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图书馆双评议工作计划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图书馆双评议工作计划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图书馆双评议工作计划

篇1

一、导师制特长导向工作实施的意义

1、导师制特长导向是改革高职教学模式的需要。导师制特长导向的实施,既推动了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又延伸课堂教学,弥补了以前教学模式重学科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缺陷。导师制特长导向的实施,延伸了教师“教书”与“育人”的空间与时间;通过合作式教学,开放式教学,专题性指导,创新性、综合性实验等多种途径,促进了“教”与“学”观念与模式的转变。导师制特长导向在拓展专业教育、强化实践教学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技能拓展活动可以使学生掌握社会需要的实际技能,适应择业、就业、创业的需要。有意识培养高职生的实践能力。对未来参与激烈的就业竞争,无疑会是一种宝贵的财富。

2、导师制特长导向是引导高职生研究性学习的需要。良好的学习能力是提升大学生就业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导师制特长导向充分发挥了高职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从兴趣出发,从专业爱好出发,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导师制特长导向强化学生的理论知识,拓展知识面,促使高职学生主动学习和积极探究的习惯养成。

3、导师制特长导向是探索高职创新性教育模式的需要。引导学生对创新性课题进行研究,进行科学分析,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养成和提高。高职生的创新能力强与不强,对就业将产生重要影响。高职生导师不断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探索思考能力,增强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针对不同学生的兴趣、潜能,进行不同的指导。在研究方法和思路方面给学生以科学的指导,避免学生在探究学习中放任自流及流于形式。

4、导师制特长导向是培养高职生个性特长的需要。实施导师制特长导向,改革人才培养和管理模式,实施因材施教。由于导师—般在专业上都学有所长,同时所指导的学生人数有限,因此,能够全面而深入地了解学生的个性、志趣和特长,因人而异地制定其学习计划、指导其专业课程学习,这样就会不断地激励学生的学习,使每位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发挥自己最大的潜能。一个具有专业特长的高职生,必将在就业中得到众多用人单位的青睐。传统的教育是单向的知识传递,以相对封闭的、静态的和单一标准要求、评价和衡量学生,培养出来的学生都是统一规格的。现代教育是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创造和创新能力的综合体现。

二、实施导师制特长导向的方法和步骤:

1、导师聘任办法。为了使导师工作有章可循,我系在实施过程中逐步完善配套管理办法。

这些管理办法主要从担任导师的条件、导师的职责、权利、义务、导师聘任与管理、待遇、监督考核以及学生申请条件、学生选拔办法、管理细则等方面做了明确的规定。鼓励政治思想好、业务素质高、有专业特长的骨干教师更好地发挥积极作用,并使在学习上有余力的学生,能够利用在校的时间,掌握更多、更符合自身发展的知识结构与操作技能。

2、导师任职条件。包括专任教师、教辅人员和管理干部,担任高职生导师必须是政治思想好,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师德,具备某专业扎实的理论基础,有专业特长和因材施教的教学能力。在聘任与管理上,采取个人申报,各系部及有关处室推荐,专家组审议,系部批准,考核不合格的导师系部予以解聘。对导师实行学期考核,动态管理。

3、导师指导。导师每周进行辅导,解答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学生根据导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去图书馆查阅资料。在指导途径上,既要有集体辅导,也要有个别辅导,通过专题讲座、谈心交流、学业辅导等形式与学生交流;既可开展师生“面对面”的交流,也可利用电话、互联网等通讯手段加强沟通。在指导要求上,既要倡导导师找学生,也要要求学生主动找导师,发挥两方面的积极性。

三、通过导师特长导向制提升高职生就业竞争力与发展潜力

1、培养高职生的创新能力是提升就业力的关键。导师带领学生参与自己的科研项目,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具备知识宽广,具有创新意识的高职生,就业力将得到提高。

2、提升高职生的学习能力是提升就业力的重要措施。高职生参加课题活动都是在课余时间开展,普遍采取研究性学习方法。导师提出课题的要求,介绍参考资料,由高职生自己设计课题内容,自己查找学习资料,不明白的地方与导师沟通和交流。导师根据学生的专业特长、学习兴趣、性格特征、个人爱好等方面的具体情况,制定并实施导师工作计划,以个别交流为主要形式,开展经常性的、不定期的、有针对性的辅导活动。

