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艺术教导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结合当代的舞蹈教学发展历史,在舞蹈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很多的基本原则,这些原则主要是为了激励学生主动学习,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真正的热爱上舞蹈。
(一)舞蹈教师必须要有严格的自我控制力,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通过每一个舞蹈动作和舞蹈表演情节培养学生对舞蹈表演内容的感知能力,在一点一滴中,使学生在对舞蹈动作和舞蹈理论都能完全掌握,从而使学生能够形成以自我为主体的、系统的、完整的表演体系,提高舞蹈教学的效果。
(二)舞蹈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学习舞蹈,更要鼓励学生在舞蹈领域要大胆创新,舞蹈艺术学科和其他的学科不同,支撑舞蹈艺术逐渐进步的力量是不断的创新和改革艺术内容。因此,舞蹈教师要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不断的运用新型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舞蹈教学中,培养学生自我主动学习的态度,提高学生的舞蹈表演能力,鼓励学生自我创新是舞蹈教学中必须要遵循的原则。
三、探析如何在舞蹈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艺术表演能力
(一)加强舞蹈基本功的训练:在舞蹈领域中,拥有坚实的舞蹈基本功是练习更高舞蹈动作的基础,没有最基本的舞蹈技术也就谈不上舞蹈表演力,因此,在舞蹈教学过程中,舞蹈教师必须要加强学生对舞蹈基本功的训练力度,使学生提高自己的柔韧性、灵活性和身体协调性等。基础的舞蹈训练是一个乏味的过程,而通过培养学生的艺术表演力,可以使学生领悟到每个基础动作所拥有的情感,使每个舞蹈动作都能拥有独特的灵魂,最终使学生能够将舞蹈动作做得完美,加强基础舞蹈动作的训练在培养学生艺术表演力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开发创新能力运用到舞蹈表演中:舞蹈艺术的魅力来源于舞蹈动作,而舞蹈动作又是舞蹈表演者利用对舞蹈的独特理解所编排的,因此,舞蹈教师必须培养学生对舞蹈动作的理解能力,提高学生对艺术的创新力和想象力,将自己对舞蹈动作的认知情感与舞蹈动作相结合,就重新组成了独特的舞蹈内容,舞蹈教师应该多开设一些类似舞蹈创编之类的活动,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从而激发学生对舞蹈表演的兴趣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开发艺术的创新能力和想象能力,再加上对学生的情感认知培养,进而可以提高学生的舞蹈艺术表演力。
篇2
模仿是声乐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也会经常情不自禁地模仿那些优秀的歌唱家,而且很多学生也从中感受到了声乐艺术的美,增加了对声乐艺术学习的热情,但是依然有很多的学生处于错误的模仿学习阶段,对于这一问题,教师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荷伯特•凯萨利认为“:对于这类问题,作为一个学生你也许会反驳道,你已经模仿,或已经试着模仿这些声音的效果,由于这样做而使你自己的发声已经得到改善。我们承认这种可能性,这种想法很好,但这只是初步的,我们希望强调的是:通过那种模仿的方法是否能够得到根本的知识呢?”问题已经提出来了,即西方早期的声乐教育也是靠模仿来完成教学。模仿本身并没有错,但有些不具备一定声乐知识的学生会钻死胡同,走入声乐学习的误区。鉴于此,模仿要具备一定条件,要有一定限度,且一定要在有教师指导的情况下进行有选择性的模仿。第一,每个人的嗓音都是独特的,因此模仿者不应该在那些很细微的差异中寻求共同点。如果一定要寻求共同点,那么只能强迫自己的心理和发声器官改变自然的发声状态,但这样容易对声带和其他的发声器官带来严重的伤害。因为“人体发声既是参与发声的各器官间的一种精确的生理运动,也是受大脑高级神经活动所支配的一种审美心理反映。如果这种审美反映偏离了嗓音发展的实际,也就必然会影响到嗓音的健康”。同时,如果大家都去模仿就会失去个人特色,那就只有共性没有特性了,到时候就真的是“千人一面”了,教师在教学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学生,这时教师就应该设法引导学生,挖掘学生的特点。模仿的目的不是为了追求“像”而失去自我,主要目的还是从他人身上找到优秀的、值得学习的地方,从而提高自己。第二,模仿的实质是为了创新。已经具备一定技术水平的学生可以自行处理歌曲。当学生感受到自己的演唱比原作和很多演唱者更能展示歌唱技术时,就会激发创新的欲望,达到创新的目的。
篇3
席勒说:“艺术是自由的女儿。”在美国的视觉艺术教育中,自由创造的精神深入人心。在美国的课堂教学中,当学生开始制作自己的视觉艺术作品时,作为教师应该学会适当的保持沉默。对比国内的教学经验,当学生开始进行美术创作时,作为教师有义务对学生进行详尽的指导,否则,就可能被认为是不负责任的表现。但是,在美国如果一个教师喜欢在学生制作作品时指手画脚,则会被看作没有专业素养的表现。美国人的观念里,“帮助”只有在被请求时才应该给予,否则则被视为某种意义上的骚扰,这和美国人对独立自主观念的重视有很大的关系。在美国,一个人在出手相助前,一定会先问准备帮助的对象:你需要帮助吗?得到允许才可以伸手帮忙,否则,即被视为打扰和不尊重他人。所以,课堂上学生的创作自由会被充分地尊重。美国的审美教育观念深受瑞士的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影响。皮亚杰的研究认为,“儿童思维与成人思维是不同的,儿童有着自己总结经验和思维的方式”。教育界对这种观念的认可使美国日渐形成了一个“儿童中心主义”的教育环境,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和社会教育,都非常注重儿童主体性的发挥。
在美国的教育家看来,儿童应该有机会在毫无干涉的情况下接触和探索不同种类的绘画或音乐。在此期间,任何人给予他们过多的示范、观摩、建议,都有可能会使儿童过早形成固定的他人的思维模式。因为这样就遏制了他们自己的艺术理解力和创造力的发展,会在他们日后的审美过程中形成桎梏和枷锁,无法进行自主的创造性的审美活动。加德纳发展了这一理论,提出艺术思维不同于科学思维和逻辑思维,有着自己的思维方式。所以,在美国视觉艺术的审美创作的过程中,创作者无论年龄大小,都被给予了广阔的自由自主的空间,教师必须尊重儿童的思维模式。对于初期的视觉艺术教育,重要的是让儿童大量接触不同种类的艺术形式,并且教育者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独特方式来自由传达对不同艺术形式的审美理解和再创造。以“梵•高的《星空》”这一课为例。学生在学习这幅画的历史和美学价值之前,先要对它作出自己的评价判断,而后尝试创作表达自我感受中的《星空》。在此过程中,没有对错之分,每个人的观点和创造都是珍贵的,重点是表达了自己的独立看法。
如果教师把自己的判断和想法直接告诉学生,学生就很有可能重复教师的评判,画出教师所感受到的星空,这在无形之中磨灭了学生珍贵的创造力,使他们成为人云亦云的所谓“权威”的传声筒。这种情况在中国的基础美术课堂上时有发生,十分值得我们深思。
