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赞美老师的现代诗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照亮别人
让一个一个象形文字
成为你走过的脚印
攀上崖顶
让后来者踏上您的双肩
送一批批学子上路
闪闪的星星
放射着绚丽璀璨
用尽最后一点余热
这就是老师的一生
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啊!
灰色的瓦块
掉进了秋天的雨中
绿苔结成了思念
过滤掉岁月的尘埃
一滴滴清纯的水珠
从房檐流下
滋润着又一个丰收
风吹皱了窗纸
烛光的影子摇碎
三更的虫吟
把一个身影放大
握在手中的笔
枕着银色的发鬓
构思天亮后的课程
粉笔和黑板结合
书本和声音结合
永远是教室里的旋律
一个消瘦的身子
饱尝着岁月的风霜和喜悦
只为绿荫下的桃李
缀满天下的果园
也为一个
一生期盼的名分
公办教师
别人从生活中捞取黄金
您只能获取花香
您的黄金是早晨的太阳
您的银子是十五的月亮
但您依然快乐的吹着口哨
您的自豪是桃李芬芳
我曾记得您那沾满粉末的双手
我曾记得您那慈善的谆谆教导
我曾记得您那新增的几根银发
因为有您 莘莘学子才能成才
因为有您 世界才会如此文明
老师 您是明灯
为迷失方向的孩子找回HOME
老师 您是天使
九月,如期而至。
世界因此灿烂。
我们歌唱九月,
因为这是您永恒的节日。
我们牢记九月,
因为这是我们真诚的表白。
九月,是只情满四溢的杯子,
我们用双手高高地举起
一片真诚的祝福声中,
请您干杯。
九月的乐章已经奏响,
请接受我们九月的献礼吧,
所有拼搏在教育战线的老师们。
你献上一朵花,
我献上一朵花,
让我们编织个大花环,
献给亲爱的老师妈妈。
是您给了种子,
太阳般的温暖;
是您用汗水,
把幼苗浇灌。
您的眼睛像明亮的星星,
闪烁着迷人的光华;
你的歌声像春天的小溪,
把欢乐带给了大家。
无论我们走到哪儿,
永远记住你的情;
无论我们走到哪儿。
永远记住您的话。
无论我们走到哪儿,
永远记住您的爱;
无论我们走到哪儿,
永远是您的一朵花。
金风送欢笑,丹桂花香飘。
老师的节日,今天又来到。
老师为我们的成长,不知付出了多少辛劳。
老师对我们的抚爱,我们永远不会忘记。
老师,您好!
人们把老师比作红烛,照亮别人而把自己燃烧。
人们把老师比作园丁,培育桃李开遍天涯海角。
教师是太阳底下崇高的事业。
老师给了我们理想的阳光和智慧的阳光。
老师引导我们走上洒满阳光的人生之路。
老师期望我们成为新世纪的太阳。
老师的话儿像春雨滋润我的心。
老师用知识的雨露浇灌我们成长。
温柔的春雨,就是老师对我们的抚爱。
老师的言传身教,像春雨润物细无声。
老师甘当绿叶,把我们当红花托起。
老师是一片绿叶,乐于默默奉献。
绿叶的绿色象征着老师青春常在。
当我们像鲜花盛开时,永远忘不了绿叶的恩情。
老师像大树,头顶蓝天,脚踩大地,默默地为社会造福。
老师是大树,为世界带来一片春色。
老师播撒希望的种子,把我们培育成一片树林。
小树长成栋梁材,不忘园丁培育恩。
是啊,老师的热情像太阳,老师的教诲像春雨,
老师的风格像绿叶,老师的事业像大树,我们的老师就是好.
是谁——把无知的我们领进宽敞的教室,
教给我们丰富的知识?
是您!老师!
您用辛勤的汗水,
哺育了春日刚破土的嫩苗。
是谁——把调皮的我们
教育成能体贴帮助别人的人?
是您!老师!
您的关怀就好似和煦的春风
温暖了我们的心灵。
是谁——把幼小的我们
培育成成熟懂事的少年?
是您!老师!
您的保护让我们健康成长。
在金秋时节结下硕果。
您辛苦了!老师!
在酷暑严寒中辛勤工作的人们。
您辛苦了!老师!
把青春无么奉献的人们。
我们向您致以崇高的敬意!
——您辛苦了,老师!
我也只能帮到这里了老 师
老师——您如春天中的细雨,
滋润着花儿,灌溉着大地,
而我们再着吮吸着细雨茁长成长。
老师——您如秋天里的一丝风,
吹黄了大地,唤金了稻谷,
而我们得到了丰收的硕果。
老师——在我黑暗的人生道路上是您为我点燃了一盏最明亮的灯;
老师——再我迷蒙的人生道路上是您做我的了的引路人;
老师——在我跌跌碰碰的人生道路中是您为我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老师——是您给了我一双强有力的翅膀,让我在知识的世界里遨游!
九月果香
九月菊黄
九月我们想起是谁还在播洒着希望
九月我们收集阳光
九月我们深情颂唱
九月是一个感动的季节被求知的眼睛一生珍藏
九月有祝福在秋叶间飞扬
九月诗人谱写着不朽的诗章
九月我们都没有忘记是谁在默默给我们做出嫁的衣裳
九月让我们从此不敢遗忘
九月我们不敢遗忘是谁教会了我们思想
九月我们不敢遗忘是谁让世界有爱和书声琅琅
九月我们不敢遗忘是谁用辛勤构建知识的殿堂
九月我们不敢遗忘是谁在迷茫里指引方向
九月我们守着丰收的麦浪
九月我们依然在课本里成长
九月我们不会遗忘 用感动铭记的那份敬仰
有一种东西
有一种东西叫神圣
是天边拂晓时启明的星辰
默默地 照着先来的后来的
一起走向梦里无数次闪现的光明
有一种东西叫永恒
是海边守望潮归的岩石
在风雨里将生命逐渐耗尽
成为无数朝圣者膜拜的图腾
有一种东西叫真诚
是毫无修饰洁白的云
用自己的疲惫背负太多
想要飞翔的小鸟儿渴望的眼神
有一种东西叫爱叫朴实叫奉献 或者
还可以叫作别的赞美 因为她太美丽
是的 有的人用自己写着一首伟大的诗
就像无言的麦穗 成长丰收再孕育希望
【我爱我师】
我爱我师
老师就象红烛,
燃起了学生心中的火把,
却燃烧了自己,
直到红烛成灰。
老师就象园丁,
养育着我们这一株株花朵,
却辛苦了自己,
直到体力耗尽。
我们长大了一定要成为国家的栋梁,
啊!老师就是这么无私!
啊!老师我们爱您!
四度春风化绸缪,
几番秋雨洗鸿沟。
黑发积霜织日月,
粉笔无言写春秋。
蚕丝吐尽春未老,
烛泪成灰秋更稠。
春播桃李三千圃,
秋来硕果满神州。
【献给老师的诗 】
老师像园丁,在呵护着含苞欲放的花朵,
老师像蜡烛,点燃自己,照亮学生。
每当看到同学们的写的作业整整齐齐,
她的脸上挂满了微笑。
日复一日,年复一内,
时光老人的足迹已印上了她的眼角。
每天老师睡的最晚起的最早!
假如没有老师辛勤的哺育我们,
哪里来得一代又一代的人才?……
啊,老师您是多么伟大!
每当我犯错误的时候,
看到的确是您宽容的目光!
老师您辛苦了!
【康乃馨】
小小的那么一朵
被学生举着高过讲台
刹那间师生眼光汇集
亲情与爱交融
诞生永恒
【贺卡】
打开居然是个笑脸
还有几行稚嫩的话语
倏然抹去
老师眼角上的皱纹
只抖着开心的泪花
【清茶】
体贴的不能再体贴了
看见那清浅的水底
嗅见那淡淡的茶香
孩子沁人心脾啊
温润了所有过往
【中药】
谆谆教导久了
化作喉咙的痛与伤
胖大海和喉宝
被他们拿来
对症下药
【千纸鹤】
折折叠叠
都是为了那份情谊
篇2
师:这首诗写得真美,谁来读一读?(生读)
师:这首诗是号召我们去植树,哪些词语说明少先队员的心情很高兴?
生:和煦的春风、轻快的脚步。
生:欢声笑语。
师:让我们读出欢快的语气。(生读)
(评析:从以上教学片段不难看出,这位教师是重视朗读的,但她将现代诗教学与一般课文教学等同起来了,完全没有顾及现代诗凝练而又富有音乐性的语言,指导学生朗读时忽略了诗歌的特点,这就是教学中常见的“读诗如读文”误区。)
【对策】要走出误区,我们还得从区别现代诗与一般课文开始,可引导学生读出诗句的停顿和节奏,逐步学习表达诗歌的节奏美及自己内心的情感。
出示:迎着和煦的春风,迈开轻快的脚步,亲爱的少先队员们,走,我们一起去植树!
