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种植业社会实践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作为一种制度安排的校外教育在我国已经走过了60年的发展历程。以少年宫为主体的校外教育机构,在节假日和周末组织的活动吸引了众多青少年的参与,与学校教育相互补充和衔接,在青少年成长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作为两种不同的教育组织形式,校外教育与学校教育存在着诸多的异同,其中最重要的差异则源于活动内容和活动组织方式的不同,而这些又都体现在课程实践上的迥异。本研究将从知识社会学的视角,在探讨两种课程实践差异性的基础上,分析其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
一、问题与视角
从课程实践的视角探讨问题,首先要明确概念的所指和能指。本研究所涉及的课程实践,是指围绕着知识的传递而展开的实际活动。具体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涉及“教什么和学什么”,即课程编制,所揭示的是知识选择的过程;其二,“怎么教和怎么学”,即课程的实施,也就是知识的组织过程。课程实践主要是围绕这两个方面而展开的知识选择和实施过程。
关于学校教育与校外教育课程实践的差异,可以有不同的分析视角,选择知识社会学视角分析问题,主要是因为它可以更好地探讨课程实践的核心问题――知识。透过这扇窗子,可以深入地了解课程知识的社会基础、课程知识的表现形式,以此为基础深入地理解两种课程实践的差异。
由马克思・舍勒首创的知识社会学研究,在其八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传统知识社会学、科学社会学和科学知识社会学三个阶段,分别建构了以曼海姆为代表的“意识形态”知识社会学理论,以墨顿为代表的“精神物质”科学社会学理论和以布鲁尔为代表的“强纲领”科学知识社会学理论。虽然各个阶段的理论取向不尽相同,但作为知识社会学(sociology ofknowledge),其探讨的核心问题都是知识与其他社会或文化存在的关系。学者们认定知识具有社会性,在一定程度上是社会建构的产物,于是知识的社会基础、知识的存在形态和知识存在形态与社会基础的关系便成了知识社会学研究的三个重要主题。
本文以部分实证材料为依据,对学校课程和校外课程中知识的选择和组织过程进行研究,并从知识的存在形态(国家知识或个体知识)、知识存在的社会基础(知识控制主体及其权力与利益)、知识存在形态与其社会基础的关系(知识存在基础如何影响知识的选择与组织,并最终影响知识存在形态)三个维度进行分析与解释。最后将尝试在人的发展上寻求对两种课程实践差异的共存与互补进行理论探讨。
二、课程编制与知识选择
人类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并没有将积累起来的全部知识纳入教育场域,而是进行了选择。在学校教育与校外教育课程中,被选择出的知识在内容和地位上不尽相同。而这种不同不是知识本身所决定的,而是由于其选择主体和选择原则及所代表的利益群体的不同造成的。
(一)公共性知识与选择性知识:两种课程实践中知识的特点
两种课程实践中的知识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学校课程中的知识具有公共性知识的特点,这种知识是每个学校必须无条件接受的知识,而进入校外教育课程实践的知识则与之不同,校外课程中的知识是允许选择的,同时是具有表现力的个体知识。如果参照体育比赛的规定来分析问题的话,进入学校教育实践的知识是一种规定性动作要求,那么进入校外教育实践中的知识则相当于自选动作要求。
1.普及性知识与专业性知识
在校外教育机构中,教师对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知识的差别有着比较清醒的认识:
普教(即学校教育)里面主要就是知识
普及。到这(少年宫)就不是,到这就是知识
的提高。(访谈记录:mwds01)
少年宫的课专业性更强一些。少年宫本
来应该做一个专业性的指导,指导到什么程
度另说,起码做一个引领,可能他一辈子不做
这个事,可能他就这一段时间对这个有兴趣。
但定位是基础教育里的一个专业性指导。
(访谈记录:mwyq01)
可见,就范围来说,学校教育中的知识更加宽泛,它涉及到一个合格社会成员所应具备的方方面面的知识。而就程度来说,校外教育中的知识更精深,它将学校中体育、科学、美术、音乐等每一大类知识都细分为若干个小专业知识,从而使每一种知识都具有一定的专业化表现。
2.陈述性知识与应用性知识
一位校外教师以音乐课为例,具体解释了学校教育与校外教育中知识的差异。
普教就是掌握一种音乐风格。比如说江
苏民歌什么风格。主要是这些方面的,并没
有说你要把这些民歌唱出来,而且唱得有滋
有味。到少年宫来,无论是器乐也好,声乐也
好,你不仅要知道它是什么,你还要用你的手
弹,用你的嗓子唱,把它表现出来。这就是它
的差别。(访谈记录:mwds02)
学校教育的知识关注的是“是什么”,它对学生的要求是“了解”、“掌握或记忆”,而校外教育中的知识更加关注“如何做”,并且要求学生“做”出来。
3.高地位知识与低地位知识
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的知识在地位上也有很大的不同。由于现有教育评价体制的影响,学校教育中的体育、音乐、科学和美术课在整个课程体系中被称之为副科,是“非主流”的科目。而这些副科在校外教育中占据着主导地位。正如老师们所说:
他(学校)认为音乐不重要,音乐不是主
科,从学校也好,从学生也好,从家长也好,都
有这种心理。(访谈记录:mwds03)
知识社会学通常将这种地位的差异称作知识的阶层性,即存在“高地位知识”和“低地位知识”。在学校中,这些副科从制度上和实践上都处于边缘的地位,是低地位的知识。在课程安排中,体音美等课本来就很少,通常一周只有一到两节,且在实践中还常常被主科占用;而在校外教育中,科技、体育、艺术知识却是主流,是高地位的知识。
两种课程实践中知识的差异与其选择者和选择的依据有关,而其深层原因在于它们背后不同的利益体现和权力操控。
(二)国家选择与教师选择:两种课程实践中知识选择的主体与依据
两种课程实践中知识的差别并非是知识“自为”的,而是“人为”的,这与知识选择的主体和依据的原则有关。
1.国家作为选择主体与教师作为选择主体
2006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规定:“教科书根据国家教育方针和课程标准编
写。国家实行教科书审定制度。教科书的审定办法由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规定。”国家以法令的形式确立了教育知识的选择权。
在校外教育中,什么样的知识进入到课程之中,主要是由教师决定的。
校外教育,少年宫的特点之一就是以师
资配置为依据,要看有什么样的老师,擅长教
什么课,根据这个来安排开什么课。每次开
课都会略有不同。(访谈记录:mwgq03)
与学校教育不同,校外教育中开什么样的课并不是国家安排的,而是有什么专业的教师才会开什么样的课。
作为选择主体,国家必然要使社会成员具有共同的、主流的意识形态,以达到社会控制的目的。因此其选择的知识是具有公共性、便于识记的陈述性知识,并且使这种知识具有较高的地位,造成了知识分层。在校外课程中,教师作为社会的代言人,不可避免地受到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和控制,但相对于学校教师来说,这是间接的。在不违背主流意识形态的前提下,可以在选择知识时融入专业文化和个人特质。
2.以制度文本为选择依据与以个体特质为选择依据
国家对于学校知识选择的控制依赖于课程标准、教材等“法定文本”的制定和实施。如国家对“课程标准”的定位是:“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课标规定着什么可以是进入学校的知识,什么知识不可以进入。而制定课标的原则为:“制定国家课程标准要依据各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具体内容,加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加强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革命传统教育和国防教育,加强思想品质和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倡导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引导学生创新与实践。”在这个表述中,对思想、态度等方面要求极多。课程标准向上反映了国家和社会的诉求,向下控制了学校知识的选择。
而在校外教育的知识选择中,不存在一个像课程标准这样的中介。校外教育中没有国家出台的大纲,也没有国家或地方统一编写的教材,而它们的缺失则将校外教育知识的选择权留给了教师。
以前(少年宫)也出过一本美术的教材,
(他起身给我拿,那本教材被放到书柜的顶
上了,是真正的束之高阁)你看,书上写的很
全,各方面都有,这还和学校里的教材有什么
区别?我们根本就不用。(访谈记录:
mwgq04)
在没有课程标准、大纲、教材等的规定下,校外教师在知识的选择上有更大的空间。他们在知识的选择上除了要依据本专业知识的特色,更加重注学生个体发展情况。
学校课程和校外课程的知识选择都要考虑本专业的特点,按照专业的逻辑线索进行选择。但不同的是校外课程中知识的选择更加注重作为个体的学生的特点和发展情况,关注怎样能让学生在这个领域内有所提高。
