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法教育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普法教育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普法教育论文

篇1

什么是启发式教学?教育界对它的看法不尽一致,但有三点几乎是共识的,即:从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的本质联系以及教学应达到的目的来看,高校法学教育启发式教学有以下三个基本特征。

1、主体性

即:把学生看作教学过程的主体,千方百计把学生由从属和被动地位变为主体和主动地位,注入式教学不重视教学对象的主体地位和参与性,教师讲,学生听,扼杀了学生聪明才智和个性特长的发挥。相反,启发式教学则认为教是为了学,教是为了教会学生自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的主要职责是在教学中搞好主导作用,尽可能启发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想方设法唤醒和培植学生的主体意识,造就学生独立人格。因此,学生学习必须是完全自愿的,必须有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在教学中要解放学生的大脑和双手,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动脑想、动口说、动手练,使其积极主动地学习,成为课堂上的主人。

2、能动性

即:积极引导,激活思维,使学生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启发式教学认为教与学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没有学生的能动作用,也就根本谈不上“启发式”。学生能动作用有多种多样表现形式,其核心思想是思维活动状态。为此,启发式教学认为教师应按照“教为学服务”的原则,精选教学内容,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其处于最佳的思维状态。例如:课堂教学要以研究讨论为主,切忌呆板地照本宣科,时间安排上要给学生留下充分思考的余地和发表主张的机会,以调动学生积极思维、主动钻研的积极性;同时授课要紧密联系实际,用栩栩如生的形象、真切感人的情景以及耐人寻味的哲理深深吸引学生,打动学生,感染学生,使课堂教学变成有吸引力的有趣活动。再比如实验、实习、调查等社会实践课,教学中可以采取提问、讨论和现场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基本知识对其进行分析和剖析,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强化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的理解和实际运用能力。

3、创造性

即:启发式教学的目的在于着力发展学生的智能,促使学生独立探索,由学会到会学,由学习到创造启发式教学认为教学的主要目的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而是通过知识的传授,提高学生的智能,促使学生独立探索,由学会变为会学,由学习变为创造。离开这个目的,启发式教学也就不复存在了。启发式教学的三个特征告诉我们,启发式教学首先要把学生看作教学的主体,要以千方百计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启发式教学的核心是要运用各种手段,激活思维,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思维状态,,充分发挥能动作用;启发式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发展学生的智能,提高其创造能力。把握这三点,就可谓把握了启发式教学的精神实质。

三、启发式教学法在普通高校法学教育中的运用

普通高校法学教育中,启发式教学主要有以下几种运用方法。

1、设疑求解教学法

设疑求解教学法是以贯彻启发式原则为宗旨,着重解决学生认知领域的问题。在此教学下,学生事前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阅读相关的资料,通过以设疑,析疑、解疑、质疑的教学过程模式,重视学生的质疑和问难精神,引导学生探究问题,最终达到掌握法学知识的目的。此种教学法实际上就是让教师与学生进行互动,分为教师设疑和学生设疑两种形式。教师设疑,即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后回答,或者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解疑、得出结论,教师的每堂课都本着“提出问题、分析疑难、解决问题、掌握知识”的基本思路组织实施,重视学生自身的“领悟”,以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生设疑,即学生根据所学资料,提出不理解的问题,之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反映不断地加以引导,这实际上是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未知、获取知识的一个过程。这种教学法可以考虑以下四个教学过程:一是教师设疑,引发学生兴趣;二是学生阅读资料、思考、分析从而使思维处于积极、主动状态之中;三是教师引导解疑;四是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深入提问。

2、角色模拟教学法

这是指通过设置一定的情境,让学生按不同角色置于某一虚拟的或真实的场景之中,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一种较为接近实际应用的教学活动。教学过程中,无论是直接运用技巧的学生,如律师的扮演者,还是间接运用技巧的学生,比如原告或被告的扮演者,以及观看表演的学生,都由原来的受教育者变成既是受教育者,同时也是教育主体。教师由原来课堂的主角变为起主导作用的角色,要注重设置较为逼真的场景,引导学生思考,促使学生动脑筋、想对策。角色模拟教学法可考虑采取以下模式:第一步,案件选择。围绕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案件应当具有现实性、客观性,并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不应预先设定答案,以便为学生提供充分发挥的空间。模拟的内容可以是节选的片段,也可以是较为完整的案件模拟,如模拟法庭庭审过程。第二步,组织材料。由于因模拟不同的角色,教师通常需要准备角度、特征、立场和内容全然不同的材料。组织材料应当严密、准确、细致、完备、分门别类和条理清晰。第三步,角色分工。根据案情,角色包括双方当事人或人,也可以有法官、检察宫、证人参与,此外,还可以安排学生当观察员。观察员不参与表演,其任务是观察和记录,并对各方表现做出分析、评价和总结。第四步,模拟表演。教师在学生进行角色模拟之前,引导学生对问题做进一步思考、读书、讨论。第五步,模拟评价。这是角色模拟之后重要的学习过程,也是全面总结、深入思考和不断提高的过程。

3、问题分析教学法

问题分析教学法主要是遵循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由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然后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起引导作用,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意识和锐意进取的意识,鼓励学生勇于创新,大胆突破常规的思考方法,主动提出自己的见解。此种教学法主要步骤如下:提出问题—研究分析—进一步提出问题—再次研究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总结分析。

篇2

2、人民群众对法律知识的渴求与法律宣传内容、途径、手段过于单一之间的矛盾

随着我们国家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整个社会的利益关系趋于复杂,各种矛盾也将趋于多发和复杂,人民群众对于法律知识的渴求也将越加强烈。尽管我们的法律宣传取得一定成效,但还存在偏差,集中体现在:有些法律宣传并不贴近人民群众,没有把人民群众的需求放在第一位,对于与公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还不够;普法教育依然把教育老百姓如何履行法律义务放在首位,较为忽视权利方面的教育;法律宣传的形式仍然过于单一,依旧以传统的“摆(摆摊法律咨询)、讲(讲法制课)、赛(法律知识竞赛)、考(法律知识考试)”为主,而忽视了公众对普法形式需求的多样化。

