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八年级下册历史考点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一、标题的规范性
1.内涵过大
如八年级下册教科书第2页标题《明清帝国的兴替》,其中“兴替”二字意思是指“兴盛与衰废”,参见《新唐书・魏征传》中“以古为鉴,可知兴替”,故而用在此处,意即明清帝国的兴盛与衰废。而无论如何教科书是无法用一课时内容承载如此宏大的命题的,课文也确实只着力论述了明朝的兴衰,然后再简单交代了清政权的建立及统治初期的社会面貌。
改进建议:本课标题可改为《明的兴亡与清的建立》。
2.概括不准
七年级上册教科书综合探究三中的标题《评析区域的自然条件》,“评析”二字不妥。理由:“评析”即有评价、有分析,而课文利用三幅图表――“南非的地形”、“南非的气候类型”、“有关南非的报道”来帮助我们认识南非的自然环境特征。教科书对三幅图和表进行了充分的分析,但是不涉及对该区域自然条件的评价。
改进建议:该段落标题中的“评析”二字宜改为“分析”。
3.关系不清
八年级下册教科书第12页标题《文化专制与八股取士》,从该标题呈现来看,编者认为是并列关系。但研读教科书可知,课文从文字狱、四库全书编纂过程中大批书籍被销毁或篡改和八股取士三方面的内容说明了明清时期文化专制的不断加强。可见,“文化专制”包含了“八股取士”。
改进建议:标题应舍去“八股取士”,改为《文化专制》。
4.探究不明
八年级下册教科书第108页,综合探究八《结识近代中国最早“开眼看世界”的人》,下含《“西学东渐”寻踪》、《谁是率先“开眼看世界”的中国人》两个目标题。其中,《谁是率先“开眼看世界”的中国人》不合适,与探究课不符合,也与课的导语不符。该课的导语是:“……先进思想家、早期留学生以及走出国门的外交使臣,成为近代中国率先‘开眼看世界’的人。探寻他们认知西方的足迹,反思他们艰辛求索的苦旅,我们会更加体会到,近代中国人走向世界的路程有多么艰难”。显然,课文用意是通过了解谁是“率先‘开眼看世界’的中国人”,进而探究率先“开眼看世界”的中国人看了什么,有何发现与主张,影响如何,启发学生反思先辈的艰辛求索,使学生体会近代中国人走向世界路程的艰难。
改进建议:把目标题《谁是率先“开眼看世界”的中国人》改为《“开眼看世界”觅迹》,从而与前一目标题《“西学东渐”寻踪》相得益彰,契合了探究的主题。
二、内容的科学性
1.政权误用
八年级上册教科书第86页隋朝疆域图中的“高丽”和第88页“炀帝在位期间……多次发动攻打高丽的战争”中的“高丽”,均应改为“高句丽”。
理由是:高句丽统治年限为公元前37年-公元668年,高丽统治年限为公元918年-1392年,隋朝统治年限为公元581年-公元618年,可见,与隋朝同期存在的朝鲜半岛上的政权应为高句丽。
2.局部遗漏
八年级下册教科书第18页,《群星璀璨的晚明科学巨匠》:列举了四位生活在晚明的科学巨匠,课文对他们生活年代的描述如下:徐光启,明朝后期;宋应星,明末;徐霞客,与宋应星同时;唯独缺少对李时珍生活年代的说明,这不符合目标题的关键词“晚明”。
查阅资料可知,李时珍(1518年―1593年)是在1578年完成的《本草纲目》,课文对其的描述是“经过27年的艰苦努力,他最终写成《本草纲目》”。我们可以把“1578年”放入该描述中,以体现“晚明”。
改进建议:课文上述描述改为“经过27年的艰苦努力,他在1578年最终写成《本草纲目》”。
3.张冠李戴
八年级上册教科书第12页图1-16中,“刀”字的甲骨文写成■,事实上这是金文的写法。金文是指铸刻在商周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叫钟鼎文。与甲骨文相比,金文笔道肥粗,弯笔多,团块多。而甲骨文则笔道细、直笔多、转折处多。最早的甲骨文随着商亡而消逝,金文起而代之,成为周代书体的主流。
改进建议:编者应注意材料的出处,建议选用正确的甲骨文“刀”字写法:■。
4.观点争议
修订版七年级下册教科书第19页指出黄河中下游的分界处在桃花峪,而实验版七年级上册教科书则认为在孟津。在网络上查阅得知:2012年5月28日,洛阳孟津县面向社会公开征集“黄河中下游分界线”地理标志图稿,准备建主题公园。而几年前,郑州荥阳的桃花峪就竖立起了“黄河中下游分界线”界牌。我们认为应该是两地在涉及经济利益等方面考虑而出现的分歧。
改进建议:对于此类在社会上有争议的话题,教科书最好以设置阅读卡或备注等方式呈现分歧点,而不是搞一个折中意见,新旧版本各采用一种观点。
5.图文不搭
七年级下册教科书第32页针对台湾人文环境的思考题:阅读上面的文字说明,在下页中寻找合适的图片搭配起来。其中,关于“新竹”的文字说明:被称为台湾科技起飞的发动机,以高新技术开发而闻名。选用的图片是B:几棵树、一点草坪、一处房子局部、一块立着的牌子,图中文字模糊。显然这样的图片是无法与新竹这个城市的“科技”特点联系起来的。
改进建议:选用典型的能较好体现新竹“科技”特点的图片。
三、语言的严谨性
1.逻辑不符
