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整改要求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整改要求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整改要求

篇1

2、合同管理不规范,存在合同签字盖章不完善,合同未装订,缺骑缝章,合同附件不齐全等问题。

3、“营改增”政策变化,采取对原合同进行封帐处理后重新与原劳务单位签订分包合同,个别合同存在劳务单位已发生变更,但合同实际签字人未变更,明显涉嫌挂靠。

4、劳务合同条款过于简单,双方权利义务约定不明确,容易引发合同纠纷。如甲方提供的主要材料、半成品、周转料和机械设备、劳务单价组成等主要合同内容界定不清,合同附件或附表不全,个别合同内容只有项目名称无具体数量,甲供料缺考核的消耗指标和核算单价等。

(二)劳务单位“三证一书”依然问题较多。

1、“三证一书”不符合劳务分包法规要求,涉嫌违法分包。劳务分包单位营业执照无劳务资质或者无相应专业工程劳务资质;存在以机械租赁合同替代劳务分包,资质也不满足要求;劳务单位的安全生产许可证过期,未及时更新等问题。

2、项目经理签订合同无公司授权委托书,劳务单位法人授权书格式不规范、签字不全、授权内容不全,缺结算、办理资金拨付等主要内容。授权委托书中授权时间晚于合同签订时间。

3、劳务合同金额或结算金额大于注册资本金 5 倍,充分反映出从业人员在授标及合同签订审核把关不严、违规明显。

(三)招投标不规范,有的未进行劳务招标。

1、劳务分包合同采取项目部邀请招标或从集团公司劳务单位准入名录中抽取合格队伍进行谈判的方式选定劳务分包队伍,但邀请的家数没有达到 3家及以上。

2.虽进行了招标,但招标程序不严谨,评标过程资料不完整,评标委员会成员签字不全,合同签订价与中标价不一致等问题。

3.合同签订时间与招标时间间隔不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时限,最长的达一年多,最短的仅一天。

(四)未经批准采用专业分包。

1、钢结构工程和消防工程为专业分包合同,未向建设单位办理相关报批手续。

2.部分单位桩基、土石方工程、隧道出碴分包合同单价中包含大中型机械设备费用。

(五)部分工序劳务合同单价中含周转材料款、大中型机械设备费用、部分材料款,涉嫌违法分包。

1、桥梁、隧道、路基土石方工程虽签订了劳务分包合同,但综合单价中包含了钻机、出碴机械、土石方机械、挂篮、桥梁钢模板等费用,涉嫌违法分包。

2.个别单位劳务综合单价中包含部分材料款。如站场围墙含砖、砂浆等材料费用;四电房屋采用综合单价分包,计价后扣除甲方提供的主要材料进行结算;悬浇梁砼单价包含挂篮、模板等周转材料费用,路基附属片石砼及砖砌水沟单价包含片石、砂浆等材料。

篇2

1.立即全面审查医疗类商业推广服务,对未获得主管部门批准资质的医疗机构坚决不予提供商业推广,同时对内容违规的医疗类推广信息(含药品、医疗器械等)及时进行下线处理。并落实军队有关规定,即日起百度停止包括各类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医院在内的所有以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名义进行的商业推广。

2.对于商业推广结果,改变过去以价格为主的排序机制,改为以信誉度为主,价格为辅的排序机制;

3.控制商业推广结果数量,对搜索结果页面特别是首页的商业推广信息数量进行严格限制,每页面商业推广信息条数所占比例不超过30%;

4.对所有搜索结果中的商业推广信息进行醒目标识,进行有效的风险提示;

篇3

1. Welcome to the unit.进入新的单元,首页上的图画和问题可以激活学生单元相关话题的知识,并轻松进入本单元的学习。

2. Reading.该版块是学生接受语言知识的重要环节,学生有机会感受到真实、地道的英语,并通过阅读了解生活和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而课文后面的reading strategy和阅读练习可以帮助学生掌握英语阅读策略,同时提高英语阅读能力。

3. Word power.在这个版块中学生将学到各种各样的词汇学习技巧。

4. Grammar and usage.语法学习,贵在运用。因此,在这个版块中学生既可以学到系统的语法知识,又可以在精心设计的语境中灵活地运用语法知识。

5. Task.学生可以在这个版块中综合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和技能,通过听、说、读、写等各项活动或任务,体会、学习并使用英语。

6. Project.该版块属于探究式学习,要求学生走出课堂,与同学合作完成一个特定的课题。方式有多样:讨论、调查、专访以及上网搜索等。

7. Self-assessment.学生在该版块中可以对照前面各个项目的学习情况按五个等级自我评估。通过这种方式来反思自身的学习状态,为下一单元的学习制定新的学习计划。

教师如何充分利用好这本教材是提高学生听、说、读、写四项技能的关键所在。在我们日常教学中,由于课时紧,有部分教师忽视了某些版块的教学,如:word power及Task,认为这与考试的内容无关,教了也是浪费时间。其实不然。word power可以扩大学生的词汇量,加深学生对于词汇的联想识记能力;而Task中的听、写两个过程对提升学生的听力及写作都大有帮助。如果教师充分利用好各个版块,实实在在地教,并利用好教材配套的光盘,运用好多媒体教学设备,长此以往,学生的英语学习水平必然大有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也能得到提高。

二、如何个性化备课?

个性化备课,即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补充自己的个性内容。在日常教学中,为提升学生上课效率,我们会在使用教材的同时,通过集体备课精心编制好与教材配套的一体化讲义,将预习的内容、阅读中涉及的训练、语言知识点及语法内容以练习或给出语境等形式有条理地罗列在一体化讲义上。然而,一体化讲义并不是教师的备课笔记,所以教师的个性化备课就分成几个内容:

1.上课的流程安排;

2.预设的课堂活动;

3.学生课堂活动的时间;

4.具体课堂环节的目的及运用的教学策略。

个性化备课可以让教师预先设计好上课的内容,能切实地提高学生的课堂效率。以模块七第一单元的reading为例:

本篇课文的主题是:The evolution of video and sound devices.在备课时,对快速阅读设计三个问题:

(1)Who developed the system used for most early TV broadcasts?

(2)Who make the first recording of a human voice?

(3)What were developed by the late 1960s?

学生活动:快速阅读文章,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这个练习。

【教学设计】

(1)学生活动前明确提出要求:限时三分钟,阅读策略:Skimming.

(2)学生活动结束后,不必让学生逐一回答这三个问题。教师预测或通过关注学生答题,对难度略大的问题让学生回答,并给予点拨,然后呈现答案。

(3)教师对学生的表现作简单的评价。

在备Detailed reading的时候,可以设计三个练习:Questions, True or false, reading comprehension.学生活动: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阅读任务(注意阅读策略的使用)。然后小组讨论校对答案,将有异议的题目在教师指导下集体解决。

【教学设计】

(1)学生活动前提出明确的要求,每项练习时间限时7分钟。

(2)学生活动结束后,让学生提出有异议的问题并陈述理由,再由老师进行点拨,确定明确的答案。

(3)教师对学生的表现作简单的评价。

三、如何在课堂上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课堂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积极性,引导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例如,让学生校对答案时,可以让他们以讨论的方式来自主纠错并了解错因。又如难句分析,在教师列出句子后,先让学生思考、理解,教师再进行点拨,最后让学生回答句子的大意及分析句子结构。再如讲评试卷时,让学生以讨论的方式理解难题。每节课应适当留出五至十分钟让学生消化、巩固及整理本节课所讲内容。教师应当真正地将课堂还给学生,给学生舞台展示自己,给学生空间提升自身的能力。

四、如何在课堂之外指导学生?