阿普尔认为:“在整个可获得的知识领域中。只是有限的法定知识和值得传递给下一代的知识……课程的形式和内容都是意识形态的建构,两者都体现了与文化控制有关的权力关系的复杂连结。”学校作为符号控制的重要场所,其知识选择自然会受到国家意志的支配。统治阶级必然将符合其意识形态的知识选人课程,以保持共同的意识形态和文化。因此,凡能够更好体现主流意识形态和文化的知识便被选入学校课程并具有较高的地位,知识在未遇到学生之前就已经被分层了。在校外,作为知识选择主体的教师更关心的是每个学生的“特长”,而非“公共的平常”,因此,凡能促进并展现学生特长的知识就被引入校外教育活动。
三、课程实施与知识组织
在知识的组织过程中,“哪些知识,甚至是知识的表达方式与呈现方式被认为是合理的,不同知识确立其地位的合法化过程,体现的是不同利益集团之间争夺权力的斗争”。
学校教育中以班级授课的方式进行知识的组织,使公共知识在“授”与“受”的传递方式中得以合法化;而校外教育中则以小组教学(包括一个人的小组,即个别教学)的方式进行知识组织,使个体化的知识在建构中得以生成。
(一)知识传递与知识建构:两种课程实践中知识组织的特征
在知识的传递方式上两种课程实践体现了不同的特点,学校中以班级授课的方式进行,校外中以小组教学的方式进行。
1.固定的班级与流动的小组
班级授课制中,把学生按照年龄和知识水平分别编成固定的班级,即同一个教学班学生的年龄和程度大致相同,并且人数固定。教师同时对整个班级进行相同内容的教学。
校外教育中虽然有些课也是教师同时对学生群体进行相同内容的教学,但这个群体并不能组成班级,也称不上班级授课,而是小组教学。因为,这个组并非按照年龄和知识水平分的,而是按照兴趣,并且人数也是不固定的。
这儿的学生完全是自愿来的,没有约束。
我今天想学这班就学这班,明天想学那班就
学那班。(访谈记录:mwgq05)
学生喜欢什么课就上什么课。他们没有
什么压力,完全凭兴趣。(记谈记录:
mwgq06)
可见,校外教育中学生凭兴趣选择小组进行学习,来去自由,因而小组的人数也是经常变化的。因此。它不能形成学校中的教学班。
在班级中,学生相同的年龄、相近的知识水平、相同的地域等因素,很容易形成一种同一性班级文化,这种同一性的文化有利发挥集体教育的作用,从而使学生获得相同的社会价值和规范;而在校外的小组中,除了兴趣以外的诸多差异性因素,很难使小组形成统一的文化,但它从根本上彰显了一种个性文化。
2.统一的安排与差异的进度
班级授课制把教学内容以及实现这种内容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展开的教学活动,按学科和学生分成许多小的部分,分量不大,大致平衡,彼此连续而又相对完整。这每一小部分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就叫作一“课”,一课接着一课地进行教学。
在校外教育中,特别是一对一的课程,每个人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是不同的。如在笔者所调查的少年宫中,将近一个半小时的色彩课中,教师统一讲解只有十三分钟,其它时间都是个别指导。
班级授课制中的按“课”教学有利于把公共知识按步骤地传递给学生,培养他们的同一性,但难以因材施教;而校外课程的小组教学则能够通过让学生自己掌握不同进度而培养他们的个性。
3.固定的授课时间与灵活的学习时间
学校的班级授课制把每一“课”规定在统一而固定的单位时间里进行,课与课之间有一定的间歇和休息。
众所周知,学校的课堂教学时间是固定的四十分钟或四十五分钟,而在校外教育中则不同。本研究中的少年宫,没有铃声,每种课的活动时间都不同。即使是同一种课,每次的时间也是不同的,对此,校外教师是这样解释的:
这个时间我觉得不是特别死的。他毕竟
是小家伙儿,教学任务完成了,我觉得就可以
了。为什么呢,你得根据他的年龄特点。这
么点小孩儿你让他坐这儿坐烦了,下次他不
爱来了,对少年宫,对这个课,心理有抵触,是
不是?他不愿意来,他还愿意练琴吗?(访
谈记录:mwds06)
校外教育中,知识的组织与实施的时间相对灵活了,“课”与“课”的隔阂相对打通了。
(二)选择师生与师生选择:两种课程实践中知识组织的主体与依据
两种课程实践中知识组织方式的不同源于不同的控制主体和组织原则,反映了不同主体的意志诉求。
1.国家规定的教学程序与个体建构的教学情景
学校课程中,知识的呈现方式是由国家安排好的,并以法律的形式得以确立:“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根据适龄儿童、少年身心发展的状况和实际情况,确定教学制度、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学校和教师按照确定的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保证达到国家规定的基本质量要求。”教师和学生要按照特定的“授”与“受”的方式完成教学任务,只有这样才算是合格的教师和合格的学生。
校外教育中,老师和学生都有充分的权力选择知识的建构方式。对于学生来说,甚至随意选择是否进入教学场景。
有的家长给报了一个半年的班,结果孩
子上了两天就不想上了。这样学生就可以转
班,或者不来了。(访谈记录:mwgq06)
国家制定的严格的教学程序在知识传递上是准确而高效的,但就知识分配而言,并非使每个学生都得到相同的知识,在班级授课也不可能做到这一点。在知识分层的基础上,学校课程往往只将高地位的知识传递给了那些少数的“表现好”的学生,从而复制了社会阶层。在校外课程中对于大的教学组来说,这种知识分配不均的情况也是存在的。但就小型组而言,特别是一对一的小组来说,这种不均等的知识分配是不存在的。
2.以教材教法为教学依据与以个体经验为教学依据
一位学校教师这样理解教学的依据:
具体到一节课上,就是根据教材,我怎么
样一步一步地让学生把这一个知识点了解得
更全面。(访谈记录:mwds07)
学校教育知识的组织与实施实际上在选择着教师与学生。只有适应这种知识传递方式的教师与学生才能进入这个教学场景,才能在场景中表现得恰当自如。
而在校外教育中,知识的组织与实施的依据主要是教师、学生和专业的特点。
怎么教学,这就是个人性的东西了。因
为每个老师的生活基础、学识、兴趣点不一
样。我的课就喜欢和孩子逗,但你光逗不成,
你得有教育意义。
那么第二个就是背学生。什么喜洋洋与
灰太狼呀,这是他们的语言,你得能和他们对
接,例子也要和他们接近。
第三个就是自己的教学风格了。这个我
就受庞中华影响了。他把拉手风琴的音乐和
字的笔画长短、节奏联合到一块儿,因为他原
来拉手风琴。那我没有这乐器,但是我学画
画的,我可以把画融进去。这就是个性化的
东西了。(访谈记录:mwyq09)
在这里,知识的组织与实施考虑到了教师个人的知识背景、性格、孩子的特点等,并以这些为依据,融合于整个教学过程当中。
知识社会学对知识的组织所关注的“不仅仅是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更重要的是探究有哪些因素参与了这一过程”。建立在班级授课制基础上的学校课程,使公共知识从国家到教师再到学生,有效而快速地传递了下来。这种方式体现了现代工业生产对人才的需要。在学校教学中,对学生来说,获得知识本身不仅是重要的,更重要的是获得知识的过程,即按照国家安排好的程序,按照教师的引导进行学习,只有这样才算是好的教与学。这一教学过程的规范化,同时也是知识传递内容、呈现方式、表达方式合理化的过程。而在校外教育中,知识的组织与实施过程没有国家课程标准、教材等的介入。教师不是单向的传递,学生也不是单向的接受,这一过程是一个师生互动与建构的过程。在这种互动与建构中,在师生的共同磋商下,使得知识组织与实施过程得以合理化。
四、课程实践的影响与人的发展
两种课程实践的特点源自选择与组织知识的不同主体与依据原则,体现了不同主体的意志,而不同主体意志诉求的着眼点在于人的塑造上。人的社会性与个性的存在与发展的二重性正呼应了两种课程实践的特点,也为两种课程实践得以并存、互补和衔接提供了根基。
(一)人的发展的二重性
人的存在具有二重性。人既作为个体而存在,同时也作为群体中的一员而存在着。“人以个人的形式现实地存在着,但人不是孤独地面对这个客观世界的,人不仅结成群体,而且在此基础上以类的形式共同面对自然。对现实的个人来说,他既是一个个体的人,同时也是人类的一分子,他既是个体的存在物,又是社会的存在物。”
人存在的二重性决定了人发展的二重性,也决定了教育活动要在人作为个体、群体和类等多层面进行,促进人的二重性发展。具体到个人身上,这种二重性的发展表现为个体的社会化和个体的个性化。
(二)两种课程实践与人的发展
学校课程直接体现着社会控制和主流意识形态,作为社会组成部分的校外教育机构也难以脱离这种控制和影响,但由于校外课程知识选择与组织的直接主体和所代表的直接利益为个体,使得其社会控制较为间接,为其独立发展留下了空间,亦使得两种课程实践在人发展的二重性上有着各自独特的作用。学校课程促进了个体的社会化,而校外课程促进了个体的个性化。
学校课程通过知识的控制,塑造着国家所需要的共同意志,培养了国家意识和民族精神。但同时,它也规范和束缚了人们的自由意志。而校外课程通过自由的知识选择,促进着人的个性品质的形成。
学校课程选择和组织了一个社会所需要的共同文化,将这些知识传递给了下一代,使社会得以延续,使人们的交往成为可能。但是这种集体的文化不能彰显个性的文化,校外课程通过大量的师定文化的融入,充分发展了个体文化。
学校课程选择和组织了人类和一定社会群体所需要的生产知识,将其传递给下一代,使社会物质财富得以积累,保障了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然而,它却无法兼顾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而校外课程则很好地弥补上了这一点。
学校课程实践塑造了具有共性的社会成员,校外课程实践培养了具有差异性的个体。人的发展正是基于社会性与个性的统一,因此,学校课程实践与校外课程实践并非是对立的,而是在人的二重性发展中得以弥合和互补。
参考文献:
[1]刘文旋.知识的社会性:知识社会学概要[J].哲学动态,2002,(1)42.
