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初中化学实验探究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1.为什么要进行化学实验探究
1.1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实施实验探究教学是培养学生学习化学兴趣的有效途径。因为实验本身就能引发学生浓厚的认知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实验兴趣是认知兴趣中重要的一种。只有当学生通过亲自探究实验现象产生的原因和规律时所形成的兴趣,才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持久性。实践证明,实验探究教学既可促使学生形成对化学学习的持久兴趣,同时又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1.2 有利于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
传统初中化学教学实验多为验证式实验,学生只是被动、消极的知识接受者,没有积极思维和创新,也没有探索的目标和方向。而实验探究教学则是在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查找资料,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操作,对实验的事实加以分析并做出结论。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学生真正成了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由此激发其主动参与的热情,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1.3 有利于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培养其创新能力。
传统教学模式往往是教师牵着学生鼻子走,致使学生一味死记硬背。实验探究教学能给学生营造主动探求知识的宽松环境,让他们在成功的设计和实验操作的愉快情绪下,潜力得到充分发挥,思维更加活跃。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
2.怎样探究化学实验
科学探究是一种过程,有一定的活动程序或阶段。尽管科学有许多门类,科学家都有各自的研究领域,不同科学家研究问题的方式、途径和手段也有所不同,因而不存在统一的研究模式,但无论他们从事哪一门类或哪一领域的研究,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都要大体上经过这样一些类似的活动过程或阶段:形成问题,建立假设,制定研究方案,检验假设,作出结论。正是上述这些活动过程构成了被称为“探究”的科学过程,进而也成为判断某种活动是否是科学探究活动的依据。
探究学习是探究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施瓦布最早提出了探究性学习,他认为探究学习是儿童通过自主地参与知识获得的过程,掌握研究自然所必需的探究能力,同时形成认识自然的基础——科学概念,进而培养探索世界的积极态度的学习活动。对于探究过程,施瓦布提出了五个阶段:(1)明确问题;(2)收集适合问题解决的资料;(3)提出假说;(4)验证假说;(5)导出结论。
3.探究性实验教学的的策略
化学探究性实验强调学生在实验探究过程中获得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进而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在教学实践中开展探究性实验,对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能力,专业水平,知识结构等诸多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体地说,教师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3.1 准确理解探究性实验的特征。
探究性实验重视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参与和体验,使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实验探究过程,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获得全面发展。但实际上,有不少教师对此理解得并不准确,表现在只重视表面的形式主义,从而使探究实验有名无实。探究性实验的关键,不在于形式,而在于内容,正如接受学习可分为有意义接受学习和无意义接受学习一样,探究性实验既可能是主动的有意义探究,也可能是被动的无意义探究,真正的探究性实验,强调的是实验探究过程,而不是简单地获得实验结果。
3.2 实现教学过程中的角色转变。
传统实验课上,绝大多数教师的任务就是管理课堂纪律,许多教师认为纪律管好了,实验课就成功了一半。为此,在实验课前和课上,他们不惜花费时间,反复要求学生应该如何做,不能怎么做。正是这种束缚扼杀了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得学生只有服从,而无创新意识。探究性实验要求教师充分相信学生,改变实验课“一放就乱”的旧观念,减少对学生过多的指导和限制,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和谐的氛围。同时,教师应当以平等的心态积极参与实验过程。教师不再是昔日的知识拥有者和权威,而是学生实验探究活动的参与者,合作者和促进者,教师要转变观念,自觉实现角色转变,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探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探究性实验的有效进行。
3.3 深入分析和挖掘实验内容。
在现实的化学教学中,很多教师缺乏对实验内容的深入分析。比如,强弱电解质溶液导电的实验。不少教师只是演示给学生看,灯泡变亮的说明是电解质溶液,而灯泡变亮的程度,就可区分电解质的强弱,不少教师到此为止,而没有对实验中溶液为何采用相同浓度,相同体积进行分析,这其实是一种重要的科学方法。因为只有这样,灯泡的亮度才可与溶质的本性有关。所以,教师应深入分析教材中的实验内容,挖掘出其中蕴含的探究因素,通过探究性实验真正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
3.4 引导学生将“做”和“想”进行有机结合。
在探究性实验活动中,学生不但要亲自动手“做”,而且更要在做中深入“想”(思考、分析),单纯的参与并不能促进学生高层次思维能力的发展。只有深层次的认知参与和积极的情感体验为核心的学习方式,才能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所以学生探究活动中教师要不断地用问题引导学生进入思考状态,产生感悟和体验。要使“做”和“想”有机地结合起来,关键是要相信学生,尊重学生,教师要在深入分析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努力创设真实、生动、开放的学习情境和探究活动。使学生在亲身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获得体验与收获。而不是在教材规定好的步骤中进行被动的、虚假的探究活动。要努力将实验(方案),观察(现象),思维(问题)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思维(问题)的引导下进行实验,在观察和记录的基础上进行思维。通过具体的,有一定深度的问题引导学生对实验探究过程和现象进行深入的思考,从而获得有关的结论。
此外,探究性实验的开展,还需要一定的客观条件。比如,实验室的建设,实验人员的配备,以及教师自身的素养等。
总之,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的学科,在探索物质的性质和反应规律中,必须运用多种方法来进行实验教学。除常规的教学手段外,作为有进取的教师要有创新的思维,来探索化学实验教学。
篇2
一、新课改下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现状分析
(一)教师不适应新课标
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如果没有全面掌握新课改的内容,将难以开展教学活动。现阶段教师们普遍认为“内容标准”的部分叙述不到位,比如在课本中时常会有“让学生掌握简单的装置与方法”,但是了解的程度并没有详细说明。再者就是对学习目标规划不准,很多“认识、理解”等难以把握,不清楚具体的教学程度,因此对课堂教学的过程产生不利影响。
(二)有限的教学条件
在入学高峰期,教师的仟务重大,但是因为缺乏专业的实验教师,所以在开展实验活动的时候面临着极大困难,还有很多实验室的活动需要现场演不,学生们因为种种原因,失去了很多实践的机会。虽然有些实验参与其中,但是由于实验准备不充分,导致学生的参与度不到位,只能草率地应付实验,无法达到理想化的实验效果。加之新课程配套资源较为LL乏,但是很多实验探究活动所需要的仪器、药品等购买不到,导致部分实验难以顺利进行,阻碍了学生参与化学实验的进程。
