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国情教育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国情教育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国情教育论文

篇1

在西方发达国家,人们对“间隔年”这一概念已经耳熟能详,尤其在英国、澳大利亚。根据英国大学与院校入学委员会(UniversitiesAndCollegesAdmissionsService)的一项调查数据表明,2011年英国大学的申请率比前一年降低了8.9%。[7]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除了高昂的学费之外,更重要的是这些青年经过了近十年的繁重学习生活之后,感到身心俱疲,茫然困惑。“间隔年”旅行则为他们提供了一次绝佳的机会:“放空”自我、发现自我、调整自我,重新上路。根据琼斯2004年的一份报告,英国每年大约有25万名青年参加“间隔年”旅行。2012年英国国家学生报纸《学生时代》(StudentTimes)的统计结果显示,英国参加“间隔年”的青年已达250万,“国际学生青年旅游公司”(SAT)更是预测该数量将突破300万。[8]而于澳大利亚,选择参加“间隔年”活动的学生比例由1974年的4%上升到2008年的15~20%。近年来,“间隔年”生活方式在美国也迅速地流行起来,不少大学已有正式的相关政策允许学生因参加“间隔年”活动而推迟入学,如纽约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9],并且有相当数量的大学反映申请参加“间隔年”的学生数量每年以两倍甚至三倍的速度增长。2009年,普林斯顿大学创建了一个“间隔年”项目“theBridgeYearProgram”[10],该项目至今已免费为近一百名一年级新生提供和组织一次为期九个月的国际社区服务实践活动。该项目旨在培养参与者广阔的国际视角和跨国交际技能,为学生提供获得个人成长和反思自我的机会。哈佛大学每年有50到70位新生推迟入学,麻省理工学院的网站设有“在‘间隔年’”(Ontakinga“GapYear”)的专栏,提供大量关于“间隔年”详细的信息[11]。在职业领域,青年“间隔年”旅行已被视为一种资历,企业人力资源部门重视青年的自信和跨文化交际能力,鼓励青年独立旅行学习新技能和积累生活经验。近年来,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等因素,国外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市场并不乐观,这使得很多青年开始担心读大学的投资回报率,仅仅为了获取一纸文凭而消耗大量的金钱和时间到底值不值得,这也引发了很多国外青年的思考。2011年,某“间隔年”网站()的一项调查发现,英国63%的人力资源经理认为参加一次“间隔年”旅行,从事志愿者服务或学习工作技能,能为求职者锦上添花,使其脱颖而出。[12]因此,未来国外青年需要考虑的不是能否负担得起一次“间隔年”旅行,而是能否承受由于没有参加“间隔年”旅行而带来的损失。

三、国外青年行走“间隔年”的原因

青年参与“间隔年”的原因各式各样,且个体与个体间也存在较大差异。英国学者琼斯通过文献研究和调查,总结出一系列的原因,包括:对当前常规的学习或工作感到厌倦、拓宽视野和寻求挑战、感受异域人文地理、丰富简历内容、帮助别人、经济原因、宗教原因、娱乐休闲[13]。概而言之,国外青年行走“间隔年”的出发点最主要的有以下几点:

(一)感受异域文化

游走他国、了解异域文化的生活方式一直都为国外青年所推崇,尤其是欧洲,这与其渊源久远的特定历史文化有关。将自己置身于一种陌生的文化(可以是民族、地理或者社会经济方面)之中,能拓展学生眼界,培养其看待世界的新视角和跨文化意识。异国生活经验能促进学生挑战自我,突破自身固有设想,激发其创新思维,帮助其发现新的天赋和兴趣。

(二)缓解学业压力

从小学到高中,经历了12年的学习生涯,学生们每天将自己沉浸在紧张繁重的学业中,尤其是经历了苛刻的大学申请和录取过程,可谓身心俱疲。“间隔年”则提供了一次与之前生活截然不同的体验,赋予学生一种全新的精神状态,重新点燃其对世界的好奇心和学习热情。

(三)消解专业或职业困惑

就高中毕业生而言,对未来感到迷茫,不能确定大学所学专业及未来职业方向。仅仅只是每天坐在教室里考虑是否要成为一名医生、教师或者记者,这并不是种理想的方式。而在“间隔年”期间,他们则可以通过参加社区大学或在线课程等方式对某些特定的领域进行更深入的了解,进而找到自己的兴趣和热情所在,决定职业方向。而于大学毕业生而言,由于长期生活在象牙塔环境之中,突然走出校园立刻加入竞争激烈的职业大军,在心理上难免产生不适应甚至抵触的情绪。“间隔年”旅行则为他们提供一个缓冲期,为其顺利融入社会环境搭建桥梁。

(四)寻求个人成长

在欧美澳地区,许多青年深受自由独立的历史文化熏陶,内心对自由充满向往,然而十多年紧张的学习生涯,使他们在心理上和生理上都产生了一定的倦怠感,而且没有时间去充分反思自己,寻找自己真正的兴趣点以及到底追求什么样的人生目标,而“间隔年”则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会,让他们可以独自去探索、去学习、去旅行,去体验个人成长,探索人生真谛。此外,丰富简历的内容,增加获得大学或工作录取的机率;帮助别人和为社会做贡献的愿望(如社区服务);由于家庭经济原因工作一年以赚取大学的费用;学术上和心理上都还没做好进入大学的准备或者还没找到理想的大学;追求特殊的兴趣、技能、知识和体验,等等,这些也是国外青年参加“间隔年”的一些重要原因。与青年社会生活背景相关的一系列因素都将对其决定是否参加“间隔年”产生重要影响,其中主要的影响因素有以下四方面。其一,最重要的决定因素是个人的教育背景。调查研究显示,“间隔年”旅行的组织机构极其重视与学校的合作关系,因为学校在对学生做出是否参加“间隔年”的决定具有非常关键的影响作用,学生重视来自学校的就业信息或职业建议[14];其二,同龄人的建议和激发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尤其是已经参加过“间隔年”旅行的同龄人所分享的亲身体会更易感染青年;其三,家庭背景也是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家庭的经济状况、父母的支持与否及家庭的教养方式等都将直接影响青年的决定;最后,社会的发展及其对跨文化交际人才的需求也会促进青年积极行走“间隔年”。青年能在“间隔年”期间习得各种技能,为未来职业积累经验,特别是如人际沟通协作技能等社会软技能,这是在课堂上难以习得的。

四、国外青年行走“间隔年”的利弊分析

“间隔年”旅行具有暂时缓解现实生活、学习压力,开阔视野,培养独立性和责任感,传递爱心和积聚正能量等积极作用,但也存在一定的负面影响。分析行走“间隔年”的利弊对我们充分了解国外青年“间隔年”现象很有帮助,也是正确认识这一生活方式的本质的必要前提。于社会而言,这些外国青年在“间隔年”期间从事志愿者工作、社区服务以及其他公益活动,不仅以实际行动切实为社会、公共团体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为需要帮助的群体送出爱心,用自己的真诚和关爱积聚和传递社会正能量,激励更多的人参与到为社会无私奉献和服务的活动中;于青年自身而言,“间隔年”旅行对其独立自主性格的培养、正确价值观的形塑、高尚道德情怀的培育等方面,都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积极的促进作用,特别是在学业成就、职业生涯发展和青年个人成长成熟方面。

(一)学生学业成就方面

行走“间隔年”为青年提供了一次暂时摆脱紧张学习的机会,将自己从忙碌焦虑的生活状态中解放出来,在行走中反思自己、发现自己、重拾学习热情,重新评估和定位未来。同时,将课堂所学与现实世界体验相结合,融会贯通,为未来专业学习奠定基础。正如前面提到的,现今西方许多高校都已公开提倡“间隔年”旅行,普遍将其视为学生成长成熟的一种途径。他们重视学生在“间隔年”期间所获得的实践经验和成长经历,认为与一般学生相比,这些学生更具批判性思维,能以多角度观察和审视世界,在知识应用和分析能力及对不同观点的综合概括能力方面也往往优于一般学生。越来越多的高校意识到“间隔年”给学生身心发展带来的益处,及它们对学生大学专业学习的重要性,因此行走“间隔年”也成为学生申请大学的一大优势。

(二)职业生涯发展方面

“间隔年”有助青年定位职业目标,丰富简历,提高职业技能,增强就业能力。“间隔年”期间,青年通过探索不同的职业选择路径,了解自己的兴趣和个人追求,认真严肃地思考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提高其未来职业选择能力。在美国,一项针对300名1997~2006年“间隔年”参与者所做的跟踪研究发现,这些参与者的绝大部分都对自己的职业感到比较满意,并指出这种满意感大多源自于帮助别人[15]。同时,行走“间隔年”还有利于培养青年语言沟通技巧、团队合作和组织领导技能、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应对挫折和打击的毅力以及社会责任感。此外,“间隔年”期间习得的语言、急救能力等生存技能及与特定活动相联系的职业实用技能,如驾车、潜水等,也将为青年的简历增加筹码。

