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方案实用13篇

研究方案

篇1

RFID Security Research Program

LONG Yu, LI Fang

(Hunan College of Humanities & Sciences, Loudi 417000, China)

Abstract: RFID is an automatic identification technology which rises in recent years,In this paper I analyzed the RFID system's characters,introduced its common security attacks and the security request it should achieve.By integrating the existing security mechanism,a number of guidance and recommendations for developing security programme were proposed.

Key words: RFID;security programme; security attack; secret key

无线射频识别(RFID)系统是使用无线射频技术在开放的系统环境中进行对象识别的系统。该系统具有可实现自动识别、多目标识别、非接触式识别及抗干扰能力强等优点[1]。其基本原理是利用射频信号和耦合(电感或电磁耦合)或雷达反射的传输特性实现对被标识物品的自动识别的。作为无线网络应用领域的新宠儿,该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生产制造、物流管理、门禁系统、自动收费等应用中,然而就在其深入生活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安全和隐私问题也随之出现。

1 RFID系统特性及常见的安全攻击

RFID系统实际上是一个集无线和有线形式与一体的计算机网络应用系统,它的安全问题既有类似于计算机与网络的安全问题,同时具有无线网络特殊的特点。并且系统的安全问题来自于不同的层次,芯片上的数据安全,芯片和阅读器之间的射频数据、阅读器和数据库之间的网络安全,中央数据库数据库数据安全等等。由于RFID系统的标签和读写器之间的通信是非接触和无线的,这种特殊的应用环境使它具有比Internet网络更多的安全隐患,对于RFID系统而言前端通信是整个系统中最为脆弱的一个部分,其安全问题也是整个RFID系统的关键所在。加上受成本的限制,标签的处理能力非常有限,因此一些复杂的较完善的安全机制无法在其上面实现。 标签和读写器之间(通常称之为前端通信)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安全问题:

1) 非法访问:攻击者采用未授权的读写器,并使用这个读写器来获取某商品的标签上的信息。

2) 跟踪:攻击者利用测试仪器向标签发射简易的命令,探测标签反射的通信信息,利用探测到的信号对附着标签的物品进行跟踪监视。

3) 窃听:RFID系统在通信的过程中,攻击者藏匿在附近对前向信道的信息进得探测或者是在读写器和标签之间架设一个探测器,通过窃听它们之间的通信来获得标签上的信息。

4) 伪造:伪造也称欺骗,攻击者使用窃听到的标签发射的信号,仿制能够发射相同的信号的标签,并使用伪造的标签来标识伪造的商品,从而达到自己非法的目的。

5) 数据演译:攻击者利用某种手段获得了某一个标签上 的数据,然后希望使用演译的方法从这一信息推测出其它标签上的数据,以至于掌握整个RFID系统的数据。

6) 重放攻击:该攻击也称回放攻击,攻击者用特定的中转装置截获合法RFID标签与读写器之间的通信信息,然后再加以重发,使阅读器当其为合法的身份,从而达到自己非法的目的。

7) DOS攻击[2]:该攻击是使服务器或读写器一方工作失常,从而破坏系统的正常读取功能。破坏服务器端可以用大量的无用数据进行攻击,跟因特网的服务器一样,RFID服务器也会被“洪水攻击”的DOS方法所难倒。同理,阅读器也有读写能力的限制,如果用大量的无用标签来堆积,通常是模拟大量的无用标签,从而产生大量的无用数据发送到阅读器,如果对这些数据的处理超出了阅读器的读写能力,那么就使阅读器无暇顾及而失去某些有用信息。

攻击者的攻击手段也多种多样,常用的有这么几种[3]:中间人攻击,反射攻击,预言攻击,交叉攻击,前向保密性攻击,代数攻击等。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攻击者的攻击能力会不断的增强,攻击手段也会越来越高明。所以,开发高性能的安全机制是系统得以正常运行的前提和保证。

2 RFID系统的安全需求分析

一种比较完善的RFID安全解决方案应当具备机密性、完整性、可用性、真实性和隐私性等基本特征[4]。

1) 机密性

一个RFID电子标签不应当向未授权阅读器泄漏任何敏感的信息。在许多应用中,RFID 电子标签中所包含的信息关系到消费者的隐私或者是公司的商业隐私,这些数据一旦被攻击者获取,消费者的隐私权将无法得到保障,而公司的商业信息将被泄漏,往往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因而一个完备的RFID 安全方案必须能够保证电子标签中所包含的信息仅能被授权阅读器访问。在通信过程中通常加入访问控制机制来实现通信的机密性。

2) 完整性

在通信过程中,数据完整性能够保证接收者收到的信息在传输过程中没有被攻击者篡改或替换。在RFID系统中,通常使用消息认证码来进行数据完整性的检验,它使用的是一种带有共享密钥的散列算法,即将共享密钥和待检验的消息连接在一起进行散列运算,对数据的任何细微改动都会对消息认证码的值产生较大影响。但采用散列函数对标签的成本要求往往比较高,不适合用在低成本的标签系统,设计高性能的、低成本的消息完整性验证机制仍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3)可用性

RFID系统的安全解决方案所提供的各种服务要求能够被授权用户所使用,并能够有效防止非法攻击者企图中断RFID系统服务的恶意攻击。同时,一个合理的安全方案应当具有节能的特点,各种安全协议和算法的设计不应当太复杂,并尽可能地避开公钥运算。计算开销、存储容量和通信能力也应当充分考虑RFID 系统资源有限的特点,从而使得能量消耗最小化。同时,安全性设计方案不应当限制RFID系统的可用性,并能够有效防止攻击者对电子标签资源的恶意消耗。

4) 真实性

真实性即是对标签的要求也是对阅读器的要求。身份认证在RFID系统的许多应用中都是非常重要的。攻击者可以伪造电子标签,也可以通过某种方式隐藏标签,使阅读器无法发现该标签,从而成功地实施物品转移。阅读器只有通过身份认证才能确信消息是否是从正确的电子标签处发送过来的。攻击者也可以假冒合法阅读器以窃取标签的信息。

5) 隐私性

一个安全的RFID 系统应当能够保护使用者的隐私信息或相关经济实体的商业利益。同个人携带物品的商标可能泄漏个人身份一样,个人携带物品的RFID标签也可能会泄漏个人身份,通过阅读器能够跟踪携带系列不安全RFID 标签的个人,并将这些信息进行综合和分析,就可以获取使用者个人喜好和行踪等隐私信息。

3 RFID安全方案设计的几点建议

为实现上述安全目标,国内外诸多学者针对标签成本受控的RFID 安全技术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一些有意义的成果。现有的安全方法主要有三大类[5]:物理安全机制、密码安全机制、物理安全机制与密码机制相结合的方法。物理机制主要依靠外加设备或硬件功能解决RFID系统安全问题,而密码机制则是通过各种加密协议从软件方面解决RFID系统安全问题,这已经成为当前RFID 安全研究的热点。而目前的安全方案都存在很多的不足。作者认为开发者在开发安全方案时应全方位的考虑,要依据不同的应用系统选取不同的安全设计方式,让物理机制和密码机制完美的结合,第二代标签技术里就是采用了物理的与密码机制的结合的方式[9,10]。该文在综合现有安全方案的基础上提出了在几点思考与构想,作为以后开发安全方案的参考。

1) 标签使用周期的限制:对于使用时间有限的物品,使用标签标识时可对它的访问次数进行限制,像牛奶,大米等生活的一些消耗品。

2) 双向认证与读写器的具体标识:现有的很多方案只是对标签进行认证,却忽视了对读写器的验证,这无疑是给攻击者开了一道门,他们可以伪造和非法访问,因此对读写器的认证十分必要。另外,READER ID 通常是用来识别一批读写器,这同样为攻击者非授权访问创造了条件,因此可以考虑对每一个具体的阅读器进行标识,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可防止非授权访问。

3) 设置移动的RFID环境:RFID标签攻击者的攻击能力还是有一定限制的,尤其是受读写范围和环境的影响较大,如能设置移动的RFID环境,势必给攻击者带来障碍。

4) 标签安全等级的标识:可以针对系统中不同的物品,对其标签进行安全等级的标识,“0”为公有,“1”为私有,至于如果标识也可以采用其它的方式。这样可以增加安全方案的灵活性和可用性。

5) 采用变频通信方式:攻击者往往是通过通信频率检测来获取所需要的信息的,为了防止频率检测,读写器与标签的通信可选择频率变化的通信方式。

6) 对不同的应用采用不同的安全等级:应用系统之间往往各不相同,开发者要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安全级别。

7) 双密钥加密:对加密的数据可以采用双密钥加密,以及对不同方向的通信数据采用不对称的加密方法。而采用双密钥加密时,密钥往往要求来自于不同的地方,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防止数据的演译,同时增加密码破解的难度。

8) 使用不可逆的函数:此类函数有Hash函数、MD4、MD5、SHA-1、CRC等,它们都属于提取信息摘要的加密算法,是单向的,结果是不能预定的。如果消息A经这些函数处理后的结果是B,攻击者难以凑出一份能产生特征值B有别于A的明文C来通过验证。通过这种方式可以防止攻击者的逆向推导,目前较典型的安全协议中如Hash-Lock锁法,随机Hash-Lock法,Hash链锁,基于杂凑的ID变化协议,David的数字图书馆RFID协议,分布式RFID询问―应答协议,LCAP协议等这些协议都用到了不可逆函数[6]。而在硬件实现上采用CRC方法最为简单,且对信息进行检测漏检率低[7]。鉴于这些优点,第二代EPC标签标准中就加入了1片16位的循环冗余码[8]。

9) 随机数法:由于随机数的不规则性和不可预测性可以让通信双方在发送相同实际内容的情况下有着变化的表现形式,从而保证每次发送的消息都是新鲜的,这样可以有效的防止重放攻击和防止位置跟踪。在不增加标签成本的条件下采用双随机数法可以作为安全协议的首选考虑点之一,相对单随机数法而言,从概率的角度讲采用双随要数法可以大大的提高系统的抗攻击能力。

10) 动态变换ID:在前端通信时,标签是通过ID来进行身份认证的,标签ID的一成不变很容易被攻击者所获取,攻击者只需要重复侦听和推算要可获得,因此为保证整个系统的安全,动态的变换ID是安全方案设计时可以考虑的一个点。

4 结束语

随着RFID技术的广泛应用,人们必将对RFID系统的安全性在标签安全、数据安全、和网络安全等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功能强大的安全方案的研制已变得举足轻重。本文分析了RFID系统的特点,安全需求,以及典型的安全攻击,提出了在安全方案研发时要多角度多方面考虑,各种物理的机制和密码机制应相结合,并提出了在开发安全方案时可以遵循的若干条建议,这对于深入研究和开发RFID安全机制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由于标签成本受控、技术标准的不统一,开发具有相当安全强度的安全机制还具有很大的挑战性。

参考方献:

[1] Klaus F.射频识别技术[M].3版.无晓峰,陈大才,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1-3.

[2] 陈波,于伶.DoS攻击原理与对策的进一步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1,10(1):30-32.

[3] Stefanos G,Diomidis S.Cryptograghic Protocols Over Open Distribuetd Systems: A Taxonomy of Flaws And Related Protocol Anlysis Tools[C].the 16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Safety,1997:123-137.

[4] 胡瑛,吕慧强.无线射频系统安全问题概述[J].浙江大学学报,2006,34(3): 327-330.

[5] 彭昭,刘威,马选斌.RFID系统安全与隐私问题研究[J].微电子学与计算机,2007,24(8):129-130.

[6] 周永彬,冯登国.RFID安全协议的设计与分析[J].计算机学报,2006,4(29):581-589.

[7] 高传善,毛迪林,曹袖.数据通信与计算机组网络[M].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83-87.

篇2

一、案例研究法

(一)案例研究概念

案例研究是一种解释社会现象的研究方法。各个学者对案例研究的定义都有所不同。阿德尔曼(1997)将案例研究看作是一组研究方法的笼统术语,这些方法着眼于一个事件的研究。尼斯贝特(Nisbet,1978)认为案例研究是一种对特殊事件进行系统研究的方法。贝纳德(Bernard,1928)认为案例研究是用来阐明和支持命题和规则的方法,而不是归纳出新的解说。肖(Shaw,1927)进一步认为,案例研究强调总的场景或所有因素的组合,描述现象发生的事件过程或事件后果,在大环境底下对个体行为进行研究与分析并形成假设。而在吉(Gee,1950)看来,作为研究方法,案例研究首先用于当前资料或数据,并得出归纳性的普遍结论。根据张梦中与马克・霍哲的看法,前三种观点都认为案例研究有其局限性,只是对特殊事件的研究方法,不能推出普遍性结论;而后两种则认为案例研究能够得出新的假设与普遍性结论。

(二)案例研究类型划分

根据罗伯特・K.殷的理论,案例研究主要有四种:单案例研究、整体性案例研究与嵌入性案例研究、多案例研究、整体性多案例研究与嵌入性多案例研究。根据研究任务的不同进行分类,也可以将案例研究方法区分为探索型、描述型、解释型和评价型(Evaluation)四种类型。有学者(Bassey,1999)形象地描述了这四种不同类型的案例研究,其中,探索型案例研究侧重于提出假设,它们的任务是寻找(新)理论(Theory-Seeking);描述型案例研究侧重于描述事例,它们的任务是讲故事(Story-Telling)或画图画(Picture-Drawing),解释型案例研究侧重于理论检验(Theory-Testing),而评价型案例研究侧重于就特定事例作出判断。

(三)案例研究适用范围

然而,在什么情况下使用案例分析呢?尽管案例研究有其优点,但对于不适合运用案例研究的情况下使用,则会产生许多弊端。罗伯特・K.殷认为,采用何种研究方法之前,必须考虑的三个条件是:(1)该研究所要回答的问题类型是什么,包括什么人、什么事、在哪里、怎么样以及为什么。(2)研究者对研究对象及事件控制的程度如何。(3)研究的重心是当前的事情还是过去的事情。在他看来,案例研究比较适合研究怎么样、为什么这样的问题,它不需要对研究过程进行控制,并且研究重点是当前的事情。罗伯特・K.殷的观点内容很丰富,但在这里不宜展开。笔者有所不大同意的是,案例研究并不一定是研究当前的问题。实际上研究历史发生的事情也可以进行案例研究。这里只是为了区别于历史分析法而做出的界定,但事实上这样是否有必要呢?

