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国画毕业创作总结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国画毕业创作总结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国画毕业创作总结

篇1

本次研究生毕业展是中央美术学院将研究生毕业展引进美术馆展览的第二年。2012年之前的美院研究生毕业展与本科生毕业展一样,都在美院的多功能厅、地下展厅等展厅展览,而将研究生毕业作品展引入美术馆,也体现了中央美术学院对于研究生教学的重视程度。

今年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毕业展继续呈现了传统与当代共同发展,艺术呈现方式多样化的面貌,国画、油画、版画、雕塑、壁画、实验艺术、设计、建筑构建了中央美术学院潘公凯院长提出的“大美术”的构想。具体到国画、油画这样传统的专业,仍旧呈现多样化,国画创作中既有传统写实的作品,也有创新的材料实验作品,传统创作继承了中央美术学院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而这是徐悲鸿以来形成的美院的创作传统。

与此共存的是国画中的材料实验与新水墨的表现方式,其中尤其以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胡伟工作室为代表,呈现了国画创作的新思路。油画与壁画等专业的创作现状大多保持了以往美院毕业展的水准,既有传统写实的作品,也有前卫的材料实验与新媒体介入的作品。

总体而言,美院2013年研究生毕业展具有浓郁的学院派气息,有创新,也存在保守,体现了即将走出校园的年轻艺术家在未来艺术创作中的取向。所以,了解美院毕业展,是了解未来年轻艺术家创作趋势的重要风向标。

纯艺术专业之外,设计专业的作品同样受到关注。在本次研究生毕业展中,设计类的亮点就是新媒体,设计学院数码工作室的创作既有传统的影像记录,也有新媒体光电结合的前卫呈现,也有定格动画的作品。总体而言,设计专业的作品展依旧呈现多样化状态。

毕业展作品与798和草场地的展览作品相比,可能大多是稚嫩的,但正是由于这种稚嫩,央美的毕业展少了几分艺术市场商业化气息。展览中的作品大多透露出新鲜的气息,体现了年轻一代即将走出大学校园的艺术家的纯真的创作态度。毕业展是一面镜子,从中不仅可以看出央美的艺术教育的高水准,同时也反映了新一代年轻艺术工作者的创作方向。毕业展作为研究生毕业的启程标志,预示着这一批即将踏进艺术生命新阶段的年轻艺术家的未来的价值取向和发展方向。

何去何从,毕业生众相

陈明强,2013级实验艺术系毕业生,师从吕胜中教授。在本次研究生毕业展上,陈明强作品是他精心制作了两年的《爱甲》。作为实验艺术系第一届“先锋班”毕业生,在《爱甲》之前,陈明强已经创作了“国挺”系列、“幻影”系列、“有效延伸”系列、“厕所涂鸦”系列等成熟的作品。经过本科毕业几年的历练与研究生学习期间的积累,毕业展对他而言是一个新的开始。

在本次毕业展期间,和其他忙碌于毕业展的同学一样,陈明强充实而焦虑着。在毕业展的同一天,陈明强还要参加自己在元典美术馆“感应器”展览的开幕式,同时也要为自己留校教师资格审查做准备,他的这个毕业季是忙碌的。在谈到这次的毕业创作《爱甲》时,陈明强说,作品是献给妻子的礼物。在2013年,陈明强和自己相恋多年的女朋友结婚了,在拍摄结婚照的过程中,他发现自己成为了婚纱照的配角。出于对这点的不满,同时也是出于对爱情的思考,陈明强用两年的时间,用日常家当、旧水壶等材料制作了这套《爱甲》。陈明强说,爱情是浪漫的,但最终还是要回归到生活的日常琐事中。与此同时,他今年的毕业论文则是关注中国的结婚证的变迁史。可见,陈明强的毕业作品、毕业论文和自身经历有着密切关系。谈到以后的创作倾向,他说想寻找大众文化和当代艺术作为精英文化之间的平衡点,希望在作品呈现上能够进入大众。

毕业之际谈到自己未来,陈明强回顾了自己“先锋班”毕业的几年生活,觉得创作之路异常艰辛,但最终坚持下来,深感自己的创作方向越来越明确。他从美院毕业到宋庄,从宋庄到黑桥,再到重新回到美院读研,经历也是同时期美院研究生的经历。现在,陈明强依旧等待学院最终的结果,顺利的话,他将成为实验艺术系未来的年轻教师,穿梭在学院与当代艺术实践前沿之间。

刘少宁,2013级国画系毕业生,师从毕建勋先生,创作一直坚定着自己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来自农村家庭的刘少宁保持了一贯以来的朴实的品质,与他的同学华其敏先生的学生孙峰一样,他们一直在关注底层与农村的故事。本次的毕业展,刘少宁展出了作品《爱洒高原》,这幅作品从准备创作到最终装裱,历经一年多的时间。

刘少宁的创作一直以写实为主,这也是很多美院学生的方向。当代艺术中对于写实的边缘化,使得很多美院学生对此感到困惑,刘少宁认为自己在很长时期内是受到这种否定声音的困扰的。5月19日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召开的“时代与使命: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研讨会”上,贾方舟就做了《写实在当代艺术中的可能性的发言》,谈论了写实与当代艺术的关系。最近一年以来,写实重新被艺术界关注,美院的写实力量可能预示着未来艺术发展的一个潜在的写实艺术家群体,其中刘少宁的创作可以看作是写实创作在美院的面貌。

在谈到自己未来的去向时,刘少宁更倾向于进大学当老师,但在此之前,可能要经过一个很艰难的过程。不过,对他自己来说,最重要的是如何把自己的画画好,所以,未来的发展还是会围绕着国画创作展开。刘少宁也坦言,自己在未来有进一步的学习计划,比如攻读博士,不过当下最重要的是找工作,因为在毕业创作期间没时间找工作。

篇2

采访人:陈 星

看了她的作品,让我对敦煌有了不一样的神往;听了她的故事,让我对艺术又燃起一份敬畏。随意的谈天说地,刘继萍的朴实一如她的绘画,她不擅长于将艺术复杂化,或许艺术对于她,本身就不是一个大的命题,而是生命中再自然不过的事……

SHMJ:如今,当代西方艺术已经深深地影响了中国画坛的每个角落,中西文化的撞击与融合已成为现实,传统中国画的变革也因此比以往任何时代都要迅速。古今的中国画,从表现形式到技法语言都已是相去甚远了。你的作品在材料技法上也吸收了其他画种的一些方法,形成了多角度、多层面探索发展的格局。你是怎么看待你在作品中所选择的这些材料的?它们的运用在你的创作初衷和艺术观念上有什么依托吗?