在美国人眼里,艺术根源于艺术家的自由创造,即使无意识的自由创造也是独特的艺术表现,如美国行动派艺术家杰克逊•波拉克的滴洒艺术就是这样。同时,艺术也是艺术家个人情感的表现和宣泄。因此,艺术教育的根本在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不仅需要能够理解、感知艺术作品中所渗透的作者的情感,而且需要调动自己的情感和审美经验创造出自己的艺术作品,通过自己的创作对自己的感受进行自由传达。艺术就是创造,复制不是艺术。从美国政府对版权的保护可以看出美国人对于原创的重视,对于自由创造的尊重。
这给予了艺术创造以良好的环境和肥沃的土壤。在我的美国课堂里,学生会对模仿自己作品的人说:“请你不要拷贝我的画,这是我的想法,你要有自己的想法。”由于确认了艺术是情感的创造性表达,所以在美国,视觉艺术的教学不会只针对艺术作品进行逻辑性分析,而是通过多样化的手段努力构建审美主体的审美心理结构。在这里,自由创造的精神让审美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发挥。
多元化特征
在美国工作和生活,能够强烈感觉到这个国家的多元化特征。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移民国家,兼容并蓄、开放包容是美国社会公众心理的主要表现。美国的多元化特征正反映出公众对外来文化的包容心理。且不说种族的多元,文化的多元,饮食的多元,生活方式的多元,就连酒店里的水龙头设计都是多元化的。
初来美国时,常常需要询问服务台才明白它的使用方法。这种多元化特征也无一例外地体现在视觉艺术的审美教育中。首先是教育标准的多元化。就像美国不同的州可以拥有不同的法律一样,美国的州也可以制定自己的教育标准,连各个州的教师资格标准都有很大的不同。其二是教学内容的多元化。
美国的视觉艺术审美教育内容不是关于某个民族、某个国家、某种文化的艺术,而是涵盖了世界范围的题材广泛的多种艺术形式。研究美国不同州的州立艺术教育标准,会发现无论哪一个州的艺术教育标准都涵盖着不同文化来源的艺术形式和艺术观点,任何一种优秀的艺术形式都可能被放在美国的参考教材中。美国文化坦然接纳外来艺术作品,并且乐于从这些艺术作品中找到与其自我审美情感、审美经验互相认同的部分,对之进行审美理解和再创造。和美国的学校艺术教育内容多元化一致的是:走访美国的地方艺术节,我们会惊奇地发现一些美国本土艺术家在以认真严谨的态度制作着非洲风格的木雕或者南美风格的壁画。
严格来讲,每个国家的艺术形式都可以成为他们创作灵感的来源。其三是教学方法的多元化。美国的学校喜欢接纳具有独特个人教学风格的艺术教师,学生也期待在课堂上经历别出心裁的教学过程。事实上,这些学生也确实有机会体验各种各样的艺术学习经验。他们可以坐在地上听课,可以创造自己的课堂游戏,可以躺在地上作出真人填充壁画,也可以趴在博物馆的地上对着自己喜欢的作品发呆。有的时候,教师还会在课堂里加入力量游戏的内容,让一些精力过剩的学生可以发泄过剩的精力。其四,创作材料的多元化。谈到视觉艺术创作中最为重要的环节——艺术媒介的运用,美国的教育给学生提供了最大范围的可能性。几乎所有学校的视觉艺术教室都配备有多种质地和色彩的纸材,多种画笔和颜料,多种针对不同材质的粘合剂,多种陶土及烧制陶瓷的电锅炉,多种不同肌理的细碎材质:纽扣,丝网,马赛克……大多数出现在传统及现代艺术作品中的媒材在美国一个普通的视觉艺术教室里都可以发现。作为我们的高等教育才会接触的综合材料运用,在美国的中小学就已经广为普及。
美国社会公共审美教育情况
艺术博物馆美国的艺术博物馆是世界著名的艺术资源库,即使与世界驰名的欧洲艺术博物馆相比也毫不逊色。除去古根海姆这种私立的艺术博物馆,大多数艺术博物馆在美国都可以全天候免费参观,或者把每一周的某个半天划分为免费参观时段。笔者看到在那些著名艺术博物馆的免费参观时段里,参观者往往摩肩接踵络绎不绝,因为这里是视觉艺术审美教育重要的教育基地。
笔者看到在纽约的现代艺术博物馆前,每逢周末,都会有超过2条街区的长队等待入馆参观。艺术博物馆是视觉艺术活动主要的场所,随时要为视觉艺术审美教育提供资源和服务。博物馆会根据馆内每个时期的展览为不同程度的学生提供课外课程,除了给学生提供免费参观讲解,还会给教育工作者提供一定的课程素材,一般为数据图片、视频资料和艺术复制品等,以方便教师把艺术博物馆的活动课程带入课堂,积极与学校合作开展审美教育活动。2009年冬天,美国明尼苏达州立艺术博物馆举办了“走进卢浮宫”的展览,展出来自法国卢浮宫的一些珍贵艺术品。其间博物馆举办针对各级学校的“卢浮宫之旅”活动,和招募的艺术教育志愿者一起安排了大量的适合不同艺术层次的有关此次展品的课程,并把这些课程送入该州的各个学校。在美国,博物馆里经常看到各个年龄段学生的身影。参观艺术博物馆是视觉艺术课程中极为重要的一项,任何年龄的人都可以随时拿出画笔,在这里停驻临摹。
几乎每个美国大学都有自己的视觉艺术博物馆,即使规模较小的大学也不例外,较大的综合性大学还会拥有两个以上。这些展馆拥有一定数量的馆藏艺术品,但其主要任务是举办多种风格的艺术展览,并结合展览邀请相关艺术家为学生举办讲座,为视觉艺术交流和审美教育研究提供一个广阔的平台。
艺术家和艺术工作室
篇4
作者:瞿惠芳 单位:南京艺术学院
体育与建筑艺术建筑是与体育有着最紧密、最直接的关联,建筑是开展体育活动必要的物质条件,体育建筑具有实用性与观赏性,能更好地表现建筑艺术。设计师较多考虑到体育建筑的审美因素。世界各国家举办奥运会的建筑群,都由一流建筑家精心设计,十分重视审美价值。形式多样、造型优美的体育建筑都能给人以雄伟、开阔、宽敞、博大崇高的美感。2004年雅典奥运会的体育场馆由西班牙著名的建筑大师圣地亚哥卡拉特拉瓦设计,主场地两只钢穹顶横跨其运动场上方,蓝色透明的玻璃悬于坐位区之上,整个体育场雄伟壮观,给人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体育建筑发展到现在可以说,一座伟大的体育建筑可以称得上是一件伟大的艺术品,它的作用已不再是举办运动会仅仅而已了,可以说它的出现推动着一个地方的经济迅速发展。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给世界带来了“鸟巢”、“水立方”等世人振奋的雄伟建筑物。现代体育建筑已不仅仅是一座建筑,它更代表着一种国家艺术,是国家文化艺术的一种标志。体育与音乐艺术体育运动的发展历史中,音乐和体育始终保持着密切的关联。随着现代体育运动的发展,音乐与体育运动的融合越来越密切,涉及的领域也越来越广泛。运用音乐已成为花样滑冰、艺术体操、体育舞蹈、花样游泳等具有一定表演艺术性项目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在球类、田径、武术等一些体能性、技术性项目的训练中音乐的调控作用更能发挥到巨大的意义。音乐与体育运动的融合是一个整体效应。音乐伴奏促使运动员的表现力创造力、想象力在动作中展现,并通过千变万化的肢体语言诠释音乐的内涵,通过运动形体的特殊形式表现激情、力量和美感。音乐可以规定竞赛动作套路的长度,根据音乐确定动作的风格基调,音乐的风格可以生动形象地引起运动员的想象和联想,塑造运动形象与音乐作品的思想情感而产生共鸣。成套运动动作是音乐与各类技术动作连接而成的,作品的主要实现者是运动员,音乐的应用在其之中烘托演展的气氛、激发和丰富运动员的情感,启迪运动员的创造精神。体育与美术美术是色彩与线条的艺术,当它把人体的健、力、美结合在内,表现人性的真、善、美。美术作品中有不少的是以体育为题材,充分展示的体育的深层魅力。许多画家为后人留下不少关于体育方面的珍贵画面。如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画《导引图》、河南密县东汉墓的角抵壁画、陕西乾县章怀太子墓的唐代《马球图》、故宫所收藏的清代《塞宴四事图》等,从这些绘画作品中很明显的观察古代体育的场景。现代社会发展中关于体育美术作品,都在一定的程度上展现体育与美术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运动会会标、体育宣传画、图案设计等美术艺术形式已成为体育绘画的主体之一。
