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思政教育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思政教育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思政教育

篇1

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互动模式

(一)网络思政教育以传统思政教育模式为主在社会不断发展过程中,网络思政教育属于全新的传播方式之一,其重要特点就是新颖性和易于接受性,以此来促进大学生思想教育的顺利进行。因此,在网络思政教育实施过程中,传统思政教育属于基础性地位。同时,在时代不断发展过程中,对传统思政教育所提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必须实现不断创新、与时俱进,确保思政教育内容与其生活场景和思维方式相符合,确保良好的传播效果。对于大学生而言,要使其认识到网络思政教育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在网络空间内,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想法,对社会热点和时事问题进行讨论和交流,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规范的价值观念[1]。

(二)网络思政教育和传统以主要观察和主要解决方式为主网络思政教育,基于网络世界可以实时观察和分析学生的情况,如心理状况和思想状况等。在传统思政教育中,大学生主要借助辅导员自身对学生的了解来搜集信息,以此来认识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状况等,但是一些学生在表达自己想法时较被动。而在网络思政教育中,可以在网络的帮助下,自由表达自己的心声。高校思政工作者在进入网络空间后,可以对学生生活进行充分了解,比如寝室关系、学习状况等。基于此,思政工作者可以对学生不易发现的心理动态予以关注。网络思政教育所发现的问题,与现实的社会环境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在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本质性的探究以后,与复杂的家庭关系和成长背景等密不可分。要想顺利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有赖于现实社会。

(三)网络思政教育和传统思政教育的紧密配合现阶段,诸多学生对网络比较依赖,一些学生对电脑游戏比较痴迷,这已经成为高校思政工作者共同关注的话题之一,但是这并不要求全面禁止学生上网。因此,反映出一个社会现实,就是要引导学生对现实社会与网络社会的关系进行协调处理,这已经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2],而在这一问题上,理性教育方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借助网络思政教育,对正确规范的网络方式进行宣传、引导。同时,通过传统思政教育形式的开展,如班会等,可以引导学生对现实社会的生活状况进行真实表述。通过讲述历史进程,并分析社会时事,可以使学生借助正确的价值观念更好地认识和观察社会。借助责任感教育,可以使学生认识到努力、负责任的重要性,同时,由于当前就业形势比较严峻,也可以使大学生迅速适应社会,彰显自我价值,从而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二、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和传统思政教育互动的可行性因素分析

(一)高校网络思政教育1.开行性。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突破了学习时间和空间方面的限制,实现了思政教育学习范围的拓展。大学生可以借助网络思政教育,将思政理论方面的指导和讲解整合在一起,而且在网络上,还可以下载最新的学习资料。2.个性化。对于传统高校思政教育来说,其教育资源具有一定的限制性,很难与因材施教要求相符合,从而不利于贯彻落实思政教育改革的基本要求,也与素质教育要求悬殊。而对于网络思政教育来说[3],可以从学习者的实际学习能力出发,做到因材施教。在实质上,网络思政教育作为学习空间,具有显著的虚拟性特点,学习者可以借助网络途径,将其传送给教师。基于此,教师不仅可以充分了解学习者的思政学习情况,而且还可以有针对性地指导,有效指导薄弱化的环节,从而使教育方式与个性化整合在一起。

(二)传统思政教育在体验性方面,在传统思政教育的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可以与原材料真实接触在一起,然后自己进行加工和处理,从而提炼出有价值的信息,从而使学习者在传统思政教育学习中获得良好的体验感。

三、高校网络思想教育与传统思政教育的互动策略分析

(一)加强高校思政网站建设在社会不断发展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与互联网结合在一起,已经成为一大发展趋势,也可以顺应思政教育的改革发展潮流。但是,现阶段,高校网络思政教育仍然处于起步发展阶段,统一指导和管理有待改进,而且在建设高校思政教育网站时,标准化的统一管理也严重缺失。基于此,各个高校必须提高对建设校园思政网站的高度重视,统一管理网站[4],并加强长远规划建设,将统一领导落实下去,对校内思政教育予以全方位、多角度领域的管理。同时,要充分掌握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发展方向,将综合发展模式纳入到高校思政教育网站,为提高思政教育水平创造有利条件,从而满足大学生思想和情操方面的培养需求。

篇2

德育视角;大学生;思政教育

大学是培育人才的摇篮,只有具备足够的本领,才能很好的适应当今社会的复杂多变。大学是人生学习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是思想、心里逐渐成熟的重要阶段。因此,大学教学是十分重视大学生的思政教育的。怎样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良好的道德及正确的思想,是各个高校教学研究的重点,也是难点课题。德育视角下大学生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进行培养是一项有难度的工作,这项工作需要协调好教育的各个环节,同时还需要大学生自身的积极努力与配合,这样才能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

1.提升思政教学的和谐度

大学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仅仅在课堂上进行思想方面的教育,是取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的,必须使学生思想、思维与生活和谐一致,这样才能学生实现德育生态化,做到人与事物的和谐统一,有利于良好心态的形成。具体应做好这么几点:第一,将思政教育渗透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在利用课堂强化学生思政教育的同时,我们该应将其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进行有机的结合。这就需要教师不失时机的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注重思政教育与生活德育的结合。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注重中华民族传统的渗透,例如不要浪费粮食,形成饮食节约观念,从而更好地确保思政教育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相符。第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通过与学生之间的平等对话,更好地尊重和了解学生,切实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尊重学生的意愿,掌握学生的心声,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从而更好地为促进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1]。

2.注重多元文化融合

在注重思政教学和谐度提升的同时,我们还应注重多远文化的融合,强化学生行业能力培养,将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进行有机结合。这主要是因为多元文化的大学教育环境下,其文化也具有较强的多元性,所以教师应将中华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进行有机的结合。比如在思政教育时讲述有关中华民族儿女的英雄事迹,就能有效的促进中华民族精神思想的传递,同时学生在学习时又能吸取更多的文化营养,并将其与思政教育进行融合。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来看,德育教育的源泉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所以在大学思政教育中应注重对其的传承与重视,从而通过多多元文化的融合,引导学生感受到思政教育的特色和灵魂,也能为大学德育教育工作的实施注入强大的动力。

3.通过实践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

大学教育主要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而这就给思政教育的实施奠定了基础。所以在德育视角下为了更好地促进大学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就需要我们通过实践强化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例如教师应组织学生深入对口企业实习,这样通过学生到对口企业的实习,能更好地认知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并能对所学专业知识在实践中的意义更好地认识,从而明确自身和社会需求间存在哪些差距,也能进一步了解基层民情,有助于学生对自身所需承担社会责任感的认识,同时用更加成熟的态度看待后续的学习与工作。不仅可以使学生接受到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同时还能帮助学生找准自己的人生方向,从而更好的帮助学生进行后续的生活与学习[2]。

4.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

大学教育应该高度重视对学生心理的关心,而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更是一门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的课程,因此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应该高度重视对学生的关心。现阶段我国大学教育存在着一个较为严重的问题,那就是教师缺乏对学生的关注,很多时候教师与学生根本没有进行有效的沟通,这就使得很多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无法得到有效的解决。因此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加强对学生的关心力度,这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学生的学业,而且还应该对学生的生活以及心理进行关注。为此我国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应该高度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这就需要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的调查,并且针对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及时的沟通,同时结合现实情况制定科学高效的解决方案。此外教师还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参加思想政治活动,并且在活动的过程中多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沟通,这样不仅仅可以引导学生克服心理障碍,而且还能及时准确的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

