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素质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大学生素质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大学生素质

篇1

职业理想是人生对未来职业的向往和追求,帮助大学生树立坚定正确的职业理想是高校对大学生职业教育的切入点和核心内容。大学生的职业理想是他们人生职业实现的精神支柱,它对促进大学生在学业上奋发进取,顽强拼搏,弃而不舍地按照自己的职业需要充实完善自我,实现未来人生的职业目标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正确的职业理想还有助于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正确处理国家、社会和个人之间的关系和合理地确立求职的期望值,自觉将国家需要与个人利益相结合。大部分大学生孩提时代就有最初的职业理想,有的相当科学家,有的想当医生,有的想当演员。这种萌动的职业理想随着人的成长而变得成熟,特别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将是他们人生启航的坐标点和职业归宿。目前,部分大学生受市场经济的负面作用的影响和西方腐朽思想的侵蚀,受“金钱第一”,为我奋斗等腐朽思想的毒害,标榜“潇洒人生,梦幻人生”,使职业理想变得模糊和扭曲。要使大学生的职业理想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必须用现代的科学理论来指导就业、择业和创业,使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与职业观辩证统一起来,让正确的职业理想成为大学生成人、成才、成业人生风范的不竭动力。

三、提升职业品质是大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着力点

大学生职业品质是指大学生在职业行为、工作作风方面表现出来的思想、认识、态度和品质等。提升学生职业品质的过程,也是帮助他们逐步实现社会化的过程,这是提高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关键所在。来自哈佛大学的研究表明,成功因素中的85%取决于积极的职业态度,15%才是本人的职业技能。从这个角度看问题,我们已认识到社会人力资源的开发已为就业者的职业品质注入了新的内涵。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职业品质需求从某种角度讲,对学生发展有着很好的导向作用,诸如积极的人生态度、开拓创新精神、沉着应变能力、团队合作精神、敬业精神等,许多职业已向就业者提出了更高要求。就业指导要结合校内外的大量实例来启发学生对职业品质重要性的认识。根据调查,学生对提高人际交往、组织能力、平衡心态、处理冲突等多方面的能力培养有比较强烈的愿望,这是学校开展就业指导和职业素质培养的重要基础。

四、培养职业技能是大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落脚点

帮助学生培养自己的职业技能是职业素质培养的落脚点。相应的技能是大学生进入职业领域的资本,不同的职业会对人们有不同的技能要求。做研究工作要求具有调查、分析、归纳、演绎的技能;做教育工作要求有澄清、说服、评估、鼓励的技能。大学生的对技能的理解存在一些模糊的认识,认为经过了专业学习,就有了相应的技能。我们要让学生了解知识教育是学习技能的基础。要把知识转化为技能,一定要经过反复实践或者体验。我们要辅导学生学会整理自己的技能清单,了解这些技能与自己的职业目标之间的差距,以及职业技能培养的途径和认识的方法,这都是职业素质教育的需要解决的问题。大学生应该通过制定自己的职业计划来了解自己,也包括了解他人和了解社会。在制定计划中大学生需要经历几个实践环节;一是通过各种途径收集一些相关的信息来补充、完善自己制定的职业培养计划;二是在做计划时要评估目标实现的可能性,兼顾自己的能力,环境条件的限制,周围人对自己的期望;三是要预测在现实目标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阻碍和如何逾越障碍。学校教育者要鼓励学生采访有关职业成功人士,获取他们的成功经验。特别是应鼓励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参加一些临时性的工作,以获取更多的经验和社会信息。通过实践,让学生对自我有更全面的了解,如个人价值观、兴趣、需要、人格、能力倾向等,进一步补充他们的学习内容和调整自己的职业价值取向。

篇2

1.2实践中的操作能力是工科类大学生基本素质中非常重要的方面。工程素质水平是高等工程技术人才素质的具体化,其基本内涵包括必要的工程意识和工程实践的训练以及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初步能力等[4]。因此,工科类大学生在工程实训中体现出来的能力水平,是其基本素质结构中重要的构成因素。但是,工程实训往往是在大学教师的指导下,在相对独立的环境中进行的。因此,仅依靠工程实训的培养,大学生还难以获得在社会环境中工作和处理问题的经验。因此,在真实的社会环境中对工科类大学生进行培养就显得十分必要。学生在此环境中获得的能力,就构成了其基本素质结构中的重要环节。

工程实训和产学研合作教育在工科类大学生的操作能力培养中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工程实训可以帮助学生习得必要的专业技术,把书本知识应用于实践;产学研合作教育在培养应用型人才过程中,把学校教学与直接获取实践经验、生产实践经验相结合。在合作教育方面,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率先推进了产学合作教育模式,造就了“产学合作、工学交替”的真实育人环境,形成了科学的常态化育人机制,培育了有较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具有国际视野、创新意识和奉献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始终坚持依托地方现代产业,主动服务地区经济的办学宗旨,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构建了以产学研战略联盟为平台,学科链、专业链对接产业链的办学模式,成为培养具有“勤奋、求是、创新、奉献”精神的优秀工程师的摇篮。大学生通过实践并结合带教老师的指导,不断习得在实际环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通过实践习得新的知识。因此,大学生在产学合作中获得的能力可以细化为业务动手能力,再学习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等方面。与此相对的培养措施主要包括构建师生互动的产学合作教育指导体系和包括实训仪器、师资、管理理念、教学技术、研发水平在内的实训中心软硬件建设等方面。

篇3

一、对素质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的认识

素质是在人的先天生理基础上,经过后天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由知识内化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人才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四个方面。其中,思想道德素质是根本和灵魂,文化素质是基础。素质与知识、能力之间固然是相辅相成的平行发展的关系,但提高了科学素质并不等于素质的全部内涵都得到相应的提高。实践证明:具有丰富知识和较强能力的人,不一定就是一个较高素质的人,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和能力培养,而忽视大学生素质的提高,并不是完善的教育。素质教育是针对应试教育而提出来的,它是一种新的教育思想和观念,不是一种单纯的教育模式。但在实际操作当中,往往将素质教育也当作一种教育模式,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仅仅依靠片面增加一些课程来充当所谓的素质教育课,而不是对现有课程和教学内容以素质教育的思想加以渗透。

文化素质教育是为了实现对人的尊重,对人文力量的肯定,对人格完善的追求,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础。我们所说的文化,主要是指精神层面的文化,它是全部社会文化的灵魂。加强文化素质教育,重点是指人文素质教育,主要是通过对大学生加强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教育,以提高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业务素质是学生服务社会的特殊本领,如果大学生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无论是在学业学习上,还是在实际工作中都能坚韧不拔,顽强拼搏,克服一切困难,去完成学业和工作。文化素质教育对业务素质而言,一方面为学生学好业务打好文化基础,有助于学生理解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另一方面,会从更深层次上推动专业教育。文化素质教育对于身体和心理素质来说,具有较高文化素质的人,懂得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就能够珍惜生命,重视健康,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生活方式,进而使自己能够应付和承受来自外界的各种困难和压力。

总之,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是时展的要求,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有利于弥补高校在人才培养工作中的不足,促进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培养高质量专门人才的重要举措。

二、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几点感悟

1.加强文化素质教育的领导,把文化素质教育贯穿于教育全过程。高校要在党委统一领导下,由主管领导挂帅,各系部牵头,教务处、学生处、宣传部、团委等部门参加,组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领导小组,负责对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组织和领导。要根据上级有关文件精神,结合学校实际,讨论制定《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实施方案》,明确指导思想、目的意义、工作目标和方法步骤。各系部、处室在总体实施方案的基础上,制定实施细则,切实把文化素质教育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落实到各方面。要加大对文化素质教育的投入,每年拨付一定数量的专项经费,用于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活动的开展和研究。要建立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评估体系,试行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证书制度。要把文化素质教育贯穿于专业教育的始终。