现代画家的概念之中提到美术很自然地就会想到体育,很多画家专门从事体育方面的创作,将给人们对于体育和美术带来全新的认识。体育与影视艺术电影和电视是近展起来的高科技产物,它对于体育的宣传和普及起到了不可估量的巨大作用。随着现代化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电视与电影在现代生活中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1934年,拍出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部体育电影——《体育皇后》,尽管这只是一部无声电影,但是如今看来依然魅力十足。建国后的《女篮5号》《、大李、小李和老李》等;1981年,中国女排战胜日本队,第一次拿到世界冠军,《沙鸥》正在此时上映。2008年的《筑梦2008》、北京奥运会官方纪录片《永恒之火》、广州亚运会官方纪录片《缘聚羊城》、电影《大灌篮》、《梦之队》、《扣篮对决》等。体育与影视艺术的融合带来了文化的多元与创新,体育与影视艺术的融合成为现代文化、体育、审美生活中的普遍现象,这种融合有利于体育与影视艺术的双向发展,表面上看,融合使得体育与艺术失去了纯粹性,但却获得了空前的视觉效果与心灵震撼。体育与文学艺术事实上体育和文学的关系是极为密切的。体育的发展离不开文学艺术的发展,体育与文学在某些特定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相似性。一方面体育的繁荣发展为文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更加广阔的创作领域。另一方面,文学的繁荣也给体育理论的宣传创造出了更为广阔的空间。特别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举行更加促进了体育文学创作,并为体育文学创作提供更多更美更富有色彩的素材。好的文学作品能更好地宣传奥林匹克精神,传播奥林匹克理念。文学作为一种艺术,它主要的任务和功能是完善人类的心灵,建构人类的精神家园。特别是以奥林匹克竞技运动为代表的现代竞技体育发展迫切需要体育与各学科之间相互交流和融会,使其更好的发展。体育与文学的融合是一种综合性的考察与新的学科交叉点。成为人们认识体育和文学过程中新的热点,使其更多的价值被表现出来。体育与舞蹈艺术体育丰富了舞蹈艺术,舞蹈艺术促进了体育运动的发展。体育以身体活动为主,而舞蹈则以情感活动和心理活动为主。它们之间的差别在于:舞蹈是以身体活动来表现生活及抒感,因而舞蹈这种身体活动具有“语言”功能,成为肢体语言。舞蹈表现生活是通过对生活中某种具体事件进行加工、提炼和升华后运用舞蹈语言来表现。而体育的对象是真实的客体,实际上就是生活本身。体育与舞蹈尽管二者属于不同的文化类型,但由于二者均以身体活动为手段且共同具有人们余暇生活所追求的娱乐和游戏的功能,因而他们始终处于相互联系、相互融合的状态。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二者自身的不断发展,它们之间的联系也将越来越密切,它们之间的融合也将成为一种文化发展趋势,它们自身获得的美感和给予观众美感受都是一致的。体育与运动艺术体育与运动艺术的关联是十分容易理解的。围绕着人的身心健康教育所展开的科学文化教育和人文教育相结合的现代体育运动方式展示着现代人的精神世界、文化理念和生活方式,对真、善、美的追求在艺术体育的实践中得以诠释和实现,创造和谐人生、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生命一体化”的夙愿,再一次得到人们的尊重,并作为当代体育文化的主流和趋势,成为人类共同的理想和追求的目标。如健美操是吸取了舞蹈中最精粹的部分,并加以改进和在创新,严格按照人体的生理解剖位置,运用某些特定动作和特定姿势,并按照一定的规范、要求和节律来进行活动。健美操是体育与艺术相互融合的最好表现,它按照人们自身对象为特点,健美为目标,按照体操化的动作为内容,是一种体操、舞蹈、音乐集合起来为一体,借以实现体育任务的身体锻炼方法。并要求练习者在练习中展现自己的活力与价值。
如何在专业建设过程中融入体育教育的现代元素,对于提升专业建设的广度与深度具有积极的作用。可以通过体育绘画实践、体育音乐展演、体育广告设计、武打功夫、体育舞蹈、体育网络传媒、体育人文教育、体育文化创意等多元化的、交叉渗透的内容与组织方式,将体育因子注入专业教育体系,促进各专业在体育内容的借鉴下,形成各自的专业特色。逐步实现艺术学院人才培养体系中,包涵体育素养的专门性与全面性。 体育课程中的体育与艺术融合高校体育课程教学中融合艺术教育的影响因子,促使体育课程教学成为一种以身体锻炼为内容,以健美为手段,以育人为目标,融艺术教育在运动实践之中,让大学生在运动艺术教育中体验美,感受美,汲取美,展示美,潜移默化地大学生培养对美的鉴赏力。在运动锻炼中提高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可以通过健康的音乐、韵律运动、形体练习、民族民间舞蹈、“画舞”运动、体育创意等方式,营造旋律、节拍、力量、画面的运动情景,启迪大学生积极的、活泼的、自由的想象,并力图在姿态、形体、气质等方面充分表现出个人的潜能,促使身心得到协调、全面的发展。社会实践中的体育与艺术融合高校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是大学生适应社会、健康成才的重要途径。通过社会实践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对于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能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学生社会实践过程中体育与艺术结合的方式有:体育与艺术表演、体育与艺术类培训、体育与艺术宣传与普及、组织体育与艺术竞赛活动、大学生体育与艺术志愿者等。社会实践教育是体育与艺术课程教学的重要补充和延伸环节,起着十分重要的辅助作用。充分体现作为体育与艺术教育活动所具备的社会价值,是培养大学生健康成长过程中的现实需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体育和艺术的实用功能将得到进一步的研究、开发、拓展,并广泛地进入人们的现实生活中,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与艺术也将不断地相互渗透,创造出质量更高、数量更多的“交融”产品,以体育的观赏性和艺术魅力吸引人们的审美情趣,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引领人们的生命实践向享受生命、摆脱物欲、超越现实、美化人生的境界迈进。
篇5
作者:聂东明 唐祥德 周炎林 聂春芳 单位:衡阳师范学院数学与计算科学系
