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初级会计职称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1、首次报考人员:登录网站—>报考人员必读事项—>接受网上报名协议—>选择报考省份—>查看报名流程—>填写报考信息、照片上传—>生成报名注册号—>打印报名表、单位盖章、考生签字—>到报名点审核、验证、交费—>领取报名回执表—>报名结束。
2、非首次报考的考生(前一年参加过职称考试并有通过科目的考生):登录网站—>报考人员必读事项—>接受网上报名协议—>选择报考省份—>查看报名流程—>填写报考信息、照片上传—>生成报名注册号—>打印报名表、单位盖章、考生签字—>到报名点交费(跨级报考的需要审核、验证)—>领取报名回执表—>报名结束。
3、初级会计职称即助理会计师。初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又称初级会计职称考试、助理会计师考试,对考试合格者颁发人事部统一印制,人事部、财政部用印的《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证书》,该证书在全国范围内有效。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A 、 5.5
B 、 14
C 、 19.5
D 、 20
答案: A
解析: 【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
可修复废品的净损失即在返修过程中发生的一些费用要计入到“废品损失”科目,同时收回的残料价值以及应收的赔款要从“废品损失”科目转入到“原材 料”或“其他应收款”科目,冲减废品损失,同时可修复废品返修以前发生的生产费用,不是废品损失,不需要计算其生产成本,而应留在“基本生产成 本”科目和所属有关产品成本明细账中,不需要转出,所以本题中的生产成本14万元,不需要考虑。故此时的废品损失净额是1+2+3-0.5=5.5 (万 元)。故答案选A。
【该题针对“废品损失的核算”知识点进行考核】
2、 下列各项对产品成本的分析方法中,属于相关指标比率分析法的是 (
)。
A 、 将本期实际成本与前期实际成本进行比较
B 、 计算直接材料成本比率
C 、 计算制造费用占产品成本的比重
D 、 计算分析本期成本利润率
答案: D
解析: 【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
选项A属于对比分析法;选项B、C属于构成比率分析法;选项D属于相关指标比率分析法。
【该题针对“产品总成本分析”知识点进行考核】
3、 下列各项中,不通过财务费用核算的是 (
)。
A 、 企业发行股票支付的手续费
B 、 企业支付的银行承兑汇票手续费
C 、 企业购买商品时取得的现金折扣
D 、 企业销售商品时发生的现金折扣
答案: A
解析: 【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
本题考核财务费用核算的内容。选项A,企业发行股票支付的手续费,如果是溢价发行股票的,应从溢价中抵扣,冲减资本公积 (股本溢价),无溢价发行股票或溢价金额不足以抵扣的,应将不足抵扣的部分冲减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选项B,企业支付的银行承兑汇票手续费应该计入财务费用;选项C,企业购买商品时取得的现金折扣应该冲减财务费用;选项D,企业销售商品时发生的现金折扣应该计入财务费用。
【该题针对“财务费用”知识点进行考核】
4、 某企业2013年11月发生以下经济业务:车间管理部门应分摊的固定资产折旧30万元;因收发差错造成的存货短缺净损失10万元;机器设备日常维修支出40万元;办公楼应摊销的土地使用权300万元。该企业11月份应计入管理费用的金额是 (
)万元。
A 、 380
B 、 350
C 、 310
D 、 50
答案: B
解析: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
管理费用=10+40+300=350 (万元),车间管理部门应分摊的固定资产折旧应计入制造费用。
【该题针对“管理费用”知识点进行考核】
5、下列各项,影响当期利润表中营业利润的是 (
)。
A 、 固定资产盘盈
B 、 无形资产出售损失
C 、 无形资产减值损失
D 、 转销确实无法支付的应付账款
答案: C
解析: 【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
选项A,固定资产盘盈应作为前期差错记入“ 以前年度损益调整”科目,不影响营业利润;选项B,无形资产出售损失记入“营业外支出”科目,不影响营业利润;选项C,记入“资产减值损失”科目,影响营业利润;选项D,记入“营业外收入”科目,不影响营业利润。
【该题针对“营业利润”知识点进行考核】
6、 编制利润表的主要依据是 (
篇3
初级会计职称即助理会计师。初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又称初级会计职称考试、助理会计师考试,对考试合格者颁发人事部统一印制,人事部、财政部用印的《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证书》,该证书在全国范围内有效。
初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原则上每年举行一次。是全国统一组织、统一考试时间、统一命题、统一合格标准的考试,在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中从事会计工作,并符合报名条件的人员,均可报考。
会计初级职称可在异地考试。
(来源:文章屋网 )
篇4
会计初级职称考试一共涉及两部分,初级会计实务、经济法基础。
初级会计实务科目的考试时间为2小时,经济法基础科目的考试时间为1个半小时。地区两个科目考试时间共计3个半小时。两个科目连续考试,分别计算考试成绩。
初级会计职称考试题型有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判断、不定项选择题,部分地区试点机考,笔试和机考只是考试的形式不一样,考试题型一样。
(来源:文章屋网 )
篇5
1.1 课程性质 《基础会计》课程是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开设本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会计信息生成的基本过程,了解会计所产生的信息所代表的经济含义,认识会计在企业经营、管理和决策中的重要作用(“懂会计”);培养其理解、分析和利用会计信息的能力,使他们在今后的各项工作中成为会计信息的主动使用者(“会用会计”)。有助于完善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为学生后续的经济类专业课程学习打下基础,为将来的就业和创业奠定基础。
1.2 课程地位 《基础会计》是经济管理类专业必须开设的一门重要公共必修课。前续课程是经济学、管理学原理。学好这门课可以帮助非会计专业学生自学《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等会计专业其他后续课程。
1.3 课程教学目标 《基础会计》是针对非会计专业学生开设的,课时为48课时,相对会计专业学生来说,课时少且对后续会计课程要求不是那么高,因此非会计专业的会计教学不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专业的会计人才(会做会计),对非会计专业会计课程的教学目标应当是培养懂会计、会用会计的企业管理人才,其重心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具体目标:
1.3.1 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会计核算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习其他专业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1.3.2 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熟悉会计核算账务处理程序,包括设置会计科目与账户、复式记账、填制与审核会计凭证、根据凭证登记会计账簿,并能编制简单的会计报表和分析报表项目。
1.3.3 素质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形成严谨、细心的职业态度和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综合运用的能力,培养学生分工合作的团队精神。
2 教学内容
2.1 教学内容的选取 围绕本课程是培养“懂会计”和“会用会计”的企业管理人才的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以职业能力为核心,以理论够用为度”来选取,其职业能力主要侧重会计通识能力(懂会计)和岗位拓展能力(会用会计)。
具体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三大块:
模块1:会计基础知识。主要是关于会计的概念、职能、对象、方法、基本前提、规范体系等会计基础知识。
模块2:会计基本原理。主要是复式记账法的基本原理及简单应用。
模块3:会计基本实务。主要包括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产清查、会计报表这几个会计实务基本环节。
2.2 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复式记账法的基
本原理及应用、会计报表编制和分析。
难点:复式记账法的基本原理及应用。
2.3 教学内容的课时安排
2.4 实践性环节的安排 本课程的实践性环节主要在会计基本实务模块,分别是会计凭证单项实训、会计账簿单项实训、会计报表单项实训,穿插于理论教学中,不单独安排。由于是非会计专业,对实践性环节的要求没有会计专业那么高,要求“看的懂,会使用”就可以,所以本课程实践性环节只安排单项实训,不安排综合实训。
3 课程的课堂实施