3、拓宽高职生专业知识面是提升高职生就业竞争力的基础。导师要指导高职生学习相关的基础理论和专业技术。使高职生的知识面得到拓宽和加强,为学生就业打下坚实基础。

4、强化高职生的实践能力是提升就业力的现实途径。导师要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力,尽可能地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充分的提高和发展,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教师“因材施教”和学生“涉足”交叉学科学习成为可能.为学生个性发展和就业提供了机遇,为毕业生的就业、创业拓宽了渠道,在竞争中更容易找到有利于自己成长的工作岗位。积极参加实践是高职生提升自身就业力的现实途径,让学生在参与实践的过程中,锻炼能力。进行专业实践,使特长生可以尽早进人工作角色,增强就业的竞争力。

四、如何运行完善导师制特长导向

1、实施技能高职生为主的培养模式。高职学生的导师制与研究生的导师制不同之处在于,高职学生的导师应该着重于高职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提高和理论知识的拓展。导师在技能上给学生以具体指导,培养一批技术拔尖的有专长的学生,使学生毕业时,凭借“毕业证书+综合发展”、“毕业证书+特长”、“毕业证书+实践经验”、“毕业证书+技能证书”等不同特色,形成自己的特色就业力。

2、建立严格的导师选聘制。导师的遴选既要审核导师的教学水平、科研能力、学术成果.还要审核导师的道德水准,即导师应具有良好的政治修养、献身科学的崇高品质、治学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较高的育人热情;导师的聘用要实行真正意义上的聘任制,建立科学严格的评价标准,对导师进行定期或不定期考核,奖励优秀者,淘汰不称职者,真正建立起优胜劣汰的机制。能胜任融教学、科研、育人管理为一体的教育指导工作。

3、实行导师与副导师协作制。可以解决师资不足的困难。导师严格按照素质、学识、职责等综合要求进行配备,副导师相对导师而言,适当放低要求,可以是一般教师甚至是优秀的学生干部,这样导师制更能发挥指导学生学习专业特长的职能,这无疑会对高职生就业力的提升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4、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激励体系。一要与教师业绩挂钩。二要与教师工作量挂钩。三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考核体系应坚持科学、全面、奖惩结合的原则,以达到预期的目标。例如:我系就建立了“十佳导师”评选制度。在考核方法上,对导师的考核采用“十佳导师”候选人绩效述职和民主评议相结合的办法,使考核评价科学公正。在学生中可以开展“基本技能达标”活动,评选“专业拔尖学生”,可推荐优秀生就业。

5、举办成果展示。为检验实施的成效,使学生的特长有施展和锻炼的舞台,举办高职生成果展示。让学生充分展现自己的拔尖才能,如作品展览,现场制作等。学生在这些活动中.看到自己特长的价值,博得同学的称赞,获得成功的喜悦。通过成果汇报,充分展示学生多方面的特长,为高职生提高就业能力创造条件。

导师制特长导向有助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与发展潜力的提升。但这只是外因,在拥有良好的外部条件的时候,高职生的自身重视和努力显得更为重要。导师制特长导向是对高职教育教学的一种补充,通过导师制特长导向这种模式。在高职生中能培养专业技能强的学生,培养出高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应飚.导师制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探讨[J].宁波大学学报,2000,10.

[2]张贵.导师制究竟应该导什么[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04,03.

[3]郑礼平.解读我国高校导师制[J].教书育人,2005,09.

[4]管越峰.利用社会实践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18.

篇2

一、以院(系)为中心,促进教研室、教师教学管理运行机制的形成。

院(系)承担着教学、科研、学科建设等方面的职能,在地方高校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办学的核心是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提高质量的关键是教师,教师的素质体现在教师的教学水平,提升教师整体教学水平在教学实践,实践运行管理在教研室一级基层管理机构。以四川文理学院音乐系为例,在本科教学合格评估各项指标的具体要求下,音乐系充分发挥教研室的作用,营造出志存高远、追求卓越、竞争向上的教学氛围,提高了教师队伍素质,促进了本科教学质量全面提高。

教研室以活动为载体,开展“内树信心,外树形象”活动,增强教师的自信心和责任感,树立良好师德师风,认真履行教师职责。建立科学规范的管理机制,明确教研室主任岗位职责,规范了《教研室工作手册》,涵盖了教研室工作计划、活动开展、教师备课,教学进度,质量控制和工作总结等检查,使教学环节常态化。

教研室以团队建设为中介,开展“向课堂要质量”活动,提高教师整体教学水平。教研室定期开展“老教师上示范课,中年教师上公开课,青年教师创优质课”活动,公开评课,相互探讨,在研讨与交流中融汇,在法与内容上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切实提升教学水平,确保教育教学质量。