(三)对实验教学认识不足
学校和教师受到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过于重视理论传授,忽视实践教学。伴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多媒体技术逐渐深入到教学领域,让很多教师开始关注多媒体技术下的模拟实验。结合相关的影像资料,让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掌握最基本的操作技巧,但却忽视了他们实际的操作练习。利用多媒体技术将实验过程放置在大屏幕上,虽然是一种直观的反映,但是影响了学生的实践效果,令他们缺乏实践训练的理念,操作能力无法有效提升。
(四)新教学理念存在误区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发展,很多实验都是通过学生的探究活动达到理想化的教学目标。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担心学生实验过程中出现问题,面面俱到地讲解所有内容,阻碍了学生的自主探究。例如在高锰酸钾制氧气的实验中,教师会急于将实验出现的现象公布给学生,令探究的过程变得索然无味,学生也失去了进一步探索的动力。
二、新课改初中化学实验中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具体实践
(一)深入研读课程标准
在新课改要求提出的当下,面对新旧教材大纲的不同,应该综合分析其中的精华与糟粕,明确新课标要求下开展科学探究活动的重要性,同时结合学生的能力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关要求。教师还需要严格落实具体的新课程标准,达到新课标提出的实际要求,在开展实验教学时,需要有的放矢地落实,使学生掌握最基础的实验技能,同时养成良好的科学探究能力。
(二)开发拓展教学资源
在化学教学中,教材内容都是对实验过程细致的梳理,但其中有目的地进行了分类,所以需要教师有目的地开展教学,采取分层教学的模式,解决现阶段实验资源紧张的问题。通常需要将教材划分为三个层次:一类是家庭实验,如鸡蛋壳成分的探究与污水净化装置的实验等;一类是学校家庭实验,这一类实验,可以让学生自己在家中展开,如澄清石灰水的吹气实验,可以让学生自己根据实践的原理作出合理总结;在实验室可以进行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无论哪一种形式的实验,都应该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还应该积极引导他们主动结合生活的实际展开实验探究,由此解决实验室紧缺的问题,减轻现阶段实验课的压力,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在实际的实验训练中,教师也应该落实好指导作用,让学生树立最基本的科学态度。
(三)优化实验教学策略
结合教材内容,通过分析实验教学的重要价值,凸显出教材的重要地位。新教材中更加关注理论的传授,往往会忽视实验的具体效用,只将很多的实验穿插至某些课题中,让学生通过具体的实验探究,对具体的教学内容和理论知识加以掌握。日常教学中,需要严格落实教材的实验目的,同时还应该重视新课程标准的基础实验,严格训练学生的操作技能,让他们的实验技巧得以提升。较为简单的操作可以让学生单独练习,如果涉及较为复杂的实验,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出主导作用,告诫学生远离危险化学品。
(四)选择并设计实验性习题
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遵循课程标准与教材知识结构的需要,对教材的实验进行挖掘,应该选取具有创新性的习题,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独立完成。习题设计的过程应该根据课程标准加以优化,并且选取化学、生活、自然等方面的素材,展开创新实验习题的训练。另外,还需要根据主题的相关知识内容做好探究性实验,根据教材中的要求,增设一些探究性实验,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篇3
1.可行性原则
初中化学实验课的设计首先应确保实验的切实可行,并选择可以满足实验所需的实验仪器、设备、药品以及方法等要求的实验室,以为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顺利展开提供保障。
2.科学性原则
初中化学实验应确保实验原理、方法、操作程序遵循化学原理以及科学实验研究方法的原则,这也是优化初中化学实验课的重要前提条件。
3.安全性原则
在化学实验教学的过程中,应严格确保化学实验的安全,杜绝一切实验安全事故的隐患。因此,教师应全面提升化学实验安全意识,在选择实验操作设备、方法或仪器时应尽量避免使用具有毒性的物品以及危险性的实验仪器或设备。除此之外,教师在实验教学时还应做到规范、正确、熟练的操作,这样方能充分保证化学实验的安全性。
4.简易性原则
在进行实验教学时,教师应尽量简化实验装置与实验流程。如若化学实验装置或流程太过复杂,不仅增加了操作的难度以及实验的失败率,还会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因此,教师在确保实验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应尽可能的简化实验装置与方法。
二、初中化学实验课的优化设计策略
1.精心设计化学课堂实验
精心设计化学课堂实验室提升化学实验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如何在有效的课堂时间内,合理设计化学实验,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对学生化学学习兴趣的激发以及学生实验概念与技能的掌握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在设计化学课堂实验时应注意以下几点:①化学实验应突出教学重难点,并对学生有启发作用;②应符合学生的认知情况;③尽量控制实验过程;④尽可能的让学生体验到化学的奥妙之处。如,在演示“瓶吞鸡蛋”这一实验时,教师可先往一集气瓶中注满CO,接着将NaOH溶液2注入集气瓶中,并快速将一个剥皮煮熟的鸡蛋放置于瓶口处,此时将会出现鸡蛋被“吞”进瓶内的现象。又如,在演示“铝与稀盐酸的反应”的实验时,由于铝的表面往往会有一层氧化膜,所以在演示实验时,其反应现象将会不够明显。所以,教师可在课前将铝片放置到稀盐酸溶液当中,待其冒出气泡后,将其取出并存放好。在课堂演示实验时,将事先处理好的铝片与另一片未进行任何处理的铝片分别与稀盐酸进行反应,学生则可明显的观察到处理过的铝片表面会有大量气泡产生。
2.灵活运用生成性问题进行实验教学
新课标理念下的教育教学有着一个重要的特征,即正确处理教学预设以及教学生成性的问题。因此,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当中,教师也应处理好生成性的问题,时刻围绕关键性问题以及化学实验的主要线索(假设与猜想;实验与分析)来进行实验设计,并逐步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以提高实验教学效率。例如,在学习CaCO高温煅烧这一知识点3时,化学教材中是没有这个实验演示的内容的,而学生也就不会提出CaCO经3过高温煅烧后生成的白色物质具有什么成分这类问题。所以化学教师应处理好这一生成性问题。①引导学生进行猜想。由化学反应方程式可知,CaCO高3温煅烧后,有可能烧完也可能没有烧完,而学生也可以知道,白色物质中除了含有CaO之外,也可能会含有CaCO。②引导学生进行验证。经过对3实验结果的猜想后,教师应引导学生去验证白色物质中是否含有CaCO。此3时,有的学生会想到用HO来验证,有2的学生会想到用HCl(稀)来验证。③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教师可引导学生对验证的现象进行讨论,将白色物质加入HO或加入HCl(稀)中分别会出现什2么现象。学生结合课本内容,讨论可知CaCO不溶于HO,会沉于试管底部,而32CaO可与HO发生反应生成Ca(OH),22而Ca(OH)微溶于HO,也会沉到试22管底部,此时则不好准确验证该白色物质中是否含有CaCO。而如果加入HCl3(稀)中,CaCO会与其发生反应生成3气泡,该现象十分明显。由此得出,采用HCl(稀)来进行验证效果会更明显。由此可知,灵活运用生成性问题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让更多学生主动的参与到教学课堂当中,对提升课堂实验教学效益大有益处。
3.善于总结实验
无论实验成功与否,总结实验经验都能有助于教师发现自我的不足,并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质量。因此,教师在进行实验总结时应做到以下几点:①对实验现象的总结。由于在进行实验操作时,存在着诸多影响因素。所以,在演示实验时其发生的现象并不一定和课文内容描述的一模一样。②对实验结果的总结。在实验完毕后,教师应依据实验所得现象来进行自我总结,尤其是总结失败实验的原因,并根据原因来进行反思实验,并在此过程中不断改进实验设计的方案,以达到优化初中化学实验课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赵玉浦.探究初中化学探究实验的策略及实施方案[J].科技创新导报,2011(02).
