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信息化管理制度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4、使用多媒体教室的教师应首先熟悉所使用的仪器设备,正确使用设备,爱护设备。
5、使用中发现故障要及时向多媒体教室管理人员或教务处申请报修。
6、使用多媒体教室的教师不得自行在计算机上安装和卸载软件系统。
7、根据教学要求需要在计算机上安装软件系统须向多媒体教师管理人员提出申请,经批准后由教务处派专人进行安装。
篇2
智慧校园;信息化;学籍管理
0引言
学籍管理工作是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对学生从入学时的资格、在学校的学习情况以及毕业资格等所有过程的一种立体的、动态的管理[1]。学生只要按规定取得了高校学籍,就可以获得该校提供的教学资源,可以参与学校的各项活动,按学校规定修满学分后获得学历证书。在实际管理工作中,高职院校的学籍管理主要包括学生注册、复学、休学、退学、转学等学籍异动管理,还包括学籍学历证书电子注册、考试成绩管理、学业预警、毕业资格审核等程序。智慧校园理念的正式提出源自2010年浙江大学在信息化“十二五”规划中提出的议题,是一种以面向师生个性化服务为理念。智慧校园的三个核心特征:一是为广大师生提供一个全面的智能感知环境和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提供基于角色的个性化定制服务;二是将基于计算机网络的信息服务融入学校的各个应用服务领域,实现互联和协作;三是通过智能感知环境和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为学校与外部世界提供一个相互感知的接口[2]。
1当前高职院校学籍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学籍管理系统不完善
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学籍管理工作的复杂性不断增强,传统的手工操作制度已经不能满足学籍管理的要求。为了满足现阶段新形势的要求,部分高职院校采用学籍管理教学系统来代替,然而各高职院校所使用的学籍管理教学系统的层次与质量参差不齐,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学籍管理教学系统的功能极不完善,有的系统从不同的模块出来的数据不一致,比如,学生登录查分系统查出来的成绩是及格的,而学籍管理人员从成绩管理模块查出来的成绩与学生看到的分数不同,需要从多个模块去复核,导致学籍管理系统并没真正实现系统化的功能,这些问题不仅减弱了一个高职院校的管理水平,对学生的利益也会造成危害,导致部分学生因系统中信息出错而推迟毕业。
1.2学籍管理制度不完善,了解渠道不畅通
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虽然已经制订了相关的学籍管理制度,但是存在不够完善的现象,有些高职院校总是在问题发生之后,才想到去补订相关的制度或者管理办法;有些高职院校虽制订了相关的制度或者管理办法,但却不按制度办事,执行的力度差,导致好的制度并不能落到实处。另外,学生对学籍管理制度了解渠道不畅通,从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对学籍管理制度了解情况调查表所调查的150个学生可以看出,只有8%的学生对学籍管理非常了解,45%的学生比较了解,有近一半的学生对学籍管理制度只知道一点或完全不了解。
1.3学籍管理人员素质偏低、缺乏稳定性
以顺德职业技术学院来说,学籍管理人员的学历,大专及以下学历所占的比例为10%,本科学历所占的比例为74%,硕士研究生所占的比例为16%,大部分学籍管理人员的学历处于本科水平。部分高职院校对学籍管理人员的学历及技能水平没太多要求,且思想上不重视,也没有为学籍管理人员提供学习、外出考察、培训和相互交流的平台,导致学籍管理队伍的素质及水平很难有一个新的突破。学籍管理工作本身是一项细致具体、烦琐复杂、工作量庞大的工作,处理每一个细小的问题,都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有些学籍管理人员因承受不起巨大的工作压力,加上待遇不高,所以学籍管理人员流动性较大,人员更换频繁,增加了重复工作的比例,严重影响学籍管理质量的提升[3]。
1.4学籍管理的现代化技术运用没有步入正轨
以顺德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学籍管理人员是计算机专业的所占比例为9%,计算机相关专业所占的比例为14%,非计算机专业所占的比例为77%,由此可见,大部分学籍管理人员都是非计算机专业的。现阶段,部分高职院校刚刚采用智慧校园信息化技术进行学籍管理,初步使用网络化、信息化管理手段,对于业务流程不熟悉,管理平台的功能不能运用自如,所以不能充分发挥高效管理的网络化、信息化应有的作用[4],而且高职院校各学籍管理成员对于现代化技术的掌握程度参差不齐,这些都会严重阻碍整体现代化管理进程的推动进度,还有些高职院校的学籍管理人员受传统方法的影响,也受自身素质及业务水平的限制,一定时期内很难从传统的管理方法中走出来,再加上不同高职院校的网络化、信息化管理平台不完全一样,即使大家有一起交流的机会,交流起来也会很困难。
2高职院校的新发展对学籍管理工作的影响分析
随着我国高职院校学生的多元化、个性化发展,部分高职院校开始进行智慧校园信息化的工作,新的形势对高职院校的学籍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2.1高职院校的快速发展,急剧增加了学籍管理的工作量
以顺德职业技术学院来说,2012年招生人数为4588人,2013年招生人数为5548人,2014年招生人数为5325人,2015年招生人数为6778人,近四年招生人数增加了32.26%,并且报到率也呈上升趋势。据教育部统计,截至2013年6月,我国共计有1321所高职院校具有招生资格,而且在校生的人数已超过1000万。伴随着高职院校规模的不断发展壮大,这些高职院校在校学生的数量还会继续增长,构成高校学生总人数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统计表明,最近几年,高职院校规模还在不断增长,学生人数越来越多,随着学生数量的扩大,学籍管理的工作量也会越来越多,学籍管理的难度越来越大。加上科技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社会及教育部门对学籍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2.2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增加了学籍管理的难度
新形势下的就业竞争越来越激烈,为了适应新的形势,满足学生和社会的需求,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制度也在不断的调整,发展成围绕高职教育这个中心,满足社会各个层次的需要,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在开展日常教学活动时,高职院校除了强调公共课,更为重视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的实践能力及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而且把这些方面的能力量化并作为考核指标,列入学生必须修完的学分。在转变人才培养制度的同时,学生的实操能力和实践水平得到提升,但另一方面使得以往一直重视理论课程考核的评测系统不能满足新形势的要求,导致高职院校学籍管理工作的复杂性大大增加,对学籍管理的综合水平及工作难度提出了新的挑战。
2.3学籍管理工作需适应高职院校学生向个性化及多元化方向发展的需求
在当今个性化和多元化教育理念的指导下,高职院校在校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及思想观念也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学生尽情地展示自己的个性化,想转专业的学生越来越多。专业的选择问题一直以来是学生的需求与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矛盾相对突出的问题,目前,高职院校的在校生对专业的选择权仍然受到诸多限制。以顺德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生转专业规定》具有以下情形者,不能申请转专业:自主招生录取的学生,免试入学的学生;休学、保留学籍等学籍状况不正常的;在校期间已有一次转专业经历的;发放新生录取通知书和新生入学报到环节。从顺德职业技术学院2015年各院系转专业学生统计图也可以看出,由于受学校客观条件的限制,最后实现转专业愿望的学生数是很少的。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时,应注重他们个性化及多元化的发展[5]。
2.4高职院校校园信息化建设方兴未艾,学籍管理信息系统如何融入其中
我国高职院校网络化、信息化建设近几年已取得一定的成绩,高职院校信息化管理体系已经初具规模,教育部门和高职院校自身也加大了网络化、信息化建设的力度,但是在建设的过程中,也暴露了较多的缺陷,基础设施的建设没有从整体上进行规划,整体目标不明确,影响了高职院校信息化的深层次发展,使得高职院校的信息化建设没有统筹兼顾,各职能机构与各院系在信息化建设上自立门户,教务处、图书馆、科技处、财务处、学生处、总务处等职能部门都建立了各自的信息管理系统,有的院系也建立了自己的信息系统。因为所使用的软件系统不同,数据标准也不一样,导致在各高职院校形成了一个个信息孤岛,不但造成低水平的重复建设,而且还导致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的巨大浪费,加大了学籍管理工作的难度。现阶段,高职院校的学籍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并没有真正融入到智慧校园信息化建设中去,以致极大地制约及影响了高职院校学籍管理工作的持续健康快速的发展。因此,高职院校的学籍管理人员必须提高认识,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陈旧的观念,不断总结经验,摸索新的方法,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不断推动学籍管理工作向规范化、科学化、信息化的方向发展。
3智慧校园信息化的学籍管理工作的改进建议
针对现阶段高职院校学籍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也为了满足高职院校新形势发展的要求,满足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需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提出与之相适应的改进建议。
3.1充分掌握并利用学籍管理教学系统,不断完善教学系统功能
为推进学校智慧校园建设,实现校园管理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早在2007年,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就与IBM公司共同研讨数字化校园建设问题;2014年6月4日,顺德职业技术学院与IBM公司合作,正式启动了智慧校园顶层设计项目;2015年,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对IT基础设施进行升级,建成支撑智慧校园IT基础架构体系。现阶段一部分高职院校正在建或已组建的智慧校园信息化系统,覆盖有特色的教书育人制度、便捷的办公制度、实用的科研制度及时尚的娱乐制度,而智慧校园建设的目标是给大家创造一个“平安和谐型、服务便捷型、绿色节能型、科学决策型”的大学校园。目前智慧校园信息化建设在结构上并没有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没有一个整体的规划,只是局部的点的应用。所以在不影响学校现有的信息化建设的前提下,怎样把云计算、互联网融入到智慧校园信息化建设当中,是目前需要研究解决的课题,是一项有现实意义的工作。
3.2制定适合各高职院校实际的学籍管理制度
每个高职院校必须参照新《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并结合各自的实际情况,从以生为本的理念出发,制定出符合各自高职院校的学籍管理制度,学籍管理部门在严格执行规定的同时,结合各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及执行过程中的反馈情况,对原来的学籍管理制度不断完善,大胆创新,把社会的利益与学生的利益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学生利益最大化。
3.3加强学籍管理队伍建设,提高学籍管理人员素质,增强队伍的稳定性
各高职院校要提升学籍管理人员技能,定期进行培训,让学籍管理人员了解并熟悉学籍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并能将这些信息准确快速地传达给学生。除此,还需提高计算机信息软件的实操能力、分析及统计能力。各高职院校要经常组织学籍管理人员到知名高职院校考察、交流,互相学习,共同提高,提升学籍管理人员的技能。还需给学籍管理人员提供外出培训的机会,帮助学籍管理人员提升素质及技能[5]。对于工作突出的人员,不仅要从物质上进行奖励,还要从职业生涯的发展上提供通道,在职称晋升上提供机会,切实提高学籍管理人员工作热情及创造性。各高职院校要配备充足的学籍管理人员,强化信息管理手段,优化年龄结构,打造成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学籍管理队伍,使各高职院校的学籍管理工作健康快速地发展。
3.4推进信息化管理进程,提高学籍管理的效率
信息化、网络化管理是各高职院校学籍管理的发展方向,也是新形势下的必然趋势,各高职院校现代信息管理技术程度和起点不完全一样,但都是努力的目标和方向,信息化、网络化管理是很大程度提高学籍管理效率的重要途径,各高职院校要更新观念,从传统的管理制度中走出来。而实现现代信息化管理技术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工程,需要做好高职院校上下包括老师、学生、管理人员的技术和思想的教育,确保步调一致,不然高职院校的学籍管理工作仍然很难全面提高效率。
4结束语
智慧校园是一个方兴未艾的大趋势,也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智慧校园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其建设需要根据高职院校的总体发展统筹规划,不断完善,保证各系统之间能够无缝对接,使得校园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学籍管理的信息化是高职院校发展的趋势,学籍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能确保学生学籍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减少了学籍管理人员的重复劳动,避免了数据录入的人为误差,能真正实现资源共享,实现学籍管理的信息化、规范化及科学化,极大程度的提高了学籍管理工作的效率。加强智慧校园信息化的高职院校学籍管理制度建设是各高职院校长期而又与时俱进的任务。
作者:李元爱 袁华 单位:顺德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顺德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王立杰.高校学籍管理问题探析[J].职业教育,2011(2):165-166.
