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舞蹈课教案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1.“教学案导学”内容的编写原则
1.1教学互用原则。
教案的编写应该围绕生物课程教学的重难点而进行,应该理清教与学之间的关系,实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原则,努力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学、自思、自练的空间,要因才编写不同的教学导案,确保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
1.2自主探究原则。
教案的编写应该突出生物课程的特点,直观地展示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的良好习惯。教案的内容是学生思考的载体,应该能够激活学生的学习思维,让学生在问题的显现和解决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1.3目标适当原则。
教学目标应该体现教师对教育本质和目的的正确理解,应该让学生去发现真理和获得结论的过程,使学生在发现真理和获得结论的过程中培养创造力。学案的编写应该服从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实际需要,充分考虑和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能力和知识水平,使学案具有较大的弹性和适应性。
1.4紧扣文本原则。
学案内容必须能使学生建立牢固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内容的编写要紧扣教学目标,符合学生的认识层次,不能是知识点的单一重复。编写教学案时,要强调内容创新,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教学案还应该具有预习生成的功效,应该让学生学习后有所得。
2.“教学案导学”的实施策略
2.1集思广益,依据学生学习需要选好教案。
教师在选教案时一定要注意内容要呈现思维梯度,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材内容的填空、习题的堆积。教师要潜心研究,分类专项突破,以挖掘学案之潜力,决不能把学案当成变相练习,否则不但起不到应有的效果,反而会加重学生负担,与素质教育相违背。教案中所介绍的学习方法主要是针对所学内容设计的,一般包括记忆方法、理解角度、理论运用等。如在学习遗传定律的有关计算时,笔者为学生提供了理解它所需运用的基本理论“概率的基本定理”,让学生在学习遗传定律的有关计算之前能够熟练地使用计算公式。这样就为学生的生物学习提供了一种简便可行的学习方法。
同时,教学案要清楚完整地反映生物一节课所要求掌握的知识点以及应培养的能力。学生通过对教学案的学习,一方面知晓自己应该达到的能力目标要求,另一方面也为他们掌握生物知识重难点作了清晰的展示。教学案上,要给学生留出记笔记和做小结的地方,以便学生写自己的心得、体会和疑问,以利于学生的自我调节和提高。教师在制定教学案时,不妨邀请学生代表参与研讨,多角度地提高教学案的有效性。这样,教师在撰写教学案的过程中就能够把握教学的重难点。
2.2提前分发,让学生做好预习。
教师在讲课的前一天把教学案发给学生,让学生在课下预习。通过预习,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要学的内容、教师的授课意图、教师要提的问题、自己不懂的地方及听课的重点等。学生带着问题上课,可大大提高听课的效率。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不仅能使学生不断地体验成功,维持持久的学习动力,而且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缩短获取知识的时间,提高学习效率,从而培养探索问题的能力。在教学时,教师参照教案,按照学案授课;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按照学案进行学与练。
这样,学生在预习教案的时候,能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能够产生一种探究的强烈欲望。例如,笔者在高中生物(必修)第二册第九章“人与生物圈”中的研究性课题:调查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的教学案中就让学生首先自己去调查身边的工厂企业以及政府的环保部门,让他们对所要研究的问题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并根据教学案的要求在实际的调查研究中探寻解决的正确途径和最佳办法,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
2.3正确评价,提高教学案的有效性。
教学案是师生课堂活动的物质载体,具有一定的目标性和可生成性。生物课堂教学不仅要突出生物知识,更要找出探寻的方法途径。例如,在高中生物(必修)第一册的第三章“生物的新陈代谢”中,我们应该首先让学生明白“酶”对于生物新陈代谢的影响,让学生通过“比较过氧化氢酶和Fe3+的催化效率”和“探索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作用”两个实验来认识酶在生物新陈代谢中的重要地位,让学生加深对酶所起作用的理解。因此,实用性是评价教学案的首要条件。
除此而外,我们还应该看师生在教学中的活动是否一致,即是否围绕教学案来安排生物课堂教学。教师应该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依据教学案进行适当合理的探讨交流,在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中有所收获。同时教师要尊重、理解、信任、欣赏、关爱、宽容学生,进行赏识教育,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健全的人格,这也是生物教学对学生非智力因素发展的要求。
3.“教学案导学”的实施注意点
3.1注意教学目标的控制。
教学案既要体现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又应该对学生的情感目标和意志目标有所反映。
3.2注意把握的适度。
教师不要操之过急,没有耐性,一看学生答不出,就急于告诉学生答案,否则就失去了培养学生能力的机会。
篇2
物理学自诞生的第一天起就与人类生活产生了密不可分的联系,物理与生活互相产生影响,能够对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作用.物理教师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就要注意到这一点,要善于根据所学物理知识的内容找到学生生活中的真实情景,目的是使学生深切感受到物理知识与自己的生活联接得如此紧密,使学生觉得物理课堂根本不枯燥、乏味,而是生动,充满乐趣,这样才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这时候再进行课堂导入,也就成为一件很自然地事情了.
当教师带领学生学习“力的相互作用”这一节的内容时,教师首先应该设法使学生在大脑中迅速搜寻出有关“力”的生活经验,并多联系一些生活实例,比如,我们把玻璃杯扔在地上,玻璃杯会破碎;我们用力推动小车,小车就会前行等.通过这些实例的引入,学生就会从自己积累的杂乱无章的生活经验中总结出相关物理知识,并且给予科学、系统地解释.这样,学生就会自觉否定自己之前的错误认识,并能够形成认真观察、动脑思考的物理学习习惯.除此之外,教师在为学生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的过程中,也可以抓住生活中一些现象,为学生提出问题,刺激学生积极开动脑筋,通过物理知识找寻这些问题的答案.对生活经验产生一定的疑问才会促使学生积极的思考,而认真思考是通向知识殿堂的有效途径.比如,在学习“光的折射”这节内容时,教师就可以从学生司空见惯的生活现象出发,将一些有代表性的问题引入课堂,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比如,“为什么当水比较清澈的时候,实际深度要大于我们看到的深度?为什么把筷子伸到盛满水的碗里时,筷子就像折了一样?”学生听到这些问题之后就会积极展开讨论,希望发现问题的答案,形成探究问题的强烈要求.
二、注意在教学过程中引入生活实例
任何一门学科的产生与发展都离不开生活,物理学也不例外,从这一角度而言,物理教学应该与生活保持紧密联系.第一,任何深奥的物理概念和规律都是在总结大量物理现象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而后又重新回到生活、指导生活.所以,教师在自己的课堂中应该尽量多为学生提供一些与生活有关的物理现象,提高学生对物理的认识,使他们觉得物理不再遥不可及,进而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比如,当学习“摩擦力”这一节内容时,教师可以为学生这样设置问题:“为什么当拔河比赛进行之前,要保证场地没有任何的沙子之类的东西,而且运动员最好换上新运动鞋?冬天地上都是冰,人走在上面容易摔倒.”当学习“惯性”这节内容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想乘公共汽车时,汽车突然启动会后仰,而突然刹车又会前倾的场景.第二,物理知识回归生活,服务生活.教师可以为学生组织一些运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讨论活动.比如,怎样运用简便方法打开啤酒瓶盖?当我们想往高处搬东西时,怎样才能最省力气?总之,教师一方面要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物理知识紧密联系着我们的生活,另一方面还要引导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解决生活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物理知识的作用.
三、力图营建生活化的实验教学
物理实验教学也要尽力与学生生活相联系,使物理实验紧贴学生生活.教师最好从两个方面入手:第一,利用生活中的生活物品做物理实验器材;第二,设计与生活紧密联系的物理实验.通过这样做,学生将会感觉到物理知识与自己的生活很近,并不是学而无用的东西,他们只有充分认识到物理学科的重要性,才会以更大的学习积极性对待物理.(1)利用生活中的生活物品做物理实验器材.把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生活用品当做实验器材,不仅经济、简便,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比如,当学习滑动变阻器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利用铅笔芯来制作,将导线连接在铅笔芯上,通过不断滑动导线,要求学生仔细观察灯泡的亮度变化和电压表的指数.教师还可以利用学生常见的饮料瓶,为学生展示音调高低的规律.如果将实验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起来,学生容易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进而产生浓烈的探究实验原理的强烈愿望.(2)设计与生活紧密联系的物理实验.在传统的物理实验教学中,实验器材大多是学校购买的专业器材,通常与学生的生活距离比较远,因而学生容易感到枯燥,不容易产生学习的兴趣,通过设计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相关的实验就可以大大改善这种状况.比如,当学习“能量的转换和传输”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设计出模拟生活实验,用一节电池表示总电源,用一根小木棍表示电线杆等,当导线接通之后,闭合开关就能观察到小灯泡亮了,这说明能量发生了转换.