教研室发挥团队作用,加强教师教改、教研和科研工作,着力提高教师队伍的科研能力,形成了钢琴教研室、声乐教研室、舞蹈教研室、青年教师创新教学团队、青年教师科研团队等优秀团队。声乐教研室被学校授予“优秀教学团队”称号。

二、以专业建设为驱动,促进内涵式发展水平的整体提升。

专业建设是院系绩效考核的重点项目之一,根据对院(系)专业建设水平进行考核和评价,加大对新专业建设经费投入力度,同时,还对新专业给予指导,并给新专业适当的优惠政策,切实达到加强新专业建设的目的。以四川文理学院音乐系为例,从2007年来,以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为依托,为适应地方经济文化建设的需要,紧紧围绕“强专业、育通才、广就业”的办学特色,在师范教育中融入非师范教育,在师范性素质教育基础上体现社会舞蹈表演专业的个性教育,注重川东巴渠民间音乐的开发和应用研究,贯穿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始终。随着专业建设的加强,新专业实验室建设逐步完善,师资队伍数量和结构趋于合理,支撑课程体系形成,人才培养方案大胆创新,带动办学内涵的整体提升。我们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探讨:

1.紧密联系专业实际,展开“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讨论,形成科学规范的课程体系。地方高校音乐本科专业由于办学历史较短、资金缺乏、师资队伍素质发展不均衡等客观原因,普遍存在生源素质较差,课程体系建设基础薄弱等现象。其教学现状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之间存在明显差异。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切合自身实际制订了《音乐学专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并展开对本科教学合格评估的核心内容“四个促进”①、“三个基本”②、“两个突出”③、“一个引导”④的学习讨论,反复就专业的培养目标、学生的学习定位、教材的选购、实践基地的建立以及课程设置的科目、开设的时间、学分安排等内容是否对人才培养方案起到了真正的评价标准和激励作用进行论证,从而形成既稳定又富地域特色的课程体系,开创人才培养新格局。并将教学计划中的课程创新为“平台+模块”的人才培养模式,分为专业学科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地方特色课程、学生自主课程、艺术实践课程等。以专业基础课程为基础平台,以专业学科课程为专业平台,以专业选修课程为专业发展模块,以地方特色课程为专业特色模块,以学生自主课程、艺术实践课程等为实践教学模块,实现强化实践育人,主动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建设,为城乡综合一体化建设基层、服务社区培养“定岗式”应用型音乐艺术人才。

2.重视教材选用评估,自编教材初显成效。制定教材选用与评估制度,严格教材选用程序,重点选用符合教学大纲要求的教育部推荐、面向21世纪音乐专业教材、自编教材、实用性强和得到师生广泛认可的教材。在所使用的教材中,师生评价优良的教材达94%。教材编写也有了较大突破,至2012年教师主编教材3部,主编教学参考书3本。

3.注重队伍培训提高,管理水平得到不断提升。加大对教学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增加教学管理人员培训、进修、交流、学习的机会,使教学管理人员不断开阔视野,更新观念,促进新建应用型高校教学保障体系的研究,学习和借鉴国内外质量保障体系先进理念,并将“教育即服务”的理念贯穿于内部质量保障的各环节,充分体现以育人为本,以学生成才和发展为本,以教师发展为本,改变单一依靠监督检查进行质量监控的状况。自觉地把高等教育教学管理理论运用于工作,提高理论水平、业务能力和工作执行力之中。制定了《教学管理文件汇编》、《学生手册》、《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手册》等教学方面的规章制度。这些规章制度保证了教学过程的正常运行,效果良好。

4.构建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确保教学质量提高。为确保教学的中心地位,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主要分为校、院系两级。校级监控体系包括领导听课、教学指导委员会、教务处质量科;院系级监控体系为:听课评课、教学督导小组和教研室。各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明确具体,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健全,建立教学质量评估制度、专业教师评议制度、学生意见反馈制度、教学督导制度等,不断完善教学评价体系。同时,按照教育部本科教学合格评估的相关要求,完善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和教师分类管理、分类评价办法,学生评价、教师互评、领导评价和社会评价相结合,在评价方法的运用上做到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动态评价与静态评价相结合。对教学评价的结果及时运用于教师职称评聘、项目申报、评先选优和绩效工资分配,激发教师全身心投入教学的工作热情。

