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企业调查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企业调查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企业调查论文

篇1

为了解企业经营者对当前宏观经济形势、改革成效、企业运营状况、当前存在问题及其对未来发展前景的判断,为政府进一步调整宏观政策和深化企业改革提供决策参考依据,1999年8月至11月,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组织实施了“1999年中国企业经营者问卷跟踪调查”。

本次调查是由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组织的第7次全国性企业经营者年度跟踪调查,得到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情报中心、国务院研究室工交贸易研究司、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企业改革司、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中国企业联合会研究部、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国民经济综合司、财政部财产评估司、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中小企业司、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培训司、人事部人才流动开发司、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法制司、国家税务总局政策法规司、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信息中心、国家石油和化学工业局规划发展司、国家轻工业局企业改革司、国家机械局规划发展司、国家国内贸易局行业规划与法规司、国家冶金工业局规划发展司、国家电力公司战略研究与规划部、国家行政学院领导科学教研部等有关部委的支持和指导。

本次调查以企业法人代表为调查对象,按照我国企业的实际构成情况进行等比例抽样,采用邮寄问卷方式进行。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0000份,回收问卷3629份,其中有效问卷3562份,有效回收率为35.6%。通过对部分未填写问卷与填写问卷企业的对比分析,未发现存在系统偏差,说明本次调查结果有效。为使调查分析更为全面和深入,本报告还充分利用了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以往的调查结果。

本次调查主要涉及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讯业、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业、房地产业和社会服务业等行业,上述行业的企业所占比重分别为:62.2%、6.5%、4.4%、10.5%、3.3%和2.9%。从企业的地区分布看,东部占55.1%,中部和西部分别占27.0%和17.9%。从企业不同规模看,大、中、小型企业分别占35.1%、47.3%和17.6%。从企业经济类型看,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分别占45.7%和54.3%,在非国有企业中有限责任公司占17.0%,股份有限公司占13.9%,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占8.6%,集体企业占7.7%、私营企业占3.5%,股份合作企业占2.9%。从企业盈亏状况看,盈利企业占50.4%,亏损企业占29.6%,持平企业占20.0%。

本次调查的企业经营者年龄主要分布在36~45和46~55岁之间,比重分别为31.9%和47.3%;文化程度为大专以上的占84.7%,其中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占44.6%;职务为企业董事长、总经理、厂长或党委书记的占94.4%,其他职务的占5.6%。

第一部分企业经营者对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

一、宏观经济运行基本平稳

大部分企业经营者认为,与去年相比,今年的经济增长速度略有减缓,但国民经济总体运行状况基本平稳。调查结果显示,对于今年GDP增长速度的判断,选择6~7%之间的企业经营者占48.6%,选择7~8%之间的占31.0%,选择7%以上的占33.6%。

对于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企业经营者认为“正常”和“基本正常”的比例比去年增加9.3个百分点,认为“偏冷”和“过冷”的比例比去年同期调查减少6.0个百分点,说明企业经营者对我国经济总体走势持比较乐观的态度。

本次调查将企业经营者对本企业目前经营状况的判断分为“良好”、“一般”和“不佳”三种选择,调查结果显示,30.9%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企业经营状况良好,45.9%认为一般,23.2%认为不佳,认为良好的比认为不佳的多7.7个百分点。

二、企业生产呈恢复性增长

关于企业的生产状况,从企业经营者填写的情况看,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停产和半停产企业的比重为19.7%,比去年减少2.5个百分点。从企业的地区分布看,停产、半停产企业比重东部地区最低,为15.3%,比去年减少4.2个百分点;中部地区为25.9%,比去年增加0.3个百分点;西部地区略好于中部地区,比重为24.1%,比去年减少2.9个百分点。从企业经济类型看,目前企业停产半停产比重较高的主要是国有企业,其比重为25.1%,比各类非国有企业分别高出5.9~15.4个百分点,但仍比去年减少2.8个百分点。

关于企业生产(服务)量的调查结果显示,39.1%的企业生产(服务)量比上期增加,34.1%的企业保持上期水平,26.8%的企业生产(服务)量比上期减少,认为企业生产(服务)量增加的比认为减少的多12.3个百分点。

关于企业销售状况的调查结果显示,目前38.2%的企业销售量比上期增加,31.0%的企业保持不变,30.8%的企业销售量下降,销售量增加的比减少的多7.4个百分点。

三、政府宏观调控措施初见成效

针对近年来需求不足的问题,中央采取了扩张性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及其他宏观调控措施。在政府采取的诸多启动市场、扩大需求的措施中,企业经营者对其有效程度判断的顺序依次是:加大政府投资力度(81.4%)、打击走私(40.7%)、拓展对中小企业的信贷供应(33.4%)、降低存贷款利率(32.4%)、降低财政税费率(25.7%)、大力发展教育事业(19.1%)、加速城镇住房制度改革(18.5%)、放宽对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限制(17.3%)、提高出口退税率(15.0%)以及开展和扩大个人消费信贷(12.6%)。

从企业经营者对当前宏观调控措施力度的判断中可以发现,企业经营者们认为当前的货币和财政政策仍有进一步扩张的余地。

从货币供应量看,认为该项措施力度“偏低”和“过低”的企业经营者分别占45.5%和7.4%,两者之和比认为“过高”和“偏高”的比重高出41.0个百分点,比去年认为“偏低”和“过低”的比重高出10.2个百分点,说明企业经营者希望进一步放松银根,扩大货币投放。

从存贷款利率看,认为“偏低”和“过低”的企业经营者分别占23.6%和4.2%,两者之和比认为“偏高”和“过高”的比重高出10.2个百分点,而去年同期调查的情况则是企业经营者认为“偏高”和“过高”的比重比认为“偏低”和“过低”的高出7.6个百分点。

从人民币汇率看,认为“偏高”和“过高”的企业经营者分别占22.8%和3.9%,两者之和比认为“偏低”和“过低”的高出5.0个百分点,与去年的情况大体相当。

从出口退税率看,认为“偏低”和“过低”的企业经营者分别占39.1%和2.1%,两者之和比去年降低了8.9个百分点,说明今年出口退税率的进一步降低得到企业经营者的认同。

从财政性税费水平看,认为“偏高”和“过高”的企业经营者分别占62.9%和19.3%,两者之和达82.2%,比去年提高了10.2个百分点,表明企业经营者要求进一步降低财政性税费水平的较强意愿,同时也表明在目前形势下,加大税收政策手段的使用将会比货币手段更为有效。

从股市扩容速度看,企业经营者认识差异较大,认为“偏高”和“过高”的分别占31.3%和11.0%,认为“偏低”和“过低”的分别占29.5%和3.6%,认为“合适”的占24.6%,这说明股市扩容问题牵涉到方方面面的利益,措施的出台既要积极又要稳妥。

四、企业外部经营环境有所改善

从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看,调查结果显示,超过半数(55.9%)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已经或正在减弱,认为与去年相同和加重的则分别只占18.0%和21.8%。

从通货紧缩形势看,调查结果显示,48.1%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明年的通货紧缩形势将“有所缓解”,而分别仅有19.9%和12.9%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会“维持现状”和“有所加剧”。由此可见,较多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以市场物价持续下跌为表现的通货紧缩现象,可望在明年得到缓解。

五、存在问题不容忽视

目前的宏观经济形势和企业生产经营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但仍存在一些制约企业生产经营的问题,还需引起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

首先,社会总需求不足。调查结果显示,86.3%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总需求不足,其中,居民消费需求不足和外贸出口需求不足现象尤为突出,认为居民消费需求、外贸出口需求、固定资产投资需求及社会集团消费需求不足的分别占86.1%、86.0%、66.0%、66.8%。

企业订货状况也从一个侧面客观地反映了需求不足的现象。调查结果显示,仅6.7%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本企业订货高于正常水平,51.0%认为订货处于正常水平,42.3%认为订货低于正常水平。

其次,企业效益尚未明显改善。调查结果显示,今年企业的总体效益状况与去年相差不大,企业盈利面由去年的50.7%略减到今年的50.4%,亏损面比去年的29.7%微减了0.1个百分点。其中国有企业盈利面比去年缩小1.8个百分点,同时亏损面比去年减少1.5个百分点。

关于企业的销售利润率的调查结果,也显示企业的效益不够理想,52.7%的企业销售利润率在5%以下,19.8%的企业销售利润率在5~10%之间,17.0%的企业销售利润率在10~20%之间,只有10.5%的企业销售利润率超过20%。

第三,企业资金紧张。调查结果显示,66.5%的企业经营者认为目前企业资金紧张,而认为资金宽裕和正常的企业经营者分别占5.0%和28.5%。比较而言,目前企业资金相对宽裕的为东部地区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和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

对企业经营者2000年投资意向的调查结果显示,资金不足直接影响企业的投资需求。在2000年不准备投资的企业经营者(占27.3%)中,85.3%认为不投资的首要原因是资金紧张。

在分析造成社会总需求不足的原因时,综合来看,企业经营者也将资金紧张(53.2%)列为需求不足原因的首位。

第四,市场供求结构不平衡。在对10项要素市场的供求分析中,企业经营者认为供大于求比重较大的前三项是:消费品(91.4%)、房地产(85.0%)和原材料(77.3%);与1996年的调查相比,认为消费品和原材料供给过剩的分别增加了12.3和22.5个百分点,而认为房地产过剩的减少了6.5个百分点。认为供不应求比重较大的前四项是:技术(83.9%)、资金(81.2%)、人才(73.8%)、信息(72.3%)。由此可见,技术、人才、信息的短缺是造成当前市场结构失衡的主要原因。

