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高二外语总结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doi:10. 3969/j.issn.1671- 5918. 2015. 08- 064
[本刊网址]http://hbxb.net
引 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国际交流合作的日益加强,日本成为了我国经济合作的重要伙伴。在经济交流的推动作用之下,中日两国的民间交流也不断增多。因此社会对于日语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出于就业考虑近年来日语学习者也不断增加。另一方面由于年轻阶层对于日本文化、影视、动漫、经济等的热衷,对日语产生兴趣而开始日语学习的人也相当之多。高校为了适应社会需要,很多学校都开设了第二外语课程。其中选择日语作为第二外语的学生占了很大比重。但在二外日语教学中因为学校及学生对二外学习的不重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差、教师教学模式的单一以及教学方法的陈旧等诸多问题的存在,使二外日语的教学质量难以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目标也不能很好达成。因此,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提高二外日语教学质量是当前高校二外日语教学中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二外日语教学现状
(一)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方法陈旧
第二外语因为其特殊属性,处于专业课程之外的边缘位置,不受学校重视,在课程设置时,相比专业课程明显减少。但实际上,第二外语在教学中既要学生具备日语基础知识,有需要学生具有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因此第二外语的教学任务量是相当大的。所以我们常常会看到,老师们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多是将课本上的单词语法直接灌输给学生,甚至有些只是单纯的照本宣科,教学方法单一,教学内容乏味,严重影响课堂教学效果。
(二)学生对二外日语的学习热情不高,对二外日语的重视程度不够
由于很多高校所具备的师资力量有限,不可能每个语种都会开设第二外语课程。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第二外语只开设了第二外语日语和第二外语法语两门课程,那么学生只能选择日语或者法语作为第二外语。所以,学生在选择二外的时候具有很大的限制性,很多学生因为没有感兴趣的语种,被迫就选择了日语作为二外。然而由于中日两国特殊的历史关系以及当前中日两国的国际关系,很多学生对日本都抱有仇视态度,那么这类学生如果被迫选择了日语作为第二外语,他们的学习效果可想而知。
(三)学校对二外不够重视,课时的设置偏少
虽然现在大多数高校开设了第二外语课程,形式上符合了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可是在实际操作上,明显将第二外语处在了专业课程的边缘位置。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英语专业在其专业课程设置上可以说是非常全面,听说读写译对应的课程一应俱全。可是,第二外语日语的课程却仅有一门综合课程,并且每学期仅开设32课时,每周一次课,共开设三个学期。与英语专业课程真是无从相比。96课时对于零起点的二外日语学习者来说,明显无法满足需求。从日语基础的语音、词汇、语法开始学习,要学生达到基本的听说读写译等基本技能,如果按原有的课时来安排课堂教学,很难达成第二外语的教学目标。
众所周知,第二外语是研究生考试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是否能够顺利通过研究生考试,第二外语可以起到决定性作用。此外,当前社会对于复合型人才的需求,特别是双语人才的需求,除了专业的第一外语之外,第二外语的学习就显得更加重要了。所以高校应当提高对第二外语的重视程度。
二、二外日语教学方法探索
(一)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改变单一教学模式
传统的二外日语课堂,仍然重复着过去黑板加粉笔这样简单而陈旧的教学手段,以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记的教学方法仍占据着主导地位。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让教学模式更加多样化、现代化。将多媒体及网络资源运用到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能够直接体验到日本的社会文化、风土人情等,以帮助学生们更好的理解日语语言文化。另外,利用多媒体,我们可以将图片、音像、影视等各方面的知识引入课堂,教学内容变得更加生动形象,同时课堂教学方式的多样化也可以更好激发学生日语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二)英日汉三语对比教学
中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的邻邦,自古日本就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日本吸收了大量中国语言文化,从日语假名就能看到汉语的影子。其中日语平假名是根据中国古代草书演变而来,片假名则来源于中国汉字的偏旁部首。日语中很多汉字的写法和读音与汉语都有相似之处,对于中国的日语学习者来说是非常特殊的优势和有利条件。在教学中,既要注意分析汉语和日语的相同之处,也要注意它们的不同,这样对比教学可以学生记忆更加深刻。
日本在明治维新以后,日本社会大力宣传西方文化,将西方的科学技术、艺术、风俗习惯等大量的引入到日本社会。同时大量的外来语也被引进日语当中,其中英语词源的外来语占了绝大多数。在英语专业的二外教学中,将汉语、日语和英语三者相结合,对比分析它们的相同和不同之处以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这样的教学方法可以更好地提高英语专业二外日语教学的教学效果。
(三)创造学习和使用日语的环境及机会
课堂教学如果仅仅局限在“语音、词汇、语法”这几个模块,这样的教学模式势必会削减学生二外日语的学习兴趣,降低课堂效率。我们需要为学生创造更多学习、使用日语的机会,为学生创造有利的环境,让学生实实在在参与到日语学习中来,将课堂上学到的日语知识等运用到实际中去,这样既能激发学生兴趣又能提高我们课堂教学效果。此外,向学生推荐日语网络学习资源,例如沪江日语、和风日语等等网站,日语听说读写译各方面资料都还比较齐全,学生可以利用这些网络资源扩宽自己的学习范围,使自身知识更加全面化。这些专业性的领域可能对二外日语学生开始有点困难,但只要有信心,能够坚持做下去,一定会取得很大成效。
(四)注重日本文化的导入
语言与文化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无论哪种语言都蕴含着一定的文化内涵。如果对其国家文化不了解,就不可能全面认识、理解其国家的语言,更谈不上正确使用。所以在二外日语教学中,不能仅仅局限在单词、语法等模块,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那么,在教学中适当导入日本文化帮助学生理解或者正确使用日语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能力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日语产生兴趣,那么我们就可以改变教学中教师“教”为主体的局面,让学生变成主体,自主参与到教学中来。但是学习又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仅凭一时的兴趣或者热情很难到达我们预想的教学效果。所以我们更需要在教学中不断激发学生学习日语的兴趣,让这种兴趣可以长期保持下去。例如之前提到的将多媒体引入课堂教学,课堂内容多样化,导入日本文化,让学生深刻理解日语语言中蕴含的文化背景等等。
篇2
(1)研究方法。本项目采取问卷调查的方法,调查时间为2015年5月。(2)研究对象。某外国语大学英美文学、商务英语、旅游英语等英语专业大二至大四年级学生。(3)研究内容。调查内容主要包括:二外学习的动机、学习方法、学习过程中遇到的主要困难及解决办法、最终学习成果等。
二、数据分析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80份,收回176份,回收率为97.78%。其中大二年级59份,大三年级60份,大四年级57份。
1、二外学习动机的数据分析
统计结果显示,有84.1%的被调查学生认为学外是有必要的,而认为没有必要的仅占4%,认为无所谓的学生占15.9%。可见大部分的学生都认识到了学外的重要性。另外,超过50%的学生认为学外的最主要目的是完成学校规定的必修课,出于帮助自己拓宽视野而学外的学生次之,占19.3%,而出于自身兴趣学外的学生占到了13%。
通过对以上数据的分析不难发现:认为学外没有必要或者无所谓的学生占比15.9%,这一数字远小于“为完成学校规定的必修课程”的学生所占的比例54.6%。这说明有38.7%的学生虽然意识到了学外的必要性,但是并没有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
2、二外学习方法的数据分析
据统计,该校大部分英语专业学生主要通过参加学校开设的二外常规课程学外,这一比例占到了71.6%,而主要通过在课外补习班学习或者请家教学习的学生也不在少数,占19.9%,同时仅有小部分学生是主要通过自学学外,比例占8.5%。由此可见,一部分学生对于学校开设的二外常规课程没有太大信心,需要通过各种其他的方式来满足自己的学习需求。
另外,该校英语专业学生课外学外的时长情况不容乐观,每周学习时间不足5个小时的学生比例占到了67%,这其中甚至有22.7%的学生课下从不学外,仅有5.2%的学生每周的二外学习时间超过了10个小时。
同时,有几乎相当数量的学生在学外时更加注重词汇的积累和语法的理解,分别占46.6%和40.9%,而更注重二外的实际应用的学生仅占12.5%,这说明该校大部分英语专业的学生对于二外的学习还处于最基础的阶段,目前学到的还是“哑巴二外”,很难投入到实际应用中去。
3、二外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以及解决方法
根据统计结果,该校绝大多数的英语专业学生认为学外是具有一定难度的,比例占到了97.2%。与关于学习重点的调查统计结果类似,绝大部分的学生在学外的过程中遇到的最主要的困难是词汇的记忆和语法的理解,比例一共占到了93.8%。而对于遇到问题时如何解决的调查结果则十分出人意料,有超过半数的学生在遇到问题后选择不解决,选择向老师请教的同学仅有9%。
4、二外学习成果的数据分析
据统计可以发现,该校英语专业学生二外学习收效不佳,仅有33.5%的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成果感到满意。与此同时,只有10.2%的学生认为通过目前的学习,自己现在已经具有(或者毕业后会具有)二外的实际应用(听说读写译等)能力。
三、思考与建议
通过本次调查,笔者认为该高校英语专业学生的二外学习整体情况不佳,具体表现为:(1)二外学习的动机不够明确;(2)课余学外的时间严重不足;(3)学习重心仍停留在最基础的词汇和语法阶段; (4)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不能通过有效的途径来解决;(5)对于二外学习成果不太满意,并认为通过目前的学习,不能够使自己具有二外的实际运用能力等。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建议通过学生、教师和学校三方的共同努力,切实改善英语专业学生的二外学习情况。具体表现为:
1、树立明确的二外学习动机
学校和教师应加强引导,例如可以在学外准备阶段通过组织专家讲座、新老生交流会、用人单位招录宣讲会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了解第二外语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的重要作用。英语专业学生则应当变“被动”为“主动”,积极了解学外的重要性,结合自身兴趣、未来应用前景等因素选择适合自己的二外语种。明确最终目的,避免单纯为了完成学校规定的课程而学外。
2、培养良好的二外学习习惯和方法
学校和教师应实现高效监督。学校应当完善其考核制度,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阶段性验收,以此来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二外学习习惯。 教师应当及时与学生沟通交流,并从作业和试卷的批改情况中分析总结出学生目前面临的问题,进而帮助其答疑解惑。学生也应当严格要求自己,培养良好的二外学习习惯。可以在同学之间成立互助小组,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学习方法,借鉴经验心得。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问题,一定要大胆提出来,敢于向老师请教。
3、提高二外的实际运用能力
学校应加快二外教学模式的转型,由传统的“教师照本宣科”式教学转变为师生互动型教学模式。同时,学校应多为学生提供各种机会和平台,帮助其得到实际的锻炼。例如,设立“第二外语角”,举办二外演讲比赛、阅读大赛,组织中外学生联谊交流会等等,帮助学生开口讲外语,摆脱“哑巴二外”。
学生则应当在打好基础的前提下着重努力提高自己的二外应用能力,把二外学“活”。利用图书馆、网络、专家讲座等各种资源汲取所修二外的相关知识,从而避免课本和老师成为全部学习资料的唯一来源。同时,加强自身在听、说、读、写、译各方面的训练,使自己逐步具备二外的基本交流能力。
参考文献:
[1]傅玲玲.应用型本科英语专业二外日语课程学习现状的实证研究[J].艺术科技,2013,26(4):282-282.
