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络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大学生网络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大学生网络论文

篇1

二、消除网络文化消极影响的对策

一切的事物都有一个双面性,有利也有弊。网络文化也是如此,网络文化使大学生和世界更加密切的联系在一起,其影响力越来越大,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教育引导方式,充分发挥网络积极方面的影响,使现代大学生成为网络中的受益者。

(一)加强网络道德规范的教育

提高现代大学生的道德认知力和意识,减少网络不道德行为,发展现代大学生的道德自律能力、判断能力、选择能力等。伴随着网络文化的无孔不入,学校应该把网络道德教育作为一个日常德育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加强网络道德规范的教育,普及网络道德知识,健全学生网络道德行为规范。

(二)高度重视建设校园网络文化

应该全面的认识建设校园网络文化的重要性,通过网络法律手段,春风化雨式的教育方法,渗透到各项校园的活动中,以达到教化育人的最终目的,能够让学生在多元化的价值体系下学会选择和分辨。

(三)加强管理并监督网上信息

一定要加强完善监控网络的体系,安装先进的健康实用软件,务必过滤掉不良的信息资源,加强对网络行业的管理与监督,建立并且完善网络规章制度的严谨性。以防为主,以杜绝不良网络信息为最终的要求。加强管理网络信息,切断一切有害信息的滋生与蔓延,营造有底蕴的网络校园环境。

(四)引导现代大学生科学并合理利用网络文化资源

学校必须时刻保持警惕性,并有意识地去引导和关爱现代大学生端正网络态度,合理地利用现代网络资源。利用丰富的网络文化资源,推动文化素质教育,使现代大学生充分了解网络的价值所在,培养学生自主获取信息以及判断信息良锈的能力,能够在现在网络资源中得游刃有余的自我学习、自我完善。学校应有针对性的引导大学生充分利用网络文化,积极寻找有利的网络资源,满足自我学习和研究的需要,端正上网态度,为自身的素质提高服务。

篇2

调查显示,当代以90后为主的女大学生不但人人会使用网络,且更倾向于手提电脑、智能手机等随身性较强的新兴媒体工具。根据笔者的调查统计,在325名被调查者中,平均每天使用网络超过2小时的有223人,每天使用4小时以上的有101人,更有高达273人表示偶尔会在上课时偷偷玩一下手机游戏或上QQ聊天,或者到微博、微信上去刷朋友圈和看评论,其中,经常保持这种状态的女生为31。8%。如果哪天忘记带手机了,竟有高达82。6%的女生会觉得不自在,总感觉缺少了什么,其中有27。2%的女生会回寝室取手机,她们已经越来越离不开手机了。因为网络具有信息量庞大、便捷、交互性强等特点,使得学生不愿再去花费时间记忆相关知识,除了闭卷考试外,平时写作业、查资料、甚至完成毕业论文等,都习惯于去网络上查找所需的相关内容,而不愿费时费脑地独立完成,这也不难理解老师们经常会为学生交上来的作业、考查论文有大量抄袭甚至雷同的现象而大为恼火了。

1.2网络自控能力不强,网络消费行为缺乏理智

男大学生多倾向于玩网络游戏、看大片,而女大学生多痴迷于网上购物和看一些热播的电视娱乐、交友等节目。调查显示,有86%的女生表示曾在宿舍和室友一起看过像《爸爸去哪儿》等亲子真人秀节目和《非诚勿扰》、《百里挑一》等相亲交友类电视节目,其娱乐性和新潮感是吸引女大学生眼球的主要因素。而有过网络购物经历的女生更是高达99。4%,购物的品种依次为服装、化妆品、鞋子、饰品、背包、零食、书籍等。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有多达42。4%的女生已出现对网络购物的痴迷心态,每天打开电脑,就不自觉地想去淘宝、天猫上看看有什么值得淘的东西。网购商品的经济实惠、时尚潮流和方便快捷已使部分女生的网络消费缺乏理智,也耗费了她们过多的时间和精力。

1.3网络信息安全意识较弱,易轻信他人和网络传闻

虽然大学生是网络使用的主力军,但他们的网络信息安全意识并不强,与男生相比,女生更易于轻信网络不良虚假信息,在网上结交陌生朋友寄托情感。在调查中,有62。5%的女生表示不太了解网络信息安全方面的知识,而表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在网上泄露自己个人信息的女生只有21。4%。当同意陌生人加你为网友时,有63。8%的女生竟没有意识到这是一种个人信息的泄露行为。对于明星婚变、偶像失踪等网络传闻,也有39。6%的女生表示刚开始听到时会相信,还曾为此伤感过。女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在生活、情感、人际交往、就业等方面有着更多的困难和障碍,学校和社会关注度高,也极易成为不法分子下手的对象。

1.4网络对女大学生的异化作用较为明显,异化现象比较突出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自媒体的普及,使用者对其依赖程度越强,越容易被不自觉地控制,从而出现身体、心理、行为及价值观的异化现象。事实上,过度的网络依赖已导致部分女大学生出现了譬如心理障碍、疏离现实人际交往、缺少主动思考意识、理想淡漠、价值观模糊、学业荒废等种种问题,这无疑会对其未来发展带来严重的影响。调查显示,有近70%的女生表示经常会出现因上网过久而导致的颈椎疼痛现象,58。4%的女生表示上网已使其对周围同学和其他事物的关注度下降,63。6%的女生表示网络给自己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带来了改变,还有24。5%的女生已经出现不愿意在真实生活中结识朋友,而情愿选择到网络上交友的现象。这些网络异化现象的出现表明,女大学生应对迅速发展的网络社会的知识和能力严重不足,加强女大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教育迫在眉睫。

2.女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对策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深入发展,对公民个体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女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建设力量的重要成员,网络媒介素养也是其综合素质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加强在校女大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与长远意义。

2.1学校应开设网络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培训

据了解,现在绝大多数高校都没有将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列入正规教育体系之中,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习得基本上靠的是自学自悟,这已远远跟不上自媒体时代互联网发展的步伐。进入高等教育阶段,已没有了中小学时期的课业负担和升学压力,大学生们有更多的业余时间到网络中畅游,通过互联网获取知识、交友娱乐、了解社会,网络媒介素养已成为信息时代大学生必备的素质。因此,高等院校有必要将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列入正规教育课程,将其列为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对于非专业的大学生可以开设选修课,以满足大学生的学习需求。

2.2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和基础,在学生管理和校园文化活动中增添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内容

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提高不仅要依靠传授,更要重在实践,特别是女大学生本身在实践及动手能力方面就逊于男生,学校有关部门更应该多创设条件和平台,充分利用并积极改善现有的资源和条件,发挥党团组织、学生会、学生社团的作用,把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纳入大学生日常管理和思想工作及校园文化活动之中。学校可利用以面向学生为主的校园广播、电视、校报、网络等媒介对学生进行宣传和培训,让女大学生有更多机会参与到诸如校园电台、校报记者编辑、校园网络维护等媒体工作,使其在亲身服务的志愿活动中得到网络媒介素养的熏陶和提高。

2.3针对女大学生特点,经常举办网络自律及网络安全知识讲座

女大学生在校期间,虽然生理已经发展成熟,但心理发展水平还处于不完全成熟阶段,主要表现在思想比较单纯,对社会不良影响免疫力较低,容易受到各种诱惑,对他人依赖性较强,抗挫折能力差等,特别是对于既五彩斑斓又暗流涌动的网络世界,缺少应有的辨别和安全防范意识。媒体频频曝光的女大学生失联和遇害事件,绝大多数是由于其安全防范意识薄弱、自我保护能力差、轻信网友及社会不良信息所致。基于女大学生的这些特点,高校相关部门,如学生处、团委、各院系及安全保卫部门,应定期举办专门针对女大学生的网络自律及网络安全知识讲座,帮助花季女孩安全、顺利、健康地成长。