师:请同学们美美地读一读。谁来读给大家听?
出示:迎着和煦的春风,
迈开轻快的脚步,
亲爱的少先队员们,
走,我们一起去植树!
师:观察一下,这两段文字有什么不同?(后一段是分行写,一句一行)那读法还和刚才一样吗?你觉得该怎样读,请你读给大家听!能说说为什么吗?(让学生充分发挥,引导读出换行的停顿)
再出示:迎着和煦的春风,
迈开/轻快的脚步,
亲爱的少先队员们,
走,我们/一起去植树!
师:注意了诗句换行的停顿还不够,诗歌的朗读最讲究技巧了,老师这里画出了两处停顿,你觉得该怎么读出来呢?……其实每个人还应该有自己的想法,那接下来的段落该怎么读呢?请根据刚才的方法自己去试试,马上我们来交流。
这样的教学让学生既感知了现代诗行文的特点,又尝试揣摩了诗歌的语言美,可谓真读诗。
【误区二】“重分析,轻赏析”
要讲清这个误区,首先得讲诗歌的意境。意境就是通过形象化的情景交融的艺术描写,融主客观于一体,营造一种浓郁的情感艺术氛围,把学生引入一个想象空间的艺术境界。诗歌十分讲究意境美,现代诗也一样。如《走,我们去植树》第二自然段,意境就十分优美。来看看我们的教师是如何教学这一段的。
出示:荒滩,沟渠,
山坡,公路……
到处回荡着红领巾的欢声笑语,
伴随金色童年的
是一棵棵青翠的小树。
师:少先队员在什么地方植树?谁能在省略号处补充内容?
师:红领巾指的是谁?(生答)
师:对,是少先队员。这种方法叫指代。(板书:指代)
师:这一小节告诉我们什么,谁来说一说?
(评析:这位教师的教学能抓住重点,看似无可厚非,但如果仔细推敲一下诗歌的特点再来思考教学的过程,你就会感觉到这样的分析性讲解,哪还有一丝意境的优美?简直与诗歌教学的氛围格格不入,这就是“重分析”带来的后果。)
【对策】 诗歌教学的侧重点在“赏”,要教出诗歌的画面、诗歌的情感(即意境),让学生能身临其境、设身处地地感受和思考,体会诸如“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艺术境界。让我们再来看看另一位教师是怎么教的,领略一下赏析带来的好处。
师:请同学们认认真真地读读这一小节,说说通过读你看到了什么。
生:(读后)我看到了荒滩、沟渠、山坡、公路。
师:就这么点?注意读读标点。
生:还有好多好多地方,因为这儿用的是省略号。
生:我还看到了红领巾。
师:啊?
生:这儿的红领巾是指少先队员,因为少先队员都挂着红领巾。
师:说得真好,红领巾就是少先队员。到处都是红领巾在飘扬,真美啊!少先队员在这里干什么呢?谁读出来了?
生:(思考)……植树。
师:很好,那“伴随金色童年的是一棵棵青翠的小树”仅仅是说同学们在植树吗?你仿佛还看到了一幅什么画面?
生:漫山遍野都是小树在成长。
生:阳光下,少先队员在小树边玩耍。
生:少先队员和小树一起茁壮成长,将来成为建设祖国的栋梁。
……
师:多美啊,作者饱含深情的笔墨就是在赞美这些画卷,谁来读出这些感受?
【误区三】“传授知识重于情感体验”
在教学现代诗《长城和运河》时,有位教师是这样进行的。
师:请同学们找一找长城东起哪,西到哪。到黑板上画一画。
师:再请同学们找一找运河北起哪,南到哪。到黑板上画一画。
师:看,这就是长城和运河的样子。课文中还运用了两个比喻句,谁把它们找出来,说一说把什么比作什么。
师:你看,长城和运河多么雄伟!它们有多长呢?(师出示长度资料)要知道,这些伟大的工程都是老百姓一块砖一块砖地垒,一筐土一筐土地挑才修筑成功的。
生:(吃惊状)啊……
(评析:知识的传授确实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但这节课教师把课堂当作传授长城和运河知识的主阵地了。尽管学生学到了许多,但语文课程的特点和诗歌的特性从何体现?恐怕学生失去更多的是对诗歌的正确理解和学习诗歌的兴趣。)
【对策】诗歌是最为注重情感的一种艺术形式,“情”是诗歌的灵魂。诗歌的特点决定了现代诗的教学也需要激情,也需要陶醉,不能过于理性化。享受美、愉悦要成为学习诗歌的重要目的。教师要紧紧抓住诗歌的情感设计教学,把情感体验提到课堂教学应有的高度。以下是另一位教师的教学。
师:在祖国的蓝天上,我们看到了一幅奇异的景象,是什么呢?请大家画下来读一读。
师:黑板上有两个圈,一个是山海关,一个是嘉峪关,你能把看到的景象画下来吗?(生画)
师:你为什么画得弯弯曲曲呢?
生:因为长城连绵起伏、曲折蜿蜒。
生:因为长城像巨龙穿行在大地上。
师:是啊,长城在崇山峻岭之间绵延几千里,让我们看一看穿行在大地上的长城。(出示系列图,加上优美的伴奏乐)
师:欣赏了如此壮观的景象,你想到了什么?
生:我想到了长城谱写了不朽的诗篇。
生:我想到了“不到长城非好汉”。
生:我想到了我们的祖先在崇山峻岭中修筑长城是多么辛劳。
……
师:说得真好!正像同学们所说的“不到长城非好汉”,全世界人民都想着能爬一爬中国的长城,见证一下奇迹。(出示: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这句话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呢?
生:对祖先的敬佩。
生:骄傲。
篇3
1.体会中国现代诗歌《井》的韵律和节奏;
2.领悟中国现代诗歌《井》奇特的思维方式;
3.获得赏析中国现代诗歌《井》的审美愉悦;
4.领悟中国现代诗歌《井》所包含的人格魅力的内涵。
【教学难点、重点】
1.借助对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作用的“特殊小节”的分析,领悟体现中国现代诗歌“内在律动”的奇特思维方式;
2.借助对“特别句子”的剖析,体味诗歌精妙绝伦、隽永醇厚的语言;
3.借助介绍“诱导效应和美感效应”这一中国现代诗歌的理论知识,使学生初步了解诗歌的美感来源。
【教学方法】诵读法 替换法 对比法 质疑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众所周知,中国现代诗歌的教学,总是要剖析文本,诵读它的诗句;由一个小节到全诗,总是要理清它的思路,咀嚼它精美绝伦、隽永醇厚的语言,体悟它所包孕的感情,总是要从中受到美好情操的熏陶,进而引起共鸣。《井》的教学就是如此。
一、诵读:把握全诗的韵律和节奏
师问:[复习“走进诗的世界”,要求学生复述单元知识要点,初步把握中国现代诗歌的定义(广义和狭义)、特征(外形上的分行,体现韵律节奏的押韵,发抒情感、表达哲理、描绘场景的精美、隽永的语言)。]同学们,你们诵读了《井》这首诗,请你们找找看,它是怎样押韵的?(学生可能一时找不到,即使找到了,答案也一定是五花八门,不一定全都符合标准答案,此时不要强求一律)
明确:《井》它的外在形式是比较自由的,但它仍然严格地按照“抱韵、换韵和交叉韵”的方式押了韵。全诗的“生命律动”就是通过押韵的形式体现出来的。
按语文教学的常规做法,在剖析文本之前,不外以诵读为先、为主,现代诗的教学当然也离不开去诵读诗歌的文本,进而把握其思路。如果说古典诗歌是以其对仗的工整、用典的巧妙和严格的押韵以及语言的含蓄取胜的话,那么,现代诗歌就只能凭借其意象的选择、诗歌的内在律动(押韵)和明白如话的语言夺人眼球。基于此,并参照课后“导读提示”的要求,教学《井》应该引导学生声情并茂地诵读,把握好这首诗歌的内在节奏和韵律,并通过诵读来理清诗歌的思路。无论是集体读、个人读或是教师的范读、学生的仿读,都是为了感受诗歌的韵律、节奏,为把握诗歌的思路、体味诗歌的意味和韵味服务。我们知道,《井》这首诗的“生命律动”与前面郭沫若《天狗》“狂飙突进”式迥然有别,它是内敛的,“静默”的,虽然它的形式是比较自由的,但它是严格地按照“抱韵、换韵和交叉韵”的方式押了韵的(见教师用书p7,兹不赘述),表现出了一种坚忍不拔的品质。
二、静思:领悟全诗奇特的思维方式
师问:同学们,你们诵读《井》这首诗,发现没有:它有几个在韵律、节奏和结构上起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作用的“特殊小节”,你们能够找出来吗?