刘继萍:中国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一个渐进的变化过程――由敬畏而亲近而同一,从而由混沌而逐渐有意识地形成“天人合一”的观念。我不是特别赞成绘画的种类分的过细,在西方是不分什么油画、水粉画、水彩画等等的,就是绘画作品、美术作品。我认为,中国画是十分丰富的,不只是水墨。壁画为什么不属于中国画呢?我喜欢壁画,更喜欢中国画,我希望能在作品中糅合不同的材料技法。小时候的学校就是在废旧的古寺庙里,教室里的墙壁上梁柱上隐约有许多壁画,我常在课余时间观察,那些神秘的、斑驳的画面在我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我是在那些朦胧的画面中认识了龙的形象,佛的形象,菩萨的形象……我特别喜欢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已故教授卢沉教授的话:“朝自由、偶发、即兴、随意的领域猛进。”

SHMJ:你的作品吸收石窟壁画的形式和技法,兼容并蓄,增加了你绘画的写意性。你的创作最早是从技法探索开始的吗?

刘继萍:我很幸运遇到了胡伟老师,胡老师经常说:“做艺术的,贵在有:好奇心、集中力、行动力。”他经常鼓励我。说我是最具备这三个要素的。我特别高兴。也许是年龄的缘故吧,老师越是鼓励,心里越是想努力,越是想表现出符合老师不虚此言的行动。

SHMJ:你的《敦煌印象系列》既有传统精神的传承,又具有当代性的表达。你是怎么看待国画创新这个问题的?

刘继萍:中国画发展到当代,我个人认为,没有主流,没有权威,绘画回到了个人,处于一个自得其乐的绘画时代。个人的才情、想象力、创造力可以从绘画中充分表达出来了。如此好的时代,我们能够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我觉得很幸福。我的内心充满乐观,充满快乐。正如著名画家周思聪所言:“艺术是人道主义的,是人性、人的感情的结晶。形式就是表达感情的语言。”不止是国画,一切事物都应该与时俱进。世界上的绘画,中国画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中国画不应该只停留在传统的皴、擦、点、染之上,应该有新的发展,要发展就得创新,创新才能使中国画永远屹立于世界绘画之林。创新的关键是思路的突破。

SHMJ:技法的探求和所选用的绘画材料是有密切关系的,你的《鸣沙神韵》选用了皮纸,这里面好像还有一些挺有趣的经历吧。谈谈你在材料试验过程中的曲折好吗?

刘继萍:中国画的材料实际上是很丰富的。仔细看古代的绘画,有些先辈已经在尝试许多不同的材料技法。当下无比丰富的材料,可选择的太多了。从进入中央美院中国画学院第七工作室,就被工作室里琳琅满目的材料所吸引,我耐心地请教师兄学姐,每一种材料都细心地做尝试,开始对每一种材料都有兴趣,都实验过。最后选择皮纸,纤维很长的云纹皮很结实,适合在上面做各种尝试。

SHMJ:你的作品多数是围绕着“敦煌”这个母题展开的,你很巧妙的把几千年的壁画传统和现代审美结合在一起,你的表现手法很有层次感,也非常注意虚实关系,这在画面的经营上是出于怎样考虑?

刘继萍:敦煌壁画太精美了,出于热爱,我不自觉地就想着把她能表现得更好。幸运的是,在中央美院中国画学院第七工作室,我学习了能够表达心境的技法表现与材料语言。敦煌壁画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她的美感中饱含沧桑,那斑驳的腐化层,被氧化了的色彩,呈现出的意境是那么的神秘。我想表现的是她的历史,她的优美,她的沧桑。

SHMJ:你对“敦煌”艺术这么情有独钟,你本人有宗教方面的信仰吗?可不可以从你和敦煌的渊源出发,谈谈写生时发生的故事。

刘继萍:敦煌之美,首先是壁画。敦煌壁画包括敦煌莫高窟、西千佛洞、安西榆林窟共有石窟552个,有历代壁画五万多平方米,是我国也是世界壁画最多的石窟群,内容非常丰富。敦煌壁画是敦煌艺术的主要组成部分,规模巨大,技艺精湛。敦煌壁画的内容丰富多彩,它和别的宗教艺术一样,是描写神的形象、神的活动、神与神的关系、神与人的关系以寄托人们善良的愿望,安抚人们心灵的艺术。因此,壁画的风格,具有与世俗绘画不同的特征。但是,任何艺术都源于现实生活,任何艺术都有它的民族传统;因而它们的形式多出于共同的艺术语言和表现技巧,具有共同的民族风格。尤其是日本的艺术大师平山郁夫对她的推崇,使得日本民众都对敦煌向往。我在敦煌考察时,见到日本游客对敦煌艺术的膜拜,心里很是震撼,尤其在洞窟中见到那些美妙的壁画,自己也被精湛的艺术感动的热泪盈眶。那些一千多年前绘就的精品,不仅感动着我,更激励着我,把优美的艺术永远传承下去。在敦煌艺术研究院有专业的临摹保护队伍,他们从常书鸿、段文杰开始,经过几十年的保护、临摹,现在呈现在观众面前的依然是那么精美绝伦。

SHMJ:小时候家庭因素对你的艺术选择有影响吗?

刘继萍:顺便提一下,我目前没有,但是我喜欢美的东西,爱美的心总想用画笔表现优美的东西。我的家庭经历了苦难贫穷,但父辈留给我的最大财富就是勤劳、朴实、善良。生长在农村的人所具有的优秀品质,是我倍感骄傲的,也是我能走到现在的坚实动力。

SHMJ:《佛手系列》里,你想要传达的艺术观念是什么?我们能看出它与《敦煌系列》的关系,为什么选择“佛手”这个形象?

刘继萍:“画人难画手”,我的本意是想通过突破“手”的表现来提高自己塑造人的形象的能力。当看到敦煌壁画中那些优美的手姿时,禁不住就想去画。我画画的想法很单纯,就是自己喜欢。画自己喜欢的物象,是最快乐的事情。

SHMJ:我知道在来美院学习之前,你有着非常丰富的人生经历,这些经历对于你选择创作的方向有哪些意义?