[2]陈明选,徐旸.基于物联网的智慧校园建设与发展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30(4):61-65.
篇3
由于政府监督职能发生了转变,国家对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需要建立一种系统工作机制,信息快速传递机制,工作快速反应机制,内部监督制约机制,以网络为支撑,实施政府建设管理信息化。现有的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信息系统大多是仅仅面向日常质量监督管理,使用过程中监督员普遍感觉增加了工作量。如在工地现场手写发出的整改单到办公室后又要在计算机上输入等等,使用起来总觉得不方便。这就需要研究开发一套建立完整的管理制度,利用信息化手段来加强人员的管理,并改进质量监督管理系统中存在使用不方便的问题,通过系统的广泛使用,来推动整个行业质量安全水平的提高。
一、监督信息化管理的总体目标和原则
监督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总体目标为:依据国家、省现行的相关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和技术标准,建立基于全监督机构的业务和办公的计算机管理系统与网站,推行和提高监督机构的现代化管理水平;建立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的业务管理体系,为领导决策和业务办公提供科学化的信息管理依据;实现机构内网络互联、与国际网络互联,实现数据共享;加速信息的采集、加工处理和反馈;加强基础数据管理和数据共享;加强各部门的横向联系,减少人力、物力等系统资源,解放生产力,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从管理制度上,实现“一口对外”,向客户提供优质服务,为我市质量、安全监督机构建立新型的内部MIS 系统平台, 并提供功能扩展以达到全市各级监督机构甚至建设局或其它相关单位的网络互联、信息共享和监督工作的动态管理,同时还可以提供市建设局、省总站所要求的统计数据。系统建设的原则是:统一管理、统一标准、资源共享、加强协调、安全保密,系统同时还应具有先进性、可靠性、可扩充性和前瞻性。
影响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的信息化管理发展的原因
1、信息化人才严重短缺
各地没有固定操作工程质量监督信息化系统的人员,大部分是兼职,且对计算机操作和熟悉程度不高,又不能全身心的投入到监督工作信息化系统工作,影响了工程质量监督信息化系统的建设。
2、缺少服务,没有工程质量监督工作应用的标准软件
各地信息化系统形式和功能不同,普遍缺少公共服务平台。领导讲话、政务动态成为信息化网站内容的主体,过多宣传工作业绩,服务群众的信息少,且停留在面向群众和社会的办事指南、办事说明等浅层次上,涉及权力利益的职能,不能甚至不愿意面向群众公开,导致大投资建设的信息化系统成了“花瓶”。另外,各地没有统一的工程质量监督工作的信息化标准版,不能实现有效信息共享。
3、信息化建设总体规划不够
工程质量监督信息化系统从表面上看是技术问题,但深层次看其实应该一个信息技术与监督工作融合的问题。质监机构对监督工作信息化系统整体规划不足,导致信息化系统重点内容不突出,应用繁琐,不能完全符合工程质量监督工作的实际情况。
三、质量监督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功能
根据建设工程质量监督工作的业务流程及管理要求,系统应涵盖从工程报监登记到工程竣工备案全过程的监督管理内容,加强从工程报监、首次监督例会或监督交底、责任主体质量行为监督、工程实体质量监督、抽查、整改、停工、重大事项申报、中间验收到竣工验收、监督报告、监督归档、备案等的流程管理;加强了监督站对监督工程的跟踪、汇总、统计和分析,并形成决策数据。系统应能把监督机构内部办公管理和监督工作的业务管理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具体如下:
1、接收来自建筑市场的工程质量监督申报表,并分配到站内各部门。
2、收集施工现场数据,包括实体质量和行为质量两方面的数据,该工作主要由监督工程师进行现场监督,收集整理后录入计算机。
3、收集、查询、核实各方主体相关信息,比如核查设计、施工单位是否具备相应资质等。
4、对工程各项指标的查询、统计分析,并生成符合相应标准的报表。
5、日常业务办公管理,如邮件、待处理工作提示、文件档案管理等等。
6、网站应能基本实现网上办公,各部门职责及办事指南应清晰,相关单位及人员可凭权限进行操作。
7、网站应定期向社会公布各种信息,如年度施工项目、竣工项目、建筑工程质量情况、质量安全大检查情况等,并可普及质量安全知识。
信息化资源系统的功能模块如图1。
图一 监督系统功能模块关系图
质量监督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实施
1、信息化管理系统的目标
系统能够从工程注册登记到工程竣工验收备案,按照工程质量监督工作流程,从地基基础、主体结构、竣工验收到工程竣工备案,建立完整的工程质量监督动态管理信息资源库,便于查询工程信息,如查询工程形象进度、工程存在问题及整改情况、工程参建单位和人员相关信息和工程建设违法违规信息等等。
2、信息化总体实现框架
质量监督管理领域信息化系统由管理系统、监督系统、门户网站组成,在管理系统中建立企业数据库、人员数据库、项目数据库,以管理系统中建立的工程项目数据库、人员数据库、企业数据库为依托,改进了已有的监督管理软件中不方便或不实用的功能开发的监督系统,门户网站依托管理系统中建立的强大的工程项目数据库、企业数据库、人员数据库,向公众提供方便的行业信息查询功能。
3、信息化管理系统的要点
《工程质量监督工作导则》成为开展工程质量监督工作的主要依据,工程质量监督工作主要是对责任主体履行质量责任的行为以及工程实体质量进行监督检查。工程质量监督信息化系统要求以国家有关建筑工程质量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为依据,结合政府对工程质量的监控和质量监督机构内部工作制度、工作程序的要求,采用网络信息技术,重点突出对责任主体质量责任行为监督检查,工程实体质量监督检查为辅。
(1)重点突出质量责任行为的监督检查信息
《导则》中规定了对建设、施工、监理、勘察、设计单位和检测机构等质量行为监督,笔者在工程过程中,认为重点监督检查参建单位资质和人员资格、配备和到位情况; 检查施工图设计文件、施工技术资料、监理资料等工程质量的文件和资料;检查见证取样制度及重点部位、关键工序实施旁站监理落实情况等。
(2)辅助工程实体质量监督检查信息
监督抽查预拌混凝土质量、施工作业面的施工质量与地基基础、主体结构和涉及结构安全的关键部位质量;参加地基基础、主体结构及重要部位工程质量验收和工程竣工验收;跟踪监督质量问题的整改和质量事故的处理情况;监督检测涉及结构安全、使用功能、关键部位的实体质量或材料。
总结
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已进入了信息化的时代,作为建设领域重要环节的工程质量监督体系也要实施信息化改革,提高质量监督的科技含量,加强质量监督的即时性、有效性,从而提高整个质量监督体系的管理水平,使质量监督程序进一步规范化、科学化、合理化。
参考文献
[1] 程淋。 浅谈建筑工程施工质量保证措施[J]. 企业家天地(理论版). 2010(09)
[2] 丁关荣。 对加强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的思考[J]. 化学工程与装备. 2008(04)
[3] 吴家兴。 浅谈建筑工程施工项目管理及成本控制[J]. 企业科技与发展. 2007(18)
篇4
(一)财务集中管理模式的具体类型有:
1.财政会计集中监管模式
财政会计集中监管模式是指在不改变单位内部理财机制、资金支配权和财务管理职能的情况下,取消单位的现有银行账户,由财政部门统一在银行开设账户,集中办理资金收付结算,集中监督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信息。这是鉴于目前行政事业单位中普遍存在的财务收支管理较为混乱、会计信息失真情况较为严重的现状而采取的以会计集中核算为主要形式进行的一项改革。其作为一项深化财政体制改革的崭新工作,在强化财政监督、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从源治腐、规范会计基础工作以及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等方面已取得了明显成效。
在财政会计集中监管模式的具体实现上,有会计集中核算和财务信息实时监管两种类型。
(1)会计集中核算是由财政部门成立的独立的会计核算机构,集中进行会计核算,集中管理财务数据,实现记账。(2)财务信息实时监管是继续由各行政事业单位完成会计核算工作,但各行政事业单位将财务数据实时或定期传递到财政部门数据库服务器上,以实现财政部门对各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数据的有效监督。
2.企业财务集中管理模式
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企业集团可以将不同地域、不同行业的组织成员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缩短信息在全球传播的空间距离。这不仅大大提高了企业集团内部的管理效率,而且把财务管理职能拓展到对企业外部前端供应链和后端客户关系的管理,提高了财务管理人员的工作质量和公司财务管理的规模效应,强化了集团的财务监管力度。实践表明,集中管理模式承载了企业集团的战略与执行力,可使企业集团呈现出边际效益优势、产业链组合优势、复制扩张优势,从而增强企业集团的核心竞争力。
在企业财务集中管理模式的具体实现上,也需要实时集中或定期集中企业集团下属单位的财务数据。
(二)在财务集中管理模式下,财务信息化面临的挑战
1.财务信息化工作已经不仅仅局限在一个单位内部,而扩展到多层单位。财务集中管理模式中的财政会计集中监管模式就涉及一级政府所有行政事业单位,如广东省财政厅建立的会计服务中心,涉及广东省本级1000多家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信息化工作。由于涉及大量单位的财务信息化工作,很多单位又都有独立的财务管理自,在财务集中管理模式下建立和执行财务信息化制度的难度会明显增加。
2.财务信息化工作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几代人的努力,目前已经取得了较大成绩,很多单位已经建立了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在新的技术和管理发展趋势下,要建立财务集中管理模式,就涉及到财务信息系统的建设规划、新软件系统的选型、新软件的培训以及原财务数据的转换等多方面的问题,这些均需要有集中统一的财务信息化管理制度进行规范。
二、财务集中管理模式下建立财务信息化制度的原则
财务集中管理模式的有效实施需要有规范的、科学的财务信息化制度,建立财务信息化制度的原则有:
(一)应保证财务信息的安全可靠
这要求建立详细的内部控制制度的操作管理制度,做到进入系统的数据要有凭有据,数据进入系统后要确保其完全、可靠。要通过基层单位的数据录入、审核,上级单位的数据审核等环节保证只有正确的财务数据才能进入财务数据库。
(二)应兼顾各类财务集中管理应用模式
在建立财务信息化制度时、要合理规划本单位的各项信息内容,规范本单位的管理模式,了解各种业务活动之间的联系,制定出最佳的建立方案。
(三)应该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财务信息化制度是用来规范财务管理信息化系统操作的,不宜经常改变。因为如果它经常改变,财务信息化人员将无所适从,不利于财务信息化系统操作的规范性的形成。随着公共财政改革的推进,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模式在不断地发展。而随着市场经济和企业自身的发展,企业的财务信息化制度也会不断得到改进和完善。因此在建立财务信息化制度时,最好留有一定的升级空间,以便在必要时,可及时改进而又不必要重新建立。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财务信息化制度在较长时间内的稳定,并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
三、财务集中管理模式下财务信息化制度的内容
财务信息化制度是保证已建立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安全、正常运行,保证单位财务工作有序进行的重要措施。财务信息化制度主要包括岗位责任制、日常操作管理、计算机软硬件系统维护管理和会计档案管理等内容。
(一)建立岗位责任制