篇3
要提高教学效果,首先要求教师对教学目标有明确认识。以笔者所在的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为例,二外日语课预计通过2个学期共计128课时的学习,使学生达到基本的听、说、读、写要求,即相当于国际日语能力水平测试4级水平。具备基本的语言交际和运用能力,为日后的工作、考研打下良好基础。认清教学目标之后,教师既不能像专业日语课一样精讲细讲面面俱到,也不能过度放宽要求,只完成必要的讲解。笔者经过多次教学实践发现,二外日语教学中应该始终贯彻的原则是精讲多练,让学生更多地参与进来,最大限度地向课堂要成效,课下不给学生增加负担。如何实现这一目标,笔者认为,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 即学即用,激发学习兴趣
著名的语言学家亚历山大指出,语言的基本不是单词而是句子。因此教师不应该将重点放在单词的积累上,而应放在句子表达上。二外日语课尤其如此,因为该课的授课对象是英语专业的学生,这些学生的特点是表达欲望较为强烈,如果短时期内能说出一些简单实用的句子,会极大地满足他们的表达欲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在每堂课中加入贴近生活的实用表达,让学生可以即学即用。比如,在讲解假名的时候,只要引导学生发现了假名的读音规则之后,就可结合上课的时间段,给出相应的问候方式,像「おはようございます、「こんにちは等,并在课上积极使用,这样学生会很快记住并使用。又如,在讲解数字这部分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尝试加入下面的会话:
A:李さん、番号をおいします。
B:はい、135-××××-××××です。
A:ええっと、135-××××-××××ですか。
B:はい、そうです。
跟对方要电话号码,并在听完后跟对方确认,这样的会话非常贴近实际生活,所以,学生会很愿意利用自己的电话号码互相练习。如此一来既学会了数字的读法,又掌握了简单的会话,可谓一举两得。
2 巧用教材,合理取舍
每种教材都有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以教材为纲但又不能拘泥于教材。比如,笔者所在的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选用的二外日语教材是《新版中日交流标准日本语》,它的优点是内容与时俱进,语法解释通俗易懂。但同时,它也具有内容庞杂,含量过大的缺点。就二外日语课紧张的课时来讲,严格以教材为纲必然导致教师难教,难以面面俱到;学生难学,无力消化吸收等问题。这种情况下,教师就要对教材内容合理取舍。笔者通过分析教材发现,《新版中日交流标准日本语》的课文中,有很多单词在实际生活中出现频率很低,只是为了编排课文而加入的,这部分单词就可以作为自学内容。每一堂课,选出贴近生活的单词,并在讲解语法及练习时反复使用,让学生在使用的过程中就可以记住。比如,在第2课讲解「これ、それ、あれ的区别时,教师单纯从理论上讲解效果不大,但是教师如果把单词表中出现的「本、靴、ノト、新、辞、写真、、かぎ、テレビ、パソコン、等单词的实物或图片直观地展示出来,然后不断变换位置对学生提出如:
これはテレビですか。
これは何ですか。
これはだれのですか。
あれは×さんのですか。
……
等问题,或者要求学生就教师手边的实物或图片进行提问。如此反复地练习,学生很快就能掌握单词和语法要点。教师不必因有学生有考研需求而在课堂上细讲慢讲,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只要培养出了学生的兴趣,讲解了方法和要点,要相信他们有结合练习融会贯通的能力。
3 做好课堂设计
加涅和布里斯等人曾经为教学进行定义:“教学可以被看成是一系列精心安排的外部事件,这些经过设计的外部事件是为了支持内部的学习过程”。精心的课堂设计加上有效的教学方法,会极大优化学习过程,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开篇提到,二外日语教学要最大限度地向课堂要成效,课下不给学生增加负担。所以,每堂课要把复习、引入新知识、反复练习新知识、巩固新知识等环节有效地组织起来。笔者常采用的做法为以下几点。
3.1 复习:十分钟左右
根据艾宾浩斯的记忆曲线可知,学过之后1天和4天都是记忆的有效周期,这通常又是两次日语课的时间间隔,因此,利用十分钟左右及时复习是十分必要的。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环节梳理上次课或前几课的知识要点,也可以让学生按要求重读前面某两课的基本课文部分。全程以教师引导,学生配合的方式为主。
3.2 学习单词:十五分钟左右
教师就精选出来的单词进行讲解。要按照语言的基本是句子的原则,把单词融入已学过的句子,或进行提问或要求翻译,促使学生积极反应,这样也能让学生实际感觉到自己能用日语进行的交流越来越多了。
3.3 学习语法+反复练习:三十五分钟左右
《新版中日交流标准日本语》中对语法点的解释较为清楚,教师不必再花大气力进行大量的理论说明,只需重申要点或做适当的补充即可。真正让学生学懂学会的关键是围绕语法点所做的大量练习。可以采取由课后习题开始,逐步进行由浅入深,由机械到灵活的练习。笔者认为,收效较大的练习方式就是一对一的提问回答。以第一课「~は~ですか为例,说明要点之后,教师就可以对学生作如下提问:
王さんは先生ですか。
さんは中国人ですか。
あのう、すみません、××さんですか。
……
看到某位学生打扮入时,就可以问:
×さんは国人ですか。
看到某位学生一脸稚气可以问:
×さんは中学生ですか。并提示学生,通过「中国、「学生来推测「中学生的意思。
还可以通过问某位学生有关其他同学的信息,如:
さん、曹さんのお父さんはですか。
来促使学生记忆和使用「分かりません这一说法。这种反复练习的方式不仅有助于学生将所学内容消化和吸收。而且还能同时训练学生的听力和反应速度。
3.4 利用课文巩固新知识:二十分钟左右
教师要根据课文内容的难易程度,采取合理的方式。较简单的,由学生朗读并翻译即可。较难的部分,则要加入适当的讲解。这一过程要切忌变成教师的独角戏,要始终把朗读、翻译、解释等工作交给学生,更多地让学生参与进来。而且教师还要利用这一环节,挑出应用课文中的某一段或某几段让学生分角色朗读。
3.5 总结整理:十分钟左右
这一过程常常被很多教师忽略,但是笔者认为,教师在一堂课的最终对要点重新梳理和总结,能够帮助学生更加清晰地认识当堂所学内容,对刚才进行的实践练习从理论上加以印证,有助于深化理解。
4 讲究教学方法
除精心的课堂设计外,好的教学方法也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保证。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出几种较受学生欢迎的教学方法。
4.1 打破讲台限制,走到学生中去
二外课程,个别学生容易在思想上比较轻视。因此,教师除了严明纪律之外,课上更要打破讲台的限制,走到学生中间去,穿梭于学生之间既可以对纪律形成督促,同时教师随走随提问,使学生形成一种紧张感,并且通过近距离的视线、表情等的交流还能使更多的学生参与课堂教学。
4.2 善于利用现有场景编排对话
例如,在就第一课、第二课的语法要点进行提问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当时的场景。有的学生会使用非常漂亮的手机套,使手机看起来像一个漂亮的记事本,于是教师就可以与学生形成如下对话:
それは手ですか。
いいえ、これは手ではありません、携です。
而且教师要及时对学生的表现予以积极肯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4.3 投其所好,化难为易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爱好制定教学方法。比如,学习完假名之后,很多学生不太愿意及时记忆假名的读法和写法,鉴于此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喜欢唱歌这一点在课堂上教唱日文歌,比如利用《未来へ》这首歌,因其有对应的中文版本《后来》,所以学生对它的旋律比较熟悉,只要教师给出歌词,学生都会饶有兴趣地学唱,教师可以趁热打铁,要求学生抄下部分的歌词加以练习。对于区别于传统教学的方式,学生会显示出极大的参与热情。迎合学生的兴趣,所谓难题也就没有那么难了。
4.4 感受文化差异,增强学习兴趣
二外日语课中,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日语的相关知识,还要客观地向学生介绍日本社会、文化的相关知识,这不仅能修正学生一些有失偏颇的认识,还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新版中日交流标准日本语》初级上的第10课提到了「浴衣,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学穿「浴衣的方式让学生更直观地体验日本文化,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4.5 善于利用多媒体资源
多媒体被引入外语教学后,教师在教学形式上有了更多的选择。二外日语课中,也可以积极利用多媒体教学。比如,每隔一个月左右,可以给学生适当播放一部动画片,当学生从中发现能够听懂的句子,就会很有成就感。看完之后,教师还可以和学生共同回忆,听到了哪些学习过的内容,并回看,这样会加深印象,提高学习效果。
本文从四个方面阐述了提高二外日语课教学效果的具体措施。当然,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日语教学的理念、教授方式等也会随之改变,因此,日语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及时调整,以期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任锋,周晓薇.关于改进公共第二外语教学的思考[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12.
[2]王军.关于日语作为第二外语时的教学初探[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5.
[3]富田隆行.文法の基知とその教え方[M].凡人社,1996.
[4]庞好农.二外日语的教学初探[J].重庆教学学院学报,2002.
篇4
目前我国高校英语专业本科学生在学习本专业的同时,必须掌握一门第二外语。学生在学习第二外语的过程中应进行语言的比较学习,提升对目标母语的认知和语言知识运用的能力,为认识目标语言所在国文化打下良好的语言基础。此外,在21世纪这个信息化时代,随着我国经济实力迅速发展及国际化进程日益加快,国际交流日趋频繁,对于综合素质人才的需求更加旺盛。对于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而言,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并能熟练运用的复合型人才,以适应当代社会的需求,是当代高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2000)。因此学习第二外语成为英语专业学生提升综合素质的必要途径。然而目前高校中,英语专业学生在学习第二外语的过程中暴露了一些问题,比如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积极性差、基础知识薄弱;部分英语专业的学生忽视或轻视二外的学习。成功的教学活动需要师生双方的积极参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进而增强教学效果,是解决二外教学矛盾的重要途径。苗迎春(2010)认为调查大学生二外学习动机中的类型及其特点,研究培养其学习动机的方式方法,不仅有助于本校二外教学的改进,而且可以给面临相同困扰的其他高校的二外教学提供参考,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二、先行研究
1.学习动机的定义
动机是指通过激发和鼓励,使人们产生一种内部动力,使之朝着某一目标前进的心理过程。在学习情境中,动机就是让学习者开始学习,并朝着学习目标不断努力,以满足某种学习需要的一种内部心理状态。学习动机的作用在于以内部动力的方式直接推动学习行为。
2.国内外研究现状
在第二外语习得研究的领域里,动机研究兴起于20世70年代,其中加拿大语言学家Gardner和Lambert的研究成果成为主流思想。他们依据社会心理学,把动机类型分为“融合型”和“工具型”。“融合型”动机是以学习目标语言社会的文化,参加目标语言社会文化活动为目的的动机;“工具型”动机反映语言习得目的的功利性,比如把语言作为一种工具参与就业或者升学。奥地利学者Mueller 、Hanfstingl和Andreitz(2007)将学习动机分为外部动机、内部动机和非动机三大类。其中外部动机包括附属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认同内驱力。附属内驱力是在希望获得家长或老师奖励或避免其惩罚的基础上产生的需要;自我提高内力是指学习者学习目的在于获得周围人的认可;怀有认同内驱力的学习者的目的性很强,比如通过考试或者顺利获取毕业证。内部动机又称为认知内驱力,即获取知识的一种内驱力。在国内有不少学者调查英语学习动机类型,较有影响的是北大学者高一虹等(2003)对中国大学本科生英语学习动机类型的研究,制定出了动机类型的量表,提出了七个因子:内在兴趣、成绩、学习情境、出国、社会责任、个人发展和信息媒介。目前而言,对农林类院校外语专业学生的第二外语学习动机类型的调查几乎是凤毛麟角。笔者所在院校在大三第一学期开设二外课程,让笔者感兴趣的是学生以何种动机学外。笔者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根据相关的外语学习动机理论,探讨农林类院校英语专业学生的二外学习动机类型,从而以此为依据提出改进二外教学的策略和方法,以便增强二外教学效果。
三、研究对象和方法
本次研究采取问卷调查的方法,调查对象是笔者所在高校的英语专业本科生。他们在三年级选修第二外语(日语或德语),年龄均在18~22岁。本次问卷调查在2012年11月初进行,这时被调查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二外课程开设一个半学期。问卷第一部分是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包括年龄、性别、有无二外学习经历等。第二部分是调查问题,共计16个问题,采用从“非常不符合”到“非常符合”的Likert五级量表形式。其中第二、第十二和第十四个问题属于附属内驱力;第六、第十和第十一个问题属于自我提高内驱力;第三,第四和第九个问题属于认知内驱力;第七、第十五和第十六个问题属于非动机。问卷由学生本人填写。调查前首先向学生说明,本次调查是为了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动机类型,与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老师对学生的评价无关,不署名,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力求给出真实的答案。
共发放问卷120份,回收110份,其中有效问卷110份,有效回收率100%。110份问卷中包括男生14份,女生96份。
四、调查结果和分析
二外学习效果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学习动机和态度。从调查结果来看,在“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附属内驱力”和“非动机因”这四个影响因子中,“认知内驱力”和“自我提高内驱力”的影响效果最明显。“附属内驱力”和“非动机”均没有可信度(可信度小于0.5),不具统计意义。
在对“认知内驱力”的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后,得出“非常符合”与“一般符合”的信度均在0.8以上。因此我们可以得出,二外学生的“认知内驱力”程度越高,其学习效果就越好。这一点恰巧与杨新焕等(2011)的“英语学习的内在动机与学习者成绩呈正相关性”的结果不谋而合。
但是,在“认知内驱力”的调查数据统计简易表中,选择“非常符合”的23名调查对象中,有二外学习经验的占了将近一半,而在选择“一般符合”的25名调查对象中,有二外学习经验的却仅有3人。而且,对于在小学阶段就开始学习外语的人数,选择“非常符合”的人数也远高于选择“一般符合”的人数。从这一层面来讲,我们不能武断地认为学习者的二外学习效果与“认知内驱力”呈正相关性。因为它在很大程度上还受学习者的“外语学习经历”及“开始学习外语的时间”等因子的影响。不过,并不意味着“学习效果”与“认知内驱力”之间毫无规律可循。因为从上述分析中可以总结出这样一个结论:二外学习者的学习效果与附属内驱力呈正相关性,但附属内驱力取决于有无二外学习经历和开始接触学习外语的时间等。
作为外部动机的“自我提高内驱力”对二外学习者的学习效果有一定影响,但影响不大。在对“自我提高内驱力”的统计数据进行分析后,只有“比较符合”和“一般符合”具有可信度,但数值偏小,仅为0.53。究其原因,主要是二外学习者对二外的学习态度。作为农林院校的英语专业学习者,大多数学生把主要时间和精力放在自身专业和专业英语上,而对于为什么要学外还没有一个客观理性的认识。在大多数二外学习者的心里,如果把专业课的分量比做是“铅球”的话,那么二外课的分量只不过是一个“乒乓球”。有些学生甚至不明白高校为什么在教学大纲上安排二外课程,认为二外课就是浪费时间,与其这样,他们更愿意把时间用在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和个人兴趣爱好上。这样,他们在二外学习上的自我提高内驱力不高也就可想而知了。要解决怎样提高二外学习者的自我提高内驱力这一问题,首先得端正二外学习者对二外的态度,要端正他们的态度,最关键的就是让他们对二外学习有一个客观理性的认识。唯此,二外学习者的“自我提高内驱力”才不会发生盲目性迁移。
但是,笔者在将“自我提高内驱力”的调查数据统计简易表和“认知内驱力”进行比较对照的过程中发现,不管是“非常符合”还是“一般符合”,前者的学习效果都远远大于后者,尽管后者的可信度数值偏小。这样一来就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不管自我提高内驱力程度如何,二外学习者的学习效果都不会受到影响(确切地说都能取得不错的学习效果)。关于这一点,笔者认为是“隐性自我提高内驱力”在发生作用的结果。
前面已经提到,“自我提高内驱力”信度不高主要是因为二外学习者对二外学习的认识不够客观理性,其“自我提高内驱力”发生了盲目性迁移,从而导致在专业上和兴趣爱好上的投入较多而对二外学习产生排斥情绪,但在这一过程中有一点不得不强调:二外学习者在专业上和兴趣爱好上有一个共同的心理和目的——获得他人的认可。这种表现在专业和爱好上的心理和目的我们可以称之为“显性自我提高内驱力”。这并不意味着二外学习者从心底排斥二外学习,因为在某些方面希望获得他人认可的人也不希望在其他方面被别人说三道四,这是人类共同的心理。处在“二外学习无用论”的环境之下,他们表面上不会表现出“在二外上获得他人认可”的心理,但在心底的某个角落还是希望获得老师和同学的认可,希望自己优秀的人是不愿意在任何一方面输给别人的,这种心理可称之为“隐性自我提高内驱力”。正是这种“隐性自我提高内驱力”的存在,才使得信度偏低的自我提高内驱力的学习效果普遍高于认知内驱力。
五、结语
笔者围绕二外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有何关系这一主题,对农林院校110名二外学习者进行问卷调查分析,明确了“认知内驱力”和“自我提高内驱力”对二外学习效果的影响。二外学习效果与“认知内驱力”呈正相关,但受到“有无学习经验”及“开始学习外语的时间”等因子的制约;“自我提高内驱力”对学习效果的影响不明显,但在“隐性自我提高内驱力”的作用下,学习效果普遍高于“认知内驱力”。
参考文献:
[1]Florian H.Müller,Barbara Hanfstingl & Irina Andreitz.Skalen zur motivationalen Regulation beim Lernen von Schülerinnen und Schülern.Adaptierte und erg?覿nzte Version des Academic Self-Regulation Questionnaire(SRQ-A)nach Ryan & Connell [M].Klagenfurt:Alpen-Adria-Universit?覿t,2007.
