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彼得与狼教学反思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彼得与狼教学反思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彼得与狼教学反思

篇1

首先,小学阶段名曲欣赏的实施符合《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的要求。通过名曲欣赏,有助于提高小学生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取向,使学生发散思维、陶冶情操、提升文化素养、健全人格,真正达到美育,真正实现素质教育。例如,通过欣赏《歌唱二小放牛郎》,可以培养学生对英雄的敬慕之情;通过学习《蜗牛与黄鹂鸟》,告诉小学生在生活中要具有不畏艰难、执着追求的精神;通过欣赏《大海啊,故乡》,培养学生热爱大海、热爱生活的情感。

其次,益于弘扬我国优秀民族音乐,让学生体会音乐文化的多样性。通过学校教育的方式,让小学生这一广大的传承载体了解、喜爱、传承民族音乐,真正实现优秀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同时,促进欣赏“均衡化”,使学生能够欣赏多种音乐形式的美,发现每种音乐形式的特色与价值,发自内心地欣赏与热爱,体会音乐文化的多样性。例如,通过欣赏《月光下的凤尾竹》,让学生了解到葫芦丝音乐的美妙,激发他们对民族传统音乐的热爱;通过了解《金蛇狂舞》,让学生感受民乐合奏的风格,培养学生热爱民族音乐的情感;通过欣赏青海民歌《上去高山望平川》,使学生了解西北民歌的风格,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

二、小学阶段名曲欣赏存在的问题

笔者针对名曲欣赏的相关问题,对黄冈市一些小学生作了问卷调查,问卷内容主要涵盖教材名曲及学生喜爱的名曲、戏曲、民歌、流行歌曲和器乐曲六个方面,从问卷结果中笔者总结了小学阶段名曲欣赏存在的几点问题。

首先,对于名曲的理解众说纷纭,相对片面。有学生认为是气势磅礴的交响乐,也有学生认为是宛如天籁的声乐曲。文章里所指的名曲与学生普遍认为的名曲具有一致性,但不完全一致。新课改强调改变“繁、难、偏、旧”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更多地学习与生活相联系的“活”的知识。所以笔者认为对于名曲的理解应该是这样的,无论是电视中的流行歌曲,比如《隐形的翅膀》《我的未来不是梦》,还是五彩缤纷的戏曲剧种,例如黄梅戏,只要是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都应让小学生有所涉及,扩充对不同形式名曲的认知,健全对于名曲的理解。

其次,教材名曲类型较少,教学效果不理想。学生对于教材名曲喜爱程度不高,但仍认为教师需要讲解多种类型的名曲,可见喜爱程度不高的原因并不是兴趣的缺失,而是教材名曲的类型较少。据学生反映,教材名曲类型包括了大量的器乐曲,例如《杜鹃圆舞曲》《土耳其进行曲》《金蛇狂舞》等,以及少量的流行歌曲。但教学效果却与教师预期的相反,只有少数学生对器乐曲有所掌握,大多数学生对流行歌曲的掌握程度却不错,这就需要音乐教育工作者进行深刻的反思,要想办法让教材中的名曲类型多样化,以此来提高名曲欣赏的教学效果。

再次,名曲欣赏“不均衡”现象,不利于民族音乐文化传承。记得去年笔者有一次在一所小学听课,科任老师讲的是一首二胡曲的欣赏课,旁边的一个一年级小女生说:“我才不喜欢这种曲子呢!难听死了!我只喜欢听《致爱丽丝》。”笔者当时就觉得很触动,一年级的小女生就已经有了严重的欣赏“不均衡”现象,非常不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审美取向。此外,根据问卷调查,笔者发现绝大多数学生偏爱流行歌曲,忽视其他名曲种类,欣赏“不均衡”。虽然喜欢流行歌曲不是一件坏事情,但是笔者认为,偏爱一种名曲形式,忽视其他类型的名曲,尤其是忽视本应通过学校教育得以传承和发扬的戏曲和民歌,既不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操,也会影响我国优秀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诸如此类的现象,笔者认为应该引起广大音乐教育工作者的重视,教师应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改变这种“不均衡”的现象。

最后,教师专业素质不达标,教学技能水平有待提高,不利于小学生对名曲的掌握。根据问卷调查发现,无论是对于戏曲、民歌,还是器乐曲等,学生的兴趣都非常浓厚,但是实际的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究其原因,有许多方面,比如日常生活中与这些类型的名曲接触不多,但笔者认为学校要承担大部分责任。一方面,部分音乐教师的素质达不到素质教育的要求,有待提高。例如有些刚毕业的年轻教师,出现钢伴水平不达标的现象,无法进行正常的音乐教学工作,严重影响了名曲欣赏课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一些教师不能与时俱进,教学形式单一,教学方法死板。例如,在欣赏课的教学过程中,一味地让学生将名曲从头到尾反复听,导致学生觉得冗长、无聊,不仅不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甚至让一些原本有兴趣的学生失去了兴趣。

鉴于以上通过问卷调研反映出的问题,笔者认为小学名曲欣赏的研究还是很有必要的。

三、小学阶段名曲欣赏开展的途径

目前在广大音乐教育工作者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已然找到了一些小学阶段名曲欣赏的策略与措施,在这里笔者提出个人的几点想法,供大家参考,望大家指正。

首先,为了传承与发扬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校方可邀请当地优秀的民间艺人进校园、进课堂,让学生与原汁原味的地方特色音乐文化近距离接触。根据小学生好奇心重的心理特点,这必将引起学生的高度关注,从而激发其对民族音乐文化的热爱。据笔者了解,桂林荔浦老县小学就曾聘请民间老艺人练业忠先生进课堂,教孩子们文场表演技艺,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其次,丰富教材内容,开发与地方特色音乐文化相关的教材。开发地方特色音乐教材,是一条捷径,也是一条弘扬特色音乐文化的必经之路。地方特色音乐教材,带有浓郁的当地特色,比如歌曲中的衬词、方言和传统唱腔等等,学生对家乡文化熟知,较易理解歌曲中的内容,不仅易于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而且容易引起情感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调研得知,黄冈市一些小学已经在积极开发以东坡文化为代表的相关音乐教材。

再次,作为音乐教师,应将生活中丰富的、流行的、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音乐补充到名曲欣赏课堂中来。例如,杨培安演唱的《我相信》、周杰伦演唱的《蜗牛》、范玮琪演唱的《最初的梦想》等等。当这些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的曲目被带到课堂中,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提升教学效果,丰富学生的知识面。

