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物业管理概论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物业管理概论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物业管理概论

篇1

(一)坚持校企深度合作,突出高职特色。校企合作,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是发展高职教育的重要途径。我院依托昆钢办学,结合昆钢物业公司的发展及需求制订教学计划及人才培养方案,使计划更接近行业与企业的需要。在此基础上,我院还与多家物业服务企业合作,云南保利物业服务企业、云南建工物业公司、昆钢兴达物业公司、昆明怡和物业服务公司等近十家企业与我校签订校企合作协议。课程体系中“物业基础管理”(12学时)操作性很强,我们聘请企业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直接带领学生去物业公司学习和进行简单的操作,按照兼职教师的评价计入一次作业成绩。(二)多种教学方式方法组合,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目前,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是教学改革的热点话题,如项目化教学改革、微课程、反转课堂、情景模拟、任务驱动等。事实上,无论哪种方式都不可能适用所有的课程和所有的专业,更不可能适合所有的章节。“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是我课堂的出发点和归宿,把课堂还给学生是我的行动,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媒体教学和实际演练过程讲解相结合的方法,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利用分组教学的方式组织,每组4~5人,把情景模拟、案例分析与讨论、方案制作、自学指导等方式和方法都融入教学的课程中,除情景模拟外,所有作业都是以PPT的形式汇报给大家,同一个话题都是以两组形式汇报的,便于比较和竞争。几轮作业汇报以后,他们的进步很大,语言表述清楚了一些,案例选择合适了一些,PPT制作得精美了一些,方案制作得完善了一些。(三)改革考核体系,促进课程建设。课程建设的目的是为了促进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人才的考核需要科学的考评体系,实施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上采取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减少以记忆性为主的笔试方式;降低期末考核卷面比例,提高形成性成绩在综合本门课程评定成绩的比例。课程总评成绩=考勤成绩(20%)+作业(30%)+期末成绩(50%)。

三、小结

作为物业管理专业一名专职教师,多年来一直积极探索课程改革,不断学习使我进步,反复的课堂改革尝试使我成长,本文是我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的探索实践,在教学的过程中提升了教学效果,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参与积极性和主动性。

参考文献:

[1]康秀梅.增强《物业管理概论》课程教学实践性的思考[J].新建设(现代物业上旬刊),2011(1):148-149.

[2]朱界春.案例教学法在物业管理概论课程中的应用[J].中等职业教育,2007(8):36,40.

篇2

2.现代石油企业物业管理公司不专业

当前情况下,我国的石油企业发展处于相对特殊的时期,不论是从企业物业管理的总面积来说,还是从物业管理公司的数量来说,资源的分配相对来说都不太合理,而企业自身也正慢慢做着一些调整。除了上文中所提到的石油企业物业管理人员是转型来的之外,现有石油物业管理公司还存在不专业,基本只能承担石油企业内部现有办公及住宅物业管理,缺乏市场竞争力等问题。3.管理手段的完善与进步现代物业管理的科技水平随着我国科技的发展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例如现代社会中各种智能大厦的出现等。对于物业管理来说,想要最大限度的对其使用价值进行提高,就需要不断对智能物业的科技功能进行挖掘,这对于物业管理企业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同时,企业要求重点做好办公物业,生活物业将逐步退出市场。因此,如何能够保证无纸化办公在现代物业管理中的应用,也是提高物业管理水平的关键。

二、物业管理的发展方向展望

1.专业化方向

石油企业物业管理现代最大的问题就是要实现向专业化方向的发展,并采用专业公司进行专业化的服务。例如,绿化由专业的绿化公司进行,房屋及管道的保养及维护也交由专业化的公司进行等,这样就有效的对物业管理的工作量进行了减少,同时还能够保证用户得到更为专业化的服务。

2.规模化方向

简单的说,规模化方向就是指对经营目标确立的科学性,对企业自身的资源进行充分的利用,最大限度的对管理面积及管理领域进行扩大,并在一定范围内将市场占有份额最大化。而随着规模的不断扩大,相应的生产量也需要不断的进行加强,其单位增量的效益也得到一定的提升,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规模化经营。

三、石油企业物业管理水平改善的对策

1.创新和完善体制

随着现代市场化脚步的不断加快,这对于现代石油企业来说也提出的更高的挑战,石油企业需要有效的抓住现代石油企业较为稳定及完善的市场氛围,快速的对体制进行创新及完善,为下一步成立专业化的服务公司和物业管理集团做保证,走专业化、规模化经营道路,不断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同时,石油企业的物业管理还需要创造属于自己的品牌,在品牌的包装下不断提升自身的服务。

2.加快石油企业物业管理网络化进程

石油企业的物业管理想要完成物业管理的网络化,就需要建立相应的网络物业管理系统,并运用网络的优势,及时有效的对物业管理信息进行更新。同时,还可以在网络中建立独立的用户管理平台,用户可以通过用户管理平台对自己所遇到的问题提出自身的建议,这样不仅能够使用户积极的参与到物业管理中来,同时还有效的帮助了用户之间的沟通,降低了企业物业管理的管理成本。

3.多元发展,丰富物业管理的内涵

对不断发展的社会经济来说,物业管理的内容也需要不断的进行发展,而不能简单的还局限在住宅及建筑的物业管理,还需要对物业管理进行更为广泛的诠释。物业管理中的核心工作就是管理物业,在对自身本职工作做好的同时,还需要最大限度的对空间进行拓展,以构筑多链条式物业管理产业结构,扩展生存空间的同时,谋求更大的利益。

篇3

“物业管理法规与政策” 是我校物业管理专业的专业必修课,是专业核心课程之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熟悉物业管理中的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明确物业管理中的法律关系、法律行为和法律责任;掌握业主自治管理的内涵,物业管理法律实务以及纠纷处理的方式和程序,帮助学生维护自己在涉及有关物业管理事务中的合法权益,以及提高学生就业后从事有关物业管理方面工作的业务水平。这是物业管理专业人才必备的素质,但传统物业管理法规与政策课程的教学模式存在许多弊端,难以适应物业管理活动所涉及的社会经济关系。(1)课堂教学采用封闭的理论教学的方式,学生对现实社会经济环境,对实际房地产经济活动缺乏感性认识,学生实习时目的性差,很难做到有的放矢地主动参与。(2)课堂教学中,教师作为传授知识的主角,把学生仅仅当成一个受教育者。学生被动接受教师所教的知识,其主要目的是完成考试的任务。学生把学习的目的放在追求高分上,而不是今后实际工作需求的,陷入了记笔记―抄笔记(甚至复印笔记)―考笔记―忘笔记的不良循环,学生不主动参与,这样的教学束缚了学生的思维,难以培养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社会适应性差。(3)教学手段落后,基本上是单一的“黑板+粉笔”,再加上教学内容主要以解释法律条文的为主,教学内容缺乏生动性、实际性,学生容易产生厌学情绪。(4)满堂灌教学,重理论轻实践,课堂上技能操作训练很少,课后的社会实践更是缺乏,学生只有理论知识,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弱,受不到法学思维和物业管理法律实务的基本训练,难以培养自觉的法律意识,很难达到课程教学目的。

综上所述,我们必须以实际工作需要为前提,根据物业管理专业执业素质不断变换的要求,稳步推进教学改革,培养出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能够满足时展需要的应用复合型人才。

二、物业管理法规与政策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1.拓展教学内容,增加现实问题处理的内容。本课程总体设计思路是以物业管理专业相关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为依据确定课程目标,设计课程内容,以工作任务为线索构建任务引领型课程。课程结构以物业管理各主体的法律关系为主线,主要是以物业管理的各个主体在物业管理活动中的权利与义务为核心组织内容,重点简述物业服务公司、业主、业主自治组织在物业管理中形成的法律关系、法律行为各个环节中的权利义务关系,以及由于权利义务处理不当而引发的纠纷与解决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上述思路针对现实物业管理工作中物业公司于业主常见的物业纠纷,采用讨论的方式与学生共同进行法律分析,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改革教学方法,引用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根据教学目的要求,将已发生或将来可能发生的问题作为案例,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调查、阅读分析、讨论交流研究活动,提出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对之进行论证说明,促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从而提高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物业管理法规与政策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物业管理法规与政策的教学仅仅依靠教师对一般理论和法律规范的讲授很难起到理想的效果,在物业管理法规与政策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能将干涩的物业管理法律知识和理论与经济活动中活生生的事例结合起来,使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法律在生活中的运用,从而更好地理解所学法律知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学生往往没有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导致很多学生对课堂教学没有积极性。运用案例教学法将法律知识和理论与现实生活有机联系起来,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积极参与对案例的讨论,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3.改善教学手段,运用现代教学手段。物业管理法规与政策课程教学内容不断拓宽,而课时数量有限,我们必须改变传统教学中一只笔、一本书、一块黑板就能完成教学的状态,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课件组织教学,运用大屏幕投影仪、录像带、网络视频等现代教学手段。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在有限的课堂时间中大大增加了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在有限的课堂空间范围内,扩大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篇4

