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神经解剖学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神经解剖学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神经解剖学论文

篇1

目前,虽然CBL教学法在神经解剖学的教学过程中不自觉的被采纳着,但对病例构建、问题设计、讨论模式及如何引导尚无规范、系统的研究,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本课题组在教学中根据专业特点、教学对象、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进行了系统设计。

2.1构建高质量病例

病例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教学效果。课题组针对夜大学生掌握集中欠佳的内容,如混合性脑神经、脊髓和脑干的内部结构、下丘脑与端脑内部结构等,对应的挑选了来源于医院的真实病例,进行编排与构建,如周围性面瘫、脊髓外伤、动眼神经交叉瘫、垂体腺瘤与内囊出血等。真实病例常较复杂,初学者分析难度大。这就要求教师对病例进行再构建,把教学重点和难点与临床学科知识相结合,体现出设计思路及预期教学目标。病例构建的原则:

1)主题鲜明,即一个病例围绕一个主题,且能覆盖该主题的大部分知识点;

2)客观、真实和准确;

3)难易适中,具有一定的深广度;

4)具有启迪性,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题组将30名学生分为4~5人的小组,各组分一个不同的病例。

2.2设计问题

教师在布置病例后不主动提问,而是在上课之前要求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仔细查找病例中隐藏的问题,制作能体现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思考过程的课件,在课堂中讲解并讨论。但这不是说教师处于完全旁观的角色,而是说教师设计的问题应该在构建病例时就体现出。设计问题,要结合理论课程的逻辑主线,由易到难,由点到面,逐渐深入,把问题藏在病例里的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中。问题内容既要明确教学目标,体现神经解剖学的基础作用,又要广泛联系临床各学科,具备实用性。这需要教师对病例进行深入的研究。比如在脊髓外伤病例中,主要目的是考察脊髓内部的传导束,但可加问手术入路。这样既能促进学生掌握椎骨与脊髓的对应关系,巩固理论知识,又能让他们提前接触临床,明确学习目的,提高学习兴趣。

2.3巧妙引导

夜大专升本的学生已具备基本的解剖学知识,但课堂时间有限,教师引导学生讨论病例,应紧扣教学难点和重点,而不能像传统“讲授教学”一样面面俱到。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仅作为主持人,引导学生不偏离主题思考及讨论,点评学生发言,适当的归纳和总结,把握课堂节奏。教师对病例中涉及的关键问题才作补充讲解,但每次讲解时间不宜过长,不能过多干涉学生的讨论。例如讨论周围性面瘫病例时,面神经损伤的位置不同,如在内耳道、面神经管和腮腺等处,其发病基础、临床表现和处理方式也不同。教师对其损伤的位置巧妙加以引导,就能深挖病例价值,扩展学生视野。

2.4充分讨论

课堂上由各组派出学生代表讲解他们自己制作的课件,充分展示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过程。夜大学生虽已有一定的临床知识,对病例分析较为全面,但也会出现较多的分歧。此时,教师宜鼓励其他组成员积极提问,让主讲人及其同组成员作答。学生经过充分的讨论,分析分歧出现的原因,找到问题的正确答案,既巩固了神经解剖学的理论知识,又提高了临床专业素质。同时,更为重要的是,教师从“授之于鱼”转变为“授之于渔”,学生由“学会”到“会学”,提高了自我学习能力。这点对学生临床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

2.5课后巩固

在课堂分析讨论后,每个病例会挖掘出大量的知识点,涉及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多个学科。教师对此进行概要分析和总结,课后要求每位学生选取1~2个侧重点,撰写科研小论文,进行知识点扩充。值得注意的是,不宜过多加重学生负担,字数以1000~2000字为佳。学生通过检索和查阅资料,请教相关专业人士,一方面巩固了课中所学,加深了对知识点的理解与记忆,另一方面锻炼了获取信息和撰写论文的能力,培养了科研思维。

篇2

神经解剖学是研究神经系统的正常形态结构的科学,是人体解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神经系统相对于人体解剖学的其他系统,具有以下特点:(1)结构更为复杂,抽象;(2)各部分结构之间的功能联系更为紧密,网络化;(3)在临床应用及科学研究方面的新观念和新技术。因此,神经解剖学的学习要求医学生不仅要有空间想象力,还要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理解神经系统功能,这成为初入医学院校的医学生学习人体解剖学过程中一个普遍存在的难点。尽管医学生对人类神经系统的神奇结构和功能均有极大兴趣,但大多数医学生反映难学、难记、难理解,从而导致学习的主动性降低,最终影响教学效果。多元性教学就是以多元性哲学思想为指导的一种教学理念,主张教学的多样性、灵活性和应变性[1],针对在神经解剖学的教学中存在的困难,本校在临床本科生教学中采用了多元教学法,对提高神经系统的教学质量进行了积极探索与实践。

1优化传统教学法,强化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医学生在神经解剖学学习中面临的第一个难点就是“记忆难”。这个困难来源于神经系统结构复杂和抽象,形态和位置难以辨识,结构多且分布广,却在功能上形成网络联系。形象思维是通过抓住客观事物的具体性和形象性,将该形象保持在“内心视觉”中,并进行科学的抽象,取得优化的思维结果[2]。良好的形象思维能力有助于医学生记忆神经系统结构特点,理解功能联系。传统解剖学教学法以直观式教学为主,通过实物直观、模像直观和言语直观促进医学生对解剖结构的掌握,符合形象思维能力培养所需的“观察-类比-想象-模拟”四个基本要素,是神经解剖学教学中一种必不可少的教学方法。因此,本校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归纳教学经验,结合新的教学资源和技术,逐步优化传统教学法,从而强化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本校在教学过程中,除了提供传统的挂图、标本、模型、视频、图像等直观、形象的教学材料外,还充分利用三维重建技术构建可视化人体神经系统。利用多种展示技术,使神经系统的抽象结构形象化、微观形态宏观化、复杂过程具体化。例如,豆状核、背侧丘脑、红核、黑质等重要的脑神经核团分布于端脑、间脑和脑干深部,形态不规则且无法直视,是教学中的难点之一。挂图或标本均只能在某个二维平面上展示这些神经核团的某一部分。

针对特定某组神经核团的模型能展示其三维结构,但又难以显示其在脑内的定位和与其他结构的毗邻关系。学生在以往学习中只能依靠空间想象能力进行记忆,学习效果不佳。通过依据可视人体数据集所构建的脑深部核团三维可视化模型,更为清晰地显示各核团在脑中的立体形态和空间位置关系,学生能直观、准确地观察该核团的二维和三维形态,了解其在空间坐标系中的位置和大小,记忆效果显著提升。另外,将大量的语言文字这类抽象的知识信息转化为以数字为主的口诀或框架结构,这类记忆法也是神经解剖教学中非常有效的手段。例如,在学习臂丛各分支时,可以总结为“锁1,臂2,肩3,胸4,分支5”,分别代表锁骨下神经、臂内侧皮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等臂丛各大分支。在学习脑神经时,将脑神经与脑神经核的对应关系按3类框架结构归类:(1)1对1(一条神经与一个核团相关),比如Ⅱ视———外侧膝状体;(2)1对多(一条神经与多个神经核相关),比如Ⅲ动眼———动眼神经核、动眼神经副核;(3)多对1(多条神经与一个核团相关),比如Ⅸ舌咽、Ⅹ迷走、Ⅺ副———疑核。

2合理运用CBL教学法,激发医学生应用逻辑思维

在神经解剖学学习中,教与学所面临的另一难点就是“理解难”。学生渴望揭开神经系统神秘的面纱,探索其如何复杂而精确的调控人体各个系统,使人体成为一个统一的有机体,不但能适应环境,还能认识和改造世界。但是,由于神经系统在形态上和机能上都是完整的不可分割的整体,每条传导通路都涉及很多知识点,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有助于学生对神经系统知识点归纳总结,区分比较,找出规律,理清头绪,最终加强理解记忆。然而,初步接触医学知识的医学生欠缺应用逻辑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往往只能靠死记硬背,因此感觉难以理解。以案例为基础的学习(casebasedlearning,CBL)在国内外医学教育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我们在神经解剖教学中引入CBL教学法,希望引导学生充分调动逻辑思维能力[5],提高主动学习的效率,增强对神经系统的理解。教师按照选择神经系统典型病变案例的原则精选临床案例,设计问题紧密结合解剖形态。CBL教学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完成。教师在提前将病例及讨论问题交给讨论小组,各组查阅文献资料后,以多媒体幻灯汇报的形式进行病例分析,针对问题提出解决思路。讨论过程中鼓励学生之间相互提问和答辩。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随时调节讨论氛围,聚焦讨论思路。例如,教师准备的1例CBL案例:女,20岁,18岁时曾患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用大量青霉素治疗了6周;8个月前,忽然晕倒,神志不清约1h;当意识恢复后,仍神志模糊5~6d,不能说话。检查发现:右上肢痉挛性瘫痪,随意运动消失,无肌萎缩;右眼裂以下面肌麻痹,吐舌时舌尖伸向右侧,无萎缩;右下肢和左上、下肢无改变,无视觉和躯体感觉障碍;唇、舌能够运动;但不能说出规则的言语,问话时,只能回答简单的几个字,如“是”或“不是”。试分析该患者的病变部位。通过这个典型案例,引导学生更深入理解四肢,头面部的下行传导通路,大脑皮层的功能定位区,同时也通过查找心源性脑梗的诱因的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开始逐步建立临床思维模式。

3导读式教学法培养医学生创新思维

创新型医学人才是当前我国医学教育的新目标,教育中应着重培养医学生的创新思维。近30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神经科学发展迅速,美国、欧盟、日本相继推出了“人类脑计划”,旨在以探索人类大脑工作机制,绘制脑活动图,针对脑疾病开发新疗法。“中国脑计划”[8]也将从认识脑、保护脑和模拟脑三个方向全面启动。如何培养医学生的创新思维,紧跟神经科学发展的脚步,也是近年来本校在神经解剖教学中不断探索的一个课题。导读式教学的培育原则是培养创新性思维,以教师为导演,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9]。本校在神经解剖教学中开展文献导读式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展学术视野,了解科研前沿。例如,在学习传导通路的课程中,选取关于小鼠全脑神经元的连接图谱的研究论文[12],引导学生如何阅读文献、查阅文献涉及基础知识、最新科学研究技术,激励学生提出感兴趣的问题。通过阅读文献,有效地激发学生产生获取新知识的兴趣,有助于学生了解大脑的不同区域,学会如何沟通与交流。采用导读式教学,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文献阅读能力,让学生更深刻地了解神经解剖的研究前景;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学效果良好。

总之,在神经解剖教学中灵活采用多元教学法,综合培养和提高医学生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和创新思维多方面的能力,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学生学习热情高涨,兴趣浓厚,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动性和能力得到极大提高,能够更好地运用神经解剖基础知识来解决临床问题。教师在多样化的教学形式中也获益匪浅,教学综合能力不断提升。多元教学法在神经解剖教学中的应用是本校为探求更加符合现代医学人才培养需求的教学模式做出的有益探索,希望通过不断实践和总结,探索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医学人才教育模式。

参考文献

[1]扈中平,刘朝晖.多元性教学理念与创新素质的培养[J].教育研究,2001(7):20-24.

[2]于秀彬.试论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协同性[J].社会科学战线,2008(1):239-242.

[5]朱小敏,谢琳,刘莛.PBL联合CBL教学方法在眼科临床见习教学中的应用体会[J].重庆医学,2016,45(8):1138-1140.

[6]张燕,蒲丹,吴立玲,等.基础医学教育阶段本科生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3,33(1):29-32.

[7]李霞,张绍异.创新思维培养与“设疑式”教学法改革[J].重庆医学,2010,39(18):2446-2447.