[2]郝明君.课程中的知识与权力[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
[3]吴康宁.课程社会学研究[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
[4]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EB/OL].中央政府门户网站.http://省略/flfg/2006-06/30/content_323302.htm.2010-4-29.
[5]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EB/OL].教育部门户网站.http://moe.edu.on/edoas/website18/43/info12843.htm.2010-4-23.
[6][美]阿普尔.国家权力和法定知识的政治学[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2,(2):39.
篇2
一、职业学校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现状
1.教学观念
无论在课程设置、教学课时安排,还是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上都还存在着对会计实践性教学片面性的理解,致使目前的会计实践教学主要以模拟实习为主。
2.实践教学环境
实验经费短缺,实训室软、硬件滞后于目前的实际需要,没有完整的会计模拟数据系统,无法保证实验实训需求。
3.师资水平
职业学校会计教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缺乏实践经验,步入职业学校教学岗位后,教学任务繁重,往往难以抽出时间参加社会实践。
4.实践教学方式
教学手段越来越先进,但针对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会计课件制作上没有突破,课件内容完全来自教材,缺乏来源于社会实践的案例。
二、会计实践教学中社会实践教学策略的作用
职业学校关于会计专业学生的教育工作之重在于开展关于会计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学生在接受实践教学过程中可以有效的促进综合素质水平的提高。在学习了会计基础理论知识并对会计知识体系有一定的掌握时,学生通过接受实践教学时,针对会计账目的相关操作,对账目的工作流程以及账目的相关概念有一定的加深记忆学习,关于会计实际操作的一些工作流程和职业素养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并且在实际操作中学生自身的人际交往能力也得到极大的锻炼和进步。从此可以看出会计社会实践教学在会计教育中的地位无可替代。目前关于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日益严峻,随着每年数以万计的大学生毕业和社会待业岗位之间不协调的严重形势致使如今关于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也在不断上升。许多大学生毕业之后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岗位,用人单位企业招不到合适的员工。为此职业学校应注重关于此类问题的现状,在职业学校开设相关会计课程充分结合实践教学,让学生在实践教学中掌握相关的会计操作技能,解决学生在应聘相关工作岗位时关于工作经验的问题,提升学生的竞争力。
三、目前职业学校中社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的职业学校教学模式中,学校的教学模式主要针对学校相关专业的设置来制定针对性的教学体系。但是职业学校会计专业的起步较晚,没有较好的形成关于会计专业的教学体系,致使在教学活动和实践操作中的内容不相符合。还有部分学校盲目借鉴各高校的会计专业教学体系,并没有充分结合学校自身的发展现状,也致使学校会计教育教学效率并不理想,没有达到教学目标。职业学校的师资队伍力量不强,虽具有较强的理论的知识功底但缺乏相应的社会实践经验,致使在开展会计教学活动中没有较强的实践教学环节。社会的发展对学生相关专业技能的要求进一步提高,但目前的师资队伍并不能满足教学要求。在开展实践教学中,模式单一化现象普遍,职业学校对学生的会计专业的实践操作集中在模拟做账或者在教室或微机室教学,与会计实践操作环境大有出入,致使学生对实践教学环节不重视,没有达到实践教学的目的。学校关于学生实习的投入不注重,没有建立的相应的实习基地,使得学生没有固定的实践实习场所。
四、关于职业学校中社会实践教学应用的对策
教学体系关乎着教学目的的实现,只有建立针对性的教学体系才有助于教学水平的上升。在建立针对性教学体系时要充分将会计理论知识和实践教学相结合,帮助学生在掌握基础会计理论时也具有一定的会计操作技能。在开展实践教学活动中潜移默化的对学生的职业素养进行教育,培养会计专业学生在工作中的良好工作态度。强化职业学校会计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加大对师资队伍教师的实践能力培养,职业学校应注重为教师拓展多种学习的渠道,让授课教师进修,加强师资队伍的实践专业性建设。也可以通过校外聘请相关会计行业经验丰富的老教授进行授课,解决师资教学能力不足的问题。职业学校在教学体系中充分结合社会实践模式,改变以往的传统的在教室或者微机室授课的场所。学校要重视与相关企业的合作,建立人才实习培养基地,注重在实践中的教学,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实践教学目的。改变通过论文来决定学生学习好与坏的传统专业学习考核方式,转变为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成果考核,提升学生对实践操作的重视程度。综上所述,关于职业学校中的社会实践教学在会计授课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实践教学有着课堂教学所不能及的优势,不仅有利于学生充分掌握会计实践操作的工作流程,加深理论课程的知识体系理解,更有利于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提高,解决就业问题。因此职业学校应重视社会实践教学教学策略,推进教学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李晓艳.中等职业学校《基础会计》教学改革探索[J].西北职教,2009.
[2]刘慧敏.职业学校会计专业学生跟岗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J].读写算,2013.
[3]夏叶红.职业学校会计专业项目教学模式初探[J].现代企业教育,2011.
篇3
上海市血液中心是一所集血液采集、制备、供应、科研及教学于一体的,市区唯一的采供血服务机构。中心于1988年被世界卫生组织命名为世界卫生组织输血合作中心,并装备了先进的专业仪器设备。上海市血液中心承担着为全市160家医疗单位提供临床用血和保障安全用血的重任。而且这里是上海城市血源的主要来源地,每天献血的人数也相对繁多,因此这里迫切需要志愿者的帮助。可以说无偿献血志愿者是上海生命线的默默捍卫者,弘扬时代精神、促进社会文明建设、关爱生命、宣传献血、服务他人,奉献社会,是专属于血液中心志愿者的风采。
在血液中心的工作不仅仅能让志愿者体验到帮助别人的那种满足感,同时还能学习到很多书本上学习不到的知识,比如献血的分类、要求等等。这里的工作环境相对舒适,能够充分锻炼志愿者的能力,比如志愿者的社交能力,随机应变能力等。对志愿者来说也是一次难得的锻炼机会。
二、实践过程
岗位描述:帮助维持献血大厅的秩序,协助工作人员以及护士的工作等。
每周六的早上八点,我按时到达了上海市血液中心,开始准备一整天的志愿活动。首先郑重且有仪式感的穿上志愿者专属红色小马甲,接着去到接待大厅组织和引导每一位献血者依次按时进入相应的献血区,然后等到献血者鲜血结束,为献血者送去温暖的营养品和最真挚的问候,最后就是整理有关献血的各种材料的宣传手册。期间,可以与负责采血的护士姐姐交流,听取她们的工作心得和有趣经历,同时帮助护士维持献血的秩序,保证整个献血的流程有条不紊,同时也要给献血者送去春天般的温暖。
三、实践心得
这次实践经历我感慨颇多,我们见到了社会的真实一面,实践生活中每一天遇到的情况还在我脑海里回旋,它给我们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社会实践活动给生活在都市象牙塔中的大学生们提供了广泛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机会。
篇4
中等职业教育是直接面向社会的教育,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以适应职业岗位需求为导向,培养大批生产、服务和管理一线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这就离不开实践教学。因此,中职生职业生涯教育必须要与社会活动、实训、实习和多种社会实践接轨,充分利用学校实训基地、公司企业、社区等多方面的场所和社会资源,为学生搭建实践锻炼的平台,才能增强学生社会体验,把中职生职业生涯教育落到实处。
二、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开展职业生涯教育的研究策略和作用
创立“学校社会”的联合教育机制,构建具有鲜明职业教育特色的实践教学环境,学校和企业要共同开展实训实习期间的职业生涯教育。组织学生积极参与企业、街道、社区等社会岗位实践活动,开展生产实习、公益劳动、社会调查等活动,发挥职业教育的特色。让学生在实践中真实地了解自己、了解职业现状和社会的需要,帮助学生关注就业,确立职业目标和方向、规划学习活动,把个人职业生涯发展和社会发展相结合,促进了其知识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紧密衔接,确认适合的职业,增强就业竞争力量,同时提高文化素养、专业技能和综合职业能力,又能服务社会和奉献爱心。
三、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开展职业生涯教育的研究过程和措施
1.开展奉献爱心的公益劳动
利用一些节假日让学生参与秋收,植树造林,打扫卫生,帮助烈军属和残疾人等公益劳动,开展“学雷锋”、“红五月”等活动,培养了学生在社会中把良好的职业道德意识、行为习惯养成与个人荣耻相融合,与职业生涯发展相联系,把职业劳动意识和团结协作的精神相结合,锻炼职业品格,在职场中懂得要尊重别人的劳动,珍惜每个人的劳动成果。帮助学生理解以自身专业特点的职业行动去奉献爱心,让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是建立在共创爱心社会的基础上,树立正确可行的职业发展的方向。
2.进行服务社区的回馈社会活动
利用中职生享受国家助学金、免学费等国家的政策,让学生知道接触社会、感恩社会、回馈社会,从而培养职业奉献和服务意识,利用专业特长尽自己的力量回报社会,比如电子技术专业的学生在学校附近的社区进行维修小家电,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帮助老年人普及计算机知识;汽修专业的学生帮助小区居民维护自行车和汽车的简单保养。
