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计算机网络安全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计算机网络安全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计算机网络安全论文

篇1

1 前言

计算机诞生之初功能较为单一,数据处理相对简单,而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功能的多样化与信息处理的复杂程度显著提高。网络的出现,将过去时间与空间相对独立和分散的信息集成起来,构成庞大的数据信息资源系统,为人们提供更加便捷化的信息处理与使用方式,极大的推动了信息化时代的发展进程。然而,随之而来的是这些信息数据的安全问题,公开化的网络平台为非法入侵者提供了可乘之机,不但会对重要的信息资源造成损坏,同时也会给整个网络带来相当大的安全隐患。因此,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成为当今最为热门的焦点之一,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安全防范措施也在不断更新。

2 影响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因素分析

影响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既包括人为因素,也包括技术因素,因此,在计算机网络安全受到威胁时,首先要确定导致网络威胁的因素来源,这样才能够有效的、有针对性的进行破解,从而维护计算机网络信息的完整性、秘密性与可用性。

2.1 人为操作失误导致的安全隐患

计算机用户都拥有各自不同的网络使用权限,由于用户安全意识不强经常会给不法分子可乘之机,在用户将密码泄露或密码设置过于简单的情况下,非法用户很容易侵入网络系统,对网络内的数据信息进行使用或篡改、删除、破坏等。因此,由于合法用户人为保护程度不够而导致的网络安全威胁,是计算机网络安全中常见的隐患之一。

2.2 人为的恶意攻击

人为的恶意攻击是目前最为常见同时也是威胁力最大的计算机网络安全隐患,病毒与黑客就是人为恶意攻击的体现。恶意攻击往往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因此破坏程度较大,不仅能够截获、窃取和破译重要信息,同时也能够对信息数据造成破坏性的影响,对其的可用性与完整性进行损坏(计算机/计算机网络论文。木马程序是人为恶意攻击的代表性手段之一,它可以伪装成系统程序或其他可执行文件来诱使用户启用,从而为恶意攻击者提供端口信息,为实施进一步攻击带来可能。由此可见,人为恶意攻击的存在使计算机用户很难防范,特别是一般用户遭到恶意攻击的几率要大大高于一些高端用户。

2.3 软件本身的漏洞

随着计算机应用软件多样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软件开发的复杂程度也不断提高,成千上万的代码构成的逻辑指令,再由繁杂的逻辑指令构建成能够实现用户需求的软件功能,其中程序漏洞的存在在所难免。黑客就是针对这些漏洞来对网络进行攻击的,软件的漏洞甚至可以造成致命的网络打击,黑客的攻击与软件的不断完善是一对长期伴生的矛盾,也成为了不可忽视的网络安全隐患。免费论文下载中心维护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几点对策。

3.1 物理安全维护对策

计算机网络安全包括物理安全与逻辑安全,物理安全往往容易被人忽略,如果能够引起人们的关注,计算机网络物理安全还是能够得到有效保障的。首先,物理安全是针对物理介质层次而言的,明确物理安全范围的界定,对构建物理安全体系非常必要。自然灾害所导致的设备物理损坏或操作失误而导致的硬件设备损毁,都属于物理安全范畴。因此,在计算机设备的维护上,既要做到最大限度的防止自然灾害所带来的破坏,同时更要注意人为操作的规范性,避免因操作不当而对硬件存储设备中的数据造成损坏。

3.2 防火墙过滤措施

防火墙技术是网络之间的一道安全屏障,目前所使用的防火墙具有双层式结构,外部防火墙可以实现数据包过滤功能,内部防火墙是内部网络与外部网络连接的一条安全通道。防火墙位于计算机与外部网络之间,实现了限制外界用户对内部网络的访问,同时也将内部用户访问外部网络划分为不同权限。任何接入因特网的用户,开启防火墙进行数据包过滤与内部防护非常重要。

3.3 入侵检测技术

入侵检测技术是针对计算机系统安全而设计的检测程序,启动入侵检测程序可以及时发现并向管理员报告系统中存在的未经授权的入侵或异常状况。入侵检测系统不仅可以发出入侵警告,同时也可以及时做出应对反映,对入侵源进行及时的切断,从而最大限度的保护计算机系统安全,提高计算机的抗病毒入侵能力。

3.4 计算机漏洞扫描措施

应用软件的不断更新,功能复杂程度的不断提升与网络复杂性的日益增加,都增添了计算机漏洞的产生几率,依靠人为的漏洞查询显然不切实际,那么如何对计算机漏洞进行查找并改进,就成为了困扰软件开发者的一个核心问题。安装计算机漏洞扫描系统就可以及时查找与发现系统漏洞,并对该漏洞进行威胁等级评估,同时提出修改建议。利用这种扫描工具,可以通过及时安装补丁来完善软件程序,弥补系统漏洞,从而消除安全隐患。计算机漏洞扫描不仅保护了系统的完备性不受侵害,同时也促使软件开发者不断关注软件漏洞,并及时修正程序,是一种促使计算机系统不断完善的有效手段,也是维护网络安全的重要对策之一。

4、结语

构建全球化的信息网络平台已经成为了当今计算机网络发展的共识,实现这一目标的最根本支撑点,就是强大的网络安全保障,因此,针对各种安全隐患而采取的网络安全对策显得尤为重要,应当引起广大信息使用者的广泛关注。无论是在局域网还是因特网都同样存在信息数据的保护问题,在人为因素与技术因素的干扰下,如何实现信息数据的最大化安全成为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发展的根本出发点。计算机网络安全对策应当更加全方位的针对各种安全隐患,并充分考虑到各种威胁的特点来实施,这样才能够实现我们保护网络信息数据完整性、可用性与保密性的目标,随着网络安全技术的进步而不断继续完善,是我们今后将继续探讨的核心之一。

篇2

一、传输层安全

最常见的攻击是TCP会话劫持,该劫持是劫持一个现存的会话,利用合法用户进行连接并通过验证,之后顺其自然接管会话。TCP通过3次握手建立连接以后主要采用滑动窗口机制来验证对方发送的数据,如果对方发送的数据不在自己的接收窗口内,则丢弃此数据,这种发送序号不在对方接收窗口的状态称为非同步状态。当通信双方进入非同步状态后,攻击者可以伪造发送序号在有效接收窗口内的报文也可以截获报文。篡改内容后,再修改发送序号,而接收方会认为数据是有效数据。

TCP会话劫持的攻击方式可以对基于TCP的任何应用发起攻击,如HTTPFTP及Telnet等。攻击者通过正在进行TCP通信的2台主机之间传送的报文得知该报文的源IP、源TCP端口号、目的IP、目的TCP端口号。从而可以得知其中一台主机对将要收到的下一个TCP报文段中seq和ackseq值的要求。这样,在该合法主机收到另一台合法主机发送的TCP报文前,攻击者根据所截获的信息向该主机发出一个带有净荷的TCP报文,如果该主机先收到攻击报文就可以把合法的TCP会话建立在攻击主机与被攻击主机之间。TCP会话劫持避开了被攻击主机对访问者的身份验证和安全认证。使攻击者直接进入对被攻击主机的访问状态,因此对系统安全构成的威胁比较严重。