(三)人生发展方面

许多“间隔年”的国外青年实践者将其一年的时光称之为人生转折点,充满意义,对未来受益匪浅。[16]一项名为英国千年志愿者(UK’sMillenniumVolunteers)计划的评估结果表明,英国84%的青年参与者觉得自己自信心增强。[17]“间隔年”作为离开亲人和朋友、独自踏入社会的第一步对青年的成长成熟有着重要的意义,不仅能够培养他们独立自主的性格,增强其自信心和责任感,加入一些志愿者组织还能给青年带来自我实现的成就感,走出唯我主义和狭隘利己主义的泥潭。此外,延迟一年入学参加有偿工作,积攒大学的学费和生活费也解决了部分学生的经济问题。“间隔年”还能增加青年作为一名公民的社会资本,例如志愿者工作有利于提高社会参与度、对政治的关心度。总之,有关“间隔年”的构想多是积极有益的,但同时它也具有一定潜在的缺陷。其一,如果从事志愿者或其他无偿性质的工作,而异国旅行的代价往往昂贵,那么可能会引起个人经济财政问题;其二,如果没有合理的计划和目标,青年很可能虚度一年的时光,不仅浪费时间,还会造成空虚、沮丧等负面情绪;其三,对某些学生而言,一旦脱离常规的学术轨道,经历了文化差异的冲击,可能会很难重新回归到原来的学习生活中;其四,少数大学或学院以及某些特定的学科领域可能强调常规学习的连续性,暂时的离开会导致学生错过一些与同龄人公平竞争的机会,如申请大学或者就业。

五、思考与建议

虽然“间隔年”在国外青年群体中已非常流行,然而大部分国人对这一概念还比较陌生。直到2009年,“间隔年”的实践者孙东纯出版了《迟到的间隔年》一书,才首次将“间隔年”的概念正式引入我国。该书的发行引起我国青年群体的对“间隔年”的关注和兴趣,网络媒介也大大促进了这一原本鲜为人知的概念的传播。2012年,一项由新浪与英孚教育联合调查的结果显示:有73.3%的年轻人表示很想去体验“间隔年”。[18]由于中国当下的现实国情,与西方教育制度、文化和观念的差异,及“间隔年”传入的时间还不久,当下,“间隔年”在中国还只是一个美好的设想,但随着这一观念的传播,已有部分青年开始践行。尽管“间隔年”旅行使青年有机会挣脱狭窄的生活交际圈的束缚,开阔眼界、丰富人生经历、增长见识,塑造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和人生观,但同时也可能带来一些负面影响。我们在接纳和践行这一从国外舶来的概念时,要结合我国国情及自身情况,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切不可盲目跟风。

(一)在做决定之前要慎重考虑、充分权衡利弊

“间隔年”虽有诸多益处,但并非每个人都适合“间隔年”旅行,如果没有坚定的决心和充足的理由就随波逐流、冒然地进行“间隔年”旅行,其结果往往适得其反。如果已经明确大学所选专业和未来职业方向,也觉得自己已经足够成熟,能够应对紧张的学术或职场生活,那么“间隔年”旅行的必要性就不大。“间隔年”旅行不是为了成为一本向人炫耀的相册,也不是为了逃离现实,疏远社会和人群,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回归原来的生活。

(二)在出发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和周密的计划

进行“间隔年”旅行,需要考虑到多方面的问题,例如,经济来源问题、大学申请事宜、家庭支持与否、“间隔年”活动方式等。专家建议高中毕业生或者有意深造的大学毕业生最好在“间隔年”旅行之前申请大学并确定被其录取,然后再向学校申请延迟入学。选择有意义的活动,如海外志愿者,或者提高某项学习技能,或者探索不同的职业道路。不管做什么,有一点是肯定的,即确保进入大学前,将会是一个面貌崭新的自己。

(三)在旅途中要保持乐观平和心态,做好记录,经常思考

一个人独自置身异地,经历不同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在生理上和心理上都会产生不适应。要注意调整自己,用包容豁达的心态应对周围的人和事,同时经常思考作记录,以便日后反思。

篇2

1.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的提升。

基于情景教学法是借助实物道具?多媒体演示和模拟表演等形式来进行情景创设的,因此就会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激发,再将非智力因素充分利用的情况下,就会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

2.有助于学生实践用语和交际能力的增强。

在旅游英语教学中,老师可将实际工作和生活中所遇的情景向学生输入,并让学生有机地整合实际与理论知识,使学生具有身临其境的感受,进而以此为基础进行模拟学习,促进学生工作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不断增强?例如为游客致辞?向游客讲解景点等都是实际工作和生活中常遇到的,因此,通过情景教学法,可以方学生对工作环境更加熟悉,并将专业技能掌握,促进学生市场竞争力的提升。

3.有助于构建良好的学习氛围。

在将良好教学情境创建的情况下,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就会不断提升,进而使师生或者是生生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从而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促进教学活动的更好开展。

三、在旅游英语教学中情景教学法的应用

1.以多媒体课件创建真实情景,促进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增强。

目前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使得在旅游英语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已经较为成熟,基于多媒体技术是集声、图、文为一体,因此在教学过程应用情景创设,能够向学生展现生动、直观、真实的画面。以授课内容为依据,老师还可借助多媒体技术将影像资料、电视节目、网络资源等作为教学资源展现,或者说将图文并茂的教学课件制作,让学生在观看的同时,也结合影音情景与教材内容展开探讨和分析,以较强的画面感来促进学生对知识和内容的理解,并将英语表达能力不断增强。

2.组织课堂,促进教学内容情景化的加强。

特定的场景多余旅游专业的学生来说较多,因此在进行英语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可以将实际情景为学生创建,如购物、景点介绍、游客入住及其机场接团等,使学生能够置身于真实情境中,进而加深对授课内容的理解、体会和感知,同时以不同的教学内容为依据,通过室外布置、室内布置等,将学生学习的真实感受增强,实现学生和教学内容情景的充分融合。例如讲道导游引领游客入住酒店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分别饰演酒店接待、游客、酒店门童、全陪、导游等角色,再将场景布置的情况下,要求学生结合自身所学进行情景的模拟,以此来将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增强,并学会和掌握衔接语境及其语言形式的方法,再将不同情景创建的情况下,学生在不同环境下的用语交际能力也会随之增强,并且还能不断提升学生应对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以直观道具或者是实物开展情景教学。

在直观道具及其实物的引导下,学生就能清楚,直接的联系句子?短语?单词等,并促进学生英语思维能力的增强。例如在进行住宿登记、登机牌、海关申报单等相关短语讲解的时候,老师可将相关的真实实物向学生一一展示,一次来促进学生理解能力的增强?并且还可以鼓励学生进行相关场景道具和真实物品的制作,如导游证及其导游旗等,促进学生动手能力的增强,并且还可促进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

篇3

一、教师方面因素

首先,教师自身要具备丰富的情感。情感教育是建立在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基础之上。一些教育专家对人的素质结构进行了分析,认为情感也是人的素质,并且是最重要的素质,从现实来看,情感在人的事业及发展中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良好稳定的情感是认识活动的动力和调节器。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要分析学生的心理特征,指导学生情感实践,自己必需要有丰富的情感。有专家预测: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教师传统的授业功能将逐渐减弱,而人格培养的功能将加强,这就预示着情感教育在今后的教学中越来越重要。wwW.lw881.com但在实际教学中,许多美术教师的课堂教学仍只注重知识与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情感教育,原因就是许多美术教师并未理解什么是真正的情感教育,也就是所谓的真教育。

陶行之曾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才能打到心的深处。”由此可见,美术教师要想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你自己首先要具备真实、强烈、深刻、稳定的情感,要有利用美术教学传递情感的能力。

其次,教师在教学时要有情感目标及相关的评价方式。由于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教师要能根据美术学科的冷暖特征及具体的学习内容制定合理的情感目标及评价方式。瑞士著名教育家皮亚杰说:“教师不仅要知道他自己的科学,而且还要精通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细节。”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分析具体的教学内容、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爱好和才能、了解学生的精神世界、了解他们的欢乐和忧愁,再根据这些情况制定相应的情感目标,使学生在学习美术知识和技能时接受情感教育。

再次,教师在教学时要付出情感。美术教学是师生双边互动的教学,师生心与心之间的呼应就像人们在群山之中得到回声一样,教师对着学生心灵的高山呼唤:“我尊重你,理解你,关怀你……”学生便在心灵的深处回应:“我尊重你,理解你,关怀你……”由此可见情感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因此教师在教学时为了调动学生情趣,自己要感情投入,教学时精力充沛,用幽默风趣的语言、生动形象的类比、深入浅出的解释来引导学生学习和探索,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教师只有付出真实的情感,才能收获真挚的感情,才能在师生之间架起情感的桥梁,以利于情感的沟通。但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由于美术学科不是考试科目,许多美术教师常对学科歧视有情绪,上课时不够投入;又加上教师在社会上的角色也日益丰富和多元化,压力也越来越大,如何调节自己的情感,把美术课上好,这也是我们美术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有许多美术教师做得很好,他们在上课时能忘却自己的烦恼,关注自己的课堂,关注自己的学生;能以饱满的激情面对那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使学生在教师的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产生情感激励。

