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大二实习工作报告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大二实习工作报告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大二实习工作报告

篇1

省级预算执行审计情况

部分支出批复下达不及时,支出进度不够均衡;个别支出项目完成预算比例较低,结转下年支出数额较大;部分财政收入未及时缴库;有的支出管理不够规范;部门预算管理有待加强;政府采购管理工作有待完善;有的税种收入计划未完成;部分社保费和基金计划管理不够规范;有的涉税审批事项审批不够严格;税收征管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

对14个省级部门单位预算执行及财务收支进行了审计,查出的主要问题是:3个单位违规收费1293万元;5个单位非税收入3844万元未执行收支两条线管理;5个单位挤占挪用专项资金1496万元;4个单位违规发放奖金、补贴等166万元;4个单位虚列支出977万元;6个单位违规列支570万元;5个单位少计固定资产5.5亿元;4个单位未经政府采购267万元。

对18个省级预算执行部门和单位开展了内审自查与审计抽查,发现的主要问题是:4个单位预算编制不完整5.08亿元;6个单位超预算支出823万元;3个单位未执行收支两条线制度358万元;2个单位行政经费挤占项目经费238万元;3个单位违规发放福利费、补贴等50万元;3个单位超限额使用现金25万元;6个单位往来款1900万元长期未清理。

下级政府财政收支审计情况

对西安市、宝鸡市和6个财政省管县人民政府财政收支情况进行了审计,发现的主要问题是:基层地税部门改变税种和入库级次入库税收;应纳入预算管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缴入预算外财政专户;未严格按规定用途使用财政专项资金;少配套财政专项资金;财政专项资金拨付不及时等。

“三公经费”及会议费管理使用专项审计调查情况

对47个省级部门单位2012年 “三公经费”及会议费情况进行了专项审计调查,发现的主要问题:“三公经费”支出超预算;部分单位将公务接待费转移到其他项目支出;车辆运行费较高;年均会议次数较多;在会议费中列支其他费用。同时,对20个省级部门2013年1至6月“三公经费”及会议费情况进行了抽查。结果表明,20个单位“三公经费”及会议费支出总额较2012年同期下降28%。

政府重点投资项目审计情况

省审计厅对7个建设项目进行了竣工决算审计或跟踪审计,核减工程建设资金5.17亿元。主要问题是:4个项目超概算、概算外支出8.12亿元;6个项目违规招投标6.36亿元;2个项目超标准购车10辆,价值473万元;2个项目出借、挪用项目资金5780万元;2个项目滞留安置补偿资金等1.54亿元;3个项目因设计变更、运行管理不到位等原因造成资产闲置905万元,损失浪费235万元。

2012年省审计厅组织对5市1区的804个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项目进行竣工决算审计,查出的主要问题是:26个项目的设计、监理和施工单位违反招标规定;13个项目自行改变设计;275个项目未经审批超概算建设。9个项目现金支付工程款;6个项目多付工程款、监理费;5个项目不合规票据入账。14个项目滞留建设资金,6个项目建设资金被挪用于其他项目建设。

涉农和民生专项资金审计和审计调查情况

2012年11月至2013年3月,省审计厅与审计署驻西安特派办对全省2012年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进行了跟踪审计,发现的主要问题是:部分县安居工程资金预算安排不足,公租房、廉租房租金未及时缴入财政部门,将安居工程专项资金用于公共租赁住房建设等支出。149个项目建设开工时“四证”不全,89个项目超标准面积建设。9个县(区)部分保障房分配给不符合条件的家庭,部分家庭重复享受住房保障待遇。

对截至2012年底的渭河流域综合治理整治专项资金及建设项目进行跟踪审计和审计调查,查出各类违规违纪资金2.77亿元。发现的主要问题是:10个县垃圾处理项目未按要求在2010年底前建成;部分已建成项目运营未达到设计要求;15个县截收污水管网未完全实行雨污分流;41个治污项目因自筹资金困难未能实施。

对91个县(区)2010年至2011年水库移民专项资金管理及使用情况进行审计调查,发现的主要问题是:12个县挤占挪用专项资金,用于项目前期费用、弥补工作经费等。15个县级财政滞留欠拨项目资金。37个县配套资金不到位。10个设区市、25个县不同程度地存在直补资金发放不及时、擅自改变项目、项目建设未经招投标等问题。

对10个市、77个扶贫开发重点县(区)财政扶贫和扶贫贷款及小额信贷资金进行了审计和审计调查,查出各类违规金额10.84亿元。发现的主要问题是:52个市、县(区)财政部门少安排配套资金。33个市、县(区)财政部门滞留、欠拨项目资金,21个市、县(区)扶贫部门滞留、欠拨项目资金。14个县(区)扶贫主管部门和用款单位挤占、挪用项目资金。4个县(区)超贷款额度兑付扶贫贷款贴息资金。

对2012年度全省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进行跟踪审计,审减工程造价1.95亿元。发现的主要问题:一是6个市配套资金不到位3.9亿元。二是3个市135个建设项目未严格执行招投标管理制度。三是由于施工企业多计工程量、高套子目,以及建设单位签证不实等原因,造成多计工程造价1.95亿元。

对全省政府收费还贷二级公路截至2012年底的债务情况进行了审计,发现的主要问题是:2009年至2012年,全省政府收费还贷二级公路偿还本金及利息占通行费收入比例低于规定的70%。二级收费公路与其他公路项目相互拆借、占用建设资金、通行费收入等5.42亿元。个别收费站挪用还贷资金支付人员经费等。

金融机构和国有企业审计情况

对部分县(区)农村信用联社等金融机构2011年度资产负债损益进行了审计和审计调查,查出的主要问题是:违规向党政事业单位干部发放经营性贷款;向不符合借款条件、抵押物不合规的借款人发放贷款;违规发放多头贷款、关联互保贷款;信贷资金违规流入房地产企业;违规发放股金红利。

对4户国有企业2011年度资产负债损益进行了审计,查出的主要问题是:少计收入454万元;多计成本1068万元;少缴税费323万元;超核定基数发放工资768万元;违规向企业内部职工集资;少计固定资产7704万元;未按规定使用政府补助资金5922万元。

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情况

全省审计机关对2308名领导干部进行了经济责任审计,查出违规金额36.33亿元,其中属领导干部直接责任金额7129万元;查出管理不规范责任金额197.97亿元,其中属领导干部直接责任金额3.7亿元。审计后,移交纪检监察机关处理9人。

审计查办经济违纪违法案件线索情况

2012年下半年以来,全省审计机关共向纪检监察、司法机关移送案件线索15件,移送涉案人员19人,涉及金额8572万元;向相关部门移送问题线索10件,涉及37人,金额7.15亿元。

最近,省政府召开会议,专门听取了省审计厅关于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情况审计结果汇报。省长娄勤俭在肯定预算执行审计工作的同时,针对审计报告反映情况提出了整改要求。目前,有关部门和单位正在按照省政府的要求,采取措施进行整改。审计厅将加强对整改情况跟踪监督,及时报告整改和纠正情况。

针对上述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意见:

第一,加强预算编制管理,增强预算约束刚性。财政部门要进一步健全政府预算管理体系,继续改进支出预算编制方法,细化预算编制内容,加强支出项目论证和审核,健全和完善项目库,全面推行项目滚动管理;严格按照人大批准的预算安排支出,不得随意调整和变动预算,科学有效地调度国库资金,减少资金沉淀,不断增强预算执行的约束力,规范各项支出行为。

篇2

2015年,国务院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应用型本科院校重点在“应用”二字,报告要求各专业紧密结合地方特色、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应用型复合人才,从教学体系建设上体现“应用”二字,其核心环节就是实践教学。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葛道凯表示,未来我国的职业教育体系将从高中、大专拓展到包括本科阶段和研究生阶段。这两个阶段职业教育的具体政策,教育部也正在进行专门研究制定。在这个改革创新的时期,如何提高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向社会输送更加出色的职业人才,提高就业率是非常有意义的课题。根据计算机专业对技能要求高、有很强应用性的学科特点,如果能与企业进行联合培养,定单式的培养出专门的计算机人才,对于切实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实现毕业即就业,提高学生就业率,具有很高的研究意义。

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案

现在以计算机专业为例,打破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探讨进行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方案宗旨

通过校企合作培养,切实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特别是工程实践能力。使学生能学以致用,将所学知识与工程实践联系起来,学生在企业真正跟随工程实践过程,将所学知识综合运用到工程实践中。将学生按照企业需求进行培养,从而改善传统教育模式“闭门造车”带来的毕业生能力与企业需求之间的差异,最大限度地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吻合统一。

(二)合作模式

目前,各高校计算机专业均有采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先例,模式也日趋成熟,现有的校企合作模式主要有:短期实习实训、一年的实习实训、全程联合办学、共建专业等模式。现在我院计算机系一直都在和企业做短期实习实训,一般本科生在大三、专科生在大二进行半个月的企业实习。通过多年的校企合作短期实习,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短期实习因为时间限制,效果有限。现在试点是在一定范围内做一年的实习实训模式,即本科生试行“3+1”人才培养模式,专科生试行“2+1”人才培养模式,毕业生在最后一年(本科生在大四、专科生在大三)试行分流教学,一部分毕业生到企业进行综合实训、毕业实习、顶岗工作并最终完成毕业论文(设计),其他学生继续在本校接受常规教学。

(三)企业选择

校企合作的企业是方案成败的关键,如若企业选择不好,那么方案实施过程一定会遇到阻碍。校企合作企业应该具备确定的资质,必须是行业中有一定影响力、企业文化深远、且县备一定规模,在业界有良好口碑的企业。当然还应该有优秀的培训团队、当前流行的工程实践项目。最后就是具有基本的实习实训和生活的物质条件了,如培训场地、实践环境、实习岗位、食堂、宿舍等。

(四)企业实习学生的管理

学生进入企业后的管理也是必须要注重的问题。学生进入企业实习后并不是学校就放手不管了,如果单纯由企业进行管理,难免会造成与学校之间脱轨,为了避免出现这样的问题,所以采用的是学校与企业双重管理,学校派出教师与企业带队教师共同管理学生。

(五)企业实习学生的考核方式

由于现在是试点阶段,进入企业学生完成不了学院设置的全部课程,那么这些课程的成绩认定就出现了一系列问题,根据与实习企业研究确定,合理的方式是采用课程置换方式。即用在企业期间的实训科目成绩替换在校没有学到的课程的成绩。实训科目成绩由合作企业负责考核,校方负责监督。

(六)与社会对接方式

实习结束经过考核,说明学生可以正常毕业了,但真正的考核并不是毕业就结束了,而应该是能否顺利、按意愿就业,即实现学生学习与就业零距离。经过校企合作培养的学生在培训通过后进入顶岗实习阶段,即进入企业工作,而且是比较理想的一线城市。这也达到了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最终目的,使学生在拿到毕业证的同时,也拿到了工作证。

三、校企合作的益处

(一)提高就业率

据统计,近几年大学生就业率呈逐年下降趋势。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高校扩招、毕业生自主择业等相关政策的出台实施等。但其最根本原因,还是学校培养的人才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脱节,人才培养的目标未达成。通过校企合作办学试点运行,在方案实施过程中对计算机专业参与“N+1”模式培养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开座谈会的形式,及时掌握方案实施的情况,以及学生对于企业实习的感受,学生普遍反应收获很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首先,增加了对所学专业的理解。由于在校学习时学生未能达到真正进行工程实践,所以很多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缺少认识,不知道自己毕业以后能做什么,对所学知识是否能在以后的工作中用到产生质疑。经过企业实习后,学生掌握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对所学专业有了清晰的认识,也明确了自己未来的职业定位。其次,在实习阶段真正从事工程实践,了解了企业软件开发流程和规范,增强了团队合作意识,锻炼了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养成了良好的职业习惯。最后,通过实习学生能顺利进入顶岗实习阶段,即实现了首次就业。通过对本次试点进行校企合作培养的学生跟踪调查,计算机软件专业3名专科学生,其中二人培训结束后去上海工作,另一人在哈尔滨参加工作,全部从事软件开发行业,真正实现了一手拿“毕业证”、一手拿“工作证”的目标。这说明通过校企合作培养模式,能够促进毕业生的就业率。

(二)增强教师业务能力

由于授课任务繁重,工作繁忙,教师的大部分时间、精力都投入在学校教学任务中,与行业接触较少。虽然也有短期的考察、讲座等,但由于时间较短,而软件开发流程一般较长,教师无法跟随整个开发过程,企业经验难免不足。同时难以紧抓当前流行的最先进技术,造成了技术更新缓慢,跟不上社会需求的脚步。有了校企合作这个平台,教师就可以在跟随学生进行实习的同时,增进与企业优秀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的交流、沟通,掌握最新技术动态、社会需求动向,改革教学方法、增强教学质量,提高自身业务水平。