二、地址机制

IPv6采用128位的地址空间,其可能容纳的地址总数高达2128,相当于地球表面每平方米拥有6.65×1023个。一方面可解决当前地址空间枯竭的问题,使网络的发展不再受限于地址数目的不足;另一方面可容纳多级的地址层级结构,使得对寻址和路由层次的设计更具有灵活性,更好地反映现代Internet的拓扑结构。IPv6的接口ID固定为64位,因此用于子网ID的地址空间达到了64位,便于实施多级路由结构和地址集聚。IPv6的前缀类型多样,64位的前缀表示一个子网ID,小于64位的前缀要么表示一个路由,要么表示一个地址聚类。IPv6的地址类型包括单播、多播和任播地址,取消了广播地址。IPv6的地址机制带来的安全措施包括:

1)防范网络扫描与病毒、蠕虫传播。传统的扫描和传播方式在IPv6环境下将难以适用,因为其地址空间太大。

2)防范IP地址欺骗。IPv6的地址构造为可会聚、层次化的地址结构,每一ISP可对其客户范围内的IPv6地址进行集聚,接入路由器在用户进入时可对IP包进行源地址检查,验证其合法性,非法用户将无法访问网络所提供的服务。另外,将一个网络作为中介去攻击其他网络的跳板攻击将难以实施,因为中介网络的边界路由器不会转发源地址不属其范围之内的IPv6数据包。

3)防范外网入侵。IPv6地址有一个作用范围,在这个范围之内,它们是唯一的。在基于IPv6的网络环境下,主机的一个网络接El可配置多种IPv6地址,如链路本地地址、站点本地地址、单播全球地址等,这些不同地址有不同的作用域。IPv6路由器对IPv6地址的作用范围是敏感的,绝不会通过没有正确范围的接El转发数据包。因此,可根据主机的安全需求,为其配置相应的IPv6地址。例如,为保障本地子网或本地网络内的主机的安全,可为其配置相应的链路本地或站点本地地址,使其通信范围受限于所在链路或站点,从而阻断外网入侵。

三、通用的安全协议将逐步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融合安全技术

当网络安全还没有成为网络应用的重要问题时,制定的通信协议基本上不考虑协议和网络的安全性。而当这些协议大规模使用出现诸多安全漏洞和安全威胁后,不得不采取补救措施,即发展安全协议保护通信的安全,因此IPSec、IKE、TLS等通用的安全协议应运而生,并获得广泛的应用,在充分重视安全重要性后,新的协议在设计过程中就充分考虑安全方面的需要,协议的安全性成了新的协议是否被认可的重要指标.因此新的通信协议普遍融入了安全技术,如SIP本身就附带诸多安全机制,IPv6本身附带了必要的安全字段,这种发展趋势将会持续,由此可以预见,传统的通用安全协议应用范围将逐渐缩小,最终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所有通信协议都具备相应的安全机制。

四、总结

总之,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信息安全所面临的危险已经渗透到社会各个方面,应深刻剖析各种不安全的因素,并采取相应的策略,确保网络安全。解决信息网络安全仅依靠技术是不够的,还要结合管理、法制、政策及教育等手段,将信息网络风险降低至最小程度。相信随着网络安全技术的不断改进和提高,以及各项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将能构造出更加安全可靠的网络防护体系。

网络安全法律制度所要解决的问题,乃是人类进入信息社会之后才产生的特殊安全问题。正如为了适应时代所赋予的“正义观念”必须调整为“科学发展观”一样,法律规范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也应适应新的安全问题而作出结构性调整,以符合时代赋予的“科学发展观”。

网络安全监管应当以“快速反应和有效治理”为原则。从信息化发展的趋势考察,政府部门职权的适当调整是网络安全监管权力配置的必然选择。因此,构建政府部门之间、政府与社会之间的“信息共享”机制便成为网络安全监管法制建设的重点,应当注意到,只有政府和企业、个人密切配合,才能弥补政府网络安全监管能力的不足,使其更好地履行职责,从而实现保障网络安全的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1]郑晓妹.信息系统安全模型分析[J]安徽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6,(01).

[2]李雪青.论互联网络青年道德主体性的失落及其建设[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00,(04).

[3]刘建永,杜婕.指挥控制系统的信息安全要素[J]兵工自动化,2004,(04).

[4]高攀,陈景春./GS选项分析[J]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2005,(03).

[5]刘颖.网络安全战略分析[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S1).

[6]刘颖.析计算机病毒及其防范技术[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04).

[7]王世明.入侵检测技术原理剖析及其应用实例[J]燕山大学学报,2004,(04).

篇3

网络已经成为了人类所构建的最丰富多彩的虚拟世界,网络的迅速发展,给我们的工作和学习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改变。我们通过网络获得信息,共享资源。随着网络的延伸,安全问题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在网络日益复杂化,多样化的今天,如何保护各类网络和应用的安全,如何保护信息安全,成为了社会关注的重点。

一、网络的开放性带来的安全问题

Internet的开放性以及其他方面因素导致了网络环境下的计算机系统存在很多安全问题。为了解决这些安全问题,各种安全机制、策略和工具被研究和应用。然而,即使在使用了现有的安全工具和机制的情况下,网络的安全仍然存在很大隐患,这些安全隐患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1.1每一种安全机制都有一定的应用范围和应用环境

防火墙是一种有效的安全工具,它可以隐蔽内部网络结构,限制外部网络到内部网络的访问。但是对于内部网络之间的访问,防火墙往往是无能为力的。因此,对于内部网络到内部网络之间的入侵行为和内外勾结的入侵行为,防火墙是很难发觉和防范的。

1.2安全工具的使用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

一个安全工具能不能实现期望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使用者,包括系统管理者和普通用户,不正当的设置就会产生不安全因素。例如,NT在进行合理的设置后可以达到C2级的安全性,但很少有人能够对NT本身的安全策略进行合理的设置。虽然在这方面,可以通过静态扫描工具来检测系统是否进行了合理的设置,但是这些扫描工具基本上也只是基于一种缺省的系统安全策略进行比较,针对具体的应用环境和专门的应用需求就很难判断设置的正确性。

1.3系统的后门是传统安全工具难于考虑到的地方

防火墙很难考虑到这类安全问题,多数情况下,这类入侵行为可以堂而皇之经过防火墙而很难被察觉;比如说,众所周知的ASP源码问题,这个问题在IIS服务器4.0以前一直存在,它是IIS服务的设计者留下的一个后门,任何人都可以使用浏览器从网络上方便地调出ASP程序的源码,从而可以收集系统信息,进而对系统进行攻击。对于这类入侵行为,防火墙是无法发觉的,因为对于防火墙来说,该入侵行为的访问过程和正常的WEB访问是相似的,唯一区别是入侵访问在请求链接中多加了一个后缀。

1.4只要有程序,就可能存在BUG

甚至连安全工具本身也可能存在安全的漏洞。几乎每天都有新的BUG被发现和公布出来,程序设计者在修改已知的BUG的同时又可能使它产生了新的BUG。系统的BUG经常被黑客利用,而且这种攻击通常不会产生日志,几乎无据可查。比如说现在很多程序都存在内存溢出的BUG,现有的安全工具对于利用这些BUG的攻击几乎无法防范。

1.5黑客的攻击手段在不断地更新,几乎每天都有不同系统安全问题出现

然而安全工具的更新速度太慢,绝大多数情况需要人为的参与才能发现以前未知的安全问题,这就使得它们对新出现的安全问题总是反应太慢。当安全工具刚发现并努力更正某方面的安全问题时,其他的安全问题又出现了。因此,黑客总是可以使用先进的、安全工具不知道的手段进行攻击。