总之,物理与生活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物理教师一定要把物理教学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多为学生创设一些与生活紧密相连的物理学习场景,实现课堂学习效率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温宁花,万海青,曾晓锋.浅析诗词中的物理美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10(3).
篇3
《物理课程标准》要求重视对学生终身学习愿望、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科学精神的培养。因此,在教学方式上,必须从传统教学的讲授式转化为启发式和探究式等。强调教师对教学实施过程的把握和调控能力,使学生的思维过程既不被束缚,又不偏离既定的教学目标。基于这个要求,各地教师想了很多办法,如:针对学生个体编写学案或写导学案;针对教师个体方面精心设计教学,努力在课堂上实现精彩讲演,这样做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想方设法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实践《物理课程标准》的方法就是把学案、导学案、教学设计(教案)等有机地结合起来,重新组合“导学教案”,这样既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能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使用中让学生清楚地知道教师的授课目标与意图,让学生的学习能有备而来,给学生以知情权、参与权,又可使教师了解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完成学习任务的情况,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克服教学活动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提高、增强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和可控性。下面,笔者就谈谈对“导学教案”设计的点滴体会。
一、充分体现“导学教案”中教学设计的基本环节
第一,将教学设计中的基本环节与导学案中的基本环节结合起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教学设计(即教案)只能让学生听到教师自己心灵的声音,而体现不出学生心灵的呼唤,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忽略了学生的自身发展以及学生在学习中的探究性与主动性。
第二,把教案与导学案组合起来的“导学教案”,能全面引导学生学习,实现预定的学习目标,让学生主动地去阅读教材、主动参加实践、分析论证,亲自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自己的亲身实践中感悟知识的本质,理解知识的精髓,真正做到动手动脑学物理,一步步引导学生从不会学到会学,提高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第三,根据新课标把“教材”再度开发,多样化灵活地呈现课时内容,吸引学生的“眼球”,引导学生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转化到学生层面,就是要解决“学什么,怎么学,以及如何实现自身发展”的问题。
最后,教师要学会在教学中引导,在引导中积累。这就要求教师在学法指导中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填写个人的体会,从而解决“教什么,怎么教,以及如何促进学生有效发展”的问题;转化到学生的层面,就是要解决“学什么,怎么学,以及如何实现自身发展”的问题。
例如:在“导学教案”的两侧分别设计“学习流程”和“学法指导”,怎么样的过程就用怎么样的方法。如学习目标就要求学生根据目标阅读教材,完成课前预习的练习(以填空题为主),做到“读一读、划一划、填一填”。因此,“导学教案”要面向全体学生,能引导每个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让每个学生都能体现一定的成功,学生在课前预习中的练习应以课本的内容为主,主要检查学生课前是否看了书;课堂学习中的练习是检查学生通过预习所获得知识的落实,做到精选、精讲、精练,只有这样,“导学教案”才能发挥出它的魅力,才能顺利完成教和学的任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充分体现“导学案”的特点
“导学案”即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方案,能最大限度地为师生“互动――探究”提供课堂时空,是建立在教案基础上针对学生学习而开发的一种学习方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扮演的不仅是组织者、引领者的角色,而且是整体活动进程的调节者和局部障碍的排除者角色。具体特点用“第十五章第3节串联和并联”来说明:
1. 通过“温故知新”引导学生进行旧课复习并预习新课
如温故:(1)电流的形成,(2)电流的方向,(3)电路的构成,(4)获得持续电流的条件等。
知新:①什么是串联电路,在实际中有哪些?②什么是并联电路,在实际中有哪些?③画出常用电路元件符号等。
通过学生自主钻研教材,并完成“课前预习”中的问题,而这些问题恰恰又是看了教材就能够完成的。这样,学生内心中便会有一种收获的喜悦,并对自己的自学能力表示认同,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和主动性。
2. 课堂学习,着重指向学习目标,设计问题情境,引领学生开展问题探究、合作学习活动。如:(1)串联电路的组成,并归纳总结。(2)并联电路的组成,并归纳总结。完成探究后建立“相关链接”,进行课堂训练。及时确认所学知识,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是提高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策略,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另一个重要途径。
总之,“导学案”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自学、自问、自练的方法和机会,使学生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体现出教学重心由教师如何“教”转变为学生如何“学”的根本性转变。
三、充分体现学生与教师参与的全过程
“导学教案”是以纸质的形式印发给学生,受课堂时间的限制,每节课为8K纸的一面,教师以它为教案,把课程标准的精神贯彻到每一次课堂中去,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以及知识的不同层次的要求。同时,学生以它为导学案,使学生对学习活动有更完整的认识,更加清楚教师的授课目标、意图,以达到引领学生阅读、思考、交流、表达的效果,更便于学生课后的总结与反思。
学生与教师互动参与的过程如下:
“导学教案”提前一天发给学生,让学生根据导学教案上的要求,开展课前预习。上课时教师以检查作为引入,并组织学生交流课前预习的情况,给予简要的总结、恰当的评价。另外,了解学生对新课学习的认知基础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更具针对性地突出重难点。对于教案,教师课前认真编写,课堂认真落实,课后总结提高,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教学过程及时反思,为下一次课提供更好的指导,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学、自问、自练的方法和机会,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增强其对学习的兴趣。
但由于“导学教案”的容量小,缺乏形象、直观、动态的特点。因此,在教学中必须与其他教学手段相结合,如挂图、多媒体、录像、实验仪器等,使教学过程生动活泼,确保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高效性。教师应把“课改”的新理念、新方式落实到课堂教学中,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引导学生学习,做好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和启发者。
参考文献:
[1] 朱铁成.中学物理教学案例研究与分析[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
篇4
舞蹈教学的课堂安排需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教师要掌握教学的规律性,学生要掌握学习的规律性,这是由舞蹈训练中的教育发展客观规律和受教育者的认知发展规律所决定的。说到循序渐进,可以说这是每个技能学科都需要遵循的原则,可是以舞蹈这个专业来说,教师不能仅仅笼统的知道循序渐进的道理,更应该从舞种本身的特殊性出发,在开展教学之前思考教学过程中具体的教学规律,把循序渐进落到实处,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的层层推进。教师对舞蹈教学课堂安排的把握,近则是一堂课,远则是整个学期整个舞种教学的规律性,教师都要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才能使教学顺利开展。
一、统筹课堂安排需要循序渐进
(一)施教者教授知识需要循序渐进
施教者组织开展训练教学的目的,就是要使受教者科学系统地掌握舞蹈知识技能,因此,在教学中一定要根据舞蹈教学的科学规律和受教者掌握知识技能的客观规律组织开展。从最初的兴趣培养到学习技能的逐渐掌握,从审美知识的丰富到审美能力的形成,都不能脱离循序渐进的原则。在舞蹈教学中教师若是偏离教学规律,课程也就无法顺利推进,达不到训练效果。只有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按照人的认知发展规律和教学内容固有的逻辑顺序开展教学,并保持稳定发展的态势,才能使受教者一步一个脚印地步入舞蹈艺术的百花园。
(二)受教者接收知识需要循序渐进
受教者的认知发展规律,是按照由浅入深的顺序开展的。倘若任意打乱教学顺序,不按他们的认知发展客观规律组织教学,受教者面对崭新的知识领域就会困难重重,无所适从。遵循循序渐进的规律能夯实学生基础,如同建房子要打牢地基一样,在舞蹈教学中打稳基础十分重要,也许在学习舞蹈的过程中,基础知识的学习以及基本动作的练习会稍显枯燥,可只有巩固舞蹈基础达到质的飞跃后,才能在吸收表演性强的舞蹈时不感到吃力。
二、蒙族舞蹈课堂安排中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的教学规律
(一)以蒙族风格特色、文化背景作为切入点
