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读书教案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忆读书教案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忆读书教案

篇1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够认识到作者少年时代是怎样读书的,并能够向作者学习,检查自身是够做到了“读书好、读好书、多读书”,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

2、教学重点: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练习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理解稳重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相关词语再文章中的作用。

3、教学难点:

能够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并能够真正做到“读好书,多读书,读书好”。

4、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了课文后,你认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让学生明确“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是本文的精华所在。从这九个字入手,一步一步开始课文得进一步学习。

(2)读书又那些好处呢?试着概括一下。

(3)多读书表现在哪些方面?

5、细读课文,理解感悟。

就课文中出现的名著让学生来说说自己知道的内容。

如有关《红楼梦》中得人物命运、有关《水浒传》中得人物名称、有关《三国演义》中得人物分类等等。

6、总结提升,情感熏陶。

本节课我们主要初步了解了冰心的作品以及《谈读书》的一些观点,希望同学们课下结合自己的读书体会比较自己的读书情况,认真体会读书的好处。

篇2

2.表达观点时要以内容为依据,从书中找出例子来说明自己的观点。

3.要勇于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

4.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准确理解他人的想法。对于不同想法,思考他们的理由。

5.交流之后,说说自己的新想法。

学习重点难点

1.学会借助批注梳理思路,深入表达自己的想法或观点。

2.表达观点时要以内容为依据,从书中找出例子来说明自己的观点。

3.要勇于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

教学过程

一、

名言导入,议论“好书”

1.出示名人名言

(1)好书是伟大心灵之宝贵血脉。

(2)书籍乃世人累积智慧之明灯。

(3)读一切的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4)书籍——人类进步的阶梯。

2.读名人名言,学生自由说说读后的感受。

3.全班讨论:什么样的书才能算好书?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联系自己实际谈看法。依据学生回答顺势概括如下:(1)内容健康、生动、有趣的书;(2)语言优美的书;(3)图文并茂、给人美感的书;(4)启迪智慧、教人做人的书;(5)使人获得有益知识的书。……

小结:阅读往往能唤起读者独特的感受和理解,即使读同一本书,尤其是一本好书,不同的读者,心得体会也可能不一样。让我们一起开展班级读书会,围绕同一本书交流读书心得,分享阅读的收获,分享读书带来的快乐与幸福。

(板书:同读一本书)

二、探究“说”法,尝试表达

1.学生独立思考或小组讨论:我准备分享哪一本好书?怎样去围绕这本书交流读书心得,分享阅读的收获,使大家想读、爱读?

2.播放多媒体动画,启发示范。

“大家好,我是爱读书的小灵通。最近,我看了一本很有意思的书,名字叫《童年真好》,作者是我省作家陈章汉。这本书用儿童化的语言、形象风趣的插图,写了作者小时候的不少蠢事、羞事和趣事。但无论什么事,都充满了天真无邪的儿童情趣。读着读着,我常常忍不住捧腹大笑,并为文中蕴含的浓厚情感所感染,也使我不禁想起自己小时候的一些事情来。这样的好书,你不想一睹为快吗?”

3.在学生自由发表意见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归纳、概括出围绕引导学生可以围绕以下话题交流读书心得与感受。

(1)这本书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2)你怎样评价主人公?你对哪个人物印象最深?为什么?

(3)有没有什么地方让你觉得困惑,或是感到奇怪?有没有完全出乎意料、令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情节?

(4)读这本书的时候,你想到了哪些相似的书,或是想到了生活中的哪些人?

(5)故事的结局你喜欢吗?如果你来写这个故事,你会怎么写?

2.交流之前,指导如何围绕话题展开交流。

(1)交流前思考围绕话题谈论哪些具体内容。学会借助批注梳理思路,深入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或观点。(板书:梳理思路)

(2)表达观点时要以内容为依据,从书中找出例子来说明自己的观点。(板书:勇于表达)

(3)要勇于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板书:认真倾听)

(4)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准确理解他人的想法。对于不同想法,思考他们的理由是什么。(板书:交流表达)

三、小组练说,人人参与

1.导言:看来,推荐好书还真得讲究方法。下面我们就从读过的书中挑选自己认为好的书介绍给同学。

小组合作:从上面选择一两个大家感兴趣的,值得讨论的话题展开深入交流。最后比一比,看哪个小组的讨论的观点最有创意,获得最佳创意奖。

2.学生四人一组或自找交际伙伴,互相介绍、推荐,确定每一组的共同阅读的书。每小组由一名同学当小组长负责主持,鼓励学生用不同于别人的方式推荐,其他同学可以提出问题。交流后相互评价、修正,再推举出代表准备参加全班交流。

教师巡回检查,进行个别指导,特别是对那些在语言表达、交流上有困难或障碍的学生,教师自己或指定优秀学生加以帮助,确保每一个学生都有效地参与交际。

四、和谐互动,反馈评价

1.汇报展示。各小组的代表以各自不同的形式推荐好书,表达自己小组对于同读一本书的观点,教师协调各小组的衔接。

形式一:好书自述。学生头戴饰物,用第一人称的方式“表白”自己,推荐自己,还邀请看过这本书的同学作补充。

形式二:讲故事表演。学生选取书中的一个精彩片断,边讲故事边表演。可一个人独立表演,也可请同学合作。

形式三:小记者采访。两学生分别扮演小记者和新书的作者,“小作者”在回答小记者问题的过程中,适时插入配乐朗读书的精彩片断、展示书的装帧等内容,以引发学生对书的好感和兴趣。

2.和同学分享交流之后,说说你对这本书是否有了新的想法。引导学生勇敢表达自己的新的想法。

提示方法:

(1)引用原文说明观点,使观点更有说服力。

(2)分辨别人的观点是否有道理,讲的理由是否充分。

3.小组汇报后,学生自由评价:重点看是否把好书的主要内容或把自己对这本书的看法说清楚、说明白;另外再看仪态是否大方,声音是否响亮,是否富有情感;看对这本书是否有了新的想法。不足的地方该如何矫正、补充?