(四)案例研究法优劣及存在问题

案例研究方法是定性研究方法中的一种。相对于其他定性研究方法,案例研究有如下优点:(1)研究的目标与范围比较容易确定,因此在时间与精力相同的情况下,案例研究使人们对研究对象做更加集中的研究。(2)案例研究收集资料的渠道比较丰富,研究的手段也比较多样化。案例研究可以采取进行访谈、(历史)资料分析、直接观察等方式收集材料。事实上,案例研究并不一定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做调查,根据罗伯特・K.殷的观点,即使在图书馆里也可以完成高质量的案例研究。(3)案例研究能够使读者更加清楚的把握特定事件的细节与重要的因素。同时,案例研究也能有助于读者对相似的案例进行相应的分析与判断。(4)案例研究能够弥补现有理论体系的不足。在现有理论无法解释某些事件的情况下,通过特定的案例来为人们提供新的观点与启发。

在实际运用中,作为一种经验性的研究方法,案例研究的可信度和有效性,取决于研究者自身的研究能力,包括选择研究主题的能力、设计研究过程的能力、收集资料和数据处理的能力、运用已有的理论知识和适当的分析方法得出正确的研究结论的能力等。我们也注意到规范的、高质量的案例研究比较少,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研究者没有运用规范的案例研究方法。由于研究者缺少案例研究方法的训练,许多案例研究出现如下问题:在案例选择方面,选择单一案例进行研究的居多,缺少多个案例的交叉分析和比较分析,从而限制了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在数据搜集方面,满足于对表层数据、公开数据的搜集,缺乏深入细致的调查,因而往往未能了解到案例事件背后的动因和机制;在数据分析方面,多是依赖直觉和判断对数据进行主观的和就事论事的分析,缺乏客观的、结构性的分析;在研究结论方面,停留在对案例本身现象的分析,或只得出经验性的、零散的观点,缺乏对内在规律的挖掘和升华,难以形成系统的理论。在报告写作方面,格式随意性较大,往往根据作者的主观需要选取素材的片段,未能全面和客观地陈述事实,事实与结论也缺少清晰的区分和紧密的逻辑联系。现有案例研究存在的这些问题影响了研究的质量。

二、案例研究方法论要点

(一)理论对案例研究的重要性

由于案例研究采用“分析性概括”,而非“统计性概括”的方法,案例研究的有效性更多地依赖于在理论的指导下对资料的分析。在对案例材料进行分析时,我们可以建立两种具有竞争性的理论假设,分析所得材料对这两种理论的不同的支持程度,或将案例材料分析所得的范型与理论假设的范型进行比较,那些受到案例材料支持的理论假设或范型代表了研究的发现。因此,理论是研究的目的,同时又指导了对案例材料的分析。通过范型的匹配,还可以检验由案例分析得到的理论或结论有效性。案例研究也需要研究者有一个研究的主张。研究者的主张可以来自现存的理论或假设,比如“建立信息技术系统要进行组织的重构”就是一个研究的主张。探索性研究中研究者的主张可能不是很明确,实证性案例研究则要求研究者提出明确的主张。实证性案例研究用来发展理论的一种方法是提出一个正面的主张,或者同时还提出一个对立的主张,然后用数据和证据对主张进行论证,这种方法有助于提高案例研究的有效性。

(二)案例研究设计

一般来说,案例研究设计主要有五个要素:要研究的问题、理论假设、分析单位、连接数据与假设的逻辑、解释研究结果的标准。因此,其程序也可以分为四个步骤:(1)分析所要研究的问题。由于案例研究方法的适用范围是有限的,因此必须先分析所要研究的问题是否适合运用案例研究。(2)提出假设。提出假设可以使你关注所要研究的问题,不会滑向无关的东西。(3)确定分析单位。这个分析单位可以是个人、组织或者一些更难界定的主体。(4)连接数据与假设,解释研究成果的标准。

(三)案例研究数据的搜集及分析

案例研究的数据收集工作是比较困难的。这是因为案例研究的数据收集工作并没有形成惯例,没有经历常规化与程式化的过程。这意味着案例研究的数据收集工作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研究者自身的能力。因此,案例研究者的资料收集技巧与能力的训练非常重要。研究者要在研究过程中提出好的问题、做一个好的倾听者而不被先入为主的偏见所束缚、要善于抓住问题的本质剔除无关的信息、要具有灵活性与伸缩性能够解决研究中的问题。

此外,案例研究的数据收集手段比较广泛,一般有六种:文件、档案、记录、访谈、直接观察、参与性观察和实物数据。案例研究的数据收集有其原则:(1)使用多种来源的资料;(2)建立案例研究数据库;(3)形成一个证据链。

案例研究的数据分析有三种策略:(1)依据理论观点进行分析。案例研究的设计是以理论假设为前提的,而该理论能够帮助研究者提出一些问题并进行对数据的分析。(2)考虑与之相反的竞争性解释。(3)进行案例描述。事实上,有些案例研究通过描述的方式也可以具有非常高的学术价值。

三、如何评价案例研究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怎样评价案例研究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及怎样增强案例研究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在评价一种研究方法时,人们通常使用两个指标:一是可信度,二是有效性。有效性有三种类型,分别是结构有效性,指理论假设(理论研究中对社会经济现象的抽象形式)在研究中被具体化(为不同变量之间关系)的有效性;内部有效性,指不同变量之间关系的有效性,如因变量与自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有效性;外部有效性,指特定条件下、就特定样本所得出的研究结论的普遍性,也就是,这一研究结论被推广应用到理论假设所确定的现实环境条件中去的有

效性。

四、案例研究过程中的道德问题

案例研究过程中的道德问题主要有:个人隐私问题、公平对待被研究者、回报问题。一般来说,在开始进行研究时都要先征求被研究者的同意。但有些并非针对一个人的案例则未必需要这样,例如对某个街区的观察。采取观察方法来收集资料是否就没有道德问题,就无须得到被研究者的同意,在这里笔者难以判断。在研究过程中,尊重被研究者的个人隐私十分重要,研究者要为被研究者保密,尊重被研究者的人格。但这可能会影响到研究的效果。因为对于案例研究来说,许多“内幕”可能会更加重要。这需要研究者与被研究者在研究开始之前作好沟通工作。在公平对待被研究者上,研究者始终要意识到要尊重被研究者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或许偶尔提醒自己是在做研究会有帮助。在回报问题上,给予被研究者一定的回报我认为是必要的。但这也要事先沟通,避免被研究者认为是对其不尊重。

参考文献

[1] 罗伯特・K.殷.案例研究:设计与方法[M].重庆大学出版社,2004:16.

篇3

课题成果将对我校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建设和实施,对改革我校信息技术教育存在的弊端,都具有较大的意义和价值。

2、选题的依据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课程结构”中明确规定:“从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主要包括四个相互联系的方面,即: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四大指定领域的内容是以融合形态呈现的;其中,“研究性学习”是综合实践活动的基础,探究学习的方式必须贯穿于活动的全部内容之中。

作为当前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最重要的内容,信息技术教育高度重视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新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技术素养是科学素养的重要基础,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网络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模式”,已成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综合实践活动是课程改革中一门新的课程,由国家设置,需要由地方和学校根据《纲要》规定的基本框架,来规划课程的类型、内容和具体活动的方案。我们岗厦中学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已有两年,虽然有了一定的基础,但以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为目标,基于lnternet环境的综合实践活动,还刚刚起步,亟待上级行政和教研部门的支持。

3、研究方案

(1)、基本理念

运用网络信息技术开展研究性学习;在研究性学习中学习网络信息技术。

(2)、基本目标

探讨“基于lnternet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方法和途径、学习模式和评价方式。

(3)、具体内容

①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应用;

②如何以综合主题研究和综合项目(活动)设计的方式,组织lnternet环境下的综合实践活动;

③在我校《整合课程与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研究》课题研究的基础上,实现网络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整合模式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应用;

④面向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网络信息技术课程内容和方法;

⑤基于lnternet环境下的综合实践活动研究、实施案例;

(4)、研究重点

基于lnternet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案例的开发,以及与学科整合的网络信息技术教育新模式探讨。

(5)、创新之处

在于把综合实践活动、特别是研究性学习与信息技术教育整合,从而探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融合模式”,为我区开发校本课程提供经验和范例。

3、研究方法

行动研究法、文献法、经验总结法等。

4、研究步骤

⒈准备阶段:成立课题组,认真学习有关理论和进一步掌握先进的信息技术,统一思想,明确分工,设计方案。

⒉实施阶段:执行方案,加大研究和探索力度,根据具体情况不断完善研究方案,及时总结成绩。

⒊成果总结阶段:撰写研究报告,整理研究成果,向上级部门和总课题组汇报。

篇4

[文章编号] 1673-0461(2009)06-0030-05

案例研究方法(Case Study Research)的价值定位到底在哪里?如何才能找到案例研究方法的提升路径?这是困惑国内案例研究学派学者们多年的老问题。本文率先直面这一窘境,在充分借鉴并汲取国外案例学派权威学者最新观点的基础上,阐述我们的理解和主张,尝试性给出解决的路径和对策。

全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阐释案例研究方法价值观的悖论,指出案例研究方法价值论争辩双方的争论焦点,提出下文案例研究方法价值论提升的两条路径。第二部分,通过对案例研究方法发展史的考察及其对工商管理学科理论发展所做出的贡献的例证,树立看待案例研究方法的正确认知观,强化案例研究方法的价值观。第三部分,阐述案例研究方法价值提升的核心路径――严谨性理念及其测度方向。

一、案例研究方法价值观的悖论

尽管被学界广泛视为“是和实证研究、规范研究并称的三大研究方法之一”,但是和实证研究方法相比,案例研究方法从其产生之日起一直饱受争议,一些学者时常把案例研究方法看作是“主流”(mainstream)或实证研究方法的替代品。时至今日,我们依然可以听到对这一研究方法的批评之音。

我们率先引介案例研究方法公认国际权威、美籍华裔罗伯特•K•殷(Robert K. Yin,应国瑞)①在2008年10月刚刚出版的最新力作《Case Study Research:Design and Methods》一书中的观点,该书总结了国外一些学者对案例研究方法存有的一些偏见。他认为,“很久以来,案例研究方法被视作(并且将继续被视作)社会科学各种研究方法中最不科学性和可靠性的方法。……随着计算机定量、结构方程模型(SEM)、等级线性模型(HLM)等分析技术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中得到快速的应用,这种对案例研究方法的传统批评也愈加喧嚣尘上[1]。

首先,案例研究方法被认为是一种“缺乏严谨性”(rigor)、精确性(accuracy)的研究方法。表现为部分案例研究人员想当然主观以为案例研究“其实很简单”,没有遵循科学严谨的案例研究步骤、技巧及其注意事项,在案例研究方案设计、资料收集、资料分析、报告撰写上顾此失彼,不系统、不完备,或没有经过系统收集资料,或使用模糊证据、或跳跃得出结论,致使案例研究结论缺少必备的构念效度(Construct Validity)、内部效度(Internal Validity)、外部效度(External Validity)和信度(Reliability)(Campbell,1975;March,Sproull & Tamuz,1991)[2][3],研究结果失实,构建的理论普适性差,难以让学界和业界产生足够的信服力。

其次,认为案例研究方法不能提供科学归纳(scientific generalization)的基础,即认为单案例研究样本量太少,论据不充分,无法用一个案例推知另一个案例。这主要源于对单一案例研究进行理论建构的质疑,其实“管理学不是惟一的存在着小样本与大样本研究价值之争的领域”[4]。事实上,持这类观点的批评者“实际上是以统计调查的标准去看待案例研究。……在案例研究中用样本来类推总体是错误的。统计调查依据的是‘统计性归纳’,而案例研究依据的是‘分析性归纳’”[5]。

最后,认为案例研究需要投入太多时间和经费,且其研究结论大多表现为冗长烦琐报告。尽管一份高水平的案例研究报告需要研究人员投入足够多的时间和精力,但是在有些情况下,掌握丰富案例研究技巧的研究人员是可以事半功倍地完成这一工作的。如何用简洁有趣的语言,深入浅出阐述案例研究报告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应该说,这些批评性观点围绕的核心是认为案例研究方法缺乏足够的效度和信度,所以它很容易受到“非理性的质疑和理性的检验”。直面这些不足并聚焦于解决路径,是现实中我们应该采取的态度。事实上,这些不足的存在,问题不是出在案例研究方法这一方法本身(尽管它在不断走向成熟中),而是有些很好的原则、技巧、步骤并没有在实际案例研究实践中得到很好的贯彻和执行,运用的好,能对理论构建起到很好的助益作用。以工商管理领域为例,历史上,案例研究作为产生和测试理论的工具,在战略管理领域提供了开创性见解(Penrose,1960;Chandler,1962;Pettigrew,1973)[6][7][8]。近年来,在管理和战略研究中,作为一种生成和测试理论的方法,对案例研究的兴趣,出现了复苏情景(Eisenhardt & Graebner,2007;Siggelkow,2007;Weick,2007)[9][10][11]。

面对案例研究方法的质疑和指责,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努力探索并尝试破解案例研究实践中存在的这些“阿喀琉斯之踵”。在充分借鉴国外案例研究学派权威学者最新观点并在吸收消化的基础上,这里给出我们的主张和理解。我们认为案例研究方法的价值提升,依赖于树立正确的认知态度和提高案例研究严谨性这两条基本路径。限于文章篇幅,我们这里的论述以第一条路径为主,辅以第二条路径的简明扼要阐述,第二条路径我们将另文详述。

二、案例研究方法在理论构建中的价值例证

事实产生态度。案例研究方法价值何在?用事实例证。为此,我们从对案例研究方法发展历史的考察入手,来考证这种研究方法自引入工商管理研究领域以后对学科理论发展所做出的贡献,以事实证明案例研究方法的价值,强化我们对待案例研究方法的正确认知,从而增强我们从事案例研究的信心。

案例研究方法的发展历史,最早可以回溯到哈佛商学院所代表的教学案例学派(the Teaching Case Approach)和经验主义学派(the Empirical Approach)[12]。1908年哈佛商学院将案例教学方法引入商业教育领域,华莱士•B•唐哈姆(Wallace B. Donham)院长大力推动案例教学法,1921年科波兰德博士(Malvin T. Copeland)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管理教学案例集[13],由此奠定了管理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基础。尽管有了良好的开端,但是案例教学方法在美国的推广普及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艰苦历程。直到1955年,哈佛商学院在福特基金会的资助下,连续举办了11期8周制的案例教学暑期研讨班,并在全美高校推广,并逐步发展成为哈佛大学教学方式的一张王牌。