在管理工作中,体现“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明确系统内各类人员的职责,将权限与利益挂钩,切实做到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专责,是保证组织工作顺利进行的基本要求。建立岗位责任制是财务信息化工作顺利实施的保证,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一方面是为了加强内部牵制,保护资金财产的安全;另一方面能够提高工作效率,充分发挥系统的运行效益。
在财务集中管理模式下,需要根据实际业务情况进行岗位责任制创新。如,在财政会计集中监管模式下,会计核算中心一般由其内的综合部门负责各行政事业单位报账员的培训工作,会计核算中心核算部门的主管会计只负责审核各单位报账员整理的报账单据。由于各行政事业单位报账员频繁变动,会计核算中心综合部门可能不能及时组织培训来提高新报账员的业务素质。如果由核算部门的主管会计在审核各行政事业单位报账单据的同时,兼负责各单位报账员的业务培训,就会使主管会计根据具体情况,灵活组织报账员参加培训,保证各行政事业单位报账工作的顺利进行。因此,在制定财政会计核算中心岗位责任制时,可以明确由各核算组会计主管负责培训对应单位的报账员业务知识和报账软件操作。
(二)上机操作管理
上机操作的管理是通过建立与实施各项操作管理制度,要求财务人员按规定录入原始数据、审核记账凭证、记账、结账和输出会计账簿等,严格禁止越权操作、非法操作会计软件,确保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安全、有效、正常地操作运行。操作管理制度主要包括上机操作的规定、操作人员的职责、权限与操作程序等方面的规定。
在财务集中管理模式下,上机操作人员可能分布在一个城市的多个地点,甚至处于不同的城市,因此在确定上机操作管理制度时,要加强对上机操作人员身份的认定和权限的控制,确保财务集中管理信息系统的安全和可靠。
(三)会计业务处理程序的管理
要按照《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要求处理会计业务,保证输入计算机的会计数据正确合法,会计软件处理正确,当天会计业务当天记账,期末要及时结账和打印输出会计报表,灵活运用计算机对数据进行综合分析。
在财务集中管理模式下,要明确各单位会计处理的职责。如,有的财政会计核算中心规定由核算中心统一审核凭证、统一记账、统一结账、统一编制会计报表;有的财政会计核算中心规定由核算中心统一审核凭证,记账、结账、编制会计报表工作由各单位通过网络自己完成。在确定财务集中管理会计业务处理程序制度时,要在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基础上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明确相关的会计业务处理程序。
(四)计算机软件和硬件系统的维护、管理
软件维护是指当单位的会计工作发生变化而进行的软件修改和软件操作出现故障时进行的排除修复工作;硬件维护是指在系统运行过程中,出现硬件故障时的检查修复以及在设备更新、扩充、修复后的调试等工作。
在财务集中管理模式下,财务数据一般集中在财务主管部门,如企业集团财务部、财政部门、政府主管部门等,各单位会计人员操作时登录数据库服务器进行会计业务处理。从总体上看,各单位的软硬件系统维护量较小,数据库服务器的软硬件维护工作量较大。在确定计算机软件和硬件系统维护的管理制度时,可以明确财务主管部门的软硬件系统维护人员需要兼顾各财务核算单位的客户端维护工作,从整体上降低软硬件系统的维护成本,保证软硬件系统的运转效率。
(五)会计档案管理
实现会计电算化后,会计档案磁性化和不可见性的特点要求对电算化会计档案管理要做好防磁、防火、防潮和防尘工作,重要会计档案应准备双份。良好的会计档案管理是实现会计电算化后保证会计工作连续进行、保证系统内会计数据安全完整的关键环节,也是会计信息得以充分利用、更好地为管理工作服务的保证。
在财务集中管理模式下,财务数据一般集中在财务主管部门,电子会计档案可以集中存放在财务主管部门,纸质会计档案可以根据需要保存在核算单位或财务主管部门。如,目前有的财政会计核算中心集中管理各核算单位的电子会计档案和纸质会计档案,有的财政会计核算中心只负责管理各核算单位的电子会计档案。
四、财务集中管理模式下财务信息化制度的执行和完善
财务信息化制度建立以后,需要对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不断对制度进行修正和完善。财务信息化制度的执行和完善过程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一)财务信息化制度的学习和培训
财务信息化制度建立出台后,公布日期与实施日期应有一定的时间间隔,在公布前应由制度建立部门向各相关部门人员如财务部门人员、计算机维护员提交详细的制度内容,要求其逐条学习,必要时可以进行一定的培训,并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将意见反馈至制度建立部门。制度建立部门根据意见进行修订后,再正式实施。
在财务集中管理模式下,由于财务管理信息系统涉及多个单位,甚至部分单位间没有行政隶属关系,如财政会计核算中心,因此在财务信息化制度执行前,通过学习和培训来统一相关人员的认识对于财务信息化制度的有效执行非常重要。
(二)财务信息化制度的执行监督
篇5
一、新医院会计制度成本费用管理内涵
成本费用管理作为医院管理的一个重要部分,对医院的经济核算,资产规划,资金支配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加强成本费用管理有助于加强医院内管理,有利于医院在资源充沛、充分调动、合理使用的基础上有条不紊地发展。
作为医院管理的核心,成本费用管理有着管理对象、管理目标以及管理环节之分,只有清楚了这些基本问题才能更好地去实行管理制度。对于绝大多数企业来讲,成本费用管理的对象是资金流出,这些资金包括历史成本、现在产生的成本以及未来即将产生的成本,也包括能看得见的资金流转以及无形的资金流出。当然管理对象具体到各大企业就大相径庭了,对于医院来说凡是与医院经营活动相关的资金流动都属于成本费用管理范畴,包括用于在医院的业务支出、财政项目支出、科研费用支出等。成本费用管理的目标本该是统一的,但是一些企业为降低成本预算,从购进产品质量上来降低成本,这是不科学的控制成本管理手段。对于医院这个服务社会人类的机构来说,学习新医院会计制度下的成本管理方法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在科学规范的管理策略指导下,医院在保证质量与服务的前提下,尽可能的降低内部成本费用,绝不可为了降低成本随意更改购进药物、机器设备等的渠道。相反,医院可以从延长产品的使用周期、减少产品维修次数等方面来降低成本,从而做一家让人放心的医院。成本费用管理的环节包括管理前的成本计划、管理中的成本控制以及管理后的绩效评估,成本计划指导着医院运营中的成本控制工作,成本控制工作的执行力度直接关系到绩效评估,绩效评估又反过来指导下一步产生成本费用的计划制作,三者之间环环相扣,缺一不可,共同指导着成本费用的规范化、制度化管理。医院要想提高自己在同行业的竞争地位,必须严格控制成本费用,掌握科学的管理方法。
二、新医院会计制度下完善医院成本管理的必要性
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医院在现存的会计制度上不断改革,新医院会计制度的诞生更加符合医院的管理要求,它在给医院提供发展机会的同时又对医院的成本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为了更好地执行新医院会计制度,医院必须对成本管理做好完善工作,从而使得管理控制方法在制度下渐渐走向规范化。
(一)符合医疗改革的基本要求
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国家越来越注重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并且对医院的会计制度、成本管理制度、绩效管理制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医院会计制度的指导下,要求医院定期对成本管理中的成本核算、资产管理以及运营情况进行查看,认真完成财务报表,更加有利于医院对财务状况的掌握,对下一步医院采取的行动具有指导意义。同时国家相关部门对医院的成本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提高医院的内部管理水平、提高医院外部的服务质量而做出努力。
(二)优化医院内部的相关运营机制
医院各项活动的开展在任何情况下都离不开高效率的成本管理,提高医院成本管理水平有助于从业人员在第一时间掌握医院各大资源的现存信息,并及时调配做到Y源合理利用。在高科技的今天,医院要想提升自己在国际中的地位,靠的不只是拥有良好治疗效果的药物、高素质的从医人员以及先进的机器设备,关键还得拥有优化的考核激励制度,加强相关人员对成本的控制、核算以及对风险的评估,从而提高成本管理水平。新医院会计制度下的成本管理就是通过优化医院内部的运营机制来实现对医院各项活动的控制管理,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成本,优化资源配置,使得人力、物力以及财力得到充分的利用,这样不仅提高了医院对外的竞争力,而且有助于就医的患者第一时间获得医疗资源救治。
(三)保证医院经济与社会效益达到平衡
在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过程中,曾经只是一味地注重医院的经济管理,在提升经济效益的同时却忽视了医院社会效益的存在,医院只有在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收支平衡的情况下才能实现真正的发展。而在新医院会计制度下,完善的成本管理制度有助于医院对有限的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将有限的卫生资源用于提高人类健康的事业上,为人类提供既好又省的保健服务。从真正意义上讲,医院既收获了经济效益,也收获了社会效益,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
三、基于“新医院会计制度”的A医院成本费用管理
随着新医院会计制度的实行,越来越多的医院开始调整内部的成本管理制度,试图用降低成本的战略来提高医院的综合实力,以下是A医院针对新制度建立的成本费用管理体系。
(一)当前A医院的成本核算程序
在新医院会计制度的指导下,A医院积极面对新旧制度交接所带来的问题并努力去解决问题,建立并完善医院相关信息系统,为会计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做准备。对于医院的成本核算工作需要各个部门协同合作,共同完成,针对这一项问题A医院将各个科室工作细化到每个核算单位中,从而制定出一套完整的成本核算程序,流程主要包括:①成本责任单位的建立;②核算单位的划分;③核算项目的确立;④核算方法的编制;⑤核算报表的制作;⑥事后对核算绩效进行评估。
A医院将流程①中的责任单位划分为业务部门(主要是临床各个科室)、辅助部门(主要是急诊、供应室)、技术部门(主要是放射科、药学部)以及行政后勤部(主要是一些设备、资源等后勤保障部);而流程②中的核算单位划分就是责任单位划分后的再细分;流程③中的核算项目确定即是关键确定此次医疗活动具体是收入还是支出,否则在众多项目中账目就会变得混乱,不利于核算管理;流程④中的核算方法就是要根据责任单位的不同进行编制,其中对辅助部门以及技术部门实行二次分摊,对行政后勤部门实行一次分摊,最终这三项都归于业务部门的间接成本,并与业务部门的直接成本一同归于业务部门的总成本;流程⑤中的核算报表就是指各个临床科室的成本报表、临床总成本报表以及报表分析,这些报表的制作有利于更加直观地掌握医院的成本收支信息,并为后期的绩效评估提供理论依据;最后一个流程就是及时对成本核算工作进行评估,在评定分析中要结合定性指标以及定量指标,使得成本核算更加完善。
(二)对于A医院新成本核算体系运行效果分析
虽然A医院在最初建立新成本核算体系以及体系的运行中存在一些难题,但是通过医院集体的努力,还是取得了一些成果。成果一就是改变传统的科室观念,使得各个科室成员均参与到成本核算活动中,更加有利于监督工作的开展,为完善成本管理奠定基础。A医院通过加强科室之间的联系,实现了对医院整体成本的控制,提高了医院的经济效益。成果二就是新体系注重一切可以降低成本的指标,过去只是关注与医院经济利益直接挂钩的资源购进以及使用,包括医疗设备的购买以及维修、药物的购进以及用于科研的费用支出等,而现今A医院还会关注一些与经济间接挂钩的指标,比如床位使用率、平均住院日等,并积极探索这些平时容易让人忽视的指标对医院成本的间接影响,从而为医院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成果三就是新体系下的采购行为更为规范,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成本消耗问题。A医院对于采购方面实行科室统一上报以及招标,并采取集中管理,有效地缓解了因个体差异而造成的资源浪费问题,从而减少了成本的消耗。成果四就是新体系的成本管理化集权为分权,这样在追究责任的时候就能具体到科室以及个人,避免了逃避责任现象的发生。而且在责任的监督下,科室以及个人更加注重个人行为,为实现预算目标而共同努力,在这种高度透明的制度下,医院可以明确掌握个人的劳动成果,从而激励个人更加积极地工作,有效地解决了预算松弛的问题,使得医院更好地完成预算目标,创造更大的经济利益。