3.组织实训体验的企业顶岗就业实习
针对企业和用人单位需求导向,依据学生不同的专业实际以及相对应的职业群的要求,结合自身努力提高综合素质,以适应未来工作岗位和自身发展的需要。组织学生进入企业生产一线,进行生产实训与顶岗实习。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加强,定时开展实验交流会,谈感想,谈得失,不仅锻炼了动手能力,认识了职业规划的重要性,而且为自己将来人生道路的选择起到奠基作用。
4.利用技能大赛展示职业风采
广泛开展技能大赛,针对各专业特点,突出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技能为载体的教育理念,有效促进技能训练,推动专业教学,加强学生对自己专业发展的规划建设,为适应社会、加强就业创造条件。让学生把大赛看作切磋技能、相互交流、展示风采的舞台,力图把自己塑造成为既掌握精湛操作技能,又具有现代知识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创新拔尖人才,在形成了“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良好风气,在校期间就确立初次就业的职业生涯规划。
5.推进校企合作拓宽就业市场
中职学校积极拓宽就业思路--校企合作,为合作企业定向培养定制人才,注重人才的实用性。校企合作是一种注重培养质量,注重在校学习期间进入企业生产一线进行实践,把学校与企业资源、信息共享的“双赢”模式。学生在校期间做到了企业定制的要求,在企业生产车间实训、实习切合合作企业所需,既让学生接触到职业生涯,又与市场接轨,在校期间确立初次就业的职业生涯规划。
四、对社会实践活动中开展职业生涯教育的思考和展望
1.必须注重学生社会体验
利用企业和社区等多种社会资源,扩大学生的实践锻炼。让学生参与和尝试不同的社会岗位,组织公益劳动等活动,发挥职业教育的特色。提高学生专业技能,能够奉献爱心、为社会服务,增强综合素质、锻炼社会能力。
2.必须加强学生专业实习实训
结合不同专业实训的特点和内容,利用学生一线实习劳动的机会,融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进行职纪律和安全教育,培养学生爱劳动、爱劳动人民的情感,增强讲安全、守纪律、重质量、求效率的意识。更好地确立职业目标和方向、规划学习活动,提高专业技能和综合职业能力,实现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结合。
3.必须广泛开展技能大赛
针对各专业特点突出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技能为载体,有效促进技能训练,推动专业教学,加强学生对自己专业发展的规划建设,提高职业规划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适应社会、加强就业创造条件。引导学生把各级技能比赛看作切磋技能、相互交流、展示风采的舞台,力图把自己塑造成为既掌握精湛操作技能,又具有现代知识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创新拔尖人才,把握本专业市场领先技术,明确自己的职业选择,形成了“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良好风气。
4.必须积极拓宽就业思路
建立了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和用人机制,扩大了学生就业信息渠道和就业目标领域。让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就进入企业生产一线进行实践,适应社会发展趋势,提前与市场接轨,在校期间就做到了企业定制的要求,在企业生产车间实习,切合合作企业所需,提高就业层次,切实转变就业观念,加强就业主动性和竞争力,把握就业黄金期,为实现毕业即就业做好准备。
篇5
1高职院校的社会实践教学是创业教育的重要内容
高职学生要成为社会的有用人才,应不断地使学生自己个体社会化,高职院校教学部门和相关专业应从客观实践出发,根据专业结构的特色,制定切实可行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计划的细则,制定具体的方案并将它融入到学科教育的主渠道中,使高职学生知识技能的学习与创业职业素质的培养有效地融合[1]。
2要充分运用丰富的社会实践教学方式,提高创业教育的实效
创业教育主要目的是培养新型人才并形成创新型人才,它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和形成学生创业的基本素质,通过教学的方式和途径,实现创业的教育目标,这也是创业教育的意义和对应的价值所在。归纳高职院校在创业教育过程中进行社会实践的实施形式,一般有以下三种。
2.1研究调查式
研究调查的方式是高职院校的学生自己到人才中心或者到用人单位,认真倾听并且学习创业型企业家成功的创业经验以及管理企业相关的手段,校方邀请创业优秀的毕业生回学校来畅谈自己创业过程中的切身感受。调查研究的方法应该是一种探究式的学习过程,高职院校的学生与优秀毕业生以及创业成功者等建立相应的联系,校方成立校友会,校友们可以有效地激励高职院校同学的个性发展,但是也要提醒高职院校的学生,任何成功都是不可复制的,所有的创业都是自己摸着石头过河,要有一定的抗压能力和失败的心理承受能力。
2.2社团服务式
社团服务的方式是高职院校以组织相应的社团为载体的方式,校方建立高职院校的学生创业沙龙,并通过充分运用社团载体的作用,直接服务于本校的学生,让有志于创业的学生们在一起共同研究和相互探讨,利用课余时间自由组织校内的创业活动,校方投入一定的资金,为在校的的学生搭好平台,由于志向一致的同学他们创业实践的成功率相对来说会大大提高。校方需要给社团以一定的起步活动费、配套的场地和创业专家指导,通过团委直接推动社团的发展并成熟完善,这个也作为创业教学的主要环节之一,有计划有实施步骤。
2.3 实践模拟式
实践模拟的方式是高职学生通过模拟开办一个小型的公司,并通过调查以及可行性的分析,制定设计小型公司的主要业务、经费来源、人力资源的分配等前期运行的方案,并学习相应的法规,切实地制定公司的发展总体规划,可能创业课堂教学,让学生做好创业的方案,校方向外聘请高级管理人员,创业学生向外聘专家陈述模拟公司的运行的形式,请外聘专家向同学们开展咨询服务,从而有效地帮助学生解决较专业的问题。这种实践模拟的方式可以用到创业教学中。
3高职院校积极探索社会实践教学模式,提高创业教育实效
创业教育是实践性很强的教育教学活动,应以培养本校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创业能力作为重点,创业教育必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创业中任何成功的经验只能借鉴,它是不可复制。高职院校在创业教育的实践中,针对高职院校的学生的特点一般有三种社会实践教育模式。
3.1基础型模式
高职院校建立了特色的校内外创业基地,并以此为载体组织高职院校的学生参加创业实践,主要方式是:学用结合的校内外实习基地,根据学科和专业的特点,建立与之相配套的校内外专业实习基地,与教学结合起来,实习与生产结合起来,把创业实训基地办成教学示范的场所,高职院校的学生动手实践的阵地和创造经济效益的实体,让高职院校的学生基地边学习,边实践,边创业[2]。
3.2教学+科研型模式
高职院校非常重视教学与科研的结合,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教学基本功、专业的教学知识、专业理论知识方面的塑造以及提升,在教学中不断修正和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并结合新的教学方法的运用来提升高职院学生相应的创业能力,把创业创新教育带入课程设计中;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对本专业的兴趣和爱好,在导师的指导下申报校级课题并且立项,让导师带领学生直接参与校级科研,在科研活动中正解引导学生从事相关的研究,提高本专业学生的科研能力,学生们在参与相关的科研过程中接受了全方位的锻炼,能够学到许多工作课堂中学不到的创业创新知识。
3.3高职院校+公司型模式
高职院校以创业型的公司作为依托,根据市场需求以专业为基础,成立生产开发公司,直接使院校与社会、产品以及市场有机地沟通,培养学生创业需求,校方通过联系相关创业型的公司,让学生有目的地去实习,学生学习创办公司的流程和实体的管理经验,借鉴别人的创业经验,在自己创业时可少走弯路。
创业是最积极的就业,社会实践是高职院校的学生知识深化和能力强化及其重要的途径,它对拓宽专业口径和就业渠道以及适应社会需求具有积极的作用。学校必须教育学生有足够的心理承受力和一定的抗压力,如何判断创业项目的可行性,以及如何在可行的项目上,如何正确度过初期的逆境,不断积累创业的经验,提高管理水平,接受市场的检验。
篇6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性
中图分类号:
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24-0038-01
党的十报告指出:加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需要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同时,要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来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这就意味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终极建设目标是要获得全社会的认同和接受。在这个理论实践过程中,大学生的认同对我国社会的主流价值观的影响力是不可小嘘的。
随着高校扩招、社会就业压力增大等等原因,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不断升级,因此新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大学生创业教育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这也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实践建设提供了一个更新、更直接的有效途径,所以探讨该理论体系在大学生创业教育过程中的实践意义和具体实施是有必要的。
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大学生创业教育中的实践意义
观点中“人的全面发展观”是我国教育发展的基本出发点和原则,更是一种全面发展的教育观。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在思想指导下,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社会主义荣辱观。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仅是社会观的理论创新,更是教育实践上的思想指南。