八年级上册教科书第101页:“1004年,辽军大举进攻北宋,……有人主张迁都避让,宰相寇准坚决反对,力劝宋真宗亲征。宋军士气大振,射杀辽军统帅,……”学生容易困惑:宋军士气大振是因为宰相寇准力劝宋真宗亲征的行为本身,还是宋真宗亲征澶州前线的英勇行为?
根据史实,可修改如下:“当宋真宗下定决心、御驾亲征到达澶州城后,宋军士气大振”。
2.跨度过大
八年级下册教科书第6页:“17世纪下半期,蒙古草原西部的准格尔部在首领噶尔丹的统治下,发展为一支强大的割据势力。噶尔丹在沙俄的支持下,屡次向清朝政府挑衅。18世纪中期,清朝平定准格尔,统一了天山以北地区。”该段落文字对于噶尔丹挑衅清朝政府的结果也即康熙帝是如何应对的并无交代,直接就从17世纪下半期带到了18世纪中期,显得比较突兀。
根据史实,上文中“挑衅”两字后可修改如下:“康熙帝三次御驾亲征,指挥清军先后取得乌兰布通、昭莫多战役的胜利。1697年,内外交困中的噶尔丹暴死。但直到18世纪中期,清朝才平定准格尔,统一了天山以北地区”。
3.交代不明
八年级下册教科书第7页:“清军入关后,的佛教首领达赖五世亲自入京朝贺,清廷赐予‘达赖喇嘛’封号。后来,清廷赐予另一位佛教首领‘班禅额尔德尼’封号。”其中,对于另一位佛教首领是谁并无交代,这是不应该的。
根据史实,可修改如下:“1713年,清廷赐予另一位佛教首领五世班禅‘班禅额尔德尼’封号”。
4.前后不分
八年级下册教科书第92页:“是第二次前后爆发的运动”。第二次(1856年~1860年),运动(1851年~1864年),如此明确的两个史实发生时间,怎么能用模糊的时间“前后”来描述。
改进建议:删去“后”,是第二次前爆发的运动。
5.英汉混淆
八年级上册教科书中出现了不少历史人名、地名、族名等,编者给出了注音,以帮助我们正确认读。如:李悝(kuī),张骞(qiān),大月氏(zhī),许攸(yōu),贾思勰(xié),张(jì)。但也有许多注音不规范,如:纣(Zhòu)、镐(Hào)、偃(Yǎn)师、赢(Yíng)政、骊(Lí)山、垓(Gāi)下、氐(Dī)族、澶(Chán)州、郾(Yǎn)城。这些字词并非是在英语情景中作为专有名词,它们的第一个字母不需要大写。
改进建议:把以上不规范的字词注音的第一个字母均改为小写,如:纣(Zhòu)改为纣(zhòu),镐(Hào)改为镐(hào)。
6.单位不明
人教社各版本教科书对《》赔款一项的描述如下: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册第89页:赔款2100万元;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赔款2100万元(备注:这里的货币单位元,是指西班牙银元。每枚重量在7钱2分至3分之间);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1(必修)》:赔款2100万银元。
可见,人教版各种教科书对于《》赔款数额无异议,但是单位显然不统一。《历史1(必修)》认为是银元,初中历史教科书备注中明确指出是西班牙银元,而修订版历史与社会教科书则干脆没有写明单位。据网上查阅台湾国立故宫博物院所藏《》原件,清廷赔偿英国“银数共二千一百万元”,由“洋银六百万元、洋银一千二百万元、洋银三百万元”三部分赔款组成。可见,赔款2100万元应是洋银无疑。另查阅资料可知,清代把外国流入的银铸币称为洋钱,把中国自铸的银币称为银元。19世纪中叶以前,在中国流通的洋钱以西班牙银元为主。而清朝官铸银元则始于1890年的广东省。因此,初中历史教科书的备注是可信的,《历史1(必修)》和修订版历史与社会则不妥。
改进建议:“赔款2100万元”改为“赔款洋银2100万元”。
四、设问的有效性
1.无视课标
教科书是依据课程标准而严格制定的,教科书的问题设置也应尽可能体现课标要求。
如七年级上册教科书第45页《语言与宗教》,针对图2-40世界语言的分布,设置问题:哪种语言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哪种语言是世界上使用最广的语言?对应的课标是:1-1-3描述世界语言、宗教的分布。显然该处两个设问均与课标无关。
改进建议:如设问“英语主要分布在哪些国家和地区”。
2.展“标”不足
七年级上册教科书第49页针对图2-47亚洲的分区,设问:读上图,找一找下列国家分别位于亚洲的哪一个区域。对应课标:1-2-7综述世界上的国家和地区,了解大洲与国家、地区的对应关系。可见,该设问以亚洲为例,部分体现了课标指向,但不全面。
改进建议:在七年级上册教科书第48页图2-46国家与国旗的思考题后增加设问:依据上图并结合图2-8七大洲和四大洋,说出英国、俄罗斯、中国、埃及、加拿大、澳大利亚、新加坡、阿根廷等国家分别属于哪个大洲。
由于中考考点是依据课程标准和教科书而制定的,因此,加强对教科书的问题设置与课标对应性、对应度的研究,对于教师准确理解和把握中考考点、提升学生应考能力都有裨益。
3.图非精问