二、学生方面因素

1、通过自我感悟提高美术素养。 美术教学应注重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应当遵循审美的规律,多让学生自我感悟艺术作品,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进行比较、分析。自我感悟就是要让学生学会按自己的意愿形成适应的情感、情绪,因此教师在教学时不要急于用简单的讲解代替学生的感悟和认识,要让学生自己通过体验、思考、鉴别、判断来努力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能放得开,给学生自由学习的空间,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让学生学会学习。

篇4

以下是我们对大学生群体文化缺失的原因分析:

1. 在学生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过程中,传统文化教育缺失,长此以往造成学生传统文化意识淡漠,缺乏学习的热情和传承的责任感。

2. 西方文化的冲击,生活压力的增加,一切都进入快餐化的时代,人心浮躁,没有人愿意去探究古老的中国文化。

3. 大学校园里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一些传统文化教育严重流于形式,学生们从初中就开始学习的各种政治课,到最后这些课程成为学生最不喜欢、最不重视的课程,由于引导方式有问题、教授者水平参差等因素的限制,耗费大量时间来学习的政治课最终成为鸡肋,若没有考研必考的压力,我们无法想象大学的政治课会是个什么样子;大学传统文化授课形式仅限于教师讲授,学生们无法近距离真实触摸中国传统文化,自然无法形成热爱,另外和短平快的网络文化比,传统文化是不占优势的。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也身处在这样的环境当中,他们和普通大学生群体一样面临着上述那些压力和诱惑,但他们和普通本科学生不同点在于:由于专业的原因,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了解必须是有深度的,因为他们的使命就是传播中国文化。国家汉办颁布的《汉语国际教师标准》对汉语国际教师在文化方面提出如下要求:即文化在能尊重并正确地理解中华文化,具有一定的中华文化、中国文学和中国社会的背景知识,特别是与汉语交际直接相关的文化知识。例如中国的民情风俗、历史发展、地理概况、各类艺术及中国人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行为规范、审美、等等。四年大学生活,如果我们按照常规培养方式想把他们培养成具有广博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具有强烈的汉语推广责任感的汉语国际教师是根本不可能,更何况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对学生的中国传统文化素养要求很高。

在汉语国际教师培养过程中,我们建立了一种汉语国际教师培养模式:四年本科教育中,秉持一种理念、采取渐进式分阶段逐步推进年安排培养内容、掌握“抓两头,促中间”的原则,完程学生中国传统文化情结培养。

一、秉持“以我为主,以爱为先”的理念

这个理念一句话概括就是“汉语国际教育要以中国文化为主,要以培养学生对自己文化热爱为先”,我国传统教育模式培养汉语国际教师的结果,多是学生们在文化上的“倒戈”,学生们缺乏对自己传统文化的热爱,对目的国的文化倒是趋之若鹜。在这个事实面前,我们不敢想象汉语国际教育脱离低层次的时日,任何一种教育,都是教育者的水平和情操决定教育的水平和质量,汉语国际教育是新兴的教育,但他早晚要从低层次走向高层次,而师资质量就是问题的瓶颈,如何解决这一桎梏,是一个值得深度思考的问题。

二、建立一种模式,完成本科阶段中国传统文化情怀培养

在解决“热爱”和“责任感”这个问题上,我们试着建立了一种模式,这种模式为学生们设计了各种传统文化学习模块,并采取渐进式分阶段逐步推进,深入贯彻“抓两头、促中间”的培养原则,在一年级新生和毕业班学生群体里因时制宜安排一些内容,做到由浅入深,做到开口顺利,收口严实,完成学生传统文化情怀培养。具体操作如下:

(一)引进文化实训课程,让学生有机会实际触摸传统文化

在学生入学后的前三个学期,我们按先易后难的顺序引剪纸、书法、京剧、茶艺表演、中医文化赏析、太极剑(拳)等传统文化实训课程,课程性质为专业实训必修课,设定3个学分,师资来自校外业内知名人士,我们在校内给每一个老师配备助教,授课方式和考核方式不同于传统方式,所有课程都是师生现场操作,考核基本都是以学生作品展示为主:比如京剧集体展演唱段、剪纸、书法学生要上交作品、会打一套太极剑(拳)、中医文化赏析课学生能够识记中医常识和识记一些穴位。这些中国传统文化精粹,动静结合,适合入学之初学生的学习,通过则三个学期的学习,学生们实现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近距离触摸,激发了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效果明显。为了实现专业实训课程的传帮带,我们坚持让在课上表现比较好的学生带领新生练习京剧、茶道等课程,这种做法激发了高年级学生的责任感和自豪感,也让新生受益,并且师生在同一件工作中各有所得。

(二)结合专业学习,引导学生进行田间调查,做到知行合一

从操作实践来看,学生们很喜欢调查采风方法的自由和目的性,因此在四年的学习生活中,除了在课堂上感受中国传统文化以外,我们要求学生在前四个假期都要进行民俗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岁时节日民俗、婚俗、丧俗、生育习俗等,每次调查给学生发调查事项表,调查完毕写出调查报告,所有四次报告计入实践2学分,成为毕业的必要条件。我们会因为开设茶道实训课安排学生去茶叶茶地调查茶叶生产过程,通过学生对自己机关所在地民俗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查,学生不但了解了当地民俗,并且为上好后续民俗、文化方面课程打下基础。

(三)开展一些与文化有关的活动,激发学生的爱国、爱专业的情感

一年级的时候结合现代汉语课,举行方言诗歌朗诵会,学生第一次用方言朗诵诗歌、做小品,第一次从语音、词汇、语法等比较专业的角度来面对自己说了几十年的家乡话,会激发他们对方言的热爱和对语言的探索热情;二年级结合中国文化概论课的学习,举办中国文化课件展示大赛,这个时候,学生经过了一年半时间的学习,对专业刚刚有所感觉,准备文化大赛的过程,老师们的挑剔和学生对所选题材驾驭的难度会让学生们深入思考自己学习效果和发现自己对祖国传统文化所知甚少的事实,知耻而后勇,及其新一轮学习的热情。从二年级开始,学生们就开始进入给留学生辅导、助课等实习活动,在这个时候,老师们会利用这个机会,对学生进行对外汉语教学的从内容准备到现场授课到现场评课的系列活动,并且实行是将结果末位淘汰自动进入下一轮的规则,让学生们在教中学,在教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通过这些循序推进,学生们会对中国传统文化慢慢形成越来越深入越来越全面的了解,达到我们的教育目的。

篇5

    1.1教学意识欠缺

    青年教师参加工作后,除上课外还需面临着来自于申报课题、职称评定以及买房成家等方面的压力,而且部分老师又急于成才,造成青年教师往往不能将精力集中在教学工作上,忽略了重要的一线教学,仅仅把教学当作一项任务,以应付完成任务不出教学事故为准,只是把教师这份工作作为一份谋生的手段。

    1.2备课不到位

    课堂是教师传授知识的阵地。一堂精彩的讲课,需要教师在讲课前对所讲授内容进行充分准备。课前准备充分,上课时就能得心应手,思路流畅,也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些青年教师由于工作重心及职责不清,或忙于科研工作,或忙于杂事,备课不认真,无法对每节课的讲授内容熟记于心,无法做到在不看教材和讲稿的情况下能够完整地、条理清楚地讲述内容,控制好节奏,把握好授课的时间,做到授课前胸有成竹,授课时出口成章。在上课时经常出现一些思路短路,叙述紊乱,影响到整个课程的流畅性,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

    1.3教学手段运用不当

    多媒体教学手段,集声音、图像、视频和文字等媒体为一体,具有形象性、多样性、直观性和丰富性等特点。青年教师一般都具有较好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充分发挥好这方面的优势,把多媒体手段运用好,能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有的青年教师不分情况和效果,盲目套用。例如像高等数学等强调公式推理与证明过程的课程,并非多媒体的优势,由于过多使用,不能很好地把推理、证明的过程比较清楚地、一步一步地展示出来:有的教师把多媒体变成一种愉懒的工具,把书上的内容原封不动地复制屏幕上,课件仅仅只是课本搬家,没有加入新的知识,扩大学生的信息量;有的课件几年一个样,从不更新,只是改一改封面。

    也有许多青年教师因为多媒体教学方式的引入,完全忽略板书的功能,对板书不甚关心,板书时杂乱无章,主次不清,字迹潦草,随意性很大,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写哪就写哪;有的甚至没有写板书的习惯,一节课下来仅随手到黑板上写下几个字。