与在美国高校受企业基金会资助进行推广有所不同,案例研究方法在中国高校的传播受到了行政力量的推动,发展较为迅速。1980年,中美两国政府举办“袖珍MBA”培训班,项目执行基地定在大连理工大学,命名为“中国工业科技管理大连培训中心”②,大连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因此成为国内“最早引入案例教学和模拟决策教学”的管理院校[14]。当年,为提升MBA教学效果,中美两国教师深入中国企业采集了83篇中国管理案例。1986年,原国家经贸委大连培训中心举办了为期两周的案例培训班。由于优秀的教学效果,案例研究方法一直被中央组织部直属中国大连高级经理学院作为主要的培训方式[15]。

在工商管理学学科发展史上,很多管理理论创新并不完全是由理论推导而来,而是源于大量深入企业的调研实践和案例研究总结。通过对其中一些著名理论的回顾,可以见证案例研究方法在理论建构层面的突出贡献,就像一些学者坚持的,“案例研究不宜用于实证,而只能用于旨在构筑理论的归纳式研究,这是主流管理学理论界的一般共识”[16]。诚如罗伯特•K•殷所言,“你会发现,采用案例研究法的学者,都不是凡夫俗子,其中一些甚至是相关学科领域中的泰山北斗”[17]。

经验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戴尔(Ernest Dale)开创了组织领域的比较研究方法。他认为,有效的组织比较研究必须满足的必要条件包括:建立一个概念框架、注意组织之间的可比性、明确地表述目标、比较和结论的恰当性[18]。他主张采用比较方法对大企业的管理经验进行研究,以便把这些经验传授给后来的企业经营管理者。这些观点集中体现在1960年出版的著作《伟大的组织者》(The great organizer)一书中。该书主要研究了杜邦公司(Dupont)、通用汽车(GM)、国民钢铁等四家大公司的一些“伟大的组织者”(皮埃尔•杜邦、艾尔弗雷德•斯隆等人)成功的管理经验。他认为,管理知识的真正源泉就是大公司中“伟大的组织者”的经验,要掌握这些经验,就要用比较的方法来研究组织,发现并描述各种不同组织结构的“基本类似点”。把这些“基本类似点”搜集起来,采用演绎法、归纳法或兼有两者进行分析,就可以得出某些一般结论,作为一种对发展趋势作预测的手段。

以戴尔为代表的经验学派深入企业进行案例调查比较,总结经验,进行研究方法创新,研究成果逐渐得到了其他学者的认可。1961年,孔茨(Harold Koontz)在其名篇《管理理论丛林》(The Management Theory Jungle)中划出了六个有代表性的管理理论学派,案例学派(经验学派,The Empirical School)独占一席。在该文中他肯定了案例学派的地位,明确了其“对过去的管理经验或过去的管理工作‘是怎样做的’进行分析的重要性”[19]。 1980年,孔茨又在其论文《再论管理理论丛林》(The Management Theory Jungle Revisited)一文中,划出了十一个学派,再次划出了案例学派 / 经验主义学派(The empirical or case approach),指出它是基于“学生和从业者通过研究管理者在各种个案中的经验和教训来领会管理问题以及如何进行有效管理”这样一个前提条件,同时指出了其局限性[20]。

还有一些研究者在案例研究方法创新的基础上,提升研究层次用来构建新理论(building theories from case study research),因为案例研究方法一直是管理理论建构的重要方法[21],“以实地调查、访谈、案例….等为特征的定性研究方法,是在理论和文献匾乏的领域里进行理论构筑工作的有效手段”。[22]1962年,艾尔弗雷德•D•钱德勒(A. D. Chandler,Jr.)在其名著《战略与结构:美国工商企业成长的若干篇章》(Strategy and Structure: Chapters in the History of the American Industrial Enterprise)中,以杜邦(Dupont)、通用汽车(GM)、新泽西标准石油(Exxonmobil)公司等四家企业为主要案例研究对象,以案例研究的方法集中对四家企业的经验分别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和个案分析,在此基础上进行跨案例分析其战略与结构的范式转变,阐述了20世纪前期美国大型企业从直线职能制组织结构向多部门制组织结构转变的原因和过程,提出了影响深远的“结构追随战略”的结论,即扩张战略必须有相应的结构变化追随[23]。在他之后,战略与结构之间的互动,成为企业战略管理研究中的永恒主题。

20世纪80年代初,日本经济持续多年的高速增长对美国经济形成了严重挑战。在日本企业步步紧逼、美国企业节节败退的大背景下,对日本企业管理方式学习效仿的失败大大增强了美国管理学者研究总结本国知名成功企业管理经验的决心。彼得斯(Peters T. J.)和沃特曼(Waterman R.H.)于1982年在其著作《追求卓越:美国优秀企业的管理圣经》(In Search of Excellence:Lessons from America's Best-Run Companies)一书中,通过深入对43家美国卓越企业的历时数年案例调查,研究对象涉及制造、信息、服务、销售等诸多行业,包括国际商业机器(IBM)、通用电气(GE)、惠普(HP)、宝洁(P&G)等大型跨国公司,以实际案例为基础,结合大量事实、数据进行分析,捕捉到那些常常为传统管理学者所忽略、但却是企业经营最基本的要素(即:崇尚行动、贴近顾客、自主创新、以人促产、价值驱动、不离本行、精兵简政、宽严并济)[24],主张美国企业应当从本国的实际中总结经验,卓越不仅是企业能研制出新产品,更重要的是企业能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

为了构建突显本国管理文化特色、具有更高内部效度和外部效度的“本土”管理理论,有管理学者指出必须采取扎根理论(the grounded theory)来进行研究,这使得颇具研究本土特有现象、深入解释现象背后本质的案例研究方法得以在更大范围内被广泛使用[25]。80年代的许多美国学者对日本企业管理方式的研究结论发现,日本企业的文化特征是促使日本企业高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如主导性价值观、组织气候等等。

1995年,科特在其名篇《领导变革:为什么企业转型的努力会失败》(Leading Change:Why Transformation Efforts Fail)一文中,勾勒出成功变革的八个步骤,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已经成为全球经理人的变革指南。文中归纳了八种阻碍变革的因素:缺乏足够的紧迫感、未建立足够强大的变革领导集团、缺乏明确的愿景、愿景的沟通效果极其低下、没有为实现新愿景扫清障碍、没有系统地规划并取得短期成绩、过早地宣布变革成功、没有把变革固化到公司文化中。变革只有通过彻底改变“我们这里做事的方法”,使新方法融入到公司的血液之中,才能持久[26]。2002年,科特与科恩(Cohen D. S.)合作出版《变革之心》(The Heart of Change: Real-Life Stories of How People Change Their Organizations)一书,该书根据德勤咨询公司对来自美、欧、澳等90多家企业的200多位工作人员进行了大规模访谈和案例收集工作材料,以成功变革的八个步骤为主线,以34个精选的“真实人物的真实变革”案例为素材,向人们展示了一种成功的大规模组织变革模式:观察─感受─变革。他指出,在进行大规模变革的时候,企业面临最核心的问题不是战略、结构、文化或系统,而是如何改变人们的感受,从而改变人们的行为[27]。对待案例研究方法的应有态度。

“方法论的科学化是管理学学科建设的有机内容”[28]。通过以上对案例研究方法发展过程的历史考察,通过例证其中较为著名学者的理论建构,管中窥豹,我们可以看到案例研究方法在工商管理学科发展史所做出的理论贡献,可以看到工商管理理论来源于几千年来的实践管理经验的深入总结。对此,张丽华也认为,“基于对企业管理实践活动基本规律的认识, 通过案例研究方法总结提炼升华, 用来构建新理论或拓展原有理论的解释范畴都被视为理论创新, 这已经成为工商管理理论发展的重要途径”[29]。对此,余菁认为“企业管理学为案例研究这样一种经验性、贴近现实的研究方法,提供了发展和繁荣的沃土”[30]。

三、案例研究方法价值提升的核心路径――严谨性

由于严谨性方法问题并非本文的论述侧重点,这里我们只是抛出这一提升途径,对之作简要阐述,我们将另文对这一问题进行详述。

Eisenhardt和Graebner(2007)指出,案例研究往往是最有趣的阅读文章 [31]。越来越多的作者采纳案例研究去解释、测试和检验假设(Lee,1989;Sambamurthy and Zmud,1999)[32][33],所有这些努力都有助于知识发展。

科学研究要求实现更高水平的严谨性。如果案例研究方法想被看作是高级别的方法并有助于我们管理领域知识增长的话,它必须通过科学严谨的测度。案例研究方法很容易发生关于方法上的严谨性,尤其是在效度和信度方面的关切(Campbell,1975;March,Sproull & Tamuz,1991)[34][35]。正如Scandura 和 Williams(2000)提醒我们,“管理研究如果缺乏严谨性,相关性则不能声称”[36]。

一般认为,一个完整的案例研究过程包括:确定研究问题、设计研究方案、收集资料、分析资料、撰写研究报告五个步骤。其中,公认的提升案例研究方法严谨性的关键步骤在于中间的三个环节,即设计研究方案、收集资料、分析资料三个阶段。因此,我们的案例研究严谨性水平测度框架也主要着力于构建上述三个环节的测度指标。在实证主义传统中,四个标准通常被用来评估实地研究的严谨性:内部效度、构念效度、外部效度和信度。这些标准已经被Campbell(1963)、Eisenhardt(1989)、Yin(1994,2008)修改用于案例研究。严格说来,如果读者们能够明白如何评估案例研究结论的效度和信度,案例研究学者会被更多的读者所赞赏,并且对自己的案例研究结果更加自信。

现代管理现象的复杂性和多元性决定了很难用一个统一的理论和模型来进行指导,因此我们非常有必要采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观点,从具体、典型的实际案例中去深入洞察、全面总结,“案例研究正是从个别到一般,从实践上升到理论的过程。”[37]

诚如徐淑英所言,由于管理现象的丰富性(richness),案例研究方法能对现象进行厚实的描述(thick description)[38],而且案例研究方法具有有利于构建新理论和检验以往理论的优点,尽管处于初级阶段,它本身也在不停汲取其它研究方法的新发展,随着研究工具和研究方法的逐渐交融,它必将不断走向成熟。由于各种研究方法都存在优劣并存,因此我们主张不应该厚此薄彼,应当兼采定性、定量的多元研究方法(multiple methodologies)来研究管理问题。因此,我们认为,案例研究方法是现代管理科学理论建构和方法创新的重要路径,是处理复杂问题的有力工具,是一种有前途、有价值的研究方法。

[注 释]

①罗伯特•K•殷关于案例研究方法的著作《案例研究:设计与方法》一书在全球学术界被广泛引用。迄今为止,该书共有5个版次,参见(1)Robert K. Yin. Case Study Research:Design andMethods,(4th ed.)Beverly Hills,Newbury Park,CA: SagePublications,Inc. 2008.(2)Robert K. Yin. Case Study Research:Design and Methods,(3rd ed.)Beverly Hills,Newbury Park,CA: Sage Publications,Inc. 2003. (3)Robert K. Yin. Case StudyResearch:Design and Methods,(2nd ed.)Beverly Hills,Newbury Park,CA: Sage Publications,Inc. 1994. (4)Robert K.Yin. Case Study Research:Design and Methods,(Rev. ed.)Beverly Hills,Newbury Park,CA: Sage Publications,Inc. 1989.(5)Robert K. Yin. Case Study Research:Design and Methods,(1st ed.)Beverly Hills,Newbury Park,CA: Sage Publications,Inc. 1984. 英语稍弱的读者可以参见北京师范大学周海涛博士后根据第三版译出的《案例研究:设计与方法》,重庆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或中山大学兼职教授张梦中先生根据第二版译出的《案例学习研究―设计与方法》,中山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但通过本人的仔细阅读,上述两个译本均不同程度的存在错译、误译之处,笔者强烈建议有兴趣的研究者详读原著,体会原著语义精华。

②本文第二作者曾任中国工业科技管理大连培训中心主任。

[参考文献]

[1]Yin R.K..Case Study Research:Design and Methods[M].Newbury Park,CA: Sage Publications Inc.,2008.

[2]Campbell D.T..Degrees Of Freedom and The Case Study[J].Comparative Political Studies,1975,(8):178-193.

[3]March J.G.,Sproull L.S.,Tamuz M..Learning from Samples ofOne or Fewer[J].Organization Science,1991,(1):1-13.

[4]Siggelkow N.,张丽华,姜惠译.案例研究的说服力[J].管理世界,2008,(6):156-160.

[5]周海涛.案例研究:设计与方法[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4.

[6]Penrose E.T..The Growth of the Firm. A Case Study:the HerculesPowder Company[J].Business History Review,1960,34(1):1-23.

[7]Chandler A.D..Strategy and Structure:Chapters in the History ofthe American Industrial Enterprise[M].Massachusetls:the MITpress,1962.

[8]Pettigrew A.M..The Politics of Organizational Decision Making[M].Tavistock:Harper & Row Publishers Inc.,1973.

[9]Eisenhardt, K.M.,Graebner M.E..Theory Building from Cases: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J].Academy of ManagementJournal,2007,50(1):25-32.

[10]Siggelkow N..Persuasion with Case Studies[J].Academy ofManagement Journal,2007,50(1):20-24.

[11]Weick K.E. The Generative Properties of Richness[J].Academyof Management Journal,2007,50(1):14-19.

[12]欧阳桃花.试论工商管理学科的案例研究方法[J].南开管理评论,2004,(2):100-105.

[13]傅永刚,王淑娟. 管理教育中的案例教学法[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

[14]大连理工大学管理学院.中国工业科技管理大连培训中心[EB/OL].management.dlut.省略/AboutUs/aboutus_traincenter.aspx.2009-03-12.

[15]中国大连高级经理学院.培训方式[EB/OL].省略/pxfs.asp.2009-03-12.

[16] 许德音,周长辉.中国战略管理学研究现状评估[J].管理世界,2004,(5):76-87.

[17]Yin R.K..Case Study Research:Design and Methods[M].Newbury Park,CA: Sage Publications Inc.,2003.

