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初三化学下册学习总结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2、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3、分子和原子的主要区别是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4、元素的化学性质主要决定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5、在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
6、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7、镁离子和镁原子具有相同的质子数或核电荷数。
8、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元素。
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元素。
9、决定元素的种类是质子数或核电荷数。
10、空气是由几种单质和几种化合物组成的混合物。
11、石油、煤、天然气都是混合物。
12、溶液都是混合物。
例如:稀硫酸、食盐水、石灰水等。
13、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
14、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
15、燃烧、铁生锈、食物变质等都是化学变化。
16、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是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
17、金属活动性顺序表:KCaNaMgAlZnFeSnPb(H)CuHgAgPtAu
18、具有还原性的物质是H2、C、CO。
其中属于单质的是C、H2。属于化合物的是CO。
19、燃烧、缓慢氧化、自燃的相同点是都是氧化反应。
20、在化学反应前后,肯定不变的是原子的种类和数目、元素的种类、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
肯定变化的是物质的种类和分子的种类。
21、2H2表示两个氢分子;
2H表示两个氢原子;2H+表示两个氢离子。
22、能鉴别氢氧化钠溶液、盐酸、水的试剂是石蕊试剂。
23、氢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比空气轻,难溶于水。
24、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比空气重,能溶于水。
(1)单质与氧气的反应:(化合反应)
1.镁在空气中燃烧2.铁在氧气中燃烧:
3.铜在空气中受热:4.铝在空气中燃烧:
5.氢气中空气中燃烧:6.红磷在空气中燃烧:
7.硫粉在空气中燃烧:8.碳在氧气中充分燃烧:
9.碳在氧气中不充分燃烧:
(2)化合物与氧气的反应:
1.一氧化碳燃烧:2.甲烷燃烧
3.酒精燃烧:4.加热高锰酸钾:(实验室制氧气原理1)
5.过氧化氢分解:6.水在直流电的作用下分解:
7.生石灰溶于水:8.二氧化碳可溶于水:
9.镁燃烧:10铁和硫酸铜溶液反应:
11.氢气还原氧化铜12.镁还原氧化铜
13.碳充分燃烧:14.木炭还原氧化铜:
15.焦炭还原氧化铁:
16.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实验室制二氧化碳):
17.碳酸不稳定而分解:18.二氧化碳可溶于水:
19.高温煅烧石灰石(工业制二氧化碳):
20.石灰水与二氧化碳反应(鉴别二氧化碳):
21.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
22.一氧化碳的可燃性:
23.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灭火器的原理):
24.锌和稀盐酸25.铁和稀盐酸
26.铁和硫酸铜溶液反应:
二、常见物质的颜色的状态
1、白色固体:MgO、P2O5、CaO、、KClO3、KCl、、NaCl、无水CuSO4;铁、镁为银白色(汞为银白色液态)
2、黑色固体:石墨、炭粉、铁粉、CuO、MnO2、Fe3O4KMnO4为紫黑色
3、红色固体:Cu、Fe2O3、HgO、红磷
4、硫:淡黄色
5、(具有刺激性气体的气体:NH3、SO2、HCl(皆为无色)
6、无色无味的气体:O2、H2、N2、CO2、CH4、CO(剧毒)
三、化学之最
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
2、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是氧。
3、空气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氮气。
4、天然存在最硬的物质是金刚石。
5、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是水。
6、相同条件下密度最小的气体是氢气。
7、相对原子质量最小的原子是氢。
8、人体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
四、初中化学中的“三”
1、构成物质的三种微粒是分子、原子、离子。
2、还原氧化铜常用的三种还原剂:氢气、一氧化碳、碳。
3、氢气作为燃料有三大优点:资源丰富、发热量高、燃烧后的产物是水不污染环境。
4、构成原子一般有三种微粒:质子、中子、电子。
5、构成物质的元素可分为三类即(1)金属元素、(2)非金属元素、(3)稀有气体元素。
6、铁的氧化物有三种,其化学式为(1)FeO、(2)Fe2O3、(3)Fe3O4。
7、化学方程式有三个意义:(1)表示什么物质参加反应,结果生成什么物质;(2)表示反应物、生成物各物质问的分子或原子的微粒数比;(3)表示各反应物、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比
8、收集气体一般有三种方法:排水法、向上排空法、向下排空法。
9、通常使用的灭火器有三种:泡沫灭火器;
干粉灭火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
10、CO2可以灭火的原因有三个: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
11、单质可分为三类:金属单质;
非金属单质;稀有气体单质。
12、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三大矿物燃料是:煤、石油、天然气。
煤干馏(化学变化)的三种产物:焦炭、煤焦油、焦炉气
13、应记住的三种黑色氧化物是:氧化铜、二氧化锰、四氧化三铁。
14、氢气和碳单质有三个相似的化学性质:常温下的稳定性、可燃性、还原性。
15、教材中出现的三次淡蓝色:(1)液态氧气是淡蓝色(2)硫在空气中燃烧有微弱的淡蓝色火焰、(3)氢气在空气中燃烧有淡蓝色火焰。
16、三大气体污染物:SO2、CO、NO2
17、酒精灯的火焰分为三部分:外焰、内焰、焰心,其中外焰温度。
18、取用药品有“三不”原则:(1)不用手接触药品;
(2)不把鼻子凑到容器口闻气体的气味;(3)不尝药品的味道。
19、可以直接加热的三种仪器:试管、坩埚、蒸发皿(另外还有燃烧匙)
20、质量守恒解释的原子三不变:种类不改变、数目不增减、质量不变化
21、与空气混合点燃可能爆炸的三种气体:H2、CO、CH4(实际为任何可燃性气体和粉
22、原子中的三等式: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
五,基本反应类型:
1、化合反应:多变一
2、分解反应:一变多
3、置换反应:一单换一单
4、复分解反应:互换离子
初三化学下册知识点3一、化学用语
1、常见元素及原子团的名称和符号
非金属:O氧H氢N氮Cl氯C碳P磷S硫
金属:K钾Ca钙Na钠Mg镁Al铝Zn锌Fe铁Cu铜Hg汞Ag银Mn锰Ba钡
原子团(根):氢氧根硝酸根碳酸根
OH-NO3-CO32-
硫酸根磷酸根铵根
SO42-PO43-NH4+
2、化合价口诀
(1)常见元素化合价口诀:
一价氢氯钾钠银;
二价氧钙钡镁锌;
三五氮磷三价铝;
铜汞一二铁二三;
二、四、六硫四价碳;
三、许多元素有变价,
四、条件不同价不同。
(2)常见原子团(根)化学价口诀:
一价硝酸氢氧根;
二价硫酸碳酸根;
三价常见磷酸根;
通常负价除铵根。
(3)熟练默写常见元素的常用的化合价
+1价K+、Na+、H+、Ag+、NH4+
+2价Ca2+、Ba2+、Mg2+、Zn2+、Cu2+、Hg2+、亚Fe2+
+3价Fe3+,Al3+
-1价Cl-、OH-、NO3-
4.必须熟记的制取物质的化学方程式
(1)实验室制取氧气一:2KMnO4===K2MnO4+MnO2+O2
(2)实验室制取氧气二:2H2O2===2H2O+O2
(3)实验室制取氧气三:2KClO3===2KCl+3O2
(4)实验室制法CO2:CaCO3+2HCl==CaCl2+H2O+CO2
(5)实验室制取氢气:Zn+H2SO4==ZnSO4+H2
(6)电解水制取氢气:2H2O===2H2+O2
(7)湿法炼铜术(铁置换出铜):Fe+CuSO4==FeSO4+Cu
(8)炼铁原理:3CO+Fe2O3===2Fe+3CO2
(9)生灰水[Ca(OH)2]的制取方法:CaO+H2O==Ca(OH)2