2.以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为导向,加强学科建设和课程体系改革。加强文化素质教育,需要把知识传授与道德精神的熏陶结合起来,实现人文气质和科学精神合壁,促使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和全面素质的提高。高校专业建设和课程设置要向综合化发展,多增加一些人文科学课程,为学生学习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提供条件,形成文理渗透的学术氛围和育人环境,使学生尽可能达到文理交融。完善学科布局结构,不仅要考虑物质建设需要,而且要考虑文化建设的需要和精神食粮的创造。通过“加强基础、淡化专业、拓宽口径”,促进文化素质教育与科学教育相结合;注重将道德素质教育与专业素质教育相结合,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采用“以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学生实践的有机结合”的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3.不断提高教师的文化精神素质,发挥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学生文化素质的形成需要教师人格力量的感染和启迪。教师首要职责是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做有德之人,有为之人,诚信之人。在文化素质教育中,教师既要善于做学的“经师”,还要善于做育人的“人师”,不仅要在日常生活中为人师表,而且要在课堂教学中贯穿科学与人文精神的教育。做学生的人生导师艰难,难在教师自己的人生层次较高,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引导好学生做一个有用和能用之才,教师的责任更重,要求更高。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必须从教师入手,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在广大教师中倡导人文精神,想方设法提高教师的文化素质,拓宽文化素质教育的新视野。

篇4

一、音乐教育对促进大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其一,音乐教育能使大学生的身心获得健康发展。

音乐具有陶冶情操、保健身体的作用。音乐传入人的耳膜,刺激脑中枢神经,会使人的身体分泌多种有益的生化物质,如激素、酶等,产生抗疲劳、助消化、调理神经等作用。清畅性的音乐既可以解除疾病,又可保养心性,有益于身体健康。所以元代名医朱丹溪发出“乐者,亦好药也”的感慨。

音乐能使人得到积极的休息。休息有多种方式,欣赏自己爱好的音乐,做有兴趣的活动,都可以是一种很好的休息。科学家爱因斯坦中年任教于荷兰莱顿大学,在紧张的脑力劳动之余,他经常用小提琴演奏世界名曲。音乐洗刷了他头脑的疲劳。积极休息之后,新的思潮涌来,打开了心灵之扉,就可能把难题轻松地解决。这种张弛交替的休息方式可以成为大脑再创造的开始。

音乐对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有独特的作用。例如,在乐器演奏中,学生手、脑、眼并用,全身心地投入,积极地调动身体各种器官的参与,让学生的身心在有意、无意中得到锻炼发展。经常唱歌的人,呼吸系统、发声系统等都可以得到训练。故在音乐教育中蕴含的养成教育及一系列音乐教育活动,能开启大学生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心扉。

其二,音乐教育还可以培养大学生的集体协作精神。

音乐中的合唱、合奏都是以集体表演的形式出现的,协作配合在其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匈牙利音乐教育家柯达伊说:“有什么东西比合唱队更能表现社会的团结吗?许多人联合起来做一个人单独所不能做的事,在这方面,每个人的工作同样重要,一个人的错误就能毁掉一切。”通过参加合唱活动,可以增强大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器乐合奏,通过让学生演奏《春节序曲》《金蛇狂舞》等具有民族风格的器乐作品,可以使学生亲身体验到祖国民族音乐的特殊音乐风格,从而唤起他们对民族文化的理解和热爱,增强他们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树立起刻苦学习、奋发向上、为国争光的远大理想。

转贴于

其三,音乐教育还可以提高大学生的美育涵养。

音乐教育,实质就是审美教育,在歌曲、器乐、表演、音乐、欣赏等教学中,情感体验的过程就是审美教育的过程。不管是雄壮激昂的进行曲,还是婉转悠扬的抒情曲,都可以从音乐的旋律、节奏、速度、音色、力度等音乐要素中,得到美的感受、美的熏陶。美无处不在,它存在于音乐教育美的氛围中,存在于音乐教学的每个环节中,存在于对音乐的感受、体验、理解与创造中。音乐的审美教育就是教育学生分清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通过音乐教育,可以帮助我们把学生培养成有感受美、理解美并创造美的富有高尚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的人。

二、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音乐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其一,把课堂教育作为提高大学生音乐素质的主渠道。

课堂教育是全面提高大学生音乐素质的主渠道,它不仅能使学生获得系统的音乐基本知识,而且能培养他们扎实的音乐表达力和理解力。因此在高校中开设音乐欣赏和选修课,势在必行。那么,我们怎样通过开设音乐选修课的途径,来提高大学生的音乐素质呢?

一是开设音乐欣赏课。大学生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欣赏古今中外优秀的、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来扩大艺术视野,熟悉各种音乐作品的形式、体裁和风格,培养理解和鉴别音乐的能力,培养美与善的道德情操。

二是开设音乐选修课。大学音乐选修课主要包括声乐、器乐、乐理、视唱练耳和音乐史等内容。如视唱练耳教学,培养了学生的音乐阅读与听觉能力,训练了学生的注意力和记忆力,惊人的记忆正是人生学习并走向成功的基础保证;器乐教育,培养了学生的音乐兴趣与求知的欲望,使其获得技能并领悟音乐艺术的表情达意之妙语,同时又开启学生的智慧……大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条件作出不同选择,在音乐艺术美的滋润中,得到思想品德、文化科学知识、身体心理、劳动技能及专业学习“加氧”似的整体性提高。

其二,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音乐教育活动,也是提高大学生音乐素养的重要途径。人有自身与他人、自身与整体社会交流的需要,人具有表现的欲望,人的个性通过表现而外露,表现又会促进人的个性发展。个性的发展带来了所有的情感、思想、理解等重要的心理能力的成熟。高校应该有计划地举办各种音乐比赛、讲座、晚会,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文艺演出,给学生充分提供自我表现的自由天地,以达到认识自我价值,增强自信的目的。它既能培养大学生开朗的性格和与人友好相处、默契配合的能力,又可以有力地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大学生将来适应社会,更好地投身社会生活与社会劳动奠定坚实的基础。

篇5

目前,普通高校普遍拥有各类印刷体藏书、电子图书,中外文纸质期刊、全文电子期刊等,数字图书馆建设已具备一定规模,已形成纸质文献和电子文献并重的文献信息保障体系,基本上能实现根据读者对信息的不同需求提供快捷、便利、准确的各自专业领域的信息,特别是最新动态信息,极大地缩减了读者对信息检索、分析、综合和评价能力的发展。但是普通院校的学生来源广泛,有的来自发达的大中小城市,获得信息容易,更多的是来自信息资源比较贫乏闭塞的老、少、边地区。来自发达地区的学生信息意识比较浓厚,信息技术的使用能力己经有了很大的提高,他们可以通过多种不同的传播媒介获取信息,如对电子文献的特点、作用、收集、转换、检索等方面的知识相当熟悉,并目能达到有效使用的程度。然而来自信息闭塞的老、少、边地区的学生对计算机设备操作不熟练,对信息不敏感、思路不开阔、目的不明确,自觉的评估意识不强,接受信息总是处于被动的状态。