3.1 教学方法 本课程教学方法以授受式、启发式教学为主:在教学过程中,以清晰的“认知问题、理论学习、解决问题”的专业思维引导方式,通过“分析经济业务、掌握核算方法、反映经济信息”三步专业学习,启发学生完成从感性认识到理论学习,再到实践应用的知识与能力的转变。
另外辅以以下教学方法:
3.1.1 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上针对案例予以分析,并应用理论知识进行具体核算,把握理论知识中的重点与难点。
3.1.2 归纳总结法:重要章节教学完成后,归纳、总结、提炼知识点,框架性掌握章节内容。
3.1.3 课堂讨论: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某些问题,组织同学分组讨论。
3.1.4 当堂练习等等。
3.2 教学手段 本课程采用的教学手段主要是以传统讲授与多媒体教学结合,将多媒体教学和传统讲授结合起来,集中与同学们共同学习,通过多媒体课件,尽可能引导学生学习。
另外辅以以下教学手段:
3.2.1 实物演示:通过让学生观察真实的凭证、账簿、报表,培养学生的感性认识,消除书本与现实之间的“断层”,这种方法在讲解凭证、账簿和报表时运用。
3.2.2 模拟操作演示:在实践性环节模拟实训之前,先向学生演示如何进行操作的简单流程,这样可加深学生的印象,缩短学生自我摸索的过程。
3.2.3 自学自练:利用公共网络平台,建立班级学习QQ群或者网络邮箱,一些补充知识、补充练习等让学生自学自练,扩充知识面,巩固学习,同时通过有效的师生沟通解疑答惑。
4 教学中的主要问题和对策
4.1 学情分析
4.1.1 学生对学习本课程的目的或者其有用性存在质疑。(厌学)
非会计专业的学生在学习《基础会计》这门课之前,可能也只是听说过“会计”一词,而不知其内涵,更不说还有《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等之分了,甚至还有学生对教学中开设《基础会计》课程都感到迷茫,认为自己不是会计专业的,“为什么要学会计”这种观念的存在,就使得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明确学习的目的性,从而影响学习的主动性。
4.1.2 本课程自身的难点使作为初学者的学生望而生畏。(畏学)
《基础会计》课程学习的是会计专业知识中的基础知识,对于从未接触过会计的初学者而言,在理论上存在一定的入门门槛,何况本课程是针对非会计专业的学生开设的。由于本课程对初学者存在的入门门槛,加上非会计专业课时的有限性(48课时,会计专业此类课程72课时),使得想学好该课程的学生也会有些望而生畏,影响学习的积极性。
4.2 应对措施——做到4个“好”
4.2.1 做好开课前准备。开课之前,教师先针对所教专业做基本了解,备课时对该专业所处的行业会计的基本特点和特殊性做一些知识准备。有条件时可以趁假期实践的机会联系相应行业的企业单位参加实践,以提高教师自身的业务能力。上课时尽量结合其专业特点教授,如案例选择方面。
4.2.2 上好课程第一课。课程的第一堂课,结合学生所处专业向学生分析该课程的性质和地位以及课程学习目的,让他们认识到会计学知识对他们将来的工作和生活都是非常有用的,并不是只有干会计的人才需要学会计,激发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
4.2.3 抓好教学重难点。教学内容重点把握上,针对非会计专业应当是培养懂会计、会用会计的企业管理人才的教学目标,所以重点就定在复式记账法的基本原理及应用、会计报表编制和分析两个方面,前者注重“懂会计”,后者注重“会用会计”。而难点还是在原理方面,因为是理论,所以更难理解。
4.2.4 讲好原理理论课。在整个课程的教学中,作为教师要以一个普通的非会计专业人士的感觉和直觉来对复杂的原理和理论进行解释,使学生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更容易地接受专业的会计知识,努力让学生觉得会计学是一门很有意思的课程。
参考文献:
[1]姜彤彤.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J].新会计.2012(8).
篇6
(一)设计理念与思路《基础会计》是一门集会计核算方法体系和实际操作能力于一体的专业基础课程,是培养学生岗位基本技能和职业综合能力的岗前训练课程,为学生学习后续专业课和从事财务会计业务及其他经济管理工作奠定基础。本课程的培养目标是要求学生掌握会计的基本知识,具备会计业务基本操作技能、经济业务全盘账务处理能力,切实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处理实际问题的方法和综合素质。《基础会计》一般开设于第一学期,对学生来说,这是一个崭新的知识领域。在初学者眼里,纯粹的会计理论知识抽象、难懂,学生没有任何感性认识,完全依靠自己的想象去推理实际业务的处理程序和方式,他们更想去感受实际会计工作过程。所以,我们应该打破追求学科知识系统性的思路,按工作过程的实际需要来设计、组织和实施,突出工作过程在课程框架中的地位。采用以会计岗位职业标准为依据,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工作任务为主线,以项目教学为主导,以校企合作为路径,融“教学做”及“岗证课”为一体的工学结合课程建设模式。基于工作过程的基础会计课程遵循“确定职业工作岗位或岗位群———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分析———行动领域归纳———学习领域开发”这一逻辑主线。具体设计思路是,在相关行业企业有关人员共同参与下,以会计岗位群为依据,进行会计工作过程分析,结合会计职业能力需求分析,设置工作项目,再以工作任务为驱动设计课程教学模块。通过“项目导向”与“任务驱动”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将工作过程转化为教学过程,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操作方法和技能,提高知识综合应用能力及职业岗位适应能力。通过过程性考核保障项目训练的质量,从而体现高职教育开放性、职业性和实践性的特点。
(二)基于工作过程的基础会计课程的实施
(1)重构课程内容,确定工作任务。传统的《基础会计》课程一般都按账务处理程序构建内容体系,以理论概述为起点,由概述、会计科目与账户、复式记账、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产清查、会计报表、工业企业主要经营过程核算八个部分组成,是典型的学科体系的课程内容和抽象思维的逻辑结构,既没有反映工作过程,也没有突出工作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掌握各岗位会计的业务范围及业务流程。为了贯彻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的理念,《基础会计》课程摈弃了传统学课体系的理论构架,针对实际工作任务需要,以职业活动为主线,以工作过程为导向,重新组织和设计教学内容。根据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学校和企业进行市场、行业需求调研,对会计职业岗位进行系统分析,确立了出纳、制单、记账、稽核会计、会计主管等岗位。在此基础上,围绕会计工作过程,按照从原始凭证到记账凭证,从记账凭证到会计账簿,从会计账簿到会计报表,确定了9个“工作任务”。以“必须、够用”为原则,按照分解的任务模块,分析所需的特定知识、技能,进一步设定学习情境,从而对传统的基础会计课程内容进行重组和整合。构建以工作岗位为逻辑起点、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的课程内容体系。这种课程体系将工作任务与学习内容相融合,理论知识和技能实践融合为一体,更符合初学者的认知规律。
(2)运用项目教学法,实施工作任务。传统的基础会计教学“,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单方面灌输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教学方法单一。在课堂上,企业日常发生的经济业务都是用语言文字描述的,而实际工作中绝大多数经济业务是用各种单证、票据、账簿记载的。在这种教学模式下,书本知识严重脱离了实际,学生缺少最基本的感性认识、足够的职业判断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学习积极性不高,很难在课堂教学中掌握基本的会计知识与实际会计工作技能。在基于工作过程教学过程中,将“工作与学习相结合”的思想落实到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实施中。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知识为本位的“灌输式”单向教学模式,采用以学生为主体,职业能力培养为本位“,任务驱动”的项目教学法。工作任务的实施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情境导入,提出工作任务;第二阶段是学生探究尝试,发现问题;第三阶段是交流讨论;第四个阶段是学生操作实践、巩固提高。教师可以以一套模拟企业的账务资料为背景,采用真实的账证材料,指导学生按实际工作步骤和内容完成从建账到审核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登记各种明细账、凭证汇总并据此登记总账到期末调账、结账、对账、编制会计报表及证表装订等一系列会计工作任务。教师确定工作任务以后,让学生讨论、分析工作任务,讲解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中学习相应的知识或技能,看看其它同学是如何完成该工作任务的,在方法上和自己有什么不同,开阔思维,在思路上得到一些启发。学生在得到启发后又会涌起再度尝试欲望,作一些调整和创新,进一步掌握知识。通过巩固所学知识,让学生动手进行与授课内容有关的练习或活动,即完成一个小工作任务。通过这样一个引试做看创新的过程,学习也经历了不会会熟练巩固提高的过程。学生通过对各会计岗位项目的训练、操作和一个完整工作项目的实施,加强对会计核算规程和方法的理解,培养了独立思考、分析处理问题及动手操作技能,缩小了会计理论教学与会计实践教学之间的距离,使学生从单科性的课程学习转向学习与每一个工作过程相关的课程内容,学生在做中学,教师在做中教,融“教、学、做”为一体,实现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和职业素质的融合。此外,还可以根据具体教学内容运用其他先进的职教方法,如情境模拟教学法、角色扮演法、任务驱动法等,以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