4.组织全班学生评出自己最喜欢读的好书,以及最佳推荐人、最佳创意,予以表扬、奖励。

五、扩展延伸,巩固提高

口语交际是小学生必备的基本能力。然而,任何一种能力和习惯都不可能一蹴而就,需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锻炼自己的口语交际能力。因此,进行适当的扩展延伸是很有必要的。

阅读往往能唤起读者独特的感受和理解,即使读同一本书,不同的读者,心得体会也可能不一样。读了一本好书,

跟同学交流分享阅读的收获,那是多么快乐!

学生课后向同学、父母或邻居小朋友推荐一本好书。

篇3

学习分析技术最先出现在商业领域和社交网络领域,是指通过应用数据分析为教育系统的各级决策提供参考。最早以Academic Analysis即“学术分析”这一概念出现。直到2005年,学习促进会的报告中首次正式地提出了Learning Analytics――“学习分析”这一概念。

当前被广泛使用的定义一是学习分析与知识国际会议(LAK)年会上对学习分析的界定,即为了理解和优化学习及其发生的环境,对学习者及其所处情境的数据进行收集、分析以及形成报告。二是新媒体联盟在地平线报告中提出的界定,学习分析是以评估学生学业进展,预测未来表现,发现潜在问题和目的,对学生的大量数据进行解释的过程。

第六届LAK会议即最新一届会议,于2016年5月在英国爱丁堡大学举办。该次会议主题包括对话分析、学习者模型、可视化分析与仪表盘、机构视角的学习分析、理论概念模型、XAPI等。上述各个主题所收录的研究报告均强调了数据的重要性,大数据为教育宏观与微观决策提供科学可靠的依据。同时又否定了唯数据论的观点,认为只有冰冷的数据被赋予了教育的意义与人文的温度,学习分析才能够在理论与实践中体现最大价值,实现从大数据变为大影响。

数据是学习分析得以实现价值的基础,好的数据采集点,好的计算模型以及好的练习样本都是决定学习分析工具能否解决实际教学问题的关键。本研究立足于数据,围绕“数据从何而来”,“数据如何处理”,“数据被用到何处”三个核心问题,对2016年LAK的收录的相关文献进行分析,重点关注实证类文献有关数据的收集、处理与分析的部分,力求回答三个关键问题。旨在通过介绍国际优秀的学习分析案例中对数据的相关处理环节,扩大研究结果的共享价值,从而推进学习分析技术与工具在教学实践中的推广。

二、案例分析

(一)数据收集

学习分析涉及范围十分宽广,既有在线的教学也有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不同的学习环境,学习的过程数据的采集与捕捉的方式也不尽相同。

1.传统课堂

长久以来传统课堂的学习的效果、交互、绩效都是以结果数据――考试、平时成绩来进行评估。但是随着对过程的重视,单一的结果数据已经不能够满足大家的需求。因此,眼动仪、动作捕捉等人工智能技术被应用在了教育领域。ShuchiGrover等人为了解决在K12教育中合作学习问题的,通过引进Kinect与Monitors Eye Gaze等仪器工具,捕捉学生的表情、动作、眼神来评估协作学习小组成员的接近性、参与度、共同关注、交流、话题转换、活跃水平全面深入的评价小组协作学习的过程,增加了评价的深度与广度。

2.在线学习环境

许多高校、中小学一般都拥有功能比较完整的在线学习系统,大部分在线学习系统除了承担在线教学以外,往往还具备一定记录与评价功能。在原有工具基础上,在数据库挖掘相关数据用于描述学生学习过程、教师教学效果。Poquet等人通过将一般的在线行为与课程内容任务进行结合,细分为四个表征指标。观看视频的暂停与播放、视频附问题的回答正确率,课后练习正确率,课程中问题的回答正确率,以此作为预测学生期末考试成绩的预测参考。除了容易通过简单计算得出的数据以外,还有一部分研究者将目光方式在包含等多感情、线索的内容文本上,采用语义分析的现有工具对在线交流以及协作文本进行分析。由此可以衍生出来对学生情感情绪的分析,以及对认知存在感水平的判断与分析。

(二)数据处理

收集的第一手数据往往无法直接使用,需要通过清洗与计算才能够发挥作用。其中计算是数据处理过程中最为核心的环节。根据使用学习分析技术的目的不同,对数据的计算与处理方式也有所不同。

在预警系统或者预测模型中逻辑回归方程、贝叶斯模型是最为常见的算法。密歇根大学的Michael等人将利用逻辑回归方程,根据学生在过去学习活动的发生曲来推测未来的学习过程中该学习活动发生的可能性,从而预测学生的学习状态发展趋势。

而在对预测与评估学生知识掌握程度与智能教学的学习分析工具中,贝叶斯模型则是较为常见的算法。奥地利格拉茨技术大学Behnam等人将贝叶斯模型用于一位数乘法的数学教学中。他们将贝叶斯模型结合机器学习,根据学生出现不同类型错误答案的概率预先判断学生可能存在的观念误区,从而帮助教师提供有针对性的教学干预。以色列本・古里安大学的Yossi等人基于贝叶斯模型创造了知识追踪的算法。该算法的变量包括部分学习成绩、多次尝试解决问题的推理步骤与所使用解决方法的难度。

