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购师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采购师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采购师论文

篇1

。另外,也应该从各个行业长期的发展状况来对采购门槛进行划分,对于国民经济中新兴的、具有远大发展潜力的行业和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行业,在设置采购门槛时应该区别对待,有所偏差。同样地在采购过程中,高价值、高风险的采购项目由采购部门专业化、技术精湛的采购人员进行操作会更加经济有效;低价值、低风险的常规采购,通常可以由采购单位自行操作,这样既保证了高价值、高风险商品的质量,又能够保证其他商品的采购速度和灵活性。其实,“采购门槛”的设定,在本质上是对政府采购权力的划分。不同采购门槛的设定,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各级采购部门之间的权力界限,因此,从这个角度上来说,绝对的集中采购和绝对的分散采购都是不合适的。所以,恰当的采购门槛的设定,对于预防政府采购过程中的腐败和实现各级采购部门权力的划分,从而调动各个采购部门的积极性,实现公共财政的最大效益都有积极意义。

三、集中采购与分散采购相结合模式的优点一般情况下,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采购模式,通常可以获得集中采购和分散采购的双重效益,集中采购有利于制定和实施统一的采购政策,培养更多技能精湛、知识全面的采购人员;分散采购则灵活性更高,采购速度更快。以战略管理的思维分析这两种相结合的采购模式,其意义更为长远,具体表现如下:1.相结合采购模式的建立,有利于完善当前的财政政策,有效地节约财政资金,提高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在我国现行的财政制度中,对建设性支出和对资金消费使用的监督管理尚无明确规定,而政府采购制度的实施正好弥补了这一缺陷。采购门槛的科学设定,对财政中建设性支出和消费性支出能够在不同模式下进行操作,使之各自得益。通过实施政府采购制度,财政部门从资金的分配到消费,实行全方位的监督,增加了政府采购的透明度,保证质量,降低了行政成本,提高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2.建立恰当的政府采购制度是国家加强宏观调控的政策工具,能够调节社会供求总量,实现社会总供给的平衡,并且能够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促进经济的协调、均衡发展,保护民族工业,支持国有经济的发展。政府采购制度实质上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国家调控经济的政策工具,不仅作用于微观的经济领域,调节部分商品和劳务的供给和需求,而且作用于整个社会的经济生活领域,进而实现政府的宏观调控目标。同时,针对近年来许多单位部门分散采购时的短期行为造成我国许多商品盲目进口,从而对我国的民族工业造成很大冲击的现实问题,以集中为主的结合采购模式,能够有效地改变这一局面,促进国家民族经济的发展。3.建立相结合的采购模式,有利于我国经济走向世界,进一步适应国际市场的需求,实现与国际接轨。我们和国际接轨的目的不是单纯地为了保护国内市场,更重要的是能够利用国际市场。我国已经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加快健全政府采购制度是我国经济融入世界贸易的迫切需要。政府在以集中采购为主的模式下,在采购的过程中能够协调统一,在以买方为主的对外经济中拥有较大的自,同时还能够激发国内企业和国外企业之间的竞争,从而促进国内企业的发展壮大,提高其竞争力,使之更好地融入世界经济之中。

[参考文献]

[1]王亚星.中国政府采购的市场化运作[M].北京:红旗出版社,2003.

[2]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N].人民日报,,2002-07-10(11).

[3]周敬伟.战略管理学前沿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5(12):12-13.

[4]张成福,党秀云.公共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5]宗熠.政府采购概论[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

篇2

【关键词】政府采购;工作;乡镇;现状;问题;对策

国家推行政府采购制度以来,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节约国家资金等方面,起到了明显的作用。有人认为,这种制度只适用于县级以上单位及大中型企、事业单位。作为乡镇,特别是向我县这样经济落后、财力紧张的乡镇,根本不需要推行,作为长期工作于乡镇的一名财会人员,通过在工作实际中的观察、了解,我认为乡镇更需要推行,而且急需推行政府集中采购制度。

乡镇近年来实行收入上缴后,日子极其难过,大部分乡镇不同程度都有外债。解决这一问题,我认为从基层自己这一方面出发,首要是节约资金,加强管理。因为在帐务处理中,我们发现,很多公务费支出其实并不需那么多资金,完全是由于人为因素造成资金浪费。

原因之一,在于乡镇大部分物资购置采用记账方式。由于不支付现金,因此卖家说多少钱就多少钱,只要东西能买到,形成商家是爷爷,乡镇单位是孙子的畸形购销关系。我们可以算一笔帐:一支普通的中性笔,市场价格为1元/支,而我们在当地买,价格为2元/支一2.5元/支不等,就算为2元/支,一个乡镇所有单位(小乡镇)每年用笔一项支出为700元(350×2),其中350元就为浪费资金,资金使用率之低,令人不敢相信。这还只是一只普通的笔,再加上必须的一些办公用品购置,我们每年要浪费多少资金?以招待费为例,每年审计帐务,总是会有招待费超标这一项违规支出,实际上超在哪里?一盒普通香烟,市面零售价为5元/盒,但到了乡镇采购时,最低为6元/盒,超市价20%,全年招待费共为0.6万元,公务费总支出为8万元,则超出支出4400元;若按市价正常计算,我们又超标准多少呢?

原因之二,在于各单位、各部门各自单独采购,零星购买。管理混乱,没有统一的采购规定,谁用谁买,买了东西之后到底用在哪里,也没有人管,因此,很多支出都是不需要的重复支出,比如办公用品,今天甲买了稿纸,明天乙买了笔。但到了用时,甲没有笔,又去买几支笔;乙没有稿纸,又去拿了几份稿纸。其实只要有统一的管理,甲乙二人都只需—支笔、一份稿纸而已,而不必每人每次买几支笔,几份稿纸,造成资金极大浪费。零星购买,对于质量就很难保证,今天买这种牌子,明天又是另一种,哪一种质量好,也没有人去注意。在帐务处理中,我们发现很多类似现象,但谁也不可能去看看笔用了几支,纸用了多少,只能就帐处理,加大了公务费支出。

最后一个原因,在于由于没有统一采购,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造成资金浪费,导致腐败滋生,乡镇公务费支出最多的是办公用品支出,但是由于是零星购置,造成标准不一,价格相差甚大。就一个公文包,甲领导买了20元钱一个,乙见了,想着,你买20块钱的,我就买50块钱的,不久甲就觉得心里不平衡,凭什么你的包比我的好?于是又去买了个100元钱的。如此攀比,难免滋生腐败现象,大量浪费国家财力,对于乡镇财政无疑于雪上加霜。

通过以上现象,我认为要解决乡镇吃饭难问题,必须首先解决以上问题,尽快在我县推行乡镇政府集中采购制度:一方面缓解财政吃出现状,节约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另一方面可以加强乡镇统一管理,理顺乡镇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其一,成立专门机构,由乡镇集中采购或由县级组织统一采购,各乡镇各单位只需将采购计划上报,由采购机构制定出详细规定,大规模统一采购,公开采购,统一管理,可一次性解决零星采购中存在的因价格、质量等造成的资金浪费问题,我们可以货比三家、四家,挑出价低、质好的予以采购,而不必拿钱看别人的脸色行事。

篇3

邀请招标方式能够较充分地发挥招标的规范性、公平性等优势,并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公开招标的不足;但其竞争程度远远不能与公开招标相比拟。

在一些情况下,由于采购对象的性质或采购情势的要求,招标采购方式并非实现装备采购经济有效性目标的最佳方式,必须采用其他采购方式。竞争性谈判采购既能体现竞争,又具有灵活性的优点,但规范性不够强。

单一来源采购方式是非竞争性的装备采购方式,易造成承制单位抬价、阻碍技术进步、产生不公平交易等现象,而且评审过程难以控制,人为操作性大,易造成市场机制失效,使装备采购部门处于不利地位,影响采购效益,因而,一般在严格符合条件并经上级装备采购部门审批以后才可以实施。国外实践已经证明,国外国防采办制度和政府采购制度中,对单一来源采购方式的运用采取了严格的限制。