二、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策略

计算机网络安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国际上普遍认为,它不仅涉及到技术、设备、人员管理等范畴,还应该以法律规范作保证,只有各方面结合起来,相互弥补,不断完善,才能有效地实现网络信息安全。保障网络信息系统的安全必须构建一个全方位、立体化的防御系统。这个防御体系应包括技术因素和非技术因素,其中技术防范措施主要包括:对计算机实行物理安全防范、防火墙技术、加密技术、密码技术和数字签名技术、完整性检查、反病毒检查技术、安全通信协议等等。非技术性因素则包括:管理方面的SSL安全措施、法律保护、政策引导等等。这里我们仅从主要技术的角度探讨网络信息安全的策略。

2.1防火墙技术

防火墙是近期发展起来的一种保护计算机网络安全的技术性措施。它是一种将内部网络和外部网络分开的方法,实际上是一种隔离控制技术。用专业言来说,所谓防火墙就是一个或一组网络设备计算机或路由器等。从理论上讲,防火墙是由软件和硬件两部分组成。防火墙是在某个机构的内部网络和不安全的外部网络之间设置障碍,阻止对信息资源的非法访问,也可以阻止保密信息从受保护的网络上非法输出。防火墙最有效的网络安全措施之一。防火墙的是已成为实现安全策略的最有效工具之一,并被广泛应用在Internet上。防火墙的基本实现技术主要有3种:包括过滤技术,应用层网关(服务)技术和状态监视器技术。

2.2数据加密与用户授权访问控制技术

与防火墙相比,数据加密与用户授权访问控制技术比较灵活,更加适用于开放的网络。用户授权访问控制主要用于对静态信息的保护,需要系统级别的支持,一般在操作系统中实现。:

2.3入侵检测技术

入侵检测系统(IntrusionDetectionSystem简称IDS)是从多种计算机系统及网络系统中收集信息,再通过这此信息分析入侵特征的网络安全系统。IDS被认为是防火墙之后的第二道安全闸门,它能使在入侵攻击对系统发生危害前,检测到入侵攻击,并利用报警与防护系统驱逐入侵攻击;在入侵攻击过程中,能减少入侵攻击所造成的损失;在被入侵攻击后,收集入侵攻击的相关信息,作为防范系统的知识,添加入策略集中,增强系统的防范能力,避免系统再次受到同类型的入侵。入侵检测技术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监视分析用户及系统活动,查找非法用户和合法用户的越权操作;检测系统配置的正确性和安全漏洞,并提示管理员修补漏洞;识别反映已知进攻的活动模式并向相关人士报警;对异常行为模式的统计分析;能够实时地对检测到的入侵行为进行反应;评估重要系统和数据文件的完整性;可以发现新的攻击模式。

2.4防病毒技术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病毒变得越来越复杂和高级,对计算机信息系统构成极大的威胁。在病毒防范中普遍使用的防病毒软件,从功能上可以分为网络防病毒软件和单机防病毒软件两大类。单机防病毒软件一般安装在单台PC上,即对本地和本地工作站连接的远程资源采用分析扫描的方式检测、清除病毒。网络防病毒软件则主要注重网络防病毒,一旦病毒入侵网络或者从网络向其它资源传染,网络防病毒软件会立刻检测到并加以删除。

参考文献:

[1]祁明.电子商务实用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蔡皖东.网络与信息安全.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4.

[3]李海泉.李健.计算机系统安全技术.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1.

[4]李安平.防火墙的安全性分析.[J].计算机安全.2007年07期.

篇4

1.3完整性破坏长期以来,国内多数计算机网络始终面临计算机网络安全完整性破坏问题,其中该问题直接影响到计算机网络的正常运行。调查研究发现,计算机网络安全威胁大都以物理侵犯、木马、病毒及授权侵犯等多种形成存在。据显示,现行计算机网络安全完整性主要表现为网络侦查与网络攻击两个方面,对于前者,即以不影响网络系统正常运行为前提条件,非法窃取、截获对方机密信息;对于后者,即通过扰乱网络系统获取对方机密信息。特别注意的是网络攻击是造成计算机网络安全完整性破坏的关键原因。

2.当今计算机网络安全存在问题的相关对策

2.1加强管理移动存储设备移动存储设备是可以在不同终端间相互移动的存储设备,其主要包括优盘、硬盘及光盘等。优盘便于携带,使用频率较高,移动硬盘存储容量较大,将带病毒的移动硬盘连接到计算机或内部网络上使用,将可能导致病毒扩散。光盘是以光信息作为存储物的载体,其内部存在的病毒无法有效清除。由于移动存储设备应用较为普遍,因此需采取有效措施做好移动存储设备的管理和使用工作,以增强网络信息系统的完整性、安全性、可靠性。一是加强管理,制定移动存储设备管理规定,做好移动存储设备的使用登记,定期核查使用情况和查杀病毒;二是规范使用,对重要系统设备要避免使用移动存储设备,必要时要关闭USB接口;三是内外网物理隔离,即便在外网设备上频繁使用移动存储设备,也不会影响到内网安全。

2.2强化网络访问控制通过落实计算机网络访问控制有利于规避影响计算机网络安全不良因素的侵入。计算机网络访问控制主要涉及到自主访问控制和强制性访问控制。同时,其承担着两大功能:允许合法用户访问受保护的网络资源和抵制不合法用户访问受保护的网络资源。一般情况下,计算机以入网访问控制、网络服务器安全控制及防火墙控制等多种手段实现网络访问控制。

2.3加强安全认证手段实际上,需要采用不同的技术与运用不同的手段以保证实现电子商务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及有效性等特征,具体体现在:

(1)需依托数字信封技术以保证实现电子商务信息的保密性;

(2)需依托以Hash为函数的核心的数字摘要技术以保证实现电子商务信息的完整性;

(3)需依托数字签名技术以保证实现电子商务信息的不可否认性、不可抵赖使用性;

(4)需利用数字时间戳以保证实现电子商务信息的有效性;

(5)需依托构建完善的CA认证体系以保证实现电子商务交易中各方身份的认证实用性。

除此之外,还需要有安全协议进行辅助,特别注意的是常见的安全协议主要有安全电子交易SET协议与安全套接层SSL;其次,黑客之所以能够盗取账户破坏电脑程序,其关键在于Administrator账户拥有计算机网络最高系统权限。笔者认为,为解决上述一系列问题,应落实好下述工作:置于Administrator账户上设定复杂且强大的密码或置于系统内创建没有任何管理权限的Administrator账户以混淆黑客,从而起到防止黑客盗取账户破坏电脑程序现象的发生。

2.4改进加密技术为规避网络信息或数据泄露现象的发生,实施计算机网络加密技术。现行计算机网络加密技术是基于传统的加密技术基础之上发展演变而来的,其实质上为运用多种有效的转换方式将计算机网络系统内的明文数据直接转换为加密的数据。对于传统的加密技术来说,其大都以报文为单位;而现行的加密技术的大型数据库管理系统大多是Unix与windowsNT,而加密技术的操作系统的安全级别即为C1与C2,其中C1、C2同时发挥着多方面作用,即识别用户、用户注册及控制等。病毒与黑客并称为计算机网络的两大安全隐患,其往往能够从细微的漏洞中进入损害数据库,依托有效的加密技术对各类敏感数据进行加密处理,可以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安全性,以推进电子计算机系统安全、稳定运行。