(3)构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考核体系。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评价,应该是以能力为本的整体性评价,注重的是隐性能力,评价的指向是过程性知识。为促使学生主动学习,改变期末突击并一次考试定终身带来的知识与能力掌握不扎实的弊端,构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开放性多元化考核体系,注重对学习过程的评价和对知识应用能力的考核,实现以知识考核为主转向以能力考核为主,以理论考核为主转向以实践考核为主,以结果考核为主转向以过程考核为主。建立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考核体系。校内考核主要包括三部分:平时考核(占总成绩的20%)从出勤率、课堂表现、学生遵守纪律以及作业完成的质量和数量方面进行鉴定;过程考核(占总成绩的40%)的形式主要以任务的方式出现,通过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两种形式,从任务完成情况、知识掌握及运用情况等方面鉴定;期末考核以综合运用能力为考核内容(占总成绩的40%),设置综合理论知识、综合实训考核,强调理论知识和实践性知识的统一。企业实践考核主要从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及团队精神、职业道德等方面进行综合鉴定。最终将校内考核与企业考核相结合,形成学生学习成果鉴定。在考核中增加实务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基础和精湛的操作技能,提高他们的职业适应能力。
(4)岗、证、课融合。为了适应新形势,构建“岗、证、课融通”课程体系,即针对会计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会计相关职业资格标准确定课程内容,将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相互融合与衔接,以提升就业质量。具体体现在:一是以岗定课。在《基础会计》课程工作任务确定和实施过程中,要顺应市场需求的变化,考虑学生将来就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重点培养学生岗位职业能力。二是以证定课。推行“双证书”制度,将课程教学与会计相关职业资格考试无缝衔接。目前,适合高职会计专业在校学生的职业资格证书主要有会计从业资格证、初级会计资格证等。这些考试中都会涉及《基础会计》课程内容,因此,要参照职业资格考试的要求来确定和实施工作任务,使学生能达到职业资格考试对知识和技能的要求,且取得“双证书”的人数达到80%以上“。岗、证、课融通”课程体系注重课程之间知识内容的衔接,强调“工作过程完整”,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实现教学与上岗零距离。
(三)基于工作过程的基础会计课程实施的教学效果
(1)充分体现了高职教育特征。基于工作过程的《基础会计》课程,每项工作任务都与实际工作紧密联系,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很容易进入职业角色。通过完成体现会计工作过程的任务教学,学生可以掌握会计的基本技能:审核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登记会计账簿编制会计报表。这种课程组织模式实现了学习领域与工作领域一致、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一致、学习任务与工作任务一致,充分体现高职教育特征。
(2)激发学生积极主动性。基于工作过程是以项目任务为主导,实践与理论高度结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有了一个具体任务目标,学生在思想上就有一种必须完成任务的紧迫感,就会围绕工作任务去探求理解相应的知识,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而且通过合作互助完成项目任务易产生成功感,使学习自主性和主动性得以充分发挥。
(3)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教学过程充分体现工作过程,学生边学边做,课程的理论知识点更容易理解和掌握,动手操作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专业技能得到了提高。通过分小组互相讨论、学习、评价,既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上进心,也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自学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精神、创新能力等,学生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
三、基于工作过程的基础会计课程实施的思考
(一)教学管理全员观念创新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要求从高职学院的高层管理者开始,到专职教师到学生,彻底的转变观念。改变传统学科教学的思维和管理模式,为课程开发和由课程实施带来的教学改革创造条件,保障其顺利进行。基于工作过程教学是对传统课程教学方法的一次颠覆。改革越彻底,就意味着成功的可能性越大。改革是否彻底的关键在于领导是否具有开放的思想和前瞻的思路。若领导不重视,课程开发人员的决心也会动摇。改革需要政策、资金作保证,更离不开领导的大力支持。
(二)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及运用基于工作过程教学要求将工作岗位的实际内容和过程引入教学过程,教和学的全过程都必须置于具体工作活动的真实场景之中,实现课堂与职业环境的融合。因此,必须加强模拟实训场所和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
(1)加强校内实训室软件及硬件设施建设。完善基础会计岗位仿真模拟实训、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财务软件等实验功能,提高软件使用率;其次,建立沙盘模拟对抗实训中心,拓展校内实训平台和功能。
(2)完善校外实习基地建设。除了加强与现有实习基地的联系,深化合作程度,扩大合作范围外,还要继续开拓新的校外实习基地。关键是要切实使实训落到实处,不能仅流于形式,要合理有效地利用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使其充分发挥工学结合的作用。在正式教学之前,可以组织学生到校外实训基地参观,了解会计岗位,听取会计人员对会计工作流程的介绍,使学生对会计工作有感性认识。在集中实习阶段,可以分批安排学生到校外实训基地进行短期见习,依托校外会计记账公司或会计师事务所等,将理论付诸实践,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三)编写项目化教材和实训教材传统的课程教材编写是以学科体系的知识为线索铺排的,如果仍然继续使用传统的教材,不仅增加教师的教学难度,而且也容易造成学生对课堂实际教学与课本理论知识的混乱。因此,我们应该打破传统教材编写的模式,采用项目化编写形式,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紧密结合生产实际的工学结合教材和实训教材。按照企业会计工作过程,充分体现典型任务引领、实践导向的课程设计思想,将基础会计课程知识项目化,按照项目来整合课程内容。如《基础会计》的项目线索是:凭证———账簿———报表,在项目当中就要与会计要素、会计科目和账户、借贷记账法等知识链接,把理论知识融入到项目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掌握工作技能的同时,也能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同时结合会计工作岗位要求把知识学习、岗位工作能力培养以及职业道德修养的形成综合考虑,使教材以学生为主体,着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从而适应教学的需要,实现有效教学。此外,工作过程的课程教学离不开真实的会计资料,一方面教师要进行实物展示,增强学生的直观认识;另一方面学生一定要在真实的会计场景下锻炼实际操作能力。因此,必须充分准备各类教具,如原始凭证、账簿、会计报表等。除了各种类型的资料样本齐全,还需准备一定的空白凭证、账簿和报表,如收据、普通发票、增值税专用发票、差旅费报销单、支票、收料单、领料单等;现金日记账、银行存款日记账、总账以及各种明细分类账等;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等。通过展示和使用真实会计资料,按操作流程进行练习实操,可以增强学生的直观认识,提高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兴趣,同时也更体现开放性及互动性。
(四)师资队伍综合素质培养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不再把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作为教学的核心任务,而是把完成具体的工作任务、提高学生的职业行动能力作为教学目标,这就对教师的自身能力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篇7
