平均占有课堂教学时间,或教学时应平均用力;而是主张进行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使吸收与表达融为一体,以期产生合力与共振效应,获取语文能力提高发展的高效益。注重综合、追求合力与共振,还要求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听说读写训练过程中,必须相机渗透思想教育、情感熏陶,尽可能与思维能力、创造能力、自学能力的培养等彼此融合。请看学习《林海》中“林”的部分的教学设计:

1.用刚才学习“岭”的部分的学法继续学习,出示自学提示:自由读课文,画出你最喜欢的句子,想想你为什么喜欢。

2.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3.交流反馈学习情况,并展开深入的训练。(1)“绿”句。先指名读,让学生说出喜欢的原因;接着,让学生说出形容绿色的词语。然后,让学生用比喻句形容大兴安岭中树木的绿颜色。(2)“落叶松”句;(出示课件)品词:海洋;朗读。(3)“白桦”句;(出示课件)品词:俏丽;朗读。(4)(出示课件)品词:银裙;朗读。

4.依照《桂林山水》的写景句式,先概括地说大兴安岭中“林”的总体特点,再用课文中的句子或自己的话把它的特点具体化。

在这里,教师借助充分到位的品读训练,让学生消化吸收课文语言;同时有机地进行表达的训练,让学生用比喻句说大兴安岭的绿色,用学过的句式说大兴安岭“林”的特点。积累吸收是表达的基础,而表达则促进了积累和吸收,获得互动效应。在吸收和表达训练的过程中,学生情感和美感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自学能力、创造能力也得到培养。

四、开放广博的教学视野

篇6

因此,在目前环境下,作为信息技术教育的专职计算机教师,应带头转变原有的工作方式,认识到自己不只是一个只知“教书”的匠人,而应是拥有现代教育观念、懂得反思技术、善于合作的探究者。在教好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同时,主动跳出只教计算机知识的误圈,对现有的信息技术教育(更多的是计算机教育)的课堂重新进行审视、认识,对课堂进行必要的革新。主动向语文、数学、音乐、美术等学科教师伸出橄榄之手,邀请他们、并协助他们把课搬到机房里来,以共同构建信息技术的“新课堂”。

例如,将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进行有效整合。即便是最受学生喜爱的教师,也会为课堂教学缺乏色彩元素而发愁。当信息技术走入语文课堂时,便极大地体现了它的优越性。信息技术最大的优点就是教学显示的多媒体化、生动新颖,教师利用语言的调节与支配、结合形象的图形、美妙的音乐、生动的场景,使师生得到全面交流。现行的语文教材有很多文章能凸显人物鲜明的性格特点,对于低年级儿童来说是喜闻乐见的文体,若按照以往的教学方式,学生觉得无趣,更会使得文章似鸡肋般无味。而把信息技术悄然融合到语文之中,充分发挥计算机的工具性,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同时更能调动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兴趣。在教学《威尼斯的小艇》一课时,先让学生观看一段有关威尼斯风光的录像。接着提问:“你从片中看到了哪些独特风光呢?”学生的眼里闪烁出兴奋的光彩,纷纷举手畅谈:“我看到了威尼斯的建筑”、“我看到了纵横交叉的河道”、“我看到了小艇穿过一座座形式不同的石桥”……声乐画同步的演示绘声绘色,仿佛把学生带到异国他乡美丽的风光中。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为进一步理解课文打下基础。可见,在教学中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以图、文、声并茂的三维方式呈现教学内容,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充分激发学生兴趣,更快、更好、更深地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再如教《向往奥运》一课,因为课文语言较为感性抽象,学生较难理解文意,学生比较害怕学习这类文章。为了调动同学们的学习兴趣,我利用电脑制作了一个“百年奥运”的幻灯片课件,把在网上下载下来的与历届奥运有关的十多张精美的图片制作成一个连续播放的幻灯片,再插入一段1988年汉城奥运会会歌旋律,使学生陶醉、惊叹。同学们的学习情绪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他们积极朗读课文,并提出许多有价值的问题。用类似的方法将信息技术整合于语文教学中,使学生直观感知,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究欲望,为下面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从而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和效果。

二、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是培养学生的求异能力,信息技术课程具有灵活性、实践性、综合设计性较强的特点,在教学中,我结合教材,大胆进行教学设计,注重激发学生创新思维,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篇7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6A-

0086-01

语文课堂教学要避免出现表面热闹而收获不大的现象,教师要抓住语言文字训练这个根本,突出语文学习的本质,采用简洁的教学手段,真正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简约、高效。

一、学生的阅读感悟不能偏离文本内涵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在语文教学中,有的教师提倡张扬学生的个性,让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内容来学习,自主交流学习感受,以为这样做便是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但是,教师在面对学生的个性感悟时,更应该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有一次,笔者正在教学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课文《卖火柴的小女孩》,文中有一句话是“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的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当时笔者请学生说一说对这句话的理解。一个学生说:“小女孩死了就幸福了,就能永远和奶奶在一起了。”听了学生的发言,笔者顺势说:“是的,对于小女孩来说,死了还好,死是一件好事。”此言一出,学生疑惑地看着笔者。于是笔者接着说:“文中提到小女孩说‘奶奶,请把我带走吧’。那么,是什么让一个鲜活的生命渴望死亡呢?”另一个学生回答:“因为小女孩活着太痛苦了。”“难道小女孩死了就真的幸福了吗?”笔者继续提问。有的学生马上回答:“死了还怎么体会幸福呢,小女孩实在是太可怜了。”此时,笔者的教学达到了预设的教育目标,即培养学生的情感。于是笔者趁机引导学生讨论:这看似“幸福”的背后,你看到了什么?这样的正话反说,看似顺水推舟,其实也是模拟课文中的表达,对于学生理解“幸福”背后的深层含义有着重要的意义。假如学生也像安徒生笔下的路人那样冷漠、无情,这些偏离了文本价值取向的个性感悟,就会被教师所忽略,语文教学也就没有真正触及文本的内涵。

二、语言文字训练要体现语文的工具性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认为,在阅读教学中,读与写宜并重,教师应引导学生“读中悟写,以读促写”,写不仅仅是为了写,而是要学习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以教学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课文《威尼斯的小艇》为例,文中第5自然段写了商人、妇女、孩子、老人乘坐小艇的场景,寥寥数语,但是人物的神态描写和动作描写很到位、很有趣。笔者让学生以“我看到了乘小艇”的句式,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并在说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作者如何描写人物的动作和神态,让学生进行口语表达训练。在口语表达训练结束后,笔者要求学生仿照作者使用的写作方法,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展开想象,写一写不同职业的人的个性特点,同时要求学生使用“我还看到了乘小艇,他们”的句式写一些。这是学生语言内化后的应用,是领会情意后的表达。有的学生写道:“我还看到了老奶奶乘小艇去卖菜,她满脸笑容地招呼客人。”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关注课文写了什么,还要引导学生思考课文是怎样写的,如何运用语言和技巧来表情达意,只有做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才能真正地体现语文教学的本质。

三、语文教学流程要简约

我国古代哲学家老子说:“万物莫与朴素争美。”有的教师在教学语文时,喜欢使用多媒体设备播放音乐、插入图片、呈现学习资料,但是有时“非语文”“泛语文”的东西太多,占据了有限的语文教学时间,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其实,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力求简约、朴素、有效。

篇8

1. 学生的知识起点

谁也不能否认学生是带着一定的知识储备进课堂的,虽然每位学生的知识结构存在差异,但是大部分学生的知识储备是基本一致的。一位教师教学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长城》中“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一句,抓住关键词“智慧”开展教学,再布置课堂作业:联系文本说说“智慧”的体现,用“智慧”一词造句。笔者看着“熟悉”的作业,不由想起之前教学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赵州桥》中“赵州桥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时,关于“智慧”一词的教学也设计了类似的课堂作业:题1 ,正确书写“智慧”,至少说出两个意思相近的词语;题2,用“智慧”造句。题1的设计主要考量的是“智慧”一词是该课要求掌握的生字词;题2的设计与四年级的“撞衫”了。两个年级课堂作业雷同的现象,说明四年级教师把学生置于知识的“零起点”,显然是不科学的。