询价采购是一种相对简单而又快速的采购方式,邀请报价的承制单位数量应至少有三家,而且只允许承制单位提供一个不得更改的报价。询价采购明显具有方便快捷、费用低廉的优点,但其规范性、程序性相对较差。

由于装备采购的每个项目各不相同,还有其他一些适合的采购方式也是可以采用的,例如批量采购、小额采购等,因此为了适应装备采购在不同情况下的特殊需要,《装备采购条例》规定,经总装备部批准还可以灵活采用其他装备采购方式。需要强调的是,虽然其他采购方式有很多,但只有经总装备部认定的方式才可以用于装备采购。

二、科学选择装备采购方式的意义

规范对装备采购方式选择行为的管理,可以克服和减少随意性,从制度上确保推进和开展竞争性采购,并有效降低采购成本,保证交付进度,提高装备质量。

1.推进装备采购的竞争水平[2]

推行竞争性装备采购,既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要求,也是高技术装备发展的需求。规范装备采购方式的选择,积极运用竞争性订立方式的目的,就是充分调动各企业积极性,把装备科研、生产、维修建立在国家最先进的工业技术基础之上,以实现装备采购效益的最大化。世界各国无论政府采购、还是装备采购都采取各种方式,建立了采购方式审定制度,强制推行竞争性采购。因此,加强装备采购方式选择,是推行竞争性装备采购的重要途径。

2.提高装备采购的法治化进程

当前,装备采购指令性计划管理模式的观念和行为还未得到彻底的转变和根除,有意、无意规避竞争,以及竞争性装备采购方式应用不规范,有意选择竞争程度较小的采购方式等问题时有发生。因此,科学选择装备采购方式,建立规范、统一的装备采购方式的选择标准和方法,对规范装备采购工作行为,避免行政干预、暗箱操作等问题的发生,将产生重要的监督、制约作用,提高装备采购行为的法治化进程。

3.向政府采购制度看齐

装备采购属于政府采购范畴。政府采购相关工作行为、过程都受到严格的法律限制和多方的监督;尤其其采购方式的确定已经受到严格的法律管制,任何从事政府采购工作的部门、人员,在组织实施采购工作时,必须按照法律规定、针对项目情况选择合适的采购方式。只有这样,才能建立公正、公平、公开的采购秩序,实现“阳光工程”的目标。因此,为在装备采购工作贯彻落实政府采购制度精神,应加强装备采购方式科学选择。

三、科学选择装备采购方式的实现路径

1.采购信息,平等授予采购机会

装备采购信息,如装备名称、型号、图号,采购数量、采购价格、交付时间,战技指标、关键技术,承制单位信息、采购部门信息,采购合同文本等,几乎都可能涉及到军事秘密。因此,为了维护国防安全,必须做好装备采购的保密工作,保密工作是装备采购信息最关键的把握点。

但是,不能以保密为借口而规避进行公开招标等竞争性采购方式,不能以保密作为选择装备采购方式的唯一“准星”。对于采购军选民用类产品,除军队部门信息(如采购单位、交付单位等)外,其他信息均可按非保密信息处理,可进行公开,以吸引更多的承制单位的参加;对于采购军队专用装备,涉及装备总体、主要分系统及含技术的配套件等产品采购信息为保密信息,可以只向符合相应保密资质的承制单位。此外,还可以根据装备采购信息密级程度积极进行去密和降密处理,降低装备采购信息的获取成本,最大程度地吸引广大潜在承制单位参与到装备采购市场中来。

2.统一判定标准,创造平等遴选规则[3]

影响装备采购方式的因素较多,并且各装备采购项目具体情况不尽相同,为避免在制度上遗留规避竞争的漏洞,应对各影响装备采购方式选择的要素、判定标准、方法给予统一规范,并尽可能实现准确的量化管理。装备采购方式主要由保密要求、采购金额、采购时限、承制单位数量、装备通用性、配套或服务一致性等要素确定。结合实际,参照国内外具体做法,应遵循以下标准和方法进行选定装备采购方式。

第一,密级程度。对于无法处理的装备采购信息只能选择公开招标以外的装备采购方式。

第二,合同金额。各国无论政府采购、还是装备采购,都在法律中要求政府或军队的不同部门,对各种装备采购方式适用的项目经费限额范围给予专门的规定,建立全军统一的装备采购项目经费计算标准。

第三,承制单位数量。竞争必须有相应的市场主体环境,即数量较多的、具备资格条件的承制单位。因此,承制单位数量也是一个制约竞争性装备采购方式使用的重要要素之一。

第四,采购时限要求。采购时限即采购项目所允许的合同订立时间也成为一个制约采购方式选择的要素之一。采购方式不同,所需要的合同订立时间不同;装备采购项目不同,所需要的生产周期、交付时间要求不同。采购时限应按照以下公式计算:

采购时限=(装备交付时间-装备采购年度计划下达时间)-合同履行时间(按装备生产周期计算)

按照《招标投标法》规定,招标公告日到开标日,至少保留20个工作日的时间间隔,以保证投标人具有充足的时间完成投标书。因此,采购时限允许的项目方可采用公开招标、邀请招标的方式订立合同。

第五,装备的通用性。通用性强的装备,承制单位较多,货源充足,价格较为稳定,适合采用招标或询价方式采购。《装备采购方式和程序管理规定》明确,采用公开招标、询价采购方式订立装备采购合同的项目应具有较强的通用性。通用性一般是指各军兵种通用,或军民通用。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适合公开招标、询价采购的项目大部分为军选民用产品。因此,通用性按照军选民用市场情况确定。即凡在民品市场中有多家生产的产品就可认为满足“通用性强”的条件。

3.严格规范程序,保证公平选择

制定严格的工作程序是规范装备采购方式选择行为的重要手段。装备采购方式选择可按以下程序和方法执行:

首先,装备采购业务部门在拟制装备采购年度计划草案前,应组织领导、专家及负责人员对项目进行调研分析,综合考虑项目实际情况,提出装备采购方式建议。其次,装备采购计划部门根据装备采购项目情况组织专家对装备采购方式建议进行审查,重点审查检查业务部门对各要素分析的准确性,法规、判定标准执行情况,提出的采购方式建议的合理性等内容。再次,通过审查的,装备采购主管机关应组织专家,并根据装备采购项目情况,对装备采购方式方案进行审核。对于需调整采购方式的,依法作出装备采购方式修改决定;批准下达执行;经审核无异议的,及时批准下达。

此外,还需借鉴国内外相关做法,建立专门的监督检查机关,并赋予其相应职权和职责,从而加强对采购方式选择的审批监督,以确保全军各级装备采购部门按照法规要求正确选择、使用采购方式。

参考文献:

[1]魏刚,艾克武.武器装备采办合同管理导论[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5:181-182.

[2]白海威,王伟,夏旭.装备采购合同管理研究[J].装备指挥技术学院学报,2005,16(2):6.