3、全民法制观念、意识的不断增强与针对领导干部、国家工作人员普法还有差距之间的矛盾。

经过二十年的努力,全民的法制观念和法制意识得到了明显增强,全社会法治化管理水平明显提高。但与此相对应,针对领导干部和国家公务人员的普法仍然有较大差距,少数领导干部和国家公务人员法律素质依然不高,在严格、公正、规范、文明执法方面做得不够,执法违法、执法犯罪的现象时有发生,造成对社会法律秩序的严重破坏,使得一般公民对法律的信任下降,破坏了和谐社会的建立。固然这不尽是普法工作没做好的原因,但其中不少案件确实反映出少数领导干部和国家公务人员法治观念淡漠,社会管理机制和监督机制存在漏洞,社会法治化管理程度不高,依法决策和管理的意识不强。

二、如何解决上述矛盾,使法制宣传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我们认真的思考和努力的实践:

1、要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树立现代法制观念、崇尚法治这一中心,在社会上真正树立起宪法和其他法律的权威

这里面的“渔”和“鱼”分别指的是法律制度、知识和法律观念、意识。好的法律制度和法律知识不能替代法律意识,普及法律应该涉及更深的层次,既要解决普及法律知识的问题,更应当解决法律素质、法治精神的问题,只有这样才是让人民群众自觉自动地学法守法的根本保证。为完成建设法治国家这一过程,必须树立法制观念这个核心。首先要倡导政府依法行政。政治活动应该倡导法治反对人治,坚持依法制约权力,保障权利,根治权力腐败问题。同时需要人们用自己的行动推动政府行为受法制约。现代法治以权利为本位,也就是尊重公民作为法律关系主体的资格和地位,强调法治的力量和作用就在于充分调动和发挥作为社会主体及法律关系主体的广大人民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崇尚法治就是要着眼于从人的内在需要出发来规范、调整和引导人的自觉的社会行动和行为,自觉地维护法律的尊严。宪法作为我们国家的根本大法,重要性毋庸质疑。因此,我们要继续通过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积极引导广大人民群众重点学习宪法和基本法律,坚持把宪法的学习宣传作为普法工作的长期任务,着力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学习宪法、遵守宪法、维护宪法权威的意识,树立宪法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权利和义务相统一的基本观念,提高依照宪法和法律维护合法权益、参与管理国家和社会各项事务的能力,实现由提高全民法律知识向提高全民法律意识再向提高全民法律素质的转变,用法治来推进政治文明建设。

2、树立科学发展观,着力于公民法律素质的提高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原则,其本质和核心是以人为本。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也应贯彻和体现这一原则,要把提高公民法律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普法教育工作目标之一。在法制宣传教育的内容上,应把满足公民的法律需求作为根本出发点,加大与公民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结合公民在日常生活中反映出来的具有普遍性的法律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宣传教育,切实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以往在普法内容的选取上,往往偏重于新颁布什么法律法规就一味地宣传什么;或是急功近利的氛围相当浓厚,出现什么社会问题就向百姓“强行灌输”与之相关的法律法规。这绝不是我们进行法制宣传教育的目的之所在。

普法不仅仅是“静态”的法律条文和法律知识的普及,更重要的是通过传递各种法制信息,使社会政治、经济和人们生活达到“动态”的法治普及。要承认和重视法制宣传教育对象人群的个体特征,针对不同对象采取不同的教育形式,施以不同的教育内容。因为普法对象层次不一、需求不同、接受能力也不尽相同,因此,普法除了普及一些适用于公众的普遍的法律知识、法治思想和法治方法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根据不同对象的层次、不同的文化和宗教背景、不同的受教育程度群体等特点,在现代法律理念引导下,施以不同的法制教育内容。

与此同时,国家机关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更应率先垂范。曾在一本书中看到这么一段话,觉得很有道理:“国家机关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依法办事、司法机关和司法人员秉公执法的行为就是最好的法制宣传教育,并且胜过上百次的说教。”对普通的百姓要让他们知道法律所赋予他们的权利,而不是单纯地强调法律义务,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提升法律的权威和感召力,使人们能切身感受到法律在政治、经济及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使群众变被动地接受法律教育为主动地学习法律,使学法成为人们生活的内在需求。从历次普法的实际效果看,宣教内容在过度强化实用性的同时缺乏其应有的针对性。理念的偏差必然导致普法内容的片面性甚至公民法律素养的畸形和社会法治环境的变异。普法教育要以适应于公众掌握、满足公众需要作为检验标准。

3、树立创新思想,创新普法宣传形式

篇3

2.1科普资源自然存在于教育教学资源中

教育主体教师和学生———科普人才资源。教师和学生是科普人才的大群体,且具有科普活动的相对优势:时间上有寒暑假;活动内容和方式上,学校师生可以将科学普及自然融入到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具有开展科普活动的便利性和经济学意义;活动效果上,大学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并熟悉相关学科领域的发展前沿,有自己的见解,更能保证科普活动的价值。大学生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精力充沛,乐意参与课余活动和社会实践,且在活动中更具组织性。教育基础设施———科普平台资源。图书馆、实验室、成果展览室、科技馆、博物馆、标本馆、科普基地等是大学现有的科普资源。适时适度地开放这些实验室和场馆,既是国家资源共享的需要,也是体现大学社会价值和获得社会影响力的需要。教育科技成果———科普媒介资源。师生的科技成果、科技(科普)作品等及时地通过科普活动进行推介普及、转化应用。