一、目前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改革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目前我国事业单位在财务管理改革过程中仍存在内部审计机构不健全、财务人员综合业务素质较低、财务核算基础工作不规范等现象,这极大地阻碍着事业单位公共事业工作的开展,导致国有资产严重流失、财务核算混乱。具体分析如下:

(一)内部审计机构不健全

目前多数事业单位尚未在内部建立内审机构。一些事业单位领导认为没有建立内审机构的必要,缺乏对内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索性没单独设立审计机构。也有一些事业单位成立了内审机构,却只委派一名非财务、非审计专业人员担任,失去了内审工作的意义,起不到查错防弊的作用,增加了事业单位财务风险。其次,事业单位所属上级主管部门审计力度不够。事业单位所属上级主管部门出于保护下级单位或其他利益关系,未对下属事业单位进行客观、公正的审计,导致下属事业单位财务核算混乱,无法起到审计工作对财务管理的约束作用,极大地增加了违反财经行为发生的概率。

(二)事业单位财务人员综合业务素质有待提高

首先,部分事业单位领导的财务管理意识不强,导致财务管理工作受到的重视不够,以致于财务管理工作在开展过程中的积极性不够。其次财务人员准入门槛不高。据了解在我国事业单位的财务人员多数由非财务专业人员担任,且学历普遍不高,在财务电算化应用、财经政策法规掌握上无法适合新《预算法》、《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财务人员业务知识的要求。三是事业单位未对财务管理人员进行定期业务知识培训,加之财务人员自身惰性,未能积极进行自我业务提升,在日常财务工作中表现懒散,无法保证财务管理规范本单位财务核算作用的发挥。

(三)财务核算基础工作不规范

目前,我国一些基层事业单位普遍存在着财务基础工作不规范的问题。一是账簿设置不规范。部分事业单位未对同级或上级财政部门拨付的专项资金进行单独设账并进行详细的明细核算,不利于专项资金的使用。二是原始凭证填写不全。部分事业单位以跨年开具的发票、“白条”等不合理发票入账,并列支经费支出。三是未严格执行政府采购及招投标。一些基层事业单位出于聘请招标机构手续费较高、政府采购手续繁琐等原因,在利用政府性资金进行土建施工或采购物品时,未按照《政府采购法》、《招投标法》规定对货物与施工项目进行招投标。

二、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实践中的改善措施

(一)领导需提高对财务管理工作重视程度

首先由事业单位一把领导带头重视财务管理工作,并促使本单位各个部门积极给予财务管理工作支持、配合,及时提供财务管理所需数据。其次将财务管理科学化水平计入领导干部晋升考核及员工业绩评价中,促使事业单位领导干部及全体工作人员提高财务管理重视程度,不断增强财务管理观念。

(二)建立健全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

一是按照《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规定设计科学、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并由事业单位领导带头执行内部控制制度,促使内控制度顺利执行。二是成立内部审计机构,并从人才选用、物资与经费保障方面给予审计机构支持,保证内审机构能够独立、客观、公正地对本单们内部财务核算规范性、内部控制制度执行情况及财经违法行为进行监督检查。

(三)加强事业单位预算管理

事业单位因其特殊的性质,需要对其资金支出进行严格管理,以确保事业单位能够按照相关标准合理进行与工作有关的项目资金支出,展现出事业单位的廉洁性。所以,预算绩效管理对于保障事业单位的合理开支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利于通过对单位发展所需的预算绩效进行严格合理的分析,制定出最佳的预算开支,实现事业单位的稳定持续发展。

(四)进一步推进国库集中支付制度

基层事业单位应严格按照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财政政策规定,将本单位财务账簿统一由当地财政部门核算中心进行核算,并及时向核算中心提供正规、合法的原始凭证、申报材料,提高财务核算的及时性;禁止事业单位利用现金进行支付活动,严格按照国库集中支付规定,由财政部门将款项直接汇入供应方或工资卡中,降低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的同时,提高资金拨付效率。

(五)提高会计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

首先,严把选聘关,负责选聘会计工作人员的相关领导,应从选聘人员的从业资格、专业技能、综合素质等多方面进行严格甄选,留住职业技能过硬、综合素质较强的从业人员,淘汰不合格的从业人员。其次,做好培训与再教育工作。只有如此,才能有效提高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篇5

加入WTO后,我国流通业面临的主要挑战及不利因素有:(1)由于我国商品流通业发展的整体竞争力不强,必然会丧失一部分国内市场;(2)商品流通企业,特别是一些国有流通企业将可能被外资并购;(3)对我国商品流通管理体制、管理水平和效率提出了严重的挑战。

对于应对战略,他们认为:(1)实施“以全面提高商品流通业的核心竞争力,积极推进我国流通业的国际化、现代化进程的中期战略;(2)实施国有流通资本有进有退战略;(3)实施流通企业集团化、连锁化发展战略。

对于应对措施,他们认为:(1)充分发挥政府的指导作用,有组织地采取应对各种挑战的措施;(2)加大对内开放的力度,同时不失时机地加大走出去的步伐;(3)加快流通领域法律法规体系建设;(4)树立全面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意识,积极推进流通企业组织结构的战略性重组,深化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我国流通企业生力军。

对外商进入中国零售市场走势分析,有人认为,“重点对峙、三分天下、立足中小、稳住农村”。所谓重点对峙,即从外资与内资的关系来看,今后的竞争,主要集中在重点地区、重点城市和重点业态。所谓三分天下,即国内连锁超市将形成外资连锁、国企连锁、民营连锁三足鼎立、互相制衡的基本局面。所谓立足中小,即从中国零售业发展前景和自身具备的得天独厚的优势来看,本土商业总体上应立足于中小城市,占领中小城市市场。所谓稳住农村,即农村市场外资难以占领,国内商业能够站稳,并有发展空间。

有人认为,入世后我国市场竞争将发生十大变化:(1)市场竞争由国内的局部的,不完整的竞争转向国际化的,全方位的竞争,将由国内市场的国际化变为国际市场的国内化;(2)市场竞争将由单体企业之间的竞争转向群体企业之间的竞争;(3)市场竞争将由生产能力的竞争转向生产能力×流通能力的竞争;(4)市场竞争将由产品竞争转向品牌的竞争;(5)市场竞争将由行业存在形式的竞争转向商业存在模式的竞争;(6)市场竞争将由单纯追求市场份额的竞争转向对市场快速响应能力的竞争;(7)市场竞争将由直接争夺客户的竞争转向争夺销售终端、创造客户价值的竞争;(8)市场竞争将由价格战、广告战等单一形式的竞争转向提升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的高层次的竞争;(9)市场竞争将由对货币资本投资的竞争转向对人力资本获取的竞争;(10)市场竞争将由完全决定于企业效率的竞争转向政府行政效率的竞争和政府管理经济能力的竞争。

商业文化

商业文化是一种古老的经济文化现象,但对商业文化的研究和商业文化的创建,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才被提出来、重视,90年代初得到迅速发展,并曾一度形成“商业文化热”。

1988年有人首倡商业文化,“商业文化是指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商品流通领域各行各业、各个过程、各类商品所创造、反映、传播的具有商业特质的文化现象。”分为商品文化、营销文化、商业伦理文化、商业环境文化4个组成部分。

商品文化是指商品的设计、生产、装潢及其发展过程中显示出来的文化价值,它侧重于研究商品的文化特色、审美功能、时代感和适应性、市场形象和社会功能等;