刘继萍:我是1989年参加工作了,2008年来美院学习时我已经是中教一级的初中美术教师了。在从事中小学美术教师的近20年中,自己不断地反思学习,除了要求自己做一名优秀教师之外,不断地进修,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每年暑假带学生下乡写生,面对优美的大自然,总为自己无法用画笔表现而抱憾。累积在心中的遗憾促动我想着要去中央美院进修学习,但是作为一名初中美术教师只能通过考研方式来实现。

SHMJ:简单介绍一下在中央美院的学习经历吧。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刘继萍:中央美院在心目中是一个神圣的地方,自己曾无数次憧憬过做她的学生。因为梦想,因为坚持,终于在经历了两次考研之后,跨进了中央美院的门槛。当爱人陪我报到的时候,自己晕忽忽好象在做梦。我感觉自己是非常幸运的,能做中央美院的学生,真的是此生无憾了。在这里,我收获了艺术的硕果。

我觉得,在美院的学习,让我对艺术有了更深的认识,让我对艺术更加敬重。

SHMJ:学习是个很艰苦的过程,要花费大量时间,你是怎样平衡学业、创作和家庭这几个角色的?

刘静萍:工作了20年再踏进校园,兴奋之余是着急。看着比自己年轻近20岁的同学,个个朝气蓬勃,个个都是科班出身,感叹社会进步,感觉自己的差距,暗下决心要迎头赶上。在学习之余还是学习,丝毫不敢懈怠。不错过美院的每个讲座,每节课几乎都是第一个到教室,除了准备自己的画具,还要整理教室环境,心情的愉悦驱除了学习的辛苦,每天迈步教室,心情都是十分快乐的,真的是满怀喜悦在学习。主动的学习,收获也是事半功倍的。我把来美院的学习当成一次愉快的旅行,感觉累的时候,一定要安排时间回家休息,感受家人的支持与关怀。我觉得在美院的学习,让我收获了更多的亲情,这些感受可能是持家守家永远都不会体会到的。在美院的学习,也给了我更多的友情,这些感受是固守一方无法体会到的,单位的支持令我有充足的学习时间,我也十分感激这份支持,所以我决定学习完成之后更好地回报与她。

SHMJ:我知道你在北京已经买了新的工作室,对未来有什么规划吗?

刘继萍:还没有想太多,只是希望能在北京有个落脚点,免去租住的辛苦。

SHMJ:你的毕业创作已经被美院收藏,这是个很难得的荣誉。讲讲你当时得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是什么感受?

刘继萍:其实,我并不认为自己的毕业创作已经达到完美的程度,并没有想到会被收藏。当听到要被收藏的消息时,我还不同意,跟系秘书还争执半天。被收藏的创作《鸣沙神韵》,是在导师胡伟教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被收藏,首先要感谢老师。

SHMJ:中国画发展到当下,创新一直是一个核心问题,你是怎么认识国画的“传统”与“创新”?

刘继萍:在美院国画系学习的这四年,一直纠结于传统与创新之中。我的导师一直倡导我们要在传统与创新之间“游走”,要尊重传统,更要努力去创新,艺术失却了创新便会枯萎以至衰竭。学习中国画,在我看来,“有法而无法方为至法”。

SHMJ:我知道前不久你刚刚举办了个人展,这是你的第一个个人展吗?在毕业的前夕推出这样一个展览,你的想法是什么?

刘继萍:我来中央美院的目的很简单,只是想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满足自己的兴趣。没有想到的是,美院的教学深深地吸引了我,让我在美院的学习充满了挑战,我非常勤恳地学习美院的各门文化课,发奋地画着导师安排的专业课程,我始终坚信“勤能补拙”。在美院学习的四年里,画了些画,看着学兄师姐们的展览,心里想着自己也能办个展,把画展示一下,从中找找欠缺,以便能有更大的进步。

SHMJ:第一次展览对于每一个艺术家来说应该都是很有意义的,我想你也是感触很多吧?

刘继萍:的确,我非常幸运的是,798艺术区的景峰画廊给了我机会,感谢他们给我提供的展览场地,让我有机会在毕业的同时举办了个人展览。这是我作品的处女秀,我感谢所有给予我帮助的人,尤其是敬爱的导师,亲爱的同学们。最要感谢的是给我提供帮助的同学口田真纪,展览从始至终都是她策划,每一个细节都由她把关,展览之所以能做得如此顺利、成功,功劳都在她。这次展览,可以说为我在美院的学习做了一个总结,我对自己的创作脉络有了一个清醒的认识,我对艺术的理解也更加深刻。希望在未来能创作出更多美好的作品。

SHMJ:又是一年的毕业季,又有很多人面临着就业和职业选择,你是怎么看艺术专业学生的就业现状的?

刘继萍:我周边都是80后的年轻人,跟他们在一起,让我体验到年轻,让我感叹年轻,当年我毕业参加工作的场景就像昨天刚刚过去,见到同寝室的小室友为了找工作,几乎在研三的一年都忙于应聘考试、面试,就连毕业创作都要挤时间才能进行,我有特别多的感慨。但是现实有时是残酷的。她们的能力都很强,不光专业好,外语也很棒。可惜的是,工作最终却憾然无果。

SHMJ:和别人相比,你似乎没有什么后顾之忧,艺术于你完全是一种无功利色彩的享受。

篇3

其一,美术技能展示形式单一化。美术毕业设计内容与形式的呈现较为单一化,没有多维度展示本专业学生的能力。因为美术毕业设计的评价标准偏向于学生对视觉审美规律的掌握程度,所以学生较少进行美术知识如何在幼儿教学层面转化的实践探索,忽略了对教育学和心理学等知识的跨学科应用,未能体现学前教育专业的特点。其二,活动组织能力不足。毕业设计展示仅呈现学生的美术学识远远不够,也应注重彰显学生的组织能力。幼儿园教学不仅包含课堂教育部分,还涉及室内外环境创设、游戏、文艺表演、校内外展览等组织活动。这就要求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具备对色彩、造型与空间关系的协调能力、人员工作的分配能力和活动现场的驾驭能力。其三,学业任务与毕业创作衔接不充分。学前教育专业学业任务中安排了半年的幼儿教学实习,通常未考虑其与毕业设计实践充分衔接。这导致一方面学生没有将毕业设计中的创作方法和思路进行幼儿教学转换,理论与实践未能及时得到相互修正;另一方面,学生因工作压力而无暇顾及创作探索,被迫中断相应研究。其四,交流氛围不浓。毕业设计作品是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的美术技能和知识的结果,而最终验收者只有少数几位评委教师,验收场地也仅限于答辩教室等封闭性室内空间,交流氛围偏弱,不能促进全校师生的交流、学生就业或展开现代幼儿美育的学术讨论。其五,就业应用延续性弱。因幼儿的身心结构特点,有些美术创作形式在幼儿园中无法有效开展。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没有经过将复杂的美术创作方式进行创新改变以适合幼儿年龄结构特征方面的实践,所以难以将学校所学知识予以应用。

