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

篇1

1、首先,网络与新媒体这个新兴专业的就业方向相对来说还是很广泛的。渗透在互联网的各个部门里。例如,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在广告公司、网络公司、电视台、报社、音像电子出版社、新闻单位、杂志社、教育推广公司、明星经纪公司、教学软件开发公司、学校(网校)、远程教育机构、政府部门宣传部、科研单位、各级企事业的信息化管理宣传部门、传媒公司、咨询策划公司、展示展览公司、文化传播公司、各企业的市场部等地方工作。

2、可从事得行业有:毕业后主要在互联网、新能源、广告等行业工作,比如说,互联网、电子商务、新能源、广告 、教育、培训、院校、公关、市场推广、会展等等。

3、从事的岗位有:毕业后主要从事新媒体运营、文案策划、新媒体编辑等工作,新媒体运营、新媒体运营专员、文案策划、视频制作、平面设计师、UI图标设计师、网页美工设计师、新媒体编辑网络推广专员、广宣设计师.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关键词 ]新媒体 人才培养 体系

2009年1月,宁波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新闻部正式成立,相继南都全媒体集群组建成立。2012年3月,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广电总局职责整合,组建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2012年底,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成为教育部审批同意设置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新专业。

新闻行业与教育的不断改革前行,也激发了融合背景下新闻人才培养的全面思考。当前,我国新闻人才培养环境与趋向也在不断演变,主要表现为:(1)信息行业的迅猛发展催生众多领域急需专业化人才;(2)媒体行业的融合发展对复合型的新闻人才的需求不断增长;(3)传统媒体对新闻内容的生存更加注重专业、深度,调查记者、数据分析师等人才需求热;(4)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已成为新闻传播教育的未来支撑。

2013年,以暨南大学为代表的全国28所高等院校首批招收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本科学生,2014年这一数据加大到48所。面对传媒融合发展的需求及人才竞争的白热化,构建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多元化人才培养的体系迫在眉睫。然而当前该新专业国内尚无完善的教学体系与人才培养模式,大多是基于传统新闻传播学科的延伸和嫁接,是培养传统新闻人才的数字化应用?还是培养技术人才的新闻业务素养?亦或是其他的创新模式?本文将从人才培养定位课程体系两大方面来解读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核心能力培养体系建构。

一、人才培养定位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学科归属于新闻学与传播学,专业上与新闻学、广播电视学、广告学等专业并列,人才培养的体系构建既要有学科的统一性,也要有专业的差异性。

进入互联网时代,传媒的数字化发展日新月异,目前普遍认同的主要趋向有:多适配、多媒体、全天候、即时、互动、社交化、位置;围绕专业能力的需求主要包括:新闻基本功、全媒体传播技能、网络舆情研究能力、数据挖掘和分析能力、策划创意、团队协作能力、工具应用能力:围绕人才培养的

关键词 主要有:内容、渠道、技术、产品、互联网思维。

从发展趋势、能力需求和人才培养三个维度可以归纳网络与新媒体人才培养的基本思路:(1)培养掌握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知识的复合型人才:(2)培养基于网络与新媒体技术应用的全媒体传播人才;(3)培养熟悉互联网核心应用的网络与新媒体创新人才。

具体培养规格要求分解为五个层面:

(1)掌握网络与新媒体领域所涉及新闻学、传播学、计算机科学、社会学等多学科交叉的基本理论。

(2)具备网络与新媒体的专业视野及敏锐的观察力,掌握信息传播的基本规律和新兴媒介的发展特点,通晓信息传播的技术原理。

(3)具备交互、体验、服务等众多类型信息产品的内容策划、设计,并熟练掌握网络与新媒体信息制作的基本技能。

(4)了解网络与新媒体相关的政策与法规,掌握科学的社会调查方法,具备娴熟、练达的社会活动能力。

(5)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外语听、说、读、写、译的能力。

二、课程体系

互联网发展对高校新闻与传播学科的影响与日俱增,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加速融合。人才培养从传统的内容主体逐渐向复合型转变。技术素养成为未来数字化发展的重要基础。

近年来,多数高校新闻传播学院(系)的网络传播或新媒体等相似专业的课程设置都向“宽口径,厚基础,精专业”的方向发展,以实现培养综合型、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的目标,但在主干课程或专业课程设置的实际操作中却各有侧重,形成了以下几种模式:一是以传统新闻学训练为主,互联网信息传播和应用为辅,这种模式以中国人民大学和中国传媒大学为代表:二是以互联网应用和技能训练为主,传统新闻学训练为辅,这种模式以武汉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网络传播专业为代表;三是以传播学训练为主,以互联网信息传播和应用为辅,这种模式以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为代表。这三种模式具有代表性,同时也隐藏着在人才培养方面不同价值取向的冲突:选择传统新闻学的价值取向还是传播学经验学派的价值取向;以新闻传播基础训练为主,还是以网络传播应用技能训练为主;是突出网络传播信息内容层面,还是侧重网络传播技术层面。

(一)课程分析。

本文研究选取了全国首批开办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28所院校,就新专业申报表中主干课程一栏进行了统计分析,排名前10课程/次如(图表1)

通过图表分析,28所院校全部开设了《传播学概论》基础理论课程,对网页设计、网络动画等计算机技能均比较重视,排名前10的课程中,网络与新媒体实务相关的多达5门,理论课程2门,传统媒体实务2门。研究表明,新专业的课程体系主要以传统新闻与新媒体融合为理论依据,以传统新闻与传播实务为基础,以网络与新媒体实务为能力培养的重要内容,包括计算机技术应用与新媒体传播、运营实务等。

中国传媒大学媒体管理学院院长李怀亮认为,新媒体专业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的工程,涉及到理科、工科、文学、艺术、经济与管理等多个学科门类。张芹、黄宏在《高校网络和新媒体传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分析》一文中归纳指出,新媒体的媒介特征及产业属性决定了新媒体专业设置主要由三大学科群构成,即传播学、信息科学和传媒经济学三大学科群;还须三大技术支撑,即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和传感技术。

归纳28所高校三大学科群主要开设的课程包括:

传播学科:传播学概论、新闻学概论、新闻写作、网络传播概论、网络伦理学、新闻法规与传媒规制、新媒体与社会、新闻摄影、电视摄像与编辑等。

信息学科:计算机网络原理与实务、平面设计、数字信息处理、网络信息检索与利用、网页设计与制作、网络信息编辑、网络传播技术、数字出版及技术等。

传媒经济学科:传媒经济学、新媒体经营与管理、网络运营、网络广告学、网络营销学、电子商务概论、网站策划与建设、新媒体产品设计等。

根据课程涵盖的内容及课程名称

关键词 提取门类,排前5名的依次为技术类(包含基础技术和应用技术)、概论(包含传统与网络新媒体)、网页设计(包括网页与网站)、编辑类(包含传统编辑与网络编辑)及广告,其中技术类、基础理论的课程每所学校开设门次接近2门,对技术和理论学习的认可度非常高,广告与营销方面也有49次开课次,对市场运作能力也非常看重。如(图表2)

(二)课程体系设计。

根据28所院校的主干课程分析,构建核心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可以从三大层面设计,分别是专业理论(包括传统新闻、网络与新媒体)、技术应用(包括数学、计算机及通讯)和传媒实务(包括传统媒体实务、新媒体传播实务、市场运营与管理)。

1.专业理论体系及其课程设计。

网络与新媒体作为全新的特设专业,基于完整专业体系的建立,理论部分与实践(务)部分是相辅相成的两大支柱,且是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不可缺少的充分必要条件,而且两者密不可分、相互补充、相互影响。理论体系以新闻传播学基础理论为一致性原则,以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理论为创新构建,其专业理论的课程体系设计思路主要包含两个层面:

(1)以专业主干课程为主体,构建专业理论的纵深,主要课程包括新闻学概论、传播学概论、中外新闻史、网络与新媒体概论、网络传播概论、融合新闻学、新媒体与社会、网络伦理与法规、网络与新媒体研究方法等;

(2)以专业选修课程为补充,丰富专业理论的延伸,主要课程包括西方网络与新媒体理论、数字出版导论、网络与新媒体经典案例等。选修课程根据各高校师资的具体情况,其设计思路也可以不尽相同。

2.技术应用体系及其课程设计。

网络与新媒体作为典型的文理交叉型专业,其技术应用的学习和实践是关键,结合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可以开设数学基础、计算机应用技术等多门课程,构成较为连贯的技术应用体系。体系设计的目标是:掌握计算机学科的基础技术。熟练运用网络与新媒体传播技术。

(1)以大数据应用为方向,构建数据挖掘与数据分析为特色的技术应用,主要课程包括:高等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统计学、数据挖掘与数据分析、数据可视化等;

(2)以计算机应用技术为主体,夯实学生的技术素养,主要课程包括:C语言、网页设计、网站设计、数据库应用、网络与新媒体技术、平面设计、多媒体设计、网络动画、网络安全技术等。

3.传媒实务体系及其课程设计。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核心特色在于实务体系的交叉,通过多元化实务的体系设计构建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课程设计的目标是:掌握网络与新媒体行业所需的基本业务,能够独立进行全媒体新闻传播,主要包括采编实务、运营与管理实务以及其他实务能力。

(1)以传统新闻实务为基础,培养学生扎实的新闻基础业务,课程主要包括:新闻采访、新闻写作、新闻编辑、新闻摄影、电视摄像与编辑等:

(2)以网络与新媒体实务为主体,与行业发展需求为目标,培养学生全面的专业动手能力,课程主要包括:全媒体新闻采写、网络编辑与策划、网络与新媒体评论、网络与新媒体用户分析、网络舆情监测等:

(3)以互联网思维为基本思路,以传媒经济为主要延伸,课程主要包括:市场营销学、网络营销学、电子商务实务、互联网产品设计、网络与新媒体广告等。

(4)以集中实践为形式,加大实践和实习的培养力度。若以180四年总学分制计算,实践、实习的周数应在20周左右(不包含毕业论文、设计)。

结语: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对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立足与发展至关重要,它关系专业的学科立足,关系人才培养的效果,关系专业的未来发展,新媒体发展的不确定因素远远超出学界和行业的预期想象,因时制宜的人才培养定位,不断创新改革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将是网络与新媒体人才培养体系的核心思想。

参考文献:

[1]余红:《李婷我国网络与新媒体人才求调研与专业培养》,《现代传播》2014第2期

[2]朱旭辉:《网络与新媒体学科发展路径的探析》,《编辑学刊》2013年第6期

[3]安金伟:《网络传播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研究》,华中科技大学学位论文.2012