(10)生石灰(氧化钙)制取方法:CaCO3===CaO+CO2
二、金属活动性顺序:
金属活动性由至弱:
KCaNaMgAl,ZnFeSnPb(H),CuHgAgPtAu。
(按5个一句顺序背诵)
钾钙钠镁铝,
锌铁锡铅(氢),
铜汞银铂金。
三、常见物质的颜色、状态
1、白色固体:MgO、P2O5、CaO、NaOH、Ca(OH)2、KClO3、KCl、Na2CO3、NaCl、无水CuSO4;
铁、镁为银白色(汞为银白色液态),除了有颜色的固体,其他固体一般为白色。
2、黑色固体:炭粉、铁粉、CuO、MnO2、Fe3O4KMnO4为紫黑色
3、红色固体:Cu、Fe2O3、HgO、红磷硫磺:淡黄色
4、溶液的颜色:
含Cu2+的溶液呈蓝色(如CuSO4溶液);
含Fe2+的溶液呈浅绿色(如FeCl2溶液);
含Fe3+的溶液呈棕黄色(如FeCl3溶液),其余溶液一般为无色。(高锰酸钾溶液为紫红色)
5、(1)具有刺激性气体的气体:NH3(氨气)、SO2、HCl(皆为无色)
(2)无色无味的气体:O2、H2、N2、CO2、CH4、CO(剧毒)、空气、稀有气体
注意: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盐酸、硝酸、醋酸(即醋);氨水;酒精为有特殊气体的液体。
6、有毒的:气体:CO;
四、一些物质的特性及用途:
1、可燃性的气体:H2、CO、CH4(甲烷)都可做燃料,点燃前都要验纯,与空气混合点燃会爆炸。
2、还原性的物质:C、H2、CO都可用来冶炼金属,将金属氧化物还原成金属单质。
具有氧化性的物质:O2,CO2
3、助燃性物质:O2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或使燃着木条燃烧更旺。
4、有毒的气体:CO,能与血红蛋白结合使人中毒,煤气中毒就是指CO中毒。
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气体:只有CO2
5、最轻气体:H2也是燃烧无污染的气体燃料
6、干冰(CO2固体):用于人工降雨,致冷剂;CO2气体:用于灭火,做温室肥料,制汽
水等盐酸(HCl):用于除铁锈,是胃酸的主要成份,浓盐酸有挥发性(挥发出HCl气体)
7、石灰石(CaCO3):建筑材料,制水泥、高温煅烧制CaO;
8、生石灰CaO:易与水反应并放热,做食品干燥剂,可用来制取Ca(OH)2。
9、熟石灰Ca(OH)2:用于改良酸性土壤,配制波尔多液,与Na2CO3反应制取NaOH
五、化学与社会相关常识
三大化石燃料:煤(固)、石油(液)、天然气(气)
1、六大营养物质:糖类(主要供能物质,如:米、面、蔗糖、葡萄糖等)、
油脂、蛋白质(鱼、肉、蛋、奶、豆)、维生素(蔬菜、水果)、水、无机盐
2、缺乏某些元素导致的疾病:
缺钙:骨质疏松症(老年人)、佝偻病(儿童);
缺铁:贫血
缺碘:甲状腺肿大(大脖子病)
缺维生素A:夜盲症;缺维生素C:坏血病
3、合金:生铁和钢都是铁的合金,区别是含碳量不同,钢含碳量低,黄铜是Cu-Zn合金铁生锈条件:铁同时与空气(主要是O2)和水接触
4、防锈方法是:保持铁制品表面干燥和洁净,并在金属表面形成保护膜(涂油漆、涂油、镀其它金属等)。
5、可燃物燃烧条件:
⑴是可燃物;
⑵与空气(或O2)接触
⑶温度达到可燃物着火点
6、灭火的方法:
⑴隔离可燃物,如建立隔离带、釜底抽薪;
⑵隔绝空气(或O2),如用湿布、灯帽、土盖灭火焰,用CO2灭火
⑶降低温度至可燃物着火点以下,如用水灭火。
7、环境污染名词:
酸雨:主要由SO2、NO2造成,酸雨危害是使河流、土壤酸化,建筑物、金属被腐蚀。
臭氧层空洞:臭氧能吸收紫外线,由于臭氧被氟里昂等破坏而形成
温室效应:空气中CO2排放过多引起全球气温上升
白色污染:塑料随意丢弃,不易被降解而造成的污染。
篇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包括知识观、学习观等。知识观认为:人的知识随着人们认识程度的深入而不断变革、升华和改写,出现新的解释和假设;知识需要针对具体问题的情景对原有知识进行再加工和再创造。学习观认为:学习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例如,在讲解人教版初三化学下册“金属材料”该课题时,由于金属材料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学生对于该材料并不陌生,因此教师可以在学生认知的基础上对此项知识进行拓展和延伸,让学生在认识金属材料物理性质的基础上对其用途展开讨论,并能够联系到自己生活中遇到的关于金属材料的方方面面,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多元智能理论要求教师不断改变以往的学生观,要求教师重新定位教学观。教师要改变自己的教学目标,通过观念转变带来教学行为的变化。例如,实验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以化学实验为载体,向学生展示化学实验中的仪器美、化学实验现象美,从而激发学生对化学科学的喜爱之情。
2.初中化学实验课教学基于多重教学模式
初中化学实验课教学基于多重教学模式,主要包括科学实验教学模式,概念本体教学模式,方法本体教学模式,应用本体教学模式,等等。第一,科学实验教学模式。例如:在讲解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时,为了让学生认识到化学中实验的重要性和趣味性,我带领学生以蜡烛为实验对象,对蜡烛及其燃烧进行探究。在实验中,我们分为三个阶段:点燃前、燃烧时及熄灭后,并对蜡烛的组成、颜色、状态、密度、硬度、燃烧时的分层及温度、烛身的变化、燃烧后生产之物进行动手探究,培养学生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概念本体教学模式。第三,方法本体教学模式。第四,应用本体教学模式。例如,教师做“魔术表演”,引起学生的兴趣。如初三化学中的“魔棒点灯”:在酒精灯的灯芯里预先放有少量高锰酸钾,将玻璃棒预先插在盛有浓硫酸的试管里(试管里的浓硫酸不要被学生看出来)。表演时将玻璃棒点在灯芯里的高锰酸钾上,即可产生火焰。水变“牛奶”,“牛奶”变水:用吸管向澄清石灰水中吹入呼出的气体,石灰水变浑,继续吹气,浑浊变清。白纸显字:预先在白纸上用酚酞溶液写好“奇妙化学,源于生活”八个字,晾干呈无色,将稀氨水贮于小型喷雾器内,表演时,将氨水喷在白纸上即可显现出8个红字。
3.初中化学实验课教学基于多重问题应对方法
篇3
1.强化宏观和微观的三重表征。
加强直观教学,必须注重联系实际,尽可能地使用化学用语与其所表示的具体物质、具体反应和现象建立联系[1]。如看到常见的水,它的组成元素有哪些,各元素的元素符号如何书写,通过展示球棍模型让学生观察一个水分中各原子的个数比,以及它代表的其他微观意义和宏观意义。
2.借助于多媒体直观呈现。
在进行水的组成探究实验时,通过多媒体动态展示水电解的微观过程,这对于学生理解电解水反应的实质、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种类,以及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如学习酸碱中和反应时,为了让学生理解稀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的本质是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水的过程,除了借助教材图片外,还可以通过多媒体的模拟过程帮助学生理解。
3.加强实力示范性教学。
在化学用语教学中,教师必须以实例进行示范性教学,全面仔细地展示化学用语的书写过程,使化学用语的书写步骤和规范要求具体化,又要尽可能地结合板书进行讲解,使化学用语的书写方法和过程有声化,从不同角度精心设计多层次和多类型的出错率高的习题,尽可能地使学生在化学用语方面存在的问题全部暴露出来,再归类进行讲解、示范书写,以便引导学生针对每一个具体的错误进行错因分析和订正。
二、分散难点,合理安排,同时发动学生的智慧
化学用语部分由于自身学科系统性的限制,内容安排得相对比较集中,在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九年级化学》上、下册(2012年秋季版)这两本书中,化学用语几乎覆盖每个章节,贯穿教材的始终[2]。
1.循序渐进,逐渐突破。
教科书在编排时按照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书写和配平这种难度逐渐提升的顺序呈现,化学用语的学习是分阶段进行的,遵循由易到难的渐进规律。如在学生学习物质性质时,就要有意识地结合实验现象,引导学生书写反应的文字表达式,说出文字表达式的含义,记住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以便为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奠定基础。化学方程式的教学不能急于求成,搞一步到位,而应采取“低起点、小步走”的策略,从学生已经学过的一些简单的化学反应入手,引导学生理解书写原则,学习书写步骤,了解注意事项,然后慢慢加深,逐步深化学生对化学方程式的体会和认识。
2.开展化学活动,激发学习兴趣。
把所学的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合价、化学方程式以竞赛题的方式呈现给大家,可以采用元素符号接龙、化学式与化学名称抢答、化学方程式填空等方式,在课外分组创办以化学用语为主题的化学角,制作和分享各类化学用语的卡片和思维导图,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竞争中学到化学知识,展现自我风采,激发学生的荣誉感,使学生主动地学习化学用语。
