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县志培训总结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此次参与培训的为指前镇水利工程第一线的指挥着与落实者,通过水利专家的知识讲座、参观全国文明示范村等多种方式齐头并进,促进中坚力量快速掌握实战要领,推动水利工程专业化应急抢险队伍建设进程。
6月10日防汛培训理论知识学习正式开始,区水旱灾害防御科科长吴洁同志给学习人员作防汛抗旱知识的重要辅导报告。
吴洁同志首先分享防汛抢险的经典案例,接着传达常州市今年防汛工作的新要求,最后对遇见渗水、漫溢、管涌、滑坡、漏洞、风浪淘刷、裂缝、塌陷和陷坑等常见险情时如何及时抢护做了细致讲解。所有学习人员以饱满的热情参与到学习中,努力做到学以致用。
6月10日下午,所有学习人员乘大巴车到武进区湟里镇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西墅村参观学习。在村书记的热情讲解下,村干部们以谦虚的心态,参观西墅村的村容村貌,学习西墅村的文化历史
村书记说:“要以一种独特、文化底蕴深厚的西墅村精神继续传承下去,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回归乡村,建设家园。”
6月11日上午,太湖地区水工程管理处丹金闸管理所——徐克凡同志给学习人员进行授课。徐克凡同志主要就泵站和水闸安全操作规范、水利安全生产标准化,水利精细化管理方面进行细致讲解。
篇2
二、结合实际,强化措施,开展培训
年初,我们认真总结去年经验,分析存在问题,结合实际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办法和措施,制定了《xx县XX年度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实施意见》,落实专项培训经费250万元。
一是调查研究,开展基地培训。为整合培训基地,促进培训资源的充分利用,4月份组织人事劳动、教育、农业等部门到瓯北等地对我县的劳动力素质培训基地基本情况进行了调查。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我县实际,出台了《xx县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基地认定办法》,并要求各有关部门将自己管理范围内的培训基地认真进行一次检查和评估,择优上报一批基地作为县级培训基地报县农培办审核认定。到目前为止,已有10家基地上报,培训的范围包括泵阀、裁缝、计算机等一些符合我县主要工业产业发展的专业。
二是结合实际,开展培训工作。各培训负责单位根据县委XX年度实施意见精神和实际工作需要,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培训。科技局以培训农村先进技术为主,组织我县13位农村技术骨干到杭州进行了为期10天的培训;农业局和科协以培训农村实用技术为主,结合各乡镇农业发展特点,开展了蔬菜、畜牧、果树等专业的培训;人事劳动和经贸部门以技能培训为主,开展了多期计算机、电工和家政服务培训;教育局以我县职高为载体,针对山区学生开展了裁缝、畜牧养殖业等培训,使他们掌握一技之长,毕业后能够充分就业。为了适应我县泵阀产业发展形势,给待业青年提供培训和就业良机,2月份我县成立了永嘉先进制造业培训基地,面向永嘉籍具有技校或职高学历以上的待业青年、普通大中专毕业待业青年、普职高三分流学生,开展泵阀实用操作技术培训,培训经费由县农培办、企业、学员各承担1/3。目前第一期培训班的50名学员已开始了为期6个月的培训。学员培训后,经劳动部门和企业共同验收合格,取得初级技能证书,即由瓯北镇的较大规模以上泵阀企业录用为正式员工。验收不合格学员继续参加下一期培训,合格后由企业录用。
三、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培训工作中,我们也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宣传不到位,农民培训的热情不高。由于宣传工作做到不够,使一些农民没有充分认识到培训的重要性,且由于我县滞留在家的农民普遍文化程度低,年龄偏大,就业竞争力差,他们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不高。二是各乡镇培训工作开展不平衡,工业和农业重点乡镇培训工作开展的比较好,一些贫困落后的乡镇培训积极性不高。三是培训项目开展不平衡。目前,我县的专业农民培训开展的比较好,绿色证书、农函大培训工作力度非常大,而务工农民和转业农民的技能培训人数比较少。四是培训后的就业服务不到位。由于目前企业用工需求量不大,加上一些培训机构自身条件的限制,劳务输出供需见面会和本地用工招聘会质量不高,服务工作没有完全到位。
四、下步工作打算
一是健全组织机构,进一步完善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制度。健全和完善工作机构,特别是四个专业培训小组和各乡镇的培训组织机构,配备相应的专职工作人员,使农民素质培训工作真正做到有人抓。加强县农培办同各部门之间的协作,发挥他们各自优势,形成合力,共同抓好我县的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作。开展县级培训基地认证工作,加强对培训基地的规范化建设。进一步建立信息交流、工作通报、调查研究等工作制度,及时了解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作的新情况,发现新问题,总结新经验,提出新举措。
二是结合我县产业结构特点,进一步加强技能培训工作。继续采用订单培训或定向培训方式,联合我县奥康、红蜻蜓、报喜鸟等一批知名企业,引导企业根据国家职业标准和不同行业、不同工种、不同岗位对从业人员的要求,开展岗位技能培训。重点结合我县服装、泵阀、鞋业等产业结构特点,充分利用永嘉先进制造业培训基地,开展服装、泵阀等实用操作技术培训,使更多的农民不断掌握实用技能,以适应我县产业发展需要。全面实施劳动力培训“双后双百”工程,使我县初、高中毕业后的分流学生百分之百参加培训,百分之百能够转移就业。
篇3
按照整改提高阶段要求,我办坚持走群众路线,邀请县主题办进行督导。在此基础上,结合县志工作实际,制定我办总结评议调查问卷测评表,并严格标准,准确把握政策界限,不回避矛盾和问题,就我办工作效能、全办意识、廉洁从政、服务社会、干部作风等方面工作接受社会各界的评议。并利用我办地情网站的平台,开设专栏进行群众满意度评议,被评议人员本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原则,认真对待他人的评议。
三、查找问题,整改提高。
1.存在的问题:二轮修志资料征集进展缓慢。①领导认识不到位。个别单位领导没有把志书编撰从志鉴的社会和文化功能高度加以认识,没有给部门县志编辑人员编写志书提供时间、培训和经费保证。②资料缺失严重。由于二轮《县志》(1991年—2010年)历时时间较长,加之有些单位地址迁移、领导更换,资料丢失现象严重,直接影响专业志的编撰和二轮修志的顺利进展。③业务培训不足,单位专业人员少,现有人员需要专业培训。
篇4
二、全力以赴,积极做好各项工作。
1、县志发行有新成效。