5.有效地提升社团的社会适应力

社团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并且学生参加高校社团组织对自身的能力水平也会有一个很大程度的提升,高校社团存在的目的就是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现自身能力和培养自身兴趣爱好的平台,同时也是一个能够提升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场所。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应该真正的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能够保证在学生踏入社会后能够迅速的适应新环境,并且还能够在所处的领域创造自己的辉煌。因此我国高校应该不断的提升社团的社会适应能力,并且创新社团的运营模式,可以通过加强高校社团之间的交流合作,共同举办一些活动来提升参与者的社会实践能力。此外高校社团还应该不断的踏入社会,加强与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例如社团举办活动的经费可以通过企业赞助实现,这样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培养学生与人沟通的能力,从而有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3]。

6.结束语

综上所述,德育视角下大学思政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与落实,需要所有相关教职员工及大学生的共同努力,在教学实践中,要多结合学生的生活,这样才能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有效的应用到具体的生活中去,是学生思想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协调统一。

作者:李明哲 单位: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篇3

(一)思政教育具有文化特性人是文化的动物。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表明了人既是实践的人又是文化的人。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是因为人在本质上具有了深刻的文化内涵。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塑造了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都是人,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获得知识,形成意识,从而从一个生物人变为一个文化人。“教育是一种文化”。教育过程实质上就是文化教化人的过程,也就是创造人自身的过程。从文化的视角审视和剖析思想政治教育,使我们深刻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有着紧密的必然联系,剖析这种联系,使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具有的文化底蕴得到彰显,消除了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背离的狭隘,使思想政治教育不再抽象,具有更多的文化感染力,充满着新的活力。

(二)文化具有思政教育功能人的一切文化生活,在一定意义下都可为道德生活的内容。文化是思想的载体,以精神、观念等因素塑造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实质上是文化执行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体现了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耦合性。从文化哲学的高度来探究具有文化特质的思想政治教育,意味着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阐释。这让我们认识到,“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其思想性”,文化在多层次上承载着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而思想政治教育则在价值上主导着文化的发展方向,从而可以更加有效地把文化纳入思想政治教育领域,赋予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文化关怀。

二、高校思政教育文化哲学思考的现实意义

正视当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面对新时期、新环境、新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众多挑战。诸多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着“文化危机”,譬如大学理念的缺失,大学精神的落寞,大学责任的弱化等。高校文化日益衰落,其重要原因便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内涵少,文化哲学底蕴低。因此,从文化哲学层面解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深入研究文化的思政教育功能,丰富思政教育的文化哲学底蕴,就成为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经之路。

(一)文化哲学引导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形成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一方面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影响,不同历史阶段,不同的地域民族,总是以文字语言、创作艺术、伦理道德、法律制度、社会习俗等文化形式规范着人们的行为,影响着人们的价值判断与价值取向。譬如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哲学意蕴就有很大不同。总体而言,西方文化哲学强调人的独立精神和进取精神。而在中国传统文化哲学体系中,则提倡“天人合一”,人与万物的和谐共处,忽略人的独立性和竞争性,重视培养人的群体意识与奉献意识等;另一方面,高校大学生三观的形成还与人所受教育程度、文化知识水平、所接受的文化教育有密切关系。一般而言,人们的价值观念在大学期间会基本定型,中学期间形成的三观,通过大学的思想政治与文化教育,会作出适当的调整,最终形成比较系统的价值观念体系。

(二)文化哲学影响大学生的行为方式与实践能力人是文化的动物,人类一切活动都离不开文化。文化哲学作为一种理论,对人类的实践活动具有指导作用。由于各自成长历程中的文化教育环境不同,高校大学生的生活习惯与思维方式存在差异。不同的文化熏陶,导致学生行为模式的不同,也必然意味着学生间实践能力的高低不同。正如文化哲学理论总是通过人的实践活动表现出来,高校大学生的言谈举止、实践能力也深深地受到高校思政文化哲学教育的影响。提高学生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这才是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之在。

三、推进文化哲学视野下高校思政教育的途径

从根本上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教育、启迪、培养、塑造大学生的系统性工作。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上就是以文化为媒介与载体,通过文化的教育功能来指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认知能力与实践能力。现如今,面对着高校思政教育文化内涵衰落的危机与挑战,我们必须要加强高校思政教育的文化建设,从文化哲学层面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

篇4

一、英语教育和思政教育融合价值

(一)促进学校育人功能的充分体现

学校担负教书育人使命,不仅要加强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也要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和综合素养的引导。学校必须积极促进育人功能的实现,才能响应素质教育号召,加强对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英语教育和思政教育充分融合,可使英语教育具备育人功能。思政教育中包括心理健康教育、道德教育等,不仅有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也能使学生在成长中加强对思想政治内容的认可。

(二)有利于学生提升跨文化交流能力

英语教学背后蕴含着深厚的文化现象,但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比较注重对学生听、说、读、写、译能力的培养。由于学生缺少对语言背后文化的了解,很多交流会出现词不达意的现象,让人啼笑皆非。促进思政教育与英语教育深度融合,不仅能为文化教育提供载体,也能帮助学生加强对中西方文化的对比和认知。由此,学生可以无障碍地与外国友人进行友好洽谈,也能向外国友人传播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同时,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不仅关乎其未来成长和工作,也能使学生加强对传统中国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全方位认知,更有利于提升学生民族自豪感,对学生未来建设国家具有重要影响。并且,只有新时代青年全面提升跨文化交流能力,才能使我国文化不断提升国际站位,促进我国文化影响力的提升。

(三)有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念

思政教育包含深刻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价值观念,不仅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念,也能使学生拥有正确的辨别能力。例如,在英语学习中难免会接触很多西方文化,深入融合思政内容后,可以减少西方文化对学生的不利影响,也能使学生在发展过程中加强文化对比,通过文化对比,加强文化自信和爱国意识。大学生尚未步入社会,因此生活环境相对简单,这一时期一定要对其进行正确引导,才能避免其受一些网络不良思想或者西方功利主义侵害。课程思政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辨别能力,只有学生拥有科学的判断力,才能有效减少错误判断。大学生担负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任,必须对其正确引导,才能使我国始终保持社会主义方向和道路不动摇。同时,学生通过思想政治也能加强对实时政事和外界的认知,通过认知有利于学生增强民族责任感和认同感。

二、英语教育中融入思政教育的必要性

英语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深入融合是促进课程思政发展的必然举措。课程思政中不仅包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思想,也蕴含很多优秀传统文化,二者融合可以促进素质教育的更好发展,也能增强英语教育的育人功能,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和爱国意识。同时,英语学科中包含的思政教育本身具有隐性育人价值,将隐性育人价值进行充分挖掘,不仅能帮助学生从多元化视角了解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也能使学生提升跨文化交流能力,加强英语表达能力。并且,二者的深入融合也是课程思政教学革新的必然要求。在英语教育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可以真正实现全方位育人,也能使新时代大学生树立制度自信,坚定文化自信。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学生加强对党的政策方针的理解和关注,也能在中西方文化对比中,加深对相关方针政策的理解。而且,学生也可以利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从而促进我国传统文化的发扬和传播,促进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由此可见,促进学科教育和思政教育的深入融合,可以将思政教育贯穿教育全过程,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促进人才综合素质和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

三、英语教育和思政教育深度融合路径

篇5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多属于说服教育,由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通过集体灌输的方式,向学生传授道德理想和社会规范,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处于消极、被动接受的地位,极易产生反感和不可信心理。而“火速关注”则采用朋辈教育的形式,将学生视为思政教育活动的主体,使他们立足自身需要,积极主动地开拓知识面,接受教育,并通过同龄人间的互动,达到自省自励的效果,也真正实现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统一。

(二)内容转变:道德说教——能力培养

1.教育内容由虚到实,由传授理论到关注现实

传统思政教育的内容多是社会规范、理想信念的传授,和社会现实、学生日常生活结合不紧,易流于教条,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因此“火速关注”针对当代学生自我意识、参与意识不断增强的特点,选取了国际国内要闻、社会民生以及与大学生相关的热点新闻为主题,通过真实的社会现象和案例,引起学生的心灵震撼,并加以点拨、剖析,有效提升学生处理现实矛盾的能力。