目前,我国正处在深化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党的十明确提出要加大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支持力度。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创业教育已取得世界教育改革发展的普遍共识。广义的大学生创业教育是指从大学生全面发展、充分开发和整合高等学校教育资源和社会资源的思路出发,对大学生进行的以创新和创业精神为核心、以创办企业为载体、以创建事业为最终目标的创新教育活动。在大学生创业教育过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践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利于全社会形成一种新的人才观。该研究不仅能培养大批创业型精英,并造就大量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的中坚力量,同时促进全新人才观的形成。
(2)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对专业理论的理解和掌握。创业教育包含了专业教育的大部分内容,并与其相互渗透在整个高等教育过程中。同时,通过理想信念教育的影响,引导受教育者树立符合我国当前社会要求的创业奋斗目标。并借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反作用,激励大学生们更好、更扎实的学习和专研专业理论,进而为构建我们创新型国家培养成百上千的高素质创业人才。
(3)有利于充实大学生创业教育理论,创新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内容,改进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方法,完善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丰富大学生多元化的教育活动,同时充实、印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2 大学生创业教育过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实施
(1)教育引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丰富的内涵,其中不仅包括一定的理论深度、历史文化沉淀,还具有理想的设计与价值体系。所以要实现该意识体在创业教育过程中转化为大学生成人成才的指导思想与精神动力,首先需要一个认知了解的过程,然后才能取得大学生们的认同。而这些都始于对大学生们的教育引导,必须借助各种教育手段的力量来实施。在给予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过程中,不断引导他们构建正确的价值体系理论基础。
(2)环境营造。校园环境是大学生成长的沃土,也是教育实践的基地。尤其是旨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的创业教育过程中,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和谐校园环境建设。对学生在情感上要加强引导,在思想上积极互动。逐渐的将理论灌输过渡到学生们的创业实践体验,不断尝试从课堂空间拓展到与社会接轨。在营造校园外环境的过程中,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渗透到创业教育的各个方面。
(3)道德规范。从内容上看,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在宏观层面涉及创新创业精神、知识和实务,在微观层面深入到了创业过程中各个细节。所以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升为大学生创业过程中的道德规范,不能只依赖于生硬的思想道德说教,而是要联系大学生在创业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帮助他们处理好各种利益矛盾。充分尊重大学生的主体性,寻求创业教育过程中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道德规范作用点。
近年来,党和国家不断关注高校的思政工作,虽然大学生的思想工作已逐渐取得一定的实效,大学生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感越来越高,但是在对于大学生创业过程中或创业教育过程中,还是能发现不同程度的核心价值观偏差问题。因此,为了更好的为我们国家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创新创业人才,探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如何充分发挥其实践性是高校创业教育的当务之急。
篇7
1.1 由于建筑工程测绘质量的高标准要求,测量时必须保证精密测角仪器的准确性,所以作业前对仪器的校正是非常重要的,除此之外还要定期将仪器送到专业鉴定部门进行鉴定,同时在作业时也要注意对仪器的保养。
1.2 做好准备工作:例如收集测区已有的控制测量成果和地形图资料,进行现场踏勘并编写踏勘报告,技术设计等等。
2 建筑工程测量技术的应用
2.1 “3S”集成技术
“3S”集成技术由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技术、全球定位系统三者综合而成,构成一个整体的系统,对于测区进行实时的观测、分析和应用管理。随着科技的发展,我国的3S技术日渐成熟,其在测绘工作中发挥数据采集、处理和产品生成等效用,并且在地质更新调查
和地质动态监测中变现出良好的发展前景。“3s”集成技术从根本上解决了传统测绘方法耗时较长,效率低下、精确度不够等问题,大大加快了测绘工作的速度和效率。
2.2 全球定位系统(GPS)
对已有控制网测量复核确保无误后,充分利用已知控制点控制点作起算,施设GPS施工控制点,组成多边形GPS网,GPS点位选在便于接收机安置和操作、视野开阔、土质坚硬牢固便于长期保存、利用和发展的地方。GPS点要进行合理编号,采用能够达到工程标准要求的接收机进行观测,同步观测的卫星数最好大于等于五颗,基线解算和平差采用随机软件在微机上进行,同步环环线全长相对闭合差、最弱基线相对中误差、卫星截止高度角、固定解观测历之数、同步观测时间、平均重复设站数等指标均要符合《工程测量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200526-2007)的要求。
2.3 RTK图根控制测量
图根点测量所用仪器要经国家认可的计量授权的测绘仪器检定单位检定合格;采用合理方法设置流动站接收机。通过联测控制点来求解测区坐标的转换参数。测量中,选择在卫星较好时段且卫星数不少于5颗、图形强度因子PDOP≤6、卫星高度角≥15°时进行测量,流动站测量精度控制在±2cm内。根据测量结果,正确作好外业观测记录包括点名、点号、基准站坐标、仪器天线高等。测量时,确保平面收敛阈值不超过2cm、垂直收敛阈值不超过3cm;而且每个点测量应当采用两测回,测回间隔时间≥60”,一测回完成后,重新进行初始化,每测回的自动观测个数设为10个观测值,取平均值作为定位结果,图根点测量成果取两测回平均值。
2.4 遥感技术
遥感技术是获取信息的一种高效手段,在我国的土地调查中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首先,遥感技术对于重点城市的土地勘测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利用该技术对城市中占用耕地等情况进行监测,加强土地管理。然后,遥感技术对土地调查的信息更新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遥感技术利用航空、航天正射影像图以及地形图为资料,与原有的土地现状图进行对比,将数据进行补充和修改,最终达到更新的效果。简而言之,遥感技术是在航空摄影的基础上,通过遥感器等仪器,以可见光、红外、微波等电磁波为媒介,在远离目标条件下对地面物体的物理性质以及位置变化进行研究的一门综合性探测技术。
3 水准测量
水准测量是利用一条水平视线,并借助水准尺,来测定地面两点间的高差,这样就可由已知点的高程推算出未知点的高程。
3.1 水准路线布设
对工程的施工控制点进行四等水准测量,采取水准高程点为起算点,采用闭合路线的方法测量,路线往返长度也要作好记录。
3.2 水准外业观测
工程对于四等水准外业观测所采用的水准仪以及双面木质标尺要经国家认可的计量授权的测绘仪器检定单位检定合格。水准仪的i角在作业开始前要进行检测,i角超过±20度时要即时校正。对于项目四等水准外业观测所采取的技术要求要制定相应的图表。水准平差计算采用“南方平差易”进行,闭合水准路线闭合差、每公里高程测量高差中误差、都要符合《规范》要求。
4 数字化工程测量
通过采取野外采集数据与绘制草图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施测,采点坐标输送进电脑后,使用数字化成图软件进行内业数据处理,整理绘制成要求比例的地形图。
4.1 采集测量数据
本建筑工程地形图测量采用全野外数字化测图,外业数据采集用全站仪进行观测、记录并现场绘制草图。数据采集时设站至少有一个已知方向点进行检查,重新设站时,测量1-2个重合点,确保外业数据的可靠性。数据采集的格式为:点号/距离/镜高/水平角/天顶距/属性/相关信息,点号由记录程序自动产生,而度盘定向用水平角置零的方式,并随时进行归零检查。外业数据采集时现场绘制草图,草图上碎部点点号和记录点号一致,正确反映地物、地貌要素及其属性。对于本项目中高边坡无法接近的点位,采用无棱镜全站仪观测,而且测程应不大于150米。对于测区内具有景观及保留价值的古树、大树采用RTK方式测量其坐标并展于图面上。
4.2 处理测量数据
利用地图数字化技术,可以将已有的符合现势性、精度和比例尺等要求的纸质地图经过编辑、修补后生成相应的数字地图,相应的仪器有手扶跟踪数字化和扫描矢量化两大类,能自动提取图形信息,方便快捷并且保证了地图的准确性以及安全性。除此之外,利用数字化成图手段可以方便地绘制大比例尺地形图和工程图,其对应的模式有内外业一体化和电子平板两种,能大大提高作图效率,推进工程进度。
5 曲线的测设
曲线的测量在测绘工作中是非常常见的,其测定方法也很多,比如基本的一种:“偏角后退法”。曲线五大控制桩既已确立,曲线闭合问题已不存在。此时可以置镜于曲中点,用圆曲线全长偏角的一半的度数对准缓圆或圆缓点,松上盘逐次拨减固定距离之偏角,向仪器方向后退量距定出各中心桩;测设缓和曲线可以置镜于直缓或缓圆点,以缓和曲线全长之切线偏角对准缓圆点或直缓点,松上盘,按预先算好的各桩偏角度数进行拨角,向仪器方向后退量距,定出各中心桩。
6 结论
综上所述,随着科研人员对技术的不断研究,以及各种高科技测量工具的投入使用,我国的测绘技术有了明显的进步,测量的结果更加精准,测量的效率不断提高,测量经济成本不断降低,这种进步的发展趋势,将实现土地测绘的精准和高效,是未来国土资源有效管理实现的重要途径之一。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测量技术将在不久的将来会有突破性的进展,同时,在工程建设中应该保证测量人员的素质以及测量工具的科学技术含量赶上时展的步伐,这样才能做出更精确的测量数据,获得更可靠的测量成果。