三、落实课标,达到写、读、用三会
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化学用语属“技能性学习目标”之一,要求初中学生“初步学会”。此外,课标还分别在“知识与技能”和“过程与方法”方面提出明确要求:认识身边一些常见物质的组成、性质及其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用简单的化学语言予以描述;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能用文字、图表和化学语言表述有关的信息,这属于高水平层次的技能性目标,也就是说,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化学用语的教学应使学生达到“三会”,即会写、会读、会用。实践证明,实现这一目标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多练习。但如何练习,必要认真加以研究。简单重复的操练,不仅会增加学生的负担,而且会使学生因反感而厌学,因此,必须重视练习方式的改进。
1.化学用语置于生活情境。
首先,在练习的要求上应强调以“三动”促“三会”,即在练习时,既要动手写出化学用语,又要动口读出其名称、说明其含义,还要动脑想一想该化学用语的具体应用。在练习的呈现方式上,要尽可能将化学用语置于鲜活的情景中[3]。如氢氧化钙的学习,它的来源是用做干燥剂的生石灰与水反应而来的,它的稀溶液就是常用的碱溶液澄清石灰水,有大量未溶解的氢氧化钙的混合物叫做石灰浆,冬天用此刷树,起杀菌防冻的作用,还可以用于粉刷墙壁等,紧紧地和生活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学习化学有亲近感。其次,在练习的呈现方式上,用注意多样化,尽可能将化学用语置于鲜活的情景中,使书写化学用语的技能训练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感受使用化学用语优越性的同时,以积极的态度学习化学用语,增强技能训练的有效性。
2.创造开放性环境。
在练习内容和形式上,应注意丰富性,敢于打破传统的束缚,增强练习的开放性和实践性,如在学习元素符号时,让学生收集有关营养品的广告,找出其中与素有关的词语,写出元素名称和符号;又如在学习化学式时,让学生从家里或到超市,这样不仅能起到巩固化学用语和提高学习兴趣的作用,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良好习惯。
四、遵循记忆规律,逐步提高
多练多用,可使学生逐步熟练地掌握化学用语。学生学习化学用语的特点是容易“理解”,但不练不用很容易遗忘。因此必须通过适当的教学手段巩固学生已学得的知识。
1.及时复习。
进入大脑短时记忆的信息最终有两个去向:一是被遗忘;二是转入长时记忆。长时记忆保存着大量的知识、事件、经历、经验、技能等各种信息,而我们的学习则要选择长时记忆。初中化学用语的特点是零散多变,贯穿整个上下册书,要形成稳固的记忆,必须反复练习和及时复习。如在每节课上课的前三分钟听写五个化学式、两个化学方程式或者默写元素的化合价口诀,反复的标化合价,周末可以将某一章或以某一化合物、元素为核心,制作思维导图,初步将相关知识形成网络等,放长线钓大鱼。还通过上述暴露的问题,可以对出错率较高的进行归纳,以备复习之用。
2.联系对比。
联系对比不仅可以与遗忘做斗争,而且避免对不同化学用语认识的混淆,更可以弄清楚他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比如在学习化学式后,要及时把元素符号和化学式的意义从宏观到微观从不同角度进行对比,比较不同位置数字(符号前的化学计量数及符号右下角的下标)的不同含义,从而更有利于加深对这两种化学用语的理解记忆。对化合价和离子符号的意义的不同,书写的不同也是如此;又如对不同的化学方程式,可以用相互关联的因素串联对比记忆,如硫、炭、铁丝和红磷与氧气的反应。有的可以从物质的性质角度分类比较,比如通过盐酸和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等多种碱的中和反应推理硫酸与一些碱的反应;
3.提升能力。
有的可以从反应类型角度分类比较,也可以从其他某些可以找到的共同点上加以分类,举一反三,如在学习碱和酸的通性时,知道盐酸和硫酸除铁锈的复分解反应,就可以推出盐酸和硫酸与氧化铜、氧化铝的反应物和化学方程式,知道二氧化碳和澄清石灰水的反应,也就能推出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的反应方程式,同时也要做好阶段性的归纳总结,并上好化学用语的单元复习课和总复习课,让学生形成稳定的知识结构。
化学用语既是化学学科的一项重要基本技能,又是化学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4]。在初中化学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不仅要从有利于学生终身发展的高度,提高对化学用语教学重要性的认识,而且要按照初中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加强对化学用语教学的研究,努力提高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化学用语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杨梓生.对“宏观―微观―符号”三重表征思维及其培养的认识[J].中小学教材教学,2015,7.
篇4
学习方法是学生学习知识、掌握知识及开发智力培养能力的方法和途径,学习成绩的好坏除了智力因素外,好的学习方法往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欲学”的基础上做到“会学”进而达到“学会”,必须强化学法指导。
2.初高中化学学习的特点差异
初中化学侧重定性分析,而高中则要定性和定量相结合,记住“是什么”外,弄清“为什么”和“是多少”;高中阶段要求深刻理解化学原理,将学过的知识巩固提升,学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3.高中化学学习的内容
新高中化学课程包括2个必修模,6个选修模块。新课程倡导“三维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知识与技能是基础目标,能力与方法是核心目标,情感与态度是最终目标。
4.高中化学学习的方法
(1)牢记重要物质的性质
(2)掌握常见元素的主要化合价
(3)熟悉酸、碱、盐的溶解性
4.1高中化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学习
4.1.1必修模块概念原理的编排顺序及层次关系
高中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主要涉及物质结构性质和化学反应两个领域,分为必修和选修两个学习阶段,设置初步建立和系统认识两个水平层次,呈现螺旋上升的组织特点,体现了必修教材“基础性”的特色.认真分析概念原理的层次性、阶段性对理解概念原理大有帮助。概念原理的层级发展关系如下:
4.1.2高中化学必修模块设置的基本概念的分类
(1)与义务教育化学课程相衔接的有关物质分类的概念;
(2)物质结构基础上原子结构、核外电子排布、化学键、离子键、共价键、元素周期律;
(3)化学反应与能量,化学反应速率、可逆反应、化学反应限度、吸热、放热反应、原电池等;
(4)有机化学中的部分概念。
4.2高中化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应对策略和学习方法
4.2.1基本概念的学习方法
(1)采用合适的学习模式:初三化学氧化还原反应概念,通过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结果,分析得氧失氧的现象而得出的,进入高一,同样的概念,再通过化合价升降和电子得失或偏移的关系弄清楚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抽象出氧化还原反应的一般属性进而形成概念,最后借助实例促进概念的迁移,加强辨别,准确掌握概念。另外许多化学知识的学习都离不开相关的图解。教材中的插图融科学性、直观性和抽象性于一体,使学习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和规律化,应学会识图、析图打开知识重点、难点。
(2)分析概念的核心词汇:
学习新概念时,抓住定义的关键,可以尝试分析定义的关键词语,这些词语往往可以点明该概念的内涵要点。高中的“氧化还原反应”这一概念,其内涵是“凡是有元素化合价升降的化学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这个定义包括“元素”、“化合价”、“升降”、“化学反应”四个关键词语,这是判断一个反映是否为氧化还原反应的标准要点。
(3)列举实例:
如“氧化还原反应”,可以尝试列举几个化学反应,来判断它们哪些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4)构建思维导图,知识可视化
思维导图就是用画图的方式,把要学习的主题置于圆圈或方框中,在概念的学习中采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可将内隐的知识转化为外显的知识,有效的帮助对概念的把握。