营销文化是指以文化观念为前提,以切近人的心理需要、精神气质、审美趣味为原则的营销哲理、营销艺术。它侧重于研究具有文化品格的营销手段,以消费者、社会利益为中心的营销原则,以竞争意识相统一为核心的营销力等;

商业伦理文化是指在商业活动中,调节商业从业人员之间,商业从业人员与社会各消费领域、消费层次之间各种利益关系的首先原则和惯例,它侧重于研究商业经济活动中的伦理价值取向、商业活动中的规范、商业从业人员的社会责任感等;

商业环境文化是与指与商业活动密切相关并直接或间接地赋予商业主体以感染力、驱逐力、约束力的各种文化背景的总和,它侧重研究商业建筑的文化意蕴、经商的社会心理环境、城市环境文化,以及商业活动中的人的文化素质等。

这一时期以商业文化、商业道德为主题的学术讨论会有:1989年、1991年首届和第二届商业文化研讨会,以及96’商业道德国际研讨会,具有较大的社会影响。

商业经济学科建设

改革开放20多年来,在经济学、西方经济学、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下,形成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氛围,许多商科院所先后建立了商学(贸易经济学)本科专业、博士生和硕士生专业,进行了商业经济(产业)学、流通经济(产业)学、贸易经济学、商学等教材建设,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研究贸易经济这一学科,并不断地完善她。

(一)从未停顿的学科建设

从学科建设角度而言,贸易思想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作为经济学科在中国也有半个世纪了,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学科建设处于一种持续低迷疲软状态,研究队伍、水平和情趣不断处于跌势,这里有教育部调整学科专业目录的客观影响,也有对该学科的主观认识的原因。全国高校商经教学研究会主持《关于贸易经济学科建设的思考》课题报告认为:(1)西方理论缺少对交换问题的专门研究;(2)马克思流通理论的一般性未受到应有的重视。报告提出了构建贸易经济学科的3点设想:

(1)贸易经济学科学化。贸易经济学所以发展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经济学科,是因为具备特定的其它学科无法取代的研究对象,即它是一门研究商品流通领域交换关系及其规律的科学,也可以将其概括为“关系论”、“规律论”。“关系论”认为,缘于交换在社会再生产中的中介地位,贸易经济学一方面要研究流通与生产、分配、消费的外部关系,另一方面也要研究商品流通领域内的商业内部关系。“规律论”认为社会商品交换过程既受普遍经济规律的影响,同时更受交换过程特有的经济规律的作用。贸易经济学的任务是揭示商品流通活动中的这些特殊规律。

(2)贸易经济学经济学化。一门学科独立存在的条件除研究对象清楚外,还应有属于本学科的一整套概念、术语和理论体系。贸易经济学的研究框架是由本学科所特有的一些核心范畴来支撑的,它们是该学科的理论基石,应始终不渝地重视对这些基本范畴的研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一个一般性理论框架,来对流通实践进行描述、分析、解释。该学科的核心范畴应由下列内容组成:①交换;②市场;③流通;④贸易;⑤商业。

(3)贸易经济学的中国化。贸易经济学是不能引进的,因为西方经济体系中没有这样一门独立的学科,贸易经济学发展要始终强调中国特色,使之成为一门本土化的应用经济学。其中国化要从三个方面来考虑:一是要继承原来的;二是要借鉴西方的;三是要吸收实践的。贸易经济学还就应注意研究“过渡”问题,对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期的一系列流通实践问题有一定的解释能力和预言能力。

在中国商品流通论坛第30次会议上,会议一致同意中国人民大学等专家向国务院学位办提出的建议:(1)将一级学科中的“应用经济学”改为“商学”或“商科学”;(2)将二级学科中的“国际贸易”改为“贸易经济学”;(3)一级学科为“商学”在二级学科中设立“贸易经济学(含内贸与外贸)、服务经济学、旅游经济学、市场管理学(含工商行政管理)、市场营销、消费经济学,并建议将此建议提交国家教育部。

(二)商学研究的取向

有人认为,当前商业经济领域应当特别关注的难题有5个方面:(1)对多主体参与的商品流通过程的系统研究。20世纪80年代以来,制造企业大量介入流通,当前商品流通过程多主体参与(生产企业、商业企业、消费群体)的情况已相当普遍,应当对商品脱离生产领域到进入消费领域进行系统的研究,以正确认识商业“生产”的全过程及各参与者在其中的作用、价值和相互关系。(2)对商业活动服务性质和服务价值的研究。商业生产的直接产品是为商品交换所提供的服务,而服务的价值一方面是商业劳动创造的,另一方面又要得到市场的认同,对商业服务的性质及其市场价值的认定是商业经济研究中的重要问题。(3)对商业生产力组织和效益问题的研究。(4)重视高科技发展对商业组织和流通方式的影响;(5)重视对流通产业竞争与规制的研究。有人认为,应把流通理论研究纳入主流经济学的研究体系中去。有人认为,商贸院校应保留贸易经济专业。

(三)商科教育的比较研究

1998年《国际商科教育比较研究》、2002年7月《国际商科教育比较研究(续)――21世纪高等商科人才培养的研究》先后由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出版,这是中国第一次有组织(有14所院校参加)、比较系统的中外商科教育比较研究。

20多年是我国商业改革发展最快的时期,也是理论成果最丰盛的时期,在进入21世纪的时候,又有一部分商业理论新著问世,仅举例说明:

――2002年出版的中国审计出版社出版的《商业理论创新丛书》,第一批主要有:《交换经济论》、《商业制度创新论》、《国家经济安全与流通》、《物流系统论》、《商品分销体系建立与创新》、《农业产业化与农产品流通》、《政府采购制度创新》、《商业产业组织创新》、《网络营销》、《市场失败与企业失败》。有三个特点:

(1)适应商业社会的发展需要,填补了社会对商业理论研究的不足,以商业通则和国际惯例为指导,结合我国现实情况,探索在新的形势下商品流通的特点、规律和存在形式,针对我国商品流通、商业活动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新的见解、设想和对策;

(2)在观点、体系和结构上有所突破,对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的商业现象做出了一些新解释;

(3)丛书的作者都是经济学博士,甚至是同学科全国学术带头人,即使个别刚走出校门的博士,也是研究生的姣姣者,学术研究颇丰,他们各有所长,形成本书丛书的作者群体,使丛书具有系统性、科学性和可读性,有较高的社会价值;

――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2000年、2001年先后出版的《中国商业理论前沿》、《中国商业理论前沿Ⅱ》,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所组织许多专家学者撰写,涉及加入WTO与中国商品流通业发展、电子商务与流通革命、商业模式及其价值评估、商业增长问题研究、商业制度创新研究、特许连锁经营研究、零售业态问题研究、可持续旅游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公共物品定价理论、信用消费问题研究、商品市场反垄断理论研究。专著具有几个特点:一是“专”都是一些专业性的问题;二是“新”,许多问题都是近两年来商业理论界与实际部门讨论研究的热点问题、热门话题;三是增加了有关价格、旅游、消费方面的内容;四是以阐明作者的看法和观点为主。

――2001年7月丁孝智《五四以来中国商业经济思想的发展》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研究了自1919年至1992年以来70年跨越两种不同社会制度的中国商业经济思想和理论,特别是1919年至1949年这一时期的商业经济思想和理论,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填补了学术界的一个空白。

――2001年中国商业出版社出版的《城市商业发展的规模、规划、规范》,分别论述了城市商业发展的规模、规划与规范问题,各部分既独立成文,又浑然一体,较好地体现了由“三规”构成的城市商业数量、形态、形象三足支撑的关系。

总之,20多年来,许多专家学者还对商业劳动的性质、商誉、商业运行模式、社会主义市场模式、粮食等农产品流通、民族贸易、现代物流、电子商务、旅游餐饮服务经济、消费和消费经济、会展经济、期货市场、租赁、消费信贷、假日消费、旅游与餐饮、电子商务等多方面进行了研究,取得了许多成果。20多年来,中国商业经济研究领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硕果累累,但由于篇幅有限,许多成果没有介绍。由于时间跨度较大,许多在当时属于新颖的观点,随着时间的流逝,又被新的观点所覆盖。同时,由于我们水平有限,即使已综述的观点也难免挂一漏万,恳请学界商界同行予以修正和补充。