篇3

主办单位:中国解剖学会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上海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1-1633

国内刊号:31-1285/R

邮发代号:4-380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64

期刊收录:

CA 化学文摘(美)(2009)

CBST 科学技术文献速报(日)(2009)

Pж(AJ) 文摘杂志(俄)(2009)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篇4

1 加强解剖学实验室建设,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1.1 实验室人员

长期以来,解剖学专业一直属于紧缺人才专业。由于传统观念或者工作环境的原因,从事专职的解剖实验技术的人员较少[3]。而专职的实验技术人员是实验室建设、管理的最重要力量之一。因此,对于实验室技术人员的建设和管理应当如下:1)具备一定的解剖专业理论基础,掌握解剖学实验技术方法并能够准确运用解剖学知识;2)能够熟练运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方式,给实验技术人员提供进修学习机会,定期开展培训班对技术人员进行培训,支持实验技术人员外出参加实验技术以及实验教学的研讨会进行学习交流;3)支持实验技术人员进行科研工作,能够撰写论文或申请实验课题基金;4)适当提高人员待遇,出台相关政策引进人才。

1.2 实验室标本、模型、挂图的管理

解剖实验室的管理,大部分的工作是对标本的管理。解剖实验室的标本数量大、种类多。因此,对标本的有序化管理显得十分重要以及必要。在标本管理中,我们的原则是根据系统分类管理,即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循环系统、感觉器以及神经系统。

我院现用标本主要为瓶装标本,对于骨学标本,每个实验室有一付完整的骨架,并用透明有机玻璃密封好,同时,备有一些完整的游离骨骼标本,对每块骨骼按结构顺序编号并登记造册,便于查找。对于瓶装标本来说,每个体统都制作多套变笨,并在有瓶中进行编号和内容标注,对每套标本都简历相应的档案资料(纸质资料以及电子版备份),放在专门的标本储物间,按系统进行摆放。

对于模型和挂图,我院配备专人进行管理。这些模型和挂图同样进行编号并登记造册,按照系统和局部解剖层面分类存放。放置模型或者标本的贮藏柜上标明编号和内容以便查找和存放。模型使用及使用完毕要轻拿轻放,其材质遭遇外力时容易破损。挂图要及时修补、补充和更新,同时要注意防霉、防潮、防蛀以及防火,加强室内通风,远离火源,配备良好的消防设施。

1.3 多媒体的应用

随着教学的改革创新,我系不局限于挂图+模型的教学模式,将解剖实验室统一更换大屏幕多媒体。多媒体的应用相对于传统的挂图教学有着极大的优势[4],首先,每堂课需要大量的挂图,而多媒体能够随时调出所需教授的挂图内容。其次,挂图缺乏立体感与动态感,多媒体上播放的三维解剖图谱将解剖学的局部与整体关系以及层次感更直观的体现。相较之下,多媒体教学有着信息量大、直观、生动等独特的优势,弥补了已经发展成熟的传统挂图教学的不足,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最后,我院的多媒体每一台都配备有优秀的系统解剖学、局部解剖学以及断层解剖学课件和视频,并配有对应的三维解剖图谱在课余时间向学生开放。我校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查缺补漏、强化学习,这一设备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

2 开展“第二课堂”,提高医学生的综合素质

“第二课堂”的开设极旨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5-7]。“第二课堂”采用“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辅助”的原则,配有一支理论知识扎实并且师德高尚的临床教师队伍带领。临床教师以临床应用为纲,串联解剖学知识点以有效的培养学生解剖学能力以及抽象思维能力,这些知识点与临床紧密相关,充分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在“第二课堂”开展的过程中,小组定期在临床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讨论、反馈问题,这一形式是学生最感兴趣的环节,在讨论中,大家各抒己见,用解剖学姿势、方位术语和解剖学名词进行口头以及书面描述,这是将来书写病历、手术记录以及病情报告、科研论文的基本功,是每一个医学生必备的能力。另外,小组同学之间的合作交流,树立了团队合作意识。

3 必不可少的人文教育

3.1 医学教育中开展人文教育的意义

除了教授医学专业知识,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必不可少[8]。在当代医学教育中,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关心人的内在精神需求,尤其是当今医疗纠纷的频发,近80%是因为义务人员的冷漠和言语不当引起的[9]。因此,在医学院对医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促使医学生们怀着敬畏生命、关爱生命的人文关怀精神进行日后的医务工作,是十分必要的。

3.2 如何在实验教学中开展人文教育

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利用一些捐献遗体者的事迹对学生进行伦理观教育,培养学生献身医学事业的崇高品格。在首次解剖前,教师带领学生在尸体标本旁肃立三分钟以表示对遗体捐献者的缅怀和尊敬,培养学生敬重生命、救死扶伤的职业精神。同时,在实验课以及“第二课堂”中,教育学生尊重、爱惜遗体标本,坚决杜绝任何不尊重尸体的行为。通过点点滴滴的人文教育,逐渐培养学生高尚的职业道德和为医学献身的高尚情操。

【参考文献】

[1]董梁.解剖学实验教学发展的新趋势[J].职业与健康,2006,12(22):24.

[2]令狐艳.对人体解剖学实验室建设和管理分析[J].疾病监测与控制杂志,2015,6(6):438-439.

[3]张莲香,靳国华,马新伟,等.人体解剖学实验室管理模式改革[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11,32(6):66-67.

[4]肖朝伦,余资江,李宏伟,等.多媒体实物演示双向控制教学系统在解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局解手术学杂志,2009,18(1):45.

[5]张力,解庆林,朱义年,等.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探索实践[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6,26(2):216-218.

[6]陈德碧,杨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验教学改革实践[J].实验科学与技术, 2010,8(4):42-43,133.

篇5

摘 要:统计比较2010~2014年《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神经病与精神病学期刊的来源文献量、平均引文数、基金论文比、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即年指标、H指数的变化,结果显示2009~2013年我国神经病与精神病学期刊的载文量总体无明显变化;平均引文数、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即年指标、H指数均呈上升趋势,分别增加28.7%、33.7%、29.2%、121%、14.3%。2013年即年指标与2009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09~2011年期刊基金论文比呈上升趋势(0.318~0.362),2011~2013年基金论文比呈下降趋势(0.362~0.338);2009~2013年平均引文数、基金论文比、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即年指标、H指数平均值排名第一的期刊分别为Neuroscience Bulletin、神经解剖学杂志、中华神经科杂志、中国心理卫生杂志、中华神经科杂志、中华神经科杂志。

关键词 :神经病与精神病学期刊;术影响力;期刊评价

中图分类号:G23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8-0169-03

基金项目:2012年度精品科技期刊工程“期刊出版人才培育项目”;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工程“期刊研究项目”;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2013B060200005)

学术期刊的评价是期刊质量发展的的“指挥棒”,是期刊工作者和图书情报研究人员研究的重要课题。学术期刊质量的评价方法,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都主要以指标评价为主。为探讨我国神经病与精神病学期刊学术影响力的变化,本研究依据2010~2014年《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的数据[1-5],统计比较我国神经病与精神病学期刊的来源文献量、平均引文数、基金论文比、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即年指标、H指数7项评价指标的变化趋势并筛选各项评价指标较高的期刊,以期为神经病与精神病学期刊今后的办刊和发展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选择2010~2014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中神经病与精神病学期刊为研究对象,统计比较其来源文献量、平均引文数、基金论文比、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即年指标、H指数的变化,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使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与分析

2.1 我国神经病与精神病学来源期刊计量指标的分析

2009~2013年我国神经病与精神病学来源期刊计量指标(来源文献量、平均引文数、基金论文比)的比较结果见表1.

来源文献量即载文量,指期刊当年发表的论文数量,来源文献量越高,期刊的信息越丰富,代表期刊的生产能力越大,但期刊载文量越大并不代表期刊的学术质量就越高,部分期刊发文量少、质量也较高。2009~2013年间我国神经病与精神病学期刊载文量总体无明显变化,其中2012年最低,平均载文量179,2013年最高,平均载文量229,年均载文量215篇,总体无明显变化,说明神经病与精神病学期刊的刊期、版面数均很稳定,无大的变更。

平均引文数即期刊平均每篇论文所引用的文献数,衡量科研工作者对已有科技成果和最新科研成果的吸收情况,反应了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就单项指标来说,期刊的平均引文数越高说明期刊的学术影响力越高,期刊质量越高。2009~2013年间我国神经病与精神病学期刊平均引文数总体呈上升趋势,2009年最低为13.01,2013年最高为16.74,增加28.7%。提示神经病与精神病学期刊的学术交流程度增加,吸收外界知识和信息的能力增强。

基金论文比是期刊中受各种基金项目资助的论文占全部论文的比例。是衡量期刊学术质量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2009~2011年间我国神经病与精神病学期刊基金论文比总体呈上升趋势(0.318~0.362),2011年达最高点后2013年又呈下降趋势(0.362~0.338),提示近年来神经医学领域的科研项目成果在国内发表量降低,可能与当前我国越来越多的优秀的医学研究成果进入到国际交流领域有关。

2.2 我国神经病与精神病学期刊所载论文被引情况指标的分析

2009~2013年我国神经病与精神病学来源期刊引用计量指标(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即年指标、H指数)的比较结果见表2.

总被引频次是期刊刊载的全部论文在统计当年被其他所有科研工作者引用的总次数,反应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及在科学交流中的作用和地位。期刊的被引频次越高,期刊被利用的越充分,学术价值越大。2009~2013年间我国神经病与精神病学期刊总被引频次总体呈上升趋势,2009年最低为1472,2013年最高为1968,增加33.7%。提示我国神经病与精神病学期刊学术影响力明显提升,在学术交流中地位增加。

影响因子是期刊前2年发表的论文在评价当年被引用次数除以其在前2年内发表的论文总数的值。目前是国际上通用的、用于比较同类型期刊学术影响力的重要指标。2009年~2013年我国神经病与精神病学期刊的影响因子逐年稳步上升(0.562~0.726),增加29.2%,提示我国神经病与精神病学相关研究成果的前沿性、创新性均增加,虽然各刊的专业侧重点不同,但均在各自领域内发挥重要作用。

即年指标是期刊在统计当年在来源刊中被引用的次数除以期刊当年的数量,代表期刊被吸收利用的速度,即年指标越高,期刊产生的学术影响力越快。2009年~2013年我国神经病与精神病学期刊的即年指标呈上升趋势,而且2013年即年指标与2009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了实质性的增加。说明在2013年我国神经病与精神病学期刊研究非常活跃,即时有效地传播了新近的学术成果,反应了相关学科的学术前沿。

期刊H指数与影响因子有较好的相关性,可以同时衡量期刊的发文数量和质量(被引量),反应了期刊的质量和影响力。2009年~2011年我国神经病与精神病学期刊的H指数无明显变化(7~7),2011~2013年H指数呈上升趋势(7~8)。

2.3 各项评价指标较高期刊的筛选及其评价指标的比较

筛选各项评价指标较高的期刊,结果显示:连续5年来英文刊Neuroscience Bulletin、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平均引文数较高;基础类杂志神经解剖学杂志、Neuroscience Bulletin基金论文比较高;中华神经科杂志的总被引频次连续排名第一。精神医学领域中国心理卫生杂志和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影响因子较高,神经医学领域中华神经外科杂志、中华神经科杂志和Neuroscience Bulletin杂志影响因子较高,2009~2011年中华神经外科杂志、中国心理卫生杂志H指数较高,2011~2013年中华神经科杂志、中国心理卫生杂志H指数较高,影响力较大。计算上述重要期刊2009~2013年各项评价指标的平均值(因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在2011年版JCR中缺如,所以剔除),具体见表3.

3 讨论

3.1 缩短出版周期,提高载文量

2009~2013年间我国神经病与精神病学期刊载文量总体无明显变化,说明神经病与精神病学期刊的刊期、版面数均很稳定,没有明显的变化。随着神经医学相关学科的发展,优秀科研成果层出不穷,大量的新论文等待发表,要适应这种形势的发展,缩短刊期将是期刊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出版周期是信息传播速度的一个决定因素[6],而且出版周期较短的期刊易获得较高的被引用次数。另外在保证每期论文质量和数量的前提下,缩短出版周期可以增加年载文量,从而获得更高的被引用次数,扩大期刊的影响力。2013年我国神经病与精神病学期刊中双月刊很多(20种),可考虑改为月刊,季刊(3种)可考虑改为双月刊,如果不具备变更条件可以考虑出版增刊、专辑或者增页、改版、压缩篇幅等方式提高信息密度,通过缩短审稿周期和编辑处理时间等提高的时效性。

3.2 重视基金论文的筛选,坚持专业化和特色化

近年来关于基金论文比的争议较大,俞立平等[7]认为科技期刊的基金论文比与影响因子几乎无关,刘雪立等[8]认为基金论文比与科技期刊实际影响力之间并无直接关系,甚至建议舍弃此项来源指标,但也有作者证明了基金论文比作为科技期刊评价指标是科学合理的[9]。笔者认为基金论文比对科技期刊学术影响力的贡献和作用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基金论文比高的期刊不一定是高水平期刊,但高水平期刊的基金论文比肯定不会低。基金论文仍是衡量期刊学术质量的重要指标。2009~2013年间我国神经病与精神病学期刊基金论文比的变化趋势与其他指标不一致,原因可能为:(1)基金论文比仅与统计当年已发表的论文有关。(2)近年来基金论文的挂名现象愈演愈烈,基金名称与论文内容不符的现象使很多基金论文的质量下降,因此被引次数下降,期刊的学术影响力下降,从而导致基金论文比与其他期刊评价指标的变化趋势不一致。因此期刊编辑部一定要重视基金论文比,加大监管和审查力度,严格筛选高质量基金论文,因为只有刊登高被引率的基金论文才是提高期刊学术影响力的核心。

神经解剖学杂志、Neuroscience Bulletin的基金论文比连续5年均较高,可能与这2本期刊刊载的均为基础类研究,专业特色较强,我国神经医学基础研究领域的科研经费来源丰富有关,因此期刊的特色和学科优势与其发展密切相关,各期刊在以后的发展道路中要注重内容的专业化、特色化,定位适合本刊特色的读者;紧密联系学科领域的研究热点、创办特色栏目和策划专题,从而赢得更多的优质基金论文。

3.3 发挥优秀期刊的带头作用,推动期刊整体的发展

Neuroscience Bulletin、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杂志的平均引文数连续5年较高,一方面说明英文期刊的平均引文数处于优势地位。因为英文是世界通用的语种,英文稿件可能被世界范围内的读者群引用。另一方面可能与期刊编辑部正确地引导作者利用文献有关。因此各期刊应鼓励作者刊登全英文文章,提高国外读者群对我国中文期刊文章的引用率,或者提供英文全文译文,设立英文专栏,引导作者正确的利用文献。2009~2014年神经病与精神病学期刊中总被引频次最高的是中华神经科杂志,提示其在神经医学界的重要学术地位及广大作者对该刊论文的认可。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杂志总被引频次上升很快(22~417),与其较大的载文量和出版周期短有关;从影响因子的排名可以看出中国心理卫生杂志和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在精神医学领域处于领先水平,中华神经外科杂志、中华神经科杂志和Neuroscience Bulletin杂志在神经医学领域处于领先水平,各刊虽的专业侧重点不同,均在相关学科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即年指标最高的期刊为中华神经科杂志和Neuroscience Bulletin杂志,论文被引用的速度最快,反应了该学科的学术前沿问题。说明编辑在挑选稿件的时候偏向于学术水平较高和读者关注的热点问题。神经病与精神病学期刊中H指数最高的是中华神经科杂志、中国心理卫生杂志,多年来积累了非常好的学术声誉,影响力较大。但中华神经外科杂志H指数近3年增长较慢,值得注意。

目前我国神经病与精神病学期刊总体影响力还不够,但呈上升趋势。优秀的学术期刊是学术前沿信息的及时者和提供者。学术期刊必须有渠道、有能力及时了解学术前沿信息,除了利用现有的各种学术交流平台外,各期刊编辑部还应积极组织学术研讨会或参观访问,交流和学习优秀的办刊经验,发挥优秀期刊的带头作用,推动期刊整体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版中国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0.