1、教师传授背景知识使学生大致把握蒙族风格特色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由于各个民族居住的地域环境不同、生活习惯不同,因而在舞蹈艺术表现上也形成了不同的风采。所以说,在学习蒙族舞蹈之前教师对蒙族文化、舞蹈风格的铺垫十分重要,这能使学生对于民族风格特色有更准确的把握。蒙族是个马背上的民族,蒙族人民骑马驰骋于辽阔的大草原,以蓝天为帐篷,以绿野为毡毯,塑造了他们豪放、大气的性格。在他们的民间舞蹈中,洋溢着来自大自然的勃勃生机,是豪放与自信的“天之骄子”的形象。学生通过了解蒙族的生活地域和风俗特点,以及历史文化和生产方式等,不仅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能使学生以宽阔的文化视野关照该民族民间舞蹈。
2、让学生聆听蒙族音乐感受音乐特色、节奏特点
蒙古族民间舞的音乐特点是热情奔放,悍健有力,节奏欢快,富有草原风格和浓郁的生活气息。节奏规范多采用单一节拍,曲式多为对称的方整性结构。教师通过使学生聆听具有浓郁蒙族特色的音乐,感受该民族的音乐特点,并用启发的方式让学生想象自己在辽阔的大草原,培养学生形成敏锐的音乐感受。
(二)蒙族体态、舞姿训练需从量变达到质变
基本体态和舞姿是肢体舞动的基本特点,是把握舞蹈风格特点的基础,教授一个民族的舞蹈,一定要从基本的体态、舞姿训练开始,并且需要量的积累。通过长时间摆体态使学生形成肌肉记忆,从五分钟,十分钟到二十分钟的不断加大强度,使学生通过肌肉的酸疼感来记住舞姿的规范。体态、舞姿是静态的舞蹈,舞蹈是由各个体态、舞姿连接而成,在舞蹈中要使得每个动作都规范精准,每个动作都能瞬间到位,就必然要通过长时间的体态练习来积累。当然凡事都要讲究方法,除了长时间的摆体态,还要要求学生模仿老师的示范动作,观察自己与老师动作的差异并不断纠正自己,完善自己的体态,这样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模仿能力。迄今为止还未曾发现有哪一个人生来就具有优美动人的舞姿,“没有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传神的道出了优美舞姿的形成历程。
(三)严格规范蒙族手形、脚位
“手是舞蹈演员的第二张脸。”作为一名舞蹈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舞蹈意识必须从细节抓起,在组合学习之前先进行单一的手形练习,强调手形的重要性,这样能使学生有意识的注意舞蹈中手形的规范。脚位的教学也要如此规范,只有经过单一的手形、脚位练习,使学生注重细节,才能在舞蹈组合的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对手形、脚位有更精准的把握。
(四)蒙族单一动作的训练使学生准确把握舞蹈的风格性
舞蹈单一动作的训练,犹如语文课上的“识字”教学,这是舞蹈“组词”、“造句”、“成章”的基础。单一舞蹈动作的训练就像是铸造每一块瓦,只有基础坚实、材料过硬才能盖出结实耐用的好房子。单一动作的训练教学其内容是舞蹈组合的基本要素和主要动作,从风格特点来说是从属于舞蹈组合的,且训练的规范性和情感性都具有为舞蹈组合服务的特点。因此可以说在单一动作训练中,准确体验舞蹈的风格特点,是训练学习中的关键。在蒙族舞蹈教学中,开展组合训练之前教师可以先进行单一的基本动作的训练,如蒙族民间舞蹈中有各种肩、臂的动作,有:硬肩、软肩、圆肩、甩肩、碎抖肩;硬手、软手、压腕、弹腕、翻腕等动作,这些基本动作都有着浓厚的草原气息,是每位学生在学习蒙族舞蹈时所必须掌握的,对这些单一动作的协调、到位和美感体验,同样是舞蹈组合和成品舞蹈的美感体验及其艺术表现的基础。
(五)由单元到综合进行组合训练
1、单元组合是基础
舞蹈组合训练并不是舞蹈单一动作的简单叠加,而是按照舞蹈艺术的审美特征、表演规范并注入学生情感表现的一个舞蹈学习的必由阶段。然而,组合训练也是要分阶段的,学习单元组合是对单一动作训练的一个扩充,也是为综合组合训练以及成品舞蹈训练打下基础。蒙族舞蹈教学的单元训练应是循序渐进的从体态组合、动律组合、硬肩组合、柔肩组合、胸背组合等细分的单元组合开始训练,在单元训练时要强调学生动作的质感,要求学生记住动作准确的要领,掌握基本动作的规范性。
2、综合性组合强调表演以及对蒙族舞蹈风格性的把握
在综合性组合训练中,要注意舞蹈运动规律与学生情感表达发展的有机结合,也要培养学生对舞蹈动作与风格的整体把握和表现能力。综合性组合有别于单元组合训练,它不再是单一的基本动作的训练,而是加入了更多表演成分以及民族的风格特色,组合更具观赏性,同时对学生掌握舞蹈表演能力的要求也更高。蒙族人民的精神特征是由草原生活的点点滴滴积淀而成的,反映在舞蹈中,应该要折射出“天之骄子”的豪迈气质。在综合性的组合中,教师应强调学生对这种独具特色的蒙族舞蹈有传神的表现,在展现风格性的同时加入表演,使学生对蒙族舞蹈的学习迈入更深一层。
(六)加强表演性组合和剧目的练习
舞蹈的训练学习最终是为舞台表演服务的,表演性组合的以及成品剧目的练习,是对学生掌握民间舞的一个强化训练。学生在课堂上吸收的知识有限,学好舞蹈还需要课后的勤加练习,在学生对舞蹈风格以及表演有一定的掌握后,教师要求学生自主从视频中学习优秀的舞蹈成品,可以提高学生的模仿能力和对舞蹈的表现力,使学生对舞蹈艺术连贯、流畅、抒情等整体审美感知和入微的艺术表现有更深入的领会和体验。
参考文献:
[1]罗熊岩.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教程.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年版.
篇5
一、“五环三课”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课堂思想文化和行为文化
(一)构建“以生为本,关注参与,重视体验,强调实效”的课堂思想文化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学生知识、经验的获取主要在于学生主动思考、亲身体验和自觉构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拥有自主学习和自我发展的权利。学习也不是学生被动接受信息刺激,而是主动建构意义,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因此,我们的教学模式要实现教学关系和结构由“先教后学”向“先学后教”彻底转变,突出体现学生学习为中心和“学比教更重要”的教学核心思想观念,高度关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自觉获取知识的过程体验与成功快乐。
(二)构建“自主有为,合作有序,探究有效”的课堂行为文化
行为习惯是行为文化的重要体现。养成有为、有序、有效的学习行为习惯需要教师相信学生、依靠学生。“五环三课”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正是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能够通过学案导学(情境)的设计融合学生独立思考、互动合作(协作)、展示交流(会话)、演练拓展(意义的延伸)为一体,使学生的学习变得有为、有序、有效,并成为一种习惯。
二、“五环三课”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实践
“五环三课”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是基于多课型观,把学生的学习行为过程划分为“自主解疑—合作探究—展示交流—演练反馈—巩固拓展”五个环节和“自主学习课、展示交流课、检测巩固课”三种课型,使其在学案引导下和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学模式。
(一)教学基本环节和课型设计要求
1.“自主解疑”环节。通过先期编制的导学案,教师出示课时学习需要学生解决的目标化问题,发动学生通过领悟目标、自主学习(审阅教材、查阅资料、利用工具)完成指定的学习任务,解决基础性问题(浅性问题),并标注记录自学中的疑难问题。
2.“合作探究”环节。在个体独立学习和深入思考的前提下,发动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相互讨论、交流、分析学习任务中的核心要点,解决核心问题(深层次问题)。
3.“展示交流”环节。组织学生对课时学习任务中具有训练思维价值的问题进行展示交流各小组(各自)的收获,相互吸取有效成分并修正充实自我观点。
4.“演练反馈”环节。组织学生开展三练,即双基练、知能练、创新练。题型题目要有针对性,突出层次性,加强创新性,以期学生能学以致用。
5.“巩固拓展”环节。借助导学案或多媒体手段适度引入与学习内容相关的社会生活事件、事例或问题引导学生分析评价,解决关联问题,达到开阔视野、升华思想的目的。
6.“自主学习课”。基于培养学生独立学习习惯,解决基础性问题的需要而设定的一种课型。学生通过个体独立学习能够解决的问题,教师就不必教授,小组也不必讨论。该课型下注重对学习的预设性、指导性和可控性。
7.“展示交流课”。基于构建学生的“学习共同体”,形成师生间、学生间信息互动交流平台,实现师生达成知识共生共享,解决有深度、有广度、有价值问题的需要而设定的一种课型。教师或学生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通过同伴争论、思想交换、、寻找方法,最后得出结论。该课型关注学生认知的生成性和问题解决的开放性。
8.“检测巩固课”。基于检测教与学的有效性,解决学生个体需求差异,避免重复训练、作业负担过重问题的需要而设定的一种课型。教师要为学生精选适合其发展的个性化试题(问题),引导学生跳出题海,达到课程标准要求。
(二)教学模式的实践运作和教师教学的“入格”
“五环三课”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实践要体现和追求“四主”和“四最”,即“学为主体,教为主导,思为主攻,练为主线”和“最大化学生活动,最小化教师讲解,最优化内化过程,最精化当堂训练”。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学活动达到一种理想的状态。
在课堂教学中实践“五环三课”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最初阶段,要求教师必须基于实践的需要先“入格”(就像书法中临摹一样要仿照)。我们把实践的过程分成“三步走”,即“学案引领自主学习(自主学习课)—学案引领合作探究学习(展示交流课)—学案引领演练拓展学习(检测巩固课)”。在一节课45分钟的有限时间内完成特定教学任务时,三种课型可课课相连,五个环节可环环相扣,亦可有侧重地选择某一种课型、某三四个环节完成特定教学任务,打破了传统的环节齐备、课课齐全的评课标准。所以,教师可以根据教学任务的具体内容进行选择,关键看其是否落实了课程标准,是否达成了教学目标,是否形成了意义建构。
三、“五环三课”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实践探究中的注意事项
(一)导学案的编制应用质量是关键
由于导学案是引导学生学习的方向盘和路线图,是为学生学习而设计的适合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方案,是对教材的二度创作,所以要经历备课互研、专题讨论、分工备写、多次调整才能生成应用。导学案在应用过程中,教师要在课前、课中和课后及时进行指导和查阅。
(二)取消传统作业形式,实施开放式作业旨在减负
传统作业形式一般在一堂课结束后由教师布置给学生,容易加重学生课后负担。实施“五环三课”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学生课前和课中自主独立、合作探究过程中解决的问题和当堂训练都可视为学生的作业,不必拘泥于课后。
(三)设立自主学习小组和高效科研小组便于组织操作