篇5

2使用者自身信息安全意识不强

由于医务工作者自身因素,并没有经过网络安全理论知识与技术的专业培训,网络安全意识相对较薄弱。在医院局域网内,工作站计算机未配置光驱并禁止USB端口,极个别员工将自己的光驱连接到计算机上,安装并传输一些未经检测并可能携带病毒的文件。网络中其他客户端计算机可以通过网络共享下载使用该文件,从而导致计算机网络安全事件的发生。与此同时,使用人员存在一定的侥幸依赖心理,认为出现问题也有专人来解决与维护,忽视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使得对网络的监管、检查、维护困难重重。

3计算机病毒的威胁日益严重

随着网络资源的不断发展而来的是日渐繁多的网络病毒,随着计算机病毒的不断扩散,对医院计算机网络安全工作的进行带来很大的阻扰。由于对网络安全管理及维护的投入较小,网络安全管理技术的相对滞后等原因,导致无法对新型病毒采取相应的有效的预防及应对措施,结果轻者导致占用存储空间,影响系统效率,重者破坏数据完整性,甚至导致整个系统瘫痪。

二加强计算机网络安全保护的相关建议

1完善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制度

网络安全管理依赖于安全有效的技术措施的同时,也需要有严格的制度保障其实现。在日常工作中需要不断建立及完善网络安全管理制度、操作规程及职责,明确计算机网络管理员及操作人员的工作规范及职责,各工作站的操作规范,建立合适的奖惩机制,做到计算机网络安全制度化管理,认真做好落实和监督工作。

2保障做好岗前培训工作

专业技术人员需制定详细的岗前培训工作计划,对医务工作人员进行规范化培训,使其能明确掌握计算机软硬件基础知识及操作技能、医疗工作中的操作规范及流程,了解计算机网络安全知识。培训人员可以由各科室进行推荐,先组织较年轻,接受力、理解力较强的工作人员先进行培训,以起到示范带教作用,之后再分批次对各科室人员进行整体培训,以达到各部门全科室普及的效果。随着医院规模的不断发展和扩大,医院网络功能应用的不断增加,人员的不断变化,对操作人员的培训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不间断的过程,需要专业技术人员提前规划,落实工作。

3计算机网络硬件管理

对于医院计算机网络而言,服务器的安全在网络安全中处于最核心地位。因此,应当遵循对于机房环境建设的国家规范,建立良好的机房环境,同时也应有严格保障的UPS电源,避免因断电而造成的数据丢失。同时也应对网络各组成硬件,如网线、路由器、集线器、交换机等连接设备制定详细的日常维护计划,并做好工作日志记录,做好值班记录,做到维护管理程序化、规范化,保障医院网络的正常运转。

4提高网络安全软件技术水平

若从资金的角度考虑,在未能投入大量网络安全硬件辅助设备的前提下,加强网络安全软件的技术水平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可以采取的措施有:加强防火墙控制。防火墙技术是防范外部网络攻击的有效途径,在日常工作中,加强防火墙控制,提高医院计算机网络网络防火墙的技术水平,是避免外部非法入侵的有效手段。但因其不能防范来自网络内部的攻击,作为辅助手段,可以适当采用入侵检测手段,加强对系统运行安全的监控。防毒墙(网络版)的使用。防毒墙(网络版)可以对文件系统进行实时扫描,以保护终端客户机和网络服务器不受病毒/恶意软件、间谍软件/灰色软件等威胁攻击的危害,而基于Web的管理控制台可以轻松的在每台终端机和服务器上设置协同的安全策略和部署自动更新。

5网络隔离措施

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采取将内网与外网独立设置的策略,从物理层面上将医院内部网络与外部网络进行隔离,避免来自外部网络的攻击,同时对连接外网的计算机进行严格控制,以保障医疗信息的安全。内网可通过交换机划分VLAN将整个网络分为若干不同的广播域,实现网络中不同网段的物理隔离,防止影响一个网段的问题对整个网络造成影响。

6访问控制

访问控制是网络安全防范和保护的最主要策略,要严格控制工作站子系统使用人员的授权,在保障日常工作正常运行的前提下,尽量减少其授权。对于工作中确实需要授予特权的情况下,尽量控制授权人数,如科主任和护士长,便于管理,有利于出现问题时查找责任。同时做好用户登录口令管理,杜绝共有、共知用户口令的现象,确保发生问题时可以顺利查找责任人。

7数据库备份与恢复

为防止因意外而导致的信息丢失和网络瘫痪,数据库的备份与恢复是数据库管理员维护数据安全性和完整性的重要操作。

篇6

1.3虚拟网络技术在远程员工和企业网之间的应用虚拟网络技术把企业总部当做是虚拟专用网的中心连接点,在企业的内部设置具有网络虚拟功能的防火墙,该防火墙被当做是企业的计算机网络的出口的网关。这样,移动的业务网点和办公用户要想进入防火墙设备中,就必须通过虚拟网络客户端进行登陆。通过这种方式,就大大提高了计算机网络的安全。由于这种方式是通过让采购人员和企业销售人员一起在企业系统中传入信息来实现远程员工和其他企业间的信息和资源共享。所以,这种虚拟网络技术的应用又被称为远程访问式虚拟网络技术。它在具有相当高的安全性的同时还具有低成本的优势。

1.4虚拟网络技术在计算机网络信息中的应用随着我国经济和企业的快速发展,当前传统的计算机安全管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企业的发展需求。所以,在计算机网络安全的管理中,要精简细化企业的信息化管理,将企业各部门的信息管理系统达到有机地连接,打破传统的企业信息化挂忙碌的空间限制,使企业管路信息同步化的目标得到实现。通过对虚拟网络技术的应用,使得信息通路更加宽广,打破了传统空间的约束,企业的信息化管理也能够更加有效。安全地进行。

2虚拟网络技术的应用效果和发展前景

在计算机网络安全中,虚拟网络技术通过对企业信息化和宽带技术的结合,使得企业的信息和资源的安全得到了最大程度上的保证,也使得虚拟网络技术在计算机网络的安全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随着宽带技术和企业信息化的不断发展,虚拟网络技术凭借着自身的优点也拥有了相当大的发展空间。随着虚拟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成熟,虚拟网络技术的安全性、稳定性和可靠性也不断得到提升。在计算机网络安全中,虚拟网络技术已经不可获缺,并且随着我国电信行业的低迷,虚拟网络技术已经成为了新兴产业的亮点。现如今,虚拟网络技术在市场上所占据的市场份额不断上升。虚拟网络技术的产品不断汇集,在各种虚拟网络技术的产品中,有效结合防火墙的软件虚拟网络产品和复合型的虚拟网络设备逐步成为计算机网络中的热点。所以,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虚拟网络技术会被广泛运用到计算机网络安全中,并且会成为计算机网络安全中的一个新的热点。