[18]Dale E..The Great Organizers[M].New York: McGraw-HillBook Co.,1960.中译本参见:欧内斯特•戴尔.孙耀君等译.伟大的组织者[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19]Koontz H..The management theory jungle[J].The Journal of theAcademy of Management,1961,174-188.

[20]Koontz H..The Management Theory Jungle Revisited[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80,175-187.

[21]Eisenhardt K.M..Building Theories from Case Study Research[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89,532-550.

[22]许德音,周长辉.中国战略管理学研究现状评估[J].管理世界,2004,(5):76-87.

[23]Chandler A.D..Strategy and Structure:Chapters in the History ofthe American Industrial Enterprise[M].Massachusetls:the MITpress,1962. 中译本参见:艾尔弗雷德•D•钱德勒.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选译.战略与结构:美国工商企业成长的若干篇章[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

[24]Peters T. J.,Waterman R.H..In Search of Excellence:Lessonsfrom America's Best-Run Companies[M].HarperCollinsPublishers,Inc.,1982.中译本参见:托马斯•彼得斯,罗伯特•沃特曼.北京天下风经济文化研究所译.美国优秀企业的管理圣经[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25]陈晓萍,徐淑英,樊景立.组织与管理研究的实证研究方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6]Kotter J.P..Leading Change:Why transformation efforts fail[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5,59-67.

[27]Kotter J. P.,Cohen D.S..The Heart of Change: Real-Life Storiesof How People Change Their Organizations[M].Harvard BusinessSchool Press,2002.中译本参见:约翰•P•科特,丹•S•科恩.刘祥亚,译.变革之心[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28]谭劲松.关于中国管理学科定位的讨论[J].管理世界,2006,(2):71-79.

[29]张丽华,刘松博.案例研究:从跨案例的分析到拓展现有理论的解释力――中国第二届管理案例学术研讨会综述[J].管理世界,2006,(12):142-145.

[30]余 菁.案例研究与案例研究方法[J].经济管理,2004,(20):1-6.

[31] Eisenhardt, K.M.,Graebner M.E..Theory Building from Cases: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J].Academy of ManagementJournal,2007,50(1):25-32.

[32]Lee A.S..A Scientific Methodology for MIS Case Studies[J].MISQuarterly, 1989,13(1):33-52.

[33]Sambamurthy V.,Zmud R.W..Arrangements for InformationTechnology Governance:A Theory of Multiple Contingencies[J].MIS Quarterly,1999,23(2):261-290.

[34]Campbell D.T..Degrees Of Freedom and The Case Study[J].Comparative Political Studies,1975,(8):178-193.

[35]March J.G.,Sproull L.S.,Tamuz M..Learning from Samples ofOne or Fewer[J].Organization Science,1991,(1):1-13.

[36] Scandura T.A.,Williams E.A. Research Methodology inManagement:Current Practices,Trends and Implications forFuture Research[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0,43(6):1248-1264.

[37]成思危.认真开展案例研究,促进管理科学及管理教育发展[J].管理科学学报,2001,(4):1-6.

[38]Tsui A.S.,Nifadkar S.S.,Ou AmyYi..Cross-NationalCross-Cultural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Research:Advances,Gaps,and Recommendations[J].Journal of Management,33(3):426-478.

Research on the Path to Value Promotion in Case Study Method

Liu Qingxian,Xiao Hongjun

篇5

二、调研内容及任务分解

(一)重点调研课题

1.县级党委领导班子工作运行机制研究

2.改进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年度考核办法研究

3.人才评价、激励机制研究

4.提高干部教育培训针对性、实效性问题研究

5.提高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学用水平研究

6.提高部网管理应用水平研究

7.干部选任初始提名办法研究

8.组织部机关干部考评机制研究

9.在流动人口中培养发展党员工作研究

10.在机关党员中推行先锋岗年度考评工作研究

11.城乡党的基层组织互帮互助机制研究

(二)自选调研课题

1.调动和发挥县处级非领导职务人员工作积极性研究

2.公务员职业认同感调查

3.改革完善党内基层选举制度研究

4.党内帮扶救助机制研究

5.在农村(社区)党员中推行年度考评工作研究

6.基层党组织服务新农村建设研究

三、调研步骤和时间安排

1.制定调研方案。根据调研任务分工安排,以课题为单位,由牵头或承办组室制定具体的课题调研方案,于5月25目前交调研室备案。

2.开展调查研究。以课题为单位,由承办组室(中心)和参与单位按照课题调研方案,自行组织开展调研工作,分别形成课题调研报告。

3.制定相关制度。各组室(中心)充分运用课题调研成果,制定完善相关的制度性文件。9月初,制度文本与课题调研报告一并交调研室。

4.开展评比表彰。在部务会的领导下,组织有关专家对各参与单位的课题调研报告进行评审表彰,奖项设一等奖1名,奖金400元/名;二等奖2名,奖金300元/名;三等奖3名,奖金200元/名;优胜奖若干名,奖金100元/名。对各组室(中心)由上述课题调研报告形成的制度文本同时进行评审表彰。课题调研报告完善和综合后,结集上报到市委组织部并下发各基层党委和组工干部学习交流,制度文本报请部务会研究后,按发文程序办理。

四、调研要求

篇6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学习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核心目标,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围绕教育部提出的掀起“课堂革命”这一时代命题,以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课题“学科育人价值导向的课堂深度变革研究”为依托,在全市中小学开展“新课堂”研究行动,建构新时代品质课堂教学体系,努力培育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持续提升我市学科育人质量。

二、总体目标

1.研制出“新课堂”研究行动的理论框架,探索出学科育人价值导向的课堂深度变革方略,为我市中小学课堂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和技术支持。

2.提炼出“新课堂”研究行动的实践模型,打造出一些教学业绩突出、教学特色鲜明的优质学校,培育出一批“新课堂”研究行动的精品成果。

3.概括出“新课堂”研究行动的推进策略,全面提升中小学教师的核心教学能力和研究能力,培育出一批有专业引领力的领军人物。

三、主要任务

(一)加强学习,积极建构“新课堂”的理论框架

1.加强“新课堂”教学的理论学习。学习儿童心理学、学科学习论和现代学习理论,更好地把握学生的身心特点、认知规律,在课堂上激发学生学习潜能,提升学生学习力,让学生享受到学习的乐趣。学习学科课程论和基于标准的教学、深度学习等理论,准确把握学科课程性质,深入研究课程标准,建立学科教学目标体系,开展大单元教学设计的实践探索,使课堂教学聚焦学科本质。学习差异教学、思维教学、对话教学等理论,探索有效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加快教学方式转变,促进学生全面而主动地发展。

2.树立“新课堂”教学的基本理念。树立“育人本位”的新课堂理念,明确学科育人价值,细化学科核心素养,让学生与文本、与同伴、与自我深度对话,提升认知、人际、自我三大领域的关键能力,同时注重学生价值观念的培养与引导,确保学生生命活力得到充分展现。树立“课程立意”的新课堂理念,分解并细化课程标准,倡导“学、评、教”一体化,探索学科化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策略,指导学生围绕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展开深度理解与实践创新,确保学生学会、会学、学好。树立“学习中心”的新课堂理念,充分考虑学生学习需求、学习差异和学习效果,转变学习方式,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习在课堂 上真实发生,确保学生学有所思、学有所获。

3.探索“新课堂”研究行动的总体思路。针对当前中小学课堂教学普遍忽视学科育人价值深度开发与合理转化的现状,坚持“问题导向、理论先行、点面结合、整体运作”的指导原则,采用“课程统整、课堂重构、课题精研”的“三课联动”策略,展开“新课堂”研究行动,以“研标、立标、学标、达标”系列教研活动为抓手,积极构建理念先进、行为规范、富有生命活力的新时代品质课堂,落实学科核心素养,提高学科育人质量。

(二)统整课程,建构适合学情的学科课程群落

1.构建基于结构的学科课程群。依据儿童、学科和社会需求,坚持“系统设计”的原则,聚焦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加快学科内整合,构建基于结构的学科课程群。倡导以学科大观念、大概念为导向,精心设计大单元教学内容,实现学科课程“逻辑结构”与学生“认知序列”的相互契合,为学生提供更为适切的学习内容,同时为更好地提高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奠定基础。

2.构建基于主题的学科课程群。鼓励有研究能力的学校、教有余力的教师,依据学情、教情和校情,坚持“多维关联”的原则,聚焦学生迁移能力的培养,尝试学科间整合,建构基于主题的学科课程群。以大任务、大情境为载体,探索多学科的课程关联,为学生提供优质的“营养套餐”,在系列化、综合性的主题探究中提升综合分析问题、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3.构建基于项目的学科课程群。鼓励基础条件好、研究能力强的学校,依据师资、设备和教学场地等现实情况,坚持“跨界融通”的原则,聚焦学生解决复杂问题能力的培养,尝试跨学科整合,构建基于项目的学科课程群。采取项目化学习的方式,围绕基于真实情境的跨学科任务,引导学生将所掌握的学科知识和学科方法运用到综合性问题的解决中,发展学生的跨学科能力。

(三)变革课堂,探索育人本位的教学实践模型

1.探索“逆向设计”的备课模型。变革备课范式,倡导变“顺向设计”为“逆向设计”,按照“明确预期学习结果确定恰当评估办法规划相关教学过程”的流程,探讨逆向教学设计。在深刻理解课程标准、细化学科核心素养和深入研读教材的基础上,设计具体化的学习目标和评价任务。在确保学生“学会、会学”的同时,充分挖掘学科育人价值,关照学生关键能力的发展、必备品格的培育和价值观念的形成,尤其要注重学生高阶思维能力、沟通协作能力、自控反省能力的培养。

2.探索“立体板块”的教学模型。变革课堂结构,倡导变“线性流程”为“立体板块”,构建“学、评、教”一体化的新型课堂。根据课型设置教学板块,将“目标、学习、评价、导教”融为一体,指引学生展开深度学习。根据课堂板块需要,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创设与真实生活相关联的问题情境,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与体验,灵活地选用探究性学习、展示性学习、反思性学习等方式,促进学生学习与发展。倡导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加快课堂空间结构变革与教学方式转变,探索“互联网+课堂”教学模式。

3.探索“持续驱动”的评价模型。变革课堂评价,倡导变“即时反馈”为“持续驱动”,运用学习评价标准不断驱动学生调整学习行为,改进学习成果。按照“为学定标、案例探究;依标而学、问题探究;以标促学、成果探究”的实施流程,通过评价标准的介入、干预来持续驱动、撬动学生学习,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值(想学)、方法值(会学)、数量值(学会)和意义值(学好)。

四、实施步骤

1.全面推进(2020.9-2021.8)。全面推进“新课堂”研究,落实《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改革方案》(烟教科发〔2020〕12号)和《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学部课堂教学改革方案》(烟教科发〔2020〕14号)文件要求,按学段分学科出台“新课堂”研究行动指导意见,研制相应的课堂观察框架与教学诊断指标。召开全市教学工作会、学科教研会、专题研讨会,全面启动与推进“新课堂”研究。组织“新课堂”教学重点研究项目、小课题申报与研究,开展课例研讨、专业阅读、教学观摩等活动,探索“学科育人价值导向的课堂深度变革”实践路径与推进策略。

2.模型构建(2021.9-2022.8)。召开各种专题会议,开展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不断深化“新课堂”研究。组织典型经验、优秀案例、精品课例征集活动,及时总结“新课堂”研究经验,逐步完善支持深度学习的单元教学设计,优化学科育人价值导向的课堂教学策略,建构“学、评、教”一体化课堂教学实践模型,提炼不同学科、不同课型的教学模式,形成更加完善的课堂教学诊断指标与策略体系。整理“学科育人价值导向的课堂深度变革”研究资料,召开全市教学成果推介周活动,及时推广先进学校、优秀教师的成功经验和优秀成果。

3.行动规范(2022.9-2023.8)。组织精干力量,总结“新课堂”研究行动的精品成果。将已探索形成的课堂教学模式、策略等成果进行重点转化,分学段拟定“学科教学常规”。召开教学观摩会、经验交流会和成果推介会,积极转化优秀教学经验和精品成果。落实“学科教学常规”,规范教师课堂教学行为。

五、具体要求

(一)加强领导,提供组织保障

1.建立领导组织。成立海阳市“新课堂”研究行动领导小组,由教研室主任为组长,各室主任为副组长,学科教研员为成员,负责整体规划、宏观调控、组织协调和经费保障等各项工作。一要强化计划意识,从实际出发,将“新课堂”研究行动列入年度教学工作计划。二要强化责任意识,明确人员分工,强化活动配当,确保过程扎实、成效明显。三要强化科学意识,尊重规律,探索规律,掌握规律,用科学理论来指导实践行动,用科学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

2.组建专家团队。组建海阳市“新课堂”研究行动指导专家团队,以学科教研员、区域名师为主要成员,负责方案设计、理论研究、教师培训、过程指导、经验总结、成果推广等具体工作。一要超前谋划,加快对相关理论的前瞻性研究,组织新教材、新课堂等相关培训活动,主动将有价值的教学理论及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实践。二要靠前调研,针对基层学校和一线教师在每个阶段的课堂变革中出现的问题、存在的困惑,做好专题调研与辅导,为学校和教师答疑解惑,确保课堂深度变革有效推进。三要提前引领,在理论研究和实践反思的基础上,积极探索不同学科、不同课型的教学改革思路和有效策略,为学校、教师开展“新课堂”研究提供可资借鉴的路径参考。

3.健全教研组织。教研组织机构是开展“新课堂”研究行动的重要保障。一要加强学科教研组建设,强化团队合作意识,创新教研方式,在课程纲要编写、单元教学设计等重点工作中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二要健全跨界教研组织,成立并健全学校发展联盟和片区教研共同体,采用城乡联谊、强强联合、以强带弱等方式,快速突破“新课堂”研究行动中遇到的难题,加快优秀教研成果在校际之间、区域之间的应用转化,助力学科教学均衡化发展。三要组建校本研修组织,教师自发地成立学科精英团队、学习发展共同体,定向研究,团队作战,既有效解决现实教学问题,又发现并形成自己的研究专长。