    1.4教态方面欠妥

    由于缺乏教态训练,许多新教师初登讲台时教态不好,手不知放在哪里好,讲课的过程中有一些多余的动作,给人做作的感觉。有的教师上课时发音吐字不清晰,或普通话不标准,有很重的口音,或说话速度较快,学生听课感到很吃力;有的教师教学语言欠简练,缺乏必要的抑扬顿挫,语言表达词不达意,枯燥乏味,喜欢使用“啊、嗯、是不是、对不对、这个、那么”等口头禅。

    有些老师在讲课过程中多数时间不能正面对着学生,或者侧视窗外,或者面对计算机;有的眼睛不敢离开讲稿,恐怕自己讲错,而不注意学生的表情反映;另外有些老师不够注重仪表,在衣着上过分华丽新奇甚至暴露,或者过分随便,甚至有些邀里通遏,不修边幅。

    1.5课堂驾驭能力不够

    有些青年教师尽管对主讲教材内容非常熟悉,但由于涉入课程不深,缺乏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和教学目标的潜心研究;缺乏对讲授内容的精选、加工和改造,缺乏理论联系实际的融会贯通,另外,由于参加科研活动的时间和涉及的深度不足也限制了他们掌握最新的研究成果。因而青年教师往往对教学时间、教学方法、教学形式以及教学内容的编排和运用等方面不合理,在调动学生听课积极性、控制教学节奏和管理课堂等方面把握及控制不力。上课时往往出现照本宣科的现象,对教材中的谬误之处缺乏鉴别力,以讹传讹。讲授过程中,主次不清,重难点不突出。对学生学过的知识不能及时归纳、总结、慨括,帮助学生穿成线,连成片。讲服力。教学手段单一,仍大多采用“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课堂气氛沉闷。

    1.6虚心学习不够

    青年教师虽然精力充沛,但毕竟阅历经验不足。有的青年教师虽然意识到自己教学经验不足和授课质量不高,但缺乏主动学习现代教育理论的意识,尤其缺乏向一些长期从事教学工作的老教师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表现在不能主动切磋教学经验和主动观摩授课学习。也有不少青年教师自我感觉良好,不愿向老教师取经。

2.改进的措施

    2.1积极调整心态

    青年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站稳讲台,这需要的不仅是时间和外力,而且更需要自身的努力,首要的一点就是要解决好自己思想上的问题。“思想是行动的源动力”,只有当深刻认识到教育事业的重要性时,才愿意付出时间和辛苦,不断提高教学效果,才会自愿自觉地采取各种措施解决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教学工作是教师的本职工作,搞好教学工作是教师的天职。作为一名青年教师从参加工作的第一天开始,就要牢记自己的职责,明确自己的任务,努力做到教好书育好人。也只有热爱教育事业,才能真正安心于教学工作,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首先要正确处理好教学工作与个人成才方面的关系。首先应站稳讲台,做一名“合格”的大学教师,再争先创优,促进个人的成才。另外,作为青年教师不要只想着上好课就是一个好教师,而要不断加强师德修养,要在教书的同时通过自身的人格魅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另外,对于所面临的经济压力,一定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要力求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去获取人生的满足感、成就感。

      2.2认真充分备课

    常言道: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因此备好课是上好一门课的前提。特别是有的新教师刚开始所上的课可能并不是自己熟悉的专业,这样就更需要认真学习,否则无从说起讲好课。教师备课要以教材为中心,进行知识储备。一本教材是很多专家经过一个相当的过程对历史以来某一学科知识的总结整理,有它全面、完善、系统的特点。因此,既要全面把握教材的慨况,结构层次,又要抓住它的重点、难点和前后的联系。但是,知识更新是每天都在进行,以前特定条件下正确的理论在今天的条件下可能会发生变化。因此,教师也必须跳出书本的框框,站在世界现代科技发展的前沿,掌握本专业领域科技发展的最新动态,及时把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技动态、研究成果以及有待攻关的重大课题在教学内容卜反应出来,以引导学生去探索发展新知识,帮助学生学会预测、预见和构想未来事物的发展变化,从而发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不断增强学生的自觉性和创造性。

    2.3钻研教学方法

    讲课是一门艺术。备好课只是讲好课的基础。把课讲好还需要有正确的教学方法。虽然教无定法,但教学又不能没法。因此,青年教师要想教好一门课,除需要博览群书外,更需要研究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才能使学生以最快的速度接受知识,同时启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去创造新知识,最后达到教学的最高境界由教到不教。课堂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构成的,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共同活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采用研究型的教学方式,改变传统的单向性讲授为主,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等双向交流的方法,在“活”字上下功夫,使课堂真正活起来,动起来,并做到“形散而神不散”。这种方法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能促进学生积极思考,而且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同时还能保持良好的课堂纪律。当然使用各种教学手段的同时也要把握好分寸。例如在使用案例教学法中,不能过多地注重案例的使用,因为教学毕竟不是评书演讲,除了生动的案例外,应该更多地告诉学生这门课涉及的是什么知识,应用这些知识我们能够解决什么实际问题。

    另外,讲课时要注重逻辑性,重视课堂内容的有机衔接,突出整堂课内容的条理性,重点是把难点讲通,重点讲透,关键讲清。

    多媒体虽在信息传播上丰富了许多,但绝不可以无选择地滥用,而应当根据所授课程的特点,突出地使用更利于传递本课程内容信息的手段,亦不可一味地追求教学媒体形式,而忽视了对教学基本功的训练,这样将会事与愿违,得不偿失。在一次课中,擦除板书内容时,要始终注意保留梗概性的题目或关键词,一次讲课结束时,黑板上能够留下整堂课内容的概况。

    2.4培养良好教态

    教学语言是师生实现沟通交流的主要载体。教学语言应当注入一定的感情,才会生动,具有感染力,产生深刻印象,而不应平铺直叙,仿如背书。课堂用语应使用普通话。语速宜适中,过快别人听不清楚,过慢别人听着着急。关键的地方,要略作停顿,以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记忆。音量、声调宜适中,要保证坐在后排的学生能听清所讲的内容。抑、扬、顿、挫的运用要自然合乎情理。语言应保持清楚流畅,略带一些文采。上课时精神饱满,表情轻松愉快,面带微笑。打扮则得体、大方,穿着端庄,符合教师的职业要求。讲课时正面学生,视线随时自然地关注全体学生,即可随时洞察课堂动态,观察学生的课堂反映,又能使学生思想不易开小差,不敢轻易搞小动作。

    2.5虚心学习、善于学习。

    俗话说,“三人行,必有我师”,“取人之长,补已之短”借鉴是最有效的学习手段。青年教师要虚心向老师学习,善于从其他教师特别是优秀的教师身上学习先进的教学经验。这些教师所拥有的教学技能、教学方法和教育智慧都是青年教师所欠缺的。但是学习别人不必“邯郸学步”,机械地照搬,要懂得别人为什么这样做,而后从自己的情况出发,创造性地运用别人的先进经验。应该对比他人的成功经验分析自己的不足,通过分析、比较和尝试,找到更好的教学方法,才能使课上得越来越加越圆满,并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向其他教师学习其中一个比较有效的方法就是“听课”。听课时要确立清晰的听课目的,要有科学的听课方法,及时“换位”听课。通过听课学习他们的教学方法,包括课堂的导入和结束、教材重点难点的处理、语言表达技能、多媒体的制作、板书的设计及课堂组织互动等等。此外,青年教师之间也可开展教学研讨与观摩,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2.6积极反思

篇6

1.错位的性教育观。①无师自通论。认为青少年对性知识会随着生理发育自然而然地了解,没必要予以教育。②封闭保险论。这种观点认为只要对青少年进行性信息的封锁,不让他们接触到任何有关性的东西和问题就能放心无虞。③简单无用论。这种观点认为对性知识无须过多了解,因其内容敏感简单,与青少年学习成长无益。④教唆论。该观点实质上是把传授科学性知识和性教育同教唆混为一谈,认为性教育不讲没关系,讲了反而会产生负面效应。

2.性教育未真正纳入正式课程体系。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尚无中小学性健康教育教学大纲和全国通用的性健康教育教材。当前开设青春期教育的学校所采用的课本和参考书都是各地陆续自编出版的地方教材,如上海的《青春期常识读本》、《青春期教育》、南京的《青春期提纲》等,其它大部分地区的中小学仍无性教学教材。二是多数中小学校仍未开设单独的性教育课程。除了试点学校外,全国绝大部分学校没有单独设置性教育课,性教育内容主要分散于其它科目中,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3.渠道不规范,教材匮乏。教材是学生正确获取必要知识、健康成长的主要途径之一。要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性教育,一套比较权威的教材是必不可少的。但目前我国青少年获取性知识的渠道很不规范,性教育的教材匮乏。据《深圳市中小学性健康教育研究》对近3000名学生、700名家长的调查显示,学生获取性知识的主要途径依次为通俗杂志、影视作品、网络、学校性教育课程、同学间交流以及其他非正规方式。