三、改革方案

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毕业设计方案的重心应围绕如何整合四年所学知识,平衡美术与其他学科教学内容,综合制订成套的毕业设计方案。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毕业设计指导不能完全照搬专业美术院系的毕业设计培养模式,也不能完全脱离实践技能而撰写美术教育研究方面的论文。因此,学生的美术教育理念和方法与美术基本功一样举足轻重,在毕业设计中均应得到体现。学前教育专业毕业设计应结合“套餐”与“自助餐”设置,自主选择个性化创作方式。毕业设计“套餐”,即毕业设计创作+幼儿教学实践+展览组织策划+毕业设计答辩。美术毕业设计创作“自助餐”,即学生在毕业设计创作中可选择平时最擅长的创作门类,如绘画创作(手绘本、油画、水彩、国画、景泰蓝、综合材料或彩铅画等)或设计创作(定格动画和手工装置等);幼儿教学实践要求运用与所选毕业设计门类相对应的创作材料和方法实施于幼儿美术实习教学课堂中,并拍摄现场教学录像,整体展示幼儿美术教学情况;展览组织策划促使学生积极进行视觉展示效果的思考和操作;毕业设计答辩邀请在校专业教师和实习单位的教师一起对该学生的毕业设计与幼儿教学进行提问,进行理论与实践的综合讨论。此套毕业设计改革方案系统地实现了以绘画与手工并置为主体、教学实践为载体、多样化展示为体现、理论总结为补充。学生可在硬性规定下和自主选择范围中,以最适合自己的创作方式进行毕业设计,将四年所学的美术教育知识和创作技能发挥得淋漓尽致。毕业设计增设多层面的考核内容,实现立体化展览效应,使美术类毕业设计形式和内容更具开放性与多元化。

篇4

创作的过程中,题材的选择是非常重要的,要在长期的实践中总结。题材可分为人物、山水、花鸟等等。我比较倾向画人物与山水结合的题材。比如“萧翼赚兰亭”、“孔融让梨”等等。在画面中我注重背景的表现,人物占画面较小的空间比例,给人身临其境的感受。故事情节和山水空间相结合,场景、环境、人物姿态三者相结合,以表现主题内容。相同题材的作品我能表现出与众不同的画面效果。

江西从古至今就有深厚的艺术文化气息,除陶瓷外,建筑,古墨,砚台,都是文化元素之一。白墙黑瓦的徽派建筑,星星点点的散落在风景优美的山水之间。渐渐地我也融入其中。山,田,村庄,熟悉亲切而令我感动,从心底里油然而生欢喜。那种悠闲自在的生活状态,平和而朴实,这也是我现代山水题材的来源。我想这是生活在这个嘈杂世界的人们所向往的一种生活状态。

写生是脱离传统符号的重要途径。在掌握古代形式手法的同时,与现代绘画手法相结合,就能新生出新的面貌和意境。在我的山水中,延伸着古人意境中的幽静、素雅,增加了色彩的活泼、鲜明。

篇5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6-0117-02

一、导言

现今高等院校本科教育从培养高精尖人才转为培养能力全面具有实践性和适应能力的创新型人才,加之毕业生人数的迅猛增长和社会就业压力的增大,因此高等院校专业教学改革面临着刻不容缓的形势。如何改变落后的教学模式,立足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和高校自身的变革,建设与传统相通又与现展相协调的研究型课程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现代专业教学要遵循行业发展的规律,使其成为高校教育教学的规范。高校应根据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科学地制订和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拟定人才培养目标,此为高等院校专业教学改革的核心。

二、高等教育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校专业教育的教学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其中一些问题背离了高校专业教育的功能,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以至于其毕业生很难适应现今社会的发展。本文拟以中国工笔画专业教学为例,探讨高等教育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高校生源质量下降。由于近些年高校的不断扩招和部分考生试图走专业高考的捷径等原因,导致高校的生源质量有很大程度的下降。以高校美术专业为例,学生文化及专业素质普遍不高,这一严峻形势使得高校美术教育的发展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提高学生的文化及专业素质是高校美术教育所面临的一大难题。大部分学生对中国传统绘画理论知之甚少,作品只一味求大、求新、求奇,流于形式,呈现出空洞、缺乏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也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自身良性发展,同时也给高校工笔画教学提出了严峻、深刻的课题,所以如何找到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迫在眉睫。

2.专业基础教学面临如何继承与发展。现代社会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知识的更新速度不断加快,这也必然要求专业基础教学的改革跟上步伐。然而如何使学生在接收前沿知识的同时,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也是高校教学所面临的难题。中国画的专业教学中,不少学生脑海中没有中国画的概念和审美观念,对中国画的了解几乎为零,也就很难谈得上感兴趣,加上中西绘画理念上的很多差异,导致不少学生对中国画无从下手,也很难体会中国的传统艺术精髓。没有对传统深刻的理解和继承又如何能更好地创新与发展?那岂不成了无源之水?高校美术专业基础教学面临如何继承与发展,如何使学生转变西画的观念,在头脑中形成中国画的审美观念和绘画理念。

3.高校专业教学力量有待进一步提升。我国的高校教育正面临着重大改革,只有具备高素质的一流教学及管理队伍,才能保证高校培养出高质量的专业人才。然而现阶段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使我们不得不反思其背后地深刻原因。就中国画专业来说,很多高校教学力量较为单薄,而中国画分类细、科目多,致使很多教师跨专业授课,难免影响课程的质量。但是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各大高校都争先恐后的开设动画及各类设计专业,在师资配备上也只引进此类专业的人才。因而,近些年来中国画专业的毕业生很难进入高校,也更谈不上培养高素质的中国画专业的师资力量。由此得出,只有高校中国画专业教学力量的较大提升,才能适应高校自身的发展。

4.高校专业课程设置有待进一步调整。课程设置是教育系统的一个关键环节,教育方针的贯彻、培养目标的实现、教学方法的改革都必须通过课程才能实现。现在高校改革的另一问题是高校专业课程设置的不合理。以工笔画教学为例,工笔画的各课程单位课时量明显不足。很多课程只能浅尝辄止,学生刚刚接触稍有理解时课程便结束了,很难真正去深入、透彻领会。且很多关联专业课程设置的割裂、顺序颠倒,不能起到很好的促进和巩固作用,反而是先前所学被遗忘后才上后续课程,无法循序渐进,也无助于深化学生对专业课程的理解。

5.高校专业培养方向有待进一步明确。很多高校现在所开设专业培养方向目标不明确,学生毕业后很难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变化,导致大学教育与个人发展相脱节,因此不断完善制度建设,提升教学管理水平,继续加强教学基本建设,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与强化实践教学,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无疑是重中之重。而高校的工笔画教学应本着培养学生的实际创作能力为前提,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学生的整体素质。