构建小组化学习共同体便于同伴互助、互查、互促、互动,这是“五环三课”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组织管理和运行操作的核心所在。小组化学习共同体一般分为若干个自主学习小组(每组由异质学生4至6人组成)和一个高效科研小组(由学科特长生5至6人组成)两类。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内的同伴互助、互查、互促、互动真正落实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通过自主学习小组的横向展评交流和高效科研小组的搅动、带动真正激发课堂活力。可行性的考核与激励机制成为小组学习的外部动力和保障。
四、结束语
没有十全十美的教学模式,也没有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任何教学模式构建的出发点和归宿都要适合学生的学习,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其实践必然经历一个由“入格”到“出格”再到“升格”的过程,“五环三课”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也不例外。在课堂教学革新的起步阶段,教学需要教师在模式上“入格”;随着课改的深化、实践的检验和教师的不断创新与完善,教学需要教师在模式上“出格”,即不必拘泥于固有教学模式的束缚;当教师的教学更加遵循教育规律、更加符合学生需求、更加符合课程标准、更加运用自如的时候,教学需要教师在模式上“升格”,即教学不再需要模式桎梏,教改进入理想状态。这正是我们追求的境界。
参考文献:
[1]余文森.课堂中需要处理的几对关系[N].中国教育报,2012-12-20.
[2]郭振有.研讨蔡林森教育思想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N].中国教育报,2012-12-12.
[3]余文森.杜郎口模式也要完善与发展[N].中国教育报,2010-9-24.
篇6
案例教学是通过对一些典型案例的讲解、分析和讨论,将抽象的书本知识融入到具体的案例中去,使学生从生动具体的、有代表性的个案中去理解书本知识,掌握必备的流程规则。《导游实务》是一门讲授导游人员从业理论和实际业务的课程,其发展历史、人员配备、岗位职责、操作规程,都带有很强的理论联系实际的特点。课程内容不仅涉及到导游服务人员,还涉及旅游供应方、旅游接待方、旅游者和旅游工作人员。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具备相关的理论知识,熟悉其操作流程,而且还须具备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
如果不能将这些新颖的知识融入到教学中,不能让学生时时感受到旅游接待的变化,那么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对旅游者的接待敏锐性也会大受影响。导游实务又是一项个别性很强的工作流程。每一单业务又都具有鲜明的独特性,没有现成唯一正确的标准答案,一切都将根据具体个案情况的变化而处在动态变化中。尽管旅行社提供了尽可能详细地接待计划,然而导游人员接团细节中的失误可能会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甚至会影响旅游社的信誉度。这就决定了导游实务教学必须因“客”施变,注重在个别性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综合知识和能力。如果沿袭传统教学,教师只是讲授从现实中抽象出来的理论和方法,不将这些知识与它们的应用背景联系起来,就会缺乏真实感、亲切感,会给人枯燥空泛的感觉,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也不容易使学生真正掌握和领会。
二、导游实务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应用性分析
(一)分析案例
课堂讨论开始时,教师要尽力调动课堂气氛,对学生可以采用充分肯定,有所侧重,挑起争论的方式;也可以积极激励,调动欲望,让学生争先发言;还可以按部就班,依序而行,点兵点将发言。以导游实务课程为例,首先提出案例,当旅游团队由于交通原因缩短在某地的游览行程怎么处理,学生对此非常感兴趣,教师可以介绍一些相关的资料,推荐相关实例,作好案例讨论会的准备工作。然后将学生按4 到7 人分成若干小组,小组讨论中由学生提出问题,如要考虑怎样尽最大努力完成既定行程安排,如何做到重点景点突出游览,如何与下一站旅行社沟通等等。在讨论中,案例涉及的每个问题都必须由学生进行分析,试验解决的方案。教师在此过程中要注意“听”,只适当维持秩序,不参与讨论。当进行到案例的正式分析讨论阶段时,教师要创造良好的自由讨论的气氛及环境,进行必要的引导,使案例讨论紧紧围绕中心问题展开,启发学生积极参考、主动进取。
(二)评述案例
教师应对案例讨论的结果进行评述,指出案例涉及的理论问题及讨论的优点和不足,并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一步引导其深入思考。结合上述案例,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案例分析时,可复习旅游团队接待的特点,教师还要在总结大家讨论的基础上,总结出旅游团缩短行程的关键步骤,如何压缩景点参观时间和完成重点景点的讲解,如何与下一站旅行社沟通,稳定客人不满情绪,并进一步总结出案例给我们什么启示,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案例讨论后,学生也应总结自己在案例阅读、倾听、发言和分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在对案例理解和适用理论上的收获,并形成文字报告。
三、使用案例教学法应注意的问题
(一)做好案例选择。案例的选择是影响案例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一般来说,根据教学进展的需要,选择与教学内容有内在联系的案例,要考虑案例的典型性、真实性和分析价值等原则要求。一个典型的案例往往能使学生深刻理解所学内容。笔者在讲授导游实务课程时,没有一开始就直接讲导游带团操作流程,而是先让学生设身处地地考虑一下,如果现在自己是一个旅游者,要同旅行社签订旅游合同,该怎么签订,内容有哪些,在签订过程中要注意哪些问题。再把自己假设成旅行社经营者和带团导游人员,该怎样为客人服务。等学生思考并提出他们的见解后,教师才开始引入话题,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一下子被激发起来了。
(二)把握好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之间的关系。导游实务课程要求学生必须掌握一些基本的理论、概念、过程和方法,因此,案例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能应用过度。例如在讲述导游带团问题与事故处理一章时,如果学生连最基本的概念,如什么是团队旅游与散客旅游,什么是突发事故,团队旅游接待程序等,这些都不清楚,那么案例制定无从谈起,也很难对具体案例做出一个正确的判断。
(三)合理制定案例教学方式。案例教学的实施方法因人、因课程性质而异,主要有指导自学法、讲解分析法和课堂讨论法,教师在课堂上对这三种方法的运用应有所偏颇。如在讲解“团队带团规范”一章时,可以采用模拟场景练习的形式,在自学内容的前提下,把知识放到场景中再现学习。如讲解“导游讲解技巧”一章时,可以拟定几个景点,让学生自己分组做幻灯片,采用步移景换的方法模拟讲解导游词。在教学过程中使用这种方法时,教师应特别注意规定每位学生发言的时间,控制好案例课的节奏,以确保完成教学任务。另外,要建立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如把学生的具体表现体现在课程的成绩中去等。
篇7
一、线性笔记和思维可视化笔记的相对比
在高中的物理课本中将较深的思维逻辑呈现出来,知识面较为全面,所以上课通常都是要求学生做笔记。以前在上课时记笔记时都会用线性笔记例如分成1、2、3、4点等这样的记录笔记的方式,这样记的笔记既没有概括性,也无法将知识框架勾勒出来,所以学生在学习中不能理清所学知识的来龙去脉,无法将思维关注到整个所学的知识当中去,这也导致在学习时不能把握重点,学生只能靠将老师的教学教案拷贝到自己的笔记本上然后进行机械式的学习,这种学习既费时又费力,并且无法掌握物理的规律和概念,所以很难提升物理的成绩。
而作为思维可视化作图笔记,第一点就是轻松地将核心内容勾勒出来,不需要线性笔记那样数一二三条,而是用图的方式,将关键词记录下来,再用线条将这些词之间的关系进行关联,这样的树状图生动活泼,使学生很难忘记。第二点思维可视化图笔记可以让学生复习事半功倍,在看思维可视化图时进行知识点的回顾,然后与习题相结合,就能够将基础扎实。第三点用该种方法做笔记,省时省力,而且效果好,学生都乐于用该种方法来记笔记,营造学生主动学习的气氛。
二、思维可视化导图的制作和使用
在教师教学过程中,进行思维可视化导图的制作,有诸多的优点。经过六十多天的思维可视化图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的物理成绩都有较大的提高。因此,在课堂上就会将思维可视化导图制作出来,利用多媒体来播放思维可视化导图的理论幻灯片呈现在学生眼前。可视化思维导图的构建非常容易,训练学生可视化思维导图的制作,半个学期就已经大有成效,下面就是思维可视化导图的制作过程。
工具:不同颜色的笔和两三张白纸
步骤:第一,将主题画在或者写在纸的中间,该主题要有强烈的视觉特效将其核心意义描绘出来。第二,像树枝一般向外延展,延伸出的分支要作为“次主题”与主题相连接。并且将更细的知识点罗列出来,值得注意的是在表达时应当以关键词的形式来表达,而且画上美观的曲线使各个相关联的关键词相连接。第三,在进行表达时,不能乱,而是将各个不同符号用不同的文字、颜色、图片来表达,这样就会有助于对知识点的掌握,刻在脑子里不但快速,还容易记牢。
篇8
“学案导学课堂探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的主要作用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即:其一,该教学模式以科学探究为核心,有效对传统教学模式中的不足进行全面的改进,将学习者在物理学习过程中,对于具体问题的发现、自主探究等认知活动进行合理的展现,促使学生在问题思考的过程中,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视角出发,培养学生的探究、实践、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综合性思维能力;其二,学案的基本作用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桥梁,合理地利用学案对于在教学过程中实现良好的师生互动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学案能够正确指引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目标,通过科学的学习方法,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与此同时,学案是有效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自主探究精神的关键,最终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实施