2.2科普活动自然融入于教育教学中

教师和学生既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也是科普活动的主体,教师和学生有意无意地将科普活动融入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活动:教育教学、产学研、指导见习和实习、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和研究生论文、指导科技竞赛等。教师可以利用自身的教学机智,通过课堂教学适时适度跳出教材,合时宜地引入相关科普知识,为学生释疑解惑。产学研工作本身就是一个成果推介、服务社会的科普活动。毕业设计、科技竞赛等指导工作包含着对学生科学精神传递、科学思维凝炼、科学方法和技术创新的科普过程。学生活动:见习、实习、科技竞赛、社会实践、社团活动等。这些活动同样蕴含着科普,其表现在于学生之间及学生与实习所在单位或个人之间的沟通交流,其科普受众面更具广泛性。社会实践是学生要完成的必修环节,除学生的独立实践活动外,各大高校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是科普宣传及科普实践活动的大亮点,他们深入社区、乡村、企业,开展针对性的科普主题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3科普资源和科普活动存在性现状及问题

科普资源自然存在于教育教学资源中,并一定程度上被利用,科普活动也自然融入教育教学中,并有意无意中产生着效用,但是,大学及师生对教育和科普的融合性认识不足,表现为被动式承受,缺乏“有意识性”“自觉性”和“创造性”融合,少有将科普的主观性表现融入到活动的策划中。科普资源主动开发和利用不够。教师和学生作为科普人力资源和活动主体,很少接受科普相关学习和培训,对自身的科普责任意识及自身在科普中的作用认识不够,自觉开展科普活动不多,大学生的科普主体作用还没被充分重视。科普平台资源有一定程度上的开放,但受经费及人员管理等限制,开放日的比例及利用率不高。教育科技成果作为科普媒介资源,大学和师生都会积极主动地推介,并争取转化到社会生产服务中,但少有将科普作为主流意识融入其中。科普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大学很多科普活动有意无意地融入在教育教学及实践活动中,有组织的专题科普活动少,活动缺乏主观导向,其针对性和实效性难于体现,也难于激发浓厚的科普氛围。比如:“教师为企业提供科技咨询或服务、举办科普讲座或培训、利用专业知识为农村服务、为政府部门提供专业咨询、为科普场馆服务、就科技问题接受大众媒体采访”等都是大学教师的科普活动范畴,这些活动中除了“为企业提供咨询或服务”作为教师主动性开展的产学研工作外,其他方面,教师仅是偶尔不自觉或被动地参与。而学生开展科普活动,则还受到权威性的制约。

3大学教育和科普的互动式发展对策

3.1提高对大学教育和科普互动性认识

大学科普是大学自身发展内在需要,表现为科普对教师和学生的提高和成长及对学校科研的作用力。同时,大学科普也是大学及师生被社会认同的外在需求及社会公益活动价值的体现。要做好科普工作,形成大学教育和科普的良性互动,需要加大宣传、组织和激励力度。加强科普宣传。通过营造科普氛围,在校园文化中渗透科学文化,提高师生科普意识,让教师能有意识地将科普工作融入到自身的产学研及成果推介工作之中,并将科普思想通过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给学生,引导和指导学生开展有效的科普活动。同时,让大学生自觉参与和主动开展科普活动。加强组织管理。高校科协作为师生科技工作者之家,是大学科普活动的主要组织者,要充分发挥其桥梁纽带作用,并争取学校科技处、教务处、团委、学生科协、学生科技社团多方位联动,将大学科普工作作为学校的一个系统工程,有机融入到学校的相关工作中,以促进教育和科普的互动提升。加强有效激励。出台科普活动场馆和经费等保障的相关政策;要求教师需完成一定的科普工作任务,并将其纳入科研工作绩效考核指标中;对教师的科普活动和科普创作成果等给予评价和奖励。

3.2有效开发教育科普资源

依托教育环节,加强师生科普能力的培养和培训,有效开发大学科普人力资源。在新进教师岗前培训中,专门设置科普课程,强化教师科普意识,让教师能自觉将科学普及随机融入到课堂教学及各项教育教学活动中;在大学和研究生教育中,将科学素养的教育纳入人才培养计划,增设科普能力和技巧方面的课程,并设立本科生、研究生科普能力提升项目,增强每个学生的科普意识和科普能力。开发和开放各学科领域科普平台资源。定期开放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标本馆及各学科实验室等,并安排学生科普志愿者进行讲解、演示,一方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同时也增进受众对相关专业知识和科技发展动态的了解和认知,将学生的实验、实践活动与学校的社会公益科普活动有机融合。挖掘科研成果的科普媒介功能。引导科研人员树立科研成果服务社会的意识,鼓励他们积极面向社会和学生开展成果宣讲和科普宣传教育活动。

篇4

“六五”普法规划理论与实践研究征文:法制宣传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及作用

普法的核心环节是法治的宣传教育,法治的宣传教育与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是否存在着一个关联关系呢?做好法制宣传教育对经济社会的发展会产生一个什么样的作用呢?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找出它们之间的影响,对我们科学地制定“六五”普法规划具有积极的作用,所以我们有必要对之进行研究,这一点正是本文的指导思想。