三、高等教育专业教学的具体策略研究

1.重视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素质教育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础,转变思想树立现代人才观念一定要以提高学生全面素质为前提,培养学生健康完整的人格。纠正以往唯技术、唯知识、唯分数的倾向,培育出有较宽知识面和良好素养的人才。例如,在中国画的教学中,工笔画的学习不仅要从西方绘画中汲取养分,更要从深层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才能创作出有生命力的中国工笔画。对传统文化的深入理解才能使现代工笔画的创作有土壤、有灵魂、有精神。反之,没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中国画的教学也就成了“无源之水”,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因此,高校美术教育应在课程设置中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相应课程的设置,从质和量两个方面保障中国传统文化的专业教学,各专业教师也应加强引导学生对传统优秀作品的赏析和研习。加深学生对中国绘画理念的培养,使学生逐步摆脱西画理念的影响,真正理解中国绘画的精神内涵。同时,也使学生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深厚的土壤中,创作出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优秀艺术作品。

2.突出专业基础的训练。高校专业教学要突出基础知识的教学,把知识结构的重心放在基础知识、基本原理上。基础知识则是本源性的知识,抓住了事物的共性,才能以不变应万变。专业教学既要重基础,也要重专业,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就中国画教学而言,线是中国画的灵魂,同时,线也是学习工笔画的必修课,是工笔画教学的第一步。学生除了要掌握基本的用笔技巧外,更重要的则是领悟在中国画中线被赋予的精神内涵。线既是画者进行工笔画创作的艺术语言,也是传达其内在精神的重要载体,因此线独立的审美价值自是不言而喻的,早在谢赫的“六法”中就得以肯定。而一直以来,在高校工笔画教学中却只注重要求学生用线的准确性和力度,往往忽略线自身的审美的要求,这是有失偏颇的。具体教学中,应要求学生多观察、体会和感受,力求把握线的“尚意”与“尚实”,做到在传统的深厚土壤中彰显现代感。强调“尚意”的重要性的同时与西方绘画的造型意识结合起来,是现代工笔画以线造型很好的切入点。中国画专业教学中应加强学生对线的艺术性的研究和表现力的掌握,这对后续课程的学习是至关重要的。

3.按专业发展需求调整课程设置。使之前与后续课程相互承接,更好地促进后续课程的进行,使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专业知识。高校专业教学的课程设置中不能只考虑到教师、教室等客观条件的不足而随意安排课程顺序,看似影响不大,其实对学生的学习和整体发展造成了非常不利的影响。这种不合理的课程设置往往导致课程的安排顺序割裂、所学知识不能相互促进,也造成了教育教学资源上的极大浪费。因此,合理、科学地调整好专业课程设置是专业教学的基本要求。高校要根据自身发展适时调整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顺应时代和专业发展需求调整专业定位,充分考虑学生未来就业方向和适应性,以学生未来发展为设置课程的指导性原则,各课程之间要充分考虑衔接性和相互促进,形成科学、系统的高校专业教学课程设置。

4.加强实践课比重对于高校专业教学尤为重要。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已成为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为此必须加强实践教学的比重。实践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中国画的教学中,临摹、写生、创作“三位一体”是中国画教学的经验总结,也是中国画教育教学的智慧结晶,现今这仍然是行之有效的工笔画教学方法。当然,这三者互相促进不可偏废。临摹帮助学生研习传统经典,写生锤炼学生的造型能力,创作则是检验学生各方面的综合能力。如果说临摹和写生是学习的手段途径,那么创作则是学习的目的。而近年来,中国画的教学大都偏重于临摹,写生课程相对于工笔画教学来说课时量很少,而真正的创作课程在课程设置上就更加微乎其微了。因此,加强写生和创作课程的比重对于工笔画的教学尤为重要,在教学中强化以创作为主,临摹写生为辅的课程设置观念,注重营造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环境。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出有实际创作能力的中国画专业的学生。

5.现代专业教学要遵循行业发展的规律,使其成为教育教学的规范。满足社会需求是专业建设的目标,专业对社会环境的适应程度则应是专业发展的基础。专业的建设一直以来都是以社会需求为目标和导向的。把握社会的需求,应是高校专业建设的一个长期任务, 也是高校为专业定位以及制定专业长远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依据。在中国画专业教学中,有几点是自始至终需要贯彻的:一要有想法和个性追求,逐步找寻自我风格;二是要有生活和感受,艺术来源于生活,没有生活的艺术是干枯的、没有生命力的,而感受则是对生活认识的深层理解;三是要有自身独特的绘画语言和技巧,艺术语言是塑造艺术形象、传递艺术信息的途径,而艺术语言则离不开技巧这一媒介;四是要有学养和品位,真正的艺术创作最关键的要素不是技法而是修养和品位,也即是“画如其人”,人文内涵和底蕴是中国画的精神追求;五是要有创新和突破,艺术不能重复和固守,必须勇于创新、出新、求变才能发展。一件好的作品首先要有对生活感受,其次要有自己独立、独特的思想,要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别人,而作品的力度也就是画者思想的力度,因此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应立足于提升其内在修养。而这些都需要各类综合知识的积累和积淀,高校教育教学应全力营造全方位的学术研究氛围,开拓学生视野和创作思维,激发学生的艺术创作激情。

因此,高校现代专业教学要立足产业发展的规律和高校自身的变革而谋求新的发展,建立起既与传统相通又与现展相协调的研究型课程。强化合理科学的课程设置是提升高校专业教学的关键,也是实现高校专业教育创新的基础。而培养学生创造性的专业发展理念则是高校专业教学的目标。总之,不仅要注重专业基础教学,还要注重学生能力素质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宫六朝.工笔人物教学对话[M].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00.

[2]宫六朝.花鸟画教学对话[M].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00.