篇4
一、围绕实验的"三大原理"引导学生展开思维活动
化学实验理论的主体内容,可概括为实验原理;装置原理;操作原理。教师应当在具体的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围绕对上述"三大原理"的探索、理解和辨析,自始至终渗透着思维训练活动。
首先,是实验原理的思维训练。"实验原理"即反应原理,指的是每个具体的化学实验,反映了或说明了或推断了什么样的物质发生何种变化的理论。可以围绕如下的角度引发学生思考:1.变化实质──什么化学物质(有时还应进一步分析为什么要选用这些物质)?2.定量关系──反应物之间采用怎样的物质的量(或质量、或体积、或微粒数目)的关系?为什么要采取此种定量或过量关系?3.反应条件──实验时应选择怎样的物质状态、变化温度、压强或催化剂条件?为何要选择这样的条件?(1)仪器选用──根据实验原理,对特定的反应物或生成物,应选用哪种量取、混合、反应、加热、除杂、干燥、检验、收集、吸收、分离、缓冲(安全)的仪器?为何选用这些仪器更适宜?(2)配套组合──根据实验需要,选用的仪器之间,大小、规格应怎样协调、搭配?如若不这样组合会出现什么弊端?能否作某种调换或代用?(3)连接顺序──为达到良好效果,选用的仪器应采取怎样连接的位置顺序和安装与拆除的先后顺序?为什么要安排这种顺序?不遵循此顺序会带来什么不良后果?
二、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培养创新能力
学生设计实验只是教材提出实验课题,而实验原理的运用、实验方法的采用、实验材料的选择准备、实验步骤的安排则由学生自己独立完成的一种模式。为了使实验课上得更生动精彩,我认为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来设计实验,整个实验过程由学生来操作控制,不仅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创新空间。正如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动手动脑、心灵手巧"。例如:在了解燃烧的条件后,可设计实验验证可燃物燃烧受哪些因素影响及燃烧的剧烈程度与什么因素有关。在学习了"铁生锈的条件后"后,可设计防止金属锈蚀的实验方案。利用书本知识结合实际,可设计实验检测附近的河水污染及空气污染情况等,在实验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都可让他们去试一试。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和按书用做的感觉和效果是不太一样的,通过这些过程,既能培养他们独立且科学地思考问题的能力,又能培养他们观察、实验、思维、自学等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
三、养成细心观察的习惯,为创造性思维夯实基础
化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各种与化学有关的现象随处可见。用砖砌墙和贴瓷砖时,先要将砖和瓷砖用水湿润;新买的铝锅,烧过自来水后有黑色斑点;经常雷雨交加的地方禾苗长得很茂盛,这些奇妙的现象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后,就能促使他们去学习掌握水泥、铝和氮气的性质。
我们也会遇到一些奇特的实验现象。例如:一铝制的盛饮料的易拉罐内充满CO2气体,然后往罐内注入适量NaOH溶液,立即用胶布将罐口密封,反应一段时间后可能会出现什么现象呢?首先,易拉罐"内凹变瘪",接着"瘪了的罐重新又鼓起来"。对于前面的现象一般很容易解释。这是因为学生很容易从固有的思维定势出发,即分析物质发生变化时,只从加入的物质来考虑,只分析NaOH溶液与CO2的反应,就能得出易拉罐"内凹变瘪"的现象。为什么会出现后面的现象呢?深入思考,不难得出这是因为容器本身"铝"与氢氧化钠溶液也会发生反应。对这些现象的好奇,能使学生的情绪亢奋、激动,从而在白热化的思维之中,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四、应该重视化学家庭小实验
化学家庭小实验是中学化学实验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化学课堂教学的一种有效补充和延伸。有一些中考试卷的综合实验题里就包含有家庭小实验的部分内容。初中化学九年级教材中就编入家庭小实验10多个,在整个实验内容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但是,由于多种原因,不少教师未能充分重视家庭小实验的教学,所以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以及学生能力和素质的提高。因此必须重视化学家庭小实验。当然,首先应该注重有关的安全教育,并最好得到家长的同意和帮助。
㈠家庭小实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
由于家庭小实验是在课堂之外进行的,所以实验方案设计、实验器材使用、实验对象管理、实验现象观察和实验结果分析、整理等环节均由学生独立完成,实验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也需要学生独立解决,所以与课堂实验相比,家庭小实验更能发挥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观能动性,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
㈡家庭小实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家庭小实验由于受时间、空间、人数、器材等的限制,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动手操作机会大为减少,而家庭小实验大多在野外或学生家庭中进行,或者天地较为广阔,或者参与实验人数较少,再加上实验延续时间较长,所用器材一般简便易得或者容易自制,这就大大增加了学生的观察、分析及动手操作的机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㈢家庭小实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许多家庭小实验均为探索性实验,如初中化学九年级(上)中的"自制简易净水器""调查家庭用水情况""调查空气质量"等。这些实验需时较长,无法在课堂实验中完成,所以安排为家庭小实验。学生在这样的实验中通过动手操作、管理,亲自观察、记录,并且动脑筋去比较、分析和思考,不仅获取了新的知识,而且学会了探求新知识的方法。久而久之,学生便逐步养成了进行科学研究的初步能力和创造能力。
总之,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的学科,在探索物质的性质和反应规律中,必须运用多种方法来进行实验教学。除常规的教学手段外,作为有进取的教师要有创新的思维,来探索化学实验教学。
篇5
核心素养要求学生辨识宏观物质、探究和分析微观物质,同时强化对证据的推理能力,在实验教学中,这些素养都可以体现在学生对实验的观察能力与总结能力之中。对此笔者鼓励学生们自主总结实验流程,提升观察能力。比如在组织“氧气的实验室制取及性质”实验教学前,笔者先鼓励学生们构思实验的流程及其准备,包括首先整理制取氧气的表达式;进而总结制取氧气需要用到的药品;之后构思制取氧气的实验装置和实验的过程;最后,猜测实验的结果。同时,笔者会鼓励学生们在实验时认真观察,并且布置自主总结实验流程的作业。当学生们完成实验及其学习之后,笔者会分发给学生们每个人一张白纸,要求学生们回忆并总结实验的流程,学生会写出观察到的所有事物和过程,主要包括宏观上的实验器材、步骤和结果,微观方面的化学药品受热或者受到催化作用产生了氧气以及对氧气如何产生的推理(化学方程式的整合)、氧气产生的证据(气体收集和验证)分析等。这样的形式,激励学生们认真观察实验流程,细心回忆和总结,不仅强化观察能力、提升总结能力,而且重点发展了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一举多得。
二、积极推进思考,强调变化观念
篇6
同时,化学探究实验教学可以充分挖掘学生潜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学生的思维活动是在他们感到迫切需要解决新问题时开始,因此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实验设疑作用,使实验内容和所学知识具体化、条理化、问题化,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始终处于有效的积极思维状态。在教学中运用探究实验,注重科学方法的指导,可使学生的思路变得更开阔,更敏捷,解决学习问题的手段方法也变得更多样、更灵活。学生通过自己的实验操作和验证,积极地去思考、去探索,就会迸发出更多的智慧和灵感,从而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一个完整的实验探究活动一般包括以下步骤: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实验方案、搜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教学实践表明,如果能根据具体情况,尽可能地在实验前先启发学生提出问题或猜想,设计方案,并与教材上的方案对比,进行评价,然后再进行实验探究,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让学生较完整地掌握探究的一般方法。
例如: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之和会产生变化吗?