(一)适当进行探索性实验教学环节的设置,进而有效增强探究式教学效果
高中物理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需要有效针对学习者当前的学习水平及其自身的特征,在学生已有的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教师进行具体课题的研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给予学习者正确的指导方法,促使学生自主地从现实生活和具体实践操作中进行问题的探究与解决,通过科学的情景探究来寻找物理知识的基本规律。教师利用“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有效结合学案的基本作用,全面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探究性教学情境中,进而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教师在进行“学案导学”教学环节设置的过程中,需要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习者的知识水平,提出具有探索性特征的问题,使学生在问题思考的过程中,将具体的问题有效地与生活情境相结合,从中有效思考问题的答案。
(二)高中物理“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中需要适当地与生活化实验相结合
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现实的生活情境有效地激发学习者对物理规律进行全面的掌握。所以,教师在进行物理教学活动设计的过程中,需要采取合理的方式积极指导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中,有效地与现实生活相结合,从中深入领会物理学的基本规律。
在整个教学模式设计过程中,需要适当地与生活化实验相结合,学生根据先前所学过的物理知识与原理,针对不同的生活场景对实验方案进行有效的明确,在不同的条件下对具体的物理量进行确定,最终针对实验过程得出科学的实验结论。学生对不同条件下物理实验进行全面的思考与总结,从中有效得出物理知识的基本规律。
三、高中物理“学案导学”教学模式需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对于高中生而言,对于实际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有时可以通过理论教学来提升学生的教学效果,但并非任何教学过程都要采取此方式来达到理想的教学目标。教师利用“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给予学习者正确的指导方法,促使学生自主地从现实生活和具体实践操作中进行问题的探究与解决。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有效结合学案的基本作用,全面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探究性教学情境中,进而良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物理“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强调,在教学活动中需要有效将物理理论知识与具体的实践操作相结合,促使学习者将具体的知识有效地应用于实践操作中,进而合理有效地对现实生活中所面临的问题进行全面解决,最终促使学习者在自主探究选择、实践的过程中,通过教师正确的指导,对具体的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
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存在诸多的问题,进而导致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教学目的未达到理想的效果。在这种情形下,需要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合理的改进。所以,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采取“学案导学”这种创新性的教学模式,在具体实践的过程中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探究能力,有效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有效促使学生喜爱上物理这门抽象的学科。该教学模式主要是以探究教学为核心,有效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对问题进行积极的思考,进而有效地弥补传统教学模式中的不足,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篇9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特点是:教师基本不讲,仅仅成了导演、牧人,但对课堂高度导演;学生围绕学习任务开展自学,并注重小组合作、探究、讨论、展示、点评,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案导学的课堂教学中,如何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使学生的兴趣持久;实验探究及创新能力得到提升,关键是要将物理实验与学生的心理特征、年龄特点、所学物理知识以及社会需要紧密结合起来。我认为:
一、明确物理实验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作用
归纳起来有:(1)丰富感性认识,提高学习兴趣。(2)突破重点难点,理解感念规律。(3)形成物理图像,认识物理规律,(4)启发学生思维,培养探究能力。(5)培养观察能力,掌握实验技能。(6)养成良好习惯,学会科学方法。因此,无论哪种教学模式,要打造优质、高效的物理课堂离不开物理实验,没有物理实验就等于没有物理教学。
二、物理实验教学的观念应该更新
首先,我们应该认识到现代学生都有健全的人格,都有发展和学习的潜能,我们不能急功近利,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用积极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学生。不应只看应试能力,更重要的是让每一个学生通过一定的观察、思考及实验探究去体验知识的存在,让学生在观察和动手实验的过程中培养学习兴趣与积极性,通过发现问题、探究解决问题学习获得知识的方法,并从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成就感。其次,物理实验具有非语言能够代替的传播功能,表现在:
1.物理实验无声地传递着一种科学思想。透过演示实验,学生可以了解科学进化、发展的实验背景;仪器设备背景,寻觅到人类与自然做斗争的历史足迹以及实验设计者独具匠心的巧妙方法和用心良苦的教学思想。
2.教师的亲自演示对学生具有一定的感染力。教师全神贯注地操作实验,被实验现象所吸引,特别是为实验的成功或挫折而惊喜或担忧,这种无意间的情感流露可使学生体会到实验的确是物理学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值得我们花精力和时间。事实证明做实验的效果要比教师讲实验、利用课件模拟实验或要求学生如何重视实验,效果要好的多。
3.课堂上做实验也可改善课堂结构和师生关系。由演示实验引入新课,即改变了课堂的空间结构又可活跃课堂气氛;也可拉近师生间心灵的距离,融洽师生关系,从而促进教与学的进程。随着物理实验的进行,除实验现象本身吸引学生拉近他们的心灵与教学内容的距离,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还可以通过让学生配合或部分实验由学生来完成即活跃课堂气氛,同时也调动一部分平时成绩平平但活泼好动学生的积极性。一方面给了他们施展才能的机会,另一方面也往往是教师偶尔的触动,会改变对这些学生的成见。同时更利于发现学生在学习上遇到的困难和存在的问题。
三、物理实验有助于培养学生对比和归纳的思维能力
篇10
[案例背景]
新课标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II第二章《化学反应速率和限度》及其后续知识的教学,因其理论性较强、抽象程度较高、处理不当易给学生产生“本部分知识枯燥乏味”的错觉,历来是中学生学习的一个重点与难点。如果能通过恰当的方式在不失学科严谨性与科学性的基础上最大程度地增加学习过程的趣味性与综合性,一定能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学习本部分知识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并确保本部分知识在学习后能在学生大脑中保持较强的恒久性。鉴于进入这一部分知识学习时高一学生已经具备了必需的高中物理学知识基础,将学生所熟悉的物理模型创造性地应用于化学教学,在完成本学科教学任务的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学的热情,使理化知识互补双赢同步提高。
[案例主题]
化学教学中“物理模型在导入新课时的创新应用”
[案例描述/案例分析]
[教师行为]
进入课堂,在屏幕上打出意大利比萨斜塔的实景照片(图1)。
[点评与分析]
化学教师走进课堂,给学生展示这样的图片,使学生眼前为之一亮:今天不是化学课嘛?老师用这张图片想干什么呢?同学们在第一时间即进入集体讨论与思考,纷纷猜测老师的意图,也有一部分同学能较早地预料到老师创设教学氛围的良苦用心并在内心本着赞赏的心态为之振奋。
[教师行为]
接着打出这样一个问题:设重力加速度g≈10 m・s-2。一小球初速度为0,从离地面20m 的高楼阳台上自由落下,求:
(1)小球离地面10m时的瞬时速度;
(2)小球接触地面时的瞬时速度;
(3)小球在下落过程中的平均速度。
[点评与分析]
此时高一学生已经完成了相关物理学知识的学习,解决这样的问题基本上是手到擒来,同学们易获得一种成就感,这就为本节课后续内容的教学创设了一个极佳的心理氛围,同时还为后续教学过程中“化学反应瞬时速率与平均速率” 的教学埋下了伏笔。
[教师行为]
展示炸弹爆炸、青铜器生锈两张图片(此略去)。
[点评与分析]
用这样的方法引出化学反应也存在快慢问题,介绍化学反应速率的基本概念与一般计算方法,对比强烈、学生印象理应比较深刻。
[教师行为]
提出问题:在一定的温度条件下,向某加有合适催化剂、体积为2L的刚性密闭容器中充入2.8 g N2与4g H2,然后加热,充分反应10秒钟后用仪器检测到容器中NH3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01 mol/L。求:
(1)开始时容器中N2与H2的物质的量浓度;
(2)10秒末时容器中N2与H2的物质的量浓度;
(3)前10秒内分别用氮气、氢气、氨气的物质的量浓度的变化表示的该反应的化学反应速率的值: v(N2)、 v(H2)、 v(NH3);
(4)比较上述反应速率值的相对快慢。
[点评与分析]
通过本题的演算,既让学生学会了相关计算的一般方法与格式,又为引出后续概念准备了素材。
通过运算,同学们发现相关化学反应速率的值之间存在这样的数值关系v(N2):v(H2):v(NH3)=1:3:2并在第(4)问的解答上产生了困惑与争论:
有的同学认为上述反应速率值的相对快慢为v(N2)
而有的同学则认为上述反应速率值虽然表观数值不同,但它们反映的是同种条件下的同一个化学反应实验事实,其快慢程度应该是一样的;
更有一些同学对这种化学反应速率表达方式本身的科学性产生怀疑,因为他们无法接受上述两种都看似合理却水火不容的矛盾结论!此时的课堂已进入争论的白热化状态。
[教师行为]
打出右侧动态图片(图2)但不做任何解说,让同学们仔细观察、自己去体会其中的奥妙。
[点评与分析]
这张图源自高一物理学课程《圆周运动》一节,学生非常熟悉:距离圆心r处某点的切向线速度v=ωr(ω为圆周运动的角速度值),显然ω=v/r。
同学们仔细观察思考后很快就领会了其中的奥妙(几分钟后,全班一片恍然大悟:噢--,原来是这样!妙!)
通过这张图的引入与借用,无须老师多言,同学们对“同一个化学反应过程中,用不同物质单位时间内的物质的量浓度的变化来表示的化学反应速率值可能不同、且其值之比一定等于化学反应方程中的化学计量数之比”这一难点的理解与掌握在极短的时间内即能得到完美而深刻的体验。事实上有不少同学创造性地将v/r(r为化学反应方程式中不同物质化学式前的化学计量数)理解为化学反应的角速率ω,并提出在今后的快慢比较问题中一律将v折算成ω后再进行比较将显得更加方便与快捷。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即使是成人的学习过程也莫不如此。高一年级的学生,刚刚告别初中阶段的学习生活,其内心的童趣尚有很大程度的保留,如果我们能以恰当的方式唤起孩子们内心的童真,最大程度地激发起其内心的学习兴趣与动机,在科学的“玩”与充满智慧的“笑”中不知不觉地接受科学的教育与熏陶,培养其灵活科学的思维建模能力,我想我们的教学距离成功已经近乎一半了。
[思考与困惑]
1.不同的学生,其学科特长必然有所不同。本文的上述做法,从正面来看,有利于学生对理化知识进行有机的整合,在整合过程中于完成化学学科知识学习的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物理学的热情,使理化知识互补双赢同步提高;但从反面来看,对那些物理基础不太好的学生而言,会不会反过来增加其学习化学的难度进而影响教学效果?
2.本文上述做法基本上基于一种思维方式上的比拟与迁移。但是,物理过程比较侧重空间方位上的思考与推断,不会涉及产生新物质方面的问题;而化学过程则比较侧重物质量的变化问题,基本不涉及空间方位上的思考与推断。这样的比拟会不会对学生思考化学问题产生不利影响,尚有待进一步观察与研究。
篇11
所谓“学案”即导学方案,就是教师根据课标要求、学生认知水平、知识经验、集体设计编写的,指导学生每一课时进行课外预习和课内自学,供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完成学习任务所使用的书面的助学方案。
“学案导学”是指以学生学会学习为宗旨,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以教师的指导为主导,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以创新性、发展性为目标,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利用学案拓展思维,建立知识联系,形成知识网络(体系),实现学生自学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整体素质的共同提高,师生、生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下面是我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应用“学案导学”模式进行的一些教学实践研究。
一、学案的设计
1.通过备课组的集体备课,教师在认真钻研课标、教材的基础上,从课标的要求、教材的编排原则和知识系统出发,对课标、教材和教参资料以及自己所教学生的认知能力、认识水平、学习习惯等进行认真的分析研究,合理处理教材,确定每节课时的学习目标要求、重难点、预习思考题、合作探究题、学法指导、配套的当堂达标检测练习题、知识拓展等导学内容,形成学案草案。尽量做到学案的设计重点突出,难点分散,达到启发和开拓学生思维、提高兴趣、增强学生自学能力、减轻负担的目的。在学案草案的编写过程中,必须遵循下列原则:
(1)目标化原则
学习目标:要让学生一目了然地知道本节课要学习、探索的内容及主攻方向。有目标的学习才是高效学习。
(2)时间化原则
时间安排:遵循每节内容编写一个学案,避免几个小节的内容只写成一个学案。
(3)问题化原则
学习内容:不是课本所学知识的简单罗列,而是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能力和生活经验,设计成不同层次的思考题和探究题,编排出合理的知识体系。
(4)方法化原则
学法指导:即学习方法、活动方式的指导及疑难问题的提示、点拨等,学案不仅需要设计教师如何教,而且需要设计学生如何学,只有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优化融合,才能保证整个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因此,教师应从课标、教材、考纲和学情出发,在教法与学法的最优化方面动脑筋、精心设计,让学生掌握方法性、规律性的东西。通过学案教学,变“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
(5)参与化原则
全员参与:在学案设计中,教师应考虑如何让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创设一定的情境,给更多的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发展机会,并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胆量,激起兴趣,引起共鸣,提高效果。
(6)梯度化原则
达标检测:为了使学到的知识及时得到巩固、消化和吸收,进而转化为技能、能力,要精心设计有“层次”和“梯度”的当堂达标检测练习题,尽可能地考虑到学生的认识水平和理解能力,由浅入深,小台阶、低梯度、循序渐进,让大多数学生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调动学生进一步探索的积极性。
2.在第二次集w备课时,再对草案予以补充,提出修改意见与建议,讨论后形成完整的学案并印刷。在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根据不同班级学生的认识水平,反复不断调整、修改、补充,以求不断完善。
二、“学案导学”的实施
在具体操作上,每一节课时,根据不同的课型、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认知能力和需求、当地的生活实际,多层次设计教学环节,设计出不同层次的问题,编排出合理的知识体系,整理出一个较高水平的学案,上课前发给学生,学生根据该学案的要求自主学习,并通过合作探究、小组交流等方式,发现问题,在课堂上相互讨论,合作解决,由小组长(或其他同学)在小组内或全班进行小结描述,这种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解释,有时效果会更好,甚至可发现新的问题,全班学生再进行讨论,达成共识。确实还有困难时,教师再当堂及时给予点拨,从而让学生印象深刻,熟练掌握生物的基础知识,形成技能。学案向学生提出具体明确的学习目标,内容全面,重难点突出,力求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给更多的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让整个学生群体都能动起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发展机会,同时还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胆量,真正使“自主互助”学习方式贯串于整个课堂。学案在内容编排上与教学进程同步,并且按照进度做好顺序编号,使用时,实施“前提补偿―自学展示―达标导学―达标检测―矫正深化”等环节(深圳市宝安实验学校自学导学五环节教学模式)。
1.前提补偿
教师将预先编写好的学案,在课前发给学生,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提前预习、思考,试着解决学案的第一部分――“前提补偿”。“前提补偿”的内容主要是与本节课有联系的旧知识,以及依据学生易学易懂的知识和课堂上不教的原则,所设立的本节课的部分知识点的基本练习题,让学生自主完成。
2.自学展示
学生利用学案自学教材,带着问题对课文进行学习。同时,教师在学生自学过程中到处巡视观察,进行适当的辅导,使学生较好地掌握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然后,让学生到讲台上展示演讲,上台学生讲得不当(不完整)之处,其余学生提出质问或修改补充,这样可以提高W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上课前一定要认真预习教材,充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演说能力,增强课堂的活跃气氛。
在学生自学过程中,教师要适时地进行学法指导,告诉学生学案中哪些内容只要略读教材就可以,哪些内容应注意知识的前后联系才能解决,让学生逐步理解掌握教材,并要求学生把自学中遇到的、有疑问的内容做好记号(记录),带着问题去交流、去合作探究、去听课。然后,教师利用课件将本节课所学习的基本知识点逐步呈现,以帮助学生形成系统完整的知识网络,巩固所学基本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3.达标导学
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教师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关键点及学生自学时可能会遇到的困难而拟定讨论题,组织学生以小组(前后排4人)合作探究的模式,并针对自学中的疑惑展开讨论交流,与老师及同学展开辩论,发表自己的观点,并指出他人的不足,互相补充,不断充实自己的答案,对于通过学生讨论仍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及时汇总,进行精讲、释疑、导学,帮助学生解决。而后,教师引导学生对所讨论的问题进行概括小结,归纳出正确的答案,并利用课件进行演示,加深学生的理解。教师还可以“借题发挥”,充分利用问题的结论,把章节的各知识点有机地结合起来,整理出富有逻辑性的知识网络和知识程序。讨论过程要发挥实效性,教师要及时关注每个小组的交流,深入到学生中参与交流,避免个别小组搞形式主义。对学生提出的个性化问题,要及时予以表扬和鼓励,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4.达标检测
一堂课的成功与否,关键是看学习目标的落实及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这就必须通过检测来了解。达标检测要求学生当堂完成,并当众批改、校对、订正,让学生通过检测来消化、巩固知识,也为教师提供直接的反馈,以便对检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发现,给予指正,做出正确的评价,及时给予鼓励和肯定,让学生获得成功的感受,并调整教学节奏,为矫正深化作准备。讲评时应把重点放在学生学习的难点上,并根据检测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目标、教学进度、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提高课堂效果。