篇7

1.2包过滤型防火墙安全技术包过滤防火墙安全技术是一种比较传统的安全技术,其关键技术点是网络分包传输,在信息传递过程中,以包为单位,每个数据包代表不同的含义,数据包可以根据信息数据的大小、信息的来源、信息的性质等进行划分,包过滤防火墙技术就是对这些数据包进行识别,判断这些数据包是否合法,从而实现计算机网络安全防护。包过滤型防火墙安全技术是在计算机网路系统中设定过滤逻辑,使用相关软件对进出网络的数据进行控制,从而实现计算机网络安全防护。包过滤防火墙技术的最重要的是包过滤技术,包过滤型防火墙安全技术的特点有适应性强、实用性强、成本低,但包过滤型防火墙技术的最大缺点是不能对恶意程序、数据进行进行识别,一些非法人员可以伪造地址,绕过包过滤防火墙,直接对用户计算机进行攻击。

1.3监测型防火墙安全技术监测型防火墙安全技术是对数据信息进行检测,从而提高计算机网络安全,但监测型防火墙安全技术成本费用比较高,不容易管理,从安全角度考虑,监测型防火墙安全技术还是可以用于计算机网络中。

1.4网址转换防火墙安全技术网址转换技术将网络地址转换成外部的、临时的地址,这样外部IP对内部网络进行访问时,其他用户不能利用其他IP重复访问网络,外部IP在访问网络时,首先会转到记录和识别中进行身份确认,系统的源地址通过外部网络和非安全网卡连接真正的IP会转换成虚拟的IP,将真正的IP隐藏起来。当用户访问网络时,如果符合相关准则,防火墙就会允许用户访问,如果检测不符合准则,防火墙就会认为该访问不安全,进行拦截。

2防火墙安全防范技术在计算机网络安全中的应用

2.1访问策略设置访问策略设置是防火墙的核心安全策略,因此,在设置访问策略时,要采用详细的信息说明和详细的系统统计,在设置过程中,要了解用户对内部及外部的应用,掌握用户目的地址、源地址,然后根据排序准则和应用准则进行设置在,这样防火墙在执行过程中,能按照相应的顺序进行执行。

2.2安全服务配置安全服务的是一个独立的局域网络,安全服务的隔离区将系统管理的机群和服务器的机群单独划分出来,从而保障系统管理和服务器的信息安全,安全服务既是独立的网络又是计算机内部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内部网络可以采用网址转换防火墙安全技术进行保护,将主机地址设置成有效的IP地址,并且将这些网址设置公用地址,这样就能对外界IP地址进行拦截,有效的保护计算机内部网络安全,确保计算机内部网络安全、稳定的运行。如果企业拥有边界路由器,可以利用原有的边界路由器,采用包过滤防火墙安全技术进行网络安全保护,这样还可有降低防火墙成本费用。

2.3日志监控日志监控是保护计算机网络安全的重要管理手段之一,在进行日志监控时,一些管理员认为不必要进行日志信息采集,但防火墙信息数据很多,并且这些信息十分繁杂,只有收集关键的日志,才能当做有效的日志。系统警告信息十分重要,对进入防火墙的信息进行选择性记录,就能记录下对计算机网络有威胁的信息。

篇8

1.3法律监管政策存在漏洞

目前,我国针对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还没有出台明确且行之有效的法律、法规以及保护、制裁措施。这一问题也是造成当前云计算环境中网络安全事件层出不穷的原因。因此增强网络安全意识、完善网络安全的法律、法规,严格执行侵犯网络隐私的惩戒手段,才能从法理层面保证云计算环境的安全。

2提高云计算环境中的计算机网络安全的保护措施

2.1提高安全防范意识

提高安全防范意识是完善云计算环境中的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基础。云计算最终用户的安全操作习惯可以使云计算环境的计算机网络安全得到良好的防范。云计算最终用户应首先从系统的身份认证开始,防范不明用户或黑客的入侵,从而保证计算机网络信息和数据的完整性和可用性。

2.2提高网络安全技术

提高云计算环境中的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上的研发和应用以及应对网络安全威胁的重要手段。云计算环境中的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和应对网络安全威胁的重要手段主要包括:身份识别技术、访问控制技术、虚拟化安全技术和安全事件处理、应急预案管理、安全审计,以及可用性要求、可移植性要求和可操作性要求等方面。只有网络安全技术得到大幅度提升和应用,才能从根本上保证云计算环境中的计算机网络安全,才能营造一个安全、便捷云服务环境。

2.3提高数据的安全性和保密性

提高云计算环境中的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关键在于提高数据的安全性和保密性。提高云计算环境中的计算机网络安全的数据安全性和保密性。具体技术和措施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采用数据加密技术。提高云计算环境中的计算机网络安全的数据安全性与保密性,其中最为基础的有效方式就是采用加密技术。通过使用加密技术实现包括云管理服务器、云存储服务器、云客户端之间的数据传输的安全。使用RSA非对称加密算法,对客户端的特定密钥在存储服务器和客户端之间进行非对称加密传输,在数据传输时采用DES对称加密算法。当用户数据需要存储到云计算服务器的数据库时,采用用户端提供的对称密钥进行加密,并能在虚拟环境中使用诸如多重因素身份验证法进行身份验证。这样,云计算安全系统既能保证密钥在网络传输过程中的安全,又能保证敏感、重要数据在数据存储时的安全。从而大大提高了数据的保密性。

(2)采用过滤器技术。通过诸如websense和vericept等过滤器可以很好的监控离开用户的网络数据。并且还可以针对敏感性数据进行拦截和阻止。从而更好的保护数据操作和使用的安全性。

(3)采用数据认证技术。在云计算环境构架中云计算服务提供商可利用可信算法建立从架构最底层到最顶层的信任关系,然后确定安全服务等级,并针对用户层面的需求进行风险评估,根据评估结果为用户提供相应安全等级的服务。最终建立起安全、可信的云计算环境。

篇9

一、网络安全的威胁因素

归纳起来,针对网络安全的威胁主要有:

1.软件漏洞:每一个操作系统或网络软件的出现都不可能是无缺陷和漏洞的。这就使我们的计算机处于危险的境地,一旦连接入网,将成为众矢之的。

2.配置不当:安全配置不当造成安全漏洞,例如,防火墙软件的配置不正确,那么它根本不起作用。对特定的网络应用程序,当它启动时,就打开了一系列的安全缺口,许多与该软件捆绑在一起的应用软件也会被启用。除非用户禁止该程序或对其进行正确配置,否则,安全隐患始终存在。

3.安全意识不强:用户口令选择不慎,或将自己的帐号随意转借他人或与别人共享等都会对网络安全带来威胁。

4.病毒:目前数据安全的头号大敌是计算机病毒,它是编制者在计算机程序中插入的破坏计算机功能或数据,影响计算机软件、硬件的正常运行并且能够自我复制的一组计算机指令或程序代码。计算机病毒具有传染性、寄生性、隐蔽性、触发性、破坏性等特点。因此,提高对病毒的防范刻不容缓。

5.黑客:对于计算机数据安全构成威胁的另一个方面是来自电脑黑客(backer)。电脑黑客利用系统中的安全漏洞非法进入他人计算机系统,其危害性非常大。从某种意义上讲,黑客对信息安全的危害甚至比一般的电脑病毒更为严重。

二、几种常用的网络安全技术

1.防火墙(FireWall)技术

防火墙技术是指网络之间通过预定义的安全策略,对内外网通信强制实施访问控制的安全应用措施。它对两个或多个网络之间传输的数据包按照一定的安全策略来实施检查,以决定网络之间的通信是否被允许,并监视网络运行状态。由于它简单实用且透明度高,可以在不修改原有网络应用系统的情况下,达到一定的安全要求,所以被广泛使用。据预测近5年世界防火墙需求的年增长率将达到174%。