4.2.2基本理论的学习方法
(1)分类的方法
“分类法”是高中化学重要的学习方法之一。例如物质可以分为混合物和纯净物,纯净物又可分为单质和化合物,化合物又包含氧化物、酸、碱、盐、有机物等。一方面,高中化学在此基础上将分类继续完整细化,指出氧化物包括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两性氧化物等。另一方面,高中化学还将物质分类的方法用于指导学生学习氧化还原反应及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
(2)归纳整合的方法
从初中化学到高中化学的变化,可以形象地描述为由“点”到“面”的递进。一方面表示知识范围更加广阔,另一方面表示理解更加深入。但是,高中化学的扩充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在初中化学的基础上延伸开来的。初中化学中的很多知识点,都是高中化学展开的起点,展开的内容在本质上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在高中化学学习过程中,应重视归纳整合的方法,从一个小知识点开始,联想到与之有关的相似特点的内容,把众多的内容纳入到一个知识“网络”中,由“点”向外辐射,牵引出更多个“点”,实现举一反三的学习。这样在整理知识的过程中连点成线,织线成网,使知识系统化、深刻化。
(3)通过对知识进行提炼和重构强化理论知识的脉络体系
知识提炼和重构,是巩固、理解和提升过程.“本节课我学到了什么”;“本单元我学到了什么”;“本册书我学到了什么”。这就是对知识的提炼和重构。
(4)必须具备一些化学思想来指导理论知识的学习
第一,守恒思想。原子守恒、得失电子守恒和电荷守恒,电荷守恒对于检查离子方程式是否正确常常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第二,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
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的学习中体现较多,有了这个思想作支撑来学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将非常有系统性。
5.结束语
古人云“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益”,总之,学习方法既是科学又是艺术,在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学习中巩固必备的初中知识是前提,熟悉教材的知识体系是关键,掌握正确的学习模式、能够对知识进行不断地升华和总结是基本策略。
参考文献:
篇5
一、“一点多思”
“一点多思”的意思是一个知识点或一个理论我们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思考与分析,将该知识点弄清楚。比如:初中学生学到物质的组成时,通过老师的讲解和阅读课本,学生可了解到分子与原子的存在,也可以明白分子与原子的根本区别;但学生对这两种微粒的认识往往还是含糊不清,容易搞混;这时老师可进一步通过比较微粒的外形和微粒的构成来分析分子与原子的区别(从外形上看,原子可看作是球状的,而多个原子构成的分子是多个球的组合;从构成上看,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而分子由相同或不同的原子构成)。通过这样多方面的分析,学生对分子、原子的认识完整而准确了许多。
化学方程式的配平是初三化学的一个学习重点,也是中学化学中的一项重要理论。初中教材在首次介绍这个内容时只简单分析了炭的燃烧与氢气的燃烧的方程式的配平情况,重点分析了最小公倍数法的配平原理。通过训练学生基本能掌握一般化学方程式的配平,但在以后的学习中会出现一些复杂的方程式,如还是用最小公倍数法的思路,可能配平不了这些方程式,或配平速度太慢。如配平炼铁原理的方程式(Fe2O3+COFe+CO2),如采用最小公倍数法不好分析,而采用一般推理法很好理解,该反应是CO结合氧原子变成CO2,而1个Fe2O3分子能提供3个氧原子,则还原1个Fe2O3分子需三个CO分子,需在CO与CO2前各配3,再在Fe前配上“2”即可,结果是Fe2O3+3CO ﹦2Fe+3CO2。又如要配平“C2H2+O2---CO2+H2O”仅用最小公倍数法也不容易完成,而用奇数配偶法会很快,因此不同的式子我们可能要用不同的方法去配平。
又如高中有机化学中的烷烃分子CnHm,我们可以从多角度去分析其结构,从碳氢原子数上看,符合:m=2n+2的关系,从共价键的数目与碳原子数关系上看,共价键数为3n+1个,且每个碳原子构成4个单键,这样同一个知识点我们从不同角度去分析它,学生才能全面认识这个知识点,从而也引导学生养成发散思维的习惯。
二:“多点同思”
任何学科尽管存在多个知识点,但不少知识点的思路往往是相同或类似的,如能找到这个相同的思路,我们能更好地掌握这些概念。如初中阶段学生会先后学习这样三个概念:化合物中元素的质量分数、混合物中某物质的纯度、溶液中溶度的质量分数,实际上它们都隐藏着“部分量/总量=部分量的含量”这样一个思路。当我们学完这三个概念后,引导学生自己找到这个思路,既能巩固学生学过的知识,又能锻炼学生的归纳能力,且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它们,而不是去死记三个公式。
又如相对分子质量与相对原子质量,尽管它们对应的对象不同,但它们是有联系的,同时具有共同的特点,都是相对质量;同时通过分析,我们把不同知识的共同点找出来,减化了我们的记忆量,是可以提高学习效率。
有时有些概念名称上类似,很容易混淆,我们更要记住这些,通过比较才能找到相似的概念的异同,从而准确地掌握运用它们。如有这样四个概念:同位素、同素异形体、同分异构体和同系物,它们都有一个“同”字,它们的意思都是相同,但相同的内容是不一样的,这些概念的区别也比较大,主要是描述对象不同,同位素描述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间的关系,同素异形体分析的是一种元素组成的不同单质间的关系, 同分异构体强调同一分子式可能代表不同结构的物质,而同系物讨论的是结构相似的同一组物质间的关系。
学习本来是个思维过程,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不断进行分析、比较和归纳,学生的灵活度也就会提高。但在繁重的学习任务面前,学生往往是想早点争脱“苦难”,许多时候学生是应附式学习,完成任务了事,好象没有思考的时间,也没有思维的习惯,因而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精讲内容,精选题目,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多思考多总结的习惯,学习才会高效,教学才能成功。
篇6
化学世界变化无穷,让刚入门的初三学生充满了无限的探究欲望,但是应试背景下大量以教辅习题训练为主要内容的作业,很容易浇灭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大部分同学对化学的学习望而却步。我们必须改变当前传统作业低效的问题,不让同学们把作业当成负担,而要让同学们从作业中解放出来,进一步感受到化学的魅力。近年来,笔者所在的初三化学备课组基于以上思考,对作业教学进行改革,积极探索“生本”理念下的校本作业模式。本文就这种作业模式的设计思想、具体策略和实例以及评价改革做简要描述,望能给这一领域的研究者和老师们提供一些参考。
一、趣味化入手,发展学习兴趣
作业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纸笔形式,以批判和发展的眼光继承和发扬传统化学作业的优点,抛弃繁、难、旧的弊端,淡化作业布置单一化、机械化的痕迹,以发展学生为目的,以化学学科特点为依托,设计化学趣味浓厚、形式多样化的作业。结合笔者经验,以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下册内容为例,整理出各种类型的校本作业模式和内容(见表1)。
进行这样的改革后,作业的形式呈现个性化与多样化,学生玩中学,提升学习兴趣;作业多样化,拓展学生知识面;作业个性化,促进自主学习;作业问题化,培养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多样化选择,满足个性需求
传统的作业更多的是提前预设好了,而校本作业针对本校学生的需要,给学生多样化的选择,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例如在人教版初三《化学》上册第二单元制取氧气一课中,作业设计如下:
1.课堂完成自编《校本作业》中的基础知识填空和迁移应用
基础知识共四题。第一题是写出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第二题是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步骤填空,第三题是催化剂概念填空,第四题是分解反应概念填空。迁移应用部分也是四道题,分别对应基础知识的四个知识点设计的练习题目。利用课堂时间完成并讲评这些内容,可以强化学生双基。
2.课后作业:整理实验室制取氧气、收集氧气的装置
提出用图文并茂的方式来整理装置,是基于更有利于学生认识基本仪器、学会组装仪器的角度考虑,同时也有利于发挥不同学生的个性特长,使擅长文字类总结的、擅长画画的学生都能分别在作业中收获成功。
3.班级讨论版贴出讨论性问题:高锰酸钾反应剩余物为什么能加快过氧化氢分解?