六、企业经营者对参与国际竞争与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首先,企业经营者对中国加入WTO对于经济的影响持积极和乐观的态度。调查结果显示,66.5%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加入WTO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发展利大于弊,10.0%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影响不大,7.8%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弊大于利。

为迎接WTO的挑战,企业经营者对各项应对措施的选择比重依次是:加强对国际市场的了解(66.2%)、增加技术创新投入(62.7%)、加强经营管理(61.9%)、提高国际化经营程度(45.4%),加强信息化建设(28.7%)、降低产品(服务)价格(13.5%)、转变主营业务投资其他行业(7.3%)和多进口外国设备(3.6%)。

其次,企业经营者投资需求趋强,技术改造投资形成热点。对企业经营者2000年投资意向的调查结果显示,72.7%的企业经营者表示明年要进行固定资产投资。在这些欲投资的企业经营者中,其主要投资方向依次为进行技术改造(80.9%)、扩大生产规模(54.1%)、建立企业计算机网络(40.0%)、兴建科研或培训中心(25.2%)、进口先进设备(24.9%)、修建环保设施(16.4%)和兴建厂房(14.3%)。选择进行技术改造的比重远远高于其他选项,可见企业经营者们已充分认识到科技创新对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

第三,企业经营者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形成共识。调查结果显示,企业经营者认为我国应优先发展的产业依次是高新技术产业、教育产业、基础产业和农业,比重分别为78.3%、49.0%、36.7%和32.8%,说明企业经营者希望政府采取适当的产业政策,扶持这些产业的发展。

企业经营者认为我国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依次是高新技术产业、教育产业和信息产业,比重分别为60.0%、42.2%和39.5%。

企业经营者在适当的条件下准备投资的产业依次是:高新技术、信息和教育产业,比重分别为70.9%、31.7%和28.6%(见表30)。

第四,企业经营者们对未来5年我国经济的增长速度作出了预测。调查结果显示,35.1%的企业经营者预测未来5年的年均增长速度在6~7%之间,33.2%认为在7%以上,比认为在6%以下的多1.5个百分点。

从企业经营者对企业经营状况的未来预期看,调查结果显示,37.4%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今后一个时期企业经营状况将有所好转,44.6%认为将维持现状,18.0%认为将有所恶化,表明企业经营者预期企业经营状况总体将会呈现稳步回升的势头。

第二部分企业经营者对企业改革现状的看法

一、企业经营者对出台的改革措施给予积极评价

近年来,为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加快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改革措施。调查结果表明,企业经营者对这些改革措施的实施效果大多给予了积极的评价,认为各项改革措施取得成效的程度(“成效显著”“效果良好”“有些效果”)依次是:财税体制改革(78.5%)、金融体制改革(76.4%)、科教体制改革(75.0%)、建立社会保障体系(73.6%)、建立现代企业制度(72.6%)、外贸体制改革(70.2%)、投融资体制改革(69.1%)、转变政府职能(59.7%)和政府机构改革(48.3%)。从企业经营者对各项改革措施认同程度的差异看,继续加大政府机构改革力度、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是企业经营者比较普遍的愿望。

二、国有企业改制愿望迫切

调查结果显示,在样本企业中,有57.3%的企业已经成为公司制企业,另有27.0%的企业准备近期实行改制。其中,虽然国有企业中已实行公司制的比重不高,仅为24.4%,但准备近期改制的比重高达49.9%。

从改制的进程看,本次调查的企业中,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以前实行公司制的占35.9%,1994年以后实行公司制的占64.1%,其中国有企业1993年以前实行改制的占41.5%,1994年以后实行改制的占58.5%,显示出国有企业改制进程明显加快。

三、社会保障体系亟待完善

随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进程的加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已成为改革的关键环节。调查结果表明,大多数企业经营者认为目前的企业职工社会保障状况还不能完全满足职工需要。其中,相对较好的是职工养老保障,认为满足的企业经营者占39.5%,认为不满足的占31.8%,前者比后者高7.7个百分点。

调查结果显示,满足情况较差的是失业和再就业的社会保障,认为满足的仅分别为11.2%和13.5%,而认为不满足的分别高达58.6%和62.1%。

对于企业职工住房保障,有24.6%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满足,44.4%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不满足,前者比后者低19.8个百分点;对于职工医疗保障,有25.5%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满足,50.4%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不满足,前者比后者低24.9个百分点。

调查显示,国有企业经营者对本企业职工各项社会保障的满足程度都低于非国有企业,其对职工各项社会保障的净满足程度(满足–不满足)比非国有企业低的百分点依次为:再就业保障(16.5)、医疗保障(15.9)、失业保障(12.8)、养老保障(5.9)和住房保障(1.9)。

四、国有企业负担比较沉重

对国有企业负担问题的调查结果显示,企业经营者认为目前国有企业最主要的负担是债务负担,其中,58.6%的企业经营者认为负担很重,33.4%认为负担较重。从企业资产负债率看,国有企业的资产负债率普遍较高。调查结果显示,样本企业的平均资产负债率为62.0%,比1996年降低5.3个百分点,而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率为69.5%,还略高于1996年水平(69.1%)。

企业经营者认为国有企业负担居第二位的是富余人员较多。调查结果显示,51.8%的企业经营者认为负担很重,38.3%的企业经营者认为负担较重。

国有企业医疗及离退休养老负担被列在第三位,44.6%的企业经营者认为负担很重,42.7%的企业经营者认为负担较重。

调查发现,目前国有企业的税费负担、企业办社会负担和“四乱”负担(乱集资、乱摊派、乱罚款、乱收费)仍然较重,其中认为税费负担较重和很重的分别占30.7%和48.3%,认为企业办社会负担较重和很重的分别占28.1%和40.9%,认为“四乱”负担较重和很重的分别占22.9%和42.3%。

篇2

为了解企业经营者对当前宏观经济形势、改革成效、企业运营状况、当前存在问题及其对未来发展前景的判断,为政府进一步调整宏观政策和深化企业改革提供决策参考依据,1999年8月至11月,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组织实施了“1999年中国企业经营者问卷跟踪调查”。

本次调查是由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组织的第7次全国性企业经营者年度跟踪调查,得到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情报中心、国务院研究室工交贸易研究司、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企业改革司、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中国企业联合会研究部、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国民经济综合司、财政部财产评估司、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中小企业司、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培训司、人事部人才流动开发司、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法制司、国家税务总局政策法规司、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信息中心、国家石油和化学工业局规划发展司、国家轻工业局企业改革司、国家机械局规划发展司、国家国内贸易局行业规划与法规司、国家冶金工业局规划发展司、国家电力公司战略研究与规划部、国家行政学院领导科学教研部等有关部委的支持和指导。

本次调查以企业法人代表为调查对象,按照我国企业的实际构成情况进行等比例抽样,采用邮寄问卷方式进行。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0000份,回收问卷3629份,其中有效问卷3562份,有效回收率为35.6%。通过对部分未填写问卷与填写问卷企业的对比分析,未发现存在系统偏差,说明本次调查结果有效。为使调查分析更为全面和深入,本报告还充分利用了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以往的调查结果。

本次调查主要涉及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讯业、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业、房地产业和社会服务业等行业,上述行业的企业所占比重分别为:62.2%、6.5%、4.4%、10.5%、3.3%和2.9%。从企业的地区分布看,东部占55.1%,中部和西部分别占27.0%和17.9%。从企业不同规模看,大、中、小型企业分别占35.1%、47.3%和17.6%。从企业经济类型看,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分别占45.7%和54.3%,在非国有企业中有限责任公司占17.0%,股份有限公司占13.9%,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占8.6%,集体企业占7.7%、私营企业占3.5%,股份合作企业占2.9%。从企业盈亏状况看,盈利企业占50.4%,亏损企业占29.6%,持平企业占20.0%。

本次调查的企业经营者年龄主要分布在36~45和46~55岁之间,比重分别为31.9%和47.3%;文化程度为大专以上的占84.7%,其中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占44.6%;职务为企业董事长、总经理、厂长或党委书记的占94.4%,其他职务的占5.6%。

第一部分企业经营者对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

一、宏观经济运行基本平稳

大部分企业经营者认为,与去年相比,今年的经济增长速度略有减缓,但国民经济总体运行状况基本平稳。调查结果显示,对于今年GDP增长速度的判断,选择6~7%之间的企业经营者占48.6%,选择7~8%之间的占31.0%,选择7%以上的占33.6%。

对于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企业经营者认为“正常”和“基本正常”的比例比去年增加9.3个百分点,认为“偏冷”和“过冷”的比例比去年同期调查减少6.0个百分点,说明企业经营者对我国经济总体走势持比较乐观的态度。

本次调查将企业经营者对本企业目前经营状况的判断分为“良好”、“一般”和“不佳”三种选择,调查结果显示,30.9%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企业经营状况良好,45.9%认为一般,23.2%认为不佳,认为良好的比认为不佳的多7.7个百分点。

二、企业生产呈恢复性增长

关于企业的生产状况,从企业经营者填写的情况看,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停产和半停产企业的比重为19.7%,比去年减少2.5个百分点。从企业的地区分布看,停产、半停产企业比重东部地区最低,为15.3%,比去年减少4.2个百分点;中部地区为25.9%,比去年增加0.3个百分点;西部地区略好于中部地区,比重为24.1%,比去年减少2.9个百分点。从企业经济类型看,目前企业停产半停产比重较高的主要是国有企业,其比重为25.1%,比各类非国有企业分别高出5.9~15.4个百分点,但仍比去年减少2.8个百分点。