首先,我们知道一个社会的法律制度是该社会的上层建筑,是其经济等的集中反映,并为其服务;那么该社会的经济等是其经济基础,是决定该社会上层建筑的基础;这是经典作家的经典理论,根据这一经典理论,社会的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是一对矛盾的对立统一体。法治的宣传教育是为法律制度服务的,所以这种行为也是社会的上层建筑的范围;社会的经济发展,社会本身的发展都是社会的实体内容,是经济基础的范围;所以我们可以根据经典作家的理论知道,法制宣传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是一个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关系。但是在我们国家,由于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作为上层建筑的法律制度和产生它的经济基础虽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体,作为它们的主体都是人民,所以两者在代表利益上是一致的,也就是说两者的价值取向是同构同向的。那么基于此做好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会对社会的经济发展和社会本身的发展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反过来也一样,我们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越是发展的好对我们的法律制度走向完善就越会提供更加有力的基础性保障;当然有了更加有力的基础性保障,法律制度的宣传教育也就会更有物质基础,也就会做得更好;所以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法制宣传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着一种矛盾统一关系,它们之间具有相互促进的作用。所以我们应当明白做好法制的宣传教育虽然相对于经济发展来说是一种务虚性的工作,但它同样重要,也是对社会的经济发展的一种促进;同样道理,做好社会的经济发展是我们的现实需要,对不断地完善社会的上层建筑是一种物质前提,两者都很必要,都很重要。

我们认为,法制的宣传教育是法律制度落实执行的观念实现途径。也就是说立法的目的,立法的内容,只有向全社会广泛地宣传和教育,才会在全社会中产生对该法的了解,知晓,才会在人们的观念中树立起该法的观念,才会在人们的意识中以之为规范,从而去自觉自为的规范自己的行为。这个过程我们看到它其实就是法的执行和落实的一个观念上的实现过程。当然法律一旦经过合法程序产生,并不以社会某些成员是否了解其内容为其生效的前提条件;也不以某些成员不了解该法的内容而对该成员不产生拘束力;但是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我们的法律是人民意志的反映,是用来维护人民的利益的,所以不希望任何人糊里糊涂地受到制裁。我们的法律不是以事后的惩罚为唯一目的的,所以法律的观念实现显得尤为重要,这就是我们普法的目的所在;我们的法律以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秩序,在观念上实现为最高境界。法律在观念上的实现,是在社会成员中形成自觉自为地守法,以良好的社会秩序规范成员的行为。所以法制的宣传教育是实现法制观念实现的有效途径和手段;社会更多成员自觉自为的守法是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内在积极因素;社会更多成员的自觉自为的守法以形成良好的社会秩序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保障性条件;所以做好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是构成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一种环境动力,具有积极的意义。比如,我们的行政执法以往的做法都是一种被动性的执法,也就是当行政相对人的违法行为产生以后才去给与惩罚的,但是这种惩罚(来源:文秘站 )并不能从根本上杜绝同类违法现象,为什么呢?就是这些行政相对人并不是人人都从观念上形成了一种自觉自为的守法意识,从而没有内在的拘束力,当然也不排除某些行政相对人根本就不知道相关法律的内容,当然也就不知道他们行为的社会危害性,所以被动执法的结果是:同样的违法行为屡禁不止,执法工作量很大,效果不明显。我们的行政执法体系,对象多,领域广,具有源头性,如果在这里使我们的对象能够自觉自为的去守法,那么社会的经济发展和社会本身的发展都会大有改观的。

法制的宣传教育是强化社会法制环境的有效手段,依法治国不仅仅需要把立法工作和执法工作,司法工作做好,更重要的是在全社会形成浓厚的法制环境;因为不管是执法,还是司法,这些工作在更大程度上具有事后性,也从而使之具有被动性;但是全社会形成一种浓厚的法制环境后,这种环境本身就是一种力量,对社会成员具有矫正力。我们做好法制的宣传教育工作的同时,不仅使社会成员树立起法制意识,还会在这种宣传教育的过程中进一步强化人们的法制意识,就会在全社会形成一种浓厚的法制环境,在这个环境中人们的言行就会受到环境的制约,同时这种环境的强化还会推动社会的法治进程,这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来说无疑是一种推动力量。我们知道,市场经济就是法制经济,没有一个很好的法制环境,没有一个良好的法律制度,市场经济高效有序地运行就是一种不可能,所以我们做好法制宣传教育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篇5

教育管理;教育现代化;教育法制建设

1教育管理的现代化发展阶段

现代化不仅是经济和技术指标等物质标准上的现代化,还是社会关系、社会结构的现代化和人的观念、心理、人格上的现代化,而管理现代化就是把管理工作信息化和最优化。①教育管理现代化内容应该包括思想现代化、组织现代化、方法现代化和管理手段的现代化。我国教育管理领域的现代化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20世纪30-40年代,我国一些崇尚民主与科学的教育理论工作者指出教育管理要致力于达到民主性、科学性和专业性阶段。第二个阶段为以后,在学习了苏联先进教育理论、办学经验后,进行了多次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成绩。第三个阶段是以来,在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大众、面向将来的号召下,我国制定了一系列教育法律,教学方法、教学设备等也进行了改革,同时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了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这些发展为我国教育现代化和教育管理现代化奠定了基础。目前教育管理现代化由注重功能管理转变为注重学校效能管理,由优化单部门管理转变为整体优化的管理,由重过程监督转变为对教职工的热情、责任心等的激励式管理,由制度、严谨的管理转向权变、灵活的管理方式,是制度化与科学化相结合的管理方式。教育管理理论的现代化发展既产生于现代社会,也是在传承和发扬我国传统管理理论实践等基础上的新发展。

2教育管理的理性化特点

理性化是现代教育管理的基本特征。管理活动是社会中人所特有的一种行为,是人的理。教育管理人员在制定教育事业的发展规划,建立和健全组织机构,设计教育改革方案以及进行教育质量评估和检查的时候,总是先有理性思考,后有管理行动。也就是说,教育管理人员的行为是以过去自己或群体成功的经验或失败的教训作为管理行为的参照系。教育管理作为社会管理的组成部分,拥有与社会管理相同的特点。其中教育组织是以相对应的社会环境为生存空间的,并受各个因素的影响;同时资源是教育的前提保证,而教育所需的各种资源分别来源于政府、社会团体、个人的投入;教育管理者要正确处理好教育事业发展的程度、进度等关系,以保证教育事业内部的和谐、平衡;作为教育的先决条件,正常的工作秩序以及合理的规章制度的完善是迫切要求。教育管理也具有自己的特点:首先优化育人环境是服务好教职工和学生的前提,学校内一切章程制度、工作条例、各种活动方案等都要富有教育影响,其次每个教育管理者既是管理人员,又是教育者,激励教师的积极精神和创造力是教育发展的关键,而教育管理重点是对教育教学中产生的矛盾进行协调。