这个问题产生于在实验室探究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的新催化剂的时候。在同学们实验了各种身边的物质做此反应的催化剂后,有同学将已反应完的高锰酸钾试管内的剩余物往过氧化氢溶液中添加,观察到产生大量气泡的现象,这是一个可以利用的素材。于是,在实验课的最后环节,在强调了安全性的前提下,让所有学生都做了这个实验,并且对现象做深入分析。特别明显的现象就是反应剧烈并产生大量气泡,放出大量热,同时试管内液体变色,有的紫红色明显,有的墨绿色明显。学生有很多观点,比如有的同学认为,该现象证明了高锰酸钾反应后的确有二氧化锰生成,所以有明显的催化效果;又有同学提出,刚才做过二氧化锰的催化剂实验,没有这么剧烈。能解决的问题和学生解决,不能解决的问题留下让学生继续思考。在班级贴出“讨论版”,对这种有点难度的问题,让学生不留名地畅所欲言,最终有同学百度到了答案,剩余的高锰酸钾还可以与过氧化氢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这种生成性资源的利用,发展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合作探究的精神以及查阅资料等能力,极大地提升了学习催化剂这个知识块的效率。
在这一课的作业设计中,课内课后作业重点不同,作业形式多样,作业难度不同,但是能尽量地满足各种学生的需求,使学生得到个性化发展。
三、科学化设计,做到质与量的协调
真正高效的作业,应进行科学化设计:要以《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为基准,应从学科体系特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不仅要关注趣味性和学科性,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负担减轻,更要达到质与量的协调。作业的目标和内容、环节设计及评价方式等都要进行合理的科学化设计。
1.作业的目标和内容的科学设计
编制校本作业,应充分研读《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深入领会新课程理念,对整个学科课程有整体的把握。仔细研读教材,把课程目标细化到每课题、每课时目标,制定每课题具体、可操作的目标。备课时,根据所要达成教学目标,对哪些内容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当堂落实,哪些内容须通过作业在课外落实,有一个整体的规划。这样设计出来的作业,目标明确,既保证了内容对应目标的“准确”性,也保证了量的“精确”性。这是保证作业内容与量的科学设计的前提。
例如人教版初三《化学》上册第三单元元素一课中,作业设计如下:
(1)课堂完成教材“练习与应用”题目及自编《校本作业》
人教版教材在本节课题的“练习与应用”环节设计了6道题目。第1题填空题,要求写出“O”与“2H”这两种符号的意义并列举了一系列含有氧元素和碳元素的物质,让同学们来认识这两种元素的存在、元素符号、原子序数和相对原子质量。第2题是5道选择题,分别对应的知识要求是认识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认识不同种元素的本质区别,认识物质由元素组成,认识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化学性质的关系密切,认识元素周期表中每一个元素格能获取的信息。第3、4、5题分别是给出几种常见元素,要求书写元素符号、中文名称或改正已有的错误。第6题是给出了3种元素的原子序数,请学生查阅它们的元素名称和符号,并举例说明生活中有关的实例。
这6道题目很精练,题目设计符合以下新课标的要求:第一,认识氢、碳、氧、氮等与人类关系密切的常见元素。第二,记住并能正确书写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第三,知道元素的简单分类。第四,能根据元素的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的元素。[1]充分利用这些教材题目,可以避免大量的重复作业扼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自编《校本作业》中设计有2道题,内容都是结合原子结构的知识加强对元素的认识。这2道题是教材题目的延伸和拓展,并且结合了学生学情来设计,从认知特点出发,联系前后知识,便于学生建构完善自己对原子、分子、元素、物质等知识的认知体系。
(2)课后作业:熟记1-20号元素的符号和名称,参加“元素翻翻乐”游戏
课标要求中的第2点:记住并能正确书写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这是课标要求的重点也是难点。快速且准确地记忆常见元素的符号和名称较花时间,适合在课后完成。学生对于“死记硬背”的知识点有厌烦情绪,科学地分析学生学情、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后,对于这个作业,设计了“寓教于乐”的“元素翻翻乐”游戏来帮助学生记忆。游戏内容是将制作好的卡片(写有元素符号,1-20号元素或其他常见元素各2张)背面朝上放桌上,由学生随机翻取2张卡片,每找到2张相同的元素就要求大声说出元素的名称,然后继续直到翻出所有卡片为止。记录学生所用时间进行比赛。学生在“玩中学”,并且乐于学。
(3)周末小调查:分析你的学号所对应的元素,举例说明生活中与它们有关的事例。推荐阅读书目:《视觉之旅:神奇的化学元素》
在上课过程中学生对元素的存在非常感兴趣,提问了很多关于生活中与元素有关的知识。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利用周末作业引导学生继续关注并深入研究。这不仅扩展学生知识面,更是对价值观的培养。
在本节课的作业设计中,课堂练习丰富而基础性强,课后作业简洁有趣,周末作业拓展能力。作业形式多样有趣,更重要的是它以《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为标准,以学生学情和学生的认知规律为依据,科学设计,保证了作业的质与量的协调统一。
作业内容除了来自课前的预设,还应关注有价值的生成性问题,这种作业更有实效性。比如在学生刚开始接触化学时,为了培养学生热爱化学、学会观察的习惯,我们布置了一些家庭小实验。对于家庭小实验,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较高,有较多学生能够反馈实验现象以及提出问题。对于学生的这些提问,教师可以有选择性地将个别有价值的问题在全班提出,作为全体同学的探究作业。这种作业,是对家庭实验的深入挖掘,主旨在于提升学生们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只停留于“看热闹”似的观察实验。
2.作业设计环节的科学设计
校本作业要符合建构主义理论和“以人为本”的思想,因材施教。为了便于强化基础、鼓励探究、促进提升,我校的校本作业分为3个环节:课前小测、课堂练习和课后提升。如图1所示。
图1 校本作业设计环节与形式
课前小测是基础知识自测。可以加强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激励了互助学习。也激励在其他学科较弱的同学一开始就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在化学学科上获得成功。
课堂练习以教材为主,自编《校本作业》为辅。深挖课本资源,避免依赖练习册而忽视了教材的作用。避免脱离教材,使课本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助力。题目不要多,要精,尽量都课上完成,当堂反馈,有实效性,便于学生明确知识点。同时注意开发课堂生成性问题,便于知识的深化,提升课堂的思维含量。
课后作业的形式则个性化与多样化。既是学习的延伸,又发展了多种能力和对化学的兴趣。
3.评价方式科学设计
除了传统意义上的教师外,可以积极拓展学生甚至家长参与的多元化评价主体。根据作业的不同,采取教师、师―生、生―生、师―生―家长等多元主体的评价方式。将对错式评价发展为交流式评价,将沉默性评价发展为期待性评价,将终结性评价发展为过程性评价。
这样的评价更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主,更能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达到校本作业的目的。
基于“生本”理念下的校本作业,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从学生发展需要来进行设计与实施。注重趣味性,注重学生的选择性,同时也兼顾科学性。让学生真正感觉到作业是为他们而设计、布置,让学生爱上了作业,也让学生爱上了化学。这种作业模式,不仅减轻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心理负担,使学生们高效地掌握化学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作业参与各种活动,体会科学研究的过程与方法,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提升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无定法,对于校本作业的设计也是如此。优质的校本作业的设计中,教师应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遵循科学规律,把握教情和学情,用自己的细心和耐性去寻找作业与学生发展的结合点,就肯定能在校本作业的设计和实施上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同时,对校本作业的研究促进我们教师从立足学科本源、关注学生发展等视角反思教学,提升了教师对课程整体的理解与实施能力,极大地促进了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