篇4

针对不同种类产品提出专用控制要求

篇5

为了更好的优化财务管理专业教师知识体系,我们首先要更好地了解市场对财务管理人才的需求特点,知道现行的社会对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人才需要掌握的知识技能有哪些,从而我们才能优化教师队伍,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文章从智联招聘、英才网、中国人才网等招聘网站把所有和财务管理岗位有关的招聘信息进行分类,比如财务经理、投资分析员、融资专员、财务分析师等,选取招聘信息300条,对招聘中对人才的需求进行归纳分析,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横向来看,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不管哪一具体岗位最重要的能力就是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据调查,ACCA认为专业的财务人员必须掌握的重要技能包括:(1)财务信息处理与分析;(2)企业分析与评价;(3)税务管理;(4)审计;(5)资产管理;(6)内部评估与咨询;(7)企业增长与发展管理;(8)管理信息系统;(9)管理能力。而在我们的课程设置中至多只涉及前5项技能的部分要求,并没有全部考虑到所有这些重要技能的要求。纵向来看财务总监各方面知识和能力的要求特别是领导能力远高于其他职位,此外,融资专员对表达能力有较为突出的要求,财务分析员对外语水平和计算机水平相比其他职位有较高要求。对表1的统计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现行社会对财务管理人员的能力需求已经发生了变化,财务管理人员仅具备专业知识已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对学生的沟通能力、协调能力、外语能力、计算机能力都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社会在迅速发展,知识在不断更新,对学生的要求高也意味着对教师的知识构成不断提出新要求。因此本科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如下:1.扎实的基本业务能力:目前企业认为财务人员最重要技能依次是:(1)为管理者收集财务信息;(2)编制财务报表;(3)处理财务信息;(4)投资决策分析能力;(5)融资能力;(6)预决策能力;(7)内控设计与实施能力;(8)业绩评价与管理能力;(9)财务分析与税务筹划能力等。2.协调沟通能力:包括组织能力,与各部门协调沟通能力,与工商税务部门沟通能力等。3.应变能力:各种环境下的适应能力,自主学习能力。4.外语沟通能力:外语听、说、读、写的能力。5.计算机能力:一般计算机应用能力、会计电算化及ERP系统操作能力、SPSS统计分析的应用能力以及运用Excel进行财务建模的能力等。6.创造能力及财务拓展能力:不拘泥于现行财务制度和体系,预测未来财务发展趋势,创造性地提出合理的财务预决策方法的能力。

三、财务管理专业教务知识构成优化

根据前面对财务管理专业教师知识构成现状与财务管理专业人才需求特点(包括专业知识、能力与综合素质)的综合分析,笔者认为应用型财务管理教师专业知识必须在原来只注重传统财务管理理论基础上进行完善,扩展为五项知识模块,包括公共基础模块、专业基础课模块、专业课模块、专业选修课模块和专业实践课模块。

(一)知识构成一:公共基础知识公共基础课指毛概、邓论、英语、高数、计算机等,一般由学校的基础部、人文学院教师胜任,对于财务管理专业教师来说,我们要求学生审度国际国内形势,将财务与管理相结合,每个老师也必须不断完善公共基础知识,特别是外语和计算机。

(二)知识构成二:专业基础知识要使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兼具宏观的视野、中观的意识、微观的能力,教师必须涵盖经济学、金融学与商学、管理学、会计学等与财务管理专业相关或相近的基础知识。

(三)知识构成三:专业知识现代财务管理人才需要具备多元性和立体化的知识结构。据此财务管理教学团队在师资配备上,应突破校院行政隶属,实施教师资源内外整合。团队成员中,除与财务管理课程直接相关的师资外,为强化学生的财务理论与方法基础,以及学习和掌握资本市场、证券市场的财务理论与方法,尽量吸收会计学、计量经济学等方面的师资。另外教师要及时了解市场对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以及对财会人士的专业知识结构要求。在条件成熟时,建议采用ACCA课程大纲作为教学内容的参考。因为ACCA是全球最具规模的国际专业会计师组织,ACCA会员资格在国际上得到广泛认可,其课程安排知识面广,并随经济的需要而及时更新,完全值得我们借鉴和应用,不能仅仅就教材论教材。

篇6

当前,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和贸易自由化的背景下,中国加入WTO后,面临着履行承诺加入WTO《政府采购协议》(GPA,Government Procurement Agreement,以下简称GPA)的问题。“十一五”期间,中国的政府采购规模由2005年的2928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8422亿元,占当年财政支出的9%。2010年,全国货物进出口总额为29728亿美元,比2005年增加了1.1倍。这就意味着有29728亿美元的贸易额是被外国所获取。可以预见,将来中国的对外市场会更加扩大,从而政府采购支出的数额就会不断提高。中国目前还不是GPA的成员方,但是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时曾承诺,从加入WTO开始就成为GPA观察员。2007年12月28日,中国向世贸组织递交了加入GPA的申请和出价清单,正式启动了加入谈判。中国接受政府采购领域的国际规则,全面开放政府采购市场的最迟期限是2020年。

可是,政府采购在一国的贸易领域中居于特殊地位,开放政府采购市场是双刃剑,加入GPA虽然可以享受到别国开放市场的益处,但是同时必须承担开放国内市场的责任和义务,所以大多数国家对于开放政府采购市场这一问题都比较谨慎。根据中国现有的实际情况,中国政府采购市场的对外开放政策应该是保护性的,对策如下:

一、规范政府采购法规和制度,夯实政府采购市场开放的制度基础

至今,中国的政府采购实践已有二十多年,虽然初步形成了政府采购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但政府采购法规和制度的规范化工作还必须加强和完善。只有这样,才能与政府采购国际惯例接轨,夯实政府采购市场开放的制度基础。具体来说,需要做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建立健全完备的政府采购法律体系

西方国家的政府采购制度现今已经相当成熟发达,它们通过一整套比较完备的政府采购法律体系来规范政府采购的各个阶段和环节。像美国,与政府采购相关的法律有好几百部。与之相比,中国现有的政府采购法律制度就太过于原则化和简单化了,《政府采购法实施细则》迟迟没能顺利出台,并且《政府采购法》与《合同法》《招标投标法》《行政诉讼法》等很多法律之间的分工衔接有待进一步的立法完善和修改,《政府采购法》与GPA在主体范围、争端解决机制等方面都还有大量差异存在,这都需要进一步研究立法修改。

(二)实施政府采购人员职业化管理

中国当前需要打造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化政府采购队伍,这就要尽快实施政府采购人员职业化管理,实行准入制度,要求相关工作人员拥有资格证书,严格规范政府采购的用人和人才培养机制。同时,为了满足加入GPA的要求,必须要培养一大批精通国际化政府采购法律规定、熟悉国际化政府采购流程的人才。他们必须做到能够全面掌握国际市场上的政府采购规则,具有熟练地与国际通行做法接轨的采购技术,能够准确把握好本国的国内政府采购政策规定与国际对等规则的区别,从而避免各种不规范操作导致的纠纷。

(三)完善政府采购监督制度

借鉴国外经验,中国必须强化政府采购的监督管理,完善监督机制,有力抑制权力运行过程中不可避免存在的权利寻租。具体来说,中国需要采取内外两个方面的措施,“双管齐下”:从内部监督来看,主要是采取措施形成各参与主体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衡的内部监督机制,也就是遵循“三分离”的做法,即采购、付款、验收三者相分离;招标人、使用人与定标人三者相分离;管理者与操作者相分离。另一方面,从外部监督来看,既要发挥纪检、监察、审计、技术监督、公证处等有关部门的监督功能,又要有效激发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特别是网络的运用。将来中国加入GPA后,适应政府采购国际化的需要,监督管理机构作为政府采购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必须实现政府采购监督管理从国内市场向国际市场的转变,必须能够面对更复杂更多的管理和监督工作的挑战,必须能够根据国内国际两种不同范围的不同规则和制度实行监督管理,必须能够适当处理涉及到境外供应商和国际标准甚至有可能引起政府间纠纷和争端的投诉问题。总之,政府监督管理机构必须具备比现阶段更全面更熟练地处理政府采购投诉的技术手段和高超能力。

二、实行渐进性开放策略,适度开放政府采购市场

按照GPA的要求,每一个成员国对它被列入“采购实体清单”且在招标限额标准(门槛价)以上的货物、工程、服务必须向其他所有成员国实行对等开放,并在此基础上对成员国实施国民待遇等非歧视性原则。但这也并不意味着所有成员国的政府采购市场就必须全面无条件彻底开放。从各个GPA成员国开放政府采购市场的经验来看,各成员国的政府采购市场依据对等原则在谈判协议的范围和限度内实行对外开放,常常是本国供应商在国际上具备竞争实力的领域。像美国1933年公布的《购买美国产品法》要求:“要扶持和保护美国工业、美国人和美国投资资本。”而且要求各级政府机构除特殊情况外,必须购买由本国供应商提供的本国工程、产品和服务。在美国成为GPA成员以后,美国的《对外贸易法》仍然规定《购买美国产品法》对非成员照样适用。因此,各国在政府采购市场开放这个问题上,需要根据本身经济发展阶段与本国各行业的发展状况,然后再科学地确定本国政府采购市场的开放程度和次序。因此,中国应实行渐进性开放策略。所谓渐进性策略,第一是指从开放时间上来说;第二是指从开放的地域范围上来说;第三是指从开放的产业范围上来说。这三个方面都要采取渐进,而不是急进、跃进。