3我国教育管理理论成果

3.1教育管理理论研究的基本情况

我国近期教育管理理论研究进展情况可简单概括为:在研究数量上,研究成果大幅增加,呈逐年递增的趋势,如专门研究教育管理及理论的论文数量是前20年总和的约3.5倍;在研究主题上,范围和领域分布较为广泛,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研究逐年增加,其中,理论研究大体概率是21%,实践总结及历史研究大体是17%,会议综述大约为5%,其他约8%;在研究方式上,以思辨、定性研究为主,但呈逐年下降趋势,综合研究方式呈逐年上升态势,这里面定性研究方式从2001的78%急降到2011年的51%,综合研究方式从18%上升到39%;在研究队伍上,初步形成了一支以中青年学者为主导、年轻研究者及博硕士为后备的成熟的研究梯队,一大批高水平或有国外留学经历的中青年教师加入研究队伍。

3.2教育管理学理论研究的重点领域及新进展

教育管理学在研究对象、学科属性及体系架构上从相互争鸣到渐趋认同。对于教育管理学研究对象的讨论,从众说纷纭到逐渐认同几个比较主流的观点;对于教育管理学科属性,相较于之前有了明显的进步,为人们认识真理提供了有价值的视角。教育管理学研究范式从重“思维”到“实践”倾向的多元化综合方式。努力形成适合我国本土教育管理学的“理论范式”,拓宽单一的研究方式,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紧密结合,理顺教育国际化和本土化的关系,是今后教育管理理论研究要着力解决的问题和努力的方向。教育领导问题上从隶属地位到独立与交融。在近几年,教育领导问题研究取得了明显进步,成为教育管理领域的重点问题之一,经历了从介绍国外理论到形成本土的学校管理特色,逐渐使教育领导成为一门系统学问的过程;使教育领导从隶属于教育管理学的地位,逐渐发展成与教育管理学相互交融但又相对独立的体系。教育管理组织发展及体制变革研究则从宏观政策分析变为组织内部诠释。改革开放以来,研究人员充分认识到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与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之间的紧密关系。积极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有针对性地对我国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提供有益的建议,从以往较多的政策分析转向从组织内部去诠释改革的背景、思路等,寻求组织健康发展的道路。

4教育管理理性化发展中的问题

在近年的发展中,教育管理学取得了较大的成就,推动该学科迈出了坚实的步伐,但我们也必须承认责任还很重大,有许多问题还亟待解决。

4.1理论运用不完善

经验总结与现状描述居多,对规律的探寻及概括程度不高;研究成果在运用于实践活动中的引导作用有待加强;研究范式还处于稚嫩的起步阶段,且范式意识不强;历史研究及比较研究仍然较为不完善;仍然较为注重思辨、解释,而轻实证、批判与反思;不少研究中视角的狭窄导致学科体系架构及学科定性难有重大的突破。此外,不少研究中显得急功近利,在还未弄清基本问题的情况下,急欲跨越阶段发展。

4.2理性中人的因素处理不当

在教育管理中,政府、学校、教师、社区等主体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对教育理论性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受行为科学管理理论的影响,教育管理学家更加关注教师在管理中的主体地位,强调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增强自我激励、自我调控、自我完善的能力。要求教育管理者要适时激发大家的工作激情、奋斗心和责任心;为每个教职员表现才能提供机会;凝固组织团结力量,消除彼此间的矛盾;要精准研究教师和学生的需求,和谐校内外人际关系。这些都要求教育管理者拥有较高的知识素养和极高的管理能力,但是由于管理工作所处的复杂环境和人为因素的复杂性,教育管理工作很难如所想的那样顺利进行。

4.3权力运用不善

教育管理理论的不断发展完善赋予了教育管理部门相关的管理权力,使得相关部门能够有理可依地去管理教育现象等,而权力的运用是权力拥有者的意志的一种体现,因此教育管理权力在运用中难免会出现滥用权力等现象,这不利于教育公平的实现,不利于教育事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5解决教育管理理论性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的措施

5.1努力完善地方法规

进一步改善地方法规体系,尽力做到有法可依、依法行事。地方法规及规章制度是规范行政行为、落实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举措。5.2积极推行普法宣传教育活动积极推行普法宣传教育活动,营造良好舆论氛围。教育行政部门和各院校要高度重视普法教育工作,及时调整普法依法治理领导小组及办公室成员,健全机构;健全学习体制,使学习宣传工作能够常规化、制度化。

5.3贯彻落实实施纲要

贯彻落实《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强化依法执政。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推进《纲要》的贯彻落实,进一步优化政务环境,加强机关法制教育,提高公务人员依法行政意识,严格依法管理,改变政府机构作风,提高办事效率,建立和完善依法行政工作制度。

5.4保证依法治校,促进规划办学管理

依法治校是依法治国在教育体系中的具体应用,也是构建现代化学校的要求。具体可以做到:制定依法治校工作运行和建立典型校舍的暂行条例,统筹规划依法治校工作;逐渐完善学校章程制度;开展“依法治校示范校”方案,建立优秀典型,以一带多,促进现代学校的构建和完善。

5.5强化监督系统,促进教育作风建设

经常性开展执法检查与监督是加强教育法制建设、依法治教的一项重要任务和重大课题。要在党领导下认真组织开展各项教育执法与监督活动,通过采取阶段性、重点性和专项性等方式的检查和监督,切实制止和纠正违规事项,促进教育法律法规的落实。