参考文献
[1] 苏登天.工程测量[M].北京:科技出版社,2007
[2] 何昌华.浅谈测绘新技术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J].建材与装饰(中旬刊),2008(3)
篇8
从承担社会责任的基本理念来看,目前所提出的社会责任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针对究竟企业社会的标准应该是什么的问题,国内学术界很多学者都提到了SA8000标准体系,张文贤(2008)、郑启福(2008)都提出,我国应该以SA8000为蓝本,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企业社会责任标准,从立法上推动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建设。张忠、刘春雷(2008)则认为,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的理念认识要结合与企业的经营活动密切相关的特殊社会责任来进行,他们认为,特殊社会责任才是企业社会责任最为核心的部分。李秋华(2008)则赋予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以新的重大意义,认为在和谐社会建设的大背景下,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将有助于从多个不同层面上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关于社会责任的途径问题,国内一些研究学者给出了多种思路,绿色营销、慈善活动、绿色物流等都成为社会责任的具体表现内容,缪朝炜、伍晓奕(2009)更明确提出了建立科学的社会责任的评级体系,并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将对绿色物流的建设产生积极影响。张文贤(2008)认为,对社会责任的评价指标中应该包括财务指标、文化指标、公益指标和市场指标等多样化的评价指标。
连锁商业企业是一种具有特殊形态的经济实体,具有自己独特的运行模式,目前正处于高速成长期,连锁业态的出现使得商业企业和社会的结合不仅仅局限在少数大中城市,更通过不断的圈地扩张和延伸服务,直接深入到了广大农村地区,将农村和城市的消费活动、生产活动通过连锁业态紧紧地联系起来,对于广大农村的社会生活产生了一系列重大影响。同时,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视野将有助于将企业和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运用行为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加以进一步的认识和明确,以进一步探讨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性、履行的途径等重大问题,基于此,本论文主要围绕连锁商业企业的社会责任运用组织行为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和角度来进行分析研究。
连锁商业企业社会责任的界定
组织行为理论认为组织行为必须重视环境的约束条件,组织的变革与发展也离不开环境的制约和决定作用,因此,组织选择什么样的行为模式既受到组织秉持的价值观的影响,更严格受制于环境对组织的要求。从这个意义上讲,连锁商业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即是企业自身发展的要求,更是社会发展的要求。对于连锁商业企业的社会责任的概念,首先有必要明确关于社会责任的定义,根据卡罗尔的观点,“企业的社会责任囊括了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和自由决定的责任”;我国学者对于该定义目前已经取得了比较一致的认识,一般认为,所谓社会责任“是一种广泛意义上的伦理道德规范,是指企业在谋取利润最大化的同时,在整个生产经营过程中所负有的维护和增进社会利益的责任和义务”。该定义主要基于道德规范角度给出的,从组织行为研究视野来看,企业的社会责任本质上是一种企业基于某种特定环境交互结果的意识和行为反应。因此,本文尝试从组织行为学角度给出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定义:所谓企业的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基于对自身所担任的社会角色的角色认识和责任意识,根据所处环境的特殊性,着眼于企业可持续发展,立足于提高组织成员和社会成员的工作生活质量而引发的一系列行为反应。
(一)企业的社会角色定位
从组织行为角度看,组织的一切行为和组织自我的角色认知有很大关系。角色认知属于知觉活动中一项重要的知觉表现,它反映了知觉主体对于特定角色的基本认知状态。通常我们认为角色和责任、行为是相互关联、紧密联系的,如图1所示:从角色认知的角度看,角色在社会活动中不仅仅只是知觉主体某种身份的代表,更要求知觉主体明确这种身份所必须承担的责任,并且具备和特定的责任意识相联系的行为模式并且付诸于行动。这才是角色知觉的基本要求。因此,企业在社会活动中首先要明确自己所扮演的社会角色是什么?找准自己在社会活动中的定位,剖析社会赋予了这样的社会角色什么样的角色责任,并以此为基础来明确自己的角色行为模式。
(二) 连锁企业社会责任的特殊性
连锁企业的社会责任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主体的特殊性上,也就是连锁企业自身的特殊性。一般认为,连锁商业企业和传统的商业企业相比较而言,有以下鲜明的特点:首先是其经营模式的连锁性。这样的经营模式,决定了连锁商业企业对于社会生活的渗透的深度和广泛性。其次是连锁商业企业的统一配送体系。这样的统一配送使得物流运输的成本大大降低,在连接农村和城市、田间地头和居民餐桌这一点上缩短了运输距离,使得降低农副产品的运送周期和提高农民农业生产的效率成为可能。最后是连锁商业企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这对于当前提高社会的就业率,改善中部地区的劳动力人口的吸纳能力,尤其是对于吸纳大批农村富余劳动力有着重要的意义。所以,连锁商业企业完全可以利用自己的这些特点来全方位的服务社会,履行社会责任。
(三) 连锁企业社会责任的核心价值
组织行为研究要求组织重视变革与发展,而社会责任的履行是组织变革与发展中的一项重大的影响因素,确立了正确的社会责任观,也就确立了正确的变革与发展观,及企业变革与发展的方向。确立怎样的核心价值观是衡量企业的社会责任认知的一个重要方面。
基于上述分析,笔者认为,当前企业要将全面工作生活质量价值观作为企业社会责任的核心价值观。所谓工作生活质量价值观,最早起源于英美等国,主要是指针对改善员工和企业关系、达到提高生产率和员工满意度的指导方针和管理哲学,笔者所提出的全面工作生活质量概念是相对于前面仅仅针对员工和企业关系而言的,指在重视员工和企业之间的关系基础上进一步将视野扩展到社会生活,也就是强调企业在发展和变革中不仅重视内部员工的满意度,更要重视企业之外社会成员的满意度,以一个负责任的社会成员角色形象去满足社会多方面的需要,提高社会的工作生活质量。由于连锁商业企业和社会生活的距离非常贴近,对社会大众的示范效应也非常明显,连锁商业企业尤其如此。笔者认为,连锁商业企业结合自身的业态特点,履行全面的工作生活质量价值观为核心的社会责任将更具有社会的现实意义。
连锁商业企业社会责任的具体内容和实施途径
连锁商业企业的社会责任实施途径,如图2所示。
(一)积极建设良好社区关系,提升企业形象
社区,不管是城市的社区,还是农村地区的居民区或者乡镇,是很多连锁企业的服务对象,也是重要的客户群体聚居区,建设良好的社区关系,开展积极的公共关系活动,有足于改善企业形象。连锁企业的超市和卖场,可以组织参加社区安全保卫、建立公益组织、扶危济困等活动,来倡导积极的社会风气和公序良俗的行为。同时还要注意的是,超市等连锁业态进驻社区,带来的不仅是质优价低的商品和服务,也会带来一些负效应。据国外一些研究机构以沃尔玛超市为例进行的相关研究表明,大型连锁超市的发展,一方面使得更方便更丰富的商品、服务进入消费者生活,但同时由于超市的挤压,导致超市周围原来倚赖出售日用百货为生的大批小型商店和居民便利店倒闭,这部分居民也成为失业人员,生活陷入困境。所以在发展社区超市时,也要关注这一现象,主动通过实施再就业等帮扶工作,使社区责任更细致和深入。
(二)发挥渠道优势,发展农产品绿色物流
连锁商业有着统一的商品配送体系,经营网点又能够深入城市农村,完全可以利用这样的渠道优势,积极发展农产品绿色物流体系,通过精密计划、集中采购,大量直接采购农产品,包括粮食、蔬菜和农副产品以及深加工农产品,将城市居民的餐桌、菜篮子和农民的田间地头联系在一起,既通过计划安排生产,保证了农产品供给的低成本、高品质,更可以改善农村农产品销售的一些信息、渠道等的瓶颈,帮助农民尽快实现销售,改善农业生产效率。
(三)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服务新农村建设
农村地区存在大量富余劳动力人口,近年来随着我国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收入差距的减小,大量农村原来流往东部的劳动力选择留在本地就业,但中西部地区的第三产业的比重普遍较低,无法向留在本地的农民工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使得这些农民工处于失业状态,形成新的就业问题,更可能影响社会稳定。
而连锁商业企业属于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可以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所以,企业在向农村市场扩张过程中,注意通过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培训,一方面提高他们的劳动力素质,使他们能够适应现代企业管理的需要,更可以通过提供就业岗位,解决农村地区的隐性失业问题,因此,连锁超市进入农村地区,既促进了当地的商品市场的发展和繁荣,对于我国建设新农村的改革实践有重大意义。
(四)倡导环保理念,履行环保职责
不管是哪一类型的企业都要着眼于两型社会的建设来发展自己,连锁商业企业同样责无旁贷。企业在确保自身不向环境排放未经处理的“三废”之外,还可以利用自己的网点多、渗透深、接触面广等特点来向社会宣传环保理念,通过营业场所(超市或者卖场)的环境布置、垃圾分类回收、包装物的使用等方面向消费者传达绿色消费的理念和环境保护的意识,同时,积极参加社区的环境保护活动,积极主动宣传和倡导环保理念和行为。
综述所述,连锁业态的兴起,是我国作为第三产业的商业发展的重要标志,同时也带来了关于连锁企业社会责任的思考问题,笔者在本文中仅就组织行为理论的角度对连锁企业的特殊性以及建立在这一特殊性基础上的社会责任进行了论述,试图从组织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分析社会责任的重大意义,还有很多问题未曾涉及和深入的探讨,有待以后的研究进一步拓展。
参考文献