篇6

“中国十二生肖系列纪念币”主题,源出中华古代文明结晶之一——“十二生肖”纪念。由中国人民银行有关部门会同中国海外经销商“北京金币有限公司”经过反复磋商、论证,精心策划而成。其创造性地引入中国传统造型艺术中最具代表性的中国画及中国建筑艺术作品,兼顾公众艺术鉴赏心态及水准,从而令该系列纪念币品质超群,成为公众鉴赏、收藏及投资保值的最佳目标。

1981年6月我有幸接受了壬戌(狗)年纪念币背面的设计、雕刻任务。当时仅距我国发行第一套纪念币“三十周年”纪念币两年时间,我国金银纪念币的设计、生产刚刚处在起步阶段,各方面的条件还不够成熟。但是,艰苦的条件并没有影响我们的创作热情。

和其他生肖题材纪念币有所不同,这枚银币的主题图案并不是选择画家的成名作品,而是邀请了刘继卣先生根据贵金属纪念币的画面特点,专门绘制了一幅《立犬图》,这在中国现代生肖纪念币作品中实属难得。

在设计、雕刻中,我根据金银币制作的特殊要求,在认真推敲刘先生原画的基础上,突出原作的精髓,构图立足于以“狗”的形象为中心,年号、落款、面值既要考虑构图的均衡,又要考虑字体的变化,文字的大小和方位都要与正面图案相呼应,从造币浮雕的角度将绘画作品在径不盈寸之圆形币面上予以再现,使纪念币获得理想的艺术效果。将名家的“国画”作品转化为纪念币“浮雕”,单靠照搬绘画原作是不够的,我的创作原则是,在不失原画神韵的基础上适当去芜存菁、删繁举要,通过精心的再创作过程,把“国画”中的水墨和线的艺术转化为浮雕的层次和体积,转化为钱币浮雕语言,增强其独特的艺术色彩。

此套“中国十二生肖系列币”整体上展现出艺术大师的名作风采,主题动物分别出自多位名家手笔,虽然在个人艺术风格上会有所不同,但作为此套生肖纪念币的风格是统一的完整的,都是在遵循写实的造型为基础。所以,在雕刻此套纪念币过程中,我始终注意掌握两个问题:一是神与形的关系,二是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把这两个关键性问题处理好,作品成功的可能性就很大。

为了寻求第一手资料,我们下基层走乡村,拍摄了很多狗的照片,查阅了很多有关狗的资料,彻底了解了中国狗与外国狗的不同特点,了解了北方狗与南方狗、大狗与小狗、各种狗的外形特征。在艺术效果方面,力求在形与神结合中寻找艺术语言。刘先生所画狗的姿态生动、形象逼真、造型严谨。我在创作的过程中,在不失神韵的基础上,精确地把握形体结构惟妙惟肖、细致入微的变化,为了适应生产工艺的需要,在浮雕制作上尽量压低层次,力求简洁、概括,形象浑圆饱满,生动刻画出立犬回首、卷尾、吐舌的宁静安谧的气韵,借以渲染狗的生动和活力,使狗的整体形象更加亲和可爱。

设计中,还面临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对狗身上绒毛的处理。此作品狗身上的绒毛、前胸上的长毛和尾巴上的毛各有不同,而且占有的比例很大。浮雕上如何处理好这些长短不同的绒毛是一个棘手的问题。我借鉴部分国外纪念币的处理手法,结合中国传统线刻的表现力,浮雕方法上采用分组拉开距离,形体上的变化做到虚实结合,避免过于刻画局部而失去整体效果,尾巴的长毛从毛的走势出发,强调它的气势,展现潇洒奔放的效果。复杂的简化与简化的复杂,这是一对艺术的矛盾,也是钱币审美根据钱币自身的特征,对于中国传统国画的艺术重铸。

篇7

牧歌吸取百家之长。开拓了自我创作的新领域。“艺术家要深入生活,艺术的源泉来自生活。”近半个世纪以来,牧歌几乎跑遍了天山南北的每一座山、每一条河。从社会生活和大自然中汲取灵感,寻觅题材。他发现新疆的地貌气象以天山为界,南北风物迥然不同。在用墨的浓淡枯湿、色彩的烘托点染上都必须把握好这些特点,这样才能在构思、构图、设色赋彩上达到笔到、意到、神到的境地。因此,他总结出了新疆山水“南苍北润”的创作理念,摸索出“依山取景”和“积粒法”等一套新的国画表现技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和作品风格。

篇8

一、吴冠中《荷花》作品中的空间造型

《荷花》作品是由油画去表现画面的,作品中主要是用粉绿大红土黄银灰色褐色这几种颜色,画面主要色调是以粉绿色为主,画中主要是表现一个湖水中的一群荷花叶和即将开放的荷花苞。吴冠中在法国留学期间,受其老师苏佛尔皮教授的影响。苏佛尔皮教授对吴老影响非常的深远,苏佛尔皮教授说观察对象时的感受是最重要的东西,像饿虎扑食,咬透捕获物的灵与肉,而且艺术应该分成两种,小路艺术娱人,大路艺术撼人,吴老深受启发。《荷花》这幅画透出的意境也是震撼人的,画中表现出花朵即将盛开的往外使劲延伸的力量。画中省略了很多细节,但意境幽深,留下的都是精华的东西。吴老受西方造型的熏陶,也表现在这幅作品中,画中的空间感很强还有透视的处理,荷花明暗和光影的表现。前面的荷花明暗对比强烈,后面的就虚了,应为西方的绘画注重表现物体的空间造型,用透视去表现空间的延伸感。

这幅《荷花》作品既有西方的空间感又有中国画的意境,我认为是一幅用西方的技法去表现中国画中的意境的一幅作品,西方主要强调空间造型,而且表现的工具大部分是用油彩,这种颜料给人一种厚重的感觉。而中国画重画中的意境,追求作者画画时的想法,而且工具上是用水墨。荷花作品用油画颜料表现了中国画的意境。

我的创作也是借鉴吴老的《荷花》这幅作品,想用油画颜料表现画的意境,怎么把油画工具用在表现意境上,是我这幅毕业设计要研究的问题。油画工具,颜料的调和是用油调,油与水比较,比较好掌握,不会让颜料融化的很快,很好控制,油画颜料的遮盖能力非常强,即使没有干,再罩别的颜色也能罩上,所以很多的油画都可以画很长的时间。油画颜料中的象牙黑是透明颜色,用象牙黑时里面要有底色,而且要画很多遍,才能黑。吴老的《荷花》作品中黑色中也扁土黄褐色的颜色,能看出来画中的黑色是画了很多层的。我的毕业作品也这么表现。西方古典的画画习惯是每画完一遍后,要用工具清理画表面的凸起,保证画面越平整越好,但是吴老的这幅画就没有清理凸起,而是特意的保留,为了突出运笔,增加画面意境的表现,这与中国画中追求运笔很像。我也借鉴了这一点。《荷花》作品的构图整体呈s型构图,s型的构图看着很漂亮,舒服,是很早就有的构图的形式。后面的湖面和前面密集的荷花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平衡了视觉感,前面的一堆荷花才不会看着有拥挤的感觉。荷花作品的颜色也很漂亮,正常的荷叶都是绿色的,但这幅画中的荷叶是粉蓝色的,吴老对颜色进行了变色处理,虽然没有粉蓝色的荷叶,但观看的人却没有觉得奇怪,反而感受得到荷叶的生机勃勃,也突出了画中的意境。我也要学习吴老对颜色运用的技巧。表现出我要的意境,通过各种技巧方法的运用,用油画颜料也能表现出不同的味道。