2. 学生的思维起点

思维起点一般是指学习和认识新知识时已具备的相关知识与能力,它的基本形式就是判断,主要有自然起点与逻辑起点两种。关于自然起点,通俗地说便是感性思维,是关于主体的感知觉记忆与情绪的心象手段。思维的逻辑起点也是一种心象手段,是运用表象和想象对于事物的分析和把握,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抽象思维。小学生的思维方式主要以感性思S为主,即通过具体的形象,运用语言的描述进行思维。比如教学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威尼斯的小艇》,让学生完成“作者笔下的小艇是什么样的”与“威尼斯小艇有什么特点”两份作业,便是两种思维方式指导下的体现。前者让学生借助具体的语言,通过感知觉的参与,产生富有情绪的表达――小艇又窄又长,两头翘起,还很灵活,你看……后者基本上只能得出理性的判断:小艇具有三个特点,分别是……两种思维方式无所谓对错,只是作为教师很有必要考虑:小学生更喜欢哪一种表达方式呢?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特征有所认识,阅读教学才能激发学生的热情。

3. 学生的经验起点

我们经常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看到这样的作业:这篇课文写了几方面的内容?完成这份作业,需要对文本的主要信息进行提取,梳理要点并进行表述,具有一定的难度,并非适合所有年级的阅读教学。

比如教学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荷花》,教师在新课伊始便出示课堂作业:课文围绕荷花写了

、 、 等三方面的内容。期待学生以“闻花香、看花美、联想花”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但这必然导致课堂上出现少数学生应答而多数学生当“看官”的现象。假如教师先让学生说说各自然段主要写作者在做什么?那么学生很容易读懂第一段写作者闻到荷花的清香,第二、三段写作者看到美丽的荷花,第四段写的是作者把自己想象成荷花。在此基础上,借助课堂作业:“课文先写 ,接着写 ,最后写 。”让学生梳理课文的脉络。经由读懂一段话,再把段意联结起来整体把握课文的学习过程,是中年段学生语言训练和经验积累的重要经历。教师要遵循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重视学生的经验起点来展开教学进程。

二、 定位学生的学习终点,明确学生“去哪里”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起点和终点,目标明确与否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制约和规定学习的进程[1]。其实,相对“在哪里”的茫然,关于“去哪里”――学习终点的问题,教师还是比较清楚的。毕竟教学目标作为教学设计的一部分,教师总会从字词学习、文本把握、词句理解、表达赏析等方面列出几条要求,并付诸实践。

不过教师信手从各类参考书、教案集中誊抄的“教学目标”缺乏对学段目标的准确定位和基于学情的具体要求,大多缺乏针对性而且不具操作性,课堂作业设计也失去了准星。明确教学的终点,要求教师制定的教学目标要能关注学情,体现学习策略,给出检测标准,教师依标扣本设计课堂作业方能让不同起点的学生共同走向终点,并允许个别学生拥有一定范围的弹性要求存在。

1. 明确学段的阅读目标

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二、第三学段都提出“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的教学目标,但是第三学段进一步提出“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和“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的要求。不同的学段不同的要求,决定了课堂作业设计着力点的异同。如,同是写人叙事文章的内容概括教学,四年段属于第二学段,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即可。第三学段要“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和“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因此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桥》的课堂作业应这样设计:题1,课文记叙了发生在老汉身上的什么事?抓住具体的语句说说老汉是个怎样的人;题2 ,思考作者从哪些方面刻画人物的特点,说说环境描写在烘托气氛方面的作用,并仿写一段话。教师熟识学段目标,才不至于提出低于或高于学段目标的教学要求,具体明确的教学目标规定和提示课堂作业的内容和评价标准,使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均有的放矢。

2. 明确课时的训练目标

学段目标是基于学段的基本要求,相对宏观一些,课时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具体要求,是引领教学和检测学生是否到达终点的评判标准。如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猫》一课的教学,教师在教学目标中提出:了解作者笔下猫的性格,并用关联词说说它的特点,从而体会作者的情感。课堂作业设计如下:课文第一自然段从______、______、 ______ 三方面写出了猫的性格______。主要体现在它既______又______;既______又______。虽然______但是______;虽然______但是______。表达作者______的情感。

学生当堂答题,教师通过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反观自己的教学,及时调整教学进程,帮助所有学生最终到达终点。

3. 保证必要的弹性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否科学,还应体现在能否促使不同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比如新课中的生字,有的学生课前已熟识,有的学生连字音都不能正确拼读。基于学生起点的教学,教师应把听写排进课堂作业,用时2~3分钟进行6~8个生字的听写,随后同桌用1~2分钟迅速批阅。根据学生完成情况,教师重点展开易错、难懂字词的教学,然后让听写有误的学生订正誊抄;达到正确书写和理解的学生,自由选择用其中的词语口头编故事或写句子。学生的差异是现实存在的,教师考虑不同学生的需要,教学目标允许弹性存在,以期下要保底,上不封顶。那么所有的学生都能到达终点,教师还会欣喜地发现有不少学生还取得了“破纪录”的高水平发挥。

篇9

初遇,内心的自我渐渐苏醒

2008年,我与新教育初遇,内心开始不平静。

最初,我以数学老师的身份,在教室里开展师生共读。我上网搜索共读案例,让学生记录共读日记。我和学生们同喜同悲,有时候我的批语甚至达到近两千字。虽临近毕业,但每天我们都要留一节课作为我们的共读课。在课上,我们讨论,分角色朗读,讲述自己的梦想和愿望,没想到毕业时,学生们反而取得了更加可喜的成绩。

我开始向新教育走近:师生共读,儿童课程,专业阅读、专业写作和专业共同体,有效课堂,校园文化,完美教室,卓越课程……这一切,逐渐在我面前展开。

2009年,我接手了一届一年级,改教语文。但我很快发觉诸多课程都是以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为根基的,自己专业知识的浅薄,使得很多课程实践举步维艰。

于是,我走进了专业阅读。

我阅读教育学心理学著作,从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入手,做摘抄、做笔记,回想作者的思路与书的结构,在读其他书的时候,遇到相似情境,也迅速把它们调出来反复揣摩;在教学中,遇到与书上相关的情况,也联系起来进行反思与实践,慢慢地阅读品质有所提升,拥有了对话的能力,还把自己的阅读观点进行整理,形成文字,这些文字也开始逐渐见诸于报端。

就这样,专业写作开始并行。

文字的发表,更促进了专业阅读,专业阅读的同时也促进了自己的写作。写作不仅让我在不断地反思、研究中得到了成长,将专业阅读和专业写作化为自己的生活方式,同样把父母们也带到了一条和孩子共同成长的道路

上来。

新教育给了我很多外出的机会。外面世界对我内心的冲击,在很大程度上也在改变着我对教育的认知。我开始把自己的所有精力和热情付诸在自己的教室,根据班上孩子的生命节奏和现状摸索前行,打造属于我们自己的完美教室。

相随,清醒地认识自我

专业阅读、专业写作和专业共同体让我踏上了专业成长的快车道。2013年,硕果老师推荐我参加了河南省最具成长力教师的

评选。

2013年10月,《教育时报》刊登了我的专业成长自传《守住教室》。从专业阅读、专业写作、教育行走和教室里新教育儿童课程的开展到自己对教育的认识,我讲述了自己从2008年起的专业成长历程。经过层层评选,我从众多的参评者中脱颖而出,以总分第一名的成绩入选十佳,荣获“河南最具成长力教师”称号。