(2)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版中国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1.

(3)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版中国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2.

(4)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2013年版中国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3.

(5)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2014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4.

(6)高慧芳。科技期刊影响因子的影响因素分析[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3(87):92-95.

篇6

1拓宽集体备课内容

局解集体备课除了备教材的内容、重点、难点及授课技巧外,加强了备尸体和实验操作。课前由主备课老师向相关授课教师介绍本学期局解使用尸体情况,并到实验室察看尸体质量,对不同质量、性别的尸体制定出拟作他用的目标,在确保完成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局解学习任务和质量的基础上,为系解及其他专业解剖学教学的再利用提出要求。选用的教材是彭裕文主编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和卫生部规划教材《局部解剖学》,根据我校教学时数实际情况,集体备课中强调主要的操作步骤、关键点及注意事项,如股前内侧区的操作,强调与切口有关的骼前上棘、耻骨结节和胫骨粗隆3个重要骨性标志的摸认;强调自骼前上棘至耻骨结节的切口及平胫骨粗隆的横切口,一定要掌握好深度,切口过深会切断一些浅静脉和皮神经;在修洁肌周围的深筋膜和结缔组织时,强调要尽量与肌纤维的方向一致,以保证肌的完美;在解剖股三角时,强调约在腹股沟韧带中点下方寻找到股动脉,再寻找其内、外侧的股静脉和股神经;深部结构的解剖操作过程中,要求学生能进行钝性分离的操作尽量少用刀和剪刀,以减少损伤的可能性。根据局解教学大纲的要求,编写了《局解教学指导》,本指导除了对理论部分提出要求外,强调了实践的具体要求,如对股前内侧区要求解剖出股前内侧区的皮神经、大隐静脉及5条属支、股三角及收肌管的主要结构;观察股鞘、股管和股环;点认出股直肌、缝匠肌、股薄肌、长收肌、大收肌、股神经、股动脉、股静脉、股深动脉、旋股内、外侧动脉及穿动脉等。通过拓宽集体备课内容,目标更加明确,措施进一步到位。在随后的教学过程中,确实体会到教学目标的确立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第一步。

2尊重尸体,对尸体进行保护性操作

在局解教学中的做法是:①授课老师在课前要向学生简短介绍尸体紧缺是近期难以解决的问题,一些尸体是自愿为医学教育作贡献捐献的遗体。教师和学生有尊重人体尸体的义务,尊重人体尸体是人体解剖教学的基本伦理原则,在解剖操作中,不得嬉笑,不许随意切割;②要求担任主刀的学生在操作前上讲台脱稿陈述操作步骤和要领,促使主刀的学生课前必须充分预习相关内容,有利于减少操作的盲目性和提高学生临场不乱的演讲能力;③强调局解在临床实践中的重要性,如同样一项手术,有的医生手术过程出血多,有的出血少,有的术后感觉功能恢复的快而好,有的恢复得慢而差,这些与医生对手术区域血管、神经的分布和走行的了解、掌握有关,现在解剖的每一刀、每一剪都是为将来解除患者的痛苦打下的基本功;④告诉学生们,他们在大学一年级学习系解时所用的标本,有的是利用以往局解之后的尸体材料制作而成,并向学生展示1一2件上一届局解课中学生制作的标本,希望同学们在学好局解的基础上,尽量为下届同学的学习多保留一些可用的材料和标本,培养学生为他人着想的精神;⑤操作中及时提醒学生们注意保护好相关结构(如在修洁大隐静脉时,注意保护好伴行的隐神经,在暴露甲状腺上动脉时,不要伤及与其伴行的喉上神经外支、在切断臀大肌的时候,注意观察与臀中肌的分界,不要将其一同切断等);⑥根据不同区域解剖操作的难易程度,适当调整理论课与实验课的时间比例,有些部位按理论实验1:3比例(如胸部、臀区等)进行教学,对一些结构复杂的区域(如颈部)则按1:4比例进行教学,保证了学生操作的时间,改变了以往由于某些区域解剖操作的时间紧,“大刀阔斧”、“草草收兵”的操作现象。通过提高认识和加强操作管理,保证了教学预期目标的完成。

3加大教师对局解操作的巡查力度

要将教学目标落实到实践中去,巡查老师除了回答学生的疑难问题和解决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使学生能顺利地进行操作,还要监督和阻止学生的一些不必要的破坏性操作(如解剖暴露内动、静脉和神经通过坐骨小孔时,不要切断骸结节韧带;解剖腹腔干时,没有必要将肝切除一块等)。这样,一些重要的结构既被清晰地观察到,又被完整地保存下来。巡查老师对各组操作的主刀、助手的认真程度、操作技能、效果及同组其他同学是否认真观察、积极提示等进行评分,并对表现不够满意的同学进行随时提问,要求其点认出某些结构,作为评定实验成绩的一部分,有效避免了以前主刀和助手操作,其他人可看可不看,甚至聊天及到其他实验室乱串等现象。操作结束时,各组主刀者带领本组同学将局解教学指导中要求点认的结构全部点认出来,如果没有暴露出所要显示的结构,或者损坏了重要结构,则按事先确定的扣分标准扣分。作为奖励,对解剖制作完好的结构,老师予以拍照,制作成课件在本届教学或以后的局解教学中使用,或将标本保存在陈列室(注明年级、班级及制作者的姓名),从而提高了同学的自豪感、荣誉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通过加强巡查力度,使学生的操作更加规范,能更好地完成局解操作的预期目标,提高了教学质量。

4充分利用人体标本陈列馆,服务于局解教学

本校的人体标本陈列馆里有800余件制作精细、质量较好的标本,既往主要供系解教学使用,很少向上局解课学生开放,这些直观性最强的实物标本对局解教学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现在,在学生动手解剖操作之前,先到陈列馆观看相关的陈列标本,做到对本次实验内容的结构层次及毗邻心中有数,再去操作,操作过程中遇到问题也可随时进人陈列馆再观察,特别是一些断层标本,深受同学们的欢迎,因为断层解剖对器官结构的位置、毗邻、层次的显示更具直观性和立体感,能加速学生对局解知识的理解,记忆也更加深刻。有时也将陈列馆的部分陈列标本(如腋区、颈前外侧区)搬到实验室的操作现场,让学生一边观察一边操作,解剖操作的速度加快了,被破坏的结构少了,能更清楚地暴露和观察到相关的解剖结构,获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

篇7

X038 上海海事大学学报

H292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G330 上海护理

X006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H022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农业科学版

G066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M021 上海金属

G343 上海精神医学

G283 上海口腔医学

J031 上海理工大学学报

H282 上海农业学报

A043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G069 上海医学

G596 上海针灸杂志

G946 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

G389 上海中医药杂志

A515 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

G329 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

G070 神经解剖学杂志

G319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J052 沈阳工业大学学报

V011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H024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G071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

G202 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

F203 生理科学进展

F001 生理学报

F042 生命的化学

F215 生命科学

F046 生命科学研究

Z034 生态毒理学报

H784 生态环境学报

S784 生态经济

Z014 生态学报

Z028 生态学杂志

Z023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F049 生物多样性

F003 生物工程学报

G401 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

F016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F224 生物技术通讯

F204 生物加工过程

F012 生物物理学报

F213 生物学杂志

G006 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

G332 生物医学工程研究

G603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G624 生殖医学杂志

G072 生殖与避孕

C033 声学技术

C054 声学学报

V043 施工技术

E302 湿地科学

E636 湿地科学与管理

A615 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T933 石化技术与应用

篇8

1 神经病学教学中注重临床与基础的紧密结合

在神经系统疾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通常通过对神经解剖学、病理生理、免疫等基础知识的复习,加深学生们对神经系统疾病的理解和掌握。也经常发现,解剖学等基础课程的学习与神经病学课程的学习在时间上间隔过久,很多学生在学习神经免疫性疾病时,基础课程的知识有所淡忘,感到授课内容非常生涩,难以掌握。这就要求临床教师综合相关各基础医学课程知识,通过神经解剖、神经生理、神经免疫及免疫病理知识的联想和综合复习,自然地过渡到相关疾病,进而讲授神经疾病的临床表现、诊疗原则,加强临床与基础知识的相互联系和相互渗透,从而真正达到融会贯通,以满足多层次医学人才的培养要求[1]。

在传统医学教育模式中,是以学科为中心,各学科都过于强调本学科知识的完整性和重要性,往往不同程度上忽略了单一学科教学目标与整体医学教育的统一性[2]。临床教师如果没有来自基础理论知识的有力支撑、深化和充实,对一些与临床教学有密切联系的基础学科的重要进展知之甚少,必然会造成基础与临床教学相脱离的状况。而且,理解是掌握和记忆的保证,在学习一种临床疾病的时候,只有理解了该疾病的病理生理基础、解剖学基础以及发病机制,才能掌握其临床表现、治疗原则等。因此,在临床课程的授课过程中,加强与基础学科的联系,将相关学科的内容进行较好的整合,是搞好临床教学的关键。这样才能达到新世纪医学教育的要求,培养出既有丰富的基础医学知识又有精深的专业水平的高素质的医学人才。

2 神经病学教学中注重交叉学科的培养模式

“跨学科”是指跨出学科界限,在学科之间发生相互交叉、渗透、融合所形成的新学科或新理论,由于其是应用2门及以上学科的概念、理论和方法所形成的新学科或新理论,故亦称“交叉学科”[3]。国家多层次医学人才培养要求研究型人才要具有独立获取国际前沿知识、分析专业问题以及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医学研究生培养一般分2个阶段,基础理论学习和实验研究阶段。实验教学是基础理论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而单一科目的实验学习无法体现跨学科、交叉渗透、观念创新及技术创新等综合实验内容,往往缺乏实验整体性、先进性、实用性和研究性。目前综合性实验项目常常将各个部分的实验优化组合,是集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和免疫学等多学科相互渗透、交叉、补充的综合性基础医学实验教学课程,用以提高研究生的科研技能。论文开题报告范文一方面可以改善单一科目实验的不足,另一方面有助于提高综合实验技能,为之后的跨学科创新实验打下实验技能基础。加强交叉学科的培养方法包括:开展跨学科创新型课题的申报;构建跨学科课程体系;构建跨学科创新学术交流平台;定期开展跨学科创新学术论坛,邀请不同领域的学者、专家,根据学科中的前沿热点问题提出研讨专题及方向,促进各学科专家之间及导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此外,还可以构建跨学科综合性实验教学项目;鼓励并开展跨学科创新型课题。

3 神经病学教学中注重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随着循证医学模式的普及和深入,对临床医师科研能力的要求亦越来越高。医学生除了需要掌握疾病诊疗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外,更为重要的是需要培养临床科研创新、分析、处理、应用、实践能力。现如今,如何在学习期间,依托学校强大的理论及实验支撑、临床医院丰富的病例资源、导师的学术及人格魅力,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其培养成具备一流科研能力的临床医师,值得探讨。

科研能力的培养是高等医学教育的重要内容,我们通过近几年的培养发现在医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上应加强对以下方面的重视:(1)重视加强研究生道德品质和科学精神的培养:科学精神的培养是研究生整体素质的核心组成部分。(2)重视拓宽知识渠道,完善知识结构:只有在宽厚知识的基础之上,才可能在专业上有创新和突破,这就要求学生还要充分了解自然的人和社会的人,知道自然界的发展规律、人类社会发展方向等等。(3)重视动手训练,提高临床/科研业务水平:研究生临床技能与科研能力培养相辅相成,研究生通过临床和实验的培训。使其动手能力得到训练和提高,为其科研能力的形成奠定了基础。(4)重视文献综述能力培养:提高文献综述能力,首先需使其学会如何实时准确获取高质量的科研信息,围绕本专业广泛查阅文献,追踪该领域的最新研究动态,是提高临床医师专业技能水平和科研思维的重要途径。(5)重视培养多种能力,全面提高科研素质:这些能力不仅包括临床能力、实验能力,还包括观察、选题、设计、讨论、数据分析及论文写作能力,通过这一系列的具体实践活动,促使学生在信息获取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思维表达能力等方面得到培养,科研素质得以提高[4]。

此外,研究生阶段正是人生中精力最充沛、思想最活跃、创新精神最旺盛的阶段,是从事医学科学领域创造性研究的最佳时期。因此,导师要善于适时鼓励研究生对科学问题大胆设问,深入探索;帮助研究生与成功研究者接触,培养科研精神,分享成功经验,为学生创造条件,多途径培养其创造性思维能力[5]。

4 结语

在21世纪医学教育不断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许多医学院校都已建立了包括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及留学生教育等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目前国家针对五年制本科学生的主要培养目标是优秀的临床工作者,我们在教学中强调神经病学基本原理及基本技能的掌握,培养实用型医学人才;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高级临床工作者,除了在教学中注重与临床的结合外,我们加大了对专业外语的要求,重视临床与基础紧密结合,培养专业型医学人才;对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培养的定位是研究型医学人才,在神经病学的教学中无疑将加大科研思维及科研能力的培养。现在,国内一些医学院校对临床医学八年制的培养模式也在逐步试行[6],更重视基本科研能力和科研素质的培养,意在为国家提供高层拔尖创新人才。因此,神经病学教学如何适应多层次医学人才培养需求是神经科临床教师不断进行教学探索改革的方向。