为加大《县志》发行力度,使县志工作更好地服务我县“三个文明”建设。今年我办“多管”齐下,不断创新县志发行方式,县志发行工作取得了较好成效。一是高位推动。积极争取乡镇和部门领导支持。对续志的发行工作进行了一次全面统计,对末完成发行任务的部门和乡镇进行督促,为全面完成发行任务奠定了基础;二是突出发行重点。将县志发行重点由乡镇调整为县直单位、中小学校、企业、个人(获得副高以上职称者)、社会团体;三是强化考核。召开办公室会议,研究制订了县志发行目标考评方案,把发行任务完成情况与年终考核和评先评优挂钩。通过加大发行力度、突出发行重点、扩大发行范围,县志发行取得较好成效,一年来累计发行县志300余册。
2、部门志编修有新突破。
《县军事志》的编纂工作结束后,我办积极争取县政协领导的支持,于去年9月份正式启动了《县政协志》的编纂工作,经过全体编纂人员10月的艰苦工作,于今年六月份完成该志书初稿。初稿经再三修改后于9月份装订成册送县政协审定。今年8月份,我办又争取县交警大队领导支持,启动《县交通警察志》的编纂工作,目前已完成交警大队自成立以来所有档案的查找工作,正在进行相关资料的搜集。有的篇章正在试写,预计明年2月份可形成初稿。与此同时,我办还协助县人大做好《县人大志》的续修前期工作,明年3月份正式启动《县人大志》的编纂工作。
3、地情资料收集有新举措。
今年,我办结合《年鉴》和《年鉴》的供稿工作,在收集整理地情资料方面做到多跑腿、勤动脑,变被动收集为主动收集,改坐等收集为上门收集,不断创新收集方法。将县情资料分为政府综合口、工交口、农口、科教文卫口、财商贸口等几大块,实行分口收集、分类整理、专人负责、电子存档的办法,使县情资料收集工作常态化、规范化,为今后年鉴和续志的编修打下坚实的基础。
4、地方志资源开发利用有新进展。
结合我县招商引资的重点,我办充分发挥地方志书的综合资料文献作用,积极协助县招商局、大汾镇政府等有关单位,从我办所保存的资料中查找县内矿产分布情况、种类属性等,为招商引资服务。此外,广东、广西、云南、湖南及省内其它地方人员询根认宗,或印证有关历史事件,来信来电来函要求我办提供相关资料,我办均以最快的速度、最好的质量为其提供服务。对县内人员来我办咨询,要求提供相关资料的,我办均做到热情接待,高效优质地提供服务,让群众高兴而来,满意而归。今年,共接到县内外来信来访50多人次。
5、《年鉴》和《年鉴》专稿任务圆满完成。
《年鉴》和《年鉴》供稿任务下达后,我办及时与县委办、县政府办汇报和沟通,确定我县2010年年度工作亮点。为保证供稿质量,我办先后选派2位同志参加省、市主办的年鉴编辑业务培训班。编辑人员深入相关部门和乡镇搜集、整理一年来我县在城镇建设、公路建设、新农村建设、工业园区建设、民生工程建设、社会事业建设等方面取得的成效,认真整理编纂文字和图片资料,及时上报《年鉴》和《年鉴》编辑部。为宣传,推介,扩大我县对外知名度,花费2万元在《年鉴》彩页专版中认刊了两个彩页专版,集中宣传展示我县近年来在城市化建设、工业园区建设,新农村建设等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效。
三、统筹兼顾,各项中心工作有序开展。
1、扎实开展“发展提升年”活动。
今年我办以“全面发展、跨越提升”为主题,以推进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为重点,以县志发行、部门志编修和地情资料收集为抓手,以深化机关效能建设为动力,力求不断创优发展环境,全面提升发展质量,为实现经济社会进位赶超、跨越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按照县委的统一安排部署,我办于2月25日制定下发了《关于开展“发展提升年”活动实施方案》,及时成立了以办公室主任为组长的“发展提升年”活动工作领导小组,认真开展了学习动员、组织实施、总结考评三个阶段的工作。对照“发展提升年”活动各阶段的要求,我办认真组织实施,结合本办工作实际制定措施:围绕《县志》发行,提升县志工作更好地服务我县“三个文明”建设水平;围绕部门志编修、地情资料收集、提升本办人员素质;围绕创建最优发展环境提升办事效能和服务水平。全体干部职工的思想认识进一步提高,工作作风进一步转变,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进一步增强,有效地激发了工作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精心组织创先争优活动。
按照县委《关于在全县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中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实施方案》等文件的要求,我办积极响应省地方志办主任刘斌同志提出的“创先推动方志事业新发展,争优促进方志事业上水平”为主题的创先争优活动。一是按照“五好”要求建设领导班子。(即学习好、团结好、作风好、纪律好、政绩好)。二是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坚持集体领导下的分工负责制,充分发挥领导班子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断增强公仆意识和服务水平。三是切实抓好党风廉政建设。牢固竖立廉政意识,搞好警示教育,严格执行各级关于廉洁自律的有关规定,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四是强化内部管理约束机制。扎实推进机关思想作风建设,以制度管人,以制度管事,确保政令畅通,使办公室各项工作走上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轨道。
3、周密部署“思想大解放、作风大转变、服务大提升”主题教育活动。
根据县委《关于在全县机关党员干部中开展“思想大解放、作风大转变、服务大提升”主题教育活动实施方案》的要求,我办成立了活动领导小组,制定了具体实施方案。组织党员干部认真学习省市第十三次党代会,市第三次党代会,市委三届一次全会和王萍书记在全市领导干部大会上的讲话及县第十三次党代会的精神。组织观看了杨善洲先进事迹。党员干部深入调研,走访群众,开展谈心活动,查摆问题。着力治“慢”,强化实效观念,克服和改变“慢”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做到快捷、规范、高效;着力治“散”,构建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长效机制,解决少数干部工作作风散漫、纪律涣散等问题;着力治“浮”,把办公室的各项工作真正落实到实处,注重深入基层,服务群众,明确每名干部的责任和职能,激化全办干部的工作热情,切实提高工作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篇5
一、各区县地方志办公室和市属部门修志机构要组织全体工作人员认真学习《规划》,深刻领会《规划》的精神和重点。各类修志人员培训班、业务讲座、理论研究班、研讨会等都要把学习贯彻《规划》作为首要内容,组织讨论,交流心得。市地方志办公室将适时举办不同类型的专题学习班,分批、分层次进行培训。通过学习,把广大修志工作者对地方志工作的认识统一到《规划》的精神和各项要求上来。
二、各区县地方志办公室和市属部门修志机构要在学习宣传《规划》的过程中,积极主动地向本级政府或本部门领导汇报情况,引起他们的重视,取得他们的支持,努力将《规划》规定的总体目标和各项具体要求落到实处。
三、各区县地方志办公室和市属部门修志机构要对本区县、本部门学习、宣传、贯彻、落实《规划》的工作进行指导、督促、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同时,注意总结学习贯彻《规划》的好典型、好经验,及时加以宣传推广;注意收集大家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向上级和市地方志办公室反馈。市地方志办公室将会同有关部门对《规划》的学习贯彻情况进行专题调研、督促检查,以有序推进各项工作的落实,推动地方志工作迈上新台阶。