通过对A医院实行新医院会计制度后的成本费用管理的探讨,笔者发现新制度对于医院的发展具有指导意义,而且新制度下完善的医院成本管理对提升医院的综合能力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
四、新会计制度下医院加强成本管理的措施
(一)完善现有的医院成本管理体系
医院要想在新会计制度的指导下迅速发展起来,就必须将目标锁定在成本管理的问题上,及时完善现有的医院成本管理体系能够保证医院的管理思想与时俱进,体系集成科学合理的管理方法用于指导医院各项活动的进行,更加有利于医院又快又好地发展。医院在实行新会计制度之前就已经成立了自身的成本管理体系,所以实行新制度之后我们也不必完全破除旧的体系、建立新的体系来适应新制度,相反医院可以结合自身运营情况并且在新制度的要求范围内完善旧体系,去除旧体系中不合理的目标以及方针,并且增加新的管理理念以及方法到体系中,从而集成优化成本管理体系并且能够充分指导医院投入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健全的医院成本管理制度以及完善的管理体系是现阶段医疗卫生改革的内在要求,也是医院顺利开展医疗活动的基础,拥有先进的管理思想以及管理方法,有助于提升医院成本核算效率,并且降低医院运营成本,为医院在市场中更好地发展创造机会。
(二)优化医院成本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随着时代的进步,大量高科技产品涌入人们的生活中,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在医院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医院信息化已成为品牌实现可持续化发展和提高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保障。在新医院会计制度的指导下,医院广泛吸收社会各界的优秀管理思想,并结合自身发展历程,积极优化现存的信息管理系统以适应医院改革的要求,最终促使医院的管理朝着信息化方向发展。比如医院可以借助网络强大的功能建立属于自己的官方微信公众号,从而方便病人挂号交费,有效地节省了排队所占用的时间,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医院的运营效率,增加了社会的信赖度。完备的信息化管理系统有助于医院对各类药品、设备等资源的合理管理以及支配,有助于提高医院的整体管理水平,随时为医院的高层领导做出重大决策提供理论依据,并且可以通过降低账目的错误率以及提供资源的存在状态,对医院高效率的运营起到积极的影响。完善信息化管理系统,需要医院从实际出发,结合自身的管理现状,立足社会的发展,构建完善的信息系统,建立属于自己医院的网络共享平台,充分实现会计电算化,提高系统对医院的管理水平,实现医院自动化、智能化的管理。建立远程医疗信息系统,与国际国内医疗接轨,从而搭建起通往国际间的桥梁,为医院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信息保障。
(三)整体提高会计人员综合素质
随着新医院会计制度的发展,医院对高效成本管理的需求日益增加,而成本管理体系正常运行的关键因素是要有高素质的会计管理人员,从而指导医院成本管理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医院相比于其他企业对于会计人员的素质要求更高,这是由于在医院成本管理的效果不仅关系到医院的社会效益以及经济效益,而且关系到患者的切身利益,所以医院在录用人才时要有具体的政策指导,录用人才时不光要看会计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的高低,同样要看他们的道德素养以及职业素养,以便录用综合素质的人才,提高医院的成本管理水平。对于医院的老员工,员工本人要有随时更新自己,用知识武装自己的意识,要有敏锐的洞察能力,时刻保持自己的步伐与社会的发展一致。作为医院一方,可以通过定期举办讲座,聘请外界专家来给本院会计人员普及会计知识,会计人员通过与专家的相互交流,从而得到知识以及思想上的汇通,有利于提升会计的综合素质。要想将新制度更好地实施下去,医院就要从各个方面综合提高会计从业者的素质,加强对会计人员的技能操作能力培训,从而提高会计人员在医院成本管理中的实用价值。
(四)进一步完善医院成本的核算评价指标体系
一个完整的成本管理体系下一定设有一个成本核算评价指标体系,这个体系使得成本管理控制更加趋于具体化以及整体化,从而指导成本管理工作更加趋于规范化以及制度化。基于新医院会计制度的要求,医院为了尽快适应新制度的发展,需要进一步完善成本核算评价指标体系,将医院所有的业务活动流程融入体系,加之更加细致化的信息管理系统,从而使得医院及时掌握医院项目的全面信息并指导着医院管理控制工作的全面开展。医院在完善核算评价指标体系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自身的发展目标,并结合实际医疗活动的开展状况,随时做到更改体系中管理控制目标,旨在构建一个灵活并且实用的成本核算评价指标体系,促进医院的成本核算朝着规范化、精确化、高效化的方向发展,有利于医院提高管理水平以及工作效率,促进医疗卫生事业的蓬勃发展。
五、总结
之,医院要结合自身发展,积极引进新医院会计制度来指导医疗事业的发展。新制度实施后要想取得成效离不开医院系统化的成本管理体系,所以医院需要完善内部控制机制,加强经济管理,实行成本核算,强化成本控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对医疗资源做到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并且加强对经济活动的财务控制和监督,防范财务风险。此外,医院还可以通过完善信息化管理体系、提升相关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优化成本核算评价指标体系等方式间接优化成本管理体系,为促进医院的可持续发展做出努力。同时,新制度下完善的成本管理体系为广大人民提供一个良好的就医环境,从而有利于人类健康的发展,同时也实现了医院的价值。
参考文献:
[1]黄霞.新医院会计制度下医院成本管理的优化路径研究[J].经济管理者,2015,(20):218.
篇6
第二章信息化管理机构
第四条**市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是我市信息化建设的领导机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市信息产业局)。**市信息产业局是本市信息化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市信息化建设的统筹规划、综合协调和监督管理。
第三章信息化建设规划
第五条**市信息化建设总体规划由市信息产业局负责拟订,报经市政府批准后实施。
第六条编制市信息化建设总体规划,应当广泛征求各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意见,并经专家论证;应当符合国家、省、**市信息化建设规划和我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的要求。
第七条市信息化建设经费纳入市年度财政预算,以确保市信息化建设进程按计划实施。
各镇、市直各部门也应将信息化建设经费纳入本级经费预算。
第八条各镇、各部门单位要根据全市信息化建设总体规划的要求,制定本镇、本部门的信息化建设规划,并报市信息产业局审核备案。
第四章信息产业
第九条本暂行办法所称信息产业,是指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软件业、系统集成业、通信业(有线、无线)及相关的信息服务业。
第十条全市信息产业的发展计划由市信息产业局会同市经贸局、市科技局进行编制,指导信息产业的发展。
第十一条鼓励境内外企业、其他经济组织和个人按国家、省有关规定到我市投资信息产业,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开发生产先进的信息产品。
第十二条从事电子信息产品、软件、集成电路以及其它信息产品的开发、研发、制造的企业,应当严格执行国家、行业及地方规定的强制性标准。没有强制性标准的,鼓励采用国际先进标准。
第五章信息工程
第十三条本暂行办法所称信息工程,是指投资主体以计算机、通信、广播电视以及其它现代化信息技术为主要手段的信息网络、信息应用系统建设、信息资源开发等工程。
第十四条凡使用市财政性资金建设的信息工程项目,均须经市信息产业局审查同意后方可实施,非市财政性资金建设的公共信息工程项目,建设单位应将有关可行性研究报告、设计、施工及质量监理方案报市信息产业局备案。
第十五条信息工程设计,施工单位应当严格执行国家、行业及地方规定的强制性标准。没有标准的,鼓励采用国际先进标准。
市信息产业局会同市质量监督主管部门共同编制信息工程标准目录及索引,并向社会公布。
第十六条凡符合国家财政部印发的《政府采购管理暂行办法》规定的信息工程,统一由市政府采购中心会同市信息产业局进行公开招标、投标,择优确定开发建设单位。并由市信息产业局会同其他行业主管部门对信息工程质量进行监督。要逐步完善信息工程招投标制度、监理制度和竣工验收制度。
第六章信息资源
第十七条按照国家和省的要求,建设和整合全市电子政务网络。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依托统一的电子政务平台,实现各镇、市直各部门应用系统的信息交换和互联互通。
第十八条加强政府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要打破政府职能部门对可供利用信息资源的垄断和封锁,建设跨部门的,具有基础性、公益性的数据信息库和办公信息资源库,实现资源共享。
政府机构设置及职责分工、办事程序、办事条件及依据等一切可以公开的政府信息资源,均通过政务公众网站向社会公布。
第十九条各镇、各部门对外公开的信息,允许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无偿地查询或索取。确需收费的,按市物价部门的规定执行。公共信息网络的经营单位和利用公共信息网络从事经营活动的单位,要严格遵照国家的有关规定。
第二十条公共信息网的经营单位和应用单位要建立和完善网络运行安全保障制度,并接受公安部门的检查和监督。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利用国际互联网制作、复制、查阅和传播国家所禁止的信息,不得从事危害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的活动。
第二十一条信息的提供者和者,通过公共信息网络信息的,要对信息的真实性和合法性负责。
合法的信息受国家法律保护。未经信息所有者许可或授权,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删除、修改信息网络系统中储存的信息。
第二十二条**市信息产业局负责本市三级域名系统的有关管理工作,负责监督、检查本市范围内各级域名的注册使用情况;各镇政府、市直有关单位、市属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在GOV、ORG、NET下申请三级域名注册,必须报市信息产业局审核同意后,再报**市信息产业局批准方可向CNNIC(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办理申请注册手续。
第七章信息网络管道管理
第二十三条本暂行办法所称信息网络管道,是指各类信息传输网络专用管道和市政综合性网络管道专用管孔,由管道、管道出入口、建筑物的引入管道和上引管道等组成。
第二十四条市信息产业局要会同有关部门编制全市信息网络管道规划,并纳入市信息化建设规划。要加强对信息网络管道的规范管理。
第二十五条信息网络管道建设工程应坚持先立项,后勘察设计,再施工、验收的原则。工程的勘察、设计、监理、施工建设等各阶段的管理必须严格执行建筑工程、城市道路工程和通信工程建设的有关规定。为抓好全市的信息网络管道联合共建工作,信息网络管道建设工程在办理立项和规划手续前,必须报市信息产业局审查备案。未经审查批准的,不得施工。
第八章无线电管理
第二十六条市无线电管理按照国家和广东省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执行。
第九章法律责任
第二十七条违反本暂行办法第十条规定,擅自变更信息化建设总体规划或不按总规划内容制定专项规划,由市信息产业局责令其改正,并对责任单位及其主要负责人进行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依法对违法单位主要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
第二十八条违反本暂行办法第十二条、第十五条第一款规定,不执行强制性标准的,由市质量技术监督主管部门对违法单位依法实施行政处罚。