――――――――
篇7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主要方式,搞好教学,对有效传达知识和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学实践证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化课堂教学,可以使学生鲜活起来,实现有效教学,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什么叫有效教学?所谓“有效教学”,主要是指通过教师一定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因此,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那么“有效教学”的概念就可以界定为: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有效行为。有效的教学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实现有效教学的三个前提条件:一是引起学生学习的意向,即教师首先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学是在学生“想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的;二是指明学生所要达到的目标和所学的内容,即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学什么以及学到什么程度,学生只有知道了自己学什么或学到什么程度,才会有意识地主动参与;三是采用易于学生理解的方式,即教学语言有自己的独特性,让学生听清楚、听明白。如果教师在讲课时不具备这些条件,那么即使教师教得十分辛苦,也不能称之为真正的教学。因此,有效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本文将以初三化学下册第十单元课题2第二课时《溶液酸碱度的表示法――pH》为案例,对有效教学的首要条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出自己关于启思激趣,实现有效教学的具体做法。《溶液酸碱度的表示法――pH》的教学内容在教材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让学生感受到化学知识与生产、生活的紧密联系,同时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节新授课环节分明,环环相扣,从课堂的引入到最后的探究,课堂的刺激点很多。要实现这节新授课的有效教学,我们就要依据《评价标准》、结合有效课堂教学标准的要求去确定教学目标,课堂的教学过程都基于这样的教学目标来设计激趣教学环节,只要全部实现这些教学目标,这节课就是有效甚至是高效的。为实现这节课的有效教学,笔者安排了以下几个启思激趣环节。
一、启思导入激趣,实现有效教学
一节课的导入,既是一节课的开始,也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开始,直接影响到整节课的教学效果。一节好课需要有一个能吸引学生眼球、先激后启的导入,这样才能开启学生的好奇心,有效激发学生的思维,从而实现有效教学。因此,利用启思导入激趣,是实现有效教学的一项重要教学策略。例1:《溶液酸碱度的表示法――pH》一课中设计的启思导入激趣环节。展示两杯不同酸度的新鲜柠檬水学生代表喝柠檬水,指出两杯柠檬水酸度不同老师讲解溶液的酸碱度定义,启发思考指示剂是否可以检测酸碱度演示实验:两杯柠檬水分别取样滴入指示剂得到结论:指示剂不能指示溶液酸碱度展示生活中表示溶液酸碱度的实例引出pH。启思导入激趣环节借用了生活中常见的新鲜柠檬,当时学生一见到老师带来的柠檬就开始激动了,到老师请学生试喝两杯不同酸度的柠檬水时,课堂气氛进入了第一个,学生的所有注意力都集中到课堂上,这是一个成功的课堂引入。由学生的切实体会把酸碱度带出,并通过滴入石蕊溶液的变色,让学生思考懂得酸碱性和酸碱度的区别,并知道指示剂不能鉴别酸碱度;最后通过大家熟悉又陌生的水标签顺理成章达成“知道用pH表示溶液的酸碱度”的教学目标,实现有效教学。
二、启思实验激趣,实现有效教学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教学离不开实验教学。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通过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亲自经历的化学实验所创设的教学情境,可以很好地集中全体学生的注意力,使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关系和谐,其过程直观、富有启发性,其教学效果要比教师单纯讲授要有效得多。因此,利用启思实验激趣,也是实现有效教学的一项重要的教学策略。例2:《溶液酸碱度的表示法――pH》一课中设计的启思实验激趣环节。展示pH试纸阅读实验操作演示实验:pH试纸的使用操作学生实验:测定几种溶液的pH,启发学生思考相关问题,完成学案学生代表点评学案。附:思考的相关问题:①使用pH试纸测定溶液pH时,能否精确到小数?②pH试纸能否直接伸入试剂瓶蘸取溶液?为什么?③测定前pH试纸被水湿润,对测定结果是否有影响?演示实验、学生实验相结合,让学生多动手、多思考,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用pH试纸测定溶液酸碱度的操作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内容,完成“阅读实验操作”、“观看教师规范演示”、“自己再亲自动手实验”、以及“讨论实验问题”的四个环节后,学生学会了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酸碱度的方法,并通过测定pH操作规范,感受科学研究的严谨性,实现有效教学。
三、启思导学激趣,实现有效教学
教学过程中,对于比较简单且可以通过学生自己阅读课本来获得知识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以导学案的形式让学生阅读课本,填写学案来完成基础知识的落实,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也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更让学生体会到了成功感,进一步激发其学习的兴趣,使学习更为有效。因此,启思导学激趣,也是实现有效教学的一项重要教学策略。例3:《溶液酸碱度的表示法――pH》一课中设计两个启思导学激趣环节。
环节一:提出问题“pH跟溶液酸碱性的关系”学生观察课本第62页的图10-17,结合相关问题归纳pH和溶液酸碱性的关系,完成学案个别学生回答,互相纠正,归纳总结。附:相关问题――pH和溶液酸碱性的关系:酸性溶液的pH 7,pH越 (填“大”或“小”),酸性越强。碱性溶液的pH 7,pH越 ,碱性越强。中性溶液的pH 7。
环节二:提出问题“生活中常见物质的pH值测出来有什么意义”学生阅读课本,完成学案个别学生回答,互相纠正,老师点评,完成学案。附学案问题:(1)pH
四、联系生活启思激趣,实现有效教学
生活中处处涉及到化学知识,我们可以运用真实的生活情境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背景中感受、思考、体会、学习,这样才能使学习更为有效。因此,联系生活启思激趣,也是实现有效教学的一项重要教学策略。例4:《溶液酸碱度的表示法――pH》一课设计的联系生活启思激趣环节。展示有关头发的图片引入实验探究展示分别浸泡在水中、碱性溶液中1个小时的洗净后晾干的头发学生代表试试哪种头发更容易拉断得出结论:头发容易受到碱性溶液的侵蚀提出问题:洗发用品(包括洗发剂和护发剂)是中性、酸性还是碱性的演示实验:测定洗发剂和护发剂的pH值学生思考问题,完成学案个别学生回答,互相纠正,老师点评。附思考问题:(1)为什么我们使用的洗发剂一般都是碱性的?(2)洗发时,在用过洗发剂后再使用护发剂,这样对头发有保护作用。你能解释这是为什么吗?课堂教学的最后一个教学设计是“洗发剂和护发剂的酸碱性”,当把几种不同发质的图片展示出来时,学生又是一波兴奋,洗发剂和护发剂是他们天天需要用到的,与他们密切相关,学生十分感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化学是有用的,学到的化学知识是可以解决生活中问题的,设计目的达成,实现有效教学。这节新授课的教学思路清晰,环节分明,环环相扣,从课堂的引入到最后的探究,课堂的启思激趣点很多,学生投入度很高,课堂气氛热烈;同时学生在整节课中认真阅读、充分思考、亲自动手,再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学生的主导地位得到充分的体现,教学重点落实到位,知识面也得到拓展,是一节有效、高效的化学课。
综上所述,通过恰当的启思激趣环节不仅能让学生有效地掌握化学知识,更能够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化学的轻松和快乐,产生对化学的兴趣,有了兴趣学生就会更加积极努力地学习化学知识,这将产生一个良性循环,学生们将在这种循环中充分享受到学习化学的乐趣。作为初中化学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在教学中设计恰当的启思激趣环节,实现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1]张璐.有效教学的定义[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11).