2.由封闭式教育到开放教育

传统思政教育更多是一种真空式的教育,象牙塔内的环境相对封闭,但随着网络技术的传播,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增多,速度加快,种种不良的社会现象和价值观也不断冲击着学生的心灵。本着宜疏不宜堵的理念,“火速关注”更倾向于坦然应对社会多元价值的冲击,把种种美好的、丑恶的、正确的、不正确的现象一一呈现在学生面前,帮助学生自己进行理性的剖析、道德上的评判,还原给学生一个真实的教育情境。

(三)方法转变:被动接受——慎思明辨

传统的思政教育更多的是一种单向灌输,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因此,“火速关注”的设计力求体现观点的碰撞。在活动中,学生不是代替老师在讲堂上进行宣讲,而是对于目标事件提出各种疑问,摆出各方观点,鼓励同学表达不同见解,组织同学开展讨论甚至是辩论,营造全员参与、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的氛围。在不同观点的抗辩、较量中,学生自然能明白什么是大是大非,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

二、润物无声——根本目的

(一)打造阵地放飞思想

“火速关注”是公共管理系在隐性思政教育领域进行的一个尝试,它有别于传统的思政教育形式,以拓宽学生视野、提升学生能力目的,以观看影像资料、讨论等形式,让学生轻松地、不自觉地将社会规范、道德信念内化到自己的态度体系中,成为自己人格的一部分。活动开展三年多来,深受学生喜爱,已成为公共管理系乃至学校的品牌活动。

(二)搭建平台锻炼能力

“火速关注”调动了同学参与的积极性,也为他们提供了锻炼能力的平台。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学会了写策划方案、搜集信息、应用办公软件,在组织活动中,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组织能力、现场控制和应变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为了让全体同学都参与,本活动以宿舍为单位轮流组织,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分工协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篇6

1.1.1利于沟通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分强调教育者的教育主体地位,忽视了教育对象———大学生的主观意愿和接收程度,使师生之间的互动和相互启发严重不足,特别是“90后”作为当代大学生的主要人群,其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呈现多元化的的社会倾向,有明显的自我权利意识和价值诉求。又由于网络虚拟社区充分尊重个体的主观能动性,这就彻底打破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民主而开放的氛围代替了刻板和枯燥,这种情况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功效必定是明显的。

1.1.2利于突破时空约束虚拟社区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以计算机网络为硬件基础的,打破了传统教育的时空限制。在虚拟社区的世界里,无论在校园内外,无论在任何时间,都可以在网络上宣泄情感,发表态度,宣扬主张。这一方面使教育对象(大学生)可以即时进行知识和经验的全方位交流和沟通,使全程教育摆脱了时间的约束,又可以为教育者因势利导大学生的思想动态提供了实时的保障,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够有效的进行。

1.1.3利于增强教育活力与传统的教育模式不同,以虚拟社区为媒介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形式上自然亲切,内容上丰富多变,彻底改变了枯燥乏味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形象,准确而及时的把握了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和兴趣特征,使得教育者能够在保证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政治性和教育意义的基础上,提升教育内容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在与学生共同构建的轻松生动的教育氛围中达到教育的目的。

1.2网络虚拟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劣势

1.2.1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向心力由于网络虚拟社区的虚拟性和隐蔽性,使得“充分尊重个性”的表达显得更加明显,这在很大程度上拓展了大学生的活动空间,强化了个体意识,致使许多大学生沉醉其中。这种情况的出现和加剧,将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半径限制在了网络空间,阻断了与外界生活的正常交往,与身边同学和老师的必要沟通因此减弱和消失,最终的结果是,大学生群体现实意识的消退,造成了社会意识的群体淡薄和人际关系的普遍冷漠,削弱了学校组织的凝聚力[1]。

1.2.2思想道德行为失范在网络虚拟社区中,一些不良文化和垃圾文化也伺机萌动并呈泛滥之势。根据心理学原理,当个体的心理结构、思维方式和意识形态不能完全与网络社区模式相匹配时,个体与网络的冲突和矛盾就在所难免。大学生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都处在发育期,其心理结构、思维方式和意识形态均未达到完全成熟的程度,当网络中的某种道德理念借机侵入时,很可能造成大学生的思想混乱,基于网络虚拟社区的思想政治教育也会遭受极大的阻碍[2]。

1.2.3网络成瘾性加剧当虚拟社区暂时屏蔽了现实中人际交往的不平等和不自由,向虚拟世界寻求平衡的心理诉求就会加剧,对网络的依赖也会越来越严重。如果长期、过度地沉迷在网络虚拟世界中,将逐渐孤僻而封闭,离群索居,人际关系失调,最终导致自我认知错位,并有可能引发严重的心理疾病,极大的影响大学生的正常学习和生活,这样,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就不具任何效果。

1.3网络虚拟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

我国的高等教育自从实现了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过渡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已落后于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速度。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下,教师过度强调课堂教育活动,工作量负荷严重;相对于规模急剧增长的学生人群,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也难以持续进行。这种情况下,基于网络虚拟社区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这一现状,同时满足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的需要。当前情况下,高校校园网络已成为高校教学管理与学生生活学习中的一项重要基础设施,这为基于虚拟社区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硬件保障。同时,随着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大力推进以及高校校园网络管理制度的日益完备,大学生的网络道德伦理也逐步走向规范化,该群体也因此具备了一定的网络自制能力和分辨能力。

1.4网络虚拟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

网络虚拟社区在实现互动式交流的同时,也因此导致了部分大学生群体的行为出现了偏差,与此同时,传统媒体如电视、报纸、电影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的误导也呈现出急剧上升的态势。这使得部分高校在涉足网络虚拟社区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问题上持严重的谨慎态度,甚至投鼠忌器,因此网络虚拟社区的积极教育功能被盲目抹杀了。在基于网络虚拟社区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上,高校必须做好网络平台的监控与维护,使网络能够正常的运转。这就要求基于网络虚拟社区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中的教育者,要将舆论导向的监督引导和网络的后台维护同时承担起来,这在当前的大多数高校中是有一定难度的,主要原因在于思政教师的通信技术都相当有限,实现对网络虚拟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全方位管理存在着诸多困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和核心环节是“内化”,而“网络无政府主义”的现实使得大学生充分暴露了潜在的需求和欲望,这些需求和欲望甚至是不道德的,但经过网络散发出去后,被无形的放大[3]。这严重阻碍了社会先进道德规范进化群体意识的进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因而受到严重破坏。

2虚拟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指向

2.1教育模式的转变

在网络虚拟社区背景下,对社会群体中的知识层次高,但对是非辨别能力弱的大学生群体来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进行,如果还是以传统教育模式为主,教育功效是很难显现的。这就要求在丰富多样、时效性强的网络虚拟社区文化中,只有独立的进行文化辨识,自觉遵守网络规范和社会道德规范,大学生们才有可能在多元复杂的网络思想理念中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而要达到这一目的,单纯的课堂讲授是行不通的,只有转变教育模式,即从“灌输教育”转向“辨识教育”[4]。加强虚拟社区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利于摒弃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把学生从被动式的受教育者转化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互动主体,使得大学生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参与者、受益者。