篇3

3.更加关注产品个性以及服务质量。当今大学生还具有从众心理、攀比心理、炫耀心理。大学生是一个比较活跃的群体,喜欢效仿、比较,寻找一种高人一等的感觉。周围人拥有的,自己也要拥有,喜欢用品牌来吸引同一群体的眼球,体现自己的财力和地位,展现个人高品位。大学生攀比、炫耀的心理需求,完全可以通过网络消费实现。购买到的产品送货上门,如有不满可沟通退货。这些都满足了大学生经济实惠的心理。物流是网络交易完成的重要保障之一,合理化、现代化的物流能够促进网络交易的顺利进行。

二、大学生网络消费过程

网络购物的基本流程一般分为三个阶段:购买前、购买中、购买后。购买前包括五个阶段:潜在需求的唤醒———收集信息———购买方式选择———购买商家选择———购买产品选择。购买中包括两个阶段:支付方式选择———等待接受产品。购买后包括两阶段:售后服务———售后评价。购物前分析:网络营销主要通过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来诱惑消费者的潜在需求,主要表现在:网上商店的网站的特色风格、产品的个性化设计、网络广告的独特创新、亲朋好友及网络好友的推荐等。消费者收集信息的渠道主要有两方面:内部渠道和外部渠道。内部信息渠道主要包括:消费的实际经验教训、个人对市场的观察研究、个人消费活动的记忆及使用同种产品的感受。外部渠道:亲朋好友的推荐、网络广告、大众媒体推动等。比较选择主要是:通过衡量风险和利润的大小来选择是传统购物方式还是网络购物方式;比较商家的价格、信誉、售后服务等,选择可靠的商家;通过商品的描述、图片展示、质量评价等来确定产品。购物中分析:网上支付手段有货到付款、支付宝、网上银行、手机支付等,通过比较风险的大小,消费者选择可靠、可信的支付方式。等待产品的过程也是商家下达产品的订单、物流配送、接受产品的过程。配送的过程有可能出现货物损坏、丢失等现象,也影响消费者对网络购物的满意程度。购买后分析:当消费者接受产品后,一旦出现产品质量问题、物流问题、退换产品等,商家要及时与消费者交流,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消费者使用完商品后,会对产品做出客观评价———满意或不满意。满意的情况下会重复购买,做出好的评价,向周围好友推荐,对商家产生正面的影响。相反,不满意会做出不满评价,对商家产生负面影响。

三、营销策略

影响当今大学生网络购物行为主要的因素是:价格、质量和便捷性。为此商家可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改善:

1.在网络购物过程中,商家要保持与顾客沟通,倾听顾客需求,并及时满足他们的需求。商家通过服务热线、在线QQ或旺旺等方式,实现一对一、双向的沟通,商家才能了解到消费者的个性化的需求,进行产品个性化设计、完善产品和服务、解决购买中存在的问题。商家应完善退货制度:制定完整明确的退货程序;规定出现什么情况时可退货,费用谁来承担;退货时间及时。此外,消费者担心的另外一个问题就是产品维修。商家应履行自己的承诺,实现“三包”或免费维修。如想进一步方便消费者,可设立全国联保。

篇4

许多的调查数据表明,网络安全问题大多都是由于管理措施不力、安全配置不正确等网络安全意识不强的原因诱发,在多数情况下网络安全问题已经不再是技术难题而是安全意识问题。例如:很多个人网络用户使用的网络虚拟身份的密码设置安全系数过低,个人信息不慎重,网络浏览痕迹不清除不处理等基本网络安全保护意识缺乏。一个只认为管理和技术就可以安全实现网络安全的人不会在思想上意识到网络安全的重要性,也就无法树立牢固的网络安全意识。而网络安全意识的培养与强化能够缓解和避免网络使用过程中安全威胁、安全隐患给人们社会生活带来的不利影响。高校大学生是网民别的一类群体,他们获取知识信息量大且要求较高,作为年轻人,其贴近时尚,追求新事物,学习新科技,掌握新手段,领悟新知识都十分迅速,同时也是培养个人意识形态与习惯的最好阶段,高校大学生是未来国家网络安全建设的主力军,也是未来网络信息的管理者与使用者,强化和提升高校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培养,提高高校大学生网络安全技能,会使得很多的高校大学生在步入社会后已经掌握了网络虚拟社会中的安全防范方法,拥有网络安全意识习惯,对于保护个人、企业、事业和国家的安全都有着十分必要的意义。

3依托专业课程提高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

3.1专业课程是大学生教学体系中的核心重要内容

很多的高校开展教学过程中已经依据自身的培养目标建立了完善的教学体系,我校多年来已经形成了有着自身特色的教学模式,并针对各个专业制定了相应的培养方案,大多数专业的教学模式主要分为公共必修、法律知识、警务技能、学科基础、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等多个模块。其中专业课程是各系部根据行业对人才能力标准的要求选择开设的课程,这些专业课程的教学是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随着近年来国际上众多国家对网络安全及其相关建设的重视,我们国家也更加进一步提出了加强“网络强国”建设的目标,与此同时开展全方位的制度、技术、文化、设施、人才等方面任务的实施。这为我国高等院校特别是对于院校中相关专业的发展也提出了明确的发展方面。公安信息系是我校成立十多年系部,多年来一直设立网络安全与计算机犯罪侦查专业,2014新设本科专业网络安全与执法,专业教学要培养能在公安机关网络安全保卫部门及相关领域从事与预防网络犯罪、控制网络犯罪和处置网络犯罪相关的执法工作的应用型公安专门实战人才。在制定这些专业学生的培养计划时我们设立了《恶意代码分析与防范》、《网络安全技术与防范》、《信息网络安全管理与监察》等专业核心课程,这些专业课程的设立、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实施不仅培养了大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实训能力等专业能力,同时也为加强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的养成奠定了基础。其中《网络安全技术与防范》是专业培养方案中的重要核心专业课程,其在实现学生素能培养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多年来教学目标定位以掌握网络安全相关技术为主线,强调实践应用型技能素质培养,在一定程度对于网络安全意识培养重视不够。为更好的依托专业课程教学过程强化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培养大学生网络安全优质习惯,我们将针对培养对象制定培养目标,不断努力探索提高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的方法与措施。

3.2依托专业课程提高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的方法

网络安全意识的培养是体系化过程,教师要依托专业课程这一核心,加之课余时间开展一系列其它形式的活动,达到提高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的目标。目标完成的主要方法以下三个方面。

(1)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由浅入深的强化网络安全意识提高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有效的方法是将教育内容纳入学校所授课程中,其中《网络安全技术与防范》、《恶意代码分析与防范》等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一般分为理论教学内容和实训教学内容,授课过程中主要要求学生掌握网络安全相关技术理论知识外,在实训操作环节注重技术实际应用的理解和训练,通过理论讲授教学与实训操作训练相结合把难于理解的技术理论知识在实训操作训练过程中加深理解,从而通过整个教学环节由浅入深的强化网络安全意识。比如,我们在给学习讲解计算机操作系统策略篇配置过程上账户策略时,不但要求学习学习、理解和掌握账户策略在配置与使用在保护计算机系统安全体系中的重要地位,还要让学生真正理解“密码必须复合复杂性要求”或“账户锁定阈值”等内涵内容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意义和主要做法。