正如有学者指出,师生交互关系是师生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相互认知、交流产生情感,表现在行为中的共鸣等心理因素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师生交互吸引的教学过程。它包含有教学互活动与社会互活动[4]。据此,我们可以将数学课堂教学交互冲突分成两类:数学课堂教学实质互冲突和数学课堂教学人际关系交互冲突。数学课堂教学交互冲突的表现形式数学课堂教学人际关系交互冲突的表现形式与一般课堂教学冲突具有相似性,主要反映在师生的人际关系上,具体表现为师生在数学教学交互过程中心理关系的冲突,包括师生之间亲密性、融洽性、协调性及合作性方面的冲突,从心理成分构成看,主要是情感和行为的冲突。这类冲突对师生的认识、情感、态度等都有重要影响,既影响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和教师的职业信念,也影响学生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数学课堂教学实质互冲突主要表现在:数学语言符号系统引发的冲突和师生、生生之间数学认知水平差异引发的冲突。数学作为一种科学的语言,因为其特定的符号、词汇和句法而形成一个独立且特殊的系统。数学课堂教学交互活动中,师生需要借助这种特殊的语言符号系统去进行数学地交流互动,去探索数学世界的特殊规律,由此会引发和形成交互冲突。引发师生、生生之间交互冲突的数学认知水平差异,具体体现在数学抽象能力、数学严谨性和数学应用能力的差异三个方面。在数学教学交互过程中,因为数学教师和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在数学抽象、数学严谨和数学应用的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上存在差异,导致数学教师和不同的学生群体对数学知识、数学活动目标、数学思维方式、数学价值观念等认识和反应出现矛盾,从而形成冲突。数学教学交互过程中,数学抽象能力差异的反映是,部分交互参与者(教师和抽象水平高的学生)往往能够较快地从所呈现的现实材料或者数学材料中,撇开研究对象的具体内容,合理保留下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等数学形式化的思维材料,而其他交互参与者则由于对数学以逻辑为链条的形式化符号系统理解不深,容易陷在具体材料中;数学严谨性上的差异的反映是,部分交互参与者(教师和严谨性强的学生)能够做到对数学语言掌握较好、使用规范,对数学结论的叙述精炼、准确,进而推理严密、逻辑严谨,而其他交互参与者却往往会在思维和表达中留下许多的漏洞;数学应用能力上的差异的反映是,部分交互参与者(教师和应用能力强的学生)既能够比较容易地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来,也能够较快地将数学思想方法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而其他交互参与者却往往在碰到实际问题时会束手无策。这些差异使得数学课堂始终充满着矛盾和冲突,使得数学教学交互经常被迫中断或者需要进行转换。
数学课堂教学交互冲突与一般课堂交往冲突一样,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但无论是积极影响还是消极影响,只要管理和利用得当,都可以产生促进数学课堂教学的效果。就像有学者指出的,教学冲突是一种文化冲突、共有冲突和建设性冲突[5],我们应该更深刻地看到它积极的建设性的意义。(一)数学课堂教学交互冲突的积极影响及利用数学课堂教学交互冲突的积极影响表现在可以激发学习动机、促进创造力生成、稳定课堂教学秩序等方面[2]。对于学生而言,在数学课堂教学交互活动中,学生常常为获得教师的关注和喜爱,争取多一些与教师的交流互动的机会而努力完成学习任务,而且,当其观点受到教师和其他同学的挑战时,该学生就会重新审视和重新评估自己观点的正确性,激发其学习动机,促使其得出更有创造性的观点,从而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构建数学知识体系,促进学生创造力的生成。对于数学教师,数学课堂中产生的人际关系交互冲突会使教师更加注意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加注重师生、生生之间和谐人际关系的培养,教学实质互冲突则会促使教师更勤于钻研教材,丰富教学内容,提升教学水平,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可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数学知识的传授,数学技能的掌握,数学思想的交流,以及学生智能的发展和品德的养成等,所有的教育任务的完成,有赖于良好的数学课堂师生关系的建立,有赖于数学课堂教学交互的顺利进行。而数学课堂教学的交互冲突的积极影响正是反映了这种意义上师生关系的和谐性和教学交互的有序性。数学课堂教学交互冲突的积极影响(更准确地说应该是交互冲突的功能)随着交互冲突的产生和形成而起作用,它是客观存在的,往往在数学教学交互过程中自然生成,不需要教师加以特别管理就能对数学教学交互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数学课堂教学交互冲突的消极影响及利用一般地,数学课堂交互冲突的消极影响表现是,会有影响课堂教学的有效开展、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诱发非理性人际行为等方面的反映[2]。对教师而言,数学课堂教学交互冲突最明显的消极影响就是扰乱了课堂秩序,影响课堂教学的有效开展。因为交互冲突一旦发生,数学课堂教学交互参与者势必会耗费一定的时间与精力,教学目标的实现就会遇到障碍。另外,面对交互冲突,部分老师会产生消极情绪,导致对教学和学生失去信心,严重影响教学效果。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有时数学课堂教学交互无法进行下去的原因,是教师始终守着知识“权威”,教学交互要按照教师预定的方式进行,当学生的回答不符合教师预设的标准答案时,教师不予认可,于是产生了交互冲突,课堂交互难以继续。对学生而言,交互冲突会使师生或生生产生对立情绪,形成不和谐的师生或生生关系,当师生或生生人际关系不和谐时,学生就会感到心存压力,对学习失去信心,甚至产生恐惧心理。在学生眼中,老师的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次鼓励,都具有特殊的意义。面对师生交互冲突,学生会胆怯,会害怕,这严重影响到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的发挥,抑制了学生创新,勇于探求精神的发挥,甚至会影响其身心健康,导致心理功能下降。数学课堂教学交互中,如何化解矛盾、疏通障碍,教师起着关键作用。教师在交互过程中的主导或者组织作用更主要的是体现在有效利用消极冲突上。有学者提出了冲突管理与利用的一些原则性方法,比如,建构良性人际关系、重建师生之间的信任、重构师生沟通平台、加强协商合作、加深理解、建构课堂文化共同体等等[2]。这些原则方法应该也适用于数学教学交互冲突消极影响的疏导和化解。另外,数学教师利用交互冲突的消极影响时,还需要根据数学教学交互冲突的特殊表现形式,注意处理好以下问题。首先,要把握数学教学实质互冲突产生的消极影响。要正视师生数学抽象能力、严谨性和应用能力方面存在差异的客观现实,认真分析差异的具体表现,切实了解差异的程度,准确把握差异带来的交互冲突的不利影响。其次,积极搭建化解交互冲突消极影响的“脚手架”。这里所谓的“脚手架”,是指针对师生在数学认知上的差异,为防止交互冲突消极影响的产生而采取的数学课堂殊的方法和策略,或者可以说是为数学教学交互的顺利开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搭建疏导交互冲突的“脚手架”,既要从认知方面进行,也要从情感方面着手。认知方面是指,数学教师根据数学教学交互参与者对数学理解和认知的差异,合理设计问题情境,分层次给学生指明认知方向,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建构知识,在不同水平的参与者之间搭桥铺路,保证教学交互的顺利进行;情感方面是指,数学教师通过恰当评价数学交互活动的效果,使每位学生均能感受到教师的期望,以此激发全体学生参与教学交互的欲望,让教学交互得以有序开展。关于数学课堂教学交互冲突的研究,还刚刚起步,还有许多问题(比如数学课堂教学交互冲突的性质、特征、产生过程、教学案例等等)有待于数学教育工作者和研究人员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实践。