[4]张芹、黄宏:《高校网络和新媒体传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分析》,《黑龙江社会科学》2007年第3期

篇3

为了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部对1998 年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1999 年印发的专业设置规定进行修订,形成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 年)》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这次修订的专业目录和专业管理规定,是为了建立科学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和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此新目录中,作为新闻传播学类的一个特设专业,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增设符合当前新媒体产业发展对该专业人才的需求。

黑龙江工程学院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自2012 年开始招生,是东北三省首家开设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高校。专业以文学、新闻学、传播学为背景构建跨学科师资团队,以全媒体传播、虚拟演播实验室为应用基础,以应用能力培养为目标,主动适应国家和地方经济的发展,不断适应网络与新媒体技术发展,重视人才的创新性、综合性、技术性、实践性、可塑性,加强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2012 年新目录出台,同时开办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高校有8 所,2013 年又有28 所高校开办该专业,教育部最新批复的2014 年有20 所高校开办此专业,由此可见,新媒体产业的发展已经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和新的岗位,尤其是传统媒体内容生产以新媒体的形式出现衍生出来的人才需求量较大。现在所有开办新媒体专业的高校共同组建了新媒体联盟,每年不定期的在中国传媒大学举行研讨会,笔者切身感受到对于地方高校而言,和中国传媒大学所能利用的资源相比差距比较大,特别是经费支持方面我们的投入远小于中国传媒大学,那么如果用仅限的资源整合出最大的价值是摆在我们面前最大的难题,我们所需要做到的就是差异化办学,培养目标要更好的服务于地方,并且专注于一点,形成自己的特色。

一、课程体系设置体现全媒体技术应用平台特色

任何专业的培养特色所依靠的都是课程体系设置,学生学了什么样的课程直接体现出我们要培养的学生能力,现在全国新闻教育呈现的是办学规模办学点的扩大,同质化也就越来越严重,特别是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学生们所学的东西和传统的新闻传播类专业到底有多大的区别,用什么课程、什么样的培养目标去区分新媒体专业的特色这是我们在制定培养方案时所面临最严峻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走访了很多高校,其中有中国传媒大学、东北师范大学、中传南广学院等具有传媒特色的院校,同时我们和黑龙江地区的新闻主流媒体对新媒体平台现在最紧缺什么样的人才进行深入探讨,其中包括黑龙江电视台、哈尔滨电视台、黑龙江新闻网、劲彪新闻app 等媒体,主要就是为了探究课程体系的设定,我们需要做的是掌握本地区新媒体发展需要什么样的专业人才。

在2014 年我们将全国主流的全媒体信息编辑平台搭建进我们的实验室,使我们的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同样一条新闻内容生产很轻松的可以转化成网页模式、手机app 模式,特别是对于视频内容生产的推送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至今为止在东北高校行业内这是独有的。同时我们的课程体系紧跟全媒体平台步伐,让学生们参与手机app 制作,微信公共号内容生产、推送营销,使学生们很是受益。

二、依托实践基地培养复合型的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

想让学生们有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那么高校教师首先要经常参加校外的实践活动,依托实践教学基地,使教师能够成为双师型教学的典范,黑龙江工程学院出台了相应政策和考核体系,鼓励教师到各大主流媒体进行挂职锻炼,深入了解行业动态,将行业内最新鲜的技术要求和学生能力需求补充到课堂,让学生们始终感受到行业动态。

那么实践基地的“学与练”对学生们的技能信心的培养就更重要了,在这里以技术类课程学习脉络为例,因为技术类课程的学习能够使学生们在实践基地展示才能,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大一到大四是从平面认知—立体认知—全媒体平台认知—学生自身最擅长的技术认知脉络顺序。

依据实践单位反馈行业内现在最紧缺的是具备跨学科知识的人才。媒介大融合环境下,媒体类工作者能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来解决新闻传播过程中的传播内容生产管理、受众分析、受众反馈效果评估等一系列问题,从技术层面来讲要求我们培养学生既会新闻写作并且能够进行ps 平面编辑,然后通过信息平台发出去,得到信息反馈之后能够进行spss 软件数据分析;同时学生们能够掌握新闻摄影摄像技术,采录完新闻事件之后回到实践单位能够进行audition 音频处理,edius 视频编辑,并且会ae 特效片头片尾制作,将这一切都做好了之后,新媒体复合型人才还会将这些内容换个形式发到网络平台上,那么就要求会flash 动画制作、网页设计和手机app 制作。

鉴于行业内所紧需的人才要求,我们不仅开设了相关技术类的课程而且还更新了课程考试方式以及考核标准,其中包含了四个部分:理论测试10%、媒体实践20%、媒体类相关作品60%、课堂出勤学习态度10%,新的考核方式更好的和实践基地结合,使学生们能够在学中练,练中学。

三、存在的困难和未来的设想

校内实践设备和课程难以匹配,媒体类专业属于“烧钱”专业,办学投入很大,但是回馈反应慢,特别是教学实践设备更新升级太快,新闻传播类实践教学相比其他文科实践教学是需要重装备的,所以有这样的说法,“新闻是文科中的工科”。媒体类的设备往往价格高、消耗大、换代快。而且作为一个新专业还没有打出名头的时候想获得大的投入很难,全国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是2012 年有第一届学生,全国至今还没有此专业的本科毕业生。

在教师工作层面来讲,目前一线教师大多将大部分的精力时间投入到科研,教师参与本科教学,尤其是参与本科实践教学课程改革的热情度不够。以黑龙江工程学院为例,教师带队制作的新闻采编作品、广播电视微电影作品、广告作品和摄影作品都不算科研成果,这样就造成了带领学生一起完成实践作品的动力就低了。

解决现实中的问题我们有一些想法:第一,实践设备靠学校扶持,也鼓励学生们到实践单位去实际操作;第二,带学生们生产出的媒体产品,鼓励学生拿出去参加大赛,以扩大知名度,并且得到学校的资金奖励。第三,和实践单位沟通好,资源整合、联合指导专业和课程体系建设,共同负责学生的教育培养,实现两个实践教学主体资源共享,让学生们参与行业媒体,让行业媒体指导教学,切实把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办得特色鲜明,让学生满意。

参考文献

①《教育部关于公布2012 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备案或审批结果的通知》,ahgj.gov.cn/72/view/1835

篇4

当今世界正处在传媒高速发展、媒介快速融合的过程中,随着互联网技术、频谱通讯技术等高新科技取得一个又一个突破,媒介融合的势头变得更加迅猛。媒介融合不但迫使传统媒体进行数字化转型(如纸质媒体大力投入网站建设),更催生了一系列新媒体的诞生(如数字电视、IPTV等)。新媒体的诞生和发展创造了一个充满活力与潜力的朝阳产业。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的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64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2.1%。与之相比,手机网络各项指标增长速度全面超越传统网络,手机在微博用户及电子商务应用方面也出现较快增长。手机网民数量已达4.2亿,年增长率达18.1%,并大大超过了网民整体的增长速度。{1}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等新媒体的飞速发展带来了新媒体市场的繁荣,更带来新媒体行业对这一专业人才需求量的激增。

目前我国新媒体行业出现了巨大的人才缺口。据相关专家的统计数据,我国新媒体上市公司的数量已为传统媒体的2~3倍,目前对网页设计与美工、网络编辑、手机软件开发等新媒体人才需求量巨大。{2}因此从整体上看,我国新闻传播专业人才在市场上供给远大于需求,但新媒体与信息网络行业却呈现出“这边风景独好”的景象,这大大鼓舞了国内新闻院系进行新媒体人才教育的探究,同时也给国内新闻传播院校的新媒体与信息网络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

一、我国新媒体与信息网络专业教育现状

我国新媒体与信息网络教育的起步与国外相比并不算晚。美国的新闻院校开设新媒体与网络专业的课程始于20世纪90年代,其中最早的属南加州大学的新闻系,于1994年开设了新媒体方面的实验性课程,此后其他高校开始陆续跟进。{3}而中国的新媒体与信息网络教育始于1996年,只比美国晚了两年。这一年,清华大学传播系开设新媒体研究专业,招收研究生。1998年,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在这一年入学的新闻学专业本科生中开设了“网络传播方向”课程,于2000年在本科阶段开设数字新闻传播专业。{4}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于1998年夏季从理科二年级本科生中招收了22名学生组成网络新闻班,创办了全国第一个网络新闻传播班,1999年华中科技大学正式招收网络新闻传播学专业本科学生,形成了一个兼有新闻学、社会学等人文社科与计算机、电子信息等工科的交叉教学基地。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于1999年4月成立了网络与数字传媒研究室。北京广播学院(现中国传媒大学)则在2000年成立了全国各高校中的首家网络传播学院。

国内新闻院系依附各自的学校特色,探索出了讲求新闻主义的中国人民大学模式、崇尚技术主义的武汉大学模式以及推崇传播学的复旦大学模式。{5}这三种模式代表了我国新媒体人才培养的阶段性成果,但随着新媒体行业触角的进一步拓展,其对新媒体人才和新媒体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尽管目前国内新媒体与信息网络教育表面上呈现出一派“遍地开花”的繁荣景象。仔细研究却不难发现,这些“花朵”都惊人地相似,并不具有独特性,事实上,繁荣背后仍隐藏着种种问题。

二、新媒体与信息网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瓶颈

现阶段,国内学者对新媒体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究成果相对较少,但这并不能说明高校新闻院系对此问题的关注度不高,而是因为这一模式的构建确实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我国新媒体与信息网络教育仍处于摸索阶段,各高校面临难以突破的瓶颈,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人才培养计划定位空泛,同质化现象严重

一个学科或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是关系这一学科或专业定位与发展的指导纲领,也是如何培养以及培养怎样的学生的关键内容。但是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的新媒体与信息网络专业却缺乏妥善的、理性的人才培养计划。

一方面,对新媒体与信息网络专业人才的实际需求不明确,导致这一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定位空泛。很多高校都笼统地将培养“新媒体人才”、“复合型人才”等当作新媒体与信息网络专业的培养目标,但是这种人才的“新”应该指向何处,“复合”又如何构成?人才培养中的技术比重应该占多少,理论比重占多少?“新媒体人才”总目标下面又应该分为哪些具体的培养方向?面对这些问题,很少有高校能在人才培养计划中有清楚的回答。试问,连一个清楚的目标都没有,如何能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新媒体与信息网络人才?