如针对七年级上册教科书第85页图3-69以色列的地形,问:“在左图上找一找以色列有哪些河流”。此处“哪些”二字不妥,因为图中只有约旦河。可见,对于教科书的图片素材,我们的设问应该精确。
改进建议:此处设问改为“在左图上找一找以色列有什么河流”。
本文是笔者近两年来对人教社修订版七、八年级《历史与社会》教科书存在问题的思考,期待同行们能深入研读教材,加深对教科书的理解,发现不足,完善课程,以更好地服务于学科教学。
篇2
课堂教学任务的布置首先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感到这不是一项硬性规定的学习任务,而是一次在教师的指引下去在极端环境下的生存方法的体验,这样的任务对于学生来说带有很强的刺激性,使学生可以积极主动地去了解教材中未出现的内容。这样不仅可以满足他们的求知的欲望,还可以让他们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扩大阅读量与词汇量,提高其阅读理解能力,并且培养他们从小热爱科学、积极探索未知领域的兴趣。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课前任务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再感到所学内容是遥不可及的“阳春白雪”,而是大家耳熟能详而且感兴趣的“下里巴人”加强版,让学生真正做到将学习与生活相结合。
二、把课堂转变为课前任务的延续
由于中西方的社会、文化、信仰及教育背景的差异,在正常的课堂教学中,我们要经常将教材内容与现实生活放在一起进行对比,以寻求二者的不同之处。在比较的过程中,学生会不由自主地想起身边的一些社会生活习俗及个人的生活习惯,一些喜欢外出旅游的学生还会向其他学生展示自己在外地旅游时拍摄的照片或带回的纪念品,或者向其他学生讲述一些与所居住地大相径庭的异地生活现象,这样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还能激发其他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八年级下册Unit 2 Travelling为例,在本单元的教学上,教师应将教学内容延伸得更为广泛一些,可以让学生谈谈时下较为时尚的简装出行,还可以聊一聊他们熟悉的旅游方式。在了解课本知识之外,学生还可以了解各地的风土人情,以及在旅行时要注意的一些事项。例如,到不同地区旅行时需要准备哪些衣物,在旅游时若受伤或陷入困境该如何进行自救等。
对于类似本单元学生熟知的文章题材,做到既能让学生在课堂上侃侃而谈,又可以让他们知道“天外有天”,教师更应该要做到“化平淡为神奇”,深度挖掘教材背后隐藏的信息,找出学生不了解且能触动其心灵的内容。唯有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不断地制造“惊喜”,才能培养学生深入教材、钻研教材、吃透教材的习惯。
篇3
1.深入研究课程标准之内容标准的要求,确定所要考查内容的知识要点和能力层次要求。建议大家首先可以自己列一个表格,根据课程标准的规定,列出考试的知识要点及相应的能力层次要求。这样在进行复习时,对所要复习的内容会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也便于复习时随时查看。关于知识的能力层次要求:哪些知识是要求识记的,哪些知识是要求理解的,哪些知识是要求运用的,大家可以阅读历史课程标准,其中对此作出了明确的规定。这里重点是要弄明白要达到这些能力层次要求,对知识点的掌握究竟应达到什么程度。一般来说,属于识记层次的,只要掌握知识点是什么即可;属于理解层次的,则需要不仅知道是什么,还要知道为什么,让学生真正理解;属于运用层次的,要求更高,需要能够运用所了解到的基本事实,通过分析、比较、综合归纳等解决历史问题。尤其是属于理解、运用层次的内容,更需要我们把它们真正弄懂弄透。
2.认真备好每节课,重点是制订复习课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包括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维目标。另外,备课时,还应出好每课相应的课堂练习题,以检测课堂教学目标的落实情况。同时通过讲练结合,使学生的复习活动真正落到实处。
二、复习课要有三个“结合”