[2]Gardner,R.C.& W.E.Lambert.Attitudes and Motivation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M].Rowley,MA:Newbury House,1972.
[3]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篇5
第一、传统的大班德语语音学习多为教师领读学生跟读,或者学生跟着录音跟读的模式。这种模式可以帮助学生学习外语时起到最初多读多练的习惯养成,但是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不难发现这种模式存在的问题。其一,班级人数多,教师难以发现个别或者部分学生的发音错误并及时纠正;其二,学习和练习的形式较为单一,中学生在学习和练习时易失去兴趣。针对这两个问题,笔者有以下两种游戏建议:
游戏一,Stille Post安静邮递。首先,教师将几组提前准备好的长短音易混淆的单词呈现给学生,例如:
wen - wenn kam - Kamm
Ton - Tonne Pute - Putte
Saat - satt Boot - Bott
Ofen - offen ihn - in
然后,教师选取每组单词中的其中一个轻声且清楚的读给每排第一位学生。发令同时开始,由每排第一位学生轻声读给第二位学生,第二位读给第三位,以此类推,每排最后一位学生听到后反馈他们所听到的单词。通过此游戏,可以改变以往发音练习的单一模式,动静结合以竞赛的形式来激励学生以达到在趣味轻松的氛围中巩固练习发音。可以在大班教学中及时有效的发现学生发音中存在的问题,并较快的发现哪排或者哪组学生掌握不好并及时纠正。
游戏二,KLatschen击掌打拍。每个学生得到如图的一张卡片。
一位学生说“Ich esse gern... und ...”(“我喜欢吃...和...”),其他同学通过他击掌的强弱拍猜这位学生爱吃什么。如Nudeln,则击掌两下,注意击掌时要明显打出强弱两拍的节奏。通过此游戏既可以判断学生对单词音节的划分和重读音节的掌握,又可以适用于在”Lebensmittel”和”Essen und Trinken”主题下单词的巩固。
第二、在大班教学中不可能实现教师对每个学生的关注度均等,因此对学生课堂注意力的把控成为大班教学中的难点问题。如何尽可能的让学生对学习内容保持高度兴趣和注意力,笔者尝试了以下两种游戏教学法,总结起来可将如下游戏统称为”Bewegungsspiel”行动游戏。
游戏一,“快速站立”。将学生分成der (阳性)、die (阴性)、das (中性) 三组,即每组代表一种德语词性。教师首先给出示例,大声说出一个德语名词,例如”Apfel”,学生要在听到这个名词后思考这个名词的词性并快速反应,Apfel --- der Apfel,则代表阳性der 小组的组员就要立即站立起来。
游戏二,“红绿灯”。每位学生手中有红、黄、绿三种颜色的卡片,三种颜色分别代表德语名词的词性,即红色代表der阳性,黄色代表das中性,绿色代表die阴性。教师示例首先读出一个名词,例如”Kirche”,学生需要快速思考这个名词的词性并快速举起手中对应颜色的卡片。显然Kirche --- die Kirche,学生应举起绿色卡片。
这两例游戏简单易懂,且不受教室大小的影响,可操作性较强。通过站立和举颜色牌,既可以快速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又充满趣味性,相对应的也是对学生课堂注意力是否集中的考验。
第三、一堂课中学生的参与度和学生间的互动性是衡量现代课堂的重要标准之一。为了能在45分钟的课堂中尽可能的提高每位学生的听、说、读、写德语的四项能力,笔者尝试使用了以下两种游戏方法,在实施过程和学生反馈方面都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游戏一,Partnerdiktatp人听写。改变以往教师读学生写的听写训练模式,将主动权留给学生,实现双人合作完成,即一个学生读,另一个学生写,每位学生在这个练习中都得到了听、说、读、写德语的训练。
游戏二,Laufdiktat 跑步听写。游戏开始前,教师将听写的内容打印出来张贴在离学生有一定距离的教室墙壁上。每次派一名信息员学生跑向纸张,阅读并瞬时记忆纸张上的内容再跑回各自的小组,将自己记住的语句复述给小组内的记录员。信息员多次往返阅读并听写,直到组员将纸张上的内容完全记录完整。
一位智者曾说:“外语教师扮演的角色是牧羊人,他应该把羊群引领到水草丰美的地方去。”期望学生在游戏教学中边玩边学,在课堂游戏中愉悦地学习德语,在德语学习的世界中发现乐趣。
参考文献
[1](德)L.Schiffler, 互相作用游戏,何慧敏译,《国外外语教学》,1990/4
篇6
日语主要有五十音图,分别由五十个平假名和五十个片甲名构成。首先要掌握五十音图,其次由假名到单词,再由单词到句子,这是入门的基础。当然里面也包含了有限的词法和句法。而英语有26个字母,48个国际英标、两种语态和16种时态。完全掌握这些内容时需要相对较长的一段时间。等掌握了这些基本知识,剩下的就是不断的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不断的提高自己。
一、英语学习特点
(一)词汇学习
学习一门语言必须要掌握一定量的单词量,这也是学习英语的基础。如果没有单词的积累,其他的学习也就无从谈起。一门语言都会有内在的规律和逻辑的,英语也不例外。到了大学阶段,我们阅读中接触到单词都有几千个之多,也逐渐的掌握了记单词的规律,英语单词中有很多是派生出来的,要学会联想记忆,这样才能高效的记单词。此外,同时一定准确发音才能更好的记单词,正确的发音有助于提高听力和口语,再者,单纯的背单词十分枯燥,即使记住了也不知道怎么用,背诵课本里面的课文是一个不错的方法。不仅记住了单词,又积累了一定的句型,更培养了自己的英语语感,从而全方位的提升自己。
(二)语法学习
英语语法是指英语的构成规律,是英语的具体结构形式。是人们运用语言进行交流的语言规则,它具有非常明确的意义,并能被交流的对方所理解的一套规则。英语语法在中国的英语课堂上占有重要的位置,造成这种现象有很多原因,具体来说主要两个原因:一是英语的学习和运用都是离不开英语语法的,这是由英语自身所决定的;二是英语在中国是被当作外语来学习的,因此语法对我们来说是不可或缺的。
(三)口语学习
英语俨然已经成为了世界语言,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沟通载体,我们对其的运用日趋频繁。我国的各级英语考试都在不断通过各种方式强调英语的听说能力。雅思和托福等考试都是要考核口语的,大学英语四、六级也将口语纳入考试部分,社会上的相关行业的英语等级考试也涵盖了口语考试部分。英语作为一种外来语言,其本质就是一种交流的载体。交流最有效、直接的方式就是口头交流,这样英语口语在上述广阔的背景下受到了空前的重视和注口。以高校大学生为代表的学生都非常希望自己能说一口流利标准的英语,这个群体在不断壮大。但是传统的英语教学方式的侧重点在于应试,而志不在此,学生对英语的口语学习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负担,大部分学生都学的是“哑巴”英语。
二、二外日语学习特点
(一)词汇学习
高校英语专业的学生大多会选择日语作为自己的第二门外语进行学习。相对英语而言,二外日语较少的涉及到系统的学习课程。对于零基础的学生来说,学习日语是一个挑战。大部分学生反映要记的东西太多,特别是背单词,单词的数量较大,背了很容易就忘记了。词汇是构成日语的基石头,词汇量决定着日语表达、交流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在学习日语过程中,需要着重积累词汇。首先,要读准单词的发硬,这是词汇学习的前提。再者,可以熟悉日语的音读、训读来帮助自己背单词。“音读”类似中文汉字的读音,音读的词汇大部分都是是汉语的特定词汇。我们在阅读中都会提及一个“看”字,而在日语中不会用这个动词。由此可见,学习单词时一定要将其置于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才能掌握的比较牢固。
(二)语法学习
日语语法是学习日语的基础,在熟悉的理解一定的日语语法知识的基础上,方可准确的说出一句完整的句子,进而精确的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正确领会对方的意思。缺乏日语语法的学习是无法真正掌握日语精髓的。在学习的开始,我们就应该下意识的就培养自己的日语语法意识,为之后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日语的本质是载着语法体系,这是跟英语最大的不同。这就要求我们在日语学习中要改变自己形成的英语惯性思维。为了掌握语法知识点,适应日语的表达规则,要重复地进行造句练习。要多阅读经典的文章和积累经典的语句,再将其运用到实际中去。如此反复进行,就可以熟练的运用日语的语法规则,逐渐的形成了有别于英语的日语表达方式。
(三)口语学习
日语作为一种外来语言,其本质就是一种交流的载体。交流最有效、直接的方式就是口头交流。高校英语专业的大学生都非常希望自己能说一口地道的日语,这个群体在不断壮大。但是传统的日语教学方式的侧重点在于应试,而不重视口语的锻炼,学生对日语的口语学习也缺少语言环境,大部分学生不能正常的说出准确的句子。
三、两者的差异性
(一)词汇学习
不同语言的词汇存在一定的共性,即英语和日语在拼写、语音和语义等方面上有很多的相似点,可促进我们在学习两种语言的时候可以触类旁通。但是英语和日语在词汇方面也存在很多差异性。从日语的正迁移效应来看,日语和汉语同属于一个文化圈――汉字文化圈,两者具有很多共同的特点,音读就是日本人模仿中国古代汉字发音的一种方式,其读音与汉语的读法非常接近。从英语的正迁移效应来看,可以将英语词汇作为媒介来理解日语词汇中的外来语。日语词汇中的很有一部分词汇外来语都是从英语词汇中根据读音直接翻译过来的。英语专业的学生可以运用自己已经积累的英语词汇知识来进行日语词汇的学习。
(二)语法学习
英语语法和二外日语语法的差异性主要在于语序,其主集中在语法词素、否定句和疑问句等方面。由于语言习惯的不同,两种语言的语法规则存在许多差异。大部分专家都认为,每个学生的学习速度和效率不尽相同,但语法用途确实却是差不多的,都是需要一个学习的过程。学习者都有不同的学习背景,他们在学习英语和日语时都会遇到共同的语法难点,两者都有类似的语法的顺序。学习者在学习两种语法时,首先应该理解语法学习的一般过程,正确的化解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再者,要尽可能的多熟悉语法内在规律,科学的安排各语法点的学习时间,自觉地理解语法的学习规律,争取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三)口语学习
英语和日语的口语学习其实都是通过读和听两个环节获取信息的,然后经过思考,在原有知识、语言的基础上对所获得的信息加工和重组,赋予新的内容,然后输出,从而完成交流过程。然而,二外日语学习者在进行口语学习时,首先按照自身目前的实际口语水平来安排口语练习,不能太过简单以致使自己失去学习兴趣和动力,也不能太难使得“输入”不可理解;其次应该优先挑选自己感兴趣的主题进行练习;再次在口语练习时,应遵循自然而然的原则,避免过分关注固定的语法规则,而忽视了口头表达能力本身的训练;最后,根据自身水平安排足够的口语练习。
四、结语
本文分别从英语和日语的词汇学习、语法学习和口语学习等三方面探讨了两种语言的差异性,旨在更好的提高二外日语的学习效率和学习动力。在一定程度上为我国英语专业学生的二外日语学习指明了方向。
参考文献:
[1]王娴娴.浅析英语专业学生二外日语学习动机及提升策略[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1):233-234.