四、各区县地方志办公室和市属部门修志机构在学习贯彻《规划》时,要抢抓机遇,高起点定位,全面提升地方志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服务水平和地位,提高地方志工作机构的社会影响力。《规划》所附《(天津市志)第二轮编修任务时间表》《天津市第二轮区县志编修任务完成时间表》和《天津市区县综合年鉴公开出版任务完成时间表》,对“十三五”期间全面完成第二轮志书编修和实现区县综合年鉴公开出版任务,作了明确而具体的规定,各区县地方志办公室和市属部门修志机构要“对号入座”,严格按照时间节点加以落实,保质保量完成任务。与此同时,要加强地方史研究编著、地情资料开发利用、信息化建设、地方志理论研究,促进地方志事业全面健康稳步发展。
篇6
二、突出重点,精心策划,积极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1、组织开展北京奥运会、残奥会赛会志愿者招募工作
20__年8月28日,北京奥组委启动了北京奥运会、残奥会赛会志愿者招募工作。__县按照北京奥运会志愿者工作协调小组的要求,高度重视这项工作,在县城和15个乡镇设立了宣传咨询点和报名表领取点。活动期间,__电视台、__报社对活动情况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宣传报道,为志愿者招募工作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截至到20__年6月13日,我县共有1861人成功递交了网络报名表,累计网站浏览率已达到8190人次。报名的人员主要是在我县的在读大学生,部分大学生基层志愿者、大学生村官助理,在县直、乡镇各单位工作的青年,也有来自农村的青年、在__打工的外地青年。由此可以看出,奥运会志愿者工作深入人心,影响广泛。
2、组织开展富有特色的城市志愿者服务活动
2月17日-2月24日,在__人民商场、龙庆峡景区两个县级服务站点,组织30余名志愿者,开展了北京城市志愿者“春节服务周”活动。通过开展志愿者培训、形成“三个五”工作格局、积极开展特色服务项目等工作形式,圆满完成了“春节服务周”活动。活动中,志愿者们向市民、游客宣传奥运知识、志愿者报名方法,发放与奥运有关的贺卡、日历、宣传画、微笑圈等,提高大家对奥运的理解和认识。团市委副书记李先忠、__县委常委、宣传部长盛桂荣等领导还到服务站点对志愿者进行慰问。
4月30日-5月7日,在八达岭高速营城子出口、919长途汽车站、__人民商场、龙庆峡景区四个县级服务站点,组织100名奥运会、残奥会开展了北京城市志愿者“五一服务周”活动,志愿者们服从组织,认真履行职责,克服各种困难,坚守岗位,向市民、游客宣传奥运知识、志愿者报名方法,发放与奥运有关的微笑圈等。北京奥组委志愿者部副部长张振良、宣传处处长易帅东等领导还到服务站点对志愿者进行慰问,团县委负责同志也轮流排班,深入到站点看望志愿者并一同参与服务,这些都使志愿者感到温暖,深受鼓舞,坚定了做好志愿服务的信心。
3、组织开展社会志愿者活动
除组织奥运会、残奥会志愿者申请人、城市志愿者开展活动外,团县委还组织社会志愿者围绕县内中心工作展开志愿服务。
元宵节是我国民间传统节日,__县民间有沿街展演花会的习俗,今年正月十五,县政府组织开展元宵节花会展演活动,预计现场观众在万人以上。作为花会展演活动的协办单位,团县委负责召集400名志愿者维护演出现场秩序。团县委组织志愿者开展了岗前培训,并为参加志愿者服务的每名志愿者购买人身意外保险。虽然花会展演因天气等问题未能如期举办,这次活动使团县委锻炼了队伍、增长了经验,为以后开展社会志愿者活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5月26日,__县举办第二届端午文化节。团县委组织了80名志愿者参与龙舟下水仪式,现场举行了赛龙舟、跳“五色奥运”绳比赛、踢毽子比赛等
体育竞技活动。活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6月23日,__县举办“文明__、走进奥运”万人健身走活动。活动涉及人数众多,场地地域宽广,给组织协调工作带来一定困难。作为活动的协办单位,团县委组织40余名志愿者负责现场观众的组织协调、健步走各方阵队伍的引导。为保证大会活动有序进行,团县委将会场上的位置细分成片,分别布置,并带领志愿者现场模拟会场流程。会场上,身着统一服饰的志愿者们微笑服务,积极引导,为活动的有序进行提供了周到细致的服务。在志愿者们的热情仔细的服务和引导下,现场近万名观众按照各自方阵队伍,有条不紊的进行了健步走活动。
4、开展环境保护志愿服务活动
为了突出“绿色奥运”理念,__志愿者积极参加植树造林、绿化美化和环境保护活动。在创建全国卫生县城、首都文明县的工作中,志愿者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围绕“青春奥运绿色行动”的主题,开展了“节约用水、奉献奥运”活动、保护__的母亲河——妫水河活动、“绿化妫川,为奥运添彩”活动,广泛宣传了“绿色奥运”理念,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
5、成立志愿者环保服务队
近年来,全县各级团组织紧密围绕县委、县政府全面实施生态文明战略、建设首都生态休闲商务区的奋斗目标,广泛普及生态环保知识,积极开展环保宣传、植绿护绿、节约用水、监测河流、捡拾白色垃圾、清洁城市等主题实践活动,提高了青少年的环保意识,为创建全国生态县营造了良好的氛围。4月22日,在__县“倡树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家园”青少年环保行动上,团县委为北京科技大学__分校志愿者服务队、县国税局第十税务所志愿者服务队、大榆树镇环保志愿者服务队、湖南社区青年志愿者服务队、__县第五中学志愿者服务队等10家志愿服务组织颁授__县环保志愿服务队队旗。
6、奥运会志愿者公益实践项目
随着北京奥运会志愿者工作的稳步推进,__志愿服务事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以此为契机,为拓展志愿服务新领域,创建志愿服务品牌项目,推动北京志愿服务工作的项目化发展,更好地服务于北京奥运会志愿服务工作,__团县委在今年3月份面向社会我县志愿者公益实践项目。这11个项目涉及到环境整治、关爱弱势群体、文化传播、法律宣传等内容,面向社会公开招募志愿者参与服务,探索和尝试志愿者招募、服务、管理工作的社会化,推动我县志愿服务事业的深入开展。
三、总结经验,开拓创新,促使志愿者工作迈上新台阶
1、筹备成立__县志愿者协会
为了推动志愿者工作更加制度化、规范化,20__年,拟成立__县志愿者协会,秘书处设在团县委,整合全县各界力量,开发志愿服务项目,拓展服务内容,共同做好志愿者工作。目前,协会的各项筹备工作正在紧张进行中。
2、做好赛会志愿者、城市志愿者招募相关工作
根据奥运会志愿者工作总体安排,继续开展好赛会志愿者、城市志愿者的招募工作,在我县八达岭长城、龙庆峡等知名景区、人民商场、高速公路出口等服务场所设立宣传咨询点、招募站、信息服务亭,宣传、发动更多的人关注奥运会志愿者工作。
篇7