三、利用GPA部分条款,实施特殊优惠政策,保护好本国相关产业

在现阶段,中国还处于发展中国家的地位,中国企业在世界上整体竞争力还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在应对开放背景下外国企业挑战方面还没有多少经验,所以政府必须在与国际惯例接轨的前提下采取相应的措施对它们进行一定的保护。借鉴西方发达国家政府采购市场开放的实践经验,根据中国企业的具体实际情况,中国应当采取下面的办法来保护国内企业的利益:

(一)对国际采购的本地含量加以特殊规定

为了使本国产品在采购中具有优势地位,可以在本国国内的法律制度中,特别规定国际采购中必须保持一定比例的本地产品和劳动的含量。

(二)从价格上对本国企业特殊照顾

比如在波兰的政府采购法中明确规定它本国国内的投标者先天就拥有20%价格上的优惠。美国更是给予它本国国内的投标商比波兰更大的优惠幅度,最高可达到30%。中国也可以参照这些规定,对我国国内企业给予适当的价格优惠。

(三)在购买顺序上规定国内产品优先

根据国际惯例,绝大多数国家要进行政府采购时,首先会考虑本国国内产品,从而使本国的企业优先获得机会,保证利益不外流。比如美国的《购买美国产品法》这部法律的名称本身就体现了这一思想。在这部法律中它明确规定如果国内产品的价格是合理的,要优先购买国内产品。只有国内产品的价格明显不合理时,才会考虑到国外采购。

【参考文献】

[1]刘慧.我国政府采购市场开放研究[J].科学管理,2001(1).

[2]丁晓钦.论中国政府采购市场的对外开放与保护[J].财贸研究,2002,(6).

[3]刘小川,王庆华.经济全球化下的政府采购[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

篇7

政府采购法所规范的采购对象既有货物和服务,也包括工程。根据《政府采购法》第二条规定,政府采购的客体范围包括货物、工程和服务。所称的货物,是指各种形态和种类的物品,包括原材料、燃料、设备、产品等。所称的工程,是指建设工程,包括建筑物和构筑物的新建、改建、扩建、装修、拆除、修缮等。所称的服务,是指除货物和工程以外的其他政府采购对象。

在政府采购法中所规定的三类采购对象中,同样存在适用法律方面的冲突。由于采购对象中的工程,法律明确指示为建设工程,这也就意味着排除了政府采购法对环保工程、机械工程等采购对象的适用。由于《政府采购法》第四条明确指示:“政府采购工程进行招标投标的,适用招标投标法”。这样一来,政府采购的客体范围中必然要减去“工程”这一项内容,因为工程采购已经排除了政府采购法的适用,但这与政府采购法第二条所规范的三类采购对象又相矛盾。法律明确规定工程采购适用《招标投标法》,意味着采购主体和供应商的权利义务、招投标采购的全部程序、法律责任、救济途径等方面的内容都应该适用《招标投标法》的内容。倘若这样,《政府采购法》第二条的适用范围和调整对象应该进行相应的修改。否则,必然会造成法律适用方面的冲突和矛盾。其现实的危害后果是,即使采购主体在采购过程中存在违法行为,现行的政府采购法也无法予以规范和制裁。因为两部法律中的监督机制与法律责任截然不同。

篇8

在传统的采购计划管理中,采购的发起通常是由生产部门提出物资的需求给供应部门,供应部门在查看实际物资库存的情况后,向不确定的多个不同供应商发出采购的需求信息。在和供应商经过多轮协商后,不同的供应商会给出不同的报价,而供应部门通常为了降低成本,都是会选择报价最低的供应商,接着由供应商提供需要的物资,加入库存。这样的采购管理不利于企业的稳定发展,供应商在一次合作完成后,下次有可能不再合作,转而跟其他的供应商合作。另外,供应部门为了保证供应充足,往往会大批量地采购,而忽略了物资的价格随时间的变动和生产第一线的情况,导致企业库存压力和物资成本偏高,占用过多的资源。而且,整个采购过程的物资质量控制和交货日期控制都不是在事前进行,而是事后来进行监管。这样长久下去,必然会导致企业的经济效益下降,竞争力降低。

1.2改进后的采购计划优势

以及改进方法在供应链管理环境下改进物资采购计划能大大地减少上述出现的种种问题。改进的采购计划管理是一种更加先进,更加符合实际生产需求的采购模式,它是基于企业生产的实时情况来进行采购活动,“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合适数量以及合适的质量来供应物资”是它的管理理念。奉行这样的采购计划管理理念,就能很大程度上减少企业的库存压力和不必要的物资浪费。通过实践可以发现,改进的采购计划管理实施的关键在于选择合适的供应商,并与之建立起紧密的合作伙伴关系,双方都努力保证供应链的顺畅,以实现双方的共赢。具体来说,改进的采购计划管理就是将企业的“仓库”转移到上家,也就是将企业自身的库存转移到供应商,以实现降低库存压力,缩短物资交货时间。而对于供应商来说,要适应这种变化,保证供应,就也要采取这种改进的采购计划管理,并且为了减少自身库存压力,同样要将“仓库”转移到上家。每一家供应商都保证准时供应,减少单位运送量,但是增加运送次数,保证物资能及时满足下家企业的生产需要,如此循环,就形成了一条关系非常紧密的供应链,每个企业的库存压力和物资成本都在减少,以实现良性循环,达到双方共赢的目的,提高整个产业链的经济效益。

2选择合适的供应商,优化供应商的管理

2.1科学合理地选择供应商,构建伙伴关系

通过上文的阐述,我们已经了解到一个合适的供应商在采购供应链管理模式中的位置是多么的重要。那么,到底该如何科学合理地选择供应商呢?本文认为,一方面要对供应商的资质进行认定。资质的认定主要包括供应商的营业执照、最新的第三方检测报告以及有效的生产许可证,对于特殊物品,还需要有特殊物品流通许可证,必要时需到供应商的生产厂房进行实地考察,确保其所供应的原材料符合要求。另一方面,要对供应商进行绩效评估。评估的指标应该多样化,主要来说包括以下几方面:供应的稳定性,产品的质量、价格,企业本身的软硬实力等。根据上述两方面来选择供应商只是建立采购供应链管理模式的第一步,更重要的是要和供应商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在市场经济发展日趋成熟的情况下,企业的生产活动不再是孤立的,而是紧密地和客户、供应商结合成为一体,这就要求企业和供应商之间要减少竞争,增加合作的机会。这种紧密的合作已经成为现代企业增强自身市场竞争力的有力武器,企业在紧密合作发展的过程中所获得的利益远远超过了企业独立发展或者是简单重组发展所带来的利益。这种就是现代企业增加市场竞争力的新来源——企业之间的“伙伴关系”。

2.2优化供应商的管理,增强市场竞争力

供应商的选择和合作伙伴关系的建立对于建立采购供应链管理模式来说至关重要。选择合适的供应商建立合作伙伴关系,能为企业带来许多好处,相反的,若选择不恰当,则会影响企业的生产,降低效率,而且还损失了合作机会成本,大大地降低了企业市场竞争力。在传统的供应商管理中,企业通常会和若干家供应商有合作关系,一来是为了保证供应的稳定,二来是压低供应商的价格,将物资成本降低。这样做虽然短期内有利可图,但长期来看就容易导致供应商之间的恶性竞争,通过打价格战,把价格压得很低,但也降低了供应产品的质量,这对于企业来说是得不偿失的。因此,在供应链管理环境下,优化了供应商的管理,对于供应商的选择更加趋向于“少而精”,减少供应商的数量,从中选择有实力的供应商,并通过价值链的整合来建立起长期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形成一个强而有力的战略利益同盟。在这种利益同盟的保障下,企业与供应商的关系趋向稳定,供应的产品质量得到保证,价格趋于合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就能得到提升。