5.学习风气渐浓,建设效果明显。通过近年来持续有效的工作,校园学习风气日渐浓厚,越来越多的学生走进图书馆、实训室,图书借阅量增长,自觉到实训室做练习的学生日益增多,学生遵守校纪校规,学习主动性增强。2007年以来,共有8名学生被评为省优秀大学毕业生,66人被评为校级优秀大学毕业生,168人被评为校级三好学生,6人次获得国家奖学金,105人次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1055人次获得国家助学金,350人次获得学校奖、助学金。应届本科毕业生报考硕士研究生的报考率和录取率也呈逐年上升趋势。

三、以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逐步提高。

地方高校本科人才培养定位于应用型人才。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地方和社会所需的各类应用型人才,追求现代大学“构建主动适应地方和社会对职业能力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内涵,便成了首要工作。制订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以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从实践教学入手,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应用型人才,为学生搭建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实践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通过各种艺术表演形式的实训排练,国际交流、校内外交流表演、毕业专业汇报、艺术创作表演等舞台实践,学生熟练掌握了各种专业技能,建立了牢固的文艺建设体系,形成了服务意识,从而达到了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目的。

1.改善实训场地条件,保证实训实习时间。为进一步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学校制定并实施《关于进一步加强实践育人工作的实施意见》,依托地域和专业优势,积极加强与艺术团体合作,引进社会力量,共建共享教育资源,积极探索合作办学、合作育人模式。通过教学评估,配置了琴房、多媒体教室、舞蹈教室、数码钢琴教室、MIDI教室、排练厅、实训室、音乐广场等教学场所,从而满足了音乐学专业学生学习实践的需要,确保实训实习的时间。建立稳定的教学实习实践基地15个,其中,人文艺术合作育人创新基地1个,国际文艺交流中心1个。与四川省交响乐团合作签订了“人文艺术合作育人创新基地”协议,在丽江合作打造了一台具有典型云南民族特色的节目,形成合作培养音乐与舞蹈艺术人才的模式。与地方教育部门和中小学合作,加强新课改合作研究和培训,服务地方基础教育改革。与此同时,积极向海外拓展合作办学空间,与俄罗斯皇家芭蕾舞、韩国草堂大学等开展国际合作交流。

2.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将社会实践纳入音乐本科教学计划,设置2个学分。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主要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办法,学生参加各种层面的社会实践活动,均按照学校的有关规定折算成学分,纳入课程考核。学校重在引导和鼓励学生深入农村、企事业、社区、中小学校等,感受社会的发展变化,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每年暑假或集中组织学生参加“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分赴基层,开展文化、艺术活动和帮扶活动;或分散要求学生回家就近开展社会调查,每学年提交社会调查报告;或利用周末深入社区、留守儿童之家、义务演出、关爱留守儿童等活动。院(系)还组织学生参加地方大型文艺演出,发挥当地的文化引领作用,使学生在演出中得到舞台锻炼,音乐系参加历届大学生艺术节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如舞蹈《大巴山抬工汉》获全国一等奖;舞蹈《红色记忆》获四川省一等奖;舞蹈《麻麻辣俏幺妹》获四川省二等奖;合唱《红色歌谣不变调》、《火龙舞之歌》获四川省二等奖;表演唱《打双麻窝子送》、《巴山妹子》获四川省三等奖。

3.规范毕业论文(设计)管理,强化专业综合训练。音乐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主要采用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音乐会相结合的方式。各阶段要求明确,流程清晰,管理规范,对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的开题、撰写、指导和答辩等环节均有具体要求,每年举行优秀毕业论文(设计)答辩观摩和优秀毕业论文(设计)评选。按规定确定指导教师,明确指导教师工作职责,大部分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选题结合社会实际,来自艺术实践、实习和社会调查的毕业论文(设计)比例不断增加。2011届本科专业毕业生毕业论文(设计)来自实践环节的比例平均达到了53%。近三届毕业生有72篇被评选为校级优秀毕业论文(设计)。通过毕业论文(设计)环节的训练,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职业技能得到了全面锻炼,达到了培养要求。