关于企业生产(服务)量的调查结果显示,39.1%的企业生产(服务)量比上期增加,34.1%的企业保持上期水平,26.8%的企业生产(服务)量比上期减少,认为企业生产(服务)量增加的比认为减少的多12.3个百分点。

关于企业销售状况的调查结果显示,目前38.2%的企业销售量比上期增加,31.0%的企业保持不变,30.8%的企业销售量下降,销售量增加的比减少的多7.4个百分点。

三、政府宏观调控措施初见成效

针对近年来需求不足的问题,中央采取了扩张性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及其他宏观调控措施。在政府采取的诸多启动市场、扩大需求的措施中,企业经营者对其有效程度判断的顺序依次是:加大政府投资力度(81.4%)、打击走私(40.7%)、拓展对中小企业的信贷供应(33.4%)、降低存贷款利率(32.4%)、降低财政税费率(25.7%)、大力发展教育事业(19.1%)、加速城镇住房制度改革(18.5%)、放宽对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限制(17.3%)、提高出口退税率(15.0%)以及开展和扩大个人消费信贷(12.6%)。

从企业经营者对当前宏观调控措施力度的判断中可以发现,企业经营者们认为当前的货币和财政政策仍有进一步扩张的余地。

从货币供应量看,认为该项措施力度“偏低”和“过低”的企业经营者分别占45.5%和7.4%,两者之和比认为“过高”和“偏高”的比重高出41.0个百分点,比去年认为“偏低”和“过低”的比重高出10.2个百分点,说明企业经营者希望进一步放松银根,扩大货币投放。

从存贷款利率看,认为“偏低”和“过低”的企业经营者分别占23.6%和4.2%,两者之和比认为“偏高”和“过高”的比重高出10.2个百分点,而去年同期调查的情况则是企业经营者认为“偏高”和“过高”的比重比认为“偏低”和“过低”的高出7.6个百分点。

从人民币汇率看,认为“偏高”和“过高”的企业经营者分别占22.8%和3.9%,两者之和比认为“偏低”和“过低”的高出5.0个百分点,与去年的情况大体相当。

从出口退税率看,认为“偏低”和“过低”的企业经营者分别占39.1%和2.1%,两者之和比去年降低了8.9个百分点,说明今年出口退税率的进一步降低得到企业经营者的认同。

从财政性税费水平看,认为“偏高”和“过高”的企业经营者分别占62.9%和19.3%,两者之和达82.2%,比去年提高了10.2个百分点,表明企业经营者要求进一步降低财政性税费水平的较强意愿,同时也表明在目前形势下,加大税收政策手段的使用将会比货币手段更为有效。

从股市扩容速度看,企业经营者认识差异较大,认为“偏高”和“过高”的分别占31.3%和11.0%,认为“偏低”和“过低”的分别占29.5%和3.6%,认为“合适”的占24.6%,这说明股市扩容问题牵涉到方方面面的利益,措施的出台既要积极又要稳妥。

四、企业外部经营环境有所改善

从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看,调查结果显示,超过半数(55.9%)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已经或正在减弱,认为与去年相同和加重的则分别只占18.0%和21.8%。

从通货紧缩形势看,调查结果显示,48.1%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明年的通货紧缩形势将“有所缓解”,而分别仅有19.9%和12.9%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会“维持现状”和“有所加剧”。由此可见,较多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以市场物价持续下跌为表现的通货紧缩现象,可望在明年得到缓解。

五、存在问题不容忽视

目前的宏观经济形势和企业生产经营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但仍存在一些制约企业生产经营的问题,还需引起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

首先,社会总需求不足。调查结果显示,86.3%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总需求不足,其中,居民消费需求不足和外贸出口需求不足现象尤为突出,认为居民消费需求、外贸出口需求、固定资产投资需求及社会集团消费需求不足的分别占86.1%、86.0%、66.0%、66.8%。

企业订货状况也从一个侧面客观地反映了需求不足的现象。调查结果显示,仅6.7%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本企业订货高于正常水平,51.0%认为订货处于正常水平,42.3%认为订货低于正常水平。

其次,企业效益尚未明显改善。调查结果显示,今年企业的总体效益状况与去年相差不大,企业盈利面由去年的50.7%略减到今年的50.4%,亏损面比去年的29.7%微减了0.1个百分点。其中国有企业盈利面比去年缩小1.8个百分点,同时亏损面比去年减少1.5个百分点。

关于企业的销售利润率的调查结果,也显示企业的效益不够理想,52.7%的企业销售利润率在5%以下,19.8%的企业销售利润率在5~10%之间,17.0%的企业销售利润率在10~20%之间,只有10.5%的企业销售利润率超过20%。

第三,企业资金紧张。调查结果显示,66.5%的企业经营者认为目前企业资金紧张,而认为资金宽裕和正常的企业经营者分别占5.0%和28.5%。比较而言,目前企业资金相对宽裕的为东部地区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和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

对企业经营者2000年投资意向的调查结果显示,资金不足直接影响企业的投资需求。在2000年不准备投资的企业经营者(占27.3%)中,85.3%认为不投资的首要原因是资金紧张。

在分析造成社会总需求不足的原因时,综合来看,企业经营者也将资金紧张(53.2%)列为需求不足原因的首位。

第四,市场供求结构不平衡。在对10项要素市场的供求分析中,企业经营者认为供大于求比重较大的前三项是:消费品(91.4%)、房地产(85.0%)和原材料(77.3%);与1996年的调查相比,认为消费品和原材料供给过剩的分别增加了12.3和22.5个百分点,而认为房地产过剩的减少了6.5个百分点。认为供不应求比重较大的前四项是:技术(83.9%)、资金(81.2%)、人才(73.8%)、信息(72.3%)。由此可见,技术、人才、信息的短缺是造成当前市场结构失衡的主要原因。

六、企业经营者对参与国际竞争与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首先,企业经营者对中国加入WTO对于经济的影响持积极和乐观的态度。调查结果显示,66.5%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加入WTO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发展利大于弊,10.0%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影响不大,7.8%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弊大于利。

为迎接WTO的挑战,企业经营者对各项应对措施的选择比重依次是:加强对国际市场的了解(66.2%)、增加技术创新投入(62.7%)、加强经营管理(61.9%)、提高国际化经营程度(45.4%),加强信息化建设(28.7%)、降低产品(服务)价格(13.5%)、转变主营业务投资其他行业(7.3%)和多进口外国设备(3.6%)。

其次,企业经营者投资需求趋强,技术改造投资形成热点。对企业经营者2000年投资意向的调查结果显示,72.7%的企业经营者表示明年要进行固定资产投资。在这些欲投资的企业经营者中,其主要投资方向依次为进行技术改造(80.9%)、扩大生产规模(54.1%)、建立企业计算机网络(40.0%)、兴建科研或培训中心(25.2%)、进口先进设备(24.9%)、修建环保设施(16.4%)和兴建厂房(14.3%)。选择进行技术改造的比重远远高于其他选项,可见企业经营者们已充分认识到科技创新对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

第三,企业经营者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形成共识。调查结果显示,企业经营者认为我国应优先发展的产业依次是高新技术产业、教育产业、基础产业和农业,比重分别为78.3%、49.0%、36.7%和32.8%,说明企业经营者希望政府采取适当的产业政策,扶持这些产业的发展。

企业经营者认为我国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依次是高新技术产业、教育产业和信息产业,比重分别为60.0%、42.2%和39.5%。

企业经营者在适当的条件下准备投资的产业依次是:高新技术、信息和教育产业,比重分别为70.9%、31.7%和28.6%(见表30)。

第四,企业经营者们对未来5年我国经济的增长速度作出了预测。调查结果显示,35.1%的企业经营者预测未来5年的年均增长速度在6~7%之间,33.2%认为在7%以上,比认为在6%以下的多1.5个百分点。

从企业经营者对企业经营状况的未来预期看,调查结果显示,37.4%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今后一个时期企业经营状况将有所好转,44.6%认为将维持现状,18.0%认为将有所恶化,表明企业经营者预期企业经营状况总体将会呈现稳步回升的势头。

第二部分企业经营者对企业改革现状的看法

一、企业经营者对出台的改革措施给予积极评价

近年来,为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加快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改革措施。调查结果表明,企业经营者对这些改革措施的实施效果大多给予了积极的评价,认为各项改革措施取得成效的程度(“成效显著”+“效果良好”+“有些效果”)依次是:财税体制改革(78.5%)、金融体制改革(76.4%)、科教体制改革(75.0%)、建立社会保障体系(73.6%)、建立现代企业制度(72.6%)、外贸体制改革(70.2%)、投融资体制改革(69.1%)、转变政府职能(59.7%)和政府机构改革(48.3%)。从企业经营者对各项改革措施认同程度的差异看,继续加大政府机构改革力度、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是企业经营者比较普遍的愿望。

二、国有企业改制愿望迫切

调查结果显示,在样本企业中,有57.3%的企业已经成为公司制企业,另有27.0%的企业准备近期实行改制。其中,虽然国有企业中已实行公司制的比重不高,仅为24.4%,但准备近期改制的比重高达49.9%。

从改制的进程看,本次调查的企业中,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以前实行公司制的占35.9%,1994年以后实行公司制的占64.1%,其中国有企业1993年以前实行改制的占41.5%,1994年以后实行改制的占58.5%,显示出国有企业改制进程明显加快。