明确:诵读《井》时,细心的学生会发现,第三小节和第六小节共有四处的停顿不合常规。分析好了这些“特殊小节”,就可以较好地把握全诗的韵律、节奏,进而领悟中国现代诗歌奇特的思维方式 。
譬如“但我只好被摒弃于温暖/之外,满足于荒凉的寂寞:有孤独/才能保持永远澄澈的丰满”(三节)“但我将默默地承受一切,洗涤/它们”,“我将永远还是我自己(六节):静默……,……也苦笑几声”(七节)。
前三处属于切断句子的非常规的停顿,后面一处是借助标点符号(冒号)使结尾的那个小节独立成章。这里的第三小节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分析好了它,整个全诗就豁然贯通了。第三小节的“之外”之所以提行,是为了突出“人们”有温暖而我(井)没有,但人们在饥渴之时,便“满面烦忧”,“前来淘汲”,因而打破了“我完整和谐的世界”,使我感觉到了自己被荒废于寂寞的荒郊野岭和“被摒弃于温暖之外”,而我对如此险恶的环境并不像人们那样忧心忡忡而是对此感到满足。因为只有这样的孤独,才能使我保有永远的纯洁,永远充满生命的活力。至此,“井”的乐观、自信、纯洁高尚的精神境界就被突出出来了。而且和上一小节对井的描绘连成一体:虽然平时“我是静默”(内心宁静),但并不妨碍我充满信心地对理想的追求(井口虽小,但水面有小草,还映出了飘着浮云的高远的天空,井的追求不可谓不高远)。与下一小节写人们的自私和悲观相衔接:人们只顾汲取我的水而不了解我的内心、我的追求,更不了解我的乐观自信和纯洁的内心世界。因为在我被人们汲取之后,我在“剩下冷寂的心灵深处”是对现实环境(四方飘落的花叶腐烂、垃圾)的纯化(洗涤),以使我“保持永远澄澈的丰满”。而这种丰满是因为“我的生命来自黑暗的地层,那里我才与无边的宇宙相联”。这样很自然地推出最后小节的我自己:洗涤旧物,沉淀杂物,保持清澈,不改初衷和追求,对命运的不公不逃避,对赞扬不兴奋,保持自己内心的宁静,不忮不求,做永远的自己,有坚定的信念和理想的追求,不卑不亢,豁达大度。当然几处非常规的停顿,只是为了强调诸如此类的内容而已。如此分析、引导学生共同剖析这里的诗歌节奏、韵律,得到的不仅仅是对现代诗歌特征的了解,而且可以借此深深地体味出现代诗歌这种节奏、韵律所产生的诗歌意味、韵味。
三、共鸣:引导学生获得阅读诗歌的审美愉悦
师问:同学们,除了通过诵读体味出现代诗歌这种节奏、韵律所产生的诗歌意味、韵味之外,还有别的方法可以取得同样的效果吗?请同学们说一说,好吗?
明确:通过体味诗歌精妙绝伦、隽永醇厚的语言,用增删比较法,分析“特别句子”就可殊途同归。
设计理念:一般地说,通过对于现代诗歌的学习,总是由体会美好的语言为桥梁,向往、通往美好的事物和坦途,使自己在思想感情、审美情操上得到提高,进入一种极高的境界。《井》的美美在其感情的深沉,感性的细腻。“就创作而言,从审美主体的需要来看,一首诗歌应该具有两个基本的效应:诱导效应和美感效应。”杨匡汉教授认为,所谓“诱导”,是指诗歌不能明白地说出生活和情感,它只能通过它所反映的生活和传达的情感去诱导读者体验、理解历史的和现实的生活。所谓“美感”是指成功的诗歌必须要调动起人们各种心理功能的和谐运动,产生一种美感愉悦。“无论是‘诱导’或者’‘美感’,都以陶冶人们高尚的心灵为艺术的目标”。而要引导学生获得阅读诗歌的审美愉悦,除了体味诗歌精妙绝伦、隽永醇厚的语言,分析“特别句子”,别无他法。
陈军老师认为,“读新诗,最终全都立足于‘特别句子’和‘时代句子’。”下面我们选几个《井》里的“特别句子”来剖析一番。如“你们可用垃圾来使我被遗弃”,如果去掉“可”和“来”,情形会怎样呢?不用“可”和“来”,是被动的承受,写出的是我的埋怨和悲观;用了“可”和“来”,是主动地要求,写出的是我的挑战和乐观,其韵味天壤之别。又如“你们也只能扰乱我的表面”,去掉“也”字,陈述的是客观事实,语气平淡,除此之外,没有言外之意;保持“也”字,陈述的是主观看法,语气强烈,含有充其量你们扰乱了我的表面,但对我的内心一点也没有损伤,反而是我笑对你们的扰乱,体现出井的乐观、自信、不畏艰难险阻的大无畏气概,韵外之致十分深厚。这样对“特别句子”的分析,既诵读了诗歌,又理清了思路,还体悟了美好的情感,当然,也得到了美的熏陶。
四、质疑:促进学生的思想飞跃
师问:基于中国现代诗歌的“ 当代视角”来审视《井》,除了我们已经获得的审美愉悦外,我们思想上是否能够相应地得到提高呢?也就是说,除了接受《井》一诗教材要求我们懂得的思想内容外,与时代同步,作为当代人,我们还有哪些新的认识呢?
明确:我们应该有基于当代人的当代视角。
设计理念:我们知道,虽然学生们学习的是现代人认识生活的现代诗歌,但应该“用当代眼光认识当代生活,用当代观点思考当代社会,用当代精神担当当代责任,用当代思维培育当代智慧”。杜运燮的《井》以“井”喻人,写出了一种不事喧哗、甘于寂寞、默默承受的生命形态,它的生命律动是内敛、“静默”的,表现了一种坚忍不拔的品质。这无疑是诗人所尊崇的一种人格。这首诗写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在当时的特殊背景下,它无疑起到了一定的鼓舞人心的作用:鼓励大家众志成城、同仇敌忾,顽强乐观地应对民族的苦难。我们今天读这首诗,当然除了继承杜运燮所倡导的人格外,我们还可以读出:在艰难险阻面前,我们除了忍受,还需起而抗争,努力去改变恶劣的环境,创造美好的生活。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教学反思】人教版《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的“诗歌部分”,共计二十五首诗歌,五个单元知识的介绍。对于这些诗歌的教学,在常规的教学中,存在着较大的问题,就是所谓的优质课竞赛中诗歌的教学也不令人满意,教学现状堪忧。
据笔者调研的资料显示,教学中存在的较大问题主要是缺乏宏观视角、微观视角、当代视角、审美视角。具体地说,有以下六点:①诗歌阅读缺乏“整体性”,分析支离破碎,随意性大;②单元目标意识不强、单元任务没落实,只是在一课一课地“教教材”,而没有从宏观上、前后勾连地“用教材教”;③教学方法单一,以诵读法为主,虽然有教师范读、学生学读,个别读、集体读等形式,虽然辅之以声、光、电的多媒体,但方法仍老套,毫无新意;④体悟语言的任务被虚化,学生因为没有体会到诗歌精妙、隽永的语言魅力而缺失诗歌美好情操的熏陶的训练。⑤教材里的教学资源没有较好地利用,虽然运用了教材以外的资源,但舍近求远,白白地浪费了专家教授们可贵的心血;⑥诗歌解读缺乏“当代视角”,没能引导学生“初步学习用当代眼光认识当代生活,用当代观点思考当代社会,用当代精神担当当代责任,用当代思维培育当代智慧”。教师们据此设计出的教学方案也参差不齐,有些甚至还平庸得很,就是一些优质课的获奖的教学设计也不免瑕瑜互见。
笔者在校教科室从事校刊编辑、负责修改教师的教研论文、指导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等工作,对一线教师的教学情况比较了解,也参加了一些教师的赛课活动,由于是“旁观者清”的缘故,看问题自认还比较客观。我的这个教学设计是有感于大多数教师的同类教学设计的不完善而作的,也难说有多完善,但至少是我独立思考的结果。
篇4
所以我想,在教学这篇文章之前,一定要先做好充分的准备,最后是利用电化教学设备,先让学生把香港一百多年来的历史做个大致的系统的准确的了解。让学生先感受这一百对年来香港人民所经历的沧桑变化,也了解中国政府为付出多少努力。要先激发学生的历史的荣辱感和爱国情怀,为教学内容打下知识基础和感情基础,这样再来学习诗歌的内容,学生学起来就会更加流畅,更加深入了。
明天更辉煌教学反思范文2《明天更辉煌》是献给之日的一首赞歌,全诗充溢着为祖国而无比兴奋、鼓舞的浓浓深情,字里行间无不流露着作者那颗炽热的爱国之心。孩子们对这份沉痛的香港的过去血泪史,没多大感受,所以了解、收集香港的过去,在课前和课中都显得很有必要。我对本文的设计是这样的:
第一,课前,录音机播放了《七子之歌——澳门》 ,教学时根据教材特点朗读了《有生之日责当尽,寸土怎能属他人》,谨以此文献给十周年,国人牢记百年之耻! 我自己倾情融入了诗歌情境,所以语言饱含深情,对作者的描写充盈着赞美与敬佩,使整个课堂洋溢着浓浓的“爱国”气息,让学生也产生了阅读的强烈愿望,进而入情入境地去阅读课文,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第二,鼓励大胆诵读、张扬个性。学习本文当以诵读为主,自读自悟,老师要大胆放手,给出足够的时间,保证每个学生都能真正从容地读上几遍课文,运用所学的知识与方法,自己把课文读懂。 这样会产生一种愉悦感,这种愉悦感不仅会使学生学会准确表达,提高思维的深刻性,而且可以使学生将读书视为一种享受,一种精神上的追求,继而帮助学生养成不断读书,终身读书的习惯。
篇5
我曾记得您那新增的几根银发
因为有您 莘莘学子才能成才
因为有您 世界才会如此文明
老师 您是明灯
为迷失方向的孩子找回HOME
老师 您是天使
九月,献给老师
九月,如期而至。
世界因此灿烂。
我们歌唱九月,
因为这是您永恒的节日。
我们牢记九月,
因为这是我们真诚的表白。
九月,是只情满四溢的杯子,
我们用双手高高地举起
一片真诚的祝福声中,
请您干杯。
九月的乐章已经奏响,
请接受我们九月的献礼吧,
所有拼搏在教育战线的老师们。
教师颂
别人从生活中捞取黄金
您只能获取花香
您的黄金是早晨的太阳
您的银子是十五的月亮
但您依然快乐的吹着口哨
您的自豪是桃李芬芳
赞美老师的现代诗庆祝教师节诗歌文章——老师,辛苦了
是谁——把无知的我们领进宽敞的教室,
教给我们丰富的知识?