四、紧密地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促进办学定位的逐步明晰。

“服务地方,与地方互动”是对院(系)办学定位绩效考核的基本要求,也是地方本科院校的职责和突破点。近年来,各院(系)积极“找路子”,紧密围绕地方经济文化建设,深入开展合作共建活动。四川文理学院音乐系紧紧围绕学校“立足川东,服务全川,辐射周边省市”的办学思路,突出专业特色,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建设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提出“立足地方,面向基层,服务城乡经济文化建设”的办学定位,狠抓学生职业技能训练,积极引导学生学用结合、学以致用,提高专业实践技能,繁荣了地方文化市场,提高了达州市民的文化艺术修养。近年来,独立承办的各种类型的演出已有数百场,在达州及周边县市形成了良好的社会效应。比如,2008年参加四川省第十届运动会开幕式“火之歌”;2009年达州市第十届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现场会文艺演出;2010年参加达州市元九登高节“大巴山民歌会”;2011年独立承办“巴国情韵”——纪念李依若诞辰100周年文艺晚会等。多次为“留守儿童基金”举行募捐公益演出,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通过依托地方与服务地方相结合,避免了办学定位的“大而空”,初步形成了自身的办学特色。

总之,实施绩效管理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提高院(系)教学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该校实行绩效考核以来,取得了一些成效,积累了一定经验。我们应当把绩效管理及考核作为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管理实践中不断改进调整,使考核指标更加科学合理、成效考核更加明显,努力实现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高。

注释:

①“四个促进”是指促进教学建设,促进经费投入,促进管理规范,促进质量提高。

②“三个基本”是指教学条件基本达标,教学管理基本规范,教学质量基本保证。

③“两个突出”是指突出服务地方(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突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定位。

④“一个引导”是指引导参评学校构建并逐步完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形成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的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顾南宁,刘茄.基于绩效管理的高校二级单位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现代教育管理,2010,(9):67.

[2]王峰,涂宝军.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院系教学工作目标管理[J].黑龙江教育,2009(10):51.

篇3

我院在活动试点工作中,注重思想发动,坚持以思想认识的不断深化,推动学习实践活动的不断深入。在活动一开始就召开了全院动员大会,进行活动试点工作的全面动员部署,将全体教职工的思想统一到中央、省委和厅党委的统一部署要求上来,统一到扎实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试点活动上来。在活动开展的各阶段,均及时召开了总结和转段动员大会,总结前一阶段的工作,部署安排下一阶段的工作,为推动学院的活动试点工作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和群众基础。

(二)加强领导,明确责任

一是落实领导责任制。试点工作伊始,我院成立了活动试点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主要领导负总责和各部门负责人亲自抓,切实履行责任人职责的领导组织工作机制。

二是明确任务,分工负责。根据活动试点工作各阶段的具体内容、任务和要求,由领导牵头,各单位责任人具体抓,做到了领导有力,组织严密,落实到位。

三是主要领导亲自抓,责任领导具体抓。活动试点工作的全过程,学院主要领导始终做到全程负责,狠抓落实,全程督查,确保效果,为试点活动打下了坚实的领导与组织基础。

(三)精心组织,科学安排

精心组织、科学安排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各项试点工作,本身就是一项科学的系统工作。为了使活动试点工作扎实开展,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我院做到了精心组织,科学安排,制定了各阶段的工作计划安排,明确了工作任务、内容、要求、时间,为活动试点工作明确了目标方向,同时统筹安排好活动试点工作和当前工作,确保了活动试点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各阶段工作的圆满顺利完成。

(四)有序开展,扎实推进

在活动试点工作中,我们按照工作的要求,积极展开四个阶段的试点工作:

一是认真组织学习调研,重视思想发动。我院严格按照规定的要求开展学习讨论,组织了中层以上干部参加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培训班,邀请省委党校教授作科学发展观思想辅导报告。通过学习,加深了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提高了对科学发展的思想认识。学院领导带头开展专题调研,围绕学院科学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分别领题,积极开展调研,撰写调研报告。党委开门纳谏,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共组织座谈会12次,参加座谈人员160余人次;发放和收回意见征求表105份;领导干部分别与相关中层干部和人员个别谈话(谈心)80余人次;各党支部召开了专题组织生活会。通过学习调研,查找分析了影响学院科学发展的原因,提出了解决突出问题的办法。

二是积极开展分析评议,诚心开门纳谏。领导班子和党员领导干部针对群众的意见建议,对查找出来的影响和制约学院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在院党委专题民主生活会上进行了专题分析,共梳理出存在的建议和意见9类54条,并形成了院党委分析总结报告,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和措施,及时组织群众进行了分析评议。