展望21世纪的商业理论研究,我们清醒地看到:我国流通产业正面临着进入WTO的机遇和挑战,中国商业理论还有许多难点、热点问题需要去探索,如商业基础理论研究、商业现代化、业态结构调整与创新、现代物流与配送、电子商务、流通产业贡献率、商业企业改革与创新、商业行业协会及制度、西方商业理论、贸易经济学的学科建设、中国商业领域重大对策等。在最近几年,流通理论界应重点研究以下十大问题:

(1)国有控股商业企业产权制度深入改革;

(2)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的重要性,现状和规律;

(3)商品流通企业的信息化;

(4)评估城市流通渠道合理化的指标体系;

(5)商品分销渠道现代化的指标体系;

(6)中小商业企业现状评价及其发展对策;

(7)农工、工商、商商一体化以及农村流通与城市流通互动;

(8)流通领域商会、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和制度建设;

篇6

二、钢铁行业财务管理现状分析

首先,钢铁企业的规模效益不明显。我国的钢铁企业在集中经营这一点做得不够好,很多钢铁企业采取分散经营模式,难以实现规模经济和规模效益。在财务管理之中,规模效益描述的是生产达到盈亏临界点之后企业能够获得的超额经济效益。钢铁企业的产品成本可以划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单位变动成本是不变的,变动成本的总量和产量有关;固定成本则是不变的,在一定生产条件内,企业的产量越高,单位固定成本就越低。也就是说,在一定生产条件下,产品产量越高,单位产品成本越低。钢铁企业为了获取较高的经济利益,就应该尽可能的提高销量或者降低成本,而我国的钢铁企业规模效益不明显,导致了我国的钢铁产品较国外的大规模钢铁企业来说成本偏高,这非常不利于我国的钢铁产品在国际上开拓市场、展开竞争。

其次,我国的钢铁企业缺乏有效的成本控制机制。钢铁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一直受到成本控制薄弱的限制和阻碍。钢铁企业相较于一般的工业企业来说,生产规模大,产品(包括联产品、副产品)种类繁多,生产线拉得比较长,人员复杂,这些都给钢铁企业的成本控制带来一定的难度。另外,我国的钢铁企业财务管理部门大多对成本控制的理解存在盲点,很多财务管理人员认为成本控制就是成本核算,成本的计价和分摊,最后再将单位产品成本计算出来就算完成了成本管理的工作。其实不然,成本管理要求财务管理人员深入到钢铁企业生产和经营的每一个步骤中去,了解每一个生产步骤需要消耗的原材料和燃料、动力的定额,了解在销售环节销售费用的合理标准,为钢铁企业制定成本预算和成本标准,并将之应用到成本控制之中去,并在企业文化的构建中给员工深深的树立节约至上的工作价值观念,从根本上减少成本消耗。而我国当前的成本核算过于粗糙,成本管理起不到控制成本、节约成本的作用。

最后,钢铁企业缺乏有效的财务监督机制。我国的企业集团,包括钢铁企业在内,财务控制的方法和手段大多都是事后控制,出了问题才想到进行财务控制,控制效果往往不是很好。在财务管理上,钢铁企业没有事前预算,没有事中控制,仅有的年度利润规划往往也流于形式。

三、钢铁企业财务管理改进措施

首先,钢铁企业应该在组织结构上实施创新,构建属于自己的核心业务。世界经济危机的阴影至今还笼罩在很多企业的上空,我国的钢铁企业也受到世界经济危机的波及。世界经济危机之后,潜藏在钢铁行业内的风险被大规模释放,钢铁行业的市场繁荣已经是昨日黄花。所以,从钢铁企业的长远发展角度来看,钢铁企业最重要的是发展自己的核心业务,树立自己在市场上的核心竞争产品。我国的钢铁企业在世界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一直在竞争力方面稍有欠缺。为了加强钢铁企业财务管理,实现钢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我国的钢铁企业应该优化组织结构,实行集中经营模式,追求规模效益,降低产品成本,培养核心产品,提高自己在国内市场乃至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第二,钢铁企业应该注重成本控制的重要作用。钢铁企业最重要的成本是原材料成本,也就是铁矿石的成本。钢铁企业首先应该保证铁矿石的高质量,其次应该想方设法降低铁矿石的采购成本,比如说钢铁企业可以采取公开招标的方式选择供应铁矿石的商家,谁提供的价格优惠、质量上乘就在谁家购买。在钢铁的锻造、冶炼和最终销售的过程中,钢铁企业应该加大控制力度,减少浪费,将生产过程中的错误降至最低,合理规划销售费用,充分的利用联产品和副产品。钢铁企业的成本眼光应该放开,不应该局限在产品的成本控制之上,还应该充分考虑环境成本等因素的影响,只有钢铁产品的成本降低了,产品在市场上才有定价的优势,才能为市场提供质高价廉的产品,钢铁企业的产品才能在市场上有立足之地,也才能和国际上的知名钢铁企业进行有效的市场竞争。

第三,钢铁企业应该确定最有资本结构,扩宽融资渠道。近几年来,我国的宏观经济政策对于大型工业企业和中型工业企业的商业银行贷款限制越来越多,包括钢铁企业在内的大中型企业通过银行获得贷款的难度越来越大,即使贷款成功,可能也要承受较高的融资成本。在这种经济环境的限制下,钢铁企业应该积极扩宽融资渠道,从信托机构、发行债券等方式进行资金的筹划,解决企业融资难、融资成本高的难题。并且钢铁企业要认真分析企业内部具体情况,合理分配融资的资源,有利于企业内部的资金进行有效的管控,让每一笔资金都使用到点子上,发挥资金的最大潜力,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这是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的一个好方法。(作者单位:西宁特殊钢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参考文献

[1]郭骞.新时期如何做好钢铁企业财务管理工作[J].财会天地,2012

[2]刘建平.试论钢铁企业财务管理的可持续发展策略[J].经济师,2012

篇7

企业财务工作要创新,首先要学会规避风险,用科学的合理合法的方式来解决财务问题。第一,企业工作人员要具备规避风险的积极心态。以企业的税务为例,企业的财务人员要依照国家的财务会计法的规范要求来做帐;规避风险不是指偷税漏税来逃避责任,而是尽量在规范纳税方式上,努力推动投资企业的转型,规避高风险投资业务,以推动企业各项新业务的税务管理。再以退税风险为例,企业财务人员要做到:出口货物报账单上货真价实、单货相符、票货相符,特别是购进出口货物取得的增值税专用发票记载的信息与出口货物的实际情况相符,且供货人与开票人一致,不能有丝毫差错。以避免沦为不法分子实施骗税的平台。第二,企业要用科学合理的方式应对资金链所带来的风险。企业要积极拓展融资渠道,以获得更多投资资金。企业还要加强对于预收和收款项的管理工作,将库存货物及时处理以增强资金的流动性。

2.规范与创新企业的财务管理

现阶段,企业要顺利完成财务管理工作,务必要规范财务管理的工作,创新企业财务的分析方法。第一是要规范企业财务管理方式,企业要聘用高素质的管理人才,且充分信任财务人员,他们定期将所遇到的一些大的小的财务问题都及时向管理人员汇报,已获得他们的支持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此同时,企业还要为财务管理的工作储备充足的后备力量,让财务管理工作中的管理人才的缺失问题得到有效而及时的缓解。第二,企业要创新财务分析的方法,通过开展横向对比和行业间的对比,来应对推动财务管理中所涉及的各项工作。于此同时,企业更要学会对现阶段的经营管理所涉及的所有工作都进行系统而有效的根系,并且要尽快完善高科技的信息软件在企业中的重点的财务分析中的应用。第三,企业要及时建立健全财务管理的统计及分析机制,以财务会计原则的转变为依据而对企业财务的各项工作都进行调整,再以企业各项经营管理业务的发展趋势为依据,及时跟进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让财务管理满足先进的财务会计要求的前提下完成对公司原有业务和新建业务的完美服务。