【提出问题】
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物之间发生化学变化生成新的物质。那么,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之和会不会发生变化?
【作出假设】
让学生根据已有的化学知识和平时积累的经验,对“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之和会不会发生变化”的问题,提出三种可能的假设:①增加;②减少;③不变。
【实验探究】
1.让学生在开放体系中完成三个实验并称量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
[实验1]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
[实验2]将铁钉放进硫酸铜溶液中;
[实验3]金属镁在空气中燃烧。
根据现象及记录的实验数据,学生可能产生如下的想法:
(1)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后质量减少,是由于生成的气体没有被称量所造成的;金属镁在空气中燃烧后固体质量增加,是因为空气中的氧气参与反应所造成的。
(2)铁与硫酸铜反应前后质量不变,是因为反应中既没有气体参与,也没有气体生成。
(3)研究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的质量变化,应将生成的二氧化碳一起称量。
(4)如果将石灰石、稀盐酸或将金属镁置于一个密闭容器中反应,质量可能就不变了。
(5)在密闭容器中进行实验,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肯定不会发生变化。
……
2.在封闭体系中分组进行上述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数据
如[实验1]取一个锥形瓶,里面装少量石灰石,将盛有少量稀盐酸的小试管竖直放进锥形瓶里面,瓶口用胶塞塞住(图略),称出总质量。然后将锥形瓶倾斜,使稀盐酸流出与石灰石反应,称出反应后装置的总质量。
【得出结论】
通过实验探究,在充分讨论和分析的基础上获得共识: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保持不变。
另外,在实验探究过程中,相同的实验,相同的实验药品,采用不同的实验步骤,会使实验成功或失败,或形成危险。
在做实验时,尽管严格按操作规程进行,但有时也会出现“必然”的意外。对意外事故的处理,不仅反映了教师的应变能力,还能反映教师心理素质的稳定性。处理的好,不仅不会影响教学及实验效果,反而是印证正确结论的好教材。例如有一次在做白磷与红磷着火点高低的实验中,我先用镊子夹取一块白磷,并放在有水存在的表面皿上切割(因白磷易自燃),并告诉学生切割后小刀、镊子及表面皿均要用滤纸擦干净,而滤纸不能乱扔,否则会引起火灾。我把它放在桌边,准备稍后处理。谁知,正在讲课中,滤纸忽然着火燃了起来,学生顿时惊叫起来,唏嘘声一片。经过分析讨论,学生明白了其中原因,一颗好奇心才安稳下来。这时由无意注意引起的记忆更深刻、更牢固。适时对学生思维点拨,更能激发学生的创新灵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探究浓硫酸的吸水性实验时,可以设计出以下三个不同的装置进行对比实验(如下图)。
■
方法一:(如图1)在一大试管内注入15mL的浓硫酸,放入装有2~3mL饱和硝酸钾溶液的小试管,用橡皮塞塞紧试管口,静置约10min后,可以观察到饱和硝酸钾溶液中有针状的硝酸钾晶体析出。
方法二:(如图2)切一块富含水份的瓜果(萝卜、雪梨、苹果)块,在天平上称量其质量,用塑料绳固定,放入盛有30~40mL浓硫酸的试剂瓶中,使瓜果悬于距浓硫酸液面1~1.5cm上方,塞紧试剂瓶口静置约20min后,取出瓜果观察到有些萎缩,放在天平上称量,其质量明显减少。
方法三:(如图3)往试剂瓶中注入30~40mL的浓硫酸,用塑料绳像系称盘一样系一小塑料瓶盖,在瓶盖上放一块蓝色的硫酸铜晶体,悬放在距浓硫酸液面1~1.5cm上方,塞紧试剂瓶口静置约5min后。可见蓝色硫酸铜表面有白色斑点出现,随着时间的延续,白点会越来越大,再放置2~3天,蓝色硫酸铜晶体会全部变成白色粉末。
又如用加热过氧化氢溶液的方法制取氧气的实验,按课标要求让学生将装有5%的过氧化氢的溶液试管加热,当学生把带火星的木条放在试管口时,只发现火星闪亮而不复燃。教师立即问学生: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你能说出可能的原因吗?我归纳学生回答主要有下列几种可能:①生成的氧气不够多;②生成氧气含量较低;③加热时有水蒸气产生使火星难以燃烧;④过氧化氢的浓度不够高等。有学生提出改进意见,将5%的过氧化氢的溶液改成15%,并在试管口加装一个干燥管后,加热试管1~2min后再在上方放入带火星的木条后,木条就能复燃。(如图)
■
实验装置
化学探究性实验的要求:实验目的明确,有确定的能力培养目标,科学合理,操作规范。实验要有可参考的实验方案,设计的实验步骤要科学合理。要认真观察实验现象,正确记录、分析实验结果,处理实验有关数据,得出正确结论。要注意实验安全,防止污染环境。
篇7
一、充分利用新课程资源,创新探究教学
在实验中探索新知识。创新意识是使学生进行创新、创造行为的心理动机。作为智力正常的学生,一般都具有创新和创造的潜能。教师保护学生创新心理和创新精神的意识,是学生形成创造力的重要条件。如在实验教学中,因材施教,拓宽实验思路,使化学实验更具有趣味性、探索性和综合性,以满足学生动手、动脑、求新的心理特点,支持学生在实验中萌发的创新意识,鼓励他们去探究事物的本质。如在“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时,把书本的实验作为原理自学。然后,出示一些实验仪器:集气瓶、双孔橡皮塞(上有导管、燃烧匙)烧杯、弹簧夹、酒精灯(火柴)等,一些药品:磷、硫、木炭、水等,让学生自己设计测定氧气含量的方案。学生讨论积极,但不敢一试。这时教师的鼓励和点拨双管齐下,有学生上场了。不同次的实验,倒流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也有所不同,有的正好1/5,有的超过,有的不到。不管哪种情况,都能让学生继续探究下去,寻找测不准的原因。然后更深层地探究用木炭或硫代替磷行吗?为什么?这时举手要求实验的学生争先恐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部分学生还询问去哪里买实验仪器(要求在家里实验);课余时间可以随便进实验室做实验吗?(自己探究)等等,从学生这种主动积极的学习态度上,我尝到了探究教学的甜头。
注重学生探究性实验开发。为了提高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在探究性实验中,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过程,使之变为探究型、设计型、科研型的实验。例如:在关于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实验中,教师可以给出所需的药品和仪器,然后让学生自拟一个实验方案来验证物质反应前后质量是否守恒。教学中我们可以这样安排:(1)学生自拟实验方案。(2)学生详细设计实验操作过程。(3)师生讨论、评价实验。学生在实验中,独立探索、研究,虽然花费时间可能长一些,但在操作中提高了他们的实验设计能力和动手能力,通过解决实验中出现的疑难问题,提高了学生独立实验和学习的能力。
二、注重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探究的目的是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探究性地主动求知,这是学习过程的一种质的突破与飞跃。探究式教学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主动探究、自主学习的时空,为学生提供动手动脑的机会,促使学生产生质疑、问题、探索求解的创造性学习动机,并将化学学科的各部分知识、技能、技巧相互渗透、融会贯通。以教材“燃烧的条件”为例,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按以下步骤进行:
1.提出问题:燃烧是日常生活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现象。那么应具备哪些条件才能燃烧呢?