(二)创新教研,提升科学含量

1.组织学科研讨。学科研讨要坚持“学情主导”的基本原则,把握学情,以便为精准教学提供对策。一要下移重心,深入课堂、深入学生,开展学情调研,分析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需求和现存问题,确定学科教研思路和主题,通过“备课、观课、诊课、议课”,让学生学习更为需要、更有价值的学科知识。二要突出重点,围绕学科核心素养培育任务,抓实“研标、立标、学标、达标”活动,召开学科教学质量分析,结合课堂练习、日常作业和学期检测等形式,获取必要的学情信息,调适“新课堂”研究行动的进度和要求。三要跟进指导,经常深入基层,帮助实验学校、薄弱学校以及定点联系学校,系统规划学科教研工作,有序开展学科教研活动,打造优势学科、特色学科,解决薄弱学科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2.改进课堂诊断。课堂诊断要坚持“学为中心”的基本原则,以便引领教师真正做到因学定教、以学论教。一要提供理论支撑。以山东省基础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学科育人价值导向的课堂教学诊断研究”为抓手,从课程高度挖掘教材本身蕴含的育人价值,研制课堂诊断内容框架和教学评价指标体系,为教师开展“研究课、常态课、示范课”等课堂诊断提供理论支撑。二要提供技术支持。要研发有效的课堂诊断策略和科学的诊断工具,引导教师在课堂诊断时分析“学、评、教”三者的整体性、一致性和联动性,基于观察证据和检测试题,分析课堂教学行为,加快课堂诊断从“就事论事”的表层评议向“剖课析理”的深度推论转变。三要提供现场指导。深入教学现场,引领教师坚持“以学论教”的原则,分析教师教学行为对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的影响,分析教师教学行为对学生关键能力、积极情感以及价值观念的影响,做到有理有据地评课议课。

3.开展课题研究。课题研究要坚持“问题导向”的基本原则,着眼现实问题,探寻改进实践的有效策略。一要实施项目带动战略,组织“新课堂”研究行动重点项目申报,集中力量,破解事关“新课堂”教学的重大问题。二要开展小课题研究,倡导“课题研究课堂化、课堂研究课题化”,牢固树立“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成长即成果”的科研理念,立足教学改革实践,按照“小步子、低台阶、快节奏、求实效”的原则,引导教师研究“新课堂”教学中的“小现象、小问题、小策略”,形成相应的“小案例、小论文、小故事”。三要组织微型研讨,就教学中存在的困惑或问题组织微研讨、桌边教研等活动,探讨教改方案,积累典型案例,总结先进经验,形成“题目到课堂中选、研究到课堂中做、答案到课堂中找、成果到课堂中用”的校本教研文化。

(三)改进管理,建立长效机制

1.完善教学管理。“新课堂”研究行动要坚持向管理要质量、要效益,建立相应的长效机制。一要加强督导评估。市教研室将把“新课堂”研究行动情况列入学校年度岗位目标考核,通过加强督导与检查,促进学校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改革优势、亮点和特色。二要完善教学常规。要按教研主题有序开展“研标、定标、学标、达标”活动,并建立与之相配套的学科教研制度和教学管理常规,及时完善评价考核制度。落实好“三个一”的教研活动:每月至少组织一次校本研修培训活动;每学期至少举行一次全校性的主题教研活动;每学年至少搞一次全员参与的课堂教学达标评比活动。三要保障经费投入。合理安排项目研究经费,确保“新课堂”研究行动顺利进行。支持有条件的学校设立相应的“新课堂”研究行动项目和研究经费。

2.建立激励机制。“新课堂”研究行动要通过激励措施来盘活人力资源,共享教研智慧。一要培植先进典型。及时发现并主动培育“新课堂”研究行动的先进典型,组织人员对其经验、成果进行提炼,培植出一批课堂深度变革的优秀教师、先进团队、示范学校,并通过有效形式,充分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二要搭建交流平台。每学期召开全市教学工作会议,选择优秀的“新课堂”研究行动经验进行交流。采取现场观摩、研讨展示、专题论坛等形式,在全市中小学共享“新课堂”研究行动先进经验。三要加大表彰力度。评选优质课、优秀教学设计、精品课例,激发教师参与“新课堂”研究行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要创造机会,对“新课堂”研究行动中涌现出的先进学校、先进个人和优秀教研团队、优秀成果予以表彰。

3.推介研究成果。“新课堂”研究行动要及时转化成果,推动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一要加强现场推介。召开教学观摩现场会,举办教学成果推介周活动,及时推广和转化“新课堂”研究成果。二要加强报刊推介。在《海阳教育》开辟专栏,推介“新课堂”研究行动的先进经验和成功做法。向省市级教育报刊推荐学校、教师的先进经验、优秀成果,在更大范围内推广我市的教学改革经验。鼓励教师发表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出版有关教学改革的专著,增强其职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三要加强媒体推介。向各级电视台、广播电台、微信公众号等媒体平台推送“新课堂”研究行动的报道稿件,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其专业影响力。

附件:海阳市“新课堂”研究行动重点研究项目

附件:

海阳市“新课堂”研究行动重点研究项目

序号

重点研究项目

责任科室

1

核心素养驱动的高中语文“学、评、教”一致性研究

高中室

2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建构研究

3

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以读促学”的行动研究

4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物理问题导向教学研究

5

聚焦核心素养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行动研究

6

高中思想政治课的议题式教学研究

7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历史单元整体教学研究

8

基于深度学习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研究

9

高中生物“情境-问题-活动”教学模式研究

10

服务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初中语文单元整体教学研究

初中室

11

初中数学“新课堂”分层优化策略研究

12

初中英语“3+1”对话教学的实践研究

13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初中物理教学研究

14

核心素养导向的初中化学问题情境教学研究

15

初中道德与法治“主题式”课堂教学研究

16

基于课程整合的初中地理教学改革研究

17

学科核心素养导向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践研究

小学室

18

学科核心素养导向的小学数学“悦思”课堂教学研究

19

学科核心素养导向的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改革研究

20

小学道德与法治“智德文法”课堂教学实践研究

21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小学科学问题导向教学研究

22

“学、教、评”一体化教学实践研究

篇7

信息技术的全面发展和科技的高速进步为人们带来便捷,而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一个兼具高效、高速以及高质量等多种优势的网络平台是人们普遍所需要和要求的。反之,随着信息化的加速普及,人们对于网络使用率和依赖程度的加大,也要求着网络平台架构有深刻而系统化的改革,具备更高的灵活度和安全性能也是电子通讯工作者的重点研究方向。PTN技术,因其所具备的面向信息传输底层架构和分组信息流传送的特性,具备良好的应用基础和应用前景。同样的,在此基础上,做好PTN承载网的稳定架构和保护,具备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针对PTN承载网保护的方案进行一些简单的分析和研究。

1 PTN承载网基本概述

1.1 PTN承载网基本定义

所谓承载网络,实际指的就是基于网络供应商提供的网络服务的基础上,用于支持终端用户使用终端网络接收或发射装置(手机、无线电脑等)进行联网功能的架构。

而PTN技术,则是指针对于承载网络的架构过程中,在实际处理信息、管理数据流等工作中需要遵循的普遍传送模式、交换原则以及具体的技术架构方案。

1.2 PTN承载网主要技术特点和应用前景

一般来说,PTN承载网主要分为PBB-TE和T-MPLS两大类别。前者可以为网络提供良好的扩展性能,但是其只能基于环形网络进行架构组建,因此在灵活性上受到很大限制,无法适应和支持大流量数据传送行为,因此,我们探讨的重点主要集中于后者,即T-MPLS技术。

一般来说,T-MPLS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性:

(1)具有良好的与MPLS的兼容性、恢复功能和保护机制,可以极大地帮助传送网络的互联与增强。

(2)具备良好的端到端的操作维护管理功能,即我们常说的端点直连的OAM机制,便于对于网络上性能及质量的监控。

(3)可以扩展到更深层的管理配置平面,进一步提高网络功能。

(4)使用双向LSP通讯连接,但是可以避免LSP聚合传输导致数据丢失的缺陷。

T-MPLS主要的技术网络架构可以简单的用下图表示:

2 PTN承载网保护方案研究

2.1 PTN承载网自身技术架构中各层保护方案简析

PTN承载网主要是依靠分层传输的技术手段实现数据的规模化流通,在整个结构中,大致可以概括的将PTN分为三层:TMC/TMP/TMS。

(1)TMC/通道层 -PW保护模式不具备足够的实际应用价值

该层功能可以简单描述为对于网络通讯业务的特点、类型以及连接方式等进行定义。

基于该层,技术原理是应用PW保护模式。以下面的简单的工作原理示意图为例,在建立主PW模拟通道的同时,建立备用通道,以防止误操作带来的数据丢失而导致主PW的失效或瘫痪。但是在实际应用中,由于技术实现上的一定复杂性等因素,通常不采用该种方法对于TMC建立保护,而是采用TMP层面上使用的1+1线性保护倒换来作为主要的保护段。

(2)TMP/通路层 -1+1 LSP保护模式是重要保护手段

该层存在的意义在于其对于端点到端点连接过程中的逻辑性及特性的定义和描述。

基于该层,技术原理是采用1+1或1:1保护模式。由下面的工作原理示意图可知,在1+1 LSP保护模式中,定义工作传送实体和保护传送实体两个相互分离的数据传送实体。两者基于相同的数据输出源,并以相同的宿端为目标。正常状况接收时,按照指定的规律和比较手段,只接受单条线路传送的数据流。而当其中一条通路出现问题或阻断,则当信息到达宿端时,宿端将自动通过比较,以保护传送实体输出的信息流作为最终结果。

该种保护方式极大地保证了信息在端点到端点的传送中的数据的质量性和整个网络的稳定可靠性,但是限于技术瓶颈,LSP双向保护可以同时开展的业务数量无法实现大规模化程度。

(3)TMS/段层 -环网保护中的Wrapping具有很高的实际应用价值

该层主要指的是物理上的连接手段,例如以太网或SDH等,在技术上主要实现手段为环网保护,通常选择Wrapping作为主要的保护模式。

简单的保护原理示意图如下,当正常传输时,信息流可以完成A-B-C-D的简单有效的传播,但是当此条通道出现故障,节点A在检测到故障端时,会自动请求和另一个相邻节点F进行连接,进而环网型保护会形成新的A-B-A-F-E-D-C的信息输出途径,确保网络的正常工作和信息的正常流通。

2.2 PTN承载网组网架构中的保护方案简析

对于PTN承载网的保护,除了基于PTN技术分层框架下自身的分层保护要求和实施方案之外,还需要注意在组网架构中建立完善的PTN承载网保护体系。

一般来说,PTN承载网与OTN网络组网架构主要分为接入层、汇聚层和骨干层。在此基础上,进而与RNC连接构成落地层,完成基本网络架构。

在这个架构中,PTN建立了基本的网络架设基础,进而向上通过OTN进一步完成通讯连接。对于整个网络架构,需要着重做好RNC端和OTN端的相对接入保护,以及汇聚层层面对于接口的保护。

(1)对于RNC端,一般采用的保护手段为双归属保护,其核心思想是使用两条连接线路同时进行PTN与RNC的相对接入,从而确保在一条线路发生故障时,信息流仍然可以通过备用线路顺利的传递。

(2)对于OTN端,主要应用的保护手段是OTN端建立的拖延机制,其主要的工作原理就是当OTN端发生故障的时候,OTN网络自身会在处理和数据恢复的同时,向PTN端发出通知指令,指示PTN端的数据信息流延缓一定的时间间隔再流入,从而确保OTN端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故障处理和恢复。

(3)对于汇聚层,PTN建立10GE环形通道作为承载方式,对于其中接口的保护通常采用LAG模式,即我们常说的路由器对接保护,通过手动设定指定连接端口或者根据事先规定好的协议自动分配端口的方式,对负载进行限制和分配。

3 结束语

PTN技术是一项正在逐渐兴起的网络架构技术方案,也极可能成为未来信息化深度应用中作为中流砥柱的技术方案。它的信息分组的特性可以极大地提高网络调控上的灵活度和更加高效的信息传送。正是基于此,必须做好对于PTN承载网保护的研究和讨论,才能够进一步的促进和发展PTN技术的不断取得深入的、突破性的研究和改进,进而推动电子通讯和网络信息行业的创新与发展。

参考文献:

[1]黄一文.PTN承载网保护方案初探[J],邮电设计技术,2010(01).

篇8

一、培训理论的研究及发展

自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国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人们开始渐渐重视起培训工作,特别是在今天的市场经济下,对培训工作的研究愈来愈多,但何为培训,却是各抒己见,至目前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下面摘录一些供研究参考。

培训:指各组织为适应业务及培育人才需要,用补习、进修、考察等方式,进行有计划的培养和训练,使其适应新的要求不断更新知识,拥有旺盛的工作能力,更能胜任现职工作,及将来能担任更重要职务,适应新技术革命必将带来的知识结构、技术结构、管理结构和干部结构等方面的深刻变化。③

培训:指向员工传授工作所需知识和技能的任何活动,是与工作有关的任何形式的教育。④

培训:指创造一个环境,使员工能够在这一环境中获得或学习特定的与工作要求密切相关的知识、技能、能力和态度。⑤

培训:指给新雇员或现有雇员传授其完成本职工作所改需的基本技能的过程。⑥

总之现代培训指的是员工通过学习,使其在知识、技能、态度上不断提高,最大限度地便员工的职能与现任或预期的职务相匹配,进而提高员工现在和将来的工作绩效。

培训作为科研课题首先是在心理学和科学管理领域进行的。随后,培训理论随着管理科学理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传统理论时期的培训(1900-1930)、行为科学时期的培训(1930-1960)、系统理论时期的培训(1960-)三个发展阶段。在传统理论时期,培训是以发展个人技术与态度为主,较少考虑个人与他人,或个人与团体的相互关系;行为科学理论阶段的培训,除了延续传统理论时期重视个人技术与态度的发展以外,更重视员工个人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到了20世纪60年代以后,培训理论进入系统理论时期,系统理论最重要的基本假设是系统对于外在环境的开放性,亦即将组织视为一个开放的系统,并且特别重视系统与系统间的适应与沟通。①

90年代以后,组织培训工作可以说已是没有固定模式的独立发展阶段,现代组织要真正搞好培训教育工作,则必须了解当今的培训发展趋势,使培训工作与时代同步,当今世界的培训发展趋势可以简要归纳为以下几点:

其一,员工培训的全员性。培训的对象上至领导下至普通的员工,这样通过全员性的职工培训极大地提高了组织员工的整体素质水平,有效地推动了组织的发展。同时,管理者不仅有责任要说明学习应符合战略目标,要收获成果,而且也有责任来指导评估和加强被管理人员的学习。另外,培训的内容包括生产培训、管理培训、经营培训等组织内部的各个环节。