是您!老师!
您用辛勤的汗水,
哺育了春日刚破土的嫩苗。
是谁——把调皮的我们
教育成能体贴帮助别人的人?
是您!老师!
您的关怀就好似和煦的春风
温暖了我们的心灵。
是谁——把幼小的我们
培育成成熟懂事的少年?
是您!老师!
您的保护让我们健康成长。
在金秋时节结下硕果。
您辛苦了!老师!
在酷暑严寒中辛勤工作的人们。
您辛苦了!老师!
把青春无么奉献的人们。
我们向您致以崇高的敬意!
——您辛苦了,老师!
我也只能帮到这里了老 师
老师——您如春天中的细雨,
滋润着花儿,灌溉着大地,
而我们再着吮吸着细雨茁长成长。
老师——您如秋天里的一丝风,
吹黄了大地,唤金了稻谷,
而我们得到了丰收的硕果。
老师——在我黑暗的人生道路上是您为我点燃了一盏最明亮的灯;
老师——再我迷蒙的人生道路上是您做我的了的引路人;
老师——在我跌跌碰碰的人生道路中是您为我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老师——是您给了我一双强有力的翅膀,让我在知识的世界里遨游!
赞美老师的小诗 赞美老师的短诗
金风送欢笑,丹桂花香飘。
老师的节日,今天又来到。
老师为我们的成长,不知付出了多少辛劳。
老师对我们的抚爱,我们永远不会忘记。
老师,您好!
人们把老师比作红烛,照亮别人而把自己燃烧。
人们把老师比作园丁,培育桃李开遍天涯海角。
教师是太阳底下崇高的事业。
老师给了我们理想的阳光和智慧的阳光。
老师引导我们走上洒满阳光的人生之路。
老师期望我们成为新世纪的太阳。
老师的话儿像春雨滋润我的心。
老师用知识的雨露浇灌我们成长。
温柔的春雨,就是老师对我们的抚爱。
老师的言传身教,像春雨润物细无声。
老师甘当绿叶,把我们当红花托起。
老师是一片绿叶,乐于默默奉献。
绿叶的绿色象征着老师青春常在。
当我们像鲜花盛开时,永远忘不了绿叶的恩情。
老师像大树,头顶蓝天,脚踩大地,默默地为社会造福。
老师是大树,为世界带来一片春色。
老师播撒希望的种子,把我们培育成一片树林。
篇6
我要求每个学生都开设一个“诗文采集本”,每周采集五首诗,一个星期内的语文课前三分钟都需反复诵读这一组诗。同时,我引导学生尝试“四段式诵读法”,即将一周七天划分为四段。周二至周四是朗读阶段;周五开始引导学生尝试背诵,并要求利用周末两天巩固记忆;周一要求同桌互相检查背诵的情况,并在对方的诗文采集本上给已背过的诗词贴上红星。为了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我还根据学生的得星情况,在班上开展“诗文背诵小能手”评比活动,让学生在积累大量古诗词的同时,享受成功的快乐。
二、诗文导入,情趣横生
导入新课时利用古诗词特有的语言艺术来创设情景,能有效地打开学生情感的窗户,激起学生情感的火花,使学生能自觉、主动地把情感投入到语文学习中。
如在导入《秋天的怀念》这篇课文时,我先让学生在悠扬的音乐中齐背《游子吟》,然后让学生说出对“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句诗的理解。在学生回答后,我饱含深情地导入:母爱是春夜的小雨,物细无声;母爱是三月的阳光,静静地奉献。母爱是人间最圣洁、最崇高、最无私的爱。唐代的孟郊用了这首《游子吟》赞美了伟大的母爱,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秋天的怀念》是著名作家史铁生所写,他用这篇课文表达了对母亲深深的怀念,相信通过学习,你们也一定会被这份浓浓的母爱所感动……这样的导入,渲染了课堂气氛,触动了学生心底对母爱的共鸣,达到了“未成曲调先有情”之效。
三、即兴穿插,加深感悟
在学习课文时,即兴穿插一些经典的古诗词是一门教学艺术,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让学生的心灵在浓浓的充满诗意的氛围的熏陶下不知不觉地如沐诗香。
《小草之歌》是一首现代诗。作者用拟人的手法,抓住小草的特点,赞美了小草的奉献精神。在学习最后一个小节时,我以小草的口吻说:“我就是一株小草,但不要担心冬天我会面容枯槁,因为当春风吹遍辽阔的大地时,我又会绿遍天涯海角……同学们,听了我这株小草的自述,你们能想到用哪一首诗来赞美我吗?”学生一下子就想到了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并情不自禁地朗诵了起来。
四、拓展延伸,锻炼能力
结课延伸往往是教师对课文主旨的升华。在这时渗透经典诗词的熏陶,让学生感受到课文的“余音缭绕”,可让诗歌的音符像清泉一般在课堂上流淌,让语文课堂生动起来,让学生思维活跃起来,做到“人散课终情未了”。
1. 学文引诗点中心。如教完《失去的一天》一文,我让学生诵读一些珍惜时间的诗句:“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学生在古诗的声韵里接受了诗词的熏陶,在诵读声中感受到时光的匆匆,懂得了珍惜时间,珍惜今天。
篇7
在教学中,笔者尝试着让一部分有能力的学生来仿写诗歌。在感受儿童诗的行文格式、优美语言之后,学生仿照范文写诗,就显得容易些了,这也是对语文能力较强的学生的一个提升的过程。事实证明,学生的能力真的是不可小觑的。
城里孩子,
曾是妈妈怀里
欢畅的小百灵,
曾是爸爸背上
英勇的骑士。
捉几只昆虫,
能做成精美的标本。
玩一次泥巴,
乐坏了贪玩的孩子。
看一次电影,
能让他激动不已。
吃一次必胜客,
乐坏了馋嘴的孩子。
哦,
城里孩子,
生在都市里,
长在蜜罐中。
这是学生的作业,当告诉学生写诗的基本规范时,学生也能够模仿范文的格式和语句,写出自己的小诗。
诗歌的语言言简而意赅,短短的文字中表达了诗人强烈的情感。小学生的智力还在发展中,他们的文学修养也比较低浅。他们不喜欢过于深奥、过于散漫、过于抒情化、过于冗长的诗;他们所喜闻乐见的是朴素明快、平易浅显、生动活泼、读起来朗朗上口的诗。所以,儿童诗的语言,应该是吸收儿童口语、符合语言规范化、艺术加工过的语言。
现代诗也叫“白话诗”,是诗歌的一种,与古典诗歌相对而言,一般不拘泥于格式和韵律。鲁迅先生说过:“诗须有形式,要易记,易懂,易唱,动听,但格式不要太严。要有韵,但不必依旧诗韵,只要顺口就好。”这段话也大抵符合对儿童诗的语言的要求。
一、让有能力的学生写诗的目的
1.通过写诗,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概括能力,增强其对语言的感受能力
每次写诗就是一次练笔的过程,诗的语言是最精练的,写诗要运用各种修辞手法、表达手段和表现形式。实践证明,能写好诗歌的学生,一定是写作能力强的学生。
2.学写诗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增强想象力和创造力
学生写诗必然会更多关注身边的事物、大千世界,这样才能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创造力、想象力是诗歌的生命和灵魂。诗歌的创作过程是一种想象、创造的旅程,学生可以插上想象的翅膀,像李白那样“梦游天姥”,写出富有创造力的语言文字。难怪意大利诗人塔索说:“没有人配受创造者的称号,唯有上帝和诗人。”
3.写诗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对生活的热爱
诗的感情是强烈的,简短的篇幅中,包含着作者强烈的感情。这感情有对生活的热爱、对他人的关心、对动物的爱心。“你爱世界,世界才会爱你,充满爱心是一个人成才的根本。”
同时,学生通过对诗歌的欣赏、创作,可以增强文学鉴赏能力。
二、培养学生写诗的能力的具体措施
1.合理利用教材,照样子仿写诗歌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模仿是儿童的天性。因此,尝试引导学生写诗时,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教材,适当教给方法,让学生能够流畅地写出来。
如,阅读课文《一株紫丁香》一课中让学生仿照这首诗,自己写一首送给老师的诗。学生在感知这首诗歌一段四行,一共五段,每行长短没有限制后,便仿照着课文的格式写出了《一株桂花树》:
踮起脚尖儿,
走进美丽的小区,
我们把一株桂花树
栽在老师窗前。
…………
夜深了,月亮早已合上了眼,
老师,快放下手中的工作吧,
让我们走进您的梦里,
和您一起游戏,一起欢笑。
诗的行文格式和原文相同,小作者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采用自己的语言,抒发了自己的内心体会,真的让笔者赞叹不已。这样的模仿是学生写诗的起步,它让学生在模仿中潜移默化,自行习得诗歌的创作方法。
2.结合学生实际,量力而行
可以展示的是优秀学生的作品,因此不是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有这样的能力。作为教师,我们要懂得让学生量力而行,让有能力的学生去写诗。因为写诗的背后不仅是阅读,而是思考,是语言基础和文化积淀,还是想象能力、创新能力、审美能力、思想情感等综合素质的体现。
3.以生活实际为素材,写自己的真情实感
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如资源,文章如溪水,源泉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的流个不歇。”学生亲身经历的事情,他们感受最深刻、情感最丰富、兴趣最浓烈,最容易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真实地表露出来。教师要引导学生捕捉生活点滴,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巧妙地将学生的生活纳入自己的诗歌创作中,并根据难易程度、不同的表达方式等让学生选择不同层次的内容进行写诗,让写诗与生活有机结合。