篇8
本学期我担任初三4、5、6三个班的化学课,共有学生151人,其中男生68人,女生83人。从学生的知识基础看,学生在小学社会学科中已了解一部分与化学有关的基础知识。从学生的能力发展水平来看,大多数学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逻辑推理和分析问题、解决[本文由网站收集整理]问题的能力。从学生的学习习惯与方法看,75%左右的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自学习惯,掌握了基本的学习方法,能独立完成作业,但个别学困生自制力差。从学生的学习态度看,四个班的同学90%以上要求进步,态度端正,上进心强,但部分同学学习目标欠明确。四个班发展较为均衡。面对实际情况,在今后的教学中,采取适当的措施,促使全体学生共同进步,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2、具体分析:
(1)优等生分析:
优生在各班中的分配较均匀,大约占总人数的30%左右。
A、优生的知识基础
学生已在初二接触过少部分简单
的化学知识,如空气、物质的属性等等。对该学科,优等生充满了好奇心,有强烈的求知欲,他们已认识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了解了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具备了一定的能力。如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和综合问题的能力等等。并在学好其它学科如物理、生物知识的基础上,为学好本学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且他们能广泛涉猎课外知识,并汲取其营养,从而大大拓宽了知识面。
B、优生能力发展水平:
由于注重对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优生已具备了一定的学习化学的能力,如能运用简单的化学语言来描述常见物质的性质、组成以及在社会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能结合化学与社会、技术的相互联系,分析有关的问题;能运用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来设计和完成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能在家庭趣味小实验中提高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最值得让人欣慰的是,他们能有条不紊地进行规范的实验操作,具备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具备从已有经验出发,自主探究的能力,能从归纳题型中找规律,从而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在新的学年中,力争让学生再上一个新的层次。
C、优生学习态度:
优生能认识到化学是自然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材料科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和能源科学的重要基础,化学又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化学是一门综合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所以他们的态度端正,课堂上认真听讲,积极开动脑筋,能提出并踊跃回答各种问题,课后又能及时小结、复习巩固,按质按量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由于在班内作出了表率,很大程度地推进了中程生的发展。
D、优生学习方法与习惯
学生到了初三,已形成了良好的自学习惯,尤其是优等生,他们能做到课前预习,课中认真听讲,课后又能及时巩固复习;他们能广泛阅读一些化学课外小读物、资料,了解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他们能敢于打破常规,问出许多为什么;他们已养成随时记下自己的心得与体会的习惯,每人都有集错本,知识集锦,并能将其记录在学习档案袋里。总之,因人而宜,因材施教,优生不但能学,而且会学,从而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2)中程生分析:
中程生在各班中的所占比例较大,约占总人数的60%左右。
A、中程生的基础知识:
中程生的基础知识掌握较扎实,应用知识也较为灵活。他们在班内占的比例大,情况较为复杂,有的智力好,但学习态度欠端正;有的很勤奋,但学习效率太低。他们的可塑性大,只要教师指导有方,做到多种方法有机结合,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中“找感觉”,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新收获。
B、中程生的能力发展水平:
这部分学生能用正确的化学语言描述实验现象、物质的组成和性质,能够从不同角度观察实验现象,进行较简单的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的计算;能独立完成学生实验,但操作还不够规范;学生分析问题不是太全面、解决[本文由网站收集整理]问题的能力稍差。学生有一定的自学能力,但缺乏自主性,更不能灵活运用已有的旧知识来解决[本文由网站收集整理]、分析新的问题。这部分学生需在教师正确引导和大力督促下,才能趋向提高与完善。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与发展,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愈来愈高,尤其是实验操作能力,恰恰是中程生的薄弱环节,这就更需要他们能在新的学期,能一步一个脚印、一个脚印一个起点地去攻破难关,信心十足地迈入优生行列。
C、中程生的学习态度:
绝大多数的中程生学习态度端正,学习较为积极认真,也善于多问、乐于讨论,并能与他人合作以求共同提高。如一班的;二班的;三班的葛永萌、赵冉、等。但也有个别的中程生因目标不明确,作业“偷工减料”,导致成绩每况愈下。这部分学生自制力差,教师、学校与家长应紧密结合,针对其自身特点“对症下药”。
D、中程生的学习习惯与方法:
多数中程生具有良好的自学习惯,能在预习中标注,能认真听讲,能及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但仍不能积极主动去探究学习,还未养成平日积累资料的良好习惯,教师应注重这方面的指导,使其尽快提高。
(3)学困生分析:
本届毕业生学困生较少,约占全体学生的10%。
A、学困生的基础知识:
他们的基础知识掌握不够扎实,学习不够刻苦,再者,因初三化学内容较多,课时又少,学生接受新知识的能力稍差,虽有兴趣,但又满足不了其求知欲,导致信心不足。教师应以鼓励性原则为基础,满足其自尊心,使他们能顺利完成学业。
B、学困生的能力发展水平:
这部分学生对实验有浓厚的兴趣,但实验操作不娴熟、不规范,观察又欠认真、细致,化学语言描述能力差,分析问题不全面,几乎不能自主学。教师应以“赏
式”教育为主,看到其闪光之处,在“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中使他们成长。
C、学困生的学习态度:
他们的学习目标不明确,又缺乏兴趣与信心,平时完成作业质量欠佳。总以为是给老师所学,所以,破罐子破摔,上课经常做小动作,在班内威信低。教师不妨换个角度,多与其谈谈心,了解其心理,以情来感化他们,让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并在奋斗中充实自己。
D、学困生的学习习惯与方法:
大多数的学困生学习方法不灵活,只注重对结论的死记硬背,而不去思考过程,又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教师要抓住他们自尊心特强的特点,因材施教,从而大面积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教材分析:
1、总析:
(1)、教材紧扣《指导纲要》和《教学大纲》,按照“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精神”、“增强社会意识”、“提高实践能力”等原则,立足于基本知识、基本操作的掌握和应用,引导学生勤于动手、动脑,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培养他们解决[本文由网站收集整理]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具体的探究活动实例,逐步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方法,激发他们的探究创新精神。
(2)、编写本书的指导思想是:教科书作为实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目标要求的教学资源,必须全面体现课程标准的理念和内容要求。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主旨的化学新课程改革,不仅重视教科书作为信息资源的功能,更强调教科书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要求教科书的编写应从“教本”向“学本”转变,从“文本”向“对话”转变,从“知识”向“素质”转变,最大程度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教科书不仅应向学生展示知识内容,还应展示获得知识和过程和方法,让学生学会如何从实践中发现和提出问题、认识和解决[本文由网站收集整理]问题。要通过教科书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获得知识、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会学习、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化学与社会生活、生产有着广泛的联系,对于我国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具有重要的作用。初级中学的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要贯彻全面发展的方针,着眼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以化学基础知识教育学生,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能力,为学生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和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
(3)《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下册》共包含九个单元:第一单元:化学改变了世界;第二单元:水和溶液;第三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第四单元:燃烧与燃料;第五单元:常见的酸和碱;第六单元:海水中的化学;第七单元:金属;第八单元:化学与健康;第九单元:化学与社会发展。
2、具体分析:
第一单元:化学改变了世界
(1)作为一门独立的“化学”学科开设,本单元是初中学生学习化学的第一单元,理所当然地需要对什么是化学、化学有什么用,以及怎样学习化学等问题做出合理的解释。第一节“奇妙的化学”正如标题所表明的,就是要通过本节的学习,首先让学生体验到化学的奇妙,产生热爱化学、喜欢化学之情,激发起学生学习化学的浓厚的兴趣。本节一开始就以“化学改变了社会”这一化学科学价值观为灵魂选取内容,在内容的呈现方式上,避免单纯说教,而是通过学生自主的活动,亲身体验化学对于人类发展的巨大作用。通过体验化学对于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感受到化学的奇妙;通过“观察化学变化”奇妙现象以及认识这些奇妙现象背后的奥秘,进一步领会到化学的奇妙,在这种奇妙的愉悦感受中,初步形成化学科学的价值观、物质组成的微粒观、绿色化学观,初步完成尝试用宏观与微观相联系的思维方式认识身边的物质,由此,初步了解“什么是化学”以及“为什么学习化学”。“怎样学习化学”是第二节“化学之旅”着重要解决[本文由网站收集整理]的问题。化学课程改革把科学探究为突破口,说明科学探究在实现课程目标方面蕴涵着巨大价值。认识实验室、学习实验安全规则和学会基本的化学实验操作技能是化学学习的坚实基础,也是化学学习的当务之急。在第三节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基本实验操作技能成为落实科学素养目标的重要内容。
(2)本单元特点:
①、作为起步阶段的化学学习,教材注意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尤其注意从殷实的史实出发,展示化学与人类进步以及社会发展的关系,使学生能初步从化学、技术、社会这三者的密切关系中领悟化学学习的价值,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责任感。