三、社会保障体系亟待完善

随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进程的加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已成为改革的关键环节。调查结果表明,大多数企业经营者认为目前的企业职工社会保障状况还不能完全满足职工需要。其中,相对较好的是职工养老保障,认为满足的企业经营者占39.5%,认为不满足的占31.8%,前者比后者高7.7个百分点。

调查结果显示,满足情况较差的是失业和再就业的社会保障,认为满足的仅分别为11.2%和13.5%,而认为不满足的分别高达58.6%和62.1%。

对于企业职工住房保障,有24.6%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满足,44.4%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不满足,前者比后者低19.8个百分点;对于职工医疗保障,有25.5%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满足,50.4%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不满足,前者比后者低24.9个百分点。

调查显示,国有企业经营者对本企业职工各项社会保障的满足程度都低于非国有企业,其对职工各项社会保障的净满足程度(满足–不满足)比非国有企业低的百分点依次为:再就业保障(16.5)、医疗保障(15.9)、失业保障(12.8)、养老保障(5.9)和住房保障(1.9)。

四、国有企业负担比较沉重

对国有企业负担问题的调查结果显示,企业经营者认为目前国有企业最主要的负担是债务负担,其中,58.6%的企业经营者认为负担很重,33.4%认为负担较重。从企业资产负债率看,国有企业的资产负债率普遍较高。调查结果显示,样本企业的平均资产负债率为62.0%,比1996年降低5.3个百分点,而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率为69.5%,还略高于1996年水平(69.1%)。

企业经营者认为国有企业负担居第二位的是富余人员较多。调查结果显示,51.8%的企业经营者认为负担很重,38.3%的企业经营者认为负担较重。

国有企业医疗及离退休养老负担被列在第三位,44.6%的企业经营者认为负担很重,42.7%的企业经营者认为负担较重。

调查发现,目前国有企业的税费负担、企业办社会负担和“四乱”负担(乱集资、乱摊派、乱罚款、乱收费)仍然较重,其中认为税费负担较重和很重的分别占30.7%和48.3%,认为企业办社会负担较重和很重的分别占28.1%和40.9%,认为“四乱”负担较重和很重的分别占22.9%和42.3%。

篇3

(二)影响员工幸福度的因素

1、员工方面的因素

目前普遍认为员工方面的因素主要源于职业认同和人际关系两个方面。职业认同因素,主要指的是员工是否喜欢本职工作,在工作中能否实现自我价值的认同;人际关系方面则表现为在团队的配合中是否顺畅以及是否得到尊重,在生活中和团队是否能和睦相处等。笔者认为除了前文所述两方面之外,心理诉求得到满足也是幸福体验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企业和员工的朝夕相处中,由工作关系形成的群体,应不止于工作上的联系,生活中情感和心理的交流能让员工获得的友谊、尊重、关心、信任和理解而感到幸福。

2、企业方面的因素

企业对员工的管理制度是否合理,各种管理办法是否科学,企业为员工营造的工作和生存环境等,都影响着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进而影响员工的幸福度。在企业管理方面,最为重要的是企业的薪酬管理和工作环境营造[2]。薪酬管理因素,是员工物质需求的主要来源,薪酬不仅是劳动所得,更代表着员工自身价值,是影响员工幸福指数的物质基础之一。此处的工作环境是代表了广义的工作场所环境、居住环境、以及工作氛围的广义的环境。以发生了震惊世人的十三跳的富士康为例,其工作和居住场所都是一流的;薪酬体系却是二流的,表面工资较高,实际是政府的最低工资标准再加上牺牲大量的休息时间强制加班换来的;工作氛围是三流,基本上是沿用上个世纪的专制手段来进行管理,部分基层管理人员甚至辱骂员工;而对员工的精神关注则是末流,其员工常年重复着单一繁重的工作,却没有相应的文娱活动或者是休息时间来缓解压力,完全忽视人的正常情感交流和适当休息的心理诉求,日积月累以至于厌倦情绪日盛,最终导致个别员工便产生了厌世的极端想法,甚至于跳楼的过激行为,完全没有幸福度可言。

二、当前国内企业员工幸福度现状

我们知道社会经济的体制决定了企业生存的多样性,其具体企业的兴衰由多方面原因决定,但是我们依然可以看出通过统计表各项数据分析人们对用工单位的期待指数相差太远,和期待值的差距也就是和幸福指数的差距。其中私营企业和台资企业的综合平均值为最低,导致员工幸福度低的原因也大致可以从上表中反映出来。国企因为其稳定性,港资企业和合资企业因为其薪酬福利偏高,外资企业因为其偏重人性化管理而平均值超过50%,虽然各自有侧重点,但是其侧重点依然是在较大的满足了员工所关心的薪酬、管理和心理诉求这三个决定幸福指数范围内的问题。

三、就如何培育企业员工幸福度的几点思考

篇4

2013年10月10日,世界银行的最新分析报告首次深度剖析了世界最贫困人口的状况。报告指出,全世界的极贫人口人数在过去30年大幅下降,2010年世界极贫人口(定义为日均生活费低于1.25美元)的人数比1981年减少了7.21亿人,但同时也指出2010年约有4亿儿童生活在极贫状况,是全球极贫人口的三分之一,但在贫困线之上的人口中儿童只占五分之一。低收入国家的情况更糟,儿童中有一半生活在极贫状况。

【40.7%】超四成老人靠家庭供养,自认是家庭负担

2013年10月13日,中国社会福利协会和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保障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首届老年节研讨会上指出,目前我国约有40.7%的老年人仍是靠家庭供养,只有约24%的老人能够依靠养老金生活,但农村只有4.6%的老人能靠养老金生活,农村很大一部分老人要靠劳动收入养活自己。同时,平均有43.3%的老人认为是家庭的负担,比2000年下降了13.8个百分点。

【41799元】我国职工工资较大幅度增长,社会保险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2013年10月10日,由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组织编写、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发行的《中国人力资源发展报告(2013)》指出,近年来,我国职工工资随着经济发展实现了较大幅度增长,社会保险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全国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年均工资由2007年的24721元增加到2011年的41799元,增长了69.1%;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7.87亿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超过13亿人。2012年,企业退休人员平均养老金达到每月1700元,比2011年提高12.5%。

【66%】企业招聘最看重的是什么?66%企业最看重社交能力

篇5

二、我国会计举证中存在的问题

(一)会计举证中相关会计档案不全

在反倾销诉讼中,各国反倾销法对应诉企业需要提供的会计材料的范围和时间进行了规定。比如美国法律要求调查被诉产品在被之前三年的情况,欧盟法律要求调查被诉产品被之前一年的情况。这些要求提供的资料主要包括:(1)公司的资本或股本构成;(2)公司负责生产和销售被调查产品的部门的财务报表,或财务分类明细账;(3)第三国市场的销售价格、销售费用以及价格减让、佣金、回扣;(4)被调查产品出厂价格至到岸价格之间的各种费用,每笔交易销售发票的副本和付款证明;(5)与生产和销售被调查产品、在国内市场销售的产品、出口到反倾销调查国以外其他国家或地区的产品的支出费用有关的生产和销售成本的详细资料,以及公司所运用的总的会计制度的说明。另外,反倾销调查作为一个涉外行政法律程序,各个阶段都有严格的时间限制。以填写调查问卷为例,WTO《反倾销协议》规定的期限为不少于30天,实际上各国的规定一般都不会超出30天太多,比如美国反倾销法规定正好为30天,欧盟反倾销法规定为40天,其他国家的反倾销法也很少有超过45天的。虽然有特殊情况时可以申请延期,但一般只允许延期10天。

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提供如此多的会计资料,对于一般企业而言,如果不设置反倾销会计岗位,平时又不注重相关资料的积累,往往会造成应诉中因为相关会计资料准备不充分或者不及时,无法为被诉方提供有力的抗辩资料。正如高特兄弟律师事务所北京办事处首席代表陶景洲指出的,“我国企业进行反倾销应诉的最大难度就是证据的收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都花在取证上。中国企业在资料的保存写作硕士论文和收集方面的意识不强,不仅自己的资料有限,外国竞争对手的资料更是少得可怜。打反倾销官司,务必做到知彼知己,掌握自己的具体情况,规范自己的财务,详细记录产品的成本核算。”新晨

篇6

2.在全国首次提出产权收益分配理论。朱学义教授1996年4月完成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企业收益分配制研究”项目,1996年5月15日由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组织鉴定为“国内领先”,撰写的“论产权理论与企业收益分配”1997年12月获江苏省人民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开创了西方产权理论研究同中国国有企业改革密切结合的新亮点。

3.在全国首创资本化方法体系。朱学义教授1997年1月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研究,在全国创造了“矿产资源资本化方法体系”,2002年12月9日被江苏省科技厅鉴定为“国内领先”,其“矿产资源有偿开采研究”成果2005年12月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4.在全国首创矿产资源权益价值理论体系。朱学义教授1997年1月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研究,在全国创造了“矿产资源权益价值理论体系”,2002年12月9日被江苏省科技厅鉴定为“国内领先”,其成果2005年11月获江苏省首届软科学成果一等奖。该理论目前已拓展到森林资源、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等方面。

5.构建了我国环境会计应用框架。朱学义教授1999年在《会计研究》第4期上发表“我国环境会计初探”论文,建立了我国环境会计核算的基本框架。2003年12月,该论文获江苏省人民政府哲学社会优秀成果三等奖。

6.构建了我国智力资本会计应用框架。朱学义教授2004年在《会计研究》第8期上发表“我国智力资本会计应用初探”论文。该论文不同于其他智力资本会计论文之处是:首次从会计确认、计量的角度划分了我国智力资本的三大内容和类别―知识资本、智能资本、拓创资本,其中,智能资本按业绩计价(文中称“才能评定认定法”)是一种创新;论文提出与此相应的会计制度改革,建立了与此相关的资本回报模型。