组委会授予我的颁奖词是:“您怀揣成长的种子,视学生为生命的贵人。您守住教室,将课堂作为教育生命的道场,以自己的专业理想和坚持,开发出诗意盎然的课程,照亮每一个和您相遇的孩子。心中有人,行知有据,您在课程的点滴实践中彰显教育的智慧。”这颁奖词在很大的程度上让我警醒。

我还记得那次观摩研讨的主题是“跟名师一起在课堂上成长”。黄厚江老师说,成长力教师将来能否真正成长为一个得到本学科老师认可的人,关键看能不能拿出好的课堂来。而教师发展的分水岭就在于有没有课程意识。有课程意识,你会别有洞天;没有课程意识,你会徘徊不前。吴正宪老师认为每个学科的老师都应该去追问学科背后的教育价值,要悟道教育。

课堂是我弱项。今天我站在了更高的平台上,就需要看清自己需要用尽自己的所有努力来进行突破的地方。于是,我郑重地在笔记本上写下:用三年的时间做好一件事――课堂。课堂是一个教师立足的根本,进行课堂研究,不是为了参加大赛或者获奖,而是为了寻找真正属于孩子们的课堂,这更是作为老师的重任。

那天是2014年4月25日。

我开始有意识地把自己的学习重心放在了课堂上,借助外力来使自己进行课堂研究,逼着自己锻炼文本解读能力,阅读关于课堂细节的种种书籍,在课堂上逐步实践。

我选择的主要方法是借助网师学习进行修炼。

把书架里与课堂相关、文本解读相关的书籍进行规整,诸如《语文教学内容重构》《听王荣生教授评课》《名作细读》《孙绍振如是解读作品》《诗词例话》《文章例话》《古老的回声》等书被放在了床头的书架上,在一段时间内,老老实实阅读这些书籍。

研读课例《落花生》不过关。态度虽然算得上认真,通过听讲,发觉自己对框架并没真正理解,更谈不上框架思想的运用。

研课《威尼斯的小艇》。一上午没课,专心静坐素读《威尼斯的小艇》,在教案本上用框架备课,批注完了n文。上次的作业不过关,通过听课知道了问题所在,这次便从文本解读上下功夫,其他流程设计之类的一概不去想,相关课例也先不去看,只按照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去解读,很快便与文本合二为一,沉浸在小艇所串接的威尼斯的风情之中,感受着威尼斯人的生活品质与城市气息。之后的核心目标确定,预习作业的设置,似乎是水到渠成。修改调整许多遍,基本上完成了第二次研课作业。为了方便整理课堂实录,也为了督促自己注意课堂上的一些细节,上全员优质课时,我还是把学校的录像机给架了起来。课上完后,得到校长一句褒奖:较之前课堂毛病,改了不少,能够知错就改,进步在望啊!

研读课例《小露珠》又不过关。

研课《我爱故乡的杨梅》,因为没有课堂实践,所以在听课过程中一直走不出自己文本解读的思维框架,很固执地走在自己的思路中。听课后,发现问题有三:一是文本解读不能等同与教材解读;二是忽略了讲授的对象;三是机械地理解了课堂的第三重境界。

研读课例《草船借箭》再次不过关。

一次又一次的不过关,并未让我放弃追求理想课堂的念头。我在微博中写到:“当一个人做自己擅长的事情时,总会越来越自信,并且也极容易出成效。而明知某项是自己的弱项,但又必须进行完善、进行补充、进行提高的时候,最开始的道路是最难走的,会觉得自己欠缺的需要汲取得太多,头绪纷乱无抓手,自卑感几乎可以把自己打垮。这个时候,需要的便是让心静下来,慢慢来,寻找到千丝万缕中最重要的那一根,总有一个最关键的点,是需要自己最先去解决、去突破的。这个时候,一定不要被打倒啊。”

我再次细读《构筑理想课堂》一书,逐字逐句来体会理想课堂的精要。我先从教案做起,采用“新教育有效教学框架”来备课,仅教材解读一个板块有时候就将近写了两页,一课时教案要写了

三到四页。用此框架备课,需要查阅大量与教材与文本相关的资料,对文本进行解读,对教材进行解读,设置教学环节,必定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开学的教案常规检查,备完两周的课,我只完成了一周的课,而其他老师已经抄了两本教案。但是,总是需要付诸行动的。

研课《临死前的严监生》时,我的作业等级是合格。在班上实践后,感觉自己问题有两个:一是文本解读主观性太强,没有查找相关资料,造成细节上的解读错误。二是课显得散,没有围绕主线,逐步深入,或拓宽。听课后,再次改进。正好要上学校示范课,我再次讲《临死前的严监生》。教研会上,评我讲的示范课《临死前的严监生》,老师们一改往日的敷衍了事,对照课堂的很多细节谈了自己今后努力的方向。

对课堂,我一直是不自信的,但我愿意面对自己的不足,付出高于他人几倍甚至几十倍的努力。一学期来,参与网师研课,虽然走得很艰难,但也有所获。

相知,懂得沉潜的意义

2015年8月5日,五莲新教育种子教师研训营活动。我为大家展示一节晨诵课,课题是泰戈尔的《吉檀迦利》(12)。

虽说晨诵只是20分钟左右的时间,但对于没有优质课经历的我仍是一种挑战。在自己的班级,虽说进行过泰戈尔的晨诵,但只是做了一个学期的《新月集》,《吉檀迦利》自己虽喜欢,也读了又读,但若要在现场来展示,并且都是全国各地聚集在一起的年龄不一的孩子们,心里还是压力很大。

顾不上再多想,首先从书架上取下《吉檀迦利》这本书,静下心来打通再读,找出所选这节诗的前后联系,希望可以理出一条线来。

之后,开始对这首诗进行批注解读:

《吉檀迦利》12

我旅行的时间很长,旅途也是很长的。【我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我要寻找什么?我为什么要寻找它?】

天刚破晓,【天刚亮,出现了转机,也象征着内心的觉醒。大自然、生命、理想都在这刹那间苏醒了】我就驱车起行,穿遍广漠【经历种种,我们需要一段黑夜要忍受,之后便是黎明的光亮】的世界,在许多星球之上,留下辙痕。【很多事物看不见,但它们存在着,所有经历的一切,都是我们最后追寻目的的一部分。】

离你最近的地方,路途最远,【这让我想起“小王子”的地球之旅,小王子想要的爱就在他的玫瑰身上绽放;想起《绿野仙踪》里的多萝西和稻草人、铁皮人、狮子的经历;想起寻找青鸟的两个孩子;想起《牧羊少年奇幻之旅》中的那个少年。小王子想要的爱就在他的玫瑰身上绽放;多萝西等四人发现自己想要的家、头脑、心、勇气,都潜藏在自己的心里;寻找青鸟的两个孩子,发现幸福就在自己家里;牧羊少年寻找宝藏,才发现梦想一直就在自己出发的地方。】最简单的音调,需要最艰苦的练习。【只有经历了这一切,才会发现最终的真理,而所有的经历都是达到梦想的必经之路。】

旅客要在每个生人门口敲叩,才能敲到自己的家门,人要在外面到处漂流,最后才能走到最深的内殿。【敲叩每个生人的门,是我们回到自己家里的必经之路,每扇门的背后,藏着通向伟大神灵之所的心门。当我们最终体悟到自己心灵深处的渴望时,我们才会跟随自由的心,找到我们灵魂的终点。】

我的眼睛向空阔【看似一无所获,无即是有,有即是无,一切都在原点处交汇。】处四望,最后才合上眼说:“你原来在这里!”【我们原本觉得自己一无所获,但回过头来突然发现,我们所寻找的东西其实就在我们的身边,就是我们原本曾经拥有的。】