3.完善财务管理团队建设

团队素质,是企业发展的根本性因素。现在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根据市场的变化而不断变化,企业如果想要做好对于企业财务管理的团队建设,务必要组建一支精英团队。第一,企业要进行定期的业务培训,一是现在形势下的财务管理越来越复杂,对管理人员的素质提出的要求越来越高,二是复杂而非单一的财务系统需要企业各部门管理人员之间的精诚合作,所以,定期的业务培训可以使年轻的管理人员对财务管理的工作有更加全面的认识,让财务管理人员可以接触企业所涉及到的各种财务信息,让他们在实际工作中能够互相协调,提高处理事务的效率。第二,企业的老员工要对年轻员工进行一对一“帮扶”指导。就像传统的师傅与徒弟的“传帮带”,企业要及时组织年轻员工和老员工的针对新财务政策的交流,根据企业财务发展的各种情况,鼓励年老员工以老资历来带新员工,使年轻员工尽快地适应工作并独立接手财务管理的各项工作。第四,企业在进行财务管理时务必要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激励往往是提升内部管理人员工作积极性的最有效方法,所以要加强对财务管理的人才进行价值管理,通过奖励、考核、惩罚等手段调动人才对现代化财务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与此同时,企业还应鼓励年轻财务人员以基层工作为基础而开展财务管理工作,再将其转变为管理人员,让他们用踏实的态度对待工作。

篇8

二、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

从企业的整体发展来看,营改增的推进有利于企业实现管理方式的转变,从微观来看,企业的财务管理受到了营改增较大的影响。

(一)减轻企业税收负担

纯粹从税负的视角出发,营改增实现了企业税负的减轻。首先,对于小规模纳税人来说,其在施行营改增之前需要缴纳3%或5%的营业税,而通过营改增则只需承担2%的税负。其次,对于一般纳税人来说,营改增增加了许多抵扣进项税额的对象,抵扣的比例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从企业所处的行业视角来看,对于交通运输行业来说,由于其行业的特殊性,固定资产比值较大,可抵扣的税负相对增加,但其税率也随之提高到11%,综合来看,对于交通行业的企业来说差异不大。但对于其他企业来说,如劳务输出类企业、非可抵扣类资产企业来说,税负会发生一定的增加。因此,从整体上看,营改增有利于减轻企业的税负,但不可一概而论,企业需针对自身的特殊情况,具体对其进行分析,对原有的财务管理制度进行调整。

(二)财务票据管理发生变化

营改增改变了企业原有所应承担的税负种类,因此,其发票也会发生相应变化。如对于服务类企业来说,在原有营业税体制下,在进行交易时,只需要开具服务业的税务发票。但在营改增体制下,服务类企业需要区分进项税与销项税的区别,不能简单地开具服务业的税务发票。导致企业财务票据发生变化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第一,增值税发票区分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对于小规模纳税人来说,只需开具普通发票,发票管理较为简单。对于一般纳税人来说,需开具专用发票和普通发票,在对发票开具的过程中需承担更高的注意义务,税务部门对其有较高的规定。第二,营业税和增值税发票可开具的限额存在区别,企业在开具发票时,需具体区分,根据具体情况开具,增值税发票的要求更为严格。

(三)会计核算业务出现新情况

企业财务管理的核心就在于会计核算,营业税改为增值税必然会导致会计核算发生一定的变化。如营业税不存在进项税额和销项税和进行抵扣的问题,而增值税则需对其进行关注,并根据实际情况编制会计报表。如企业的收入在按照规定的税率扣除了潇湘税额后,其成本也需要抵扣进项税额进行报表的编制。此外,销项税额和进项税额应列入会计核算科目应交税金进行核算。从这个角度来看,企业实行营改增后,会计核算的成本、收入核算方式都会发生一定的变化。

(四)增加企业的财务风险

营改增政策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企业不断地落实,若企业没有正确把握营改增的内容,不能很好地落实要求,其自身也会面临着一定的财务风险。首先,作为财务管理主体的财务工作人员,若缺乏对营改增政策的全面理解,很可能会在工作中做出错误的判断,不能结合新的制度为企业实现税负的降低,相反,可能导致企业承担更为严重的后果,如虚开发票。其次,营改增制度的推行使得企业原本的税额计算方式、报表披露方式、纳税申报等内容发生改变,且难度加大,企业在进行财务管理时,需要更为关注。最后,营改增的推进使得企业必须根据制度的变化调整原有财务管理制度,可能面临着旧制度不适用、新制度跟不上的困境,导致企业在营改增过渡期发展速度降低,影响企业的经营。

三、营改增下如何更好地实现企业财务管理

不同企业由于行业性质差异及纳税主体的差异,在营改增政策下面临着不同的问题,为了使营改增政策真正帮助企业减轻税负,需要通过企业加强自身的财务管理来实现。

(一)增强自身统筹意识

营改增除了给企业以一定的税负优惠外,还会向企业提供许多的优惠政策及减免政策,企业为了更好地进行财务管理,必须增强自身的统筹意识,全面把握营改增政策,了解自身可以享受的优惠政策,在合法、合理的范围内实现自身税额的减少。企业可结合自身的具体情况,通过聘请专业机构的方式,制定税收优惠政策方案的制定。如在存在进项税额抵扣的情况下,一般纳税人在进行合作时,尽可能地选择能开具增值税发票的企业,实现税负的转移。

(二)合理管理发票

发票的管理决定着企业财务管理是否能正常运行,影响企业的自身利益。企业财务管理部门必须对发票加以重视,由专门的工作人员对其进行管理。首先,对于发票的使用,需要制定一套合理的流程,让工作人员了解增值税发票的特点及具体情况中应当如何使用。其次,指派专门的财务管理工作人员对发票进行管理,定期或不定期对其进行检查,确保不出现差错。最后,加强企业的内容审计监管,对发票管理实行严格的监督管理制度,防止工作人员虚开发票等现象的发生。

(三)规制会计核算业务

篇9

事业单位是以政府职能、公益服务为主要宗旨的一些公益性单位、非公益性职能部门等。我国事业单位受到政府指令计划调节,财政拨款为其主要经费来源,它承担着推动国家基础性工程和人民生活的保障工作。因此,财务管理是一项相当复杂且涉及面广的综合管理工作。但就目前情况看,财务管理相应存在一些问题,这些实际性问题的存在,从某些方面也抑制了事业单位财务工作的正常运转和健康发展,所以说健全、完善事业单位财务体系是目前的工作重点。

1 目前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主要存在的问题

1.1 预算管理机制不健全

我国社会的不断进步有赖于事业单位合理的财务管理制度的正常运转和资金使用的高效率,它们需要科学规范的预算管理来实现。但是,目前我国事业单位预算机制还不是很健全,缺乏行之有效的预算编制方法,甚至部分单位根本没有专门的预算编制机构,没有将预算与实际财务规划有效地结合,这显然不符合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1.2 缺乏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才

财务管理工作是行政事业单位管理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财务人员的业务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了财务管理效果的优与劣。而开展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财务人员,财务人员自身的业务素质必然对财务管理工作产生直接的影响。

就目前情况看,财务人员仅仅是进行简单的计账、报销;对财务核算、监管、控制不到位,对涉及财务的专业知识和法律条文认识不足,综合能力和个人素质也有待提高。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日常财务工作的开展受到一定的影响。

1.3 内部控制机制不够完善

由于大部分事业单位内部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相互分离,内部控制责任不清晰,使得工作人员都会去做有利的事,没有利的事大家都不去管,使得问题无法解决,同时又造成资源浪费。

内部控制是通过控制事业单位各项经营管理活动来有效地保证财务管理质量。目前我国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第一,内部缺乏控制理念。由于部分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不规范,内部管理制度不完善,导致管理层领导权力过于集中,这就造成了个人理念左右了单位财务的健康、正常发展,从而导致财务账簿的准确性和实用性不强;第二,内部审计制度不完善。目前由于部分事业单位的审计人员行业素质不高,缺乏职业道德,对财务信息的审查不深入,审计应有的功能没有体现出怼

1.4 资本管理体制不健全

随着行政事业单位的改革的不断深入,虽然从总体上来看已经与市场经济基本相融合,但是由于体制和管理等方面的原因,部分事业单位在不同程度上仍存在着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国有资本的管理体制不完善,管理方式、管理内容和管理范围不完善;第二,部分国有资本没有完全市场化,仍需依靠政府管理。政府既作为市场的监督者,又作为管理者,这就容易导致所有权与经营权不分、政企不分、政资不分,扰乱了市场秩序。