7.构建了煤炭企业责任会计应用体系。朱学义教授深入煤炭企业调查研究,于1995年11月主持完成煤炭高校优秀青年基金“煤矿责任会计系统设计”项目,在我国煤矿首次建立了责任会计应用系统。此后,朱学义教授将该项研究扩展到整个煤炭系统,于1997年9月公开出版《责任会计应用研究》专著,将该研究成果推广到全国114个煤炭企业。1998年3月,“煤矿责任会计系统设计”项目获煤炭部“管理现代化优秀成果一等奖”;2000年6月“责任会计研究与应用”研究项目获国家煤炭工业局科技进步二等奖。

8.在全国首创民本会计改革体系。朱学义教授2007年发表“论基于民本经济的会计改革”、“论会计等式的演变与改革探讨”论文,提出了会计改革的新等式“资产=负债+民众权益”。

篇7

一、引言

由于中小企业自身特点,其发展不可能主要依靠股权融资(直接融资),多数只能依靠银行贷款及其它间接融资方式获得流动资金。因此可以说间接融资是中小企业发展的支撑。近年来,中国政府陆续颁布多项法规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例如2003年的《中小企业促进法》以及2005年至2006年银监会等部门出台的一系列中小企业间接融资放宽政策,这正是本文研究的兴趣点所在。本文关注的是融资放宽措施是对国有中小型企业更有利,还是对私营、外资企业倾斜更有利?同为中小企业,受益于逐渐宽松的间接融资环境,非国有中小型企业是否遭到了歧视。

许多学者将所有制歧视作为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①],但是国内学术界使用的数据证据多是来自局部地区企业的问卷调查,或者中小企业板块企业年报。例如,徐洪水(2001)经济学论文,郭斌和刘曼路(2002),虞群娥和李爱喜(2007),都以民间金融与中小企业发展都较为成熟的浙江地区为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也都选择了问卷调查。梁冰(2005)选择了全国东、中、西部有代表性的六个城市的1105 户中小企业进行入户问卷调查。田东霞(2005)等专门对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发展做了经济与法律等多方面的论述。此外,2002年德国IFO经济研究所、国家信息中心中经网、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调查系统及国经中小企业发展研究中心等机构组成的“中国中小企业经营状况联合专题调查项目”(IFO等联合项目)获得的数据也被很多研究所使用,例如康立(2007)。以上的研究方法是企业个体层面的调查,能够获得第一手详实数据,但是仍然存在有两个缺点:首先,问卷调查准确度难以保证。问卷调查高成本与低收益的特点决定了获得样本量的有限。多数只能得到各种间接融资渠道选择比例,并不能获得实际间接融资变动的精确数字。其次,问卷调查方法难以实现持续性,并且抽样方法也因人而异,造成无法对研究对象进行持续统一的关注中国。也有学者使用资本市场的数据进行研究的,比如刘建勇和杨浩(2008)就对2006年一年的中小企业板块企业数据进行统计比较,得到规模歧视大于所有制歧视的结论。康晶(2007)选择了单个上市企业进行融资研究。赵英军(2006)从单个城市信用社角度出发,研究中小银行的贷款业务。还有一部分研究建立在银行贷款流向的统计分析上,例如李凯慧(2003)就研究了国有银行对非国有企业贷款占全部银行贷款的比例问题。但是简单的统计比较具有很大的局限,难以对各种因素综合考虑。

针对以上研究方法的不足,本文考虑采用中小企业面板数据对所有制歧视的存在进行验证,对近几年来的政策效果做一个实证分析。目前国内使用面板数据分析的文献极少。陈晓红和刘剑(2006)的截面数据回归分析是有意义的尝试工作。他们主要考察的是银行贷款余额,这一点与本文的关注点不同。凌智勇(2004)对上市公司的多年平均数据做了相关回归分析,其中使用到了短期贷款、长期贷款、流动负债率等变量经济学论文,并控制了贷款额度增加额与总资产之比为因变量,这一点和本文有相似之处。本文采用面板数据无疑会给研究带来很多好处,尤其是调查数据时间上的持续能够反映各年度政策效应的趋势,并且由于统计口径一致从而能够被不同研究者验证研究成果。

本文以下安排为:第二部分介绍研究方法和数据处理,第三部分是文章的计量模型分析和估计结果,第四部分按照实际控股类型重新定义企业所有制,做了稳健性的检验,第五部分是全文的总结。

二、研究方法和数据[②]处理

如前所述,本文主要的研究方法是使用面板数据进行政策分析,分析对象是2001年至2006年间有关促进和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法规。具体有两个关注事件:2003年实施的《中小企业促进法》,银监会2005年7月的《银行开展中小企业贷款指导意见》以及之后的一系列银行等金融业的间接融资放宽政策,比如国家开发银行开展的“两台一组”中小企业贷款模式等等。以这一段时间的政策效果为研究对象的国内还有应展宇(2004)等,但是这些主要是用文字论述政策变迁的影响。

表1:中小型企业划分标准

 

行业

指标

单位

中型

小型

 

 

建筑业企业

从业人员数量

销售额

资产总额

万元

万元

600~3000

3000~30000

4000~40000

600以下

3000以下

4000以下

交通运输业企业

从业人员数量

销售额

万元

500~3000

3000~30000

500以下

3000以下

工业企业

从业人员数量

销售额

资产总额

万元

万元

300~2000

3000~30000

4000~40000

300以下

3000以下

4000以下

邮政业企业

从业人员数量

销售额

万元

400~1000

3000~30000

400以下

3000以下

住宿和餐饮业企业

从业人员数量

销售额

万元

400~800

3000~15000

400以下

3000以下

零售业企业

从业人员数量

销售额

万元

100~500

1000~15000

100以下

1000以下

批发业企业

从业人员数量

销售额

万元

100~200

篇8

顶岗实习是高职教育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顶岗实习不同于教学实习,其实习内容和过程决定了它的复杂性、持续时间长等特点,加大了对顶岗实习管理与监控的难度,导致顶岗实习达不到预期效果,如何管理顶岗实习,进一步提高实习质量,是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的问题。为此,本文以2009级畜牧兽医专业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118名学生为研究对象,从实习学生、实习单位、指导教师三方面的调查,以得到的第一手资料运用统计分析技术,了解学生实习现状,分析影响顶岗实习质量的主要原因,以有效加强顶岗实习管理和提高实习质量。

一、研究方法

主要由五部分组成:文献法、调查与分析、访谈、考察、分析总结。

1.通过查阅大量资料:主要是借鉴国内外高职院校顶岗实习的研究成果。

2.调查分析阶段:主要是利用2009级畜牧兽医专业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正在实习学生为对象,通过问卷设计、问卷凋查、走访企业、实习学生座谈、数据整理、汇总和分析反馈意见。

3.借鉴成功经验:考察一些示范院校相同专业顶岗实习的成果。

二、顶岗实习情况调查及现状

本人以2009级建筑专业86名和畜牧兽医专业32名顶岗实习学生得相关内容进行了问卷调查,发放问卷调查表学生118份,收回116份;指导教师建筑专业5人,收回5份,畜牧兽医指导教师4人,收回4份。实习单位问卷调查64份(其中畜牧兽医11份,建筑工程技术53份)。

三、顶岗实习主要内容分析

1.顶岗实习岗位与专业相关性分析。从图1看出,2009级建筑专业和畜牧专业顶岗实习与专业的符合度很高,建筑专业达到98%,畜牧兽医达到96%。这说明本届学生绝大多数已经认识到顶岗实习对就业的重要性。

2.“2+1”人才培养模式认可度和满意度调查数据分析。顶岗实习的时间安排,有的学校把半年实习时间安排在第六个学期,也有的学校采取了“2+1”的人才培养模式,即顶岗实习时间安排在最后一年。目前,许多高职院校都在实行“2+1”模式,并取得成功经验,如辽宁建筑职业技术学院[1]、南宁职业技术学院[2]、广东建筑职业技术学院[3]、广东白云学院[4]、沈阳建筑大学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原延安农校园艺专业等。从图2调查数据分析看出,我校建筑工程专业和畜牧兽医专业试行“2+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得到学生、指导教师、用人单位的一致认可,也收到了良好的成效。

3.校内指导老师在学生实习期间指导他们进行的调查数据分析。从图3分析得出,学生实习的地域、单位分散,指导教师见面指导难度大,学生得不到及时指导。

四、影响顶岗实习质量主要因素分析

虽然两专业在“2+1”教学改革取得不错的成绩,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对顶岗实习指导投入的精力不够;教学管理干部没有高度重视,缺乏过程监控。

1.落实实习渠道单一,导致实习分布广、管理难度大。从调查分析得知,2009级建筑专业只有7%学校统一安排,学生地域分布广,导致现场指导难。而畜牧兽医专业87%由学校统一安排。

2.学校顶岗实习管理和质量保障制度不健全,执行不到位。为了加强对实习学生的管理,学校为顶岗实习制订了一系列的管理文件,要求教师在学生实习期间全程跟踪的指导和管理学生。任务交代下去,需要完成和真正落到实处的几乎没有。部分指导教师责任感不强,不能指导和管理学生,导致顶岗实习任务完成不到位。目前又缺少实习过程监管手段,大多数情况下,基本处于“放羊”状态,一定程度上影响实习质量。

3.顶岗实习考核体制不健全,考核评价不科学,考核要求不严格。顶岗实习实施过程中,往往在开始阶段安排得井然有序,而在实习结束后的成绩评定、内部交流、总结等环节,往往比较草率,对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收获和教训不能进行系统的收集、归纳和总结[5]。在调查往届及本届毕业生时,能够完成全过程实习日志的内容也是几句,只要材料齐全,教学科、指导教师都会开绿灯。毕业设计(论文),出现不规范,甚至出现雷同、抄袭等现象,论文答辩时,会因学生就业难而降低要求,学生浑水摸鱼,侥幸过关。

4.实习基地缺乏,与实习单位沟通不够。我校畜牧兽医专业,实习基地比较充足。而建筑专业原本校外基地少之甚少,再加之考虑到安全问题,校外实训基地大多不愿意接收大量学生去实习,93%是学生自找实习单位。指导教师不能现场指导,与企业交流沟通不够,不了解企业需要,不了解学生的实习情况。

参考文献:

[1]刘冬学,陈莹,杨勇,等.土建类专业“2+1”工学结合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辽宁高职学报,2008,10(12):4-6.