一、课程标准设计的总体思路
制定《基础会计》课程标准,首先应注重基于会计岗位职业能力的培养,并对该课程进行明确的定位。《基础会计》是会计专业针对会计岗位(群)职业能力进行培养的专业核心基础课程,该课程应特别注重会计的实践性操作技能、记账基本流程的训练,一般会计工作岗位和典型工作任务都要用到《基础会计》所学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因此,该课程的目标是:以会计基本工作过程为主线,让学生在体验会计工作的基本过程中,完成相应的任务,从而学习会计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养成会计职业的基本素养,具备会计基本职业能力,并达到“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单项考证要求。
具体制定课程标准时,可根据企业会计工作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结合国家职业资格标准,按照实际的会计工作流程,确定课程需要解决的知识与技能,将教学内容进行模块化划分,重构《基础会计》课程教学内容。
二、教学内容的模块化设计
《基础会计》课程教学一直以来体现了会计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该课程在企业有关人员共同参与下,以具有典型代表性的企业会计岗位的职责、任务为依据,进行会计职业能力需求分析,并以会计工作过程为导向设计课程教学模块,以模块任务为驱动,对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展开训练和培养。在重构《基础会计》课程教学内容后,我们设计出理论和实践教学一体化两大学习领域,即课程的两大主模块――会计职业认知模块、会计职业技能模块,突出会计工作任务与知识的联系,充分体现课程内容与职业工作的匹配。具体教学内容的选择如下图所示:
(一)教学模块目标设计
根据课程目标和涵盖的工作任务要求将《基础会计》教学内容进行模块化划分后,各教学模块除列出工作任务外,还应有相应的具体目标,可以从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态度等方面进行描述,说明学生应获得的知识、技能与态度。这样就能充分体现课程标准优于原先的课程教学大纲之处:课程标准要求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全面考虑课程的教育作用。如在“填制会计凭证”教学模块中,模块教学目标可以表述为:了解会计凭证的意义,能识别不同类型的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学会根据经济业务规范地填制相关会计凭证,并正确地对各种会计凭证进行审核和归档;教师在本模块教学中合理引导学生进行工作分工、扮演不同角色,并指导学生按填制会计凭证的工作过程完成设定的工作任务,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会计凭证在整个会计核算工作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此外,在对各项经济业务展开分析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的职业判断能力、沟通合作能力。
(二)教学模块的学习情境设计
教学模块的学习情境设计是模块化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课程标准的核心内容。基于模块化教学的总体思路,结合会计岗位职业能力和会计工作过程,课程标准在各教学子模块下设计了多个学习情境。学习情境是在仿真会计职业环境中对真实会计过程的教学化加工,并以完成某个具体工作任务为目标。学习情境设计要符合基于会计职业工作过程的教学设计思路的要求。比如在“会计职业认知”部分,我们意识到《基础会计》是会计专业的入门课,基本理论是不可或缺的,而总论、会计科目与账户、复式记账等内容理论性较强,学生学习没有兴趣,而这一部分又是填制会计凭证、登记账簿等工作的基础,教学情境的设计显得犹为重要。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参观财务部门、请企业专业人士讲座、查阅相关资料等方式,让学生走进会计大门,对专业学习产生兴趣。再如对“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工作任务进行学习情境设计时,可以将学生置身于仿真实训室中,通过视频短片等多媒体工具使学生了解到银行存款的清查方法。在设计实训资料时,教师应注意与前期工作任务的连贯性,可以让学生继续使用他们在“登记日记账”工作任务中已完成了的银行日记账,从而使学生对整个工作过程的连续性有较深刻的认识。另外,查找未达账项的工作可以分组进行,学生在沟通合作中体验到四种未达账项的形成,既而顺利完成“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的编制。
总之,会计工作过程是一个从凭证填制为始到报表编制为终的一个较为规范、有序、周而复始的循环,因此,教学任务及顺序安排应源于会计工作实践,应按照会计工作过程来组织教学任务,根据会计工作要求来设置课程模块,突出知识的实际应用。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特别应该邀请行业专家和课程专家对相关工作任务进行分析研究,实现教育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融合,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融合。
三、课程教学实施建议
(一)教材编写建议
教材编写应符合模块化教学设计思想,并精选内容,符合高职学生的认知过程和接受能力。在编写体例上,应注意有情景或案例导入,且图文并茂,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在《基础会计》教材内容的编排顺序方面,目前的教材大多呈现出两种类型:一种是将“主要经济业务的核算”安排在“会计凭证”之后,另一种是将“主要经济业务的核算”安排在“借贷记账法”之后,而“会计凭证”与“会计账簿”连续编排。两种类型教材各有特点,前者注重教学内容上的逻辑联系,后者更注重工作过程的连续性。笔者认为对基于工作过程的模块化教学设计而言,后一种更为合适。
(二)教学建议
确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将必要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有机结合起来,教学中广泛采用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在讲授过程中穿插组织讨论式、探究式教学,引入实际工作案例进行分析讨论,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图片及实物等直观形象的方法辅助教学,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不仅可以扩大课堂知识的涵盖面,而且可以使比较枯燥的会计教学过程生动化,增强课堂的趣味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讲述《会计账簿》一章时,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企业的各种账簿,并配备语音讲解企业常用的现金、银行存款日记账和总账与明细账的设置原则,变抽象为具体,提高课时利用率。鼓励学生在课堂和训练中大胆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多角度的分析,而不用简单的对或错来总结问题。
此外还应向学生提供仿真的会计职业环境和丰富的课程资源,如视频教学资料、互动练习,网上学习社区等,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教学评价建议
课程的教学评价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是对学生的考核,另一层面是对课程教学的评价。
对学生的考核可以采用多样化的考核方式,而不仅仅局限于考试。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各教学模块工作任务的要求,建立考核评分表,对学生完成的每一项工作任务进行评分,并对各模块设定不同的权重,最后综合评定学生的成绩。相对于单一的考试而言,这种评价方式应该更为全面。
对于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价可以通过学校督导、学生和企业等综合评价的方式实现。学校教学督导主要检查教师授课计划的制订、备课、教学计划的执行、上课等常规教学情况;学生评价主要反映教学效果;企业评价可反映课程内容安排是否合理。利用这些评价形式有利于帮助教师总结经验,改进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徐雅娜,闰丹.基于动态性原则建立高职教育课程标准的思考[J].辽宁高职学报,2008(10).
篇8
对价值链会计中的增值流进行确认,是提供增值流增值信息的基础。增值流由具体的作业构成,增值流的确认就是以作业为基础,对增值流中的各作业投入、产出及增值进行确认。
二、增值流的计量
(一)投入 成本 的计量。具体可分为三个步骤:1.确认和计量价值链所发生的各种资源耗费。资源是企业生产耗费的最原始形态,首先对其进行确认和计量是增值流投入成本计量的基础。2.把耗费的资源分配到各作业,也就是确认一项作业所包含的成本要素,列出作业成本单,归集作业成本。3.选择作业动因,分别计算各作业的单位作业动因的分配率,把归集的作业总成本分配到产品,并列出产品成本单。
(二)产出价值的计量。较常用的方法有以下三种:1.顾客认知价值法。2.内部转移价格法。3.价值分配法。
(三)作业增值的计量。企业各类增值指标可计算如下:
作业i的增值=作业i的产出价值(vi)-作业i的投入成本(ci)
vi:作业i向企业外部或下游作业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等;ci:包括作业i耗用的企业外投入(资源投入)和耗用其他作业的产品或服务。
业务流程j的增值=业务流程j产出价值(vj)-业务流程j投入成本(cj)
vj:流程j向企业外或下游流程提供的产品或服务;cj:包括流程j耗用的企业外投入(资源投入)和耗用其他流程中作业的产品或服务。
企业价值链价值增值等于各业务流程的增值之和。
三、增值流的核算
(一)核算程序。第一步,根据企业各业务流程确认作业,划分作业中心。第二步,归集各作业投入成本。根据作业成本法计算原理,用资源动因将归集起来的资源投入分配到每一个业务流程中的作业中心或作业的成本库中。第三步,作业产出价值的计量。笔者主张用内部转移价格法,该方法操作相对简单。第四步,计算作业增值。第五步,计算业务流程增值。第六步,计算企业价值链价值增值。
(二)账户设置。一般通过设置“作业成本”、“作业产出”和“增值”三个一级账户来核算增值流,并按流程和作业类别进一步设置二级账和三级账。“作业成本”属于成本类账户 ,用来 核算流程中各项作业 的投入成本 ,借方登 记作业耗用的资源投入和作业投入 ,期末将该账户余额转入“增值”账户。“作业产 出”属于收入类账户 ,用来核算流程中各项作业的产出价值 ,贷方登记该作业 向下一作业提供服务或产品等发生 的价值 流入 ,期末将该账户余额转人“增值 ”账户 。“增值 ”属于权益类账户 ,用于核算流程中的作业在一定 期间内实现 的增值或减值 。期末 ,将 “作业成本——××流程——××作业”等账户余额结转到该账户的借方 ;将“作业产出——××流程——××作业”等账户余额结转到该账户的贷方 ,本账户贷方 与借方发生额 的差额即为本期该作业的增值或减值。同时 ,将三级账户“增值——××流程——××作业”的余额按二级账户的流程类别 汇总 ,便形成了本期该流程 的增值或减值 ;将二级账户“增值——×流程”的余额汇总 ,便形成了本期该企业价值链价值增值。
(三)账务处理。可 以用简化的案例来说 明。假设某企业 的增值流程识别后 ,可划分为 i、ⅱ两个流程 ,流程中包括 a、b、c三个作业 ,次序是 a—b—c。流程 ⅱ包含 d、e两个作业 ,次序是 d—e。a作业耗用资源投入 40万元 ,产出 64万元 (包括向企业外部产出 24万元 ,向下游作业 b产出 2o万元 ,向外部流程 ⅱ中的作业 e产出 2o万元)。
1.a作业耗用企业资源的 会计 分录:
借 :作业 成本 —— i流程——a作业 400 000
贷 :原 材料 /累计折旧(或其他相关科 目) 400 000
2.按确认原则在 a作业 向 b作业转移产出时 ,做分录:
借:作业成本—— i流程——b作 业 200 000
贷:作业产出—— i流程——a作业 200 000
a作业 向外部流程 ⅱ中的 e作业转移产出时 ,做分录:
借 :作业成本—— ⅱ流程——e作业 200 000
贷:作业产出—— i流程——a作业 200 000
a作业 向企业外产出的分录:
借 :应收账款(或 银行 存款) 280 800
贷 :作业产出——流程 i——a作业 240 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 (销项税额 ) 40 80
3.期末 ,结转作业 的成本与产 出账户 :
借:作业产出—— i流程——a作业 640 000
贷 :作业成本—— i流程——a作业 400 00
增值—— i流程——a作业 240 00
4.期末汇总和结转增值账户 :期末 ,i流程的增值可以通过对 “增 值——i流程——a作业 ”、“增 值—— i流程——b作业”、“增值—— i流程——c作业”账户的余额汇总而来。同样也可通过对“增值—— i流程”、“增值——ⅱ流程”账户的余额汇总得到企业价值链价值增值。同时 期末将增值账户与其他损益类账户一同结转至 “本年利 润”科 目,反映企业整体的增值情况。
四、增值流的报告
企业通过编制各层次增值报告,从而把企业价值增值深入到企业生产经营过程的基本单元——作业之中,通过报告反映的流程及作业的增值与非增值程度,动态地呈现价值增值在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形成和积累的具体过程。
篇9
中职院校主要是培养面向社会和企业的专业型应用技术人才。在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转型的背景下,人们的观念意识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人们对会计学这门专业产生了巨大的热情,这主要是因为会计专业的市场前景非常光明,社会需求非常大,就业机会更多。而且在中职院校中,还有很多非会计专业的学生需要学习《会计基础》这门课程。虽然这部分学生不是会计专业的,但是他们的专业发展也与之关,诸如市场营销、物流管理、中药药剂等方向的专业,《会计基础》这门课程也成为他们的必修课程。因此,在进行课程教学之前,我们要对非专业《会计基础》的课程进行准确的定位,这样才能更好的制定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使学生能够更加有效地进行学习,提升对《会计基础》这门课程的兴趣。
二、中职非会计专业《会计基础》课程的定位
(一)教学对象的定位
在进行教学目标定位时,我们要明确中职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基础》课程教学面向的是什么样的学生,即明确教学对象,只有明确了教学对象,我们才能够更好的进行教学目标的制定。对于会计专业的学生而言,《会计基础》这门课程是非常基础也专业发展必须要求学习的,而非会计专业的学生如市场营销、物流管理、中药药剂等专业的学生,这些专业的学生在今后职业发展的过程中可能会用到相关会计基础知识,因此对于非会计专业的学生而言,学习《会计基础》这门课程的主要目的在于学会运用会计学的基础知识,解决专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二)教学目标的定位
从《会计基础》这门课程的教学目标来分析,我们可以发现非会计专业的学生和会计专业的学生的教学定位是不同的,学习的层次和要求也因为专业的不同而存在很大的差异。这是因为非会计专业的学生与会计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是不同的,知识结构和专业理念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导致了课程目标的教学发展分析也存在很大区别。对于非会计专业的学生来说,《会计基础》课程的学习目标也应该要有准确的定位,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并非要求他们熟练掌握专业的财务会计、财务成本管理、纳税申报、审计等知识,而主要是引导他们形成综合性的知识体系,因为非会计专业的学生将来面向的职业并不一定是会计工作。因此,对非会计专业《会计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定位:(1)知识的基础性,也就是要求学生掌握会计学的基础知识;(2)知识的综合性,虽然说非会计专业的学生可能不会从事会计专业,但是在未来的职业发展中,综合性的人才具有更强的竞争力,因此,要引导学生掌握会计学的综合知识;(3)知识的应用性,通过学习《会计基础》这门课程,引导学生将知识运用到专业实践中,提升知识综合运用能力。
三、非专业《会计基础》课程的教学方法的探索
(一)合理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提升教学的引导性
教学方法的探索需要合理运用现代教学技术。如今,多媒体教学已经应用到课堂教学实践中,在非会计专业《会计基础》的课程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建立更加直观的课堂,提升教学的引导性。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教师要明确学生的学习内容和发展方向,对于非专业的学生来说,《会计基础》这门课程确实存在一定的难度,很多学生都对“会计循环”这部分内容感到很抽象,难以理解。因此,教师可以针对性地利用多媒体教学,形象化地对学生进行指导。例如,在学习“账务处理”这部分内容时,学生对“起点原始凭证”认识不深刻,教师可以用PPT展示实际的凭证和账簿,也可以利用教学视频引导学生理解“会计循环”。不管运用何种教学方法,都要围绕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础应用方面进行教学和指导,在教学中提升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也要符合学生的发展规律和理解能力,这样才能真正提升教学的引导性。
(二)教学方法要结合学习者的专业特点,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我们知道,中职非会计专业《会计基础》的课程面向的是非会计专业的学生,这些学习者不具备专业化的会计知识和理念,但是他们有着不同的专业特点,在学习本专业知识的同时也需要理解会计学的相关知识。非专业的学生学习《会计基础》这门课程能够运用数据和信息,学会制作财会报告。《会计基础》的教学经常以制造企业作为案例进行教学,这不能满足不同专业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不同学生的专业特点,进行有关的教学引导。例如,当在教授中药药剂专业的学生学习《会计基础》课程时,教师可以将会计学基础知识及账务处理与医药企业经营、医院药店药品管理等实践操作和案例进行有机融合,可以多讲解一些“医药市场”的内容,让《会计基础》课程教学与学习者的专业发展相联系。这样,非会计专业《会计基础》的课程教学的方向就更加清晰化,教学的有效性也就能够提升。