这句问话和呼唤“呵,在哪儿呢?”融化在千股的泪泉里,和你保证的回答“我在这里!”的洪流,一同泛滥【生命得到新生的一种欣喜,一种绝妙的生命体验】了全世界。【当我们坚持到了最后,发现所有的付出就都会有意义。我们过去的泪泉和幸福的洪流会汇合,一起将我们的世界泛滥,给我们的生命带来新生。】

解读之后,设计出了自己的上课思路:遵循怀特海“浪漫 ― 精确 ― 综合”的原则进行学习这首诗。从寻找入手,朗读 ― 叙说 ―

思考 ― 表达。学生主读,教师助读,引导学生读准读好读出意味,少探究几个关键词,多读。比如破晓,就足以将自然、生命、力量、理想等囊括在内了。

当把自己的教案交给飓风大姐审核的时候,飓风大姐写出了近两千字的意见和建议,并强调这次的研训营上的展示,必须注意晨诵流程的规范性,这是对参与研训教师的引I,要让老师们心里对晨诵有个清晰的认识。要遵从“开启黎明的诗(主题诗或歌)――复习旧诗(前一天的)――晨诵新诗(范读――自读感悟,引导理解――形式各异朗读――综合运用)”的流程,同时要注意老师范读的作用,学生独自感悟时,要注意老师引导――互文画面,适当的解释性语言,问题引发,不需要学生回答,补白等方式。在浪漫的感知中,要有精确的理解。理解方式多种多样。形式各异的朗读。更重要的是学生生命在场。高年级要简短,重点是对诗的理解,诗歌与师生生命的编织,就能引发师生兴发感动的地方,浪漫感知中有一个精确理解的点,由此点引导师生联想到自己的精神生命怎样拔节、长高。这个时候,已经离研训营的开始只剩两三天了,然后继续研读,继续修改,真是醒也《吉檀迦利》,梦也《吉檀迦利》,虽然累,但却有种拔节的快乐。

然后,又收集了参加晨诵的孩子们的研训照片,重新对这首诗进行里生命的编织。展示的时候,因为上课的是三、四、五、六年级的孩子们,而《吉檀迦利》六年级的孩子们若想真正走进诗里,若没有共同的生活背景铺垫,也不是容易的一件事。

这次20分钟的展示,无论成功或是失败,都在我的生命中留下了深深的辙痕,并且久久使我清醒,而不至于迷失。

暑假过后,河南省教育时报社和安阳市汤阴县教育局合作举行了一个学科教学培训活动,邀请我去参加,和当地名师做同课异构。当时的课题是六年级上册《最后一头战象》,要讲第一课时的内容,准备时间两天。我按照研课的习惯,解读文本,确定教学目标,做出自己的教学设计。

可是,课堂实践和理论研习的确不是一回事。在课堂上,每个细节都是老师素养的体现和对学生的关注程度,教学理念需要通过一举手一投足甚至一个眼神来贯彻和体现。我发觉自己对学生的关注度还是不够,和学生的对话能力也欠缺很多,心里痛苦一段时日,甚至有想放弃的念头。

2015年10月,新教育种子教师第三次研训营在焦作举行,主题就是课堂教学,安排了同课异构,一节是二年级《识字五》,一节是五年级《“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上午四节课,下午点评,并有飓风大姐讲如何针对课标做扎实有效的课堂。这种研训营对我来说是场及时雨。

我在听n的过程中记录着并做着思考,梳理出自己的理解和困惑。

困惑1:低年级的识字课,是不是有规定的流程?

思考:教学流程是有基本规律,是要从学生的学习效果去检验。我们让学生识字写字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困惑2:对字源识字法的引入,究竟是帮助识字还是帮助认字?

思考:汉字是表意的文字。字源识字法,多数可以用在识字,根据学生的情况来决定的,比如三,重点在写字顺序上。

困惑3:谚语的朗读,是不是可以运用拍手等方式来进行指导?究竟是需要外在的热闹,还是需要内在的一种内化,静静地润泽?

思考:一二年级的文本,就是给识字写字提供一个合适的语言环境,只要这个语言环境能够帮助孩子识字理解字义就够。学科一定要体现学科文化。比如:独。这个字的本义和引申意义,学生是否理解?词语的理解不能离开语言环境和生活环境,知识是内化的,不是你告诉的。不能纠结于谚语意思的理解。

下午评课时,我也提出了我的困惑和想法,大家也畅所欲言进行讨论,飓风大姐和蓝玫也做了详细的指导,我零散地记下来,平日的教学中也时不时拿出来再去细读和思考:

讲一节课时,必须为学生提供一个知识背景。

要清楚这一阶段的目标:主动识字的愿望。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常用部首,间架结构。

识字:音、形、义、使用。

三四年级的时候,想要书写一个情景的时候,这些字就会自动化地流淌出来,而不是用在想这个字该怎么写这上面。

综合阶段,就是怎样用。识字写字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表达,为了“用”。

“焰”字,右边就是一个“■”字。本义就是“陷”,古人烧火,就是挖个坑,烧火,然后火焰就冒出来了。一个汉字就是一个故事。老师的知识背景不断地唤醒学生的体验,火焰高,给你的力量大、感受大,来体现能量大。

追寻外在的评价,而不是让学生去学习知识而获得的成就感的启发。

识字教学一定要和图画相

联系。

老师怎样去搭桥,让孩子的思维有所发展。

课堂对学生的评价,不要让学生止于评价,而是学生借助自己的思考有所收获。一节课的评价是下一节课的开始,所有的终结都是所有的开始。抓住具体的字,课堂精确度,抓住年段目标。有了浪漫的感知,对精确点的理解,最后才能进入综合阶段的应用。

不把字单独拿出来认,而是放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不同的句子中重复地出现,加强对这个字的认识。

……

进入2016年,距我2014年写下三年做好一件事――课堂已经两年,虽说这两年来也做了一些努力,但终还是觉得未能内化,觉得课堂必须是用最安静的心来沉潜的。

飓风大姐给了我启发,我开始研读名师的课堂,再次进入了当当购书的疯狂阶段:于永正、窦桂梅、王荣生、吴忠豪、薛法根、支玉恒、王崧舟、……语文课程标准以及解读、听评课等理论相关书籍。同时,还和朋友一起组建了“于永正教育思想研究会”,研究于永正老师的教学智慧,读于永正老师的书,看于永正老师的课例,学习于永正老师的课堂细节与教育智慧,在课堂上进行实践。

课堂是生命流动的场,课堂上充满着不可预测的生成与变化,一节好课,说到底还是看学生在课堂上收获了什么,学生的语文素养有多大的提高。

2016年7月,我参加了“河南教师成长学院”,自费进行4天的研训活动。研训安排两位老师和闫学老师同台讲课,先让学员进行教学设计,然后根据教学设计来确定讲课的老师。我选择了《巨人的花园》做教学设计,从阅读相关资料到进行文本解读,然后确定教学目标,设置教学重难点,把重心放在过程与方法上,并在对话评价以及关注学生等细节上做了准备,最终我的教学设计投票第一,在研训营上课并得到了闫学老师的指点,同时,也得到了上次在汤阴听课的吴松超编辑的

好评。

篇10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机融合,使语言文字兼备了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而且可以循环往复地将学生带入到各种生活场景中,使其身临其境,具体感悟到语言文字所描摹的图景,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启发学生思维向深层发展,给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

例如,我在上四年级语文《语言的魅力》一课时,我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分析、处理、补充,通过以下方式用多媒体把教材内容涉及到的资料和信息呈现给学生。