篇4

1.教师对学生要有关爱之心、理解之心、宽容之心

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师在人格上要充分尊重学生,对他们的缺点和错误要加以理解、宽容。很难想像一群互不尊重对方的人能很好地互相合作。同时需要教师具有亲和力 (包括课内课外),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你的周围,努力缩小师生之间的距离。教师亲近学生,学生才能亲近教师,“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我们有的教师一走进课堂就有“三分怒气,七分杀气,没有一点和气”,特别是在学生犯了错误之后,找其谈话简直就是杀气腾腾,可想而知这样的师生关系无合作、互助可言。

2.教师要把自己放在与学生平等的位置来看

这样有利于师生合作的加强。教师如果居高临下俯视学生,没有一个共同的起点,师生之间很难形成共鸣。

3.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必须做到 “凡是学生能探索出来的,教师决不替代,凡是学生能够独立思考的,教师决不暗示”。因为,教师给学生探索学习的方法、激发学生探索学习的热情,比直接教给他们知识更重要。当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获得知识时,教师应满腔热情地鼓励和支持。教师要对学生可能达到更高水平持有信心,并且创造条件,为学生的发展提供舞台。

4.我们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更为重要的是要转变教师的学生观

学生是教师的工作对象,是教师教学工作的客体,教师是靠学生成就事业的。所以我们所有的教育教学工作一切都要以学生为中心,一切都是为学生服务,一切都是为学生发展服务。有了这种意识,有了这种学生观,新型的师生关系也就自然建立起来了。要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参与,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主体。学生参与不仅包括学生肢体、行为、语言参与,更重要的是学生思维的参与。因此,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最主要的是在激活学生思维上下工夫,而不是简单的一问一答,图表面的活跃。 (现在政治课课堂提问、学生回答环节中有两个问题普遍存在,需要我们解决:一是学生简单回答老师问题;二是学生回答问题时,其他学生不能积极参与。)笔者认为:判断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参与状况如何,有五看: ① 看学生参与主动性如何; ② 看学生参与的深度、广度如何; ③ 看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交往情况; ④ 看学生的智力活动情况; ⑤ 看学生的发展情况 (包括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价值观等)。

二、要处理好教师与教材的关系

教师在备课中认真钻研教材是十分重要的。但是教师唯教材是从,教材怎么讲,教师就怎么教,这已越来越不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了。这就引出在当今新课程实施中教师是教教材,还是用教材教的问题的讨论。

教师教教材,结果学生获得的知识是极其有限的。其实教学不可能面面俱到,什么都讲清楚,要留点问题给学生,让学生思考。要把学生培养成会问问题的学生,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带着问题出课堂。中国人总是把会问问题的学生教成不会问问题,而外国人是把不会问问题的学生教成问问题的学生。

事实上,教师应该是用教材教,把教材当作是一种工具。教师不应是教材的奴隶,而应该成为教材的主人。

三、要处理好课堂教学中的动态生成

我们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总希望将自己课前精心设计的教案能顺利执行下来,以达到完成教学任务的目的,而不希望在自己的课堂上节外生枝。许多教师把能否完成教学任务作为课堂教学优劣的一个标准,甚至包括学生所回答问题的答案都要与自己预设的一样才好。事实往往不可能都是如此,课堂上的情况是千变万化的,往往会出现一些意料之外、始料不及的情形。这就是课堂教学中动态生成的问题,教师要处理好课堂教学中动态生成的问题,以增强课堂教学的活力,使之成为课堂教学的亮点。

那么,如何有效地处理课堂教学中的一些意外问题呢 ?

(1)教师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2)灵活机智地处理,切忌不理不问或故意回避: ① 一般由学生来解决学生中的问题; ② 确立师生共同探索的问题,共同研究,增强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兴趣; ③ 确实无法解决,教师要实事求是地向学生讲明,绝不要说可能 ……大概……教师在学生面前说不知道不是什么难为情的事情,而是很正常的情况,这能激起学生更大的求知欲望。

四、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改变由过去单纯的知识传授向传授知识与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转变。

对我们政治课课堂教学目标的认识:传授知识是教学目标,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也是我们的教学目标。我们过去所认为的双基是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我们对新课程标准下的双基应有一个与时俱进的重新定位。什么是双基 ?什么是21世纪的双基?如语文,过去强调字、词、句、读、写。现在,准确、高效的口头表达能力是双基,收集、处理、加工大量信息的能力也是双基。如现在数学,过去没有的估算、优惠、打折等等都是双基。双基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五、要处理好教学手段与教学目标的关系

新课程实施后,人们把更多的精力集中在教学手段的改变上,越来越多的人青睐小组讨论,认为小组讨论是合作学习,越来越多的人认为新课程改革就是使用多媒体上课。因此一种错误观念便悄然产生:小组讨论 +多媒体=新课程改革,这实际上是一种误区。事实上,现在有些课堂上的小组讨论、分组讨论仅仅是一种形式,能解决多少问题,值得思考(如,有的老师要求在三分钟内分四人小组讨论一个问题,能讨论出什么东西?),而有的多媒体课件则纯粹是新课改的一个外衣。

篇5

迄今为止,我国依然维持城乡分治、政府垄断城市土地一级市场的制度。一方面,造成农村与城市土地分属不同法律约束,由不同机构管理,形成不同的市场和权利体系;另一方面,形成只要涉及农地变为建设用地,就要通过政府征地,任何单位建设用地都要使用国有土地。这种制度使政府成为农地变为建设用地的唯一决定者,成为城市土地一级市场的唯一供应商。改革提高了市场配置资源的程度,但是政府同大型国有企业垄断上游资源一样,对土地的垄断却进一步强化。中国经济由投资拉动的现状,是与大部分投资由银行提供以及地方政府用土地撬动金融密切相关的。法律赋予地方政府对土地的垄断权,不仅是地方政府赖以生存和维持运转的重要保障,而且也促成了地方政府以土地启动经济增长的特殊激励结构。政府征地、卖地越多,地方可支配收入就越多,政府掌握的土地越多,城市扩张成本就越低,招商引资越便利,政府税源越多。这种增长方式的弊端已在财政、税收、金融、投资、价格形成机制、社会和谐、政府行为诸多方面彰显出来。土地参与宏观调控,其宗旨是约束地方政府行为。但是,土地调控的闸门在中央,而土地闸门的把手还在地方,加上地方财政严重依赖土地及其相关收入的现状得不到改变,地方政府就有将闸门把手拧开甚至放闸的冲动,进而使中央政府的土地调控效果大打折扣,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出严峻挑战。必须对现行土地制度进行根本改革。

本报告强调了以建设主体功能区为契机进行国土规划的必要性,提出了主体功能区建设中制定土地政策的基本原则,并按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设计了相应的土地政策。

二、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土地政策的基本思路

(一)以进行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契机,开展国土规划

在我国经济发展的规划中,有以经济发展为主导的五年计划,有以土地利用管制和耕地保护为主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有以满足城市化发展的城市建设规划和乡村规划。这几个规划在实施过程中,各自为政,相互冲突,导致规划的效力大打折扣。经济发展规划以GDP等增长指标为主导,决定一个地方在一个阶段的经济面貌,也决定地方领导的政绩,因此,往往成为主导性规划。城市建设规划直接与一个地方的城市化程度相对应,而且城市外延的扩大也决定一个地方城市政府的财政能力,加上我国目前正处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阶段,在城市建设规划方面,出现2-3年各地就进行一次规划修编,也就不奇怪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在给定一个时期的经济发展速度和城市化程度的前提下,对一个地方土地利用结构、土地转用和耕地保护量的指标性规划,但是,由于各地的经济发展速度和城市化水平大大超过预期,另一方面,由于我国改革后的第一个土地利用规划是1997年编定的,带有明显的计划经济色彩,对经济发展预期明显过低,造成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大滞后,越来越失去其权威性,甚至在一些地区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主体功能区规划,是国土开发战略性、基础性、约束性的规划。要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础,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为依据,以城市规划和土地规划为支撑,逐步建立定位清晰、功能互补的国土开发规划体系。以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为契机,把国土规划提上议事日程,从可持续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的角度,对国土进行全面规划,实行科学的国土开发和保护,对于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的土地进行科学布局,以《国土规划法》的形式予以明确,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减少行政干预,减少下位法之间的冲突和矛盾。

(二)有利于空间合理布局,形成区域梯度发展

改革二十多年来,区域之间的调整,土地政策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20世纪80年代乡镇企业的发展打破了国有企业一统天下的局面,区域朝着均衡方向发展,而乡镇企业之所以能全国遍地开花,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当时的政策鼓励农民利用集体的土地自办企业,解决农民的就业和收入问题。90年代初,珠江三角洲的崛起,除了比邻港澳的便利外,也得益于当时广东比较灵活的集体土地进入市场的办法,据调查,这一区域50%以上的建设用地属于集体建设用地,这就大大降低了企业创办的门槛,为招商引资创造了大大便利。90年代末以后,长江三角洲的发展尽管已面临新《土地管理法》的严格管理,但这一区域80年代乡镇企业大发展时,留下了大量存量集体建设用地,为长三角工业化城市化提供了巨大的土地空间。

随着珠三角和长三角的高度工业化,土地稀缺性大大提高,产业转移势在必然,中部和西部局部地区成为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区域。土地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必须要充分考虑各地经济发展状况不一,土地要素的角色和功能应有所差异。在优化开发区,由于土地稀缺性十分高,如果继续沿袭政府独家控制土地、低价供应土地支持工业和大比例行政划拨用于基础设施土地的思路,不仅导致土地的不集约、节约利用,而且也不利于这些地区的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匹配发展;重点开发区域将扮演承接优化开发区产业转移的重要角色,土地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应当借鉴优化开发区起步和发展阶段以灵活性和创新性支持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经验,避免建设用地完全通过征用的倾向,给集体建设用地进入市场开辟一个通道,将对优化开发区的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是以环境保护为主,土地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则应以强调补偿机制的完善为主,通过补偿和转移支付,缩小这两个区域与优化开发区和重点开发区的差距。因此,在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建设中,根据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形成区域性的土地政策,将有利于区域发挥比较优势,形成区域之间协调发展。