(2)针对学生兴趣加强宣传,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教育宣传活动的展开是扩大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教育受众面的最佳途径。一是开展专题讲座;专题讲座可以由学校相关管理部门组织,骋请校外或行业相关领域的专家主讲,以网络安全前沿动态、技术以及网络安全方面的精彩事件或案例,并结合最新发展的网络安全技术、工具使用、网络应用等方面知识开展专题式教育。二是开展网络安全知识、技能及意识普及活动,依据主题活动目标,通过问卷访问、演讲、海报、游戏、竞赛等多种多样的形式提升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三是设立网络安全学习专题的网站,网站建立是新媒体形态下知识传播的良好方式,网站中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除了展示网络安全事件、普及知识,还可以介绍新技术、新动态,网络安全学习专题网站不仅给建立、维护网站的学生提供学习的机会,同时也给广大同学了解网络安全新事物,学习网络安全知识搭建了平台。

(3)组织学生参加网络安全技能大赛全国很多高校或单位积极组织形式多样的网络安全技能大赛,如单兵挑战赛、分组对抗赛,这些是很多高校大学生都希望踊跃参加的一种课外网络安全类科技活动。通过组织在校学生参加全国范围或省内各地高校大学生展开的网络安全技能大赛的过程,遴选、训练、指导参赛学生,在参加技能比赛的过程中能够培养高校大学生的实践创新意识、动手操作能力、团队协作精神、网络安全技能等多方面素养。这些不仅能够推动高等院校网络安全专业学科体制和课程内容的改革,加强网络安全实践类课程体系建设,对于推动高等院校实施素质教育,培养网络安全类专业技能人才,积极响应国家网络安全重点发展的战略规划起到重要的作用。

(4)成立网络安全学生社团学生成立网络安全社团是在课堂之外有组织的一种开展教育群体性教育活动的基础,在社团中可以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如网络安全知识研讨;组织网络安全知识竞赛;开展校园内网络安全知识调查;参加国家、省部级等相关部门、院校组织的网络安全大赛等多种多样的内容与形式,进一步培养大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提高学生网络安全技能。网络安全学生社团是学生组织的团体性组织,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都能参与,同学们加入一个团队,集思广义,深入讨论。不但能加大学生学习研究的兴趣,而且能够扩大网络安全意识养成的受众面,让网络安全知识以快乐而又自然的方式在大学生活中传播。

篇5

(一)网络设备和网络信息使用情况

根据上表我们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只是掌握了基本的网络技能,对网络技能的了解程度一般,只是能够做一些简单的操作,距离熟练操作还有很大的差距。这与大学生在中小学阶段接受的网络信息教育有关。大学生在接受继续教育之前,所受到的网络信息技术的相关培训程度参差不齐,大约只有三分之一的大学生在继续教育之前接受过比较正规的网络信息教育,掌握了一定的网络信息知识,能进行简单的操作。其他大学生都没有接受过正规的网络信息教育,对网络信息技术了解不多,操作起来十分困难。这就给部分大学生在大学阶段学习网络信息技能时带来了不便。通过调查我们得知了大学生花费在网络上的时间情况:一般大学生每天上网的平均时间大约为0.986小时。这样的数据表明,大多数的大学生上网的时间处在正常范围内,他们的主要时间还是放在了学业或者是其他的活动上,网络并没有对他们的生活产生什么负面的影响。但是在调查中还发现了一些比较特殊的情况,比如有极少数的学生每天花在网络上的时间超过十个小时。这表明这一部分学生每天沉迷于网络,几乎没有时间从事其他活动,网络已经对他们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大部分学生的自我把控能力还是可以的,大约有74.5%的大学生能够大体上把握自己的上网时间,自我控制能力是符合要求的。

(二)大学生网络信息行为倾向

大部分大学生上网都是为了娱乐或者是聊天,网络只是他们娱乐的一种工具,利用网络学习的大学生只占到调查总数的7.8%。对大学生的网络信息行为倾向需要加强引导,让大学生学会如何利用网络提高自己。成人教育大学生要兼顾工作和学习,不像一般高校大学生那样有着很多的空闲时间,在繁忙的工作和学习之余,可以利用网络来进行适当的娱乐,放松自己的身心,但是不能够沉迷其中,耽误正常的工作和学习。成人教育网络信息课程就是要引导大学生正确地使用网络信息工具,合理地利用网络工具进行学习,培养他们利用网络工具进行学习的意识和技巧,防止部分学生沉迷于网络,影响正常的工作和学习。

(三)教育资源和多媒体课件的使用情况

有相当的一部分大学生认为多媒体课件对于课堂教学是没有什么用处的,这说明教师对多媒体课件的设计不能够吸引学生,不能很好地拓展课堂内容。教师在设计多媒体课件时,要注意与讲授的课程内容充分地结合起来,课件设计要生动,内容要丰富,在不脱离主题的前提下,尽量提高课件质量。

(四)在网络学习中遇到的困难

一些成人教育大学生,没有可以随时使用的个人电脑,这对学习网络信息知识十分得不便利。所以,成人教育大学应该增加计算机教室的容量,延长开放时间,让大学生有更多时间更加便利地学习网络信息技术。大学图书馆也应当丰富网络信息和计算机基础知识、计算机应用操作等方面的馆藏书籍,方便大学生查阅资料,自主学习,为大学生提高自己的网络信息技术水平提供条件。

篇6

(二)大学生网络道德的养成教育的特征

大学生网络道德的养成教育,重点在于网络道德意识的养成和良好网络行为习惯的养成,解决大学生在网络空间知行分离或者知行背离的情况,做到“知、行、信”的统一。大学生网络道德养成教育具有如下特征:一是规范性。网络道德规范包括网络道德认知和网络道德行为的规范,明确网络道德标准;通过对网络行为的规范,不断强化网络道德认知;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认同网络道德规范的约束,并将其转化为自身行为。二是实践性。网络道德养成教育把大学生网络行为教育作为开端,遵循了个体道德从行为经习惯至品德的规律,使大学生在网络道德实践中积累道德品质。三是复杂性。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决定了他强烈的自主意识,而网络空间的开放性、包容性、隐蔽性、信息的海量性等特点,使网络道德养成教育面临多种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的冲击,网络行为难以实时性地监督和约束,使网络道德养成教育的复杂性增加。

二、大学生网络道德养成教育面临的问题

(一)网络道德养成教育存在认知偏差

“在网络等新媒体空间里,大学生多以匿名或化名的方式交流,言行无法规范,真实性无法保证,甚至可以公开承认和认可交往者的虚假言论。大学生网络道德养成教育存在认知偏差,主要体现在教育理念缺位、错位或重视不足。有的高校教师本身对网络道德认知缺乏,对网络道德养成教育重视不足;有的高校往往将网络道德教育简单地归于思想政治教育,忽略了网络道德教育的特殊性;有的家庭长期以来重视学生的成绩而忽视行为习惯的培养,对学生的网络言行或置之不理或缺乏正确的教育方法;有的学生存在着“网络是一个虚拟空间,与道德不沾边”,“网络与道德无关,网络使用是技术问题,无关道德”等错误认识;社会的网络道德体系正在构建过程中,尚未形成统一的、清晰的道德规范,传统道德观念、社会文化习俗等影响了网络道德的形成和发展。

(二)大学生网络道德养成教育实际效果较差

当前,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效果较差,主要表现是大学生道德认知模糊,意志不强,知行脱节。一些大学生对某些道德是非认识模糊,如有些学生对于“人肉搜索”持肯定赞扬的态度,有些认为“黑客”的行为“很酷”;有些大学生虽然对网络道德形成了一定的认识,但是在实践过程中,却降低了对自己的道德标准,表现出知而不行,知而错行的知行分离现象;如大学生认为“使用不文明语言是不道德的”,但是一些人在受到语言攻击时难以自制,经常以不文明的语言还击。目前有些高校开始进行网络道德教育,但是很多学生仅仅把它作为学习的另一种知识或者一门课程来看待,没有认识到在网络活动中要践行道德规范,塑造良好的道德行为。大学生崇尚自我和个性表达的心理特征,是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必然,但是网络世界并不存在“完全”的自由,网络行为同样要受到道德和法律的约束,大学生网络不道德行为折射出的是大学生追求个性表达而欠缺自律精神的不足之处。

