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物理学习计划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要学好任何1门课程,都要有适合自己地、良好的学习方法,只有这样オ会得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要学好物理课,首先要重视各学科的横向关联作用,比如:语文的阅读能力就直接影响物理知识的学习和对物理概念的理解程度;数学知识在物理课中有目的抹移应用就是物理学习中的计算能力。第二要重视物理是一门实验科学,要有意识、有目标的培养自己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第三要重视在群体学习过程中树立独立思考、分析、归纳结论的意识,要自偶培养良好的独立作业能力。第四要重视探索自己学习道路上的未知领域,学会科学的探索,严谨的分析是打开未知领域之门的金钥匙。具体来说,要学会使用物理课本,明确学习目标,注重理解物理概念,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探寻好的学习方法,加强训练,掌握物理基本技能。只要你能做到以上几点,相信你一定会学好初二物理的~!^_^
1.自学:每天看课本自学几十分钟的物理2.动手:做几项小实验3.做题:自己找一些物理题做一做4.辅导:报课外班或找辅导老师,进行更深入的学习5.总结:将书上的公式、以及解题的固定思路总结在一个本上,并将它们记牢
每个人的学习方法都是不同的 因此你要有一个自己的学习方法 只有这样拟才会有一个好成绩。其实学好物理也不是太难:只要你每天坚持观察身边的事物的特点搞清楚它的原理再通过大脑的思维考虑一下。至于学习计划你可以:(1)每天多找点物理题做做 特别是那种实验题一定要多思考多想 要是遇到不懂的题就要多问或者去查资料等;(2)物理还要常背背概念和公式等;只要你能做到这几点就行了 加油吧!!!
1.背公式2.做题目,多练习,将不会的多练,争取不用大量思考。3.运用知识在生活中,在生活中解决问题。4.复习和预习知识。
篇2
物理是一门历史悠久的自然学科,物理科学作为自然科学的重要分支,不仅对物质文明的进步和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深化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且对人类思维的发展也产生了不可或缺的影响。那么,作为中学的物理教师,怎样才能把这些有形的知识有效的传达给学生呢?这就需要教师具有良好的教学策略。
一、物理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
1.体现趣味性
利用演示实验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由于物理知识抽象,而初中学生年龄小,抽象思维尚未形成,因此,绝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困难较大,心理学表明:人的思维活动是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产生的,感性材料是思维活动的源泉和依据。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利用实验教学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利用故事生趣,引发好奇心
例如在讲“静电的应用与危害”时,可以借鉴这样一个故事,也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1976年,停靠在日本港附近的挪威油轮别尔克伊斯特拉号,聚集起来的高压静电迸发火花,点燃弥散在甲板上空的石油蒸汽,使这艘巨轮顷刻间毁于一旦”。类似这样的例子还很多,利用故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的目的,是一个不错的教学策略。
3.创设情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创设情境,通过提出一些与课文有关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将学生引入情境之中,容易激发起学习的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合理创设情境,不仅能起到组织教学的作用,而且能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依据物理学科特点,优化物理教学过程
1.利用实验的事例组织教学
观察和实验是物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也是教学中学生获得感性认识的基本途径。概念、规律的教学,首先必须提供大量的实验和事例,让学生具有足够的感性资料,把学生引入特定的物理场景。例如讲压强时,教师可以让一学生先双脚站立,再单脚站立,然后用脚尖站立并说出不同站立方式时的感觉,由此引入与压力作用效果有关的物理量和压强的概念。
2.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物理学方法论的渗透
(1)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实践、理论再实践的科学研究方法
物理学常遵循着这样的途径来研究和解决问题:观察实验――假设――通过实验验证假设理论――通过更广泛的实践验证理论,即通过实践、理论、再实践不断循环上升,在实验教学中,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这种科学、有效的研究方法,不断地通过实验教学渗透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
(2)在实验教学中培养科学的观察方法
观察在物理学的发展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应该重视培养学生观察物理现象的兴趣。坚持在实验中渗透观察方法的教育,一定能逐步培养起学生良好的观察素养,并培养学生成为乐于观察、善于观察的有心人。
3.加强实验教学
物理本身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人们的许多物理知识是通过观察和实验认真地总结思索得来的,在物理课的教学中,教师要多动手做实验,引导学生做一些有趣的实验,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重要的是通过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让学生逐步了解科学的发展过程,培养学生学会合作、与人共事的能力,巩固已学过的知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掌握研究性学习的方法。
中学物理教学是一个看似简单实则非常复杂而艰巨的任务,作为中学的物理教师,在物理教学中不仅要注重传授给学生知识,更要教给学生好的学习方法。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不断学习新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提高自身素养。不仅要在平时的课堂上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要培养学生把这种课堂兴趣延续下去,在课下也要有思考物理知识的兴趣。同时,优化教学和利用物理史资源要合理结合,使两者相互融合。
篇3