《荷花》作品的空间感很强,利用散点透视表现画,虽然这幅作品没有像传统油画写实的画,但表现的空间感觉是差不多的。画中运用中国画的运笔等技法表现了画中的空间感。

二、吴冠中《长江万里图》画中的形式美

吴老1973年到1974年创作的《长江万里图》,为人民大会堂绘制的风景画,作品主要色调是淡蓝色,画中前面的几株松树高低错落有致,松树并排着有高有低,形式上很有美感,远处几座房子错落的非常好看,房子的表现方式是点线面的穿插结合,画面很有节奏,吴老充分利用了点线面的特性。画面中只有前面的松树稍稍作了一些细节的刻画,剩下的景物都是很抽象高度的概括,使画面空间感很强。这张作品在吴老的作品中属于很写实的作品了,里面还保留了很多古典油画的一些东西,没有高度的概括。《长江万里图》表现出气势磅礴的意境,人们欣赏着长江的伟岸,就好像长江是个有倔强脾气的孩子一样。

形式美是吴冠中艺术的基本的特征,因为吴老正处在艺术的低峰期,很多人对吴老的这种绘画观点进行打击和压制,但吴老没有屈服,而是出版很多书籍,甚至还专门撰文讨论摄影与形式美的关系。他坚持认为,绘画的本质是通过形式美来体现美感的,吴老说画家当然起码要具备描画物象的能力,但关键问题是能否敏锐地捕捉住对象的美,如果说西方古代艺术的主体是客观真实,其中潜伏着一些美感,那么现代绘画则是在客观物象中扬弃不必要的物件叙说集中精力捕捉潜伏其中的美,而将它奉为绘画的至尊者,绘画之门道在形式构成中。表现中形式美是很重要的,是画面的主体,画面中的物象排第二位,长江万里图的形式美感体现出画中的意境。

《长江万里图》表现的形式是根据它的内容题材而定的,因为它是要挂在人民大会堂所以表现出的气氛要庄重,不能像吴老原来的表现江南水乡的作品那样活跃轻快。画中要表现出长江的气势磅礴,表现形式上不能抽象的用简单的点线面去表现,所以画中有很多的写实的东西在里面。同时也表现出吴老的艺术功底。

三、结语

艺术作品的价值寓于真情实感。创作出真正有价值的作品必须具备的能力,但他的出发点是真情。具备这些复杂而艰难条件的作者不是很多,真正杰出的作品是很少的,古今中外,都是不例外的。风格的诞生缘于情感的赤诚,虚情假意是绝对伪造不出这样的风格的,毕加索说创作时如同从高处往下跳,头先着地还是脚先着地,事先并没有把握,自己无从事先设计自己的绘画风格。

我的创作就是跟着吴冠中的脚印,让形式美在现代艺术中有不同的感受,画面的意境是最重要的核心,围绕核心试着运用形式美去表现画面,画中的内容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感觉,画面表现出的意境。在艺术创作之中寻求自己的个人风格,像毕加索说的画前都不知道画会不会成功,优秀的作品是真时的情感,不是设计。我用西方的油画燃料去表现中国的山川,不是用很厚重的铺,用很薄薄的一层去表现创新。表现那种意境在其中,而不只是简简单单的写实。

篇9

陶瓷;应用型;教学方法改革

一、从比较的角度看陶瓷艺术毕业设计教学方法优势与弊端

李秉德教授在其主编的论著中将教学方法分为五类,诸如“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以欣赏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方法”。对于陶瓷艺术课程教学则更强调第三类方法,实现练习、实践并得出结果的办法。当然在陶瓷艺术设计的课程实际教学过程中,也会运用到演示法、参观法等,实践始终是实现教学的目的和手段运用的关键。相比较于陶瓷艺术的课程教学,在毕业设计的教学中则突出强调发现法、探究法等培养学生自主性的教学方法,如制定选题,根据选题选择元素,以及如何实现的过程都需要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陶瓷艺术毕业设计的教学方式、方法和课程教学的循序渐进,全面铺开的形式有所不同,更注重一个点的突破。其教学的主体从课堂教学的教师转变成了学生,极大的体现和反馈出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创意能力,教师在其中担当的是辅和引导性角色。教学的形式也从理论教学,实践训练到理论总结的模式转变为市场调研,实际操作到受众反馈。相较于相关学科的毕业设计教学,以包装专业毕业设计为例,陶瓷艺术毕业设计作品的环节更加完善,更注重从设计到实物制作的整体流程及成品的完整度。陶瓷艺术毕业设计从一开始就定调为可面向市场的成品创作。相对于国画、油画等艺术类别毕业创作的重技法、视觉效果而轻创意,陶瓷艺术毕业设计作品的实现过程则是以创新创意设计为基础,强调作品的视觉效果及其市场反馈。

二、陶瓷艺术毕业设计的教学方法上应该做出的几个突破

陶瓷艺术毕业设计教学首先应以应用型为基调展开,在教学中始终坚持这一出发点,将学生培养成可以进行自由艺术创作的创作者,或是陶瓷相关产业的设计者和制作者。学生既能掌握整个陶瓷的设计生产流程,熟悉陶瓷的相关理论知识,又能进行独立的设计与创作。这就需要对固有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进行一定的改革,改变单一的课堂教学为校企合作的模式。在各个教学单元上进行目标化教学与管理,调整多种教学方法的平衡点与侧重点。

(一)改变陶瓷艺术毕业设计由理论“灌输”向探究式教学转变。培养学生独立创作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发现和探索陶瓷艺术的设计生产的技术及其艺术属性。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强化选题、项目的引导性意义,使学生以学习主体的姿态积极主动地投入到陶瓷毕业设计的教学中去,积极地深入探索相关的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实践教学中引入探究式教学理念,通过寻找问题—查阅资料—确定研究思路—进入生产车间—实物制作等一系列步骤完成整个创作过程。

(二)改变陶瓷艺术毕业设计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主体转变。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能力,使其以一个主导者的角色进入实际的创作,并完成整个设计与生产的环节,教师应承担辅角色,在具体的问题给予解答,在大方向上给予必要的引导。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应该着重拟定设计选题,确定设计内容、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讨论,共同解决一些疑难点,发挥集体智慧,培养团队精神,使课堂变成师生共同探究知识、协作开展学习的场所。