[2]金香梅.谈英语专业二外日语的学习现状[J].科技视界,2014.12:199.
篇7
自主学习,它与传统的被动式接受学习(以填鸭式教学为代表)相对应,一般是指学习者自觉主动地学习。学习者需要从自身情况出发,独立地完成以下几个环节:要达成怎样的学习目标;制定什么样的学习计划、选择何种学习方法;如何审视学习过程;怎样评估学习结果。只有牢牢掌握将这几个环节之后,才能灵活的运用自主学习。而自主学习能力的养成,不仅能够为学习者提供良好的学习方法,提高其获取知识和经验的能力,使学习者的在校学习日臻完善,而且能够为其结束在校教育后的继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更有利于自身的长足发展。
二、二外日语学习者自主学习的必要性
目前,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中,二外日语的开课时间多为大二上学期或下学期,每周四学时或二学时不等,总学时集中在200学时左右,存在着教学时间少,教学任务重的弊端,且大多数高等院校中的二外日语学习者为零起点,为在短时间内达到教育部颁布制定的《大学日语(第二外语)教学大纲》中所规定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在听、说、读、写、译等方面具备综合运用日语的基本能力,在二外日语的教授过程中多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过于注重单词和语法知识的讲授,忽略了学生的反应及需求。教师单纯讲解,学生负责听课、记笔记,这就使得学生在二外日语的学习中处于信息接收者的被动地位。这样就容易导致其在二外日语的学习过程中缺少学习的主动性,兴趣缺缺,学习上没有成效。因此,这就需要我们培养二外日语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二外日语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1.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兴趣,提高学习主动性
动机是直接推动有机体活动以满足某种需要的内部状态,是行为的直接原因和内部动力,它由内驱力和诱因两个因素构成。因此,激发学习动机的重要性就显得格外突出。当一个学生形成学习兴趣后,就无需在老师的监督或者其他原因的逼迫下学习,在内驱力的影响下,学生会主动学习,甚至还会主动阅读课外知识,增加知识积累。这样,不仅能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还能使学生获得充分的自我效能感,提升自信心,更加勇于面对困难和挑战,从而形成良性循环,更有利于其学习。学习效果的优劣是由学习者本人决定的,即使在同等条件下,学习者的学习效果,无论是阶段性的还是最终的也会有很大差异,而这种差异就是由学习兴趣造成的。
二外日语学习者多为零起点,在日语的学习过程中又会遇到诸如语音语调不自然、单词过多,难以记忆、助词的语法功能难以掌握等各种困难。因此,兴趣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教师要摒弃教师中心论的观点,以学生为主体,充分把握学生的群体特点,吃透教材,将知识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事物相结合,找准兴趣的切入点,可多借助图片、动漫等学生感兴趣的事物,提高二外日语学习的趣味性,让学生再想到日语时,不再是单调的记单词背语法;注重知识之间的衔接,做好起始课以及新旧知识之间的过渡,逐步培养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自信心,激发学习兴趣;可多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在学生遇到困难却难以独自解决时,适时加以指导,激发学生解决困难的兴趣;鼓励学生之间通过良性竞争来激发学习兴趣,适当的竞争有利于激发学生二外日语的学习热情,例如,可举行单词记忆比赛或者假名接龙等游戏;注重背景文化知识的导入,对于中国学生来说,大多对日本文化持有浓厚的兴趣,在讲授知识点时,更要注重多运用对比的方法,可以多从中、英、日等国家的文化差别处着眼,导入相关的文化背景,相信这样能更大地激发学生学习日语的热情。
2.指导学生制定学习目标,规划学习过程
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结合自身特点,自觉地设置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是自主学习者所具有的一个必要条件。在近几年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二外日语学习者要达成的目标不尽相同。考研、通过国际能力测试二级以便在就业竞争中占据优势的、只求及格能顺利完成学业的等等。在这各式各样的目标当中,存在着诸多问题。有的目标过高难以实现,不仅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干劲,反而容易打击自信心;有的目标过低,不用努力就可轻轻松松实现,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而有的目标需要三年甚至更多时间来实现的,学生却只妄想用一个学期的时间来达成。总之,在设立二外日语学习目标时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由于二外日语学习者多为零起点,刚刚接触日语,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借鉴。而且,对日语学习的难易程度估计不足,另外,对于为什么要学好日语也没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这就需要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对二外日语学习者的学习目标,学习方法等加以指导。
3.督促学生审视学习过程
学习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困难,尤其是对于零起点的二外日语学习者来说,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会更多、更棘手。这就需要我们及时发现自己在二外日语学习中的缺点和不足,适时调整二外日语的学习方法。由于二外日语教材多使用《新版中日交流标准日本语》,而与此教材配套的练习资源也相当丰富,例如,《新版中日交流标准日本语同步测试》等。学生每学完一课内容,可利用配套练习对所学的知识是否掌握进行检测,以便于及时发现问题和不足,找准应对策略。
4.指导学生评价学习结果,总结经验教训
在每阶段的学习活动结束之后,通过自制学习目标与学习结果之间的比较,在回顾整个学习过程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学习作出评价,分析原因,找出差距和不足,为今后的自主学习提供经验教训。例如,在学完助词“に”的用法之后,要回顾一下错题。1ホテル( )写真展があります。1、に2、で3、を4、が2ここ( )ご住所と名前をいてください。1、に2、で3、を4、が3森さんはバスから降りて、( )ります。1、に2、で3、を4、が4明日、映画を( )行きませんか。1、に2、で3、を4、が5私は小野さん( )あしを踏まれました。1、に2、で3、を4、が对于助词“に”的用法,要及时回顾曾经做错的题目,找出问题,为什么犯错,在这以1为例进行说明。正确答案为2,而错误地选择了1,虽然,日语中表示存在的句型为「~に~があります?います。但是,这个句子中“写真展”虽然是一个名词,但他是一个表示事件的名词,也就是说具有动作性。所以,动作发生的场所应该用“で”。同样的其它的错题也需要找出做错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总结梳理,归纳出“に”的用法以及今后在遇到助词使用时应该注意的问题,避免同类错误的出现。
四、结束语
对于二外日语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本文仅从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兴趣,提高学习主动性;指导学生制定学习目标,规划学习过程;督促学生审视学习过程;指导学生评价学习结果,总结经验教训四个方面进行了探讨。学习态度和自主学习意识的培养、学习责任感的培养、语言使用策略的培训等也是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方面。在此,可作为今后的课题继续研究。
参考文献:
篇8
1.高校日语二外教学的现状决定了在高校日语二外教学过程中需要利用情境教学法
根据《大学日语(第二外语)教学大纲》的要求,高校日语二外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日语听、说、读、写、译五项技能,能够运用日语知识了解日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知识、信息,并能运用日语进行初步的交流。”然而,目前中国高校日语二外教学的总体情况是学时少。以仰恩大学为例,英语专业的培养方案中,日语二外课程的安排情况是从大二下学期开设日语二外课程,直至大三结束(个别高校为辅导考研学生安排至大四上学期)。学期总数为3到4个学期,周课时一般为4个课时。从零基础开始,通过3到4个学期的学习,要求听说读写译等日语综合能力同步达到初步交流的程度,对于学生来说,存在较大困难。每周的4个课时,教师着重教授词汇及语法知识,课堂时间较短,没有更多的时间锻炼学生的听说译能力,只能安排学生课下自己练习,效果并不乐观。对于学生而言,在听课过程中一味地被动接受教师“填鸭式”的教学内容,会觉得枯燥无味;对于教师而言,在语言环境缺失的日语二外教学中,照本宣科地给学生传授词汇、句子和语法,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不高,会严重影响到教学效果、教学质量以及教师授课的积极性。直至日语课程结束,许多英语专业学生的日语依旧是“哑巴式日语”的程度。以仰恩大学2010级英专2班学生为例,日语二外第一个学期的课堂教学主要是讲授法,在学习了一个学期的日语二外之后,大部分学生仍旧不敢开口说日语甚至不会用日语说出一个完整的句子,甚至没有一名学生参加日语能力测试。情境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的、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因此,针对目前高校日语二外的现状,应用情境教学法将日语二外教与学的活动变得生动有趣起来,对于颠覆传统古板的“填鸭式”教育,发展我国现有日语二外教学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2.高校日语二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决定了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利用情境教学法
目前我国许多高校开设日语二外课程,但是实际完成教学目标,使学生达到具备一定的听说读写译水平的高校寥寥无几。以仰恩大学日语二外为例,在教学实践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首先,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兴趣度低。以仰恩大学2013级英语系学生(共57名学生)为例,笔者在承担日语二外教学时,在课堂上针对每一位学生学习日语的意愿进行随堂统计。统计调查结果显示:有17.54%(10名学生)的英语专业学生在选择学习日语课程之前,对日语或日本文化、日本动漫、日本歌曲等有一定的兴趣,这部分学生在学习日语二外的过程中目的明确,兴趣度高,学习效果也较好。然而,其余大部分英语专业学生从零基础开始学起,学习目的不明确,对日语二外的学习投入不足,把更多的学习精力放在专业英语的学习上,学习带有功利性。有一小部分学生因为历史问题甚至对学日语带有强烈的抵触情绪。有些学生认为,自己不考研,将来也不需要靠日语工作,学校也没有规定日语二外学习必须通过日语国际水平测试。没有这样的硬性目标和要求,许多英语专业学生觉得日语二外学习只是专业培养计划中的一项内容,只要按照学校的规定修完学分即可,没有学习的动力和积极性。学习日语没有目的性,过了最初第一个学期的新鲜感,许多学生就渐渐失去了学习日语的热情。其次,教师教学方法传统古板,教学模式单一。由于大多数高校日语二外课程课时少,课程分类不明确,听说读写译的基本技能学习和训练、日本相关人文知识的学习等都在同一课堂进行,综合性强,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大多采取直接讲授法,即教师讲,学生听,难以运用创新思维将教学手段灵活化,不注重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不注重灵活设置课堂情境和挖掘学生个性潜力,课堂缺乏生动性,这同样也会影响学生学习日语的兴趣。此外,语言本身是在一定的文化土壤中形成的,由于日语二外课程的局限性,教师在课堂上把重点放在语言知识的传授,而常常忽视了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学生不能直观地了解孕育日语这门语言的日本文化和日本社会土壤,并且许多高校日语二外没有日籍教师授课,学生缺乏直接接触日本文化、与日本人沟通交流的机会。日语二外学习效果不甚理想。针对目前高校日语二外教学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应用情境教学法势在必行。因为,应用情境教学法可以改变教师单一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模式,提升教学效果。教师以教材为基础创设学习情境,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能使学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发挥课堂主体角色的作用,激发自己的求知欲与合作意识,最终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的日语交流。