1.历史复习课要注意“新旧结合”。复习课的教学,内容虽是已学旧知,但也要上出新意。传统的课堂基本流程应该有课堂导入、师生互动、教学小结和反馈练习四个环节。过程中注意知识点的整合、延伸、拓展,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例如我在复习《繁荣与开放的社会》(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的课堂导入中,选用了《大运河示意图》、《武则天》、《杜甫》、《敦煌莫高窟》四幅图片,让学生说说这些图片所放映的历史。既紧扣南京市中考考点,又增加了教学的趣味性。在复习《的兴起》(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时,我设计了个活动――《参加和领导的中国革命》图片展。活动中,学生动手查阅书籍,整理归纳资料,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了,更重要的是学生动手参与其中,复习课就不那么枯燥无味了。有新意,学生才有兴趣;有参与,教学才有效果。
2.历史复习课要注重“讲练结合”。很多老师在平时的课堂上已经注意到这个问题,并且力求做到。但在复习课上却不是这样:由于复习课内容繁多,头绪复杂,教师不自觉当中就会花去大量时间去讲解、梳理知识点,从而来不及让学生去“练”。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在课前精心准备,应该想好这节课重点解决什么问题,时间怎么划分;讲什么,怎么讲;练什么,练多长时间等等。这些问题都很实际,不能不考虑。千万不能跟着感觉走,事先没有作精心的设计与安排,想到哪,讲到哪,教学效益将无法得到提升。我的做法是每节复习课都要设计一份导学案,包括“学习目标”、“知识梳理”、“拓展提高”和“反馈练习”四部分,课上既有教师梳理知识的展示,又有学生的动手参与,还有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教学模块看起来有点呆板,其实对学生来说,上课流程清晰,可操作性很强,对于教师来说,上课时间的把握也会“心中有数”。先讲后练,边讲边练,还是先练后讲,教师可以根据复习教学的需要,合理安排。题目精选典型,训练落实到人头,评讲侧重讲方法。
篇4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实及存在问题
(一)教学方法落后,无法调动学生积极性
对于很大一部分担任初中语文教学工作的老师来讲,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存在着教学方法落后的问题,很多老师在给学生教授课文阅读知识的时候侧重于对学生“填鸭式”的教学,一张嘴和一支粉笔成为他们阅读教学的唯一工具,很多情况下根本就没有指导学生去思考,学生大多是死记硬背老师教授的重点知识,这种学习方法极大地扼杀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非常容易引起学生在学习语文阅读阶段的身心疲劳。
(二)观念陈旧落后,自主阅读教学的效果不佳
虽然初中语文的新课程改革极力提倡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在阅读教学的实践中也有一些教师会通过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设置一定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围绕教学内容开展自主探究学习,然而从当前初中语文自主阅读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存在着形式化、低效化甚至是无效化的现象,自主探究学习耗费的时间较长、实际效果的低劣等情况普遍存在。在进行语文阅读教学时,语文老师往往先阅读课文,然后在了解教学目标后,让学生带着设置的若干问题思考并学习课文。这样的一节课看起来学生完成了老师设定的教学目标,学生把该理解的东西都理解了,把今后考试将会遇到的考点也记下来,然而,实际上这样的阅读教学课程存在着两个突出的弊端:一是导致学生主动“说“的缺失,二是背离了阅读的本质,学生进行的阅读不是一种本真的阅读,不能从头到尾地结合自身的经历、体验建构起自己对于文章的理解,在阅读中他们遇到不会的字词句只会一味地查字典或者跳过不去理解,而不会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了解不认识的字、不理解词语以及不理解的句子,更不可能碰到感触良深并引起共鸣的段落,这种传统的自主探究教学方式看起来是做到了让学生自主学习,实质上,还是在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下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根本不能达到新课程要求的锻炼学生想说、肯说、能说的目的。
培养初中生语文阅读自主学习能力的方法