聆听音乐:播放优美的乐曲调节了课堂气氛,改变了教室里沉闷的学习环境。

展示图片:展示巴黎繁华的大街、尖顶的教堂、美丽的塞纳河畔。在课堂中充分发挥教学投影的视觉效果,通过展示与课文内容相联系的不同投影,放手让学生自由观察。

播放动画:播放让.彼浩勒和盲老人的对话,莺飞燕舞的动画片,嘻戏的孩子。利用现行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所配备的动画素材,引导学生观察,各抒己见,使学生的视听在自由的学习环境中得以最大程度的体现,增强了课堂的吸引力。

不仅轻轻松松地完成了本课的教学任务,而且让学生对语言有了发自内心的喜爱。真正做到化理性为感性,如同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2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整合,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

小学语文教材内容的选择贴近儿童生活,洋溢着现实的生活气息,涉及的内容涵盖面广、包容量大,信息技术参与小学课堂教学,创建了丰富多彩的课堂演示,很大地提高了教与学的有效性。

2.1 增加信息容量,优化课堂效率

语文学习如果仅仅依靠教科书、教者、参考资料等信息,是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的。信息技术的使用,搜集了更多的语文信息资源,增大了教学的信息量,充分地开发了语文资源。师生双方实现了用计算机在教学活动中进行互动,实现资源的共享。

例如,我在上四年级语文《三月桃花水》一课时,使用了课件《春天在哪里》欢快优美的乐曲,千树万树桃花开的壮丽图景,春光融融、鸟语花香的春景图,给学生展示了春天的特征:春风轻轻地吹着,春雨绵绵地下着,绿油油的小草钻出了地面,小燕子边飞边唱着春天的歌……学生在情境中感受春天景色的美好,体现了美文的特色。在一系列的操作活动中,大量信息刺激着学习主体,学习的容量增加了,信息量加大了。同时信息和知识点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学生能获取大量的知识信息,这样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也有利于知识的保存。

2.2 诱发探究动机,发散课堂思维

信息技术和小学语文课程整合调动了学生的各方面感官――感知、理解、记忆、应用等,都能起到有益的作用,更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如我在教学《威尼斯的小艇》时,课前,我利用课件生动地展示了威尼斯这座水上名城独特的异域风光、地理风貌、小艇奇特的样子、船夫高超的驾驶技术。真切动人的画面,富于感染力的音乐勾起学生们的情感共鸣,多媒体的使用打破了时空的限制,完全把学生带到了那美丽的国度,使他们看到了从没看到的景色。引导学生入其境、通其心、感其情,以随机性、灵活性、全方位、整体化的方式把语文信息知识形象地呈现给学生,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为媒体展示的丰富多彩的信息,诱发了学习动机,孩子们由衷的渴望:我真想去那儿旅游啊!不知不觉中提高了课堂质量,优化了课堂效率。

2.3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整合,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语文学习其最终目的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认为,要提高学生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效率,必须把握有效的教学策略。利用信息技术来进行语文教学,可以体现语文教学的开放性,丰富性。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语文的敏锐的感觉。”语感是对语言的直觉的整体感受。培养学生语感,对于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形成,对于学生学习语言兴趣的培养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都能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如我在《桥》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提前布置学生查阅有关桥的总类以及它们的结构和材料等资料。有了这些提前准备,课堂上,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老师的问题,也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我的“桥”课件,首先是让学生对这些桥有个直观的认识,通过了解外形特征及材料感受它,再让学生交流各自收集到的桥的图片,并相互介绍各自的桥。学生在惊叹各种桥的同时,也理解它们的特点。这样的学习环境,能够提供学生自我组织的学习方法,并具有强大的学习内驱力,使学生能够长时间沉浸在学习的乐趣之中,使教学过程变得生动活泼。提高了学生的文学欣赏和文学评价能力,加强对学生语文素养的熏陶。

3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整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也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源源不断地汇入时代鲜活的内容。学生在对大量信息进行筛选的过程中,广泛涉猎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学习,实现了对事物的多层面了解,其获取信息和分析信息的素养也得到了提高,为终生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让学生在课内和课外进行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知识的应用能力。

如我教学四年级语文《丝绸之路》一文时,调用多媒体课件,通过动画的形式生动形象地再现丝绸之路的路线图和张骞出使西域的故事,学生通过观看,很快便了解了丝绸之路经过的地区及其历史意义。

篇11

一、专家引领与教师个体反思相结合

以往教师习惯于在研究课之后听专家、教研员的评价,然后根据他人的评价建议写出自己的课堂教学反思。但我们发现在这样的反思中教师的依赖性强,总是处于反思的被动状态,一旦离开专家的评价,自己很难对课堂教学做出有效评价,对课堂教学的真实状态不能客观分析,只凭感觉来做出判断。有时,听了专家的评价,确实觉得专家说得有道理,但落实到课堂上还是有很大的距离,对教师的内心触动不大。为了改变这样的局面,我们要求实验教师不仅要认真倾听专家的点评与建议,同时,还要自己回顾课堂的全过程,根据课堂实录,做详细剖析,找到自己的“真问题”,并做归因分析,有的放矢地寻找解决问题的对策,这样的反思,才使教师有了研究的落脚点,行为的改进才能落在实处。

一位实验教师观看自己教学《凡卡》一课的视频,并做了课堂实录,在专家引领下对教学过程进行了量化分析,下面是其反思的一个片段。

上述案例1中,首先对教学的时间分配进行了反思。对某一重点环节的时间分配做了整理,在分析其教学效率时发现了问题,表面看似乎给了学生以主体活动的时间,但实际上有许多耗时之处,这样给教师以警醒,要想使课堂获得较大的收效,必须在单位时间内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学的应有价值,否则就会产生高耗低效的结果。善于从时间上来反思教学是一个把握教学节奏与效率的方法。

其次,教师对教学环节的安排进行了反思。教师通过分析发现,在处理教学重点时牵引的痕迹过重,没有顺着学生的思路来灵活调控课堂,不自觉地走上了以“教师为中心”的轨道上来。绿色教育理念倡导教育要以生命为起点,要以生命活动为基础,以尊重学生发展为核心。教师通过反思意识到,课堂上“以学生发展为主体”实施每一个教学环节并不是空话,只有将这一观念落实在行动中,语文教学的实效才有达成的可能。

再次,教师对教材分析的思路进行了反思。教师在对重难点的处理上产生了偏颇,究其原因在于教师对教材的理解与把握没有到位。由此说明,如果我们站错了位,课堂上就会将学生带入误区,而不能在有限的时间里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教师在备课的准备阶段,就要为课堂教学把关定向,找准切入点,确定重难点,设计选择最优路径,才能使学生的学习渐入佳境。

二、即时反思与追踪性反思相结合

目前,项目组实验教师能针对某节研究课做即时性反思,能及时寻找课堂教学的优势与不足,并提出改进的措施。但我们认为,这样的反思还不太利于教师对某一个问题深入持久的思考,不能将经验、教训作为资源积累起来,为日后所用。因此,我们提出了做追踪式反思,有效记录教师思考、实践、成长的轨迹。将即时性反思与追踪式反思相结合,有利于教师回顾、反观自己的教学历程,并做出科学、有效的分析。

案例2中,每一次的教学反思,都成为教师进行下一次教学的宝贵资源。教师由课后进行反思,逐渐形成依据反思作课前准备,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下了工夫,把握住了课的方向,随之教学策略也发生了改变,由原来让学生被动地解读,到学生饶有兴趣地自主发言,形成了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平等交流氛围,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教师在不断反思、不断矫枉过正的历程中,教学理念、教学行为得以改变,教学质量得以提升。

统观教师的几次反思分析,教师逐步对问题进行聚焦,最终明确,要集中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以学生的学来确定教师的教”。如何能够达到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呢?教师需要不断改变的是,无论进行哪一次教学都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了解学生认知的起点,避免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僵化地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同时,课堂上要根据学生的有效生成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引导学生轻松、自然地走进文本,与文本做倾心的对话交流,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问题的聚焦给了教师总结深入思考的空间,并以此为抓手形成有实效的小课题研究。在进一步的研究中,绿色教育观念得以深化,同时获得专业水平的提高,并不断增长教育智慧。