而且,我国许多高校目前对信息素质教育重视程度不高,不少高校对大学生的素质教育也仅是形式而已,有关信息素质教材与信息课程开设不足;开展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没有很好的和各学院、各学科乃至专业结合,以至于学生专业课用到时学生还是无所适从;担任信息素质教学的师资队伍年龄老化,其本身的信息素质也相对薄弱。另外,网络环境下,信息资源的数量海量,内容丰富,获取和传播信息资源也逐渐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够及时充分发挥信息的时效性,另一方面,网络环境下信息量激增造成了信息的无序性增加,导致大学生难以检索出所需要的信息,加上在网络环境下可以自由和随便地信息,缺乏有效监管,造成了信息资源的质量下降,良莠不齐¨。从大学生信息需求的角度来看,网络环境对其影响也是较大的。在信息需求的内容上,高校大学生所需求的信息将向着具体化、个性化和时效化方向发展。在信息需求的获取方式上,大学生已不满足仅仅从图书馆借书等传统的方式来获取所需求的信息,而是更加倾向于使用资源丰富、便捷的中外数据库数字资源和上网方式来查找获取所需的信息。在信息需求的心理上,大学生从被动接受信息服务向主动获取信息发生转变。在这种环境下,对高校大学生的信息检索能力、获取能力和分析处理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在高校中加强大学生的信息素质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利用网络信息资源,促进大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就显得尤为重要了J。

3.高校图书馆信息素质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局面逐渐形成,信息对整个社会的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信息需求量也在不断上升,这就要求当代大学生具有敏锐的信息的认知力、分析力和判断力。所以,应培养大学生信息素质,既为大学生适应信息时代的挑战,稳步走入竞争的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也有利于高校图书馆馆藏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

3.1学校和图书馆高度重视

学校和图书馆都应对大学生的信息素质教育高度重视。一方面学校除了要求学生参加检索课的理论学习外,还要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广泛开展学术交流,鼓励学生参加校内外各种学术会议和专题讲座等学术活动,学生通过参加这些学术活动,激发了自己的求知欲和创新欲,提高了各方面的积极性,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检索技能。另一方面,图书馆是学生学习检索信息的最重要课堂,所以,图书馆对大学生的信息素质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图书馆应加强馆藏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条件,充足的信息资源,浓郁的文化氛围,良好的阅读环境,完善的信息检索工具以及具有丰富经验的信息检索人员,针对不同年级、不同水平的学生开展不同层次的信息意识启蒙教育,全方位地提高信息意识刮。

3.2增加实践课

信息检索课教学中应重视实践性和参与性。一是要重视教学方式的实践性。教师在理论讲解过程中要充分结合检索实例,运用互动式教学、探究式教学、案例教学、提问式教学、启发式教学等教学方法,把学和用有机结合起来,在教学中结合自身的信息检索经验和科研实践,以自身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以及创新能力去感染、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在检索实习中,教师通过布置与本专业相关的课题,让学生利用国内外电子资源、搜索引擎、专利网站等检索工具进行检索,并对所检索到的信息进行研究和加工,撰写综述论文。这种实践性教学方法在提高学生信息获取能力、分析能力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二是多给学生信息检索实际操作的时间,提高学生利用信息的熟练程度。

3.3加强对馆藏资源的宣传

当今不少高校图书馆每年花费几十万元甚至上百万元的资金自建或购买众多的电子资源,为了使这些资源得到很好的利用,高校图书馆要大力宣传图书馆的馆藏资源,除了利用校园网及其他宣传媒体外,同时派出学科馆员到各院系进行广泛的宣传,主动地与教务处、学生处、团委等部门沟通,并参与具体教学计划的制定及信息素质课程设计,融入教学管理活动中,图书馆除了提供信息资源,提供实践基地,还可以做好实践中的指导工作。通过各种宣传、教育活动强化大学生的信息意识,调动他们自觉培养信息素质的积极性,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信息环境,抓好新生的入馆教育,及时让学生了解馆藏及各类网络学术信息资源,倡导实施研究型、资源型学习。如某作者所言,合作是推进信息素质教育的必由之路。

3.4提高合作意识

信息素质教育应该强调全方位、多层次、多形式的协作和合作。信息素质教育应把信息教学内容与学生的专业相结合,使用的教材要适合本校学生具体情况,各授课教师应电子世爨12012.01/与各专业的专家、教授合作,把信息素质教育渗透到各学科的科研教学活动中,使学生在具体学科学习科研活动中能利用所学到的检索知识找到相关信息来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自身信息素质。此外,信息素质教育还需要联合全社会的力量,力争做到图书馆与家庭、图书馆与图书馆、图书馆与国内各教育机构或者其它社会团体协作,充分调动全社会信息素质教育的积极因素,全面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质。

3.5培养素质教育授课老师的后备人才

篇6

信息素质一词最早由美国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于1974年提出,意为“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资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术和技能”。信息素质教育就是根据社会信息环境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培养和提高社会个体的信息觉悟、信息意识、信息道德、信息技能,使他们充分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并能有效检索、评价和利用信息。(1)信息素质教育是一种基础教育和终身教育,其主要包含三方面的内容:

(一)信息意识教育。信息意识是指对知识信息重要性的认识和对知识信息的敏感程度,即人们从信息的角度对社会中各种现象、行为的感受、理解和评价这种自觉的对信息的心理反应。信息意识在信息素质结构中起着先导作用,影响着人们对信息需求和对信息需求的准确表达,支配着人的信息行为。信息意识教育目的在于激发个体潜在的信息需求意识,并能充分准确地辨析和鉴定信息的价值,合理的利用信息,从而形成一种对信息敏锐的思维感知能力和对信息所特有的恒久注意力。(2)

(二)信息能力教育。信息能力主要指获取和评价信息的能力、组织和保持信息的能力、传递和交流信息的能力、利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创造性利用信息的能力,也就是终身学习的能力。它是一个人信息素质的核心所在。具体说来,其中获得、评价信息是指对信息的捕捉和发现、采集和优选;组织和保持信息是指对信息的分类和综合、查错和控制;传递和交流信息是指对信息的输出和接受与沟通;用计算机处理信息是指对信息的检索、排序、存储和变换;创造性利用信息是指有效地利用信息来解决学习、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难题,并且能够利用信息不断地自我更新知识,利用新的信息创造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方法。

(三)信息道德教育。信息道德是指在整个信息活动中,用以调节信息创造者、信息服务者、信息使用者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3)信息道德教育的目的是促使社会个体遵循一定的信息伦理与道德准则来规范自身的信息行为与活动。它是保证信息素质发展方向的指示器和调节器。主要内容包括尊重知识产权、培养信息良知,在信息活动中坚持公正、平等、真实原则,遵守有关信息活动的道德规范和法律法规的自觉性等。

二、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现状

学校方面:我国的信息素质教育发端于1984年教育部颁发的在高校开设文献检索课的文件。由于该文件的规定,全国各高校有条件的才正式开设文献检索课。2002年版的普通高校图书馆规程明确了图书馆开展信息素质教育的任务,文件和规程从宏观上规定了高等院校必须开展信息素质教育。但对于信息素质教育目标、教学规划、教学要求及教学效果的评估缺乏指导性意见,各高校的文献检索课自行开设、自行选用教材。信息素质教育并没有得到与其角色相当的重视。迄今为止开设文献检索课的院校并不多。大多数院校并没有把文献检索课作为一门方法课、基础课开设并真正重视起来,往往只把它当作一门普通课程甚至选修课看待。同时,信息素质教育的师资力量不足,也难以全面的展开信息素质教育。图书馆和网络建设等信息素质教育的硬件设施有了很大进步,尤其是校园网的建设卓有成效。但利用率并不高。图书馆的主要效能还体现在提供纸质材料的查找和安静的学习环境。对于网络的运用主要体现在娱乐上,利用网络资源进行信息检索的极少。