(三)大学生网络道德养成教育环境不如人意

良莠不齐的社会教育因素制约了网络道德养成教育的开展,首先,网络环境急需净化,我国网络空间的法律监督不到位,网络行业的自律机制还未完全形成,对网络违法行为的处罚缺乏可操作性,网络执法效果不明显。其次,家庭对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缺失,父母与孩子之间沟通不畅,对孩子在网络上的言行教育引导不足,监管不到位。最后,侧重功利教育的学校教育环境影响。西方的品格教育理论就认为校园文化氛围是构成道德养成教育的重要内容。某些高校对学生网络不道德行为说教多,考核落实的少,比如对学生日常作业的网络抄袭行为,学校缺乏有效的管理措施。由功利主义而衍生出的道德相对论、道德功利论影响了校园文化氛围,对大学生网络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意向也产生了负面影响。

三、大学生网络道德养成教育的对策

(一)深入促进大学生网络道德内化

网络道德意识通过内化为道德主体的道德结构,才能对道德主体形成持之有效的行为指导和精神支撑。首先,树立大学生正确的网络道德认知。教育者要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引导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通过组织学生讨论、辩论,培养大学生对正确道德价值观的追求志趣,使学生在全方位的互动交流中加深对网络道德的理解;通过对网络道德事件进行案例分析,组织大学生进行讨论,就特别有助于澄清道德认识,养成正确的网络道德意识。其次,强化大学生网络行为训练,要依据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和心理特征,多采用主体式、引导式的训练方式,即在一个创设的良好情境中,有意识地引导大学生进行自主、自发、自我的行为训练。对于已经形成的不良网络行为习惯,可以通过惩罚和负强化的方法进行训练,达到矫正不良行为的目的,使网络行为习惯向着正确的轨道发展。如利用新媒体交互性的特点,思想政治教育交互平台包括论坛、专家点评、师生话等互动性较强的栏目,在重大思想理论问题上要划清是非界限、澄清模糊认识、抵制错误思想和错误观点。”还可以通过创设网络聊天时发生冲突的情景,引导大学生学会宽容对待,并且采用适合自己的文明方式解决冲突,避免使用不文明语言。最后,提高大学生网络道德修养水平,大学生提升自身网络道德修养的过程,实际上是一种促进道德意识转化为道德行为实践的重要活动。大学生已经具备了自我评价的能力,在网络道德养成教育过程中,要注重启发大学生运用“慎独”、“省察克治”等自我修养之道,提高网络道德修养水平。

(二)构建大学生家庭网络道德教育模式

构建科学的家庭网络道德养成教育模式,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首先,转变教育理念。父母要正确处理网络与网络道德的关系,父母不能因为害怕孩子沉迷网络游戏、浏览黄色网站而禁止孩子接触网络,而是要注意如何引导孩子正确使用网络,培养孩子自我控制和自我约束的能力。其次,要注意教育引导的方式。对学生网络行为的监管要形成常态化,父母应经常与孩子沟通,与孩子共同分析交流对网络不道德行为的看法和认识,要主动关注孩子网络行为,当发现网络行为有偏离时,不能简单粗暴地制止,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不仅要指出存在的问题,还应监督孩子纠正,当发现孩子浏览一些不健康的信息时要及时制止,指出行为的危害及后果,教育孩子如何抵制不良信息的侵扰,必要时,在电脑中加装不良网站过滤软件,建立绿色屏障。最后,家长要建立与学校主动沟通交流的新模式。家长要变被动地“被告知”为主动地“去了解”,对在教育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和孩子的表现,要及时反馈到学校,争取学校的支持和帮助。

(三)提升学校网络道德养成教育能力

首先,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养成教育形式的探索。高校应增设与网络道德养成教育相关的课程,如开设计算机信息伦理课等,在现有的课堂教学基础上,增加相关的网络道德养成教育内容。如在高校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引入网络道德养成教育的新内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以往德育的传统方法,灵活采用价值澄清法、故事判断启迪法等多种方法启发、诱导大学生进行网络道德的认知学习,如对某些热点网络道德问题进行师生讨论,或展开课堂辩论,引导学生在自由民主的氛围中表达自己的观点,从而使教学行为更加有的放矢;采用课堂情景剧模拟网络失范行为,使学生在接近现实的环境中真切感受网络行为失范带来的困扰和麻烦,培养学生强烈的道德情感。学校可以开展有针对性的网络道德规范阶段教育活动。教育内容可以包括网络礼仪教育、网络诚信教育、网络安全教育等。如对理工科专业的学生,要注重网络安全教育,防止学生利用自己的技术专长做出有违道德和法律的事。其次,推动高校网络道德教育实践途径的多元化。要对大学生的网络道德实践活动要进行统筹规划安排,网上活动和网下活动相结合、学校活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多方位进行网络道德养成教育。重视大学生校园实践活动。高校通过开展网络道德方面的讲座、辩论赛、演讲、讨论会等活动,开通多个渠道,培养大学生理性使用网络、自觉抵制不道德的网络行为。要注意发挥大学社团等学生组织的辅助作用。通过朋辈之间的正面影响和带动,营造良好行为养成环境。组织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如参加网络文明公约宣传活动、走进社区、中小学宣传网络道德的相关知识,既锻炼了大学生的能力,又强化了大学生的网络道德认识。最后,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队伍建设。高校要加强网络道德教育人才队伍建设,将思想政治教育课的专职教师、班主任和辅导员、专业的网络人才、网络管理人员等相关人员紧密地结合起来,发挥他们的所长,互相协调合作,发挥合力效应。

篇7

2.道德情感冷漠。

道德情感是伴随道德认知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是一个人道德行为的内部动力。良好的道德情感是架起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的桥梁和纽带。对于网络用户来说,在网络空间和物理空间中生存。在网络环境中,人与人的社会交往关系被人与网络的关系所取代,我们在充分肯定网络的人际交往给大学生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要看到负面影响。大学生在网络中可以通过qq、微博、邮箱等聊天工具进行交友,通过淘宝、天猫等进行购物,通过百度、腾讯等了解天下大事,这种虚拟的网络人际交往模式,大大减少了现实生活的人际交往,与家庭、同学们、朋友们之间的沟通交流减少,感情联系淡薄,人际交往能力下降,个人责任感缺失。同时,有的学生出现了道德人格的双重性,如有的学生在现实世界是沉默寡言,在网络中却花言巧语,游刃有余。如何提高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效果,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感,这些都值得我们去探索。

3.道德意志弱化。

网络的隐匿性降低了大学生的道德意志,由于网络的匿名性,可以在网络中摆脱现实中的很多束缚。“虚拟交往的匿名性必然导致交往过程的隐藏性。隐藏性引发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现实中以身份为依托的交往所形成的责任和道德规范容易在虚拟交往中失去作用。”互联网一方面使大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但另一方面网络的隐藏性,极易造成大学生的道德责任感缺失,道德意志弱化。上网的人缺少“他人在场”的压力,“快乐原则”支配着个人欲望,日常生活中被压抑的人性中的恶的一面会在这种无约束或低约束的状况下得到宣泄与放大。当网络给大学生提供的自由空间过大时,大学生的道德意志就会弱化,在网络上的言语与行为变得随意而不负责任,比如网上随便骂人、浏览不健康网页、人肉搜索等一些网络不道德行为。