3供应链管理模式下的采购运输和仓储

无论采取何种采购管理模式,都免不了货物从供应商到使用企业的运输过程,所以在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采购运输也是不可避免的。另外,由于供应商和使用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存在客观不可避免的不确定因素,以及采购运输过程中也存在客观不确定因素,要降低这些不确定因素对企业生产的影响,就需要企业有一定的物资库存。在供应链管理环境下是通过引入第三方物流和实行最低库存管理来解决上述两个问题的。

3.1第三方物流的引入

在西方著名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著作《国富论》中,有提到关于企业内部分工的由来,他认为生产的分工合作能提高生产效率,每个人都专注于干自己的分内事情,熟练程度就能提高,整体的效率也就能提高,但每个人都从头做到尾包揽所有流程,对每个流程的熟练度就会降低,就会降低整体的生产效率。同样道理,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的物流就应该交给更加专业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来承担,自己则专注于生产工作,通过加强与物流企业的沟通合作,保持紧密联系,同样可以达到控制物理的时间和质量的效果。这样企业就能从烦琐的物流中脱离出来,更加专注于生产,减少物流费用,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3.2实行最低库存管理

实行最低库存管理是为了配合企业供应链管理模式,其中的最低库存不仅是原材料等物资的库存,也包括生产过程中的半成品和成品库存,使所有的物资和产品从采购到生产,再到销售,最后到配送的过程中始终处于均衡周转状态,最大程度地减少库存压力。这样就能大大地降低市场快速变化带来的产品更新换代的风险,保证企业生产出来的产品能满足市场的最新需求,减少成品的堆积,减低库存的管理费用,加快企业资金的周转速度,做到准时收款,及时付款。要实现最低库存管理,除了企业内部要完善各方面的管理机制,提高生产效率,更要依赖于整个供应链管理中其他的合作伙伴,包括供应商和物流企业的紧密配合,企业之间的信任度要达到一定的高度,同时,也需要有一套能及时反映出市场需求的体制,做到及时调整生产,而且在生产系统上也要有足够的灵活性来适应这种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一旦企业具备了这些条件并且与其他企业形成了紧密的利用同盟,将会改变整个产业链的生产效率,大幅减少不必要的能耗。

4信息化采购管理

4.1信息技术在采购管理中的应用

供应链管理是整合了供应链上众多的企业,以达到供应链的最优化为目的,这就需要供应链上的各个企业和供应商有高效的信息传递渠道和信息共享平台,来保证企业和供应商之间的紧密联系。现代的信息技术凭借其快速发展的软件技术和硬件技术就可以做到这点。在硬件上,最新的信息技术能通过多种硬件存储技术来存储海量的企业信息数据,有极强的芯片来提高强大信息运算能力,以及有可靠的快速光纤作为传输通道;在软件上,有发达的互联网来为企业提供各种最新的信息,有多种多媒体技术来满足企业对多种信息载体的需求,比如各种视频文件、动画文件、文档演示等,便于企业和供应商的沟通联系,还有功能非常齐全的各种应用系统,如ERP、EDI、CAD、ISDN等,协助企业快速处理庞大而繁杂的数据信息。

4.2ERP信息平台

ERP信息平台是信息技术在采购供应链管理模式中应用比较广泛、效果也比较好的一套信息系统,为众多的企业带来了经济效益的提升。它最初是在美国由嘉特纳公司提出设计构思,在逐步发展成熟的过程中,被广泛应用于不同的领域中,如今应用在供应链管理中,为企业的物资采购和管理,及生产计划带来了较大的帮助,也对提升企业的现代化管理有很大的作用。ERP贯穿于整个企业,从一线生产管理人员到企业高层管理人员,都能从中获取到生产管理需要的详细信息,提高了企业的库存周转率,大幅缩短了生产周期,保证了交货的准时率,同时,在采购计划管理方面,也大大缩短了采购的提前时间,实现精简人员,降低了生产的用人成本。目前,我国的一些大型企业也引入了这套系统,在中等规模企业中也在逐步普及,相信不久的将来,信息化的采购供应链管理会被越来越多的企业认可和接受。

篇9

一、企业并购重组中财务协同效应的概念

所谓的财务协同效应一般是指在企业兼并发生之后,通过将收购企业的低资本成本的内部资金,投资于被收购企业的高效益项目中,从而是兼并后的企业资金的使用效益更为提高。它包括财务能力的提高,合理避税以及预期效应。

二、财务协同效应的主要表现

(一)可以使企业内部的资金更加充足

企业并购重组之后,资金的来源更加的丰富多样。企业可以充分的利用闲置的资金进行高收益的项目,从而再次增加了企业的资金效益。同时也可以将一个项目的资金投入其他的项目运营中,实现了企业内部资金的有效周转,促进企业各个项目的发展与创新,并能充分的挖掘出其他有利于提高企业整体经济效益的机会,进行科学合理的投资与经营。

(二)有利于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

在企业进行并购重组之后,企业的资本便会相应的有所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大大的降低了企业经营风险,特别是企业破产带给债权人的损失风险。因为通过兼并与重组,可以使信用低的企业提高到现有企业的水平,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企业融资所带来的困难,降低了破产的风险,提高了企业的整体形象。

三、企业并购重组中应注意的财务效应问题

虽然企业并购重组中的财务效应会给企业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等,但不可否认的是企业并购重组中的财务效应还是有问题存在的。本段主要对企业并购重组中的财务效应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叙述。

(一)财务信息不对称造成的财务问题

许多企业在并购的过程中,过多的关注企业的短期财务利益,缺乏对并购的企业全面科学的战略部署,导致企业与被并购的企业之间的发展战略匹配性不高,没有更大的发展潜力,导致企业在长远发展上出现阻碍。也有的企业所收购的企业总体质量差,存在大量的负债或是不良资产,使得企业在并购的过程中没有注意到并购的风险性,导致重组失败。

(二)资产重组的财务协同效应

企业并购重组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企业的货币资金、固定资产、无形资产以及应收款项产生财务效应。

1、 货币资金

企业可以依靠充足的资金作为经营的保障,并根据不同的配置模式进行经营业务的开展。因此,企业在重组的过程中,要积极的注视资金重组的战略制定与实施。

2、固定资产

在进行固定资产重组的时候,要对原有的固定资产进行具体的考察,特别是对一些经济效益好的要进行吸收整合或是独立划分,对于经济效益不好的,要进行剥离,以减少资产整合的任务量,最大限度的降低整合的资本。

3、无形资产

无形资产的重组包括许多方面,如企业管理层的能力、文化精神、发展战略、营销渠道、员工等等。无形资产对企业的长远发展来说具有及其重要的作用,所以在重组的时候,要特别注意无形资产的效应问题,不然会导致重组整合失败,财务的协同作用就无法实现。

(三)人员重组的财务协同效应

人才是企业发展的主要核心力量。在市场竞争中,拥有的人才资源越多,就越容易获得市场竞争的主动权。对人员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重组,可以使得企业在与员工之间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力挖掘员工的潜力,充分的发挥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同时还可以对企业的规章、制度进行改革与创新,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增强企业的整体竞争力。

进行人员重组的时候,可以选择有经验的、适合企业发展的管理人员,特别是被并购的企业中的优秀管理人员,继续使用可以有效的弥补公司对并购公司人员管理上的不足,使得并购公司的人员可以得到有效的利用,特别是关于被并购公司人员切身利益的事项,均需要优秀的管理人员进行协商和解决。