其二,员工培训的终身性。单凭学校正规教育所获得的一点知识不能迎接社会的挑战,必需实行终身教育,不断补充新知识、新技术、新经营理论。

其三,员工培训的多样性。就是培训的范围已从企业扩展到整个社会,形成学校、企业、社会的三位一体的庞大的完整的职工培训网。培训的方式有企业组织的培训、有社会组织的业余培训、有大学为企业开办的各类培训班。

其四,员工培训的计划性。即组织把员工培训已纳入组织的发展计划之内,在组织内设有职工培训部门,负责有计划、有组织的员工培训教育工作。

其五,员工培训的国家干预性。西方一些国家不但以立法的形式规定参加在职培训是公职人员的权利与义务,而且以立法的形式筹措培训经费。

二、国内外的培训现状

在国外,政府和其它组织都十分重视培训,培训成为员工教育重要的一部分。首先,政府以立法的形式筹措培训经费,并且公款用于培训已成为合法的举措。在1958年以前,在美国用朕邦政府的钱进行培训工作是受到禁止的,但该年"政府职工培训法"和它的修正案通过以后,一些政府机构增设了培训部门,在另一些机构较大地扩充了它们的规模,至1981年,经财政年度的统计数字说明,该年有492,314人上了政府培训计划的课程,总共支出的费用在3.7亿美元以上,且这还不包括军人和邮局工作人员的培训支出②。其次,愿意支出培训经费,培训计划的经费不断增加。既使在1982年,英国经济处于增长缓慢时期,对八十家工商企业进行管理人员培训的调查结论说:"我们很受鼓舞地获悉在过去一、二年里培训计划遭受严重削减的情况很少。很多培训人员说,他们受到的巨大压力是必须对需要的每一笔经费提出正当的理由,但是仅有极少数培训人员在过去一年里要求的经费遭到拒绝。至少有十几个培训计划还增加了经费?quot;③有资料显示,美国100名员工以上的组织在1992年的培训开支为450亿美元,比1988年增长了12%。④第三,培训经费在公司里所占比重很大。在90年代初,美国摩托罗拉公司每年在员工培训上的花费达到1.2亿美元,这一数额占公司工资总额的3.6%,美国联邦快递(Federal Express)公司每年花费2.25亿美元用于员工培训,这一费用占公司总开支的3%。⑤目前,由于信息社会的到来,知识、技能的飞速更新,人们已经认识到培训不是一种特权或权力,而是一种需要,培训工作更是倍受重视,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务上都得到了迅速发展。

国内,渐渐认识到培训工作的重要性,但培训工作做得并不理想。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培训正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国务院秘书长王忠禹曾在"全国经贸工作会议"上作过明确部署,要把培养企业家的工作提到议事日程,加强现有和未来的高级经营管理人员的培训,争取用3~5年时间,系统地培养出一批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求的企业家。⑥目前,培训工作还没有其应有的地位,培训中心成为组织中可有可无的机构,效益好时,这个机构才有立锥之地,效益不好时,遭到裁减的首先为培训机构,究其原因:一是传统的计划经济的影响还在,培训的收益对组织的效益相关性不大,使培训不受注重;二是培训方案没有科学设计,使培训并不能满足培训需求,培训效果不能达到预期目的。市场经济的发展,对员工不断培训必成为大家的共识,要做好培训工作,员工培训方案的设计研究已成为迫切需要。

三、如何设计员工培训方案

(一)培训需求分析

组织作为市场竞争的主体,它必须是理性化,以经济人的眼光来看待一切,培训活动的成本无论从费用、时间和精力上来说,都是不低的,培训是要冒一定风险,因此在是否进行培训前需要进行需求分析,根据需求来指导培训方案的制定,要有的放矢,不能单纯地为培训而培训。

培训需求分析需从多维度来进行,包括组织、工作、个人三个方面。首先,进行组织分析。组织分析指确定组织范围内的培训需求,以保证培训计划符合组织的整体目标与战略要求。根据组织的运行计划和远景规划,预测本组织未来在技术上及组织结构上可能发生什么变化,了解现有员工的能力并推测未来将需要哪些知识和技能,从而估计出哪些员工需要在哪些方面进行培训,以及这种培训真正见效所需的时间,以推测出培训提前期的长短,不致监渴掘井。其次,进行工作分析。工作分析指员工达到理想的工作绩效所必须掌握的技能和能力。最后,进行个人分析。个人分析是将员工现有的水平与预期未来对员工技能的要求进行比照,发现两者之间是否存在差距。研究工作者本人的工作行为与期望行为标准之间的差异,当工作大?quot;能力"时,则需要进行培训,通过提高能力,达到员工的"职务"与"职能"相一致。"职务"和"职能"二者都是变量,当职能提高了,需要开发职务,使两者保持一致;当职务超过了能力,就需要进行培训,开发职能,使两者复归一致。由于培训的对象是员工,能否做好工作取决于诸多因素,培训并不是万能的,而且培训要讲求成本收益,因此,看培训能否促进员工的个人行为发生所期望的转变。如果聘用了技能不符合要求的人或者是恶劣的态度问题等,则不是培训所能解决的问题,不需要培训,若存在的问题培训能够解决时,则进行员工培训,设计具体的培训方案。

(二)培训方案各组成要素分析

培训方案是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培训指导者、受训者、培训日期和时间、培训场所与设备以及培训方法的有机结合。培训需求分析是培训方案设计的指南,一份详尽的培训需求分析就大致构画出培训方案的大概轮廓,在前面培训需求分析的基础上,下面就培训方案各组成要素进行具体分析。

1、培训目标的设置

培训目标的设置有赖于培训需求分析,在培训需求分析中我们讲到了组织分析、工作分析和个人分析,通过分析,我们明确了员工未来需要从事某个岗位,若要从事这个岗位的工作,现有员工的职能和预期职务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消除这个差距就是我们的培训目标。设置培训目标将为培训计划提供明确方向和依循的构架。有了目标,才能确定培训对象、内容、时间、教师、方法等具体内容,并可在培训之后,对照此目标进行效果评估。培训总目标是宏观上的、较抽象的,它需要不断分层次细化,使其具体化,具有可操作性。要达到培训目标,就要求员工通过培训掌握一些知识和技能,即希望员工通过培训后了解什么?你希望员工通过培训后能够干什么?你希望员工通过培训后有哪些改变?这些期望都是以培训需求分析为基础的,通过需求分析,明了员工的现状,知道员工具有哪些知识和技能,具有什么样职务的职能,而企业发展需要具有什么样的知识和技能的员工,预期中的职务大于现有的职能,则要求培训。明了员工的现有职能与预期中的职务要求二者之间的差距,即确定了培训目标,把培训目标进行细化,明确化,则转化为各层次的具体目标,目标越具体越具有可操作性,越有利于总体目标的实现。

培训目标是培训方案实施的导航灯。有了明确的培训总体目标和各层次的具体目标,对于培训指导者来说,就确定了实施教计划,积极为实现目的而教学;对于受训者来说,明了学习目的之所在,才能少走多路,朝着既定的目标而不懈努力,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相反,如果目的不明确,则易造成指导者、受训者偏离培训的期望,造成人力、物力、时间和精力的浪费,提高了培训成本,从而可能导致培训的失败。培训目标与培训方案其它因素是有机结合的,只有明确了目标才有可能科学设计培训方案其它的各个部分,使设计科学的培训方案成为可能。

2、培训内容的选择

在明确了培训的目的和期望达到的学习结果后,接下来就需要确定培训中所应包括的传授信息了。尽管具体的培训内容千差万别,但一般来说,培训内容包括三个层次,即知识培训、技能培训和素质培训,究竟该选择哪个层次的培训内容,应根据各个培训内容层次的特点和培训需求分析来选择。

知识培训,这是组织培训中的第一层次。员工只要听一次讲座,或者看一本书,就可能获得相应的知识。在学校教育中,获得大部分的就是知识。知识培训有利于理解概念,增强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减少企业引进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的障碍和阻挠。同时,要系统掌握一门专业知识,则必须进行系统的知识培训,如要成为"X"型人才,知识培训是其必要途径。虽然知识培训简单易行,但其容易忘记,组织仅停留在知识培训层次上,效果不好是可以预见的。

技能培训,这是组织培训中的第二个层次。这里所谓技能就是指能使某些事情发生的操作能力。技能一旦学会,一般不容易忘记,如骑车、游泳等。招进新员工,采用新设备,引进新技术都不可避免要进行技能培训,因为抽象的知识培训不可能立即适应具体的操作,无论你的员工是多么优秀,能力有多强,一般来说都不可能不经培训就能立即操作得很好。

素质培训,这是组织培训的最高层次。此处"素质"是指个体能否正确地思维。素质高的员工应该有正确的价值观,有积极的态度,有良好的思维习惯,有较高的目标。素质高的员工,可能暂时缺乏知识和技能。但他会为实现目标有效地、主动地学习知识和技能;而素质低的员工,既使已经掌握了知识和技能,但他可能不用。

上面介绍了三个层次的培训内容,究竟选择哪个层次的培训内容,是由不同的受训者具体情况决定的。一般来说,管理者偏向于知识培训与素质培训,而一般职员则倾向于知识培训和技能培训,它最终是由受训者的"职能"与预期的"职务"之间的差异所决定的。

3、谁来指导培训

培训资源可分为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内部资源包括组织的领导、具备特殊知识和技能的员工;外部资源是指专业培训人员、学校、公开研讨会或学术讲座等。在众多的培训资源中,选择何种资源,最终要由培训内容及可利用的资源来决定。

组织的领导、具备特殊知识和技能的员工是组织的重要内部资源,利用内部资源,可使受训者和培训者多方都得到提高。组织内的领导是比较合适的人选。首先,他们既具有专业知识又具有宝贵的工作经验;其次,他们希望员工获得成功,因为这可以表明他们自己的领导才能;最后,他们是在培训自己的员工,所以肯定能保证培训与工作有关。无论采取哪种培训方式,组织的领导都是重要的内部培训资源。具备特殊知识和技能的员工也可以指导培训,当员工培训员工时,由于频繁接触,一种团队精神便在组织中自然形成,而且,这样做也锻炼了培训指导者本人的领导才能,

当组织业务繁忙,组织内部分不出人手来设计和实施员工的培训方案,那么就要求诸于外部培训资源。工作出色的人员并不一定能培训出一个同样工作出色的员工,因为教学有其自身的一些规律,外部培训资源恰好大多数是熟悉成人学习理论的培训人员。外部培训人员可以根据组织来量体裁衣,并且可以比内部资源提供更新的观点,更开阔的视野,但外部培训资源也有其不足之处,一方面,外部人员需要花时间和精力用于了解组织的情况和具体的培训需求,这将提高培训成本;另一方面,利用外部人员培训,组织的领导对具体的培训过程不负责任,对员工的发展逃避责任。

外部资源和内部资源各有优缺点,但比较之下,还是首推内部培训资源,只有在组织业务确实繁忙,分不开人手时,或确实内部培训资源缺乏适当人选时,才可选择外部培训资源,但尽管如此,也要把外部资源与内部资源结合使用才为最佳。

4、确定受训者

根据组织的培训需求分析,不同的需求决定不同的培训内容,从而大体上确定不同的培训对象,即受训者。

岗前培训是向新员工介绍组织的规章制度、文化以及组织的业务和员工,新员工来到公司,面对一个新环境,他们不太了解组织的历史和组织文化,不了解组织的运行计划和远景规划,不了解公司的政策,不了解自己的岗位职责,不熟悉自己的上司、同僚及下属,因此新员工进入公司或多或少都会产生一些紧张不安,为了使新员工消除紧张情绪,使其迅速适应环境,企业必针对以上各方面进行岗前培训,由岗前培训内容决定了的受训者只能是组织的新员工,对于老员工来说,这些培训毫无意义。

对于即将升迁的员工及转换工作岗位的员工,或者不能适应当前岗位的员工,他们的职能与既有的职务或预期的职务出现了差异,职务大于职能,对他们就需要进行培训。对他们可采用在岗培训或脱产培训,而无论采用哪种培训方式,都是以知识培训、技能培训和素质培训为内容,而不同内容的知识培训、技能培训和素质培训确定了不同的受训者。在具体的培训需求分析后,根据需求会确定具体的培训内容,根据需求分析也确定了哪些员工缺乏哪些知识或技能,培训内容与缺乏的知识及技能相吻合者即为本次受训者。

虽然培训内容决定了大体上的受训者,但并不等于说这些就是受训者,还应从确定的这些大体上的受训者的角度看其是否适合受训。首先看这些人对培训是否感兴趣,若不感兴趣则不易让其受训,因为没有积极性,效果肯定不会很好;另一方面,要看其个性特点,有些个性是天生的,既使通过培训能掌握所需的知识、技能,但他仍不适合于该工作,则他属于要换岗位,而不是需要培训。从培训内容及受训者两方面考虑,最终确定受训者。

5、培训日期的选择

培训日期的选择。什么时候需要就什么时候培训,这道理显而易见,但事实上,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却往往步入一些误区,下面的做法就是步入了误区。许多公司往往是在时间比较方便或培训费用比较便宜的时候提供培训。如许多公司把握计划订在生产淡季以防止影响生产,却不知因为未及时培训却造成了大量次品、废品或其他事故,代价更高,再如有些公司把培训订在培训费用比较便宜的时候,而此时其实并不需要培训,却不知在需要培训时进行再培训却需要会出再培训的成本。员工培训方案的设计必须做到何时需要何时培训,通常情况下,有下列四种情况之一时就需要进行培训。

第一,新员工加盟组织。大多数新员工都要通过培训熟悉组织的工作程序和行为标准,既使新员工进入组织进已拥有了优异的工作技能,他们也必须了解组织运作中的一些差别,很少有员工刚进入组织就掌握了组织需要的一切技能。

第二,员工即将晋升或岗位轮换。虽然员工已经成为组织的老员工,对于组织的规章制度、组织文化及现任的岗位职责都十分熟悉,但晋开到新岗位或轮换到新岗位,从事新的工作,则会产生新的要求,尽管员工在原有岗位上干得非常出色,对于新岗位准备得却不一定充分,为了适应新岗位,则要求对员工进行培训。

第三,由于环境的改变,要求不断地培训老员工。由于多种原因,需要对老员工进行不断培训。如引进新设备,要求对老员工培训新技术;购进新软件,要求员工学会安装与使用。为了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组织都在不断调制自己的经营策略,每次调整后,都需对员工进行培训。