另一方面,在实际的培养过程中,缺乏有特色的培养计划,导致各大高校对新媒体与信息网络专业培养的人才趋于同质化。当下,几乎所有的传播院校都开设了新媒体与信息网络的相关专业,但是这一专业应该有哪些明显区别于其他新闻传播专业的特点,却是很多高校都忽视了的一个问题。虽然有个别高校在新媒体与信息网络专业的培养上发挥了本校的优势,如以理科见长的华中科技大学就利用其理工优势,注重对新媒体与信息网络专业学生的网络新媒体运营、网站策划设计与开发、信息化系统技术等能力的培养。但总体来说,大部分高校的新闻院系仍缺乏新媒体与信息网络专业的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计划。一些高校新闻传播院系将这一专业与传播学专业、新闻学专业、编辑出版专业混在一起,导致这一专业的学生缺乏应有的竞争优势。更有甚者,仍在用老一套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来教授新媒体与信息网络专业的学生,使得这一专业的学生脱离了飞速发展的新媒体与电子信息技术的实际,毕业之后,根本无法适应当下迅猛发展并不断融合的媒体环境。

2. 师资力量单一,缺乏跨专业的合作与互动

尽管高校的新媒体专业一般设置在新闻与传播学院,但显然新媒体人才的培养已不再是新闻与传播学院一家能自行消化得了的。理想的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必须打破传统学科之间的壁垒,将新闻传播学、计算机信息技术科学、经济学、管理学,甚至是艺术学、社会学等众多学科进行有机融合。但国内高校往往受学校政策或资金等因素的限制,难以突破不同院系以及学院与媒体之间的屏障,缺乏跨专业的合作与互动。

首先,新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造成了目前新闻传播院校中出现师资断层,或者新媒体与信息网络教学人才严重短缺的问题。虽然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带来了行业人才需求缺口,但是一般新闻院系都未敢大刀阔斧的改革,这就导致仍在传统办学思维指导下的新媒体与信息网络专业难以跟上其实际发展速度,使得这一专业的师资出现断层。另一方面,为吸引生源,目前大多新闻传播院校仍然依靠院系老教授撑起新媒体与信息网络这一新专业的台面,虽然这些老教授们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授课经验,但是却缺少运用新媒体技术的经验与新媒体技术和产业发展的相关知识,而真正能掌握新媒体技术又具有一定的新闻传播理论的教师少之又少。因此,新媒体与信息网络专业的师资矛盾也成为制约这一专业发展的瓶颈。

其次,院校之间互动困难,难以实现跨专业、跨学院的合作,无法实现教师资源的有效利用。新媒体与信息网络专业本身就是一个跨媒体的专业,不仅需要新闻传播学方面的理论知识,而且还需要计算机、电子信息、网络设计、金融管理等多方面的知识,这对新媒体与信息网络专业的老师就有诸多要求,如在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创办了媒介融合专业的麦克・麦金教授所言,“媒介融合这一专业……对老师的要求是很高的。……目前没有哪一位老师能够教授学生所需要的所有的媒介技能,所以每位老师需要把自己最为擅长的技能教授给学生就可以了。”{6}因此,要解决新媒体与信息网络专业中出现的师资断层的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引进或借用其他院校不同学科的老师来给这一专业的学生进行授课,但是国内新闻传播院校很少与其他学院进行互动,不能打破院系壁垒,也就难在当前条件下尽快解决新媒体与信息网络专业师资断层的问题。

最后,新媒体与信息网络专业同业界缺乏有效互动,导致这一专业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不能很好的适应新媒体市场的发展需求。当今时代,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界限已经被突破,新闻传播手段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多样化,因此,新媒体与信息网络专业的学生必须具有能够适应媒体格局大变动的思维和能力,这也就对这一专业的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事实上,能为新媒体与信息网络专业的学生提供最新的媒体发展信息、最重要的新媒体技术等知识的还是媒体的一线工作者,但是,由于新媒体与信息网络专业仍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国内新闻传播院校鲜有与新媒体行业的互动。与此相比,美国的情况则要比国内好得多,美国的新闻传播学院本身就有很多的兼职教授,如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兼职教授的数量甚至超过了全职教授的数量。{7}同样,美国的新媒体教育中同样配备了众多兼职教授,很大一部分都来自一线媒体,能够将新媒体行业的最新消息和实务操作方法教授给学生。

3. 课程设置名不副实,缺乏针对性与系统性

目前中国新闻传播院校对新媒体与信息网络专业的课程设置的典型做法是“宽口径”与“厚基础”。{8}但在注重“宽”和“厚”的同时,却忽视了“专”和“用”,“专”就是专业,指新媒体与信息网络专业所需要的网络信息技术;“用”指实用,是这一专业的学生毕业之后进入新媒体行业的实用能力。忽视“专”和“用”导致了国内很多高校在新媒体与信息网络专业课程设置上名不副实,并且缺乏针对性和系统性。

课程设置的名不副实体现在国内一些新闻传播院校“新瓶装旧酒”的做法上。一些冠之以新媒体与信息网络专业名称的课程,实质上讲的却仍是传统媒体的理论和实务知识,没有跟随现代传播技术的发展而进行调整。例如,现今国内各大高校开设的新媒体与信息网络专业课程中,鲜见游戏设计与开发、流媒体技术、数字视频编码等相关课程,事实上这些课程内容正是市场所亟需的。调查显示,目前国内高校在新媒体与信息网络专业的课程设置上,一般包括学科基础知识课和专业课两个部分,学科的基础知识课一般包括传统媒体的新闻采写编评业务课程,新闻、传播学方面的理论课程;专业课一般包括网络新闻编辑、网络互动管理、数字媒体技术应用等网络信息技术相关的课程。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一般院校的学科基础知识课在课程中所占的比例往往要远远高于专业课的比例,导致新媒体与信息网络专业的学生实质上与传播学、新闻学的学生没有太大的差别,由此导致该专业的学生缺乏社会竞争力。

专业课程设置缺乏针对性和系统性则体现在很多国内新闻传播院校“一锅端”的做法上。一些院校给新媒体与信息网络专业开设的专业课程,仅仅是将传播学、社会学、经济学、网页开发、新媒体管理等各学科专业知识杂糅,然后将这“大杂烩”般的课程一锅端给学生。这些被杂糅在一起的课程在内容上都没有明显的关联,而是自成体系,致使学生难以很好地消化专业知识,更不用说将这些知识运用于具体的实际操作了。

这种“新瓶装旧酒”与“一锅端”的课程设置方法,既反映不出新媒体与信息网络专业的特色,也无法跟随现代媒介融合的发展脚步,直接影响到新媒体与信息网络方面人才培养的质量,更可能因专业名称与课程内容脱离,导致新媒体与信息网络专业位置尴尬,从而进一步损害了这一专业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整个专业的发展。

4.学生能力泛而不专,缺乏专业竞争优势

目前我国新闻传播院校都将培养复合型人才当做目标,对新媒体与信息网络专业的学生也有着同样的要求,力图教授这一专业的学生新闻采、写、编、评,以及新媒体营销等各方面知识。但是相关的行业招聘却对学生的专门才能有着较高的要求,如新浪网在2013年的招聘中对职位进行了清楚的划分,有需要较高的Premier技术的视频编辑,擅长做数据统计分析的网络数据统计分析员,擅长网络设计与美工且具有一定文学艺术修养的尚品频道美编,对证券市场有深刻了解的财经编辑,等等。与此相比较,国内新媒体与信息网络专业的人才培养都太过空泛,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宽泛却没有特别擅长的,因而最后无法适应市场需求。

在这一方面,作为世界新闻教育重镇的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就要有魄力得多,该学院针对美国新闻媒体市场亟需能掌握数字技术与新闻制作两方面能力人才的现状,将新闻学研究生院和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联合开设一个新闻学和计算机科学的双学位硕士项目,以培养既懂数字媒体技术又有新闻制作技能的新一代专业人才{9}。但现阶段国内新闻院系却难以有这样的魄力,往往急于开办新专业,而新开设的新媒体与信息网络专业却又缺乏良好的培养机制,导致所培养的学生在走向社会时缺乏竞争优势。

由此,不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造成了当下的尴尬现实:各大高校培养的新媒体与网络信息专业的学生一届多于一届,但是用人单位却普遍反映说难以招到合适的人才,以致市场上出现了“人多人才少”的窘境。因此,面对日益复杂的媒介环境,新媒体人才的培养也需不断优化。

三、新媒体与信息网络专业教育的策略创新

目前新媒体与信息网络专业的人才培养上仍处于起步阶段,与此相应的新媒体产业也尚未成熟,业界也没有系统的经营理念和模式,因而,新媒体与信息网络专业教育自然也难以高效地对新媒体产业的需求展开教学和培养。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更需要对新媒体与信息网络专业人才培养进行研究与探索。

1. 理念:以专立身,以通结群

正确的新媒体人才培养理念是打破新媒体与信息网络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空泛且同质化瓶颈的关键。何为正确的新媒体人才培养理念呢?对新媒体人才培养理念的讨论绕不开“专才”与“通才”之辩。媒介融合对新闻人才提出了掌握更多更全媒介相关知识以应对未来工作岗位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挑战的要求。于是“宽口径、厚基础、跨媒体、精专业”几乎成了国内所有新闻院系融合型人才的培养思路,通识教育课程大有取代专业性教育课程的趋势。然而,从这种培养思路下走出的毕业生在进入业界后多数被无情地贴上“什么都略懂,后劲不足”的标签,可媒介融合又确实需要新媒体人才掌握庞杂的知识体系,怎样才能走出这种尴尬境地?怎样才能使学生成为有专业壁垒的复合型人才?于是学界得出了培养“一专多通”的复合型人才的解决之道。正如迈克・麦金教授所言:“我们学院媒介融合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并不主要是全能记者,而是能够熟练掌握一两门报道技术、同时熟悉其他报道手段、具有很强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媒介融合意识的新闻人才。”{10}

实际上,这种“一专多通”的思路可进一步细化为“以专立身,以通结群”。所谓“以专立身”指我们培养的学生要有一项驾轻就熟的专长,这项专长最好不是大而泛的,相反越细越好,越有专业壁垒越佳。比如引导学生熟练掌握财经内容制作技巧,或者致力于流媒体技术研发,抑或专注于探究游戏市场开发的特点。从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角度看,科技水平的提高必然导致社会分工进一步细化,这在媒体行业也将适应;从实际的角度看,新媒体与信息网络企业在人才招聘时也呈现出细化需求的特点,比如腾讯QQ在招聘网站编辑时具体到了读书频道、女性频道、星座频道的人才需求配额。“以专立身”可形成人才不被他人替代的核心竞争力。而“以通结群”则是新媒体与信息网络专业学生所拥有的区别于纯粹商科、技术类、艺术类等专业人才的优势。通识教育、融合性课程使得新媒体专业学生在“一专”之外积累了较好的媒介素养,成为所谓“懂行”的人,这种素养将成为其快速融入一个“超级团队”的敲门砖,也能使其在团队中更轻松、简便、精准的与其他成员交流,从而提高团队的工作效率,加强团队的凝聚力与创造力。