第二十九条违反本暂行办法第二十条规定的,由公安机关给予警告,并可以对个人处五千元以下的罚款,对单位处一万五千元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除处予以没收外,还可以处以违法所得1至3倍的罚款。情节严重的,给予六个月以内停止联网、停机整顿的处罚,必要时建议原发证、审批机构吊销经营许可证或者取消联网资格;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条违反本暂行办法其他条款的,按国家、省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处理。
篇7
医院信息系统(HIS)是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实施的现代化医院管理模式和优化医疗工作流程的一种重大变革。我院也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医院信息化建设工作。经过13年的不断升级改造,整个医院信息系统已初具规模。总结13年来医院信息系统得以正常运转的经验,深感建立和制定相应医院信息系统管理制度,用制度保证整个医院信息系统的建设、维护和管理的重要性,也在此方面做了一些探索,现总结如下:
1结合实际,制定医院信息系统管理制度
医院信息系统是把医院产生的各种信息输入计算机网络系统,由计算机完成信息的储存、处理、传输和输出,在院内形成信息共享,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工程。但这些最终都是由人来操作和掌握的,医院信息系统只是得以完成这些任务的工具和手段。而一个好的管理手段必须要依靠健全的制度来保证落实,切不可以为上了医院信息系统就万事大吉,存在的问题都可以解决了[1]。要使医院信息系统安全运行,达到科学管理的目的,一定要有与之相配套的制度来管理医院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
我院实施医院信息系统伊始,就将制度的建立作为首要工作,依据医院信息系统建设的实际状况,逐步制定了各项规章制度,以制度规范医院信息系统的安全操作,以制度促进系统医院信息系统的发展。目前已形成一整套较为完善的医院信息系统管理制度。
我院医院信息系统管理制度涉及工作流程、操作规范、岗位职责、工作制度四个大类,每类都有若干种。具体为《医院信息系统管理总则》、《医院信息系统安全保护规则》、《医院信息系统管理各项制度》、《医院信息系统工作流程》、《医院信息系统管理奖惩细则》。
1.1 《医院信息系统管理总则》
《医院信息系统管理总则》是一个公共性的制度,分为四章二十三条。从总则、技术管理、工作站管理等共性管理的角度规范了医院信息系统的操作,确定了整个医院信息系统管理的意义及目的,对医院信息系统的技术管理提出了要求,对所有接入医院信息系统的工作站点做了统一要求。
1.2 《医院信息系统安全保护规则》
《医院信息系统安全保护规则》共有五章二十六条。从安全保护、安全监督、相关责任等方面对医院信息系统中的数据信息及网络中一切设备的安全进行了详尽规定,并提出了对违反规定而应承担的责任。要加强医院信息系统的网络安全管理与维护[2]。
1.3 《医院信息系统管理各项制度》
《医院信息网络系统管理各项制度》共有九章六十六条,具体针对计算机信息中心工作职责、机房的管理、信息储存及保管、互连网站、数据备份、应急恢复、网络设备的购置等方面进行了规定。
1.4 《医院信息系统工作流程》
《医院信息系统工作流程》涉及到实际操作的各个环节,共有二十四项流程。实践证明,如果不及时制定相应的流程规范,在医院信息系统的运行中必然会出现混乱,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1.5 《医院信息系统管理奖惩细则》
《医院信息系统管理奖惩细则》分为十一条,依据上述各项规定及医院规范化管理的要求,对平时医院信息系统应用中易出现的不规范操作而造成的各种损害所制定的奖惩办法,是对上述各种规定的有力补充。
2狠抓落实,确保医院信息系统管理制度的实施
建章立制并不只是写在纸上,订在墙上,而是要落在实处。自制度建立以来,狠抓制度的落实也就成为医院信息系统成功运行的关键因素。只有严格执行这些制度,才能保证整个医院信息系统的安全运行,达到建设和应用医院信息系统的目的。
2.1组织学习,领会制度的实质
整套规章制度在颁布后,印文下发到各个部门,要求有关人员认真学习。不但对原来在岗人员,而且对新上岗人员更是广泛宣传,组织学习,并将其作为岗前培训的重要方面,列为上岗考核的内容,使之人人知晓,从而强化这些制度的执行意识。
2.2加强监督,促进制度的执行
有了规章制度还必须要有一定的监督机制来督促这些制度的执行。为此,我们将医院信息系统管理制度的监督执行纳入医院综合目标责任考核中,形成以制度监督制度执行情况的局面。通过这种方法,促进了制度的执行,使制度的执行成为全院各类人员的自觉行为。
2.3建立记录,细化制度的管理
可操作性是建立制度的基本要求,也是制度得以落实的前提。为此,我们根据制度内容,建立了各种相应的记录本,如《服务器维护记录表》、《网络系统维护记录表》、《系统软件维护记录表》、《HIS应用软件维护记录表》、《计算机及网络设备维护更新记录表》、《数据备份日志》、《日常工作日志》等各种表格和日志,从而细化制度的执行,明确各级各类操作人员的职责。
3拾遗补缺,进一步完善医院信息系统管理制度
医院信息系统管理制度实施后,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要根据医院管理的要求和整个医院信息系统的运行,做相应的调整,原有的规章制度必然要随着新的要求的提出而补充和修改。而且规章制度多半是在医院信息系统建设过程中制订的,当医院信息系统运行一段时间后,往往会有一些不适应的地方,也需要补充和修改[2]。如社会医疗保险政策实施后,我院对医院信息系统中有关费用结算部分做了新的规定,流程也有一定的改动;再者医院信息系统中增加的一些新子系统上线后,也都对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医院信息系统能够正常运转和有效应用和推广的重要保证。同时,医院信息化系统的建设也提升了医院的管理水平[4]。
[参考文献]
[1]梁珂.医院信息化建设成功的关键因素.中国医药研究,2005,3(2):168-170
[2]宋颖杰,于明臻.医院信息系统的网络安全管理与维护[J].中国现代医生,2007,45(17):104,110.
篇8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7-273-02
图书馆文化基本包括三个层次,即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在这三个文化层次中,制度文化是保障,只有建立完善的制度文化体系,才能保障图书馆文化健康有序的发展。独立学院图书馆的制度文化随着独立学院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独立学院的发展而发展。随着独立学院办学逐渐从外延向内涵方向发展,再加上网络和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在图书馆中的普及应用,图书馆的制度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不适应时展的缺陷,那么这些缺陷究竟表现在什么地方,如何通过制度创新来改善这些不足之处呢,本文拟就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一、当前独立学院图书馆制度文化建设中的缺陷
独立学院图书馆制度文化根植于图书馆产生、发展的实践之中,并随着图书馆各项实践活动的发展而发展,随着独立学院办学逐渐向内涵方向发展,独立学院图书馆制度文化的不足之处日渐明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图书馆制度文化的制定参与面过于狭窄,民主性不强,仅限于图书馆领导及内部职工之间,很少听取读者的意见。图书馆规章制度的制定是为了保证图书馆日常活动的正常进行。而图书馆日常工作的展开既离不开图书管理员,更离不开广大的读者。图书馆的很多日常工作如图书借还、书刊阅览、信息咨询等,没有读者的参与就无法进行。而我们图书馆的服务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广大读者服务,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因此,广大读者也该参与到图书馆制度的制定当中,至少图书馆在制定规章制度时应广泛吸纳广大读者的意见。然而长期以来,图书馆制度从制定过程、制定内容以及制度实施过程来看,读者的民主参与意识不强,图书馆制度很少体现广大读者的要求和意愿,这使得图书馆制度文化难以体现民主性和普遍性。
2.图书馆规章制度系统性、权威性、可操作性、连续性欠缺,有时存在制度间互相抵触的现象。图书馆制度文化是多层次的,有的是正式的,有的是非正式的;有的是全馆性质的,有的是针对各职能部门而制定的,所体现出来的内容不一,系统性欠缺。从体现民主性方面来讲,制度文化建设的主体应该是多方面的,包括馆领导、部门领导、广大员工和读者,但在具体政策的制定过程当中,各项制度几乎是自上而下由管理者来制定,很少征求广大员工和读者的意见,这就导致广大员工和读者对规章制度缺乏认同感,从而降低制度的权威性。由于制度的权威性不高,广大员工和读者在执行过程中难免消极被动,这就使制度的可操作性大打折扣。图书馆的制度文化本应该是经过长期积累和沉淀而形成的,但从实际情况来看,随着领导的变更,图书馆的各种规章制度有的被修改,有的被重新制定,这导致了各种制度之间缺乏连续性和稳定性,甚至制度之间互相冲突,更缺乏操作性。
3.图书馆制度文化中缺乏人本管理的理念。图书馆的各项制度应具有鼓励先进、鞭策后进、表彰优秀、责罚懈怠的作用,充分彰显人文关怀,这样才能进行行之有效的管理。但是现行的图书馆制度往往由图书馆领导的个人意志决定其制度文化的价值取向,在制度的制定过程当中,考虑到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的可行性,大多数领导乐于采用惩罚性的规定。过多采用惩罚性规定的后果是规章制度严格,整个图书馆笼罩在紧张、人人自危的气氛中,从而使“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难以彰显。
4.图书馆制度不完善,制度文化建设开发力度不够。图书馆是一个多层次人员形成的组织,应当建立一套完整的、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既然强调制度文化,那么图书馆的各项规章制度就应当具有文化色彩,各项制度应该体现公平价值、自由价值、秩序价值等;在行文中应该突出目标追求、价值观念、素质要求、作风态度等精神文化方面的条款,给制度以灵魂。但当前的许多图书馆制度侧重于维护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关系,忽视了二者之间的协作关系,也忽视了规章制度应有的公平价值。此外,图书馆对职责分明、全面规范的规章制度开发力度不够。
二、独立学院图书馆制度文化的塑造
篇9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国企业不得不与世界跨国大公司同台竞技。一些著名的跨国企业的进入,既冲击了我国一部分企业,同时也给我国企业带来了经营管理精细化的模式和样板,并且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善于精细化运作的人才。汪中求的《精细化管理》系列丛书,海尔成功实施精细化管理的范例,都为精细化管理在我国企业界的推广起到了很大作用,自20世纪90年代精细化管理从企业界延伸到教育领域。
(二)财务精细化管理的内涵 精细化管理强调的就是要管到细节上去,去粗取精。所谓“精”,即高标准、高质量、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细”即注意细节、效率与效益。高校财务的精细化管理就是要围绕财务管理的任务和目标,将责任具体化、明确化,让高校投入的每一分钱、组织的每一个活动、所聘用的每一个员工,在每一个时刻都处于一种受控状态,由以前的“管结果”升华到“管过程”,并以最大限度减少管理所占用的资源和降低管理成本为主要目标的一种管理方式。
二、高校实施财务精细化管理的必要性
(一)是高校推进绩效管理的需要 2006年我国提出了“绩效工资”的概念,2009年拉开了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的序幕。到目前为止,国务院部署的绩效工资分“三步走”的目标已经实现了两步:第一步,从2009年1月1日起先在义务教育学校实施,解决了中小学教师的绩效工资;第二步,从2009年10月1日起,在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和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实施。第一步和第二步这两步下来,事业单位的一半人已经基本实施了绩效工资;第三步,从2010年1月1日起,在其他事业单位实施。
