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乡镇企业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乡镇企业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乡镇企业论文

篇1

(二)围绕重点贫困村,实施扶贫计划

乡镇财政以民生保障为重点,积极落实中央的决定,加大扶贫力度,实施扶贫开发,积极参与国家的经济调整计划。财政部门通过自身联系面广、信息丰富的优势,通过派驻财政监督室、包村包企业、结对子等方式,为贫困村提供生产资金,落实相关优惠政策,提供市场信息,发展乡镇企业和农副产品加工生产线等,积极为当地村民提供脱贫致富的好项目,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三)落实惠民补贴,提高农民积极性

乡镇财政积极落实中央的惠民补贴政策,在就业、计划生育、农机购置、灾害防治、水库移民、良种、农业保险等方面实施了惠民补贴,提高了农民的积极性。补贴的金额虽然不多,但是乡镇财政发挥了补贴的导向作用,农业现代化逐步实现,粮食产量年年增产,我国农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时期。

(四)以市场调节为主,及时发挥调控作用

乡镇财政坚持发挥市场调节在资源配置中的主导地位,逐步放开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建设农产品交易市场,农产品交易价格逐步市场化。然而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在客观上也存在着失灵的时候,这就需要财政政策加以调控,发挥财政宏观调控作用。在乡镇部分基础设施建设、公共资源有效利用方面市场还不能完全发挥作用,需要借用财政手段来进行调节,发挥财政“稳定器”的作用,如转移支付、财政补贴、财政扶持等。乡镇财政集经济、行政、法律手段于一体,可以充分发挥其调控职能,弥补市场的功能性缺陷。

(五)发挥财务管理职能,落实中央精神

今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规定,从勤俭节约、杜绝餐桌上的浪费、到中央八项规定、严禁公款购买贺卡和烟花爆竹等等,乡镇财政作为国家财政资金的监督主体,认真落实中央决定,倡导勤俭节约,“三公”经费大幅削减,用于民生的支出大幅增加,充分发挥了财政部门的财政监督和管理职能。

二、发挥财政职能,服务地区发展

乡镇财政在强农惠农、改善民生、支持地方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要进一步理顺乡镇财政体制,充分发挥乡镇财政在政府调控中的作用,不断加强农村财源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进一步加强财税制度建设,协调好财税关系,不断提高财政干部素质,充分发挥好乡镇财政的服务、监督、调控作用。

(一)进一步加强对乡镇财政职能与作用的认识

当前,社会对乡镇财政的地位、职能及作用认识还不够,并没有把乡镇财政作为一级财政来对待,没有充分认识到乡镇财政在参与政府调控中的作用。发挥乡镇政府职能,必须统一认识,全面论证乡镇财政的地位与职能,逐步深化认识。要强化宣传引导,向全社会广泛宣传乡镇财政的作用。加强乡财镇管,增强乡镇财政与政府部门的沟通协调,积极发挥财政职能。

(二)加强财源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农业本身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受自然灾害和市场变动的影响较大,如何保障农民种粮积极性和农产品的安全供应是农业部门和财政部门共同的责任。要进一步加强乡镇财政财源建设,支持重点产业发展,发挥乡镇财政的调控作用,扶持现代农业发展,延伸产业链条,充分发挥有限的财政资金,撬动整个农业经济的发展。积极探索乡镇财政新机制,实行财政与地税合署办公,加强财源建设,提高发展的积极性。

(三)加强资金管理,完善乡镇财政职能

乡镇财政涉及的资金较多,既有预算内资金,又有预算外资金,还有涉农专项补贴资金。要进一步加强资金管理,实行统一管理,规范行政事业单位支出。对于专项资金实行专款专用、及时足额发放到补贴对象手中,严禁私自截留挪用。严格按照预算执行,增强资金使用的计划性。

(四)强化乡镇企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

乡镇财政部门要发挥其财务监督作用,积极引导辖区内的企事业单位规范账务处理,加强财务管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严格遵守会计制度,加强财务分析。财政部门要加大财政检查力度,加强会计从业人员的培训,对于违法违纪人员和损害农民利益的单位和部门要及时做出行政处罚,情节严重的涉案人员要移送相关部门处理,绝不姑息。

篇2

乡镇企业中的其它行业也不容乐观。像建材、食品、医药、化工、造纸等,大部分是初级产品多、高档的产品少,含有科技含量的产品更少,这种状况,这种竞争力,怎么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呢?

国内方面的挑战主要来自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以及合作合资企业。随着国民经济以数量为主发展阶段的基本结束,以结构优化升级和整体素质提高为主要内容发展阶段的到来,国有企业正从前些年的亏损状态逐步走向扭转为盈,尤其是国有大型企业,通过技术进步、产业升级、体制创新和资产的兼并、扩张或转让、分立,一方面形成新的增长点,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带动为数众多的相关产业的升级、调整,为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增加动力。另一方面,国有企业中技术力量比较雄厚,技术人员的数量多,职工整体素质比乡镇企业高,这也是乡镇企业不可比拟的。

乡镇企业虽然积累了二十多年的改革、发展经验,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面对国际、国内方面的种种挑战,乡镇企业存在着严重的不适应性。乡镇企业的一些弱势产业和企业已经面临着“生存危机”,一些原有一定优势和实力的产业和企业也正面临着兵临城下的威胁。从产业布局看,布局分散,企业规模小的问题相当严重,污染环境,生态平衡破坏大多也是由一些小化工、小冶炼、小造纸厂所为,这些企业都是国家三令五申关闭的对象。就拿我市乡镇企业来讲,2000年全市取缔了99家小水泥企业,井陉县依法强制关停了41家灰粉企业;受个人利益的驱动,乡镇企业中的短期行为还是比较突出,中低技术依然是我市乡镇企业的主体。一些高科技产品,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依然凤毛麟角,面对这种状况,面对国际、国内市场竞争的种种挑战,乡镇企业要想在新世纪中更好地生存,更健康地发展,就必须正视自己存在的问题,重新研究自己的发展战略和对策,来适应全球化经济的新形势。

在面向二十一世纪发展格局中,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乡镇企业如果在技术密集型产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中没有自己一席之地的话,是难以占据经济发展“制高点”的。我国乡镇企业比较发达的地区已经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像江苏常熟市的乡镇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由松散型协作向紧密型合作转变,这种合作在不断深化、层次提升、领域拓宽、科企关系日趋紧密。不少企业以把产学研合作作为企业生存发展的基本理念。中利光缆、力宝装潢等一批科技型企业,把科技进步、校企联手置于企业发展的战略地位,该市的隆力奇集团通过与中科院上海分院合作,拓宽了发展视野,创新了产业导向,看到了目前普通保健品的潜在危机,增强了调整结构,科技创新的紧迫感,把立足现有产业基础,加快发展生物制药和生物工程产品作为新一轮投资方向和创业目标,把企业兴衰荣辱的命运牢牢拴在科技上。

篇3

篇4

1乡镇企业建立环境管理的内涵

环境管理是指运用经济、法律、技术、行政和教育等手段,限制人类损害环境质量的活动,通过全面规划,协调社会经济发展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处理各部门、各社会集团和个人有关环境问题的相互关系,使社会经济发展在满足人们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的同时,又不超出环境的容许极限。

乡镇企业环境管理的对象,首先是人们的意识和行为。通过诱导、约束和协调人的行为,来调控社会经济与环境系统,使其功能、结构和运动过程有序化。环境管理的对象是人,但其调控的对象却是社会经济与环境系统。

2乡镇企业建立环境管理体系的必要性

2.1环境管理体系是治理农村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

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法制和经济调控手段不健全,乡镇企业为了占有市场,往往进行自发性、盲目性的发展;急于脱贫,急功近利,只从自身经济利益出发,不顾社会整体利益,不从长远角度考虑对环境和资源的影响,在决策上形成“盲区”;盲目搞建设、上项目、上产品,单纯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环境效益,“村村点火,处处冒烟”,形成点多面广的污染源,使环境污染增加。而且,乡镇企业主要是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高污染的粗放经营型,生产技术水平低,工艺落后,设备简陋,资源和能源利用率低下,产生大量“三废”,导致各种污染物排放量过大。尤其许多乡镇企业是技术水平低的小造纸、小制革、小化工和小冶炼等大耗水工业,主要靠拼资源、拼设备、拼人力实现经济增长,缺乏治理“三废”的技术装备,大量工业污染物未经任何处理或简单沉淀后直接排入乡村河道,造成水体大面积污染。在乡镇企业较为发达的地区,水体水质普遍是Ⅳ类、V类甚至是劣V类。在河南、湖北,个别村庄因饮用水污染出现了“癌症村”,一些村民也由此因病致贫或因病返贫,水体污染已严重影响到人们的正常生产和生活。农村的农业生产环境、农民生活环境甚至广大村民,都成为乡镇企业“三废”污染最直接、最严重的受害者,而农产品的广大消费者则成为污染的间接受害者。

2.2环境管理体系是弥补目前体系不足的重要途径

由于我国广大农村交通不便、通讯手段落后,布局分散,规模较小,许多管理城市环境的成熟办法难以实施。比如目前乡镇企业普遍是中小工业企业,有的甚至是家庭手工作坊式生产,遍布全国各地,不可能普遍实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或直接监测为依据执行排污收费制度。而且许多县、乡(镇)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人员素质、技术设备等不满足要求,传统的依靠环保部门直接监控的环境管理体系对乡镇企业也收效甚微。面对严重的环境问题和管理环境的压力,乡镇企业建立自己的环境管理体系是一明智之举,也有着其必然性。

2.3环境管理体系是满足“绿色市场”的竞争要求的重要途径

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立法的“绿色化”要求乡镇企业加强环境管理。国际上“绿色贸易壁垒”的存在要求乡镇企业如果想将其产品(服务)打入国际市场,就必须重视环境保护,推行绿色管理,塑造绿色形象,努力开发绿色产品。同时国内绿色消费意识的增强,迫使乡镇企业加强环境管理。我国针对一些乡镇企业污染严重的现状,出台了《关于加强乡镇企业环境保护工作规定》,把乡镇企业的排污量纳入区域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目标,实施污染排放总量控制,严禁引进和新建污染严重的生产项目,对现行污染严重的小型造纸厂、制革厂、染料厂等乡镇企业责令其关闭或转产,要求新建乡镇企业严格执行环境保护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等。

3乡镇企业存在问题及其原因

环境问题已经越来越多地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瑞然农村地域广袤,对污染具有较强的降解能力,但乡镇企业所产生的污染总量已经远远高出自然所能承受的范围,其增长势头仍然让人担忧。与其它工业企业相比,造成乡镇企业环境问题有其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

(1)环保意识缺乏是乡镇工业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观原因。主要表现在:①环保意识淡薄。不少地区的农村干部与乡镇工业职工对防治污染、保护环境缺乏应有的认识,对保护环境不会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而只是被动应付。同时很多农村居民对环境问题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相当多的农民对于资源的认识还停留在“自然界恩赐”的水平;②缺少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意识。一方面,环境保护的战略重心过于偏向城市环境;另一方面,对乡镇工业与环境保护要协调发展的战略认识不足。当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发生冲突时,往往只顾前者,其至为了前者而通过行政手段阻止环境执法。

(2)乡镇环境容量有限,管理体系不健全是乡镇工业环境问题产生的客观原因。农村地域虽然辽阔,但是其生态环境是低层次的生态循环系统,农村生态环境是脆弱的,这就决定了农村环境容量的有限性。农村环境容量的有限性要求乡镇工业发展必须在环境容量许可的范围内发展,不能只顾经济增长,忽视环境保护。

4对策及建议

(1)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环境意识,增强社会监督。在目前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公众环境意识日益提高的情况下,应广泛宣传《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增强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意识,特别是乡镇企业环保法规建设和环境教育,引导乡镇企业的广大职工学习环境保护知识,建立公众参与机制,发挥社会团体的作用,鼓励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工作,检举和揭发各种违反环境保护法律和法规的行为。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多种新闻媒介宣传和组织各种学习班等活动,发挥新闻监督的正确舆论导向作用,广泛深入地宣传环境保护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增强全社会特别是各级领导和企业人士对环境与发展问题的综合决策能力,克服与传统粗放式经营相联系的思想和做法,树立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社会风尚,使广大农民意识到保护自己生活环境的重要性。

(2)增加投资力度,保障环境管理体制顺利实施。应加大政府对环境保护的投入,力争使环保投资与GDP的比重达到1%,进一步完善份税制,财政管理体制,适当提高中央与地方共享税中地方分成比例,加大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特别是省对市、市乡的转移支付。在每年的地方财政预算交排上保证基层环保部门的正常开支需要,使环保部门在查处污染企业时不再有顾虑。同时积极鼓励民间资金投资环境保护事业,对其进行政策上的优惠,使其迅速产生效益,吸引更多的资金进入环保产业;在适当的时候进行费改税,将排污费,改为环保税,使治污资金能有一个稳定的来源;积极探索排污权的交易,通过经济手段使污染企业自觉减少排污量,实现排污总量的控制;改变对政府官员的考核指标,在试点城市的基础上积极推广“绿色GDP”,通过经济手段减少环境污染。

(3)重视城镇和工业区规划。从乡镇工业发展历程来看,乡镇工业污染蔓延的原因均源于杂乱分散的工业布局。在乡镇企业规模小,技术装备落后,分布分散的情况下,难于建设集中的基础设施,环境污染难以控制,这些均制约了乡镇工业升级换代的步伐,影响了规模经济效益和小城镇的建设与繁荣。因此应调整乡镇企业布局和发展大批中小工商业城市,在农村工业化进程中逐步形成相对集中、布局合理的工业区和工商业城镇,继续推动乡镇企业点源治理,把改善乡镇工业布局,推动工业区的建设当作乡镇环境管理的一项首要任务。

(4)加大环境立法和执法力度,建立乡镇企业环境管理体系。加强环境管理,健全环境管理机构,是实现可持续发展不可缺少的环节。首先应加强环境法制建设,完善和健全环保法规,加强环境管理。其次,应建立环境管理网络,把环境管理纳入乡镇企业管理的轨道,各级环保部门应加强环境管理的力度,认真执行“三同时”和新、改、扩建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控制环境污染,认真执行《关于加强乡镇企业环境保护工作的规定》等法规,并通过合理规划,促进乡镇企业经济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篇5

本次调查我们是以张家港市飞浪泵阀有限公司为目标,在公司管理人员和车间技术人员、车间普通员工中展开。具体调查对象拟定为企业高层一人,企业中层、普通员工按照实有数量20%的比例进行抽样调查。为了保证调查数据能够真实反映员工素质状况,我们将调查对象根据年龄、职务、学历、阅历等差异进行了细致划分,调查范围确定在企业办公室和车间两个区域。

三、调查的方法

调查分为询问和问卷调查两种方式,对企业基本情况我们采取询问企业领导和相关部门的方法进行核实,询问方式在我们首先确定了调查问题的基础上来有针对性地进行咨询。对员工素质情况调查我们采取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调查问卷所提出的这些问题都是围绕员工素质展开,选择与员工素质发展和提升有密切关系的问题。在统计调查数据的基础上,通过查阅资料的方式进行分析论证,进一步进行归纳总结,从提炼企业员工素质现状上,分析现代企业发展员工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深入思考员工素质与企业发展的相互关系并提出具体的建议和对策。

四、调查对象概况及调查内容

为了对不同年龄段、不同学历和工作阅历的员工有个全面细致地调查,我们将调查对象和调查范围尽量扩大,并抽查具有代表性的来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对象涵盖企业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车间员工,年龄在20岁——55岁之间,学历包括初中以上的本科、专科和高中毕业生。工作经历在2年——20年不等。调查内容不但包括企业生产规模、员工结构构成、生产技术情况、生产设备使用状况和产品研发等项内容,同时也包括对公司发展目标、企业文化、生产环境的看法和对自身在企业生产中的作用、工作态度、工作精神等方面的评价。

五、调查分析

企业情况概述:经对企业管理者和各部门相关负责人进行调查,了解到企业大致情况是,飞浪泵阀有限公司占地面积2.5万平方米,标准厂房1.38万平方米,固定资产3000万元,现有员工202人,中层干部6人,后勤人员(包括车间主任在内24人),本科毕业职工3人,大专毕业职工15人,专业技术人员30名。中层干部年收入在5万左右,职工年收入在3-4万左右。企业已经建立了完整的计算机管理网络和质量保证体系,对材料配有齐全的检测设备,水力性能配有国家B级电脑测试台,具有年生产2000台泵,各种材质合金钢铸件1500吨的生产能力。是国内技术先进、设备齐全的化工耐腐蚀泵各种耐腐蚀合金铸件专业生产企业,企业通过ISO9001:2000认证,合金材料通过德国莱茵公司PED、AD2000认证。发放问卷情况:经对企业人员的组成结构分析,我们调查了企业高层管理人员1人,中层管理人员2人和员工39人,其中包括大专以上学历者4人,技术人员6人。发放调查问卷45份,收回42份,有效调查问卷42份。调查结果综述:经飞浪泵阀有限公司员工素质调查统计结果分析,企业员工对企业了解上比较片面,对企业发展目标的了解只局限于管理人员,有83%的员工不知道企业目标和发展方向,近40%的员工对企业文化没有认识,对企业信誉和外部形象普遍认同,认为很好或较好的员工达到72%。员工对企业生产管理环境的评价存在较大差异,合理化建议采纳情况有40%的员工认为较差,对上下级沟通情况普遍认为一般或较好,工作精神和适应企业心理上绝大部分员工认为很好。员工对自身评价上74%觉得工作上没有明确目标或计划,普遍认为要向企业提出合理化建议并认为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能够适应企业目前所需,半数以上员工没有具体提升自身素质的规划。对于员工素质和企业发展关系的认识上,对企业评优活动参与度不高,普遍认为员工素质对企业发展的适应性一般,88%的员工认为企业对员工素质的专业化培训程度较差。调查结果分析:经对以上结果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目前企业发展与员工素质提升之间的矛盾和问题。首先是思想教育弱化导致员工对提高素质的意识不高。从员工对企业情况的了解来看,只是通过企业所表现的外部形象上加以直观的判断,只对企业形象有了概括性地了解,对于企业发展方向和目标只有极少数中高层管理人员知道,可见企业文化宣传和员工思想教育没有与企业发展现状同步,因此导致员工在个人目标规划和服务企业发展大局上缺乏计划性,没有确定自身素质提高的长远目标和方向,进而对提高自身素质的意识不强。其次是培训机制欠缺导致员工对提高素质的途径狭窄。企业由于一味地注重生产和效益,对员工素质培训不够重视,缺乏必要的教育培训体制机制的支撑。因此,绝大多数的员工认为企业没有为员工提供素质培训和教育的平台,没有接受素质培训所必须的机会和过程,这样在日复一日的生产工作中,根本没有持续提高素质的时间和条件。

六、对策及建议

要想促进企业的长足发展,持续提高员工素质是十分必要的。面临着经济结构转型、产业优化升级的现代企业,在员工素质的要求上逐渐向专业化和复合型人才上发展。员工的专业能力固然重要,但综合分析现代企业用工现状,现代企业员工要想适应这种发展需求,必须具备这样几点基本素质。

1.思想素质。

衡量员工素质多从“德能勤绩”上进行综合考核,将思想品德指标列在首位,这是每一个企业评价员工的基本要素。俗话说“先做人、后做事”,只有首先学会如何为人处事,才能够真正融入企业团队、融入到企业大家庭中来。才能够形成企业生产合力,营造出和谐的企业生产经营氛围。员工的思想素质直接决定了员工能否具备较强的责任心和高度的使命感,而这种责任心和使命感则是推动企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精神动力和文化内涵。思想决定行动,只有具备良好的思想素质,员工才能够在思想意识的支配下严格遵守企业规章制度、按时保质完成本职工作,齐心合力维护企业经营利益,进而推动企业的不断发展。

2.专业素质。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尤其对于生产企业来说,只有具备充足的专业力量,才能够不断研发新的产品来满足客户需求,在抢占市场份额中获得经济效益,完成企业扩大再生产的过程。员工的专业素质也是保障企业产品质量、打造企业品牌和树立企业市场形象的重要武器。现代企业要实现长足经营和持续发展,就必须建立并拥有一支专业化的员工队伍。无论是在企业管理、产品研发、市场营销和战略经营上,都要有相关的专业人员作为支撑。企业管理人员应具备企业管理专业的素质,技术人员、操作人员应具备岗位所需的专业能力,这样才能及时解决生产经营中的难题,保障企业有序经营和持续发展。反之,如果不具备企业运营所需的专业素质,势必会导致劳动生产率低、产品质量差、生产设备利用率低、高耗而事故频发等影响生产经营的不利因素。

3.创新素质。

创新是现代企业实现持续发展的手段和策略,现代企业需要员工必须具备创新素质。因为只有具备这种敢作敢为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才能够实现企业管理、技术革新、生产设备、产品升级等不断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才能使得企业在自主经营和引进高科技上不断适应新形势的发展,更能够满足市场需求,产出适销对路的产品,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稳步攀升。创新不同于蛮干,它是在理智思索前提下的大胆探索,具备了这种素质,才能够使得员工从自身上不断加强学习、不断总结经验、不断调整方向,充分挖掘自身的潜力,继而实现自身的突破。创新精神在现代企业竞争中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在大胆开拓中抢占先机、把握时机,才能使企业发展之路越走越宽。现代企业管理倡导“以人为本”,人才是促动企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根本,而人的根本说到底就是素质问题。由此看来,员工素质就是企业发展的根本,而企业发展又会反过来促动员工素质的提高。员工素质与企业发展是互为前提,相辅相成的,没有员工素质作为前提的企业发展就是无源之水,没有企业发展作为前提的员工素质便是无本之末。

七、四项员工素质提升和人才开发原则

1.广开门路纳才。

企业要积极走进各类高级人才市场和高等院校参加各种人才对话招聘活动,通过签订育才、引才协议,解决了企业发展的人才储备问题。同时通过经济合作、设立人才网站等多种渠道招引人才。

2.多元培训育才。

要建立并完善企业三级培训管理体系,建立起岗前培训、在职培训、脱产培训与自我开发于一体的全方位多层次的培训开发系统,采取各种人才开发方式组建内部培训机构,为技能人才的成长、成才、成功提供全方位服务。同时要充分利用高校师资培育企业人才,为人才的培养搭建起广阔的平台。

3.营造环境留才。

篇6

2.1采用企业真实项目教学可以有效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

目前各高职的专业教师一般是从学校到学校即毕业就来学校支教,因而大部分教师缺乏长时间的企业运作、管理经验,理论知识都比较丰富但是实际工作的能力不强。如果和对口企业建立长期、深度的校企合作关系,将企业真实项目引入到专业教学中,教师首先必须了解整个项目的运作流、技巧。同时,教师可以和企业导师相互切磋取长补短,能学到很多以前不具备的实践技能并在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锻炼自己的实际项目运作能力。

2.2采用企业真实项目教学可以有效提高企业的满意度

企业最关注的利益最大化,就招聘人才而言他们希望招到的人就能直接上岗操作并创造价值。很多企业愿意与高校合作因为高校有丰富的人力资源,企业和学校合作可以实行校企共建将企业的真实项目引入到高校中,既能在校培养员工又可以获得优秀人才,电子商务企业也是如此。电子商务正处在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企业需要大量的一线电商人才,很多企业就选择和电子商务专业合作办学,在学校期间企业将岗技能以真实项目的形式植入到教学中,学生毕业就可以直接上岗操作从而节约了培训的时间和成本。

2.3校、企、学生三方受益

企业真实项目引入校园进行运作,企业可利用学校的人力资源优势和场地优势,实现降低成本、高效管理的运营效果;学校通过引入企业项目,最大程度上做到学校教育与企业需求的零距离对接,提升就业率和就业对口率;学生在锻炼专业技能的同时,还可带来一定的收益。因此,基于企业真实项目运作的电子商务专业教学改革实现了三方受益,赢得了家长和学生的支持。

3基于企业真实项目运作的电子商务专业教学改革措施

我校电子商务专业从2006年开始与阿里巴巴、上海珍岛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等电商企业合作,先后开设了阿里订单班、珍岛订单班开启了电商专业校企合作的先河。2013年与清华大学合作创办校企合作班。在所开设的几个订单的教学中均采用企业真实项目运作,教学效果良好。将真实企业项目引入实践教学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3.1在校内创业基地开展实践教学

目前各大高职院校都为在校生提供了创业实训基地,有创业愿望、能力和好的项目的学生可以申请创业场地。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创业相对简单,老师帮学生从企业接来实际商业项目,指导下将学生分团队运作企业。在实际的项目运作中学生可以感受到企业的氛围,能了解企业真实项目的运作流程和工作技巧。从而很快的掌握专业核心技能并且学习的动力和兴趣都会大大提高。

3.2与对口企业合作建立校企联合班

校企合作市现代高职教育的必经之路,学校教学缺乏真实项目的支撑教学就显得空洞无味老师教学大部分都停留在模拟和理论教学阶段,学生对理论学生毫无兴趣因此教学效果不佳,学生到企业还需进行上岗培训。对于企业而言想找到技能过硬的学生,但是大多学生到企业不能及时上岗还需进行培训,因此学校和企业合作办学将企业的真实项目引入到日常教学中由企业导师和学校教师共同教学从而能极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能为企业培养所需人才一举两得。我校与清华IT水木荷堂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建立网络营销学院,联合参与的企业有50多家。全国电子商务职业教育委员会、中国商业联合会、武汉电子商务协会、黄冈市电子商务协会等行业协会为专业建设提供了宝贵的建议和丰富的素材,保证资源与政府、企业、行业的关联度。以我校电子商务专业教学为例:我校电子商务专业与2013年与清华大学签订校企合作办学协议并进行实质性运作。本校电子商务专业从清华IT引进九大实训项目助力教学,创业项目供学生实施,包括:搜索广告管理项目、搜索引擎优化项目、天猫商城运营项目、移动互联网推广项目、垂直电商平台运营项目、互联网品牌推广项目、网站运营管理项目、基于用数据分析的商业网络架构设户计与策划和SMO社会化媒体营销与推广项目。2014年学生创业项目已经启动,主要业务有:校园电商、电商外包和企业网站推广,目前运营效果良好,企业师资全程指导。

3.3科学合理的各阶段教学安排

以“真实企业项目为载体”的教学实施,首先要遵循相关的教育教学规律,掌握其中学习的技能关系,通过层层递进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培养,以此使得学生在应用能力方面有阶梯式的提升。以图1为例,在学校的第一个学习的时候,通过开展淘宝实战。将所有的学生都纳入的到该实践体系当中,并通过和学分挂钩的方式,实现对学生的管理。而该实践方案的培养主要针对学生在商业方面的感知、把握的能力和利用网络平台创业的意识。第二、在学生实践后的第三个学期开始鼓励学生进行网点的装修和推广。由学生组成不同的项目组,分别承接社会项目,项目完成情况计入相关课程考核,与学分挂钩。旨在培养学生相关软件的使用能力、选择营销渠道的能力及网络推广能力。第四、五学期,学校出面承接来自企业的电子商务服务业务,这类业务包括网站规划与设计、网络推广、客户服务的整体方案与实施,作为电子商务专业的综合实训项目,全面培养学生的项目方案设计与实施的能力、团队管理能力、沟通能力、抗压能力等,为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心理及技能基础。在这个过程当中,其不管是学生还是老师,都要对自己的角色进行不同的转换。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充当引领者,通过典型的案例进行分析;而在对项目的实施中,学生的角色转变为社会中的实践岗位,从而让学生通过真实的实践理解其中的知识;在项目结束进行验收的过程中,则教师变为了评估者,学生的角色有从社会实践着转变回来,从而检验学生是否真正成了专业的岗位人才。通过这种灵活的方式,实现对学生在电子商务应用能力方面的培养。

篇7

1 乡镇企业造成的环境污染损失状况

据1988年统计(下同),中国乡镇企业是分别由工业企业、农业企业、建筑企业、交通运输企业及商业、饮食业构成,而工业企业的产值占到70%以上,是主要组成都分,也是主要环境污染源。

中国乡镇工业数量巨大,已超过700万家,占全国工业(含乡镇工业,下同)企业数的94.8;乡镇工业人数已超过5000多万人,占全国工业企业人数的88.2%;乡镇工业总产值已超过3200多亿元;占全国工业产值的23.3%。

从对乡镇工业环境污染与乡镇企业生态破坏两个方面(1978-1988年)的环境经济损失动态分析表明:其经济损失自1978年来是逐年增加的,1985年前增加较慢,1985年后增长加快,至1988年乡镇工业污染经济损失累计达355亿元,年均约35.5亿元;乡镇企业生态破坏累计损失值达258亿元,年均约25.8亿元;合计累计713亿元,年均71.3亿元,为产值的10.16%,为总收入的10.77%,为利税的79.79%。

我国乡镇企业的迅猛发展,一跃成为振兴我国经济的生力军,为国家经济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也有力地促使了农民生活富裕起来。但是,由于乡镇企业在建设过程中,投资少,规模小,生产工艺简单,技术落后,管理水平低,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尤其是对农业生产造成毁灭性破坏,甚至危害到人民生命健康,最终影响了自身及其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可见,改善乡镇企业的环境污染现状,实现乡镇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迫在眉睫。

2 乡镇企业的环境污染现状及原因

2.1 乡镇企业的环境污染现状

乡镇企业工业废水排放量大,严重污染了农村环境。调查资料表明,大部分地区在乡镇工业高速发展的同时,污染物排放量也以较快速度增加,有的甚至以产值或产值增长相同的速度增加。从全国废水排放趋势来看,每5年增加1倍,到2000年已占全国废水排放量的50%左右。从水质污染趋势看, 2000年我国约有一半的省市区会产生大面积的区域性污染。其中,京、津地区,将达到江、浙、沪一带的水平。尤其是2003年以后,太湖流域、淮河流域等受周边乡镇企业污染严重,虽经过多次强制治理和整顿,环境污染越来越突出。2006年,全国地表水总体水质属中度污染,七大水系五类和劣五类水质已占26%,国家重点监控的9大湖泊中整体水质为五类和劣五类水质的就达7个。五类水意味着已不能和人体接触,而劣五类水则丧失基本生态功能。2007年5月由于太湖湖体污染加重,湖体生态结构受到破坏,蓝藻占绝对优势,最高时约占藻类总量的94%,发生大面积水华,严重影响了周边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甚至严重影响了湖区人民的身体健康。

乡镇企业大气污染问题突出,据统计资料显示,乡镇企业工业废气中二氧化硫和烟尘的排放量占同类指标的比重最大,这些究其原因,是由于乡镇企业生产设备落后,设备除尘率低,工业废气净化处理率低,以及大量废气无组织排放等原因造成。例如乡镇企业中的小型砖瓦厂、琉璃厂、包装厂、造纸厂等,这些类企业普遍存在无组织排放,除尘效率低下等问题,这些都是导致乡镇大气污染严重的原因。

乡镇企业的噪声污染主要由交通运输、建筑施工、以及企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目前很多地区的噪音都超过了标准分贝,有很大一部分乡镇居民生活在噪声超标的环境中,这严重影响了他们正常的生产生活。有些地区的纺织企业、机械加工企业、以及工厂锅炉房的引风排风机都容易引发噪声污染。

由于乡镇工业的迅猛发展,按目前的技术进步、控制污染水平和农村环境管理状况,则未来它对农村环境的污染影响,将是巨大的。

2.2 乡镇企业产生环境污染的原因

(1)片面追求经济利益。一方面,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希望的是小投入大回报,利用逃避污染治理手段降低生产成本;另一方面,部分乡镇领导的环保意识不强,在环境保护和经济利益冲突时,往往选择牺牲环境为代价获取眼前的经济效益。

(2)乡镇企业自身的缺陷。乡镇企业大部分生产水平不高,技术力量薄弱,粗放式经营,能耗高,规模效益不明显,生产短期化。因此,大部分乡镇企业片面追求经济利益,肆意排放污染物,造成超标排污,污染环境。

(3)缺乏适宜的诱导政策。在处理乡镇工业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上,政府经常采用的关闭乡镇企业的办法。企业往往象征性地停产一段时间,不久重新开业。

(4)乡镇企业布局分散。受经济实力所控,多分布于小河、小溪、池塘附近,取水、排水往往为同一水源,形成污染循环,污染源的分散性,同时也增加了控制污染的难度,不利于集中管理。

3 促使乡镇企业绿色发展的对策

3.1 加强环境保护的相关立法

由于当前我国环境保护基本法滞后于社会现实的需要,而且也与西方发达国家的环境立法有差距,所以国家抓紧制定“全国乡镇企业环境保护法规”等类似法律法规,面对目前的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的全新理念,环境保护法的修改是当务之急。

在目前环境的新形势下,乡镇企业环境立法需要突破传统的观念和思想,达到立法范围的创新,与一般的条例不同,它不仅要具有法律的权威性,充分利用法制的有力手段,特别是重点要尽量放在惩处那些无视环境法规的违法者上,从而达到杀一儆百的效果。

3.2 加强乡镇企业的环境规划和布局

企业从落地到建设必须同时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发展规划,乡镇企业也是一样,必须有环境规划和布局,而且必须纳入乡镇建设总体规划及区域农业划规之中。规划一经制定并以人大通过,也具有与立法同等的效力,立法中也应有确保规划实施的条文。运用法律法规和经济手段解决企业的环境问题,大力推广乡镇企业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三同时”制度和排污收费制度等,除了对每一个企业进行环评和监控,还要针对乡镇企业特点进行区域环评和监控,在环评的基础上进行合理规划和布局。

目前我国的乡镇企业环境发展存在四个不适应:环境规划与集镇建设规模的扩大及乡镇企业的高速发展不相适应、建设项目的环境管理与迅猛发展的乡镇企业速度不相适应、环境保护资金投入与经济建设的资金规模不相适应、环境管理力量及其执法力度与面广、量大的乡镇企业不相适应。针对上述问题,结合产业政策和产业结构调整,做好县级与乡(镇)级的环境保护规划,并重点制定乡镇企业环境污染治理规划刻不容缓。(1)解决好污染大户的问题。充分利用当前全国调整经济结构的时机,对现有的乡镇企业产业结构及产品结构,进行有利于环境保护的调整工作。(2)建立低消耗、高效益的经济结构。这就要求乡镇企业经营者切实转变经营思想,树立绿色营销观念,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再次,建立、健全乡(镇)政府、乡镇企业的环境目标责任制。应建立环境管理网络,把环境管理纳入乡镇企业管理的轨道,各级环保部门应加强环境管理的力度,认真执行“三同时”和新、改、扩建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3)加强乡镇企业的环境管理机构建设,实现监督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培养一批强有力的环保执法监督队伍。

3.3 建立比较完善的清洁生产管理体制和实施机构

清洁生产作为国际上最新推出的工业生产发展模式。在现阶段,推广清洁生产,对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而在乡镇企业推行清洁生产,最主要的就是加大清洁生产工作的行政管理力度,以源头削减和全过程控制为工作的核心内容,在乡镇企业建立比较完善的清洁生产管理体制和实施机构,培训人员、建立队伍、试点示范,逐步在乡镇企业中推行清洁生产。

建立比较完善清洁生产的管理,是乡镇企业环境保护法制、规划手段的补充,与此有关的法制、规划也可看作是该项管理的组成部分。管理体制、条例的制定和实施,就可以控制清洁生产程序上、手续上、关系上的混乱状况,就可能发挥乡镇企业环境保护管理的职能和作用,从而有效的降低乡镇企业对环境的影响、危害范围和程度。

3.4 加强对乡镇企业环境污染的控制

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在快速发展、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面对乡镇企业这个特殊的对象,采取传统的、单一的处理措施是难于行得通的。结合我市实际,从总体上实施“三同时”是可能的,但要求每个企业都实现“三同时”也是难于行得通的,但也不能因行不通面听其自然,放任自流,因而制定一套简易可行的合理控制系统也是当务之急。

(1)建立完善环保目标责任制,为增强部门落实环保分工负责的意识,应建立责任目标,年度考核,表彰惩处三位一体的运行机制。(2)调整乡镇企业产业结构,需要制定相应的产业政策,鼓励和发展无污染和少污染的行业和产品。(3)加强对污染源的管理。加强对重污染企业监管,定期抽查其排污状况,重点从源头进行整治。如实现了控制的设想,大量的污染物就会消除在生产之前、之中或之后,另外还可以通过综合利用获得可持续收益,处理后的废水、污水还可以资源化,同时基本消除农村乡镇企业的污染危害。(4)推广使用优质新兴能源,特别是太阳能、风能及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

3.5 提高乡镇企业、居民的环保意识

篇8

将研究的问题,放置到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大环境和大背景下,让读者在较高的层次体味其研究的意义乃至方向性。如《乡镇工业环境污染防治对策》一文是这样开头的:“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迅速崛起和蓬勃发展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使农村经济发生了一系列深刻变化。在一些发达和比较发达地区,乡镇企业已成为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和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伴随着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乡镇工业对环境的污染和对生态的破坏影响日益突出。

这一开头就将研究的问题与命题的发展趋势,当今乡镇工业对环境的污染和对生态的破坏影响紧扣一起,使人们认识到治理环境污染的紧迫性。

3、指出危害法

许多争鸣、纠错的小论文,常常指出某些弊端,让人们骤然心惊,晓知解决问题的紧迫性。

4、概述论点法

在前言部分,作者将主要观点集中呈现给读者,给人一种整体感,这无异于交给读者一串钥匙,往下阅读便是尝试去打开一扇扇大门。

5、设置疑问法

设置疑问主要是给读者留下悬念,让其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迫不及待地关注研讨的问题。

以上是写好科技小论文开头的五种方法,值得说明的是开头的方法不胜枚举,且各种方法常常是有机结合,渗透并用。

四、分述要点

经验材料繁多复杂,怎样使它们井井有条地统一于中心论点呢?在小论文的主体部分,采用分条论述的方法,往往得心应手。这种写法的好处是条理性强,层次清楚,给人全面深刻的立体感。当然,每个观点,都必须是深思熟虑的结晶,概述性要强,客观性要强,创新性也要强。

文章开头处于定调的特殊位置,历来为写作者们重视。古人云:”若起不得法,则杂乱浮泛”。开头部分虽短,却是全篇的有机组成部分,提示作者的思绪和对众多材料的截取,因此落笔之前必须对全篇有总体把握。

科技小论文的开头,不一而足,并无固定的格式,但却有章法可循,这就需要对各种开头的技法细加领悟,根据写作实际灵活运用。

1、例题引路法

写作科技小论文,开篇引题,显示了研究问题的实在性,激发读者顺藤摸瓜的愿望。如某同学撰写的《一道容易解错的力学题》一文,作者开头就摆出了一道同学们很熟悉而又容易出错的力学题,并将错误的解答过程陈述给读者,引起读者的强烈的兴趣,而急于读完全文,以知道这道题究竟错在何处。

2、揭示背景法

将研究的问题,放置到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大环境和大背景下,让读者在较高的层次体味其研究的意义乃至方向性。如《乡镇工业环境污染防治对策》一文是这样开头的:“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迅速崛起和蓬勃发展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使农村经济发生了一系列深刻变化。在一些发达和比较发达地区,乡镇企业已成为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和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伴随着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乡镇工业对环境的污染和对生态的破坏影响日益突出。

这一开头就将研究的问题与命题的发展趋势,当今乡镇工业对环境的污染和对生态的破坏影响紧扣一起,使人们认识到治理环境污染的紧迫性。

3、指出危害法

许多争鸣、纠错的小论文,常常指出某些弊端,让人们骤然心惊,晓知解决问题的紧迫性。

4、概述论点法

在前言部分,作者将主要观点集中呈现给读者,给人一种整体感,这无异于交给读者一串钥匙,往下阅读便是尝试去打开一扇扇大门。

5、设置疑问法

设置疑问主要是给读者留下悬念,让其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迫不及待地关注研讨的问题。

以上是写好科技小论文开头的五种方法,值得说明的是开头的方法不胜枚举,且各种方法常常是有机结合,渗透并用。

篇9

论文对于其他的中国环保企业、乡镇企业的发展,具有普遍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巨龙公司,人才对策,人力资源开发

ABSTRACT

Startingfromasimplemanufactory,GUDRAGONhasnowbecomeaninternationallywell-knownmodernenterprise.However,duetoseriouscompetitioninthemarket,thechangingofmarketenvironmentandallkindsofchallengesappearingin21stcentury,GUDRAGONhasexperiencedmanydifficultiessuchasmarketdeclination,profitdropdown,demoralization,talentslossandevennegativeprofitsintheyear2000and2001.ThethesismakesadeepstudyandanalysisofthecompanyfromtheHumanResourceaspectwiththeknowledgeonmanagementandhumanresourcemanagementaswellasempiricalresearch.

Thisthesisfirstlyintroducesthehumanresourcemanagementdevelopmentofnationalandinternationalappliancemanufacturers,andthentheaccomplishmentsofHRdevelopmentofGUDRAGONandindicatestheadvantagesofGUDRAGONintheconstructionoftalentsteam:GoodmanagementachievementformsaneconomicalbaseforconstructionofHRdevelopmentandmanagement;hasacomparablynormativeHRdevelopmentandmanagementsystem;hascreatedacharacteristiccorporatecultureandhassetupagoodcorporateimage.

ThenthethesisstudiestheproblemsexistinGUDRAGON’sHRDevelopmentandManagement:thefunctionofHRmanagingdepartmentisnotstrongenough;thetalentconstructionandcurrentcorporatedevelopingstrategieshavesharpcontradiction;problemsexistintheutilizationoftalent,whichleadtotalentloss;theappointmentmechanismhaveproblems.ItalsobriefsthefivebigchallengesGUDRAGONisconfrontedwithinthe21stcenturyandputsforwardcorrespondingcountermeasures:Exertthecoreeffectoftheleadingteam;Furthercompletethetalentdevelopmentplan;EnforcetheorganizationconstructionofHRdepartment;BuildandcompletetheHRcultivatingsystemsandpolicies;Fosterandrenewcorporateculture.

ThisthesisalsogivesadvicetootherChina’sappliancemanufacturersandtownshipbusinesses.

Keywords:GUDRAGON,talentscountermeasure,

HumanResourcesDevelopmen

目录

绪论………………………………………………………………………………1

第1章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理论综述…………………………………3

1.1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概念及主要内容.……………………………3

1.1.1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概念…………………………………………3

1.1.2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主要内容……………………………………3

1.2与本文相关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理论……………………………4

1.2.1人力资源规划……………………………………………………………4

1.2.1.1人力资源规划的定义………………………………………………4

1.2.1.2人力资源规划的内容………………………………………………5

1.2.2人员激励…………………………………………………………………5

1.2.2.1人力资源激励的定义………………………………………………5

1.2.2.2人力资源激励的方式和原则………………………………………6

1.2.3绩效考评…………………………………………………………………7

1.2.3.1绩效考评的含义…………………………………………7

1.2.3.2实施绩效考评过程中的职责分工…………………………8

1.2.3.3考评者的选择………………………………………………9

1.2.4人员培训……………………………………………………………9

1.2.4.1确定培训目标………………………………………………9

1.2.4.2拟定培训计划……………………………………………10

1.2.4.3选择受训者………………………………………………10

1.2.4.4培训的形式………………………………………………10

1.2.5薪酬制定……………………………………………………………11

1.2.5.1影响薪酬制定的主要因素……………………………………11

1.2.5.2薪酬结构…………………………………………………12

1.2.6企业文化……………………………………………………………13

1.2.6.1企业的物质文化………………………………………………13

1.2.6.2企业的制度文化………………………………………………14

1.2.6.3企业的精神文化………………………………………………15

第二章国内外环保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研究……………………16

2.1国外先进企业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情况概述……………………16

2.2外国先进环保企业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改革和创新的实证研究…19

2.3我国环保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策略性研究……………………23

2.3.1我国环保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现状………………………24

2.3.2我国环保企业和外国先进企业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差距分析…25

2.3.3我国环保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对策………………………30

第三章实证研究巨龙公司面向二十一世纪的企业人才对策………………37

3.1巨龙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现状…………………………………………37

3.1.1巨龙人力资源开发的成就……………………………………………37

3.1.1.1企业的人才素质逐年提高…………………………………………37

3.1.1.2企业人才结构渐趋合理……………………………………………38

3.1.2巨龙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有利条件………………………………39

3.1.2.1经过多年的经济积累,为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奠定良好的基础39

3.1.2.2形成了比较规范的人才开发与管理的体系………………………41

3.1.2.3初步形成了有巨龙特色的企业文化,树立了良好的企业形象…43

3.1.3巨龙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存在的问题…………………………43

3.1.3.1人才管理部门作用不够强…………………………………………43

3.1.3.2人才队伍结构与目前企业发展战略矛盾突出……………………45

3.1.3.3在人才的使用上存在问题,部分高素质人才流失………………47

3.1.3.4任用机制存在问题…………………………………………………56

3.2巨龙二十一世纪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面临的挑战………………59

3.2.1巨龙自己培养的中高级人才满足不了未来发展的要求……………60

3.2.2外来的人才供给越来越有限………………………………………60

3.2.3设备行业对人才的争夺越来越激烈…………………………………61

3.2.4地区的环境条件使巨龙客观上存在对人才吸引力的不足…………61

3.2.5本地的人才政策存在偏颇……………………………………………62

3.3巨龙二十一世纪人力资源的战略对策……………………………63

3.3.1发挥公司班子领导核心的作用……………………………………63

3.3.2进一步完善人才发展规划…………………………………………64

3.3.3加强人力资源部门的组织建设………………………………………66

3.3.3.1人力资源部门重新定位…………………………………………66

3.3.3.2人力资源部门的组织设置………………………………………66

3.3.3.3推进信息网络系统建设…………………………………………68

3.3.3.4充分发挥人力资源部门的作用…………………………………68

3.3.4建立并完善人力资源开发制度和政策………………………………69

3.3.4.1结合地方实际制定人才引进政策………………………………69

3.3.4.2完善人才测评制度………………………………………………70

3.3.4.3推进人事管理制度的改革和完善………………………………70

3.3.4.4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员工素质……………………………………80

3.3.4.5完善高层次人才引进、激励和培养的政策和措施………………80

3.3.4.6完善任用机制……………………………………………………84

3.3.5培养和更新企业文化…………………………………………………85

3.3.5.1巨龙文化要体现中山人文特质…………………………………85

3.3.5.2结合“巨龙”实际,加强建设表层文化…………………………86

3.3.5.3锤炼“巨龙”个性,加强建设内层文化…………………………87

3.3.5.5进一步推进企业文化在广度和深度的发展……………………89

3.3.5.6建立跨文化管理的新模式………………………………………90

第四章中国乡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代化………………………93

4.1中国乡镇企业政企不分带来的人事弊病………………………93

4.2乡镇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不能一蹴而就………………………95

4.3乡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落后状况必须改变……………………98

4.4入世后乡镇企业人力资源建设面临的挑战……………………100

4.5乡镇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对策…………………………102

4.5.1乡镇企业人力资源的配置…………………………………102

4.5.2乡镇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103

4.5.3乡镇企业人力资源的使用…………………………………104

4.5.4乡镇企业人力资源的激励…………………………………105

第五章研究结论与展望…………………………………………………107

5.1研究结论……………………………………………………………107“”版权所有

5.2展望…………………………………………………………………107

参考文献…………………………………………………………………109

篇10

随着我国经济的整体发展,我国的乡镇经济的发展中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农民增收难,社区低收入群众人口比重大,城镇居民贫困突出、干部队伍整体素质和驾驭市场能力水平不高,依法行政、制度建设和机关干部作风不实等问题层出不穷,具体问题可分为以下几种:

一、乡镇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乡镇领导及居民受旧思想制约比较严重,对经济的发展缺乏创新性

由于乡镇居民多是以土地为生,相当一部分乡镇领导的思想比较保守,对农村的基本的风俗习惯比较熟悉,对农田的基本建设、农村计划生育等工作比较上心,对创办乡镇企业,发展农村的新项目比较陌生,也不去积极地发展和学习,觉得只要地方治安不出现问题就可以了,缺乏创新的精神和魄力。一些乡镇的居民多是干一些小生意,成本下,风险下,固守于自己的小事业和小家庭,不干放开手脚去干,缺乏把生意做大的胆量和资本。城镇居民的经商意识还不强烈,只是在土地死干,缺乏经商的观念。

农业基础设施比较落后,教育、科技、文化以及信息滞后,科技含量低,产业化进程难以形成规模,农民增产增收较慢,人民群众的生产力水平较低,财政增收困难,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低而困难。乡镇居民的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不够,长期受落后思想的束缚,开放、探索、创新意识差,缺乏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

(二)产业结构不合理,资金匮乏

乡镇人口中农村人口比重较大,农村中总量供给不足,产业结构调整仍有局限性,也不够合理,发展不平衡。农村产业开发的条件差,可开发利用的土地少,产业结构调整上有很大困难。农村科技服务体系不健全,致使整个经济发展的缓慢。现在大多数地方的乡镇经济还是以农业为主,第三产业发展较慢,缺乏富有地方特色的支柱产业,乡镇整体产业缺乏合理的布局。

目前村民自治没有严格落实,村集体经济组织不够强大,领导性较差,村民委员会职责和村民自治工作得不到应有体现,无力发展村集体经济。村民委员会职能不能有效发挥,在新农村建设等相关工作中,没有号召力、缺少凝聚力。而且乡镇财政资金比较紧张,缺乏固定的集体经济收入,没有足够的资金来支持乡镇的经济建设。

(三)乡镇经济的支柱乡镇企业的发展中存在许多问题

作为乡镇经济的支柱产业的乡镇企业的发展也存在着一些问题,虽然随着经济的发展,乡镇企业的数量逐渐增多,但是在总体的发展中仍然存在着较大的问题。许多乡镇企业由于财务及管理制度的不规范,导致企业的资金比较紧张,周转不开,不能对生产设备和技术进行及时的更新,以至于有相当一部分乡镇企业仍处于较原始的手工操作阶段,生产效率低,产品缺乏较强的竞争力。

目前,中国乡镇企业的经营管理多以经验管理为主,缺乏科学管理,无法用专业的理论知识进行系统分析。因为乡镇企业的领导缺乏专业的管理知识。在实际的管理中带有较多的个人感彩,没有健全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同时,乡镇企业的环境相对比较封闭,缺乏对外界足够的交流与沟通,缺少对当前的最新市场信息的了解,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

乡镇企业在员工的聘用上一般采取就近的原则,缺乏完善的用人机制,缺乏专业的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这就导致乡镇企业难以在技术和管理上进行创新和改进,严重制约了乡镇企业的发展。

二、促进乡镇经济发展的对策

(一)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特色产业的发展

乡镇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传统农业的优化升级,提高农业的整体效益。加强产业实用技术培训推广,积极探索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组织,提高生产组织化程度,增强主导产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在以农业为基础的条件下,大力发展副业,加大农业结构调整,鼓励乡镇居民进行蔬菜种植、养殖等比较有前景的副业,实行产业化、集约化、市场化经营,实现农业增产、增收、促进乡镇经济发展。

在发展畜牧业和蔬菜种植的基础上,要结合当前市场的实际情况和当地乡镇经济的特点,着力发展具有本地特色的乡镇经济,要结合本地资源状况,走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道路,以区域的特色来增强乡镇经济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的竞争力,开辟适合自己发展的新路子。

(二)重视乡镇企业的发展,加大对其的资金投入

乡镇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对乡镇企业的大力扶持,乡镇企业要充分利用农村信用社和金融市场,协调好与农村信用社的关系,协同发展,提升乡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还要加快制度创新,改变传统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引进国内外先进生产技术以及技术设备,降低生产成本,以质取胜。同时,还要增加对企业设备和技术改良方面的资金投入,增加对专业管理和技术人才的资金投入,从长计议,从而获取乡镇企业的长远发展。

企业经营者要改变以往传统观念,大力引进企业所需技术人才,摈弃陈旧设备,采用生产效率高,无污染的生产设备,学习先进地区的经验、先进企业的技术。同时,还要引进先进的人才管理机制,对企业的员工进行科学的管理,发展企业的绩效考核制度的作用,增强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能力,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

三、结语

另外,乡镇领导还要加强乡镇的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还要兼顾乡镇的生态环境,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双重发展,促进乡镇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乡镇领导不但要解放思想,以身作则,还要努力促进乡镇居民的思想改变,摒弃传统的保守思想,努力接受新思想,用新思想中有利的一面来发展乡镇经济,大胆创新,培养对经济发展的企业创办的魄力和勇气,逐步改变乡镇经济的现状,完善乡镇经济发展体制,推动乡镇经济的整体发展。

参考文献:

[1]惠国琴,胡胜德.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J].商业经济,2006(12).

篇11

0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乡镇企业在各个历史阶段一直在发展着农业,农村、农民密切相关,可以说正是农业,农民和农村的巨大付出,无私的支持,中国乡镇企业的才能不断发展壮大。论文参考网。在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农业、农村和农民要全面发展是时代的要求,乡镇企业应该而且必须抓住当前重大的机遇,既能为本身的长远发展,又能为回报农业、农民和农村社会、而充分考虑并切实履行自身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社会责任。这不仅仅是企业的社会义务,也是满足社会的需要和要求的行动,应该履行的社会职责和应做出的贡献。改革发展以来,农业,农民和农村更成为乡镇企业发展过程中最大的利益相关者,农业的现代化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现代化。

新农村建设是全社会共同的事业,需要动员社会各个方面的力量的参与。乡镇企业是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最重要的社会力量之一。乡镇企业本身具有许多独特的优势,能够多方面、多形式的参与新农村建设。乡镇企业通过充分履行应尽的社会责任,按照“以工辅农”的要求,妥善处理好义利关系,积极的投身于新农村建设,既可以直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又可以推进农村的社会事业进步,既可以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农村环境的改善和保护,又可以促进新型农民的培育与提高,从而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不可替代的先导、反哺和带动作用。

1引导农村经济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要的任务就是生产的发展。发展农村经济是前提和基础,没有农村经济发展,就没有农民的收入增加,其他方面的建设也不从谈起,更谈不上新农村的建设。贯彻落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生产发展”要求,重点是要大力推进现代化农业建设。企业社会责任要求企业在新农村建设中,尽可能让利与农,主动发挥自身在资源、产业、科技,组织等方面的优势,切实服务于周边的新农村经济建设和现代化农业的发展。资金、人才、项目、技术,是目前新农村建设中普遍面临的现实难题,企业通过将先进的经营理念、资金、管理方式、生产技术等要素带入农业领域,提高农业的整体水平,带动农村向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方向发展,增强农村的综合生产能力。推进现代物流向农村延伸。积极探索建立现代农业物流体系,增强产业化经营中产供销各个环节的有效链接,加快发展农产品连锁、配送经营,实现工农的有效对接;通过为生产大户垫付生产资金,吸收农民资金等社会资金入股,实行企业投资主体的多元化,能够为农村资金的循环提供动力;通过在原料基地的建设,注重新品种和新技术的引进,逐渐成为农业投资主体,能够实现对农业的反哺,实现中央支农,惠农政策的有效传递和效能的放大;通过推进区域化布局、专业化分工、标准化生产和规模化经营,带动农民注重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的成本,能够增强农业的国内外竞争能力,使农业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得到长久发展。

2增加农民收入

建设新农村的第二个要求就是生活宽裕,而要生活宽裕,必须增加农民收入。把坚持“统筹”和“多予”作为第一政策选择,把开展全民创业作为第一动力,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第一目标。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在带动农民群众致富方面的同时,也要发挥重要而积极作用。企业通过建立与农户的利益联动机制,形成一个利益共同体,将企业与农民的利益有机的结合起来,统一协调利益分配,尽可能地让利于民,这样能够提高农民生产经营的效益,并且直接增加农民的收入;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等多种形式的合作,能够积极带动更多农民加入农业产业化的生产经营链条,而且能够改变农民长期以来独立生产、分散经营的传统生产模式,增强农民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促进农民收入的增加;通过扩大产业化经营的规模,延伸产业化的链条,能够增加农民的就业岗位,同时,相关联的新兴产业将应运而生,不断开辟新的就业门路,从而拓宽农民增收的渠道;通过将大批农民富余劳动力吸引到企业就业,引导农民参与运输、营销环节的经营活动,能够有效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拓宽农民的增收空间。

3建设农村事业

建立城镇公共服务体系,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建设新农村,不单纯是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如果农村社会事业落后,不仅农村经济难以持续发展,农村的生活质量也不能得到全面提高。目前在我过绝大多数农村既存在经济发展不充分的问题,更存在社会事业严重不足的问题。论文参考网。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培育和发展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积极优化政策环境,取消限制农民创业的政策规定,激发农民创业热情。企业通过把自身较为完善的公益基础设备和社会化服务体系有条件而低收费地向农村社会开放,既着眼于企业生产经营环境的改善,更为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进一步放大企业的带动效应,对周围村庄的道路硬化、公共设备改造及供电设施、灌溉管网等进行投资,还可以对农村教育、文化、医疗、社会保障等进行公益性捐赠,从而可以有效地发挥对财政投入的重要补充作用,加快农村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解决农村社会公共品供给严重不足的问题,提高农民享受公共服务的水平,促进农村面貌的改变,推进农村“两个文明”建设,实现新农村建设的整体目标。

4改善农村生态

新农村建设和发展现代化农业的一大目标,在农村实现生态文明发展,但是长期以来以前在扩展过程中严重忽视了对农村的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大量的企业发展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以牺牲农村环境和浪费农村资源为代价,明显的工业外部不经济效应极大破坏了农村的生态文明。因此,企业在这方面有很大的社会责任,也必须发挥更大的作用。走新型的工业化道路,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就能基本完成,就能有效的恢复和优化农村的自然环境与生态。

5提高农民认识

篇12

民国时期的社会学家已经在这个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社会学在“”后恢复重建以来的30余年里,也一直有研究者不断探讨这个问题。渠敬东(2013a,2013b)的《占有、经营与治理:乡镇企业的三重分析概念——重返经典社会科学研究的一项尝试》(以下简称“渠文”)一文就是近期一个很有意义的尝试。这篇文章的第一个副标题表明了此项研究的一个明确意图——为乡镇企业研究提供一种多维分析框架。但不啻于此,该文的第二个多少有些令人费解的副标题既表明了作者提出这种分析框架的路径或方式,也透露出作者的一个更具理论意义的尝试:“重返经典社会科学研究”。在当今的研究处境下,这种尝试似乎有些不合时宜,“经典社会科学研究”对于当下的中国现实问题还有什么意义呢?社会学早就被定位为“经验科学”,默顿(Merton,1968:1)就曾经援引怀特海的话来为这种科学的进展而辩护:“一门还在犹豫是否应忘却其创立者的学科是迷茫的”。但默顿的良师益友帕森斯(Parsons,1981)在其长达半个世纪的学术生涯中,不仅没有忘记社会学的那些创立者,而且经常“重访古典大家”,亚历山大(2006)更是明确打出了社会科学中“经典的中心地位”的旗号。

问题是,如何“重返经典社会科学研究”?渠文正是对此难题的一种切实的探索性解答,其意义不仅仅在于用古典社会科学的一些概念来建构对于某个或某些中国经验问题的解释框架,更重要的,也许是重申古典社会科学的研究方式以及其中所蕴含的实质问题。这项研究涉及诸多有意义的问题,下面仅就其中几个进行简要讨论。

一、“总体现象”

渠文的经验研究对象是乡镇企业。众所周知,20世纪70年代末的中国改革始于农村,而乡镇企业曾被官方誉为中国农民在改革时代继“”之后的又一个伟大创举,并在改革初期(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极大地带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但因为种种原因,乡镇企业在90年代或转制或倒闭,日趋衰落。乡镇企业虽然曾经是“学术研究的一片沃土”,但今天再来研究这个“已经基本消亡了”(渠敬东,2013b:28、29)的社会现象,其意义何在?

确实,“很多过往的社会现象,并不因它们消逝了而死去,很多人们正看得见的现象,也并不因其现实存在着而活着”(2013b:28)。不过,正如韦伯在论及社会科学方法论时所指出的,研究者在选择研究对象时必然涉及“价值关联”(Weber,1946:21-22),这其实也涉及研究者的研究旨趣和关切。就渠文的论述来看,这种选择同时涉及作者的多维概念框架和实质关切两个层面,前者表现为乡镇企业是“一种总体现象”,后者表现为乡镇企业体现了“一个时代的制度精神”(2013b:28、29)。

先看第一个问题。渠文认为,乡镇企业“这个看似局部的社会现象,在理论分析上却有着总体的意义”,并进一步从两个方面指出了这种“总体意义”的意涵。就第一个方面而言,正因为“乡镇企业本身即是一个总体现象”(2013b:28),才有可能运用多维概念框架来分析其“总体性”特征。

在占有关系上它汇合了公有制、共有制和私有制等多重因素,并在其间进行多向度的转化;在经营关系上,则充分利用双轨制的体制环境,将土地承包、企业经营和财政包干结合起来,集个体、集体和行政部门之力,充分调动和积累各种资源,投入市场化运作;在治理关系上,将体制的、知识的和民情的等多向度的治理机制融合起来,解放了家庭、宗族、习俗等各种传统资源,甚至尽可能地从制度史和思想史中汲取营养,来尝试现实实践中的改革与创造。(2013b:28)

这段话可谓对全文的一个精炼概括。不过,这种分析乡镇企业的多重概念框架,其一般性尚不止于此。“占有、经营和治理的概念、范畴和分析上的联系,对于分析同一历史阶段中的国有企业、政府机构或民间群体的结构特性和运行机制,也具有一定的解释力”(2013b:28)。因此,这项研究虽然集中于对乡镇企业的分析,但其概念化或理论化意图中实际上蕴含着一个更具一般性的分析框架。

可能是因论题、篇幅等因素所限,作者对这种“总体意义”的讨论——就此项研究而言,这种讨论实际上是至关重要的——被放在简短的“尾议”之中,确实有意犹未尽之感。不过,我们从中至少可以引申出两个方面的意涵来稍加展开。

首先,这种对“总体现象”或“总体意义”的探讨,从思想史或学科史的角度看,涉及社会科学研究中的“总体性”(totality)范畴及其相关概念的思想脉络。就此项研究而言,最直接的指涉莫过于涂尔干一莫斯传统,尤其是莫斯(2002)的经典研究《礼物》所体现出的总体研究范式。莫斯认为,在早期人类社会中,礼物交换是一种“总体现象”,牵连到社会生活中的诸要素,因此表现了他所谓的“总体呈现体系”。我们在此不妨简要引述莫斯关于“总体性社会事实”(total social fact)的相关论述(可与上段引文稍作对比)。

我们所研究的全部事实,都是总体的(total)社会事实……在某些情况下,这些事实启动了社会及其制度(夸富宴、对峙的氏族、互访的部落,等等)的总体;在另一些情况下,特别是当这些交换和契约所涉及的主要是个体的时候,这些事实所启动的虽然不是社会总体,但却是多种制度。……所有这些现象都既是法律的、经济的、宗教的,同时也是美学的、形态学的,等等……它们是“总体”,是我们所试图描述其功能的各种社会体系的全部。我们是在动态或生理学的状态中考察这些社会的……只有通盘考虑整体,我们才有可能体会其本质、其总体运动、其活生生的面相……(莫斯,2002:203-205)

从某种意义上讲,社会学的研究视角就是“总体视角”。需要指出的第二点是,将乡镇企业作为“总体现象”来探讨,不仅在研究范式上受到西方社会科学的影响,而且蕴含着对中国社会结构、尤其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变化的总体性理解和判断。实际上,中国社会学者很早就注意到这种结构性变化,例如,20世纪90年代初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的一项相关研究(孙立平等,1994:51)就指出:“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最根本的变化是由总体性社会向分化性社会的转变”。从研究者在文中使用的基本概念——如总体性社会、(结构、功能、利益)分化、(社会、政治)整合、自由流动资源、社会流动等——和论证逻辑来看,可以说深受西方现代化理论的影响;而且,这项研究虽然指出并强调了中国社会变迁中的一些问题,但对中国改革和社会变迁的前景的判断基本上还是乐观的。但随着中国改革的发展,后续的一些相关研究,尤其是孙立平的一系列研究,已经敏锐地看到这种社会结构的变化所表现出的不同于早期的特点和趋势:中国社会结构自90年代中期以来并没有沿着从“总体性结构”向“分化性结构”的趋势转变,相反,随着改革进程的深化,中国社会结构逐渐演变为所谓的“新总体性社会”。我们从渠文作者前几年的一项合作研究(渠敬东、周飞舟、应星,2009)中也可以看到类似结论。这项研究侧重于对改革历程诸阶段(1978-1989年、1990-2000年、2001-2008年)的制度改革——双轨制、分税制和市场化改革、行政科层化等——的详尽分析,认为中国社会结构经历了从“总体支配”到“技术治理”的转变,但在实质意涵上,这种转变和孙立平所谓的从“老总体性社会”到“新总体性社会”的转变并无不同。换言之,经历了30余年改革历程的中国社会结构在本质上依然是一个“总体性社会”,尽管其中的支配或治理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从这一点来看,今天再来探讨和反思能够表征改革早期那种“总体性”变迁的乡镇企业,其中所蕴含的意义不言而喻。

二、“概念问题”

那么,如何提出和运用适当的概念框架来分析乡镇企业这种“总体现象”所体现出来的“总体意义”?实际上,这正是渠文所做的一个主要尝试。在这方面,我们可以提出几个问题做进一步讨论。

首先,如何提出关于中国现实问题研究的分析概念?渠文开篇指出了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变迁和组织变革的错综复杂性以及由此而导致的理论解释的困难,在指出(来自经验研究的)描述性概念和简单照搬某些现存的(主要来自西方的)社会学概念之不足后,作者提出了其理论化努力所强调的几个基本点:首先,鉴于中国社会“正在经历着现代社会基本要素的形成、组合和演化的基础过程,即一种结构性的社会再造过程”,因此,对此过程的社会学解释需要“从原初概念出发来确立逻辑清晰的解释链条”,需要源自多学科的“经典理论的宏大视野”;其次,中国“社会转型中的任何表面看来微小的现象,都可牵一发而动全身,都可透视出结构变迁的效果”,因此,需要“构建一种总体性的解释框架,即从现象与总体社会结构的关联出发,形成结构分析的基本脉络”;第三,由于中国社会正在经历的是一个复杂的变迁过程,因此,“结构分析不能停留在总体特征和类型的归纳层面,而应当深入探究造成结构变迁的每个动力机制”(2013a:3)。显然,这每一个侧重点背后都蕴含着对中国社会变迁的一般性判断,而作者在此所强调的“原初概念”、“结构分析”和“动力机制(分析)”也将贯穿在随后的理论经验分析中。

渠文的论述风格和时下大多数学术论文有所不同,其进路既非纯粹的经验研究,也非抽象的理论探索,表面上看类似于某种“二手研究”。作者在整个文章中的论述,看似相当依赖于相关的经验研究,尤其是文中“经验问题”部分特别提及的几项研究,但文章的主旨显然不在于此,事实上,这些相关研究主要是用来提出论题和问题的。以作者论及的五项产权研究为例,选择这些研究,不仅仅是因为它们是国内近年来关于乡镇企业和产权问题的具有代表性的研究,而且——就本文主旨而言,可能更为重要——因为这些研究所呈现出来的具体经验问题的复杂性以及试图提出有效解释的理论化尝试。尤其是文中所提及的“研究四”(周雪光,2005)和“研究五”(刘世定,2006),其概念化或理论化的意图是相当明确的。不过,渠文显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二手研究”,这种研究方式蕴含着某种概念化或理论化的策略。作者最终提出’的以“占有”、“经营”和“治理”为“一级分析概念”以及若干相关的二级、三级分析概念所构成的分析框架,显然并非源自对相关研究的一种经验概括。作者在论及这些精彩的研究时,一方面认为“这些研究在理论上的突破率先来自于经验本身的活力,对经济学普遍存在的产权制度改革的思路提出了挑战,并试图通过将产权分析扩展到组织构成的所有范围,突破时下通行的法人治理结构改革和制度主义分析的理论架构,从而确立一种能够囊括组织研究之基本问题的新范式”(2013a:4),但同时又指出:

这类研究从结构分析和机制分析上极大丰富了中国经验的理论意涵,但同时由于仅强调总体结构关联中的某个侧面,而使得单一性的分析概念缺乏解释力度。从对此类研究的检讨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正是“占有”、“经营”和“治理”在三个层面上塑造的不同社会关联和其中所贯彻的不同逻辑,才使得中国的乡镇企业组织始终处于一个动态的变迁过程之中,因三个维度在不同情势中的相互作用和调整而呈现出阶段性的发展特征。(2013a:15)

因此,这种概念框架的提出方式涉及经验问题和(某种意义上先验的)参照框架——实际上源自作者所谓的“经典社会科学研究”传统——的双向互动,既非经验主义意义上的经验概括,也非理性主义意义上的逻辑推演。渠文的主要篇幅用来论述概念框架对复杂的现实经验问题的解释,而这种解释反过来又促进了对概念框架的阐发。

进而言之,这种研究方式不仅体现出作者对所谓“中国经验”进行概念化和理论化的尝试,也有助于我们对中国社会学积累性发展的思考。例如,从二战后西方社会学的发展来看,帕森斯的“一般理论”(generaltheory)和默顿的“中层理论”(middle-range theory)是两种具有代表性的理论化策略,是对社会学积累性发展的不同思考和进路。虽然帕森斯和默顿都强调社会学是一门经验科学,但两人的方法论立场却迥然有别:帕森斯始终坚持一种反经验主义的方法论立场,而默顿显然是一个经验主义者(参见亚历山大,2006)。帕森斯(Parsons,1968:774)认为,从对(社会)科学研究对象的描述(即确定研究的“事实”)到解释都离不开“概念图式”,他孜孜以求的“一般理论”,其主旨在于为社会科学研究提供“理论的实质性的共同基础”,结束不必要的“派系之争”,从而有助于社会科学的积累性发展。默顿(Merton,1968:39)则倡导“中层理论”,拒斥“总体性的社会学理论体系”,认为这种研究取向对社会学的发展有弊无利。默顿(Merton,1968:51)认为,“社会学理论要想得到重大发展,就必须在下述两个相互联系的层面上推进:(1)发展特殊理论,从中推演出一些能够在经验上考察的假设;(2)慢慢发展出(而非突然性的启示)一个逐渐变得较为一般的概念图式,这个图式足以巩固诸特殊理论群”。显然,默顿的研究取向遵循的是从特殊到一般的经验主义理路,这与帕森斯的“一般理论”的研究取向正好相反。

从方法论角度看,渠文与其说意在提出一种关于乡镇企业的概念分析框架,不如说作者运用“理想型”的方法试图构建乡镇企业这种“历史个体”(historical individual)(韦伯意义上的)。从文章内容来看,作者实际上是从所有权结构、经营管理方式以及制度环境诸方面构建了乡镇企业的“理想型”,或者用作者的话说,这三重维度的概念建构所揭示的是乡镇企业这种企业组织“所特有的政治性、经济性和社会性意涵”,这些维度及其关联决定了“企业的性质”(2013a:15)。对社会学研究而言,作者对“治理”维度的论述可以说是最有意义的。在这项研究中,作者试图将“治理”(governance)作为社会科学分析的一个基础概念,并从体制、知识、民情(mores)三个面向来界定其丰富的内涵。这种阐述使得近年来在社会科学研究中运用颇广、牵连诸多智识脉络的“嵌入性”(embeddedness)概念变得类型化和具体化。另外,渠文用相当篇幅来论述“民情”概念,尤其是在运用它来解释“温州模式”和“苏南模式”时,牵连到诸多历史和现实因素,展现了丰富的解释力和真正的社会学研究视角。

不过,渠文作者对其概念框架的论述也存在一些值得讨论的问题。例如,作为全文解释框架的三重概念维度之间的逻辑关系,虽然作者指出它们各自的侧重点(如“政治性、经济性和社会性意涵”)不同,并在对具体经验问题的解释中也多涉及其间的关联性,但在概念框架层次上并没有对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给予明确阐述,这使文章提出的概念框架显得不够充分,而这种主要基于分类的概念框架也显得有些简单。另外,“分析”层次和“具体”层次的区分——这种区分在方法论思考中具有关键性和基础性的意义——在这项研究中似乎也未能得到明确的论述和贯彻。因此,文章对诸多细节性的经验解释虽然颇具启发性,但在总体概念框架的阐发和对乡镇企业的总体解释两个大的方面,仍存在诸多可探讨之处。

三、“制度精神”

在渠文的结尾部分,作者表明此项研究的一个主要旨趣在于揭示乡镇企业在其产生和运行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改革的时代精神”。

与其说乡镇企业的实践是一种制度的创生和建设过程,不如说这一实践过程代表的更是一个时代的制度精神。乡镇企业实践的活力之源,在于它不为一统的体制、一体的制度和整齐划一的观念所支配,而是将各种各样的历史遗产、传统资源和本土策略与现行体制结合起来,与外来制度融汇起来,进行大胆的尝试和创造。它不屈从于任何单一向度的制度霸权,不惟传统是瞻,不受体制裹挟,不被西方掠获,印证了真正意义上的改革的时代精神。(2013b:29)

在当代中国的改革进程中,乡镇企业是一种极具本土特色和富有中国经验的企业组织形态,其中蕴含着中国改革时代的矛盾和动力:一方面,乡镇企业在改革初期的社会结构中处于一个相对边缘的特殊地位;另一方面,它在改革初期却发挥了重要的、甚至是关键性的作用。正如渠文作者所指出的:“正因为乡镇企业作为社会存在的多重因素和多重环节的交集点,才能在改革实践中蕴涵丰富的制度创新空间,并反映出改革开放前十年的核心理念”(2013b:28)。作者运用占有、经营和治理的多重概念对这种组织形态进行了详尽的结构及机制分析,并以此来揭示它所体现出的“制度精神”。不过,遗憾的是,作者只是在文章结尾部分对此进行了简要总结,而未将其作为概念框架的一维。就此也可以提出几个问题予以讨论。

首先,在社会科学研究传统中,“精神”——或道德、价值、规范等——维度一直居于显著位置。在西方思想脉络中,现代社会一文化科学实质上是一种“人的科学”(science of man)。人的存在(包括其构成)虽然离不开物质性,但其本质却在于精神性。虽然不同思想传统、流派和研究者对“精神性”的理解、表述和侧重点各有不同,但都不否认其根本的重要性。以古典社会理论最主要的代表人物涂尔干和韦伯为例,涂尔干(2000,2001)所建构的“职业群体”虽然具有经济、政治和伦理等功能,但无论就涂尔干对此所做的社会史考察还是理论建构而言,道德规范所发挥的社会团结无疑是这一群体最主要的功能;而在韦伯(2010)那里,撇开他在学术生涯中后期对宗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所做的经典研究不论,在其早期的经验研究中,强烈的价值取向已经表述得很明确。譬如,他在运用政治经济学视角研究当时德国的具体社会经济问题时写道:

当我们超越我们自己这一代的墓地而思考时,激动我们的问题并不是未来的人类将如何“丰衣足食”,而是他们将成为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才是政治经济学全部工作的基石。我们所渴求的并不是培养丰衣足食之人,而是要培养我们认为足以构成我们人性中伟大和高贵的素质……一种以“人”为对象的科学说到底最关切的是“人的素质”;政治经济学正是这样一种以“人”为对象的科学,它要研究的是特定社会经济生存状况中成长起来的人的素质。(韦伯,1997:90-91)

篇13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企业社会责任之风越吹越猛。当这股西风伴随着跨国公司直接投资的号角吹进中国,并在中国渐成趋势之时,很多中国本土的企业才刚刚经历过或正在经历着企业剥离办社会的切肤之痛。处于经济转型期的中国,一方面要继续完成企业剥离社会功能的旧历史任务,另一方面又要面临着全球化背景下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新时代要求,倍感压力。中石化就是这些企业的典型代表,在探索中重新定位企业的社会角色。在从2004年开始的国家剥离重点大企业办社会职能的计划中,中石化是重点试点企业。而同时,在中国蓬勃兴起的企业社会责任运动中,中石化又是开路先锋。同样在2004年,在由中国石化、清华大学和BP集团联合主办的“企业社会责任论坛”上,中国石化副董事长王基铭作了“中国石化恪守企业的社会责任”的演讲,代表企业做出了承担企业社会责任的承诺。胆是并不是所有的中国企业对自己社会角色的变化和重新定位都能像中石化这么积极面对并应付自如。在经历了企业办社会之累和剥离企业社会功能之痛的中国,社会责任对很多企业来说有杯弓蛇影之嫌。这就注定了,在中国开展的企业社会责任运动必然会有浓重的中国特色和与西方截然不同的中国路径。

一、中国特色的企业办社会

(一)国有企业办社会

“企业办社会”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之外,承担很多理应由社会负担的职能,如办中小学校、公检法、医疗卫生以及一些社区服务机构等,这些存在于企业之内的非经营性职能就被称为“企业办社会”。

国有企业办社会是中国计划经济时代客观必然的产物。在计划经济时期,中国的企业大都崇尚“大而全”、“小也全”的经营模式。当时的历史背景是,国际上东西方两大阵营处于冷战之中,中国出于“备战备荒”的考虑,兴建了很多的三线企业,地处偏僻的山区,远离城市,人们“衣食住行”甚至“生老病死”的问题都需要企业来解决。还有许多工矿企业也是平地而起,社会职能因企业需要而建。在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刚刚开始时,社会事业发展不配套、功能不到位,政府社会保障服务不健全。社会应企业而生,社会与企业同建,很多企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一开始就承担了许多社会功能。每个企业就是一个小社会,职工的生活后勤都由企业负责。为了解决职工后顾之忧,企业必须肩负起社保、医疗、卫生、教育等各项社会职能,“低工资,高福利”是国有企业统一的经营模式。在国有企业改制之前,企业有自己的食堂、学校、医院的情况很普遍,“社会办的除火葬厂外企业都在办”。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承担着大量社会职能的企业不是独立的经济个体,而像是国家的一个行政单位,是社会的一个缩影。一方面,企业所有的利润都上缴国家,盈亏都与企业无关;另一方面,企业又要代替国家对职工的生活做出安置,这实际上是企业与政府职能的一种错位。以社会职能为主的非经营性资本占用企业大量资金,造成企业机构庞杂、人浮于事、生产效率低下,缺乏竞争力。据研究人员的粗略统计,在20世纪90年代非生产性资产占到国有企业总资产的35%一40%。从湘潭钢铁集团这个例子,我们可以更清楚地看到企业办社会给企业带来的沉重的社会性负担。湘潭钢铁集团年产330万吨钢,销售收入106亿元人民币,但是2004年其退休人员的补差工资和内退工资约6000万人民币、教育附加费2000多万人民币、自办教育3000多万人民币,医疗费用2000多万人民币、城建费用4000多万人民币,各种社会性负担总共高达2亿人民币。便是经过20年的体制改革,在2005年全国国有企业自办的中小学还有1.1万多所,自办的医院6100多所。国有企业每年缴纳城市建设费和教育附加费约500亿元,同时每年用于办社会的资金支出达456亿元。

企业办社会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在中国工业企业建设初期阶段的客观条件下是迫不得已的选择,也起到了创造企业经营条件、稳定职工队伍的作用。随着中国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企业办社会形成的这些非经营性资产却成了企业不可承受之重,在中国经济体制转型中成为国有企业体制改革的首要目标。分离具有社会功能的非经营性资产目的是为了让企业轻装上阵,建立现代化新型企业,参与市场竞争。

(二)乡镇企业办社会

在中国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国有企业慢慢放下了企业办社会的包袱,但却出人意料地出现了另一种新的企业办社会的现象。当国有企业艰难地分离着自己的非经营性资产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迅速成长起来的一些乡镇企业却主动地投资于公共设施的建设和承担一些公共职能。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一些大型乡镇企业和民营企业迅速崛起,其中一些乡镇企业在积累了一定的资本之后,凭借着雄厚的集体经济实力,开始兴建公共设施,建立健全的村民保障生活体系,“‘办子弟学校’、‘造职工宿舍’、‘给保底工资’、‘授予终身员工’等曾被视为有损企业竞争力的做法,开始悄悄地‘复辟”,这与国有企业分离社会功能的潮流形成了鲜明对比。

乡镇企业办社会比较有名的是浙江横店集团。自1993年起,横店集团在当地投入了近20亿元进行城市建设和旅游景点建设,建起了体育馆、电影院、游泳池、煤气储备站、仅桥梁就建了35座;办了全国第一个乡镇企业大学和亚洲最大的电影拍摄基地。‘另一个新型农村山东荣成的西霞口不但为村民建立了“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弱有所扶,贫有所济”的生活保障体系,还先后投资近千万元,建起了老年宫、妇女之家、文化广场等公共设施。

这些乡镇企业“造城”,大举进行社区建设让人们看到“企业办社会”的轮回,为什么在国有企业卸下社会职能包袱的同时,这些乡镇企业却自愿选择去承担这些社区建设的重担呢?在对这两种不同时期出现的“企业办社会”现象进行比较之后,可以发现他们还是有着根本不同。

(三)两种企业办社会的区别

国有企业办社会与乡镇企业办社会虽然都是有中国特色的“企业办社会”,但两者之间还是有着本质区别的。对它们的比较也引发了我们对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新思考。

首先,两者出现的背景不同。国有企业办社会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产物。中央在财政上统收统支,企业经营不计盈亏,中央政府对企业和社区往往同时兴办。国有企业办社会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起到了解决职工生活困难、免除职工后顾之忧的作用。乡镇企业办社会是在经济体制转型期出现的,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了一定的财富积累后,在乡村开始的社区公共产品的建设。

其次,国有企业办社会是分派给国有企业的任务,即使企业的经济目标不能实现也必须完成;而乡镇企业办社会是在首先实现了经济责任后再自愿地有选择地承担的道德责任和社会责任。国有企业全面开展社会职能的建设是政府指令也是历史环境所迫;而乡镇企业的社区建设是自愿的,因地制宜、各有特色,是现阶段对社会福利制度的一种有效补充。

再者,国有企业办社会的受益者只有本企业职工和家属。尤其是像中石化这样垄断性国企,企业办社会成为企业福利的一部分,所以这些企业甚至不愿对社会功能进行剥离;而乡镇企业办社会却往往造福一方,例如横店集团在20年来直接投入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就达20多亿元,使横店基本具备了一个小城镇的框架,横店集团的发展也吸收了当地及周围乡村70%以上的劳动力。横店影视城带动了当地旅游和其他第三产业的发展,正成为横店经济的一个新的增长点。

二、中国特色的企业办社会对企业社会责任运动的启示

在经济转型期的中国,一方面企业被要求与社会职能相分离,减少社会职能带来的成本,另一方面是企业被要求与社会责任相结合,将外部性带来的社会成本内部化。这两件看似矛盾的事情同时发生在中国,给~些面临新时代企业社会责任要求的中国企业带来很大的困惑。中国企业历经了国有企业办社会、国有企业脱离非营业性资产再到乡镇企业办社会这样的过程,企业社会责任似乎是“新瓶装旧酒”了。但是,在厘正国有企业办社会之谬的过程中,以及在对国有企业办社会和乡镇企业办社会的比较中,我们可以更加接近企业社会责任的本质并得到一些有助于企业社会责任运动在中国成功的启示。

企业首先是一个经济独立体,尤其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效益的实现是首要目标,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一定要以经济责任为基础和前提。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企不分,国有企业办社会,企业承担了太多的社会责任,结果企业没有做好自己该做的事,又做不好自己不该做的事,导致社会职能成了企业发展的桎梏,甚至成为企业生存的拖累。而乡镇企业办社会成功的关键也在于企业实现了经济目标,有了经济基础和实力来参与社区建设。

企业应以适当的方式承担社会责任。企业不是不应该承担社会责任,而是要搞清如何承担社会责任。国有企业办社会就是对企业应如何承担社会责任认识不清,结果就有可能出现国有企业一边在勉为其难地大力兴办“社会”,一边却连生产合格产品这样最基本的责任也担当不起的局面。企业社会责任应该是企业行为,而不是政府行为。企业的行为不应超过自身的边界,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也是同理,否则会回到“企业办社会”的老路上来。剥离“企业办社会”就是重新明确政府和企业的责任,划清企业边界。中石化和中石油这样的央企,一方面要剥离社会职能,另一方面又要加大力度承担社会责任,其实是不矛盾的。这些垄断企业理应更合理地承担大范围的社会责任,而不仅仅承担对本单位职工的社会责任。而乡镇企业办社会是按市场化的思路来办社会,和企业的特色结合起来,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承担社会责任的模式。

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应以企业和社会实现双赢为目标。在中国进入市场经济起步阶段之后,国有企业办社会成为企业实现经济责任的沉重包袱,国有企业办社会因为妨碍了企业经济效益的实现而被叫停。而乡镇企业办社会之所以存在还被叫好就是因为它没有以自己的经济效益为代价,正如横店集团的董事局主席徐文荣所说“我们企业办社会不是纯粹的公益性了,而是要让这里产生出效益来!”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同样也是只有在企业和社会双赢的前提下,才可能成为企业可持续发展长期规划的一部分。

三、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