2.提出假设:由于学生对燃烧这一现象非常熟悉,联系到学生的实际情况,纷纷猜想问题的答案,主要有以下几种:
猜想一:要有可以燃烧的物质(可燃物)。
猜想二:要有氧气。
猜想三:要达到一定的温度。
在学生提出各种猜想的问题后,教师引导学生在猜想的基础上
进行如下合理的假设。
假设1:三个条件只需满足其一就能燃烧。
假设2:三个条件中满足其中两个就能燃烧。
假设3:三个条件要同时满足才能燃烧。
3.制订计划,设计实验,进行实验:让学生制订详细的探究计划,就上述的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方案,教师在实验中给予一定的指导。
实验一:在500 mL的烧杯中注入400 mL热水,放入一小块白磷,在烧杯上盖一薄铜片,铜片上一端放一小堆干燥的红磷,另一端放一小块已用滤纸吸干表面水分的白磷,观察现象。现象: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薄铜片上的红磷与热水中的白磷没有燃烧。
实验二:用导管对准上述热水中的白磷,通入少量的氧气,观察现象。现象:热水中的白磷燃烧起来。
4.解释与结论:(要求学生对所做的实验进行总结)从实验所得到的事实可以证明,燃烧的条件是:(1)氧气(或空气);(2)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3)可燃物。这三个条件应同时满足,缺一不可。
三、深化实验探究,培养学生求异思维能力
在探究实验中,对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教师要进一步激疑,抓住探究性学习的结合点,进行重点启发,将探究推入更深层次,提炼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体验到探究的乐趣。如在学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时,学生很难理解两者的反应。这时教师就可提出: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是怎样反应的?反应的产物又是什么?你能设计出实验予以证明吗?学生通过假设、讨论,设计了多种不同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后,就充分理解了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是怎样反应的。这样既训练求同思维,又培养了求异思维,从而发展了探究和创新的能力。
四、开发课外小实验,验证课堂教学内容,培养动手探究能力
新课程标准试验教材强化了其作为学生学习工具的功能,注意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情景创设,精心编入了大量实验内容,使学生经历相应的思维活动过程,从中体验和认识这些方法。如利用生活中的废旧物品,在家庭中完成一些小实验(如利用废旧金属为学校庆祝活动制作氢气球)、小制作(如自制净水器)和小发明,来展现自己的聪明才智和个性;也可结合环保和能源问题,在社区开展实验探究活动,“工业上的水的净化”、“铁制品的锈蚀条件研究”“酸雨危害的模拟”等实验,使学生真切感受到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化学与我们的生活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
授人以鱼,只供一餐之需;授人以渔,终生受用无穷。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关心我们身边的事物,观察和探究身边的常见现象,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增强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长此下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必然能得到很好的发展,对待科学的创新意识和态度也将会逐渐地形成。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必将是未来具有开拓精神的建设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夏正盛.化学课程标准.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篇8
二、实践研究
1.初中化学实验探究学习的条件分析
(1)初三学生具备探究学习的心理条件
现代心理学认为,学生要做到探究学习,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是:心理要达到一定发展水平;具备内在的学习动机;具备一定的学习策略。初三学生的年龄多在15~17岁左右,是从少年向青年过渡的时期,心智发展逐渐走向成熟,这为探究学习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同时,初中化学虽然是初三的起始学科,但学生在小学科学、初中生物和物理学科的学习中,对探究学习已有所了解。
(2)新教材设计的实验探究内容丰富
在新的教学理念下编写的新教材为学生的探究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科学探究的内容几乎贯穿整个教材,特别是化学实验探究内容。在学生使用的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中,涉及的“活动与探究”实验就有40多个,此外还有课外小实验等,为学生提供了探究的大舞台。
2.初中化学实验探究学习的课例实践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对实验探究学习做了一些课例研究和实践。下面以“奇妙的二氧化碳”的几个教学片断,与大家作一分享和交流。
(1)创设情境 激活探究意识
故事引入:一个叫“阿王”的人带着一条叫“阿汪”的狗,走进一个叫“死亡谷”的山谷。不多久狗就死了,阿王很害怕,但他平安地出来了。他说:“原来我福大命大。”他真的是运气好吗?
师:你能根据所学过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提出你的看法吗?
生1:我觉得是不是跟山谷里氧气不足有关呢?
生2:我觉得不是因为氧气的原因,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稍大,下面浓度要稍大呀!是不是由于二氧化碳的缘故呢?
师:对。是二氧化碳的原因。同学们能否据此情境说出二氧化碳的相关性质?
生2:我猜测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二氧化碳不能像氧气那样供给呼吸,所以山谷里越低处二氧化碳的浓度越高,比人矮的狗会窒息死亡。
师:猜测毕竟只是猜测。能否用实验验证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呢?
生3:我觉得只要用二氧化碳充一个气球,然后把气球向上抛,看气球是否往下落。
生4:我反对。如果二氧化碳的密度和空气的一样大,气球也会往下落啊!因为气球本身有重量。我觉得可以改进一下。用两个一样的气球,分别通入二氧化碳和用气筒打进空气使气球一样大,然后同时向上抛的一样高,看哪个气球先落地。
……
激活学生的探究意识是成功开展探究学习的第一步,故事、动画、问题、魔术、实验等都可以创设出引人入胜的情境,极大地激发起学生的探究意识和热情。
(2)鼓励交流 促进探究创新
师:对二氧化碳在水中的溶解性,你能提出猜测并用实验进行论证吗?