[2]娄开伦.职建筑类专业学生顶岗实习管理探析[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6(2):55-58.

篇9

1.1学生问题

学生设计能力低,编程水平差,无项目实际经验,既不知道软件开发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也不知道程序语言代码编写和开发工具界面操作,甚至不知道从何处开始下手准备毕业论文,成为目前软件开发类毕业论文质量差的根本原因;学生思想上存在误区,不重视毕业设计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认为毕业设计与普通课程一样,对毕业设计敷衍了事,不愿意花时间和精力认真努力开发软件,总是被动、消极地接受学习,成为软件开发类毕业论文质量差的直接原因。

1.2学校问题

学生在大一至大三期间,一般只是简单地开设各科课程,并没有将所有软件开发类课程结合起来,直接导致出现学生软件设计能力低与开发水平差的现象;从论文开题、中期检查到论文答辩等过程中,并没有严格按照各种材料上交的日期进行,普遍是最后答辩时上交补交所有材料,甚至包括论文开题报告,直接导致学生消极怠慢的态度;最后的毕业论文考核是最关键的问题,也是目前毕业论文相关制度中管理最混乱的一部分。既没有一套规范毕业论文考核标准,也没有对毕业论文的中间过程进行监控,就连最后的论文答辩也只是流于形式。

1.3教师问题

大部分教师没有项目开发实际经验,只知道软件设计理论基础,不能全方位地指导学生,更加无法让学生能够主动积极地学习,成为毕业论文水平不高的原因之一。

2CDIO教育模式

CDIO教育模式继承和发展欧美20多年以来的工程教育改革理念,将“做中学”和“基于项目教育和学习”的集中概括和抽象表达,是2004年由麻省理工学院和瑞典皇家工学院等四所大学研究创立,CDIO分别代表了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等四个学习过程,它以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3]。CDIO培养大纲将工程毕业生的能力分为工程基础知识、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四个层面,大纲要求以综合的培养方式使学生在这四个层面达到预定目标[4]。本文将CDIO模式的构思、设计、实现和运作等四个学习过程引入到计算机软件开发类毕业设计中,要求严格按照构思、设计、实现和运作这四个阶段进行,并将每一个阶段的成果都作为毕业论文考核的依据,以此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既能让指导老师清楚整个设计流程,并根据阶段安排加以指导和督促,也能让学生愿意付出时间和精力努力投入到毕业设计当中。在弥补学生软件开发水平不足的同时,提高学生思考问题、综合设计的能力,最后达到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目的。

3基于CDIO模式的计算机软件开发类毕业设计

3.1构思阶段

毕业论文是从学生的选题开始,一般是由老师提供一系列题目,再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选择,这种方式遏制了学生的主动性。应该由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专长和对将来的职业规划等情况,利用各种参考资料主动搜索与查找适合自己的题材范围,再在老师的指导下确定毕业论文题目。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设计积极性,为后面的毕业论文工作提供有利条件,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查阅资料和思考问题的能力。之后,指导老师提供软件开发类参考资料,并在中国知网等学术平台搜索课题相关文献,确定论文的基本要求,给学生下达论文任务书。学生根据接收到的任务书,利用软件工程专业书籍、中国知网等学术平台、论文相关的Web网站,查阅大量的资料,了解论文的背景、研究现状和开发意义,确定论文的研究内容和开发中的关键问题,撰写论文开题报告,完成软件开发的构思阶段。

3.2设计阶段

设计阶段主要包括需求分析和总体设计,正式开始毕业论文的设计工作。根据资料查阅、市场调查和企业要求等形式分析软件产品操作流程、功能列表,完成系统需求分析,并在需求分析的基础上重点进行功能设计、模块划分、模块接口规范、数据库概念设计及数据库逻辑设计,在老师的指导下反复修改不断完善,最终确定系统的总体设计。然而,在软件开发设计阶段,学生论文还没有开始写,软件程序也没有完成,指导老师无中期检查依据,不能有效地督促学生开发设计。因此,在设计阶段完成之后,应该形成需求分析、数据库设计、概要设计等相关说明书,作为毕业论文中期检查的材料,纳入论文考核的范围。

3.3实现阶段

实现阶段是学生毕业论文工作的重点,也是毕业论文设计工作量最大、所需时间最长的一个阶段,直接决定最终毕业论文的质量水平。学生需要掌握软件开发工具、程序设计语言等基本理论与方法,根据系统总体设计的功能模块、接口规范等进行数据库的实现、程序代码的编写,并反复运行与测试。此阶段生成详细设计说明书、编程规范、测试等文档,作为毕业论文第二次中期检查材料。在这个阶段有了指导老师的督促,能够完全确定系统功能,不至于在后期阶段又需要反复修改。

3.4运作阶段

根据前期产生的开题报告、需求分析、数据库设计、概要设计、详细设计、编程规范、测试等文档和开发好的软件系统撰写毕业论文,并参与论文答辩,是学生毕业论文的总结阶段,不仅着重体现学生的写作水平,更能了解学生对软件的学习情况,是分值比重最大的一部分。最后,将所有文档和论文、答辩情况一起评分,获得毕业论文成绩。

篇10

不同的经济环境,不同的行业特点,对成本的内涵有不同的理解。但是,成本的经济内容归纳起来有两点是共同的:一是成本的形成是以某种目标为对象的。目标可以是有形的产品或无形的产品,如新技术、新工艺;也可以是某种服务,如教育、卫生系统的服务目标。二是成本是为实现一定的目标而发生的耗费,没有目标的支出则是一种损失,不能叫做成本。

二、责任成本会计在企业中的应用

海尔集团自其成立以来,一直进行跨越式的发展,其成功经验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从2001年底开始,海尔集团提出SUB建设,同时创造性地提出了SUB损益表的操作思路,将海尔的国际化目标进一步分解落实到每人,每天,每个产品。SUB将企业的一张财务报表转化为每个责任单位独自的财务报表,是全集团的员工都是主体,都能够自我增值。苏仪表提供每人每天的投入、费用、产出的信息,实现管理和考核确定到人,将集团整体的经营目标转化为每个具体责任单位的目标和工作动力,极大地调动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在满足顾客需要的同时实现员工的自我价值。

实行SUB以后,我们可以看到:海尔将原来分属于每个事业部的财务、采购、销售业务全部分离出来,合并为独立地责任单位,实行集团整体统一的营销、采购、结算,优化了管理资源和市场资源的配置,实现组织结构的扁平化,提高集团管理系统的效率。海尔现行的经营管理体制深入到每个人,划分到更加具体的责任单位,是绩效考核更加严密,更加有效。

责任精确到人的做法可以促使职工转变观念,发挥主动性和创造力,促进企业整体利益的实现。采购人员A原来只负责的采购铁管,但现在作为一个责任单位,要对经营成果负责,即成为铁管的经营者。他现在不能简单地考虑铁管的进价,要综合运费、仓管费用和废品损耗等问题来考虑铁管的采购。SUB通过对采购人员的所有费用支出和采购货品的使用进行监督和考核,通过SUB损益表计算该采购人员的薪酬,实现考核到位。

从海尔的经营管理体制看出:首先,公司高层对SUB的实施有足够的重视,项目实施目标明确;其次,评估方法的选择综合了集团的实际;最后,科学的考核和激励措施促进员工的积极性,完善了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

三、责任成本会计的未来发展趋势及对策

面对现代成本会计的发展趋势,即作业成本法与作业基础管理的兴起,战略成本管理方兴未艾,以及目标成本的推广应用等等,我国的成本会计工作如何顺应国际国内市场环境以及企业生产环境的变化,结合国情,引进、吸收、消化各种新的管理理论与方法,并总结我国自己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深思。

1.加强成本理论的研究,提高我国成本会计水平,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理论研究方法体系。理论研究者必须冲破传统会计观的束缚,解放思想,勇于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和研究课题;应本着创新精神、务实态度和严谨作风,深人企业调查研究,同实际工作者密切合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广泛开展案例分析,从理论高度提炼成功经验,同时还应该针对我国成本会计实际问题致力于将理论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2.成本会计工作者应更新观念,树立成本效益(Cost Benefit)、成本回避(CostAvoidance)思想,充分发挥成本会计的职能作用。

长期以来,我们在评价企业成本工作绩效时,往往把成本升降作为唯一标准。这在理论上是说不通的,因为成本只表现一定时期内所发生的各种劳动耗费,至于这种耗费产生的效益如何,却不是产品成本指标本身所能反映出来的。