生活是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库。我们身边每天都发生着新鲜事。为了培养学生从生活中获取素材的能力,让学生“有米可炊”,我们要引导学生留心身边的事物,把自己所见、所闻、所感写成诗。
4.由易到难,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梭罗说过:“执着追求并从中得到最大快乐的人,才是成功者。”成功的道路并不是平坦的,对于写诗这样有难度的作业,我不仅只让有能力的学生选做,还引导他们由易到难地去仿写。学生可以模仿一些结构简单,语言直白的小诗,比如前文列举的小诗,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
我还十分重视习作后的交流与展示,让习作交流中所产生的成功感,持续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学生的诗歌,我采用“形象符号批改法”:画只眼睛,表示学生观察仔细;画个大拇指,表示学生描写准确、形象;画对翅膀,表示学生拥有丰富的想象力……
同时,笔者精心挑选典型、优秀的语段进行展示与评议。先让学生自由读一读,再说一说自己的感受。小作者们喜滋滋地在大家的赞美声中,享受成功的乐趣。
5.培养有兴趣的学生坚持写诗的习惯
古语有云:“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做好一件事不难,难的是坚持不懈地做好一件事。许多学生在写诗的新鲜劲过后,就表现出懈怠的情绪,半途而废。这时,就需要教师通过开展竞赛活动,及时表扬激励等方式,来引导那些有能力的学生养成坚持写诗的习惯。
通过一学期的努力,我把学生的诗作中的优秀作品制作成了第一本诗集《童年》。学生看着自己的小诗被印成了铅字,自豪感溢于言表。
也许他们就是未来的作家、诗人,通过他们的启蒙老师,对诗歌有了朦胧的认识,激起了他们对诗歌这种文学形式的强烈兴趣,成就了他们美好的明天。所以,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有责任去发现有写诗能力的学生,并及时培养、发展他们的写诗的能力,为他们的未来奠基。
参考文献:
篇8
二、自学诗文,整体感知
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喜欢阅读、敢于阅读、乐于阅读的愿望,整体感知的教学设计可以实现这一目的,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由地读一遍课文,让学生整体把握诗歌的结构,再细细地去品读文本内容。课文选用的大多现代诗语言比较浅显,内容不深奥,学生初读后对诗意会有所领悟。但由于文本容量较大,又有些“形散”,因此,教师在导入时应将学生质疑的问题由浅而深地呈现出来,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三、美读诗文,感悟诗意
语文新大纲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教学中教师要安排充分的读,让学生采用“自主读、分角色读、个人美读、师生合作读、分组读、pk读、配乐读、整体诵读”等多种形式的读,从读中感受和体会诗意。如,引导学生想象绿色大自然向我们徐徐展开,两个“去吧”充满了对少年儿童热切的召唤。又如,教学时,调动经验,引导交流,抓取景物,寻找特点,想象画面,引领学生在读中不知不觉身临其境。通过让学生多层次、多形式、一遍又一遍地朗读,使学生从读中品出言中之意,悟出言中之理,感受到言中之情,从而进一步感悟到课文的情境美、文字美,受到美的熏陶。在学生朗读后教师应及时和学生进行评议,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朗读水平,又可以在熟读的基础上尝试背诵。
四、合作探究,深化主题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和合作精神。为了更好地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教师可以把学生质疑的内容进行有效选择,并一一罗列,作为一个个学习交流的板块,与学生一起细读品味。如《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诗中为什么把大自然说成“绿色的课本”?教师要引导学生紧扣诗句去体会大自然里蕴藏的丰富的知识,绿色的大自然让我们的生活绚丽多彩,“洋溢着欢乐和温馨”。在合作探究中突破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合作探究后,问题基本明朗化,学生真正理解了“为什么把大自然称作‘绿色的课本’?”
五、升华感情,拓展延伸
篇9
我国文化的精髓之一是诗歌,《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诗歌有明确的学习要求。同时新课程改革又提出要改变课程功能,增强课堂教学的自主性和自由度。而诗歌创作恰恰能够增强课堂教学的自主性和自由度,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儿童诗短小精悍,富于想象力,又童趣盎然,必然会让学生喜欢。诗歌教学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表达能力,而且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小学现代诗歌的创作指导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也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一、培养学生兴趣,让学生喜欢创作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能够在诗歌方面激发学生的兴趣是指导小学现代诗歌创作的第一要务。可以采用提出疑问的形式来激发学生兴趣,例如用古人遣词造句的严谨来寻找诗歌带给我们的独特意境,斟酌字词的深刻用意,感受诗歌的内涵从而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例如,在教授白居易的《暮江吟》时,笔者让学生揣摩诗句中“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为什么会用“铺”这个字,而不用“照”或“映”字。学生在自读自悟中发表自己的见解:有的学生认为用“铺”字的范围广,能够突出落日的华丽;有的学生不赞同,认为“铺”字除了可以描写出“残阳”覆盖在江面上的范围,更重要的是为了突出“残阳”斜照在江面上的颜色,是光线的反射作用。于是笔者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并用画笔画出自己心中的江面,体会作者写下这么美的景色时的心境。叶圣陶先生曾说过,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进入诗的意境,诗歌中的文字活了起来,学生的眼前浮现出空灵高远的境界,内心才能逐渐与诗人相融,诗歌学习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吟唱。借此契机,笔者让学生用现代诗歌的写法,以《黄昏》《落日的天空》《残阳下的江水》《黄昏的云彩你去了哪》为题目展开想象写下一首首小诗。
教师要传达给学生一种意识:诗歌是用笔写出心中情境的歌曲,是表达自己想法的一种形式。教师应鼓励学生创作诗歌,让学生切实地感受到诗歌是对自己情感的表达,会让自己拥有一双发现生活中的美的眼睛。为了激发学生的诗趣,可以利用课间时间,带着学生一起到校园里寻找诗意。如在小鱼池里,让学生去寻找最快乐的小鱼,让学生想象它们在假山中嬉闹、说着悄悄话的情景,再让这些可爱的小鱼儿游到学生的诗歌里;到了春天,笔者利用作文课带领学生到校园里,让学生用手摸摸、用鼻子闻闻、用眼看看校园里春天的景色,感受诗意的春天。学生在观察中写下了一首首优美的小诗――《躲进校园里的春妹妹》《春姐姐藏在了哪里》《为什么春天是红配绿的》《春姑娘,我想告诉你》等。
二、给予学生经典,让学生了解创作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通过吟诵经典,学生不仅能够扩展学习的范围,掌握诗歌的内容,也会潜移默化地受到诗歌写作形式的影响,逐渐地接受诗歌的韵律;在诗歌韵律的影响之下,学生能够扩展自己的思维,与作者产生共鸣。因此,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适合学生读的经典诗歌,如古诗推荐李白、白居易、杜甫、李清照的经典诗词,现代诗歌推荐金波、高洪波、冰心、方素珍等名家的经典儿童诗。在这里要强调,给予学生经典不是要给予学生古代遗留下来的所有经典,虽然这些经典是我们大部分人都认可的,但是并不意味着这都适合小学生。我们可给予学生一些和他们同龄的学生创作的优秀诗歌,这些优秀诗歌充满了童真,富含诗歌的韵味。当学生看到自己的同龄人能够写出这么优秀的作品时,心中会产生跃跃欲试的感觉。在我校的童心诗社中,笔者向学生推荐了许多现代儿童诗歌,如在上一届广东省诗歌节的获奖作品:朱尔的《挑妈妈》、莫嘉盈的《黑夜》、杨捷的《外公的裤带儿》、颜的《透明的河被子》,播放由获奖诗歌创编的MV――《我羡慕妈妈》《七月》……学生对这些同龄人创作的诗歌非常感兴趣,在读的时候总是流露出一种羡慕和向往。而在多读多积累的过程中,让学生认识诗歌创作其实就是抒发自己内心所看、所想、所悟,只不过是用另外一种文字形式表达而已。
三、创设课堂情境,激发学生灵感