5.6强化综合管理,塑造好的育人环境

各地教育行政、各院校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趋势下,强化综合管理,塑造好的育人氛围,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高涨的教育需求。要加强校园文化创建,构建浓郁的文化氛围;坚持法制化教育融入政府、学校、民众;结合主题任务和时势形势展开专题法制教育活动;联合专职兼职等,促进学校教育法制化;增加社会实践性,提升师生法治意识;加强政府统筹规划,强化综合治管理,维护校园稳定协调。

6总结

教育管理理论发展为我国政府、学校管理教育事业指明了正确的道路,提供了正确的理论指导,使教育能够快速发展。但是由于社会中的各种条件背景都是变化的,一些理论在发展中受到了质疑和挑战,这些众多的理论也存在各种不足之处,给教育、学校、政府、教师等实践带来了挑战。由于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人的思维和观念也会发生改变,所以任何理论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探索后必然会受到一些人的质疑,这是无法避免的。我们必须在以后的发展研究中,从整体出发,从实践出发,不断改革完善教育理论,在不足中不断发现新的解决方案,不断推进教育管理理论的新发展。通过积极实施各种有效方案来避免或解决实际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为教育管理事业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

作者:梁榕乘 单位:广西师范学院

注释

①王岩,帅相志.教育管理现代化的内涵、特征和途径[J].当代教育论坛,2006(13).

参考文献

[1]陈晓斌.教育管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35,75.

篇6

今年以来,我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爱岗敬业,恪尽职守,认真教书育人,努力提高学生素质,注重改进班级管理,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现将—年来的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加强学习,不断更新思想理念

   

积极参加政治学习。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各次政治学习,并自学政治理论和时事政策,重点学习了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关于制定《国家法(草案)》的决议和《年中国的国防》白皮书等重要文件。通过学习,使我认识到:党在努力提高执政能力;祖国在快速发展的同时,既面临机遇,更面临挑战;当局加紧在教育与文化领域推动“去中国化”活动,祖国的统一大业面临极大的威胁。通过学习,使我更加拥护党的领导,增强了作为人们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增强了搞好教书育人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主动加强业务学习。坚持每周业务学习日,学习研究教育教法理论。作为初三年级的数学课,还没有采用新教材。但我主动学习新的《课程标准》,研究其改进的精神实质,用之于指导毕业班的教学实践中。通过学习新的《课程标准》,使自己进一步领会到“一切为了人的发展”的教学理念,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未来发展作为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重视了对学生独立性、自主性的培养与发挥,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严格要求,树立良好自身形象

   

能够积极完成上级部属的各项工作。认真落实课程计划,重实际,抓实事,求实效,工作积极主动。不论是学校分配的哪一项工作,我都配合同事尽自己的最大努力把工作做好。

   

能够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我知道,作为教师,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学生,对学生起着言传身教的作用。因此,一年来,我严格按《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和学校的规定办事,正确处理了学校工作与家务之间的关系,从不迟到早退。虽然我是一名家庭主妇,但由于把更多的精力用于工作,所以家务活不是得最多,有很多时候都是由丈夫去干。

   

能够主动协调处理好人际关系。工作生活中,我十分尊重领导,团结同志,注意奠定良好的群众基础。对全体学生,能够做到一视同仁,关心体贴,言教身教并重。对待学生家长热情真挚,尊敬礼貌,能够很好的相互交流学生情况。

   

三、扎实工作,认真完成教学任务

   

今年来,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我认真落实教学常规,落实教学改革措施,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使所任班级的教学质量有了明显提高。

   

注意搞好教学准备工作。我积极探索教育教学规律,充分运用学校现有的教育教学资源,加大新型教学方法使用力度,取得了明显效果。备课深入细致。平时认真研究教材,多方参阅各种资料,力求深入理解教材,准确把握难点、重点。十分注重教学设计。在制定教学目的时,非常注意学生的实际情况。教案编写认真,并不断归纳总结经验教训。

   

争取得到最佳课堂效果。针对初三的年级特点和普通班的学生特点,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基础知识教学为重点,设法改善课堂教学气氛和软环境,不搞满堂灌。在教学中,有意识地通过各种游戏、比赛等教学手段,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及学习积极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让学生在视、听、触觉中培养了创造性思维方式。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不同的成绩基础,尊重不同的兴趣爱好、生活感受,设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不强求一律,使他们形成自己不同的风格,让他们的天性和个性得以自由的发挥。教学中,注重了讲与练结合,注意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由于极大地活跃了课堂气氛,相应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认真搞好课后辅导总结。在作业批改上,认真及时,力求做到全批全改,重在订正,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在辅导中做到有的放矢。经常利用课余时间无偿为学生补课,成效明显,本学期有数名学生进步达百名有余。

   

坚持参加教学研讨活动。注重研究教学理论和方法,收集整理了多册有关资料。经常向经验丰富的教师请教并经常在—起讨论教学问题,不断汲取他人的宝贵经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多次听其他老师的公开课,本学期外出听课节,在校内听课节。自己执教的公开课得到了学校领导和教师们的肯定。同时,通过理解研究他们所提出的宝贵的建议,进一步明确了今后讲课努力的方向和方法。依据理论探讨和实践体会,我写了论文《走近心灵世界,促进后进生转化进步》,获得了洪山区教育论文评比一等奖。

   

做好后进学生转化工作。由于是普通班,我们班的“后进生”数量较多。对“后进生”,大家易于发现缺点,尤其是在学习上后进的学生,往往得不到老师的肯定。而“后进生”转化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全班学生的整体成绩。一年来,我非常重视抓好后进学生的转化工作,做到“用发展的观点看后进学生,因势利导、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因为做到了以上几点,所以在后进学生的转化工作上,效果比较好。共2页,当前第1页1