【参考文献】

篇9

脑心综合征又称脑源性心脏损害,指并发于各种脑部病变(卒中、癫癎、外伤头部手术等)的心脏损害,其主要临床表现包括心电图(ECG)复极改变,心律失常,血浆心肌酶活性升高以及心功能障碍等,严重者可发生猝死。

脑卒中患者常出现心脏损害,脑卒中后常见的死亡原因之一来自于心脏事件,包括心律失常或心室复极改变,使易损期增加,而在易损期出现的早搏更可能导致室性快速心律失常或室颤,这可能是卒中患者发病后最初1个月内易发生猝死的主要原因。心律失常常影响心脏功能,降低脑灌注,减少脑血流,进而加重脑原发病变,影响患者预后。因此,研究脑卒中后脑心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及防治措施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1 临床特征

1.1 心电图复极改变 心电图复极改变是脑卒中患者最常见的心脏异常。最近,Khechinashvile等(1)对来自29个研究包括1844例心电图改变研究作一系统回顾,结果发现76%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出现ECG 异常,与既往是否存在心脏疾病无关,提示其ECG改变由SAH直接导致。在脑出血及脑梗死患者中出现的 ECG 异常可能不是特异性的,而很可能与患者卒中发病以前存在冠状动脉疾病(包括无症状性)有关。鉴别卒中后的心电图异常是由卒中直接产生还是因为同时伴随有心脏疾病非常重要医学论文,若误认由心肌缺血所致的ECG异常为由脑病变产生,可能导致不必的甚至有危险的干预,如甘露醇脱水治疗加重心脏负担,而由脑部病变所致的ECG 缺血样改变被误认为心肌缺血所致,则可能影响对卒中的治疗,包括运动和康复的延迟及SAH的手术治疗。这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中加以解决。

1.2 心脏损害的生化指标变化 反映卒中相关心脏损害的生化指标包括CK、CK-MB、LDH及cTnI较对照组均明显增高,正常情况下,CK、LDH不能透过血脑屏障,卒中后由于神经细胞、脑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变性坏死以及血清心肌酶的增高,另一方面,发生卒中时导致支配心脏的的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引起儿茶酚胺在心脏内积累,使心肌受损,也可造成心肌酶增高。研究发现岛叶梗死组较非岛叶组更易出现心肌酶的增高,而cTnI明显增高,而Mb却未增高。提示急性期脑梗死患者梗死部位对心肌酶影响较大。岛叶梗死使位于岛叶的控制心脏活动的中枢及与岛叶皮层存在自主神经联系的神经结构都发生损害,其血浆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均明显的增高。Barber等研究证实了: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血清肌蛋白1的增高与肾上腺激素的增高有密切关系。

2 超声心动图改变特点 超声心动图提示急性期脑梗死更易发生左房内径增大,但由于梗死患者均在发病一周内检查超声心动图,而患者的左房内径增大不可能于一周内发生,因而我们认为左房内径增大可能在脑梗死发生之前就存在。

3 病理学表现 Greenhoot及 Manning对死于SAH的患者进行尸检,没有发现任何急性心肌梗死和冠状动脉血栓的证据,但发现“肌细胞溶解”的病理改变,主要为心肌灶性溶解、肌原纤维变性、散在的出血点,伴有单核细胞浸润及脂色素沉积等。动物实验研究发现,通过增加交感神经的活动或注入过量儿茶酚胺可出现极其相似的心肌病理改变,而β阻滞药或其他交感神经阻滞药可阻止这种变化。有趣的是这些变化主要集中在心内神经末梢而非血管分布,离心内神经末梢越远病变越轻,而在离这些神经末梢2~4mm处通常完全正常,提示卒中后的心脏改变为神经源性核心期刊目录。

4 脑心综合征的发生机制 卒中后心脏损害的机制目前并不清楚,一些证据支持在大脑中动脉支配区域内存在“心脏的皮质节律控制位点”的假说,此区域若发生血管性损害,将失去抑制性调节而导致交感神经紧张度增加。神经解剖学和电生理学显示,岛叶是心血管和自主神经功能调节的高级中枢,岛叶刺激可引起心率、血压、心功能及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事实上,岛叶对心脏的自主调节存在偏侧性,交感活动主要由右侧岛叶调节,而副交感活动主要由左侧岛叶调节,一些研究已证实累及岛叶的卒中较其他部位更容易发生心律失常。此外,岛叶和边缘系统、下丘脑、杏仁核及其他涉及自主神经控制的区域有着广泛的直接或交叉的联系。目前推测,介导卒中后心脏损害效应的部位可能即起源于或路径以上区域。

脑源性心脏损害的周围机制也证实了卒中患者交感和副交感活性的不平衡,包括交感神经活性的增加医学论文,肾上腺髓质儿茶酚胺分泌增加和副交感神经活性降低等。最近的证据表明,支配心脏的自主神经也存在不对称分布,交感神经的分布主要影响室性心肌的活动,而副交感神经分布突出影响窦房结和房室结,右侧迷走神经主要影响窦房结,左侧迷走神经主要影响房室结。此外,左侧颈胸神经节或左侧交感活动较右侧有较强的促进心脏心律失常的潜力。

Samuels(1987)提出了卒中后脑源性心脏损害由“交感超载”导致的假说。认为脑卒中等中枢神经损伤后,自主神经功能发生紊乱,交感神经末梢儿茶酚胺大量释放,通过激活Ca2+使心脏肌纤维异常收缩,导致心电图改变。若儿茶酚胺释放过多及/或心肌持续缺血(心肌长时间收缩所致)后又发生再灌注,则自由基释放,心肌再灌注损伤,最终导致细胞死亡。

5诊断 卒中并发心电图复极改变常见于前外侧壁和下侧壁导联,可通过心电图常规12导联心电图检查发现。心律失常则可通过新持续监护或Holter心电图检查发现。需要强调的是应进行多次或连续的心电图检查,可提高发现心电图异常的机会,另一方面又可能发现既往合并和未合并有心脏疾病的卒中患者之间的ECG之间的区别,提高预测危险性的准确性。超声心动图检查有助于发现心肌损害的严重性。此外,可通过HRV分析来评价脑卒中患者心脏自主神经的功能状态,及时识别发生猝死的危险性。

6展望 由于脑心综合征是卒中后猝死的重要原因,其危险性应引起临床工作者的高度重视。今后应进步研究卒中后脑心综合征的病理生理机制,诊断和预测脑心综合征严重程度和特异性指标,对FNS改善HRV的防治作用值得在高危人群得到进一步的证明。

参考文献

篇10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共55例,男29例,女26例,其中男性29例,女性26例,年龄12-83岁,平均年龄57.2岁,有高血压病史38例,糖尿病史18例,病程5~21年(平均11.3年),14例合并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卒中病史9例, 重症肌无力5例, 甲亢2例。

1.2 临床表现 均以眼球活动障碍、复视、眼睑下垂等眼肌麻痹症状为主就诊,有部分患者伴有头痛、头晕、眼周疼痛、发热、视力减退、吞咽困难、声音嘶哑、四肢无力等。单眼受累48例,双眼受累7例;神经系统疾病36例,1例肌源性;动眼神经麻痹32例,外展神经麻痹8例,多颅神经麻痹8例,内侧纵束受累5例,滑车神经麻痹2例。单独外展神经受累的表现:患眼于内收位,向外直肌作用运动方向受限,复视像检查;水平复像距离加大;完全性动眼神经麻痹,表现为上睑下垂,眼球外下斜、向内、上、下运动受限,瞳孔散大约5mm,对光反射迟钝。

1.3 辅助检查 (1)头部CT、MRI是最主要的诊断手段,可以发现脑血管病、肿瘤、脑动脉硬化、动脉瘤等病变;(2)MRA、DSA可以发现动脉瘤和血管畸形等;(3)血液生化检查等可以发现糖尿病 甲亢等疾病;(4)重症肌无力需要进行新斯的明试验及胸部X线或CT检查。(5)腰穿脑脊液检查。

1.4 治疗 经治疗原发病及对症治疗。(1)经化验血糖确诊为糖尿病后,积极控制血糖,同时给予维生素B1 100mg,B12 0.5mg,肌注,1次/d,强的松15mg,口服,1次/d,同时口服血管扩张剂,伴有眼球疼痛者适当给予镇痛剂。(2)诊断为 脑干(腔隙性)梗死 给予改善循环,抗自由基治疗。(3)诊断为动脉瘤 者及早行介入动脉瘤 填塞或手术治疗。(4)重症肌无力 者积极治疗原发病,防治危象的发生。(5)颅内感染应用抗炎,抗病毒,脱水降颅压及对症治疗。(6)颅内肿瘤 有条件的话及时手术治疗。

1.5 病因分析结果 (1)脑干梗死19例,其中单侧动眼神经26例,为眼外肌不全麻痹,单侧外展神经8例,内侧纵束4例,表现为“一个半综合征”;(2)高血压动脉硬化7例,其中单侧动眼神经5例,为眼外肌受累,单侧滑车、外展神经各2例;(3)糖尿病性眼肌麻痹18例,其中单侧动眼神经眼外肌受累12例,双侧动眼神经4例,单侧外展神经2例;(4)非特异性神经炎2例,为单侧外展神经,颅内肿瘤3例,其中2例为垂体瘤,1例为脑转移瘤,颅内动脉瘤8例,重症肌无力5例,为双眼眼肌麻痹。

2 讨论

眼睑麻痹的病因非常多,涉及神经科、眼科和内分泌科。发生于成年人眼肌麻痹的主要原因包括糖尿病性动眼神经麻痹、脑梗死、重症肌无力、颅内动脉瘤、慢性进行性眼外肌麻痹、甲亢性眼肌病、老年眼腱膜退行性变、颅内感染颅内肿瘤等。

2.1 糖尿病性动眼神经麻痹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障碍性疾病,由于体内胰岛素相对或绝对不足,形成持续性高血糖,导致一些血管组织代谢异常,从而产生功能障碍或形态学改变。糖尿病神经系统并发症较多见,以周围神经受累最多见,骨髓次之,自主神经和颅神经最少见。颅神经病变中以动眼神经麻痹最多见,其次是外展神经,滑车神经受累较。糖尿病眼肌麻痹多见于50岁以上患者,起病突然,单眼发病,复视为首发症状,眼部及额部疼痛也属早期症状。检查可见眼外肌运动受限。动眼神经麻痹时,患眼上睑下垂,外斜视。可伴轻度下斜。除外转运动外,向其余方向运动均有障碍。若眼内肌同时受损,表现为患眼瞳孔散大,对光反射及近反射均消失和调节麻痹。外展神经麻痹,显示外直肌麻痹。

滑车神经麻痹,呈现上斜肌麻痹。糖尿病特有的微血管病变导致神经缺血缺氧以致变性,从而该神经所支配肌肉的功能障碍。高血糖使正常糖酵解途径受阻,激活山梨醇通路,毛细血管周细胞内山梨醇堆积,同时干扰肌醇磷脂代谢,导致细胞内多种代谢的异常,细胞内和细胞外基质内的一些重要的蛋白质发生非酶性糖基化,改变了蛋白质的生物特性,影响细胞和酶的功能。导致毛细血管周细胞变性死亡,内皮细胞增生,基底膜增厚,毛细血管闭塞。糖尿病可以造成各种脂质异常,主要是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LDL)和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水平增高,同时伴有高密度脂蛋白(HDL)水平降低,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2]。

2.2 脑干(腔隙性)梗死 10例脑干腔隙性梗死,经头颅CT或MRI检查证实;眼球运动神经核因与协调眼球同向运动的内侧纵束均位于脑干内,这些结构均由深穿支动脉供血,该部位是腔隙性脑梗死的好发部位之一。以上部位的梗死可导致核性或核间性眼肌麻痹。动眼神经核因位于中脑内较大,各亚核分布相对弥散,腔隙性梗死可以仅影响某个亚核而引起不完全动眼神经麻痹。

2.3 动脉瘤 由于动眼神经在大脑后动脉与小脑上动脉之间穿过,与后交通 动脉并行,故可经常受到动脉瘤的压迫而出现麻痹。其造成的动眼神经麻痹为完全性的,均合并瞳孔受累,因为动眼神经支配瞳孔的副交感纤维位于动眼神经的背内浅层,压迫动眼神经时副交感纤维首先受累,导致瞳孔散大。动脉瘤多见于中、青年患者,特点是发病较快,多为单侧完全性眼睑下垂、眼球运动障碍等;往往伴有同侧头部、特别是局限于内眦部的剧烈疼痛,如果单侧动眼神经麻痹突然发作或反复发作,伴内眦部疼痛且早期就出现瞳孔散大应高度怀疑颅内动脉瘤。

2.4 重症肌无力 是神经科最常见的上眼睑下垂致病原因,也是严重影响中青年健康的疾病, 是乙酰胆碱受体抗体介导的一种神经-肌肉接头处传递障碍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中的一个分型为眼肌型,病变影响眼外肌,其他各型可合并眼肌受累,临床表现波动性、晨轻暮重,新斯的明试验、疲劳试验可以诊断。约80%的患者首发症状表现为单侧或双侧眼睑下垂,复视等,其次为延髓肌和肢带肌,但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治疗则可以在2年内发展为全身型肌无力。病情严重的会因为吞咽无力和呼吸困难而死亡。

2.5 炎症 各种特异性及非特异性感染累及眼球运动神经时均可出现眼肌麻痹。发病前有感冒病史,可能与病毒感染后免疫介导的神经脱髓鞘有关。

2.6 颅内肿瘤 引起眼肌麻痹的常见原因是脑干肿瘤及邻近脑干部位的肿瘤。鼻咽癌直接蔓延,常引起眼肌麻痹及多颅神经损害。因外展神经在脑底部行程较长,当颅内肿瘤引起颅内压增高时较易受损出现双侧外展神经麻痹。

2.7 甲亢性眼肌病 是由于甲状腺功能亢进所导致的提上睑肌无力。通常发生在30-40岁女性患者,除了眼睑下垂之外,主要临床表现还包括怕热、出汗、心悸、体重减轻、神经质等等全身症状和畏光、流泪、眼痛、眼睑水肿、复视、视力模糊、视力下降和视野缺损等眼部症状。

2.8 慢性进行性眼外肌麻痹:是好发于青少年的眼睑下垂,主要特点是大部分患者仅仅出现双侧缓慢进展的眼睑下垂而不伴有任何其他异常,仅有少部分患者合并心脏病、视网膜色素变性、发育迟缓等全身症状。

2.9 老年眼腱膜退行性变:是机体衰老过程中出现的眼睑腱膜退化所致,是老年人中最常出现的上眼睑下垂病因。表现为双侧眼睑逐渐变得松弛无力,尤其在读书看报时容易遮挡视野。不合并其他神经系统异常改变。

总之,从上述各种病因分析可以看出,尽管引起眼肌麻痹的病因复杂,以糖尿病、脑干(腔隙性)梗死、动脉瘤、重症肌无力 较常见。应及早发现,及早治疗,提高治愈率,改善预后。

参 考 文 献

[1]蒋伟强,葛静,曲东健,等.代谢病与卒中[J].国外医学?脑血管病分册,2005,13(11):877-878.