5.矫正深化
教师根据学生在前面的自学、讨论、探究、检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汇总,加以解释,再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梳理,使知识系统化。让学生再次思考,发现突破点、寻找知识间的联系、规律,形成较为完整的知识网络或者对所学内容进行拓展,通过对比、分析、综合,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归纳学习方法,使学生从“学会”到“会学”产生飞跃。
三、“学案导学”的优势
通过四个多学年的教学实践,我切身感受到“学案导学”的许多优势:
1.“学案导学”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
学案为学生自学提供导学、助学依据,为教师施教提供大纲、蓝本;在“学案导学”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力图把课堂交给学生,也就是把读的时间还给学生,把问的权利放给学生,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讨论,引导学生养成自主寻求知识、获得知识的习惯。课堂上给了学生更多的自学时间,对于重点和易模糊的知识点进行重点讲解、点拨。在学案的引导下(学案都是在每节课前才发下去的),学生看书、讨论有了目的性,有章可循,提高了学习效率。
2.“学案导学”能较好地完成了学科知识教学的目的,提高课堂效率
学案,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有围绕目标而设置的问题,有具体的学习任务和学习方法指导,学生依据学案,不管是自主思考,还是合作探究、小组交流,还是教师给予引导、点拨,都能有效落实学科知识的学习,提高学习效果,增大课堂的容量。
3.“学案导学”能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实现减负增效,提高学习效果
学生通过自学、合作学习,疑点、难点都在课堂上解决,原来的课后作业都在课堂教学中完成,从而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投入课堂思考问题、讨论问题及记忆知识要点,这样,学生对生物课更感兴趣了,主动求知的欲望增强了,学习效果也提高了。
4.“学案导学”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
在印制学案时,按照进度做好顺序编号,课后要求学生对错题进行订正,教师或小组长检查、督促,再整理成错题集,这样,学案就成了学生课后复习时不可多得的一套完整的精典资料,方便复习时,知识的重现。它既反映了教材内容的知识结构,简明扼要又突出了重点,还隐含着易错点和易混淆点,能够帮助学生避免再次犯同样的错误,且在复习中形成知识网络,系统地呈现生物学知识,以达到知识学习的长期、有效,甚至终生难忘,提高复习效率。也培养了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良好习惯,而良好习惯的形成,可使学生终身受益。令我感动的是:2014届的学生黄××、付××同学在初二会考总复习时,还拿出初一时使用过的学案来复习;2016届的学生蔡××也拿出了其姐姐(上两届的学生)初二会考的总复习课的学案来复习。
5.“学案导学”能较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案导学,把学生推到主动地位,学生自主预习,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自主完成学案,自己反思,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成为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在关键时候做一些点评、纠正、补充和总结。整个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热情很高,表现欲望强烈,参与度较高。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从而实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终身学习。
四、“学案导学”的不足
1.由于部分学生始终认为生物是副科,可学可不学,课余根本就不可能安排时间进行课前预习,加上学生对资料的积累、保存认识不够,常常是今天发的学案,明天上课可能就没有了,造成老师不敢随便将学案提前发,也怕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所以,课外的课前预习根本就谈不上。“前提补偿”就只能在课堂上实施,耗费了不少时间,对其他环节的实施起到了很大的阻碍作用。
2.使用“学案”时,有小部分学生利用课本飞快地填写答案或抄袭小组内其他同学的答案,而不是利用学案来自学教材,更谈不上思考和探究。课堂上就无所事事,而是去找同学聊天。
3.在达标导学(小组合作探究)这一环节,个别学生小组合作流于形式,借此机会高谈阔论,话说了不少却什么也没有学到,造成学生之间的分化日趋明显,所以,教师必须到处巡视观察,进行适当的辅导、点拨,并参与学生的讨论(辩论)。
4.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时间所限,学案中的矫正深化环节经常比较匆忙,没办法完全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5.部分学生过于依赖学案,只是按部就班地完成学案内容,没有真正去深入探究、思考、讨论,造成学案反而束缚了学生思维的空间,这有待于今后的不断改进。
6.七年级学生至少需要一个月训练、磨合,才能较好地适应这种教学模式。
总之,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以上环节并不是每节课都机械照搬,一成不变,而应根据不同年级、不同班级的实际学情进行灵活取舍。教师要创造性地设计、使用学案,让学案发挥应有的作用,善于处理好放与收、问与答、个体与全体、学生与教材等方面的关系,既要让学生畅所欲言,又不能浪费时间,做到活而不乱,高质量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实现减负增效,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黎奇.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04.
篇12
一、明确目标
恰当的学习目标对有效进行课堂教学,具有导向、激励、调控和评价等作用。教师在认真钻研教材,把握好教材的重点、难点,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需求,精心选择和设计好阅读提纲、探究的问题和课堂达标练习。然后引导学生参照“导学案”,明确学习目标,使学生心中有数,带着明确的目的,有任务地参与课堂学习。在必修3《生物系统的能量流动》一节教学“导学案”的三维目标确定为:
知识目标
1分析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过程,得出能量流动的特点.
2.概述能量流动的意义;应用能量流动规律进行相关的计算。
能力目标
1.通过分析能量的来源和去路,提高观察思维能力和识图能力;
2.通过对“赛达伯格湖能量流动图解”的积极思维,进一步认识能量流动的特点.
3.应用“传递效率”解决相关问题力。
情感目标
通过分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探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参加一些生物知识的讨论,形成合理利用资源应遵循生态学原理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重点: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难点: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及形成原因。
二、激趣导入,自主学习
“良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要调动学生积极性,导入时,就要设置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导入新课,我一般会根据学习内容设计一个小故事、谜语、生活现象设疑,让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学习新知识。在必修3《生物系统的能量流动》一节教学,设置这样的问题:“为何“一山不容二虎”?为何鱼肉的价格比蔬菜的价格高?”引发学生思考;并根据我校学生的实际,设计了填空题的形式,只涉及和本节课相关内容的知识点,学生在自读课文的过程中能找到答案,这样做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自主预习的积极性。在必修3《生物系统的能量流动》一节自主学习的内容如下:
1、能量流动的概念:生态系统中能量的____、_____和____的过程
2、能量流动的过程
(1)生物系统总能量:_____ 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2)起点:从____ 固定太阳能开始
(3)能量来源:①生产者的能来自固定的____ 。②消费者的能量来自_____ 营养级
(4)能量去路:①细胞呼吸消耗的能量,其中一部分用于____ ,一部分以____的形式 散失。②流入到下___营养级;③被_____分解
(5) 能量散失:
(6)途径:
3、能量流动的特点:
4、能量金字塔:指 ______内各营养级所得到的能量数值,由低到高而绘制的图形。
5、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使 ______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三、合作探究
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等知识点,设计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分小组来讨论探究。必修3《生物系统的能量流动》一节教学“导学案”的合作探究设置如下的探究问题
分析赛达伯格湖的能量流动图解,各小组要结合教材,讨论问题,得出结论。
1.1、能量流动的过程:
2.“赛达伯格湖能量流动图解”中,生产者的总能量为 _______,植食性动物的总能量为______,肉食性动物的总能量为________。由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传递效率为_______ ,由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传递效率为________ 。
3.能量流动的特点
4、流入下个营养级的能量是指同化量还是摄入量?