4.缺乏专业师资队伍。我国自开展青少年性教育来,从事性教育的人员主要局限于中小学生物、德育课教师及少数校医等。目前我国青少年性教育师资奇缺,高素质的专业青少年性教育教师队伍尚未真正形成。这些都严重阻碍了青少年性教育的开展。

二、对我国青少年性教育问题的成因分析

首先是认识上的误区。我国青少年性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虽整体而言是复杂多样的,但笔者认为性教育意识滞后是我国青少年性教育难以普及的关键障碍。长期以来,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性”在我国社会中成为不能公开谈论的问题。同时,许多家长和教师也并没有意识到,科学的性教育会更加有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相反,他们中不少人反而担心对青少年进行性教育弄不好会诱导其过早地发生错误的。

其次是教育部门的重视力度不够。比如性教育教学大纲和教材编制。教材性教育教学大纲和教材是教师上课、学生学习的主要依据。没有这方面的教材,教师上课无所遵循,讲授内容零乱,不系统。这既对学生科学系统地掌握性知识,促进其健康成长十分不利;也是造成青少年诸多性问题、性犯罪等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国家教育部及相关部门尚未足够重视对全国通用中小学性健康教育教学大纲和性健康教育教材的制定和编写工作,这无疑会严重影响着学校性教育的发展。

再次是高考指挥棒造成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虽然我国中小学素质教育实施已有年月,我们的教育改革,新课程改革也取得了许多可喜的成绩,但由于高考这根指挥棒依旧存在。加之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等,目前的学校教育仍是以应试教育为主,中小学校仍然只重视语、数、外等几门与高考升学密切相关的重点学科的教学,至于其他学科如性教育这类并不参加高考的学科根本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此外,诸如高等师范教育缺少专门性教育师资的培养,社会和家庭性教育的缺位等也是造成我国青少年性教育问题不断的重要原因。

三、关于解决我国青少年性教育缺失的途径

1.转变思想观念,破除陈旧的性教育观。旧的思想观念不破除,青少年性教育就很难顺利开展,也就无法取得应有的效果。破除传统滞后的性教育观,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一是充分发挥舆论导向作用;二是利用社会和学校的力量,开办性教育家长学校。有效利用社会和学校的资源,开办性教育家长学校,对青少年的家长进行必要的性教育知识,转变家长的传统性观念,是促进我国青少年性教育的一条非常值得尝试的重要途径。

2.单独设课,将性教育纳入正式的课程体系。学校是专门的教育机构,在性教育当中无疑应起到主导地位的作用。在学校进行性教育,首先应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课程设置问题。目前虽然中学课程中的生理卫生、生物、健康教育、德育等有关课程中有生殖、人体器官的机能等涉及性教育的内容,但这些内容零星而分散,无法代替系统的性教育,尤其是各门课程都有自己的教学重点、教学方法和限定的课时,再加之对性的敏感,使性教育变得表面化和空泛化,不能切实满足青少年了解性知识的需要。要达到性教育的目的,必须把性教育纳入学校教育系统,设置单独的课程,使其成为一门必修课,保证应有的课时量。这是我国青少年性教育不断发展的主要途径之一。

3.重视中小性健康教育大纲和性健康教育通用教材的制定和编写工作。教学大纲是国家对教学提出的统一要求,是国家对学校实行领导的一种重要工具,有了统一的教学大纲就有可能统一各个学校的教学要求,加强教学的计划性,保证教学的质量,同时教学大纲又是编写教材和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我国中小学开设的其他课程都有统一的教学大纲和教材,唯独性教育目前尚无全国统一的教学大纲和教材。因此,建议国家教育部应迅速组织专家学者充分论证并制定统一的《我国中小学性健康教育大纲》,为中小学开设性教育课程奠定基石。

4.加强性教育师资队伍的培养与建设。首先,政府和决策部门必须重视青少年性教育师资的建设与培训工作,确立我国性教育在师范教育中的应有地位。其次,各高等师范院校、教育学院还应定期为中小学性教育教师进行培训,不断提高现有教师的性教学水平。再次,作为中小学校本身而言,也应把性教育教师送出去进修或与当地性教育机构合作,在职培训专业教师,以改变现有性教育严重缺乏的局面。

5.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共同构建青少年性教育体系。众所周知,学校是对学生进行性教育的主要阵地。但这并不意味着学校教育可以代替有效的社会和家庭教育,它们之间的作用应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因此,我们在重视学校教育,坚持以学校教育为主的同时,丝毫不能忽视社会和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正确的态度和方法,应该是协调发挥学校、社会和家庭这三个方面各自不可替代的作用,共同构建一个科学、有效的青少年性教育体系,保证青少年的全面、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樊蔚,刘冰.大学生性观念及其性教育的缺失[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4(3).

[2] 黎钰林,沈又红.当前我国大学生性教育的困境及其症结[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2).

[3]尹红新.大学生性教育缺失的原因剖析及对策探讨[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6(9).

篇7

一、地理教学联系生活实际,走向生活实践

现在的学习中存在着许多这样的现象,学生毕业以后,已经把许多学过的知识还给了老师,更不要说在以后的工作学习中应用。许多中学生毕业在出门旅行时不知道如何查地图,手里拿着某城市的旅游地图却不能辨别东西南北。只有联系生活,让学生利用生活的经验,生活的感受去思考才能理解地理知识,并能够利用地理知识。教学过程的本质,就是学生在教师有计划、有目的的指导下,通过学习教材,掌握人类已有的知识经验,并获得智能、感情、意志、思想品德和个性发展的过程。为此,作为学生就要密切联系生活进行有效的学习。比如,通过气候内容的学习,我们可以让学生根据本地的气候特点去思考我们这里的工农业生产中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应该如何安排工农业生产。学习工业污染及工业布局时,应该结合本地工业生产特点引导学生分析,可让学生到实地考察,写出论文。通过一些实践活动,既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二、地理教学联系生活实际,有利于启迪学生思维,提高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农村地理事物具体,生动,为学生所熟悉,具亲切感,这样不仅能学到课本里没有的地理知识,增强地理感性知识,巩固、扩大和加深课堂所获得的地理基础知识,而且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中国农业”一章中,当讲到气候对农业的影响时,老师能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进行教学,同学们倍感亲切。我们本县茶叶生产闻名,学生对茶叶最为熟悉。在学完课本上气候对农业的影响后,老师提出一个问题,气候对茶叶有何影响?问题一提出,学生兴趣就来了,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最后作总结:茶叶和其他农作物一样,它的生长地需要一定的水、热等条件,也是受到气候影响的,好像苹果、梨等温带水果只适宜生长在北方那样,茶叶只适宜长在海拔稍高地区。这样经常地把农村地理知识融入课堂教学中,使学生深深认识到学习地理的重要性。又如,四川汶川发生了里氏8级的大地震,地震发生后,有教师让学生根据已学的地理知识,判断这次地震在哪个地震带上,是由哪两个板块相互碰撞造成的。学生根据已学的板块知识很容易就回答出前面的问题。这次地震发生在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上,由亚欧版块和印度洋板块碰撞而成。学生找到答案后,再让学生查看地图,看看汶川在板块交界处吗?学生查看地图后,知道震中四川汶川离板块交界处还有一定的距离,然后再要求学生进一步思考,那为什么震中到了汶川呢?学生根据头脑中已有的知识,开始对汶川地震的成因热烈的讨论起来。这样,学生真的是开动脑筋,利用所学知识解释这次地震的原因。同时也学会了从多个角度分析解释地理现象的方法。

三、地理教学联系生活实际,有利于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

美国教育家杜威曾强调:“学校的最大浪费是学生在学校接受一种脱离生活的教育,这种脱离使学生在学校学习时就缺乏兴趣和快乐,并且使学生在步入生活后发现他所学到的东西与生活是脱节的,不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事实上,我们的学生将来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要面对现实、都要增强生存与生活的能力,这种能力包括认识生活、适应生活、欣赏生活、享受生活、创造生活等。而地理在培养“善于生活的公民”上是可以有所作为的,所以,我们要自觉地把创设新情境,让学生多学对生活有用的地理作为我们教学的目标与归宿之一。经常引导学生结合身边的知识学习地理,将学习的地理知识用于生活,把地理学习融于学生的日常生活。可以利用每天上课的前几分钟,向学生转播今日的地理新闻,帮助学生学会关心当前的中外大事,并利用地理所学进行科学解释。如2005年8、9月份的“麦莎、卡特里娜、丽塔”台风,10月份的南亚地震、渤海季风救援行动,12月份的威海、烟台大雪,中国的第二十二次南极考察系列报道,2006年1月贵州地区的小煤窑盗采、废旧电池对水体、土壤的污染等都会及时登上我的地理课堂。看过这些新闻的学生在我进行转播时,便以知道为自豪,这是我会及时把转播权移交给他们。并适时向学生提问几个相关的地理问题,一下子就把地理新闻与地理教学融合在一起。