[2]林呈飞,韦征,李波.36例糖尿病性眼肌麻痹临床分析[J].浙江临床医学,2004,6(6):468-469.

[3]Becker R, Laube H,Laube H,Linn T, Pabst W,Damian MS. Impaired glucose effectiveness in chronic progressive external ophthalmoplegia. Metabolism,2002;51(6):796-800.

[4]张承芬,张惠蓉.糖尿病的眼部并发症及治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53-254.

[5]衡先培.糖尿病性神经病变诊断与治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51-52.

篇11

Effect of ulinastatin on cognitive function in patients with sepsis

YU Da1 HUANG Changshun2 YU Shenghui1 REN Qiusheng1 CHEN Nami1

1.Department of Anesthesiology, Yinzhou People 's Hospital of Ningbo in Zhejiang Province,Ningbo 315000,China;2.Department of Anesthesiology,Ningbo First Hospital in Zhejiang Province,Ningbo 3150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and analyze the effect of ulinastatin on cognitive function in patients with sepsis. Methods 108 patients with sepsis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4 to December 2015 were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n=54) and control group (n=54), according a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 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routine symptomatic treatment,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treated with ulinastatin intravenous titration on the basis of routine symptomatic treatment.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patients in the two groups was compared. Results The differences in MMSE score, APACHE Ⅱ score, SOFA score, serum procalcitonin and serum C-reactive protein were not significant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treatment(P>0.05). After treatment, the MMSE score of patie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P

[Key words] Ulinastatin;Sepsis;Cognitive function;APACHE Ⅱ score;SOFA score

跛舅丁是一种蛋白酶抑制剂,对胰蛋白酶、α-糜蛋白酶等丝氨酸蛋白酶及粒细胞弹性蛋白酶、透明质酸酶、巯基酶、纤溶酶等多种酶有抑制作用,且能够抑制炎性因子,保护器官功能[1-2]。有动物基础实验表明,早期乌司他丁治疗能够有效减轻脓毒症大鼠的海面神经细胞凋亡,改善脓毒症引起大鼠认知功能的损害[3]。因此,本文观察分析乌司他丁治疗对脓毒症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x择2014年1月~2015年12月于我院就诊的脓毒症患者108例,所有患者均符合脓毒症的诊断标准,排除年龄18岁以下、原发性心血管疾病、肝肾器官功能障碍、恶性肿瘤、精神障碍等患者;本次研究均经过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及患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n=54)与对照组(n=54);观察组:男27例,女28例,年龄18~70岁,平均(58.28±15.44)岁;对照组:男28例,女27例,年龄18~69岁,平均(58.76±14.24)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对症治疗,包括营养支持、抗感染、液体复苏、器官功能保护以及机械通气等;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乌司他丁(广东天普生化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9990134;规格:10 IU/支)静脉滴注,20 IU/次,每日3次,连续治疗7 d。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MMSE评分、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血清降钙素原(PCT)、血清C-反应蛋白(CRP)、IgG、IgA、IgM、C3及C4[4];采用散射比浊法测定C3、C4、IgG、IgA及IgM,采用免疫单扩散试验法测定CRP,采用半定量固相免疫测定法测定PCT,采用简易神经状态检测表(MMSE)评估两组患者的认知功能,评分低于27分为认知功能障碍[5],采用SOFA评分与APACHEⅡ评分表评价疾病严重程度,分数越低,疾病严重程度越低[6]。

1.4 统计学方法

本文数据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MMSE评分、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MMSE评分、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MMSE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

2.2 两组血清降钙素原、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血清降钙素原(3.21±0.27)ng/L,血清C-反应蛋白(33.38±3.32)mg/L,对照组血清降钙素原(6.15±1.12)ng/L,血清C-反应蛋白(84.17±7.83)mg/L;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降钙素原、血清C-反应蛋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清降钙素原、血清C-反应蛋白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

2.3 两组C3、C4、IgG、IgA、IgM水平比较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IgG、IgA、IgM、C3、C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脓毒症是由感染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具有起病急、发展快的特点,可由任何部位感染引起,临床常见于脑膜炎、脓肿、肺炎、腹膜炎等,病原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及寄生虫。脓毒症常发生在炎症疾病患者中,如严重烧伤、外科手术、多发伤等,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发热、寒战、血小板减少、尿量减少、呼吸加快等[7-8]。目前对脓毒症的治疗多主张积极有效抗感染,为治疗脓毒症重要措施之一,但由于多种抗生素的联合使用导致细菌耐药性情况严重,使脓毒症的临床治疗效果并不乐观[9-10]。进行集束化治疗的原因,不仅在于它有助于督促临床医生自觉落实重症脓毒和脓毒性休克治疗指南中的各项措施,并严格其治疗行为,且还在于其能够提高指南的可行性及依从性,最终起到落实指南和改善患者预后的双重目的及相互统一[11-12]。在早期集束化的治疗过程中,血流动力学监测和治疗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因该阶段强烈的时间紧迫性,需在一两个小时内成功放置中心静脉导管,并实时监测CVP和ScvO2等关键数值,还需要实施液体复苏,在6 h 内实现上述目标,同时需实施监测和相应的调整治疗,以保证血流动力学的稳定性[13-14]。

认知障碍是学习记忆以及思维判断有关的大脑高级智能加工过程出现异常,从而引起严重学习、记忆障碍,同时伴有失语或失用或失认或失行等改变的病理过程。认知功能障碍是脓毒症患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是导致脓毒症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15]。有研究表明,脓毒症患者发生认知功能障碍可能是因为炎症因子的作用[16]。乌司他丁是一种蛋白抑制剂,能够抑制蛋白酶水解,稳定溶酶体、细胞膜,能够调控炎性介质,抑制氧自由基的释放,保护机体免受炎症损伤[17],同时乌司他丁可改善手术刺激引起的免疫功能下降、蛋白代谢异常和肾功能降低,防止手术刺激引起的对内脏器官与细胞的损伤以及改善休克时的循环状态等。本文观察分析乌司他丁治疗对脓毒症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本文研究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MMSE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

综上所述,乌司他丁治疗能够改善脓毒症患者的认知功能,抑制机体炎性反应,但不影响脓毒症患者的非特异性免疫能力。

[参考文献]

[1] 马素美,徐志新,张际春,等.乌司他丁对心肺转流患者血浆S-100β蛋白、炎性因子及认知功能的影响[J].临床麻醉学杂志,2011,27(9):878-880.

[2] 刘中光,姚百洋,马玉恒,等.乌司他丁对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患者血清S100B 质量浓度及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J].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2016,37(5):407-410.

[3] 王小康,徐平,郭志勇,等.不同剂量乌司他丁对心脏双瓣膜置换术患者血清S100β蛋白水平、认知功能的影响及意义[J].山东医药,2013,53(47):43-45.

[4] 陈益君,巩继勇,陆正荷,等.乌司他丁对老年人七氟烷吸入麻醉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J].中国基层医药,2011, 18(2):147-150.

[5] 郑李娜,王文,谭庆荣,等.乌司他丁可改善脓毒症大鼠的急性认知功能损害[J].神经解剖学杂志,2011,27(1):29-33.

[6] 贾敏,张明强,董琳,等.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丙戊酸对脓毒症相关性脑病小鼠认知功能的影响[C]. 2013中国长江t学论坛――麻醉学与医学发展暨江苏省第十八次麻醉学学术会议论文集,2013:184.

[7] Choi Bi,Lee HJ,Han JK,et al. Detecton of hypervascular nodular hepatocellur carcinomas:Value of triphasic helical CT compared with iodized oil CT[J].AJR,2013, 157(2):219-224

[8] Khanm A,CombsCS,BruntEM,et al.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scanning in the evaluation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J]. Ann Nucl Med,2012,14(2):121-126.

[9] Tabit CE,Chung WB,Hamburg NM,et al. Endothelial dysfunction in diabetes mellitus:Molecular mechanisms and clinical implications.[J].Rev Endocr Metab Disord,2014,11(1):61-74.

[10] Endemann DH,Schiffrin EL. Endothelial dysfunction.[J].Am Soc Nephrol,2015,15(8):1983-1992.

[11] Izzard AS,Rizzoni D,Agabiti-Rosei E,et al.Small artery structure and hypertension:adaptive changes and target organ damage[J]. Hypertens,2011,23(2):247-250.

[12] Zhang Y,Li W,Yan T,et al. Early detection of lesions of dorsal artery of foot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byhigh-frequency ultrasonography[J].Hua zhong Univ Sci Technolog Med Sci,2011,29(3):387-390.

[13] Nicolls MR,Haskins K,Flores SC.Oxidantstress,immunedysregulation,and vascular function in type Idiabetes[J]. Antio Xid Redo X Signal,2012,9(7):879-889.

[14] Gokce N,Vita JA,McDonnell M,et al. Effect of medical and surgical weight losson endothelial vasomotor function in obese patients[J].Am J Cardiol,2011,95(2):266-268.

[15] Lteif AA,Han K,Mather KJ. Obesity,insulin resistance,and the metabolic syndrome:Determinants of endothelial dysfunction in whites and blacks[J]. Circulation,2013, 112(1):32-38.

[16] Orlandi RR,Kenndy DW. Revision endoscopic frontal sinus surgery[J].Clin North Am,2011,34(1):77-90.

[17] Koreas bine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clinical results[J]. Rev Endocr Metab Disord,2013,10(12):73.

[18] Kew J,Rees GL,Close D. Multiplanar reconstructed computed tomography images improves depiction and understanding of the anatomy of the frontal sinus and recess[J].Am J Rhinol,2013.16(2):19-23.

篇12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2-0070-02

高校扩招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高校学生数量迅速增长。与此相适应,高校教师数量,特别是青年教师数量在最近几年也不断增加。很多青年教师由于承担了繁重的教学工作,往往在教学上花费大量精力而忽视科研工作的重要性,导致自身的科研水平难以提高。

一、科研与教学的辩证关系

高校青年教师总体上科研能力不强,主要在于对科研工作的认识存在误区。一些青年教师认为,对于他们自身的工作来说,科研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与其将大量时间花在做实验、查资料、写文章上,还不如用在备课和讲课上,这样对于教学可能作用更大、效果更好。事实上,开展科研工作是为了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观念,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找出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使人们在实际工作或学习过程中懂得如何按照科学合理的方法去行动、去做事。教师不开展科研工作,很难保证高水平的教学效果,很难保证教学内容能够与时俱进。为了确保高水平的教学效果,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青年教师必须开展科研工作,不能忽视科研工作在教学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更不能将教学与科研两者对立起来。

与此同时,也有一些青年教师,特别是具备一定科研能力的青年教师,过分强调科研工作的重要性。他们中有些认为基础研究重要,有些认为应用研究重要,有些认为只有能在SCI(Scientific Citation Index)上发表文章才是真正的科研。这些认识也是片面的、不正确的,因为即使能够在SCI等高水平期刊上发表文章,如果论文被引用次数很低,那么论文的质量也不能说很高;更重要的是,科学研究如果不能够用于指导实际工作,没有实际应用价值,其研究意义都有待商榷。教学工作本身也是一门科学,也需要花费很大精力去思考和研究,因此过分强调科研的重要性,忽视教学工作的重要性,也是万万不行的。

青年教师的科研观念决定了他们在教学中会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来开展教学工作,对科研工作的正确认识会促进教学工作,否则就可能影响教学工作。青年教师首先要从观念上搞清科研对教学工作的意义。教师的科研素质对教学和科研工作起着重要作用。青年教师进行科研工作可以帮助自身提高,并影响到周围的教师和学生,使他们改变科研和学习的理念。青年教师用正确的方法开展科研和学习工作,就能指导学生按正确的方法学习。教师如果在保证教学工作的同时,不断研究国内外本专业领域最新的教学科研成果,相信其教学工作一定会与时俱进,学生也会从教学中受益。反之,如果不了解本专业领域教学和科研的最新成果,那么教学工作就会缺乏时代感,也很难保证课堂教学质量得到真正的提升,由此可以看出科研工作对教学工作的重要作用。同样,青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验证科研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可以检验科研工作是否真正促进了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是否真正能够改进学生的学习效果。