生甲:我猜测二氧化碳是能溶于水的,理由是根据生活经验,可乐饮料中就溶有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为了证明猜想,我们小组讨论后,借鉴前面学习的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的实验装置,一致同意用下面这个实验来验证。收集一集气瓶二氧化碳,向瓶中倒1/3容积的水,立即塞紧橡皮塞,振荡。然后,把导管另一端放在盛水的烧杯中,打开止水夹。观察水是否能倒流。若能倒流,则说明猜测是对的;反之,则猜测不成立。
生乙:我的猜测与他的一样。但我独立设计的一个实验,比他们的简单。只要用集气瓶收集一瓶二氧化碳,用薄的毛玻璃片盖好。然后倒入少量水,振荡。把集气瓶倒过来,若瓶口处玻璃片不掉下来,则说明猜测是对的;反之,则猜测不成立。
师:很好。对于二氧化碳在水中的溶解性,同学们根据生活经验,都提出了二氧化碳能溶于水的猜测,观点一致。而且设计出不同的、各有特色的实验来验证猜测。下面,同学们就选择实验方案,动手实验。
(约5分钟后)同学们分别观察到了甲方案中玻璃导管里的水倒流进集气瓶中;乙方案中瓶口玻璃片不掉下来。并且分析认为是因为二氧化碳溶于水后,使瓶中的气体压强变小的缘故。由此得出二氧化碳气体能溶解在水中的性质。
面对问题,同学们有的从生活现象中寻找答案,有的从已经学过的实验中受到启发,有的从身边的材料设计实验……思维的闸门一旦打开,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洪水般涌来,老师适时引导交流合作,使不同的思维碰撞出创新的火花。
探究学习往往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而有限的课堂45分钟,同学们常常意犹未尽,很不过瘾。家庭小实验,为探究学习又打开了一扇窗,通过这扇窗,同学们会获得更多探究的空间,得到更多探究的乐趣。
三、探究学习后学生的改变
1.学生学习的主动参与性提高
初三的学生,由于处于身心发展的特殊阶段,加上面临中考升学压力,在课堂学习中总是主动性、参与性和探究意识不够。而实验探究学习注重培养学生主体参与的意识和能力,注重为每个学生提供自我表现、自我创新的机会。在化学实验探究学习实施一年以来,学生逐渐从以往的习惯于看老师做实验、听老师讲实验的学习状态,转变成慢慢地主动参与探究了。课堂上,许多学生不仅对学习有积极的参与热情,更会主动提出自己对问题的独到见解了。
2.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增强
合作学习既包括生生合作,又包括师生合作;既包括小组中的讨论,又包括组间交流。探究学习体现着师生间、学生间合作、民主、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在上述课例中我们看到,当老师布置了任务后,大多数学生采取了小组合作的途径,他们寻找与自己观点相同甚至观点相反的伙伴,大家一起动手、动脑、交流、质疑、思考、合作,各自发挥特长,一起探寻答案。
3.每个学生都能体验成功的喜悦
体验,是一个人对愿望、要求的感受。探究学习强调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初三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已经存在明显的差异,但只要你积极投入和参与到探究学习中去,每个人都将收获到属于自己的成功和自信。苏霍姆林斯基早就指出:“让每个学生都能抬起头来走路”。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感到“实验探究学习”给学生们以探究过程的体验,激发起了学生对科学探究的意识和兴趣,发展了能力。为此,笔者在学期末进行了问卷调查(共90名学生完成调查问卷):
1.在学习过程中是否感到愉快?
愉快74 无感觉10 压抑6
2.对这样的学习方式是否感兴趣?
感兴趣76 无所谓8 不感兴趣6
3.探究意识是否有提高?
有提高42 略有提高44 无提高4
4.是否愿意继续这样的学习?
愿意69 无所谓15 不愿意6
从问卷反馈的信息看,大多数的学生喜欢探究学习的方式,而且渴望有更多的实践机会,在学习中更主动、自觉了。笔者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将会把实验探究学习进一步深化和提高。
参考文献:
[1]文庆城.化学探究:建构性学习教学模式探讨.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5(1/2).
篇9
这位教师的良苦用心是,由学生主体通过实验探究得出结论。因此,他并没有把金属具有哪些化学性质直接告诉学生。从表面上看,这是对传统“注入式”教学法的突破;从本质上看,无非是按照老师的意愿,每组做了几次指定性的实验而已。其中,探究的成效实在是微乎其微。
同样教学这一课,笔者采用导学的策略,通过假设、探究}、合作、归纳的方法,让学生通过讨论,大胆提出假设,自行设计实验。探究金属具有哪些化学性质。有的将铁丝放入稀硫酸中,有的将铜丝放入水中……引导学生在实验中观察,在观察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在发现中交流,在交流中归纳。而教师则起着组织、指导的作用。这种让学生自主设计、自主实验、自主总结的过程,将实验与探究有机结合,不仅给学生留有探究的空间,而且使学生的潜力得到应有的开发。必须指出,学生的自主性的充分发挥,需要以学生有相应的能力为前提。
误区之二:重预设轻生成
在实验探究中。“预设”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生成”则是动态的教学资源。即使是错误的资源,有时也会有利用的价值。而在实验教学中,人们往往重预设,轻生成,致使一些学生知识僵化,情感淡化。
如。某教师执教初中化学《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执教者要求学生根据实验桌上提供的药品:大理石、碳酸钠粉末、稀盐酸、稀硫酸,通过实验探究出适于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当学生正按老师提供的要求进行实验时,一位学生突然举手说:“老师。我发现旁边的锌粒与盐酸反应也有二氧化碳产生。”(显然,他误以为产生的气泡是二氧化碳)顿时。引起了老师的呵斥:“大家听听,某菜同学上课认真吗?我刚才再三强调不要用旁边的药品与盐酸反应,你还是弄错了!”那位同学神情沮丧地坐了下去。
笔者以为,实验探究既然是一种探究,就不可避免地产生一些波折。前人正是在不断纠正错误的基础上,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和挫折才获得成功的。学生在实验探究中出现一点差错,应该是情有可原的。作为老师,怎么能呵斥学生呢?学生的错误操作导致实验的失败,将会形成学生认知冲突的失衡,而这正是激发学生探究的强烈愿望的契机。学生在查明失败原因的过程中,会逐步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以及形成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误区之三:重形式轻实效
实验探究以促进学生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为目的,重在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体验探究的过程,培养严谨的治学态度。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少数教师重形式轻实效,浮而不实,致使实验探究徒于形式。
篇10
一、课堂实验激发学生兴趣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在化学课堂中适当引入示范性实验及各种模型可以调节课堂气氛,改变枯燥乏味的纯理论教学模式,特别是教师精心设计的趣味性实验,可以像魔术般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其了解谜底的欲望,有效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胃口,并吸引他们自觉地去进行探究和实践。尤其是对那些化学基础不好、有厌学情绪的学生,趣味实验可以打消学生的抵触心理,好的开端是教学成功的基础。反之,如果学生的情绪低落,思维僵化,那么教学工作将无法有效地展开。例如,在讲铁与氧气的化合反应时,教师不要直接罗列本节课的知识点或者让学生机械地记忆,而是以演示实验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将细铁丝一端绕成螺旋状,并伸入无水乙醇中,沾满乙醇后迅速在酒精灯上点燃,点燃后马上伸入充满氧气的集气瓶中。让学生注意观察实验现象并鼓励学生踊跃发言,说出自己的“小发现”,同时提出问题“为什么要在集气瓶中铺上沙子?”在学生兴趣高昂的讨论之后,老师再进行最后的总结“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生成黑色的固体Fe3O4。反应过程中放出大量的热,Fe3O4处于熔化状态,温度很高,落入瓶底会使瓶底炸裂,因此,要铺上沙子隔热”。学生积极参与了观察、讨论和发言的过程,然后再经过老师的肯定和纠正,会有一种经过努力而获得知识的成就感,进而增强了对化学的信心和兴趣。
二、化学兴趣小组培养实验技能
化学课程包括基础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两部分,实验技能的培养过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初中生好奇心强且有着好动的天性,对于任何新奇的事物都想去尝试和探索。在传统的实验课程中,由于教学资源有限及从学生的安全角度考虑,往往是化学教师进行实验操作,学生只是观看并记下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然后应付化学考试中的实验类型题目,学生很难获得亲自操作和实践的机会,往往对化学课程有着失望的情绪。教师可以在课余时间成立化学实验小组,在老师的指导和监督下让学生进行一些化学实验操作,体验奇妙的化学世界,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和信心。除了实验操作之外,还要鼓励学生自己去设计实验方案、学会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探索新的化学知识,学会探究式学习。例如,在化学兴趣小组中鼓励学生联系生活解决化学问题,比如,根据“碱遇酚酞变红”的原理设计“喷水枪射靶心”“蒙眼画人像”的趣味实验。在学习稀硫酸的知识点时,老师引导学生设计出表现稀硫酸性质的趣味实验并进行实际操作,如:“白纸现黑字”,让学生蘸取稀硫酸在白纸上写“化学”两个字,然后放在太阳下晒,会发现白纸上出现两个黑色的字“化学”,该实验现象一目了然,说明稀硫酸变成浓硫酸后可以使白纸炭化。学生获得了知识并能够灵活运用,便会产生探索的成就感,学习化学的兴趣更加浓厚。