3.学习者策略决定了在高校日语二外教学过程中需要利用情境教学法
学习者策略分为学习策略、心理策略和交际策略三类。徐李洁(2000)在阐述学习者策略中的交际策略中提到以下几种途径:(1)角色策略:在练习使用所学语言时充任一定的角色,并能根据需要不断变换角色,恰当地使用所任角色应使用的语言。(2)跨文化交际策略:有意识地学习和掌握目标语词汇中的文化含义,了解目标语文化的礼仪、风俗和习惯,了解和理解目标语文化中的日常生活,了解目标语使用中的文化规则和语用规则,理解目标语的价值观念,分析目标语文化,培养对目标语文化的兴趣,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在高校日语二外教学过程中,利用这两种途径能激发学生运用日语知识的积极性,通过扮演不同角色进行练习,能够切身体会日语语言的特点,如:敬体、简体的差别及运用范围的不同等;通过理解目标语的文化,更能理解教材中出现的内容及知识点,如:通过了解日本人“以心传心”的文化心理,以掌握并灵活应用日语语言中的省略句等。角色策略和跨文化交际策略的实施,都需要教师在日语二外课堂上灵活使用情景教学法,根据相应的内容创设相应的情景,从而提高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综上所述,高校日语二外教学的现状、高校日语二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学习者策略决定了在高校日语二外教学过程中利用情景教学法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通过情景教学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英语专业日语二外的学习、运用日语知识的能力,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提高日语二外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
三、情景教学法在高校日语二外教学中的应用模式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笔者按照6学时完成1课的教学进度(日语语音部分除外),其中4学时为课堂教学,包括课前文化背景的介绍,这部分由学生通过PPT发表的形式分组完成;课堂教学,学习教材中的单词、语法和课文等内容,最后的2学时用于情景会话练习和跨文化对比讨论实践活动。通过前后呼应的方式,将每一课完整地收尾,这样有助于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应用日语思维思考问题,从而在运用日语知识进行情景对话时能够做到自然、流畅、有想法、有内容。
1.课前文化背景介绍准备,培养学生收集、概括、处理资料的能力。
根据每一课的主题内容,从简单的文化介绍入手,教师在上课前一周确定每一课的文化背景主题,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系统、逻辑收集相关文化背景资料。以分小组的形式布置任务,最后学生以3-5分钟的PPT发表形式向大家介绍收集、概括、处理后的资料,并适时回答其他学生提出的相关问题,最后由教师根据发表内容作出相应的参考点评。如:在上到《初詣》这一课的前一周,笔者将“神社参拜”作为本课的文化背景主题,引导学生查找相关节日、神社、参拜流程、中日对比等内容资料。这样不仅能让学生主动查阅,了解相关文化背景知识,而且从学生的角度展现出的发表内容,时常形式更加新颖、内容更加生动有趣,极大地丰富了课堂内容。学生的接受度也能相应提高。在文化背景的渲染下,学生能够进入本课相关主题的情景中,带着情景去学习。
2.综合各种手段丰富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兴趣。
对于教材中的单词、语法、课文的讲解,许多教师由于课时少、学生掌握水平低下等原因,倾向于选择传统教学法,即教师讲,学生听的方法。对于这种方法不可全盘否决。在基础知识的讲解过程中,由于学生是第一次接触,难免有许多不明白的地方需要教师说明。但完全采用传统的讲授法教学,不仅不利于学生灵活掌握知识点,而且也不利于教师评判学生的掌握程度,整堂课沉浸在枯燥的单词、语法和课文讲解中,学生容易精神疲惫,教师的积极性也受到影响,往往会导致事倍功半的效果。因此,在这部分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将情境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相结合,在扎实学生基础知识的过程中,通过导入相关音乐,补充相关文化背景知识,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相关视频、文化体验等方式,将课堂生动化,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在“スキー”这个词的讲解过程中,可以简单地向学生介绍日本的地理位置和气候,从而引出日本滑雪运动深受喜爱的原因和表现,再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简短的日本滑雪活动以及有名的北海道“雪祭”活动视频,为学生创造一个外语语言环境,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犹如自身处在日语语言环境中一般。接着可以让学生利用所学的语法知识,结合所学单词和情景造句。利用传统讲授式教学法和情景教学法的结合,学生能够更好地发挥“课堂主体”作用,积极参与,发挥自己的语言想象力,这样可以使学生加深对单词、语法的理解和掌握,也可以营造积极的课堂氛围。
3.组织情景式会话,提高语言的实用性,巩固所学知识,增加学生学习热情。
在最后的两个学时,以巩固所学知识为目的,教师布置任务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包括单词、语法和文化背景自主设定情景进行会话练习。实用性较强的内容,教师可结合简单商务日语或旅游日语的内容提前给学生会话练习创设情景主题。结合角色策略和跨文化交际策略,让学生能有机会在人为创设的语言环境中运用日语知识和日语思维。这样应用情境教学法可以增强学生学习日语的动力和兴趣。笔者在三年的教学过程中,重点以2011级英专2班学生作为考察对象,发现通过两个学期的情景法教学,班级大部分学生不再是以通过课程考试为目标,他们愿意在课堂上开口大声说日语,甚至在日常的生活中能积极主动运用所学日语知识进行会话,甚至有20%的学生(班级共有30名学生)主动参加日语能力测试并参加相应辅导班巩固学习。雅克伯维茨经过研究证明:动力占影响外语的学习因素的33%。以仰恩大学2010级英语专业毕业生为例,根据统计调查表明,99名毕业生中有40.4%的毕业生选择了与外贸相关的工作,其中包括纺织、机械、游戏、皮革等行业。在这些行业中,许多时候需要日语交流。特别是在福建、浙江等地,有许多中小外贸企业为日本产品进行原料生产和代加工服务。在日语二外教学练习课堂中,根据教学内容和教材,教师设定相应的简单外贸对话情境,增强实用性,让学生能够将情境中使用过的和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到今后的职业中,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日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英语专业的学生掌握良好的日语即可以在考研中增加分数,又可以帮助自己在今后的就业中提高整体竞争力。教师通过情境教学,不断引导并鼓励学生,让学生认识到二外的重要性,坚持努力学好第二外语。所以在进行运用情景教学法进行高校二外日语教学时,教师需充分了解不同学生的学习动机,将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教学内容联系起来,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篇9
1.高职高专院校二外日语教学存在的困难
1.1课时数少。
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在校时间为3年,共6个学期。其中前5个学期为理论课程学习时间,第6学期为校外实习时间。日语作为二外,分配给了2个学期,共60课时。教材采用的是《新版标准日本语初级第一册》,该书的特点是词汇量大,听、说、读、写并进,该书建议每课教学时间为6个课时。我在几年的实际日语教学中,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实行不同进度的教学,结果发现,利用60学时将《新版标准日本语初级第一册》教授完毕根本无法实现。
1.2教学对象。
1.2.1生源素质不断下降。
我校面向全国招生,生源比较广。由于是高职高专学院,受部分原因影响,我校生源素质普遍不高,而且有普遍下降趋势。从目前在校学生看,2007年入学的学生最低分为320分,2008年入学的学生的最低分为290分,而到了2009年,招收的最低分为260分,生源素质不断下降。从中国高考改革试点看,高考实习本科考试和高职高专院校考试分离,高职高专院校生源素质无法得以提高。
1.2.2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我校英语专业招生时对英语高考分没有任何要求,有部分同学还是通过调剂过来读英语专业的。部分学生在学习英语过程都稍显吃力,更不要说再学习一门从未学习过的新语言。在60个学时的日语学习后,学生往往无法参加任何级别的日语能力考试。学习日语只是因为它是教学计划中安排的课程,为了考试通过,必须学习,所以我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普遍不高。
1.2.3学生的学习方法欠缺。
学生平时学习日语不知从何下手,对二外日语的学习没有自信心,也不善于钻研总结。除平时上课外,学生基本上不看日语课本,更不可能练习日语口语和日语听力。
1.3日语教师。
1.3.1日语教师欠缺。我校没有专业日语教研室,专业日语教师数量少,无法承担所有的二外日语教学,有些班级的日语教学由英语专业老师担任。
1.3.2教师的教学手段单一。我校的二外日语教学虽然摆脱了“一粉笔一黑板”的传统教学模式,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仅仅使用PPT课件展示,课堂上基本是老师“一言堂”。
2.如何提高二外日语教学
2.1加强日语教师师资队伍建设,丰富教学内容和方法。
2.1.1学校应给予重视。成立日语教研室,招聘日语教师;分批次选派日语教师到日本进行短期留学。通过留学,加深教师对日本的理解,更有利于日语教学的生动性。
2.1.2教师本身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加强学习,多途径了解日本。如,加强日本文学修养,定期阅读一些日本文学材料;通过网上资源了解日本文化等。
2.1.3在教学过程中,丰富教学手段。
2.1.3.1结合《新版标准日本语》的特点,对内容进行选择性的教学。《新版标准日本语》课文分为基本课文1、基本课文2和应用课文三部分,其中基本课文1和基本课文2是每课语法的体现,基本课文1和基本课文2有部分内容交叉。应用课文通过情景对话,对本课语法进行实际运用。针对以上特点,我认为,在学习的初级阶段,日语语法应作为重点来学习,所谓无规矩无法成方圆,所以对基本课文1和基本课文2,在课堂上应该详细讲解,并配合足够的练习,加强记忆;应用课文可以少讲,对应用课文中出现的重点词汇点讲即可,以节约时间。
2.1.3.2对学习内容进行一定的扩充。《新版标准日本语》课本上对本课的重点语法进行了说明,但是逻辑性和归类性较差。为了方便学生以后的进一步学习,我认为在有些内容上必须进行一定的补充:如第5课开始学习动词,但是此书的日语动词都以连用形+ます体现,为了以后的学习,应该补充动词的分类和辨析,并将每课的动词还原成原型补充给学生;在学习授受动词时,可以通过归纳法,对其他授受动词进行补充和讲解。
2.1.3.3文化导入。学习一个国家的语言,并不能单纯学习语言本身,应该对这个国家的文化有所了解。可以根据每课所处的教授时间段或者是课文单词表中出现的文化词设置文化单元,补充讲解:如在进入3月后,可以让学生欣赏NHK每年拍摄的樱花录像,向学生讲解樱花和日本人的关系;在学习第9课时,出现了“歌舞伎”这个单词,可以对歌舞伎的历史、特点及在现代日本人心目中的地位作简单介绍,并通过网络寻找名家的歌舞伎表演,让学生欣赏。
2.1.3.4情景教学。改变课堂上“一言堂”的教学模式,根据课程的特点,设置相应的游戏或者情景表演,通过表演和游戏,增强学生语言学习的成功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学习兴趣。如在学习授受动词时,我对日语中的授受动词进行补充教学后,让学生扮演不同身份的人,来选择使用授受动词,感受日语授受动词的魅力。
2.1.3.5通过多种网络工具,让学生使用日语。语言是活的,如果不用,它永远也活不起来,学生也不可能真正学会。由于师资力量和其他条件限制,高职高专院校无法成立日语角给学生练习。但是由于网络的发达,很多网络工具的出现,我们可以利用这些工具给学生“用日语”的机会。例如,我校通过QQ,建立相关群,定期让学生和日语教师沟通,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日语表达能力,另一方面有助于日语教师发现问题,从而有的放矢,提高日语教学。
2.2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兴趣。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才是内在因素。日语教学应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才是最关键的。