所以,成本工作绩效考核应通过投入与产出关系进行评价:一是产出的投入越少越好;二是投入的产出越多越好;三是投入增长慢于产出增长为好;四是投人减少快于产出减少为好;五是投入下降,产出上升为好。在实践中片面强调降低成本势必挫伤企业为未来增效而支出某些短期看来高昂但却必要的费用的积极性,从而影响企业技术革新和产品更新换代。

3.推进成本会计电算化。利用以计算机技术为中心的信息管理手段已成为现代成本会计的一种必然发展趋势。企业成本会计工作以电子计算机为手段,大大加快了信息反馈速度,增强了业务处理能力,对于及时、准确地进行成本预测、决策和核算,有效地实施成本控制,全面地考核、分析成本,都有重要意义。

4.学习外国一切先进的经验和方法,博采众长,为我所用。

篇11

调查审计与其他项目的不同之处,就是项目实施对象众多和不确定性,审计人员面对这些项目时,首先从审计报告限制时间来设定审计现场查处方法,这个很重要,既要完成任务,又要突出重点,体现审计质量,只能把有限的审计力量通过审计方法均衡分配,不常规的审计项目审查方法不能常规来做,必须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核算内容,业务数据与财务数据的接口情况以及单位管理流程的覆盖范围和管理严密性,来设计审计查看方式的效率,其次是面对查处问题,要善于取舍,这要在发现问题的初步阶段,凭审计人员的敏感意识和职业判断,在深入问题的方向上,那些止在面上,那些深入,从而为审计报告盈得时间。在报告最后撰写过程中,分析也是相当重要的一个环节,由于取得现场第一手资料较多,如何处理、归类、切割这些资料成为报告证据,也是审计人员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衡量标准,我们依照审计目标对证据材料进行截取和嫁接,在相互制约部门或者现象与结果关系上进行“穿针引线”,并用经济指标及分析指标进行搭配,增强报告的逻辑性和说服力。

三、开展审计项目以外的审计报告服务形式

审计项目是审计行为的主要工作层面和载体形式,但简明的单一事项审计如果按照传统流程会使审计人员付出无效劳动,今年以来,我们在承担大项目的同时,还承担了区政府临时交办的任务和其他任务达9项之多,投入了较多的审计工作精力和时间,我们先后完成了农水江塘抢险和水库抢险核准的审计核查报告;多次核查国际酒店的资产情况及参与政府处置酒店的会议事务;核查出具了省农业技术推广基金会区执行部财务状况审计报告;核查出具了富伦奶牛厂的项目实施情况报告;核查了捐赠资金举报事项的情况说明;在事务所审计的基础上核查了中誉集团资产;参与了区总工会技术协会对所属部门技术协会的检查;完成了燃气公司建设费收支审计。这些审计工作虽不是以审计项目形式来体现,但对于审计专业同样也在发挥着影响和服务作用。

四、充分利用审计成果,撰写审计信息

审计信息是审计人员劳动成果再利用,在撰写上以社会热点问题、市民敏感问题、宏观政策问题为主,利用审计工作的特殊性在查询、查问审计对象的过程中,捕捉瞬间信息亮点和转化报告专题,作为写作信息的内容来源,今年我们共撰写审计信息10篇、论文4篇,区级课题1个,审计综合报告6篇,获得区领导批示6次,其中有4篇审计信息在省审计信息刊登,有7篇在市审计信息刊登,4篇论文被国家审计网站和审计刊登。

当然由于审计时间紧,还存在着有些项目审计质量不是很高;还有审计内容涉及政策性较多,业务不能适应的情况。

明年工作设想

从今年实施项目的情况看,至少存在以下几方面的情况:

1.由于民营企业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企业的生存能力在下降,造成政府要求审计鉴定的交办审计任务明显增加。

2.上级审计项目的计划性在逐渐减弱。上级同步项目的中途增加,使计划变成无计划性,年初计划变成审计底线任务。

3.审计项目的组合形式在变化,容量在增大,主要是分裂支项目,多报告、多表格特征明显。

4.上级安排的不同科室的同步项目有类同之疑。如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小企业、对税收、对房产、对就业的影响调查,这些项目上级没有进行资源整合。

篇12

创业是一个实践的过程,实施创业教育的关键是建立起培养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有较强的创业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创业者的人才培养模式。创业型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由过去培养专业应用型人才转向培养复合型创业人才,使学生具备勇拼敢创的创业意识,既掌握工商管理专业基础知识、行业性的专业知识,更要掌握相关的创业知识和方法,具备解决工商管理实际问题的一般能力和较强的创业能力,既可以带领企业实现公司持续创业,也可以投身个体自主创业。

2 创业型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2.1 创新课程设置,丰富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既要保留原有工商管理专业自有的知识体系,又要增加与创业相关的知识内容。因此,课程设置方面,既可以采用模块式,如在原有工商管理专业基础课的基础上,通过增加专业基础课或者选修课的形式,开设《创业管理》《创业投资》等课程,也可以采用渗透式,将创业相关的知识渗透到工商管理专业教学内容中,使学生能系统学习创业理论、技能和方法,能够把专业知识和创业知识有机结合,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

2.2 改善教学方法,强调理论与实践的联系

创业是要直面不确定性的情境,白手起家,从无到有的创造过程,在开展理论教学的同时,积极开展课程实践,模拟创业情境。大力推行案例教学法。通过组织学生讨论一系列成功和失败的创业案例,分析其成败的原因,使学生掌握有关的专业技能、知识和理论。广泛运用模拟教学法,通过模拟情境使学生在接近现实情况下扮演某个创业角色,并和其中的人或事产生互动,以达到预期的学习。

2.3 强化实践教育,建立融校内模拟与校外实践于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

创业能力是决定创业成败与否的关键,而创业能力是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因此,应以创业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实践教学内容体系。首先,加强校内模拟实践基地的建设,实现在校“创业”。在校内设立一体化、综合性的实训教学平台和校内学生创业实习的模拟实践基地,如税务大厅、模拟银行、模拟股市、ERP 实验教学平台,使学生不出校门就可以在一个仿真的环境中,体验创业全过程,从而培养他们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其次,校外“创业”,建立校外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形成产、学、研一体化教育模式。第三,可采取创业论坛、创业竞赛、创业联盟、创业社团等方式搭建第二课堂,吸引有兴趣的学生更好地了解创业。

2.4 开辟创业型工商管理人才培养多渠道

社会对创业型人才的需求日益扩大,可尝试从 4 个渠道展开创业型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一是,可面对工商管理专业学生,设置创业管理方向,培养工商管理专业创业管理方向学生,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可考虑创办工商管理专业(创业班)更系统全面地培养创业型工商管理人才。二是,面向全校不同专业的学生,采用双学位的方式,开设工商管理双学位创业班,力图借力其他专业基础特性和优势,培养既有本专业知识技能又具备创业知识和技能的复合创业型人才。三是,面向全校学生,开设创业管理相关的系列选修课,进行普适性的创业教育,让学生了解创业,进而对创业产生兴趣、意向,从而进一步引导其加强对创业管理相关知识的学习。四是,培养专业性的创业型工商管理人才,即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可尝试与相关行业联合开办具有较强行业背景、产业背景的行业(创业班),培养具有较强行业背景、深厚相关专业性的创业型工商管理人才。

2.5 创业型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配套性措施的构建与实施

篇13

关于电大开放教育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以下简称“实践教学”)的特点,本文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这些特点与解决当前实践教学面临的突出问题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2.1实践教学的定位特点实践教学的定位特点,是开展实践教学的思想认识基础。当前人们对开放教育实践教学的定位还没有达到应有的高度。研究认为,目前对实践教学普遍存在这样的认识误区:即远程学习者多以在职人员为主,他们都来自不同的实践场所,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无需进行实践教学[3]。在实际工作中,多数电大也把实践教学放在从属地位。是居于从属地位,还是居于主导地位,抑或把实践教学作为重要环节之一,是实践教学定位的核心问题。中央电大明确提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的目标是培养应用型人才,而工商管理专业又是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就要求学生能够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把书本知识应用于现实中,提高动手能力、动口能力和动脑能力。对于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实践教学侧重提高沟通、表达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以“小企业管理”课程为例,该课程全面介绍了小企业从创办、制定计划,到企业运作的过程,目的是让成人学生学会如何创办和经营管理一个小企业。如果教师只介绍各章理论,讲解书本上一般知识,学生会感枯燥无味,教学效果差:;如果通过介绍案例的形式,让学生参与案例讨论,则一方面,学生获得了感性知识,深化了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学生在讨论中相互启发,进发新的思维火花,这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极好途径。因此,对于开放教育工商管理专业学生来说,电大要改变过去那种重理论知识传授、轻实践教学的传统教学模式,重新摆正两者的位置:理论教学是基础,实践教学是主干,从课程教学到集中实践,学校应该自始至终把实践教学放在主导的位置,把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作为教学的主要任务,紧抓不放,锲而不舍。实践教学的主导性,是实践教学的定位特点。