2. 师资:跨院合作,院媒互动

要突破师资力量单一和师资断层的瓶颈,最重要的就是要能够实现跨院合作、院媒互动,将其他院校的老师和一线媒体工作者转化为本专业的优质师资,打造紧扣新媒体行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现阶段,国内高校的学科划分依旧相对封闭,新媒体与信息网络专业的融合性教学需求因此受限。而在短期内,要打破这种传统的学科格局有一定难度;因此,新闻传播学院应主动谋求与相关院系的跨院合作,力图解决课程融合性差的问题。可以通过高校相关院系融合教学实验、业界与高校互动等方法,将教学的重心放在理念传递上,将教学的重点转向对学生新观念和新思维方式的培养上来实现新媒体与信息网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突破。还可以通过院系与业界互动的方式弥补高校因技术设备落后而阻碍学生发展的困境。

新媒体与信息网络是一个涉及新闻与传播学、电子信息科学、经济管理学等众多学科的专业,这对师资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由于近年来高校聘任教师的门槛越来越高,新闻学院单凭自己的力量招纳贤才来补充师资在操作上有困难。在新媒体专业的成长期,可以通过“借用”其他学院优秀教师的方式完善教师体系,多院合作共同进行新媒体专业人才的培养。

院媒互动一直是业界与学界的一种美好期待。近年来这种互动也越来越频繁,但新闻学院与媒体机构两者的关系始终未能像医学院与医院那般亲密,而新媒体与信息网络专业比传统新闻专业更迫切呼唤院媒互动。一线媒体人掌握了一手的市场需求信息与最前沿的传媒技术,院媒互动一方面能使新闻院系的人才培养更贴合市场需求,另一方面能解决新闻院系因技术设备落后而致使人才培养受限制的窘局。这方面美国第一阶梯的新闻学院有很多值得借鉴的经验,比如在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担任融合新闻传播教育的教师有9人,全都来自媒体一线,有的是自由摄影记者,有的是电视台的编导,有的是网站的数字新闻总监。{11}国内新媒体与信息网络专业在与媒体互动之时应注意使“人才引进”、“学子走出”这两辆马车并驾齐驱,通过聘用一线媒体从业者或返聘退休的业界精英担任兼职教师,来拓宽学生的视野,也为学生搭建去媒体实习的平台,使学子真正做到“边学边用”,在实战中掌握未来职场所需的技能。

3. 课程:倚重理念,重视政策

课程设置是一个专业人才培养理念的具体落实之处,要打破新媒体与信息网络专业课程设置的瓶颈必须从理念的改变开始。新媒体与信息网络专业作为一门新兴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应注意合理安排梯度,使学生在低年级对专业有清晰的认识,在高年级有明确的专攻方向。

虽说新媒体与信息网络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但是随着技术软件的“傻瓜化”,学会Ps、Premiere、Dreamweaver等软件的基本操作已不再是难事,甚至可以短期速成,但理念的形成却是长期积淀的结果。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范以锦教授就指出,现如今“懂行”的新媒体人才,至少应该具备五个方面的理念:新闻专业主义理念、信息深度整合理念、技术运用理念(互联网精神)、市场经营理念,以及在新时代下的创新理念。{12}由此可见,即使是实践课程也应偏重理念教学。实践证明,最佳的处理方式是通过案例分析的教学方法将理念融于技术课程中,一边讲解技术,一边传授理念,使学生懂得技术的突破源于理念的创新。

调查研究发现,新闻院系在课程设置上存在对新媒体市场环境及其行业政策的重视度不够的问题。华东师范大学严三九教授在对上海市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情况做的一次调查中,发现媒体从业者认为在内容策划与制作岗位和企业管理岗位,新媒体人才最应具备的能力素质分别是版权、著作权知识和国家新媒体产业政策知识,{13}但这两项能力素质的培养在高校新媒体与信息网络课程设置中均未得到足够的体现,也未得到老师与学生的重视。然而版权实际上已成为互联网新媒体行业发展的一个瓶颈,对于国家新媒体产业政策的正确分析与把握也是关乎新媒体与信息网络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教师在教学与科研中,应当带领学生对国家相关政策进行梳理与系统总结。

4. 学生:融于团队,勤于观察

鉴于媒介融合对于“超级团队”的需要,新媒体与信息网络专业的学生需在校园内开始熟悉团队合作的氛围,找准自己在团队中的定位。也需要通过细心跟踪观察,掌握媒介数据分析技能。

为此可在低年级开启团队传媒观察项目,最好是在第一学年的下学期开启此项目。这时的学生对专业已有大致了解,可以找出自己感兴趣的跟进方向并进行组队。每个队伍均配备一名导师,在初期帮助团队调整观察方向,教授基本研究方法等。团队传媒观察要定期进行小组会议,并撰写阶段性成果报告。在一定阶段,可以根据学生的需要进行团队格局调整,通过团队间的人才交换达到优化团队构成的目标。在此期间,团队与导师的配对也可进行调整。等到高年级,每个稳定成型的团队都需共同完成一个基石项目,作为学业考核,每一位成员都必须撰写详细个人陈述,阐释自己在团队中的核心价值等方面的内容。

新媒体与信息网络专业的学生应对前沿科技、相关领域保持密切关注,不管是对新型技术,还是国家政策,都要有敏锐嗅觉。作为一个新媒体与信息网络专业人才,要在本科阶段做到稳定的关注几家媒体、几个企业、几个行业。从这种长期跟进式观察中,提升自己包括媒介素养、数据分析素养等在内的综合素养,这些素养将成为新媒体人才在风起云涌的新媒体时代竞帆远航的无尽能量。

四、结 语

在新媒介技术更新速度不断加快,媒介融合程度日益加深的时代背景下,刚刚起步的新媒体与信息网络专业必然将遭遇各种问题,但不论问题如何变化,培养出适合社会需求,并且拥有较高的创新应用能力和批判思维的学生是新闻传播院校不变的目标。在这一目标的指引下,新媒体与信息网络专业的探索和发展之路漫长但坚定。虽然目前要立马破解国内新闻传播院校对新媒体与信息网络技术人才培养中的瓶颈是不太可能的,但是,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在新闻传播院校的师资整合和课程改革的探索中,新媒体与信息网络专业必将突破传统的人才培养观念,真正发挥务实而创新的精神,最终为我国新媒体行业培养一批批高素质、高水平、高能力的人才。

注 释: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3年1月15日。

{2}杨成杰、严功军:《媒介融合背景下中国新闻传播的对策思考――2010年全国新闻传播学教育年会会议综述》,《新闻研究导刊》2011年第1期。

{3}{8}匡文波、孙燕清:《美国新媒体专业教育模式分析及对中国的借鉴》,《当代传播》2010年第8期。

{4}严励:《网络传播教育的现状及人才培养模式》,《河南社会科学》2006年第5期。

{5}张芹、黄宏:《高校网络和新媒体传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分析》,《黑龙江社会科学》2007年第3期。

{6}{10}付晓燕:《媒介融合下的美围新闻业和新闻教育变革――访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媒介融合项目创始人迈克・麦金教授》,《新闻与写作》2008年第8期。

{7}匡文波:《美国网络新闻传播教育特点》,《新闻记者》2007年第5期。

{9}许晓静:《人才需求量大 新媒体专业教学需要新方式》,《新京报》2011年7月4日。

篇5

(一)满足当前社会对于数字媒体产业的人才标准和需求

针对当前社会对于数字媒体专业人才的需求我们可以知道,有关学员不仅要具备相应的人文社会科学以及自然科学的基本理论,还应当熟练掌握数字媒体专业影视类课程的学科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具有能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以及独立获取知识、开拓创新的精神。其次,应具有一定程度的艺术素养,能够应用计算机网络和数字媒体艺术的基本理论,依靠现代科技结合艺术思维进行网站整体包装与形象策划,宽带流媒体应用、网络动态影像、多媒体交互艺术、网络广告以及网络动画等网络多媒体艺术创作。再次,熟悉网站建设和多媒体制作的基本方针、法规及政策;了解网络传播的特点和基本规律以及网站运行、商业网络的各个环节;具备充分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以及充分的思维能力等。最后,具备英语等至少一项的外语能力,能够自主阅读各类外语文献资料;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和体制以及完善的道德品质,能够健全的与人沟通和交往以及团队合作意识。

(二)促进影视类高校数字媒体教学及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培养社会所需的专业复合型人才是当前数字媒体专业影视类课程教学的基本目标。培养数字媒体产业人是一项艰巨而长久的任务,因为它涵盖了艺术管理与设计以及计算机等多门学科的专业知识。用文化产业、网络技术以及数字技术融合衍生出的数字媒体专业,以“科技为媒、文化为体”的理念将数字媒体产业中技术的地位和价值准确的反映出来。数字媒体专业影视类课程以艺术设计为依托,以科学技术为基础,将设计艺术与数字科技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构成了一个多门学科交互的专业课程。探索与实践数字媒体专业影视类课程的实验教学能够有效促进影视类高校数字媒体教学及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让学生具有一定的美术设计能力、美术鉴赏能力以及能够熟练掌握计算机技术与科学的技能和基本理论,能够运用现代化的数字媒体进行数字化园林景观设计、数码视频编辑、动画制作、游戏、网络媒体制作以及平面设计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让他们成为一名能够从事教育、人居环境设计、建筑设计、工业产品设计以及动画设计、娱乐游戏行业、影视广告行业、传媒业以及网络媒体公司等行业的复合型人才。

二、数字媒体专业影视类课程实验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的方法及策略

(一)以适应课程专业对管理人才、技术人才、制作

人才、创作设计人才的需求进行实验教学现代教师可以从数字媒体产业水平提升和发展的需要出发,根据数字媒体专业技术与艺术密切融合的特点在传统影视类高校艺术教学的基础上,兼顾视听艺术和计算机软硬件的融合,深化学校方面对管理、计算机、设计、影视等不同专业方向专业之间的复合交叉。除了对学生基本艺术素养的培养之外,还要结合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侧重于对数字媒体专业学生有关课程和专业的提升,如“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动漫设计与制作”“游戏程序设计”等有关数字媒体专业的课程知识,开设中外优秀作品赏析、游戏软件编程技术、多媒体应用系统与制作等专业性较强的公共课,为数字媒体专业人才的开发及其IT技术、艺术素质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此外,教师还要根据已有的基础教育体系进行数字艺术人才培养体系的完善。要从艺术与技术、技术研发、艺术制作、策划和创意等多个方面设置数字媒体管理、数字音效、互动媒体、游戏、数字动画、影视特效等专业课程和研究方向,包括与数字媒体产业市场知识、音视频处理、游戏编程、游戏设计、人机交互与虚拟现实、计算机图形学、动画原理、影视理论以及造型设计基础等课程。此外,专业设置可以从数字媒体技术和数字媒体艺术两个方面进行开展,前者主要针对学生数字艺术的技术开发、支持、指导等方面进行培养,后者则侧重于培养学生数字艺术编辑、设计、导演和创意等方面的艺术进行培养,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二)建立符合时代要求、设施先进、功能完善的实验教师队伍和先进的技术实验室