诗歌创作是作者感情的自然流露,创作课堂情境是激发学生灵感的重要因素。一个好的课堂情境的设置能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融入到创作当中去。课堂情境的创设最重要的就是追求真情实感。例如在春雨时节,万物复苏、生机勃勃,可以选择春雨过后的一节课,让学生去创作诗歌。诗歌创作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所以教师要教导学生取材于生活。如在母亲节的时候,笔者让学生多想想生活中妈妈做过的事情,然后通过诗歌来赞美母亲,有学生写下了《妈妈的味道》:一天/妈妈和我晾被子/我闻了闻被子/妈妈问/你闻到了什么味道/是太阳的味道吗/我摇摇头/是秋风的味道吗/我又摇摇头/然后说/是妈妈辛苦的味道/妈妈听了/甜甜地笑了。这是学生观察母亲、体谅母亲最真实的内心感受,或许不是最优秀的作品,但却是学生最纯真的想法。又如在《走进儿童诗歌》课例里,笔者在课前设置一个谈话的情景来激发学生的写作灵感,笔者带去了一些糖果与学生一起分享,同时想象糖果带给我们的心情,设计一些诗意的句子,让学生把糖的颜色、味道描绘下来,然后说出自己的心情。学生在活动中非常兴奋,即时创作出一些有趣的诗句:柠檬味的水果糖/像一块黄水晶/那是幸福的味道……”“青苹果味的水果糖/像一块无瑕的翡翠/那是快乐的味道……”
教师也可以利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去模拟生活中的场景。多媒体视频能带给学生视觉和听觉上的直观感受,让学生把课堂当成创作的场景,任由思想起航。如可这样设计幻灯片来增加学生的视觉效果:
学生看到这样充满视觉效果的诗歌感觉非常有趣,他们没有想到诗歌还能以这样的形式来表达。因此,学生自然而然走进诗的殿堂,发挥他们的想象,更自由地在他们的世界里驰骋,这应该是教师诗歌课堂教学的追求。
四、引导学生仿写,让学生学会创作
仿写是诗歌创作的一个必经阶段。从学生的心理特点来说,模仿是小学生的一个显著特点,因为此阶段学生还没有清晰的思路,没有形成对诗歌的整体认识,但是小学生有敏感而又丰富的想象力。所以教师应先教学生仿写,再从事创作。仿写可以在每节课结束之后,找出学生感兴趣的句式加以仿写。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在课堂上运用学到的句式,还可以逐渐培养学生创作诗歌的能力。知识在于积累,同样诗歌创作也不是一朝一夕之功,也需要学生经历一个由不熟悉到熟悉的过程。如教授四年级S版下册语文百花园阅读平台里的儿童诗《葡萄叶的梦》,笔者给学生设计了这样的一组句子:从夜色里寻找光,在晚风中获取暖。让每一滴露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都沿着叶茎,变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笔者还让学生仿写《我家门前的海》开头的一段:心,装着海;眼,荡漾着海;笑,就是海的声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生通过自己的深刻体会,仿写出以下诗句:心,装着海/眼,荡漾着海/嘴,品着海/手,触摸着海/笑,就是海的声韵/爱,就是海的呼唤。由此可见,教师可以随时将文本里好的文章作为诗歌创作的题材,可以教会学生先从模仿开始,慢慢地让学生把诗歌仿写当成一种习惯,从而达到自行创作的目的。
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拓展创作
贴近现实的生活,让诗歌创作融入到学生的生活中去,让学生体会到诗歌创作不是课堂中的作业,而是对生活的感悟。可以利用一些特殊的节日,例如六一儿童节、教师节,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带领学生从学校、家庭各个方面去感受生活。在这些特殊的节日里每个学生都会有自己独特的感受,这些独特的感受就是学生创作的源泉。也可以利用当今社会的一些时事热点,这些时事热点不仅能够扩展学生的课外知识,还可以让学生通过诗歌创作的方式来锻炼自己语言表达的能力;让身处社会大环境的学生能够抒发自己的感想,发出声音,表达真情。如今年的父亲节,笔者让学生回家和自己的爸爸动手做一件事,做完后把感受写成一首小诗。有学生写下《爸爸的肩膀》,“爸爸的肩膀/宽大而且厚实/那是我的依靠/爸爸的肩膀/温暖而且柔软/那是我受伤时的港湾/爸爸的肩膀/如钢铁一般/那是我们全家的支柱”。这些隐藏在学生内心的爱,通过与父亲的亲子互动而诠释出来,尤其对沉默的父爱,学生不容易体会,可是学生却能将诗歌写得如此的有韵律。可见,诗歌离不开生活,而学生天生是创作诗歌的精灵。
总之,小学生的诗歌创作首先是激发学生灵感,让学生喜欢创作,参与到创作中来。这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初始阶段,也是学生创作诗歌的原动力。其次创设灵动的课堂情境,让学生在客观情境的帮助下调动感官发挥想象,激发创作的热情。在主客观因素的作用下形成自己的诗歌灵性,从生活中取材,进行诗歌创作,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教师需要在这样一个严谨的诗歌指导策略之中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喜欢上诗歌,并学会诗歌创作,最终创作出有灵性的诗歌,同时也让我们的学生在一个充满灵性的诗歌乐园中自由生息。
参考文献:
[1] 雷玲,沈大安.小学语文名师教学艺术[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篇10
感情炽烈,想象丰富,语言凝冻,音韵和谐是优秀诗歌作品的显著特点。古典诗词语虽短,但意境却大,语言精练优美,表现了深刻的意蕴和动人的境界,是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美育的好题材。然而,古诗词毕竟与现在中小学生的距离较远,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
小学语文教材选了不少古典诗词。虽琅琅上口,但儿童不一定全能理解内容。因此,在古典诗词教学上,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点着手:
1.疏通词句,理解内容
诗歌教学,无论是现代诗歌还是古代诗歌,都要反复朗读吟诵,领略诗歌优美的意境,体会诗人美的情感,得到艺术美的享受。在古典诗词的教学时,我们要通过指导朗读,品味语言的韵致来感受诗的美感。
诵读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传统方法之一,对于诵读的重要性,朱熹《训学斋规》中说的很明白:"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也说明书要多读才能通晓其义。《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感情熏陶。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在学习古诗时,靠老师的逐句串讲,根本行不通,必须更多的借助读,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识字,学词,析句,理解内容,培养阅读能力及习惯。
2.展开想像,体会诗的意境
教学《望庐山瀑布》,在学生从诗中的字句欣赏到诗的意境之后,再通过让学生观看录象,充分运用现代多媒体的优势,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让他们身临其境,置身于庐山瀑布的美景之中,在观赏过程中,把美的图象,老师的解说,学生的吟诵巧妙的结合为一体,使学生入情入境,一种爱美、赞美的感情油然而生,并让学生畅谈此时此刻的感受,领悟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因此,情境教学法的运用,能较快的把学生带入"最近发展区",使其既可感受课本本身的艺术美,又可由此感受到课文所表现的自然美和社会生活美。这样做,既符合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又有利于活跃学生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
3.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古诗教学渗透美育就要配合相应的图画、情境,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古诗的美之所在。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几乎每篇课文都配有一幅或多幅插图,古诗词部分也不例外。"这种图文并茂的教材编排,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也有利于提高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因此,教学时,应充分发挥课文插图的作用,更好的领悟诗词的意境。
当然,也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诗的理解,用画的形式来解释诗意,既能充分展示学生的绘画,理解能力,又能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在教学《小池》时,引导学生边理解诗意,边用简笔画画出涓涓细流和清澈见底的小池。小池里那含苞预放的荷花上面有一两只蜻蜓在栖息……学生在绘画的过程中加深了对古诗的理解。