综上所述,教学工作与科研工作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科研工作可以保证教学工作的科学性、知识性和前瞻性,教学工作可以推动科研工作,促进科研工作向更高层次发展。青年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树立正确的理念,合理分配教学与科研工作。

二、青年教师开展科研工作的必要性

有些青年教师,特别是一些文科院校毕业的青年教师,认为科研工作太高深,离自己教学和生活太遥远,认为没有必要开展科研工作。实际上,青年教师科研意识和科研思维的培养至关重要。一位具有科研意识和科研思维的教师,在教学中不会简单机械地论说他人的科研成果,而会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对他人的研究成果进行验证、思考和分析,在不断提升自身的科研意识和水平的同时,达到提高自身科研教学水平的目的。一位具有科研思维方式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体现出的科研素养、思辨意识、教学能力与缺少科研思维方式的教师是截然不同的,他懂得为什么要使用某种教学方法,清楚自己所使用教学方法的理论依据,也就是说,在教学过程中他能用理论来指导教学,能够将科研理论与自身的教学实际相结合。具备科研思维意识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知道自己的教学行为应建立在相关理论基础之上,会按照学习规律开展教学工作。只有在教学过程中开展科研工作,青年教师才能站在更高的角度从事教学工作,丰富教学方法和手段。如果高校所有青年教师都具有科研意识和思维,那么我国科研金字塔的塔基就会越来越稳固,高水平科研成果就一定会不断涌现。由此可以看出,青年教师开展科研工作不仅事关其自身的专业发展,更关系高等教育乃至整个国家的发展。

三、青年教师提升科研能力的途径

(一)青年教师应培养科研兴趣

青年教师如果从认识上懂得了科研在教学中的作用,懂得教学工作与科研工作的辩证关系,就不会对科研工作产生抵触和畏难情绪。青年教师科研兴趣的培养可以从多个方面入手,从主观上要树立开展科研工作的信心和恒心,在客观上要勇于创造条件为开展科研工作服务,要善于借鉴他人的成功经验,吸取他人失败的教训。青年教师如果能够体会到科研工作对提高自身专业素质的促进作用,能够体会到科研工作给教学工作带来的愉悦,那么其科研兴趣就会不断增强。

(二)青年教师应掌握科研理论和方法

青年教师对科研工作产生兴趣,这对于提升其科研能力来说是个良好的开端。但要想真正提高科研水平,还需要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去亲身体会和实践,掌握必要的科研方法,特别是对于那些没有系统学习过科研方法的教师来说,掌握科研方法至关重要。除此之外,青年教师还应了解一些数学和统计学的相关知识,了解SPSS的基本使用方法,掌握相关统计结果的含义并能够进行科学的解释。当然,懂得了科研方法和统计学的知识还远远不够,还要在科研实践中多次运用。只有这样,对科研工作的认识才能实现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青年教师必须意识到科研理论是进行科研工作的基础,科研实践工作的开展必须以理论为指导,没有理论指导的科研实践是盲目的实践。在掌握了必要的科研方法和统计方法之后,青年教师还要掌握本学科领域的基础知识和前沿知识,培养哲学的思维方式,因为有了哲学思维方式就可以掌握正确的方法论,就能站在更高的角度提出、分析、解决问题,就能了解本学科领域和相关学科领域之间的差异与联系,就能突破认识能力方面的局限性而开阔视野,就能在科研过程中理论联系实际,做到微观与宏观相结合,就能坚持不懈地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青年教师如果真正掌握了上述科研理论基础知识和其他学科领域的相关知识,相信其科研能力一定能够不断提高。

(三)青年教师应勇于在教学实践中运用科研方法

对于大部分青年教师来说,科研工作的主要目的在于指导自身教学实践,提高教学质量,达到培养高质量人才的目的。青年教师在掌握了一定的统计学知识、学科领域基础知识和前沿知识后,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反思自己的教学,对于在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分析归纳与判断推理。具有科研意识、掌握科研方法是开展科研工作的基础,但能够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运用科研方法指导教学实践更重要。例如,懂得信度、效度、难易度、区分度等概念是了解测试的基本原则和方法的保障,将这些方法运用于教学过程之中,科学有效地利用测试对教学的积极的反拨作用才是掌握这些方法的中心目的。同样,掌握相关统计学的方法以及SPSS统计软件的使用后,必须在教学科研实践中运用它们。如果在进行定量研究时懂得如何收集数据,如何用SPSS软件统计出平均数、平均数t检验、多元回归分析、方差分析,懂得P≤0.05在统计学中的含义,并对以上内容进行合乎逻辑的分析,那么青年教师对科研的认识就会产生质的飞跃。同样,如果青年教师在定性研究过程中懂得观察、访谈、问卷设计等应遵循的理论基础以及应该注意的问题,那么其研究方法就会更加客观真实。由此可以看出,青年教师在科研认识上要实现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必须在教学实践中勇于实践科研方法,这也是青年教师提升科研认识和科研水平的一个重要途径。

四、青年教师提升科研能力的意义

(一)有助于提高自身专业素质

大学教师具备科研素养是教师专业素质中的一项基本要求,青年教师是高校未来的主力军,具备较高的科研素养不仅仅是教学工作对每个教师的基本要求,也是高质量完成教学工作的基本保障。目前,高校青年教师主观科研意识还有待进一步加强,知识结构还不尽合理,文科院校毕业的教师在科研方法和统计学方面的知识比较欠缺,理工科院校毕业的教师在人文知识上也有待加强。总体上而言,我国高校科研成果数量增加很快,但高水平科研成果还不多,科研质量还有待提高。如果所有青年教师都能在课堂教学之余抓紧时间开展科研工作,高校青年教师的整体科研素养和科研水平一定能够得到有效的提升,高水平科研成果就会不断涌现。

(二)有益于学生的学习

适量的科研工作对教学具有促进作用,青年教师开展科研工作有益于学生的学习。科研工作可以使青年教师站在本学科领域的知识前沿,可以将最新的科研成果运用到自己的教学过程中,在科研工作的指导之下不断改进和完善教学工作。青年教师要意识到自己对科研工作的正确认识会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作用,同时也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对科研工作的认识和兴趣。学生科研认识的增加、科学兴趣的增长,不仅促进学生科研意识和科研思维的培养,也促进学生学习的深入,从而实现科研工作与教学工作的有机结合。

(三)有益于提升教学工作整体水平

如果一个教学部门的所有青年教师都对科研工作有正确的观念,具有较强的科研意识和较高的科研水平,相信他们一定能够用正确的教学方法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工作,该部门的科研和教学水平就会得到极大提高,学生也会从教师的科研工作中获得收益。一个具有科研意识和思维的领导团队不会要求青年教师为了科研而科研,更不会鼓励脱离实际和任何没有实际意义的科研,而是注重科研工作和教学工作的相互促进,其结果必将对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特别是高质量人才培养工作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篇13

一、研究的缘起

自从笔者于2011年1月17日在博客上首发《新建构主义――互联网时代的学习理论》(后刊发于《远程教育杂志》2011.2)一文,并不断更新版本以来,陆续收到一些读者的留言与评论。其中一位读者在给笔者留言中提出“新建构主义应该是整合了关联主义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这是笔者第一次接触关联主义这个词。笔者在简单回复他时表示还不知道什么是关联主义,之后就没太注意这个问题。直到后来广西师范学院教育技术系主任郑小军教授再一次建议:“第一,直面回应‘观点类似’的质疑;第二,继续完善新建构主义,适当时对新建构主义与关联主义做一个比较。一来作为对质疑的回应,二来也是新理论之所以成为新理论,即建构新理论不可或缺的一环。中国教育技术学需要在基本理论方面有所建树,或许新建构主义是个契机――总要有人斗胆劈出这板‘开山斧’”。这才引起了笔者的高度重视,很快找到了西蒙斯的专著《网络时代的知识和学习――走向连通》以及一些相关论文进行学习,发现了很多与笔者的新建构主义相通的观点,也发现了更多的不同之处,并产生了将两者互相融合的想法,本文就是这一努力的首次尝试。

二、什么是关联主义

关联主义(Connectivism),又译为连通主义,是由加拿--大学者乔治-西蒙斯提出来的。其核心思想,笔者认为有下列几个方面:

(一)知识观

西蒙斯认为,知识经历了从分类、层级到网络和生态的变革过程,知识能被描述但不能被定义。知识是一种组织,并非是一种结构。传统上,知识的组织主要采用静态的层级和结构,今天,知识的组织主要采用动态的网络和生态。我们原来所持有的知识观――静态的、有组织的和专家定义的

JE处于更加动态的、多元化观点并存的状态中。在网络时代,知识被众多的人创造、传播、挑战、修改、完善、更新、扬弃。因此,西蒙斯引入了一个知识流的概念,认为知识就像输油管中的石油,在网络中循环流动。人类是通过一个具有偏见的、争议性的、错综复杂的、自我纠正的、预先假定的和夸张的网络得到知识。知识由不同类型组成:知道关于(Knowing about)、知道如何做(Knowingto do)、知道成为(Knowing t0 be)、知道在哪里(Knowing where)和知道怎样改变(Knowing totransform)。

(二)学习观

关联主义认为,学习主要是一个连续的、知识网络形成的过程。结点是我们能用来形成一个网络的外部实体。结点可能是人、组织、图书馆、网站、书、杂志、数据库或任何其他信息源。学习的行为之一是创建外部网络结点――我们在那里连通并且形成信息和知识源。发生于我们头脑内的学习是一个内部(神经)网络形成的过程。学习网络可以被理解为我们建立的一种(知识)结构,而建立这种(知识)结构的目的就是为了保持知识的时代性、持续获得经验以及创造和连通(外部的)新知识。在学习网络内,并非所有的结点都会持续地保持相关性。作为一个智能网络,我们的心智会不断地重塑、调整来反映新环境和新信息,不再有价值的结点会逐渐被削弱。

知识不只是驻留在人类的大脑中,还可以驻留于非人类的器具,驻留于网络,并且技术能够促进学习。决策过程就是学习,保持知识的时代性(准确的、最新的知识)是所有连通主义学习活动的目的,保持时代性的能力比任何个别内容更重要。连通能促使我们学得更多,“知道在哪里”和“知道谁”比“知道什么”和“知道怎样”更重要。换一句话说,如果知识像石油在管道里流动,那么,管道比管道里的内容更重要(因为内容在迅速地改变着)。在今天的世界里,知识的生命是短暂的,在它过时之前,它存在的时间非常短。为此,关联主义提出了知识半衰期的概念。

在网络时代,知识以片段的形式散布于知识网络的各个结点,我们每个人都只拥有这种分布式知识表征的一部分,我们的任务是把这些结点连通与聚合起来。关联主义认为,所有现存的理论把知识处理(或解释)建立在个体进行的学习上,这种理论在现今已经跟不上知识发展的速度。关联主义主张把某些知识流的处理和解释功能下放给学习网络上的结点,网络化世界经常以自治的方式不断地精练知识、再造知识和解释知识。因此,个人不必评价和处理每条信息,而是要创建由人和内容等可信结点所构成的技术增强型个人学习网络。今天的知识需要从认知处理转向模式识别。

(三)实践观

西蒙斯在《网络时代的知识和学习――走向连通》一书的最后一部分,反复引用一些人的话来阐述其对实践的看法。例如“‘不知道’不是问题,而真正的问题是缺乏做,做是知道的一种形式”,“生活的主要目标不是知识,而是行动”。他认为,在我们今天的社会,具有重要价值的是实施,理论研究将不会脱离实施,哲学家让位于科学家,科学家让位于实干家。仅仅了解知识的变革、明白技术和社会的发展趋势并没有实质性意义,除非它能够引发某种行动。然而,他在书中提出的实施模型,恰恰是大而全的复杂模型,不符合简约原则,很难操作与实施,因而也无法“引发某种行动”。

(四)创新观

西蒙斯也用少量篇幅论及情感和创造性问题。他承认,“我们与知识互动的方式受到情感的影响”,情感影响我们领会知识的能力,它担任我们神经网络的看门人。在情感处于平衡的状态下,逻辑才能存在。创造性是看到“现有思想或概念之间的新联系”,并且建立新的现实的能力。创造性包括构建、改革、创造、解构和再造的能力。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他还敏锐地指出,“令人遗憾的是,科学家在学习空间内拥有压倒性的声音,而那些艺术家的声音则被忽略了。”他认为艺术家是看到学习魔法的人。这些观点都涉及创新思维的本质方面,可惜他没有在这里再进一步,也没有提出任何具体的知识创新策略。

三、关联主义与新建构主义的异同

从上面的叙述中可以看出,关联主义与笔者提出的新建构主义既有相似之处,又有很大的不同,两者其实是一种互补的关系。诚如郑小军教授在对笔者新建构主义论文的评论中所指出的那样,“之所以出现核心观点比较相似的现象,个人认为这是因为新建构主义与关联主义(连通主义)都是为解决数字化时代的学习问题、提升数字化时代的学习质量而建构的,自然带有数字化时代学习理论的共性”。关联主义与新建构主义都

是关于网络时代(或称为数字化时代)的学习理论,它们的出发点相同,但思考的方向不同;研究对象相同,而研究的侧重点和关注点不同,因而,最终提出的问题解决思路和方法也迥异。