三、围绕典型案例展开群体式反思

校本研究为教师提供了共同研究的平台。绿色教育课堂行动改进实验校从课堂实际问题出发,带领教师开展校本教研,把典型案例分析与群体式反思相结合,促进教师改进课堂教学。例如:金二小五年级组,围绕探究性作业的设计,实施开展研究。语文教师设计了课前、课中、课后探究性作业,引导学生加强课前预习、课上学习、课后练习,以提高“教”“学”的效率。实验教师在进行探究性作业的实践研究后发现了问题,由于在设计初期过于追求字、词、句、段、篇各项目的齐全,而忽略了三个时段探究性作业的前后衔接,因而给学生造成了额外的课业负担,与“减负增效”的目标产生了距离。围绕这些问题,项目组在研讨会上推出了案例研究课《威尼斯小艇》,以这一案例研究为广大语文教师提供研讨的话题,引发大家的思考。

通过全体语文教师参与反思,大家对该探究性作业设计的问题作了以下分析。首先,探究性作业的针对性不强。如课前预习,只关注到学生对字、词、句、段、篇的掌握情况,没有考虑学生在学习课文前的接受程度,没有考虑学生的作业负担,更没有考虑与课内学习形成有效的衔接。其次,探究性作业没有给学生展示思维的空间;只关注学生一些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层面的学习,没有让学生在充分自主阅读的基础上形成自己个性、独特的思考。虽然学生的思考不够全面,但最能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它是教师后续教学的重要资源。再有,探究性作业的连续性与延伸性不强。在课前探究――课中探究――课后探究作业中,缺少内在的联系,不利于教师的有层次的指导,更不利于学生学习水平的螺旋式上升。课堂内外没有形成有机的学习整体,不利于减负增效,提高学习质量。

随后,教师们带着问题继续研讨,通过案例分析探索更加有效的教学设计。通过研讨,大家认为,学生“课前的自主学习、课中的研究学习、课后的再学习”这是一个连续训练的过程。经过教师的引导启发,课前的探究性作业的修改,更注重抓基本技能及阅读重难点的突破,以此引起学生极大的关注与思考,为课堂教学的再学习打下基础。课上的探究性作业与课前探究性作业紧密相连,在教师充分了解学生预习情况的基础上,有的放矢地做针对性的点拔,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把课堂有效时间用在了刀刃上。课后探究性作业的设计给了学生极大的空间,学生对文章的阅读训练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展示了学生“自学――教师指导下的学习――真正的自主学习”的过程,经历了由不会到会的过程,使阅读能力在实践中不断获得提升。

基于上述的思考,广大教师进一步带着问题开展研究,通过反思找到了改进学生探究性作业的落脚点,并结合具体课文内容,寻找典型篇目做整体的修改与梳理,为新学期的教学做好充分的准备。这样的校本教研,以尊重主体、尊重生命发展的教育教学理念为指导,以构建课堂的绿色生态环境为主线,引领教师在整体的设计中“精打细算”。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有限的单位时间与空间中获得最大的收效,体现了实践、反思的实效。

四、以关注学生的教学评价引领教学反思

项目组通过讨论对以往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做了进一步的修改,将某些评价的重点进行了强化。

1.突出对学生“学”的评价

以往对教师的评价关注度是极高的,而对学生的评价较为模糊。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学生学习的状态才是衡量教学质量高低的标准。我们把对学生的评价分为四大项,即学习状态,学习习惯,学习过程,学习效果。每一项分别有几个小项。例如,在“学习过程”一项中有以下四小项:

从以上要求可以看出,对于学习过程中的评价不仅有质的要求,还做出了量化的标准,目的是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教师要给学生以较大的学习空间,避免走入一种误区:认为课堂上有了自主学习的提示,要求学生按照要求做就可以了,似乎这就是让学生自主了。至于自主学习的结果没有关注,如同走过场,更谈不上给予细致有效的指导了,所以通过评价加强“教”“学”的导向,使绿色教育观念在评价中得以体现与落实。

2.教师评价注重对教师对学生的关注

首先,对于教师的课堂评价,从关注学生角度提出了具体要求:(1)评价及时具有针对性。此项内容是针对教师在教学中评价空洞的现象而制定的,要求教师针对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作出评价,比如:针对学生获得知识、学习的思维状态等进行及时有效的评价,而不是做表面文章。(2)评价语激励性强且具有指导意义。这一要求在于引导教师通过评价鼓励学生获得学习的信心,并对学生的学习状态加以点拨,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其次,通过学生的学习效果评估教师的教学指导。如在指导学生学习方法方面是很多教师关注不到的,我们通过评价促进教师在自主、合作、探究方面有明确的思路。具体要求:(1)在组织学生展开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时有方法的引导。(2)在学科素养的培养上有相应的指导。此评价内容更关注学习方法的获得,学习能力及素养的提升,避免就事论事的教学。

篇12

1981年,我师范毕业,被分配到了北京市海淀区太平路小学。

由于在校读书期间一直担任班干部,所以,初为人师,我并没感到太多的不适。但因为缺乏教学经验,我常常向老教师请教。每天放学把学生送走后,我都要到同年级各班教室去转一圈,把老教师们出练习题的小黑板都收集到自己的教室,仔细研究他们的出题思路,从中总结经验。可以说,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我的努力给大家留下了较深的印象。当时的大队辅导员焦老师,也就是后来的太平路小学的校长,每次一见面她会对我说:“陈姗,从你一来我就感觉你不像一个新教师,你可能天生就是做教师的料……”焦校长这段话可能有点言过其实,但正是得益于自己的勤奋钻研,使得自己的表现在几个年轻教师中还是比较突出的。我所带的班级风气正、学风好,而且总有一种不服输的精神。就像《亮剑》中李云龙说的“是一只嗷嗷叫的部队……”一些“调皮捣蛋”的孩子在我的教育下,没多久就会有较大的转变,我自己也说不清是怎么做到的!可能正像同事所说,学生就是班主任的影子吧。记得那时我所任教的班级成绩也很好,每次考试总在全学区各校中名列前茅。正因为这些,工作没多久,我就被评为了北京市“紫禁杯”优秀班主任。

在教学中成长

刚到太平路小学的时候,我被安排到三年级语数包班。我的心理素质比较好,尤其是讲课的时候,从容沉稳,而且特别不怕领导和同事听课。慢慢地,领导和同事都觉得我是上公开课的材料。

那时候,每个假期我几乎都会把下学期所有要上的课准备好,我也会把我的教案毫无保留地与大家分享,有时还与老教师们研究备课中遇到的问题。每天下班后,别的老师都离开学校了,我依然留在办公室,或对照教案准备教具,或为第二天的教学设计冥思苦想,或记下自己在教学中的点滴感悟……

功夫不负有心人。慢慢地,我在太平路小学变得小有名气了。领导感觉这个年轻人有天赋、有激情,于是开始让我尝试在学校做教学研究课。有一次,五一小学的王副校长到太平路小学听课,正好听了我的一节《葡萄沟》,听后王校长对我大加赞赏。这似乎是我和“五一”人的第一次接触。

1983年,可以说是我人生的一个转折。这一年,海淀区举办了“”以后的“第一届课堂教学大赛”。“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许多教学高手跃跃欲试,都想一展身手。学区与学区之间、学校与学校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都暗暗较着劲儿。派谁去参加比赛呢?太平路小学的领导们经过反复斟酌,最终决定选派我这个工作不满三年的“牛犊”去参加。接到通知,我既有一种跃跃欲试的欣喜躁动,又有一种受宠若惊的诚惶诚恐,我怕上不好课辜负领导的栽培,但是我没有退却,毅然接受了这项艰巨的任务。记得准备比赛的那段时间,我整天都在琢磨应该讲什么,怎么讲,由于过于紧张与疲劳,临赛前我竟发烧了。我躺在床上,敷着湿毛巾,迷迷糊糊中仍看着教案……