大学生方面:信息意识淡薄,对信息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信息缺乏敏锐性。信息欲望不强,对信息素质教育的关注程度较低。信息能力有限。信息的综合利用技能较差。主要体现在搜索能力有限。表现在不能有效地将检索需求表达出来。不熟悉检索系统的检索语言、检索运算符以及相关的检索技巧;检索策略不够合理,不能及时根据检索结果有效的进行调整。搜索范围主要在国内资源上,类型多为纸质资源。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检索和光盘检索能力,但网络检索能力亟待提高,极少进行国际联机数据库资源的利用。信息道德堪忧,主要表现在不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包括阅读不良信息等。

三、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的途径

(一)提高对信息素质教育重要性的认识。21世纪是信息化社会,信息素质成为评价人才的重要因素,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信息的能力,已成为一种基本生存手段和必要的技能。美国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在《权力的转移》中指出:“谁掌握了知识和信息,谁就掌握了支配他人的权利”。同时,信息素质教育是一种终生教育。据统计,人的一生当中大学阶段所获得的知识只占所需知识的10%,其余的90%需要在工作中不断学习和获取,因此大学生只有通过良好的信息素质教育才能变“学会知识”到“会学知识”,才能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4)

(二)改革传统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对于信息素质教育,人们一直有一些误解。把信息素质教育理解为信息能力的教育,忽略了信息意识和信息道德教育;把信息能力教育简单等同于信息搜索能力的培养,忽略了信息的分析、组合和创新等信息综合运用能力;把文献检索看作是写论文、搞科研的前期资料准备工作,忽略了它在发现知识、生成知识方面的深层作用,未将它的全部功能和意义挖掘出来。而在实际检索当中,人们存在着重检索、轻利用的倾向,人为地将文献检索和利用隔离开来,将查找资料与后续成果隔离开来,这样对学习和全面体会文献检索的重要性起到了严重的阻碍作用。这些偏颇的认识,导致大学生的信息素质教育的缩水和抽条。为了全面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质,增强大学生的信息综合运用能力,必须对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进行改革。

1.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体系。信息素质教育逐渐被关注是近几年的事,长期以来,其相关课程一直以来处在选修课的层次上。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体系必须高度重视信息素质教育,把相关的信息素质教育方面的课程设置为公共基础课。同时,在课程设置上,应综合考虑信息素质教育的内容体系,在加强信息能力教育的基础上,开设信息意识教育和信息道德教育的相关课程,全面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质。在信息能力教育上要以文献检索为基点,综合培养大学生信息的分析、利用和创新的能力。鼓励大学生通过检索到的各种可利用信息资源去开发新的知识,让其在撰写论文或专业设计当中亲身体验文献检索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与价值,从而增强和提高他们的信息素质和操作技能,使信息素质教育成为文献检索教育的更高层次,培养大学生的终生学习能力。

2.全面融入,专业教育和综合实践相结合。信息素质教育是一种终生学习能力的教育,是一种方法和工具式的教育,只有进行大量的运用练习素质才能不断地提高。因此除了专业的信息素质教育之外,还要将信息素质教育融入到学习生活中。具体说来:其一是将信息素质教育纵向贯穿于大学生学习的全过程。结合信息素质教育的内容体系和各年级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层次划分。低年级的大学生进行信息基础理论教育,培养信息意识和信息道德,了解院校的信息资源和使用方法技巧。高年纪的大学生进行信息能力教育,综合培养大学生的检索、分析、组合和再创能力。要通过毕业设计和论文的撰写全面锻炼和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质。其二就是将信息素质教育横向贯穿与大学生的各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单靠开设一门信息检索课,无法实现信息素质教育的目标,必须将专业的教育融入到各门课程的学习上去。在政治思想教育中穿插信息道德的教育;在计算机相关课程教学中融入信息技术教育;在专业课的教学中要介绍本学科的文献信息及获取渠道,专业的代表著作、专业期刊、主要数据库,专业网站等信息源,介绍本专业的研究态势、发展趋势、研究成果,使大学生除了掌握专业知识外,方便大学生进行信息检索和创新,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质。(5)

(三)充分发挥图书馆的主体作用。图书馆作为院校信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应该加强软硬两方面的建设,充分发挥主体作用以培养兼职的信息素质教员和高信息素质的大学生。

在硬件建设方面,一是要加强校园网建设,建立数字图书馆,开设公共流通系统、公共检索系统、光盘检索系统、国际联机检索系统和网上查询系统等;二是建立电子阅览室、多媒体信息中心等,提供丰富、齐全的电子出版物,提供方便的阅读、复制、打印各种文献资源的手段。在软件建设方面,一是定期开展校园信息活动,举办不同专题的信息素质教育讲座、学术研讨会等各种形式的活动;二是通过校园网设立信息素质教育主页,图书馆设立学习主页,提供一些重要的下载软件、阅读器的应用技巧和使用方法;重要数据库、著名网站等。中外文文献信息检索工具的利用、光盘数据库检索、有关搜索引擎应用和技巧等知识。同时链接一些本学校各学科专业紧密相关的网址以及网站内容的简要介绍,并不断地更新这些内容,以此来提高图书馆用户收集信息的效率和准确性,使信息素质的培养落实到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和行为中。

参考文献:

1.卫丽君.高校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探析.科技情报开发于经济,2006;16:235

2.陈万忠.当代信息素质教育论析.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140

篇7

从上图中看出,思想政治素质教育作为中心,它是整个素质教育体系的灵魂。横向上看,大学生身心素质和文化素质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受教育层次的提高及社会环境的影响都会发生变化;纵向上看,大学生业务素质教育体现在专业教育方面,为他们从事创新或创业奠定专业基础。但在大学素质教育过程中应加强与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融合,使他们成为祖国建设的真正人才。图中显示,大学生素质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在这一体系中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配合、相互作用、共同发展,最终才能实现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三、大学生素质教育体系构成分析

(一)思想政治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是灵魂。同志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在各级各类学校都要摆在重要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和削弱。要说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重要的素质,不断增强学生和群众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灵魂。”这一指导思想将贯穿高校素质教育的始终。

思想政治素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理论、信念和政治方向的素质。主要体现在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对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和对祖国、对人民的无限忠诚等;二是思想品德方面的素质,它主要体现一个人的道德品质、思想修养和道德境界的高低,体现为对人民、国家、集体能否献身的精神等。这两方面的内容构成了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中心。只有树立起正确的思想观念,培养出良好的道德品质,才能够有效地激发出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智慧。

思想政治素质教育依托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渗透到素质教育的各个环节之中。同志强调指出:“对干部、群众和学生必须认真进行中国历史、地理、文学知识和政治知识的教育,没有这些知识的武装,人们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是难以确立起来的。”这就告诉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固然是素质教育的灵魂,但灵魂也必须有所依托。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不能脱离学生的身心素质教育、文化素质教育、业务素质教育和创新(创业)素质教育。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只有渗透到各个环节之中才能获得时间、空间上的极大拓展,才能真正贯穿到创新人才培养的全部领域和全部过程。