地方作为基层图书馆的定位目标,不仅是其服务对象,也可以成为其宣传的品牌。与其他类型图书馆相比,基层图书馆自足于地方,通晓于地方,接近地方历史、文化、科技、社会、经济,可被看作最接地气的图书馆,因此具有“近水楼台先得月”之优势。同时,地方特色具有独一无二性,宣传地方特色或者融入地方特色正是基层图书馆出类拔萃的良好途径。再次,由于城市化进程迅速,许多历史遗留下来的地方特色淹没在现代化的社会建设中,如何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也是基层图书馆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图书馆建设不仅可以从加强自身场馆环境建设出发,还可以与地方相结合,打造属于地方的特色文化。“与地方紧密结合”不仅是基层图书馆的特色也是其优势,也是其应尽的义务。
二、方式
1.参与文献编纂,宣传地方特色
地方文献素有“一地之百科”的美誉,它可以真实地反映地方文化、经济、社会、自然、科技等发展状况[2],而基层图书馆作为与地方文化最为接/!/近的图书馆,应该发挥此优势作为外界了解地方文化的窗口。目前由于基层图书馆资源整合、专业技术、人力不足、财力有限等原因,地方文献整理之工作较难单独展开,但是基层图书馆可以与专业的地方文献研究办公室合作,做好服务工作并开展专题信息服务,例如提供图书资料,参与资料收集,成书展示宣传等,以一个参加者的身份进入到与地方文献相结合的工作中。2011年,我县宣布开展新一轮《肥西县志》修复工作,并为此成立了肥西县地方志办公室和党史研究室,而我馆作为本县历史资料收藏较为丰富的藏馆之一,不仅能提供相关历史文献,还可以依据与其他地方馆的合作与其交流地方文献以及编纂经验,并通过图书管理工作经验搜寻相关领域工作较为出色的研究人员、历史资料和研究方法。目前《肥西县志》编纂工作依旧在进行。
2.记录地方文化,培育特色文化
2014年最美基层图书馆之一的陕西省陇西县图书馆,致力与地方特色文化相结合,收集秦腔、陇剧等地方文化,将其视频资料分类整合,刻制成光盘,送到城市社区和农家书屋,让城乡居民共享文化信息[3]。我县图书馆位于安徽省合肥市,庐剧是本地特色剧种,千年古镇――三河、刘铭传故居、多所淮军故里“圩”建筑等也坐落于我县,这里流传着许多关于三河大捷、刘铭传将军等英雄古事迹,“圩”建筑的古韵也将成为历史,相关地方史和民俗学专家对此也进行了收集。为了使其进一步传播,我县图书馆可以将所有地方文化资源进行整合,形成书集并举办相关展览,例如专题展、摄影展、相关知识竞赛等,同时也可将书本资源转换成集视频、图片、语音为一体的数字化资源,通过网络和新媒体进行传播。
3.利用特色资源,提升服务内容
每个地方具有属于本地的发展特色和优势资源,基层图书馆建设可以发挥本地优势资源的价值,借一己之用,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社会文化发展。作为全国四大科教之城的合肥,科研已成为合肥的特色和优势。2012年,英国《自然》杂志了《自然出版指数2011中国》报告,合肥自然基础研究能力位列全国第三。面对着丰厚的科教资源,不仅是图书馆提升自身能力的方式,也可以成为其对外展示的精品内容。我县图书馆可以与合肥市的科研院所结合,举办相关书展或者科研院所进校园、进乡镇等主题活动,把我馆塑造成乡镇读者进一步认识科学的“科技馆”,推动科学知识与科学文化的传播,进一步提高公民科学文化素养。同时合肥高校图书馆具有基层图书馆没有的专业、学科与实验室以及各类高级人才的优势[4],我县图书馆可与其开展资源共享服务并前去学习培训,提升员工的业务水平,弥补自身的不足。
4.挖掘自身优势,打造本馆特色
只属于某一图书馆的特色则会成为该馆的最大竞争优势,也是图书馆建设中首要宣传的内容。省市级以上图书馆近年来奋力打造属于自身的图书馆特色,而基层图书馆却苦于资源的匮乏在特色建设上难度较大,但是也有一批基层图书馆在打造“本馆特色”上工作出色。安徽省无为县图书馆>!总结本馆特点,与地方文化相结合,打造属于本馆的图书馆文化;调研别馆,学习其经验了解自身不足,同时可以比对出自身特色,沉淀为后期的“本馆特色”。 5.建设数字资源,传播服务形象
篇8
三、锻炼队伍,培养人才。由于我县的文物工作当前正处于青黄不接和新老交替的关键时期,因此,我们把这次文物普查工作做为我们培养人才,锻炼队伍的首要目标。人人头上有任务,个个肩上有压力,每个同志负责2-3个乡镇的普查工作,负责所分管乡镇的复查认定和新发现文物的所有文字资料,并且要求每个同志增强责任意识,坚持高质量高标准来完成。目前,全县16个乡镇的普查工作任务已全部分解到每个同志。
篇9
三、锻炼队伍,培养人才。由于我县的文物工作当前正处于青黄不接和新老交替的关键时期,因此,我们把这次文物普查工作做为我们培养人才,锻炼队伍的首要目标。人人头上有任务,个个肩上有压力,每个同志负责2-3个乡镇的普查工作,负责所分管乡镇的复查认定和新发现文物的所有文字资料,并且要求每个同志增强责任意识,坚持高质量高标准来完成。目前,全县16个乡镇的普查工作任务已全部分解到每个同志。
篇10
维西傈僳族歌舞’阿尺目刮’主要流传在维西自治县的叶枝、康普、巴迪等,他们生活在澜沧江沿岸一带的高半山腰。20世纪80年代傈僳族“阿迟目刮”被第一批收集于《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云南卷》中,当时的艺术工作者主要以维西县叶枝镇同乐村作为采集点来进行记录,以及2006年同乐村的“阿迟目刮”舞蹈被收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之中。因此,本文以同乐村作为田野调查地。“阿尺目刮瓦器”为傈僳语的称呼,当地人喜爱称呼为“山羊的歌舞”。“阿迟”为“山羊”,“目刮”为“歌”的意思,“瓦器”是“跳舞”意思,全称的意思为“山羊的歌舞”,目前都简称为“阿迟目刮”,如果“瓦器”不加就单指“歌”的意思。维西傈僳族的省级传承人李碧清老师告诉我,以前他们不叫“阿尺目刮”,他们统称“目刮刮”、“目刮邓”、“瓦器器”,汉语翻译为“歌舞”的意思。“阿尺目刮”的称呼。这源于唱的是“山羊调”(唱的山羊调,并非是内容是歌颂山羊,是因歌唱时,声音带有独特的颤抖音,听起来像是山羊在歌唱,才得名为“山羊调”),模仿的也是“山羊”,而“阿尺”在傈僳族音译为“山羊”的意思,因此得名“阿尺”。“目刮”(莫刮)傈僳语音译为“歌”或“调”。“瓜其”又写作为“瓦器”,即舞蹈,才取其名为“阿尺目刮瓜其”、“阿尺目刮瓦器器”,意思为“山羊的歌舞”、“阿尺目刮舞蹈”。曾经还有还被称为“倮当目刮”、又或者为“矣乃扒瓦器”,(“矣乃扒”傈僳语意为河沟上游的人,也就是河沟上游的人跳的歌舞)。对于“倮当目刮”称呼的来源,笔者进入田野点进行采访了林永辉老师,林永辉老师是20世纪80年代第一批收集《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云南卷》中傈僳族歌舞“阿迟目刮”的艺术工作者,他说“倮当目刮”这个称呼是当时的领导赋予给它的名字,县领导以及一些搞艺术的经过研究之后,对个称呼的解释为维西周边都是山都是沟,“倮”是“那条下来的沟”或“在这个沟里的”,也就是箐沟的意思;“当”有2个含意,一为“在”的意思,二为“装下”的意思,二者连起来直译就是“沟头的上的舞蹈”或“在沟里的舞蹈”或“箐沟中装下的歌舞”,翻译过来为在半高山上跳的歌舞,解释的不太集中,表达的意思也不完全,我并不认同“倮当目刮”这个称呼的解释,而且’阿迟目刮’的称呼是老一辈都这么叫,但在当时的环境背景之下这样的称呼是一种笑料,傈僳族人也很不喜欢,觉得很好笑,这样的称呼是直接把傈僳族人说成羊子,觉得是一种侮辱,尤其当时的领导是很不喜欢的。但是我还是比较愿意接受老人们的叫法,坚持和尊重流传的称呼,没有按照他们的想法进行记录。因此,才保留了如今这个称呼”。
二、同乐村“阿尺目刮”舞蹈的现状