当然,这次比赛我并没能如愿获得一等奖,但却给所有评委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此,海淀区教育局、教师进修学校及其它学校的领导,都知道太平路小学有一个年轻人,课上得好,叫陈姗。

这以后,我开始经常在学区做课,在不断的磨练中,我逐渐形成了果断、自然、精细的教学风格。我所做的《草原》《威尼斯小艇》《翠鸟》等研究课和公开课,赢得五棵松学区语文教师的高度称赞,我也很快就成为了五棵松学区的教学骨干。

1988年海淀区举办“第一届作文教学大赛”,我再次代表学校参赛,并一举夺得全区一等奖。可以说,在不断的课堂教学探索中,我的业务水平在快速的成长。

在管理中提升

工作中,我用真诚、坦率的处事风格和扎实、厚重的业务功底,赢得了领导和同事的认可。1986年,机会再次降临到我的头上,通过筛选,我被海淀区教委选派到北京教育学院脱产学习两年,专业是教育管理。

两年的学习,我的理论水平有了较大的提升,同时也给了我更多的机会。不久,在学校领导、教师的一致推举下,我担任了太平路小学教学副主任一职,主抓语文教学工作。

当时太平路小学主抓教学的是胡校长,我很尊重她。胡校长是数学教师出身,有着丰富的教学管理经验。我自己虽然对语文教学有些研究,但对教学管理工作却比较陌生,尤其是不会评课。所以每次听完课,我都会向胡校长请教应该如何点评。

在我担任教学主任期间,海淀区教育局针对教学工作发出了“少一些口号,多一些践行”的号召。于是我和胡校长一起加班加点,出台了一套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教学管理方案,受到了海淀区教委领导的好评,更重要的是,这套方案使太平路小学的教学工作在短时间内有了较大的提升。直到现在,太平路小学的教学工作仍然保持着求真务实、稳扎稳打的作风。

在学区工作中完善自我

1996年,为了加强五棵松学区教学管理工作,五棵松学区准备从基层选调一位干部。经过多方考虑,学区领导一致认为我是最佳人选。得知消息,我并没有像他人想象中的那般兴奋,甚至有点失落,因为我热爱自己现在的这份工作。所以,当时学区的王书记几次找我谈话,我都婉言谢绝,最后五棵松学区给太平路小学下了“死命令”,我才最终接受了组织的安排。

“既受之,则安之”。就这样,在众人的羡慕、冷眼、疑惑的眼光中,我来到了学区,并很快投入到工作中。我想,既然接受了这份工作,就不能有丝毫杂念,唯有尽职尽责、做出成绩方能不负领导厚望。

俗话说:“万事怕‘认真’”。我这个人最大的特点就是“认真”,不管做什么事都一丝不苟,肯钻肯学。因此,虽然学区工作与学校工作有很大区别,但我很快就适应了,并以自己的热情感染着周边的同事。用王书记的话说:“学区大多是老同志,你的到来给学区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到任新岗位后,我接到的第一个任务就是给全学区所有的教学干部做一个学区教学工作报告。接到任务后,我马上把上学年学区所有学校的教学工作总结翻出来,进行分析、归纳。同时,我还抽调了各校的一些试卷,针对考试的各种题型做了一个试卷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本学期的工作思路。会议在海淀区群英小学召开,汇报中,我凭着清晰的思路、独到的视角、富有新意又切实可行的计划,受到了与会领导的一致肯定。后来听说一些原来认为我不适合做学区教学工作的干部,在这次报告之后也彻底改变了看法。

之后,我开始更为细致的工作。工作中我发现,在学区之间的多次教学竞赛中,五棵松学区一直处于下风。而此时又恰逢北京市即将举办第一届教师基本功大赛。于是,我决定以这次竞赛为突破口,开创学区教学工作的新局面。为此,我做了一个详细的赛课方案,并深入到每一所学校,与教师们一起备课、听课。那个时候五棵松学区共有13所学校,为了让他们拧成一股绳,我打破学校界限,从每所学校抽调一位教学主任组成一个备课小组,把整个学区变成了一个“战斗团队”,一个学习型组织,大家共同备课、听课、评课,营造出一种团结向上的工作氛围。在这次竞赛中,五棵松学区以团体总分第一名和五个单项第一名的优异成绩,一举实现五棵松学区教学竞赛史上的“零”突破。我也因此代表五棵松学区在海淀区教学大会上做了典型发言。

这个优异的成绩,给五棵松学区很大的鼓舞,各项工作也以此为契机有了突破、创新与提高。同时我也开始进一步思考如何引领和提升学区教学工作问题。

四年之后,也就是2000年年底,学区王书记又一次找到我谈起工作调动的事情,我意识到自己又将迎来一次新的机遇与挑战。

在反思中孕育理念

在职业生涯的初期,我一直从事教学工作。从教师到教学主任再到学区教学副校长,我几乎从没脱离过教学一线。在近20年的教学工作中,课堂是我的主阵地,我因课堂而成长,因课堂而成功。那段时间,我经常为自己所上或指导其他教师所上的一节节精彩的公开课而感到沾沾自喜。

然而,由于阅历的不断丰富,在后来很长的一段时间,我常常反思我的那段经历:许多时候我们只是在为自己巧妙的课堂设计和表演而自喜,却不是为学生的收获和成长而欣慰;许多时候我们只关注对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却忽略了某种更加重要的东西―基础教育的价值本位。

那基础教育的价值本位到底是什么呢?

经过不断地思考,我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基础教育本身就是为人的全面发展打基础的,因而基础教育的价值本位除了关注学生的双基,更应关注人的发展动力的激发,关注人的发展潜能的开发和个性的培养,教导学生如何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做人。

篇13

一、教学目标

外国文学教学长期肩负着多种任务,在教师资格证考试改革的新背景下,外国文学的教学目标可以概括为三大类:

(一)知识目标

外国文学课程的知识目标可概括为:掌握世界文学史发展过程及规律,识记重要知识点。高职院校的外国文学教学要找准定位,应该理论性和实用性相结合,一方面要让学生了解主要外国文学相关的思潮、流派、文学创作,了解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历史、文化传统、审美心理。《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对“专业知识要求”这一栏中有“通识性知识”,要求教师具有相应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外国文学课程由于课程的性质与内容,也要承担起扩展教学对象知识面的任务;另一方面,高职业院校也要密切关注就业这一目标,引导学生学习识记教师资格证考试、教师编制考试的重要知识点,当然,识记要在系统的掌握学科知识脉络之上,不可本末倒置。

(二)能力目标

外国文学课程的能力目标可概括为:开阔文化视野,培养现代思维,提高鉴赏能力与写作水平。现代社会是一个开放、多元的社会,鼓励不同的视角与观念,所以学习不同文化的精髓,吸收世界优秀文学作品精华,提高鉴赏能力成为外国文学课程重要的目标。另外,高职学生未来职业目标为语文教师,写作水平的提高也应成为开设外国文学课程的重要能力目标之一;教学中应利用世界经典名著的阅读,学习作品写作意义与特色,提升学生写作能力。

(三)情感目标

外国文学课程的能力目标可概括为:提升人文素养,陶冶道德情操。新形势下,应该将小学语文教师所要求的人文素养、道德情操和外国文学教学的情感目标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可以通过作品分析等方式,帮助学生建立积极、高尚的意志和品质。例如在讲到亚米契斯《爱的教育》、卢梭《爱弥儿》等作品时,可以有意识地将主题进行升华,让学生理解爱心与责任心的重要性,帮助学生树立良好师风师德。讲到重点作家如列夫•托尔斯泰、马克•吐温等的时候,可重点介绍作家生平经历,展现作家奋斗不息的人生道路,敦促学生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学习坚韧不拔的精神品质。