篇6
作者:陈元玉 单位:湖北第二师范学院艺术学院副教授
根据艺术教育特点构建多元化教育平台
艺术教育的目的之一是对学生进行创造意识、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开发与培育。艺术教育除理论鉴赏课外,还有技能训练和社团活动等形式。(一)大学生文艺社团大学生艺术社团活动对校园文化环境的营造起重要作用,它是将课堂艺术教育与课外艺术教育相结合的一种良好的教育模式,是增强学生集体主义观念、爱校爱国热情,提高学生艺术文化修养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这些活动为同学们提供了展现自我的舞台,满足了不同兴趣、不同层次、不同群体大学生的文化需求,吸引了众多大学生的参与,给大学生提供了一个课余施展才华,展示风采的舞台。大学生文艺社团主要有歌舞团、合唱团、话剧团、礼仪团、各种乐团等,学校应加强对大学生艺术团的指导工作,组织他们制定文艺社团工作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开展文艺社团活动。(二)群众性文化活动学校精神文明建设、校风校貌建设是群众性文化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艺术活动,使学生受到感染和熏陶,在潜移默化中提高美学修养,体会艺术的无穷魅力。群众性文化艺术活动的载体主要有话剧社、摄影协会、美术协会、文学社、动漫社、手工艺协会、辩论队等,高职学生通过参与这些活动可以提高文化认识能力,增加人文内涵,为走出校园、走上工作岗位奠定基础。(三)社会性实践活动高职院校应组织不同艺术内容的实践活动,将活动深入基层,服务社会,让学生得到锻炼。如组织“大学生暑期文艺下乡”活动,让学生排练一台文艺节目或进行一场艺术作品展览,既可以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又可以锻炼学生的各种能力,收到双赢的效果。实践证明,不少大学生正是通过学校艺术实践活动,获得了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积累了工作经验,提升了职业能力。(四)综合性艺术比赛高职院校应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各种艺术比赛,如演讲比赛、诗歌朗诵比赛、美术作品展览、主持人大赛、艺术设计赛、书法比赛等。同时,大力支持学生参加各种社会组织的艺术项目比赛,如模特大赛、选美比赛、超女赛、快男选拔赛等,使艺术人才在大赛中脱颖而出,甚至成为艺术方面的明星新秀,引领学生艺术素质的提高。
根据艺术教育发展要求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实施教育的主体,只有健全优化师资队伍,拥有一批优秀的艺术教师,才能构建起完整的艺术教育平台,才能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艺术教育,从而改变艺术教育落后的现状,提高学生的艺术素质。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业务素质是决定学校教学质量高低的关键因素。师资队伍建设的具体措施,一是树立精品意识,制定高水平教师人才引进计划,与此同时,在现有教师中选好对象,重点培养;二是要加强对艺术教育重要性的宣传,营造良好氛围,使全体教师都重视学生艺术素质教育;三是为艺术教育老师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在参加学术会议、争取科研课题、安排教师深造等方面要给予支持,让他们在高职院校事业发展中有成就感,能安心、上心工作,不断创造佳绩。[2]四、根据综合素质标准建立科学的评价模式公共艺术教育评价是对公共艺术教育的人才培养计划、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效果进行的评价。科学的评价有助于保证公共艺术教育的质量,有利于建立完善自我、约束自我机制,通过以评督教、以评促学,教学相长,达到提高艺术教育质量的目的。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内容包括:课程教学、改革教学、研究教学、教学成果等方面。评价体系设计力求宽泛,不能过窄、过细;要强化可比内容,扩展评价外延,力求简洁明了,使之有较强的操作性和掌控性。学生艺术素质和艺术能力评价内容包括:艺术修养、艺术能力、艺术活动及参加艺术社团等方面。考核方式可以采用专家观摩、撰写论文、表演、作品设计、作品编创、竞赛等多种方式。在考核方式的选择上,应注重避免学生对艺术考试的恐慌心理,要通过考核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自信,检验学生的艺术能力。公共艺术教育是涵盖众多艺术门类的教育,无法全面量化,应遵从实际,提取艺术教育中的可比因素并加以主观的判断、分析,把宏观与微观、过程与结果结合起来,使评价合情合理,真切地反映评价对象的实际情况。
篇7
篇8
河南自古以来便处于华夏中心区域,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河南民间舞蹈不仅是华夏文明的标志之一,而且深刻影响着中华舞蹈艺术的发展。“民间舞蹈是一种文化现象,也是一切舞蹈意识得以发展的源泉,它用人类的形体动作表现社会生活,不仅表现民俗民风,还展示人们的心理素质和审美情趣”。河南民间舞蹈在历代正史、野史中均有大量记载,见证了河南民间舞蹈艺术跨越历史长河,流传千载的传承。通过汇总这些材料发现:河南民间舞蹈所蕴含的厚重文化底蕴。此外,古代河南曾长期作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许多源于古代国家礼仪的音乐舞蹈流入民间后,被历代民间艺人继承下来,保留了中国古代音乐舞蹈文化,造就了河南民间舞蹈讲传统、重传承的风貌。河南民间舞蹈表演具有规范性程式,其中被严格规定的流程、动作模式、曲牌以及表象性动作,都证明其源于古代祭祀、礼仪等社会活动。河南民间艺人,最为普遍的艺术追求就是“地道”。一方面,这里“地道”的通俗理解为“够不够味”“正不正宗”,也就是技术、表演等是否达到标准;另一方面,河南民间艺人心目中的“地道”,除了技术、表演标准外,还包含着“合不合规矩”“合不合套路”“符不符老样儿”的含义。在许多地方,遵循老辈流传下来的“规矩套路”是第一位的,甚至高于当下某些审美需求,这是河南民间舞蹈能够成为传统文化载体的原因之一。总之,通过深入研究可知,河南民间舞蹈艺术包含着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精髓。
(二)河南民间舞蹈艺术融合了多方特色