随着艺术工作者开始对它挖掘,外界对它的关注越来越多。笔者在进入村落进行调查时,进一步观察和研究发现,当地传承人所跳的“阿尺目刮”有着“传统”和编创之分,他们在不同的语境下,舞蹈形态随之进行不同的表演。当地村落里“阿尺目刮”舞蹈形态延伸出了两种形式:一种形式为村落生活场景的舞蹈形态;另一种是为他者展演的舞蹈形态,舞蹈动态和表演形式更为丰富,具有一定的表演性质。相比“传统”舞蹈为他者所展演的舞蹈形态里不只是在动作层面上发生了变化,在舞蹈的功能上也发生了变异。村民们在村落生活场景中所跳的“阿尺目刮”主要以传统步伐和舞蹈形式为主,其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将本民族的舞蹈动态传承下去。经当地人的介绍,过去歌舞“阿尺目刮”在时期一度处于灭绝的境地,目前传统动作传承下来有“别别玛”(基本步法)、腊腊邓(进退步)、洒托闭(三步剁)、“撒种子”等等动作。新编创的步伐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的开展,人们对于民族舞蹈了解与重视的不断上升,随之旅游业的开发以及审美的需求的提高,传统的舞蹈步伐,太多单一,为了满足大众的审美以及更好传播与发扬歌舞“阿尺目刮”的传承。呈现出的舞蹈动态是当地艺人在传统的步伐的基础之上再模拟“山羊”的动态进行加工和编创而来的动作。例如 “羊羔吃奶”、“山羊喝水”、“山羊抖雨”、“山羊打滚”、“山羊扒土”、“山羊受伤”、“山羊斗舞”、“山羊望主人”等以及随着生产方式的改变还创编的“栽秧”等模拟生存劳动的舞蹈动态。
三、同乐村“阿尺目刮”舞蹈现状之原因分析
(一)动作形态的变迁
舞蹈在具体的变迁过程中会产生两种情况,一种为量变,即在原有传统舞蹈的基础上丰富和完善,也称为文化积累;另一种为质变,即传统舞蹈性质的变迁。动作属于舞蹈的主体,传统舞蹈的变迁首先体现于身体语言上,包括舞蹈的动作、舞蹈篇幅等,同乐村的“阿尺目刮”舞蹈属于量变的范畴,即原有传统舞蹈基础上的丰富和完善傈僳族“阿尺目刮”的舞蹈形态,舞蹈不管是从传统的步伐还是新编创的步伐,都未离开典型的“踏地为节”动态特征。笔者对维西县同乐族“阿尺目刮”省级传承人李碧清老师采访时,他说:在维西县叶枝镇有傈僳族、纳西族、藏族、彝族等等,其他民族的人都会跳“阿尺目刮”的舞蹈,但是傈僳族的人们一般不跳其他民族的舞蹈,只跳本民族的舞蹈。
(二)传承方式的变迁
在传统舞蹈的传承上,民间通常有一套相配套的传统方式,一般而言要么是群众之间互相传承,或者拜师学艺,或艺学家传等传承方式,艺学家传也就是所谓的“门里出身”。笔者对同乐村的村民进行采访时,了解到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特别是全球化的西学东渐的趋势,对现代生活的追求具体到了实际的生活中,同乐村的人们很少会对传统的舞蹈报以像过去般的喜爱,尤其是科技渗入,人与人之间只需要通过一部小小的手机方可进行信息交流,知晓天下之事,由此村民的闲暇时间有了更多的选择,在娱乐综艺节目以及东西方大片的面前,传统“阿尺目刮”舞蹈的表演显得越发的无力与单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却越来越少,很少会自发的组织去进行舞蹈的传承,加之多数村寨里,许多的年轻人都外出打工,留守在村寨里只剩一些小孩和老人。聚在一起跳舞的传承方式除了一些偏远的少数地区还在延存之外,许多地方越来越微弱。如今传承方式发生了改变,主要是以商业利益的驱动和政府有意识的组织。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始,“阿尺目刮”舞蹈的传统方式从民间的自发行为向政法有组织的培训靠拢,政府通过各种方式激励群众传承自己民族的舞蹈,加之商业旅游的开发,利益的驱动,许多务农的人们很愿意选择展演的活动,这样比在田地里干一天的农活要来的实际些。据当地的文化馆的人说,他们不定时组织一些村民进行集中的学习“阿尺目刮”舞蹈,舞蹈方面的教授者是由省级传承人李碧清老师来担任,学习的内容是更为丰富的新编创的舞蹈形态,每天培训学习也都有一定的费用,训练一段时间,根据学习的情况会颁发学习证书,如果村里来了重要的任务或者有游客来,学习过的村民就有资格进行展演的活动,当然这样的组织形式其目的也是为了使得更多的人传承“阿尺目刮”舞蹈。由此得知,原本传承民族历史记忆和文化习俗的“阿尺目刮”舞蹈,随着传承的方式的改变,过早的失去其功能的意义。
(三)传播带来的功能变迁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之下,随着社会的变化,城镇化、现代化、市场化的加速,伴随关注度的上升,人们对于艺术形式的要求日益增加,在经历了文化模式的解构与文化因子的碎片化后,许多民族地域的舞蹈自然而然的从村寨中的神圣祭祀活动或自娱性活动走向一种展演性活动,舞蹈的文化功能随之发生变迁,舞蹈从神圣走向世俗;从仪式走向形式,不再与、神圣仪式或者世俗生活、自娱自乐等相关联。当地的艺术家以及当地传承人为了满足观看者的需求,在传统的艺术上进行加工,丰富其艺术形式。舞蹈已不再是原本形态的复制和延续,而是对传统舞蹈形态的一种更新和再创造,从而形成了新的舞蹈表达,重构传统舞蹈的功能。由于社会环境以及自然环境的转变,“阿尺目刮”舞蹈也随之进行变迁。如今的“阿尺目刮”为了满足“他者”的需求,脱离了原本的语境,在给“他者”展演时,随着语境的不同展演形式采取的是传统舞蹈的跳法与“传统”舞蹈中衍生和编创相结合的进行表演。问起其原因,传承人李碧清老师说:“传统的步伐太过单一和枯燥,观看的人不喜欢看到这些,他们喜欢看更丰富一些的,那么我就在原来跳法上根据我生活的经验和长期观察山羊的状态进行改编,并对其进行编创,舞蹈表演的队形多数采用即兴的形式,主要对“阿尺目刮”舞蹈动作进行改编的成分较多一些…。” 从这点可以总结出,进行动作的发明其主要原因是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和满足“他者”的审美需求。对于民族主体而言消除了时间和场所的天天表演自然变成了“假跳”、“假演”的形式,从最具代表性的信息传播工具变成了一种满足“他者”的精神文化消费的需求而形成的具有产品性质的歌舞形态。展演的时间也是从该民族主要节假日或者每逢村寨中发生重要的事情变成了以满足“他者”的需求来确定,每天随时都将进行展演;表演的目的不再是祈求神灵的保护或者满足自己娱乐的需求和精神的享受而是把表演的对象确定为涌入村寨的“他者”。基于以上的因素,为了更好的吸引“他者”的眼球,顺应时代的发展,符合当下审美的需求,当地文化馆和传承人组织,或者也会邀请艺术家进行参与,对传统舞蹈进行创编和发明,让原本单一的动作多样化,并丰富其舞蹈的动态,使得舞蹈形式更具艺术化。思想观念的转变也是致使舞蹈变迁的重要原因。
结语
每一个民族或者任何一个社会文化会在继承或扬弃的过程中发展,任何民族的舞蹈变迁应以民族传统的舞蹈文化作为存在和发展为立足点和归宿点,如若脱离本民族的传统舞蹈,那么舞蹈的变迁就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阿尺目刮”舞蹈的变迁不管是在经济全球化还是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之下,作为一个悠久历史的民族承载者,笔者认为需首要认识到傈僳族的舞蹈文化,基于文化自觉的过程下,才能尊重与传承好自己民族的传统舞蹈文化。虽每一个民族的传统舞蹈都会面临着经济一体化所带来的巨大挑战和困境,时刻j将受到商业舞蹈和西方舞蹈的冲击与侵蚀,如果不能很好的有序的协调的处理好,必然会造成文化的丧失。毕竟“传统是人们创造活动的积淀,是一个社会的文化遗产。任何一个社会都不可能完全脱离传统而发展” 舞蹈的变迁的话题是当下的一个热点,许多的学者都对此给予了许多的关注,变迁不是我们所能决定的,它是这个时代的特征、政治环境、个人需求的而引起的,而P者认为值得我们深思与反省的是如何去进行保护和传承,以及保护和传承之间有关“度”的思量,尽量避免那些快要消失还没有消失的舞蹈形态。
参考文献:
[1]鲁健彪,《傈僳学研究(一)》,[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1年11月。