最后,教师专业知识与教学技能的提高。无论是已经走上工作岗位的教师,还是教师队伍的储备力量,也就是高师的学生,都应努力完善自身的专业知识与教学技能。高师音乐教育要注意与基础音乐教育的知识衔接问题,目前许多刚毕业的师范生不能适应基础音乐教育的要求,出现了知识脱节和缺乏实践能力等问题。笔者认为,高师音乐教育可适当增加与基础音乐教育教学内容相关的科目,让师范生有一个良好的知识储备,同时注重师范生的实习实训。已经走上工作岗位的教师要与时俱进,努力提高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教师要研究透名曲欣赏的独特闪光点,然后针对学生特点确定教学方法。教学语言符合学生的认知程度,形象生动,用具有亲和力的儿童语言去教学,而不是把晦涩难懂的音乐理论灌输给学生。

四、小学阶段名曲欣赏教学案例

笔者以小学五年级人教版音乐教材第四单元“音乐中的故事”第一节课欣赏交响童话《彼得与狼》做了以下具体阐述:

作者及创作背景:由苏联作曲家、钢琴家谢尔盖・普罗科菲耶夫创作于1936年,为了让儿童更好地理解乐曲,作曲家写了通俗生动的解说词,运用朗诵配合乐曲讲述故事,使较深奥的交响乐形象化、通俗化,成为儿童欣赏交响乐的入门之作。

作品简介:原名为《彼得是如何巧胜恶狼的》交响童话,全曲穿插着朗诵词,通俗易懂、优美动听。运用音色各异的乐器演奏不同的音乐主题,塑造了形象鲜明的人物、动物角色,不仅利于学生了解各种乐器的音色,理解故事内容,而且教育意义深远,通过机智勇敢的彼得战胜大灰狼的故事,告诉学生临危不惧、团结起来,就能战胜敌人。

乐段结构:整首作品分为三个乐段。第一乐段为呈示段,清晰地呈现七个主题形象(小鸟、鸭子、猫、老爷爷、大灰狼、猎人、彼得),营造出一种安定宁静的氛围。第二乐段运用三支圆号刻画出大灰狼阴森可怕、凶残贪婪的形象,后来小鸭子遇害了,彼得和他的好朋友小鸟为其报仇,有勇有谋地抓住了大灰狼。第三乐段讲述的是猎人和老爷爷将大灰狼送往动物园,但是最后彼得将大灰狼放归自然。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通过之前学习的积累,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音乐欣赏能力、音乐感受能力和音乐理解能力。

重难点分析:引导学生听辨交响乐中几种乐器音色,感受每种乐器演奏的不同的音乐主题,塑造不同的人物、动物形象,并用肢体语言表现这些角色。

教学过程:

1.导入环节:

教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位新朋友――彼得。彼得非常聪明,而且特别勇敢。(伴随描写彼得的音乐片段出示彼得的图片)同学们知道刚刚这段音乐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吗?(学生回答:小提琴)

教师:老师再播放一段音乐,你们猜猜这是用来描写谁的音乐呢?这段音乐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呢?有什么特点呢?(播放代表大灰狼的音乐片段)学生可能答不出。

设计意图:让学生带着问题聆听音乐,给予学生思考的方向,既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有目的地聆听音乐的习惯,又能够达到集中学生注意力的目的。名曲欣赏,不能仅仅停留在听和赏,最重要的是学生要用心去感受,用大脑去想象,教师应引导学生思考。

教师:这段音乐是用三支圆号吹奏的,它的旋律很不谐和,恰当地勾画出大灰狼阴险、狡猾、恶毒的样子。(出示大灰狼的图片)

2.新课教学:

教师:接下来我们听一听彼得与大灰狼的故事(播放《彼得与狼》交响童话),同学们认真聆听。

设计意图:通过音乐的描述和解说词感受作品音乐形象,从故事中受到教育,只要团结起来,机智勇敢地斗争,就能取得胜利。

教师:大家都非常认真地聆听,下面我们做个小测试。大家分别听代表小鸟、鸭子、猫、老爷爷、猎人、彼得和大灰狼这些角色的音乐片段,做连线练习,我们采用抢答的形式。

教师板书:

模仿小鸟清脆婉转的鸣叫 长笛

装饰音,模拟鸭子摇摇摆摆走路的样子 双簧管

断音,表现猫上蹿下跳、活泼机灵的神态 单簧管

音调低沉,描述老爷爷老态龙钟的神态 定音鼓

(大鼓)

模仿猎人射击 小提琴

(弦乐四重奏)

旋律优美,表现彼得活泼、开朗、机智的形象 三支圆号

不谐和的和弦,表现大灰狼凶残、阴森、恐怖的形象 大管

设计意图:采用抢答的形式,根据小学生好胜的心理,既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又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

个人建议:在这一环节后,教师可根据课时考虑开展模仿乐器演奏的环节。根据小学生喜欢模仿的特点,让学生模仿音乐片段中的乐器演奏,从而了解不同乐器的演奏姿势,加深关于乐器的了解。

3.巩固拓展:

学生戴头饰或面具随音乐进行表演。(学生自由发挥,教师可适当进行指导。小鸟――展翅飞翔的动作;狼――戴面具表演;彼得――自由甩臂走的动作;猎人――扛猎枪走的动作;鸭子――摇摇摆摆走路的样子;猫――活泼机灵的动作;老爷爷――老态龙钟走路的样子)。

设计意图:学生聆听完乐曲并不是欣赏的结束,教师应启发学生用自己的肢体语言表现音乐。这样既可以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

教学建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创设音乐情境,形成特有的音乐气氛,教师可做一些人物、动物的面具或头饰,学生分角色随音乐表演。

小学音乐教育是感知性音乐教学,名曲欣赏是感知音乐的学习过程。学生的认知程度处于朦胧阶段,他们对音乐的理解完全来自于大自然,属于初级阶段。音乐教师要把深奥的音乐作品介绍给这些审美初级者。在欣赏过程中,教师在研究透教材的基础上确定新颖的教学方法,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新的体验。以学生为主体,通过耳听眼观使学生在大脑中产生初步的音乐形象,随着音乐能用面部表情、肢体语言表现音乐情绪。倡导赏识教育,对学生的表现给予及时的肯定鼓励并积极引导。

参考文献:

篇2

【Key words】Music appreciation;Aesthetic taste;Music view

欣赏教学是小学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感受音乐、欣赏音乐的能力有着重要作用。达尔克洛兹说:“欣赏是艺术中最令人神往和欣慰的,我们可以在其中体验人类创造音乐的共同情感。”