一般地,学生习得的知识在头脑中并不是孤立存储的,而是相互间形成联系。对于学科知识,并不是每一个学生都会主动地将学习过的相关知识有机地组织起来,即便是自己组织,也未必组织得合理。因此在学习了一部分物理知识后,教师在复习课中,一般会对已学过的知识做一个小结,帮助学生建立起这些知识间的联系。
一、系统化知识的表征方法
系统化的知识是一种学习结果,其内部表征方式为命题网络和图式。
1.命题网络
现代认知心理学家设想,储存在长时记忆中的任何信息单位,并非孤立地存放在那里,其中分享同一主题的若干命题会发生联系。这种联系的一种重要方式即所谓的“命题网络结构”。在命题网络中,所有的组成单位都是命题,通常用结点表示信息的单位,用连线或箭头表示命题中的论题和关系,以及一命题与他命题之间的联系。在任一特定时刻,网络中仅有少量的结点及其连接被激活,已激活的这部分观念会传至其他与其相关的一些观念,这就是所谓的网络结构的激活扩散思想。
2.图式
所谓图式,就是围绕某个主题组织起来的认知框架或认知结构,它是一些观念及其关系的集合。物理学科中,存在许多图式,比如对物理量的学习和认识就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定义: ;性质(矢量或标量):
公式:
单位: 物理意义:
典型实例:
二、系统化知识组织的差异性
尽管每个人对相同的学习内容都会做一定的组织,但组织存在的差异是很显然的,研究表明,专家与新手在组织知识的质量上存在较大差异。一般来说,新手记忆结构中的结点要么是描述性的,如“静摩擦因数”、“夹角”等,要么是跟具体对象有关,如木块的“质量”、“高度”等。而专家的记忆结构中,其结点大多数属于一些基本物理原理,也就是说专家是以本学科的基本原理来组织自己的知识的。
三、物理学科组织系统化知识的方法
知识间形成良好的结构不仅仅是指知识间的联系,更重要的是形成联系的关系要清晰。在组织形成系统化知识的过程中常用的方法主要有列表、层级结构图、通过逻辑关系建立联系等。
1.列表
如果不同知识具有相同的属性,并且在同一属性方面存在不同或相同之处,那么这部分知识间一般可采用列表的方式来建立它们之间的联系,如功率和效率这两个物理量,都存在定义、物理意义、计算公式、单位等属性,但在同一属性中两者又存在不同之处,因此,它们之间的关系适合运用列表的方法来组织。
2.层级结构图
如果物理知识之间存在上下层次关系,那么这部分知识一般可以层级结构图来形成系统化,如下图所示:
热现象从实验出发宏观理论热能转化的两条途径做功热传递从微观结构出发分子运动论解释热现象
篇4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实验教学既是物理知识教学的基础,也是学生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的主要渠道,更是培养学生具有探索精神、探究能力的有效手段。现代教育提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实验教学过程中,体现了这种要求,而教师如何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来优化实验教学,对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1.合理划分实验小组,奠定合作学习基础
哥拉斯的选择理论认为学校是满足学生需要的重要场所。学生到学校来学习和生活,需要的就是自尊和归属。只有创造条件,满足学生对自尊感和归属感的需要,他们才会感到学习是有意义的,才会愿意学习,才有可能取得学业成功。据此,分组时首先要根据内容灵活确定每组的人数以及组数。对于相对简单的实验划分较小的组,难度大的实验划分较大的组,任务多的实验可以采取大组套小组,各自分担一部分实验内容的方法,以此来减少实验中的“闲杂人员”。然后让学生自由组合,并通过民主选举选出组长,负责组内具体工作,避免按座位就近搭配分组和按学习好中差搭配分组造成的事实上的不平等给合作学习带来的障碍。
2.利用投影技术,增强演示实验效果
演示实验,就是教师利用实验器材、仪表向学生做表演示范实验,或创设必要条件将自然现象及其变化规律等再现出来。这是物理教学中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方法,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积极思维的重要手段,是认识事物规律的起点,也是物理实验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生通过观察演示实验,思考总结,从而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得出正确结论。但是,有的演示实验观察目标个,现象细微,且由于条件的限制,教师只能在讲桌上进行演示。后排学生看不清楚实验现象,这就增加了学生在理解过程中的难度,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利用投影器将演示现象放大,使其在银幕上清晰地显示出来。这样既有利于学生观察思考,又缩短了观察时间,从而增强了演示实验的效果。
例如,在测定物质的密度这个实验中,其实验目的就是练习使用天平,学习使用量筒,学会利用天平和量筒测物质的密度。在这个实验中,学生第一次学习使用量筒测量液体的体积和测量小金属块的体积。因此在做实验之前,教师应先教学生如何使用量筒,如何正确读数。而量筒的刻度较小,教师演示讲解,大部分学生看不清楚。这时可利用投影技术,将刻度放大,学生就容易看清。方法一:用立式投影器对圆形量筒进行投影时,会产生聚光作用,在银幕上形成一条竖直亮线,无法看清演示刻度。为了消除圆形量筒的聚光作用,可将量筒放在透明的水槽里进行投影演示。方法二:用立式投影器和专门作投影用的方形量筒。方法三:用卧式投影器和抽拉式量筒投影片(在教学生学习温度计、安培计、伏特计的正确读数时,也可用抽拉式温度计投影片,旋转式安培计、伏特计投影片进行投影演示)。
在讲“磁潮”和“电流的磁潮”这两节课时,磁场的概念比较抽象,条形磁铁、U形磁铁、同名磁极之间和异名磁极之间的磁感线分布以及直线电溢的磁场的磁感线和通电螺线管的磁场的磁感线分布形状各不相同。传统的演示方法一股是:将玻璃板放在磁铁上面,将铁屑均匀地撒在玻璃板上,轻轻敲动玻璃板,使铁屑在磁场的作用下形成平面的磁感线分布图形。因平面放置,学生看不清楚,教师只好端着玻璃板走到讲台下,让一部分学生看看,这样既浪费时间,还是有许多学生看不清楚。利用投影技术,则完全可以改变这一局面。将课本上所讲的几种演示情况投影到银慕上,使全班学生都能清晰地看到各种情况的磁感线分布。这样就加深了学生对“磁潮”的认识,使抽象的问题容易理解。
2.利用网络资源指导学生进行设计型实验
网上资源为物理实验探究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学生不但可以看到、听到各种信息,而且可以进入学习内容中去。课程教学中,可不定期在校园网上公布一些“探索研究”的课题,以激励学生试着去设计实验、解决特定的问题。学生可以围绕选题,通过网络资源,查找有关资料,整理自己的成果,写成小论文在网上;也可利用电子邮件、BBS等,围绕探究的主题进行讨论交流,各自形成自己的判断,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理解以及解决问题的不同思路,相互解疑、争辩和评价,相互合作解决各种问题。在网络上提出和设计研究课题,指导学生在现实生活和文字资料中进行探究性学习,然后利用网络进行跨时空交流,综合各方面的信息,能大大提高学生在信息时代的学习与研究能力。
3.利用网络的交互优势进行实验复习,提高复习效率
篇5
一、重视演示实验
初中学生因其心理发展还不够成熟,习惯于形象思维,而抽象思维能力差,成功的演示实验能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提高演示实验的成功率,教师在备课环节要下足功夫,不要怕麻烦,要弄清实验原理、方法,熟练掌握各种器材的操作。