[2]鲁健彪,《傈僳学研究(二)》,[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1年11月。
[3]侯兴华,《泰国傈僳族社会发展和文化变迁―整体研究与个案调查》,[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
[4]《傈僳族简史》编写组、《傈僳族简史》修订本编写组,[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年11月
[5]杨宏峰,《中国傈僳族》,[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12,年12月。
[6]林永辉,余何德、余海忠翻译,《维西・傈僳族民间歌舞集(1)》,[M],潞西:德宏民族出版社,2012年2月。
篇11
位于海北藏族自治州的祁连县,县域总面积1.47万km2,属高原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2.6~3.7 ℃,冬季寒冷,气候干燥,夏季凉爽。年降水量159.3~359.1 mm;海拔4 200 m以上终年积雪,现代冰川广布,平均海拔3 500 m。全县森林覆盖率13.5%,林业用地面积20.97万hm2,乔木林地面积1.65万hm2,灌木林面积17.19万hm2。虽然全县森林资源较少,但均分布在黑河西岔(黑河)和东岔(八宝河)的高山峡谷地带,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等重要作用。是祁连县天然生态屏障,同时也是甘肃河西走廊、内蒙古额济纳旗农田灌溉、工业用水和人畜用水的重要水源供应区。
由于历史和社会原因,数千年的乱砍滥伐、毁林开垦、樵采、过度放牧等,使祁连县的生态遭到严重破坏,目前,祁连县水土流失面积达4 667 km2,草地沙化,退化面积达7 266 km2,森林植被的破坏、草地的沙化、退化,造成了严重的洪涝、风沙等灾害,这不仅影响了当今的社会进步,而且严重地威胁后代的生存和发展。为此,要紧紧围绕国家实施的天然林保护工程、“三北”防护林等工程,从祁连县实际出发,加强当地林业生态建设,再造山川秀美的新祁连。
1 提高对林业生态建设的认识,坚持全民绿化
1.1 提高对林业生态建设的认识
以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森林为主的绿色植被构成了人类生态与发展的物质和能量基础。林业是一项产业及公益性事业,是为了对森林资源进行经营而组织起来的。在人类的文明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林业发挥了非常大的贡献,同时也付出了昂贵的代价[1-2]。
任何一个国家,其整体生态功能发挥的较为明显的标准为:森林的林分郁闭度应超过0.6,覆盖率超过30%,并且森林资源应均匀分布。若达不到这些要求,则该国家的生态环境就不可能完整,不可能达到较好的生态效果[3-4]。祁连县的森林覆盖度仅13.5%,林分平均郁闭度不足0.5,且森林分布不均,多为小片状,且风沙大,气候条件较为干旱,草地面积呈大范围的沙化、退化,生态环境十分脆弱。近年来,全县人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艰苦奋斗,大力开展植树造林的绿化活动,仅“九五”期间,祁连县就共完成人工造林1 533.33 hm2,但尚未彻底地改变该县生态环境继续恶化的趋势,直接对祁连县的的发展产生严重的影响。目前,祁连县水土流失的总面积达4 667 km2,占总土地面积的31.75%,雨季黑河平均含沙量达10.8 kg/m3,每年的平均泥沙输量高达4 500 t,导致了该县的土地肥力有一定程度的下降,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1.2 坚持全民义务植树造林
进一步提高全民的生态环境意识,坚持全社会办林业、全民搞绿化的方针,充分地对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的积极性进行调动,建立全社会均参与植树搞绿化的机制,继续坚持群众运动,大力宣传,进行全民义务植树,全党动员,全民动手,对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部队等进行广泛动员,促进造林绿化目标的快速实现[5]。
2 加强森林经营管护,为生态建设提供有效保证
林业振兴、发展的主题是对森林进行经营管护[6]。祁连县当前已有的林木植被资源是经过多年发展得来的,由于该县的自然条件较差,一旦植被资源遭到破坏,则极难恢复,产生极大的损失。因此,应加强对现有林木植被资源的保护工作,并将其放在重要的位置上来抓。应在对现有的森林资源继续进行保护的基础上,大力搞好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同时,大力实施国有林区天然林保护工程。要多方面采取措施,严格控制林木资源消耗,在全面禁止采伐的基础上,坚决制止乱砍滥伐、毁林开荒等破坏资源等行为,切实地保护好已退耕还林的森林资源,严格地防止林地的逆转。
3 深化林业改革,为生态建设提供源泉
西部大开发为林业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林业要发展就需要解决当前面临的许多问题,应采取合理的措施对林业进行一系列的改革。
3.1 构建林业发展的新机制
对林业发展的新机制进行构建,以为林业的快速发展提供动力。改革首先应促使创新意识的提高。当前,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快速发展的需求,林业的发展实现了由单目标经营转向了多目标经营发展,主要以生态效益优先,兼顾经济社会效益。应进一步地促进思想的解放,进而更新观念,结合深入实际调查的结果,破除陈规,大胆地进行创新,探索出新的发展思路,跨越式地促进林业的发展。
3.2 积极对林业实行分类经营改革
对林业区进行划分,主要分为2类,分别为公益林业及经济林业。对于2种不同类型的林业区的发展,应结合其各自的特点,分别有针对性地采取适合的措施。对林业进行改革是一次具有根本性和全面性意义的改革,应积极地在分类经营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发展模式上的建立上进行探索,并充分地积累经验。建立其相应合理的林业生态效益补偿制度,是建设生态公益林及实行林业分类经过程中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因此林业的改革也即林业投入机制的改革。祁连县应多形式、各渠道地调动社会上各方面的力量,提高广大群众进行林业建设与改革的积极性,可利用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的有利时机,抓好国有场圃的结构调整和优化组合搞活林场和苗圃。
3.3 积极发展林业生产要素市场
应在对林木权属进行完善的基础上,积极地推行森林资源的有偿使用,对于部分林区,其对公益林的保护还可以采取以林养林的办法,以实现林地使用权和林木资产以及劳动力、技术等生产要素合理流动的目的。并在对产权关系进行明确和理顺的基础上,逐步地促进森林资源的资产化管理,从根本上加快林业的自我发展。
4 实施种苗工程,为生态建设打好物质基础