2 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问题的解决措施

2.1 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部门合理调配财务人员

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部门应该合理调配每一位工作人员,积极调动财务人员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每一位财务人员都发挥出其最大的价值,建立并完善内部管理制度。严格执行会计法规、会计制度等相关规章制度,用规章制度来指导财务管理工作。财务工作应岗位分离,相互监督,相互制约。出纳人员、核算人员、档案管理人员应该设立专门人员负责,不能一人兼多职,并且财务工作人员也应该相互监督。为进一步加强财务管理部门人员之间的相互监督和管理,可以实行定期岗位轮换制度,使财务人员充分了解各个岗位相关的责任与义务。为了让财务人员能更好地胜任自己的工作,单位应该加强学习培训和业务相关的财务制度、法律知识和业务知识,从而使财务人员在工作中能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做到财务账目真实有效,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变得更加透明和规范。

2.2 预算管理执行到位,提升经费使用效率

财务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点:拟定预算、预算执行与监督、评估预算执行情况。保证事业单位各项工作正常开展的重要前提是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真实性,它也是加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关键点所在。

2.3 完善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

加强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必须要完善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及控制流程。首先,内部控制制度应具有前瞻性,由于目前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的相对滞后性,导致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制度与事业单位的发展现状很不匹配。对此,可采取以下两个方面的措施:第一,在制定内部控制制度时,不仅要结合相关国家法律法规,对国家法律法规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还要根据自己单位的实际情况,充分考虑人员、支出等不确定的因素;第二,在新的内控制度实施前进行试点运行应选择现金流量大、业务多、收支复杂、资金周转率较大的部门。要不断加强支出管理,严格执行相关制度规定,坚决杜绝一切不合理开支。

2.4 完善事业单位的财务监管体制

首先,实施监管的前提是分清国有资产的定位。对于竞争类的事业单位,要引入竞争机制,向全社会开放资本准入门槛,不设股权比例,使其效益达到最大化;针对事业单位而言,要使单位财务工作健康、稳定地发展,除了有健全的财务制度、完善的监管体制外,还要有固定的、高素质的财务工作人员和财务档案管理人员,只有具备以上条件,才能使事业单位的财务工作正常、有序地进行,才能使财务账簿真实有效,才能使财务档案真正发挥作用。

其次,完善事业单位的财务监管体制,分清财务监管机构的职责。加强风险管理、考核分配、发展规划、战略管理等方面的管理,构建科学有效、全方位的财务管控体系。

3 结 论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也应该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完善的财务制度、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民主公正的单位领导、高素质的财务工作人员是保证财务制度健康发展的必要因素,是保证单位财务账簿正确、有效的前提条件,同时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还需要利用现代化技术,更好地进行财务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胡喜峰.浅谈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存在问题及其相应对策[J].新经济,2013(23).

[2]毕林强.我国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3(28).

[3]范添琪.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初探[J].商,2015(35).

篇10

随着事业单位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事业单位也渗入了市场因素,业务活动和事业发展呈现多样化的特点,特别是随着事业单位服务社会、自我发展、自我约束、自我内部监督机制的形成,使原来简单的筹资方式和渠道向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多元化方向发展,客观上要求事业单位挖掘自身潜力,开源节流,广开下列筹措资金的渠道:①国家财政资金,是指政府财政补助资金;②银行信贷资金;③非银行金融机构资金;④民间资金;⑤企业资金;⑥其他事业单位和行政单位资金;⑦国外资金等。采取下列筹资方式:①吸收直接投资;②发行股票;③银行借款;④发行债券;⑤商业信用;⑥融资租赁等。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事业单位建立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管理机制,才能丰富事业单位的自,才能为实现“管住一头,放活一面”的良好局面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才能逐步建立多渠道多形式筹措资金兴办事业的新格局。

2资金投放效益化

各单位要坚持正确的生财之道,正确处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在国家法律和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充分利用现有的人力、物力、财力,开展有偿服务,积极合理地组织收人,提高各单位的经费自给能力。同时,要坚持正确的用财之道,妥善安排使用各项资金,通过精兵简政的办法,清理压缩行政性支出,按照轻重缓急分清主次先后,把有限的资金用于最募需发展的业务性事业项目上,并建立经济性的效益指标考核制度,推动事业单位不断提高资金投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能力,最大限度地做到:少花钱、多办事、办好事,建立符合各事业单位自身发展规律、,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运行机制,充分发挥各事业单位资金投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切实增强事业单位的活力和应变能力。

3事业服务商品化

就是以事业服务的有偿性为基础,通过开展与事业有关的服务活动和项目,走以收抵支,以事业养事业的道路,引人事业服务商品化的机制,按照事企分开和事业单位社会化发展方向的要求,鼓励更多的主要从事有偿经营或有偿服务的非公益性事业单位转为企业,加快发展。如教育系统发展校办工厂、校办牧场、校办农场和商业服务业,通过不断提高收人水平和自我补充教育事业费的办法,增强学校的办学能力。也可以采取联合、连锁、集团化等办学模式,探索吸收国外资金和民间资本发展教育事业。文化系统可以大力开展“以文补文”活动,通过开办与事业相关的服务项目,来发展文化事业。所有这些举措都是缓和资金供求矛盾,发展事业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4消费支出私有化

篇11

关键词:营改增;财务管理;影响

一、背景概述

自2011年底国家税务总局和财政部颁布营改增(及营业税改征增值税,一下简称“营改增”)试点方案以来,营改增已成为当前财务及税务研究的热门话题。随着试点范围的扩大,营改增的相关规定和制度也在不断完善。可以说,营改增是我国税制改革不可避免的发展趋势。随着该政策在企业经营运行中的推广,营改增给企业财务管理带来的影响也逐渐显现。现阶段,如何通过解读营改增政策并对企业财务管理进行规划,已成为企业现实而紧迫的问题。

二、营改增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

(一)对企业税负的影响

。营改增的目的之一就是解决营业税重复征税的问题,降低企业的税收负担。一方面,营改增以后,企业仅在增值环节缴税,并可以抵扣进项税额,对于那些进项税额较多的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实际税负减轻。另一方面,营改增以后,很多企业适用的税率降低,税负下降。例如,营改增以前,一些小规模纳税人按照5%的税率缴纳营业税,改革之后,只需要按照3%的征收率缴纳增值税,因而,税负幅度下降比较大。但是,此次试点仍然出现了实际税负不降反升的现象。原因是,仍然有相当一部分企业未纳入试点范围,造成很多企业在与供应商的交易过程当中,不能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不能抵扣进行税额,但是企业在销售时仍然要按照全额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缴纳销项税额,使得企业的实际税负增加。这对于那些主要成本为非可抵扣类资产以及劳务的行业来说表现尤为明显。

(二) 对会计核算的影响

。首先,“营改增”后,税种发生了变化,伴随的会计核算科目和方法也会发生变化。在营业税体制下,企业仅仅根据收入额乘以适当的税率计算缴纳营业税,而营改增后,企业就要分开核算销项税额以及可以抵扣的进项税额,那么企业必然就要设置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未交增值税等会计科目。当期的应纳增值税税税额为当期销项税额与进项税额之差。不仅如此,由于价内税与价外税的区别,营改增后,相关收入和成本以及税金也发生了变化。例如,营业税体制下的主营业务收入为含税收入,而营改增后变为非含税收入。基于此,企业财务管理有必要根据需要作出相应的调整。

其次,非试点地区与试点地区在会计核算上也存在差异。由于目前营改增试点范围的局限性,只是选择“部分地区先试点、后推广”的做法。这就给那些经济活动涉及领域广的跨地区经营的企业在会计核算方面带来了困难。这些企业需要在非试点与试点地区之间不同的税种问提方面进行调整和衔接,这种两税并行的情况,加大了企业会计核算的难度。

(三) 对服务业定价机制的影响

。服务业的定价机制灵活多样,影响服务价格的因素也较多。因此,营改增对服务业税收的变化也可能会对服务价格的制定产生影响。以广告业为例,在实施营改增前,广告业适用于5%的营业税,假如一项业务收费200元,扣除10元的营业税后净收入是190元(暂不考虑其他附加税费)。实施营改增后,假设同一项服务按照6%的征收率计算缴纳增值税,要想同样获得190元的净收入,那么理论上服务价格就要提高到201.4元(201.4-201.4*(1+6%)/6%=190)。但是,至于企业是否能够提高价格,提价后客户是否能够接受,即使客户接受,他们会不会以此为借口向企业要求一些额外的附加条件。这些都取决于该企业对市场的影响力,该行业的市场竞争性、业务细分状况、企业营销战略等等诸多因素,提价并非易事。