第四,满足补救的需要。由于员工不具备工作所需要的基本技能,从而需要培训进行补救。在下面两种情况下,必须进行补救培训:一,由于劳动力市场紧缺或行政干预或其它各方面的原因,你不得不招聘了不符合要求的职员;二,招聘时看起来似乎具备条件,但实际使用上其表现却不尽人意。

在作培训需求分析时,确定需要培训哪些知识与技能,根据以往的经验,对这些知识与技能培训作出日程安排,看大致需要多少时间,以及培训真正见效所需的时间,从而推断培训提前期的长短,根据何时需用这些知识与技能及提前期,最终确定培训日期。

6、适当培训方法的选择

组织培训的方法有多种,如讲授法、演示法、案例法、讨论法、视听法、角色扮演法等,各种培训方法都有其自身的优缺点,为了提高培训质量,达到培训目的,往往需要各种方法配合起来,灵活使用,下面着重分析讲授法、演示法、案例法三种常用方法,在培训时可根据培训方式、培训内容、培训目的而择一或择多种配合使用。

(1)讲授法

讲授法就是指讲授者通过语言表达,系统地向受训者传授知识,期望这些受训者能记住其中的重要观念与特定知识。讲授法用于教学时要求:①讲授内容要有科学性,它是保证讲授质量的首要条件;②讲授要有系统性,条理清楚,重点突出;③讲授时语言要清晰,生动准确;④必要时应用板书。

讲授法虽是培训中应用最普及的一种方法,但它既有显而易见的优点,同时,也有很多缺陷。讲授法的优点:①有利于受训者系统地接受新知识;②容易掌握和控制学习的进度;③有利于加深理解难度大的内容;④可以同时对许多人进行教育培训。其缺点为:①讲授内容具有强制性,受训者无权自主选择学习内容;②学习效果易受教师讲授的水平影响;③只是教师讲授,没有反馈;④受训者之间不能讨论,不利于促进理解;⑤学过的知识不易被巩固。

(2)演示法

演示法是运用一定的实物和教具,通过实地示范,使受训者明白某种事务是如何完成的。演示法要求:①示范前准备好所有的用具,搁置整齐;②让每个受训者都能看清示范物;③示范完毕,让每个受中者试一试;④对每个受训者的试做都给予立即的反馈。

演示法用于教学同样优点与缺点并存。其优点为:①有助于激发受训者的学习兴趣;②可利用多种感官,做到看、听、想、问相结合;③有利于获得感性知识,加深对所学内容的印象。演示法的缺点为:①适用的范围有限,不是所有的内容都能演示;②演示装置移动不方便,不利于教学场所的交更;③演示前需要一定的费用和精力做准备。

(3)案例法:

案例是指用一定视听媒介,如文字、录音、录像等,所描述的客观存在的真实情景 。它作为一种研究工具早就广泛用于社会科学的调研工作中,20年代起,哈佛商学院首先把案例用于管理教学,称为案例教学法。案例用于教学有三个基本要求:①内容应是真实的,不允许虚构。为了保密有关的人名、单位名、地名可以改用假名,称为掩饰,但其基本情节不得虚假,有关数字可以乘以某掩饰系数加以放大或缩小,但相互间比例不能改变;②教学中应包含一定的管理问题,否则便无学习与研究的价值;③教学案例必须有明确的教学目的,它的编写与使用都是为某些既定的教学目的服务的。

案例教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但作为一个教学方式它也不可避免优缺点并存。案例法的优点:①它提供了一个系统的思考模式;②在个案研究的学习过程中,接受培训可得到另一些有关管理方面的知识与原则;③作为一个简便方法,有利于使受培训者参与企业实际问题的解决。案例法的不足之处在于:①每一个案例都是为既定的教学目的服务的,缺乏普遍适用性,不一定能与培训目的很好吻合;②案例数量有限,并不能满足每个问题都有相应案例的需求;③案例无论多么真实,但它毕竟是使受训者以当事人的角度去考虑,因而不必承担任何责任,不能象当事人那样承受种种压力,不可避免地存在失真性。

7、培训场所及设备的选择

培训内容及培训方法决定着培训场所及设备。培训场所有教室、会议室、工作现场等,若以技能培训为内容,则决定了最适易的场所为工作现场,因为培训内容的具体性要求信息传授 的具体性,而许多工作设备是无法推进教室或会议室的。培训设备则包括教材、笔记本、笔、模型,有的还需幻灯机、录相机等,不同的培训内容及培训方法最终确定了培训场所和设备。

员工培训是则培训目标和期望结果、培训内容、培训指导者、受训者、培训日期、培训方法和培训场所及设备的有机结合,达到目标和结果是根本目的之所在,其后各个组成部分都是以它为出发点的,经过权衡利弊,作出决策,制定出一个以培训目标和结果为指南的系统方案,而不能是各组成部分作分离处理而任意组合。虽然一个系统的培训方案不一定为有效的培训方案,但一个有效的培训方案必须是系统考虑的培训方案。

(三)培训方案的评估及完善

从培训需求分析开始设计培训方案,从制定培训目标到培训方法的选择以最终制定了一个系统的培训方案,这并不意味着培训方案的设计工作已经完成,因为任何一个好的培训方案必是一个由制定测评修改再测评再修改……实施的过程,只有不断测评、修改才能使培训方案甄于完善。培训方案的测评从三个维度来考察。从培训方案本身角度考察,将其细化为三个指标来进行:一、内容效度,看培训方案的各组成部分是否合理、系统化,是从培训方案的本身来说的,分析其是否符合培训需求分析,各要素前后是否协调一致,是最优选择;二、反应效度,看受训者反应,受训者是否对此培训感兴趣,是否能满足受训者的需要,如果否,找出原因;三、学习效度,以此方案来培训,看传授的信息是否能被受训者吸收,如果否,则要考虑到传授的方法以及受训者学习的特点等各个方面的因素来加以改进。从受训者的角度来考察,看受训者培训前后行为的改变是否与期望的一致,如果不一致,则应考虑是培训效果不理想还是缺乏应用培训所学内容的机会,还是由于习惯影响,使培训效果还未表现出来,需延长考察时间。最后,从培训实际效果来考察,即培训的成本收益比来分析。培训的成本应包括培训需求分析费用,培训方案的设计费用,培训方案实施费用,受训者在培训期间的工资及福利。培训方案的收益则包括显性收益和隐性收益两部分,显性收益是指产量的提高,废品、次品的减少,采用更省原材料的生产方式的节药,生产事故的减少等可测量的收益;隐性收益则是指个企业团队精神的生成,企业形象的提高等不可量化测量收益。成本低于收益才证明此方案具有可行性,成本高于收益则证明此方案破产,应找出失败原因所在,设计更优的方案。

四、结语

虽然国外的培训理论已渐趋完善,但在国内,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才渐渐认识到培训工作的重要性,培训工作实务与培训工作理论研究都还处于不成熟阶段,本文从介绍培训理论的研究入手,系统介绍了培训理论的发展历程及趋势,在对比国内外培训工作的现状的基础上让人们认识到发展我国培训工作的迫切性。一切培训方案的设计都以培训需求分析为基础,本文从组织分析、工作分析和个人分析三个角度阐述了如何进行培训需求分析,根据培训需求分析来进行培训方案各组成要素的分析与选择,从理论上初步对培训方案的设计作了系统分析,浅要阐述了如何设计一个具体的培训方案。然本文更倾向于实务性与操作性,又由于作者对此问题研究尚浅,故在培训需求分析及培训方案的评估方面阐述还不够深入,有待进一步探讨,希望通过阅读本文对实际工作者们的培训工作有所帮助。

主要参考文献:

①彭剑锋、包政 主编,《人员甄选录用与培训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②余凯成、程文文、陈维政 编著,《人力资源管理》,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③张一驰 编著,《人力资源管理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④洛丝特 著,《人力资源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⑤欧炳进、张育新、林克慧 编,《人事管理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

⑥英:贝纳德.泰勒、美:戈登.利皮特 合编,陈今淼 译,《管理人员发展和培训手册》,

清华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⑦《中国改革全书·劳动工资体制改革卷》,1978~1991年,大连出版社。

篇9

二、活动内容

(一)各地区、各单位要围绕市委提出的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新定位、新战略和新目标开展调研,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思路和对策措施;

(二)围绕国家政策动向开展调研,为市政府决策提供前瞻性建议;

(三)围绕国家和地方发展战略,特别是我市“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开展调研,制定具体规划、实施意见或行动方案;

(四)围绕明年的重点工作开展调研,为进一步推进各项工作建言献策;

(五)围绕全市各领域、各战线、各单位基本情况开展调研,为市政府决策提供基本依据。

通过开展上述调研活动,力求达到情况熟、症结清、思路新、对策实,推动市委十二届七次、八次全会精神和政府各项工作的进一步落实。

三、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集中调查研究,具体调研时间由各地区、各单位根据具体工作情况自行掌握。

第二阶段,调研成果检查、评比和转化,年底前完成。

四、工作要求

篇10

柑桔产量在广西省总产量中高达40%以上,可谓重要的作物之一,但是近年来,因为施肥不当等原因导致柑桔出现了缺素症状,金秀市区的柑桔种植过程也面临了同样的问题[1]。为了进一步明确本区柑桔种植土壤的元素丰缺状况,本文对本区实行了“2+x”试验研究,现论述如下研究内容。

1 试验资料

1.1 试验地情况

本次试验选取广西省来宾市金秀县三江乡古范村的一处土地进行研究。该地E1107' 27.1'',N2420'43'',海拔324m[2]。土壤为潴育性水稻土,成土母质为河流其手感质地为沙。地下水位通为100m,最低 120m,最高80m[3]。灌排能力较为充足。而土体构型为粒状。轻度侵蚀,肥力中级。经检验,试验地的土壤情况如表1所示。

试验作物选用柑桔中的沙糖橘。而供试肥料的品种选择和养分含量分别如下:尿素:46%。硫酸钾复合肥 中N:P:K的比例为15:15:15,共计45%。磷酸二铵:N=16% ,P2O5=44%。硫酸钾:50%。硼酸:99.5%。硫酸镁:99.5%。钼酸铵:99.5%。

1.2 试验方法

1.2.1 处理设计内容

本次试验设5个处理和3次重复,具体如表2所示。

如上表所示,N、P2O5、K2O的0水平指不施该种养分;1水平为2水平推荐量的50%;3水平为2水平推荐量的1.5倍。

处理3、4、5均于花前、谢花后以及果实膨大期喷施,共喷施3~4次[4]。每次喷施以叶片刚好形成水滴即可。处理1、处理2喷施同量的清水。

1.2.2 田间规划方法

本次试验的小区面积为24 m2,长×宽= 6m ×4 m。设置次重复,随机排列。栽培规格为株行距300 cm×200 cm,每小区4株。而田间排列图如图1。

1.3 采集并测定样品

选定试验田后,对样田的土壤状况进行测定。其中,土壤采集依照《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规范》[5]中的方法进行,取试验地耕层0~50cm的土样,每个点的取样深度及重量应均匀一致,土样的上层下层的比例也要相同,取样量大于2kg,并详细填写采样登记表。

在试验之前采集0~20cm、20~40cm 2层耕层土壤的混合样,分别取2kg,使用常规方法测定其有机质、pH、有效磷、全氮、速效钾的含量。

1.4 数据处理方法

本次研究使用SPSS19.0和Excel软件处理研究数据。

2 试验结果与试验分析

2.1 不同处理的肥料品种、施肥时间和施肥量

本次试验5个处理分别施用了不同养分含量的肥料,每次追肥情况也大不相同,具体如表3所示。

2.2 5 个处理的植株生长情况分析

不同处理方式会影响柑桔的生长状况。由本次研究可知,处理5的单枝着果数最多,果实的直径也最大,其株高相对适中。其次是处理3,着果数相对也多于其他处理,果实的直径也较大。而处理1的着果数明显最少,仅为单株60个,而果实直径则显著最小。由此可见,喷施清水的2个处理其植株的生长状况最不佳。详见表4。

2.3 不同处理的柑桔产量分析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处理5的柑桔产量和平均每667m2产量均明显高于其他处理。详见表5和表6。

3 总结

本区柑桔种植过程实行了“2+x”试验方案,选取了试验地块和柑桔品种,同时设置了多种处理方式。试验中测定了样品土壤的元素含量,观察记录了柑桔生长状况和产量,最终发现本区处理5的柑桔平均每667m2产量最高,处理1的柑桔平均每667m2产量最低。而就肥料而言,本区柑桔的最终品质受B、M0、Mg的多重影,在喷施了硫酸镁、硼酸和钼酸铵后增产效果显著,所以今后施肥应合理进行施用,确保最大程度上提升柑桔的总产量。

参考文献

[1]刘冰,李冬植,胡长志,等. 柑橘可培养内生细菌与寄主品种抗溃疡病相关性的初步研究[J].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2013, 35(2):319-323.

[2]张云茹,范守城,汪远进,等.不同柑橘皮渣培养基对平菇营养品质的影响[J]. 西南农业学报, 2014, 27(5):2080-2085.

[3]杨承礼. 柑桔"2+X"试验探讨[J]. 农技服务, 2016, 33(6):252.