(三)建立和健全补偿机制,缩小区域差距,实现区域共同发展

我国经济区域发展之所以形成各地单纯追求经济发展,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一个地方不抓经济,该地区与其他地区的差距就会不断拉大,地方政府收入也上不来。

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由它们之间的工业化、城市化程度决定,而工业化、城市化程度的差异又带来政府获得的土地收入的差距。一个地区的工业化、城市化水平越高,居民购买力越强,房地产业越活跃,土地市场也越发展,政府土地收入也越高。反之,一个地区的工业化、城市化程度越低,居民购买力越低,房地产业不发展,土地市场也无法发展,政府土地收入也极其低微。这是这一轮经济发展背后政府收入状况差异的真实写照。

尽管我们力图通过财政转移支付解决地区之间的平衡,但由于地区之间差距的根源在于预算外收入的差距,一个地方的产业不发展,尤其是地方可支配的收入上不来,光靠财政转移支付,无法带来地方富裕和地方政府财政状况的好转。

解决的办法是,根据主体功能区的区域划分原则,对于能发展的区域(优化开发区域和重点开发区域)在土地政策、尤其是建设用地指标有所放松,支持优化开发区域城市化的进程和重点开发区域的工业化进程;对于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除了已经实行的财政转移支付和退耕还林、还草政策外,在财政上专辟生态和环境保护基金,给予补偿;除了中央财政渠道外,还应探索区域之间发展权机会损失补偿机制,即由优化开发区域和重点开发区域获得了发展权的区域向被限制和禁止发展区域进行发展权补偿,办法包括建设用地指标可交易,建立政策性移民专区等等,让限制和禁止发展区域享受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成果,让优化开发区域和重点开发区域享受优良的环境,形成全局范围的经济、社会、自然可持续发展。

(四)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实现稀缺土地资源的集约、节约利用

我国上一轮经济发展中,政府通过垄断土地供应主导经济发展进程,这种增长模式,虽然保证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高速度,但也带来政府经营土地和金融的高风险,农民权益受损,土地的粗放利用,形象工程林立,环境恶化,土地腐败。

我国经济已进入追求增长质量和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新阶段。土地尽管在区域发展中还将扮演重要角色,但土地启动经济成长的机制必须要有根本改变。那就是,要减弱政府对土地的行政配置和独家垄断,发挥市场在土地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通过价格机制反映土地资源的稀缺性,引导土地的更集约、更节约及更有价值利用;将财产权在土地利益分配中的作用摆在重要位置,让土地所有者农民集体分享城市化工业化带来的土地价值增值的成果,促进社会和谐和政治稳定。

具体而言,在优化开发区,土地政策的重点是,强化市场机制的作用,政府逐步退出对土地征用和供应的垄断,诱导目前过量的基础设施用地和工业用地向城市用地的配置,将一些对农民财产性补偿的个案探索上升到地方普适性做法,并形成地方规章,对农民土地权益实行合法保护。在重点开发区的经济起飞阶段,一定要吸取优化开发区的经验教训,改变靠土地招商引资和以土地抵押从事城市基础设施投资的思路,真正发挥市场在配置土地资源中的作用,既通过价格机制保证稀缺土地得到最优利用,又通过健全市场和农民土地产权保护,降低企业创办门槛,实现农民土地权利对土地级差收益的分享,为实现城乡统筹和共融提供制度空间。

三、主体功能区的土地政策设计

(一)优化开发区的土地政策

1.优化建设用地供应结构,促进城市化和工业化协调发展。(1)改变优化开发区土地供应目前工业用地比重过高,城市商业等三产用地比重过低的局面。应着力研究发达国家和地区同等经济发展水平下,城市用地与工业用地的比重关系,提高土地的集约度和利用效率,推动优化开发区从过于依赖工业增长向依赖城市三产发展的转变,促进城市集聚效应对整个经济的带动作用。(2)在土地增量不大幅增加的前提下,增加商业和房地产用地的市场供应量,促进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具体途径是,将建议(2)中提到的减少的行政性划拨用地,转用于通过市场方式供应于经营性用地,以及将建议(4)中提到的工业性协议用地减少的部分直接通过市场方式供应转用于城市经营性用地。

2.强化市场在建设用地配置中的作用,探讨政府逐步退出垄断土地供应的途径。(1)严格限定行政划拨用地的用途和比重。目前行政划拨用地的用途过于宽泛,占地过多,既浪费土地,又易滋生腐败。建议对建设用地中划拨用于公共设施建设的比重做出严格限定,清理一些以公共利益名义实际是营利性的用地。进行某些公共用地按市场价赔偿的试点。减少行政划拨的公共建设用地的用途和比重进行严格限定,尤其是作为所谓提升城市品位的大广场、大马路、豪华办公楼等做出严格限定。(2)着手制定“公共利益征地否定式目录”,明确规定以盈利性为目的的用地不得征用,土地的征用必须坚持《宪法》和《土地管理法》规定的“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对土地实行征收和征用”的原则,改变目前只要是经济建设需要就实行征用的做法。为了解决“公共利益”在法律上难以准确界定的情况,建议出台政策明确规定,只要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用地,即可判定为非公共利益,这类用地不得通过征用获得,并列出不属于公共利益用地的名录,作为将来国土部门监察的重要内容。(3)限定政府储备土地为存量土地,严禁征用农民集体土地纳入土地储备范围,明确土地储备中心主要通过对存量建设用地的收购和收回以获取土地。

3.严格控制建设用地增量,把盘活存量作为土地政策的着力点。(1)出台政策统一处理历史遗留问题,在制度上堵住新的土地空闲置。抓住当前土地资产价格上涨的有利时机,以盘活闲置土地为目的,由国务院尽快出台关于处置国有闲置建设用地历史遗留问题的规定,对闲置用地的界限、类型、范围、期限,金融机构抵债土地缴纳闲置费、土地收回和相关税费等作出明确政策规定。同时,加强土地利用制度改革,加大土地腐败的处罚力度,进行土地保有环节的税收征收试点,提高房地产商持有土地的成本,防止土地投机。(2)对存量集体建设用地的确权进行分类处理,在政策上既要给出路,又要防止违法用地合法化。对“无证用地”、“历史用地”要视情给予专项指标支持和减免税费,由登记机关直接按历史用地进行确权发证。属于旧厂房改造,须根据有关规定完善用地和规划报建手续后方可进行。对违法用地的旧厂房拆迁,应视情给予补偿。为防止地方借改造之机扩大集体建设用地范围,建议国土部门在珠三角地区进行存量集体建设用地确权试点。(3)尊重农民土地财产权利,构建利益共同体。政府应主要从旧物业改造带来的产业升级和物业的税收中受益,土地价值升值的绝大部分应留给农民集体;在物业改造中,尊重农民意愿,尽可能保持土地的集体所有;对于需要政府和社会资本介入的大型物业改造项目,要保留合理比例和位置较好的物业给农民集体,让农民集体长期享有物业出租的收入。

4.实行功能区内城市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挂钩试点。(1)由城市建设用地区域向对口农村建设用地减少区域支付土地复垦费用。(2)在建设用地挂钩过程中,城市区域要留一定比例的建设用地给原腾出建设用地的农村区域,作为工业和城市发展用地;(3)城市区域应向腾出建设用地吸纳一定比例的人口进城,这部分进城农民享受与城市市民同等的公共服务。(4)对于整理出的闲置建设用地,可以不占用年度建设用地指标。

5.以主体功能区的范围界定耕地占补平衡,逐步实行功能区域之间的耕地保护与补偿机制。(1)在优化开发区,既要阻止稀缺土地资源被大面积圈占,又要解决建设用地后备资源的供应瓶颈。以浙江为例,土地严管前,浙江省已有各类开发区规划面积1521平方公里,启动开发面积484平方公里,仅占32%,大量土地未被利用。但是,受制于建设用地的按计划指标控制与管理,再过5到10年,浙江的一些城市将面临无地可用的窘况。2000至2004年,全省建设用地平均年使用量约50万亩,最高年份达70万亩。土地严管后,2005年国家下达的建设用地指标16.5万亩,加上已获批准可使用的折抵指标共20多万亩,大量已批项目等地开工。建议对优化开发区域的现有农保率作出调整,以适应地方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2)在划定功能区之后,为了协调区域内的经济发展,可以考虑改变目前以省为单位实行耕地占补平衡的办法,改为以功能区域为单位,实行耕地占补平衡。(3)建立农田保护的地区补偿机制。鉴于区域之间以及同一地区不同县市之间发展工业化、城市化程度的差异,它们占用基本农田的量也不一样,各地只能通过县内、地区内、省内基本农田指标的置换,解决经济发展用地与基本农田保护平衡,这种做法一直没有得到中央认可。随着经济发展,这种做法将越来越普遍,甚至出现跨省平衡。建议出台功能区域之间就基本农田指标异地置换的原则、方式和补偿机制等出台有关政策,这样既可以解决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地区的用地需求,又有利于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大的地区获得一定的货币补偿。