目前,市场上防火墙产品很多,一些厂商还把防火墙技术并入其硬件产品中,即在其硬件产品中采取功能更加先进的安全防范机制。可以预见防火墙技术作为一种简单实用的网络信息安全技术将得到进一步发展。然而,防火墙也并非人们想象的那样不可渗透。在过去的统计中曾遭受过黑客入侵的网络用户有三分之一是有防火墙保护的,也就是说要保证网络信息的安全还必须有其他一系列措施,例如对数据进行加密处理。需要说明的是防火墙只能抵御来自外部网络的侵扰,而对企业内部网络的安全却无能为力。要保证企业内部网的安全,还需通过对内部网络的有效控制和管理来实现。

2.数据加密技术

数据加密技术就是对信息进行重新编码,从而隐藏信息内容,使非法用户无法获取信息、的真实内容的一种技术手段。数据加密技术是为提高信息系统及数据的安全性和保密性,防止秘密数据被外部破析所采用的主要手段之一。

数据加密技术按作用不同可分为数据存储、数据传输、数据完整性的鉴别以及密匙管理技术4种。数据存储加密技术是以防止在存储环节上的数据失密为目的,可分为密文存储和存取控制两种;数据传输加密技术的目的是对传输中的数据流加密,常用的有线路加密和端口加密两种方法;数据完整性鉴别技术的目的是对介入信息的传送、存取、处理人的身份和相关数据内容进行验证,达到保密的要求,系统通过对比验证对象输入的特征值是否符合预先设定的参数,实现对数据的安全保护。数据加密在许多场合集中表现为密匙的应用,密匙管理技术事实上是为了数据使用方便。密匙的管理技术包括密匙的产生、分配保存、更换与销毁等各环节上的保密措施。

数据加密技术主要是通过对网络数据的加密来保障网络的安全可靠性,能够有效地防止机密信息的泄漏。另外,它也广泛地被应用于信息鉴别、数字签名等技术中,用来防止电子欺骗,这对信息处理系统的安全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3.系统容灾技术

一个完整的网络安全体系,只有防范和检测措施是不够的,还必须具有灾难容忍和系统恢复能力。因为任何一种网络安全设施都不可能做到万无一失,一旦发生漏防漏检事件,其后果将是灾难性的。此外,天灾****、不可抗力等所导致的事故也会对信息系统造成毁灭性的破坏。这就要求即使发生系统灾难,也能快速地恢复系统和数据,才能完整地保护网络信息系统的安全。现阶段主要有基于数据备份和基于系统容错的系统容灾技术。数据备份是数据保护的最后屏障,不允许有任何闪失。但离线介质不能保证安全。数据容灾通过IP容灾技术来保证数据的安全。数据容灾使用两个存储器,在两者之间建立复制关系,一个放在本地,另一个放在异地。本地存储器供本地备份系统使用,异地容灾备份存储器实时复制本地备份存储器的关键数据。二者通过IP相连,构成完整的数据容灾系统,也能提供数据库容灾功能。

集群技术是一种系统级的系统容错技术,通过对系统的整体冗余和容错来解决系统任何部件失效而引起的系统死机和不可用问题。集群系统可以采用双机热备份、本地集群网络和异地集群网络等多种形式实现,分别提供不同的系统可用性和容灾性。其中异地集群网络的容灾性是最好的。存储、备份和容灾技术的充分结合,构成的数据存储系统,是数据技术发展的重要阶段。随着存储网络化时代的发展,传统的功能单一的存储器,将越来越让位于一体化的多功能网络存储器。

4.漏洞扫描技术

漏洞扫描是自动检测远端或本地主机安全的技术,它查询TCP/IP各种服务的端口,并记录目标主机的响应,收集关于某些特定项目的有用信息。这项技术的具体实现就是安全扫描程序。扫描程序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查出现存的安全脆弱点。扫描程序开发者利用可得到的攻击方法,并把它们集成到整个扫描中,扫描后以统计的格式输出,便于参考和分析。

5.物理安全

为保证信息网络系统的物理安全,还要防止系统信息在空间的扩散。通常是在物理上采取一定的防护措施,来减少或干扰扩散出去的空间信号。为保证网络的正常运行,在物理安全方面应采取如下措施:①产品保障方面:主要指产品采购、运输、安装等方面的安全措施。②运行安全方面:网络中的设备,特别是安全类产品在使用过程中,必须能够从生成厂家或供货单位得到迅速的技术支持服务。对一些关键设备和系统,应设置备份系统。③防电磁辐射方面:所有重要的设备都需安装防电磁辐射产品,如辐射干扰机。④保安方面:主要是防盗、防火等,还包括网络系统所有网络设备、计算机、安全设备的安全防护。

计算机网络安全是个综合性和复杂性的问题。面对网络安全行业的飞速发展以及整个社会越来越快的信息化进程,各种新技术将会不断出现和应用。

网络安全孕育着无限的机遇和挑战,作为一个热门的研究领域和其拥有的重要战略意义,相信未来网络安全技术将会取得更加长足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10

计算机网络安全从技术上来说,主要由防病毒、防火墙等多个安全组件组成,一个单独的组件无法确保网络信息的安全性。目前广泛运用和比较成熟的网络安全技术主要有:防火墙技术、数据加密技术、PKI技术等,以下就此几项技术分别进行分析。

一、防火墙技术

防火墙是指一个由软件或和硬件设备组合而成,处于企业或网络群体计算机与外界通道之间,限制外界用户对内部网络访问及管理内部用户访问外界网络的权限。防火墙是网络安全的屏障,配置防火墙是实现网络安全最基本、最经济、最有效的安全措施之一。当一个网络接上Internet之后,系统的安全除了考虑计算机病毒、系统的健壮性之外,更主要的是防止非法用户的入侵,而目前防止的措施主要是靠防火墙技术完成。防火墙能极大地提高一个内部网络的安全性,并通过过滤不安全的服务而降低风险。通过以防火墙为中心的安全方案配置,能将所有安全软件配置在防火墙上。其次对网络存取和访问进行监控审计。如果所有的访问都经过防火墙,那么,防火墙就能记录下这些访问并做出日志记录,同时也能提供网络使用情况的统计数据。当发生可疑动作时,防火墙能进行适当的报警,并提供网络是否受到监测和攻击的详细信息。再次防止内部信息的外泄。利用防火墙对内部网络的划分,可实现内部网重点网段的隔离,从而降低了局部重点或敏感网络安全问题对全局网络造成的影响。

二、数据加密技术

与防火墙相比,数据加密技术比较灵活,更加适用于开放的网络。数据加密主要用于对动态信息的保护,对动态数据的攻击分为主动攻击和被动攻击。对于主动攻击,虽无法避免,但却可以有效地检测;而对于被动攻击,虽无法检测,但却可以避免,实现这一切的基础就是数据加密。数据加密技术分为两类:即对称加密和非对称加密。