(四)业务重组的财务协同效应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企业的经营业务也需要不断的更新换代。企业并购重组,可以使得企业的业务从一个“夕阳产业”中退出,积极的转入另一个新型的“朝阳产业”中。也可以使企业在并购重组中,正确的了解到自身的优点与缺点,有效的应对新机遇和新挑战,使得企业建立明确的战略目标和方针政策,实现战略重组,引导企业向着明晰的方向发展。

对于业务重组,不要仅限于企业目前可获得的经济效益,要立足于长远的发展战略,对适合企业发展的企业进行大力支持,对不适合企业发展的及时的进行调整。

四、结束语

为了促进企业健康有序的发展,需要在并购重组的过程中,有效的解决上述财务问题,使得财务协同效应可以发挥效用,不仅能提高我国企业的并购效率,真正的实现并购重组带来的经济发展目标,而且能使我国企业的并购行为向着市场化方向的发展,进一步规范我国资本市场并购活动。

参考文献:

[1]陈杉.企业并购中的财务问题思考[J].研究与探索,2011,(3),29-30

篇10

2.弥补了分散式采购的弊端

集中采购过主要是通过物资采购量的集中管理进而提升企业在物资购买中的主动权,集中采购避免了原有分散式采购的弊端,节省了物资的运输费用和采购费用。从现有企业物资采购模式来看,当前很多企业采用的是分散式采购,分散式采购遵循了及时采购及时利用的原则,不会造成物资的浪费,但是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损失。分散式采购每次的物资量比较少,增加了运输费用,采购费用及人力物力的投入,总费用远远超过了集中采购。因此需要采用集中采购的管理模式,将采购资本降低最低。

3.提升采购质量

集中采购需要建立专门的采购中心,对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有一定的要求。组织人员在采购过程中严格遵循既定的采购模式进行,对不同部分需要的物资进行统一的采购,不会存在物资随意调换和装卸的问题,保证了物资的质量。其次集中采购管理将企业所有的项目落实到实处,采购数量和规模都比较大,企业在采购过程中可以进行适当的议价,进而减少资金投入。其次集中式采购在监控系统下完成,保证了物资质量。因此集中采购管理成为施工企业提升采购效率,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的关键性因素。

二、如何对施工企业采用集中采购管理模式

针对集中采购管理在施工企业中的积极作用,为了提升企业的整体经济效益,要从企业当前管理现状入手,根据管理形式,不断优化集中采购管理形式,进而达到提升企业整体竞争力的目的。以下将对如何对施工企业采用集中采购管理模式进行分析。

1.利用集中采购信息化技术进行管理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集中采购管理以信息技术为媒介,网上采购成为当前采购的主流模式。网上采购不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节省了资金成本的同时,便于进行规范化管理。网上采购管理模式以完善的制度为前提,各项制度都对集中采购形式有明确的规定,每一项成本交易都要经过严格的审核,进而提升了采购操作形式的透明度,禁止出现暗箱操作的形式。此类采购形式避免了人事纠纷和财务纠纷,充分发挥了信息平台的沟通作用,使企业有效的降低采购成本。物资采购集中采购管理模式中的网卡采购形式是未来发展趋势,网上订货、网银支付等程序将复杂的操作程序简单化,节省了工作时间的同时,能做到资源共享,合理利用现有的库存资料,提升资金的利用率。

2.建立健全采购制度

集中采购管理制度是保证采购程序有序进行的前提和基础,在整体实践过程中要做到有理可依,因此需要以完善的采购制度为基础,按照既定的管理程序,严格制定相关规定。首先对各个部门要有明确的规定,对物资采购的计划、采购程序、配送模式及验收工作有明确的认识,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在材料采购制度和审批制度,对所有的材料进行严格的审核。其次要建立采购部门绩效考核制度,将所有部门和项目的物资纳入审核范围内。每个部门在对材料进行利用时,都要详细记录数据,相关工作人员对数据进行定期审查,避免出现物资总量出现差错的情况。

3.加强和供应商之间的联系

供应商是采购过程中的合作伙伴,为了促进彼此间的长久合作,要营造公平竞争、合作供应的环境,在集中采购过程中要及时对供应商进行动态分析,定期质量简报,对服务质量优、物资质量好的供应商进行表扬,在加强彼此间合作的同时,要定期对工作进行改进,听取供应商的意见,营造合作共赢,团结合作的关系。其次要对合同进行适当的管理,包括信息收集、整理及预算等,定期对信息进行审核和汇总。同时对合同履行的控制制度进行详细的分析,对出现分歧的合约进行详细的分析,双方工作人员要加强彼此间的沟通合作,了解工作模式和发展形式,从自身立场出发,最大限度的将损失降到最低。

4.强化对采购流程的管理

集中采购管理包括采购计划的制定、招标政策的执行及合作项目的实施等方面。要求工作人员根据企业当前发展现状,制定合适的采购流程。首先制定合理的计划,考虑到物资总量和施工企业当前需要的物资量,对资源进行合理的应用。其次明确采购程序,考虑到运输费用、人工费用及其他费用,对现场贮藏量进行统计。其次招标机制要公正合理,按照法律部门的规定要求,做好凭证保存的工作。最后对项目进行系统的审核,包括采购成本及采购量等,进而保证审核结果的准确性。

篇11

人才和城市的发展是相互依赖、共同发展的,一个城市发展决定于经济发展,经济发展主要是决定于产业结构的优化,产业结构的优化决定于人才结构的优化,从这个角度看,笔者认为人才是决定我们当前宁波城市发展的核心关键的因素。为此,有必要对宁波人才资源进行实证分析研究。

1宁波人才资源的现状

宁波是我国沿海开放城市之一,2008年地区生产总值为3964亿元,发展速度惊人。这样的发展速度,既对人才需求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为人才培养和引进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浙东宁波历来是人文荟萃,英才辈出。纵观历史,浙东宁波养育人才之众,涉足领域之广,取得成果之富,产生影响之大是宁波的特色和亮点之一。但20世纪的宁波本土,人才资源却非常匮乏,许多人才都从宁波走向了上海及各大城市,这种人才不断外流的状况一直延续到改革开放前。改革开放30年,宁波的人才资源有了很大的改变。

1.1人才总量:以2005年为例,全市人才资源总量已达48万人,其中党政机关3.2万人,事业单位13.5万人,国有企业3.9万人,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等27.4万人,每万人人才资源数为871人。到2007年,全市人才资源总量已达56.2万人,专业技术人才39万人,每万人才专利授权量由2001年的66件提高到2006年的113件,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居第一位,2005、2006年共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和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人才科技贡献率达50.3%。

1.2人才结构:根据2005年数据资料分析,从学历结构看,本科以上学历10.7万人,大专以上学历人员28万多人,分别占人才资源总量的24.3%和63.6。45岁以下的人才26.5万多人,占专业技术人员总量的80.3%,已成为我市专业技术队伍的生力军。从职称比例看,高级职称1.5万人,中级职称9.8万人,初级职称21.7万人,高中初职称比例为1∶6.5∶14.5,初级职称比例逐年下降,高、中级职称比例逐年上升,高中初职称比例为有较大改善。现为甬服务的两院院士12人,博士(博士后)860余人,硕士7400余人,高级职称19000余人,人才竞争力名列全国第13位。

1.3人才环境:宁波市在人才环境方面也具有一定的竞争力,已经成为了国家级CAD重点示范城市、国家级新材料产业化基地、国家级海外留学人员创业示范基地、国家级科技兴贸重点城市、国家级生产力示范中心、国家级区域性人才市场。同时,人才使用效能也进一步提高,我市每亿元GDP所使用人才数由2001年的248人下降到2006年的189人,在长三角16个城市中,宁波百万元GDP所使用人才数仅次于苏州、上海,人才效能居于第三位,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宁波百万元GDP所使用人才数最少,人才效能居首位。

此外,宁波还是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十佳会展城市和全国首批文明城市。目前,全市六县、区均已进入了中国经济百强县。