篇11

二、针对巡察整改意见,把政治责任、工作责任、监督责任落实到位,使党员同志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从而提升自身水平。

三、建立健全对照机制,使党员能够时刻对照检查自己的言行是否符合党员先进性的要求。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扩大党内民主,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提高党员自觉性和主动性。

四、加强党费收缴管理,规范党费收缴登记工作。

篇12

一、英语研究性教学实施目标及意义

开展研究性学习可以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乐于探究,勇于创新的精神。现代教育正在日益向个人终身的方向发展。高等学校不仅要培养具备适应当前社会现实所需求的人才,而且要使他们具备适应未来社会发展所需要的素质。必须给学生提供使他们终身学习、终身受益的工具,这个工具就是学生的科研能力素质。大学有责任向社会输送高素质的人才,更有必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之能力。现代教学的目的是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使每一个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研究性学习的本质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英语研究性教学的实施类型

下面就英语研究性教与学的实施类型进行讨论。

1.根据研究内容分类

根据研究内容的不同,英语研究性学习的实施主要可以分为课题研究类和项目(活动)设计两大类。①课题研究类。课题研究类以认识和解决英语课程中某一问题为主要目的。具体包括目标确定、调查分析、文献研究等类型。②项目(活动)设计类。项目(活动)设计以完成大学英语中某一个任务为主要目的,比如策划一个用英语进行的法庭辩论的设计和相关言语行为。

2.根据组织形式分类

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形式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①小组合作研究。3―6人小组合作研究是经常采用的组织形式。学生一般组成课题组,请专任教师或校内外学者担任指导教师。②个人独立研究。个人独立研究可以采用“开放式长作业”的形式,先由教师向全班学生布置研究性学习任务,并提出一个综合性的英语能力上的研究专题,也可以不确定范围,由每个学生自定题目,各自独立地开展研究活动。用几周、几个月或半年完成了4个研究性学习的作业与复合型操练。③个人研究与全班集体讨论相结合。采用个人研究与全班集体讨论相结合的Seminar形式,全班学生围绕一个研究课题。各自收集资料,开展探究活动,取得结论或形成观点。然后全班按部就班地通过集体讨论或辩论,分享初步的研究成果,推动学生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之后或进入第二轮研讨,或就此完成各自的大学英语某一主题进行论文撰写。

三、研究性课堂教学的功能

1.激发并保持学习者的学习兴趣

Davis&Pearse在谈到兴趣的作用时说:“成功的课堂教学第一标志就是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学习的兴趣盎然。如果学生自发集中注意力,这就意味着一个好的开端;如果他们表现出明确的兴趣一一如饥似渴地听讲,跟着老师的要求,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基本上用英语,那么成功的教学正在进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他们的兴趣和积极参与的热情,是英语教学基本要求,也是任何教学的基本条件。”(Davis &Pears,2000)

2.创造和提供学习资源和交际的环境

语言的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研究性学习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提供给学生目标语素材,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并参与目标语的交际活动中,去体验和学习目标语以及与目标语相关的文化知识。Krashen输入假说认为要想成功地学习第二语言离不开大量真实的目标语输入。

3.帮助学习者掌握和运用学习策略

在词汇策略方面,王文宇(1998)调查了100名大学三年级学生的词汇学习情况,其中英语专业和非英语专业学生各一半。

四、 研究性教学模式实施

根据课程的总体目标并结合教学内容。创新性的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通过做事的方式,让学生在做中学。以思考,调查,讨论,交流和合作等方式,应用英语技能来完成设定的目标。

教学设计案例如下:

教学背景:学习英语交际中判断和意见的表达方式(I am (not)sure/I guess/In my opinion/I Call believe that)。

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树立关于人权问题的观念。

教学目的:通过模拟辩论,提升对人权的社会认识。

课前准备:学生分组准备安乐死及有关信息。

课堂活动:一家人快乐地开车出去野餐,在回家的路上,一场车祸丈夫受重伤被送到医院,经抢救无效而变成了植物人。由于支付不起昂贵的医疗费用,妻子要求医生对丈夫实施了安乐死,于是丈夫的家人将其告上法庭,接下来电脑屏幕出现了法庭上的场景。

辩论结束后就进入评估阶段。

英语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真正能达到以转变学生的英语学习方式,强调一种主动探究和创新实践的精神,能给学生终身受用的知识和能力,最能反映和适应时代对英语教育的需求。

【参考文献】

篇13

Study on the Scheme of Enterprise CRM Reconfiguration

ZHOU Wen-hui .YANG Yong-chao

(Xuchang Tobacco Machinery Co.,Ltd.,Xuchang 461000,China)

Abstract: As countries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 reform gradually thorough, the policy advantages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s are gradually weakened,So the original sales management ideas and means need to change.At the same time, along with the widely application of the mobile Internet and cloud technology,the problem of our enterprises to the depth of the data application and achieve sales means of moving are gradually prominent.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enterprise CRM and according to the situation of enterprise informatization and the demand of customer management. The idea of enterprise CRM reconstruction scheme is proposed.

Key words: CRM ;Reconstruction ;Technical parameter

1 背景概述

近年来,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持续发展,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这为企业的生产管理带来变革。在德国工业4.0的概念冲击下,国内机械制造业发展面临新的际遇,大中小企业都在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方式以及信息化和企业管理的深度协同方式。随着烟机市场的日益开放和新常态的政治环境深入贯彻,烟机行业面临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迈向智能数字工厂,实现生产中的制造、供应、销售一体化,实现销售信息数据化并支撑快捷有效的个性化产品供应,企业从以产品为中心的运营模式转变为以客户为中心的运营模式才是企业自身发展应该谋求的道路。如何通过信息化手段挖掘信息并利用现有数据对市场动态实时预测和把控,利用这些数据定位企业的战略,增强企业对市场的应对能力,都是企业信息化人员应该思考的新课题。

2 企业信息化以及CRM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公司信息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尤其是2015年公司异地技改项目的完成,公司信息化基础设施已经相对完善,公司新厂区实施有线和无线网络全覆盖,核心交换能力到万兆,桌面终端接入带宽为千兆。并搭建IBM的Flex一体机虚拟平台和VMware组建虚拟化平台保证业务不中断。ERP、PDM、CAPP、TNPM(设备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刀具管理等信息化系统的相继上线并投入使用为企业生产制造提供了很多便利。这些都为CRM以及移动办公项目的实施奠定基础。

随着公司转型升级完成,在制产品类型达到26类。客户需求的产品类型增多,客户范围变大,随之相关的客户信息和产品信息面临的问题多样化、复杂化。我公司现有ERP中客户关系管理模块具有一定局限性,客户信息管理、售出产品档案、竞品信息、销售目标、业务人员日常事务等都是通过独立二次开发实现的,无法实现统一平台管理,给销售人员带来了工作不便,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1)使用体验:界面不友好,不能满足个性化需求,操作繁琐,需重复录入信息,销售人员不爱使用,造成数据质量差、销售管理难和预测准确度低等问题。

2)对客户需求相应不够及时:派工、零配件配发等售后服务环节不能及时有效反馈。

3)数据统计分析:对数据统计分析能力、方法、方式有待提升,不能360角度统计展示结果。

4)销售人员的科学管理:不支持移动端实现,接口开发难以实现。

综上所述,公司现有ERP中客户关系管理已不能满足公司发展过程中营销管理需求。客户关系管理面临的新的挑战,随着企业管理理念走向精益,精益营销管理提出全员营销理念,加强用户信息的收集分析,准确把握市场需求变化,提高市场预测的完整性和准确度。精益服务管理提出提升服务质量,在确保服务的及时性和有效性、满足用户服务需求的基础上,优化服务流程,提高服务效率,降低服务成本。我们企业一定要从从等待机会到主动寻求机会,必须借助于智能技术分析及时地调整运营和决策。因此需要重构企业客户关系管理系统,提出合理研究方案并予以实施。

3 新CRM系统重构研究思路及实施方案

3.1 新CRM系统应用建设总体思路

建设思路:把CRM当做一种流程而非单纯的信息化系统,提供技术方式用来收集客户、产品相关的数据信息并且提供组织评估策略决策的数据分析支持,因此建设过程中须对销售业务进行必要的流程重组和组织再造。

建设目标:以“数字化协同营销”为目标,以培育品牌为核心,以订单为导向组织生产,优化各业务流程,从而实现品牌营销、精准营销、服务营销。

主要内容包括:

实现对产品和客户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实现以客户、产品为中心的双核管理体系,建立完整的售出产品档案,消除产品销售与售后服务的信息壁垒。

完善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模式,提升客户服务和企业运行效率,实现客户服务请求的及时响应与解决,提高客户的满意度;

集成化报表工具,实现客户信息集中统一管理,实现内部共享,提高数据查询效率。对客户、产品、销售、售后等多维度的数据统计分析,实现了数据分析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提供的查询清单、报表、图表等,发现二次销售机会,为公司决策提供数据依据;

建立公司销售计划的制定、分配、汇总机制,系统可为公司销售计划的制订提供客户需求等数据参考,提高计划制定的合理性,并对计划执行情况实时汇总、跟踪;

销售过程的规范化、可视化管理,管理层实时掌握业务人员的走访情况与业务进展,规范销售人员行为,提高业务效率,降低业务成本;

基础功能的移动端实现。

3.2 应用部署思路及实施方案

3.2.1总体思路

新CRM系统提供基于Web Service、文件系统、数据库、XML等多种形式的接口方案,可以实现和公司现有业务系统的数据集成。开发框架环境配置JavaScript SDK、. Net SDK、Web Designer,扁平化设计风格。开发以重后台轻前台:即丰富的后台功能、简单的前台操作为主要思想,支持后期扩展,技术架构以. Net为主,配合JAVA、 Html5等新技术实现前端页面,界面美观,提升了用户操作体验。系统整体为B/S架构,实现更好的网络化业务操作。系统支持Oracle数据库,需要与公司现有数据库系统一致。应用服务部署在企业内部服务器上。系统支持各类主流浏览器:IE(8.0以上)、360等(根据浏览器升级情况免费提供系统升级服务);接口层、应用层可采用数据加密机制来保证数据传输安全。系统可配置性包括部门配置、人员角色配置、模板样式配置、表单配置、报表配置和处理流程的配置等。CRM整体功能结构图如图1所示:

3.2.2 移动CRM方案

为了便于业务开展,CRM除传统web应用外,能支持手机、手持设备、平板电脑等终端,支持IOS、Android等不同操作系统,且移动终端操作性要简洁方便,结合GPS定位等特色功能。

移动CRM与微信集成的优势:搭建快捷,受众多,推广便捷。由于微信具备强大的整合推送功能,不同类型的商品信息可以大量快捷地推送到用户的微信客户端,CRM与微信集成可以实现精准营销,所谓精准营销“就是在精确细分和定位的基础上”将需要传达的信息直接推送给特定的目标客户。[1]不足之处在于数据安全性不好保证,我们属于特定行业,有一定的信息保密性,虽然微信已经逐渐开放了CRM客户关系管理软件的API 接口但微信服务KPI和传播 KPI等关键服务营销监控仍然难于管理[1],而且开发功能复杂度不确定。

移动CRM作为独立APP端的优势:服务器搭建在企业内部,安全性容易保障,支持主流的Android、IOS系统,采用专门的开发语言编写本地App应用程序,可以保证运行效率和用户交互性,运行流畅。不足之处在于需要另外安装且对手机性能有一定要求,但App的开发和升级的成本较大,后续功能升级的广度有一定影响。单纯是网页(采用Url的方式打开)的移动方式无法利用手机的功能和交互性,因此不作为考虑方案。

鉴于上文论述与微信集成以及独立APP的优劣比较,初步架构思想是采取独立手机端C/S架构的APP。

3.2.3实施方案

实施:通过建立全面、真实、完善的产品、客户数据仓库,对海量数据进行有效组织,通过数据挖掘和数据分析技术对客户进行科学细分与管理,由此可见基础数据完善与真实的重要性,强调一手数据及时准确录入,对于一线业务人员提出了更高要求。数据智能分析:全面深入数据分析、支持管理决策,最终实现“智能服务”。新的CRM系统重构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实现,第一阶段重在做好底层搭建,对企业目前在产、已售设备进行数据普查、原有客户信息进行梳理,实现建立基础的客户销售和服务体系,流畅的面向客户的销售运营体系,完整的基础服务管理,准确及时的统计支撑,建立初步的服务意识和服务请求的管理,;第二阶段实现客户为中心的销售管理,完善客户分析,比较完善的渠道管理,比较完善的绩效管理,建立客户服务关怀计划;第三阶段实现“智能服务”,完整的客户管理方法论,完善的品牌和产品战略,完善的销售管理流程,健全的客户忠诚度计划和挽留机制,结合企业智能工厂与智能产品建设,实现“智能服务”。

4 关键技术参数

4.1 主要数据模型设计:

因行业特殊要求,部分核心产品数据必须符合专卖要求,数据库建设必须搭建在本公司内部服务器,保证安全性。产品模型,客户模型,关联表设计。产品与用户均采用多对多的关联对应关系,即一个产品对应多个客户,一个客户对应多种产品。产品和客户均对应多维护字段。数据库稳定,功能顺畅,没有堵塞、丢失数据的现象,能在企业主流操作系统平稳运行,以保证日常办公的正常进行。

4.2 接口设计

软件有开放的集成接口、集成方式多样,系统会预留与其他系统的集成接口,支持与其他系统集成,主要有财务管理NC系统,查询并回传产品开票及回款信息;生产管理ERP系统,查询并回传订单信息和生产进度,包括订单BOM和生产BOM,查询产品入库及发货信息;设计系统PDM,查询产品设计BOM以及主数据信息;人力资源系统,签到打卡,个人销售业绩信息等。主要需要确定接口类型,数据交流流程,数据交换内容以及数据交换频率,具体执行需要了解各系统架构和数据结构规范。主要接口类型如图2所示:

4.3 报表工具

独立报表代码设计器:支持根据后续业务报表样式重新设定报表,及查询纬度、统计纬度的修改设计;

集成功能:支持多异构系统的数据可视化配置实现数据库的关联,并支持通过sql语句或接口获取数据单元,进行可视化编辑;

支持统计分析报表通过可视化配置自动转化成智能分析图表,支持查询清单、报表等。

图表等多种展现方式。

深入数据分析挖掘,可以实现客户数据、营销数据、销售数据、服务数据的全面分析,利用CRM Intelligence模块还可实现BI智能分析,提供EXCEL、WORD/PDF格式的数据导入导出功能。

5 总结

本文通过分析企业当前的CRM应用现状与功能需求,提出CRM重构方案,制定新的CRM系统总体架构及功能模块设计方案。烟机企业面对的竞争环境越来越激烈,我们必须转变传统销售管理理念与方式,通过高效、精准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以客户为中心,准确把握客户需求,提供更有针对性的产品与服务,收集信息,智能分析,为管理层提供决策支持,提高管理效率,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从而助推我们的企业追赶行业排头兵,成为一流烟机制造商。

参考文献:

[1] 陈家闯.我国微信CRM市场现状及营销策略研究[J].商业经济,2015(9):84-85.

[2] 霍娜.移动CRM破解销售窘局[N]. 中国计算机报,2015-8-3(09).

[3] 李晴,朱艳阳.基于核心价值的软件企业客户关系管理研究[J]. 科技管理研究,2013(14):211-215.

[4] 刘继萍.中小企业客户关系管理现状与问题研究[J]. 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11(4):139-142.

友情链接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