对一般人来说“听音乐”是一项在日常生活中极为普遍的休闲活动,但是当提到“音乐欣赏”时,大部分的人是自认为“缺乏细胞”,音乐教师也经常提出这样的问题:音乐欣赏怎么教?确实,同样是“听”,“音乐欣赏”比“听音乐”需要更高层次的心理活动,作为对新教材充满满腔热情的我们来说,若想要让小学生竖起小耳朵,用愉悦的心情学会听音乐,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花更多的时间来钻研教材,站在孩子们的角度去看新课程下的音乐欣赏课,统筹安排欣赏曲的教学方法,做好音乐和学生之间的桥梁。在小学低段音乐欣赏课的教学中,尤其重要。现在就自己多年的一线教学,浅谈一下自己在音乐欣赏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的重要性:

一、培养学生的音乐综合能力

在音乐欣赏中,倡导“以音乐为本,从音响出发,以听赏为主”的教学理念,有人说过:“孩子是可以敬服的,他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处,想到昆虫的语言,他想飞上天空,他想潜入蚁穴……”可见,音乐是童心幻想的大世界,在音乐欣赏教学中要用最巧妙、最有趣味的话语,把孩子带入童话般梦幻天地,音乐欣赏分歌曲欣赏以及器乐欣赏,低年级歌曲欣赏教学中,应从歌曲入手,如《劳动最光荣》、《铃儿响叮当》等。器乐作品由于没有文字的参与,音乐内容就比较抽象。在儿童初次欣赏器乐作品阶段,可以从《龟兔赛跑》、《彼得与狼》等带解释词的音乐童话故事开始,以解释词作拐棍,帮助儿童理解,然后再欣赏直接模仿或近似模仿自然音响的作品,例如模仿钟声的《在钟表店里》、模仿鸟叫声的《百鸟朝凤》等。我将各种动物表演的不同画面剪辑在电脑上进行组合,呈现给孩子们欣赏时,他们会情不自禁的欢呼雀跃,犹如亲临其境,融入在音乐中,陶醉在音乐里。

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音乐欣赏教学的本质是审美。学生通过大量不同内容、不同形式、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的欣赏、对比、领略各种不同的美:华丽的美、淡雅的美、热烈的美、幽静的美、古典音乐的美,现代音乐的美,通过多听、多练、达到审美能力的提高。音乐欣赏必须从直觉感受出发,通过节奏、力度、音色、旋律、节拍、速度等激起想像,联想,从而进入形象思维过程,对于低龄儿童尤其如此。如在欣赏唢呐独奏曲《百鸟朝凤》、钢琴独奏曲《牧童短笛》时,应鼓励学生根据各自的理解自由地律动,允许他们摇头晃脑,模仿吹奏等动作,并随乐曲情绪变化作时大时小的摆动,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加深对乐曲的理解。再比如四年级下册《彼得与狼》,在教学内容上不仅具有音乐性、审美性,更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看动画片是小学生的最爱,也是他们进行认知活动的重要途径,通过课前的认真准备,在课堂上引导孩子们从不同的角度去感受和体验作品,通过让学生感受不同的节奏、旋律,还抓住音色的特点来区分,立刻使彼得、小鸭子、小鸟、猫的形象一下子饱满了许多,从而优化了课堂教学。

当然,在长期的一线教学中,除了对欣赏课教学有以上一些肯定的同时也存在着以下几点感触:

(一)“讲解”过度。

音乐是由音响通过听觉产生联想、想象等心理活动过程,而音乐在流动的音响中以音的高度、长度、力度和音色的变化,通过旋律、节奏、节拍等表现手段,才能塑造出艺术形象。因此音乐艺术具有某种不确定性,绝非是用确定性很强的文字语言可以表述的。过去那种“张开眼睛看世界,闭上眼睛听音乐”的听赏习惯,已经不能适应现代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以纯粹的语言替代音乐的欣赏教学产生的效果充其量只是诗歌、散文、故事即语言给人的感受,这样就完全不符合音乐欣赏审美的规律。因此,教学中必须把一定的时间留给学生听音乐,同时也要留有学生想象的空间。 (二)单一“音乐欣赏”。

所谓“单一欣赏课课型”,即整堂音乐课用以音乐欣赏的单一课型。这种单一的课型不利于学生的音乐素质全面发展,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一种被动的听觉参与和思维参与的地位,而长时间的被动状态会使学生对音乐课失去兴趣;这学期的教学中,我尝试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的深入运用,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双方都觉得教学效果比较好,它极大地改善了音乐欣赏课的教学方式,把过去只能“听得见,看不着”的单调传统教学形式,变成了现在动感的“有声有色”的教学模式,大大激发了学生对音乐课的兴趣,开拓了他们的视野,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由此我反思,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不能过多地灌输音乐的专业知识,学生难以接受,势必会造成学生拒绝音乐欣赏课的必然结果。因此,教师必须善于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和结构。

篇3

音乐鉴赏是基础音乐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音乐鉴赏作为一种审美活动,人们通常认为对学生而言,其授课内容、授课形式应该较之其他课程更具有引力!因为音乐毕竟具备愉悦身心的功能。可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笔者曾就该课程作过相关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很简单,只有三个问题:1.你喜欢音乐鉴赏课吗?2.你对鉴赏内容感兴趣吗?你在音乐鉴赏课上获得什么?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学生对音乐鉴赏课不感兴趣,他们几乎一致认为音乐鉴赏课与其他课程没有什么两样,授课形式单一,授课内容古板、枯燥。有的同学甚至说“鉴赏课最适合睡觉”!一门趣味性极强,且具有浓郁审美属性的课程为什么会获得如此评价?为了了解这个不符合常规逻辑的回答,笔者作了一些进一步探究。

二、问题的成因

笔者根据第一次问卷结论,再次设计了三个问题问卷:1.你不喜欢音乐鉴赏课的原因是什么?2.你喜欢什么什么样式和内容的音乐作品?3.你认为授课形式存在什么问题?综合调查结果,大多数学生意见如下:1.我的理解与老师讲授的意境不一样;2.音乐鉴赏课程选择的内容我不熟悉,也不喜欢;3.音乐鉴赏课程的授课形式呆板和上数学课一样,我不喜欢。面对这样如此尖锐的回答,笔者感到震惊!这说明目前我们音乐鉴赏课程实施与我们课程设置与教育目的背道而驰,对此我们有必要对传统音乐鉴赏课授课内容与组织形式进行反思。通过大量听课以及座谈,笔者反思结论如下:

首先,传统音乐鉴赏课程授课形式和其他语文、数学等课程授课形式基本一致,背离了以审美意趣为核心,在宽松愉悦环境下获得审美教育的课程属性;其次,音乐鉴赏的内容是教师根据自己的意愿与教材要求设计好的(这种设计没有认真考虑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情趣爱好,没有将信息时代大众传媒瞬息万变的时代气息与课程及时有效的联系起来);再有音乐鉴赏的步骤与逻辑也是老师预先设计好的,鉴赏的答案也是唯一的,多年固定不变的;另外,音乐鉴赏课程组织形式与要求与数学、语文等课程一致的,强调课堂组织纪律,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配角。

面对新的“以审美体验为核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这种模式根本无法解决音乐课程“以审美体验为核心”的观点。这不仅让笔者想起有关素质教育报道中的一个事例。一位外过学者与我们的某个小学的同学座谈,具体谈对一首音乐作品的理解,我们的小学生回答几乎完全一致,在场的老师也很满意。可是外国学者却连连摇头,说你们的教学方式有问题,原因很简单,音乐不同于文字语言,更不同于数学,他没有固定的答案,同一首作品,每个人的感受应该存在差异,即便是世界上最伟大的音乐家,在解释自己创作的同一首作品时,也没有固定不变的答案。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的名字又叫“命运”,可是“命运”这个标题并不是贝多芬自己命名的,贝多芬在设计音乐主导动机时也没有考虑到“命运”二字,这两个字是后人下的定义。面对同学的回答,面对外国学者的摇头,我们的确应该对现行的音乐鉴赏授课模式与内容进行反思。

为回答学生们提出的问题,笔者近年也针对性进行了一些实践与探索,下面以课例形式汇报如下。

三、引导学生创造“音乐形象”,了解音乐语言的表现逻辑

这堂音乐鉴赏课程的鉴赏内容选择的是法国作曲家圣桑的《动物狂欢节》中的《大象》作为鉴赏对象。首先鉴赏音乐,不告知学生鉴赏作品的名称,先让同学们仔细聆听,各自体验与感受音乐。聆听过后,让同学们畅所欲言分别谈谈自己聆听音乐作品的感受,谈谈你认为音乐表现了什么具象。这个时候,学生十分踊跃发言,兴趣高涨,有的同学说像个大胖子在走路,有的说像狗熊搬家,还有的说像鹅或企鹅走路等等。在耐心听了同学的发言后,我将不同答案进行归类,然后,我在黑板上写出音乐的标题《大象》。当同学看到标题后,他们非常兴奋,几乎异口同声说“太形象了!”。这时我及时表扬同学们:“你们的回答都十分正确的,尽管你们的答案和作品标题不符,但是你们的答案都是指向笨拙的动物,没有一位同学说音乐表现的是小鸟、蝴蝶。其实音乐语言和文字一样,它也是有一定的表现逻辑与意境意蕴的!有的音乐家就像你们一样用类似的音乐语言塑造了其他类似的音乐形象,你们都有音乐家的头脑,你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音乐家!”此时,我马上又引导学生鉴赏一首用乐器表现性格特征的交响乐《彼得与狼》。此时,学生对音乐语言的表现逻辑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在鉴赏《彼得与狼》的时候,他们不时对音乐语言的表现力,发出惊叹,有时当自己的鉴赏结论与乐器指向一致时,他们兴奋不已!下课时间到了,他们依依不上舍。他们还纷纷询问下节课听什么。从他们的眼神里我深刻感受到奇妙的音乐魅力对他们的感动!

篇4

  一、学生情况分析:

  五年级学生在演唱时基本上能不喊唱,会用正确的方法演唱而且基本认识到了气息的作用,大多数学生演唱时也能满怀感情地歌唱。各班的学生情况大同小异,有一小部分学生乐理知识掌握的不错,唱歌的状态,音色也很优美。这些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很浓,但又由于自身的条件原因或其他原因,所以歌唱技能有待进一步提高,还有一些学生由于底子薄,对于音乐缺乏兴趣,所以情况不是很好。其中还有一部分学生唱歌音准不佳,连音乐知识、音乐技能、识谱都不会。这些学生对音乐课虽喜欢,但总是不遵守纪律所以学不好。教师应该根据具体情况因材施教,充分激发这些学生学习音乐,爱好音乐的兴趣,对他们要多鼓励多表现,寻找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培养他们的感情。

  二、教材分析:

  教材强调学生的学,以学生为本,允许学生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学习音乐,允许学生有个性化的独立见解。教材的编写思路是以审美为中心,以音乐文化为主线,以音乐学科为基点,加强实践与创造,加强综合与渗透,把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贯穿于始终。本学期教材的知识结构体系分析和技能训练要求。本册教材内容有:分为十二课,包括演唱、听赏、演奏、听赏与跟唱活动等内容。

  三、教学目标:

  1、通过音乐教学,使学生基本上能掌握教材所规定的乐理知识,视谱,视唱能力有较大的提高。

  2、通过学习能正确的完美的表现歌曲,理解、欣赏曲目的主要内容。

  3、通过欣赏,了解几种常见的演奏形式,培养学生对音乐的速度,力度,节奏、节拍、音色、音区的感知能力,培养他们的音乐想象力和联想能力,从而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的审美情操。

  4、通过音乐教学,突出其学科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真挚情感,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演唱歌曲,歌曲表演,听赏。

  教学难点:感受各种拍子的特点,欣赏能力,审美情操的培养。

  五、提高教学质量措施:

  1、以活动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乐中学、学中用,从而保证学生音乐学习的可持续性发展。

  2、培养学生音乐创作能力,确保学生自主学习的质量。

  六、教学进度表:

  课文学习内容

  第一课《春光好》演唱《小鸟,小鸟》唱一唱《春风与布谷鸟。听赏《新疆之春》

  第二课《校园里》演唱《在我和你之间》活动《我们学校亚克西》听赏与跟唱《我们要做雷锋式的好少年》

  第三课《鄂豫皖小曲》听赏《湖北小调》听赏与读谱《凤阳花鼓》演唱《编花篮》演唱与活动《手拿碟儿敲起来》

  第四课《沙漠之旅》演唱《我跟阿爹拉骆驼》听赏《在中亚细亚草原上》唱一唱《美丽的黄昏》

  第五课《彼得与狼》交响童话《彼得与狼》

  第六课《众人合伙力量强》演唱《一根竹竿容易弯》活动《给下载的音乐存档》听赏与跟唱《团结就是力量》

  第七课《童年时光》演唱《红蜻蜓》听赏与跟唱《观庙会》听赏与跟唱《五颜六色的童年》活动《即兴接唱》

  第八课《灿烂的阳光》演唱《七色光之歌》唱一唱《太阳出来了》听赏《峨眉山金顶日出》活动《拉歌调》

  第九课《天山风情》听赏与活动《玛依拉》听赏《掀起你的盖头来》演唱《一杯酒》读谱与演奏《依拉拉》演奏《颂祖国》器乐:吹竖笛

  第十课《音乐家莫扎特》演唱《渴望春天》听赏《法国民谣变奏曲》听赏《土耳其进行曲》活动《模仿与创作》音乐家故事《风雪中来,风雪中去》

  第十一课《夏日情怀》演唱《夏令营》听赏《快乐的萨丽哈》听赏与跟唱《和风》演奏《进行曲》

  第十二课《音乐七巧板》综合活动《音乐七巧板》

  学校音乐老师工作计划2

  新学期中,我会根据学校制定的工作计划精神,紧密结合我校音乐课改的新实际,目标明确、步骤具体、措施落实、积极稳妥地做好课程改革的推进工作,并进一步改善教学研究制度和工作方式,力求民主、开放、高效,立足于有效课堂教学改革,努力提高音乐教学质量。

  一、教学方面:

  在新课程背景下,从研究、指导、服务出发,重视调研、指导、协调、以“素质教育的理念和实践研究”为基础,针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反思,并与同事一起共同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和能力,并不断的加强自我的教学基本功训练,争取早日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

  二、教研方面:

  我会积极参与各项教研活动,并做好教研记录,及时反思,并把教研中接受的新思想和新认识及时的运用到教学中去。

  三、教科研方面:

  1、积极探索音乐新课程实施规律、途径、方法,深入研究音乐实验教材中存在的问题,为推进课程改革提供有力的依据。

  2、以课改为契机,强化教师理论学习,切实转变自己的音乐教育观念和音乐教育行为,提高自身整体素质,争取早日具有一定课程研究和开发能力。

  3、研究新课程标准中的教学评价理念,探索音乐学科教学评价方法和操作技术。

  4、探索以音乐课例研究为载体的新型教研模式,最大限度地激活每位音乐教师的潜能和发挥学科中心组的核心作用。进一步树立科研意识,形成科研成果。

  学校音乐老师工作计划3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1、学生刚到一个新的环境,学习的方式与以前有了很大的改变,师生之间互不相识,需要一个熟悉的过程。

  2、小学低年级学生爱唱、爱跳、爱动,对音乐有着一定的兴趣。本年级有四个教学班,每班有70多人。由于班级人数多、年龄小、组织纪律性相对较差。又由于学校处于城乡结合部,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弟较多,所以学生的音乐素质肯定会存在个别差异,因此对学生应用欣赏的眼光看待,让他们在鼓励和赞扬声中不断增强学习音乐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

  1、丰富情感体验,培养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

  2、培养音乐兴趣,树立终身学习的愿望。

  3、提高音乐审美能力,陶冶高尚情操。

  4、培养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

  三、教材特点:

  1、根据小学低年级学生心理特点,从教材内容与色彩都采用趣味化,鼓励和启发学生去学习。

  2、发挥了音乐教学的创新优势,在呈现上,给师生留出足够自由想象和随意发挥的空间。

  3、建立了发展性综合评价体系,课后——“音乐小花在开放”包括:今天表现真棒、音乐的感觉真好、我们班的小明星、老师对我说、爸爸妈妈对我说。

  四、各方面要求:

  (一)发声基本要求:

  1、培养练声的兴趣。

  2、歌唱姿势要正确。

  3、发声要自然,用中等音量或轻声唱歌。

  4、按教师的手势,整齐地唱歌。

  5、用正确的口形,唱好u、o、u韵母。

  (二)读谱知识:

  1、知道音有高低。

  2、知道音有长短。认识四分音符、八分音符、二分音符的形状,知道各唱几拍。

  3、知道音有强弱。

  4、认识小节、小节线、终止线、换气记号。

  (三)视唱:

  能用听唱法模唱歌曲。能打出x、x——、x—、x等节奏。

  (四)练耳:

  1、听辨音的高低,比较不同乐器、人声及统一乐器的不同音区音的高低。

  2、听辨音的长短,比较全音符与二分音符、八分音符与四分音符的长短。

  3、听辨并说明音的强弱差别,比较ff与pp、f与p的强弱差别。

  (五)欣赏:

  1、初步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和欣赏音乐的习惯。

  2、发展音乐听觉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力。

  3、使他们具有初步的音乐感受能力。

篇5

一、摸着石头过河

刚毕业那会,一股的激情和耐心。记得上欣赏课《彼得与狼》时,笔者首先认真地把歌曲的结构和内容介绍一遍,然后在他们听的时候,一再提醒:“同学们要认真听故事内容,听清里面乐器的音色和它们分别代表什么小动物……”因为这首交响童话比较长,过了一会,笔者又说:“大家能听懂吗?比如你们听长笛的声音很清脆,就像什么在歌唱?”正当笔者不厌其烦,一边流水账似的听着,一边做着提示时,有一位学生突然说:“老师,你能不能不要讲话啊!”对于刚走上讲台的笔者,顿时脸红了。笔者是那么地认真,本以为学生小、乐曲专业太深怕他们不理解,所以一再提示,没想到学生会这样生了“厌烦感”。

二、尴尬后的反思

上了这么多音乐课,好像每节都是笔者在苦口婆心地讲解、示范,让学生跟着笔者的思路走,生怕他们听不懂,偏离了轨道。而事实上,学生是非常具有个性、有思想、有见解的。当他们正在静静地聆听音乐时,他们的思维会跟着音乐天马行空。我们教师的任务不是把他们打回现实,限制他们的想象空间,而是要深入研究教材,精心设计课堂,将抽象的音乐通过各种形式和方法展现在我们的课堂中。

三、积极探索实践

怎样让无形的音乐展现在我们的课堂,让学生感觉得到呢?这就需要教师善学习、勤思考,投入精力利用各种途径去学习、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根据学生的情况和需求设计每个环节,使学生一直在我们的引导下解决每个问题;充分发挥、调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以下是一节公开课,使我受益颇多。欣赏动物圆舞曲:《小猫圆舞曲》采取分段欣赏的方法,根据乐曲的结构与旋律、主题情绪变化逐段欣赏并引导学生层层深入。