2宁波人才资源状况分析研究

2.1人才资源的特点分析:经分析,宁波人才资源特点有:一是人才资源数量快速增长。在2001年,我市人才总量只有32.5万人,而到2007年人才总量就有56.2万人,每万名人口中人才拥有量有了大幅度的攀升。据不完全统计,每年有上万名人才来我市开展技术攻关、项目合作、新产品开发等活动,我市人才资源的集聚力日益增强。二是人才整体质量显著提高。通过引进和培养,我市现有高级职称人才已达19000余人,比1998年底增长了1倍多;硕士、博士高学历人才从2001年的1950人,提高到2006年的8260人,硕士、博士高学历人才明显增加;高级职称人才从2001年的9100人,提高到2006年的19000人。高学历、高职称人才在人才总量中的比重分别从2001年0.6%、2.8%,提高到2006年1.54%、3.55%。三是人才队伍结构趋向合理。从年龄结构看,45岁以下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员有20多万人,占专业技术人员总量的80%以上,已成为我市专业技术队伍的主力军;从产业分布看,第一产业人才占11%,第二产业占32%,第三产业为57%。人才分布正在逐年趋向合理。四是人才对经济和社会的贡献率不断增加。近年来,我市狠抓高新技术产业建设,积极引进培养高素质人才,营造了良好的用才环境,使得经济和社会实现了快速发展,也使宁波进入了全国先进城市行列。

2.2人才资源存在问题分析:从科学的角度分析,宁波人才资源开发和利用还是存在一些问题。一是人才储备的后续力量不足。与深圳、杭州相比,宁波人才总量明显低,人才后备力量不足,影响着宁波的发展。尤其是高技能人才的短缺,影响更大。截至2005年底,全市高级工以上的高技能人才约占技术工人总量的7.5%,这与发达国家相差甚远。二是人才结构失衡问题明显。目前全市高、中、初级职称比例为1∶6.5∶14.5,这与国际上较合理的职称比例1∶3∶6相差较大。三是宁波人才竞争综合实力依然较低。宁波的人才竞争力不仅较多地落后于上海、深圳等人才强市,也落后于杭州等城市。体现在宁波高校总体实力不强,国家级科研院所少,重点实验室数量不多、规模不大、层次不高,综合竞争力不强。四是创新创业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全市科技投入经费比例仍然偏低,对创新创业的支持力度有限,企业总体的科技含量不高,创新创业的承载力不强,且技术创新能力相对较弱。五是人才政策体系有待完善。引进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政策优势不明显,引进人才的易地安家补贴费、科研项目启动资金等都相对偏低,有待于进一步整合和完善。

面对存在的问题,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宁波一定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切实抓好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工作。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宁波的人才工作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求相比,与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城市的要求相比,与上海、深圳先进城市相比,人才工作特别是在加强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方面还存在着一些明显的不足。因此,必须着力构建区域性的人才高地,亟待形成与中国东南沿海重要的港口城市和长江三角洲南翼的中心城市相适应的人才资源优势。并将进一步创新工作措施,制订实施优秀人才集聚战略,努力为加快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力争把国内外优秀人才最大限度地集聚到宁波。

篇12

一、背景

美国最早于1807年运用债券购回手段提前赎回未到期的国债,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000年1月,面对40年来第一次连续出现的财政盈余情况(其中1998财年盈余为690亿美元,1999财年为1230亿美元,2000财年达到历史上最高点2370亿美元),美国财政部决定重新进行债券购回操作。

对联邦债务管理而言,债务购回具有下述优势:

1.提高基准债券的流动性,从而促进整个市场的流动性并减少政府的利息成本,提高资本市场的效率。流动性问题十分重要,这可以从最近发行的高流动性基准债券和流动性较差的老债两者收益率的明显差异体现出来。而赎回操作可通过购回流动性差的旧债券来提高基准债券的发行份额,特别是在赤字减少或财政盈余的情况下。

2.通过偿付到期期限较长的债券,债务购回有助于合理调整目标期限结构,预防债务平均期限的提高(这种提高有可能要付出较高的代价)。例如美国债务平均期限已经从1997年的5.25年提高到1999年的5.75年,如果不采取抵消措施,在未来几年还会继续提高。从长期看,这会增加政府的债务融资成本。

3.在财政收入大于支出的时期,能更有效地利用超额现金。财政部已考虑将债券购回操作作为现金管理工具。

总之,上述每﹁个优势都有助于实现债务管理的总体目标,包括最低的融资成本、有效的现金管理、资本市场效率的提高等。

美国在2000年初计划在年内购回300亿美元的国债,并根据前几次操作对市场反映做出判断,相应调整提示期间、规模、时间和操作规律。为促使购回债券操作规范化,确保市场稳定,美国财政部于2000年初了建议性规则,规定了计划偿付的未到期可流通政府债券的条件和购回操作条款,具体包括:

1.公布到期期限符合条件的债券和购回的总数量(财政部具有在公布的数量之内购回债券的权利);

2.采用多种价格、反向招标方式,投标通过一级交易商发送;

3.财政部公布每个债券的招标数量、最高可接受价格、剩余的私人持有的债券余额;

4.通过纽约联邦储备银行(FRBNY)的公开市场操作设备(TRAPS)进行操作;

5.只接受竞争性出价;

6.公布最低投标数量;

7.采取T+1结算方式;

根据“建议性规则”,购回操作通过TRAPS系统实施。目前纽约美联储(FRBNY)已通过该系统进行了公开市场操作,所以通过TRAPS进行反向招标应该不存在技术或操作性问题。

二、市场成员的建议

总体而言,美国国债一级交易商支持财政部的债券购回计划,也提出了一些需要关注的问题和建议。

(一)反向招标计划的公布

债券市场协会成员建议赎回操作在反向招标日前3~5个营业日宣布。这一提示时间对充分的价格发现是必要的——由于投资者只能通过一级交易商来发送标书,所以应给予交易商与不同客户(包括海外客户)讨论、协商以决定投标利率水平的时间。公告的内容应包括:总的赎回数量、符合条件的债券、反向招标日、清算日。关于符合条件的债券,协会成员认为财政部更适宜确定其收益率水平而不是具体哪期债券,因为如果一旦宣布具体哪期债券,可能会造成这些债券价格上涨。交易商相信,如果只宣布赎回某一收益率水平上的券种而不是具体哪期债券,就会减轻上述这类后果。另外,在一次反向招标操作中将范围限定到某一收益率水平,既可以事先锁定财政部的赎回成本,又可以从细节上促进交易商参与购回操作,使交易商更易与客户进行关于投标事宜的讨论,并获得对债券的保管,以便在反向招标的结算日向财政部交付债券。

另外,如果事前公告里能包括在一个特定的时间段内(例如一个特定季度)反向招标的次数安排,将深受市场参与者欢迎。

(二)购回操作的时间安排

市场成员建议购回操作在有规律的时间表基础上或在与常规债券招标相近的时间进行,因为一个有规律的时间表会拓宽参加购回操作的投资者基础,就像季度性的融资会吸引广泛的交易商和投资者参与一样。另外,一个有规律的时间表应将反向招标操作分布在一段时间内而不是集中在某一个时点上,从而将其对市场的消极影响最小化。

市场成员同时建议将常规债券招标与反向招标的时间间隔最小化。与融资操作相结合,购回操作和融资均将可能变得更具有吸引力。这会使财政部面临的利率波动最小化,通过购回收益率较高的老债并紧接着发行收益率较低的新债达到节约筹资成本的目的。而且,对投资者而言,可以通过老债券与新债券的掉期轻松获利;对交易商而言,较短的时间设计有利于与债券买卖相联系的对冲行为。

(三)债券购回的数量安排

财政部在决定购回债券的具体数量时,需要考虑这种操作对该期发行余额流动性的影响。为防止投资人和交易商无法补进短期头寸,市场成员建议财政部采用“任何指定时点,购回的数量不超过该期发行债券余额的10%”政策,也有市场成员建议“应从市场上取消余额少于20亿美元的债券”,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没有理由对财政部指定购回的任何债券设置具体数量限制”。