   

四、注重育人,积极改进班级管理

   

作为三()班的班主任,我深深懂得,班主任工作必须以人为本,形成合力,抓思想,抓凝聚力,以管促学。

   

牢牢抓住思想教育不放松。坚持常抓不懈,经常利用班会、晨会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卫生、纪律、安全等天天讲,着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学习习惯、劳动习惯和文明行为习惯。本学期来,重点开展了“讲普通话写规范字”活动、中学生普法教育、反吸毒教育和预防艾滋病教育等。学生雷磊上网成瘾,电子海洛因已经俘虏了他。他原本寄宿在他大伯家,月份因为上网与大伯反目成仇,离家出走。得知情况后,我立即与平时和他熟悉的人联系,查找下落,找回后及时进行批评教育,制定落实措施,使其得到了挽救。

   

以人为本关爱学生健康成长。及时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了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对学生进行艰苦奋斗教育,组织常规训练,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关心学生身体健康,经常督促学生保护好身体,保护好视力。年月份,我班学生舒晨雪、耿晓雨分别在课堂上突然发病,我及时把学生护送到医院并通知家长,利用晚上时间亲自陪护、补课,获得了学生和家长的好评。

   

时刻注意增强班级的凝集力。针对班级特点,指导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

动,组织开展与其它班的篮球赛、乒乓球赛,培养了学生的竞争与合作意识。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特别是月底的学校秋季运动会,激发了学生的集体英雄主义精神,班级始终保持团结拼搏、敢于胜利的精神风貌,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平时,注意采取有效的激励机制,与其他老师和班干部一起研究制定了《班级管理措施》、《学习成绩奖惩措施》、《促进后进学生转化进步措施》,表扬先进,鞭策后进,整个班级进步明显。

   

形成合力齐抓共管增强效果。经常与任课教师取得联系,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协同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刻苦学习的意志,教会学习方法,督促学好各门功课,并掌握协调合理安排学生的课余作业量。经常与家长保持联系,走访了大多数学生家庭,及时召开家长会,互通、了解情况,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指导家长正确教育子女。大胆放手使用班干部,发挥“小干部”的大作用。

   

五、存在的问题

   

工作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主要有:一是由于理想教育针对性不强,个别“后进生”还缺乏进步的信心和动力,转化进步不够明显;二是由于我的管教不够,有的学生的行为习惯还不够规范,有贪玩、学习不努力的现象;三是因为我的教学水平还不够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发展不平衡,有两极分化现象。

   

一年来,干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成绩只能代表过去,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决心发扬优点,改正不足,扬长进短,争取更大的成绩。

   

篇7

妇联组织要把维护妇女权益、关注弱势群体作为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切入点,强化源头参与,推动政策维权,优化和完善妇女儿童发展社会环境,坚持在发展中促维权,在维权中谋发展。

1、积极启动妇女儿童“”规划。明年是市妇女儿童“”规划制定实施的开启之年,市妇儿委办公室将在“”发展成果展示基础上,从的实际出发,根据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总体要求和中国妇女儿童发展纲要、省、苏州妇女儿童发展“”规划的目标任务,加强前期研究,集思广益,努力使我市“”妇女儿童发展规划科学合理,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通过广泛宣传,扎实推动,努力提高我市妇女儿童工作的示范水平。

2、切实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调动一切有利因素,广泛开展《妇女权益保障法》等普法教育宣传活动,提高妇女依法维权的意识和能力,努力优化《妇女权益保障法》实施的社会环境。要不断创新工作方法,探索有效处理突发事件的举措,充分发挥反家庭暴力快速反应机制的作用,严厉打击伤害妇女儿童的暴力行为,进一步构筑反家庭暴力的坚固防线。继续开展以镇为试点的“零家庭暴力社区”的创建活动。针对我市外来流动妇女日趋增多的现状,依托市妇女权益法律援助站的资源优势,在乡镇、村(社区)设立新市民巾帼维权站(岗),全方位维护外来妇女合法权益。

3、以社区和家庭为支撑点和重要领域,大力创建和谐家庭、和谐社区。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社区是社会的基本单元,家庭和社区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各级妇联要在建设和谐家庭、和谐社区工作中找准结合点,引导家庭成员走出家庭,融入社区,以家庭的和谐美满促进社区的和谐稳定和社会的和谐进步。市妇联将继续深化“好文明家庭”创建活动,深入开展“学习型”、“健康型”、“节约型”、“绿色型”、“廉洁型”等特色家庭创建活动,大力弘扬家庭美德,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要主动整合社区资源,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扩大妇女工作在社区的影响力。大力开展巾帼志愿者进社区活动,开展家政服务、家教指导、维权咨询等社区服务,服务群众,建设社区,奉献社会。依托社区文化活动阵地,组织开展寓教于乐的群众性文体活动,满足社区居民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社区居民安居乐业。

4、为少年儿童健康成长营造良好氛围。市妇联将继续开展丰富多彩的“六一“庆祝活动、“妈妈爱心行动”、“新世纪巾帼扶贫帮困循环拉力赛”等活动,继续在全社会营造“关心儿童、爱护儿童,为儿童做表率,为儿童办实事”的良好氛围。同时,不断培育家庭教育工作亮点。以家庭教育研究会为主体,通过制定出台市家庭教育工作“”计划、开展指导员培训、家庭教育工作研讨、家庭教育论文征集评比、知识竞赛和亲子教育现场推进会等活动等形式不断提高全市家庭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前瞻性。以“市民课堂”为依托,不断提升社区家长学校的教育内涵。

二、坚持科学发展,团结和带领广大妇女积极投身“”建设。

妇联组织要围绕经济中心,牢牢抓住“发展”第一要务,坚持科学发展观,探索统筹城乡妇女协调发展的工作思路,将提高团结动员妇女参与经济建设的能力列为妇联能力建设的重要方面。