四、地理教学联系生活,构建人文精神的平台

地理教学联系生活,可以使学生接受更多的国情教育,培养学生的资源观、人口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意识。中学地理教学大纲也明确指出“地理学是研究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一门科学”,大纲要求学生“树立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人口观,懂得协调人类发展和环境的关系”。所以教师在进行以上观念教学时,应注意联系生活。如有条件可组织学生对当地进行人口、土地、资源调查,比较多年来人口增长和经济的关系,并让学生绘制人口增长和经济增长关系图,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我国人口问题的严重性,认识到人口增长是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在学习农业发展时,讲述生态农业模式时,可利用第二课堂,带领学生去参观附近生态农业园,去调查沼气利用的好处,使学生在观察、调查、访问中增加可持续发展的感性认识。因此,我们有理由也必须做到在学习内容上向生活渗透;学习空间上向生活拓展;在学习时间上向生活延伸;在学习形式上向生活贴近。只有这样才能“走进生活,走向发展”。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让中学的地理课堂保持永久的生机。

篇8

二、德育工作重点:

(一)抓好队伍建设,强化德育意识,要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学校德队的队伍建设,做到全员育人。

1、完善管理网络。

德育管理是一个整体系统,继续建立完善校内"一点三线"的德育管理网络格局,实行校长总负责,分管校长具体负责,法制副校长密切配合,学校教导处操作执行,党团组织、少先队通力协作的德育管理机制。根据德育工作目标、内容、实施途径,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

2、优化骨干队伍。

点抓好班主任队、少先队辅导员队伍建设,构建班主任、少先队员导队伍科学管理的机制,抓住"选配、培训、激励"这三个环节,继续组织定期学习、现场观摩和考察研讨、班主任三项基本功竞赛。建立稳定、提高班主任队伍的激励措施,在建立班主任、辅导员岗位职责规范、严格考核的同时,建立文明班级、优秀班主任评比制度。加大奖励力度,进一步提高班主任、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并在职称评定、职务晋升等方面向优秀班主任倾斜。

3、建立育人体系。

教师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体力量,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必须有高素质的教师,教师的师德状况如何,直接影响学校的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和教育质量的提高。教育者必先受教育。学校要利用政治学习时间进行法规、德育文件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专题学习和讨论,开展"爱岗敬业""正师风、扬师德、廉洁从教、为人师表"等主题的教育系列活动,要使全体教师主动适应德育教育的新形势,真正成为德育管理者,实现德育"全员管理、全面管理、全程管理",形成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良好氛围。深入研究,拓宽思路,加强德育的思想建设。 本学期,重点引导教师关注学校、关注班级、关注同事、关注学生。在以下几个层面上形成共识:

A集体和睦相处:每个人都是集体的一员,人人都受欢迎;

B人人有权参与:每个人都是学习、生活的主人,人人都应参与;

C共同互助合作:个人问题也是大家的问题,只有互相帮助共同合作才能解决问题;

D满足不同需求:教育不是要筛选人、放弃人,而是培养人。

(二)加强基础教育,培养文明学生

1、深化爱国教育。

继续规范每周一的升旗仪式、国旗下讲话内容以"五爱"为主线,做到学期有计划,周周有主题。要充分发挥红领巾广播台、黑板报、宣传橱窗等阵地的宣传作用,对学生进行"五爱"教育。要充分利用德育基地以及丰富的人文资源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要充分发挥少先队组织作用,以重大节日、重要人物和重要纪念日为契机,通过丰富多彩的少先队活动,提高德育实效。

2、继续常抓养成教育。

抓好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管理是加强校风建设的重要抓手,养成教育也是小学德育的重要内容。继续推行行政、教师值日、红领巾值日岗制度,深入实施体验教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继续开展创“文明班级”活动,设立“文明班级”流动红旗,对各班的卫生、文明礼仪、纪律、两操、路队等情况进行量化考核,每天公布分值,每周汇总,考核优胜班级获流动红旗。对这三项制度的实施情况加强指导、考核,确保常规工作持之以恒、抓细抓实。使学校形成班班争先、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从站好队、做好操、扫好地、讲卫生、有礼貌、遵守公共秩序、公共道德、“十分好习惯”等基础行为入手,养成以下好习惯:热爱祖国,升国旗奏国歌时自觉肃立;文明礼貌,微笑待人;学会尊重,耐心听他人说话;保护隐私,别人的东西不乱动;利人利己,用过的东西放回原处;诚实守信,说了就要努力做;待人友善,观看比赛文明喝彩;遵守规则,上下楼梯靠右行;勤奋自强,天天锻炼身体;环保卫生,干干净净迎接每一天。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提高学生的"五自"能力,确保学生行为规范合格率为100%,品德优良率为99%以上。

3、强化"五自"教育。

“五自”(自主、自理、自护、自强、自律)是雏鹰行动的核心内容,已成为在青少年阶段所必需具备的素质。要充分利用学生好胜心强的特点,调动他们积极向上的主观能动性,培养竞争意识,要积极并有针对性地讲解、示范、实践操作,使“五自”活动更具操作性,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成功。

4、渗透公民教育。

以育人为根本,继续开展系列教育和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把弘扬、培育民族精神和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摆在重要位置。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集体主义为原则、诚实守信为重点,牢记公民道德基本道德20字(爱国守法,勤俭自强,明理诚信,团结友善,敬业奉献)本学期开展"学习雷锋精神,弘扬道德规范,塑造诚信形象"活动,促进学生基本道德观念的形成和文明习惯的养成。

5、加强法制教育。

继续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等形式,通过法制专题讲座、知识竞赛、师生演讲、参观展览等途径对学生进行《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为重点的法制教育系列活动,增强学生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和自我保护意识。建立后进生帮教制,消灭在校生违法犯罪行为的出现。

6、开展心理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要通过观察、谈话、问卷调查等形式了解学生的心理现状,在认真上好健康教育课的同时,要加强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指导,及时矫正某些学生的畸形心理,增强他们的抗挫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进一步浓厚校园文化氛围,优化育人环境。

1、校园 班级环境美化。

进一步加强校园走廊文化、墙上文化,班级文化,做到环境要做到美化、教育化,继续进行每期期未班级文化建设的教室文化评比活动。让学生全员参与,主题要突出教育意义和人文关怀,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动手力。

2、升旗仪式序列化。

坚持每周一的升旗仪式,国旗下讲话要求内容丰富,在保留传统的爱国、励志等内容的基础上力求同社会生活、时事政治紧密联系,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形成序列。

3、板报设计个性化。

继续精心设计校、班两级黑板报,体现科技、敬廉崇洁、平安校园、消防教育、文明礼仪等方面的特色的校园文化及各班的个性。

(四)调动各界参与,发挥整合优势,实现“三结合”。

1、提高家教水平。

继续按要求办好家长学校。做到目标明确,计划落实,规范严格、内容针对性、实用性强,并且认真做好资料搜集、积累工作,进行走访学生家庭活动。家访要不拘形式,不固定时间,本着关心学生,沟通理念的目的,提高家访质量。本学期教师家访要达到全班学生的30%,通过其他形式与家长交流要达到40%,并做到有对象、有目标、有效果、有反馈、有记录。让家访真正成为建立起教师、学生、家庭互动的三者关系,成为进一步摸索出心理教育的突破口,成为德育工作的有效抓手。做到每学期同每位学生家长均有一定程度的书面和短信息联系,特别重视做好与后进生家长的经常性联系;加强对教师家访工作的组织管理,并把家访工作纳入对班主任工作的考核之中。

2、加强对周边环境的综合治理,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育人环境。

充分发挥关心下一代工作委会五大员(报告员、家教员、帮教员、宣传员、校外辅导员)、学校家长委员会的作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和校区共建活动。大力开展学雷锋互助、环保等活动。形成齐抓共管、共同培育一代新人的局面。使在校生违法犯罪率继续为零。

(六)重视学科渗透,加强德育科研。

1、挖掘渗透内容。

德育要寓各学科教学之中,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语文、社会等学科要充分发挥人文学科的优势,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中国近现代史和基本国情教育;数学、自然等学科,要通过中国和世界科技发明与发展的典型事例,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态度教育,爱国主义和思想品德教育。音、体、美等学科也要结合学科特点,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心理素质,激发爱国主义情感,磨练意志品质,培养团结协作和坚忍不拔的精神。

2、优化学科教学。

课堂是实施德育教育的主阵地,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一种全员性策略,教师要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诸方面渗透德育教育来优化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各学科要继续上好学科渗透德育教育的教研课,要继续认真上好思想品德、晨会、班队活动课。

3、开展德育科研。

全体教师要树立向科研质量要效益的现代意识,要认真学习教科研理论的书籍并运用于德育实践研究。要认真作好学习笔记,要针对新形势下的学生特点,进行分析研究,撰写有一定质量的教育论文,积极向报刊杂志投稿。

三、主要活动建议:

以“关注生活、勇于实践”为特色,本学期的德育重点是继续引导学生开展“走进生活、走向实践”为主题的道德实践系列活动。

1、各月的教育重点是;二、三月份,开展“文明就在我们身边”活动;四月份,开展“环保小卫士在行动”活动;五月份,开展“能手巧手就在我们之中”活动;六七月份,开展“我们也能创造美”活动。

2、结合相关节日,相机开展教育实践活动:三月份学雷锋日和“三八”妇女节,开展净化、美化社区活动和慰问妈妈的活动;四月份环保宣传周和植树节,开展环保宣传和植树、养花种草活动;五月份的“五一”劳动节、“五四”青年节,开展与劳模、优秀青年代表手拉手活动;六月份开展艺术节活动。

篇9

(一)抓好队伍建设,强化德育意识,要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学校德队的队伍建设,做到全员育人。

1、完善管理网络。

德育管理是一个整体系统,继续建立完善校内"一点三线"的德育管理网络格局,实行校长总负责,分管校长具体负责,法制副校长密切配合,学校教导处操作执行,党团组织、少先队通力协作的德育管理机制。根据德育工作目标、内容、实施途径,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

2、优化骨干队伍。

点抓好班主任队、少先队辅导员队伍建设,构建班主任、少先队员导队伍科学管理的机制,抓住"选配、培训、激励"这三个环节,继续组织定期学习、现场观摩和考察研讨、班主任三项基本功竞赛。建立稳定、提高班主任队伍的激励措施,在建立班主任、辅导员岗位职责规范、严格考核的同时,建立文明班级、优秀班主任评比制度。加大奖励力度,进一步提高班主任、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并在职称评定、职务晋升等方面向优秀班主任倾斜。

3、建立育人体系。

教师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体力量,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必须有高素质的教师,教师的师德状况如何,直接影响学校的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和教育质量的提高。教育者必先受教育。学校要利用政治学习时间进行法规、德育文件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专题学习和讨论,开展"爱岗敬业""正师风、扬师德、廉洁从教、为人师表"等主题的教育系列活动,要使全体教师主动适应德育教育的新形势,真正成为德育管理者,实现德育"全员管理、全面管理、全程管理",形成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良好氛围。深入研究,拓宽思路,加强德育的思想建设。本学期,重点引导教师关注学校、关注班级、关注同事、关注学生。在以下几个层面上形成共识:

A集体和睦相处:每个人都是集体的一员,人人都受欢迎;

B人人有权参与:每个人都是学习、生活的主人,人人都应参与;

C共同互助合作:个人问题也是大家的问题,只有互相帮助共同合作才能解决问题;

D满足不同需求:教育不是要筛选人、放弃人,而是培养人。

(二)加强基础教育,培养文明学生

1、深化爱国教育。

继续规范每周一的升旗仪式、国旗下讲话内容以"五爱"为主线,做到学期有计划,周周有主题。要充分发挥红领巾广播台、黑板报、宣传橱窗等阵地的宣传作用,对学生进行"五爱"教育。要充分利用德育基地以及丰富的人文资源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要充分发挥少先队组织作用,以重大节日、重要人物和重要纪念日为契机,通过丰富多彩的少先队活动,提高德育实效。

2、继续常抓养成教育。

抓好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管理是加强校风建设的重要抓手,养成教育也是小学德育的重要内容。继续推行行政、教师值日、红领巾值日岗制度,深入实施体验教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继续开展创“文明班级”活动,设立“文明班级”流动红旗,对各班的卫生、文明礼仪、纪律、两操、路队等情况进行量化考核,每天公布分值,每周汇总,考核优胜班级获流动红旗。对这三项制度的实施情况加强指导、考核,确保常规工作持之以恒、抓细抓实。使学校形成班班争先、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从站好队、做好操、扫好地、讲卫生、有礼貌、遵守公共秩序、公共道德、“十分好习惯”等基础行为入手,养成以下好习惯:热爱祖国,升国旗奏国歌时自觉肃立;文明礼貌,微笑待人;学会尊重,耐心听他人说话;保护隐私,别人的东西不乱动;利人利己,用过的东西放回原处;诚实守信,说了就要努力做;待人友善,观看比赛文明喝彩;遵守规则,上下楼梯靠右行;勤奋自强,天天锻炼身体;环保卫生,干干净净迎接每一天。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提高学生的"五自"能力,确保学生行为规范合格率为100%,品德优良率为99%以上。

3、强化"五自"教育。

“五自”(自主、自理、自护、自强、自律)是雏鹰行动的核心内容,已成为在青少年阶段所必需具备的素质。要充分利用学生好胜心强的特点,调动他们积极向上的主观能动性,培养竞争意识,要积极并有针对性地讲解、示范、实践操作,使“五自”活动更具操作性,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成功。

4、渗透公民教育。

以育人为根本,继续开展“八荣八耻”系列教育和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把弘扬、培育民族精神和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摆在重要位置。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集体主义为原则、诚实守信为重点,牢记公民道德基本道德20字(爱国守法,勤俭自强,明理诚信,团结友善,敬业奉献)本学期开展"学习雷锋精神,弘扬道德规范,塑造诚信形象"活动,促进学生基本道德观念的形成和文明习惯的养成。

5、加强法制教育。

继续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等形式,通过法制专题讲座、知识竞赛、师生演讲、参观展览等(文章转载自[个人简历网-范文频道]/wm/请保留此标记)途径对学生进行《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为重点的法制教育系列活动,增强学生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和自我保护意识。建立后进生帮教制,消灭在校生违法犯罪行为的出现。

6、开展心理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要通过观察、谈话、问卷调查等形式了解学生的心理现状,在认真上好健康教育课的同时,要加强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指导,及时矫正某些学生的畸形心理,增强他们的抗挫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进一步浓厚校园文化氛围,优化育人环境。

1、校园班级环境美化。

进一步加强校园走廊文化、墙上文化,班级文化,做到环境要做到美化、教育化,继续进行每期期未班级文化建设的教室文化评比活动。让学生全员参与,主题要突出教育意义和人文关怀,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动手力。

2、升旗仪式序列化。

坚持每周一的升旗仪式,国旗下讲话要求内容丰富,在保留传统的爱国、励志等内容的基础上力求同社会生活、时事政治紧密联系,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形成序列。

3、板报设计个性化。

继续精心设计校、班两级黑板报,体现科技、敬廉崇洁、平安校园、消防教育、文明礼仪等方面的特色的校园文化及各班的个性。

(四)调动各界参与,发挥整合优势,实现“三结合”。

1、提高家教水平。

继续按要求办好家长学校。做到目标明确,计划落实,规范严格、内容针对性、实用性强,并且认真做好资料搜集、积累工作,进行走访学生家庭活动。家访要不拘形式,不固定时间,本着关心学生,沟通理念的目的,提高家访质量。本学期教师家访要达到全班学生的30%,通过其他形式与家长交流要达到40%,并做到有对象、有目标、有效果、有反馈、有记录。让家访真正成为建立起教师、学生、家庭互动的三者关系,成为进一步摸索出心理教育的突破口,成为德育工作的有效抓手。做到每学期同每位学生家长均有一定程度的书面和短信息联系,特别重视做好与后进生家长的经常性联系;加强对教师家访工作的组织管理,并把家访工作纳入对班主任工作的考核之中。

2、加强对周边环境的综合治理,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育人环境。

充分发挥关心下一代工作委会五大员(报告员、家教员、帮教员、宣传员、校外辅导员)、学校家长委员会的作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和校区共建活动。大力开展学雷锋互助、环保等活动。形成齐抓共管、共同培育一代新人的局面。使在校生违法犯罪率继续为零。

(六)重视学科渗透,加强德育科研。

1、挖掘渗透内容。

德育要寓各学科教学之中,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语文、社会等学科要充分发挥人文学科的优势,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中国近现代史和基本国情教育;数学、自然等学科,要通过中国和世界科技发明与发展的典型事例,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态度教育,爱国主义和思想品德教育。音、体、美等学科也要结合学科特点,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心理素质,激发爱国主义情感,磨练意志品质,培养团结协作和坚忍不拔的精神。

2、优化学科教学。

课堂是实施德育教育的主阵地,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一种全员性策略,教师要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诸方面渗透德育教育来优化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各学科要继续上好学科渗透德育教育的教研课,要继续认真上好思想品德、晨会、班队活动课。

3、开展德育科研。

全体教师要树立向科研质量要效益的现代意识,要认真学习教科研理论的书籍并运用于德育实践研究。要认真作好学习笔记,要针对新形势下的学生特点,进行分析研究,撰写有一定质量的教育论文,积极向报刊杂志投稿。

三、主要活动建议:

以“关注生活、勇于实践”为特色,本学期的德育重点是继续引导学生开展“走进生活、走向实践”为主题的道德实践系列活动。

1、各月的教育重点是;