对于林业生态建设来说,其根本在于良种壮苗。因此,要全面地促进造林绿化质量的有效提高、加快林业生态建设的速度,必须抓好良种、壮苗的培育工作,其不仅是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也是推进林业生态建设的迫切需求。当前,祁连县种苗生产虽然有很大的发展,但还存在一系列的问题,与目前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发展的需要相比,其发展的规模还远远不够,因此必须扩大种苗的生产。要加快工厂化育苗基地建设,对骨干苗圃的建设,应按照规划合理布局,实现苗木的自育自造。同时鼓励农民、个体户根据市场需求发展小苗圃,大力培育苗木市场,特别要注重对乡土树种的选择及育种,以提高栽植的成活率。加强对林木良种繁育中心的建设力度,以良种繁育中心为核心,建立和扩大中心苗圃,加大科技力量的注入,大规模地生产适宜当地应用的良种,以满足当前祁连县林业生态建设的需要。
5 推进重点工程,为生态建设构筑主体和框架
5.1 稳步推进重点工程,带动全县绿化工程
应对重点工程的示范、辐射及骨干作用进行充分的发挥,并将此作为祁连县国土绿化和生态体系建设的框架。同时,全县的各乡镇都综合考虑各地的实际情况,为延伸和补充国家重点工程,应建设一批相关的配套工程。在建设的过程中,应着重突出重点,原则上采取先易后难的顺序,稳步地实施各项工程,保证其顺利地进行,特别是应该集中各方面的力量及资金,促进宜林荒山绿化工程的实施。以综合治理为主、综合治理与开发利用相结合的原则,坚持治害、兴业、促富的指导思想及科学开发的方针。应抓好目标管理,设立目标责任制,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促使领导干部在其任期内不断地探索绿化工程实施的有效形式,以促使其继续坚持、不断地发展植树造林。并将保护及发展森林资源定期目标的完成情况作为各级领导特别是主要领导政绩考核的内容之一。
5.2 动员全社会力量,进行林业建设
各级政府各部门要动员和组织群众,认真履行植树种草义务。要以小流域为单元,按户划定义务植树种草基地,把城镇周围的宜林荒山荒坡承包给机关、企事业单位、驻军等,投资投劳,大力开展植树种草活动,要进一步深化林业改革,建立健全绿化奖励机制,落实优惠政策,使群众在造林绿化中得到实惠。造林时必须明确林地权属,让群众心里感到踏实。同时大力推广四旁植树,林业部门要做好农田林网防护作用的宣传工作,迅速建立一批防护效能较好的农田林网示范工程,以带动全县林网工程的发展。县绿化委员会和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要肩负起造林绿化的重任,并要挑起组织、协调全社会办林业的重担,加强检查和督促工作,确保全县造林绿化目标的完成。
6 实施科教兴林战略,为生态建设开辟途径
一是进一步地推进祁连县的林业推广体系建设,包括对乡镇林业工作站的推广职能进行加强,进而可促使基层林业科技队伍的稳定,并从各个方面创造有利的条件发挥其在林业生态建设中的先锋作用。对林业推广机构的服务范围进行进一步的拓宽,以期为林业生产提供各阶段的服务工作,该服务工作可贯穿林业生产中的产前、产中及产后,促进林业自我发展能力的提高。二是抓好科教兴林的综合示范,搞好县级科技示范点,做到乡镇有示范村、村有示范产,以加快林业科技示范网络体系的形成,林业科技的推广可采取示范辐射的方式,可取得较好的效果。三是搞好各方面的培训工作,主要是有关行业岗位及林业技术骨干的培训。行业岗位的培训可以普遍提高林业队伍及广大林农在林业方面的综合素质;林业技术骨干的培训可以尽快培养一支技术骨干,其不仅懂技术、善经营,还具有较好的管理能力,能够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加快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7 参考文献
[1] 祁连县志编纂委员会.祁连县志[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1993.
[2] 祁连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祁连年鉴1986-1994[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3.
[3] 马绍仁.海北州林业生态建设现状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1(9):213-215.
篇12
文章编号:1007―2349(2010)11―0034―02
云南是多民族的省份,据1990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国56个民族中,云南就有52个,其中人口在5000人以上的民族有26个,除汉族外,少数民族有25个。全省总人口约4192万人(1999年),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300多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1/3。阿昌族属于云南的世居民族15个之一。云南省阿昌族医药文献抢救性发掘整理研究为“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根据项目要求笔者开展了相关调查,现就大理州云龙县漕涧镇阿昌族民间医药现状报告如下。
1 一般情况
1.1 人口及分布阿昌族是中国55个少数民族之一。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阿昌族人口数为33936人,主要居住在云南省德宏州陇川县和梁河县,潞西、盈江、腾冲、云龙等县也有少量分布。大理州云龙县漕涧镇仁山村是阿昌族聚居的村庄,至2009年全村有1351户,5016人,其中阿昌族678户,2559人,彝族30户,136人,阿昌族占总人口的51%。
1.2 自然环境阿昌族世居滇西高山峡谷区,东起大理白族自治州,北抵怒江傈傈族自治州,西至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云龙县漕涧镇位于县城西南部,地处大理、保山、怒江三地州结合部,大理州的西大门,是途经怒江大峡谷的必经之地。仁山村坐落于漕涧镇东南部,为大理州唯一的阿昌族村寨,辖10个自然村,村内最低海拔1900m,最高海拔3400m,属典型的高寒冷凉地区。
2 对象、方法、目的
2.1 调查对象云龙县漕涧镇仁山村、表村、铁厂村。调查人群:行政部门的工作人员、基层医院领导、医务工作者、民间民族医、民族医传承人、熟悉了解阿昌族医药的医务工作者及村民、民族草药材采集炮制加工者和草药买卖者等。
2.2 方法采取文献法、访谈法相结合。
2.2.1 文献法主要查阅了《阿昌族文化史》、《云南民族史》等相关书籍及与阿昌族相关的县志。据文献报道阿昌族先民从北边的甘肃兰州以西,青海西宁以南往南迁徙到云南省云龙县。同时对德宏州梁河县的九保、曩宋阿昌族乡,陇川县的户撒阿昌族乡调研,阿昌族民间医传承脉络不甚清楚,现有的民间医药很难找到存在的迹象,故此次研究以大理州云龙县漕涧镇仁山村作为主要调查对象。
2.2.2 访谈法分集体访谈和个体访谈 集体访谈以座谈会的形式,人数为7~10人,有益于各种观点的广泛选择,使每个人有机会发言。座谈会在云龙县漕涧仁山村村委会召开,参加人员除本院课题组成员外,有镇政府、人大、卫生院、村委会的相关负责人,阿昌族的乡村医生,熟悉阿昌族医药的其他医务工作者、村民等十余人参加。个体访谈以目前还在应用传统阿昌族医技医法从事医疗活动的人及其家族为主,对李宗海家、朱文光家、左志龙家等进行了入户访谈,并实地调查了行医场所及施治的患者。
3 结果
3.1 总体情况云龙县漕涧是阿昌族发源地,阿昌族在此延续18代,后统治政权丧失,逐步从西迁徙到德宏一腾冲一缅甸,剩下的阿昌族隐姓埋名,直到1988年才公开自己的身份。本地阿昌族以左姓、李姓为主。