(三)数据呈现

任何一个学习过程都会产生繁杂的数据,在计算机与智能设备的辅助与支持下存储与采集这些数据的瓶颈日益消失。如何简明扼要且高效地将数据呈现给非专业认识的普通用户――学生、教师与决策者。从研究案例来看,为用户提供选择权利,参与指标的定制能够有效提高数据的针对性,简化呈现结果,提高用户体验。Muslim等人从价值的角度制定一个可以私人定制适合自己的评价指标。这个学习指标工具从LMS到MOOC等等各种可能的学习系统。这个工具设计了一些系列比较人性化的功能,如何定义指标,如何可视化指标,从支持个人的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的而角度以私人定制的方式来引导非专业人士制定适合于自己的学习评价指标。

三、讨论

(一)学习分析工具从实验室走向学校

在以往IJAK收录的学习分析相关研究显示学习分析工具在实验中的效果很好但是总是遇到推广难的问题。一方面是因为用于建模的数据量不够,所得出的模型无法适应于复杂的真实环境。另外一方面一些评价工具所确定的指标与教师、学生、机构的需求并不匹配,真实教学中人们并不追求科学与完整性,人们更加关心的解决问题的效率与效用。

因此大规模应用于真实学习环境中的学习工具一般为切实解决实际问题的简单工具。例如鲁汶大学的“红绿灯”预警系统仅仅关从资源与时间这两个点入手,通过计算资源的使用率与学生花费在资源上的时间来建立学习预警系统。这种较为简单的学习投入表征指标让该预警系统在推广上更加容易。

(二)结果的可视化

可视化是指将数据以图形等方式将数据反映的结果呈现出来。研究表明可视化能够有效地减轻人们的认知负担,帮助使用者更加快速地获得学会最关键的重要信息。在LAK会议收录的研究中许多工具并没有在核心基础算法创新上花费力气,而是在匠心独运,在最后的分析结果的呈现效果上做了许多可视化的设计。Unizin Sentiment VisuMizer工具通过分词技术,根据单词使用的频率做成文字云的形式,使用频率越高的词语显示的字体也就越大,这样能够让学生与教师非常直观地了解到一段时间内小组、个人习惯使用的词语,从而判断学生的情感状态以及关注的知识要点。

(三)指标的精细化与针对性

篇4

1.了解如何进行课外阅读,在课外开展读课外书的活动,体验适合自己的阅读方式阅读的愉悦,感受阅读的乐趣。

2.在交流课上,与同学说说自己读了哪些有关神话的课外书,分享读书的快乐

3.在充分的阅读中,引导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提高语文素养。

【教学重点】与同学说说自己是怎样读有关神话的课外书的。

【教学难点】在充分的阅读中,引导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提高语文素养。

【教学课时】1课时

第一课时

【教具准备】

课件

(建议使用荣德基小学课件)

【教学过程】

荣德基课件页码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喜欢读书故事书吗?最近读了什么书?书中有哪些有趣的故事?有没有关于神话的书?快来给老师讲一讲。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快乐读书吧”享受读书的快乐吧。

【设计意图:通过互动交流,引导学生初步交流读书带来的乐趣,从而乐于阅读更多课外书。开课伊始,就营造出一种浓浓的语文味,感受书香氛围。】

二、了解神话

1.课件出示:

是古代人民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一种天真的解释和美丽的向往。

(1)

(2-4)

神话是关于神仙或神化的古代英雄的故事。

《古希腊神话》是一部外国的神话故事书。

三、你读过这些书吗?

1.学生自由读课本内容,标注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2.在小组内交流疑难问题,不明白的可以在班上讨论。

3.学生谈谈自己的体会,教师进行引导。

(1)神话产生于人类远古时代,是人类最早的幻想性口头文学作品。是原始人类开始思考与探索自然并结合自己的想象力所产生的。当时生产工具简陋,变幻莫测的自然力对人类形成严重的威胁,但原始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也处于极为幼稚的阶段。日月的运行、昼夜的变化、水旱灾害的产生,生老病死等,都使他们迷惑、惊奇和恐慌。他们迫切地希望认识自然,于是便以自身为依据,想象天地万物都和人一样,因此,所有的自然物和自然力都被神化了。神话是原始人在那极为困难的条件下,企图认识自然、控制自然的一种精神活动,同时也寄托了人类的向往和宗教的实化展现。

(2)神话一般可分为三种类型:创世神话、神佛神话、英雄神话。

(3)神话中充满神奇的幻想,它把原始劳动者的愿望和世界万物的生长变化都蒙上一层奇异的色彩。神话中神的形象,大多具有超人的力量,是原始人类的认识和愿望的理想化。

(4)西方的神话更加丰富,古希腊神话是成体系的,神与神的关系复杂而且完整,主要见于两部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奥德赛》,还有《神谱》、《变形记》等,以及古希腊的悲剧和喜剧。

就被史家统称为“希腊神话“,

(5)

(6)

(7)

(8)

四、如何读书

怎样读书呢?

1.小组交流讨论。

2.教师指导。

教师小结:

(1)品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感受神话人物形象。

(2)品读传奇的故事情节,讲故事感受人物形象。

(3)拓展课外阅读资料,感受神话人物形象。

五、选择阅读类型

1.除了中国古代神话,我们最熟悉的就是古希腊神话。

2.小组交流:向同学介绍你带来的神话故事书,告诉他故事主要讲什么,哪个地方最有趣。

【设计意图:通过在小组里说一说自己读过的故事,学生畅谈自己的读书感受,把自己读到的故事说给小组里的同学听,既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训练了他们的倾听能力。】

神话一般大致分为三类,创世神话、神佛神话、英雄神话。

六、精彩片段我先读

《山海经·黄帝大战蚩尤》黄帝带领兵士乘胜追杀,忽然天昏地黑,浓雾迷漫,狂风大作,雷电交加,天上下起暴雨,黄帝的兵士无法继续追赶。原来蚩尤请来了“风伯”和“雨师”来助战。黄帝也不甘示弱,请来天上的“女魃”帮忙,驱散了风雨。一刹那之间,风止雨停,晴空万里。蚩尤又用妖术制造了一场大雾,使黄帝的兵士迷失了方向。黄帝利用天上北斗星永远指向北方的现象,造了一辆“指南车”,指引兵士冲出迷雾。