6.进行土地财产税改革试点,培植地方政府可永续利用的地方税源。(1)启动土地财产税改革,让城市政府有永续的收入来源。根据各国经验,土地财产税一般作为地方政府主要税种,可以成为地方政府可持续性收入的重要来源。在操作上先易后难,合并税种,统一征收,分步实施。建议将与土地财产相关的税费由多个部门征收,改为只由税务部门征收;将现行的各种土地税费合并为三个税种,即土地占用税、土地保有税和土地交易税。土地占用税是对土地农转非行为的征税,将现在的耕占税、耕地开垦费、新增建设有偿使用费合并征收,体现保护耕地的目的;土地保有税是对持有建设用地者的征税,基于土地的不可再生性和随着经济发展必然升值的情况,可由中立的土地评估机构公布一个地区一定时期的土地价格,税务部门根据地价上涨的情形对土地持有者征收一定比例的土地保有税;土地交易税是对建设用地的交易行为征税,既让地方政府可以获得稳定的税源,也有利于土地转向最有价值的使用。(2)在土地财产税改革探索阶段,尽快出台土地出让金纳入地方预算管理实施办法,并明确土地出让金由地方使用,中央不参与其利益分配。中央可明确规定,将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总价款全额纳入地方预算,缴入地方国库,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有利于这笔资金的规范有效使用。但是,在操作上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是,预算资金管理是年初进行预算,年终审核,而土地出让金是政府出让土地所得,它是一种政府垄断下的市场行为,当年计划出让多少土地可以由有关机构控制,但出让金多少则受市场左右,土地出让金如何纳入地方预算管理要有具体实施细则。二是,中央在土地出让金预算管理的规定中,应规范和提高土地出让金的使用效率,决不可成为主管部门在摸清地方家底后分配地方土地收入的契机。

7.尝试工业用地和农民宅基地进入市场,让农民分享工业化、城市化成果。(1)尝试政府放弃对工业用地的垄断供应,让农民集体土地直接进入工业用地市场。建议政府放弃对工业用地的垄断供应,让农民集体土地直接进入工业用地市场,这样,一方面可以减轻政府的财政压力,另一方面有利于农民分享土地级差收益,使稀缺的建设用地按市场价格配置到更有价值的使用。广东省政府积极推行以农民集体建设用地直接进入市场的做法,值得推广。(2)给被征地村留一定比例的经济发展用地,由村集体经济组织建造标准厂房、铺面等,用于出租,租金收益以股份形式在村民中分配。实践证明,村留用地既有利于村级经济壮大,在农村公共财政缺位的情况下,土地出租收入成为农村公共品提供的重要来源,而且土地分红也成为发达地区农民分享土地级差收益的重要途径。建议中央出台专门的政策,就留用地的比例、使用办法、收益分配原则等作出具体规定。(3)保护农民利用宅基地出租房屋获取收入的权利。在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受益最大的一块是利用宅基地盖房,获取出租收入。鉴于现行法律中对宅基地的权属没有明确规定,出现政府侵占农民宅基地或农民在现有宅基地上超规定盖房的双重局面,因此,必须在法律上明确宅基地为农民财产的同时,对宅基地的申请、使用与出租等作出明文规定。尤其防止一些地方以旧村改造和新农村建设为名,侵犯农民宅基地权利。

(二)重点开发区的土地政策

1.逐步加大市场在土地资源配置中的作用,警惕和防范政府经营土地风险。(1)改变建设用地指标过于集中于大城市的局面。在重点开发区,政府在建设用地上行政配置资源的色彩浓,对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大。在一些省份,2/3以上的建设用地指标被集中使用于省会城市和少数几个中等城市,不利于区域协调发展,应该予以改变。(2)在重点开发区,地方政府也借鉴优化开发区的做法,实行政府土地储备和独家经营土地,但是,由于经济发展尤其是房地产市场发育不足,土地出让收益不理想,政府经营土地并非一本万利,应减少政府独家供应土地的局面,禁止政府将增量土地放入土地储备。(3)在重点开发区,基础设施用地比重过高,带来供地结构的不合理,也影响土地收益,应当予以改变。

2.尝试工业用地直接进入市场,维持我国制造业的全球优势。审慎评估政府垄断工业用地“招、拍、挂”对我国工业化的影响,让农民集体土地直接进入市场。工业用地“招、拍、挂”出让政策的出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遏制地方政府压低地价招商引资行为,但也会提高重点开发区的工业用地的成本。我国现在正处在工业化的关键阶段,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和工业向重点开发区转移,都有赖工业化继续保持一定增长速度。优化开发区的经验表明,在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的前提下,农民直接将集体建设用地以出租、出让、转让等形式供应给企业,既大大降低了企业的用地成本,又保证了农民可以长期分享土地增值收益,地方政府可以获得企业税收和土地使用费。推广地方农民集体建设用地直接进入市场的做法,有利于大量中小企业到广大重点开发区域落户,促进制造业向重点开发区域的转移,继续保持我国制造业在全球的竞争优势。

3.维持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集体和国有土地的“同地、同价、同权”。(1)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国有化趋势应该有所遏制。在法律有待修改的情况下,要用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建设规划这个龙头。规划就是法律,一切用地以规划为蓝本,不能突破规划,也不能利用政府权力随意修改规划。防止地方利用村改居、市改区、区域调整、城市化改制等所谓创新,变相大面积圈占农地。(2)在制度上确保建设用地两种所有制的长期并存。我国宪法确立的土地国有制和集体土地所有制的并存,有利于维护我们这样一个农业人口大国的长期稳定。但是,由于现行有关法律造成城市化的同时土地就必须国有化的现实格局,建议在宪法中可考虑修改以城乡分割来划分两种土地所有制的提法。不仅要赋予农民农地农用时的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而且要赋予农民在农地转为建设用地时的土地使用权、收益权和转让权。(3)给被征地村留一定比例的经济发展用地,由村集体经济组织建造标准厂房、铺面等,用于出租,租金收益以股份形式在村民中分配。实践证明,村留用地既有利于村级经济壮大,在农村公共财政缺位的情况下,土地出租收入成为农村公共品提供的重要来源,而且土地分红也成为发达地区农民分享土地级差收益的重要途径。建议中央出台专门的政策,就留用地的比例、使用办法、收益分配原则等作出具体规定。(4)保护农民利用宅基地出租房屋获取收入的权利。在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受益最大的一块是利用宅基地盖房,获取出租收入。鉴于现行法律中对宅基地的权属没有明确规定,出现政府侵占农民宅基地或农民在现有宅基地上超规定盖房的双重局面,因此,必须在法律上明确宅基地为农民财产的同时,对宅基地的申请、使用与出租等作出明文规定。尤其防止一些地方以旧村改造和新农村建设为名,侵犯农民宅基地权利。

4.尽快制定规范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法律,结束集体建设用地大量非法流转的局面。(1)应在符合规划的前提下,集体土地应与国有土地一样,可以出租,出让,转让,抵押;可以获得与国有土地具有同等权利的《集体土地使用权证》;农民可以获得土地流转的绝大部分收益;集体非农建设用地必须符合规划控制,依法取得。(2)所有非农建设用地的安排必须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农用地转非农建设用地必须在规划的控制下,按年度用地计划实行农用地转用,依法进行土地登记,办理转用手续,取得转用证书。(3)要对所辖地域的非农建设用地作一次认真普查,制定出补办转用手续的最后期限和罚则,使所有非农建设用地必须依法取得,禁止私下流转的土地黑市;建立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交易市场。在符合土地利用规划和用途管制的前提下,依市场原则将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进入市场进行交易,这一过程不改变集体土地所有权性质,任何建设用地使用者都可根据市场公平交易的原则,与集体土地所有者或建设用地使用者进行等价交换。土地使用权价格应该是市场价格。(4)加强集体土地收入的管理,确保农民成为土地流转收益的主要获得者。在土地产权上,严格界定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在土地权利,在流转收益分配上的关系,要加强对集体经济组织土地收益资金的管理,将土地流转收益最大程度地运用于农民的社会保障,以保障农民的长远生计。