河南是中国舞蹈的发源地之一,在中国舞蹈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河南民间舞蹈不仅融合了南北方舞蹈文化,还融合了中原地区与其他地区、汉族与少数民族、国内与国外的舞蹈文化。1.中原地区与其他地区舞蹈文化的融合历史上中原地区为兵家必争之地,自古便有“逐鹿中原”“问鼎中原”之说,因战乱造成中原政权南迁的魏晋南北朝、两宋和明末,是南北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和汉文化大交流融合的高密度时期,“与西方国家之间的征战造成的后果不同,中华民族具有极强文化溶解力。其他民族在进入中原后,在较短的历史时期内会被同化并且这种同化程度极为深刻,主要表现在意识形态、生活方式、文化样式等多样化的有机融合”。这种有机融合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河南的民间舞蹈中保留着大量外来因素,成为了舞蹈发展史的活化石。如“客家”是从西晋永嘉之乱开始,中原汉族居民大举南迁而形成的民系,像这样大规模的中原居民南迁,还有北宋到南宋、明代到南明以及之后的台湾郑明政权,这些都是河南舞蹈传播的重要途径。可以说,历史上中原居民数次大规模南迁,促进了河南舞蹈文化的全国传播,及其与各地舞蹈文化的高度融合。2.汉族与少数民族舞蹈文化的融合历史上中原地区多次发生汉族与少数民族的政权更替,客观上促进了河南民间舞蹈文化所属的汉文化体系与少数民族文化体系的交流、融合。据史籍记载,河南舞蹈文化同少数民族舞蹈文化融合的范例不胜枚举。如南北朝时期鲜卑入主洛阳,带来了舞蹈文化的交流融合;云南纳西古乐源于汉族的洞经音乐和皇经音乐,是唐宋时期中原地区音乐的传播和发展,与之相对应的舞蹈也出现了融合;清代河南项城流传至今的“回民秧歌”,深刻体现出了汉族传统舞蹈对少数民族舞蹈的影响。3.国内与国外舞蹈文化的融合河南所处的中原地区一直以来都是汉文化的核心区域,它对整个世界,尤其是东北亚和东南亚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随着历史上中外文化交流的频繁开展,河南舞蹈文化流传到了世界多个国家、地区,实现了国内与国外舞蹈文化的融合。
二、河南民间舞蹈与高校艺术教育的融合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办学特色越来越受到重视,提高办学品位、打造鲜明的办学特色,无疑是地方普通高等院校的当务之急和生存之要。所谓办学特色,“是指学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积淀形成的符合办学规律且被社会公认的独特办学风貌”,它既是一所高校个性特征的体现和面向社会的名片,又是其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保障。高校有四大职能,即“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其中“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指的就是服务于区域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高校与区域社会文化相结合,并积极参与到文化建设中来,是一所高校打造办学特色、增强自身综合竞争力的有效措施。
(一)河南民间舞蹈艺术的发展需要借助艺术教育平台
根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13年底,被收录到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中的河南民间舞蹈有四十余个,其中既有周口沈丘县《槐店文狮子》、开封兰考县《麒麟舞》、焦作博爱县《苏家作龙凤灯》、焦作沁阳《高台火轿》、安阳汤阴县《跑帷子》、郑州巩义《小相狮舞》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又有鹤壁市《金龟舞》、周口沈丘县《扑蝶舞》、信阳潢川县《火淋子》、新乡县《小宋佛高跷》《小冀背装》、周口项城《项城肘阁》、安阳县《吕村战鼓》、三门峡灵宝市《王家热锣鼓》、许昌长葛《莲花灯舞》、焦作温县《虎舞》、南阳南召县《云彩灯》、开封兰考县《卧拐秧歌》、洛阳新安县《九连灯》、商丘市《庆丰花鼓》等,极具地方特色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民间舞蹈艺术形式借助非遗保护平台,在文化传承、发展方面做出了积极探索。虽然河南民间舞蹈艺术有其自身的生存能力,但面对飞速发展的新信息时代,其传承难免会受到影响,为了保障这些民间舞蹈艺术得以良好传承,需要借助地方高校的艺术教育平台。因此,民间舞蹈艺术在教育系统中的拓展,是其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人类文化的源远流长离不开教育的传承,将民间艺术纳入学科教育保护体系,是民间艺术资源保护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将河南民间舞蹈艺术纳入到教育体系中,不仅可以提高教育内容的丰富性,提升艺术教育的品质,而且可以扩大河南民间舞蹈艺术的社会影响力,有利于营造双赢的局面。同时,品种多样的河南民间舞蹈也为艺术教育提供了很大的选择空间,有利于高校开展丰富多样的艺术教育教学活动。
(二)河南民间舞蹈与艺术教育的结合具有先天优势
河南民间舞蹈是中原文化的一个缩影和高度概括,也是具有代表性的优秀艺术形式,如前文所述,它具有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绚丽的艺术本体性特征,这些都使河南民间舞蹈成为极具区域特色的文化载体,借助艺术教育平台,高校完全可以将这笔宝贵的文化遗产纳入到提高自身办学品质的规划中。一定程度上说,河南民间舞蹈与高校的艺术教育具有天然联系。一方面,文化传承是高校的一个重要职能,将河南舞蹈艺术文化遗产作为提高自身办学品质的基础,可以赋予高校教育独特的文化气息,使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的职能真正落到实处;另一方面,借助对河南民间舞蹈艺术的传承研究,可以使河南民间舞蹈获得极大活力,两者相互促进,形成良性循环。
篇9
结合当代的舞蹈教学发展历史,在舞蹈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很多的基本原则,这些原则主要是为了激励学生主动学习,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真正的热爱上舞蹈。
(一)舞蹈教师必须要有严格的自我控制力,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通过每一个舞蹈动作和舞蹈表演情节培养学生对舞蹈表演内容的感知能力,在一点一滴中,使学生在对舞蹈动作和舞蹈理论都能完全掌握,从而使学生能够形成以自我为主体的、系统的、完整的表演体系,提高舞蹈教学的效果。
(二)舞蹈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学习舞蹈,更要鼓励学生在舞蹈领域要大胆创新,舞蹈艺术学科和其他的学科不同,支撑舞蹈艺术逐渐进步的力量是不断的创新和改革艺术内容。因此,舞蹈教师要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不断的运用新型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舞蹈教学中,培养学生自我主动学习的态度,提高学生的舞蹈表演能力,鼓励学生自我创新是舞蹈教学中必须要遵循的原则。
三、探析如何在舞蹈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艺术表演能力