2.2教育者能力的提高

篇7

3.网络的不科学使用导致大学生出现依赖与沉迷,甚至出现严重自闭等心理障碍网络资源极其丰富,这对大学生来讲充满新奇和诱惑。有调查显示,尽管大学生使用网络频率非常高,但是真正用来学习的时间还不到五分之一。许多大学生将网络作为观看电影视频、网络游戏、交友聊天等主要工具,由于缺乏较强的自我控制力,许多大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不能够把握度的问题,出现了对网络的依赖心理,尤其是娱乐性强的网络使用,会让一些大学生陷入对网络的沉迷中不能自拔,这些报道也频频见于报端。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在于他的社会性,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是需要在与周围环境互动中实现的,这突出表现在日常生活的人际交往和情感交流上。网络工具的人机互动信息获取方式,尽管存在许多虚拟的点对点信息沟通,但是从严格意义上是单通道的,因此网络也让许多大学生脱离了现实生活,在虚拟中寻求精神的满足,人际交往能力不断下降,有些出现了较为突出的自闭倾向,甚至转变为较为严重的心理障碍,其人格结构也出现异常。而心理健康作为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作的一部分,势必要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二、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网络平台的建设途径

1.进一步完善红色教育网站内容和功能,提高教育材料的吸引力随着办公信息化水平的提高,绝大多数高职院校都建有专门的思政教育官方网站,这些依托学生处、团委等学生宣传与事务处理工作的专门网站在以往发挥了重要的红色窗口作用。但是随着发展,单纯政策宣传、知识普及性质的网站已经很难满足当今大学生的精神需求了。要改善这一状况,首先要在教育内容上有所突破,尤其是充分利用网络特点,将教育内容进行形式的转化,例如将文字材料音频化、图像化,将名师课程视频加载到主题网站上供学生观看;其次要丰富支撑材料,采用案例转载、电影赏析、图片漫画等形式,将纯粹说理的材料进行扩充,从形式上先将学生的眼球吸引过来,进而引导他们进行深入学习和领悟。另外,教育内容要避免与学生日常生活相脱节,这也是以往教育的困惑之处,即如何让学生感受到思政教育内容就和他们生活的点点滴滴紧密相联,这就需要开辟专栏,由点到面地将教育内容落实到具体生活模块上,这样会将有血有肉的思政知识呈现给学生,也体现了人本化教育理念。

篇8

一、 旅游专业教师在思政教育中的引导作用

旅游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涵盖了很多方面的内容,上至天文,下至地理,甚至宗教、民族、建筑等都在旅游专业的研究范围之内。旅游学科内容的丰富性使学生对于这门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旅游专业教学中,中国历史、新疆民族的发展史、民族风俗、著名旅游景点、全国的重点景点和世界遗产名录等都是教授的重点,在教授过程中,教师可通过教材、幻灯片、视频等多媒体授课方式,将祖国的青山秀水、民族风情、生活习俗等展示给学生,再加之把历史、地理、人文风情以故事的形式传授给学生,这样就会使学生的记忆更加深刻。通过课堂的讲解,加深学生对于祖国的了解,对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在学习新疆的旅游知识时,教师可以结合真实的事例进行讲解,并且通过对于新疆民俗风情和宗教知识的了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这种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程的形式,比单纯的思政教育要有效得多。

二、 思政教育和旅游专业课程的结合

社会大众普遍认为旅游行业是低投入、高收入的较为轻松的职业,但是,只有真正的业内人士才能明白其中的辛酸苦楚,正因为如此,很多人对此望而却步。因此教师在日常教课的过程中,要注意将培养艰苦朴素的精神穿插在课程中。

在日常授课过程中,教师要结合自己的真实经历,将旅游实践过程中的感受告诉每一位学生,让他们在走入工作岗位之前就了解到旅游工作的艰辛,同时也要让他们体会到珍贵的收获和感受。在课程中通过介绍导游人员的职业道德、职业能力的培养、职业素养的提高以及面对各种突发性事件的处理,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能力,培养其艰苦奋斗的精神,使其在社会上能够做到独当一面。

作为旅游专业的学生,当结束学业走上工作岗位之后不可避免地要与人打交道,与人交往是一门艺术,同时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技能。学生思政教育中很重要的一点是要培养学生遵纪、自信、爱国的精神。遵纪能够使学生用国家的法律法规以及社会道德规范自觉地约束自己,从而做一名正直而善良的人;自信是成为一名顶天立地的人的重要前提;爱国才能够使学生事事以祖国为重,以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为重,以民族团结为重。在旅游专业课程的教授中,教师要设计多种模拟情境,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处理。在这样的课堂模拟中可以培养学生与人交往的能力,贯彻遵纪、自信、爱国的精神,形式的多样化也使学生更容易接受。

三、 实行思政教育的具体措施

现代社会要求旅游专业的学生不仅要具有人文修养,还要具有科学知识素养,学习新的理论和思想,从而紧跟时代的步伐。同时对待外来文化要兼收并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而不是一味地肯定或否定。为了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可主要实行以下几项措施:

1.社会的重视

从社会的角度来说,我们在重视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不能忽略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行,要把思政工作放在较为重要的位置,采用有效而强力的教育措施,不能因为学生的年龄而忽略了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

2.学校的重视

从学校的角度来说,应该在重视学生学业发展的同时,加强对学生德育发展的培养,应该将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只有先学会怎么做人,才能更好地学习知识,学校应该培养的不是只具有良好学习成绩的学生,而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具有综合性素质的学生。

3.更新教育者的教学方法

从教育者的角度来说,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实现教学方法的更新。部分学生觉得思政教育课枯燥乏味,这种现象与教育者是有一定关系的。作为教育者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然后根据学生的心理需求来授课,力求角度新颖、不落俗套,加上不回避现实问题,对于学生的判断给予认同,这样就很容易引起学生接受教育的热情,这样才能引领他们走进正确的思维模式。同时,要注意实事求是,对于学生的优点要给予肯定,对于缺点也要给予批评,通过多种形式做好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

总的来说,加强学生的思政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学校领导的重视、教师教学方法和理念的更新下,将思政教育融入旅游专业,有利于为旅游专业学生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打好坚实的基础,同时也符合培养全面发展的综合性高素质人才的要求。

篇9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励志教育内容

(一)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的励志教育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其文化类型多样,今天我们所指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文化为主导的民族文化体系。自上个世纪中国遭受西方列强殖民以来,以为代表的中国学者将中国传统文化等同于古代落后的文化,对其进行全盘否定。80年代,盲目的崇洋之风在青年人中的盛行,使得刚刚起步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完全脱离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而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的励志教育更是受西方价值观的影响,如错误地将个人主义的成功方式作为衡量人才的社会性成功标准。当下人才出现的“有才无德”的现象,使得我们不得不反思中国高校思想政治领域中励志教育的道路。纵观西方发达国家,无不在对自己公民的励志教育中将自己国家的传统文化融入其中。如美国的个人英雄主义式励志教育。而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中的才是中国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励志教育民族特色的体现。华夏文明博大精深,不论是从地域上划分的吴越文化、荆楚文化、中原文化、巴蜀文化以及各少数民族文化,还是从流派上划分的儒家、道家、法家等诸子百家文化,都为今天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的励志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当然传统文化的融入不能是机械化的,而应该是去其糟粕,留其精华。要将那些健康的、积极的、向上的、能体现民族精神和国民品格的内容,放入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励志教育中来。

(二)坚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励志教育的灵魂

我国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的励志教育是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的接班人服务的,因此不能错误地将我国励志教育等同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个人主义的成功教育。这就需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而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主导地位也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励志教育的时代特色体现。

(三)将职业中的励志作为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励志教育实践课程的主要内容

走向生活是教育生命力的唯一出路,能够指导大学生今后的生活更是检验思想政治教育成功的标准。人在社会的生活方式包括了家庭生活、公共生活和职业生活。人的励志的更多需要被表现于职业中。因而励志教育的成功与否更多地体现于大学生今后的职业生活中。同时职业本身所具备的实践性特点使得职业中的励志更倾向于被作为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励志教育的实践课程。但需要注意:第一,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励志教育不是职业技能的培养,而是一种健康向上的职业信仰的培养。第二,大学生虽然没有真正在社会中从事某个职业,但是大学教育是不能脱离社会的。而大学阶段每个专业必要的实践课是不能少的,在这些针对不同专业的职前实践教育中培养一种励志的理想信念是很重要的。因此,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励志教育应该拓展到这些专业实践教育中来。

(四)将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励志教育与大学生幸福感的培养结合起来

赋予人性化的励志教育才是成功的励志教育,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人性化的励志教育是在成功感和幸福感中去培养人的坚强品质。只有让学生产生幸福感,他们才会去相信教师所传授的励志理想和信念,才会主动用这些励志理想和信念去实践自己的人生。

三、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励志教育的措施

(一)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开展多种模式的励志教育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的励志教育应该是以课堂教育为主,应该是模式多样的教育体系。如榜样励志教育、励志自我教育和励志实践教育。这里需要注意:第一,巩固课堂教学的主导地位。首先,构建多样化的励志知识体系,如框架式的励志知识体系要突出重点、层次分明,串联式知识体系要设计好层层递进的问题,专题式知识体系要有清楚的逻辑条理。其次,鼓励课堂情景教学。教师单一地讲授励志教育知识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课堂情景教学所营造出的浓郁情感氛围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对教学内容有直观形象的把握,能对教师的理论讲授起到画龙点睛之效。第二,榜样励志教育是根据大学生的年龄特征,借助于影视、文学和现实生活中的榜样形象,以榜样的高尚励志情操和优秀励志事迹等所进行的一种示范性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的榜样励志教育要选择那些在现实中足以为大学生效法,并能够贴近他们心理特征的人物,从而使他们成为大学生的励志偶像。第三,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励志自我教育中,教师要通过各种方式对大学生励志进行激励和引导,使得他们在励志的自我认识、励志的自我规划、励志的自我激励、励志的自我控制和励志的自我提升中不断升华,达到培养励志品质的目的,并自主地开展励志的自我实践。第四,励志实践教育除了上面提到的与不同专业的职业教育结合外,还应该鼓励学生在高校社团活动中开展励志教育。内容多样的高校社团即是大学生兴趣培养的好地方,也是他们学习社会合作与他人交往的好场所。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励志实践教育更是要利用好这个好的场所去培养大学生的励志品质。

(二)鼓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励志教育开展多媒体教学

篇10

我国的心理教育与思政教育工作从发展初期开始就有十分紧密的关系。心理教育工作的发展与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和推动密不可分。在教育部中央16号文件下发后,心理教育工作明显得到了重视和加强,取得了一定的工作效果。但由于其起源的特殊性,在实践中存在着心理教育具有一定的工具化倾向、心理教育专业化定位较为薄弱、重思政教育而轻心理教育等不良显现,从而影响了心理教育和思政教育的深入开展。

2 心理教育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2.1 深化和丰富了思政教育的内涵

(1)心理教育能积极关注和解决高校学生的心理问题。在处理高校学生学习生活中出现的问题时,思政教育常认为问题出在学生的认识与思想上,教育习惯性的侧重于理论灌输、行为纠正等,忽略学生成长问题的因素。而心理教育则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利用相关原则和技术,例如:共情、积极关注等,与学生共同进退,学生自然更易接受。

(2)心理教育能有效激发高校大学生的潜能。心理教育通过对学生的学习、生活、生涯规划等问题进行教育辅导,通过教育引导学生情绪管理、挫折应对、适应发展等成长问题,帮助学生全面发展。心理教育不仅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而且教会学生怎样去适应社会,合理制定计划,使其在社会生活中得到发展和成长。

(3)心理教育能有效提升高校学生人际交往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是人适应社会的重要素质。以往的思政教育只强调要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忽视了人际交往并非只是道德层面上的对与错,是与否,更多的停留在了学习交际技巧水平层面。然而心理教育则通过了解学生交际中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引导学生自我认识与自我接纳,提升学生自信心,进而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2.2 补充和完善了高校思政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在以往高校思政教育中,主要是通过疏导教育法、比较教育法、典型教育法、自我教育法等方法,在贯穿国家意志并满足社会需要的基础上进行的宣传和灌输。心理教育的出现,为思政教育注入了新鲜血液。在思政教育中引入心理教育的方法与原则,将“共情、倾听、尊重”等技术方法,以及心理咨询的“接纳、教育、支持”等基本原则,运用到学生思政教育实践中,极大完善了思政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2.3 拓宽了思政教育的渠道

(1)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预见性。高校部分学生存在政治信仰迷茫、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价值取向扭曲等问题,在解决此类问题时,思政教育往往对突发事件的预见性不足。通过心理教育,则可与学生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从学生的角度关心、理解他们,共同寻找问题的原因,切实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控制”。一定程度上增强了高校思政教育的预见性。

(2)巩固了思政教育的科学性。心理教育通过科学的技术手段和方法,以及贴近实际的内容,提升学生的思想素质与道德水平,进而积极推动思政教育的科学化进程。

(3)提升了高校思政教育的实效性。以往高校思政教育中,主要是思想意识的灌输,使得思政教育过于形式化。而心理教育的应用,通过学生社团开展多形式和多渠道的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有效增强了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解决了以往思政教育工作中无法解决的诸多间题,使得学生的德育管理有了较深的拓展,进一步增强了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3 心理教育与高校思政教育结合的具体途径

3.1 与时俱进,从思想高度上实现二者的结合

(1)提升了心理教育在思政教育中的地位。心理教育不只是思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应该重点发展的一个方向。当今的大学生正处在朝气蓬勃,积极进取的青年阶段,但当下我国的政治、经济变化以及社会变革过快,在无法适应这些变化时,就导致其出现消极、偏执、急功近利等心理问题。因此,加强心理教育在思政教育中已显得尤其重要。

(2)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论及教育,归根结底是对人的教育,其实施对象都是各方面的人才,使其更好的进步与发展。因此,无论是心理教育还是思政教育,都要以人为中心,坚持以人为本。

3.2 夯实基础,从教育目标与内容上实现二者的结合

(1)二者在教育目标上的有机结合。心理教育和思政教育的终极目标都是实现对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使其在二者的共同教育下达到个人和社会和谐发展的要求。然而,它们在具体教育过程中有着不同的侧重点:心理教育侧重于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思政教育则侧重于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因此,将二者的教育目标相结合,才能更好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掌控和调节,使二者得到共同发展。

(2)二者在教学内容上的有机结合。实际上,心理教育与思政教育在教学内容上是有许多交叠之处的。比如心理教育中对大学生思想信念和意志品质的培养,在思政教育中也有所体现。所以,二者在教学内容上进行有机结合,既有必要性,也有可行性。

3.3 统筹规划,从教育队伍建设上实现二者的结合

(1)两支队伍要在教育过程中相互配合,一起完成育人工作。虽然两支教育队伍在人员构成和知识素养上有很大程度的重叠,但是毕竟两种教育的侧重点不同,两支队伍在对大学生的教育与培养过程中还是要进行相互配合,互相学习,互相借鉴,共同承担起教人育才的重担。