演示实验要注意忌唱独角戏。演示实验不能先由教师做给学生看,再讲给学生听,使演示与讲解脱节,完全没有发挥演示实验的作用。教师不仅要在演示的同时引导学生观察、不断启发提问,让学生分析讨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实验结论合情合理的被推导出来,还要尽量让学生参与做实验,让学生成为演示实验的主角,上前来读数或动一动手。例如:在进行马德堡半球演示时,先让班里的“大力士”上来拉,不能将两个半球分开,打开活塞,让空气进入半球中,再让力气小的女生来拉,却能很轻松地将两个半球分开。两者对比,说明大气压不仅存在,而且还不小,学生都会留下深刻的印象。
演示实验不仅要现象清楚,而且要面向全体学生。教师要想方设法增加实验的可见度。投影放大、机械放大、自制可见度高的仪器进行演示等都是常见的方法。例如:演示接不同功率的用电器,电能表表盘转动快慢不同时,为增加实验可见度,利用实物投影的方法,使全体学生都能清楚地观察到现象。避免只有前排学生可以看到,后排学生产生老师厚此薄彼的印象,进而影响其学习兴趣。演示“真空不能传声”时,为使效果更好,把玻璃罩内的电铃换成音乐卡中带有红色发光二极管的电子发声器,音乐响时,伴有二极管红光闪烁,用两面胶通过细线把发声体悬吊在玻璃罩顶部,减小固体传声的干扰。即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兴趣又很好的完成了实验。再比如学生连接串并联电路的实验,如果只是让两个学生到讲桌上动手连接,那么其他同学肯定看不见,严重影响实验效果。利用实物投影效果也不太好而且好多学校并没有这个设备。这节课我利用两个小黑板把实验器材固定上去再把小黑板悬挂起来让学生上来做实验,其他同学可以方便清楚的看到连接的全过程,可以及时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二、优化学生实验
在传统的学生实验课中,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实验前按要求预习好实验内容,写好实验报告,将实验操作步骤、程序、可能发生的问题等事先进行一些熟知和了解,然后根据课本中的内容“照方抓药”, 直到最后完成实验。在操作中,学生获得与所学知识相同的实验现象和结果。这种方式的学生实验是一种机械地操作,学生的学习只是被动地学习,做实验只是必须完成的任务,导致学生实验中应该有的创造性思维没有得到充分的培养,也无法激起学生的兴趣。如果教师对学生实验稍作改进和优化。那么它产生的效果可能就大为不同。例如:测盐水密度实验,先让学生测空烧杯的质量、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烧杯中盐水的体积,求盐水的密度;再让学生测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盐水的体积、烧杯和剩余盐水的总质量,求盐水的密度。学生会发现两次密度不同,请学生分析原因。通过这两次实验,学生最终掌握了测量液体密度的步骤和方法。同时实验中有的学生提出还可以这样做,测空量筒的质量、量筒和盐水的总质量、盐水的体积,求盐水的密度,并感觉更方便。这时教师再告诉学生因为量筒细而高,不易放在晃动地太平上。这样学生不仅学到了测量液体密度的最佳方法,同时又掌握了相关的技能。这样的实验设计促使学生认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及反常现象,对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起了很大的作用。
三、开展课外实验
实验即是学习物理的基本方法,也应该是物理作业的重要形式。课外实验作业相对于枯燥的计算和文字作业,学生更有兴趣去完成。现在的物理教材充分挖掘生活中的物理资源,尽可能引导学生由物理回到社会、回到生活,为设计实验作业留下了充足的空间。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利用家庭中的器具,甚至生活中的废品作为实验材料来进行实验。例如:借助电视机遥控器研究红外线的传播,设计实验比较糖水、盐水、纯净水的凝固点是否相同,盐水凝固点和盐水浓度的关系,制作针孔相机、潜望镜,利用注射器和小药瓶制作潜水艇模型等等,利用喷雾器制造彩虹。由于课外实验没有现成的仪器,没有教师的亲临指导,在某种意义上,课外实验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独立动手能力。引导学生开展课外实验,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而且可以开发智力、激发兴趣。
总之,随着课改的推进,我们应该在物理实验上多下功夫。通过实验不仅让学生真正理解物理概念,掌握物理规律,激发其学习物理的兴趣,而且在教学中充分体现物理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课程理念。
参考文献:
篇6
1.根据专业需要,精选教学内容
自从教以来,物理化学的课程安排从两个学期减到一个学期,课时从140到现在64,现在采用的是由汤瑞湖、李莉主编的高职高专规划教材,这本教村已经在教学内容上做了适当删减,但以现在学生的基础,要在64个学时完成全部内容的学习,有很大难度,因此根据专业需要精选教学内容就显得非常重要。授课教师应和各专业负责人多沟通,了解授课班级的专业方向,明白本专业所需掌握的理论知识,这样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不做无用功。现在我院已组织相关老师进行物理化学校本教材的编写,在教学章节及内容的取舍上进行广泛讨论,在2012级班级中开始试用。在教学中虽然我们发现了一些问题,但还是看到了明显成效。
2.理顺知识体系,构建课程框架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是引导学生入门、激发学生兴趣的关键。一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非常盲目糊涂,不知公式、定律的用途,不知引入新的函数的用意,对自己学习的任务和目的不明确。我们在讲绪论部分时,应向学生系统概述物理化学课程包含化学热力学、溶液、相平衡、化学平衡、电化学和化学动力学等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了解物理化学的研究任务,明确化学热力学和化学动力学在物理化学课程中的核心地位,并以此为主线构建学生的物理化学知识框架。如介绍化学热力学这部分时,要抓住热力学的主要任务是从能量和宏观的角度,研究化学反应的方向和限度这个核心,了解热力学的主要理论基础是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热力学第二定律,明确既然是站在能量和宏观的角度研究,那么要进行能量衡算,研究的也都是宏观体系;热力学第一定律的任务就是进行能量衡算,后续学习涉及的都是热、功、热力学能改变、焓变、吉布斯函数改变等能量相关计算。要判化学反应的方向和限度,当然要有判断的依据,也就是判据,而热力学第二定律的任务就是判据,所以引入新的状态函数熵、吉布斯函数和亥姆霍兹,后续学习涉及的就是适用不同条件下的熵判据、吉布斯函数判据和亥姆霍兹函数判据及相关计算。这样改变过去知识凌乱的状况,树立起学习的信心。
3.理论联系生产实际
在物理化学教学中,要注意理论联系生产实际,突出物理化学课程的应用性,激发学生学习物理化学的兴趣。生产实际的例子很多,如在电化学基础这一章节,我们讲到法拉第定律的时候,可以联系生产中的电解电镀(有条件的话可以带学生去参观电镀车间),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镀镍槽中以I=600A的电流通电1.7小时,在表面积为6×10■cm■的零件上,镀金属镍层20微米。已知金属镍的密度为8.9g.cm■,计算:(1)实际镀金属镍的质量;(2)理论上应镀的金属镍的质量;(3)电流效率。以任务驱动的形式引领学生学习。生产中的例子还有很多,授课老师可以在每年暑期下厂锻炼时多注意收集生产实例和素材,丰富自己的课堂教学。