高校绩效工资改革是事业单位改革“三步走”中的第三步,同时也是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中难啃的硬骨头。相比义务教育学校,高校规范起来难度更大。高校作为公益性的事业组织,以育人和服务社会为主要目的,因此,在高校实施绩效工资,主要能体现出公益质量的好差、数量的多少,要合理地拉开绩效工资差距。那么如何考核院长,如何考核教职员工,每个教师一学期上多少课,每位管理人员一天干多少活,干什么活,质量标准是什么,根据这个标准,兑现多少工资等,都需要有一套考核制度和标准来规范。所以高校绩效改革的精细化管理时代已经到来。
(二)是加强高校反腐倡廉工作的需要 近年来,高校的加速扩张使其成为一个巨大的经济活动主体,由于快速扩张带来相应的寻租空间,使一些管钱管物的后勤、基建、资产等部门的相关负责人缺乏有效约束,由此滋生出了高校职务犯罪。当前高校职务犯罪主要集中在五大领域:设备采购、图书教材采购、学生生活用品采购、基建工程以及招生、办班领域,近年来又延伸到科研领域。犯罪主体主要集中在学校领导、主管财务工作的人员、后勤基建人员以及基层普通员工。犯罪手段主要有:收取设备、教材的采购回扣;利用基建招投标过程中的权力收受贿赂;利用招生和办学的自,收受学生家长的贿赂;通过制作假协议或双份协议,瞒报、截留各种“办班收入”;利用代替报销等方式,采用假发票和虚报发票等形式侵吞科研经费等。高校犯罪领域的增大,犯罪人员的基层化,对高校财务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加强财务的精细化管理,减少高校的职务犯罪成为高校财务研究的全新课题。
(三)是进一步规范高校财务管理的需要 近年来,为了大力推进科学化、精细化管理,财政部门颁布了一系列制度和规定,在细化预算编制、加强预算执行管理、统筹使用结余资金、推进绩效考评、加强财务监督等方面,对高校财务管理提出了新的具体要求。另外,随着高校自身业务活动的日益复杂,资金来源的日益多元化,相关利益主体对高校的财务状况更加关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对高校财务管理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进一步规范高校财务行为,加强财务管理和监督,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促进高等教育事业健康发展,财政部会同教育部联合制定了《高等学校财务制度》(以下简称新制度),明确提出了高校财务管理的主要任务,并提出了相应的管理要求。但是,目前大多数高校的财务管理职能仍停留在记账核算型阶段,财务工作领域仍停留在事后的静态分析上,这种传统的粗放式管理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全新的竞争环境,与精细化管理的要求也相差甚远。如何通过精细化管理来解决影响高等教育健康发展的财务问题,已经成为当前高校财务管理部门迫切需要考虑的问题。
三、高校财务精细化管理实施措施
(一)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推进领导工作精细化 谈到细化管理,一般认为:只要制定出详细的规章制度,提出细化的操作要求,让下属或员工去执行、去操作就行了。可最后往往事与愿为,执行不到位,很多制度、要求成了一纸空文,制度、要求是一套,实施的又是一套,结果很不理想。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把精细化管理的重心放在下属或被管理者身上是不合理的。因为细化管理的功能是要下属把工作做细、做好,使之不能偷懒,从而提高工作效率,这必然使下属的工作量陡增,职业舒适度降低,灰色收入减少,作为下属当然消极对待和巧妙抵制。一旦下属执行不到位,管理者便没有相应有效的细化管理的措施来控制,这样的细化管理是不会成功的。因此,细化管理的重心应该放在管理者身上。细化,是管理者将自己的管理工作细化,而不是让下属工作细化。只有上级的管理工作细化了,才有可能推动下属的工作细化。
(二)细化预算编制,强化预算执行力与推进预算绩效评价机制 预算是全校经济工作的指挥棒,细化编制是关键。在预算工作中,首先,根据新制度规定,将预算科目分为收入类和支出类两大部分,然后在每个部分,再按照“类”、“款”、“项”、“目”进行设置。其次,细化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预算编制,逐步实现“一上”预算编制全部细化到“项”级科目和落实到具体执行项目,严格规定“二上、二下”的预算批复程序,加强预算上报的规范性和精细化,保证对预算经费支出技术上的全过程控制。
精细化管理的灵魂是强化执行力,所有的精细化管理制度都要落实到“执行”两个字上。在高校中,各二级学院是预算支出执行的责任主体,高校财务部门要将督促二级学院加强预算执行管理作为日常工作重点,与二级学院一起强化预算执行工作。及时掌握和分析各二级学院预算执行进度,监督其在预算执行过程中要严格按照预算实施,减少预算执行中的随意性,防止资金的随意流失和浪费。同时积极推进预算支出绩效评价机制,加快完善相关机制和评价指标体系,选择重点项目,进行预算支出绩效评价,逐步建立评价结果公示制度,将预算执行、评价与预算编制有机结合,提高预算的精细化管理水平。
(三)深化内部成本费用核算,推进成本的精细化管理 精细化管理对企业最大的贡献在于成本控制。一个实现管理精细化的企业,能够优化流程、提高品质、降低不必要的损耗,从而把成本控制到最优。新制度实施前,高校一直被列为非营利组织,日常运行经费的管理基本不涉及成本概念,日常的高校财务核算项目也比较单一,在进行财务数据分析时,从未考虑资金投入―产出的绩效关系。随着高等学校的扩招,高校经费来源的多元化,学费、科研经费、办班创收收入的增加,随之带来的经营活动的支出成本也在不断增大。
新制度明确提出,高校应当根据事业发展需要,实行内部成本费用管理;应当根据实际需要,逐步细化成本核算,开展学校、院系和专业的教育总成本和生均成本等核算工作。要想实现成本的精细化管理,各高校必须从日常管理方面入手,从小事做起。作为学院的每一位员工,都应该树立当家意识,把自己当作学院的主人,想方设法降低日常运行成本,将节约的理念融入到日常工作中。作为财务部门,要对各二级学院收支情况进行严格监督,从严控制,不该花的钱不花,但对于那些有利于院校持续发展的经费投入(如教学经费、科研经费)要毫不吝啬,尽可能的保证每一分钱花到实处。同时,要充分考虑经费的投入产出效率,保证经费的利用效果。
(四)细化科研经费管理,提高科研经费的管理效率 在国家越来越重视企业自主创新的背景下,我国的科研经费投入将保持年均2%的增长速度。科技部调研室主任胥和平表示,2011年我国的科研经费投入达到8600亿元,估计到2015年全国科技研发投入经费不会低于1.5万亿元,按照购买力平价,到2015年中国的研发投入已经和美国相当。随着科研经费投入的增加,将使具有较强科研能力的高校受到更多资金的扶持,因此,高校科研项目和科研经费呈现出大幅增长趋势,科研经费来源渠道也出现了多元化。科研经费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使得一些高校不知如何管理这样一笔费用,有的高校甚至出现了违法乱纪的现象。为了保护科研人员以及提高科研经费的利用效率,有必要对科研经费的管理和核算进行重新审视,新制度也明确规定:科研活动成本的核算应当细化到科研项目。作为财务部门,首先要解决管理人员和广大科研人员思想认识上的问题,推行科研经费的精细化管理,帮助科研人员在符合国家科研经费管理政策的范围内使用经费,既避免违法行为,又有利于科研活动的开展。其次,健全科研经费精细化管理的执行环境,对不同的科研项目要细化其具体的管理措施,强化其过程管理,规范其业务流程,将管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不断提高科研经费的管理效率。
(五)加快人员与制度建设,保证高校财务精细化管理的实施 管理最为核心的问题是人的问题,精细化管理更是一种强调以人为核心,强调全员参与的管理。要想实现高校财务的精细化管理,首先,要对高校财务人员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严禁提供虚假原始凭证,隐匿或销毁原始凭证,职务侵占等与财务有关违法违纪行为事件的发生,保证财务队伍的廉洁自律;通过参加专业培训和自主学习相结合的办法,不断学习新知识,提升财务人员的理论水平和专业水平;定期实行轮岗制度,既培养了全能型的财务人员,促进财务人员的全面发展,同时又有效地堵塞财务工作中的漏洞和隐患。其次,高校要建立严格的财务制度,通过修订、补充完善各类财务制度、岗位职责、工作流程等,建立完整的财务基础工作规范。通过财务制度和基础工作规范的学习,使每一个财务人员都知道在自己的岗位上该做什么,怎样去做;使每一个寻求财务服务的人员,知道自己该办理哪些手续、找哪些人、如何去办。坚持按制度办事,用制度管人,保证高校财务精细化管理工作的正确实施。
参考文献:
篇10
通过质量监督工作信息化建设,用公正、公平的监督标准来保证整个监督管理工作规范化与程序化,强化监管工作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可以使监督人员耳聪目明,卓有成效地开展监督工作,近而推动提高建设工程质量提高。
一、建设工程质量监督信息化建设的紧迫性
工程质量不仅深刻影响着我国基本建设资金的有效利用,而且是从事与工程项目建设有关的单位,企业,个人生死存亡的大事,它关系着广大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国家对于建设项目工程质量一向高度重视。从工程项目建议书阶段开始,对工程的可行性研究、勘察设计、建设准备、建设实施、竣工验收和试生产等工作及所涉及的对象主体必须进行监督、控制和约束。而建设质量监督工作涉及对象的社会范围广,其工作过程涵盖由建设工程项目建议书阶段开始,直至工程项目竣工验收结束、投入生产运行的建设工程项目生产活动全过程。因此建设质量监督工作所要收集、处理和反馈的信息量巨大,使得建设项目的质量监督工作量巨大、综合性强、技术难度要求高[1].如何对建筑质量监控“海量”的信息进行有效的收集、处理,减轻工程质量监督日常事务工作的负担,提高建筑质量监督工作的效率和准确率,实现建筑业的质量管理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和手段的现代化问题是急待研究解决。而建筑工程质量监督信息系统是解决这一实际课题的有效工具,它对促进政府或其他监理单位对工程质量的监督有较大的推动作用。
二、我国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信息化建设现状
信息技术在我国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信息化主要是基于网络技术的发展而发展的。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建设部于2003年了《2003―2008年全国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纲要》,这标志着我国建设工程质量政府监督管理体制信息化建设也随之进入政府规划的快车道阶段。伴随着“纲要”的出台,各地陆续推出了建筑业质量监督管理信息化建设相关意见。
近年来,我国在建筑业监督管理信息化建设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特别是上海、江浙一带经济发达区域已经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性成果。但整体水平和政府监督管理信息化发达国家(日本在这方面走在世界前列)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差距主要体现在组织机构建设方面、利用市场化手段研发相关软件方面、信息化标准制定方面、相关数据库建设方面及整体规划方面。因此,全面实现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信息化我们还要做很多工作。目前,信息技术在我国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基于互联网数据库技术的应用,对建设过程中产生的海量信息,包括文字、图形文档和声音、视频资料实现有效存储和快速查询。
2、先进检测系统的应用,采用摄像监视系统,覆盖整个施工现场,用以监视施工现场质量、安全、消防等工作,降低施工现场管理难度,提高工作效率。
3、自动控制技术的应用,对建设工程质量影响因素进行量化,将系统行为和形态、数学模型和物理模型及其时空表现模式有机的结合起来,建立系统仿真模型并求解,然后进行纠偏校正,实现工程建设目标的有效控制。
三、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信息化解决的主要问题
1、解决监督检查的工作内容及工作的规范化、程序化问题
针对某一个单项或分项工程,系统通过随身电脑的嵌入式软件或其它形式的客户终端,以国家和建设部工程质量验收规范及相关规程、规范、强制性条文,法规文件为依据,引导确定监督检查的内容。
2、解决监督检查过程中所采用的标准问题
系统通过随身电脑的嵌入式软件或其它形式的客户终端,提供向导性的监督检查程序和强大的现场帮助支持查询计算系统,引导监督人员在施工现场完成质量信息的实时采集测评,并对检查不合格的项目给出处理意见。
3、解决监督检查结果的管理运用问题
整个信息化系统要建立一个与随身电脑或其它形式的客户终端可进行实时信息传递的基于互联网的网络数据库,方便管理者对监督检查信息和监督人员的实时管理控制。