(二)身心教育是素质教育的载体

素质教育必须依附于一定的载体,才能发挥其作用。大学生的健康体魄和良好的心理正是进行素质教育的载体。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必须依据不同年龄、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进行个性素质教育。因为,每个学生的遗传特性、所处环境、所受教育以及自身努力程度的不同。处在同一发展阶段的不同个体既有共性的相似,又有个性的差异,形成了学生个体身心素质“内化”的差异,这种客观存在的差异要求素质教育必须根据载体身体和心理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方式和方法进行教育,这样才能使抽象的素质依附到载体上,从而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大学生的身心素质,特别是心理素质对其他素质的深化有着明显的影响。其表现为:心理品质直接控制着人体的生理活动,调节着活动能量的释放,对增进人的生理机能和提高人的身体素质有着重要影响;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内化专业知识和创新意识的必要主观条件。认知心理能力直接关系到内化的方式、过程及效果,情感、兴趣等则是内化过程中的动力因素;良好的心理素质包含着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及道德意识等方面的因素,只有遵循学生的心理发生、发展及活动的规律,品德教育才会有所支配,这种支配对他们接受素质教育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在进行素质教育时,必须加强学生的身心素质教育。

(三)文化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

文化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他可以为学生的业务素质和创新(创业)素质的培养提供广博而深厚的文化底蕴。科学发展的实践证明,创新不仅来源于对问题的深入钻研,也得益于深厚和宽广的知识面。有丰富的知识才能产生联想和综合,才有新的思想产生。尤其是在当今的知识经济时代,人们面对科学技术问题、经济问题、生态环境问题等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都需要运用多学科的知识进行综合研究,加以解决。因此,广博的文化知识能为业务素质和创新(创业)素质的培养提供坚实的基础。

文化素质教育包含着广泛的知识内容。其主要包括文史哲基本知识,艺术的基本修养,国内外优秀文化成果等。在实施文化素质教育时,应针对不同的学生开展不同的教育。对理工科学生应加强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的教育,对文科学生应加强自然科学知识的教育,以提高全体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进而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

文化素质与其他素质教育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可以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提高奠定文化基础;有助于学生理解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从深层次上推动业务素质教育;有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懂得生命存在的价值,从而爱惜生命,自觉地注意自己的身心健康;有助于完善学生的科学思维方式,挖掘他们的创新潜能,使其创新意识提高。其他素质的提高,反过来又会促进学生对文化素质教育的认识,提高学生参与文化素质教育的积极性。

(四)业务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内核

大学专业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内核,是学生进行创新(创业)的知识储备。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必须在教育思想、培养模式、专业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一系列的改革,构建适应与创新人才培养的专业教育模式。该模式下培养的人才,应具有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有专业特色等特征。基础扎实是专业人才进一步发展的前提,也是体现终身学习能力的衡量标准之一。现代科学的综合性与交叉性,需要人才具有广阔的知识面,成为复合型的专业人才;学习的最终目的,不在于求知,而在与致用。因此,专业能力的培养是业务素质的主体,通过专业教育使学生具有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为专业创新奠定基础;科学的发展呼唤着宽口径有特色的专业人才,这已成为科技创新对专业人才要求的趋势。业务素质教育是一种综合教育,当学生把知识、能力和特色有机的统一,内化为自身的专业素质之后,将成为专业创新的巨大动力。

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建立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专业教育体系,实行学生自主选课和双向选择教师,全面推行辅修制,为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自主学习空间,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发展方向和市场需求等因素进行选择,或通过辅修及扩大选课面,建立合理知识结构,以增强自身的业务素质。通过自主学习,学生可以把现代知识所内涵的理性精神和主体创造精神内化为学生的业务素质。同时,也为学生各种素质之间的结合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五)创新(创业)教育是素质教育之本

大学生具备了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身心素质、文化素质和业务素质之后,并不代表他们具有较强的创新和创业能力。因为,创新和创业需要创新意识的培养、思维的训练和创新技法的使用。创新素质教育为学生各种内化的素质向创新素质转化架起了一座桥梁,从而使多种素质相融合,使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

培养创新素质的人才,必须进行创新和创业教育。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它是根据创新和创业的一般原理和规律,开发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一种新型教育。他与传统教育有着明显的区别,他强调合理的知识结构以及获取知识的方式,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和才能情况,因材施教,把他们培养成为不同层次的人才。而不是像传统教育那样,去削足适履,采用“一刀切”的方法,只培养统一规格人才。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全力以赴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使他们成为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的栋梁之才。因此,缺乏创新和创业的素质教育,就构不成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科学体系。

参考文献

[1]钟秉林.进一步加强文化素质教育.中国高等教育,1999,(23).

[2]罗国杰.弘扬主旋律是素质教育的灵魂.中国高等教育,1999,(20).

[3]吴启迪.创新现代大学办学理念.中国高等教育,1999,(15、16).

[4]张正江.素质教育是轻视知识的教育吗?全球教育展望,2004,(10).

[5]李岚清.李岚清谈素质教育[J],谈素质教育大参考,2004,(4,5).

[6]孟淑青.素质教育与教育改革发展,2004,(8).

篇8

大学生素质教育是一种综合素质的教育,要求大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综合协调发展以适应未来社会的,它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一环。现行的大学专业教育更侧重学生的科学素养,侧重于知识的传授,但往往忽略了其它方面如人文素养、心理素养与科学素养的综合协调。

2007年秋,某学校大一几个班的班长先后接到一个陌生人的电话通知,说要为同学们做一次讲座,希望各位班长组织同学听讲。主讲人自称是某综合素质能力培训学院(以下简称为培训学院)的讲师,讲座的主题是人生励志方面的。主讲人鼓动性的言语,活泼的活动游戏,让很多在座的大一学生备受鼓舞。讲座临近结束时,主讲人发给他们每人一张听课卡,统一时间地点再次授课。只是这次授课是在校外,而且每人要交20元钱。第二次听课的同学又被鼓动报名参加一年的课程培训,缴纳一千多元培训费。辅导员得知该情况后及时找学生了解详情,及时劝止了很多学生盲目参加这种校外社会培训(尽管这个机构后被证实是合法注册的培训机构),但是从另一个方面让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不得不反思,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学生想参加或已经参加这种培训。

二、为何大学生会参加这种素质能力培训

这种培训之所以能吸引很多大一学生参加,可以从培训机构和接受培训的学生两个方面分析。

(一)从社会培训机构的角度,他们的宣传方式和培训内容在一定程度上确实打动了很多学生的心。就宣传方式而言。该培训学院首先把宣传的对象上定在大一新生身上,就是抓住了大一新生刚入大学,对大学生活并不十分了解,但参与活动的积极性相对比较高的特点。另外,他们充分利用班干部的组织能力,直接与班干部单线联系,让班干部组织同学参加在校内的培训宣讲。据一位听过课的学生回忆,在校外的那次讲课中,主讲老师主要给他们讲了一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口才不等于公众展现力。2.沟通。3.意识。(忧患意识、自我投资意识)4.我们每个人必须养成自我决策的能力,要有主见。5.交际。6.怎样规划时间。7.目标。8.抗压。9.情绪掌控。10.领导。11.自信心。这一切能力的获得都需要不断锻炼才行,而锻炼一方面需要自我摸索,一方面需要教授,培训正是一种教授,至此,这就为参加该学院的培训找到了理论上的正当性。

(二)就学生自身而言,受当前社会的急功近利思想的影响,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学生都想在短时间内提高自己的能力,尤其是学习之外的能力,他们知道大学的学习不仅仅是对专业知识的学习还需提高其他方面的能力与素质,如社交能力,表达能力、心理素质等等,但是对刚刚入学的大一新生而言,学校的课堂教育还不能满足这一要求。所以,强烈的改变自我、提高自我的欲望促使学生接受了来自校外的这种可以满足他们需求的培训。至于培训的效果如何,他们不得而知,也许培训学院的培训内容在一定程度上锻炼了学生们的某些方面的能力,但是在学生辨别力有限的情况下还不能充分认识到这种社会培训的商业性特点,培训服务质量究竟如何保障,如果不能达到先前的承诺,应该怎样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这都是大一新生未曾想过也不知如何处理的问题。