《中国古代神话·吴刚伐桂》传说月亮里有一棵高五百丈的月桂树。汉朝时有个叫吴刚的人,醉心于仙道而不专心学习,因此天帝震怒,把他居留在月宫,令他在月宫伐桂树,并说:“如果你砍倒桂树,就可获仙术。”但吴刚每砍一斧,斧起而树创伤就马上愈合,日复一日,吴刚伐桂的愿望仍未达成,因此吴刚在月宫常年伐桂,始终砍不倒这棵树,因而后世的人得以见到吴刚在月中无休无止砍伐月桂的形象

《古希腊神话·丘比特之箭》丘比特一直被人们喻为爱情的象征,相传他是一个顽皮的、身上长着翅膀的小神,他的箭一旦插入青年男女的心上,便会使他们深深相爱。

(9)

(10)

(11)

(12)

教师小结:想知道后面的故事吗,赶紧去读这些书去吧!

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

篇5

二活动主题

读经典文章 做人民满意教师

三活动领导小组

组 长:

副组长:

组 员:

四活动安排

第一阶段:宣传发动阶段(2012年7月—8月)

(一)制定读书节活动方案。

(二)营造校园读书氛围。

第二阶段:启动阶段(2012年9月初)

召开全体教职工大会,部署并正式启动读书活动。

(一)分校开展读书活动。

(二)撰写读书心得。

(三)优秀心得推评。

1、召开教职工总结大会,表彰优秀。

2、读书心得交流。

篇6

笔者认为,造成“学生安全”与“素质教育”不兼容困局的根源,在于全社会对学生意外事件的定位不明,责任界定不清,责任共识不彰。破解的路径是实行学生安全协议书制度。

一、“学生安全”与“素质教育”不兼容困局的种种表现

1.操场上的学生“蹲着玩”

有的小学、有的老师要求,孩子们下课如果到操场上玩,要蹲着玩。原因是,为了孩子们的安全。担心孩子们站着玩耍游戏,发生意外事故。以分钟计的下课休息时间,连到操场上玩耍的姿势都要受到限制,这时候如果谈什么“素质教育”,不是痴人说梦吗?

2.学生下课后“两点一线”

有的学校、有的老师要求,学生下课后上完厕所,就要马上回到座位上,上课座位与厕所“两点一线”。原因是,为了学生的安全。学生下课后马上回到座位,能够最大限度地避免意外事件的发生。这种“不是监狱胜似监狱”的校园生活状态,“素质教育”谁说不将成为神话。

3.体育课无奈“瘦身”

有的学校对体育课进行了大瘦身,将所有容易发生意外事故的项目一律取消,如单双杠、高低杠、投掷类和球类等相对危险性较高的项目。队列练习、体操和慢跑唱起了体育课的主角。更有的学校,体育课能减则减,唯恐稍有不慎给学生的身体带来意外的伤害。如此这般,“德、智、体、美、劳”的“体”字,岂不是成了空中楼阁?

4.书本上的“踏青”

问一名初中学生“学校组织过踏青吗?”“没有,从书上看到过。”“重阳登高呢?”“没有,老师讲过。”现在,很少有学校组织学生春游、清明踏青,重阳登高等活动了,其他的社会实践活动更是能取消的就取消,不能取消的则在时间上能短则短。当“踏青”“登高”变成书本上的文字,当“清明扫墓”,深入社会勤工俭学成为故事的时候,那么,“激发学生了解大自然、尊重大自然、热爱大自然、了解社会、热爱社会”,是不是已经没有了内涵,仅仅剩下了一句口号了呢?

5.教师的批评“甜蜜蜜”

“好学生是夸出来的”已经成为一些学校和老师的座右铭。表扬学生、夸奖学生、称赞学生,在有的学校已经到了成灾的程度。其理由是:怕学生听了批评,一时想不开而出走或寻了短见,发生意外事件。凡事有度,过犹不及,“真理向前迈一步就是谬误”。有的学校和老师已经在“夸杀”学生:听惯了表扬话、恭维话的学生,听不得一点批评,就像是生长在塑料大棚里的蔬菜经不得风吹雨打一样。感情脆弱、心理承受能力差的现象,在学生中已呈蔓延趋势。这样的教育与素质教育目标实为南辕北辙。听惯了“甜言蜜语”的学生,如何能够适应社会上的风吹日晒?如何能应对日后人生路上的雨雪冰霜?这种“温室”里的学生,在校园里意外的事件可能会很少出了,但不意外的结果则是肯定的,那就是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和社会生存能力被“扼杀”了。

以上“学生安全”与“素质教育”不兼容困局的种种表现,尽管并非存在于所有的中小学,也并非某一中小学存在上述的所有现象。但是,这些现象在一些中小学分明是存在着,并正在引起人们的警觉和思考。

二、“学生安全”与“素质教育”不兼容困局的成因

“学生安全”何以绊住了“素质教育”的腿?“学生安全”与“素质教育”何以不能兼容?笔者认为其成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对学生意外事件认识不清。人生活在天地之间,不幸的意外事件随时有可能降临到任何一个人的头上。所谓“人在家中坐,祸从天上来。”但是,对于这一客观事实,尽管没有哪一个人不予认同,但基于人们的“趋吉避凶”心理,谁也不希望不幸的意外事件降临到自己的孩子头上,也就很少有人会静下心来想一想:“假如我的孩子在学校发生了意外事件,我该怎么办?于是,一旦发生学生意外事件,感情用事多,理性对待少;事后反思多,事前思考少。学生意外事件中,家长“拖、闹、告”现象屡见不鲜,令校方和老师苦不堪言。有的学校则迫不得已采取破财免灾的办法来息事宁人。