4.理论联系生活
在物理化学的教学中,我们可以融入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认识到物理化学的学习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在相平衡这一章节,当讲到单组分体系水的相图时,可以把日常生活中常用到的高压锅带进课堂,讲解高压锅的工作原理,让学生算算高压锅工作的时候锅内水的温度可以达到多少,从而了解高压锅为什么比普通锅方便快捷及使用时要注意的事项。
5.理论联系时事
时事新闻有时候也与所学知识密切相关,所以授课老师在物理化学教学中,以特有的时事新闻作为切入点进入教学,可以很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讲授盐水体系相图的时候,水的冰点为0℃,但加入盐后,水的冰点下降。以2008年湖南特大冰灾为例:这个事件当时在电视新闻多有报道,电力中断,全国火车大面积晚点,旅客滞留,学生印象深刻。城市环卫工人为保证道路交通安全,清晨上街,在道路、桥梁抛撒大量工业用盐,其目的是防止道路桥梁结冰,这样可以让学生对盐水体系相图、对水的冰点下降曲线等点线面的意义有更加感性的认识。
篇7
1原子结构部分
原子结构与分子结构是“无机化学”最重要也是最难学的两章。由于原子与分子看不见摸不着,属于微观世界,大一新学生普遍觉得原子结构这章内容抽象难懂,不易掌握。那么人们是如何知道原子的核外电子运动及排布的呢?讲解的方法可先给学生梳理一条由宏观到微观、由粗到细、由现象(化学性质)到本质(物质结构)脉络(如图1),让学生先有感性认识再到理性掌握,沿着图1的走向进行反向学习。由图1学生就很快理解为什么教材中要先从氢原子(最简单的单电子原子)光谱入手,由易到难、由表及里进行渐进阐述。讲解本章内容要格外注意帮助学生建立微观粒子与宏观物质的运动方式截然不同,前者的运动具有波粒二象性(符合测不准原理),其运动行为不能套用宏观物质运动的经典力学公式———牛顿定理,而要用统计学的观点,以薛定谔方程来描述。本章节另一个难点是四个量子数,即主量子数n、副量子数或角量子数l、磁量子数m、自旋量子数ms。除了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4个量子数的物理意义外,更重要的要掌握各量子数的功用。如图2所示,n、l决定多电子原子的电子的能量(其中H原子的电子能量仅由n决定);n、l、m决定电子的空间运动状态,即原子轨道、波函数;n、l、m、ms决定电子在原子核外的运动状态。我们把原子“轨道”叫做电子的空间运动状态,把既有一定空间运动状态又有一定自旋状态的电子称作具有一定运动状态的电子。训练学生必须具备通过关联4个量子数数值计算各电子层中可能有的电子运动状态数的能力。多电子原子的核外电子的排布要遵守三个原理及一个补充规则(俗称三把半钥匙):能量最低原理、保里不相容原理、洪特规则及其一个补充规则(全充满、半充满、或全空规则)。其中学生最难掌握并应用的是能量最低原理,因为必须掌握原子轨道的近似能级序,而大多数人往往是死记硬背。如何让学生能轻而易举的掌握原子轨道的近似能级序呢,笔者采用了如图3的方法帮助学生。图3的形式是二叠V形,即一个大V字母内套一个小V字母,再配上口诀进行讲解,学生感觉形象易懂,效果很好。如果万一忘记了,还可结合我国著名化学家徐光宪将原子轨道的能级近似计算公式对能级进行排序:(1)对于基态原子:n+0.7l;(2)对于基态阳离子:n+0.4l。图3的能量最低原理的能级序口诀:1,22,33,434,545,6456,7567,s开始,p结尾,f靠s,d靠p。口诀释义:1(1s),22(2s2p),33(3s3p),434(4s3d4p),545(5s4d5p),6456(6s4f5d6p),(7s5f6d7p)。图3将能级组、能级组内各原子轨道、元素周期表的分区、各周期的元素数目等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了。
2分子结构部分
分子结构与化学键是“无机化学”最重要也最难学的另一章。相邻原子间通过强烈的作用力(即化学键)形成了分子。由于各原子的性质不同,形成了三类不同的化学键即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其中通过共价键形成的物质最广泛。为此有关共价键的理论也最多,到目前为止主要有4个,分别是现代价键理论(即电子配对理论简称VB法)、杂化轨道理论、分子轨道理论(简称MO法)、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简称VSEPR理论)。杂化轨道理论应用相对更为普遍。各理论的功用各有千秋,通过列表(表1),便于学生掌握。多原子共价分子ABn的极性与其键的极性和分子的空间构型(即形状)相关。如何教授学生准确快速把握共价型分子的空间构型,是教学的相对难点。为此笔者将相关知识联系起来梳理成表2,期望有事半功倍之效。表2中的等性杂化,笔者认为教材说的不够全面,应符合3个条件:(1)组成中心原子A杂化轨道的原子轨道的成分及能量均相同;(2)中心原子A无孤对电子对;(3)中心原子A与相同的端原子B或配位原子B形成)键。上述条件如果有一个不符合即为不等性杂化,如BeCl2、BCl3、PCl5、SCl6等是等性杂化,而PCl3、H2O、CH3Cl等是不等性杂化。杂化轨道理论在解释分子的空间构型时非常好用,应用广泛,尤其为后续的“有机化学”运用更多。为此,笔者有意识地对这部分内容与VSEPR理论进行对应比较教学(表3),便于学生消除这方面的难点。分子间作用力即范德华力的作用范围及产生原因是学生难以掌握的教学难点,为此笔者对此部分教学内容进行了梳理并总结列于表4,以利于学生的概念澄清,牢固掌握。从表4可知,色散力存在于一切分子之中,而取向力只存在于具有固有偶极的极性分子之间。化学键(原子间作用力)与分子间作用力(包括特殊形式的范德华力—氢键)的产生原因、产生对象、作用力大小以及力的特征等知识,有的学生也往往不易掌握,鉴于此,将它们进行了梳理比较分析,如表5,让学生一目了然,能快速准确地理解并掌握。需要指出的是,氢键的本性到底是什么,目前说法不一。有的说是静电引力,因为高电负性的F或O或N与H结合形成共价型分子HY,使得H几乎成为质子,此时的H呈现强电正性,易与另一个分子HY中的Y原子即F或O或N接近,产生静电吸引作用,结果形成氢键,表5暂时采用这一说法;有的说是共价键,因为它具有饱和性和方向性的特征,但键的数值太小,没有达到化学键范围,所以又不合理;有的以作用力大小为依据,认为氢键是特殊形式的分子间作用力,但让人不信服的是它又有饱和性与方向性的共价键特征。由化学键或分子间作用力形成的分子,其晶体往往不同,目前分为4类。为此将4种晶体的性质等知识进行综合比较得表6,目的是让学生便于厘清与掌握。
3其它章节部分
除了上述最重要的两章有较多的难点外,其它章节相对更为容易些。梳理一下主要有如下难点。
3.1化学热力学初步