三、应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外患

(一)了解到了外患,也就说明了必然有内忧。这个内忧就是当前大学素质教育的缺失。尤其是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辅导员,必须反思怎样教育学生,指导学生,让学生学会做人从而不断成长。培训学院之所以能够轻易进入学校内招生,一方面是学校管理方面存在漏洞,但是最根本的是大学的教育内容还不能满足当前大学生们的需求。在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每个人都不想成为失败者,但是现实的残酷性使得大学生们必须面对,他们渴望成功,但是不知道如何选择通往成功的道路,没有老师给他们以系统的指导。而社会培训机构的内容正好弥补了这一点,至少从宣传的内容上来讲会让每一个大学生为之心动。正如该培训学院在宣传时所发出的质问――当前大学教育缺失了什么?缺失的是对学生的感恩教育、挫折教育、关爱教育、历史教育。目前,在大学课堂还不能完全做好这几个方面的教育,所以一些社会培训机构便以此名义来吸引学生。

(二)如何应对大学教育的缺失

大学素质教育的缺失说明我们当前的很多教育措施和管理方法并没有从学生角度考虑,还不能反映他们的需求。因此应该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并且把这一理念贯彻到对学生的日常教育和管理中。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是当前我国所倡导的以人为本的治国理念的必然要求,为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要把学生看作实实在在的“人”,而不是当场教育过程中的“产品”。随着这几年高校的扩招,在校大学生的数量激增,大学也被人戏称为教育工厂,学生成为了批量生产的产品,而且产品质量呈现下滑的趋势。为此,在这种大背景下弘扬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十分重要。贯彻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就是要重视大学生的内在心理需求,因势利导,根据需求组织和开展教育活动,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日常管理都应以此为根据。

其次,在课程设置方面,加大通识教育的力度。从大一就要开始对学生进行各方面教育,尤其是人文社科方面的教育。从上述社会上的培训机构的培训内容可以看出都属于人文社科的范畴,都是注重个人修养和习惯以及品格的培养。而当前大学素质教育的缺失实质上就是人文精神的缺失。如何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通识教育则是一条必由之路。大学通过这种教育来让大学生发现自己的兴趣点,增强他们辨别是非与善恶的能力,引导他们对社会进行独立的思考,并且逐步形成一种良好的习惯和健全的人格。

再次,作为一线的学生工作者,不能仅停留在管理者的角色上,还应该是教育者和引导者的角色。为此作为学生的辅导员和班主任应该走上讲台,与学生一起探讨他们所关心的话题,这在学生与辅导员、班主任师生比例并不合理的今天更为需要。学生工作第一线的辅导员与班主任与学生生活中的交流相对较多,但是对于学生数量的增加,事务性工作的比重加大,对学生的教育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有时甚至难以为之。为此,辅导员应该利用讲课这种传统的教育方式,对学生进行引导,虽然不是一对一的辅导,但是这样做至少可以在相对集中的时间内与学生之间进行交流,把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能与学生进行及时的沟通,同时也能比较集中地得到学生的信息反馈。

最后,“两课”教育的内容与形式需经一步改革。“两课”即理论课和思想政治教育课是教育学生的一个很好的平台,但是现在的学生对此类课程并不是十分感兴趣。这与课程本身的特点以及教师的个人授课技巧密切相关,所以“两课”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方面都需要进行改革,需要增加大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并结合理论进行讲解,淡化纯粹的理论灌输与说教,增强人文关怀,注重学生的人文精神的培养,这是贯彻以学生为本理念的必要措施。

【参考文献】

篇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08)48-0148-02

1 大学生社团与正式群体组织在素质教育中的关系

1.1 大学生社团拓展了高校正式群体组织素质教育的途径

素质教育不是针对某几个人、某些人的个别教育,而是针对广大学生的普遍教育。高校正式群体组织在大学生思想教育,培养大学生的科学思想及创新思维的习惯,培养良好的团队精神及竞争协作意识等素质教育方面起到了较好的组织作用。

大学生社团是学生自愿参加的学生组织,有着较为深厚的群众基础,可通过自身的吸引力把志趣相投的大学生会聚在一起,这种会聚的力量相比正式组织的号召而言具有一定的“自然”性,且大学生社团的活动与正式群体组织活动相比,活动的规模与参与活动的人数具有较高的灵活性,场地、时间更可随实际情况予以适度调整,以达到活动的最佳效果,活动的表现形式可涵盖社团成员所喜爱并可准备、直接参与的各种创意,社团成员组织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更易被调动起来。大学生在校期间可视情况组织或参与一个或多个大学生社团。

1.2 大学生社团活动可巩固课堂教学素质教育的成果

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也是一种正式的途径。教师通过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等环节释疑、解惑,学生从中得到学习,不断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提升文化内涵,增强业务技能。大学生社团则可以依据教学内容的要求,根据学生自己的需要而组建并开展活动,如学生根据专业要求建立的“普法协会”、“计算机协会”、“流体工程协会”等,这些协会一方面通过邀请指导教师进行专业知识的指导,深化会员的理论学习,另一方面,结合自身学习的专长,通过专业知识的学习研究、宣传等活动,提高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因而,大学生社团可担负巩固大学生课堂知识,深化素质教育成果的角色,成为高校素质教育工作在课堂教学活动方面的延伸。

2 大学生社团在高校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2.1 扩大思想教育覆盖面

“思想品德在人的综合素质中居于首要位置,这是教育工作的普遍规律。”据调查(问题:通过有益的社团活动,收获最大是什么?),认为思想道德进步的占23.7%,认为政治理论水平提高的占4.7%,这表明,大学生社团活动,具有潜移默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新的形势,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修养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传统、单一的说教方式已经较难被同学们所接受,而通过大学生社团活动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则有效地克服了传统模式中存在的一些弊端。“在社团活动中,学生处于主人翁的位置,具体活动的策划、组织都是以学生为主体完成的,学生主动意识、参与意识在这一过程中得到加强,教育效果更加显著。”

2.2 培养团队精神,提高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的培养已不再是对少数学生精英的要求,而是对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要求。因而,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应成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大学生社团在一定意义上也是一个团队,好的团队应具有较强的凝聚力与创新能力,团队的活动可培养成员的团结协作精神与竞争意识,激发创新潜能。

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大学生社团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因为很多同学就是从学好自己的专业知识出发来选择社团的。大学生社团可依据自身的情况,在社团内开设相关学术活动,如通过聘请校内外专家举办讲座,组织学术报告等,方便社团成员学习更多与专业相关的知识,了解本学科最新科研动态。通过开展志愿服务、义务咨询、参观考察等活动,把学到的知识用于实践,把所学知识奉献给人民,社团学术活动的开展可以促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发挥学生创造潜能氛围的营造,加强实践能力的锻炼,为创新能力的培养创造条件。同时,通过大学社团活动的开展,营造良好的团队合作氛围,可增进老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师生与其他社会成员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有利于学生的交往能力和合作能力的培养。