(一)加强舞蹈基本功的训练:在舞蹈领域中,拥有坚实的舞蹈基本功是练习更高舞蹈动作的基础,没有最基本的舞蹈技术也就谈不上舞蹈表演力,因此,在舞蹈教学过程中,舞蹈教师必须要加强学生对舞蹈基本功的训练力度,使学生提高自己的柔韧性、灵活性和身体协调性等。基础的舞蹈训练是一个乏味的过程,而通过培养学生的艺术表演力,可以使学生领悟到每个基础动作所拥有的情感,使每个舞蹈动作都能拥有独特的灵魂,最终使学生能够将舞蹈动作做得完美,加强基础舞蹈动作的训练在培养学生艺术表演力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开发创新能力运用到舞蹈表演中:舞蹈艺术的魅力来源于舞蹈动作,而舞蹈动作又是舞蹈表演者利用对舞蹈的独特理解所编排的,因此,舞蹈教师必须培养学生对舞蹈动作的理解能力,提高学生对艺术的创新力和想象力,将自己对舞蹈动作的认知情感与舞蹈动作相结合,就重新组成了独特的舞蹈内容,舞蹈教师应该多开设一些类似舞蹈创编之类的活动,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从而激发学生对舞蹈表演的兴趣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开发艺术的创新能力和想象能力,再加上对学生的情感认知培养,进而可以提高学生的舞蹈艺术表演力。
篇10
(三)开展艺术实践遇到的问题开展艺术实践是高等师范学校舞蹈教育开放性的重要体现,是舞蹈教学的改革。然而在改革中难免会遇到一些问题:高等师范学校艺术实践课程的实施未能进行严格的规定,以至于艺术实践活动在开展期间部分专业要求会有限制,不能面向所有学生;目前高等师范学校艺术实践活动主要集中在高年级而非长期性,使得低年级学生不能尽早地培养实践意识;目前的实践活动还不够有组织性,大都较自由,以至于一些学生会因艺术实践活动的排练或演出而耽误日常教学课程,甚至有学生借此理由而逃避课程,造成适得其反的结果。
二、艺术实践对高等师范学校舞蹈教学的影响分析
(一)积极影响
1.实现舞蹈教育的多元化艺术实践是在理论的前提下,以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不断学习舞台经验。通过不同场景场合的舞台实践来锻炼和展现理论课程中习得的技能和知识,在表演过程中熟悉熟练运用艺术创作、编排及表演的各种技术,并熟谙演出的各个环节,将自己融入到正常演出中,达到更好的效果。
2.开拓创新思维和能力不同的场合,不同的背景,有不同的观众,要想将作品更准确地到达观众心中,就需要对原先的动作、招式甚至表情都要做出合适的改变。在此过程中,旧思想、旧见解就会被打破,从而创作出更具活力更具魅力的成熟舞蹈。艺术实践可以让学生接触更多的场景,积累丰富的现场经验和方法,锻炼更多技能和表达感情的方式,自我创新出更具穿透力的表演表达方式,提高创新思维和技能应用能力。
3.提供新型舞蹈教学理念舞蹈的最大特点就是通过肢体语言和韵律的结合来体现艺术特性,是在人文科学性质上的理论的梳理和构建。通过艺术实践来进行舞蹈教学,不仅学生可以不断提升自身的技能技巧,老师还可以发现每个学生的发光点和不足之处,尽早尽可能更全面地发展每个学生的长处;发现教学中潜在的问题并及时解决。以此不断提升舞蹈教学层次,扩充教学内容。
(二)消极影响除上文中开展艺术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所造成的不利影响外,过多的实践活动会使学生更早地接触社会。一方面,这可以锻炼学生的独立意识、积累丰富的社会经验,但另一方面也会让学生在没有建立足够坚定的价值观、人生观时更容易被不利因素所诱惑,从而对正常规律的校园课程、活动及文化产生抵触心理,甚至误入歧途。这则需要指导老师做好指导和引导的思想工作,还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及时给予帮助和关心。
篇11
初中生好奇心较强,他们总想刨根问底,找到问题的答案。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巧妙地设计问题,导入新课。教师一定要研究学情,依据教学内容,整合设计的问题,不能为了设疑而设疑。其实,通过设疑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如学习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遵纪守法》中“青少年学生如何强化自我保护意识”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设计场景:假如手无寸铁、年龄尚幼的你遇到高大威猛、手持刀具的歹徒行凶的时候,你会怎么做?对于这样的设问,学生就会积极地思考,不断地讨论,最后提出不同的做法。教师可以从学生给出的做法,选取几种进行剖析讲解,最后总结出面对侵害时,要学会冷静,突出对生命的保护。任何时候生命是第一位的,不可采取无谓的顽强反抗的做法,要先稳住对方,然后记住对方的外貌特征,待安全后迅速报警。
三、巧用视频,实施多媒体直观导入
近年来随着教育教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已经成为一种较为成熟的技术应用到一线教学中来,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在初中政治课堂导入时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利用多媒体声文图并茂的优势来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探究意识。如在学习关于从众心理的内容时,教师就可以选取视频《绳子》和《“不明”飞行物》来进行课堂导入。通过观看视频,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从众心理的概念及利弊,这样比教师直接讲授和灌输知识效果要好得多。当然需要注意的是,教学手段的运用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往往是浅层次的,如果要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教学内容上来,关键还在于引导学生对教学手段所呈现的内容进行深入的思考。
篇12
有很多高中地理教师认为,导课只不过是一种形式而已,甚至有些教师更是认为课堂开始的导课艺术实质就是在作秀而已,因此就导致了上课铃响起了之后教师就开始了自己的表演,对于学生有没有进入学习的状态完全没有进行了解。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课间休息的时间是很短暂的,当一节课开始的时候学生的思维还停留在上一节课的学习情境之中;有的学生则是在窃窃私语、交头接耳;有的学生在忙着寻找教材和学习用品。因此在课堂开始的一阶段时间内,学生的精神都是非常疲惫的,而且注意力也不是十分集中,很难投入到学习当中。因此,教师应该以一些精彩的导入让学生兴奋起来,激发出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完全将注意力投入到学习当中。
(二)导课设计比较平常