(一)相似点

1.知识观

关联主义的知识观已如前述,笔者在新建构主义的论文中并未就知识观进行详细地阐述,仅有少数论述涉及到知识观,如“知识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人类从古到今积累了大量的知识,这些知识既包含应该继承的部分,也包括应该扬弃的部分。人类总体的知识体系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变化的。”这种认为知识是相对的、变动的观点,与关联主义有类似之处。

2.学习观

新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仅仅是为了继承前人知识、并将知识应用于实践,更重要的是要建构新的个人知识体系。学习应以“我”为主,即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开展学习。这与关联主义的“我们获得小的片段并加以混合,进而创造个人理解”、“学习内容与学习者的学习活动或学习需求联系得越紧密,学习的过程越有效”、“学习者必须能看到关联性”、“最好把关联性定义为一种资源或活动与个人需求匹配的程度。匹配得越紧密,潜在的价值就越大”等观点相近。新建构主义不主张皓首穷经式的学习,而主张创造性地学习,也与关联主义的学习就是连通最新知识结点、保持知识的时代性的王张有内在的一致性。

3.网络时代的学习特征

新建构主义认为,网络时代学习面临两大挑战:信息超载和知识碎片化。关联主义也认为“知识已经爆炸,我们总是获得比我们所能处理的更多的知识。”知识以片段的形式散布于知识网络的各个结点,我们每个人都只拥有这种分布式知识表征的一部分。为应对这一挑战,新建构主义和关联主义都强调选择的重要性。关联主义认为“知识的数量会淹没智慧。选择、选择、再选择。知道在知识流中什么是重要的和在明天什么是重要的,是我们所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新建构主义则把选择作为该理论的七大关键词之一,同时将“教会学生如何选择”列入当今教师的五大任务,并提出“选择要发挥有效避免信息超载作用,应围绕两个中心进行:一个是以个人需要为中心,即选择那些对个人意义建构有帮助的信息与知识;一个是以问题解决为中心,即选择那些对问题解决有帮助的信息与知识。”新建构主义认为,选择主要依赖于个人洞察力,关联主义也认为,“我们需要具有大师那样的技能――对某事物或现象看一眼就能显示出洞察力、识别出模式和发现机会”。

4.实践观

新建构主义直接论及实践的文字只有一小段,即“对意义建构与知识创新的有效性的检验来自实践,也就是知识的应用。知识的应用是伴随着知识的产生而进行的,它对知识进行检验,促进我们的意义建构以及修正错误的知识”。新建构主义还特别重视隐性知识的作用,认为“隐性知识大都源自实践经验”,这些论点与关联主义的实践观是一脉相承的。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由于是各自独立建立的理论,新建构主义即使在阐述与关联主义相近或类似的观点时,所采用的概念和话语体系也是不同的。

(二)不同点

1.内容与管道

关联主义反复强调的一个重要观点是,在知识爆炸的时代,知识网络中的内容不再重要,重要的是知识在其中流动的管道。换一句话说就是,知识本身不再重要,重要的是知识网络中结点与结点之间的关联(连通)。因此,传统学习理论把知识的处理建立在个体学习之上的做法已经过时,今天连通多于建构。这是与新建构主义最大、也是最根本的不同之处。笔者在提出新建构主义理论的首篇论文中,并没有关于知识内容与管道的论述,但新建构主义的全部主张,都是建立在个体学习与建构基础之上的。因此,新建构主义是在建构主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不是在关联主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笔者认为,在网络时代,连通(管道)固然非常重要。但内容(建构)同样重要。因为没有个体对知识内容的建构,连通(管道)就失去了意义。

关联主义有一个重要假设,即知识可以驻留在非人类的器具中,驻留在网络中,网络可以自动对知识进行加工(精练知识、再造知识和解释知识),因此,作为个体,不必凡事亲力亲为,可以把部分对知识的处理或解释工作(笔者理解为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加工、运用等)下放给网络中的结点,使自己能专注于连通。这种观点也许不失为一种“聪明”的做法,可以使我们学得更快、学得更多。但西蒙斯没有说清楚,在网络中对知识进行加工处理的到底是人,还是非人类的机器或物理网络?笔者认为,恰恰是散布在网络各处的千千万万个个体的人和人类的组织对知识进行了加工、处理和意义建构,而不是非人类的机器或物理网络。非人类的机器和物理网络对知识的处理只占极小部分(如搜索引擎可以把一些相关的信息聚合在一起),网络和技术的作用更多表现在为人类提供交流与协作的空间与便利上。没有网络上亿万个人不断向管道里输送内容,要管道何用?

如果我们把网络视为一个大脑,那么网络中的亿万个人就是网络大脑中的神经元。根据神经解剖学与神经生理学研究,神经元由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组成。胞体负责对信息进行加工与整合。突起又分为两种,一种是树突(dendrite),负责接收上一级神经元传来的信息;另一种是轴突(axon),负责将经过胞体整合后的信息传递出去。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通过一个名为突触(synapse)的结构互相连接。因此,准确来说,网络中的个人相当于神经元的胞体部分,负责信息的加工、整理,而物理网络与机器相当于树突与轴突,主要负责信息的接收与传递。无论将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如何进步,都不可能完全取代人类的大脑,人类始终是网络的核心部分,是网络的灵魂。很难想象没有人类的网络会是什么样子?离开了人类,网络将陷于瘫痪;离开了人类大脑的意义建构,知识创新将难以发生。

关联主义强调,学习就是建立网络,学习就是连通。但到底什么是连通、如何连通?则语焉不详。难道“知道在哪里”、“知道谁”就是连通?如果是这样,那么我们这些从事网络和信息技术工作的人应该是最善于连通的人?也就是最善于学习知识和应用知识乃至创新知识的人?真是这样吗?我们教育技术专业的学生们每天都在跟各个知识结点(教师、博客、数据库、图书馆、网友、图书等)进行接触,他们真的就能自动生成高效的学习吗?

因此,不仅管道重要,内容也同样重要,对内容的掌握,需要学习者个体对内容本身进行深度加工,包括对碎片进行拆卸、整理、重组,对知识进行创造等等。学习从本质上来说还是个体的事情,尽管有技术和他人的参与可以大大加快学习的进度。知识的生产、传播、运用、创新说到底还是要靠人,而不能单纯依靠机器和网络技术。作为网络大脑中的主体――神经元胞体,人类不仅不能放弃主动进行意义建构,只专注于连通,反而应该更进一步加强建构,而把连通的工作让更智能化的物理网络为我们分担。

关联主义为我们描绘了网络时代知识与学习的一些新特

点,提出了一些新思维、新观念,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其中不乏深刻的洞见与睿智的见解,但却并未教会人们如何真正学到知识,以及如何更好地运用知识。从某种意义上说,关联主义是网络时代的快速学习理论,而新建构主义是网络时代的深加工理论;关联主义关心的是学习的外部过程、社会化过程,而新建构主义关注的是学习的内部过程、个人化过程。两者完全可以互为补充。

2.学习策略

尽管西蒙斯在其专著中提出“我们怎样装配这些片段?我们分散在整个物理和虚拟世界,我们的知识源是全球化的,并且始终如此。我们怎样把知识寻求活动整合起来?”等一系列问题,但关联主义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只提到连通、拆散、重组等词语。而新建构主义的核心内容就是提出了一整套网络时代的个人化学习方法和策略,例如,针对知识碎片化提出了零存整取式学习策略,包括从积件式写作,到个性化改写,再到创新性重构等;针对信息超载提出了个人选择的原则,即“以个人需要为中心”原则和“以问题解决为中心”原则;针对隐性知识的挖掘提出了“内读法”和“深谈法”;针对各种矛盾观点并存的现象,提出了“包容性思考法”等等。

3.创新观

前面已经提到,关联主义也涉及了创新的问题,但并不明确与突出。新建构主义是所有学习理论中将创新提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的理论。新建构主义主张“为创新而学习,对学习的创新,在学习中创新”;指出在网络时代,学习、应用与创新三个阶段日趋合一,学习就是建构,而建构蕴含创新,创新是学习的最高目标。新建构主义可说是关于网络时代创造性学习的理论。

4.隐喻

关联主义把学习过程比喻为建立网络,新建构主义则将学习网络比喻为知识银行,把个人学习过程比喻为个人与知识银行之间的互动过程。不同的隐喻代表了对学习的不同理解。新建构主义与关联主义的比较参见表1。

四、走向融合:从连通到创新

(一)两种理论或观点融合的基本方法

笔者在新建构主义论文中提出了一种基本思考方法:包容性思考法,并指出包容性思考法的基本原理是“在一种理论或观点前加上一个定语、修饰词或限定条件。使之能与另一种理论或观点和平共处、互为补充”。这里笔者进一步补充包容性思考法的四项思考法则。

假设有两种观点,一种为观点A,一种为观点B。两者可能有以下四种关系。

1.对立关系,这种关系是由双方立场不同所致

只要弄清彼此的立场,则两种观点都可成立。用数学公式可表示为:A=-B,或B=-A,其中“一”号表示立场转变。

2.平行关系。这种关系表示观点A和观点B代表了不同领域或不同范畴,两者可以共存,并不对立或矛盾

用公式表示为:A+B=c,其中c表示A和B各自所代表的领域或范畴之和。

3.包含关系,一种观点所代表的范围较大,可以包含另一种观点

用公式表示为:A-B=c,或B-A=c,其中c为A或B中超出对方的部分。

4.交叉关系,这种关系中,A和B中各有一部分与对方交叉重叠

可用公式A+B-D=c表示,其中D代表交叉重叠的部分,c代表A和B实际所占有的领域范围。下面用图1表示这四种关系。

从前面的分析中,我们了解到,关联主义与新建构主义是关于网络时代学习的两种可以互补的理论体系。互补关系是平行关系的一种,在这里,笔者试图用包容性思考法将这两种理论有机融合起来,使之共同指导网络时代的学习。假设关联主义为A,新建构主义为B,那么网络时的学习理论就是C。以此观之,其他学习理论也有其各自代表的领域和适用的范围。

(二)各种主要的学习理论的适用领域

西蒙斯在其专著中划分了四种类型的学习。(1)传递性学习(transmission learning),指基于传统观点的学习。学习者被带入一个系统,并通过讲授和课程获得有组织的知识。这种模型对建立领域或学科的核心知识要素是有用的。(2)自发性学习(emergence learning),这种学习更强调学习者的认知和反思。学习者获得并创造(或至少内化)知识。这个领域对深度学习是有效的,并且能促进创新和高水平认知。(3)获得性学习(acquisition learning),是一种基于探究和质疑的学习。学习者依据个人动机和兴趣,控制、确定所需的知识和主动进入学习过程。(4)附加性学习(accretionlearning),这种学习是一种持续的自然过程。环境的功能之一是使学习者在他需要的时间和地点搜寻知识,因此,是生活而不是理论引领着这种学习。我们连通并聚集许多要素和活动,持续地形成和建构我们的理解和知识。

根据上述的分类,笔者认为,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学习理论适合指导传递性学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适合指导获得性学习,关联主义学习理论适合指导附加性学习,而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适合指导自发性学习。

作为一个个体学习者,我们一生中可能会经历各种类型的学习。在学校里,我们经历更多的是传递性学习;在教师和他人的指导下,也会开展获得性学习;网络化世界使我们的附加性学习逐渐成为一种常态;当我们进入一种学习的自觉状态时,会展开自发性学习。传递性学习和获得性学习多属于正式学习范畴,附加性学习和自发性学习多属于非正式学习范畴。自发性学习是学习的高级形式。

(三)连通与建构的关系

按照西蒙斯的观点,连通多于建构,在大多数情况下这种说法也许是对的。但笔者想要指出的是:第一,片面地强调连通会加重信息超载现象,并导致知识的泡沫化;第二,不建构就不能更好地连通。下面分别进行讨论。

1.过度连通导致信息超载和知识泡沫化

信息超载是当今时代我们所面临的严重挑战之一。网络上各种信息、知识、观点、技术、理论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让我们应接不暇、无所适从。按照关联主义的设想,不断更新我们的“连通”,追踪所谓“最新知识”,我们可能也会力不从心。如果我们把连通的领域限定得过小。又会失去西蒙斯所谓“意外发现”的机会,这真让我们进退两难。以教育技术领域为例,我们的一些专家学者不断要求我们追踪最新技术、试用最新工具、应用最新理论和模式,使我们的许多学生和一线教师疲于奔命、颇有烦言。因为刚刚学会一项技术或工具,新的技术与工具又来了;刚刚掌握一个平台的操作方法,新的平台又取代了旧的平台。我们好像成为了商家的试验田和白老鼠,教与学似乎总是围着技术转。其实连西蒙斯本人也看到了问题,在其关联主义专著中,他指出:“在我们的组织技术和学习结构中,我们经常由供应商控制学习――他们控制工具的整合。这样就造成了工具驱动我们能做什么(而不是我们以学习和交流为目的来驱动技术)的状况……雇员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受所选工具的功能所驱动的。我们希望有多种选择,而工具通常呈现有限的功能。更遗憾的是,我们的教学方法常让位于工具。”这就是过于强调“连通”、“最新知识”的结

果。其实对于教学而言,最新的未必就是最适合的。

过于强调连通,还导致我们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的浅表化。如果我们认为“知道在哪里”和“知道谁”比“知道什么”和“知道怎样”更重要,那我们就不会认真地消化和吸收知识:如果我们整天忙于追踪前沿,我们就很难静下心来反思和创造。连西蒙斯本人也意识到“生活的美丽总是驻留在忙碌的表面下。我们怎样来鉴赏宁静?我们这一代人是否已经越过了沉思和静默,走向浮躁和躁动?我们的人性将会怎样改变?”在书中他还引用Pascal的话说“人的所有问题都源于他未能独自坐在一个安静的房间里”,不知西蒙斯自己有没有意识到他的理论的矛盾之处?