4.道德行为失范。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网络早已深入我们的学习、生活。网络上的“QQ农场”、“牧场”已深入大学生的精神世界“,今天你偷了吗?”成了当下青少年流行的问候语。一些大学生痴迷于“农场”游戏无心学习甚至彻夜不眠,一款简单的播种、收获的农事游戏竟然能够让人如此痴迷,有的竟然演化成现实版的偷菜,以为和网络一样,可以随意偷菜,不受法律的约束。网络操作的匿名性和隐蔽性,再加上大学生的自控力与责任感比较弱,极易导致不良的道德行为和违法犯罪行为。比较突出的问题有:网上“随地吐痰”。网络的言论自由造就了可以随意谩骂,垃圾信息,散布种种虚假信息和制造流言蜚语,毁人形象,侮辱诽谤他人等等;浏览黄色网页;黑客骚扰。部分电脑知识丰富的大学生,在网络世界中充当黑客,他们非法侵入政府等的电脑系统,破换攻击信息资料等;利用网络犯罪。网络中的一些虚拟行为可能反过来影响现实生活行为。

二、网络环境下大学生道德失范的原因分析

1.传统道德养成教育和信息素养教育的忽视。

道德教育实际上是养成教育,在进行道德教育时,重点不是认知道德规范,而是内化和践履道德规范。但是我国的传统道德教育中,只是灌输道德知识,学生只是表面了解。至于是否形成自己的道德规范却很少关注。良好的道德教育史一个长期的过程,不仅仅是灌输认知,关键是要通过学生自己的内化,形成自己的道德标准,并以此指导行动,提高道德自律能力,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行。所以我们进行了很多的道德教育,但效果却不佳。在缺少监管的网络世界里,大学生的道德自律行为会更差。网德教育就必须使他们在面对网上海量信息和多元文化时能做出正确选择。因此,除了加强相关制度建设,加强综合治理,规范媒介行为,为大学生提供必要的“保护”外,更主要的是“教育”,引导大学生在信息社会“学会生存”。这就需要对大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媒介素养教育旨在提高学生的读、写、思考的能力,而且提高学生对信息的使用、辨别和创造能力。“目前,中国内地尚没有一本真正的媒介知识普及读物,也没有一所高校或中小学开设媒介素养课程”。如果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提高不上去,思想政治教育就会显得很乏力,也会导致在网上的道德失范。

2.与陌生人社会相适应的现代道德尚未能够形成。

按照的观点,中国传统社会的基层结构是一种“差序格局”,“在差序格局中,是私人联系的增加,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因之,我们传统社会里所有的社会道德也只在私人联系中发生意义”。因此,在传统社会里的道德是在熟人社会里靠内心信念、传统习俗、社会舆论发挥作用。而在网络环境下,人们的交往有传统实体向现代虚拟交往叠加,即由熟人社会进入陌生人社会。在虚拟空间里,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在虚拟世界里每一个成员都是通过数字符号的身份或陌生人的面目存在,不必面对面。网络社会中的道德不像传统熟人社会那样,主要依靠舆论来规范个体行为,而是靠网民以“慎独”为特征的道德自律。而大学生正处于由道德他律向道德自律的发展阶段,道德自律能力尚未形成,因此,现实社会中的传统道德规范在网络上的虚拟社会中往往失效,传统道德的约束力不够,网络道德出现真空。

3.网络文化的特殊性及大学生自身的特点对大学生的道德成长环境构成挑战。

现在网络环境空前开放,大量的网络文化涌现在各大网站。网络文化具有如下特点:(1)隐匿性和不确定性;(2)不安全与不可控性;(3)开放性与多元性;(4)自主性与平等性;(5)虚拟性与无约束性。这些网络文化的特殊性对青少年的道德成长环境构成了新的挑战。对于大学生来说,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形成时期,很容易受到网络世界各种信息的影响。面对海量的网络信息,缺乏理性思考,面对多元的道德标准,很容易出现道德选择的迷失。在西方网络文化、思想的渗透下,对我国的主旋律文化,特别是对大学生的价值观、道德观造成潜移默化的侵蚀。同时网络世界的自由性、虚拟空间的弱规范性,使人们觉得比现实世界自由。在网络世界里,人们可以任意扮演角色,可以随意说话不管真假,这样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人际关系的信任危机。大学生获取和信息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网络,由于网络世界的虚拟性、自由性,极易使大学生的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弱化,任意浏览低俗的网页、发放垃圾信息等道德失范行为。

三、网络环境下道德失范的对策

1.道德的形成过程是知、情、意、行的发展过程。

改善道德认知。在网络环境下,提高大学生对于网络信息的自我免疫能力是一项基础工作。在对大学生进行道德知识的灌输时,德育工作者要迎接网络文化的冲击,必须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模式,对学生进行网络主体性教育,其一对学生进行网上自主性教育;其二对学生进行网上能动性教育,提高自身的主体选择能力,包括辨别能力、判断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其三进行网上创造性教育。要使网上道德教育取得成效,要避免大学生被网络异化,要加强主体性教育,使大学生在长期的积累过程中增强“免疫”能力。培养网络道德情感。道德情感对道德的形成起催化和强化的作用,是道德行为的推动力。在虚拟世界里黄色网页和导致大学生人格变化的网络游戏等,对大学生情感的冲击很多时候发生在德育关怀的空白地带,而情感关怀的缺失是大学生产生道德问题的主要一个原因。因此,应该把伦理精神注入网络技术发展的全过程,为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出和谐的空间。培养网络道德意志。培养和健全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意志需要外在的约束和内在的自律结合,关键是实现伦理道德和法律的结合。开展网络道德教育要与法律、法制教育相结合,要教育大学生们遵守有关网络管理中的法律、法规,增强外在的约束力。同时可以实行网上契约,与网络法律结合,能使大学生学习和掌握网络道德和法律,自觉加强自身的网络道德修养,日渐形成良好的网络道德行为。道德的形成过程是知、情、意、行的发展过程,我们通过对大学生的道德认知的改善,加强大学生道德情感的关怀、自我道德意志的锤炼,同时做到知行统一,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水平也会随之提升,真正增强了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2.形成健全的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体系。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是多种因素形成的,因此,要提高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水平,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与大学生自身各主体的通力协作。学校是提高大学生网络道德水平的主阵地,因此高校的网络道德教育要不断丰富网络教育形式,培育文明、健康、安全的校园网络文化氛围。首先,加强网上信息监管,净化网络环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做好“把关人”,帮助大学生在良莠不齐的信息面前,做到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提高大学生的责任感和道德感。其次,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大学生德育课程中,端正大学生对网络影响的正确认识,培养大学生对网络信息的选择和使用能力、辨别和批判能力、创造和传播真实信息能力。通过加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培育,促进大学生发展和完善自我,自觉遵守网络道德规范,提高高校网络道德教育效果。家庭的教育功能对人的道德的形成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父母要熟悉孩子的网络生活习惯与行为,了解并引导他们形成良好的网络道德习惯。

篇8

一、网络伦理道德失范的基本内涵

网络社会是人类为自己开拓的另一个生存空间,而所谓网络伦理道德,是指在信息社会中,网民利用网络进行活动和交往时以维持网络有序运行为条件,以善恶为标准,通过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来评价和调节“网络社会”中个体之间以及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规范其网上行为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的总和,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新型伦理道德关系。

网络伦理道德是一种高度自主的伦理模式,在网络中人们的行为完全由自己决定,强调言论自由、不要对任何事情负责。这导致网上行为缺乏一个明确的评价与判断的标准,理想的网络道德规范不断受到传统道德规范的抗拒,造成两种不同道德规范体系的强烈冲突,从而也就出现了“网络炫富”等网络伦理道德失范现象。

二、大学生网络伦理道德失范的表现

由于网络社会交往中的虚拟性、开放性等特点,大学生作为个体的“自我”很容易出现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问题。当代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㈠逃避现实,沉迷网络