1.欣赏第一部分A段

(1)师:你们知道这只小猫在干什么呢?(师模唱:音色优美动听,淋漓尽致地表现出猫慵懒可爱的神态。通过范唱和表情,更直观形象,给学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生:学生的回答丰富而有趣,声情并茂,手舞足蹈。(师则从一旁精彩、惟妙惟肖地哼唱旋律。配合学生表演,营造和谐的气氛,同时加深了学生对旋律的记忆。)师生听音乐,共同进行律动。(分别请三位学生上来表演———有的表现小猫跳舞、有的模仿溜冰、有的模仿猫懒洋洋的睡着美觉。)(2)师:请同学们再听一遍,你感觉这首曲子是几拍子的?用怎么样的线条来表示?(将抽象的音乐用形象的线条流动来表示,使学生更好地感知音乐。)生:在黑板上画出圆圈、电话线、波浪线……师:选择了一种线条(电话线),边听音乐边画,请小朋友们看看有没有粗细、情绪上的变化?(再次运用了抽象内容具体形象化,帮助学生更清晰地体会情绪的变化。)(3)表演第一部分乐曲(请三位“小猫”表演),其他同学听着音乐加入。(4)通过第一乐段的欣赏,请学生给这首曲子起名。(同学们的回答基本切合主题,很有趣。)

2.欣赏第二部分B段

(1)师:这段与第一段有什么不同,小猫现在的心情又是怎么样的?选择怎么样的线条?生:欢快的,选择“猫爪”。师:灵机一动,画了三个猫爪(1大2小)。要求学生:拍节奏由快至慢(第一拍拍手,第二拍用两手食指轻轻地点腿,非常形象地表现了小猫轻巧优美的足尖舞;用响板拍节奏(强弱弱)。(2)师生随着B乐段共同律动表演(足尖舞、响板……体会圆舞曲3拍子的韵律)。

3.欣赏再现乐段A’及尾声

师:再请同学们听一段,听这段音乐又和哪段相同?之后又发生了哪些不同的状况?生:出现了第一段,最后还有狗叫声可能是因为猫太陶醉了吵到了正在睡觉的狗……师:介绍再现段及尾声(要求学生分两组,最后表现狗和猫的定格动作)(学生的定格动作特搞笑,两方没有一方示弱,但从中可见孩子们的可爱与投入)。这节课在老师的精心设计下,生动有趣地进行着,学生自始至终都很有激情,因为学生每时每刻都是主体,而师只在其中起着引导和配合的作用,这就是关键所在:最有价值的知识是教给学生关于方法和思考的知识!在本节课的设计中师抓住了小学生好奇、好动、表现欲强等特点,重点从旋律、节奏、速度、力度等音乐要素入手,让学生通过感受音乐作品的速度节奏而探索音乐作品的内容是非常有效的。

四、勤于对比分析

这节课之所以得到大家的认可,是因为执教者上得生动、有趣,丰富集中且层次分明,老师在课前的充足准备与精心设计,对教材的理解与熟悉不是光停留在记忆层面,对各段音乐风格、主题的发展、情绪变化、结构曲式、情感体验及学生可能的表现都做了深入的研究与设计。笔者也从中收获了一些经验:

(一)深入理解教材

教师上课前必须熟悉深入理解教材,有人认为,音乐欣赏课不就是放放录音学生听听动动教师讲讲就完了,其实不是那么简单。许多教师都感到讲音乐欣赏课不容易,其实是我们对音乐内容本身缺乏深入的理解,不能挖掘音乐作品的内涵,当然就谈不上引导学生欣赏了。所以,教师必须熟悉作品,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只有在反复听的基础上才能获得灵感。

(二)音乐欣赏教学的一般过程

导入(导入要自然,要充分发挥音乐本身的魅力,不可以过多地用非音乐的形式代替音乐)———带着问题听音乐(一定要培养学生有目的地聆听音乐,如音乐情绪,音乐风格,音乐的构成等)———感受音乐(在本课就是采用分段欣赏的形式感受了音乐的变化)———探索音乐(我们大多数教师喜欢代替学生思考,把自己的理解与感受直接灌输给学生,这样极不利与学生思维的开拓与情感发展。我们应该启发学生探索音乐引导学生参与,放飞想象的翅膀。)———复听音乐(别忘了音乐欣赏本来就是以欣赏为主,当学生对乐曲的主要结构和音乐形象了解之后,一定要完整连贯地再听一遍,从而达到理智欣赏的高度。)———表现音乐(在小学阶段教师要注意加强学生的协调力、模仿力和表现力。如果在这个时期重视了这一点,对学生将来的性格,审美观和情感表达方面都是有益的。)

篇6

当前,多媒体在大部分音乐欣赏课教学中的运用还是以多媒体呈现教学作为主导,还是以教师作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因此,反思多媒体运用于小学音乐欣赏课教学中的现状,对提高小学音乐教学质量是非常有帮助的。

2 给学生以感受的时间和空间

在音乐课上欣赏《龟兔赛跑》的时候,教师把《龟兔赛跑》的故事制作成多媒体教学课件,引导学生听故事。等故事讲完,课堂上的时间已经过了一半,教师还要在剩余的时间里讲解音乐特点和故事背景等。这样,时间就变得比较紧张了。教师提问学生:“这一堂课讲解的是什么?”学生回答:“关于《龟兔赛跑》的故事。”在音乐欣赏课教学中,教学的主要内容是欣赏音乐的内涵、情节和音乐的元素。导入故事能够指导学生更加有效地对音乐进行理解,但不可以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讲故事上。并且,尽管能够运用课件,可是课件的时间设计是非常关键的,由于播放课件是程序化的,不可以说慢就慢,说快就快。教师的意图是指导学生更加有效地对音乐进行理解,却违背了学习规律。

多媒体能够集影像、动画、图像、声音、文字为一体,是一种辅的教学方式。在进行教学的时候,教师不可以一味地创设情境和画面。如今的音乐课教学不可以仅仅注重使用一种什么方法、什么形式,而不重视音乐本身这项重要的内容。倘若教师仅仅是注重教学的形式,就会使课堂教学效率降低。因此,多媒体的图画是服务于音乐的听的。若教师过多地依靠多媒体这种教学方式,就会使学生在理解音乐上只是为了视觉上的刺激,使音乐课成为了视听课。为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务必要为学生听音乐留下一些时间,与此同时,也要为学生留下一定的想象空间,使学生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表达自己的感受,且要激励学生通过自己的方式加以表现。这样,教师才可以更加有效地发现学生的理解是不是到位了。