结合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老师们要注重挖掘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点。比如在学习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的《论语》十则时,语文老师可以通过创设具体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来帮助学生们理解和记忆其中的名句,例如,老师可以让学生两两结对,一个学生问另一个学生:“假如别人向你请教问题,但是你正好又不会解答,如果用《论语》中的话来回答,应该是哪一句?”,另一个学生肯定会回答:“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通过创设生活中具体的情境,可以让学生们感悟到语文学习的兴趣,减少疲惫感。其次,教师要尊重学生们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个性,发表对于问题的不同看法,鼓励他们相互讨论,且要多鼓励少打击。
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随着初中语文教学的新课程改革,现代文的阅读分析越来越侧重于考察学生的思考理解能力,因而,在平时的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文老师们要注重训练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让学生带着有针对性的问题去思考,使学生们觉得现代文阅读是有规律可循的,比如:这篇文章是记叙文,还是议论文、说明文?文章的中心内容是什么?结构层次如何?(可以划分为几段?每一段的中心句又是什么?)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例如在学习八年级上册课文《苏州园林》时,可以先让学生自己回答上述问题,然后启迪学生思考这篇文章的写作闪光点在哪里,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进行思考就能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有明显收获。又如在学习《沁园春.雪》时,应首先让学生思考作者写作这首词的时代背景以及作者对中国革命的乐观态度,作者在这首词中要表达什么样的情感等?这样可以使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对课文进行学习,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学习效果的提高。
结合必要的课堂讲授
强调学生们的自主探究性学习,并不是说语文老师们就不需要进行课堂授课,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和老师们的课堂讲授是不排斥的,就是完全适合让学生们自主探究学习的课文也离不开老师的课堂指导,老师们的讲授在很大程度上比学生们的自主探究要高效的多。比如在讲授七年级下册的课文《最后一课》时,老师们就应该首先介绍文章的写作背景,如法、德两个国家的历史、地理、政治情况,通过老师对这些背景知识的讲授,学生们能更好地了解文章的感情基调以及中心思想。然后老师可以让学生们带着问题阅读文章,比如可以启发学生们去思考假设背景不是亡国,那么文中人物的性格又将会是什么样子的呢?让学生们讨论其可能性,结果,学生发散性的回答异彩纷呈,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他们深入阅读文章,充分发挥了自主学习能力。
(四)重视现代信息技术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以网络发展为标志的信息化时代早已到来,信息的查找手段更为多样和便捷,因此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应积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如在学习《岳阳楼记》时,老师可以让学生通过网络查找,了解作者当时的人生境遇、岳阳楼及洞庭湖的历史,并将历史上的“八百里洞庭”与洞庭湖的现状进行对比,使学生思考产生目前这种现象的原因。在课堂上可以组织学生根据自己所搜集到的信息进行分组讨论,讨论的内容既包括课文内容本身但又不局限于课文,这样不仅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提高自主学习能力,而且也启发学生更加关注当前的环境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总之,初中语文的自主学习教学工作是一项全面的系统性工程,初中语文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计划、有步骤、有准备、扎实地开展阅读教学工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