四、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信息系统应该具有的主要功能
1、硬件及底层软件系统
硬件及底层软件子系统由服务器端、客户终端及两者间的信息传输体系三部分组成,其主要功能为整个系统提供硬件及底层软件支持。
2、网络管理系统
该系统主要功能为:①接受建设工程网上报监,划拨分配监督任务,制定监督计划。②实现政务公开,各项管理职能、动态信息,国家、地方颁布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文件向社会公示,接受社会查询及监督。③接受网上投诉,并将处理结果上网,供投诉人实时查询。④实行网上备案,网上创优申报,网上通知、公告等,便利企业及下属单位的工作方式,达到提高办事效率,公开办事程序结果,节约办事成本,打造廉洁、高效的政府形象。⑤接受工地检查系统上传的工地现场监督信息,进行工程建设各环节质量数据的登记、储存。⑥对监督检查工作进行实时的管理控制。⑦进行工程质量监督检查的执法管理。⑧监督检查工作的报表统计。
3、工地检查系统
随着3G时代的到来,可以开发出直接面向工地,执行工地现场监督检查的客户终端。
五、实现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途径
1、加强行业指导和信息化组织体系建设
推进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信息化建设,是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责。各 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加强对信息化工作的领导,深入调查研究,设立或指定专门机构负责统筹规划、科学管理、宏观调控,推进信息化规划的实施。
2、发挥行业协会的组织协调作用,运用市场机制推进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信息化建设
3、研究制定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信息化发展的政策和措施
(1)加强建筑业信息化法制建设,制定有关信息化管理的法律法规和信息安全制度,改革不适应信息化要求的管理体制。
(2)加强政府监督管理信息化建设人才的挖掘和培养,建立多层次、多渠道、重实效的信息化人力资源培养制度和考核、评估制度,逐步提高执业资格者和相关岗位人员使用本专业的主要软件的比例。
(3)制定政府监督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具体措施,在监督机构资质条件审核中逐步增加信息化方面的要求。
(4)整顿和规范软件市场和网站建设,逐步建立起政府监督管理信息化建设软件开发商和信息技术集成商资质管理机制,促进政府监督管理信息化建设应用软件的产业化。
(5)制定政府监督管理信息化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加强政府监督管理信息化建设软科学课题研究,在建设过程中提高决策水平。
参考文献
篇11
就我国的工程领域而言,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信息化的应用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可以使工程领域变得更为科学与规范,使建筑工程质量得到保障。近年来,我国在建设工程方面存在一些弊端,例如不准确的信息查询、不便捷的信息统计等,进而使得查询、统计以及分析工程信息不准确等,这些弊端带给相关工作人员许多麻烦,也给监督管理工程造成了一些影响[1]。
2我国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信息化现状
我国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信息化技术的发展是以网络技术为基础的。近几年,我国在工程建筑监督管理上取得了较好的成果,但是在整体水平与信息的监督管理方面和发达国家相比还是存在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建设组织机构与有关数据库、借助市场化方式对有关软件进行开发、制定标准信息化以及整体的规划等几个方面。所以,在全面实现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信息化的过程中还需要做好多方面的工作。
3质量监督管理信息化需要解决的问题
3.1工作内容、工作的规范化与程序化问题
能够借助电脑嵌入式软件或是不一样形式的客户终端,将国家与建设部工程质量验收规范、有关流程或是强制性的规章制度作为依据,对监督检查的内容进行引导与确定。
3.2监督检查过程中使用的标准问题
系统借助电脑嵌入式软件或不一样的客户终端,以查询计算系统提供具有向导性的监督检查程序以及现场帮助作为支持,对施工现场的监督人员在进行质量信息的实时采集测评工作进行引导,对不合格的项目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2]。
4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信息化的途径
4.1发挥出当地行业协会的组织、协调作用
应当科学地探究并严密地把握好建筑工程市场,要借助市场机制,将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不断地发挥出来,进而使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信息化得到不断地推进,将行业协会的组织作用充分地发挥出来。行业协会可以定期地开展有关讨论会,邀请行业著名的工程建筑企业以及工程理论学家来制定标准的信息化制度,并且在普及信息化知识方面加大资金的投入,培训工作人员以及技术人员的信息化技术,进而构建起较为优秀的工程质量监督管理队伍。
4.2加强建设质量监督管理信息化建设
对于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而言,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信息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各级的行政主管部门应对加强信息化建设,不断地调查探究,建立起专门的组织机构进行科学管理、统筹规划以及宏观调控等,进而推进信息化的实施。4.3制定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信息化的相关政策与制度第一,加强建设质量监督管理信息化的法律制度,使得工作的每个环节都有法必依与有法可依,改革传统的管理制度,使每个部门间在信息化交流水平得到提升。第二,政府要重视对信息化建设人才的培养,政府一定要加以重视。信息化建设的工作较为复杂,企业必须录用优秀人才,在录用职员时使用全方位的评测方法。加强对在职人员培训力度,定期地组织外出交流,使工作人员可以将建设理念灵活地运用于工作之中。
5结语
在现今社会需求之下,政府对于工程质量方面的监督管理要求不断提高。但是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信息化不是短时间内能够取得成就的。我们应当将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不断增强对建筑工程中信息技术的应用,加大力度开发建设行业的电子商务,充分运用好监督信息化方式,进而使我国的建筑行业取得良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12
在传统管理中,医院的人、财、物各行其是,缺乏统一信息管理,新制度下,信息化建设成为医院发展的重中之重,财务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实行财务管理信息化,可以充分地将信息技术应用在财务管理各个环节,加快财务信息的传递与整理,及时准确地掌握财务信息、集中管理各项财务资源、迅速做出科学决策。
第二,建立统一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将各部门信息系统与之相连,通过实现资金流和信息流的整合,保证医院人财物、收与支的一体化,可以切实解决目前医院粗放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有助于医院由“核算型”财务向“管理型”财务转型。
二、新制度下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
(一)完善财务管理模式,加强医院财务管理
新制度实行前,医院实行分散化管理,各院区人员、财务、物资采购等分别核算,财务信息采集存在滞后性,内部控制存在一定缺陷。
随着医疗体制改革,医院改变了财务系统组织结构,实行各院区财务统一核算、集中管理,建立财务中心,下辖预算、会计、成本、物价、结算五个办公室,实现大财务统一管理,在整体规划的基础上,分阶段、分层次设定目标、分步实施,稳步推进财务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二)逐步开展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
1.建立会计平台系统,实现医院财务网络化管理
医院建立一体化信息共享平台,使多部门信息系统联动,实现信息共享。原有的财务核算软件与HIS系统、固定资产系统、物资采购系统,处于各自独立的状态,使得财务管理信息系统无法将所有信息统筹规划,形成了信息孤岛,未实现各级之间的信息共享,数据传递需要靠财务人员手工核对后录入,导致医院在财务信息方面的准确性、时效性较低。有鉴于此,医院建立了会计平台系统,留出接口分别与HIS系统、物资采购系统等软件(下层软件)相连,由下层供应商按照财务需求提供数据,通过信息共享平台直接读入上层软件,并按照事先写好的程序生成会计凭证,减少了人为因素造成的失误。该共享平台的建立,使财务工作在日常业务中能够及时、准确地整合各个业务系统数据,实现了支付业务数据与财务核算数据的贯通,使得财会业务的协同得以实现。财务部门通过共享平台在医院各业务流程中采集数据,保证了数据的准确性和唯一性,使财务工作真正实现事中控制,保证整个医院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实现高度集成。
财务管理体系的信息化,延展了财务管理职能,提高财务管理质量和效率。医疗、财务等管理部门通过内部网络直接与各物流部门相连接,借助计算机系统的自动监控,医院的人、财、物实现集成管理,无论在医院整体层面,还是个别部门的控制层面,都有效防止人为失误的发生,同时还加强了医院各部门之间相互制约与监督,提高了内控的效率与效果。
2.开展网上报销业务,实现医院财务集团化管理
为适应经济全球化要求,医院不仅需要合理规划和运用自身各项资源,还需将经营环境各方面的资源紧密结合起来,优化重组业务流程,实现医院运营的精细化和集约化管理。新制度对医院财务收支核算进行了更为详细的划分,医院先后完成支出的部门核算、收入的部门核算、院区核算、全面预算管理的信息化等信息化建设,信息的来源向业务的源头延伸。针对多院区办公,职工分散使用、财务集中管理的模式,医院加强集团化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通过院内局域网,开展网上报销业务,为各相关科室设置登陆财务系统热点,让业务支出从源头开始进入信息系统。在这一流程下,医院员工可以在任何时间、从任何地点提交财务报销申请,领导可用数字签名的方式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业务审批,财务部门对原始凭证审核无误后,自动生成记账凭证,并可以通过网上银行进行支付。
网上报销业务的开展,在充分保障院区工作的前提下,极大地方便了各院区的财务报销工作。医院通过财务信息系统管理功能和授权机制完成医院财务管理工作,取消了人工输入凭证、登记账簿,事后编制报表、勾稽复核等会计过程,通过共享平台,将医院有关财、物的信息及时传递到决策管理者面前,使单纯的会计核算工作大大减轻的同时,强化了预算工作,规范了报销业务流程,提高了财务管理的准确性和实时性。
3.保证网络安全,实现银企互联
医院、财务管理系统运营商、银行三方紧密合作协商,建立了银企互联模式,在网上报销流程的审核结束后,直接进入银行支付平台,真正实现了报销业务的流水线作业,减少各环节的重复工作,提高财务管理的时效性和准确性,实现财务执行的动态监控,使医院财务管理数据实现有效整合,会计审核、复核、出纳付款、银行支付等环节的一体化操作成为现实。
随着医院信息化程度的提高,临床、医技、管理等各个部门的日常工作已经越来越依赖医院的网络和信息系统,医院信息系统已成为医院正常运行的基本保障系统,加强网络安全防护,提高系统安全性,越来越受到医院管理者的重视。医院通过重建信息部门计算机机房设施,保证信息化建设的硬件安全。购置高端防火墙、网闸、杀毒软件等,并定期更新;建立分级授权访问机制、密码保护、数据库审计以及完善存储与备份体系等;加强信息系统的安全测试及故障恢复检查等,最终保障医院信息系统的软件安全。
4.转变财务工作重心,加强财务分析