(三)由单一的课堂讲授向多样化教学方式转变。陶瓷艺术具有丰富的表现形式,可以很好地促进教学活动多样化。如陶瓷的烧制方式中的乐烧,可以很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烧制方法的同时,丰富其对陶瓷的认识和热爱。在上一届陶瓷毕业设计指导过程中,我们将陶瓷乐烧和烧烤活动很好地结合在一起,既联系了师生的感情,又缓解了毕业创作的压力,学生通过乐烧对陶瓷也有了更浓厚的学习和创作兴趣,对他们毕业设计选题的创作也有一定的启发。

三、总结

陶瓷艺术因其本身的艺术特点和材料属性,决定了实践实训是其重要的教学方法,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推敲、反复练习才能真正掌握相关的技艺;同时,理论教学也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深化了学生的设计与创作的能力。陶瓷艺术的毕业设计教学方法改革应强调实践性,建立长期的校企合作、校地合作是陶瓷艺术毕业设计教学改革实现的保证,建立良好的管理机制是陶瓷艺术毕业设计教学改革顺利进行的必要措施。

作者:余德华 单位:湖南城市学院

参考文献:

篇10

篇11

XX年9月初秋的师大校园景色还记忆犹新,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我成为了一名师大艺术学院国画系的学生。匆匆四年转瞬即逝,又是一个夏末,我珍贵的大学生活已经接近尾声,我的学生生涯也可能在此画上句号。就此机会总结一下在大学中的得失,因为我相信回顾走过的路,才能看清明天要走的路。

大学校园就是一个大家庭,在这个大家庭中,我们扮演着被培养对象的角色,老师是我们的长辈,所以我对他们尊敬有加。同学们就像兄弟姐妹,我们一起学习一起娱乐,互帮互助,和睦的相处。集体生活使我懂得了要主动去体谅别人和关心别人,也使我变得更加坚强和独立。我觉得自己的事情就应该由自己负责,别人最多只能给你一些建议。遇到事情要冷静地思考,不要急躁。不轻易的承诺,承诺了就要努力去兑现。生活需要自己来勾画,不一样的方式就有不一样的人生。

四年的大学生活是我人生中美好的回忆,我迈步向前的时候不会忘记回首凝望曾经的岁月。在大学期间,我始终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为目标,以自我的全面发展为努力方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我认真学习本专业知识,发挥自己的特长;挖掘自身的潜力,结合积极参加各种艺术类展览,从而逐步提高了自己的绘画技巧和创作的能力以及一定的的鉴赏能力“学而知不足”是我大学期间学习的动力,学习之余,我还不忘坚持参加各种体育活动与社交活动。在思想行为方面,我作风优良、待人诚恳,能较好处理人际关际,处事冷静稳健,能合理地统筹安排生活中的事务。作为一名XX级中国画专业的大学应届毕业生,我所拥有的是年轻和知识。年轻也许意味着欠缺经验,但是年轻也意味着热情和活力,我自信能凭自己的能力和学识在毕业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克服各种困难,不断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和追求的目标。

我对自己的专业无比地热爱,国画是中国的国粹,是民族的骄傲更是我生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的特长也是我的爱好。我为此付出了很多也得到了许多。我付出的也许是我必须付出的,但我得到的绝对是因为我的不断的思考不断累积,思考知识,思考绘画的语言,思考人生…….

篇12

篇13

如果没有看到这些美妙的作品,很多人难以置信它们是由IT硬件组装构成的事实,更不知晓原本刚硬冰冷的金属制品有这般巧妙柔和的情调。这种创作有些像多种性情之间的混搭,就像《史密斯夫妇》里安吉丽娜-朱莉扮演的角色,硬朗的装扮下不乏女性之柔美,激荡着整部影片的神秘色彩,令人着迷。力量与美的融合或许是最恰当不过的总结。

艺术家Murilo Melo为名叫Companhia Athletica的健身会所设计一组相当别致的宣传海报,不需要太多文字表达,便能够对力量与美的理解阐释得淋漓尽致。这组海报的基本形态是利用电脑、电视或者游戏机等电器的零部件拼成正在锻炼着的人,有的举重,有的跳绳,有的拳击,有的奔跑,青春活力的形象给观众深刻的印象和对运动的美好感受。设计者对这组作品付出了四个多月的心血,他发现IT硬件的艺术情调与硬朗美感,并全部倾注在这些强壮的“机器人”海报上。

多种元素进行融合、嫁接而得的作品,常常会带来出其不意的美艳效果。韩国艺术家的作品以IT硬件与中国国画的糅合作为序曲,开启她进行再生零部件创作的旅程。古诗有云“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它在诗人眼中称得上是积极进取、永不屈服的战士,将此寓意散发于零件组装的一幅幅画上,颠覆了中国画风的形式创作,同时又加深了梅花的傲骨形象,不得不令人叹服作者从中领会和展现的艺术风情,美不胜收。

Steven Rodrig是一位把自己的艺术品放于网络上销售的设计者,他的作品给那些PCB(Printed Circuit Board)们一段精彩的生命旅程。无论是高跟鞋、笔记本,还是动物、花艺,它们无疑都是一份限量版的装饰品,作者也坦言自己很是享受创作过程中的那份对唯一性的独特追寻。特别是当圣诞节来临的时候,很多西方传统民众希望能够在大量饰品中,挑出独一无二的礼物送给亲友,这正和作者的心思不谋而合,也为他带来了用旧物换新颜的高额市场效益。这些作品在纽约的不少画廊里有过展出,至今还有人津津乐道其中的趣味。

IT硬件与人文地理的交融,迸发出几分优雅的绚丽,这样的言论放在SusanStockwell身上是当之无愧的。从皇家艺术学院毕业后的她一直对艺术与人文科学的研究兴趣浓厚,其很多作品关注的是人类整体的可持续发展,致力于从一堆零碎的材料中手工精心创造风趣、非凡的艺术作品。“世界”是一副置于Bedfordshire大学的地图,它主要包括美国、英国、耶路撒冷等细节地图,旨在讲述全球化的消费主义与生态系统之间的博弈状态,向不折不扣的贪婪发出质疑,鼓励人们对世界价值的思考,以及对未来发展的谨慎判断。近些年大量IT制品在淘汰时对环境的恶劣影响不堪入目,对于“循环”,SusanStockwell建议人们要用习惯来贯彻,在一定程度上,IT硬件的堆积对工业时代是一种讽刺,就连经过糅合其他元素后的艺术品,也在透漏着一丝脆弱而又倔强的美丽情怀,或许这样的艺术感受,才能唤醒它们深藏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