2.2.1培养自己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学生都是第一次接触日语,日语教师一定要有足够的耐心,纠正学生的每个错误。在教授过程中,日语教师要多使用激励机制,多表扬,多鼓励学生,培养学生对日语学习的成功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利用课间的10分钟时间,给学生欣赏日语电影或者日语动漫或者最新日剧的片段,提高学生日语的语感,从而提高日语学习的兴趣。
2.2.2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
2.2.2.1一定要让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在习惯养成之前,教师可以让学生做一些单词听写,或者句型翻译的小测验,以培养他们课前预习的习惯。
2.2.2.2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单词和课文的MP3,鼓励学生课后多加模仿其中的标准发音和语调。
2.2.2.3在学习之初,学生最头疼的就是《新版标准日本语》中大量的单词,日语教师应该教会学生合理的单词记忆方法,如关联记忆法,在记忆外来词时,鼓励学生和英语单词一起记忆,此方法在实际中效果很不错。
2.2.2.4让学生利用早读或者晚自习时间每天坚持大声朗读课文至少半个小时。大声朗读不仅可以提高口语,而且对提高发音也很有帮助。
3.结语
在进行高职高专院校的二外日语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活动。一方面要利用一切可用资源提高受教方――学生的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要教师要结合时代背景,利用网络资源,通过自身努力,根据所教授学生特性,多途径、多方法地开展日语教学。
参考文献:
[1]王武军.日语教学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
篇10
关于美国国家汉语学习目标的制定,笔者认为这是一个比较完整全面的学习目标,其涵盖了交际、文化、衔接、比较、社区五个大方面。事实上美国人学习汉语就相当于我们中国人学英语,都是对一门外语的掌握,因此当我看到美国国家制定的学习目标之后我想到了我国制定的学习英语需要达到的学习目标,有异曲同工之处。当然,作为一名准外汉教师,我们还是以讨论汉语学习目标为主。
1学习内容
1.1交际
交际于我们而言是很重要的,我们学习一门外语很大程度上是作为交际工具来使用的,如果一个外国人学了很多年的汉语,他的交际能力很差的话,笔者认为这是不成功的学习,或者说是比较失败的外语学习。交际贯穿我们生活始终,那么学习汉语当然要学会用汉语跟别人打交道,至少简单的交流是不能出现障碍的。而美国在制定学习目标时这一项做的很好,它把交际放在了首要位置。这里的交际不仅仅是生活中与别人打交道,同时还包括自己对口语和书面语的理解以及怎样做到正确的诠释自己的思想,让别人明白你要表达的是什么。这一目标的制定不光对美国人学习汉语很重要,对于任何一个学外的人来说都是很有必要的。因为,我们不能学习哑巴外语,我们应该学习能用得上的外语。
1.2文化
至于文化,这其实是一个氛围问题,当我们在教外国人学习汉语时,我们当然要介绍中国文化,这样语言与文化相结合之后,外国人也会对这门语言有更深刻的印象。我们知道学会了汉语不代表学会了汉文化,因为中华文化之博大精深不是学习几级汉语就能领悟全面的。所以美国在文化这一目标中提到了文化习俗和文化产物的问题,笔者认为学习一门外语,不光要掌握语言,掌握这个民族的文化思维也很关键,这样也更有利于我们正确使用外语。
1.3衔接
衔接则是说在学习一门外语时候要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样我们就会在学习外语时不断感受乐趣所在。也就是说,当外国人在学习汉语的时候,可以把汉语拿到汉语课堂以外的地方,这样也许会对拓展自身的知识面同时又让自己的汉语得到巩固和强化,如此何乐而不为?比方说,如果美国学生在课堂上掌握了汉语知识,而且水平达到比较高的程度的时候,他在上医学课程,当谈到中医的时候,也许他会更有感触,因为他学过汉语,接触过中国文化,这样衔接之后得到的是双赢的结果。
1.4比较
而比较则是另一个比较重要的目标。为什么笔者会这么认为,拿笔者自己学习英语来说,我会常常拿目的语和母语作对比,这样一来,相同的地方我会印象更深刻,不相同的地方会适当注意,有比较的学习能让目的语掌握的更加娴熟。美国人在学习汉语时是应该拿汉语跟自己的母语作一对比,这样也会训练批判思维能力,在学会语言和文化的同时还学会了思考。而且,通过比较得出相同点和差异所在,这样会增加自身的阅历,对以后的经历都会有帮助。
1.5社区
多元社区文化的目标应该看成是一个总结性的目标,我们学习一门外语到底目的何在,其实就是需要拿出来运用。我们能做到学以致用就是最好的目标。当我们身处某一社区中,语言环境是最为重要的部分。与目的语文化的接触可以让我们更好更快地学好目的语。
2实施途径
在实施途径方面,策略很重要。在美国的课堂教学,要达到制定的学习目标,那么怎么去实现它这也是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首先教师自身掌握语言系统是必须的,那么在运用交际策略和学习策略时应该以学生为中心,考虑到学生需要的同时也得想到教师的引领作用,也许学生在学习初期不明白自己到底需要学习什么,这时候教师可以依照教学目标制定更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来进行课堂教学。包括使用什么样的教学手段,这些都是不容忽视的细节问题,因为要达到这样一个教学目标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而是需要经验的积累,在一步步完善的基础上逐步实现,最后达到一个相对完美的效果。
3结语
作为教师,现阶段应该掌握理论的同时适当增加实践,这样感触会更深刻,而且将来再面临问题时不至于手足无措。别人成功的地方应该以模仿开始去吸取精华,当然别人的不足之处要学会反思,要从中找到自己也会存在的问题以此吸取教训,争取在以后制定的教学目标中能够更切合实际,更能让使用者信服。
总地来说,笔者认为美国国家汉语学习目标对于任何一个需要学习外语的新手来说都是有帮助的。作为一名外汉老师,可以参照这一目标来制定自己的教学计划,让自己的课堂更加有效;作为学生,依旧要可以拿这一目标约束自己的学习,看看我们在学外的时候有没有很好地达到这一目标,这样我们既能提高二外的水平也能让自己在今后的工作中有更出色的表现。
参考文献
篇11
一、调查目的
本调查旨在探寻中学语法教学中任务型教学法的应用情况,并对情况进行归纳,整理,分析,最终得出调查结论,进而为教师更好的了解和运用任务型教学法提供建议和借鉴,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学习效果。
二、调查对象
对象包括高中三个年级的十二个个班级中一百一十名同学。巴州蒙中是一所蒙汉合校,汉族学生和蒙族学生基本各占一半,由于对蒙族学生而言,汉语是其主要的外语,英语是第二外语,所以本调查仅针对以英语作为第一外语的汉族学生。接受调查的学生为巴州蒙中高一至高三汉族班的一百一十名同学,共发放问卷一百一十份,回收有效问卷一百份。
三、调查时间
从二零一一年三月份至二零一一年六月份。
四、调查结果
4.1 个人基本情况
据调查显示,回收的一百份有效问卷中,男生约占42%,女生占58%。男生中,高一、高二、高三人数占男生总人数的比例分别为40%、30%和30%,女生中这三个年级的人数分别占女生总人数的35%、35%和30%。
4.2从学生角度看巴州蒙中英语语法课堂任务型教学法的应用情况
根据回收的调查问卷中有效问卷的数据显示,大部分同学认为英语语法较难掌握,而且他们认为语法的学习对其整体英语水平的提高很重要。将近一半的学生称其英语教师在讲解英语语法点时不仅讲解语法规则和进行练习,也设计一些交际活动以便他们进行练习。但有百分之六十左右的学生称其教师不经常通过交际活动或具体情境导出语法项目。大部分学生认为结合上下文学习语法效果较好,他们觉得语法的学习应该和英语的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相结合,和同学一起学习语法、互相纠正语法错误对他们学语法较有帮助。百分之六十二的同学认为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用英语面对面与同学交流有些困难,仅有百分之十七的同学认为在这一过程中没有困难。百分之三十左右的同学认为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用英语面对面与同学进行交流可以创造真实的交际情景,也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有百分之三十九的同学认为他们老师的语法教学模式没什么趣味性。大部分同学觉得他们老师的语法教学模式对他们的语法提高较有帮助,但仍然希望老师可以对现有的语法教学模式进行一些调整。
据我对调查问卷的数据分析,我发现巴州蒙中英语教师的语法教学中经常运用任务型教学法进行语法教学的教师并不是很多,有些教师有时会运用该法进行语法教学,但是学生的积极性和配合度不是特别高。有时尽管学生配合,运用任务型教学法所带来的教学效果并不是特别明显,且存在失败的现象。经过分析,我认为出现这种结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由于相当数量的学生的英语基础不够扎实,这就导致其学习英语的热情不高,学习动力不强,且在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的过程中存在难度,久而久之,任务型教学法应用于英语语法课堂的效果不是很明显。其次是由于一部分教师较少接触任务型教学法,且他们认为该教学法对于提高学生的分数而言意义不是很大,所以这部分教师在英语课堂尤其是语法课堂较少应用任务型教学法,而且由于对任务型教学法的了解不够深入,使得其在英语语法课堂的使用效果不够理想。出现这种结果还有于巴州蒙中的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及设施的欠缺,巴州蒙中只有两个可以经常供教师使用的多媒体教室,所以绝大多数的教学都是在没有多媒体设施的教室中进行的,这就使得一些能调动学生积极性、设置具体情境的项目无法呈现,教学效果也因此大打折扣。
五、解决以上问题的对策
通过统计分析有效问卷,我发现在巴州蒙中的英语语法课堂上,只有少部分教师能够得心应手地应用任务型教学方法进行英语语法的教学且能够取得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而还有一部分教师虽然有时试图在语法课堂中使用任务型教学方法,教学效果去不怎么理想,也未能得到学生的认可;更有一部分教师对任务型教学法了解甚少,所以很少甚至从不在英语语法课堂上应用任务型教学法。针对以上问题,我认为以下策略的采用会为试图应用任务型教学法于英语语法课堂的教师提供一些帮助:
5.1 教师应通过职业培训或自学等途径全方位了解任务型教学法等教学方法及其原理,并在英语语法课堂上借鉴以下原则:
5.1.1 趣味性原则
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告诉我们――学习兴趣是一个人力求认识世界,渴望获得文化科学知识和不断探求真理而带有情绪色彩的活动。语法规则本身较为枯燥、缺乏趣味性,所以学习兴趣对于学生英语语法的学习显得更为重要。在运用任务型教学法进行教学的英语语法课堂上,教师所设置的任务必须有趣,能够吸引学生。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以复习定语从句为例,教师可以通过使学生欣赏电影 The Lion KingⅡ的片段来吸引学生学习英语语法的兴趣,激发其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欣赏完电影片段,教师可以将所有学生分成小组,并让小组学生进行竞争,用定语从句来表达任何与所欣赏电影有关的内容。比如说――Kiara is the daughter of the lion king whose name is Sinba. She was very naughty when she was young. They live in the pride lands where the animals are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Sinba. 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英语语法。
5.1.2合作性原则
合作学习可以使得具有不同学习策略、不同学习基础的同学组成小组,并在小组中相互帮助,共同解决问题、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可以在英语语法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语言水平,设置切实可行、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具有可操作性的学习任务,使小组成员通过协作来完成。以上述趣味性原则中学习定语从句为例,观看电影片段前,可以让学生进行分组,进行分工,观看电影片段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在讨论过程中通过合作取长补短,造出符合要求的定语从句。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通过相互协作、相互帮助共同完成任务,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语法知识。
5.1.3情境性原则
在英语语法课堂上应用任务型教学方法,可以使语法来自于交际实践,又反过来指导实践。在语法教学课的任务设计过程中,教师应致力于将具体的任务及语法项目置于具体情境中,尽量把语法项目和实际生活结合起来,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语法、学会语法。例如,在学习必修二“The Million Pound Bank Note”这一课时,要学习虚拟语气的用法,教师可以让学生课前分成若干小组,令其分工合作,以“If I have a million pound”为题,在课后编排一个情境小剧,然后教师通过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What would you do if you have a million pound?”来引出虚拟语气的教学,使学生在有一定信息输入和输出地基础上,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主动地学习该语法项目。