也许西蒙斯的本意是,如果我们只是进行连通,而不是对所有的信息和知识都亲历亲为地理解和掌握,就可以腾出更多的时间来。但腾出更多的时间来是为了什么?还不是为了更好地建构吗?所以,为了强调连通而减低建构的意义,为了突出管道而忽视内容的重要,是得不偿失的。

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的浅表化还妨碍了创新,而没有实质的创新我们只好生造一些无意义的新名词新概念新理论新技术新花样,这带来了虚假的繁荣,同时产生了大量的知识泡沫。如果只有广告和营销,没有生产,产品从何而来?如果只有虚拟经济,而没有实体经济的支撑,经济能持续健康发展吗?同样的道理,如果只有连通,而缺少建构和创新,新知识从何而来?仅仅通过简单的拆散和组装就是创新的全部吗?拆散和重组的确可以导致创新,但也可能产生知识泡沫。知识泡沫化是指知识虚假繁荣的现象,表面上新名词新术语新概念新理论层出不穷,仿佛商家的商标品牌不断更换,却没有多少实质的内容,或没有多少实质的改变。知识的泡沫化进一步加大了信息的冗余,提高了认知负荷,加剧了信息超载现象。

2.建构可以促进连通

前面我们曾经提到,关联主义主张学习就是建立网络的过程,就是连通,但并没有很好地阐述什么是连通的真正内涵?如何才能更好地连通?在这里,笔者试着分析一下。笔者认为,连通可以有不同程度、不同方式、不同性质之别。

从程度来看,有强弱之分。弱连通是指“知道在哪里”和“知道谁”;强连通,则除了前两个知道外,还包括“知道什么”、“知道怎样”。弱连通有两个可能的走向,一是因为不经常使用而逐渐被遗忘(失连通),一是因为反复刺激或主动建构而变成强连通。从弱连通变为强连通,意味着知识流在其中流通的管道变粗变多,意味着不再容易发生失连通。

从方式来看,有主动和被动之分。被动连通是因为偶然遇到(听到、看到、接触到)或他人介绍而发生的;主动连通是因为个人兴趣和需要而主动寻找到的。被动连通一般产生弱连通,主动连通容易导致强连通。

从性质来看,有直接与间接之分。直接连通指与目标结点点对点地连接,间接连通则需通过其他中间结点的中介才能连接。

举例说明,笔者在撰写《新建构主义:网络时代的学习理论》一文时,并没有接触过关联主义理论,也就是说没有与关联主义相关的结点进行连通。当文章在博客、杂志上发表的时候,有读者向笔者提到了关联主义理论及其创建人,这才第一次建立起笔者这个结点与关联主义在网络中的结点的连通。这时的连通还是弱连通(知道在哪里可以找到关联主义的文章和书籍,知道关联主义的创建者和介绍者是谁)、被动连通(是因为他人介绍的)和间接连通(通过读者和郑小军教授这两个结点)。直到后来笔者产生了对关联主义的兴趣和了解的需要后,开始了查阅、下载、购买相关的论文和书籍,并进行认真研读、摘录、批注、开始积件式写作、个性化改写,才与关联主义的各个结点建立了强连通(进一步知道了关联主义是什么,关联主义怎样看待知识和学习等等)、主动连通(主动寻找)和直接连通(连通到关联主义的作者及专著)。从上述的过程中可以清楚地看出,对知识的深加工(意义建构)是如何促进连通的。如果投有学习者个体对知识本身的深加工和意义建构,弱连通就难以变成强连通。各种连通形式及其相互关系见图2。

从脑科学的研究角度来看,大脑是由数以亿计的神经元连接起来的神经网络,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联系形成一个个大大小小的神经回路,外界的信息转化为神经冲动在这些神经回路里循环,并在循环过程中或被增强、或被衰减。神经反射就是建立在这些神经回路的基础之上的。外界的信息刺激如果反复进行,可能导致神经元之间的新的突触联系的建立,形成条件性神经反射(简称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据认为是人类学习与记忆的生理基础。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主张的对学习者进行重复的外部刺激,以促进条件反射的产生不同,新建构主义主张通过主动的意义建构(深加工)自觉地促进条件反射的产生。而条件反射的产生意味着内外结点之间的强连通的建立。

3.连通与创新的关系

创新是指利用现有条件创造新事物的过程;知识创新是指通过科学研究,包括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获得新的基础科学和技术科学知识的过程。知识创新的目的是追求新发现、探索新规律、创立新学说、创造新方法、积累新知识。毫无疑问,连通有助于创新。对最新知识的了解和把握,可以节省我们大量重复劳动的时间,给我们新的启发和激励。另一方面。正如知识与创造之间的关系那样,并不总是知识越多越容易创造,有时知识太多反而可能会束缚我们的创造力。当我们头脑里堆满了大量的前人的知识和他人的理论的时候,当我们整天忙着与其他结点连通的时候,我们自己独立思考与创造的空间反而会被压缩。例如,西蒙斯主张,“当我们遇到挑战时,我们访问我们已知解决方案的数据库,寻找相应的模板来解决问题。”,如果这种做法成为一种习惯,久而久之,会让我们的创造力受到伤害。说到底,创新不仅仅需要知识,更需要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创新与其说主要来自外部网络,不如说更多地来自内部网络(大脑)。

还必须指出的是,在网络中(这里主要指互联网和局域网)流通的知识,主要属于显性知识,即能够用语言、文字、符号、数据等表达的知识,隐性知识的流通比较困难。而对创新来说,隐性知识的作用往往比显性知识要大。

例如,笔者在进行新建构主义的理论创新时,并不知道关联主义(互联网时代的最新理论),但这并不妨碍创新。笔者更多的是从自己的内部经验和隐性知识中寻找创意。有人问爱因斯坦:“谁能搞出伟大的发明?”他说:“如果大家都认为某件事是不可能的,但如果一个怪人对此一无所知,他就能搞发明。”

反过来,创新却能大大促进连通。例如;我们每个人都是知识网络中的一个结点,在互联网上,我们的个人博客也是一个结点。有些结点可能访问量不大。与其他结点之间的连通较少,我们可称为不活跃结点;而有些结点访问量较大,与其他结点的连通较多较频繁,属于活跃结点。这里不考虑娱乐明星们的博客,而只就知识和学术性博客进行讨论。笔者发现有两类博客容易成为活跃结点,一类是知识聚合型博客,这类博客主喜欢转载、引用、介绍某一领域的知识、技术、最新信息等

等。起到一个化零为整的作用。读者访问这类博客,能及时获得有关领域的最新进展与前沿知识;另一类博客属于知识创新型博客,这类博客主喜欢发表原创性的观点、知识、见解、理论等等,也常常会吸引知识流向这里流动。笔者的博客属于后一类。当笔者在博客上发表新建构主义的博文后,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就吸引了500多人次的同行学者和研究生前来访问,和60多人次的转载,说明创新的确促进了连通。当然,更多的博客也许介于这两类博客之间。

4.知识创新与模式识别

西蒙斯曾提出今天的知识需要从认知处理转向模式识别。但对于到底什么是模式,以及如何识别并未深入讨论。笔者认为,所谓模式(pattern),是指隐藏在事物之中的一种内在规律,找到这种规律可以指导我们预测和应对同类事物。当这种规律多次出现的时候,被敏锐的人识别出来,并用文字符号进行加工整理,形成新的方法、理论和概念,就是知识创新。

例如,大家都感到网络时代学习存在知识比较零散、不系统、信息过多的问题,但又说不出更多的所以然来。当有人把这些现象进行归纳、整理、加工,提出网络时代学习面临的挑战是“信息超载”和“知识碎片化”时,就意味着“模式”被识别出来了。又比如,西蒙斯发现网络时代连通的重要性,提出了知识流在管道里流动、学习就是建立网络的过程等,也是一种新模式识别。而笔者将知识碎片整理的方法归纳为“零存整取式学习策略”也是一种模式识别。

如果说认知处理还是一种对已知规律的学习、理解和运用,模式识别就是对未知规律的发现、揭示和阐述。模式识别是知识创新的主要范式。

由于模式往往隐藏在事物之中,不是一眼就能识别出来的。多数时候也不能通过线性的逻辑分析推导出来,因此,对灵感、顿悟、直觉等非逻辑思维依赖较大。图3左边是格式塔心理学的一个经典图形,右边是一个用于检测色盲的图形。

从左图来看,它由六块碎片构成,如果单独看任何碎片,我们都得不出中间存在一个隐形三角形的结论,擅长逻辑分析的计算机很难识别这类图形,而人类可以轻而易举地识别出来,因为人类具有计算机目前尚不具备的模糊思维和整体思维能力;右图中的数字“8”混在颜色相近的色块之中,色盲和色弱者也很难识别,而色觉正常的人则一眼就可以识别出来。这两个例子可作为模式识别的象征和隐喻,让我们理解事物的内在规律往往隐藏在大量的、看起来混乱和矛盾的信息之中,只有心灵的“慧眼”才能有效地识别出来,这种“慧眼”就是我们所说的洞察力。

5.新的隐喻

笔者曾在新建构主义论文中将网络比作知识银行,而博客犹如个人在知识银行中的账户,学习者通过与网络的互动来获取知识与创造知识。在这里我们可以对这一隐喻作进一步的引申和发挥。知识网络是由无数个大大小小的个人账户和组织账户构成的,每个账户都是一个结点。作为个人与组织,无不希望通过网络这个知识银行获取更高的收益。

以个人账户为例,其组成可分为三部分:(1)本金,即前期已习得的知识。(2)利息,就是经过积件式写作和个性化改写(这一过程包含了与外部结点的频繁连通)获得的新知识;这种新知识还只是相对个人而言的,对整个社会来说并不是什么新的东西。随着这两个阶段的反复进行,本金和利息会越滚越大。(3)红利,这是由创造性重构带来的知识创新,由这个部分获得的新知识不仅能使个人受益,还可以让其他人也获益,是我们追求的最高目标。

因此,作为个体学习者,最好的办法就是在与自己的兴趣与需求关系不太密切的领域,采取连通主义的学习方法进行较单纯的连通(知道在哪里,知道谁),而在自己感兴趣或有较强需求的领域,则采用新建构主义的学习方法,进行深加工与创造。

这里又涉及选择的问题,而选择需要洞察力。投资基金与股票需要洞察力,学习和创新更需要洞察力。当我们接触到一个新的知识结点的时候,我们需要决定到底是与之发生弱连通。间接连通,还是发生强连通、直接连通?为了节省时间和精力,我们只能对大部分结点进行弱连通、间接连通,而只对少数结点进行强连通、直接连通。洞察力包含了两个层次的判断,第一,是否有关?第二,是否有价值?洞察力受知识、经验、情感、信念、需要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例如,当笔者第一次看到网友提到关联主义的时候,并没有太多关注,后来经郑小军教授推荐,才忽然意识到关联主义与新建构主义关系的重要性和知识创新价值,决定立即投入较多的时间与精力进行学习。

五、网络时代的知识产权问题

笔者曾在《李克东难题:争鸣与反思》一文中谈到过网络作品知识产权保护的问题。大多数时候,网络时代的知识都是由许许多多个碎片组合而成的,你往往很难再找到这个碎片最初的发明人,因为网络中的许多人都对这个碎片作出过贡献,以至于西蒙斯在其关联主义专著前面的“致谢”中,不得不说出了这样一段话:“作为主动利用在线方式进行写作的一员,我知道建立在其他人的研究上是多么重要。我尽力引用他人原创性的思想,但这并不是一项容易完成的任务,因为它不像链接引文数据库那么简单。在确定引用之来源的过程中,我体会到了这是一件痛苦的事情。另外,知识的快速发展有时会导致某些方面被忽略。如果你在本书中找到没有注明来源的内容,敬请告知!”这也许是一件无可奈何的事情,尽管有众多的人对某一知识的产生作出过贡献,但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也许将成为默默无闻者,人们往往会把大部分功劳归为那个把碎片整合在一起的人,归为能够集知识之大成、例如西蒙斯这样的人。当然,不可否认,这种集大成的人贡献也最大。

当我们从别人的账户中“盗取”信息与知识的时候,应该尽可能注明原创者的贡献。合法地将他人的知识转变为自己的知识的方式是进行笔者所谓的个性化改写与创造性重构。而当你的创造性重构获得大家的认同、被学术界所接受的时候,也就是你获得新知识的知识产权的时候。

六、几点结论

本文经过对关联主义和新建构主义的深入分析和讨论,得出了以下几点结论:(1)关联主义与新建构主义都属于网络时代的学习理论,关联主义关注的是学习的外部过程,新建构主义关注的是学习的内部过程,两者可以互为补充。(2)新建构主义是在建构主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网络时代的深加工理论。(3)关联主义与新建构主义更适合指导网络时代的非正式学习。(4)新建构主义与关联主义的融合是未来网络时代学习理论发展的方向。(5)模式识别是知识创新的主要范式,因此,网络时代的学习应该由单纯的认知处理向模式识别转变。

[参考文献]

[1][5][6][11]竹立,新建构主义:网络时代的学习理论[J].远程教育杂志,2011,(2):11-18

[2][7][8][9][13]G・西蒙斯著,詹青龙译,网络时代的知识和学习――走向连通[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24

[3]邱崇光,高安邦,网络时代的学习理论新进展:关联主义[J].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