2.3 推动个性化教育,培养主体意识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千差万别的个人的自然属性和千变万化的个人的社会属性是无限丰富性、无限多样性的活生生的具体存在。每一个个体都以自己的独特性申说着自我存在的合理性。因此,尊重个性,尊重个体选择和发展的无限多样性,已成为素质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2.4 繁荣校园文化,浓郁育人氛围

校园文化对培养大学生的集体意识、良好精神风貌及文化素质的养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可以启迪智慧、陶冶情操、规范行为,深刻地影响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以及行为规范,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学生社团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社团化活动开展的情况可直接反映一所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概况。

篇10

二、创业知识

1.管理知识。现代企业需要现代化的管理。大学生自主创业需要具备一定的现代管理学知识。

2.营销知识。营销是指分析、规划、执行和控制各种方案,以便与目标市场的客户建立和保持互惠交易以实现组织的目标,其实质是要制定一套从开发客户、提供服务到收款及售后服务的企业运作流程。

3.财务知识。大学生创业者要掌握一些账目管理的基本知识,详细记录收入支出、进货销货以及成本核算等。此外,大学生创业者还要掌握必要的法律知识,包括基本的法律知识和行业内部的法律法规,使企业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健康地发展壮大。

三、创业能力

1.创新能力。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保证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源泉之一。大学生创业者只有保持不断创新才能使企业在未来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这种创新主要包括:能及时适应市场变化,调整经营方向,不断推出能满足消费者潜在需求的新产品,使企业在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能动员全体员工积极创新,做员工创新的倡导者、激励者、协调者和组织者;能将观念创新和理论创新体现在企业组织及管理领域内,以形成一种创新的组织文化,推动企业的全面创新。

2.把握商机能力。市场经济中的商机稍纵即逝,把握好商机是创业成功的关键因素。大学生创业者要独具慧眼,洞察事物表象之下潜在的需求或市场。企业就像一个生命体,它需要不断地培植、成长,不是抓住一个机遇就能使一个企业不断地繁荣,而是不断地在经营过程中发现一些新的商机,才能给这个企业不断地带来新的增长;把握商机需要不断地产生新的创意。创意其实就是一种敏锐的感知力和判断力。新的创意能给企业带来新的商机;把握商机贵在争分夺秒。创业中抢得先机,获胜的筹码就会增加许多。

四、创业精神

1.艰苦奋斗、自强不息。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是大学生创业精神的最基本内容,更是创业成功的重要因素。要“干常人不想干的活,吃常人不肯吃的苦”,通过百折不挠的奋斗取得丰硕成果。

2.抢抓机遇、拼搏进取。创业意味着“开始做”或“首次做”,能不能抓住机遇,是创业活动是否成功的关键所在。机遇总是与风险并存,面对机遇,勇于“打头阵”,争坐“头班车”,要有只争朝夕和拼搏进取的意识。

3.团结协作、同心同德。创业离不开团结和谐的创业环境,只有大家齐心,加强协作,创业活动才有前进和发展的动力和希望。

4.诚实守信、以义取利。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社会无信不稳。诚信是市场经济健康运行的基石。诚信不仅事关一个人的形象和信誉,而且关系到一个企业的兴衰。在创业过程中,必须牢牢把握诚实守信这一道德底线,勿背信弃义、唯利是图。唯有处处守信,才能事事便利;唯有诚实为本,才能成就大业。

篇11

根据有关部门估计,2008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人数将达532万,比2007年增加37万人,创历史新高,而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对全国114个城市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调查,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仅占新增岗位总量的22%。从以上数字可以看出,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严峻,就业岗位的有限增长、社会有效需求赶不上毕业生规模增长的问题逐步显现。无疑,引起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复杂的,既有客观方面的因素,如就业政策、制度滞后、就业环境不理想等等,也有主观方面的因素,主要是大学生自身在思想、观念和素质上存在偏差,不能适应新的就业形势。从主观方面看,大学生的职业理想、人生价值观,大学生的价值观以及大学生的诚信素质等道德因素也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因素。如果这些大学生自身的问题得不到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也就不可能得到根本解决。

《上海青年报》也在报道中指出,越来越多的企业在招聘时候更加注重道德考核,道德标准已经成为继能力认证后的第二大用人考核标准。而据智联招聘网的相关统计,目前越来越多的企业把道德标准列入人才考核项目,几乎有半数企业在招聘中都会涉及孝心、诚信问题。许多人力资源经理表示,拔尖的学习成绩固然重要,但他们更看中应聘者的职业道德观。

做好新时期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关系千百万学子及其家庭的切身利益,关系高校和社会的稳定,关系科教兴国战略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局。这不仅需要全社会的努力,更需要高校转变观念,把道德教育提高到与文化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改变高校目前“重知识和技能传授、轻道德和素质教育”的跛行局面,对学生的德育建设,特别是职业道德教育予以高度重视,切实加强和改善大学生道德教育,提升就业竞争力。

二、目前的大学生道德状况

就目前而已,大学生的道德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但大学生道德行为的自觉及自律意识较弱;道德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功利性趋向;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不协调发展。大学生群体思维活跃,有敏锐的感受力,但同时大学生自身的不成熟性又决定其在心理上缺乏调控能力,极易受社会环境的左右而在道德认识上出现偏差,产生思想道德上的困惑;道德标准选择的多元化与道德价值判断的模糊化倾向比较明显;在道德要求和评价方德规范的认识和内化缺乏深度,也影响了在生活中的抗惑力,进而在外界的干扰下就轻而易举就放弃了道德追求,使大学生在道德生活中产生了“知行脱节”的现象。例如,从笔者所做的学生调查结果看,大学生对自身的道德状况评价不高,认为“好”的只有11%,70%的大学生认为一般,19%的大学生认为较差或者很差。85%的大学生对“诚信是一个人最重要的道德品质之一”表示认同,但在具体问题上,这一认知却大打折扣。“您对考试作弊的态度”的调查表明,只有46%的大学生表示“痛恨,坚决不作弊”,同时却有26%的大学生认为“考试作弊虽然不对,但有机会自己也会作弊”,更有28%的大学生认为“作弊在大学里是常见现象,不必大惊小怪”,找些潜在的考试作弊者总计达54%。当被问及“当您发现坐在旁边的同学考试作弊,您会怎么办”时,只有5%的大学生会向监考老师揭发或者暗示他在作弊,却有78%的大学生虽然看不惯,但碍于情面不表现出来,或者事不关己,干脆不管不问。这说明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在日常小事上的道德认识是模糊甚至错误的,其道德行为与道认知是不符的。学生应该怎样做,愿不愿意怎样做,应不应该负责任等问题时,其认同率达到87%。又例如,愿意在公共汽车上给老、弱、病、残者让座;大学要重视学习、不虚度光阴;考试不作弊、不弄虚作假;但当问到你是否这样做了,是否愿意承担责任时,认同率仅占38%。道德责任认知水平与行为表现不相统一、不协调。 转贴于

三、加强大学生道德教育适应市场需求

(一)加强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在长达五千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凸显了民族精神的重要。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文化中固有的,并且持续不断的一种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是中国人民在未来岁月薪火相传、继往开来的精神动力,更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培养民族精神,最核心的是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形成了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爱国主义像一根红线始终贯穿于其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有助于当代大学生接受民族文化的熏陶和民族苦难斗争历史的教育,抵制不良思想和文化的侵蚀。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坚定性,有利于当代大学生在就业的道路上正视困难,消除消极的心理。