历史上阿昌族治病都以草医为主,西医治疗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阿昌族民间医药较集中在仁山村,以两种方式进行传承,一是靠祖传和实践经验积累,无本民族的医药理论体系,临床医疗手段简单,原始,没有本民族特有的病名称谓。二是从当地居民中选,经过中医药、中草药知识技能培训,并经过长期实践积累总结,有一定的传统中医药理论知识的人员。
3.2 云龙县漕涧镇仁山村阿昌族民间医药传承 仁山阿昌族民间医药鼎盛时期始于民国期间,其中以李华凤为代表。传承有传男不传女、传孙不传子的规定。其家族从事民间医药及医疗传承情况见图1。漕涧阿昌族民间医药情况见表1。
3.3 阿昌族民间医药现状阿昌族民间医药主要集中在大理云龙县漕涧镇仁山村,有传承明晰的以李华凤(已故)弟子朱文光、李正春、李宗海、左志龙为代表的四代阿昌族民间医生。主要以医治骨伤、跌打、妇科疑难杂症为主。其医治骨折主要以复位后以比对法外包草药为主,辅以内服草药。其弟子们在李华凤医治病种的基础上还擅长治肾病、冠心病、糖尿病、泌尿系结石、关节炎等。在漕涧及周边地区仍然享有盛名。
4 讨论
4.1 民间医生执业难阿昌族民间行医者当中,有不少人属于没有文凭,不懂西医,拿不到行医执照。多数跟师出身或具有一技之长,掌握了传统医学精髓的人才,但由于受目前政策的影响,不少行医一辈子的民间医生,现在甚至连参加执业医师考试的资格都没有。没有规范性的人才培养,无高层次学历的人才培养,无本民族医药专业研究人员,不能满足本民族医药体系建设与发展。
4.2 阿昌族民间医药的绝技濒临凋亡 阿昌族民间医药是一门经验性极强的医学。许多治病方药及方法,流传于民间,以口传心授的方式得以流传下来,成为一些民间医生治病和谋生的手段,无法随便交给他人,时时有失传之虞。
4.3 云龙县漕涧镇仁山村阿昌族民间医药的传承 一是阿昌族民间医有独特的诊疗技术,经多年的实践,其单方、偏方、验方及治疗绝技被反复运用于临床,成为民间医生治病和谋生的手段,并得到患者的认可。二是当地政府对阿昌族民间医药的理解、包容。
篇13
1484年,据《永定县志》记载对张家界石窟进行详细文字论述介绍[1]。王珍翠(1992)对玉皇洞的地形、布局、各洞名称、洞内造像及石刻进行了介绍[2]。1995年,湖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湖南省志・文物志》对玉皇洞进行了简要介绍[3]。张和纬(1998)研究玉皇洞的开凿方式进行简要分析[4]。张辛欣(2011)对张家界玉皇洞石窟的造像内容、设计特征、形象辨识、历史文化等进行了分析,并拍摄了大量图片加以证实[5]。
通过对以上学者研究的梳理,说明目前学术界对于玉皇洞石窟的开凿年代、石窟形制、造像样式题材等几个方面的研究已较为完善。本文将对石窟目前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对策,以期为张家界玉皇洞石窟的保护与开发做出一定的贡献。
2 张家界市玉皇洞石窟概况
玉皇洞石窟位于张家界市永定区枫香岗乡的麻岭山南麓,为当地清代乡绅李京开独资捐修。始凿于清朝嘉庆四年(1799年),完成于嘉庆二十年(1807年)。1959年,湖南省政府将玉皇洞正式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 张家界市玉皇洞石窟开发现状
3.1 政府文物保护力度不足 石窟的风化腐蚀现象较为严重,很多佛像色的面部轮廓已经不是很清楚,服饰色彩较为单调暗淡,并且部分摩崖造像损毁已经比较严重。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历史久远,二是景区负责部门对景区开发程度低,政府对其维护不够,很多设施也都已损坏严重;文物部门仅委任两位老人在此监管和维护此处,缺少与周边城市及地区的保护合作与联动,缺少专门地方保护规章制度,政府主管部门责任不清。
3.2 宣传力度不够 游客获知景区信息的来源情况调查。调查数据显示,游客获得相关信息的途径最主要是通过旅行社和网络,分别为 42%和30%;通过影视和报刊获得了解的占比率则较少。这说明玉皇洞石窟景区在市场营销方面缺乏广泛的宣传手段,媒体关注度还有待提高。
3.3 交通通达度低 到达景区的交通通达度低,没有专门的旅游规划道路及指示性路标,缺乏多层次立体化的交通网络;景点的交通可进入性差,道路建设相对滞后,路面质量尚待修整,导致游客游览路程不合理、耗时长,这是制约玉皇洞石窟旅游开发的一个重要原因。
3.4 安全问题突出 玉皇洞石窟属石窟摩崖造像,旅游危险系数较高,防护措施不完善,护栏多处被破坏,主要原因有二,一是由于山体岩石自然掉落所致,很多护栏等设施被山石砸坏;二是人为所致,因其护栏内部由钢筋组成,常年被不法分子偷取转卖。而相关部门对文物景区重视程度不高,也没有制定相对应的保护措施。
3.5 基础设施落后 景区所属地区经济相对落后,相对周边区县的旅游开发起步较晚。景区诸多基础设施较为落后,如景区标识较为简单随意,景区的总体布局图在一张破旧的木板上随意画起就挂在景区大门口,景区里的各种景点也缺乏标识指引;景区卫生设施也需改进,尤其是厕所和垃圾桶的建设需要加大力度。
3.6 环境问题凸显 造成的旅游垃圾、空气污染、水体污染、植被破坏等一系列问题使石窟承受着巨大压力。同时,游客不文明的参观行为对石窟也构成了一定的破坏性。
3.7 导游队伍资源缺乏 玉皇洞景区负责人共2人,景区入口攀登处仅立着手绘游览路线牌,并无导游人员指引游览。
4 张家界市玉皇洞石窟开发对策分析
4.1 大力开拓石窟文化 把玉皇洞石窟景点的研究开发纳入张家界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促进石窟旅游的生机和活力,拓展摩崖石窟文化传承的深度和广度。快速推进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比如建设石窟博物馆、图书馆,培育文化创意基地等,加强文化资源共享交流平台建设,为拓展文化消费市场提供必要的物质支撑。
4.2 加强宣传力度 首先要运用多种宣传手段,通过旅行社、网络、媒体等渠道来宣传玉皇洞石窟景区;其次,在旅游淡季,可以在门票价格方面对旅游团进行一定的让利,吸引一定数量的旅游团游览石窟景区。最后,大学生作为旅游者占旅游者市场的份额需逐步提高,既提高大学生们的人文素养,也加大推广石窟文化在知识分子中的影响。
4.3 建立安全工作机制 切实加强旅游安全工作,建立旅游安全责任制和旅游安全预报、突发事件预警及应急求援机制;完善防护栏杆的建筑施工;景区入口设置游客需知牌,安全标识醒目规范,提示禁烟、禁火等游客须知事项,景区内配备流动管理人员,确保景区安全秩序。
4.4 加快石窟旅游发展建设 大力开展景区区域综合管理,组织景区内及周边各大旅行社、饭店、宾馆建设各自网站,发展电子商务业务,特别是要形成旅游旺季客源拥挤时期应急网络,降低安全隐患。
4.5 加强导游队伍的培训 加强对景区内和本地导游人员的培训管理,不断提高导游队伍文化素养,提升导游石窟文化旅游服务水平。
5 结语
张家界市的石窟摩崖造像属于中小型石窟一类,只要重视开发与保护,不断培养出新的热点产品,逐年完善、升华,就可以形成张家界石窟旅游兴盛局面。通过对玉皇洞石窟多次实践和调查研究,本文只是针对石窟旅游开发的现状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索,今后将会对其开发和历史保护进行持续跟踪研究。
参考文献:
[1]湖南省少数民族古籍办公室主编.湖南地方志少数民族史料・下[M].长沙:岳麓书社,1992.
[2]王珍翠.大庸文史・第2辑・张家界开发纪实[M].香港:国际展望出版社,1992:169-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