4.要养成查阅工具书的良好习惯
篇11
一、疏通文意
品诗的前提是读懂诗歌,即了解诗歌的基本意思。而《大堰河,我的保姆》本就是一首通俗易懂的诗,所以教师不必在诗歌大意方面进行过多的讲解,而是在他们读懂这首诗的大体意思的基础上让学生找出这首诗的起承转合。
起承转合式结构,是作品的一种基本结构方法我国清代学者刘熙载《艺概・文概》说:“起、承、转、合四字,起者,起下也,连合亦起在内;合者,合上也,连起亦在内;中间用承用转、皆兼顾趣合也。”简言之:起是起因,文章的开头;承是指事件的过程;转是事件的转折;合是对该事件的议论,是结尾。
在明白了老师所讲的起承转合之后学生很容易地找出这首诗的起承转合:起,第一、二小节,告诉我们大堰河是我的保姆,我是大堰河的儿子;承,第四、五、八小节,写大堰河对我的爱。(她在一天的辛苦劳作后依然用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她做着一个不能对人说的梦,在梦里她作为“我”的母亲吃着我的婚酒,听儿媳亲切的叫她一声“婆婆”);转,第三、七、九、十节,写大堰河的生前和死后。她的生前是悲苦的,死后又是凄凉的;合,第十二、十三小节。写这首诗不仅是写给大堰河的赞美诗,更是写给千千万万个大堰河般的劳苦大众。这样学生不仅疏通了文意,而且对于诗歌的层次也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
二、赏析诗歌
体会诗歌所蕴含的情感的前提是让学生赏析诗歌,而赏析诗歌可以从修辞、押韵、意象等方面进行赏析。当然,这些方法同样适用于这首诗。我主要针对这首诗的特点让学生从修辞方法、意象选择、修饰语三方面对之进行赏析。
1.修辞手法
仔细阅读这首诗学生不难发现它主要运用了反复、排比、对比等修辞手法并且能说出这些修辞手法的作用。这首诗的反复出现在第一、三、四、六、七、八、九、十小节,把这些反复连起来就是:
大堰河,是我的保姆
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
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
我做了生我父母家里的新客了
大堰河,为了生活
在她流尽了她的乳液之后
她就开始用抱过我的两臂劳动了
大堰河,深爱他的乳儿
她死时,乳儿不在她的旁侧
大堰河,她含泪的去了
我们知道反复是为了强调某个意思或某种思想情感。而反复的这一句就是作者最想要表达的意思和情感。所以我们从这些反复的诗句就很自然地明白了这首诗作者想要告诉我们什么。想要表达什么情感,即大堰河是我的保姆,我是大堰河的儿子,大堰河生活艰辛但依然爱我如自己的亲生儿子。与此同时,排比也在诗中大量出现,主要集中在三、四、六、七、十、十二小节,此诗运用了大量的排比才使诗歌的内容更加集中。读起来十分有气势,同时也加强了表达效果。如第三节的排比可以看出死后的荒凉与可怜,第四节的排比可以看出她生前的勤劳、艰辛、能干,第七节可以看出生活悲苦但是她依然乐观。此外,对比这种修辞手法在诗中也有出现。只不过它不像反复、排比那么明显,它主要是通过通读全诗后把每小节的内容稍加分析就会看出对比在诗中也随处可见,如第六小节写生我父母家里的家具是“红漆雕花的”,睡床上是“金色的花纹”。衣服是“丝的”,纽扣是“贝壳的”,炕凳是“油漆过的”“安了火钵的”,饭是“碾了三番的白米的”。这与大堰河家的“灶火”“炭灰”“乌黑的酱碗”“乌黑的桌子”“荆棘扯破的衣服”“被柴刀砍伤的手”“衬衣上的虱子”形成鲜明的对比。从中可以看出大堰河家的贫穷与生活的艰辛。同时也表现了“我”对大堰河的心疼。对于自己的亲生妹妹我的感觉是“不熟识的”,而对于不是自己的亲兄弟的大堰河的儿子们我的感觉却是“是比六七年前更要亲密”,这样的对比之下更突显出只有在大堰河家我才感受到了家的温暖。又如她的生前是“洗着我们的衣服”“提着菜篮到村边的结冰的池塘去”“切着冰屑悉索的萝卜”“用手掏着猪吃的麦糟”“扇着炖肉的炉子的火”“背着团箕到广场上去晒好那些大豆和小麦”,生前如此凄苦、艰辛,死后本应是风风光光的葬礼,可是大堰河死后更悲哀,“她含泪的去了”“同着数不尽的奴隶的凄苦”“同着四块钱的棺材和几束稻草”“同着几尺长方的埋棺材的土地”“同着一手把的纸钱的灰”,这生前死后的对比不仅写出了大堰河的一生都是凄苦的。而且字里行间也写出了“我”对于大堰河的愧疚。因为她一生虽然悲苦,但她依然爱我如初,但是她死时作为乳儿的我却不在她的身边。
2,意象选择
孔子《论语・雍也》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也就是说形式与内容相统一的文章才是好文章。同理,诗歌也一样,必须文质相统一才是好诗。而修辞手法反复巧妙而灵活的运用使得这首诗开头在形式就略胜一筹,但认真研读此诗就会发现它在内容上也十分出彩。而内容的出彩则是通过一系列的意象来突出的,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造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找出这首诗的众多意象,如诗中的“坟墓”“瓦菲”“园地”“石椅”以及“灶火”“炭灰”“虱子”“池塘”“萝卜”“麦糟”“团箕”等意象为我们勾画出了一个纯朴、勤劳、艰辛、能干的劳动人民大堰河的形象。毋庸置疑的是这些意象绝不是随便写的,而是经过作家仔细筛选的,因为意象的选择必须和诗的内容保持一致。例如这首诗就是要描写一个受尽生活苦难的劳动妇女大堰河的形象,那么所选择的意象必须是符合这个人的身份。简言之就是必须选择真实的、契合的意象。而“灶火”“炭灰”“虱子”“池塘”“萝卜”“麦糟”“团箕”“大豆”“小麦”这些意象对于一个农村劳动妇女来说是再合适不过了,因为那时候的农村劳动妇女每天的主要活动就是生火做饭干家务。做农活,所以这些意象对于大堰河这个人来说是真实的,同时又是契合的。
3,修饰语
那是不是有了这些真实、契合的意象就是好诗了呢?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删去意象前面的修饰语,即“的”字短语,然后提取主干。进行品读。例如第四小节去掉修饰语就变成了:
你的坟墓
你的瓦菲
你的园地
你的石椅
学生朗读后明显会觉得加上那些“的”字短语会更好。因为它们使得这些意象有了感彩。例如,大堰河的墓是“被草盖着的”,说明它荒凉冷落:“被雪压着的”,突出它的冷清凄凉。生长在檐头瓦缝中的野草“枯死”,故居“关闭”,是为下文写大堰河死后一家人的萧条冷落埋下伏笔:丈夫醉酒死去,大儿子做了土匪,二儿子死在炮火的烟里……仅仅“一张平方的园地”也被“典押”了,大堰河死后家境的破败可想而见…,,难怪。她家门前的石椅上会长满了“青苔”。这些修饰语描绘了一幅冷落凄清的画面。营造了一种悲惨凄凉的氛围,深切抒发了“我”对大堰河的思念哀悼之情。衬托了大堰河伟大无私的母爱,同时为下文奠基了感情基调。所以说意象前契合的修饰语也是至关重要的,至少对于这首诗来说它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通过对本首诗的修辞手法、意象选择、修饰语的分析与探究学生轻而易举就能概括出大堰河是一位纯朴善良、美丽无私、慈爱关怀、饱受生活艰辛依然乐观的劳动人民,体会到大堰河对“我”的那份真挚而又无私的母爱以及“我”对大堰河的心疼、愧疚以及深深的怀念。
篇12
吟哦讽诵 激发兴趣 提升情感 感受节奏美 形象美 情韵美 人文魅力
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有一段描写书塾寿老师在授课之余,自己诵读诗文的场面:“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读书读到这种境界,已经是一种享受了。陶醉其中,身与心与文融为一体。知识与情感同步提升。鲁迅先生的古文功底想必也得益于寿老师的言传身教吧。
无独有偶,于漪老师在散文《往事依依》中也忆及她的两位语文老师教学中喜欢诵读。“国文老师教古文喜欢大声朗读。”“老师朗诵时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真是慷慨悲歌。”“老师朗诵着,进入了角色,那深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睛里。”正是这两位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诵,感染了学生,唤起学生对文学的热爱。“我们这些做学生的爱国情怀油然而生。”“这首词我至今还能背得滚瓜烂熟。我就是从那时开始爱读辛弃疾词的。”“这几句诗镌刻在我心上,几十年过去了,至今还能信口背出。”“如今只要稍一回忆,就仿佛看到国文老师那左右摇晃的身子和那注满情思的眼睛。”于漪老师从这两位语文老师处想必也是受益匪浅。
由此可见,诵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能够给学生传授知识,更能激发兴趣,提升学生情感,让学生自觉走进语文,爱上语文。
有些文学作品,尤其是诗词歌赋,根本不可翻译,可是通过吟哦讽诵,凭借语言的节奏,声调与韵律,却很容易感悟和理解。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在吟诵中体会送别时的惆怅与不舍。“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反复诵读也不禁使人产生缠绵与失落之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高声吟唱,感受诗人的雄伟的气魄与凌云壮志。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意境开阔博大,将浩荡江流与千古人事并收笔下。教学中教师引领学生放声诵读,感受大江的气势,体会对英雄的向往之情。“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诵读中感受“乱、穿、惊、拍、卷”等词语运用的精妙,进而走进古战场的险要形势,想象雄奇壮丽的景象。“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周瑜的才华横溢,意气风发,学生在朗读中不知不觉步入情境:长江的非凡气象,古战场的险要形势,周瑜的英姿与功业,在教师营造的朗诵氛围中,在师生声情并茂的朗读中,被深深地映入学生的心神之中,爱国情,英雄气油然而生。一节语文课,既教授了一首古诗词又传递了一种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充分展示了语文学科的人文魅力。