(四) 对发票管理的影响

。营改增后,税改企业相关发票种类发生了变化,相应地给发票管理带来了新的变化。例如,在原来的营业税体制下,服务类企业只需根据营业额开具服务业税务发票。营改增后,由于增值税存在购进抵税的进项税额,因此,要根据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区分增值税专用发票和普通发票。一方面,专用发票反映了经济业务的实质,具有完税凭证的作用。另一方面,由于具有抵税的作用,增值税专用发票将产品从最初的生产到最终的消费各个环节衔接起来,体现了税收的稳定性和联系性。基于此,国家对增值税专用发票的取得、使用和管理等规定更加严格。

三、 营改增后企业财务管理的应对策略

自营改增实施以来,绝大多数省市都不同程度的针对该改革过程可能对企业的影响拟定了过渡政策。基于以上对试点企业实施“营改增”后对企业财务管理影响的分析,在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 积极合理进行纳税筹划

。“营改增”中包含了很多税收减免和优惠政策,因此企业财务人员首先要树立起纳税筹划意识,积极解读政策,尽可能科学合理的将企业税负降到最低。首先,企业应加强对财务人员的素质培养。税收筹划需要相关人员熟悉国家税务政策、税收理论以及实务知识等,对专业素质要求较高。因此,企业要加强对纳税筹划人员专业素质的培养,以便其提高专业技能并快速适应税务筹划工作。其次,在选择供应商时,应尽量选择那些具有一般纳税人资格或者能够提供增值税发票的小规模纳税人,这样才能在货物或者劳务的购进上,抵扣增值税进项税额,达到减税效果。

(二)转变企业会计核算方式

。营业税的会计核算处理较为简单,但是由于增值税存在进项税额可以抵扣的问题,会计处理也变得更为复杂,因此,企业应健全会计核算,以适应营改增的政策改革要求。这就要求企业正确设置增值税明细账,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对增值税相关业务进行会计处理,记录和生成正确的明细账,提供准确的税务资料。在日常的采购和销售环节,按照专用发票计提税额。同时由于营业税和增值税存在价内税和价外税的区别,收入和成本费用在账务处理上也与原来的记账核算产生了较大的差异。但是,目前对于按完工进度确认收入何时缴纳增值税以及是否存在重复缴税的问题,以及应客户要求退票并重开增值税发票的问题,还没有具体、明确的政策。因此,要求企业财务人员实时关注税收政策的最新动态,与税务部门保持密切联系。

(三)健全和优化定价机制

。营改增后,对于试点企业来说服务的定价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一方面由于该政策实施的局限性,有些客户所在地区还未推广,如果提高劳务价格,他们可能会另选供应商。因此,企业应注重对“营改增”的解读,充分认识到该政策的内涵,同时结合企业的发展战略和行业的发展动态,制定与供应商、客户等利益相关者的谈判策略,考虑双方的切身利益,使企业得到更好的发展。如果条件允许,尽量选择试点地区的企业进行合作。

(四) 加强对发票的使用和管理

。与普通发票不同,增值税专用发票的使用和管理情况关乎企业的切身利益,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税负水平。因此,专用发票的管理要严格遵守发票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制定严格的发票管理措施,对发票实行专人专管。在发票的获得、开具、传递和作废等各个环节都要与普通发票区别开来。例如,发票遗失时,要及时到税务机关备案。加强对财务人员、项目执行人员、销售人员等与之相关人员的培训工作,规范发票的开具流程,防止漏开、虚开等失职给企业带来的损失。 (作者单位:广东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篇12

1.1.2定价策略和付款方式管理现状:因建筑业未营改增,定价付款策略未考虑增值税进项税、企业所得税等税收因素。营改增后影响:因供应商纳税人身份不同,其能否提供专票及专票抵扣率区别较大,影响到企业的税负水平。经测算,考虑企业所得税(25%)和增值税税负影响,不同类型供应商之间价格折让临界点如下表所示:应对措施:定价策略和付款方式相结合进行招标或谈判。评标时应增加以下注意事项:价税平衡测算(供应商能否提供专票,专票抵扣率)、规范招标文件协商付款条件。一是进行价税平衡测算,并分析价格构成,如钢材采购一般采用两票结算(货物、运输),综合价开票还单独开票要进行价税平衡测算。同时招标时可以考虑按不含税价格招标,便于最终价格的确定。二是付款方式。优选方案:先开票后付款;备选方案:先付税款开票,后陆续支付货款。代付款方式下,工程公司签订采购合同,项目部实际收到货物并付款。集采方式下尽量采用统谈分签模式。

1.1.3发票的取得和审核管理现状:物资部门负责发票的取得,财务部门负责发票的审核,中间发票传递会有一定的时间;部分物资存在一定的预付款,对方单位开具发票时间在验收环节。营改增后影响:发票开具是否清晰规范,票面记载信息是否和合同一致,传递是否及时,能否进行发票认证,将对进项税额的抵扣产生较大的影响。应对措施:物资部门负责对发票进行初验,并尽快传递给财务部门进行认证;有预付款的采购应在每次付完款后及时向供应商取得所付款项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为保证对方提供专票及其真实有效性,能否采取收取保证金或扣押部分尾款,于次月供应商提供上月完税凭证后支付尾款等方法。

1.1.4材料收发记录及节超控制管理现状:当前材料的收发记录信息的金额为含税价格。对施工队超耗的材料,一般在其计价中扣除。营改增后影响:营改增后因为涉及不同税目的分开核算及进项税额转出问题,材料的点收和发放记录,都需要将价税分离并一一对应记录。应对措施:物资信息管理系统进行相应升级(包括点、发料单,台账格式等),实行价税分离管理。完善限额发料制度,对施工队超耗的材料,属于不同法人之间销售材料,应计算缴纳增值税。2.2.5物资出售及废旧变卖管理现状:物资出售及废旧物资变卖一般直接冲减项目工程成本,未考虑增值税进项转出问题,存在监管漏洞。营改增后影响:营改增后物资出售及废旧变卖,要缴纳增值税或将相应进项税额转出。应对措施:“营改增”后增值税属国税管理,且增值税监管力度加大。必须规范核算并依法纳税,以降低税务风险。

1.2营改增后特殊情况下物资管理的影响及应对策略分析

1.2.1甲供材模式管理现状:“甲供材”一般含在工程总造价里,由业主统一采购付款,供应商给业主提供发票。目前已有项目将甲供材从总承包合同中分离出来。施工方只有“签收”流程,进行数量控制。营改增后影响:不动产业实行“营改增”后,由于材料17%和建筑业11%税率的差异存在,业主和施工企业争购材料以取得更高的进项税额抵扣。应对措施:与业主协商由甲供料变为甲控材。如果甲方要将材料全部自购以取得17%抵扣项,施工企业应考虑改变合同签订方式,分为销售材料与提供建筑劳务的混业经营。进一步研究调整经营管理模式,一是考虑改变企业经营范围,增加销售业务,二是修改清单计价办法,分开建筑劳务和材料销售业务;三是加强物资采购中税目研究,结合适用不同税率,开具发票。

1.2.2物资调拨业务管理现状:目前集团内物资调拨,未开具发票,也未缴纳增值税。营改增后影响:跨法人(汇总纳税主体)调拨物资——视同销售:需要开具专票,但不影响总体税负。所属项目部之间,区分是否为了销售目的及是否跨县区,若不是以销售为目的并在同一县区——不视同销售。应对措施:争取政策允许纳税主体内部之间调拨不视同销售,降低企业核算管理成本。

1.2.3周转材料加工及租赁业务管理现状:目前存在周转材料通过委托加工取得,钢材等主要材料由项目部采购,工费由项目部按内部施工队计价处理。租赁一般由供应商开具普通发票。营改增后影响:加工、委托加工原来就属于应交增值税项目,有形动产租赁已经营改增完毕。如果不能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将影响企业进项税额的取得。应对措施:周转材料加工、委托加工、租赁都要争取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