(三)增加企业经济效益

首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为企业带来了一定经济效益。由于到企业实习实训的学生要长时间的占用企业资源,企业还需要指派专门人员指导学生,因此学生需要支付给合作企业一定的实习费用。当然,虽然学生付出了实习费用,但这于通过实习实训后,找到理想、称心的工作相比,付出是值得的。同时,实习企业培养出的学生进入相关行业工作,能力得到了工作单位的认可,对培养企业来说,也提高了其在行业中的名气与影响力。

(四)促进学院长远发展

首先,随着就业率的提升、扩大了招生生源,也提高了学院的知名度。其次,促进了专业建设、课程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终旨是提高学生能力,促进毕业生就业。在这终旨之外,它还能反馈于学院的专业建设、课程改革,使学院能够准确把握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和行业发展动向,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做到紧随时代潮流,紧跟时代脉搏。再次,学院通过合作办学。得到了企业的技术支持,建立了稳定的实习实训基地。最后,通过校企合作办学,不仅可以开阅师生的眼野,同时可以将企业先进的技术、管理经验带到学院中,促进知识的更新换代。同时为学院带出了一支技术水平高、实践能力强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在校企合作过程中还可以聘请企业优秀人员来院开展讲座,或派出优秀教师去企业培训、深入企业进行工程实践,从而了解企业生产、技术、管理的各个环节,在实践中找到突破点,找到科研的新方向,积极开展科研创新,或与企业联合开展科研工作,促进产学研相结合,这些对于学院本身的发展也具有深远的意义。

四、未来展望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收获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其中也存在着些不足。比如说在校企合作中时间的确定上。在毕业前一年进入企业无疑是一个好的选择,但是这个时间才进入企业,而学生在学校的前二(专科生)或三年(本科生)与行业没有关联,对自身定位也好、对未来规划也好,都停留在理想阶段,不能与实际相结合,使得学习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如果能早一点让学生看到未来职业前景,使他们在学校时就能打好基础,对于将来的企业实习更有好处。所以校企合作能不能不只停留在最后一年,而是适当提前更好。比如,在学生大一时就安排大概一周时间进入企业,进行认知实习。使学生初步了解企业文化、先进技术、软件开发过程,明确自己的学习方向,用实践动力指导学习。大二(专科生、本科生)、大三(本科生)时再安排半个月、一个月的短期培训,跟随小型项目,进行实践锻炼。大三(专科生)、大四(本科生)时再进入企业进行工程实践,进入长期培训。这样阶段性的进入企业实习,能够巩固实习成果,并且随时与科技前沿、行业动态接轨,对于学生的在校学习也有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志强.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4):62-66.

篇3

1.创业学院筹建并招生,助推学生创业。深职院于2012年创建了创业学院,旨在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的创新型、复合型、实战型的创业人才。首批通过面试选拔出的大二学生可以辅修创业学院课程,成绩合格者颁发原专业毕业证书和工商企业管理辅修专业证书并获得“深圳市自主创业培训合格证书”。2.创新工程项目和实践教学基地双管齐下,在专业学习中增加创新教育。药学专业每年由专业教师指导3~10人申报学生创新项目,教师将现有技术服务横向课题和纵向课题分化成若干个子课题,由学生组成团队参与科学研究,为学生提供实战项目,实现了寓教于研,教与学的高度统一。“深圳市致君制药实践教学基地”2012年被评为“广东省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教学基地的建设有助于充分发挥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探索、解决问题的主动性,为学校和企业共建创新型人才搭建了平台。3.学生毕业论文与企业技术创新高度融合。药学专业要求专业对口的实习,毕业论文的选题注重应用性,基本涵盖了专业的主要核心技能,通过教师的专业指导,学生将论文选题与生产一线的研发、质量控制和销售紧密结合,更加关注本行业、本领域的发展现状和前沿课题,为今后的科学研究奠定了基础。4.成立产学研用指导委员会,建立稳定的校企合作企业群,为学生社会实践、顶岗实习、创业创新教育提供长期保障。当前,药学专业已与深圳致君制药有限公司、海王星辰、一致药店、信立泰药业、海王生物制药有限公司、北京同仁堂、深圳市粤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深圳中联大药房等企业共建教学科研实践基地,每年可以接收200余名药学专业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将实践教学真正延伸到社会,实践与创新并举,顶岗实习与就业协同发展,共同推动了学生创新活动与创业教育。

篇4

因此,为了更好的了解社会,锻炼自己,感受社会就业的现状,体验一下工作的乐趣,这学期的假期我根据时间及自己的实际情况在假期期间找了一份促销的工作,虽然仅有十多天时间,但我觉得受益匪浅,基本上达到了自己的目的。短短的工作让我体会到了就业的压力、自己能力的欠缺及社会的艰辛,同时让我感到工作的无比快乐,一种在学校自由天地无法体会到的残酷竞争的“愉悦”。

先来介绍一下我的工作环境——__超市。它是一家大型连锁超市,主要服务于周边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它的营销部门被分为好几个部分:副食食品科、饮料酒水科、生鲜食品科、服饰杂货科、日常百货科、家用电器科等等。我的工作日程是这样安排的:每天上午8:00上班——晚上9:30下班,在岗时期要参与超市盘点和入库整顿。有空时帮理货员看看货架的排列是否整齐和清洁、货品的齐缺并且及时加货上架。在别人眼中,超市的兼职工作是相当轻松的,但他们又何尝知晓,超市的工作和他们说的却正好相反!每当超市大库来时,每个人都将变的更加忙碌,根本就没有休息的时间,哪怕是喝一口水……在那工作的半个月中,我就有那样的体会,从卸货到货物进仓往往要持续两个小时左右,“累”成了每个人的写照!但当我们把货物全部进仓后,也不可能有什么时间去休息,工作中一直都是站着或是在奔跑的途中,有时因为业务的不熟悉我常常受到区域负责人和主管的奚落。每到要进行盘点的时候,就是我变成“牛”的时候。所谓盘点就是在那天下班后,等到最后一位顾客跨出大门后,锁门——交代各自所要盘点的货架——开始一一对应的数量、金额和品目盘点——各单位例行工作总结小会——打扫卫生。

记得曾经有一个长辈就跟我说:不管做什么要多做事,少说话!话虽简单,但真正做起来就不简单了。要在众多同事、干部甚至于顾客眼里一开始就留下一个好的印像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而且我要在同类品牌的平等竞争下让销售量来说明我工作的努力,击败对手,这的确有难度。我至今还记得我第一天将台子摆出,开始招揽生意的那一刻我极度期待下班回家和难以面对大众的羞涩心情。喊话器毫不留情的将我是个生手的秘密公之于众,还有周围和我一样在做促销的那些老手们的好奇与嘲笑,好在超市的厂方专职促销员大姐很照顾我,她仔细地给我讲解了有关具体的事项和要注意的重点,比如说我决不能破坏超市的规矩。俗话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自然,作为一个单位也有相应的规定了。

        我们超市制定了很多的规定,比如:不可以串岗、不可以闲谈、不可以把手机带在身上等等。不管是谁,随喊随到。在超市做促销员,有时还是很忙的。特别是周末,很多的供货商都在周五送货以便应付周末的客流量,然后顺便结帐。有时候,一连几家供货商送货来,这时候就忙了,有很多货物卸在收货处。仅有几个人在收货处是忙不过来的。既要验货又要把货装走。于是,他们就需要人来帮忙了。我是刚来的,对仓库的布局不了解,好多次帮倒忙被领导骂。并且去了普通员工不该进去的机房重地被给予了严重警告。我要把各个柜台的货物分开,并分别送到各个货架附近,如果是一般的货物倒是没什么,但有时候有的商家送的是饮料、酱油、食用油之类的货物就很重了。超市进货都是几千箱饮料、几百箱酒的,每卸一次都特别累,但是谁叫我是新来的,虽然是女的也还是难逃新人受欺负的厄运,只有这样才能相安无事,大姐她当初也是这样过来的。

当然在没有货要上的时候一定要找点事情做。“上货”,说通俗点,就是“补货”。货架上的货物被顾客买走了,货架就空了,这不仅影响了排面还会影响销售,得从仓库把同样的产品拿来补到原来的位子上去。如果超市的顾客很多的话,不能只顾着补货,要看着点的。等到货架上的货物都补齐了,就站在排面前吸引顾客对你的产品产生兴趣,我拿着托盘拦住路过的客人让他们品尝,并且重复我已经重复了几百遍的解说台词。如果没有什么顾客,也没有货要补,那就抹货架。货架一段时间不抹后,就会有一些灰尘,顾客看到有灰尘的产品,感觉上就像这件产品时间长了、是旧的,自然就不会买了。这样不但给顾客留下了个坏印象,而且货物也就卖不出去了。其实,抹货架还有个好处:可以坐下来!这个很好,在超市是不可以坐下的,谁能连续站那么长时间啊?所以,在没有什么顾客而且没有货补时,,可以抹货架。

要在超市这个鱼龙混杂的环境里顺利生存我还总结了一个经验:巴结上司拉拢同事,间歇施点小恩小惠。馋嘴的员工的谗言也特别多,所以当他们厚着脸皮向你讨食的时候,原则上你是不应该给他们偷吃的,因为如果偷吃的员工被抓负责该产品试吃的促销员将一起受罚。但是如果你要清高而坚持自己的原则而拒绝他们,接下来你的路程将很难走下去。当领导来视察或者是暗访的时候,有些话是不能说的而有些话是要放宽尺度去说,领导的脸皮三分薄,如果你把过低的销量告诉他,他面子挂不住,但是你若虚报的数量过多,等到月终审核的时候就有苦头吃了。

总的来说,在超市里打工是绝对有收获的。我进入了社会,提前了解了社会,对这个社会提前有了认识,我以后在社会上就能少走点弯路。和以往的实践不一样,这次的我真的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和优势,当我认真工作起来就会很投入,但是当我遇到挫折的时候我就会手足无措,毕竟还是学校里养着的学生,做起事情来一点也不老道,这是我父母给我的评价,我自己也是这么认为的,原来社会实践的作用就是让我提前知道自己的缺点,让我们在一次一次锻炼中学会客观地看自己,不要把自己看得比天还要高,以免以后毕业了择业眼高手低,到头来一事无成。我想这一次的打工,会永远记在我的心里,毕竟那是我第一次感到:无论什么事都不能靠别人,只有靠自己!但是这一切首先,是要拥有知识、能力还要有持之以恒的决心。没有足够的知识、能力是根本无法在社会上立足的。而没有决心,你的一切都是徒劳,都只是纸上谈兵。因此,我要更加努力,争取成为社会的栋梁。

假期兼职工作报告二

万事开头难,什么事都要有尝试,都要有开始,都要有经过,都要有失败。在经历了在超市的工作之后,明白了很多事情开起来简单,但实际上与我们的想象是有很大的差距的。一个小小的超市的经营也不容忽视,不但要有细心,还要有策略,谋划。总之,任何事情都要考虑周全。

一、实习目的

暑期社会实践对于我们大学生来说,是一件有着非同寻常意义的大事。而暑期社会实践应该采取何种方式则要结合自身情况进行深思熟虑的,学校方面,当然希望学生能深入社会、了解国情、体验社情,积累对社会认识的阅历和对增进社会工作的理解;而作为学生来说,则希望能通过暑期实践接触到一些大学里所接触不到的事物、学到无法通过课本来学习的社会知识,也希望通过暑假这个较为难得的机遇,检验一下自己所学的东西能否被社会所用,自己的能力能否被社会所承认,找出自己的不足,来锻炼自己,完善自己,实现自我价值。

二、实习时间

20xx-7-10—20xx年8月15日

三、实习地点_超市

四、实习单位和部门__x

五、实习内容

炎炎烈日当头,正是因为有这样的环境,正激起了我要在暑假参加社会实践的决心。我要看看我能否在恶劣的环境中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又手和大脑维持自己的生存,同时,也想通过亲身体验社会实践让自己更进一步了解社会,在实践中增长见识,锻炼自己的才干,培养自己的韧性,更为重要的是检验一下自己所学的东西能否被社会所用,自己的能力能否被社会所承认。想通过社会实践,找出自己的不足和差距所在。由于家庭经济的原因,我不能像大多数同学一样,暑假可以好好在家玩玩、休息休息。我必须为我下学期的生活费考虑。我从高中毕业那年的暑假开始就在超市里打工了。由于我的表现还不错,老板比较喜欢我,所以这个暑假答应我在他的超市打工是理所当然的了。还没有放假,我就打电话到超市了,问老板是否愿意让我在他们超市工作,老板满口答应,非常希望我来工作。我当然非常高兴啦!闲话少叙,言归正传。那年我还没有到超市上班之前,我有一个长辈就跟我说:上班要多做事,少说话!话虽简单,但真正做起来就不简单了。

俗话说:做坏人简单,做好人难啊!只要做一件坏事,在别人的眼里,这个人就是坏人!要想在别人眼里改变形象的话,就要做无数的好事,但还不一定能改变。要在众多同事、干部眼里一开始就流下一个好的映像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啊!于是,我制定了以下几大要点:

一、我决不破坏超市的规矩。

俗话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自然,作为一个单位也有相应的规定了。我们超市制定了很多的规定,比如:不可以串岗、不可以闲谈、不可以把手机带在身上等等。所谓不可以串岗,就是不可以擅自离开自己的岗位。我们每个理货员都有自己的岗位——分属各个货架。比如,我是百货这边的,就不能随便跑到食品那边去,食品上的人就不能随便走到我们百货这边。食品那边比较大,还分三个部分:饮料和冷柜、饼干类、休闲食品。为什么不可以随便串岗呢?其实是这样的:我们乡下,顾客不像大城市的市民素质高,经常会有顾客偷东西的。如果我们随便离开自己的岗位,那么这边的货架就没有人看着,东西就很容易少掉!同样,“不可以闲谈”也类似这个原因,如国际歌理货员没事做的时候都在一起闲谈,那么就没人看着货物了,东西少了又是损失!还有,“不可以把手机带在身上”,这个规定看似严格,其实是有其中的原因的。以前超市的同事们上班互相发短信息,不认真上班,没人看着货物。所以,后来经理就规定了:不可以把手机带在身上!可以把手机带来上班,但要放在办公室。对于这个规定,大家还是很理解的,毕竟上班要有上班的样子的,超市的营收和自己的收入有很大的联系的。当然,还有很多的规定,比如:上班不可以抽烟、不可以坐下来等等。所有的规定我基本上都能自觉地遵守的。我认为,这些是最基本的,当然要遵守了。

二、不管是谁,随喊随到。

在超市做理货员,有时还是很忙的。特别是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这三天是结帐的日子,很多的供货商都在这几天送货,然后顺便结帐。有时候,一连几家供货商送货来,这时候就忙了,有很多货物卸在收货处。仅有几个人在收货处是忙不过来的。既要验货又要把货装走。于是,他们就需要人来帮忙了。我是刚来的,当然不能呆在一边看了,为了表现好一点,我都是很主动地跑过去,把各个柜台的货物分开,并分别送到各个货架附近,再卸下来。如果是一般的货物倒是没什么,但有时候有的商家送的是饮料、酱油、食用油之类的货物就很重了。一箱都是好几瓶!很重的!我们超市进货都是几百箱饮料、几十箱油的,每卸一次都特别累!有时,睡觉到了早上,手膀都疼,还全身没劲!没办法,谁让我是新来的呢?所以,不管有多累累的活,我都会很积极很主动地去帮忙。于是乎,我在同事眼里我是个积极的,在干部面前我也给他们留下了好的映像!

三、如果没有货要上的话要找点事情做。

所谓“上货”,是我们常说的话,说通俗点,就是“补货”。货架上的货物被顾客买走了,货架不就空了吗?还卖不卖东西了?这不行,得从仓库把同样的产品拿来补到原来的位子上去。如果超市的顾客很多的话,不能只顾着补货,要看着点的。当然,不是每时每刻都有货上的。有时,货架上的货物都补齐了,不就是没有事做了吗?就站在一个地方看着货架发呆,还是来回来回闲逛?当然不是了!如果没有什么顾客,也没有货要补,在过道里走来走去,被经理看到是不怎么好的,感觉上我没事做,在混时间!毕竟是私企老板,不会养一些闲人的。老板雇佣你,是要你为他创造财富的,不是养你的。所以,我应该找些事情做一下:抹货架。货架一段时间不抹后,就会有一些灰尘,顾客看到有灰尘的产品,感觉上就像这件产品时间长了、旧的,自然就不会买了。这样不但给顾客流下了个坏映像,而且货物就卖不出去了。

篇5

(二)传统技能训练教学方式与创新型人才培养方式之间的矛盾

高职院校一直以单元课和整周实训课的方式开展实训教学,但是侧重提升学生对基本实训项目的认识和熟练操作的能力,忽视学生的技术创新能力,学生能够通过反复训练具备上岗的基本技能,职业上岗能力强,但是在后续发展中,高职毕业生职业迁徙能力减弱,在改进工艺、更新工序、提高服务效率、提高管理水平等方面的上升空间狭小。

(三)创新创业教育与岗位职业能力教育深度融合不够的矛盾

高职院校大多把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职业能力作为教育改革的核心,很少真正深入涉足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以深职院为例,创业学院目前是由招生就业办公室来负责和筹建。此外,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主要目标的创新工程由校团委负责申报和开展评选;培养学生岗位职业能力的部门则是二级教学单位。这种由学校其他职能部门负责创新和创业教育,将创新教育教条化与短期目标化的模式,不利于将创新教育融入课程教学的人才培养目标。

二、高职药学专业创新型技能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一)改革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1.建立技能训练与创新能力融合培养的实训教学方法。药学专业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本专业教师积极探索实践“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核心、以行动为导向”的能力训练教学法改革,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整个实训活动的实施主体是学生,教师仅仅是出题者、组织者、指导者和裁判员,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组织、安排学习行为,亲自处理一个能力训练项目,解决项目中的困难,通过讨论分析加深对实训原理的理解和实训技能的掌握,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2.改革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综合应用的实践训练方法。理论教学的学习以研讨理论的拓展性应用为主,实训教学以探讨实验结果的成因、影响因素和改进方法为主,从而形成了“项目化”实践训练方法,将与工作岗位紧密结合的实训课程或者单元课程以项目式结构进行课程编排,内容简洁精练,教师在教学中只对实训项目的工作报告和具体实践核心内容提出要求,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通过项目化训练,拓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实现教学与自学的高效转变,从而增强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

3.开设增强毕业生行业适应性与岗位应用能力的创新教育方法。药学专业面向全体学生开设了“大学生素质拓展与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专业教师以自身主持的科研项目为基础,吸纳学生参与科研项目,提高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二)增强创新教育,搭建全方位的创新平台

1.创业学院筹建并招生,助推学生创业。深职院于2012年创建了创业学院,旨在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的创新型、复合型、实战型的创业人才。首批通过面试选拔出的大二学生可以辅修创业学院课程,成绩合格者颁发原专业毕业证书和工商企业管理辅修专业证书并获得“深圳市自主创业培训合格证书”。

2.创新工程项目和实践教学基地双管齐下,在专业学习中增加创新教育。药学专业每年由专业教师指导3~10人申报学生创新项目,教师将现有技术服务横向课题和纵向课题分化成若干个子课题,由学生组成团队参与科学研究,为学生提供实战项目,实现了寓教于研,教与学的高度统一。“深圳市致君制药实践教学基地”2012年被评为“广东省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教学基地的建设有助于充分发挥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探索、解决问题的主动性,为学校和企业共建创新型人才搭建了平台。

3.学生毕业 论文与企业技术创新高度融合。药学专业要求专业对口的实习,毕业论文的选题注重应用性,基本涵盖了专业的主要核心技能,通过教师的专业指导,学生将论文选题与生产一线的研发、质量控制和销售紧密结合,更加关注本行业、本领域的发展现状和前沿课题,为今后的科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4.成立产学研用指导委员会,建立稳定的校企合作企业群,为学生社会实践、顶岗实习、创业创新教育提供长期保障。当前,药学专业已与深圳致君制药有限公司、海王星辰、一致药店、信立泰药业、海王生物制药有限公司、北京同仁堂、深圳市粤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深圳中联大药房等企业共建教学科研实践基地,每年可以接收200余名药学专业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将实践教学真正延伸到社会,实践与创新并举,顶岗实习与就业协同发展,共同推动了学生创新活动与创业教育。

(三)注重教师整体素质,加强创新型师资队伍层次

篇6

1围绕人才培养目标,组建创业教育课程新体系

创业教育从广义上讲,是以开发和提高学生创业基本素质为目标,培养学生从事创业实践活动所必需具备的知识、能力和心理品质等,使其成为开创型人才的一种教育理念和教育体系。狭义的创业教育则是指对学生创业技能的培养,使学生具备开办企业的能力[1]。无论何种意义上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创新始终是其重心所在,而课程体系又必须服从于人才培养目标。

1.1确立人才培养目标

阿里巴巴商学院作为一所在校企合作新机制下运作的学院,在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上,视角更多地面向企业与社会,更注重学生未来在行业中的创造力和自身的职业生命力。学院将“具有国际视野、实战能力、创业精神的开创型人才”确立为人才培养目标,其内涵要求通过“开放”实现与外界的联系和交往,在全球化的开放环境中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通过真实环境的感受和体验,培养学生科学经营与管理的逻辑思维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判断能力和与人合作能力;通过贯穿始终的创业精神培养,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竞争意识和挑战意识,逐步形成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1.2构建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学院从三个层面构建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一是为大一、大二学生开设儒商文化与商业伦理、商务礼仪与谈判技巧、网络心理等3门职业道德素质类限选课以及相关系列讲座,旨在引导学生提高品行修养,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素养;二是设置了由7门课程构成的创业教育课程模块:创业学及案例、创业融资与风险防范、团队构建与管理、绩效管理与员工激励、企业危机管理、网上创业与管理、民营企业家专题。这些课程与专业课程衔接,在创业教育层面上深入,促成学生对创业理论与实践的深入了解和把握;三是设置了贴近企业的实务性课程,如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电子商务实务与技巧、淘宝经营实务等,这些课程由企业高管、专业技术人员和金牌网商主讲。

1.3开展教学上的“转身”行动

所谓教学上的“转身”行动,就是转变教学观念和方式方法。每学年的始业教育,学院邀请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给全院师生作专题演讲,引导师生更新观念,与时俱进。学院每学期举行两次教师观摩教学、说课评课活动,探讨适应商科学生特点的课堂教学方法,鼓励教师大胆创新,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提高专业理论课学习效果。在学院倡导下,教师主动与企业专业人员建立紧密合作关系,请他们走上讲台,参与教学。一年半来,已有63位来自阿里巴巴集团等企业的高管、专业人员和金牌网商进入课堂,有效改善了课堂氛围,促进了师生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方法的转变。

1.4实现教材整体创新

电子商务行业发展迅速,电子商务专业教材往往“滞后”,教材与行业发展脱节比较严重。为了改变这一现象,去年下半年,学院组织教师对高校有关教材的使用情况及企业对人才知识结构的需求作了深度调研,并与国家电子商务教学指导委员会紧密合作,计划编写一套共15~20本的新型电子商务教材。教材将突破传统的纸质教材形式,充分利用互联网,建立开放互动、适时更新的教材网站,及时更新内容。这是教材形式的大胆创新。学院将充分整合企业、网商资源,组织多方共同参与教材编写,努力实现教材内容的前瞻性、实用性和体系的科学性,为全国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提供一套优质教材。目前新教材编写和网站建设工作正在实施过程中。

2注重专业能力,搭建创业教育实践大平台

2.1让实践教学贯穿大学四年

学院充分利用阿里巴巴集团等企业的实践教学资源,建立贯穿四年的实践教学平台:大一年级在“淘宝”开店,初步领略网络交易的全过程;大二年级进入阿里巴巴实训课程体系;大三年级通过网络平台为阿里巴巴客户企业做项目设计;大四年级进入全面顶岗实习。四年递进式的实践安排,不仅使学生增强了对行业业务的感性认识,而且有效促进了各阶段的理论知识学习。递进式的实践安排给教师的教学也带来压力和动力,教师们感慨:“学生已有了实践基础,对我们课堂教学是一个挑战,我们必须做好理论联系实际。”

2.2以项目带动创业教育实践

一年多来,学院先后组建了“公益频道”、“淘宝店铺”、“网上教育培训”等22个项目团队。“公益频道”项目是阿里巴巴集团为学生设计的教育网站建设项目,有40多个学生团队参与竞争。在调研的基础上,每个团队都递交了详细的项目策划书,经过激烈竞争和选拔,最后获胜的1个团队取得实施资格。这个过程本身对学生就是很好的能力锻炼。为鼓励学生以团队形式进行实战训练,学院每年从学生的“创业金点子”中挑选具有操作性的内容让学生实施,并给予项目基金资助。这些项目为学院每年从中挑选若干团队参加各类竞赛,或进入创业园继续创业孵化打下了基础。项目团队在学生中营造了浓郁的实践氛围,起到了的很好的示范引领作用。在项目团队带动下,那些“安分守己”、“惯于旁观”的学生也坐不住了,纷纷加入项目团队,寻找合作伙伴,寻找商机,寻找可以锻炼自己的机会。

2.3把淘宝实验室作为创业教育的实践基地

学院成立淘宝实验室,其主要职能是:网络创业孵化、淘宝大学讲师及精英网商培训、网络零售相关教材研发、课程植入和教学模式改革、提供实习和就业岗位。该实验室对推动创业教育发挥了很大作用。在淘宝实验室的技术指导下,190名2009级的大一新生人人在淘宝网上开设店铺,体验网店设计、商品选择、网店营销、网店服务、网店物流等一系列网络运营实务。学院还专门邀请了两位皇冠级卖家、优秀淘宝讲师对学生的网店和策划书做逐一点评,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创业兴趣。在此基础上,学院选拔若干网店在淘宝实验室进行网络创业孵化,其中4个网店已成为不同级别的“钻石”网店。