5.进行功能区内城市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挂钩试点。(1)由城市建设用地区域向对口农村建设用地减少区域支付土地复垦费用。(2)在建设用地挂钩过程中,城市区域要留一定比例的建设用地给原腾出建设用地的农村区域,作为工业和城市发展用地。(3)城市区域应腾出建设用地吸纳一定比例的人口进城,这部分进城农民享受与城市市民同等的公共服务。(4)对于整理出的闲置建设用地,可以不占用年度建设用地指标。

6.以主体功能区的范围界定耕地占补平衡,逐步实行功能区域之间的耕地保护与补偿机制。(1)在划定功能区之后,为了协调区域内的经济发展,可以考虑改变目前以省为单位实行耕地占补平衡的办法,改为以功能区域为单位,实行耕地占补平衡。(2)建立农田保护的地区补偿机制。鉴于区域之间以及同一地区不同县市之间发展工业化、城市化程度的差异,它们占用基本农田的量也不一样,各地可以通过县内、地区内、省内基本农田指标的置换,解决经济发展用地与基本农田保护平衡。(3)随着经济发展,跨省耕地动态总量平衡将不可避免,建议出台功能区域之间就基本农田指标异地置换的原则、方式和补偿机制等出台有关政策,这样既可以解决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地区的用地需求,又有利于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大的地区获得一定的货币补偿。

(三)限制开发区的土地政策

1.建立生态保护的财政和地区补偿机制。(1)国家财政专门设立生态保护基金,作为对限制开发区域保护环境的补偿。(2)继续维持10-15年的退耕还林补偿政策。这一政策在其他区域可以停止,但是对于限制开发区域必须继续,这对于生态修复将起到十分有效的作用。(3)国家出台政策,建立发达地区向限制开发区域的环境补偿办法。

2.加大林权、草场权属改革,增大当地人口从林业、草业中的获利。(1)改革森林采伐制度,提高林业经济效益;(2)林地权属的长期化;(3)解决草场的“公地悲剧”问题,解决草场界定中的技术和产权问题。

3.对于资源性利用的产业发展予以土地政策的支持。限制开发区不可能完全脱离工业化进程,带来当地人口致富,应该支持当地资源性产业的发展。在建设用地指标上,改变完全集中于大中城市的格局,对于限制开发区内一些县发展资源性产业给予一定的土地指标。

(四)禁止开发区的土地政策

1.建立生态保护的财政补偿机制。由于本区域主要是国家森林公园或自然保护区,资源的保护具有国家公共品的特性,因此,必须建立限制开发区域的土地和资源保护的受益主体已经超越本地区人口,因此,必须由中央财政专门设立生态保护基金,作为对限制开发区域保护环境的补偿。

篇6

思想政治课教学是中学德育的主要阵地,是教育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获取知识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新一轮课程改革对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目标、任务、方法等均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现代教师必须认清形势、苦练“内功”,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适应新教材,使思想品德课教学更具特色和活力。

一、政治课教师必须转变思想观念适应

对于政治课教师来讲,最迫切的、最具根本性意义的还在于实现教育思想观念的现代化。长期以来,由于政治课依然是课本教育,内容远离学生实际,使学生失去了学习兴趣,更不能发挥思想政治课的教育作用,造成中学生思想道德水平较差,甚至成绩优异的学生都缺乏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缺乏集体主义观念和荣誉感。还有一些学习成绩较好的同学之间常互相嫉妒、不团结,使学生生活很不和谐。如何结交朋友、怎样面对合作与竞争、怎样看待自己的人生价值,这些在课本中都有所渗透,也是教学的重要内容,却起不到良好的效果。从根本原因来说,都是因为我们的教学指导思想偏颇所致。新课标要求教师不但要让学生学知识,更重要的是教学生用知识。面对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学生能用自己的目光去发展,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用自己的行为去改变。教师必须完成这个思想观念的转变,使政治课从知识型向实践型转变。唯有这样,才能保证教学改革的成功,才能真正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才能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新型人才。

二、 政治课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

以往的政治课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方法简单,采用“满堂灌”、“说教式”的形式组织教学。学生死记硬背,不加理解,严重束缚了学生主动性和能动性。学生学习很被动,所以学习枯燥乏味,厌学现象严重。新课改提倡“探究式”“互助式”等教学方法,要求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这更要求我们教师当好“导演”和必要的“主演”,有时甚至也需要学生既当“导演”又当“主演”和“配角”。这就要求教师改变过去封闭、单一的教学模式,变被动为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利用社会热点问题和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或亲身经历等,通过讨论、辩论、演讲等多种形式,结合教材所学理论知识,进行分析、理解、应用,从中获得新知识,使学生的认识得以升华。如利用建国六十周年大庆,建党八十八华诞等纪念日,组织学生观看“红色记忆”爱国主义影片、开展“中华魂”演讲比赛,让学生主动参与活动,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三、政治课教师必须适应新教材

在新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理解教材。我认为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科知识的内在规律和系统的知识结构,学科知识的内涵及发展变化;学科知识与现实生活、学生经验的结合点,即事例。二是教师必须会“用教材”,即驾驭教材,一个教师如果只会教课本上体现出来的知识点,甚至只按课本顺序讲一遍,不设计一些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那就不会引起学生的积极参与,教学就没有交流、互动、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新课程提倡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教师和学生是课程创造者的主体。课程的内容可根据实际加以调整。再者,思想政治课的时代特征性强,也需要我们不断补充教材,因此在教学中需要开放教材,充实教材,超越教材。例如:可利用广播电视、录音录像资料、报刊杂志、多媒体技术等为教学服务;还可组织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社区服务等各种活动来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使其个性特长得到发展。总之,教师不仅要会“教”书,还要学会“编”书。

四、政治课教师必须具有广博的知识

新教材的一个显著变化是:难度降低了,但知识面宽了。教师的知识储备能否适应,能否满足学生的需求,这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的第一道难题。教师必须努力学习,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教师应具备扎实的教学基本功。随着信息技术的应用和推广,教师还采用“一框内容一张嘴,一支粉笔讲到底”的传统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已远远适应不了素质教育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教师应不断加强学习,熟练掌握多媒体技术并运用于教学实际中,使思想政治课更加直观、生动、有趣;教师应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不仅应对本学科知识的结构框架、内在联系了如指掌,还应不断探索,钻研教材、教法,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手段和技术组织教学,增强教学的艺术魅力,高标准高质量完成教学任务。有效方法是每天坚持写课堂教学后记,多读、多听有关教学方法的书刊、文章和报告,积极参加教研活动,主动邀请专家、同行教师听、评自己讲课,取长补短;教师应博学多才。常言道:“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得有一桶水。”思想政治课教师应当是一位博学多才的知识杂家。加之,思想政治课具有综合性、社会性、时政性等观点,涉猎边缘学科知识非常广泛。因此在通晓本学科知识的同时,必须涉猎相关学科知识,多听多看,关心国内外大事,不断为自己“充电”,跟踪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跟上时展步伐,捕捉时代信息,把握时代脉搏。

五、政治课必须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篇7

二、教师要敢于并善于让学生自己构建知识。

我们应本着对学生终身发展负责的精神把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当作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他们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新的知识经验,主动地构建知识。变教师传道为促进学生自己去学道;变教师授业为促进学生自己去学业;变教师解惑为促进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从中锻炼思维,发展能力,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学习中有机会、有可能表现自我,实现自身价值。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的实际状况为出发点,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支撑点,以提高学生的素质为落脚点,突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实现教育教学的全程优化。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素质教育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也是区别于传统教学的一个最明显的特征,它在课堂上给了学生自主合作的机会。具体操作分为两个环节,即小组讨论和大组交流。小组讨论就是在学生个人自主学习、初步感知的基础上,抓住各种感兴趣的“热点”,围绕教材的重点、难点,围绕讨论题分别说出自己的想法,让其他人倾听,形成信息的多向传递,畅所欲言,民主讨论,取长补短,集思广益。通过讨论,让学生辨别是非,做出选择,得出结论,既有“动力”又有“压力”地读书、思考。大组交流是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先由某一组的代表在全班发言,汇报该组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由其他小组做出评价和补充,再由各组提出本组的疑难问题,组际之间进行讨论、解答。在集体性质的争论中发展差异,在思维的碰撞中增长新知识,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将会更加深刻。

三、充分运用情感教学。

篇8

2010年秋季学期,我省高中新课程改革开始实施。这不仅为高中政治教学质量的提高创造了条件,而且也对高中政治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普通高中政治课程标准》提出了哪些新的理念?新课与旧课教学有何不同?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应该如何进行教学?新课改对高中政治教师提出了哪些要求?这些都需要高中政治教师进行学习和探索。经过两年多的教学实践,笔者已从起初对高中政治新课程感到非常茫然变得逐步适应。下面,就谈一谈自身对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政治教学的一些体会。