状态函数的概念等知识是本章的重要内容,由于运用盖斯定律的函数必须是状态函数,所以学生要分清哪些是状态函数,哪些是非状态函数。状态函数主要有:P、V、U、H、S、G等,非状态函数有:W、Q等。注意教授学生状态函数的集合(和、差、积、商)也是状态函数[2],即+U、+H、+S和+G等也是状态函数。在U、+U、H、+H、S、+S、G、+G中,只有S有绝对值,U、H、G则没有。还要特别提醒S、+S与+H、+G单位的异同。要教会学生注意对大学化学中热力学的“标准状态”和中学化学中的“标准状况”这两个概念区分(见表7)。前者条件指的是:处于标准压力1.01×105Pa下的状态称为标准状态;后者要同时指明压力与温度即在标准压力101.325kPa和273.15K(即0℃)条件下为标准状况。关于为何规定白磷的标准摩尔生成热为0的原因,一些学生弄不明白,为此要进行特别讲解。标准摩尔生成热定义是[2]:“在标准压力1.01×105Pa和指定温度下,由最稳定的单质生成1mol该物质的等压热效应”。并规定在标准状态下最稳定单质的生成热为0,常用的是298K的数据。但是,红磷化学性质比白磷稳定,为什么规定白磷作标准摩尔生成热为0而不是用红磷(红磷的为负值)呢?其原因是[2]:(1)到目前为止,人们对白磷的结构研究相对更为成熟。研究表明,在固态、液态和673K以下的气态下,白磷均以P4分子形式存在,P4为正四面体,其键能、键角等参数业已确定;红磷的结构现在尚未弄清楚;(2)白磷的存在相对更为普遍。人们从磷酸盐中提取磷蒸气迅速导入水中冷却,结果总是得到白磷而不是其它同素异性体如红磷、黑磷等。白磷长期放置或在673K密闭加热数小时才转化成红磷;将白磷高压下或常压用汞作催化剂加热方能得到黑磷;(3)白磷的化学性质相对更为活泼。所涉及白磷的化学反应比红磷或黑磷多的多。综上所述,人为规定白磷的标准生成热为0并用以进行相关计算,则显得更方便、更实用。长期的教学经验及实践表明,讲述标准生成热定义时,将白磷作为特例作出说明,有利于学生理解最稳定单质及标准生成热等概念,学会处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更加理解知识是为人类生产生活服务的。
3.2溶液
溶液这章除了大纲要求掌握的基本知识外,要提示学生注意胶体溶液与高分子溶液的异同点,不然就会混淆不清,表8是为此所做的梳理、分析比较。
3.3电解质溶液
有的学生对四大酸碱理论概念及优缺点分不清楚,老师应该对此讲透(表9)。四大酸碱理论包括酸碱电离理论、酸碱质子理论、酸碱电子理论、软硬酸碱理论(严格上算不上理论,只是经验规则,它以酸碱电子理论为基础。教材将此理论安排在下册的配合物一章,为了知识的综合归类,利于学生对比掌握,故提前在此讲解)。其中软硬酸碱理论是学生最难掌握的。软硬酸碱[4-5]将酸、碱分为“硬”“软”两种。“硬”指具有较高电荷密度、较小半径的微粒(原子、离子、分子),它们具有较大的“电荷密度/粒子半径”的比值;“软”是具有较低电荷密度、较大半径的微粒,即具有较小“电荷密度/粒子半径”的比值。“硬”微粒的变形性(可极化性)较小,但极性较大;“软”粒子的变形性(可极化性)较大,但极性较小。为此软硬酸碱的概念如下(主要应用于配合物):硬酸:正电荷数、体积小、变形性小,即对外层电子抓得紧的中心原子。如:H+、Li+、Na+、Fe3+、Cr3+,等。软酸:正电荷数低、体积大、变形性大,即对外层电子抓得松的中心原子;如Hg2+、Ag+、Cu+、Cd2+,等。硬碱:电负性高、变形性小、难极化、难氧化,外层电子抓得紧、难失去的配位原子;如NH3、H2O、O2-、SO2-4,等。软碱:电负性低、变形性大、易极化、易氧化,外层电子抓得松、易失去的配位原子。如I-、S2-、CN-、CO、S2O2-3,等。位于软硬之间的酸、碱称为交界酸(如Fe2+、Sn2+、Zn2+、Co2+,等。)、交界碱(如N3-、Br-、NO-2、SO2-3,等)。硬酸和硬碱相互作用力主要是静电引力,软酸和软碱相互作用力则以共价键为主。该理论的酸碱结合的口诀是:软亲软,硬亲硬,软硬结合不稳定。
篇8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不断完善,现代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也日益广泛和不断深入,特别是Internet与校园网的接轨,为现代教育特别是农村中小学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同时也为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开辟了广阔的发展前景。如何有效地把信息技术与物理实验教学进行有效整合,使其在实验教学活动中发挥强大作用,把信息技术在实验教学中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变传统的课堂实验教学为新型教学模式,是实验教学对每一位物理教师新的要求。
本人就信息技术与物理实验教学的整合方式及信息化教学应用中值得思考的三个问题进行阐述,意在抛砖引玉,与广大教育同仁共同探索一条适应当前农村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的新途经。
一、信息技术可作为物理实验教学中情景再现的工具
在物理实验教学中,从实验猜想、设计、验证、分析、论证、归纳总结各个环节,40分钟显得很仓促。如用传统实验教学,往往会造成浪费时间,很难突出实验的重点。更何况,有些现象稍纵即逝或不太明显,导致大部分学生在观察阶段分不清观察重点,或看不清楚,无法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总结,是导致“做实验”成了“讲实验”的根本原因。而物理探究方法中的“控制变量法”、“理想化模型”、“等效代替法”、“类比法”等科学研究方法,仅仅靠物理实验演示是很难达到理想效果的,而恬当地应用信息技术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比如:在探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音调、响度和音色”等时,很难用实验真正解决问题,而用多媒体音频、视频资源或flas,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清晰的、完整的、科学的实验情境,这种学习平台的完美创设,既能让学生熟练掌握“控制变量法”的应用,又能使学生对各影响因素与研究量之间的关系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和理解。
所以说,在实验的基础上,恬当的应用多媒体再现实验情境,不但可以使重点情景再现,必要时还可以“放大”、“重复”等,是传统实验教学无法比拟的,教学效果不言自明。
二、信息技术可作为物理实验教学中的演示、交流工具
新课程改革将现念下的课堂教学带入到一个完全开放、自主学习的宽松环境,这无凝对教师也是一个极大地挑战。如何把传统的、静态的书本教材形式,转变为由声音、图象、动画、视频等构成的动态教材,在物理实验教学中现得举足轻重。信息技术作为演示、交流的工具,在演示和交流中发挥其无与伦比的巨大优势。比如,在“测定固体、液体的密度”实验中,从天平和量筒的正确使用和规范操作到整个实验探究过程,可以说是一个很繁杂的实验过程,而在学生探究实验之前,如果先让学生通过多媒体动画演示,对操作技能有一个明确的认知和对实验步骤和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倾向,可减小实验的盲目性,提高实验的成功率,强化实验教学效果。
在实验猜想和设计阶段,根据不同猜想可以设计一些相关的问题,交流认识和观点,分析猜想的合理性和设计的科学性、可行性。对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很大帮助。还可以在实验论证、总结时,设计典型实例开拓学生思维。如:“在用天平测物体质量时,某同学在天平右盘中放入物体,向左盘中加减砝码并调节游码使天平平衡时,物体实际质量是多少?”经过演示和交流,绝大部分学生都会得到正确答案。这种从不同角度引导学生“误”中求“真”的开放性“实验”的演示和交流,对提高学生在实验结论应用能力方面是很有帮助的。
三、信息技术可作为物理实验导入和实验专题复习教学中情境创设和发现学习的工具
篇9