2.4使学院与企业零距离对接

对于大四学生,学院安排他们到阿里巴巴集团企业全面进入顶岗实习。顶岗实习有指导教师跟踪指导。在顶岗实习中,学生真正面对社会和职业的压力,全方位接受专业能力的挑战。“眼高手低”、“怯于交往”、“缺乏能力”、“经营失误”等问题一一暴露。但正是这些问题的暴露和逐步克服,使学生得到了磨练,从而一天天成长起来。顶岗实习实现了学院与企业的零距离对接,缩短了毕业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的适应期。顶岗实习对培养学生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特别是提高职业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功能。“它让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学会做人与做事、学习与创新,能实现学院、企业、学生和家长的四方共赢”[2]。

3挖掘社会资源,建设创业教育师资队伍

3.1构建“双师型”师资结构

学院现有16位专业教师,他们几乎都来自高校,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占70%,学历高、年纪轻,教改热情高、企业经验缺是其基本特点。短时期内,在现有本科高校教师评价机制下,很难将他们培养成“双师型”师资。所以,学院在队伍结构上做文章,着力建立“双师型”师资结构,聘请一批企业的高管、专业技术人员、淘宝金牌网商作为学院的在册外聘教师,每学期选聘20多位。他们除授课外,还承担辅导实践、指导项目团队等教学任务。因为有组织协调、制度保障和资金支持,外聘教师使用有序,稳定发展,从而使学院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双师型”师资结构。

3.2力推教师深入企业

学院明确要求每位教师以项目合作等形式建立与企业的联系。一年多来,建立了“淘宝培训课程研发”、“网络创业调研”、“阿里论证培训”“淘宝创业团队”等多个项目,促成教师与企业、网商近距离接触交流,收集企业案例、研究企业文化、了解企业经营模式。学院还将阿里巴巴企业的“淘宝讲师培训”引到院内,每年近10期的培训班让教师有机会参与培训,并与网商们深入交流,感受第一线的经营体验。目前学院已有60%的教师通过淘宝培训,获得淘宝讲师证书。在学院的倡导、鼓励下,教师们面向行业、走出校门、进入社会已成风气。有的教师已在为企业作咨询、品牌策划,为企业组织培训,甚至创办公司。

3.3聘请知名企业家走进“阿里讲坛”

学院聘请马云、俞晓鸿等知名企业家和创业成功人士担任讲座教授,壮大和提升师资队伍。这些企业家和成功人士走进学院设立的“阿里讲坛”,或点评分析经济形势,或介绍创业管理经验,或漫谈人生经历体会。他们不仅传授给学生创业的知识,还教会学生做人做事的道理,传递着社会、企业、人生的积极信息。企业家每一份创业经历和对人生的感悟以及他们在“讲坛”上精辟的论述、独到的见解,常常引起强烈共鸣,给学生们不小的震撼。这些讲座教授是学院师资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办学育人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

4结语

总理在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以就业为目标,整合教育资源,改进教学方式,着力培养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鼓励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等多种形式的灵活就业,以创业带动就业。”这表明党和国家十分重视高等教育改革,要求加快高校教学方式的改进,努力培养更多能适应社会、具有就业创业能力的大学生。高校创业教育方兴未艾,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关于印发“创业教育”试点工作座谈会纪要的通知[S]. 2002-04-30.

[2] 姚和芳. 探寻定岗实习管理模式 构筑开放教育体系[J]. 中国高等教育,2009(6):48-49.

Research on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Colleges

XU Qing

篇7

一、实现更高质量职业指导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广东地区高校在职业指导方面做了不少工作,比如职业指导新技术、新方法的推广,需求信息的采集与处理、职业指导课程的开设等,但还存在诸多问题。

(一)职业指导课程体系不完善 。目前广东地区大部分高校职业指导的教育理念仍单纯侧重于就业率的提高,职业指导课程内容只是简单机械化的组织,未针对各年级学生的发展需要和不同类别(比如自主创业、升学考研)的学生进行分类指导。

(二)职业指导缺乏“全程化”指导 。就广东地区的情况,各高校虽然在制订职业指导工作规划时,大都提及了“全程化”职业指导构想,但在具体实践中,往往很难真正落实到位。从时间上来说,职业指导开展的时间短,一般从大四才开始重视,没有在大一至大三期间对学生开展职业指导,没有关注学生毕业后的职业发展,没有与用人单位形成有效的沟通反馈机制。从空间上来说,职业指导开展活动单一,没有将职业和生活联系在一起,不能帮助学生把职业角色和生活角色相融合,使职业生涯规划扩展到人生规划。

(三)职业指导缺乏“个性化”指导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在思想上没有形成稳定健康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尤其是现在的“95后”大学生个性张扬、性格鲜明、心理敏感,存在就业心理素质较弱、职业发展意识不明确、就业期望值较高等特点。目前高校职业指导工作只注重了群体性,不能真正做到“以生为本”,缺少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忽略了分年级、分类别、分问题、分特殊性、分不同需求的“个体化”职业指导。

二、实现更高质量职业指导的原因分析

导致高校难以实现更高质量职业指导的原因是多方面,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将有助于探索如何在高校实现更高质量的职业指导,其主要原因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高校对职业指导重视程度不够 。当前,很多高校把办学宗旨的重点放在教学和科研上,而将职业指导工作仅当作一般事务性工作来做,没有提升到学校战略层面来抓,认为只要确保就业率就是将职业指导工作部署到位了,在师资、经费、资源等方面都缺乏必要的支持。

(二)职业指导人员专业化程度不高 。更高质量的职业指导要求有一批专业化的指导人员。据调查,目前广东地区高校职业指导人员主要由学校就业指导部门人员和辅导员构成,大多数属于学校行政管理人员,不具备高质量职业指导所要求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缺乏具有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等专业化人员[2],影响实现更高质量的职业指导。

(三)职业指导服务载体不健全 。目前广东地区高校职业指导服务载体不健全主要表现在信息化建设不完善和社会实践活动开展不深入。职业指导信息化建设不完善主要表现在多方信息采集缺乏完整性、实效性,导致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不畅通。广东地区很多高校都有校企合作,但由于学校和企业双方认识不足,导致校企合作开展得并不深入,往往是企业“合而不作”,学校“关门办学”[3],导致很多学生并没有真正参与到校企合作中去,影响实现更高质量的职业指导。

三、实现职业指导向更高质量发展的几点实践做法

笔者以广东工业大学为例,提出以下五点实践做法。

(一)建构丰富的职业指导内容体系 。首先,构建丰富的职业指导课程体系,将职业指导课程从季节性、临时性转变为常规性、稳定性,以必修课的形式开设,依据年级设立相应的学分;其次,构建丰富的职业指导讲座体系,例如,广东工业大学实施双导师教学制及企业导师进课堂计划,加强课堂教学互动;

构建丰富的职业指导实习基地,高校应建立与专业相关的实习基地,科学设计实习内容,带队教师全程跟踪指导,保障顺利完成职业指导实习的各个环节。

(二)构建“全程化” 职业指导 。遵循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规律,在不同阶段,按照学生的不同特点选择相应的指导重点, 大一是职业探索期,指导学生了解所学专业的职业发展前景、职业发展路径,大二是职业定位期,指导学生评估职业机会、了解目标职业、分解职业目标,大三是个人发展期,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素质拓展能力训练、工作适应性训练,鼓励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创业实践活动,大四是职业选择期,开展就业技能教育与入职教育培训,例如求职技能培养、就业心理调适训练,在学生毕业后加强信息反馈,做好后续统计跟踪。

(三)构建“个性化”职业指导 。高校可以成立职业指导咨询中心,面向全体学生提供个性化咨询服务,引导和帮助学生探索适合自己兴趣、能力和价值观的职业领域,根据不同的专业特色为学生提供个性化、专业化的咨询服务,包括提供政策咨询、法律咨询,指导学生掌握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和方法,通过求职择业训练选择职业目标等,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努力提高学生全方位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力。

(四)加强高校对职业指导的重视程度 。要实现更高质量的职业指导,高校务必要高度重视职业指导,加大职业指导经费、资源、政策支持,以及对就业困难学生的帮扶。例如,广东工业大学每年会设置专项资金用于职业指导教师的学习培训;制定相应的激励、保障政策,把职业指导工作和个人评定职称、考核晋升等挂钩;开展“阳光就业支持计划”,为100名就业困难的学生开展就业能力系统培训和求职跟踪服务。

(五)积极推动大学生创业教育 。近年两会上,多次深谈科技创新,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两次提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高校对“95后”大学生进行职业指导时,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95后”大学生的创新精神,鼓励其通过创业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比如组织学生积极参加挑战杯、“创青春”大赛等创新创业比赛,充分挖掘学生的创业潜能;建立创业孵化基地,培养学生奋发进取、开拓创新的个性。广东工业大学主动引入校友和社会资源,积极升级改造学生创业孵化基地,打造“创业梦工场”, 2014年基地被评为省级创业带动就业孵化基地;充分发挥学院和学生社团的积极性,主办或承办各类活动,如走访广工大创业足迹、创业沙、创业集市、创业新星评选等;申请并获得省财政补贴的SYB创业培训资质。 (作者单位:广东工业大学轻工化工学院)

参考文献:

篇8

2015年4月28日,辽宁省政府召开了全省现代教育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李希省长、贺F副省长做工作报告。会上印发了《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教育的意见》,明确提出地方本科高校逐步实现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发展的建设目标[1]。辽宁科技大学、沈阳航空航天大学、沈阳化工大学、大连海洋大学、沈阳师范大学、渤海大学、辽宁科技学院等10所本科高校开展应用本科转型试点[2]。重庆大学的秦悦悦报道,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阶段,为了更好的适应各个层次、各个级别的社会需求,普通本科高校必须从过去的精英教育模式向大众化教育模式转变[3],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也由此应运而生。高等教育发达的省份普通本科应用型转变成为教改研究的热点,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已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4,5]。

一、应用型本科转型的意义

面对辽宁经济结构深刻调整,经济发展暂时遇到困难,冶金行业由于产能过剩和国际环境的急剧变化,整个冶金行业正处于低谷和逐渐走出低谷的艰y时期;辽宁科技大学采矿选矿(矿加)专业人才培养正好处于上述两个交叉点上,即我校教育事业正处在发展方向的十字路口。采矿工程、矿物加工工程是原钢铁学院的传统专业,既有发展历史基础雄厚又有受冲击明显的双重特点。采选专业遇到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逐渐凸显,虽然是国家级试点专业和国家卓越工程师专业,但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尚未完全建立,人才培养结构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要求。

积极推进转型发展,找准转型发展的突破口,真正增强采选专业为辽宁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为冶金行业特别是钢铁采选和镁资源行业技术进步服务的能力,为学生创造价值的能力。辽宁区域经济的需要;铁矿、镁矿行业的期盼;专业本身的人才就业和科研技术的转化,都为采选专业向应用型转变提供了机遇和动力。

二、转型发展的任务

1.加快融入辽宁经济发展更好地与铁矿和镁矿企业聚集区对接,与行业人才培养和技术需求对接。争取鞍山市、鞍钢矿山公司和海城地区镁矿支持,以申报人才培养和技术研发中心为载体,共建共享铁矿、镁矿企业合作发展平台,建立高校、地方、行业、企业共同参与的合作办学机制。围绕辽宁特色优势产业转型升级战略,加快人才培养、科技服务、技术创新的一体化发展机制。

2.建立紧密对接铁矿采选、镁矿企业采选产业链,按需满足人才培养结构和流程,通过改造传统采选专业,大幅度提高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建立行业和用人单位专家参与的培养机制和知识结构体系,集中力量培养企业急需的复合型人才。

3.建立以提高实践能力为引领的人才培养流程,率先应用卓越计划的改革成果,建立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加强实验、实训、实习环节,加强实践基地建设,按照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要求,根据生产流程构建知识体系、技术技能训练体系和实训环境,实践环节占专业课程的35%,建立实习实训质量保证机制。

4.广泛开展面向一线技术技能人才的继续教育。瞄准铁矿、镁矿产业改造升级和一线人员技术提升、技术深化的需求,强化企业现场人员的知识更新,使联合建立的中心成为铁矿、镁矿企业依赖的继续教育基地,传统技术的更换站,促进了产业发展的人才池。

5.提升以应用型技术创新的能力,积极融合铁矿、镁矿企业的技术创新体系,以解决生产中的实际技术难题为导向,开展技术创新和技术的产业化,帮助企业快速达到新的生产能力,努力成为辽宁省矿山企业的技术服务基地、技术更新基地,成为辽宁铁矿、镁矿企业应用技术长期加油站。

三、校企合作、企业参与专业建设

采选专业在实习基地的建设、应用型科研项目的联合研究,一直与鞍钢矿山公司、海城大石桥镁矿等企业建立了紧密联系,与企业合作是矿业学院的立院之本。采选本科专业培养计划的制订近年来企业都参与,对培养应用型人才起到重要作用。建立了校企联合培养专业建设委员会,制订培养方案,实施实践课程和环节。

与企业联合开展技术公关、建立发展行业平台卓有成效,在行业发展上对专业教师和企业技术骨干双方都提供了施展的舞台,对辽宁企业的技术进步起到了推动作用。采选专业行业实践平台建立情况见表1。

行业平台的建设为联合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创造了条件。

四、建设内容和达到的目标

开展校企的深度融合,与鞍钢矿山公司、鞍矿设计研究院、中冶北方设计研究院、海城后英镁矿公司、海城镁矿耐火材料总厂、海城华宇耐火材料有限公司、辽宁新发展耐火材料有限公司、朝阳建平铁矿、辽宁瀚王矿业集团等企业建立了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在应用型人才的联合培养、企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学生的实习实训改革提高、应用型技术联合研发、毕业生就业的改革与提高等五个方向开展融合,走出一条适合中国特色,适合辽宁特点的道路,建立校企人才培养和技术研发应用机制。

在原联合协议的基础上,对联合培养委员会聘任再确认,企业委员达到40%,重新颁发聘书。在新委员会下,开展联合制订培养计划,教材选定,特别是培养计划中的实习实训内容,改革实习实训的方式,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以适应生产现场的要求。

针对民营企业制订相应的课程和实习实训环节,民营企业负责人参与培养计划的制订和实施,从大二的认识实习,到大三的生产实习,到大四的毕业实习,企业负责人全程参与,培养用得上、留得住的合格毕业生。到2020年底达到校企联合培养,知识结构、设计能力、技术研发、现场管理完全适应辽宁矿山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各项要求,对铁矿和镁矿行业的再崛起起到人力支撑的作用。

五、Y论

1.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已成为省级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校企进行深度融合,建立行业和用人单位专家参与合作办学的人才培养机制以及合作技术开发机制,集中力量培养企业急需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2.围绕辽宁特色优势产业转型升级战略,加快人才培养、科技服务、技术创新的一体化发展机制。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关于引导地方高校本科项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Z].2015-10.

[2]辽宁省发改委,省教育厅,省人力社保厅.关于编制十三五产教融合规划建设方案[Z].

[3]刘昌.辽宁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试点专业[EB/OL].中国教育网,2015-11-27.

[4]夏美武.基于地方普通高校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分析――应用型高校联盟的生成逻辑及价值[J].现代大学教育,2015,(11):20.

[5]吴迪.浅析课程建设在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中出现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观察,2015,(12):08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n the Transformation Oriented Application of Mining and Mineral Processing

Engineering in Universities

JIANG Xiao-jun*,ZHAO Tong-lin,ZHANG Zhi-qiang,LI Rong,ZENG Li

篇9

Professional Competence Oriented Property

Management Professional Training Mode

ZHOU Guangzhu

(Rongzhi College of Chongqing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33)

Abstract Traditional property model is rapidly changing to the intelligent property, then the current training program of property management professionals and the corresponding curriculum has become NA, if the situation does not get changed, that the "Graduation is unemployment," "employers can not find the right people, "the contradiction can not be resolved. So, in order to train professional competence-oriented property management professionals is to fully understand the needs of the market on the basis of talent, adjust training programs and curriculum, this paper undergraduate level property management professional training as the main target of exploration, hoping to enhance the undergraduate level college students the professional competence, training more "on deft enough stamina" for the industry, the high-end talent.

Key words professional competence; property management; talent training

根据2013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我国2012年底中国城镇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2.9平方米,城镇人口71182万,城镇居民住宅需求面积总量超过230亿平方米。按照谢家瑾女士(中国物业管理协会会长)提出的 1万平方米需要 3.3个物业管理人员计算,需要将超过700万从业人员,而现在我国物业管理从业人员只有600万,还有近100多万的缺口。有资料显示,物业工作从业人员超50%没有经过专业训练,这在传统“请人看门”的物业管理模式下是可行的,但未来十年,如谢会长所说:物业管理处于升级和转型的新时期,物业管理行业将由劳动集成型和简单服务提供者向服务集成商转变,其专业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将得到大幅提升。在升级和转型中,将需要大量经过专业训练、有一定职业能力的人。职业能力即是从事某项工作所具备的基本能力,它包括一般职业能力,即从事该项工作的基本要求;专业能力,即从事某项工作时在专业上的基本要求和综合能力,即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的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和个人能力等诸方面。

1 物业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 专业认可度低

通过调查,对于本科层次的物业管理专业学生来说,选择这个专业是迫于无奈,要不是调剂生,要不就是其它专业报不上了,为了能升学,只得选择这个专业。以重庆工商大学融智学院物业管理专业为例,2013级共招生37人,其中36人是被调剂的,另一人是因为填志愿时,专业代码写错了。2014级共招生36人,情况与2013级差不多。通过问卷发现,首先学生和家长对专业了解非常少,认为物业专业就是“看看门、扫扫地”占到了90%;其次,学生和家长认为物业专业性不强,就业层次低,待遇低。通过对重庆工商大学融智学院物业管理专业学生的问卷分析,发现刚进校的大一学生在“你将来的就业方向是( )”这个问题,有20%的学生选择将不会从事物业管理相关的工作。

1.2 所开设课程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通过对物业管理专业培养方案的调研,发现培养方案的目标清晰,也有与之匹配的课程,可关键问题在于培养方案的实施,课程如何来上才能达到效果。传统的教学方式是老师讲,学生记,老师是主角,老师讲什么学生就记什么,可讲完以后,学生的业务能力依然极差。原因在于传统的教学方式有几个弊端:(1)学生的兴趣不高,学生不能有效地发现自己的工作弱点;(2)老师不能有效地挖掘学生的症结所在,并采取相应的对策;(3)学生的工作能力得不到强化;(4)知识与实训相分离。如:物业管理法规这门课,主要是讲物业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市场上除了大量的教材,网上资源也很丰富,可是,通过这门课的学习,学生在工作岗位上依然不知道“业主装修房子时,要履行什么程序;需要动用维修资金,首先应该做什么?”这足以说明这门课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所以,培养方案制定固然是一件重要的事,可相关课程的改革,迫在眉睫。

1.3 物业专业师资缺乏

目前,我国还没有物业管理专业硕士,每年毕业的本科生数量都非常有限。所以,物业专业师资基本都是非专业出身,有学企业管理、土地资源管理、行政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工程管理等。“双师型”教师的引进也非常困难,在业界干得很出色的人,不愿意转行做教师,愿意转行做教师的业界人士,要么由于学历的问题,学校不接纳,要么自身不适应学校的工作。从业界引进有水平的相关人士承担相应的专业课程,操作性也不强,主要是课时费达不到上课人的预期。在这样一种专业师资缺乏的情况下,进行专业建设的难度非常大,课程改革也只能纸上谈兵,这也是不到培养方案目标的根源。

2 对物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郴州职业技术学院物业管理专业毕业生(32人)从事物业管理行业的仅有4人,占毕业人数的12.5%,为什么会是这样的结果?根据物业企业的反馈,培养的毕业生不能快速适应物业管理岗位群,而物业企业对物业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比较迫切,这就说明对物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与市场脱节。以职业能力为导向培养物业管理专业人才才能避免这个问题,从而打破“毕业即失业”的现象。

2.1 提升物业管理专业的认可度

随着接触专业课后,同样的问卷再一次发放给物业专业学生,发现“你将来的就业方向是( )”,这个问题只有10%选择将不会从事物业管理相关工作,比刚进校的情况有所好转,一是因为大二的学生开始接触专业课,除了课程知识的讲解,专业课老师开始对他们进行专业辅导;二是由老师带队去物业企业参观、调研,让学生体验和感受真实的物业管理;三是请业界人士为学生做专业讲座,现身说法。通过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对专业的了解更深入,对专业认可度有所提高。鉴于此,为了使学生尽早地了解专业,消除对专业片面的理解,在设计培养方案时,首先应该让专业课前置,同时,专业课设置时应有实践环节,比如,带学生去企业感受和体验;其次,举办专业讲座。通过业界人士工作经验的分享以及探讨物业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会让学生对专业发展的前景充满希望,从而打心底里认同并热爱专业,为将来走上就业岗位做好心里准备。最后,配备专业辅导老师。从学生进校开始,专业辅导老师就应对其进行这个专业是学什么,干什么,专业发展前景以及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答复,并引导学生做就业规划。这样,学生就能有目的地学习。提升学生对专业的认可度,才能让其愿意学专业、愿意做专业。

2.2 课程教学改革

以职业能力为导向培养学生,就需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这就必须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通过做中学提升学习的兴趣和效果。首先,注重课程教学的实践环节,尤其是专业课程,应分为理论课时和实践课时,在实践课时里应说明开设的形式,如:课内实践或者企业调研等。其次,通过课程改革从而推动考试方式的变更。传统的考试方式为30%+70%,前者为平时成绩,包括出勤、纪律、作业和课堂参与等,后者为卷面成绩,纯粹的理论考试,需要强大的记忆力。即使学生考试成绩过关,可实际的业务依然处理不好。鉴于此,可以把后者70%改为两部分,一部分为业务处理,比如:让学生针对性地草拟一份《物业管理合同》、《管理规约》或者针对业主即将入住,草拟一份入住方案等实际业务的处理,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查阅资料,可以去相关企业调研。这样可以锻炼学生的专业能力和沟通能力,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上,能切切实实地处理事情;另一部分为理论考试。理论是指导实践的,没有理论的实践就会不停地碰壁。所以,专业的理论知识必不可少。最后,利用寒、暑假,鼓励学生去相关企业接触岗位。学校可以帮助学生联系实习基地,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找物业企业,从大一开始,每个寒暑假不间断地去实习,学校给予学分的认可。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真实地感受到工作的内容,并且可以通过观察学习如何处理相关事件,这是对学生综合能力培养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几年坚持下来,学生毕业就能成为企业可用之人。

2.3 专业师资培养

无论制定培养方案,还是课程改革,由于师资不专业,水平不够,都只能成为一纸空文,“双师型”教师引进困难,业界人士课时费高,培养学校自己的专业师资刻不容缓。首先可以通过鼓励老师考取“注册物业管理师”职业资格证,资格证的考取过程就是学习物业专业知识的过程。其次,鼓励专业教师“走出去”。除了走出去学习,还应该利用寒、暑假到物业服务企业挂职锻炼,这样不仅能提升自己,还能为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实习基地的建设以及实验室建设等做好准备工作。最后,与物业服务企业紧密合作,共同打造专业师资团队。比如,(1)师资相互交流学习。专业教师由于对理论、理念等知识掌握比较牢固,可以加入物业服务企业培训团队,为其提供相应课程的讲解,帮助物业服务企业的在岗人士提升理论知识和文化素养。物业服务企业的优秀专业人士承担一门或两门专业课程,把多年的从业经验带到课堂,现身说法。(2)“订单式”培养。由于“订单式”培养就业的狭隘性,可以用“虚拟班”的形式来做。如果有兴趣或者通过筛选的同学,另外成立一个班,这个班的学生在校学习的课程、班级等不变,只有另加课程的时候,这个“虚拟班”才在一起。企业可以结合自己的人力资源发展需求,给这个班的学生另加课程,可以是实践的,也可以是理论的,师资大部分来源于企业,也可以是在校师资。这样一来,学生毕业时成为企业可以立马用得上的人,也不会影响学生就业时的其它选择。

3 结束语

随着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物业管理将成为未来非常有前景的行业之一,市场对物业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和储备将会是物业服务企业新一轮的竞争焦点。培养应用型人才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一大亮点,以此契机,以职业能力为导向培养物业管理专业的学生,不仅迎合市场所需,更是我国教育改革的趋势。

此文系重庆工商大学融智学院教改项目成果,项目编号为:2014007G

参考文献

篇10

一、明确创业教育管理主题

技艺精进、功夫到家、创意创新、赢在创业。

二、厘清创业教育管理思路

(一)大学生教育管理中加强创业教育,创造有利于大学生创业的环境氛围

1.转变思想教育管理理念。要尽快转变大学生传统教育管理模式,从简单的就业教育转向创业教育,在日常工作中让大学生树立起既要注重就业更要有创业意识,让大学生知道自主创业不仅是就业的初始选择,更是将来大学生成才的重要途径。2.鼓励我院大学生正确认识创业。创业教育并非只是鼓励大学生在校期间马上就去挣钱或者毕业以后马上就去自主创业等,而是对所有大学生都应该进行的一种创业精神、创业文化、创业基本知识的教育,对有好的创业意向和准备创业的大学生开展创业所需能力的训练。因此,我院大学生无论毕业后就业还是准备将来自主创业都需要接受创业教育,具备创业基本能力。

(二)改革我院传统的大学生活动方式,将大学生活动和创业教育管理相结合

1.培养大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活动。由就业而创业是大学生创业教育管理改革模式的落脚点。在活动组织上,对活动全过程进行整体优化整合,突出大学生素质教育和创业能力的培养,使大学生具有宽厚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养,培养较强的创业意识,创造性地运用既有知识解决各种突发问题的能力。2.努力拓宽大学生创意、创新、创业实践服务平台。在总结既往经验的基础上,有目的、有方向的引导我院大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机械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慧鱼大赛、辽宁省本科大学生机械设计创新大赛、辽宁省物理实验竞赛、辽宁省工业设计大赛、辽宁省“挑战者”杯、丹东市“鸭绿江杯”创业大赛、辽东学院大学生创业大赛等赛事,全面开发我院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不断积累,从而提高我院大学生的创业能力。鼓励并支持我院大学生走进实验室和实习工厂,提高他们的创造能力。

(三)实施全院配套服务机制,从制度上保证学生创新、创业工作的推进

1.双管齐下,在育人的同时,组织我院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培训,尤其是创业前针对性的培训和辅导,应摆在重要位置。2.学院牵头,联系相关企业进行校企合作,为大学生提供创新、创业平台,企业领导提供理念,设立我院大学生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基金不仅仅是为我院大学生提供经费,还要用各种政策保障其能够有效使用经费,提高我院大学生创业成功率,并争取早日回馈社会。3.建立专门的大学生创业实验室、实习工厂和办公室。目前,国内许多高校都已经利用自身优势和已有资源,开辟了专门的场地或是成立大学生社团机构供大学生创业使用,我院也将借鉴其合理性,创建创新、创业基地,配备一定的配套设施,提供创业相关场地,加强我院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

(四)加强与同专业更高层次院校交流,学习创业先进理念并努力贯彻实践

1.加强学院教师和同专业更高层次院校交流,学习其创业教育管理工作先进理念。目前,许多机械类高校的发展模式已经完成了从劳动型到技术性的转变,在这一过程和转变中,大学生创业教育管理工作的导向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加强学院教师和同专业更高层次院校交流机会,学习其培养创业人才的先进理念和方法,可以不断地提高并完善我院的大学生创业教育管理工作。2.加强学院大学生和同专业更高层次院校交流学习的机会。清华、北大、哈工大等全国许多知名学校的课程中都有已经有比较成熟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比如,哈工大和汽车有关的课程,不仅仅是教授一般的汽车知识,而是在学习中主要让学生在一个团队中合作,期末时作出一个项目研究报告。这样的培养模式显然是以创业为主要目标的,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早日树立独立思考和动手的能力,这样将大大有益于大学生将来的创业。这是非常值得我院大学生学习和借鉴的。

三、辅导员制定创业教育管理计划

(一)辅导员通过学生教育管理讲授让学生明确机械电子工程学院创新训练项目、创业训练项目、创业实践项目的关系,三者构成相互促进的整体。课程教学中也把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创业训练项目、创业实践项目构成一个整体,让大学生明确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是基础;创业训练项目是过渡;而创业实践项目则是目标。(二)辅导员要做好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和创业训练项目的训练计划,从商业基本素质入手对大学生进行培训和锻炼,培养大学生的经营管理基本技能。可以从完成较好的创新训练项目中筛选出优秀者和优秀团队,由大学生本人和团队向学院申请成为创业训练项目。(三)专业教师在科研开发和设计锻炼的基础上对大学生进一步进行产品经营策略的训练,这样做不仅能够锻炼大学生面对市场变化的能力和经营管理的基本知识,同时还可以促进大学生对已经完成的创新、创业项目进一步修改,使之和市场需求近距离接轨,帮助大学生培养社会服务的意识,并在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中锻炼自己的创业能力。(四)经过不断的创新训练、创业训练两个阶段后形成的具有独特市场运营模式的优秀创业项目,可以作为我院创业实践项目,进行进一步的重点孵化和重点支持。(五)把创业实践项目孵化成模拟公司,为下一步真实创业做准备。这么做的目的是帮助大学生创新训练中好的项目能尽早服务于社会,锻炼他们的创业能力。

四、探究创业教育管理实施方法与途径

(一)大学生创业教育管理要多层次、多方面。从广泛宣传参与,到成立团队专门培训,再到重点团队重点扶持进行三个层面的教育。我院大学生创业教育管理工作中多以实验室和实习工厂为平台,面向全院大学生组织开展创业活动,覆盖全学院各年级和专业的学生。通过实验室和实习工厂为基地,面向部分有创业意向的大学生开展PPT、CAD等培训,以讲授、分组讨论、团队训练等形式完整呈现创业全过程,培养具有较强的市场开发意识和公司经营管理能力的领导者和创业先锋。

(二)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方面,学院要实现从大一到大四的全程化教育。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由辅导员和学院主管就业的书记主讲,主要面向一年级学生开设的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结合创新大赛和创业大赛举办的专题培训讲座和创业训练主要针对大二、大三的学生,辅导员全程指导学生参与创业实践训练。针对创业项目的系列培训则侧重于大三、大四学生,详细向大学生介绍创业过程中各环节的方法和知识,更明确地指向让大学生如何创办自己的企业。大学生创业教育管理工作,是需要一个长期的、不断积累的过程。首先,要从理念上,要让大学生认识到其重要性。其次,在大学生自身层面让大学生认识到创业可以为其自身提供更多实现梦想的机会,为将来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最后,在这一过程中,增强大学生社会竞争意识,培养社会责任、公共道德,并对国情、社情要有深入、细致地了解。在学院层面,大学生创业可以活跃我院气氛、提高我院大学生就业率;在社会层面,大学生创业将减少社会失业率,大大降低社会不稳定因素,并提高社会经济活力;在国家层面,大学生创业将大大缩短国家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时间周期,对未来我国经济的发展将是持续的、强劲的推动力。

参考文献:

[1]黄兆信,曾尔雷,施永川,周敬业.地方高校融合创业教育的工程人才培养模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5).

篇11

当前,创新创业教育已成为高校教育工作的重要部分。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把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树立先进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面向全体、分类施教、结合专业、强化实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人力资本素质,努力造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

竞赛是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手段。为了解竞赛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形成的关系问题,以便更好地组织、指导学生参加竞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我们设计了“学科技能竞赛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调查问卷”,分别对参加过竞赛的学生和指导教师展开调查。

一 调查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主要通过2016年4月云南民族大学承办的云南省高校大学生文秘技能和物联网技术等2个职业技能竞赛,对参赛的学生和指导教师发放问卷。同时,对云南民族大学参加过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大学生广告艺术设计大赛、会展比赛、导游技能竞赛等的学生和指导教师发放问卷。共发放学生问卷60份,回收57份,有效率95%;教师问卷30份,回收28份,有效率93%。涉及学校15所,其中,本科院校9所,高职院校6所;涉及专业16个,其中,理工类8个,文科类6个,艺术类2个。学生基本情况:男生21人,占36.8%,女生36人,占63.2%;大二25人,占43.9%;大三31人,占54.5%。教师基本情况:男教师10人,占35.7%;女教师18人,占64.3%;40岁以下20人,占71.4%;40岁以上8人,占28.6%。

问卷共设计有17个问题,其中,基本问题4个,开放式问题1个,主要从对创新人才的认识、考察创新能力的方式、竞赛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影响、学生参加(不参加)竞赛的原因及益处、竞赛存在的问题及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等方面展开调查。学生和教师问卷问题基本相同,只有个别问题分别针对教师和学生进行提问。

二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师生对创新性人才认识基本一致。创新是指组织或个人出于某种需要或兴趣,在遵循事物规律性的基础上,对该事物加以变革,使其得以改进或优化的活动及其结果。创新体现为一种活动,是一种动态的积极的活动过程[1]。在被调查的师生中,92.8%的教师和80.7%的学生认为创新性人才主要指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能看到知识的实质联系并合理利用的人。

考察创新能力的有效方式是学科技能竞赛和科研项目训练。能力是完成一项目标或者任务所体现出来的素质。离开了实践既不能表现人的能力,也不能发展人的能力。教师认为最能考察学生创新能力的是学科技能竞赛(占比92.9%),其次是参加科研训练和面试、口头汇报等现场展演(占比均为71.4%),然后是撰写论文或调研报告(占比60.7%)。学生认为最能考察创新能力的是科研项目训练(占比84.2%),其次是学科技能竞赛(占比77.2%)、现场展演(占比73.7%)和撰写论文或调研报告(占比40.4%)。学生认为参加科研项目训练最能体现创新能力,说明学生在研究过程中感受到解决问题的困难性及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因而认为科研项目最能考察一个人的创新能力。而教师在指导学生完成竞赛项目的过程中,能近距离感知到学生在解决问题时体现出的创新能力,所以认为竞赛更能考察学生创新能力。师生都认为“开卷考试”难以考察学生创新能力。

⒓泳喝能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团队意识和综合素质。竞赛是由赛事组织者给出竞赛题目,由学生单人或组队在一定时间内以竞赛的方式,运用所学知识来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通过独立工作或团结协作来完成竞赛要求任务的系列活动[2]。在被调查的对象中,64.9%的学生和53.6%的教师认为竞赛能培养学生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习兴趣及研究的主动性;24.6%的学生和28.6%的教师认为竞赛能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创新精神,提高综合素质。师生都认为竞赛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分别占比71.4%和61.4%)。这一看法与其他研究者分析的相似[3][4]。

学生不参加竞赛主要是因为自身专业知识掌握不好,没有信心应对比赛。对于如何看待学生不参加竞赛,学生(占比77.2%)认为主要是自身专业知识掌握不好,没有信心应对比赛,持这一看法的教师占比71.4%。但赞同“缺乏健全的体制和规定,专业指导老师配备不充足”的教师占比为78.6%,这说明教师更多是从自己所从事的教学管理工作角度看待这一问题,也间接反映出教师对学生的了解不够深入、学校对竞赛不够重视。有50.9%的学生认为老师的引导不足以调动学生参加的积极性,这反映出教师在动员学生参加竞赛时工作做得不够,未能充分调动学生参加竞赛的积极性。

学生参加竞赛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学生参加竞赛,最重要的是要准备什么?超过一半的师生都认为要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并需要全面准备专业知识。“老师的指导”及“放松心态”占比都不高。这说明竞赛有一定的方向和范围,是针对相关知识能力进行比赛,学生要在竞赛中取得好成绩,需要在赛前进行有针对性的、系统的训练。

高校在课程教学中存在忽略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的问题。对于参加竞赛反映出的问题,学生和教师都认为主要是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有待加强,学生知识的应用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较差,知识面较窄(分别占比66.7%和82.1%);其次是教学体系存在缺陷,教学内容有待更新、教学模式有待改进,不能适应学生创新能力的培育和竞赛的要求(分别占比64.9%和60.7%)。这说明学生通过参加竞赛,看到自身存在的缺陷和不足,也感受到学校在课程教学和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忽视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问题。教师通过指导学生比赛,也发现同样的问题。

培养创新能力的基础是扎实的专业知识。在参与调查的对象中,师生都一致认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最缺乏的是扎实的专业知识(分别占比46.4%和36.8%),其次是良好的学术氛围(分别占比21.4%和33.3%)和实用的技能指导(分别占比28.6%和22.8%)。师生都认为竞赛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之间存在相关性,参加竞赛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自学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论文写作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和团队协作意识(分别占比85.7%和86%)。这表明,扎实而广博的专业知识是形成创新能力的基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使学生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能学以致用。

三 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建议

从调查可以看出,竞赛有利于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但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并不是通过参加一两次竞赛就可以实现的。创新能力需要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逐渐养成,也正因此,《意见》提出要把创新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体系,丰富课程、创新教法、强化师资、改进帮扶,推进教学、科研、实践紧密结合”。

1 创设创新环境,培育创新人格

创新人才是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并能够取得创新成果的人才[5]。国内外关于创新人才的研究表明,创新人才是创造性思维与创造性人格的有机结合,创新人才比常人拥有更旺盛的创造欲望和更坚强的意志品质。诸多研究都强调,创造能力的基础是创造人格。而创造人格是生长出来的,不是训练出来的[6]。因此,学校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时,首要的是创设宽松而自由的学习成长环境。当前,很多高校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出台了不少政策,通过举办各类活动,实施各种计划和项目,力图提升学生创新能力,但却忽略了对学生自信心、好奇心、想象力、独立性、质疑和批判精神的培养,忽视了学生创造人格的培育。正如有学者指出的:高校办学功利化较为严重,还未能将大学精神中最主要的价值内核――创新与创造、质疑与批判贯穿到教育教学活动的始终,未能为大学生营造出倡导自主、鼓励探究的学习环境[7]。前面的调查结果也表明,师生认为学校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有待加强,学生知识的应用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较差。创新人才培养有自身的规律,学校应在教育学生做人、做事、做学问的过程中渗透创新教育,创建保护、鼓励学生个性成长的课堂文化、管理文化和校园文化,为创新人才的成长提供适宜的“气候”、“土壤”和“养料”[8]。

2 面向学生全体,构建常态化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而高校则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摇篮。[9]当前很多高校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时,基本以赛模式为主,为竞赛而组建团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突击式”的学习和训练。但参加竞赛的学生毕竟是少数,这种情况下,多数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难以落到实处。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从根本上改革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一种常态化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高校在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时,要做好顶层设计,把创新能力培养贯穿到学生培养的全过程。要把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培育学生创新人格,扩展学生创新知识,提高学生创新实践技能有效结合起来。如大一侧重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创新知识的学习,大二注重创新人格的养成,大三强化创新能力的实践训练,大四强调创业教育和学生创业。

3 搭建各类科研创新训练平台,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要通过实践才能形成。高校要创建多元化、多层次的创新实践训练平台,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提供保障。一是校内实验实训平台。学校要充分发挥实验实训室的功能,面向学生开放,设立学生实验实训基金,鼓励学生开展研究,资助学生和申请专利;二是本科生科研训练平台。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为载体,构建国家级、省级、校级和院级四级本科生创新创业训练体系,与企业合作,引入真实项目;三是学科技能竞赛平台。根据各类竞赛的时间,规划、设计国家级、省级、校级和院级四级竞赛方案,由低到高,由面到点,既扩大学生参与面,营造竞赛氛围,又锻炼学生创新实践能力,选拔优秀学生,获取优异成绩;四是社会实践活动平台。通过学生社团、假期社会实践、志愿者服务等第二课堂活动,让学生深入社会,了解民情国情,增长见识;五是校外实训基地平台。学校要建立校企、校府、校校协同育人机制,真正发挥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功能,培养学生实战能力。

4 以学生为主体,改革课程教学模式

课堂是培养人才的主阵地,教师是教育学生的主力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必须充分发挥课堂和教师的作用。但现在高校多数专业的课程体系,基本是公共课、专业基础课加专业课构成。课堂教学上常见的是教师讲、学生听,课堂成了教师的“一言堂”。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推行跨学科教育和综合化课程改革。通过学科交叉、知识融通,拓展学生知识面和视野,提升学生理论素养,激活学生思维。增大选修课学分比例,尊重学生兴趣选择和个性化发展。改革课程教学模式。提倡项目式、研讨式、问题式等以学生为主体、以任务为导向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习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教师要积极引导、组织学生开展科学研究、申报项目、参加竞赛活动等。改革考核评价方式。教师在实施教学评价时,不能简单地采用纸笔测试的形式,一考定成绩,而应关注学生全程的学习过程,运用多样化的评价手段和方法对学生进行整体性评价。具体来看,评价目标应基于能力本位,指向学生专业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形成,注重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评价过程要注重对学生学习全程的评价,既关注学生学习成绩的持续变化,更重视学生专业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养成;评价手段和方法要多样化,应减少标准化考试,加大对实践能力掌握的整体性和个人创新精神等方面的评价,可采用工作过程报告、工作情境测试、工作任务实施等评价形式,通过现场观察、面谈口试、成果展示、现场操作、工作报告、小组自评等多样化的评价方法,综合评价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创新能力[10]。

参考文献

[1]和学新,张利钧.关于创新及创新人才标准的探讨[J].上海教育科研,2007(11).

[2]李淑芝,等.以学科竞赛为依托强化信息类学生创新能力的探索与实践[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13(2).

[3]陈勇,等.浅谈学科竞赛对大学创新综合能力的培养[J].高教学刊,2015(23).

[4]魏玲,等.学科竞赛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讨[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5(2).

[5]刘宝存.什么是创新人才,如何培养创新人才?[N].中国教育报,2006-10-09(07).

[6]贾永堂,崔波.论我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四个根本转变[J].现代大学教育,2014(1).

[7]刘丰林,等.新形势下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面临的挑战及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1).

篇12

××××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的关心支持下,全县劳动保障工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就业再就业工作“两手抓”,进一步巩固“两个确保”,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各项工作取得了新进展。集中体现在“两个加强”、“两个扩大”、“两个推进”。

一是就业再就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进一步加强。通过认真贯彻落实就业再就业的各项扶持政策,积极开展再就业培训,强化就业再就业服务,全县通过各种渠道安置就业再就业人,其中安置下岗失业人员人,大龄困难群体人,分别完成市政府任务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以制度创新为突破口,以扩大劳务输出为主渠道,以强化农村劳动力培训为着力点,实现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劳务输出人,完成市政府下达任务的,其中组织输出人,自发外出务工人。

二是社会保险参保单位和人数进一步扩大。截止××××年底,全县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单位达到户,参保人数增加人,达到万人;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参保单位户,人数达到万人;农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万人;各项保费收入总额达到亿元,支出总额达到余万元,确保了全县离退休人员的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

三是劳动保障监察和劳动保障争议仲裁工作稳步推进。劳动监察部门对全县家用人单位实施了年检,涉及劳动者万人,下达《责令改正通知书》份,责令补缴社会保险费万元,社会保险扩面人,督促补签劳动合同人。受理举报投诉案件件,结案率达以上。劳动仲裁部门积极稳妥处理劳动争议案件件,案件标的万元。鉴定劳动合同份,促进了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

我们取得这些成绩,关键在于坚持了以人为本,牢固树立了科学的发展观,始终把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政策制定和实际行动上体现了求真务实和执政为民的指导思想。实践证明,只要我们真正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会得到群众的真心拥护,我们的各项工作就会得到顺利推进。

二、认清形势,提高认识,增强做好劳动保障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今年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巩固宏观调控成果、保持经济社会良好发展态势的重要一年,也是全面实现“十五”目标、为“十一五”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的关键一年。总的看,做好今年劳动保障工作具有许多有利条件。一是我县已进入新一轮的跨越式发展和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时期。随着“工业立县、工业强县”战略的落实,经济增长对就业增长的拉动作用将会越来越明显,社会保障的物质基础和社会条件将会越来越好。二是从中央到地方,都把劳动保障工作作为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中央连续两年颁布了一号文,把转移农村劳动力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措施。省、市、县都把扩大就业,促进再就业,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作为中心工作之一,把新增就业岗位和控制失业率纳入国民经济宏观调控的重要目标。三是积极就业政策和再就业扶持政策的效应将进一步释放。各级财政扶持资金普遍增加,各项扶持政策进一步落实,就业再就业和农民工转移技能培训全面加强,再就业援助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完善,就业再就业的政策环境更加有利。这些都为我们做好今年的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持。同时也要充分认识我县劳动保障工作面临的严峻形势。一是就业压力仍然较大。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改制企业职工安置、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城镇退伍复员军人政策性安置、农村劳动力转移等诸多工作交织在一起,就业、再就业工作压力较大。二是劳动者素质较低。从就业再就业结构看,劳动力素质与新增就业岗位要求不相适应的问题仍然突出。三是部分单位特别是省市属企业改制缓慢,社会保险费欠缴逐年上升,各项基金支付压力越来越大。一些非公有制经济负责人对社会保险工作重视不够,认识不足,导致社会保险参保面窄,扩面进展缓慢。四是拖欠工资、因工伤亡事故得不到妥善解决的情况时有发生,职工合法权益保护工作亟待加强;劳动保障监察执法设施缺乏,执法检查环境不佳等等。要切实解决这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大政策和工作的力度。各级各部门要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执政能力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全省、全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会议精神,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明确方向,进一步增强做好劳动保障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三、明确目标,突出重点,统筹做好今年的劳动保障工作

今年劳动保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以落实劳动保障政策为主线,以强化就业和再就业服务为手段,以加大资金投入为保证,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大力促进就业和再就业;整合培训力量,扩大职业技能培训规模,提高农村转移劳动力整体水平;进一步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依法行政,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努力实现劳动保障事业的全面持续协调健康发展。

任务目标是:城镇安置就业人,其中安置下岗失业人员人,就业困难群体人;劳务输出完成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以内;企业养老保险征缴总额达到万元,当期收缴率达到,清欠率达到。

工作重点:(一)加强就业培训,进一步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关系全县城乡经济结构和劳动力资源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关系广大农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关系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有着深远的意义。总理在十届人大二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加强农民工培训,多渠道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在十届人大三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多渠道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总理连续两年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专题提出这项工作,最有力地说明了劳动力转移培训的重要性。为做好这项工作,县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作的意见》,一是要充分利用现有教育培训资源。劳动和社会保障、教育、农业、财政等有关部门要通力协作,紧密配合,把多头分散的培训力量集中起来统一使用,积极推进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在充分发挥县劳动就业训练中心和县职业中专职业技能培训主渠道的基础上,把县技校、教师进修学校、卫校、体校、农广校和其他社会培训机构作为培训基地,充分利用这些社会培训资源,走优势互补、联合办学的路子,进行分散培训,各培训基地提供师资、场地、设备、实习材料等,并进一步改革专业设置、课程结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及管理模式,强化产学结合、校企合作。二是要建设一批能起示范和带动作用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县职业中专、农广校要先行一步,积极申报成为“劳动训练培训基地”,勇于承担培训任务。同时,不管公办、民办,只要符合条件,鼓励支持社会各方面力量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充分利用现有教育培训资源,按照市场运作的机制,多领域开展培训,实现全方位竞争。三是突出培训重点。今年要重点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全县人的职业技能培训任务必须完成,同时要积极探索培训机制,为我县大规模开展培训奠定基础。—年,要建立健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机制,加大农村人才资源开发力度。年以后,要扩大培训规模,提高培训层次,使农村劳动力的科技文化素质总体上与我县现代化发展水平相适应。四是增加资金投入,实行阳光操作,确保培训工作顺利开展。今年县财政安排万元的专项资金,专门支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财政安排的培训资金,只能用于参加转移培训农民的补贴,真正让农民受益,要确保专款专用,严禁截留和挪用,提高使用效益。版权所有

(二)采取多种措施,统筹城乡就业。一是坚持以经济发展促进就业增长,实现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良性互动。要把发展经济作为解决就业和再就业问题的根本途径,大力发展就业潜力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非公有制经济、第三产业和服务业,积极开辟公益性就业岗位,继续抓好再就业重点企业,培育相对稳定的就业渠道。二是坚持以政策扶持促进就业增长。对于招收下岗失业人员达到规定比例的企业和从事个体经营的下岗失业人员,工商、税务部门要继续给予相应的税费减免。对于新开辟的服务性岗位,特别是政府开发、财政投入的公益性就业岗位,要优先安置“”人员,并落实社会保险补贴、岗位补贴等优惠政策,促进其实现再就业。三是坚持以市场体系建设促进就业增长。要按照就业服务体系制度化、专业化和社会化的目标,继续加强劳动力市场的科学化、现代化、规范化建设,搭建县、乡、村三级服务平台。同时,要进一步加强对外劳务协作,大力开拓省外、国外劳务市场。要采取积极措施,鼓励用人单位更多地吸纳大中专毕业生、城镇退伍军人,努力形成企业用人到市场、个人求职找市场的格局。要运用相关政策支持,引导和帮助城镇新成长劳动力参与市场竞争就业,转变就业观念,积极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

(三)继续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稳定器”。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也是确保各项改革顺利推进的坚实基础,必须大力加强,不断完善。一是狠抓社保扩面。社保覆盖面不断扩大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所有制结构调整、就业形式多样化的客观要求。各级各部门领导干部特别是企业负责人要适应形势发展,切实把社会保险扩面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摆在突出位置,像抓计划生育、招商引资一样抓紧抓实,要充分抓住我县经济加快发展的有利时机,进一步强化综合措施,以私营、个体、灵活版权所有就业人员为重点,依法扩大养老、失业、医疗、工伤保险覆盖范围,使更多的人享有基本社会保障。二是切实抓好基本养老保险费的征缴,加强企业欠费的清理追收,增强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承受能力。要依法强化社会保险基金征缴和稽核力度,特别对收缴重点和薄弱环节实施重点监督,建立企业参保缴费的诚信制度,发挥社会监督作用,努力提高征收率,做到应收尽收。企业每年要向本单位职工公示全年养老保险费缴纳情况。劳动保障部门要加强养老保险的征缴监察、稽核和检查力度,重点解决当前存在的漏报、瞒报缴费人员和欠缴职工保险费的问题。要按照国家规定,严格控制职工减员。要综合运用行政、法律、经济等手段强化征缴,通过新闻媒体定期公布征缴工作情况,对欠费大户要实行动态管理、跟踪追缴;对恶意欠费的单位,要申请法院强制执行。要把企业依法参保、按时足额缴纳养老保险费纳入信用管理,对拒不参保、恶意欠费的单位,在通过新闻媒体公开曝光的同时,将参保缴费情况向工商、税务、外经贸、银行等相关部门通报,降低其信用度。拖欠社会保险费的要加收滞纳金;拒不整改的,予以行政处罚。要把企业的缴费情况作为企业领导个人业绩考核的重要指标,完不成任务的不能晋级、评为先进和获得年终奖金。三是全面推进医疗保险工作。目前医疗保险存在的问题是部分乡镇和企业还没有按县里的要求加入医疗保险。凡没有参保的,各乡镇各企业要采取有效措施,想尽办法,压缩支出,挤出资金,在今年内完善职工医疗保险。同时,县医保办要做好相关的服务工作,强化定点医院、定点药店的基础管理,及时支付符合条件的参保人员的医疗保险费,构筑公开、公正、透明的医疗保险体系。四是进一步健全管理制度。要努力在健全管理组织、增强服务功能、树立管理服务新理念方面有新发展,不断增强社会保险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不断增强管理服务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进一步完善业务工作流程,提高社会化管理服务水平。

(四)加大劳动保障执法力度,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必须依靠法制建设,强化法律手段,充分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一是进一步加强劳动关系调整工作。有关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妥善处理国有企业改革改制中的劳动关系问题。进一步加强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管理,完善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推进规范化、法制化建设。二是切实加强劳动争议处理工作。进一步推行公开审理制度,加强仲裁庭建设和案件审理的流程管理,提高仲裁办案效率和办案质量。健全劳动争议预防机制,加强劳动争议调解工作,为劳动者维权提供有效保障。三是加大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度。今年劳动保障局要进一步强化劳动监察力量,切实加大执法检查力度,强化社会保险费的依法征缴,将用人单位依法参加社会保险情况纳入劳动保障监察日常工作重点,适时开展专项执法大检查,推动社会保险扩大覆盖面。进一步规范劳动力市场秩序和企业用工行为,严厉打击非法职业中介和各类招工欺诈行为。继续开展推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和就业准入制度的执法检查工作,加强对技术工种从业人员持证上岗情况的检查。四是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理。对改革中出现的人民内部矛盾,要坚持积极审慎、分类处置的办法,按照全县安全稳定工作会议要求,进一步完善情况通报和信息沟通机制,及时处理群众来信来访反映的问题,确保社会稳定。

四、加强领导,完善措施,确保全年目标任务的完成

今年我县的劳动保障工作任务重、困难多,解决前进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实现劳动保障事业的全面持续协调健康发展对我们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一定要按照上级的统一部署,以对党、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认真履行职责和义务,完善工作措施,确保目标任务的实现。

一加强领导。县委、县政府自去年就把就业再就业和社会保险工作目标纳入了全方位目标考核范围。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重视劳动保障工作,毫不动摇地把做好劳动保障工作摆在各级政府工作的突出位置,结合经济发展、各项改革、社会稳定一道推进。主要领导要亲自研究、指导劳动保障工作,分管和相关领导都要明确工作责任,加强对重大政策和难点问题的研究,把握规律和趋势,把握不同阶段的不同特点,抓住主要矛盾,着力解决好突出矛盾和问题,带动面上的工作。

二督促检查,建立健全工作检查调度制度。继续坚持就业再就业月通报制度和社会保险季通报制度。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负责每季度对各乡镇和有关部门的劳动保障工作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定期向县政府汇报,并将有关情况报县全方位目标考核办公室。

篇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4)28-0072-03

[作者简介]施泽全(1970―),男,四川绵竹人,本科,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副教授;詹善兵(1969―),男,四川广安人,本科,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招生就业处处长,副教授。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普及,高职毕业生因其高技能、高素质而日益被社会认可。教高〔2006〕16号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千百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1]这为高职高专类学校人才培养指定了明确的目标。

为此,高职教育通过构筑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建立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加大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等方式,培养了大量的技能型人才,基本能满足我国的经济建设对人才的需要。通过一系列的措施,高职学生在技能方面得到有效的培养,但围绕“高素质”内容,没有行之有效的一系列的措施和办法保证。同时从用人单位反映来看,高职院校毕业的学生普遍存在敬业精神欠缺、自我意识过强、合作态度较差、团队意识淡薄、企业忠诚度低等诸多职业素质问题,这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和课题。

一、当前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强调技术特性,忽视职业素质中其他特性,职业素质培养不全面

职业素质理论中,“职业”的特性包括了社会特性、经济特性、技术特性、差异特性、规范特性等多方面内容。[2]但纵观职业院校对学生的培养教育,重心均放在掌握职业技能方面,片面强调技术特性,对职业过程中需要的社会特性等其他方面培养不足。

现代社会对劳动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要求劳动者必须要有一定的劳动技能外,还需要一定的职业意识与能力。其中职业意识最基本的包括了责任意识、规范意识、质量意识、团队合作意识等;职业能力包括了心理承受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自学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等多方面内容。[3]各大学校也日益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培养,并通过各种活动付诸实施。大多数学校开设了专门的职业素质教育课程,并通过学生会、社团等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

但是从毕业生就业单位反馈的信息看来,学生的综合素质与社会的需求仍然存在较大差距。这使学校不得不重新思考现行的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模式是不是存在问题:通过实训基地建设、加大实践环节的课程内容、强制要求实训环节保证了学生的实际工作技能,而职业素质却是通过讲座、活动、理论课程等非参与性的方式来实现,这便是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教育未能有效培养的根本原因。

(二)缺乏专业的职业素质指导,造成职业素质与职业技能之间的巨大落差

学校对教师的要求和考核,均偏重于教师的实践工作能力,注重教师的工程实施能力,从制度层面引导教师加强技术或技能的学习和掌握。而对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却没有提出更高的要求,这导致了学校对学生的职业发展的指导上还停留在共性层面,个性指导与系统化不足;同时在职业指导工作中,担任该项内容的教师多数还是辅导员、思政课教师,而专业课教师参与程度较低,使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有效性大大降低。

(三)忽略了职业素质教育的实践性,降低职业素质的培养的有效性

职业素质是指劳动者在劳动实践过程中,通过学习、培训、磨炼、自我修养等方式逐步积累和发展起来的,反映劳动者身体、思想、美德、心态、文化、情操、技能、诚信和责任等方面状况的内在要素和品质,是劳动者对社会职业了解与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体现。[4]从其概念来看,职业素质的获取,可以通过学习培养,也可通过培训达到目的。在学校教育环境下,通过开设思政课,建立学生会、社团,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等,均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但这些活动学生主要是被动参加,并未真正融入到生产实践活动中,学生获取的仅仅是感性认识。而职业素质的概念明确提出了“实践过程”特点,即职业素质的培养必须在生产实践活动中,通过亲身体验体会,融入到具体的实践活动中,才能逐步提高劳动职业素质与职业能力。

(四)现有实践教学环节的局限性,导致学生不能从根本上融入到实际工作中

学校教育非常重视实践教学环节:有课程内的短期实践,也有时间较为集中的企业实践。学校的短期实践教学更注重技能的培养,对职业素质的培养益处不大。企业实践有助于职业素质培养,但是这些实践教学均是以学生的身份参与到实践过程,即实践者的身份仍然是“学生+职员”,从而使学生降低了对自己的要求。因学生是以实习者身份加入到企业中,企业对实习生的考核也与企业职员有显著差别。如此的差别造成学生自主投入到职业素质培养的积极性降低。

没有专门的课程保证,没有符合要求的师资,没有学生直接参与和体验的环境,造成了学生职业素质与职业技能的巨大落差。

二、引入模拟公司的原因及可行性分析

模拟公司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德国。为适应当时德国工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创立了“行动导向教学法”。“行动导向教育”又称实践导向教育,是指学生的“行为积极改变”为目标,以学生能力的培养为本位,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在模拟职业活动中自主的学习,即“在行动中学”,本身是学习,同时也是在学做工作,“在学中做,在做中学,边学边做,边做边学”。[5]这种教学模式在财经类专业的教学中应用广泛,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学校本身是个小社会,也有大量的社会活动、经济活动、技术与人才的需求。尤其是在信息化的今天,学校对计算机及网络、软件等技术和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所以,以学校信息化建设和发展的需求为基础,以学校教师为依托,将行为导向教学法引入到计算机教学实践中,建立模拟公司教学法是完全可能的,也是可行的。

三、建立模拟公司对学生素质培养的实践

模拟公司教学法针对有一定专业基础知识的学生(即入校的三校生,或已有一定专业技能的大二学生),建立模拟公司,并在学校内部开展公司的业务活动。公司的管理、技术、运行和经济核算均由模拟公司自行负责,教师主要起引导、监督,从而发挥学生的自主积极性,从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

其基本过程如下:

(一)建立模拟公司

在教师的引导下,挑选部分组织能力强、参与积极性高的学生组成模拟公司的核心成员,并布置相应的任务,组建模拟公司。

在此阶段,学生主要完成以下任务:调查市场并提交公司的可行性分析报告、经济分析报告;制定公司章程;建立公司的组织机构;演讲竞聘公司的主席团成员并推荐公司董事长;聘任各部门经理;招聘各部门员工;制订年度工作计划。最终,模拟公司成立,其组织架构如图1所示。

图1 模拟公司组织架构

(二)模拟公司基本运作

模拟公司根据学校的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分布,分别划定各自的业务范围,如技术一部主管信息工程学院专业机房的网络及计算机的维护工作;技术二部主管学校其他教学部门专业机房的网络及计算机的维护等;市场部负责公司业务的推广,并约谈客户;财务部统一管理公司的财务,并核算公司的财务状况。

公司所有员工均要求持证上岗(由模拟公司考核后颁发的工作证)。在工作过程中,必须挂牌并按照操作流程完成工作任务。在有大型考试项目(如计算机等级考试),模拟公司根据需求布置工作任务,安排不同的工作部门负责不同的工作内容,分别负责划定范围内的设备的维护、软件的安装、调试等工作,保证考试的正常进行。

模拟公司定期或不定期召开会议。以月度为单位,各部门需要向主席团做工作报告,总结上阶段的工作、讨论目前工作中的问题、提交下阶段的计划;以季度为单位,考核公司员工,并给出考核成绩;以年度为单位,董事长向全体员工汇报工作情况,并选出新的董事长。实施过程资料提交指导教师审阅以便进行下一步的指导工作。

(三)模拟公司的激励措施

能被公司聘用,参与到公司的工作中,并在公司的实践活动中锻炼能力,获取知识,本身对学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对工作一定时间、取得一定业绩的学生,公司颁发聘用证书以证明该学生的工作能力。实际上,该证书在学生求职过程中,被许多企业看重并发挥了与其他荣誉证书同等的作用。

同时联系教学管理部门,对参与到模拟公司工作并考核合格的学生,以选修课的形式给定学生素质学分或社会实践学分。此举一方面激励学生参与到模拟公司,另一方面也降低了学生因为学校对学分的要求而选修其他课程的时间,有利于学生全身心投入到模拟公司的工作中。

由于学生实际参与了学校设备的维护管理工作,学校本身也是受益单位,给予学生一定的报酬理所应当。通过学生处的相关政策,结合学校对学生的勤工助学名额的分配,给予核心成员以勤工助学形式给予一定的报酬,激励学生积极工作,竞聘更高职位,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四、模拟公司对学生的培养效果

模拟公司运行两年以来,对学生的培养效果非常明显。在学生求职过程中,在模拟公司锻炼过的学生有明显的竞争优势,部分企业甚至明确要求推荐的学生必须有模拟公司的工作经历。总结起来,模拟公司对学生的培养效果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

由于真正地参与到实践工作中,学生面对的均是实际的项目与问题,极大地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工作中的技术问题需要学生自行寻找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

模拟公司的管理者、职员均是学生担任,各角色在学校而言是平等的,在公司内又有等级划分的。故管理者必须加强能力的培养,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和管理能力以维护自己的管理地位,保证公司的正常运行。职员必须学会服从公司的管理和制度,学会合作与团结,以公司的利益和大局为重。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沟通技巧、领导艺术、社交能力和公关技巧等综合素质与能力,缩短了学生就业适应周期。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业素质与创业能力

学生参与了模拟公司的实际运行,有助于学生掌握市场调研方法,了解公司的运行模式与组建过程,掌握一定的市场经营理念,形成以专业为依托、以项目和公司团体为载体的创业过程,获取一定的创业经验,培养了学生创业过程中需要的创新能力、策划能力、组织能力、领导能力、管理能力、公关能力等创业能力。

五、结语

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模拟公司的实践,引导学生主动进入真实的工作场景,充分体现了职业能力和素质培养的实践性,为学生提供更贴近实际工作的实践岗位和实践内容,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与职业素质,在实践过程中将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理论转变为学生的自主行为。同时,指导教师通过对学生的指导,协助学生解决公司运行中的问题,处理学校“实体”与公司的“模拟”之间的关系,对教师的个人能力也是极大的锻炼和提高。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2006〕16号,2006-11-16.

[2] 宋毛平.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导论[M].郑州:中原农民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