一、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政治教学的三个特点

1. 教师和学生在政治教学中的地位发生改变。传统的政治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是课堂的主宰,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政治教学则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中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为此,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要从课堂教学的主宰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由机械的课程阐释者转变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由重结论的知识灌输者转变为重过程的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2. 政治教学目标切合学生实际,全面而具体。新课改背景下的政治教学要求教师从生命的高度来看待学生,即从学生终身发展的角度出发,传授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应当把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实践能力及行为习惯的培养纳入教学目标,培养他们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新的《普通高中政治课程标准》中,有些目标是明确给出的,如,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等;有些目标并不是明确给出的,如,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等。这就需要政治教师认真研究教材,分析学生知识、能力基础,把握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科学设计教学目标,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 思想政治教学重过程,重参与,重体验。新的高中政治课程标准要求教学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与学的任务,注重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交流。这就需要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在教学中去“发现”知识,而不是简单地获得结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体验和反思,并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不同体验,不能把自己的体验强加给学生;要指导学生去感悟知识,以实现知识的内化;要关注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全面地参与教学活动。在政治教学中,教师应树立“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讲授知识,为学生“搭桥铺路”,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展开讨论,进行探索实践,使学生经历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启迪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政治素养。

二、教师该如何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新课改背景下的课堂教学与传统课堂教学存在着本质区别。作为高中政治教师,则担负着倡导新观念和率先垂范的使命。那么,教师如何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以更好地完成政治教学任务呢?笔者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转变观念 。新课程以“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突破了学科本位,确立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对有思想、有情感、有权利、有尊严和正在成长发展中的学生的教育。在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政治教师应转变自身教育教学观念,逐步树立“对话”意识,不仅仅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还要与学生一起探讨,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从而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进步。在政治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将每个学生都看成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个体,理解、尊重学生,给每个学生提供表现、创造的机会,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能得到发展。

2.研究教材。新的高中思想政治教材虽然较之旧教材来说包含的内容少,但涉及的范围却很广,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在运用新教材进行教学时,教师不能只关注教材中删减与增加了哪些知识点,还要认真研究教材,搞清楚新教材依然保留的知识点在难度要求上有哪些变化。当然,也要对新增知识点的难度要求进行仔细的研究。总之,新课改要求教师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就需要高中政治教师深刻而全面地理解教材,并对其进行合理整合,要不断地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

篇9

在各个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和积极领导下,许多部门和下属单位已经应用了总账、工资、固定资产、报表等系统,在提高财务工作效率、降低劳动强度、细化核算管理、改善会计信息质量等方面都发挥了良好的效果。

在巨大成绩的背后,行政事业主管部门财务管理信息化也面临着诸多问题,例如:内部核算体系不统一,财务制度难以落实、汇总统计困难;上下级财务信息不透明,财务信息真实性缺乏有效保证;上级部门监控不及时,财务管理仍停留在事后管理;软件业务流程不连贯,预算、核算、决算等业务割裂;项目、资金管理不全面,相关业务信息难以全程跟踪;软件平台不一致,数据收集困难、升级维护成本巨大。

出现以上诸多问题的关键在于没有全面系统地分析主管部门财务管理系统的需求。全面理解主管部门财务管理系统的需求,需要从业务处理、管理控制和决策支持三个层次分析,需要从基层单位内部管理、本部门内单位之间协调管理、本部门与其他部门业务协作管理三个角度考虑;需要考虑集中管理和分散管理模式的混合。

一、不同管理层次对应的需求

管理任务大致可分为事务处理、管理控制和战略管理三个层次。对于主管部门财务管理工作而言,事务处理层主要是反映资金流转的结果,目的是准确、完整、及时地完成凭证记账、报表编制工作;管理控制层主要是对资金流转过程进行控制,战略管理层主要是对整个部门的财务工作做长期性、全局性的规划。财务战略管理的研讨目前主要集中在企业界,在行政事业单位尚少见。

不同层次的管理任务导致了不同的软件模块需求。对于业务处理层次而言,核心业务需求是记账、出报表,这也是账务、工资、固定资产、出纳、报表等基本会计核算软件的用武之地。对于管理控制层次而言,核心业务需求是科学编制详细预算、严格按预算控制项目支出、统筹安排资金收支、统一调配资产、完善内控制度,这需要财务预算管理、项目管理、资金调度、资产调配、内部审计等软件模块的支持。对于战略管理层次而言,核心业务需求是运用科学模型、综合分析内外部较长历史时期的数据,这需要数据仓库、决策支持等软件模块的支持。

二、不同管理范围对应的需求

主管部门财务管理的范围不仅包括基层单位内部管理、本部门内单位之间协调管理,还包括本部门与其他部门的业务协作。不同的管理范围有不同的需求。

(一)基层单位内部财务管理的需求

1.资金运动全流程管理(预算核算决算一体化)

通过一体化的信息系统,全面支持资金筹集、分配、调度和使用、核算、绩效评价等资金管理工作,实现从部门预算、单位预算编制、资金管理及预算执行控制、会计核算、预算考核评估到最后出具决算报告的整体应用流程。

2.资金资产管理一体化

资金管理与资产管理是财务管理的两个方面。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紧密结合,一方面为资产管理提供了有力的手段,有利于从源头上控制资产的形成;另一方面为提高预算管理水平提供了支持,有利于预算管理更加科学、更加严密。

将预算管理与资产管理有机结合,覆盖资产清查、产权登记、资产配置、资产使用、资产处置、资产收益等资产管理环节,将资产的形成、调剂、使用、处置等增减变动管理融入预算编制、执行和决算过程管理。在全面掌握各预算单位资产配置情况的基础上,基于统一的资产配置标准,结合业务发展计划,形成资产采购计划,进而编制财务预算,在预算指标、用款计划的控制下开展集中采购,自动生成资产卡片、记账凭证,详细核算资产的取得、使用、处置等变动情况。

3.财务业务一体化

在业务执行过程中实时采集财会数据,执行财务控制规则;不仅保证财务数据来自真实有效的业务,及时、准确、全面反映业务状况。更以财务控制业务,确保各项收支业务的合法合规,在确保资金安全的前提下,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益。

4.财务管理工作集成化

将知识管理、个人办公、财务软件应用等系统进行集成统一管理,所有内容均呈现在一个门户平台之上,不仅为财务人员提供全方位的财务管理应用,而且可以满足个性化应用的需要,实现基层单位的财务集中管理、部门间业务自动流转、系统问数据高度共享。

打通OA系统和财务管理系统的数据接口,实现业务办公和财务管理一体化。在OA系统中完成公文流转、业务审批,保留审计线索;在财务管理系统中完成凭证编制、账簿登记、报表生成、财务分析等专业管理。避免在两套系统中重复执行相同审批流程,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利用门户系统,可以为所有用户执行统一的权限管理,实现单点登录,从统一的入口访问财务管理和业务处理功能,可以根据不同用户的工作需要和权限范围,提供个性化工作环境。

5.部门预算执行精细化(全面预算、项目管理)

建立内部预算控制制度,细化预算,确保资金正确使用、落到实处,减少发生差错或弊端的可能性,以堵塞漏洞,遏制腐败现象的滋生,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在支持部门预算“二上二下”编审的同时,将部门预算在各预算单位内部分处(科)室、项目、人员等角度分解细化控制;根据项目轻重缓急和资金余缺情况,统筹调度资金;实现专项资金用款计划的网上审批管理,既方便下级单位用款,又便于上级单位加强专项资金使用的过程控制。

(二)部门内上下级单位之间协同管理的需求

1.会计核算规范性和灵活性的统一

从部门财务管理工作的全局出发,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优化和规范财务管理制度,避免下属单位管理的随意性,高效协同下属单位的行为,提高部门整体的财务管理水平。

放任下级单位随意设定会计核算规则显然不是部门财务管理的发展方向,需要统一各单位的会计核算管理软件,通过会计科目、辅助核算项目等基础资料的统一定义、逐级下发和细化,规范各单位的会计核算,在整个部门落实统一、规范的核算体系,提高各单位会计数据的可比性,为报表数据的自动采集打下良好基础。

但要注意,不能统得过死。目前多数方案在规范会计核算

方面,采用的是部门内统使用套科目表,统设置一、二级科目和部分辅助核算项,允许下级增设三级明细科目的方式,随着“大部制”改革的深入,部门权力日趋集中,管理范围也愈发扩大,有必要考虑对部门内多会计科目表、多会计制度核算的支持。

2.加强项目管理   支持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覆盖项目预算申报、项目论证和预算审核、项目预算执行、项目决算、项目支出预算清理、项目绩效评价等环节,将项目进度计划、物资采购计划、用款计划结合起来,形成会计核算到项目管理的追溯机制,改进专项资金的管理,提高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

