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孝善申报材料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孝善申报材料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孝善申报材料

篇1

全家人坚决拥护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支持改革开放,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家人遵纪守法,慎诺守信是该家庭的传统美德,也是邻里和社会公认的优良品质,他的家庭是一个积极、文明、进取向上的家庭。

作为龙口村一名村民,工作中勤勤恳恳,坚持原则,把村里的事当作自己的事完成,较好地支持和配合村里的各项工作,曾多次获得镇政府表彰。她还积极开展文化活动,组建一支广场舞队伍,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传承民族文化,同时渲染了新年气氛、丰富大众生活。

在这个家庭里,夫妻之间互敬互爱。夫妻俩遇到事情一起商量,遇到困难一起解决,生活上共同照顾双方老人,事业上互扶互持,二人互相理解、尊重、关心、支持,从来没有因生活琐事而吵架。在对待邻里关系上,全家人能够善待左邻右舍,帮助他们排忧解难,邻里关系亲如弟兄,情同手足。

篇2

汉代人认为,五月五日为恶月、恶日,且有“不举五月子”之俗,即五月五日所生的婴儿无论是男或是女都不能抚养成人。一旦抚养则男害父、女害母。甚至出现了“五月到官,至免不迁”,“五月盖屋,令人头秃”等说法。这一习俗至迟从战国开始流行,迄至汉代盛行不衰。此俗在汉人王充的《论衡》、应劭《风俗通》以及《后汉书》中,多有记载。

五月五日是恶月恶日,以除瘟、驱邪、求吉祥,因而出现了相关的文化活动,形成了颇有特色的端午节。

夏至说

首倡夏至说者为黄石先生,1963年他在《端午礼俗史》(香港秦兴书局1963年出版)一书中提出,端午节如涓涓之水发源于远古时代,三代汇为川流,秦汉扩为河,唐宋纳百川而成湖海。端午节源于夏至说闻世后,学者吞吐百家,从更广泛的视野去研究。1983年,刘德谦先生在《端午始源又一说》(《文史知识》1983年5期)中,认为端午来自夏、商、周时期的夏至,且提出端午节中“斗百草”、“采杂药”等与屈原无关。刘德谦在《“端午”始源又一说》和《中国传统节日趣谈》中,提出三个主要理由:

1.性的岁时著作《荆楚岁时记》并未提到五月初五日要吃粽子的节日风俗,却把吃粽子写在夏至节中。

至于竞渡,隋代杜台卿所作的《玉烛宝典》把它划入夏至日的娱乐活动,可见不一定就是为了打捞投江的伟大诗人屈原。

2.端午节风俗中的一些内容,如“踏百草”、“斗百草”、“采杂药”等,实际上与屈原无关。

3.《岁时风物华纪丽》对端午节的第一个解释是:“日叶正阳,时当中即端午节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节又可称为天中节。

由此端午节的最早起源当系夏至。

端午节的历史渊源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端是“开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称为端五。农历以地支纪月,正月建寅,二月为卯,顺次至五月为午,因此称五月为午月,“五”与“午”通,“五”又为阳数,故端午又名端五、重五、端阳、中天、重午、午日,此外一些地方又将端午节称之为五月节、艾节、夏节。从史籍上看,“端午”二字最早见于晋人周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据说,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所以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以纪念屈原。至于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则据说是为了压邪。

端午节是一个非常伟大的节日。 第一,端午节来源于5000年前对夏至这一天文现象的发现,这是中华民族对人类的伟大天文发现。第二,古代人民通过观察太阳得出24节气,通过观察月亮得出阴历12个月份,然后将阴阳历结合,用干支计年,端午是农历五月初五,体现了这一古明。第三,端午还来源于古代吴越民族对龙的崇拜,体现了天人合一、多元一体、和而不同的哲学思想,端午赛龙舟体现的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挂艾草、挂菖蒲,表现了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端午是一个提倡孝和善的节日,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第四,端午节还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情怀。随着历史的发展,从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人们将屈原、伍子胥、勾践、孝女曹娥、道教人物张天师和钟馗等人物故事叠加到端午节中,上世纪40年代,在国难当头时期,端午节又被公认为诗人节,使得端午的文化更加厚重。

因为被赋予了众多的文化因素,端午节的民俗也十分丰富。赵书逐一解释说,作为诗人节,端午节时第一要祭神、祭祖、祭先贤,第二要背诵经典诗篇。在古代,农历五月五又被认做是恶月恶日,因为70%的人去世时间在夏至后的三伏天气,所以要端午辟邪。端午节还是卫生节,需要兰汤沐浴和去五毒。作为体育节,端午有两大民俗,一是南方要赛龙舟,这在北京叫划龙舟,只作为一种表演。从辽代、金代开始,北京的端午节就流行一项名为踢石球的体育活动。此外,端午还是一个社交节,也叫女儿节,古代讲究在端午送五种礼,端午节也是美食节,主要是吃粽子、五毒饼、玫瑰饼。

在洋节当道、西方文化一边倒的现在,重塑端午等中国传统节日传统,对追溯中华民族的人文基因,加强民族凝聚力,重塑中华价值观,甚至凸显中国在世界的文化地位,都显得愈加重要。2004年,韩国将“江陵端午祭”列入国家遗产名录,之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国人深受刺激,端午申遗火热“提速”。2006年,“端午节”与70项民俗一并成为我国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端午节正式成为法定节假日。2008年,中国组织专家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项目进行评定,最终确定,端午节入选35个项目,申报材料由鄂湘苏三省联合“打包”,湖北省牵头申报。经历了充满艰辛的申报过程,适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申报世界遗产评审规则进行了两项大的修改:以前的两年一次改成了一年一次、一个国家一次仅申报一项改为可申报多项。中国“端午节”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此次同时位列《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共22个中国项目。 恰如一位专家所言,申遗成功并不是最终目的,提醒国人珍惜自己的民族文化精华,并加以传承、发扬才是目的。

端午节的习俗1、吃粽子

粽子最初是用来祭祀的,为了让江中的鱼儿不吃楚国屈原大夫的身体,所以将粽子投入水中,后来便渐渐成为端午的一种传统食物。

2、赛龙舟

赛龙舟现在不仅是一种民间习俗活动,也是一种正式的体育竞技项目,在很多少数民族地区以及长江流域都很流行。

3、点雄黄酒

将雄黄浸泡在酒中,然后将雄黄酒点在人的额头、耳朵、鼻子、手心等地,期望远离毒虫,消灾防病。

4、佩戴香囊

端午节来临之际,给小孩子佩戴香囊或者荷包,寄托辟邪、远离瘟疫的意思,另外是一种很好的点缀装饰物。

5、挂艾草

端午的时候,人们喜欢把艾草挂在大门的两侧,寓意消除疾病、驱除晦气、招福,让家人的身体健康以及好运气。

6、系五彩绳。

古代认为五彩色是吉祥色,所以在端午节用五彩绳系在孩子的手腕、脚腕或者颈子上,寓意消灾躲难、远离疾病、平安长寿。

7、画额

端午节时以雄黄涂抹小儿额头的习俗,云可驱避毒虫。典型的方法是用雄黄酒在小儿额头画“王”字,一借雄黄以驱毒,二借猛虎(“王”似虎的额纹,又虎为兽中之王,因以代虎)以镇邪。清富察敦祟《燕京岁时记》:“每至端阳,自初一日起,取雄黄合酒洒之,用涂小儿领及鼻耳间,以避毒物。”除在额头、鼻耳涂抹外,亦可涂抹他处,用意一致。山西《河曲县志》云:“端午,饮雄黄酒,用涂小儿额及两手、足心,……谓可却病延年。”

8、佩豆娘

旧时端五节妇女的头饰。多见于江南。一些地区亦称作健人。此物一说源于古代的步摇,一说即艾人的别样形式。《清嘉录》引《唐宋遗纪》云:“江谁南北,五日钗头彩胜之制,备极奇巧。凡以缯销翦制艾叶,或攒绣仙、佛、合、乌、虫、鱼、百兽之形,八宝群花之类。绉纱蜘蛛,绮榖凤麟,茧虎绒陀,排草蜥蜴,又螳蜘蝉蝎,又葫芦瓜果,色真。加以幡幢宝盖,绣球繁缨,钟铃百状,或贯以串,名曰豆娘,不可胜纪。”

篇3

这是一个团结友爱的集体。

这是一个奋发向上、朝气蓬勃的集体

这是一个有着强大凝聚力、生命力、创造力的集体

"勤奋求实,团结进取"一句响亮的口号,凝聚了七年三班全体同学的努力,短短八个字,显现着我们走过的足迹,作为班级奋斗的目标,它让我们有欢笑、也有泪水......

文明守纪的集体

班级干部正直文明的品质和求实求真工作,对优化班集管理,促进良好班集的形成至关重要。七年三班有一批正直、公正、敢抓、敢管的干部,就形成了班级健康文明的风气,班委就如一块磁铁,能形成一个"磁场",吸引周围同学,"磁化"周围同学。班长贾梦迪同学,是同学们心目中的"铁面包公"。自习课上,她管理纪律明察秋毫,不放过任何违纪现象;间操时,她组强站队,监督同学们做体操;午自习时,她是同学们的"小老师",辅导学习、讲解习题、解答疑难……课下她是同学们的好朋友、好伙伴;在同学的心目中,她正直、诚实、务实、真诚,是同学们心目中的好榜样。顾炎同学,是我们班的"首席值目组长",做为劳动班长的她,每天早来晚走,帮助值日生组长监督值日,具体指导同学们劳动,在值日生迟到或是生病的时候,她还主动承担劳动,对于那些不尽职尽责的值日生,她绝不姑息,总是及时报告老师,即使是最好的好友她也绝不迁就,同们学对她也是绝对的信任和信服。有了她们,健康文明的风气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形成一股巨大的力量。为了树立健康文明的风气,平时生活中,同学们还会在老师的建议下选择有教育意义的文章在导训和班会时宣读,进行理想教育、挫折教育、心理卫生教育、劳动教育、意志品质教育、为人处世、社会经验教育,塑造学生健康、和谐的人格、也通过这些陶冶学生的情操。同时也配合学校的主题活动来树文明的风气,在"讲文明,树新风"、"迎奥运,树新风"、"迎奥运,促和谐"、"迎大冬,做文明小主人"、"孝亲敬老"、"做一个有道德的人"等活动中,同学们积极行动,写作文、写诗歌、编小品、演短剧、做社会调查、做亲身实践……在这些活动中,同学们感受了文明的力量,认识了讲文明的意义,从中受到了教育,也培养了良好的文明习惯。两年年来,班上很少发生同学之间互相谩骂的事件、也无打架斗殴违反校纪校规的事件,养成了使用文明语言、文明观影观赛、文明乘车的好习惯。所以,七年三班一直受到科任教师、政教处、教务处和学校的好评。

团结进取的集体

七年三班是一个有着高度凝聚力的集体,全班全体同学亲如一家,彼此相爱。其乐融融的学习环境,勤奋浓郁的学习氛围,体现了这个班集体的团结。学习上,我们成立了"互助小组"、开展了"一帮一,一对红"活动,在小组里和活动中,学习成绩好的同学会耐心帮助在某门学科上有欠缺的同学,仔细辅导,百问不厌,几个尖子学生集中在一起,会共同探讨问题,刻苦钻研,共同进步;生活中,我们互敬互爱,哪个同学生病了,会有同学主动帮他值日,会有同学主动为他记作业、送作业;哪位同学会有同学在第二天主动为他补习;哪个值日生迟到了,不论是值日组长还是普通同学都会主动地替补;哪位同学不舒服,就会有值日生主动让出自己在间操时留在教室里的位置,让同学留下来休息……在学校各项活动中,你都能看见七年三班的良好形象:运动会上那整齐的加油声、整齐划一的坐姿,红灿灿的"文明班级"的奖状;爱心行动中全班同学声情并茂的宣传、豪不犹豫地捐款;艺术节上认真排演、活跃忙碌、精彩表演的身影......七年三班是一个凝聚的整体,向着同一目标,团结前进。七年三班的每一名学生,都有一种精神--拼搏进取,积极向上。学习上,我们严格要求自己,不仅勇争个人第一,也与平行班展开集体竞争,同学们互帮互助,在学科考评中集体成绩也名列前茅;守纪上,班干严格监督,同学们培养自觉意识,争做守纪先锋;活动中,同学们集思广益,认真准备,往往一人参加活动,全班帮助准备,一人获得荣誉,全班同学记功。班上有光荣榜,只要你优秀,就可上榜,只要你进步,也可上榜,向先进学习,向先进看齐。多少成绩落后的同学赶上去了,多少行为习惯不好的同学改正了,上榜了。班级进行每周一次的考评活动,常常在学校不查的情况下,养成学生良好的自律行为习惯。正是因为有了这份团结进取之心,在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中,七年三班常创佳绩,校跳大绳比赛中获年组第一名;校运动会获"文明班级"称号;校艺术节获"最佳组织奖"……

充满爱心的集体

2011年5月12日,这是令全中国人民都感到悲痛的日子,听到大地震令四川人民伤亡惨重的消息,七年三班的全体同学都流下了悲痛的泪水,响应区委的号召,同学们纷纷拿出自己的零用钱和压岁钱捐助受难的同胞。陈志宇、郑浩同学各捐出了100元的压岁钱,其他同学也都有几十、几块不等地捐助,共捐款六百多元,成为全校人数最少却捐款最多的班级。六月十九日这天,一个背着书包的四川小姑娘站在了七年三班同学的面前,她就是刘佳瑶,是灾区来的远方朋友,她与同学们一起参加了游园活动。在活动中,女孩子们与佳瑶亲密无间,男孩子们责担负起了背行李的重任,一路上同学们与佳瑶欢声笑语、妙语连珠,临别七年三班同学还向佳瑶赠送了纪念品。虽然只是短短一天的活动,可是七年三班的同学们却与佳瑶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这份感情是黑龙江孩子与四川孩子之间的情谊,是哈尔滨少年与四川少年之间的情谊,是全国人民心系灾区的象征,这份感情在六月里温暖了灾区人民受伤的心灵。

春华中学多年来与兰西县一所村级小学携手共建,在去年组织的献爱心活动中,七年三班的同学们踊跃捐物,从图书、杂志、教辅用品到生活用品,应有尽有。在这些活动中,同学们认识到,所谓的爱心不只是捐助多少的钱,捐助多少物品,而在于对弱势群体的不冷漠,关心他们的生活状态,关心他们的情感需要,在这个意义上说,七年三班的同学们获得的更多的是人生观的指引,这将是一笔一生值得珍惜的财富。

这是一个蓬勃向上的班集体,同学们热爱祖国,追求进步,渴望知识,营造了一个"求真、求精、务实、创新"的校园氛围;

友情链接
相关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