新制度下,随着医院财务管理内涵的扩张,精细化管理进程的深入,财务管理的工作量大幅增加,而医院共享平台的建设,使财务的决策、计划、控制、分析职能有望实现,财务机构的主要职能由核算转为管理。医院财务主要职能的转变,使财务人员摆脱了简单核算工作的束缚,有更多的时间可以参与到医院管理中来,充分利用信息系统分析医院人、财、物的利用情况,研究医院运营活动取得成果的原因,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找出差距,依靠信息系统进行流程优化,提高医院资金周转速度,降低医院物资库存率,优化资源利用率,切实保障医院效益。
医院实施的领导决策系统将多个业务系统进行整合,多种数据来源进行统一,实现管理层、信息层、操作层多层业务全新集成,有效提高了各项经济信息资源利用率。系统对于医院例行报告,如月报、季报、年报等等进行单位、部门、年度多维度立体式纵深分析,并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深入浅出地进行信息报告,使医院决策者更加轻松地掌握医院的有效信息。
5.加强财务人员培养,注重人才梯队建设
财务管理信息化意味着财务人员的工作重心从基础的会计核算扩展到管理、控制、分析财务信息上。为此,医院着重加强人才培养,实行大轮岗制度。医院定期组织人员培训,培养财务人员创新意识,在思想上树立创新的管理理念,提倡财务人员在工作中提出新方法、新观念;定期组织财务人员轮岗,一方面降低财务风险,另一方面,使财务人员充分了解财务基础工作,改变原有的工作模式和管理手段,使其不再局限于做账、核算、统计等基础工作,还要了解预算管理、决策管理、成本管理、资金管理基本模式,完成医院财务人员从账房先生向财务分析师角色的转换。为了满足医院的信息化建设对财务人员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医院通过招聘等模式引进新的人才的同时,加强财务人员培训,逐步形成了一支高素质复合型的财务管理队伍。
三、财务管理信息化实施对医院的影响
医院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已成为实现和推动医院体制创新、提升服务、规范管理、增加医院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随着新的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基本医保制度的普及,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以财务流程再造带动工作效率的提高
医院通过建立一整套科学、合理的财务流程,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利用信息一体化平台,整合HIS系统、LIS系统、PACS系统、自助挂号缴费系统等,实现资源共享,节约管理成本,实现医院精细化管理。
(二)构建信息技术平台推动全成本核算
篇13
An Information-based Model on Credit System of Educational Adminitrationin in Independent College
WEI Yan-ping, JIANG Ya-nan, WANG Su-t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llege of Ningbo University, Ningbo 315211,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gives an information-based model, on the bases of detailed analyzing the process and problem of the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in independent college. The new model of the information-based system meet the "information-lose" phnomena in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and put forward a new idea for independent college’s credit system administration.
Key words: independent college; credit system; information-based system
1 引言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不断深化,独立学院这种依托母体优势教育资源的高起点新兴办学模式,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可喜的进步,表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在独立学院发展之初,考虑到当时教育发展水平,树立办学特色,获取社会认同,大多数独立学院采用了学分制管理――这种高起点的教学管理模式。然而,推行学分制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诸多因素,学分制的完善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加之学分制管理制度本身也有其客观存在的弊端,导致现行的学分制管理水平不能满足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的要求,如学分制重目标管理轻过程控制的特点与独立学院学生学习自主性低的不相适应。目前来看,独立学院学分制管理制度中仍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本文针对独立学院学分制管理中存在的信息流通不畅问题,力图构建一个学生――教师――管理人员三方交互的信息化平台模型, 以期为完善学分制管理制度、提高教学管理水平,深化管理服务理念提供一点建议。
2 独立学院学分制管理的现状与问题
1)独立学院从主要依托母体发展到逐步独立的发展壮大期,学分制管理进入了从简单照搬母体运行模式到针对自身特点的深化发展阶段:
首先从独立学院软件条件来说,独立学院发展初期依托原国有高校多年办学积淀的无形资产和教学资源,采用民办高校独立运作体制,独立于母体高校办学[1]。在原母体高校多年办学的基础上,其教学管理是在较高的起点开始的,可以说独立学院在发展之初已经有了实施学分制管理的条件。同时学分制管理制度下学习时限的灵活性、学习内容的选择性、尊重学生个性发展、有利于学生选修第二学位和辅修专业等特点与独立学院的生源特点、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等有较高的契合度,与独立学院的教学改革和发展是相适应的。其次从独立学院硬件条件来说,不论是管理队伍和管理水平还是资金水平都基本满足学分制管理下的选课制度、弹性学制、导师制、精品课程、网上教学管理系统等建设条件。
因此,独立学院管理起点高,学分制各个要素都比较齐备。但在发掘自身特色的管理上比较欠缺,信息化平台模型就是在分析了独立学院生源特色之后提出的一项特色管理办法。
2)独立学院生源特色和学分制要求独立学院教学管理从大众化向个性化,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
首先,由于独立学院“三本”生源招生,决定了其学生文化功底较差,个体在文化素质上和智力因素上的极端化差异现象较多[1],很多学生偏科现象严重;独立学院学生更注重自身能力的发展且自身职业定位更鲜明,个性化表现较之更为突出。因此,这些学生虽然对自己定位明确但缺乏个人规划能力,在选课时只是单从个人爱好着手,盲目性很大;且自主学习能力也较差,学生无法合理运用学分制提供的“自由学习”的资源空间,反而利用这种“自由”胡乱凑学分而无法达到“自主成才”的目的。其次,选课制度将原有的行政班级的概念打散,学生上课是不同年级不同专业混合的,学生的流动性和不确定性给教学管理和教学秩序监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需要对每一个学生进行个性化管理,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立体管理网络。通过以上两点分析,独立学院学分制管理形成能够体现自身特色的管理体系是当前的首要任务。
分析造成目前管理问题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在教学管理从单一化向多元化管理转变的过程中学生流动性和特殊性增强,对管理实时性要求增高。可以归结为:学生、教师、管理方信息沟通、信息和回馈管道不畅,导致的“信息缺失”现象使教学管理处于被动局面。例如:由于学生没有及时获取和自己相关的“有效”信息,不但影响了正常的管理工作还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另外,学分制下的教学过程是比较自由松散的,而针对独立学院生源特点,在注重结果的教学过程中对管理监控要求较高,对教学过程的管理是针对学生个人,由教师和管理方共同进行的。要实现这种个性化的管理,首要条件就是在管理中有通畅的信息管道,保证各种信息能够及时、有效的到学生本人。
3 信息化平台模型构建
目前的高校教学管理信息系统是整合教务管理、学籍管理、教师学生管理、校产管理、图书管理、系统管理于一体的综合的管理系统。这种管理系统能准确、及时的反映学校各项工作的当前状态,使教学管理过程的各要素得到有效的协调和整合,帮助学校各职能部门做出决策,及时通过系统回馈的数据调整管理方式[2]。虽然这种管理信息系统能够将处于分散状态的信息集中收集、处理,辅助管理决策;但是在信息交互方面,这类系统无法将管理方的信息及时、有效的下达。本文中的信息化平台模型正是基于弥补这个不足提出的。
信息化平台模型是在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上整合已有数据,将分散的局部数据库建成全局数据库,确定需要实现共享的信息。通过总结教学管理中的经验,科学的对管理对象(学生)进行分类,实现学分制体系下的教师和管理人员对学生个性化信息管理,并能在一定范围内适应变动。图1给出了该信息平台的信息流图。
如图1显示信息流从教师和管理人员流向学生,信息平台包括三个子系统:学生个人信息管理子系统,教师课堂信息管理子系统,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子系统。下面对这三个子系统进行介绍:
1)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子系统:高校教务工作和学生工作虽是独立的两块工作,但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学生工作和教务工作又是紧密联系的。例如学生成绩、毕业等数据都是由教务提供给学工,学工将学生违纪、获奖等信息提供教务。子系统整合两个管理库中数据,实现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的信息共享。解决两个部门由于沟通缺乏和信息不畅造成管理效率低下的问题。同时,在面向学生信息的时候结合学生教学班级信息和行政班级信息,细化分类为管理人员信息创造更有效的途径。
2)教师课堂管理子系统:由于学分制下的选课制打乱了班级管理的概念,教师课后对学生难以控制。该系统作为教师课堂教学的延伸,通过和管理子系统的信息实现共享,教师可以获取到学生在校期间的成绩和奖惩信息,同时子系统针对独立学院学生特点,实现教师网上点名管理和作业管理,方便教师对学生平时学习进行监控。
3)学生个人信息管理子系统:从图中看出,该子系统接受来自管理人员和教师的信息,比如从教务人员和学生工作人员处了解自己相关的信息,从任课教师处了解自己到课情况和作业完成情况。该子系统是信息流的终点,负责对信息进行个性化处理。
这三个子系统将学生、教师和管理人员有机结合,在原有的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上对信息进行有机整合,使之更符合独立学院学生和教学管理的特点,例如将教务和学工结合的信息和教师网上点名系统都是符合独立学院特色管理的。由这三个子系统构成的信息平台使得管理更加多元化、个性化,提高了独立学院学分制管理水平,展现了管理特色。
4 思考与展望
我院在信息平台的应用中,有力的减轻了管理工作中信息的压力,教师对教学过程控制较方便,并对学生的学业规划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但目前系统缺乏对学生回馈信息的有效接受和处理,学生也不能通过系统自主的选择并定制与自己相关的信息,这些是我们今后工作的方向。信息化平台通过对信息的有效管理,基于独立学院特点为学分制管理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 朱翠英.独立学院学分制改革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2006(Z3):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