5. 在食物链AB C D中,如D鱼体重增加1kg,所需浮游植物A至多约______?为什么肉类食品的价格比小白菜价格高?
6、“一山不容二虎”的原因?
7、能量金字塔与数量金字塔是否有矛盾?
8、“桑基鱼塘”为何能提高能量的利用率?
学生讨论后,每个小组各派一个代表来展示讨论的成果,小组成员或其它小组同学再补充。学生展示时,教师主要是做好引导、点拨、补充。最终让学生自己得出各种结论,完成学习目标。
四、教师精讲
教师精讲目的是通过教师的精讲点拨,对学生自学和讨论情况,进行进一步讲解补充,帮助学生理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改善学习方法,提升学习能力。在《生物系统的能量流动》一节的教学中,我根据对教材和考纲的分析及学生自学和讨论情况,对上述流入下个营养级的能量是指同化量还是摄入量?在食物链AB C D中,如D鱼体重增加1kg,所需浮游植物A至多约______?等疑难的问题,进行了准确地分析讲解,帮助学生强化了相关知识,突破了重点和难点,使学生在愉悦的教学活动中,顺利实现学习目标。,
五、小结归纳:
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以概念图的形式梳理知识,形成知识结构,从而提高学生梳理知识的能力和学习的有效性。这样可以让学生站在一个新的高度,对所学知识内容进行了系统整理。既改善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方法,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有效实现学习的目标。
六、当堂测评
围绕学习目标,知识的重难点,有层次,有梯度,以供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使用的课堂达标检测题,以增加课堂实效。形式尽可能多样化,有教师命题,也可是学生提问、抢答、学生自拟题目互相测试、黑板板书等形式,以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在愉快的教学情景中掌握知识。教师收集反馈信息,当堂矫正补救并及时对学习情况进行总结评价。
篇13
2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
2.1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涵义
“学案导学”,即以自学为主并得到恰当的指导、学在导前、学中求导、学导结合、学以致用、优化智能、尝试创新的有效教学课堂模式.学案导学遵循“自主、探究、合作”的新课程教学理念,既关注教师的“导”,又注重学生的“学”,尤其是注重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经过两年多的实践,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在我校得到了实验、推广和发展,它提高了教师教的有效性,也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实现教学相长.
2.2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原则
2.2.1自主活动原则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安排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让他们从事与教学有关的各种活动,引导学生去感知,观察和思考问题,使其处于一种能动的学习状态中,增强其学习的主体意识,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对某学校高二24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后发现,60.60%的学生非常希望能够自主合作学习,不愿意的仅占6.50%.
[LL][TP11GW01.TIF,BP#]
2.2.2 过程发展原则
《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三维目标中强调 “过程与方法”,不仅要使学生学到知识,更要使学生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个性得到充分而协调的发展.教学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面向全体学生,相信每个学生都能发展,相信每个学生通过努力都能达到教学目标.
2.2.3 教与学最优化原则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要求教学环境是和谐融洽的,教学过程是真正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教与学最优化主要体现在确定符合教学大纲和学生实际的课堂教学的基本任务与目标;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的程序设计为最优;课堂教学活动中信息传递为最佳.
2.3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课堂设计
2.3.1 课前预习导读
设计内容应包括课题名称、授课时间、学习目标、重点难点、学习方法、阅读提示、诊断补偿等.我们高二物理集备组将编写好的学案提前一天发给学生,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带着问题层层深入的引导学生独立看书、自学、思考、探究,对教材进行预习,使学生通过课前自学对教材首先有一个初步了解,发现问题,提出困惑,完成第一次教学.同时,教师在学生自学过程中应进行适当辅导,使学生较好地掌握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1)学习目标的制定
①要树立“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新理念,针对本节的课程标准,制定出符合学生实际的学习目标.目标的制定要明确,具有可检测性,并与本节当堂达标题相对应.不可用“了解、理解、掌握”等模糊语言,而应用“能说出”、“会运用 ××解决××问题”等明确语言给出学习目标.
② 目标要明确,学生能一目了然,切忌学习目标过多过高,让学生在课堂的开始就引起消极情绪.
③目标的呈现.根据不同的知识内容,学习目标可采取课前投放式、分段投放式、总结投放式等三种投放方式.
(2)诊断补偿
①首先设置的题目重在诊断学生对和新知有联系的旧知的掌握情况,目的是发现问题后进行补偿教学,为新知的学习扫清障碍,其次有利于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②可以以问题即思考题的形式出现,也可以以其他具体形式出现,比如填空题等.
2.3.2 课堂探究导学
设计内容应包括导学问题、学法指导、知识梳理等内容.教师应引导学生在课堂上积极讨论交流、合作探究,分析问题,总结规律,实现课堂的有效教学.
(1)导学问题
①树立“先学后教”理念,学案要以“学”为中心去预设.主要解决“学什么、怎样学”的问题.教师设计导学问题,不是把课本所学知识变成问题然后简单罗列,而是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水平能力,联系社会现实问题,科学合理巧妙的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问题的设计和问题的形式灵活多样,可以是问题式、简答式、材料分析式、实验探究式等等,根据学习内容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形式.
②教师在设计本部分内容时,要用学生的眼光看教材,用学生的认识经验去感知教材,用学生的思维去研究教材,充分考虑学生自学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思维问题,注意问题设计应有层次性、梯度性、渐进性,应根据学生对问题的认识逐渐加深.做到循序渐进,使学生意识到,要解决教师设计的问题不看书不行,看书不看详细也不行,光看书不思考不行,思考不深不透也不行.这样学生就能真正从教师的设计的问题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看书,学会自学.
③教师要善于启发和引导,对主讲的、补充的、质疑的、听讲的等各方面的学生全面关注和调控,讲解不到位的要补充、偏离主题的要点拨,要调动学生、激励学生,使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人人体验,个个有收获.课堂上教师要做到“三讲三不讲”.“三讲”即:讲学生提出的问题,讲学生不理解的,讲知识缺陷和易混易错知识;“三不讲”即:学生不预习不讲,学生没问题不讲,学生有问题在讨论之前不讲.
(2)学法指导
学法指导也就是学习方法、活动方式的指导及疑难问题的提示等.每节课知识学生掌握的如何,学习方法的指导起到了关键作用.本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随时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逐步由“学会”变为“会学”.
(3)知识梳理
①当堂形成知识网络,及时复习,力避遗忘.
②应由学生自我总结,教师辅助完善.
2.3.3 知识应用导练
(1)围绕学习目标进行学习效果的检测,一般五分钟左右的时间,组内学生之间相互评出成绩,教师可对各组成绩汇总进行比较,给出评价.
(2)作业设置要结合学情、教学内容和课程标准分层次、有梯度的设计,注意基础达标、能力提升和拓展探究等层次性内容的落实,注意照顾学生的差异性和发挥部分学生的个性优势.
2.3.4 体系拓展导思
下课后教师要对课堂教学法进行及时课后反思.将收齐的导学案进行批改,重点看学生的落实情况,对答题的书写、格式、严密等方面严格要求,不合格的要面改.问题较多的题目再通过习题课解决.学生对课堂学习活动进行回顾,回顾自己在课堂上参与了多少,展示的怎样,提出了几个问题,主动解决了几个问题.另外,对本课内容理解不透彻的、掌握不牢固的、甚至还没有解决的问题,通过同学帮肋、小组合作、请教老师等渠道解决好.
3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评价
3.1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发展,能够实现有效教学
对某学校学生不同年级各90名同学进行问卷调查后发现,全校认为“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效果极高的同学站比89.3%.分年级来看,认为“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效果极高的同学各年级都很高,高一年级达到92.2%.由此可见,“学案导学”教学法在实现课堂导学、以导促学方面是切实可行的,能够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现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从而达到有效教学.
3.2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可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