5.1.4 递进性原则
有些语法项目比如虚拟语气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所以语法课的设计应该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由简入繁,由易到难,层层递进。如学习虚拟语气时教师可以先由马克・ 吐温的中篇小说百万英镑导入,让学生对虚拟语气有一个初步的映像,然后让学生运用新的语法知识简单描述“What would you do if you have a million pound?”,这样学生就能及时运用新的语法知识于具体的交际活动中。学生可以在小组中,模仿教师的范例,尽可能的运用虚拟语气进行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学生可以互相纠正错误,互相帮助。然后,教师对学生的输出进行评价,进一步深化对该语法项目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5.2 夯实英语基础
学生的英语基础较为薄弱,教师应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加大力度为学生夯实英语基础。巴州蒙中高中学生早自习仅有二十分钟,晚自习也没有各科老师在具体时间进行定向辅导。学生学习英语的时间有限,遇到难题也不能及时得到解决,所以我觉得教师应该改善对学生课外时间的管理,引导学生进行自学,以进一步夯实其英语基础。
5.3 改善技术实施
篇12
李杨(1996)提出,大纲的分类“共有三类,即汉语水平等级标准与词汇、汉字、语法、功能、文化等级大纲(以下简称‘水平等级大纲’),汉语教学水平等级标准与词汇语法……等级大纲(简称‘教学等级大纲’)和汉语教学课程大纲(简称‘课程大纲’)……我们通常说的教学大纲都是指课程大纲,即第三类。课程大纲的作用主要是分析教学对象,明确教学目标,阐述教学要求,确定教学原则与途径,安排教学计划等。总之,它是确立一门课程的教学规范,而不涉及整个年级与其他课程”。教学等级大纲“是针对不同教学等级(如零起点到四周、八周、十周,或一年至四年的教学阶段中的每一年),按语言结构(文字、词汇、语法)以及功能、文化等和语言技能(听、说、读、写、译)分别作出规范。教学等级大纲和课程大纲的区别主要在于,它管辖同一等级中的各门课程,对整个教学活动,从教材编写、课堂教学到训练测试,均具有标杆与制约作用。”按照这个分类标准,泰国的《新大纲》属于第二类――教学等级大纲。
以结构主义语言学为理论背景形成的大纲一般可称为“结构型大纲”。结构型大纲“主要包括一系列语法项目、结构规则,并且依照某种便于教学的顺序加以罗列。通常,大纲还包括语音、词汇知识,偶尔也包括少许话语知识,但语法项目最为重要”(唐曙霞,2004)。以这个标准为参照,《新大纲》不是结构型大纲,整部大纲都没有出现明显的汉语语法项目、结构规则和语音、词汇知识。
以功能派的理论思想为根基形成的大纲一般可称为“功能―意念大纲”。它“主张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者的需要为出发点安排教学内容和组织教学活动。重视语言的交际功能和表意功能,主张教学过程交际化、教学环节功能化、教学情景真实化”(李泉,1997)。以此为分析标准,《新大纲》更倾向于功能型大纲,整部大纲都以学习者为中心,注重培养学习者的语言交际能力。
二、《新大纲》的总目标和结构框架
《新大纲》共有四个大的目标(泰文原版见文末附录1):
(一)语言的交流与沟通
语言的交流与沟通有三个下级目标:?1.学习者能够理解和推测所听所读的各种材料,并有理据地表达意见看法,目标是培养学习者的听、说和读的能力。?1.学习者在交流语言信息、表达所思所想及意见时,具有有效的语言交流技巧,目标是学习者能够掌握有效的交流沟通技巧和表达效率。?1.学习者在说、写双方面能够完整地表达语言信息,提供建议,表达意见,目标是学习者具备组织语篇的能力。这三个下级目标都有一个相通点,即能够表达意见看法和感情(?????????????????????????????),具备较流利的言语交际能力。
(二)语言与文化
语言与文化有两个下级目标:?1.学习者能正确理解目的语国的文化与语言之间的关系;?2.学习者能够正确理解中泰语言与文化的异同。这两个下级目标的最终目的是学习者能够正确地使用汉语言(?????????????????????????????)。
(三)汉语与其它学科的沟通
学习者能够用汉语连接和沟通其它学科知识,以汉语作为寻求知识、发展潜能,开阔个人视野的工具。《新大纲》要求的是一种跨学科的意识。
(四)汉语与社会、世界的联系交流
包括两个下级目标:?1.学习者在学校、家庭和社会等各种情境中能够恰当地使用汉语,用语言进行交流沟通,达到综合运用汉语的能力,重点是听、说的能力;?1.学习者能够用汉语作为学习、工作和交流世界知识的工具。
(一)和(二)两部分内容占据了《新大纲》一半以上的篇幅。(三)和(四)是语言作为工具手段(?????????????????????)的应用体现。以上各个目标贯彻了泰国《新大纲》的总体目标:一是学习者能够利用汉语有效地进行交流沟通,二是学习者能够正确理解泰中两国的语言和文化。
以上分析表明,整个《新大纲》的结构框架、编排体例、目标要求,都没有结构型大纲那样清晰的语言知识结构。《新大纲》完全是一种非结构型的大纲,它的目标、要求和内容是培养学习者的言语交际能力。
据此,针对《新大纲》的分析,整体应不以结构型大纲的标准进行分析,而应从功能性的角度、对教学等级的内容进行分析探讨。但由于目前结构型大纲仍是占主流的大纲类型,同时也为了更利于研究,所以我们仍部分地参照结构型大纲的项目类型进行分析。本文分析研究的内容是语言的要素。由于《新大纲》不是结构型大纲,因此对语言要素的分析是我们根据《新大纲》中零星出现的表述所做的归纳和整理。
三、《新大纲》的语言要素目标分析
(一)语音目标
《新大纲》中语音方面的要求和内容不多,简要地提到声母、韵母、声调,同时一并提到了语流音变的问题,如“不”的变调、三声变调、儿化音、轻音。大纲也提到了读句子时的重音、高低音问题;还提到了绕口令“四是四,十是十;石狮子是石狮子”。这是一种练习吐字发音的有效方法。学习拼音的最后部分提到了一种自学汉语的策略:拼音查字法。我们认为这是拼音学习方面的一种应用。
总之,语音的目标和内容在《新大纲》中都提到了,但只是轻描淡写而没有着重强调。换句话说,《新大纲》没有让使用者充分意识到语音在汉语学习中的重要性。
刘?(2011)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简论》一书中指出,“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语音的重要性决定了语音教学是第二语言教学的基础,是掌握听说读写技能和交际能力的前提”。张宝林(2007)在《关于对外汉语教学大纲的若干思考》中也指出,“语音是语言赖以存在的基础,是言语交际的前提,也是学习一门外语的首要环节”。可见,语音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张宝林(2007)还指出,目前的各类大纲都存在着“缺少语音大纲或语音项目表”、没有“在大纲中把语音教学的相关内容规定下来”的问题。这个问题同样存在于泰国《新大纲》中。
刘?(2011)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简论》中提出的语音教学原则中,其中一条是“通过对比分析汉语与学习者的母语或媒介语语音,确定语音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因此,对比分析汉语和泰语的语音,将使学习者了解到对于泰国人来说的汉语语音难点,这必将促进泰国学习者的汉语语音学习。但目前《新大纲》中提到的语音对学习者是没有针对性的,我们没有看到针对泰国学习者来说的语音重点和难点内容。所以,对于泰国人比较难发的音或容易混淆发错的音,有必要在《新大纲》中加以标注指明。如声母z、c、s、zh、ch、sh及d,韵母ou、uo。泰国学生学习汉语拼音喜欢拿泰语进行标注,而z、c、s和zh、ch、sh的泰语标注几乎是一模一样的,学生根本就无法区别;再如d的发音,泰语中有?(浊音)和?(清音)这两个音与其对应,d的发音实质是读清音?,而泰国学生常常发成浊音?;韵母ou 、uo的发音,如拼音dou 泰国学生常常发成duo。
总之,在语音的目标要求上,《新大纲》没有让大纲使用者意识到语音的重要意义,在内容上也没有针对泰国的学习者,没有通过中泰语音的对比突出重点和难点。
(二)词汇目标
刘?(2011)指出,词汇教学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确定具体的词汇量,如何选择应学的词汇。因此,对指导教学的大纲,在考虑词汇的问题上同样应如此看待。
“1988年出版的、由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学会汉语水平等级标准研究小组研制的《汉语水平等级标准和等级大纲》(试行)规定甲级词是1011个;1992年出版的由国家汉办汉语水平考试部研制的《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规定的甲级词是1033个;2002年出版的由教育部民族教育司中国少数民族汉语水平等级考试课题组研制的《中国少数民族汉语水平等级考试大纲》(三级)中规定的甲级词是1022个”(刘?,2011)。中国国家汉办制定的《国际汉语教学通用课程大纲》涉及的总词汇量是1500个,韩国的高中汉语大纲(第七版改订版)规定的词汇量是1022个。以上大纲规定的汉语的词汇量都在1000个左右。
《新大纲》三年需掌握的词汇量总共是1200个,可以说与这些大纲基本一致。邱军(1996)提到最常用词是1000左右,认为这1000左右的词使用频度高,语料覆盖面大,有很强的生成性和辐射性……占基础汉语词汇三分之一。中国国家汉办每年举行的新汉语水平考试(HSK)介绍中明确提出“通过 HSK(四级)的考生可以用汉语就较广泛领域的话题进行谈论,比较流利地与汉语为母语者进行交流”。新HSK四级的词汇量是1200,《新大纲》要求的最高词汇量也是1200。所以,我们认为泰国高中学习者需要掌握的词汇量是适宜的,这些词汇量能够满足学习者基本的日常交际需要。
从《新大纲》要求的各年级的词汇掌握量来看,我们认为《新大纲》需要进行修订和调整。《新大纲》的要求是:高一的词汇掌握量是400~600,高二的是600~800,高三的是800~1200。高一的学习者需要掌握的词汇量上限是600个,然后才能开始高二阶段的学习。同样,高二的学习者需要掌握800个词汇量才能进行高三阶段的学习。如果低年级的学习者没有达到词汇掌握量的上限,就不能进行更高年级的学习。而《新大纲》规定的各个年级需要掌握的词汇量并不是这么一个明确的数字,因此会造成学习者实现词汇目标的混乱。所以《新大纲》应该给出一个确切的词汇量目标,而不是一个大概的数字要求。
另外,在具体的词汇内容上,《新大纲》没有给出词汇表,它只是在每个具体的目标和内容下列出了能实现该目标的词语,所以我们不知道它到底是如何选择词汇的,也难以知道词汇的分布,如学习者学习的实词、虚词有哪些。这方面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韩国第七次改定版高中汉语教学大纲提到,它的选词标准是:“第一,为了更好地达成日常生活中进行交际的目的,词汇要以实词为主;第二,使用频率高、使用范围广的常用词汇;第三,选择造词能力强的词汇;第四,考虑学习者的兴趣与学习阶段,要与学习者的年龄、知识程度相适应,较容易习得。”刘?(2011)也给出了词汇选择的建议:“应从词汇的实用性、常用性和学生的需要出发,从生活词汇开始逐步扩大到社会、经济、政治、专业词汇领域;尽可能照顾到具体词先于抽象词、实词先于虚词(必要的虚词要及时出);开始出口语和书面语兼用的中性词语体的词,再扩大到不同语体的词;适当出一些熟语”。
因此,《新大纲》可以以上面的选词标准做参考,同时结合泰国的实际情况,确定学习者应学习的词汇。
由于《新大纲》中都没有集中的、明显的词汇项目,因此我们归纳词汇、分析《新大纲》的词汇只能通过收集大纲中所出现的所有词语、词组或者例子中的词语。通过归纳总结,我们发现泰国,《新大纲》出现了一些具有比较明显的泰国特色的词汇或短语,列举如下:请脱鞋(课堂用语)、木瓜、芒果、榴莲、山竹、红毛丹、我们爱国王、玫瑰园中学、东盟高峰会议、去寺庙拜佛、大城历史公园、大米、橡胶、热带水果、剃胎毛(泰国满月时的习俗活动)、好公民(社会科学课程)、梵巴语(古代语言)。
在上述词语中,有些词语是泰国独有的地名,如“大城历史公园”“玫瑰园中学”;而“木瓜、芒果、榴莲、山竹、红毛丹”等是泰国的热带水果;“好公民”是泰国的一门社会科学类学科;“梵巴语”是一种古语,在泰国佛教语言中大量涉及,泰语就深受梵巴语的影响。
我们认为,在泰国这种非汉语环境下的汉语教学,必然涉及到当地的生活环境,接触到当地特有的事物,而这些用通用的汉语就难以表述,或者表述出来也无法传神达意。如“木瓜沙拉、酸辣虾汤”,我们都能够理解,但实际上所传达的词义不如“宋丹姆(?????)”“冬阳公(?????????)”这类当地的词汇表达得传神。所以我们认为词汇方面的国别化,还需更多的关注。陆俭明(2005)说过,“如果一个日本学生,学了几年汉语,却不知道‘寿司’怎么说,不知道‘生鱼片’怎么说,不知道‘相扑’怎么说,这恐怕不合适,不便于跟中国人交流。”陆先生举的这个例子同样说明了要充分重视学习者母语中具有特色的词语。
(三)语法目标
在前文的分析中,我们已经知道《新大纲》并不是一部结构型的大纲,所以语法结构不是它的主线。纵观整部大纲,虽然没有语法项目的内容,但从大纲的示例和词语中,我们还是能归纳出一些语法的项目和内容。我们参照中国国家汉办《国际汉语教学通用课程大纲》中的“常用汉语语法项目分级表”,对《新大纲》中所有的例子进行了归纳,总结出了《新大纲》的语法项目(见文末附录2)。