1.对称加密技术

对称加密是常规的以口令为基础的技术,加密密钥与解密密钥是相同的,或者可以由其中一个推知另一个,这种加密方法可简化加密处理过程,信息交换双方都不必彼此研究和交换专用的加密算法。如果在交换阶段私有密钥未曾泄露,那么机密性和报文完整性就可以得以保证。目前,广为采用的一种对称加密方式是数据加密标准DES,DES的成功应用是在银行业中的电子资金转账(EFT)领域中。

2.非对称加密/公开密钥加密

在非对称加密体系中,密钥被分解为一对(即公开密钥和私有密钥)。这对密钥中任何一把都可以作为公开密钥通过非保密方式向他人公开,而另一把作为私有密钥加以保存。公开密钥用于加密,私有密钥用于解密,私有密钥只能有生成密钥的交换方掌握,公开密钥可广泛公布,但它只对应于生成密钥的交换方。非对称加密方式可以使通信双方无须事先交换密钥就可以建立安全通信,广泛应用于身份认证、数字签名等信息交换领域。

三、PKI技术

PKI(PublieKeyInfrastucture)技术就是利用公钥理论和技术建立的提供安全服务的基础设施。PKI技术是信息安全技术的核心,也是电子商务的关键和基础技术。由于通过网络进行的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电子事务等活动缺少物理接触,因此使得用电子方式验证信任关系变得至关重要。而PKI技术恰好是一种适合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电子事务的密码技术,他能够有效地解决电子商务应用中的机密性、真实性、完整性、不可否认性和存取控制等安全问题。一个实用的PKI体系应该是安全的易用的、灵活的和经济的。它必须充分考虑互操作性和可扩展性。

1.认证机构

CA(CertificationAuthorty)就是这样一个确保信任度的权威实体,它的主要职责是颁发证书、验证用户身份的真实性。由CA签发的网络用户电子身份证明—证书,任何相信该CA的人,按照第三方信任原则,也都应当相信持有证明的该用户。CA也要采取一系列相应的措施来防止电子证书被伪造或篡改。

2.注册机构

RA(RegistrationAuthorty)是用户和CA的接口,它所获得的用户标识的准确性是CA颁发证书的基础。RA不仅要支持面对面的登记,也必须支持远程登记。要确保整个PKI系统的安全、灵活,就必须设计和实现网络化、安全的且易于操作的RA系统。

3.密钥备份和恢复

为了保证数据的安全性,应定期更新密钥和恢复意外损坏的密钥是非常重要的,设计和实现健全的密钥管理方案,保证安全的密钥备份、更新、恢复,也是关系到整个PKI系统强健性、安全性、可用性的重要因素。

4.证书管理与撤消系统

证书是用来绑定证书持有者身份和其相应公钥的。通常,这种绑定在已颁发证书的整个生命周期里是有效的。但是,有时也会出现一个已颁发证书不再有效的情况,这就需要进行证书撤消。证书撤消的理由是各种各样的,可能包括工作变动到对密钥怀疑等一系列原因。证书撤消系统的实现是利用周期性的机制撤消证书或采用在线查询机制,随时查询被撤消的证书。

四、结束语

网络安全是一个综合性的课题,涉及技术、管理、使用等许多方面,既包括信息系统本身的安全问题,也有物理的和逻辑的技术措施,一种技术只能解决一方面的问题,而不是万能的。因此只有严格的保密政策、明晰的安全策略才能完好、实时地保证信息的完整性和确证性,为网络提供强大的安全服务。

篇11

计算机病毒是为大众所熟知的网络破坏现象,它危害不可小觑。病毒是能够自我复制并传播的程序,一旦中毒,病毒的传播速度极快,可以迅速扰乱计算机程序。病毒以隐藏文件的形式存在于系统中,使部分程序无法正常运行,而且还会破坏数据,甚至产生电脑崩溃的现象。因此要严加防范病毒对计算机网络的攻击。

1.1.2系统漏洞

许多系统都存在安全漏洞问题,它们是由于操作系统或应用软件本身所造成的。如不及时更新软件版本、修复漏洞就会潜在的产生很多安全隐患,给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使其非法入侵系统,造成破坏。除此之外,操作人员如产生不慎操作现象也会人为造成系统漏洞,给系统埋下安全隐患,这也是我们图书馆网络管理中要注意的问题,加强对网络系统操作人员的安全使用培训。

1.2安全用电管理

安全用电尤其是针对电子设备及数据的保护是起到积极预防作用的。图书馆建设中,要考虑设置图书馆网络专用线路,将机房的用电都连接在专用电源上,与其他部门用电分隔管理。同时服务器也要采用专用电源,使用UPS电源,在突然断电时仍能提供一定时间的延时用电,保护好为存盘的系统数据不被破坏,以便及时存储并正常退出。

1.3服务器硬盘及电脑硬盘的老化

硬盘是数据存储的媒介,也是管理数据的核心硬件。硬盘的稳定性及使用寿命也直接关系到数据安全。特别是服务器硬盘长年累月的工作会很容易老化,出现故障。上文提到的一些安全问题如果发生都会间接影响硬盘的安全,对硬盘的分区表、引导扇区等重要信息造成破坏,即使系统修复好,如果硬盘受到损坏也将无法挽回数据损失的局面。

1.4图书馆操作人员的管理问题

网络安全不仅取决于系统的正确使用和安全维护,还取决于管理人员的素养、操作人员的技术熟练度以及安全意识等。再完善的系统都会遭到人为的破坏,除了外来人员的恶意攻击,也要注意内部工作人员因工作便利对管理系统的不法入侵,和一些违章失误操作所带来的损失。一方面是有意的攻击,一方面是无意的失误,这都是影响网络安全的重要因素。

2图书馆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办法

2.1图书馆机房环境建设

在环境方面,图书馆机房的环境建设要做好防火、防震、防水的功能保障,要配备空调,保持通风和环境均衡的温湿度,尽量远离辐射,才能使系统维持正常工作。同时为了保持清洁,机房要采取防尘措施来防止静电。还要加强持续用电的保护措施,保证计算机的用电安全,保护计算机设备及数据少受损坏。

2.2建立安全管理制度

网络安全是基于网络数据和网络设备的安全的,因此在设备、系统、和人员管理上应建立健全一系列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对网络管理人员的教育。首先为服务器设置安全的地方,定期检查硬件设备的安全性能及用电稳定性,定期进行数据备份。图书馆机房应配备专职管理和维护人员,非管理人员禁止入内。一般要制定系统使用上的操作规范,也要对操作人员进行系统培训,并配备专职的设备维护人员加强监督管理和指导,制定事故责任制。总之,一切对网络安全有意义的安全举措及管理措都应当予以采纳。

2.3维护好计算机网络系统的软件和硬件

在计算机网络系统的正常运行下,要时刻注意检查和维护计算机网络使用的软硬件。硬件防护包括服务器硬盘、电脑存储硬盘、其他存储器、虚拟内存等;软件防护包括设计一套安全高效的操作系统,能够即时更新和修补系统漏洞,设置相关登录和管理权限,采用合理的隔离手段防范恶意入侵,安装实施监控程序并设置文件保护等。这都需要前期专业技术操作人员来完成,也需要他们后期对使用人员的培训与指导。

2.4做好员工培训,提高工作人员职业操守和责任意识

为避免内部操作人员对操作技术不熟练所造成的系统障碍和数据损失,就要前期做好相关系统管理工作人员的培训工作。选派技术人员组织专门培训,正确使用图书管理系统,正确分配各系统工作站及各计算机的密码登录权限,并定期修改。