将按照功能分类、经济分类编制的项目预算与按照会计科目编制的财务预算相结合,在预算执行过程中细化核算,按预算控制收支,将项目清理结转与财务预算的清理结转结合起来。

3.改进财务监管

在各预算单位对自身收支进行总账处理的同时,进行整个部门的总会计核算,实现财务报表、决算的自动生成和汇总,既减轻劳动强度,也避免数据的人为修饰,保证数据的真实性。

强化财务管理信息系统中的预算、控制功能,形成以资金预算和使用为主线,以预算执行和控制为重点,以核算和监督为依托,以指标分析为评价依据的财务管理体系;改变“事后核算、事后找原因”的做法,做到“事前预测、事中控制、事后分析”的科学、规范管理,支持主管部门的财务管理和监管工作的开展。

提供灵活多样的财务分析、财务业务对比分析手段,支持用户自定义多种预警规则,实现“监管规则制定的灵活化、执行的自动化、预警的人性化、分析的智能化”。确保会计核算规则和财务管理制度的全面贯彻落实;对比财务和业务数据,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性;对比不同单位、不同时期财务数据,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扩大监管范围,提升监管力度,降低工作难度。检查对法规制度的遵循情况,自动筛选出可疑数据,以发现可能的差错或舞弊行为,提供状态变更、处理意见或解释说明的记录等功能,评估内控制度的完备性、执行情况。

对审计作业和审计信息进行管理,提供数据提取和分析、舞弊欺诈行为侦测以及持续监控功能。通过软件全过程监控功能,定义各种指标的预警数据类型和金额,对内部控制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监督和评价。使上级部门对于被审计单位的费用和预算等可以做到事前审核、事中监督,从而及时发现各个环节存在的问题,降低风险。

4.推进战略财务管理

战略规划与模拟。将部门的业务发展规划与财务战略规划相结合。创建动态和静态业务模型,设计、模拟不同的环境,从而考虑各种环境下的风险,运用概率论、数理统计、风险决策、弹性预算等手段,编制行业的长期财务计划,综合利用多种筹资方式,拓宽筹资渠道,加强投资监管。

绩效管理。预设行业KPI体系,帮助用户定义、分析、直观地解读关键业绩指标,将绩效管理以及有关交流沟通扩展到部门内的各级单位、各个岗位,将实时的关键绩效指标发送到所有相关员工的桌面,辅助领导更快更好地做出决策。

综合查询分析。提供自动和半自动的信息采集功能,通过内部和外部渠道,收集结构化和非结构化信息,利用OLAP数据库存储计划数、实际数,可跨年度、项目、单位、软件模块搜索信息,提供多层次、多角度的分析模型和工具。

(三)与其它部门协同管理的需求

2002年开始的“金财工程”建设及相应的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工资统发、非税收入管理、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等财政管理制度的改革,给交通部门的财务管理提出了新要求。主管部门财务管理系统需要与财政部门配发的部门预算管理系统、资产清查系统、决算报表系统等软件有效衔接,共享数据,避免数据的重复录入,消除数据的不一致性。

政府审计在保护国家利益、维护财经秩序、规范政府行为、保证国家政策的落实、提高经济效益、加强廉政建设和保证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主管部门财务管理系统应满足外部审计的要求,不仅在系统内部要保存操作记录,保留审计线索,维护数据钩稽关系,还要对外提供开放的数据接口,满足审计软件取数分析的需要。

三、不同管理模式对应的需求

(~)垂直管理模式的需求

垂直管理通常指的是省级垂直管理。垂直管理的行政事业单位由于财务管理体制实行“统一领导、垂直管理、统收统支、分级核算”,其财务管理与非垂直管理的行政事业单位相比,有着一定的特殊性。

垂直管理行政事业单位在经费管理上的主要特点是:经费主渠道的单~性。它改变了在垂直管理前各单位经费分别由各级财政部门安排为主其他部门经费补助为辅的情况,而由省级财政部门实行部门预算来进行安排。垂直管理系统的省级主管部门根据“收支两条线”的规定,实行预算内外资金统一管理,统筹安排各项支出。

垂直管理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特点是授权管理。授权管理改变了垂直管理前国家对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实行“国家所有,政府分级监管,单位占有使用”的管理体制,本系统的国有资产统一由省级主管单位实行统一管理。

垂直管理单位内部审计不仅要根据各项财经法规和制度进行监督检查,而且要开展系统内部控制制度的评价工作,工作的目标和重心在于如何规范管理和堵塞漏洞,以确保系统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为了有效地实行财务垂直管理,通常采取明细财务数据集中管理的方式,即不仅报表要集中管理,凭证和基础数据也要集中管理。数据越明细、范围越广泛,就意味着权力和责任越集中。通过明细财务数据的集中,上级主管部门可以精细管理、统筹安排本部门的“人、财、物、事”。根据管理要求和网络条件,可以采取实时集中或定期集中的方式。

(二)非垂直管理模式的需求

在非垂直管理模式下,上级主管部门主要是对下级单位的业务进行指导,但不能控制下级单位的人事安排、经费收支、资产配置;也就是说“管事,不管人、财、物”。

对于非垂直管理,通常采取汇总财务数据集中管理的方式,即报表的定期汇总上报。

(三)混合管理模式的需求

在混合管理模式下,主管部门下属单位的情况复杂,有些实行垂直管理,有些则仅是业务指导。

对于混合管理模式,需要把明细财务数据集中和汇总财务数据集中结合起来。对于非垂直管理单位,实行定期集中;对于垂直管理单位,需根据管理要求和网络条件,采取实时集中或定期集中的方式。

四、行政事业主管部门财务管理信息系统总体框架

篇10

一、转变思想观念是政治教师的第一要务

政治课教学与其他学科相比,具有其独特性。政治课教学必须依据青少年的年龄特征,形象性、趣味性是青少年的本质属性。政治教师必须加强业务学习,提高知识储备,努力实现教学思想的转变,实现教育思想的“质”变,用现代化的教育思想统领教学行为。由于受“应试教育”教学模式的“禁锢”,死记硬背的抽象记忆成为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传统模式,教师教得“死”,学生学得“死”。“死读书、读死书”使学生丧失了学习兴趣,课堂教学味如嚼蜡,久而久之,学生的学习兴趣丧失,厌学现象严重,思想政治课不能肩负起培养和陶冶学生道德情操的时代使命,致使学生道德水准下降,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事故”的种子,思想偏激,法制观念淡薄,有的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在国家违法犯罪年龄段调查中显示,青少年违法犯罪率在50%以上。这不能不叫人反思,令每个教育工作者沉默,更叫我们每位政治教师“汗颜”。我们必须反思,必须在转变教育观念上下决心,努力探索适宜学生发展的新思路、新方法,切实肩负起教育学生、培养人才的神圣使命。教师要做到诲人不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学生如何培养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如何面对挫折与失败,如何培养团结合作的团队精神等等,真正使自己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教师与学生要建立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要广泛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让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教师要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明辨是非。青少年正处在人生的“雏形期”,正行走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作为教师,必须为学生树立人生的“路标”,政治教师的任务艰巨而繁重。

二、探求新的教学模式是政治课教学成功的保障

政治课教学迫切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新的教学模式,这种新模式是对“满堂灌”“说教式”“死记硬背”的传统教学模式的“挑战”与“革命”。新的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为目标,努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全面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新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师的教学要讲究方法,但无定法,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线,提倡教师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充分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寓教于乐,真正使课堂“活”起来,积极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创造思维能力。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是新的教学模式的显著特点。政治课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分组讨论、模拟法庭、案例分析、小品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开展教学,使抽象、深奥的问题以形象化的形式表现出来,达到深入浅出、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使学生从中受到启迪,从中获得新知,使学生的认识得以升华。教师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通过组织学生观看“红色记忆”爱国主义影片,开展“中华魂”演讲比赛等,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三、适应新教材是对政治教师的基本要求

在新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会“用教材”,即驾驭教材。教师要用自己广博的知识,围绕课堂目标,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交流的教学氛围,全力打造“高效课堂”。教师要有在课前把教材读“薄”,在课堂上把教材教“厚”的本领,在教学中需要开放教材,充实教材,超越教材。例如,可利用广播电视、录音录像资料、报刊杂志、多媒体技术等为教学服务;还可组织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社区服务等各种活动来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使其个性特长得到发展。教师不仅要会“教”书,还要学会“编”书。