三、实验竞技比赛培养探究能力
学生要着眼于学习活动的内在机制,也就是要学会怎样进行学习,如何进行探究。探索出一种方法比获得一个知识更有价值,学生只有对课本知识敢于怀疑、勇于探究才能取得长远的进步。“读死书、死读书”的人已经难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只有勇于尝试、敢于突破、乐于探究的人才能走出新的更长远的道路。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开展探究式学习教学模式,提出问题让学生去解决并鼓励学生表达不同的想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通过自己及同伴的共同努力去解决问题。例如,化学教师可以举行化学实验竞赛,提出一定的问题,然后激发学生自己去探索,运用学过的知识设计实验,解决问题。竞赛可以以小组为单位,集大家的智慧共同进行探索和讨论,培养动手能力,锻炼组织能力并逐渐掌握学习方法,获得知识。例如,在竞赛中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要想让白磷燃烧起来,应该为它提供哪些条件呢?”请同学设计一个实验方案,并进行验证。通过这一问题的探究,激励学生积极思考、设计可行方案,动脑动手,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中的喜悦。
总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化学教学中将大量的趣味性实验引入课堂并在课余时间鼓励学生亲自操作进行探究的教学思路打破了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的束缚,是激发学生兴趣和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有效方法。将化学的重点和难点融合在实验中并贯穿在课堂的始终,学生以解决问题为目标,主动探索搜集知识,这一互动的课堂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成为课堂的引导者,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发挥了积极主动性,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篇11
1.鼓励提问,于乐中学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学生提出问题,教师给予解答是一种快速、有效的交流方式,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气氛,还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堂教学的内容。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课堂上,也应当重视学生的提问。首先,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在课堂上主动提问,并耐心地为学生解答。特别是涉及一些实践操作的内容,应当通过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积极提问,弄清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如在进行镁条燃烧的实验中,教师可以在实验前鼓励学生就本实验提出问题,如果学生没有问题,教师还可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例如:“镁条燃烧会产生怎样的现象?”“镁条如果不慎燃烧可用水熄灭么?”这样的问题,让学生就实验广开思路,积极思考,并在思考的过程中产生对化学实验知识学习的兴趣。
2.创新教学理念
在新课标的背景下,教师在课堂上有了更大的教学空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开展自主教学。对于初中化学来说,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成为教师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通过化学实验,学生可以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体会化学的乐趣,因此教师应当重视教学理念的创新。课堂应当将学生视为主体,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站在学生的角度上进行教学活动。另外,还需要创新教学方法,使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掌握知识点。例如,游戏教学、情境教学等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能够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发挥自主学习的潜力,并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3.重视学习过程与方法
对于初中生来说,学习很难形成系统的理论与方法,这也就限制了教学的质量。因此,教师应当引导学生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建立起系统的学习方法。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学习方法。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新课标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之相适应的是学生的学习过程也应当与时俱进。以往学生学习的过程通常局限于自身,无论是课堂上还是自习课中,都是自己在消化知识点,这样一来学习的效率大大降低。在新课改的环境下,学生的学习应当重视合作、讨论的作用。在课堂上,教师应当为学生提供讨论的空间,让学生针对某一问题分组讨论,然后提出自己的观点。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会探讨老师提出的问题,还会在讨论中发现新的问题,然后集思广益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这个过程,学生之间相互交流能够解决一部分问题,同时提升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保障学生集中注意力,还能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4.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和方法
对于同一种实验,不同的学生也会有不同的收获。如果没有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借助科学的观察方法,即便重复实验很多次,也不会有什么收获。因此,教师应当在实验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眼、耳、手、鼻等器官,让学生有意识地对实验进行观察,并获取有效的信息,从而掌握化学实验知识。化学实验本身就具有一定的目的性,对化学实验的观察也应当明确观察的目的。因此教师在开始实验之前,应当让学生明确观察的内容与注意事项,同时重点让学生注意实验中的关键点,例如反应前、反应中、反应后等时间节点,还需要让学生注意反应物、中间产物以及生成物的颜色、气味、状态等属性。只有了解这些内容,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才能准确地捕捉到信息。
5.重视学生体验,拉近学生距离
学生只有与化学课堂产生情感,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化学的学习中来。因此,化学课程的教学一定要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特别是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应当充分重视学生的体验,拉近化学与生活的距离。例如,在进行“燃烧条件”的实验教学中,教师应当关注“燃烧”与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让学生由生活中的燃烧总结、联想出燃烧需要的两个条件。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课程,初中化学强调教学的实践性与学生的参与度。教师在进行实验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充分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培养对化学的兴趣,通过观察实验,总结分析出实验的问题。这样的学习,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化学有关知识。
参考文献:
篇12
“实验探究法”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使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以新知识的探索者和发现者的身份,通过实验亲自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该法要求课堂教学以实验为线索,通过教师引导,由学生通过直观、鲜明的实验现象和实验数据,经过处理、分析、归纳来研究元素及化合物的性质、探索化学规律,让学生参与到发现问题、科学探索、解决问题、运用新知的全过程中。
二、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课堂教学的原则
1.初中化学基础知识和实验活动结合
初中化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化学教学中要突出对基础化学知识的学习、理解与应用,把基础知识和实验活动有机结合在一起进行学习,更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化学学习意识和习惯。把实验作为提出问题、探究知识的重要途径和手段,要求学生根据实验事实或实验史实,运用实验法探究物质的本质及其变化规律,提高实验的智力价值。
2.以学生主动探究为重点进行实验