3 在体验中提高学生的音乐修养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要注重师生情感的交流。在传授教学中,教师充满感情的范唱和范奏、对学生的鼓励的眼神,这些都是电脑所不能做到的。教师的个人角色、特定的教学语言、教态、板书和应变能力是自身最大的财富。因此,在制作课件时要有一个科学的设计,应具有一定的灵活性,要给教师留有自由发挥的余地,要给学生留有参与和交流的空间。课件的设计不能禁锢教师的教学行为,不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制作精美的课件,却单单忽略了音乐教育的本质和目的;而应与其他音乐实践活动形式(歌唱、演奏、律动、音乐讨论、评价以及创造性活动)相结合,通过创造性的引导带领学生理解音乐的内涵,不断地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让学生在听、演、评、想象等多种形式的体验下感受音乐的魅力,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修养。

4 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相统一

在《彼得与狼》欣赏课教学上,教师为了让学生对各种乐器的音色进行细致的感受,进而指导学生掌握不同的音色所代表的形象的不同:当出现一种新乐器的时候,教师就暂停音乐为学生讲解;在整个乐曲结束的时候,学生感觉到非常疲倦,失去欣赏音乐的兴趣;当教师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的时候,学生会非常茫然。

首先,每个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体验是不一样的,教师一定要明确学生之间是存在差异性的,不可以为学生强加过多的定义与概念,这种教学方式不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次,尽管应用多媒体教学是非常方便的,可是不考虑乐曲的完整性,随意暂停音乐的做法是不合理的,这样会打乱学生的思维,阻碍学生理解音乐。在众多的教学手段当中,多媒体仅仅是其中的一种,教师一定要明确多媒体教学手段是辅的,不可以完全代替传统意义上的教学模式。有一部分教师感觉跟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较,多媒体教学具有明显的优势,几乎在每一节课上都运用多媒体,尤其是一些示范课与公开课。甚至是在有些地方,要求在音乐评优课当中必须运用多媒体。这会使教师变得比较盲目,因而是一种误导。比如,把教材上一些清晰的插图加以扫描做成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师可以进行的范唱非得通过多媒体来播放;等等。貌似有了多媒体,音乐教师就不需要演奏和歌唱了。教师在音乐课教学中过多地运用多媒体而不重视传统教学的做法是不科学的,只有使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统一起来,才可以真正地体现多媒体的作用。

5 更加有效地服务于教学目的

在教授学生《欢乐颂》的时候,有一部分教师首先提问:同学们知道《欢乐颂》的作者是谁吗?你还知道关于他的哪些事情呢?在学生回答完,教师通过多媒体为学生补充一些内容,以致占用了过多的时间。教师又通过多媒体让学生欣赏了关于贝多芬的一些音乐,然后让学生一起唱《欢乐颂》。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变得比较紧张,大大减少了欣赏音乐课的时间。

篇7

一、对当前音乐教学中“有效聆听”教学的反思

在音乐教学中,教师们都能关注“有效聆听”,但对于什么才是真正的“有效聆听”,需要进一步理解和深化。

现象一:公开课中,教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教学情境,导入新课,生动细致地介绍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作者等。欣赏音乐时,学生还没有思考,老师就周到地配合音乐做生动全面的讲解,等到听完以后,才问学生:“音乐让你想到了什么?这个作品表现了什么?”

现象二:学唱二声部歌曲《红蜻蜓》时,教师要求学生随钢琴伴奏合作演唱。于是,学生都“投入”地放声歌唱。渐渐地,老师的琴声听不见了,旋律唱得越来越不着调了……此时,教师若能稍稍强调演唱中的“相互聆听”,则会是这样的效果吗?

现象三:学完歌曲后,教师指导学生用竖笛伴奏。于是,一个学生被老师邀请演唱,其他学生伴奏,音量的悬殊,合作效果可想而知,老师却要求演唱的学生唱得再响亮些……很快,老师又换成一组学生伴奏,其余学生演唱。演唱、演奏的速度很不一致,导致合作效果较差……

“聆听”的有效性直接决定了学生审美能力的发展,因此,音乐教师对“有效聆听”进行研究十分必要。

二、对“有效聆听”理念的再认识

所谓“有效”,是指通过教师的教学后,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得好不好。从广义的教学层面来说,是指学生实际获得的具体进步和发展。联系到音乐教学中的有效聆听,“有效聆听”能使学生形成更丰富的情感体验,进而表现音乐、创造音乐,即有效聆听能从某一方面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并使学习轻松、高效,使学生养成较好的学习习惯。

根据音乐教学的特点,新课程指出要注重有效聆听。音乐的音响只是一种客观形式,如果没有审美主体聆听、接受,就失去了音响的意义。而聆听的有效性又直接决定了学生的审美发展。因此,教师必须用一定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有效聆听,培养学生的感受和鉴赏能力,提高审美能力。

三、音乐教学中“有效聆听”的实践与研究

1.挖掘“听”的内涵,提高文化素养。

音乐的内涵都渗透在音乐里,只要会听,听者的心灵就会与音乐产生共鸣,享受到音乐所表达的每一种情绪和美感。教师应最大限度地挖掘音乐所发出的信息,培养学生的听觉意识,感受、理解音乐。

(1)听“情绪”。

每一个音符、每一个和弦、每一段旋律都表达着不同的情感,但往往音乐所外露的情感又都是多样的。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由于听者在欣赏音乐时心境不同,对于不同听者,他们所感受的音乐情绪也是不一样的。因此,在欣赏音乐时,教师可以通过讲述作品的时代背景、地域特点等,唤起学生们的情绪,使之产生碰撞和共鸣。例如:在欣赏捷克作曲家德沃夏克的《自新大陆》这部作品时,我首先在欣赏前给学生们讲述了创作背景,这部作品是他初到美国时,看到美国繁忙紧张的大都市生活,又想到故乡后写的作品。在这样的背景下,学生通过聆听音乐,从音乐的速度、力度的变化,从演奏乐器的不同中感受到了当时美国动荡的环境和作曲家对故乡的无限思念之情。如果没有创作背景的讲述,那么学生可能听完音乐也不会知道为什么要用《自新大陆》这个题目,新大陆到底是哪里,而简单地描述后学生们就能更准确地把握音乐情绪。这样的音乐作品在课本中有很多,离现在的生活比较遥远,我讲述作品背景后,并结合对音乐元素的分析,加深了学生对音乐情绪的理解,他们在聆听时就不会再茫然了。