第二,学生意外事件的责任界定不明。近年来,学生意外事件纠纷日益增多,学校因学生意外事件被的例证频频出现。学生一旦发生意外事件,学校、学生和家长各方到底应该承担什么责任,人们并不是很明了。尽管教育部出台了《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明确规定了学校应对学生伤害承担责任的范围,由于宣传力度不大,社会尤其是家长和学生并不广泛知晓。等到一旦意外事件发生后,学校再拿出《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学生家长往往容易产生抵触心理。这是造成学生意外事件多、纠纷多、扯皮多的原因之一。

第三,学校和老师不堪重负。由于社会、家长和学生对于学校在学生意外事件中的定位不清,意外事件一发生,人们的首先想到的就是找学校,看看学校应该承担什么责任。而不是想到学生应该承担什么责任,家长应该承担什么责任。或者想一想,这只是一个意外事件,各方都没有什么责任。有的学生意外事件,经过调查,既使与学校没有什么责任,人们也一般认为,学校应该从人道的角度给学生一定经济补偿。这时,我们再看一看,“操场上蹲着玩”“下课后的两点一线管理”以及“书上的踏青”等现象,也就不难理解了。

那么,如果是因为老师批评了学生,学生一时想不开而出走或寻短见,学校和老师不是就更有了说不完的麻烦?于是,为了少惹麻烦,一些学校只能不得已选择“少锻炼、少活动、少批评”的“温室化”教育。

第四,社会共识不彰。对于每一个学校或者每一个学生来说,意外事件的性质决定了它的发生率较低,还具有不确定性、不可预见性和不可预防性。它在平常很难进入社会关注的视野。社会对于经常发生的事情,有一套常规的处理程序,并且经过同类事件不断地、反复地处理,人们积累了许多经验,并且已经在人们的观念中形成共识,对这类经常性事件,处理起来简单的多。而学生意外事件,由于缺乏应有的社会共识,对于责任如何界定、如何担责以及各方担责比例等等内容,只能在学生意外事件发生后,各有关方通过反复讨论、试探、磋商来来解决,或通过诉讼定案,耗时费力,处理起来比常规性事件要麻烦得多。

三、实行学生安全协议书制度,破解学生安全与素质教育困局

实行学生安全协议书制度,是指学校在每学年与学生和学生家长签订“学生安全协议书”。其内容主要有五部分:一是就学生意外事件进行定义;二是学校、家长和学生在学生人身安全方面的权利和义务;三是一旦发生学生意外事件的处理程序;四是不同的学生意外事件,各有相关方所应承担的不同的责任。五是相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及有关案例。

笔者认为,实行学生安全协议书制度的意义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是有利于强化学校、学生和学生家长的安全意识。“学生安全重于泰山”此话不错,但仅仅满足于大会讲小会讲,则是远远不够的。如果仅仅挂在嘴上、落实在会议上,往往会出现意外事件发生前“你讲我讲大家讲,都重要”,意外事件发生后,“你说我说大家说,都说别人”的局面。实行签订“学生安全协议书”制度,由于是协议书,有关各方签字时则不能不认真对待,进而有利于促使人们对学生安全问题引起高度重视。这比挂在嘴上,写在墙上要更能入脑入心。

篇7

一是上下联动,夯实组织保障。鹤岗市教育局经多方调研,制订了《鹤岗市职业教育宣传月活动实施方案》,方案中进一步明确了活动意义和目的、规范了活动内容、落实了活动的组织保障机制。各相关学校也纷纷成立了相应的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明确宣传主题,统筹协调本区域、本校内的各项宣传活动。

篇8

我从1981年到泰县第三中学工作,而后被调到泰县姜堰中学,即现在的江苏省姜堰中学工作,一直到1998年离开到姜堰教育局工作,这么多年,无论是教案,还是教学工作笔记,都记录着我对手写文字方式的情有独钟。书写的内容并不仅仅局限于文字,包括插图也是徒手完成,工整如印刷。所以,从这个意义上,对“方式”的眷顾这样的说法更准确些。

首先,我对优美文字的徒手完成有成就感。Windows 98系统1998年之前还没有真正开始使用,不得不说,徒手书写是当时的工作记录的主要呈现形式,优美的文字自己亲手完成是那么怡情养性,油然而生的是美学情趣,如梦如幻、如虚如烟,体现着一种人生的品味与追求。并没有书法艺术润朗的风神,却有人生一味流静的内敛,我虽然一直坚持练习书法,临各种书法名帖,如王羲之《兰亭集序》、颜真卿《祭侄文稿》、米芾《蜀素帖》、《张迁碑》、汉简等,但字写得优美这样的评价更甚于研习过书法艺术。

其次,对教案、工作记录的书写得益于在江苏省姜堰中学从教所熏陶的优良作风。从那时起,我对教师神圣使命感逐渐清晰,印象最深刻的是教数学的王灿文的老师,他的教案对我触动很大,工工整整,条理清晰,几何图形、标注、图例,每个字都是亲手书写,字与字间距适当,一气呵成,没有改动的痕迹,宛如印刷书籍,浑然一体,也就是从那时起我开始暗下决心,要让自己也拥有这样的教案。