四、小结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的观念意识的转变,会计专业已经成为一门热门专业,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学习《会计基础》这门课程。对于会计专业的学生而言,学习《会计基础》这门课程是非常基础也非常自然的,但是对于非会计专业的学生而言,学习《会计基础》这门课程却要花费非常大的功夫。从《会计基础》这门课程的课程目标和教学来分析,我们可以发现非会计专业的学生和会计专业的学生的学习难度是不同的,学习的层次和要求也是存在一定的差异性的。这是因为非会计专业的学生与会计专业的学生的专业基础以及知识结构存在很大的差别,这就导致了课程目标的教学层次的差异性。因此,对于非会计专业的课程教学来说,《会计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也应该在结合就业发展的基础上有更加准确的定位,对教学方法也要结合学习者的专业特点,运用全方位的教学手段进行更加有效探索。
参考文献
[1]刘东城.非会计专业会计学教学现状分析及改革设想———基于华中农业大学的实证研究[J].当代经济,2015(01).
[2]熊原梅.非会计学专业会计教学体系改革———基于湖南大学非会计学专业的实践调查分析[J].财会通讯,2013(06).
篇10
1.微课的含义
微课概念是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David Penrose于2008年提出的。在我国,微课概念最先是由广东省佛山教育局胡铁生在2010年提出,并不断更正。微课是教师将所将讲授的知识点拍摄成视频,时间一般不超过10分钟,主要供课堂教学适用,学生可以随时回顾利用、学习。微课主要有时间短、容量小,使用方便等特点。微课正逐步为大家所了解,各类微课大赛也在如火如荼进行,微课已经成为教育界热议的话题。
2.微课在基础会计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
基础会计是会计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也是会计的入门课程。基础会计理论性比较强,比较抽象,如果基础会计没有掌握好,在以后的会计专业课学习过程中将非常吃力。传统的理论教学容易使基础薄弱的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微课在课程资料中加入文字、声音、视频、图片、动画等多种媒体信息,学生更易理解老师所讲知识点,是非常有利于学生学习的一种资源。
(1)教学随时随地
传统课堂教学中,如果学生因为生病或临时有事不能上课,老师上课讲授的知识点学生就无法全面掌握。微课程可以有效弥补这样的缺陷,老师将课程中的重点、难点内容制作成“视频”上传至网络媒体上,学生通过手机、电脑等媒体根据自己学习的具体情况,多次重复下载相关学习资料,实现随时随地的学习,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
(2)变革教学方式,理论联系实际
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使微课内容更灵活、更新颖。微课可以将知识点体现在具体会计业务情景中,以动画等形式模拟实际经济业务,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触,更真实体会会计业务的实际操作。针对微课展示的知识点,展开分组讨论,学生更有学习兴趣,微课将改变传统课程教学中老师讲课,学生被动听课的方式。
(3)满足个性需求,因材施教
每个学生在理论基础、学习能力等方面都存在差别,教师应该正视这种差别,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在微课平台上下载自己需要的内容,实现反复和有针对性的学习。
(4)资源实现共享和再利用
一方面,高校教师间通过微课实现在线交流和学习,打破以往只能面对面研讨和观摩的形式,这种交流突破时间和地域的限制,节约了相互的时间和成本;另一方面,也可以利用其他老师的课件取长补短,制作出更具特色和实用性的微课。教师将微课提交微课平台后可以供学习者随时随地不限次数下载,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二、微课应用于基础会计教学的现状
最早在会计教学中应用开放式课程的是麻省理工学院中的史隆管理学院,涉及大纲、教材内容、作业题、课后答案等。在国内,广东省佛山教育局胡铁生在2010年首次提出微课概念后,微课被应用到我国高校会计教学中。中央财经大学、福州大学、浙江财经大学、中山大学等高校已经率先进行了会计微课教学的尝试,并取得一定成绩。微课程已经应用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中。
1.微课还是以讲课式为主
国外很多高校的微课程内容包括: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过程的实施和教学效果的评价等环节,在微课中,利用不超过3分钟的时间为学生介绍核心概念,并针对此核心概念进行15-30秒综合分析和总结。我国微课在会计教学的应用还处于初级课程设计阶段,教师将教学内容制作成5-8分钟的微课,会计微课还是以讲课式为主,通过语言提示课程内容使学生理解内容。
2.传统课堂教学和微课尚未很好结合
国外高校的微课程是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和联通主义理论,以学生为中心,构建一个学生学习的知识网络,在这个平台上,学生可以自主学习、交流互动,可以实现传统课堂和线下学习的融合。目前,我国高校将微课应用到教学中,还是以展示教师个人风采、切磋不同高校间教师授课水平为主,由此,教师选择微课讲授的知识点时,大多会从自己擅长的课程中选择相应的知识点,而忽视微课知识点是否与现有课程形成良好补充,缺乏长远、综合的考虑。
三、基础会计微课设计与制作
微课的设计与制作包括:确定选题、方案设计、录制拍摄、平台、分析总结。
1.确定选题
选题的确定是基础会计微课制作的起点,选题不宜太大,太大的选题无法在有限的时间内讲授清楚;选题不宜太简单,否则失去制作微课的意义。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适合作为微课选题。例如,记账凭证的填制就是基础会计的一个重点、难点。
方案设计:
①导入主题。一堂优秀的微课,精彩的导入是关键。微课一般控制在5-8分钟,要迅速切入主题,导入不宜占有太长时间。可以采用开门见山、案例引入等方式切入主题。如前所述的“记账凭证的填制”微课中,可以展示一张现金支票存根,提出问题:会计人员取得这样一张原始凭证,这张凭证反映公司发生何种经济业务,根据这张凭证填制哪种记账凭证、如何填制记账凭证?由此引出本课程主题:记账凭证的填制方法。
②内容设计。微课要围绕一个主题进行介绍,突出重点、详细讲解,运用启发式、问题式等方法,营造学生参与教学的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记账凭证的填制”微课中分别介绍了收款凭证、付款凭证、转帐凭证的适用范围和填制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微课最后,请学生针对引入案例中的原始凭证根据所讲内容完成凭证填制。教师一定要讲普通话,事先将讲稿逐字逐句设计好,以保证录制时能够比较流畅。
2.拍摄制作
微课制作方式主要有:Educreation/show M e制作法、摄像机拍摄法、手写板制作法、PPT制作法十录屏软件等。笔者在“记账凭证的填制”微课中主要使用PPT制作法十录屏软件。具体制作步骤:第一步,根据微课主题搜集相关资料、图片制作PPT,PPT数量不适太多,太多的PPT容易导致学生失去学习兴趣;PPT背景最好以浅色为主,干净清新的背景可以使得学生不宜扰。第二步,在电脑上打开录屏软件和制作好的PPT,教师带好耳麦,调整好话筒的位置和音量,单击“录制桌面”按钮,开始录制,教师在演示的进行同时清晰、流畅的讲解,最后按F10录制结束。
3.平台
教师将微课到微课教学系统,教师还可以增加习题测试等资源。课前,学生从微课学习系统中下载微课资源提前预习;课堂上,学生可以分组讨论微课相关问题,教师针对学生出现的普遍问题进行课堂解答;课后,学生也可以在线下就微课相关问题与老师沟通交流。微课可以使学生实现课前、课中、课后全方位学习。
篇11
本工程位于杭州市通济北路,设一层地下室,沉管桩和钻孔灌注桩基础。本工程±0.000相当于绝对标高5.450米,地面相对标高-2.900~-0.900。本基坑平面尺寸非常大,约52000m2,基坑由7幢沿通济北路段高层及12幢多层住宅及联体地下室组成。主楼底板底标高-6.400,高层区承台底标高-7.200,电梯井承台底标高-9.750。设计计算标高综合考虑底板(纯地下室)和承台底(主楼区)标高,基坑设计大面积开挖深度为4.50~6.90m。
基坑四周距离用地红线一般,西侧为已建通济北路(路下有管线),东侧为规划榨河路(待建),南侧为已建潘家路(已建,未开通),北侧为规划河道(后期待地下室主体完成后河道会结合景观进行治理)。基坑周边环境情况详见图1。场地涉及基坑开挖土层主要为表层填土、粘性土、淤泥质粘土、粘土,该场地地质情况如表1所示。本工程场地地下水主要为浅部孔隙型潜水。地下水对场地土对混凝土具微腐蚀性,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具微腐蚀性。
二、基坑支护设计思路
综合分析本基坑地质条件、基坑开挖深度和周围环境条件,本工程基坑围护设计需要考虑以下几点:
1.基坑开挖面积较大,基坑面积约52000m2,总延长米约1300m。
2.基坑大面积开挖深度为4.50~6.90m,局部电梯井为8.85m,开挖深度较深。
3.本工程基坑开挖影响范围内为填土、粘性土、淤泥质粘土、粘土,其中淤泥质粘土性质较差,且分布厚度较厚,对基坑安全影响较大。
4.基坑四周距离用地红线一般,西侧为已建通济北路(路下有管线),东侧为规划榨河路(待建),南侧为已建潘家路(已建,未开通),北侧为规划河道(后期待地下室主体完成后河道会结合景观进行治理)。
5.场地浅部填土土渗透系数较大,其余渗透性较小,基坑做好明排及浅部填土排水即可。
综上所述,及结合邻近类似工程经验,本工程本基坑工程采用复合土钉墙、钻孔桩悬臂、排桩加支撑、双排桩联合支护方案。
典型支护剖面详见图1~3。
三、基坑支护监测及施工介绍
为确保施工的安全和开挖的顺利进行,在整个施工过程中应进行全过程监测,实施信息化施工。现场监测对深基坑的土方开挖和地下室施工的安全是至关重要的,只有进行现场监测,才能及时获取基坑开挖过程中围护结构及周围土体的受力与变形情况,掌握基坑开挖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对地下室施工的顺利及时提供指导作用。本工程共设置深层土体侧向位移监测点21个,水位观测孔21个,支撑轴力监测计14组,沉降监测点39个。监测报警值设定如下:水平累计位移达40mm,或日位移速率连续三天大于3mm/天,或者单日位移量超过5mm。