一、创设物理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中职生普遍学习基础差,学习兴趣也不高,这是没有学习动力的主要原因。多媒体课件具有丰富的表现力,不仅可以自然逼真地表现多姿多彩的视听世界,而且可以对微观事物进行模拟,对抽象的物理现象进行生动直观的展示等。通过多媒体课件,可以根据学科特点、不同内容,利用多种媒体技术,以其声音、图像、动画和视频等特点强烈地刺激学生,使他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主动探索、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教学“引言”时,播放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向学生展示一幅幅生动、神秘的画面:浩渺的宇宙、运行的天体星球、腾空的火箭、高科技的军事设施、先进的电器产品等。这样一定会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让学生全神贯注地观看视频中精彩的画面,让自己完全沉浸在老师预设的情境中,认识到物理与大自然及社会生活是紧密联系的,激发起强烈的探索欲望。在教学实践中,深深地感受到中职的物理教学也应从灌输知识的传统模式转变成以激励为特征的学习,让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积极主动参与。
二、利用网络资源,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现代网络具有资源丰富、更新速度快的特点,为物理教学提供了优秀课件等多种资源,且能处于动态资源的更新中。教师通过这些课件、典型习题,再做进一步的组织加工,就能设计出适合自己风格的课件,为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服务。对于那些抽象的物理问题,如通电的线圈中磁场模拟,就可把物理问题变抽象为形象;对于微观物理问题,如原子结构、摩擦起电模拟等,就可把物理问题变微观为宏观,这样既形象又直观;对于那些太快的动态物理过程,这样的问题往往不方便我们定格研究,如研究分子热运动的模拟等;对于太慢的动态物理过程,利用动画可加快物理过程的进行,如分子扩散运动等;对于图像复杂的教学内容,如电学、光学上课时画图例,就可以采用多媒体显示图像的功能,可使本应花好几分钟的内容在几秒钟内展示于学生眼前。对于实物展示不方便及实验仪器的原理介绍和某些不能做的实验,如电流表、电压表的读数,就把它们做成相应的动画加以放大。这样,可方便地面对全体学生讲解,所有学生都看得清清楚楚。
三、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传统的教学往往在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问题上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即便如此,学生仍然感到印象不深,很容易产生疲劳感,甚至是厌烦情绪。突出教学重点与突破难点的有效途径是变革教学模式。物理学科理论性与实践性都很强,很多物理现象是肉眼看不到的,用手摸不着的,就需要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模拟,才能使学生加深认识,增进理解。例如:“热现象及应用”中的分子热运动及分子间的作用;“电场与磁场”中的磁场的磁力线;“核能及应用”中的原子结构,还有声、光、电各种波的传播,通常情况下只能借助于挂图和模型,以及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理解,而物质粒子运动变化的过程却无法充分展示,学生的直观印象与抽象思维便产生矛盾,如果得不到较好的过渡与迁移,学生的的学习就会出现严重的障碍。所以,我们可选择多媒体教学,利用计算机模拟技术,把静态图示转化为动态图示,使微观问题宏观化、抽象问题形象化,提高了学生的理性认识,使“教”与“学”变得易于开展,更容易突出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问题。
四、加大信息量,开阔学生的视野。
传统中职物理教学,教师完全是参照课本开展教学。由于教材中提供的材料有限,一节课中的知识容量也有限。不能开阔学生的视野,无法在有限的课堂中让学生获取更多的知识。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在教学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它不仅提高了教学效率,而且增加了课堂中的信息输入,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开阔了学生的学习空间。例如:在教学“万有引力定律”时,利用多媒体播放我国“神舟九号”飞船的发射视频,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对“万有引力”这个概念的认识更加直观了。在复习课教学中,多媒体也能显示出它的优点。把要复习的内容按照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结合起来,再结合一些典型的例题,结合一定的动画效果播放。这样不仅节省了时间,而且把前后知识串联到一起,能达到很好的效果。这样不仅节省了时间,还能把更多相关知识应用到生活实践中。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不至于让学生在复习中态度消极。
总之,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丰富了中职物理教学的方法与手段。在运用过程中需要注意把握好多媒体的使用时机和适用度,以免因为使用不当而造成结果的适得其反。物理教师必须进行不断的探讨和实践,争取做到适时、适度,才能够提高中职物理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篇10
创设物理情境。
多数成功的教学活动,总是在良好的教学情境中展开的。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把新奇和有趣的物理现象生动、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使他们的思维活动处于兴奋状态,从而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进行模拟实验。
通过多媒体技术模拟一些实际很难完成的实验,弥补常规实验的不足,让学生大有“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之感,思维马上活跃起来,疑难点顿时消失。如《电磁振荡》一节,学生对LC电路中振荡电流的产生过程,电压和电流的大小、方向的变化规律往往感到难以理解。在做好电磁振荡演示实验的前提下,运用多媒体课件,就能反映出电磁振荡中电流、自感电动势、电压三者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以及LC电磁振荡规律。
二、激发学习兴趣,启迪思维
指导学生通过网络技术采集信息、加工信息、消化信息,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例如,《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人造卫星》一节,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了解很肤浅,但这方面的知识对学生又很有吸引力。因此,学习之前,要提前引导学生上网收集有关知识,然后在学习的时候让同学之间进行探讨、互相补充,可以开拓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运用信息技术实现了从教学生“知识”到教学生“学”的转变,体现学生的主动参与、发现、合作探究的过程。
三、增加课堂容量,提高效率