在网络世界里,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交流被人对网络的依赖关系所取代。面对困难和压力,一些大学生学生不愿面对自己在现实中的实际困难,逃避现实世界或者不能很好地实现其在现实社会和网络社会这样两个不同生活世界中的角色转换和行动协调问题。于是,虚拟的网络世界就成了他们逃避现实困难的最佳去处。在这样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里,一些大学生终日沉溺于网络世界中,在网络上的流连忘返,让自己沉醉其中,忘却现实中的烦恼,以此来麻痹自己,久而久之就会迷失自我。

㈡网络言行放纵

网络本身具有的虚拟性、匿名性的特点,这使人们对网络言行失去了有效监督,在网络上呈现出来的滥用表达自由的景象。大学生在博客上随意一些恶意的人身攻击的帖子,随意使用不文明语言、符号、图片等现象在网上随处可见;抄袭、剽窃网上文章或论文的行为比比皆是;偷看、公开他人隐私的行为也屡见不鲜;在网络上、接受和传播黄色信息、散布一些无中生有的消息、利用网络欺骗感情、玩弄异性等也是比较普遍的现象。

㈢道德意识弱化,网络伦理情感冷漠

在开放的网络环境中,网络行为主体具有匿名性和模糊性。在“反正没有人认识我”的心态下,行为可以摆脱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内心信念的制约,从而表现出对他人、社会的不负责任,为所欲为。大学生的道德标准判断能力被极大的弱化,道德虚无主义在网络社会中泛滥。大学生沾染了网络上的不良风气,认为“于己有利即是道德,于己不利则是不道德”,混淆了道德与非道德的界限。主动放弃成为道德责任主体的努力,对自己采取道德放任态度,丧失自我责任心。对网络公众缺乏应有的道德关怀,丧失对他人的责任心。

三、应对大学生网络伦理道德失范问题的对策

大学生网络伦理道德失范不仅会影响网络社会的正常交往,同时也会对大学生的心理和价值观造成负面影响,其危害不可小视。因此,必须在深入分析大学生网络伦理道德失范原因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采取各种有效措施缓解大学生的网络伦理道德失范现象。

㈠加强自身道德修养,树立网络责任意识

网络社会中的伦理道德不像传统道德那样主要依靠舆论和法律来规范个体行为,要避免网络伦理道失范行为,大学生就必须通过个人的自律来约束自己的网上行为,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大学生不仅要有理论上的坚定,更要有行动上的坚持。绝不能随波逐流,盲目附和错误的潮流。在认真学习思想品德修养学方面有关知识的同时,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其自身的伦理道德修养提高道德认知,坚定道德信念,升华道德人格。只有这样,大学生才能从根本上提升自我,得益社会,在自律的基础上遵守和践行网络伦理道德规范。

㈡建立完善的网络监管体系和法律法规制度

建立完善的网络监管体系和法律法规制度是当前缓解网络伦理道德问题的一种重要手段。在这个过程中,必须结合网络社会的本质特征,立足于现实社会道德,遵循现实与虚拟相结合的原则,发展相关的网络技术,完善技术环境。从技术层面控制网络伦理失范行为,加大网络的监管力度,依靠监视技术、网络警察、网络跟踪定位和网络实名制等手段减少和清除不良行为,对不道德的网络行为及时发现并进行清理,以维护网络环境的健康向上。在建立完善的网络监管体系的同时,政府及有关部门有必要通过法律、行政、技术等手段同各种网上信息犯罪作斗争,完善网络法律法规,加强对网络的信息监控和信息过滤,把网络世界中重要和基本的伦理道德规范纳入到法律中、融入到管理制度中。

㈢加强高校网络伦理道德教育工作

面对日益严峻的大学生网络伦理道德失范问题,高校应加强相关的网络伦理道德教育工作,根据大学生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网络道德约束机制,系统地把正确的网络伦理道德观念传授给学生。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渠道,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网络道德自律精神,提高其网络伦理道德素质,形成大学生自己的评判能力,自觉趋利避害。教育大学生遵守网络道德规范,不断加强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 使其伦理道德品质日益完善,并且成为大学生的稳固特征。这样就使大学生在面对网络上的种种不良信息时更加具有自制力和抵抗力,减少大学生网络伦理道德失范行为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杨倬.网络社会的道德悖论沉思[J].东南亚纵横,2004(7).

[2]刘俊英,刘平.网络伦理难题与传统伦理资源的整合[J].烟台大学学报,2004(17):14-18.

[3]马波,杨妍.当代大学生的网络伦理构建[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6):53-54.

篇9

一、网络环境下凸显出的大学生伦理道德问题

网络覆盖范围广、内容生动直观、传播速度迅速的特点为大学生学习知识、思想政治教育开拓了崭新的空间,也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但是,网络的隐蔽性和自由性以及“他人在场”的缺失性,使得大学生伦理道德责任感弱化,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现实中的思想道德和价值观,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干扰。据调查显示,在校大学生的伦理道德观念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扭曲,思想道德水平发生了不同程度的下滑,这确实是件令人担忧的事情。下面笔者就网络对大学生带来的消极影响进行浅显的概括。

第一, 网络的虚拟性特点容易让人迷失真我

网络以虚拟实在和虚拟空间作为基本的技术支撑,人们可以借助于网络的虚拟性特点隐匿和篡改自己的真实身份和处境来掩饰自己在网络上的各种行为。比尔盖茨曾在《未来之路》中引用了一副有意思的漫画:一只正在操作网络的狗对另外一只狗说:“在Internet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只狗。”这形象地表现了网络的虚拟特征。青年大学生作为网络的主体,因其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尚未形成,容易让自己沉溺于虚拟的网络中被一些虚假的现象所迷惑,而做出些与自己身份不合的举动。“追星族”在大学生中是一个很普遍的群体,很多大学生甚至放弃学业去碰自己的“偶像”。但是这些所谓的偶像在网络上光鲜亮丽的背后是否存在一个真的自我呢?这就不得而知了。

第二,网络娱乐性的特点使人沉迷其中,扭曲了人性的正常发展

网络的娱乐性使得大学生不再以学习为重心,他们上网大部分是为了娱乐,网络世界的多变性让他们目不暇接,以至逐渐迷失了方向。不断发展的网络游戏,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投身于华美绝伦的近于现实的网络游戏画面中。在这种虚拟的网络游戏环境中,很多大学生因其心智还不成熟而导致迷失自己,造成其价值观的扭曲,引发青少年犯罪。

第三,网络的隐蔽性造成网络信息的虚假难辨,

网络的这种隐蔽性使得网络信息真假难辨,导致种种弄虚作假、尔虞我诈的现象出现,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伦理道德观念。个别同学甚至萌生了某种不良的念头,觉得“作假可以获得成功,老实只会导致失败”。这种思想观念,使得大学生不讲诚信的现象在大学里随处可见,作弊现象屡见不鲜。更有甚者为了奖学金或是评优在考试过后找老师要求加分等等。这些不诚信的举动随着互联网前进的步伐越来越普遍,这告诉人们这种失衡现象应该尽快加以控制,否则将会对大学生伦理道德造成更为严重的影响。

二、净化大学生的网络德育环境

网络快速发展的趋势不可阻挡,我们只能顺应这一趋势,但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这一途径,使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用生动快捷的方式把科学的正确的思想观念传播出去,积极开展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只有方法正确,开展教育才会有成果,大学生才会接受,才会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去改造社会,从而展现自己新一代的精神风貌。

篇10

2.网络文化提高了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当今社会衡量高级人才的重要标准就是创新能力,也是大学生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因为网络实现了跨种族、跨时空的交流,使得大学生在使用网络的过程中容易被激发出探索求知的欲望和创新意识。同时,因为信息网络的高科技,也让大学生意识到脑力劳动和创造性劳动的重要性。

3.网络文化让大学生的交往方式更加丰富多彩。随着网络的出现,人们从小范围的空间人际交往,变成到跨越时空、跨越种族、跨越职业局限的全球往。与传统的交往方式相比,网络交往显得更加新颖,内容也更加的丰富多彩,形式也是多种多样。对于90后大学生来说,网络交往已经成为一种非常重要的交往方式,网络文化让他们的社会关系更加丰富。