强调教学的探究性是针对传统的注入式教学而言的。传统的学科教学,“大量地灌输权威性的事实”,以至于“这些科学事实与结论是怎样产生的”往往被忽视,这种现象在总复习中尤为突出,而如果教师通过设计一些富有创造性、探究性的实验,鼓励学生主动去参与探究,则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在实验中把知识梳理出来,还能使学生更好的把已有的知识系统化、整体化和网络化,并对知识进行拓展与深化。同时促使他们在技能的掌握和能力的形成过程中,逐步形成科学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
三、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课堂教学方法
1.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大胆地分析问题
在初中化学实验中,学生通过观察乐于提出问题,这是学生思维积极性的开端。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中引导学生去认识和探究,让化学走进生活,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充满化学,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如在探究燃烧的条件时,教师先提出如下问题:1.有液化气灶,而没有液化气,能产生燃烧吗?能煮出饭和菜吗?2.有液化气灶,又有液化气,而不点火,能产生燃烧吗?3.有液化气灶,又有液化气,而将液化气灶上的空气阀门关闭,燃烧能进行吗?然后组织学生讨论,大胆分析燃烧需要哪三个条件,由学生探究出燃烧的概念和燃烧需要的三个条件。在日常生活中,如果破坏燃烧的条件,使燃烧反应停止,就可以达到灭火的目的。教师先提出一些灭火的实例,然后要求学生分析灭火的原理:1.堆放的棉花着火时,可用水扑灭;2.炒菜时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可用锅盖盖灭;3.扑灭草原上的大火措施之一是将大火蔓延线路前的草迅速割掉。
通过对灭火实例的分析,学生会牢固地掌握灭火的原理。
2.通过实验,使学生乐于提出问题
把实验跟探究性学习融合起来,不仅能让学生获得知识,学到技能,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受到科学方法、科学思维的训练,在掌握科学内容的同时,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品德,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勤于思考和乐于提问的习惯。如把红热的铁丝缓慢插人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学生看到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并有黑色的物质落在集气瓶中的水面上。这时学生就会提出:黑色的物质是什么?实验激发了学生求知探究的欲望。又如实验:在A,B两个小烧杯中装入20mL酚酞溶液,小烧杯C中装入5mL浓氨水,用一个大烧杯罩住A,C两个小烧杯,小烧杯B置于大烧杯外。观察几分钟后,学生就会发现小烧杯A中的溶液慢慢地变红了。而小烧杯B中的溶液颜色没有变。这个探究性的实验引起了学生思考。此时,教师提出:“是什么物质使酚酞溶液变红?”学生经过讨论、交流后就会得出是氨分子运动的结论。
总之,为了使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教育工作者应该积极探索探究方法,努力摸索培养和发展学生探究活动能力的方法,使课程改革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篇13
一、优化教材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和深入,初中化学实验教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化学实验教学,首要任务是通过激发学生对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他们学习化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通过演示实验,将教师的一言堂,改为双边互动,发动学生的积极参与,由于演示实验是多种多样的,实验中所贯穿的知识错综复杂的交织在一起,所以,这样既巩固验证了前面所学的知识,同时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初中学生年龄孝好奇心强,他们学习化学的动机往往是以满足好奇心和感兴趣为主的。化学实验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如何激发学生对学习化学的兴趣,并使这种“短暂”的兴趣能够稳定地保持并得以发展,从而提高他们学习化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化学实验能以光、声、色等多种渠道,大容量地提供生动的信息,对于这些变幻莫测的化学实验现象,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兴趣而产生探究的欲望。
例如在讲解初中化学教材前言时,面对一无所知的学生时教师要把握住这一重要时机,引导学生开展“烧不坏的手帕”“冰块着火”“滴水生火”等实验,用这些趣味实验去吸引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为实验教学打下兴趣保障。老师演示完后,同学们感到非常惊讶,学生讨论原理,交流,使学生不断产生新的好奇心,新的兴奋点,随之就会有不断求知的兴趣,就会形成今后愉快、主动学习化学的内在动力。
二、改进实验方案,丰富学生实验情感
化学实验在化学探究和学生学习中所起的作用非同寻常,它能挖掘和开发化学实验在化学探究性学习中的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我国著名无机化学家戴安邦说过:“实验室是培养全面化学人才的最好场所。”新课程新理念也认为,要重视知识与能力的协调发展。让学生亲历参与实验操作,不管实验成功与失败,目的在于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例如,红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红磷燃烧消耗了空气中的氧气,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实验的结果集气瓶中水的体积理论上大约占集气瓶体积的五分之一。然而我们实验的结果却发现集气瓶中的水远远小于集气瓶体积的五分之一,做完实验引导学生认真思考,积极探究,寻找失败的原因。分析得出以下原因:①装置气密性不好或装置漏气;②红磷量不足,没有把集气瓶中的氧气全部消耗掉;③没等集气瓶冷却到室温就打开止水夹;④实验前,导管内没有注满水。根据以上 4 点,我们对实验进行了改进。组装了新的仪器,并检查了装置的气密性,使装置不漏气,导气管内注满了水,取用足够量的红磷,红磷燃烧完足够长时间才打开止水夹。通过改进实验,结果集气瓶中的水大约接近于集气瓶中体积的五分之一,这样增强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了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优化探究情境,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问题”是探究的心脏,“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爱因斯坦)”。在研究过程中笔者发现“异常实验现象”、“实验后的反思”都是非常重要的探究情境,优化此类探究情境,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发现问题是起点,解决问题是核心。”笔者在指导学生发现问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激活思维能力,自主选择仪器及用品,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并将探究方案进行优化组合。
如有关二氧化碳性质的教学内容,结合生活实际,设计了“雪碧中逸出气体的探究”这一探究课题,利用学生现场检验并收集的“雪碧中逸出气体”代替传统教学时课前收集的二氧化碳,向燃着的阶梯状蜡烛倾倒“雪碧中逸出气体”,期望通过“下层蜡烛先熄灭,上层后熄灭”的实验现象,得出“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的物理性质、“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的化学性质及“灭火”的用途。但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出现的“异常现象”有:同时熄灭的、先上后下的、根本不熄灭的。期望的“标准现象”难以达成。为什么?在研究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产生“异常实验现象”的原因,将“异常实验现象”作为下一步探究的情境来优化,指导学生提出下列问题:蜡烛的高低、火焰的强弱、烧杯的大小、集气瓶的体积、倾倒的角度、气流的快慢、玻片的遮挡等等,会不会都有可能成为实验失败的元素。
四、优化探究性实验,提高学生探究思维能力
好的探究性实验,对于培养学生探究性思维能力,可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为,化学实验方面的探究性学习,会占据大量的时间,而且会受到一些客观条件的限制,而习题只需要利用大脑的思维,避开实验条件,利用已有的知识,在大脑里比较分析各种可能情况的利与弊,从而得到正确的验证。所以,它不仅能很好的锻炼探究性思维能力,而且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探究思维品质,学会把握探究过程的脉络,有利于提高在实际探究中更快地找到最佳方法的能力。
例如,在进行“氧气点燃铁丝”的实验过程中,绝大部分的学生都是希望教师将铁丝快点点燃,而很少的学生会注意到实验前的准备工作。这时教师可以根据这一点嘱咐学生就实验所需要的器材事先准备好,在进行点燃实验之前,用砂纸将铁丝擦亮并盘成螺旋状,在下端系小火柴。在整个实验过程中会出现铁丝燃烧火光四射的现象,这么明显的现象学生可定会印象深刻。所以教师还应该重点对点燃后的形状和铁丝点燃之前进行分析,将发生的化学变化的理论背景进行总结,以严谨的实验步骤和方法,使学生对整个实验过程更加清晰的同时对化学知识更加能够理解和掌握。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