利用信息技术不仅能增强学生的投入意识,优化教学过程,而且能增大课堂的信息容量。在《磁场对运动电荷的作用》一节中,如果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光板书和画图就约占一节课的三分之一时间,讲完练完这么多内容也约需两课时的时间。若利用信息技术,能节省大量的板书和画图时间,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能快速处理实验数据
物理实验中,经常要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而EXCEL软件具有强大的数据处理功能和图表功能,能把数据快速准确地用图表的方式直观地描述出来,为分析物理实验提供便捷的途径。如新教材中探究“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中用图像法求加速度,验证《牛顿第二定律》中探究“外力一定时,加速度和质量之间的关系”都能用EXCEL软件快速处理实验数据,节省大量的时间。
五、辅助实验教学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物理学中的实验,不仅是学习和掌握知识的手段,而且也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受到中学物理实验条件的限制,有些实验不能做或实验现象不明显。这使学生不能得到完整的感性材料,很容易造成感知上的障碍从而影响学习。例如:“分子的热运动”、“布朗运动”等非常重要的实验,学生无法用肉眼直接观察实验现象,如果利用Flas,就可以形象、直观地模拟微观世界,使学生得到直观地感性认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不仅能再现或模拟各类物理现象,而且还能通过各种手段使复杂的问题得到简化,将瞬间或漫长的物理过程演变成为可控、有序的演化过程。例如:运用信息技术在大屏幕上模拟演示“原子核的裂变、衰变”等过程,从而使学生在课堂上完整、清晰、形象地感知物理现象和物理规律。
篇11
1.2 创设真实的情境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创设真实情境,而现代信息技术正好是创设真实情境的最有效工具,如果再与仿真技术相结合,则更能产生身临其境的逼真效果。教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与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情境,使学习能在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就可激发学生的联想思维,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
1.3 创设人机交互的情境
交互性是现代信息技术独一无二的最具特色和优势的根本特性,它可以通过采用图形交互界面、窗互操作实现人和计算机之间信息的输入与输出,实现人机融合,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创设人机交互的情境,可以使学生真正进入学习状态,增强学习自主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突破重点、难点
2.1 使抽象的物理概念规律具体化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学生认为抽象、难理解的概念、规律转化成具体的实例,就能让学生很好地掌握。在讲“摩擦力”时,学生容易将“滑动摩擦力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方向相反”,误认为“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总是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反”,这说明学生对“相对运动”这个概念不理解。教师可以通过课件展示几种不同情况下物体相对滑动的动画或视频,并在动画或视频中显示摩擦力的方向、两物体相对滑动的位移方向和各物体相对地面运动的位移方向,这样就可把较抽象的摩擦力方向问题形象具体化处理,使学生易于理解“相对运动”的意义和摩擦力方向的特点和判断。
2.2 使疑难问题图景动态化
物理问题的难易在于学生遇到物理问题时大脑里能否建立一幅清晰的物理图景。教师要借助信息技术优势,将物理问题转化为物理图景,将物理图景有步骤、分层次动态展示出来,从而揭示问题本质。在讲“回旋加速器”时,课本上只有静态的文字和插图。制作成动态课件,学生可以观察到周期性变化的电场与粒子运动之间的时间对应关系,也可看到回旋加速器中粒子的运动过程,从而真正建立起粒子旋转与交变电场“同步”的观点。
2.3 使不可见物理量可视化
有些物理规律或概念是很抽象的,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使那些不可见物理量可视化。如在讲“电磁振荡”时,教师强调在LC回路中线圈里的电流强度、电容器两极板间的电压、电场能、磁场能都在发生周期性变化,一般的演示实验只能让学生观察到电路中的电流表指针左右摆动,利用课件就可以形象地把电流、电压、电场能、磁场能这些不可见的物理量展示出来,成为可视物理量。这样学生就能观察到电压、电流、电场能、磁场能是如何周期性地变化的,使学生理解透彻。
3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善物理实验教学
3.1 提高实验速度
高中物理教学内容中有很多探究性的实验,做探究实验的过程一般较长。如“探究牛顿第二定律”这个实验,按照课本上的方法,用打点计时器等实验器材进行多次实验及计算,再通过作图法得到a-F图象和a-1/m图象,从而得出加速度与合外力成正比、与质量成反比的结论,整个实验过程复杂,计算量庞大。想要在一节课的时间用此方法得出牛顿第二定律几乎是不可能的。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用光电门及气垫导轨,直接把数据输入Excel表格,由图象功能得到a-F图象和a-1/m图象,使实验过程变得简单,大大加快实验速度,提高实验效率。
3.2 提高实验质量
在物理教学中,把传统的实验和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可以使原来单一的实验做得更精彩、更科学,从而大大提高实验质量。如讲“牛顿第三定律”时,传统的做法是把两个弹簧称对拉,看两弹簧称的读数并进行对比,体会作用力、反作用力特点。现在可以把两个力学传感器与计算机相连,计算机采集数据,学生可看到两个传感器的数值曲线是完全重合的,说明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始终等大的特点。如果设置力的方向与规定的正方向的关系,学生可看到两个力学传感器的数值曲线是关于时间轴对称的,更深刻地反映了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特点。
篇12
贯彻“以病人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的服务理念,提高整体护士素质。
2、加强业务学习。
护理每月组织全院性业务讲座一次,每月组织护理业务和教学查房一次;科室坚持每月一次业务学习,每月一次晨会提问,坚持危重病人护理查房,开展疑难病例护理会诊,坚持“三基”培训与考核工作。“三基培训计划”要求人人过关,并将成绩纳入个人档案,作为个人考评的客观依据,形成一种比、学、赶、帮的氛围,培养护理人员一套过硬的业务技术。
3、注重人才培养,提高护理队伍综合实力。
①根据护理发展需要,选派护理人员外出进修或参加护理新知识、新技术培训班。