1.Carroll,A.B.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Will industry respond to cut-backs in social program funding?Vital speeches of the day,1983
2.李秋华.和谐社会语境下的企业社会责任浅议[J].学术交流,2008(12)
篇9
一、高职院校教师实践能力不足的原因及其影响
(一)高职教师实践能力不足的原因
首先,高职院校的教师大部分来自于普通高校,多是在学科型人才培养模式下造就出来的。其特点是专业理论知识不错,但因为没有受过职业教师的专业训练、缺乏企业工作经历和专业实践技能,最终导致其创新意识欠缺。这些教师在实践教学方面与职业教育的性质和目标上存在较大的差距。其次,高职教育的投资机制不完善。近年来高职教育迅速发展,有些新批准设立的院校基本没有新的财政投入,要靠收取较高的学费运转。资金来源单一、缺口较大。又因为高职院校需注重实践性教学,对实习设施和设备投入大,培养成本相对较高。有些学校甚至为了减少实验过程的高消费,有意识地减少实践教学环节、降低教育成本,以求保持学校的正常运转与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教师的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第三,考核评分机制欠缺。各校对教师的实践能力不够重视,没有把提高实践能力的内容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二)教师实践能力不足对高职院发展的影响
教师实践能力不足影响了整体的教学效果。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是相辅相成的,如果实践教学跟不上,必然会影响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进而导致学生对专业兴趣弱化。其次,教师实践能力的不足,也拘限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水平。老师广博的知识能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相反,老师的知识欠缺也可导致学生的学习水平、层次下降,更直接影响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与提高。第三,削弱了高职学生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二、高职教师参加社会实践的必要性
(一)社会发展的需要
在我国,由于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对高职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既要培养科技成果应用型人才,又要造就服务型人才。培养这一层次人才的历史使命就落在高职院校教师的肩上。高职教师必须在适应现代科技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基础上,掌握运用现代科技、管理知识的同时,还应具备从事企业服务性和管理性工作的能力,即:不但能讲授专业理论,又能指导学生的实践和技能训练。因此当务之急就是要使高职教师走出校门,走向社会,到企业、到科研部门顶岗实习,锻炼提高自己的专业实践能力。
(二)学院自身发展的需要
教学质量是关系到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为国家、区域经济建设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也是高职教育的首要任务。高职院校的师资水平是职业教育质量的关键,除了普通教师共有的教书育人的要求,高职教师特别是专业教师,还要教会学生从事某种行业的知识与技能,及其相对应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行为规范等。因此构建一支具备高新技术和社会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师资队伍,是高职院校自身发展和完成人才培养目标的内在要求。
(三)高职教师自我发展的需要
当下高职教育规模迅猛发展,高职院校急需大批既有高深理论又有实践能力的教师。但近年来,大批高校毕业生走进高职院校,他们从学校到学校,从课堂到课堂,基本没有接触社会、接触企业,缺少生产实践经历,对生产实际缺乏了解,专业实践能力相对薄弱。而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途径和方法,要求教师不仅具备理论知识,更要具备一定程度的实践经验,因此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实践经验,是高职教师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高职教师在课程安排、时间允许的情况下,主动要求到企业、到科研单位顶岗实习,这对于锻炼提高自己的职业能力和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合格的高职人才都是十分必要的。
三、提高高职教师实践能力的措施
(一)强化高职教师的实践能力
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核心是实践教学,强调的是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学校要使教师不但从思想上更新观念、认清高职教育的办学理念及办学模式的特点;在教学实践中上也要不断更新知识结构,积极主动的参加社会实践和生产实践,并把社会实践、生产实践的经历与体验传授给学生,更有针对性的去指导学生。
(二)改善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环境
有条件的高职院校要及时做好实践设备的更新换代工作,更好的推动教师自身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其次,让教师们亲自参与实验室、实习工厂、实训基地等的建设项目,培养其对实践教学工作的热情,这样做也有利于结合企业的生产实际制作教具,编写具有较强针对性实用性的教材;有利于建立与实践教学各个环节相适应的课程体系,有利于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师教学、科研能力。第三,学院要鼓励教师进行科研课题的研究,深入工厂企业第一线,发展创新实践教学项目,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实践教学的效果。
(三)定期的对高职教师进行实践能力考核
篇10
师德师风培训心得体会
7月16日区里组织我们全体教师进行了《中小学加强师德建设提升职业素养》的培训,来自大庆市进修学校的韩凤臣老师给我们带来了精彩的讲座,收获不少,迷茫的心里点起里亮堂的明灯,曾经的困惑在次释然,找到了明确的答案。
通过学习,进一步明确了开展师德师风教育活动的重要性。作为一名人民教师,要忠诚党的教育事业,要有广博的知识、更要有高尚师德、优良的师风。师德建设决定教师队伍建设的成败,教师素质的高低又直接决定着培养人材素质的高低;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着学校的教风和学生的学风,决定着教育事业发展的成败。“教书育人,教书者必先学为人师,育人者必先行为示范。”陶行知先生说过:“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说的都是为师者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更要有高尚的师德。优良的师德、高尚的师风是搞好教育的灵魂。
科技兴国、科技强国、科技富国是我们党在近期以来的发展战略。随着高科技的发展,国际间高科技、高水平的多样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特别多种人才的竞争。传统型的、简单的手工、高体力支出低收获的劳动方式已经落后,祖国的建设需要各方面的人才,而人才的培养靠的是教育,振兴民族的希望在于教育。教师是振兴教育、培养人才的关键;教师队伍是我国教育事业兴衰的关键。要办好教育,就必须造就一支事业心强、工作作风扎实、师德优、业务精、让党和政府放心、人民群众满意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这次学习,我认为很有必要,尤其是在当前社会转型时期,给我们老师上了生动的一课。教师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行为规范,甚至一言一行,对学生都会起典范作用,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健康成长。教育工作不应是为教书而教书,更要以人为本、教师育人,学生把几年、十几年的生命时间交给学校、交给教师,学校、教师就有责任去珍惜别人的生命,浪费别人的生命时间就是罪过。针对以往在教育行业中出现的不良现象、师德师风建设中存在的热点问题,开展师德师风教育活动,改善教书育人的软硬环境、净化教育风气,很有必要,希望通过这次师德师风教育活动,促进和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促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更好发展,使我们的学校都能成为培养人材的基地,我们的教师都成为人民群众满意的合格教师。
篇11
犯罪嫌疑人耿某,男,48岁,汉族,河北省正定县南楼乡人。2004年5月,耿某投资建立了一家挤奶厅,并与他人合伙建了一个奶牛养殖小区,从养殖小区收购牛奶,向三鹿集团供货,并签署了相关协议。耿某经营的这个挤奶厅采取家族式的管理方式,妻子、女儿均参与其中,另外在本村雇佣了两名临时工。他的弟弟主要负责驾驶自家的三吨重槽罐车向三鹿集团送货。该养殖小区共养殖奶牛307头。
据警方侦查,2007年底,耿某向三鹿集团销售的牛奶屡次因检验不合格被拒收,整车的牛奶不得不倒掉,造成经济损失。耿某后得知向牛奶中掺加某种化工原料(三聚氰胺),可增加蛋白质检测指标,以蒙混过关。经过多方打听,耿某前往行唐县,在一家经营化工原料的门店里购买了一编织袋共20公斤三聚氰胺,按比例勾兑后从槽罐车的顶部掺入销往三鹿集团的牛奶中。此后,这家化工原料门店的店主还曾经两次上门,向耿某推销过三聚氰胺。耿某兄弟每天生产、销售这种掺加三聚氰胺的牛奶约3吨。
耿某接受警方讯问时供认,他本人清楚“三鹿集团要的是纯的鲜牛奶,不能掺任何东西,而且这些牛奶就是要加工给人吃的,化工原料不是人吃的东西”。当被警方问及是否知道这种行为的后果时,耿某说:“没问过,也没想过,只知道对人体无益”,其动机就是能通过三鹿的检验,顺利地把牛奶卖出去。耿某同时承认,他本人和家人从不食用这种掺加了三聚氰胺的牛奶。
据介绍,已经收押在案的19名犯罪嫌疑人除了被批捕的耿某兄弟,其他人均初步向警方供认了犯罪事实。目前,警方正在进一步调查取证。
我在百度知道搜索了“三聚氰胺”这个词,很多专业术语看不明白,但清楚地看到,这是一种化学原料,用于生产地板、涂料之类的建材,含有毒性,单单这两条,就足以让我们对把它们加入食用奶粉的人更加地深恶痛绝!