(二)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诚信教育。诚实守信是人类区别于动物而形成文明社会的最重要标志之一,是拥有道义上的人格的最重要因素。针对当前大学生就业中出现的“信用危机”,诚信教育成为大学生培养中的重要课题。一是要通过加强道德教育,使大学生充分认识到:在现代社会,诚实守信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基本道德素养和美德,是为人处世的立身之本。二是要通过加强法治教育,使大学生深刻理解诚信的法律价值和意义,引导大学生树立“信用至上”的价值观、公平平等的法律意识和信守规则的法治理念。三是要严抓师德和学术诚信制度建设。古语有云: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对学生的影响甚大,为人师者的榜样作用不容低估。高校学术造假、学术腐败等行为时有发生,这些现象的负面效果往往比普通群体的失信行为有过之而无不及,可对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产生严重破坏。而推行教师学术道德建设,树立诚信为学的典范,对大学生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功效。

(三)加强大学生人生价值观教育。首先,要引导大学生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职业理想是指人们对未来的工作部门、工作种类等的向往,如果大学生树立了崇高的职业理想,就能自觉地把自己的命运、前途与整个社会的需要和发展联系起来,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其次,教育和引导当代大学生要正确认识、对待和处理好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关系,特别要注意克服脱离社会价值,片面强调自我价值、忽视社会价值的倾向,将二者和谐地统一起来,引导大学生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和远大的抱负,把自己的需要与国家、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

综上所述,大学生道德因素的培养不容忽视,要想使培养的学生获得社会的认可,使学生能够顺利进入社会,我们就必须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而要想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理想的发展,就必须要十分的注重学生的道德水平培养,广大教师要在自己的教学工作中,注意上述各方面工作的实践,提倡德育创新,更好地促进大学生道德因素的发展,为社会造就合格有用之才。

参考文献:

篇12

英美文学教育凭借其得天独厚、洋洋大观的人文学科优势,在训练大学生独立思维观念的形成方面卓有成效,应成为培养大学生进行独立自主思考和创新能力训练的较佳平台。通过接受英美文学教育,大学生可以对某种生活现象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和发表不同看法,采取对比分析、甄别鉴定等形式透过事物产生的一般现象来观察本质,探究文学作品故事情节背后所深藏的现实主题,逐步形成带有批评性的独立自主思考能力。尽管这种独立自主思考的过程较为复杂和漫长,但是其为大学生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视角,培养了他们一种新的思维模式,这不但可以进一步激发大学生对西方文学作品的浓厚兴趣,也可以使他们由于采用了多样化的思维方式和审美体验而感知到了乐趣,从而追求更高层次的科研探究。总之,大学生主动参与探悉西方文学作品内容的过程,就是渐次培养他们具有敏锐的观察力、严谨的分析力、准确的表达力、独立的思考力的关键过程。

二、英美文学教育与大学生审美素质培养

篇13

一、游泳运动的健身价值

(一)改善心血管系统

经常游泳可以改善锻炼者的心血管系统。在游泳时,水的压力会使人的心房和心室的肌肉组织得到加强,加大心腔的容量,使心脏的活动节省化,对人的血压也有好处。

(二)促进皮肤血液循环

冷水可以刺激皮肤,促进血液循环。冷水的刺激能时皮肤血管收缩,以防热量扩散到体外。同时身体又加紧产生热量,使皮肤血管扩张,改善对皮肤血管的供血,这样长期的坚持锻炼能使皮肤的血液循环得到加强。另外,由于水波浪的作用,不断对人体表皮进行摩擦,从而使皮肤得到更好的放松和休息。

(三)增强抵抗力

游泳池的水温常为26度到28度,在水中浸泡散热快,耗能大。为尽快补充身体散发的热量,以供冷热平衡的需要,神经系统便快速做出反应,使人体新陈代谢加快,增强人体对外界的适应能力,抵御寒冷。经常参加冬泳的人,由于体温调节功能改善,就不容易伤风感冒,还能提高人体内分泌功能,使脑垂体功能增加,从而提高对疾病的抵抗力和免疫力。

二、游泳运动对大学生身体素质的影响

(一)培养大学生健身习惯,提高身体素质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养成良好的健身习惯,坚持锻炼,提高素质是非常重要的。游泳是属于全身剧烈运动的项目,在一个动作周期中会有大部分时间是在没有氧气的情况下完成的,这样使人的身体机能发生变化。可以提高人体新陈代谢的速度和提高能量供应水平,扩大身体能量的储存。大学生要有健康的体育观念,要达到这个目的,就要从大学生喜欢的体育运动教学出发,培养他们的良好的健身习惯,鼓励他们个性发展。要让大学生真正理解到游泳运动的真谛,才能树立起终身体育意识和良好的健身习惯。

(二)改善身体的机能

经常进行游泳锻炼,可以使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和身体器官的机能得到健康的改善和提高,促进身体的基本素质得到提高,增强了人体抵抗疾病的能力。完成强度较大的脑力工作之后进行适当的游泳锻炼,可有效消除疲劳,恢复健康机体。

(三)减肥和健美形体

游泳是保持身材最有效的有氧运动之一。运动时消耗的热量多,实验证明:人在标准游泳池中跑步20分钟所消耗的热量,相当于同样速度在陆地上的1小时,在14度的水中停留1分钟所消耗的热量高达100千卡,相当于在同温度空气中1小时所散发的热量。另外,水的阻力可增加人的运动强度,但这种强度,又有别于陆地上的器械训练,是很柔和的,训练的强度又很容易控制在有氧域之内,不会长出很生硬的肌肉块,可以使全身的线条流畅、优美。长期坚持游泳训练对矫正不良身体姿态、重塑端庄形体有很好的效果。

三、游泳运动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

(一)培养学生的游泳意识

体育教师通过游泳知识与方法的传授,将学生带入更专业的游泳运动中去。通过游泳实践教学,让学生亲身体会到快乐、自信和成功,使学生从内心深入感受到游泳运动,也是人生活中的一种很有意义的运动,从而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游泳意识。在游泳教学中,教师要灵活引导学生把强烈的热情,带入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中去,加强学生的游泳意识。

(二)游泳运动促进青年大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

大学生在系统教学方法的引导下,逐渐克服了怕水的心理。这种征服个体潜在消极心理的过程,也就是学生掌握自我解脱和救护能力的过程。从内心的认知行为落实到具体的实践行为中,大学生不仅体验到应对外在压力的心理适应过程,而且通过行为的实施不断实现着身心的协调,从而由内及外形成了具体道德倾向。如在具体学习过程中,形成了他们遇到险情临危不乱,舍己救人的良好品质。

(三)缓解学习和生活带来的压力

游泳具有健身、娱乐双重功能,可以带给人们愉悦心情,对于缓解不安、紧张心理有一定的效果,进而实现情绪控制,促进心理健康状况向好的方向发展。经过一段时间的紧张工作、学习,不妨去游泳一番,嬉水弄波,趣味倍增,能减轻工作、学习带来的忧虑、烦躁情绪,缓解全身肌肉紧绷状态,使其得到放松,实现心理健康。

(四)提高适应环境的能力

大学时期是学生学习体育技能、知识,掌握体育运动技能,实现自我完善、社会化的重要阶段。游泳能够提高学生对身体语言的理解和驾驭能力。身体语言是沟通的有效方式之一。是社交过程中必须具备的能力。游泳运动有着独特的动作定式。而且蕴含了其他项目所不具备的审美内涵。

四、小结

高校游泳的教学目标应该放在全面健身的基础上来实施,将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作为目标,为社会创造更优秀的人才资源。要让学生在游泳练习中,体会到游泳运动的效果和乐趣,让学生离不开运动,通过运动可以加强健康,加强人的身体质量和身心素质。

参考文献: