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课堂主体教学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小学语文“课堂主体教学”模式的环节可包括“乐学新知—自读质疑—细读研讨—自我回顾—练习运用—开拓延伸”六个步骤。
1.乐学新知
小学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这是语文课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先决条件。我们应根据不同阶段的学生特点,采用游戏、范读、出示图片、播放音乐等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自读质疑
自读是培养自学能力的第一步,应始终引导学生自己去读,去思考,去领悟。学生根据目标或教师导读整体感知课文,初步认识文章结构,并自觉针对重点词句加以圈点批注,把握文章重点词句及相互联系,记录自学思考的初步结论。教师在保证学生有充裕的时间的同时,注重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使用工具书能力的培养,为好生提供一些加强的自学任务,为差生提供达标的辅助台阶。
3.细读研讨
在自读后,引导学生表达在自读中明白了什么,特别还要讲是怎样弄懂的。学生能够围绕教学的重点、难点自觉运用学法熟读精思,主动研讨,领悟文章的思想内涵;品评文章语言的精妙、结构的完美,并主动积累语言。讨论为每个学生提供了表现自己的机会,是思想和信息的交流,能最大限度地活跃学习气氛,调动群体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往往在自我表现中得以增强。讨论的形式可以是全班,也可以是小组或同桌;讨论的内容可以是老师的设问,也可以是学生的质疑。教师应重视“集体开窍反应”,注意指导学生的思路和表达方法,处理好独立思考和听取别人发言的联系,以读为本,精讲善问,面向全体,因材施教,注意启发和激励,让大多数学生参与课堂讨论,以读促解,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4.自我回顾
包括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也包括对学习结果和学习过程的评价。以学生为主体,主动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主动领悟语言文字的规律,并主动完善已有的认知结构。教师要启发学生主动整理学习新内容的规律和方法,为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迁移打好基础。
5.练习运用
练习是指阅读课堂中的练习。这种练习以质胜量,抓住知识的纵横联系,有利于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学生按定向目标自我设计自测题,进行重点项目的基本功训练和根据自己的能力完成教师提供的自测题,主动巩固和运用学到的知识,教师可设计形式多样的有层次的训练题,或引导学生自己出题,利用面批、互批、自改、讲评等形式当堂反馈。以表扬为主及时评价。
6.开拓延伸
有资料表明,学生语言的积累50%来自课外。可见,课外是学生积累语言的广阔空间。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的实际需求推荐读物;引导学生参与与课堂教学内容有关的读书、读报、视听或参观、访问、调查、做实验等实践活动。
篇2
一、提出问题
小学语文是基础学科,修订版小语“大纲”指出:“语文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主体的实际活动,指导学生在主动实践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爱因斯坦却说:“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刨底地追究问题罢了。”当我们走进现实的语文课堂,仍发现学生还在回答着自己不愿回答的问题,做着自己不愿做的习题。为此,语文“课堂主体教学”模式针对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研究构想
1.实验目标。在充分掌握“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基础上,不断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挖掘其内在的潜能,培育和发展学生独立自主性和积极创造性。在学习过程中,采用适当的学习方法,解决问题,掌握知识,发展独立阅读能力。
2.小学语文“课堂主体教学”模式的构想和制定。“小学语文课堂主体教学”模式的环节包括“新知导学—自读质疑—细读研讨—展示回顾—练习运用—开拓延伸”六个步骤。
三、研究实施
(一)按“课堂主体教学”模式的六个环节实施教学
1.新知导学。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可根据不同阶段的学生特点,采用游戏、范读、出示图片等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适时提供有关的背景材料,创设问题情境,为新知识的延伸作准备。
2.自读质疑。自读是培养自学能力的第一步,应始终引导学生自己去读,去思考,去领悟。学生根据目标或导读整体感知课文,初步认识文章结构,并自觉针对重点词句加以圈点批注,把握文章重点词句及相互联系,记录自学思考的初步结论,提出质疑。这就提出了学生课前预习的重要性,教师要保证学生有充裕的预习时间,注重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使用工具书能力的培养,为优等生提供一些加强的自学任务,为差生提供达标的辅助台阶。
3.细读研讨。在自读后,引导学生表达在自读中明白了什么,特别还要讲明是怎样弄懂的。学生能够围绕教学的重点、难点自觉运用学法熟读精思,主动研讨,领悟文章的思想内涵;因此自学能力也会有差异。通过组织讨论,学生之间能够相互启发、思维互补,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体味学习的乐趣。有的学生在讨论中还能与其他同学进行争论。
4.展示回顾。包括自我展示以及学生对学习结果和学习过程的评价。以学生为主体,主动展示并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完善已有的认知结构。这也是学生总结提高的过程。例如,在学完《学弈》这一课后,我要求学生写出本节课的收获,好多同学都能联系实际,谈到课文的主题:做任何事都要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
5.练习运用。练习是指阅读课堂中的练习。这种练习以质胜量,抓住知识的纵横联系,有利于知识向能力的转化。教师可设计形式多样的有层次的训练题,或引导学生自己出题,利用面批、互批、自改、讲评等形式当堂反馈。以表扬为主及时评价。
6.开拓延伸。有资料表明,学生语言的积累50%来自课外。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的实际需求推荐读物;引导学生参与与课堂教学内容有关的读书、读报、视听或参观、访问、调查、做实验等实践活动,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二)“课堂主体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操作的变通方法
1.基本模式中各阶段的具体操作内容和方式,可随学生年级段的升高,逐步加大自学自悟表达和质疑、讨论的独立性。对低年级学生,教师可适当增加自读提示和表达指导,选择或增加有关的字、词、句以及看图、观察、朗读、说话、表演等教学操作内容;中年级着重选择和增加有关自然段、简单的结构段,以及背诵、复述、深入理解、读写结合、质疑问难、小组讨论、有序表达等项目;高年级则着力于较复杂的结构段和篇,以及理解语句内含和表现手法,把握结构,领悟中心,体会情感,认识事物,质疑争辩,美读鉴赏等教学操作内容。
2.基本模式中各阶段的具体操作内容和方式,还可根据具体课文的教学目的进行调节、变通。一般来说,侧重体会情感的,要增加理解语句内涵、朗读欣赏、背诵复述等练习;侧重提高认识的,要增加理解思想内容、体会情感,质疑问难、把握中心等练习;侧重结构联系、表现手法和读写结合的,要增加认识段、篇层次关系、理解语句含义、学习写作技巧、体会表达效果、读后写练等练习。
3.特殊类型的课文,可以进行较大的改动或调整,甚至打破三个阶段的布局。例如《丑公主》这篇课文属于话剧,在教学时运用分角色朗读与表演相结合的方式再好不过了。
四、研究结论
1.师生关系是教学过程中的基本人际关系。教师应主动改变角色意识,把与学生的“你我”关系置换成“我们”,其次,改变教学形式,教师由“主角”转为“配角”。
篇3
在充分掌握“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基础上,不断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挖掘其内在的潜能,培育和发展学生独立自主性和积极创造性。在学习过程中,强调教学民主,引导学生的合作意识,采用适当的学习方法,解决问题,掌握知识,发展独立阅读能力。
(二)小学语文“课堂主体教学”模式的构想和制定
小学语文“课堂主体教学”模式的环节可包括“乐学新知—自读质疑—细读研讨—自我回顾—练习运用—开拓延伸”六个步骤,教学程序可用下图式表示:
二、研究实施
(一)按“课堂主体教学”模式的六个环节实施教学 1、乐学新知 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这是语文课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先决条件。
2、自读质疑 自读是培养自学能力的第一步,应始终引导学生自己去读,去思考,去领悟。学生根据目标或教师导读整体感知课文,初步认识文章结构,并自觉针对重点词句加以圈点批注,把握文章重点词句及相互联系,记录自学思考的初步结论。
3、细读研讨 在自读后,引导学生表达在自读中明白了什么,特别还要讲是怎样弄懂的。学生能够围绕教学的重点、难点自觉运用学法熟读精思,主动研讨,领悟文章的思想内涵;品评文章语言的精妙、结构的完美,并主动积累语言。讨论为每个学生提供了表现自己的机会,是思想和信息的交流,能最大限度地活跃学习气氛,调动群体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往往在自我表现中得以增强。讨论的形式可以是全班,也可以是小组或同桌;讨论的内容可以是老师的设问,也可以是学生的质疑。
4、自我回顾 包括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也包括对学习结果和学习过程的评价。以学生为主体,主动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主动领悟语言文字的规律,并主动完善已有的认知结构。教师要启发学生主动整理学习新内容的规律和方法,为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迁移打好基础。
5、练习运用 练习是指阅读课堂中的练习。
这种练习以质胜量,抓住知识的纵横联系,有利于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学生按定向目标自我设计自测题,进行重点项目的基本功训练和根据自己的能力完成教师提供的自测题,主动巩固和运用学到的知识,教师可设计形式多样的有层次的训练题,或引导学生自己出题,利用面批、互批、自改、讲评等形式当堂反馈。以表扬为主及时评价。
6、开拓延伸 有资料表明,学生语言的积累50%来自课外。可见,课外是学生积累语言的广阔空间。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的实际需求推荐读物;引导学生参与与课堂教学内容有关的读书、读报、视听或参观、访问、调查、做实验等实践活动,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二)“课堂主体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操作的变通方法
课堂教学是多姿多彩的智力活动,俗话说“教无定法”,对不同的学生和教材在不同的情况下,教学方法应是灵活多样的有针对性的,不应该也不可能成为一成不变的模式。为此我们依据学生认识事物和学习语文的基本规律,按照“整体——部分——整体”阅读课堂教学的基本策略,设计了基本模式,并提出适应具体课授课情境的调节变通方法。1、基本模式中各阶段的具体操作内容和方式,可随学生年级段的升高,逐步加大自学自悟表达和质疑、讨论的独立性。
2、基本模式中各阶段的具体操作内容和方式,还可根据具体课文的教学目的进行调节、变通。一般来说,侧重体会情感的,要增加理解语句内涵、朗读欣赏、背诵复述等练习;侧重提高认识的,要增加理解思想内容、体会情感,质疑问难、把握中心等练习;侧重结构联系、表现手法和读写结合的,要增加认识段、篇层次关系、理解语句含义、学习写作技巧、体会表达效果、读后写练等练习。
3、特殊类型的课文,可以进行较大的改动或调整,甚至打破三个阶段的布局。
三 、研究结论
篇4
“亲其师,重其道”,教师要热爱学生,充分重视和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让学生愿意在教师的引导下独立思考,获取知识。在教学前,不妨旁征博引,联系古往今来的历史大事,吸引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让他们对即将上的课堂充满期待。比如《新航路的开辟》一课相关的故事很多,哥伦布发现美洲,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好望角”和“太平洋”名称的由来等等,都可以给学生带来悬念,让他们想要了解更多。
第二,做好预习,设计问题
教师要预习在学生之先。站在学生的角度上考虑他们对课本内容的理解,帮他们导出一个知识结构。每个知识点都有它前后的知识联系,整理出前沿和后续,有利于他们对知识的整体把握,对于这一点也可尝试留着由学生自己来思考和联系。每课都有重点和难点,重点要能突出,难点则要考虑怎样才能分析透彻。所谓的难点,主要指学生对此内容不熟悉,缺少认识,或者是一些比较抽象的理论,难以理解,这就需要借助课件或学案补充一些材料,通过材料的分析理解来加深认识。对于一些历史名词或专业术语也需要解释清楚。《新航路的开辟》一课,它是前承资本主义萌芽的内容,后接殖民主义扩张与掠夺,本课的重点是新航路开辟的原因经过和新航路开辟的影响,难点则主要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新航路的开辟对世界的影响是巨大的,但它具有两重性,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如何去理解?这在课堂中可以让学生创设历史背景置身其中,假设他们分别是发现者一方和土著人一方,思考新航路开辟后所带来的影响,以此来加深体会,再补充一些史实材料,巩固认识。本课教学中还出现了一些历史名词,如“地理大发现”, “商业革命”,“价格革命”,这些都可以在预习的学案中给学生适当的解释。
一堂课成功与否,与问题的设计密切相关。我们都知道每节课的基本结构类似,无非都由历史事件的背景(包括原因),内容(包括过程)以及结果(或意义影响)等几部分组成,这是一个模式,但每节课必然有它与众不同的独有的一些知识点,这些就必须给它突出表现出来。例如《新航路的开辟》一课,它发生的背景相对别课来得丰富一些,包括了经济根源、社会根源、宗教根源、思想根源、直接原因和主客观条件等等。我们在学案上把本课的知识内容通过问题的设计,层层引导,帮学生理出一个基本的知识体系,问题细一些,了解就多一些。等学生熟悉了这样的模式,有时也可让他们自己设计问题,构建知识体系。
三、方法指导,课堂讨论
这一环节就是展现学生课堂主体作用的主要环节。指导学生读透课本内容,按惯有的模式归纳内容,尝试自己提取重点与难点,并尝试解决。课堂中鼓励学生提出更多的疑问,并针对知识与问题各抒己见,共同讨论,可以多留些时间给学生,让他们大胆地畅所欲言。为了增加课堂趣味性,有时也可以自编自导,再现历史场景,大胆假设如果是自己在当时时代背景下又可能做出什么反应,如前面所说,既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又增加了认识与理解。每个知识内容都要关注它的时代大背景,任何历史事件的发生都离不开当时的环境,由此还可概括出每一时期的时代特征。课堂的形式是多样的,分组讨论、辩论,或者知识竞赛,甚至可以征求学生的建议想怎样上,只要不跑了主题,达到学习的初衷,偶尔也不妨一试,在师生互动中摸索新颖有效的教学方式。
四、归纳总结,得出认识
经过学生的课前预习和课堂中的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他们对本课知识有了一定的把握,再引导学生结合学案和他们的理解梳理知识,让他们自己对知识点进行构建和补充,对理论性的东西进行总结和归纳,教师再给予适当的补充或解释,本课内容就基本可以掌握了,此后就是课后通过题目练习、知识运用来巩固知识点。
五、肯定赞赏,准备下次
篇5
小学语文是人文和基础的综合学科。语文学科修订版“大纲”指出:“语文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主体的实际活动,指导学生在主动实践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但是在实际语文教学课堂中,学生对于老师提问的问题,没有积极回答的主动性。对于课堂习题、课堂问题,以及练习的内容都不是自己内心的真正需要。脱离学生内心真实感受,使原本应该充满趣味的课堂变动乏味无趣。因此,针对传统教学中压抑学生个性发展的弊端应该给予摒弃。改变以往教学模式,用创新的思维教学,教学课堂以学生为主体,学生的发展是重中之重,应该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激发其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关于研究模式的构想
1.实验的目标
小学语文的主体为小学学生,小学学生大多还不能独立完成老师交给的学习任务,需要在老师的启发下师生共同努力完成。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应注重民主教学,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尽力解决问题,掌握学习知识,使其有独立阅读的能力。
2.笔者的课堂教学模式
课前预习――导入新课――预习检查――学生交流――教师点评――完成新课。
三、关于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
1.课前预习。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让学生养成提前预习新课的好习惯,乐于学习,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课前预习中,让学生提前将不理解的词、句标出,以便在新课讲解的时候更能深入理解!
2.讲解新课。教师在新课讲解的过程应注重多样化,引入典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人入胜,让学生能快速接受新课内容。
3.预习检查。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应将学生预习的情况加以了解,了解学生对字词的掌握,让学生朗读课文,了解学生识字的效果。
4.学生交流。学生可根据老师的指导,自行学习,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之间多沟通,多交流。
5.教师点评。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后,作为教师应加以指导,在交流过程中,补长取短,教师加以点播,引导。
6.完成新课。教师对新课内容加以整理,总体讲述,并对学生进行提问,归纳总结,完成讲解!
四、“课堂主体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操作的变通方法
课堂要针对不同的学生在不同情况下使用相宜的模式,因各个学生的认知或其他因素的不同,我们要按照“整体-部分-整体”的基本策略,开展更为灵活多彩的教学方法。在学习语文基本的规律下,设计基本模式并提出相应的授课情境遇到问题时调节变通的方法。
1.基本模式里各个年级的教学操作及方式可以随着学生年纪的不同而逐步增加或递减学生自己学习时对疑问的表达等问题。教师可以在教低年级学生时适当增加字符提示与表达指导,选择增加相关的教学操作内容;而中年级的学生应侧重于选择增加较为复杂的如背诵、复述等项目;高年级的学生就该着力于更加复杂的结构段与篇,以及对语句字词的领悟及体会等内容。
2.基本模式里各个教学目的的教学操作及方式可以根据具体文章内容等进行调节变通。例如:要想体会文章内的情感思想,就要增加对语句内涵的了解及对文章的朗读欣赏等;若是想提高对文章的认识,就需要学生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加以理解以及对文章主题集中心的把握等;而如果是想侧重文章结构及联系,就要增加对段落篇幅等层次的关系。
五、研究结论
1.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是最基本的人际关系,而师生关系处理的好坏则影响着学生的全面发展,尤其对学生主体意识的形成和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所以,教师应时刻以学生的立场思考问题,主动进行角色改变,注意交流中的用词,要说“我们”而不是“你我”。另外,教学形式的转变,教师应尝试担任配角,学生担任主角的教学形式。
2.充分激发学生的自主能力。“以人为本”是现代教学中的基本原则和最终目标。以学生为主体,突出他们的主导位置,允许学生的个性张扬和创造性的全面发展。“课堂主体教学”模式在注重学生自我意识的同时,更加注重学生的潜能的发掘,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从而达到学生学习独立性和自发性的目标。
篇6
何为“主体性参与教学”呢?主体性参与教学,是一种提倡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着眼于学生未来的生存与发展,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培养他们的主体精神,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语文课堂主体性参与教学,强调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主体的参与行为,注重教学过程中主体性的充分发挥,从而教会学生学习。从严格意义上讲,把参与性教学理解为一种教育理想更为妥帖,因为参与性教学的实现过程,只能以“更好”的标准来衡量。希望更充分地发挥教师和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使师生更深入地交往与合作,更顺利、更高效地完成教学目标和任务,力求逐步达到完善。
具体言之,主体参与教学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符合学生的认知结构。学生是学习、实践与发展的个体,在学习过程中,运用认知、情感、意志、智慧等素质主动学习。学习活动是学生建构具有个性特征的内部知识结构的活动,语文课堂实施的主体性参与教学,就是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语文教学构建。让他们的学习由单纯的记忆、模仿、机械训练转变为自主合作、探究,充分体现他们在语文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主体性参与教学的实施,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展思维能力。在参与教学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全身心投入,敏于思考。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引导着学生准确、快速地掌握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的能力。
第二,教学方式的人性化。现代心理学研究也表明,人的心理发展是一个不断自我建构的结果,而不是外塑的结果。传统教育的塑造性使学生成了目的与手段的奴隶,人为地过分雕琢使学生处于一种畸形发展的状态。而主体性参与教学,强调学生“由内向外地、自然而然地、符合发展规律地”发展。在主体性参与教学中,语文教师由单纯的“传授”转变为“引导”,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端正了教学思想,树立了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在实施的过程中,教师放弃权威了思想,创造出一种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这样的教学,洋溢着愉悦活泼的气息,充满了科学理性的精神,富有活力和魅力。这不仅能够改变课堂教学的面貌,活跃课堂气氛,也能让师生双方都体会到语文教学是一种良好的人生享受。
从实践层面而言,语文教学中的“主体性参与”,需要注意下面两个问题。
一、师生共同参与语文课堂的知识预设
美国动物心理学实验创始人桑代克通过动物研究,提出了三条基本学习规律,其中的准备律认为,学习者有准备而又给以活动就感到满意,有准备而不活动则感到烦恼,学习者无准备而强制以活动也感到烦恼。因此,只有在上课前让老师和学生认真做好课堂知识的预设,才有可能使“主体性参与”教学在语文课堂真正意义上得到实施,这种教学模式的优点才能最大限度的体现出来。
例如,在学习鲁迅的《阿Q正传》时,学生通过课前预习,便会对课文中的字、词、句做一个系统的梳理,明确重点。对于文中阿Q精神胜利法的内涵、产生的背景以及与之相关的文化意义等难点,就需要学生在课前通过查资料、小组讨论以及与老师交流解决,这样他们就能在主动参与中明确文章的难易,提前预设课堂。
篇7
小学语文是基础学科,也是人文学科,修订版小语“大纲”指出:“语文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主体的实际活动,指导学生在主动实践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但是当我们走进现实的语文课堂,仍发现学生还在回答着自己不愿回答的问题,做着自己不愿做的习题。这些问题、练习内容忽视了学生的自我需要,脱离了他们内心真实的感受、理解和情感,使极具人文价值,充满人性之美,最具趣味的语文教学变得枯燥乏味。为此,语文“课堂主体教学”模式针对传统教学中忽视乃至压抑人的个性发展这个弊端提出,并力图改变语文教学中学生被动的局面,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研究构想
2.1实验目标:在充分掌握“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基础上,不断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挖掘其内在的潜能,培育和发展学生独立自主性和积极创造性。在学习过程中,强调教学民主,引导学生的合作意识,采用适当的学习方法,解决问题,掌握知识,发展独立阅读能力。
2.2小学语文“课堂主体教学”模式的构想和制定:小学语文“课堂主体教学”模式的环节可包括“乐学新知—自读质疑—细读研讨—自我回顾—练习运用—开拓延伸”六个步骤,教学程序可用下图式表示。
3研究实施
3.1按“课堂主体教学”模式的六个环节实施教学
3.1.1乐学新知: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这是语文课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先决条件。教师可根据不同阶段的学生特点,采用游戏、范读、出示图片、播放音乐等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适时提供有关的背景材料,创设问题情境,为新知识的迅速联系作准备。
3.1.2自读质疑:自读是培养自学能力的第一步,应始终引导学生自己去读,去思考,去领悟。学生根据目标或教师导读整体感知课文,初步认识文章结构,并自觉针对重点词句加以圈点批注,把握文章重点词句及相互联系,记录自学思考的初步结论。教师在保证学生有充裕的时间的同时,注重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使用工具书能力的培养,为好生提供一些加强的自学任务,为差生提供达标的辅助台阶。
3.1.3细读研讨:在自读后,引导学生表达在自读中明白了什么,特别还要讲是怎样弄懂的。学生能够围绕教学的重点、难点自觉运用学法熟读精思,主动研讨,领悟文章的思想内涵;品评文章语言的精妙、结构的完美,并主动积累语言。讨论为每个学生提供了表现自己的机会,是思想和信息的交流,能最大限度地活跃学习气氛,调动群体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往往在自我表现中得以增强。讨论的形式可以是全班,也可以是小组或同桌;讨论的内容可以是老师的设问,也可以是学生的质疑。教师应重视“集体开窍反应”,注意指导学生的思路和表达方法,处理好独立思考和听取别人发言的联系,以读为本,精讲善问,面向全体,因材施教,注意启发和激励,让大多数学生参与课堂讨论,以读促解,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3.1.4自我回顾:包括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也包括对学习结果和学习过程的评价。以学生为主体,主动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主动领悟语言文字的规律,并主动完善已有的认知结构。教师要启发学生主动整理学习新内容的规律和方法,为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迁移打好基础。
3.1.5练习运用:练习是指阅读课堂中的练习。这种练习以质胜量,抓住知识的纵横联系,有利于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学生按定向目标自我设计自测题,进行重点项目的基本功训练和根据自己的能力完成教师提供的自测题,主动巩固和运用学到的知识,教师可设计形式多样的有层次的训练题,或引导学生自己出题,利用面批、互批、自改、讲评等形式当堂反馈。以表扬为主及时评价。
3.1.6开拓延伸:有资料表明,学生语言的积累50%来自课外。可见,课外是学生积累语言的广阔空间。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的实际需求推荐读物;引导学生参与与课堂教学内容有关的读书、读报、视听或参观、访问、调查、做实验等实践活动,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3.2“课堂主体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操作的变通方法:课堂教学是多姿多彩的智力活动,俗话说“教无定法”,对不同的学生和教材在不同的情况下,教学方法应是灵活多样的有针对性的,不应该也不可能成为一成不变的模式。为此我们依据学生认识事物和学习语文的基本规律,按照“整体——部分——整体”阅读课堂教学的基本策略,设计了基本模式,并提出适应具体课授课情境的调节变通方法。
3.2.1基本模式中各阶段的具体操作内容和方式,可随学生年级段的升高,逐步加大自学自悟表达和质疑、讨论的独立性。对低年级学生,教师可适当增加自读提示和表达指导,选择或增加有关的字、词、句以及看图、观察、朗读、说话、表演等教学操作内容;中年级着重选择和增加有关自然段、简单的结构段,以及背诵、复述、深入理解、读写结合、质疑问难、小组讨论、有序表达等项目;高年级则着力于较复杂的结构段和篇,以及理解语句内含和表现手法,把握结构,领悟中心,体会情感,认识事物,质疑争辩,美读鉴赏等教学操作内容。
3.2.2基本模式中各阶段的具体操作内容和方式,还可根据具体课文的教学目的进行调节、变通。一般来说,侧重体会情感的,要增加理解语句内涵、朗读欣赏、背诵复述等练习;侧重提高认识的,要增加理解思想内容、体会情感,质疑问难、把握中心等练习;侧重结构联系、表现手法和读写结合的,要增加认识段、篇层次关系、理解语句含义、学习写作技巧、体会表达效果、读后写练等练习。
3.2.3特殊类型的课文,可以进行较大的改动或调整,甚至打破三个阶段的布局。
5研究结论
篇8
2、“探究——主体参与型”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实际意义。
开展探究式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数学高度抽象的形式化的特点需要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主动性、创造性,更需要学生的主体参与,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有的数学知识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再创造”活动,才能纳入其认知结构中,才可能成为有效的和用得上的知识。因此,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自己去“发现”重要的数学事实和结果,如公式、法则、定理等。由此可见,“探究——主体参与型”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有很积极的意义。
3、“探究——主体参与型”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结构与策略。
“探究——主体参与型”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利用材料,主动地探究发现,而不是消极地接受知识。“导、学、探、议、练”为主体的探究式学习结构不失为好的尝试。
“导”——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老师一定要想方设法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情景。
“学”——就是指学生“自学教材”。要求学生在课堂上按教材或教师提示的教学目标及学前的学法指导自学教材。
“探”——主要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探究”活动。“探”的主要内容有三项:一是学生在自学完教材后自己做练习,自己提出问题、自己探索并解决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规律探究、方法探究、条件与结论探究、方案探究等活动;二是学生进行自该教师探索和自该教师纠正在自学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三是要求学生能提出有争议的问题或有创新思维的问题供全班同学讨论。
“议”——指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合作交流”活动。“议”的本质是生生之间的探究、是师生之间的探究。就是针对学生自学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及练习中的错误,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引导学生互相议论,引导学生同伴互助。教师只在关键处给予客观地评价或补充更正。
“练”——指“当堂训练”,要对学生进行严格训练,让学生当堂独立完成作业,让其通过自该教师训练形成能力,这样,课堂教学的过程就真正变成了学生自该教师学习、自主探索和自该教师实践的过程。很好的渗透“导、学、探、议、练”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数学的头脑来观察分析身边世界的能力。
篇9
主体性教学模式强调以知识学习为中心,注重情感学习,突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多样性、创造性。
一、主体性教学模式实施的原则
在实施中职物理的主体性教学模式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一些基本原则,这是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落实“主体性教学模式”学习目标要求的必备条件。
(一)满足学生的合理需求
教师应该能够满足学生的合理需求,并在学习中不断提升学生的需求层次。教学的效果如何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学生心理状态的影响,只有当所有外界的教育影响都内化成学生自身需要的时候,才能真正发挥学生在主体性教学中的创造性、主动性和自主性。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满足中职学生当前的合理需求,并在实施自主性教学模式的过程中不断培养他们更高层次的需求,从而提高他们在物理学习中的主体性。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创造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是以理解、尊重、关怀和信任为基础的,这些都是成功教学的基础。
(二)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学生对他们学习活动的选择受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如果让学生自由选择,学生通常都会回避那些他们自认为很难完成的任务,而倾向于选择他们自认为可以完成的任务。而且,自我效能感能够影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付出努力的多少,以及在遇到困难时所能坚持的时间。另外,自我效能感还能够还能够影响学生在某项学习任务中的焦虑和紧张。自我效能感高的学生通常愿意给自己设定更高的目标并设法完成,他们在遇到困难时会付出更多的努力。因此,中职物理教师在实施自主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应该努力提高学生对物理的自我效能感。
(三)给学生提供自主活动的机会
教师在教学中教得越多,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独立行动和思考的机会也就越少,这就会大大降低教学活动的效果和活力。学生是具有个性的实践主体、自我发展主体和认识主体,因此,中职物理教师在实施自主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应该给学生提供自主活动机会,充分发挥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主体性教学模式实施的策略
(一)激发学生学习的需要
学习需要是学生进行主动学习的驱动力。有学习需要的学生认为学习不仅是一种兴趣,还是一种责任,有学习需要的学生所进行的学习才是有意义的学习。因此,中职物理教师在实施主体性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应该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需要。首先,教师可以利用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需要。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学生就会产生弄清这些问题的迫切需要,从而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需要并提高他们的求知欲望。中职物理教师可以利用和学生的生活经验不一致的学习任务来创设问题情境。如,教师在教授力的分解时,可以利用一个小实验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取一个大砝码,并将这个大砝码用细线提起来,问学生用两根线来提容易断还是用一根线来提容易断,学生根据生活经验会认为用一根线来提容易断,然而教师进行实验演示的结果却正好相反。这一问题就会在学生的大脑中产生疑点和兴奋,从而可以顺利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另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在实践作业的完成过程中产生学习需求。教师还可以通过布置寻找实际生活中运用这一现象的问题性作业来创设问题情境。
(二)加强目的性教育
中职教育具有显著的“职业教育特色”,更加注重应用技能的教育,因此,中职物理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尽量明确教学的“目的性”,这样有助于激发学生物理学习的内在驱动力。以电磁学部分教学内容为例,教师应该重点介绍电磁学相关知识在未来工作实践中的应用,而对于电磁学的发展等等则可以一带而过,这样能够引导学生集中精力,学习目标更加明确,提高物理课堂教学的效果。
(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自信心
中职院校学生树立学好物理的自信心是主体性教学模式实施的基本保障,如果丧失物理学习的自信心,学生在物理课堂的学习过程中,就失去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积极性,主体性教学模式的实施也就会流于形式。培养中职生物理学习的自信心需要教师综合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比如,激励性的评价、帮助学生获得物理学科学习的成就感、引导中职生进行积极的归因等等,长期以往,中职学生就会树立起学习物理、学好物理的自信心,在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更好地发挥主体性学习作用。
(四)创设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环境
主体性教学模式的实施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颠覆性变革,更加强调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性”。主体性教学模式强调让学生自己来建构知识过程,而并不是由教师将知识直接、简单地传递给学生。创设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环境,能够让学生亲身体会物理课堂学习的乐趣,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中职物理感抗部分教学为例,为了说明电感的感抗与交流电的频率成正比、与自感系数成正比,教师可以直接在实验室进行教学,省略课堂理论教学环节,引导学生自己做实验,探讨感抗与哪些因素有关,这样既实现了该部分内容学习目标,又能够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巩固课堂学习的效果。创设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良好环境,就需要给学生足够的自由活动的时间、将“问”的权力下放给学生、引导学生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等。总之,创设主动参与的学习环境,是中职学生实现主体性发展的基本前提,有了主动参与学习的机会,中职学生的自立能力才能够增强,进而大幅提高中职生的应用能力、增强中职生的创新意识。
三、结束语
实践证明,在中职物理课堂中运用主体性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地激发中职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突出学生在物理学科知识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主体性教学方法的运用需要广大的中职物理教师更新教育理念、提高自身素质、创设主体性教学模式的实施环境、完善教学评价体系,以更好地促进中职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10
“主体”的英语单词是“subject”,来源于拉丁词“subjectus”。《辞海》对它的解释之一为:哲学术语,同“客体”相对,构成认识论的一对基本范畴。主体指认识者(人),客体指作为主体认识对象或实践对象的客观事物。主体具有意识性、自觉能动性等基本特征。《英语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要始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在英语教学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可以说,如何确立学生英语学习的主体意识,是我们当前转变教学观念的一个基本点。
1.正确认识教与学关系,明确教师指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
学生是教学主体,学生的主体作用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出现,他们能够能动地发展自己的潜能。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认识的主体,教师则是这一活动过程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学生的知识、能力、品质、性格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学生本身内部的矛盾性。教师水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设备等对学生来说虽然重要,但外因再好,终究还要靠内因起作用。任何高明的教师,都不能替代学生学习。学生应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师、教材、教学手段都应为学生的“学”服务。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并充当教学活动的主角,而不是把教学看成“教师灌、学生装”,把学生看成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对象。教师必须更新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观点,在课堂教学中既要当好组织者和指导者,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吸引学生自觉地参与课堂教学。
2.打破传统教学观念,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目前,大部分英语课堂教学仍然停留在“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得多,学生练得少”的传统教学模式。学生学习消极被动,缺乏动力,兴趣不高。为了改变现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们必须把以“教”为主的课堂教学立足点转换为以“学”为主。实践经验告诉我们,英语教学的成效,不是单由教师决定的,主要在于学生的学。只要教师能够树立一切服务于学生的意识,努力优化师生关系,建立平等、愉快、和谐的课堂气氛,创设让学生主动参与的课堂教学环节,吸引学生自觉地参与课堂教学的过程,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给予不断鼓励,促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场所,真正成为学生锻炼听、说、读、写能力与发展智力的场所,就必然会取得理想的英语教学效果。
二、优化师生关系,营造和谐课堂气氛
确立学生是英语学习主体的意识,就要求我们教师密切关注学生的生命价值,关注学生的生活实践,并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首先要把学生当成“人”,是有自觉能动性的人,是有一定认识能力的主体,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对象。
1.尊重学生人格,优化师生关系
优化师生关系,首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相信每位学生都能获得不同程度的成功。课堂上,只要学生能开口说,教师给予鼓励,对学生的点滴进步能及时表扬。实现平等、愉快、和谐的课堂气氛,则要鼓励学生多想善问,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尤其是与教师看法不同的独特见解时,允许学生说错、答错,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样,学生就会在无拘无束的课堂气氛中自觉参与,以最佳的心态投入学习。
2.教学氛围和谐,学生民主平等参与
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需要师生之间有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气氛。心理学家马斯洛指出人的五层需要,其中“尊重需要”已为我们广大教师所重视,并已经在教学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我们的教学对象是中学生,是一些期待着教师把他们当作“大人”的青少年,如果教师一直认为学生是“小孩”,学生的期待就得不到满足,教师也会产生“居高临下”的态度,如果教师把教学看成“教师灌、学生装”,那就看不到学生的潜能和主动精神,也就不会把学生看成值得尊重的人。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并对他们充满关心和期待,会对学生的心理和智力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过程,也是情感交流的过程。英语教学中,课堂教学不单纯是一种知识讲授过程,也是师生情感的交融、语言的交流、思想的共鸣,有效激发双方创造能力的过程。当代美国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因此,平等、愉快、和谐的课堂气氛是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整个活动过程的先决条件。
三、创新课堂教学环节,调动学生参与意识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作为教师,要树立一切服务于学生的意识,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确立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要把课堂作为一门艺术进行处理,精心地设计课堂的每一个环节。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知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在设计课堂环节时,要尽量地实现教与学的最佳结合,创设适合初中学生特点的,让学生能主动参与的机会,把英语教学从以教师为中心,从以掌握知识为中心转向以培养学习能力为中心,使学生能得到自主觉醒。
1.创设生动有趣的课堂开始,可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觉醒
上课开始,围绕教学目标进行精心设计,以生动有趣、学生喜欢的多种形式,引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情感,唤起学习的动机,明确学习的目标,让学生从上课前处于自由活动的状态转向集中注意,自觉、主动、兴致盎然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如在Mary’s Holiday Photos一课的教学中,一位教师采用了故事导入的办法,编讲了这样一个故事:One day, a dog, a cat and a duck were playing under a big tree. They were very happy. The duck said: “I’m tall.” The cat said: “I’m taller than you, Duck.” The dog said: “I’m taller than you and you, I’m the tallest.” The duck and the cat thought the dog was wrong. But they didn’t know why. So they went to ask Mary. 这样,既揭示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这节课学习的重点内容是形容词最高级的学习和运用),又把学生的兴趣引到学习内容上来,还能很自然地产生这样的悬念:“究竟谁对谁错呢?”学生的求知欲得到激发,真正诱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其能自主地投入学习。
2.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增强学生主动参与意识
主动探究是主体性教学模式的重要部分,是在自主意识觉醒后,给学习带来学习上的愉悦、亢奋,学生自觉地将知识从感性向理性过度的过程。当学生的认知结构与课文内容的知识结构没有连接时,就要在新旧知识间架设桥梁,为学生创设吸收、消化新知识的条件。如在road, take, sea, fun, large这几个单词的教学中,首先让学生自学单词,让他们感受新知,主动探究,学生就会由road到旧词coat,由coat一次想到字母组合oa的发音,从而学会road的发音……学会这几个词后,学生就会自觉地总结出一个学习新单词的学习方法,即“以新引旧、以旧带新”的学习方法。学生的这种主体作用得到发挥,主动参与意识得到加强。当课本的知识结构趋同于学生的认知结构时,采用点拨的办法。例如,学习形容词最高级的构词时,因为学生已认知了形容词比较级的构词,主要是让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独立地运用所学的知识来探究新知识。教师在课堂中起着答疑和画龙点睛的作用。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主体性是“主体性课堂教学模式”的灵魂。在实施“主体性教学模式”时,要始终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为出发点和着力点,把激活学生的思维作为教学的归宿;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创设符合和适应学生学习的教学环节,创设平等、愉悦、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在调控整个课堂教学中,要努力调动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从而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郑其恭.教学模式研究引论[J].教育导刊,1996(7).
篇11
二、实施主体性英语课堂教学的理论依据和现实意义
主体性是主体在主客体关系中所表现出来的本质属性,马克思说:“主体性是人的最本质属性”。教育中的主体性是指学生在主体意识指导下,主动参与教育活动的能动性。很多专家以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等来概括主体性。自主性侧重于主体权利,表现为主体对活动诸因素的占有和支配;能动性侧重于主体能力,表现为主体活动的自觉选择和参与;创造性是人的能动性、独立自主性的集中反映,是主体性发展的最高表现。现代社会的开放、发展要求重视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发展的主体,使其具有主体性是社会发展和自身发展的需要。
我们面对的初中生是处于生长发展过程中的儿童,他们的主体意识、主动作用于客体的能力都相对于成人较弱,应该说是一个发展中的主体,待进一步开发的主体。学生的主体性是需要培养、提高和引导的,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是我们教师的责任。因此我们把启动人最本质的属性——主体性,作为我们落实素质教育于课堂教学,努力提高学生素质的主要着力点,通过英语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很有必要。
三、主体性英语课堂教学的创设
1. 激发学生的主体情感,构建自我表现机制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强调在课堂教学中要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不能把学生看作是简单的认知体,要把他们看成是有完整生命的人。激发学生的主体情感,教师首先要尊重学生的情感,营造一种愉悦、宽松、平等、合作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有积极的情感体验。
学生的主体性,首先就要求教师的思想观念不断更新。教师要克服以前的陈旧的思想观念,真正做到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体,而英语是学生认识、学习及掌握的对象,是客体。学生是积极的创造性语言的使用者。教师的课堂教学任务完成并非一切任务都结束,而只是做了第一步,接下来更为重要的是,教师应该帮助学生运用学到的知识为表达意义服务,做到语言形式和语言意义的结合。只有在这种服务和结合的过程中,才能使learning (学)和doing(做)互相促进和融合,才能使更多学生在长期的课堂教学实践中,逐步学会做一个积极的创造性语言的使用者。
2. 精心设计主体活动
篇12
那么,怎样做才能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变得更加有效呢?
一、以学定教,优化“问题”教学
新课程课堂流行的教学方法是提问和讨论。提问,本来是为了激发学生思考,领导学生思维进步的。布鲁纳认为,向学生提出挑战性的问题,可以激发学习的兴趣,发展学生的智慧。然而,不少教师在课堂提问设计上内容欠佳,有的过于浅显,学生忙活大半天毫无收获;有的看似有创意,实则无稽之谈;更有甚者满堂问,始终用“是不是”发问,学生们有口无心地应付,以致逐渐对课堂提问失去兴趣。那么怎样的提问才是有效的呢?笔者曾做过以下的尝试。例如,我在上《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这篇课文时,预先设计了一份课前作业:1.熟读课文。2.你喜欢作者笔下的梁启超先生吗?为什么?3.你最喜欢的语段是哪一段?为什么?4.你在阅读《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时有感到不理解或有疑义的问题吗?我将这份课前作业分发给全班同学,然后再收上来好好研究,带着同学们的阅读感悟和问题去研究课文,设计课堂教学。最终,我整理出来了20个问题。我明白这么多问题当然不可能在课堂上一一解决,有的可以成为主问题带动全文的阅读,比如牵涉到写作目的和写作手法的;有的可以在课文研讨中穿插解决,比如一些字词句方面的疑问;有的问题不用在课堂上研讨,可以留待课后让学生自己去探究。于是,我便对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进行挑选,去粗取精后,将它们归纳成了一个主要问题:文章结尾说梁任公是一位“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梁任公的“有学问,有文采”在行文叙述中很容易找到相对应的内容;但对“热心肠”这一特点,在文中又是如何体现的呢?这个问题具有一定的思考的价值与深度,既能激发了同学们的兴趣,又能统摄整篇课文。同学们在积极的思考讨论中,不仅完成了“初步感知文本,把握内容”这一基本阅读任务,还锻炼了思辨能力,更体会到作者的写作意图,即对梁启超先生对人对事的悲悯情怀和对国事前途的真切担忧与爱国情怀的赞颂。
这次尝试让我深深地体会到以学定教的有效性。这种先让学生课前自读文本,再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确定教学重难点的教学模式,既培养了学生自主体验、质疑探究的学习习惯,又为课堂教学提供了很好的教学资源,更凸显了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使他们能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问题的挑选上须讲究,如上课前学生自己已弄懂了的内容,课堂里就不必再为此浪费时间;学生似懂非懂的内容,或者他们容易疏忽却极有意味的内容才是教师需要特别关注的重点。这样,我们的课堂教学才真正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这种教学模式不仅让学生在自主体验、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有发现,有提炼,有反思,而且还促进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等的方面的发展。
二、以境导读,加强审美体验
人们常说,语文能力离不开的是听说读写。作为教师,在实施阅读教学中常常力求兼顾,特别是希望能够通过读的有效训练,切实提升读的能力。当下课堂并不缺乏读的环节,或齐读,或默读,或分角色诵读……然而读了以后,收效如何呢?是不是通过这一环节,就能达成相应的教学指向呢?是不是更多时候,我们的诵读只停留于检查预习是否充分,能否正确、流畅地诵读指定文段这些表层形式上呢?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然而好多时候,多遍诵读后,学生们仍然不得要领。作为教师,如何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化难为易,让学生能试着抽丝剥茧,在探索学习中前行呢。
面对此困难,许多教师会创设诵读情境,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文本诵读中,感受语言的重量,触摸语言的硬度,辨清语言的色彩,引导学生在口诵心惟中不断地进步。比如,讲授《荷塘月色》,笔者就设计了以诵读为主体的“三读”教学流程:一诵读,创设情境,读出感受。朱自清的文章明白如话、自然流畅,读他的这篇文章就像与他谈心一般,正如叶圣陶所说“文字的全写口语,朱先生应该是首先被提及的”,因此,初读课文时可让学生自由诵读,并转化角色,把自己想象成作者本人,试图进入他的内心,把文章的语言变成自己的心声使之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二默读,边读边感,读出重点。口脑手并用,边读边做圈点,在文章中画出直接表明作者心绪变化的句子“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便觉是个自由的人……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于是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从而紧扣关键词“颇”、“且”、“但”、“忽然”、“早已”、“又”、“到底”,迅速把握作者的感情流程。三美读,体味语境,读出感情。借助前两次诵读的成果,深入美读,抓住上述关键句中的关键词、限制语来带动对整个段落的阅读感悟。如,很多学生在感知“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便觉是个自由的人……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这些无奈之情的语句后,朗读一至三段时,会语气气缓声柔,语调平稳舒缓,读出作者“淡淡的哀愁”之感;而在四至六段“荷塘月色”的朗读时,语气气满声平,语调平稳舒缓,又表露出作者“淡淡的喜悦”之情;特别是读到第七段“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时,语气气快声高,语调逐渐上升,传达出作者舒适、愉悦的心情。这种教学方法让学生们在读的磁场中体悟出作者对人生的一种适度生活情趣的追求与向往,明白了作者有时追求刹那间的安宁为的是暂时忘却,更感悟出作者对当时现实社会的不满之情。这样的诵读,让教师感受到的已经不是语言本身的再现和重构,而是清晰地听到了历史和文化的血脉在学生的美读中搏动。
三、以读促写,提高语文素养
篇13
近年来,全国上下都陆续开始了教育教学改革,教育教学无论是教学还是学习的内容和方式,都体现出更多的自主性和开放性。因此,笔者所在学校提出了建立“自主高效课堂”的理念,旨在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探究、教师的点拨,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同时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自主学习的能力。这些是对我们课堂的标准。在近三年的实践、摸索中,关于创建自主高效的课堂,笔者认为,做好高效课堂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精心编写导学案
学案是学生学习的路线图,沿着学案确立的目标、指示的方法,绝大多数学生应能完成自学。因此,在编写学案时,应该结合大纲要求、教材内容、学生实际等多种因素,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内容要由浅到深,有利于循序渐进、环环相扣,有利于激励创新。学案编写应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其主动性。相信学生,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思考,让学生自主发展做学习的主人;从而激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保护了学生的兴趣,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地“爱”上这门课,从而可以更进一步地去探究。作为物理教师,我们更应该注意保护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物理学习上可以发展得更长久。
学案编写内容主要包括学习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重点难点、合作探究、学习反思、课堂巩固、归纳总结、作业布置等。形式可以是文字叙述、填空、选择、解答等。其中,学法指导是指:学生需要学习的方向――合作探究的方式、解题的方法,或者思考问题的方向等。合作探究:一般以问题的形式出现,给出学生足够的空间令他们思考、探究,开拓思维,提高兴趣,培养他们合作的习惯和能力等。课堂巩固:以题目的形式呈现出本节需要掌握的知识和方法,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作业布置:分层训练。可利用课本中的练习题或者改编题,按照难易顺序由易到难层次分明,有侧重点,也有层次。
二、师生充分做好课前的准备
教师备课时要做到心中有数:重难点是什么,如何突破?如何给学生设计问题?先设问什么,再问什么?哪些留给学生预习,哪些课堂探究,哪些点拨?哪些方法和技巧留在哪块习题中穿插?时间如何分配等,都是我们备课时应该考虑的问题。
作为主体的学生,应该在课堂之前完成“预习”部分,并且教师要做好检查。检查不仅仅是看是否将空白部分写满,最好是以提问的方式来考查。如果能答对则一遍过,如果答错,则及时纠错。哪怕这个问题很小,内容也很浅,这样,学生的印象会非常深刻,并且整整一节课都会保持精力充沛,听课效率自然就提高了。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课习惯,提高课堂效率
课堂上,我们要注意培养学生养成如下良好的习惯:
1. 学会观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学会阅读课本中对于物理规律的描述,并能把实验现象和实验规律统一起来,由浅表层的印象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同时,提升学生抓住主要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探究的水平――比如思考的方式等。
2. 学会动手:比如,会动手操作连接电路,会使用各类电表等测量器材;会懂记笔记或者进行标注等。通过动手,让记忆更加深刻,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同时,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可以加强学生之间的情感联系,提高班级凝聚力,增进师生情感。
3. 学会倾听:一方面培养学生尊重他人的品质,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学生的理解能力。
四、反馈与评价
1. 课堂的反馈是最为直接的,教师可以及时对学生作出评价。在评价时,教师应该注意评价语言的应用。语言是师生之间交流的主要方式,它不仅教会学生知识,还能在情感上影响学生。在学生回答偏离方向的时候,予以一点点拨;在完全不会的时候,多给一点鼓励。在发现闪光点时,哪怕只有一点点,也给出肯定;在气氛尴尬时,多一点幽默……课堂气氛立刻就会不一样,同时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也会越来越浓厚,越来越喜欢上物理课。学生自然就会过渡到“主动求知”。所以,教师在课堂进行当中多注意语言的评价,就会提高课堂效率。
2. 课后的反馈与评价则更多地来自习题。因为题目的设置本身就有梯度,所以可以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大部分同学出现的错误可以在班上普遍讲解,少数同学出现的错误可以个别纠正。同时,也可以采用“会诊”的方式,让全班同学就某种错误进行讨论,效果也非常好。这也是一种高效的方式。但无论何时,对学生都应该以鼓励为主,保护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这样才能够得以持续发展。
五、总结与归纳
1. 课堂上的总结与归纳:当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后,学生自己归纳,或者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完成,是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内容、方法技巧、情感态度等方面的综合小结。一方面使得课堂更完整,另一方面能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极大地保护并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为进一步自主高效的学习打下知识基础和情感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