为了使学生能够迎合时展的要求,使他们紧跟数字媒体的技术前沿并熟练掌握数字媒体专业的新技术,学校方面在实践和探索影视类课程的过程中建设实验教师队伍、数字化设备以及先进的技术实验室是主流机种,也是学校及教师的首选。在建设数字媒体专业影视类课程的实验时的同时学校方面要注意具有鲜明的办学特色,因为实验设备更新换代的速度都比较快,且专业性、特殊性极强,更要注意同步影视动漫行业的发展情况等。实验教学作为当代影视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模式的更新离不开科技手段的变化和仪器设备的更新。由于影视课程教学实验室的特殊性,我们一定要不断升级实验室内的仪器设备,不断提高和改进实验室的技术手段并健全实验室技术管理团队的建设。因为数字媒体专业影视类课程的教学与实验室设备档次和配置的整体水平息息相关,甚至能够与当前影视动漫发展水平相挂钩,因此教学实验室的管理人员一定要有专长、有技术,既要具备使用、开发和维护设备仪器的能力,还要熟练掌握实验技术。综合管理类型的技术实验人员不仅要具备相应的实际应用能力,还必须具备实验教学和实验设计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三)搭建数字媒体的专业实验基地,为影视类课程的实验教学和实践训练提供有利平台

搭建平台、应用网络,积极促进高校数字媒体教育与数字媒体艺术人才以及社会数字媒体企业的交流和联系,致力于建设“学”“研”“产”于一体的数字媒体影视类教育平台,致力于激发学生的内在灵感和创意,培养既善于经营管理又精通数字媒体产业内容的创意人才和管理者,让我国的数字媒体专业提供坚实的人才力量,使其能够更加稳健的发展。此外,学校方面还可以和研究机构和社会企业之间组建联合的数字媒体产业专业及其门下课程的培训网络,以应用技能培训为关键,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引入“商业实战类”的影视类课程教育教学的教学理论和培训模式,为今后数字媒体专业影视类课程教学实践的开展提供有力支持。尽可能落实数字媒体人才赴海外学习的工作,应用各种渠道和教学资源,为数字媒体产业持续的培养更加优秀的人才,积极组织数字媒体论坛等活动,为校内外的产业人才提供一个能够进行平等对话和交流学习的平台。

(四)规范管理,建立健全的数字媒体专业人才评价机制

篇6

在我看来,在新的发展背景下,应该培养新媒体复合人才,因为新媒体与传统媒体渗透融合使得新媒体有融媒性,所以新媒体的专业人才应当有复合性,即掌握相关媒体的所有从业技能,例如广播媒体的从业技能,印刷媒体的从业技能以及网络媒体的从业技能,在实践反面,应当将实践面扩大拓宽,在网络新媒体专业应安排同学适当了解新闻学,广播电视学,编辑出版学的相关基础理论知识;在新闻学专业安排学生适当了解广播电视学,编辑出版学,网络学等专业的相关基础理论知识,在广播电视学专业安排学习编辑出版学,网络学,新闻学等相关专业知识诸如此类。从媒介组织行为和从业人员角度可将媒体融合分为5种类型“所有融合”、“策略融合”、“结构融合”、“信息采集融合”、“新闻表达融合”。我们要培养这5种类型都擅长的人才,现在培养出来的人多数只有后两种,属于低级人才,只能完成基础工作,我们应当培养理论与实践贯穿统一的人才,这样才能更为有效地满足我国当前复合型人才的需要,并且可以更为有效地提升人才的综合素质,有效提升其就业竞争力。

(二)改变教育模式

篇7

在新媒体的大环境下,原有的新闻教育培养方式、教学内容正在逐步脱离市场的需求,变革新媒体人才培养方式是当前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各大高校新闻传播院系责无旁贷,应积极调整观念、思路,迎难而上,探索新媒体人才培养的方向、方法。胡正荣教授曾指出:高校在新媒体人才的培养方面,还有很多应该改革和发力的地方。在诸多亟待革新的环节中,课程体系的调整无疑是最为基础的。然而,就目前的情况而言,国内许多高校新闻传播学院新媒体专业的课程设置与新媒体行业的实际需求的差距还比较大,面临着不少棘手的问题。

一、国内高校新闻传播院系新媒体专业课程设置基本情况

1.传统新闻课程+互联网应用技术模式。在媒体技术变革的浪潮中,各大高校在人才培养方式上都做出了一定的变革,其中的一种方式是在原有传统课程基础上嫁接计算机技术课程,实现“新闻传媒+互联网”的课程组合。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武汉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三家为例,在各自网站上搜索比对专业课程发现,它们在新媒体课程设置上都是将传统的新闻训练与互联网应用相结合,在保证原有课程体系完整的同时再叠加新媒体元素,以此来构成新媒体专业的整体教学课程。

上述三所高校之所以青睐“增量”模式,选择在强化优势力量基础上“做加法”来进行课程改革,源于对其教学信誉、教育实力和历史传统的认同与维护。这种方式有利于学科整体的平稳发展,有利于保证学科内部各相关专业之间尤其是课程方面的延续性,是一种变革阻力相对较小的稳健思路。

2.开设全新的新媒体专业课程模式。2010年,我国教育部首次组织新媒体与信息网络专业申报,2011年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新媒体与信息网络专业开始招生,2015年获批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高校有29所。以中山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浙江传媒学院为代表的几所高校的新闻传播院系在积极增设“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同时,选择着力打造全新课程体系(如表1所示)。

上述三校与传统新闻强校相比,学科综合实力及名气上有一定差距,学科的专业体系不够完备,但也正因如此,变革中的“包袱”小,条框少,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成为助力学科腾飞的难得契机。这些高校借助新媒体发展带来的红利,集中力量打造特色专业和特色课程,紧密围绕新媒体特性设计课程体系,力求使学生所学与业务需求无缝对接,形成颇具代表性的实践范式。但其中也可观察到,各校的课程内容与侧重点仍不尽相同,受原有学科基础影响的痕迹依然存在。

3.传统新闻学与网络新媒体教育并行模式。中国传媒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传播学科综合实力强,学科体系完备,输出了许多优秀人才。以上述两所高校为代表的一些新闻强校,在新媒体专业课程设置上变革态度积极。新媒体专业与传统新闻教育虽处在同一学科内,但专业课程区分度很大,基本形成并行发展格局。新专业课程体系已有相当大的自主性,来自母体学科的“荫庇”减少。

4.坚守传统新闻教育课程模式。表3所述三所高校的课程设置明显呈现出以传统新闻教育为主的特点,与新媒体相关的教学内容较少。通过对比不难发现,率先进行新媒体课程改革并取得较好效果的高校,大部分是国内新闻专业实力强劲的名校,它们的专业实力、经济实力能够有助于引进先进设备与人才,而这两点恰好是新媒体专业课程建设的重要条件。有相当一部分高校,囿于技术投入、人才引进、学科基础、地域资源、综合实力、教育政策等各种因素,对于新媒体课改的承受力都相当有限,有时不得不被迫采取一种“以不变应万变”的保守策略。在媒体大变革的环境中,新媒体技术的应用与发展是不可逆转的趋势,进行新闻教育变革是高校的必然选择。在发展传统新闻教育的同时,改进课程内容,在原有的课程基础上增加与新媒体相关的课程,或是增设新专业。无论以何种形式进行,新媒体课改都将是整体学科变革中无法逾越的一环。

二、新媒体人才培养课程变革存在的问题

在查阅新闻行业最新的招聘信息后发现,数据获取、分析、统计、呈现等方面的人才在新媒体中有很大的需求量。在媒体融合的语境下,创意和设计在整新闻信息生产传播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将文字、图片、音视频等新闻元素通过吸引人眼球、令人感到新奇的创意设计传播出去,吸引更多人阅读、互动和转发,已经成为新媒体内容生产和传播的常态,创新在任何领域都有很强的竞争力。

综观目前的实际情况,虽然各大高校新闻教育都革新了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虽然许多高校都优化了新媒体教学方式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实际的需求还是有差距的,问题仍然突出。

1.对母体学科的依附性过大。四种模式中无论哪一种,都无法完全摆脱对传统新闻学科的“服从”,区别只在于“挣脱”的力度和程度。由于我国高等教育体制主要是通过学科体系完成人才培养目标的,因此依托母体新闻学生长起来的新媒体专业尚无法脱离母体学科的滋养。从现实情况来看,因循传统新闻教育思路、按照“学科+”模式培养出的准新媒体人,根本无法对接以“互联网思维”主导的网络与新媒体实务。

2.课程改革缺乏整体思路和激励机制。新媒体人才培养的变革需要整体思路和顶层设计的支持,甚至需要对教育体系、教育理念进行根本性变革。

目前各高校在新媒体人才培养方面,基本上都无成熟经验,大多是依靠教师个人资源或学院原有基础在摸着石头过河。这种“各显神通”的方式,并不是真正的多元化、特色化,恰恰暴露出专业建设过程中的短板和不足。新媒体课改过多倚赖教师个人素质和理念,缺乏明确的激励机制和有效的保障措施。

3.人才培养方式缺乏竞争力。在当前如火如荼的融媒实践中,具备互联网思维、精通新媒体运营、懂产品研发、数据分析、用户维护、营销推广的人才备受欢迎。而要具备这些能力一方面需要学校的培养,另一方面则需要通过自主学习,掌握最新的行业动态和专业知识,主动提高自身实力,增强竞争力。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多为文科生,在学习互联网技术和进行数据分析方面劣势过于明显。

三、对新媒体人才培养的思考和设想

1.以新思维建设新学科。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的“新”不仅体现在技术方面,而是新闻的呈现方式、传播路径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如果高校不从根本上进行课程革新则难以满足行业需求。新媒体根植于互联网,承载着极强的网络特征,因此,高校应该深入考察、研究互联网发展特性,以全新的互联网思维打造全新的课程体系。

2.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和投入。学校要想培养出优秀的人才,就必须加大对新媒体师资的建设和投入。一方面学校可以引进人才,从校外聘请一线的教师或者新闻从业者,依据他们的经验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更新教学方式和内容;另一方面,学校可以为教师提供进修机会,系统学习新媒体技术尤其是操作技巧,了解新媒体领域的就业方向和就业需求,提高新媒体专业素质,以便更好地教导学生、指导学生。

3.更新理念,培养创新意识。新媒体正处于变革之中,每个人对它都是陌生的,每个人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也都是平等的。能否满足新媒体的需求,最重要的还要看学生自身的学习水平。面对新事物任何人都必须要不断的学习,以开放、多元的心态接受新事物。好创新、创意具有极强的竞争力,要注重培养自身的创造力,提高创新意识。

新媒体自身以及新媒体人才的需求标准仍然在不断变化,新闻业界和学界都在不断摸索,目前谁也无法形成一个明确具体的人才培养方案。新媒体人才的培养模式要持续创新,要不断地跟随新媒体发展的步伐,要根据新媒体市场的需求有针对性地提高自身的能力并加以变革,力求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余红,李婷.我国网络c新媒体人才需求调研与专业培养[J].现代传播,2014(2).