三是集中力量解决问题,切实取信于民。院党委将解决问题作为抓落实、抓深化、看效果、看收获的重大举措,在“五个”着力上下功夫,认真制定整改方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注意做好统筹兼顾,切实做到当前工作和试点活动两手抓两不误。对具备条件解决的问题,做到马上整改;对通过努力能够解决的问题,限期整改;对问题复杂,需要具备条件才能解决的,提出解决问题的原则意见,使活动试点工作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

四是注重建立长效机制,狠抓制度创新。在活动试点工作中,我院既重视解决突出问题,更注重建立学院科学发展的长效机制。针对制约学院发展的瓶颈问题,确定了五年科学发展规划等一系列政策、制度的制定与创建,以体制机制的创新保障科学发展观的落实,保障学院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可持续发展。

(五)统筹兼顾,协调互促

活动试点工作的整个过程,我们始终把做好试点工作与推动学院当前工作有机结合起来,用试点工作促进当前中心工作,坚持把学习实践活动放到学院工作大局中去谋划,坚持边学边改、边查边改,边整边改,以解决问题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

当前,我院面临迎接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水平评估这一重大、关键工作,迎评促建工作十分繁重,同时,也是一年一度的专科、中专招生工作最紧张和最关键的时期。两项工作是既关系到学院当前的生存,又影响到学院可持续发展的大事情。学院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精心组织,科学调度,统筹兼顾,使活动试点工作和学院中心工作、重点工作及学院的日常工作“两不误,两促进”,锻炼和提高了党委面对新任务、新情况、新问题等复杂情况下的领导能力和水平。

二、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试点活动取得的主要成绩

我院在试点活动中,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事求是,客观分析学院现状,以宽阔的视野、发展的眼界审视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更新发展理念,拓宽发展思路;以改革创新的精神谋划工作,落实发展举措,完善发展机制,努力把全体教职工的智慧和力量引领到谋划和实践科学发展上来,努力使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过程成为推动学院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试点活动取得了初步成果。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认真学习科学发展观理论,理解不断深化,认识上取得了共识

在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试点活动中,我院始终坚持组织学习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文章和重要论述,党员领导干部积极带头,促进了领导班子和党员干部对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认识不断提高。

1、对科学发展观理论内涵的理解进一步深化。

通过学习,对照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我们对领导班子和党员干部在新时期、新任务下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认识不到位、理解不深入、观念不更新、运用不自觉等问题有了清醒的认识,对科学发展观思想的认识更加全面深入,增强了科学发展意识,增强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增强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大家认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就是要把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要求转化为谋划我院科学发展的正确思路、促进科学发展的有力举措、领导科学发展的实际能力。学习科学发展观理论,使我们实现以理论武装促进思想解放,认识达到了新高度,思想观念取得了新突破,推动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扎实开展。

2、在加快学院又好又快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上取得了共识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我们认识到,提升学院办学实力、活力与综合竞争力,实现学院又好又快地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当前学院发展仍然处于爬坡过坎的关键攻坚时期,学院发展所面临的新矛盾新问题还很多,加快学院规划与建设、深化教学改革、强化学院管理,创建和谐校园等方面的工作任务十分繁重,还需要作长期艰苦努力。在这样一个特殊发展时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我们以超常的勇气、超常的思维、超常的举措,百倍的努力才能实现我院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通过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党委班子和领导干部对学院长远发展问题有了进一步的危机感、紧迫感,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要性、重要性的认识更加深入。

3、在必须站在更高起点科学谋划才能加快学院又好又快发展上取得了共识

近些年,学院的各项事业有了迅速发展,办学规模逐年扩大,资金、财产增长,办学形式趋于多样。但要使我院的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地发展,我们还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深化改革,着眼于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抓住科学发展的“龙头”,找准学院定位,明确发展思路、目标、途径。为此,在遵循规模、质量、结构、效益协调发展的原则条件下,我院将启动编制五年规划,实现学院在更高层次的跨越式发展。

(二)践行科学发展观,切实解决学院在科学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在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试点活动的每一阶段,院党委始终坚持边学边改,边查边改,边整边改,注重实效,着力在解决教职工反映强烈的民生问题、影响和制约学院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学院可持续发展中的关键问题及科学发展中存在的后劲不足等重大问题上下功夫,通过把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实际行动转化为科学谋划、科学发展的实际成果。

1、以人为本,切实解决好教职工最关心的实际问题

学院把解决群众反映强烈、与群众关系最密切的民生问题作为对活动试点工作实际效果的检验,让群众感受到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带来的新变化,在解决实际问题上取得了成效。出台了惠及全体教职工、向一线教师倾斜、关爱中青年骨干教师、稳定师资队伍的激励政策。