篇11

1需要引入思政教育解决的常见问题

综合学校教师思政培训导向以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发现,目前我校本科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引入思政教育来解决的学生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择业问题。部分毕业生就业时眼高手低,一心只想进入大城市有较大医院工作,甚至个别毕业生宁愿在家待业或者从事与专业无关的工作,也不愿意去基层医疗机构服务、历练,导致大城市医院就业供过于求,基层却极度缺乏医疗服务人员;定向班级的学生虽然在就读前签署了服务基层的合同,但是部分学生缺乏诚信意识和服务意识,毕业后不愿回到原基层单位服务,并由此衍生焦虑情绪和不平衡心理,既疑心自己作为定向班学生没有得到公平的教育教学资源,又担心基层生活水平、医疗技术会与大城市有较大差距。第二,学习动力不足、目标不明确、态度不端正。部分学生忘记了医学生学习的目的是治病救人,服务社会,平时学习不努力,为考试而学,出现高分低能、低分低能现象。第三,心理问题。学生中存在一些不能很好控制情绪或处理人际关系的问题,容易引起心理失衡,影响身心健康及人际交往,个别学生甚至以自虐或自杀行为来博取关注。第四,文化自信问题。中医药作为我国文化的瑰宝,学生缺乏文化自信,缺乏将中医理论学好学精的内动力。

2如何将思政教育与《内经选读》课程教学相结合

《黄帝内经》虽然是两千多年前的著作,但是其中关于思想道德、精神意志等自我修养方面的内容,在今天仍然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1],其与思政教育的结合,能够成为教学内容中的一大亮点。2.1养生篇章中可以导入的思政教育。《内经》中的著名养生篇章《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有一段涉及到上古圣贤养生法则的记载:“虚邪则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这一段文字是讲上古懂养生之道的人力行践行养生之道,外避贼邪,内养精神,从而达到健康长寿的养生目标。其中的“恬淡虚无”意为思想安闲清净,心无杂念,进一步可以拓展为控制欲望和嗜好,脚踏实地的生活。结合思政教育,我们在讲解时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作为大学生不能没有理想信念,应该在年轻时为理想去努力,但同时也不可好高骛远,眼高手低,要让自身能力和理想相符合。“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这条原文强调致病因素分为外因和内因,而内因占主导。所以养生应内心平和,精气神气守持于内,才能不受疾病侵害。在讲解时,以学生常见人际问题的不同处理方式及结果为例,引导学生恰当处理人际关系,学会积极地调整情绪和心态,让学生认识到健康积极的心态与和谐的人际关系不仅让生活愉悦,也能让我们更好地拥抱健康。《素问•上古天真论》载:“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这条原文是讲不懂得养生之道的人,既不知保持精气的盈满,也不善于调摄精神,所以导致早衰。“法于阴阳”是指顺应自然界的阴阳变化规律来调整人体的阴阳,是《内经》倡导的一种基本养生法则。在深入分析时可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哪些行为是违背自然规律的,会导致哪些疾病。比如滥砍伐造成水土流失,山洪、泥石流爆发;不爱护公共卫生造成细菌、病毒蔓延,疾病流行;激素滥用引起性早熟。告诫学生违背自然规律必将导致恶果,顺应自然规律方能与自然和谐共赢,人类才能健康长寿,并以此引导学生爱护环境,关爱生命,关爱自然。同时讲解时可导入及时关注心理健康与调整不良思想的重要性,告诫学生出现偏激心理或者发现自身心理偏差时应尽早调整,寻求疏导,把不健康的心理扼杀在萌芽阶段,避免报复、仇富、嫉妒等不平衡心理。“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故能形与神俱……今时之人不然也”(《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提出了“治未病”思想。在讲解时应指导学生养生防病,把疾病扼杀在萌芽阶段,防止疾病传变恶化,同时可结合思政教育引导学生抛弃安逸心理,规划好大学生涯,为将来就业、择业、实现人生价值做好准备,以此来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提升内在的学习动力。2.2阴阳理论部分可引入思政教育。《内经》“阴阳”理论部分中可以引入思政教育的内容也不少,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讲到“中傍人事以养五脏”,其本意是指要像处理人际关系一样去调养五脏,五脏系统通过生克制化关系相互影响,五脏关系“平衡协调”才有利于整个身体的运转,就像人际关系这张看不见的网络一样,人际关系最注重的就是“和谐”。和谐的人际关系才有利于个人、家庭、集体、甚至社会的正常运转及发展。结合思政教育,可以引导学生不但要学好专业知识,还要学会做人,学会处理好和身边的亲人、朋友、同学、老师的关系,将来才能更好地处理好与领导、同事以及患者的关系。和谐的人际关系不仅有益于身心健康,有利于家庭事业,也有利于个人成长。《素问•生气通天论》载:“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绝,其气乃绝。”这条原文强调阴阳关系中阳气占主导,而阴阳协调才是最好的养生和治病法则,阴气平和、阳气致密,人体健康无病,若阴阳失调,则疾病丛生。结合思政教育,指出“能力与道德”对人的整体发展也与“阴阳关系”对健康的影响一样,缺一不可,平衡才是最好的,能力道德相当方可稳定发展,从而实现自身价值,贡献社会。故一个人要想大有作为,必须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并且不断提升自身能力水平。空有能力而道德低下的人不但很难对社会做出贡献,反而可能成为社会毒瘤;道德高尚而水平一般就很难对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会有空有抱负却无法实现之感。所以道德与能力于一个人的整体发展来说,平衡是最重要的,而且道德占主导作用,这也是为何古今名医中无不是医德高尚之人的原因所在。2.3病证篇章可导入的思政教育。在讲解《内经》理论相关病证篇章时可结合思政教育强化医德医风,引导学生作为医者面对患者应有仁爱之心,不嫌贫爱富,尽力帮助患者解除痛苦,要有奉献精神,乐于到患者需要的地方去服务、去实现人生价值。《素问•举痛论》中“九气致病”的内容涉及情志所伤,损伤脏气,故可引入情绪掌控方面的反面例子。如“喜则气缓”,原意为大喜过度可引起心气涣散或者气陷,可以引入“范进中举”之例。大喜导致失心疯发作,由此告诫学生情志过极,伤及脏腑,故生活中应学会调整自身情绪,坦然面对身边的事和物。“怒则气上,甚则呕血及飧泄”,是指大怒可使得肝气上逆,气逆血升,出现呕血,或者肝气横逆犯脾,运化失常出现完谷不化的泄泻。可举“诸葛亮三气周瑜,吐血而亡”为例,引导学生不要因他人言行刺激而生气大怒,损伤身体,同时也要学会更好地沟通和处理问题,尽量不要去激怒别人,胸怀宽广、懂得沟通的人更易拥有和谐的人际关系和健康的体魄,也更容易成功。“恐则气下”是指过度恐惧可损伤人体的肾气,因肾气下陷而出现大小便失禁、阳痿遗精等,而生活中的紧张情绪就属于“小恐”,适度的紧张情绪不会对身体造成影响,若长期处于紧张情绪中就会耗损肾气,故常见一些因压力过大未及时调整而引发失眠、脱发、遗精的患者。由此引导学生当发现处于过度紧张的状态时,应进行适当调节。中医学认为“思”胜“恐”,很多事情是因为无知才会被紧张、恐惧情绪折磨,如果通过思考分析,清楚找到解除办法,可从根本上缓解紧张情绪。“悲则气消”是指悲伤太过可以引起气阴两虚,可以举红楼梦中黛玉为例,引导学生采用积极的思维方式和态度去面对生活中的不如意。通过原文分析加举例让学生们明白“喜怒忧思悲恐惊”任何一种情绪过度都对健康有非常大的影响,应学会调控情绪,学会坦然面对生活中的任何事情,出现不良情绪及时排解,寻求积极的处理方式。

3小结与展望

综上,我们可以在《内经》教学中引入正确择业观、端正学习态度、注重身心健康、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服务社会、医德医风、树立文化自信等思政教育元素。这将提升《内经》教学的广度和深度,有益于医学生的成长成才。笔者在授课班级的教学中加入了思政教育元素后发现,在讲授相同知识点时比之前未加入思政教育元素时更能引发同学们思考和讨论,课堂更加活跃,同学们课后结合自身及生活中的现象来找老师探讨提问的频率也明显提高。这样使得原本枯燥的纯理论学习更贴近生活,无形中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引导学生更多的反思自我,思考规划人生。医学教育任重道远,医学生的思政教育更是任重道远,需要每一位教师共同努力,将相关的思政元素潜移默化的渗透到专业教学中,引导我们的学生将利用自己所学知识治病救人放在第一位,到国家需要的地方去实现自我的价值。