再回首,看到昔日这些自己书写的教案,想起当年的执著与勇气,不禁感怀万分。

二、读书的气味

美术教师也是需要读书的,首先要排除两个思想上的误区,第一,是做一名美术教师,不仅仅是进行美术创作,参加更重展览、比赛,还需要有自己的修养、情、思想、气质,而这些都要用读书去完成;第二,是读书并非读死书,仅为了功名而去读的书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读书,如:公务员考试用书、考教师编制用书、研究生入学考试参考书等等,光读这些无益于美术教师的美术修养、个人成长,现代年轻的美术教师很多对此趋之如鹜,而忽略的作为美术教师的精神本质,只是一味求取追求功利,既想做官,又想发财,是做不成合格的美术教师的。清代画家郑板桥在画竹之时曾悟出:“功名于我如浮云。”在去除了功利心之后,时代在发展,美术教师的思维也需要发展,既要接受新鲜事物,采纳高科技手段,如视觉传媒中的图像、影像技术,多媒体艺术的使用。同时也要能静下心来,在专业创作中的互相交流,浸润于学风之中,才能让自己的作品达到优雅美学的境界,让自己的谈吐颇显为人师表的神韵,让自己的人生焕发神采飞扬的光辉。昔日黄庭坚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梁高祖谓三日不读谢玄微诗便觉口臭。作为教师,应把教师学养放在第一位考虑,神圣职责的定位是非常有必要的。

三、精神的专注

作为教师是神圣的,具有使命感。美术教师的核心在于专业的素养,我的专业是国画,这些年,我对国画的学习一直在不断地追求。中学时代,在启蒙老师赵龙骧的培养下掌握了造型规律,考入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后,确立国画专业,受业于江苏省著名花鸟画家陈培光、沈启鹏、王板哉、陆越子等老师,1994年1月,在泰州成功举办个人画展,其后多次参加全国、省内画展并获奖,2002年获“中国青年美术家百杰”,2006年入编《中国当代书画名家精品集》,被授予“国家杰出贡献艺术家”等称号,2008年出版《当代美术家刘争鸣精品集》画册,无论是做美术教师,还是在教育局做教研员,依然不变的是对专业修养的不懈努力。

篇9

Z文教师必须要加强积累,具备良好的文学素养,具有文学审美的眼光,具有直觉的对美的顿悟。如果教师自己的文学素养不够,是无法引导学生进入文学的审美世界,无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的。我们都知道不能轻易否定学生,这是观念上的一个进步,但是,有些教师由于本身的素养所限,不能对学生做出一些有价值的引导,只是一味的赞扬,反而让学生失去兴趣。这就要求教师首先成为学习者,平时多读书,读好书,在阅读中积累,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高尚的审美情趣,健康的人格等。在知识爆炸的新形势下,语文教师要真正养成读书的习惯,培养浓厚的读书兴趣,才能从书本上汲取到丰富的营养,眼界更开阔,思维更敏捷,教学工作将更得心应手。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的最大挑战就是阅读。读书,应该成为教师职业的最起码的底线。因为教师的读书会影响到学生,“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世界,培养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灯,这些都取决于教师,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

二、语文施教能力

语文施教能力包括组织教学、讲话、听话、书写、教具运用、教学应变能力等。要控制好教学目标,发挥目标的“导教”“导学”作用。要有过硬的嘴上功夫,教学语言要具有示范性、启发性、感染性、自控性。要有集中的注意力、深刻的理解力、牢固的记忆力、机智的组合力和精湛的品评力,听话要辨音、解义、记句、合意,评话要体情、识趣、察非、审美。要有过硬的手上功夫,写得一手好钢笔字、粉笔字、毛笔字。板书要因文制宜、因人制宜、因时制宜,要写好“下水”文章,改好学生作文。要善于选用教具,熟练使用教具,学会独立操作。遇突发事件,要沉着冷静、灵活果断,采取恰当措施,快速反应,排除“险情”。要适时、适度变通教学思路、调控教学情绪。课堂上教师能敏锐地捕捉学生随时提供的反馈信息与教师本人闪现的稍纵即逝的思维火花,即时对课堂教学内容或教学节奏或教学方法加以“妙手偶得”的灵活处理;无论是教材学习方面的机智处理,还是意外事件方面的机智处理,要想处理得巧妙、圆满,都需要教师具有一定的教学艺术修养。因此,语文教师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丰富的情感,而且还要有敏捷的思维力,灵活的决策力,努力培养出色的课堂机智。

理想的语文教育必然是充分个性化的。独特鲜明的个性魅力是语文教师感染学生的最好方式。语文教师的个性应渗透在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对语文材料的感悟、对教材的呈现方式、对学生的反应方式的处置方法等。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表现出幽默风趣、开朗乐观的个性,蓬勃向上、奋发进取的精神,展现自己极富有魅力的一面,会很受学生的欢迎。这会在教学中逐渐形成一种独特的风格,震撼学生,感染学生,让他们形成对生命的理解、对生活的感悟和对人生的信念,并且,会使学生爱上语文。

三、提升自己的能力

篇10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8-0169-01

作为以师范教育为主的普通二本类高等院校,内蒙古呼伦贝尔学院(以下简称“学院”)于2011年通过了教育部本科院校办学水平评估后,教学工作的重点即由外延建设过渡到内涵建设,学院的生存与发展面临着机遇,更面临着生源不足、办学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等潜在危机。如何在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平稳发展、良性循环,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管理者反复探究的问题,深思熟虑的结果是广大同仁达成一致共识:教育教学改革要进一步深化,尤其是考试改革更是势在必行。本文从目前考试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考试改革的意义谈起,从探索考试改革的具体做法、带来的弊端、改进建议等几个方面加以阐述。

一、 目前考试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1.“一考定成败”。目前考试方式仍沿袭传统做法,即仅有期末一次重要的考试,呈现出“一考定成败”的局面。这使学生平时不专心学习或不认真听课,请假人次多,到了期末突击背诵,“背完就考,考后就忘”的现象较为普遍。

2.笔记至上。大部分同学课上记笔记、课下整理笔记、考试前背笔记,笔记成了学生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资料,课上忙着记录、课下忙着整理或补抄、考试依靠笔记,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积极性,被动地跟着教师所讲的内容转,视野逐渐变得狭窄。