一是提高教职工的津贴福利。针对教职工反映津贴福利多年没有增加,要求提高的意见,我们在政策范围内,将住房公积金计算比例由原8%提高到现在的12%,扩大了计算的基数范围,增加了在岗在编教职工的住房公积金;学院正积极调研,拟提高在岗在编人员的津贴标准,并力争二年左右,使教职工收入逐步达到厅属单位的中上水平;二是解决中青年教师住房的问题。通过积极争取,已获得住房建设许可证等批件,正抓紧做好筹建工作,争取尽早开工,稳定好教师队伍。三是改善办公条件。投资30多万元,将原学生宿舍一栋按较高标准改造装修成教学办公楼,更换教师与干部办公桌椅,彻底改善教师的工作环境,同时分步骤改善全院的办公条件,第一步先解决窗口部门如计财处等办公条件差的问题。

2、统筹兼顾,加快解决好当前制约学院科学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学院把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和当前迎评促建、招生、奥运安保、迎新等中心工作有机结合起来,统筹兼顾,科学调度,举全院之力,精心组织,解决突出问题取得了成效。

将迎评工作放在学院可持续发展的突出位置,优先在人力、财力、物力上保证,加强组织领导。一是从“人力”上确保。及时调整了假期安排,除教师在完成有关任务后休假外,其他人员取消暑假,由单位科学安排休息,做到一切为了迎评。二是从“财力”上支持。在经费紧张、资金缺口大的情况下,千方百计挤出资金,投入近26万余元,启动了迎评改造维修工程,改善评估硬件条件。按“节省、管用”的原则,在拟定工程项目、公开招标的基础上,全面开工,目前为止,一些项目已经完成,未完成项目正抓紧进行,为缓解办学条件较差,解决环境形象不佳等急需解决的突出问题,创造良好的迎评条件和环境将起到积极作用。学院在已确定的图书资料购置费上,增加图书资料和相关设施的投入10万元,这一原则还将成为每年的常态预算安排,以发挥高校图书馆应有的现代信息资源优势。三是从“物力”上保证。对校园环境进行科学规划与整治。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问题,尤其是乱种菜、乱搭建、校内饲养畜禽等突出问题,拟科学规划,全面整治,美化和建设校园。学校结合新学期的迎新工作,已对校园环境卫生进行了初步整理,根据校园环境建设和改造规划,已定新建和改扩建运动场地,满足评估要求,保障师生的文化体育活动需要。同时加强了对评估工作的领导,根据工作进展,及时召开评估工作调度会,采取有效措施,确保了评估材料准备工作的进度和质量。

招生工作是一所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证,全力以赴做好招生工作是硬任务、硬道理。学院党委行政高度重视,根据招生工作进程,及时组织召开了招生工作调度会,加大了招生工作的力度,在年初制定的大的招生政策下,及时进行科学调度,调整任务分配,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参与招生工作。

确保奥运期间学院安定和谐。多次召开维稳、综治、工作会议,部署了对影响安全稳定的问题进行全面排查,落实了责任。对排查的问题,制定整改方案,明确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员,确保了学院的安全稳定。

为好做迎接新生和新生稳定工作,学院切实以人为本,动员一切力量,做好迎新工作。成立了迎新工作小组,制定了迎新方案。以最周到的服务,最热情的微笑,最流畅的程序,创造最好的条件,做好迎新工作,让来自全国各地的莘莘学子感受到家的温暖,让依依不舍放飞期望的家长放心,树立学院的新形象。为了稳定好新生,让远离家乡和亲人的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及新的环境,学院及时研究,商议对策。从入学教育入手和新生军训入手,加强思想和纪律教育;加强班主任的选配工作,选好学生干部;充分发挥社团作用,开展兴趣小组活动;做好后勤服务,加强水电保障工作和食堂管理;加强校园安全保卫工作;做好教学的各项准备工作等,为稳定新生起到了积极有效的作用。