(2)听“文化”。

音乐反映的是时代的风貌,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创作的音乐,所要表达的精神与风貌肯定也不同,教师可以根据多元的渠道,收集音乐背后的故事,这些文化有利于学生理解音乐、感受音乐,开阔视野,拓展思维。

例如:在欣赏《牧歌》教学中,我改变了以往欣赏教学“讲乐曲,听乐曲”的旧模式,将欣赏教学紧密联系音乐生活,联系社会文化,联系生活实践,引导学生从生活体验入手,从自身的音乐经验出发,将音乐与生活密切联系起来。我花了大量时间挖掘教材内容,充实教学内涵,收集与《牧歌》相关联的音乐,包括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牧歌,其中有我国东北地区欢快质朴的《小放牛》,云南地区诙谐自然的《放马山歌》,还有美国电影里幽默轻松的《孤独的牧羊人》等,学生们在欣赏了各个不同地域的作品后,总结出各地域有着不同的文化,所形成的风格也不同。

整合后的教学内容充满文化底蕴。学生通过聆听音乐,了解相关联的文化――自然地理环境、语言特点、民族性格特征、人文历史背景等,加深了对每个地域不同音乐的印象,在今后的音乐欣赏中通过文化内涵的比较,较快地分辨出了不同国家不同地域的音乐风格。

2.注意“听”的方法,传递音乐魅力。

音乐教学中的“听”有别于其他场合的“听”,它是有计划有目标的听赏。因为课堂上的时间有限,所以“听”的方法尤为重要。

(1)把握聆听重难点,培养聆听习惯。

完整聆听可以整体感觉音乐所表达的情绪。在完整聆听后要抓住聆听所要解决的问题,抓住难点、重点乐段进行聆听,要注意完整聆听乐段,而不是一句一句地分解听。相对完整和连贯的聆听首先要尊重音乐作品,也要培养学生聆听的良好习惯。

例如:交响童话《彼得与狼》完整聆听需20多分种,但完整聆听是必要的,如果没有完整聆听,就不知道故事发展的变化。为了分清每个角色的特点,采取分段聆听,分辨演奏乐器,了解体验音乐形象也是十分必要的。将完整聆听与重难点聆听相结合,更能帮助学生理解音乐,体会音乐情绪。

(2)抓住音乐基本元素,表现音乐之美。

一部优秀的音乐作品,往往通过音乐的基本元素:旋律、力度、速度、曲式、配器等方面表现,而小学音乐欣赏课应怎样利用这些元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我们应结合听、唱、动等一系列音乐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感受与理解音乐元素中体验音乐的美。

旋律是音乐的灵魂和基础。在欣赏课上如何加深学生对旋律的印象?我常常选择“唱”,而让唱变得有趣味也是相当不易的。

例如:欣赏《乒乓变奏曲》的教学片段

师:瞧,这些可爱的乒乓球也来了,你们能认识它?学生被课件中乒乓球代表的音符所吸引。

师:请你跟着老师的琴声把第一乐句演唱一遍。(第一遍)

师:请你看看第一乐句和第二乐句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我们再来演唱一遍。(第二遍)

这一遍的学唱先请学生分辨第一乐句和第二乐句的相同点和不同之处,再进行学唱。

师:请你加入顿音记号随老师的琴声演唱。(第三遍)

学生在演唱第三遍的时候加快一点速度,自然就把顿音记号表现出来了。

师:你们唱得太好了,最后请大家根据乐曲速度演唱。(第四遍)

有了前面的铺垫,这一遍的演唱很到位。

教学中我采用谱例,形象、客观,使得每一遍吟唱都比较顺利,再加上课件把两个乐句上下对称排列,帮助学生很清晰地分辨出乐句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运用了“唱”这一音乐实践活动,学生们都能准确地把听觉内化的内容表现出来。由于每一遍演唱都有要求,学生吟唱不乏味,激发了学习兴趣。

(3)以趣激学,强化聆听效果。

在平时的教学中可以完全运用放松的听赏,把听到的音乐唱出来的方式。运用感知运动式听赏,以身体动作对音乐做出反应,边听边唱做动作;运用联想想象式欣赏,随音乐进行,进入回忆、联想或者想象,然后根据语言、文字、色彩、图画把自己对音乐的感受表达出来;运用认识记忆式欣赏,要求进入音乐所表达的情绪与内容之中,描述听过的音乐等。这些综合方法的运用,不但会激发不同学生的聆听兴趣,更能进一步增强聆听效果。

如拉威尔所作的长达16分钟的《波莱罗舞曲》,只是借用了“波莱罗”的标题,实际上是一首自由的舞曲,也是拉威尔为数不多的专为乐队而写的作品之一。这一首纯音乐作品,对于学生来说还是一首陌生的国外作品,耐心地聆听是需要考验的。如果我们能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让学生饶有兴趣地进行有效欣赏,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A.这节课的导入时运用幽默的语言从数学生近视眼人数到做眼保健操,再让学生听辩新版眼保健操第二节的背景音乐和《波莱罗舞曲》的异同,让学生感到原来这陌生的音乐就在我们身边,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要欣赏的作品之间的距离,进入理性欣赏状态。B.引用在中国举办的第13届残奥会中,有一个名为《永不停的脚步》节目,讲述一个在地震中失去右脚的芭蕾女孩对芭蕾的热爱与不弃。在这个节目中背景音乐就是《波莱罗舞曲》,这个节目获得大多数人的喜爱。学生观赏视频聆听,都能全神贯注地投入音乐欣赏中。我巧妙运用这些片段,让学生以多种途径进行聆听感悟,很好地激发了学生走进音乐作品解读内涵的欲望。

3.遵循“听”的原则,促进听觉发展。

(1)尊重聆听的个体性。

音乐欣赏虽是集体聆听,但因欣赏者水平差异便有了明显的欣赏层次的个体差别。这是因为音乐信息是一种模糊信息,所以决定了音乐欣赏感觉的模糊性质。音乐主要诉诸情感,情感的激发必然有强烈的主观性。不同的个体聆听同一音乐作品,感受必然不同,甚至同一个体在不同时间里对同一乐曲的感觉也可能不同。西方一位学者说:“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树叶尚且如此,何况结构精细、情感复杂的人呢?课堂上教师千万不能忽视鲜活个体的存在,不可扼杀不同个体产生的主观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