本工程开挖监测各测斜孔最大土移: 35.50mm,均低于报警值。支撑轴力、沉降监测均未报警。立柱桩沉降大部分均小于10mm。总体来讲基坑测斜、轴力、沉降、水位变化等数据均符合设计要求。
四、小结
对本基坑支护设计、监测及施工,总结如下:
1、本工程基坑面积极大,且位于深厚软土区,软土基坑大范围的卸载对周边环境影响较大,施工中必须严格控制大基坑小开挖的原则。本工程土方开挖结合后浇带分块施工,实测对周边环境影响较小。
2、本工程复合土钉墙部位局部出现搅拌桩横向裂缝,分析原因主要是单轴搅拌桩在施工过程中软硬土层分界面施工机械功率较低形成。单轴搅拌桩对于该类土层必须采用功率较大机械进行。
3、该工程体量较大,为方便施工,设置双排桩门架支挡结构,监测数据显示,双排桩支护区域土体变形较小,双排桩对于大面积基坑占有较大的优势。
参考文献:
篇12
由上述各种建议可以看到,由于我国发生的物价变动,人们已迫切地希望改变现行的会计制度对物价变动后的会计处理,人们正在从不同的方面加以认识,加以探索I并且找到了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耍冲破原始成本原则对会计计量的朿缚,把市场价格变动这个传统会计认为外在的因素纳入资产丨卜价和收益计量的范围中来。这是我们朝着物价变动会计迈出的可喜的一步。随着原始成卞会计缺点的逐渐充分暴萆,陣着问题忖抡的深入,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这一点。对物#变动后会计处理的深一M阐.认识是在理论方面。没有理论指导的行动往往带有肓’目性。原成本会计之所以根深蒂固,是因为它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在长期的实践中已逐渐被人们所接受,视为理所当然的。这个基础一方面来自经济理论,一方面来自它本身的实践。要冲破原始成本会计的朿缚,必须佯这两方面有所突破。近年来,我们在这方而的认识也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会计学是一门应用经济科学,它的发展受到经济理论的制约。在收益问题上,我们的理论基础是的剩余价值学说和成本补偿观点。对原始成本会计收益计量理论的突破_必须从这里开始。我国的经济理论工作者首k在这方面展开了讨论,许多人在实物补偿和无形损耗问翹上提出的主张,为会计上讨论资产计价和收益计量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启示。我国的会计理论工作者也已在这方面跨出了有意义的一步。在政治经济学理论中确实存在着重置成本会计的理论依据,这是我们提倡重置成本会计的一个重要基础。
原始成本会计还有它本身发展中形成的理论依据,与本题有关的就是权责发生制和实现原则。重置成本会计要求在企业持有资产的期间就承认并记录这些资产的升值或减值,这往往被认为违反了原始成本会计的权责发生制和实现原则,因而受到责难。权责发生制是从现金制发展起来的,是对现金制的一个它要求对一项经济业务在它发生时予以记录而不管现金是否收到或付出。但是什么样的_典务可判断为已经发生了呢?我们的教科书上从来含糊其辞,会计辞典上也语焉不详。因为k际上并无一个明确的标准,它往往决定于会计人员的判断。市场价格的变化应否纳入计量范围,不能由权责发生制本身作出解释,而应该看纳入与否两种信息的有用性如何而确定会计上是否予以记录、反映。在我们的经济理论中,这种升值和减值是得到承认的,这种升值和减值信息的有用性已经得到了大量的证明,所以过去对权责发生制的解释或规定并不是不可更改的。将持有资产的市价变动纳入“发生”的范围,完全言之成理。以信息的有用性——正确计量企业的收益来解释权责发生制,是有利于推行重置成本会计的一个新发展。
我认为,实物补偿成本理论和权责发生制问题,是我们在理论层次上对收益问题的新认识,它们使重置成本会计有了比较牢固的理论基础。
二、我国历史上在一定范围内的一定阶段采用过重置成本概念
解放初期的1951年,中财委《关于国营企业清理资产核定资金的决定》中规记,为了实行经济核碎制,使国营企业的经营管理走上正轨,全国国营企业的固定资产和滩动资金应一律重新清理登记,并按1951年6月底的人民币价格估价。这是解放后初次用重置价格对国营企业资产进行重估价的实践。
近年来在经济体制改革中,出现了不少新的经营方式。凡是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和经背权关系发生变动时,.都要对财产物资进行重估价,其估价的基础也是重置价格。
例如我国试枝股份制的企业,就要枣对财产进行重估价。如上海市财政部门对入股企业资产估价的意见是:“固定资产原值按现行重置价格计算,净值按原值扣除残值后减去已使用年限按规定应提折旧额计算。”“房屋的重置价值可根据建筑工程的设计定额标准率加上国家规定的材差费计算。通用设备的重置抑格可根据市机电工业管理局和有关主管部门核定的价格计算。专南设备的重置价格可根据都局核定的价格或比照通用设备计算。自制设格的置价格可参照同类型设备计算。”这对资产按宽置价格汛佔价的要求就比较明确而具体了。这个“意见”,在实际工作中已经执打。
此外,如联营企业、实行租赁经营的中小企业、个人承包企业等在财产所有权处置N题上都提出了类似的要求。
上述各种资产重估价的北M点足放弃/帐面的原始成本。在价格变动情况下,原始成本不能表示资产的真实价值,这不是合资、联营、股份制企业所遇到的特有问题,而是所有企业碰到的共间问题。上述各种经营方式强调按当时情况下的重置价格对资产计价,其原因一是明确经营者的财产保管责任,二是明确生产资料所存者的利益范围,这又不是合资、联营、股份制企业所遇到的特殊问题,IAJ是所有企业都碰到的兆冏问题。上述企业的资产计价以重置价格代替了原始成本,其他企业没有理山不这样做。实际上,许多企业都已提出了对资产重估价的要求。当然,接受以重置成本为基础重估价,并不等于就是实行了重置成本会计,但是实行重置成本会计首先必须接受重置成本概念。H前这些企业的做法为重置成本会计的拖行创造了有利条件。首先,是它们承认作为资产计价的基础,重置成本优于原始成本,放弃原始成本计价原则。其次,它们在资产估价中所取得的经验,对推行重置成本会计极为有用。再次,它们的做法也会影响其他企业。资产经营责任制的推行,以对资产的正确估价为前提,重置成本反映了现时情况下资产的真实价值,必能为国家和经营责任者所接受,在此茁础上推行重置成本会计,是一个极好的机会。
三、国家有关规定中隐含着采用重置成本的要求
物价变动已足我_经济生活中无"JlHl避的事实。W家财政管理机构近年来所颁发的许多规定,都已实际上承认了这个事实。其屮最明显的要数对原材料统一调价的财务处理规记。该规定指出:“屮央和各省、自治K、直辖市订价的商品物资在统一调整供应、调拨价格以后,国营工业生产企业、物资供销企业和商业企业库存的商品、物资,一律按调价前一天实际库存数量和新的订价,调整帐面价值,所发生的新老订价的差额,均作增减国家资金处理。价格调高时商品、物资库存升值部分,相应调增国家流动资金;价格调低时,商品、物资库存减值部分相应减少閨家流动资金。”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国营企业库存商品、物资调价差额的财务处理决定》)上述财政部和中国人民银行的这个规定,和作者提出的重置成本会计主张极为相似。这虽然仅是一项政策性的规定,但它在无形之中已动摇了原始成本会计计镒的理论基础:资产计价不是执着于原始成本,而要随时按价格调整作出相应调整;存货增值>卜能纳入会计收益量度,而要作为基金的调整。前者放弃了原始成本计价原则,接受了现行重置成本计价原则;后者放弃了原始价值补偿观点,接受了实物补偿观点,它儿乎体现了亟置成本的全部理论基础。可见,我们H前推行的已是一种局部的重置成本会计,为什么不把它建筑在牢固的理论基础之上,使之成为一个统一的会计制度呢?
四、重置成本会计的可行性
羞置成本会计最终能汉波人们接受的关键,与其说是要在埋论上讲得通,毋宁说是要在实践中行得通。实行重罝成和会计的障碍,除了确定生产要素的重置成本这一问题(拟以另文阐述)外,主要足W个:一是原始成本会计信息仍然为人们所需要,如果重置成本会计完全丢拟/原始成会计人能拒绝议受这种制度。这就足迆求所设让的会计制度侦始成本倌息仍有迹可寻,同时夂能得|!(輋置i本鲢所有信息。二身新妞凌不植过份繁ta由于物价在变动,''若要时时对原始成本甚据作出调整,会计人员将因不胜其絷而放弃这种很有R引力的会计制度。这就要求新的会计制度能找到一个简单的方法,只在期末时作一次性的调整。能#词时克服这两个困难就成为:推行重置成本会计制度的症结所在。
我认为这样的会计制度是可以设合珙i的,下文试躭康料的调整作一萊范。为了便于说明,现假设本月有关某原料的数据如下
本月耗用的重置成本为:760X5.50=4180(元)如果采用先进先出法计算,则可得本月耗用的原始成本为*200x5.00+120X5.25+280X5.40+160X5.60=4038(元)期末存货成本为丨60x5.60+180xS.70=1362(元)
将上述耗用;原料的重置成本和其他营业成本从营业收入中减去,就可得到销售该产品的重置成本收益。与此同时,还可计算出已实现的存货升值和可实现的存货升值所谓已实现的存货升值是指存货价格上升额中已通过销售收入收回的那一部分,它可以用下述简单的方法计算得到:4180元(按童置成本计算的当月耗用数)-4038元(按先进先出法原始成本计算的当月耗用数)=142元(已实现的存货升值)。
所谓可实现的存货升值是指尚未通过销售收入收回的那一部存货价格上升额,它的计算要复杂一些,兹介绍两种计算方法:
第一种方法:假定(仅为计算起见)期初存货一直持有到期末,而它的现时重置成本从期初的重置价格变动到期末的重置价格,财这一部分存货的上升值就等于持有存萆数量乘以该期间重置价格的变动。假定期初重置价格为5.15元,期末重置价格为5.75元,则200件存货的J1;值为0.60x200=120(元)。我们乂假定(仅为计算起见)期末存货比期初存货的实物:量超过额(:本例中为40件)是以本月平均价格购入的,且持有到期末,.这个存货増量的可实.现JI值就等于增加的数量乘以期末觅置价格减平均价格的差额,即:(5.57-5.50)x40=10:(元),这样可实现的茌货升值总额为120+10=130(元>。
笫二种方法:可假定期初存货从期初的5.15元持有垄平均购入价,则期末的存货就MJ假走为全部都以平均价格购入且持有至期末,而其价格也就上升至期末的现时重置价。这样存货的升值总额为:
200件期初丫/货持有至平均价格吋实现的升值:(5.50-5.15)x200=70(X)240件存货从平均价持有異期末价格时可实现的升值:(5.75-5.50)240=60(元)这样,本期可实现的存货升值总额为70+60=130(元),和第一种方法的计算结果完全相同。
在可实现的存货升值额中减去本期已实现的部分,By为期末尚未实现的存货升值。似它们无论是否巳实现,都不是收益的组成部分,而是重置该原材料的准备金。
如果上述分析能够完全令人信服,上述计算作为一种简化的近似方法也能被人接受,问题还只解决了一半。作为一种会计模式,它必须交待清楚怎样将这些调整和帐户处理程序结合起来。而且按照原先的设想,既能使原始成本的信息有迹可寻,又能提供重置成本信息。为此,必须设立相应的调整帐户,并在月末时作出如下分录:
(1)记录本期价格上升引起的可实现升值:
借:存货计价调整130贷:可实现存货升值130(2)将期初fr:货按拟始成本转帐(先进先出法):
借:已耗原料成本 1000
贷:原料_ 1000
(3)将已耗期初存货调整至当列平均价格:〔(5.50-5.00)X200=100〕
借:已耗原料成本 100
贷:存货计价调整 100
(4)将当期购入的原料按平均价格暂时转入费)|彳帐:
借:Li耗原料成本 4400
贷:原料采鉍 4400
(5)将期末存货按先进先出原始成本转出:(180X5.7+60X5.6=1362),
借:原料 1362
贷:已耗拟料成本 1362 _
(6)将期末存货按平均价格调整:〔180'x(5.7-5.5)+60X(5.6-5.5)=42〕借:已耗原料成本 42
贷:存货计价调整 42
(7)将Li耗原料成本按平均价格转入损益帐户:(760x5.5=4180)in:承置成本收益 4180
贷:巳耗原料成本 4180
(8)将已实现的存货升值从"T实现存货升值帐户中转出:
仍:"实现V货MM2贷.已实现存货升值
上述会计分录可图示如下:
说明,
(1)期初原料存货按期初重置成本计价为1030元(200X5.15〉,它由原料帐的期初余麵1000(按原始成本计价,200X5),加上存货计价调整帐户期初数30元〔200X(5.15-5.00)〕。
(2)期末原料存货按期末重置成本计价为1380元(240X5.75〉,它由原料帐的期末余類1362(按原始成本计价:180X5.7+60X5.6)加上存货计价调螯帐户期末数18〔180x(5.75-5.7)+60X(5.75-5.6)〕.
(3〉存货计价调整帐户期初余镇和期末余额,等于可实现存货升值帐户的期初余额和期末余颤》
(4)已实现的存货升值142元表示的是,已消耗的760件原料以原始成本(先进先出法)进入配比程序,从营业收入中得到的补偿麵为4038元,但按重置成本计算为4180元,当期的原始成本收益离估了142元(4180-4038〉。如果重置760件原料,必须将这142元加上从营业收入中得到补偿的4038元方能实现。其性质是资本权益的调整。
篇13
基础会计作为高职高专学生应当熟练掌握的一门会计入门课程,长久以来都只被当做会计入门课程的过渡踏板,教师往往只是让学生死记硬背的去学习基础会计的相关知识,并不要求学生能够对基础课程也熟练运用,因此学生的会计基础并不能达到很好地掌握效果。基础会计应当受到高职高专会计教师的重视,在基础会计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要充分革新教学理念,把握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时机,让学生能够对基础会计熟练掌握运用,为日后的专业会计课程打好坚实的理论基础,促进学生的应用能力稳步提升。
2高职高专基础会计课程教学现状
2.1教学理念落后
高职高专的教学目标和培养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成为应用型人才,但高职高专的基础会计教师普遍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仍然固守着传统的学生教育理念,将对学生的理论知识教育放在基础会计讲解的首位,学生在学习基础会计的过程中深受教师教学理念的影响,在教师引导的思想道路上与应用型人才的方向背道而驰,过于注重理论,并且采用灌输式教学的方法使得学生的基础会计思维非常死板,只能应对教师的一般书面考评,一旦需要实际操作就无从下手甚至无所适从[1]。总而言之,教师的基础会计教学理念过于落后,并不能适应当今社会对专业技术型人才的一般需求,因此,基础会计教学方式的改革迫在眉睫。
2.2理论实践分离
高职高专教师教育理念落后,过于注重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也导致了理论与实践并不能良好结合,部分学生对理论知识感兴趣,但实际操作能力较差,部分学生对实际操作掌握充分,但却不能将理论知识应用其中,发生了基础会计学习上分离的现象。基础会计虽然是一门基础的课程,但却由于其基础性而更加要求教师能够为学生进行充分讲解,教师往往意识不到理论与实践结合对学生的重要性,从而使得学生的基础会计学习理论与实践相分离[2]。
2.3教材质量较低
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而教材则是学生在课堂上获取知识的媒介。目前我国高职高专基础会计课程的教材质量普遍较低,太过于追求教育学生掌握理论,而忽略了学生学习实际操作方法的重要性,教材的内容,各类仿真或真实的案例比例过少,学生无法从教材中得到应用型的教学,导致了学生学习基础会计的效率有所下降。
3针对高职高专基础会计课程教学方式改革
3.1更新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是教师教学的核心,也是学生要跟随教师思想的航标,陈旧的教学理念会让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陷入围城,无法跟上时代进步的脚步,因此,教师需要更新教学理念,将教学目标与现今社会的经济发展趋势、教育发展趋势相结合,设立适合高职高专学生达成的目标,确保学生能够围绕教师的教学理念进行对基础会计这门课程的学习[3]。针对这一点,教师首先应当丰富自身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强化自身的教学素质,时刻关注社会发展和教育发展的动向,在提升自身能力的基础上更新教育理念,注重对学生学习基础会计时的引导作用,将学习的主体交还给学生。例如,现今社会对人才的能力要求要高于对人才的理论掌握要求,教师可以立足于这一社会形势特点,将传统的理论为主教学理念转变为实践为主,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促进学生日后工作适应程度和熟练程度的教学理念,让学生能够围绕着教师这一教学理念,进行基础会计的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4]。
3.2强化理实结合
众所周知,理论是实践的依据,而实践又是检验理论准确度的标准,因此,单单进行基础会计的理论教学无法让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拥有强大的工作能力,单纯的实践教学也不能让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高职高专会计专业教师需要明确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重要性,在进行基础会计的教学过程中充分将二者结合,以求学生能够真正成为国家和社会需要的,技术性强的专业性应用型人才[5]。例如,教师进行会计凭证填制与审核讲解时,可以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际操作,组内成员分工合作,模拟工作中会遇到的情境,教师再以理论对各个小组成员进行引导,为各个小组出现的不同问题答疑解惑,让学生既能够学习到实际工作中需要进行的具体操作,也能够从这种训练中同步获得基础会计的理论知识,从而统一学生的理论与实践,避免由于课时安排问题而导致的理论重于实践或学生偏科的问题发生。
3.3完善教材内容
教材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媒介,教材的内容编制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着教师的教学效率以及学生学习基础会计,将基础会计知识掌握并运用到实际工作中的能力。传统的基础会计教材编制是按照会计核算的一般步骤安排的,虽然非常符合学生对会计基础知识的认知规律,容易形成完整的知识框架,但却并不能与实际工作中的情况相结合,使得学生出现理论知识掌握程度高但无法运用到实际工作中,通过了考试却通不过用人单位的测试的情况发生[6]。对此,高职高专基础会计教师应当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依照实际工作中基础会计知识的应用规律来对学生进行教学。例如,教师将教材知识进行整理归纳,从会计实际工作的第一步开始,将教材与第一步相关的知识讲授给学生,让学生从基础会计的第一节课开始就能够充分与实际工作过程相结合,优化教材内容安排,促进学生对基础会计的实际应用能力提升。
4结语
基础会计科不仅是一门高职高专学生需要学习的理论知识课,这门课程是会计工作的理论指导,是高职高专会计专业学生今后的工作中需要依据的基础知识。因此,教师应当进行教学方式的改革,强化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促使学生能够以理论作为航标,为今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陈拓霖.《基础会计》教学改革的浅议[J].成功(教育),2013(23).
[2]王靖雯.谈《基础会计》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及改进方法[J].商,2013(12).
[3]胡玲燕.对高职《基础会计》教学改革的探讨[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0(01).
[4]程敏.高职教育《基础会计》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