2.5加强病毒防范意识和安全措施

病毒的潜在危害是很大的。要加强工作人员对病毒的防范意识,在日常系统维护中采用实时防病毒软件,设置“防火墙”,将其安装在单独的计算机上,即时更新,禁止外来不安全用户对馆内系统的非法入侵。每台计算机、服务器、网关都要采取这样多层次的病毒防卫体系,安装全方位的防病毒系统,并进行日常监测,这样才能将危害率降低到最小。同时,要做好日常安全审计工作,每日记录安全日志,定期扫描系统,以便及时防范威胁,修补漏洞。

篇12

计算机网络安全是指利用网络管理控制和技术措施,保证在一个网络环境中,数据的保密性、完整性及可使用性受到保护。计算机网络安全包括两个方面,即物理安全和逻辑安全。物理安全指系统设备及相关设施受到物理保护,免于破坏、丢失等。逻辑安全包括信息的安全性、保密性、完整性。参照ISO给出的计算机安全定义,认为计算机网络安全是指:“保护计算机网络系统中的硬件,软件和数据资源,不因偶然或恶意的原因遭到破坏、更改、泄露,使网络系统连续可靠性地正常运行,网络服务正常有序。”

二、计算机网络系统安全维护策略

(一)计算机病毒的防御

防御计算机病毒应该从两个方面着手,首先应该加强内部管理人员及使用人员的安全意识,使他们能养成正确上网、安全上网的好习惯。再者,应该加强技术上的防范措施,比如使用高技术防火墙、使用防病毒工具等。具体做法如下。

1.权限分级设置,口令控制

很多计算机系统常用口令来控制对系统资源的访问,这是防病毒进程中,最容易和最经济的方法之一。网络管理员和终端操作员根据自己的职责权限,选择不同的口令,对应用程序数据进行合法操作,防止用户越权访问数据和使用网络资源。在选择口令应往意,必须选择超过6个字符并且由字母和数字共同组成的口令;操作员应定期变一次口令;不得写下口令或在电子邮件中传送口令。通常简单的口令就能取得很好的控制效果,因为系统本身不会把口令泄露出去。但在网络系统中,由于认证信息要通过网递,口令很容易被攻击者从网络传输线路上窃取,所以网络环境中,使用口令控制并不是很安全的方法。

2.简易安装,集中管理

在网络上,软件的安装和管理方式是十分关键的,它不仅关系到网络维护管理的效率和质量,而且涉及到网络的安全性。好的杀毒软件能在几分钟内轻松地安装到组织里的每一个NT服务器上,并可下载和散布到所有的目的机器上,由网络管理员集中设置和管理,它会与操作系统及其它安全措施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成为网络安全管理的一部分,并且自动提供最佳的网络病毒防御措施。

3实时杀毒,报警隔离

当计算机病毒对网上资源的应用程序进行攻击时,这样的病毒存在于信息共享的网络介质上,因此就要在网关上设防,在网络前端进行杀毒。基于网络的病毒特点,应该着眼于网络整体来设计防范手段。在计算机硬件和软件,LAN服务器,服务器上的网关,Internet层层设防,对每种病毒都实行隔离、过滤,而且完全在后台操作。

(二)对黑客攻击的防御

对黑客的防御策略应该是对整个网络系统实施的分层次、多级别的包括检测、告警和修复等应急功能的实时系统策略,方法如下:

1.包过滤技术

包过滤是最早使用的一种防火墙技术,它的第一代模型是静态包过滤,使用包过滤技术的防火墙通常工作在OSI模型的网络层上,后来发展更新的动态包过滤增加了传输层,包过滤技术工作的地方为各种基于TCP/IP协议的数据报文进出的通道,它把这两层作为数据监控的对象,对每个数据包的头部、协议、地址、端口、类型等信息进行分析,并与预先设定好的防火墙过滤规则进行核对,一旦发现某个包的某个或多个部分与过滤规则匹配并且条件为阻止的时候,这个包就会被丢弃。动态包过滤功能在保持着原有静态包过滤技术和过滤规则的基础上,对已经成功与计算机连接的报文传输进行跟踪,并且判断该连接发送的数据包是否会对系统构成威胁,一旦触发其判断机制,防火墙就会自动产生新的临时过滤规则或者把已经存在的过滤规则进行修改,从而阻止该有害数据的继续传输。

2.应用技术

应用协议分析技术工作在OSI模型的最高层—应用层上,在这一层里能接触到的所有数据都是最终形式,可以实现更高级的数据检测过程。整个防火墙把自身映射为一条透明线路,当外界数据进行防火墙的客户端时,应用协议分析模块便根据应用层协议处理这个数据,通过预置的处理规则查询这个数据是否带有危害,由于这一层面对的已经不再是组合有限的报文协议,所以防火墙不仅能根据数据层提供的信息判断数据,更能像管理员分析服务器日志那样分辨危害。由于型防火墙基于技术,以牺牲速度为代价换取了比包过滤防火墙更高的安全性能,在数据交换频繁的时刻,防火墙就成了整个网络的瓶颈,所以防火墙的应用范围还远远不及包过滤防火墙。

篇13

2.1数据加密技术在软件加密中的应用

软件是计算机运用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计算机的日常运用时,病毒和网络黑客最常侵入计算机软件,软件由于设计上的漏洞也最容易遭受病毒和黑客的入侵。在软件中应用数据加密技术进行软件加密,可以对计算机病毒及网络黑客的入侵进行有效的阻挡。加密程序的执行过程中,加密操作员必须对加密数据进行检测,避免文件中隐藏有病毒,若是检测出病毒,必须进行相应处理及检测软件、数据和系统的完整性和保密性,遏制病毒的蔓延。因此,数据加密技术在软件加密中的应用,对计算机网络安全和信息数据的保护,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2数据加密技术应用于网络数据库加密

现有使用的网络数据库管理系统平台大部分是WindowsNT或者Unix,它们的平台操作系统的安全评价级别通常为C1级或者C2级,故而计算机拥有相对来说仍然比较脆弱的存储系统和数据传输公共信道,一些保密数据以及各种密码容易被PC机之类的设备以各种方式窃取、篡改或破坏。

2.3数据加密技术在电子商务中的应用

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兴起,现代社会更加信息化,人们的日学习工作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电子商务需以网络运行为载体,在网络平台上才能进行交易,因此电子商务无法摆脱网络因素存在的各种风险,若是不运用有效的加密技术,交易中的各种隐私信息将会轻易被不法分子窃取,造成交易双方的重大损失,影响双方信誉及继续合作可能性。网络平台和交易信息的安全性也影响电子商务的交易安全,应用数字证书、SET安全协议以及数字签名等数据加密技术,可以提高计算机网络环境安全,保障双方交易的相关信息的安全。

2.4数据加密技术应用于虚拟专用网络

现有许多企业单位大多建立了局域网供内部信息交流,由于各个分支机构的距离位置远近不同,需要应用一个专业路线联通各个局域网,达到机构间的网络信息交流。数据加密技术应用于虚拟专业网络中时,主要是当数据进行传输,虚拟专用网络能够被自动保存在路由器中,路由器中的硬件会对其进行加密,加密后的密文再在互联网中传播,到达接收数据的路由后,再自动进行解密,使接受者则能够安全看到数据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