(四)结算问题

由于所有的投标都通过一级交易商进行,一级交易商需要面对并调节许多投标,而且交易商还需要额外的时间来通知客户中标并获得对赎回债券的保管,以防止债券交付给财政部过程中出现失误,因此,结算日应在发送标书截止日后的至少2个工作日,而不是建议规则中的1日。另外,建议财政部尽可能缩短发送标书截止时间和中标确认时间之间的间隔,减少一级交易商在这段时间内面临的潜在市场风险。

三、会计与预算处理问题

债券市场协会认为,在现行的管理和预算会计政策下,财政部赎回债券所付出的任何市场溢价都必须作为该财政年度的利息费用。相反,如果财政部计划以低于面值的价格购回债券,折价部分则应减少当年的利息支出。假设预计的大量税收收入能持续,并且政府债券以当前规模、按时间表有规律地发行,那么用于债券购回的超额现金的计划数量应该是可持续的。如果上述情况同时存在,那么财政部购回具体某期债券的决定将会对已记录的利息支出和预算盈余③的规模产生重大影响。理想的方法是对会计政策做相应修改,允许购回溢价或折价在购回债券的剩余期限内摊销,以更好反映实际经济。这样的调整会使财政部的购回目标与降低总体融资成本的目标相一致。

由于当时美国的利率已经连续20年呈下降趋势,许多非当期债券都以溢价交易,这种情况下,美国财政部相信,从长期预算管理和债务管理目标考虑,与年内(到期还本)付出高息相比,购回以溢价交易的债券仍是有利的。首先,购回一期债券所支付的溢价可以被不执行该操作情况下支付的高于市场利率的利息所抵销;其次,财政部自愿购回大量以溢价交易的债券有助于更好地降低国债的平均期限;第三,在某些情况下,购回已经发行了一段时间、流动性降低的非当期债券,财政部会获得更好的收益。

如果大多数债券以溢价交易,而财政部的购回计划又不愿意承受太大的溢价时,购回计划的选择余地就会很小,规模也会明显减少,作用会不断削弱。在预算盈余按预期继续提高的情况下,这将阻碍财政部保持并提高基准债券市场流动性的能力。而且,如果购回计划主要集中在以面值或低于面值交易的债券而几乎排除其他债券时,可能会对政府债券市场的平滑机能造成分裂作用,最终导致市场畸形发展。

通过协商,总统预算管理局(OMB)和国会预算办公室(CBO)一致认为,对购回溢价或折价最合适的处理是将其作为一种融资项目列入预算,后者包括用于缩减债务或弥补赤字借款的基金、铸币税、国库现金平衡表的变动以及其他事项例如债务购回等。同时,美国财政部将尽最大努力,保证预算处理问题不会影响到国债管理的效率。应该说,保持预算实践与债务管理的完整性十分重要,有效的债务管理与最佳的长期预算结果应是一致的。

四、购回操作的“最终规则”及借鉴

美国财政部在广泛听取市场成员对购回操作“建议规则”的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购回操作的“最终规则”。具体包括:财政部会事先公布每一次操作的时间、符合赎回条件的债券具体期限或期限范围、招标数量、最高接受价格和私人持有余额数量;关于赎回的券种问题,财政部会公布符合条件的期限区间,以及该范围内每一券种的利率、到期日和余额;在赎回操作中,财政部会依据与债务管理目标相一致的原则来确定赎回任何特定债券的具体数量;关于定价机制问题,最初的赎回操作是在多种价格招标的基础上进行的,以便可直接利用美联储的公开市场操作电子交易系统,未来,财政部也会考虑对单一价格招标的潜在优势做出评价;关于结算日问题,财政部最初在赎回操作日和结算日间提供至少两天的时间,但是这一时间框架并没有在最终规则中说明,而是包含在赎回公告中;从技术和操作层面上看,为保持公告时间的灵活性,财政部在最终规则中并没有对购回操作的提示期间予以说明。

篇13

(2)追求高额利润,每个部门的经济资本集中总有一定的限度,各个部门的利润水平也有差别,资本的本能驱使少数垄断资本千方百计介人多个经济部门,以获取更大范围的垄断利润,或是积累更多的资本以谋取更高的利润。

(3)减少风险,由于缺乏行业积累和相关核心人才,公司要进入新的行业或新的领域往往需要很大的成本,且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如果公司可以直接通过收购在新业务或新领域方面有很强的竞争力的公司,就能较为快速和低风险地实现跨界转型或者储备新业务。

二、并购的基本过程

(1)并购计划阶段。企业在实施并购策略前,需根据宏观经济环境、行业状况、企业的发展阶段、资产负债情况、经营状况和发展战略等诸多方面进行并购需求分析、确定并购目标企业,对目标公司进行全面、详细的尽职调查。其中包括目标公司的合法性、组织结构、产业背景、财务状况、人事状况等基本事项,同时对该公司的框架特征、选择并购方向和方式、安排收购资金以及对并购后企业的未来境况作出客观的分析与评估。

(2)谈判阶段。一旦当并购企业决定实施并购决策时,并购就进入谈判阶段。并购企业必须与目标企业的管理层、主要股东、各级主管部门等相关层面就交易转让的条件、价格进行沟通和谈判,包括并购的总价格、支付方式、支付期限、交易保护、损害赔偿、并购后的人事安排、税负等。并在达成初步共识的基础上,签署转让意向性的文件。

(3)并购整合阶段。并购的整合阶段主要包括财务整合、人力资源整合、资产整合、企业文化整合等方面事务。并购企业需要对被购企业的治理结构、经营管理、资产负债、人力资源、企业文化等所有企业要素作进一步的整合,使之财务和税收系统的协调,有效的监督机制,运营流程和各项管理制度的和谐,统一IT系统,实现内部信息通畅交流,最终形成双方的完全融合,并产生预期的并购效益。

公司并购是风险很高的商业资产运作行为,操作的好会给公司带来极大的提升资产,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带来一定的经济收益,操作不当则会使当事人陷入泥潭而难以自拔。因此,公司在决定采取并购策略进行扩张之前,一定要经过审慎的判断和严密的论证;在并购的操作过程中,一定要仔细设计每一个并购阶段的操作步骤,将并购交易可能的风险降低在最低限度之内。

三、上市公司并购中存在的财务问题

(1)并购目标企业价值评估问题。企业并购过程中的目标企业价值评估是一个及其复杂但又至关重要、必不可少的环节,科学、客观地对目标企业进行价值评估,不仅有利于节约并购成本,推动并购谈判的顺利进行,也是取得并购成功的关键。其中容易导致目标企业价值评估出现问题的是:重视对有形资产价值的评估,忽视了无形资产的价值;信息不对称,数据失真,导致企业价值评估部准确,造成不必要的并购损失;企业并购的评估方法选择受限制,影响结果的科学性、合理性;四是资产评估机构未能较好的发挥其职能,充分发挥作用。

(2)并购企业流动性资产的占用。企业并购后可能会因为债务过多缺乏短期融资,导致出现支付困难。当企业采取现金收购时,企业得考虑的是资产的流动性,流动资产和速动资产的质量越高,变现能力越强,企业越能顺利、迅速地获取收购资金。这说明并购活动占用了企业大量的流动性资源,降低了企业对外部环境的变化的快速反应和调节能力,使企业的经营风险增大。

(3)并?企业的融资问题。在公司并购中,融资问题是决定并购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之一,企业需要按时足额地筹集资金,保证并购过程中资金链的充足和并购的顺利进行。目前我国企业在并购融资方面的主要问题表现为:政策限制导致融资渠道狭窄,政策对融资方式的直接限制;融资成本与决策问题,融资成本包括有形成本和无形成本。

四、并购活动中的财务问题的解决

(1)实施科学的价值评估体系。对国内上市公司、相关机构在提供财务顾问服务的过程中,对不同的目标企业应该运用不同的价值评估方法进行评估,相关机构必须加强在这方面的实战能力与经验,熟悉的运用净现值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