[2] 鲍枫,王以宁.英国高校数字媒体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及其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11(12).

篇8

1根据专业特色确定教学目标

《网页设计与制作技术》是计算机类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考虑到计算机类专业的学生缺少艺术设计基础,通常是以掌握静态网页的制作技术为教学目标。但是对于多媒体专业的学生来说仅仅掌握网页制作是不够的。

多媒体专业的任务是能够将图形、图像、文本、声音、视频、动画等多种媒体元素以合理的形式进行整合,为其设计美观的界面和人性化的交互方式,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多媒体系统。所以多媒体专业对学生在艺术设计水平和软件制作能力方面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针对这一专业特点,《网页设计与制作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放在了网页的“设计”和“制作”两方面。“设计”方面要求学生能够利用设计工具设计出符合商业需求的网页界面,能够对网站的信息进行重组,能够根据需要设计合理的交互方式;“制作”方面要求学生具备将网页界面设计稿采用合理的制作技术转换为真实网页的能力,能够制作可维护、可扩展的网站结构。

2依据教学目标制定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依据教学的两个目标来制定的,总体分为两部分“网页设计”和“网页制作”。这两部分的内容对于多媒体专业的学生来说同样重要,授课时间上要给予合理的分配。

“网页设计”部分的内容主要包括:

2.1网页布局设计

由于受到显示屏幕的限制,网页具有区别于一般平面设计的布局结构,并且根据网页信息量、网站主题和风格的差异可以设计出千差万别的布局。学生应该具备根据实际合理设计网站布局的能力。

2.2网页色彩设计

网页的色彩创作拥有自身的设计规则,与其他视觉形式有着较大的差异。对于平面设计来说,色彩是静止的,色彩的分布根据固定的信息来编排。对于网页来说,信息是流动的,网页上的色彩也会跟着流动,因而,学生要掌握网页上的用色更需谨慎。

2.3网页界面元素设计

网页上包括的文字、图片、按钮、声音、动画等都需要经过精心设计来配合完成一个完整的网站。学生需要掌握各种软件来实现素材的设计与制作,这些软件可以是Photoshop、Fireworks、Flash、Cooledit等。

2.4网页导航设计

这一部分绝不仅仅是制作菜单,重点是对网站信息的组织。学生对网站信息的组织往往是随意的,他们没有意识去分析大量要在网页上出现的信息哪些重要,哪些是辅助的,重要信息应该出现在页面的什么位置,以及如何使用色彩来突出重要信息。

2.5交互设计

浏览者不仅要求网页具有良好的外部界面,也非常关心界面的组件、布局和风格,看它们是否能支撑有效的交互,浏览者是否能轻松使用网站的功能来快速寻找到所需要的信息,这是评价网站可用性的一个重要指标。

“网页制作”部分的内容主要包括:

(1) 使用XHTML+CSS实现网页布局。早期的网页制作大多采用表格嵌套的方法实现,这种方法制作的网页难以更新和扩展。现代的网页越来越多使用XHTML+CSS来实现,因为其具有良好的灵活性,同时也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网页制作思路。

(2)利用模板快速生成网页。模板技术在XHTML+CSS流行的时代同样重要,能够帮助快速生成同类型的网页,也更易于后期的维护。

(3)使用框架构建网站。

(4)使用Flash辅助。Flash在制作导航条、按钮、动态图片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把Flash结合进来能让网页增添不少亮点。

3 根据现代学生的特点选择教学方法

现代的学生都有一些新的特点,比如喜欢拿手机发短信、喜欢通过网络获取知识多过于书籍、喜欢在网络上与他人沟通、喜欢使用博客、玩游戏等,思想认识上也与以前的学生有很大的不同。教学应该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教师的任务是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教学的过程要符合学习习惯。如何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来适应现代的学生是我们需要研究的课题。可以考虑在以下方面改进教学方法,从而加强对学生的学习引导:

3.1让学生在自由、轻松的课堂环境下学习

国外的一些研究表明,让学生在完全放松的状态下学习能够得到比严肃的课堂环境更好的教学效果,尤其对于需要发挥创意的课程来说更是如此。我们可以考虑将课堂从教室移至亭子、池塘边、树荫下等大自然的某个角落,或者重新布局教室,使它看起来象工作室、会客厅、休息室,或者通过课堂上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思考、自由交流的机会,教师的语言如果更具有幽默感和亲和力,就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造力。

3.2充分利用网络实现零距离教学

现代的学生对网络的使用非常普遍,通过网络获取知识的比例越来越大,所以利用网络进行课堂外的教学补充是非常有效的。通常可以使用网络课程、论坛、博客等形式为学生提供随时随地可以获取的学习资源;利用QQ等实时通讯工具实现教与学的零距离。

3.3注意调节课堂教学的节奏和气氛

学生在一堂课的学习过程中注意力有明显的变化规律,开始阶段学生的注意力是最高的,中间最容易分散,接近最后又会慢慢提高。建议老师在讲授知识的过程中可以利用这一规律,把重要的内容放在前面,中间要加一些提高注意力的环节(可以是一次小组活动、一点小幽默)重新激发学生的热情,需要强调和总结的内容要把握好最后的时间段。

4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探讨

《网页设计与制作技术》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根据学科的差别,可能会不同程度地涉及到网页布局、色彩、交互、数据库、服务器程序设计等内容。针对多媒体专业,本文没有涉及后台的数据库和服务器程序部分,对于前台的网页制作技术,如果学时充足,还可以考虑增加利用JavaScript实现网页特效的内容。随着网页制作技术的不断发展,新技术、新方法、新标准将会不断涌现,所以我们也需要将网页设计与制作的最新、最实用的技术反映到课堂教学中去。

5 结束语

网页的设计与制作更多的表现为一门艺术,要让学生学到网页设计的理念而不仅仅是网页制作的方法,这应该是该门课程在多媒体专业中承当的任务。上面所提到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都应该围绕这一核心任务展开,最终为培养既有设计能力又有动手能力的合格学生服务。

参考文献:

篇9

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各种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已经逐渐向各个行业和领域普及和推广,人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的过程中对信息的需求不断增加,这些方面的因素都加快促进了网络新媒体行业的发展。对于这一新兴行业来说,如果想实现长效的健康发展,就必须要有坚实的人才资源支持,因此加强培养高素质的专业型人才是十分关键的,也是整个行业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一、网络新媒体概述

网络新媒体是在近几年快速诞生和发展的一种新兴行业,其基础主要是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与进步,又被称为“第四媒体”、“新媒体”或者是“网络媒体”,指的是在报纸期刊、广播、电视电影等传统媒体之后,依据网络技术、数字技术等,通过卫星、网络等渠道传播,并以手机、电脑等数字接受设备为终端的实现信息数据传播的一种媒体形态。作为技术发展的一种产物,网络媒体以自身的超时空传播、数字化技术以及超大信息负载能力等方面的优势,极大促进了传播媒介的进一步发展[1]。

通过对媒介进化过程进行分析可以看出,作为“新媒体”这一媒体形态来说并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逐渐发展和革新的多媒体技术和无线技术,当前的新媒体形态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即使是传统媒体也逐渐衍生出电子报纸、公共新闻视屏、数码杂志、手机报等各种新兴的形式。

二、网络新媒体人才供给现状

就目前来说,我国的媒体产业正处于新整合和大分化的重要时期,飞速发展的新媒体行业,其产业增长规模和技术革新的快速性都极大提高了对行业内专业人才的需求。作为人才的主要培养和供给平台,为了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就需要正确的分析和判断当前的供给现状。

(一)高校规模方面

从20世纪末开始,我国的各个企事业单位、政府、报刊社以及广播电台都逐步建立自身的独立门户网站,这充分的引起了国内教育机构和媒体研究的广泛关注,各高等院校逐渐开始尝试网络媒体的专业教育。1995―2003年间,其整体的数量还是处于平稳增长的状态中,而在这之后出现急剧的上升。相关调查统计结果表示,在1996年,我国仅有一所高等院校即华中科技大学开始招收网络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共22名本科生;而到了2005年,全国已经有110多所高等院校都开设了网络新闻传播专业,并且到目前为止都呈现出持续上升的趋势。这一现象表明,一方面社会上对专业的网络新闻传播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具有较大的供需缺口;另一方面是,随着急剧增加的院校数量,培养出的人才数量不断增加,而且教育市场也逐渐呈现出泛化的趋势。事实表明,教育市场的泛化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对人才市场具有负面的影响,导致整个市场环境逐渐恶化,降低人才的整体素质与质量,造成现实需求c所学技能之间具有一定的差距,形成虽然市场中还存在着较大的空缺,而人才却相对过剩的现象。

(二)高校新媒体专业办学模式方面

虽然从20世纪末我国就逐渐开始了新媒体人才的培养,但是总的来说,目前在培养模式和培养目标方面还是处于探究阶段。对于专业的院系设置来说,还存在着一定的限制和顾虑,在办学资源方面多是依据学校原本的媒体院系,实施挂靠的方式来办学。一般来说,主要可以分为两种途径。第一种途径是采用逐渐增设的方式。首先采用试设的方式,如果可行的话,才会设立相关的系所和研究中心,比如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中国传媒大学动画学院都是采用这种途径来设立的;第二种途径是先设立相关的研究中心,然后开设相应的研究生研究方向,当发展到一定成熟状态的时候,再设立相应的专业,比如中国美术学院就是采用这种方式设立的[2]。