二、教学内容

(一)联系《江西省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及认定制度改革实施方案》

《江西省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及认定制度改革实施方案》提出了明确的工作目标,即“以中小学教师职业标准和考试评价体系引领师范类院校教师教育改革,推进中小学教师的职前教育和职后培养,促进教师素质能力和水平的提高”。申请教师资格证者,不仅要通过《综合素质》、《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两科笔试科目;还要参加面试,面试主要考核申请人的“职业认知、心理素质、仪表仪态、言语表达、思维品质等教师基本素养和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等教学基本技能”。所以在教授语文专业主干课外国文学时,也要有意识对相关内容进行教学,改变以往满堂灌的方式。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多提供展现的平台,例如在讲解希腊神话时,可以布置学生课外阅读希腊神话故事,然后在课堂上讲述给其他同学听,借此不仅使学生能够掌握希腊神话的内容与特色,更能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加强心理素质,端正仪表仪态。

(二)关注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

小学语文教育的发展与高职语文教育专业的发展一直是相辅相成的。高职语文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关系到小学语文教学的师资力量;而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变化,又会要求高职语文教育专业及时收到反馈、与时俱进。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与内容”中要求小学生要“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在小学语文课上加强外国文学的学习,无疑可以更好地促进目标的达成。以江西省小学语文教学普遍使用的人教版教材为例,涉及外国文学的课文多达四十余篇,文章选择范围广泛、视野开阔。不仅有儿童文学家瓦•奥谢叶娃的《小伙伴》、《蓝色树叶》、《三个儿子》,还有自然学家法布尔的《蜜蜂》和《蟋蟀的住宅》,乔伊•亚当逊的《小狮子爱尔莎》,甚至有服装设计师伊尔莎•斯奇培尔莉的《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编剧巴德•舒尔伯格的《“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还包括名家名篇:古希腊神话《普罗米修斯》、《伊索寓言》,亚米契斯的《争吵》、《小抄写员》、《卡罗纳》,列夫•托尔斯泰的《七颗钻石》、《穷人》,王尔德的《巨人的花园》,屠格涅夫的《麻雀》,马克•吐温的《金钱的魔力》、《威尼斯的小艇》,等等。在六年级下册的语文教材上,还专门开设了外国文学单元,着力安排了安徒生的《卖火柴的小女孩》,契科夫的《凡卡》,笛福的《鲁滨孙漂流记》,马克•吐温的《汤姆索亚历险记》四篇课文,并且在“回顾拓展”环节里要求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外国文学作品的阅读方法,重视程度可见一斑。新课标还要求学生9年课外阅读总量达到400万字以上,提出建议包含了如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伊索寓言、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夏绿蒂•勃朗特的《简•爱》、高尔基的《童年》、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儒勒•凡尔纳的系列科幻小说等在内的大量外国文学名著。这些外国文学作品的加入,不仅可以扩大学生视野,提高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审美能力,更能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小学语文中外国文学教学已成为整个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容易流于表面,不能很好的激发小学生的兴趣,甚至造成其理解上的障碍。这就对高职语文教育专业提出了要求,讲到小学课本中所涉及的作家时,如契科夫、马克•吐温等,一定要联系小学教材,让学生既有全面的专业理论知识,又能学以致用,为踏上小学讲台成为一名合格的小学语文教师打下基础。

(三)融会《江西省小学教师招聘考试大纲》

高等师范学校毕业生的就业目标为中小学教师,江西省从2011年开始实行全省教师编制统一考试,《江西省小学教师招聘考试大纲》从此成为高职教学内容的一个重要参考。其中《小学语文学科知识考试大纲》对语文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和教学重点产生了相应的影响。在《小学语文学科知识考试大纲》中,外国文学部分占有一定的比例,考纲涉及重点作家、作品广泛:从上古文学希腊神话、荷马史诗到二十世纪的卡夫卡、艾略特,不仅有欧美名家歌德、巴尔扎克等,还涉及东方著名作家泰戈尔、川端康成等;不仅有人物形象分析,还有艺术特色研究。这就要求在授课过程中抓住重点与脉络,让语文教育专业学生理解与识记知识点融汇贯通。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一)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

外国文学课程的教学涉及大量课外知识,有些甚至突破了学科的界限,传统的讲授方法早已不能激发学生兴趣和保证学科内容的丰富完整,新时代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为教学手段的更新提供了突破口。现代教育技术包括PPT展示、音像资料播放等多种形式,可根据需要,应用不同的方式。例如,在学习古希腊文学的产生背景时,可以通过PPT展示古希腊的地理位置,从而引出古希腊的社会背景,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化繁为简,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点;在讲授雨果的经典作品《巴黎圣母》、《悲惨世界》时,可以播放相关影片的经典片段,可以让学生将电影与文本相对比,加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

(二)第二课堂的延伸

以第二课堂活动作为教学的延伸,不同文学类型开展不同的活动,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外国文学的兴趣。例如学习莎士比亚戏剧的时候,就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莎士比亚戏剧进行表演,学生在选择莎士比亚戏剧的时候,一定会阅读相关文本;在进行角色分配和台词背诵的时候,又要求学生了解人物性格,领会莎士比亚戏剧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的特点;在布置戏剧场景时,又可以了解莎士比亚戏剧写作的背景。类似活动的开展,可以巩固莎士比亚戏剧的教学效果。再例如,学习18世纪浪漫主义文学的时候,可以组织相关的诗歌朗诵大赛,学生在对雪莱、济慈、海涅等著名诗人的名篇进行诵读的时候,不知不觉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并且能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表达能力,从而达到大力辅助第一课堂的目的。

(三)中外比较学习

在实际教学中,学生普遍反映外国文学作品比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甚至中国古代文学作品要更难理解,这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一是社会历史背景不同,外国文学不仅在时间上跨度巨大,从公元前9世纪的古希腊文学到20世纪以后的现代、后现代主义文学,时间跨越千年,而且在地域上涉及欧洲、北美、东亚、拉美等广大国家与地区,社会历史背景复杂多样,给理解作品意义带来一定困难。例如在讲到19世纪俄国现实主义文学时,必须让学生理解19世纪俄国专制农奴制度等背景,学生才能更好理解普希金、莱蒙托夫、果戈里、屠格涅夫、托尔斯泰、契科夫、陀思妥耶夫斯基等文学大师们作品表现的民主意识、人道精神和历史使命感。二是文化心理不同,文化心理涉及人文风俗、思维方式、等多个方面,非常抽象。在学习但丁《神曲》、歌德《浮士德》、霍桑《红字》等涉及西方信仰与精神的作品时,由于文化心理不同,会削弱对作品的理解。三是翻译造成理解上的偏差,外国文学作品涉及多种语言,不同国家语言习惯不同,尤其是诗歌这一特殊体材,翻译文本可能更难体会到原文的语言结构与韵味。对于这些偏差,中外比较学习无非是一种很高效率的学习方法,通过中外文学的比较,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作家作品,更能牢固掌握中外文学史知识点,树立多元化的思维方式。例如在学习古希腊神话时,可以和中国古代神话相比较;在学习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时,可以和中国的《梁山伯与祝英台》进行比较;在学习马尔克斯作品时可与莫言的作品相比较。通过这些比较,可以拉近与这些作家作品的距离,并且让学生了解中西方不同的观念,掌握中外文学史脉络。总之,教师资格证考试的改革,不仅对高职毕业生提出了新的要求,更是对高职语文教育专业的一次挑战,作为专业主干课程的外国文学,也必须根据新形势及时更新教育观念与方法,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