2.2实践教学的目标特点电大开放教育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首先要以提高质量为目标,要使实践教学达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要求,但是质量标准如何界定?电大开放教育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目标与普通高校同类专业实践教学目标相比有何特点?这就要分析电大开放教育的特点,它是界定实践教学目标的依据。(1)电大开放教育是成人教育,是利用成人的工作业余时间而对他们开展教育。相对普通学校学生而言,开放教育学生的学习是一种业余生活。他们有工作,有家务,要为生计、事业奔波,虽然是学生,但学习不再是他们的主要任务,在“工”与“学”的关系上,他们以工作为主,不可能像普通高校学生那样集中精力在读书学习上。(2)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多在企业工作,特别是在现代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学生工作忙,加班多,压力大,能够开展实践教学的时间更是有限。如以前我们曾提出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考察,作为课程教学实践的形式,但是后来感到不可行,难以组织起来。又有的电大学校提出建立实践基地,实践证明也缺乏操作性。(3)学生都有一定的实践经验,绝大多数学生对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比较了解,有些是企业的管理者,实际经验比较丰富。(4)学生基础存在“先天不足”,很多学生进校时的基本学习素质不高,学习习惯不好,这样有些实践教学形式对他们来说难度较大。如工商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写作这一实践教学环节,学生对于六七千字甚至上万字的论文无法驾驭,主要表现为:结构不合理,逻辑混乱,层次不清;缺少专业理论,不能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能对论题、论点进行说理、论述;语句不通顺,标点不正确等。甚至一些学生选题喜欢选大题目、易找资料的题目,以致论文出现抄袭现象。综上所述,电大与普通全日制高校有区别,实践教学的形式要简化,目标要适度,不可能也不必要让学生花很多时间到企业调查实习、参观实践,毕业论文的形式和内容也要结合学生的具体实际。目标的适度性,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特点。

2.3实践教学的手段特点开展现代远程教育、利用多媒体教学是电大的优势所在。开放教育是从西方发达国家引入的教育项E1,1999年中央电大进行开放教育试点的初衷,是注重利用现代远程教学手段,把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技术和广播电视网络有机结合起来,实施数字化、多媒体、交互式教学。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电大教育已没有传统的广播电视的痕迹,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技术已得到较快发展,天网、地网、人网“三网合一”远程教育模式已经形成。“天网”指我国的卫星电视网络,“地网”指互联网,“人网”指电大系统的教学管理网络。而学习群体越来越大,截止到2010年底,安徽电大全省在校工商管理本科学生为3067人,专科生9300多人,而全省工商管理专业专职教师不到20人。师资的有限性和学生的分散性,决定了传统的实践教学方式难以达到理想的覆盖面,只有借助现代科技手段提高实践教学的效率。因此,开放教育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开展,要注重实践教学手段的多元性和先进性,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手段开展教学,发挥远程教育的功能。运用手段的现代性,构成实践教学的第三个特点。

3实践教学限制因素分析

十多年来,电大在开放教育实践教学方面进行了富有成效的探索,取得了很大成绩,这是毋庸置疑的。工商管理专业创新了多种形式并采取了多种措施进行实践教学,如社会调查、模拟实验、毕业论文等;但是,实践教学面临着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它们影响着实践教学的效果,主要有以下4个方面问题。

3.1资金、硬件条件不足资金、硬件是一切教学工作的基础,是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支撑和保证。美国学者沃克温(J.F.Volkwein)1989年对86所大学的研究表明,与高校质量、水平和成功程度联系最紧密的是政府提供经费的多少和学校规模的大小]。相对于普通高校,全国各级电大的普遍情况是,教学投入资金少,硬件条件差。各级电大均存在科研经费严重短缺情况。教学科研经费投入的不足,影响是多方面的,首先影响师资队伍的建设,教师难以在科研中得到提升和成长;对于实践教学来说,实践教学的研究、实验设施建设、实践教学工作的质量和教师的积极性等,都受到限制。

3.2师资条件的限制相对理论教学而言,实践教学对教师的要求更高,对教师的素质要求更为全面,教师不仅要有较高的业务水平,而且要有较丰富的直接和间接的管理实践经验,更需要有较高教学水平。例如,电大工商管理专业学生一般都具有多年的工作经验,有些还有多年的管理实践,进行案例分析教学,需要教师对企业的实际经营管理情况有一定的了解,对实际问题有综合的分析力和准确的判断力。在毕业论文环节,电大学生基础理论普遍薄弱,写作功底、专业知识比较欠缺,要指导学生的论文写作,要求教师不仅具有较强的沟通能力,还要具有灵活变通的能力、因材施教的能力等。电大办学一直十分重视校内的课堂管理,教师的教学工作一直以管理课程、现代技术教学、传统授课为主,实践教学除了毕业论文这一环节之外,始终没有纳入教学管理的正常轨道,存在规章制度不健全等问题。同时,由于多种原因,教师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机会少,比如工商管理教师帮助企业培训,参与企业经营的策划,带领学生实习参观等;参加研究与社会实践紧密相关的科研课题也比较少。事实证明,教师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和研究工作,对提高教师的素质,开阔教师的视野,增强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均大有帮助。在这方面,普通高校和高职院校比电大具有更大的优越性,普通高校参加经济活动研究较多、科研课题多,一些高职院校都拥有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

3.3学风环境的影响学风是学生在学习上表现出来的态度和风气,是其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精神等内在品格在学习上的外部反映。有人认为,学风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它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对人才培养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优良的学风是学校内涵的重要标志之一『8】。普通高校存在学风问题,电大开放教育也面临学风问题。以工商管理专业本科为例,部分学生学习目的、态度不端正,学习只为一张文凭;有些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不强,不读书,不上课,不看网上资源;少数学生缺乏认真踏实的学习精神,作业不能独立完成,抄袭现象严重等。不良的学风严重影响实践教学的质量。在工商管理专业毕业论文写作环节,一些学生不愿深入调查,不愿认真查找资料,缺乏刻苦钻研、独立思考的精神,结果论文观点缺乏准确性,材料缺乏真实性,毕业论文写作这一实践环节未能真正体现实践特色。

3.4学生自身的因素除了上述问题之外,与学生相关的一些因素也影响着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开展,主要包括:(1)学习时间的有限性。(2)学生学习的业余性。开展实践性教学一般要求学生集中甚至脱产进行,比如社会调查,只能在企业正常上班时间完成,而学生也要上班,时间上有冲突。(3)学生住地的分散性。特别是市县级办单位,交通不便,学生分散,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教学更为困难。(4)学生基础的不平衡性。

4实践教学应采取的对策

4.1明确实践教学的形式

关于开放教育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形式,中央电大和各省市电大的有关规定以及不同的学者都提出多种不同的分类。根据《“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实践环节教学工作管理规定(暂行)》,实践环节教学体系一般包括课程实践和综合实践两部分,综合实践环节又分社会实践和毕业论文。文经类的课程实践包括课程实务、案例分析、课程社会调查、课程大作业、实践性课程等;社会实践包括教学实习、社会调查、毕业实习等;毕业论文环节包括毕业作业、毕业论文等。[11I有些省市电大把平时作业、案例大赛也作为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内容。工商管理的实践教学形式分类繁杂,且近些年的实践证明,有些在实际工作中难以实施。其中,一些不应该列为实践教学的范围,如平时作业是正常教学所必需的学习环节,案例大赛只是少数学生偶尔参与的一种比赛活动,把这些列为实践教学的内容,显得牵强附会;有些在实际中难以操作,如参观、实习等。本文认为,限于电大的资金、硬件条件一时难以获得改观,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形式应该删繁就简,以“获得感性知识和基本技能:”为最终目的,按照“简洁、可行”的原则确定实践教学的形式。可把以下4种形式作为开放教育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基本形式:案例教学,课程实践,模拟实验和毕业论文。其中,案例教学是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基础,也是学习专业课程理论知识的重要环节,是学生获得感性知识、加深理解理论知识的重要教学形式。课程实践主要是结合课程知识的社会调查,可以与平时作业综合考虑实施。中央电大应及时调整平时作业的形式和内容,内容安排要围绕应用能力培养目标进行,可以把平时作业作为课程实践的具体形式之一。但是当前许多专业课程的平时作业实践教学特色尚不够,如“小企业管理”的4次平时作业,只有一次是涉及学生应用能力训练的。

4.2把师资队伍建设放在首位

搞好工商管理实践教学的关键是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案例教学需要教师不但具有较高的专业理论知识,更需要教师对企业经济管理实际和经济建设实际有更深的了解;模拟实验、毕业论文等也需要教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综合素质。为此,必须做到:第一,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式,建立新型队伍。树立重素质、重实践、重应用、重创新的教学理念,改变单纯重视知识传授的“空对空”教学方式。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行是知之始”,以及“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法论,反对注入式教学法,认为行(做)是知识的重要来源,也是创造的基础,身临其境,动手尝试,才有真知,才有创新。“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子;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这对于今天电大工商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教师应多深入实际,学校应加强与企业合作,努力建设一支既具有较高专业理论水平,又熟悉经济建设实际的新型教师队伍。第二,加强科研工作,实现“教研相长”。实践证明,教师单纯地教书对提高教师素质的作用是有限的,而科研是提高教师专业素质的有效途径。一方面,通过课题研究,加强了工商管理教师与企业和社会实际的联系,有利于教师对企业实际经营管理问题的了解,积累实践教学的感性知识;另一方面,在科研中通过对大量文献的查阅、学习和对实际问题的调查与思考,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教学水平。

4.3加强学风建设。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电大开放教育工商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综合考虑,整体把握,才能有效开展好这项工作,其中好的学风环境是前提条件。学校没有良好的学风,学生不愿意学,不花时间学,再好的师资条件、再硬的教学设施都是枉然。一要提高服务意识和服务质量,满足学生的各种学习需求,以学生为中心,摆正学风建设中学校与学生的关系。二要抓好教、学、考的各环节管理,包括实践教学的各环节的管理,把学风建设与严格治教、严格考风相结合,把抓好过程管理与严格考风考纪相结合。三要对学生加强教育,端正其学习态度,培养其学习动机,特别发挥班主任在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