(三)新媒体人才培养层次方面

就目前来说,高校中培养的网络新媒体人才主要还是集中在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层面,博士研究生所占的比重较小。另外,有些院校还通过专业挂靠的形式,注重对技术性专科人才的培养。这也就表示,在目前的网络新媒体人才培养中,需要加强对高层次研究型人才的培养,特别是新媒体未来发展、新媒体产业运营、新媒体技术等领域中的技术创新型以及研究型的人才。

三、网络新媒体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措施

(一)加强课程体系的进一步规范,实行层级模块管理

针对目前的新媒体专业设置的课程来说,开发规范程度不高,而且种类繁多、专业性不强,因此各高校,应该加强相互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加强对相关专业教材的进一步开发,提高课程设置的规范性。可以通过举办新媒体论坛、研讨会等专业活动来实现成功办学经验的相关学习和交流,并广泛讨论和研究教学方式、核心课程以及课程体系设置等各个领域中的有效创新,进一步提升新媒体课程的规范性。以中国传媒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为例,其网络传播本科专业的基础课程主要包括媒介经营管理、新闻出版理论与法规、世界新闻传播史、中国新闻传播史、传播学概论、新闻学概论;其专业核心课程包括网络经营管理、网页设计与制作、网络传播实务、网络传播概论、摄影造型技巧、摄影技术、图片编辑、摄影概论、新闻摄影、新闻评论、新闻编辑、新闻写作、新闻采访[3]。为了实现课程体系的进一步规范,在构建的时候应该充分考虑综合能力塑造、新媒体专业课程、基础素养课程这三个方面,在这种模式下培养出的人才综合素质与能力才能够满足市场需求。

(二)人才培养过程创新

对于新媒体人才培养来说,一般主要分为三个过程,即基础理论教育学习过程、再学习与研究过程以及实践教育过程。基础理论教育学习过程指的是能够系统性完成本科教育或者是研究生教育,在这一阶段中最主要的是需要相关的理论知识,其创新点主要是对新教学模式的积极探索,并在这一基础上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而且在新媒体教育中,也会涉及到相关的法律、媒体管理、软件技术以及网络等非专业性的课程。为了做好教育工作,还应该注重对教师资源的协调和调配,比如举办跨系研讨会等活动。实践教育主要包括实习活动、创新竞技活动、协助科研活动、实验室教学等方面,学校可以根据新媒体专业的特征来举办相关的推介、成果展览、设计、竞技等方面的活动,通过对学习氛围的营造,加快对学生操作技能的有效提升。再学习与研究主要指的是在后期工作实践的过程中通过教育活动的参加以及对前沿理论的自我研习,能够有效实现从业技能的提升、知识的更新。但是这一过程在教学的过程中很容易被忽视,因此可以当做是创新重点加强重视。

(三)加强对实践平台的拓展,重视实践教学

对于新媒体行业来说,作为一种新兴行业,具有较快的变化速度和较强的技术性,对人才的实践应用能力和技术操作能力的要求比较高。因此,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应该重视培养其实践能力,在这当中最关键的就是加强对实践创新方法的探究,以及实践平台的构建,以至对实践教学的效果以及空间产生直接的影响,所以需要加强对这两个方面的重视。就目前的实践教学来说,最突出的问题就是不完善的管理机制和实践平台的缺失。如果将新媒体的实践教学简单等同于学术活动和实验实习课程的话,是难以全面涵盖所有教学内容的。为了构建出更加合理的实践平台,应该实现内外部的共同构建。内部实践平台主要指的是专业实验室建设、校园竞技实践、课堂仿真教学、校办产业基地等,外部实践平台主要指的是与科研培训机构合作、校际合作、校企实训基地合作等[4]。

(四)构建再学习和教育的机制

在会计行业中,由于财务管理技术和相关的会计准则都在不断发生变化,为了使会计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与知识技能更加符合变化需求,国家每年都会对从业人员进行资质年检和综合素质继续教育。c会计行业相似的新媒体,也是处于持续不断的变化当中,如果想让从业人员能够满足行业内不断变换的需求,就必须建立相应的资质定期审查以及继续教育机制。就实际的情况来看,目前很多新媒体行业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都难以满足时展的要求。

结语

新媒体行业的竞争实质上就是人才的竞争。在持续变化的市场需求下,加强对高素质专业型人才的培养是十分关键的,针对当前的人才供给现状,实现网络新媒体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要求比较迫切。如果想实现培养模式的创新,首先就需要加强课程体系的进一步规范,实行层级模块管理;其次应该实现人才培养过程创新;再次需要加强对实践平台的拓展,重视实践教学;最后是加强构建再学习和教育的机制。这样就能够真正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新型人才,促进网络新媒体行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赵雅文,张语,冯湛,任庆军.我国高校传媒人才培养质量分析与模式研究――以天津市高校为例[J].新闻大学,2013,(6):139-149.

篇10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旨在培养具备传媒领域的理论基础和先进传媒理念[1-2],具有较强策划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熟练掌握数字影视艺术、数字互动艺术、数字图像、数字音视频,广播电视编导、动画、网络媒体、虚拟空间、游戏、广告策划与设计等课程,具有艺术和技术综合创作能力的现代复合型人才[3-4]。它是解决我国数字媒体产业、数字内容领域急需解决的关键技术和问题而设置的专业[5]。以面向教育领域和实践应用的人才需求为目标,以理论和实训教育为核心[6-7]。但目前大多高校的数字媒体专业是以灌输基本理论知识为教育方针,学生在学校接触到的实践运用少之又少,这就造成了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局面[9],使学生在毕业后的工作中,需要一定时间的实习才能独立进行相关工作。

改进数字媒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具有实践动手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为主线,建立“面向应用型的数字媒体专业教学体系”,加大创新实践培养,通过教与学、学与用的结合模式完成媒体技术的本科教学[9]。并通过参加全国传媒专业相关比赛,增强专业领域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1 创新实践项目的实施

数字媒体专业是一个艺术与技术、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专业,通过实践课堂、参加数字内容设计创作大赛、文化创意作品展等活动将两者有机地结合到一起,整合学院在艺术内容创新方面的资源,调动学生在媒体艺术创作的积极性,逐步形成特色的符合国内国际发展趋势的内容创作新平台[10]。为此,学校提出开门办学、实践为用的指导思想,提倡跨专业联合创作,发挥综合艺术优势的发展战略。

创新实践课题的主要研究方向是设计并实现数字内容制作流程和制作技术[11]。通过把二维图像处理、全景漫游、三维重建、动作捕捉、表情捕捉、实时预演、交互式渲染、视频游戏等技术,与传统的数字内容设计和制作技术相结合,形成一套高效数字内容设计系统,并将其技术成果进一步推广,储备专业素质基础。

2 创新实践课程实施

以实践课题“北京老胡同全景漫游系统设计与实现”为例,设计完成整个创新实践课堂的教学任务。

2.1 结合《数字媒体技术概论》课程完成选题与方案

方法:课堂教学与文献阅读、文献踪述。

目标:项目研究背景以及研究方案。

老北京胡同的名称世代相传,具有其自身的文化认同性与延续性,然而随着岁月的流逝、城市的发展和推土机的轰鸣,老北京胡同消逝之快令人始料未及。

随着数字图像技术的发展,将二维的平面图模拟成真实的三维空间,其强烈的真实感和沉浸感,呈现给观赏者一种身临其境的效果。又由于其提供了良好的交互性,制作周期短,成本低,文件小,形式多样等优点,将使其成为今后展示领域的趋势。不少胡同的名称随着胡同的消逝已淡出人们的记忆,更有许多胡同名称如果不翻看老地图,已根本看不见它们的踪影。基于序列图片的数字三维全景技术,把静态的图片缝合在一起形成360度全景影像,能真实再现现实景象。这些新功能为我们提供新的视角,给浏览者带有“身临其境”的真实感觉。这给了北京老胡同及其名称的保护与传承,整个北京老胡同全景漫游系统与实现有四个组成部分:拍摄照片、生成全景JPG格式、生成SWF格式、展示全景图。

2.2 结合媒体技术专业课程,完成实践项目

基于媒体专业前期开设的专业基础课,如《二维动画应用技术PHOTOSHOP》、《FLASH网络多媒体开发》和结合目前主流的功能开发包编程。

方法:前期代码移植式学习、按功能模块组建协作模式。

目标:完成创新实践课堂任务。

2.2.1北京老胡同全景漫游系统制作流程与总体结构

篇11

媒体专业包括新闻学、广播电视学、广告学、传播学、编辑出版学、网络与新媒体等6个专业方向,它们的区别如下:

广播电视学专业培养能在广播电视新闻宣传部门,从事编辑、采访、节目主持与管理等工作的新闻传播学高级专门人才。广告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它是研究广告活动的历史、理论、策略、制作与经营管理的科学。编辑出版学,主要培养适应现代出版产业发展需要、具备系统的编辑出版理论知识和技能等应用能力人才。传播学是关于传播的一种视角,通过汇集各种观点和方法论来研究各种传播活动。新闻学是以人类社会客观存在的新闻现象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研究的重点是新闻事业和人类社会的关系等新闻工作的基本要求的一门科学。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是基于互联网等新兴媒介形态对新闻传播行业及整个社会的的巨大推动,顺应移动互联媒介融合的趋势要求而产生的新闻传播类新专业。

(来源:文章屋网 )

篇12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数字电视技术和通信技术日益成熟,极大地推动了多媒体产业的发展。为适应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各高校相继开设了计算机数字媒体专业。我院地处珠三角经济发展重地――佛山,为适应地方经济发展和弥补需求缺口,本着“立足地方、服务企业”的办学理念,开设了数字媒体专业,专业培养的人才符合社会和本地区对人才的需求,行业发展前景及就业前景良好。

一、高等职业教育背景下的数字媒体实训室

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属性,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与普通高等教育不同,技能培养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核心。实践课作为技能培养的实现手段,在职业教育教学中占不少于总学时百分之四十的比例。因此,在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水平的评价中,实验、实训室建设和应用管理成为最重要的评价指标之一。为培养符合数字媒体专业要求的合格人才,数字媒体实训室除了提供先进高端的实验、实训设备以及良好的实训环境等硬件条件外,还应注重建设符合情境教学模式、教学做一体化、项目教学等“软件环境”。

二、数字媒体实训室建设方案

1.数字媒体实训室功能需求分析

按照数字媒体的应用领域可以将其划分为数字动漫、网络游戏、数字影音、数字出版、数字学习及数字展示六个基础内容领域。数字媒体实训室的建设也应该相应的满足数字图像处理,平面广告设计、网页设计与制作、二维动画制作、三维动画制作、音视频制作等动态视频数字技术和静态图像数字技术的实践条件。这就要求数字媒体实训室必须拥有强大的编辑功能、超大的存储容量、广播级的视听设备、独立的工作站点、稳定安全的系统和网络化的系统资源共享。