3.考试形式单一。学院的期末考试除了考查课外,基本都是笔试闭卷考试,学生其他方面如口语表达、操作演示、写作、综合分析等能力得不到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训练、考核,这与期望培养综合性人才的办学理念不符。

二、考试改革的意义

1.有利于师生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我国教育目的和高等教育一般培养目标要求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有机结合,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专门人才。以师范类为主的院校,更应要求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生活。考试观念的改革就是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积极自主地发展,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2.充分发挥考试的诊断。“一考定成败”导致学生只重视期末考试,忽视学习过程,这样不利于教师及时把握学生学习情况和教师自己的教学效果。考试改革就是要充分发挥考试的诊断,通过反馈、分析和诊断,师生积极反思、共同努力,为下一阶段的学习发展奠定基础。

3.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改变传统的考试制度,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设计学生、监督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通过有效的教育活动,更好地教书育人,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考试改革就是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人,珍惜大学学习时光,高效地安排自己的学习与生活,感到时时要做事,时时应读书,体现主体作用。

三、考试改革的具体做法

教师参考考试大纲,制订适合自己所教课程的考试方案,教学目的即为考试目标,整个教学内容按章分为一般了解、理解领会、重点掌握、自如应用及审美教育五个部分。每周一个教案(简称“周教案”),知识内容相对完整。每位学生的每周学习数量(简称“学习量”)累计为60个学时左右。具体做法如下:

考试形式:多次多种形式的综合评定,可以在整个学期不同阶段的考试中选择使用闭卷笔试、开卷笔试、课堂笔记、读书笔记、小论文、书面作业、口试、答辩、小组协作活动的作品讨论会或读书交流会、呈现作品、命题表演、实验、手工制作等考试形式,教师可以根据自己学科的特点,选择不同的考试类型。

考试次数:期末成绩由平时考核、阶段考核、结课考核三部分组成,每个阶段分别使用百分制记分,每个阶段考试次数均不少于两次,三个阶段的总和为学生一门课程的最后得分。

各阶段考核的比例及内容:平时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20%~30%,通过出勤情况、课堂笔记、听课状态、阅读教材等方面考查学生的学习态度、听课效果、知识掌握状况、自学能力。阶段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50%,通过作业、论文、读书笔记、作品交流讨论等方式,对学生掌握知识的重点难点、阅读专业参考资料的情况等进行评定,考核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学习的诚信度及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综合能力。结课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20%~30%,通过抽题签口试(每人一题,限时作答)、开卷或闭卷笔试,对整个学期的内容进行考查,考核学生对整个学期所学知识的掌握、口语表达、理论应用、实践能力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四、考试改革带来的弊端及改进建议

1.课堂笔记过多。因为课堂笔记成为考核的一项内容,首先教师特别强调了笔记的重要性,有意无意间板书或者课件的条目增多了,其次学生也更加重视记笔记了,但严格来说部分学生不会记笔记,对教师的全部板书或者课件内容不分主次、重点非重点一律记下来,课堂上因为一直忙于被动地记笔记而没有时间积极思考,甚至影响了对新知识的理解、认知、接受,课下部分同学又拿出大块时间补笔记以应付教师的检查。针对以上情况,教师首先应该教会学生记笔记,并引导学生明白课堂笔记不等于将板书或者课件的条目全部记下来,而是根据每个人的实际情况有选择地记录,或是记录理解知识、记忆知识点有提纲挈领作用的关键部分、重要语句,或是听课过程中的不解部分、灵感的闪现、联想的片段,作为课下探究、解疑、拓展、查询的依据。

2.“每周一教案”。具体来说,2学时以上的教学内容,在一个案头中可能将多节或多章内容放在一起列一个教学内容、教学目标、考核内容、重点难点、课上师生互动、课下学生活动、教学过程等;若周学时较多,教案涉及多节甚至多章的内容时就会是一个庞杂的大教案。“每周一教案”考试改革方法不太适合大学课程,它把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点人为地压缩或者拉长了,破坏了整个知识体系的完整性,不符合教学规律,因而可行性差。解决此问题的方法,一是改进,将一周多个课时的课程,按每次课2学时做1份教案,并分成多个相对完成的小教案,如一周6学时即为3份教案;二是取缔周教案,将此权利回归教师,让他们根据课程特征、教学内容、学生接受情况等自行安排讲授什么、讲授多少,做一份或几份教案,以便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

3.结课考核的分值比例偏小。学院考试改革中结课考试的分值比例是20%~30%,其本意是想加大阶段考核的比例,让同学重视学习的过程,出发点是极好的,但结课考试的分值比例偏小,很不合理。结课考试范围要求覆盖一门课程整个学期全部教学内容,应该是三次考试中最重要的一次考试,分值比例自然也应该最大。按照目前的比例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前两次成绩好的同学即使不参加最后一次考核,也已经达到该课程过关的分数,但这并不意味着该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学习、理解已经基本过关,所以目前考试改革中这样的结课考试失去了全面评价学生整个学期对该课程学习、理解、接受、掌握情况的重要意义。解决该问题的方法:一是调整考试中三个部分的分值比例,加大结课考试的分值,可加大至40%~50%;二是明确规定,结课考试成绩没达到该部分及格线的学生,即使前两个阶段考核成绩已经超过60分,该学生该门课程也不能视作及格。

关注教育活动,关注教学质量的生成过程以及学生的学习效果,已经成为我国乃至国际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核心与趋势。考试改革迫在眉睫。学院顶着巨大的压力,不怕失败,大胆尝试。当然,正像历史上的任何一次改革一样,我们在考试改革开展过程中一定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况,这是极其正常的,也是在所难免的。“学院管理过分强调教学的规范、程序,无视教学是生成的,需要教师的个性化探索”,切忌用统一、同一、刻板化、程式化的标准评估不同学科专业、不同课程教师的教学优劣成败。只有尊重教学规律,才能将考试改革进行下去,最终取得成功。