篇12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0)10-0152-03

2003年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思想政治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既要坚持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鞭策人,又要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在高校思政教育中注重人文关怀,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的宗旨和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在现实的高校思政教育中,人文关怀的理念已开始被广大教育者所接受,但是如何更好地坚持人文关怀的理念,实现思政教育的创新,从而提高思政教育的实效性,是广大思政教育者所面临的一个理论问题和现实课题。

一、要在坚持思政工作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发展

高校思政工作的优良传统,涵盖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方面面,是在长期的思政教育的实践中积累起来的,是一代代思政教育工作者集体智慧的结晶,反映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本质和规律。这些传统不仅培育了一批批合格优秀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而且对于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任何传统都是时代的产物,都带有一定的局限性,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结合新的历史条件,逐步形成了一系列新的优良传统。它们反映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客观规律,是新经验、新创造的系统化、理论化、制度化。实践证明,只有把继承与创新结合起来,把老传统与新创造结合起来,依据新的实践赋予老传统以新的时代内涵,才会使老传统得到更好的发扬,使新传统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提高。这样,高校思政教育的优良传统才能代代相传,经久不衰。如果只讲继承,忽视对优良传统的创新、发展和完善,就会阻碍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发展。

二、在人文关怀视域下思政教育的创新

人文关怀是以作为社会主体的人的个性为基础的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它表现为对人的需求、尊严与价值的尊重与关切,以及对人的解放、自由与全面发展的追求。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理应集中体现着的人文关怀思想,内含着的人文关怀价值。

现在社会正发生深刻的变化,学习压力、就业压力、心理问题、文化多元的取向等诸多问题,给当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因此。在人文关怀的视域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是时代之使然。

1、拓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领域。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固然自成系统,但它也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人们的价值观念、文化取向、思维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就促使大学生这一政治工作的主要对象,在个人思想、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等方面发生了诸多变化,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一系列崭新的课题,增加了做工作的难度。这就要求思政教育工作者面对新形势,努力拓宽政治工作领域,认真研究新课题,努力探索新对策,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注入活力,增添生机。

2、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在新形势下,拓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领域,本身就意味着要丰富政治工作的内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各种矛盾交织,各种观念撞击,如果用老一套的工作内容来应付新情况、处理新问题,势必会出现一些后果。在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看问题、办事情必须要有新的眼光、新的思路、新的内容。在观念上要除旧布新,从因循守旧的传统观念中解放出来,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自我循环”中解放出来,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丰富思政教育的内容,与时俱进。

3、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法。方法是解决问题的关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长期的实践中已掌握了不少好的方法,但是面对新的领域,新的工作内容,必须要改进思政教育工作的方法。改进思政教育的工作方法应该与时代的发展同步,应该与培养目标的要求相适应,应该与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实际相结合,在摸索中发展,在实践中创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第一,要寓教于理。就是要晓之以理。在实际工作中,晓之以理不能仅仅讲大道理,更重要的是从人发展中需求、价值、情感等方面去讲“小”道理。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充分了解学生、关心学生、尊重学生,在此基础上的说理,才可能达到寓教于理的目的。当然,思政教育工作者还要掌握管理的规律,管理是通过外在约束的加强来教育人。学会管理,就是要管之有理,管之合理,管之有力。把寓教于理与管理相结合,本身就意味着方法上的创新。

第二,要寓教于情。就是要学会循循善诱,以情感人。思想政治工作者要以满腔热情去感化学生,做到将心比心、以心换心,情理结合,平等相待,才能使学生启开心扉,消除芥蒂,相互理解沟通,引导学生用和谐的方法、和谐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处理问题,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引导学生树立奋发图强、共同发展的理念,培育乐观、豁达、宽容的心态,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健康向上的精神。

第三,要寓教于乐。用丰富健康的校园文化生活陶冶学生的情操,调节学生的情感和心理,消除忧郁感、孤独感、失落感。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既能满足学生的各种兴趣爱好,又能广泛吸引和激励广大学生。也可以采取聘请心理专家解答、召开心理恳谈会、举办文体才艺比赛、知识竞赛等形式,促进学生问情感交流渠道的畅通,这些都可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很好地融为一体,同时避免不良心态积累恶变,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达到心理和谐,解决思想和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

4、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手段。为适应社会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的实际,在体现人文关怀的前提下,必须牢固树立信息观念,着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基础设施建设的信息化水平,不断丰富运用信息科技手段做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学校要充分结合学生经常使用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发NSN、班级QQ群、班级blog、班级网络空间等模式,以网络手段实时、平等、多维度地开展学生工作,契合高校学生的思想现状和兴趣,提高思想教育的效果。教育者要积极开展网上授课、网上辅导、网上交流等活动,把网络作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平台。充分利用社

会教育资源,用反映时代精神的新思想新观念新风尚,丰富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和实践,探索学校、社会和家庭共教共育的途径,形成做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强大合力。

三、要注意的原则和技巧问题

1、坚持四大原则

第一,人性化原则。人性化的思想政治工作就是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就是人文关怀的具体体现。尊重人,就是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需求,特别是教育者对学生决不能以居高临下的态度和气势去做思政教育工作,而应以平等的心态和口气说话;理解人就是将心比心,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关心人就是要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过程中,自己的心里始终装着学生,看重学生,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最终要落脚到帮助学生的层面。是否热心、真诚帮助学生,是检验是否做到人文关怀的试金石。要把具体工作与帮助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贯穿思想教育,这既是人文关怀的体现,也是增强思政工作实效性的重要方法。

第二,个性化的原则。在大学校园里,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都有独特的内心世界。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从每个学生的心理和思想实际出发,“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注重学生个体发展的差异,而不是把学生囿于统一的模式之中。在人文关怀的视域下,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丰富多彩的综合素质是思政教育重点目标。注重开发学生个体潜在的闪光点,给每个学生创造自主发展的空间,充分发挥其独特的个性优势,形成独立高尚的品格,才能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

第三,生活化的原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从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人手,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帮助学生释疑解惑和解决实际问题,缓解学生来自学习、生活、就业和竞争等方面的压力,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应对生活的实际能力。

第四,保护性原则。学会心理疏导是体现人文关怀的必然要求。教育者对学生的心理疏导的前提是保护学生的心理健康,所以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哪怕是面对个别问题较多的特例,也要在态度、表情等方面以自己的真诚获得学生情感上的认同。尊重学生的隐私,不在众人面前解决或谈论学生的心理问题,使学生有安全感。

2、把握三大技巧

第一,内容的针对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以解决学生思想问题为出发点,其本身就是“对症下药”。由于学生的家庭、出生和阅历不同,就会有不同的思想特点、心理特征和行为方式,这就要求思政教育工作者不能搞“整齐划一”,而要从每个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尊重、关心和理解学生的角度出发,学会换位思考,因不同学生的个性,采取不同的教育内容。

第二,态度的诚实性。诚信为本,以诚相待,这是对思政教育者素质的基本要求。我们主张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并不是对所有事情都是无原则的迁就,在大是大非问题上,必须旗帜鲜明,态度明确,开诚布公,实话实说,决不能丧失原则,回避矛盾。用诚实的态度感化人,也是人文关怀的体现。

第三,语言的艺术性。语言是传递信息、表达思想感情的工具,言语是语言的具体运用和个别体现。语言表达的艺术能给人带来情感愉悦和美的升华,思政教育的语言表达也是一门艺术,讲究语言艺术对搞好思政教育工作是至关重要的。思政教育工作者应努力使自己的语言形象生动,亲切幽默,富有艺术性,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在人文关怀的视域下进行高校思政教育的创新工作,本质上就是要在以人为本理念的指导下,创新思政教育工作的思想,革新思政教育的思路,扩大思政教育的视野,与时俱进,不断树立与时展相适应的新观念,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向军,人文关怀视域下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J],党政干部学刊,2009,(1)。

篇13

1、基于就业角度分析高校生思政教育教学现状

1.1就业中思想认知方面的偏差

对于当前在高校生的教育中,由于其实际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中的缺失,面临就业视角之时,很多的高校生,就会在就业时出现对工作思想认知上的一些偏差,其具体可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就是对于一些高校生,在其就业过程中,会过分的看重工作稳定性,过分看重专业对口,多是因为家庭以及社会方面的压力,导致很多的高校生在毕业时,就会把一定要找到一份稳定工作来作为其毕业择业的主要目标,导致学生不想、也不敢去从事风险较高的职业,择业不仅使高校生失去了应有的朝气与活力,也阻碍其自身能力的提升。其次,就是高校生过分看重工作在物质上的富足,特别时一些高校生,在其就业过程之中,过分的看重工资方面待遇,把自身对物质追求看的太重、太高,渐渐的就忽视自身精神方面的追求,导致大学生在忙碌中,根本没有停下脚步去听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更是完全忽视,忘记自己的人生目标追求,忘记身为一个大学生,应该在工作中承担的社会方面责任。并且,对于一些学校的大学生,在其就业过程中,不肯放低身价,不能“拉下面子,放下架子”,完全没有摆正高校生在工作中的位置。

1.2高校生就业难

当前我国社会竞争的激烈,市场对于人才的素质要求也高,在高校生中,决大多数高校生,会由于其没有就业观念,以及对其教育方面的力度不够,导致大学生在就业中不仅偏科择业,也会降低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导致高校生在就业率难,无法使高校生找到相应的就业工作。学生作为高校教育中的一个特殊群体,高校生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对于其教育过程中多重专业课轻文化课,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基础薄弱,易冲动走极端。再者,就是高校生崇尚自由个性,不墨守成规,极具创造力与创新能力,但是高校生的集体观念淡漠,抗挫折抗压能力不足,在其就业过程中,不仅职业规划意识淡漠,同时择业功利性较强,对就业的期望值较高,不利于发挥高校生在社会工作中的实际作用。

2、基于就业角度的高校生思政教育改善意义

2.1有助于提升大学生对工作的思想认知

针对高校生教育中,优化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分析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竞争力不高的原因,可以针对学生实体,提升其对就业工作的思想认知,使高校生在就业过程中,可以提升其工作中的竞争力,具有积极向上的工作观念,对工作中的责任分布有正确的思想认知,提升高校生就业素质。针对高校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深化学生对就业的认知,去消除高校生自身的性格弱点,消除其工作中的心浮气躁与自由散漫,提升其工作中的社会责任感,改善高校生的心理健康,可以在工作过程中与同事沟通交流,提升其工作积极性。

2.2提高高校生就业能力

对于高校生,在就业视角下,优化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视高校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入职匹配,使高校生在今后的就业中有更好的抗压力、忍耐力、坚持力度;同时,也可以使高校生规避就业误区发挥其自身个性特色,并不能从高校生自身出发,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给高校生灌输求职工作技巧,避免高校生求职面临窘境,避免就业中的陷阱,找到好工作。对于高校生,基于就业视角下,在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中,应该做到与时俱进,提高高校生自身的职业责任感,使高校生具有更高的职业素养,提升职业指导水平,提高高校生就业素质。

3、基于就业角度的高校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善策略

3.1优化培养高校生的择业观

随着当前高校学生的不断扩招,高校生数量也在迅速增加,且就业压力也相应加大,为确保新时代大学生可以满足社会就业需要,应该强化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及时调整高校生在就业中的心态,发挥积极影响。在当前就业视角下,能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积极的培养高校生的择业观,可以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向高校生传导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促使高校生可以学会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以及个人方面的关系,能够正确的认知就业中事业、金钱、工作奉献与报偿之间的关系,正确的去衡量自己的实际工作能力,可以参照自己的未来志趣与自身特长,有效选择能充分地发挥自己能力的职业,以便确保大学生可以为社会以及国家经济发展做出贡献。基于就业视角下,培养高校生形成正确的择业观念,不仅可以促使学生就业,也可以使其将自身的能力发挥到最大。

3.2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关注度

对于我国高校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针对就业视角,做好对高校生的教育工作,不仅可以提升高校生的就业能力,也可以提升高校生的爱国热情。对于就业视角下,在对高校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对于高校各个部门以及各级工作人员,形成一致的教育意见,强化完善大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强化思政教育工作,加大对大学生教学力度;同时,在当前就业视角下,重视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教学,教师可以对高校生进行全程的职业指导,可以帮助高校生保持良好就业观念,树立正确职业工作目标,加强高校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帮助高校生快速就业。就业视角下,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针对部分职业技能较差毕业生,多提供就业机会,给予一体化支持,为用人单位提供“订单式”人才培养与联合办学的服务,能够采取创新、个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对高校生开展创先的思政教育工作,促进学生对就业竞争的认知,更好的学习思政教育知识。

3.3培养提升大学生的工作毅力

在就业视角下,思想政治教育中,可以锻炼大学生在未来工作中的职业执行能力,使其可以戒掉自身的不良思想品性,遇事学会多忍耐,在工作中可以不骄不躁,以有效提高高校生的工作耐力,提高高校生在职业道路上的心理素质。思想政治教育中,在当前就业视角下,给高校生上职业指导课,使其确立正确的职业定位,积极做好毕业生的就业推荐应聘工作。加强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的建设,增加每个高校生的独立动手操作机会,优化其工作技能。对于当前就业视角下,提高高校生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让高校生在校期间就多走进社会,不要一味的灌输纯理论知识,职业指导中要学会培养高校生的综合实践工作能力,可以使高校生思维敏捷、能言善辩,从而确保大学生在今后的职业中,可以有更好的抗压力、忍耐力以及坚持力度,能够更加长久的在工作岗位上做出成绩,提高高校生的就业持久力。

3.4强化教育中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针对高校高校生,在其就业视角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中,教师可以深化对学生的理论教学,为高校生布置具有实践性的思想政治学习任务,有效提升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认知。同时,可以对大学生开展以思想政治为主题的教育宣传活动,深化统一高校生对就业的思想认识,增强高校生在工作中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提高高校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在当前就业视角下,重视高校生需要,能够尊重、关心高校生、理解高校生,将高校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本体,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实现学生个人价值,重视高校生个体需要,尊重高校生人格,尊重学生,关心学生,认可和信任学生,提升高校生自我发展能力。对于高校生思想政治教育之中,能够运用公平、公正的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有效满足当前大学生对就业中工作情感的需要,促进高校生就业。在就业视角下,扩散高校生的思维,使成人可以在学习中形成自己的认知观念,加深对教学理论的理解;并且在高校生学习中,将成人作为高校生教育的出发点,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促进高校生能力的全面发展,强化其工作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提升,发挥积极作用。

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校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能够基于就业视角进行教育,认识到改进高校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并可以为大学生就业创设相关教育引导条件,不仅能够使艺术类的大学生在毕业后保持良好的就业心态,也可以使其树立正确的就业思想,提升其择业观与就业观,促成高校生顺利就业,发挥积极影响。

参考文献:

[1]夏立芬.当前民办高校艺术类大学生个性特征与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浅析[J].出国与就业,2010,(10):77-78.

[2]郎丽红.艺术类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3,15(4):153-154,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