2.品牌的选择

数字媒体专业开设的课程中,实现音视频媒体类的设计制作对设备的要求比较高,因此实训室的配置应满足对设备要求较高的课程。音视频媒体类的设计制作主要基于非线性编辑系统来实现的。非线性编辑系统主要有MAC和PC两种操作平台,随着PC技术的不断发展,PC机较MAC机来讲在性能和价格方面越来越具有优势。目前国内的非线性编辑系统以中科大洋、索贝、极速、SDI 高清非线性编辑系统等品牌为主,并应用于国内各大电视台的电视节目后期制作,属于广播级别的非线性编辑系统。

3.高品质的视听要求

随着高清数字技术的发展,高清电视、高清机顶盒、高清网络视频等应用越来越广泛,从普通观众到传媒专业人员无不对视听效果提出更高的要求。数字媒体专业音视频编辑、动画制作、平面设计等课程大部分涉及到图像、声音的制作和处理,高清晰的画质和高保真的声音是学生在课堂实践中追求的制作效果。数字媒体实训室设备应提供高分辨率的显示器、高配置显卡声卡、环绕立体的音响,从而使学生体验高质量的视听享受,制作出符合市场需求的数字媒体产品。

4.系统架构

结合专业实践从经济的角度和维护的角度出发,数字媒体实训室应选用千兆以太网的系统架构。以服务器为中心, 由网络交换机连接所有工作站点。实验室每个工作站点都是一个完整并且独立的非线性编辑系统,可以独立完成数字媒体软件的各种编辑功能,并且每台计算机可以独立工作互不干扰。教师机可以将素材统一存储于服务器硬盘,学生可以任意访问。学生将制作的作品存储于本地硬盘,也可以上传到FTP服务器供同学相互学习和交流。教师可以查看学生上传服务器的作品进行批改和点评。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信息传递,实时共享。工作站所有的计算机装有密码保护软件确保系统的安全稳定。

5.数字媒体实训室配置――以40台学生机为例

我院的数字媒体实训室根据专业实践要求,结合专业教学特点,选择了性能优越、系统稳定、兼容性好的基于windows操作平台的惠普(HP)工作站。由全千兆交换机将40台学生机1台教师机与超大磁盘容量的服务器相联。有4台学生机做为上下载工作站,配备了广播级非线性编辑硬件板卡,便于视频素材的上传和下载。其他36台编辑工作站除了配备了适合影音视频以及动画建模渲染的高配置硬件以外,还加配了正版含加密狗的Avid Liquid网络版高标清非线性全中文编辑软件以及AVE1000广播级的专业三维教学视频互动教学辅助管理软件。

整个配置具有大容量存储、实时访问、网络速度快等特点,能够给学生提供平时常应用到的网络教学资源设计与开发、网络管理等功能,充分提供接近社会需求的工作环境。

惠普工作站系统架构图

三、数字媒体实训室应用管理

1.情境教学模式在实训室中的应用

职业教育的课程教学因以情境教学为主,学生处在一个真实互动的学习环境中,有助于从周围的环境中主动获取信息、知识。而教师在这样一个学习情境中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难点、问题及时作出反应和辅导,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因此职业院校的硬件建设和软件环境也应接近真实职业场景,校内实训室应重视实验实习工位的数量、实验实习设备的配置,操作应符合行业规范和标准。

2.承担社会服务工作

为提高实训室的利用率,本着服务社会的宗旨,我院数字媒体实训室除日常的教学外,还承担了大量的培训、考证、比赛任务。每年都有学生在校内参加广告设计师、广告助理设计师的培训和考证,今年我院数字媒体和艺术设计相关专业200多位学生在该实训室进行广告设计师职业资格培训并参加考试。该实训室还承担课外科技活动、技能竞赛项目成为了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广东赛区高职组平面设计组的初赛赛点。因设备先进管理严谨,还将准备承接广东省中等职业技能大赛的赛点工作。

3.实训室+工作室创新模式

我国高职教育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就是要建立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把学生工学结合、学校与企业融为一体、建立校中厂、厂中校等实践教学基地。但就目前来看校企合作难度非常大,我国还处于经济发展中阶段,现行的制度决定了企业以自身生存和发展为主要任务。不可能像发达国家的大企业那样耗资高成本与学校共同培养人才。我国大部分企业需要的是刚出校门就能直接上任工作岗位的人才。在借鉴发达国家建设职业教育体系的过程中,德国的“双元制”新加坡的“立交桥式”以及瑞士职教体系都不可能完全的适应国内职业教育环境。这就要求我们结合实际,现阶段如何做到教学与生产紧密对接,在此问题上本人做了一些思考与尝试。

我院数字媒体实训室实行实训室+工作室创新管理模式,基于现有的专业设备和实践条件创立了数字媒体工作室。该工作室主要承接校内外与专业相关的业务,如平面广告设计、影视后期制作、二维动画设计、三维动画制作、网页界面设计、动态网页制作等。由老师带领学生组建创新团队,严格按照公司的制作程序和流程来要求学生进行专业实践。把课堂变为公司,老师就是技术总监学生就是员工。目前我工作室承接的一些业务有专为教师服务的视频精品课程的制作,其中有精品课程《数控编程与制作》、《光伏专业实训基地建设》、凤凰微课《非线性编辑》等省级项目。还有为校外“唐山时尚客餐饮有限公司”制作的宣传画册以及CI设计等平面设计制作。在承接校内外服务的过程中,我们紧贴实际生产过程,推行了情景教学、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强化了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为校内实训提供真实的岗位训练、营造职场氛围。目前,该实验室承接的业务都已按期保质保量完成并受到来自家长、企业、行业第三方的高度评价。学生通过制作真实的任务,在职业技能,创新能力,职业道德方面有很大的提高,真正实现专业教学要求与企业(行业)岗位要求对接,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

现阶段我院迎来了争创省示范的契机,也迎来了新的挑战,实训室的建设成为衡量学校办学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应增加实践教学比重,配齐配强实验室人员,提升实验教学水平。重点建设一批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高职实训基地,加强实践教学管理,提高实验、实习实训、实践质量。数字媒体实训室作为该专业重要的实践教学场所,我们在抓硬件设施的同时也绝不放松应用管理这些“软件”环境。在不断思考、摸索、实践中我们闯出了一条新的路子,实训室的设备场地环境都是为真实的情境教学模式而营造,实训室+工作室的创新模式也为实现校企合作提供更多的可能。在取得明显效果和骄傲成绩的同时,我们要继续努力,因为实训室的建设和应用管理将是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1】

[2]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2】4号)

篇13

一、云计算构成

(1)云控制器服务器:云控制其是整个系统的中枢和大脑。整个平台都通过云控制服务器来管理和分配平台的能力和资源。

(2)云应用服务器:服务器装载了用户所需的应用,通过网络向用户提供平台所搭载的服务,比如计算,图像处理,游戏等等。

(3)虚拟化服务器:向用户提供虚拟化界面的服务器。通过虚拟化技术使得用户可以将后台的并行计算集群及分布式存储视为黑盒,通过简单的界面直接使用。

(4)并行计算集群:在后台通过规模巨大的并行计算,为整个平台提供计算能力。

(5)分布式存储系统:提供可靠的存储能力。

(6)首先是可靠、安全的数据存储。云计算提供了最为可靠安全的数据存储中心,用户可以将数据存储在云端,不用再担心数据丢失,病毒入侵的麻烦,因为在“云”里有世界上最专业的团队来帮你管理信息。同时,严格的权限管理策略可以帮助你放心地与你指定的人共享数据。这样,你不用花钱就可以享受到最好、最安全的服务。其次是方便、快捷的云服务。云计算时代,用户将不需要安装和升级电脑上的各种硬件,只需要具有网络浏览器,就可以方便快捷地使用云提供的各种服务。这将有效地降低技术应用的难度曲线,进一步推动Web服务发展的广度和深度。

二、云计算对数字媒体专业发展的贡献

云技术可以解决数字媒体专业教育的成本问题。只需要有高速的网络,多媒体教育平台需要的服务器和主机资源就可以通过本地的客户端访问。相关的服务器和主机的维护可以交给提供云技术平台的科技公司。学校只需要付资源服务器租赁费用和便宜的客户端采购费用即可。不必每个学校都购置大型数据库和网络服务器,每个学生也不必都配备昂贵的个人电脑。

云技术可以完成教学资源访问控制、保证安全性和便利性。校务管理一般都是传统纸质媒体传递各种审批、报告、申请、合同等。利用云平台,学校可以购买技术公司的校务管理软件,并由技术公司实施负责维护升级,(如果科研力量强大的学校可以自己开发相关管理工具,小院校也可以购买大院校的管理工具平台软件)完成校园的无纸化办公,节省办公成本和办公时间。云技术提供的云平台的资源共享也是有控制的,学生和老师等不同角色的资源访问权限也不同。通过技术公司提供的成熟的应用软件的权限控制技术,可以轻松完成教学资源的访问管理。不同学校之间资源也不能完全共享,云技术也可以利用相同的方法完成校际资源的权限控制。保护各个学校之间的私密资源。

三、云计算在数字媒体教育领域的应用

云计算的提出,最小化了终端设备的需求,在一个云计算的网络中,不仅仅是教学课堂,甚至于个人电脑,实验室都可以从“云”中获得,在“云”中存储,而学校需要的只是提供给学生可以运行浏览器的最简单的终端设备(使用开源系统的个人电脑,OLPC,甚至支持无线局域网的掌上设备)和网络,就能让所有职业学校的学生随时随地进行学习,资料处理和实验。

近年来,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教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遍布全国的教育网络和高速的教育网国际出口使得职业学校有更多的机会同其他学校进行交流;网络中心在各职业学校的发展,用于教学和研究的高性能服务器的架设让很多学校具备了很强的信息处理能力。同时由开源软件,开放的标准和开放的数据访问的理念发展而来了开放的教育内容,这些教学内容包含了从课程数据(课件,映像)到互动的教学社区。良好的网络基础设施加上初步的资源共享,这些都为云计算的应用打下了基础。可以建立以云计算为基础的开放互动式新媒体教学平台,共享兄弟院校的艺术类教育资源和技术设备,使课堂教学不再死气沉沉,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在课堂教学之外利用新浪视频,优酷等互联网平台,将学生的影视创意作品置于互联网上接受社会的检验,使其迅速提高艺术、技术水平。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