3、整合资源,着力解决好学院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关键问题

学院在试点活动工作中,主动走出校门,在充分利用社会和政策资源助学院发展上取得了积极成果。建立了校外教学实训基地,在校企合作上取得新成绩。为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弥补学校资金缺口,缓解教学、实验经费紧张、实训场地有限等问题,经积极联系和努力争取,与省农科院、双金园艺场、红壤研究所、蚕茶研究所等单位达成共建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教学实训基地和农技培训基地协议,探索出一条“产学研”联合办学的新路。拓展国内国际二个市场,学生就业安排上取得重要进展。在厅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经主动联系与争取,就我院学生经培训到国外劳务输出,已与厅有关部门达成意向,实施后,将拓宽学生就业的门路,提升学生就业的质量,促进招生,推动以“出口”带动“进口”的良性循环。走出校门,积极向上争取政策、资金。向省农业厅、教育厅、科技厅等有关部门力争政策支持和资金、项目扶持,得到重视。下一步将重点跟进,尽早获得实实在在的帮助和支持,推动学院发展。

4、项目带动,引领学院向教学科研型高校转变

学院在以科研项目为纽带,实现办学向教学科研型高校的转变,在争取项目上取得了成果。确立了以教学为中心,以科研为基础,走适应科学发展的“教学—科研”复合型的办学治校新路。为充分发挥科研对学院教学、管理、服务的促进和提高作用,实现以项目促发展,以发展强办学,学院把科研工作作为发展的大事来抓,从加强科研工作的管理,高度重视科研项目申报工作,加大科研工作的经费投入,进一步完善科研激励机制,加强科研队伍建设等方面着手制定相关配套政策,建立有利于产学研的体制和机制,激励科研人才脱颖而出。目前,正积极组织各级各类项目的申报与储备。争取各级各类项目5—7个项目,并力争在重大条件平台建设专项项目上取得突破。同时,设立了学院科技研发基金,保证科研经费的落实,并每年重点支持4个一类项目、12个二类项目。

(三)建章立制,科学管理,确定了重点制度建设框架体系

围绕解决学院科学发展的长效机制问题,学院将全面建立健全科学、规范、管用的与现代高等职业学院管理体制相适应的制度体系,确定了重点抓好《学院五年科学发展规划》、《科研(基金)项目管理办法》、《关于加强“三支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在优秀学生中发展党员工作的意见》等七项制度建设,为学院科学发展提供组织、制度保证。

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动我院又好又快发展

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试点工作中,我院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推动了当前工作,为学院长远发展理清了思路。科学发展观是我院今后事各项业发展中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我们要用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巩固和发展试点工作的成果,积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加快制定科学、管用的制度体系

加紧编制学院五年科学发展规划。用一年左右的时间,完成科学可行的学院五年发展规划蓝图,抓住学院发展的“龙头”,引领学院向更高水平、更高层次科学发展。

加快制定完善制度体系。用半年左右的时间,制定完成学院《科研(基金)项目管理办法》、《关于加强“三支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在优秀学生中发展党员工作的意见》等七项制度建设,由此带动建立科学、规范、管用的与现代高等职业学院管理体制相适应的制度体系,解决学院科学发展的长效机制问题。

2、推动人事制度改革,形成具有激励作用的体制机制

建立具有激励作用的用人体制机制和分配制度。通过岗位设置,建立和完善聘用合同制,有效地转换用人机制,实现人事管理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形成科学、管用的考核、晋升、奖励、惩罚和辞退制度。建立绩效优先为主要内容的分配制度。

坚持人才强校战略,实施“人才工程”,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以教师队伍为核心,培养好“三支队伍”。即称职的教师队伍、优秀的班主任队伍和敬业的辅导员队伍。大力培养学术带头人、学科带头人。按照德才兼备的要求,培养名师名家。严把新聘教师入口关,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创新教师招聘的形式,储备一批教师,用1—2年的时间解决非专业教师上专业课的问题。政策向教学一线倾斜,坚持职称晋升的公示制,建立职称晋升票决制。制定促使各类人才脱颖而出的政策、措施,建立相应的教育、培养、管理机制,使学院人才荟萃,打造教书育人的优秀团队,努力在学院形成人人有事干、人人想干事、人人干成事的人尽其才的用人机制。

3、提升按科学发展观要求管理学院的水平

要使我院的教育改革和发展事业顺利健康进行,必须切实提高对科学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当前教育改革发展的内外环境已发生了巨大变化,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层出不穷,改革和发展的任务十分繁重,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的素质、能力和水平,是我院教育事业成败的关键。加强管理,提高科学管理水平要继续紧紧抓住突出问题和关键环节,切实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的素质和能力建设,不断提高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能力、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驾驭全局的能力、处理复杂矛盾和问题的能力、推进改革和发展的能力、领导和管理学校的能力,建设高效、协调、廉洁的管理队伍,形成规范、有序、效能的管理体制,使我院的管理水平与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的管理要求相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