在一些高中学校中,在进行地理教学过程中也是存在着导课环节的,但是经常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其中最为主要的原因就是导课在设计过程中缺少了一定的艺术性。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导课方式比较单调,没有新意,形式非常呆板,而且缺乏一定的感召力,很难激发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2.语言艺术运用的程度比较低,内容也十分平淡,没有震撼力,很难让学生陷入深度的思考和探究当中。3.导入的形式看似新颖,但是过于渲染和浮夸,使导课艺术的作用并不是十分明显。学生在上课前一般都是处于冷淡的“被动接受”的心理状态,同时学生对于地理这一学科并不是十分看重,对于地理学习并没有多大的兴趣,从而导致了学生不能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当中。在这个过程当中,教师如果能够运用比较新颖和具有一定吸引力的导课,立即调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让学生对新课充满好奇和求知的欲望,从而有效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最常见的导课方式
在高中地理教学的过程中,有很多教师对于导课的设计都有自己独具匠心之处,因此能够很好地吸引学生,使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教学过程当中。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对导课进行设计的时候应该以教材的内容和师生之间的感情作为依据。高中地理教学的导课方式有很多,其中最为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一)复习导入方式
复习导入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是最为常见的,其做法就是以新知识和旧知识之间的逻辑联系作为联结点。在开课刚开始的阶段,对旧的知识进行询问和质疑,让学生对旧的知识进行回顾,在学生回顾旧知识的过程中将新的知识导入其中,让学生在回顾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同时对新的知识也充满了渴望,从而使学生更好地参与到学习当中,提高学习的效率。
篇13
作者:杨冰莹 张舒
易英认为,当今艺术批评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成为一种舆论效应,无论推崇或抨击,对艺术家来说都不失为一种赢得声望的手段。因此,专业批评家需谨思慎言。中央美院学报《美术研究》执行主编殷双喜教授有感于邵亮关于“未来”的发言,结合20世纪中后期“终结论”盛行的现象,呼吁艺术学院的工作者要时刻保持危机意识和对艺术发展的前瞻性目光。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学刊》丁亚雷副教授则回应了邵亮关于此次年会论文集新形式的阐述,根据南京艺术学院学报新出现的一种CSCI遴选形式,提出了利用网络平台等条件来提高学报质量的想法。在当天下午的讨论中,殷双喜提出了三点建议,第一,为扩展研讨会的视角,与会人员不当仅限于编者,而应鼓励作者、读者积极参与进来,围绕固定的主题集中讨论;第二,学报论文集在收录优秀论文的过程中,应尽量避免本单位推荐本单位工作人员的文章;第三,推荐论文时应注明责任编辑,强调责任编辑的作用。殷双喜教授同样强调编辑提高自身学术修养的重要性,这就意味着“做学报的不一定是专家,但必须是杂家”,才能避免美术学报视角的单一性,从而达到辅助艺术教育、配合美术史研究的目的。在谈及当代美术教育状况时,他指出目前艺术高校正面临着传统向当代的转型,学报要及时反映这种动向,同时在政治话语与市场资本的双重压力下保持自己的学术立场。上海大学美术学院的王洪义教授的发言“从当代艺术角度看美术学院的局限性与可能性”,归纳了当代艺术的四个特点:思想性大于技术性,形式和美的削弱,艺术的边界模糊,电子技术被强化。他指出了处于其中的美术学院本身存在的各种问题,具体体现在:科学技术的欠缺、学生人文素质偏低、行政体制阻碍当代艺术的发展。
对于学院在当代艺术中的可能性,他认为一部分当代艺术是可以进入学院,被学院吸收的,如一些高校已经设立了新媒体、装置、实验艺术等专业;其次是培养多方面的人才,不拘泥于传统的技法及材料,尝试跨专业、多媒体的创作,如此才有可能产生出对当代艺术有所贡献的优秀艺术家。在艺术教育的问题上,广西艺术学院《艺术探索》主编李普文教授认为当代艺术教育既要保持传统学科的优势,又要引入先进的现代科技和前卫的思想观念。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编辑贾玉宁同样主张折衷主义的艺术教育改革方式,他以“艺术与科技融合背景下的艺术教育探析”为题,提倡传统美术教育与新技术相融合,并指出当代技术发展对传统学院教育提出的更高要求:多元化背景下艺术教育创新势在必行;传统美术教育与新技术融合对美术人才有了新的要求;学院应培养复合型美术人才。贾玉宁的发言,反映了传统艺术向大美术转变的趋势。天津美院的喻建十老师,从教学管理层面对学院教育进行了讨论,他以教学管理者的身份,表达了自己对学院教育在当下担任何种角色的思考,将学院的评卷标准放在当代艺术发展的背景下进行质疑,同时也对学院扩大招生而导致学生素质下降表示担心。在探讨如何解决传统艺术教育所面临的困境时,他指出东西方社会环境与历史传统截然不同,不可一味以西方为标本,各个美院应建立自己的区域特色。这不仅仅是管理体制的问题,更是一个复杂的文化问题。最后发言的是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观察》编辑祝帅。他首先介绍了《美术观察》的“热点”栏目并提出了“十年美术教育反思”这一议题,他将2001年以来美术教育的特点归纳为“后扩招时代”、“文艺复兴”、“专业化”、“学科升级”四个关键词。“后扩招时代”为艺术教育事业带来了表面的繁荣,但也导致了生源质量下降等问题,所以“后扩招时代”的当务之急是促使招生数量到质量的转向。接着,祝帅根据当前设计行业饱和、纯艺术市场走俏的状况,提出了“文艺复兴”,用于阐释传统的架上艺术并未被新兴的创意产业所取代。第三个关键词“专业化”针对的是综合性大学纷纷设立专门的艺术学院而忽略了艺术的大众教育问题。第四个关键词“学科升级”则表达了他对学科升级后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储备是否随之“升级”的质疑。代表发言结束后,会议进入自由讨论和学生提问阶段。围绕着纯艺术的发展前景和交叉学科在艺术史研究中的作用等话题,与会代表和天津美院的研究生们展开热烈讨论。殷双喜指出国际双年展与国内艺术展览中架上艺术所占比重的巨大差距,前卫的装置艺术在第三世界进行推广的困难,但同时也肯定了国内当代艺术的新进展。易英则就交叉学科如何应用这一问题给予了回应,他首先指出美术史写作方法大致分为审美主义和结构主义两种,前者多注重形式、风格和鉴赏层面的分析;而后者则从艺术作品所产生的多角度背景出发,借助多学科进行阐释,因此艺术作品的阐释需要借助其他相关资源和学科知识。
但正如殷双喜所担忧的,跨学科方法的运用能开辟艺术史研究的新视野,但也要注意避免由此可能导致的美术史的泛化。丁亚雷副教授则认为美术史并不存在所谓的交叉学科问题,因为美术史学科自其建立以来就具有开放性,美术史写作本身就需要借助文学、诗歌、信件、传记、哲学、历史文献等多方面的材料,所以并不用担心其他学科“喧宾夺主”。在新的艺术形态层出不穷,现代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传统艺术教育和艺术史研究该何去何从,是每一位与会者乃至整个艺术教育界该深入思考的问题。因此,在传统学院教育向当代转型的特殊时期,本次会议不仅是各个高校学报的一次深入交流,更是对全国艺术教育及学报同仁的一次提醒和启迪,它昭示着新观念与新思想的到来,同时也倡导作为各大院校艺术动态风向标的美术学报,要保持前瞻性的目光和学术的高度,引领艺术教育与艺术研究进入新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