②、突出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强调走进化学实验室的重要意义,以及学习一些最基本的化学实验操作的必要性,引导学生体会化学实验是获取化学知识和学习科学探究方法等的重要手段,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尊重客观事实、善于合作等优良品德。
③、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亲身感受,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活动,并通过探究活动和合作学习,主动地获取知识;注意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体验探究活动的过程、方法和成功后的喜悦,从而使学生产生亲近化学、热爱化学并渴望了解化学的情感,树立学好化学的信心。
(3)、本单元教学重点:对学生进行化学学习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熏陶和培养,引导学生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并进行化学实验基本操作训练。
(4)、本单元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科学探究的过程、方法等方面的教学。
第二单元:水和溶液
⑴、本单元共包括四节内容:第一节是水分子的运动;第二节是水的组成;第三节是认识原子;第四节是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⑵、本单元的特点:设置本单元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尽早建立起微粒观,以便让学生能更深入地认识身边的物质,初步认识物质变化的本质。教材以学生熟悉的物质——水为载体,通过对水的三态变化、水的天然循环、水的人工净化、水的通电分解、物质在水中的溶解等过程中分子运动情形的描述,帮助学生从微观水平上构建对自己熟悉的一些宏观变化现象的本质的认识,继而在认识分子的基础上,向学生介绍了构成物质的另一种基本微粒——原子,进一步介绍了原子中的电子及其在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的变化特点,发展了学生对物质微观构成与变化的认识,这种认识的发展不仅会深化学生对自然界的物质的理解,更能激发他们深入研究物质的探索欲望。为了培养学生用化学方法认识物质世界的能力,在这一单元中,还穿插了一些科学方法、化学实验方法以及科学思想教育的内容。
⑶、本单元重点:
①、人与水的关系,以及人在其中的能动作用。
②、原子、分子的认识。
③、过滤、蒸馏等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第三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⑴、本单元是学生学习的第一大类物质,空气是人人都离不开的物质。本单元选择空气和氧气作为初中化学中接触具体物质知识的开端,可以比较顺利地引导学生进入化学世界来探索物质的奥秘。本单元共分三个课题,这三个课题存在着内在的联系:教材从课题1空气开始,介绍空气成分及用途,然后引入氧气的性质、用途和制法(课题2、3)对氧气进行了初步介绍。氧气的性质和制法为进一步理解化学变化和化学性质提供了事实材料,也为概括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提供了依据,这部分教学既加深学生对氧气的性质的认识,又能通过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和求知欲。
⑵、本单元的特点:
①、从学生熟悉的“空气”作为较系统地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开始,有利于引导学生进入化学殿堂。
②、加强化学发展史的教育。本单元一开始简单介绍人们对空气认识的历史。学生通过学习,可以认识到只有应用科学实验的方法,尊重客观事实,才能摆脱传统的错误理论的束缚,得出正确的结论。
③、加强科学方法教育。如在“讨论”、“调查与研究”、“习题”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习和运用科学方法。
④、加强学生参与意识,编排了较多的学生参与的活动,教材中也适当留有一些空白,供为学生填写。有课题则完全以学生活动展开。
⑤、加强化学与社会了联系。本单元的空气、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等与生活、生产有密切联系,编写时有意突出这种联系,并以“资料”、“化学·技术·社会”等栏目补充了一些内容,扩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⑥、融思想、情感教育于学生的学习过程中。
⑶、本单元的教学难点、重点:
①、氧气的化学性质。氧气制取的实验操作。
②、对化学反应及物质化学性质的理解。
③、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与分析。
④、以学习化学过程中,对科学方法的体验。
第四单元:燃烧与燃料
⑴、本单元教材共分燃烧与灭火、化学反应的表示、化石燃料及其利用、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四个课题。它们包括灭火的原理、物质燃烧的条件、质量守恒定律、化学方程式的概念、意义、书写及计算、三大化石燃料及其利用、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循环及其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二氧化碳的制取、性质及用途等内容。
⑵、本单元教材和特点:从学生司空见惯的燃烧和灭火现象入手,目的是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学习起点,站在化学科学的角度认识燃烧就是一种化学反应,让学生体会到化学就在身边,化学就是我们的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化学的浓厚的兴趣,使学生自然而然在“从生活走进化学”,进而让学生思考如何表示化学反应,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关系是怎样的;启发学生利用前面所学过的分子、原子的知识,特别是原子是化学反应中不变的微粒的知识进行推测,并通过实验探究总结出质量守恒定律;通过分析、比较得出化学方程式是化学反应的最简明而通用的表示方法;控制化学反应的条件就能控制反应的进行等内容。
介绍了燃料及其用途,以及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等。本单元在内容的安排上注意从学生的亲身体验出发,选择学生熟悉和生活中常见的知识和现象,并配合图像和绘画,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感受;同时,注意通过活动与探究、调查与研究、讨论和实验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材中还适当编入与社会发展、新科技等相关的资料,以开阔学生的视野。
⑶、本单元教学的重点:原子的构成,离子的形成,元素、元素符号和化学式。
⑷、本单元教学的难点:核外电子的排布观念,化合价。
第五单元:常见的酸和碱
⑴包括课题1生活中的酸和碱,课题2酸和碱的性质,课题3中和反应及其应用。
⑵本单元教学目标是:介绍酸和碱中的盐酸、硫酸、氢氧化钠、氢氧化钙它们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它们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广泛的用途。
⑶本单元的重点内容是:酸和碱的化学性质,中和反应及其在农业、工业、医疗等领域的应用。
⑷本单元的难点内容是:酸、碱有相似的化学性质的原因溶液酸碱性与酸碱度的关系以及PH的测定和应用。
第六单元:海水中的化学
⑴包括课题
1海洋化学资源,课题
2海水“晒盐”,课题
3海水“晒碱”。
⑵本单元教学目标是:
1、认识合理开发海洋资源与保护海洋环境的辨证关系,树立资源意识。
2、了解海水晒盐的过程,认识饱和溶液、结晶等概念。
3、学会粗盐提纯的方法。
4、学习氨碱法制纯碱的简单原理和主要流程。初步理解盐类的含义。
⑶本单元的重点内容是:认识饱和溶液、结晶等概念。学会粗盐提纯的方法。初步理解盐类的含义。
⑷本单元的难点内容是:认识饱和溶液、结晶等概念。学会粗盐提纯的方法。初步理解盐类的含义。
第七单元:金属
⑴包括课题
1常见的金属材料,课题
2金属的化学性质,课题
3钢铁的锈蚀和防护
⑵本单元教学目标是:
1、认识金属材料与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
2、了解常见金属的物理性质,知道物质的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物质的用途,
3、认识金属中加热熔和某些金属可以制的合金;知道生铁和钢等重要合金,以及合金比纯金属具有更广泛的用途。
⑶本单元的重点内容是:几种常见金属的物理性质、金属的化学性质、金属活动性顺序及置换反应、铁的冶炼、根据化学方程式对某些杂质的反应物或生成物进行有关计算
⑷本单元的难点内容是:常见合金的性能,用途金属活动性顺序,对某些杂质的反应物或生成物进行有关计算。
第八单元:化学与健康
⑴包括课题
1食物中的有机物,课题
2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课题
3远离有毒物质。
⑵本单元介绍人体所需要的六大营养素及其它们的功能,人体的主要元素组成及人体生命健康所需的元素,有机化合物,有机合成材料的用途,以及使用合成材料对环境的影响。
⑶本单元的重点内容是:
1、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
2、无机盐的生理功能,
3、认识化学与生活和生产的关系。
⑷本单元的难点内容是:蛋白质的生理功能,认识化学元素在人体中的作用,认识有机高分子化合物。
第九单元:化学与社会发展
⑴包括课题
1化学与资源开发,课题
2化学与材料研制,课题
3化学与农业生产课题
4化学与环境保护。
⑵本单元教学目标是:
1、了解化学电池与氢能,认识有机高分子化合物,认识三废处理的必要性。
2、初步形成学习化学的目的就是实现能量和物质的转化的观念。
3、感受化学在能源开发、材料研制、农业生产、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作用。初步形成正确、合理地使用化学物质的意识,确立绿色化学观念。
⑶本单元的重点内容是:
1、认识有机高分子化合物,认识三废处理的必要性。
2、感受化学在能源开发、材料研制、农业生产、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作用。
⑷本单元的难点内容是
1、初步形成学习化学的目的就是实现能量和物质的转化的观念。
2、感受化学在能源开发、材料研制、农业生产、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作用。初步形成正确、合理地使用化学物质的意识,确立绿色化学观念。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知目标:
⑴、知道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
⑵、知道空气的成分。
⑶、了解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物理性质和用途。
⑷、知道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
⑸、认识氧气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反应,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
⑹、认识什么是化学变化,了解化学反应的基本特征,认识化合反应、氧化反应、分解反应、催化剂、催化作用等概念。
⑺、认识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及一些化学反应现象。
⑻、知道化学反应在生产和生活中有重要用途。
⑼、了解实验室制氧气、二氧化碳的制法和原理,了解实验室通过化学实验制取新物质的方法。
⑽、认识水的组成。纯水与自然水、硬水和软水的区别。
⑾、了解吸附、沉淀、过滤、蒸馏等净化水的方法。
⑿、了解纯净物与混合物、单质与化合物的区别。
⒀、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的颗粒构成的。
⒁、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分子、原子、元素、化学方程式等概念,化学符号表示的意义、正确书写各种化学符号,初步学会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⒂、熟记氧气、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性质。
⒃、记住碳及化合物的性质,并关注温室效应。
⒄、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原理以及一些安全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