文学欣赏的理论与实践证明,吟哦讽诵作为一种有声的文学解读形式和方法,与无声的“涵咏”等相互补充,才不失为积累,理解和欣赏诗歌、散文,尤其是写景状物和抒情文学作品的理想途径,教学中应该得到重视。
文言文音韵优美,行文简练,言文统一。文言文教学中“言”的解读固然重要,但如果只注重这一点,那么其中蕴含的古典美、人文美我们就很难领略到了。因此,我们应在理解“言”的基础上反复诵读,细细品味,如此方能体会音韵之美,步入作者的感情世界,与作者达成感情共鸣。我在教学《岳阳楼记》一文时,就是将重点落实在朗读美文这一环节。多媒体投影温馨提示,“吟哦讽诵”的方法:一放声读,二读正确,三读流畅,四读的抑扬顿挫,五要沉浸其中读出文章的味道来。接着就是引导学生抓住作者的感情,进一步走进作者内心,吟哦讽诵,体会感悟。学生分段朗读:读第一段体会赞美之情,读第二段体会雄壮之美,读第三四段体会悲喜之情,读第五段体会作者宽广的胸襟和伟大的政治抱负。学生朗读之后,老师随机插入提示。教学中,将学生的个体朗读与集体朗读及教师的范读相结合。一轮朗读下来,学生已能流畅地朗读课文,不仅训练了文言语感又初步把握了美文的意境。接着,便是第二轮朗读。教师随机点拨,本文写景、抒情、议论的完美结合。第二轮朗读重在体会岳阳楼雄伟壮丽的景象与迁客骚人的登楼之情。先是老师范读,尤其是“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要读出阔大的气象与壮美的感情。然后学生试读,此时,教师不失时机的给学生插上想象和联想的翅膀,学生已然置身岳阳楼上与千年前的古人登楼高歌,把酒临风,亦悲亦喜,或惆怅或激昂。学生陶醉其中,神思飞扬,身心不再局限于课堂中了。此时,再引领学生走进范仲淹的心灵世界,那比迁客骚人高出不知多少倍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阔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怎不让人肃然起敬,击节叹服呢?至此,这篇文章的意境美、人文美学生已了然于胸。在诵读时,学生兴趣大增,情绪高涨,轻松积累了词句。同时也体现了新课标“诵读古诗文,要有意识地在诵读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的精神。
诗是感性的,诗是不可解读的,诵读法是学习诗歌的重要方法,古诗如此,现代诗亦如是。哲学家朱光潜先生说过“一首诗到了手,我不求甚解,先把它朗读一遍,看它读起来是否有一种与众不同的声音节奏。如果音节很坚实、饱满,我断定它后面一定有点有价值的东西……”我们在朗诵的前提下再去品读,进入诗歌的特定情境,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情感体验,辅之以联想、想象,将对诗歌的理解引向深入。
轻轻的M我走了,
正如M我M轻轻的来;
我M轻轻的M招手,
作别M西天的M云彩。
……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和意象美历来是被公认的:写的多么轻松、多么潇洒、多么完美,有如行云流水、浑然天成,这种美非诵读是体会不到的。
远远的M街灯M明了,
好像M闪着M无数的M明星;
天上的M明星M现了,
好像M点着M无数的M街灯。
……
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亦是感情深沉、节奏明快之作。教学中尽可以通过朗诵打开学生的想象空间,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更形象地理解诗歌所蕴涵的深意,更深入地体会感受作者对黑暗现实的痛恨,对光明、自由、幸福、快乐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常年送来清凉的慰籍;
也不止像险峰,
增加你的高度,
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
……
舒婷的《致橡树》全诗有如长江黄河里的一段急流,汩汩滔滔,汹涌澎湃,浑然不可分割,真是酣畅淋漓,不朗读何以感受得到!
散文是情的文学,有着诗一般的情韵和行云流水般的美。在散文教学中更可以拿起朗读这个最基本的教学武器,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自读自悟,感受音乐美和情韵美带给他们的心灵冲击。朱自清的散文《背影》是特别适合朗读的美文,文章抒发了作者在生活困顿、精神压抑的境遇下对父亲的怀念感激之情。语言质朴、感情真挚。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先引导学生朗读,反复揣摩作者写作意图,讨论这里应怀着怎样的心情读?怎样才能读出作者的懊悔之意来?体会父爱的深沉细腻和作者对父亲的怜惜与感恩。这样一步步修改完善自己的朗读方法,走入文本,走入作者的内心世界,用声音来再现文中情境,感悟作者情感。然后再调动激情的朗读进而转入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学生生活中类似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表达的冲动。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诵读法还是可以广泛运用的,在课堂教学中要保证学生朗读的时间,用读去代替繁琐的课堂分析。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课堂上引导学生大声地、忘情地读,让学生目视其文、口发其声、耳闻其言、心通其情。从而对语言获得真切的感受,这种感受还会诱发学生反复朗读的兴趣。随着朗读的不断进行,学生对语言形式的感受会更加敏感、细腻,并不由自主地往深层渗透,进而会在不知不觉中提高文学鉴赏的能力,全方位提升语文素养。教师在教学中恰当运用诵读法,用好诵读法,不仅能引领学生学语文,还能够引领学生爱上语文,走进文学的殿堂,不仅受用一时,更能受益终生。
【参考文献】
【1】初中现代散文朗读教学初探
【2】以读促学现代诗歌教学模式探索
篇13
二、走出课堂,在生活实践中愉悦心灵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思想教育和审美陶冶中进行情感元素的渗透,只有通过生活实践才能内化为具体的信念和行为方式,进而形成稳定的性格特征。梳理探究学习方式,为学生提供一个个积极的人格实践的机会。例如梳理探究课《我为老师真诚赞美》,学生为了写好教师教育教学生活的文章,利用课余、假期时间进行采访。增进了对教师的感情和理解,磨炼了意志,锻炼了思维能力,这对弘扬尊师重教精神不能不说是一种实际的作法。
学习生活必须要“寓教于乐”,让学生学得轻松、有趣味,使之生动活泼的性格得到发展。梳理探究可以和课堂教学适当配合,但不必处处配合。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师生可从中饱览祖国大好河山的秀美景色,陶冶情操,了解风土人情;锻炼观察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结合学校的一些活动和常规教学的训练,学习有关知识,学会观察,提高语文能力,塑造耐心、细致、沉稳的心理品质以及严谨、求实、勤奋等良好性格。
三、触摸生活,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
法国启蒙思想家的得罗说:“没有情感这个因素,任何笔调都不能打动人心。”所以应创设一个良好的情感氛围,给学生清楚的学习目标和获取知识的路径,在相对开放的学习环境里学习。比如在进行《走进诗歌的怀抱》这个梳理探究学习活动中,分类阅读山水、边塞、田园、古风等,以及中外现代诗、抒情哲理诗。蕴藏在诗歌感情之下的那颗诗人的心脏,才是学生走近的目标。在饱含感情的朗诵中,在无限向往的追述中,触摸诗人感情,陶冶思想,升华人格。诗人的个性情操,伟大的家国情怀,都化做学生的精神食粮和美的情趣。
四、理性引导,要让学生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获得理趣
理趣本指表现哲理的诗歌要写出具有感发读者的审美情趣,也指文中所蕴含的深刻道理。因为文章的深刻蕴意往往云遮雾绕,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睁开一双慧眼,勇于创新。
还是在《走进诗歌的怀抱》这个梳理探究学习中,我们努力探究,找出诗歌的理趣,学生找出一系列诗句, 如 “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等。在以后的学习中,引导学生围绕佳句、篇章结构、构思、情感、不同文章的异同等方面予以探究,以独立或合作研究,以便探究发现文本中所具有的更深层次的“理”,获取更有价值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