1、坚持率先发展,打造创业平台。市妇联将在全市妇女中深入开展大创业行动,帮助女性实现创业和扩大创业规模。大力弘扬创业精神,引导妇女进一步鼓起敢为人先的勇气,发掘自主创业的潜力,争当巾帼创业带头人。推动知识女性、女科技人员在广泛参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中创办企业,促进知识和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鼓励有创业愿望和创业潜质的妇女积极创办中小企业,以创业带动就业。通过女性就业招聘专场、女性人才洽谈会等一系列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活动,协调社会力量为妇女创业提供多方位服务。继续实施项目滚动计划,建立一批女性创业培训基地,扶持一批创业带头人,集中宣传表彰一批女性创业典型,积极组织创业观摩交流,不断提高女性创业能力,在全市推动新一轮女性创业热潮。

2、坚持统筹发展,打造致富平台。积极开展“双富”活动,促进“农村妇女大创业”行动深入推进。加大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和培训力度,加快培养一批女农民企业家、女科技致富带头人、女规模经营大户、女经纪人和中高级女经营管理人才,帮助和带动农村妇女开展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发展多种形式的富民合作社,引导她们在发展高效、生态、创汇农业中成为致富能手。同时充分发挥“三八”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作用。依托“龙头”企业,通过自办、联办、能人领办、参股合办等多种形式,重点扶持、发展和完善科技含量高、示范带动面广的“三八”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同时搞好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和试验、普及和推广,为农村妇女提供直观的指导和示范,切实做到新品种在基地示范、新成果在基地产出、新技术在基地应用,从而带动更多的农户,使基地建设向区域化、特色化方向发展,形成科技示范网络。

3、坚持创新发展,打造建功平台。“巾帼建功”竞赛活动继续以“巾帼文明示范岗”为载体,发动在职妇女岗位建功、岗位成才。市“巾帼建功”活动领导小组在考核、验收基础上,表彰十佳“优秀巾帼文明示范岗”和命名一批市级“巾帼文明示范岗”。以服装服饰博览会、金秋经贸洽谈会等重大节庆活动及各类创建活动为契机,积极开展“巾帼文明示范岗”诚信服务、优质服务活动,展示“巾帼文明示范岗”崭新风貌。在科教文卫、经济组织中拓展“巾帼文明示范岗”争创领域。结合行业特点,在窗口行业开展学习型、创新型、奉献型、服务型示范岗创建活动,激励妇女将才智奉献于发展,将文明奉献于社会。要结合实际不断深化创建主题,加强动态管理,进一步提高创建活动的规范化和有效性,推动争创活动成为激励女性争先创优的有效载体。要围绕科教兴市目标,深入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培育一批女性科技创新人才,推动妇女在科教前沿出成果出人才。

三、加强教育培训,多层次多形式提升妇女整体素质。

学习是创新的基础和原动力。各级妇联组织要采取多方面、多层次的方式,运用多渠道、多领域的资源,抓好教育培训,更好地发挥宣传妇女群众、教育妇女群众、引导妇女群众、提高妇女群众的组织优势和工作优势,全面提升妇女整体素质。

1、注重内容拓展。要扎实推进“女性素质工程”、“母亲教育工程”,培养“四自”女性。切实加强和改进妇女思想政治工作,用正确的理论武装妇女,用科学的知识教育妇女,用法律法规规范妇女,用文明的风尚引导妇女,不断激励广大妇女积极向上,奋发进取。要积极争取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支持,促进女性人才成长和开发机制的形成,营造全社会帮助和提高妇女整体素质的良好氛围。要推动更多的女性成为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促进妇女人力资源向人才资源的转化,为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2、突出方式创新。要紧紧围绕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大决策,要适应不同层次女性的发展需求,建立与完善广覆盖、多层次的妇女教育培训网络,整合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及其它各类教育资源,千方百计为妇女教育创造条件。树立大教育、大培训的观念,按照区分层次、分类指导的办法,办好不同层次妇女的培训班。如科级女领导、机关乡镇中层女干部培训班、女性科技专业人才出国培训、下岗女职工技能培训、农村妇女实用技术培训、家庭教育知识培训等,帮助妇女不断提高劳动技能、社会竞争能力和创造能力,发挥妇女在参与社会、管理家庭、教育子女、促进事业、建设社会中的作用,使妇女同男性一道成为建设和谐社会的主力军,共同分担社会责任和社会义务。

3、强化阵地建设。要不断完善教育培训机制和网络,充分利用和整合现有社会教育资源,充分利用各类妇女教育阵地,有计划有重点地开展教育培训活动。当前,要以市妇女干部学校、妇女培训基地、妇女活动中心、社区和农村妇女学校为基地,加大工作力度和辐射面,对城乡女性进行培训,帮助广大妇女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提高创新协调能力,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女性劳动者。

四、加强能力建设,推动和完善新形势下妇联组织建设。

妇联组织要适应新时期妇女发展和夯实党的群众基础的双重需要,把自身的能力建设提到新的高度来认识,最大限度地激发和调动起妇联组织的潜能和智慧,为全面提升妇联组织的工作质量和能力水平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不断推动妇女工作向纵深发展。

1、进一步加强基层妇联组织建设。要抓住换届选举年的有利契机,会同市委组织部下发《关于做好基层妇联换届选举的工作意见》,认真抓好妇女组织的换届选举工作。按照干部“四化”和德才兼备的原则配强、配齐基层妇女干部队伍。加强新经济领域和外来流动人口中的妇女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妇女工作柔性组织的建设工作,通过女干部联谊会、女私营业主联谊会、台商家属联谊会等各类组织,畅通妇联与各界妇女、尤其是优秀女性群体的联系,巩固发展妇女工作的社会化格局。继续加强对女企业家协会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