1.2.4自产物资、货物自用或对外调拨业务管理现状:目前自产物资、货物对外调拨,大多都因未进行增值税登记,无法开具发票,也未缴纳增值税。营改增后影响:目前自产物资、货物对外调拨属于原应交增值税项目,未缴纳增值税存在税务风险。如果自采砂石料可能还存在无采矿证和安全许可证等资质要求的风险。应对措施:跨法人移送自行生产物资。根据现行政策必须做销售处理,就地按适用税率申报缴纳增值税。会计核算上首先收入应与建筑业收入分开核算。

1.2.5自行生产物资用于建筑工程基本建设单位和从事建筑安装业务的企业附设的工厂、车间生产的水泥预制构件、其他构件或建筑材料,用于本单位或本企业的建筑工程的,应在移送使用时征收增值税。建议对于资产建材产品方面,按规定应缴纳增值税,目前已有项目部遇到税务机关的稽查,此项业务需整体筹划;对于水泥预制构件部分,需要分析其是否在“建筑现场”制造,其次需要争取外部政策支持,其属于施工的一个环节而非混合销售应统一适用11%税率

1.2.6不同法人之间收取资产使用费或划转折旧费业务管理现状:此类业务未按规定交纳税款。营改增后影响:此类业务属于增值税的有形动产租赁业务,应按规定交纳增值税。应对措施:此类业务属于增值税的有形动产租赁业务,应按规定交纳增值税,或者避免不同法人之间的收取费用,采取直接将资产销售至对方的方式一次处理。

篇13

引言

随着改革开放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物业管理逐渐成为我国城市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企业内实行物业管理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此外,城市居民为生活品质的提高而对居住环境有了更高的追求,这无疑给国有企业的物业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下,如何妥善处理好物业管理投入与企业主业发展之间的关系,逐渐解决计划经济体制遗留下来的问题,进一步稳定人心、促进企业发展,已成为国有企业面对的一个富有挑战性的课题。

一、物业管理概述

1、物业管理的特点

(1)社会化,即将分散的社会分工汇集起来实行统一的管理。诸如:房屋、水电、保安、绿化、物业中介等等。(2)专业化,即由专业的人员配备,有专业的组织结构,有专业的管理工具设备,有科学、规范的管理措施和工作程序。(3)企业化,即相对于传统的房屋管理而言,物业管理是按照现代化企业制度组建的物业公司并运作。(4)经营型,是物业管理与传统行政事业性质福利型房管的根本区别。我们所推行的是有偿服务,合理收费。(5)建管结合,即物业管理贯穿于物业的前期介入与后期跟进。

物业管理是一种和房地产综合开发的现代化生活方式相结合的综合性管理,也是产权多元化格局相衔接的统一管理,还是和现代商品经济规律相吻合的企业经营活动。

2、物业管理的业务范围

(1)物业管理的专项业务,即工程管理、治安保卫、消防安全、环境卫生、园艺绿化、车辆管理等等。(2)物业管理的特色服务,即业主(物业使用人)需要何种服务,物业管理公司就为其提供多方位的服务,做到“为了住户的一切,一切为了住户”。(3)物业管理的多种经营,即采取一业为主的多种经营方式,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如:投资咨询、房屋中介、装修设计、机电安装、生活服务等等。

二、国有企业物业管理的改革

1、更新观念,与时俱进

在国有企业由企业总务后勤的行政服务向现代物业管理转变成为一个必然的趋势下,职工对物业管理的观念并未能及时转变的主要原因是国企职工对企业的依赖性较大,而从过去的无偿服务到有偿服务让职工产生了较大的落差。因此,为了帮助职工更新他们的观念,与时俱进,物业管理单位应该完善物业服务,努力改善居民的居住条件,为居民提供更好更舒适的居住生活环境,让居民切实感受到现代物业服务与传统房屋管理的区别,心甘情愿的承担物业管理费用并享受消费。

2、规范企业物业管理收费制度

随着时代的发展,国有企业主辅分离势在必行,而国企物业管理走向市场也就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后勤服务与主业分离的主要目的是:彻底改变后勤生活旧体制大包大揽、无偿服务的行政式管理状况。为了改变这种管理状况,规范化、专业化国有企业物业管理的收费制度就显得非常重要,但是改变这种管理状况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国企物业管理单位应该逐步向现代化的企业物业管理模式靠拢,在物业管理收费制度方面应该对不同的产权形式,采取不同的管理和服务标准以及灵活的收费办法,减少物业管理收费的难度。

3、打造专业队伍,塑造良好形象

企业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高水平的物业管理除了要依靠资金投入、硬件设施和规章制度外,更离不开高素质的物业管理人才。高素质的物业管理人才队伍往往掌握着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是国有企业物业管理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打造一支专业的物业管理人员队伍势在必行。故而言之,物业管理单位要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培养物业管理的专业人才,加大对从业员工的培训力度,通过采取入职培训,转岗培训等方式,使从业人员具备专业知识,经营头脑和管理才能。此外,物业管理职工也要加强自身的学习自觉性,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

4、提高物业管理的科技化程度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传统的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时展的要求,物业管理科技化是大势所趋。在这种趋势下,国有企业物业管理应该充分利用高科技的成果,更新管理手段,提高管理实力,将物业管理和先进的设备科技同步起来。例如物业管理单位可以利用现代高科技的成果来为单位建立单位内部网络与所管物业专案的网站,将社区中居民的需求与系列基础设施的功能统一起来,实现对集成的智能化设备、系统、网络数据库等进行全面程序化的管理和监控等。

三、国有企业物业公司的发展趋势

1、竞争环境要求物业公司提高职工的素质

主辅分离,重组后的物业公司将被推向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我们将面对与其它的物业公司竞争有赢利性的项目,竞争的成功的主要因素取决于我们自身员工队伍的素质的高低。物业公司应该全面提高员工的素质水平、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态度,形成社会化、专业化的服务收费管理,做到策划、组织、领导、控制四个方面的合理运作,让员工形成一种经营物业的思想,而不是管理物业。

2、新物业管理的模式促使物业加快小区住宅建设

在推向市场以后,物业追求的是效益的最大化,我们与其它物业公司的竞争将具体到现在成本与质量包括价格上的比拼。要想生存与发展,物业公司必须千方百计地挖掘新经济增长点,在经营上以快取胜,以质取胜。发展社区经济,即可带来经济效益,又可方便住户,提高服务质量满意度。

2.1建立业主委员会

主辅分离后,在小区内建立一个有业主选举产生的、对物业公司起到监督作用的业主委员会,确定其权利和义务,业主委员会作为小区内业主的代表应起到反映民意的作用,就是协助物业公司收取物业管理费用和各项维修基金,并监察和督促物业公司的经济是否规范,促进物业公司的财务透明度。没有业主委员会的监督,物业公司始终都不可能做到真正的物业管理。

2.2建立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的修缮基金

建立住宅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维修基金是落实国务院[1998]23号文件的重要工作,直接关系到住宅小区的治安长久。在出售集资住房时,应该按照有关规定建立住宅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维修基金,并健全维修基金使用与管理制度,同时实施有效的监督与管理。此项基金必须归集到位,为房屋的安全管理做好准备。

2.3物业收费操作的规范化

在主辅分离以后,物业公司处于一个自给的状况,应首先将物业的收费规范化。解决物业小区收费问题时,常常因为物业管理价格不到位而出现一系列的纠纷,我们可以遵循以下三点来进行收费:(1)住户人口的多少,按照住户人口多少与每天产生的垃圾量、对环境的享有,直接影响到物业管理的工作量;(2)住房及小区环境的新旧程度,一般来说物业越陈旧,小区共用设施、共用设备越陈旧,日常清理维护的工作量就越大,收费就应该越高,并且物业管理费用应该逐年递增;(3)与共用设施设备的规模有关,如小区的公共绿地越大、共用设备的品种越多等都会使相应的工作量越大,因此物业的收费应该越高。

结束语

总之,随着国有经济的不断发展,国有企业房产改革和职工住房制度的不断深入,国有企业由企业总务后勤的行政服务向现代物业管理转变既是一个必然的趋势,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在这过程中会出现种种问题,阻碍物业管理的发展,因此,国有企业物业管理单位要有针对性的提出相关解决思路,使物业管理真正走向现代化。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