耿氏兄弟——对于自己家的奶牛,你们恐怕都舍不得让它们沾上一点点这样有毒的物质,怎么忍心对全国那么多婴幼儿将食用的奶粉兑入罪恶的毒源?!
说到底,无非一个“利”字,蒙蔽了他们最起码的良知。这个世界越来越残酷,一些商人为了竞争和牟利,不惜使出各种解数,这其中,也包括违法犯罪、造假投毒,几年前的大头婴事件也是因为奶粉中毒,可能有人要问——怎么每次都是孩子遭殃?其实,这只是因为孩子的免疫力、抗毒力太差,那么我们生活当中,又有多少隐形的,正在侵蚀着我们的身体?!想想真是不寒而栗了。孩子们是用自己的生命来警示我们,提醒我们!
篇12
智慧城市是以智慧技术、智慧产业、智慧人文、智慧服务、智慧管理、智慧生活为特征的城市发展新模式,它是信息行业应用的综合性集成,云计算的海量数据分布式存储和并行处理能力为智慧城市提供了重要的途径。而云计算的发展离不开高速可靠的网络传输平台,需组建快速可靠的通信系统是智慧城市拓扑结构。
面对上述需求,一体化空间通信网络技术成为了最现实的系统架构可能。这种无线异构网络融合了不同类型的无线网络设备,适合我国地理环境的“无缝覆盖”“大容量”“复杂应用”等通信网络要求。
1.1无线异构网络技术发展现状
无线异构网络融合强调从底层开始的网络互操作性,从而实现资源优化和业务QoS保障。一些研究机构已开展了有关异构融合的关键性技术研究,如ETSI BRAN/3GPP,欧盟信息社会技术(IST)框架下的WINE GLASS,MOBYDICK,SUITED,BRAIN/MIND,DRIVE/OVERDRIVE,TRUST/SCOUT等项目。针对异构无线网络融合模型的研究主要有以蜂窝移动网络作为广域覆盖、WLAN作为热点(HotSpots)嵌入的网络互联方案和以IEEE802系列无线网络相互融合方案。前者研究的重点是在如何实现移动通信终端通过陆基移动通信网接入局域网、Internet网等网络;后者重点研究以IEEE802.16城域网作为骨干网,而共享作为热点覆盖的IEEE802.11的工作频段。Berlemann提出了采用IEEE802.16作为基站和基本帧结构控制IEEE802.11的工作站的协同工作方式;而Mohr和Mangold则以IEEE802.16中继IEEE802.11业务为其研究重点;Wijaya、Mangold则在异构网络的MAC控制方面进行了探讨。
1.2网络拓扑与拓扑控制技术
网络拓扑研究从“点对多点”的组网发展到MESH组网。具备多跳路由功能的MESH网络由于提供了组网的方便性、灵活性、多路径的可靠性等特性,从而提升了网络的无线覆盖能力(避免阴影区)。MESH组网要求网络有良好的拓扑控制能力,即:通过功率检测和功率控制构成MESH物理连接。拓扑控制主要研究节点分配功率以获得特定的网络拓扑结构和优化网络的目标函数,目前:拓扑控制已经形成节点功率控制、层次型拓扑控制以及网内节点协同启发机制(休眠调度)等研究方向。
在异构网络环境下,拓扑控制面临诸多新的问题:首先由于每个节点所形成的发射范围是各不相同的,所以必须考虑网络的连通性和覆盖性。其次由于节点具有不同的接收灵敏度和发射功率,必须考虑网络的能量特性。此外,在空间拓扑结构方面国际上也仅仅展开了较为有限的研究: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的Yu Wang,Lijuan Cao andTeresa A.Dahlberg提出网络在三维空间容错的拓扑控制算法,并证明了三维几何拓扑3D k-RNG、3D k-GG和 3Dk-YG的连通性。因此在异构网络拓扑与拓扑控制技术上还需进行大量的研究工作。
2一体化空间网络架构
2.1“一体化空间网络”通信体系应用场景
文章提出的智慧城市中信息传输平台典型工作场景,天地空一体化三维空间的异构网络,如图1所示。因此,本课题研究的重点就在于组网模式即如何将低空转信平台与地面通信系统密集设备有机地联系起来构成“空间异构网”的拓扑结构。地面中继站与空间转信平台的切换、站点的入网方式、多址方式、双工通信方式、组网方式、同步方式和调制解调方式等都将是“一体化空间网络”无线通信体系中要研究和探索的内容,而本课题重点讨论该组网环境所带来的拓扑控制和无线资源分配的理论问题。
2.2适应“一体化空间网绺”的拓扑控制技术
拓扑控制通常考虑网络节点设备拥有相同收发器的“同构”网络,而本课题将要研究的“一体化空间网络”的拓扑控制算法不仅要考虑发射功率对网络拓扑的影响,也要考虑不同设备的接收灵敏度,相关计算如下:
其中,RXmin.表示信号能被正确译码的最低门限,β表示节点的接收敏感度,N0表示噪声,Ij表示接收节点j收到的干扰。从目前研究资料的结果表明,在三维空间试图寻找拓扑控制问题的最优解是NP-Hard的,所以本课题在研究的过程中应该寻求三维空间拓扑控制的实用解。研究异构网络三维拓扑结构的可靠性和可重构能力。找到一种保证网络性能又能提升网络可靠性的一种拓扑结构,并对网络可靠性进行评价。
3具体实施
3.1一体化空间网络新架构,支持智慧城市中的多业务网络在协议栈底层的互操作性
目前的无线通信系统是通过顺从频率管理要求,按照预先制订的频谱规划方案以及设备所遵守的控制规程来避免不同无线通信网络(同构或异构网络)之间的无线干扰。这种静态规划方法不能适应无线快速部署需求。课题探索一种网络架构体系,解决不同无线通信系统的无线共存性问题。研究出发点是:动态资源控制(管理)与底层协议互通。
3.2以各种通信系统一维时间序列的静态帧结构为基础探索构建“空间异构”无线网络新的帧结构
针对“空间异构”无线网络的体系架构进行新的帧结构设计时,将在各种通信系统一维时间序列的静态帧结构的基础上,从时间域,频率域,地理位置域和能量域、空间域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然后进行合理拓展,同时融合随机接入和受控接入两种接入机制来适应非同步和同步系统的不同需求,并且也将考虑从确定性资源分配到不确定性资源分配的合理演进,这样既可满足异种网络的融合,也方便移动子网的融合。因此,完成新的帧结构的设计具备相应的条件,具有实现的可能性。
IEEE802系列无线通信网络这种共存方式仅考虑到局部区域的共存性,并未涉及频率域,地理位置域和能量域、空间域等,本研究将通过资源控制和异构网络的帧融合,统一对多维度的资源进行控制,保障不同通信系统工作在至少一维不重叠的资源块内,避免相互干扰,子容器的结构能为站点提供足够的且必要的控制信息,将局部区域共存推向立体空间的全局共存,因此实现无线资源统一控制亦具有可行性。
3.3 MESH拓扑控制是实体异构网络向虚拟异构融合的合理发展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