篇11

从二年级学生的特点来看思想教育应从礼做起,从学礼到明礼再到行礼。一个人只有在幼年时养成文明礼貌的良好举止,将来才能在一个物质充裕、精神生活丰富的和谐社会中,塑造自身高贵的品行与综合素质,为社会贡献智慧和才华,为他人的幸福而努力工作,从而幸福一生。我从以下几方面说说本学期的德育工作计划:

(一)、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丰富德育内容

三月份

1、制定并贯彻学校德育工作计划、班主任工作计划;

2、开展庆祝“三八妇女”节感恩系列活动,以《感恩父母师长》为主题开展班会活动。

3、大力开展“学雷锋、树新风”活动。

4、组织学生学习《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加强学生的习惯养成教育。

5、继续对学生落实品格教育。

四月份

1、清明以《继承先烈遗志,争做文明少年》召开主题班队会,演讲活动。

2、继续开展品格教育、养成教育活动。

3、继续对学生落实品格教育。

五月份

1、组织排练文艺节目。

2、继续对学生落实品格教育。

3、为开展庆祝“六、一”儿童节系列活动做准备。

六月份

1、开展庆祝“六、一”儿童节系列活动。

2、继续开展读好书活动。

3、继续对学生落实品格教育。

七月份

1、对学生进行假期安全教育

2、学年总结。

(二)、重视学科渗透,拓展德育途径

1、优化学科教学:课堂教学是实施德育的主阵地,要继续认真上好品德与生活、晨会、班队活动课等。

2、开展实践活动:通过公益活动、为民服务、科技文化活动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并且把其在活动中的表现列入学期学业成绩考评项目。

总之,低年级小学生正处在人生的起步阶段,在此阶段要加强基本的道德品质的培养,注意行为习惯的养成。以后,再逐步提高理性认识,以理论指导道德行为,并为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打下基础,这对他们的一生怎样做人都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小学二年级语文教师教学工作计划

本学期我带小学二年级xx班一个班的语文,这学期也是我语文教学的第三个学期了,对我的工作来说还是有一定压力的。毕竟我经验也不是很足,所以对待工作我是特别认真。本学期我也会根据这帮学生来制定我的教学计划。以下是本学期对这个班制定的语文教学工作计划:

一、生字词上课重点教,打好学生基础

本学期是小学语文的第二个阶段,正是学习新的字词的好时机,这时候把他们的基础打实对他们以后学习语文事半功倍的。我打算在上课时候采取一些小措施帮助他们学习。上课的时候带他们认一遍新的字,然后把字的拼音写在字的上面,加深记忆,然后在带读几遍。在上课的时候采取场景法把字代入场景中理解。设置一个场景,把学习的新字用在场景中,方便理解,这样一来,学生们对那一个字也就有一个理解了,不会轻易忘记。

二、布置家庭作业,摘抄书本中不认识的字词

每天布置一个家庭作业,就是回到家之后,把书中不认识的字词找出来,把它们单独摘抄到一个本子上,等第二天回到学校之后,一起把积累的新的字词写到黑板上,一起学习。每个人找的肯定有所不同,如此就会学到不同的字词,这不仅能够帮助他们锻炼寻找的技能,还能够学到新的知识。

三、备细致的教案

每天我都要备课,而且还要把每一课的课都细致到每一句话,这样我在教学的过程中,条理就会很分明,学生们也会很好理解。教案上的每一个问题都要细致的分出来,把范围缩小,学生也就能够在书中快速准确的找到答案,于他们而言,可以激发他们的自信心,更加喜欢学语文。细致的教案也能显示我作为一个老师的职责所在。

篇12

用,就是实验、运用,用是积累的目的。充分运用自己所学,进行各种演说、写作、出墙报、办小报等,这方方面面的运用又反过来巩固自己的所学。

(二)加强阅读训练

练习可算是能力之母。要想提高能力,重点性练习是必不可少的。从小学一年级开始教师就要把阅读训练放在重要位置。怎样进行阅读训练呢?首先,教师要注重基础知识的讲解,以便使学生有基本的语文能力。此外,在讲读课文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把文章中一些重点段落分离出来,设计题目供学生练习,九年义务教材中的语文均是一些典范的文章,可供学生分析的内容很多。第三,引导学生在自读课文中多下功夫,自己设计题目,自己练习。第四,教师要编写练习教案,使训练系统化。第五,要鼓励课外阅读,变被动为主动。让学生自己搜集与课文相似语段编写练习,目前学生手中资料很多,每人拿出一个语段集少成多,可使练习多样化,又可补充教师练习教案的不足。第六,要把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结合起来。要树立“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的观点,扩大学生的阅读量。“教材仅仅是例子”,通过“例子”的阅读教学,同类辐射,学生才能触类旁通,在课内“例子”、“举一”的基础上,更好地在课外阅读中去“反三”,养成课内外相结合的阅读习惯。

篇13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是一种开放,动态,多元化的交流,充满着“变数”。我们不能为了完成预设的教学任务而抑制学生的想法,要根据学生在课堂上已经发生的变化情况,及时调整原来的方案,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生成。教师们总是担心学生在课堂上“节外生枝”,弄得不好收场,这就要求教师要加强理论学习,丰富自己的知识,深入钻研教材,充分了解学生,做好充分预设。这样才能更好的驾驭课堂,让学生的“节外生枝”也变得精彩。

二、 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被定位于“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在教学中教师不能牵着学生的鼻子跟着自己的教案走,将学生的活动限制在预定的轨道中。教师应组织好教学活动,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并深入到学生中间,与学生一起合作,平等的对话,适时给予引导和帮助。

三、 教学重结论,更重过程

友情链接
相关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