二、三月份,开展“文明就在我们身边”活动;四月份,开展“环保小卫士在行动”活动;五月份,开展“能手巧手就在我们之中”活动;六七月份,开展“我们也能创造美”活动。

2、结合相关节日,相机开展教育实践活动:三月份学雷锋日和“三八”妇女节,开展净化、美化社区活动和慰问妈妈的活动;四月份环保宣传周和植树节,开展环保宣传和植树、养花种草活动;五月份的“五一”劳动节、“五四”青年节,开展与劳模、优秀青年代表手拉手活动;六月份开展艺术节活动。

篇10

(一)抓好队伍建设,强化德育意识,要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学校德队的队伍建设,做到全员育人。

1、完善管理网络。

德育管理是一个整体系统,继续建立完善校内"一点三线"的德育管理网络格局,实行校长总负责,分管校长具体负责,法制副校长密切配合,学校教导处操作执行,党团组织、少先队通力协作的德育管理机制。根据德育工作目标、内容、实施途径,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

2、优化骨干队伍。

点抓好班主任队、少先队辅导员队伍建设,构建班主任、少先队员导队伍科学管理的机制,抓住"选配、培训、激励"这三个环节,继续组织定期学习、现场观摩和考察研讨、班主任三项基本功竞赛。建立稳定、提高班主任队伍的激励措施,在建立班主任、辅导员岗位职责规范、严格考核的同时,建立文明班级、优秀班主任评比制度。加大奖励力度,进一步提高班主任、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并在职称评定、职务晋升等方面向优秀班主任倾斜。

3、建立育人体系。

教师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体力量,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必须有高素质的教师,教师的师德状况如何,直接影响学校的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和教育质量的提高。教育者必先受教育。学校要利用政治学习时间进行法规、德育文件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专题学习和讨论,开展"爱岗敬业""正师风、扬师德、廉洁从教、为人师表"等主题的教育系列活动,要使全体教师主动适应德育教育的新形势,真正成为德育管理者,实现德育"全员管理、全面管理、全程管理",形成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良好氛围。深入研究,拓宽思路,加强德育的思想建设。 本学期,重点引导教师关注学校、关注班级、关注同事、关注学生。在以下几个层面上形成共识:

A集体和睦相处:每个人都是集体的一员,人人都受欢迎;

B人人有权参与:每个人都是学习、生活的主人,人人都应参与;

C共同互助合作:个人问题也是大家的问题,只有互相帮助共同合作才能解决问题;

D满足不同需求:教育不是要筛选人、放弃人,而是培养人。

(二)加强基础教育,培养文明学生

1、深化爱国教育。

继续规范每周一的升旗仪式、国旗下讲话内容以"五爱"为主线,做到学期有计划,周周有主题。要充分发挥红领巾广播台、黑板报、宣传橱窗等阵地的宣传作用,对学生进行"五爱"教育。要充分利用德育基地以及丰富的人文资源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要充分发挥少先队组织作用,以重大节日、重要人物和重要纪念日为契机,通过丰富多彩的少先队活动,提高德育实效。

2、继续常抓养成教育。

抓好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管理是加强校风建设的重要抓手,养成教育也是小学德育的重要内容。继续推行行政、教师值日、红领巾值日岗制度,深入实施体验教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继续开展创“文明班级”活动,设立“文明班级”流动红旗,对各班的卫生、文明礼仪、纪律、两操、路队等情况进行量化考核,每天公布分值,每周汇总,考核优胜班级获流动红旗。对这三项制度的实施情况加强指导、考核,确保常规工作持之以恒、抓细抓实。使学校形成班班争先、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从站好队、做好操、扫好地、讲卫生、有礼貌、遵守公共秩序、公共道德、“十分好习惯”等基础行为入手,养成以下好习惯:热爱祖国,升国旗奏国歌时自觉肃立;文明礼貌,微笑待人;学会尊重,耐心听他人说话;保护隐私,别人的东西不乱动;利人利己,用过的东西放回原处;诚实守信,说了就要努力做;待人友善,观看比赛文明喝彩;遵守规则,上下楼梯靠右行;勤奋自强,天天锻炼身体;环保卫生,干干净净迎接每一天。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提高学生的"五自"能力,确保学生行为规范合格率为100%,品德优良率为99%以上。

3、强化"五自"教育。

“五自”(自主、自理、自护、自强、自律)是雏鹰行动的核心内容,已成为在青少年阶段所必需具备的素质。要充分利用学生好胜心强的特点,调动他们积极向上的主观能动性,培养竞争意识,要积极并有针对性地讲解、示范、实践操作,使“五自”活动更具操作性,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成功。

4、渗透公民教育。

以育人为根本,继续开展“八荣八耻”系列教育和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把弘扬、培育民族精神和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摆在重要位置。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集体主义为原则、诚实守信为重点,牢记公民道德基本道德20字(爱国守法,勤俭自强,明理诚信,团结友善,敬业奉献)本学期开展"学习雷锋精神,弘扬道德规范,塑造诚信形象"活动,促进学生基本道德观念的形成和文明习惯的养成。

5、加强法制教育。

继续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等形式,通过法制专题讲座、知识竞赛、师生演讲、参观展览等途径对学生进行《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为重点的法制教育系列活动,增强学生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和自我保护意识。建立后进生帮教制,消灭在校生违法犯罪行为的出现。

6、开展心理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要通过观察、谈话、问卷调查等形式了解学生的心理现状,在认真上好健康教育课的同时,要加强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指导,及时矫正某些学生的畸形心理,增强他们的抗挫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进一步浓厚校园文化氛围,优化育人环境。

1、校园 班级环境美化。

进一步加强校园走廊文化、墙上文化,班级文化,做到环境要做到美化、教育化,继续进行每期期未班级文化建设的教室文化评比活动。让学生全员参与,主题要突出教育意义和人文关怀,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动手力。

2、升旗仪式序列化。

坚持每周一的升旗仪式,国旗下讲话要求内容丰富,在保留传统的爱国、励志等内容的基础上力求同社会生活、时事政治紧密联系,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形成序列。

3、板报设计个性化。

继续精心设计校、班两级黑板报,体现科技、敬廉崇洁、平安校园、消防教育、文明礼仪等方面的特色的校园文化及各班的个性。

(四)调动各界参与,发挥整合优势,实现“三结合”。

1、提高家教水平。

继续按要求办好家长学校。做到目标明确,计划落实,规范严格、内容针对性、实用性强,并且认真做好资料搜集、积累工作,进行走访学生家庭活动。家访要不拘形式,不固定时间,本着关心学生,沟通理念的目的,提高家访质量。本学期教师家访要达到全班学生的30%,通过其他形式与家长交流要达到40%,并做到有对象、有目标、有效果、有反馈、有记录。让家访真正成为建立起教师、学生、家庭互动的三者关系,成为进一步摸索出心理教育的突破口,成为德育工作的有效抓手。做到每学期同每位学生家长均有一定程度的书面和短信息联系,特别重视做好与后进生家长的经常性联系;加强对教师家访工作的组织管理,并把家访工作纳入对班主任工作的考核之中。

2、加强对周边环境的综合治理,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育人环境。

充分发挥关心下一代工作委会五大员(报告员、家教员、帮教员、宣传员、校外辅导员)、学校家长委员会的作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和校区共建活动。大力开展学雷锋互助、环保等活动。形成齐抓共管、共同培育一代新人的局面。使在校生违法犯罪率继续为零。

(六)重视学科渗透,加强德育科研。

1、挖掘渗透内容。

德育要寓各学科教学之中,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语文、社会等学科要充分发挥人文学科的优势,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中国近现代史和基本国情教育;数学、自然等学科,要通过中国和世界科技发明与发展的典型事例,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态度教育,爱国主义和思想品德教育。音、体、美等学科也要结合学科特点,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心理素质,激发爱国主义情感,磨练意志品质,培养团结协作和坚忍不拔的精神。

2、优化学科教学。

课堂是实施德育教育的主阵地,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一种全员性策略,教师要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诸方面渗透德育教育来优化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各学科要继续上好学科渗透德育教育的教研课,要继续认真上好思想品德、晨会、班队活动课。

3、开展德育科研。

全体教师要树立向科研质量要效益的现代意识,要认真学习教科研理论的书籍并运用于德育实践研究。要认真作好学习笔记,要针对新形势下的学生特点,进行分析研究,撰写有一定质量的教育论文,积极向报刊杂志投稿。

三、主要活动建议:

以“关注生活、勇于实践”为特色,本学期的德育重点是继续引导学生开展“走进生活、走向实践”为主题的道德实践系列活动。

1、各月的教育重点是;二、三月份,开展“文明就在我们身边”活动;四月份,开展“环保小卫士在行动”活动;五月份,开展“能手巧手就在我们之中”活动;六七月份,开展“我们也能创造美”活动。

2、结合相关节日,相机开展教育实践活动:三月份学雷锋日和“三八”妇女节,开展净化、美化社区活动和慰问妈妈的活动;四月份环保宣传周4oa.com 中科软件园和植树节,开展环保宣传和植树、养花种草活动;五月份的“五一”劳动节、“五四”青年节,开展与劳模、优秀青年代表手拉手活动;六月份开展艺术节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