(二)网络文化对90后大学生价值观所产生的负面影响。

1.网络文化可能导致大学生政治价值观念模糊。网络文化在更加全球化和多元化的同时,也成为一些西方国家传播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的社会文化工具,对我国的传统文化、价值观念都造成了不小的冲击和威胁。大学生如果长期依附于西方国家主导的网络文化,就可能会导致自身政治价值观念的偏移,出现思想上的混乱和动摇,从而降低国家意识和民族情感。

2.网络文化让大学生道德行为失范。因为网络世界的虚拟性,缺少了旁人的监督和传统道德的约束,所以导致很多人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做出一些不道德的行为。通过调查,曾经有百分之三到百分之十的大学生曾经发生过道德失范的行为,比如说散布网络谣言,盗取他人网络账号密码,诽谤他人等。

3.网络文化有可能导致大学生的价值观多样化。网络世界里面有丰富多样的信息,这些信息里面有宝贝也有垃圾。多类型的信息并存,在多元观念冲突下就行成了多元标准。大学生上网的时间多,频率高,接触的信息面广泛,因此网络多元的价值标准必然会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影响。

二、网络文化背景下,如何加强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

(一)利用网络平台,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管理好网络平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入到网络文化当中,提高网络文化的道德水平和文化品位,宣扬真善美,让网络文化能够积极健康的发展下去。同时让大学生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大学生成长的文化环境水平。

(二)重点培养大学生的网络道德自律意识。大学生在网络上的言语行为,很大程度上都是由大学生自身的道德水平所决定的,多以重点培养大学生的网络道德自律意识为主。由于网络环境的开放性,使得人们言论更加自由和随心所欲,这就造成大学生在上网的过程中与道德认知造成冲突。所以,更应该让大学生学会自觉遵守网络秩序,维护网络环境的和谐。

篇11

(二)提升了大学生的综合能力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技术在不断改进,网络文化更加完善,大学生通过网络提升了自身的综合能力。在人际交往方面,文化传播的主要渠道便是人际交往,网络文化的传播让学生的视野更加开阔,主要是由于网络没有地域限制,因此全世界范围内的文化资源都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传播,进而实现了人际交往,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不断提升,不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可以与不同行业、不同种族、不同国家的人进行交流。网络承载着人们的思想与情感,在网络交流中,通过各种交流工具,如:微信、微博、博客等,让人们更乐于帮助,致使大学生对奉献与关爱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在对他人进行帮助后,其人际交往的范围将有所拓展。

(三)实现了大学生的个性发展

目前,大学生在发展与成长过程中,由于家长与教师的过多参与,让其独立意识与自我观念有所淡化,大学生缺少个性发展。在网络文化环境下,为大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了条件,大学生对各种信息可以进行自主的选择,同时也可以进行自我创造、自我展示,根据自身的兴趣、理想,选择符合自己需求的朋友,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网络活动,从而实现自我创新与自我展示,逐渐实现大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二、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想道德观产生的消极影响

(一)模糊了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观

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具有不稳定性,极易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网络文化因其独特性吸引了众多的大学生,但网络文化影响着大学生的判断能力,其自身的文化与价值观念等遭到破坏,主要是由于网络文化具有复杂性,其中融合了中西方不同的文化,充斥着各类信息资源,大学生缺乏一定的辨别能力,因此将直接影响其思想道德观。同时,由于网络文化具有自由性,对其规范尚未完善,大学生在网络中极易沉迷,从而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个人主义也将十分严重,其道德能力将不断降低。

(二)降低了大学生的文化品位

网络文化中涉及了大量的不良信息,大学生由于其意志力较为薄弱,不良信息将严重侵害其视听,低俗的文化将影响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在网络中,大学生的言行举止将日益放纵,随着其网络技术水平的提高,可以对他人的隐私进行窥视,致使网络欺诈的现象日益泛滥。同时,目前大学生对网络文化的选择时,也趋于低俗化,据统计,大学生对网络文化作品的选择主要集中于武侠、言情与科幻类,而世界名著、古典文学等较少被选择,文学作品的选择将毒害大学生的思想,使其品位逐渐低俗。

(三)扭曲了大学生的情感心理

随着网络的广泛普及,大学生的情感通过网络进行传递,主要的形式为“人-机-人”,通过此种形式,大学生极易获得认同感与满足感,虚拟的情感交流让大学生对现实缺少自信心,同时也缺少人与人现实的、真实的交流,致使其无法适应社会生活,进而其情感心理日益扭曲。

三、在网络文化环境下改善大学生思想道德观的对策

篇12

一、网络环境下凸显出的大学生伦理道德问题

网络覆盖范围广、内容生动直观、传播速度迅速的特点为大学生学习知识、思想政治教育开拓了崭新的空间,也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但是,网络的隐蔽性和自由性以及“他人在场”的缺失性,使得大学生伦理道德责任感弱化,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现实中的思想道德和价值观,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干扰。据调查显示,在校大学生的伦理道德观念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扭曲,思想道德水平发生了不同程度的下滑,这确实是件令人担忧的事情。下面笔者就网络对大学生带来的消极影响进行浅显的概括。

第一, 网络的虚拟性特点容易让人迷失真我

网络以虚拟实在和虚拟空间作为基本的技术支撑,人们可以借助于网络的虚拟性特点隐匿和篡改自己的真实身份和处境来掩饰自己在网络上的各种行为。比尔盖茨曾在《未来之路》中引用了一副有意思的漫画:一只正在操作网络的狗对另外一只狗说:“在Internet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只狗。”这形象地表现了网络的虚拟特征。青年大学生作为网络的主体,因其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尚未形成,容易让自己沉溺于虚拟的网络中被一些虚假的现象所迷惑,而做出些与自己身份不合的举动。“追星族”在大学生中是一个很普遍的群体,很多大学生甚至放弃学业去碰自己的“偶像”。但是这些所谓的偶像在网络上光鲜亮丽的背后是否存在一个真的自我呢?这就不得而知了。

第二,网络娱乐性的特点使人沉迷其中,扭曲了人性的正常发展

网络的娱乐性使得大学生不再以学习为重心,他们上网大部分是为了娱乐,网络世界的多变性让他们目不暇接,以至逐渐迷失了方向。不断发展的网络游戏,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投身于华美绝伦的近于现实的网络游戏画面中。在这种虚拟的网络游戏环境中,很多大学生因其心智还不成熟而导致迷失自己,造成其价值观的扭曲,引发青少年犯罪。

第三,网络的隐蔽性造成网络信息的虚假难辨,

网络的这种隐蔽性使得网络信息真假难辨,导致种种弄虚作假、尔虞我诈的现象出现,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伦理道德观念。个别同学甚至萌生了某种不良的念头,觉得“作假可以获得成功,老实只会导致失败”。这种思想观念,使得大学生不讲诚信的现象在大学里随处可见,作弊现象屡见不鲜。更有甚者为了奖学金或是评优在考试过后找老师要求加分等等。这些不诚信的举动随着互联网前进的步伐越来越普遍,这告诉人们这种失衡现象应该尽快加以控制,否则将会对大学生伦理道德造成更为严重的影响。

二、净化大学生的网络德育环境

网络快速发展的趋势不可阻挡,我们只能顺应这一趋势,但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这一途径,使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用生动快捷的方式把科学的正确的思想观念传播出去,积极开展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只有方法正确,开展教育才会有成果,大学生才会接受,才会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去改造社会,从而展现自己新一代的精神风貌。

篇13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网络教育生活化没有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联系