经过对比分析可以发现,《国际汉语教学通用课程大纲》中涉及的常用汉语语法项目,《新大纲》缺少6个,包括时间副词作状语、范围副词作状语、存现句、结果补语、趋向补语、可能补语。时间副词作状语,如“还、已经、再和又、就和才”,大纲中出现了“再”的例子,但“又”没有出现;“就和才”出现了“才”的例子:你应该多看书,才可以提高中文水平。/这个药必须每天吃三次,身体才会早日康复。但这里的“才”并不是充当时间副词作状语。范围副词作状语,出现了“都、全”的例子,却没有“也”的例子。《新大纲》中有6个语法项目:“是”字句、“有”字句、复句和复句的结构形式、能愿动词、一般疑问句和特殊疑问句。
对《新大纲》语法项目的上述表现,我们分析如下:
《新大纲》并不是一部语法结构型的大纲,它是一部注重培养言语交际能力的大纲。“是”字句、“有”字句、一般疑问句和特殊疑问句等之所以在《新大纲》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原因是这些语法项目囊括了学习者日常基本交流中绝大部分表达形式,如提供信息、交流日常信息、询问、请求帮助等。这些语法项目是容易掌握的,对学习者的要求不高。
复句和复句的结构形式在《新大纲》中也占有极大的比重,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复句本身内容形式的复杂,使得例子在《新大纲》中占了很大的篇幅;二是复句和复句的结构形式具有提升学习者言语交际能力的作用。复句的结构类型都是从语言运用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它具有完整的固定格式,学习者掌握了这些结构形式、固定格式,只要把所要表达的内容套进去,就基本上可以实现所要表达的目的。
王世生(1997)指出,某种固定的语言形式、固定格式,对表情达意、突出或强调所要表达的语义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如果关联词语运用得好,语义表达就会顺畅、严谨,具有很强的逻辑性而不觉生硬、别扭。
除了示例体现的语法项目外,《新大纲》中“语言与文化”部分还有一处明显具有语法性质的内容(见表1):
同表1一起出现的还有汉字、词语、短语等语言的构成材料和标点符号、成语、谚语、中泰诗歌等。《新大纲》之所以将这些内容列出,并且同语法性质的内容归于一起,原因是表1的内容在《新大纲》中不是以语法的内容出现的,它们出现在中泰语言、文化比较的目标之下,作为一种思考的方向用以引导学习者进行中泰语言和文化的比较。
《新大纲》提到的“标点符号”,是《新大纲》的一大特别之处。原因是泰语是一种没有标点符号系统的语言,泰文字是密密麻麻地“堆积”在一起的,阅读者需要按照自己的理解来断词和分句,所以常常有理解错误的现象发生。汉语具有丰富的标点符号系统,每一个符号都有着不一样的用途,使用者决定用哪个标点符号前需要考虑前后话语的意思。所以,对泰国学习者甚至所有国家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来说,汉语的标点符号都是需要好好掌握的内容。
以上分析似乎显现泰国的《新大纲》还是很注重语法的,但同韩国的高中汉语教学大纲一样,《新大纲》“不列语法项目,而仅仅通过例句来提示语法点,因此要掌握语法体系,唯一的办法就是分析例句,并找出例句中反映的语法结构……”(金京爱,2011)。上面所分析的语法项目就是从《新大纲》的例子中归纳出来的。
认知心理学有一种输入假设,强调学习者是通过可懂输入习得语言的,注意力集中在信息上,不是集中在语言的形式上。因此,语法形式被认为并不重要。但是,目前有多篇论文都指出注重培养学习者的实际语言交际能力,与语法教学并不对立。他们认为语法能力是培养学习者言语交际能力的基础。
金京爱(2011)提到韩国第七版大纲《说明书》上详细地介绍了“交际能力”的概念:“一般来讲,交际能力由四种语言能力组成:语法能力(grammatical competence),话语能力(discourse competence),社会语言能力(sociolinguistic competence),策略能力(strategic competence)。其中,语法能力和话语能力与使用语言体系有关,社会语言能力和策略能力与培养言语交际技能的层面有关。”
易峰(2009)同样强调了“交际能力”的内涵,“交际能力应该包含四个方面的能力,即语言学能力(语言结构方面的能力)、社会语言学能力(语言功能方面的能力)、话语能力(成段表达的能力等)和交际策略(交际技巧)。简言之,交际能力是在实际情境中运用语言形式实现功能的能力,也就是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
总之,交际能力包含了学习者的语法能力。《新大纲》应该认识到,培养学习者的交际沟通能力与学习语法并不对立。所以《新大纲》应将大纲中已展现的语法项目、语法性质的内容明确化,明确强调汉语语法的功能指导性作用,以使语法能力与交际能力处于同等的地位。韩国的修订版大纲就完善了这方面的内容。
我们对《新大纲》显现的语法项目进行归纳,发现有能愿动词、比较句、“把”字句、兼语句、“地”的用法、动量补语、时量补语、“是……的”句、介词短语和复句等。这些语法项目在《新大纲》中没有按照难易程度的顺序出现,而以培养学习者的言语交际能力为重心。如果按语法难易程度进行示例的安排,那么重新安排的示例将难以体现《新大纲》的目标要求。但另一方面,《新大纲》示例不考虑语法的难易程度,而以实现表达的能力为重心,又忽视了学习者的实际语言水平。因此,既考虑到学习者的汉语水平,又注重培养学习者的语言运用能力,是《新大纲》需调整和完善的地方。前面已分析过,注重培养学习者的言语交际能力,与语法教学并不茅盾。相反,语法能力是培养学习者语言交际能力的基础。
(四)文字目标
刘?(2011)指出,“汉字教学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最显著的特点”“汉字教学的任务是以汉字形、音、义的构成特点和规律为教学内容,帮助学习者获得认读和书写汉字的技能。”
中国国家汉办《国际汉语教学通用课程大纲》将汉字作为学习者必须掌握的一项技能,五个级别都有相应的汉字学习量,五级总共是800个汉字。针对汉字的学习,《国际汉语教学通用课程大纲》要求“了解汉字的基本笔画、笔顺”“辨别字音、字形、字义”“了解组字成分/部件/汉字的偏旁部首”“了解一些复杂的汉字结构规则”“基本掌握汉字的构形规律”等。总之,《国际汉语教学通用课程大纲》对汉字的目标要求是“掌握汉字,做到听说读写四会”,认为这些目标的实现将极大地提高学生理解汉语的能力,对于学生掌握汉语、增加词汇量有极大的帮助。但是《新大纲》对于汉字的学习目标和内容只字未提。
《新大纲》没有提到部首、偏旁的学习,却提到了“偏旁、部首查字法”。整部大纲,唯一一处出现偏旁、部首的字眼是在讲述中泰语言异同时提到的,即“汉字:造字法/汉字偏旁”(???????????:????????????????????/????????????????????????),但也没有涉及到部首、笔顺、笔画的教学和目标内容问题。
另外,《新大纲》中提到的汉语故事、成语故事及各类媒体信息涉及的字数(见表2),我们认为这也是一种衡量学习者掌握汉字能力的目标要求。
对于表2所展示的各类材料的字数目标,我们认为《新大纲》要求的都不是很明确。小故事涉及的字数,高二阶段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要求;媒体信息要求的字数,高二、高三阶段的字数差量是50,而高一、高二的字数差量是150。对这些字数要求,《新大纲》应加以调整完善,以使目标要求更加明确。
(五)小结
我们从语音、词汇、语法、汉字四个方面对泰国《新大纲》进行了分析,总结如下:
1.在语言四要素方面,《新大纲》没有完整地体现它应该体现的目标和内容。在语音要素方面,缺乏对泰国学习者的针对性要求,语音的目标和内容也没有让大纲使用者或者学习者意识到语音的重要性;在词汇要素方面,《新大纲》给出了适宜的词汇量,但是各个年级的词汇量目标不够清晰明确,同时也缺乏一个可供参考的词汇表,词汇选择的标准无从知晓,这些必将造成学习者词汇学习目标的不确定和混乱。在语法要素方面,《新大纲》示例显现的语法项目存在着欠缺,没有指出语法项目对学习者技能培养的指导作用。在文字要素方面,《新大纲》涉及书写技能,但没有从最基本的汉字笔画、笔顺书写教学开始,这会导致后续的文字书写更加困难。
2.《新大纲》具有它自身的特色,以注重培养学习者的交际能力为宗旨。它关注了词汇的泰国特性,关注了别的大纲并不太注重的一个项目――标点符号。《新大纲》赋予“标点符号”以重要的功能,将其视为泰国学习者必须掌握的一项内容。《新大纲》比较关注语言的固定格式或者固定短语,而不太关注语言的其它语法形式。《新大纲》始终不变的是关注学习者的表达能力,注重培养学习者的言语交际能力。
3.《新大纲》在目标的细节上存在不够清晰、完善,缺少统一的问题。如涉及数字的目标不是很明确清晰。另外,应增加《新大纲》中的示例,以便更好地指导学习者实现言语交际的目标,同时完善《新大纲》缺失的语法项目内容。
四、建议
虽然《新大纲》注重培养学习者的交流表达能力,特别关注培养学习者的听、说技能,但对语言的具体要素关注不足。综合前文的分析探讨,我们认为泰国《新大纲》须进一步完善以下几点:
(一)《新大纲》应细化汉语发音的重点、难点,增强语音教学的针对性
虽然泰语同样是一门有声母韵母和声调的语言,但汉语的发音有其独特性,许多汉语的声韵母在泰语中都不可能找到完全匹配的发音。因此,加强汉泰语音对比,分析归纳泰国人比较难发的音或容易混淆的音,对泰国学习者的指导作用将更加明显。
另一方面,针对泰国学习者母语的特点,区分汉语的发音,增强语音教学的针对性,对促进汉语语音教学和汉语国际化推广将有重大的意义。目前,中国大陆对母语为非汉语的学习者学习汉语语音的研究、教学方法的探讨,主要针对母语为英语的学习者,而很少有针对泰语等小语种为母语的学习者。
(二)《新大纲》应明确汉语语法的指导功能
《新大纲》以培养学习者的言语交际能力为总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言语交际能力与语法学习并不矛盾,《新大纲》编写者应该认识到这一点,将《新大纲》已有的语法性质的内容明确化,既重视学习者的语法能力,又注重培养学习者的语言运用能力,这是《新大纲》需调整和完善的地方。
我们建议,《新大纲》应进一步完善例句,使例句更能体现培养学习者交际能力的目标要求,调整该大纲中已有的例句,对复杂的语法项目示例进行精简,使例句体现的语法项目符合学习者的“内在大纲”和可接受性。最后,《新大纲》应附录一个语法项目表,对该大纲中的例句进行语法归纳和解释,同时对该大纲中缺乏的语法项目进行补充说明,并给出这些语法项目的例句,找出能与这些语法项目结合的交际功能,以供教师在教学中参考。
(三)《新大纲》应进一步调整和修改前后不一致的内容
《新大纲》给出了适宜的词汇量,但是各个年级的词汇量目标不够清晰明确,同时也缺乏一个可供参考的词汇表,词汇选择的标准无从知晓,这些必将造成学习者词汇学习目标的不确定和混乱。《新大纲》中提到了书写的技能目标,但却没有汉字偏旁、部首等相应的学习内容。
附录1:《新大纲》的框架结构(泰文原版)
附录2:语法项目和例句
语法项目 例句
动词谓语句 我姓王。
名词谓语句 今天星期二。/你这个电脑高手现在有时间吗?
形容词谓语句 今年北京的天气特别冷。
用“不”否定 我不认识他。/我不喝咖啡。/我不喜欢熊猫。/我不太喜欢吃四川菜。/
感叹句 真是太好了!
祈使句 请坐/请脱鞋/请问/现在上课/起立/下课/一起读/小心地滑/劳驾,请让一下。
“是”字句 这是什么?――这是中文书。
他是哪国人?――他是泰国人。
她是高中生吗?――不是,她是大学生。
我是玫瑰圆中学高二中文班的学生。
这是我爸爸,他是医生。……(作者略)
中国昆明石林是世界自然遗产。
“有”字句 泰国有很多水果。/今天不行,我明天有考试。我有一个好建议。/泰国有很多名胜古迹。
一般疑问句 你认识他吗?/我可以去吗?/咱们周六去,好吗?/
请你帮我一下好吗?/请给我这本书,好吗?/
特殊疑问句 你有什么想法?/体育馆怎么走?/你贵姓?/
这是什么?/他是哪国人?/今天星期几?/
你去哪里?/请问,银行在哪儿?/
我们应该如何保护呢?/
选择疑问句 你喜欢吃日本菜还是中国菜?
你说黑色的合适还是白色的合适?
反问句 难道不是你吗?/为什么不跟你妈妈好好儿谈谈呢?
“是……的”句 我是在去年的春节晚会上认识她的。/
这些问题是怎么产生的?
比较句式的词语和比较句 比、不比、不如、没有、跟…(不)一样、
我希望我的汉语今年比去年好。/她比我高5厘米。
动词重叠 /动词+一下儿
你能让我试试看吗?
请让一下儿。/ 请你帮我一下儿好吗?/
能愿动词 要、想、可以、能、会
你肯定能赶上飞机。/ 你能让我试试看吗?
我想吃米饭和鱼。/我想上洗手间。/我不会泰语。
我可以去吗?/
介词 在、对、总、还、往、从、到、自从、对我来说、对于这件事、
---你对这件事有什么看法?
泰国从中国进口电器、电子产品、机械。
量词 一次两片/ 那本书很有意思。/这个星期六/
一个好建议/一部电影/这件事/一家进出口公司/
第十四届东盟高峰会议/三门课/一种时尚/这辆车/这件衣服/ 这篇文章/ 这篇报道/
范围副词做状语 我觉得不管是黑色的还是白色的都不合适。/
这几天孩子们都不在家…/
存在的表达 银行在学校对面。
变化的表达 要考试了,你们应该努力学习。/
兼语句 你能让我试试看吗?/ 我请你看电影。/
连动句 我每天放学后,经常去便利店买包子吃。/
双宾语句 请你给我这本书 / 请你帮我去买点儿东西 /
时量补语 我只坐五分钟而已。/
动量补语 再说一遍 /这个药必须每天吃三次… /
我去过两次中国。第一次去了北京,第二次去了上海。/
辛苦了,还麻烦你跑一趟。
程度补语 你的汉语说得越来越好了。/
的、地、得 那儿的空气很凉快。/你的汉语说得越来越好了。/
今年在泰国成功地举办了第十四届东盟高峰会议。
助词“着、了、过” 笑着掉眼泪 / 昨天淋雨了。/
我去过两次中国。
“把”字句 大家把房间的钥匙还给柜台后,请在大厅集合上车出发,要不然就来不及了。/ 请你把窗帘拉上。/
“被”字句 大城历史公园,它有四百多年的历史,已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文化遗产。
各种复句 结构 形式 一边……一边、先……后……、连……都……、连……也、如果……就……、一方面……一方面……、又……又……、既……又……、虽然……但是……、
因为……所以……、既然……就……、不但……而且……、由于……、只要……就……、只有……才……、非……不可……
例句 虽然学习很困难,但是我们还是要继续努力。/
由于经济不太好,我们应该节约。/
我不同意你买这辆车,因为这辆车又贵又费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