四、具有广博的知识是政治教师的物质前提

新教材的一个显著变化是难度降低了,但知识面宽了。教师的知识储备能否满足学生的需求,这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的第一道难题。教师必须努力学习,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随着信息技术的应用和推广,教师还采用“一框内容一张嘴,一支粉笔讲到底”的传统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已远远适应不了素质教育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教师应熟练掌握多媒体技术并运用于教学实际中,使思想政治课更加直观、生动、有趣。教师不仅要对本学科知识的结构框架、内在联系了如指掌,还应不断探索,钻研教材、教法,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手段和技术组织教学,增强教学的艺术魅力,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有效方法是每天坚持写课堂教学后记,多读、多听有关教学方法的书刊、文章和报告,积极参加教研活动,主动邀请专家、同行教师听、评自己讲课,取长补短;多听多看,关心国内外的大事,不断为自己“充电”。

篇11

篇12

从油田发展农业经济的角度来看,与移民城市居民生活习惯的改变、农产品生活必需品的增加有一定的关系。上世纪60年代以来,伴随着油田一系列成功的农牧开发政策的实施,这里的农牧分布格局相对稳定,社会经济有所发展。另外,由于畜牧业经济产品的单一缺陷,需要农业产品作为补充。也使得油田农牧业开始依赖油田开发进程,尤其随着居民对粮食等农产品需求量的加大,有的农牧企业便利用临近的农耕基础而从事起简单的农业种植经济。农业争夺草场,畜牧也需要农田,所以在农牧交汇处开辟草场,改牧业生态为农耕生态的主观行为渐多,经济区域变动与生态环境改变纠葛缠绕,彼此依存。

目前,油田农牧在经济生产方式变化的交错冲突中也相互调适,形成新的生态经济发展势态。油田产能建设占地与农牧业占地矛盾日异突出,并由此引发了工农之间的协调,政府和企业为此出台了许多相关政策。总的看是利农、补农。因此农业发展自然会引起旧有生态系统的局部改变,并带给畜牧业经济一定的影响,弱化了原本脆弱的生态环境。随着新的经济类型的出现,其原有的经济布局发生改变是必然的,只是这一过程是在缓慢而不经意间发生着。类似的现象在油田的农牧业企业都有发生。

农业对草原的垦殖,是为减缓不断增长的人口压力造成的生活资料的缺乏为根本原因的。大庆地区草原农耕区域的扩大自油田开发以来就在不间断中进行着,除了生态脆弱的碱滩沙丘等不宜开垦地外,凡是有水源和土质肥沃的地方都逐渐被开垦。至上世纪九十年代时,有水源和能够垦殖的地方均已开辟为农田。在当时以重视农业经济为先导的形势下,垦殖草场是不可避免的,哪怕只能种植一两年也在所不惜。不过个别地区已有的垦区反映了这里的土壤不适合农业。这里土壤沙质,含碱性极重。一般垦地种植一次后,待土壤肥力自然恢复,若继续垦种就会影响到草原生态。所以垦殖也是时垦时荒,仅在水源充足、灌溉方便、土壤肥沃的区域,有粗放的垦种。就这一情况来看,若没有较高的生产力水平,油田农牧业难免受到一定的限制。由于油田开发,大部分原来林木较多的地区均遭到破坏。毁林毁草严重破坏了油田原本脆弱的生态环境,草原自然恢复能力减弱,农业不成,牧业不兴,部分耕地不得不被迫退耕还牧或弃耕,草场退化,沙化面积不断扩大,农牧矛盾日渐突出。故时人考察后评价说“大庆极有希望之生产事业,持续发展首推畜牧业”,“故振兴畜牧,实较垦殖为得计”。

农牧业经济与油田开发双方在争夺富源方面的拉锯战,并不是一味的此长彼消,因地理气候、发展目的等因素的影响,有些地方依然保持着某种经济成分的优势。

二、二次创业中不能忽视农牧业与油田开发双方争夺草场耕地对社会生态环境的影响

不可否认,油田开发的成功,解决了我国的石油资源缺少的矛盾。为了持续发展,因发展而争夺“草场和耕地资源”的纷争此消彼长。其结果生成了新的农牧经济生态环境系统。不过,值得关注的是,这种新生成的农牧经济区域,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弱化了原本脆弱的生态环境。

农牧经济不同的经济生产方式决定了相应的自然生态环境。牧业经济为了生存要争得草场,农业垦殖也需要土地,双方为争得富源,必然要引发一系列的社会矛盾,成为社会不稳定的因素。大庆在处理农牧与开发油田双方争夺水草的过程中,有保护农耕的主旨。究其原因主要还在于农牧经济有着自身的优势。因为农业经济和牧业经济在生产周期上也有很大的差异,农业经济较牧业经济有着生产周期短、生产成本和风险小等特性,故而在双方争夺土地、水源的拉锯中更有强力,因而农牧之间也有一定的矛盾。不过,在农牧生产方式交替演进的过程中,生态恶化已经显现。农田已经是“幅员狭隘,十地九沙”。另外,水渠所浇灌的地亩数也在减少。因生态变迁而争夺草场和水源的纷争,不仅存在于农牧业之间,在农业和农业,牧业和牧业之间也同样存在。就草原纷争来看,由于生齿日繁,过量畜牧,导致草原生态退化,也时常引发社会矛盾。上世纪以来,大庆加强了对大庆地方农牧生产的行政管理。农牧界限的推移与水土流失强度有密切的关系,二者相较,农业的影响要大于牧业,这不仅仅是因为农区的人口密度要大于牧区,换句话说,除了人为因素外,植被、地表组成物质等多种多样的自然因素也在起着重要作用。其中植被是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要素。而植被的变化主要是林木面积的缩小,由于人口的增加和油田区域的扩展,一部分草地和林地被征用,自然环境受到人为的破坏和干扰,保持植被原貌的土地越来越少。

在农牧业经济的相互拉锯之中,草场开辟为农田,后又荒芜的现象也较严重。开垦、抛荒、耕地增减不定的过程,使草原大体呈现出减少的趋势。而这一趋势的非线性过程所表现出的就是植被破坏,土壤不能有效地涵养水分,而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乃至沙化。

上述从表面上看扩大了农业区,但实质上加剧了农牧矛盾,引发了发展矛盾。由垦殖而引起的农牧冲突等社会问题也早已经引起有关人士的注意,并认为就大庆的实际情形来看,更“宜于畜牧”。主要表现在:(1)垦殖移民,仅解决一部分人之生活问题;于国家之立场,应为全体油田人民着

篇13

2. 教师要注重提高自身的素质修养和培养创新精神

有句俗话说的好:“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长流水。”当今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更新的速度非常快。而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如果自身不注意创新精神的培养,又怎样要求学生培养创新精神呢?假设教师仍然停留在固有的思维方式、老化的知识结构模式、陈旧的教育思想和观念、落后的教学手段,换句话说,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只吃“老本”,不注重知识的更新,原有的知识终究会枯竭。不仅会落伍于时代的发展要求,甚至会被时代所淘汰。正如1997年的全国中学素质教育经验交流会指出:“建立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教师上实施素质教育的主力军。”所以教师要不断加强学习,与时俱进,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修养,更新知识结构层次,注重创新精神的培养,从而适应政治课改要求。具体来说,教师必须精通所担任学科的基础知识,熟悉学科的基本结构和各个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了解学科的发展动向和最新研究成果。教师有了扎实的专业知识,才能透彻地理解教材,灵活地处理教材,准确的讲授教材。另外,教师换应有比较广博的的文化修养。素质教育和创新精神都要求教师具备一种跟知识结构,补充学术养料,拓展教育视野的强大能力,使自己拥有精深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一专多能、左右逢源、触类旁通的知识结构。

3. 在教学过程中,应树立教改意识,改革教学手段

应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政治教学实践中,不少政治教师采用“满堂灌”的方法。这种注入式的教学方法,不仅教师讲得累,学生听得也累。而长久下去,必然会引起学生的不满,反感,对政治课的空洞说教兴趣全无。这样的教学,不仅不能完成政治课的教学任务,而且不能达到政治课的教学目的,又怎能实现创新能力的培养和素质教育的要求呢?因此,教师应经常变换教学手段。不断变化的教学手段,学生感到新鲜而富有兴趣,增强其求知的欲望,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

3.1 在一般的教学过程中,应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恰当地使用投影、录音、辅于挂图、彩图、表格、数学计算等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扩大知识的容量、深度,给学生直观形象的感知情景。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会极感兴趣,大大提高学习积极性。

3.2 在教学实践中,适当地开展各种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如社会调查、参观访问、专题报告、演讲比赛等。例如,在讲授《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时,能注意与学校举行的有关此方面内容的演讲比赛联系起来,要求学生每人撰写一份演讲稿,并上讲台进行演讲。在讲授陶冶高雅情趣时,又及时举行了一个集邮的专题讲座。在讲授道德与法律的关系时,又举行一个有关的话题,“见死不救是违法还是违反道德”,组织学生对此进行辩论。通过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参与活动,不仅使学生能及时掌握课本内容,而且也激发起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其各种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