学生实际生活包括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网络思政教育者对学生的学校生活比较重视,却忽视了家庭和社会生活对他的影响,对学生实际生活缺乏必要的引导。此外,有部分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网络赌博,浏览不健康网页,一直以来虽有部分思政教育者很关注沉迷网络游戏的学生,但仅提出一些口头建议,没有从网络游戏本身的危害对其进行引导,故大学生思想政治网络教育生活化的工作有待加强和提升。

(三)教育者缺乏网络生活化教育经验

高校大学生的网络生活化给网络思政教育工作者带来了很大挑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多是专职老师,他们大多忙于日常教育、科研、管理等工作,很少有时间去体验网络生活,部分教育者虽然有自己的网络生活,但也局限于自己的生活所需,很难深入了解大学生的网络生活。此外,部分思想政治网络教育者对网络教育技术不熟悉,不能与时俱进地利用网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大学生网络生活中凸显出来的问题,不能及时洞察到,从而有针对性地及时进行引导。

(四)教育手段落后,没有充分利用网络学习平台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

在当今课堂上仍占主导地位,不少教育网站只是将原有资料上传网上,内容陈旧,形式单调,这与强调个性的空间、微博、朋友圈时代相去甚远。此外,风靡网络学习平台的网络新课程如慕课、翻转课堂、微课等对学生影响很大,如翻转课堂利用视频来实施教学,视频短小精炼,其长度控制在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范围内,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此课堂还有教学手段先进、教学信息明确、学生小组化学习、老师角色导师化、复习检测方便快捷的特点。而纵观目前大学教育,并没有利用慕课、翻转等网络学习平台的特色来教学,以吸引学生眼球,让学生主动地、有效率地学习。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网络教育生活化的必要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通过各种教育手段,将大学生培养成为具有正确“三观”且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要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形势的需要,培养与时俱进的全能人才,必须结合网络与学生的生活将思想政治网络教育生活化。故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网络教育生活化的必要性,有助于更好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思想政治网络教育生活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思想政治网络教育生活化是体现思想政治教育力量的一种重要方式,将思想政治教育知识渗透于日常生活中,使学生通过日常生活掌握知识,并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学会对知识进行理解运用,有利于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此外,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以及高校扩招,高文化水平人员增多,社会对人才要求具有更高标准,思想政治素质、心理素质、行为素质等也成为社会考核人才的重要标准。大学生虽具有较成熟的思想意识,但涉世不深、意志力不坚定,容易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这就需要学校结合互联网对学生的影响进行心理和思想的教育,帮助学生从面临的实际问题出发,解决问题,从而适应社会需要。所以,思想政治网络教育生活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思想政治网络教育生活化更有利于师生间的思想交流

思想政治教育要真正为学生所接纳,只有通过与学生进行及时平等的思想交流才能实现,没有思想交流,思想政治工作就变得单向化了。思想交流能够拉近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的距离,针对当今的大学教育现状,只有将思想政治网络教育生活化,才能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到思想交流中来,进而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了解学生思想上可能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最后通过网络生活化教育解决问题。

(三)思想政治网络教育生活化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主体性

大学生思想政治网络教育生活化从大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出发,通过在网络生活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并引入先进思想和优秀文化,在潜移默化中树立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主体性,如大学生的主体意识、自由与选择的权利。网络全面、多角度的宣传方式,让大学生有更多机会接触和理解网络的权利与义务,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大学生的主体意识。此外,大学生在网络中有充分的话语自由权,能针对某方面的问题自由地表达内心的真实感受和意见,这有利于形成和发展大学生健康的人格,最终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四)思想政治网络教育生活化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网络素养

互联网、微博、空间、朋友圈等虚拟网络发展迅猛,但相关的网络法律法规仍存在缺陷,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网络教育生活化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网络素养,如正确选择和利用网络信息。网络的健康安全需要法律的强制力保证实施,更需要人们的自我约束。深入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网络教育生活化,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网络素养,使网络空间健康向上发展,而健康向上的网络环境为大学生思想政治网络教育生活化提供了良好的渠道。周而复始,整个网络社会将处于健康发展的状态,大学生思想政治网络教育生活化的价值也得到体现。

(五)思想政治网络教育生活化有助于提升学生生活品质

大学生思想政治网络教育生活化的深入发展,能够引导大学生正确利用网络,使思想政治网络教育贴近学生生活并为其所用,将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生活品质。思想政治网络教育生活化注重教育内容和方式,将教育渗透到网络中的各种信息,对不同兴趣的大学生开展针对性教育,并根据学生的接受情况进行不断调整,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网络生活习惯和现实生活习惯,最终提升学生的生活品质。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网络教育生活化的可行性

方法要实现思想政治网络教育生活化,高校首先要认识到网络教育生活化的必要性,其次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创建高校思想政治网络教育生活化的新载体和模式,要建立网络思政教育专业队伍,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把思想政治教育引入大学生丰富多彩的网络及生活世界,最终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网络和生活习惯,从而提升学生生活品质,为社会培养出优秀的人才。

(一)高校应认识到大学生思想政治网络教育生活化的重要性

高校应充分认识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重要性,并建立完善的生活化思政教育制度,从基本的建设、管理出发,做好大学生网络生活中各方面的监督管理,以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网络教育生活化。作为教育者,应具有强烈的大学生思想政治网络教育生活化的意识,利用网络的影响,结合大学生网络生活的特点,全面开展思想政治网络教育。所以树立意识是关键,只有这样才能保持教育者的动力,才能保持大学生思想政治网络教育受到学生长期关注和喜爱。

(二)将学生思想政治网络教育与学生网络生活相结合

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应跟上大学生网络生活的发展节奏,使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网络生活协调发展。高校应打造适合于大学生思政网络教育生活化的新模式,通过网络将教育贴近生活,以满足大学生网络生活的需求。思政教育者应关注学生常用的网络软件,如各种影音软件及聊天工具,设置影音评论,根据学生评论把握其思想动态,并进行相关引导和教育。还应注意娱乐、游戏、消费等网站,充分发挥这些网站的潜在优势,如将这些网站与大学生思政教育网站建立链接,间接地对其进行监督和引导;此外,思政教育者可以与游戏软件研发者合作,开发既有娱乐性又有教育性的游戏软件,让学生在玩游戏时受到思政教育信息潜移默化的影响。总之,教育者应将大学生思想政治网络教育渗透到学生网络生活中去,才能实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网络教育生活化。

(三)转变传统教学观念,利用新的网络教学平台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以教师说教为主,内容空洞抽象,教学方式封闭守旧,这样的教育模式在今天已不再受学生关注和推崇,甚至遭到排斥。所以,高校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改变传统教育观念,及时更新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不断提高自身教学能力水平,使学生真正学到知识,受到启发,有助于人生的发展。另外,教育者要结合当今网络对学生的影响,将教育渗透到网络生活的各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充满人文关怀的情感教育。此外,随着网络课堂如慕课、翻转课堂等网络学习平台的发展,教育者应充分利用其特点,将思政教育与此类网络课堂结合,最终达到教育目的。

(四)以网络舆论的热点问题为切入点

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媒体的大肆宣传以及人们的热情参与,现实中发生的各种事情很快就会在网上引发舆论,每个热点话题后有成千上万的网民评论。这些评论是网民在特定时期从不同角度出发的思想和利益在网上的集中反映,这些反映对思想不成熟的大学生来说具有很大影响。如发生的昆明砍杀事件、新疆暴力事件、公交车纵火事件等对学生的精神冲击很大,此时教育者应注意学生的思想动态,结合网络舆论的热点话题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教育。此外,网络媒体在宣传报道、维护社会秩序等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故教育者可与相关网络媒体合作,利用网络媒体将思政教育与社会热点话题相结合,最终使广大网民能够正确对待周围发生的一切。当然,这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不仅仅是教育者的责任,需要相关部门的配合和帮助,依靠共同的努力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