②鼓励在职护理人员参加护理大专、大本的学习,向更高层次冲刺,并鼓励护理人员积极撰写论文,争取实行护理论文零突破。
③在确保医疗、护理工作正常运转的前提下,加快对三年以下的在岗护士的规范化培训与重点科室护理人员的培训。
④规范教学,加强对实习、进修、新上岗护士的临床带教工作。
⑤充分培训护理人员组织参与性,操作比赛。5月12日护士节举办一次护理操作比赛。
4、加强护士职业道德教育和文明礼貌服务,要求护理人员严格执行护士仪表规范,坚持文明用语,落实到每一个护理岗位。
急诊科护理业务学习计划表2一.目的
通过学习新知识、新理论、新业务、新技术、新方法及新进展,使广大护理人员能够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需求与医疗同步,不断提高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和水平。
二.学习形式、内容及次数
1.形式
通过理论讲课、看光盘、多媒体等形式,要求各科护士长轮流讲课,必要时请上级专家进行讲座。
2.内容
护理刊物、报纸上的新知识、新理论、到上级学习的新内容。新的法律、法规知识,科室开展的新业务、新技术,科室可增加专科知识的内容。
3.次数
护理部每年组织全院护理人员学习不少于10次,要求参加人数在90%以上,科室每月组织科室护理人员学习1—2次。
三.严格要求,保证学习效果
讲课者需提前备课、备讲稿,讲课者对重要内容进行板书。听课者认真听讲做好学习笔记,护理部不定期对学习笔记进行抽查。
急诊科护理业务学习计划表3为了提高护理人员素质,促进护理学的发展,注重实用性、可行性,根据本院的实际情况,特制定--年护理部业务学习计划:
一、培训内容:以学习新理论、新知识、新技能、新方法为主的护理学教育为模式。
二、授课人员素质:具有护师及护师以上专业职称人员讲课。
三、授课形式:各科准备培训内容以电子版的形式讲课。
四、学习方式与管理:护理部业务学习在前一天内安排时间、地点。参加培训的人员除值班、病假、产假外全部参加,无故不参加者按旷工处理。学习期间遵守课堂纪律,按规定时间提前10分钟进入学习地点,并认真做好考勤工作。
急诊科护理业务学习计划表4在--年护理培训年基础上,结合--年,以及我院护理人员有很多年轻护士,普遍护理经验不足的实际情况,制定--年护理业务学习计划,重点偏向护理操作的培训考核。
一、培训内容
1、3月份
皮下、皮内、肌肉注射 主讲 张化
2、4月份
留置针操作、输液泵、微量泵的使用 主讲 王文
3、5月份
各种评估表的使用、交接班制度 主讲 王学无菌技术 主讲 楚霞
4、6月份
消毒隔离知识、心肺复苏、查对制度 主讲 孙霞
5、7月份
心电监护、心电图机的操作流程、处理医嘱制度 主讲 庞龙
6、8月份
修订后制度的培训(医用冰箱、高危药品、急救车封车、各班护士职责、各能级护士职责) 主讲 王欣
7、10月份
临床护理技术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鼻饲留置胃管、口腔护理)主讲:孙玮
8、11月份
针刺伤的处理流程、导尿(男女) 主讲 孙霞、王玮
二、培训时间:定于每月第三周星期五下午2点30分
三、培训地点:七楼会议室或八楼示教室
四、培训方式:在职护理人员参加,指定护理人员讲课
六、根据--年度我院护理工作的实际情况,护理部业务学习内容可以有所更改,由护理部具体安排。
七、要求:
1、当月讲课的人员,请于当月10号前将课件复印件交给护理部备案。
2、没有特殊情况不得请假,年底以签到次数统计,缺课达2次以上,年抵扣一次性奖金50-200元,值班护士由护士长签名备注,病假、产假除外
3、年底根据全年培训情况,评选3位备课讲课认真负责的护理人员,给予奖励。
4、请自带笔记本,年底检查
急诊科护理业务学习计划表5为了进一步提高我院护理质量,配合--年二级医院等级评审工作的实施,有计划的提高我院护理人员专业技术水平,规范我院护理人员的医疗护理行为,保障医疗护理安全,营造一个学习氛围浓厚的医疗环境,现制定--年护理业务培训学习计划:
一、学习目的
1 .规范临床基本技术操作规程,强化临床基本操作技能,提高临床护理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
2.紧紧围绕“以病人为中心”,满足患者需求,简化工作流程,方便人民群众,消除医疗服务中的各种不良现象。
通过培训,教育医务人员做到仪容美、着装美、语言美、行为美,服务热情周到,工作团结协作,为创建和谐医患关系打下坚实基础。
二、“三基四严”培训的内容与安排
培训方法:
1.全院医生护士自学各项基础护理操作流程。
2.医疗护理质量办公室定期举办各类规范培训课程,对全院人员分层次实施理论和技能培训。
3.科室每月组织1次业务培训,包括小讲课、教学查房、专题讲座等。
4、实施“三基”考核两级负责制,医院由医疗护理质量办公室负责,科室主要由科室主任护士长负责。
学习内容 :
(1)根据各科专业不同,开展各种形式的业务技术学习活动,以学习“三基”为基础,同时掌握本专业国内外新进展,并应用到临床工作中。
(2)学习传染病防治法、消毒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药品管理发、母婴保健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必须掌握基本知识,并熟练实践操作,定期考核。
(3)从健康卫生入手,结合疾病预防,传染病与常见病,多发病的预防及用药知识等内容进行学习。
考核方法:
1.医疗护理质量办公室每年组织2次全院性基础理论考核,1次法律法规知识考核。
2.护理部每年对全院护士的基本操作技能进行考核2次。
3.医务科每年对全院医生的基本操作技能进行考核1次。
4.科室每月组织专科理论和技能操作各考核1次。
5.急救常用技术采用现场操作演练考核,定期举行急救模拟演练。
篇13
一、小学五年级教师要树立起正确的管理理念
在小学五年级班级精细化管理中,教师的管理理念直接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只有教师真正树立起正确的管理理念才能实现精细化管理的目标。所以,学校一定要定期组织培训,让教师都能够意识到正确的管理理念的重要性,从而增强自己的科学管理意识,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
二、加大科技研发力度,真正提高精细化管理效果
学校应该彻底摒弃传统的教育理念,把教师和学生都从繁重的学习压力中解脱出来,真正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最终目标,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学校要加大科技研力度,让教师能够改正自己传统的教育管理理念,学习到全新的管理方法和管理策略,从而更好地从事教育管理工作,真正提高精细化管理效果。
三、制订出切实可行的班级精细化管理计划
教师一定要根据班级实际情况制订出切实可行的管理计划,不能让计划流于形式,要真正发挥出计划的作用。教师在制订计划之前一定要搞清楚每一个学生的个性,要根据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特点、知识基础以及行为习惯制定出详细的班级计划,以便每一个学生都能发挥出自身的优点,学习到更多的知识。
四、实行班级干部轮流交换制度,确立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体地位
在小学五年级班级精细化管理中,班干部是其中一个重要的角色,教师应该实行班干部轮流交换制度,班干部由学生进行民主选举,真正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参加班级管理的机会,从而真正做好班级精细化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